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4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長壽
共找到
923
筆 文章
-
-
2023-01-10 養生.聰明飲食
低蛋白和擬斷食讓人健康長壽?教授曝放諸四海皆準的飲食方法
讀者Gordon Liao在2022-12-27在蛋白質多吃只是浪費嗎的回應欄留言:您好,林教授。看了很多篇您的文章,非常感謝您的健康知識宣導。在這想請問您對Valter Longo提倡的低蛋白飲食和擬斷食有什麼看法?1. Longo推崇魚素低蛋白飲食,他的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會影響癌細胞的增長。他在網站上也有提到飲食方針跟主流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滿大的差異。「If you are below the age of 65, keep protein intake low (0.31 to 0.36 grams per pound of body weight). 」2.Longo在「長壽健康飲食法」(The Longevity Diet)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也建議每人都要定期進行擬斷食(mimicking diet)。看了他的書籍以及The Blue Zones書中提到的長壽人口飲食,結論都指向魚素低蛋白飲食(蛋白質佔總熱量15%)能讓我們更健康及長壽。難道主流的高蛋白飲食長期下來是對身體不利的?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發表在《科技新報》的〈中年人採低蛋白飲食,癌症死亡率較低〉。很奇怪的是,它的更新日期(2018-2-4)竟然比發表日期(2018-2-5)早了一天。不管如何,這篇文章是在轉述一篇2014-3-4發表的論文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低蛋白質攝入量與 65 歲及以下人群中 IGF-1、癌症和總體死亡率的顯著降低有關,但與老年人口無關)。這項研究的實驗是分成三部分:(1)人群,(2)小鼠,和(3)細胞。小鼠和細胞的實驗並沒有臨床意義,所以我就不多談了。人群的實驗是用問卷調查,叫張三李四回答在過去24小時內吃了什麼食物,然後就根據這樣的回答來下斷論張三李四平常每天攝取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等。這樣的人群調查數據是否可靠,我想就留給您自己去思考和判斷了。至於所謂的「擬斷食飲食」,指的就是在所謂的「斷食」期間採行低熱量飲食。也就是說,只是少吃,而不是真的「斷」,所以才會叫做「擬斷」。至於「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指的其實是一篇2022-8-23發表的論文Fasting renders immunotherapy effective against low-immunogenic breast cancer while reducing side effects(斷食使免疫療法對低免疫原性乳癌有效,同時減少副作用)。但是,這項研究其實是用細胞和小鼠模型來做實驗,而不是用「病患」。如果您是長期關注我這個網站,應該會知道我曾發表過非常多有關「飲食與健康」的文章(數百篇),而這些文章裡面有很多是在批判各種自吹自擂的飲食法,包括高脂、高蛋白、低蛋白、高醣、低醣、全肉食、全素食、無麩質、斷食等等。例如,請看高醣飲食最健康,最長壽,生物學家30年實驗揭秘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救命飲食吃肉有助延年益壽,吃素真的更健康,真假資訊長期關注我網站的讀者應該也都知道,有關「飲食與健康」我唯一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我當然知道大多數的人會認為這樣的建議是說了等於沒說,但我可以跟你保證,這是放諸四海永遠錯不了的飲食方法。不過,如果您還是不滿意,那我就只好搬出美國農業部發表的Dietary_Guidelines_for_Americans_2020-2025(給美國人的飲食指南2020-2025)。它建議成年人攝取的熱量應該是10%–35%來自蛋白質,45%–65%來自碳水化合物,而20%–35%來自脂肪。從這個建議就可看出,每一種營養素的攝取量是有很大的彈性。尤其是在蛋白質方面,更是同時涵蓋了低蛋白和高蛋白。那,為什麼一個由數百位健康飲食專家所撰寫的飲食指南會給出這麼一個籠統的建議?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生體質,有不同的健康情況,有不同的生活形態,有不同的偏好,等等。所以,不管是哪一種自吹自擂的健康飲食都是有以偏概全的問題。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唯一的,永遠不變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有好幾位讀者還是來追問「均衡飲食」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就只好請他們參考香港衛生署的飲食建議。原文:低蛋白,擬斷食,健康長壽
-
2023-01-09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大國「日本」國民為何正在變矮?科學解謎身高與壽命關聯
日本隊2022年卡達世界盃表現亮麗,讓人看到日本人體能佳的一面。然而,據數據顯示,這個長壽大國,其實近30年來國民身高並沒有成長,反而開始變矮。而科學家研究指出,這趨勢正凸顯某種隱憂,台灣也可能發生。上世紀,日本人身高曾飛速成長從小到大,身高一直是團體生活中容易被互相比較的外型條件。雖說無法依身型高矮斷定優劣,但平均身高其實也可反映出社會經濟、醫療、健康的改變,更與人類嬰幼時期環境、青少年時期的營養攝取息息相關。據2016年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團體「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控制協作組織(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研究,平均國民身高急速成長的國家,多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這份報告針對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在1896年至1996年間出生國民的18歲身高進行分析,其中,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在百年之間增加14.6公分,達170.8公分,女性更暴增16公分,為158.3公分,男女身高增幅皆擠進全球排名前五。而這100年,正好與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工業發展、公衛體系大幅進步,躍身世界強國的時間點不謀而合。胎兒營養不良,日本人身高開始萎縮?然而,其後的調查,卻發現生活條件日漸富足的日本人,身高卻逐年「倒勼」。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一項趨勢分析,1980年以後出生的日本成年人平均身高正逐漸下降,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將比1978年、1979年間出生的男性矮1.5公分,女性的身高也將倒退0.6公分。這驚人的預測結果,似乎與胚胎發展密不可分。這份研究除分析身高,也針對初生兒的狀況交叉比對,發現日本成年人身高萎縮的同時,低體重新生兒(low birth-weight infant)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體重低於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即為低體重新生兒,易有健康不良、生長與認知發展受限等長期影響。孕婦刻意減肥,小孩可能輸在起跑點?日本低體重新生兒增加的原因,可能與過去日本廣傳孕婦於孕期內控制體重,對母親與胎兒健康狀況有益相關。據《日經新聞》報導,1980年前後,一篇提出限制孕婦體重可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的論文引起關注,日本婦產科學會也在1999年制定了孕期內理想的體重增加量指標,「如果BMI(體重指數)在18至24之間,則體重增加7至10公斤較為理想」,這個數字比其他國家的指標還低。醫學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和分娩(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1年一篇研究更指出,日本1990年和2015年低出生體重兒比例分別為6.3%、9.4%,相較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比例5.7%和6.5%,可見25年內,日本低體重新生兒數量急劇上升,在OECD國家中增幅排名第五。至於影響胎兒出生體重低的原因,包括胎齡低、孕期吸煙、孕前產婦BMI指數低、孕期體重增加低、貧血,以及低社會經濟地位等。此外,日本的數據也強調超過30歲的高齡產婦的影響。身高愈高,壽命不一定愈長值得一提的是,國際許多科學家調查也指出,身高其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更有可能影響壽命長短。但是是否身高比較高才好?並沒有定論。據NCD-RisC統計,身高也反應了健康狀況,如青少年若營養不良或患有嚴重疾病,將影響身高發展,「身高較高的人一般壽命較長,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較小,若產婦身高較高,分娩時嬰孩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小。」有趣的是,NCD-RisC的報告也提到,從多個論文的統計數據來看,高個子的人可能擁有更佳的學業成績、收入與社經地位。然而另一方面,美國的保健媒體《健康線上(Healthline)》則報導,綜合義大利士兵死亡率、全球籃球員壽命,以及與體型、壽命長短相關的FOX03基因,得出體型較矮小的人,可能有更長的壽命。原因在於,與高個相比,矮小體型所需攝取的基礎熱量也較低。在細胞總數較低的情況下,自由基和致癌物對細胞的暴露和影響較小,且體型較大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與組織修復也會更加費力。目前看來,身高與壽命的相關討論,仍需要更嚴謹的數據,以及更廣泛全面的研究,才得以下定論。明明吃得飽卻過瘦,是文化問題至於營養攝取,過往總與身高議題密不可分,不過當高度經濟發展、注重身材、在全球長壽國家榜單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居然也面臨了成年人身高萎縮的窘境,值得深思。其實台灣近年也盛行減重,女性瘦才是美,是否過度倡導需重新思量。這也反映了在繁華富裕的人類文明背後,新的社會問題悄悄萌生。【延伸閱讀】》關心老化與失能的距離!線上評估工具+6項指標確認有無身心功能衰退徵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3-01-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祝你活百歲,阿公聽了不高興?
阿公看診回來很生氣,兒子問原由。「醫師祝我活到百歲!」兒子一臉詫異,不是一般人都喜歡聽到這句話?怎麼老爸會不高興?再想一想,原來老爸今年99歲了!隨著醫療衛生的進步,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百歲人瑞越來越多,但人要快樂而健康的長壽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遺傳因子,一個是後天的因子。遺傳因子例如上一代有糖尿病、有高血壓,我們自己大概也難保不會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但目前糖尿病及高血壓都有藥物可以控制,只要控制得好,就不會因為糖尿病及高血壓引起的副作用,引起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而影響壽命。如果上一代有癌症的病友,例如肺癌及大腸癌,下一代也幾乎很難避免,但肺癌現在可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檢查及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一方面,影響壽命的是後天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例如飲食及生活環境,像是大吃大喝、愛吃甜食而有三高,一旦血壓高或膽固醇高會影響壽命。此外,生活起居不正常也會影響壽命。多吸收正確醫療健康知識,多結交醫師朋友,有不舒服時及早找到好醫師,及早治療。此外,年紀大了,有些時候難免有意外,因此年輕時可以住偏遠地區住陽明山,年紀大了必須住在醫院附近,萬一臨時心臟出了問題或者腦血管出了問題,可以及早就醫,及早挽回生命。總之,現代人壽命延長,百歲人瑞已成常態,因此醫師碰到老人家也不能說活到百歲,以免讓老人家傷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3-01-06 養生.聰明飲食
2023年最佳飲食法票選出爐 第一名已是連續六年奪冠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周刊每年都會邀請專家票選年度最佳飲食計畫,近日公佈2023年最新排名,強調水果、蔬菜、橄欖油和魚的地中海飲食再次位居榜首,這是該項飲食法連續六年奪冠。該份榜單是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30多位營養學家、醫師和流行病學家等專家協助下,針對24種飲食法進行了幾個類別的排名,以幫助人們找到符合他們目標的計畫,除了整體最佳飲食之外,其他排行還包括最佳減肥飲食、骨骼和關節健康最佳飲食、控制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飲食等計畫。《元氣網》節錄部分排名如下: 【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無魚不歡 蔬果添長壽】◎地中海飲食重點:善用當地富含各式各樣抗氧化物及多酚的農特產品,是一種金字塔結構的健康飲食概念,強調食物適量即可,不見得吃多就好。整體最佳飲食今年最佳飲食排名中,除了由地中海飲食蟬聯六年奪冠之外,透過飲食方式來防止高血壓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及大部分時間吃素、多吃植物少吃肉的彈性素食飲食(Flexitarian Diet)並列第二。‧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彈性素食飲食【延伸閱讀:得舒飲食/高血壓剋星 硬骨頭尖兵】◎得舒飲食重點:包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與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不但可降血壓、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可以有利於骨質健康。最佳減肥飲食最佳減肥飲食冠軍由體重管理公司Weight Watchers提倡的飲食法奪得,該飲食計畫不僅強調減肥,還強調更健康的飲食和規律活動。WW飲食為食物分配特定點數,加入的會員只要按照每日積分進食即可。得舒飲食獲得第二名,專注於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的梅約診所飲食(Mayo Clinic Diet)和側重於蔬菜、水果、瘦肉蛋白和降低膽固醇的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飲食(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 Diet, TLC Diet)並列第三。‧WW飲食‧得舒飲食‧梅約診所飲食/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飲食【延伸閱讀:Weight Watchers飲食/不怕孤軍奮戰】◎WW飲食重點:已先將食物「分等級」,根據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量及身體消耗難易度等訂出點數,吃下食物點數愈高,也就愈容易達到上限。有益心臟健康最佳飲食有益心臟健康的最佳飲食排名適合關注心臟健康的人,從幫助控制血壓到降低膽固醇都是重點,得舒飲食位居第一,地中海飲食次之,彈性素食和專注於植物性食品和天然食品,並限制使用動物產品的歐尼斯飲食(Ornish Diet)並列第三。‧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彈性素食/歐尼斯飲食【延伸閱讀:歐尼斯飲食/讓柯林頓變好心人】◎歐尼斯飲食重點:避免任何高油脂、高膽固醇等會造成身體負擔的食物,改以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可以讓心臟更健康。糖尿病最佳飲食糖尿病最佳飲食和有益心臟健康最佳飲食排名雷同,由得舒飲食取得冠軍寶座,地中海飲食次之,彈性素食排第三。‧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彈性素食【延伸閱讀:梅約診所飲食/可吃到飽 但低熱量】骨骼和關節健康最佳飲食骨骼和關節健康最佳飲食排名是最適合關心骨骼和關節健康的人的飲食,這些飲食法具有減少炎症,並且支持健康骨骼和關節的營養素和維生素的特色。由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並列首位,其次則是彈性素食。‧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彈性素食營養師Samantha Cassetty指出,整體上最好的飲食法也是適合各種情況的最佳飲食,例如總體排名第一的地中海飲食在糖尿病、心臟健康、骨骼和關節健康方面也名列前茅。不過,專家提醒沒有一種飲食是完美的,任何飲食都有好壞及其限制,在考慮選擇哪個飲食計畫時建議從長計議,並且諮詢醫學專家以獲取有關決定的意見。【參考資料】‧U.S. News & World Report:Best Diets Overall 2023‧WebMD:Best Diets in 2023: Mediterranean Diet Wins Again
-
2023-01-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母親發現癌症的那一刻,醫病關係瞬間翻轉了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癌症病人的心理照護。我們邀請三位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回憶將近20年前醫院初創「癌症心理照護」門診的經驗,並藉由一位病人的故事讓讀者了解癌症病人在這方面的需要。另一位精神科醫師以自己的母親罹患癌症之後,自己從一位執業多年的醫師,瞬間變成病人家屬,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到癌症治療中,病人與醫師互動的點點滴滴。一位心理師娓娓道出癌症心理照護已從過去安寧病房的場域推展到癌症全時程照護。近年來各癌症醫院與綜合醫院的腫瘤科、身心科或臨床心理中心陸續都有從事癌症心理照護的心理師們可提供民眾需要的心理諮詢與臨床照顧。延伸閱讀:「我得了癌症,心情不好,有誰可以幫忙我嗎?」——談心理腫瘤照護母親原以為只是吃太飽,在2016年4月1日卻發現是腹部被巨大的膽管癌佔據,第一時間聽到這個消息,彷彿是一個擦槍走火的愚人節玩笑。從那一刻起,醫病關係瞬間翻轉了,我從一位執業將近20年的醫師,馬上變成了病人家屬,開始為了母親的病情忙進忙出,在距離死亡不到兩年的期間內,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著癌症治療中,病人與醫師互動的點點滴滴。我原本就在一間品質卓越的癌症醫院擔任身心科醫師,因此省去了像一般殷切的家屬,在網路上尋尋覓覓、請託親朋好友以及徵詢不同醫院的第二意見的過程,在短短幾週內,我們就已經確認外科手術不可行,只能採用化學治療,治癒癌症不是一個選項,能夠撐多久算多久,平均存活時間就是一年上下。在這邊稍等一下,前面幾句話需要加上一些註解,才能夠呈現醫病溝通的真實面貌。「外科手術不可行,只能採用化學治療」,這前半是主治醫師有確實告知病人的,雖然我母親一聽到得了癌症,就覺得被宣判了死刑,眼淚馬上流了下來,「不能手術、可以化療」到底代表這事情有多嚴重,恐怕都沒有聽進去。但是後半「治癒癌症不是一個選項,能夠撐多久算多久,平均存活時間就是一年上下」可就只有隱約地透露給家屬,一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出現在主治醫師與我母親的對話當中了。也有可能這難以消化的壞消息,醫療團隊是期待家屬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人在場時,循循善誘讓病人逐漸知道,可能也期待作為身心科醫師的我,能夠以「專業家屬」的角色,補上情緒支持的部份。然而,對於疾病的嚴重性以及死亡難以避免,沒有徹底的在醫病溝通與告知壞消息當中被處理,終究是在疾病的末期,一舉引爆了起來。那是在母親往生前的幾週,當癌細胞已經蔓延到整個腹腔,造成肝功能衰竭、營養不良腹水積累,住在安寧病房進行疼痛控制與症狀處理,腹脹與止痛嗎啡的雙重影響,不但雙腿浮腫積水,同時解便困難,因此利尿劑與軟便劑齊上,當天果然就大量的排尿與排便,母親在不展的愁容之下,突然浮出一句話:「不用催著我排乾淨好入殮,怎麼自己家裡的醫師,也幫著醫院要人早點走。」這樣讓我們了解那一陣子,為何母親總是自己一個人悶著不說話。這是多麼天大的誤解,在治療近兩年的時間內,所有的家人無不背地裡流乾了眼淚,想盡一切希望能夠找到各種延長壽命的方法,醫院裡從腸胃科、腫瘤科、緩和醫療科以及身心科,都是盡最大的力量來幫忙,在明知這是一個對治療反應極差的癌症,還是儘量達到最好的照顧與舒適,但病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應?有可能是面對病情的急遽變化,病人出現了難以控制的焦慮與憂鬱,也可能是在肝功能下降之際,出現了肝性腦病變,也就是無法代謝掉的血氨,造成頭腦混沌、產生被害妄想。然而,更有可能是為了擔心病人情緒受影響,將病情與預後的討論摒除在對話之外,最後病人只能自己消化難以接受的資訊,並自己面對難以承受的情緒。只不過,這也是中國人報喜不報憂的常態。即便母親已經病入膏肓,我們安排近親來訪,估計可能是最後一面了,還是很多人強忍著悲痛,硬是擠出幾句安慰的話,像是等你好了,我們再一起出去哪裡玩之類的。事後想起來,就算當時哭出來恐怕都還比較好一些,就算大家抱在一起難過,也是同處在一個當下與存在啊,不會是相互說著好話,然而彼此心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後來接任了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的理事長,進一步的推動由日本開發的癌症病情溝通與告知壞消息SHARE模式訓練,以及由多倫多大學Gary Rodin發展的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治療,才發現這樣的情境,每天在癌症的場域上演,太多癌症治療的專家,即便已經在這個領域醫術精湛身經百戰,仍然很不習慣好好跟病人談病情,有的太過,有的不足。太過的就是把教科書上的診斷與預後,照本宣科的講一遍,病人出現的疑問與情緒反應,就完全忽略視若無睹;不足就是挑好的講,讓病人到了最後一刻,才倉促面對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成立到今不過十多年,成員人數不過200人,在癌症治療的領域仍是小眾,但是我們期待能夠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提倡心理社會層面,必須成為癌症照顧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便在國家癌症政策與健保給付,並未特別重視之下,仍然能夠累積足夠來自社會大眾的資源,讓專業人員都能接受足夠的訓練,能夠提供病人適當的病情溝通與情緒支持,期待大家能夠給我們更多的支持。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醫師稱活不過15歲!她兒時確診1型糖尿病 如今92歲成奇蹟
1941年,莉比·拉珊斯基 (Libby Lashansky) 被家鄉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家醫院診斷出患有第1型糖尿病時,年僅11歲;當時醫生告訴她,第1型糖尿病無法治癒,她「可能活不過15歲」。但80年後,高齡92歲拉珊斯基仍然健在,她不但上了醫學院、當上醫生、結婚並生了兩個孩子,還做了曾祖母。這位被認為可能是全球最高齡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實現了醫生以為她永遠無法企及的里程碑。第1型糖尿病因最常見於兒童,以前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島素產生不足。最近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發現,2021年全球有840萬人患有第1型糖尿病,其中約19%患者年齡60歲以上;研究人員估計全球第1型病例到2040年人數可能加倍。拉珊斯基的女婿、70歲的布倫納 (Saul Brenner) 說,由於醫學進步,第1型糖尿病患者現在壽命更長,但拉珊斯基的長壽仍相當罕見;第1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平均預期壽命為65至72歲。拉珊斯基過去20年來一直住在女兒長島家。她說,當年醫生說她活不過15歲,她很難過,「但我接受了。年復一年,我等待死去。」但打從一開始,拉珊斯基也決定,延長生命的最好方法是注意飲食並且享受生活。她說,醫生和父母教她自己測試血糖水平和打胰島素,她也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我沒有和朋友談論自己的病痛,我將診斷保密,專注在吃什麼和上學。」成為舞蹈家是拉珊斯基的兒時夢想,診斷出糖尿病後,她決定選擇當醫生,1954年她從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畢業。1957年她結婚時,有人告訴她,生孩子對她健康太危險;但她不理會他們的建議,日子繼續前進。拉珊斯基的女兒、63歲的兒科醫生蓋爾·布倫納 (Gayle Brenner) 說,媽媽是激勵她的來源,「母親一直在我們身邊,從未讓她的病成為阻礙。」其他醫生也驚訝發現,儘管第1型糖尿病曾被認為是早逝疾病,拉珊斯基卻在疾病中茁壯了幾十年。俄亥俄州布蘭查德谷糖尿病中心(Blanchard Valley Diabetes Center)醫學主任葛瑞斯( Thomas Grace)說:「拉珊斯基80多年來成功克服第1型糖尿病挑戰,實在令人驚嘆。她的故事可以說是奇蹟,對第1型患者是一種鼓舞。」拉珊斯基將自己的長壽歸功於細心監控、具備常識以及子女和丈夫的關心;她說:「我很幸運有個充滿愛的家庭,我非常感謝他們都沒有罹患糖尿病。看著我們家族這麼多代人長大,真是太棒了。」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第一型糖尿病(T1DM)是胰島素缺乏症,因缺乏胰島素荷爾蒙而引起血糖上升,普遍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除每天要控制血糖外,孩子在求學、人際交往常遇偏見和挫折,有些甚至躲到廁所打胰島素。因第一型糖尿病普遍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許多病例中,發病年齡區間最高落在小學時期,且有些人可能突然發病、酮酸中毒,被送進加護病房才確診,突如其來的生活驟變,常造成病患與家屬龐大心理負擔。子女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對父母的考驗更多,需要愛和智慧克服問題。第一型糖尿病孩子在學校也會遇到許多挑戰,如老師覺得壓力太大,孩子只要稍微狀況就通知家長帶回;孩子自認特別,也開始拒學。第一型糖尿病病友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紀念的冒險日,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最重要的課題。(元氣網)孩子飯前洗手,較不易得第一型糖尿病?澳洲團隊數年前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表新研究,發現有良好洗手習慣的兒童,較少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研究針對澳洲維多利亞省1至14歲兒童做衛生習慣分析,發現沒有規律飯前洗手習慣的小朋友,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的比率較高;相反地,養成吃飯前洗手習慣的小朋友得到第一型糖尿病比率較低。第一型糖尿病好發於幼兒及青少年,患者大多需要一輩子注射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白,一些研究發現,部分第一型糖尿病的產生與腸病毒(Coxsackie B virus)有一定的關聯性,可能是因為腸病毒中胺基酸序列片段與人體胰島細胞近似,因而引起人體免疫細胞「誤傷」胰臟胰島細胞所造成。因此好的洗手習慣有機會減少1歲以上孩童得腸病毒機率,進一步避免第一型糖尿病。事實上,會誤傷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反應」,反而可能是現代人在嬰兒周歲前較少接觸腸病毒所致,使孩童在較大年齡才第一次接觸不同種類腸病毒,所以引起更激烈的免疫反應。綜合各項研究,腸病毒與第一型糖尿病有著複雜難解的關係,我們目前所知仍不完善,但對於一歲以上兒童,提醒孩子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與第一型糖尿病最好的策略。(取自元氣網)
-
2022-12-25 醫療.百病漫談
天冷養生的秘訣就是不生病 醫師教你如何遠離2個常見冬季疾病
冬季溫度驟降,如又遇到寒流,習慣亞熱帶溫暖的民眾,往往會忽略及時保暖,因此,一旦受寒,健康就容易亮起紅燈!由於長者與嬰幼兒的身體不若青壯年來得強壯,一遇低溫,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免疫力會無法跟上外在環境的改變,除了常見的風寒感冒外,銀髮族還需特別留意心臟病、腦中風等足以威脅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季節轉換前,一定要先做好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以免提高罹病風險!上醫治未病,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就須特別重視「預防醫學」的概念,不要等到疾病發生,才去想方設法去救治,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該為身體建構良好的免疫安全網,並且留意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才是真正的保健長壽之道!以下提出兩個常見的冬季疾病與預防方式:一、心腦血管疾病最常聽到的冬季健康殺手,正是「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一般好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體重管理、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這類疾病。冬季氣溫降低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壓升高,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血管彈性本較差,而青壯年族群平時飲食如果偏鹹與油膩又不忌口,體內血液時常會變得濃稠,缺乏適應氣溫變化與寒流侵襲的能力,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人體血液因高血脂、脫水、本身痼疾等因素而變得黏稠,當氣溫驟降,不僅血管收縮,血液也可能會像豬油一樣,血管壁容易粥狀硬化,血管斑塊也可能脫落到血管成為「血栓」,造成血管狹窄、甚至血管堵塞,引發腦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要遠離心腦血管疾病,平時要控制飲食與體重,努力讓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定期做健康檢查,並配合醫師的建議從事合適的運動,若有任何保健需求,應至家庭醫學科向醫師諮詢,千萬不可輕信坊間誇大不實的產品廣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一定要有合格的醫師進行把關;也要經常留意氣象預報,在氣溫驟降時,特別注意保暖,並注意血壓變化,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該定期回診,讓醫師透過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降低可能的冬季疾病風險。二、呼吸系統疾病秋冬因為東北季風與中南部地形等數種複合因素,是臺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時期,諸如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濃度經常達到全年高峰,民眾吸入有污染的氣體後,免疫系統又不給力,很易就會誘發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嚴重可能威脅生,不可輕忽!遠離呼吸系統疾病,要注意咽喉部的保養與身體保暖,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請民眾要注意,當感覺呼吸道不太暢通時,請儘速尋找醫療協助,確認病因與疾病類型,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千萬不能至坊間恣意直接採買成藥服用,否則不僅延誤黃金治療期,更可能藥物使用不當肇致更大的傷害。遠離冬季疾病,除了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定期找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按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與追蹤,這是冬季養生的基本秘訣!(本文原文網址:天冷,如何遠離冬季疾病?)
-
2022-12-23 醫療.腦部.神經
讓大腦慢一點老!營養師揭「日常6關鍵」 提早開始做有助延緩失智
平均壽命延長,80歲以上的老人中,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想擁有健康又長壽的晚年生活,延緩大腦的退化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營養師提醒,日常可利用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來保養大腦,不僅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甚至避免罹患失智。 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隨著歲月的累積,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因過量的β-類澱粉蛋白沉澱,使腦神經細胞纖維化,此外,大腦的血管數量也逐漸減少,造成大腦供氧及供能短缺,使大腦細胞漸漸邁向瀰漫性萎縮的狀態。就會導致長輩出現記憶力、理解力及定向感的喪失,導致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延緩失智6方法:提供大腦關鍵營養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提早以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好好地保養,可以達到防範或延緩失智症效果。她提供以下6點「讓大腦慢老」的生活提案:1、使用天然的消炎食物,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 .西洋芹、絲瓜、大白菜、小白菜、高麗菜、綠花椰菜等青菜,富含維生素E、具有清除過氧化物、抗氧化能力;而咖哩及薑黃所含的薑黃素,也可以保護神經細胞免於過氧化物的侵害。 .綠茶中的兒茶素、紅葡萄酒中的白藜蘆醇及水果酵素中的植化素萃取物,皆可降低海馬迴裡毒性β-類澱粉蛋白的沉積率。 .除了吃消炎食物外,良好的睡眠可以使腦脊髓液有更好的循環,並可以排出過量的β-類澱粉蛋白。 2、利用食物的氣味,喚起過去對味道的記憶:食物的氣味能刺激海馬迴的神經迴路,喚起過去對於味道的記憶,此外,持續學習及豐富的社交活動,也可以刺激新神經元的生成。 3、提供腦神經細胞充足的氧氣:養成每天簡單的體育鍛鍊,以增加氧合作用。以綠葉蔬菜、海藻類食物所含的葉綠素刺激血紅素的生成,增進紅血球的攜氧量。4、提供腦神經細胞足夠的能量:退化的大腦對葡萄萄的利用效能不佳,可改用適量的椰子油提供中鏈脂肪酸,做為補充大腦的能量來源。 5、提供腦神經細胞所需的營養素: .利用亞麻仁油、芥花油、核桃油、冷榨橄欖油、魚油等優良的油脂,改善神經細胞膜之間的連結,形成細胞膜良好的流動及訊息傳遞。 .適量的膽固醇食物,也是為維護細胞膜生成的關鍵成分。 6、提供原料製造腦神經細胞間的傳訊物質:雞蛋、黃豆、肉類、魚、牡蠣、牛奶、乳酪、啤酒酵母、花粉、小麥胚芽、燕麥、全穀物、堅果、黑巧克力等食材,可供應乙醯膽鹼、γ-胺基丁酸、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神經傳訊物質所需原料,例如:色胺酸、苯丙胺酸、酪胺酸、牛磺酸、腦磷脂等。除此之外,維生素B6、維生素B12,也是神經元正常運作所需的營養素。郭家伶表示,大腦是一個人最高的指揮中心,隨著生命歴經15~20年後,無聲無息地退化,不過,只要利用以上6方法積極調整飲食,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相信一直活到老,腦袋仍可以保持靈光,延緩退化造成失智。【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61.html】
-
2022-12-22 焦點.元氣新聞
生命再延長恐不再是夢!基隆長庚基因改造小鼠延壽10%
「呷百二」是許多民眾祝賀長輩的賀詞,延年益壽是部分人類追求的目標。基隆長庚研究團隊改造小鼠造血幹細胞「轉錄因子KLF1」建立小鼠模型,經過十年的研究發現,普通的小鼠與基因改造小鼠的壽命相比,基因改造小鼠平均壽命增加10%,最長壽可以增加高達30%。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九月刊登在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中。根據聯合國公布2019年全球平均壽命約為73歲,基隆長庚醫院社區醫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員徐于喬表示,基隆長庚研究團隊發現,小鼠的造血幹細胞中,有一個造血轉錄因子「KLF1」,該因子是紅血球生成的調控因子,團隊運用基因工程技術把KLF1的第74個氨基酸離氨酸,改造成「精氨酸」(KLF1K74R)。徐于喬表示,基因改造後的小鼠,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發生癌症的機率低,且分析免疫細胞的數量CD8+ T細胞和自然殺手T細胞有顯著提升。研究團隊為了確認基因改造小鼠對於抗癌的效果,團隊輸注基因改造小鼠的淋巴細胞,協助罹癌小鼠做細胞治療,結果發現罹癌小鼠因此提升以及延長存活壽命。再者,研究團隊繼續針對基因改造小鼠的「衰老狀態」進行研究觀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基因改造小鼠的老化生理指標,如外表、毛色、脫毛,體重、肌力變化等,都與普通小鼠有顯著差異。像是莫里斯水迷宮試驗,年紀較長的基因改造小鼠的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同樣年老的普通小鼠維持更好。其餘老化後常見的疾病,心臟、血管、腎臟、肝臟等功能,基因改造小鼠在這些器官的衰退狀況下,都沒有明顯的變化,老化發生機率遠低於普通小鼠。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近年有多項應用基因編輯技術的人類基因療法,被美國食藥局(FDA)核准通過,並應用於臨床治療基因缺損的疾病,基隆長庚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改造,研究出健康長壽的小鼠動物模型,未來可以進一步了解老化分子與細胞基礎,於轉譯醫學的應用也能作為開發抗衰老治療的平台,提供未來對抗老化的參考方式之一。
-
2022-12-22 性愛.性福教戰
性慾較低的男性早逝風險是其他人2倍!日本研究這麼說
性慾對於維持積極的性關係和性功能至關重要,也被認為是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性慾低下的男性早逝的可能性是一般男性的兩倍,而這也是首項探討性慾與長壽之間關聯的研究。根據外媒Daily Mail報導,近期一項刊登在《PLOS One》期刊的研究發現,40歲以上性慾低下的男性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幾乎是同年齡男性的兩倍,而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是同年齡男性的一倍半。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研究顯示女性性慾低下的比例較男性高,但在女性身上並未發現同樣的關聯性。該研究團隊招募日本山形縣超過兩萬名40歲以上且有參加年度健康檢查的居民,其中包括8558名男性,1萬2411名女性。研究人員研究受試者的健康檢查結果,並且要求他們填寫性慾問卷調查。研究發現,缺乏性慾與男性的全因死亡率相關,即便在針對年齡、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飲酒、BMI、教育、婚姻狀況、笑聲頻率和心理因素等變項進行調整後也是如此。該研究指出,缺乏性慾可能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對性缺乏興趣的人往往年齡更大、飲酒更多、患有糖尿病、笑得更少、經歷過某種心理困擾並且受教育程度較低。性慾較低的男性也更傾向於報告缺乏「生き甲斐」(ikigai),這是一個日文術語,意思是生活的樂趣和價值。研究人員基於研究結果推測,保持性慾可能與積極的心理健康和「生き甲斐」有關,尤其是對於男性而言。山形大學的研究作者表示,雖然性活動和性滿足被認為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有益,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性慾對死亡率產生預防作用的機制。雖然研究人員並未指出長壽和性慾之間聯繫的原因,但該研究支持既有科學論述,也就是健康的性生活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的觀點。另外研究人員也提醒,該研究專注於日本單個地區相對較小的人口,意味著這些發現可能不適用於全球其他地區。
-
2022-12-21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有益心血管健康,但要喝對才有用!「滴漏、熱水煮、濾壓壺」哪種好?研究解答
許多人都會在早晨來1杯自己泡的咖啡,從最普遍的滴漏式、熱水煮咖啡,或用法式濾壓壺等多種方式來製做咖啡。最近1項新研究表示,以滴漏式的方法來煮咖啡是最健康的,研究刊登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喝咖啡更長命 喝過濾過的咖啡才有用研究人員發現,喝咖啡的人通常比不喝咖啡的人更長命,但前提是要喝過濾過的咖啡才有用。這項研究的對象是50萬名挪威成年人,與沒有喝咖啡的人相比,經常喝過濾咖啡的人在20年內死亡的機率降低了15%;相反的,喜歡未經過濾咖啡的人,則少了長壽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每天喝9杯咖啡以上的人,心臟病的致死風險則略有增加。至於什麼是未過濾咖啡呢?指的是咖啡粉與熱水長時間接觸所製作出來的咖啡,其中包括:義式濃縮咖啡和濾壓壺製作的咖啡都是。未經過濾的咖啡 有較高含量的油脂瑞典哥德堡大學資深研究員Dag Thelle博士認為,多年以來研究人員都知道,未經過濾的咖啡含有較高含量的油脂,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就可以合理解釋這個最新的發現。經過這次的研究得知,過濾後沖泡出來的咖啡比較健康。但是,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研究院前院長Connie Diekman則有不同看法,並表示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他認為這個研究缺乏將人們的飲食習慣一併進行考量,包括是否在咖啡中加糖和奶精,或是配了餅乾一起享用等。Connie Diekman表示,未經過濾的咖啡確實會使咖啡豆的油脂進入杯子中;但好消息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含量不足以成為膽固醇升高的條件。因此,未來還需要更多且詳盡的研究來證實。(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早上起床馬上喝咖啡提神效果最差! 「最佳飲用時段」曝:怕失眠O點後別喝 ·常喝「這類咖啡」小心讓膽固醇過高! 抓緊1黃金關鍵降風險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2退休力/想像老年怎麼過?日本經驗傳授50歲該準備的獨老清單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正在迎接人生一百年時代。過去日本人倡議的「終活」,是六、七十歲開始生前斷捨離、交代後事遺願、醫療抉擇等 ,近年愈來愈多人認知,可能得一個人走完人生下半場,於是許多人從五十歲就開始投入終活。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緊跟在日本之後,日本提前準備終活的經驗,可提供觀察與預習。 踏出第一步 想像老年怎過日本政府調查,一九八○年全國有八十八萬一千人老後一個人住,推估二○四○年將達八百九十六萬三千人,且女性人數多、增加比男性快。台灣也類似,一九六○年總生育率百分之五點七五,如今不婚、不育,創下全世界最低生育率,不及百分之一。未有伴侶、沒有子女,現代人有很大的機會,獨居離世。一位日本男性上班族說,五十多歲的同輩朋友突然生病,他體悟到人不會一直健康,趁有體力、健康許可的現在,提前準備。專家說,首先,想像老年怎麼度過,「老後以後如何生活」、「找到老後興趣」等有具體目標,便容易踏出下一步。列財產清單 檢視居住空間五十幾歲的人多半仍活躍於職場,退休那天突然到來,做任何事,起頭都難。所以退休之前,確認養老金是否充裕。列出財產清單,除了現金,有多少股票、黃金、藝術收藏等,以及退休金、老年給付能領多少,幾歲開始領。估出每月消費與非消費性支出,建立得安養天年的財務計畫。其次是整理。日本整理專家提醒,斷捨離的同時務必尊重家人:對你沒有任何價值的公仔,可能是子女在兒時的寶貝。在特定市場有價值的物品,不妨上網賣掉或是在自家辦跳蚤市場。專家還說,你捨不得丟的東西,千萬不要硬送給小孩或孫子,這種「遺物」,通常造成後輩極大困擾。再來是檢視居住空間。隨年齡增長,體能、肌力流失,若是自己房子,建議改裝無障礙空間。租屋族趁還有收入時,重新找適合高齡者的房子。沒有電梯的公寓,盡量選低樓層。住家安全性要高,日本老人成為犯罪被害者,有六成四是闖空門。台灣房屋總裁彭培業表示,也可以考慮群居,住養生村或高齡宅,有助重新連結人際關係,交到新朋友。生前與後事 找可信賴的人一個人住的話,留意地點是否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有沒有親戚或朋友等熟人住在附近,不會孤獨、孤立而死;二,距離醫院、藥局會不會太遠,沿路交通對行人是否友善;三,距離超市或超商近不近,購買食材的地方太遠,對老人負擔大,有人因此放棄出門,在家衰弱至死。專家也建議,單身者回頭檢視人際關係,有沒有可以信賴拜託的人替你處理生前與後事,包括將來住安養中心成為聯絡人、失智無行為能力時的代理人。如果沒有,可考慮簽約委託專業第三方。只留醫療險 改訂數位報紙長者生活文化研究所代表理事小谷綠的先生過世十幾年,她說,喪偶後獨居要過的心寬,重點在「別做什麼」,而非去做什麼。現在她只煮中餐,晚餐用剩菜簡單加工,整理廚房也省事。打掃交給掃地機器人就好,不必用沉重的吸塵器。家務與三餐都是為他人而做,單身女性要從為他人做事解放。小谷提議一個人的老後,可以放棄的包括:壽險,留最低的醫療險,節省保費支出;銀行戶頭,只留一個,以免有帳戶成靜止戶被收費;市內電話,不會有電話找別人,自己用手機聯絡即可;電費改簽低用量合約;改訂數位版報紙,因為整理回收紙本報紙太累。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1 焦點.元氣新聞
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
養寵物是目前正持續成長的趨勢,許多人會透過領養或購買來將寵物帶回家。《聯合報健康版》十一月徵文主題「我的寵物小孩」,徵稿你是如何寵愛自家毛小孩?徵文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養寵物的點滴故事,根據讀者的來稿,多數人養的寵物是貓跟狗,也有人養黃金鼠、小兔子、白文鳥、鴨子、鬆獅蜥。而除了分享自己養的寵物種類,很多讀者也分享領養的心路歷程、自己與寵物的生活點滴、如何寵溺照顧寵物小孩、寵物的疾病的對抗與照護....,以下摘錄寵物貓、狗的各類型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也會這樣寵愛你的「寵物小孩」嗎?我的寵物我來寵一但決定養了毛小孩,就要把牠當小孩一樣照顧,愛牠、照顧牠一輩子。眾多飼主將貓貓狗狗視為寶貝、心頭肉,擔心牠著涼,採購可愛衣服、毛毯、厚墊;怕牠無聊,買滿屋玩具給牠玩;擔心牠營養攝取不足,買特選的飼料跟保健食品;來看看讀者們怎麼寵溺照顧毛小孩。寵物狗:.「柴寶」:柴寶是隻剛滿兩歲的公赤柴,從小就愛玩球,常跟牠玩「我丟牠撿」遊戲。每天出去散步是基本的,空時三趟,沒空時一到兩趟。遇到下雨天就麻煩了,因此為牠買雨衣,剛開始柴寶穿了就不動,只好慢慢誘導牠,半拖半拉,才慢慢移動,出門又是生龍活虎的一隻柴。柴寶的每個成長階段,我會為牠添購不同的東西,如零食、玩具、牙膏、防舔圈、牽繩、衣服等,真的會一直不停地買下去。.「立立」:狗就是要寵是奉行不悖的家規,二姊在美國婚禮因此沒法全家到齊,因為要留人顧狗;爸媽開刀住院,第一個排的班不是陪病,而是誰回家餵狗、遛狗、幫狗開冷氣。凡是獸醫交代必是聖旨,蜆精保肝、益生菌顧胃腸、葉黃素護眼。為著能得獸醫悉心照顧,過年紅包、中秋月餅、家裡熬花生湯、烤蛋黃酥,一定要有獸醫那份,而獸醫也投桃報李給了手機,急症時直接簡訊問診。.「Lafite」:兒子養的母豆柴Lafite,在他結婚生子、工作繁忙後,由我接手,我從寵物爺爺降格為「狗爸爸」。養狗每天要帶出去放風,台灣雖說對寵物已較過去友善,但環境還是不敷需要。市政府建有二座狗公園,可惜使用者太多,草地不夠茂密的地面,都會讓牠的腳受傷。苗栗通霄有一座狗樂園,草地廣大分好幾區,草皮保養得不錯,我們帶牠去過幾次,位置雖有點偏遠,但為了寶貝狗女兒,隔一段時日還是得帶牠去跑跳,看牠在草地上燦爛的笑容,知道牠要告訴我:給牠草地,其餘免談。寵物貓:.「元元」:元元剛到家時是出生27天的小橘奶貓,體型只有一個手掌大,抵抗力弱易生病夭折。因此全家總動員對元元用心照料,剛開始只能喝奶、吃泡軟飼料,每餐都小心餵食,深怕有個閃失會生病。長成成貓後,除了吃乾飼料、每日一濕食的主食罐,也會煮雞蛋、雞肉、南瓜,讓攝取天然營養。別小看橘貓的貪吃基因,體重從200公克快速長成5公斤的胖橘。除了替貓皇服務膳食、鏟屎、逗貓,家人還買各種玩具,宛如金孫般寵溺,冀望能快樂健康的長大。.「咪咪」:咪咪是個生性敏感的好奇寶寶,為了滿足不同需求,房裡設計三個休憩場所。第一個是帳篷式貓窩,舒適通風又富隱密性,裡面有貓砂盆和耐咬玩具,是她想要深度睡眠不想被打擾的私人空間;第二個是山谷貓抓板,弧度凹面符合貓體工學,咪咪經常趴在上面睡懶覺,厚實瓦楞紙材質很耐抓,是她無聊磨爪時的好玩伴;第三個是沙發躺椅,緊靠落地窗台可邊看風景邊做日光浴,陽光是天然的殺菌劑,不但能促進血液循環,也能讓毛髮更加柔順有光澤。.「小橘和小黑」:大女兒常幫忙為街貓進行結紮,六年前在戶外發現母貓有孕在身,獸醫建議我們帶回家待產,等生產完再帶去結紮。隨後小橘和小黑兄妹倆誕生了。大女兒為牠們張羅貓砂盆、貓抓板、逗貓棒、逗貓球、貓跳台…,還買來木天蓼、貓薄荷,讓我手縫逗貓小香包,我還為牠們在陽台種小麥草,每當聽見打開紗門聲音時,兩隻貓兒就會擠到門前,迫不及待等著要嚐鮮。寒冬時節,小橘和小黑會跳到床上跟女兒們窩被,小女兒高興地說,比暖暖包還溫暖!那些我陪伴生病寵物治癒的日子不只人會生病,寵物也會;飼主既然決定養了牠,就要照顧牠一輩子。若發現寵物生病,飼主會不計花費的醫治與長期陪伴至病情康復,添購進口飼料跟無穀罐頭及保健食品,讓寵物能吃健康食品。擔心醫療費用昂貴無法負擔,先提前買寵物保險防範未然。來看看讀者們怎麼照顧生病的毛小孩。寵物狗:.「QQ」:小型約克夏QQ,今年4歲,由於剛出生時一隻耳朵被大狗咬掉,寵物店賣不出去,因此來到我家。在晚間經常躁動不安,獸醫師診斷結果,認為外耳不見那隻耳朵的內耳在身體裡面潰爛所致,建議手術挖掉。照電腦斷層掃描、掃描結果送美國判讀及手術,花了將近10萬元,幸好手術成功。只有一隻耳朵,但聽力、視力完全沒受影響。QQ非常聰明,想吃飯、點心、外出散步、刷牙、上床睡覺,都會發出不同聲音或用不同眼神表達,牠是一個不會說人話的毛小孩,卻聽得懂我們和牠說的話。.「寶咖咖」:身世坎坷的寶咖咖,年幼跟隨狗媽媽在外流浪,某日發現牠無精打采、不吃不喝,經獸醫確診為「犬瘟熱」,大抵無藥可醫,全憑個人造化。我深刻記得寶咖咖發病時,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的可怕情景,只能求天讓牠度過難關,但奇蹟與幸福往往來得突然,牠居然戰勝病魔完全康復了,自此正式成為家中小妹。寶咖咖屬大型犬,所有吃喝拉撒的份量都比較大。為牠添購進口飼料、無穀罐頭、寵物餅乾、肉條、潔牙棒,希望牠吃得健康又開心;每周要幫牠洗澡保持清潔;天天帶牠出門散步。.「妹醬」:2歲的浪浪西施妹醬,經獸醫做完全身檢查後說牠罹患心絲蟲與皮膚病,眼睛感染角膜炎,當然得配合獸醫積極治療。打針、吃藥、擦藥、洗藥浴輪番上場,狗狗沒有健保卡,每周藥費至少一千元。獸醫語重心長的說:「皮膚病治療是長期抗戰,很多毛小孩治療半年就沒定期看診,並非痊癒,是主人自行判斷好了,但過一陣子皮膚病惡化又再來,有的主人嫌麻煩會狠心棄養。妳的妹醬極有可能是因為皮膚病淪為流浪犬。」獸醫你放心,我是不會棄家人於不顧的。寵物貓:.「咪咪」:浪貓咪咪年輕時,常送死蟑螂放在床頭給我,晚上跑來跑去開趴,感覺到牠的熱情。11歲時輸尿管堵塞引起腎臟病變,渾身軟趴趴,獸醫說要換人工輸尿管才救得下來,手術費用不便宜,但還是換了。如今快3年,期間每3個月要洗一次人工輸尿管,到獸醫院先要無麻醉驗血,才發現咪咪是獸醫院公認最凶的貓,會抓狂咬傷護理師,後來只要上醫療台,獸醫都要我看診前2個小時給牠吃鎮定劑,穩定咪咪的情緒。目前我每天要幫咪咪皮下注射100cc林格爾氏液,如同是人的洗腎,以前很想當獸醫,就是因為怕打針或見血,放棄了這個志向,如今為了所愛的,打針算不得什麼。寵物一生一起走 一輩子的家人長久以來,寵物便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飼主對寵物視如己出,把寵物視為人生不同階段與自己相互扶持的家人,可以當孩子的玩伴、陪伴獨居的單身男女、或是在孩子離開家後陪伴父母,甚至沒小孩的夫妻將寵物視成自己的孩子。對人們而言,寵物早已不只是動物,牠們是個性率真的朋友、溫暖體貼的家人、是心意相通的心靈夥伴。寵物狗:.「胖達」:邊境牧羊犬胖達,加入我們的家庭是從幼犬開始,歲月如梭,胖達也從幼犬漸漸成長為中年犬。女兒們成長離家後,我們家進入空巢期,老來伴換成老來犬,現在想來,還好有胖達在身邊,成為我跟老婆間的話題,生活就更多采多姿了。胖達白天陪我們散步,晚上陪看電視,一起出席戶外活動,日復一日,時光稍縱即逝,不知不覺牠也成為高齡犬,感謝牠為我們創造幸福感,人犬三人行,每天有說不完的養狗經,生活中憑添不少小確幸,不是嗎?寵物貓:.「KUMA」:KUMA是女兒領養的虎斑色著麒麟尾小貓,初冬夜晚,怕牠著涼,買了貓屋,備了軟墊,加柔毯布置牠專屬的房間,希望牠住得舒服,小貓咪也總喜歡窩在家人腿上或身邊。下班回到家,只要輕聲呼喚一下,KUMA會在某個角落走出來呼應,摸摸牠、幫牠抓抓癢,KUMA會發出滿足的呼嚕聲,讓疲憊一天的身心,瞬間放輕鬆了。在無數個天剛亮起時,KUMA會走到床邊喵喵叫,像鬧鐘般按時叫人起床,讓家人抱抱摸摸,才又滿意的回貓窩休息,我想這甜蜜的負擔,屬於KUMA與我們一家愛的方式,就一直延續下去。.「小咪跟毛毛」:兩隻小貓毛毛跟小咪滿有靈性,例如早晨我睡太晚時,毛毛會對著房門喵喵叫,如果我沒有應聲,牠就會用身體碰撞,直到我說「聽到了」才停止。貓咪很黏人,小時候很愛撒嬌,會依偎在身邊或趴在肩膀上。寵物雖可愛,但年長者及沒耐心者,要養貓時應該要多評估,尤其年紀大又單身者要考量自己體力能否陪貓咪到最後。倘若飼主突然先走一步,一旦留下應變能力差的貓咪,就會變成流浪貓,那是很可悲的。謝謝你,我的毛小孩寵物如同朋友跟家人,愛牠就要陪伴牠一輩子,對牠的一生負責。來看看飼主們對寵物的感謝與承諾。.大姊晉升貓奴一族的甘苦,讓她有感而發:「牠們也是惹人憐,既然養了,就要好好善待牠們到終老」。.貓的平均壽命約為15歲,世界最長壽的家養貓是38歲。元元現在一歲九個月,養了牠就要對牠的一輩子負責,是永遠的家人。現在的我陪牠長大,希望未來牠能健康幸福的跟我一起變老,互相陪伴度過彼此的往後餘生。.與貓咪Wendy互動是我們歡樂的泉源,彼此逗玩,互為開心果,有了牠的陪伴,讓生活更加精彩,Wendy是帶給我們快樂的開心寶貝。.感謝小型約克夏QQ成為我們的家人,不僅陪伴我們,還帶給我們許多歡樂。.養寵物必須要有耐心,照顧上不只花錢還要花心力。這十年來當稱職的狗奴才雖然累,但我卻在照顧過程中,不斷感受那「苦中一點甜」。.若是沒耐心者要養貓也要考慮,不要一看到可愛貓咪就不思考自己的耐力而衝動,養寵物如同養孩子,人聽得懂好教育,貓咪雖然也聽得懂,但畢竟是動物,不能要求太多,否則容易因沒耐心最後導致拋棄,讓貓流浪可能因為沒得吃而致死,那是多麽罪過啊。.寵物讓身心靈舒暢、情緒轉換、思念寄託,帶動心理上的療癒,好處很多。.電影「馬利與我」裡面有說到一句話:「狗狗不管你貧富貴賤,你是怎樣的人,牠們總是全心全力的愛著你。」即使我們不說任何話,狗狗就可以感受到我們內心滿滿的愛與快樂。延伸閱讀:鬆獅蜥、鴨子、黃金鼠也是寵物,養後讓我提早體會父母照顧小孩的辛苦(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十一月徵文)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追蹤近50萬人健康數據11年 新研究揭這樣喝紅茶可降死亡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喝兩杯紅茶能降低死亡風險。過去許多研究已證實喝茶與長壽有關,但多著重於綠茶與健康的關係。這項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發現,紅茶的健康益處與綠茶相當,也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英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使用來自大型生物醫學數據庫(UK Biobank)、40至69歲共49萬8043人的健康數據,參與者都完成一份問卷,其中包括他們喝茶和生活習慣的問題。在隨訪11年後,研究人員將問卷與各種原因的死亡率進行比較,和從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至少喝兩杯茶的人,因各種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了9%-13%。另外更發現,喝更多茶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研究人員指出,無論是熱紅茶、冷紅茶,加不加糖或奶,都不影響結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高級臨床營養師Dana Hunnes博士說,紅茶含有豐富的多酚和類黃酮,已知可減少氧化反應和炎症,炎症被認為會損害人體細胞,最終可能導致癌症。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Dana Hunnes博士認為,研究結果可能與上述紅茶中的成分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研究顯示紅茶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不代表多多益善,茶含有大量咖啡因,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刺激,它也是一種利尿劑,過多可能導致脫水。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11-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抗老明星」B3成分導致小鼠乳癌轉移?國內學者建議這樣吃
抗老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參與長壽蛋白質活化的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是一種維生素B3的衍生物,因被認為有抗老功能而大受歡迎,連帶含有NR(煙酰胺核糖)、NMN(煙醯胺單核苷酸)等NAD+前驅物的保健食品也跟著熱賣。不過在科學上,NAD+的各種前驅物都跟NAD+一樣好嗎?這就需要一一透過嚴謹的研究去證實。美國密蘇里大學最近發表的動物實驗發現,服用NR的小鼠,三陰性乳癌細胞轉移到腦的比例較高,引起國內外媒體報導表達憂心,不過,國內學者檢視研究後認為這篇研究限制很多,還有更多人體研究正在進行,如果癌症病人可先不吃,觀望一陣子,等待人體研究發表,至於一般健康人,每天最高1公克,有人體實證數據顯示是安全的。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學系教授張文瑋表示,維生素B3原是指菸鹼酸(niacin,或稱nicotinic acid),菸鹼酸能透過一些酵素反應轉變成NAD+, 而NR也能透過不同的酵素反應轉化成NAD+,因此NR也被視為是一種維生素B3。張文瑋表示,目前對於NR的功效,分為胰島素敏感性、肝臟健康、心血管健康、長壽、改善神經退化疾病、對抗感染等,多半在動物實驗模型看到效果很好,但在人體研究的結果就沒那麼好。不過,有研究發現老年人每天服用1公克NR持續21天,肌肉組織中能測到NR有被利用,而且血中發炎因子降低。張文瑋指出,因老化通常伴隨組織發炎的惡性循環,當研究發現NR可降低血中發炎因子,NR就被認為有抗老的潛力。一項雙盲隨機分配試驗發NR現最高服用到每天1公克,副作用仍輕微,因此NR也被認為是安全的,許多保健食品就誕生了。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楊乃成表示,長壽蛋白質Sirtuin需要NAD+當他的輔受體,而NAD+是維生素B3代謝過程中的一項產物,因此維生素B3就被設定有抗老功能,人們運用一連串有機反應,做出各式各樣的維生素B3衍生物,NR就是其中之一,但目前NMN的研究比較多,NR證據還不充分,還不知道剛好有效的理想劑量是多少,許多動物、人體試驗都還在進行中,研究主題包括抗老、神經保護、減肥等。楊乃成指出,密蘇里大學這次的研究是屬於「高劑量動物研究」,若換算成體重70公斤成年人要吃到3300毫克(3.3公克),目前市售維生素B3單顆頂多1000毫克。這次動物實驗顯示高劑量NR有可能使癌細胞轉移,建議消費者不要貿然自行加量。張文瑋表示,要以此研究就推論NR不能吃會有點言之過早,因為此研究發表於化學領域期刊,著重於可量化的新型顯影劑技術,因此在動物實驗模型的設計,並沒有達到很嚴謹,至少有三個問題。首先,此研究的小鼠並非自發產生三陰性乳癌、自發轉移到腦,而是研究者直接把三陰性乳癌細胞注射到心臟,讓它很容易會轉移出去,這與人類的罹癌和轉移過程差異很大。第二,研究者僅以腦部螢光反應有無,去代表轉移的有無,但並未以「病理切片」這個黃金標準去確認腦部真的有癌細胞。第三,研究者並未以統計方法分析服用NR、未服用NR兩組小鼠之腦轉移的比例,僅比較絕對數值,就說有服用NR組較高,但張文瑋自行加跑卡方檢定之後發現,兩組差異未達到統計顯著。張文瑋指出,過去有動物實驗模型更為嚴謹的研究,與目前研究呈現相反的結果。2014年發表於「Cancer Cell」的西班牙、英國合作研究顯示,肝細胞癌的小鼠使用NR飲食,降低了氧化壓力造成的DNA損傷,反而減少肝細胞癌化。綜合以上,張文瑋建議,社會大眾要認知到,保健食品是沒有療效、不能治療疾病的,癌症患者應跟醫師討論、共同評估,看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服用,如果對相關研究有顧慮就不要吃。一般健康人雖然不需要太過擔心,但仍要按照注意NR的建議劑量,不要超過每天1公克。
-
2022-11-26 養生.聰明飲食
168間歇性斷食夯! 美專家研究:日吃一餐「早逝」風險多30%
近幾年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風潮燒進台灣,不論是168斷食或52斷食法都深受民眾歡迎。不過近期一項研究顯示,一日只吃一餐的人比吃三餐的人更可能早逝,死亡率甚至高出30%。間歇性斷食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將進食時間縮短到8小時之內,其他16小時禁食的「168斷食」;另一種則是一週中有2天只攝取500-600大卡,剩下5天正常進食的「52斷食」。推崇間歇性斷食的人通常認為使用間歇性斷食法可以讓人更長壽。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專家進行了一項研究,24000名受試者來自全美各州,年齡皆為40歲以上。研究團隊從1999年開始追蹤這群受試者到2014年。在長達15年的研究後,專家發現每天只吃一餐的受試者不只全因死亡率較高,罹患心臟病死亡的風險也高出83%。研究指出,即使只吃一餐的受試者固定運動,攝取的食物內容也很健康,也不菸不酒,但全因死亡率仍比吃三餐的受試者高。截至研究結束時,受試者中有4175人死亡,其中878人死於心臟病。不吃早餐的受試者罹患心臟病的死亡的風險比吃三餐者高出40%,但全因死亡率仍相同。該團隊認為,一日兩到三餐才是更健康的選擇,不吃早餐的受試者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不吃午餐或晚餐的受試者則增加了其他原因造成的死亡風險。研究資深作者魏寶表示,這項發現是基於數據得出的觀察結果,不代表斷食跟死亡率一定有因果關係,但從研究結果可以推論,進餐時間與新陳代謝息息相關。
-
2022-11-26 寵物.寵物長照
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飼主:養寵物是一生承諾! 10種狗不能吃的食物需注意
現今世上活著最長壽的狗是在洛杉磯22歲的吉諾。飼主也大方分享牠的長壽秘訣,說自己從大學時代開始養牠至今都時刻陪伴,養寵物是一生的承諾。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的吉諾根據國家廣播公司(NBC)今日秀節目報導,22歲的吉諾獲得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認證,是當今世上活著最年長的狗。20年前,飼主沃爾夫還是一名大學生,就讀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二年級,跟室友一起去收容中心領養2歲的小狗吉諾(Gino);當時的他可能沒想到,小狗狗竟會陪伴自己度過至今超過一半的人生。放暑假時,沃爾夫會帶著吉諾回到南加州的家,四處拜訪家人朋友,讓吉諾很快就融入加州生活。沃爾夫說:「吉諾年輕的時候,喜歡在我爸媽曼哈頓海灘的家後院,跟別的狗一起玩;在威尼斯海灘上不綁繩子散步;我會在海岸公路上開著車、放著音樂,牠會把頭伸出窗外;或是在高爾夫球場奔跑。」沃爾夫分享22歲吉諾的長壽秘訣:健康飲食、來自親朋好友的照顧。但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吉諾自己的功勞」,牠得到很多的愛,我認為牠是一隻堅強的狗狗。現在40歲的沃爾夫,說從領養吉諾至今,幾乎時時刻刻都和牠相處在一起,「無論時間有多長,你必須長期投入,那是你身上的責任,但這百分之一千值得」。沃爾夫希望吉諾獲得「當今活著最長壽的狗」這個頭銜有助於慈善募款,用來宣傳領養及動物權保護的觀念。他希望吉諾20年來帶給他的快樂,能讓更多人知道,「從你把寵物帶回家的那天開始,就要全心全意照顧牠一生」。為了慶祝,他讓吉諾坐推車在家附近兜了一圈,這是吉諾這把年紀最愛的活動。不能餵毛小孩吃的10種禁忌食物而要讓狗狗長壽,除了健康飲食,根據聯合新聞網整理,以下10種禁忌食物不能餵毛小孩吃,對人類而言很正常的食物,對貓狗而言可能會是致命的毒藥。1.巧克力巧克力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會傷害寵物的中樞神經,誤食會出現上吐下瀉、抽搐、心跳加快、昏迷的症狀,嚴重者死亡,可說是相當致命的食物。除此之外,同樣含咖啡因的東西像茶、咖啡、可樂、熱可可都不能給貓狗吃。2.葡萄葡萄會使寵物腎功能異常,嚴重時引發急性腎衰竭,尤其葡萄皮和葡萄籽的毒性對狗狗來講更高,食用後會引發嘔吐、腹瀉等反應,嚴重者死亡。3.生雞蛋生蛋白裡的抗生物素蛋白會消耗寵物體內的維生素H,讓其缺乏該營養素導致脫毛、生長遲緩、骨骼畸形等;另外生蛋裡也含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於是將病菌餵給貓狗導致中毒。4.蔥蒜類食物蔥蒜類食物包括洋蔥、青蔥、韭菜、大蒜,含有二氧化硫,會造成寵物紅血球氧化,引發上吐下瀉、血尿、發燒等症狀,嚴重者會致死。5.骨頭古早時候養狗都給牠們吃剩菜剩飯或骨頭,但骨頭碎裂後尖銳的碎片會刺穿狗的喉嚨、割傷嘴巴、食道、腸胃等,造成消化道器官損傷。6.酪梨酪梨中含有一種殺真菌的毒素persin,從果實、種子、葉子到整株植物都含有該物質,容易導致寵物腸胃不適,嚴重會導致嘔吐腹瀉、精神不振,甚至死亡。7.堅果堅果含大量油脂,會造成寵物腹瀉和嘔吐,甚至發展為胰臟炎,尤其是夏威夷豆更為致命,只要吃五、六顆就足以造成寵物無力、憂鬱、嘔吐和體溫過高。8.番茄(青果實、莖葉)蕃茄的莖葉含有番茄鹼和茄鹼,會讓寵物腸胃不適、肢體失調、肌肉無力、癲癇等,但這些物質在番茄的成熟果實成分會大大降低,因此可以給貓狗吃成熟的番茄,但青色未成熟的果實和植株就比較危險。9.果核人類經常給寵物餵食水果,但要記得把種子去除,因為部份水果的種子含有毒性的氰化物,會引發嘔吐、暈眩、呼吸困難等症狀,像是蘋果、李子、杏桃、西洋梨的種子都有這種物質。另外果核太硬難以消化,也可能阻塞貓狗的腸胃。10.酒酒精對寵物的大腦和腎臟有害,跟人類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要一點就足以造成極大傷害,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神經失調、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4個你以為對牠好卻NG的行為1.給狗狗多吃蔬菜如果餵食含綜合營養素的飼料或鮮食,就不用擔心會營養不均衡;而且狗狗會自行在體內生成維他命C,如果給太多蔬菜會破壞營養平衡,反而對健康有害。如果真的想給狗狗吃蔬菜,建議佔一天總卡路里的十分之一以內,而且選擇狗食用無害的蔬菜種類。2.小心翼翼不打擾寵物午睡怕狗狗午睡被吵醒,全家人會刻意躡手躡腳、講話壓低音量,這樣有點太過頭了。緊繃的氛圍會傳達給狗狗,讓牠養成敏感、神經質的性格。所以若非刻意製造大的噪音,狗狗午睡期間不需要刻意不製造聲響,讓牠在自然的環境音中安心午睡是最好的。3.排泄完用力擦屁股有些飼主很認真地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但狗狗的皮膚比人類還薄且纖細,肛門周遭也有很細緻的部分,狗狗大完便若用力地幫牠擦屁股,很容易傷害肌膚,也會讓狗狗疼痛,之後討厭主人為牠清潔。如果大便完有排泄物殘留,可拿寵物專用的溼紙巾輕輕地用沾的方式清潔;另外把肛門和陰道附近的毛剃短一點,也能降低被弄髒的程度。4.這餐沒吃完,留著繼續吃有飼主認為寵物隨時都可以進食,即使這餐沒把飼料吃完,也會把食物留在原處,讓牠們想吃隨時可以再吃,其實大可不必這麼做。如果一直把飼料放著,狗狗會認為隨時都可以吃,對食物的態度變得隨便,造成進食的量和時間不規律的問題。建議如果狗狗沒有把這餐飯吃完,直接撤掉不用留著,下一餐也不需要增量,依然提供往常的量,觀察看看牠的食慾。
-
2022-11-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不怕老本留失 預簽型安養信託讓自己和家人都用得到
王教授子女都在國外,不想影響下一代生活,他和妻子退休後住進養生村,最近更成立了預簽型安養信託。王教授說,雖然目前健康狀況不錯,但考量年紀大了需他人協助,先將財產交付信託,約定80歲後啟動撥款照顧機制,由銀行幫忙處理各式費用,以防未來失能或失智可能無力處理,更不想退休金遭人覬覦及詐騙。統計顯示,全台獨居人數已破3百萬人,少子化成趨勢,獨老成為新日常。聯合報自2020年啟動國民退休準備工程,去年推出「六種動物測退休力」,今年因疫情造成人際隔離與孤獨,將進一步關注一個人如何面對老後,財務是退休準備的起手式,累積財務退休力更是所有人預備老後生活不可或缺。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表示,獨老或老人照顧老人的情形愈來愈多,關於退休財務準備,建議從退休金及老後醫療保障兩方向規畫,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也是重點,可透過信託建構財務安全網。信託的特性是專款專用、財產保全,可協助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楊淑惠表示,信託2.0推動後,民眾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使退休金流失,影響生活品質。例如王教授利用的預簽型安養信託,事先約定資產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養生村、醫療、交通、生活各式費用等,受託機構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帳戶,王教授將子女設為監察人,避免他和妻子無法自理財產時,資產管理不當或遭詐騙侵占,甚至不當挪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詐騙層出不窮,高齡防護網若不及早建置將成為嚴重社會問題。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民眾提早規畫安養信託,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專款專用;預簽型態安養信託可提供先行體驗,大家可慢慢將資金存入。楊淑惠也提醒,有關退休金準備,許多人仰賴社會保險及職業退休金,但國人壽命增加,加上通膨,退休金缺口往往超乎預期。建議民眾可以先試想嚮往的退休生活,及早規畫以金融工具,累積複利;退休後則建議,將資產配置在較穩定且能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工具。另外,一定要規畫醫療保障,醫療支出隨年齡增長,國人平均不健康存活期達8.5年。建議身體健康時加強持續性給付的長期照顧險,或透過失能扶助險轉嫁長壽風險;高齡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採取風險自留方式,設立專款專用醫療帳戶,確保醫療花費有所支應。 解讀信託2.0●什麼是信託2.0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除了安養信託,金管會近年開始推動信託2.0,讓信託不只協助資產管理,從個人、家庭延伸到家族及企業,都可採用適當的信託規畫服務。信託2.0是全方位信託,不只聚焦在高齡及退休族群,也涵蓋普惠金融的願景,並無特別門檻限制,不同人生階段都可能有不同的信託需求,可以透過信託規畫。名詞解釋:普惠金融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又稱為包容性金融,是指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為何信託2.0是預備高齡生活的第一步?退休規畫除了檢視退休金及醫療保障是否足夠,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安排也是規畫重點。可藉由信託的特性,即專款專用、財產保全,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建構保護傘。信託2.0後,民眾更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先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為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退休金,生活品質降低。此外,可透過信託契約約定信託資產的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安養機構費用、醫療費用、交通費用、生活費用等,受託機構即依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建議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信託帳戶資金運用狀況,避免因身邊無人照顧或無法自理財產,導致資產管理不當或遭受詐騙侵占或不當挪用。●哪些民眾需要信託2.0?信託2.0除了聚焦高齡及退休族群,不同人生階段面對不同目標,都可能有不同信託需求,例如成家立業階段,父母以家庭為核心進行理財規畫,「子女保障信託」可使父母放心將子女教育費、生活費等各項資金,透過信託逐步交付給子女。準備退休或屆齡退休階段,可開始考慮規劃「安養信託」或「預簽型安養信託」,想運用信託財產來照顧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甚至身後財產的處理,「遺囑信託」或「保險金信託」提供解決方案。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的民眾提早辦理安養信託規畫,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進行專款專用,讓安全有保障;預簽型態安養信託,更可以提供先行體驗信託的功能,建議民眾利用這個機制慢慢將資金存入,提早達到退休安養、樂齡生活的理想。● 一般信託與信託2.0差別在哪?信託其實是協助民眾資產管理的好工具,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金管會除了推動安養信託外,近年也開始推動信託2.0計畫,鼓勵信託業者從組織架構、人才培育、異業結盟等面向進行發展,積極推廣信託業務,讓信託除了可以提供客戶財產保障與安全,更能串聯起多元的異業服務,民眾透過信託規劃即可滿足資產管理需求與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式所需。信託是普惠金融服務,並無特別門檻限制,民眾可以尋求信託業者進行妥適的信託規劃建議,為自己、家庭、家族或企業建構一個資產保護暨傳承的機制。●信託很貴?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嗎?早年信託規畫主要依據個案情況量身打造,客製化費用動輒數萬元或數十萬元,近年為響應政府安養信託及信託2.0政策,各信託業者紛紛推出制式化安養信託、預簽型安養信託等信託產品,一般民眾無須擔心會負荷不起。信託收費標準每家銀行各異,以中國信託銀行而言,信託相關費用分為簽約手續費及信託管理費,簽約手續費約新台幣數千元,信託管理費則於信託資產交付至信託專戶後才開始計收,一般而言年費率約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間。預簽型安養信託,屬於先行體驗信託的模式,尚未開始啟動撥款機制,民眾可多加利用,一舉數得。 (諮詢專家: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
-
2022-11-23 醫聲.癌症防治
男人這種痛,外人不會懂?醫:「腺」有症狀千萬別隱忍!
「醫師,我這邊骨頭、那邊骨頭一直在痛,吃止痛藥也好不了,是不是退化?」一名年約七十歲的老先生,每天飽受骨頭痛之苦,個性堅毅的他以為是退化造成,想隱忍,但實在痛到受不了,只好四處求醫,無論去復健科或骨科診所,也無論吃多少止痛藥,疼痛依舊如影隨形,拖了一段時間,直到去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晚期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骨轉移引起,接受治療後,情況才逐漸好轉。在台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闕士傑、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劉詩彬的診間,有時會遇到像上述老先生這樣的病患。乍聽到自己是晚期攝護腺癌病患,多數如晴天霹靂,有些甚至失去生存意志,不過現今治療藥物增多,加上多有健保給付,因此晚期攝護腺癌病患還是有機會延長壽命,同時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在醫師的勉勵、說明下,許多病患重拾希望,不再灰心喪志。11月鬍子月登場,提醒男人珍惜攝護腺健康「為避免拖到晚期、骨轉移,最重要的,就是50歲以上的男性需定期做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篩檢,有攝護腺癌家族史,更要提早篩檢!」闕士傑解釋,在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症狀,常受到忽視,所以又被稱為「男性的沉默殺手」,即使到晚期骨轉移階段,也不見得所有人都有明顯症狀,導致不少病患確診已是晚期,唯有接受PSA篩檢,才能及早發現病灶、展開治療,痊癒機會當然也會高出許多。劉詩彬指出,攝護腺長得像核桃一樣,外面包覆一層膜,當癌細胞還在膜裡面,也就是早期階段,治療以開刀、放射治療為主,治療成功率的確很高,不過有部分病患,即使接受開刀、放射治療,體內還是殘留著頑強癌細胞,病程還是可能繼續進展,這類病患,抗癌之路相對辛苦,也需更多的支持、協助。 由於攝護腺癌是沉默殺手,可能嚴重影響男性生活品質,甚至傷害男性生命安全,因此在許多歐美國家,將十一月視為「鬍子月」,很多男性在這段時間留鬍子,呼籲大家注意男性健康,並重視攝護腺癌威脅。癌細胞轉移,這些症狀讓病患痛不欲生有關攝護腺癌警訊,如前述,多數早期無症狀,隨腫瘤擴大,可能引起排尿不順、排尿障礙,但這些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常受忽視。一旦癌細胞轉移,很常出現骨轉移、淋巴轉移,以骨轉移來說,常見症狀為骨頭疼痛、病理性骨折,而骨轉移常出現於脊椎、肋骨、腸骨、髖骨等中軸骨區域,主要特色為多點疼痛,吃止痛藥也無法改善,剛開始,病患可能只感覺酸麻、不舒服,嚴重就會形成劇痛、神經壓迫症狀,病患可能因神經受壓迫而大小便失禁或一手一腳不能動,更有不少病患痛不欲生,痛到了無生趣。「癌細胞一轉移,依病程進展不同,治療策略不一樣。」劉詩彬表示,癌細胞轉移之時,治療以「去勢性療法」為主,也就是運用荷爾蒙藥物阻斷男性荷爾蒙作用,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效果可維持一段時間。若癌細胞已經始對荷爾蒙藥物產生抗性,目前還有體內放射線同位素,第二代荷爾蒙藥物或是化療可供選擇,可以幫助延長病患存活期。癌細胞骨轉移,治療依然有希望至於攝護腺癌骨轉移部分,如果此時癌細胞對荷爾蒙療法有反應,醫師就會建議使用荷爾蒙療法,當荷爾蒙療法不再有效,病患可選擇體外放射線治療或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幫助舒緩骨轉移疼痛症狀,同時減少骨折風險、延長生命。闕士傑分析,若採用體外放射線治療,範圍比較局部、聚焦,相較之下,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透過注射方式進行,治療範圍較廣泛,當骨骼上的癌細胞吸收到放射性同位素,就會萎縮、受壓制,病患的症狀便可明顯舒緩。此外,治療晚期攝護腺癌時,療程的先後順序也可能決定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越早使用,效果會比較好。 近年來,在晚期攝護腺癌的治療上,不少新藥、新療程納入健保,讓病患的負擔減輕許多,病患也更能安心接受治療。舉例來說,當病患對荷爾蒙藥物產生抗性、有兩處以上骨轉移,還沒出現內臟轉移,且因為疼痛而使用止痛藥,此時使用體內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便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根據闕士傑、劉詩彬的觀察,許多病患在接受治療後,重新可以旅遊、含飴弄孫,享受各式生活樂趣。男人骨骼保養,非常重要!劉詩彬叮嚀,無論有沒有罹患攝護腺癌,對於男性而言,骨骼保養都是非常重要,特別是罹患攝護腺癌後,骨骼健康更是整體照護重點之一,病患除了要定期接受骨骼掃描等檢查,平常也要規律運動、曬太陽,並補充足夠鈣質、維生素D。闕士傑也提醒,當民眾確診攝護腺癌必須了解,攝護腺癌有高惡性度、低惡性度與極低惡性度的差別,若是低惡性度或極低惡性度,不見得需要開刀或進行侵襲性治療,病患也不一定得承受治療副作用,此時可與醫師討論,以擬定最適合治療、監控計畫。有異常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求助劉詩彬再次強調,男性病患只要出現排尿相關症狀,或骨骼疼痛等異常症狀,千萬不要隱忍,盡早站出來求助,並諮詢專業醫師建議,才能及早揪出病灶,生活才不會大受影響。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2-11-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不減肥、不養生,這樣吃出健康瘦!譚敦慈3建議照顧好60後的自己: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
一上台,譚敦慈就像廣告裡的電動兔子在舞台上走個不停,她語速極快、身材纖細,不用麥克風卻能讓聲音傳得老遠,瞬間就炒熱200多人的場子。「最毒不是婦人心,最毒是『不動症候群』!」她幽默一語,惹得全場哄堂大笑,接著說:「研究指出,坐著不動1小時,就會少活22分鐘;國健署統計,國人每天會坐著6小時,等於少活2個多小時,所以大家趕快站起來跟我一起動!」 譚敦慈在演說中總不時夾帶「拜託各位」、「好不好?」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毒物科護理師、健康達人,毋寧更像苦口婆心的「國民媽媽」。 想不到國民媽媽也已經跨入60歲字頭,還調侃自己對「養老」議題非常關注,譚敦慈笑說,過去大家都認為退休之後要到「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地方養老,其實這觀念錯誤,「預防失智的第一步,就是要多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多跟人相處!」 台不健康餘命逾8年,老後長照要準備600萬元 她指出,國人越來越長壽,但不健康餘命也越拉越長,更可怕是長照費用金額龐大,若平均每月支出6萬,1年就是72萬,以2020年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8.5年來計算,相當於要花掉612萬,「雖然我兩個兒子都是醫生,但大家辛苦存的退休金,千萬不要貢獻給醫療人員!」 「生病最需要什麼?精神支持、家人支持?其實最需要的是錢!」譚敦慈坦言,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標靶藥物、基因療法都上市了,但所需費用非常高,「人不怕死、怕病,死沒什麼好怕,是怕病拖在那裡!」 而要避免自己落入長照陷阱,最重要是控制好三高。她更指三高是萬惡之源,像是台灣洗腎人口多,有近6成是來自糖尿病控制不好,而非因為食安問題。而常有人擔心吃藥就要吃一輩子,因此拒絕用藥,「我都會跟她講:要是不吃這些藥,妳沒這輩子了!」 除了三高之外,維持肌力也很重要。據統計,台灣每3秒就有1人骨折,而肌肉力量與骨質密度唇齒相依,「不要再看不起你的蘿蔔腿,蘿蔔腿可以讓你長命百歲!」 她要大家將雙手食指與拇指合併,去測量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合不起來,表示肌肉量足夠,若稍微可以圈起來或圈起來有多餘縫隙,恐怕就有肌少症的危機。因此50後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來源、曬太陽、以及規律運動,才能照顧好自己。 日吃2碗青菜,不為養生犧牲蛋白質攝取 飲食方面,很多人都以為當她家小孩一定很辛苦,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其實我們家的小孩把該吃的先吃了,剩下隨便你!」她建議,每天應該吃1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如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等),以及1碗白色蔬菜(白蘿蔔、白花菜、白高麗菜、茭白筍、竹筍、菇類等皆可)。 譚敦慈說,自己60歲以後格外重視蛋白質的攝取,「我最怕各位年紀一大就開始養生,所有的菜清蒸、水煮,不加油、不加鹽,很難吃」,反而讓食慾變差。還有許多人一開始養生就不吃肉,這也是錯誤觀念。她說,每人每天應攝取「自己體重(公斤)× 1.2公克」的蛋白質,約末是每餐1個手掌心大的份量,同時搭配一點堅果,讓自己有好的油脂攝取。 若擔心肉類熱量高,魚肉是不錯的蛋白質選項,她特別推薦Omega3含量高的鯖魚,其他如秋刀魚、虱目魚鱸魚也是好選擇,建議1週吃2次。但鮪魚、旗魚、油魚、鯊魚則因汞含量較高,不宜多吃。 「每天1綠1白的青菜、每週吃2次魚,是不是很簡單?」身為職業婦女的譚敦慈,也未必天天開伙,她常在中午到麵店請老闆燙一盤青菜,但因不喜油膩,所以不淋肉燥;鯖魚切片則是她心目中最友善主婦的好料理,只要解凍後放進烤箱,5分鐘就能上菜。 練肌力先測步速,15秒須走完馬路4線道 幾年前,譚敦慈因工作忙碌少運動,有次和孩子出國竟莫名跌倒,此後她便給自己一個功課,規定每天要走10公里、爬70層樓,「可是我一不小心都走到15~16公里、爬到90層樓,但那次之後就沒再跌倒過,就算路不平坦,也能很快保持平穩。」 每天大量走路,讓她練出結實肌肉,而一般人又要怎麼知道自己肌力夠不夠?譚敦慈說,肌少症最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走路變慢,大家可以用幾個方法來測試:肌少症測試:●15秒走完馬路4線道●1秒大於1公尺●10分鐘走1000步●2分鐘走完200公尺國小操場1圈●不靠支撐12秒內站立、坐下5次 至於肺活量則可測試爬階:●1分鐘少於30階(差)●1分鐘大於30階(正常)●1分鐘大於50階(佳)●1分鐘大於80階(良好) 譚敦慈常到中正紀念堂運動,從底部到最高處為89階,「我爬完大概不用50秒,」隨著練習可以提升肺活量。而大家常覺得運動很難,她也透露一個小秘訣:吃完飯馬上站起來,膝蓋彎起、墊起腳尖在原地「僵屍跑」,「跑1公里不會超過7分鐘,不會喘,怎麼跑都愉快!」 對於熟齡族,她有3個小提醒: 1.建議定期健診,有小問題很快就處理好;2.60歲後絕對不減肥,努力把肥肉變成肌肉;3.奉行能走不站,能站不坐、能坐不躺,要活就要動。 她說,自己在飲食上其實沒有太多限制,有時兒子給巧克力吃,她也不忌口,但吃完一定站起來原地踏步,同時均衡飲食。 最重要是:「即使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要永遠保有正面能量,因為抱怨會把身邊的人推開,」她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用嘴巴干擾下一代的生活,獨立活出美好老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台灣驚爆本土霍亂病例!她吃了「這兩樣東西」有5症狀…什麼是霍亂?一文看如何預防.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20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串起兩地情緣的大阪燒
台灣人解封後最想去哪旅遊?根據旅遊平台Klook調查,超過一半網友把票投給日本。很多人想到日本迪士尼樂園瘋狂暢玩,也有京都控迫不及待想在花見小路打卡,我個人最喜歡的城市則是福岡。福岡有山有海風景宜人,是日本人口增加率最高城市,物價低、美食多。全球性議題雜誌《MONOCLE》每年都會評選出「世界最宜居的25個都市」,據6月23日發行雜誌中的最新排行顯示,最大黑馬當屬位列第七的福岡。福岡以美食著稱,名列世界最宜居都市第七名。福岡舊名博多,是盛唐時期日本與中國主要的通商港口,是擁有歷史底蘊的城市,且擁有高人氣的遊輪停靠港口。物價低,美食多。而且城市大小適中,無論是去登山還是海邊,開車都可以到達。福岡素以美食著稱,除了國人熟知的豚骨拉麵外,還有超有特色的屋台。最熱鬧的天神屋台是上班族和學生的最愛,中洲屋台旅遊氣氛滿滿,而長濱屋台則可以吃到各式拉麵,據說是極細拉麵的發源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運河邊的屋台吃著拉麵串燒,邊欣賞河海交界飛魚露出水面閃閃生輝,像極了仙女棒的煙花倒影水面,夜景極美。「阿鴻上菜」28年前曾在福岡舉辦老社區的「地方創生」,在傳統菜市場拍攝,以台灣食材推廣中華料理,在一處空置民宅開店當起一日店長,展開台日民間交流,沒想到活動吸引各大媒體採訪,九州電視台晚間新聞還製做專題報導。因此我對福岡的人事物都帶著一份濃濃人情味。台灣的烏魚子跟博多的明太子,都是早期日本人在海味之上的手作工藝精神。因為不同海域發現特有的魚汛,造就代表這兩個地方濃厚人情味的手信。最近發現受年輕人喜愛的舊元素新組合,是把每一面的法國麵包塗滿日本福岡明太子混搭北海道煉奶濃醬,最後撒上德島海苔片,烘烤後的麵包口感鬆軟,而濃郁明太子抹醬香氣四溢、海苔滋味鮮明,多重口感、異國風味的體驗,唯有穿越手的溫度,才能擁有這樣美好溫暖的作品。跨越福岡與舊金山,一段「不可能」交會的情緣。藉此分享一則因疫情期間限定活動範圍,卻締結一段台灣名媛與福岡IT男幸福美滿的愛情故事。他們還上了日本長壽藝節目--家喻戶曉的「新婚さんいらっしゃい」講述他們的故事。陳康怡是我十年前在上海的舊識,來自政治名人世家。她是一位全世界趴趴走,住過八個國家的美國建築師;MoTo吉田基崇先生則是一位在日本土生土長的福岡IT男。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竟然被一個媒婆朋友離奇撮合成功。幾年前,阿康在舊金山工作,飛到台北探望家人,在東京轉機十幾個小時,沒想到轉出意外的人生。轉機時和日本朋友K姐吃晚餐敘舊,兩個單身熟女天南地北地聊,阿康個性活潑朋友多,戀愛經驗也不少,卻很難碰到想一起過一生的對象。K姐問了阿康對象條件,她回:有責任感,有人生使命,和自己一樣是基督徒。K姐沉默了幾秒,馬上想到以前教會的小弟MoTo。時隔十幾年,小弟也變成快50的單身大叔。K姐當場用臉書聯繫小弟,邀他去舊金山見朋友。日本男人根本不是阿康的菜,這介紹還沒開始就知道會無疾而終。沒想到對方立即回復,竟沒細問任何問題和照片,直接回覆K姐他一個月後有假,可以去舊金山幾天。阿康嚇一跳,一個瘋媒婆,對方也瘋了嗎?故事的開始像玩笑話,故事的最後譜成童話。兩人在網上聊了一兩次,一個月後,MoTo果真橫跨地球到舊金山。兩人相見,阿康遞了隨手寫好的謝卡和隨便找的小見面禮,沒想到MoTo的行李箱裝滿了二、三十個精挑細選的禮物,甚至還有禮物給阿康遠在台灣的父母和紐約的姐姐,讓阿康很不好意思。只是見了MoTo桑,阿康更加肯定自己先前的直覺。這男的,頭髮土趴趴,褲子寬大大,英語爛糟糟。但是好友的朋友花大錢遠道而來,當然要當個好導遊。而MoTo第一次收到女生寫的卡片,以為意義非凡,小鹿亂撞。就這樣,MoTo一年去了美國五次,MoTo一直錯以為他和阿康有希望,阿康一直以為MoTo喜歡到美國度假。故事的最後,MoTo的真誠、善良和義無反顧感動了阿康,決定辭掉美國工作,到日本生活。到現在兩人已結婚快三年,阿康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自己怎麼會嫁到日本。新生活不是一帆風順,但他們在一起竟然很搭,三觀一致,很少吵架,對人生充滿希望和好奇。和這對愛侶相聚的宴會上,MoTo吉田基崇先生以一個理工男的認真態度為大家製作大阪燒,從測量麵糊的比例,到下油鍋的小心翼翼,把來自梨山地區的高山高麗菜炒出鑊氣,再淋下麵糊,大家圍在中島餐桌前聚精會神看完整個儀式,最後淋上美乃滋跟大阪燒醬,還變出拉花圖紋、撒上柴魚片海苔粉點綴,現場被他認真的態度征服。茫茫人海中能遇見相知相惜的伴侶本不易,從如此遙遠的距離位移到同一個方向,努力守護彼此,更是難能可貴。那日滿天華彩四溢的燈火,你駐足街中,人潮如織,可我只看得見你。所謂一眼萬年,也不過如此。
-
2022-11-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與妳到永久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無暇哀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最後的歲月讀了兩位女士的文章,心中有很多感觸與感想,但是卻遲遲無法下筆,拖到截稿日的最後一刻才開始進行。是的,喪偶的歷程就是這麼困難,除非自己經歷過,否則旁人很難體會那種痛苦。早在1967年心理學家Holmes 所發表的學術文章「社會再適應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配偶死亡所承擔的壓力指數,為所有生活壓力事件中的第一名,不管在國外或是臺灣都是如此。就像郭女士說的:「與其說我現在是『成功的走出哀傷』,不如說『我成功的浸淫於美憶及感恩中』。」也如同邱女士所提到:「一年了,歲月流逝,卻怎麼也流不掉心痛的那一頁;閉上雙眼,最思念的是他;張開眼睛,最想看到的是他;如此執迷不悟,算不算刻骨銘心。」就是因為愛與不捨,每個人失去另一半的哀傷程度,以及經歷哀傷的時間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必須經歷這刻骨銘心的歷程。我在癌症醫院的身心科工作,有時會收到病房的會診,而會診的理由是緊張的醫病關係,特別是家屬對於治療的選項以及臨床的照護,有一些超過臨床常規的要求。在小心翼翼地建立信任關係與家屬詳談之後,發現家屬的超高標準要求,其實是來自於他們對於病人病情,可能進一步惡化的擔心與不捨。因為擔心以及無法接受病人即將離開他們,那一種傷心、難過、失落、不甘願或許混雜了憤怒的情緒,我們在臨床上會稱之為「預期性的哀傷」。了解之後我會拜託臨床照護團隊盡量給家屬最大的體諒,解釋病情時也需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因為理智上家人能夠了解即將失去病人,但心情卻是還沒有做好準備。我的經驗是,如果能夠在病情轉變時,可以好好支持家人,甚至在需要時請社工師或心理師一起幫忙陪伴家人走過預期性哀傷,在未來當病人過世之後,家屬的哀傷心情會比較容易調適。在數日前,我們的緩和醫療團隊剛舉辦完家屬關懷會,就是請過去兩年親人在我們醫院過世的家人回來,讓我們有機會瞭解他們在親人過世後過得如何,有沒有哪些我們可以幫忙的。有不少參與的家屬,剛走到醫院門口就淚如雨下,即使親人走了一年多,重回這傷心地仍然忍不住難過,因為家人走之前的種種,歷歷在目。在活動中,提及過世親人生命最後日子的點點滴滴,家人們仍然傷心難過。也有不少家人就如同邱女士所提到的,有時候會忍不住回想,如果當時選擇了不同的治療法,他的親人會不會就不會走了,多希望事情是不一樣的結果。不過在理智上,大家當然都了解,當時所選擇的治療方式,是跟醫療團隊反覆討論做成的決定,就是那個時候最適當的。也有不少家人在活動最後的回饋,感謝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因為在失去親人一段時間後,大部分的親友都會勸說,「要放下,要往前看」,為了不讓別人擔心,很多家人都會選擇在別人面前強顏歡笑,但午夜夢迴時仍止不住悲傷的淚水。感謝我們提供機會,讓他們能夠感到被了解、被接受。雖然知道哀傷與想念不會停止,但在適當的抒發之後,覺得更有力量走下去。我很敬佩二位女士能在另一半過世之後,除了難過以外,能夠把最愛的人一生相知相伴的歷程整理出來,透過書寫、出書、成立基金會等等,讓愛能夠永續;讓先生一輩子的成就,繼續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我想這是懷念親人最佳的方式。最後,我沒有像兩位女士一樣的文采與文學素養,拜讀文章時,腦中浮現出搖滾歌手伍佰創作及演唱的歌「與妳到永久」,跟所有人分享,願大家都記得我們愛的人,給我們的愛與祝福。【與妳到永久 Till the end of time】 詞曲:伍佰 風兒輕輕的吹 雨也綿綿下個不停望著走過的腳印 有崎嶇有平靜看著妳的眼睛 我最熟悉的表情一路上有妳 因為有了妳 人生旅程不再冷清迎著風 迎向遠方的天空路上也有艱難 也有那解脫 都走得從容因為妳是我 生命中的所有將我的心放在妳手中 陪妳到永久花兒開在雨中 雨水濺濕妳的眼眸怕我說得太晚 讓妳如此的承擔面對歲月的河 對妳已經無法割捨我是愛著妳 深深愛著妳 一首屬於我倆的歌迎著風 迎向遠方的天空路上也有艱難 也有那解脫 都走得從容生命有了妳 我已經無所求將我的心放在妳手中 陪妳到永久 *伍佰演唱youtube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CPy66w0Ng
-
2022-11-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後的歲月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無暇哀痛垂亮在淡江大學客座3年,2004年9月回澳洲布里斯本後,我們生活的日常是清晨散步到昆士蘭大學(昆大)濱湖區賞花、看澳洲鸚鵡在桉樹洞中築巢傳代,觀賞像聯合國似的湖上各種禽鳥動物,還給他們取了別名,如噴射機、潛水艇、淘氣鳥等等,感覺它們比人類可愛多了,大家共處一湖,沒有侵占、沒有戰爭,和平相處,各覓其食。散步回來運動、早餐,再一起到昆大辦公室他看網路、寫文章,我也看網路上的各種書報、雜誌。2012年他正式從昆大退休,搬離辦公室,回到河邊小屋,我們把主臥室當書房,放兩張大書桌,仍舊寫文章、看網路、聼音樂。歲月靜好,我們好像又回到50多年前在加州相依爲命的時光。2011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1月大水災,7月他因前列腺增生阻塞,緊急送到衛斯理醫院住院開刀,差點弄得要洗腎。住院十天回來,沒多久又感染肺炎,呼吸急促,再度緊急送醫院。2017年6月底他去醫院,由專科醫生拔智齒,因流血不止而留在醫院一整天,接到電話去接他時護士居然用輪椅把他推出來,把我嚇了一跳。7月9日半夜突然心肌梗塞,又是緊急送醫院放支架。他一生雖然為氣喘所困擾,但之前只有一次因痔瘡流血開刀住院,如今卻在六年内四度住院,警覺生命力似乎逐漸的流失。2019年兩度回臺,5月開僑務會議,10月又被盧孝治拉去「楓紅北海道」合唱團的文化交流活動,回來忙著總統競選連任布里斯本後援會的工作。11月我們邱家有三個人生日,大家都贊成去布里斯本東部美麗的史翠柏島度假。這時我已發覺他易累、嗜睡、咳嗽、呼吸困難,尤其晚上常需要墊高枕頭斜躺而睡。他一生逞强,非不得已,不肯看醫生,每次要他去看醫生,都説囉嗦,只是氣喘。這次我還跟家人組群組,要他們勸阿公去檢查,都無效。拖到2020年1月因肩膀痛得厲害才乖乖去看家醫科,照了CT,卻被誤診,打了類固醇,無效。換了另一個家醫科女醫生,再照CT,晴天霹靂,懷疑是肺癌。要找專科醫生,我們沒有認得的人,女醫生也不熟悉,她從網路找到可以最快看垂亮的腫瘤科醫生亞當。他的專科是乳癌,肺癌是最後一項。一開始我就主張回臺治療,也希望像日本的朋友王醫生説的能開刀,但武肺已開始,孩子、醫生都反對,我只好任憑主治醫生亞當的安排。亞當的療程一切SOP(標準操作流程),初見他在衛斯理醫院,開了三張單子,驗血、正子電腦斷層攝影(PET-CT)和支氣管鏡檢查。再見他是在20公里外的北部診所,時間也拖到2月20日,確診是肺腺癌,開始用第一代標靶藥Tarceva (erlotinib) 後,自己度假去了。這真是致命的錯誤,直到垂亮走後,我因整理他的文章著作,才在網路看到2017年2月4日洛杉磯時報一則消息:「Tarceva 停產,2016 年 6 月,製藥巨頭基因泰克 (Genentech) 致信醫生,稱他們不應再為大多數肺癌患者開一種名為Tarceva藥物。這種每月 7,800 美元的抗癌藥會引起皮疹,而且很少見效。」2016大藥廠商就已告知醫生不能用的肺癌藥,2020年2月了,亞當還在用!唉,一切都已太晚,若早知道,我會堅決拒絕用這那麽多副作用又無效的藥。但天不從人願,我們不但不知這種藥無效,但它似乎可以止痛。第一天用藥,肩膀不疼了,飲食有進步,但曇花一現,只維持兩天,從胸部和臉開始出紅疹,蔓延全身。可憐的他,全身紅腫起泡,奇癢無比,坐立不安。亞當還在度假,只得去見亞當助理,止癢的類固醇藥膏一開10瓶,擦得皮破血流。各種副作用也相繼出現,加上2017年開始吃的心臟藥,他變成典型的藥筒。每月的視訊回診,亞當問他,會不會那裡痛,他都說不痛。經過三個月,滿懷希望5月7日PET-CT檢查會有進步,但腫瘤沒變小反而增大,從5到9公分。亞當把Tarceva停了,卻沒有告訴我們下一步要怎麽走,更糟的是他又開始肩膀疼,亞當又要他恢復吃同樣的無效Tarceva。我們心急如焚,求救台灣的褚醫師,他建議用Tagrisso(osimertinib)。我們把信轉給亞當,並願自費,雖然每天一顆要290澳幣,但沒被接受,好像根本不在亞當SOP療程裏。亞當若肯用Tagrisso的話,也許垂亮到現在還活著。我有台大同學在美國跟垂亮一樣肺腺癌,還轉移到腦部,他也有心臟病,一開始就用Tagrisso,已經一兩年了,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一直拖了一個月到6月4日才開始放療,共10次到6月17日完成。雖然放療疲倦難受,但過後他情況好些,最重要的是食慾進步。緊接著6月19日要住院開始免疫治療,到8月14日做完5次,卻在8月15日清晨發生腹部不能忍受的絞痛,緊急送衛斯理醫院,CT檢查出12指腸穿孔,需要開刀。但同時得知他左邊的肺腫瘤因放療已從9縮小到2公分。這一住院三個月,在鬼門關進出,生死邊緣徘徊,最後奇蹟似地生還。部分情況記錄在《民報》〈我寫我存在──住院3個月的零星回憶〉。10月11日,仍舊沒有食慾,人太虛弱,手在顫抖,體重也在42-43公斤徘徊。他很氣我想盡辦法使他吃下一點東西,說得聲淚俱下,但明天就得搬到復健病房,他這樣舉步維艱怎麼復健。唉,一生都說是皇帝嘴的,現在「吃」卻變成痛苦的事。10月22-31日,打點滴洗掉血液中累積太多的抗黴菌的藥Posaconazole所產生毒素,這藥跟止痛嗎啡與類固醇會有强烈可怕的副作用——幻覺、顫抖、踢腿、喃喃自語、半睡半醒模仿吃東西,這使他筋疲力盡,疲憊不堪,情緒低落。住院83天,他第一次自己走路,繞了呼吸病房走廊兩圈,約有五十公尺,有夠棒的,希望繼續進步,不需要去復健病房可以直接回家。想起電影《飛越杜鵑窩》,他為了要「飛越衛斯理」很努力地在強迫自己下床走路與進食,甚至掛著點滴、推著氧氣筒只要他有力氣就會下床。這兩三天是快三個月來情況最好的,前天還推著四輪助行器走了兩圈,昨天他竟然丟掉身上的管線、助行器自己走,我很擔心他跌倒,緊緊地跟在後面,一直到他走回病床時才捕捉到背影。唉!辛苦了幾個月,希望這次他真的可很快飛出衛斯理醫院。11月9日出院,他説:「出院那天,我突然有走出死亡黑影、看到天光之感。3個月的苦難、苦悶、痛苦一掃而光。」他心情很好,女婿去接他,他還説了英文笑話:「一位在美的留學生,想要考國際駕照。在考試時因為過於緊張,看到地上標線是向左轉。他不放心的問道:『turn left?』監考官回答:『right!』於是他立刻向右轉。很抱歉他只有下次再來。」這一天我做了豬脚麵線迎接他。在醫院三個月等於完全停止癌症治療,出院還繼續吃無效的Tarceva,腫瘤轉移到骨頭,還好到最後都沒有轉移到腦,否則他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12月22日開始做第二次放療共10次。之後我再度要求用Targrisso,亞當终於答應,開始時不錯。情人節,郭美芬博士他們從雪梨來看他,他還駕Mini上高速公路去我們1971年來澳時的第一個家,來回三、四十公里都不嫌累。出院後那段時間,他不是在書房敲打,就是在陽臺眺望、沉思、曬太陽。算算他在2020年除了住院三個月外,九個月中寫了31篇。2021年兩個月也寫8篇。他最後一篇在228病中塗鴉〈不忠誠的反對黨〉發表於3月2日。爲了不讓他在書房久坐,每天我都會拉他出去走一點路,或樓下健身房運動。也常載他出去午餐,希望他多吃一點。到他再度住院時體重已增加到50公斤,但還是敵不過亞當的嗎啡與類固醇的摧殘。他已經看不下大河劇,但還是會看些相撲、聽聽演歌,使他快樂,但總是讓人感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一直試圖忘記他走前幾天發生的事,但似乎不可能,每當夜深人靜時那些日子點點滴滴就像是影像一樣,翻來覆去的在腦海裡播放,那是一份永不褪色的畫卷。2021年3月9日,他例行預約見亞當,因爲武肺,只能一人陪他進去,我讓女兒進去溝通,出來卻説要他住院,理由是明天要做PET-CT檢查比較方便,他才出院剛滿四個月,他討厭住院,他不願離開我們,很久以前他曾經説的:「爲了能夠回去,我在拼命地奔跑。内心只有一個迴音,振蕩天地的雷聲:『Go back! To home! To MH!』。」門診回來,連好友陳春龍中午送來的酸白菜蛤蜊湯都不想喝,睡到五點才「走進」衛斯理醫院,住進心臟病房。馬上打點滴,晚餐吃了一點,我一直到幫他梳洗完畢睡了後才回家。10日,一大早視訊,他叫我不要那麽早帶食物去,PET-CT需空腹,要到11點才輪到他。他喜歡熱食,我算好時間到達,他吃了,精神還好。傍晚護士卻要他轉到癌症病房,說近主治醫師亞當好照顧,我知道情況不妙,無可奈何跟著,他搬到一間最近護理站的大房間。想問亞當昨天PET-CT的結果,但等到9點也沒見到他(亞當似乎都是早上5-6點巡房)。11日,我坐最早班的渡船,到醫院才點,但亞當已來過,還是沒見到他。一年多了,我見到亞當次數,屈指可數。9日垂亮進醫院時,告訴我不要在群組發信息說他住院,我什麽也沒説,今天他卻自己寫了簡訊:「親朋好友,大家平安!我現在住院,非常虛弱,暫時不回答各位的關心問候。非常感恩!謝謝!」那是他最後的留言。下午見到主治黴菌感染科的醫生保羅,我跟他要了PET-CT的結果,初步瞭解並沒惡化,問他爲什麽把治療黴菌感染的Posaconazole與癌症的Tagrisso藥都停了,他只是淡淡地説先減輕副作用。晚上7點他説要起來坐沙發看電視新聞,他一下床就倒下,我扶不起他只得按鈴,一下子來了滿房間醫生護士,點滴又再掛上,臨時被通知的兒女與孫兒女也都來看阿公,他還微笑著跟孫輩拍照。等一切安靜下來時他叫我還是回去睡。回到家已經是11點,所有的藥都被停了只剩下嗎啡與類固醇治標,我心急如焚,求救無門,不敢打擾陳永興醫師,只得打電話給他的學生范盛保教授,他爸也得了癌症,開了好幾次刀,30年了還活著,談了一個半小時,一夜無眠。12日,早上八點到醫院,他説睡得還好,也吃了點早餐,帶去湯、菜卻説不想吃。兩個孩子都請假,等他們來後,我去醫藥保險公司繳費。等我回來不知他們談什麽,孩子們都兩眼通紅,我什麽都沒問,我知道只要我一開口,就會嚎啕大哭。下午職能治療師來討論要帶他回家照顧時需要的輪椅及裝備。整天都在等CT檢查,想找出疼痛來源,一直到晚上才推去照,等我們回病房時,跟昨晚一樣小孩都來了,護士又多舖一張床,我、兩個大的兒女與大孫女決定留下。整晚都握著他的手,就怕他呼吸停止,午夜孫女說阿婆去躺下,我來握他的手。他應當還有很多話要説,但IV使他無力説話。慟!不到五個小時他就鬆手回天國了。想起那首歌:「人生猶似風飄絮 流落歲月匆匆裡……情緣散聚不堪憶,還留舊歡知幾許。」一年了,歲月流逝,卻怎麼也流不掉心痛的那一頁;閉上雙眼,最思念的是他;張開眼睛,最想看到的是他;如此執迷不悟,算不算刻骨銘心。重讀他的書信我又回到那長滿杜鵑與高大的棕櫚樹的校園。服役前那年暑假,多少個夜晚坐在文學院前古樹下,一起聆聽樓上傳來的古典音樂,或清晨在工學院前草地上,看晨霧在樹間飄蕩,露珠在草地上閃耀。漸漸地,隨著晨霧消散,東山的天空變成了淡淡的紅紫色,朝陽躍出山頂上,然後他牽著我的手,給我傾世溫柔,一起走回傅園旁的宿舍。台大,我們夢想的搖籃。世間最苦,苦不過聚散不由己;世間最難,難不過情逝再回頭。我知道,我在如塵似煙的回憶裏失落了靈魂,模糊了雙眸,迷惘了生活。女兒說她再怎麽努力也不能使我快樂,我只得選擇沉默,選擇微笑,或許偽裝是一種無奈,使人痛徹心扉。他曾説過,我是雨,他是風,風會把愁雨吹散,我們一起努力,一百年後都變成天上兩顆星星環繞宇宙。如今他失約了,他在天上,我在人間,何時才能相見?
-
2022-11-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無暇哀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先夫摯友在四月初,不知我正在ICU;來訊息向我邀稿。他說:「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不管多幸福多如意的人生,夫妻之間一定有一個人會先走。而在現今的環境,雖然平均餘命因為醫學的發達而逐漸延長,但是年紀越大,對這種愛人的離開,更是越來越難適應,所以我很想邀請幾位好友的遺孀,與我們分享她如何成功地『走出哀傷的深谷』。」我驚訝於他用肯定的語氣認為這幾位遺孀已成功走出哀傷。其實要如此判斷是要確實知道幾個步驟:先有哀傷、沉溺哀傷不拔、力圖脫困振作、尋求到化哀傷為力量的釋懷。鴻傑離開我再約半個月滿一年半。他去世後,與其說我現在是「成功的走出哀傷」,不如說「我成功的浸淫於美憶及感恩中」。或許是因我們的經歷較特殊,他一直硬朗的身體,在最後的十年,卻受累於健康因素的限制。不但失去原有比常人強的工作能力,思考統合能力,靈活運用電腦的能力,還因走過鬼門關,住院355天,四進四出加護病房,身心經歷的折磨非比常人。期間只有我倆相依為命,幾乎沒請看護,我全程陪他走過。從他生命力因化療不適很快的趨近於零(嚴重敗血),到緩慢的重拾回近於常人的生活。他本來是工作忙到無暇陪我,到最後十年是兩人成連體老人相扶持。我把這機緣看成上蒼的補償及給了更能透徹體會愛的真諦的機會。我倆都學習了這輩子未曾想過,未曾遭遇的事,因此更懂對方,更珍惜彼此。若要說打擊,2014年2月他因肺腺癌開刀後,後續的化療,才第一劑的白金打過,不到一週就突然昏倒,繼之敗血,不到十小時就被宣告需要有最後的心理準備。還好進了加護病房,三隻升壓劑齊用,全賴呼吸器與藥劑在支援,白血球掉到240個,無免疫力,無抵抗力,偏偏急救時插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經過關鍵五天,血壓稍回來,肺炎,呼吸窘迫非常嚴峻。打了嗎啡減輕他的痛苦。開放的探病時間進去看他是交織的各種管、各種針露在蓋被外,看不出他的表情。房內各種儀器及監控儀器都在發出各自的聲音,他則是昏迷的。我覺得那時才是最哀痛的煎熬,前景是什麼,完全無法掌握,我只能一直在扮演簽署同意書的角色。感謝醫護的盡心努力,感恩醫學的精進,到他有意識,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時已超過一個月;而真正較穩定,沒有一再進出加護病房是半年後的事了。355天後出院時是比植物人好,但有很多障礙。領了重大傷病卡,領了殘障手冊。短期記憶受損,氣切管仍在,外加迴腸造口,還有血管阻塞治療中。回診是我開車送陪,居家照護是我囊括所有護理與家務,連身體復健也是我設計陪著作。從無法自行走路,手無舉杯之力,心跳因仍在100左右,吃東西容易喘;到我有勇氣帶他去外食,甚至在buffet 自己端盤取食,是出院後八個月後的事。到他有能力走上坡路,踏青一小時是2017以後的事了。只能說這段共同努力的日子,隨時都明白無常還是有可能會再遇到,但與其罣礙倒不如更珍惜日日的進展與兩人更融合的感情。試想,他怕我孤獨,努力戰勝病苦,熬過艱鉅的躺床近年,無法翻身無法言語,求活就是只為能多陪我。我照護他不遺餘力,做到忘我,無我;就是一個信念,要把他帶回家,讓他能夠與我共度晚年。兩人共同患難後更懂水乳交融的可貴。平日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是會擔心兩人中任一人臨走時的險境是否應付得來。走過顛簸,闖過鬼門關,重拾的生命猶如上蒼的贈品,只能祈禱,希望被收回時一切平順。果然,2020/12/3臨睡前,他在與我對話中,突然祥和的嚥下最後一口氣。五秒決定了陰陽兩隔。急救無效後。只有我和兩位學生守靈。我一再親吻他的額頭,感受到他體溫的下降,低語告訴他:「辛苦了,放心走吧!未了之事就交給我來。」最愛走了,哪有哀痛沉淪沮喪的時間。擺在眼前的是好多後事要處理,完全都得自己來。女兒獨自趕回台灣,因為疫情隔離,幫忙有限。出殯後,她急著離開臺灣回僑居地,外孫子女等著她。這一年半,光是報稅繼承處理就花了半年。我很想外子,很感謝他當年有勇氣追求我,並給了我一生精彩。他的內斂與寡言,讓好多人只知道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很少人知道他其他才華,及豐富的內涵。我像是獨享了他各種真善美。元稹的一首詩,最能詮釋他走後給我的觸思。詩人元稹的《離思》,全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鴻傑是這一生中最令我折服的人,也是最與我匹配的人。我可以因為他,放棄自己原想追求的理想,就專心在協助他,讓他無後顧之憂,以他的理想當成自己的理想來追求,所以我也融入他的工作領域,甚至與他的學生打成一片,當溝通的媒介。他走後,學生甚多追思。於是我立下為他出紀念文集的願望,分享他各方面的才華遺作,我用了元稹後半段的詞當成書的副名。書厚達540頁,全彩色版精裝,結緣贈送。這書我趕在他第一個冥誕前出版。八月底,離他往生約九個月,幾乎是不眠不休,浸淫在他從文藝青少年到爐火純青的教授,隨手拈來都是令人墜入詩篇般優美意境的描述,道出台灣山林之美,有系統的介紹了護國神山與它孕育的森林如何造就這寶島臺灣,有感性,有知性。我哪有哀痛,只是更佩服與更感恩過去半世紀的相知相惜。只因我們都共同努力過,很充實的走過,擁有過的是永存在識田的。抱著書如懷抱他,我不哀痛!出了書,我又進一步成立以他名義立名,獎助與他有相同理念,有心研究臺灣森林有關的學術研究者,希望能繼續他的志業,使之能更臻完善。忙了一陣子終於有專業學者願意接受委以重任,我扮演贊助的出資人。一切就緒了,下半年就可以上路,十年的計畫,預計每年百萬,讓我在有生之年好好運用長年來與鴻傑勤儉生活的積蓄。我不哀痛,因為他仍在指引我!
-
2022-11-12 退休力.自在獨立
體力變差,該怎麼拒絕幫全職子女帶孫? 專家一招教如何婉拒!
我是64歲的媽媽,有兩個女兒,因為小的比較早生小孩,那個時候我想說減輕孩子負擔,幫女兒顧小孩,可是,現在遇到老大第一胎,她也問我說「媽你可不可以幫我帶?」外面保母她不信任,而且經濟能力有限,可是我體力變差,時間都被綁住,還想多出去走走,實在不太想帶了,因為老大從小到大就比較敏感,如何婉拒女兒,才不會認為我偏心呢?(基隆孫小姐)現代婦女成為母親後,多仍待在職場工作,沒辦法獨自帶小孩,找最熟悉的家人擔任保母,當然是最好的,欣明心理成長中心所長謝玲玉指出,除了時間上容易配合之外,親子溝通會比與外人溝通容易,有一些教養意見需要媽媽幫忙,也好開口。再來就是經濟,特別對年輕夫婦來說,能減輕很大的負擔。不過,現在的人愈來愈晚生孩子,帶孫子對於老一輩來說是更吃力的,謝玲玉舉例,以前4、50歲就幫忙顧孩子,現在卻可能要60歲才開始帶,帶完孩子一輪歲數,自己都要65歲了,在體力、精神上是很大的考驗,因此,可以想知這位媽媽的無奈。量力而為 對敏感子女明講父母面對敏感的孩子通常會小心翼翼,不知道該怎麼辦。謝玲玉指出,如果子女性格上比較敏感,反而更要講清楚,讓女兒不會亂想,表達自己真的在身體條件上有限。具體舉生活上的例子,像是走沒幾步路就會喘。同時也把擔心說出來,表示自己很想帶,先前幫老二帶是因為年輕,現在則因體力無可奈何。謝玲玉建議,對子女的要求還是要量力而為,雖然不能全時全職幫忙帶孫,女兒自己有餘力的話,或許可以女兒帶、媽媽當幫手。另外,擔憂孩子給保母帶的品質,也可以向女兒提出自己能偶爾去找保母,看一看孩子狀況,通常保母不會拒絕「阿嬤要看孫」的要求。因為子女也有提出經濟方面的需求,如果媽媽真的有心,非常想要為子女出分力,可時不時再補貼一點給子女。養好體力 也可做臨托幫手謝玲玉指出,其實很多夫妻需要的是臨時托嬰的協助,因為常有一些難以應付的突發狀況,或是夫妻需要經營兩人關係,去約約會,特別對孩子年紀較小的家長是很大的幫助,可向子女表達能協助臨托,「但要提早說。」這位媽媽對子女要求有點難啟齒,謝玲玉表示,熟齡阿嬤難為的是一方面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又覺得要幫忙帶,但是現在的人有更長壽的趨勢,活得久,如果身體不養好,反而年紀更大時會麻煩到子女,其實把體力顧好,對子女來說也是很大的幫助。
-
2022-11-12 養生.心理學解密
感謝把你從懸崖邊一腳踹下去的人!醫授「轉念心法」,讓壓力變人生助力
謝謝天,因為天降雨生養萬物,謝謝地,因為地承載一切從無怨言還始終不離棄。謝天謝地,那是自然要謝的。但把你一屁股踹下崖邊的那個狠人,值得一個謝字嗎?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出版《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當然值!要是沒他,哪裡知道自己會飛,還飛得那麼瀟灑又帥氣。要誰拽你出了舒適圈,那都是貴人來著。大好江山等著你去走走看看,老在同溫層裡窩著,大好日子都給你過到狗肚子裡去,簡直太浪費、太可惜啦!這週繼續來練練轉念的心法,我知道轉念轉境對很多人來說頗為新鮮,卻又很難,不急不急,幸福之城、大腦中的幸福迴路本就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一起來多練練。現在,邀請你進入微觀世界,用自己的心念,去決定觀察對象的樣貌,以及日後的走勢。「討厭的人」心念轉化為「貴人」把討厭的人變成可愛的人。「討厭別人這件事真的很有趣,你以為你是在厭棄對方,但其實是厭棄了自己。看不順眼的外境,起因於內境的雜亂無章。我一直很喜歡這句廣告臺詞,「要刮別人的鬍子,先把自己的刮乾淨。」人們會以你討厭的方式登場,那是因為你還有自己沒察覺到的弱點盲點,也就是偏僻幽暗、心未發光處。掃掃乾淨、點點燈,務必一直清一直點,長明燈要點到直到所有人你都看順眼了為止,便是大功告成。「窮途末路」心念轉化為「康莊大道」沒路、死路變成活路、變成柳暗花明又一村。世間本無絕境,只有真正的絕望,能催生出絕境。一旦開始自助,那你就是在幫自己造境。天道酬勤、天助自助者,當你做到讓自己感動還義無反顧,無論是要上天下地還是入海,許多許多外援都會朝你直奔而來。把路越走越窄的是自己,替自己走出康莊大道的,也是同一個自己。「邊緣人」心念轉化為「不願隨波逐流的人」邊緣人從前被認為是異類、異鄉人這樣的存在。但你現在再仔細看清楚,人家搞不好只是不想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已喔。搞不好這樣的人,才是最有自信、最能獨立思考、最勇敢的呢!都說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落難的鳳凰不如雞。有些很厲害的人,在不擅長的領域,看起來就是很邊緣啊!但生為龍虎鳳凰那終究還是龍虎鳳凰,不可能突然變成一隻豬。願你總可以看出來、認出他們來,在某個淒風苦雨的時刻,給對方一個溫暖的擁抱。「大小病痛」心念轉化為「失衡提醒」很多人怕痛,討厭、憂心罹患了什麼病。但其實怕痛會更痛,光憂慮也解決不了問題。洛桑醫師進一步解釋,身心靈健康就好比一串三顆的丸子,身是一顆、心是一顆、靈識是一顆,三顆整整齊齊疊好,這叫健康狀態。任一顆歪掉、斜了一邊、大小尺寸差太多,竹籤子串不了、一提起來就掉,顯化出來的就是個生病狀態。一流的人喜歡去探究原因,深怕自己沒種下好的因,而凡夫,只畏懼結果。掌握「因」的能力,需要每天持續精進,練習從問題中看出機會。去釐清自己到底種了什麼因、身心靈哪個環節沒顧好,病痛問題將成為獲得完整健康的一個機會。話說一代醫神孫思邈小時候還是個藥罐子,生病吃藥吃到家裡快破產這樣的地步,後來勤學不輟救人無數,自己也非常長壽。學著看懂身心失衡提醒,你絕對很有條件成為自己的「上醫」。「遇難」心念轉化為「歷練」覺得工作很累、同事很雷?人家是天天天藍,我是天天天難!越難越怪越雷那才好呀!你都不知道。你把自己當成一個城市獵人,正外出巡狩,衝著你笑的柴犬、軟綿綿的溫馴兔子,拎回家其實也沒啥好拿來說嘴的。是說那越頂級的獵物難度越高,比方說頭上長角的、三頭六臂十個眼睛二十張嘴這類的奇葩,稀缺得不得了,要找還不一定天天有,現在自投羅網讓你碰上了,中樂透的幸運,不過如此。歷練沒有不難的、上坡哪有不累的,越難越陡那才好呀!渡了劫飛升去,實現更高層次的自己。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
-
2022-11-03 養生.運動健身
老人運動不可少,運動可以讓你「老的成功」!醫傳授高齡者如何正確運動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都會出現功能下降的情形,只要一個急性疾病,就可能讓長者失能、臥床,使生活品質下降,也造成個人、家庭、社會的負擔。運動可以讓人「老的成功」運動對於年長者有許多好處,包含促進心肺與骨骼肌肉健康、降低失能及疾病的風險、預防認知能力下降、延長壽命、減緩老化的影響。人一定會老,但是運動可以讓人「老的成功」,在歲月增長的同時,讓身體失能或認知障礙的問題降到最低。雖然運動有這麼多好處,但根據教育部體育署的運動現況調查,仍有近五成的65歲以上年長者沒有運動習慣。長輩們大多數是以散步、健走的方式進行,僅三成達到「會流汗也會喘」的運動強度,沒有達到建議的目標。運動訓練除了建立運動習慣之外,也應該注意正確的運動時間及強度,才能為健康帶來最好的影響。應該如何運動?年長者的運動計畫安排,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強。目標是每週運動5天以上,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或是每週累積150分鐘的運動。可以從輕鬆簡單的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太極、健康操等。運動強度的計算可以採用自覺費力量表(RPE)調整,0分爲最輕鬆(坐著休息),10分爲盡全力運動。目標要達到中等強度的活動(5至6分),或是運動至微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常有民眾認為每天散步就足夠了。儘管散步是很好的開始,但如果能達到快走或慢跑的強度可以為年長者帶來更多的好處。如果身體狀況佳,更能夠把活動量增加到每週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是150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有氧運動的項目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以簡單、容易、安全為原則。健走、健行、有氧舞蹈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長輩若有退化性關節炎,也可以考慮固定式腳踏車、水中步行運動、游泳等,降低下肢關節的衝擊。另外,年長者的心肺系統反應較慢,運動後要記得做和緩的運動,讓心跳及呼吸能夠慢慢下降。長輩體能狀況不一,應如何調整?每位年長者的情形不同,開始增加活動量時強度及時間應和緩,也應該配合身體狀況個別化安排。對於身體活動量較低,但體能尚可的長者,可先從10分鐘開始運動,逐步增加時間長度。許多長輩會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承擔運動。其實大多數的年長者,都能夠達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的目標。對於先前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長者,需要評估是有心臟、代謝、腎臟疾病的症狀,若是有相關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開始運動。對於保持運動習慣的年長者,如果沒有身體不適,可以放心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另外,也可以使用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發展的新版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PAR-Q+)執行運動前篩檢,或是美國健康倡議組織-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e)高齡委員會推廣的EASY tool篩檢工具來執行運動前篩檢。各式的篩檢工具通常會關注幾個問題1.是否有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心臟病等)的病史?2.日常活動或運動時,是否會感到胸痛?3.近期是否有暈眩或失去意識的情況?4.是否有骨骼關節問題,會影響運動?5.醫師曾說過你只能在監督之下運動?如果以上任何問題回答「是」,建議可使用完整的PAR-Q+問卷進行篩檢,或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運動。衰弱失能老人可以運動嗎?具有多重慢性疾病、體能較差、甚至失能的年長者,運動前可與醫師討論。如果因為身體狀況無法達到建議的運動目標,也可以儘量執行輕度身體活動(例如:輕鬆散步、簡單家務),減少久坐及臥床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參考歐盟提出的年長者活力體能訓練(Vivifrail),將長者的體能狀況分為A級(失能者)、B級(衰弱)、C級(衰弱前期)、D級(健康者),再針對不同身體狀況的年長者,提供結構化的評估方式及運動指引供民眾參考。建立運動習慣對健康非常重要,無論體能好壞,都應該安排適當的運動及身體活動,預防失能、享受生活。
-
2022-11-02 醫療.心臟血管
研究指喝咖啡能防心血管疾病 心臟科醫師從臨床經驗這麼說
●每天喝2-3杯咖啡,可護心●醫師提醒心悸者別嘗試●盡量以黑咖啡為主許多人早上起床睡眼惺忪時,喜歡來杯黑咖啡提神。國外研究指出,每天喝二到三杯咖啡,可以保護心臟,降低罹患心臟病、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等風險。國內醫師指出,這項研究僅是觀察型研究,當中的機轉尚不清楚,提醒如果喝咖啡出現心悸等情形者,不要勉強。美國心臟病學會發布一項研究指出,喝咖啡,尤其是每天喝兩到三杯咖啡,不僅與降低罹患心臟病和心律不整的風險有關,而且能延長壽命。澳洲墨爾本醫院、貝克心臟研究所醫學博士彼得(Peter M. Kistler)的研究團隊,使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 中50萬人作為樣本,追蹤10年這些人每天一到六杯以上不同咖啡攝取量,並控制運動、酒精、吸菸、糖尿病和高血壓後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每天喝兩到三杯咖啡,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或其他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10%至15%;但是喝多或喝少的人則獲益較少。不同的咖啡類型與心臟相關疾病的關係是否存在差異?研究發現,不論是即溶咖啡或是研磨咖啡,每天喝兩至三杯,都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若喝無咖啡因的咖啡,對於預防心律不整則沒有積極作用。振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建龍表示,這是一項觀察型的研究,目前還沒有相關機轉可以佐證靠喝咖啡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以臨床醫師立場來看,喝咖啡對於心臟病並無所謂的益處或壞處,但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才能證實喝咖啡確實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也持相同看法。不過,王宗道指出,適不適合喝咖啡,仍和個人體質以及咖啡因攝取量有關。如果本身喝咖啡會心悸者,千萬不要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而喝咖啡。因為咖啡、茶類和酒屬於「刺激性飲料」,容易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變快,造成心臟的好氧量變大,加上腎上腺激素分泌會增加,引發心律不整的機率反而會增加二至三倍。常有病人會詢問是否能喝咖啡,王宗道說:「我都和病人說,如果沒有特別的心悸問題,咖啡和茶也有一些好的成分,只要適量都是可以喝的。」王宗道提醒,如果真的要喝咖啡,盡量以黑咖啡為宜,由於拿鐵或是其他調味咖啡多添加糖和奶精,喝多了對心血管疾病有不好的影響。如何健康喝咖啡Q:喝哪一種咖啡最健康?什麼時候喝咖啡比較好?A:喝黑咖啡比較好,若要加東西就加鮮奶。早上一起床精神還算旺盛,先不用急著喝咖啡,建議早上10點左右,或下午3點喝咖啡較佳。 Q:咖啡一天最多能喝多少?有沒有量的限制?A:美國標準一天上限約400毫克,歐盟及台灣是400毫克。換算杯數來看,依萃取濃度不一,取平均值一天以3杯為上限。由於咖啡利尿,同時應多補充喝開水。 資料來源/台大醫學院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
-
2022-11-01 醫療.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膜選擇是「一輩子的考慮」 二次置換免開刀更安全
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數據,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器官也會出現各種退化問題,其中主動脈瓣膜狹窄相當常見,但初期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患者感到不舒服時,瓣膜大多已經損傷,若沒有積極治療恐怕會有致命危險。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晧智表示,主動脈瓣膜病變分為退化性、風濕性、感染性、先天性四種,其中退化性佔一半以上,是最常見的瓣膜病變原因,會導致主動脈瓣膜狹窄。魏晧智副主任解釋,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有血液鈣化的沉澱物附著在瓣膜上,當心臟收縮時,由於瓣膜變硬,血液無法順利進入主動脈及全身循環,就是所謂的「主動脈瓣膜狹窄」。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多為60~70歲,由於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才來求診,魏晧智副主任表示,其實早在出現症狀前,主動脈瓣膜就已經開始狹窄,只是初期心臟還能努力地工作,把血液運送到全身,當時間一久,不只主動脈瓣膜狹窄愈來愈嚴重,心臟也會因負荷過重而出現肥厚情形,此時才會出現胸悶等心臟衰竭症狀。魏晧智副主任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不可逆的情況,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置換主動脈瓣膜,目前瓣膜的選擇分為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各有其優缺點。機械瓣膜相當耐用,但必須一輩子吃抗凝血劑,每年有超過1%以上的血栓、出血機率;生物瓣膜以豬或牛的組織製成,只需要服用約3個月的抗凝血劑,但長期使用會鈣化,大約10~15年後就會需要再次更換瓣膜。一般會依年齡建議患者選擇瓣膜,魏晧智副主任說,根據美國心臟學會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提出的治療指引,50歲以下患者建議使用耐用的機械瓣膜;65歲以上建議使用生物瓣膜;50~65歲則兩者都適用。到底該選哪種瓣膜?許多患者經常難以抉擇,魏晧智副主任認為,隨著國人愈來愈長壽,選擇瓣膜已經是「一輩子的考慮」,建議把握2大原則,第一是「使用時間更久」,第二是「二次置換更便利」。研究顯示,傳統的生物瓣膜使用15年後約有8%需再次置換瓣膜,剩下的92%或多或少也有損壞,只是尚能堪用,但目前出現新型的乾式瓣膜,雖同屬生物組織牛瓣膜,但專利的儲存方式卻可望拉長使用年限,根據目前仍持續進行的人體試驗顯示,乾式瓣膜至少5年以來都沒有鈣化。魏晧智副主任說,若比較同期表現,乾式瓣膜明顯比傳統生物瓣膜更加耐用,因此可以期待未來的使用時間會比15年更長。隨著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延長,二次置換瓣膜也勢在必行,魏晧智副主任建議第一次置換瓣膜時,就要考慮到二次置換時的方便性,例如新型乾式瓣膜屬於可擴式瓣膜,其瓣膜開口能夠撐大,若需要再次置換瓣膜時,就能選擇「經導管瓣中瓣手術」,在原先的生物瓣膜置放處再放入新的瓣膜,進行瓣中瓣(Valve-in-Valve)術式。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需鋸開胸骨,心臟也要暫時停止,使用體外循環機維持生命跡象,而經導管瓣中瓣手術是由鼠蹊部穿刺,幾乎沒有傷口,也不需要暫停心臟跳動。魏晧智副主任表示,若以二次置換瓣膜比較,採取傳統手術至少需住院2周以上,經導管瓣中瓣手術只需住院3~5天,兩者相差甚多。如果患者年齡超過70歲以上,由於體力差、共病多,又有傷口沾黏問題,若採取傳統手術二次置換瓣膜,相關風險就會大幅提升,復原過程也更辛苦,因此較建議採取經導管瓣中瓣手術。魏晧智副主任提醒,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再加上平均壽命愈來愈長,建議民眾要注意心臟疾病的相關症狀,例如感冒就醫時,若聽診發現心臟有雜音,就要積極進一步檢查,有可能是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初期症狀,雖然病況無法逆轉,但定期追蹤才能把握最佳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