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1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基因
共找到
2441
筆 文章
-
-
2023-02-21 醫療.心臟血管
別只關心該睡多久 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可能對心臟有害
前一晚如果睡不好,後果是顯而易見,但如果睡眠不規律,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嗎?一項新研究指出,睡眠時間的不規律恐對心臟有害。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睡眠習慣更一致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不一致並在不同時間入睡,可能會增加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為何睡眠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Kelsie Full博士表示,其研究的重點是睡眠習慣與動脈粥狀硬化之間的聯繫。動脈粥狀硬化是動脈壁內脂肪斑塊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使血管變得更僵硬、更狹窄,減少全身血流量和氧氣分佈。這些脂肪沉積物也會形成血栓阻塞動脈,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該項研究是首批提供不規律的睡眠持續時間及睡眠時間與動脈粥狀硬化存在關聯的調查之一。為了確定睡眠規律與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科學家要求2千多名平均年齡超過69歲的中老年人佩戴手腕設備,以檢測他們何時睡著和醒來,並填寫一周的睡眠日記。參與者還完成了一項家庭睡眠研究,以獲取有關睡眠期間身體功能的詳細資訊,包括評估他們的心率和呼吸模式。該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持續時間不規律、且一周內變化超過兩個小時的參與者,其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s)較高的可能性是一周內睡眠持續時間更一致的參與者的1.4倍。該指數為衡量動脈中鈣化斑塊的數量,這是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潛在原因。研究人員推測,不規則的睡眠模式,包括睡眠持續時間和睡眠時間的變化,會擾亂身體的晝夜節律,幾乎所有主要的心血管功能都與生理時鐘基因密不可分。一旦晝夜節律被干擾會中斷這些重要的心血管功能,導致慢性發炎、影響葡萄糖代謝、增強交感神經系統啟動和升高動脈壓,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不是一項對照實驗,且研究人員只在一個時間點同時測量睡眠品質和動脈粥狀硬化,無法用以證明特定的睡眠習慣是否可能直接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也未能進一步評估動脈硬化是否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事件的發生。睡眠和心血管風險的關聯性即便如此,該研究結果仍說明建立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性。Full表示,保持規律的睡眠時程表和減少睡眠的變化是一種易於調整的生活方式行為,不僅可改善睡眠,還有助於降低老年人的心血管風險。事實上,睡眠品質差,包括睡眠品質低下、睡眠時間異常和片段碎片化,與心臟病、高血壓、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有關。睡眠最近被添加到美國心臟協會的生命基本8項關鍵建議中,以改善和維持最佳的心血管健康。該協會建議成年人每晚應該睡7至9個小時,以降低患心臟病和各種其他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資料來源】.Irregular sleeping habits may increase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in older adults.Inconsistent Sleep Habits Tied to Higher Risk of Dangerous Plaque Buildup in the Arteries.Irregular sleep may be harmful to your heart, study finds
-
2023-02-18 醫聲.肝病清除
台監獄受刑人也加入消除C肝行列 國際公衛深感不可思議
監獄受刑人也是有健康人權!在2月15日至19日於台北舉辦的亞太肝臟研究協會年會(APASL2023)「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中,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肝膽胰內科講座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報告醫療團隊深入澎湖監獄,並說服、幫助監獄受刑人接受C肝篩檢、治療成效,而這項成果引起在場國際學者興趣,對於監獄受刑人也願意加入消除C肝行列,深感不可思議。余明隆教授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三軍總醫院本院、澎湖分院團隊共同執行上述計畫,研究成果也已登上〈世界腸胃病學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監獄受刑人罹患C肝 多願意好好接受治療余明隆教授指出,從研究數據來看,在監獄中,受刑人是靜脈毒癮者的話,出現C肝的風險比較高。而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進行C肝篩檢、治療,較能事半功倍,研究人員先執行C肝篩檢計畫,其中有212名確診C肝的受刑人自願參與這次C肝消除計畫,另有91人早先已確診患有C肝,並已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的治療,這91人為控制組。結果顯示,212名患者中,很少人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晚期肝纖維化與慢性腎臟病等疾病,不過他們的C肝病毒RNA指數卻是偏高,這些人都願意接受治療,之後,達95.8%的人在用藥12週後抽血即驗不到C肝病毒,控制組用藥12週後抽血驗不到C肝病毒的比率則是94.5%,在這過程中,並沒有患者治療失敗、治療中斷或有任何嚴重副作用。研究認為,如果醫療團隊外展進入監獄,並進行大規模C肝篩檢,只要受刑人一確診就馬上現場給予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並讓療程持續下去,這樣就有機會成功消除監獄C肝威脅。消除C肝計畫延伸監獄 每個環節都重要余明隆教授表示,在亞太地區,要將消除C肝的觸角延伸至監獄,相對較困難,若要進入監獄,醫療團隊事先要和獄政管理單位大量溝通,像他們就花了三個月時間溝通,確保每個環節都安全無虞,並將出意外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他們也事先錄製衛教宣傳影片,讓受刑人了解接受C肝篩檢、治療的好處,同時也鼓勵受刑人多重視自己的健康,因此受刑人接受篩檢、治療的意願就大幅提升。今年二月起,健保署放寬規定,讓過去沒接受過治療的C肝病患在第一次使用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抗病毒新藥時,可以不用檢測病毒基因型,這代表診斷時間可以縮減,病患也可以更快速接受治療。彰化縣衛生局成績 表現亮眼此外,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局長葉彥伯也在「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分享彰化縣消除C肝經驗,他分析,根據2022年彰化縣衛生局一項計劃顯示,在彰化縣8232名HIV陽性、靜脈毒癮者與監獄受刑人中,接受C肝篩檢的比率達92.89%,其中,確診C肝且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比率則是93.61%。在提升監獄受刑人C肝篩檢率方面,葉彥伯局長未來希望將C肝檢測納入新監獄受刑人常規檢查,監獄受刑人每年健康檢查也希望納入C肝檢測。在提升治療率上,當監獄受刑人確診C肝,希望這類病患未來也可以按時程轉介醫療團隊,且用藥流程要簡化,病患才比較樂意接受治療。消除C肝計畫導入監獄模式 值得各國學習、思考全球消除肝炎聯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主任約翰‧沃德(John W. Ward)受訪時表示,在消除C肝的過程中,台灣將慢性C肝門診導入監獄模式是一項很重要的成就,而這種模式很值得世界各國學習、思考,不過台灣未來想徹底消除C肝威脅,還是面臨一些挑戰,像社區服務的擴展、支持政策者是否可以以永續角度持續支持、響應等,都是挑戰,期待所有人、各界通力合作,共同為消除C肝努力、打拼,讓C肝病毒不再輕易傷害人體健康。
-
2023-02-17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直腸科醫師食指「特長」? 台大名醫梁金銅:能開刀都是好事
「直腸肛門長度約從肛門口算起15公分,身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要知道自己的食指有多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秀出比別人長的食指,這項「特長」成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一步,行醫近30年的他,將臨床診斷、病患詢問的問題集結成書,強調這項癌症即使第三期的治癒率也有75%,盼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多位名人大腸癌離世 主因是老化、接觸致癌物剛過完農曆年節不久,新聞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回顧去年演藝圈抗癌多年藝人余苑綺也是這項癌症離開,民眾的危機感增加,更憂心有年輕化趨勢,對此,梁金銅說,從統計學和臨床來看並沒有年輕化的趨勢,最主要仍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致。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大便深棕色或沾血 可能是大腸癌「大腸癌和直腸癌必須要分開看。」梁金銅指出,左右側的大腸直腸癌會出現的症狀不同,右側大腸常見症狀就是便血,一天流血5c.c.,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貧血,所以臨床患者臉色蒼白且爬樓梯很容易喘;左側大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腸道受到腫瘤壓迫變得窄小,大便形狀會變得像鉛筆般細長,也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看見馬桶大出一灘血,他提醒要注意時間點,如果是在大完便時或剛解完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發炎的狀況,若是大便深棕色或旁邊沾著血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衛教文章指出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都有可能罹癌,但梁金銅說,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腸子痙攣會有大便變細、稀糊狀,即使出現黏液,也可能是鹼性飲食造成,不一定就是罹癌,但觀察大便確實能了解身體健康資訊「所以上完廁所要來看看自己產物!」肛門指診可揪1/3大腸癌他說,如果出現問題,建議能先到大腸直腸科「指診」,因為直腸肛門長度從肛門口算起約15公分,差不多一個食指長度,畢竟直腸癌發生率佔大腸癌三分之一「沒有直腸癌,大腸癌的機率也不高。」再者,他表示,根據國健署指引,50歲以上民眾可以先進行免疫法大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而進行大腸鏡篩檢出現瘜肉,隔年就要再複檢,直到完全清除為止。另外,如果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則建議25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檢。「如果大腸直腸癌患者判定能接受手術是值得恭喜。」梁金銅不斷鼓勵患者,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症還好,第一期患者通常不用手術,只需要局部刮除,治癒率達9成多,第二期也有8成,第三期開始健保署提供化學、放射治療,治癒率也打7成5,如果是第四期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有6到7種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盡量在前三期診斷治療,能夠手術代表治癒率高。梁金銅新書 詳解大腸癌疑問梁金銅最近出版大腸直腸癌百科全書,歷經12年寫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全方位指引」,有著「文青魂」的他寫作堅持不假他人之手,從大腸、直腸、肛門的生理結構,一路到風險預防、出現疑似症狀、篩檢診斷、治療到身心照護,全方位替患者及家屬詳盡地解答101項問題,也盼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1 醫療.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 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 3方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多看看我們其他的文章,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台灣罹患大腸癌居世界之冠! 網分析「1原因」導致
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近日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病逝,也讓外界再次注意大腸癌帶來的危害。日前一名網友好奇「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是世界第一?」多數網友認為「外食」導致。一名網友在PTT拋問「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是世界第一?」他指出,「看到網路上報導顯示,大腸癌主因是加工食品吃太多,以及飲食西化影響,但是外國人也常常吃熱狗、香腸或油炸物,照理來說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應該也很高,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卻是世界之冠?難道也跟基因有關?」台灣罹患大腸癌居世界之冠 「1原因」導致對此,多數網友認為是「外食」所致,指出「外食族幾乎都吃隔夜加熱食品」、「台灣美食太多了」、「我覺得是食品添加物太多」、「壓力、長時間久坐、外食不健康加上睡眠不足,都有可能罹患大腸癌」、「早餐店跟夜市的食物不健康」、「吃太少菜也會導致吧」、「天天吃鹽酥雞、滷味、東山鴨頭、速食」、「國外不會用爆香的方式烹飪,我們用大火炒到油變質」、「夜市的食安需要加強」、「台灣料理重油又喜歡大火快炒」、「外食應該是主因」、「衛生跟飲食習慣所致。熟食隔夜加熱,長期吃下來很傷身」。大腸癌無明顯症狀 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癒高大腸癌奪走不少國人性命,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賴寯志表示,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癒率非常高。賴寯志認為,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呼籲民眾重視大腸癌篩檢。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另外,大腸癌病人有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青壯年,親戚若有大腸癌病史也不能輕忽。賴寯志提醒,平時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吃煙燻或燒烤類食物,維持每日運動及2年1篩檢的習慣,即可有效預防大腸癌。
-
2023-02-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腹部脂肪,能拿來豐胸嗎?
門診中,女病人長得滿漂亮的,躺上去做超音波,想不到超音波探頭一放上去,我心裡一驚,不禁哇了一聲:「怎麼幾個月不見,肚皮內的油變那麼多?」她苦惱笑著說:「對啊!過年期間多吃了一點,可以把我肚子內的油搬到胸部嗎?」這是許多中年婦女心中的吶喊,尤其在檢查台上躺平之後,肚子的油攤開來,讓美女失去美感也失去自信心。為什麼脂肪不長在胸部卻長到肚子裡,通常是人體先天的基因決定的。現代人的審美觀,胸大腰細,事實上,胸部大小除了胸部內的乳腺外,就是胸部內的脂肪組織,有人天生胸大腰小,但也有人胸小腰大,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婦女,如果營養攝取過量,多餘的熱量就會以脂肪的方式貯藏在腰部腹腔內、臀部,尤其生產過的女性或乳癌手術後服用Tamoxifen的病友,常常為此苦惱。現代醫學雖然可以巧奪天工,把肚子脂肪連皮搬到胸部達到豐胸的效果,或將肚皮的脂肪細胞抽吸出來再注射到胸部內,但畢竟效果有限。根本之道,就是改造先天的基因,重新塑一個妳,重新塑一個我,這樣人人都是身材姣好的美姑娘。但從健康角度而言,吃得多,腹部大了起來,代表營養過度,通常肝臟會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事實上,可能不只肚子,心血管、腦血管都會囤積過多的脂肪,而容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根本之道在於少吃大魚大肉,清淡飲食,多運動,這樣腰圍、臀圍就不會大起來。此外,最近幾年來陸續有一些藥物問世,可以瘦身,可以消除肚子的脂肪,對肥胖者是一個福音。總之,吃東西的時候快樂,但要能節制,避免暴飲暴食而攝取過多的熱量,才能保持苗條身材,不僅有益健康,也能擁有自信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3-02-04 焦點.健康知識+
常眩暈可能血栓、中風警訊?醫指3情況共同風險,盡早超音波檢查!
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是暈眩門診相當重要的檢查,可以評估受檢者腦中風風險。通常受檢者年紀愈大或慢性病愈多,動脈內膜愈易變厚,管壁愈易硬化,若發生在後顱窩循環,其實會引起眩暈,這是為什麼呢? (圖解說明:前方前庭動脈是迷路動脈發生硬化時,最易發生狹窄者,會影響到上半部橢圓囊、上及水平半規管的功能。) 眩暈可能是血栓、中風警訊? ・狹窄引起平衡器官缺血 兩側椎動脈離開頸椎孔進入顱內後,先分支出後下小腦動脈,接著匯聚成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分支出聽神經動脈與前下小腦動脈,後者會分支出迷路動脈,供血給內耳。 ・小腦動脈 若狹窄發生在後下小腦動脈,會影響後外側延髓及兩側後下方小腦,影響到前庭神經核功能。若狹窄發生在前下小腦動脈,會影響後兩側前下方小腦,特別是小腦小葉,使其無法協同前庭神經核一起對內耳前庭覺輸入進行調控(抑制)。最後,雜亂無章且大量的前庭覺,全數向上傳進大腦顳葉前庭皮質,患者感到眩暈,自覺身體向病變側旋轉。 ・聽神經動脈 發生狹窄時,會影響近端聽神經,造成許旺氏細胞缺血壞死,神經軸突上的髓鞘崩解,無法有效地傳遞內耳前庭覺,出現平衡失調。由於另一側的輸入較強,患者感到眩暈,自覺身體向健康側旋轉。 ・迷路動脈 若發生在前方前庭動脈分支,會影響到上半部橢圓囊、上及水平半規管,若發生在後方前庭動脈分支,會影響到下半部橢圓囊、球囊及後半規管。橢圓囊或球囊功能受損,不僅會出現平衡失調,耳石鬆脫掉進半規管,或是黏在半規管根部壺腹內頂帽上,就會在患者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誘發眩暈。 ・誘發救援性偏頭痛 狹窄引起末梢器官缺血時,會刺激小動脈壁內之三叉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CGRP),試圖擴張腦動脈,並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偏頭痛發作時,電位波動起自腦幹,通過前庭神經核時,使其功能失調,加重眩暈。 ・扭曲變形壓迫神經 動脈硬化發生時,健康的管壁會試圖擴張,以維持適當的內徑,經年累月下來,會使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動脈逐漸扭曲變形,若壓迫到聽神經或腦幹,就會在搏動時,干擾聽覺及前庭覺傳遞,患者不僅會聽見猶如打字機般「噠、噠、噠」的聲響,還會感到一陣一陣的眩暈,稱之為「陣發性前庭症候群」。 超音波檢查+穩控三高 防動脈硬化釀中風! 為了遏止動脈繼續硬化,改善眩暈,預防中風,我們會建議患者,若有三高,宜好好地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可規則服用高單位二十碳五烯酸(EPA),穩定血管內膜,但病況嚴重者,須長期口服抗血小板劑,穩定血小板,預防血栓。坊間流傳口服銀杏萃取物可以改善微細循環,但在攝取後,大多被肌肉所吸收,鮮少到達後顱窩循環,有眩暈者,仍宜先正確就醫找病因。 (圖解說明:醫師正在使用超音波檢查眩暈患者。) 《延伸閱讀》 .騎車、開車突然暈眩!?「駕駛座暈眩症」轉頭看車時最要注意 .換氣過度也會暈眩?醫教緩解,數分鐘未止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04 醫聲.罕見疾病
期盼為罕病找到治療解方 高醫攜手輝瑞打造基因治療中心
在台灣有近2萬多名的罕見疾病病友,亟待治療上能有突破性進展,為此,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關注罕見疾病治療與研究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近期攜手推動基因治療技術的輝瑞大藥廠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於南台灣建置基因治療中心,期待未來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罕見疾病有高達8成是基因遺傳導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長鍾飲文說,高醫長期關注罕見疾病治療與研究,之前已設有血友病中心及肌肉萎縮症的整合醫療門診,而基因治療是未來醫學領域發展趨勢,目前正積極投入該領域,期盼將過往研究與實務經驗,運用於輝瑞在基因治療的合作。輝瑞大藥廠總裁葉素秋說,高醫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展現出許多績效與成果,這次合作將導入輝瑞在基因治療領域的資源,未來有機會促成更多學術交流,培育專業人才之餘,更希望日後來自學界的知識與意見,能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選擇。這次高醫與輝瑞大藥廠的合作計畫,也是重要的敲門磚。葉素秋指出,輝瑞全球研發部門也注意到台灣獨特、優異的新生兒篩檢政策,進而將台灣納入未來罕病的早期臨床試驗,未來也會與國內醫學中心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
2023-02-04 癌症.其他癌症
媽媽的願望! 婦罹「胰臟癌晚期」為愛抗癌,如願參加小兒子婚禮
台灣胰臟醫學會與台中榮總合作,今起舉辦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林欣辰分享,五年前王姓女子因背痛就醫,查出竟是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晚期,她勇敢抗癌,接受組合化療,讓她如願在三年後參加小兒子的結婚典禮。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發現 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已連兩年蟬連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每年奪走約2500人性命,且其中逾85%患者為晚期、平均五年存活率僅5%,因此有「癌王」之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胰臟癌治療照護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疼痛管理和營養支持等,院內在2015年7月成立胰臟癌團隊,納入多專科團隊照護,提升診療照護品質,並精進治療與照護,為病患量身訂定治療計劃,透過手術、放化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甚至是最新的細胞治療等。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說,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發現,即便出現腹脹、悶痛,也易被誤判為腸胃道疾病,延誤最佳就醫時機,提醒若有家族史、胰臟發炎、糖尿病等高風險,如出現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要立即就醫診斷。婦罹晚期胰臟癌 抗癌如願參加小兒子婚禮林欣辰分享,另一名蔡姓女退休族在去年七月確診晚期胰臟癌,且肝轉移,蔡女擔心病情不樂觀,深夜偷偷哭泣,後與醫師及家人討論後,選擇能在門診就完成的組合式化療治療,每2周打一次,治療後至今已逾一年,病情穩定,時常與家人一起去旅遊,珍惜得來不易的時光。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石宇軒說,目前已有許多藥物可選擇,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組合式化療為首選,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討論後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組合,並透過調整劑量等降低化療副作用,另有心理諮商師、社工協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
-
2023-02-03 焦點.菸酒毒傷身
喝酒易醉、臉紅竟是這體質?別練易罹癌!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
台灣人喝酒普遍更容易臉紅、喝醉,這種體質主要和基因、遺傳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許多人認為多喝就可以練起來,但事實上恐怕越喝越傷身,甚至更容易引起各種癌症。嫚嫚營養師建議,酒精能避免則避免,真要喝也應養成更良好的飲酒習慣,以確保健康。易喝醉、臉紅有酒精不耐症?台灣人普遍不適合喝酒?嫚嫚營養師表示,台灣民眾普遍不適合喝酒,主要原因在於「乙醛去氫酶」多有基因缺陷或不足。酒精化學名為乙醇,需靠乙醇去氫酶轉換成乙醛,再經過乙醛去氫酶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排出體外;若乙醛去氫酶缺乏或缺陷,會使得無法有效的正常代謝乙醛排出體外,即酒精不耐症。除了台灣,日本、韓國的民眾也大多屬於酒精不耐族症族群,約佔47%左右。影響除了普遍不適合喝酒、身體對酒精的反應也較大,包括容易臉紅、喝醉、宿醉、心悸、頭痛、噁心等,這些其實都是乙醛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酒精不耐症族群更明顯。 酒量不好,多喝就好?營養師:別練,容易罹癌!不少人會認為「喝酒易茫、酒量不好,多喝就可以練起來。」,對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是個錯誤的觀念。酒喝多確實會讓身體逐漸習慣乙醛影響的耐受度、暫時活化乙醛去氫酶,但體內的乙醛去氫酶依舊是個瑕疵品,並不會有所改善或提升。 換句話說,酒喝慣了或許會較不容易醉,但身體依舊難以代謝乙醛,身體長期受壓榨、超時超量工作,日久身體恐不堪負荷,甚至容易因認為自己酒量變好,更加重負擔,增加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風險。 易喝醉、臉紅喝酒更易致癌?乙醛對酒精不耐症影響更大!嫚嫚營養師表示,乙醛本就是一種毒性相當強的化學物質,被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對於無法正常代謝乙醛的酒精不耐症族群的影響自然更大、更容易罹癌。除了肝癌以外,其他也包括上呼吸道癌,以及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另外三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會上升,女性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不當飲酒潛藏的「立即性生命危險」?另外,不論是否有酒精不耐症,不當飲酒也會對生命有立即性的生命危害,酒精過量時容易讓身體進入「全面癱瘓」的狀態,若此時嘔吐身旁又沒人,平躺者恐有被自己嗆死的可能,日前新聞也曾有民眾喝醉趴睡被嘔吐物溺死的消息,需特別注意。嫚嫚營養師也建議,飲酒後若感到疲倦需休息,盡量將身體墊高為佳。 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對有飲酒習慣的人來說,喝酒傷身、不喝傷心,為取得平衡,嫚嫚營養師建議,男性一日酒精攝取量避免超過20克,女性避免超過10克。若約略換算成各類常見酒精飲料,酒精濃度5%左右的啤酒男性一日最多約2罐、女性約1罐。紅酒、白葡萄酒等12%的酒類,男性約220c.c.、女性約110c.c.。清酒、紹興酒等16%的酒類,男性約160c.c.、女性約80c.c.。而酒精濃度高、約40%左右的威士忌、伏特加等,男性約60c.c.、女性約30c.c.。當然這是建議避免上限,能少則少自然更好。而若覺得這般太少,也可加進冰塊,讓整體看起來較多,也較能減少酒精攝取量。 《延伸閱讀》 .酗酒、酒駕、戒酒改不掉?「酒精使用障礙」自我檢測,應以疾病治療!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2-03 醫療.眼部
眼睛長腫瘤不必摘眼球!質子治療恢復視力保命
眼睛長腫瘤不必摘眼球,質子治療恢復視力保命!三年前,49歲賴小姐右眼看東西扭曲變形,感覺地面隆起不平,室內燈光昏暗,症狀持續數月未改善,就醫檢查確診罹患罕見的「眼內黑色素惡性腫瘤」。林口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周宏達說,傳統眼腫瘤治療為摘除眼球,但經評估賴小姐可採質子放射治療,腫瘤即獲得控制,視力恢復到1.0。林口長庚眼科部主任黃奕修表示,一般黑色素瘤常長於皮膚,因眼睛也有黑色素細胞,眼球內或眼球周邊因此可能生長黑色素瘤,據統計,亞洲每千萬人每年發生率為2至6位,台灣每年新診斷病人約5至15位。眼球黑色素惡性瘤可怕在於「只要腫瘤超過0.3公分厚度,就有能力轉移」,目前包括眼球摘除等任何治療都無法降低病患死亡率。眼球黑色素惡性瘤不必摘眼球 質子治療恢復視力保命賴小姐說,確診罹患眼腫瘤時,「感覺是從很高的地方掉到無底洞」,因對看不見有極度不安全感,因此治療不選擇摘除眼球。周宏達指出,眼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只有持續看到閃光及飛蚊症,很多病人確診時腫瘤厚度已超過1公分,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所幸,賴小姐眼腫瘤厚度約0.8公分可進行質子放射治療。林口長庚放射腫瘤部副部主任王俊傑說,質子放射治療像標靶導彈,可準確到達病灶位置後,再一次把能量釋放,在控制腫瘤同時,也保留周邊正常組織,大幅降低傳統放射線的輻射副作用。周宏達表示,依歐美大型研究,使用質子治療眼內黑色素瘤,經過一至兩周、共約5至10次療程,原發腫瘤控制率超過90%,眼球保留率75%至93%,高達三至四成的病人視力得以保留。但治療病患眼腫瘤厚度應小於1公分,且治療後10年,約半數的病患會因腫瘤轉移而死亡,因此須持續追蹤。林口長庚副院長吳俊德說,目前已著手籌畫「眼腫瘤中心」,除了持續優化質子治療,下一步還將發展眼腫瘤細針切片、基因檢測及存活率預測等更尖端技術,提供國人及亞太地區更完整的眼腫瘤治療服務。
-
2023-02-02 焦點.健康知識+
6生活要素有助減緩記憶力下降 其中這項最明顯
找回記憶、預防失智症可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實現。1月25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賈建平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線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還將這種方法總結為「管住嘴,邁開腿,勤動腦,多社交,記憶好」。年齡增長、生活方式、易感基因等都是影響記憶力變化的因素。「現有研究顯示,載脂蛋白APOEε4是導致記憶下降的重要風險基因,然而如何找到更明確的記憶影響因素及提高記憶的方法,仍是目前最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賈建平介紹。這項研究自2009年啟動,共納入2.9萬名年齡6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平均年齡72歲,49%為女性)作為參與者。研究人員使用聽覺詞語學習測試量表來測量參與者的記憶功能,並對參與者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其中20%是APOEε4基因的攜帶者。隨後,研究人員在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9年對參與者進行隨訪評估。得到評估資料後,研究人員從6個方面計算參與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研究發現,每個健康行為都與10年內記憶力下降速度有關。其中,健康飲食對減緩記憶力下降的效果最強。6生活面向減緩記憶力下降健康飲食規律鍛煉積極社交進行寫作閱讀等認知活動不吸煙不喝酒中老年記憶衰退不一定是失智症「如果中老年人堅持至少7種推薦的健康飲食,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不少於2次社交活動、不少於2次閱讀思考和書寫等,同時控制煙酒。與不能堅持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相比,每年可多獲得更多的記憶分數,且大大降低了失智症發生率。」賈建平表示,中老年人年齡相關的記憶衰退並不一定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可能只是一種普遍的良性健忘,可以被逆轉或保持穩定,而不是發展到失智症狀態。研究也證實,健康的生活方式與APOEε4攜帶者更低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這一結論,不但適用於老年人,也適用于攜帶這種基因的中青年人。因此,這一人群應更早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賈建平說。
-
2023-02-01 醫療.兒科
一歲孩突發燒送急診!兒童貧血需補充鐵劑?醫師說話了
兒童貧血需補充鐵劑?有家長因一歲孩子發燒送急診,查出貧血,但孩子平常看起來很健康,令人擔憂,也有家長因孩子貧血手足無措,疑惑是否要為孩子補充鐵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巫康熙認為,應盡速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勿自行服用鐵劑,以免延誤病情。貧血原因多 要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巫康熙說,抽血常驗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當紅血球或血素色低於正常值時就是貧血,貧血原因多,一定要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常見的貧血有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慢性發炎、出血、甚至血癌也會造成貧血,治療方法大不同。他說明,慢性貧血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出現臉色蒼白或走一小段路就很喘,那貧血一定相當嚴重,小孩因不會清楚表達而常被忽略,成人有的誤以為是壓力大,或沒有嚴重影響生活而不理會,但長期恐造成心臟的負荷,嚴重時易造成心臟衰竭,在兒童階段可能會造成生長遲緩,貧血千萬不可等閒視之。他指出,缺鐵性貧血會影響腦部發育與功能,積極治療十分重要。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包括,只攝取母奶到一歲左右,但沒有添加含有鐵質的食物或補充低劑量鐵質、青少年發育、女性月經流失、或腸胃道和泌尿道慢性出血等,需先找出病因,再加以治療。父母有地中海貧血 生小孩前要做基因檢測他建議,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在台灣相當常見,不易區分,也常見合併在同一個病患上,由於這兩種疾病的治療相差很多,若父母同時有地中海貧血的問題,生小孩前要去做基因檢測,以避免生下重型的地中海貧血寶寶。
-
2023-02-01 醫療.兒科
14歲病人三酸甘油酯破萬引發胰臟炎,原因竟是這疾病!
14歲陳小妹最近吃不下又腹痛,抽血發現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也稱為三酸甘油脂)數值破萬,是正常數值60倍以上,且引發胰臟炎。陳小妹的媽媽和兩位姊姊過去也有相似病史,醫療團隊懷疑是家族基因引起的高三酸甘油酯,安排遺傳諮詢,發現她罹患「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通常25歲前發病,若未及早控制血糖,將面對腎衰竭與視網膜病變等嚴重併發症。陳小妹經轉診至花蓮慈濟急診接受治療,入院後立即被轉往兒童加護病房。收治她的花蓮慈院兒科病房主任陳明群表示,高三酸甘油酯引起的胰臟炎較常發生於成人,兒童胰臟炎中約4%和高血脂有關,這是自己從醫多年,第一次在臨床看到三酸甘油酯指數破萬的青少年個案,相當罕見。血脂的成分有哪些?高血脂會增加那些疾病風險?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當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濃度高於正常值,就稱為高血脂症。血脂異常指血脂肪濃度超出或低於標準。當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便可能造成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屬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三酸甘油酯過高者,罹患胰臟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血脂包含以下幾種:1.LDL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2.HDL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3.三酸甘油酯(又稱中性脂肪):人體攝取油脂、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產生熱量,未被消耗掉將轉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不是所有膽固醇數值越低越好 這樣看懂血脂肪檢查報告臨床因三酸甘油酯過高導致胰臟炎,危急時緊急降血脂的方法主要有二種:一、血漿置換術:把血液裡的血脂洗掉再輸回。二、胰島素治療:內科療法,但有造成病患電解質不平衡的風險。陳小妹緊急入院時,除了高血脂,糖化血色素也非常高,花蓮慈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周威志指出,據美國糖尿醫學會報告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個案的糖化血色素數值高於8.5%,就需要施予胰島素治療。綜合考量治療風險,為盡快控制血糖、血脂,團隊立刻為她進行胰島素治療,所幸度過前五天急性期,後續狀況穩定,轉至普通病房持續定時注射胰島素,春節前順利出院。胰臟炎的症狀有哪些?引發陳小妹胰臟炎的成因是什麼?胰臟炎嚴重者可能併發急性腎衰竭、呼吸衰竭,有生命危險。胰臟發炎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痛等,與第一型糖尿病酮酸中毒臨床症狀類似,但陳小妹的高血糖、高血脂並非單純因後天飲食造成,經確認陳小妹母親和姊姊都有相似病史,研判可能是基因遺傳導致家族性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或高血脂症。陳明群指出,家族性疾病導致的健康惡化,症狀治療大多是「治標」,要「治本」就需要做基因檢驗,若能確定真正的病因,用藥方向也能明確、更有針對性策略,因此為陳小妹安排遺傳諮詢評估。糖尿病除了常見的第一型和第二型,還有其他較少見的類型,花蓮慈院遺傳諮詢中心主任朱紹盈指出,陳小妹家四個人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病,她高度懷疑是「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因基因病變造成且具遺傳性,患者多於25歲前發病,若沒有好好控血糖,將提早面對嚴重的併發症,如腎衰竭與視網膜病變等。朱紹盈表示,明確的疾病診斷需要基因檢驗,費用雖較昂貴,但對疾病進程、演變與預後可適度掌握,也能了解及全家人罹病的風險;但基因檢測無健保給付,為使陳小妹獲得更好的診斷與治療,遺傳諮詢中心和社工師正積極為陳小妹尋求辦法中。「如果慢性病的治療是長期戰役,罕見的遺傳性慢性病就更是場硬仗。」陳明群指出,一個好的醫療團隊要做的,不僅是在病人住院時將病況控制好,後續返家照護才是挑戰的開始。花蓮慈院小兒部建立跨團隊模式,從入院、臨床治療、後續衛教,透過不斷溝通與合作,希望窺見疾病的完整樣貌,處置當下症狀,也預見疾病的未來進展,給予生病就醫的孩子最全面、最完善的照護。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29 名人.劉秀枝
「沒有臥床餘生,很感恩」 退休16年的名醫教你如何做個健康又好命的老人
最近接連兩位在我當年擔任科主任時還是住院醫師的同事屆齡退休,才猛然警覺到我已退休16年,剛好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年數。在這漫長又覺得像轉眼而過的16年「社會大學」中,除了持續寫兩個專欄文章,希望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樑外,75歲的我還學到了什麼?1.順應老化 珍惜目前身心狀況我覺得70歲是個分水嶺,60至70歲雖然年歲稍長,但心智與體力並不覺衰退,反而因退休或卸下責任,手上有大把時間而過得輕鬆且充實,如揪團旅遊、上各種成長課程和培養新興趣等。過了70,大小病痛逐漸出籠,甚至嚴重到必須放棄原本喜愛的活動,例如我們15位成員的小高爾夫球隊,30年來,有隊友往生,也有人因失智或其他疾病而不能再揮桿,近兩年來球隊已處於休眠狀態。讓我想到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也領悟到以後的日子,身體可能會不斷地出現狀況。因此,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想要做的事就不要遲疑。有親友邀約聚餐或旅遊,只要時間許可就參加,但難度高的攀山涉水活動則需斟酌;如想獨處看書、寫作、散步或追劇,也很好。70歲前,以開發新興趣、新潛能為主。70歲後,則致力保持體能、集中精力,發揮自己原有的強項與興趣,成就自我。2.結交年輕朋友 替生活注入活水年過70,雙親可能往生,手足也同老,兒女則為事業打拚或是有自己的生活。同溫層的老友雖然是個舒適圈,但也不要忘了結交新朋友,才不會與社會脫軌。例如同是高爾夫球隊,另一個44位成員的球隊,雖然時有隊友退出,但也有年輕人加入,增添活力。又如我參與多年的一個女性成長團體,也不時有年輕社友加入,帶來新視野。當然,自己更不要輕易退出。3.終身學習 以科技養老腦有可塑性,用進廢退,就像重訓的訓練肌力,腦細胞也是愈用愈靈光,因此年過70即使學得慢一點,有的是時間,只要有耐心,隨時可以電腦或手機,善用各種通訊軟體,如LINE、電郵、臉書、上網或視訊等,和親朋互動,並與世界接軌。4.正面思考是最強的保護傘一位80歲好友近年因第一期乳癌接受手術後服藥,接著出現乾眼症及膝蓋退化疼痛,她感嘆:「怎麼老了才在生病!」我鼓勵她:「幸好是活到老才開始生病。」近日和畢業62年的12位小學同班同學聚餐,輪流發表感言。大多都有些病痛,有位還兩側大腿骨折,歷經手術及一年多的復健,而能慢慢走來聚餐,她說「沒有臥床餘生,很感恩」。基因、環境與機遇的影響顯而易見,例如有位同學聲如洪鐘,中氣十足,沒任何疾病,且每天健走員林的藤山步道;還有位同學動作靈活,外貌年輕,看似是我們的晚輩。但不管是當家庭主婦、努力拉拔兒孫長大、上班族或事業有成,如今都滿足、感恩,覺得自己好命,甚至會幽默自嘲。一致的志願是做個獨立自主、感恩自在的有趣老人。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3-01-27 養生.聰明飲食
少吃一點活更久? 研究:適當的飲食限制可有效延緩老化!
吃得少,可以活得久?陽明交大團隊1項最新研究顯示,平均生命週期只有2星期的線蟲,每天只要少吃一些,壽命可延長到3到4個星期,幾乎為1倍。另在節食過程中,發現影響老化的重要蛋白質,可促進細胞自噬作用,以及延緩老化。陽明交大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許翱麟表示,線蟲為生活於土壤中的非寄生蟲只有0.1公分,相較於小鼠等哺乳動物較長的生命週期,生命週期短,又能大量繁殖,且重要基因與人類幾乎無異,因此成為科學界研究老化的首選。飲食限制 是延緩老化的有效方法該項研究證實,當線蟲被餵食較少的大腸桿菌時,SAMS-1蛋白酶表現較少,影響了組蛋白的甲基化,讓自噬作用的下游基因得以轉錄;反之,正常飲食的線蟲,在SAMS-1蛋白酶正常表現下,自噬作用就不明顯,這讓科學界一窺飲食限制與自噬作用之間分子機轉。許翱麟解釋,細胞原本就具有自噬作用,清除受損的細胞,促進細胞自我再生,如果飲食限制,減少熱量,自噬作用功能就更為明顯。許翱麟提到,此研究進一步發現,飲食限制可以調控自噬作用相關基因轉錄因子TFEB及FOXA的活性,提高線蟲肝腸細胞自噬作用的表現,成果發表於《自噬》(Autophagy)國際期刊。「飲食限制是延緩老化的有效方法之一」許翱麟說,現在已經發現在節食過程中影響老化的重要蛋白質,下一步就可設計抗老化藥物標的,如果成功,不用辛苦節食,也能延緩老化的方法。適當限制飲食 可提升細胞修復機制許翱麟指出,適當限制飲食,可提升細胞修復機制,例如,在食物資源不足時,熱量攝取不足,此時細胞將優先將資源用於修復,以提高生存的機率,而非繁衍下一代,以符合生命演化的邏輯。
-
2023-01-20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一生踩著扭曲的步伐前行…「與眾不同」的他,只想被平凡對待
看住院病患的會診,是臨床醫師在看門診、查房外的另一項工作。通常是住在其它科的患者有些問題,該科醫師請本科去提供建議或治療。在結束門診前收到會診單,外科病房有位二十歲年輕患者,前一天因腹痛而帶來急診,診斷為闌尾炎;住院後已經以手術將闌尾切除了。會診單上寫,患者全身包括臉部、肢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懷疑是癲癇發作,請我去評估及治療。進入病房,看見一位女性看著電視陷入沉思,猜想是患者的媽媽;患者則沉睡。我敲門向媽媽表明是來看會診的,她表情看來有點錯愕、繼而變得嚴肅(兇)。我直覺氛圍不太對,主治醫師不會沒事先告知她吧?趕緊轉個方式講:「主治醫師請我來瞧瞧患者情況,看能不能提供必要的協助。」於是她輕輕喚醒患者。患者小亮是個容貌清秀的大男生,醒來後坐到床邊。我注意到他全身軀體會有不自主扭動,但意識清楚;跟他打招呼時也很有禮貌的回禮,只不過臉部表情在說話時明顯有點扭曲,包括臉與舌頭;發音也會含糊。但這些症狀在安撫後,都能夠大致被抑制。媽媽也證實當小亮在入睡時,所有的扭動症狀都會消失。肌張力不全症 智力、動作協調性比同齡差我心裡有了譜,這應該不是癲癇。如果是癲癇發作是大範圍(全身性的),而且如此頻繁,患者應該早就意識不清了。而且他的症狀是在改變姿勢、或做某些動作時會更明顯,靜止時稍微緩解;絕大多數的癲癇不會被特定動作誘發。這是肌張力不全症(dystonia)。患者如果不是先天疾病(基因異常或遺傳),就可能是出生時腦部有損傷,例如早產導致腦部缺氧、或小時候有嚴重腦部感染等等,最常見的就是腦性麻痺患者。其他情況則需考慮內分泌代謝障礙、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有的人則是原因不明的。詢問母親,小亮確實在出生時難產,後來在智力發展、動作協調性都比同年齡的小孩更差些。那應該是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留下的後遺症。聽聞小亮從小到大都沒因為這些症狀看過醫師,我第一時間心裡有點狐疑 — 這次會診是家屬主動要求的嗎?還是外科醫生少見多怪?媽媽看來絲毫不會擔心啊?但還是試探性的解釋了我的專業結論,同時仔細觀察媽媽的反應。我緩緩說,依我進病房後所見到的小亮所有肌張力不全症狀,雖然顯而易見,但起床移動位置、拿杯子、講話等動作,幾乎都還能夠自理,其實不一定非得治療不可。萬一這些症狀曾經讓患者受傷,比方跌倒,或是因為顏面肌肉亂動到影響社交與工作,或者家屬很在意運動協調功能,倒是可以考慮用點藥物。假使日後隨著年紀增長,症狀更加嚴重而影響生活功能,甚至可以使用肉毒桿菌。不就醫 和別人過一樣生活媽媽聽到我的說明,起先有點驚訝,而後很平靜的告訴我說,她這些年都很細心照顧小亮,可以知道他的心裡在想甚麼;而且陪他上學、讓他學才藝,盡量讓他和別人過一樣的生活。她壓根不覺得小亮需要看醫生。她還帶他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呢!小亮甚至會跟著大家一起揮手喔。語罷,母親突然叫他「揮手給醫生叔叔看」。在我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小亮揮著不協調的手臂,朝著我「喔~喔~」呼喊幾聲!眼神興奮。彷彿是戲劇裡,球迷或歌迷見著偶像出場的歡呼聲。我笑開了:「太好了!弟弟真幸福。醫生叔叔還從來都沒機會聽演唱會呢!」於是我們有了共識,既然媽媽對小亮目前狀況了然於胸,也認為能夠照顧好他,那就不必考慮用藥。等主治醫師判斷闌尾炎妥當之後,就可以出院。我心裡嘀咕,看來是這次照顧小亮的主治醫師多心了;這家人日子過得很滿足呢!真替他感到欣慰。最後我對媽媽說,萬一哪天需要諮詢,再來門診找我就好。我走出病室,步履輕快。「與眾不同」者 想要的是被平凡對待這使我聯想到今年討論度很高的一齣韓劇『非常律師禹英隅』,裡面講的是一位罹患自閉症的女孩,靠著天賦異稟及努力而擔任律師的故事。中文譯名以「非常」來代替「特殊」、「殘障」等字眼,我覺得很中性、且不帶歧視。儘管她能力出眾,但怪異或不可預測的行為舉止卻常常惹人側目。女主角的爸爸為了她從小的疾病而感到自責;同儕中有人對她冷漠、排斥,甚至質疑她是否有特權;她也一度因為周遭人的互動而懷疑自己是否有病、能否談戀害或適任工作?但是卻也有些人選擇以平常心面對她,只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支持。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溫暖的故事,教導觀眾如何去看待身邊「與眾不同」的人。大多數的民眾遇見一眼就知道「特殊、可能有生活障礙」的人,儘管可能不知道確切的醫療診斷,也多會選擇包容或協助。只是有時我們忽略了一點:家家戶戶的組成背景與人生理念都不同。我們貿然地伸出援手,卻不一定是別人需要的;許多時候對方根本不乞求我們幫忙,反倒希望被平凡的對待就好。臨床上我常常被會診,去回應一些「不必急著處理的問題」;相信許多醫師也都遇過。我猜想這回主治醫師是關心患者,不希望他在住院期間衍生其他變卦、或是怕家屬覺得照顧不周,這才主動照會我去提供意見。這算是當今醫病關係下的一種「防禦性醫療」吧!但沒有事先溝通的結果,讓我差點表錯情。搞不好家屬還以為我磨刀霍霍的想鼓吹患者用藥呢!那可就冤枉了。發現別人的潛在疾病,給予診治是件好事,也是醫者本份。但換個角度想,有時候默默觀之,只在對方提出請求時才適時給予協助,能讓當事人更自在些。這次故事裡我學到,以後在接到會診時,先再次向主治醫師釐清患者和家屬的意向,且在評估時更加細膩的去感受當下的氛圍,做出適當反應,才不會再次陷自己於尷尬的情境。他不是獨舞 媽媽一直都在小亮在未來的一生,都將帶著扭曲的步伐走下去,也一定得面對外界各種眼光,包括疑惑、同情、或者還有嘲笑或不諒解也說不定。現在的他。不知道能不能完全想像日後的難題,但我已經可以預見;相信媽媽一定也很清楚。不過這條路上他不是獨自一人跳舞。雖然目前生活起居看來有點小吃力,但是媽媽一直都在不遠處伴舞,時而在後面寧靜注視、時而在前面排除障礙,只不過旁人多半難以察覺罷了。從小亮的笑容與反射式的揮手,我知道他的人生迄今為止是充實的。媽媽儘管不能呵護他一輩子,但在可預期的未來,一定能庇護他更強壯、更坦然的去適應社會的互動。我如此堅信著。
-
2023-01-1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訓練幫助改造全腦 !「持拍運動」靈活腦袋、增進手眼協調
持拍運動訓練是一個很符合演化目的的運動,且老少咸宜;這類運動能降低47%全因性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死亡風險達56%。(資料來源:《英國體育醫學雜誌》)。持拍運動訓練需要眼快、手快、腳快及決策快,在持拍運動訓練中透過球類介入,不僅課程會變得豐富多元有趣,學生拿到球大約只有千分之幾秒的時間,大腦必須下決定自己該如何透過手眼協調,而不讓球掉落。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得馬上進入演算機率的狀態,達到活化大腦及增加血流量之效果,以及訓練過程中掉球的後果,所以鼓勵運動中融入球類其實是促進大腦功能的整合,對於小孩往後出社會應變能力有幫助,對於成人及銀髮族也同時增加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健康促進。為什麼運動可以維持 / 增進腦力?‧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細胞活力‧促進分泌神經滋養因子(BDNF、IGF1)‧觸發神經傳導物質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活化神經可塑性、促進神經新生、強化神經元的突觸連結‧訓練大腦灰質、減緩大腦退化(資料來源:《MDPI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那麼為何持拍/開放性運動有額外效益?根據研究,每周累積的運動量愈多,大腦皮質厚度愈高(Nithjanantharajah & Hannan,2006),同時強化腦神經的突觸神經傳遞功能(Van Prag, Kemperman, & Gage.2000)及較多的神經新生(Artoal et al., 2006)。另外,有研究也提到運動時的環境比較,多元豐富的外在刺激比單一情境產生30%更多的神經新生(Fabel, et al., 2009)。因此從研究結果(運動所釋放的神經傳導物質)看來,不但一般族群都得運動,銀髮族、甚至是亞健康族群更需要每天運動。一方面保持心情的愉快,樂活舒壓,另一方面增加大腦血液的流動,促進海馬迴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的表現,幫助記憶、工作輕鬆,讓忙碌的生活更有效率的規劃;特別針對孩童及青少年而言,運動不但不浪費時間,而且還對學習有益,父母可以放心讓孩子去打球、游泳、跳繩等各種開放性運動,只有健全的體魄才會有健全的身心!持拍性球類運動,能協助參加者進行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的全方位訓練,且相較於一般體能訓練更顯豐富、多元有趣,以達到良好的身體組成。若能透過結構嚴謹的課程安排,更進而達到身體平衡核心訓練,搭配音樂流暢多變的手部運動,讓訓練更加趣味豐富,同時增加參加者的協調性、專注力,以達到身心靈平衡的絕佳狀態。對於中高年齡層、關節傷害者及初學者,在操作中需要把握循序漸進原則,以滿足不同體適能水準參加者的個別需求。💡建議慢慢安排進自己的訓練中,並融入不同的強度刺激,以避免身體無法適應而導致運動效果降低。從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2018 研究中提到,與久坐不動的族群相比,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如:羽球、網球、桌球)預期會增加平均壽命(Life Expectancy)。※但目前尚無絕對因果關係可以證實運動為絕對單一影響值,仍可能因飲食、生活作息而影響平均壽命。手部持拍運動訓練的目的,是要創造適合每一個人,並且在運動中安全有效及提升認知功能的訓練,讓所有參加者在沒有身心壓力的氛圍下,開心運動,身心樂活!
-
2023-01-16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出現6跡象=老化!醫嚴厲警告「1行為」超負擔,別當耳邊風
65歲王太太,沒有運動習慣,平日的興趣就是享受美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反映在她的體重上,身高176的她,體重有95公斤。一直以來因為肥胖的關係,平日裡地行動速度與正常體型的人相比,也較緩慢,直到這半年,她感覺膝蓋的不適感從微微發痠到越來越明顯的疼痛,甚至連開車下車時都有明顯感覺不便。經檢查發現軟骨已嚴重磨損退化,且雙膝狀況已需更換人工膝蓋的程度。 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女性多於男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較多於男性。 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熟齡族群對於健康注意除了重點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骨骼肌肉」的狀態也是不可忽視。 關節炎不可逆 這些情況恐加速耗損 關節炎為一種不可逆轉的關節軟骨漸進性破壞疾病,會為病患和照顧者帶來不便以及沉重的負擔,除了不可避免的先天家族基因、老化,會使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提高;尤其還有肥胖容易過度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加速軟骨耗損;此外,抽菸、反覆性動作的過度勞動等後天因素也是傷害膝關節重要的危險因子。 關節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穩定的療法可以阻止或逆轉疾病的發展,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節炎保健的重點。只有早期發現,在尚未需要到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前,還可利用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類固醇的治療方式,可延緩關節損傷。 危險因子一次看 衛福部也列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因子: 1、年齡大於50歲2、早晨起床關節僵硬少於30分鐘3、活動膝關節時發出聲響4、膝關節壓痛5、膝關節腫大6、觸摸膝關節無發熱 若有膝蓋疼痛且伴隨上述六點中的三點以上,表示您的膝關節已經出現老化現象,別再耽擱了,請盡快就醫檢查您的膝關節健康狀況! 延伸閱讀: ·醫示警「5大原因」恐讓年輕人膝蓋提早退化! 常蹲、坐矮凳也不OK ·「久坐也會傷膝蓋」怕爆!醫授「3動作改善」 靠牆深蹲超推薦
-
2023-01-1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便秘、憂鬱、中風…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教授曝2個改善重點增加腸道好菌
無論是環境的微生物或是與人類共生的腸道細菌,都具有多樣性,腸道菌涵蓋數以千種的細菌,統稱微生物體(Microbiome),近年來由於次世代定序技術的應用,使微生物體研究提升至全新的境界,美國政府投入鉅款,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人類微生物體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而後相繼歐洲及日本亦有類似大型研究計畫,2013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科學」,把微生物體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其中對腦腸軸的研究算是熱門的一環,特別對於腸道菌多樣性的變化與睡眠品質之互動,更是諸多學者爭相研究與探討的領域,本文特別針對這方面詳細闡述,以饗讀者。腸道菌包含好菌、壞菌、伺機菌 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7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10%~20%,中間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學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腸道大腦互連結 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在胚胎時期,腸道與大腦同時發育,腸道除了掌管重要消化功能,另外還有一套「腸道神經系統」(英文簡稱ENS,Enteric Nervous System),它包含上億個神經元(僅次於大腦),及腸道菌產生數十種神經傳達物質,使得腸道與大腦有密切的雙向溝通,即所謂的「腸腦軸」(Microbiota Gut Brain Axis,MGBA),在此訊息聯絡及彼此影響的網路上,腸道菌又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即所謂的「菌腸腦軸」。近年來有諸多學者投入研究,最著名為Backhed及Lozupone兩人分別在2005年及2012年在「Science」(科學)及「Nature」(自然著名國際英文期刊證實,腸道菌及腸道二部分藉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腸道免疫系統」、「迷走神經系統」及「腸道菌代謝物質」與大腦聯繫,除了可以影響身體各部器官功能以外,另外,亦與睡眠、認知功能、情緒控制、記憶及判斷等功能習習相關(如圖二及表一)。其影響範圍非常廣泛,諸如腸道功能(如:大腸激躁症、便秘、消化不良、大腸發炎甚至大腸直腸癌等),甚至影響睡眠及上述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認知、記憶及判斷等),嚴重者還會導致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圖三)。 睡好、吃好 腸道好菌增加根據荷蘭分子流行病學專家Jordi Morwani-Mangnani,2022年9月Sleep期刊中綜述,在其統合分析發現,腸道細菌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如果有正常睡眠的組別,則腸道菌多樣性提升;如果在睡眠障礙的組別,則腸道細菌多樣性降低,而且腸道好菌相對減少(圖四)。此外在2015年Dr.Grut就提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顯著增加腸道好菌,相反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高醣及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會減少腸道好菌,並降低腸道菌的多樣性;根據諸多研究報告顯示,地中海飲食的好處,除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使睡眠品質提升。近年來很多學者亦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亦可使睡眠品質提升。至於使用健康人之糞便移植治療Clostridium difficile之感染,有成功的案例報告,但用來治療嚴重睡眠障礙僅止於初步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將來可能有很大的潛力。多吃富含色胺酸 維持良好睡眠有關我們日常三餐中,有那些食物富含色胺酸,可以使我們心情放鬆,甚至可以幫助睡眠,根據專家學者多年來的研究證實,色胺酸是必需胺基酸的一種,而它在腸道經腸道微生物分解,形成血清素,再運送至腦部,血清素在調節睡眠上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減緩神經活動,誘發睡意,並可在松果體處轉化成褪黑激素,幫助控制睡眠與清醒的節律,所以我們要維持良好睡眠,要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雞胸肉、豬里肌等瘦肉、鮭魚、毛豆、南瓜子、燕麥、堅果、亞麻仁仔、黑芝麻、香蕉、蘋果、奇異果等。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眠,在台灣有1/4的人受到失眠之苦,去年台灣安眠藥使用在全球排名第十,有關睡眠品質與睡眠障礙的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腸道細菌在菌腸腦軸的相關研究,日漸普遍,牽涉到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雙向連結,腸道細菌在此互動聯繫中扮演極其重要角色,也影響睡眠的生理功能,到目前為止,可能與免疫、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迷走神經、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腸道代謝物質都有關係,所以在飲食方面如何調節,或如何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甚至考慮糞便移植的療法,來提升睡眠品質,都是將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7、XBB進入國內 醫:猜測主流病毒株「其實不容易」
指揮中心截至一月九日統計,國內境外移入新變異株最多是BF.7的43例、BQ.1為35例、XBB為28例,而本土確診病例此三種變異株最多為BQ.1為15例、BF.7的9例、XBB為3例。昨公布國內染疫者病毒基因定序最新結果,自中國大陸入境確診變異株監測結果,BA.5占66%成為主流,BF.7占34%,而BF.7會不會成為國內下一波主流變異株?台北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詹宇鈞說,新冠病毒屬RNA病毒,隨時都在演變,演化速度有一定的程度,從武漢原始株,演化為Alpha、Beta、Delta,以及中國大陸現在流行的BA.5、Ba.7,或是歐美流行的XBB。當國門開放後,不同變異株從不同國家進入國內,經過慢慢的傳播及演化,最後才知道是哪一隻病毒株勝出,現在猜測國內往後主流病毒株是哪一種「其實不容易」。中國大陸疫情嚴峻,是否擔心出現新變異株?詹宇鈞說,病毒演化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目前觀察新變異株感染力、免疫逃脫力雖強,但致病性(毒性)不高,可稍微放鬆一點,即便感染不須住到加護病房,也不會有生命危險。指揮中心應嚴密監控,是否出現新變株引發重症須持續觀察。不論哪一種變異株勝出,治療都為採用抗病毒藥物,最重要的是接種疫苗,預防重症及住院。至於,指揮中心日前表示,第三波疫情高峰,將會落在一月底,詹宇鈞說,指揮中心會隨時監測相關數據,依感染管控經驗來說,「人流的流來流去,將會增加交互感染的可能,疫情可能升溫」,但如果大家都有接種疫苗形成抗體,進而形成全體免疫力,感染的波峰就不會太高。因此,呼籲年長者、免疫力不全等弱勢族群應盡速打滿足夠的疫苗。
-
2023-01-09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大國「日本」國民為何正在變矮?科學解謎身高與壽命關聯
日本隊2022年卡達世界盃表現亮麗,讓人看到日本人體能佳的一面。然而,據數據顯示,這個長壽大國,其實近30年來國民身高並沒有成長,反而開始變矮。而科學家研究指出,這趨勢正凸顯某種隱憂,台灣也可能發生。上世紀,日本人身高曾飛速成長從小到大,身高一直是團體生活中容易被互相比較的外型條件。雖說無法依身型高矮斷定優劣,但平均身高其實也可反映出社會經濟、醫療、健康的改變,更與人類嬰幼時期環境、青少年時期的營養攝取息息相關。據2016年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團體「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控制協作組織(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研究,平均國民身高急速成長的國家,多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這份報告針對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在1896年至1996年間出生國民的18歲身高進行分析,其中,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在百年之間增加14.6公分,達170.8公分,女性更暴增16公分,為158.3公分,男女身高增幅皆擠進全球排名前五。而這100年,正好與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工業發展、公衛體系大幅進步,躍身世界強國的時間點不謀而合。胎兒營養不良,日本人身高開始萎縮?然而,其後的調查,卻發現生活條件日漸富足的日本人,身高卻逐年「倒勼」。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一項趨勢分析,1980年以後出生的日本成年人平均身高正逐漸下降,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將比1978年、1979年間出生的男性矮1.5公分,女性的身高也將倒退0.6公分。這驚人的預測結果,似乎與胚胎發展密不可分。這份研究除分析身高,也針對初生兒的狀況交叉比對,發現日本成年人身高萎縮的同時,低體重新生兒(low birth-weight infant)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體重低於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即為低體重新生兒,易有健康不良、生長與認知發展受限等長期影響。孕婦刻意減肥,小孩可能輸在起跑點?日本低體重新生兒增加的原因,可能與過去日本廣傳孕婦於孕期內控制體重,對母親與胎兒健康狀況有益相關。據《日經新聞》報導,1980年前後,一篇提出限制孕婦體重可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的論文引起關注,日本婦產科學會也在1999年制定了孕期內理想的體重增加量指標,「如果BMI(體重指數)在18至24之間,則體重增加7至10公斤較為理想」,這個數字比其他國家的指標還低。醫學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和分娩(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1年一篇研究更指出,日本1990年和2015年低出生體重兒比例分別為6.3%、9.4%,相較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比例5.7%和6.5%,可見25年內,日本低體重新生兒數量急劇上升,在OECD國家中增幅排名第五。至於影響胎兒出生體重低的原因,包括胎齡低、孕期吸煙、孕前產婦BMI指數低、孕期體重增加低、貧血,以及低社會經濟地位等。此外,日本的數據也強調超過30歲的高齡產婦的影響。身高愈高,壽命不一定愈長值得一提的是,國際許多科學家調查也指出,身高其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更有可能影響壽命長短。但是是否身高比較高才好?並沒有定論。據NCD-RisC統計,身高也反應了健康狀況,如青少年若營養不良或患有嚴重疾病,將影響身高發展,「身高較高的人一般壽命較長,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較小,若產婦身高較高,分娩時嬰孩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小。」有趣的是,NCD-RisC的報告也提到,從多個論文的統計數據來看,高個子的人可能擁有更佳的學業成績、收入與社經地位。然而另一方面,美國的保健媒體《健康線上(Healthline)》則報導,綜合義大利士兵死亡率、全球籃球員壽命,以及與體型、壽命長短相關的FOX03基因,得出體型較矮小的人,可能有更長的壽命。原因在於,與高個相比,矮小體型所需攝取的基礎熱量也較低。在細胞總數較低的情況下,自由基和致癌物對細胞的暴露和影響較小,且體型較大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與組織修復也會更加費力。目前看來,身高與壽命的相關討論,仍需要更嚴謹的數據,以及更廣泛全面的研究,才得以下定論。明明吃得飽卻過瘦,是文化問題至於營養攝取,過往總與身高議題密不可分,不過當高度經濟發展、注重身材、在全球長壽國家榜單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居然也面臨了成年人身高萎縮的窘境,值得深思。其實台灣近年也盛行減重,女性瘦才是美,是否過度倡導需重新思量。這也反映了在繁華富裕的人類文明背後,新的社會問題悄悄萌生。【延伸閱讀】》關心老化與失能的距離!線上評估工具+6項指標確認有無身心功能衰退徵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3-01-06 癌症.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8成早期肺癌 有助改善死亡率
肺癌連18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首位,國健署去年7月起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執行半年揪出160名肺癌確診患者,高達8成是早期肺癌,專家解讀,肺癌發生率雖沒有下降,但發現肺癌的期別提早,有機會改善肺癌死亡率。執行多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四癌篩檢後,國健署去年7月起將肺癌LDCT檢查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目前有22縣市、142家醫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其中1萬3470人具有肺癌家族史,8005人為重度吸菸者,976人兩者兼具,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0及1期個案138人,占86.3%。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是我國國病,抽菸更是重要導致肺癌原因,台灣實施戒菸計畫逾26年,使抽菸人口大幅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並未下降,分析發現,肺癌患者僅三分之一有抽菸,剩餘三分之二沒抽菸,近年亞太國家發現,不抽菸罹患肺癌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女性,希望藉LDCT篩檢讓晚期病人減少,早期病人增加,唯有期別改變,才能改善肺癌死亡率。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差別非常大,0至1期9成以上,3至4期只剩1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不需注射顯影劑,檢查前不須禁食及進水,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臨床觀察LDCT檢查有10%患者發現肺部有結節,可能是過去感冒、感染後纖維化、結疤,或小肺泡內留有分泌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褪。但有些結節可能是基因突變、抽菸等因素引起,新冠感染後部分民眾也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建議民眾等確診或感冒康復後,再進行LDCT檢查較能精確判讀。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克誠說,LDCT篩檢有異常不等於癌症,像發現結節可能是良性、發炎或早期肺癌,即使確診肺癌,也不要太過擔憂。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3-01-03 醫療.巴金森病
在做特定動作時會出現明顯手抖症狀?醫提醒當心是疾病引起
面對令人驚嚇或緊張時刻,全身會不自覺顫抖,光是拿一杯水極可能手抖到將水灑出,但如果沒有外在刺激卻引發手抖,有可能是「疾病」引起。常見會導致手抖的疾病,包括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緊張引起的手抖常在情緒度過後改善,但疾病引起的手抖,則會在做特定動作時,出現明顯的手抖症狀。● 手抖多與疾病相關,緊張型手抖無需治療● 甲狀腺亢進或低下,都會引發姿勢型手抖● 巴金森氏症為靜態型手抖,失智症多單側手無力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表示,多數的手抖都與疾病有關,部分屬於遺傳,部分屬於後天疾病引起。遺傳的「原發性顫抖」,這類患者天生在做特定動作時就會手抖,例如將手抬高、手平舉時,無法控制肌肉而引發顫抖,該情形除非嚴重影響生活,否則不需要特別治療。甲狀腺異常 手抖不典型甲狀腺亢進及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也會用「手抖」表現,但通常並不典型。醫師在診斷時,會請患者雙手平舉,如果有微微顫抖,加上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異常,即可依此判定診斷。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常發生在20歲到40歲的人身上,以女性為大宗,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大都是年輕人,鮮少年紀超過40歲以上者會發生甲狀腺疾病,40歲以後發生的手抖,大多與腦部有關。黃柏堯指出,腦部導致手抖症狀的疾病,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後引發的血管型失智症、小中風等。小中風是指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阻,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若患者單側突然沒力,手部平衡變差,拿東西時會感覺到手軟,用力時會感到手抖,就可能是小中風的症狀。失智症初期 會出現手抖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就是「手抖」,且為靜止型手抖,不需要做特定的動作時,靜止時手就會不自覺抖動。巴金森氏症的發生,主要是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投以多巴胺後,症狀明顯改善,就能明確判定為巴金森氏症,目前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效果不錯,從單側手抖進展到雙側手抖,能控制在三到五年以上才發生。失智症患者也是腦部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疾病,腦部曾受傷、如腦中風患者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認知功能異常的表現外,初期症狀會以身體僵硬、手抖、步態不穩表現。診斷上,可以先從認知功能判斷,再查看是否有其他手抖、身體僵硬等症狀。地中海飲食 可預防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都是手抖背後較為嚴重的疾病,黃柏堯表示,避免中風的發生,建議控制體重、三高、減少抽菸飲酒,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巴金森氏症多與遺傳有關,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了解,同時需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導致失智症較為大宗的原因仍是腦中風,降低發生的機率與預防中風的方式相同。平時的飲食上,預防失智症可以採地中海飲食,多攝取鋅、B12、葉酸等,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蔬菜量要攝取足夠,幫助腸胃道健康,黃柏堯出,腸胃道被譽為人體第二個大腦,腸道平衡是近年愈來愈重視的議題,平時應讓生活步調盡可能平衡,避免壓力過大,維持運動頻率,也能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遠離疾病上身。【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1-02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疫情盡頭的最後一哩路
去年12月初,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表示「COVID疫情盡頭已近在眼前」,國內也討論傳染病降級與指揮中心解散的可能性,疫情即將走向盡頭。但2020年以來,疫情瞬息萬變,中國大陸自第一波社區傳播,防疫思維瞬間由清零政策轉向與病毒共存,14億人口的疫情大爆發擾動黎明前的全球疫情發展。大陸此波解封將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冠感染」,確診者不需強制隔離,並開放居民出國限制,選擇放手讓疫情流行曲線「快上快下」,在極短時間內將壓縮整體人口染疫過程,策略考量是將經濟衰退的影響及幅度降至最低。儘管現行病毒株致病率較之前低,但短時間內大量人口確診,在感染母數極大的情況下,重症及死亡絕對值還是很高,因此出現醫療量能擠兌,也增加不必要的重症與死亡率。大家擔心台灣受大陸影響,但近日觀測,大陸現行主流變異株為BF.7和BA.5.2,目前尚未在台灣境外移入個案中大量發生,本國境外移入個案仍以BA.5為主流,來源國以日、韓、東南亞居多。而去年底疫情上升,主要是秋冬氣溫下降,營造病毒生存條件加上民眾防疫疲乏,還有去年第一波染疫者多感染BA.2,體內免疫保護力已下降,目前在BA.5流行下,有機會重複感染,造成第三波疫情。第三波疫情 不會超越前兩波回顧本土疫情,第一波疫情是去年4月1日至8月20日的社區傳播,以BA.2變異株為主,約500萬人確診,最高點落在5月27日的9萬4808人;8月20日後的第二波疫情以BA.5為主,約350多萬人感染,最高點5萬4874人;第三波疫情正在竄升,但預估確診個案不會超越前兩波高峰。隨大陸邊境解封及春節將至,台灣須強化邊境檢疫,高度監測境外移入及本土變異株。目前指揮中心規畫大陸返國旅客於機場進行唾液PCR檢測,確診者比照台灣確診隔離政策採5+n方式,檢出陽性患者再將其檢體進一步基因定序檢驗,這有助國內防疫措施擬定。防疫憑藉科學與證據,不是憑感覺,將大陸返台旅客確診者變異株定序與國內數據比對,客觀推估台灣疫情走向,面對黎明前的最後挑戰。次世代疫苗 長者應盡速接種面對大陸疫情變化,應提高警覺,但平常心,勿過度恐慌,在密閉空間、人潮擁擠場所或大眾運輸系統等仍須全程配戴口罩,提醒孩童及年長者盡量不要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不必要社交活動以降低染疫機會。最後提醒,「與其擔心不如行動」,65歲以上長者盡速接種BA.5次世代疫苗提升保護力,後疫情時代防疫責任由政府轉到民眾自身,透過自我健康監測及風險評估來決定參加社交活動頻率,這樣才能順利度過第三波疫情,迎接如常生活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