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搜尋
化療
共找到
1249
筆 文章
-
-
2022-08-20 癌症.癌友故事
食道癌3期曝抗癌祕訣 他每天走路、每周爬溪頭
台中榮總「好呷俱樂部」食道癌病友會今登場,61歲陳姓食道癌三期病友分享抗癌祕訣,他選擇醫師、相信專業,出院後「聽醫師的話」,持續每天走路當運動,維持正常作息、每周爬溪頭。他建議,勇敢面對抗癌,不要相信偏方草藥,相信科學及團隊醫師,信念及毅志力非常重要,養成運動習慣及維持好心情,相信一定可以戰勝癌症。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莊政諺說,食道癌屬於高度惡性癌症,多半初期無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疼痛、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就醫,逾70%確診已是食道癌第三期(淋巴轉移)以上,建議民眾,疾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勿信偏方、戒除菸、檳榔及酒等危險因子。陳姓病友說,他菸、檳榔戒20多年,偶交際性飲酒,2019年因進食後呼吸困難、暴瘦5公斤,向莊政諺求診,確診為食道癌第三期,他選擇聽醫師的話,化療期間每天在護理站走路2小時,化解不適也達到運動效果,接受食道全切手術後二個月開始每天運動,跑操場900公尺、走500公尺共三回合,運動2個月後開始每周爬溪頭,直到現在維持正常作息、每周溪頭爬山成為例行功課,飲食也恢復正常,避免加工食品,感謝妻子用心準備三餐飲食,已回升到原本體重。60歲蔡姓病友說,他菸、酒、檳榔戒除多年,去年6月發現吞嚥後胸窩疼痛未改善,確診為食道癌三期,他接受食道切除手術,並加入莊政諺推行的怡樂適(ERAS)加速食道癌術後恢復計畫,術後6天出院,隔天恢復社交活動,術後11天開始喝水、18天開始進食,目前維持少量多餐均衡飲食、睡前二小時不再進食及睡覺時墊高枕頭等,且未服用任何藥物,感謝台中榮總食道癌團隊給他信心。蔡姓病友建議,相信醫師專業,交給醫師不用害怕,勇敢面對,治療後生活作息要正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及養成運動習慣,最重要的是仍然要保有正常社交活動,避免自我封閉,生活才會更好。
-
2022-08-19 焦點.元氣新聞
余苑綺直腸癌病況不穩比手勢求解脫 余天淚喊怎捨得
藝人余天的女兒余苑綺癌症病情不穩定,余家人今天(18日)全部趕赴醫院探望。余天下午接受媒體訪問時哽咽說,余苑綺虛弱的用手勢表達「讓她走」求解脫,讓他當場淚喊「我怎麼捨得」。民進黨立委、藝人余天今天早上原定要幫新北市長參選人林佳龍站台,卻臨時接到余苑綺病況危急電話,立刻趕到台北榮民總醫院。余苑綺的媽媽李亞萍、弟弟余祥銓、姊姊余筱萍、經紀人閃亮亮也陸續抵達醫院守候。余苑綺2014年罹患直腸癌第3期,經歷多次化療,更因癌細胞擴散,陸續切除肝臟、肺臟,為了一對年幼兒女堅強抗癌。媽媽李亞萍近期也說,余苑綺有營養不良問題,大小腿瘦到只有手臂粗度,身體也對化療產生抗藥性,現在連站著都會痛,得靠吃止痛藥或打嗎啡舒緩。余天今天下午接受媒體訪問,坦言女兒的狀況不好,意識不是很清楚,時睡時醒,並說余苑綺清醒時,虛弱地用手勢比「讓她走」,讓余天忍不住哽咽說:「我怎麼捨得,我怎麼可能讓她走,我說不可以,怎麼可以這麼殘忍」,令人相當不捨。【延伸閱讀:余苑綺罹直腸癌,近來情況不樂觀!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審稿醫師:梁金銅/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姿君/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五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看更多
-
2022-08-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消化道癌症有症狀時大多已中晚期 藥師詳解有哪些化療和標靶治療選項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大腸癌症佔42.9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男女發生率與排名具有差異,女性新發生大腸癌的比例為34.6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三,男性的比例則為52.3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又依據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佔了28.4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第三名。男女之死亡率與排名相仿,女性因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而死亡的比例為24.0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32.8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第三名。消化道癌症的分期與各期治療目標首先介紹癌症分期。消化道癌症的顯著特徵是,往往在病患出現明顯症狀而求診時,病程已經發展到中晚期,而使治療成效有限、預後普遍不佳。因此下文簡單以圖示與文字表現各分期的癌症表現特徵與治療目標與手段。如同本圖所示,按照癌組織穿透黏膜、肌肉層的深度,可以區分為Stage I~IV以及T、N或M。Stage I分為T1(未侵犯至下層黏膜)與T2(未穿越肌肉層)Stage II內有T3:穿越肌肉層Stage III表示癌細胞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按照轉移多寡可分為N1(1-3個淋巴結轉移)及N2(≧4個淋巴結轉移)Stage IV表示已經出現遠端轉移,稱為M,也就是俗稱的「癌末」依照癌症的不同階段,醫師的治療目標也會有所不同。Stage I~III都有機會被治癒;但已經達到遠端轉移的Stage IV大多無法。因此治療目標轉以緩和治療(Palliative care)和延長壽命為主。少數幸運的病人仍有機會被治癒,因其轉移的癌細胞可以被切除。治療手段Stage I:手術即可Stage II:手術、可能需搭配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Stage III:有以下3種情況1.若腫瘤過大會先使用前導性治療(Neoadjuvant therapy),讓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2.可直接手術切除者,手術完之後再進行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3.不可切除者:使用系統性藥物治療(Systemic therapy)Stage IV:依照是否可切除轉移部位癌細胞,進而選擇不同方法治療可切除:手術+局部治療・若癌細胞體積較大,會先使用前導性治療(Neoadjuvant therapy),讓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手術後會再進行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若無法切除:・先使用化學治療(Chemotherapy)・若在化學治療期間發現腫瘤體積縮小至可切除大小,則立即進行手術切除,並進行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若仍無法切除則繼續進行系統性藥物治療(Systemic therapy)使用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的意義清除手術後殘餘的微小癌細胞(residual micrometastatic),此舉可降低癌症復發率,增加存活率。可分為放療與化療,其中放射治療只能用在直腸癌(rectal cancer)。常見化療藥物與藥物組合消化道癌症的治療方式有許多選擇,包含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此篇文章會針對其原理、健保給付標準、療程一一討論。不過礙於藥物的中文名稱往往與各藥廠命名有關,我們會盡量寫出中英對照,方便讀者參照自身使用的藥物組合;而藥品英文則指的是藥物成份名稱。5-FU類藥物及機轉介紹在化療藥物當中也有許多選擇,包含5-FU及衍伸物類、鉑金類、喜樹鹼類等。不同種類的化療藥物會形成不同的「治療組合」,常見的FOLFIRI、FOLFOX是其中兩種。FOLFIRI指的是FOLinic acid(活性葉酸) - Fluorouracil(5-FU類藥物) - IRInotecan(商品名:抗癌妥、癌可癒等) 三種藥物的組合;FOLFOX指的則是FOLinic acid(活性葉酸) - Fluorouracil(5-FU類藥物) - OXaliplatin(商品名:益樂鉑、歐立普等) 三種藥物的組合,不過就算相同的藥,也會根據劑量、給藥方式再衍伸出FOLFOX 4、mFOLFOX 6、FOLFOX 7等不同名字的療程。常見組合整理如下:實際使用狀況仍會因病人狀況來做調整FOLFOX(每兩週一次)・Leucovorin 靜脈注射・5-FU靜脈注射・Oxaliplatin靜脈注射FOLFIRI(每兩週一次)・Leucovorin 靜脈注射・5-FU靜脈注射・Irinotecan 靜脈注射CAPEOX(每三週一次)・Capecitabine 口服・Oxaliplatin靜脈注射FOLFIRINOX(每兩週一次)・Leucovorin 靜脈注射・5-FU靜脈注射・Irinotecan 靜脈注射・Oxaliplatin靜脈注射5-FU類藥物可以在癌細胞的細胞核內,模仿製作DNA的原料,藉以干擾癌細胞內DNA的複製。Uracil-Tegafur(商品名:友復膠囊Ufur Capsule)是其中一種,包含Tegafur與Uracil兩種藥物,Tegafur口服後會被肝臟代謝成5-FU,Uracil則會抑制5-FU被進一步代謝,藉此提高5-FU在細胞內的濃度與停留時間。這個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轉移性胃癌、轉移性直腸癌、轉移性結腸癌、轉移性乳癌之病患使用,以及直腸癌、結腸癌第二、三期患者之術後輔助性治療,惟須注意,使用期間不得超過2年。TS-1(商品名:愛斯萬膠囊)則是另一種與5-FU相關的藥物組合,包含Tegafur、Gimeracil、Oteracil三種藥物,功能詳述如下:Tegafur口服後會被肝臟代謝成5-FU;Gimeracil的功能是抑制「代謝掉5-FU」的酵素,使5-FU被代謝慢一些;Oteracil的功能則是抑制「腸胃道裡面使5-FU具毒性」的酵素,減少藥物整體的腸胃毒性,健保給付此藥治療的項目包含胰臟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等,此處擷取在胃癌治療中的使用方式。這個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胃癌術後輔助性化療、罹患中晚期胃癌且接受過胃癌根除性手術的成年患者。健保給付規定須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限用1年。鉑金類藥物介紹鉑金類藥物是一群以「鉑」金屬延伸出的化合物,藉由干擾癌細胞內DNA的複製與修復,以殺死癌細胞。Oxaliplatin(商品名:益樂鉑Eloxatin)、Capecitabine(商品名:截瘤達Xeloda)是其中兩種,前者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與5-FU、folinic acid(活性葉酸) 併用來治療轉移性結腸與直腸癌;但如果加用Irinotecan類藥物則不予給付。Oxaliplatin也會使用於第三期結腸癌患者,在完全切除原發腫瘤手術後的輔助療法。而後者(Capecitabine)則包括轉移性結腸直腸癌、第三期結腸癌患者手術後之輔助性療法。同樣是消化道癌症,健保也給付Oxaliplatin與 fluoropyrimidine 類藥物(如 capecitabine、5-FU、UFUR,但不包含 TS-1)併用,用於局部晚期及復發、轉移性胃癌之治療。最後,Oxaliplatin也可以與5-fluorouracil、leucovorin、irinotecan 併用(如療程「FOLFIRINOX」),作為轉移性胰臟癌之第一線治療。關於此種療法,健保規定限用 Oxalip、Opatin、Eloxatin、Folep、Oxaliplatine-Mylan、Orectalip等5種藥物。喜樹鹼類藥物介紹喜樹鹼類藥物可以抑制癌細胞細胞核內的拓撲酶,藉以干擾癌細胞內DNA的複製。Irinotecan是其中一種,其健保給付標準包含兩種施打方式,靜脈注射以及微脂體注射。靜脈注射(如抗癌妥靜脈輸注濃縮液Campto Inj)有兩種組合作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之第一線治療藥物:第一種是跟5-FU 及 folinic acid 合併,用於未曾接受過化學治療之患者,也就是上面提過的FOLFIRI療程;第二種是單獨使用,適用於曾接受5-FU 療程,但不幸治療無效的患者。靜脈注射形式的Irinotecan也可以跟5-fluorouracil、leucovorin 及 oxaliplatin 併用(FOLFIRINOX),做為轉移性胰臟癌之第一線治療,但健保規定限用 Irino、Irinotel、Campto、Irinotecan Injection Concentrate、Irican、Innocan等。另外,微脂體注射(如安能得Onivyde)則可以與5-FU 及 leucovorin 合併使用,適用於曾接受過 gemcitabine(商品名:健擇、健仕等)治療後復發或惡化之轉移性胰臟癌,但健保也規定要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化療藥物常見副作用Oxaliplatin:・神經病變(Neuropathy):麻木感、刺痛,吞冷食物時會感到嘴巴、喉嚨疼痛。・骨髓抑制:貧血,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噁心嘔吐、腹瀉5-FU:・骨髓抑制:貧血,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口腔黏膜炎・手足症候群(hand foot syndrome):皮膚泛紅、腫脹及發麻、刺痛等感覺異常,常見於手掌與腳掌等部位・噁心嘔吐、腹瀉Capecitabine:同5-FUIrinotecan:・急性膽鹼症候群(cholinergic symptoms):腹瀉、低血壓、頭暈盜汗・骨髓抑制:貧血,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噁心嘔吐Leucovorin:・類過敏性反應:紅疹、皮膚炎・噁心嘔吐因此出現在療程期間出現以上症狀時,建議可以先跟主治醫師討論是否由化療觸發,真的無法忍受時,可以與醫師討論藥量的增減;副作用過強、而藥物並未發揮預期療效時,醫師也會跟您討論更換藥物、療程的可能性。標靶藥物介紹上篇我們介紹完化療藥物,這次接著介紹包含EGFR單株抗體、HER2單株抗體、VEGF單株抗體、BRAF抑制劑等標靶藥物。標靶藥物不同於傳統化療藥物之處,在於經過基因檢測後,可以針對具有特殊基因變異或受體的病患,做精準的癌細胞毒殺治療,降低副作用帶來的不適、療效也比廣泛性毒殺的藥物還要好很多。EGFR單株抗體EGFR單株抗體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單株抗體與腫瘤細胞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結合,避免此受體被過度刺激,腫瘤細胞因藥物而被抑制生長。此類藥物包含Cetuximab(商品名:爾必得舒Erbitux)、Panitumumab(商品名:維必施Vectibix),健保給付的治療項目包含直腸結腸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頭頸癌等部位,此處因本篇主題,擷取直腸結腸癌的使用來介紹。這兩種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可以與前述提到之FOLFIRI、FOLFOX合併使用,但不得與 bevacizumab(藥物名:Avastin癌思停)合併使用,在EGFR表現型、但RAS 基因沒有突變的轉移性直腸結腸癌病患身上,作為第一線治療。然而,醫師必須為病人進行All-RAS 基因突變分析後,附上檢測報告來事前審查,經過核准後才能使用健保給付;每次療程以18週為限,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檢查)證實無惡化,才能繼續使用。另外,Cetuximab 與 panitumumab 二者只能擇一使用,但如果無法忍受其副作用時可以互換。二者使用總療程合併計算,以全部36週為上限。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Panitumumab由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Cetuximab也是由靜脈注射、每週一次・輸注反應:皮膚紅癢、噁心嘔吐、發燒冷顫・皮膚毒性:紅疹、脫屑、潰爛(但同時也是治療有效的指標)[5]・若病患同時擁有BRAF 600E基因變異,則不建議單獨使用EGFR inhibitor藥物,因療效不佳,須加上BRAF inhibitor藥物(如下文的Encorafenib)此外,與 irinotecan (喜樹鹼類藥物)合併使用,可用於治療已接受過含5-fluorouracil、irinotecan 及 oxaliplatin 二線以上之化療失敗,且具有EGFR受體表現型、K-RAS 基因沒有突變的轉移性直腸結腸癌的病患。相同的,醫師必須為病人進行All-RAS 基因突變分析後,附上檢測報告來事前審查,經過核准後才能使用健保給付,每次療程以9週為限,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檢查)證實無惡化,才能繼續用,全部療程以給付18週為上限。BRAF抑制劑類藥物BRAF抑制劑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抑制劑與腫瘤細胞內的「BRAF蛋白質」結合,使其無法活化下游路徑,造成腫瘤細胞快速生長,藉此減緩腫瘤細胞之生長。此類藥物包含encorafenib(商品名:康奈非尼Braftovi)等,美國FDA於2020年4月通過此藥可與Cetuximab併用於BRAF基因V600E位點有突變、且其他療法成效不彰之轉移性大腸癌患者。然台灣健保尚未開放此藥物之給付。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Encorafenib則是口服、每天一次,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皮膚炎。HER2單株抗體類藥物HER2單株抗體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單株抗體與腫瘤細胞上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結合,避免此受體被過度刺激,腫瘤細胞因而受藥物抑制生長。此類藥物包含trastuzumab(商品名:賀癌平Herceptin)等,健保給付治療乳癌、胃癌,常見於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此處一樣擷取在胃癌治療方面的資訊來介紹。Trastuzumab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與上篇提到之 capecitabine(商品名:截瘤達Xeloda)、5-fluorouracil、cisplatin(鉑金類藥物)合併使用,適用於未曾接受過化學治療,但腫瘤細胞內偵測到HER2過度表現、轉移性胃(或胃食道接合處)腺癌病人的治療。同樣必須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每次療程以24週為限,若病人情況惡化則不應再次申請。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Trastuzumab(商品名:賀癌平)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輸注反應包含:皮膚紅癢、噁心嘔吐、發燒冷顫・也有可能出現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皮膚紅癢、心悸VEGF單株抗體類藥物VEGF單株抗體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單株抗體與腫瘤細胞上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結合,避免此受體被過度刺激,腫瘤細胞之血管將受藥物抑制生長。此類藥物包含bevacizumab(商品名:癌思停Avastin),健保給付治療項目含大腸直腸癌、惡性神經膠質瘤、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子宮頸癌等,此處擷取大腸直腸癌的治療資訊來介紹。Bevacizumab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與上篇文章提到之 FOLFIRI、 FOLFOX、5-fluorouracil/leucovorin 的化學療法合併使用,作為轉移性大腸或直腸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病人必須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每次療程以18週為限,由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檢查)證實無惡化,才能繼續用,全部以36週為上限。必須注意的副作用包含高血壓、蛋白尿、胃腸穿孔等。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Bevacizumab(商品名:癌思停)為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副作用:高血壓、蛋白尿、胃腸穿孔那麼以上是關於消化道癌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各種藥物及混合療法、藥物發揮機能的原理,還有療程與健保給付標準的基礎介紹。希望透過這些統整,可以幫助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們更清楚的用藥知識,得以安心地接受治療。如果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有任何不適或疑問還想多了解,建議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專業藥師來為您解答!參考資料:1.國民健康署資料2.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3.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4.NCCN Guidelines Version 1.2022(https://www.nccn.org/)5.U.S. FOOD&DRUG ADMINISTRATION: https://www.fda.gov/drugs/resources-information-approved-drugs/fda-approves-encorafenib-combination-cetuximab-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braf-v600e-mutation6.Petrelli F, Borgonovo K, Barni S. The predictive role of skin rash with cetuximab and panitumumab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trials. Target Oncol 2013;8:173- 181【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承翰藥師】消化道癌症的化療選擇有哪些?標靶治療是什麼?(上)、【李承翰藥師】消化道癌症的化療選擇有哪些?標靶治療是什麼?(下)】
-
2022-08-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斷食善終」。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的畢柳鶯醫師分享她與家人在罹患不治之症的母親要求下,如何圓滿地達到到「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一位頌缽師寫出家人不忍母親因為長年巴金森症的折磨而生不如死,受到畢醫師的啟發與幫忙,得以讓母親走完這段艱苦的人生。一位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透過「醫學倫理」、「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驗,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嘗試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的原因。【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未知死,焉知生】媽媽說過:「我希望,這輩子做到死,不要病死。」然而事與願違,可憐的媽媽在2015年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失去平衡,常常跌倒,喜歡到處趴趴走的媽媽漸漸的無法自主生活。衣食住行需要仰賴別人的幫忙。到了末期,無法清楚的表達,肢體功能退化至完全的失能,清楚的意識,靈魂被禁錮在肉身當中。潔癖的媽媽,穿尿布不舒服,抱到馬桶上坐,卻尿不出來。餵食食物無法吞嚥,刷完牙說肚子餓。流質的食物用滴管小心的餵食,還是常常嗆到。堅持尊嚴的活著,堅決不插鼻胃管。照顧媽媽的過程,聽聞爸爸摯友的太太因為癌症化療太痛苦,自行絕食七日而亡。2020年8月看到畢柳鶯醫師的網路文章,畢媽媽斷食結束生命。我在日記寫下:對於準備下車的媽媽,我準備好了嗎?媽媽天天告訴我:有個印度王子要他做功課。不斷看見往生的親人,叫我開門讓爸爸進門吃東西。媽媽多次脫肛,鬼門關前徘徊。2021年1月用感恩餐會的名義為媽媽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所有親友齊聚,回顧母親的一生。媽媽有很強的生命力,我和妹妹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媽媽,免疫系統都出了狀況。為了不拖累我們,媽媽堅決去住安養院。住安養院期間,跟媽媽聊起斷食善終的概念,媽媽很猶豫。疫情大爆發,很長時間無法看到媽媽,我假藉送營養品偷偷溜進去看媽媽,站在門口的我聽到媽媽不停地哭泣,心如刀割。安養院的看護說:阿嬤常常哭。我知道,那是媽媽的靈魂在求救。身為一個頌缽師,透過頌缽分享幸福傳遞愛,我自問:女兒這個一輩子無法辭職的職務,我是否稱職?再讀一次「斷食善終」,我跟媽媽立了生死之約。5月1日留職停薪,接媽媽回家,孩子回來看阿嬤。幫媽媽洗澡的過程,媽媽大哭要回天家。天未亮常常是讓媽媽的哭聲叫醒,幫媽媽頌缽,減輕疼痛穩定情緒。讓媽媽吃少一點,媽媽無法言語,基於本能,會摸摸肚子表示餓,媽媽聰明了,知道我有計畫的減食,會找妹妹要東西吃。五兄妹開家庭會議,大哥說希望安樂死,但是法律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弟弟知道媽媽受苦很久,希望媽媽早日離苦得樂,尊重姊姊照顧的方式。二哥說:為人子女,餓死媽媽,天理不容。弟弟說:那二哥你來照顧媽媽幾天看看。天邊孝子,一個月只回來看媽媽一次。就這樣,媽媽的斷食善終,走三步退一步。我的心裡很糾結,我是愛媽媽還是愛自己?媽媽同意斷食善終,是真的嗎?還是只是想回家的權宜之計?長輩若知道我為媽媽斷食善終,會不會認為我大逆不道?妹妹是最關鍵的人,她照顧媽媽最久,媽媽是她的精神支柱,明知道斷食善終是讓媽媽離苦得樂最好的方式,但是,她捨不得。進入身心靈世界多年,我總是跟阿彌陀佛說,請幫助我,讓很多善知識及貴人在身邊。宜蘭通靈老師說:媽媽不想拖累我們,她無法自己斷食,若繼續住在安養中心,會拖更久,謝謝我為她做的一切。在我內心交戰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想到畢醫師。6月28日透過臉書聯絡到畢醫師,她在電話裡肯定我是孝順不是殘忍。答應第二天要來看媽媽。當天下午外出參加活動時,妹妹來了電話,來訪居服員說媽媽痰很多、發高燒,很可能是肺炎,最好馬上送醫院。我擔心送醫院就前功盡棄,求救畢醫師。畢醫師立刻趕來家中探視媽媽,判定完全無肺炎跡象。畢醫師帶來真正的斷食善終知識,安撫了妹妹跟我的不安,也讓媽媽的靈魂昇華到真正放下。7月1日畢醫師再一次來看媽媽,強調需完全斷食,只用棉棒給少許的水。妹妹再問媽媽:真的願意斷食善終嗎?彷彿迴光返照般,媽媽清楚的點頭示意。這一刻,我心中沈甸甸的石頭真正的放下了。7月5日上午,媽媽走完了人生路。遵從媽媽的囑咐,八小時不動身體。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聯絡親人,舅舅們及兄弟姊妹一起為媽媽誦經,做最後的陪伴。無悔無憾!用這首我和朋友詩人姵綾合作的歌曲送給媽媽:有些話,像春風微映 你羞澀的水波蓮池有些話,彷彿雲端回應的深情一吻以及溫暖的擁抱或許 我們談論四季輪迴的生與死我們學習循著眾神的方向祝禱以及告解有些話與你說,有些事陪你做而迢迢的道路又深又遠每一站的歇息都是重新出發的開始微笑的淺灣,停泊的舟子已幫你預約,下一個身心安頓的行程祝福媽媽,自由自在的翱翔天地,沒有肉身的束縛。感恩推動斷食善終的畢柳鶯醫師!感謝先生陪媽媽在我們家終老!給努力而勇敢的妹妹以及自己掌聲!
-
2022-08-17 焦點.生死議題
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怎樣的照顧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如何讓他走得安詳又有尊嚴?4點教打造有愛的人生終點站!
人生走到了最後一段路時,怎麼樣的照顧才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又如何讓病患走得安詳又有尊嚴?現代人很忙,E世代的人更忙,忙著看方盒子、看資訊、找尋賺錢的機會,週末則忙著玩、上網,或到PUB去瘋狂、參加派對去搖整夜的頭。現在的社會是為生活而活,活得很充實、很忙,什麼資訊都有,但是對老、對死卻置之不理。面對人生的終站,大多數人不太重視,隨便應付,更不用談如何處置。相較於現代年輕人對結婚的精心設計,實在是天壤之別──光拍結婚照或是辦喜宴,就要花費年輕人大部分的積蓄,為人生最美、最年輕的容貌做一個刻意妝扮的寫真,每個人看起來既像電影明星,又像王子與公主,一切都沉醉於童話故事中。現代人老後被送入安養院、護理之家已算不錯了,有誰關心臨終環境?老年人已沒有組織能力、行動力,只好任憑家屬安排。有的被通知接回,將死而未死的無意識老人回家後仍未斷氣,安放在大廳中央,不吃不喝等待死亡;有的住家公寓太小了無法安置,於是從急性病房轉慢性病房,三人一間或六人一間的普通病房,在嘈雜的環境中度過餘生,沒有隱私也沒有尊嚴,像赤裸裸被扔在菜市場。老人啦,沒有用了,幹麼還浪費銀子?年輕人總有他的盤算,甚至有的家人不到醫院照顧,也不接回家中,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以某種角度來衡量,以高的道德標準來看,也算是一種精神上的棄養。中國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至少父母病了、老了,子女應隨侍在側,方能回報養育之恩。至少我們應該提供臨終者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讓他們平靜安詳地辭世。【延伸閱讀: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醫: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家是最好的人生終點站有一位爺爺八十四歲,得到第三期的惡性淋巴瘤,起初病得嚴重,腹水、肋膜積水、裝著氧氣管,在醫院接受化學治療。他育有三男、三女,除了最小的兒子在美國外,其餘都在臺北。所以子女們成立照顧群,除了僱請看護工外,他們兒女與媳婦分成四組,白天夜晚輪流換班照顧。而且還有一本病房日誌,每隔二十分鐘登記爺爺的狀況,例如:何時打化療、何時輸血、三餐內容與健康食品為何,化療藥水、排便狀況等詳細記載,完全不亞於護理紀錄。因為二媳婦本身就是護理師,每次輪班的人都可以清楚爺爺目前的狀況,以及治療上的進度,包含何時檢查,又該注意什麼。我覺得這位爺爺福報真的很大,有這麼多孝順的子孫,真是令人羨慕,這輩子也值得了。銀耳燕窩也比不上孝順的子女圍在身邊。他們家人說話也很幽默,所以老先生的病情愈來愈好,腫瘤的消褪緩解也比一般人來得快。後來老先生說起自己的故事,道出他年輕時在農會、水利會的一些陳年舊事。每當老人說起他自己的往事,那種心頭的甜蜜全寫在臉上,蒙上一層健康的紅臉頰,想想他小時候一定也是這副可愛的模樣。《安寧會訊》曾有一篇報導:一位老阿公是做墓碑的,罹患胃癌,多次進出安寧病房,個性平和安分,對事無怨無悔,後來他變得面帶愁容,常夜裡驚恐地說夢話。在病情惡化進入彌留狀態時,他變得煩躁不安,口中喃喃自語,大吵大鬧著要回家,子女們未曾看過阿公有過這樣的反應而遲遲不敢做決定,而阿公變得更躁動,似乎符合精神科醫師譫妄的診斷。後來家屬決定將阿公帶回家,安寧居家護理師卻發現阿公精神奕奕地坐在舊式四合院大廳的椅子上,眼神亮亮地直視著大廳前方,家人在著手後事、聯絡其他的親友,忙成一團,有的家屬則在一旁哭泣,阿公卻獨自一人坐在大廳,看似落寞又與世隔絕般靜坐,沒有與任何人互動。安寧護理師前去探視阿公,阿公也沒有回應,直到她發現阿公在注視院子裡大小形狀不同的墓碑。原來老阿公是做墓碑的,那些是他的傑作,阿公開始奇蹟般地侃侃而談,述說每一個墓碑的故事,他變得多話起來,直到他耗盡體力睡著為止。當天晚上阿公起來,要交代子孫後事,並要求家人將他的床推到門口院子裡,看墓碑,看星星、月亮。安寧護理師竟也被通知趕到他們家見證一切,一大家族的人或坐或站或蹲地圍繞在阿公身旁,恬靜又溫暖地陪伴阿公,他們之間沒有言語互動,有的只是濃濃的親情,阿公就這樣安詳地走了。有時我們竭盡所能地呵護及照顧病人,但往往會忽略那些是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還是只是滿足身為家屬那種不捨、不願接受的逃避與虧欠的感覺。當臨終者表示想回家安度最後的日子,我們是否應認真考慮,不要為了種種理由把他們綁在加護病房的床欄杆裡,那才是真正的沒有尊嚴。【延伸閱讀:「安樂死」真有那麼可怕?人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安樂死立法該注意哪些原則?】臨終者自己的選擇最重要親屬往生是家族重大聚會與團結的時刻,每個家族成員應樂觀其成,以和為貴。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正信的宗教都是很好的,我們應尊重而不該有分別心才好。這個時刻最重要的是臨終者自己的選擇,自己若有決斷,請族長耆老出面協調幫忙,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其他持不同意見的子女或親屬最好少批評,以免破壞家庭和諧。傾聽應包含立遺囑,由臨終者決定分遺產、遺物的方式,或有族長(如叔伯、長子)、法定代理人之陪同,或律師之出面來解決合理的分配方式。遺產愈多愈複雜,例如:土地、房子、公司動產、股票、存款、成立基金,或管理人代表等,上班族或農家子弟的問題就相對單純多了。中國人若西方人有預立遺囑的習慣,若父親先過世,則母親(未亡人)負責分遺產之大權,將來母親過世,則由子女共同協調。這些事情即所謂最重要的後事,攸關子女繼承的權利與義務,應事先說清楚、講明白才是上策。不明不白的做法,是家族的另一種黑箱作業,只會加深猜忌,造成家族之分裂,這點絕不是長輩樂意見到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每個子女都退讓一些,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父母養育我們很辛苦,若稍有不公平之處也是一種緣分,做子女的應該歡喜接受。分得少的並非父母親比較疼惜,而是長輩有他們的考量;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骨肉,哪有不疼愛的道理?多半父母親會照顧相對弱勢者,希望最後再幫他們一把,這是天下父母心。每個子女都應在此時感恩,分多分少都一樣,而不是懷疑、猜忌,有不勞而獲的自私妄念。西方許多大企業家覺得孩子應接受考驗與奮鬥,生活富裕反而心志愈沉淪,所以他們大部分會將遺產捐獻給社會,蓋醫院、資助研究機構、慈善團體,這才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典範。錢,沒有人不愛的。錢雖非萬能,但沒有錢就無法生存於社會,所以萬萬不能。美國有不少頂尖癌症醫院是由企業家捐獻所蓋的。這些企業家有這麼高的遠見與氣度是很令人敬佩的,沒有他們的捐獻,這個世界的文明可能會落後好幾年。當我們傾聽長輩的時候,難道不是一個很祥和、充滿溫馨的畫面嗎?中國人所講的隨侍在側才是盡孝道,又怎麼可以忤逆父母呢?一旦家族有了共識,大家都應遵守,所謂家和萬事興。安排臨終環境一:學習傾聽安排臨終環境時,基本上應注意:放鬆、祥和與愛,以營造病人清明的觀見,如此方可體會本覺的見性,將可重生信心、滿足、空靈力量、幽默與篤定,也就是希望利用最清明的環境,以理性來面對並整理最後的人生。家屬可以靜靜地陪伴,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我們應相信每個人都有智慧走過這一關,不需要強迫病人聽太多意見。病人需要的是我們的關心,所以我們應學習傾聽。一般來說,若病人能接受自己大限已到的事實,他們知道日子所剩無幾,心裡總有一些後事需要交代。包括:他們理想中的告別式方式是教會的、道教的,或是佛教的誦經;安葬的方式是火葬或土葬,或是希望進入家族的墓園與長輩或配偶葬在一起,或不希望合葬於同一個墓穴中。有的母親比較長壽,而希望葬在兒子旁邊。現代人多選擇安放在靈骨塔內,中國人也很相信風水,認為好的風水可以接近樂土又可以保佑子孫,所以好風水的靈骨塔或墓園很重要。然而不同宗教的墓園也有區隔,所以病人告訴子孫應選擇何種告別儀式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家庭成員的宗教信仰各有不同,這一點常常造成許多歧見與困擾,最重要的是家族中有沒有達成共識。例如:長子篤信佛教,女兒信奉基督教,次子沒有宗教信仰,而母親為民間信仰,但有一些基督徒的朋友。此時女兒的教會姊妹可能會勸女兒傳福音給母親,因為擔心母親沒有信基督、沒有受洗太可惜,將來會失去上天堂得永生的機會,所以女兒回家見到母親就積極說服母親受洗,並接受教會姊妹關心、代禱。當然,她會認為基督教的告別式比較好,然而父執輩都是純樸的農家子弟,以佛教或道教方式居多,家族的墓園也是宗族的,每年清明節整個家族一起掃墓,所以長輩們不贊成病人受洗信基督教。女兒很鬱卒,也很懊悔在母親健在的晚年,沒有辦法說服她受洗,以至於天人永隔之後無法召回天國,將來更無法在天國同主一起見到母親。女兒又慌又急,情急之下不免拉二弟勸大哥讓步。這種不同宗教信仰所造成的家庭問題時有所聞,其中又以兄弟姊妹眾多的家庭最嚴重。加上遺產的分配不容易公平,或雖公平但仍有自認為分得少的心理,埋下將來家庭分裂的潛在原因。安排臨終環境二:熟悉的環境病人需保持放鬆自在,最好能安置於他熟悉的環境裡。若病人處於一個陌生、冰冷、機械性的環境,例如加護病房,他們很難放鬆心情。任何人到了陌生又奇怪的環境都會變得焦慮不安、懷疑、易受刺激、不信任,許多病人在加護病房(ICU)會發生所謂的ICU症候群,甚至有譫妄、顫抖、歇斯底里、幻覺、頭痛、不明熱等現象發生。有些病人移到普通病房後藥而癒。偶爾接到類似的會診單,加護病房的醫師以為是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引起白血球數目降低、高燒不退,其實那些病人的病情尚穩定,只是在加護病房多待上一天,他們就吃不下睡不著,心情很難平靜。要判斷這些病人是否患有其他潛在的病或是精神狀態引發的身心症,或是急性精神病,則需要更多的臨床經驗。實不諱言,很多重症病人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狀況耗弱,每況愈下直到死亡。絕大多數是住在加護病房的時間過長,無法移除呼吸器(拔管),最後或多或少在多重藥物的使用下引發器官衰竭,院內細菌黴菌感染。其中黴菌感染大部分是伺機性感染,肇因於抗生素的濫用(過度使用)。很多家屬捨不得病人辭世,雖已知病情積重難返,仍不願將病人送往安寧病房而同意轉入加護病房。其實大多數病人不願意住加護病房,只是他們已虛弱到沒有自主的能力。或許有人會問,重病的人恍恍惚惚,會在意住在哪一個病房嗎?但若我們深入了解,病人其實最想回家,雖然回家代表放棄治療,也代表生命的結束。然而對現代人而言,尤其是健保時代,選擇住加護病房對家屬來講反而比較輕鬆省事,不必負擔繁重的看護工作,而醫療費用大部分是全民共同承擔。對重大傷病的健保病人而言,住加護病房不用負擔差額病房費用,又不用請外勞看顧,對精打細算的家屬是划算的,但他們忘了病人擁有他自己的選擇權。反過來思考,我們回到非健保時代,若病人罹患絕症,病重住入加護病房,一個月後逝世,醫療費用一百萬元新臺幣,請問多少家庭會覺得這樣很值得?節儉是人性,浪費資源同樣也是人性,只不過是往高或往低看而已。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同時尊重病人又衡量醫師的建議。不做急救、沒有機器監看,家人的關心才是最重要的。倘若因家庭因素、房子及環境因素無法將病人帶回家,而必須住在醫院裡,最好選擇單人床或安寧病房。單人(頭等)病房可以容納比較多的家人來探訪,放一些病人喜歡的照片、音樂(不擔心吵到隔壁床)、書籍、自己收集的收藏品。這樣才是有人性、有溫暖的人生終站。然而單人房是差額病房,非健保床,有些人經濟狀況並不允許。沒錢,生病是困難的。說實在,只要能看開,將病人帶回家是最好的選擇。有一些認識比較久的家屬會提出他們的要求,希望真的不行的時候,在生命終了前一星期,他們願意將病人帶回家。我們可以這樣嘗試,並聯絡居家護理配合定期到家訪視,做家庭照護(Home Care)。家,才是最好的人生終點站。家,永遠是最甜蜜、最熟悉的窩;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家裡的窩。在自己家裡,每人都比較自在,家屬更能發揮愛心、同理心,每個人當然都變得比較能幹。硬體上家當然比較好,但不要忘了軟體,那就是愛心、輕聲細語、一切從容。家裡必須凝聚向心力,這點很重要。安排臨終環境三:觸摸、表達無條件的愛每位老人雖然是寂寞的,但他們的內心其實和童稚的心靈一樣,需要被愛。有些人害怕接觸老人、病人,其實他們最需要家人觸摸他,嘗試了解他。我們醫護人員雖不是他們的親人,但每當我坐在病床邊,握起病人的手,眼睛看著他,跟他聊天,他們變得多開心、放心。因為他們是人,凡人都需要被親近、被疼愛的感覺。以手握手、以心傳心,心手相連,醫病關係中這一點不可或缺。當然,當病人變得封閉,這些良性的互動也就少了很多,雙方變得沒有什麼話,照章辦事,兩不相欠。有時醫護人員並非如此冰冷,而是有情緒、害怕、不信任、打不開心結。「先生緣,主人福。」醫病關係必須經營,它不是商品,更非單向的業務關係。雙方必須建立起信賴感,你放感情給人,對方同樣回報。有時候到加護病房會診,裡面都是一些重病、昏迷不醒或半昏迷的病人,我看到有愛心、會溝通的護理師們一面幫病人翻背,一面同病人說話,幫他們抽痰後又將臉擦拭乾淨,輕輕柔柔地。啊!她們是天使,假使我躺在病床上一定這麼認為。護理師們同半昏迷的病人說話,就好像病人聽得懂一樣,探訪時間到了,家屬詢問護理師,病人意識不清,同他講話到底能不能聽懂?其實病人的心靈可以因感動而淌下眼角的淚水,即使是在昏迷狀態下。所以,我們常鼓勵家屬利用訪視的時間多多跟病人講話,可以握著他們的手說話。就像慈母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繼續唱搖籃曲給娃娃聽一般,每個人都渴望被疼愛。許多人害怕死亡,就是因為害怕這種孤獨寂寞的感覺。在生病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接近的親朋好友變得愈來愈少,病情愈重愈久,卻愈沒人前來關切,無形中他們被刻意遺忘了,孤立而無助。沒有愛,寧願死,這是憂鬱的溫床,是久病厭世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有愛才有鼓勵,才是在絕境而能活下去的理由。想想看,有許多高知識分子在人生的終站變得鬱鬱寡歡,得不到安息與解脫。其實臨終療護最需要的是愛心、同理心與慈悲心。道理不難但需有耐心的、長時間的奉獻,愛心或許比較難,但是許多家屬、醫護人員都做到了,見賢思齊,當我們看見別人做到了,一定要警醒,惕勵不懈怠。安排臨終環境四:允許道別允許病人過世,保證在他死後,其他人會過得好好的。他並不會孤獨,因為家人、親人會時刻想念他,他也會擁有一個完全的愛。神會照顧他,與他同在,神寬恕也赦免了所有的罪與罰。很多病人在辭世之前仍有牽掛。重病的中年人放不下年幼的小孩與妻子:誰來照顧他們的生活?誰能接下負責家計的經濟重擔?這一點我們可以諒解,而且的確是一個難題。雖然留下一些遺產,但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料,那些未成年的子女能保證被妥善照顧嗎?配偶會再婚嗎?原來的家還會完整嗎?或許我們認為七、八十歲的老人會比較好走,其實他們愈老反而愈容易感傷,擔心子女的經濟、事業,煩惱未成家的那些孩子的幸福,甚至掛念孫子。總之他們是家族中的長者,卻有很多讓他們放心不下的地方。臨終的人最該學習的是放下、捨得下,不帶走任何財富,也不帶走任何煩惱;不帶走愛憐,也不帶走怨恨。我們平常關切很多事情,擔心不幸事件的發生,然而很多時候總會水到渠成,不用操心。一些不如意的事發生了也終將過去,烙在我們心靈的創傷卻幫助我們成長,變得更達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擺在我們眼前的功課,誰也無法為我們免去。沒有人能幫我們繳稅,也沒有人能替代我們服兵役,自己的事尚且很難圓滿解決,他人的命運自有他的因緣。陪伴的家人又怎能牽絆住臨終者呢?在病床前痛哭或許是人之常情,活著的人想到與親人永隔,誰不難過?但是這樣往往讓臨終者無法順利割捨親情,無法進入臨死中陰。就如同親人上了火車,我們送別時能拉著他的手不放嗎?有緣自然還會相見,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在世的每一天,以最多的愛心跟親人、家人相處。接受與道別的智慧我發現,平常照顧病人的家屬可以很自然地接受病人的死亡,尤其是久病重症而又無法醫治的患者。平時他們付出了愛心、親情,也認識命運之不可違背。相對地平時未與患者接觸,或旅居國外者,當聞此噩耗,回國探親或只能奔喪者,他們的情緒、悔恨、不捨、百感交集,有時會有一些情緒化、理性的舉動,讓醫護人員很難應對。尤其是一些放洋的遊子,往往會詰難醫療的處置,如此也難掩他們內心的愧疚與虧欠。若能了解狀況,心平氣和,多感恩照顧病患的有關人員,把握時間與臨終者見面、談話,往好的方面去做,幫助病人多結善緣,這樣的臨終關懷才會圓滿。認識命運的不可違背,才能建構道別的基礎,從而把握時間、安排臨終者最後的人生行程。在此時刻認命、順命、逆來順受並非不積極,而是圓融豁達的表現。許多事情我們反過來反省,當病人往生以後,才驚覺沒有留下多少時間與所愛的親人相處,反而不顧病人的要求,硬是將他留在冰冷的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的急救,而沒有機會道別。臨終者最後的請求也未被完成,因為家屬們拒絕道別,不放棄最後一線的機會,只盼望奇蹟出現。這樣只會造成病人的痛苦、失望與無奈,最後苟延殘喘的心情,又有誰知呢?各式各樣思想的人都有,有些人害怕死亡,緊捉住家人、醫師的手,要求大家救他;有些人知道大限已到,一切努力皆枉然,他們決定接受命運,步下人生舞臺,然而梯子被家人拆掉,進退兩難,這又是何苦來哉?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道別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藝術,不要強人所難,順勢而為的人才會放下心來感恩。在為病人營造臨終的環境裡,我們需要豁達的心態,以人生經驗與智慧來啟發內心的愛與疼惜。如果不先啟發自己,就無法啟發在我們面前的親人。祈禱眼前所愛的親人不再受苦,能夠找到安詳和解脫,家族內的每個人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同心協力,拋開種種不愉快的爭執,放下私心,把握最後相聚的機會。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
2022-08-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對抗頭頸癌更有戰力
頭頸癌患者除了手術治療外,還會進行化療合併放療,約90%病人會出現體重減輕及營養不良狀況。因放療易引起口乾、口腔黏膜炎、吞嚥困難及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往往會降低患者的食欲,進而造成營養不足、治療中斷,影響存活率。頭頸癌治療期間需補充高熱量及高蛋白飲食,為了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態,家屬常會購買雞精、鱸魚精、腫瘤商業配方奶等給予營養補充。其實,可以選擇當季食材自製高蛋白流質點心,儲備營養增強治療戰鬥力。高蛋白飲食的製作,可以豆漿或牛奶作為基底,額外添加全榖雜糧類如五穀粉、糙米麩、燕麥粉、地瓜、南瓜等,或堅果種子類如芝麻粉、杏仁粉、亞麻籽粉等,或水果類如蘋果、鳳梨、香蕉、木瓜等食物做搭配。特別設計「南瓜核桃豆漿」及「薑黃南瓜濃湯」兩道點心食譜,以富含β-胡蘿蔔素、維他命C和E等營養素的南瓜為主要食材,可預防改善病人食欲不振、口乾及黏膜破損等症狀。
-
2022-08-16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持續上升 醫籲:非經期出血勿輕忽
衛福部國建署今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體相關癌症發生率在我國婦女中居第5名;110年死亡率統計中,更是婦女死因第10名因素,子宮內膜癌更是其中最常見的癌症。專家表示,女性朋友在2個經期區間若有不正常的出血,千萬不可忽略,即使是微量出血都應該盡早就醫診斷。國建署今表示,子宮體相關癌症在108年的癌症統計中,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年齡中位數56歲,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5位;110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一名年屆57歲的黃女士,已經停經3年多了,但3個月前開始出現陰道出血,因身體未有不適,讓她誤以為月經又來了,因此未多加留意;直到出血情形加劇,才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2公分,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驗,結果為子宮內膜癌。不過,黃女士進一步接受影像學檢查,初步診斷為早期子宮內膜癌。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她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的病理報告確認為第1期子宮內膜癌;後續也定期回診追蹤,預後情形良好,並未出現其他後遺症。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超過9成以上都是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都有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徵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基銘表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主要跟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愈來愈西化有關,喜食紅肉、高熱量的食物,加上運動習慣不足,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逐年增加。目前國際科學實證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賴基銘也說,政府雖然新推動了「五癌篩檢」,較去年新增了電腦斷層肺癌篩檢,但並未包括子宮內膜癌,若要及早發現就得靠全面篩檢,卻又所費不貲。子宮內膜癌治療上,賴基銘表示,切除子宮體是目前的首選方式,但也有許多狀況是發現時,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腹膜、皮膚,就得要化療、切除雙管齊下。因此,女性朋友若要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賴基銘提醒,一定要自我多加警覺,只要2個經期中間有異物、微量血液排出,就應該前往婦科就診,千萬不可輕忽;必要時透過陰道鏡觀察是否內膜增生,或刮除部分子宮內膜檢驗是否有異常。
-
2022-08-13 癌症.抗癌新知
免疫治療相助!有機會讓早期三陰性乳癌少復發、延存活
女性再忙也要多關注乳房健康!二寶媽沐浴發現乳房硬塊、晚婚女懷孕流產後驚覺乳房異常腫脹,檢查竟然都是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而為迎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易復發的困境,醫界提出「免疫治療助攻」方案,透過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加上術後輔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降低復發風險,同時延長存活時間。小魚(化名)小姐是名全職媽媽,平日為了照顧兩名幼兒,沐浴只能洗戰鬥澡,而5年前某一日,在先生幫忙照顧孩子之下,好不容易可以悠哉地洗澡,卻突然摸到乳房硬塊,就醫檢查發現「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小魚一度難過哭泣,但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決定堅強面對病魔,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Neoadjuvant therapy)、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迄今癌症尚未發現復發,也證明即使面對惡性高的三陰性乳癌仍需懷抱希望。無獨有偶,同樣勇敢迎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的還有40歲廖小姐。2年前,廖小姐懷第3胎時意外流產,但乳房腫脹卻未跟著消退,且觸摸乳暈上方有明顯硬塊,驚覺有異,就近就醫,經一連串檢查發現2顆2至3公分腫瘤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醫師診斷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經由醫師專業評估,擬定專屬的個人化治療,終於在去年底完成治療,迄今病況控制良好,定期檢查未見腫瘤癌細胞。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5萬名乳癌病友,而在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至15%。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表示,臨床發現有一群病友在化療後容易較早復發,治療上不可一視同仁,因此進一步研究,找出容易復發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族群,給予對應的治療對策。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林金瑤主任說明,所謂的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接受體呈現陰性,其中若符合「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條件,即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過去病友大多只能選擇化學治療,但近年隨著免疫治療藥物的發展,若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治療,有機會提升「病理完全緩解(pCR,即為手術檢體檢測不到癌細胞)」機率,且能同時降低復發風險,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林金瑤進一步指出,相較於其他乳癌類型,三陰性乳癌在治療3年內的復發率偏高,但如果能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的狀態,治療開始7至8年後復發機率,可能比其他乳癌類型更低。因此,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更需要追求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除此之外,劉良智表示,無事件存活期(EFS)與整體存活時間也是評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成果的關鍵指標。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手術前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可以將病理完全緩解(pCR)率提升至超過六成,並且降低近四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實為乳癌治療的一大進展。乳癌門診常見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後,緊張地上網搜尋,看到惡性高、預後差等負面用詞後,覺得沒希望而想放棄。但兩位醫師都呼籲癌友不要灰心,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的進步,再加上國內優質的醫療環境,病友可以就近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諮詢使用免疫治療的可能性,只要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邁向新人生。
-
2022-08-13 癌症.癌友故事
流產乳房仍腫脹竟罹拖不得的乳癌 女老師樂觀抗癌
40歲廖姓英文女老師2年前懷孕第3胎時意外流產,但乳房腫脹未消退,且摸到明顯硬塊,就醫發現竟罹長得快、拖不得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她在家人的支持下,選擇樂觀抗癌,很理智的與醫師溝通、接受治療,去年底完成治療,病況控制良好,她今天現身說法,並感謝醫師劉良智的治療。另名一名全職媽媽小魚(化名)平日照顧兩名幼兒,5年前洗澡摸到乳房硬塊,就醫檢查發現「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決定堅強面對病魔,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迄今癌症尚未發現復發。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首位,衛福部2019年癌登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5000名乳癌病友,其中三陰性乳癌約占10%到15%。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說明,三陰性乳癌為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呈現陰性,其中符合「腫瘤介於1公分到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過去大多只能化治,隨著免疫治療藥物的發展,病友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有機會提升病理完全緩解(檢測不到癌細胞)。劉良智說,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手術前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病理完全緩解率可提升至超過6成,並且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為乳癌治療的一大進展。劉良智呼籲,癌友不要灰心,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的進步,再加上國內優質的醫療環境,病友可以就近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找回健康和新人生。
-
2022-08-13 癌症.癌友故事
馬漢忠、馬漢敬兄妹攜手抗癌路 堅強迎生命挑戰
抗癌勇士「微笑小太陽」馬漢忠的妹妹馬漢敬,去年6月被診斷罹患淋巴腺癌第3期,兄妹倆人攜手抗癌,鼓勵癌友不要每天算日子,要堅強地完成生命挑戰。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公布2022年周大觀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共計有台東縣抗癌福音歌手馬漢敬等301名抗癌鬥士榮獲,今天在台東縣舉辦抗癌圓夢助學金捐贈活動,由馬漢敬代表所有鬥士們接受,每人獲新台幣2萬元。國立台東大學學生馬漢敬去年6月經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確定罹患「淋巴癌」第3期,馬漢敬已挺過3次手術、8次化療、20次放射線治療,以及正子、斷層造影檢查等。抗癌期間堅持不休學,希望一邊對抗癌症,一邊完成最後1年大學學業。馬漢敬接受助學金後表示,她哥哥馬漢忠從小罹癌,原本以為神給家裡的狀況就到哥哥為止,但很奇妙神又突然給了他們家一份禮物。她說,聽到醫生宣布時,她愣住「我很健康啊,怎麼會得癌症」,接著大哭一場,這是這輩子首次大哭,但哭過後就必須接受,經過很長的拉扯,才調適心理狀況,不調適就無法度過每一階段的療程。她表示,當她知道罹癌時才感覺生命如此重要,希望治療好後能鼓勵其他癌症鬥士,努力對抗病魔,「不要每天去算能活多久,而是要在意當下時刻」,努力完成生命挑戰,也希望父母們在孩子得癌症時能更堅強,讓孩子能更堅強地抗癌。今年26歲的馬漢敬,國立台東女中傑出校友、國立台東大學高齡健康與照護管理原住民專班應屆畢業生,大學3年期間,課業成績優異,孝順的她總是努力求學,希望透過申請獎學金幫忙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她的爸爸孫昶吾是韓國牧師、媽媽馬秋琴是台灣布農族原住民,哥哥馬漢忠是抗癌29年的畫家詩人–先後榮獲總統教育獎、全球熱生命獎章,從小被譽為「微笑小太陽」。會中,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致詞表示,受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衝擊,小額捐款驟減6成,周大觀抗癌圓夢、熱愛生命等2基金面臨斷炊危機。周進華指出,希望各界捐贈發票與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一起拉拔生命鬥士,幫助弱勢的罹癌學生一臂之力,確保沒有任何1名罹癌學生孤獨面對癌症。
-
2022-08-12 醫療.皮膚
1天只睡4小時 33歲她險禿心慌慌 醫曝:2招測掉髮
台中33歲粉領族原本長髮烏黑、髮質細軟,閨蜜稱讚「細髮女生會好命」,沒想到近來趕工作業績報告,每天只睡4個小時、三餐不回定,髮際線變寬,每天起床枕頭幾十根掉髮,讓她心驚,擔心禿頭,幸好就醫後對症治療,並改變作息,才得以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建議,「女生頭髮越細越好命」可能是禿頭前兆,測試掉髮可用手指梳髮,或早晨起床時檢查枕頭,若有3到5根落髮就要注意,避免使用不明的健髮藥物,應諮詢專業醫師意見才能對症下藥,救「髮」圖強。方心禹說明,掉髮是門診經常遇到的問題,且有年輕化趨勢,不少民眾發現髮量日益減少、髮質越來越細軟、髮際明顯後退或變寬,甚至出現塊狀禿髮時,都會十分焦慮,憂心會影響到自身外貌與信心。這名粉領族表示,她近日洗完頭髮常會看到排水孔糾結一小撮頭髮,吹完頭髮後,也會發現梳子上沾上幾十根髮絲,有時手指撥弄頭髮,更會順手拉下好幾根,讓她十分焦慮,擔心身體出了狀況。這名粉領族指出,經醫師問診,才發現原來最近幾個星期她為了趕業績報告,每天都只睡4個小時,壓力大到讓她三餐也不固定,於是醫師建議先調整作息及飲食,若狀況未改善,會再安排抽血檢查。方心禹指出,年輕族群掉髮人數案例漸增,多半與生活壓力大、睡眠時間不足、減重過度爆瘦及自身免疫疾病有關,部分患者則是體內欠缺鐵、鋅等營養素,這類患者可透過抽血檢驗,另外有部分患者則與感染性疾病、荷爾蒙失調或化療有關。方心禹提醒,民間俗稱「女生頭髮越細越好命」,其實不然,如果發現頭髮開始變得更細且容易斷裂,且每日掉髮量增加,可能是禿頭前兆,應該要提高警覺,並諮詢專業醫師意見才能對症下藥,以免狀況持續惡化無法逆轉。
-
2022-08-12 醫療.消化系統
感染困難梭菌猛腹瀉 長庚「微菌叢」治癒
困難梭菌相當棘手,感染者會不斷腹瀉,一天可以拉到20幾次,難以治療,甚至使用三線抗生素治療效果仍有限。長庚醫院透過「微菌叢」治療法,從人體糞便提取良好的菌液,注入感染者大腸中,重塑腸菌生態,目前已成功治療超過100位病人,成功率高達九成,病況獲得大幅改善。微菌叢治療問世前,面對困難梭菌可說是束手無策,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副教授李柏賢表示,困難梭菌重症患者死亡率高達二成五,有病患用到三線抗生素仍無法改善狀況。一名52歲女性罹患卵巢癌末期,接受化療時因感染困難梭菌,造成嚴重腹瀉,一吃就拉,無法進食,一天拉20次以上,甚至拉到脫水昏倒在廁所,化療因此被迫中斷4次。李柏賢說,個案直到接受微菌叢治療後,第二天就不再腹瀉,並繼續接受化療,困難梭菌未再復發,化療狀況穩定,腫瘤控制愈來愈好。器官移植者感染機率相當高,高雄長庚胃腸科副教授蔡明釗說,肝臟移植患者因使用抗排斥藥物治療,困難梭菌感染機率較一般人增加10倍,高雄長庚累計有6名肝臟移植病人感染困難梭菌,經過微菌叢治療後康復,治癒率達到八成八,未出現其他併發症。微菌叢治療的菌源多選擇年輕大學生作為糞便捐贈者,並經過詳細調查用藥、旅遊史等50多項檢測後,糞便在3個月內進行純化、蒐集分辨、離心過濾處理後,提取有效菌液,儲存在微菌銀行中,當病患需要時,才進行解凍,即時提供給病患,交由內視鏡治療中心進行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長庚的微菌中心負責製備、儲存,只要全台各地的長庚分院有病患需要,都會透過冷鏈系統送達,提供最即時性的醫療服務。目前已和澳洲的BiomeBank簽定MOU合作備忘錄,希望在台研發出口服的治療藥物,造福更多病患。
-
2022-08-11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罹癌熬過17小時手術 開心曝病況「命救回來了」
朱芯儀今年3月曝光自己罹患乳癌一事,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長達17小時,手術後至今已過3個月,她也罕見曝光術後的心境,感慨地說:「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朱芯儀今天在臉書發文,罕見透露手術至今的身心變化。她坦言,五月底開完刀後,一整個月都無法好好睡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如今很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朱芯儀提到,原先醫生告訴她超音波還看到兩顆腫瘤,聽完一度灰心,醫生也向他建議要再度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幸好開完刀後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聽到這個消息後開心得像中樂透。朱芯儀透露,如今身體已漸漸恢復,體力許可她都會試著外出。她也向關心她的網友們喊話,若在外面看到她歡迎能跟她打招呼。最後,她也曬出一張病友塞給她的紙條,紙條中寫著:「謝謝妳,因為妳讓我不再鴕鳥心態,我也會勇敢治療的」,讓她相當感動。朱芯儀臉書全文如下:很多人都在問我最近好嗎?經歷了5月底開刀的煎熬一整個月沒有辦法睡好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但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很感恩 也很珍惜本來手術前的超音波看起來好像腫瘤還有兩顆都還有看得到當時覺得有點灰心原來我的腫瘤比我的意志力還堅強?😩主治醫生給了我選擇1.再打3次小紅莓再開刀(我本來打紫杉醇)2.直接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真的也還好選了直接開刀所幸後來回診看病理報告時醫師恭喜我說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本來我都有心理準備後續可能還有化療別說副作用了一次的費用可能10萬到25萬不等準備擠出僅有的勇氣接受挑戰時得知了這個好消息心中的喜悅像中了樂透一樣「感謝我的醫師與醫療團隊們🙏🏻」意謂著我只要再把12次雙標靶藥物療程打完是不是可穩定追蹤就好呢?!這個消息令我開心了很久直到7月我的外婆過世我的外婆之前也是乳癌但她當時勇敢的選擇全切沒有重建化驗後發現沒有擴散就一直健康的活到85歲死因是心臟衰竭就是最有福氣的自然死亡身為外婆帶大的孫女真的很遺憾在我化療開刀體力最弱的這半年沒有辦法好好陪她或許我們也因為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後很難好好的陪伴長輩了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不留遺憾總之最近體力許可會開始走走逛逛也會在暑假結束後開始工作也會拍新的YouTube 如果遇到我無論是醫院還是路上都歡迎來跟我打招呼😊鼓勵是最有力量的語言我很好 希望大家也要很好❤️往好的路上前進P.S.圖為回診遇到的病友,深怕打擾我,偷偷塞給我的紙條;還好發現的早,現在穩定治療中❤️#有好的場地可拍Youtube請私訊#我手術完要束腹三個月真的很像坐月子沒有錯#謝謝你們不間斷的關心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一生中至少有1/3的機會得皮蛇 李秉穎揭高風險族群和預防方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 高風險族群:高齡、免疫力低下 1/3機會可能得到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 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 ・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 ・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 ・病灶宛如蛇紋、有「皮蛇」一稱 ・可能引發頭痛、疲倦、輕微發燒甚至留下後遺症「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 疹後神經痛可能維持數年 痛到憂鬱、影響生活品質 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 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醫師表示,通常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將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才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 及早預防避免病毒活化 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免疫力 免疫力通常從五十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五十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八成以上。 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 《延伸閱讀》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最難纏的3大病毒!新冠病毒第一,HPV居次不容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9 癌症.癌友故事
「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 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
〈缺席〉五月二十六日,星期二,這天你去台北市政府領優良學生獎,學校國中部只有你和另一位男同學獲獎,這是很大的榮耀。從小到大,你有許多上台領獎的機會,每個重要的日子,我都在你身邊,但這次我缺席了,第一次沒有陪著你,一同見證你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之前你問我,有沒有空和你一起去領獎?我說,因為前一個星期二打針,所以已經請假一次,如果陪你去,就得連續兩週請假。你很體貼地說沒關係,學校老師會帶你們一起去,於是我很放心。那天領獎回來吃晚餐時,你告訴我,校長陪你和市長照相,男同學的爸爸也去了,接著輕描淡寫地留下兩句話:「這是你第一次沒有陪我,我放了一把傘在你的位子上……」然後你靜靜低頭吃飯,我不知該說些什麼,但微微酸楚在心底幽幽漾開。過了幾天,我看到你寫下的心情:這次,是從小到大第一次你沒有陪我當老師安排我坐下時身旁空著的家長座位讓我有些不自在所以我順手把短傘放著代替你這樣會不會好一些?排隊上台前別人的父親正整理著兒子的服儀眼神流露出欣慰我不小心看到了我不小心放心上了我不小心在乎了你不在的事實刻意轉了頭用手指梳理頭髮拉整衣領撫平裙子沒關係,我要獨立因為我知道你留了牽掛給在領獎的我我留了牽掛給在講課的你聽說那牽掛叫做依賴這牽掛是隱形的線繩,兩端繫著你和我,離得再遠,心都緊緊依偎,因為愛一直都在。還記得你幼稚園的畢業典禮,那是我化療後第一年,長出來的頭髮還不太長,我抱著期待和感恩的心情,去參加你人生中的第一個畢業典禮。在表演節目之後,應屆畢業的小朋友們拿著蠟燭,依序由禮堂後門,順著走道階梯,伴隨音樂緩緩走向舞台,我轉過身來,在小小隊伍中找尋,看見你燭光中的小臉,有種無法言喻的激動,那個抱在懷裡的孩子長大了。你五歲時,我開刀,左臂腋下淋巴摘除,右肩下方為了化療裝上人工血管,醫生囑咐兩手皆不可拿超過五公斤的重物,我只好和你說:「以後媽媽不能把你抱起來了!」你的失落可想而知,但卻沒有任何埋怨和脾氣,而從那時開始,你默默接受和學習這來得太早的「獨立」。這些年來,我一直想知道的是,還能陪你走多遠?而最擔心的是,在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卻缺席了。但後來我慢慢懂得人生無常,明白有時我們很難預估未來,甚至計畫明天,於是學著珍惜每個相處的當下。對於你的提問和疑惑,我不設底線認真以對,因為我總想,如果你早些學會這些人生的事,當有一天我真的缺席時,或許我就能放心和放下。畢業典禮的最後,是你和叫Michael的小男孩一起代表畢業生致辭,你可愛認真的表情,稚氣清晰的童音,讓我感到深深的欣慰和滿足。典禮結束後回家的路上,在爸爸的車裡,你說著上台時的緊張心情,以及在後台準備的情形,我讚美你的落落大方,也提醒你使用麥克風的技巧。我們一起回味典禮的點滴細節,但卻沒告訴你我心裡的感動,在疾病的震撼教育後,能陪你邁向人生第一個學習的里程碑,之前種種的磨難似乎都已雲淡風輕。我們就這麼牽著伴著走過一程又一程,就像你一歲多時爸爸為我們留下的那張照片,照片中只見我受傷貼著繃帶的手牽著你,而你乖巧專注地看著前方,高舉的小手輕輕掛在我的手中。記得你小學畢業典禮時,爸爸和我也一起坐在台下,看著你上台領市長獎、代表畢業生致辭、給校長獻花,在大家的掌聲中,我彷彿看見你入學的第一天,中午放學時我去接你的模樣:你穿著稍嫌大的粉紅色運動服,露出白皙的胳臂和小腿,梳著兩根辮子,乖乖排在路隊中,看到我的那一刻,你的臉在陽光下笑得燦爛。這一切還歷歷在目,你卻轉眼走出校門。畢業典禮的最後,是家長和在校生目送畢業生離場,你穿著雪白的洋裝,走在隊伍前端,亭亭玉立,爸爸和我有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喜悅,尤其是在爸爸走過生死關頭的三年後,我們仍能並肩看到女兒的成長。他微微側身輕握我的手,說:「你辛苦了。」這時,幾年來的曲折起伏、酸甜苦辣,都化為一片靜默,和眼角的淚水、手心的溫暖,停格在人群逐漸散去的禮堂中。去年底,在學校的善行獎頒獎典禮中,你是最後一個領獎人。獲獎學生的家長受邀坐在台上觀禮,先是導師對得獎者的介紹、校長頒獎和合照,然後是得獎者致辭。那天心怡老師說:你是像一道光的女孩,總把微笑帶給別人,鼓勵同學不要怕失敗挫折,要珍惜這段共同打拚的時光……以前我總說,你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是我的小天使,現在我也想說,你是我們家的一道光,一道帶來希望和正面能量的光。心怡老師還在台上提到,前年冬天我剛得知癌症轉移時和她的談話。記得那天是你音樂教室的戶外演奏會,老師抱著尚未足歲的女兒來看你表演,我和她談到家裡的情形、我的身體,還有獨生女的你……老師的介紹詞把我們緩緩帶回那個寒冬,我坐在台上左側家長席中,你站在台上右側布幕後,我們之間隔著師長,遠遠四目相望,老師娓娓道出的那些回憶片段,讓淚水在你我眼中不停打轉,我從提袋裡拿出紙巾,你也接過引導老師遞來的面紙,淚水終究是忍不住的。然後,你擦乾了淚微笑領獎,沉靜平穩地上台致謝辭。典禮結束後,你貼心地送我到校門口,微弱的冬陽照在你臉上,你笑著和我道別,提醒我路上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雖然春天還沒來,但我感覺吹來的風已帶有些許暖意。我明白,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但我相信,這些我們共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將在你的記憶裡永不缺席。──二○一五年八月三十日※ 本文摘自《我們》。《我們》作者:宋如珊 出版社:釀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15
-
2022-08-08 癌症.抗癌新知
這類癌症7成有「原發抗藥性」 新基因療法有望突破
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始終居高不下,癌症發生率逐年攀升,但超過7成的實體固態腫瘤,如:乳癌、胰臟癌等外腫瘤癌症,在尚未接受治療前就已具抗藥性,不僅無法對化學治療產生反應,同時也對身體自然產生或是外部給予的免疫細胞無感。臺北醫學大學與國外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破解癌症抗藥性的方式,將治療反應率自3成大幅拉升至9成。臺北醫學大學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歷經5年的研究發現,癌症抗藥性的根本原因「死亡檢查哨(Death Checkpoint)」,是繼2018年諾貝爾獎癌症免疫檢查哨(Immune Checkpoint)後的新發現,研究成果在今年6月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癌症(Nature Cancer)」。萬芳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台北癌症中心胰臟癌團隊召集人蔡坤志指出,實體癌症,像是乳癌、胰臟癌等等,在化療、免疫療法時,有效的病人不到3成。這些癌症在發現時,對許多不同藥物往往已有原發抗藥性,近年來免疫療法甚至只對15%的癌症病患有幫助。「因為癌細胞想要自保。」蔡坤志說明死亡檢查哨的原因,是患者體內癌症細胞中的NCOR2蛋白,會抑制訊息傳導,讓癌症對於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免疫治療有頑強的抗藥性。因此,研究團隊發展出克服癌症抗藥性的「NCOR2誘餌」基因療法。蔡坤志表示,在各種臨床前動物試驗模式中,NCOR2誘餌基因療法結合化學治療藥物,或是抗PD1抗體,可大幅增進3陰性乳癌與胰臟癌等難以治療的癌症的藥物反應率,大幅提升至9成以上。除了提高實體癌症藥物反應率外,NCOR2誘餌基因療法也對「抑制腫瘤復發」有幫助。蔡坤志說,癌細胞內NCOR2與HDAC3蛋白會組成表基因調控機制,因此透過「NCOR2誘餌」,分開NCOR2與HDAC3蛋白,使其無法作用,藉此順利活化腫瘤中的免疫細胞如T細胞,產生治療的免疫記憶,抑制腫瘤的復發。除了乳癌、胰臟癌是此次新療法的重點做用癌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外科與生物工程與組織再生中心教授Valerie Weaver表示,根據研究團隊目前成果來看,相信可以更加廣泛運用在多項癌症上,但團隊僅針對較棘手的癌症進行試驗,目前在腦癌的治療上有相當好的進展。此基因療法是去除死亡檢查哨,是否可能產生副作用?Valerie Weaver說明,「NCOR2誘餌」基因療法需要非常嚴密的控制,目前僅非常短暫的給藥、縮短作用期間,希望避免造成免疫風暴等問題,將來設計藥物也會納入考慮。蔡坤志則說,要治療癌症「NCOR2誘餌」基因療法只是一部份,仍要搭配其他方式綜合治療,試驗上多以局部注射為主而非全身性注射,就是為了避免免疫風暴的疑慮,預估3至5年內進入動物臨床試驗。
-
2022-08-08 名人.陳光超
「因為你現在不是為你自己活」 名醫無心一句話支持癌友撐過28個父親節
就在父親節前夕,智堅提了一袋禮物,走進位在8樓的診間。「哇!好久不見,你怎麼來了?」智堅是有重大傷病卡的人,在這個疫情期間,沒事應該避免來醫院的,難道是為了「父親節」來送禮?「這未免也太罕見了」,我心裡想。「我想要告訴你,我從銀行退休了。」智堅把禮物放到我桌上。「謝謝你一輩子的照顧。」他用他一貫禮貌謙遜的口氣,輕聲說道。「是身體健康因素嗎?」我問。很擔心是他的舊疾復發,而他看起來又還很年輕。「不是,是年資到了。」智堅回答。「還要再告訴你另一個喜訊,就是我的兒子小元,剛拿到工程博士學位,開始在半導體公司上班了。」「為了小元,我戰戰兢兢地活到現在,終於可以卸下擔子,好好退休,過自己的生活。」「小元今年幾歲了?」我問。智堅眼睛直直地看著我,回答「28歲。」「28歲了呀!」我喃喃的複誦一遍。我看了智堅一眼,28年前的一幕,從智堅的眼裡,快速浮出。「沒有你,小元大概也不在了。」智堅說,「這也是我特意在父親節前夕,來拜訪你的原因之一。」「哦!怎麼說?」我很好奇!「小元」,「父親節」,「我」怎麼會連在一起?智堅的頭髮整齊,合身的西裝,搭配著黑絲框眼鏡,標準的華爾街人士打扮。談吐優雅,年輕有為,意氣風發。「我建議把這顆淋巴結拿出來檢查,確定沒問題了,再回美國。」我告訴智堅。智堅是因為頸部左邊第三區,有顆摸起來感覺有些許彈性的淋巴結,找我看診。鼻咽、扁桃、下咽仔細檢查過,針吸細胞學檢查也做了,結果一切正常。因為智堅要到美國工作,所以建議他把淋巴結拿出來檢查。「我認為最終的結果,99%還是良性的。」我說,「但因為你要出國,把它拿掉,免得在美國一直放心不下。」「好,聽你的。」智堅說。手術一如預期,順利結束。就在縫好傷口的時候,病理科打電話過來。「淋巴腺裡有轉移性鱗狀上皮癌!」「智堅的家屬,請到手術說明室。」我請開刀房廣播找家屬。除了智堅本人,我從來沒有看過他的家屬。「智堅的家屬,請到手術說明室。」我等不到家屬,又再廣播了一次。心裡懷疑,難道沒有任何家屬在開刀房外等候嗎?又等了好久,正想做最後一次廣播時,有人用很虛弱的聲音說「我是智堅的家屬,請問是找我嗎?」我隨者聲音來源望過去,只見有位年輕女性,雙手費力地撐在腰的後面,挺著極大的肚子,一邊喘一邊朝著我,一步一步得走來。「請問您是……?」我用不確定的語氣問。「我是智堅的老婆,安惠。」她用很累的聲音回答我。「那您……」我指著她的肚子,「還好嗎?」講了我馬上後悔,看她走路像鴨子一擺一擺地,怎麼可能好呢,幹嘛問!「我快要生了,預產期就在下禮拜。我先生怎麼了?」安惠細聲地說。「噢噢……」我一下子亂了,講不下去。她下禮拜就要生了,現在告訴她這個消息,會不會太晴天霹靂?但不說不行啊,病人還在麻醉中。「是這樣的,」我邊說邊拿椅子請她先坐下,以免大肚子的她,聽到壞消息昏倒。「妳的先生要再加做一個手術,想請妳簽同意書。」我決定先不直接宣佈惡性,而是先說要加做手術,希望有這個鋪陳,讓她心理有個準備。「要加做什麼手術?」果然,安惠提高了聲量,警覺起來。「要做頸部淋巴廓清術,目的是把頸部淋巴全部清除乾淨。」我說。「危險嗎?」安惠警戒心更高了。「還好,但這是一種比較大的手術。」「為什麼要做這手術?」安惠的音調告訴我,她已經進入戰鬥模式。「因爲剛剛我得到冷凍切片的報告,結果是惡性的。」我終於安全的說出「惡性」兩個字。「你的意思是說智堅得到癌症?」安惠沒有昏倒,而是開始冷靜下來。「是的,因為剛剛已經切下的淋巴結,內含轉移的癌細胞,我們需要把其他的淋巴結清除乾淨,有助於後續治療。」我說。「希望你加簽頸部淋巴廓清的手術同意書。」「這個我不能作主。」安惠果斷的拒絕。「可是智堅還在麻醉當中,他無法簽字。」我很驚訝!「妳是他最親近的家人,這個同意書只能靠你了。」「這種事情,要問智堅他自己,我無法決定!」她竟然還是堅持不做決定。「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專心顧好肚子內的寶寶。」「要問智堅自己?」我急急回答。「那要把他催醒耶!」「而且要等他神智完全清楚,才能談這個事情,會拖到明天呢。」我用抗議的語氣說道。「那就把他催醒。」「催醒?」我不敢置信。「對,把他催醒,讓他自己做決定,再開刀!」安惠一字一句地說出她的決定。「智堅一定跟我的想法一樣。」「……」我無語。「一定要立刻再動這手術嗎?」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智堅略顯蒼白的臉上。「把淋巴結全部清除,之後還要化療及電療。」我望著頸部纏著彈紗,穿著寬鬆病房衣服的智堅說。「這樣生存的機會最大。」「我聽說電療跟化療過程很痛苦。」智堅的表情有點擔憂。「再痛苦你也得忍耐。」我強勢的回答。「為什麼?難道我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智堅有點小抗議。「因為你現在不是為你自己活!」我指著安惠即將臨盆的肚子,正色對智堅說。「你知道就是這句話,挺我撐過28年嗎?」智堅抬頭望向窗外,8樓窗外的陽光,剛好又照在他的臉上。只是這次他的臉上不再蒼白,而是充滿著回憶。「哪句話?」我好奇。「- -不是為你自己活 - -,這句話!」「不是為你自己活?」我狐疑地重複一次。28年前的我,還算年輕,怎麼可能吐出什麼金句?難道是因為當時老婆,剛好懷著我們的老大?「化療跟電療的過程,實在太痛苦了。」智堅回憶著說。「曾經因為白血球太低,在住院的時候發生休克,住進加護病房。」「病危時,我心裡就只有一個聲音,- - 現在不是為你自己活 - -」「我就一直唸著這句話,渡過危險期,熬了過來。」「有一次喪失理智,拿頭撞柱角自殺。昏倒在地時,突然耳朵又響起你這句話,我又趕緊爬了起來,拿手帕壓住一直流血的額頭。」「安惠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拉著我去急診。」「化療跟電療同時進行時,痛得像快爆炸,完全無法思考。」「偏偏小元哭個不停,好像跟我一樣痛苦。」智堅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地說。「我竟然抱起小元,把他往牆壁砸過去。」「還好安惠衝上來,即時接住小元,才沒有釀成憾事。」「由於老婆必需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強褓中的小元,我都是自己去醫院做治療。」「有ㄧ天,去醫院時碰上下大雨。好巧不巧,我在中正路突然昏倒,我仰躺在略為積水的路上,大雨打在我的臉上,全身立刻濕透。老實說,那時心中反而有些高興。」智堅娓娓道來。「你那時身體那麼差,感冒都有可能會要你的命。」我驚訝不已!「全身濕透,躺在積水的馬路,怎麼會覺得高興?」「我高興的是,我就可以這樣子走了,遠離一切痛苦。」「但是,」「 - 不 - 是 - 為 - 你 - 自 - 己 - 活 -」「 - 不 - 是 - 為 - 你 - 自 - 己 - 活 -」「 - 不 - 是 - 為 - 你 - 自 - 己 - 活 -」「不斷在耳邊響起,我不得不放棄那一點點高興,用盡全力,掙扎站了起來,勇敢面對現實。」「轉眼間,小元已經拿到博士,而我也從銀行高層退休了。」智堅終於從往事的回憶中,鬆了一口氣,對我笑了一笑。陽光仍然還是灑在智堅的臉上,但這次是照在略顯驕傲的笑臉上。「智堅,父親節快樂!」我說。「你這個父親,真的很不容易呀!」雖說是父親節,但這個歷經風雨的家,主要是靠誰頂住呢?「老婆才是最偉大的!」我跟智堅倆個都再同意不過!
-
2022-08-05 養生.聰明飲食
醫師提醒低鎂血症危害 這些食物富含鎂多吃可活得更美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指出,鎂對人體的健康和營養有關,應該重視。含鎂多的食物有黑巧克力、堅果、香蕉、酪梨、馬鈴薯、豆類、豆莢類、種子類、全穀類、魚類、牛奶和含鎂的硬水等。李耀泰指出,鎂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與新陳代謝息息相關,是為超過600種酵素的輔因子,功能包括能量產生、肌肉神經的傳導、調整血壓、調控血糖、蛋白和核酸合成等。低鎂血症會造成血脂異常、增加三酸甘油脂、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以致血管硬化。早期症狀有乏力、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和嘔吐,重者則有肌肉痙孿、麻痺、刺痛、人格改變、阿茲海默症、偏頭痛、冠狀動脈痙孿、心律異常和癲癇等,甚至因無機鹽平衡系統的被破壞,導致低血鈣和低血鉀。李耀泰說,人體如鎂量不足會增加前驅發炎的細胞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質-1、介白質-6、IAM-1、C反應蛋白等,這些發炎物質會引起許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神經性疾病等,鎂的補充若足夠,這些發炎物質便會消失。李耀泰指出,鎂也有助益於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鎂也可以減少納的再吸收,降低心臟輸出,也能減少血管鈣化和硬化,降低血管末梢阻力,此二者可促使血壓下降。如在輕度和無併發症的高血壓患者,鎂的治療能恢復正常血壓。他提醒低血鎂症的原因有食物和水中的含鎂量不足;胃腸疾病致鎂吸收不良;食用過多精緻食物(如醃、發酵等製作過程)和西式快餐,含鎂量常不足;高溫烹調食物會導致鎂的流失;藥物引起,如制酸劑、化療藥物、利尿劑、抗生素、免疫抑制劑、雙磷酸鹽、避孕藥等;基因疾病,如原發性小腸低鎂血症併次發性低鈣血症。
-
2022-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癌患確診隔離,中山附醫執行長周英香:若非重症,可當療程休息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預防、治療到後續追蹤都不能輕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民眾對醫院卻步,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的時機,甚至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有安全的防疫保護網,就算癌症患者染疫也不必焦慮,只要配合醫囑,必要時調整治療流程,一樣能守護健康。癌症篩檢 人數大幅下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長周英香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民眾對染疫充滿焦慮,主動到醫院進行癌症預防篩檢的人數大幅下降,即使是醫院前進社區等地推動篩檢或衛教活動,參與人數也明顯減少。至於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因為深知治療要盡早,比較不會因疫情而缺席,但也有少數患者中斷治療。身為一名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周英香提到有一位50多歲的乳癌病人在完成局部切除手術出院後,原本應在一個月後做放射線治療,病人卻因擔心疫情而不肯回院放療,之後院方積極聯繫提醒這位婦人不能再拖,但她依然沒有現身。最後個案管理師只能請她在疫情結束後回院由醫師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流程,也告訴她中斷療程會造成疾病控制率下降,醫療團隊更同步設法因應,請病人配合服用抗癌藥物。周英香表示,根據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醫護團隊會提供不同的治療流程,其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一旦患者任意中斷流程,癌細胞轉移的風險勢必提高。結束治療 後續追蹤消極疫情帶來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不少已結束治療的患者對後續追蹤很消極。周英香指出,部分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回院追蹤的病人都未如期出現在診間,理由一樣是「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醫院」。周英香強調,疫情雖讓人緊張,但民眾對治療環境的安全性要先有正確理解,以平常心就醫。在醫院裡,新冠確診者的收治流程和一般患者絕對分開,民眾不論門診、篩檢或做其他治療,都不會與確診者接觸,而且醫療人員接受過高度訓練,預防感染的所有程序極度嚴謹,嚴格防止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當然,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依舊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域感染新冠病毒。周英香說,癌症患者萬一染疫確診也不要「想得太可怕」,因為目前盛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類似流感病毒,而且死亡率並不高。居家隔離 儲備能量體力周英香指出,癌症治療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這些療程之間,病人原本就可能因為疲累或感冒而需暫時休息幾天,因此萬一癌症患者染疫確診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時,只要不是重症,不妨就把這幾天當成癌症療程中的休假期,好好在家休息,補充營養,為後續的癌症療程儲備能量與體力,等新冠肺炎痊癒後再恢復癌症療程。癌症患者一旦染疫,原本的癌症治療流程也不一定要大幅調整。周英香說,以放療來說,患者每天要到醫院進行10至20分鐘的治療,萬一療程期間染疫,只需先中斷放療幾天即可,不會對癌症治療有太大影響。化療之間 原就有間隔期化療療程的調整也很類似放療,周英香表示,每次化療之間原本就有間隔期,讓患者休息幾天調整體力,或當療程中造成不適時也可能暫停化療,因此患者萬一染疫,只要不是重症,都一樣可視同間隔期,中斷治療休息一下。即使癌症患者染疫後變成重症,導致療程被迫延後太久,周英香表示,醫護團隊也會重新評估癌症治療流程是否需要調整。新冠疫情變化多端,抗疫、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療團隊合作溝通,不要因為過度焦慮就自作主張,反而不利健康。
-
2022-08-04 醫療.皮膚
皮蛇神經痛 比長新冠難纏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國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帶狀疱疹的皮膚病灶痊癒後,疹後神經痛是常見的併發症,雖有抗病毒藥物可抑制病毒,但神經受傷難復原,甚至比「長新冠」難纏,少數病患治療時間長達數月、數年,建議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式。李秉穎說,發生帶狀疱疹的主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若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冒出伴隨著劇烈疼痛的水泡。「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李秉穎指出,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就算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如果蔓延到其他神經,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或臀部附近神經,則可能影響視聽覺,甚至造成大小便失禁。李秉穎表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得到帶狀疱疹,高齡對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帶狀疱疹和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愈大愈容易發生。另外,長期使用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等有免疫缺陷問題的患者,也是高危險群。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表示,過去針對帶狀疱疹接種的疫苗,是用小朋友接種的活性減毒水痘疫苗增加14倍劑量,保護力約五成。現在已有非活性疫苗問世,可達92%的保護力,預防疹後神經痛達八成以上。建議50歲以上長者,或免疫不全的18歲以上成人,可考慮自費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一劑約新台幣8000元,需接種兩劑,間隔兩個月。
-
2022-08-04 癌症.乳癌
影/6旬阿伯長乳癌 3個月從小指頭大長到拇指大
家住台北60多歲吳先生去年11月間發現乳頭下方長硬塊,原本約小指頭大小,3個月後竟長成拇指頭大,他懷疑長「乳癌」,找4、5個醫師被笑瘋子,後因乳頭腫脹流血在北部醫院確診為乳癌第3期,他在親友介紹下南下求醫,醫師替他作微創手術切除全乳並擴清淋巴,術後感到如釋重負,因此胖了2、3公斤。罹患乳癌第3期的吳先生,去年11月到高雄博田國際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切除全乳,後續做8字次化療,上月完成最後療程,今天現身說法談求醫心路歷程,他指自己化療期間稍有不適,一通電話打給醫師,隨即安排住院悉心處置,讓他很放心把自己交給醫師。結果術後至今沒有任何痛感,精神也不錯,唯一的差別就是胖了好幾公斤。吳先生說,起初他在乳頭下方發現小指般大的硬塊,覺得怪異,問了4、5個醫師有否可能乳癌,但被笑瘋了,結果3個月硬塊就長到拇指大,接著乳頭滲血,覺得茲事體大,確認罹患乳癌後,由親友介紹到高雄博田醫院求醫。收治吳男的博田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魏銓延說,吳先生的乳癌已第3期,但他心肺功能較差,麻醉風險相對高,一切準備就緒後,含淋巴擴清在內,手術約10分鐘就完成,晚上巡房時,看到吳先生已開心在吃便當,還問何時可出院。魏銓延表示,他收治的乳癌患者,年紀最輕約23歲,最高齡90幾歲,不排除與菸酒過量有關,部分具有家族史或特殊疾病、荷爾蒙失調或肥胖。其中2人診斷出乳癌時已轉移肝肺。最近較引注目的個案有剛過世不久的歌手朱俐靜及藝人朱芯儀,9成的乳癌與後天飲食失當、環境汙染如塑化劑等造成病變有關。魏銓延說,男性乳房長腫塊,9成為良性,青春期患者會建議先觀察,有些上了高中、大學因乳房過大自卑,也可採抽脂手術解決。若是惡性,有人會因為覺得丟臉忌諱求醫,但到乳頭流血時求治往往已屆末期。「乳癌第1期時,採取手術切除即可,第2期以上就要搭配電化療,之後再持續追蹤」。「一般乳癌都發生乳房上半部,可擦沐浴乳自行觸摸檢查」,魏銓延說,不要以為年齡小,沒有家族史就不會得乳癌,建議民眾最好能定期做乳房檢查,即使罹患乳癌必須手術切除,不管是局部切除或全部切除,術後都能整型重建,最怕的是民眾諱疾忌醫,錯失治療良機。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慟!朱俐靜乳癌是末期 家屬送別忍痛曝抗癌之路
朱俐靜(Miu)因乳癌病逝近1個月,親友和粉絲依舊滿滿不捨,稍早家屬更新臉書表示在上月底完成所有身後儀式,將朱俐靜送離這個世界。過往朱俐靜對於病情多半三緘其口,家屬透露她2019年底檢查發現已是末期,堅強的抗癌之路令人格外心疼。關於朱俐靜的病況與是否得到妥善治療眾說紛紜,家屬忍痛表示朱俐靜發現乳癌已是末期,進行標靶藥物治療後有效控制病情,未料抗藥性出現之後病情在2021年底惡化,「Miu雖勇敢撐過化療與放療帶來的種種不適,再次控制住腫瘤生長,卻終不敵伴隨而來的虛弱與併發症。」家屬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團隊,讓朱俐靜奇蹟般多爭取到2年半的時光,並且傾力完成「來日方長」這張專輯,從詞曲、歌聲到包裝顏色等細節,都是最貼近她想呈現的自己,「Miu很滿意留下這樣的紀錄與所有喜愛她的人分享,若真要說工作上的遺憾,從與她的對話中回想,應該就是『能夠肆意揮灑的時光實在太短暫了』。」至於歌迷悼念心聲,家屬表示有將每張追思會的留言、卡片、e-mail等一字不漏跟朱俐靜分享,對於歌迷以花禮形式表達的祝福,家屬將心意以朱俐靜名義捐贈給「台灣年輕病友協會」,金額為12萬1681元,家屬表示:「紀念1981年12月16日這一天,我們家迎來一位可愛的天使,來去匆匆的時光中,為這個世界留下充滿力量的聲音。即使未來戶政系統再也查無此人,但在需要歌聲療癒與推動公益的時刻,『俐靜的力量』將永遠存在著!」此外,朱俐靜家屬也替唐綺陽抱屈,表示朱家、唐家是2個成員眾多的大家庭,相信跟許多人一樣有彼此知道卻不常聯繫的親人,表姊妹唐綺陽、朱俐靜亦是如此,「在Miu離開的頭幾日,表姊已避開媒體低調前來探望,最後也在家祭中給予祝福送走俐靜。家人一直是Miu背後最強的後盾,更是她心中最柔軟且保護的一塊,若有家人因她而受到網路言論的波及,相信絕對是Miu最不想看到的。」疾病百科/乳癌乳房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腺泡上皮構造所組成的,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看更多
-
2022-07-30 焦點.元氣新聞
獨/抗癌數十年、助弱勢半世紀 埔里阿嬤陳綢走了
南投縣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兒少家園創辦人陳綢,今天傳出病逝,享年92歲。陳綢中年罹癌,克服上百次癌症化療,還關懷弱勢、幫助迷途青少年超過半世紀,被稱為「埔里阿嬤」。許多人聽到「阿嬤」過世難掩悲傷,良顯堂表示,會持續照顧弱勢、兒少,發揚阿嬤的精神。陳綢幼年時母親過世,被自魚池家中送到埔里陳家當養女。婚後,陳綢生育7個子女。她在38歲時,被診斷罹患大腸癌,她沒被疾病打倒,勇敢接受化療,甚至得仰賴流質食物維生。她向神明祈求,將病痛經歷轉化為關懷他人,幫助弱勢家庭兒童接受教育,並在丈夫林有海支持下,將家中土地、房屋出售,興建良顯堂等13座廟宇,72年推動成立玉清宮良顯堂慈善會,89年轉型為良顯堂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後來又成立「陳綢少年家園」關懷並安置弱勢兒童及青少年。這段期間,陳綢陸續罹患子宮癌、胃癌、肝癌、鼻癌、喉癌、骨癌等病症,陳綢展現勇氣和毅力,接受超過200次化療、電療,但她牽掛偏差少年,經常可看著滿頭銀髮的陳綢推著點滴架出現在關懷場合,她無私大愛因此被尊稱為 埔里阿嬤。
-
2022-07-28 癌症.癌友故事
「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妻卵巢癌4期救不回,婦產科名醫王樂明親站手術台落男兒淚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日前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淚曝40歲的妻子罹患卵巢癌4期,「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第1次手術時他親自站上手術台,碰到最難的決定,讓身為醫師的他感到很無力。王樂明7/14在臉書PO文表示,妻子已經辭世,謝謝所有陪伴她走完最後一段路的人。 王樂明在節目中透露,妻子在4月時有肚子悶痛、頻尿的症狀,他當下判斷應該只是泌尿道感染,沒想到之後接連出現下背痛等症狀,吃藥都不見緩解,原本妻子不願意做進一步的檢查,但王樂明硬是把老婆帶往醫院照超音波,「一看那個影像就知道完了」。 隨後王樂明為妻子安排包括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檢查,發現7公分大、形狀不規則的腫瘤,且身體多處包括骨盆底的淋巴、主動脈、腸子腹膜、乳房上方都疑似有轉移,決定盡速開刀。 王樂明說,第1次手術決定親自上陣,主動脈上的腫瘤讓他面臨一生中最困難的抉擇,若不開,極有可能再度復發,若決定動刀,一不小心割到大動脈,妻子可能就在手術檯上走了,僅管他經驗豐富,面對親人的生死關頭,還是忍不住落下男兒淚,「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還是決定開掉,「運氣還不錯,整個都弄好了,手術還滿成功的」 只是沒想到,在進行後續的治療中,遇到種種難題,在引流時發現內部出血,做了第二次手術找出血點,之後又歷經敗血症、腸子沾黏感染、顱內出血、腎功能異常等問題,每碰到一個就要暫停化療至少2週,腫瘤又再長回來了。王樂明形容,像是有個無形的力量,「每次準備要攻擊這個腫瘤,它就會先攻擊你」。 王樂明表示,當時妻子在加護病房裡已經沒有意識,身體器官都在退守,到後來他已經不看抽血數據,因為「所有報告都把你推向谷底」,雖然理智上知道「完了,哪裡還有什麼藥可以打」,但情感上卻不知道該怎麼向老婆開口,也無法跟妻子談「最後心願」,坦承半夜回到家還是會哭。 王樂明說,妻子從4月29日第1次開刀至今還不到3個月,他的生活卻已翻天覆地,也感覺西醫可以為妻子做的治療已經走到瓶頸,於是跑遍各大廟宇為她祈福。「兩個多月了,我真的好累好累,晚上睡在妳以前的床位,眼淚滴滿枕巾,心力交瘁…」,讓人十分不捨。 遺憾的是,王樂明7月14日在臉書透露,妻子已過世,「凌晨2:49分,妳真的長眠了!拔除身上所有管路,及所有引流管,換好所有的傷口敷料。清理身體!這一刻妳恢復健康的身軀,無病無痛,跟著佛祖去修行吧!」 王樂明要大家放心,「我很好!不用擔心我,只是仍需要整理情緒」,他也謝謝在這段時間裡,曾經陪伴他與老婆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所有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7-26 焦點.元氣新聞
李亞萍證實余天中風!後脖子血管有兩根堵塞,腦部也有血塊
民進黨立委余天今天傳出中風住院,雖然余天辦公室第一時間澄清只是天氣悶熱身體不適,但余天妻子李亞萍稍早受訪時證實,余天前幾天就有小中風,目前檢查出來,後脖子血管有兩根堵塞,腦部也有血塊,還好即時送到醫院。李亞萍談及余天及女兒余筱萍病情時,也忍不住淚崩地說,所有醫生對於余筱萍的病情都束手無策。【延伸閱讀】>>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李亞萍表示,余天最近為女兒的病情憂心,因為情況一直不停在惡化,一下子腎積水、一下子黃疸,加上現在又是地方選舉,不得不跑行程,每天回家說好像要熱昏倒,心力交瘁,晚上又因女兒的事情很難睡得安穩。李亞萍也透露,因發現余天右眼整個腫起來,兩眼不平衡,一邊高、一邊低,右手、右腳都抬不起來,抓東西抓不到,而且右眼逐漸看不見,覺得很不對勁,於是跟兒子余祥銓逼著余天到榮總檢查,確實後脖子血管有兩根堵塞,腦部也有血塊,還好即時到醫院,現在吃凝血的藥慢慢化掉。【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李亞萍表示,余天韌性很強,每天只睡5小時,起床就到國會談事情,下午四點多到家晚上又跑一下攤,太勞累了,加上女兒病情一直在惡化,是他們最憂心的事,「錐心之痛,難以言喻」。當李亞萍進一步談及女兒病情時也忍不住淚崩,所有醫院、醫生對於病情都束手無策,血紅素、白血球、營養都達不到標準,也不能做治療、化療,非常痛苦,站也不能站,一定要吃嗎啡才可以稍許舒緩,癌細胞已經佈滿全身,謝謝大家幫女兒集氣,「我希望她的病能夠好,讓她有多一點時間,陪他的小孩、家人,她現在的小腿跟大腿只有跟我們手臂差不多細,我真的看到很難過」。
-
2022-07-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也覺得很幸運能認識您
【編者按】這星期繼續邀請中生代的另外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風濕科醫師追憶一位與自己非常投緣的風濕病病人,後來這病人發現罹患胰臟癌不治身亡,她描述醫病彼此之間長年的正向互動,而很感性地說她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教她人生的病人。一位兼具法律、公共衛生學位的精神科總住院醫師回憶幾位自己治療失敗「不想活下去」的病人,而深深體會到,必須琢磨自己,才能成為一位更適任的助人工作者。也期許自己能更廣泛地閱讀與涉獵,汲取不同經驗,並持續接受分析與督導,更深刻地探索內在,也才更有機會在與病人難能可貴的相遇中,一起創造出不同的可能性。一位家醫科主治醫師回憶自己多年前在住院醫師時期參與照顧的癌末病人,因為一些積極治療,使病人生命又延長一段時間,想不到多年後與家屬在機場巧遇,家屬臨別的一句話:「如果那個時間點我們不勉強用藥,就讓病人離開了,會不會少掉她後面那段時間的辛苦。」讓這位如今身為施予緩和醫療、追求病人善終的醫師,對「教我生命多點自主、少些缺憾的病人」產生更深入的反思。這世界上跟你有緣的人有多少?幾個?十幾個?多到數不清?每次門診都有第一次見面的病人和家屬,有些人是為了尋找一個身體毛病的答案,有的人是為了聽聽醫師的看法,或者今天我不過是他找下一位醫生的轉介站。但就是有很少數、很少數的人,曾經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們之間沒有特別發生什麼事情,每次見面就是從一個平凡卻愉悅的幾秒鐘開始,不會特別要解決甚麼天大的問題,他很可能、我猜想,真的只是散步去車站、坐一小時的車來看我而已,然後順便抽抽血、拿一些藥控制病情,約好三個月後再來。其中有一個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會為了來這一趟,吹好一頭美麗的頭髮,甚至前一週她會去染上最愛的深褐色,不是純黑的、也不是紅的或淺褐的,就是那種溫柔又恰到好處的褐色;在我腦海的印象裡,她的皮膚是東方美人那種白白的、臉有點圓圓肉肉的樣子,嘴唇有點飽滿,有點內雙的眼睛笑起來彎彎的,化的妝是略施脂粉的那種,不會聞到胭脂或香水的味道,但不知為什麼,感覺她身上應該是淡淡的香氣。也許是長年的風濕病,讓她總是肩膀痠痛,但吃過藥就緩解了,她的生活過得很舒服平靜,也沒甚麼其他的病痛或特別煩心的事,關節也控制得很好、沒有變形。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一天,她臨時來到我門診,我看到她臉色不大對,皮膚是黃疸的色澤,我心裡一驚,她說這樣子有幾天了,糞便顏色也變得灰白,我馬上安排了一個腹部影像的檢查,結果竟是胰臟癌,這對我們倆來說是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因為太突然了……我把她轉給腫瘤科的同事。她猶豫了一個月,最終因為捨她唯一的兒子的不捨 (你懂我在說甚麼對吧?),下定決心後,放棄了最後一年的自由,讓親愛的家人輪流陪伴她在我們醫院接受積極的治療。她經歷了化療後,可以想見的,美麗的秀髮一把把的掉落了、圓圓的雙頰漸漸凹陷了,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會掬起一抹溫柔的笑容,讓我們可以像以往在門診那樣,好好聊聊,她最喜歡我去握住她的手,她會笑、還是那雙彎彎的水汪汪的眼睛。罹患胰臟癌起的一年裡,她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是無法從嘴部吃東西,因為胰臟癌導致胰管和膽管在十二指腸的共同開口阻塞,要靠一個金屬管子撐開,以防止黃疸太嚴重,麻煩的是任何食物的微量渣渣、像清雞湯的渣渣,都不行,她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住院。到了這一個時期,我的心脆弱了,剛開始我胸懷大志要三天兩頭一有空就要去看她,後來我屢屢經過她的病房,卻無法鼓起勇氣走進去看她,我怕我假裝不了樂觀的樣子,我怕她如果哭我該怎麼辦,很快的我錯過了一天又一天。有一天,我去看她,她跟家人在看電視,我走進隔離病房時她沒見著我,我叫了她一聲,她疲倦的眼神看過來,頓時像一隻慵懶的樹懶一樣笑了開來,我心頭瞬間情緒上來,沒敢把眼神移開一寸,我相信天底下沒有人拒絕的了那個笑容,那是一個心胸多麼寬大的笑容啊!你要有多好的人品,才能在那樣的時刻有那麼美的表情。她總是告訴家人,我是她最喜歡的醫師;她指示家人打開櫃子拿了一箱溫泉番茄給我,跟我說,這番茄是有機的,很好吃、直接吃都不用洗。我拿回辦公室,看著飽滿又紅通通的番茄,樣子真是好看極了、吃起來真的很甜,我想到她早就不能從嘴巴嚐食物滋味多久了,心裡頭除了溫暖、也有慚愧。一年了,她每天開始陷入較長的昏迷。有一天,我遇到她的腫瘤科主治醫師,我很佩服他的堅強,他從來沒有放棄過任何方法,不管是治療還是緩解的醫療方式。原來主治醫師默默扛起了重責大任,病人的大哥曾經在她離世的那段時間對主治醫師有情緒非常不穩定的發言。我蠻常想念她的,有時候是看診的時候,一個似曾相似的笑容或眼神出現的一瞬間,有時候是路過醫院走廊當陽光灑在地上,當然理性解決病人的問題,是我最重要的使命,不過,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教我人生很重要一件事的病人,她曾在病房對我說過的一句話,而我在心裡也想跟她說: 「我也覺得很幸運能認識您。」
-
2022-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 專家警告: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國人肥胖盛行率偏高,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這也使得脂肪肝比率居高不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15縣市、16家醫療院所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昨天早上協助3205人腹超篩檢,而其中5成7患有脂肪肝,專家提醒,脂肪肝將成為台灣「新國病」,不可等閒視之。肝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早些年台灣肝癌發生率偏高,與B肝、C肝的高盛行率有關,近一、二十年來,B肝疫苗接種、C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降,但脂肪肝卻成為新的隱憂,國家衛生研究院肝癌研究顯示,約一成肝癌患者與脂肪肝、三酸甘油脂血症有著密切相關。為配合世界肝炎日,肝基會昨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在15縣市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光一個上午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楊培銘表示,2654名受測民眾肝異常,比率達82.8%,1833人脂肪肝,比率為57.2%。另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6人肝硬化。進一步分析各地篩檢結果,因為台大雲林分院僅開放BMI超過27以上民眾報名,檢驗結果為7成2民眾罹患脂肪肝,明顯高於其他15間醫院平均值5成6。「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楊培銘說,除B型、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將成為未來新國病。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在飲食習慣上,楊培銘建議,不宜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也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因為不少水果含糖量過高,也可能成為肥胖的幫凶;此外,民眾多吃蔬菜,只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至於肝癌治療上,楊培銘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也尚未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就顯得相當重要;若發現時已屆晚期,不管化療、標靶治療效果有限。
-
2022-07-24 醫療.消化系統
免費超音波活動逾8成肝異常 醫警示: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肝基金會今日結合世界肝炎日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透過免費的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全台串聯16家醫療院所,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檢查了3205位民眾。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今年參與民眾的肝異常率達到82.8%,其中又以脂肪肝最多,是與民眾的飲食、運動習慣影響有關,脂肪肝也可能成為台灣「新國病」。楊培銘表示,面對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若是發現時已是晚期,不管是化療,標靶治療效果皆不好,因為肝癌不像一些其他癌症與固定基因有關,真正致病的因子仍未找到,在治療上便難破。本次「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中,台大雲林分院因限制BMI要超過27以上的民眾才可報名,因此較其他15間醫院驗出來的脂肪肝比例56%高出許多,來到72%。楊培銘指出,本次脂肪肝比例是所有肝異常中最高的,因此台灣除了B型肝炎、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怕也將成為未來新國病。「脂肪肝與年齡沒有正相關。」楊培銘說,主要成因還是飲食、運動習慣影響,因此年輕人也可能會有、瘦的人也會有;但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是重度脂肪肝的民眾,只要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恢復正常,減重自身體重的10分之1,就可以完全消除脂肪肝。病友黃忠能現場分享,他年屆71歲,每年參加衛生所的抽血檢查,沒有B、C型肝炎,但因為不包含超音波檢查,所以沒有辦法察覺肝臟的異樣;直到他某次抽血中發現甲型胎兒蛋白數值過高,被告知可能有肝腫瘤,才來找楊培銘看病,現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一顆3.5公分的肝腫瘤,趕快轉到台大醫院手術,黄忠能先生說,由於毫無症狀,確診當下覺得訝異,沒有B、C肝為何會得肝癌?在此前,他都正常生活,種菜、砍竹、墾地,體能相當好,沒有覺得自己會得肝癌。因此,黃忠能先生以自身經驗提醒大家,即使沒有B、C肝,也應每年做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異狀、及早治療;也勿因疫情而拖延該做的定期檢查,以免錯失醫治良機。曾有脂肪肝民眾,身材非常好,一直找不出造成的原因,仔細回想後,才想起他每天喝咖啡時,都一定要加顆奶球,所以就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進而變成脂肪肝。楊培銘說,民眾在飲食選擇上,含糖飲料不要飲用太多,乳糖攝取過多,在體內都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危害身體健康,過去推廣的每日五蔬果,水果恐怕也是含糖量過高的幫兇,因此飲食可選擇著重在蔬菜類上的攝取。
-
2022-07-23 癌症.乳癌
襯衫爆扣罩杯D升F 輕熟女「自摸」揪出壘球大乳癌腫瘤
40歲知名歌手朱俐靜7月3日乳癌病逝,震驚眾人,喚起大家對乳癌的重視。同樣是40歲的陳小姐,去年「自摸」右乳發現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經過7至8個月遲遲不願就醫,直到右乳從D罩杯長大至F罩杯,甚至撐爆襯衫鈕扣,但左右乳房已明顯大小不一,才在朋友鼓勵下就醫檢查,發現一顆11公分、比壘球還大的腫瘤,所幸經化療、免疫治療及手術切除,目前預後良好,病況穩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個案,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至69歲,但也不乏有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患者。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說,國內乳癌發展趨勢已朝向雙高峰發展,也就是說,未經乳癌篩檢患者年齡約介於40至44歲,而45歲以上接受篩檢族群,患者年齡多介於60至64歲。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說,陳小姐經檢查確診為二期「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此乳癌為「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有無腋下淋巴結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目前治療為先做免疫藥物治療約6個月後,縮小腫瘤後,再經手術切除腫瘤,如此可以減少乳房切除範圍,有助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同時預測術後藥物有無療效,或是有無需要增加有效治療的藥物。曾令民說,一般人認為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因此,許多人將三陰性乳癌汙名化,但其實只有部分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但近年醫藥進步,在免疫治療幫助下,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於手術前,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性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如此治療可提高療效反應超過6成,有助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進而達到延長存活,接近沒有癌症跡象的目標。陳訓徹表示,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至15%,復發機率比其他類型高,但隨著醫藥進步,早期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以不復發、幾乎不見癌症跡象為治療目標,特別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陳訓徹說,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先期性治療,更需要追求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一旦達成目標,有助後續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以林口長庚臨床351位病友統計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在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的先期性治療後,多數能夠達到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的目標,超過傳統小紅莓類與紫杉醇化療組合許多,復發風險也相對較低。陳小姐說,當她發現右乳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且自行上網查詢乳癌資訊後,因害怕被診斷出乳癌,且對乳癌切片檢查的粗針尺寸與宛如釘書機的「咖咖聲」心生恐懼,遲遲不願就醫,當就醫確診後,整整哭了2天,所幸一年來經治療預後良好,上月也才剛做完切除手術,一路走來發現三陰性乳癌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呼籲罹患乳癌的女性,勿過度聽信網路資料,應相信醫師遵從醫囑,勇敢接受治療。從事房仲業的30歲張小姐,兩年前同樣是自摸右側乳房感覺「刺刺的」,機警就醫發現2.9公分腫瘤,合併腋下淋巴結多顆轉移,確診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令她錯愕不已。經積極治療,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的先期性治療,在幾乎看不到癌細胞後,接續局部切除手術與術後輔助免疫療法,目前病況穩定。「別再自己嚇自己。」曾令民與陳訓徹都說,依門診經驗,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網路爬文看到惡性高、預後差等負面用詞後,沮喪地想放棄治療,但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進步,癌友應不要灰心,積極配合醫囑治療。陳訓徹說,門診發現有些三陰性乳癌病友於45歲前確診,病友相對年輕,但政府目前僅針對40至45歲有乳癌家族病史、45至70歲女性予以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年輕女性朋友主動養成定期做乳房檢查的習慣,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