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化療
共找到
1249
筆 文章
-
-
2022-09-28 醫療.耳鼻喉
常常口臭怎麼辦,你敢跟別人交談嗎?6對策讓你告別口臭人生
口臭是ㄧ見令人相當尷尬的事情,尤其是以下6狀況時,特別容易發生口臭,教你解決的對策,避免尷尬發生。1.剛睡醒的口臭晚上睡著之後,唾液的分泌量與流動量都會大減,使得酸鹼度液體增加,導致口腔細菌的滋生。研究顯示,這時候每1c.c.唾液的細菌數,與10公克糞便的細菌數目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充滿許多老廢物質以及揮發性硫化物。<對策>起床後最好立刻漱口,在充滿毒素的唾液吐掉之後再刷牙,刷完牙之後再喝杯溫開水,不但補充水分,也幫助口腔內製造新的乾淨唾液。2.香菸、喝酒造成異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菸品與酒飲的刺激性味道會殘留在口中,造成壞口氣,也容易因此上火,影響腸胃蠕動及肝功能,還會引起咳嗽。<對策>戒菸、戒酒之後,這類口臭會自然消失。3.食物造成洋蔥、蒜、醃燻牛肉及其他肉類,由於食物本身容易發酵或有獨特的味道,也容易產生氣體,再加上經過口內唾液當中的細菌融合分解之後,就可能產生難聞的氣味。<對策>吃完這類容易出現口臭的食物時,趕快刷牙或漱口。4.口乾造成由於唾液有清潔口腔的功能,因此,如果唾液流動量少的話,口腔內壞死細胞就會聚集在舌頭、牙肉等處,還會開始產生腐敗,加上製造臭味的厭氧菌又喜歡乾燥的酸性環境,因此,口乾的人通常都會有口臭。<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5.空腹時口臭肚子餓的時候,會造成唾液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這時候若無法保持口腔清潔,就會讓厭氧菌滋生,體內就會消耗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促進脂肪燃燒來產生出更多的葡萄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物質會被血液代謝,就會使得嘴巴的氣味變得不好。<對策>餐與餐之間適當的間隔即可,不要餓過頭,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幫助清潔口腔。6.藥物副作用任何會刺激到抗副交感神經的藥物,都容易產生口乾的副作用,包括安非他命、抗憂鬱藥、抗組統胺、化療藥、利尿劑、止痛藥等。<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延伸閱讀: 。刷牙一定要用牙膏嗎?答案有點意外,潔牙應以「2工具」為主 。沒蛀牙就會有牙周病?有牙周病就不會蛀牙?真的是這樣嗎?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
-
2022-09-23 癌症.胃癌
7旬老婦上腹不適 鼓起勇氣照胃鏡揪出早期胃癌
苗栗縣一名71歲老婦因上腹不適到衛福部苗栗醫院內科門診,肝膽腸胃科醫師以胃鏡檢查,發現她罹患早期胃癌,轉介一般外科醫師接手治療,為她進行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清除手術,術後已恢復出院,病理報告為第一期早期胃癌,門診追蹤即可,無需後續化療。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陳世源指出,病患看診時原本表示只是輕微的胃部脹氣,平常沒有會影響健康的不良嗜好,認為只要吃藥治療就好,經醫師說明後,也才願意鼓起勇氣接受胃鏡檢查。胃鏡發現老婦胃體有處約2公分的黏膜異常,配合特殊的窄頻影像系統評估後,醫師懷疑該處黏膜異常可能是癌症,經切片證實確為胃癌,且分類為惡性程度較高的戒指狀細胞癌,另外也發現病患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推測是造成癌症原因之一。苗栗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浩偉表示,胃癌早期候症狀並不明顯,大多是上腹不適,因此難以跟一般胃部疾病區分,造成胃癌早期診斷較困難。另外,早期胃癌在胃鏡上的特徵也不一定是胃潰瘍型態,有時只是輕微凸起、黏膜異常或破損,此時需要仰賴腸胃科醫師的經驗及特別影像系統輔助判斷,才能抓出病灶。一旦發現是早期胃癌,治療方式主要以切除為主,包括手術切除或內視鏡切除,需經醫師判斷最適合的治療方針,才會有較好的預後。由於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建議民眾應了解自己是否有胃癌危險因子,包含男性、年紀超過50歲、抽菸喝酒、肥胖、接受過胃部手術、有胃癌家族史或有胃部疾病(胃炎、胃瘜肉、上皮化生、胃潰瘍或幽門桿菌感染)。另外,煙燻、燒烤及醃漬食物也是可能造成胃癌的風險之一,因此日、韓都是胃癌發生率較高的國家。高浩偉提醒,苗栗以客家美食聞名,客家擅長以醃製方式保存食材,因此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相關症狀。若有腹部不適症狀持續過久沒改善,或50歲以上有胃癌危險因子,應積極接受檢查,不要因害怕檢查延誤病情及治療時機。
-
2022-09-23 醫療.自體免疫
異膚療效大躍進 醫病溝通採精準治療勿自行停藥
近來季節交替,正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期,但有時病患常擔心副作用和抗藥性而未規律用藥。醫師提醒,近年治療大躍進,病人會有更多選擇,部分藥物雖有副作用,但都可以預防,並可透過定期監測與劑量調整,醫病溝通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病人不必太過焦慮,更不宜擅自停藥反而影響治療效果。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彥如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局部與全身性,前者用藥有外用保濕劑、濕敷療法、類固醇藥膏、外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藥膏等,全身性療法有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部分病患亦會視情況使用抗組織胺、口服抗生素等。大多數外用及口服藥物不會產生抗藥性,唯有當病人皮膚因搔抓出現傷口導致細菌感染時使用的抗生素,若沒遵循醫囑自行停藥才可能出現抗藥性,建議病人仍應把每次醫師囑付的療程做完,不要吃吃停停,才能加強整體的療效。使用免疫抑制劑 應定期回診監測許多中重度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問題也常讓患者擔心。陳彥如醫師表示,免疫抑制劑也分局部和全身,局部藥物包括: 醫立妥、普特皮、適健膚,能改善皮膚發炎及搔癢感,部分病患於塗抹初期可能出現灼熱、刺痛感,但通常不太嚴重且短暫,而且這些免疫抑制劑很快能發揮作用,也不像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萎縮,故較適合長期使用。至於全身性的免疫抑制劑,陳彥如醫師表示,目前有多種常用藥物,部分藥物會造成白血球低下、影響肝腎功能、口腔潰瘍、血壓上升等問題,不過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通常高劑量下才會發生,臨床上醫師會依病患狀況挑選適合的藥物,病患亦應配合醫師建議的藥物劑量及頻次,規則返診追蹤,便可降低不良反應風險,不用過度擔憂。陳彥如醫師提醒,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應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及白血球,針對初次使用的患者,醫師會安排在一個月內回診了解是否有副作用,接下來每一至三個月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及白血球,患者平時也要養成固定量血壓的習慣,可降低血壓升高的風險。她也說,免疫抑制劑用藥初期醫師會從低劑量開始慢慢增加劑量,部分藥物則是可將藥物劑量拆成早晚各服用一次,待觀察確定患者沒有副作用風險時,再調高劑量。也因為副作用讓患者擔心,常有病人自行停藥。陳彥如醫師說,病患若只是一些輕微的不適例如腸胃道不舒服,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停藥,若任意自行停藥,因免疫抑制劑要在服用一段期間之後才能發揮效果,如果中途停藥,整個療程需全部重來。最重要的是病友一定要規律回診與定期監測,有任何問題應盡快提出與醫師討論,若規劃長期出國無法回診的病患,預計開始服用免疫抑制劑,則建議在當地就醫評估後再開始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免無法監測而衍生風險。新藥病情控制佳 監控降副作用風險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在生物製劑上市後,讓病情控制更好,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12歲以上中重度患者,也獲得健保有條件的給付,最近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也陸續上市,這些新的治療方式都成為異膚患者未來的希望,患者用藥一至兩周後皮膚病灶明顯進步,對人際關係改善甚多。之前臨床研究發現,不論是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都有不良反應,生物製劑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不適及結膜炎等,通常使用局部外用藥物就能改善。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副作用則包含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血球低下、帶狀皰疹等,個案的使用上會稍微受限。陳彥如醫師指出,在臨床上上述副作用很少見,醫師也會定期為患者做監測,而且口服便可達療效,特別適合懼怕打針的患者。而若為年長患者或曾發生帶狀疱疹的患者,則可優先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而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在進行治療選擇前,與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建立醫病共享決策,治療開始後應規則追蹤,尤其新藥上市後,食藥署也會要求醫師進行「風險管理計畫」,在最大化療效的同時也降低副作用風險,達到全人精準治療。
-
2022-09-21 失智.大腦健康
哪種方法預防記憶力衰退最有效?台大醫告訴你最實用建議
「記憶力減退」是老化過程中最令人關切的問題。一般人記憶力在60歲後開始退步,但某些層面的記憶早在30幾歲就開始衰退。記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功能,記憶力的好壞跟其他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記憶分類至少5種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至少分為事件、工作、知覺、動作及語意等5種,在老化過程的速度並不一致。事件記憶(最近日常生活的活動)和工作記憶(心智操作活動過程的暫存記憶),隨著老化而有顯著的衰退;知覺記憶(熟悉的氣味、喜歡的音樂曲調)、動作記憶(騎自行車、彈鋼琴、打太極拳)及語意記憶(天文、地理、經濟、歷史等各種常識),比較不易退步。記憶提取表現兩層面與老化相關的「記憶提取」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需要高強度自發性提取的回憶:比如「前向式記憶」,記得未來某個時間點要做某件事,像一個月後的同學會聚餐、每天晚飯後吃三高的藥等。這類記憶通常動員到較多前額葉的功能,而前額葉是受老化影響最早也最大的構造。二、特殊細節記憶的提取,對老年人比較困難:老年人善於使用大意、要旨來協助記憶,但過度依賴要旨記憶容易導致錯誤記憶,易把不同的人、時、地、物、事混淆在一起。但正常老年人也會發生這樣的錯誤。記憶和注意力相關記憶和注意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也密切相關。一般性認知能力比較好的人,學習效率較高,記憶功能會比較好。例如注意力容易集中、快速理解或掌握一件事的意涵的人,有助於對這件事相關記憶的形成;工作記憶好的人,在進行分析判斷或解決問題時比較有效率。不管是正常老化或是病理性的變化,老年人記憶衰退病徵的表現和生物因素、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人體受到嚴重感染、發燒、手術、麻醉、化療、中樞神經鎮定藥物(安眠藥)、抗乙醯膽鹼抑制藥物(抑制腸蠕動、抗過敏、止暈、某些肌肉鬆弛劑等藥),都會導致記憶暫時或永久的下降。疫情期間居家或機構的社會隔離,類似這種社交互動的剝奪,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記憶力衰退。事件記憶的衰退是最常見的早期病徵,且伴隨訊息處理速度及執行功能的下降。反之,因為長時間密集從事認知活動、身體運動與社交互動所積累的「認知儲備」,對於這些不利的影響比較具有免疫力,即使短暫出現問題,也較容易康復。認知復健呼聲高漲目前醫學上對於治療失智症或記憶力衰退藥物的進展相當有限,因此近年認知復健的呼聲高漲,很多認知促進方法跟理論紛紛興起。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訓練和認知技巧的實踐,可以改善記憶作業,但訓練成果是否可以類化到生活層面還缺乏實證。現今預防記憶退化最成功的途徑,還是代謝症候群、血管危險因子的控制,預防頭部外傷、降低嚴重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多重用藥(多重副作用),更要及早經營增強「認知儲備」所謂「三動」(心智活動、身體運動、社交互動)的生活型態,以及優化一個情境脈絡充分支持記憶提取的友善環境。
-
2022-09-16 養生.抗老養生
百歲特工爺爺靠走路養生、心理豁達…堅持自理生活,目標就是不坐輪椅不灌食!
百歲人瑞陳舍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清晨7點起床,量血壓、測血糖,準時吃早餐;女兒在客廳、臥房共擺了3張按摩椅,方便他隨時「馬」一下,按上1個多小時,睡個回籠覺,正午12點開飯。午覺後看報、聽政論節目,尤其不能錯過疫情分析,以及每日的氣象預報。午茶時段他最是精神,喝個咖啡、吃個點心,興起時便拄著柺杖,在百坪大的宅子裡走上20多圈。「行穩致遠,一定要動才有力!」陳舍華如是道。 也許是早年軍旅生涯之故,他的聲音嘹亮,即便坐在椅子上,腰桿子還是挺直的,百年時光輕飄飄地走過,彷彿不曾在他身上多留。 然而時間並非沒有重量,近年耳力損了,眼睛也看得沒那麼清楚,饒是如此,他打起麻將還是能自摸連莊。兒子陳仲祺對父親的記性只有崇拜與讚嘆:「我爸爸是用記憶力在打麻將,一打什麼牌就用背的,在『特工爺爺』面前不能搞鬼的!」 「特工爺爺」一稱其來有自,陳舍華18歲投考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是「情報大王」戴笠的學生。畢業後被派到敵後打游擊,一度被抓進汪精衛設立的日本特務機關「上海76號」,幸而槍決前日本宣布投降,才從虎口逃生。 老特務靠走路養生 這些驚心動魄的諜報故事,倏忽成了歷史,而今百歲老人臉上,早已不見波瀾。陳舍華笑道,現在有很多時間可以回想過去,想的倒不是年輕時的衝鋒犯險,而是家鄉的那片山、童年的那些事。 像他最近突然想通了,原來家鄉土話說的「鳥步嶺」,指的是老家浙江永康縣上馬村的地形,「兩邊高山,當中是很窄的小溪流水,一步一步往上走,就像鳥一樣走路。」 正因從小生長在僻遠山區,不管上學、找親戚,都靠一雙腿,光是從村子走到永康縣城,就要走上1天、100多華里(1華里等於0.5公里)。陳舍華回憶,中學時有年除夕,校長突然宣佈放假,他和表弟10點從永康出發,途經姑姑家已是晚餐時分。 他一個人接著往下走,漆黑山路悄無人聲,翻過嶺口見著一點光火,原來是弟弟提著燈籠來接他吃年夜飯。「後來聽家鄉長輩說,那條路上是有野狼的,搭上肩一咬,人就沒了,回想起來好可怕,現在我可不敢(走)!」他大笑。 或許從小練出腿力,他唯一的養生之道,就是「走路」而已。陳舍華說,以前同事打太極、練氣功,但他就是一個勁兒地走。過去公職配發的宿舍在青年公園附近,辦公室則在館前路,只要天晴,上下班都靠步行。一路經過植物園、建中、西門町,穿過廣州街、彎進昔日新公園,「一點都不覺得累!」 這習慣延續到退休,即便不再需要趕上班,依然故我。「我退休第2天,已經結婚的二女兒打電話來問媽媽:爸爸退休怎麼樣?」原本擔心老爸不適應退休生活,孰料他「很輕鬆、睡飽了,就幫忙太太做家事、打掃,到公園走路運動。」 堅持自理生活,不坐輪椅不灌食 他對退休沒有特意規劃,但自理生活是一向的堅持。退休後仍常牽著愛犬到公園快步走,每日的家務也是運動之一,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哪怕家裡請了打掃阿姨,到80歲還搶著拖地。 每天必聽政論節目與京劇調劑,報紙則從大標題看起,再用放大鏡看小字,瞭解今日今事,才不致與社會脫節。他笑說,以前從沙發走到房間,可以一口氣來回走上10分鐘,現在縮短到5分鐘,累了就休息。 長期與父親同住的四女兒陳仲完觀察,雖然家族有長壽基因,如爺爺、伯叔都活逾90歲,其中更有兩位近百高齡,但能夠不臥床、不坐輪椅,真的不容易。 陳仲完說,爸爸極其自律,雖然近70歲發現罹患糖尿病,又有皮膚過敏的毛病,但醫生一下令,他便捨棄喜食愛物,連最喜歡吃的芋頭都上了黑名單,「他非常努力遵守醫生的話,就是不願意走到灌食這一步。」 陳仲祺則笑道,雖然父親與兩個姊姊同住,但畢竟年事已高,需要多個人來照料,偏偏從他88歲起開始申請外傭,竟一直不符合巴氏量表資格,直到91歲終於請到。但老人家個性體貼,就算淺眠易醒,也怕吵醒外傭、女兒,索性就在床上做伸展運動,常一做就是2個小時。 「他的長壽,除了走路運動、聽醫生交代的話,也是因為心態。」陳仲祺說,父親仕途不算順利,科長一當就是18年,但他從未鬱鬱寡歡,反倒常說:「幾個兒女都有成就,就要享受啊!」 闖過兩次生死關,豁達看人生 外人看他總大嗓門、笑呵呵,彷彿人生未經風波,其實陳舍華生平遭遇兩次「該死沒有死」,除了23歲險遭日本特務抓去槍斃,再來就是45歲遇上「火車撞公車」事故。 當時12名傷者中,他受創最重,不但右耳削去半邊,左臂膀的筋絡也斷了,送到台大醫院時已呈休克。「血輸不進去,人一下醒,一下子昏迷。」徘徊鬼門關前,全賴信仰與對家人的責任心,讓他搶回一命。 陳舍華回憶,當時老么尚在襁褓之中,大女兒也才國中年紀,石膏拿掉後手臂卻伸不直,「心裡很氣,家裡這麼多孩子,病假、事假都請滿了,怎麼辦?」後來輾轉到高雄請漢醫接骨,那痛是常人所不能忍,他卻為了重回職場咬牙吞下。 「人家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前覺得是安慰的話,現在年紀大了,覺得真有道理!」陳舍華說,也許是信仰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覺得什麼都不缺,兒女都孝順,沒有人像我(生活)安排得這麼好!」 歷波折不改樂觀,才能享後福 他年少時立志「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家」,後來讀書、工作,總要求自己不違此願。1949年來台後,從軍職轉公職,薪水不高,還要養6個孩子,但親友舊識求助,總不忍心推掉,好幾次組自助會幫人周轉,結果對方倒會捲款而去,都是由他賠錢了事。 「發生這種事,心裡頭有懊惱,但過兩天就忘了!」生性豁達的他坦言,「我的優點就是缺點,人家都說我是老好人、很笨,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但可能也是這樣,才能享後福。」 儘管人生幾歷風暴,千金散去,兒女都笑他「不知道被倒掉幾間房子」,但他不改豁達,「我不貪名利,不懊惱、不會想不開,笑得出來,挫折就能面對解決。」陳舍華輕輕一笑,臉上的皺紋彷彿被熨平,或許長壽的秘訣無他,能智慧笑看人生波折起伏,才能傲然說出這一句:「心態好,才能活得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輔酶Q10是什麼?業者宣稱的功效有科學證據支持嗎?
我在2020-8-24發表面膜,添加維他命D和Q10,有用嗎。讀者chen在2022-7-26在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您好,請問能否寫一篇關於輔酶Q10的文章,介紹一下它的被證實的功效和一些誤區,以及保健品和藥用的不同之處。Q10,跟其他很多保健品一樣,被業者吹捧為萬靈丹,但事實上支持此類聲稱的科學證據卻相當薄弱。更重要的是,有研究顯示,輔酶 Q合成途徑中具有特定缺陷的動物模型反而更長壽【請看2019年發表的論文The Paradox of Coenzyme Q 10 in Aging(輔酶 Q 10 在老化的悖論)】。這與我之前討論過的「抗氧化悖論」是異曲同工。請看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上集。不管如何,有關Q10補充劑的功效,比較全面性,也比較中肯的綜述論文是去年發表的Coenzyme Q 10 supplementation – In ageing and disease(輔酶 Q 10 補充劑 – 在老化和疾病中)。它的摘要是這麼說:「有跡象顯示,Q10補充劑對線粒體缺乏綜合徵和一些老化症狀有積極影響。 Q10的抗氧化作用似乎可以緩解心血管疾病和炎症。 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精心設計的臨床試驗,將 Q10 納入經證實的生物利用度配方,讓更多的參與者接受更長時間的治療,以評估 Q10 在治療神經退化疾病以及代謝綜合徵及其並發症的益處。」較有信譽的健康諮詢網站也對Q10的功效持保留態度:WebMD:雖然輔酶Q10在體內起著關鍵作用,但大多數健康人自然擁有足夠的輔酶Q10。有一些證據表明,以輔酶 Q10 補充劑的形式添加更多可能是有益的。年齡增長和某些醫療狀況與 CoQ10 水平下降有關。但在這些情況下,添加輔酶Q10是否會產生影響是不確定的。Linus Pauling Institute(萊納斯坡林研究所):有一些證據表明,補充輔酶 Q10 可能是充血性心衰竭和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患者的常規藥物治療的有用輔助手段。目前還沒有證實補充輔酶 Q10 對糖尿病、神經退化疾病、遺傳性共濟失調或乳腺癌的治療益處。輔酶 Q10 補充劑似乎不會改善運動表現。雖然輔酶 Q10 補充劑相對安全,但它們可能會降低華法林的抗凝血功效。Mayo Clinic(梅約診所):有研究顯示輔酶Q10可以改善充血性心衰竭的症狀。 儘管研究結果喜憂參半,但 CoQ10 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雖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一些研究表明,輔酶 Q10 可能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 膽固醇和總膽固醇水平,從而降低他們患心臟病的風險。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高劑量的 CoQ10 似乎也不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一些研究表明,輔酶 Q10 可能會降低頭痛的頻率。由於 CoQ10 參與能量生產,因此相信這種補充劑可能會改善您的身體機能。 然而,這方面的研究產生了好壞參半的結果。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輔酶Q10尚未被證明對治療癌症有價值,但它可以降低由一種癌症化療藥物引起的心臟損傷風險。只有少數研究關注了 CoQ10 是否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其結果尚無定論。關於 CoQ10 對心衰竭影響的研究也沒有定論。然而,有證據表明 CoQ10 可能會降低某些心臟手術並發症的風險。儘管個別研究的結果各不相同,但總體科學證據並不支持 CoQ10 可以減輕由被稱為他汀類藥物的降膽固醇藥物引起的肌肉疼痛的觀點。目前可獲得的少量證據表明,輔酶 Q10 可能對血壓沒有有意義的影響。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一項主要研究表明,即使在高於正常劑量的情況下,輔酶 Q10 也不能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 2017 年對這項研究和其他幾項小型研究的評估得出的結論是,輔酶 Q10 對帕金森的症狀沒有幫助。輔酶 Q10 也已針對多種其他疾病進行了研究,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Lou Gehrig 病)、唐氏綜合症、亨廷頓氏病和男性不育症,但研究太有限,無法得出任何結論。原文:Q10的功效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13 養生.健康瘦身
55歲影后秀超低體脂身材「優雅老去」!曝80/20人性化飲食秘訣 適度放縱對食物的渴望
55歲影后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兼具美貌與演技,儘管隨著時間流逝,盛世美顏不再,但日前她在個人IG分享為雜誌拍攝的一系列辣照,大方秀出結實腹肌和二頭肌,也讓人好奇她的養生健康之道。 妮可基嫚曾受訪說,自己在飲食上一直維持著80/20法則,在日常80%的時間裡吃有營養的食物,20%時間放縱你對食物的渴望。「我不太喜歡被限制,大部分時間堅持80%,有時候會下降到70%…。」不刻意苛求吃得健康,充滿人性化的飲食法也讓自己有喘息空間。 出身澳洲的她,除了大量攝取蔬果、全穀類,也偏好鮪魚、鮭魚、蝦子等海鮮,來替代油脂含量高的紅肉,藉此補充好的蛋白質,卻不會增加過多脂肪;烹調方式則避免高溫油炸,以清爽為主。 妮可基嫚同時奉行「少量多餐」原則,一天甚至會吃5餐,藉以養成不暴飲暴食的好習慣。雖然她盡量避免澱粉攝取,但20%的時間還是不忌口,舉凡炸物、人工食品、糖類一概不拒,也曾透露自己放縱時最愛松露披薩。 不過維持好身材與活力,運動仍是關鍵。妮可基嫚出生在熱愛馬拉松的家庭,從小跟著家人到慢跑,大家還會一起報名半馬比賽。直到現在,她仍維持每週慢跑3次、每天游泳30分鐘的運動習慣,有時也做瑜珈、騎腳踏車,「無論我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做的事情。」 當然,運動久了都會有惰性,影后也不例外,妮可基嫚透露自己的秘訣是「多樣性」,「如果一輩子只能早起每天早上醒來並跑10公里,一個禮拜後你就感到無聊了,並開始持續按下貪睡鬧鐘。」 所以她嘗試將跑步與瑜珈、室內飛輪等其他運動間隔實行,甚至只是和老公、小孩一起去散步,都能讓自己維持動力。「與家人出去玩,玩得開心最重要,不要把減肥太當真,讓健康、健身和營養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好萊塢從來不缺青春臉孔與鮮肉,但55歲的妮可基嫚專注在自己身上,持續推出新作。她曾說:「忘記過去,你永遠無法預測未來會怎樣,活在當下」,如今她甩開年華老去憂慮,肌肉炸裂照驚艷各界,以力與美呈現另一種「優雅老去」。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12 名人.精華區
張明志/重溫生命餘暉?還是摸黑繼續抗癌?
健康是中老年人最關鍵的幸福指標,科技進步,健康產業愈來愈蓬勃發展,也更加昂貴。自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每年健保支出從三千億元增加至目前八千億元,然而已經連續四年財務赤字。在此情況下,仍然感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緩慢與不足,尤其是癌症的治療。延長生命 代價是昂貴的癌症多發生於屆齡退休的長者,其中四成無法治癒,主要目的是延長生命,改善生活品質,但代價是昂貴的。如何有效率應用有限健保資源,提升國人健康,是嚴峻的課題。全球先進國家醫療支出約占GDP的8.8%,而台灣是3.7%,相當廉價的醫療支出,是醫護人員全體辛勞所換來的。最大的癥結是健保財源單一化,又不納入一般國家歲入,也沒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分擔制度。所以,廿年來國家經濟成長的紅利,無法源可支援健保預算,也未有前瞻計畫等規畫。醫療費用日益上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既無法開源也難節流。國人就醫習慣注重高科技檢查、多重或重複用藥、高就診率,在缺乏有感的部分負擔制度下,珍惜醫療資源很難落實。有對中年夫婦到我的門診尋求第二意見,她罹患肝內膽管癌,已無法切除。主治醫師告訴她,第二線治療方案中,沒有特殊有效的藥物治療可提供,化療及免疫腫瘤治療的效果有限。但是目前國外有第二期臨床試驗有一些成效,可以專案進口針對融合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自費每個月卅、四十萬元,可以延長一段生命。她求診的目的是曾經讀過我的文章,談論活得好或是活得久的臨終議題。簡單的說,嘗試新藥治療外,除了經濟負擔,仍有住院、藥物副作用,如倦怠、食欲不佳、感染、高血磷等問題需考慮,扣除後剩下有品質的存活日子,兩者相差有限。超越生死 小我走入大我最重要的是奪走病者對生命最後觀照的機會。選擇在夕陽重溫生命餘暉?或摸黑繼續辛苦抗癌?然而實際情形是多數病者選擇各種治療,給自己一個機會,即使是無效醫療,也希望奇蹟出現。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生命或人生智慧相關書籍,超越有或無,生與死的迷思,從小我走入大我,善用資源來耕耘荒蕪的身心靈,才能徹底覺悟人生的真諦。目前在世界各國中,台灣心血管健康及癌症平均存活期,諸指標性評比已落入中後段班,也落後亞洲先進國,這是警訊。醫療提供者也應檢討因應,不沉迷於過去讚譽;例如健保財源是否回歸國家一般歲入,得到合理分配的設計,才能永續經營。雙贏之道是健保合理的財務規畫,有足夠預算引進創新治療,並減少無效醫療。
-
2022-09-11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陪傷心的人聊聊
小蕙戴著一頂帽子,笑瞇瞇走進診間,她是一位正在進行化療的乳癌病人。「改變造型了?」我記得個性大剌剌的她,習慣頂著一顆光頭出門。「對啊,因為兩星期前搭計程車來化療,遇到一件尷尬的事。」由於她的造型與目的地,上車不久司機便關心她是不是正在做治療,小蕙點點頭,回是「例行的化療」。司機接著提到,「我懂,因為我弟弟有陣子也是這樣,定期往返醫院作化療。」正當小蕙感覺溫暖,司機大哥突然話鋒一轉,「可是弟弟後來死了……」「我再也說不出任何一句話!不要看我像個傻大姐,當下真的超傻眼,你明明看出我在做化療,如果無法祝福,為什麼不閉嘴,感覺像觸霉頭!」小蕙忍住眼中的淚水,「以後就算天氣再熱,我還是要戴頂帽子遮住光頭,免得又遇到白目的人。」正當我想贊同小蕙的決定,她繼續說道,「我的好朋友安慰我,說不定司機大哥失去弟弟很傷心,看妳很善良,不小心說出一直憋在心裡的痛苦--------醫師,這樣想確實會讓我好過許多,可是我還是不想再受傷了。」「當然。不過,妳和妳的朋友都很棒。」我相信小蕙的好友一定是位談話高手,試著以「利他」的心理機轉,幫她找回好心情。很多人問我,怎麼說話才不會踩到生病親友的雷,尤其是憂鬱症,據說叫人加油很NG,那怎麼辦?我總以20多年前老師的心法相傳,要傾聽者「戒急用忍」。其實,老師想告訴學生的是,要專心傾聽,讓說話者感受到你聽進去了,而且了解他的處境與感受,如果輕易說加油,反而讓對方覺得,聽話的人急著結束話題,瞬間關閉心門。只想趕快解決問題,常常是人與人溝通的最大障礙。因此,英國的生命線「撒瑪利亞會」的志工訓練手冊開宗明義,就要志工想像求助的當事人被困在一個坑洞,一般親友會基於好意急著想把他從洞裡拉出來,而不是下到坑洞中,坐在當事人身邊,因為陪伴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然而,當你進到親友情緒的坑洞,你可能真的被嚇到,不知道說甚麼才好,這時候,真誠的一句「真抱歉,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想我需要消化一下,因為現在真的不知道說甚麼才好,但我想陪在你身邊」,也比急著回應,結結巴巴要對方加油要好。因為人們會記住的是真誠的談話,被接住的安心感,或許日後並不記得談話的細節。如果談得不如預期順利,聽話的人也不用太慌張,讓當事人明白他不孤單,以及進一步尋求協助的方式,已是一場功德無量的談話。自顧自說著自己想說的類似經驗(例如小蕙遇到的計程車司機),以為是分享,反讓對方不再說話。以基本功「傾聽」破題,「撒瑪利亞會」的志工手冊接著提到如何碰觸敏感話題,以及承接當事者情緒的各種技巧,最後不忘提醒檢視,自己是不是適合傾聽的人選,與轉介專業協助的各種狀況。我相信,如果每個想「陪傷心的人聊聊」的朋友都能用心體會這本手冊,必定受益良多。【延伸閱讀】陪傷心的人聊聊凱蒂‧可倫波斯著╱祁怡瑋譯橡實文化出版╱2022年4月
-
2022-09-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辯護主流醫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一位年輕的主治醫師分享因為病人與家屬道聽途說,要求一些與主流醫學迥異的治療引起的挫折感。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寫出他的看法,「我們思考的是本於專業,對於病人的病情最好的治療建議。不管在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而漫長的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站在第一線服務病人。」一位長年在美國大都會行醫的資深癌症專家也分享她所遭遇的追求非主流醫學的華人病家帶給她的困擾。「這樣深植的印象影響許多台灣病人遅疑就醫,特別在面對癌症時,選擇中藥治療,甚至千里迢迢地尋訪中藥神醫,因而喪失治病的最佳契機。」希望這三位醫師發自內心的呼籲,可以讓台灣社會更了解主流醫學是有深厚學理根據,也希望民眾重新評比另類醫學、中醫藥及主流醫學的長短處,做明智的醫療決擇。【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師也會抓狂】前言十多年前,有一次應邀在一個給旅居波士頓地區的華人舉辦的癌症醫療講座講述主流醫學的癌症醫療(為了與中醫中藥以及世界各個角落民族的傳統醫療做區別,本文稱西醫為主流醫學main stream medicine)。其中有一位講員是中醫師。無可厚非的,她的演講內容強調一般民間流傳的對中醫藥的看法——中醫治病的基本理論是調整陰陽、中和寒暑;中藥是溫和、無副作用的。一般人強調中藥的溫和性,是在對比西藥的「毒性」;而中醫的調和陰陽寒暑,則是在對比西醫的破壞性(手術)及野火燎原(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這樣深植的印象影響許多台灣病人遅疑就醫,特別在面對癌症時,選擇中藥治療,甚至千里迢迢地尋訪中藥神醫,因而喪失治病的最佳契機。兩個十八歲少年,一個癌症,兩樣結局三十五年前,我首次照顧骨髓移植病例是個患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十八歲女孩。她及她的家人對我們的醫療團隊完全地信賴,治療很成功。雖然我與她失聯已久,我知道她的白血病從來沒有復發過,她在幾年後結婚成家;那段辛苦的骨髓移植過程變成人生漫漫長路上的「打嗝」(a little hiccup)。幾年後,另一個同年齡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男孩卻不顧醫療團隊苦口婆心的勸告,選擇千里迢迢地去到中國大陸尋訪神醫。大約一年半後,當他回到醫院希望接受主流醫學治療,已經瘦骨嶙峋,病入膏肓,回天乏術了。這位病人的故事幾乎像是漫畫書;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小男孩,背個包袱,專志地要到深山裡去拜訪神仙;只是漫畫書通常是快樂的結局,他卻是失望而返。許多選擇中醫藥的癌症病人,不也正是像這位少年一樣?抱著浪漫的想像,終就也是期望落空。2001年,二十一世紀初,一個有著奇跡般療效的口服標靶藥 Gleevec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完全改變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的命運;骨髓移植已經是幾乎完全用不上的治療。與時更新的主流醫學治療三年前,參加了一個稱為「山嶺國度」(mountain kingdoms)的旅行團,造訪了西藏。飛機從四川成都飛往西藏時,我跟鄰座的年輕人聊起來。他是中國大陸政府分派到西藏去研習傳統的西藏醫學的「藏醫」。因為飛行的時間不長,短短的談話只加深了藏醫的神秘感。我們在西藏旅遊,除了走訪了著名的寺廟、步達拉宮,也參觀了藏醫醫院。我們的導遊安排了一位資深的藏醫為我們介紹藏醫概論。他們的會議廳掛了許多解釋藏醫理論的圖譜;走在其間,彷彿步入倒留的時光隧道。藏醫的理論不是我的學術訓練背景所能理解的。我提問了一個問題,西藏人的平均壽命何許?「大約六十歲左右」(北京的官方資料説是71歲,讀者可以自己揣摩真相)。這個答案雖然不是太意外,卻仍然深深地震憾了我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在西藏的期間,印象裡沒有看到西醫診所或醫院。滿面風霜、皺紋深刻的西藏人如果給予選擇主流醫學治療的機會,他們會不會接受呢?他們的健康與壽命會不會改善呢?我不知道二十一世紀的中醫藥與華陀的時代相比改變了多少;藏醫似乎沒有太多的變革。主流醫學是與時更新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是眾多例子之一;因為對疾病機制的研究與了解,引導了標靶藥的發明,並且完全地取代了有許多併發症的骨髓移植治療。台灣許多肺腺癌病人得以使用療效迅速的口服標靶藥,也是最近二十年內科學研究的光輝成果。口服標靶藥製造的奇跡,繁不勝舉。但是,傳統化療是不是該完全淘汰了呢?也許再過個十年、二十年,答案可能是肯定的;目前化療仍然在許多癌症的治療佔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尋求治癒癌症藥物是不分國界種族的共同期望黑琵醫師所説的「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醫藥界都投入很大的經費入力,想要可以治好癌症的方法,如果另類療法抗癌食品這麼有效,恐怕早就被跨國的醫藥集團買去申請專利了」。我也是這樣跟病人分析的。在資訊流通迅速的時代,真是太陽光底下無鮮事。一個有效的癌症治療不可能是隱藏在某個世界角落裡的秘密。1987年,上海的血液科醫師報導了一個口服藥 all trans retinoic acid對於一個治療上很棘手的急性血癌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有很神奇的療效。這個成果是基於許多西方學者的實驗室研究所推展出的。中國很快地核准了這個藥物的臨床使用,並且上海也有藥廠開始製造這個藥品。最初,西方的藥廠沒有興趣研發這個藥(因為 APL 並不常見,市場有限),上海的醫師親自攜帶藥品送到法國,提供與他們合作研究的法國醫師做臨床實驗;結果也證實九成的病人疾病得到快速的緩解。1989年天安門事件,西方國家全面杯葛與中國的任何交流。一些法國的病人已經在治療中,卻藥物斷炊;終於,瑞士的羅氏藥廠同意製造這個藥品。很快地,許多國家完成臨床實驗,一再證實這個藥物驚人的療效。如今,all trans retinoic acid 是APL的必要用藥,全世皆然(病人不需要千里跋涉去尋醫)。這正是個説明「一個有效的癌症治療不可能是隱藏在某個世界角落裡的秘密」的好例子。結語主流醫學在一般民眾心中,評鑑參半。許多負面印象有些屬實,有些則是跨大的。主流醫學雖不圓滿,它是誠實的(副作用全攤在陽光下任人檢視),它是謙虛的(承認錯誤,不停反省),它是與時更新的(不停研究,創造治療新契機)。我以身為主流醫學的一分子為榮,也希望民眾重新評比另類醫學、中醫藥及中流醫學的長短處,做明智的醫療決擇。
-
2022-09-08 癌症.癌友故事
「化療到嘴巴爛」曾難忍不完美的前《商周》社長罹癌領悟:接納脆弱,最痛不過如此
媒體創意人俞國定2015年4月透過健檢得知罹患鼻咽癌第3期,在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下於同年8月結束療程,鼻咽癌屬可控制的癌症,平均5年內未發病代表已痊癒,罹癌走過7個年頭,現在的俞國定每半年持續追蹤。罹患癌症並未打亂俞國定的生活步調,反而淬湅出更美好人生,俞國定學會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上帝修復好關係。 2014年底俞國定因頭痛、打呼、流鼻涕等症狀入院,當時只發現鼻息肉,隔年初聚會得知友人罹患腦瘤,症狀和他有點類似,不同處是朋友劇烈頭痛常在凌晨發作,俞國定則是隱隱作痛,後來在朋友安排下徹底做了一次全身健檢,從MRI 中發現鼻腔中央後方有一顆4.9公分的腫瘤。 「當癌症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你會發現全民癌症的時代已經來了。」俞國定淡淡地說,「年輕時覺得,得到癌症是死路一條,但現在反而沒那麼嚴肅,身旁不少親朋好友都有癌症病史,現在變得很普遍。」 4月確診後,他隨即展開治療,4個月的療程包括4次化療和33次放射線療法。一開始的化療,最常出現嘔心噁吐等副作用,不過最難熬階段是最後同步進行的化療和放療,讓俞國定彷彿走過死蔭幽谷。 曾痛求打嗎啡,醫師一句話讓他安下心 為期14天的療程,「到了第3天就快撐不住,2週內體重掉了12公斤。」放射線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把正常細胞殺死,導致病人抵抗力變差。俞國定則採用 「螺旋刀影像導引系統」 (TomoTherapy)放射療法,透過光子定位癌細胞,避開血管減少副作用。 一般而言,治療到了後期病人會插鼻胃管,不過俞國定鐵齒不信,「治療到第3天,我的嘴巴都爛掉,一碰就出血,也沒辦法喝水,只好塗止痛藥,把膠囊咬破,塗在嘴巴傷口上,不痛時就趕緊喝口水。」 放化療混合治療常常疼痛難熬,只能靠打嗎啡止痛,「嗎啡的有效時間只有90分鐘到120 分鐘,每隔4小時才能注射,有時因無法忍受疼痛,我常催促護理師來打針…」 面對罹癌的未來充滿惶恐,很多人初期會經歷各種不同的情緒:害怕、恐懼、絕望、拒絕等,尤其面對未知的治療結果,心裡會很慌。「你要『相信』,相信醫療團隊,相信親人和相信公司。」俞國定能捱過最後療程,就是因為醫生的一句話:「不要著急,最痛不過如此…,不會再惡化,讓我的心安下來。」 後來,他在FB成立粉專「與鼻咽癌一起過日子」,透過書寫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研讀心得和更多癌友分享,「我想告訴更多人,痛苦不過如此,我都可以走過來,你也可以。」 「我看過有關情緒的研究報告,經常會出現『為何是我、我不相信、很生氣』等,不過當情緒走到『最壞這樣,不會再壞下去了』,患者會比較安心,因為你知道只要熬過這個關頭,一切就海闊天空了。」 修復關係 與自己和好 生病前的俞國定是個工作狂,職場成就是他的一切。但病後他慢慢意識到人生除了工作還有更重要的事,思索如何平衡生命,「修補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神的關係;更重要是修補和自己的關係。」 他說,「上帝讓你得了癌症,弄了一個有點麻煩又不太麻煩的癌症。雖然不是末期,但第三期還是有點麻煩,有死亡率,但又不如胰臟癌高。鼻咽癌算是比較友善的了。」 嚴謹自律的俞國定,以前不太看鏡中的自己,因為無法忍受自己不夠好,內心總是吶喊,「我應該可以更好,可以更好,應該更好…」。如今卸下武裝,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慘狀,甚至是最脆弱的部分,「掌聲不在了,也沒什麼,這是應該的。為何人家要給你掌聲呢,為何要去求掌聲呢?」 找回健康之後,他花時間和家人相處,每週固定一天和好友相約騎YouBike尋找美食,沿著河道與自然美景同行,而且每次都走不同路線。「我們每次騎 25到30公里的路程,最少也有15公里,騎累了就停下來。」也透過超慢跑和高齡核心訓練來保養身體。 病痛或許讓他的生命轉了個彎,「但是,你必須要知道有那一扇窗,不要只看到關起來的那扇門。不能被那扇門『關住』,記得還有一扇窗,但我們常常會忘記去尋找那扇窗。然而,窗外的藍天比你想像要壯闊多了。」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07 癌症.血癌
兒癌最常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有8大症狀應就醫
台灣每年約新增500名兒童確診癌症,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25%最多。醫師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淋巴結有觸壓無痛感腫塊、瘀青與流血不止等8大症狀,應就醫檢查。每年約有500例新發病癌症兒童,為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成立40週年的兒童癌症基金會今天起至9月18日,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支持表示,他看到女兒健康報告數值有點異常都會緊張不已了,更何況孩子罹癌的家長,鼓勵闔家一起觀展,家長有警覺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陳博文致詞指出,所有兒童癌症中,又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陳博文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機率較低,且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陳博文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等8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說,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4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卻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新時代,已有成功首例,盼未來能納入健保給付。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8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6 癌症.血癌
最常見兒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8大症狀家長必須記
台灣每年約有500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其中每4個1個就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pALL)。成立40年的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今起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圖文展,提醒家長注意8大症狀,若能及早就診,現在平均治癒率達8成,今年4月起台灣也核准細胞免疫治療,可治癒1、2成病情復發難治的孩子。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表示支持,鼓勵闔家來看展,他說「家長對各種狀況都有警戒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相較之下沒睡飽都算小事了!」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博文表示,pALL好發於1到5歲幼兒,發病高峰在2到3歲,「我自己就有兩個孫子在這年齡,可想見若孩子罹癌,對家庭衝擊有多大。」pALL的孩子骨髓不正常,製造出生長快速的異常細胞,導致正常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減少,也會侵犯淋巴組織,導致孩子出現常見的8大症狀。陳博文指出,紅血球減少會導致「蒼白疲勞虛弱」,癌細胞侵犯淋巴組織會導致「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白血球及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莫名發燒」,血小板減少會導致容易「瘀青和血流不止」。陳博文提醒,平常感冒時腋下和鼠蹊部可能會有一、兩公分的小腫塊,壓了會痛,但pALL的淋巴結腫塊不同,不但明顯比較大顆,壓了也不會痛。此外,疾病可能侵犯皮膚,導致「皮膚紅疹」,可能侵犯肝臟、脾臟、腸胃道淋巴結,所以孩子可能會「腹漲腹痛」、「食慾不佳」。骨髓中有不正常的淋巴細胞,也會導致「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觸診可能會壓小腿脛骨、胸骨,病童可能一壓就會痛。上述8大症狀出現時,陳博文建議家長可帶孩子找小兒科或血液腫瘤科醫師做進一步診察和檢查。現在家長警覺性高,如果醫師夠細心,通常發病後3、4個月內就能診斷出來,治癒率也已經從40年前的30%提高到80%以上。但要是遲遲沒有就醫接受治療,pALL病情惡化很快,孩子可能只是用力排便就會造成腦出血,發病6到9個月就可能會不幸逝世。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表示,pALL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四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但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說,移植關關難過,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治療期間病童和家長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從移植前找到配對者就不容易,移植中要打高劑量化療、接受放射治療殺滅癌細胞,可能導致少數孩子痊癒後出現次發性的癌症。移植後也要常年服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時時刻刻注意避免感染,生活受到限制,這些都是目前異體幹細胞移植所面臨的瓶頸。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pALL病童的新時代,也已有成功首例。此治療費用高達數百萬以上,對病人負擔不小,目前藥廠已經向健保提出申請,希望健保能給付於成人及兒童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瀰漫性B細胞淋巴瘤」。陳博文表示,依循pALL治療指引,台灣各地治癒率都已經與歐美並駕齊驅,超過8成,但現行各種療法都有部分藥物尚無健保給付,讓家長不僅要煩惱孩子的生活照顧、學業,也常面臨經濟壓力。基金會持續透過小額捐款來幫助台灣癌症兒童家庭,有相關補助方案可申請,每人每年最多補助100萬元,有需要的家長可上網查詢或來電諮詢。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八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5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切乳後曝近況 膝蓋刺痛 站都嫌吃力
女星朱芯儀今年3月初宣布罹患乳癌,在多次化療後,於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時隔3個多月,她在社群網站透露,如今身體意外出現新病況,表示膝蓋有刺痛感,甚至連站起來都相當吃力,令不少粉絲相當擔心。朱芯儀開刀後曾露面提到復原狀況,表示手術後不用再化療,但還剩12次的標靶藥物,不過,服用抗癌藥物則出現後遺症,她發文提到:「本來左膝蓋就一直在刺痛,醫生也跟我說之後可能找骨科醫生,打個玻尿酸之類的,(因為)每次站起來都很吃力。」發文中還附上哭臉貼圖,抗癌之路令人心疼。由於左膝蓋一直有疼痛感,朱芯儀目前暫時透過保健食品改善狀況,「那天睡前吃完,隔天膝蓋(就)沒有刺痛感」,當下也因此而體會到「好的膠原蛋白有多重要」,8月她在術後露面時也提及,在手術前做檢查時,3顆癌細胞還看得到2顆,「1顆還有1.2公分,1顆0.8公分」,手術後只剩下原位癌,「現在不用打化學治療藥物,要打標靶藥物,不過還是要回醫院,還要打12次,大概會到明年3月。」
-
2022-09-03 醫療.血液.淋巴
80歲嬤被讚氣色好 檢查發現罹患「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80歲的黃太太過去常被稱讚「氣色很好」,但因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且皮膚過敏,4年前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數據異常,確診為骨髓增生性腫瘤當中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恐有更高罹患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所幸後續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如今還能照常活動。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陳志丞表示,台灣缺乏完整資料統計,若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五年間成長一倍,推算骨髓纖維化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37人。陳志丞說,骨髓增生性腫瘤症狀除了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患者還可能伴隨有脾臟腫大,有些人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且因為血液太濃稠,患者可能因血液循環障礙,出現頭暈、視力模糊、手麻腳麻等症狀。由於此病不常見,症狀也不具特異性,文獻顯示西方國家此類疾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就醫確診竟要2年時間,且超過6成患者是因為中風、流鼻血、血尿、肺栓塞等才確診。這疾病若沒有控制、定期追蹤,除有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還可能發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以黃太太罹患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例,臨床上將患者依血栓發生風險區分為高危險族群(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與低危險族群。低危險族群一般採取放血治療,可降低併發症發生機會,也可能讓患者同時服用阿斯匹靈,減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減少栓塞機會。針對高危險族群,除了放血之外,通常會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者是干擾素治療。不過,新型長效型干擾素所費不貲,加上需要長時間的使用,病人自費負擔大。台灣健保署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未來有機會改變治療狀況與疾病面貌。黃太太起初採放血治療,但太過頻繁抽血導致體力下降,無法正常生活,但又擔心拉長放血時間,可能使血液太過濃稠,增加中風風險,當時女兒查遍網路資料,還一度要帶媽媽去歐洲打針,後來才知這藥是台灣之光,不用到歐洲打,至今使用該藥已2年時間,大幅減少暈眩問題。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日前正式成立,理事長侯信安指出,將提供衛教資訊,讓病友獲得醫療新知、生活照護、醫療資源等,同時協助病患轉介,努力改善患者的治療狀況,也期許政府支持下,有更多好的藥物可以健保使用與新穎的臨床試驗能在台灣執行。
-
2022-09-01 焦點.元氣新聞
癌童對生命永不放棄 家屬疾呼健保應給付治療新藥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今舉辦「抗癌圓夢獎助學金」頒獎,與會病童家屬疾呼,衛福部應重視引進癌童治療新藥及健保給付新藥。「如果大家願意多付一點點,或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健保是大家互相分擔風險及關懷的機制。」參與頒獎的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健保給付罕病藥物或其他新藥引進問題,衛福部正嘗試解決,希望大家把這訊息帶給社會,形成社會共識,讓健保來幫助弱勢孩童。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自1997至2022年共義助2億6千多萬元,力挺1萬3368名罹癌學生戰勝死神,今年有301名抗癌鬥士獲頒助學金。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說,基金會將永遠陪伴癌症病童,不讓病童孤獨的面對癌症。10歲金有安6年前出現癲癇症狀,確診罹患腦瘤合併癲癇,近日病情惡化,醫師研判約僅剩下1個月生命,回顧有安治療期間,原先採用中醫治療,但療效不佳,有安媽媽經牧師介紹到美國使用大麻二酚(俗稱大麻油)治療,但藥費每天需1萬元,而不得不賣房治病。有安媽媽說,約兩年前回到台灣進行腦瘤手術,但因癲癇及手術造成腦部受創,雖然,術後有安的左側身體失去知覺,以及左手、左腳不能動,左邊臉部無法控制,經5個月復健後,現在僅剩左手還是不太能用。但沒想到,隨著病情逐漸惡化,近日醫師研判有安約僅剩下1個月生命,有安媽媽說,目前德國藥廠研發腦質瘤標靶新藥,衛福部應盡速讓患者使用,而食藥署已於昨日核准新藥來台搶救有安。另一名5歲癌童潘盈希,去年因常常打翻飯菜、走路不穩,並出現癲癇、痙攣症狀,確診罹患第四期蔓延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俗稱腦癌),且腫瘤長在腦幹已與正常細胞混合,無法手術,有如「不能拆解的定時炸彈」,目前治療歷30次化療,而台北榮總義助以重粒子治療,但效果不佳,目前就是以電療、口服及標靶藥物等方式控制病情,但醫師也宣告盈希的生命大約僅剩1年。盈希爸爸說,身為罹癌病童的家屬,無法看著孩子長大,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而疾病不能逆轉、治療,更是最令人失望的地方,孩子是弱勢中的弱勢,期盼衛福部應有擔當加速利用恩慈療法方式引進新藥,另一方面,希望政府應提供相關藥物經費,減輕家屬負擔。薛瑞元說,非常高興聽到抗癌小鬥士家長的心聲,其中牽涉到罕病用藥制度及健保負擔等問題,這些困難及問題,衛福部都需處理。至於大麻二酚藥物則牽涉到管制藥品問題,衛福部會著手收集資料,分擔及支持家長獨立奮鬥的情形,也請家長多提供相關資料,以評估藥物有效性,讓家長有支持下去的力量。薛瑞元指出,目前健保對弱勢族群仍不太夠,需要各界支持,希望大家把這訊息帶給社會,因有一群人真的有這樣需求,需要特別的方法及預算來處理,希望形成社會共識,讓健保來幫助弱勢。聯合報基金會營運長邱文通說,各位生命小鬥士真的是辛苦了,讓他十分敬佩及感動,往後會著力更多,給予病童及家長更多的發聲管道。
-
2022-08-27 癌症.肺癌
做家事常吸到灰塵,這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 台大名醫陳晉興解惑肺癌常見7個問題
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肺癌已超越肝癌成為新國病。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今發表新書「肺癌的治療與預防」,他說,做為一個外科醫師,在自己專業上繼續努力,為的是能為肺癌患者提供更多幫助,因此希望患者不要輕易放棄,「我在努力,請你也別輕易放棄。」他說,但因肺癌患者愈來愈多,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問題,受限於看診時間實在太短,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藉由新書,在最短時間內解惑民眾對肺癌的疑問。陳晉興說,他22年前當主治醫師時,曾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兩個小小孩到診間,太太一看到他就馬上跪下,流著眼淚拜託救她先生,希望讓先生能看到小孩長大,當時她先生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而兩個孩子一個約5歲站在一旁,另一個還抱在手上,約只有幾個月大,看著他們一家四口他很無奈,已經沒辦法開刀,也沒有好的化療藥物或標靶藥可以用。 病人最後頹喪的離開再沒有出現過,但可以預料約3到6個月後可能就會離開人世。陳晉興說,現在肺癌患者愈來愈多,一整天門診平均要看200位肺癌病患,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問題,從手術相關到為什麼會得肺癌、危險因子是什麼、如何預防等,大家顯然都有不少疑問,他非常希望能給予每名病患完整答案,但可惜受限於看診時間實在太短,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藉由新書,在最短時間內解惑民眾對肺癌的疑問。「陳晉興新書中整理了門診患者常見的問題及答案,以下摘錄最常見的7題為大家眾解惑。」Q1:肺癌是「絕症」嗎?A:在醫學進步下,現在已不需要把肺癌看作是絕症。 肺癌若能藉由最初期診斷,並妥善加以治療,治癒率乎可達到將近百分之百。所謂的治癒率,一般以5年存活率估計,這並不是說患者只能活5年而是經過治療後,5年內沒復發,就可以算是根治了。當然也有少數案例,隔了6、7年後復發。通常會復發的肺癌病人,期別以二、三期以上為多,或是發現時的腫瘤就已經很大了。如此即使追蹤5年後也須謹愼監控。Q2:咳血,是肺癌的症狀嗎?A:過往年代像肺結核等疾病無藥可路,一旦感染形同絕症,但時至今日,經醫學檢驗可找出咳血問題,給予適當治療。病人會咳血,代表肺部出血,除了可能罹患肺結核,也有可能是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患者。 但現代常見的肺癌為「周邊型」肺癌,也就是肺腺癌居多,咳血症狀相對少見。Q3:我的家人有肺癌,我會不會是下一個?A:肺癌不會傳染,但是會遺傳,有著高度「家族史」關聯性,尤其華人具有特殊基因變異,有研究發現,親等愈近在三親等內罹患肺癌的人數愈多時,其他家人得到肺癌的機率就愈高。Q4:時常咳嗽,是感冒、過敏、氣喘還是肺病?A:肺病是包含肺部發炎及長腫瘤。肺部發炎除咳嗽症狀外,常合併發燒、呼吸困難及有黃膿痰。「中央型」肺癌會引發咳嗽,但「周邊型」肺癌則較不會,因此並不是有慢性咳嗽就是有肺癌。Q5:抽電子煙會不會得肺癌?A:電子煙出現的時間還不算久,研究時間不夠長,還不足以確認它和肺癌之間有沒有關係。但依衛福部食藥署調查,隨機抽樣31件電子煙發現,百分之百含有甲醛,90%含有乙醛,80%含有尼古丁,且有成癮及中毒危險。因此,從電子煙所含的致癌物質可以推測,引起肺癌、膀胱癌等癌症機率是高的。Q6:做家事常吸到灰塵,這會成為肺癌高危險群嗎?A:在文獻中較少看到灰塵與肺癌的相關研究,但最近有人進行檢測發現,使用掃地機器人清掃會造成PM2.5狂飆,檢測掃地機器人運轉10分鐘後,揚塵的濃度是背景值的6倍,PM10和PM2.5的濃度最少也高出背景值2倍,空汙濃度達到「紅色警戒」,使用吸塵器時,後方氣旋所造成的微粒揚塵也會高達13倍,建議使用這些家電要多注意。Q7:得過肺癌的人,會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嗎?A:曾有研究發現,兩者間並無相關性。原因是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為飛沫和接觸感染,肺癌患者和其他人一樣,若沒做好防護都有很高的感染風險。而肺癌患者因免疫力較差,尤其正在接受化療或放療的患者,一旦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病情及併發症都會較為嚴重且死亡率較高。
-
2022-08-2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年死亡人數超過新冠 多科別整合門診助防堵新國病
「新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九千多人,然而去年在台灣,肺癌一年的死亡人數就已超過萬人。」肺癌連續十八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五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死於肺癌,儼然取代肝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發表新書「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他指出,門診中肺癌患者常見期別,不是初期、就是末期,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防堵新國病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說,該院已開辦肺癌多專科門診,提供肺癌患者更有效、全面的治療。國內肺癌治療進步 五年存活率超越國際陳晉興說,在他廿餘年前擔任主治醫師時,肺癌治療武器非常有限,發現時期別晚的第四期肺癌的患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轉介給腫瘤外科醫師。然而,多數病人仍在接受化療後,三至六個月即離世。在全台肺癌醫師努力之下,時至今日,晚期肺癌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十,超越國際平均值的百分之六。在臺大醫院體系則又更高,可達百分之十五。陳晉興認為,台灣的肺癌治療成效,執得驕傲。陳晉興說,早年肺癌治療手術開刀傷口相當大,可達卅公分,現在只要兩公分以內,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還有放射治療、光子刀、質子刀等新型治療;晚期肺癌治療,則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治療組合。國際上多認為肺癌是抽菸所致。然而,在台灣以及亞洲地區,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特別嚴重。楊志新指出,過去肺癌病患多貼上抽菸者的標籤,不過台灣很早推動菸害防制,因此目前大多病友其實無抽菸習慣。在醫界研究下,已找致病基因,晚期肺癌患者可藉由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增加五年存活率。台大癌醫創多專科門診 一站式治療肺癌患者台大癌醫分院近兩年建立「肺癌多專科門診」,意即在同一個診間、同一次看診,由腫瘤內科、胸腔內科、放射科,甚至皮膚科、眼科等科別醫師共同看診,楊志新解釋,「也就是說,我和陳晉興副院長一起看診。」他直言,越是複雜的疾病,越需要透過整合性的多科別治療模式,以達成更全面的治療,日後將推廣到頭頸癌等其他癌別。LDCT補助已篩四千人 早期發現助攻肺癌治療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確診時已是晚期的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僅約一成,若是第一期可以達到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國健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已於今年七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補助,成為第五癌篩檢。魏璽倫說,補助資格除了重度吸菸者,還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是世界首創。該補助計畫截至今日已篩檢逾四千人。陳晉興說,非常感動、開心,「篩檢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晚期變早期。」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是陳晉興的患者。二〇一五年,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建議下,經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發現肺部有兩個毛玻璃狀結節。後來,由陳晉興執刀,「只在身體上穿了兩個洞」,住院兩三天後,就回到中研院繼續擔任副院長。陳建仁說,可見早期發現確實相當有效,「癌症是可以早期發現、可以適切治療的。」他呼籲政府應把現在的第一大癌症殺手肺癌,做更好的控制。
-
2022-08-25 醫療.呼吸胸腔
糖尿病未妥予控制 肺結核病易捲士重來
一名50歲糖尿病患者,去年完成漫長的肺結核治療療程,不料日前又因咳嗽超過2周就醫,再度出現結核菌蹤影,且糖化血色素更高達10.9%,不僅得重新啟動新一輪抗結核藥物治療,還得嚴格追蹤糖尿病變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育生說,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結核病的發病風險遠比非糖尿病患者來得高,合併兩種疾病的患者也會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復發率。簡單來說,糖尿病患本身就是結核病的高風險族群,血糖控制不佳或血糖偏高,會先影響患者免疫系統,抵抗力變弱後受到結核桿菌侵犯。他說,結核桿菌的分裂速度很慢,大約每20小時才分裂一次,且對外界抵抗力甚強,在陰暗處,結核桿菌可生存2至3個月不死,發育最宜溫度為37°C,臨床上結核菌的感染以肺部為最好發部位。即使接受過完整抗結核藥物的治療,仍可能有少數的結核菌會躲藏在白血球不易到達的區域,如肺部的疤痕、空洞或是乾酪性結節內,「有如進入冬眠狀態」,待適當時機再復出作亂。至於何時是適當時機呢?林育生說,例如這名患者去年因為胸腔X光浸潤嚴重並有開洞性病灶,足足吃藥一年,比標準的6個月多出一倍,完治後仍留下許多疤痕,大幅增加結核菌躲藏冬眠的機率。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自認恢復狀況佳,自行停用糖尿病藥物,未能好好控制糖尿病,影響身體免疫功能,導致結核病捲土重來。他說,一般若身體狀況穩定,且非長時間、大量接觸結核菌,即使感染後也不易進展成真正的肺結核,但若是嬰幼兒、有肺部慢性疾病造成氣道結構改變的病人,又屬糖尿病長期控制不良、長期接受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化療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則屬於易受感染發病族群。林育生說,一旦結核病復發,除了藥物種類可能需要更多外,還需擔心抗藥性結核的問題,增加治療難度,尤其長期熬夜、作息紊亂、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等原因,也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結核病感染或再發的機率,民眾務必提高警覺。
-
2022-08-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懷孕罹癌怎麼辦? 醫表示定期追蹤檢查不會傷胎兒
藝人余苑綺不幸癌逝,歷經8年抗癌70次化療,2017及2019年陸續生下兒女後,卻驚傳直腸癌復發,癌細胞移轉至肺和肝。懷孕女性若罹患大腸癌怎麼辦?中醫大新竹附醫外科部長沈名吟表示,懷孕也不能中斷定期追蹤,透過核磁共振、抽血驗癌指數等醫療技術,可幫助懷孕婦女檢查,不讓寶寶受到傷害。沈名吟指出,如果懷孕之後才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24周以內的寶寶因尚未有存活能力,建議以母親身體為主,若超過28周才診斷罹癌,以現今新生兒照顧技術,寶寶提早剖腹出生一樣可健康長大;24周至28周間胎兒,醫師可藉由醫療減輕腫瘤症狀,讓母親度過4周時間,待寶寶出生後,再幫母親治療。沈名吟表示,大腸直腸功能是吸收水、礦物質及排便,排便過程若受阻礙就容易發生症狀,通常腫瘤大到阻塞才會出現病症。如果發現排便習慣改變,肚子痛、排便出血、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建議就醫診斷。沈名吟強調,癌症產生為多方因子,可從3面向來看,首先是有致癌體質,第2要有致癌物的刺激,第3為時間累積,讓癌症變化變得明顯。即使控制其中一個致癌因子,其他未沒控制好,還是有可能引發癌症,因此不能單從食物阻絕大腸直腸癌病發。沈名吟提醒,食物確實是致癌物主因,應減少高油脂、高熱量、醃製、燒烤或酒精等致癌物攝取,以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
-
2022-08-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熱吃很少還是沒瘦?營養師告訴你夏日減重的3大地雷
炎熱夏季讓人沒食慾,以為能因此瘦下來,但體重卻反而上升嗎?快往下看你誤觸了三大地雷,把自己養成了易胖體質!地雷一 沒吃正餐,下一餐加倍吃有一餐每一餐,通常會發生補償性飲食的情況,鄭惠娟營養師說明,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早午餐,也就是將兩餐的份量一起吃,而大多數的早午餐又都以高油、高脂的美式餐點為主,熱量爆表之外,還會讓血糖忽高忽低,可能連三高都會跟著報到。地雷二 天天喝手搖飲消暑解渴沒食慾卻喝得下飲料嗎?小心不只胖還會胖得營養不良,鄭惠娟營養師分享,如果做不到只喝水,真的想喝手搖飲,也要記得以「小杯、無糖、不加料」這三項為原則,解嘴饞也能稍稍降低身體負擔。地雷三 用甜點、下午茶取代正餐用甜點和下午茶療癒心靈之外,當心體重也跟著緩緩上升!鄭惠娟營養師呼籲,因為這樣的做法會因為沒有足夠的飽足感,導致我們將更多垃圾食物吃下肚,反而攝取更多熱量與糖分,進而引發胰島素阻抗的情況。營養師叮嚀各位朋友,沒食慾卻反而吃下更多東西,就是夏日飲食的盲點,想要吃得健康又能減重,最重要的就是定時定量、營養均衡,不過飽但也不餓過頭。如果每天一到下午就想吃甜食,覺得飲食控制實在太困難,可以透過療程的專業團隊,全方位的個人化療程,藉由控制飲食,掌握血糖和體重數值,並由體適師協助規劃適度的運動,確實改善身體健康狀況,能瘦得有感又不怕復胖。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名醫曝: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
余天女兒、藝人余苑綺年僅39歲直腸癌病逝,令人不勝唏噓。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得到大腸癌的名人也不少,最知名的莫過於2017過世的豬哥亮,其他還有賀一航、李國修、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心海羅盤葉教授、前立委朱高正等人,都因大腸直腸癌病逝。大腸直腸癌病逝名人余苑綺余苑綺2014年發現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抗癌長達8年後,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延伸閱讀】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專科主治醫師:她已經很努力了朱高正前立委朱高正於2021年10月22日因大腸癌病逝。知情人士表示,朱高正晚年因為大腸癌,膀胱、腎都割了,前後治療已約兩年,前後送萬芳醫院急救三次,在萬芳加護病房急救三次,之後多重器官衰竭。【延伸閱讀】前後治療2年 前立委朱高正大腸癌辭世《黑豹》查德維克博斯曼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4期,抗癌4年仍於2020年8月29日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延伸閱讀】漫威「黑豹」抗癌4年病逝!4個月前暴瘦畫面曝光 惹粉絲心疼賀一航資深藝人賀一航2019年6月3日晚上因大腸癌病逝榮總,享壽64歲。他2011年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後來決定不接受化療,他曾接受訪問透露,開完刀後3個月回診一次,醫生問我要不要化療?我說我考慮一下,那天起就沒再進過醫院,連健康檢查也沒做過。」如何逃過死神找上門?「我用好吃好睡,生活開心去對抗。」【延伸閱讀】賀一航罹癌不化療 腸癌權威:大腸癌三期病患應化療豬哥亮本土綜藝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併發肝衰竭,於2017年5月14日病逝。其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及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曾公開談論豬哥亮生前狀況。他表示,豬哥亮當時來就診時已經拖太久,癌細胞轉移嚴重腹水,直腸也阻塞,「吃也吃不下,拉也拉不出來」。【延伸閱讀】主治醫談豬哥亮:就診拖太久 吃不下也拉不出李國修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2013年7月2日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7歲。生前他特別錄了錄音檔,親口向大家告別,感謝社會大眾對他的無限關愛。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而大腸癌的症狀及嚴重度,也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左右大不同。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指出,大腸癌可區分為大腸癌、直腸癌,以位置區分,一左一右,如果右側大腸(如升結腸)罹癌,容易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初期症狀為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但無論哪一種,都應早期治療,以提高存活率。【延伸閱讀】腸癌後期快速惡化的原因…左比右凶險《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sole/177295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離世 醫師:防年輕型大腸癌要注意這7件事
藝人余苑綺抗癌8年仍不幸在昨天過世,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患者往往不煙、不酒,同時75%的患者都沒有家族史,因此不是超過50歲的人才要注意大腸癌,提醒注意「持續兩周以上血便」等7件事,才能遠離疾病。許秉毅表示,余苑綺發現大腸癌時僅31歲,歷經70次化療仍不敵病魔,讓人見識到大腸癌的可怕,很多人以為年輕、不煙、不酒,大腸癌就不會找上門,但事實上大腸癌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他表示,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成人,所謂「年輕型大腸癌」是指發生在50歲以下的大腸癌。目前大腸癌正逐漸年輕化,有1/10大腸癌是發生在50歲以以下的病人,而這些年輕型大腸癌患者往往不煙、不酒,可怕的是只有1/4的年輕型大腸癌患者有大腸癌的家族史。所以,即使年輕、無不良生活習慣、無大腸癌家族史,也無法排除大腸癌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年輕型大腸癌比較容易被病人和醫師所忽略,因為不論病人和醫師常有一個觀念,認為年輕又無家族史,應該不至於得到大腸癌,所以即使病人有胃腸不適症狀,也不會馬上作詳細檢查。許秉毅表示,目前對於年輕型的大腸癌發生的機轉仍不清楚,但是有研究顯示,約有20%的年輕型大腸癌與遺傳基因有關,特別是一種叫做「林奇症候群 (Lynch syndrome)」的基因突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80%的「年輕型大腸癌」找不到與遺傳基因的關聯性。目前醫界對如何篩檢出年輕型大腸癌,仍沒有很好的方法,不過,如能注意以下幾件事,將有助於年輕型大腸癌的防治,包括:1. 有血便2周以上,或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大於一個月,就要詳細檢查。2. 45歲起,開始作大腸癌篩檢。3. 減少攝取漢堡、炸雞、牛排等高脂肪性食物。4. 少吃醃製、燒烤的食物。5. 戒煙。6. 避免肥胖。7. 多吃蔬菜水果,並多喝開水,以保持排便通暢。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專科主治醫師:她已經很努力了
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2014年罹患直腸癌,抗癌路程長達8年,今日下午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病逝於北榮醫院,享年39歲。專家表示,大腸直腸癌三期治癒後復發率3成至5成,若是以4期復發的狀況來看,最高存活時間為30個月,因此除了預後,定期追蹤也相當重要。余苑綺2014年時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媽媽李亞萍不捨透露醫院已對女兒的病情束手無策,更傷心表示余苑綺的大腿和手臂一樣細,連站都站不起來,但為了一對年幼子女,她仍堅強抗癌至今,令人不捨。余天和弟弟余祥銓今天下午哀痛向記者表示,余苑綺已離世,「她剛剛走了,早上還好好的,一下情況就很糟,我們本來想要急救,但是她已經寫了放棄急救,這樣也好,這樣也不必這麼難過,這麼痛苦,她眼睛都不閉耶,我跟亞萍跟她說,我們放下了,她才稍微閉一些,這樣也好,脫離痛苦,她跟癌症已經10年的時間,可憐的孩子,就放心的走吧。」北榮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大腸直腸癌病患有3至5成會在五年內復發,但存活率可以到7成,關鍵在於有沒有「定期追蹤」,最好的狀況是一復發就積極介入切除;若是錯過最佳時機,就可能會讓腫瘤擴散。若因沒有定期追蹤,復發時可能就已經來到第四期。黃聖捷說明,第四期復發平均存活時間為30個月,此時只能透過藥物來控制癌症擴散的狀況,等於不斷在追趕病情,但若是擴散到淋巴、肝臟、肺臟多處,可能怎麼也追不上,只能盡力拉長病患存活時間。「余苑綺已經很努力了。」黃聖捷表示,從復發到如今過世,中間經歷多次開刀治療,其實她已經超過30個月的時間,大家都相當努力;能夠超出平均的存活時間,也是因為化學藥物的進步,有辦法克制癌細胞生長,開刀治療也才能夠有功效。黃聖捷指出,台灣大腸直腸癌病患分布,與全球數據相仿,以二、三期發現最多,一、四期發現最少,通常是運氣很好才有辦法在罹患早期就發現。平均三期病患僅3至5成有症狀,四期病患則5至6成有症狀,因此仍有許多四期病患癌症已到處轉移了,但還是沒有出現症狀。黃聖捷建議,民眾若是感到排便不正常吃東西不正常、體重減輕、肚子摸到硬塊、食慾下降、貧血、容易頭暈、煩躁、覺得累,都可能是前兆;但由於症狀十分多元,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追蹤,50歲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為50歲以下民眾,則要自我評估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有家族病史、工作壓力過大,或是平常喜食紅肉、高溫烹調食物、運動習慣不佳、缺乏膳食纖維等等,就要自行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避免太晚發現罹病,耽誤治療最佳時機。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拚二寶錯失黃金追蹤期!余苑綺3度擴散受盡化療折磨
余苑綺2015年完成12次化療療程,當時全家開心為她切蛋糕慶祝「重生」。她2017年懷孕生下女兒樂樂,被醫生形容是百萬分之一的機率。但正當她2019年拚完第二胎兒子後,隨即被檢查出癌細胞擴散,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曾表示,通常直腸癌術後前3年復發機率為96%,但到了第5年復發機率幾乎是0,「患者術後務必定期回診追蹤」。但術後追蹤必須做大腸鏡、X光和電腦斷層,余苑綺可能因為懷孕,擔心胎兒受到影響,而未持續追蹤,錯過了第一時間殺死癌細胞的黃金時間。為了一雙兒女,余苑綺再度踏上化療之路,然而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甚至淋巴的癌細胞根本殺不完,堅強的余苑綺無法承受化療痛楚,開始抗拒化療,甚至聽到化療就想吐。她今年年初告訴爸爸余天,痛哭說:「爸爸我不要做(化療)了。」余天詢問原因,但余苑綺怎麼都不肯說,家人相當不忍,只能同意她先暫停化療一個月。余天形容當時余苑綺在電話中「哭到不行」,家人心痛如絞,但只能安慰鼓勵。余天堅持女兒應該要再接受化療,就算有副作用,也必須配合醫囑。先前醫師評估,余苑綺壽命應有約5至10年,但今年急轉直下,僅剩2個月至半年。余苑綺的老公Gary曾被問到是否後悔讓余苑綺生第二胎,眼眶泛紅表示「有」,但無奈「就遇到了」。而余苑綺在懷二寶的過程中其實就有不停咳嗽等警訊,只是當時一心想等生完再說,沒有想到會是3度擴散。【延伸閱讀】.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醫:已超出平均30個月存活時間.余苑綺病逝/罹直腸癌後歷經70次化療 醫曝為何癌症藥物用到三、四線後難見效
-
2022-08-22 焦點.元氣新聞
余天悲痛證實余苑綺病逝 享年39歲
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剛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剛剛病逝,享年39歲。余苑綺2014年發現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媽媽李亞萍不捨透露醫院已對女兒的病情束手無策,更傷心表示余苑綺的大腿和手臂一樣細,連站都站不起來,但為了一對年幼子女,她仍堅強抗癌至今,令人不捨。余天和余祥銓剛剛痛哭表示,余苑綺已經離開,「她剛剛走了,早上還好好的,一下情況就很糟,我們本來想要急救,但是她已經寫了放棄急救,這樣也好,這樣也不必這麼難過,這麼痛苦,她眼睛都不閉耶,我跟亞萍跟她說,我們放下了,她才稍微閉一些,這樣也好,脫離痛苦,她跟癌症已經10年的時間,可憐的孩子,就放心的走吧!」余天說,這兩天余苑綺已經沒辦法說話,「我其實有幫她爭取到美國的藥,她前兩天就有錄影了,講了一些遺言。」至於遺言內容,余天悲痛表示改天會再發布,接著便謝謝媒體轉身離開。
-
2022-08-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病逝/罹直腸癌後歷經70次化療 醫曝為何癌症藥物用到三、四線後難見效
編按: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罹癌至今8年,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如今病況再度急轉直下,家人一度不願放棄希望繼續治療,但目前已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專家表示,有時病人病況不佳,即使積極治療,存活時間是一個月,不治療也是一個月,若要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應讓安寧治療入場。余苑綺8年來歷經了70次化療,癌細胞目前已擴散到肝臟、淋巴、肺部、大腿胯骨處等部位。醫師於上周四發出病危通知,未來治療重點將擺在減痛照護,幫助余苑綺減緩疼痛。余天透露,余苑綺已經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昨日也帶著余苑綺小孩到醫院探望,強調「不會放棄妳」,余苑綺也回應願意努力。(推薦閱讀: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在治療癌症上,第一期通常不會進行化療,第三期進行化療時,會先以第一線的藥物,像是健保給付的癌思停(Avastin),若再度復發就會打到第二線,像是爾必得舒;再復發就會用到三線,像是口服的藥物。但癌症標靶治療要藥物用到三、四線以後就越難見效。糠榮誠指出,癌症第四期就是腫瘤已經遠端轉移,這時候肝臟、肺臟都出現癌細胞,轉移太多基本上無法手術,體力根本無法負荷。因此,安寧治療的入場就相當重要,糠榮誠表示,若癌症病患屬惡病體質,加上已經遠端轉移,基本上就不能接受化療了,整個肺臟、肚子都是腫瘤,就會建議進行安寧治療。「安寧治療不是放棄治療。」糠榮誠說,安寧治療會有社工師、心理師介入陪伴,也給予足夠的營養,希望病患在這段病程中是舒服的,有尊嚴的離世。有時即使堅持要持續治療,病患開刀後可能僅能維生一個月,不開刀也是一個月,那麼家人會希望病患在這最後一個月當中,如何度過呢?(推薦閱讀: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預防總勝過於治療,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較胃癌、肝癌來得高,若早期發現存活率高達8、9成;若到3期才發現,存活率恐降到5成以下;通常康復追蹤5年後未復發,後續復發機率就相當低。因此民眾最好定期追蹤自身健康狀況,若為康復者,每3個月定期回診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每年一次大腸鏡檢查,才能即時掌控病況,避免病況快速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