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8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養生
共找到
1619
筆 文章
-
-
2023-06-13 養生.聰明飲食
魚皮到底能不能吃?教授告訴你營養和重金屬之間該如何抉擇
我在2010-10-20發表魚皮有毒?能補充膠原蛋白?,指出一篇「警告不要吃魚皮」及一篇「鼓勵要吃魚皮」的文章,都是錯誤的。「警告不要吃魚皮」的文章是《健康雲》在2018-10-17發表的不吃鮭魚皮「3大營養」全浪費? 譚敦慈:去皮重金屬少40%。「鼓勵要吃魚皮」的文章是《健康遠見》在2020-1-15發表的魚皮有重金屬別吃?別把營養丟了,專家提醒把握這個大原則。我在駁斥《健康遠見》那篇文章時有說『我實在是很難相信,它竟然會是出自一位「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講師」』。今天(2023-6-12)讀者anesth回應:『那位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講師是「臺大中文系、臺師大教育所碩士班畢業」』。他附上的文章是這麼介紹這位講師:臺大中文系、臺師大教育所碩士班 畢業,曾任國小教師、臺大註冊組主任、 教育部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全國公務 人員協會副事長等職務。2010 年前, 飽受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高血壓纏 身之苦。2010 年初,為找回健康,接觸 「代謝平衡飲食法」,實踐「35921」飲 食原則,4 個月成功甩肉 17 公斤,至今 未復胖。有感於飲食、營養知識的重要, 他大量閱讀相關書籍,K書上千冊,將 所吸收知識經消化、整理,透過出書及 教學,傳播有科學根據的營養教育,有 別於傳抄、轉載的網路知識。先後出版 《代謝平衡,健康瘦身》等 4本書,暢銷 10 萬冊。數年前更獲邀至臺大、中原大 學、澎湖科大等校開設營養相關課程, 眾多學生搶修,被媒體稱為「比江蕙 演唱會門票還難搶的課程」之一,不少 學生學以致用,因而改善肥胖與失眠困 擾,曾獲選臺大107學年全校優良教師。我現在把我在魚皮有毒?能補充膠原蛋白?這篇文章裡有關這位講師的部分拷貝如下:至於《健康遠見》那篇文章,則是毫無疑問地在鼓勵大家吃魚皮,而它的理由之一是「能補充膠原蛋白」。它說:「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是最好的膠原蛋白食用來源!…補充膠原蛋白有助於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特定的胺基酸(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等)僅存在於膠原蛋白中,是一般的蛋白質裡面沒有的。」有關「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的說法,我搜索了無數的資料,但就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支持此一說法的科學證據。例如下面這兩篇專門在講有關「魚膠原蛋白」的論文,就完全沒有提起「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2014年:Marine Origin Collagens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海洋來源的膠原蛋白及其潛在應用)。2016年: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Different Discarded Fish Species of the West Coast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伊比利亞半島西海岸不同丟棄魚類之膠原蛋白的定性)。有關「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的說法,我實在是很難相信,它竟然會是出自一位「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講師」(此文的作者)。要知道,最小的膠原蛋白大約有700個氨基酸,而最大的則有3000多個氨基酸。如此巨大的分子怎麼可能會是「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註:目前確定的科學證據是,頂多只能吸收三胜肽,即3個氨基酸)有關「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特定的胺基酸(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等)僅存在於膠原蛋白中」的說法,作者的意思很顯然是「因為只有膠原蛋白含有Hydroxyproline,所以攝食膠原蛋白才能提供Hydroxyproline」。可是,Hydroxyproline是轉化自Proline。它本身根本就不會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真正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的是Proline,而不是Hydroxyproline。Proline是在膠原蛋白合成之後才被轉化為Hydroxyproline,而這個轉化是需要維他命C的參與。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常聽說要攝取充足的維他命C,才能使皮膚Q彈。不管如何,由於Hydroxyproline根本就不會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所以再多的攝取也不會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也就是說,「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Hydroxyproline」,完全是一派胡言。有關讀者所問的「魚皮到底能不能吃」,就科學證據而言,只有「可能有風險」和「好處可能多於壞處」這兩種說法,而沒有「要吃」或「不要吃」的說法。也就是說,吃或不吃,是由個人選擇,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而做為健康知識的傳播者,不應該只是根據個人的偏見,或局限的認知,就建議「要吃」或「不要吃」。原文:台大講師傳播錯誤營養知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焦點.健康知識+
戴口罩對健康有影響?研究曝這款口罩戴太久會引起心肺壓力
美國醫學會期刊今天(2023-6-9)發表Evaluation of Mask-Induced Cardiopulmonary Stress(評估口罩引起的心肺壓力)。我把它整理和翻譯如下:研究動機:口罩已被證實可有效減少 COVID-19 的傳播。隨著空氣傳播疾病的不斷出現,在公共和工作場所仍然建議使用口罩來作為預防措施。在中國,戴口罩仍然是日常生活中廣泛採用的做法。 可是,戴口罩是否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由於過去的研究所採用的干預時間短太短,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鑑於 N95 口罩對 COVID-19 等病毒提供最高級別的防護,我們系統地評估了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使用 N95 口罩對心肺功能的影響。研究方法:這項隨機臨床試驗於 2022 年 3 月 7 日至 8 月 1 日在中國上海納入了 30 名健康參與者。實驗是在代謝室中進行,以便於嚴格控制每日卡路里攝入量和身體活動水平。 通過分層隨機化,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戴或不戴 N95 口罩(持續 14 小時,從8:00 到 22:00)。參與者在上午和下午運動30 分鐘,分別在其最大耗氧量水平的 40%(輕強度)和 20%(很輕強度)下使用測力計。在干預前和干預後 14 小時採集靜脈血樣本進行血氣和代謝物分析。結果:30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26.1 歲;15 名女性)完成了這項研究。 戴 N95 口罩導致呼吸率和脈搏血氧飽和度在 1 小時內降低,2 小時後心率平均升高3.8 次/分鐘。 在 11:00 的輕強度運動期間,戴口罩引起的心肺壓力進一步增加:心率平均升高7.8 次/分鐘,血壓(收縮壓)平均升高6.1 ,血壓(舒張壓)平均升高5.0,呼吸頻率平均減少4.3 次 /分鐘,血氧飽和度平均減少0.66% ,能量消耗平均增加0.5 kJ ,脂肪氧化平均增加0.01 g/min 。戴口罩 14小時後,靜脈血pH值下降,計算出的動脈血pH值呈下降趨勢,變腎上腺素(metanephrine)和去甲變腎上腺素(normetanephrine)水平升高。參與者還報告說,使用 N95 面罩會增加整體不適感。討論:本研究表明,戴N95口罩 14 小時會顯著影響生理、生化和感知參數。這種影響主要是由呼吸阻力增加和隨後的血氧和 pH 值降低引起的,導致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和腎上腺素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升高。額外的激素引起心率和血壓的代償性增加。雖然身體健康的人可以代償這種心肺超負荷,但其他族群,如老年人、兒童和患有心肺疾病的人,可能會出現代償受損的情況。慢性心肺壓力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總體死亡率。然而,本研究是局限於實驗室環境中的 30 名年輕健康參與者;需要進一步調查以探討不同口罩對臨床環境中不同人群的影響。原文:口罩引起的心肺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養生.聰明飲食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營養師教這樣吃有助養生:避免變胖、血糖飆
多吃蔬菜有利身體健康,不過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常見的植物性食材其實不是蔬菜而是澱粉,也就是說和白飯是屬於同一類的,若沒分辨吃多不見得養生,甚至可能影響健康。劉怡里營養師指出常見易被混淆的食材,並教大家怎麼吃更健康。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營養師指常見8食材別混淆。常見被誤認蔬菜的澱粉食材:劉怡里營養師指出,民眾日常混淆為蔬菜的澱粉類食物,常見可如地瓜、馬鈴薯、玉米、南瓜、芋頭、紅豆和綠豆、山藥、蓮藕等,這些不僅是民眾容易混淆,就連許多健康餐盒也常見會有主餐為紫米飯,蔬菜又是同時提供地瓜和南瓜的情況。民眾可多留意。被誤會的澱粉,他們有這些營養:上述這些食材雖為澱粉,不過營養價值也還是和白飯有所不同,都是常見鼓勵民眾替代的選項。例如普遍皆有維持肌肉量的蛋白質、幫助排便和防範腸癌的膳食纖維、有助去水腫和降血壓的鉀、穩定血糖和神經的鎂、能修復黏膜及幫助護眼和顧肺的維生素A及維生素B2、有助提振精神的維生素B1、幫助保護腦神經和DNA的葉酸等。當中僅有馬鈴薯、紅豆、山藥沒有維生素A。白飯其實也是很有營養的!白飯雖然因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常見有慢性疾病,醫師、營養師普遍建議以上述食材替換,但白飯其實也是相當優越的熱量來源,上述營養除了維生素A以外也都有,只是膳食纖維較低、升糖指數較高,較不利減重或控制血糖。因此若非這類族群,日常在控制量的情況下吃白飯也是很好的選擇。「假蔬菜、真澱粉」的食材,營養師教這樣吃更有助養生!誤以為南瓜汁是蔬菜汁:劉怡里營養師指出,五穀根莖類的澱粉雖然健康,但也不宜隨意亂吃或過量,特別是正在控制血糖的糖尿病、高血糖族群,會需要更加配合醫師、營養師所提供的飲食建議。而減重、控制體態者也得留意。日前就有不少減重班的學生以為南瓜是蔬菜類,便早上都固定打一大杯的南瓜汁喝,一個月下來血糖飆高、三酸甘油脂也飆高。澱粉類可以這樣代換!若以一般情況白飯80克為半碗計算,一顆110克的小地瓜就約為80克的半碗白飯,就相當不建議吃完整的一碗飯又配一顆完整的小地瓜,會如同吃下一碗半的白飯,熱量、升糖指數都會非常高。當然,若是一碗地瓜白飯就會視為一碗澱粉,這又另當別論,關鍵在總量。同樣的道理,其他的澱粉食材也注意避免總量過高,若要吃,建議可各以半碗計算視情況酌量攝取或替換。一顆馬鈴薯180克約為半碗飯,山藥則為兩塊共160克,芋頭為8塊共110克,蓮藕200克,玉米170克約1 1/3根,南瓜為170克。而煮熟的紅豆和綠豆則建議可用一般陶瓷湯匙計算,紅豆約6湯匙約為半碗飯,綠豆則為8湯匙。了解生活中常見「假蔬菜、真澱粉」的食材有哪些,並且控制好份量,更有助在攝取營養時也確實的控制血糖和體重,也更有利養生、維持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三高、減重不吃飯、澱粉?易胖又傷身!營養師教看種類健康吃。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女性易缺鐵?櫻桃能補血?「這水果」鐵量更高!一圖看營養師「素食補鐵清單」
你是素食主義者嗎?現今越來越多素食者不僅僅是為了宗教茹素,也可能是為了養生健康、控管體態,或者為了環保愛地球而長期茹素。吃素的你是否會擔心,因沒有吃肉只吃蔬食,導致身體的血紅素不足?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粉絲團分享「素食補鐵食物清單」,幫你一次補足吃素所缺乏的營養素。每天要吃多少鐵?鐵是成血紅素必需的原料,不足的時候就容易引起貧血,尤其是女性朋友更是容易缺乏,45歲前女性缺鐵比例有7成~9成之多。程涵宇表示,根據國健署公布的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量,成年男性每天需攝取10mg鐵,女性在50歲前每天則需攝取至15mg。若出現疲倦、頭暈、頻繁掉髮等症狀,都可能是因為缺鐵而引起。不吃紅肉也能補充鐵質一般提到補鐵,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要多吃牛肉、羊肉等紅肉類,那這樣吃素的朋友是不是就補不到鐵?對此,程涵宇表示,其實蔬食飲食也是可以攝取充足的鐵!只要把握2原則和均衡攝取6類富含鐵的蔬食,也能夠有紅潤好氣色精神滿分。吃素聰明補鐵2原則1.餐中餐後多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幫助鐵吸收、使鐵吸收率上升6成。2.茶、咖啡餐後1小時再喝,以避免單寧酸、植酸阻礙鐵吸收。多攝取6類素食高鐵食物‧豆類:除了含豐富鐵,豆類也有豐富的葉酸、磷、鉀,研究發現,經常食用豆類也幫助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像是板豆腐、黃豆、豆干、豆皮、毛豆。‧堅果種子類:建議選擇低溫烘焙的無調味堅果,保留更多營養少負擔,像是南瓜子、芝麻、奇亞籽、腰果、花生。‧蔬菜類:深綠色蔬菜通常含豐富鐵,甜豌豆莢、紅莧菜、白莧菜、紅鳳菜、紫菜的鐵含量更是高,像是每100g的紅莧菜含鐵量高達11mg就能滿足男性一日鐵質所需。‧水果類:水果中常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促進鐵吸收的最大推手,建議多吃紅龍果、紫葡萄、李子、百香果、小番茄。別以為吃櫻桃能補血補鐵,紫葡萄的鐵質更高,是櫻桃的4倍含量,豐富鐵主要是在皮,所以建議帶皮一起吃。而紅肉火龍果的鐵含量是白肉的2倍,要補鐵的話記得選紅龍果。‧全穀雜糧類:選擇少加工的未精製的穀類,像是紫心地瓜、馬鈴薯、紅豆、皇帝豆、綠豆,除了豐富鐵也有降低肥胖及高血壓風險。‧零食:別以為零食就不健康,吃對零食幫你補鐵補元氣,像是巧克力、葡萄乾、黑棗乾、堅果、海苔都是優質零食。選擇可可含量70%以上的巧克力效果最好,葡萄乾也是鐵質含量高的嘴饞補鐵好零食。只要參照以上營養師列出的「素食補鐵食物清單」,把握2原則和均衡攝取6類富含鐵的蔬食,就別怕吃素會導致缺鐵貧血啦。別忘了搭配高維生素C的水果一起吃,是促進鐵吸收的好幫手。延伸閱讀:.53歲王菲不老秘訣!自創「巫婆湯」+無聊飲食,4招凍齡法養出牛奶肌.吃素真的比吃肉更健康?一次看懂何謂植物性飲食及其好處壞處.當心吃素潛藏健康危機,健檢報告仍是滿江紅!吃錯膽固醇反更高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9 養生.抗老養生
三花棉業創辦人施純鎰病逝/持續運動、學習不輟 施純鎰靠 「5位女友」讓他年輕
【2023/6/9編註】三花棉業證實,創辦人施純鎰因病於112年6月8日安詳辭世,兒孫都陪伴在身旁,享壽88歲。三花棉業為台灣在地經營老牌子,本業主要經營毛巾、襪子及平口褲、內衣等,施純鎰任董事長時曾親自上陣拍廣告,「我把關,你品管。」「你們需要的,三花都知道。」都是觀眾很熟悉的廣告台詞。根據維基百科介紹,三花棉業目前已轉為集團式經營,以三花集團為整合統稱,關係企業包含有:三花生活館、三花樂齡館、三花加油站、三花日式料理,另有主掌公益活動的:三花基金會、闡述襪業歷史的三花博覽館。施純鎰先生多年來的經營理念及人生觀相當豐富,過去也曾為《元氣網》撰寫專欄,讓大家一窺其企業經營堂奧。》回顧專欄三花老董施純鎰 「5位女友」讓他年輕【聯合報/記者江慧珺報導】(以下報導刊登於2016/08/07聯合報)「我這樣試穿襪子已經45年了,襪子的好壞我最知道!」三花棉業董事長施純鎰「襪子大王」的廣告台詞深植人心,親自上陣推廣自家產品,充滿活力的模樣絲毫看不出他已高齡80歲,飲食控制、持續運動與學習不輟,正是他養生的獨到祕訣。曾因打拚暴瘦 又把健康贏回來年輕時努力打拚事業的施純鎰,過去成天在外奔波忽略飲食,一度瘦到只剩43公斤,罹患嚴重便祕,每周只解一次便,還有胃潰瘍。事業站穩腳步後,逐漸意識到健康的重要,靠著吃木瓜等水果及大量喝水,改善便祕。如今他維持清淡飲食,多海鮮少肉類,維持健康體態。幼時家貧,施純鎰自8歲就分擔家計,犧牲上學時間,如今的他格外珍惜進修機會,從閱讀、看電影中吸收新知,例如看了電影「鐵娘子」後就學著喝咖啡,講究的他還直接購買咖啡豆,親手研磨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味道。笑擁五位女友 向年輕人學習施純鎰也常笑說自己擁有「五位女友」,其實是與他一同打球、看電影、學英文、演講及理財的老師們,保持開闊心胸向年輕人學習,常常動腦吸收新知也能防失智,日前更與朋友揪團欣賞瑪丹娜演唱會。規律運動更是施純鎰的健康祕訣。熱愛高爾夫球的他,球齡長達45年,每天早上3點起床,戴著頭燈摸黑到球場享受揮桿樂,打到7點才換裝前往公司上班,多年來風雨無阻、始終如一。依場合穿襪 一整天舒適有禮身為襪子大王的施純鎰認為,依據場合選擇適當的襪子很重要。他以自己為例,每天早上前往球場時會穿著輕薄透氣的休閒襪;打球則換成略有厚度且吸汗的運動襪;打完球上班則換上較長的紳士襪。他深信,唯有親自試穿才能確認品質,才能推出最引以為傲的產品。施純鎰小檔案曾任:台灣三花棉業董事長出生:民國25年興趣:經營事業、打高爾夫球、釣魚、看書座右銘:「100%的投入,不斷創新」養生哲學:清淡飲食、持續運動、交朋友學習新知醫師叮嚀與年輕人為友 腦袋會更靈活維持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清晨溫度偏低,中老年人若要出外晨運,保暖工作可要做足。建議可戴口罩保暖口鼻,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造成血管收縮,而高血壓患者出門前也要量血壓。此外,激烈運動可能造成心臟負擔,即便是看似較緩和的高爾夫球,仍有人揮桿到一半就倒下,就是因為沒有留意到身體發出的警訊。若有胸悶、易喘的症狀,就要特別留意,或者隨身攜帶舌下含片,以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而多動腦是預防失智的不二法門,除了看書、看電影、玩遊戲、打麻將之外,增加社交互動也是好方式。年長者的同齡好友多半背景相似,聊天的話題較為固定,但若與年輕人做朋友,新潮的想法、談話用語與肢體語言,對大腦都是新的刺激。除了聊天增加新知外,年長者若願意敞開心胸,與年輕人學習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不僅可以促進世代交流,還能夠學習新知。飲食清淡雖好 也要顧及營養此外,高齡長者的飲食需要特別注意蛋白質補充,不少老人家口味清淡且胃口小,有時吃稀飯配醬菜就是一餐,長期飲食不均衡,很可能罹患肌少症;此外,年長者消化不好,不妨選擇魚肉、雞肉、豆類等較好消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別怕跑廁所 水分一定要夠若有便祕困擾,多吃各類蔬果以及水分補充很重要。有些長者嫌一直跑廁所麻煩,水就喝得少,可能導致體內毒素無法排出,建議每日飲水量應以體重的30倍計算,例如50公斤的成人,每天必須喝1500cc的水才足夠。(諮詢/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整理/記者江慧珺)【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台灣三花棉製業
-
2023-06-09 養生.聰明飲食
53歲王菲不老秘訣!自創「巫婆湯」+無聊飲食,4招凍齡法養出牛奶肌
香港天后王菲今年已經53歲,雖為2個孩子的媽,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歲月的痕跡,依舊身材姣好,皮膚細膩光滑宛如少女,舉手投足都氣質高雅仙氣十足。究竟王菲是怎麼成功凍齡養成少女牛奶肌?來看看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整理的「王菲牛奶肌凍齡秘訣」,從飲食跟生活好習慣做起。53歲王菲不老秘訣 自創巫婆湯+公認的「無聊飲食」王菲的不老飲食秘訣王菲53歲仍然保持牛奶肌的養成歷程,是靠自創巫婆湯+公認的無聊飲食,高敏敏教你怎麼煮出健康又好喝的巫婆湯。‧飲食秘訣1:自創巫婆湯準備食材:洋蔥4-6個、番茄4-6個、椰菜1個、青椒2個、芹菜1棵、適量的鹽和胡椒。王菲表示,堅持喝就可以一週內有效的減重3~5公斤。營養師建議可以再搭配一點澱粉跟豆製品(比方說再加地瓜+豆腐),營養更均衡。‧飲食秘訣2:堅持吃素養成飲食清淡,多吃大量蔬果的習慣。除了幫助身體淨化、加強飽足感,還可以讓肌膚透亮。高敏敏表示,如果沒辦法一下完全不吃肉,可以選擇輕鬆的「每周一素」或「每餐一素」做起。王菲的不老生活秘訣而除了自創巫婆湯跟堅持吃素的抗老飲食之外,生活好習慣也很重要:‧生活秘訣1:25歲開始抗老建議從25歲開始抗老,除了使用保養品外,也要依照季節更換護膚品。‧生活秘訣2:練瑜珈舒壓練瑜珈也可以幫助舒壓、維持身心平衡。「奶蛋素」容易缺乏的4種營養素如果你想透過「堅持吃素」來抗老,或是本身是吃素的朋友,高敏敏提醒,吃素恐會缺乏4種營養素,建議多注意攝取的量,才能更均衡健康。‧維生素B12因為維生素B12的食物大多都在肉類、海鮮裡,導致吃素食者比較容易忽略,建議多補充藻類、海苔、營養酵母 、天貝、蛋、乳製品。‧維生素D平日可以曬太陽來補充維生素D,但如果是沒有太陽的日子就靠吃的來補足,建議吃乾香菇、雞蛋、乳製品等。‧鐵多吃含鐵食物,小麥胚芽、菠菜、紅莧菜,也推薦搭配維生素C幫助鐵質吸收。‧鈣乳製品、豆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鈣。如果是吃全素的朋友,則可以多吃以上除了奶和蛋以外的食物,補充容易因吃素而缺乏的維生素B12、維生素D、鐵、鈣等營養素。高敏敏提醒,飲食之外,水分補充也很重要,記得要多喝水幫助代謝。有時候「覺得餓」可能是口渴了,很多食物裡也含有水分,都可以算在每日水量裡頭。控制飲食的方式百百種,找到最持之以恆、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讓身體心靈都更健康。延伸閱讀:.吃素易缺鐵?櫻桃能補血?「這水果」鐵量更高!一圖看素食補鐵清單.劉德華61歲仍不愧男神稱號 不顯老態的養生秘訣你也做得到.56歲藍心湄逆齡秘訣大公開!慢食、藍式深蹲法,跟著做一起凍齡養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7 焦點.健康知識+
人體工學椅對坐姿有益是否有科學證據?教授教該如何坐得健康
我在2023-5-18發表抗老化醫學是偽科學,讀者antonylearn在2023-5-21留言:「林教授您好。請問人體工學桌椅對健康的好處是否有研究證據?我們應該注意哪些設計和功能?謝謝教授。」人體工學的英文是ergonomic。我用這個字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搜到73,436篇論文。我把ergonomic限定為標題關鍵字後,搜到2014篇論文。我大致瀏覽了最新發表的幾篇論文後,覺得一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的The Home Office: Ergonomic Lessons From the “New Normal”(家庭辦公室:從“新常態”學習到的人體工學教訓),是最有實用價值。我把它的文摘和如何調整桌椅的建議翻譯如下:文摘:數以百萬計的人因 COVID-19 而被拔根(uprooted),丟進在家辦公的“新常態”。使事情更加複雜的是,許多人只獲得了一台筆記本電腦,而且幾乎沒有接受過有關設置符合人體工學的正確工作站的教育(如果有的話)。因此,許多在家辦公的員工可能面臨不理想的工作條件。基於 41 項家庭辦公室人體工學評估,大多數人體工學問題與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沒有扶手的不可調節椅子、較低的屏幕高度和堅硬的桌面有關。如果繼續在家辦公,人們需要了解不良工作站的後果。首先,辦公椅往往是問題的根源。最好的椅子具有以下關鍵部件:可調節高度、可調節扶手、五個腳輪和椅背的腰部支撐。然而,家裡很少有椅子具備所有這些組件,而且一把新椅子可能超出預算。椅子的一些潛在修復包括:1.在座椅上放一個枕頭以提高座椅高度。2.在背後放一個枕頭和/或捲起的毛巾,以提供腰部支撐和背部支撐,並且無需從椅背上傾斜身體。3.在扶手較低且不可調節時包裹扶手。4.將椅子移近桌子或桌子,以鼓勵背部靠在座椅的靠背上。其次,很明顯,很多人在家中使用筆記本電腦工作,無論是將筆記本電腦放在膝蓋上還是放在辦公桌上,都會導致背部和頸部姿勢不良。無論哪種方式,筆記本電腦的屏幕都太低,導致工作人員經常低頭看很長時間。使用筆記本電腦的一些潛在修復方法如下:1.在膝上使用屏幕時,請在電腦下方放置一個膝上桌或大枕頭,以抬高屏幕。2.在桌上使用筆記本電腦時,請使用外接鍵盤和鼠標,並通過在筆記本電腦下方放置一疊書或一個盒子來抬高屏幕。3.如果可能,請在合適的高度(例如,頂部與眼睛同高)並以人為中心使用外部屏幕。4.使用雙屏幕或多屏幕時,將主屏幕直接放在您面前並將輔助屏幕(例如筆記本電腦或第二個外接屏幕)放在主屏幕的一側是關鍵。梅約診所發表的Office ergonomics: Your how-to guide(辦公室人體工學:你的怎麼做指南),也值得參考:椅子:選擇一把能支撐脊椎的椅子。調整椅子的高度,使雙腳平放在地板上。或者使用腳踏板,使大腿與地板平行。如果椅子有扶手,請調整扶手的位置,讓您的手臂輕輕放在扶手上,肘部靠近身體,肩膀放鬆。桌子:在桌子下面,確保你的腿和腳有足夠的空間。請勿將物品存放在辦公桌下方,因為這會縮小可用空間並使您難以正確坐下。如果辦公桌太低,無法改變辦公桌高度,可以在辦公桌腿下墊上結實的木板或積木,將辦公桌抬高。如果桌子太高無法更換,請將椅子抬高。如有必要,請使用擱腳板支撐雙腳。如果您沒有腳凳,請嘗試使用小凳子或一疊結實的書。如果您的辦公桌有一個不圓的硬邊緣,請在邊緣墊上墊子或使用腕托。這可以保護您的手腕免受稱為接觸應力的問題,這種問題可能因長時間接觸硬邊而發生。鍵盤和鼠標:將電腦鍵盤放在你面前,讓你的手腕和前臂在一條直線上,肩膀放鬆。如果您使用連接到電腦的鼠標,請將其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與鍵盤放在同一表面上。當您在打字、使用觸摸板或鼠標時,請保持手腕伸直,上臂靠近身體,雙手處於或略低於肘部水平。如果可能,請設置鼠標的靈敏度,以便您可以輕觸它。電腦屏幕:將電腦屏幕直接放在您的面前,鍵盤的正後方,距離您的臉大約一臂的距離。屏幕與您的距離不應低於20 英寸(約 50 厘米)或超過 40 英寸(約 100 厘米)。屏幕頂部應與眼睛看齊或稍低。 如果您佩戴雙焦點眼鏡,請將屏幕再降低 1 到 2 英寸(約 2 到 5 厘米)以獲得更舒適的觀看效果。筆記本電腦:由於屏幕高度低、鍵盤和触摸板局促,使用膝上型電腦可能會導致不適。如果您在辦公桌前使用筆記本電腦,請考慮使用外接鍵盤和鼠標以及筆記本電腦支架,以更接近台式電腦的設置。經常使用的物件:將您經常使用的物品(如電話、訂書機或印刷材料)放在靠近您身體的地方,以盡量減少探身。請站起來拿取您坐著時無法舒適夠到的任何東西。電話:如果您花很多時間在電話上,或者如果您經常在使用電話時打字或寫字,請將電話接上揚聲器或使用耳機。不要將手機夾在頭和脖子之間。請記住,無論您的工作空間根據人體工學設置得多麼好,一次幾個小時都坐在同一個位置上對您的身體不利。在整個工作日盡可能多起身走動。如果可能的話,站著做一些工作。當你坐下時,不時地伸展你的手、手指和手臂。改變你的姿勢、站起來和移動將減輕你身體的壓力並幫助你保持健康。美國西北大學發表的Ergonomic Office Furniture Selection Guide(人體工學辦公室家具選擇指南),也值得參考。原文:人體工學桌椅是否有研究證據,如何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6 醫療.精神.身心
趴睡也有助養生!物理治療師指注意2重點 睡得好降慢性病發生率
睡姿影響人體結構、身體健康,其中有許多研究認為「趴睡的睡姿」有助人體健康,甚至有助改善許多疾病。前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出好處,並教大家如何趴睡對身體更有幫助。 良好趴睡也有助養生!睡得好也助降慢性病發生率。 簡文仁表示,趴睡據許多醫學研究,也認為是個良好的姿勢,日本高齡100多歲的醫師-日野原重明 就相當鼓勵趴睡。 良好、不違反人體結構、身體躺在床上的趴睡睡姿,據研究可有助於呼吸順暢,並減少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機率。人在正躺睡眠時,懸雍垂和會厭軟骨因受地心引力影響下垂,就有可能影響呼吸、引起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特別是肥胖者等風險族群。趴睡就有助暢通呼吸道。而若趴睡這個姿勢對自己是習慣的、睡得更好的,自然睡醒也有助神清氣爽、睡醒後更有精神,自然也能減少身體慢性發炎,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不過簡文仁也提醒,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有自己習慣的睡姿,除非是睡得太離譜、或以不良的姿勢睡覺,例如躺在沙發、頭下腳上等,否則一般而言正常的睡姿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影響,沒有所謂的「標準睡姿」,只要睡得著、睡得好,依照自己的習慣進行即可,不用做太大的改變,以免換個姿勢反而睡得不舒服。 良好趴睡姿勢有助健康,物理治療師指2重點! 簡文仁指出,趴睡這個睡姿若民眾有興趣,可試著用枕頭或棉被將頭部、胸部墊高,以維持人體正常結構姿勢,並讓臉部露出以利順利呼吸。 另外,睡覺時的呼吸方式也和睡眠息息相關,簡文仁建議,可先練習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鼓起,吐氣時肚子收起,如此可將空氣吸到更深層,也讓氣吐得更順暢,並且有助增加肺活量,也有利於交感神經放鬆,更有助睡眠。而這也正是養生觀念中常聽到的「氣沉丹田」。 常常失眠、睡不好原因多,盡早找出原因維護健康! 簡文仁也提醒,若常常發現自己睡不好、睡醒之後時常感覺腰酸背痛、越睡越累,建議檢視自己的睡姿是否不佳,進而導致這些情況發生,可透過調整睡眠姿勢改善。 另外也建議評估,是否有可能為其它因素所引起,例如枕頭太硬、空氣太悶等環境影響,或睡前使用手機等睡前習慣不良、或是容易腰酸背痛等身體結構影響而難以入睡、或是本身有不寧腿等疾病在身影響睡眠、還是睡前思緒不停壓力過大而影響到睡眠,若有需要都可以至身心科、睡眠中心、復健科等進行了解,找出睡眠問題相關原因。 《延伸閱讀》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打呼簡單捲舌頭有助改善!醫:3情況早治療,防中風等疾病。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06 養生.抗老養生
芒種養生掌握「除濕、消暑」兩要點 中醫師推薦2種飲品解暑
節氣「芒種」的到來,預告著夏日天氣將逐漸「炎熱」起來。「芒種」代表:進入夏日至此時節,稻穀已經結實成「種」,而且榖粒已長出細「芒」,因此稱為「芒種」。俗話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芒種這個時節,正值氣溫升高的午後雷陣雨季,空氣中瀰慢著悶熱濕氣,加上汽機車與冷氣排出的熱氣,導致人體的汗水與體熱排散不暢,因此我們經常會感覺到容易睏頓倦怠,好像怎麼睡都睡不飽,四肢也都重重的,不僅疲乏無力,還會感到食慾不振,飯後腹脹與腹瀉,頭皮及臉上容易出油,身上也爆出濕疹、痘痘。 芒種的節令養生注重:除濕與消暑中醫透過氣功導引八段錦、穴道按摩、中藥茶飲、飲食補水,可以有效清除脾胃濕熱、解暑養心。 1.清除脾胃濕熱中醫認為,五臟中的脾,有運化體內水分溼氣的功能,同時脾也主導人體四肢肌肉。所以一旦體內、外濕度太高,會阻礙脾的除濕效率,我們就會特別容易感到四肢無力、精神倦怠、腹脹與腹瀉,甚至還會冒出濕疹痘瘡、連舌苔都黃黃厚厚刷不掉,即使刷掉又會再長出來。 • 藉由四神湯與酸梅湯取代含糖手搖飲這時候,我們不是要減少飲水量,反而是要多多補充水分,來代謝體內陳舊的濕氣。沖泡中藥茶飲一方面可以補脾胃之氣、加強除溼利水,另一方面用來取代添加高鹽味精的湯品、含糖冰涼的手搖飲,加上簡單的穴道按摩,讓處於濕悶夏天的身心,可以更加舒爽。 市售四神湯(不含酒)、酸梅湯都是很好的夏日飲品選擇。 酸梅湯材料:烏梅20公克、山楂15公克、陳皮10公克、荷葉10公克、洛神花10公克,加1500C.C.水煮沸,轉小火再煮15分鐘,可加入適量冰糖,放涼可以茶代水飲用。適用於夏季流汗量大、易長痘瘡,伴有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族群。 • 穴位按摩幫助代謝濕氣按壓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上巨虛穴、豐隆穴,至出現痠脹感;反覆輕輕畫圓揉按肚臍周圍,以及任脈的中脘穴,可舒緩腸胃不適,並幫助身體代謝掉多餘的濕氣。2. 養心解暑當遇到夏季酷暑,讓人感到心浮氣躁、情緒不安的時候,可選擇入心經的紅色食材,像是補心氣、養心血又可助眠安神的--紅棗來沖泡或是加入菜品中,能安定煩躁的情緒。其他像是山藥、秋葵、蓮藕、蓮子、木耳,一方面能清走腸胃熱氣,一方面又可以養護脾胃,也是很好的夏日食療選擇。 在夏季適量吃些寒涼性質的瓜類、豆類,像是苦瓜、絲瓜、西瓜、小黃瓜、綠豆薏仁,也有去火、解毒的功效。需注意的是:當皮膚過敏時,應避免酒類、烤炸辣,也應暫時避免食用當季許多屬性偏熱性的水果,例如:鳳梨、榴蓮、芒果、荔枝等,以免加重皮膚的發炎反應。 • 按摩「百會穴」、「少衝穴」促進循環可多按壓頭頂正中央百會穴,與雙手小指頭末梢橈側的少衝穴,來促進全身氣血循環。 無時無刻都可以按壓百會穴,除了可緩解頭痛、止暈,還有提神醒腦、促進頭皮新陳代謝的功效。特別的是,體內濕氣較重的人,按壓百會穴時,會覺得頭頂痠脹感特別明顯。 位於小指頭末梢橈側、指甲邊邊的少衝穴,是屬於心經的穴道,平時常常輕柔按壓,就可起到保健心臟血管的功效。將手指伸直,掌心朝下,以拇指及食指捏住另一手小指兩側,力道輕而重反覆多次,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分鐘,可以調整自律神經及內分泌,安定身心、緩和情緒。 • 透過氣功導引健脾除濕中醫氣功八段錦中的「兩掌托天,理三焦式」,可透過肌肉四肢的屈伸、筋骨的鬆緊,達到引導氣血流通輸布全身,有助於生發陽氣,更有益氣養心,健脾除濕的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用代糖控制體重會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這麼說
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在2023-5-15發布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它說:「WHO建議不要將非糖甜味劑用作實現體重控制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的手段(有條件的建議)。」(註:為了簡單明了,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用「代糖」來表示「非糖甜味劑」)當天以及隨後幾日,多家英文媒體對此新聞做了廣泛報導,少數幾家中文媒體也有報導,而也就因為如此,我認為我沒有必要再自行發表文章。但是,昨天我複習了這些媒體的報導,才發現它們都沒有提起WHO的建議其實是屬於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有條件的建議),而且有些新聞標題可能會有誤導之嫌,例如世界新聞網在2023-5-18發表的為瘦身改吃代糖? 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在我解釋「有條件的建議」以及「誤導之嫌」之前,我希望讓讀者知道,我發表過十篇有關代糖的文章,而在其中三篇裡我早已做出類似WHO的建議:「代糖」有益?有害?:「總之,對選擇攝取代糖的朋友們,我只能說抱歉,帶給你的資訊是如此負面。不過,我真的希望,負面的資訊可以轉為正面的認知。那就是,運動和均衡飲食,才是永恆可靠的健康準則。」甜葉菊天然代糖,糖尿病福音?:「勸大家應當減少糖的攝取,不管是真糖或代糖,不管是天然或合成。」(在說這個的時候都會想到台灣之光波霸奶茶)赤蘚糖醇:代糖真的等於心肌梗塞和中風嗎:「改變嗜甜的味蕾才是長久之計。」(註:這是讀者Elliot的建議)WHO有進一步說明施行該建議的可行性:「無論使用何種干預措施和政策行動來實施建議,都可能需要在個人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行為改變; 實現這一目標的程度將取決於已經習慣於食品和飲料中一定甜度水平的個人是否願意減少其飲食中的整體甜度。」好,我現在來解釋什麼是「有條件的建議」。請看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裡面的這幾句話:『WHO的建議可以是強烈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支持性科學證據的總體確定性、理想和不良後果的平衡,以及指南「建議的證據」部分所述的其他因素。強烈建議是指 WHO 指南制定小組確信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的那些建議。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採納強烈建議作為政策。有條件的建議是 WHO 指南制定小組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的建議。 因此,在有條件的建議被採納為政策之前,可能需要決策者之間進行實質性討論。』那,為什麼WHO 指南制定小組會「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WHO有做出解釋(請看下面),但如果您時間有限,那我就先告訴大家:WHO 指南制定小組認為目前的相關科學證據都屬於「低質量」或「極低質量」,所以才會「不太確定」。那,既然是「不太確定」,WHO也就不可能會做出「警告」。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新聞標題裡的「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有誤導之嫌。以下是翻譯自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在短期隨機對照試驗(都是低確定性證據)中,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都會減少糖分和能量攝入,降低體重和 BMI,其中大部分持續 3 個月或更短時間。 使用代糖不會顯著影響其他體脂指標或心臟代謝健康的中間標誌物,包括葡萄糖、胰島素或血脂(極低至中等確定性證據)。 來自少數持續 6-18 個月的長期試驗的證據並未表明對體重有影響,但由於這些試驗的實施方式和結果報告存在許多差異,因此難以判斷。當代糖的攝入量與游離糖的攝入量直接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接受游離糖),接受代糖的人體重和 BMI 較低,與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時的結果相似。 然而,大多數這些試驗在提供含有代糖或游離糖的食品和飲料之外還有其他飲食,因此沒有直接衡量用代糖替代游離糖的效果。 當代糖與無/安慰劑或水進行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無接受/安慰劑或水),未觀察到對體重或 BMI 的影響。當代糖在少數隨機對照試驗中被專門評估為游離糖的替代品時(即,要求習慣食用含游離糖的食品或飲料的消費者改用含有代糖的版本來代替游離糖),對體重的影響顯著減弱 (相對於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所觀察到的結果),並且不再觀察到對 BMI 的影響。來自長達 10 年隨訪的前瞻性觀察研究的證據如下。更高的代糖攝入量與更高的 BMI 和更高的肥胖風險相關,但與其他體脂指標無關(極低至低確定性證據)。在平均隨訪 13 年的長期前瞻性觀察研究中,較高的代糖攝入量與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風險增加相關(非常低到低質量證據),但是 與總體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無關(極低質量證據)。根據病例對照研究(非常低質量的證據),使用代糖(主要是糖精)與膀胱癌風險增加相關。原文:不要用代糖來控制體重,世衛有條件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3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老後安居大調查 許願開箱養生宅!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老後安居養生宅大調查」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台塩】雙效益菌粉(30包/盒) 共1名L. Chu 0928-XXX-754🎁【台塩】有福同享禮盒 共2名林○菁 0986-XXX-530林○宏 0958-XXX-697🎁【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 共2名李○人 0926-XXX-606葉○雯 0928-XXX-881🎁【台塩】活力DHA魚油軟膠囊 共2名吳○瑋 0920-XXX-753蔣○庭 0930-XXX-095🎁【台塩】保健三寶禮盒 共4名劉○枝 0971-XXX-283絲○霞 0922-XXX-033汪○鵬 0912-XXX-365林○翰 0928-XXX-395注意事項:將依據每一位得獎人於填寫問券時所留下的個人資料,於6/12後陸續寄出贈品。隨著年紀增長,不管還在期待退休或已退休,您都準備好該住哪裡?會不會拖累孩子了嗎?您想過老後需要什麼樣的居所嗎?有人整修房子打造無障礙空間,有人想要住進養生村或退休宅。不管退休是否將至,歡迎參加「老後安居大調查」,告訴我們您的想法,還可以許願開箱一探各式養生宅。元氣網邀請您透過問卷分享想法,匯集大家的經驗,或許可以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答案!動動手指頭,只要三分鐘,還可以參加抽獎~老後安居大調查 許願開箱養生宅問卷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即日起-05月31日00:00止活動贈品1.【台塩】雙效益菌粉(30包/盒) 1名2.【台塩】有福同享禮盒 2名3.【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 2名4.【台塩】活力DHA魚油軟膠囊 2名5.【台塩】保健三寶禮盒 4名注意事項1.本活動寄送地區僅限台、澎、金、馬地區,海外地區恕無法配送。2.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
-
2023-05-31 焦點.用藥停看聽
抗焦慮藥物會造成失智嗎?教授詳解抗焦慮藥的功效和副作用
我在2019-1-7發表抗焦慮藥物會造成失智嗎,讀者Jerry在2023-5-7留言:「實際上,我母親目前正服用一種抗焦慮的藥物 (Sepirone) 作為對抗失智的藥物組合之一;假使我沒記錯,當初醫生說該藥物主要是用來對抗癲癇,但我母親之前因為認知功能障礙,脾氣變得較為暴躁,所以醫生才增開此藥,期望可以降低我母親發生暴躁的機率此藥物似乎並沒有含有Benzo……」在抗焦慮藥物會造成失智嗎以及安眠藥會導致老人癡呆嗎這兩篇文章裡我有說,常用的抗焦慮藥和安眠藥是屬於苯二氮卓類藥物(Benzodiazepine,簡稱Benzo),而這類藥物是有可能會造成失智。讀者Jerry提到的Sepirone,是藥物的商品名(在台灣叫做「怡必隆」),而裡面的成分是Buspirone(丁螺環酮)。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我就用「丁螺環酮」這個成分名。丁螺環酮是在 1968 年首次合成,1975 年獲得專利,1986年上市。它原本是被開發為抗精神病藥,但後來發現無效,才轉而開發成為抗焦慮藥。丁螺環酮最近重新受到青睞,而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副作用比其他抗焦慮藥來得少。丁螺環酮被FDA 批准的適應症是「焦慮症的管理或焦慮症狀的短期緩解」,而主要是用於治療「廣泛性焦慮症 」。但是,因為它的臨床效果通常需要 2 到 4 週才能達到,所以作為急性抗焦慮藥幾乎沒有療效。這是跟Benzo非常不同的地方,因為Benzo的療效是非常快(30分鐘)。丁螺環酮似乎也可用於治療其他各種神經和精神疾病。 例子包括減輕帕金森病治療的副作用、共濟失調、抑鬱症、社交恐懼症、腦損傷後的行為障礙,以及伴隨阿茲海默症、失智和注意力缺陷障礙的副作用。儘管在使用丁螺環酮治療上述疾病之前需要進行額外的有效性研究。有關讀者Jerry所說的「Sepirone作為對抗失智的藥物組合之一」,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15年:Buspirone: Back to the Future(丁螺環酮:回到未來)。丁螺環酮是一種藥理上獨特的阿扎匹隆類(azapirone)藥物。它對治療廣泛性焦慮症有效,但對其他焦慮症無效。丁螺環酮單獨或與抗抑鬱藥一起治療抑鬱症和治療不良性反應也有效。丁螺環酮可被視為一種可以治療老年失智症患者易激惹和攻擊性行為的選擇,但還需要進行額外的有效性研究。丁螺環酮和褪黑激素可以協同促進神經生成,支持這種組合用於治療憂鬱症和認知障礙的潛在用途。2017年:Buspir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mentia with behavioral disturbance(丁螺環酮治療失智伴隨行為騷亂)。行為騷亂是失智症患者常見但嚴重的症狀。目前,沒有 FDA 批准用於此目的的藥物。 已有使用丁螺環酮的病例報告和小型病例係列。在這項回顧性研究中,我們回顧了 179 名處方丁螺環酮治療失智症行為騷亂的患者,以更好地描述療效和潛在副作用。審查了老年精神病學外展計劃中因失智症導致的行為騷亂而處方丁螺環酮的所有患者。……丁螺環酮似乎可有效治療失智症的行為騷亂。頭暈是丁螺環酮最常見的副作用,發生在超過 10% 的患者。根據 FDA 產品標籤,以下不良事件報告發生在 1% 至 10% 的患者中。中樞神經系統:夢境異常、共濟失調、意識模糊、頭暈、嗜睡、興奮、頭痛、緊張、麻木、暴怒、感覺異常眼科:視力模糊耳部:耳鳴心血管:胸痛呼吸系統:鼻塞皮膚科:出汗、皮疹胃腸道:腹瀉、噁心、喉嚨痛神經肌肉和骨骼:肌肉骨骼疼痛、震顫、無力肝臟:無黃疸的血清酶升高的個別病例此外,請看一篇今年發表的論文:Worsening psychosis associated with administrations of buspirone and concerns for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A case report(與丁螺環酮給藥相關的精神病惡化和對鼻內給藥的擔憂:病例報告)。丁螺環酮通常用於治療廣泛性焦慮症,與其他抗焦慮藥相比,其副作用較少。丁螺環酮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神經精神不良反應並不常見。有罕見的臨床病例報告表明丁螺環酮誘發精神病。我們在此介紹一個丁螺環酮惡化精神病的案例。患者初步診斷為分裂情感障礙,在住院期間接受了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在兩次不同的情況下服用丁螺環酮後,他的症狀惡化了。在第一次丁螺環酮試驗期間,患者表現出攻擊性增加、行為古怪和偏執等特徵。在患者承認將藥片藏起來以後通過鼻腔攝入後,丁螺環酮停用了。第二項試驗導致與食物相關的偏執狂症狀反復加重,並且口服攝入量大幅減少。原文:抗焦慮藥怡必隆:功效和副作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18年前罹直腸癌2期,楊烈抗癌成功,二哥卻癌逝!從發現到癌後,楊烈做了什麼?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他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摸到背直接就是骨頭而已」。楊烈血便以為痔瘡,竟是直腸癌2期楊烈是在2005年發現罹患直腸癌第2期,當時受訪指出,因長期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不定量,加上工作壓力,先是痔瘡就醫,後來開始血便,還以為仍是痔瘡問題。直到持續腹瀉,體重直降,他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才知道出大問題。楊烈當時先切除腸子裡8公分腫瘤之後,後又發現腸粘黏,又再開一次刀。楊烈今年四月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時談到當年動了二次刀,切除的腸段總長約20公分,他還表示有看過當時切下來的腫瘤,「就像一整串紫葡萄」。他後續還做了十個月的化療,手腳腫到像麵包,無法握緊東西。楊烈罹癌後開始養生,二哥卻仍不幸癌逝楊烈罹癌後才開始重視養生,不再輕忽胃腸問題,定期檢查,儘量放鬆,不熬夜,不吃油炸食物,偶爾喝一點小酒,癌細胞也沒再擴散,最近他和李冠毅正在拍攝全新台語劇《我的意外室友》。相較於楊烈抗癌成功,楊烈的二哥就沒有躲過癌症侵襲。楊烈於節目中陳述,二哥約一年前身體不適就醫竟已是大腸癌末期,二哥選擇不治療,最後住進安寧病房,並於3月26日凌晨辭世。楊烈透露二哥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當時到醫院看二哥,一摸二哥的背時嚇一跳,「因為摸到直接就是骨頭而已」。痔瘡、大腸癌的血便如何辨別?許多大腸癌患者在患病初期都有血便,但卻當痔瘡而輕忽。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的出血如何辨別?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曾受訪指出,「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延伸閱讀】「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別兩者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每2年定期篩檢揪出大腸癌大腸癌最有效的預防仍是透過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追蹤。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無侵入性,檢查前不需限制飲食,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拿採便管回家自我篩檢,只需要8個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看詳細步驟【參考資料】.名人抗癌》2期癌兩次刀 楊烈提醒勿輕忽徵兆.楊烈談二哥「一摸直接是骨頭」 曝抗癌經驗「切下腫瘤如整串紫葡萄」.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
2023-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跟攝取量有關?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3-4-6發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讀者Esther在2023-5-3留言:「這篇說得很詳盡,請問教授能不能順便討論一下亞麻籽,到底乳癌,子卵巢癌或子宮頸癌者能否食用,因為有研究說木酚素是植物性雌激素,會使腫瘤變大,但又好多號稱專家說它能抗癌。感覺很多都是動物試驗,實際的臨床實驗如何?」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7-4-6發表在NOM Magazine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我想先請問讀者,這個標題的意思是不是「攝取越多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罹患乳癌風險越高」?好,那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在「黃豆是治癌還是致癌?」這個小節裡的兩段話:「根據 2009 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多吃黃豆食品者……,死亡率與復發率相對風險最高可降低 29% 與 32%,明顯呈現反比。……2011 年也有一篇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或復發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罹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者風險較低。」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大豆或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是和乳癌的發生率或復發率,呈反比。那,為什麼標題卻用「量是關鍵」來影射「大豆攝取量是與乳癌風險成正比」呢?事實上我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有引用一篇2020年發表的論文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而它的結論是: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也就是說,「大豆攝取量與乳癌風險成反比」是從2009到2020一直維持著的科學證據。好,我們現在來看NOM Magazine這篇文章關於「亞麻籽」的部分。其中一句話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不論亞麻仁籽油或亞麻仁籽同時具有抑制乳癌腫瘤細胞生長及漫延的效果,即便是對於雌激素敏感度較低的 ER(-) 乳癌婦女。」「動物實驗中發現……乳癌婦女」!!!???當然,我知道,不論婦女或男士,都是動物。只不過,「動物實驗」所指的肯定不會是「人類實驗」。所以,動物實驗會發現婦女的乳癌風險,也未免太荒唐了吧。好了,現在可以來回答讀者Esther所關心的「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我先請大家看2014年發表的Flax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亞麻與乳癌:系統性回顧)。這篇論文回顧了一直到2013所有年跟「亞麻與乳癌」相關的研究,而得到的結論是:「目前的證據表明,亞麻可能與降低患乳癌的風險有關。亞麻對有患乳癌風險的女性的乳腺組織具有抗增殖作用,可以預防原發性乳癌。乳癌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可能降低。」我再請大家看另一篇2014年發表的Flaxseed and its lignan and oil components: can they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and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亞麻籽及其木脂素和油成分:它們能否在降低乳癌風險和改善乳癌治療方面發揮作用?)。這篇也是回顧論文,只不過它不是系統性。它的結論是:「觀察性研究表明,亞麻籽和木脂素攝入量與風險降低有關,尤其是在停經後婦女。木酚素可將乳癌和全因死亡率分別降低 33%-70% 和 40%-53%,而不會降低他莫昔芬的有效性。臨床試驗表明,亞麻籽可減少乳癌患者的腫瘤生長,而木脂素可降低停經前婦女的風險。」從2014到今年,有兩篇相關論文:2019(動物實驗):The flaxseed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decreases local inflammation, suppresses NFκB signaling, and inhibits mammary tumor growth(亞麻籽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糖苷可減少局部炎症、抑制 NFκB 信號並抑制乳腺腫瘤生長)。結論: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可以作為一種實用且有效的輔助治療來減少復發,但需要對其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為製定更有針對性的使用建議提供信息。2020(人體實驗):Randomized Phase IIB Trial of the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t Increased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萄糖苷在患乳癌風險增加的停經前婦女中的隨機 IIB 期試驗)。結論:雖然增殖生物標誌物分析顯示治療組和安慰劑組之間沒有差異,但該試驗證明使用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是可以耐受且安全的。從這四篇論文可以看出,亞麻籽似乎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抗乳癌作用,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不管亞麻籽是否具有抗乳癌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NOM Magazine那篇文章所說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是與科學證據相左。原文:亞麻籽抗癌?致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0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難減重、傷腎、增加罹癌風險?專業營養師一一破解豆漿迷思
豆漿富含優質植物性蛋白質,一直是很夯的養生飲品,喝豆漿卻存在許多迷思,包含傷腎、增加罹癌風險,甚至喝豆漿減重,反而愈減愈重。專業營養師指出,一般人喝豆漿不須過度擔心,腎功能不佳者卻不可大量飲用,避免增加腎臟負擔;乳癌或卵巢癌等女性癌友,在喝豆漿前,最好與醫師討論攝取量。至於喝豆漿減重,需懂得替換肉類等蛋白質食物,控制熱量,才可能減重成功。喝豆漿會增加女性癌症機率?正常人喝豆漿與癌症病友情況不同!蛋白質為人體重要營養素,主要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為肉類,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則為豆製品。豆漿不僅富含植物性蛋白質,也富含稱為「植物性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因此在民間有傳聞「喝豆漿恐增加女性癌症風險」。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指出,喝豆漿不會引發癌症,但已有乳癌、卵巢癌等女性癌友,是否可以喝多少豆漿?應與營養師或主治醫師討論適當的攝取量。喝豆漿會傷腎?正常人與腎功能有問題者,差異巨大!腎臟負責蛋白質的代謝,也有不少民眾擔心喝豆漿會傷腎。張斯蘭指出,腎功能不佳的因素很多,包括疾病、生活形態等,並不會因為飲用豆漿單一因素所致。但腎功能已經不佳的人,如果攝取過量蛋白質,確實可能影響腎功能,出現尿液減少、尿素氮增加等狀況,合併飲食過鹹,還可能出現電解質不平衡,不可不慎。因此,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提醒:腎功能不佳者,一天喝到1500cc豆漿,就已是十分巨量。腎功能不佳者應與腎臟科醫師討論,並計算一整天蛋白質攝取量,評估一天可以喝多少的豆漿量,避免影響到腎功能。如何健康喝豆漿?如何喝豆漿減重?張斯蘭指出,動物性蛋白質的肉類大多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一天三餐中有一至二餐,可以用黃豆製品取代動物性蛋白質,例如一杯240cc豆漿等同於一兩肉(約三根手指幅寬的肉類),也就是說,喝一杯豆漿就減少食用一兩肉。因此,從豆漿等黃豆製品攝取蛋白質,可以減少攝取肉類和飽和脂肪酸。如果想喝低糖豆漿減重,張斯蘭強調,首先要了解一份肉類和一份豆漿的蛋白質及熱量是相同的,如果一直喝豆漿,還是會增加熱量,並不利於減重。想減重的民眾,高郁雯建議,下午茶可以改喝無糖豆漿,當作是一個小點心,可增加飽足感,又能降低精緻糖類攝取。對於減重來說,關鍵在於控制熱量,豆漿本身就有熱量,必須取代肉類,才不會愈喝熱量愈多,體重反而有增無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8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透過慢呼吸 找回生命的效率
呼吸,反映一個人身心的狀態。一個人呼吸隨時是緩慢而平順,不光自己感到舒服,這種安定感也會擴散到周遭。如果經常感覺吸不到氣,那做事也往往覺得不踏實,力不從心,除了影響工作效率,人際關係也會緊張。許多朋友總覺得精力不足,卻不知道因為長時間透過嘴巴呼吸、排出過多二氧化碳,會讓體內生理環境失衡,而一點一滴消耗我們的體力和活力。有些朋友工作需要長時間說話,也有些朋友心情比較悲觀,一遇到心煩事就不自覺地嘆氣或長吐氣,還有些朋友因為慢性鼻炎而習慣張嘴呼吸,一整天下來,除了口乾舌燥,更是容易感到疲憊、休息不過來。有些過度呼吸的情況比較明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要上台演講、開會、與人爭執時,除了因為口語表達帶來激烈的過度呼吸之外,情緒的壓力也讓交感神經持續緊繃。不到幾分鐘就感覺很悶,好像吸不到氣,想用力深呼吸,卻反而更喘不過來。嚴重一點還會頭昏腦脹,手腳發麻。這聽起來很矛盾,我們活下去一定要呼吸,可見呼吸是件好事。那麼,為什麼呼吸多、而且還是把不需要的二氧化碳排掉,會帶來那麼大的障礙?一百多年前,丹麥科學家波爾(Christian Bohr,1855∼1911)從生化的角度來解答。他觀察血紅素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結合力,發現環境偏酸(通常是二氧化碳夠多,溶在水裡得到碳酸),血紅素更能把氧氣放出來,提供給需要的組織。如果我們透過嘴巴呼吸,將肺部和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過多,也就失去這個幫助血紅素放掉氧氣的條件。身體不是沒有氧氣,但都結合在血紅素上,到不了需要的組織,讓身體運作欠佳、連腦部也得不到足夠氧氣。可以說,從呼吸的調控來看,二氧化碳並不是廢氣,而是調節身體組織取得氧氣、刺激呼吸的關鍵。你讀到這裡,也可能會想問:既然如此,要如何矯正長期過度呼吸的失衡?方法很簡單,只要讓體內偏低的二氧化碳濃度回到正常。這並不是要我們去補充二氧化碳,我們的代謝無時無刻都在產生二氧化碳,不需要額外補充。我們只需要改回鼻子呼吸,讓排氣量降低,把呼吸慢下來,讓身體透過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逐漸累積,而自然修正血紅素的環境。血紅素的運作得到了正確的條件,也就可以釋放氧氣,讓缺氧的組織重新恢復運作。我透過《呼吸,為了療癒》也強調,呼吸慢下來,反而帶來最好的生理運作效率,甚至能幫助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取得勝利。說這是現代人最有效率的養生之道,一點也不為過。呼吸反映身心的狀態,反過來,一個人懂得照顧自己的呼吸,透過心態和生活習慣的轉變來調整呼吸的步調,也直接影響身心整體的運作。有些朋友會在用餐前祈禱或感恩,只要這麼做,自然會發現心安靜下來,呼吸和身體的運作不急促了,而這餐飯不光是更有滋味,也更不會為消化系統帶來負擔。這種讓生命更有效率的奧祕,正等著你親自去體會、去發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8 癌症.抗癌新知
為何永遠打不垮癌症?教授解析演化的代價及如何減少罹癌機會
我在前天(2023-5-25)發表亞麻籽抗癌?致癌?,之後有幾位讀者的回應驅使我來寫這篇文章。不過由於這些讀者的回應全文很長,所以我就只節錄重點如下:讀者1:陪伴愛妻治癌多年,…;最後很有名的主治醫師,幾乎是用擲骰子來試藥。…別再告訴自己吃啥副食品或江湖傳言吃了有效。防癌是防不住的,治癌是碰運氣的。好好地聽話~均衡飲食;用有氧操…,起居作息節奏抓穩,控制好比情緒,遠離政治話題,就可多活幾年!讀者2:我是胰臟癌三期患者,至今已一年,不是此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時候真的運氣運氣。我自己的觀念是,在經濟許可範圍內尋正規治療,保持身心平衡(飲食作息運動紓壓信仰等),至於道聽途說的偏方或保健營養品就不用費心,生病苦,治療也苦,沒必要再花錢傷身。讀者3:我最近確診breast cancer DCIS-comode type,謝謝你的文章總為大家解豁,同時也給了許多安慰,我特別喜歡你曾在文章裡說到的,世事無常,我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還有癌症真的太難說。我一開始被告知確診時實在不太能接受,但說真的細胞每天都在複製,很難完全不出錯,出錯趕上修正就癌變了…(註:Comedo-DCIS 是一種侵入前期的乳癌)兩位我最好的朋友,他們是夫妻,分別在2004和2019被診斷罹患腦癌。他們的腦癌是屬於不同種類的,但都是極其罕見,而且都是長在極其難治療的部位。儘管如此,他們在手術和放療之後,現在都過著正常的生活。那位太太最近把它們診斷和治療的經歷寫成中文和英文的文章,準備公諸於世。我很榮幸被她邀請修訂文稿,而也就因為如此我看到她這麼說:「看完放射科報告後的那個晚上,我心裡有個憤怒的聲音在尖叫,“什麼……又來了”! “這太不公平了,在我們夫婦身上發現兩個極其罕見的腦瘤?機會是什麼?天哪,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才會受到這樣的處罰?” 」(註:他們夫妻是這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生活起居也非常健康)我在網站剛成立一個月時(2016-4-25)就發表了「打垮 癌症」,目的是要指出,我們永遠打不垮癌症。為什麽打不垮?我們人體大約有37兆個細胞,每個細胞的「基因體」由大約30億對的核苷酸組成,而每天約有2兆個細胞的「基因體」要全部複製一次。以人的平均壽命為70歲,那一個人的一生就會有70x365x2兆x30億的機會,「基因體」複製會出錯。用生物學術語,「錯」就是「突變」。不管是「錯」還是「突變」,聽起來都很負面。但其實不然。因為,如果「基因體」複製永不出錯,那就不會有生物演化。就是因為有「錯」,才會有演化。還有,人類的演化是受到病毒的催化,而其中之一的代價就是癌。所以,只要有人類,就會有癌。而這也說明,為什麽我們花了大量的人力與金錢,對癌的治療仍然是杯水車薪。也就是說,無需怪罪西方醫學無能,也不要輕信治癌廣告的吹噓。(註:請看治癌廣告的虛實。)我們雖然打不垮癌,但可以選擇過健康的生活,來減少得癌的機會。如果得了癌,及早切除,也有可能治愈。我在網站成立一週年時(2017-3-27)又發表了癌:為什麽是我,目的是要引用一篇剛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論文來支持我「永遠打不垮癌症」的論述。這篇論文是發表於2017-3-24,標題是Stem cell divisions, somatic mutations, cancer etiology, and cancer prevention(幹細胞分裂,體細胞突變,癌症病因學和癌症預防),作者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主任Bert Vogelstein博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們需要繼續鼓勵人們避免會增加患癌症突變風險的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 然而,由於這些隨機 DNA 複製錯誤,許多人仍會患上癌症,因此在仍然可以治愈時,更好的方法來及早檢測所有癌症是迫切需要的。」他所說的,跟我比他早了一年所說的,是大同小異:「我們雖然打不垮癌,但可以選擇過健康的生活,來減少得癌的機會。如果得了癌,及早切除,也有可能治愈。」原文:永遠打不垮,演化的代價: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朱光恩曾胖到110公斤,靠168斷食瘦25公斤!養生靠固定重訓,出國旅遊調劑生活
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5年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有年輕化趨勢。專精於大腸鏡檢查的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政府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2年1次公費大腸癌篩檢,年輕族群也不可輕忽,尤其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更應定期做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養生祕訣/斷食減肥 固定重訓 常出國旅遊近年許多人瘋168斷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是其中一員,目前他回到85公斤左右。朱光恩是易胖體質,最胖曾到110公斤,不過,他並非刻意執行168斷食,而是工作型態讓他自然執行,也發現短暫的斷食可減少胰島素分泌,對身體有益。朱光恩每天早上8點上班,早餐會喝杯黑咖啡及水,直到中午12點才用午餐,晚上8點後不吃東西只喝水,並於晚間11點就寢。不喜歡外食的他,大多自行料理,常使用小電鍋、蒸鍋、烤箱及微波爐做菜,像蒸蔬菜、蒸魚肉,撒點鹽巴作調味,煮個白飯就完成一餐;他愛吃義大利麵,也會自製義大利麵醬。朱光恩每周上2次健身房重訓,維持骨骼、肌肉量,也會用跑步機維持心肺功能。飲食、運動是重要養生方法。對朱光恩來說,旅遊更是最棒的生活調劑,過去只要有3天以上休假,常一人飛出國旅遊,他曾走訪非洲、南美洲、中美洲、歐洲等,因為曾赴日求學,最喜歡到日本旅遊。除了是大腸鏡專家,朱光恩也喜歡設計塗鴉,今年兔年診所的「昕新向榮」紅包袋,上頭的小兔子由他親自操刀設計,500個特製紅包袋廣受喜愛。朱光恩自揭有潔癖,要求東西一定要放在固定位置,像放筷子的方向、微波爐不能歪等,就是喜歡整體整齊感。他也將這習慣帶到工作中,像一天要洗數次手,做檢查前工作盤中的超音波探頭針頭、紗布或藥物,必須朝向同一方向,長短粗細也要按順序排整齊,工作起來才順手,也增加病人安全。累積經驗 病人是最好老師前來健檢的民眾多半是消費者心態,認為花了高額費用健檢,要求自然會比較多。不過,對朱光恩來說,無論是受檢者還是病人,「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師」,病人願意信任醫師,將自己的大腸交給醫師檢查,醫師在檢查中有機會學習、累積經驗,實屬珍貴。朱光恩9歲移民阿根廷,念完醫學院後取得美國醫師執照,1994年返回台灣行醫至今,曾赴日進修,跟著工藤進英教授學大腸鏡一人操作法,並將技術傳回台灣廣受推崇。喜歡聊天 醫病關係良好大腸形狀九彎十八拐,執行大腸鏡檢查,對醫師來說具有十足挑戰,也是讓朱光恩如此著迷的原因。每個人的腸子形狀都不同,且同一個病人每一年的腸子也可能不同,如果飲食、排便習慣改變,或有開腹腔手術導致腸沾黏,都會增加大腸鏡檢查難度。從小在國外長大,造就朱光恩洋派性格,個性活潑、喜歡聊天,常與病人成為好友,不少醫師憂心的醫病糾紛,他幾乎沒遇過。以大腸鏡檢查來說,病人的責任是把大腸清乾淨,醫師責任是做好檢查,他事前會花時間跟病人衛教、溝通,病人了解後配合度都很高,藉此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就能避免糾紛。朱光恩在新光醫院任職29年,一路從住院醫師當到主任,也擔任新光健檢中心主任10年,3年前接下昕新診所院長一職,讓他深感壓力。民眾健檢是「候鳥型」,大多是3年回來檢查一次,因此診所要上軌道,至少要3年時間,正巧診所成立時,碰上新冠疫情大爆發,當時幾乎沒有受檢者,有1年時間是「硬撐下去」,所幸解封後漸露曙光,健檢人數也回流。定期開會 凝聚員工向心力診所與醫院規模不同,經營模式有很大差異。朱光恩表示,醫院有許多部門可協助分派工作,診所得院長親自管理,診所內50名員工平均35歲,是年輕的團隊,他會透過定期開會凝聚向心力,也樂於向年輕人學習,打造優質環境,才能讓受檢者安心。朱光恩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內科學、消化系醫學、消化系超音波及相關治療手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全大腸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現職:昕新智慧診所院長‧學歷:南美洲阿根廷國立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合格‧經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內視鏡檢查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大腸癌發生率台灣居世界第一,發生年齡層下滑中,提醒年輕族群、有家族史者,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篩檢、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西瓜可壯陽、降血壓?中醫公開西瓜功效,「這類人」不宜多吃
步入夏季,氣溫炎熱,西瓜成為最受歡迎的當季水果,但台語俚語「暗頭仔吃西瓜,半暝仔反症!」,警告民眾不要在晚上吃西瓜,這是真的嗎?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西瓜屬於涼性食物,腸胃功能較差的人確實不宜在晚間吃瓜,建議餐後立即食用,幫助消化,補充水分。適量食用西瓜可消水腫 這類人應減少食用國外研究發現,西瓜含有「瓜氨酸」,可以使血管放鬆、充血,具有壯陽、降血壓等效果。此外,西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鉀可利尿,促進水分排除,改善排尿不順、尿道炎及水腫等。從營養學觀點來看,西瓜含有大量水分,以及豐富維他命C,清涼解渴,不過,糖尿病患及腎功能不全者均不宜多吃,一旦攝取過多糖份,恐影響血糖控制,以及增加腎臟代謝的負擔。吃西瓜吃太多恐腹瀉 西瓜功效中醫這樣看至於傳統中醫如何看待西瓜?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認為,吃西瓜不能貪快、貪多。陳潮宗表示,西瓜的果實性味甘、寒、無毒,具有有清暑、瀉火、泄熱、收澀汗液等作用,夏季食用,清涼解渴,效果類似中醫名藥「白虎湯」,所以被比喻為「天然的白虎湯」。但因西瓜過於甘寒,如果脾胃較虛弱,一下子吃太多,就容易引起腹瀉。另外,晚間如果吃了太多西瓜,水分攝取太多,就易有頻尿、夜尿,以致半夜多次醒來上廁所,影響睡眠。再者,正值生理期、易手腳冰冷的女生也應該適量食用。建議在午餐後、運動過後食用,消暑、助消化,且補充水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以水果取代正餐反而助長脂肪 營養師教你夏天水果如何吃得健康.果汁、蔬果汁、果菜汁有營養?營養師:別濾渣,把握3重點也助養生.他天天喝「這種果汁」,喝到需洗腎!腎臟病、糖尿病患 吃水果宜忌整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吃的保健食品會殺死你?保健食品可能衍生的長期風險為何
我在2023-4-4發表胡蘆巴:有研究證實降血糖膽固醇嗎。讀者Elliot當天就在回應欄裡提供兩條相關資訊,而隔天他和另一位讀者Deerhsu也做了一些關於保健品的有趣對話。我把他們的留言拷貝及翻譯如下:Elliot:肝膽專科醫師 Dr Abby Philips 對於胡蘆巴風險之論述作為輔助參考。個人看待保健食品/成分的觀點「評估效果前,先探討風險。」肝膽科、毒物科、免疫科醫師大概對保健食品的危害特別有感,特別是草本類。Can Your Health Supplements Kill You?(你的保健品會殺死你嗎?)Elliot:天然、草本的保健食品/中草藥,如同藥品,副作用、毒性分析、風險評估、安全劑量等需一併列入綜合考量,例如:胡蘆巴之肝毒性。一點補充分享。The Dangers of Herbal Supplements: A Case of Acute Liver Injury From Fenugreek(草藥補充劑的危險:一例胡蘆巴引起的急性肝損傷)。結論:葫蘆巴是一種植物性補充劑,傳統上被推薦用於增加哺乳期婦女的乳汁產量,以及作為抗氧化劑、抗炎劑、抗糖尿病劑和低膽固醇血症的眾多健康益處。儘管已經提出了許多好處,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了毒理作用,胡蘆巴的毒性仍在繼續增加。已經注意到肝毒性,包括壞死、肝炎和早期肝變性,尤其是在高劑量時。(版主加註:這是2018年發表的案例報告,患者是一名34歲女性)Deerhsu:不能當成日常飲食的草本皆不可取!誰會沒事吃樹枝樹皮樹葉呢,所以中草藥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視為食物(枸杞…),感冒才吃桂皮桂枝,好了立刻停藥,因為藥就有毒性,柴胡治肝反害肝,即便炮製過也不宜日常服用,古代皇家性命金貴動不動喝湯藥反而短壽。Elliot:食與藥的關係,個人一點小見解分享。任何成分在食材原型下攝取,一般而言風險較低,健康效益也經常優於經由保健食品攝取。例如綠茶融入生活用喝的,長期而言有些許健康好處,但是綠茶萃取保健食品,卻是有不少急性肝衰竭的案例紀錄。薑黃(黃色咖喱主成分)、葫蘆巴(棕色咖喱主成分)融入咖喱與Masala料理中,也是健康飲食與美味料理的一環,但是作為補充劑,肝毒性的紀錄也都有臨床記載。枸杞入菜或泡茶,中醫上(姑且不談科學嚴謹性)記載了不少滋補功效,而且入菜很萬用又好吃,但最近常在全聯超市看到枸杞精、枸杞濃縮飲、枸杞錠等保健食品,尚無相關有危害的證據,但個人避而遠之。類似食與藥的關係例子多到數不完… 可能也是我的偏見,Michael Pollan 那句經典箴言 “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吃原型食物、不要吃太多、植物性為主)我銘記於心。保健食品多是主打某某成分高劑量/高單位,民眾也期待劑量越高越有效、CP值越高,然而 too much good stuff 背後卻存在未知、長期等衍生風險。各種食材,似乎在原型下攝取都有一定程度長期性的助益,然而,加工(濃縮、萃取、水解、蒸餾、提煉、炮製、賦形、分子結構改變等)製成各種(高劑量/高單位)保健食品(先不論成分是否屬實,抽檢大多與標示不符)後,則一併視為藥品,評估其劑量、副作用、風險、毒性、交互作用,不是那麼地安全無害。急性肝衰竭及腎衰竭的病理報告裡,不受管制的保健食品(特別是草藥類)常態性地是主要致病原因。您說的「藥就有毒性,不宜日常服用」確實如此,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評估利弊,而非自行日常服用,然而這個藥也包含保健食品。版主加註:最後這句話裡的「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評估利弊」,本應是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也是有信譽的醫療網站裡常看到的建議。可惜無奈,現今有很多無良醫師本身就在大力推銷各式各樣毫無保健功效(可能還有害)的保健品。版主加註:請看《食力》發表的新消費者與品牌爭相擠入!破1600億的保健食品大餅如何做大?原文:保健品會殺死你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4 養生.保健食品瘋
柏格醫生是真的醫師嗎?柏格醫生的評價如何,又有哪些爭議?
我在前天(2023-5-4)發表燕麥會越食越多病?,指出網路上流傳的「燕麥有害論」是幾位網紅杜撰出來的,而其中一位就是所謂的「柏格醫生」。這位「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系列影片的主角其實並不是醫生,而是chiropractor(脊椎按摩師,整骨師)。讀者Elliot寄來一個影片Dr. Eric Berg gets fact-checked(Eric Berg 整骨師被事實核查),指出Eric Berg引用的文獻內容與言論之謬誤,令人瞠目結舌的誤植引用與誤導宣稱,以及分不清LDL-C和LDL-P, 也分不清血清膽固醇和膳食膽固醇。以下是Elliot的後續留言:事實查核系列 (by Gil Carvalho, MD, PhD)(註:該頻道之利益衝突聲明「拒絕一切品牌、商品、贊助、薦證」等盈利目的之合作)*Michael Greger, MD #純素飲食*Eric Berg, chiro #生酮飲食*Paul Saladino, MD #純肉飲食*Sten Ekberg, chiro #生酮飲食 #CleanseDiet/排毒飲食這幾位僅是誇大不實程度太高以及影響力巨大的名字,這類極端飲食/流行飲食的網紅/醫濕們泛濫成災,舉例:Eric Berg, DC,單是英語頻道既有上千萬粉絲訂閱,其他語種(包括上百萬粉絲的華語)加總起來更是難以想像,Berg 算是源頭級的影響力(謠言產地),各語言、各地區、各背景、各平台,尚有更多擴散推廣他言論的網紅,友人笑說「無可奈何下,棄療也是一個選擇。」 #SciComm個人小小的觀察,最高訂閱數與點擊率的商學網紅醫濕 BaD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裡,DC 整脊師(民間認證)、ND 自然療師(民間認證) 為最大宗,隨之是走鐘的 (board-certified) MD 醫師、(board-certified) DO 醫師、PhD 博士/研究者,GP 全科醫師、MPH 公衛研究者相對之下,比較謹言慎行,也最「網不紅」。網紅營養濕裡,也是相當混亂,營養療師/教練(民間認證)、營養師(民間認證)、運動營養師(民間認證)、合格註冊運動營養師(部分國家)、合格註冊膳食營養師、合格註冊臨床營養師、營養科學研究者,整體概觀,可信度大致上從低~高。另,中醫濕、合格註冊中醫師、藥劑生、合格註冊藥劑師、PharmD 藥學研究者,卡在醫師~營養師之間,有良與無良的皆廣泛存在,民眾要在利用權威偏見 (authority bias) 的「眾師們」裡分清黑白、識讀資訊,確實不易。註解:民間認證,俗稱「花錢買文憑/證書」,裡頭不少訓練僅僅是遠端的「函授」、「線上」,頒發「入學許可」、「結業證書」,連「文憑」都不是,更別說是「學位」。網紅收入來源,主要分成高:自營賣商品(保健食品/保養品/盈養品等)/線上服務(諮詢/檢測/課程/訂閱/會員費/遠距醫療等)/經營媒體帝國中/高:業配/贊助/薦證/代言/廣告/電商導購/聯盟行銷等中:媒體/活動/節目出場費(形象製造商機)/主持費/影像出版品的權利金等中:科學研討會出場費/封口費/喉舌費/撰稿費等(遊說製造輿論)低:社群平台的流量廣告費分成、出版品版稅、Patreon群眾小額捐款支持*部分科學家兼網紅,也有製造研究結果出版的"顧問"業務,販售懷疑,製造科學與輿論間的混淆/模糊地帶*自營線下服務從高到低都有,高的有直銷/非必要手術/高階健檢療/醫美/自費醫療陷阱/開精品超市賣魚/無毒等,低的有增加點自家小診所健保門診費/賣菜/各種小生意*也有很多網不太紅是做開心、使命、慈善、公益、回饋、教育、良心/信任感、交朋友的非盈利內文提及的 Eric Berg 的路線主要是來自於保健食品販售(&各國經銷商)、還有諮詢服務/課程會員費與訂閱費柏格醫生的保健食品在華語世界裡,無論是臺港澳中星馬都有上架通路、跨境代購、一頁式購物(陷阱),甚至是區域經銷商(台灣總代理:柏格健康有限公司,統編:29075726)。隨便亂搜就一堆!台灣及台灣離島:選超商店到店(無宅配)。香港:選宅配(無超商店到店)。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請到蝦皮賣場購買。PS. 拿膳食膽固醇攝取的資料文獻來解釋血清膽固醇含量,忍住不笑有點難捏,一千多萬名粉絲都沒有點進去“稍稍”瞄一眼嗎?!相關文章:桂格麥片含除草劑,但是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燕麥難吃?因為你不會煮燕麥越食越多病?美國心臟協會強力推薦原文:柏格“醫生”被事實核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4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鹽激盪精彩食滋味!健康加一「碘」 營養均衡補充礦物質
現代人講究健康,飲食強調少鹽少油,但是再鮮美的食材,烹煮過程若總是清燙、少了加鹽提味,吃起來感覺平淡無奇!過度減鹽,可能引起缺鈉、缺碘問題,碘是有助於維持甲狀腺激素的正常分泌,及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神經肌肉的功能。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已提出建議,不同年齡階段應各有每日適當攝取,補充身體所需的碘量。不加鹽就健康? 小心隱藏的「缺碘」危機不吃鹽比較健康嗎?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還有碘、鉀、鎂等礦物質,不僅提升食物的風味,維持正常的基礎代謝,食用過多過少都不好。WHO建議每日攝取鹽量低於5公克,坊間所推廣的「低鈉飲食」,即以減鈉為目標,除了減鹽、少鹽,其實可以用低鈉鹽取代一般食鹽,烹調風味不減。不少人在家做菜時,以為只要少放點鹽就夠了,但是其他調味品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再加上民眾三餐外食、外送比例漸高,容易吃進過量的精緻加工食品,包括罐頭、香腸、火腿、醃漬品等,隱藏的鈉含量都不低!減少鹽分攝取是養生保健之道,台塩生技的「減鈉含碘鹽」降低約50%鈉,並以鉀取代部分鈉,減少鈉攝取與補充鉀的不足。另一款「氟碘鹽」可補充食物中攝取不足的氟量,保護學齡孩童牙齒,幫助牙齒健康。食鹽裡加氟 透過飲食來預防蛀牙什麼是「氟碘鹽」呢?在食鹽中添加含有一定比例的氟化物和碘即稱為氟碘鹽;當氟化物攝入人體,經由代謝後,氟化物會被傳送到牙齒及唾液中,在牙齒表面產生保護作用。根據統計,國內5-6歲幼童蛀牙盛行率為79.3%,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目標10%,衛福部除了目前採兒童塗氟及大臼齒窩溝封填外,亦開放市售食鹽添加氟化物供民眾選購。一般食物的含氟量大多是微量,食鹽裡加氟可藉此補充不足的氟量,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每天適度補充氟鹽。碘為有助維持正常基礎代謝與生長的重要營養素,市售鹽品種類眾多,部份未加碘,除需限碘的族群以外,長期吃無碘鹽可能會導致碘攝取不足。做為國內精製食鹽的產製者,臺鹽從傳統日曬法產鹽優化轉型為引用海水經由電透析濃縮再蒸發結晶,採用物理方式提煉並濾除雜質及重金屬取鹽,臺鹽的食用鹽產品供應平穩,精鹽銷售佔整體市場約8成,可稱之「鹽老大」,一系列含碘海鹽、氟碘鹽、美味含碘鹽、減鈉含碘鹽等產品,讓身體輕鬆無負擔。聰明飲食,就從吃對調味品開始,選購食鹽時,注意看是否有碘、氟等成分標示,為健康調味多一「碘」。
-
2023-05-22 焦點.健康知識+
抗老化醫學是什麼?抗老化醫學有科學依據嗎?教授這麼說
讀者Johnny Wu在2023-4-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好,想請問一下,最近有看一本書,是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著作,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素疲勞,想請問教授這個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謝謝教授」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腎上腺疲勞」,我已經在前天發表。請看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個醫學神話。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這個單位名稱是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簡稱A4M。它是由兩位整骨師(Osteopath)Robert Goldman和Ronald Klatz創建於1993年,而主要的業務是認證所謂的「老化醫學專科醫生」(獲得認證的醫生每年要繳324美元的會員費)。但是,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這兩個正規的醫學會都不承認A4M這個組織以及它認證的醫生。由此可見,「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是畫虎爛。醫學期刊Gerontologist(老年醫學家)在2003年發表The war on “anti-aging medicine".(“抗老化醫學”之戰)。它的文摘的第一句是:老年醫學界的主要成員最近對抗老化醫學發起一場戰爭,試圖詆毀(discredit)他們認為是欺詐和有害的產品和療法,並將他們的研究與他們認為的抗老化運動偽科學區分開來 。這句話裡的「欺詐和有害的產品和療法」以及「抗老化運動偽科學」,指的就是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洛杉磯時報在2000-5-8發表Troubling Record for Anti-Aging Doctors(抗老化醫生令人不安的記錄)。它的第一段是:研究老化的主流醫生一直對美國抗老化醫學會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該組織的醫師認證標準不夠嚴格。本報對 50 名身為學院成員的加州醫生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種批評。根據委員會記錄,截至 4 月下旬,在 A4M 印刷和互聯網目錄中列出的 50 名醫生中,有 12 人受到至少一次州醫療委員會的紀律處分。紐約時報在2007-4-15發表Aging: Disease or Business Opportunity?(老化:疾病還是商機?),其中一段是:自從 15 年前芝加哥的兩位整骨師 Ronald M. Klatz 和 Robert M. Goldman 創立該學院以來,該學院已將其教學發展成為一個利潤豐厚的企業,聲稱擁有 20,000 名會員,運營著一個網站,授予「抗衰老再生醫學」認證的全球公約和醫學教育計劃。在此過程中,該學院也一直成為批評的焦點,被嘲笑是庸醫或炒作,並將該學院貼上醫學和法律似是而非的標籤。CNN 在2011-12-18發表(2016-12-14更新)The risks of anti-aging medicine(抗老化醫學的風險)。其中一段是:事實上,抗老化不是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認可的專業,這意味著醫生不能正式獲得委員會認證。然而它有自己的專業協會,即美國抗老化醫學會 (A4M)。這篇文章也列舉下面三個抗老化醫學的風險:一、危險的激素療法:抗老化醫生武器庫中最大的武器是隨意開出荷爾蒙處方。這個概念是,如果你讓一位 60 歲的女性複制她 20 歲時的荷爾蒙環境,她會覺得自己像 20 歲,這本質上是喝幼兒血的想法。二、時尚診斷:新的抗老化流行語之一是腎上腺疲勞。該綜合徵背後的理論是,慢性壓力會導致腎上腺激素的產生減少,從而導致疲勞和睡眠問題。但是,雖然有一種叫做腎上腺功能不全的合法疾病,腎上腺疲勞卻是一個虛假的診斷。更重要的是,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糖尿病和器官功能障礙。三、推銷保健品(Pill-a-palooza)。 許多抗老化醫生以非常高的價格出售他們自己的營養保健品系列。這是一個比可卡因毒販獲得的更高的利潤。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表明抗老化補充劑不起作用。此外,它們在出售前不需要獲得 FDA 批准,因此無法保證它們是安全或有效的。中國日報網(China Daily)2012-2-2發表US group accused over cancer fraud(美國團體被控癌症欺詐)。它的第一和第二段是:中國致力於傳播科學知識的組織「科學松鼠」的成員Li Qingchen醫生週四表示,美國抗老化醫學會 (A4M) 一直在使用未經批准的癌症療法來欺騙中國患者。李補充說,美國癌症協會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 A4M 使用的癌症治療對癌症患者有益。從這些論文和新聞報導可以看出,所謂的抗老化醫學只不過是一個為了騙錢而創立的偽科學。原文:抗老化醫學是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2 養生.聰明飲食
小滿過後暑氣漸熱,多吃「這七種」蔬果可消暑養生
小滿的節氣意象,過往「祭三車」祈禱稻穀豐收小滿,象徵稻穀漸漸結實飽滿,雖仍未成熟,農夫可以想像未來作物成熟之景,帶來豐收的盼望。2023年「小滿 」已於5月21日到來,此時會跟著進入梅雨季。過往的民間習俗會在小滿「祭三車」,三車指的是水車、牛車、絲車,農夫配合節氣依時耕作,紛紛踩水車「搶水」用於灌溉,同時透過祭拜水車、牛車祈禱水源豐盛,耕作順利,稻穀能夠順利成熟豐收。「小滿雨水相趕」,台灣正好進入梅雨季節,農委會建議農友們,最好能疏排溝渠、清理雜草,減低梅雨期間作物的損失。小滿養生重點:袪暑利濕,吃苦護心防上火建議可以吃一些苦類蔬菜,這類蔬果通常是「甘涼」或「甘寒」,來順應節氣養生,這樣一來濕氣就不會滯留在人體中,可以提振精神和維持人體的氣血舒暢。營養師建議小滿過後,為消除暑氣,可以吃以下幾種食物進行養生:黃瓜:清熱解暑天氣漸熱,吃黃瓜很解暑。黃瓜性寒涼,水分也特足,爽快又清熱。很多人不吃把黃瓜把,嫌棄它口感澀,沒水分,其實黃瓜中含有較多的苦味素,尤其是尾部,能降火、開胃,吃的時候可千萬別把它扔掉了。另外,黃瓜中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脂肪的吸收,想瘦身的人可以適當多吃些。蒜薹:溫通活血蒜薹是小滿時節應季蔬菜,有溫中下氣之效,適合這個季節給身體補充陽氣。雖然天熱了,但有些人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這是胃寒的表現,吃些蒜薹有溫補的作用。另外,蒜薹中還含有辣素、大蒜素,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櫻桃:養胃祛濕小滿櫻桃熟,酸甜可口的櫻桃可以益脾養胃,祛風勝濕。櫻桃富含鐵元素和維生素C,適量食用有養顏潤膚之效。另外,櫻桃中維生素A含量較高,用眼較多者吃些很好。推荐一款冰糖櫻桃飲:櫻桃洗淨榨汁,調以冰糖當飲料喝,能養胃,對食慾不振、腹瀉也有一定的食療作用。苦瓜:清熱解暑中醫有「夏吃瓜」、「夏吃苦」之說,苦瓜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暑,明目解毒之功。涼拌苦瓜最為簡單,不管是燒、炒還是涼拌、煲湯,只要能把苦瓜做熟且不失「青色」,都能達到去火的目的。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薏苡仁:祛濕健脾薏米又叫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具有利水、健脾、除痺、清熱排膿的功效。薏米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泄瀉、消化能力減退,體內有「濕氣」的人群尤為適宜。薏米最好的吃法: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粥喝或研末沖服。竹筍:吃苦嘗鮮,促進排便綠竹筍是除苦瓜外是典型的「苦味」蔬菜,富含纖維和蛋白質,能防止便秘、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綠竹筍最好的吃法:跟排骨一起燉湯,可吸附油脂,減少攝入的油脂量。蕪菁(大頭菜):祛濕解毒蕪菁是中國傳統蔬菜,中醫認為具有開胃下氣、祛濕解毒的作用,用於改善食積不化、消渴之用。通常將肉質莖進行醃製,醃制後的大頭菜呈黃褐色,甘鹹適中,脆嫩可口,生吃、炒吃均可。大頭菜最好的吃法:切絲與豬肉共炒,味道鮮美。參考資料:橘世代:節氣小滿習俗「2件事」必做!4生肖財運大爆發元氣網:入夏第二節氣小滿 營養師建議吃這5種食物最養生農委會節氣資料
-
2023-05-21 焦點.健康知識+
心情低落、常覺得累是腎上腺疲勞?腎上腺疲勞是不是一種病?
讀者Johnny Wu在2023-4-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好,想請問一下,最近有看一本書,是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著作,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素疲勞,想請問教授這個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謝謝教授」「腎上腺素疲勞」應該是「腎上腺疲勞」(Adrenal Fatigue)才對,而完整的說法是「腎上腺疲勞症候群」(Adrenal Fatigue Syndrome)。我用「腎上腺疲勞」做搜索,搜到下面這兩篇文章:早安健康 2022-2-12:40歲體力卻像80歲的腎上腺疲勞,7超級食物助修復。它的第二段是:「日本抗老化學會專門醫本間良子指出,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能幫助人應付壓力,並消除會造成傷害的自由基。但是,長期承受壓力、作息不正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過多的食品添加物,都會加重腎上腺的負擔,導致腎上腺疲勞,並出現失眠、暴躁、荷爾蒙失調等症狀。累積過多無法消除的自由基,也會提高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風險。」Heho 2022-1-19:心情低落、常覺得累?造成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三部曲。它的第二段是:「腎上腺疲勞症後群是21世紀的文明病之一,最早是由美國自然療法權威威爾森(James L. Wilson)博士提出,腎上腺的功能是幫助身體對抗壓力、調節免疫系統和維持體內礦物質濃度的內分泌腺體,所以當一個人處於極大的身心壓力下,會導致腎上腺的運作機制失調,產生疲倦、嗜睡、焦慮、失眠等症狀的腎上腺疲勞症後群。」啊!自然療法!問題就出在這裡。請看我發表的自然醫學:既不自然,也不科學十大癌症“自然療法”有關「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我們來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16年:Adrenal fatigue does not exist: a systematic review(腎上腺疲勞不存在:系統評價)。這項研究針對 58 項「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研究做了系統性的回顧,得到的結論是:本系統評價證明,沒有證據表明「腎上腺疲勞」是一種實際的醫學狀況。 因此,腎上腺疲勞仍然是一個神話(myth)。2018年:We are tired of ‘adrenal fatigue’(我們厭倦了“腎上腺疲勞”)(註:tired也有疲勞的意思,所以跟fatigue相映成趣)。它的文摘是:非專業媒體上有許多文章討論腎上腺疲勞的存在和診斷不足(under-diagnosis)。 腎上腺疲勞的支持者指出,由於反覆的壓力源,數百萬人的腎上腺活力不足(under-active),導致許多非特異性症狀,如疲勞、失眠、關節痛和體重增加等。在迄今為止的研究中,提出的評估腎上腺疲勞的方法產生了相互矛盾的結果,並且評估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的方法常常不合適。此外,只有少數研究實際檢查了 HPA 軸。目前的證據不支持腎上腺疲勞的存在或補充劑對支持腎上腺功能的作用。美國的內分泌協會(Endocrine Society)在2022-1-25 發表Adrenal Fatigue,其中一段是:「腎上腺疲勞」一詞已被用來解釋一組據說發生在長期精神、情緒或身體壓力下的人身上的症狀。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疾病。醫生擔心,如果您被告知患有這種疾病,可能無法找到並正確治療您症狀的真正原因。此外,所報告的腎上腺疲勞治療並未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並且可能很昂貴,因為保險公司不太可能承擔這些費用。哈佛大學在2020-1-19發表Is adrenal fatigue “real"?(腎上腺疲勞是“真的”嗎?),其中一段是:許多網站都提到如何診斷和治療腎上腺疲勞。然而,內分泌學會和所有其他醫學專業不承認這種情況。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醫學狀況。傳統醫學和補充醫學之間的這種脫節增加了挫敗感。Cedars-Sinai 醫院在2018-1-16發表Debunking Adrenal Fatigue(揭穿腎上腺疲勞)。它的副標題是:腎上腺疲勞是指我們的腎上腺因壓力而過度勞累並停止產生我們需要的激素,包括皮質醇。這是一個醫學神話(myth)。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討論。原文: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個醫學神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0 養生.抗老養生
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你有沒有想過,生活的苦患,如「生老病死」的四苦,其實並不是按照我們常認為的時間順序一一來臨?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著作《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中,提到,「生老病死」經常被連在一起提及,但其實,按照時間循環來看,僅有「生老死」這三個狀態是必然會發生的。「病」這一狀態,實際上並不一定會發生。人擁有老來無病、活到老健康到老的潛能「死」之前不一定接的是「病」。我家鄉就有很多健康的高齡師父,口齒比我清晰,連做大禮拜動作都比我敏捷。我們學養生、研究預防醫學,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能走上健康衰老(Healthy Aging)這條路,比較自然的這條,而非相對辛苦,病逝的那條。這有可能嗎?怎麼不可能。如同花開花謝、草木零落,在自然界中,真正染病凋零的花草樹木,所占的比例其實很低。當然不幸被「植物殺手」帶回城市裡沒養好養死的,那因病枯萎的比例就會來得高一些。與病為伍還是走向健康?你的思想決定你的未來開啟洞察真相的智慧吧!你會更清楚地觀察到,「生病的不一定都是老人,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會生病。」是病還是福?人心裡面對老的看法,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自己老後生活的走向。無論如何,從現在開始請儘量往好的那方面去想、往健康那方面去想,別往病的那方面去想。尤其是疑神疑鬼,被確診出某某病還好開心,這就有些顛倒了。超越基因限制,自己的人生劇本自己安排不能生怪鄰居、不健康怪祖先,不經訓練的人心,在不如意時,常不自覺會去找替罪羔羊來揹黑鍋。如此這般幫自己脫罪,除了暫時心情上好過一點,並沒有任何實質益處。怪遺傳不好、怪基因不好,滿腦子都是不好不好,那還真的好不起來。碰到任何狀況,請開始練習別責怪他人,為什麼要練這個?你先不抱怨不責怪,不用這些妄念和障礙遮住自己的雙眼,慧眼能打開,你將會看到希望和方法。以現今最先進的遺傳學來說,透過情緒管理、心念轉化、飲食調整、睡眠優化等等從心態上、從生活習慣上、從心靈維度升級上去改良自己,你可以讓你的細胞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再生、超越傳統基因侷限。這並非癡人說夢。突破基因贏得健康,無解疾病只是小菜一碟臺灣農業科技很先進,我們就以這個為例,你隨便去找一種經過品種改良後抗病力更優異的農產品,你會發現整個菜市場滿滿都是這樣的「資優生」,這些植物們早已突破了前幾代的基因限制,變得產量更多且更能適應環境。同樣的意思,三十年前無解的「絕症」,到了今天,很可能只是「小菜一碟」,拿著健保卡到醫院,甚至不用額外花太多錢,就能輕鬆解決。與其把頭腦花在怎樣脫罪、怎樣去怪罪他人,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改良、如何優化、如何精進,改一改思考途徑,縱使以往有再多惡習、遺傳多麼不好,你也很有可能「跳過疾病」,往優雅慢老的路上走去。不生病、呼吸著、快樂著,那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老來是寶,不管活到幾歲,你都是很有用的在西藏,老人是很珍貴的,他們是經驗的寶庫、幫大家開智慧的導師,因此備受禮遇,我們都很珍惜跟老人家說說話的機會。反觀在臺灣,我常常會聽到,「唉,我老了,沒用囉」、「你這沒出息的傢伙,一點用都沒有」、「只會花錢,都沒有賺錢,我真是沒用」……,關於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太陽底下每天都被提起,被人家這樣罵,有人會自信心低落、自責,也有人總喜歡拿著這幾句來罵人。如果你遇上了,那正好藉機來練練「情緒管理」與「心念轉化」,累積自己老後不生病的本錢,並提升自己轉病為福的功力。自認無用?來看看你如何像森林中的神木般珍貴遇到人家說你沒用,男性常常是特別氣憤,這時候你心裡可以這樣想:「我有沒有用,關你屁事」。優雅一點的,「他人之惡,不上我心。」自然一點的,「森林裡那棵歪歪的樹,還不是因為樵夫以為它『沒用』,所以沒砍,所以才變成千年神木的呀!」說到樹,大家都知道,人靠氧氣活的,樹是靠二氧化碳活的,正好相反,你排樹吸、樹排你吸,全天下生命都是這樣子互相依存的。所以啊,別老認為自己沒用,你光是站在樹下呼吸幾口,對樹木來說,那都很有用。同樣的道理,你賺我花、我賺你花,錢水才會流通嘛!貨幣的英文叫「Currency」,而水流、潮流、電流這些以流動為特性的都叫做「Current」,字首都是一樣的。有人賺、有人花、有進有出,這樣不是很符合自然規則嗎?若因為賺錢花錢這種事,去指責他人或者自責,那也是沒有必要的事情。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延伸閱讀:.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好好排心毒,很多病痛可免除!醫曝:預防疾病從清除三毒開始.用古老藏傳呼吸法養生!醫教打通左右氣脈,預防八萬四千種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室友花數萬買狗不顧,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甘做狗爸:送上學、陪出遊「花費跟養小孩沒兩樣」
對於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五十七歲何宗勳來說,飼養哈士奇犬「吉心」,是個美麗的錯誤。室友花錢買狗卻不顧 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起初還以為養到一隻瘋狗,從沒看見識過如此瘋狂,喜歡拆家、拆沙發的毛小孩,只要牠到過的地方,幾乎可用「滿目瘡痍」、「戰爭過後」來形容。但一晃眼六年過去了,沒有結婚的他早將「吉心」當成女兒,成為無怨無悔的狗爸爸。六年前,當時室友花了數萬元,買下一隻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小狗,聽聞此事時,著實讓長期致力動物權益、推廣以「認養取代購買」的何宗勳氣憤難平,因為這與他動保理念背道而馳。但沒多久,室友撒手不管狗事,丟給何宗勳照顧,沒想到,養著養著,就養出感情。俗稱二呆的哈士奇犬破壞力驚人,有如拆除大隊,「吉心」才幾個月大,何宗勳就見識過其恐怖威力,每次回家時,客廳臥室慘況有如颶風過後。每次回家,打開大門之前,總要先深呼吸,忍住性子,迎來一場場震撼教育。盡管嘴中常罵著「消渣某」、「瘋女兒」,但「吉心」早已成何的心頭肉,難以割捨。送上學、陪散步 花費跟照顧小孩沒兩樣「吉心」是何宗勳生命中的第一隻狗,生性自由的他,從沒想過自己人生會被小孩給綁住,且甘之如飴。每天下午四點至五點是「吉心」固定外出解放的時段,何總會想辦法趕回家,牽著散步。如果下午剛好開會,他常緊盯手錶,隨著時間逼近,而焦慮不安,擔心「吉心」忍尿忍出問題來。為了讓「吉心」個性更穩定,不要亂咬東西,何宗勳花錢送牠參加狗狗安親班,由於狗學校在淡水八里,除了學費,還得加上交通車費用。此外,還得騰出時間,帶著狗女兒旅遊、美容、游泳,每月花費至少兩萬多元,他說,「這費用跟照顧小孩沒兩樣」。不婚不生 與狗的感情宛如親子關係何宗勳說,五歲之前「吉心」為麻煩製造者,但現在人狗之間培養出特殊默契,只要狗女兒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就能知道狗女兒想些什麼?準備做什麼?例如,牠前腳多撥幾次,就代表想請老父親按摩、馬殺雞。何宗勳表示,之前談過幾段感情,但終究還是分手,不了了之,現在每天下班後,抱著毛茸茸的大毛球「吉心」是佳紓壓妙招,他也可感受與毛小孩之間的生命連結,宛如親子關係,內心充滿了愛及寧靜。現代社會離婚比率愈來愈高,即使在一起,也可能同床異夢,很難擁有幸福、長久的婚姻生活,何宗勳說,這正是他選擇與「吉心」過日子的原因,與人類相較,狗狗想法單純,也不記恨,對於飼主的愛「單純質樸」,且不求回報。積極推動寵物相關議題 希望能看著牠安老一般來說,大型犬壽命頂多為十三、四歲,算算「吉心」應該還可活上六七年,為了讓自己活得比狗女兒還久,何宗勳在飲食及生活型態上更為養生,也常強迫自己多運動,一定要看著牠安老。一想到「吉心」可能早他一步先走,何宗勳就開始焦慮,他說,「屆時一定會哭得很慘。」。為留下珍貴回憶,他常幫狗女兒拍照片,還在臉書開了「吉心」粉專社團,不時貼出可愛照片,訂閱人數達一兩千人,點擊數遠勝於主人。但因「吉心」屬於品種狗,這也讓他常遭網友攻擊批評,「為何不領養浪浪,而是花錢購買毛小孩?」對此,何宗勳說,「吉心」走了之後,他會繼續養毛小孩,但那時就不會選擇品種狗,而會領養土狗、米克斯。何宗勳表示,從事動保運動已十二年之久,在養了「吉心」後,將「愛屋及烏」四字發揮淋漓盡致,最近六年來積極推動寵物公園、寵物交通、寵物旅宿評鑑,及動物緊急用藥、老狗照護、攻擊犬不當處理等相關議題。貓狗成為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何宗勳觀察最近幾年社會現象,貓狗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可以沒有另一半,但一定家裡一定要有毛小孩,因此,愈多愈多的老人家養狗遛狗,而不婚、獨居的中年男女,或單身同志朋友們臉書貼文、貼照片,主角並非自己,而是家裡的胖菊貓、賓士貓,或笑到眼睛、耳朵瞇成一直線的柴犬,或是走路扭著屁股的短腿柯基。●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失婚背債千萬,游筑棊打拚20年活出自我!愛貓相伴療癒獨居的她.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奉獻糖尿病防治半世紀,台大前院長戴東原辭世!7、80歲都還在行醫,熱情從未退
【2023/05/16編註】國內糖尿病醫學領域大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戴東原,今天(16日)上午8時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4歲。戴東原也是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元氣網》帶大家回顧這位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半世紀的醫者,專訪當年78歲都沒打算「退休」,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相關新聞】台大前院長戴東原今晨辭世 一生致力糖尿病、家庭及老人醫學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記者鄧桂芬╱專訪 圖╱杜建重攝影、戴東原提供,原文刊載於2017-09-06聯合報】記者在約訪時間提前抵達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還埋頭在辦公桌前工作,三點一到,準時開門親切迎接。提及醫療工作,行醫已逾半世紀的他雙眼發亮、講話中氣十足,看不出高齡78歲,更沒打算何時「退休」,只笑著拋出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道盡他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冷門新陳代謝科 愈研究愈有興趣戴東原非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是法界人士,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執教,後轉任司法院服務,但已故的外公張山鐘是屏東縣萬丹鄉名醫。戴東原說,外公在古厝開診所,因醫術高超,病人把外公當神崇拜,診所門庭若市,每天至少有200位病人就診,還有民眾相信舀取古厝院內的井水配藥吃,病很快就能痊癒。這讓每次放暑假到外公家玩的他,留下深刻印象,高中畢業前夕,獲保送台大醫學院的機會後決定從醫,不追隨父親,一路走到現在。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不過選擇走新陳代謝專科,並非他最初的興趣。戴東原說,他在台大醫院當總醫師時,對心臟科及胸腔科很有興趣,當時恰巧有一位新陳代謝科教授請他協助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他心想「既然老師看得起,就當跑腿吧!」並且因緣際會到日本參加泛亞洲國際糖尿病研討會,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型會議,才激起他對新陳代謝科的興趣。但當時新陳代謝科算冷門科系,醫學研究不多,對糖尿病的處治也有限,有同儕笑他選新陳代謝科是為了讓日子比較好過,「但不是這樣啦,有心學習的話,愈深入研究就愈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42歲開始投入醫院行政工作後,還堅持在第一線看病、做教學研究的原因之一,「不動手會癢啦!」他大笑。啟動共同照護網 照顧弱勢獨居者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三名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再加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戴東原說,糖尿病防治經多年推廣,民眾認知仍有限,不清楚血管或神經受損等併發症與糖尿病相關。以仁濟醫院為例,位處萬華區,是台北市老年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少的地方,國小後就失學的民眾占了五成,因對慢性病沒概念,藥袋上的囑咐看不懂,服藥還會自行中止或減量,飲食與運動也難配合。尤其萬華的獨居長者特別多,施打胰島素有時劑量拿捏不準,「長輩不怕,但我們卻緊張死了,擔心他發生意外。」不過只要控制得宜,了解飲食的醣類代換,只要認識七到八成,糖尿病就能獲得不錯控制。開辦「身心活化站」 無所不教「為教居民識字,我撩落去(台語)了!」戴東原10年來在仁濟院開辦「身心活化站」,創立「生活文字班」,請講師免費教民眾識字,有時學看交通號誌,有時學看歌曲歌詞,邊唱歌邊學,讓民眾能順利搭公車或捷運到醫院看病及辦手續,到銀行寫金額時,也不會再把國字「大寫」誤認是將阿拉伯數字寫大。他擔心民眾不知道「身心活化站」是什麼、什麼時候招生,特別請院內的社會服務室同仁走進社區「拉客」,不分年齡及經濟能力,有興趣的街友也很歡迎,希望民眾多識字,增加自我生活功能。身心活化站也提供高齡者體適能訓練、傳承藝術、音樂活化大腦、樂活學3C等課程,希望預防長者失能失智或延緩病情,並增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此外,仁濟醫院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上午,也會舉辦「克糖對話」,10年來每場均由戴東原親自主持,聘院內外專家及同仁進行專題演講,預留時間和病友進行雙向溝通。有時演講內容還會超過糖尿病衛教範圍,例如教導民眾如何促進呼吸、骨骼與關節的健康、預防跌倒等。「一步一步慢慢教,對病人一定有幫助。」戴東原說,他看病、做教學研究、做行政工作、做慈善救濟,每天工時10小時起跳,下班後腦筋還要繼續動。但每天這麼忙,必須忙得有意義,這不是要受到多少表揚或得到多少獎狀,而是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否則就只是「無頭蒼蠅」。看診耐心解說 讓病人感受誠意戴東原說,醫師要具備誠心、耐心與細心,病人會知道你的誠意。他看一名病人平均8分鐘,醫囑會手寫標示「1、2、3」講清楚,一旦發現病人不懂,一定會請衛教師再花15分鐘以上詳談。有許多病人多年來和戴東原合作得很好,例如有一名60歲老病人,從2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後就看他的診,每天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幾乎每天爬山當運動,雖曾置換人工膝關節,改換健走當運動,糖尿病史32年來保持零併發症,令他十分欽佩。戴東原因曾到國衛院服務二年,減少門診次數,有病人一時找不到他。當他到仁濟醫院服務時,回鍋的病人向他說:「醫師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讓他很感動。戴東原行醫51年來都和糖尿病友在一起,聽過許多的飲食與運動課程,讓他「萃取」一套養生方式。戴東原說,他因椎間盤突出曾接受復健治療,且上了年紀也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只要下班有空,一定會去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走路,走完回家再加上一點體適能運動。前一陣子因天氣太熱,他選擇在家開冷氣繞著客廳走路,「雖然說來有點糗,但一定要動啊!」此外,戴東原也曾是一名癮君子,25年前的某天,他看診的倒數第二名病人,一邊抽菸一邊走進診間,他念病人「看病還抽菸?菸抽完再進來!」結果他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後,放鬆得拿菸出來抽,卻被上一名病人看到,大喊「醫師你也在抽菸啊!」讓他覺得很糗,卻也痛下決心戒菸,好好保養身體。因應長照政策 規畫未來藍圖戴東原說,他接受最多考驗的就是從事行政職務,尤其是成大醫院營運前,為了籌備教學人力,借用台大醫院景福館二樓一半空間做教室,請台北的醫學中心教授就近教學,一方面安頓醫學生,一方面策畫醫院開張,還要晉用人力及採買設備,壓力很大,回家次數少之又少。「還好當時四、五十歲,比較有幹勁啦!」因應國家推動長照政策,戴東原已規畫仁濟院未來藍圖,除了擴展現有的食物銀行、獨居老人送餐、老人關懷與急難救助服務,還要再辦食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健。至於已提供有十年的居家護理及居家醫訪服務,去年一年服務了2200人次,希望未來兩年內服務人次增加到3000,再逐步提升到7500人次。戴東原說,很多人笑他,七、八十歲了還要策畫醫療及社服事業,太太也會抱怨他把工作當娛樂,孩子也曾埋怨成長階段沒有他的陪伴,「但這已經是習慣了,且到了我這把年紀,也不會再去計較工時和待遇。」「老實說,有一點功夫的人,很少沒在做事的。」戴東原說,他還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推展長照來努力,到了該休息的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告一段落。【27屆醫奉獎】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記者羅真/即時報導,原文刊載於2017-09-23聯合報】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燕麥可以降膽固醇,但會升高三酸甘油酯?教授這麼說
讀者Hyman在2021-11-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問我「貧血的人是不是真的不能吃五穀米」,而我已在2021-11-22發表貧血不適合吃五穀米?,回答了他的問題。Hyman寄給我的那篇文章是2010-2-1發表在《康健雜誌》的五穀雜糧夯!5種人吃錯更傷身。這篇文章含有很多錯誤資訊,所以我今天就來討論其中之一的「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首先,我需要把這篇文章的相關部分拷貝如下(「他」指的是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章):【他尤其對現在風行的燕麥相當憂心。燕麥雖然是很好的穀類食物,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但一些人體實驗的研究報告卻傳出,燕麥雖然可降低總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LDL),但不能降低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一種),反而可能升高三酸甘油酯。廠商在宣傳燕麥相關產品時打著降膽固醇的優點,不盡然全對,「有誤導之嫌!」他不客氣地說。例如,一篇發表在2007年《營養學期刊(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發現,經過6週時間,每天吃6克β聚葡萄糖(燕麥所含的可溶性纖維)的實驗組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相比,壞的膽固醇降低較多,但和一開始做實驗相比,有些實驗組中的受試者,三酸甘油酯反而增加很多,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受試者的三酸甘油酯都下降。同時,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三酸甘油酯變化,有顯著的統計意義,意謂,真的「差很大」。「再吃下去會爆!」江文章拉高聲量提醒,至少三酸甘油酯高的人應考慮不吃燕麥,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為已經遇到好幾個人吃燕麥想降血脂,結果三酸甘油酯反而升高的例子,他在國際研討會上一有機會就力言,也曾主動跟業者溝通,希望業者不過度渲染燕麥的效果,並希望產官學界正視這個問題,好好研究。】首先,這段話裡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一種)」實在是很荒唐。三酸甘油酯也叫做三酸甘油脂,而它們是由三條「脂肪酸」與「甘油」結合而形成的化學物質(也就是俗稱的「脂肪」)(請看下圖)。由於脂肪酸的骨幹是一條「碳鏈」,而「碳鏈」是可長可短(下面圖片裡的虛線是代表不同長度),所以三酸甘油脂(即「脂肪」)的種類是非常繁多。請看MCT油真的這麼好嗎?。但是,膽固醇則就只是一個單一的化學物質(分子式是C27H46O),而且是完全不同於「三酸甘油脂」(請看下圖)。我們俗稱的「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並非是因為有不同的膽固醇,而是因為有不同的蛋白質(負責運送膽固醇)。請看胡扯膽固醇的專家及白麓論壇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主題影片。由此可見,《康健雜誌》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就沒資格來討論「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不管如何,《康健雜誌》這篇文章所說的研究是Concentrated oat beta-glucan, a fermentable fiber, lowers serum cholesterol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adult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濃縮燕麥 β聚葡萄糖是一種可發酵纖維,可降低高膽固醇血症成人的血清膽固醇)。請注意,這項研究的實驗組並非如江文章教授所說的「吃燕麥」,而是「吃β聚葡萄糖」。所以,把「吃β聚葡萄糖」說成「吃燕麥」,已經是很不恰當。還有,這項研究的對照組也並非如江文章教授所說的「沒有吃燕麥」,而是「吃葡萄糖」。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裡的三酸甘油酯實驗數據是疑點重重。為了讓讀者看到全貌,我把這部分的原文拷貝如下:Triglycerides increased 0.09 ± 0.1 mmol/L (mean ± SEM) in the treatment group(from baseline of 1.9 ± 0.1 mmol/L), but this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0. Triglycerides fell 0.2 ± 0.1 mmol/ L (mean ± SEM) in the placebo group. The triglyceride chang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30).從這段原文就可看出,三酸甘油酯也只不過是從1.9 mmol/L上升至1.99 mmol/L,也就是不到5%。可是,江文章教授卻說「增加很多」。還有,「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0」是什麼意思?唯一的解釋是寫錯了。再來,對照組的三酸甘油酯是下降了0.2 ± 0.1 mmol/ L,也就是超過10%。可是,吃葡萄糖怎麼可能會讓三酸甘油酯下降如此之多?難道說,葡萄糖竟然可以是控制血脂的良藥?唯一的解釋是實驗數據錯了。如果我是這篇論文的評審,我一定會將它退回,要作者重做這部分的實驗。事實上,論文的作者很顯然是有自知之明。在整篇論文裡,Triglycerides這個字也就只出現在拷貝的那段文章以及相關圖表裡。它既沒有出現在Discussion(討論),也沒有出現在Abstract(文摘)裡。這就表示,論文作者認為Triglycerides的相關數據是有問題或不重要,所以不需要討論,也不需要放在文摘裡。他們甚至就只在標題裡說「降低膽固醇」,而不說「升高三酸甘油酯」。今年(2021年)5月有一篇關於燕麥的臨床研究論文才剛發表。它的標題是Serum Metabolomics Reveals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Oat Consump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a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Population(血清代謝組學揭示食用燕麥降低膽固醇作用的潛在機制:一項在輕度高膽固醇血症人群中的隨機對照試驗)。這篇論文在文摘裡就指出「燕麥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水平,而三酸甘油酯水平則沒有變化」。在我看過的幾十篇關於燕麥的論文文摘裡,沒有任何一篇說「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原文: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