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長壽
共找到
923
筆 文章
-
-
2023-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辣能抗癌、降低膽固醇,讓你更長壽!辣椒對身體的好處壞處一次看
你喜歡吃辣嗎?很多人都有吃辣椒的習慣、無辣不歡,享受著味蕾和身體開始渴望燃燒的快感。尤其是在酷熱的夏天,許多人會因為太熱而沒有胃口不想吃東西,這時「吃辣」可以促進食欲、開胃下飯,還可以預防中暑。到底吃辣對身體健康是有益還是有害?一起來看看辣椒的好處與壞處。辣椒的營養價值辣椒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藥用及食用價值,紅辣椒富含辣椒紅素、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A、胡蘿蔔素、硒元素、維生素B群,檸檬酸、菸酸、鉀、纖維鐵、鎂等。且紅辣椒中的維生素C含量是蔬菜當中最高的,100公克辣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達144毫克,是番茄的10倍,且辣椒中的胡蘿蔔素含量也是一般蔬菜的2~4倍,僅比胡蘿蔔低一些,是一種非常好的防癌食品。辣椒的辣度怎麼判斷?辣椒含有豐富營養素,辛辣來源是「辣椒素」,全世界有不同的辣椒品種,包含台灣栽種的青、紅辣椒辣度不盡相同。而「史高維爾指標」是目前世界上用以衡量辛辣程的方法,測量出的辣度則以「史高維爾辛辣單位」(Scoville Heat Unit,簡稱SHU),數值愈高表示愈辣。測量辣椒內的辣椒素含量指標,測量方法是將一單位的被測物溶解到糖水中,再交給品評員品評,逐步地增加糖水量,直到辣味再也沒有辦法被嚐出,而這時糖水量的總和就是被測物的史高維爾辣度單位。但在台灣則有不同的方式計算辣度。辣椒對身體的7種好處根據世界日報報導,適量吃辣有益身體健康。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及植化素,具有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改善血管疾病、和抗癌的效用。吃辣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有4種人應避免吃辣,容易上火的體質、胃潰瘍、咽喉發炎、皮膚炎,恐對身體造成負擔及不好的後果。以下是辣椒的7大益處:1.促進血液循環:吃辣時辣椒的辣椒素會刺激你的神經增加血液流動。1993年「美國生理學期刊」發表一項老鼠研究曾獲證明,顯示辣椒促進血液循環,可能有助高血壓患者。2.有助防癌:研究顯示辣椒素也具防癌作用。研究員證明辣椒素阻止攝護腺腫瘤生長,可能有助預防攝護腺癌。「抗癌研究」期刊1997年報導,科學家讓倉鼠吃菸草以助長肺癌,然後一群倉鼠也吃辣椒素,另一群倉鼠則吃安慰劑。結果吃辣椒素的倉鼠,肺部腫瘤長較少,顯示辣椒可能也有助預防肺癌。3.降低膽固醇:辣椒能改善心臟和循環系統健康的另一方式,是調節膽固醇水平。「歐洲營養學期刊」2013年刊登的研究顯示,在吃高膽固醇飲食的倉鼠身上,辣椒素能降低膽固醇,改善脂蛋白。辣椒素具有減少膽固醇吸收的作用,讓過多膽固醇從體內排除。這顯示對於保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辣椒可能有其功用。4.改善消化:在傳統醫學,辛辣香料被當作消化刺激物使用,以治療消化疾病。2010年「應用生理學、營養學與代謝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審視辣椒素對腸胃抗氧化酵素活動的影響。研究發現,辣椒素改善這些抗氧化酵素的功能,證明辣椒素可促進消化,保護腸胃。5.排毒:辣椒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維生素的成分,如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K、維生素C、維生素B群等,能幫助排掉身體的自由基,達到排毒功效。6.使人心情愉快:根據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辣椒素能激發人體口腔內的「疼痛感受器」,繼而向大腦發出一種信號,使大腦分泌出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緩和辣味帶給人的刺激,而且能有效改善人的情緒使心情愉悅。7.長壽:辛辣食物可能與長壽有關,一項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每隔一、兩天就吃辣的人,提早死於癌症、心臟病或呼吸問題的風險,低於很少吃辣的人。辣椒對身體的3種壞處1.肚子痛、腹瀉:讓辣椒具有刺激性和灼熱感的主要成分「辣椒素」,會對胃壁或腸道造成刺激,此時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潛在傷害,便會加速蠕動把辣椒素排出,因此會導致肚子痛腹瀉。2.心血管疾病:通常辣的食物都偏比較重口味,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3.影響認知:一項刊登在《Nutrie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辛辣飲食可能影響認知功能,辣椒對年長者的認知有不良的影響。不過該研究是第一項針對辣椒攝取量與認知功能之間關聯的長期性研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3方法教你怎麽樣吃辣不傷身體1.不要空腹吃辣最好不要空腹或第一口就吃辣,讓空腹的腸道黏膜直接接觸辛辣,不僅會產生灼熱感,也會增加胃液分泌造成不適。如果已經胃潰瘍或胃發炎就該少吃辣,其它像是生大蒜、生洋蔥等辛辣食物,都已證實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率。2.吃完腸胃不適,表示過量請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有選擇性地吃辣,若吃完發現自己腸胃不適、便秘等,就代表吃過量。吃太多辣會造成神經末梢感覺麻痺,以後會愈吃愈辣、無辣不歡,長期吃辣的人,較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且吃辣過量會產生「熱」,導致便秘、皮膚搔癢。3.多喝水吃辣時建議搭配水、牛奶、酸梅湯等,除了可以緩解舌頭麻辣的感覺,還可以清除辣椒殘留在口中的異味。適量吃辣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可抗癌、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改善血管疾病,不過吃之前還是要評估自身體質是否適合吃辣,否則對身體造成負擔。延伸閱讀:.吃拉麵「辣到腹痛送醫」! 醫:吃辣好處多,但這4種人應避免吃辣.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2 醫療.腦部.神經
運動可為衰老的大腦增強腦力 但研究發現少做一事效力恐減弱
【本文重點】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人透過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效果可能減弱。一項對近九千名50歲以上英國參與者進行了十年研究的研究發現,雖然睡眠時間更少但身體活動更多的人總體認知能力下降更快。這表明在考慮認知健康時,睡眠和身體活動同等重要。此外,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不運動的成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風險幾乎是運動成年人的兩倍。因此,增加身體活動可以促進大腦健康。為了獲得最大效益,建議成年人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並進行肌肉強化和平衡活動。--by ChatGPT過去的研究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定期運動可以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一項發表在《刺胳針健康長壽》(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的研究顯示,對於睡眠不足的人來說,運動增進認知功能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會減弱。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英國近九千名50歲以上參與者的認知功能進行大約十年的研究,並且調查睡眠和身體活動習慣的不同組合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人們的認知功能。研究人員發現,身體活動較多但睡眠時間短(平均少於六個小時)的人,其總體認知能力下降得更快,這意味著十年後,他們的認知功能與身體活動較少的同年齡人相當。不過,這種認知功能下降的現象僅發生在50多歲和60多歲的參與者身上,對於70歲以上的參與者而言,儘管睡眠時間短,但運動的認知益處似乎得以維持。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ikaela Bloomberg在新聞稿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可能需要獲得充足的睡眠才能充分獲得運動的認知益處,它表明在考慮認知健康時同時考慮睡眠和身體活動是多麼重要。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保健研究所教授Andrew Steptoe表示,確定可以保護中晚年認知功能的因素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可以延長我們認知健康的年限,並且延緩某些人罹患失智症的時程。整體而言,該研究發現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也就是每晚六到八小時的睡眠以及定期運動與更好的認知功能有關。運動可促進大腦健康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資料顯示,一項2020年的研究發現,不運動的成年人認知能力下降的機率幾乎是運動的成年人的兩倍。CDC表示,你不必成為健身大師才能獲得好處。無論你的年齡或健康程度如何,任何活動量的運動都會有所幫助。為了獲得運動的最大益處,CDC建議成年人每週需要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而這不一定是一次性發生的。例如中等強度的活動可以分為每天30分鐘、每週5天進行。除此之外,所有成年人還需要每週兩天或更長時間進行肌肉強化活動,而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每週需要大約三天的平衡活動。【資料來源】.Lack of sleep lessens cognitive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How much sleep you need if working out can boost your brain power.Exercise + Good Sleep Best Combo for Aging Brains
-
2023-07-08 養生.聰明飲食
適量攝取有效降低死亡率!「植物性飲食6大好處」一次看懂
民眾普遍以為少吃飯(碳水化合物)及多吃肉(蛋白質)能夠保持體態與增進健康,這樣的飲食型態近幾年蔚為風潮。殊不知有多項大型研究發現攝取過多或過少的碳水化合物均對健康不利,唯有適量未精製碳水化合物搭配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於健康又長壽。董氏基金會提醒,碳水化合物在身體代謝上有其必要性,大腦、神經系統和肌肉皆需要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除了乳品,幾乎來自植物性食物,這種以植物性食物作為基礎的植物性飲食法,兼顧環境友善、營養健康與多樣化。攝取碳水化合物要適量! 過多或過少皆可能提高死亡率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引述2018年期刊《刺胳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追蹤超過1萬5千位成人的飲食長達25年,估算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與死亡率呈U型關係,即碳水化合物吃太多、吃太少死亡率皆上升!死亡率最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約為總熱量的一半(50~55%,如圖)。董氏基金會提醒,若還是想採取低碳飲食,應首重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因同篇內容指出若以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質(紅肉-豬牛羊)取代碳水化合物時,死亡率顯著增加18%,反之,若以植物性蛋白質及脂質(未精製全榖雜糧、大豆、堅果等)取代時,死亡率顯著降低18%。這是因為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質會增加飽和脂肪、血基質鐵、膽固醇等攝取,可能會誘發發炎反應、生物老化和氧化壓力。而植物性蛋白質及脂質可增加膳食纖維、植化素等攝取,可見不同食物來源對健康的影響亦截然不同。 愛地球又護健康!針對國外期刊揭植物性飲食的好處,許惠玉進一步說明,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以雜糧、穀物、蔬果、種子為主,但不完全排除健康動物性食物,稱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愛地球護健康」的新形態飲食觀念,並具備6大好處。植物性飲食適量的未精製碳水化合物配合植物性蛋白質,是健康又長壽的關鍵。董氏基金會再引述2022年期刊《細胞Cell》,若從20歲開始,飲食從典型的西式飲食轉變成富含豆類、全穀物和堅果,並且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則女性預期壽命將增加10.7歲、男性增加13歲;即使從60歲開始改變飲食,預期壽命也可以增加超過8歲。實踐永續行動 從改變每日餐盤做起因應全球植物性飲食的趨勢,全球消費品大廠聯合利華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營養專業中心主任Drewnowski博士合作,推動「Future 50 Foods未來食物」植物性飲食的概念。為了在台灣廣泛推動植物性飲食,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考量友善在地環境、食材可獲性、基因獨特性以及台灣民眾的飲食習慣等因素,從中嚴選出台灣30種未來食物清單,鼓勵民眾多以未來食物入菜,增加植物性食材的攝取,另也希望從消費端推動需求,鼓勵民眾多吃少見的食材品種,增加這類農作物種類成長,促進農業生物及飲食多樣性。董氏基金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在飲食中實踐永續行動就從「改變餐盤」做起,每日的餐盤有一半比例為蔬菜和水果(且蔬菜多於水果),另一半主要包含全穀雜糧、植物性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豐富之堅果種子及植物油、乳品和酌量動物性食物。避開精緻穀物、以原型食物為主 採植物性飲食應注意這些事莫雅淳營養師鼓勵民眾多元攝取各種植物性食材,因為飲食越多樣化,能攝取到更多不同種類的微量營養素。民眾可以在煮湯或烹飪料理時,加入各種不同的未來食物,1鍋就能攝取到不同的營養及好處,方便又省心!董氏基金會呼籲,多植物性、少動物性的飲食模式是許多國家建議的健康飲食方式,亦提醒植物性飲食分為健康和較不健康(精製穀物、果汁、含糖飲料、甜點等)的食物選擇。正確的植物性飲食包含未精緻的全穀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堅果種子類,以原型食物為主,選用當令、在地的植物性食物,而非選擇萃取加工過之植物蛋白、植物蛋白粉、植物胺基酸等。另也特別注意應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如清蒸、水煮、汆燙、清燉、烘烤、滷、涼拌等,就能吃得健康又環保!期望喚醒全民對友善環境飲食的重視,讓全民了解如何吃得健康、均衡,盡己所能護衛地球並預防慢性病,更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延伸閱讀:.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4種健康飲食」早逝風險少20%★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養生.聰明飲食
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
國人最新10大死因統計中,癌症仍然是國人死因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對於國人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心血管疾病除了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包括「三高」中的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是腎臟疾病,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不得不重視心血管疾病對健康的威脅。日本人長壽祕方-納豆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將健康的生活型態及習慣落實於生活中,還要隨時注意身體各種健康數值的變化;而國人也常透過攝取保健食品來預防,其中納豆就是大家愛用的成分之一。號稱全世界最長壽的日本人,食用納豆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還有人稱日本人長壽祕方,就是常吃綠茶、納豆和深海魚的關係,因此讓納豆這種傳統發酵的食物被重視。日本富崎醫科大學被稱為「納豆之父」的須見洋行教授,就發現納豆食品含高濃度的血栓溶解成分,主要就是納豆中的納豆激酶(Nattokinase)。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納豆激酶(Nattokinase)是一種酵素,最初從日本的一種傳統發酵食品納豆中分離出來;納豆是一種由大豆經過發酵而製成的食品,在發酵過程中,納豆激酶被產生出來。納豆激酶能夠分解纖維蛋白(fibrin),纖維蛋白是血液凝塊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納豆激酶被認為具有天然的抗凝血和溶塊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預防血栓的形成。一些研究也表明,納豆激酶可能對心血管健康有益,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凝血活性,並能改善血流動力學。此外,納豆激酶還被研究作為一種可能的輔助治療方法,用於控制高血壓、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由於納豆激酶可能與某些藥物產生相互作用,特別是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和抗血小板藥物,因此,在考慮使用納豆激酶作為健康補充劑之前,最好要諮詢醫師或藥師。延伸閱讀:.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4種健康飲食」早逝風險少20%★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8 焦點.元氣新聞
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萬年玄武岩層與4500年的時光禮物
台灣這塊被大自然眷顧的寶地,以其獨特的火山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物資源著稱,來自新竹橫山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推出的短短幾年,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以世界罕見的pH9.0±0.5天然純淨水源加上絕佳的清甜口感,更成為健康追求者的熱門話題。巴部農天然形成的pH9.0在市場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鹼性非經人工電解或是化學添加,天然穩定的原生鹼性來源提供了身心平衡所需的營養補給,超過4500年玄武岩層的自然過濾和地質浸融作用,因漫長歲月展現了甘美而獨特的水質,其蘊含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為人體提供全方位的營養補給。除了天然恆鹼,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中的「偏硅酸」含量高更是其一大特色,這個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須營養素,讓人們在享受水的同時,也為身體注入寶貴的養分。令人稱道的是,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具有天然超低赫茲48.88Hz與天然低電位(ORP-)的特性,測定數值甚至優於世界各地的長壽村,這意味著水中的營養素更容易被吸收和代謝,同時具有強大的還原力,提升身體對水溶性營養素的吸收效率,帶來青春美麗。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採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嚴格的品質管理程序,以精密過濾方式除菌,保留所有原水的營養成分,確保產品符合最高標準,水源地裝填的每一瓶水都經過嚴格的把關與第三方公正單位的檢測,以確保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最純淨、最新鮮的天然礦泉。身為台灣在地品牌,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近年積極的贊助參與各項活動,從職籃攻城獅隊、棒球OB賽、足球、高爾夫球、馬拉松,一直到台北當代國際藝術展、台灣設計展、500盤美食獎項、國際白色野餐活動…,無論在體育運動,甚至藝文、美食皆有相當的投入。今年度巴部農除了是2023 TPGA台灣職業高爾夫協會指定用水,更向下扎根也成為全國少年盃足球錦標賽的獨家飲用水贊助,為每一位在賽場上拚搏的新台灣之光,提供最好的賽後補給。巴部農將大自然的珍貴禮物完美呈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飲用體驗,無論是追求身心平衡的選擇,探索飲食的絕美風味,還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片刻寧靜,都能成為您最好的夥伴。請讓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引領您進入一個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能帶給您的身體和心靈都充滿活力。>>>更多關於巴部農水
-
2023-06-26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手術費用要價百萬!葉克膜、心輔器延長壽命 等待心臟移植者年增
【本文重點】心臟像「電動幫浦」,收縮送血維持正常運作,但若出現心臟衰竭,可能危及生命。台灣97至110年共有1,092例心臟移植手術,存活率為10年53%。心臟衰竭可透過非藥物、藥物治療,若已是重度心臟衰竭,需考慮心臟移植。近年科技進步,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協助心臟衰竭患者延長壽命,早年換心多為先天性心臟病,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者增,且心室輔助器使用也增加感染、死亡風險。換心手術費用大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但換多次手術危險性提高。--by ChatGPT人體心臟宛如「電動幫浦」,收縮時將血液送出,以維持全身器官正常運作。但當出現心臟功能衰退、心臟衰竭,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導致無法輸送血液供給全身細胞養分,恐危及生命。心臟衰竭可透過非藥物、藥物治療,若已是重度心臟衰竭,使用藥物反應不佳時,則需考慮心臟移植。97年至110年心臟移植手術1,092例,10年存活率53%。根據健保署統計,97年至110年國內共完成心臟移植手術1,092例,包括男性904例、女性188例,病患年齡中位數52歲,完成心臟移植病人的存活率為3個月90%、1年82%、3年74%、5年68%、10年53%。執行心臟移植手術的醫院,最多的是台大醫院331例,其次為振興醫院255例、三軍總醫院147例。軍醫局局長、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專任教授蔡建松表示,早期心臟移植相關的治療藥物、機械輔助器尚未如此進步,心臟病人只能使用藥物或主動脈幫浦「撐」,能救則救,若病況持續惡化,未能等到心臟捐贈出現,便不幸離世。近年科技進步,出現葉克膜(ECMO)、心室輔助器(VAD)等,協助心臟衰竭患者支撐、延長壽命,爭取等待合適的心臟捐贈者出現,此做法已普遍在台灣臨床上使用。早年換心多為先天性心臟病,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者增。心臟病患並非想換心就能換心。根據器捐中心資料,須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經六個月以上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無法以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者、已使用葉克膜、心室輔助器且無法斷離者等,經醫師評估後,才能排隊等待心臟移植。蔡建松表示,因先天性差異,罹患心血管疾病以男性為多,因此接受心臟移植手術者男性也占多數。目前台大、振興及三總等醫院,可於院內審查心臟移植案件,其他醫院則需送件至健保署審查。因醫療科技進步,蔡建松觀察,早年每年約有180至200位患者等待心臟移植,如今等待心臟移植患者,每年增長到220至250位。他表示,早年接受心臟移植的病患,較多是擴張性心肌病變,屬於先天性心臟疾病,但隨著台灣經濟水平上升,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患者增加,像是血管堵塞、心肌梗塞等,近年已與擴張性心肌病變患者數不相上下。心室輔助器拉長等待時間,但也增加感染、死亡風險。蔡建松指出,早年心臟衰竭患者大多只開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承受感染風險次數較低。近年因為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的出現,無論是術前、術後加裝,都可能讓患者要承受多次開刀的風險。甚至有病人開刀後沒有成功「換心」,後續要做到四、五次手術,大幅增加手術複雜度、感染併發症及後續照護風險。台北榮總心臟移植小組主治醫師許喬博表示,近年有心室輔助器拉長病人等待換心時間,但也同時增加病人的感染、死亡風險。他認為,末期心臟病患者等待心臟移植,如能先使用藥物或輔助治療穩定病情,不建議太早裝設心室輔助器,避免增加感染機率。心臟手術挑戰大,醫療設備進步,存活率未顯著提升。蔡建松表示,每一次的心臟手術,對全身器官都是一項挑戰,可能產生中風、心律不整、腦炎等併發症,加上開刀越多次,傷口預後不佳或感染,肝臟、腎臟功能也會變差,「開越多次,對器官的危險性都提高,預後照顧困難度也增加。」也因此,即使機械設備進步,但患者開刀風險增加,綜合起來,心臟移植手術後的存活率並沒有顯著提升,不過台灣心臟移植存活率相較全世界已算很好。換心手術費用 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屬於重大傷病,手術雖要價上百萬元,但大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因此讓患者無後顧之憂。許喬博表示,現行各類手術中,病人亦可自行選擇較好的醫材或術式,減少手術風險,像是等待心臟移植過程中,所裝設的心室輔助器使用期限若到期,但還沒等到捐贈心臟出現,則須換新的心室輔助器續命,至少會多出數十萬元費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2 焦點.記者真心話
側記/創新與人 台灣與日本的高齡醫學對話
亞太老年學暨高齡醫學大會六月在日本橫濱落幕,這場四年才舉辦一次的盛會,今年主張「以創新與眾智打造高齡社會美好生活」,超過1700位專家代表在濃厚的跨域氛圍中完成國際經驗交流。在千人團當中,今年台灣專家團占逾200位,包括來自榮陽交、台大、國衛院等,是規模第二大團。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方耀輝與臺北榮民總醫院鐘芷萍均獲得「優秀論文獎」,陽明交通大學愽士後研究員黃世宗也獲得「傑出口頭論文報告獎」,成果豐碩。大會主席鳥羽研二閉幕致詞哽咽落淚,步下舞台身影,引來全場熱烈鼓掌。72歲的鳥羽研二是日本東京都立健康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也是台日高齡醫學研究合作的靈魂人物。“一場高齡醫學盛會的背後,有著台日超過15年的情誼。”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說,37歲那年,他透過現任日本國立高齡長壽研究中心理事長荒井秀典,前往杏林大學拜訪鳥羽研二,當時老年醫學無論在日本、台灣,仍以一般醫學看待,「傳統思維看到的是老化的『器官』,真正的高齡醫學則是看到老化的『人』。」陳亮恭告訴當時已是高齡權威鳥羽研二,希望學習到真正的高齡醫學,這也奠定他從接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砥礪團隊保持與國際頂尖專業並肩同行。從這次的亞太老年學暨高齡醫學大會上,荒井秀典以及現任東京大學高齡醫學部秋下雅弘教授(兼任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以及陳亮恭團隊,儼然已是黃金三角團隊,也可見台日高齡醫學的緊密結合。舉例來說,全球重磅期刊「自然」(Nature),其子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 副主編從倫敦赴日聆聽陳亮恭兩場主題演講,還專程安排時間,與陳亮恭討論高齡科技發展的未來,邀請將其團隊研究投稿至「自然.老化」期刊。陳亮恭立即將此重要訊息與日方分享,規畫後續的論文撰寫與投稿,陳亮恭說:「無私分享完全是向鳥羽研二學習來的」。鳥羽研二曾任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理事長,他任內積極推動台日交流,排除政治壓力,促使陳亮恭以台灣身份參與七大工業國(G7)失智高峰論壇,更分享日本研究經費與陳亮恭團隊合作研究。在這次年會舉辦前夕還曾發生插曲,原本國名註記為台灣的文件資料,一度被迫改名,為避免使用中國台灣名稱,日方曾考慮讓台灣代表以城市名稱與會。在陳亮恭表達立場,與日方協調後,最終由鳥羽研二決定,國家名稱確認為台灣政府公告參與國際活動所使用的中華台北,而與會者的名牌均註記台灣,主講者研討會簡報、論文資料等處,均由作者自行註記國名。是主辦單位在既有國際規則之下,所能給予的最大空間,鳥羽研二一句「日本是民主國家。」拍板,為此難題定調。陳亮恭說,鳥羽研二於私如兄長,於日本高齡醫學領域,他為日本擘畫研究方向,讓高齡醫學在日本更被更重視,例如最近便成功與東京都達成一項高齡研究推動計畫,由東京都政府五年投入30億日幣發展創新高齡照護。陳亮恭說,鳥羽研二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創新,同時不忘創造舞台給後進。鳥羽研二曾提醒陳亮恭「隨時練好一分鐘說帖」的能力,當有機會在電梯內與政府高層同處,一分鐘之內就能提出完整訴求,並且成功說服官員推動政策。一場深夜對話,台日齊創亞洲高齡亮點陳亮恭:「沒想當官,只希望能改變社會。」鳥羽研二:「非常好,就是這樣,千萬不要改變!」在今年橫濱的深夜聚會中,幾位日本教授異口同聲地對陳亮恭說:「站在亞洲的立場,我們對你的投入與成就感到驕傲」,鳥羽研二進一步對陳亮恭說道:「你今日已然超越東京大學,希望未來能夠更擴大團隊,超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以及東京都立健康長壽研究中心,更期待台日攜手在國際高齡醫學界展現亞洲亮點。」鳥羽研二也告訴身為醫院管理階層的陳亮恭,要為團隊創造被看見的機會,他向陳亮恭預約說,四年後,希望看見團隊新生代站上大會發表主題演講,樂見高齡研究成果有後進接棒。今年,鳥羽研二再見陳亮恭,他問:「你做這麼多,你想要什麼?當衛福部長?」陳亮恭的答案是,「希望改變社會。」鳥羽研二盛讚之餘,更要他往後要堅守信念,千萬別改變。陳亮恭說,就是這種不藏私、求創新、為團隊創造好的環境、爭取資源、鼓勵後進的精神,讓他深受影響,也毫不保留地與日方合作,共同推進亞洲高齡醫學界在國際能見度。延伸閱讀:台灣題材為何在高齡圈大熱? 四品牌、陳亮恭聯手 AI科技助攻健康醫療 推送個人精準健康
-
2023-06-20 名人.好食課
吃粽子難消化又容易脹氣?一張圖看懂粽子搭配那些食物助改善
萬眾期待的端午連假即將來臨!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之外,您是否聽過還有隱藏的「四子」要吃呢?今天就由好食課的 Sally何采璇 營養師與大家解說端午「五子」究竟是什麼?而他們又哪些麼營養功效呢?.端午五子有哪些?端午五子可不是營養師發明的新字眼喔!其實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吃「五子」的習俗,包含:粽子、茄子、豆子、李子與桃子,這些食物不僅在夏季盛產,更象徵人們對健康、長壽、豐收和堅毅精神的祝福。粽子的介紹大家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圖文,今天主要講解其他四子的營養!.茄子營養茄子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功效。除此之外,膳食纖維也能助消化、促排便。吃粽子前先多吃幾口低熱量的茄子墊墊胃,才不至於吃進過多高熱量食材,導致端午過完圓一圈。.豆子營養這裡的豆子指的是長豆(或稱長豇豆、豆角),長豆除了富含膳食纖維之外,葉酸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吃下100克長豆,就能補足一天20%的葉酸!.李子營養李子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與類黃酮,有助於對抗自由基的損害,防止細胞破壞,減少慢性疾病的風險。.桃子營養桃子也是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一顆(220g)就含有5.5g的膳食纖維,約補足一天的20%。桃子亦富含鉀離子,鉀可促進鈉離子的排除,避免水腫的發生,同時也能使血管壁放鬆,進而達到降血壓的效果。【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端午五子是什麼!?】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0 醫療.新陳代謝
控制血糖並非難事!研究揭在這個時間點以前吃完飯可能有幫助
【本文重點】根據在內分泌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患有肥胖和糖尿病前期的人在進食時間上有所改變,可幫助降低血糖數值。糖尿病前期狀態通常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癌症、失智和死亡的風險較高有關。該研究發現,早期限時飲食模式可幫助患有糖尿病前期或肥胖症的人將血糖保持在正常範圍內,進一步防止其發展為2型糖尿病。然而,對於已患有2型糖尿病或特定人群,需要諮詢醫師後再考慮採用此方式進食。糖尿病前期值得關注,定期健康檢查可及早發現並採取預防措施。--by ChatGPT對於不少人而言,控制血糖是一件重要的事,特別是對那些離糖尿病不遠的人更是如此,而根據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內分泌學會年會ENDO 2023上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表明,患有肥胖和糖尿病前期患者在一天的前八小時內進食大部分食物,即便他們沒有減肥,也可能會降低血糖數值。何謂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狀態通常以輕度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障礙為特徵。與2型糖尿病一樣,糖尿病前期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癌症、失智和死亡的風險較高有關。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查了進餐時間如何影響10名患有肥胖症和糖尿病前期的參與者的血糖。所有參與者都在一周內按照研究人員規畫的飲食方式度過,其中一種飲食模式採行下午4點後吃進每日卡路里一半的通常飲食模式,而另一種則進行稱為早期限時飲食(Early time-restricted feeding, eTRF)的間歇性禁食模式,他們在下午1點之前吃掉了每日卡路里的80%。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的體重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都是穩定的。他們還發現,與通常的飲食模式相比,eTRF導致血糖波動的平均幅度降低,並且超出正常血糖範圍的時間減少。【延伸閱讀:僅控制血糖不足以讓你健康 研究揭糖尿病前期要長壽取決2因素】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大學朗格健康中心的內分泌學研究員Joanne Bruno博士表示,這表明早期限時飲食可能是一種有益的策略,可以幫助那些患有糖尿病前期或肥胖症的人將血糖保持在正常範圍內,並防止他們發展為2型糖尿病。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這些干預策略的真正好處。早期限時飲食值得一試嗎?美國伊利諾大學Krista Varady告訴《Everyday Health》,當人們看到間歇性禁食後血糖有所改善時,通常是因為他們減輕了體重和所謂的內臟脂肪,意即會積聚在胃、肝臟和腸道等器官周圍的腹部脂肪。Varady指出,雖然對於大多數沒有其他疾病的肥胖患者嘗試間歇性禁食沒有害處,但已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不應在未先諮詢醫師的情況下以這種方式進食。對於12歲以下的兒童、70歲以上的人或體重過輕或有飲食失調的人來說,以這種方式進食也不是一個好主意。Varady表示,即便人們確實嘗試間歇性禁食,研究中使用的早期限時飲食模式對很多人來說也可能難以維持,因為這會讓社交變得太困難。他沒有參與紐約大學的研究。【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為什麼糖尿病前期值得關注?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糖尿病患若未及早控制血糖,恐引發各種併發症,造成截肢、永久失明或終身洗腎。》看更多糖尿病預防方式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怡瑄曾受訪表示,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察覺,除非血糖飆到300以上,導致嚴重意識不清、昏迷,否則都得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得知。一般健檢多檢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無法掌握,也無法及早因應,若家中有血糖機定期追蹤,才有可能在糖尿病前期就採取積極作為。【資料來源】.Early time-restricted feeding improves blood sugar levels.Eating Earlier in the Day Can Improve Blood Sugar Levels, Study Finds
-
2023-06-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挑食不挑老婆」,為什麼?
某君身材苗條,吃飯時很多東西不吃,好友見了問其原因。他總是說:「我挑食不挑老婆!」某日他又同樣回答,想不到老婆在旁邊聽到了,鐵青著臉。大概回家會死得粉難看。有人挑食,是撿自己喜歡的吃,例如甜的或油膩的,或辣的,但也有人只吃清淡的,或只吃素的不吃葷的,真是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俗語說:「病從口入,禍由口出。」民以食為天,不吃又不行,吃太多了又難為情,因為體態太胖了,就會不好意思了!人沒進食,會活活餓死,除非有打營養針,所以萬物都要進食。在動物,「弱肉強食」幾乎是維持生命的本能,因此,許多動物「吃」是唯一的工作。在人類,就文明多了,除了食之外,還有衣住行育樂,禮樂射御書數,加上一些文明的因素,「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俗語說:「病從口入。」吃不得當也會引起各種後遺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好吃甜食,饕客好吃各種美食。前者引起血糖高,甚至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眼睛失明等禍害。後者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膽固醇過多也會加速動脈硬化,誘發心臟病及腦中風。因此,長壽者大多是瘦瘦者,少有肥胖者。因此,控制飲食,控制體重是避免引起現代文明病─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的不二法門。然而,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單從醫學上或觀念上的勸說有時難竟全功。還好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控制體重方面已陸續有各種新藥研發出來,有些藥物讓你吃的油脂不會吸收而由大便排出來,有些藥物讓你吃的澱粉經由小便排出去,有些藥物讓你抑制食欲不想吃東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此,減肥成為另一種全民運動,已成為仕女們的最愛。「吾豈好吃哉,吾不得已也」,面對美食在前、美色在前要臨危不亂,不受誘惑,天人交戰,如何抉擇,真的是人生的一大考驗之一,也是人人必修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6-15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桂冠營養研究室健力湯國際首亮相 探路日本獨食商機
桂冠食品旗下品牌桂冠營養研究室,赴日參加第12屆亞太地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國際研討會(IAGG),這是品牌首度參與國際學術型會議,桂冠食品副總王振宇表示,日本是高齡食品發展的先驅,著重發展食物質地改善的介護食品,而桂冠團隊更重視提早儲值健康,倡議在高齡來臨前預先照顧好自己與家人。桂冠營養研究室將科學實證運用於食品,與高齡醫學權威、陽明交通大學教授陳亮恭於2018年展開五年產學合作,此次赴日參展分享與合作成果,其推出的健力湯系列,獲得國際與會人士高度詢問。桂冠表示,從交流中發現,人口老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高齡者因為營養攝取不足,影響行動及生活。桂冠食品是華碩發展「iHARP全方位健康長壽創新科技平台」的生態圈合作夥伴。王振宇表示,桂冠致力運用食品營養產業的專業,將其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研究經驗,提供營養飲食建議與對應的解決方案。陳亮恭指出,在提供高齡服務的健康產業中,食品公司的加入非常難得。為了獲得醫學研究實證,桂冠與陽明交通大學進行三次的隨機對照實驗,證明民眾可透過食品攝取足量蛋白質,提升肌肉健康。高齡者的飲食比想像中要少很多,需要把精算好的營養配方和食材放入符合高齡者食量的單包料理,兼具美味非常重要。桂冠在現場展出的健力湯產品,產品明確標示每包所含蛋白質與膳食纖維,適合全齡消費者補充營養,提早注意飲食營養,迎向健康老化,每包健力湯設計的精算營養攝取和單人食用量,符合日本消費市場獨食需求。王振宇表示,台灣將迎接超高齡社會,桂冠食品發展桂冠營養研究室,積極推動全齡科學營養料理,希望透過美味、好吃的營養料理,讓國人提早儲值健康,積極面對老化課題。期望桂冠冷凍食品的專長未來可多與各國分享,以科學為基礎,帶給民眾營養美味的健康飲食服務。
-
2023-06-14 醫聲.高齡社會
台灣題材為何在高齡圈大熱? 四品牌、陳亮恭聯手 AI科技助攻健康醫療 推送個人精準健康
在高齡腳步超前全球的日本,一場如世界足球盃,每四年才登場的亞太區老年醫學(IAGG-AOR)研討會上,擠入百人會議室空間的202位國際專業人士焦點卻投射在「台灣」身上。北榮經營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以健康長壽智慧科技「Smart Technology for Healthy Longevity: intelligent Healthy Aging and Rejuvenation Platform (iHARP)」為主題,向國際展示關渡醫院、華碩iHARP、台灣桂冠食品以及udn元氣網在「個人精準健康」共同合作成果。一家是由北榮經營的地區醫院、華碩是知名科技公司、桂冠是擁有近53年歷史的老牌食品品牌,udn元氣網則是台灣最大新聞媒體聯合報系成立的健康網站,再結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支持。「每個人老化的樣貌、風險都不同,因此預防也應該要客製化」,陳亮恭用「高齡精準健康」來描繪未來的超高齡世界。而這場會議首次向國際端出具體的落實作法:台灣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科技元素,將健康促進解決方案,精準推播至個人、社區民眾,甚或未來希望串連到醫療院所HIS系統。這一題材猶如吸磁機,吸引台港、東南亞,乃至來自歐美的國際專業人士參加。就連亞太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主席、中國附醫前院長林正介也趁其大會演講前空檔,趕來當聽眾。會後他強調,疫情期間台灣民眾已經充分感受遠距照護、視訊診療的便利,應用IOT科技在高齡領域是相當有遠見的做法。中國附醫也在積極部署中。 特地赴日參展的華碩電腦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桂冠副總經理王振宇忍不住臉上喜色,感受台灣之光的威力。「為何台灣題材獲得高度注目?」他們同時也在問。陳亮恭以宏觀的視角來看全球的高齡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是社區整合照護的趨勢,但整合何其困難?還包括要克服資訊安全、法令等挑戰。且透過人工智慧分析發現,每個人老化都有不同的路徑,必須走到「個人精準化」的高齡精準健康。這些背後從研發到服務都涉及到跨域以及整合。「創新科技領國的以色列,看到台灣正在落實社區導入醫療科技的作法,大嘆可能要十年才能趕上台灣腳步。」一位以色列衛生單位代表的會後詢問時說道。陳亮恭說,台灣預計明年可以將這套解決方案落實到民眾身上,屆時從醫療端希望以價值醫療(Value Based)支付模式來爭取給付,民眾若願意透過穿戴手表、量測裝置,上傳數據,管理並拿出行動,例如有效運動、攝取多元飲食等,「賺健康」就不再是空談。但要擴大影響,不能只靠醫院。陳亮恭在疫情期間著手與跨域夥伴合作,他堅持「有學術研究支持是必要的發展基礎」,與研究團隊討論多元飲食為主題,用大數據分析出四種人設,再交由華碩用AI演算產出量測工具,用戶回答問題後,可以立即獲得精準推播的健康預防資訊及專屬飲食建議,未來還會結合地理位置,推播符合個人條件的餐飲店、超商食物。此外,用戶只要看圖「說話」,系統會根據聲音特徵、語速、流暢度,為早期預防認知障礙提供重要提醒。陳亮恭說,要突破高齡者對科技的隔閡,必須同步提升民眾的識能,扭轉大眾對高齡的思維。聯合報系是台灣最大的新聞媒體集團,旗下的udn元氣網,提供民眾正確的健康資訊、影音課程服務、各式量測問卷、百科以及與超過百位專家合作。此次也加入台灣團隊,串接iHARP服務,將值得信賴的健康資訊推播給不同需求的民眾,協助其及早預防疾病,善盡SDGs責任。「要實現高齡精準健康還需要有生態圈」,陳亮恭的高齡願景需要從醫院端、社區端、個人端都有系統,且要網網串連至「雲」。他透露還有已有大型超商企業正討論加入台灣高齡科技隊伍,未來服務、產品採取分潤、訂閱制都是可能的商業發展模式,「讓加入聯盟的成員互利,服務才有機會永續。」台灣再一年多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與韓國幾乎相當,鄰近的日本早已近三成是老人人口,但台灣無論是人口老化速度、高齡科技創新都有「後發先至」之勢。從罕見的會議室大爆滿、工作人員急忙四處增設座椅,仍有大批各國人士站著聽講、做筆記,會後各國研究單位、學生想來台灣參訪、進修學習,這一堂台灣學看來還要當紅很久。了解更多的高齡議題醫病平台/加強不同世代的溝通,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2022高齡論壇/國衛院高齡中心初登場 4大主題打造幸福老後讓孩子進入高齡長者世界 搭建世代共好橋樑
-
2023-06-13 醫聲.高齡社會
IAGG預測AI將串起高齡美好生活 華碩iHARP、桂冠、元氣網共同推個人精準健康
高齡圈重量級會議亞太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IAGG-AOR)12日在日本橫濱登場,台灣團約有近200人與會,其中高齡權威陳亮恭率領榮陽交團隊近50人前往,並且帶領台灣品牌華碩、桂冠、udn元氣網進入亞太高齡醫學圈,共同秀出台灣健康醫療、AI科技以及媒體衛教結合的軟硬實力,今天陳亮恭受邀擔任大會主題講者,針對智慧科技應用於提升社區高齡照護的研究成果,還將於會議中與夥伴企業首次展示成果。全球迎戰超高齡社會的挑戰,今年亞太地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國際研討會上,人工智慧科技成為關鍵字。包括主張多元活動介入預防失智症的芬蘭FINGERS模式,主導研究的Miia Kivipelto教授也預告,FINGERS模式將進展至E-FINGERS與AI -FINGERS階段。台灣華碩響應年會主題「以創新與眾智打造高齡社會美好生活」,展示虛實整合健康新生態系。此次攤位中展示了結合智慧、創新和個人化三大核心價值的iHARP健康長壽創新平台 (Intelligent, Innovative and Individual Healthy Aging & Rejuvenation Platform),整合醫療方、個人和社區的健康資訊,達到個人化精準健康,建立「新預防醫學」模式,吸引許多專業人士體驗。華碩表示,iHARP可透過智慧穿戴和量測裝置收集重要的生理數據,整合院內病歷資料和個人問卷,經雲端運算彙整分析資料,有效掌控健康狀態,此外,iHARP可運用在社區居民做群體的健康評估,協助醫護機構即時發現異常狀況,提供遠距照護。特別的是,華碩推出的「新預防醫學」模式中,透過「語音認知檢測」能辨別出人工難以察覺的細微差異,分析答題者的聲音特徵、語速、流暢度等,為早期預防認知障礙提供重要參考。陳亮恭今天將向國際首次亮相,由華碩iHARP結合台灣最大新聞網站旗下udn元氣網的健康資訊、知名食品品牌桂冠的合作成果,以多元飲食學術研究為基礎,用戶只要完成個人飲食習慣及基本數據,經由AI演算,該用戶可獲得精準推播的健康預防資訊及專屬飲食建議,逐步實現高齡精準健康。
-
2023-06-13 養生.運動健身
想健康需要日行萬步嗎?步行對身體有哪些益處?步行速度重不重要?
【本文重點】研究顯示,每天步行約八千至一萬步可降低早逝風險。對於60歲以上的人,每天走六千到八千步最佳。每天增加五百至一千步對健康有益,不需在意步行速度。步數目標易計算,專家建議每天至少走七千步。步行也有助降低患心臟病、2型糖尿病、憂鬱症等風險。未來可能納入健康指南建議。--by ChatGPT許多人以日行萬步當作運動的目標,但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沒有達成一萬步的目標仍有幫助,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日行萬步才能保持健康長壽嗎?2022年發表在《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步數的最佳點不是一萬步或更多。整體而言,對於60歲以下的男性和女性,最大限度降低過早死亡風險來自每天約八千至一萬步的步數。對於60歲以上的人,門檻要低一些。對於他們來說,降低死亡風險的最佳點是每天走六千到八千步。另外,每天走一萬多步對人們來說並非壞事,但在降低死亡風險方面也沒有增加太多益處。此外,步行好處不限於長壽。在其他研究中,成年人每天至少步行八千步可顯著降低患心臟病、2型糖尿病、憂鬱症、多種癌症甚至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每日稍微增加步數對健康有好處嗎?專家表示,即便每日步數的增加幅度非常小,也對健康有益。挪威體育科學學院教授Ulf Ekelund告訴《華盛頓郵報》,建議從每天增加大約五百到一千步開始,他是刺胳針計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Ekelund表示,每隔一兩週可嘗試再度增加五百或一千步,直到每天至少達到八千步,如果你超過60歲,則以達到六千步為目標。如果把步數換算成距離的話,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千步大約是半英里(約八百公尺),步行兩千步大約是一英里,走一萬步則意味著步行大約五英里。步行速度到底重不重要?如果不趕時間的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半小時的步行相當於大約三千步。在近期關於步數和死亡率的研究表明,人們走路的速度似乎並不重要,他們一整天所走的總步數還是影響比較大。國家癌症研究所的體育活動流行病學家、《刺胳針》研究的另一位作者Charles Matthews表示,走得更快有可能擴大步行對健康的益處,但作用很小。關鍵是無論你的步速如何,盡可能多走走。步行有助消耗卡路里嗎?從廣義來看,步行兩千步,對於以一般步行速度移動的成年人來說,燃燒約100卡路里。事實上,典型的甜甜圈含有大約300卡路里的熱量,一顆蘋果的熱量大約有100卡路里。即便每天走一萬步,加起來也只有消耗500卡路里左右。計算步數比計算運動時間更容易為什麼專家建議數步數而非計算運動時間?因為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比每週累積「至少150到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更簡單及具體,後者恰好是美國官方制定2018年體育活動指南中的正式建議。杜克大學醫學教授William Kraus參與了該指南的編寫,他表示已經不再試圖向患者解釋和開具身體活動指南。反而是告訴他們,他們需要每天至少走七千步。為何步數目標未包含在2018年指南中?因為科學顧問委員會認為當時的證據還很薄弱,但大多數專家預計步數將包含在未來的指南建議中。【資料來源】.Forget 10,000 steps. 7 surprising tips for step counters
-
2023-06-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吾豈好胖哉?吾不得已也!」
某人大陸旅遊,碰到路邊乞丐,隨手丟了一包甜食,想不到乞丐搖搖頭:「我們這種職業甜食吃多胖了,就不可憐了!」說得很有道理,一般會引起人的同情心,通常都是吃不飽、睡不好,瘦骨嶙峋的,哪有胖胖的當乞丐的。胖胖的,除了不適合當乞丐之外,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對健康也是有重大影響的。肥胖代表攝取的食物熱量遠大於身體活動所需的熱量,因此,多餘的熱量以脂肪的方式存在於內臟,存在於肝臟,存在於臀部,所以漫畫中的彌勒佛、濟公都是肥肥胖胖的。也許他們修心養性,書讀得多,但動得少之故。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好吃懶動,因此就肥肥胖胖的,反之,孫悟空吃得少、動得多(猴子本能天生好動),所以一副體態輕盈的樣子。過度肥胖的人士,到了中年以上通常伴有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尤其血糖過高,更是會讓全身敗壞,嚴重者引起腎衰竭或失明,禍害無窮。此外,因體重負荷過重,中年以後膝蓋引起退化性關節炎,嚴重者甚至要換人工關節才能回復正常走路。歷史中凡是長壽者,通常都是瘦瘦的。多年前美國的醫學雜誌就有報導,兩群猴子,一群正常熱量,另一群熱量過多。結果,多年後,攝取過多熱量的猴子死得比較早,得癌症的比例也比較多,證明了適當的體重與壽命長短有密切的關係。要控制體重,除了飲食自我控制及多運動之外,目前有很多很好的藥物問世,可以協助解決肥胖困擾。此外,若過度肥胖,以上方法都無法控制者也可輔助外科手術,利用縮胃手術來控制體重。反之,也有一些淑女已經很瘦了,自己還努力想要更瘦,「吾豈好瘦哉,吾不得已也!」有人要上電視,希望螢幕上臉變小一點,有人要走秀,當然希望更苗條。更有甚者,希望自己身材成為牙籤或火柴,那就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健康也不是好事。事實上,胖瘦與否,與上一代遺傳的基因有密切關係,肥胖者就像糖尿病會遺傳一樣,也是非戰之罪,但透過後天的努力及現代醫學的進步,胖得恰到好處,瘦得令人疼惜,大都可以打造的,只要有心,也是會心想事成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台灣肥胖率比日本高10倍,醫揭真正5原因!忽視「這問題」,不但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在其臉書指出,台灣的肥胖率是日本的十倍,不是因為運動不夠,她指出5個問題,包括外食比例高、攤販文化、西化飲食、沒有天天吃早餐及從小開始的肥胖問題,才是真正造成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比日本人愛運動,卻比日本人胖日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肥胖率超過日本10倍,不愛運動是主因。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則在其臉書駁斥。她援引醫學期刊《The Lancet》之前做過的「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調查,發現日本有超過60%的人不愛運動,排名全球第11名。美國則是40%不愛運動,排名第46名,那麼愛運動的美國肥胖率42%也是遠高於日本,因此「不愛運動非肥胖原因」。教育部體育署公布111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國人在疫情後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81.8%,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4%」。而疫後日本的調查,不運動的比例則又增加了3.9個百分點。因此台灣有達到規律運動比例的人口其實遠高於日本,要將台灣人的肥胖歸咎於不運動是完全錯誤的。王姿允認為,所以他們之所以瘦,「還是跟飲食內容有很大的關係。」她歸納出幾個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肥胖的5原因1.外食比例高,不似日本自煮早餐和自備便當的多,而且日本餐廳都是以「定食」為主,份量易控制。2.臺灣的攤販文化:臺灣的路邊攤美味又便宜,可以快速輕鬆的吃飯,更容易有過量還有肥胖風險,而路邊攤的食物大部分高油高糖高鹽份,而且食品添加物居多(成本便宜)。3.日本人就算融合了歐美飲食,都是以在大量蔬菜、大豆類食品、海藻類跟高脂肪魚類偏多,肉類跟鹽分攝取還是比歐美少,但是有更多的優格、乳製品跟咖啡。但台灣人的西化飲食,卻是以高油脂肉類跟高鹽份輾壓。(資料from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15年8萬日本人飲食研究)4.台灣人不良的早餐習慣:根據一份針對亞太11地區健康早餐的最新調查發現,近四分之一台灣受訪者沒有天天吃早餐習慣,即便有吃早餐,其中也高達7成早餐沒攝取含蛋白質食物、8成沒吃蔬果,然而脂肪攝取比例卻是亞太之最!例如:燒餅油條水煎包。5.從兒童開始的肥胖問題,造就成年人居高不下甚至竄升的高肥胖率。台灣5-19歲男女童肥胖率比日本多了3倍以上,是亞洲四小龍之最!美國退休將領認為兒童肥胖是國安問題。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從小胖長大還是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王姿允所提到的5個問題,有4項都是飲食因素,個人如果願意改變習慣,肥胖問題還有機會扭轉。其中第5項的從小肥胖的問題,更值得大家關注。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經達50.3%;在109、110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分別為29.9%及31.2%。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曾受訪表示,研究發現小學時的肥胖兒童有6至7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有7至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往往還是胖」,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小兒科醫師陳錦江曾受訪指出,兒童肥胖容易引發的併發症,在內分泌系統方面,易有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在生長發育方面,女生容易有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的症狀,男生則容易有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的症狀。另外還容易引發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臟血管相關疾病、肺臟系統疾病、神經相關疾病等,且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也曾引《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童年時期肥胖即可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與正常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左心室增厚、左心室重量增加和收縮功能損傷。兒童肥胖容易產生7大類疾病1.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2.生長發育疾病:.女生: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症狀。.男生: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症狀。3.心臟血管相關疾病4.甲狀腺功能異常5.肺臟系統疾病6.神經相關疾病7.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從小防治肥胖可從3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每日至少60分鐘中重度活動、避免久坐和晚睡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4,應至兒科檢查與治療,及早解決肥胖問題,才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發育。【參考資料】.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小時候胖不是胖? 醫師說:假的.「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
2023-05-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快會變胖!營養師曝3後果,「慢食」維持身材4訣竅:每口飯至少嚼20下再吞
你吃飯的飲食習慣是「狼吞虎嚥」還是「細嚼慢嚥」?營養師高敏敏表示自己是慢食派,因為吃太快容易變胖。她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吃太快易發福的3種原因,及教你4種放慢吃東西速度的方法,讓你改變飲食習慣維持好身材。吃太快變胖的3原因想控制體態,控制飲食是很重要的環節,但「吃飯的速度」也是一個眉角,若吃太快變胖會容易變胖,高敏敏點出狼吞虎嚥易致肥的3原因:‧原因一:易攝取過多熱量吃太快會容易讓你易吃下1.5倍的食物,造成身體負擔,除此之外也可能導致下一餐吃更多。‧原因二:很難產生飽足感通常要產生飽足感至少要20分鐘,當你吃太快的時候,容易因為沒感覺到飽導致吃更多,或是在餐後吃垃圾食物;如果不吃正餐卻吃一堆零食⋯到下一餐又不太餓,就會導致惡性循環。所以推薦慢慢吃之外,也建議多吃蔬菜,除了營養外也能更延長飽足感。‧原因三:胰島素阻抗吃太快導致血糖波動大,日積月累下來可能使胰島素阻抗,漸漸造成脂肪堆積。4招教你放慢吃東西的速度對於有些人而言,吃東西很快是很難輕易改變的習慣,對此,高敏敏教你,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放慢吃東西的速度。1.用筷子小口吃盡量使用筷子,並放慢吃飯速度。2.找慢食者吃飯跟慢食者一起吃飯,改善吃太快的習慣。3.每口至少嚼20下再吞吃飯的時候,強迫自己「每口至少嚼20下再吞」,減少腸胃負擔。4.吃未精製食物未精緻的食物口感較粗硬,更能放慢吃飯速度。現代人人斜槓人生,到了吃飯時間又常常吃很快,很容易就暴飲暴食導致身材發福。高敏敏表示,想維持體態,除了平時注重營養均衡,「慢食」也是維持身材的關鍵之一。她同時也提醒「不要等餓了才去吃飯」,按時定量攝取、維持餐餐均衡不過飽,才是較好的飲食習慣。希望看完以上慢食小撇布,=能將「細嚼慢嚥」的飲食好習慣,慢慢貫徹到生活中執行。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高敏敏:「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1天胖3公斤可能嗎?曝「體重起伏8原因」,做好1事量的體重最準.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4種健康飲食」早逝風險少2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7 養生.抗老養生
研究曝快速衰老的關鍵是它!改變7個生活習慣讓你更長壽
根據《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一項新研究指出,端粒長度本身可能不是壽命或衰老的可靠預測指標,生活方式、環境、遺傳和壓力也可能在衰老和疾病中發揮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改變7個生活方式維持健康長壽。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愈來愈高。而要了解人體衰老、死亡的演變,則要先知道細胞、染色體、端粒的關係。什麼是端粒?人體的每個細胞內都有23對染色體。端粒存在於每條染色體的末端區域,不含基因。每次細胞分裂時,染色體都會複製,端粒縮短。這允許細胞分裂而不會失去重要基因。最終,端粒太短,細胞無法再次分裂,細胞變得衰老、死亡。理論上,較短的端粒可能與較短的壽命和較快的生物衰老有關。更長的端粒讓細胞在進入衰老或死亡之前可以更頻繁地分裂,從而延長壽命。但更長的端粒就意味著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嗎?端粒由端粒酶維持,防止它們迅速縮短,從而使細胞存活更長時間。這看似是一件好事,直到科學家瞭解到癌細胞的端粒酶含量增加,也使得它們能夠繼續分裂。快速衰老的可能危險因子根據《今日醫學新聞》訪問英國倫敦再生研究所基因工程師兼首席長壽官Sebnem Unluisler指出,一般來說,年齡增加、高齡疾病、身體炎症都可能使端粒縮短,也讓人更快速衰老。以下這些生活方式都是使端粒縮短的可能因子:1.缺乏身體活動:一項研究指出,久坐不動的女性,其端粒表明她們在生物學上比同年齡有在鍛煉的女性大8歲。2.抽菸3.睡眠不足4.壓力、抑鬱。5.遺傳變異:基因突變,例如導致早衰的基因突變,這會讓兒童衰老得非常快,很少能活過十幾歲。改變7個生活習慣可能讓人更長壽IV Boost UK醫學主任Joshua Berkowitz博士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長度本身可能不是壽命或衰老的可靠預測指標。已經發現一些端粒較短的個體比端粒較長的個體壽命更長。而生活方式、環境、遺傳和壓力,也在衰老和疾病中發揮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採取以下措施維持健康長壽:1.地中海飲食:多吃富含豆類、全麥和新鮮蔬菜水果,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能抗氧化和抗發炎。2.身體多活動:根據研究指出,與採取 4000 步相比,每天走大約 8000 步可將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降低 51%。3.保持健康的體重4.充足的睡眠5.不要吸菸、限制酒精飲用量。6.避免壓力、抑鬱,透過社交維持心理健康。7.定期健康檢查醫學界一直在尋求人們更健康長壽的方式,2018年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也透過科學研究找出長壽基因密碼,發現人類長壽密碼可能在第四號染色體「CISD2」,發現小鼠體內CISD2表現量低,會產生脂肪肝並有肝癌,此基因影響哺乳類壽命。而讓小鼠餓肚子,卻發現其長壽基因CISD2增加!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亭芬指出,該研究發現,運動及餓肚子,都可以促進CISD2長壽基因增加。建議每天運動、吃飯七分飽,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參考資料】.《Medical News Today》Are telomeres really the key to living longer, youthful lives?.天天動 七分飽 長壽基因更活躍
-
2023-05-25 焦點.生死議題
當年自私留住病母,求醫插管延命「酷刑3年」!利菁常在夢中自責哭醒:願用來生補償
當親愛的家人走到生命終點,許多人總面臨該盡全力搶救或讓對方沒有痛苦離世的兩難。知名主持人利菁在日前發文,自責為了留住病母,讓醫師為媽媽插上鼻胃管延命,更為了不讓媽媽拔掉管子而綁住她的手,人生最後3年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猶如「酷刑」。有醫師便呼籲,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應尊重病人主張,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 主持人利菁風格一向嗆辣,但日前卻在臉書發文,表示當年母親因病住進加護病房,卻因她捨不得放手,讓醫生幫母親插管延命,導致老人家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躺了整整3年才離世。每逢五月,她都忍不住自責:「媽媽,我錯了!」 利菁說,母親節是她心中永遠的痛,當年因為自己的無知,也為了自私的想留住母親,讓醫生幫您延命3年。但結果卻是讓媽媽身上「插滿鼻管、胃管,怕您動手拔管,醫生把您的手一直綁著,就這樣您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不能起身,在加護病房躺了3年。」 當時,她看著母親無助的眼神,卻只會哄著「您要乖,配合醫生」,直到自己多年前因病住進加護病房,才懂真的錯了。利菁沉痛寫下:「我的自私,自以為愛您,讓您每天耳朵只能聽著呼吸器,睜眼只有天花板。不能說話、不能喊痛、雙手綁住,硬生生躺了3年多…天啊!到現在我才知道,那是何等的酷刑!」 利菁說,多年來自己常會在夢中自責地哭醒,想起媽媽的眼神,「那是無聲的求助?是愛?是怨?是痛苦?」事隔多年後,她只能祈求媽媽原諒:「母親節媽媽我好想您,但求您在天上快樂,原諒我的自私與愚蠢,來生讓我賠罪好嗎?再做一回我的媽媽,讓我用一輩子補償,好嗎?」 當親愛的家人生命走到終點,總會面臨這樣的兩難:究竟該盡全力延長壽命?還是勇敢的放手?對此,長期推廣「善生善終」理念的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秀丹直言:「生老病死,無人能免!」 陳秀丹曾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老了或病到不能吃就順應自然,能由口吃多少,算多少,不要勉強,以避免腸胃不適,「如果進展到不能自然吞食,之後就是自然死亡,不是被斷食而死!」 她強調,無法自然由口進食和「被斷食」是不同理念,因為一旦無法自然吞食時,即便美食當前也無法吃,這不是「斷食」,而是「不能進食」,「一路走下坡的身體狀況,絕對不是插鼻胃管就能扭轉惡況!」 現今先進國家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而非在病床上說再見,陳秀丹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死前2天還能站著出現在鎂光燈前為例,「這是多麼優雅的下臺身影!」 反觀台灣,卻有許多人死前受盡折磨,被插鼻胃管、用呼吸器,甚至還洗腎。陳秀丹感嘆,若英國女王活在台灣,假使她沒有事先聲明其主張、家人也沒概念,恐怕也不得善終。 陳秀丹期盼,一旦遇到病人不可逆的老化、吃不下,醫師千萬別輕易建議家屬插鼻胃管,因為接下來病人很可能就要被綁手,長期臥床導致的褥瘡也隨之而來,還有吸入性肺炎等風險,對病人都是很大的折磨。 「畢竟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活著,要能享受生命的美好,才是真正的活著!」陳秀丹說,若病人自己說吃不下,或者順勢隨意吃或不吃,那是病人的決定,旁人必須尊重他的主張。 而她更希望,病人家屬能勇敢地的說出不讓家人受苦的主張,更強調,一旦有人用「不插鼻胃管,是要餓死他」這類言詞質疑時,請心平氣和,態度埾定的說:「我要他人生最後一哩路,活得像英國女王!任何延長痛苦的處置就免了吧!」●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5-21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
多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可以防止脫水、保持正常體溫、緩解便祕等。一項最新研究更指出,喝水也與衰老速度和慢性病風險相關。飲水充足的成年人比水分不足者更健康,更不易出現衰老跡象,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較低,且壽命更長。飲水充足者,更不容易出現衰老跡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研究,調查美國11000多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長達25年,研究員取得參與者在50多歲和70-90歲間的數據。研究小組測量他們血液中的鈉濃度,以得知他們體中的水分含量。該研究作者、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 (NHLBI) 心血管再生醫學實驗室的研究員Natalia Dmitrieva博士說,體內水分下降是血液中鈉水平升高的最常見因素。雖然多數參與者的血鈉水平都在正常範圍內(135-146mmol/L),但研究人員發現,與水分較充足的人相比,血鈉水平高於144mmol/L的人,早逝的風險增加21%。由於鈉水平可以代表身體的水合狀態,研究人員因此推論充足的水分可以減緩衰老,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展,進而延長壽命。但部分專家認為,該研究結果並未顯示出因果關係,「有很多不確定性,除了測量血鈉,該研究無法控制參與者可能喝了哪些液體以及當時的水合狀態。」需限水的腎臟病、心臟衰竭患者,請諮詢醫師。但無論如何,充足飲水對人體健康無庸置疑。充足的水分可以刺激血液流動,幫助身體排除毒素。每個人對水分的需求不同,年齡、性別、懷孕狀況、體型、活動量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氣候和環境溫度等因素,每天的水需求量也會有所不同。出汗或運動越多,脫水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需要的水也就越多。雖然多喝水是好事,但有些病人喝水必須限量,包括腎臟病、心臟衰竭及肝硬化疾病患者,喝水量需諮詢醫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0 養生.抗老養生
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你有沒有想過,生活的苦患,如「生老病死」的四苦,其實並不是按照我們常認為的時間順序一一來臨?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著作《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中,提到,「生老病死」經常被連在一起提及,但其實,按照時間循環來看,僅有「生老死」這三個狀態是必然會發生的。「病」這一狀態,實際上並不一定會發生。人擁有老來無病、活到老健康到老的潛能「死」之前不一定接的是「病」。我家鄉就有很多健康的高齡師父,口齒比我清晰,連做大禮拜動作都比我敏捷。我們學養生、研究預防醫學,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能走上健康衰老(Healthy Aging)這條路,比較自然的這條,而非相對辛苦,病逝的那條。這有可能嗎?怎麼不可能。如同花開花謝、草木零落,在自然界中,真正染病凋零的花草樹木,所占的比例其實很低。當然不幸被「植物殺手」帶回城市裡沒養好養死的,那因病枯萎的比例就會來得高一些。與病為伍還是走向健康?你的思想決定你的未來開啟洞察真相的智慧吧!你會更清楚地觀察到,「生病的不一定都是老人,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會生病。」是病還是福?人心裡面對老的看法,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自己老後生活的走向。無論如何,從現在開始請儘量往好的那方面去想、往健康那方面去想,別往病的那方面去想。尤其是疑神疑鬼,被確診出某某病還好開心,這就有些顛倒了。超越基因限制,自己的人生劇本自己安排不能生怪鄰居、不健康怪祖先,不經訓練的人心,在不如意時,常不自覺會去找替罪羔羊來揹黑鍋。如此這般幫自己脫罪,除了暫時心情上好過一點,並沒有任何實質益處。怪遺傳不好、怪基因不好,滿腦子都是不好不好,那還真的好不起來。碰到任何狀況,請開始練習別責怪他人,為什麼要練這個?你先不抱怨不責怪,不用這些妄念和障礙遮住自己的雙眼,慧眼能打開,你將會看到希望和方法。以現今最先進的遺傳學來說,透過情緒管理、心念轉化、飲食調整、睡眠優化等等從心態上、從生活習慣上、從心靈維度升級上去改良自己,你可以讓你的細胞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再生、超越傳統基因侷限。這並非癡人說夢。突破基因贏得健康,無解疾病只是小菜一碟臺灣農業科技很先進,我們就以這個為例,你隨便去找一種經過品種改良後抗病力更優異的農產品,你會發現整個菜市場滿滿都是這樣的「資優生」,這些植物們早已突破了前幾代的基因限制,變得產量更多且更能適應環境。同樣的意思,三十年前無解的「絕症」,到了今天,很可能只是「小菜一碟」,拿著健保卡到醫院,甚至不用額外花太多錢,就能輕鬆解決。與其把頭腦花在怎樣脫罪、怎樣去怪罪他人,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改良、如何優化、如何精進,改一改思考途徑,縱使以往有再多惡習、遺傳多麼不好,你也很有可能「跳過疾病」,往優雅慢老的路上走去。不生病、呼吸著、快樂著,那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老來是寶,不管活到幾歲,你都是很有用的在西藏,老人是很珍貴的,他們是經驗的寶庫、幫大家開智慧的導師,因此備受禮遇,我們都很珍惜跟老人家說說話的機會。反觀在臺灣,我常常會聽到,「唉,我老了,沒用囉」、「你這沒出息的傢伙,一點用都沒有」、「只會花錢,都沒有賺錢,我真是沒用」……,關於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太陽底下每天都被提起,被人家這樣罵,有人會自信心低落、自責,也有人總喜歡拿著這幾句來罵人。如果你遇上了,那正好藉機來練練「情緒管理」與「心念轉化」,累積自己老後不生病的本錢,並提升自己轉病為福的功力。自認無用?來看看你如何像森林中的神木般珍貴遇到人家說你沒用,男性常常是特別氣憤,這時候你心裡可以這樣想:「我有沒有用,關你屁事」。優雅一點的,「他人之惡,不上我心。」自然一點的,「森林裡那棵歪歪的樹,還不是因為樵夫以為它『沒用』,所以沒砍,所以才變成千年神木的呀!」說到樹,大家都知道,人靠氧氣活的,樹是靠二氧化碳活的,正好相反,你排樹吸、樹排你吸,全天下生命都是這樣子互相依存的。所以啊,別老認為自己沒用,你光是站在樹下呼吸幾口,對樹木來說,那都很有用。同樣的道理,你賺我花、我賺你花,錢水才會流通嘛!貨幣的英文叫「Currency」,而水流、潮流、電流這些以流動為特性的都叫做「Current」,字首都是一樣的。有人賺、有人花、有進有出,這樣不是很符合自然規則嗎?若因為賺錢花錢這種事,去指責他人或者自責,那也是沒有必要的事情。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延伸閱讀:.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好好排心毒,很多病痛可免除!醫曝:預防疾病從清除三毒開始.用古老藏傳呼吸法養生!醫教打通左右氣脈,預防八萬四千種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6 養生.聰明飲食
無法日行萬步?研究建議這樣吃的效果可能相當於多走4000步
【本文重點】新研究指出,健康飲食可提升身體素質並與運動關聯密切。研究以代謝物測試量化心肺適能與健康飲食之間關聯性,發現飲食狀況較佳者的身體改善程度與每天多走4000步的效果相類似。須注意,這項觀察性研究不能證實吃得好會帶來更好的健康,或排除反向關係。--by ChatGPT對許多人來說,每天走足夠的步數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不過現在你可能可藉由吃對食物來協助步數達成的效果。根據刊登在《歐洲預防心臟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健康的飲食與中年人更好的身體素質有關。該研究作者之一、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Michael Mi博士表示,研究人員在飲食狀況更佳的參與者身上觀察到,其健康改善程度與每天多走4000步的效果相似。美國倫諾克斯山醫院(Lenox Hill Hospital)運動心臟病學主任Christopher Tanayan博士告訴《healthline》,該項研究通過代謝物測試以最準確的方式量化一個人的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與健康飲食,而這可能是建立飲食與心肺健康之間關聯的最客觀方法。什麼是心肺適能?心肺適能為長壽和健康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它能反映人體運動時提供和利用氧氣的能力,並綜合了心、肺、血管、肌肉等多個器官系統的健康狀況。雖然運動會增加心肺健康,但在運動量相同的人群中,健康狀況也存在差異,這表明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該項研究想探究營養豐富的飲食與是否也與身體活動有關。該研究包括2380人,平均年齡為54歲。參與者在腳踏車測功計(cycle ergometer)上進行心肺運動測試,以測量峰值VO2,即運動期間可達到的最大耗氧量。參與者還完成了哈佛半定量食物頻率問卷(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SFFQ),以評估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攝取的126種飲食項目及頻率。研究人員藉由用健康飲食指數(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 AHEI;0至110)和地中海飲食分數(Mediterranean Diet Score, MDS;0至25)來評估参與者的飲食質量,這兩者都與心臟健康有關。較高的分數表示更好的飲食質量,像是強調蔬菜、水果、全穀物、堅果、豆類、魚類和健康脂肪,限制紅肉和酒精。【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到底怎麼吃?】該研究發現,那些在健康飲食指數和地中海飲食分數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其峰值VO2分別比其他人高出5.2%和4.5%。此外,健康飲食也與更好的新陳代謝健康有關。不過Mi也指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並不能斷定吃得好會帶來更好的健康,或排除反向關係的可能性,意即健康的人選擇健康飲食。【資料來源】.You are what you eat: healthier diet may improve fitness.Switching to Healthier, Mediterranean-Style Diet May Be Equal to Taking 4,000 More Steps
-
2023-05-15 焦點.健康知識+
揭密「睡覺說夢話5大原因」小心是帕金森氏症、失智症初期徵兆!這樣做停止說夢話
過半的人都曾說過夢話,但夢話到底是什麼?專家表示,說夢話是人類睡眠行為的正常變化,與基因、記憶力、壓力、睡眠不足相關。人通常在「非快速動眼期」(NREM)說夢話,不過若發生在「快速動眼期」(REM),可能會演變成「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如喊叫、揮打等狀況,甚至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的初期症狀。外媒《現場科學》(Live Science)報導,夢話是指一個人在睡著時發出聲音,包括單詞、短語句、喃喃自語、喊叫或是笑聲。過半的人都曾經歷過夢話,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出現,而且兒童中更常見。《睡眠醫學雜誌》(Sleep Medicine)2010年發表的研究統計,三分之二的人成年後至少說過一次夢話;《大腦與發展》(Brain & Development)期刊1980年發表研究顯示,一半的孩童每年會說一次或多次夢話,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每周至少說一次夢話。說夢話並非睡眠障礙,而是人類睡眠行為的正常變化。國際睡眠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將夢話、打鼾或睡眠抽搐列為「獨立症狀、明顯的正常變異和未解決的問題」。 說夢話5大原因 說夢話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人員推測與大腦活動相關。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睡眠神經科主任艾瑞克聖路易斯(Erik K. St. Louis)表示,根據分析顯示,夢話和正常清醒時的言語之間存在相似之處。《睡眠》(Sleep)雜誌2017年發表的研究表示,夢話的語言、模式、句法和語義,與人們日常對話有相同規則。夢話也可能與記憶有關,由於大腦會在睡眠時將重要的經歷記入長期記憶,2018年《睡眠醫學評論》( 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文章顯示,有可能是大腦當時正在篩選記憶,因此人會說夢話「口頭重播」。兒童和成人說夢話的原因則可能不同,夢話和其他不尋常的睡眠行為在孩童身上更常見,這可能與兒童時期大腦發育的階段有關,孩子的大腦「在睡覺時學習什麼不該做」。美國睡眠醫學會主席珍妮佛馬丁(Jennifer Martin)表示,大多數孩子長大後會逐漸擺脫這些夜間喋喋不休的情況,雖然未來仍有可能會因壓力或睡眠不足而發生。至於成年人說夢話可能與遺傳因素相關,根據2001年發表在《精神病學遺傳學》(Psychiatric Genetic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說夢話會在家族中遺傳。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表示,說夢話可能伴隨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1基因(有家族史)2大腦正在將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3兒童時期大腦發育4壓力5睡眠不足 夢話反映內心秘密? 許多人認為夢話反映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祕密。但根據2017年發表在《睡眠》(Sleep)期刊上的研究表明,經由3,349個錄音證實,夢話說的詞大多是「不」,另一半的夢話則無法辨識。因此專家評估,人們說的夢話似乎不是內心的秘密,夢話內容仍然是個謎。2009年發表在《睡眠》(Sleep)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有些人會在做夢時說夢話,並說出與夢境相符合的短語。不過馬丁表示,大多數的夢話與做夢無關,因為它通常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此時大腦進入慢波深眠,活動降低。至於「快速動眼期」,腦部活躍、身體肌肉放鬆癱軟。如果人在快速動眼期說夢,恐是更嚴重問題的癥兆。聖路易斯表示,「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可能會演變成劇烈的睡眠行為,如大喊大叫、拳打腳踢,導致患者或同床伴侶受傷,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的初期症狀。若出現上述狀況應及早就醫檢查。 如何停止說夢話? 說夢話通常無害,但1成的夢話是說髒話和咒罵,可能會讓聽到的人不舒服,另外,夢話也與睡眠障礙和淺眠有關。想要讓人停止說夢話,專家建議可以「輕推」他們,輕度打擾可讓人停止說夢話。《睡眠研究雜誌》(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增加慢波睡眠、非快速動眼期睡眠的干擾,導致夢話和夢遊。專家提醒,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可降低夢話與夢遊的狀況。換言之,若擔心夢話擾人而讓伴侶先睡、自己晚睡,其實會導致說夢話的狀況更嚴重。 【延伸閱讀】健康,從減齡開始!不只變健康,還找回年輕神采想要健康長壽!每天5色蔬果至少吃3色 1表看怎麼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60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3 養生.聰明飲食
168斷食、隔日斷食、十日斷食...方法怎麼做?好處、壞處有哪些?「4種間歇性斷食」大公開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是指在12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內,都不攝取熱量,或只攝取少量的熱量,持續2~21天左右,進而改變身體代謝模式的飲食法。168斷食、52斷食⋯⋯隨著健康飲食、減肥飲食風潮的盛行,也越來越多人嘗試不同的間歇性斷食法,就希望能「健康瘦」。然而長時間不吃東西也讓人擔心出現低血糖、腸胃炎的問題,今天就要介紹7種不同的間歇性斷食法,一次搞懂正確的斷食法怎麼做才能瘦!斷食法是什麼?斷食法到底有哪些?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是指在12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內,都不攝取熱量,或只攝取少量的熱量,持續2~21天左右,進而改變身體代謝模式的飲食法。維持身體功能運作所使用的熱量,主要是葡萄糖,但長時間不進食的情況下,身體會開始燃燒儲存的脂肪作為熱量,便能達到燃脂的效果;除此之外,身體也會更有效率的利用能量,使得代謝變快、延緩老化,更容易維持正常運作。‧168斷食法(一日或二日內斷食法):這是最常見的斷食法,將一天24小時分為16:8小時,只在8小時內進食,而16小時保持空腹,熱量攝取則維持在每天的基礎代謝所需。至於要從什麼時間開始計算,取決於自己,可以選擇晚一點吃早餐,或早一點吃晚餐。除了168之外,當身體習慣之後,也可以將時間調整成18:6、20:4斷食,或是將時間拉長到以48小時為單位,挑戰36:12斷食、42:6斷食等,都屬於168斷食法的延伸變形。‧隔日斷食法:以兩天為一個循環,一天正常吃,隔天則斷食,如此循環2~21天。斷食期間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約莫一碗半的白飯。‧52斷食法:以一週為一個循環,5天正常吃,2天斷食,斷食期間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52斷食法也算是隔日斷食法的變形,只是循環期間比較長,因此對入門者來說比較不會那麼痛苦。52斷食法也很適合上班族,5天上班時保持正常進食,週末在家則做一些輕運動並斷食,也可以幫助身體從疲勞、過度應酬的暴飲暴食中恢復。‧十日超低熱量斷食法:這是以德國Buchinger指南為基礎的斷食法,也是德國醫療界的標準斷食指南。此指南修正於2010年,以10天為一個循環,包含1個清潔日(排出體內糞便),5個斷食日、4個復食日。1個清潔日主要是幫助腸胃先排出積存的糞便,避免突然長時間的斷食造成腸胃蠕動不良;5天的斷食日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復食日則可以緩慢增加攝取的熱量,避免一下恢復正常進食後的身體不適。斷食法真的有效嗎?事實上,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間歇性斷食可以有效改善代謝問題,例如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而12小時是一個基準點(S.D. Anton et al., 2018)。在2019年,一項針對1422人的觀察性研究中,使用Buchinger指南斷食的人,有93.2% 的受試者身體和情緒幸福感增加,404名原本有身體疾病的受試者中,341名(84.4%)改善。因此斷食不只能改善身體不適,也能讓情緒變得穩定愉悅(Toledo et al., 2019)。入門者:168斷食的4週SOP‧第一週:拉長斷食時間:|本週先習慣一天斷食12小時。|在斷食期只喝無熱量飲料,例如水、茶。|進食的12小時不限制熱量,但睡前2小時必須不攝取任何熱量。|澱粉/蛋白質/脂肪=20/50/30,或是10/30/60(生酮飲食)。‧第二週:學會吃乾淨的食物: |習慣一天斷食16小時。|在斷食期一樣只喝無熱量飲料,例如水、茶。|澱粉:全穀物。|蛋白質: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豆類,不吃紅肉。|脂肪:不飽和脂肪或堅果。|增加有氧運動量,例如一天騎腳踏車或跑步20分鐘。‧第三週:維持第二週飲食、運動量:|基本上遵照第二週的飲食原則。如果運動量增加,可以調整攝取的澱粉量,稍微多一點,但一樣以全穀物為主。‧第四週:維持前兩週飲食、運動量:|基本上維持前兩週的飲食原則,但可以在有氧運動外增加重量訓練,以一週至少一次,最多三次為原則,適度調整蛋白質攝取量。進階者:十天超低熱量斷食法SOP由於此斷食法可能會導致不適,因此在開始之前最好能諮詢營養師或醫師,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查,例如血糖、血脂值等。‧第一天:清潔日(準備斷食)|將一天熱量攝取壓低到1000大卡。|避免會讓自己興奮的成分,例如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減少活動,讓身體有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到第六天斷食日:|水分:每天要喝到2500cc的液體,幫助腸胃蠕動,可以是無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是不含咖啡因的草茶。|澱粉:不需要特別吃澱粉,如果需要,可以吃纖維比較少的穀物,避免增加腸胃負擔。|蛋白質:在斷食中不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按照每天攝取熱量的20~30%份量攝取即可。|脂肪:請盡可能以不飽和脂肪酸補充,例如亞麻籽油。油脂除了維持熱量也可以保護腸胃黏膜。|維生素:如果維生素不足,可以透過營養劑補充,或是增加蔬果的攝取量。|活動量:維持身體活動,因為熱量減少會讓身體寒冷,適度的活動可以增加代謝跟維持體溫。|警告:如果感到不舒服,請停止斷食並就醫。‧第七天到第十天:復食日|可以先吃一些纖維比較高的水果,例如蘋果。|當感覺自己腸胃有蠕動、順利消化這些纖維比較高的水果後,可以再補充一些穀物,以及不飽和脂肪。|復食日第一天可以進食800大卡,第二天1000大卡,第三天1200大卡,第四天1600大卡。|在復食日時,每天還是要喝足2500cc的水量,幫助腸胃恢復蠕動。參考資料:Grant M Tinsley, Paul M La Bounty,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clinical health markers in humans, Nutr Rev. 2015 Oct;73(10):661-74.Toledo et al., Safety, health improvement and well-being during a 4 to 21-day fasting period i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cluding 1422 subjects, PLoS One. 2019 Jan 2;14(1):e0209353.de Toledo, Francoise Wilhelmi, M.D./ Hohler, Hubert, Therapeutic Fasting: The Buchinger Amplius Method (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 2010).延伸閱讀:.吃得越少,活得越老?研究稱減少卡路里可減緩衰老以延長壽命.靠限時飲食逆轉脂肪肝有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揭改善關鍵.營養師推「八二法則」防衰老又滿足口欲 還能減少自由基產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5 醫療.新陳代謝
僅控制血糖不足以讓你健康 研究揭糖尿病前期要長壽取決2因素
【本文重點】一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的研究表明,僅控制血糖可能不足以讓糖尿病前期患者長期保持健康。該研究發現僅恢復正常血糖數值並不會降低死亡風險。研究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應該採取健康行為,例如進行更多的身體活動和戒菸,與死亡風險明顯降低和預期壽命延長有關。該研究結果顯示,從糖尿病前期到恢復正常血糖數值並養成健康習慣的成年人死亡風險明顯較低。--by ChatGPT如果你患有糖尿病前期,通常可以採取措施使血糖數值正常化以防止病情發展為2型糖尿病,但一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的新研究表明,僅控制血糖可能不足以讓你長期保持健康。事實上,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大約25%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會在3至5年內發展為糖尿病,多達7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其一生中會發展為糖尿病,此一進展與更高的死亡風險有關。該項研究指出,與糖尿病前期患者相比,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在恢復正常的血糖數值後並沒有降低死亡風險。不過,若是將恢復正常血糖與採取健康行為相結合,例如進行更多的身體活動和不吸菸,與死亡風險顯著降低和預期壽命延長有正相關。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來自台灣45782名參與者的數據進行了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其中超過一半的參與者(62.9%)是男性,平均年齡為44.6歲。所有參與者在1996年至2007年的首次門診就診期間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前期。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從糖尿病前期到正常血糖數值並養成健康習慣的成年人的死亡風險明顯較低。例如逆轉糖尿病前期並保持身體活動的成年人,其預期壽命比不運動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長2.5年。此外,恢復正常血糖數值但仍吸菸的參與者,其預期壽命比從未吸煙的持續性糖尿病前期患者低3.6年。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糖尿病前期患者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延伸閱讀:延長2型糖尿病患者壽命 研究建議這樣吃可讓死亡風險降24%】什麼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狀態通常以輕度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障礙為特徵。與2型糖尿病一樣,糖尿病前期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癌症、失智和死亡的風險較高有關。研究人員使用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的診斷標準以確定每個參與者的糖尿病狀態。以下為研究人員的具體定義:.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FPG)數值為100毫克/分升至125毫克/分升.正常血糖水準(正常血糖):FPG數值低於100 毫克/分升.糖尿病:FPG數值為126 mg/dL或更高為什麼降低血糖還不夠?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浙江大學教授Wenyuan Li告訴《verywellhealth》,雖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為什麼逆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的死亡風險並不比持續性糖尿病前期的人低,但這可能是可能是因為有個體潛在的健康疾病和條件導致風險增加。換言之,Li表示,恢復到正常血糖後,個體可能仍有潛在的代謝異常,增加死亡的風險。【資料來源】.A Long Life After Prediabetes Depends on These 2 Factors
-
2023-05-03 養生.聰明飲食
飯、湯、肉、菜先吃誰?「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 高敏敏:8分飽就要停下筷子
剛放完連假,過了一個假期,是否覺得自己已經吃到營養過剩?臉上的嘴邊肉看起來肉嘟嘟,臉整個圓一圈。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如果不想囤積過多熱量,「擇食」很重要,建議現代人從飯量+用餐順序調整。擔心吃太多營養過?飯量/用餐順序這樣吃高敏敏表示,若不想平時用餐攝取過多的熱量,可以從改變用餐飯量,及調整用餐的順序,來簡少熱量的攝取及囤積。飯量的調整‧一般族群:每餐飯量8分滿即可比原本少2成飯量,並依照活動量調整,若活動量低則勿吃太多。‧減重族群、減脂族群、控醣族群:飯量5分滿比原本少5成飯量,糙米、五穀米等未精緻澱粉類也是,但把精緻澱粉換成原型澱粉是不錯的方式。用餐順序這樣吃控制好每餐飯量,「進食順序」也很重要,建議順序:湯→菜→肉+澱粉:‧STEP1 餐前喝湯餐前喝湯的湯品以清淡湯為主,避免濃勾芡湯。因為勾芡中含有大量澱粉,熱量密度高、易囤積,多吃無益。‧STEP2 再來吃菜建議每餐至少吃一碗菜(菜量比飯量多),因為蔬果豐富的膳食纖維跟植化素、營養素可以增加飽足感、幫助消化也墊個胃。也提醒大家要各色都吃,並至少選擇2種顏色,另外像是藻類、菇類、大番茄、黃瓜、冬瓜⋯等也都屬於蔬菜類。‧STEP3 最後吃「肉+澱粉」豆魚肉蛋類中的肉類,建議優先選低脂白肉,或以原型為主、少加工品,份量為一掌心大小,像是海鮮類的油脂跟飽和脂肪都較低。如果真的想吃牛,可選菲力牛排,脂含量較低;想吃雞肉類則可選雞胸肉;想吃豬肉可選擇里肌肉 熱量與油脂比較低。‧水果:在餐與餐之間吃除了主食,水果則可以在餐與餐之間吃。建議吃一份1拳頭,切一切放到碗裡8分滿碗的量,一天吃兩份水果,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C。2飲食習慣更健康除了控制飯量跟進食順序,高敏敏提醒,烹調料理方式也是影響熱量關鍵之一。烹調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為主,油煎乾煎也比油炸相對健康。進食時要放慢吃飯速度、不要狼吞虎嚥,這樣才能增加大腦飽足訊息的傳遞,建議8分飽時即可停下筷子。而用餐完畢後要多起身多活動,這樣才能幫助代謝消化、不虛胖。以上高敏敏教你的吃不胖飲食法,用餐時跟著做,讓你健康吃飽不易胖。延伸閱讀:.奉行肉→菜→飯的用餐順序對健康才好?不能一口飯配肉或菜嗎.吃飽不代表吃好!掌握這幾個關鍵,才算是「好好吃飯」.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4種健康飲食」早逝風險少2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1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4種健康飲食」早逝風險少20%
現在有許多種健康飲食模式,想要靠吃來讓自己長壽到底該怎麼做呢?國外有一項研究指出,有4種健康飲食模式,注重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攝取是它們的共通點,只需多吃就可以降低近20%的早逝風險。此外,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教授胡丙長(Frank Hu)也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選擇健康飲食的時機永遠不會太晚,而且可以嘗試不同的健康飲食法,不一定要一直維持同一種。依4飲食指標遵循度分組 遵循高死亡降20%近日,《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了關於健康飲食與死亡風險關聯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追蹤了75,230名女性、44,085男性的飲食習慣超過36年。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胡丙長教授指出,這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世代研究,以了解《美國飲食指南》中推薦的多種飲食模式與早逝、重大疾病死亡的長期風險。研究團隊針對4種符合美國飲食指南的飲食法,包含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等,並依「替代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標」、「健康飲食指標」、「替代健康飲食指標」對參與者健康飲食模式遵循程度進行評分、分析。評分後將參與者依遵循程度由高至低分成5組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團隊發現,與遵循程度最低的組別相比,遵循程度最高的組別其全因死亡率降低了約20%。健康飲食不只一種 改善習慣慢性病死亡風險↓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參與者若在追蹤期間朝健康飲食模式改善飲食習慣,某些慢性病的死亡風險也會降低。研究指出,飲食健康程度改善25%的參與者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6-13%,癌症死亡風險可降低7-18%,神經退化性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7%,呼吸系統性疾病死亡風險降低最多,為35-46%。根據《CNN》報導,胡丙長教授表示,這代表採取健康的飲食模式對健康的影響永遠不會太晚,而且也代表健康飲食對減少早逝死亡數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過去,很少有研究探討不同或多種的健康飲食模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性。透過這項研究也可知道,不止一種方法可以吃得好又為健康帶來幫助。研究中探討的4種健康飲食模式,其共通點為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胡丙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意味著健康飲食有很大的靈活性,民眾可以遵循飲食指南並依個人的食物偏好、健康狀況、文化等,創造屬於自己的健康飲食餐盤。【延伸閱讀】健康,從減齡開始!不只變健康,還找回年輕神采想要健康長壽!每天5色蔬果至少吃3色 1表看怎麼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539】(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 健保署要做「癌篩」還得「追陽」
【本文重點】衛福部表示,健保財源年年虧損,即使已調高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因此最快今年七月將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和降低醫療浪費,同時強化癌症篩檢和追蹤陽性者治療,並找出早期癌症患者,精準使用標靶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比率。此外,推動家庭醫師制度協助解決慢性病患者重複就醫問題,並規畫補位健保,讓商業保險能彌補健保所無法涵蓋的部分。健保署強調,未來健保的收支預算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by ChatGPT高齡化社會到來,加上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健保藥費支出不斷提高,面臨極大挑戰。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近五年健保給付20大藥品金額的排名變化,探討癌症用藥現況與重複用藥的問題。健保財源年年虧損,110年已調高健保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衛福部最快今年七月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期待落實分級醫療,也期待降低醫療浪費。健保署近年盤點健保總額支出,藥費支出不斷提高,其中癌症新藥之藥費成長有相當大貢獻度。新癌藥之需求,不能長期用砍價彌平缺口。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的藥品支出不可能長期著眼於「砍價」,高齡化將增加慢性病患人數,同時也會增加癌症罹患率,癌藥又綁定高價新藥問題,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把藥物給付花費在刀口上,將是健保署未來的重點方向。「健保設立的目的是幫助國人獲得健康、延長壽命。」石崇良表示,全球藥價高漲,現代的醫療環境已和過去不一樣,醫療及藥費隨著新藥科技的發展,只會愈來愈貴。長期以來,健保以砍藥價、節省支出求最大利益當做目標,未來健保的收入與支出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全球癌症人口眾多,癌症用藥是各國新藥研發的重頭戲,具有療效的藥品,都是價格最為昂貴的產品。石崇良說,癌藥的價格不是只有今年高,未來可預期每一年都會上漲,每年政府編列千億預算,就算提高到上兆都可能沒辦法收載所有藥物,「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篩出早期癌,用藥少、效果好,基因檢測助精準用藥。既然現在最昂貴的藥品為癌藥,在提供給付之下,有沒有可能達到最少成本的給付金額?石崇良認為「有」,愈早期發現的癌症,用藥量少、效果最好,等到第三期、第四期才治療,不但藥費負擔大,也可能需要長時間使用。因此目前當務之急,是找出早期癌症的患者,或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健保署也與國健署合作,不僅要做「癌篩」,還得「追陽(癌症確診者)」,用政府的力量幫助患者治療。石崇良說,新冠疫情證實NPI措施(即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染疫,才是守下台灣疫情的關鍵,同理,「強化健康生活」得加強火力去做。如何精準使用標靶藥物,也是未來重點。標靶藥物占所有癌藥花費的最大宗,用藥涉及基因檢測,如果已明確知道標靶藥物針對某一種基因突變,有最好的治療效果,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標靶的費用,就能納入健保給付,其餘則不在此限。加速推動家庭醫師制,避免增加重複用藥比率。少子化加上高齡化,未來的健保會呈現:支付健保費的人口愈來愈少,使用健保的人愈來愈多。石崇良說,台灣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保險的範疇已明顯愈來愈受限,未來也將由政府主導,以「商保」(即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將健保沒辦法顧及的部分,列出補位健保的商保保單,特別是要打破商保對高齡者、疾病的投保限制,讓60歲以上使用醫療最大宗的族群,能真正用到補位健保的商保。高齡化帶動慢性病患者人數,石崇良說,每年慢性病就醫次數高得嚇人,一個人不只有一種慢性病,高血壓看A醫師拿一次藥、高血脂看B醫師也拿一次藥,不只健保醫療費用增加,重複用藥機率也增加。針對該問題最好的解方,就是所有慢性病都只看一位醫師就好,即推動慢性病家庭醫師制度,但目前僅有400萬名多重慢性病的患者有家庭醫師,未來目標希望能讓600萬名患者擁有自己的家庭醫師。強化民眾觀念/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 原廠藥和學名藥一樣好健保署盤點近五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全數都是原廠藥。石崇良表示,近年台灣缺藥其實不是真的沒藥,而是缺原廠藥,從藥品排名可窺見一二。醫師以及患者對原廠藥相對信任,也讓使用率高於學名藥。已經過專利期的原廠藥,現在都已採三同原則: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加上學名藥廠都符合最高規格的PIC/S GMP,品質與原廠藥一樣好,也希望可以改變民眾觀念。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3 養生.營養食譜
傳味、傳承、傳家爺爺的私房菜 串起世代交流
俗話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廚房是阿嬤、媽媽為家人付出愛心的基地,也是家族味道傳承的場域。不過,舌尖上的記憶也有許多出自家中男性之手,以扎實手藝加上愛料理的心,烹煮出私房好味道,遊子即使離鄉逐夢,雋永家鄉菜令人魂牽夢縈。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也乘載著屬於每個家的故事與記憶,透過三餐飲食、節慶文化進行情感的交流,食物除了填飽肚子的功能,也讓人得到修復與滿足。你心中是否有念念不忘的家常菜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為了再現長者的價值,推出「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特別以家族男性長輩為主角,鼓勵代間互動一起記錄難忘的佳餚。食物搭築跨代橋梁,跨越性別、凝聚家庭關係。老盟副理事長陳宏材表示,大家常把廚房跟女性畫上等號,爸爸跟阿公好像總是坐在客廳等吃飯,男性會做的菜餚也只有泡麵。「爺爺的傳家味」活動想顛覆這些刻板印象,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家中男性長輩的私房佳餚與動人故事,同時推動代間教育,將祖孫參與過程轉化為世代價值。記錄成冊的食譜書不僅蒐羅了各家美味傳承的料理筆記,也描述每道料理背後的趣事和難忘的生命經驗,這本書蘊含了對「食育」的思考,在做菜與吃飯的過程中傳達健康飲食觀念。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分享,看到《爺爺的傳家味》食譜書,想起家人一起備料做菜的情景,逢年過節全家族圍坐在三合院前,阿公帶著大家做紅龜粿、搓湯圓,叔伯阿姨忙碌穿梭廚房和廣場,菜刀鍋鏟聲此起彼落,宅院內外瀰漫著香氣。李麗芬認同活動主軸:翻轉性別歧視與偏見。為迎接高齡化時代,政府擬訂「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自2023至2026年期間投入逾1200億元,揭示自主、自立、共融、永續四大發展願景,鼓勵年長者走出家門,並提升不同的世代共融。下廚是凝聚家庭成員的時刻!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爺爺的傳家味》徵件的精神為發揚高齡人才再運用,即使退休也能繼續維持社會參與;其次是跨越性別主流,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達成性別平等的目標。「青銀共創」是因應高齡社會的解方之一,這次透過記錄傳家味,橋接青年與長輩,合力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更顯珍貴。《爺爺的傳家味》是貼近一般家庭需求的食譜書,活動增進爺孫、叔姪輩的互動機會,促成了世代傳承與分享。全國72道好滋味,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奪冠。來自全國共72件的投稿作品中,有乘載著親情的溫馨故事,也有帶著遺憾復刻菜餚的苦澀心情,幾位高齡長輩患有失智,家人用味道幫忙找回記憶。《爺爺的傳家味》共收錄10道勝出經典菜餚,包括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如意醉雞捲、東坡肉拌長壽麵線、阿公的梅干扣肉、祖傳香Q滷豬腳、石榴炒蝦鬆、記憶中的味道客家小炒、年年有魚、好彩頭好滋味、紅燒魚。每一道傳家味背後都意涵著對家的嚮往,或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傳達滿滿的感恩、懷念與傳承。獲得徵件首獎的蔥明煎包&高分煎餃,飽滿內餡是陳天水對家人的愛!孫女陳以沛形容:「冷颼颼的天氣裡,煎包、煎餃都變成我的暖暖包。」多年來,陳天水定期從高雄寄來台北的美食,心靈與胃都滿足了,每次聽到媽媽熱鍋子的滋滋聲,就會想起遠方的阿公。陳以沛笑說要把這個味道學起來,當成傳家味食譜,以食傳愛,未來也要親手做給親朋好友品嘗。高分煎餃(以下材料約可做150顆)食材:1.5斤高麗菜、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水餃皮調味料: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作法:1.先將1.5斤的高麗菜切細,加少許鹽巴,用力擠壓以瀝出水分。2.把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高麗菜,全部攪拌均勻。3.用水餃皮包入餡料,捏出一顆顆飽滿的餃子。4.在鍋裡放油、放入煎餃,另事先準備少許的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倒入麵粉水並蓋上鍋蓋,大約等5分鐘,麵粉水收乾即可起鍋。● 阿公小撇步:1.攪拌好的餡料要先放在冰箱1.5小時,會比較好包。2.蓋上鍋蓋,注意聽水滾的聲音;水滾後,可掀蓋淋入少許油再蓋起來,把火轉小一些,避免煎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