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長壽
共找到
925
筆 文章
-
-
2023-04-23 養生.營養食譜
傳味、傳承、傳家爺爺的私房菜 串起世代交流
俗話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廚房是阿嬤、媽媽為家人付出愛心的基地,也是家族味道傳承的場域。不過,舌尖上的記憶也有許多出自家中男性之手,以扎實手藝加上愛料理的心,烹煮出私房好味道,遊子即使離鄉逐夢,雋永家鄉菜令人魂牽夢縈。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也乘載著屬於每個家的故事與記憶,透過三餐飲食、節慶文化進行情感的交流,食物除了填飽肚子的功能,也讓人得到修復與滿足。你心中是否有念念不忘的家常菜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為了再現長者的價值,推出「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特別以家族男性長輩為主角,鼓勵代間互動一起記錄難忘的佳餚。食物搭築跨代橋梁,跨越性別、凝聚家庭關係。老盟副理事長陳宏材表示,大家常把廚房跟女性畫上等號,爸爸跟阿公好像總是坐在客廳等吃飯,男性會做的菜餚也只有泡麵。「爺爺的傳家味」活動想顛覆這些刻板印象,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家中男性長輩的私房佳餚與動人故事,同時推動代間教育,將祖孫參與過程轉化為世代價值。記錄成冊的食譜書不僅蒐羅了各家美味傳承的料理筆記,也描述每道料理背後的趣事和難忘的生命經驗,這本書蘊含了對「食育」的思考,在做菜與吃飯的過程中傳達健康飲食觀念。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分享,看到《爺爺的傳家味》食譜書,想起家人一起備料做菜的情景,逢年過節全家族圍坐在三合院前,阿公帶著大家做紅龜粿、搓湯圓,叔伯阿姨忙碌穿梭廚房和廣場,菜刀鍋鏟聲此起彼落,宅院內外瀰漫著香氣。李麗芬認同活動主軸:翻轉性別歧視與偏見。為迎接高齡化時代,政府擬訂「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自2023至2026年期間投入逾1200億元,揭示自主、自立、共融、永續四大發展願景,鼓勵年長者走出家門,並提升不同的世代共融。下廚是凝聚家庭成員的時刻!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爺爺的傳家味》徵件的精神為發揚高齡人才再運用,即使退休也能繼續維持社會參與;其次是跨越性別主流,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達成性別平等的目標。「青銀共創」是因應高齡社會的解方之一,這次透過記錄傳家味,橋接青年與長輩,合力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更顯珍貴。《爺爺的傳家味》是貼近一般家庭需求的食譜書,活動增進爺孫、叔姪輩的互動機會,促成了世代傳承與分享。全國72道好滋味,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奪冠。來自全國共72件的投稿作品中,有乘載著親情的溫馨故事,也有帶著遺憾復刻菜餚的苦澀心情,幾位高齡長輩患有失智,家人用味道幫忙找回記憶。《爺爺的傳家味》共收錄10道勝出經典菜餚,包括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如意醉雞捲、東坡肉拌長壽麵線、阿公的梅干扣肉、祖傳香Q滷豬腳、石榴炒蝦鬆、記憶中的味道客家小炒、年年有魚、好彩頭好滋味、紅燒魚。每一道傳家味背後都意涵著對家的嚮往,或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傳達滿滿的感恩、懷念與傳承。獲得徵件首獎的蔥明煎包&高分煎餃,飽滿內餡是陳天水對家人的愛!孫女陳以沛形容:「冷颼颼的天氣裡,煎包、煎餃都變成我的暖暖包。」多年來,陳天水定期從高雄寄來台北的美食,心靈與胃都滿足了,每次聽到媽媽熱鍋子的滋滋聲,就會想起遠方的阿公。陳以沛笑說要把這個味道學起來,當成傳家味食譜,以食傳愛,未來也要親手做給親朋好友品嘗。高分煎餃(以下材料約可做150顆)食材:1.5斤高麗菜、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水餃皮調味料: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作法:1.先將1.5斤的高麗菜切細,加少許鹽巴,用力擠壓以瀝出水分。2.把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高麗菜,全部攪拌均勻。3.用水餃皮包入餡料,捏出一顆顆飽滿的餃子。4.在鍋裡放油、放入煎餃,另事先準備少許的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倒入麵粉水並蓋上鍋蓋,大約等5分鐘,麵粉水收乾即可起鍋。● 阿公小撇步:1.攪拌好的餡料要先放在冰箱1.5小時,會比較好包。2.蓋上鍋蓋,注意聽水滾的聲音;水滾後,可掀蓋淋入少許油再蓋起來,把火轉小一些,避免煎過頭。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
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6 名人.優照護
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地中海飲食5大好處一次看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種機能會漸漸退化,為了預防長輩疾病纏身,可以從「地中海飲食」的日常保養做起。在老年生活的照護把關上,尤其最害怕遇到失智症等記憶力退化的情形。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8%的失智症患者,也就是每13名就有一人出現失智狀況。選擇「地中海飲食法」的烹調方式,不僅能夠預防失智,防骨質疏鬆以及抗老化,還能夠保護長輩的身體免於慢性疾病干擾。何謂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為現代營養學相當推崇的一種養生飲食模式,其清淡卻富含營養的飲食內容,已是全球知名的健康飲食類型。是一種起源自1940-1950年代等地中海周邊地區、環地中海國家所共同享有的飲食理念。料理通常以水果、蔬菜葉子、堅果、豆科植物為主,限制甜食、紅肉、加工肉攝取,搭配適量的魚、乳製品及少量的肉進行烹調。從許多健康研究相關證實,選擇「地中海飲食法」對於樂齡族是大有裨益,一起來看看有哪五大好處吧!1.延長壽命研究發現,如果長輩採用地中海飲食來當做日常的生活飲食方式,將可延長3年以上的壽命。而在選擇食材上,平時應盡量少吃紅肉或加工肉類,且應維持良好習慣,多吃水果和蔬菜等原型食物代替。2.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有高風險心血管疾病的人使用「地中海飲食」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且地中海飲食竟能有效降低30%長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平時食用以堅果類或橄欖油等好油作為脂肪來源,這樣的飲食模式對我們的心血管能有效達到預防的效果。3.預防失智,提升記憶力地中海型飲食採取的是多蔬果、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的原則,而在許多研究中也指出紅肉的膽固醇和油脂確實會對血管造成很大的傷害,還可能因此產生阿茲海默症的變性蛋白而失智,目前採取地中海型飲食,是預防樂齡失智的最佳模式。4.改善憂鬱,保持身心健康攝取許多橄欖油和青菜、水果的長輩們有較低的憂鬱風險,身心靈較健康外,也較不容易產生憂鬱症狀。而研究也發現,在飲食中強調多一點蔬菜、堅果、全穀類及魚類海鮮,並應注意減少食用會增加發炎反應的劣質油類,以橄欖油等好油取代,將能有效減緩發炎反應。5.預防糖尿病根據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是預防糖尿病的絕佳方式,美國糖尿病協會也認可了地中海飲食為適合糖尿病患採用的飲食模式,說明此方法不但可有效幫助血糖恢復正常,也可幫助病患維持正常生活,連世界衛生組織也大力地推薦民眾使用。雖說採用地中海飲食有許多好處,但也不是全無任何缺點,當樂齡長輩們在運用此種飲食方式時,也須注意其中的一些小陷阱,例如在油脂的選擇上應採用橄欖油或亞麻仁油,記得要進行原味的烹調,當我們注意細節、小心使用,才能避免用錯方法反而造成健康上的負擔喔~(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13 醫療.心臟血管
睡眠不足會讓你短命 但最新研究說做到一件事就可拯救你
【本文重點】一項新研究表明,定期運動可以避免睡眠不足可能的長期健康後果,例如心臟病和早逝。研究結果顯示,在活動量少的人群中,睡眠時間短和時間長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6%和37%。在運動量適中的參與者中,只有短暫的睡眠是有害的。在運動量大的人中,睡眠時間與死亡風險無關。因此,同時關注身體活動和睡眠時間的健康促進工作,可能更能有效地預防或延緩中老年人的過早死亡。--by ChatGPT專家建議大多數成年人每晚應睡七到九小時,但如果睡眠時間總是不夠該怎麼辦?一項新研究表明,規律運動可以避免睡眠不足可能的長期健康後果,例如心臟病和早逝的風險。運動可抵消睡眠不足負面影響過往的研究指出,睡眠和身體活動是影響預期壽命的關鍵因素。定期運動可以延長壽命,而睡眠太少或太多可能會縮短壽命。而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運動可以抵消睡眠不足的負面影響。根據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研究顯示,更多的運動量幾乎可以消除與睡眠時間太多或太少相關的過早死亡風險。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九萬多名年齡在40至73歲的成年人健康數據,他們在2013至15年間佩戴活動追蹤器一周,這可避免先前研究使用自我報告活動量和睡眠時間可能導致主觀且不准確的問題。為了分析睡眠時間與運動量的關聯性,研究人員將每晚睡眠時間分為短(少於六小時)、正常(六到八小時)或長(超過八小時)三組,並將運動量分為低、中或高三組。在七年的隨訪時間中有三千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該研究結果顯示,在活動量少的人群中,睡眠時間短和時間長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6%和37%。在運動量適中的參與者中,只有短暫的睡眠是有害的,全因死亡的可能性增加41%。在運動量大的人中,睡眠時間與死亡風險無關。另外,在心血管死亡部分,睡眠時間短且運動量少的人的風險增加69%,當運動量增加到中等或大量時,這種風險就會消失。另一個重要發現是,若有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推薦的運動目標,即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可以減少與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相關的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的最有害影響。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可延長壽命共同作者Jihui Zhang表示,運動可以對抗發炎反應和代謝失調以及異常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動。而該研究結果表明,同時針對身體活動和睡眠時間的健康促進工作,可能比單獨關注一種行為更能有效預防或延緩中老年人的過早死亡。如果不可避免有睡眠時間不足或過長的狀況,透過足量的運動將被認為是一種實用可行的策略,可以部分補償不健康睡眠造成的有害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帶出一個實際問題:如果你沒有得到適量的睡眠,你該如何找到鍛煉的時間、精力和動力?解決方案是使用其中一個來修復另一個。Zhang指出,運動和睡眠具有「強大的方向關係」,運動可以改善睡眠,而更好的睡眠可以更容易堅持鍛煉計畫。事實上,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3年的運動標準指出,「運動可以被視為一種預防性的醫療,」就像藥丸,幾乎應該每天服用。以下為具體活動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或兩者兼而有之,最好在一周內進行。.每周至少2天增加中等至高強度的肌肉強化活動(如阻力或重量)。.花更少的時間坐著。即便是輕度活動也可以抵消久坐的一些風險。.每周至少活動300分鐘(5小時),獲得更多好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活動量和強度。【資料來源】.Bad Sleep Cuts Years Off Your Life, but Exercise Can Save You.Exercise counters negative effects of unhealthy sleep habits, study suggests.Negative effects of unhealthy sleep duration on longevity may be reduced by exercise
-
2023-04-10 名人.精華區
超高齡社會無法避免的長壽風暴 專家曝商業健康險存在3大問題
全球都面臨醫療科技發展帶來費用高漲的問題,尤其癌症走向精準醫療,更加速此一趨勢。當國家保險愈來愈難給付所有治療項目時,資源有限,商業健康險成為許多民眾重要支援。但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長期觀察,發現目前商業健康險存在著幾個重大問題:1.看似百花齊放,卻是破碎化、保障片段、民眾難以選擇;2.多為附加險形式,層層疊加費用對一般家庭負擔不小;3.近期標靶治療、細胞治療、達文西手術等高端醫療保險,看似創新,但保障單一、且恐誘發不當需求,反而造成醫療浪費。俗語說:「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癌症希望基金會認為,當前應該跳脫現有商業保險運作框架,思考創立「健保補位險」可能性的時候了。藉由政府適度畫分自費範圍、設計不同保障模板,再委由保險公司研發保單,透過健保與醫院系統連線,進行收費、理賠,降低保險作業成本,再輔以獎勵誘因鼓勵民眾投保,同時在政府公信力光環下,讓民眾能安心加保從而形成大數法則,讓保費更合理,普惠全民。買得起、看得懂、有保障借鏡新加坡、澳洲的商業健康保險施行經驗,兩地都有類似台灣健保制度的國家醫療保險,但同時清楚切割出國家保險未給付的範圍或項目,在政策適度介入,或政府提供數種保障模板,讓保險公司設計保單,透過保費與保障分級,讓民眾依經濟能力與需求選擇適合方案,以協力或補位原有不足。民眾有額外需求,可添購其他商業保險。澳洲在其全民健保Medicare外,將商業醫療險分成金、銀、銅、基本款,共四級,讓民眾根據自己經濟與健康保障需求選擇保單。新加坡則設定其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給付限額,再以公辦民營的方式,讓保險公司推出綜合健保計畫(簡稱IP)保險,適度涵蓋自費範圍。衡量現況,在後疫情防疫保單災難過後,當下環境可能不利開創嶄新的保險結構。但危機就是轉機,台灣已有汽機車強制險及學生保險等良善政策型保單的發展經驗,相信政府絕對有能力跳脫現行架構,從促進國民健康的高度思考,啟動跨部會協作,盡快委託專業團隊研究台灣健保補位險的發展方向與執行規畫。我們期盼健保補位險符合保費合理,同時因應醫療科技發展而靈活應變,量身打造具商業保險性質的第二層國家醫療保險,才能讓更多國民受惠。超前部署 共創三贏局面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無法避免長壽風暴帶來的癌症和慢性疾病等議題,我們深切認知健保是全民最重要的第一層保障,但監管商業保險的金管會及保險局也不應置身事外。全民健保與商業保險位於光譜兩端,卻同為民眾醫療保障重要支柱,我們期盼政府盡速啟動健保補位險研究,找出健保制度永續經營、開拓健康保險產業新藍海、提升民眾醫療保障三贏局面的新解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文章稱未有定論,教授卻這麼說
臉書朋友Chunking Huang 2023-3-22詢問:「教授您好:之前有看到您整理關於大豆異黃酮正面效果的文章,然而這篇文章說有負面的研究,不曉得是否方便請教相關負面研究的情況?(比如文中提及早期異黃酮攝取的關係)」他傳來的文章是發表在衛福部網站的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發布日2016-3-31,修改日2017-11-29)。它的第二段是:「針對黃豆的攝取,在過去研究有正反兩面的研究結果,例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從小食用大量黃豆食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幅降低,因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為植物性的雌激素,或稱「類」雌激素,在某種程度上它可削弱人體內真正的雌激素功能,進而減低雌激素刺激乳房細胞,顯示黃豆可能預防乳癌發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腫瘤增生,增加乳癌復發機率。因此喝豆漿過量容易得乳癌這樣的說法,目前醫學上尚未有定論。」我在2019-1-9發表木瓜,豆漿,乳癌不能吃?,裡面有說,事實上,醫學證據是一面倒地認為黃豆製品可以預防或抑制乳癌。不信的話,請看下面這幾篇臨床試驗或回顧論文:2008年:Epidemiology of soy exposur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大豆暴露和乳癌風險的流行病學)。結論:迄今為止的證據表明亞洲人的大豆食物攝入量可能對乳癌有預防作用。2009年: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大豆食物攝入量與乳癌生存率)。結論:在患有乳癌的女性中,大豆食物的攝取與死亡和復發風險降低有顯著的關係。2012年:Soy food intake after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survival: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ombined evidence from cohort studies of US and Chinese women(乳癌診斷後的大豆食物攝入量和生存率:對來自美國和中國女性隊列研究的綜合證據的深入分析)。結論:大豆食品的攝取量(換算成每天攝取大於10毫克的異黃酮)與降低乳癌復發風險有顯著的關係。2013年:Dietar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among carriers and noncarriers of BRCA mutations in the Korean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Study(韓國遺傳性乳癌研究中 BRCA 突變攜帶者和非攜帶者的膳食攝入量與乳癌的關係)。結論:我們的研究表明,大豆產品之攝取與較低乳癌風險相關。2016年:Consensus: soy isoflavones as a first-line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menopausal vasomotor complaints(共識:大豆異黃酮作為治療停經期血管舒縮症狀的一線方法)。結論:深入的風險評估(EFSA 2015)得出的結論是,充足的人體數據並未表明異黃酮與乳腺,子宮和甲狀腺中激素敏感組織的潛在相互作用可能產生任何可疑的有害影響。 這是通過長期每天攝入至少150毫克異黃酮至少3年的持續時間來確定安全性。此外,高量異黃酮之攝入對乳癌具有預防作用。臨床發現表明即使在使用他莫昔芬或阿那曲唑治療乳癌期間,異黃酮仍具有潛在的益處。(註:EFSA是歐洲食品安全局)我現在把近幾年的薈萃分析論文列舉如下:2019:Soy, Soy Isoflavones, and Protein Intake in Relation to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Cance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大豆、大豆異黃酮和蛋白質攝入量與所有原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大豆及其異黃酮可能對死亡率風險產生有利影響。此外,大豆蛋白攝入量與乳癌死亡率風險降低有關。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支持目前關於增加大豆攝入量以延長壽命的建議。2019:Dietary isoflavones or isoflavone-rich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膳食異黃酮或富含異黃酮的食物攝入量與乳癌風險: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本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豆類食物攝入量高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2020: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 CKB 研究表明,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 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2022:Soy Isoflavon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大豆異黃酮與乳腺癌風險:薈萃分析)。結論:食用大豆異黃酮可降低停經前和停經後婦女患乳癌的風險。2023:Association of food groups and dietary pattern with breast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食物類別和飲食模式與乳腺癌風險的關聯: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結論:大量攝入水果、蔬菜、大豆蛋白和大豆異黃酮可顯著降低患乳癌的風險。總之,的確是有一些早期的研究認為,由於大豆製品(豆腐、豆漿)含有異黃酮,所以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或復發,但是這類說法已經被近期大量的研究否定(吃異黃酮補充劑則會增加風險)。不信的話,請看這幾家信譽卓著的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資訊: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國癌症協會梅約診所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原文: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日本人妻堅持做菜「絕不買白砂糖」 釣出同經驗苦主:湯變超甜!
平時下廚,總是得準備好各式各樣的調味料。如果一不小心搞錯,弄到調味甜鹹不分,那麼就會讓好不容易做出來的食物毀於一旦。近來有位日本網友,就分享了為了怕搞錯,而在砂糖選擇上的堅持。根據日本媒體「まいどなニュース」報導,一位正養育3歲兒子的媽媽「ikoiko0722」,近來在twitter上面分享,表示她購入砂糖時會避免買到白色的砂糖,而是以挑選棕色的砂糖,或者購買甜菜糖為主。ikoiko0722指出,為什麼刻意不買白砂糖,原因並不是料理口味上的問題,而是自己平常顧小孩很累,因此要是買了白砂糖,就很容易在做菜的時候,不小心和食鹽搞混。特別是裝在容器裡頭,常常搞不清楚哪個是哪個。後來買了甜菜糖後,發現要分辨就明顯容易得多,於是就開始避免購買白砂糖。白い砂糖は絶対に買わないようにしている。きび砂糖かてんさい糖しか買わない。これは意識が高いわけではなく、育児で疲れてぼけぼけしている時に砂糖と塩を間違えないためです— いこ@3歳とボドゲ (@ikoiko0722) 2023年3月10日網友們聽聞後,也紛紛表示「我也是相同的理由不買白砂糖」、「我家小孩五歲,有次也是便當做錯了,之後就改用三溫糖」、「有次迷糊搞混了,做出殺人兵器般的皇家奶茶」、「之前搞錯做出了超甜的味噌湯」、「原先還以為是品味堅持的媽媽,結果看到理由笑了」、「我也選用甜菜糖,而且比較健康」。延伸閱讀:.黑糖對身體較健康? 營養師:黑、紅、黃、白糖都不是好糖.吃對食物成養生之道!專家揭日本人長壽祕密:天天吃5種食物.研究了9萬日本人後發現:日本人長壽秘訣主要與「吃」有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3 焦點.健康知識+
電線、牙刷...家裡7種看不見的毒!譚敦慈教你清除「臥室、浴室、廚房」潛在地雷
生活中處處都暗藏著毒素,不只大家可能知道的廚房抽油煙機、浴室發霉,其實連每天使用的牙膏、電線,也都暗藏毒物陷阱!究竟,廚房、浴室、臥室裡還有哪些易被我們忽略的毒物?就由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來一一替大家解惑,幫助大家遠離生活毒物!廚房的危害:抽油煙機、清潔劑油煙、化學洗劑,其實都是污染環境的問題。現在台灣罹患肺癌的女性較過去多,許多人會認為和「油煙」有關,因此廚房內盡量不要造成過多的煙霧。烹調方式最好是「冷鍋冷油」、不要有爆香的動作,因為只要一有油煙,就會產生有毒物質,然而再吸入人體後,就會造成身體很大的傷害。抽油煙機還有,抽油煙機也是一大重點。在開火前,就要打開抽油煙機,熄火後5~10分鐘後再將它關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曾做過研究,若熄火後立刻關閉抽油煙機,PM2.5還可能就會蔓延至家中的客廳。也會有人認為,下廚時只要開窗通風即可,但其實接近抽油煙機的地方反而不要開窗,要開遠離抽油煙機的窗戶。因為開了靠近抽油煙機的窗戶,會影響抽油煙機的吸力,甚至也可能造成抽油煙機的排煙管沒有確實排出,進而有肺癌的風險。所以抽油煙機的乾淨程度很重要,其中油垢一定要定期清洗,若油垢卡太多也會有火災的風險。清潔劑我自己在家會放空氣偵測器,有次就發現才噴了兩下清潔劑在爐台上,空氣偵測器便嗡嗡作響。所以我平時清洗爐台不用清潔劑,都是在熱熱的狀態馬上擦,便可以擦乾淨了。另外,清潔劑的使用上,建議先將窗戶打開通風,再來就是由上往下噴,如此一來才不會吸入自己的身體。還有,因疫情的關係,許多人會使用漂白水,這時要注意的是,漂白水不和酸性物質混在一起,否則可能會中毒、造成身體的危害,所以在使用時也要將窗戶打開通風。另外,洗碗機也是自己認為很重要的產品之一。很多人覺得洗碗機很費水,其實不會,因為可將所有的鍋碗瓢盆放入,而且放入洗碗機前,會先用矽膠刮板將油刮除,再放進洗碗機洗,因此清潔劑的使用量也會相對節省。1.先用矽膠刮板將鍋碗瓢盆的油刮除2.將鍋碗瓢盆放進洗碗機,加清潔劑3.洗完後將洗碗機的門打開,讓水氣散去浴室的危害:洗沐用品、牙刷洗沐方面,建議不使用有香精的沐浴乳、洗髮精。我自己在挑選上,會以無香味的為主。除此之外,我自己最要提醒的是「別把全家的牙刷都插在同個杯子裡」,牙刷之間的接觸,可能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癌。但並非使用牙刷架就不會有風險,若牙刷架發霉,就會有黃麴毒素的風險。客廳的危害:電線、冷氣濾網電線你多久沒清了?是不是積了許多灰塵?曾有人將電線上的灰塵化驗,發現上面有許多有毒物質,因此常常的清潔非常必要。至於要怎麼清潔?像我自己會用除塵的抹布先擦過,覺得不夠乾淨再用濕布擦,最後用乾布再擦一遍。為什麼要多乾布這一步驟?因為濕布擦完後灰塵容易沾黏,所以最後用乾布擦過,就不會黏灰塵了。冷氣的濾網過去有研究發現,冷氣的濾網沒有清,冷氣開啟後室內的細菌病毒量會上升四成左右,所以很多人一開冷氣便會打噴嚏就是這個原因。臥室的危害:香氛房間最要注意的應是「濕度」,我自己會在每個房間放濕度計,只要高於60左右就會開始除濕。而我的除濕機使用方式是:1.關閉對外窗、打開房內所有的櫃子2.除濕機放在房間正中央後開啟如此一來除濕的效果才會好!但是過去曾有除濕機燒起來的案例,因此沒有人在家時不建議使用除濕機,可改用冷氣的除濕。另外,許多東方人會焚香拜佛,我認為戶外空汙已經很嚴重,因此家裡就盡量不燒香、蠟燭。像是蠟燭的燭心會有硬度,便是因為有泡過鉛,因此蠟燭燃燒時,我們可能就把鉛吸進體內。而且燃燒香氛也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儀式感之一,成大曾做過研究,研究顯示在室內點一些這些冒煙的東西,會讓室內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上升。因此還是建議,若要燒蠟燭、香氛,保持通風很必要。當然使用空氣清淨機也有一定的幫助,但許多人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會認為,出門前開啟,回家後就會有好空氣?錯!空氣清淨機回家時開、放越靠近自己的地方越好。搬新家、新屋,小心存在有毒物質若有搬家、住新房需要的人,也要留意是否使用無甲醛、安全認證的標章。我自己在九年前搬回台北前,裝潢雖然都有挑了無甲醛的建材,但是裝潢好後我會先用洗碗精加一點水,擦拭家中的裡裡外外,接著再用清水擦拭一遍,最後將櫃子、窗戶通通打開,整整對流了三四個月才搬入。因為這些有機化合物、甲醛等物質,對人體有傷害,過去還有人因為住進有這些裝潢的房裡,甚至罹患血癌的案例,因此不可不慎。延伸閱讀: 1年半瘦32公斤!心臟權威創「3階段長壽飲食法」,改善發炎又降膽固醇 起床後喝水、高纖飲食反而刺激腸胃!中醫師:5個你以為健康習慣,其實很傷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2 名人.傅志遠
「說不定是弄錯了」家屬逃避現實,堅持要檢查到沒癌症!醫師怒了
某天值班,接到急診會診。一位中年婦女持續腹痛,在外院做過初步的治療但沒有改善,因此轉診到本院。看過病人的影像檢查後,我有自己的判斷,但同時也有一些疑問。病人的膽道明顯擴張,這是典型膽道阻塞的表現,也因此黃疸指數也偏高。通常造成膽道阻塞的原因,不外乎結石或腫瘤。而這個病人的檢查中,並沒有明顯的結石,反而是膽道周邊有不少不該出現的增生組織,這樣的影像讓我強烈懷疑是膽道腫瘤。但令人不解的是,雖然膽道阻塞,但裡頭卻有一根支架,顯然病患先前已經接受過治療。所以我必須把病史給弄清楚。病人對自己的病情一問三不知,她兒子表示三個月前因為同樣症狀去過另一家區域醫院,但關於外院的診斷、治療,都講不出個所以然。比較明確的是,他們似乎對外院的處置不甚滿意。「當時的醫師有告訴你們,令堂得的是什麼病嗎?」「他們就只說膽管阻塞,然後放個支架就叫我們回家了。我母親究竟是什麼問題?」「就膽管阻塞的處理來說,外院放的支架已經解決,但造成阻塞的原因還要再檢查。就目前的影像檢查,腫瘤的可能性比較大。」「你說『可能』,那就代表也可能不是腫瘤對不對?如果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這個部位的腫瘤很少良性的可能。不過要住院做進一步檢查。」「你所謂很少有良性腫瘤,那就是說還是有機會對不對?」病人的兩個兒子,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家屬無非希望從我口中聽到一些比較正面的消息,自然把期望放在那可能性不高的例外。接下來的幾天,病人陸續又做了不少檢查。但每一項都指向病人可能是惡性腫瘤,而且是第四期無法切除的型態。最後的檢查只剩下病理切片的結果。我請放射科醫師從皮下穿刺到病患的肝臟附近,取得檢體化驗。這是個有高度風險,但又不得不做的檢查。我得用病理切片來證實癌症的存在,如果能接受化療,或許有機會延長壽命。不過,當切片結果沒有看到惡性細胞時,並不代表病患沒有癌症,可能只是取得的檢體不足以確診,應該再做第二次。簡單來說,雖然還沒有最後的病理報告,但病人有癌症的事實已經確定。做檢查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癌症的存在」,而不是「證明癌症不存在」。這個邏輯,我花了不少時間說服家屬。由於病情相當複雜,我打算將個案提報到腫瘤團隊會議中做進一步討論。這是一個由胃腸科、放射科、外科、病理科所組成的專家會議。因此會議所做的結論,應該是具有相當的公信力。會中所有人一致認為,這是個無法切除的惡性腫瘤,結論和我想的一樣:當病理報告確定癌症的診斷後,就該開始化學治療。只是大家也不理解,何以外院的醫師沒有針對膽道阻塞原因做進一步檢查。切片檢查的結果約需五到七天,等待的過程中,什麼治療也沒辦法做。雖然家屬總期待著化驗報告沒有惡性細胞,但這卻是我最不樂見的結果。因為這意味病人得再做一次檢查,再承受一次針插入體內的疼痛與風險,預期的治療又得再等下一輪的五到七天。結果出來了。報告顯示雖然有部分異常細胞,但檢體量太少,還無法達到確定診斷的等級,因此建議再重做一次切片檢查。沒想到,正當我準備召集家屬說明病情之時,負責帳目的書記人員,拿了一張「重大傷病確認單」給我。這表示病患的健保卡中已被註記了某項符合重大傷病的診斷,書記要我確認病患此次的住院,是否符合這項重大傷病。病患的重大傷病是:膽道癌!這令我相當意外,理論上重大傷病是註記在健保卡上。當病患就醫時,應該就查得到這筆資料。何以住院一星期後,才出現這個診斷?「這是昨天健保局才核准的,送審時間是兩星期前。」書記把詳細資料遞到我面前,送件醫院是病患前一家就醫的院所,送件時間是來本院就診的前幾天。病情討論室裡,病患的先生、兒子、媳婦都在場,等我宣布檢查結果。原本我已經準備好的說詞,因為這一個突發事件有了改變。「病理報告的結果出來了,沒有明顯惡性腫瘤的證據。」「我就知道來大醫院檢查是對!」家屬們立刻爆出了歡呼。「理論上應該要再做一次檢查,不過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我面無表情地告訴他們,接下來的計畫。「為什麼?是不是因為已經確定不是癌症了?」「剛好相反,因為已經確定是癌症了。」「可是你不是說,病理切片沒有看到癌症嗎?」「可以不要騙我了嗎?你母親早就被證實有癌症,連重大傷病卡都核發下來了。」家屬們臉色微變,但很快就恢復激動。「我不相信小醫院的切片結果,我只相信你們大醫院的!」「我建議從現在起,清清楚楚地告訴我,你們過去的就醫過程,唯有誠實面對,我才能幫你母親。」「我母親上星期才剛出院,但我覺得前一家醫院診斷太草率,隨隨便便就說我媽是癌症末期,所以出院後直接轉到貴院,我想再確定一次。」「我怕你會先入為主就認定是癌症,所以才保留了一些事實,就是希望你能重新客觀的判斷。」事實證明,家屬從頭到尾都知情,我和團隊被當做猴子耍。「因為你們不能接受事實,結果拿你母親的生命來冒險?我不計較你們騙我,但因為這樣的欺騙,導致你母親接受風險這麼高、卻又完全不必要的檢查!」我也對前一家醫院感到抱歉,其實人家該做的全做了,我竟然懷疑他們延誤了診斷。「我就是想要再確定一下,說不定是弄錯了……」「不會再有檢查了,因為診斷已經確定了。」「你真的那麼篤定?」「你母親的癌症是中華民國衛福部官方認定的,難道你要我推翻它嗎?坦白說,過去一周所有的檢查都是原地踏步,不但沒有好處,而且傷害病患。你母親的壽命只剩幾個月,現在又浪費了一星期!」「我要求再做一次檢查,自費也沒關係。」「這種高危險侵入性的檢查,如果不是你當初隱瞞病情,我根本就不會安排!」我直接拒絕。「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接受事實,趕緊開始治療,說不定還有機會;要不就是出院,到另一家醫院,同樣的手法再來一次。只是現在健保卡已經註記,大概沒那麼容易成功,而且這是浪費你母親的生命。」家屬沒被我說服,當天下午立刻出院。也沒有要求複製本院的檢查與病歷,我想知道他的下一站,另一家醫學中心?沒有籌碼的賭徒,重新發牌豈能改變戰局?故事講到這裡,我可以理解不肯接受事實的心情,可是看病不是商業談判,保留最後一張底牌,只會滿盤皆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乳糖不耐症者福音!不強調乳製品,哈佛飲食法建議喝水、咖啡或茶
【本文重點】哈佛飲食是一種「健康飲食餐盤」,它主張以蔬果為主,再搭配全穀類、蛋白質和健康油脂等食物。相較於美國農業部推薦的MyPlate飲食,哈佛飲食更強調蔬果的攝取量,也建議適量攝取健康的脂肪,例如植物油,避免反式脂肪。哈佛飲食還將牛奶或乳製品的攝取限制在每天1-2份,並建議以水、咖啡或茶等代替牛奶或乳製品,對乳糖不耐症者尤其重要。哈佛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疾病風險,也具減肥效果。--by ChatGPT哈佛飲食源於「MyPlate」 更適合乳糖不耐症者許多人應該都知道地中海飲食,那你聽過「哈佛飲食」嗎?哈佛飲食是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營養專家和《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編輯所共同提出的一種「健康飲食餐盤」,基本上與美國農業部於2011年6月開發的「MyPlate」內容大致內容差不多,但根據《healthline》分析指出,二者還是有些微不同,主要3個差異如下:1.哈佛飲食建議蔬菜與水果的比例高於MyPlate。2.哈佛飲食建議適量的健康脂肪,來源應為植物油,並避免反式脂肪。3.MyPlate建議每餐吃一份乳製品,但哈佛飲食將牛奶或乳製品限制在每天1-2份,建議以水、咖啡或茶等飲料代替乳製品,並避免含糖飲料。這對乳糖不耐症者是很重要的一項建議。根據《healthline》訪問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註冊營養師Antonette Hardie表示,哈佛飲食結合「MyPlate」與「地中海飲食」,加工食品和飽和脂肪含量低,因此能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疾病風險,減肥也算是額外的好處。哈佛飲食內容●以蔬菜和水果為主——佔盤子的1/2以顏色和品種為目標,特別注意馬鈴薯不能算作蔬菜,其對血糖也有不利影響。●選擇全穀物——佔盤子的1/4全粒完整穀物,包括全麥、大麥、麥仁、藜麥、燕麥、糙米,以及用其製作的食物,例如全麥麵食要比白麵包、白米和其他細糧對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更輕。●蛋白質能量–佔盤子的1/4魚肉、雞肉、豆類、堅果都是健康的蛋白質來源,可以將它們混合製成沙拉,也適合與餐盤中的蔬菜搭配食用。限制紅肉的食用,不吃加工的肉製品,例如醃漬肉和香腸。●健康的植物油——適量選擇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芥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避免使用含有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喝水、咖啡或茶.喝咖啡或茶,加少量或不加糖。.有限飲用牛奶和乳製品(每天 1-2 份)和果汁(每天 1 小杯)。.不喝含糖飲料。●保持活動經常活動對於控制體重也很重要。(資料來源: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網站)地中海飲食內容特色:來自歐洲地中海地區的飲食習慣,已蟬聯六年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較一般飲食提供更少的熱量、氨基酸和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肥胖、失智等風險。飲食內容:多吃:1.大量新鮮蔬果;2.乳製品,如奶酪和酸奶;3.大量橄欖油;4.適量紅酒;5.多白肉:以魚類和海鮮為主,適量食用家禽、雞蛋。少吃:1.紅肉;2.加工食品其實近年來這些被稱為長壽飲食,不管是哈佛飲食、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等,都是相當健康的飲食方法,沒有哪一種最好,而是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種,才是真正的最佳飲食。【參考資料】.《healthline》The Harvard Diet May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Living Longer by 20%.《HARVARD T.H. CHAN》Healthy Eating Plate.研究證實地中海和麥得飲食可讓大腦較年輕 尤其二類食物最給力.2023年最佳飲食法票選出爐 第一名已是連續六年奪冠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大腫瘤專家抽絲剝繭 終於揭開母女罹癌真相
「黃醫師,我那麼年輕就得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骨骼,我好不甘心,我好想活下去….」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的門診當中,一名年約30歲的輕熟女因為癌細胞轉移而沮喪不已。她是三陰性乳癌病患,一年多前診斷早期乳癌,已接受手術及完整的化學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年後,癌細胞竟然大爆發,且已經擴散、轉移到內臟、骨骼,但求生意志很堅強的她,依然不斷尋求活命的契機。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 讓乳癌威脅如影隨形黃柏翔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名輕熟女的媽媽也是三陰性乳癌病患。由於年紀尚輕便罹患乳癌,加上又有乳癌家族病史,他強烈懷疑這名輕熟女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出爐後一如所料,這名輕熟女的確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黃柏翔研判,她的母親應該也是類似狀況。目前,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經基因檢測,若證實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可健保給付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在黃柏翔的建議下,這名輕熟女開始服用PARP抑制劑,病情穩定控制長達一年半,在這段時間,這名輕熟女不僅不需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更可以正常工作,平常也有體力和朋友吃飯、聊天、上健身房、做SPA,日子充實而精采。精準醫療 就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黃柏翔在與病患互動時也發現,許多病患、民眾不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也不清楚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的關聯性。他解釋,傳統治療癌症是採一體適用的方式,診斷出某個癌症,便使用對應的化學治療,有些病患有效,有些病患治療效果較差。這就像直接購買西裝成衣,頂多只能從既有尺寸挑選,無法進行細膩的個人化調整,當然無法每個人都合身。而精準醫療比較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希望讓每位病患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在執行精準醫療之前,病患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再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標靶藥物。以上述輕熟女病例來說,這樣的治療策略確實發揮了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的效果。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多數都在可控範圍。破壞癌細胞修復功能 就有機會掌握先機事實上,不只乳癌,BRCA基因突變也與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種基因突變跨越多種癌症。黃柏翔進一步解釋,細胞中DNA若受到損害,有專門的機制負責修復,而BRCA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因此,若BRCA或其他負責修復DNA的基因出現突變,細胞修復受損DNA的機制就出問題,進而產生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現象。現在,病患的腫瘤細胞若帶有HRD,或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都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如此才有機會有效壓制癌症,爭取一線生機。基因檢測結果 用藥重要參考指標以三陰性乳癌患者為例,約5%-10%有遺傳性BRCA突變,卵巢癌的病患中,約半數腫瘤有HRD表現,腫瘤細胞或遺傳性BRCA基因變異比率則有25%,而攝護腺癌病患當中,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率約10%,其中大多是BRCA基因突變,胰臟癌病患則有5% 找到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以上病患在選擇療程的時候,基因檢測便成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請相信醫師 勇敢拒絕偏方誘惑黃柏翔提醒,家中若有親人患乳癌、卵巢癌,而自己也有類似癌症病變,或年紀輕輕便確診乳癌、卵巢癌,建議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接受基因檢測,釐清資訊。當民眾確診患有癌症,也請一定要相信醫師。無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治療,現在已有多種藥物、療程組合可供選擇,效果都經過實證研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治療副作用已遠比過去減輕許多,實在沒有坊間流傳那樣恐怖。每當看到病患因誤信偏方或害怕正統治療而延誤病情,黃柏翔醫師就會感到非常惋惜,他期待所有癌症病友在與腫瘤科醫師溝通、討論後,都可得到適合的治療,生命也可以持續精彩、發光發熱。● 黃柏翔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現在的醫療很進步,要對醫師有信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6 養生.家庭婚姻
即使婚姻不幸福也比單身有利健康?研究:尤其在血糖控制上
【本文重點】婚姻關係對血糖控制具有幫助,即使處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也比單身對健康有好處,其糖化血色素平均比單身、離婚或失去另一半的人低21%。夫妻會影響彼此的行為,也有較高的共同收入,能夠帶來較健康的飲食。而經歷婚姻轉變(例如離婚)的人,糖化血色素明顯發生變化,出現糖尿病前期的跡象。研究結果表明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婚姻或同居關係有利血糖控制。--by ChatGPT近年來專家一直強調,「社會孤立」不利健康。現在更有研究指出,即使處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也比單身對健康有幫助,尤其在血糖的控制上。早先就有研發現,與單身人士相比,婚姻可以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包括更長壽,中風、心臟病和憂鬱的風險較低,也普遍有較健康的飲食。專家認為,夫妻會影響彼此的行為(如飲食習慣),有較高的共同收入,也可以帶來較健康的飲食。研究人員想更進一步了解婚姻關係如何影響血糖,他們分析來自「英國老化縱向研究(the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中,3300多名50至89歲成年人的數據。研究人員詢問他們,是否有丈夫、妻子或同住伴侶,還問及兩人關係中的壓力與支持程度。而後將每四年採集的血液樣本,與蒐集的數據一起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已婚或同居者的糖化血色素,平均比單身、離婚或失去另一半的人低五分之一(21%),這樣的結果同樣適用於男性和女性。有趣的是,兩人關係不管是和諧或緊張,對血糖平均值沒有顯著影響,證實支持性關係對健康有利。而那些經歷婚姻轉變(例如離婚)的人,糖化血色素明顯發生變化,出現糖尿病前期的跡象。領導這項研究的渥太華卡爾頓大學Katherine Ford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無論配偶、伴侶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婚姻或同居關係有利血糖控制。該研究刊登在《BMJ糖尿病研究與護理開放期刊(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 journal)》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6 養生.抗老養生
吃對食物成養生之道!專家揭日本人長壽祕密:天天吃5種食物
【本文重點】日本人壽命偏長,全國有9萬多名百歲老人。很多人從小被教導「把食物當成藥品」,吃對食物成了當地盛行的養生之道。援引日本政府數據,9萬526位年齡至少100歲的百歲老人中,小面積離島沖繩是全球百歲老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宮下麻子為CNBC旗下生活資訊網站make it撰文,介紹日本養生飲食五大秘訣,包括日本紫甜薯、味噌湯、白蘿蔔、海藻和魚類等。--by ChatGPT日本人壽命偏長,全國有9萬多名百歲老人。很多人從小被教導「把食物當成藥品」,吃對食物成了當地盛行的養生之道。日本政府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政府部門「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2022年數據顯示,該國有9萬526位年齡至少100歲的百歲老人,是20年前的五倍多。小面積離島沖繩(Okinawa)更是長壽天堂,是全球百歲老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媒體CNBC旗下生活資訊網站make it營養學家作者宮下麻子(Asako Miyashita)追蹤傳統日式飲食,列出她本人和家人天天吃、維持健康長壽的五項食物。1. 日本紫甜薯來自沖繩的紫甜薯(日語中稱為“imo”)通常被當作零食或甜點食用,富含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花青素,這些成份是普遍存在紅色和紫色蔬菜中的抗氧化劑,可抗衰老,而且有助於改善血糖水平、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 味噌湯日本常見含發酵食材的菜餚,味噌湯就是其中之一,備受歡迎,味噌由發酵大豆和穀物製成。發酵食品中富含益生菌、活細菌或酵母,有助於平衡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研究發現,食用最多大豆發酵食品(如味噌、豆腐和豆豉)的男性和女性,早逝機率比很少食用這類食物的人低10%。3. 白蘿蔔根莖類蔬菜是很普遍的日本食材,提供多種獨特的健康要素。蘿蔔富含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增強免疫系統,一個蘿蔔含有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的 124%。其他根莖類蔬菜也有豐富營養成分,包括胡蘿蔔、甜菜、歐洲蘿蔔(parsnips,防風草根部)和圓頭狀的大頭菜(turnips)。4. 海藻海藻富含鐵、鈣、葉酸和鎂等重要礦物質,每天吃有助於添加纖維,而攝入足夠纖維可降低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此外,海藻含有岩藻黃質和岩藻依聚醣等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發炎、抗衰老和抗癌。5. 魚類宮下麻子經常在日常飲食中加入蛋白質,尤其鮭魚等高油脂魚類,魚肉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壓及三酸甘油酯、緩解炎症。日本人飯前常說「itadakimasu」,意思是「我謙卑接受」,對動物和農民表達感激之情。宮下麻子相信,這樣的正念飲食也助於健康、提高生活品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3 失智.大腦健康
無法邊走路同時邊說話?研究稱可能是大腦加速衰老的早期指標
【本文重點】根據《刺胳針健康長壽》期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中年人如果在雙重任務步行時表現差,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信號。該研究表明,步行時同步執行其他認知任務的能力在55歲時開始下降,也就是傳統意義上被定義為老年前的十年。這種雙重任務能力下降是由認知和潛在大腦功能的變化引起的。研究人員建議將雙重任務表現視為大腦健康的重要標誌,並為其認知功能及早進行預防措施。--by ChatGPT失智症是許多人關心的疾病,若能及早發現相關症狀可有助後續治療,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出現無法同時走路和說話或思考的問題,可能是即將失智的警訊。無法邊走路邊說話是失智警訊?根據刊登在《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步行當下同時執行其他認知任務的能力在55歲時開始下降,也就是傳統定義老年的65歲門檻前十年。這種「雙重任務」能力的下降,被發現是由認知和潛在大腦功能的變化引起的。事實上,走路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最常在執行其他任務時完成,例如說話、閱讀標誌或做出決定。然而在65歲以後,這種雙任務會惡化許多人的步行表現,甚至可能導致不穩定。例如受雙任務表現影響更大的老年人,其遭受不良健康後果的風險更高,包括跌倒和失智。該研究作者之一、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的科學家Junhong Zhou表示,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年糟糕的雙任務步行表現,可能是大腦加速衰老或其他症狀前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指標。在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收集了近1000名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參加巴塞隆納大腦健康計畫(Barcelona Brain Health Initiative, BBHI)的西班牙人數據。其中,有超過600名參與者同時被評估其步行和思考的能力。該研究團隊觀察到,年齡為40至64歲、一般被定義為中年的人,在正常、安靜的條件下,其步行的能力可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即便在這群相對健康的人之中,當研究團隊要求要求參與者同時走路和執行心算任務時,也能夠觀察到60多歲的人其步態微妙但重要的變化。大腦多工能力隨年齡增長減弱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對雙任務的步行測試是探測大腦同時執行兩項任務的能力,可以早期發現大腦功能與年齡相關的變化。換言之,那些無法同時做兩件事的人,這可能意味著在未來患失智的風險增加。Zhou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會減弱。老年人往往更專注於一項任務,而任務的優先順序主要取決於其重要性,例如在雙任務步行中,他們可能會更專注於走路以避免摔倒。該研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於它發現這種類型的大腦彈性變化比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該研究人員認為,應該將雙任務表現視為大腦健康的重要標誌,並且針對這種與年齡相關的雙任務表現下降的現象,在更早的年齡階段進行認知功能的預防措施,從而降低晚年失智的風險。【資料來源】.Cognitive Changes Affect Ability to Walk, Talk at Same Time.Walking & Talking at Same Time: Aging Brain May Make It Tougher
-
2023-03-22 醫療.新陳代謝
延長2型糖尿病患者壽命 研究建議這樣吃可讓死亡風險降24%
【本文重點】研究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以植物性食品和高質碳水化合物為主有助於延長2型糖尿病患者壽命。研究發現遵循植物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人,整體死亡率降低了24%。此外,研究還表明,對於那些經常運動、不吸菸和適度飲酒的人,健康飲食與長壽之間的關聯性更加強烈。研究人員也提醒,糖尿病患者不必過度限制所有碳水化合物,而應注意選擇優質碳水化合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by ChatGPT糖尿病無法被治癒,但有機會可以緩解,除了用藥治療之外,飲食控制更是重要的環節。一項新研究表明,減少一些碳水化合物可能有助2型糖尿病患者延長壽命,前提是他們將醣類食物替換成蔬菜而不是牛排。糖尿病患並非不能吃碳水化合物根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遵循主要由植物性食物組成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2型糖尿病患者過早死亡的風險降低顯著相關,該項研究將刊登在四月的《糖尿病護理》(Diabetes Care)期刊上。事實上,糖尿病通常與肥胖有關,飲食改變、運動和減肥是控制它的基石。該研究作者Yang Hu表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通常被提倡於減肥和控制血糖上,但是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流行飲食很難長久維持,例如生酮飲食。此外,並非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是一樣的。Hu表示,避免醣和澱粉類食物,如白麵包和加工食品是有道理的,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但也有很多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蔬菜和高纖維全穀物。因此研究團隊想探究糖尿病患者長期飲食方式,包括他們選擇碳水化合物的品質,對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有何影響。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該怎麼吃?該項針對10000多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美國成年人的研究發現,堅持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的人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24%。其中,強調植物性食物和優質碳水化合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健康益處更強,這些飲食也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有關。然而,強調動物產品和低品質碳水化合物(如馬鈴薯、添加糖和精製穀物)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降低死亡率則沒有顯著相關性。換言之,研究結果支持了一個熟悉的飲食建議:限制糖和重度加工食品,多吃植物性食物。》看更多對糖尿病最佳與最糟的食物不過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健康飲食與長壽之間的關聯性在那些經常運動、不吸菸和適度飲酒的成年人中表現最為強烈。哈佛大學營養與流行病學系副教授Qi Sun表示,該項研究再次強調在各種飲食中選擇高質量飲食對糖尿病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資料來源】.Plant-based low-carbohydrate diet linked with lower risk of premature death for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Have Type 2 Diabetes? Switch to Plant-Based, Lower-Carb Diet to Boost Life Span
-
2023-03-22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稱少吃能長壽?醫曝低熱量飲食5大副作用,維持健康體重與腰圍才是上策
【本文重點】最近有一篇研究指出「熱量限制能延長人類壽命」,研究是根據一個為期2年的熱量限制實驗得出。實驗結果發現,熱量限制組的老化速度減緩了2-3%。儘管實驗中受試者未能完全達到熱量攝取的限制,但多數受試者的血壓、血糖和發炎指數均有改善,顯示即使不用降太低的熱量攝取,仍然可以獲得健康益處,保持健康體重與腰圍仍是最好的長壽策略。--by ChatGPT少吃能減緩老化速度?少吃真的能長壽?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其臉書粉絲團「一分鐘健身教室」表示,「熱量限制」已被證明可以延長細菌、果蠅、蠕蟲、老鼠、猴子等生物的壽命,因此一直以來都是老化相關研究的熱門主題。然而,由於人類的壽命太長,且無法完全控制進食量,目前仍缺乏證據表明熱量限制對於人類能否延長壽命。根據2023年一項刊登於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的研究發現,「熱量限制能延長人類壽命」,該研究針對220位成年人,進行為期2年的熱量限制實驗,參與者(熱量限制組)每日熱量攝取應少於其所需的25%。在此實驗中,受試者被指示減少25%的熱量攝取,但最終只少吃了12%。可見長期進行熱量限制飲食的困難度非常高。研究人員利用生物老化時鐘技術(DNA甲基化)測量發現,熱量限制組的老化速度減緩了2-3%。針對此研究結果,王思恒提出疑問,低熱量飲食的可能副作用包括飢餓、無力、肌肉、骨質流失、生殖免疫功能下降;用每天少吃500大卡換取延緩老化速度2-3%,他不確定有多少人願意做這樣的交易?維持健康體重與腰圍是長壽策略總結來看,雖然熱量攝取未達標,但多數受試者的血壓、血糖和發炎指數均有改善,這意味著即使熱量攝取不用降太低,仍然可以獲得健康益處。王思恒建議想長壽的民眾,維持健康體重與腰圍仍是最好的長壽策略。至於體重正常的朋友,就不用再限制熱量了。延伸閱讀:.簡單一動作預測死亡風險,花10秒鐘看你能否做到!.逆轉衰老,想要健康又長壽?不妨試試這五個生活方式.讓大腦慢一點老!營養師揭日常6關鍵,提早做有助延緩失智
-
2023-03-15 養生.抗老養生
養生就從日常生活做起!中醫分享3招,早上起床先做「這件事」助長壽
傳統中醫養生講求的是日常生活中做好養生保健的工作,這樣才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多數人聽到中醫養生都會聯想到喝藥,其實並不是這樣,中醫養生的方法也可以很簡單,中國醫藥大學張恆鴻教授分享幾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方法。1、勤於梳頭法頭為「精明之府」,匯聚著人體重要的十二經脈和四十多處大小穴位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利用梳子梳頭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調節大腦神經功能,增強腦細胞新陳代謝、延緩腦細胞衰老、增強記憶力,達到醒腦提神,還能消除各種勞累疲倦。若以梳子代替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是一項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的長壽保健方法。2、按摩肚臍肚臍是人體中唯一看得到、摸得著的穴位,名為神闕穴。它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與五臟六腑相通。是醫家視為治病要穴。經常拍打肚臍可以起到安神寧心、調和氣血等作用。利用雙手虛掌著力,連續不斷輕微拍打或使用熱敷按揉等芳來刺激肚臍。3、穴位按摩穴位,只要是指人體經絡上特殊的點區部位,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布體表的臟腑經絡循環路線,對氣血匯集、轉輸與出入之所特定處所給的名稱。但對其刺激也能產生療效。人體的穴道分布於全身各處,不同的穴位代表不同的功效,透過日常生活中些微的按壓、按摩,可針對某些症狀,達到適度的緩解。按壓穴位好處多 緩解不適、日常保健張恆鴻教授強調,經絡穴道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系統,身體不舒服時,可以按壓穴位,緩解不適症狀,也能達到日常的養生保健。 【延伸閱讀】過年吃太多又豪飲 中醫教你「消脂清肝」吃出享瘦生活半夜滑手機傷眼又傷肝 4個穴道按一按輕鬆養生【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985】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0 養生.抗老養生
98歲染新冠卻超健康!超狂阿嬤曝長壽秘訣: 每天這樣吃,10多年沒生過病
高齡者是新冠重症的高危險族群,但在彰化卻有一位98歲徐姓阿嬤,染疫後不但症狀輕微、順利康復,更稱自己在確診前已10多年沒生過病了。阿嬤透露自己的長壽秘訣,僅僅是遵循老一輩的話:「著愛減呷肉,多呷菜」,少肉多菜就能活得超健康。 衛福部彰化醫院營養師吳佩芬表示,相較於現今國人每日蔬果攝取不足,阿嬤的飲食智慧更顯得珍貴,至於蔬果要怎麼吃,可以簡單用顏色為原則,「蔬果5色,越多色越健康」。 吳佩芬說,蔬果攝取不足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蔬果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A、C、E、膳食纖維、礦物質等,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血糖、血壓、血脂控制。 最不可忽視的是蔬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調整免疫力,還能抗老、防癌。 植化素是植物在演化、生長過程中,為保護自己而合成,普遍存在於植物體各部位中,也賦予其不同的色彩及特殊氣味,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植化素,必須透過飲食中攝取。大家常聽到的花青素、兒茶素、 葉黃素、玉米黃素等都歸類為植化素,可以簡單以紅、黃、綠、白、黑5種顏色去分類。 5色蔬果保健康 一、紅色 ●代表蔬果:紅鳳菜、紅椒、大番茄、紅蘿蔔、西瓜、草莓、紅石榴、蔓越莓、小番茄等 ●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檞皮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橙黃 ●代表蔬果:胡蘿蔔、金針花、金針菇、黃椒、木瓜、檸檬、芒果、鳳梨、柳橙等 ●常見植化素:B-胡蘿蔔素、玉米黃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綠色 ●代表蔬果:所有綠色葉菜、青椒、蘆筍、綠花椰菜、奇異果、青葡萄、芭樂、棗子等 ●常見植化素:葉綠素、兒茶素、葉黃素、吲哚(indole alkaloid) 、類胡蘿蔔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白色:富含硫化物、蒜素 ●代表蔬果:苦瓜、大白菜、冬瓜、白蘿蔔、洋蔥、竹筍、香蕉、桃子、梨子等 ●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多酚、植物性雌激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五、藍/紫/黑色 ●代表蔬果:海藻類、黑木耳、香菇、茄子、紫甘藍、黑棗、葡萄、桑葚、藍莓等 ●常見植化素:花青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吳佩芬強調,每天的飲食最好是5色都吃齊,或至少要吃到3色,把握「越多色越健康」的簡單原則。 而據國健署與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提供的資料,每天最好能吃到至少3份蔬菜與2份水果,由於各種蔬菜水果營養成分和種類特性不同,所以各種蔬菜水果「1份」的量也不盡相同。 簡單來說,「1份」蔬菜大約是煮熟的蔬菜半飯碗至8分滿的量,水果則大約是1個拳頭的大小,或是切好的水果1個飯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到市集擺攤、讀博士…她55歲跟著先生退休,想脫離「忙」的狀態,意外活出「破框」第二人生.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現代環境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也面臨衝擊
媳婦娶進門,已經五年多了,可是一直不見媳婦肚子大起來,公公忍不住了,每年過年團聚,看到媳婦,就抱著洋娃娃在媳婦前面晃來晃去。古人看到孩子「恨鐵不成鋼」,現代人看不到孫子是「恨兒媳肚子不成器」!人類歷史,世代相傳,有生有死,沒人能避免,但現代環境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可能也面臨衝擊了。雖然養兒或許可以防老,但有些疾病是由老一代傳給下一代的,例如父母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肥胖,則下一代也很難避免。有些疾病是由上一代傳染給下一代的,不是遺傳,例如號稱為「國病」—肝病的元凶B型肝炎,大都是由母親垂直感染給下一代的,即母親有B肝,生產時B肝經由胎盤或產道傳染給新生兒。因此,在民國73年以前沒有B肝疫苗注射的年代,這些舊台灣人,目前約有一、二百萬人,血液中有B肝病毒,其中有不少人肝臟已經有纖維化,或肝硬化或肝癌而不自知。因此,對這些B肝帶原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像監理所受理舊車一樣,每半年定期檢查一次,抽血驗肝功能、胎兒蛋白及做超音波檢查,才能避免因肝硬化、肝癌而危及生命。此外,沒有B肝的舊台灣人,除了少數幸運之兒沒碰過B肝之外,大都有了抗體,但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與打疫苗產生抗體的人是不一樣的,因為肝臟也或多或少有了變化,因此,至少每一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免肝癌坐大而不自知。望子成龍、「含飴弄孫」之樂,人之天性,但熟稔醫療知識,讓自己可以長壽久安,避免三高、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避免癌症臨頭而不自知,這樣才能健康而快樂的長壽,即使媳婦不大肚子,兒孫不孝順,也可以怡然自得,與日月同光,與大地為樂,過著快樂的晚年,也不會有「養兒防老」之憂,何樂而不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1 焦點.元氣新聞
政府長年健康投資偏低 落後日、韓!專家籲調高醫療保健支出
世衛組織主張「健康是一種投資,而不是成本」,但我醫療保健支出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6.1%,低於日、韓,更不及多數已開發國家。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與開發性製藥協會等團體與專家,共同簽署「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呼籲政府在2028年以前,調高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至8%以上。「增加健康投資.強化國家競爭力」高峰論壇上周五舉行,包括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歐洲在台商務協會理事暨健康永續委員會聯合主席余文慧、日本前厚生勞動省醫政局長武田俊彥,還有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張鴻仁、長庚醫管學系暨醫管研究所教授盧瑞芬發表專題演說,說明健康投資的重要。健康投資 政府長年都偏低洪子仁指出,110年國人醫療保健支出占GDP6.1%,與日本11%、南韓8%及多數已開發國家10至17%有一段落差,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主要癌症存活率、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死亡率等指標,落後美、英、德,同時也落後日、韓等亞洲國家。洪子仁說,台灣的醫療思維應從「成本控制」改為「價值創造」,尤其經過疫情洗禮,為打造具足夠韌性的醫療照護體系,應把強化健康醫療的公共支出作為投資,政府長年來對健康投資偏低,但是否願意增加健康投資,提升國人平均餘命,取決於政府看待「人命價值」的態度。健保初衷 是互助而非省錢張鴻仁說,20多年來,國內充斥著「調高健保費率,不如抑制醫療浪費」的論調,此樣的說法有違健保立法初衷,因為「全民健保是集全國力量,把大家的錢集中起來,讓所有人,不分年齡、性別、收入都可以享有無阻礙的就醫環境」,健保成立的目的是互相幫忙,並非省錢。政府官員常以不漲保費當作利多。張鴻仁說,健保費率不調漲,許多藥品和醫療項目無法給付,重症患者必須自費,往後只剩有錢人才有能力接受治療。他也感嘆,低劑量電腦斷層有助及早發現肺癌,自費需5000元,但許多人嫌貴,其實吃高檔日本料理、出國旅行的花費都高於這個金額,這樣的現象值得深思。修健保法 盼強化醫療量能盧瑞芬表示,醫療支出是投資財,不是成本,「健康投資絕對有理」,醫療支出影響國民健康,但投資的對象和方向也很重要,美國2020年醫療保健支出占GDP18.8%,但平均餘命77歲,嬰兒死亡率為每千名活產死亡5.4人,斯里蘭卡2019年醫療保健支出占GDP4.08%,該國平均餘命76歲,主要是斯里蘭卡將有限資源投資公共衛生。洪子仁說,期許台灣在2028年以前,比照日本5年內成長2%的幅度,達到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成長至8%以上,並透過調整健保給付與支付架構、修訂「健保法」、編列合理預算、整合健康、醫療、財政與經濟等跨部會力量,讓台灣成為全球醫藥衛生、生醫創新的先行者。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20多年前,韓國醫療保健支出GDP占率與台灣差不多,現在已超過台灣,全聯會將交付「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給蔡英文總統,希望政府增加健康投資,強化國家競爭力及醫療量能,守護國人健康。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我們認同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揭櫫之「健康是投資,不是成本」與「在健康上的支出是一項強化生活品質、幸福與繁榮的投資」理念,籲請政府於2028年前達到醫療保健支出占GDP從6.1%成長到8%以上,使健康投資水準盡速與國際接軌,強化國家競爭力,加速推動台灣為全球醫藥衛生、生醫創新與經濟成長的領頭羊。歐洲商會建議 公私部門合力整合資源麥肯錫報告指出,每投資1美元用於改善健康,可獲2至4美元的經濟回報。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向國發會提出2023年建議書,呼籲行政院成立健康醫療投資策略小組,公私部門合力,探索整合可挹注於健康投資的所有資源;日本曾加強管控藥價,但發現影響新藥引進損及民眾權益,由此可見健康投資的重要。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理事暨健康永續委員會聯合主席余文慧表示,平均餘命與健康投資程度有關,是基礎健康、社會經濟福祉與國家競爭力指標。不過,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偏低,使健保與藥品支出的GDP占比低於日、韓等多數社會保險國家;若增加健康投資,縮小新藥新科技給付與國際標準治療的落差,造福病人,也有利醫療體系、生醫創新生態系與國際接軌,增加競爭力。日人平均餘命84.62歲 世界第一日本醫療保健支出GDP占比,從1996年6%成長至2020年的11%,日本前厚生勞動省醫政局長武田俊彥指出,當前日本人健康平均餘命世界第一,達84.62歲。和歐美國家相比,人口高齡化的日本在醫療費用控制尚屬良好,日本健保制度也致力保障民眾對創新醫藥科技的可近性。武田俊彥表示,近年日本醫療費用成長主要來自持續引進新醫藥科技,政府曾嘗試加強控制藥價,卻引發新藥引進延遲與缺藥的副作用。因此,他特別成立「藥品定價和分配政策研究小組/藥品未來學院」研究小組,要讓各界了解藥品是全球性產品,高品質藥品不能只考量價格,必須給予民眾應有的治療。同時,為了讓民眾長壽也更健康,更要注意65歲以上長者飲食與活動,預防虛弱,維持生活品質。余文慧表示,ECCT 2023建議書在健康永續方面主要有兩個建議,一、以「投資健康醫療」為題,由政府與民間合作進行委託計畫,具體量化台灣投資健康的價值,作為制定醫療政策的基準;二在行政院下成立「健康醫療投資策略小組」,採取「全政府策略」,重新打造健康醫療相關法規政策、獎勵誘因,並探索各種可挹注於健康投資的政府資金、預算或收入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1 養生.抗老養生
5個「藍色地區」盛產百歲人瑞!類似地中海飲食的「藍區飲食」怎麼吃?
地球上5個「藍色地區」(Blue Zones)包括義大利薩丁尼亞、日本沖繩等地,靠著植物性飲食、維持充足活動量、維持身心健康等生活方式,屢創長壽紀錄。美國藍區(Blue Zones)機構創辦人丹布特納(Dan Buettner)表示:「直到1975年,沖繩人的膳食攝入量都來自紫藷,我認為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口數。」 「藍色地區」盛產百歲人瑞 據《CNN》報導,全球5個最長壽的地區,包括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希臘的伊卡里亞島、日本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美國加州羅馬琳達等地,當地居民相當長壽,甚至壽命可達100歲甚至超過100歲,這些地區被稱為「藍色地區」。 專家分析,這裡的居民擁有共同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有助於他們長壽,包括經常步行、喜愛園藝、外出騎自行車,他們與親友關係密切,有人生目標,而且通常是某個社會或宗教團體的成員,抗壓性好。他們以植物性飲食為主,而且在吃飽之前就停止進食,不會吃過頭。 美國藍區(Blue Zones)機構旨在幫助民眾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創辦人丹布特納(Dan Buettner)表示,「藍色地區」的人不單靠飲食吃的健康,而是以整體生活方式達到長壽,地球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考這種生活方式,無論在哪裡生活和吃飯,即使是在美國這樣高度加工、痴迷食物的文化中,只要掌握原則也能活得健康。 攝取98%植物性食物 「藍色地區的飲食模式是98%的植物性食物——攝取全食物(天然完整且沒有加工精製過的食物)和高碳水化合物。而不是零食、糖果和汽水等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一說到碳水化合物,人們都很害怕,但我們的食物系統中,最健康的食物就是複合碳水化合物。」 美國心臟協會資料指出,複合碳水化合物包括豆類、蔬菜和全穀類,可提供加工精製食品缺少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此外,複合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較慢,纖維可以讓人長時間感到飽足。 「藍區飲食」類似地中海飲食 丹布特納說明,長壽飲食五大支柱是全穀物、當季蔬菜、根莖類、堅果和豆類。尤其以豆類最為重要。 藍區飲食類似於近年健康飲食冠軍「地中海飲食」,只差在魚吃的比較少,藍區居民每周只吃3次於,而且只吃3盎司(約85公克),1個月平均只吃5次肉,「直到1975年,沖繩人的膳食攝入量都來自紫甘藷,我認為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口。」此外,藍色地區的人不太喝牛奶,通常是喝羊奶或吃羊奶酪。 原文出處:Live longer with these dishes from ‘blue zones’ in America 【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增強免疫力 6種營養這樣吃「吃XX減肥法」沒用? 小心用錯減肥法易復胖!【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784】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20 養生.抗老養生
吃得越少,活得越老?研究稱減少卡路里可減緩衰老以延長壽命
吃得越少,活得越老?一項新的人體試驗表明,如果限制每天的卡路里攝取,也就是減少吃進去的熱量,可能讓衰老速度減緩。更少的熱量更慢的衰老根據發表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的研究顯示,若是減少25%卡路里的攝取量,可以將衰老速度減慢2%到3%。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死亡風險降低10%至15%,大約與戒菸後的風險相同。該項研究是一項名為CALERIE(減少能量攝取的長期影響的綜合評估)的調查一部分。該研究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老化研究中心Daniel Belsky博士表示,在蠕蟲、蒼蠅和小鼠中,卡路里限制可以減緩衰老的生物過程並延長健康壽命,此次研究旨在測試卡路里限制是否也會減緩人類的生物衰老。在為期兩年的隨機對照試驗中,與75名正常進食的人相比,隨機分配減少卡路里的145人在2年內將衰老速度減慢了2%至3%。由於人類的壽命很長,所以在看到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或生存率的差異之前,追蹤它們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研究人員是透過測量一個人的「生物年齡」,而不是他們的實際年齡,以發現衰老減緩的跡象。共同作者Calen Ryan博士認為,該項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隨機試驗的證據,表明減緩人類衰老是可能的。不過,限制卡路里攝取量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研究人員將透過這類臨床試驗確認不同干預措施,例如間歇性斷食或限時進食這類方法,是否能發揮同樣的效果。限制熱量攝取有效嗎?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該項研究結果。華盛頓大學Matt Kaeberlein博士表示,其研究結果是一個很好的暗示性證據,表明熱量限制可以改變人類生物衰老的各個方面,類似於幾十年來在實驗動物中已知的。Kaeberlein提醒,這些測量只報告了生物衰老的一部分,可能不是生物年齡或生物衰老速度的準確整體測量。除此之外,將卡路里減少四分之一可能不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策略。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Duane Mellor博士提醒,該研究結果雖然有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謹慎,不鼓勵特別是老年人只為了減緩衰老而減少食物攝取量。對於老年人而言,保持健康的體重、充足的身體活動、吃含有足夠蛋白質的多樣化和健康的飲食可以降低跌倒的風險。長壽科學家Peter Attia博士補充,限制卡路里攝取並非毫無價值,特別是對營養過剩的人而言。Attia認為營養過剩是形成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2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最大驅動因素。【資料來源】.Calorie Restriction Slows Pace of Aging in Healthy Adults.Cutting Calories Could Slow the Pace of Aging: Study.Reducing Calories Could Slow the Aging Process.Restrict calories to live longer, study says, but critics say more proof is needed.Calorie restriction may slow pace of ageing in healthy adults, study suggests
-
2023-02-08 醫療.泌尿腎臟
星雲大師晚年頻進出醫院洗腎!糖尿病患「3要」遠離洗腎,6日常行為也很傷腎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97歲高齡圓寂,許多信眾不捨,佛陀紀念館長如常法師透露,大師其實已102歲,但身分證少報五歲,所以也是百歲圓滿。人生觀:每天一飯一菜已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星雲大師雖晚年健康欠佳,但以近百歲高齡圓寂,仍屬長壽。2009年,星雲法師曾對來訪佛光山請求法師開示養生之道的信眾說,他每天早上4時起床,全年無休,過年訪客多,更加忙碌,每天一飯一菜,他都覺得很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應該就是長壽祕訣。而佛教徒吃素,是不捨萬物生命,也為了心意清淨。星雲大師從青少年出家就吃素,體會到生物生長繁殖的奧妙;他說,吃素可以吃出自己的功德、幸福、安全、快樂,還可以拯救健康。2006年素食博覽會上,星雲大師也說,吃素主要是吃「心」,一顆慈悲的心,不論吃素、吃葷,重要的是心裡的清靜,吃素有助定力、耐力,且能延年益壽。生死觀: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星雲大師從童年開始就大小病痛不斷,但他曾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要與病為友。」星雲大師主要病史.17歲染瘧疾.20歲長天花.1967年佛光山開山後即確診糖尿病。.因長期茹素,高溫油炸食物造成腦血管及心臟冠狀動脈硬化、栓塞。.1995年因腦血管栓塞動心導管手術,腿部自此血流不暢,不良於行。.2003年3月一度心臟病發,80歲大壽前一個月不慎跌倒,左側三根肋骨跌斷。.2011年缺血性腦中風.2016年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清除血塊。.晚年頻繁進出醫院洗腎星雲大師醫療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近身與大師相處多年,相當佩服他「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心。大師2016年10月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醫療團隊緊急為他開腦移除血塊,陳肇隆回憶,面點這麼大的病痛,大師態度卻相當淡定,每次查房都要為醫護人員開示,講述深入淺出的人間佛教,像是個生命導師,也討論到生死問題說「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像是季節有春夏秋冬的循環,人生當然有老、病、死、生輪迴。」生命後期醫療團隊以維護尊嚴、保守、減痛、非侵襲性治療,來減輕大師的病痛,星雲大師曾告訴醫療團隊醫師說「出家人不怕死」,展現對生死豁達一面。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多 「三要」遠離洗腎星雲大師與糖尿病共處超過60年,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幾乎都出現,包含眼睛視網膜、心臟、腎臟到血管都有嚴重病變,晚年需頻繁洗腎。台灣每年新增洗腎者有一半是糖尿病病人,但罹患糖尿病不等於就要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提醒,做好「三要:要節制飲食、要運動、要規律服藥」的糖尿病人,才能遠離洗腎的威脅。慢性腎臟病患者、三高患者,也是洗腎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陳鴻鈞解釋,「三高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又會引來三高異常,這是惡性循環。」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才能避免進入洗腎進程。6行為很傷腎而除了慢性疾病導致洗腎,其實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你不然為意的行為會傷腎,千萬不要輕忽。1、水喝太少:建議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白開水。2、憋尿:憋尿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引發腎盂腎炎、腰痛、發燒等症狀。長期憋尿造成的反覆感染則可能出現腎結石,腎功能缺損等。3、吃太多肉類海鮮啤酒:會增加高尿酸或痛風的風險,如沒好好控制,會導致腎臟結石、腎功能惡化。4、高鹽、高糖、高脂飲食:要控制三高,就要戒掉高鹽、高糖、高脂等不健康的飲食。5、亂吃藥:大部分的藥物都要經過肝臟代謝處理,再由膽汁中排除,一部分經由腎臟由尿尿排出。保肝強腎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不要亂吃藥物,以免傷肝敗腎。6、跑馬拉松:根據耶魯醫學院曾做過的研究指出,劇烈慢跑在好幾個方面都可能會損害到人的腎臟,如脫水會讓腎臟承受沉重的壓力,連續數小時的劇烈活動、缺水和血液供給的減少,都會傷害人的腎臟。【資料來源】.星雲晚年多病 醫療召集人陳肇隆憶:大師曾說帶三分病痛才知發心.星雲大師一生大小疾病不斷 在病榻仍心繫弘法.糖尿病洗腎機率高?做到「三要」免洗腎.性行為過度會傷腎?這6種行為才傷腎
-
2023-02-06 焦點.元氣新聞
與糖尿病共存逾半生,星雲大師97歲圓寂!豁達生死 實現器捐4價值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星雲大師圓寂,享壽97歲。星雲大師下午安詳離世,弟子們均陪在身旁。1967年佛光山開山後,他即確診糖尿病,但他曾說過要把疾病當朋友,「疾病來臨的時候,你不必太畏懼它,可以把它當作朋友,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互相照顧,疾病和身體也會共存共榮的。」把疾病當朋友 與糖尿病共存逾半生星雲大師也曾經提及,人生的意義不在戀棧長壽,也不在永生不死,應該是如何發揮我們有限的生命,將它的內涵做無限的擴充,正如火花,雖然瞬間即滅,卻為人間留下燦爛的光彩。照顧星雲大師多年的高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曾經撰文,談到他「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非常佩服,星雲大師曾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要與病為友。」文中提及:腦中風是重大傷病,一般人懼怕,大師住院後卻淡定,像是導師,查房時對醫護人員開示,講述人間道理。跟一般病患不同的是,他對醫師解釋不太關心,一天到晚請假、要出院。他不在乎年近九十的身軀,心思都放在佛館工程與開幕典禮,我們想著怎麼協助他照顧自己,他已忙著弘法志業了。」星雲大師中風後身體狀況走下坡,每兩天要進高雄長庚醫院洗腎,但意志力強韌,他曾告訴醫療團醫師「出家人不怕死」。他於過去接受本報訪問時也表示,早於卅年前就簽署捐贈器官,強調人生百年後,人體器官可說是沒有用的物質,如果能把這個身體沒有用的物質再利用,幫助別人,就可以延續它的價值。【延伸閱讀】與病為友 一位醫師眼中的星雲大師器官捐贈 是生命的延續,是「內財的布施」星雲大師談及器官捐贈理念的訪問刊載於2019年9月8日的元氣周報。他表示,他個人已經響應器官捐贈,早已立下志願書。「器官捐贈」在佛教看來,是內財的布施,是資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續,也是同體共生的體現。星雲大師指出,捐贈器官也可以說是佛教的首創,因為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為國王時,即以「割肉餵鷹」的胸懷作了器官捐贈的義舉,此舉並成就他的菩薩道。此外,佛教經典也記載不少捨身例子,例如:《金光明經》的薩埵王子捨身飼虎、《大般涅槃經》的雪山童子為聞佛法捨身給羅剎等,這些捨身捨命的人,比死後才捐贈器官的行為更是了不起,化小愛為大愛,不枉此生,更為世人所稱讚。至於人死要保持「完整大體」的看法,其實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後一定要如此呢?佛經裡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有「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義行,可見佛教並未標榜「完整大體」的觀念;相反的,能夠全心喜捨,全願助人,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真理。對於「人往生後八小時內不能觸碰、移動,否則痛苦難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墮入惡道」的民間說法,星雲大師說,其實,一個人如果生前就發慈悲心,立菩提願,希望遺愛在人間,那麼願力勝過一切,摘除器官時應該不會感到痛苦;縱有痛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菩薩道的實踐。星雲大師指出,捐贈器官,其價值有四點:1.遺愛人間2.資源回收3.慈悲喜捨。4.延續生命談到器官捐贈,其實身體不是「我」的,身體乃「四大假合」而存在,就如旅店般供我們今生暫時居住而已。所以星雲大師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與其讓身體被蟲蛀、腐爛,不如將有用器官加以移植,讓別人的生命能夠延續。禪宗講要看破生死,佛門講要了脫生死;了解生命的意義,解脫死亡的恐懼,這就是了脫生死。所以關於器官移植,當一個人老了、死了,器官於己無用,但卻能延續別人的生命,這是多麼美好的事,何樂而不為呢?星雲大師早在三十年前就已認簽器官捐贈同意書,他也希望大家一起響應這項莊嚴神聖的活動,希望社會愈來愈進步,大家共同締造同體共生的美好世界。【延伸閱讀】星雲大師:器捐是內財布施 30年前已簽署
-
2023-02-05 養生.聰明飲食
喝超過沒好處!科學家曝喝咖啡最佳時間、杯數及睡前多久別喝
許多「咖啡控」早晨一醒來,就是來杯咖啡喚醒自己;也有人習慣到辦公室立刻進行咖啡儀式,為工作開機。科學家認為,喝第一杯咖啡最佳的時間是上午9點30分到11點之間。以下是科學家總結多項咖啡研究,提供給咖啡愛好者的飲用指南。什麼時間喝咖啡最好?科學答案:上午9點30分到11點之間喝第一杯很多人一起床或一到辦公室就立刻喝咖啡,但專家建議,把第一杯咖啡的時間延後到9點30分到11點之間,能獲得最大益處,也可避免過度焦慮緊張。科學家解釋,早晨時段人體的皮質醇(主要壓力荷爾蒙)最高,用以喚醒身體。而咖啡因會刺激身體釋放更多這類荷爾蒙,讓人感覺清醒不疲倦。但當身體的皮質醇濃度已經很高時,再喝咖啡因飲品,會引發壓力和焦慮。追溯2009年一項研究,皮質醇的水平在早晨時最高,接著開始下降,在上午9點30分到11點以及下午1點至5點的兩個時段大幅下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運動營養師Amanda Maucere說,雖然皮質醇升高有助於醒來,但在壓力大時也是有害的,沒必要在此時補上一杯咖啡,在體內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反應。科學答案:運動前30分鐘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咖啡因是強大的鍛鍊補充劑,可幫助舉起更重的重量、跑得更遠更快。也因此包括奧運會在內的體育賽事,曾一度禁止運動員攝取高劑量的咖啡因。數十項研究回顧發現,如果運動員在開始鍛鍊前30分鐘到1小時喝咖啡,將獲得最大益處。2020年一項論文曾進行相關測試,分別讓受試者在運動前2小時、1小時和30分鐘攝取咖啡因,結果發現1小時和30分鐘的表現最好。2016年一項針對自行車騎乘的小規模研究發現,鍛鍊前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堅持的時間長12%。咖啡因透過提高腎上腺素水平來促進運動,還能刺激更多神經、提高肌肉溫度,改善運動表現。一天喝幾杯咖啡最剛好?科學答案:建議每天2到3杯,超過沒好處。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天喝三杯咖啡有助長壽並避免中風和心臟病發生。這篇論文針對50萬名56歲左右的英國人進行研究,發現每天喝3杯咖啡,可降低12%死亡風險、17%心臟病風險以及21%的中風風險。相較之下,不喝咖啡或每天喝超過3杯咖啡的人,並未獲得相同好處。其他幾項研究,包括2021年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也證實這項關聯。但2015年英國政府支持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喝5杯咖啡有助延長壽命。2022年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每天只需要喝兩杯咖啡,就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和早逝的風險。對於喝多少咖啡對健康最有利,目前沒有共識,但超過5杯會導致失眠、頭痛和焦慮。咖啡有利人體的關鍵,在於其所含的抗氧化劑,能減少身體發炎反應、促進新陳代謝,阻斷可引發心律不整的受體,並抑制脂肪吸收。對咖啡因產生耐受性怎麼辦?科學答案:一個月休息一周不喝咖啡很多人會發現,咖啡喝久了越來越沒有效果,那是因為身體對咖啡因產生耐受性。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騎自行車的人在連續喝咖啡兩周後,咖啡因對運動的改善效果逐漸消失。專家認為,每個月停止喝咖啡一周,用逐漸減量的方式進行,大約一周後,身體會回到不喝咖啡的狀態。然而,對於是否有必要以減少咖啡因攝取,來對抗其耐受性,目前沒有定論。一個針對60多項研究的分析發現,即使定期攝取咖啡因,對運動員的耐力幫助仍然有效。睡前多久不要喝咖啡?科學答案:睡前6-8小時過多的咖啡因會阻斷腺苷(adenosine)和褪黑激素的受體,擾亂睡眠。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表示,咖啡因的影響會在四到六小時內緩解,因此如果想在晚上10入睡的人,最好在下午4點前結束最後一杯咖啡。不過也有論文指出,咖啡因的影響可能超過八小時,建議睡前八小時停止喝咖啡。密西根大學睡眠專家Dierdre Conroy博士說,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反應不同,尤其經常喝和完全不喝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3-02-01 養生.抗老養生
簡單一動作預測死亡風險,花10秒鐘看你能否做到!
中老年後健康與否,肌力是其中一個觀察指標。根據一項研究結果指出,能夠單腳站立至少10秒,未來7年的死亡風險較低。無法單腳站立10秒 死亡風險較高根據一項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指出,無法持續站立10秒的中老年人,在未來幾年死於心臟病、中風、癌症等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4倍。這項研究調查了參與1994年在巴西一項運動研究的1,702位參與者,其年齡在 51-75 歲之間(68% 為男性),測試時讓單腿保持平衡,另一隻腳放在後肢上進行支撐,嘗試 3 次以保持該姿勢至少 10 秒。主導這項研究的里約熱內盧運動醫學診所CLINIMEX研究主任Claudio Gil Araújo表示,根據他超過40年為心臟病患診治的經驗來看,他發現對51至75歲的人來說,無法完成10秒單腿站立者,其生存風險甚至比診斷為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高血壓、膽固醇異常的人來說風險更大。除了單腳站立測試外,該研究團隊之前也發表過,能否從地板上坐著站起來,也是長壽的預測指標。平衡感差易跌倒 嚴重可能從此臥床、失能年長者的平衡和死亡率是相關的,原因之一就是跌倒,長者最怕跌倒,一旦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每年有近70萬人死於跌倒,每年有超過3700萬人跌倒就醫。人口老化嚴重的台灣亦有同樣問題,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跌倒大致分為內外兩種因素,首先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造成;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如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外在因素的改善較為單純,自身因素則要靠運動及平衡訓練。「平衡運動套餐」 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也有人認為平常都有在運動,為何仍會跌倒?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曾受訪表示,運動習慣不足或運動類型太過單一,也無法達到效果。想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物理治療師吳琦淵教授一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持之以恆達到強身健體作用、改善慢性疾病,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看「平衡運動套餐」步驟【資料來源】.《WebMD》To Predict Mortality, You Need a Leg to Stand On.高齡門診最愛問:為何老人容易一跌再跌?.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
-
2023-01-26 醫療.眼部
追劇、滑手機看到眼睛累…112歲人瑞天天做的「眼睛操」助改善乾眼症
眼睛操這套眼睛操不一定要在晨起時做,任何時間都可以做,重點是要天天做,持之以恆。尤其是頻繁使用3C產品的現代人,我更是強力推薦。功效消除眼睛疲勞、活化眼睛、回復視力、改善乾眼症。步驟3分鐘1.躺在床上,全身伸直,縮腹夾臀,腳尖往下,舌尖抵上顎。2.雙手往上伸直,摩擦雙掌直到發熱(見下頁圖6-1)。3.用溫暖的手心熱敷雙眼,默數5 秒,重複12 次(見下頁圖6-2)。4.中指和無名指輕輕放在上下眼瞼處,從眼頭拉到眼尾(見圖6-3、6-4),做36 次。手法要輕柔,千萬不要太用力,只要感覺有溫和的力量與微微的熱度即可。5.彎曲拇指,用指節處依序按摩雙眼眼頭上方的凹洞(睛明穴;見圖6-5)、眉頭(攢竹穴;見圖6-6)、眉峰(魚腰穴)、眉尾(絲竹空穴)、眼尾(瞳子髎穴),以上穴道位置見下頁圖7.每個穴道按摩36 次。如時間充裕或有需要,可增加按摩次數至108 次。 這套眼睛操,是我從今年(2022年)以112歲高齡仙逝的崔介忱老先生那裡學來的。他在1933年偶然由察哈爾省琢鹿縣清涼寺光明法師傳授一套功法,直到1977年、崔老先生67歲從警界退休後,才開始練習。整套功法的重點是,每天晨起依序按摩身上重要穴道,每個穴道按108次。他教我這整套功法時已90歲,但耳聰目明、行動俐落、肢體柔軟,尤其上身前彎能與大腿貼平,我看了瞠目結舌,心嚮往之。不過,這整套功法做完需要2小時,當時還是朝九晚七上班族的我根本不可能辦到。但其中有一小部分是針對眼睛的,做起來很簡單,花不了多少時間。加上崔老先生說他每天勤練,退休前的老花眼、青光眼不藥而癒,到90歲還可以不戴眼鏡讀報紙。剛好那時我開始有輕微老花現象,一時很難適應,尤其我兩眼視差大,右眼近視450度、左眼則不到100度,兩眼同時還有散光,原本右眼戴上隱形眼鏡矯正後,開車、看書都沒問題,但有老花後,戴上隱形眼鏡近的看不清楚,不戴變成遠的看不清楚,很是困擾。於是我下決心每天做這套眼睛操。執行一個月後,我就發現視力大有改善。由於眼睛的血液循環變好,我的雙眼自然找到分工合作的方法。右眼看近、左眼看遠,自動達到調和狀態,連隱形眼鏡都不用戴了!後來我在TVBS「健康2.0」節目中也示範過這套眼睛操,有位在跨國企業任職的觀眾照著做了一個月之後,視力從0.4恢復到 0.7 !因為覺得太有效了,她還特別邀請我去他們公司演講,分享給更多人。我有位作家朋友,因為每天面對電腦寫稿,不到50歲就出現飛蚊症,她試著每天做這套眼睛操,三個月後飛蚊都不見了。而我拜這套眼睛操所賜,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用戴老花或近視眼鏡,雖然來到70歲,加上家族有青光眼病史,但白內障、青光眼這些老年易有的眼疾,至今仍未干擾我,是我受益最大的養生法之一。剛開始我每次按摩18次,只按摩到魚腰穴,效果便已相當顯著。後來隨著年紀增長,為加強效果逐漸增加次數,並延伸到絲竹空穴(眉尾)與瞳子髎穴(眼尾)。若沒有時間做到36次,也可以從6次做起。另外,我在寫稿眼睛疲勞時,還會閉上眼睛轉眼球,先順時鐘轉、再逆時鐘轉,然後再往上、往下動,各做18次或36次。這對舒緩眼睛疲勞非常有用,特別是上班族整天盯著電腦、手機,眼睛的負荷很大,有乾眼症的人也很多,只要在眼睛感覺疲累或乾澀時轉一轉眼球,就能達到潤澤眼睛、改善循環的效果。❖ 崔介忱老先生,1910 年 12 月出生,2022 年 1 月無疾而終,享年 112 歲。他的長壽健康法:「飯勿吃太飽,覺要睡得好,運動每天做,營養不可少,盡量找快樂,切莫尋煩惱,赤子心常在,百年也不老,不做虧心事,人格比天高,為人不貪墨,子孫也逍遙。」 (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陳月卿著《時時刻刻微養生》)
-
2023-01-2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三高國民病,少吃多動重拾健康!
老朋友從南部回來。好友問:「你是一高或二高?」老友:「我是三高!」好友:「不,我問你是走一高或二高回來?」事實上,也真巧,自從台灣高速公路一高、二高開通之後,台灣「三高」的人也愈來愈多。一高、二高的開通代表台灣經濟的成長,也象徵許多國人三高 ──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開始成為最常見的新國民病。血壓高容易導致心血管及腦血管病變,長此以往,容易導致腦血管動脈硬化、腦中風或心血管動脈硬化,或心臟衰竭。血脂肪高會使血管管壁增厚,造成動脈硬化,管徑血流狹窄,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血糖高危害更大,全身血管硬化、腎臟功能變差、視網膜病變、心血管及腦血管病變,造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長壽的人通常是瘦瘦的,在十多年前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動物實驗證明,吃得少的猴子比吃得多的猴子壽命長得多。因此,肥胖的程度與壽命是成反比的。疫情日益趨緩,年節將至,許多民眾悶久了紛紛跑出來與朋友相聚,大吃大喝一番,也因此,門診中不少病人脂肪肝的程度也明顯增加了,可能由沒有脂肪肝變成輕度,輕度變成中度,中度變成重度脂肪肝。超音波一看,增加的體重,不是在肝裡就是在腹部網膜或腸繫膜上,或肚皮上。每年元宵節由拜拜的神豬剖開的肚子看到的油腸肥肚,就是典型的脂肪過多囤積在肚內的最好代表。因此,在美食入口之際,三思而後食,速度慢一點,少吃一點,運動多一點,讓自己可以維持正常體重,才能延年益壽,每年也有快樂的年節可過,而不是在醫院度過,阿門!●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