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癌症.頭頸癌
搜尋
化療
共找到
1249
筆 文章
-
-
2022-11-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無暇哀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老年喪偶」。這是人生最困難的生命考驗,長壽固然是許多人憧憬的目標,但勢必要付出的代價是老人總有一天必須面對鰥寡孤獨的考驗。本週我們邀請到兩位先生因病過世已有一段時間的夫人,回顧當年自己如何接受終生伴侶離世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也邀請一位具有安寧照護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如何幫忙家屬。我們非常感謝兩位作者分享這段走過憂傷深谷的經驗,更希望她們因爲寫出鬱積內心深處的離愁,重溫過去共同生活的甜美回憶。先夫摯友在四月初,不知我正在ICU;來訊息向我邀稿。他說:「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不管多幸福多如意的人生,夫妻之間一定有一個人會先走。而在現今的環境,雖然平均餘命因為醫學的發達而逐漸延長,但是年紀越大,對這種愛人的離開,更是越來越難適應,所以我很想邀請幾位好友的遺孀,與我們分享她如何成功地『走出哀傷的深谷』。」我驚訝於他用肯定的語氣認為這幾位遺孀已成功走出哀傷。其實要如此判斷是要確實知道幾個步驟:先有哀傷、沉溺哀傷不拔、力圖脫困振作、尋求到化哀傷為力量的釋懷。鴻傑離開我再約半個月滿一年半。他去世後,與其說我現在是「成功的走出哀傷」,不如說「我成功的浸淫於美憶及感恩中」。或許是因我們的經歷較特殊,他一直硬朗的身體,在最後的十年,卻受累於健康因素的限制。不但失去原有比常人強的工作能力,思考統合能力,靈活運用電腦的能力,還因走過鬼門關,住院355天,四進四出加護病房,身心經歷的折磨非比常人。期間只有我倆相依為命,幾乎沒請看護,我全程陪他走過。從他生命力因化療不適很快的趨近於零(嚴重敗血),到緩慢的重拾回近於常人的生活。他本來是工作忙到無暇陪我,到最後十年是兩人成連體老人相扶持。我把這機緣看成上蒼的補償及給了更能透徹體會愛的真諦的機會。我倆都學習了這輩子未曾想過,未曾遭遇的事,因此更懂對方,更珍惜彼此。若要說打擊,2014年2月他因肺腺癌開刀後,後續的化療,才第一劑的白金打過,不到一週就突然昏倒,繼之敗血,不到十小時就被宣告需要有最後的心理準備。還好進了加護病房,三隻升壓劑齊用,全賴呼吸器與藥劑在支援,白血球掉到240個,無免疫力,無抵抗力,偏偏急救時插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經過關鍵五天,血壓稍回來,肺炎,呼吸窘迫非常嚴峻。打了嗎啡減輕他的痛苦。開放的探病時間進去看他是交織的各種管、各種針露在蓋被外,看不出他的表情。房內各種儀器及監控儀器都在發出各自的聲音,他則是昏迷的。我覺得那時才是最哀痛的煎熬,前景是什麼,完全無法掌握,我只能一直在扮演簽署同意書的角色。感謝醫護的盡心努力,感恩醫學的精進,到他有意識,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時已超過一個月;而真正較穩定,沒有一再進出加護病房是半年後的事了。355天後出院時是比植物人好,但有很多障礙。領了重大傷病卡,領了殘障手冊。短期記憶受損,氣切管仍在,外加迴腸造口,還有血管阻塞治療中。回診是我開車送陪,居家照護是我囊括所有護理與家務,連身體復健也是我設計陪著作。從無法自行走路,手無舉杯之力,心跳因仍在100左右,吃東西容易喘;到我有勇氣帶他去外食,甚至在buffet 自己端盤取食,是出院後八個月後的事。到他有能力走上坡路,踏青一小時是2017以後的事了。只能說這段共同努力的日子,隨時都明白無常還是有可能會再遇到,但與其罣礙倒不如更珍惜日日的進展與兩人更融合的感情。試想,他怕我孤獨,努力戰勝病苦,熬過艱鉅的躺床近年,無法翻身無法言語,求活就是只為能多陪我。我照護他不遺餘力,做到忘我,無我;就是一個信念,要把他帶回家,讓他能夠與我共度晚年。兩人共同患難後更懂水乳交融的可貴。平日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是會擔心兩人中任一人臨走時的險境是否應付得來。走過顛簸,闖過鬼門關,重拾的生命猶如上蒼的贈品,只能祈禱,希望被收回時一切平順。果然,2020/12/3臨睡前,他在與我對話中,突然祥和的嚥下最後一口氣。五秒決定了陰陽兩隔。急救無效後。只有我和兩位學生守靈。我一再親吻他的額頭,感受到他體溫的下降,低語告訴他:「辛苦了,放心走吧!未了之事就交給我來。」最愛走了,哪有哀痛沉淪沮喪的時間。擺在眼前的是好多後事要處理,完全都得自己來。女兒獨自趕回台灣,因為疫情隔離,幫忙有限。出殯後,她急著離開臺灣回僑居地,外孫子女等著她。這一年半,光是報稅繼承處理就花了半年。我很想外子,很感謝他當年有勇氣追求我,並給了我一生精彩。他的內斂與寡言,讓好多人只知道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很少人知道他其他才華,及豐富的內涵。我像是獨享了他各種真善美。元稹的一首詩,最能詮釋他走後給我的觸思。詩人元稹的《離思》,全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鴻傑是這一生中最令我折服的人,也是最與我匹配的人。我可以因為他,放棄自己原想追求的理想,就專心在協助他,讓他無後顧之憂,以他的理想當成自己的理想來追求,所以我也融入他的工作領域,甚至與他的學生打成一片,當溝通的媒介。他走後,學生甚多追思。於是我立下為他出紀念文集的願望,分享他各方面的才華遺作,我用了元稹後半段的詞當成書的副名。書厚達540頁,全彩色版精裝,結緣贈送。這書我趕在他第一個冥誕前出版。八月底,離他往生約九個月,幾乎是不眠不休,浸淫在他從文藝青少年到爐火純青的教授,隨手拈來都是令人墜入詩篇般優美意境的描述,道出台灣山林之美,有系統的介紹了護國神山與它孕育的森林如何造就這寶島臺灣,有感性,有知性。我哪有哀痛,只是更佩服與更感恩過去半世紀的相知相惜。只因我們都共同努力過,很充實的走過,擁有過的是永存在識田的。抱著書如懷抱他,我不哀痛!出了書,我又進一步成立以他名義立名,獎助與他有相同理念,有心研究臺灣森林有關的學術研究者,希望能繼續他的志業,使之能更臻完善。忙了一陣子終於有專業學者願意接受委以重任,我扮演贊助的出資人。一切就緒了,下半年就可以上路,十年的計畫,預計每年百萬,讓我在有生之年好好運用長年來與鴻傑勤儉生活的積蓄。我不哀痛,因為他仍在指引我!
-
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來襲/流感、肺炎鏈球菌多重感染,治療更棘手!
過去兩年多來,全民嚴防新冠肺炎,產生「免疫負債」,讓臨床醫師如臨大敵,擔心社區同時爆發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台大醫院一般內科胸腔、重症醫學主治醫師古世基警告,如果接連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病程惡化速度極快,治療棘手。古世基表示,入冬以來,門診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明顯增加,以成人胸腔科為例,患者常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或是罹患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且常有氣喘、肺阻塞等共病,一旦接續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性感染,本身痼疾及呼吸道病變恐再惡化。不管是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都從上呼吸道入侵人體,順著黏膜往下進入肺部,甚至延伸全身。氣喘、肺阻塞等患者呼吸道粘膜保護力較弱,古世基指出,若接連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惡化成肺炎的比率增高。臨床觀察,約百分之五至十的六十五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流感病毒後,因抵抗力變差,又引發肺炎鏈球菌感染,以致原有慢性疾病、新感染疾病雙雙惡化。最近早晚溫差大,室內活動頻率變多,古世基表示,若體內沒有長期保護性抗體,容易感染病毒、細菌,最怕合併發病,症狀嚴重,需緊急住院,人數一多,勢必衝擊醫療量能。古世基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爆發時,不少健康孩童的鼻腔粘膜中就存有肺炎鏈球菌,最近正值季節變化,肺炎鏈球菌更是伺機而動,小孩如被感染,家中大人也可能遭殃。古世基建議,高齡族群、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正接受免疫治療或化療等抵抗力較弱的病友,除接種流感疫苗外,應盡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感染風險。
-
2022-11-12 癌症.乳癌
類似長新冠腦霧易健忘的化療腦! 乳癌患者每3人就有1人
疲勞、憂鬱、腦霧、胸悶症狀,卻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乳癌康復者長期後遺症也類似長新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有這類困擾。今年乳癌防治基金會25周年大型病友會活動,現場聚集超過300人,並邀請知名藝人朱芯儀擔任主持人,她大方分享從確診乳癌至今的心路歷程。「有人稱他們是倖存者,但我更傾向稱他們為乳癌康復者」,張金堅說,台灣一年新診斷超過1.4萬人,近年5年存活超過85%,以此估計,台灣目前約有30萬乳癌康復者,因接下來隨存活期延長,面對的問題也可能大不相同,基金會將康復者照護協助列為重點之一,畢竟除對抗癌細胞,「活得快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感」也非常重要。今年基金會蒐集病友問題發現,有別於早年病友問題多聚焦治療藥物與成效,這次不少病友關注「癌後生活」,除了治療完後自覺比以前健忘、容易疲勞、失眠等身心問題,癌症對親密關係、生育議題的影響,也頗受關注。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為例,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有人把這個稱作化療腦,患者自覺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變差、甚至有認知障礙等,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自己有這類困擾」。另外,治療還可能引發長期心血管問題、骨骼健康、淋巴水腫等問題,疲勞、頭痛也不少見。至於,患者也關心癌症心理負擔引發睡眠障礙、外型改變影響伴侶關係,甚或處於生育年齡的年輕乳癌患者何時能懷孕?張金堅說,因治療癌症錯過生育年齡、難有「子」望該怎麼辦,都是不少乳癌康復者面臨的問題。這些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亟需被關注。張金堅說,乳癌病友癌後面臨性生活改變、生育問題等,過去有些病友會羞於啟齒;但這些問題一樣可向醫療團隊尋求協助。先前有一名確診時已經是三期的患者,不僅抗癌成功,在治療後還接連生了兩個小孩,基金會也補助部分費用,讓她帶著孩子出國圓夢。朱芯儀在病友分享,得知罹患乳癌後,從一開始震驚到化療後的皮膚、腸胃、掉頭髮等副作用,以及長達18小時的乳房全切以及重建手術。至於癌後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有沒有改變?朱芯儀說,術後真的有很多改變,更珍惜自己的身體,更疼惜三個寶貝孩子,至於老公則是「變得更體貼」。「癌細胞在我身上是挑錯人、算癌細胞運氣不好,我一定把你趕走」。今年病友活動除了比照往年公布「讓愛飛翔」病友補助人選,頒發優秀論文獎,同時也表揚乳癌領域傑出研究者。今年得獎者是連續多年致力乳房醫學會相關事務推動的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教授。張金堅說,當患者確診為乳癌後,臨床醫師依據期別、腫瘤特性以及保險預算等,從化療、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以及本次病友會專題演講分享抗體藥物複合物(ADC)、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相似藥等最新資訊,為患者量身定制、精準治療。張金堅說,乳癌康復者除於後續回診追蹤時,應針對復發與否及癌症治療可能造成的長期後遺症持續照護監測外,包括良好的體重控制、適度的運動,其實也有助降低復發以及長期後遺症。至於若因為身體形象改變等面臨性生活、生育問題等,一樣可向團隊尋求協助、一起克服,別讓後遺症拖垮癌後人生。
-
2022-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道健康、預防失智都靠這習慣
《今周刊》於10/25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合勤健康事業總經理李柏憲,以「迎向熟齡健康生活」為題,鼓勵長者著重自身健康並預先規劃未來,才能愜意、有尊嚴的享受退休生活。其中,運動被視為老後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專精失智症研究的陽明交大副教授莊宜芳表示,想預防失智、延緩老化,最好在進入中年後就保持「三動」:運動、動腦、社會互動。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從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擁有運動習慣的人腸道健康比較好,運動更能促進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環保,鼓勵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預防失智、退化要「三動」:運動、動腦、保持社交互動 莊宜芳先是分享自己母親—何老師的故事,提醒長輩面對「正常退化」應及早評估治療,延長健康餘命。 何老師過去從事教學,培育很多專業護理人員,退休後長期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照顧癌末病人,很愛參與宗教經典讀書會,與附近鄰居打拳做運動,每日傍晚就張羅一家的晚餐,含飴弄孫。 幾年前,何老師開始會重複說已經講過的事情,煮飯也常常忘記關火,並漸漸不參與社區活動、甚少為煮飯。這一年,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熟悉的人事物開始不記得。後來,經由一連串的測驗與腦部檢查,何老師是失智症前期—有輕度認知障礙。 莊宜芳指出,隨年紀大的長輩會有「正常退化」現象,偶爾忘記事情,對瞭解比較複雜的對話或指引感到困難;不過,若簡單字詞想不起來,忘記熟悉人事物就到了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最後,若穿衣、煮菜等生活無法自理,還有明顯的情緒與行為變化,可能就患有失智症。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共約390萬人,其中有8%為失智人口、約31萬人;15-20%輕度認知障礙、約70萬人,全台總計有100多萬人。 莊宜芳指出,失智症目前沒有真正有效藥物,只能延緩退化,雖然少數人可以透過積極治療,改善恢復,但大多數只能預防持續惡化、維持輕度認知狀態。不過,據統計,五年內有1/3輕度認知障礙會持續惡化到失智程度。 莊宜芳分享,輕度認知障礙者有85%生活在社區當中,鼓勵照顧失智、認知障礙者的家屬,要常常微笑,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不與他爭論對錯,生氣時退一步轉移注意力,讓多參與家庭生活。 至於要如何預防失智症?莊宜芳建議40~50歲就要開始保養,最好要做到「三動」—運動、動腦、以及與人互動。 第一個是「運動」,雖然有點無聊,但一定要持之以恆;第二個是「動腦」,要不斷思索如何動腦,而且退休後也不能鬆懈;最後則是「互動」,社交互動非常重要,也是許多熟齡族退休後很難維持的一件事。她強調,退休後仍應維持社交網絡與互動,這是將來預防或延緩退化最好的方式,也是自己就能做到的事。 運動者腸道黏膜漂亮,規律運動能促進蠕動、改善便秘 朱光恩則由預防醫學的角度提醒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以大腸內視鏡檢查最為重要。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最容易罹患癌症,有6個來自消化道,而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率全世界第一,每10萬人口就有45.1人罹患大腸癌;其中,50歲以上,終生罹患大腸直腸癌7%。 朱光恩指出,大腸癌晚期發現就需要化療、電療,甚至標靶治療,要花很多心力,臨床上許多小於1公分小瘜肉就可能是癌症,提醒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曾解血便,以及不明原因貧血應定期進行大腸內視鏡健康檢查。 朱光恩更以診所健檢統計數字指出,近年大腸有瘜肉呈年輕化趨勢,提醒50歲以下民眾不要輕忽健康風險。 最後,朱光恩也分享臨床經驗,他說想要活得好、活得久,定期的健康檢查不能少,另外「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他笑說,自己20幾年來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有個小小的心得,「我發現有做運動的人,尤其是運動員,他的的腸子乾淨度會比較好,黏膜較光滑、濕潤度較好,看起來就是漂亮、健康一點」,由此可見,運動對腸胃保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20多年來,他個人每周一定要去2次健身房,持之以恆,「我會逼我自己去!」因為平日工作忙碌,總免不了有藉口:「今天很累、很忙、很想睡覺、沒時間…,但就是要排除萬難,該運動就是要運動,運動真的有很多好處。」 他也觀察到,年紀較大的長者,若有運動習慣,甚至能改善便秘的問題。「如果水分喝得不夠多、膳食纖維吃得不夠,這時候運動就變得很重要。」他說,如果能做一些核心肌群運動,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體內環保有幫助,運動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到下午就想睡、晚上卻睡不著…當心惡性循環拖累健康!對抗疲勞先補氣,練一招提神補元氣.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0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奧斯卡掌摑事件 談女性落髮
今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結束後,最佳影片是哪一部?最佳女主角是誰?似乎都不是影迷討論的重點,因為今年典禮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暴力事件:大明星威爾史密斯因不滿愛妻被主持人調侃,竟然衝上舞臺朝主持人克里斯洛克一巴掌揮下去。原來口無遮攔的克里斯看到坐在臺下的史密斯太太光頭造型,調侃期待她能演出「魔鬼女大兵《G.I. Jane》續集」。或許他以為這是無傷大雅的玩笑,卻忽略了這些年來史密斯太太不明原因的落髮,是經歷了多少挫折與治療失敗,才會忍痛將象徵女人性感柔美的頭髮剃光。調侃女性的光頭造型,是在傷口上撒鹽。印象中,許多人都以為落髮是男性的專利,事實上,大約三分之一女性一生當中可能經歷過落髮問題。停經後婦女更可能三分之二有頭髮稀疏的困擾。女人通常較重視外貌,落髮問題對情緒與健康有重大負面的影響。女性落髮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與以下因素有關:老化、荷爾蒙的變化、男性或女性型禿髮家族史、產後落髮、缺鐵性貧血、藥物,例如化療。女性落髮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女性雄性禿。與男性相同,造成落髮主要在於雄激素的作用。女性體內也有少量雄激素(睾固酮),當睾固酮被5-alpha還原酶代謝為二氫睾固酮(DHT),DHT會攻擊毛囊,使毛囊萎縮變成容易脫落的毫毛。●休止期落髮。可能與壓力有關。例如生產、缺鐵性貧血、心理壓力、疾病手術或藥物的影響。大量頭髮同時進入休止期而脫落,造成頭髮稀疏。●圓形禿。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經常與壓力、自體免疫疾病或甲狀腺問題等有關。掉髮沒有特定的部位,最常見的是好幾個硬幣一般的大小,界限明確的脫髮,因此俗稱為鬼剃頭。需要正確的鑑別診斷,根據落髮原因給予治療。【藥物治療】1.Minoxidil(敏諾西代):這是美國FDA唯一核准用於治療女性落髮的用藥。研究證實將藥物塗抹在頭皮上可以刺激頭髮生長,另外也有口服的劑型,但因為可能有多毛與水腫的副作用,須經醫師評估討論後方可使用。2.類固醇:可以治療圓禿,較常見是使用病灶內注射或是外用類固醇,少部分較嚴重的則可能會使用類固醇脈衝治療。3.鐵補充劑:如果是缺鐵性貧血造成的落髮,例如:月經大量出血,子宮肌瘤等,補充鐵劑並找出原因可能改善脫髮的狀況,不過如果血中鐵值是正常的患者,補充額外的鐵並沒有好處。另外,許多落髮與壓力有關。有落髮問題可以盡早到皮膚科門診評估治療,以免毛囊萎縮後會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愛妻身體的缺憾在大庭廣眾下被調侃,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位奧斯卡金獎男星衝上舞台動了手。而結果呢?辛苦建立的形象受重大傷害,成為世界矚目的負面教材。沒有人是贏家。如果當下沉澱個三分鐘,威爾史密斯會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憤怒總是突如其來,忍耐並不是懦弱,如何適當成熟處理憤怒情緒,是人生重要的課題。(本文關於女性落髮部分承「真心皮膚科診所」周宛儀醫師閱稿,僅此致謝)
-
2022-11-04 癌症.卵巢.子宮
前警政署長王卓鈞妻「子宮內膜癌病逝」!哪些人是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
曾任警政署署長、現任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卓鈞之妻賴兆琳,傳出在今天凌晨因子宮內膜癌病逝榮總,身為長媳的藝人丫頭(詹子晴)也低調證實。雙和醫院婦產科賴鴻政醫師在2018年接受聯合報訪文時說,40歲以後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是經血異常,都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且子宮內膜癌是目前台灣成長最為快速的女性癌症,應該更加注意!子宮內膜癌是什麼?跟子宮頸癌有什麼差別?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在台灣的案例佔子宮體癌的92%,在2019年的癌症登記中,有2884位新增病例,在女性十大癌症中可以排到前5名。‧子宮內膜癌: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同場加映: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有何不同?透過下表可以發現到,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雖然都發生在子宮,但是發生部位不同,子宮頸癌發生在陰道與子宮交接區域,而子宮內膜癌發生地點則是在子宮內部的子宮內膜。此外,子宮頸癌主要是因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子宮內膜癌則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出現變化。子宮內膜癌會出現哪些症狀?子宮內膜癌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停經後出血‧異常子宮出血‧腹部疼痛‧月經不規則‧子宮積膿‧貧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曾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指月經與月經之間不正常出血,或是月經期拉得特別長,醫師通常會先替患者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一旦確認有癌細胞,會透過「婦癌分期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等摘除,術後再依照疾病擴展的範圍,決定是否需接受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方式。同場加映:子宮異常出血 醫:小心子宮內膜癌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葛裕民強調,國內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新增2千多例,好發年齡為停經前後,通常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成,約75%的患者在早期就能發現病灶、提早治療;但因子宮內膜癌的高峰期與更年期的年齡相重疊,故仍有許多患者並未在第一時間提高警覺,直到天天出血不停,且出血量大,才意識到身體異狀。賴鴻政說,女性黃體素分泌不足時,會使體內雌激素不斷刺激子宮內膜,導致內膜增生,增加細胞病變風險,特別是肥胖的女性,過多脂肪會讓身體分泌過量的雌激素,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台灣女性多半為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正常的作息,也會影響內分泌,增加罹癌機率。但是要提醒讀者的是:賴瓊慧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曾提到,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所以還是要提醒女性,需要多注意經期變化,是否有不規則情形出現,如果有相關的問題,還是要提早就醫。子宮內膜癌高危險族群整理:‧不孕症或停經後的婦女‧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從未生育過或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家族病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愈高。‧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該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呢?在元氣網疾病百科中提到:1.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女性,應謹慎使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2.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3.多攝取含有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食物,對子宮內膜有保護效果。4.高危險族群(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者、肥胖的停經後婦女、停經較晚的婦女、停經前有多囊性卵巢或功能性卵巢疾病者)更應該接受子宮內膜癌的定期篩檢,篩檢方法為陰道超音波或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參考資料:‧影/子宮內膜癌罹患人數飆漲 成長速度比乳癌還高‧胖嘟嘟又亂經 小心子宮內膜癌‧元氣網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2-11-04 癌症.血癌
誤當白血病為絕症,2病患靠基因檢測奏功!呼籲勇敢面對、接受治療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過去被錯誤認知寫入戲劇當「絕症」看待,如今可透過基因檢測精準治療,58歲陳姓女病患一開始因害怕拒絕治療,後在台中榮總醫療團隊的鼓勵與詳細解釋下接受治療,如今重返工作崗位;46歲王姓男病患說,他聽醫師的話,如今康復。二人今天現身說法,並鼓勵其他病患勇於接受治療。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陳聰智說,早期急性白血病被錯誤認知,甚至寫入戲劇當「絕症」看待,這也讓民眾對它難免會有恐懼,其實目前急性白血病在診斷上有很大的突破,包括檢驗特殊基因可幫助預測疾病預後,以擬定更精準適切的治療方案。很多病患因為有基因檢查,可以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新的精準治療藥物,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陳聰智指出,台中榮總精準醫學中心與血液腫瘤科與在2020年聯手發展次世代基因定序,在院內即可做次世代基因分析,即時偵測初診斷的患者預後基因,並精準治療。基因檢查除了骨髓檢查,簡單的抽血檢查也可以知道有哪些特殊基因存在。陳姓女病患說,當初是骨頭痛,懷疑是不是肺癌或乳癌,就醫檢查都排除,後因住院期間白血球從4萬多飆升到7萬多,轉院向台中榮總求治,被診斷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初害怕治療三個月到半年就走了,本想不要治療,後經過醫療團隊的鼓勵與詳細解釋下,接受新標靶藥物合併高劑量化學藥物治療,去年做完5次化療,目前工作、生活都沒問題。王姓男病患說,他是連續高燒一周不退,抽血檢查發現是急性白血病,當時是晴天霹靂,後轉診到台中榮總,從急診就可感受醫護的積極與關懷,相關檢驗檢查都非常的快速,他接受3次化療,後完成幹細胞移植,雖然化療有些不舒服,現在康復,沒有後遺症,他建議其他病患要聽醫師的話, 勇敢面對、接受治療。
-
2022-11-02 癌症.乳癌
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
女性乳癌死亡率年增10% 居癌症榜首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在衛福部公布的十大癌症中,乳癌發生率近幾年急速飆升,連帶女性乳癌死亡率也增加到24.6%,排名第四,且死亡率年增10.2%,高於其他癌症,嚴重威脅台灣女性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與情況多,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饒坤銘表示,以化療來說,雖是各類型乳癌常使用且重要的治療方式,但傳統化療藥物「有如二戰時期的老式轟炸機」,「一炸下去遍地開花,幾乎殺無赦」,不但腫瘤被破壞,病患的正常組織也難以倖免。魔術子彈問世 乳癌精準醫療新世代近年癌症藥物研究出現新進展,最新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問世,能精準地攻擊特定蛋白質、癌細胞,不會傷及無辜的正常細胞,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鄭翠芬表示,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延伸閱讀:晚期乳癌治療新選擇 「魔術子彈」助乳癌患者走更遠活更好ADCs將小分子藥物結合單株抗體,直接導向癌細胞,減少全身性副作用。饒坤銘強調:「這顆魔術子彈的靈敏度相當高,即使癌細胞異常蛋白質的表現微弱,還是能精準命中。」目前歐美國家在許多癌症的治療上,都已採用ADCs療法。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饒坤銘指出,更特別的是,ADCs療法還具備「旁觀者毒殺效應」。在精密導引下,不但能直接命中目標(腫瘤),「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臨床顯示,僅表現少量蛋白質的癌細胞,理應不在標靶及化療藥物的攻擊範圍內,且並未被鎖定,但在ADCs療法下,能夠誘發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被消滅,提高治療效果。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在副作用方面,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晚期乳癌病友亟需新療法 盼健保支持鄭翠芬指出,據統計,三陰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病例的15%至20%,荷爾蒙陽性乳癌則占60%,一旦晚期轉移,多半只能採用副作用較強的化學療法,但這時患者往往已經虛弱到無法承受有效的化療劑量。對於晚期患者來說,副作用較少的ADCs無異是救命藥,但因目前健保尚未給付,許多病人無法及時用藥,只能任由病情惡化。至於經濟狀況較好的癌友,或可在商業保險補貼下自費用藥,但仍有許多限制, 而且藥物劑量與. 體重息息相關,體重愈重,藥費負擔就愈重。饒坤銘表示,希望在健保財務可負擔的情況下,考慮讓轉移Her2陽性患者接受新一代ADCs藥物治療,以提高患者存活期,並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民眾也應要節省健保資源, 為應付高漲的醫療費用, 增加保費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
2022-11-02 癌症.乳癌
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
胸前頸部皮膚冒出紅疹 塗過敏藥卻未見改善50多歲的陳小姐,六、七年前頸部和胸前皮膚嚴重泛紅,原以為只是過敏或濕疹等皮膚小毛病,但她塗抹藥膏完全沒有效果,無計可施只好到醫院檢查,沒想到竟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而且已經進入晚期。醫師還告訴她,之前皮膚出現的紅腫,其實就是晚期乳癌的癌細胞轉移到皮膚而出現的症狀。此後,陳小姐展開漫長的抗癌之旅,皮膚症狀更成為研判治療成效的重要指標。治療過程中,每當她的皮膚紅腫、破皮,甚至糜爛時,就代表著她對使用中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晚期乳癌患者癌細胞常見轉移的部位大多是為肺臟、大腦,像陳小姐這種轉移至皮膚的案例比較少見,而且皮膚症狀類似濕疹和過敏,一開始容易被患者忽略,而延誤就醫。化療副作用嚴重 晚期乳癌患者治療艱辛陳小姐確診罹癌之後,陸續接受標靶、化療等藥物治療,她原本以為病情會漸漸改善,沒想到一年多後,又因為藥物出現抗藥性,她的皮膚再次泛出紅疹讓,讓她的心情跌到谷底。乳癌的治療過程漫長而且艱辛,尤其在化療的時候,藥物副作用非常嚴重。陳小姐每次接受化療後,不但全身虛脫,精神上也異常疲累,但為了重拾健康,她總是一次一次撐了過來。但沒想到,今年年初,病魔再度上門。她在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幾個月之後,居然出現抗藥性,皮膚破皮潰爛,而且產生更多的副作用,體力嚴重衰退,大不如前,只要走個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心臟功能也受到影響。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 精準打擊癌細胞但天無絕人之路,所幸後來經醫師評估,陳小姐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治療,病情終於逐漸穩定下來,皮膚上的紅疹也消失,這讓她重新看見了希望,心情也慢慢恢復。歐陽賦醫師表示,「抗體藥物複合體」是最新的抗癌利器,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而且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低,對患者來說比較輕鬆,這種新式的抗癌利器,目前在台灣已可用來幫助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到底新式療法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 歐陽賦醫師解釋說,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因此很多患者治療意願低落,常會因為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之下,「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的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 醫療科技進展 癌症病人自費續命 呼籲應加速健保給付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使用新藥治療的患者,往往會面臨沈重且長期的醫療費用負擔。歐陽賦醫師說,他在門診中有十多名晚期HER2陽性乳癌病友,以自費方式接受ADCs治療,效果不錯,副作用明顯較小,且能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但由於目前針對後線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健保未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部分病友全是靠著商業保險理賠,才讓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選擇新的治療方式。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近年也大力宣導商業保險補位健保的理念,今年7月初曾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目前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格,希望保險業者能在健保架構之下,盡力思考規劃「商業健康保險」的補位空間。「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標靶藥物具專一精準擊殺癌細胞且相對於傳統化學治療具毒性較小副作用少的特色,對晚期癌症病友是一個新的選擇,醫界和病友都希望且呼籲能盡快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癌友。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打通血管阻塞的救命關鍵 心臟塗藥支架有健保全額給付嗎?
「你裝了幾支?」心血管疾病患者經驗交流時,免不了互相關心對方裝了幾支血管支架。不管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或因為相關症狀就醫而發現血管狹窄的人,置放血管支架、打通阻塞的血流,成為救命關鍵。今天「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血管支架的使用情形,也提醒您一旦有相關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心肌梗塞是急性且非常嚴重的心臟疾病,不過隨醫學技術進步,在血管裝上支架打通血流,成為普及的手術,也順利救活許多病人。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人說到心臟、大腦相關疾病,都是很致命的情況,因此相關的治療受到許多關注。但血管支架是否納入全額給付,仍需要透過給付後的醫療科技再評估(Health Technology. Reassessment, HTR)從長計議。裸金屬支架為全額給付、塗藥支架為自付差額給付。血管支架在健保給付正式名稱為「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是為了治療心臟因血管狹窄,導致血液無法流通,而需使用的特材。目前健保給付的血管支架包括「裸金屬支架」和「塗藥支架」,其中裸金屬支架為全額給付、塗藥支架則為自付差額給付。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健保收載的裸金屬支架共13項、塗藥支架36項。民國108至110年使用支架的人數分別為4萬4,537人、4萬5,811人、4萬4,789人,年齡層皆以65歲至69歲最多,男女比為3:1。若以各年齡層就醫率來看,則以80至84歲最多。使用塗藥支架人數,約為裸金屬支架的二倍。支架使用選擇上,108至110年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的使用人數分別為1萬5,920人、1萬6,137人、1萬4,792人;自付差額塗藥支架為3萬1,056人、3萬2,134人、3萬2,207人,使用塗藥支架的人數都約為使用裸金屬支架者的二倍。使用件數方面,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三年來分別為1萬6,878支、1萬7,103支、1萬5,600支;差額給付塗藥支架則分別為3萬3,236支、3萬4,377支、3萬4,400支,每人平均植入的血管支架為1.57至1.66支。每一病人每年給付以四個血管支架為限。對於民眾多使用塗藥支架,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尊重患者需求與醫師專業判斷,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的見解。當然醫學倫理非常重要,也許有些醫師會因為想要病人用差額的醫材,就說健保全額給付的不好,但相信患者及醫師都會做出最慎重的決定。至於健保署是否會將塗藥支架納入全額給付,李伯璋表示,根據給付規定,不論塗藥或裸金屬支架,每一病人每年給付四個血管支架為限。依照現在的使用比例,110年的申報點數約11億點(如一點一元則為新台幣11億元),如果全部納為全額給付,粗估需要再籌27億元,支出將變為38億元。是否全額給付塗藥支架,仍需透過HTR評估。李伯璋說,如果健保財務靈活,當然會盡量支持;但現實來講,錢就是卡得很緊。要讓民眾有好的醫療品質,就得有足夠醫療資源,但不能「挖東牆補西牆」。在健保總額裡,如果錢一直放在用藥或是特材,真正給予醫療、護理人員的錢就會變少。而有些人說部分負擔會增加民眾壓力,但透過「使用者付費」控制不必要浪費,才能有錢照顧真正需要的人。他也表示,就像有些癌症傳統治療方式為「先化療、再標靶」,但經過分析雖然標靶藥較貴,但存活率遠比一開始使用化療好,且精算後比較節省,也會變成第一線用藥。因此現階段是要盤點不必要的浪費,並透過HTR評估塗藥支架對於病人的效益,也許未來方向是找出使用效果顯著的高危險群納入全額給付。隨身備硝化甘油舌下片,可以搶時間。李伯璋表示,許多民眾有心臟血管狹窄的狀況,雖沒有症狀,但發作起來很快速,因此也可透過檢查發現,以藥物控制或進行手術。他分享自己的父親有抽菸史,某個冬天在雲林老家洗完澡躺一下,就突然心肌梗塞發作,雖然含了硝化甘油(舌下片)舒緩了一會兒,但沒過多久又發作。送往鄰近的醫院,但因缺乏心導管室等醫療設備,最後回天乏術。說著李伯璋從口袋拿出一罐舌下片,表示自己隨身攜帶,尤其有時候打高爾夫球在荒郊野外,備著以防萬一,「可以搶時間」。
-
2022-10-28 癌症.頭頸癌
資深女星口腔癌4期又罹食道癌,切6成舌重生!戰勝雙癌復出後淚崩「活著真好」
55歲日本資深女星堀智榮美(堀ちえみ)是80年代當紅偶像,15歲時以偶像歌手身分出道,和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是同時期(1982年)竄紅,所以有「花之82年組」之稱,經歷結婚、離婚、生子之後,至今仍活躍演藝圈。但造化弄人,堀智榮美於2019年2月宣布罹患舌癌第4期,動了長達11小時手術,切除6成舌頭組織和頸部淋巴結,並做了舌頭重建手術;於同年4月又發現得到食道癌第零期。歷經生命巨變,她一路以來都積極面對,還把抗癌過程寫成文字,鼓勵有相同情況的人們,抗癌之路走了4年終於畢業。如今堀智榮美的舌頭是靠後天重建,受到切舌手術影響,導致說話咬字不是很清楚,但她並沒有被命運打敗,曾說「即使失去了舌頭,也能夠再次唱歌」,同時傳達「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會成真」的積極態度。堀智榮美昨(27日)開記者會,慶祝出道40周年復出,更宣布要舉行演唱會。如今對她而言每一天都彌足珍貴,談到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忍不住淚崩感嘆「活著真好」、「沒想到我還能夠再唱歌……」。她說「這次的演唱會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希望我、堀智榮美能重新活下去」。舌頭疼、出現紅白斑 恐舌癌症狀根據聯合報記者丁禮莉報導,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指出,口腔癌病例持續增加,舌癌是口腔惡性腫瘤第二常見腫瘤,發生率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有密切關係,自覺症狀為舌頭出現紅白斑、潰瘍、疼痛,舌頭容易觀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率較高。45至64歲是舌癌好發年齡 口腔惡性腫瘤多數屬麟狀上皮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45至64歲是好發年齡,男性與女性比例為4:1。大部分舌癌患者都採傳統手術切除,但舌頭是發聲器官之一,部分舌頭切除可能影響發音,清晰度較差。更嚴重造成溝通障礙,影響個人社交生活,舌頭靈活度也影響吞嚥功能,更遑論外觀因手術疤痕而有所改變,造成患者常是術前猶疑、術後畏縮。所幸醫療技術進步,帶給舌癌患者更多選擇。透過前導性化學及標靶治療,加上舌頭患部插種方式的近接放射治療,可成功保留舌頭組織。舌部插種放射線治療為健保給付,但標靶藥物及化療藥需自費,約30萬元。對舌癌而言,外科手術切除仍是第一選擇,但只要充份表達個人治療需求並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仍可望達到希望的結果。另外提醒,國健局針對30歲以上嚼食檳榔或已戒檳榔、吸菸,且兩年內未做過檢查者,均有口腔癌免費篩檢項目。
-
2022-10-28 癌症.淋巴癌
罕見淋巴癌治療有重大突破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提供藥物安全性
貧血、發燒、腹股溝出現小腫塊,70多歲陳姓婦人因此就醫,感染科醫師發現不對勁,進行了淋巴切片檢查及骨髓穿刺,證實她罹患了罕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平均存活期5至7年。婦人得知自己罹患少見的惡性淋巴瘤,幾度痛哭,心灰意冷,但兒子積極陪同回診,說服母親接受治療,第一線化療後疾病穩定了四年,但後來疾病復發出現了皮膚腫塊及貧血。在醫師評估下,接受了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背部腫塊全數褪散,貧血改善,疾病得到穩定的控制。最近正計畫全家至日本出遊、賞楓。義大癌醫院血液腫瘤部部長裴松南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好發於65歲以上民眾,男性多於女性,症狀為貧血、精神不濟、容易疲倦、走路易喘、體重下降、淋巴結腫大,另因脾臟變大,壓迫到胃部,會導致食量減少。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是很特別的癌症,分類上屬於淋巴癌,但其分泌單株蛋白(IgM)的特性則類似骨髓瘤,也就是介於淋巴癌、骨髓瘤之間,加上罹病人數稀少,全球每年僅數千人罹病,因此治療上沒有全世界一致的作法,台灣常用的處方是用淋巴瘤的化療藥物來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有一定的效果,惟副作用較大。裴松南表示,七年來,共收治15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預後狀況分歧,有人於確診後幾個月即不幸病逝,也有人接受化療後,療效不錯,但幾年後,仍會轉移復發。陳姓婦人就是典型個案,化療得到控制後四年多,突然覺得異常疲累,買菜回家,就得坐下來好好休息,且背部皮膚又冒出眾多的小腫塊,且奇癢無比,緊急回診,血液及切片檢查證實了惡疾復發。近年來,在治療淋巴癌上,有重大突破,標靶藥物BTK抑制劑問世後,有效治療「復發或頑固型被套細胞淋巴瘤」,以及華氏巨球蛋白血症,透過口服藥物,就能控制病情。隨著新一代BTK抑制劑的問世,持續緩解腫瘤效果更佳,也提供給病患更好藥物安全性。裴松南表示,陳姓婦人服用此標靶藥物後,皮膚腫塊逐漸消失,淋巴結組織也恢復症狀,迄今已四年多,預後狀況良好。不過,該標靶藥物尚未給付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藥費龐大,並非每個病家所能負擔。裴松南指出,台灣每年僅新增50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人數不多,健保如能將此標靶藥物給付於第二線治療,對於病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且不致造成健保財政負擔。以上衛教資訊由百濟神州(BeiGene)協助刊登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8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沒復發就代表生活重回正軌嗎?乳癌長期康復者不可輕忽的6項後遺症
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雖已近尾聲,但因國內乳癌高居女性第一位發生率,大家頗為重視。朱俐靜之不幸往生、但朱芯儀積極抗癌而且樂觀面對,她們都是屬於年輕型的乳癌,備受關注。我長期從事乳癌醫療診治工作,迄今已超過四十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見證許多乳癌病友的重生與不幸,對我而言,面對癌友是生命的交託。有時充滿專業與自信,但有時也有挫敗的時候。 由於國內現在癌症篩檢的觀念日漸普及加上乳癌的治療更趨先進而且全方位,預後良好,乳癌病友活上十年以上增加很多,預估國內乳癌長期康復者已多達三十萬人,所謂長期康復者,一般是指經診斷治療後,五年後沒有再發或轉移者,這些康復者其生活應該回到正軌,但其實不然,她們可能面對一些長期副作用,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與不安。 根據 Akechi 及 Runowicz 之報告,這些長期副作用包括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生理方面,如使用化療後長期對心臟血管的影響、淋巴水腫、骨骼肌肉不適,不明原因疼痛,神經感覺異常、生育/早發性停經、疲倦、骨質疏鬆等,其造成的影響,如活動活力降低,工作就業機會減少、月經不規則、熱潮紅、陰道乾燥、情緒不穩、不孕、乳房美容外觀改變等。 至於心裡的層次,如害怕癌症再復發、長期焦慮甚至恐慌、憂鬱、認知能力降低、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身體意像(body image)改變,性生活無法滿足、行為退縮、社交活動減少。其造成的影響包括睡眠品質不佳、工作表現不理想與伴侶相處隔閡甚至分居或離婚,學習及感知功能減損、以至於活得不快樂、沒有幸福感。有鑑於此,不管國內外,開始重視這方面的議題,即所謂「康復者(Cancer Survivor)議題」。(如表一) 根據 Brennan, Monino, Fang, Li 及 Hwang 等多位學者在不同機構進行的調查及研究結果,認為長期康復者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1) 癌後應持續定期追蹤,五年後仍要進行 Brennan,Fiszer 及 So 等三人分別在其報告中均指出,由於復發機會持續十五年以上,所以醫療團隊與癌友本人都要有共同的體認,乳癌與其他癌症有所不同,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三陰性或 Her-2 陽性乳癌,其復發高峰期第二至三年,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復發有二個高峰期,分別在第四年及第七、八年,甚至有些患者在十、二十年之後復發。所以在追蹤檢查方面,不應輕忽。特別對於另側乳房的檢查,亦要小心。如果不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者,則得對側乳癌風險稍低,每年 1%或終身平均 15%。如果帶 BRCA1 或 BRCA2 基因者罹患對側乳癌風險則較高,每年 2%或終身平均 30%。另外除了關心復發與轉移的可能外,也要注意其他可能衍生的毛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淋巴水腫及化療腦及疼痛疾病症候群都要小心並做適當的處理或轉介。 (2) 注意可能有化療腦的長期副作用及其改善措施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化療腦,可能是因為化療藥物,造成低度發炎與 DNA 修復障礙有關,這些可能造成認知能力減退、記憶力降低等現象,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發現,大腦白質與灰質減少,目前有些學者認為電腦化認知訓練計畫及認知行為治療或冥想、瑜珈、運動均可以紓解症狀。 (3) 心臟血管疾病的追蹤及改善計畫 放射線治療及有些化療藥(如小紅莓等),甚至一些標靶藥物(如賀癌平)有機會造成長期心臟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目前有所謂腫瘤心臟學(Oncocardiology)的專門領域,心臟專科醫師對心臟功能評估,心臟功能訓練都有一套精準而且完整的改善計畫,對於副作用的改善確有相當成效。 (4) 造成第二種癌症之可能與預防 化療如小紅莓及環磷醯胺 (cyclophosphamide)經證實會提高血癌發生率,但發生率很低,由 0.21% 增加至 1.01%而已,不必擔心,至於放射線治療會發生骨髓增生不良性症候群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狀況,但發生率亦很低,也不用操心,而抗荷爾蒙治療的泰莫西芬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祇每年接受婦產科之檢查,其風險亦很低,比起療效相對低很多,亦大可放心。 (5) 癌因性疲勞 造成長期性疲勞確實有很多癌友都有這種狀況,可能有些不良發炎因子存於體內造成,目前有些前瞻性臨床試驗證實可以使用是黃耆萃取的藥物會改善,此外運動、心理支持、正念、針灸、冥想、瑜珈,都有文獻報告可以減少不良發炎因子,且可改善疲勞的症狀。 (6) 其他神經病變、關節疼痛、骨質流失、睡眠障礙、影響性生活及生育等問題 這些情況的發生,不一定是乳癌長期康復者才有,其實年長者亦可能有同樣情況發生,所以要充分與癌友溝通、討論,必要時要照會其他相關之專科,如神經科、精神科(如腫瘤心理學,Oncopsycology)及婦產科(如癌症病患生殖照護, Oncofertility)等專家。 目前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乳癌長期康復者的生活品質相關議題,所以現在比較完備的癌症中心,均設有癌症資源中心,會提供更完整更正確的資料,甚至有對應的專科護理師,提供個人化的服務,對於相關醫學資訊亦透過各種方式滿足癌友的需求,如遠距醫療、電話諮詢、癌友座談等,特別長期康復者更需要相關醫療人員的照護,他們都覺得時間久了,醫療團隊的關心或接觸減少了(如表二)。 結語 在台灣,目前已有高達 30 萬的乳癌長期康復者,在國家的層次對於癌症除了行之有年的癌症品質認證以外,最近又推出「乳癌照護品質」進階版認證,除了強調活存率要提升以外,更要重視乳癌癌友的生活品質,所以在監測指標,也有更高一層的要求,這對乳癌癌友而言,是一項利多消息,希望乳癌癌友活得進康以外,還要活得快樂與幸福。 【2022乳癌大型病友會】乳癌病友回娘家#免費活動 #名額限300名 #專題演講 #與專家有約⏩報名網址:https://reurl.cc/1mWKMX🔹活動日期 | 111年11月12日(六)🔹活動時間 | 下午13:30-17:00 (13:00報到)🔹活動地點 | 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11F-1101廳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活動詳情:https://www.breastcf.org.tw/official/activity_ct?id=177
-
2022-10-27 養生.人生智慧
前民視主播張瑞玲癌逝!生前契約、靈骨塔自己安排,堅強令人揪心
一路走過抗癌之路的前民視主播張瑞玲,最後不敵病魔離世,她的好友在她臉書上透露,她從沒放棄過任何活下去的機會,什麼方法都適過了,她寫下的遺言裡寫道,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走時家人不在身邊,她自己安排好後事,生前契約、靈骨塔等等,堅強勇敢令人揪心。張瑞玲享年51歲,過去從基層開始做起,當過真相、環球記者,後來當過民視主播,罹癌後積極面對,但就算再苦再累,她都會把自己維持得好好的,也有一定的生活品質,「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走前,她最難放下的,是家中2隻貓。她刻意跟家人保持距離,不是不在意他們,而是讓彼此舒服的一種方式,據悉,她父親上個月才過世,為了不讓家人遭受連續打擊,才刻意保持距離,最後時光裡,除了兩隻貓,她身邊還有一群好友陪伴
-
2022-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聯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一位為同事所喜愛、病人所尊敬的醫師得到癌症,在治療療程完成後不久,發現復發而分享她對人生的諸多感觸。兩位高她一屆的校友深為她的演講與文章所感動,一位寫出如詩如畫的安慰之語,一位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經驗,分享親眼見證病人神奇康復的「奇蹟」。「醫病平台」一直希望能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互相了解,如果本週這三篇文章讓讀者瞭解醫師本身或摯友面臨重症時的反應,與一般病人非常相近,也許醫病之間可以彼此更加瞭解,進而改善醫病關係。衷心希望這位好醫師在醫師好友的祝福下看到奇蹟的出現。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在所有雙盲研究裡總是有兩組病人,A組是用實驗的藥,B組是安慰藥,結果出來可以比較究竟實驗的藥有多大功效。我們放開A組的實驗藥不說,讓醫師常常驚訝的是安慰藥在有一小部分病人的身上竟然有效,不竟是主觀症狀有效,而是客觀上有效:癌塊縮小25%、甚至不見了,體重增加了、燒退了,體力恢復了,病人可以重新恢復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回復原來生命預期年日。我們當醫師沒辦法解釋,用科學也不可能解釋,只有聳聳肩,說是奇蹟。個案就如此了結。我在二十年前也有如此經驗。一位七十多白人男性Joseph得到淋巴癌而且是第四期, 因為他的骨髓都已經有了癌細胞。但這是小細胞結節狀淋巴癌(nodular lymphoma with mostly small lymphocytes),沒有B症狀:發燒、體重減輕十分一、出冷汗。化療不能完全治癒,早治療可以去掉癌細胞但沒有增加壽命益處。所以我建議追踪觀察而不治療,病人開始覺得不可思議但能接受。三個月後複診,所有以前淋巴腫塊通通不見掉(他本來是身體上下淋巴結都腫大)。我叫他三個月再回來,結果腫大的淋巴結還是摸不著。這次我叫他翻過身去,馬上給他做了骨髓活檢,並排期做PET scan,兩者都是陰性,已經進入完全自癒。我問他有沒有自己吃不用處方的藥他說沒有,唯一每天晚上加做的就是禱告,五年後他死於心臟病,但淋巴癌始終沒有回來。如果我給了他化療,他就變成我成功治癒的一名病人。像這種完全自己治癒的個案畢竟還是少數,但在我觀察中,總有某些病人治癒比大部分病人好,或者活得特別久。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當癌症醫生有一個宗旨,一開始他要斷定這個病能不能治癒,如果有可能,甚至可能完全治癒,那他應該竭盡所有方式,用百分百的藥量治療。跟病人與家屬解釋清楚,包括可能的副作用甚至因此致死(比如白血病、高級別淋巴癌),以得到他們的完全配合。這種治療方案絕對不能妥協。但如果診斷的癌病是無法治癒,或者已經第三、四期,治療的目的只是殺死癌細胞、延長壽命,那病人的生活品質就比治療的目的更為重要。很多時候只要病人同意,可以暫停治療,等病人恢復。身體的免疫能力和癌細胞永遠是在打仗;有些時候,尤其是某一些癌症比如低級別淋巴癌、骨髓癌,開始時候會有一個平衡,所謂和平共處,英文叫 Smoldering, 那可以保留治療等到癌佔上風,病人開始有症狀才開始治療,就像我上面舉的淋巴癌例子。醫師的角色永遠應該是指導與顧問,通過他的解釋與守望,病人得到指導,他才是主動的戰士。病人知道自己的身體、胃口與體力,從而與醫師配合,信賴醫師也信賴自己。也只有這樣他可以克服病患並戰勝統計定性的年月日。不管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癌症是一天比一天多了。我和我太太的第一代的親屬就有六位癌友。兩位因此過世,但三位都已治癒二十年以上。包括第四期的卵巢癌、第四期的高級別的淋巴癌。還有一位就是我親妹妹,七年前急性白血病,化療五次,走過死亡幽谷完全治癒,但還有一個月就到五年時復發。用新的打標靶治療治癒近一年又復發,現在進行另一個標靶治療和化療,毒性不強,已經一年多了,變成基督徒、生了孫子,體重加了十磅,幾十年靠安眠藥睡眠不再,每天保持笑容和感激。按統計,她這個病從開始,頂多只應有兩年預後。退休後來到的社區遇見一大堆在主內的弟兄姐妹,才真正看到的「安慰劑效應」幾乎是百分之一百。一位得第四期肺癌的弟兄已經吃標靶治療5年,還是可以來回東西岸;一位年到80的是骨髓癌,經過骨髓移植、化療,已經10年了,目前是靶向治療;一位女士第四期卵巢癌已經用化療完全治愈,快一年了,目前口服靶治療;另外一位為查經班服侍最得力的弟兄得到胰臟癌和原發肝癌,先用化療把CA19-9 降下來,忍受了每兩個禮拜五種不同化療藥總共六個月,一個禮拜前開大刀把所有癌瘤通通拿掉,大部分胰臟、脾臟、一小部分肝都割掉了。他還是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的底子,開刀第二天就下床,三天後參加我們的Zoom查經。他的秘密是信! 信神移山開路、信醫生,喜樂永遠掛在臉上。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得那麼重症的人可以那麼輕鬆灑脫。安慰劑效應是可以擴大的,WE MAY NOT BE CURED BUT WE CAN BE HEALED。
-
2022-10-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一位為同事所喜愛、病人所尊敬的醫師得到癌症,在治療療程完成後不久,發現復發而分享她對人生的諸多感觸。兩位高她一屆的校友深為她的演講與文章所感動,一位寫出如詩如畫的安慰之語,一位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經驗,分享親眼見證病人神奇康復的「奇蹟」。「醫病平台」一直希望能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互相了解,如果本週這三篇文章讓讀者瞭解醫師本身或摯友面臨重症時的反應,與一般病人非常相近,也許醫病之間可以彼此更加瞭解,進而改善醫病關係。衷心希望這位好醫師在醫師好友的祝福下看到奇蹟的出現。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我常對自己說,我們都知道,「酒店關門我就走」。人生不過百,還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後,我能瀟灑的這樣說。但事到臨頭,如何應對,我可沒有把握。曉青在台大醫學院低我一年,來美後少有機會見面。幾年前在法拉盛台大醫學院校友年會重遇,後來在大家的電子郵件上見面,偶爾她有幾句評語。直到有一天收到她寫的「抱歉最近因化療導致之手足綜合症,導致懶於上線(戴手套無法在手機上寫字),遲至今日作覆。但見君其他函件,談笑皆鴻儒,往來皆我師,也覺得有幸拜讀。」我才知道她在接受化療,有副作用,但她謙虛,沒有怨言,只有抱歉、感謝。我在網上設置幾個博客,常常有事沒事的加載一些雜想,寄給網友。有一次,我提到陸遊《釵頭鳳》的「錯莫難瞞」,還有家中院子的「石人」,曉青很快就在網上傳來【石語】:「錯莫難暪,今昔相憶。顧影不孤,石人無語。塊壘可積,心遠未迷。樹巔鳥棲,水畔鴨戲。羣賢雲集,草木清奇。俯仰寰宇,已得真意。」2021年11月7日她首次在美國癌症協會報告她的感想。她剛停止化療。雖然有掃描的可疑報告,她卻因為有機會和家人共渡聖誕新年而感恩. 但是停藥數月後,今年四月出現腹痛,轉移。上月(9/17/2022)應邀在美國癌症協會的「為生命接力」節目再度以醫生及病人雙重身分以英文分享她的感觸。她這癌症患者的旅程。幾年前她以醫生的立場在同一個平臺演講如何治療,面對癌症。不論是身為醫生,是病人,或者兩者兼任,翁惠瑛醫師說,薛曉青都是「娓娓道出人生在最終歸途上的各種場景,有追思、有鼓勵還有祝福,沒有一絲一毫怨天尤人,只有感恩、愛和正能量的分享」。賴明昭醫師也認為她的演講:「文情並茂,真誠告白,對病人與社會大眾會有更大的鼓勵。」這幾個月,我博客的文章有幸都有她很快傳來的詩句,都是畫龍點睛之作,可是她都不讓我註明作者,只好用GH代之。我寫了篇有關賴明詔學長著的「一個病毒學家與大學校長的心路歷程」的感想,不料她卻因為不能網上下載,問我如何能買到。賴學長知道後送她一本,幾天後居然收到她用512個字的敍述詩將書的意境和精髓用文字聲韻傳達得如此透徹、動人、字字珠璣,她卻說是:「初步拜讀後寫下綱要及感想,那時疼痛加劇,醫約繁多,往往疲累睡去,未能及時回覆。但研讀大作,實在是一大喜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知道曉青得到癌症後,明詔院士學長鼓勵她說:「人生不能完美。但希望你能往後看,知道你有過美滿的一生。而且也能往前看,知道你還有快樂的日子等待你,不管它有多久。活在當下,就是滿足。」酒店關門,誰都得走。「壽乎殤子,彭祖為夭」關鍵是個人在關門之前的經驗、體驗是如何?曉青在接受治療,勇敢的和癌魔對抗的時刻,也同時也不忘吸取新知,學習欣賞歌劇,隨時介紹周圍大大小小的美好,不自哀自憐,不忘關懷祝福他人,以正能量影響周圍的親友。看到海灘產卵的馬蹄蟹(鱟)照片,她寫道:「此蟹亦何辜,無柰成血奴。懷璧為其罪,藍血非貴族。已存取代物,遲遲未言殊。眾生皆有本,何時人醒悟?」近日我因為Walker 博物館的一副鏡畫,引用《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的意涵。曉青馬上回應:「門裡門外,鏡中乾坤。不將不迎,無己為真。」就像章回小說的標題,非常切題。她的才思敏捷,不但能馬上瞭解作者的心意,而且用詩來明確的詮釋,像是信手拈來,卻是恰到好處。「應而不藏」,我以為她心已經在那個無己的境界。誰都不知道在人生的列車旅程上,自己還會待多久。剛才,我接到兒子好朋友突然走了的消息。雖然是癌症末期,機會小,但也不無戰勝可能。翁惠瑛醫師說說薛曉青是一位各方面都極出色的才女。更可貴的是,她身教我們如何在面對逆境時,如何奮鬥而且不忘關懷祝福他人。曉青,往前看,不要放棄。就如棒球賽一樣:「It ain't over 'til it's over.」把握今天,希望明天會更好。加油!
-
2022-10-11 癌症.抗癌新知
哪些免疫治療有健保給付?醫師詳列常見免疫治療藥物使用條件
接續上篇的免疫治療介紹。在臨床醫療現場,由於免疫治療的新藥價格高昂,許多病患最關心的就是健保給付的問題。要使用免疫治療必須符合某些條件限制[1]:1.身體狀況良好。2.心肺與肝腎功能良好。3.部分腫瘤的PD-L1表現量須高於健保條文上的個別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許多研究均顯示腫瘤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免疫治療藥物對腫瘤的反應強,療效才會好。4.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僅給付一種藥物且不得互換,治療期間也不可申報同一適應症中的其他標靶藥物。5.給付期限上限為2年。目前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藥物有四種,包含兩種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Nivolizumab)及兩種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Avelumab)。CTLA-4抑制劑(Ipilimumab)則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根據食藥署的藥品適應症[2]及健保署的藥品給付規定[1],以不同免疫治療藥物為索引,整理出以下不同藥品的健保給付規定,供病患參照。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吉舒達):PD-1抑制劑1.晚期黑色素瘤:健保僅給付「腫瘤無法切除」或「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而且「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若為「腫瘤完全切除」或「第一期或第二期黑色素瘤」,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3.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健保僅給付「先前已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與移植後brentuximab vedotin (BV)治療,但又復發或惡化」的「成人」病患。若為「兒童」病患,則健保不予給付。4.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的「復發或轉移性」患者,給付範圍不包含「鼻咽癌」,而且「與 cetuximab 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若為「第一線治療」,則健保不予給付。5.晚期泌尿道上皮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又有疾病惡化」的「局部晚期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患者。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CPS≥10」。6.轉移性胃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二線(含)以上化學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的「轉移性胃腺癌」成人患者,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吉舒達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腎細胞癌、肝細胞癌、原發性縱膈腔B細胞淋巴瘤、高微衛星不穩定性或錯誤配對修復功能不足性癌症、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食道癌、三陰性乳癌、高腫瘤突變負荷量癌症等。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保疾伏):PD-1抑制劑大致上與pembrolizumab的規定相同,但細部規定仍然有些許差異,因此需要仔細確認。1.晚期黑色素瘤:健保僅給付「腫瘤無法切除」或「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而且「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若為「腫瘤完全切除」或「侵犯至淋巴結」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50%」。3.晚期腎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至少二線標靶藥物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且病理上為亮細胞癌」之成人患者。若為「先前未曾接受治療」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若不是「亮細胞癌」,健保也不給付。4.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的「復發或轉移性」患者,給付範圍不包含「鼻咽癌」,而且「與 cetuximab(商品名:爾必得舒)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10%」。5.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健保僅給付「先前已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與移植後brentuximab vedotin (BV)治療,但又復發或惡化」的「成人」病患。若「接受3種或3種以上全身性療法,包括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後復發或惡化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6.晚期泌尿道上皮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又有疾病惡化」的「局部晚期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患者。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5%」。7.轉移性胃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二線(含)以上化學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的「轉移性胃腺癌」成人患者,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8.晚期肝細胞癌:適應症為治療「先前經sorafenib(商品名:蕾莎瓦)治療」患者,但健保給付規定須同時符合五項條件,包含「Child-Pugh class A」、「先前經 T.A.C.E.於12個月內≥3次局部治療失敗」、「已使用過至少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未曾進行肝臟移植」、「於109年4月1日前經審核同意用藥,後續評估符合續用申請條件者」,而且「與 regorafenib(商品名:癌瑞格)、ramucirumab(商品名:欣銳擇) 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保疾伏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惡性肋膜間皮瘤、胃食道癌或食道腺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食道鱗狀細胞癌。Atezolizumab(商品名:Tecentriq、癌自禦):PD-L1抑制劑1.晚期泌尿道上皮癌:適應症為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患者,不論是「接受鉑金類化學治療後疾病惡化」或「不適合鉑金類化學治療之一線患者」,皆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IC≥5%」。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之一線」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或IC≥10%」。癌自禦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肝細胞癌、三陰性乳癌、小細胞肺癌。Avelumab(商品名:Bavencio、百穩益):PD-L1抑制劑轉移性默克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療藥物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轉移性第四期默克細胞癌」之成人患者。百穩益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晚期腎細胞癌、泌尿道上皮癌。參考文獻:1.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品給付規定—第九節 抗癌瘤藥物(111.7.28更新)2.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查詢3.FDA approves pembrolizumab for BCG-unresponsive, high-risk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新的免疫治療好厲害!健保老司機帶你搭上治療新希望列車】
-
2022-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一位為同事所喜愛、病人所尊敬的醫師得到癌症,在治療療程完成後不久,發現復發而分享她對人生的諸多感觸。兩位高她一屆的校友深為她的演講與文章所感動,一位寫出如詩如畫的安慰之語,一位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經驗,分享親眼見證病人神奇康復的「奇蹟」。「醫病平台」一直希望能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互相了解,如果本週這三篇文章讓讀者瞭解醫師本身或摯友面臨重症時的反應,與一般病人非常相近,也許醫病之間可以彼此更加瞭解,進而改善醫病關係。衷心希望這位好醫師在醫師好友的祝福下看到奇蹟的出現。1973年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接受了婦產科專科醫生的訓練及認證後,我做了近四十年的婦產科開業醫,於2020年退休。2021年四月診斷出膽囊癌,經過兩次手術及六個月化療,原來復原良好,可是僅停藥三個月後就見癌症復發,腹腔內擴散,已經不能再用手術割除,自五月開始兩種化療再加一種免疫療法。退休前曾經應邀做美國癌症協會亞裔癌症年會講員。後來也參與義工的活動。今年9月17日在該會Relay for Life的年會中,以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分,受邀和大家做一點分享。我們參加Relay for Life的活動,對已打完美好一仗的親友,獻上追思;對正在戰場上的病人們,送上鼓勵;而對戰勝病魔的倖存者,敬致祝福。在每一個場景,我們用心學習,都能體會「心中有愛,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生老病死,是必經之路。我們都希望長命百歲,但也不能不面對自己在世寄居,總有一天,我這客旅必踏上歸途。當天也是陳瑤畑女士(Louise Chen)追思禮拜的日子。她是與我併肩作戰的癌友。她患的是膽管癌,和我所得的膽囊癌位置上算是鄰居,治療方法也相似。她發病在三年前。我剛得病時她就來看我,親手烹調了美味的米粉及包子,並和我分享她的治療經驗。過去這一年半來,我見她忙於千橡教會的事奉,照顧主裡弟兄姊妹們,比大多數人都活得帶勁。8月12日我去醫院看她,也是道別。她在次日就進入居家臨終安養。談到她病中還精彩地幫助照顧別人,令人感動敬佩。她微笑說:「的確,這一生最後一段時間為主作工,似乎最具果效!」我也從她學到,無論時日長短,總還能積極的地「把握當下」。我的表妹夫Mark Agee在8月13日過世。當知道他的癌症已經擴散,而各種化療,放射線治療,及免疫療法已無效後,他和他所摯愛的家人們決定好好的把握著剩下來的日子。 他的小女兒在美國空軍官校,大女兒剛大學畢業,榮獲Fulbright Scholorship 到芬蘭留學。兩女兒都回到德州和爸媽一起過了彌足珍貴的暑假。還一起出外遊玩。當她們離開後,Mark進入了臨終安養Hospice的醫院, 在愛妻的守護下安然長眠。他們根據事前的安排,不要兩女再遠道回家奔喪,而是私人火化後,留待冬假期間再邀請親友們參加Celebration of life的追思儀式。Mark並未對他自己兩度艱辛抗癌而怨天尤人,反而對能有五年緩衝期,使他得見品學兼優女兒們完成高中及大學,度過一個個重要里程碑而充滿感謝。全家最後相聚,在愛中告別。去後則不用繁瑣儀式打擾親友。這也是把握當下,享受餘生的典範。至於今天還在接受治療的癌友們,包括我自己,雖然身體上會因病痛或治療副作用而有不適,至少可以數算以下的恩典:享受到關懷和愛護這一年半以來許多人寄來書信,許多人送來美食,許多人為我禱告。甚至許多癌友向我分享他們的經驗。九十八歲高齡的江媽媽,及八十二歲高齢的吳媽媽常親自為我及其他病友愛心烹調。散居各地的昔日同窗(台大1973同學們)Line上為我會診,中學及小學同學們結伴遠道來訪,加上教會大家庭每週查經,禱告及線上禮拜。從前的同事和病人常常問候。好友Carol恰是Event planner,還細心組織朋友們的關懷,讓我有足夠的休息。這種種正能量,讓我感受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心中有愛就覺平安」。同時也學習到如果不聚焦在自己的病痛上,把愛和關懷傳播出去,為别人稍盡棉薄,可以更有雙向的療效。健康時許多事認為理所當然,失去健康時,只要有一點進步(例如今天不痛,胃口較佳,精力較旺)都覺得蒙福自己四十多年忙於事業,對家庭多有虧欠。而現在外子每天親自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兩個兒女全家每週來訪,三歲到九歲的4個內外孫兒女令我忘憂。舍弟舍妹每天探視或電話問候。並籌備週詳地帶我旅遊。手足之情,猶勝兒時。而在美國各州及台灣的親友們時時問候,比未生病前更感受到可貴的親情。我何其有幸!我有一位台大學長洪幸雄外科醫師,在他夫人診斷得了肺癌後,夫妻倆一年之內,嚐遍了洛杉磯米其林星級餐廳! 鶼鰈情深地共享餘生!喜歡念的書,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去的地方,喜歡見的人。覺悟到可能時日無多時,會比較積極地把握當下,享受人生。把握當下過這樣的日子,此生已知足。疫情中的收穫——遠程參與COVID-19的疫情,觀光旅遊餐飲都大受影響。未能一償夙願時,我們可以唸唸宋朝大詩人蘇軾生平所做最後一首詩,寫給他兒子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心心念念的美景,跋涉相尋後發現也不過如此。心中有愛,處處都是美景!但是在疫情期間,聯絡方法也推陳出新,有革命性的改變。如用視訊開會,上班,學新知,看節目。包括參加今天的盛會。連看醫生門診都不必實體接觸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疫情期間每日一劇,免費線上觀賞超過一年,我有位好友林美珍,就給病中的我每日遠程上歌劇課。欣賞了超過一百齣,豐富了我的生活。對於身體虛弱、行動不便的病人們,遠程參與,反而更能把握當下,善用時間!「與癌共存」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醫師 /USC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研究病毒,也兼及致癌的基因。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新理論。這觀念也可以應用到癌症,即使不能完全消滅癌症,我想在各種療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的今天,「與癌症共存」,取得平衡,也許會是一種選項。我的好友Betty Yean,幾年前肺癌復發時醫師告知預後不佳,建議她兒子婚禮提前。不能等到六個月後。十年後的現在,雖然她還在用藥治療,但她生活如常,已有兩個上小學的小孫女們!我退休前收到一位病人Mrs H來信,二十年前我診斷了她的第三期卵巢癌,也參與她的手術。然後化療。當時預後也不佳,知道她搬離LA,久無音訊。所以接到她的來信頗為驚喜。 她告訴我說她安然存活,且那天是她九十三歲生日,特此告知。這樣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感謝默默從事醫學研究的工作者,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但願醫學的進步,不在延績生命長度,而在提昇生活品質。身為醫師,深感生命的奇妙,越來越不敢誇口科學萬能,只能謙卑地學習終身!在此恭喜戰勝癌症的朋友們,你們浴火重生,對生命必有更深的理解和珍惜。盼望你們多做分享,造福他人。「心中有愛,就是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
2022-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肉桂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風險?最新研究這麼說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肉桂除了作為香料使用外,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醫學藥用相關記載,即使到了今日相關的研究仍舊沒有停止,發表於2022年6月的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Future Foods》中就提及,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具有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效用,而主因來自其萃取物中高濃度的「鉻」。肉桂是一個不令人感到陌生的存在,在過去無數歲月裡除了風味獨特,常以風味成分作使用外,藥用也是書籍裡常見的記載形式,從過往到現在不間斷的研究結果已經陸續證實,肉桂富含多種功能性化合物,對於癌症、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的風險具有預防效果。而今,最新來自《Journal of Future Foods》發表於2022年6月的科學研究期刊中就提及,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具有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作用,未來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緩減將具重要貢獻。最新研究結果:肉桂可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長久以來作為世界上最常被食用的香料成員,肉桂在亞洲國家一直被用作香料和草藥。肉桂來自樹皮的內層,這種熱帶植物主要有兩種大支線:C. zeylanicum、Cinnamon cassia,除了作為主要使用的部位外,樹葉、花朵、果實,甚至是根莖都有藥用用途或是烹飪的使用歷史,主要的種植地分布在東南亞、中國、澳洲等地。在印度教與佛教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上,肉桂被認為對於呼吸道、消化系統和婦科等疾病上有所幫助。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早已發布肉桂屬於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公認安全)範圍標準,要符合標準必須具有充沛的數量、質量的科學證據,說明其在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之間都被證實極具價值。那麼,為何錫蘭肉桂會有可以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作用呢?錫蘭肉桂能緩解糖尿病 原因來自高濃度的它!肉桂中含有許多活性成分,每個部位存有的有效成分也各不相同,在醫學臨床實驗上肉桂及其萃取物對糖尿病患者確實有治療效用。根據研究部分的體外實驗結果發現,由於肉桂萃取物中含有高濃度已知的胰島素增強劑「鉻」,此外更發現這類萃取物同時可以為餐後容易高血糖的族群提供緩解效果,進而達到穩定血糖的作用。研究證實,這類物質未來不論是用做食品添加物或是藥物成分作為輔助,都有機會成為未來血糖相關疾病的新解方,也為肉桂的藥用功效再添一筆。延伸閱讀▶芒果營養成分新發現!含抗神經系統發炎的植化素,有治療阿茲海默症潛力▶納豆研究新突破!中興大學發現納豆萃取物能殺死黑色素癌細胞▶難吃便當菜「電話線」海茸有大功效!最新研究發現可望解決化療併發症參考資料▶Ceylon cinnamon: a versatile ingredient for futuristic diabetes managemen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0-09 名人.林靜芸
宣稱能整胃、健腸的保健食品到底有沒有療效?名醫教你這樣做
華人喜歡吃補,作者身為整形外科醫師,在門診調查病人,發現過去30天內,80%曾使用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過去沒有法規可管,經濟上是難以監控的龐然大物。台灣衛福部在2022年7月1日公布新制,除了取得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以外,其他食品不得使用「健康」二字。因而坊間所謂「健康醋」、「健康餅乾」等等都屬濫用。保健食品宣稱能漂白皮膚、淡化斑點、整胃、健腸,它們的療效到底如何?你能分辨好壞?知道哪些甚至是沒有用的嗎?以下考考你的保健食品知識:1.每個人都需要保健食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①對②錯答:②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22年5月提最新指引,保健食品是強化食品,提供有益或是食物內欠缺的成分,可能是維他命或礦物質。一般健康人士如果採取健康飲食,保健食品無法提供更好的益處。2.衛福部食藥署評估並發證給所有保健食品,證明它們安全有效?①對 ②錯答:②錯。台灣食藥署以小綠人標章管理經過評估的保健食品,並非所有保健食品均經評估。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定義保健食品為食品,只要求廠商注意包裝及標示。3.台灣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吃了一定健康嗎?①對 ②錯答:②錯。健康食品仍須注意成分,例如有些優酪乳含糖量太高,吃多反可能使血糖升高。4.保健食品用於以下什麼狀況是有效的?①糖尿病 ②男性更年期障礙③憂鬱症④認知障礙⑤以上皆非答:⑤以上皆非。除了藥物以外,任何食品皆不得聲稱有治療效果。5.從食物裡獲得你需要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來源比較健康,本題的維他命或礦物質其重要的食物來源依序列於下方。①維他命A ②Omega-3魚油 ③鈣 ④鋅(豬肝、沙丁魚、牛奶、鮮蚵)6.植物也含有許多養分,本題的答案依序列於下方。①鉀 ②維他命K ③維他命C ④碘(香蕉、香菜、芭樂、海帶)7.什麼狀況應該補充維他命D?①大於70歲或小於5歲②流感或新冠疫情當中想要增強免疫力③對抗或預防新冠病毒感染④皮膚較白的人⑤曬不到太陽的人⑥大腸發炎的人⑦醫師告之維他命D不足的人⑧自覺體力欠佳或憂鬱提不起勁答:①⑤⑥⑦。新冠疫情中,維他命D獲得許多關注,但是實證醫學無法證明維他命D愈多愈好,不建議過度補充。8.以下的描述何者正確?①保健食品吃愈多愈好②銀杏及維他命E會影響凝血③抗氧化劑會降低化療的作用④有些草藥會干擾藥物的作用答:②③④看了以上的測驗,你會發現保健食品是門艱澀的學問。購買時,應該諮詢專家,認清成分,選擇可靠品牌(例如台灣的小綠人標章),才能確保安全。
-
2022-10-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聽塗說」的再思考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非醫學專業人士回應9月5日、7日、9日三位醫師「道聽途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醫師也會抓狂」、「辯護主流醫學」的看法。一位長照家庭的照顧者寫出她個人以家屬的身份遭遇過不同醫師的經驗,也表達她對醫師辛勞的感激。一位大學外文系教授舉出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敵人」,引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在極度缺乏理解與信任的情況下,醫病溝通承擔極大的失敗風險」。一位醫學人文的歷史學教授直指現代醫療是「陌生人的醫療」,而醫病雙方需要克服彼此理解的障礙。希望這六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雙方瞭解彼此的盲點,並且在醫病之間發生衝突時,能發揮「同理心」,了解對方的立場,而能相互尊重與信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回應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道聽途說之我見現代醫療是「陌生人的醫療」,這是九年前拙作的主題,借自醫療史學者Charles Rosenberg的名著The Care of Strangers(1995, 1987)的觀點。所謂陌生人的醫療是指近代以醫院為主的行醫模式,醫者與病人之間通常是陌生人的關係。近代以來科學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的發展是醫院醫療的重要基礎,從解剖學生理、微生物學,乃至於二十世紀之後的生化、藥物、分子生物學等都讓現代醫療與十八世紀以前的醫療迥然不同。回顧歷史,科學的進展提供了醫療許多的利器,能治療許多令過去醫師束手無策的疾病(參見《科學發展》,2013年四月份,484期)。無疑地,這是科學的進步,但是內建於醫院醫療的陌生人關係也讓醫病之間的信任不易建立。然而,病人是否必然能受惠於這個進步?對於進步的信心往往使我們遺漏醫療中重要的主角——病人。作為醫病關係中另一方的病人,是否也跟著科學的腳步「進步」了?歷史變遷極少是全面性的。雖然正如三位醫師不約而同地指出,主流醫療乃是建立在嚴謹的實證基礎上,但是,對於病人而言,陌生人口中的嚴謹科學與有效性並非顯而易見,也難敵親友的好意或是文化親近性,一邊是需要許多解釋的艱澀知識,一邊是親切可感知的文化,病人的傾向有跡可循。除了筆者之前討論的醫院醫療之外,科學的進步—知識的浩瀚龐雜—也為醫病關係帶來過去歷史上少見的負擔,即所謂的知識落差。病人越難了解醫師的專業語言,就越難與醫師建立信任關係,除非有其他的條件來彌補(如親友介紹或是長期關係)。一般人很難參透醫療知識、繁複的醫療流程、醫療專業精細的分工,如此更提高建立醫病信任關係的難度。病人依其在社會所處位置的不同而與主流醫療的距離不同,從巨大的鴻溝到熟悉理解,多數人之於主流醫學,恐怕都是站在鴻溝的另一邊,而距離越遠者,就越需要時間與精力溝通。除此之外,即便是同為主流醫療的成員,不同科別、資歷與院所的醫療人員還可能提供給病人不一致的資訊或建議,例如王棋新醫師文中提到的心臟節律器的例子,或是退火氣藥物的例子(可能是其他院所挪用常民的語言來指稱消水腫的藥物而造成的誤解?)。這個不一致部分源自於不同科別的差異,但更關鍵的是醫療的不確定性。雖然現代醫療充滿了SOP與手冊,但是放在疾病歷程的脈絡來看,患有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因種種原因,還是可能得到不同的醫療措施。當然,偶而見諸媒體報導的醫療詐騙新聞確實也會讓病人生疑,而這也是為什麼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很重要。從病人的所作所為及其盼望看來,我們看到了歷史的不變——當代的病人跟歷史中的病人一樣,他們都希望藥物具有速效、病痛可以很快康復、在A醫者那裏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療效,就可能換到B醫者(可參考張苙雲教授早期的作品〈逛醫師〉,1998),求醫的歷程中,多方求治、嘗試不同療法等等,均為常見的現象,尤其是遇有疑難雜症時更是如此。或許更令當代許多醫師難以接受的是,病人有時並不在乎醫者的經歷背景是否權威顯耀,不管是哈佛、台大、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他們只在乎醫者所提供的療法是否有效或是可信,因此病人棄主流的醫學權威而就江湖郎中時有所聞。換句話說,病人的行為與信念就是特定情境之下人的行為與信念。如果你穿了他的鞋子——與他具有差不多的社經地位、差不多的文化信念、差不多的教育程度、類似的人際網絡,與他有類似的病痛與求醫歷程,你的行為模式很可能會很類似。希望上述的討論可以提供給本周專題裡面幾位用心良苦的醫師稍微釋懷,也給讀者們多一個思考的方向。在此,我想進一步談談可能的改善作法。首先,是有關病人使用非主流療法所造成的問題。病人因種種因素而拖延接受主流醫療的現象,歷來有不少研究,其中的主要發現之一是貧窮者最常拖延接受治療,其原因有很多,當然也包括嘗試另類療法。這類研究有相當多是針對乳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乳癌病人延誤就醫的原因並不僅是因為她們相信非主流療法,而是不易取得主流醫療資源或是羞於就醫。因此,這類例子反映的也是健康不平等與性別身體政治。此外,1999年BMJ曾經刊載一篇有關輔助性醫療的基本認識的文章(complementary medicine含非主流療法),雖然該文主要適用於英國的脈絡(有些輔助性療法已經被納入該國的醫療體制中),但是其中有兩點建議非常值得我們參考——認真看待病人以及良好的溝通。首先是有關認真看待病人。BMJ該文指出,使用輔助性療法的病人通常有潛藏的動機(藥效不如預期、副作用等)。這或許就如黑琵醫師文中所提到,有些病人及其家屬認為「化療很可怕,一做就會去掉半條命」,因此轉而尋求坊間其他療法。誠然如黑琵醫師所言,很多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已經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但是「化療很可怕」也並不是毫無根據,而是來自於過去與現在許多癌症病人的經驗。針對這個問題,醫師們除了設法減輕副作用之外,可能也要花更多的心力來跟病人說明。例如,黑琵醫師的先同理然後解釋的方式。其次是關於溝通。BMJ該文也指出醫師可以幫助病人避免非主流療法所可能造成的傷害。要達此目的,最重要的方法是維持開放的態度並與病人(甚至另類療法的提供者)進行清楚而有效的溝通,如果醫師對非主流療法一律採取否定的態度,病人就很有可能隱瞞,甚至拒絕主流療法。越是開放的醫師,越能與病人協商對病人最有利的治療策略。有趣的是,該文也指出,英國有些醫師也會去學習輔助療法或另類療法,以便更能了解病人的情況。最後,我也想提供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病人與醫療的親近性不足而造成的遺憾。前一陣子朋友圈有三位年紀相仿的男性約略同時被診斷出膀胱癌,三位的癌症期數相當,也都得到類似的醫療建議。其中一位積極透過人際網絡諮詢醫界友人,得到相對充分的資訊,而接受主流適當的療法,治療結果良好。另外兩位,對於切除膀胱與人造膀胱感到畏懼,加上無醫療人脈,或許也沒有遇到可以信任的醫師,也沒有積極尋求專業諮詢,結果並未接受手術,最後病情惡化難以挽回。兩種結局的關鍵差別在於是否能獲得可信任的專業意見,進而採取最有利的治療策略。無論如何,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醫者與病人都希望疾病能夠被治癒,這是醫病關係最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回到干擾這個關係的「道聽塗說」,對醫師而言是「道聽塗說」,但是為什麼對病人而言就不是「道聽塗說」?這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病人會相信某些療法?我們需要了解這個背景,才能拆解「道聽塗說」,降低其發生的頻率,甚至將其轉為能夠合作的基礎。當代的醫師都經過嚴格的教育訓練,具有完備的科學知識,但是絕大多數的病人都沒有醫學的訓練,而且他們有各自的處境,醫療工作者或許需要更多關於病人的知識。參考Zollman C, Vickers A. ABC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 doctor. BMJ. 1999 Dec 11;319(7224):1558-61.
-
2022-10-05 癌症.乳癌
治療乳癌又怕乳房重建、陰道乾澀影響性生活?術前輔助治療有解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相較歐美年輕10歲,不過30至40歲期間正面臨職場、家庭、生育抉擇,讓許多癌友卻步治療,但早期乳癌存活率相對高,醫師鼓勵女性早篩檢早治療,且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不一定要全乳切除,保有生活品質。衛福部108年癌症資料統計,女性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1萬4856人,等於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10年前她透過篩檢發現乳房長滿良性腫瘤,是乳癌高風險者,自此每半年回診追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顛覆過往「手術優先」觀念,現在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若先輔助治療,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能提升乳房保留及生活品質。乳癌經過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第0期是97.7%,第1期是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術前輔助治療是將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拉到手術前先進行。陳守棟表示,乳癌基因型態分5種類型中,適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包括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其中雙標靶術前輔助治療,根據國外大型8年臨床試驗結果,高復發人群中可降低23%復發或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可降低28%復發率或死亡風險。陳守棟說,台灣標靶術前治療僅一次健保給付,若要採雙標靶,第二次標靶藥物需自費約40到50萬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存活率增加,但往後人生還是可能復發、轉移,假設平均壽命80歲,若65歲病友,要因病煩惱20年,但30多歲確診的年輕癌友,得因病煩惱50年。因此年輕乳癌病友更重視是未來生活品質。許多罹患乳癌的患者曾憂心孩子還小,擔心轉移復發,想要切除全部乳房;但又怕乳房重建的術後風險、疼痛感、性生活影響、家人關係等。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後會面臨淋巴水腫、疼痛,或者要不要結婚生子、甚至藥物抑制賀爾蒙,會出現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狀,影響性生活等,「治療疾病不是要全部放棄生活,否則人生會沒有動力」,團隊有專業婦產科醫師,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響應每年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攜手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呼籲不同年齡層女性重視乳房健康,定期篩檢、早篩早治。許瑋甯說,在小學3年級時母親就已經給她重視乳房健康的觀念,也會做乳房自我檢查,例如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一如綠豆大小硬塊,也立刻做乳房超音波和攝影檢查,後續經過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賀爾蒙影響,硬塊後續自行消失,她雖鬆口氣,但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2年定期篩檢。
-
2022-10-05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恐誘發「心臟毒性」 治療前建議完成心臟評估
癌症治療於過去30年間大幅進步,也大幅提升癌症存活率,但許多癌症治療,會造成「心臟毒性」也就是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癌症患者常常在癌症被穩定控制後,得面對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出現心臟損傷的問題,導致降低生活品質,且會因為心臟相關的疾病,增加死亡風險,建議癌症治療期間也得監測心臟狀況,適時介入給予心臟保護藥物。郭志東表示,化療藥物是最常見可能對導致心臟毒性的藥物,不過不是每一種藥物都可能導致心臟毒性,常見的治療藥物如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部分標靶治療、單株抗體、預防癌症復發藥物等;這類藥物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導致血流變化甚至增加血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郭志東表示,心臟併發症當中最常見的是鬱血性心臟衰竭,最嚴重的心臟毒性則是「心肌炎」和「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治療可能引起的其他心臟問題,如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疾病等。郭志東表示,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而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若醫師監測發現,醫師可適時給予心臟保護藥物,甚至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等。如果癌友在癌症治療前,已有心臟病史或具有心臟病風險因子,也會讓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的機率增加。而具有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高脂肪飲食習慣、缺少運動、家族史等。部分化療藥物也會影響心臟肌肉和血管,所以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會有更高的心臟毒性風險,特別患者具潛在心臟疾病危險因子時。接受胸部放射治療時,患者也可能有心臟受損風險,因為心臟與輻射的距離很近。郭志東表示,具有心臟疾病風險的癌友,在接受治療前,應接受完整身體和心臟評估。像是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體檢、心臟功能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和心臟形變分析。心臟形變分析是一種新的心肌功能測量方法,由心臟超音波和專門的電腦軟體計算技術綜合分析。它能更準確地評估由於潛在的心臟毒性治療對心臟功能的變化。
-
2022-10-02 焦點.元氣新聞
72萬名癌友等待新藥曠日費時 病友團體盼成立支持基金
立委余天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於日前病逝,余天曾表示,女兒抗癌時曾考慮「熱療法」,但治療費用一年高達200萬至300萬元,即使是家境不差的余天也都感嘆,「一個人得病,全家都不正常」。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依2013至2020年資料顯示,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到給付生效,平均需要730天,非癌藥為396天,癌友用到新藥需等3年以上,給付速度緩慢,且新藥費用昂貴,癌症家庭須面對自費用藥龐大的經濟壓力,盼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提升新藥可近性,減輕自費負擔。依健保署統計,截至110年底,健保共收載154種癌症藥物,癌藥費用支出約403億元,其中標靶唷物支出最高為252.1億元,占率為62.2%,其次是化療藥物支出為88.1億元,占率為21.8%,荷爾蒙藥物支出最高為37.4億元,占率為9.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支出最高為16.1億元,占率為4%、免疫調節劑支出最高為6.2億元,占率為1.5%、放射性藥物支出最高為2.8億元,占率為0.7%。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說,癌症新藥取得藥證後向健保署申請給付,將進行專家審查、共擬會議討論及藥價協商,各約需花費3個月時間,因此新藥自受理到生效,平均所需時間為13.2個月,應屬合理時程。「癌友等待新藥納入健保的時間,生命就在一點一滴流失。」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癌症病友團體多次向政府表達,癌症新藥即便獲得健保給付,但給付範圍嚴格限縮,僅涵蓋3成癌友,應依台灣環境與條件修訂「癌症防治法」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蔡麗娟說,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為癌症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的過渡型支持機制,讓癌友採用健保尚未給付的癌症新藥治療時,不會因經濟壓力無法用藥,期間約為2年,如果新藥通過健保給付,患者就能持續使用,若未通過健保給付,藥廠仍須持續供應藥物。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將蒐集與分析真實世界數據,提供健保作為給付參考,保障病人用藥權益。「大家對余苑綺的情形,印象都很深刻。」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在第一線幫助癌友,癌症新藥可近性是癌友最迫切的需求,可以盡速用到新藥,但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還需要完整規畫、穩定財源及可行性,制度才能可長可久。立法院厚生會上周五成立「提升台灣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整合學界、醫界、病友團體等各方專家學者及團體建議。衛福部長薛瑞元說,癌症新藥有三大特色為高單價、高財務衝擊及高度醫療效果不確定性,而是否納入健保須視健保財務能不能負擔,或是有無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用藥權益。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須蒐集各方意見制定可行辦法,最主要還是財源從哪裡來?余天辦公室主任楊青霞說,余天親身歷經家人罹癌,深知成立新基金的急迫性,目前已爭取53位立委連署支持修法,目前正在積極與總統蔡英文溝通,期待基金在2024年啟動,給全台72萬名罹癌病友一個希望。立委吳玉琴說,病友團體十分關心癌症新藥可近性,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希望加速取得癌症新藥的機會,相關修法需要跨黨派一起協助。立委劉建國則說,癌症患者是與時間賽跑,支持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給予患者最大的支持。立委林靜儀說,台灣為高齡化社會,健保耗用愈來愈多,但收入卻愈來愈少,但癌症新藥發展非常快速,未來幾乎都是量身定做的精準治療,癌症新藥價格愈來愈貴,無法完全納入健保,必須依靠其他給付方式,而基金經費來源除公部門外,必須還有私部門的挹注,另如健保內的部分自費及給付等方式,增加癌症新藥可近性,一起撐起癌症治療的未來模式。此外,林靜儀說,健保共擬會議應加速癌症新藥審查速度,許多藥物經一年多的審查幾乎已不是新藥,該會議應增加癌症新藥臨床專家的名額及權力,如此才能加速審查速度。立委蘇巧慧說,癌症防治法於2003年制定至今已19年,與現在社會、環境有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也是必須加以解決,而癌症新藥問題為一種「癌症治療平權概念」,疾病不分貴賤、不應區分患者出身、經濟能力等,均應有適當、平等的機會使用適當藥物及治療方法。立委蔡壁如說,癌症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每年死亡人口中死於癌症占28%,但癌症新藥方面,現在確實是經濟能力好的患者,可以支付新藥費用,反之沒經濟能力較不好的患者就只能等待健保給付,如同罕藥申請速度最快7個月,最慢甚至需要25個月,這對患者及家屬都是一種煎熬,呼籲藥物審查應要單一窗口速排、速審。
-
2022-09-29 焦點.杏林.診間
一人顧35床,崩潰的一夜讓她懷疑是在救人還殺人?暴走女外科劉宗瑀,溫柔堅定地推動醫護勞動人權
今年五月,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上映後,掀起熱烈討論。在劇中,藝人蔡淑臻飾演個性直來直往、放浪暴走的女外科醫師「小劉」,從醫學中心放逐到鄉村醫院,最終尋回濟世救人的初心。這齣戲正是改編自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的真人真事。人稱「小劉醫師」的劉宗瑀,在網路上寫著一篇篇關於醫護勞動人權、性教育、家庭育兒酸甜苦辣的文章,文筆犀利詼諧,穿插嘻笑怒罵,卻也反映出醫護人員面臨的真實處境,包括:面對生與死,該如何坦然釋懷?當工時過長、工作過勞、長期高壓,又不幸發生醫療糾紛時,該如何保持當初從醫的初心?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醫院中活生生地上演,經由小劉醫師的妙筆生花,不但讓局外人得以一窺白色巨塔內爾虞我詐,更顯露出她對捍衛醫護勞動人權的堅定決心。想走外科,卻遭親友勸退在台灣,只要孩子會念書、功課好,難免會被逼念醫學系,劉宗瑀也不例外。第一年考上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她,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下選擇重考,隔年考上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劉宗瑀先在林口長庚、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之間往返見習三年,然後返回家鄉高雄,進入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在接觸並瞭解各科內容後,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外科。不過,一開始她的外科之路走得不太順利,「所有人都勸退我說:『女生走外科,很辛苦又累!』」不敵週遭強烈反對聲音,劉宗瑀只好先到兒科待了一年,結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小孩受傷的問題和安撫家長的情緒。兒科屬於內科,步調較緩慢,「我的個性比較急、沒耐性,外科給人的感覺很熱血,能激勵、感動人心,又可以看到病人有明顯進步,讓我更有成就感。」放不下外科夢的她還是決定轉換跑道,原本打算先做個三、四年,若真的不行再轉到其他科別,「至少我挑戰過了,不會覺得不甘心。」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今日。血汗外科,吃苦當吃補在外科世界,尤其又是某些血汗醫院中流傳著一句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牲用。」不論男女,只要一進入外科全都得認命,把吃苦當吃補。實習期間,劉宗瑀是醫院外科裡的唯一位女醫師。在她之前的上一位女外科醫師早已是師字輩等級,兩人之間隔著二三十年的空窗期,可見女性外科醫師的稀有程度。她解釋,醫學臨床分科把「內外婦兒急」等性命相關的科別稱為「五大科」,工作壓力大、工時長,還需要輪流值班以應付緊急醫療狀況。其中,又以外科的男女醫師比例失衡最嚴重,還有醫護人員過勞、人力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現今願意投身五大科的新血愈來愈少。醫學生畢業後,寧可選擇「三小科」(耳鼻喉、眼、皮膚),受訓過程不但輕鬆,將來還可以在外自行開業。然而,正所謂「外科虐我千百遍,我待外科如初戀。」雖然外科醫師工作時間超長,受訓過程慘無人道,甚至可能有過勞死等生命危險,但每年還是會有一些「想不開」的醫學生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劉宗瑀說,外科醫療現場判斷的緊急感與自己的個性能產生共鳴,老師和學長的個性也都是如此。「開刀房是極高壓的環境,醫生們常常會講些五四三的黃色笑話來放鬆心情。要講黃色笑話我也沒在怕的,甚至可以講得比他們更黃、更暴力!」直來直往的她哈哈大笑,每日混在一群男人堆中,即便被稱做「男人婆」她也毫不在意,因為她清楚,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別,才能走得長久。人力短缺,一人照顧35床然而回想起住院醫師受訓的那段日子,劉宗瑀只能以「慘烈」兩個字來形容。當時住院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的適用對象,工作採責任制。平日白班結束後,緊接著就要輪值夜班,到了早上只能撐著眼皮繼續工作,每次值班就是連續兩天不用睡覺,而這樣的日子每個月要重複十多次。「休息是什麼?」劉宗瑀說,在住院醫師裡的字典裡,找不到這兩個字。台灣醫學教育人才養成本就不易,尤其外科醫師的培養過程更是漫長,除了要面對扎實嚴酷的醫學教育訓練,開刀久站、值班熬夜、過勞、高壓、高風險等問題,女性更要面臨生理痛、懷孕、水腫等不適。醫療環境的崩壞,不少當初懷著雄心壯志投入外科的學弟們,禁不住如此長期非人道的折磨,一個個陣亡倒下,提出辭呈。當時擔任總醫師的劉宗瑀,要負責各種排班與大小雜事的協調,面臨大票學弟們離職而突然空出來的班表,令她不得不向院方請求協助。然而院方卻決定以現有人力無限擴大負責所有的值班區域,尤其三間共35床的加護病房,原本由三位醫師照顧已頗為吃緊,竟然也縮減到一個人來承擔。負責任的她面對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咬著牙扛了下來,甚至把人力最短缺那幾日加護病房班留給自己值。當時劉宗瑀正懷著第一胎,她白天上班,晚上值大夜照顧三間加護病房的病人,還要兼顧急診室的會診,時常能在深夜裡見到她挺著日益變大的肚子,不斷在不同大樓間來回地奔跑。 一開始,劉宗瑀覺得還能拼一下,但當孕期的不適一個接一個找上門,身心俱疲的她,終於也逼近了臨界點。崩潰的一夜,是救人還是殺人臨盆前兩個月,長期熬夜的她患了重感冒,為了寶寶健康又不敢亂吃藥,病況纏綿不絕,咳嗽一直都好不了。看診時「咳咳咳咳咳」,開刀時「咳咳咳咳咳」,嚴重時甚至一咳就漏尿,不論用產褥墊或成人紙尿布都沒有用,最後居然沒有乾淨的褲子可換穿。但她又不能請產假,總醫師也是臨床訓練的最後階段,只要考過專科醫師證照就能取得主治醫師資格,一旦請假超過兩個月,隔年就得重新受訓一年,之前的辛苦等於付諸流水。除了狂咳不止外,大腹便便的她晚上根本無法躺平睡覺,只能坐在值班室沙發休息。明明是酷暑如火的七月,她全身裹著厚重的衣物卻還是感覺冷得要死。值大夜班時一遇到緊急狀況,老公蜜蜂先生還必須牽著她的手、撐著她到急診室會診,因為她已經完全沒有力氣起身和走路。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原本就猶如一顆顆的未爆彈,偏偏在某個值班的夜晚一口氣爆炸開來,先是一名病人呼吸衰竭,又有一名病人血壓下降,當她正在進行急救時,手機響起,另一區的病人癲癇發作。・「小劉醫師三十床的阿公黑掉了!」「立刻On endo(插管)!」劉宗瑀才把喉頭鏡放入病人嘴巴,卻發現左移右挪都抬不起病人的下顎,猛然才想起原來是因為自己挺著大肚子。「幫我拉!」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終於順利將氧氣送入病人肺中。・「第二加護病房敗血性休克!」「CPR(心肺復甦術)!」嘴邊喊著,劉宗瑀直接跳上病床上雙手交叉準備心臟按摩,卻被肚子擋住不好施力,只能顫抖著被護理師拉下床,由她們輪流按壓……・護理師大口地喘氣、病床吱呀吱呀地哀嚎、生命監測儀器急促地提醒……混亂間一陣尖銳的手機鈴聲再度響起:「劉醫師,病人seizure(癲癇)!」對面的護理師喊道!「這裡在CPR沒空,先打抗癲癇藥,快死了再叫我!!!」劉宗瑀只能朝著話筒大吼。・・・「我的意識只剩下把工作反射性做完,完全忘記自己其實是個快生產的孕婦。」劉宗瑀回憶說,「從凌晨兩點忙到天亮交班後,護理師把渾身發抖的我架到旁邊的角落吸氧氣,比插管的阿公還要喘。」死死握著細細的氧氣鼻管,劉宗瑀像是抓著汪洋中的稻草,人來人往、嘈雜的急診室中,她只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再這樣下去,會有病人死的,而我跟肚子裡的小孩也……」恐懼加上喘不上氣,緊緊攫住劉宗瑀的心臟,恍惚間,她突然醒悟:「我怎麼把自己逼到這個地步?這根本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殺人!」不願當制度的幫兇,只能離去醫護人力不足,對病人生命安全來說是一大威脅。在醫療崩壞疾風下,醫師與護理人員仿如走到窮途末路。當天回家,劉宗瑀握著蜜蜂先生的手崩潰大哭:「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要再值這種會死人的班、我不想要當這種會害死人的外科醫師!」那是她這輩子第一次說出:「我不要當外科醫師。」當初滿懷雄心壯志的熱情進入外科。受訓期間,師長們醫者仁心的風範,歷歷在目,結果卻是一個個陣亡離職,新進來的戰力又不能馬上派上用場。身陷不足人力的值班陷阱中,醫師被迫去謀殺這些病人……堂堂一個醫學中心,病人居然得快死了才找得到醫師,這樣真的是對的嗎?一週後,劉宗瑀將每晚的值班慘況呈報長官,換來了一番檢討與事後諸葛。她憤而拍桌起身,抗議醫院的值班人力安排簡直與殺人無異,卻無法扭轉院方態度,只換來冷冷一句:「這樣配置符合評鑑規範」。「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我實在無法再多撐一年。對我來說,專科醫師證照就像一面高牆,身懷六甲的我,想要跳過這面高牆,卻怎麼樣也跳不起來。」劉宗瑀苦笑著說。就這樣,在滿懷悲憤下,她遞出辭呈,跑去屏東當醫師。一個台灣,兩個醫療世界最近,公視播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小說,正是描述她在屏東行醫寫照。她每天上下班的路線,都跟運豬車同進同出。「我以為屏東在高雄隔壁,相差不大。沒想到跨過高屏溪,城鄉醫療資源差距超乎想像,令我深受震撼,」劉宗瑀坦言。例如,曾有一名七、八十歲的病人求診,經檢查出是手部長出罕見的骨肉瘤。劉宗瑀對病人說,必須先做核磁共振檢查,再切片,然後做化療。但這一切都是按照教科書上教的流程,非常理想化。實際上,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屏東,光是做這些檢查和化療,必須分別跑兩、三家醫院,才能完成全部流程,病人很可能就此放棄追蹤與治療。如果病患有心要醫治,則得跨越高屏溪,到高雄的醫學中心或大醫院診治,搭火車轉公車或捷運,從早上排檢查,等到醫師看診,再回到屏東家中,已是晚上。她也曾遇過15、16歲的年輕人因車禍而嚴重外傷,送進急診室時心跳、血壓不穩定,還內出血,需要緊急開刀。但家屬一聽到要搭乘救護車轉到大醫院治療,就放棄了。「原來,我之前是過著多麼『醫療天龍國』的生活。原來,人的命真有貴賤之分,城鄉差距居然如此大不相同。」劉宗瑀感慨地說。那時深刻體會到離開了大城市,鄉下地方的生命力都很強。如果不是強悍的生命力,根本撐不下去!但由於往返屏東和高雄的路途遙遠,每天來回車程至少要三小時。有時半夜急診劉宗瑀被叫回去開刀,開車時精神渙散,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將車子開到人行道上,讓她嚇出一身冷汗。最後,她還是決定回到高雄市區的醫院工作。(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9-28 醫療.耳鼻喉
常常口臭怎麼辦,你敢跟別人交談嗎?6對策讓你告別口臭人生
口臭是ㄧ見令人相當尷尬的事情,尤其是以下6狀況時,特別容易發生口臭,教你解決的對策,避免尷尬發生。1.剛睡醒的口臭晚上睡著之後,唾液的分泌量與流動量都會大減,使得酸鹼度液體增加,導致口腔細菌的滋生。研究顯示,這時候每1c.c.唾液的細菌數,與10公克糞便的細菌數目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充滿許多老廢物質以及揮發性硫化物。<對策>起床後最好立刻漱口,在充滿毒素的唾液吐掉之後再刷牙,刷完牙之後再喝杯溫開水,不但補充水分,也幫助口腔內製造新的乾淨唾液。2.香菸、喝酒造成異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菸品與酒飲的刺激性味道會殘留在口中,造成壞口氣,也容易因此上火,影響腸胃蠕動及肝功能,還會引起咳嗽。<對策>戒菸、戒酒之後,這類口臭會自然消失。3.食物造成洋蔥、蒜、醃燻牛肉及其他肉類,由於食物本身容易發酵或有獨特的味道,也容易產生氣體,再加上經過口內唾液當中的細菌融合分解之後,就可能產生難聞的氣味。<對策>吃完這類容易出現口臭的食物時,趕快刷牙或漱口。4.口乾造成由於唾液有清潔口腔的功能,因此,如果唾液流動量少的話,口腔內壞死細胞就會聚集在舌頭、牙肉等處,還會開始產生腐敗,加上製造臭味的厭氧菌又喜歡乾燥的酸性環境,因此,口乾的人通常都會有口臭。<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5.空腹時口臭肚子餓的時候,會造成唾液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這時候若無法保持口腔清潔,就會讓厭氧菌滋生,體內就會消耗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促進脂肪燃燒來產生出更多的葡萄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物質會被血液代謝,就會使得嘴巴的氣味變得不好。<對策>餐與餐之間適當的間隔即可,不要餓過頭,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幫助清潔口腔。6.藥物副作用任何會刺激到抗副交感神經的藥物,都容易產生口乾的副作用,包括安非他命、抗憂鬱藥、抗組統胺、化療藥、利尿劑、止痛藥等。<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延伸閱讀: 。刷牙一定要用牙膏嗎?答案有點意外,潔牙應以「2工具」為主 。沒蛀牙就會有牙周病?有牙周病就不會蛀牙?真的是這樣嗎?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
-
2022-09-23 癌症.胃癌
7旬老婦上腹不適 鼓起勇氣照胃鏡揪出早期胃癌
苗栗縣一名71歲老婦因上腹不適到衛福部苗栗醫院內科門診,肝膽腸胃科醫師以胃鏡檢查,發現她罹患早期胃癌,轉介一般外科醫師接手治療,為她進行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清除手術,術後已恢復出院,病理報告為第一期早期胃癌,門診追蹤即可,無需後續化療。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陳世源指出,病患看診時原本表示只是輕微的胃部脹氣,平常沒有會影響健康的不良嗜好,認為只要吃藥治療就好,經醫師說明後,也才願意鼓起勇氣接受胃鏡檢查。胃鏡發現老婦胃體有處約2公分的黏膜異常,配合特殊的窄頻影像系統評估後,醫師懷疑該處黏膜異常可能是癌症,經切片證實確為胃癌,且分類為惡性程度較高的戒指狀細胞癌,另外也發現病患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推測是造成癌症原因之一。苗栗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浩偉表示,胃癌早期候症狀並不明顯,大多是上腹不適,因此難以跟一般胃部疾病區分,造成胃癌早期診斷較困難。另外,早期胃癌在胃鏡上的特徵也不一定是胃潰瘍型態,有時只是輕微凸起、黏膜異常或破損,此時需要仰賴腸胃科醫師的經驗及特別影像系統輔助判斷,才能抓出病灶。一旦發現是早期胃癌,治療方式主要以切除為主,包括手術切除或內視鏡切除,需經醫師判斷最適合的治療方針,才會有較好的預後。由於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建議民眾應了解自己是否有胃癌危險因子,包含男性、年紀超過50歲、抽菸喝酒、肥胖、接受過胃部手術、有胃癌家族史或有胃部疾病(胃炎、胃瘜肉、上皮化生、胃潰瘍或幽門桿菌感染)。另外,煙燻、燒烤及醃漬食物也是可能造成胃癌的風險之一,因此日、韓都是胃癌發生率較高的國家。高浩偉提醒,苗栗以客家美食聞名,客家擅長以醃製方式保存食材,因此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相關症狀。若有腹部不適症狀持續過久沒改善,或50歲以上有胃癌危險因子,應積極接受檢查,不要因害怕檢查延誤病情及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