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 18:18:00 頭頸癌
53歲男舌部潰瘍誤以為火氣大!竟罹「口腔癌第三期」,菸、酒、檳榔是元兇
【本文重點】一名53歲的建築工人,因為數十年來一直保持菸酒和檳榔的習慣,半年前出現了口腔潰瘍,最終確診為口腔癌。他接受了手術、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並成功戒掉了不健康的習慣,目前狀況良好。醫師提醒,口腔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03-23 18:18:00 頭頸癌
【本文重點】一名53歲的建築工人,因為數十年來一直保持菸酒和檳榔的習慣,半年前出現了口腔潰瘍,最終確診為口腔癌。他接受了手術、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並成功戒掉了不健康的習慣,目前狀況良好。醫師提醒,口腔癌
2023-03-22 16:21:59 頭頸癌
【本文重點】資深藝人陳凱倫,去年11月發現右頸部有異狀,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進行35次電療,但他擔心會失聲,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他期
2023-03-22 09:00:00 其他癌症
台灣近年膽道癌患者以4%比例增加,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最高,但多無典型症狀,常被界定為肝癌。雖手術切除病灶是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後容易復發,存活率低。近年免疫治療加入治療方案,有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平均存活期超過1年。但費用是一大負擔,療程至少要上百萬。建議50歲以上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
2023-03-21 10:37:52 頭頸癌
當病友進行手術、放療或化療後,很容易出現患部周遭纖維化、關節攣縮、張口或吞嚥等問題。因為頸椎是上臂神經根的出口,當肩頸軟組織變得很緊繃時,容易影響到肌肉、血管與神經組織的活動度,不僅患者頭部轉動受限,還會出現手麻與肩頸疼痛症狀,甚至會發生偏頭痛和暈眩。
2023-03-17 12:11:00 大腸直腸癌
曾參加日本綜藝節目《火力全開大胃王》而爆紅的大胃女王菅原初代傳出於3月9日大腸癌逝,享年59歲。根據日媒報導,菅原初代經紀人透過她的官方推特發布了菅原大腸癌逝的消息,據了解她在去年6月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開始治療,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即病逝。
2023-03-16 15:09:57 大腸直腸癌
新冠疫情趨緩但癌症篩檢未顯著回流,大腸癌過去每年約130萬人接受篩檢,近2年下降約2成,尤其男性篩檢人數較女性少20萬,篩檢意願較低。國健署提醒,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若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
2023-03-15 18:47:35 血癌
曾任復興航空發言人的資深媒體人、前台視主播劉忠繼,近年深受血癌所苦,過去曾上好友張光斗的節目分享對抗病魔的心得,今(15日)張光斗在臉書上悲痛發文表示,佛祖仍將他親愛的好兄弟帶走了,而前台視主播趙心屏
2023-03-15 12:44:23 大腸直腸癌
這篇文章提醒人們即使健檢正常,也有可能在三到五年內罹患大腸癌,原因是扁平鋸齒狀息肉不容易被發現。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但扁平鋸齒狀息肉的表面較少出血,很難從糞便驗到潛血反應,還是得仰賴大腸鏡篩檢。因此,人們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並接受切除。
2023-03-15 12:13:49 大腸直腸癌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是全台癌症發生數第一多、發生率第二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當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是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2.81%[1]。根據國外2020年的數據,大腸直腸
2023-03-14 09:42:09 飲食與癌症
跟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大所不同,比起西方人較喜歡喝牛奶;亞洲人則是習慣到「來X永X豆漿」來一杯溫暖的熱豆漿,暖心又暖胃。無奈江湖上不斷盛傳,關於豆類製品中的雌激素會提升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難道我們女性
2023-03-10 14:20:11 卵巢.子宮
子宮頸癌是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之一,若6年以上未做過子宮頸癌篩檢者,罹患子宮頸癌(1期以上)的風險,是3年內曾做過子宮頸癌篩檢者的3.1倍,據統計,台灣現約有220萬名女性屬於子宮頸癌高危險群。國健署
2023-03-09 17:37:11 頭頸癌
嘉義有名60歲的邱姓婦人,因甲狀腺功能低下長期服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藥物,今年抽血檢查甲狀腺刺激激素數值異常,轉診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吳崇榮透過儀器檢查結果為「甲狀腺惡性細胞」,目前持
2023-03-06 18:24:49 抗癌新知
癌症形成需要三個不同的系統發生特定的突變,從而破壞這些共同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第一個關鍵突變出現在致癌基因中,導致快速生長;第二個突變發生在腫瘤抑制基因中,導致細胞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最後一個突變破壞讓細胞以自我毀滅方式死亡的基因。只有同時有多個基因發生非常糟糕的變異,癌症才會發生。在細胞進行優化以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演化中,這些變異可能積累起來導致癌症。
2023-03-06 09:33:36 皮膚癌
美國總統拜登2月時接受手術,從胸口切除癌性皮膚組織,經診斷確定為基底細胞癌。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主任吳貞宜表...
2023-03-05 11:41:39 血癌
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常面臨復發威脅,多需長期抗戰,一旦第一線藥物治療無效或復發,便需要進入第二線治療,目前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二線治療策略當中,CD38標靶抗體藥物組合療法的療效相對較佳。若是第一線藥物組合含免疫調節藥物(IMiDs),但卻面臨治療困難窘境,進入第二線治療後,更需要多增加CD38標靶抗體藥物,且合併新一代蛋白解體抑制劑(PIs),幫助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升。
2023-03-04 15:22:28 其他癌症
【本文重點】美國總統拜登的皮膚組織移除手術證實是基底細胞癌。皮膚科醫師提醒,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的職業人群,如農夫、漁民、軍人等屬於高風險族群,應該注意防曬。高雄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吳介山表示,基底細胞癌
2023-02-27 13:04:14 肺癌
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柯皓文表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癌,和一般民眾所知的肺癌風險因子-抽菸,關係不大。他表示,肺腺癌和家族史有密切相關,尤其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肺腺癌,研究發現最終有2%的人也會罹患此病。
2023-02-27 12:15:14 肺癌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肺腺癌大多發生在較小的支氣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細胞,肺部的周邊,腫瘤擴大速度較慢,早期無徵兆,通常診斷出來已是晚期。
2023-02-24 06:00:00 胃癌
一名四十多歲的男性,近幾個月進食後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故至胃腸肝膽科門診看診,經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胃部有發炎及胃潰瘍的情形,甚至於病理切片檢查中,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存在。在接受胃潰瘍相關藥
2023-02-15 17:10:00 乳癌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國際醫學實證,透過提早發且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想要預防乳癌,不僅可以從生活方式來降
2023-02-12 14:35:04 胃癌
目前使用的胃癌分期系統是依以下三個方面來評估腫瘤狀態,包括腫瘤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結轉移狀況,以及有無遠端器官轉移的情形。醫師會再依腫瘤的臨床期別與患者討論治療策略。對於可以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部分胃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手術,與充分的淋巴結廓清,仍是目前胃癌的標準治療方式。手術後的檢體經病理科醫師檢查後,確認腫瘤以及淋巴結轉移的狀況,再依最終的腫瘤期別安排後續的定期追蹤或治療。
2023-02-10 15:03:01 大腸直腸癌
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近日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病逝,也讓外界再次注意大腸癌帶來的危害。日前一名網友好奇「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是世界第一?」多數網友認為「外食」導致。
2023-02-09 12:20:08 食道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志毅表示,食道癌初期通常無症狀,當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時,可能已經進入晚期階段,臨床上統計,食道癌第一、二期5年存活率仍有5成,但若進入第三、四期中晚期,5年存活率剩下15%,且預後多半不佳。陳志毅提醒,食道癌除了吞嚥困難外,也可能有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症狀,建議民眾應盡早戒除菸、酒、檳榔,減少攝取含亞硝胺加工食品,以及少吃過酸、過辣、過熱的刺激性食物。
2023-02-08 16:45:00 食道癌
食道癌患者9成以上是男性,醫師提醒,主要是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吃檳榔等導致,愛吃辣、重口味也有影響,且逾一半患者發...
2023-02-06 10:33:53 大腸直腸癌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驚傳已於昨(2023-2-5)日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朱雲漢的哥哥朱雲鵬今天凌在臉書悲痛證實,朱雲漢於昨晚9時在家中安詳往生。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
2023-02-04 00:00:00 抗癌新知
國際抗癌聯盟將每年2月4日訂定為「世界癌症日」,並希望在這天號召民眾及政府關注癌症研究及防癌行動。台灣癌症時鐘顯示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9年新增的泌
2023-02-03 16:11:00 其他癌症
台灣胰臟醫學會與台中榮總合作,今起舉辦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林欣辰分享,五年...
2023-01-27 13:24:00 乳癌
乳癌為女性好發癌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男網友親密撫摸女友胸部時驚覺不對勁,便盡速安排女友就醫檢查,最後確診為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治療,該男網友籍此呼籲女性朋友要定期篩檢,注意身體健康。
2023-01-25 00:05:00 其他癌症
胡先生喜歡戶外運動,退休後常邀約友人到處爬山。3年多前突然發現尿裡有血絲,左後腰部隱隱有不適感,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起初以為是爬山太累,多喝一些水並吃了家裡自備的止痛藥,尿液中帶血和腰痛的情況就改善
2023-01-18 09:46:02 癌友故事
「你這就是鼻咽癌…」才剛坐下不久的病患還來不及準備,醫師開口突然的一句話,讓他的心情跌到谷底,無心聽後面的如何治療。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