2023-02-16 醫聲.高齡社會
搜尋
認知功能
共找到
761
筆 文章
-
-
2023-02-13 失智.大腦健康
每天10分鐘桌遊,手眼並用防失智!暢通腦部血液循環3方法
● 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認知能力易衰退● 桌遊有助減緩老年人認知退化及憂鬱● 訓練手眼協調,刺激大腦及視覺感官受到天氣濕冷影響,許多人手腳冰冷、發麻,常見末梢血液循環不佳,長期累積容易發生各種疾病。如果循環問題發生在腦部,造成局部供氧不足,就會增加腦中風機率;或是記憶力減退,最後進展到失智症。活化腦細胞暢通末梢血液循環職能治療師黃聖祐說,各年齡層都會發生血液循環障礙,老年人最大的危害是加速大腦退化,想要預防或改善延緩腦部退化,運動是不二法門。熟齡族群若擔心體力不足、傷筋錯骨,不妨選擇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項目,能有效讓身體熱起來,促進體內代謝循環。具有養氣、靜心、醒腦作用的太極拳,被喻為最佳健腦運動。太極拳動作緩慢、調節呼吸,非常適合長輩學習,其中半蹲姿勢有助於鍛鍊下肢肌力,帶動全身氣血流通。打拳過程需要高度專注力、學習力,記憶每一套招式順序,經常練習不僅能防止跌倒,還能促進大腦認知功能。受到疫情影響,長輩變得不愛出門,連帶忽略運動,黃聖祐建議,可善用輔具、玩具幫助找回運動的樂趣。坊間有許多益智玩具類輔具,例如太極球、功能積木、反應練習器等,運用雙手與身體的協調動作,同時強化手部操作的穩定性,以有趣的方式達到運動效果。這樣玩不失智趣味桌遊練練腦力其他益智玩具類輔具,包括桌遊,多元類型卡片、棋子、骰子、圖板以及各式道具配件等,可一人或多人在同一桌面上互動。麻將、象棋、大富翁、疊疊樂都是熟悉的桌遊,市面上還有特別針對熟齡族群設計的遊戲,不需太高難度的思考,且融入懷舊情境,兼具學習和人際互動。黃聖祐表示,桌遊一場玩下來至少10分鐘,考驗腦力、專注力以及提升肢體協調性。有些益智類的桌遊需要記住規則、人際互動溝通,對整體健康有所助益,這類刺激大腦的活動可顯著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呼籲長輩千萬不要宅在家看電視,多參與社交活動,以維持認知功能。如何挑選適合長輩的桌遊呢?黃聖祐強調,桌遊可分為益智類型、反應類型、操作類型、配對類型,初次接觸可以自創發揮遊戲玩法,不一定要按照規則,以趣味為優先。循序漸進引導長輩一起腦力激盪,參與者的程度不同時,多鼓勵彼此協助,從遊戲中建立自信心,同步刺激認知。暢通腦部血液循環3方法1 保持規律運動,選擇瑜伽、太極拳、八段錦2 養成良好作息,不熬夜、不菸酒、充足睡眠3 訓練大腦反應,玩拼圖、桌遊或3C遊戲等※預防、延緩失智症以及更多省力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技巧,請上「免費省力照顧特輯」:http://bit.ly/3xcD0UI
-
2023-02-10 醫療.腦部.神經
常想不起來人名和物品名稱?「手機失智症」惹的禍 過度依賴手機恐腦部功能退化
手機不離身,走到哪,滑到哪,這已是許多人生活習慣,但日本媒體報導,一旦手機成癮,還可能引發「手機失智症」,突然想不起人名、算不出簡單算數,就醫接受認知功能檢測,證實大腦功能下降。長時間使用手機 引發「手機失智症」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臨床醫師發現,最近幾年因為長時間使用手機而造成的失智症個案有「年輕化」趨勢。以往失智症患者以高齡者居多,但專科醫師表示,近10年來,30到50歲的求診病患大幅增加,主要的原因就是手機成癮。報導指出,如果長時間使用手機瀏覽社群網站、網購、玩遊戲、追劇,就可能引發「手機失智症」,其特徵和阿茲海默症相似,例如,想不起來人名和物品名稱,或失去簡單計算能力。「手機失智症」接受進一步檢查,並未發現腦部異狀,但經過認知功能檢測,則可發現大腦功能下降。醫師認為,「手機失智症」主要是「大腦過勞」所致,可藉由改善生活習慣,逐漸恢復正常。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日本人常會創立一些新的名詞,目前全球醫學界並無「手機成癮」、「手機失智症」等明確定義,民眾無須緊張,但確實有必要減少對於手機的依賴。過度依賴手機 導致腦部功能退化「用進廢退」楊聰財說,透過閱讀、思考,可以訓練顳葉、海馬迴等腦部組織,但如果過度依賴手機,原本用到的腦部功能就可能逐漸變差,甚至退化。舉例來說,以前開車時,必須牢記街景、路名,但現在大都使用手機定位地圖來導航。再者,智慧手機可以儲存上萬筆電話號碼,許多使用者可能連自家或親友電話也記不得。楊聰財說,透過手機社群軟體,傳送訊息圖片,可以聯繫感情。此外,部分健腦手機遊戲則有助於動腦,只要善用手機,不要過度依賴,還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質。
-
2023-02-08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佳節後拒成「大腹翁」 中醫師教您健康動
新春佳節親友團聚吃好料,不論自煮或外食都易攝取過量,一旦睡多動少,很快變成「大腹翁」。為此,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林舜穀中醫師,一同製作「中醫師教你健康動」線上課程影片,讓您擺脫時間及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跟著影片一起動,達到運動、訓練肌力及健康促進的目的。另為犒賞認真運動的您,自即日起至112年3月6日止,將與影片同框運動的照片上傳至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LINE帳號,就有機會獲得健康小錦囊。根據國民健康署「國人春節期間體重控制電話訪問調查」顯示,約39%民眾年後體重增加,且平均增加1.7公斤,另約48%的民眾運動量比平常少,46%與平常一樣,僅6%比平常多。因此,為鼓勵民眾年後能恢復健康快樂動,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與中醫師合作拍攝「中醫師教你健康動」線上課程影片並上傳至官方YouTube頻道,讓民眾不受時間及場地限制,輕鬆學習八段錦並靈活運用。八段錦是一套歷史悠久的簡單訓練功法,也是臺灣民眾最常練習的中醫養生運動,具多年練習經驗的林醫師,深感八段錦對緩解久坐久站造成的肌肉僵硬及高壓力工作的緊繃感頗有助益,並有許多研究證實持續練習對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與身體活動能力具有相當成效。練習八段錦所需的空間很小,適合各年齡層,即使是輕度行動不便的長者或認知障礙的失智症患者,也可嘗試坐式八段錦或簡化招式,改善全身循環。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余燦華表示,為養成民眾良好運動習慣,歡迎您跟著「中醫師教你健康動」影片一起健康動起來,另為鼓勵民眾健康快樂動,自即日起至112年3月6日止,將與影片同框運動照片上傳至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LINE帳號的前100名民眾,即可獲得健康小錦囊一份喔!如欲觀賞影片請搜尋「中醫師教你健康動」或掃描活動圖卡QRcode。活動訊息詳見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官網或請電洽02-23215158轉6518李小姐。 歡迎至元氣網健康聚樂部觀看 👉【免費線上課程】中醫師教你健康動 八段錦及穴道按摩
-
2023-02-03 失智.新手照顧
有失智精神行為怎麼辦?醫授「與失智長輩互動7原則」,優先考慮非藥物治療
過年期間與過年後對於有失智長輩的家庭可能是個挑戰,一方面長輩能與許久不見的親人互動;另一方面,生活的變動也可能會給家人帶來一些負面的照顧經驗,例如:重複的詢問、打電話,同時在年節後家屬也需要多費心力,協助長輩調整回到原本的生活步調。與失智長輩互動的7大原則1.避免直接指正或過於執著失智長輩可能會忘記或認錯比較不熟的朋友家人,周圍的人應理解這是疾病表現的一部分。遇到這樣的情形不必太難過,若患者始終堅持己見,也不應該太執著於指正患者的錯誤,可以順著患者的意思應答即可,不需要過度刺激患者以免造成後續情緒起伏。2.穩定的生活模式讓失智長輩維持平常結構的生活作息及光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鼓勵患者每天在早晨能夠照射太陽光,或保持室內光亮,黃昏時應盡量讓患者處於寧靜的環境。親友應避免太早或太晚登門拜訪,建議以上午為主,以免影響患者的生理週期。白天應盡量保持室內光亮,黃昏時分應轉換為柔和的燈光,並盡量讓患者處於安靜的環境,避免影響夜晚的睡眠。3.面對反覆詢問,適時轉移話題失智長輩因記憶力退化之故,時常會有反覆說同樣的話,或是做同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在短短幾分鐘內就重複非常多次,使得脾氣再好的家屬都失去耐心,而有的患者則是會做出重複的要求,這時周圍的人應善用失智長輩的特性,可以巧妙的轉移話題,讓患者的心思放到另一件事上,以減少重複問話或行為。4.矯正視力、聽力問題視力、聽力退化是漸進式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會慢慢適應退化的感官,所以不容易馬上察覺。但是若有視力、聽力退化會造成外界對於大腦的刺激降低,增加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所以失智長輩更應矯正視力、聽力問題,如配戴助聽器或是老花眼鏡。5.鼓勵失智長輩發揮其尚未退化的功能適當的認知訓練,給失智長輩多一點時間完成事情,鼓勵發揮其能力,多讓長輩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6.其他輔助療法介入懷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有時可安撫病患情緒,轉移其注意力。結合精油的芳香療法也可以下降病人焦躁程度。7.注意長輩的身體健康失智長輩或因冷熱感覺不敏感,或因記憶力減退,天冷時常穿得太單薄,需要家屬協助添加衣物。另外因為長輩也常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也需要家屬協助按時服藥。行為精神症狀之處理流程先嘗試找出可能原因,是病人因素、照顧者因素還是環境因素?‧病人因素:可能是病人的基礎需求未滿足(如:餓渴、失眠、無聊、缺少互動)、疼痛、搔癢、本身個性問題、合併其他精神疾患、合併身體症狀、或與藥物相關。‧照顧者因素:需要先辨認照顧者的情緒狀態、會不會照顧者本身對病人狀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或是不良的溝通及照顧方式。‧環境因素方面:需要注意環境中是不是有過多或過少刺激。 (如:聲響或光線的干擾、病人活動量太低)或是受其他人之影響(如:病人離開熟悉的環境、主要照顧者變換、或是住院中其他病友干擾)。長輩年紀較大,時常有同時有多種慢性疾病,在面對失智相關行為精神症狀時,因優先考慮非藥物治療。若在嘗試過後仍改善有限,則應該再與老年精神科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增加或調整用藥。
-
2023-02-02 焦點.健康知識+
6生活要素有助減緩記憶力下降 其中這項最明顯
找回記憶、預防失智症可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實現。1月25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賈建平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線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還將這種方法總結為「管住嘴,邁開腿,勤動腦,多社交,記憶好」。年齡增長、生活方式、易感基因等都是影響記憶力變化的因素。「現有研究顯示,載脂蛋白APOEε4是導致記憶下降的重要風險基因,然而如何找到更明確的記憶影響因素及提高記憶的方法,仍是目前最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賈建平介紹。這項研究自2009年啟動,共納入2.9萬名年齡6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平均年齡72歲,49%為女性)作為參與者。研究人員使用聽覺詞語學習測試量表來測量參與者的記憶功能,並對參與者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其中20%是APOEε4基因的攜帶者。隨後,研究人員在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9年對參與者進行隨訪評估。得到評估資料後,研究人員從6個方面計算參與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研究發現,每個健康行為都與10年內記憶力下降速度有關。其中,健康飲食對減緩記憶力下降的效果最強。6生活面向減緩記憶力下降健康飲食規律鍛煉積極社交進行寫作閱讀等認知活動不吸煙不喝酒中老年記憶衰退不一定是失智症「如果中老年人堅持至少7種推薦的健康飲食,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不少於2次社交活動、不少於2次閱讀思考和書寫等,同時控制煙酒。與不能堅持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相比,每年可多獲得更多的記憶分數,且大大降低了失智症發生率。」賈建平表示,中老年人年齡相關的記憶衰退並不一定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可能只是一種普遍的良性健忘,可以被逆轉或保持穩定,而不是發展到失智症狀態。研究也證實,健康的生活方式與APOEε4攜帶者更低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這一結論,不但適用於老年人,也適用于攜帶這種基因的中青年人。因此,這一人群應更早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賈建平說。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
●高糖高脂讓身體發炎,影響大腦認知功能●高齡族飲食重點,掌握「三好一巧」原則年節不忌口、不定時用餐,加上熬夜打牌作息大亂,超級傷身。若吃進了過多熱量,會增加體內發炎物質,不僅身材腫了一圈,肥胖也會加速大腦老化,傷害大腦神經元、認知功能變差,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吃」是最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民眾常見的NG飲食行為,包括加工食品及重口味食物吃太多、愛吃炸物、紅肉吃過量、攝取過多含糖飲料等,都會讓腦部受到自由基損害。吃原型食物 多食蔬菜、莓果類害怕失智症上身,徐佳靖建議,可採行有「心智飲食」之稱的「麥得飲食」,此飲食法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提倡多吃原型食物、大量食用綠色蔬菜及莓果類,只要認真執行,對於預防失智、穩定三高都有效。徐佳靖強調,藍莓、草莓、桑椹、黑醋栗等水果富含類黃酮和花青素,是絕佳抗氧化劑,多食用有助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保護心血管,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徐佳靖說,可藉由飲食延緩惡化速度。以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均衡攝取全榖雜糧、蛋魚豆肉類、乳品、蔬菜、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獲得完整營養素;掌握「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做為高齡族群的飲食原則,依長輩牙口狀況準備餐點、提升進食意願。失智症用餐 食物裝在1個碗內徐佳靖提醒,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變差,可能無法辨識菜餚,最好將食物盛裝在一個盤子或碗內,筷子或叉子、湯匙擇一使用,並在患者的視線內放置食物。若有吞嚥障礙問題,務必諮詢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討論如何準備餐點,可轉介營養師了解失智專業照護技能;若合併缺牙、假牙、牙口不好等咀嚼問題,也要尋求牙科治療,維護口腔衛生。均衡飲食一日餐飲建議早餐:一片全麥吐司或一碗地瓜飯、一顆水煮蛋、一杯240毫升牛奶、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午餐:一碗糙米飯、一份深綠色蔬菜、一碗小魚乾味噌湯、一份煎鮭魚、一杯無糖優格晚餐:一碗五穀飯、一份豆腐、一份雞肉、一份深綠色蔬菜、一匙堅果種子、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麥得飲食注意事項1.每周至少食用一次海鮮2.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4次3.避免加工肉品
-
2023-01-20 醫療.巴金森病
陪巴金森病媽媽抓看不見的蛇,照服員籲:記錄發作時間作為指引
「幻覺」對於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或失智症患者家屬來說相當棘手,狀況突然或反覆地出現,往往苦惱整個家,久了還可能產生衝突。長年研究神經退化議題的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瑞應表示,巴金森病患者通常在十年後會有幻覺症狀,盛行率約40%,出現的時間以夜間居多。擔任照服員三十多年、新活藝術專案經理王素蘭說,照護者這時能記錄發作時間,作為看診治療的指引。巴金森幻覺怎麼解 陪媽媽演出「捕蛇記」臉書社團「幸福巴士」中有民眾分享,她陪著罹患巴金森病的媽媽上演一齣「捕蛇記」,當時媽媽喊著一條不存在的蛇鑽進了家中牆內,面對無動於衷的家人,媽媽只好親自上陣抓捕,她心想不如就陪著演戲,配合將蛇抓進了塑膠袋扔出門外,果然,媽媽的心情平穩下來。巴金森病是高齡族群退化性神經疾病之一,典型的症狀會有手腳不自主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或平衡障礙,而非動作性的症狀會有失眠、憂鬱、便秘、尿失禁,然而,到了後期巴金森病患者約有2到3成會合併失智症,特別是罹病十年後,機率會提高許多。針對巴金森病的幻覺症狀,何應瑞分析,統計有25.5%患者有輕微型幻覺或錯覺,22.2%是具體型視幻覺,9.7%有聽幻覺,此外,也有部分是觸覺、嗅覺或味覺的幻覺,通常會有幻覺的巴金森病患者,罹患疾病的時間較久且年紀也較大,而且患者通常在白天的精神狀況不濟,運動功能差,憂鬱症情況也嚴重。他說,幻覺出現的時間點,在夜間或較暗的地方居多,大多數患者出現幻覺時依舊保有洞察力,但觀察到患者很少會說出自己有幻覺症狀,主要怕被別人認為是精神疾病,也因此巴金森病的幻覺盛行率可能比研究報告中所呈現的人數還要高。巴金森病?失智症?專家:初期難鑑別除此之外,失智症當中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退化,侵襲腦部記憶、認知、語言;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兩者在記憶上都會出現狀況。何應瑞補充,阿茲海默症的幻覺是呈現過去片段回憶,因為記憶喪失,表現出時空錯亂的記憶,而路易氏體失智症的視幻覺則是能詳細描述,此外,聽幻覺的症狀,除了在巴金森病會出現之外,路易氏體失智症同樣也有。他也說,路易氏體失智症隨著病程惡化,也會出現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種種症狀與阿茲海默氏症或巴金森病有雷同之處,初期確實不容易鑑別診斷。幻覺出現別否定,記錄發作頻率回診評估 「出現幻覺不要直接否定,這會讓病人受傷、挫折,下次也不會想告訴你。」王素蘭分享。此時,家人或照顧者能以平視或低視角,蹲在患者身旁,和緩地詢問或先傾聽,進而可以轉移話題並帶離當下的位置,藉此分散注意力,如果變成了一來一往對話,會落入沒完沒了的循環中。她說,家人能初步記錄下生活作息時間,像是每天幾點用餐、上廁所、夜間起床次數,還有幻覺出現頻率,這都能作為接下來與醫師或日照中心照護人員溝通的重要線索,進而透過藥物劑量或作息調整。王素蘭也說,對於退化性的疾病仍是建議多外出社交產生刺激,出去後即使長輩不願說話也沒有關係,多少能消耗些體力。【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1-1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訓練幫助改造全腦 !「持拍運動」靈活腦袋、增進手眼協調
持拍運動訓練是一個很符合演化目的的運動,且老少咸宜;這類運動能降低47%全因性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死亡風險達56%。(資料來源:《英國體育醫學雜誌》)。持拍運動訓練需要眼快、手快、腳快及決策快,在持拍運動訓練中透過球類介入,不僅課程會變得豐富多元有趣,學生拿到球大約只有千分之幾秒的時間,大腦必須下決定自己該如何透過手眼協調,而不讓球掉落。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得馬上進入演算機率的狀態,達到活化大腦及增加血流量之效果,以及訓練過程中掉球的後果,所以鼓勵運動中融入球類其實是促進大腦功能的整合,對於小孩往後出社會應變能力有幫助,對於成人及銀髮族也同時增加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健康促進。為什麼運動可以維持 / 增進腦力?‧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細胞活力‧促進分泌神經滋養因子(BDNF、IGF1)‧觸發神經傳導物質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活化神經可塑性、促進神經新生、強化神經元的突觸連結‧訓練大腦灰質、減緩大腦退化(資料來源:《MDPI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那麼為何持拍/開放性運動有額外效益?根據研究,每周累積的運動量愈多,大腦皮質厚度愈高(Nithjanantharajah & Hannan,2006),同時強化腦神經的突觸神經傳遞功能(Van Prag, Kemperman, & Gage.2000)及較多的神經新生(Artoal et al., 2006)。另外,有研究也提到運動時的環境比較,多元豐富的外在刺激比單一情境產生30%更多的神經新生(Fabel, et al., 2009)。因此從研究結果(運動所釋放的神經傳導物質)看來,不但一般族群都得運動,銀髮族、甚至是亞健康族群更需要每天運動。一方面保持心情的愉快,樂活舒壓,另一方面增加大腦血液的流動,促進海馬迴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的表現,幫助記憶、工作輕鬆,讓忙碌的生活更有效率的規劃;特別針對孩童及青少年而言,運動不但不浪費時間,而且還對學習有益,父母可以放心讓孩子去打球、游泳、跳繩等各種開放性運動,只有健全的體魄才會有健全的身心!持拍性球類運動,能協助參加者進行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的全方位訓練,且相較於一般體能訓練更顯豐富、多元有趣,以達到良好的身體組成。若能透過結構嚴謹的課程安排,更進而達到身體平衡核心訓練,搭配音樂流暢多變的手部運動,讓訓練更加趣味豐富,同時增加參加者的協調性、專注力,以達到身心靈平衡的絕佳狀態。對於中高年齡層、關節傷害者及初學者,在操作中需要把握循序漸進原則,以滿足不同體適能水準參加者的個別需求。💡建議慢慢安排進自己的訓練中,並融入不同的強度刺激,以避免身體無法適應而導致運動效果降低。從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2018 研究中提到,與久坐不動的族群相比,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如:羽球、網球、桌球)預期會增加平均壽命(Life Expectancy)。※但目前尚無絕對因果關係可以證實運動為絕對單一影響值,仍可能因飲食、生活作息而影響平均壽命。手部持拍運動訓練的目的,是要創造適合每一個人,並且在運動中安全有效及提升認知功能的訓練,讓所有參加者在沒有身心壓力的氛圍下,開心運動,身心樂活!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省力照顧特輯】照顧生活好疲憊?學會善用輔具,讓你照護更省力
你家有需要照顧的長輩嗎?因為身體機能的侷限、認知功能的退化,他們可能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作為照顧者的我們,在照顧的過程中,難免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以及不同程度的困難,讓照顧壓力越來越大、身心俱疲。但你知道嗎?照顧從來就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試試看利用「輔具」,減輕負擔與體力消耗,讓照顧之路事半功倍。生活,不外乎食、衣、住、行、育樂5大需求。元氣網針對失智長者、行動不便的長輩,從5個日常照顧情境為大家推薦輔具,讓這些輔具,成為照顧者的好幫手。|課程資訊|食👉失智長輩吞嚥困難怎麼辦?「介護食」讓你輕鬆備好食物衣👉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住👉幫失智長輩洗澡總是提心吊膽?有了「它」簡單又安全行👉帶失智長輩外出障礙重重?攜帶「1神器」遇到門檻免煩惱育樂👉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適合對象|➡️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家中有行動不便的長者➡️行動不便的人|如何報名課程|➡️該系列課程皆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食】失智長輩吞嚥困難怎麼辦?「介護食」讓你輕鬆備好食物「用餐」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家常便飯,但對於高齡、失智的長輩來說,有很多困擾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長輩牙口不好,每餐的飲食量少之又少,辛苦把食物打成泥,反而降低長輩食欲?想要色香味俱全、讓長輩好進食,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為了照顧不方便咀嚼的長輩們,不僅能方便進食外,還有多種菜色可供選擇,讓長輩更願意上餐桌跟家人一起用餐,一起來了解日本的「介護食」吧!你可以學到:📍 知道什麼是「介護食」📍 學會如何幫吞嚥困難者挑選食品📍 挑選介護食品時該注意的事項👉點此觀看課程▶ 【衣】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你知道為長輩挑選的內衣也有技巧嗎?對於部份長者而言,常見的套頭內衣和鈕扣式的內衣其實並不是那麼方便,可能有人會說穿脫衣服這麼簡單,會有什麼問題?事實上,就算只是穿脫衣服這少少的幾次動作,對於失智、肌力下降或關節退化等行動不便的長輩而言,自行穿脫衣物對他們來說相當困擾。試試「自黏式內衣」,有時候只需要「一點點」貼心的設計,就能很好地協助長輩穿衣服,而且讓他們學會如何自主穿衣,也是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的一個好方法。你可以學到:📍 家中長輩手部有病痛,也能輕鬆更衣📍 學會自黏式內衣穿衣、脫衣小技巧,幫助長輩順利穿脫衣物👉點此觀看課程▶【住】幫失智長輩洗澡總是提心吊膽?有了「它」簡單又安全家中有失能、失智長輩的照顧者,幫失智長輩洗澡的時候總是緊張不已?浴室濕滑總擔心長輩會跌倒,要站還是坐,每次洗澡都像一場大戰!想讓長輩的洗澡過程順利又安全,其實可以善用「輔具」,像有旋轉功能的洗澡椅子就是不錯的選擇,讓照顧者洗的輕鬆,長輩的身體也能乾淨又舒適。*此產品可申請長照2.0輔具補助(類別:馬桶增高器、便盆椅或沐浴椅),詳細資訊: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gov-repat-service/wlfrIntro4你可以學到:📍 利用輔具讓洗澡過程更輕鬆📍 讓長輩坐著洗澡,減少身體負荷📍 可以自由轉身、移動,降低跌倒風險👉點此觀看課程▶【行】帶失智長輩外出障礙重重?攜帶「1神器」遇到門檻免煩惱逢年過節,不管大人小孩都想要出門玩耍,想帶著行動不便的長輩或失智長輩出去走走、散散心,但是總會遇到各種困難,該如何規劃?學會善用「輔具」,讓你輕鬆跨越所有障礙,照顧者不再戰戰兢兢的出門,出遊路上彼此更安心!*此產品可申請長照2.0輔具補助(類別:居家無障礙設施-非固定式斜坡板A款),詳細資訊: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gov-repat-service/wlfrIntro4你可以學到:📍 空間障礙隱藏的跌倒風險📍 即使行動不便也能順利外出📍 知道如何利用輔具帶長輩出門👉點此觀看課程▶【育樂】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長時間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身體肌肉萎縮、脂肪囤積、認知功能退化,時間長了還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加快身體老化的速度!運動可以激活大腦細胞,提高專注力、提升免疫系統功能、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速度,透過有趣的玩具 - 「太極球」,幫助長輩找回運動的樂趣,通過雙手握球運轉、擺動,用輕鬆有趣的方式達到運動效果,還能訓練手眼協調、活化大腦,更是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的妙方。你可以學到:📍 訓練長輩手眼協調,延緩退化📍 刺激視覺感官,增進眼球追視能力📍 透過自我挑戰,增進長者信心與反應力👉點此觀看課程▶
-
2023-01-17 醫療.心臟血管
疲勞、睡眠障礙恐是心臟警訊 名醫洪惠風曝症狀相關原因
●疲勞、睡眠障礙,恐心血管疾病惡化●心臟疾病患者得憂鬱症機率,一般人2倍●不良生活習慣,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台灣有5.8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提醒,若出現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等症狀,慎防心血管疾病上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建議,民眾若出現相關不適症狀,應先求助專業醫師,經醫師診斷疾病並接續治療。心血管疾病分6種外媒網站「每日科學」登載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針對心臟病、心臟衰竭、瓣膜性心臟病、中風、心律不整、周邊動脈疾病等6種心血管疾病患者,歸納出常見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傾向等症狀。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小的症狀通常不會被重視,但可能代表心血管疾病惡化、增加住院的可能性,提醒民眾不可輕忽。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指出,心臟疾病發作時,除了會有胸痛等常見症狀,也有少見症狀如呼吸短促、疲勞、出汗、惡心、頭暈等;心臟疾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沒有任何疾病民眾的2倍;若有持續性胸痛、心臟衰竭、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患者,通常都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甚至中風患者的認知功能也會受影響,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定期評估監測認知功能及憂鬱等級。洪惠風指出,疲勞感可能是心臟衰竭、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或打不開等引起,但也可能是呼吸中止症、肝功能異常、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其他疾病造成;若是頭暈、惡心等症狀,可能因血壓過低或高、貧血,或耳部功能、腦神經功能不佳影響;胸口痛的症狀,除了心臟問題外,也可能是食道、肌肉問題引起,但有相關症狀不代表就是心臟疾病造成,應由專業醫師就各項因素進行判斷。心臟疾病與憂鬱症彼此互為因果關係,許多研究也看到兩者有其相關性。洪惠風表示,憂鬱症患者對於藥物遵從性不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罹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年僅30、40歲正值事業衝刺的階段,因病使得人生計畫改變、影響職場工作,造成嚴重心理衝擊,這中間會經過一段適應期,從生氣、否定、討價還價,甚至憂鬱,最後才會適應、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的確有可能產生憂鬱。宅與胖增罹病風險洪惠風提醒,各年齡層都有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像從事電子業的年輕族,每日工時超過12小時,嚴重過勞,甚至沒有周休二日;不良生活習慣,像長時間打電動、不運動等造成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近年運動風氣提升,像從事騎腳踏車、慢跑、健身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但同時宅、胖、躲在鍵盤背後生氣的人也多,朝兩極化發展,建議若要遠離疾病,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
2023-01-16 失智.大腦健康
改善健忘、增強記憶力 中醫授如何按壓健腦穴位延緩大腦退化
●按頭部穴位,改善健忘、增強記憶力●穴位按摩能改善認知障礙、延緩失智●輔以八段錦,暢通全身血流「啊!廚房的火忘了關」、「一轉身就忘了剛剛要做什麼」、「昨天才更改的密碼,怎麼一直顯示輸入錯誤」,這些日常生活情境是否很熟悉?思考事情不像從前,甚至經常忘東忘西,害怕自己是不是患了失智症?穴位自療hold住腦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記憶力減退是正常老化現象,民眾不用過度擔心,若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例如:語言能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退化以及個性改變、有妄想或幻覺,就要小心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導致腦部不正常衰退。想要活化大腦、提升記憶力,可運用穴位按摩改善注意力與思考力,也可改善確診康復後的腦霧後遺症。腦部的海馬迴組織負責記憶儲存、讀取、使用,對應不同的穴位按摩,能讓大腦退化慢一點。林舜穀表示,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處的「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亦是全身氣流交匯之處,被稱為「萬能穴位」,連續按壓數次,有醒腦、安神的效果。冬天因日光比較少,剛睡醒時精神不濟、反應緩慢,可按壓刺激百會穴增加氣血循環、疏通全身經絡。除了穴位按摩,林舜穀推薦簡單易學的八段錦,八組動作對應四肢動作,有一定的順序和口訣,不僅能達到運動、訓練肌力,也能預防失智症,或協助患者延緩認知功能惡化。肉桂薑黃 讓身體暖起來另外,搭配「肉桂茶飲」,可養胃暖身,改善手足冰冷的問題;亦可熱敷或泡腳,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薑黃也是不錯的選擇,薑黃素含有抗氧化能力,每周吃2次咖哩或在食物中加薑黃粉,可減少心血管與失智症的發生。
-
2023-01-1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便秘、憂鬱、中風…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教授曝2個改善重點增加腸道好菌
無論是環境的微生物或是與人類共生的腸道細菌,都具有多樣性,腸道菌涵蓋數以千種的細菌,統稱微生物體(Microbiome),近年來由於次世代定序技術的應用,使微生物體研究提升至全新的境界,美國政府投入鉅款,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人類微生物體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而後相繼歐洲及日本亦有類似大型研究計畫,2013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科學」,把微生物體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其中對腦腸軸的研究算是熱門的一環,特別對於腸道菌多樣性的變化與睡眠品質之互動,更是諸多學者爭相研究與探討的領域,本文特別針對這方面詳細闡述,以饗讀者。腸道菌包含好菌、壞菌、伺機菌 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7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10%~20%,中間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學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腸道大腦互連結 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在胚胎時期,腸道與大腦同時發育,腸道除了掌管重要消化功能,另外還有一套「腸道神經系統」(英文簡稱ENS,Enteric Nervous System),它包含上億個神經元(僅次於大腦),及腸道菌產生數十種神經傳達物質,使得腸道與大腦有密切的雙向溝通,即所謂的「腸腦軸」(Microbiota Gut Brain Axis,MGBA),在此訊息聯絡及彼此影響的網路上,腸道菌又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即所謂的「菌腸腦軸」。近年來有諸多學者投入研究,最著名為Backhed及Lozupone兩人分別在2005年及2012年在「Science」(科學)及「Nature」(自然著名國際英文期刊證實,腸道菌及腸道二部分藉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腸道免疫系統」、「迷走神經系統」及「腸道菌代謝物質」與大腦聯繫,除了可以影響身體各部器官功能以外,另外,亦與睡眠、認知功能、情緒控制、記憶及判斷等功能習習相關(如圖二及表一)。其影響範圍非常廣泛,諸如腸道功能(如:大腸激躁症、便秘、消化不良、大腸發炎甚至大腸直腸癌等),甚至影響睡眠及上述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認知、記憶及判斷等),嚴重者還會導致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圖三)。 睡好、吃好 腸道好菌增加根據荷蘭分子流行病學專家Jordi Morwani-Mangnani,2022年9月Sleep期刊中綜述,在其統合分析發現,腸道細菌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如果有正常睡眠的組別,則腸道菌多樣性提升;如果在睡眠障礙的組別,則腸道細菌多樣性降低,而且腸道好菌相對減少(圖四)。此外在2015年Dr.Grut就提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顯著增加腸道好菌,相反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高醣及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會減少腸道好菌,並降低腸道菌的多樣性;根據諸多研究報告顯示,地中海飲食的好處,除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使睡眠品質提升。近年來很多學者亦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亦可使睡眠品質提升。至於使用健康人之糞便移植治療Clostridium difficile之感染,有成功的案例報告,但用來治療嚴重睡眠障礙僅止於初步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將來可能有很大的潛力。多吃富含色胺酸 維持良好睡眠有關我們日常三餐中,有那些食物富含色胺酸,可以使我們心情放鬆,甚至可以幫助睡眠,根據專家學者多年來的研究證實,色胺酸是必需胺基酸的一種,而它在腸道經腸道微生物分解,形成血清素,再運送至腦部,血清素在調節睡眠上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減緩神經活動,誘發睡意,並可在松果體處轉化成褪黑激素,幫助控制睡眠與清醒的節律,所以我們要維持良好睡眠,要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雞胸肉、豬里肌等瘦肉、鮭魚、毛豆、南瓜子、燕麥、堅果、亞麻仁仔、黑芝麻、香蕉、蘋果、奇異果等。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眠,在台灣有1/4的人受到失眠之苦,去年台灣安眠藥使用在全球排名第十,有關睡眠品質與睡眠障礙的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腸道細菌在菌腸腦軸的相關研究,日漸普遍,牽涉到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雙向連結,腸道細菌在此互動聯繫中扮演極其重要角色,也影響睡眠的生理功能,到目前為止,可能與免疫、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迷走神經、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腸道代謝物質都有關係,所以在飲食方面如何調節,或如何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甚至考慮糞便移植的療法,來提升睡眠品質,都是將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2023-01-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喝水常嗆到小心是失智症前兆!專家:預防吞嚥障礙務必顧好「這裡」
● 年紀愈長喉頭結構老化鬆弛,影響吞嚥● 吞嚥障礙,易造成吸入性肺炎致命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最重要的進食吞嚥能力約從50、60歲慢慢衰退,喉頭結構的肌肉鬆弛,再加上反射神經遲鈍,容易導致嗆咳。汐止國泰醫院護理科副主任蘇億玲表示,咽部肌肉力量不夠會影響吞嚥,若嗆咳嚴重,會提高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如果食不下嚥則會營養不足,人會變得虛弱、免疫系統失調。吞嚥障礙 應盡早評估治療吞嚥是相當複雜的動作,除了老化因素,頻繁出現嗆咳,小心是失智症前兆。蘇億玲說,持續發生喝水或被自己的口水嗆到,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因為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而忘了怎麼吞嚥、舌頭動作不靈活所致。當觀察到長輩出現這些症狀時,應盡早就醫評估,安排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一系列的介入處理,包含牙口問題、咀嚼運動、餐食準備技巧等。注意飲食 低油、低鹽、低糖當長輩或失智家人的吞嚥力衰退時,該怎麼準備餐食呢?蘇億玲分享,可從質、量、均衡、烹煮方式四大方向著手。質指的是「調整質地」,食材以細軟食為主,依個案狀況調製流質、糊狀或細碎口感,避免太乾和太黏的食物;量則是「少量多餐」,並且定時定量進行,控制一日總熱量;食物均衡且多樣化,有助延緩大腦退化速度;注意低油烹調,保持低鹽低糖,改善身體發炎反應。顧好牙齒 咀嚼力也要練習吞嚥障礙與牙口有絕對直接關係,許多人常忽略假牙重要性、牙周疾病、口腔清潔等。蘇億玲指出,牙齒決定了能吃什麼食物,不少長輩因裝了不合適的假牙影響進食,但因表達能力不佳而讓家人誤以為是挑食、沒胃口,建議應多觀察家中長者使用假牙的舒適狀況,是否吃東西變得很慢、常挑軟的食物吃、吃的量變少了,更要定期回診檢查口腔健康,確保飲食無虞。咀嚼力與健康息息相關,有吞嚥障礙的長者除了吃細軟、流質食物,也要多吃核桃、毛豆,蘇億玲建議,勿排除肉類,可將肉剪成適口大小,鍛鍊咀嚼肌群。各項食材、餵食技巧都俱全後,也要維持用餐環境的安靜,不要邊看電視或3C邊吃飯,避免分心影響進食,增加嗆咳的危機。如何提升高齡族群及失智症患者的飲食品質,一直都是照護難題,更多相關影音課程內容:請看這裡
-
2023-01-09 失智.新手照顧
陪失智者過春節 4重點做好準備
農曆春節家人親友團聚,但對於失智者來說,可能因環境刺激、生活模式改變,加上天冷、持續防疫等,容易產生混亂、易怒情緒,可能增加走失等意外風險,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掌握和失智者相處技巧,就能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能力比一般人弱,面對陌生、不常見的親友來訪、外出春遊環境及人潮、天氣轉變等,易產生脫序行為,家屬盡量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1. 春節也要多安排活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者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也會吵著要上課,建議家屬可陪失智者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也可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幫失智者錄影,或一起看卡通,陪長輩看運動教學影片一起運動。2. 人多注意失智者情緒陳筠靜指出,失智者返回老家,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認不得親人,親友可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考」或請失智者「猜」,主要照顧者也可事先與親人溝通,隨時注意失智者情緒反應,若出現不安情緒時,應減少人、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安撫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3. 外出要兩人以上陪同過年期間失智者容易走失,陳筠靜建議,要留意長輩外出衣著,帶長輩外出時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身上放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外出若要上廁所時,務必要有家人或在地志工、工作人員協助陪失智者,勿讓失智者獨自等候。4. 提前安排回診、領藥陳筠靜提醒,民眾可事先申請長照服務資源,提前安排回診、領取藥物,有助於失智者穩定服藥,並注意防疫措施,失智者可能出現不配合戴口罩的情形,建議家屬隨身攜帶診斷證明、身心障礙證明,遇狀況時可主動說明避免受罰。
-
2023-01-06 失智.照顧喘息
「39歲怎麼可能得失智症?」從發病到再就業,一位年輕型失智症者的分享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女主角罹患早發型的阿茲海默症,在人生最巔峰時,逐漸遺忘身邊的人事物,除了絕望無助,還能做些什麼?失智症平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除了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反應力、語言能力、空間概念也跟著下降,各項認知功能退化,漸漸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若65歲以前發病,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又名「早發型失智症」,許多患者剛開始並非典型記憶功能缺損,診斷較為困難,平均約1.5年,甚至4、5年才被確診。現年48歲的丹野智文,跟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的女主角一樣,事業正值高峰之際卻健康失衡!他在39歲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時任豐田汽車銷售員,業績經常名列前茅,在職場可說是意氣風發。丹野智文說,得知罹病噩耗十分惶恐,害怕遺忘所有的事情、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包括無法勝任引以為傲的工作。而在確診前5年,隱約感覺記憶力大不如前,當下沒有多想,勤著做筆記提醒自己日常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突然叫不出同事的名字,甚至被主管斥責簡單的事情也出錯,決定求診就醫,多次評估、看了好幾次醫生才確定病因。【什麼是年輕型失智】65歲以前發病,病因較多樣化,初期有明顯的精神症狀及個性改變,常被誤認為壓力大、情緒問題,因而不易被診斷。【年輕型失智與一般失智有什麼不同】1.發病時間:以65歲為區隔2.病程症狀:年輕型失智症通常症狀較嚴重、惡化程度快,且對藥物反應較差3.失智類型:年輕型失智症主要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保有工作為失智者帶來安全感、延緩病情「明明還很年輕,怎麼可能得了失智症?」丹野智文難以相信,更害怕人生就此完了,但看到家人擔心的模樣,決定與疾病共存,公開病情希望得到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公司主管了解狀況後,協助從汽車業務轉為內勤文書工作,維持穩定的工作和薪水。他也積極投入失智症倡議並參加日本失智症陪伴「RUN TOMO」活動,樂觀態度受邀擔任日本RUN TOMO大使,到世界各國失智症相關研討會分享個人經歷。丹野智文認為,失智並不是失能,大眾也不要用「失智了還能做什麼」來侷限生病後的職涯發展,而是應該塑造友善的環境,讓失智症患者繼續發揮人生價值。公司的認同對於正值中壯年卻突然罹病的年輕型失智者非常重要,友善的職場環境有助於穩定身心安全,目前日本有一半的公司接受、認同失智者,大約50%的患者可以保有工作,即使確診仍可活出尊嚴。隨著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失智是日本老年人需要照護的第一名,日本厚生勞動省全面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加強宣導得了失智症也可以跟一般人過相同生活。「預防失智,不如做好失智的準備。」丹野智文說,失智症已不是老年人專利,失智者發病有年輕化趨勢,期待企業透過「職務再設計」讓患者續留職場,照顧者也可以維持原有的工作,避免長照悲歌。【認知症與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屬於持續性且不可逆的認知功能下降腦部疾病,為了保有高齡者的尊嚴,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4年將「癡呆症」統一更名為「認知症」。提供年輕型失智者工作機會與照顧服務綜觀國內,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年輕型失智者大約1.2萬人,且有增加的跡象,政府應加強營造多元包容的社會,協助失智症患者續留職場工作,減低對家庭經濟的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成立的「Young記憶會館」,於2018年開幕迄今,藉由工作讓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找回重返職場的感覺,努力學習新技能、不放棄工作機會。2020年,台中市首創全台年輕型失智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以「互助家庭、共同生活」的型態呵護年輕患者、協助重返社會。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及照護需求與老年人、一般失智症患者不同,若溝通不良容易惱羞成怒,而不同病程的患者也應該被區隔對待,據點特別量身打造的專屬認知課程和多元服務,另引入志工協助,分享緩解衝突的經驗,彼此學習照顧技巧及紓解壓力。失智症是每個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一旦失智症上身,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不可逆,其病程平均約8至10年,甚至超過15年。當中壯年族群罹患失智症,因年齡不符合「老人福利」的規範,如果無法工作也沒有社會福利的支援,全靠家庭支持,最後造成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於2020年3月推出「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協助年輕型失智者就業,把工作當成一種「復健」,維持良好社會參與。【得了失智症該怎麼辦】1.多運動、多動腦、吃健康食物,延緩病症惡化速度。2.參加相關機構的服務,年輕型患者不一定適合跟長輩一起懷舊治療,應量身打造多元課程。3.增加人際互動,延緩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退化,同時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跟著一起做,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點此立即觀看免費線上課程人生不到半百,得了失智症離開職場,退化速度將會加快,也會成為家人沉重的負擔。年輕型失智者應正視自己的病症,經過治療及職務再設計勝任工作,依然能在職場貢獻一己之力。
-
2023-01-03 醫療.巴金森病
在做特定動作時會出現明顯手抖症狀?醫提醒當心是疾病引起
面對令人驚嚇或緊張時刻,全身會不自覺顫抖,光是拿一杯水極可能手抖到將水灑出,但如果沒有外在刺激卻引發手抖,有可能是「疾病」引起。常見會導致手抖的疾病,包括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緊張引起的手抖常在情緒度過後改善,但疾病引起的手抖,則會在做特定動作時,出現明顯的手抖症狀。● 手抖多與疾病相關,緊張型手抖無需治療● 甲狀腺亢進或低下,都會引發姿勢型手抖● 巴金森氏症為靜態型手抖,失智症多單側手無力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表示,多數的手抖都與疾病有關,部分屬於遺傳,部分屬於後天疾病引起。遺傳的「原發性顫抖」,這類患者天生在做特定動作時就會手抖,例如將手抬高、手平舉時,無法控制肌肉而引發顫抖,該情形除非嚴重影響生活,否則不需要特別治療。甲狀腺異常 手抖不典型甲狀腺亢進及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也會用「手抖」表現,但通常並不典型。醫師在診斷時,會請患者雙手平舉,如果有微微顫抖,加上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異常,即可依此判定診斷。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常發生在20歲到40歲的人身上,以女性為大宗,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大都是年輕人,鮮少年紀超過40歲以上者會發生甲狀腺疾病,40歲以後發生的手抖,大多與腦部有關。黃柏堯指出,腦部導致手抖症狀的疾病,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後引發的血管型失智症、小中風等。小中風是指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阻,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若患者單側突然沒力,手部平衡變差,拿東西時會感覺到手軟,用力時會感到手抖,就可能是小中風的症狀。失智症初期 會出現手抖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就是「手抖」,且為靜止型手抖,不需要做特定的動作時,靜止時手就會不自覺抖動。巴金森氏症的發生,主要是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投以多巴胺後,症狀明顯改善,就能明確判定為巴金森氏症,目前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效果不錯,從單側手抖進展到雙側手抖,能控制在三到五年以上才發生。失智症患者也是腦部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疾病,腦部曾受傷、如腦中風患者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認知功能異常的表現外,初期症狀會以身體僵硬、手抖、步態不穩表現。診斷上,可以先從認知功能判斷,再查看是否有其他手抖、身體僵硬等症狀。地中海飲食 可預防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都是手抖背後較為嚴重的疾病,黃柏堯表示,避免中風的發生,建議控制體重、三高、減少抽菸飲酒,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巴金森氏症多與遺傳有關,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了解,同時需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導致失智症較為大宗的原因仍是腦中風,降低發生的機率與預防中風的方式相同。平時的飲食上,預防失智症可以採地中海飲食,多攝取鋅、B12、葉酸等,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蔬菜量要攝取足夠,幫助腸胃道健康,黃柏堯出,腸胃道被譽為人體第二個大腦,腸道平衡是近年愈來愈重視的議題,平時應讓生活步調盡可能平衡,避免壓力過大,維持運動頻率,也能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遠離疾病上身。【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1-02 失智.大腦健康
晚上睡太少、午覺睡太多都會提高失智風險!專家教你如何睡得剛剛好
編按:睡眠好壞,和日後罹患失智的機率密切相關!近年研究顯示,夜間睡眠剝奪、白天睡眠頻率過高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的比例偏高。大腦無法再生,失智預防非常重要。怎麼睡,才能保護大腦?現在,正是失智症最受關注的時刻!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全球失智症報告》也推估到2050年,全球預計有1億5千2百萬人失智,足見失智人口成長之快。轉回國內,衛福部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且每增加5歲,盛行率呈現倍增趨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並非是老人專利,有些病患在65歲之前便已發病,被稱為早發性失智症(early-onset dementia)或是年輕型失智症(young onset dementia)。近年知名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中的主角愛麗絲,就是被醫生診斷為年輕型且是遺傳性PSI基因變異的阿茲海默症者。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近10年來投入失智症及憂鬱症臨床治療。他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疾病,因此,年輕時養成的生活方式不可不慎。其中,睡眠習慣好壞,就會影響未來的失智風險高低。睡眠剝奪讓小白鼠細胞中毒!睡眠不足,就是減少自己的記憶老本藍祚鴻指出,儘管尚未有失智與睡眠的直接研究,但曾經有過失智症的動物實驗,就是透過「睡眠剝奪」的行為介入來研究小白鼠失智情況。研究結果發現,不睡眠時,老鼠腦中類澱粉蛋白的清除功能變差,腦脊液與間質液交換,清除大腦運作時所累積的代謝廢物速度變慢,大腦修補受損神經細胞和組織的功能也變差。從外顯現象來看,原本元氣滿滿的小白鼠呈現呆滯狀,活動力不如以往。「經年累月下來,大腦細胞變少、無法代償,等於就是『細胞中毒』,」藍祚鴻說明。雖然尚未有人體實驗,但人在睡眠時,與學習有關的激素會分泌,包括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缺乏睡眠,會影響注意力和執行能力,使反應速度變慢。學理上也證實,年輕時的睡眠品質不佳,會造成類澱粉蛋白(Beta amyloid)在神經細胞上沉積,增加年老後失智症的機率。「雖然數據上還看不出年輕、早發性失智症比例的變高,或說睡眠直接影響失智,但那是因為年輕人不夠老,樣本數還不夠。」藍祚鴻觀察,「從臨床來看,造成失智症的每一項危險因子影響都超過50%以上,睡眠異常就是一項。」他指出,除了睡不夠以外,睡眠周期不穩定,例如有時早睡、有時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大腦是有可塑性的,但不喜歡一直變動,因為改變會耗費資源,且多變易多錯。」此外,睡前滑手機,藍光會影響大腦神經連結,活性降低,自然也會睡不好。因此,常熬夜的人,可能慢慢地正在吃掉「記憶老本」而不得知!白天睡太多,日後失智機率愈高!午睡20分剛剛好,一夜好眠才是護腦關鍵睡不夠會提高失智風險,那睡太多呢?今(2022)年一篇發表於著名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的研究,在14年內追蹤1,401位受試者,發現在白天9點到晚上7點這段時間,睡覺頻率愈高的人,一年後認知功能退步、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將可能愈高。可以說,早在認知功能退化等失智的主要症狀還未出現以前,不正常的睡眠習慣或熬夜,就可能是罹患失智的早期徵兆。藍祚鴻提醒,相較於失智,午睡跟老人家的死亡率相關性較高。常常睡一睡,就在夢中離世了;但如果一個人白天睡太久,的確會干擾到晚上睡眠的質量。夜間正常睡眠才能幫助記憶穩定,整合白天發生的訊息,進而激發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能延緩認知功能老化。那麼,究竟睡多久是適當的?「50歲上下的族群,白天睡20分鐘就夠了!」藍祚鴻的回答有點出人意表。回想學生時期的午睡,不是至少半小時嗎?他的理由很容易理解:「定時定量」。白天睡多了,晚上就容易睡不著。藍祚鴻建議,想預防失智,白天應適度運動、保持快樂心情,「多參與社交活動,繞圈圈式的思考,容易讓腦子退化、且產生自發性焦慮。」此外,不要喝酒、有慢性病等共病者要注意用藥,有些副作用可能導致睡眠中斷。晚上,儘量在12點前入睡,不要當夜貓子,也為自己營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他以自己為例,從睡前半小時開始,就不看手機。將手機放置在離床一公尺遠處,讓自己看不到手機閃動光源,避免影響睡眠品質。他再三強調固定睡眠的重要,「大腦設計是先天配備,不可逆的,而研究顯示,工作需輪值夜班者,罹患三高、慢性病者也較多。」最後,藍祚鴻也提到,「失智的本質即在於:東西用久就會壞掉。大腦一輩子就那麼(轉)一輪迴,不會再生。大腦非電腦,腦力有限。一旦生病,只能減緩或減少症狀。很多保健食品不見得能預防失智。如果真的睡不著,根據醫師的醫囑,適當使用安眠藥不可怕。」好好睡,就是最好的護腦方式!家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怎麼辦?照顧早發性失智患者 4面向小撇步早發性失智症病患退化速度較快,病理特徵較為明顯,許多人具有家族性或遺傳性,一半以上病患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症狀。且早發性失智症多為家庭中流砥柱,經濟主要來源;一旦確診,對於照顧者來說是一大衝擊。照顧年輕、早發性失智症者,可從四面向提早思索:1. 工作面依照病情跟工作單位討論職位調動,甚至於安排退休;病患也要避免駕駛車輛或操作危險器材。2. 經濟面開始籌措安養費用,及有效利用社會福利補助。3. 法律面建議在疾病初期,患者仍保有大部份知能時,事先安排法定代理人、甚至預立遺囑,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法律或財務糾紛。4. 心理面對於照顧者來說,迎面衝擊一下子承接不住,可能產生憂鬱、絕望、否認、煩悶、甚至罪惡感(如因遺傳性基因造成),若情況嚴重時得輔以藥物治療。原文:晚上睡太少、午覺睡太多,都會提高失智風險!藍祚鴻院長:如何睡得剛剛好,才能正確護腦?
-
2022-12-31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失智春節照顧攻略】照顧者必看!過年4大照護困擾一次解決
大家期待一整年的春節即將到來,但這個家庭團聚的好日子對於失智照顧者而言,可能是另一個壓力的開始。💡照顧者過年常見4大困擾1. 過年年菜選擇多,怎麼挑選好煩惱2. 家人拜年猛踩失智長輩地雷,春節恐成噩夢3. 親朋好友愛下指導棋,情緒失控感覺快爆炸4. 春節假期長,在家和失智長輩相坐兩瞪眼當失智者每天規律的作息發生變化,日常接觸的家人變成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就容易產生衝突,導致失智者情緒失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不論對照顧者還是失智者,都是一種負擔。元氣網為失智家庭挑選出過年期間「最不想遇見的問題」,推出春節照護系列課程,內容包含備餐準備、溝通技巧、情緒調節、居家活動等,讓不一樣的春節,也能有一樣的溫馨。⭐春節系列課程皆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填寫資訊等同報名完成,即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適合對象|🎯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長期照護失智者,不知如何調適身心的照顧者。🎯想了解失智症的一般民眾。👉點此立即觀看課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備餐準備】年夜飯危機「食」刻 如何挑選適合的食材除夕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家有失智長輩,如何為長輩選擇合適的年菜?如果失智長輩拒絕吃飯,又該如何是好?和專家一起學會如何和失智長輩一起讓這個年過得溫馨又有年味!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增加對吞嚥困難的認識,提升照護知識專業📍 如何讓失智症長輩願意吃飯📍 提升吞嚥困難者的備餐技巧👉失智者喝水常嗆到、吞東西有困難?護理師教如何為他們準備食物▶👉失智者牙口不好、吞嚥有問題怎麼辦?專家教你4個備餐秘訣▶【溝通技巧】失智者春節情緒變化大 照顧者如何適應特殊的過年氛圍大年初一,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親友來家中拜年,當許久不見的親戚以「記得我是誰嗎?」來和失智長輩打招呼,有可能會不小心觸碰到失智長輩的「地雷」,導致闔家歡樂的春節變成一場惡夢,而照顧者既要準備過年,又要照顧失智者,如何有智慧地應對和適應特殊的過年氣氛,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過年?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 劃分情緒界線📍 學會紓解壓力👉失智者執著於不真實的幻覺、妄想怎麼辦?專家為你解答▶👉失智症患者情緒變化大,照顧者如何及時舒壓▶【居家活動】春節不想人擠人 陪失智者來場音樂會吧今年過年,陪失智家人一起唱歌跳舞吧!唱歌不但可以活化失智者的大腦,還能療癒身心、改善情緒,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使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得到改善,為難得的團圓留下難忘的回憶。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幫助照顧者穩定長輩情緒📍 如何緩和長輩情緒、延緩退化📍 強化與長輩之間的照顧關係👉來帖音樂療癒處方!有助降低憂鬱情緒,增進患者與照顧者的幸福感▶【居家活動】一根棍子 陪長輩在家運動練肌力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由於春節放假,導致失智長輩在機構中辛苦建立出的的生活作息及能力被打回原形,而照顧者也沒有一個可以帶著長輩動起來的好方法,過年期間該如何安排合適的居家運動,讓長輩有效鍛鍊肌肉?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增進長輩肌力,降低照顧者負擔📍 提升長者日常活動能力📍 鍛鍊腦力,預防認知功能下降👉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情緒調節】給「照顧者」的春節療癒處方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孤獨的路,當親朋好友來家中拜年,向照顧者提出許多建議表示關心,但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成為照顧者的壓力來源,照顧者該怎麼有效紓解壓力,使自己在過年期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幫助照顧者做自我保護📍 增進照顧者的溝通能力及技巧📍 緩解照顧者因壓力造成的不適👉照顧者你累了嗎?長期照顧家人,如何調試自己?3招教你疼惜自己▶
-
2022-12-28 失智.大腦健康
玩故宮牌卡 失智嬤想起人生點滴
全台失智症人口逾30萬人,96%是65歲以上長者,因此預防、延緩失智成為社會一大挑戰。「社交」對長者的情緒穩定、語言表達都有助益,尤其有助於失智症的延緩。台北榮總與故宮共同研發推出「今牌人生」認知牌卡,幫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極輕度失智症患者達到非藥物治療的效果。73歲白女士6年前被診斷失智症後相當挫折,但她參與認知牌卡的活動中,提升注意力,跟家人間的感情也更加深了,她將活動時想起的人生點點滴滴,記錄在一本冊子中,精心繪製,分享時更是緊緊抱在懷中。她說:「或許慢慢地,我今年、明年的記憶將消逝,忘東忘西沒關係,但我希望你不要忘記我,現在只希望你們不要忘了我。」連接個人經驗激發聯想台灣面臨「高齡社會」的挑戰,2025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更面臨失智症的挑戰,尤其絕大部分失智症都發生在70歲以上族群。因此,北榮與故宮共同研發「今牌人生」牌卡,以長者認知需求為中心,涵蓋10大主題「嬰幼兒、青壯年、老年、美食佳餚、植物花卉、飛禽走獸、生活用品、節慶四季、神話人物以及經典選件」。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認知牌卡中涵蓋人生不同階段,也有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動植物、飲食、節慶等等,經由牌卡來連接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激發長者們進行討論,發掘每個人人生當中的黃金時刻。「將故宮帶入家庭,也讓失智症病人從家庭走向社區。」王培寧說,當每位長者看到相同的圖案,其實都有著不同的聯想,以「翠玉白菜」為例,有人會想到白菜料理,有人則想到過往曾種過白菜,有非常多的延伸。促進小孩子與長輩互動對失智症患者來說,除了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說,現在失智症治療上,愈來愈強調非藥物治療,尤其長者的生活鮮少與人互動,缺乏生活上的刺激,就可能導致腦功能退化,若能透過牌卡,促成小孩子與長輩,或是長輩之間的互動,進行心智訓練的活動都相當好。王培寧指出,透過牌卡上的圖片以及專業人員的引導,對輕度失智症患者,或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民眾,就有了闡述過往經驗的機會,「聯想」、「延伸」、「思考」,都對延緩失智症相當好。王培寧分享,過去帶團體的經驗中,有張「小孩放鞭炮」牌卡,意外的引起長輩們的熱烈反應,有些人想到自己小時候是帶頭放鞭炮的,有些則是瑟縮在後面,一旁的家屬也從中驚喜發現父母的兒時趣事。
-
2022-12-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近9成有呼吸道症狀 醫推估台灣長新冠患者超過40萬人
45歲岳小姐從事行政工作,今年5月確診新冠肺炎,染疫後喉嚨痛到食不下嚥、沒有睡好,十分焦慮,居家隔離7天下來暴瘦3公斤。隔離結束後返回職場,卻因為久咳影響工作,求助三總後新冠肺炎整合門診,不僅咳嗽改善,睡眠、焦慮問題也一併獲得治療。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一篇研究,分析全球百萬人新冠肺炎感染者資料,發現長新冠患者約6%,當中有37%屬於呼吸道問題,3.2%是疲倦、疼痛、精神相關問題,2.2%為認知與神精相關問題。台灣本土個案至今超過869.8萬例,推估長新冠患者超過40萬人。近9成有呼吸道症狀三總自110年10月開設整合門診昨發表成果,院長王智弘表示,常見長新冠後遺症,包括呼吸喘、胸痛、關節痛等,還有精神焦慮創傷、潛藏合併症等,至今協助1300多位患者進行心肺復健,經過3個月追蹤治療,9成患者獲得改善。胸腔內科分析整合門診517位康復者,男女約1比2,常見症狀中呼吸道症狀占89.3%、疲倦69%、情緒或睡眠障礙60.1%、認知功能障礙51.3%。呼吸道症狀中以「咳嗽」最常見占6成,持續性咳嗽大於8周的康復者,近半有過敏體質,經過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合併吸入型類固醇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15%運動低血氧胸腔內科以「6分鐘行走」測試,評估康復者運動耐受性,15%康復者有「運動低血氧」狀況,檢查發現有肺部纖維化、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等潛在疾病。三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低血氧定義包括血氧低於94%、運動時或運動後血氧降低4%,但民眾很難自行察覺隱性低血氧,建議應在醫院測試,由醫師判讀血氧監測數據,找出低血氧的背後原因。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科主任蔣尚霖表示,收案117位患者,平均約50歲,84%患者氧功能缺損,後續進行心肺復健計畫,有24人定期返回醫院訓練,93人採居家訓練,醫院訓練組最大攝氧量人數進步百分比及進步幅度,均較居家組進步大。
-
2022-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好處超詳解!一天該吃多少份量?營養師推6種堅果補好油
堅果看似非正餐的必要組成,其實和健康密不可分,從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心智飲食等飲食法,都能見到堅果的蹤影。吃堅果好在哪?該怎麼吃才好?由 Heho 營養師解密!好油首選原型堅果 營養更完整堅果是近年討論度非常高的超級食物,無論是減肥、運動、日常保健等需求,都能助一臂之力,這和堅果提供的營養素息息相關。堅果種子類為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果實與種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是有利心血管健康的好油。以動物性油脂來說,雖然能提供熱量與部分必需脂肪酸,但也隱藏著飽和脂肪與膽固醇,而一般食用油經過精煉後,會流失不少微量營養素,若能食用原型的堅果種子類,能較無負擔地補充每日所需脂肪,還能保留豐富的營養素,很適合取代部分烹調用油。國人堅果嚴重偏離建議攝取量堅果好處多多,但你可能也沒吃夠!根據《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的堅果種子類攝取現況不足,諸多性別年齡層未達飲食指南建議的 1 份,44 歲以下族群每天只吃到 0.4 份堅果種子!一天該吃多少堅果?每日適量攝取堅果有益健康,成人每日建議食用 1 份堅果種子,也就是一湯匙的量,可以用「每餐堅果一茶匙」的口訣平均分配於三餐,像是優格、生菜沙拉、灑在白飯、拌入菜餚等,讓堅果成為餐桌上的美味良伴,以及健康的守護者。堅果種子營養解析堅果種類繁多,各有好處,營養師整理 6 種堅果種子類的營養價值,一起認識不同功效。1. 核桃所含的次亞麻脂肪酸非常豐富,屬於 omega-3 脂肪酸系列,有抑制發炎的作用。長得像大腦的核桃,對於腦部健康有益,能延緩認知功能退化,增進記憶力,專注學習。2. 腰果能夠降低不好的低密度脂膽固醇,減少動脈粥狀硬化風險,與其他堅果相比有更多的維生素 K,保護心血管健康、預防骨鬆;在堅果裡鐵質含量也是數一數二,適合素食者與孕婦補充。3. 杏仁又稱杏仁果、扁桃仁,不僅是良好油脂來源,也提供蛋白質、膳食纖維,吃起來更有飽足感,幫助控制食慾。其維生素 E 豐富,具有抗氧化的效果,防止細胞老化,鈣質含量相較其他堅果高,是維護骨骼、肌肉、神經健康的關鍵。4. 光中杏又稱作南杏、甜杏,有別於牛軋糖、巧克力的杏仁,光中杏有股濃厚的氣味,是杏仁茶、杏仁豆腐的原料。在中醫觀點,具有潤肺、止咳、生津開胃之效,適用經常咳嗽、便祕、肌膚乾燥者,幫助滋補。5. 夏威夷豆有「千果之王」封號的夏威夷豆,所含脂肪比例非常高,碳水化合物低,是生酮飲食的常客。其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是堅果中的佼佼者,有助於調節血脂、保護血管彈性。6. 南瓜籽其蛋白質、膳食纖維豐富,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滿滿的鎂和鋅。鎂是維持人體各種代謝所需的營養素,從護心、健骨到紓壓、助眠都有益處;而鋅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推手,能養護皮膚、毛髮,維護免疫及生殖系統健康。若不知道怎麼挑選,也可以直接買綜合堅果,各種營養素一應具全!營養師提醒,購買時除看清楚成分標示,挑選無調味、非油炸的更健康。延伸閱讀:昆布不是乾燥的海帶!常搞混的5種藻類營養價值一次看
-
2022-12-12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是失智症早期徵兆!醫:未及時治療恐損傷腦部神經
● 被害妄想是老年憂鬱常發生症狀● 憂鬱症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 失智症患者對健忘、記憶衰退沒有感覺「醫師,我最近常忘記事情,是不是得了失智症?」「我父親的脾氣變得很暴躁,覺得鄰居都在講他的壞話,是失智還是其他精神疾病呢?」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當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容易引發憂鬱情緒,對周遭人事物的興趣明顯減退,漸漸地失去活力,專注力和判斷能力也下降,如果久未痊癒,認知功能會跟著變差,讓人誤以為是失智了。身心狀況急速惡化 恐是老年憂鬱老年憂鬱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當家中長輩亂發脾氣、無理取鬧時,先別下「上了年紀都會這樣」的定論,找出是否因生活改變、慢性疾病影響造成的。憂鬱會引起「假性失智」,若未能及時得到治療、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謝嘉娟指出,有些患者對健忘感到不安,主動求診主述困擾的問題,但真正的失智症患者是無法察覺到自己的記憶力衰退或下降,忘東忘西不自知,而且會把旁人的提醒和好意想成負面的攻擊。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並非正常的老化,其症狀為記性變差、反應變慢、變得消極、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也會出現健忘和妄想。老人憂鬱和失智症的症狀相似,常被搞混而錯失治療時間,要分辨兩者的最大關鍵是「病識感」。謝嘉娟表示,許多長輩很堅持「自己沒有生病」,不承認自己有問題,甚至妄想是其他人要加害於己,種種情緒、精神行為加重照顧者的壓力。得舒、地中海飲食 抗憂鬱防失智除了病識感,憂鬱導致的記憶力下降可經由提醒想起來,而失智症患者則是怎麼刺激也無法達成記憶目標,有此情形應盡早前往精神科、老年醫學科評估診斷。謝嘉娟說,睡眠是影響情緒的重要因素,長期睡眠不足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腦內代謝,相對提高失智的風險。謝嘉娟指出,不良生活習慣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例如:三高、肥胖,容易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頭部外傷、憂鬱症跟神經退化的阿茲海默症相關。民眾最常詢問:「老年憂鬱與失智症到底該不該吃藥?」謝嘉娟建議,以藥物為輔、非藥物為主,最好多參與社交活動或是外出運動,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在飲食建議食用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的「麥得飲食(Mind Diet)」,強調多吃原型食物,選擇全穀類食物、限制高飽和脂肪食物及精緻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
-
2022-12-05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不只睡不著!醫列「這4種情況」都算 太早醒別以為是睡飽了
失眠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議題,指個人主觀感受到睡眠不足,夜間得不到適當的休息,其睡眠週期的質與量受到干擾以致於影響了白天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醫師建議,若有失眠的徵兆,應盡快讓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和了解造成失眠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早日解決失眠的困擾。 依時間長短 失眠分3大類 根據調查顯示,台灣成人中約有四百八十萬人以上有睡眠問題,其中約有10%是屬於慢性失眠的情形。臺北醫學大學神經科劉瑋秦醫師表示,失眠依時間長短可分為下列三種:1.時間少於一週的「短暫性失眠」,這類失眠一般在人突然面臨較大的問題時發生,如壓力,焦慮,興奮等。2.時間一週到一個月的「短期性失眠」,嚴重或持續性的壓力會導致這類失眠,如果對壓力處理不當,這類失眠可能會演變為慢性失眠。3.時間長於一個月的「慢性失眠」,這類失眠一般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慢性失眠者往往是平時睡眠品質不好,由上兩種失眠轉化而來。 失眠有4種型態 長期恐影響生活品質 失眠並非少見的現象,但是可能造成容易疲倦、負面情緒、長期失眠容易導致憂鬱、過量藥物濫用、酒精使用、認知功能變差、影響社交及工作功能,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劉瑋秦醫師更進一步將失眠的型態區分為下列四種: 1.入睡困難型:一到夜晚就開始擔心睡眠問題,上床後經過輾轉反側仍無法入眠,通常超過30分鐘以上無法入睡時,即可謂失眠。2.無法熟睡型:一夜睡睡醒醒,雖無入睡困難,但一直處於淺睡狀態,常抱怨整夜沒睡。3.睡眠中斷型:入睡後不久即醒來,而且清醒超過30分鐘以上才能再度入睡。4.早醒型:天未亮就醒來,無法再入睡。 出現疑似失眠徵兆 應盡快就醫治療 劉瑋秦醫師強調,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一般心理壓力,睡前的預期性壓力及焦慮,或者因精神因素造成的興奮、擔憂或遭受重大打擊時引起的失眠,以及身體不適、環境因素等。而失眠不僅是影響睡眠品質,倘若睡眠不足就會過度活化交感神經及升高血壓、血糖,以及免疫調控失常,增加血管粥狀動脈硬化風險,因此不可小看失眠問題。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5544】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01 醫療.腦部.神經
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不少人常常這裡痛、那裡痛,連爬一層樓梯都覺得累,都可能患上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國內醫師提醒,這類患者身體常出現不同疼痛,包括腹痛、胸痛或筋骨痠痛,間接影響情緒問題,但時常檢查不出病因,最後放棄不願再就醫,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病友填選29個問題,除有助醫師了解病情,醫病也能討論出最佳治療方案。台灣纖維肌痛症盛行率約5.8%,相當約有130萬人受這樣「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台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是慢性疼痛疾病,病患常有廣泛性、慢性疼痛超過3個月。患者常見疲勞、全身性疼痛、頭痛、全身僵硬等症狀,也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記憶衰退、憂鬱、焦慮等。孫維仁表示,今年一項6國研究發現,相較中國、泰國、土耳其纖維肌痛症病友,至少1年內可被診斷出,但台灣的病友卻要花5至10年,即使台灣醫療方便,但問題未被解決,病友更加容易放棄。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長期投入纖維肌痛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蔡佩珊本身也是病友,她分享,一名中年男國標舞老師因患有纖維肌痛症,跳舞時會疼痛、全身僵硬、提不起勁無法教課,心中有滿滿負能量,但不好意思跟家人、旁人抱怨,無人能理解相當孤單。她表示,纖維肌痛病友若有失眠情形,也會加重疼痛強度,因而服用更多藥物,所受折磨不亞於其他病痛,期盼此疾病應被國人理解、重視。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目前健保有給付藥物,僅限幾個特定專科醫師可開立,但醫師必須要鑑別診斷,若合併嚴重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認知功能缺損,會評估病友是否符合纖維肌痛症的診斷準則。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病友即使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就會慢慢減少,變為五分、四分痛,跨過鴻溝後就會不斷進步,運動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2021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專科醫師可依患者症狀及病程給予適合藥物,以及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心理治療等。今年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讓病友了解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可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包括疼痛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共29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醫病合力討論最適合方案,讓病友不再孤單。
-
2022-11-29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只能預防和延緩 專家曝最能降低患病風險的3大類活動
●多從事休閒活動,可降低17%失智風險●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降低23%失智風險●跳舞、打乒乓球等複合式活動,具運動、訓練反應能力、與人互動效果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目前失智症人口已逾30萬人,96%是65歲以上長者,因此預防失智、延緩失智惡化刻不容緩。一篇刊登在八月美國神經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從事休閒活動可以降低17%失智風險,其中以認知活動效果最佳,可降低23%失智風險;體育活動、社交活動分別降低17%及7%的失智風險。國內專家推薦,可從事跳舞、打乒乓球、玩大型撲克牌等有伴又兼具認知或體能的活動,一起化妝也很棒,只要長輩有興趣、能帶來滿足感,就是好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即使年紀大了,腦神經仍有可塑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腦神經連結會「用進廢退」,因此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運動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減少心血管風險、增加腦神經營養因子,這些都能保護大腦,減少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發生的風險。人若孤單容易憂鬱,袁瑋指出,長期的壓力和憂鬱對於腦部有害,會造成海馬迴萎縮,海馬迴正是調控情緒和記憶力的重要部位。因此,透過社交活動支持情緒、降低憂鬱和壓力,對大腦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台灣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失智症是漸進性的神經疾病,無法恢復,只能預防疾病、延緩惡化,非藥物治療非常重要。只要長輩願意動,不論是認知、運動、互動都好,目標就是讓他盡量多做喜歡的活動。相較於跑步、看電視這類較被動單純的活動,袁瑋特別推薦複合式的活動,例如跳舞和打乒乓球,不止有運動效果,還能訓練反應能力,也能與人互動;與朋友相約打麻將也優於打線上麻將;參加課程學習編織、烹飪、插花、樂器演奏也是好選擇,這些活動的認知複雜度比較高,還能兼顧社交、娛樂性和成就感。市面上桌遊琳瑯滿目,張自強特別推薦大型撲克牌。大張撲克牌比較好拿,圖和字也比較大,長輩看到這麼大張的牌,通常都很有新鮮感、躍躍欲試。撲克牌成本低、玩法變化多,不論是接龍、分類、配對、加總、比大小、心臟病,規則都不複雜,長輩能玩得很開心、有成就感。大賣場的DM也很好用。張自強說,把DM剪下來,可以讓長輩玩虛擬購物的遊戲,比方說每人有500元額度,分組去買東西,看看買東西誰能買最多;DM上豐富的圖片,剪下來留著,可以讓長輩玩拼貼遊戲、做美術創作。如果長輩近期的事情記不得,但較久遠的記憶還清楚,可以加強懷舊元素,例如年輕時的照片、老歌,讓長輩講故事、唱歌,從事傳統節慶活動,這些都不用花大錢,就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發揮創意的方式很多,但找出長輩喜歡的活動最重要。張自強曾引進日本的「化妝療法」,請了講師來,發給失智阿嬤每人一個化妝包,結果阿嬤們打開化妝包就開始動作,根本不需要講師教,就化得不亦樂乎,反應非常熱烈。袁瑋提醒,家人知道多活動有好處,難免敦促長輩要去做,但長輩可能因為退化或情緒等問題,很難踏出第一步,需要家人幫忙,就像幫孩子準備上幼兒園那樣。例如幫他找課程、找伴、陪他搭車、陪他去幾次,這些都能提高長輩穩定參與活動的機會。哪些是防失智的好休閒活動?認知活動:閱讀、寫作、繪畫、插花、化妝、編織、唱歌、玩桌遊、演奏樂器、製作工藝品。體育活動:散步、跑步、游泳、打球、跳舞、瑜伽、騎腳踏車、使用健身器材。社交活動:涉及與他人溝通的活動。例如參與課程、加入俱樂部、志願服務、探望親友、參加宗教活動。
-
2022-11-28 失智.大腦健康
冬天反而睡不好?醫教你如何按摩不同穴位改善4類失眠問題
●常見睡眠問題:入睡困難、斷斷續續、過早醒來●睡前按壓刺激安神的穴位,可提升睡眠品質●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緩解緊張壓力情緒天氣漸漸轉冷,讓人想躲進被窩睡個好覺,但是研究發現:冬天反而容易失眠。主要是冬季日照短,灰暗濕雨的天氣,容易引發情緒困擾,加上戶外活動量減少,連帶沒有睡意,影響睡眠品質。除了一般人會有失眠問題,失智症患者因為季節變換,冬季傍晚比其他時間更頻繁出現「黃昏症候群」,夜晚躁動、來回踱步,導致作息日夜顛倒。失智症睡眠障礙 成因多人類對黑暗恐懼不安是一種本能,一般人會開夜燈或規律呼吸入眠,失智症患者也會害怕,但因為認知功能受損而不知道如何開燈,想要站起身做一些什麼,變成半夜走來走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年紀大了,睡眠會變得比較破碎,無法一次睡足6至8小時,睡眠的質和量都下滑。失智症患者則因為黃昏症候群、大腦退化、時間錯亂,更容易睡睡醒醒,對照顧者來說十分辛苦。4類型失眠問題 這樣按根據統計,年輕時長期失眠,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大腦退化的機率大增,應該提早建立規律的生活,保持營養均衡、運動習慣。針對失眠問題,林舜穀彙整了難以入睡、過於早醒、惡夢連連、夜間頻尿等四大類型,分享實用可以按壓的穴道,幫助長輩或失智症患者放鬆身體、緩解焦慮,達到舒眠的效果。林舜穀提醒,按壓穴道前,應換上寬鬆衣服,並將室內光線調到舒適氛圍,按壓力道只要感覺到痠、痛、麻即可,過程中維持呼吸順暢。一、難以入睡狀況:躺在床上超過30分鐘才能入睡按壓穴位:耳尖正上方約二指幅寬位置的「率谷穴」;耳垂後方凹陷處的「翳風穴」;後髮際凹陷處中央的「風池穴」;位在翳風穴與風池穴聯線中點的「安眠穴」。這四個穴位具有穩定心神、調整自律神經的效果。二、過於早醒狀況:不管多晚睡,總是很容易早醒按壓穴位:位於手腕處、小指一側按壓凹陷處的「神門穴」;前臂掌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的「靈道穴」。按壓3至5秒,左右手交替各循環5至10次,可改善心火旺盛造成的失眠問題。三、惡夢連連狀況:頻繁陷入恐怖夢境而驚醒按壓穴位:瞳孔直上、眉上1寸位置的「陽白穴」;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的「上星穴」。用指腹按壓,力道由輕到重,改善頭部和臉部的血液循環,是減輕壓力和頭痛的有效穴位。四、夜間頻尿狀況:夜尿超過二次,干擾睡眠無法得到充足休息按壓穴位:後腰正中線上、高度與肚臍相同的「命門俞」;腰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約1.5寸位置的「關元俞」。屬於膀胱經的穴位,可讓身體的氣、血、水維持平衡。
-
2022-11-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易貧血?補鐵5方法,1圖看植物性高鐵食物有哪些
吃素容易貧血?「缺鐵性貧血」是茹素者會貧血的主要原因。鐵是身體製造血紅素的原料,血紅素負責輸送氧氣到身體各器官組織,扮演代謝及活化細胞與荷爾蒙的重要角色。一旦缺鐵,人體氧氣供應不足,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症狀,輕者會感到疲倦、頭暈、臉色發白;若長期缺鐵,會影響神經傳導,造成認知功能失調。茹素者如何補鐵?不妨試試以下5訣竅:1.吃足夠的鐵質一般成年男性每日鐵質攝取量10毫克,女性15毫克。食物的鐵分為血基質鐵及非血基質鐵,前者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後者存在於植物性來源食物。植物性的鐵屬於非血基質鐵,容易受到植物性纖維、草酸、植酸等干擾,不易被人體吸收消化利用,吸收率僅3%至8%;動物性的鐵則是血基質鐵,吸收率20%至30%。因此建議素食者比葷食者需要攝取更多的鐵質。2.搭配維生素C增吸收率研究發現,若每餐增加75毫克維生素C,與富含鐵質食物一起吃,可讓非血基質鐵的吸收率上升3至4倍。因此,素食者的日常飲食除了應攝取足夠鐵質,也要與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一起吃,如芭樂、奇異果、蘋果、鳳梨等,以增加鐵質利用率。3.選擇蛋奶素除了鐵質之外,優質的蛋白質、葉酸、B12、B6等營養素,都與造血功能息息相關,任一營養素缺乏,都可能導致貧血。臨床發現,素食者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和品質不佳的問題。動物性蛋白質也是維生素B6與B12的良好來源,尤其蛋黃含有豐富的鐵質。因此建議吃全素的民眾,最好採蛋奶素。4.飯後不要太快喝咖啡或茶研究發現,飯後一小時內喝一杯200cc的茶,會降低75-80%的鐵質吸收,一杯150cc咖啡,會降低.60%鐵質吸收。因為茶和咖啡中的單寧酸、咖啡因、草酸及植酸,會與鐵結合成為不容易溶解的鐵質而影響吸收。因此建議飯後2小時後再喝咖啡、茶、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飲料為佳。5.高鈣食物會抑制鐵吸收鈣跟鐵在體內會互相競爭吸收,因此高鈣食物如牛奶、優格、起士等,不建議和富含鐵的食物一起食用,最好間隔食用。不妨早餐攝取身體需要的鈣質食物,午、晚餐就以鐵質為主的飲食。
-
2022-11-23 失智.新手照顧
「候選人匯來買票錢」失智者選前陷混亂 醫提2招預防
2022九合一選舉11月26日登場,候選人頻透過實體、電話拜票爭取選民認同,不過對國內近30萬名失智者來說,外來刺激過多可能會增加混亂、不安情況。醫師提醒,家屬可協助減少收看政論節目頻率,改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但仍鼓勵失智者參與投票,因投票是基本公民權益。近期有失智者家屬反應,選舉前夕氣氛濃厚,家中的失智長輩變得混亂,甚至高齡媽媽還稱,「打電話拜票的候選人,已匯買票的錢到我帳戶,叫我幫他刷簿子確認。」讓他相當困擾。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不同程度的失智者的思考力差異大,中後期的失智者基本上無法語言表達、也無法做出決定,例如不能問他「要不要吃飯」,只能以命令句說「現在要吃飯囉」。因此會受選舉氛圍影響的,多半是有思考力的極早期、早期失智者。甄瑞興指出,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0.5分的極早期失智者,仍有部分思考能力,也可以上班、執行事務,不過短期記憶不佳,而近期若接到候選人拜票電話,極早期失智者可能會產生混亂、無法判斷;若以阿茲海默症患者而言,並不會增加幻覺,但會讓他不知所措。甄瑞興表示,並非每個失智長輩都會出現混亂,以臨床上統計,約30至40%的個案會伴隨妄想、急躁行為,而多數個案個性溫馴、沈默。若出現混亂時,會協助家屬以行為治療方式來改善,若無法改善時,才會考慮以藥物控制的方式,減少混亂情況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會出現混亂、無中生有、劇情不對的對話,例如有候選人電話拜票、或僅由官方語音拜票,對失智者是外來刺激,無法判斷,同時讓他聯想到過去經驗,誤認「候選人買票」,要家人幫忙刷存摺確認款項。蔡佳芬建議,家屬遇到這類情況,避免質問或與其衝突、罵他「亂講」,可改用委婉、較有創意的說法,例如告訴失智長者,現在規定不可以買票,或告訴他現在行情不好,帳面上匯個小錢給長者,假裝「有收到」,盡量安撫失智長者,避免與其爭論。蔡佳芬指出,若失智長者本身熱衷政治,若選情不如預期,少數失智長者出現負向情緒,可能表現過於激烈,建議家屬別讓失智長者看太多政論節目、減少新聞報導刺激,可以增加其他戶外活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候選人到家裡按電鈴、問候拜票,對失智長者來說很陌生,即使候選人已離開,失智長者還是會認為「有外人在家」、「東西被拿走」等,容易處在不安、混亂當中。甚至拜票電話、詐騙電話也分不清楚,不小心就把銀行帳戶外洩。陳筠靜指出,對政治狂熱的失智長者,選舉期間容易亢奮,不管在家裡或外面,只要一想起政治話題就激動、跟著電視罵,建議家屬技巧性地降低失智者看政治新聞的頻率,或轉移話題,改聊其他生活事情,不要聚焦在選舉,若出現精神症狀、行為問題影響睡眠,應找醫師諮詢。甄瑞興建議,若情況允許,希望家屬盡量鼓勵失智長者參與投票,讓他參與社會活動,從踏進投票所、蓋章、投票等一系列動作都順利完成時,對失智長輩來說會感覺成功、快樂,彷彿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失智老人不是植物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不記得什麼事」。蔡佳芬提醒,投票是基本人權及公民權,失智者只要沒有被褫奪公權,仍然有權利參與投票,即使失智者蓋錯也無妨。陳筠靜表示,考量選舉程序、資訊多,中央選舉委員會也提供「公民投票易讀版指南」,讓家屬可以帶著失智長者、身心障礙者閱讀,此外投開票所現場都會提供無障礙規劃,若失智者有身障證明也可出示,現場可優先進行投票。
-
2022-11-20 醫療.中醫
耳鳴、失眠、多夢、健忘皆能緩解 專家教你按對穴道通筋活血、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UPUP,遠離感冒專業戶!「唉,別人放暑假出外遊玩,我卻只能待在家!」曉珍自小體弱,只要受到一點風寒就會感冒,儘管是個大熱天,卻還是不小心中招。《黃帝內經》說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感冒正是體內氣虛所致,才會讓病邪有機可趁。當身體的血氣充足,外邪就難以入侵,內邪也難於產生,自然就不容易感冒。平日可以透過按摩:合谷穴、太淵穴、孔最穴、尺澤穴(以上手部)、迎香穴、風池穴(以上頭頸部)、大椎穴(胸背部),有助除風邪、整肅肺氣,緩解感冒症狀,並且提高免疫力。小檔案作用部位:手部、頸部、頸背部體質症狀:疲乏、頭痛、發燒、咳嗽、喉嚨痛、身體無力等感冒症狀穴療要點:合谷穴、太淵穴、孔最穴、尺澤穴、迎香穴、風池穴、大椎穴疏通指引: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耳鳴、失眠、多夢、健忘……,每日五分鐘,身體變輕鬆!有人說,世界上最美的事,不是留著時光,而是留住記憶。時光雖一去不復返,但記憶可以帶我們回到往日時光,在內心凝聚一股前進的力量,我們也能夠透過回顧事件,進而反省自己、修正行為。根據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曾列出十二項「失智危險因子」,其中「聽力喪失」就名列第一,由此可知,日常中若有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就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診治。此外,平常可以透過按壓對症穴道,像是: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翳風穴(頭部)、中渚穴、手神門穴(手部)、太衝穴(足部),幫助通絡開竅,進而改善耳朵問題,讓人耳聰目明。小檔案作用部位:頭部、手部、足部體質症狀: 頭暈、失眠、多夢、耳鳴、心悸、體熱、忘東忘西穴療要點: 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翳風穴、中渚穴、手神門穴、太衝穴疏通指引: 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失眠五大奇穴,一招有助通筋活血,提升大腦力!中醫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患有健忘、失智情況的人,通常會有氣虛、體弱、血瘀等情況,由於血路瘀堵、凝滯,導致氧氣無法順利送達大腦,也會造成精神不濟、輾轉難眠、腦力萎靡、認知功能退化等。此時,可以從益氣補血的食物上加以調養,像是甘草、紅棗、山楂、銀杏、核桃、金柑、木耳等,以及攝取富含維生素C、E(天然抗氧化劑)的新鮮蔬果。平日亦可按摩、拍打去瘀活血的「五心穴」,包括:水溝穴(頭部)、勞宮穴(手部,左右各一)、湧泉穴(足部,左右各一),有助安定心神、提神醒腦,恢復思緒靈活。小檔案作用部位:頭部、手部、足部體質症狀: 頭暈、失眠、落枕、健忘、失智、認知功能障礙穴療要點: 水溝穴、勞宮穴、湧泉穴疏通指引: 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