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2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基因
共找到
2441
筆 文章
-
-
2022-12-30 醫聲.癌症防治
救命癌藥竟需自費百萬 唐玲:比我辛苦的病友怎麼辦?
「我們真的是很無助的一群,如果藥物真的有幫助,卻因為經濟能力而無法使用,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很多癌友生活比我辛苦,他們該怎麼辦?」女星唐玲憶起抗癌過程的艱辛,泣不成聲。罹患胃癌至今已三年,她除了開刀切除3分之2的胃,經歷8次化療,去年因癌細胞轉移而切除雙側卵巢及子宮附件,今年更自費百萬購買治療用藥。目前病情獲得控制,唐玲說,自己還能走、能吃、能喊救命,就出來替病友發聲,希望弱勢病友不要因為經濟困窘而失去活下去的機會。「癌症真的很可怕、又要人命,癌友妻離子散、傾家盪產的情況時有所聞,生活、經濟、身體全都崩潰,面臨前所未有的震盪。」唐玲說,在罹癌之前,癌友就像普羅大眾一樣,認真生活、工作,生病絕非願意,但也不能怪罪任何人。她在演藝圈打拼22年,好不容易想要退休卻赫然發現癌症,「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想到這裡,唐玲再度落淚。熬過8次化療 卻發現卵巢轉移曾自詡有鐵胃的唐玲說,「別人緊張就胃痛、火燒心,我都沒有。」2019年一次練舞時拉傷,服用止痛藥後胃部不適,她在醫師建議下照了胃鏡,才發現罹癌。化療期間,唐玲受盡折磨,過敏讓她全身多處發癢、長水泡,手腳麻、關節痛的情形也時常發生,甚至整隻手都舉不起來。嚴重的頭暈也讓唐玲每次下床都感到天旋地轉,被迫暫停工作。2021年底,因單側卵巢腫大,醫師懷疑是癌症轉移,安排開刀切除。經檢驗確認是胃癌轉移的庫肯勃瘤,醫師正式宣告病程已是四期。許多研究都顯示四期胃癌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療效較佳,是近期癌症治療趨勢。唐玲表示,因為費用動輒2、3百萬,且健保不予給付,她曾嘗試申請臨床試驗,希望取得用藥機會,但因額滿未能參與。最後她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先追蹤觀察,同時整理財務,當癌症復發時再把積蓄拿來自費免疫治療。名列十大殺手癌症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台灣全癌別的五年存活率約53.9%,肝、胃、食道等消化道癌,卻遠低於平均值;胃癌與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更是分別名列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8名、第9名。劉桓睿說,由於胃癌早期症狀包括胃痛、噁心,或類似胃食道逆流之症狀等較不具特異性,患者病識感較低,不容易發現罹患胃癌。多數患者在診斷確立時已是晚期,癌細胞或已發生轉移,無法藉由腹腔鏡或外科手術切除。免疫治療名列國際指引 台灣健保卻不給付劉桓睿指出,目前胃癌的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標靶藥物僅有一款,但患者需具有HER2陽性之致癌基因變異才能獲得給付,比例僅約5%至8%,意即超過九成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也沒有辧法透過健保給付使用到更新的免疫藥物來治療胃癌。劉桓睿表示,歐美治療指引皆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晚期胃癌亦觀察到在一線治療時使用免疫治療合併療法的療效優於現有化療。由於免疫藥物的治療機轉,係藉由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消滅癌症細胞,目前免疫治療被列為第三線用藥,患者必須先使用過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才得以使用,等於是患者免疫系統在經過一、二線治療後已孱弱不堪,才會使用免疫治療,這也有可能導致療效不佳。病團:盼新藥納保,助患者及早用藥「創新藥物應接軌國際,給予一線醫師選擇的機會。」劉桓睿說,在臨床上常聽醫師提及,若患者使用既有治療療效不佳時,會建議患者藉由自身商業保險,直接使用免疫治療,副作用減少,這讓患者可在治療期間兼顧工作、維持收入,對於年輕或身負家庭經濟重擔的病友而言,是很大的幫助。病友團體會希望政府能給予現今治療選擇有限,存活率偏低的癌別更多資源,讓癌友擁有一絲活下去的希望。劉桓睿直言,以胃癌來說,依國健署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109年個案人數為4,257人(含胃腸道基質瘤),屬於人數較少的癌別,對於健保財務造成的衝擊較低,其中有不少病友是藍領階層,「這群病友以勞力換取收入,相當辛苦,希望政府給予支持。」
-
2022-12-30 癌症.肝癌
遠離肝癌 防治B肝3須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
肝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每年新診斷個案約有1萬1000人,死亡人數近8000人,其中肝癌死亡病患中約7成是B肝帶原者,推估每天因B肝導致肝癌死亡約15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B肝帶原者只知要保養肝臟卻不知要追蹤,一旦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會進入「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提醒民眾掌握3個「B」須要,包括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遠離B肝不苦惱。「B肝衛教大使」前女籃國手錢薇娟說,她從小在球隊因例行檢查得知自己是B肝帶原者,在醫師衛教下,瞭解B肝是造成肝癌最大原因,因此長期維持每半年做腹部超音波和B肝相關檢查,降低疾病惡化甚至癌變的風險,她相信掌握自我健康才能繼續從事熱愛的運動。賴基銘表示,國內1986年起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B肝帶原率持續降低至0.5%,但B肝疫苗政策啟動前的「疫苗斷層世代」,年齡37歲以上的190萬人B肝帶原者,不少人沒有持續追蹤。義大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許耀峻指出,義大研究團隊回溯分析1017名罹患肝癌的B肝患者後,發現762位病友於罹癌前B肝均未曾接受治療,這些患者於門診就醫、專科診療、肝指數檢驗、腹部超音波檢查等都顯著較低,顯示疏於追蹤。另255位診斷肝癌前曾接受B肝治療的患者中,181位已患肝硬化,意味雖有治療,但時機已過晚。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以為B肝病友未到肝硬化、肝發炎指數輕微異常或身體無症狀,就不需要治療。但許耀峻說,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DNA會嵌合到人體的DNA,破壞病人基因穩定性,直接致癌,因此,B肝病毒導致肝細胞癌化過程,可能在慢性感染初期就已開始。許耀峻表示,當病毒量愈多,引發肝癌風險愈高,對B肝帶原者來說,若未持續追蹤,並於適當時機介入治療,慢性B肝患者進展到肝硬化或肝癌的終生風險為25%至40%。「遠離B肝威脅,一定得『先知道』。」國健署長吳昭軍說,109年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45至79歲民眾終身可以篩檢一次,目前已超過百萬人接受篩檢,其中B肝陽性率約12%,提醒國人應善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服務,透過早期發現、提供適當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減少致癌風險。
-
2022-12-30 養生.聰明飲食
2022超級食物第一名竟是「它」!蛋白質比黃豆高,富含60種營養素,可入菜還能當中藥
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飲食健康,讓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都有著高支持度,2022年被票選的超級食物TOP10中,第一名竟然是「浮萍」!除了可觀賞,還能食用跟當作中藥,來看看浮萍的營養價值及如何食用跟入藥。2022超級食物 第一名竟是「浮萍」全球女性時尚美容雜誌《柯夢波丹》公布的「2022超級食物」排名,第一名的超級食物竟是「浮萍」。沒有想到吧!平常在池塘邊看到的水生植物浮萍,不僅能觀賞,還能吃,更能當作中藥使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浮萍蛋白質比黃豆高 且富含纖維浮萍的營養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其他超級食物,根據德國及印度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一種特定的浮萍—Wolffia globosa,具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45%成分是蛋白質,比率高於黃豆的36%。浮萍除了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富含鐵、葉酸、膽鹼、維生素B12、omega-3脂肪酸和所有9種必需氨基酸等60多種營養素。有助於降血壓、降膽固醇,有益人類心血管健康,並能改善胰島素和糖水平的調節。 專家表示,將浮萍乾燥後磨粉,可成為高蛋白(含量68%)食品,而且富含纖維。浮萍可食用 也能當作「中藥」根據採訪中醫師賴睿昕報導,浮萍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食材,經常被用來當作蔬菜食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嘗起來類似菠菜,可以生吃跟煮湯都非常適合。浮萍也具有藥性價值,能製成藥散、藥丸、藥膏,可以內服、外用。賴睿昕表示,浮萍性寒、藥性屬辛,為辛涼解表藥,歸經於肝經、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發散的作用,可透疹、祛風、止癢、利水及消腫;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浮萍主風濕麻痺、跌打損傷、口舌生瘡、目赤翳膜。浮萍可為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 是過敏者佳音浮萍的一大優點是它具有相當中性的味道,加進各種食譜內不會影響食物的美味,可嘗試將它添加到沙拉、冰淇淋、醬料、麵包、三明治、蛋糕、湯類、麵食中。雖然營養價值高,大量生產卻須克服一個問題。由於浮萍生長在水中,具有吸水中的化學物質的特性,生長過程會直接接觸水源中的雜質和污染物,因此必須確保浮萍來自安全無虞的水源地才可安心食用。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浮萍粉或可取代牛奶或黃豆製成的乳清粉,當作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浮萍粉的好處是原料無基因改造疑慮,且不含麩質和乳糖,是過敏者佳音。據估計,隨著全球人口增加,未來30年的糧食需求將增加70%,生長快速、到處可養的浮萍可能成為解決糧食危機的妙方。
-
2022-12-30 癌症.其他癌症
蛋蛋的哀傷!睪丸變大但不會痛,要緊嗎?醫教2招自我檢查防睪丸癌
男性蛋蛋變大可別沾沾自喜,若會痛可能為其他疾病,若不會痛很有可能是睪丸癌。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建議,若有發現到睪丸變大,可以自己稍檢查一下,或盡早就醫檢查,以防睪丸癌。睪丸變大、腫脹常見4原因,不痛的小心有可能是睪丸癌! 程威銘醫師首先指出,睪丸變大、腫脹常見不外乎4腫原因,包括因發育不全使腹水降至睪丸,或因淋巴阻塞使血循不佳睪丸出現滲液,使睪丸積水的「陰囊水腫」。腹腔肌肉的孔洞過大,使得腸道掉進至陰囊,使得陰囊腫大的「疝氣」。以及細菌從尿道口、輸精管入侵感染至睪丸,或如結核桿菌等透過血液感染至睪丸的「細菌感染」,這三者皆有可能出現疼痛,而較為棘手、讓人擔心的就是睪丸癌。 睪丸癌常見症狀:腫大、不痛。醫:出現腰痛可能已癌轉移 為什麼會出現睪丸癌?程威銘醫師表示,睪丸癌是較為少見的男性癌症,大多出現在年輕男性身上。從目前醫學研究來看,多與化學接觸、輻射接觸有關,但確切形成原因不明。家族史、基因是否會有相關影響也尚待研究。 睪丸癌的常見症狀:一般而言,睪丸癌大多以無痛的睪丸腫大表現,可能摸到硬塊。不過其發展速度較快,腫脹速度也快,因此若有腫大、且日漸增大傾向,應更加提高警覺,少部分族群可能因過度腫大而壓迫、拉扯出現疼痛。也有一種睪丸癌是因淋巴癌轉移所致,為全身性的疾病,睪丸為其中一處,此類型則多發生在中高年齡層,另會有體重減輕、發燒、疲倦等症狀出現。 睪丸癌若出現轉移:睪丸癌若是到了晚期、出現轉移,因為睪丸的血循會直接回於腎臟,容易轉移到腎臟附近的後腹腔區域的淋巴結,就有可能因為壓迫此處神經、脊椎、大靜脈血管等,出現腰痠、腰痛、下肢水腫等症狀。 睪丸變大但不會痛,要緊嗎?醫教2招自我檢查防睪丸癌! 正因為睪丸癌通常只有腫大症狀出現的關係,程威銘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洗澡、洗睪丸時就可摸摸自己的睪丸是否有腫大或硬塊。又或是性愛時,另一伴也可觀察。有所疑慮時,男性朋友也可以用驗孕棒測試自己的尿液,若為陽性,有罹患睪丸癌的可能,因為睪丸癌會分泌些蛋白組織,因此有被驗孕棒測試到的機會。 治療睪丸癌要切除睪丸嗎?醫:通常要,但別太擔心 程威銘醫師表示,睪丸癌是較容易發現的癌症,普遍來看治癒率也高,約可達9成,通常進行手術治療後便可痊癒。手術治療視情況可能部分切除,也可能單顆切除,不過因為另一顆還保留著,因此這情況不會使得無法造精。而睪丸和陰莖雖為一體,但互不影響,也不會影響勃起功能。 少一顆睪丸該怎麼辦?不過確實是有可能因為缺少一顆睪丸影響心理,進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等問題,因此也可和醫師討論放進「義睪」進入陰囊,不會有造精功能,但可改善外觀,避免缺一顆影響心情。剩下的正常、健康的睪丸就得好好保護,若再出問題,便真的可能影響生孕、使得不孕。 可能影響生孕的時候怎麼辦?若是較晚期、出現轉移等需要化療等其他治療,可能影響到另一顆正常睪丸的生殖功能;或是兩顆睪丸都有癌症需同時切除;少部分的族群可能需進行後腹腔淋巴結廓清手術,是有可能影響到交感神經,進而使得能正常勃起卻無法射精。這類情況醫師通常就會建議先進行儲精,以為將來生孕先作準備,其後再進行手術治療。 他睪丸癌不願動手術,腫成像顆排球:程威銘醫師也分享幾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是發現自己睪丸異常前來就診,經檢查發現是睪丸癌,建議手術治療,不過該案例無法跨過心坎,因此沒有治療、後續也再沒消息,但2.3個月後,睪丸腫得像顆小排球一般,已造成生活不便,此時才進行手術治療,所幸後續並無大礙,患者也痊癒。 他愛愛時,女發現有蛋蛋的不對勁:另一案例,是因為和女伴性愛時,因女伴會有較多的前戲,進而發現案例的睪丸和以前所接觸過的不大一樣,因此建議案例檢查,經檢查後發現睪丸癌,因而救了案例和睪丸一命。 日常多多留意蛋蛋的悲傷,發現異常盡早就醫助防癌! 程威銘醫師提醒,睪丸癌雖較不常見,但不代表不會發生,現在睪丸癌治癒率高,男性民眾日常多留意,如有察覺蛋蛋變大別沾沾自喜,盡早檢查,以利還給自己和蛋蛋的健康。 《延伸閱讀》 .男不孕40%有精索靜脈曲張!未必會痛,4徵兆早檢查增懷孕率! .蛋蛋痛、睪丸痛怎麼辦?醫指6可能,久坐也會,4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9 醫療.骨科.復健
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嗎?一次搞懂關節炎,教你如何預防跟治療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症,進行性的病變導致關節軟骨變質且引起關節週邊或軟骨下方贅生骨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聯,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關節炎(secondary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統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而是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只在局部關節構造,主要在關節軟骨面、軟骨下及骨骼邊緣,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很淸楚的是年齡的老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也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尤其是末端指節(DIP),甚至腫塊形成(Heberden’snode)。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負重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日也操瞑也操》,造成關節軟骨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的傷害破壞程度有其相當的影響。而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包括:體重、姿勢正確與否及關節穩定度與否均有絕對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原則通常歸類有:(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的治療流程如: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x光檢查意外發現者),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其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良或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經由口服藥物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症狀缓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品,如葡萄醣胺製劑、軟骨素、膠原蛋白等可以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顕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是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以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目前健保有給付注射但有其規定條件,未達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等級之患者,經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說關節炎在第三級以內才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有給付半年五針、三針、一針各種針劑型,也有一年一針型製劑供病人選擇使用。另外有健保給付之自費品項如PRP(plateletrich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有生長因子功能,抽身體週邊血,經過特殊離心機處理,得到濃縮血小板血清,注射入關節內,其作用在活化瀕臨死亡的關節軟骨細胞。這些年來的統計約略優於玻尿酸,目前還有兩者混合製劑(玻尿酸加血小板濃縮血漿)可以使用。其他尚有羊膜粉製劑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均未有確切的效果。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上的製劑均需要作關節內注射,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除了感染的可能性外,易引起因異物進入關節造成不適感,甚至疼痛。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各種手術治療方式,當然限於x光尚未達第四級有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其一為關節鏡手術,淸除發炎滑膜及關節內雜物,甚至可做關節成形術,但是手術效果仍需追蹤,也值得商確。其二為截骨矯正手術,也就是高位脛骨截骨術,它可以配合玻尿酸及PRP使用,延長本身關節使用壽命約十年,滿意度約七成以上;其三為幹細胞軟骨再生治療,包括軟骨細胞培養植入及自體脂肪幹細胞培養軟骨細胞植入,目前仍為衞福部特管辦法規範,效果滿意度約七成。至於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活動行走,而需要做關節重建手術,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但人工關節各廠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近年來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以有更好的關節活動範圍頗受好評。手術方式也因器械進步傷口變小,關節內肌肉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健快速及滿意度高。電腦輔助導引導航手術更是最近的亮點,可以有更準確的手術導引而減少出血量,減少病患輸血的合併症。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常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關節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長期過度使用或是短期間內的過多操勞,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是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正確的保健方式,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子》,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讓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是助行器輔助,減輕關節壓力,也避免因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是散步,也可以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有復健物理治療、配合醫師的指導,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
2022-12-28 癌症.乳癌
魔術子彈登場,精準殲滅乳癌細胞靠「這招」!
晚期乳癌病友想延長生命,有了新的希望!由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結合標靶藥物、化療藥物,能精準鎖定、擊殺癌細胞、特定蛋白質,不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因此比傳統化療毒性小,且副作用較少,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這也讓乳癌病友在抗癌戰爭中勝算大增。在台灣,每天有大約7.3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女性癌症死亡率來說,則是第三名,當乳癌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近16年來,乳癌死亡率上升20%,這些數據顯示,乳癌正嚴重威脅台灣女性的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情況多樣化,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乳癌治療選擇多, ADCs對於晚期乳癌病友的幫助是什麼?●ADCs與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有什麼不同? ●哪些乳癌病友可以參考ADCs治療選擇? 目前,乳癌的治療策略取決於雌激素(ER)、黃體素(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其中HER2陽性的病患占了25%-30%,一旦癌細胞帶有大量HER2基因,就會變得很兇惡,不僅癌細胞的繁殖能力增強,腫瘤生長較快、較容易轉移、復發,對藥物,也常產生抗藥性,病患即使接受傳統化療等療程,辛苦從化療地獄重生,未來仍面臨高復發、高轉移風險。此外,在乳癌類型中,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反應的三陰性乳癌則占了10%-15%,治療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當HER2陽性病患進入晚期階段,過去治療選項很稀少,隨著「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這些病患的選擇變多,讓生命更有機會延續下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劉良智表示,經過臨床追蹤20年的經驗來看,HER2陽性病患若手術搭配標靶藥物,存活率可達8成,而創新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HER2單株抗體、化療藥物,可將帶細胞毒性藥物精準投放至腫瘤細胞,發揮最強殺傷作用,因毒性精準投放,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病患的生活品質較不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右乳有硬塊 拖到癌末嚴重肺積水 她抗癌逆轉人生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 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療意願到底新式精準治療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此治療意願低落,常因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當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魔術子彈兼具標靶和化療優點 治療成效更佳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對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精準擊殺效果,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形容,ADCs精準命中腫瘤時,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後即玉石俱焚,周邊細胞也跟著遭殃。談到治療副作用,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延伸閱讀: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精準命中+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此外,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ADCs療法還具備了「旁觀者毒殺效應」。饒坤銘解釋,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精密導引,藥物成分不但能直接命中腫瘤目標,「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研究顯示,即使癌細胞只帶有少量特定蛋白質,理應不在標靶、化療藥物攻擊範圍,但藉由ADCs療法,可誘發一連串反應,並殲滅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治療效果也提升許多。事實上,乳癌愈早發現診治,存活率也愈高,葉大成也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並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治療策略三大指標: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在抗癌的過程中,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而許多病友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常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導致沒有機會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甚或萌生放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對於醫療費用,不同的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每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作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患延伸閱讀: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想瞭解更多乳癌治療及術後照護資訊?歡迎加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因為胸口都有同樣的印記,願意陪伴所有乳癌病友走過生病歷程,妳不孤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官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臉書延伸閱讀: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
-
2022-12-2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增好膽固醇、降壞膽固醇!簡單2招,防高血脂引中風、心肌梗塞
三高當中的高血脂,相較高血壓、高血糖,民眾似乎沒那麼熟悉、也沒那麼在意,且也無法在家監測,但其也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以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纏身。高血脂沒什麼症狀沒關係? 醫:日久恐引中風、心肌梗塞! 簡韶甫醫師表示,高血脂包含了「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是現代人常有的通病,原因和飲食、體重、少運動、基因遺傳、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有關。血液中的膽固醇,可分好的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感固醇。壞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壁上,日久使得血管發炎,血管壁上形成粥狀動脈硬化班塊,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若周邊動脈阻塞也易發生間歇性跛行。而好的膽固醇則可將堆積的壞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減少這些疾病發生的機會。 高血脂不只肥胖者才會有!醫:中等身材、偏瘦也有可能。 瘦子也可能會有高血脂?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不是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的疾病,簡韶甫醫師也提醒,中等身材、偏瘦的人也都有可能會有高血脂。但高血脂並不像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可在家監測,也少有症狀可以觀察,只能至醫院在醫院或檢驗所抽血得到數據。但民眾往往不在意檢測結果,只知道有高血脂,卻不知道長期可能帶來的影響。 高血脂風險族群盡早檢查:因此提醒若自覺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是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史,或是家族史等風險,建議盡早檢查,並積極控制膽固醇,以減少後續的併發症。 案例血壓、血糖正常,但有高血脂..簡韶甫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位66歲的男性案例,身材肥胖又鮮少運動,檢查膽固醇過高,不過血壓、血糖都還在正常範圍內。在感到胸悶不適而就醫之後,才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接受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醫師也叮嚀案例好好控制膽固醇,以免後續再狹窄。 簡單2招控制、改善高血脂!醫:減少外食也可降脂肪攝取。 高血脂的控制、改善及治療,首重在於改變生活習慣。簡韶甫醫師建議,除了少吃肥肉、油炸食物外,也可以減少外食次數,達到降低脂肪攝取。而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體態、減少內臟脂肪,也可增加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藥物方面,簡韶甫醫師建議,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目前健保給付的降膽固醇藥物效果極佳,大部分的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控制,少部分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若出現如肌肉痠痛、肝臟發炎等副作用,可和醫師討論減低劑量或改藥,切勿聽信不實廣告、民俗療法、使用偏方,以免傷錢又傷身。 《延伸閱讀》 .高血脂瘦的人也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預防心血管疾病先檢測血管內皮功能?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變異株較可控 中印疫情是最大變數
COVID-19疫情已延燒3年,生策會會長、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1年多來變異株都停留在Omicron系列,如果沒有再出現不同於Omicron的變異株,應該比較可以控制;但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會是最大變數。翁啟惠強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死率約0.1%,比流感的0.1%到0.2%還低一點。翁啟惠受訪時表示,看到之前新冠病毒改變真的很嚇人,2021年疫苗問世,10月還在流行Alpha、Beta、Gamma病毒株,到11月短短1個月就已經有超過95%病例是Delta病毒株,12月已經有70%以上是Omicron。翁啟惠進一步指出,現在Delta病毒株已消失,剩下Omicron,這樣變化讓傳統疫苗開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幸好有mRNA技術的重大突破,快速製造疫苗來控制疫情,但即便如此,mRNA疫苗的開發速度也趕不上病毒的突變,因此廣效疫苗仍是努力的目標。「現在有點像流感,來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問題是流感並沒有變那麼快」,已經打了5劑COVID-19疫苗的翁啟惠說,去年底至今已經1年多,都還是Omicron系列,Omicron已經很多變種了,如果一直變不出不同於Omicron系列,那就可能已越來越適應人類,彼此相互共生,可以控制,也就能比較放心了。翁啟惠表示,COVID-19致死率下降很多,已接近流感的0.1%到0.2%的致死率,希望往後不會太嚴重;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兩個人口多的地方是最大變數。談到廣效疫苗,翁啟惠解釋,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萬個棘突蛋白序列被發現,團隊透過AI人工智慧去分析這2000萬個序列,找到其中有12段是不會突變,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後發現其中的4段又改變。他說,如果以後其他地方也都改變,那就很難研發廣效疫苗了。找到不會突變的序列,才有機會做成廣效疫苗,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合作的團隊發現這些不會突變的地方大多被醣分子蓋住。因此要讓免疫系統找到這些序列,就必須掀開這些醣分子,也就是去醣化的技術。翁啟惠表示,現在所有疫苗設計都沒有考慮醣化,因此不會突變的抗原就不易被免疫系統看見,所以免疫反應較弱,因此對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效力就較小。「沒有被醣分子蓋住的地方幾乎全都突變了,只有被醣蓋住的還沒有突變」,那是很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因技術的困難,大家都忽略不去探討這問題。病毒就是利用人的醣化機制來偽裝自己,讓寄主的免疫細胞看不見。他強調,不只新冠病毒,所有人類的病毒都是蓋了醣衣,去逃避免疫系統。如果這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能夠辨識並記住病毒不會突變的地方,那就算這個病毒以千萬種造型出現,都逃不了這個廣效疫苗的手掌心了。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每個男人都會有的毛病 醫授減緩攝護腺肥大的飲食與預防方法
攝護腺體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持續增大,即使接受過手術後,攝護腺仍有機會繼續增大。然而只要手術當中攝護腺刮得夠多夠乾淨,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不需要再手術一次。雖然攝護腺肥大主要與基因遺傳有關,但還是有一些預防或減緩攝護腺肥大的方法:1.避免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食物、避免過度肥胖:研究顯示肥胖會增加攝護腺癌的機率與攝護腺肥大的速度。2.少吃刺激性食物像是辛辣食物、咖啡及茶:這些都會刺激膀胱與攝護腺讓排尿症狀更嚴重,尤其是頻尿、急尿或夜尿。3.多吃高纖維食品:食物中的纖維素能幫助排除體內的荷爾蒙及脂肪。4.多吃含抗氧化功效的食物,像是南瓜子、茄紅素及含硒食物。5.多吃富含大豆異黃酮食物,像是黃豆製品及豆漿:異黃酮可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的刺激進而減緩攝護腺肥大。最後,攝護腺肥大是每個男人終究都會有的毛病,常常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會打亂日常生活。只要男人有排尿症狀或懷疑自己有攝護腺肥大,建議立即尋求專業的泌尿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另外,建議所有40歲以上男人定期做抽血檢驗攝護腺癌症指數(PSA)及肛門指診,可及早發現攝護腺癌及攝護腺肥大。現在的醫療非常進步,不管是藥物或手術,都可以讓你的排尿與生活大大的改善,讓男人舒舒服服的尿尿,安安穩穩的睡覺。【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致樵醫師】攝護腺肥大的飲食與預防方法】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2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財源不穩定 盼多方挹注
面對新興傳染病流行、新創疫苗上市、疫苗市場價格上升,國家的疫苗基金首當其衝。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指出,疫苗基金五到六成都是依靠菸品健康福利捐,財源並不穩定。衛福部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副組長劉慧蓉則說,期望未來可增加公務預算編列、菸捐挹注比例,也爭取企業捐款及民眾部分負擔的可能性。台南運用AI 提高接種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請李秉穎、劉慧蓉、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以及成大教授劉清泉舉辦研討會,共同討論目前台灣疫苗基金所處的困境及解方,也思考如何提高民眾對於疫苗的認知與接種率。地方政府不斷想方設法提高疫苗接種率,許以霖分享台南市與成大醫院合作,運用AI分析不同族群偏好的溝通習慣,再以電話、網路、社區等不同方式提醒接種疫苗,大幅節省人力物力;並以登革熱防治經驗,建議透過學生們吃營養午餐前5分鐘進行衛教,學生便會將訊息傳遞給家中長輩,也會協調教育局宣導施打疫苗的重要性。李秉穎說,嬰幼兒疫苗接種率高,但成人對於疫苗產生副作用等不良反應有疑慮,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訊息,也會影響接種率,都市的接種率相較鄉村低。目前施打疫苗的宣傳被層層法條限制,建議政府應鬆綁疫苗衛教宣傳法規,部分補助成人的自費疫苗,藉以鼓勵施打疫苗。各方多溝通 取得公約數對於疫苗接種部分負擔,許以霖認為,要考量地方財政,像台南市財政收入少,必須謹慎支出,市府也會針對某些有效益的疫苗,提出民眾共同負擔的想法,但如此一來,就會有為什麼不全額補助的聲音出現,必須各方意見溝通,取得最大公約數。劉清泉指出,八成民眾會在基層診所施打疫苗,診所醫護對於疫苗衛教內容要持續精進,期待未來導入社區家醫制度,以兒童為出發點,照護到家庭的預防接種、全家照護、慢性病及身心等健康議題。公費打疫苗 須解決財源如何提升疫苗接種率?疫苗基金始終捉襟見肘是一大問題。劉慧蓉表示,新創疫苗陸續問世,近年卻碰到國際疫苗缺貨,價格攀升,台灣過去每位幼兒公費疫苗為2千元,現在已增加到1萬5千元,足足成長八倍,但這兩年的疫苗基金仍維持在34到36億元,財源不穩定,未來會爭取多元財源,確保公費疫苗能持續供應。劉清泉說,預防傳染疾病最有效益的是施打疫苗,也能避免在大規模流行時,造成抗生素濫用。至於疫苗財政,則要從中央修法編列預算,將疫苗接種納入健保專項,最好能夠效法國際,在地設置疫苗生產鏈,降低採購的成本。設生技園區 國內外合作對於疫苗在地化的生產鏈願景,背後蘊含著整體生技產業布局,許以霖說,台南市計畫於沙崙設立生技產業園區,已和中研院的台灣人體基因資料庫攜手合作,利用20多萬筆成年人血清基本資料作為數據,以此為利基吸引國內外藥廠進駐合作,相信生技產業是台灣未來主力,也能夠打進海外市場。
-
2022-12-23 醫療.腦部.神經
打完疫苗喘不過氣 意外發現妥瑞症
孩童出現呼吸不順,小心可能是妥瑞症。5歲的小蘭日前剛打完新冠疫苗,一周後常深呼吸、喘不過氣,每天下課都會發作,持續幾分鐘才停止。媽媽帶她至醫院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雖然沒有異常,但醫師懷疑是妥瑞症。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表示,根據臨床上定義,妥瑞症是18歲前出現多種不自主動作,合併一種或以上的不自主聲音,且需持續1年以上;不過,有許多抽搐異常是因疾病、心理壓力等因素引起,持續不到1年或僅單純不自主動作、聲音,無法確診為妥瑞症。研究顯示,妥瑞症出現不自主抽搐等異常症狀,與基因遺傳有密切關係,5成以上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家族的一親等成員出現妥瑞症症狀是一般人10倍以上;也有研究表示,妥瑞症與腦部多巴胺有關。潘俊伸表示,妥瑞症常在5、6歲時開始出現症狀,10至14歲時症狀較嚴重,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到青春期後,症狀會逐漸改善,甚至完全消失。有些不自主動作及聲音持續不到1年,可稱為暫時性的抽搐,而單純只有動作或聲音的不自主行為,則歸類慢性聲音或動作抽搐疾患。潘俊伸說,妥瑞症患者若焦慮、刻意抑制發作,往往會加重症狀出現頻率,通常不需要特別藥物治療,部分會採用行為治療,進行對抗反應訓練,讓小朋友先察覺自己症狀發作前的徵兆,採取應對的動作,讓症狀較不明顯、較不會引起他人注意。潘俊伸說,妥瑞症患者常伴隨其他共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治療後多半也能改善妥瑞症症狀。家人、學校老師也扮演重要角色,須對妥瑞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適時幫助與支持,同儕的理解與同理心,可以減少霸凌現象的發生。潘俊伸指出,妥瑞症兒童應養成正常生活作息、飲食營養均衡及運動習慣,避免吃加工食品、含有咖啡因食物及飲料,大量運動也有助於減輕妥瑞症症狀。
-
2022-12-23 醫療.新陳代謝
孔鏘曝「差點要跟大家說再見」 糖尿病纏身曾讓他暴瘦25公斤
今(2022)年64歲知名樂隊老師孔鏘(莊永軒)是不少綜藝節目的御用伴奏,近年來卻傳出健康出問題,深受糖尿病所苦的他一度暴瘦25公斤,他在節目上形容自己曾「差一點要跟大家說再見」。後來透過每天運動、正常飲食的努力下,從52公斤胖回64公斤,讓他開心表示身體有變好了。據JET綜合台節目命運好好玩和《自由時報》報導,孔鏘受訪時透露,以前因為工作太忙無暇顧及飲食,「一年大概要吃500個便當」,也未積極治療糖尿病,導致身體虛弱容易疲憊。他提醒大家若生病千萬不要不理會,否則糖尿病會啃噬掉身上所有的器官,並且要花很多時間補回來。他甚至因為併發症關係,身體每況愈下,體重也跟著直線下降。而在疫情期間,他放慢工作步調,認真在家調養身體,再加上開始打高爾夫球,才慢慢找回健康與活力。【疾病百科】>>糖尿病分四型 你是哪一種?為什麼會罹患糖尿病?台安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曾受訪表示,台灣的糖尿病患95%以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史、家族性多基因遺傳有關,此外現代人物質生活、飲食生活富裕,會加速致病基因的催化,加上後天與時間的因素,只要活得夠久,就易罹患糖尿病。林毅欣說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大多因為物質與飲食失控,導致身體過度肥胖、脂肪增加,產生胰島素的阻抗、胰島素的凋亡,最後胰臟細胞負荷不了,進而得到糖尿病。現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10%,尤其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20至30%甚至40%以上都有血糖不耐症。糖尿病會有哪些症狀?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錦煥曾在亞東院訊撰文指出,糖尿病有以下常見症狀:◎一般症狀包括:尿頻、過度口渴、體重減輕、飢餓感增加、極度疲勞、視力模糊、傷口癒合緩慢、腳或腳趾刺痛或麻木◎男性可能有:性慾減退、勃起功能障礙、肌肉力量不足◎女性可能有:尿路感染、黴菌感染、皮膚乾燥、發癢不過,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文齡曾在振興醫訊撰文提醒,糖尿病最多的症狀就是無症狀,早期發病的病人若沒有靠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若到了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都是發病較久的症狀了。他提醒,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 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三年可作一次。糖尿病能治癒嗎?「糖尿病屬於慢性退化的疾病,只能控制。」林毅欣指出,糖尿病容易因大血管、小血管的併發症,以及全身性感染症而死亡,糖友罹癌的機率也高。如果控糖不佳、血糖高,身體細胞和表皮傷口就不易癒合,易產生細菌感染,若感染入骨而會導致截肢。若是血糖控制得當,這些初期症狀都可以緩解。血糖應控制在標準範圍,如果體檢發現變胖、空腹血糖高,這是糖尿病的警訊。林毅欣強調,糖尿病主要以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值來確診。正常人血糖值是在100mg/dL以下,若在126mg/dL以內則屬糖尿病前期的灰色地帶,超過126mg/dL即為糖尿病。正常的糖化血色素標準在5.7%或是6%以下,若介於5.8%到6.4%間的範圍,則是糖尿病前期屬灰色地帶,若是6.5%以上就確診罹患了糖尿病。糖尿病診斷標準: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糖化血色素(HbA1c)≧6.5%◎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疾病百科】>>糖尿病該如何預防?如何控制糖尿病不惡化?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表示,糖尿病的控制必須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來調控血糖穩定。在飲食上,對於食物分類及份數的了解相當重要。為預防糖尿病人發生血管病變,劉怡里指出,糖尿病人的飲食,除了要控制好糖分外,也要控制油脂與鹽分的攝取。建議針對患者的生活作息、生化數據等進行「個人化」設計,調整出適合糖尿病人最佳的飲食建議。糖尿病保養照護重點◎定期檢測血糖、血壓、血脂。◎健康飲食:實施低熱量飲食(每天600大卡熱量)、三少一多飲食(少油、少糖、少鹽、高纖維)。◎控制體重:維持BMI正常(18.5≦BMI
-
2022-12-22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喝酒暖身?醫:這4種人不該喝,每周喝一次罹癌風險增
今天冬至,耶誕節、跨年元旦即將到來,天氣冷颼颼,許多人會喝點酒暖身。心血管專家提醒,喝酒會臉紅、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心房顫動患者喝酒,中風機率倍增心血管專家提醒,冬天容易發生心房顫動,最常見原因就是喝酒,有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倍增,建議有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有心腦血管疾病、喝酒易臉紅者,都不宜飲酒。最新本土研究發現,飲酒造成健康和健保的負擔不容小覷。成年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是不喝酒的1.2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得到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的風險是不喝酒的15.81倍。將與酒精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疾病加起來,一年至少要花掉健保28億元,其中16億元用於45歲以上罹癌男性身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表示,雖然有零星研究指出喝酒有一些好處,但整體來說,更多大型綜合研究都顯示飲酒對健康是負面的,喝少量也沒有比較好。尤其在台灣等亞洲國家,較高比例人口具有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基因缺損,喝酒易臉紅,俗稱「酒精不耐症」,酒精對於這類人的健康危害也更加確定,對心血管、神經、癌症等各方面都有害。喝酒不能暖身,反而會增加心血管負擔「衣服穿暖才是重點,喝酒取暖不僅捨本逐末、只有暫時效果,還可能帶來危險。」王宗道分析,酒精會讓心跳加速、血管擴張,熱量被血流帶到身體表面,人會暫時覺得溫暖,但要注意的是,血管擴張也會加速散熱,接下來身體會感覺更冷。如果酒後輕忽了保暖,熱量散去後,人可能會失溫,血管遇冷收縮會刺激心血管系統,引起心臟病或中風,這就是冬天出現醉漢路倒死亡事件的原因之一。王宗道建議,喝酒會臉紅、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以免增加心血管系統負擔。冬天受歡迎的一些燉補料理也常含酒,也不可能完全禁絕不放,但如果知道自己有上述風險因子,還是要有所節制,不可過量。成功大學公衛所與中興大學食安所今年共同發表研究,分析2009年與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萬5515名18歲以上民眾的飲酒頻率,並追蹤健保紀錄直到2017年底。結果發現,2成受訪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風險是不喝酒的15.81倍,罹癌風險是1.2倍,癲癇風險是2.49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是1.3倍,消化道疾病風險是1.29倍。喝酒會臉紅者飲酒,會提高罹癌率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台灣每2人就有1人是酒精不耐症,喝酒會大幅提高罹癌率,呼籲國人盡量勿飲酒。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生活壓力大的勞工階層,喝酒之外可能會抽菸,飲食也受限於一些較不健康的選項,例如高脂肪、高熱量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都會提高罹癌率。喝酒喝習慣了怎麼辦?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表示,慣性喝酒是其他難解問題的行為結果,但酒精會抑制神經功能,導致解決問題能力更差,將人推進惡性循環,愈喝愈無力、愈喝愈多,久了就有精神或神經障礙疾病。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是要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必須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
-
2022-12-22 焦點.元氣新聞
生命再延長恐不再是夢!基隆長庚基因改造小鼠延壽10%
「呷百二」是許多民眾祝賀長輩的賀詞,延年益壽是部分人類追求的目標。基隆長庚研究團隊改造小鼠造血幹細胞「轉錄因子KLF1」建立小鼠模型,經過十年的研究發現,普通的小鼠與基因改造小鼠的壽命相比,基因改造小鼠平均壽命增加10%,最長壽可以增加高達30%。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九月刊登在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中。根據聯合國公布2019年全球平均壽命約為73歲,基隆長庚醫院社區醫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員徐于喬表示,基隆長庚研究團隊發現,小鼠的造血幹細胞中,有一個造血轉錄因子「KLF1」,該因子是紅血球生成的調控因子,團隊運用基因工程技術把KLF1的第74個氨基酸離氨酸,改造成「精氨酸」(KLF1K74R)。徐于喬表示,基因改造後的小鼠,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發生癌症的機率低,且分析免疫細胞的數量CD8+ T細胞和自然殺手T細胞有顯著提升。研究團隊為了確認基因改造小鼠對於抗癌的效果,團隊輸注基因改造小鼠的淋巴細胞,協助罹癌小鼠做細胞治療,結果發現罹癌小鼠因此提升以及延長存活壽命。再者,研究團隊繼續針對基因改造小鼠的「衰老狀態」進行研究觀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基因改造小鼠的老化生理指標,如外表、毛色、脫毛,體重、肌力變化等,都與普通小鼠有顯著差異。像是莫里斯水迷宮試驗,年紀較長的基因改造小鼠的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同樣年老的普通小鼠維持更好。其餘老化後常見的疾病,心臟、血管、腎臟、肝臟等功能,基因改造小鼠在這些器官的衰退狀況下,都沒有明顯的變化,老化發生機率遠低於普通小鼠。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近年有多項應用基因編輯技術的人類基因療法,被美國食藥局(FDA)核准通過,並應用於臨床治療基因缺損的疾病,基隆長庚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改造,研究出健康長壽的小鼠動物模型,未來可以進一步了解老化分子與細胞基礎,於轉譯醫學的應用也能作為開發抗衰老治療的平台,提供未來對抗老化的參考方式之一。
-
2022-12-2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族必看!營養師分享飲食自救6原則,改掉這些習慣也有效
前陣子遇到一個皮膚科醫生,他說「最近天氣變化大,因為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就醫的民眾特別多,生意好到要吐…」就連小兒科醫師也有一樣的困擾,「有不少小朋友是因為過敏性鼻炎,鼻過敏哈啾、咳嗽不停來看診。」高敏敏營養師表示,雖說我們不能改變基因跟大環境,但飲食是輔助控制過敏的大根本,趕快一起看看日常飲食可以怎麼吃,幫助改善、減緩過敏發作頻率吧!過敏兒必知,營養師推薦6大飲食自救原則1.均衡攝取多樣食物不要老是只吃某幾種食物,以蛋白質來說:今天早上吃蛋、中午吃雞肉、晚上吃魚,隔天早上吃豆腐......至於蔬菜、澱粉等其他類別,也可以依照這樣輪替的原則。不要每天都是萬年不變,很容易造成營養素過度單一。2.多攝取抗發炎食材:例如ω-3脂肪酸減少油煎、油炸等高油脂食物,多攝取有抑制發炎效果的ω-3的脂肪酸。例如深海魚、核桃、亞麻仁籽、酪梨、植物油等。3.不熟的食物加熱後再吃某些會引起過敏的成分如蛋白質,加熱後會變性而減少致敏的危險,尤其第一次吃的食物,不妨先煮熟再食用。4.看清營養成分成分中是否含有會引起過敏的成分,例如對花生過敏的朋友,吃巧克力的時候就可以多注意其中有沒有花生。5.少吃人工添加物人工色素、人工添加物、反式脂肪......等,都容易引起發炎體質、誘發過敏。6.多吃各色新鮮蔬果攝取足夠維生素、植化素,減少發炎反應、減輕過敏症狀。總結來說,要確實做到抗過敏,最大的重點還是以天然食物為主,並持續吃1~3個月調整體質。疲勞、壓力讓免疫力變差易使過敏惡化,養成6習慣助改善而除了飲食之外,還能靠許多方式改善過敏。建議過敏人想控制過敏,更要學會調解壓力。畢竟疲勞跟壓力都會讓免疫力變差,讓過敏情形惡化。1.不熬夜、睡眠足好好的休息可以回復身體平衡、緩解過敏。2.多用空檔學習放鬆做好時間管理,提升效率,維持好生理時鐘。3.避免過度疲勞疲勞易使自律神經系統失調,會降低免疫力。4.運動減少壓力荷爾蒙每天運動,散步走路都好,減少壓力荷爾蒙分泌、有助分泌腎上腺素,緩解敏感症狀。5.練習靜心每次20分鐘靜心冥想能降低壓力、平靜情緒、減少發炎。6.正向積極態度面對過敏別因過敏而沮喪,多鼓勵好好生活飲食作息,尤其年幼孩子及年輕族群。7.注意環境整潔避免濕氣重、注意通風、勤換床單枕套,還有其常接觸的毯子、衣服更要洗乾淨,減少過敏原殘留量。飲食、生活、環境、心理,都很重要!尤其現在天氣不穩,過敏的狀況可能更嚴重、若是過敏者又更加難熬。所以趕緊試試從食物營養素攝取做改變 別再讓過敏情形困擾生活囉!【延伸閱讀】》肥胖、過敏,原來都是體內壞菌在作怪!8招恢復腸道好菌快學起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由高敏敏營養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2-12-21 醫聲.醫聲要聞
想喝熱紅酒卻不想喝醉?這食譜去酒精卻可保留健康益處
聖誕節將至,喝一杯溫熱又充滿香氣的熱紅酒,被不少人視為寒冬中的小確幸。近期各地的聖誕市集、北歐家居連鎖店,都能見其身影;也有不少民眾會購買香料及紅酒,在家自製熱紅酒。雖然熱紅酒中的肉桂等藥材,具有降膽固醇、抗氧化等功效,但攝取過量酒精恐造成心血管危害。國外風行的「無酒精熱紅酒」做法簡單,不宜飲酒的民眾也能飲用,還能保有香料的健康益處,值得一試。小酌有益健康的傳言,實則有待商榷。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曾受訪表示,心律不整、心跳偏快、心腦血管疾病者皆不宜喝酒;高血壓者一天約只能喝50毫升。他指出,許多研究指出飲酒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即使只是小酌也一樣。王宗道在報導中指出,亞洲人容易有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基因缺損,典型的表現是「喝酒容易臉紅」,飲酒對於這群民眾有害而無益,建議民眾喝酒應有節制、不可過量。不適合飲酒的民眾,藉由英國食譜網站《BBC goodfood》的無酒精熱紅酒食譜,也能享受和一般熱紅酒相差不遠的味覺享受,以及健康助益。步驟如下:1.先將石榴汁、黑莓汁、蘋果汁和砂糖放入平底鍋。2.加入肉桂棒一根、一顆八角、四粒丁香、少許黑胡椒粒和切成四份的橘子3.以溫火煮至沸騰4.試飲決定是否調整甜度即可起鍋除了使用果汁調製,去酒精紅酒也是一般紅酒的替代品之一。國外醫藥網站《Healthline》一篇文章指出,「去酒精紅酒(dealcoholized wine)」是一種將紅酒經由逆滲透(RO)處理的工業方法,降低酒精成分的飲料,可當作紅酒的替代品,用於料理或純飲等情境。不過需要注意,去酒精紅酒並非完全沒有酒精成分,而是將其含量減至極低。熱紅酒的香料配方雖各有不同,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肉桂。《Healthline》專家指出,肉桂富含抗氧化物,且有研究指出其有助血糖控制,降低心臟病發生機率,還能對抗發炎。健康網站《WebMD》則寫道,肉桂的主要成分是桂皮醛(Cinnamaldehyde),也是其健康益處的來源。專家指出,肉桂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時代,在當時被視為相當罕見且具有價值的食材,常被用來進貢給國王。此外,有專家認為,肉桂具有預防阿茲海默症、癌症、蛀牙、過敏及人類乳突病毒(HIV)感染等功效,然而目前並無人體試驗證明。在副作用方面,專家指出,部分民眾可能對肉桂過敏,食用太多肉桂亦可能產生肝臟毒性。值得一提的是,肉桂的降血糖效果,也可能讓本身血糖過低或正在服用糖尿病藥物的患者陷入危機,應酌量食用。除了肉桂之外,熱紅酒中的其他成分也對健康有益。健康管理師王啟儒也在一篇專欄中指出,熱紅酒中的柑橘類水果具含有維生素,有助增強免疫系統;肉豆蔻、丁香、蜂蜜,則和肉桂一樣,有助減少發炎。國際紅酒網站《VIVINO》一篇文章中說明了熱紅酒的起源。該文指出,熱紅酒(Mulled Wine)最早可追溯至西元2世紀,羅馬人為了禦寒而開始飲用熱紅酒。後來,羅馬人逐漸征服歐洲,熱紅酒也逐漸傳遍帝國境內各地。到了中世紀,因為認為香料有益健康,可以避免疾病,歐洲民眾開始在熱紅酒中加入各式香料,或是運用香草和花朵當作天然的甜味來源,讓紅酒變得更好入口。
-
2022-12-19 養生.健康瘦身
想消除內臟脂肪,為何「少吃、仰臥起坐」沒用?減重名醫帶你搞懂:改善「內臟脂肪」飲食4原則
適度的脂肪對健康而言是必要的,但當體內脂肪過多時,對健康就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內臟脂肪」增加時,更可能提升罹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一聽到「內臟脂肪」,很多人直覺會想到腹部的肥肉,覺得只要多運動、多做仰臥起坐,就可以消除內臟脂肪;或是以為少吃或吃得不健康,只要靠額外運動去消耗熱量,把體重、身形維持好就行了。但是,這個觀念其實是打擊內臟脂肪的大誤區。什麼是「內臟脂肪」?談內臟脂肪前,會提到兩個概念:第一:體脂肪(指的是皮下的脂肪堆積,稱為皮下脂肪)第二:內臟脂肪,指的是堆積在內臟、臟器周圍的脂肪,或是腸繫膜、肚子、肚皮、腹膜下的這些脂肪,這些也都叫做內臟脂肪,甚至是很多人在意的「脂肪肝」也是內臟脂肪之一。而內臟脂肪的囤積,主因在於飲食不正常。吃油炸食物、高糖份食物都會導致人體內的游離脂肪過多,快速累積在肝臟、腸子周圍,形成內臟脂肪。外國人的肥胖比較多是體脂肪高,相對之下內臟脂肪的比例就沒有那麼多;而東方人的體脂肪的比例是相對低的。那是不是瘦的就沒有問題?其實不是,比較胖的東方人體型的特點是葫蘆型的身材(肚子、屁股大,上半身反而沒那麼胖),這就代表著東方人的脂肪容易積聚在內臟。也因為基因和體型的不同,東方人發生代謝性疾病的比例也會比有同樣體重的西方人還要高很多。「內臟脂肪」會有什麼風險?內臟脂肪和「代謝性疾病」息息相關,如果當你的內臟脂肪比例偏高,發生代謝性疾病的機會也會增加,而代謝性疾病也包括: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這疾病的比例都會比較高。因此你看到肚子很大,但其它身體部位不太胖的人,就表示說他內臟脂肪的比例很高。像這一種的體形,可能相對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臟病或者是高血脂等疾病,比例就會高很多。因此,想減重,將內臟脂肪減掉也很重要!減去內臟脂肪,同時也可以避免引發代謝性疾病。「內臟脂肪」怎樣才是高?想知道自己的內臟脂肪的數值多少?現在有一些測量儀(譬如說像InBody),它會利用電流阻抗的一個方式去測「體脂肪、肌肉跟內臟脂肪」的比例。除此上述方法之外,想檢測內臟脂肪的簡易方式為:測腰臀圍。如女性數值超過0.85、男性超過0.9,就代表內臟脂肪的比例是偏高的。腰臀比(W/H)怎麼算1.計算方法:腰圍÷臀圍(以公分或吋為單位均可)2.若男性 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5,則稱為肥胖。3.若以男性腰圍92公分,臀圍為100公分,則其腰臀比為92÷100=0.92,已超過0.9,屬於肥胖。如何改善內臟脂肪?若要改善內臟脂肪,其實「減肥、控制體重」,內臟脂肪的威脅就會比較小!而減肥也分為兩大重點:飲食與運動。1.飲食方面:至於要變免吃什麼食物?我們不會因為某一次吃了什麼不健康的飲食,就導致內臟脂肪,這其實都是長期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累積造成。所以若想避免內臟脂肪,我們需要的是遵循、維持「少糖、少澱粉、多蛋白質、多纖維」這個大原則。2.運動方面:建議可做有氧運動、快走、慢跑,只要動起來,其實都有幫助。除飲食及運動外,靠「手術治療」也可以有效解決內臟脂肪的問題。如「腹腔鏡胃繞道手術」,術後可讓患者食量變少、吸收比例降低,一年以內,甚至可以幫助病人減輕35~40%的體重,且能夠長期維持。若本身體重過重合併有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脂肪肝丶內臟脂肪患者也評估減重代謝「胃繞道手術」治療。因醫療進步,現況可用腹腔鏡微創進行,透過高階無線的手術器械、電動縫合器等腹腔鏡耗材,讓醫師更靈活運用在手術上手術時間也會縮短,平均1.5小時就會結束完成手術,進而使患者能有更好的手術體驗。延伸閱讀:50歲後努力與否,到85歲都會算總帳!老年醫學權威陳亮恭:教你2招抗老化
-
2022-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當心酒害/喝酒暖身是捨本逐末 心臟名醫籲四種人勿喝
天氣冷颼颼,許多人都會喝點酒暖身。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提醒,保暖重點在衣著,喝酒暖身效果很短暫,捨本逐末恐反而導致失溫。冬天造成心房顫動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喝酒,有心房顫動者中風機率增5倍,因此,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此外,酒精對於「喝酒易臉紅者」健康帶來的都是壞處,也不該喝。王宗道分析,酒精會讓心跳加速、血管擴張,熱量被血流帶到身體表面,人會暫時覺得溫暖,但要注意的,血管擴張也會加速散熱,接下來身體會感覺更冷。因此,要暖身重點在衣著,喝酒取暖不僅捨本逐末、只有暫時效果,還可能帶來危險。因為如果酒後輕忽保暖,熱量散去後,人可能會失溫,血管遇冷收縮也會刺激心血管系統,引起心臟病或中風,這就是冬天出現醉漢路倒死亡事件的原因之一。王宗道表示,雖然過去有零星研究指出喝酒有一些好處,但整體來說,更多大型綜合研究都看到飲酒對健康是負面的,喝少量也沒有比較好。在台灣等亞洲國家,王宗道指出,較高比例人口具有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基因缺損,喝酒易臉紅,俗稱「酒精不耐症」酒精對於這類人的健康危害也更加確定,對心血管、神經、癌症等各方面都有害。王宗道表示,最新版的高血壓指引對飲酒的限制比以前更嚴格,一周頂多只能喝半瓶紅酒,換算一天大約只能喝50毫升而已,一般人餐飲時喝的量一定超過。建議喝酒會臉紅、有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或心跳偏快、三高沒控制好、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都不建議喝酒,以免增加心血管系統負擔。冬天受歡迎的一些燉補料理也常常含酒,也不可能完全禁絕不放,但如果知道自己有上述風險因子,還是要有所節制,不可過量。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18 焦點.健康知識+
睡眠模式藏在基因裡!你是愈夜愈精彩的晚睡狼型人?
如果你用盡了一切方法仍然睡不好,試試看遵循自己的時型吧!簡單說,時型就是在特定時間起床與就寢的生物特質,能透露你個人生理時鐘的晝夜偏好。小測驗 看看你是哪一型●如果有選擇,你早上會幾點起床?1.6點以前2.6點以後,8點之間3.8點過後●你喜歡在哪個時間就寢?1.晚上10點以前2.10點以後,12點以前3.午夜過後●你醒來以後通常感覺如何?1.神清氣爽且精力充沛2.昏沉想睡,但喝了咖啡或茶之後,精神就來了3.累斃了,要再多睡幾小時才能清醒●你需要的睡眠比別人多一點還是少一點?1.少一點:我睡七個小時左右就夠了2.多一點:我可以睡十個小時以上3.跟一般人差不多:睡七到九個小時●你在哪個時間覺得自己最有生產力?1.中午以前2.早上10點到下午2點3.傍晚到晚上●工作上,別人都怎麼形容你?1.領導者2.有團隊精神3.社交能力強●工作的時候,你的強項是什麼?1.領導力、遠見及策略2.使命必達3.創意、突破性的原創想法●你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人?1.為未來做好準備,永遠想好下一步2.考慮未來,也著眼當下3.注重現在●你晚上外出時,在外面待到10點或11點的機會有多少?1.很少,這個時間我已經睡了2.偶爾,可能每個周末一次3.很常,我愛夜生活●你認為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1.很好2.還好3.很糟●你覺得保持健康很簡單嗎?所謂保持健康指的是睡得飽、吃得好,且有規律的運動。1.很簡單,我在這方面可是有名的2.有時簡單、有時難3.我總是受不了誘惑●你覺得最難做到的是什麼?1.不要太追求完美2.拒絕別人的請求3.乖乖睡覺來看結果把你圈起來(或寫下)的數字相加,由總分來看你是哪一型:12到19分 你是獅型人20到28分 你是熊型人29到36分 你是狼型人獅型人簡單來說,獅型人是天生的領導者,正面、積極、目標導向。全力追求卓越、勤勉謹慎,所以常是高成就人士。作為伴侶,情緒穩定、忠心耿耿,為所愛的人做得超多。行為表現:你起得很早,喜歡以固定活動開啟一天。你的生產力高峰在一天的前半,所以你喜歡先解決一天中最有挑戰的工作。也就是說,接近傍晚時,你通常已腦力耗盡,這時就會放下工作給自己充電。到了晚上,你的精力到達最低點,只想輕鬆吃頓晚餐,然後早早上床,這樣明早才能精神煥發起床。熊型人理智、冷靜、可靠,別人可以放心依賴你,無論日夜,你都使命必達。你喜歡團隊合作,是團隊中努力的一員,而且不管工作還是玩樂,你在團隊中最能積極發揮。行為表現:早上7點左右,你準備起床了,然後馬上喝杯咖啡提神。過一個小時左右,可能再來一杯,再準備開工。一天之中,你隨時要稍微休息一下,到下午3點,你很準時的沒電了,如果又加上睡眠不足,情況就會更糟。到了晚上,你已經精疲力竭,然而可能腦筋轉個不停,很難關機。狼型人你是時型界的夜貓子。狼型人有兩面,可以是愛交際、愛玩樂以及精力充沛的,但也很容易因為睡不夠而壓力大,變得很焦慮。工作的時候,如果內容是自己很有熱情的,你就會充滿創意,閃閃發光;但只要遇到無聊的內容,你很容易分心,會拖拖拉拉。行為表現:如果有選擇,你早上會8到9點才起床。過了懶洋洋的早晨後,你的創意開始迸發,時間愈晚你愈能進入心流狀態。如果你正在做的工作是你全心投入的,心流狀態會一直持續到晚上;但如果覺得工作一整天夠了,你也會樂於晚上出去找點樂子。在三種時型當中,你上床的時間最晚,可能快要凌晨才關燈睡覺。但你根本不太在乎,生命就是要活得精彩,不是嗎?時型可以改變嗎?我最常被問到的時型問題之一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的時型嗎?我的答案是:「可以。」時型是由你的內在因子(基因)和外在因子(環境以及睡眠殺手)共同決定,比重是一比一,雖然你無法改變自己的DNA,但只要改變行為,時型就有可能因此而改變。
-
2022-12-18 醫療.泌尿腎臟
大小與症狀不一定成正比 醫曝攝護線肥大常見9症狀及檢測方式
什麼是攝護腺肥大?該怎麼自我評估?李醫師,我最近兩年開始尿尿越來越慢、要站在小便斗前等好幾秒才尿得出來,尿完以後就一直滴滴答答弄到褲子都濕了。白天的時候一想尿尿就很急,還沒到廁所就漏一點出來,半夜起床小便五次,根本無法好好睡覺。上面這個例子,常常在我的門診發生。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泌尿科的大宗: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在探討這個疾病前,想讓大家先了解一個專業名詞: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什麼是下泌尿道症候群?是指一群可能同時發生的排尿症狀,包含頻尿、急尿、急迫性漏尿、排尿前等比較久、排尿中斷、排尿水柱細、排尿速度慢、殘尿感、尿完尾端滴尿、夜尿……,更嚴重一點甚至會完全尿不出來,造成急性尿滯留。 造成下泌尿道症候群的病因有十幾種,當男人發現自己有這些症狀時,就必須要找泌尿科醫師來詳細診斷評估,查明主要的病因。而最常造成下泌尿道症候群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攝護腺肥大」。 什麼是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每個男人都有的構造,位在膀胱開口處的尿道周圍,整個包住且構成一部分尿道。正常來說,攝護腺會分泌特殊液體到精液裡面,幫助精蟲活動。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體積會越來越大,慢慢地擠壓尿道造成狹窄,最後就會導致各種下泌尿道症候群的出現。雖然攝護腺肥大是人體自然的變化,但有些危險因子會影響攝護腺肥大的速度跟體積,包含遺傳基因、種族、後天環境及體內性荷爾蒙的平衡等等。因此每個男人攝護腺增長的速度與可能到達的體積都不一樣。男人年紀到40歲以後,攝護腺受到男性荷爾蒙的影響會開始組織增生造成肥大,這是人體的自然現象。根據醫學統計,年齡超過90歲的男人,大於90%都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 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就是下泌尿道症候群裡的那些症狀—— 一直有尿不乾淨的感覺、頻尿、排尿中斷、急尿、排尿水柱細又慢、排尿困難、夜尿、排尿到最後會滴尿、血尿等。一般最常出現的症狀包含:1. 一直有尿不乾淨的感覺,導致剛尿完沒幾分鐘馬上又想去廁所。2. 頻尿。正常人兩小時尿一次,攝護腺肥大的人頻率更高。3. 排尿中斷。無法一次尿到底,排尿水柱中間會停頓幾秒。4. 急尿。一想尿就要馬上衝去廁所,甚至來不及會先漏一點尿出來。5. 排尿水柱細又慢。可能尿完需要好幾分鐘。6. 排尿困難。一開始需要等或是肚子出力尿才會出來。7. 夜尿。睡著以後到起床前,若起床尿尿兩次或以上,就不正常。8. 排尿到最後會滴尿。9. 血尿。可能是肉眼可見性血尿或是尿液潛血。攝護腺肥大如何自我評估當發現自己有上述這些症狀時,即使只符合其中一兩項,都可能有攝護腺肥大,此時就應該找泌尿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這些症狀有時不會同時出現,有時會慢慢隨著年紀一一顯露出來。有個觀念很重要!攝護腺的體積大小與症狀不一定成正比。有人攝護腺長得很快很大,卻沒有明顯臨床症狀;但有人攝護腺輕微肥大,卻已經造成明顯排尿症狀。所以攝護腺肥大的嚴重程度以臨床症狀為主。目前國際間有一個標準的攝護腺肥大症狀的評分表:IPSS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裡面有七大症狀評分,總分從最無症狀的0分到最嚴重的35分,不管是醫師或病患自己,都可以用來評估攝護腺肥大的嚴重程度。PS:8分以上建議盡快到醫院檢查,你有可能需要治療。攝護腺肥大幾乎是每個男人都會有的問題,往往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睡眠。【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致樵醫師】男性頻尿、夜尿、持續滴尿 認識「下泌尿道症候群」】
-
2022-12-18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的腸道菌能讓胖子變瘦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2022-12-16)發表Effectiveness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Undergoing Bariatric Surgery(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對接受減肥手術的肥胖患者減肥的有效性)。研究動機:腸道微生物群作為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標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糞便微生物群移植 (FMT) 可有效治療小鼠模型中的肥胖症。瘦子和胖子腸道微生物群的差異以及動物模型中腸道微生物群與體重之間的因果關係促進了 FMT 治療肥胖和代謝受損的研究。FMT對胰島素敏感性、腹部肥胖和脂質代謝均略有改善,但迄今為止對體重的影響則較小。儘管微生物植入成功,但獲得的好處似乎是短暫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大多數重度肥胖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細菌多樣性和微生物基因豐富度都有所降低,但減肥手術可改善微生物基因的豐富度。我們進行了這項安慰劑對照的隨機臨床試驗,以研究用 FMT 豐富腸道微生物群對減肥手術結果的影響。研究對象:參與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體重指數 (BMI) 大於40或35(如果患者患有與肥胖相關的合併症,例如 2 型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非酒精性脂肪肝、骨關節炎或高脂血症),(2)沒有懷孕、1 型糖尿病、嚴重腎功能不全、食道逆流、以及需要抗菌藥物治療的慢性或複發性細菌感染。結果共有41位人士符合這兩個條件,其中29位是女性,而全體平均年齡是49歲。這41位人士被隨機分配到治療組(21人)或安慰劑組(20人)。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最後只有19名治療組的人,以及15名安慰劑組的人完成實驗。研究方法:肥胖患者是在預期的肥胖手術治療前6個月接受FMT(用胃鏡將腸道菌樣本植入十二指腸)。治療組的患者是植入瘦子的腸道菌樣本,而安慰劑組的人則是植入自體的腸道菌樣本。在手術前大約4週的期間裡,所有患者都採行極低熱量的飲食。有兩名40多歲的志願者提供瘦子腸道菌樣本(處理過的糞便)。他們都是健康的雜食人士(吃豐富的蔬菜),而他們的BMI分別是小於20及小於25。結果:在植入腸道菌樣本6個月後(即將進行肥胖手術),治療組的人平均降低體重4.8%,而安慰劑組的人則是降低4.6%。在植入腸道菌樣本 18個月時(肥胖手術後12個月),治療組的人平均降低體重25.3%,而安慰劑組的人則是降低25.2%。結論:瘦子腸道菌樣本的植入沒有影響術前或術後體重的減輕。(註:6個月時體重的減輕是因為採行極低熱量飲食,而18個月時體重的減輕是因為手術)原文:瘦子的腸道菌能讓胖子變瘦嗎
-
2022-12-17 醫療.婦產科
性愛太過頻繁會變鬆? 醫師盤點私密處鬆弛的5大原因
一直以來流傳著某個都市傳說,認為女性的陰道鬆弛程度與性行為的頻繁程度呈正相關,性行為愈頻繁,陰道就會變得愈鬆弛....不過事實上並非如此。無論性行為頻繁與否,當女性在性行為過程中出現排氣聲,或者打噴嚏、大笑、提重物時,出現漏尿的情況,這才是真正陰道鬆弛危機,代表該諮詢專業醫師進行檢查和治療。雅丰時尚診所醫師許源津更指出,當女性在性行為時出現排氣聲,可能潛藏陰道鬆弛的問題,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臨床上常見造成陰道鬆弛的原因有5種:▸1.天生陰道彈性差異:每個人的基因不同,如同外表差異,有些人的陰道天生較緊緻,但也有些人天生陰道彈性較差。▸2.生產過的女性:在生產前,約懷孕第9個月左右,胎頭會往下降,此時陰道就容易有鬆弛狀況,而生產過程中,若時間拖比較久或生產困難,也會影響陰道的鬆弛程度。▸3.老化: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性荷爾蒙也會逐漸下降,造成陰道乾燥鬆弛,更年期停經後會更明顯。▸4.過度減重:當女性在短時間內快速減重時,身體與私密處都會流失大量膠原蛋白,因此使得私密處失去彈性,變得鬆弛。▸5.婦科疾病提早停經:有些人因為婦科疾病被迫提早停經,也會造成陰道鬆弛。陰道鬆弛除了影響性生活品質,對於健康會有影響嗎?許源津醫師表示,陰道鬆弛其實會對婦科健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為會降低自我潔淨的能力,使得病菌容易殘留在陰道的皺褶裡,進而容易引發陰道搔癢、濃稠的白帶與分泌物、產生異味或發炎等各種婦科疾病,且容易漏尿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只要有徵兆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治療。一旦出現了陰道鬆弛的跡象,最常被提及的改善方式莫過於凱格爾運動,許源津醫師說明,凱格爾運動主要是透過骨盆底肌的訓練,幫助肌肉變得緊實,進而改善私密處的鬆弛問題,且必須每天做2到3次,每次進行5到10分鐘,並至少持續2個月,才能逐漸看到效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16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睡醒昏昏沉沉是正常?柏克萊研究提出3絕招改善
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類似經驗,那就是早上起床後,依然感覺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很想再去睡一會兒,但是因為要送小孩上學,或是上班快要遲到,只好打起精神硬撐到底,但是昏昏沉沉的開車,有一定的危險性,另外昏昏沉沉的工作,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睡眠科學家認為,早晨起床後感覺昏昏沉沉的,其實是身體一種善意且惱人的提醒,提醒你要積極的去解決你認為的小問題,但它卻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因為昏昏沉沉所造成的道路交通和職業事故,每年可以有數千人死亡。另外,在昏昏沉沉且喪失清醒和警覺性的情況下,會降低生產力、增加醫療保險的使用和工作缺勤,每年在已開發國家中,估計造成生產總額損失約達2%(即僅在美國就有4,110億美元)。況且,有些人的工作還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安全性,像是軍警人員、醫護人員、消防員和飛行員等等,因此絕對不容小觑。2022年11月19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系人類睡眠研究中心的沃克教授(Matthew Walker)和研究員瓦萊特博士(Raphael Vallat )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雜誌上,研究結論證明每個人在早上起床醒來,到底是精神飽滿,還是昏昏沉沉,基本上與個體的遺傳基因僅些微相關(約25%),而大部分則是由四個關鍵因素所決定: 前一晚睡眠的長度和質量,前一天有無運動,早餐的內容和早餐後血糖的反應。因此,沃克教授提出了三絕招讓你醒來都能精神飽滿、清醒和警覺,且並沒有將咖啡或濃茶拿來作為靈丹妙藥。這三個絕招是:每天要做運動、每晚要睡足7~9小時和吃高碳水化合物但含低精製糖的早餐。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漢娜小姐(Hannah Mcdonald)還特別撰寫專文並繪製出三絕招圖表(圖1),提供所有人參考。實驗總共網羅了833位的受試者(英國749人:美國84人),平均年齡46歲,男女比為233:600,其中包含同卵雙胞胎340位,異卵雙胞胎134位。在研究的兩週內,每位參與者會給予多種標準化早餐(內含不同營養成分),並且佩戴加速度計手錶(accelerometer wristwatch),記錄他們白天的運動量,以及晚上的睡眠質量和時間長短,另外還量測並記錄了他們從醒來那一刻,以及,早餐後3小時內(t = 0、0.5、1.5和2.5小時)的清醒度與警覺性水平。吃早餐時間平均落在8點12分,距離起床後平均約1小時8分鐘,餐點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營養系的廚房統一供應,參與者在吃早餐前需禁食八小時(亦即不能吃宵夜),之後禁食三到四個小時,同時還佩戴了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監測血糖值的變化。結果發現,前一天有進行運動鍛煉的參與者,一覺醒來時的清醒度較佳,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體育鍛煉有助於第二天清醒度的科學理由,但適當的運動可以讓你肌肉疲累,進而帶來更好的睡眠,而因為提高了當晚的睡眠品質,因此造就了第二天醒來後的更加清醒與警覺,頗為合理。另外,眾所皆知運動可以提高情緒,實驗中也確實發現參與者的情緒與清醒度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更快樂的參與者就會感覺更清醒。因為這項研究中,也同時包括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參與者,所以也分析了遺傳基因在醒後昏昏沉沉中所扮演的角色,結果發現,第二天警覺性的差異只有25%可歸責於基因,其餘都是我們後天可以改變的。前一晚獲得更多、尤其是高質量的睡眠,早被證明有助於提高次日的清醒和警覺性,英國和美國衛生單位都推薦每晚要睡足7~9小時,雖然因人、因年齡而有些微差異,但任何人也絕對不應低於6小時,否則,睡眠不足醒來後,肯定會有認知和感覺運動能力受損的問題發生。柏克萊大學研究發現,比平時睡得早(早睡)或晚起(睡懶覺),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都可以提高早晨的清醒度。科學研究證實,睡眠可以帶來許多的健康益處,所以每天都應該要有規律和充足的睡眠。睡眠除了能讓大腦學習、記憶和做出合乎邏輯決定的多種功能,運作正常外,還能激發創造力。睡眠會重新校正大腦中情緒的迴路,由負轉正,包括撫慰痛苦,提高情緒。睡眠可以補充我們免疫系統的軍火庫,有助於對抗惡性腫瘤、預防感染和抵禦各種疾病。睡眠還可以通過微調胰島素和葡萄糖平衡來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狀態。充足的睡眠也與我們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密切相關,它可以降低血壓,同時讓我們的心臟保持良好狀態。因此,當你生病時,免疫系統就會積極刺激睡眠系統,要求更多的臥床休息藉以幫助免疫系統加強戰力,哪怕就只是一個晚上睡不好,都會造成免疫細胞丟盔棄甲,戰力大損,口破嘴臭,狼狽不堪。研究也發現,睡眠有助於清除一種叫做腺苷(adenosine)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會在白天當中在您的體內累積,並導致我們感到疲倦,睡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背負的腺苷嗜睡債,現代大多數人都睡眠不足,所以睡得晚一點(懶覺)確實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在這次研究中證明,早餐應富含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片和雜糧饅頭,但絕對不是含精製糖的糕點或飲料。柏克萊大學認為一般的健康成年人,高碳水化合物低糖早餐(適量蛋白質)是消除早晨昏昏欲睡的最佳選擇,而含糖早餐的效果最差,因為過多的精製糖會使得血糖飆升,進而削弱大腦的清醒度,更加的讓你昏昏沉沉。最後,筆者要說的是,如果你現在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起床,千萬不要習以為常,放任不管。更別就此認命,以為是遺傳基因在作祟,無法改變。千萬不要再用濃茶或咖啡等的提神飲料來解決問題,因為它們可能會損害你的睡眠品質,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今天柏克萊大學教授,也是世界頂尖的睡眠科學家提供我們一個不同的、更樂觀的解決之道,就從今天起,你可以開始執行上述三絕招,從此改變你每天早上醒來的狀態,讓你保持清醒和警覺,擺脫那種昏昏沉沉的感覺,精神飽滿,你何樂而不為呢?【參考文獻】1.R Vallat et al., How people wake up is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night's sleep together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intak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7116.
-
2022-12-15 醫療.皮膚
天冷吃辣喝熱湯容易臉紅紅?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恐是酒糟發作
周末將迎來今年入冬首波寒流,不少民眾吃辛辣食物、喝熱湯暖和身子,不過雙頰出現紅潤時,小心可能是「紅臉症候群」上身。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治醫師陳奕先指出,常見「酒糟體質」患者,碰上氣溫驟降、吃冷熱食物時,臉部會漲紅、灼熱,冒出丘疹、膿疱,可能影響美觀與社交。●酒糟好發於30至60多歲女性●吃辣、溫度驟降使酒糟惡化●酒糟紅退不掉可考慮自費打肉毒陳奕先表示,臉部泛紅發生可能是不同疾病造成,包括酒糟、脂漏性皮膚炎、臉部濕疹,或使用類固醇藥劑突然調整劑量或停用,使患者臉部出現發紅、漲紅、濕疹等狀況,皆俗稱是「紅臉症候群」。酒糟又稱「玫瑰斑」,發生原因與基因、免疫系統異常活化、皮膚屏障受損、血管異常活化等有關。陳奕先指出,人臉上多少會有蠕形蟎蟲存在,差別在於數量多寡,酒糟肌患者的肌膚環境適合蠕形蟎蟲生存,因此數量較多也較活躍,都是使臉部泛紅的原因之一。酒糟常與脂漏性皮膚炎、長痘痘混淆。陳奕先說,三類型病灶型態不太一樣,酒糟會出現丘疹、膿疱,且基底性全臉泛紅,會感覺熱漲紅、刺痛、灼熱感;脂漏性皮膚炎則會出現典型的脫皮、脫屑、發紅及癢感,分佈在T字部位、中臉皮脂腺旺盛處,於特定部位出現濕疹病灶。陳奕先指出,酒糟肌較多好發於30至60多歲女性,尤其是皮膚白皙、白裡透紅的女性更容易臉部漲紅、發作酒糟。另外女性停經後也可能出現熱潮紅,若已排除停經症候群因素,少部分女性可能屬於晚發型酒糟。陳奕先表示,若患者不屬於酒糟的好發年齡,但又出現類似症狀,醫師會評估是否長期暴露藥物,包括長期服用類固醇、擦類固醇藥膏而突然暫停使用,造成皮膚屏障缺損;或是長時間使用類固醇導致微血管擴張,皮膚變薄較敏感,也會出現類似酒糟症狀。一名28歲空姐長期在高空飛行,處在空調環境中難以保濕,也無法定期洗臉,加上疫情期間須戴口罩,導致臉部悶熱、潮濕,使酒糟肌逐漸惡化,出現濕疹及刺痛感,起初她使用類固醇藥膏有效,但用了3至4個月後竟惡化成毛囊炎,經皮膚科醫師治療、調整用藥後才改善。陳奕先表示,部分因素恐讓酒糟病友病情惡化,像紫外線、吃辛辣刺激、過冷或過熱食物如拉麵、熱湯等,或強風吹拂、寒冷環境,溫度驟降也會造成酒糟惡化。此外,作息不正常、常熬夜、輪班工作者,更容易造成膚質不穩定。陳奕先建議,酒糟病友外出應做好防曬,避免早上10點至下午3點期間於戶外長時間曝曬;平時保養不要使用刺激性、含酒精類成分用品,挑選洗面乳、化妝品、保濕乳液、防曬乳等皆要小心,尤其面膜成分多,若不小心使用含有酒精成分,恐讓酒糟惡化。陳奕先指出,若是酒糟急性發炎期,多半搭配口服、外用藥;若丘疹、膿疱已消除但基底紅退不掉,可採取肉毒桿菌注射,抑制血管活化促使退紅,目前健保無給付需自費。口服A酸可用於治療酒糟、痘痘,若是蠕形蟎蟲過度增生也可用殺蟲藥膏,也需自費。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有機、有機轉型期、產銷履歷3類認證農產品 差異在哪裡?
冬季來臨,全台氣溫逐漸下降,國人喜愛在寒冷中大啖火鍋,時令的茼蒿、白蘿蔔、白菜更是營養價值滿點。追求健康的民眾,偏好選購有機認證的蔬菜,但有機認證就一定安全嗎?有機轉型期蔬菜是否就等於有機蔬菜呢?Q:什麼是「有機轉型期」蔬菜?農糧署農業資材組副組長饒美菊說,蔬菜屬於短期作物,要取得政府有機認證前,需經過2年的有機轉型期,一來輔導農民從慣行農法逐步改為自然生態農法,另一方面則是讓長期使用農藥、化肥種植的農地,能夠將殘存的化學物質代謝掉,並恢復地力。有機轉型期的蔬菜由於栽種時已無施加化學肥料、農藥或其他基因改造物質,農藥殘留相對少。饒美菊表示,慣行農業的殘留物,不會在改變農法後就完全消耗殆盡,因此有機轉型期的訂定以及用意,便是註明蔬菜是這段期間所生產。Q:有機認證是由政府進行驗證嗎?有機認證並非由政府進行驗證,而是透過第三方機構進行。饒美菊表示,台灣目前共有16家農糧類,以及1家畜產類的有機驗證機構,透過驗證機構的介入輔導,提供農民自然農法的耕種方式,並且檢測耕種土壤、水源,取得詳實的數據後,讓農民了解土壤現況,給予調整方向。Q:經過有機轉型期後,就一定能獲得有機認證嗎?並非所有土地都適合有機栽種,若鄰田都是慣行農法,要進行有機栽種的成本就會高出許多。饒美菊指出,有時候農民經過2年的有機轉型期,生產紀錄、土地位置、灌溉水源、土壤屬性、施作模式都沒有問題,但種出來的作物卻還是有農藥殘留,有時候是鄰田汙染,有時候則是鄰近工廠所造成的汙染。因此,不是經過兩年的有機轉型期後,就一定會獲得有機認證,必須經過抽驗檢驗,確認台灣常用的380餘項農藥中,通通0檢出,才能獲得有機認證標章。Q:所謂「產銷履歷」和有機產品有何不同?部分的農民會採行「產銷履歷」的方式,同樣需要經過第三方認證,但並沒有禁用化學肥料等物質。饒美菊說,欲取得產銷履歷的蔬菜認證,需符合「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規範中明定何時下苗、遇到各式病蟲害如何因應,相關防治以及採收都有明確規定,可使用農藥、化肥等,但須在合理的範圍內使用,並且所有栽種紀錄都要完整記錄下來,並透過第三方單位進行驗證,才能夠成為TGAP履歷蔬菜。走入有機農業,農地的產量一定不如慣行農業來得豐碩,因此政府在轉型期都會依照不同作物訂定不同的「生產減損補貼」,減少農民轉換的陣痛期。饒美菊表示,有些農民因為不放心轉型有機農業,因此政府就會鼓勵農民先依照TGAP模式,逐步減少農藥的使用。不管是有機蔬菜或履歷蔬菜,都有各種轉型路徑提供給農民選擇。Q:如何確保在小農市集能買到安全的蔬果?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都市間也興起小農市集的風潮,支持小農之餘,身為消費者是否也有應盡的責任?饒美菊說,政府會鼓勵小農在擺攤時,主動將有機驗證或產銷履歷標章認證書擺出來,一方面向消費者證明產品的可信度,同時也是一種行銷宣傳的方法。若消費者對於小農的有機蔬菜存疑慮,饒美菊建議,除了到農糧署官網上認明標章圖樣外,民眾可多與小農互動,請小農分享栽種有機或進行TGAP栽種時的心路歷程,有機栽種的農家大多有自己的一番心得與訣竅,這都是消費者為吃下肚的食物把關的好方法。同時,政府定期會到市面上抽樣,檢查是否有仿冒標章出現;也和地方衛生局配合稽查,查驗市售農產品是否合乎規範。饒美菊說,現在許多消費者觀念很好,發現仿冒的有機農產品會主動檢舉通報。Q:在傳統市場採購,應掌握哪些採買原則?饒美菊建議,民眾在傳統市場採購時:1.選擇當季的食材,時令的農產品不需要過多的農藥、肥料便可長成,必定較為安全。2.可多詢問攤商是否有「有機認證」的蔬菜,當攤商看見民眾確實有這些需求後,自然就會進行採購,同時也鼓勵了有機栽種的農民,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有機島的目標。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進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蘿蔔硫素?教授:烹煮方式是關鍵
讀者Kathy在2022-12-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教教授蘿蔔硫素抑制致癌物質破壞細胞中的DNA?真有學術研究支持?謝謝!」有關蘿蔔硫素,我在2018-4-11發表的抗空污,青花菜芽裡有這麼說:「青花菜芽(broccoli sprouts)指的是用青花菜種子培養出來,發芽3到5天的芽菜。別看它身材嬌小,此物在1997年可曾“夯到不行”,造成全球青花菜種子供應短缺。原因很簡單,因為紐約時報在1997-9-16發表Researchers Find a Concentrated Anticancer Substance in Broccoli Sprouts(研究人員在青花菜芽中發現一種高濃度的抗癌物質)。這個抗癌物質叫做glucoraphanin (萊菔子素,蘿蔔硫苷),而當青花菜或青花菜芽被咀嚼時,glucoraphanin會轉化成sulforaphane(蘿蔔硫素),而sulforaphane就會在我們的細胞裡引發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包括激活許多抗癌及抗炎的基因。(註:為什麼『咀嚼』是必要元素,請看我發表的木瓜籽治百病?及山葵,辣根,芥末)。」我昨天用Sulforaphane 作為標題字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共搜到1463篇論文。我把論文的種類限制在Review後,篇數降到101。下面是今年發表的兩篇:Molecular Pathways Related to Sulforaphane as Adjuvant Treatment: A Nanomedicine Perspective in Breast Cancer(與蘿蔔硫素相關的分子通路作為輔助治療:乳癌的納米醫學視角)。文摘重點:「多種天然化合物在新型癌症療法的開發中顯示出功效,包括蘿蔔硫素(1-異硫氰酸酯-4-(甲基亞磺酰基)丁烷),一種在青花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中發現的化合物,可促進細胞凋亡、細胞週期停滯等關鍵生物過程、自噬和抑制關鍵信號通路,如乳癌細胞中的 PI3K/AKT/mTOR 通路。然而,蘿蔔硫素治療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其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使用這種複合在納米粒子中的成分進行了幾項研究,當與化療藥物結合使用時,結果會更好。」Sulforaphane as a potential remedy against cancer: Comprehensive mechanistic review(蘿蔔硫素作為一種潛在的抗癌藥物:綜合機理綜述)。文摘重點:「蘿蔔硫素屬於活性類異硫氰酸酯,能夠為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提供多種生物學益處。這種化合物被認為對減少多種代謝紊亂至關重要。多項研究已證明其對預防癌症的有益作用及其在癌症治療中作為治療劑的可能用途。了解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機制途徑和可能的相互作用是設計和開發人類癌症療法的關鍵。在這方面,據報導,許多機制,例如致癌物質代謝和 II 期酶活性的調節、細胞週期停滯、Nrf2 的激活、細胞毒性、促凋亡和凋亡途徑都與癌症預防有關。」雖然大家常聽說青花菜有抗癌作用,但事實上烹煮方式是會影響青花菜裡的蘿蔔硫素含量,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20年:Microwave cooking increases sulforaphane level in broccoli.(微波烹飪會增加青花菜中的蘿蔔硫素含量)。文摘:「蘿蔔硫素 (SFR) 是一種抗癌化合物,由青花菜中的蘿蔔硫苷 (GLR) 水解形成。烹飪方法已被證明會影響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但人們對輕度烹飪過程對它們的影響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研究了微波和低溫烹調對青花菜中 GLR 和 SFR 含量的影響。 與原始樣品(未經任何處理)相比,微波和溫和加熱都增加了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 特別是,SFR 水平在 40°C 以下顯著降低,並且從 40°C 到 60°C 急劇增加,但在 70°C 時未檢測到任何東西。與傳統加熱相比,微波加熱在 50 和 60°C 下將 GLR 和 SFR 產率提高了約 80%。 微波功率水平也影響了 SFR 的內容。在相同溫度(50 和 60°C)下,短時間的高功率微波 (950 W) 產生的 SFR 比低功率微波處理 (475 W) 多 40% 以上。因此,微波溫和加熱可以提高青花菜中的 GLR 和 SFR 水平,而溫度控制在 60°C 的高功率微波加熱可以使青花菜中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保持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021年: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and cooking on glucoraphanin and sulforaphane in brassica vegetables(加工烹調對蕓苔類蔬菜中蘿蔔硫苷和蘿蔔硫素的影響)。文摘:「蕓苔屬蔬菜主要在加工和烹調後被廣泛食用。這些加工和烹飪方法不僅會影響這些蔬菜的味道、質地、風味和營養成分,還會影響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水平,例如硫代葡萄糖苷 (glucosinolates ,GLSs)。 蘿蔔硫苷 (Glucoraphanin ,GLR) 是最豐富的 GLS,其水解成分蘿蔔硫素 (sulforaphane ,SLR) 是蕓苔屬蔬菜中最強大的抗癌化合物。在這篇綜述中,我們發現不同的處理對 GLR 的保留和 SLR 的形成有不同的影響。 具體而言,1)冷凍可以避免GLR的損失,短時間微波、短時間蒸煮和發酵促進GLR向SLR的生物轉化;2) 煮沸和汆燙造成的 GLR 和 SLR 損失最大,而冷凍顯著保護了它們的損失。3) 炒菜在不同烹調條件下的 GLR 和 SLR 水平不同。」原文:蘿蔔硫素: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
-
2022-12-11 焦點.元氣新聞
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
養寵物是目前正持續成長的趨勢,許多人會透過領養或購買來將寵物帶回家。《聯合報健康版》十一月徵文主題「我的寵物小孩」,徵稿你是如何寵愛自家毛小孩?徵文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養寵物的點滴故事,根據讀者的來稿,多數人養的寵物是貓跟狗,也有人養黃金鼠、小兔子、白文鳥、鴨子、鬆獅蜥。而除了分享自己養的寵物種類,很多讀者也分享領養的心路歷程、自己與寵物的生活點滴、如何寵溺照顧寵物小孩、寵物的疾病的對抗與照護....,以下摘錄寵物貓、狗的各類型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也會這樣寵愛你的「寵物小孩」嗎?我的寵物我來寵一但決定養了毛小孩,就要把牠當小孩一樣照顧,愛牠、照顧牠一輩子。眾多飼主將貓貓狗狗視為寶貝、心頭肉,擔心牠著涼,採購可愛衣服、毛毯、厚墊;怕牠無聊,買滿屋玩具給牠玩;擔心牠營養攝取不足,買特選的飼料跟保健食品;來看看讀者們怎麼寵溺照顧毛小孩。寵物狗:.「柴寶」:柴寶是隻剛滿兩歲的公赤柴,從小就愛玩球,常跟牠玩「我丟牠撿」遊戲。每天出去散步是基本的,空時三趟,沒空時一到兩趟。遇到下雨天就麻煩了,因此為牠買雨衣,剛開始柴寶穿了就不動,只好慢慢誘導牠,半拖半拉,才慢慢移動,出門又是生龍活虎的一隻柴。柴寶的每個成長階段,我會為牠添購不同的東西,如零食、玩具、牙膏、防舔圈、牽繩、衣服等,真的會一直不停地買下去。.「立立」:狗就是要寵是奉行不悖的家規,二姊在美國婚禮因此沒法全家到齊,因為要留人顧狗;爸媽開刀住院,第一個排的班不是陪病,而是誰回家餵狗、遛狗、幫狗開冷氣。凡是獸醫交代必是聖旨,蜆精保肝、益生菌顧胃腸、葉黃素護眼。為著能得獸醫悉心照顧,過年紅包、中秋月餅、家裡熬花生湯、烤蛋黃酥,一定要有獸醫那份,而獸醫也投桃報李給了手機,急症時直接簡訊問診。.「Lafite」:兒子養的母豆柴Lafite,在他結婚生子、工作繁忙後,由我接手,我從寵物爺爺降格為「狗爸爸」。養狗每天要帶出去放風,台灣雖說對寵物已較過去友善,但環境還是不敷需要。市政府建有二座狗公園,可惜使用者太多,草地不夠茂密的地面,都會讓牠的腳受傷。苗栗通霄有一座狗樂園,草地廣大分好幾區,草皮保養得不錯,我們帶牠去過幾次,位置雖有點偏遠,但為了寶貝狗女兒,隔一段時日還是得帶牠去跑跳,看牠在草地上燦爛的笑容,知道牠要告訴我:給牠草地,其餘免談。寵物貓:.「元元」:元元剛到家時是出生27天的小橘奶貓,體型只有一個手掌大,抵抗力弱易生病夭折。因此全家總動員對元元用心照料,剛開始只能喝奶、吃泡軟飼料,每餐都小心餵食,深怕有個閃失會生病。長成成貓後,除了吃乾飼料、每日一濕食的主食罐,也會煮雞蛋、雞肉、南瓜,讓攝取天然營養。別小看橘貓的貪吃基因,體重從200公克快速長成5公斤的胖橘。除了替貓皇服務膳食、鏟屎、逗貓,家人還買各種玩具,宛如金孫般寵溺,冀望能快樂健康的長大。.「咪咪」:咪咪是個生性敏感的好奇寶寶,為了滿足不同需求,房裡設計三個休憩場所。第一個是帳篷式貓窩,舒適通風又富隱密性,裡面有貓砂盆和耐咬玩具,是她想要深度睡眠不想被打擾的私人空間;第二個是山谷貓抓板,弧度凹面符合貓體工學,咪咪經常趴在上面睡懶覺,厚實瓦楞紙材質很耐抓,是她無聊磨爪時的好玩伴;第三個是沙發躺椅,緊靠落地窗台可邊看風景邊做日光浴,陽光是天然的殺菌劑,不但能促進血液循環,也能讓毛髮更加柔順有光澤。.「小橘和小黑」:大女兒常幫忙為街貓進行結紮,六年前在戶外發現母貓有孕在身,獸醫建議我們帶回家待產,等生產完再帶去結紮。隨後小橘和小黑兄妹倆誕生了。大女兒為牠們張羅貓砂盆、貓抓板、逗貓棒、逗貓球、貓跳台…,還買來木天蓼、貓薄荷,讓我手縫逗貓小香包,我還為牠們在陽台種小麥草,每當聽見打開紗門聲音時,兩隻貓兒就會擠到門前,迫不及待等著要嚐鮮。寒冬時節,小橘和小黑會跳到床上跟女兒們窩被,小女兒高興地說,比暖暖包還溫暖!那些我陪伴生病寵物治癒的日子不只人會生病,寵物也會;飼主既然決定養了牠,就要照顧牠一輩子。若發現寵物生病,飼主會不計花費的醫治與長期陪伴至病情康復,添購進口飼料跟無穀罐頭及保健食品,讓寵物能吃健康食品。擔心醫療費用昂貴無法負擔,先提前買寵物保險防範未然。來看看讀者們怎麼照顧生病的毛小孩。寵物狗:.「QQ」:小型約克夏QQ,今年4歲,由於剛出生時一隻耳朵被大狗咬掉,寵物店賣不出去,因此來到我家。在晚間經常躁動不安,獸醫師診斷結果,認為外耳不見那隻耳朵的內耳在身體裡面潰爛所致,建議手術挖掉。照電腦斷層掃描、掃描結果送美國判讀及手術,花了將近10萬元,幸好手術成功。只有一隻耳朵,但聽力、視力完全沒受影響。QQ非常聰明,想吃飯、點心、外出散步、刷牙、上床睡覺,都會發出不同聲音或用不同眼神表達,牠是一個不會說人話的毛小孩,卻聽得懂我們和牠說的話。.「寶咖咖」:身世坎坷的寶咖咖,年幼跟隨狗媽媽在外流浪,某日發現牠無精打采、不吃不喝,經獸醫確診為「犬瘟熱」,大抵無藥可醫,全憑個人造化。我深刻記得寶咖咖發病時,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的可怕情景,只能求天讓牠度過難關,但奇蹟與幸福往往來得突然,牠居然戰勝病魔完全康復了,自此正式成為家中小妹。寶咖咖屬大型犬,所有吃喝拉撒的份量都比較大。為牠添購進口飼料、無穀罐頭、寵物餅乾、肉條、潔牙棒,希望牠吃得健康又開心;每周要幫牠洗澡保持清潔;天天帶牠出門散步。.「妹醬」:2歲的浪浪西施妹醬,經獸醫做完全身檢查後說牠罹患心絲蟲與皮膚病,眼睛感染角膜炎,當然得配合獸醫積極治療。打針、吃藥、擦藥、洗藥浴輪番上場,狗狗沒有健保卡,每周藥費至少一千元。獸醫語重心長的說:「皮膚病治療是長期抗戰,很多毛小孩治療半年就沒定期看診,並非痊癒,是主人自行判斷好了,但過一陣子皮膚病惡化又再來,有的主人嫌麻煩會狠心棄養。妳的妹醬極有可能是因為皮膚病淪為流浪犬。」獸醫你放心,我是不會棄家人於不顧的。寵物貓:.「咪咪」:浪貓咪咪年輕時,常送死蟑螂放在床頭給我,晚上跑來跑去開趴,感覺到牠的熱情。11歲時輸尿管堵塞引起腎臟病變,渾身軟趴趴,獸醫說要換人工輸尿管才救得下來,手術費用不便宜,但還是換了。如今快3年,期間每3個月要洗一次人工輸尿管,到獸醫院先要無麻醉驗血,才發現咪咪是獸醫院公認最凶的貓,會抓狂咬傷護理師,後來只要上醫療台,獸醫都要我看診前2個小時給牠吃鎮定劑,穩定咪咪的情緒。目前我每天要幫咪咪皮下注射100cc林格爾氏液,如同是人的洗腎,以前很想當獸醫,就是因為怕打針或見血,放棄了這個志向,如今為了所愛的,打針算不得什麼。寵物一生一起走 一輩子的家人長久以來,寵物便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飼主對寵物視如己出,把寵物視為人生不同階段與自己相互扶持的家人,可以當孩子的玩伴、陪伴獨居的單身男女、或是在孩子離開家後陪伴父母,甚至沒小孩的夫妻將寵物視成自己的孩子。對人們而言,寵物早已不只是動物,牠們是個性率真的朋友、溫暖體貼的家人、是心意相通的心靈夥伴。寵物狗:.「胖達」:邊境牧羊犬胖達,加入我們的家庭是從幼犬開始,歲月如梭,胖達也從幼犬漸漸成長為中年犬。女兒們成長離家後,我們家進入空巢期,老來伴換成老來犬,現在想來,還好有胖達在身邊,成為我跟老婆間的話題,生活就更多采多姿了。胖達白天陪我們散步,晚上陪看電視,一起出席戶外活動,日復一日,時光稍縱即逝,不知不覺牠也成為高齡犬,感謝牠為我們創造幸福感,人犬三人行,每天有說不完的養狗經,生活中憑添不少小確幸,不是嗎?寵物貓:.「KUMA」:KUMA是女兒領養的虎斑色著麒麟尾小貓,初冬夜晚,怕牠著涼,買了貓屋,備了軟墊,加柔毯布置牠專屬的房間,希望牠住得舒服,小貓咪也總喜歡窩在家人腿上或身邊。下班回到家,只要輕聲呼喚一下,KUMA會在某個角落走出來呼應,摸摸牠、幫牠抓抓癢,KUMA會發出滿足的呼嚕聲,讓疲憊一天的身心,瞬間放輕鬆了。在無數個天剛亮起時,KUMA會走到床邊喵喵叫,像鬧鐘般按時叫人起床,讓家人抱抱摸摸,才又滿意的回貓窩休息,我想這甜蜜的負擔,屬於KUMA與我們一家愛的方式,就一直延續下去。.「小咪跟毛毛」:兩隻小貓毛毛跟小咪滿有靈性,例如早晨我睡太晚時,毛毛會對著房門喵喵叫,如果我沒有應聲,牠就會用身體碰撞,直到我說「聽到了」才停止。貓咪很黏人,小時候很愛撒嬌,會依偎在身邊或趴在肩膀上。寵物雖可愛,但年長者及沒耐心者,要養貓時應該要多評估,尤其年紀大又單身者要考量自己體力能否陪貓咪到最後。倘若飼主突然先走一步,一旦留下應變能力差的貓咪,就會變成流浪貓,那是很可悲的。謝謝你,我的毛小孩寵物如同朋友跟家人,愛牠就要陪伴牠一輩子,對牠的一生負責。來看看飼主們對寵物的感謝與承諾。.大姊晉升貓奴一族的甘苦,讓她有感而發:「牠們也是惹人憐,既然養了,就要好好善待牠們到終老」。.貓的平均壽命約為15歲,世界最長壽的家養貓是38歲。元元現在一歲九個月,養了牠就要對牠的一輩子負責,是永遠的家人。現在的我陪牠長大,希望未來牠能健康幸福的跟我一起變老,互相陪伴度過彼此的往後餘生。.與貓咪Wendy互動是我們歡樂的泉源,彼此逗玩,互為開心果,有了牠的陪伴,讓生活更加精彩,Wendy是帶給我們快樂的開心寶貝。.感謝小型約克夏QQ成為我們的家人,不僅陪伴我們,還帶給我們許多歡樂。.養寵物必須要有耐心,照顧上不只花錢還要花心力。這十年來當稱職的狗奴才雖然累,但我卻在照顧過程中,不斷感受那「苦中一點甜」。.若是沒耐心者要養貓也要考慮,不要一看到可愛貓咪就不思考自己的耐力而衝動,養寵物如同養孩子,人聽得懂好教育,貓咪雖然也聽得懂,但畢竟是動物,不能要求太多,否則容易因沒耐心最後導致拋棄,讓貓流浪可能因為沒得吃而致死,那是多麽罪過啊。.寵物讓身心靈舒暢、情緒轉換、思念寄託,帶動心理上的療癒,好處很多。.電影「馬利與我」裡面有說到一句話:「狗狗不管你貧富貴賤,你是怎樣的人,牠們總是全心全力的愛著你。」即使我們不說任何話,狗狗就可以感受到我們內心滿滿的愛與快樂。延伸閱讀:鬆獅蜥、鴨子、黃金鼠也是寵物,養後讓我提早體會父母照顧小孩的辛苦(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十一月徵文)
-
2022-12-09 醫聲.Podcast
🎧|很多急性中風病患,竟靠「這數據」逃脫血災之禍
過去,許多中風病患用藥打通血栓後,易有出血副作用,所幸經數據分析發現真相,醫界便調整劑量,情況才有改善,這要歸功健康大數據的運用。在國際上,許多新藥上市前的人體臨床試驗,都以歐美白人為主要對象,而全世界的人種、基因對藥物反應不一定都相同,此時,台灣的健康大數據資料便具有珍貴價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國家衛生研究院全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援引過去實例指出,對於剛發生缺血性急性腦中風的病患,靜脈血栓溶解劑是第一線用藥,不過有專家、學者根據藥物上市後監測、真實世界數據等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病患用藥後,出現出血副作用的情況比歐美嚴重,經進一步研究建議,對台灣患者而言,藥物劑量似乎需要減量,當藥物劑量一減少,病患的出血機率就大幅下降,這代表國際藥廠若參考台灣健康大數據資料,在公私合作聯盟(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下,對於各族群的藥物劑量、藥物效果等數據的掌握,便可更加精準。對於台灣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長時間關注高齡健康、高齡慢性病防治的邱弘毅表示,在台灣,高齡年長者患一種慢性病的比率超過8成,同時有三種慢性病的比率為4-5成,這些慢性病可能在40、50歲就開始引發血壓、血糖、血脂指數異常,但因為沒有症狀,導致民眾「無感」。隨著指數失控、時間拉長,傷害也就越來越劇烈。以高血糖來說,當血糖失控,剛開始沒有症狀,但日積月累下,從眼睛視網膜到心血管、腎臟,都會受糖毒傷害,老年就很容易邁向衰弱、失智、失能,而透過健康大數據的觀測,可看到民眾各項生理指數的變化趨勢,及早展開防治策略、擬定有效公衛政策,對於促進高齡健康、樽節健保費用都有極大益處。事實上,針對現行健保資料庫等健康大數據在學術研究的運用,憲法法庭已做出憲判字111年第13號判決,除了宣告部分違憲,也建議3年內應完成修法。對此,邱弘毅認為,目前主要爭議在於,如果沒有修法,未來民眾對於這部分將有「退出權」。建議往後在修法上,若是防疫、罕病藥品研發、罕病防治等攸關整體利益上,應避免個別民眾任意使用退出權而影響整體社會利益,若是有關商業利益,則可允許民眾有退出權,且需要有相關配套措施。此外,也必須要有第三方公眾執法單位,期待未來經充分討論,在立法或修法上,可在公共利益與民眾隱私權益間取得平衡,整體社會、醫藥產業界與民眾健康福祉也能蒙受其利、受到保障。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邱弘毅小檔案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衛所流行病學組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衛所公共衛生組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經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Podcast小檔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蘇湘雲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臺北醫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