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10:46:00 精神.身心
睡眠不足真的會胖!研究:睡不飽「這時段」最容易亂吃:非消夜時間
睡覺就能減肥是真的!營養師李婉萍表示:「來門診諮詢瘦身方法的民眾,營養師除了會針對飲食和運動給予建議之外,通常還會再三提醒,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這跟少吃多動一樣重要!」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多睡1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05-23 10:46:00 精神.身心
睡覺就能減肥是真的!營養師李婉萍表示:「來門診諮詢瘦身方法的民眾,營養師除了會針對飲食和運動給予建議之外,通常還會再三提醒,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這跟少吃多動一樣重要!」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多睡1
2023-05-22 20:00:00 皮膚
一名19歲男大生,在屁股長了數顆「紫青膿包」的大粉瘤,不僅嚴重化膿,甚至發燒,只得就醫「除瘤」,歷經2次手術清理才完成治療。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幫助抵抗外界的病菌,但也會因「內
2023-05-22 11:45:00 新陳代謝
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原因主要是尿酸的結晶積在關節,造成關節劇烈疼痛、腫脹、發紅、發熱等症狀。而大眾所知的,諸如海鮮、動物內臟、火鍋等,普林含量非常高,一不小心就可能讓痛風發作;但為何明明沒有吃這些
2023-05-21 12:00:00 中醫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夏天的到來,天氣開始悶濕交替,而體內濕氣太重也會影響身體狀況與情緒,其中最擾人即為關節腫脹痛,可以透過泡湯與運動,透過皮膚除去濕氣,也可以吃對食物保養關鍵,但最重要的則是在日常減
2023-05-21 01:24:57 骨科.復健
很多人都有下背痛、屁股痛的經驗,直覺就會想到「坐骨神經痛」一詞。其實「坐骨神經痛」是症狀而非疾病,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
2023-05-21 01:24:56 骨科.復健
屁股痛一定是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也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說,很多原因都會引發...
2023-05-20 14:13:00 腦部.神經
頭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但若是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應盡速就醫檢查,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症狀之一就是突發性劇烈性頭痛。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耀榮指出相關症狀,也提醒高風險族群健檢時最好可以同時檢查
2023-05-20 10:01:53 牙科
你家有年過60歲的長輩嗎?許多銀髮族過了60歲後都會有口腔問題。牙醫師提醒5種銀髮族常見口腔疾病,若家中長輩出現蛀牙、牙周病、口腔炎、口乾症、口腔機能障礙等口腔問題,應儘速就醫檢查,否則恐會引發其他健
2023-05-20 09:38:00 婦產科
冷凍卵子,俗稱「凍卵」。卵子取出後,將卵子保存在-196℃液態氮內,待想要生育時再解凍,以進行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療程。台灣晚婚現象普及,平均生育年齡也隨之上升,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女性生育第1胎
2023-05-20 09:23:35 骨科.復健
膝蓋疼痛、不舒服,不一定只是關節炎問題,也可能與脊椎神經病變有關。80歲劉阿嬤,以務農為樂,去年接受膝關節退化手術後,卻...
2023-05-19 09:22:27 呼吸胸腔
最新研究發現,不規律的睡眠時間恐釀成致命的肺部疾病。這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不規律的睡眠模式會對身體的生理時鐘產生不利的影響,進而使肺部形
2023-05-19 09:11:00 耳鼻喉
許多人感冒好了以後卻還是一直咳嗽,這在診間相當常見,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個人社群分享,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這樣的問題,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4種方式有助改善。 感冒好了卻還一直咳嗽?醫
2023-05-18 20:01:00 泌尿腎臟
「祖傳秘方包治腎虧」地下電台常以治療腎虧之名,兜售不明藥品。常會強調腎虧會出現的症狀有:腰不適、膝蓋痠軟、頻尿,再帶到不舉,最終讓人誤以為腎不好就會導致下半身「整組壞了了」。不僅強化民眾購買來歷不明藥
2023-05-18 16:48:32 精神.身心
近期美劇《怒嗆人生》(Beef)的第1集便精確向我們展示,部分人發生「路怒症」(Road Rage)時的狀況。在台灣也不時傳出兩位(或兩位以上)的駕駛互不相讓,引發的行車糾紛;更有人平時看來溫文儒雅,
2023-05-18 14:39:17 婦產科
一名年輕媽媽剛生完小孩,正處於哺乳階段,想挑戰跳傘卻害怕「胸部在空中爆炸」,因此私訊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事後蘇也發文分享引起熱議,甚至釣出專科醫師認證,假奶也不會破掉,最後連當事人也出面回應「上飛機前會
2023-05-18 12:18:12 眼部
乾眼症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特別是長期使用3C產品的人。乾眼症的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癢、痛、畏光等,若長期未治療可能導致角膜受損、潰瘍等。醫師提醒,不建議自行購買人工淚液或眼藥水使用,應盡速就醫檢查。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適合的人工淚液、藥水、熱敷眼部,症狀嚴重者可搭配抗發炎眼藥水、免疫抑制劑、自費脈衝治療等。
2023-05-17 20:00:00 骨科.復健
台灣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瘋路跑、馬拉松、騎自行車等運動,難免碰撞發生血腫瘀青、梨田破皮等運動傷害,醫師提醒,運動傷害除皮肉傷外,更怕的傷勢是肉眼所未見,沒有就醫檢查,持續運動或用錯復健方式,導致二度傷害,建議民眾若發生運動傷害,仍應就醫做相關檢查,確認傷勢無礙再持續運動。
2023-05-16 17:55:11 新陳代謝
一名台商近期從大陸出差返台後,驚覺「尿尿怎麼那麼多泡泡」,且等了十分鐘還無法散掉,才發現「自己不對勁了」,就醫檢查後發現,糖化血色素及蛋白尿都「失控了」。
2023-05-16 15:38:03 骨科.復健
腰痛是復健科門診中第一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84%的成人在一生中都曾經有過下背痛的困擾。衛服部數據也顯示,2020年國人就醫次數前二十大疾病,椎間盤或背痛等背部疾患排名第八名,足足占了就診的2.11%
2023-05-15 20:00:00 中醫
中醫的「舌診」是什麼? 中醫從「望、聞、問、切」診斷病情,其中望舌的「舌診」是診斷病情的重要依據之一,舌頭的狀況,可以一窺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是一個身體健康的警訊。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師
2023-05-15 16:10:31 腦部.神經
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病友即使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就會慢慢減少,變為五分、四分痛,跨過鴻溝後就會不斷進步,運動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
2023-05-14 15:12:49 新陳代謝
城市中的街燈、廣告招牌等都是造成光害的兇手之一,光害不只會讓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看不見夜空中的星星,還會影響動植物的自然生活規律,破壞整個生態。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光害會危害人體健康,而且不只傷害眼睛,還與糖尿病有關。
2023-05-14 12:03:09 眼部
近年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約九成高中生有近視,當中35.7%更為高度近視;而現今55歲以下成人需要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族群,也以高度近視者為主。小朋友的眼睛相當有彈性,能夠調節看遠看近,但過了40歲後,水晶體開始輕微硬化而有老花眼,到了60歲以後,水晶體更加老化變硬,顏色呈現黃棕色甚至嚴重變白即為「白內障」,但白內障其實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若太過透明則無法阻擋有害光線,這是為了保護黃斑部病變的演化過程。
2023-05-14 10:18:11 新陳代謝
世界上並不存在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按照相同的菜單飲食,就能百分百康復的「完美的飲食菜單」。書中也提到,更重要的是「能長期維持的飲食模式」,而不是「每餐營養素的分配」,因此閱讀以下建議時,也可以思考看看跟自己目前的飲食方式有什麼不同,以及可以改善的部分,而非全盤推翻固有的飲食習慣。
2023-05-14 10:04:59 骨科.復健
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減少和肌力下降的健康問題,不只是老年人的問題,長期減肥、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也可能造成肌少症。肌少症除了導致腰痠背痛、行動能力下降,也和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密切相關性。預防肌少症可以從阻力運動和蛋白質飲食下手,減小肌多症的危機。自我檢測包括走路緩慢、起身困難、走階梯困難、手部握力下降、小腿越來越細和體重減輕等問題。
2023-05-14 09:43:21 骨科.復健
要預防肌肉少需適當增加阻力訓練,以刺激肌肉成長。專業教練可教導基本動作,如正確的肩推、胸推、深蹲、硬舉等,並逐漸增加負荷訓練,避免惡性循環而加速肌力流失。增肌是長期工程,要將動作練正確後才增加重量或強度,才不會傷到自己,增肌目的的刺激因人而異。透過阻力訓練能改善肌肉力量、「力氣變大」,適度的運動則有助於改善人體姿勢、穩定關節、改善走路步態。
2023-05-13 10:00:00 精神.身心
面對悲傷,常會聽到「時間會帶走一切」,不過有時未必看到時間在悲傷中帶來任何變化。心煦心理治療所陳鈺弦心理師建議可將有效的方法放進時間當中,用更好的方式面對悲傷,更有助走出傷痛。 走出傷痛先了解
2023-05-12 17:04:26 皮膚
網傳「綠豆解決皮膚搔癢」、「再也不用激素藥」的影片,教導大家用煮5分鐘的綠豆水擦洗皮膚病患部、再用剩下的綠豆煮成綠豆湯喝,即可治皮膚病及皮膚搔癢。對此專家指出,此傳言並無醫學實證,敘述不明確且誇大,請大家不要被誤導。
2023-05-12 16:18:26 兒科
小兒中耳積水是指中耳腔內的液體不能排出,造成鼓膜後方的空間稱為中耳腔積聚了水分,這導致了壓力和聽力上的問題,且可能引發感染。常見於小孩,尤其是在感冒和耳部感染時出現。
2023-05-12 12:53:08 消化系統
黃疸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因此,要改善黃疸症狀,必須先揪出引發病因,當疾病獲得妥善治療後,黃疸也能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