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致癌物
共找到
452
筆 文章
-
-
2023-04-03 養生.運動健身
選錯時間跑=慢性自殺!要避空汙危害,一文看懂慢跑建議時間、地點、空汙指數查詢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將空汙訂為一級致癌物,在歐洲許多城市可以發現,空汙指數越高(如紅、紫爆),民眾罹患肺癌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在空汙中慢跑也是慢性自殺的行為。近年,擁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人口比例逐年提高,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也是人人皆知,但是「空汙(如PM2.5)」卻是讓越運動越不健康的地雷!我們人體最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達每分鐘100公升,約比安靜狀態下多20倍,如此一來,我們可能在運動時不知不覺將廢氣、髒空氣吸入體內,造成危害。到底外出運動時我們該注意什麼?空汙多少要注意?有哪些分類?空汙造成的危害蘇一峰醫師指出,「空汙的微粒從肺部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之後,會進一步破壞血管內壁造成發炎,時間一久,造成動脈硬化和產生血栓,血栓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造成心肌梗塞,塞到腦血管就造成中風。」我們可以發現,空汙不僅會造成肺癌,或是心血管疾病和腦部問題外,長久吸入汙染的空氣,還會造成全身性的發炎。肺癌權威陳晉興醫師也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將空汙訂為一級致癌物,在歐洲許多城市可以發現,空汙指數越高(如紅、紫爆),民眾罹患肺癌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在空汙中慢跑也是慢性自殺的行為。空汙中如何運動?因此外出慢跑,或是進行騎單車、跑馬拉松等較激烈的運動,出門前最好先查看空氣品質預報,陳晉興醫師說,若PM2.5在50,甚至是在35以下就是對身體有好處的。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環境醫學專家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的方法是早點出門,通常早上6點多就到醫院,避開高空汙時段;下班時我會選擇走比較少空汙的『路線』,盡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早上六點不只避開交通尖峰時段,走小巷也能盡量避免汽機車排放的揮發性有機溶劑。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汙;另外,台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岳,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台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綜上所述,選擇淸晨時段慢跑,避免上、下班時段(早上空汙濃度高但持續時間短/下班時間分散,空汙濃度低、但持續時間長);選擇靠近公園、水邊等樹木較多的地區,避免在大馬路邊跑步、運動;且留意PM2.5大於50微克/立方公尺時,就應避免戶外運動,才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汙危害。空氣品質指標(AQI)與健康影響及活動建議空汙的分類空氣汙染實際上到底存在哪些物質?以下分為6大類:一、氣狀污染物硫氧化物(SO2及SO3合稱為SOx)、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及NO2合稱為NOx)、碳氫化合物(CxHy)、氯化氫(HCl)、二硫化碳(CS2)、鹵化烴類(CmHnXx)、全鹵化烷類(CFCs)、揮發性有機物(VOCs)。二、粒狀污染物總懸浮微粒(指懸浮於空氣中,所有粒徑之微粒)、懸浮微粒(指懸浮於空氣中,粒徑10微米以下之粒子)、細懸浮微粒(PM2.5,指懸浮於空氣中,粒徑在2.5微米以下之粒子)、落塵(指粒徑超過10微米,能因重力落下之微粒)、金屬燻煙及其化合物(指含金屬或其化合物之微粒)、黑煙(指以碳為主要成分之暗灰色至黑色微粒)、酸霧(指含硫酸、硝酸、磷酸、鹽酸等微滴之煙霧)、油煙(指含碳氫化合物之煙霧)。三、衍生性污染物光化學煙霧: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微粒狀物質而懸浮於空氣中,能造成視程障礙者;光化學性高氧化物: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強氧化性物質,如臭氧、過氧硝酸乙醯酯(PAN)等(能將中性碘化鉀溶液游離出碘者為限,但不包括二氧化氮)。四、有害空氣污染物氟化物、氯氣(Cl2)、氨氣(NH3)、硫化氫(H2S)、甲醛(HCHO)、含重金屬之氣體、硫酸、硝酸、磷酸、鹽酸氣、氯乙烯單體(VCM)、多氯聯苯(PCBs)、氰化氫(HCN)、戴奧辛、致癌性多環芳香烴、致癌揮發性有機物、石綿及含石綿之物質。五、異味污染物:指具有氣味,足以引起厭惡或其他不良情緒反應之污染物。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物質。【延伸閱讀】 長輩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本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6 癌症.頭頸癌
「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
【本文重點】咽喉癌是一類常見的頭頸癌症,發生在喉嚨或喉頭,主要發生在男性。其癥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需要及時就醫。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過量飲酒、病毒感染、飲食缺乏水果和蔬菜等。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等。預防喉癌可以通過戒菸、適量飲酒、健康飲食和保護自己免受HPV感染。--by ChatGPT台灣電視史經典復仇劇「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所創話題與收視紀錄,至今近20多年來仍無戲劇打破紀錄,該系列編劇也是前三立創作中心總監鄭文華在去年12月因為咽喉癌離世,享壽65歲。什麼是咽喉癌?咽喉癌是一個通用術語,適用於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主要發生在男性。喉部結構複雜,包括9塊軟骨和各種軟組織,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上下分別與口咽和氣管相連接。若喉癌細胞擴散,可能侵犯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咽喉癌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聲門癌,佔所有咽喉癌超過60%的發生率,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0%,而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不到10%。咽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發展緩慢,且與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患者經常忽視早期症狀,最終可能延誤發現的時間。》看更多咽喉癌診斷方式咽喉癌跟其他發生在喉嚨的癌症有何分別?根據梅約診所資料,以下為常見發生在喉嚨部位的癌症:.鼻咽癌始於鼻咽部——鼻子後面的喉嚨部分。.口咽癌始於口咽部——口腔後面的喉嚨部分,包括扁桃體。.下咽癌始於下咽——喉嚨的下部,就在食道和氣管上方。.聲門癌始於聲帶。.聲門上癌始於喉頭的上部,包括影響會厭的癌症,會厭是一塊阻止食物進入氣管的軟骨。.聲門下癌始於喉頭下方的聲帶下部。咽喉癌危險因子有哪些?.使用菸草,包括吸菸和咀嚼菸草。.過量飲酒。.病毒感染,包括人類乳突病毒(HPV)和EB病毒。.飲食中缺乏水果和蔬菜。.胃食道逆流。.在工作中接觸有毒物質。抽煙和飲酒被認為是引發喉癌的主要因素,此外,若長期暴露於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如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等,也可能成為導致咽喉癌的慢性刺激因素。然而,其中最具危險性的因子仍是抽菸,因為香煙中含有已被證實為致癌物質的焦油,過度吸入會導致喉部黏膜增生、變性,並可能引起癌症。咽喉癌症狀有哪些?.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咳嗽.痰中帶血.分泌物增加.呼吸困難.吞嚥疼痛.喉嚨痛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曾受訪表示,咽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咽喉癌治療方式有哪些?咽喉癌的治療方式基於許多因素,例如咽喉癌的位置和階段,所涉及的細胞類型,細胞是否顯示HPV感染的跡象,你的整體健康情況以及個人偏好等。根據梅約診所、克里夫蘭診所資料,以下是有關咽喉癌相關的治療方式:.手術:旨在盡可能多地切除癌症腫瘤,同時保留你的喉部以及說話和吞咽的能力。.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使用來自X射線和質子等來源的高能束將輻射傳遞到癌細胞,導致它們死亡。.化療:化療通常與放射療法一起用於治療喉癌。某些化療藥物使癌細胞對放射治療更敏感,但結合化療和放療會增加兩種治療的副作用。.靶向藥物治療:靶向藥物通過利用癌細胞中促進細胞生長的特定缺陷來治療喉癌。.免疫療法:你身體的抗病免疫系統可能不會攻擊你的癌症,因為癌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可以幫助它們躲避免疫系統細胞,而免疫療法通過干擾該過程起作用。咽喉癌該如何預防?沒有百分百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喉癌的發生,但為了降低患咽喉癌的風險,可以採取以下防範作為:.戒菸或不吸菸。如果你吸菸,請戒菸。如果你不吸菸,就不要開始。.如果有的話,只適量飲酒。.選擇富含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飲食。水果和蔬菜中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可以降低患咽喉癌的風險。.保護自己免受HPV的侵害。一些咽喉癌被認為是由性傳播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你可以通過限制性伴侶的數量並在每次發生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來降低患HPV的風險。【參考資料】.Mayo Clinic:Throat cancer.Cleveland Clinic:Throat cancer
-
2023-03-18 焦點.健康知識+
路易莎循環杯、全家餐盤驗出致癌物已下架銷毀! 專家教導避免甲醛這樣做
大家都希望做好環保,愛護地球,訴求環保無汙染的植物纖維餐具正夯,但行政院消保處昨天公布,採樣市售20件含「植物纖維成分」餐具,其品質檢測及標示查核,不合格率近6成,有4件含有甲醛,包括包括路易莎咖啡循環杯,還有MOMO、全家販售的一次性餐具。消保處指出,相關違規商品均已依法完成下架銷毀。市售20件植物纖維成分餐具 有11件不合格行政院消保處至實體店面及網路平台隨機購買不同廠牌市售20件產品,委託檢驗公司進行螢光增白劑、甲醛、塑化劑等項目檢測,並經由食藥署與經濟部中部辦公室進行標示查核,昨天上午公布品質檢測及標示查核結果。目前除了1件還在查處中,19件中有11件不合格、有4件含有甲醛不符品質檢測規定,包括路易莎咖啡循環杯杯身、還有MOMO、全家販售的一次性餐具。消保處指出,上述4件商品均已依法完成下架銷毀,部份標示查核不符規定,分別裁處3到7萬元。選購含植物纖維成分餐具 注意有無完整標示消保處簡任消保官王德明受訪時提醒民眾,選購含植物纖維成分餐具時,除外觀及價格外,更要注意有無完整標示:產品的材質、產地、製造商等繁體中文資訊,並按相關說明及注意事項正確使用商品。食藥署副主任林旭陽說明,甲醛屬於有毒物質,過量對肝腎功能有影響,免疫反應變化,懷孕婦女會影響到胎兒,甚至有流產的機率,國內已明文禁止運用在食品、接觸食品,民眾若購買到品質有問題的產品,可以向業者訴求退款。甲醛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 是健康殺手根據勞動部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資料,甲醛是具代表性的室內空氣汙染化學物質,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如建材、傢俱、食物、衣服及美髮用品,除日常用品外,甲醛也是工業上常用化學藥品,化學合成、相片沖洗、組織及屍體的保存等,目前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是健康殺手。甲醛短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嗅覺異常、刺激、過敏、肺功能、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異常等。甲醛濃度在空氣中達到0.06–0.07mg/m3時,兒童就會輕微氣喘。室內空氣中甲醛含量為0.1mg/m3時,就有異味和不適感;達到0.5mg/m3時,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淚。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結腸癌、腦瘤、月經紊亂、細胞核的基因突變。目前國內尚未訂定室內空氣中游離甲醛含量之標準,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對勞工作業環境訂定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空氣中甲醛之最高濃度不得高於 1ppm。為避免甲醛對我們的危害:新裝潢及新購傢俱之房間,需特別注意室內空氣對流及通風;新衣服先洗過再穿,可以避免甲醛危害;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食物;職場上建議甲醛相關作業人員使用合適呼吸防護具,並注意定期維護更新之;工作場所仍需加強通風換氣,以降低員工甲醛暴露濃度,並定期實施健康檢查,以維員工安全衛生。路易莎咖啡渣循環杯已全數下架,並退回製造廠商銷毀針對路易莎向廠商採購的咖啡渣循環杯,其中有一批次檢驗未符合標準,路易莎表示,已全數下架,並退回製造廠商銷毀,對於購買路易莎咖啡渣循環杯的消費者,無論是否屬於該生產批次,只要有任何疑慮,路易莎全數退款。路易莎指出,該咖啡渣循環杯是由佳旺環保科技公司生產,佳旺環保科技主要訴求環保無汙染的製造技術,使用咖啡渣與天然竹纖維為原料,由植物萃取物取代塑料粘合、專利熱壓技術塑形、生物可分解等特性。路易莎基於循環經濟的成本採購,但有一批產品卻被驗出未符合標準,路易莎目前正深入了解中,並會對該生產廠商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參考資料:.4件市售餐具驗出甲醛! 路易莎循環杯、全家餐盤上榜.勞動部:了解您我生活中的甲醛.循環杯驗出甲醛 路易莎:全數下架銷毁、有疑慮可退款延伸閱讀:.含致癌物 3種家用品該扔:空氣清新劑、清潔用品、烘衣紙.空氣清淨機擺哪最適合? 醫師教你不受環境毒害的排毒法.新房屋建材才有?這類衣物可能含甲醛,醫提醒穿前多這步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6 養生.聰明飲食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營養師授防癌3大重點觀念,多色多樣最健康養生!
說到防癌飲食,民眾會多吃蔬果,不過大多也不大清楚吃下了什麼、是不是真的有利防癌。其實有許多蔬果的營養經研究發現,是確實對於防癌相當有幫助的。嫚嫚營養師依顏色介紹蔬果及其中營養,大家可以適量的添加於生活當中,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利防範癌症找上門!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 紅色蔬果:嫚嫚營養師表示,紅色的防癌蔬果中,火龍果、紅番茄、草莓、蘋果等都相當出色。紅色的火龍果除了膳食纖維高以外,也含有各種豐富的植化素,有助減少自由基傷害。紅番茄則有更突出的茄紅素,有助於防範癌症,在研究上又以攝護腺癌顯得卓越,對於有利防範大腸癌的研究也不少,另也有助防癌的β-胡蘿蔔素。草莓中特別有鞣花酸成分,有利誘發肝臟解毒系統、幫助致癌物質更快速排出體外。蘋果則有槲皮素,且水溶性、脂溶性膳食纖維都很豐富,特別的是,因水溶性膳食纖維多在於果皮上,因此若有便秘者可帶皮吃幫助排便,腹瀉者則可去皮吃幫助止瀉。反過來說,腹瀉者就不宜帶皮吃,以避免腹瀉情況加劇。 橙色、黃色蔬果:橙色、黃色的蔬果,像是木瓜、南瓜、地瓜、胡蘿蔔等,大多都富含β-胡蘿蔔素,是民眾常聽到有助抗發炎、抗氧化、維持免疫力的營養。另也有β-隱黃質,以及豐富膳食纖維,都對防癌很有幫助。 綠色蔬果:綠色的蔬果如花椰菜、高麗菜、芹菜、韭菜、蔥、菠菜都是很好的選擇。其中高麗菜有異硫氰酸酯、木犀草素,以及β-胡蘿蔔素、芹菜素等植化素,對防癌非常有幫助。奇異果則含豐富維生素C,有助抗氧化,可減少自由基對DNA的危害,也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也有顧腸道健康。芹菜則有豐富的芹菜素,以及木犀草素、香豆素,三者都有利防癌。韭菜、蔥味道較重的辛香料有含硫化合物,有助抗菌、抗癌,但不宜吃多,以免噁心想吐、腹部不適。菠菜β-胡蘿蔔素、槲皮素、葉酸豐富,對降低大腸癌而言相當有幫助。 藍紫色、黑紫色蔬果:藍紫色、黑紫色的蔬果,如紫葡萄、藍莓,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鞣花酸有利防癌。而紫葡萄中則又有白藜蘆醇,這是在地中海飲食當中的紅酒為何有利防癌的營養。據傳日前也有研究試圖將白藜蘆醇研發成抗癌藥物,不過白藜蘆醇相當特別,雖有利防癌,但劑量高則有害人體。其實各種健康飲食也有相似的道理,嫚嫚營養師也提醒,即便食材、飲食再健康也得適量,否則便得營養過剩、營養不均、某向營養素超標反而不利健康。 白色蔬果:白色的蔬果可吃白蘿蔔、大蒜、苦瓜、洋蔥等。白蘿蔔的防癌營養在於異硫氰酸鹽,可降低致癌物質於人體的影響。洋蔥也含豐富的槲皮素。大蒜除了槲皮素外,也含有大蒜素,都是知名的防癌營養,不過量不宜多吃,以免造成腸胃負擔。苦瓜特別的是有苦瓜素,刺激肝臟解毒酵素系統活性,有助肝臟排出體內毒素。 蔬果多色多樣才健康養生,營養師指防癌3大重點觀念! 日常當中其實有很多蔬果有利於防癌,但也不是多吃多健康,嫚嫚營養師提醒,良好的防癌飲食應適量,建議每日至少3蔬2果。挑選上也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超加工食物。並且養成多色多樣的飲食原則,避免聽說某食材不錯,就單吃某種食物,或只吃某些食物。顏色越多、種類越多,越能攝取到更多不同的防癌營養,對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現今健康飲食當道,不少民眾飲食習慣會多以素食為主,甚至是全素。不過也有許多民眾不解,為何都吃素了還罹患與飲食高度相關的大腸癌? 嫚嫚營養師建議,素食者可檢視自己所吃的素食是否真的為「健康的素食」,而若真的罹患大腸癌,除了治癒率高之外,也可視情況調整飲食以利改善。吃素、蔬果有利防腸癌,全穀飯也是防癌神隊友!防癌大功臣:膳食纖維!嫚嫚營養師表示,植物性食物之所以有利防腸癌,膳食纖維是很大的功臣,除了有助排便、避免廢物於腸道堆積,也有相當多研究發現,在攝取量充足的情況下,不論是對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各項慢性病整體死亡率都有正向影響。值得一題的是,說到膳食纖維,民眾大多知道存在於蔬菜類、水果類當中,其實全穀飯、全穀麵包等全榖雜糧類也相當豐富。 蔬果富含各類營養助防癌!植物性食物當中也多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葉酸、植化素等抗氧化、抗發炎營養,這些對人體影響也非常可觀,這也有不少正反兩面研究,包括攝取哪些營養素較不易得腸癌、身體缺乏哪些營養素較容易得腸癌等。而蔬果可大量且充足的補充各類營養素,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普遍推從地中海飲食,此飲食法的蔬果攝取量相當高。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大可能原因!對於許多人吃素還是罹患大腸癌,嫚嫚營養師表示,吃素、多吃蔬果雖可降低大腸癌發生機會,但若是吃的不健康反而有增加機率的風險。 素食地雷:像是炸地瓜、炸花椰菜等油炸食物,更令人擔心的是過度精緻的超加工素食,以及含糖飲料等,這些都被稱為「不健康素食」或「不健康植物性飲食」。雖是植物類食材,但是在高溫油炸、高溫烘烤、或是過度加工等過程當中,營養素大多早已流失殆盡,長期攝取下除了本就是易促使發炎物質、產生致癌物質,也如同攝取「營養空殼」般,體內有利預防癌症的營養根本不存在。而這類食物往往也會因為原型是植物性食材的關係,讓人誤以為是健康的,因此嫚嫚營養師也特別叮嚀,到素食餐廳吃飯真的要避免吃炸素食或超加工素食的習慣。 選擇太少:另一方面,常見飲食問題,也包括了缺乏多樣性造成營養不均,民眾常會因為聽到某些食材健康就單獨偏好某食材、只吃那幾樣,例如為了減肥或健康只吃大家都說很健康的花椰菜,這般吃法如同身體只吸收某幾項營養、缺乏了其他營養,對腸道、身體健康而言一樣不利。 不可抗拒因素:除了上述與飲食關聯性較高的兩大問題,吃素還是得大腸癌的原因,其實也可能和家族史或基因遺傳有關,另外身體隨年齡老化而出現疾病也是難以避免,吃素雖會讓身體更為健康,但也難完全防範。也因此健保補助50-74歲民眾作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並鼓勵後續作大腸鏡檢查。 肥胖、便秘、腸道發炎:其他像是肥胖、便秘、長期腸道發炎等也都是大腸癌的風險之一。肥胖是百病根源,長期便秘易使腸道經常處於吸收毒素狀態,這兩項也常運動缺乏有關。而因為其他如克隆氏症等疾病使腸道長期發炎,這些也都是可能原因。 吃素、蔬果這樣吃更健康,記住簡單3原則更助防癌!植物性飲食3重點:大腸癌風險中,飲食是可控制的關鍵因素之一,嫚嫚營養師建議,素食、輕素食要吃得健康,除了應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油炸等過度高溫、超加工素食等不健康素食。選擇也應多樣化,顏色、種類越多越好,可攝取更多對身體有利的營養。份量上建議每日至少3份蔬菜2份水果,煮熟的蔬菜一碗為一份,水果則一拳頭為一份。如此對於防範大腸癌、各癌症、慢性病等就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治療後飲食及生活調整:若真的罹患大腸癌也別太沮喪,早期大腸癌約9成是可控制、甚至是治癒的,飲食調整上,腫瘤切除手術後建議以好消化、好吸收、可幫助身體恢復為主,如魚湯、雞湯等,並以低纖維為主,以降低腸道負擔。化療則容易使得食慾下降、口破、味覺異常等,飲食策略就多會以多色、促進食慾為主,並視個案當前情況調整。預後則如前段飲食控制,並應多運動、避免菸酒、控制肥胖。 《延伸閱讀》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是「養肝補陽」好時機!除了多吃綠色蔬菜,分三時段吃這些食材提升免疫力
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之道也在於春!養生的最好時節就是春季,而養生就要吃當季獨有的時令食物。《黃帝內經》提到:春季養肝,綠色入肝;夏季養心,紅色入心;秋季潤肺,白色入肺;冬季養腎,黑色入腎。而春天五行屬木,肝也屬木性;在《黃帝內經》裡亦有「肝主春」的記載,說明人體的肝臟與春季相應,肝的功能在春季最旺盛。因此春天是養肝的季節,可多吃養肝的食物加強排毒功能,像是不少深綠色蔬菜都是不錯選擇。飲食重點在於「養肝補陽」建議飲食要清淡、減少油膩食物、多一點甘味、酸味食物。延伸閱讀:踏青有助春養肝 醫曝肝臟保養6重點:按2穴位疏肝解鬱適合春季的5種蔬果到了春天,就該飲食清淡,同時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身體排毒。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推薦適合春季攝取的5種蔬果:1.梅子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一想到酸酸的梅子,口水自然就分泌了。因為梅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及酚類化合物,能夠促進消化液包括唾液的分泌,達到開胃等作用,當發現食欲不振、吃不下飯時,不妨吃幾顆脆梅、喝點梅子醋,有助打開食欲。梅子因為口感酸澀,不建議生吃,透過醃製、泡醋後,對腸胃較適合。2.枇杷《本草綱目》記載,枇杷具祛痰、潤肺、生津等作用,枇杷葉也有緩解肺熱乾咳的作用,川貝枇杷膏就是以枇杷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枇杷的維生素A含量高,有助改善眼睛疲勞、還能幫助上皮組織的正常分化;而且它的熱量相當低,6顆枇杷僅有38大卡,減重的人適量吃,既能補充膳食纖維也不怕胖。3.菠菜每回被霸凌的卜派,只要吃下一罐菠菜,肌肉馬上就能膨脹,雖然劇情誇張,但菠菜有益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菠菜屬黃綠色蔬菜,因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菠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但菠菜的草酸含量高,不建議與高鈣高鐵食物共食,否則會抑制其吸收,因此調理菠菜時可先汆燙,以減少草酸,汆燙過菠菜的熱水就不要再使用。4.豌豆豌豆分為軟莢及硬莢兩類,軟莢的豆仁及豆莢都可以食用,清脆爽口;硬莢在生長初期可以連莢一起食用,待豆莢變粗硬後,就不建議食用,取出的豌豆仁則被歸為澱粉類;豌豆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A、醣類、蛋白質及膳食纖維,能防止人體致癌物質合成,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5.韭菜韭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硫化物、β-胡蘿蔔素、維生素A及C、膳食纖維等,對胃癌、大腸癌、皮膚癌、肺癌、肝癌等有預防作用;韭菜籽的含鈣量高,有助於骨骼、牙齒的形成,使血管彈性增強,血壓改善。臺灣的春季盛產蔬果而除了上述營養師推薦的5種蔬果,臺灣的春季還有許多當季盛產的蔬菜、水果,順著時令來飲食是最佳養生方式。春天可以吃哪些食材,提升免疫力!春天食材使用可分為三時段(初春、仲春、晚春):1.初春:這個時間點,天氣還沒有太炎熱,此時人體的陽氣,剛開始要引動起來,可以選用較為溫陽、辛散、升發,可以讓身體流汗的食材,像是薑、洋蔥、蒜、韭、豆芽、春筍、蘆筍。另外,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肉、奶,有助於增加肌力及免疫力提升。2.仲春:氣候已較穩定,此時反而要減少一些酸性食物的攝取,吃些較為甘味的食物,來補脾胃,像是山藥、蓮子、大棗、蜂蜜、綠豆、毛豆。3.晚春:接近夏天,氣溫已與夏天差不多炎熱,而夏天是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的季節,所以要提早顧養脾胃。不要吃太重口味食物、盡量飲食清淡讓腸胃休息,吃冰喝涼水會增加腸胃負擔,所以要避免生冷食物。如果有皮膚過敏、皮膚癢的狀況,不建議食用:烤、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延伸閱讀:為何春天是適合養肝的季節?中醫教養肝穴道按摩延伸閱讀:預防春天過敏發作 營養師授4多2少原則提振免疫力參考資料:‧食令日曆 FOOD FOR SEASON‧國民健康署食民曆手冊‧春天飲食清淡助排毒 營養師建議這5種蔬果可多吃
-
2023-02-17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直腸科醫師食指「特長」? 台大名醫梁金銅:能開刀都是好事
「直腸肛門長度約從肛門口算起15公分,身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要知道自己的食指有多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秀出比別人長的食指,這項「特長」成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一步,行醫近30年的他,將臨床診斷、病患詢問的問題集結成書,強調這項癌症即使第三期的治癒率也有75%,盼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多位名人大腸癌離世 主因是老化、接觸致癌物剛過完農曆年節不久,新聞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回顧去年演藝圈抗癌多年藝人余苑綺也是這項癌症離開,民眾的危機感增加,更憂心有年輕化趨勢,對此,梁金銅說,從統計學和臨床來看並沒有年輕化的趨勢,最主要仍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致。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大便深棕色或沾血 可能是大腸癌「大腸癌和直腸癌必須要分開看。」梁金銅指出,左右側的大腸直腸癌會出現的症狀不同,右側大腸常見症狀就是便血,一天流血5c.c.,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貧血,所以臨床患者臉色蒼白且爬樓梯很容易喘;左側大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腸道受到腫瘤壓迫變得窄小,大便形狀會變得像鉛筆般細長,也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看見馬桶大出一灘血,他提醒要注意時間點,如果是在大完便時或剛解完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發炎的狀況,若是大便深棕色或旁邊沾著血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衛教文章指出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都有可能罹癌,但梁金銅說,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腸子痙攣會有大便變細、稀糊狀,即使出現黏液,也可能是鹼性飲食造成,不一定就是罹癌,但觀察大便確實能了解身體健康資訊「所以上完廁所要來看看自己產物!」肛門指診可揪1/3大腸癌他說,如果出現問題,建議能先到大腸直腸科「指診」,因為直腸肛門長度從肛門口算起約15公分,差不多一個食指長度,畢竟直腸癌發生率佔大腸癌三分之一「沒有直腸癌,大腸癌的機率也不高。」再者,他表示,根據國健署指引,50歲以上民眾可以先進行免疫法大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而進行大腸鏡篩檢出現瘜肉,隔年就要再複檢,直到完全清除為止。另外,如果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則建議25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檢。「如果大腸直腸癌患者判定能接受手術是值得恭喜。」梁金銅不斷鼓勵患者,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症還好,第一期患者通常不用手術,只需要局部刮除,治癒率達9成多,第二期也有8成,第三期開始健保署提供化學、放射治療,治癒率也打7成5,如果是第四期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有6到7種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盡量在前三期診斷治療,能夠手術代表治癒率高。梁金銅新書 詳解大腸癌疑問梁金銅最近出版大腸直腸癌百科全書,歷經12年寫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全方位指引」,有著「文青魂」的他寫作堅持不假他人之手,從大腸、直腸、肛門的生理結構,一路到風險預防、出現疑似症狀、篩檢診斷、治療到身心照護,全方位替患者及家屬詳盡地解答101項問題,也盼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鮭魚、鮪魚呈紅色是白肉?速懂紅白肉分類方式及營養價值
動物性肉品是蛋白質來源,主要分為紅肉與白肉兩類,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紅肉含有更多礦物質,白肉則蘊含優質蛋白質。長久以來,紅肉攝取過量一直被認為有致癌風險,但近年陸續有相關研究推翻「紅肉較不健康」的觀念。今天元氣教你如何區分紅白肉,各取其優、適當攝取,避開不利健康的風險因素。國民健康署時常叮囑民眾,應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更有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聽起來紅肉似乎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威脅,但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師說,紅肉雖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當中也含有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重點仍是「均衡不過量」食用。年前年後許多公司聚餐、親友團聚、從尾牙到春酒,餐餐葷腥不忌,東坡肉、滷肉、烤肋排、炸豬排都是餐桌上的常見佳肴,難免吃下過多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將增加17%的大腸癌罹患風險。分類方式紅肉肌紅蛋白較多,生肉呈現紅色。常用紅肉四隻腳、白肉兩隻腳區分。日常飲食上,該怎麼辨別紅肉?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紅肉因含有較高的「肌紅蛋白」,為動物肌肉內的蛋白質,負責運輸體內氧氣等,因此烹調前的肉質為紅色。但為何被歸類為白肉的鮭魚、鮪魚,肉質也呈現紅色?劉怡里說,鮭魚食用甲殼類,而甲殼類中所含的類胡蘿蔔素,造成肉色偏紅;而鮪魚則被研究分類為肌紅蛋白較多的白肉。通常紅肉指的是豬、羊、牛、馬肉等。劉怡里說,營養衛教上常將「四隻腳」的家畜類分類為紅肉,「兩隻腳」的雞、鴨、鵝,以及魚類、海鮮類則稱作白肉。營養價值紅肉:鐵質含量高,女性、孕婦、貧血者的重要營養素。劉怡里表示,相較白肉,紅肉營養價值中有更多的鐵、鋅、維生素B12,主要富含鐵更是女性生理期、缺鐵性貧血族群、兒童青少年發育期需多攝食的,醫師也常提醒孕期第三期的女性多補充,可提供寶寶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白肉:高蛋白、低脂肪,魚類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白肉被視為「優質蛋白質」,劉怡里說,白肉因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例如,家禽類中的雞胸肉、雞里肌肉,相對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海鮮除了脂肪含量較低,也富含鋅、牛磺酸等營養素;魚類除了高蛋白,還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發炎反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增強抗氧化能力,是白肉中相當好的選擇。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等魚類,DHA、EPA等Omega-3脂肪酸最豐富。食用風險加工紅肉易致癌少碰為妙,新鮮紅肉應限量,避免心血管風險。劉怡里指出,紅肉脂肪含量普遍比白肉多,其中飽和脂肪酸比例也較高,嗜吃大量紅肉,長期易造成身體發炎,肥胖機會增加,間接提高致癌風險。紅肉因為脂肪、膽固醇也較高,過度攝取除了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婦癌中的子宮頸癌、乳癌也都和高脂肪有關。因此,紅肉與癌症雖非直接相關,但確實間接增加風險。若要遠離紅肉帶來的癌症風險,劉怡里建議,攝食紅肉每天不要超過70公克;加工肉製品盡量避免食用,如貢丸、火腿、肉鬆、臘肉等,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若與胺類食物一同食用,會結合成致癌物「亞硝胺」,長期累積就成為癌症的危險因子。劉怡里表示,若要減低亞硝酸鹽成為致癌物亞硝胺的機會,維生素C可以阻斷亞硝酸鹽與胺類的結合,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柳丁、柑橘類、小番茄、木瓜等等。但要遠離亞硝胺,根本之道還是少吃加工肉類食品。
-
2023-02-11 焦點.健康知識+
回鍋油反覆用、長期使用木筷沒更換、偏方藥...3大NG生活習慣惹癌上身!
小心生活小習慣增加罹癌風險,注重養生還不夠。這些NG生活小習慣,其實也都在默默影響身體健康。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已經連續【40年】位居十大死因之冠,去年平均每10分鐘就有1人死亡,今天陳炯瑜醫師要和各位朋友們分享,3個容易致癌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在生活日常也能遠離癌症風險。3大NG生活習慣 恐惹癌上身一、油炸油反覆回鍋使用食用油會隨著高溫改變本質,重複油炸也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會攻擊健康細胞,加速人體衰老或是細胞癌變,尤其是烤焦的油炸食物,致癌物的活性更強。二、長期使用木筷沒更換竹筷、木筷每3-6個月就要更換,因為每次的搓洗都會讓筷子留下裂痕,髒污、油垢就會卡在裡面,如果洗完沒有晾乾,就會滋生各種病黴菌,引發感染罹病。三、常聽信偏方自行用藥只要你是因為慢性病問題,需要長期用藥的朋友,請不要自行停藥,如果有生病也應該循正規就醫途徑,接受醫師診治和處方用藥,否則治病不成反更傷身!最後,醫師也提醒大家,受疫情影響,許多人因為染疫風險降低篩檢意願,但定期篩檢目的是要降低潛在疾病的風險,才能提早發現和治療資料來源/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ICare Health Institute
-
2023-02-06 醫療.消化系統
男子右上腹悶痛半年又拉黑便 醫查出感染幽門桿菌
1名45歲男性近半年常感到右上腹悶痛不適,剛開始藉由胃藥緩解,但最近疼痛慢慢加劇,甚至痛至後背,晚上還影響睡眠並拉黑便。經醫師替他做胃鏡發現,患者罹有十二指腸潰瘍併出血,並感染幽門桿菌,後來經進一步治療,症狀才解除。大里仁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邵昶瀚說,幽門桿菌是一種寄宿在人類胃粘膜的細菌,也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之一,細菌可存在於糞便、胃液、嘔吐物或污染之水質,推測感染與環境、衛生習慣有關,經由誤食上述污染物從而染菌即糞口感染。會造成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淋巴癌、胃癌都與之有相關聯。他說,80%的幽門桿菌感染患者為無症狀帶原,10至15%有慢性萎縮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後續演變成惡性胃癌或淋巴癌占1%,世界衛生組織1994把它定義為第一類(明確的)致癌物。大多數有慢性胃炎的病人可能會有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消化性潰瘍之患者則有腹痛甚至腸胃道出血症狀。據統計,從2004至2018經由幽門桿菌治療後,幽門感染之盛行率從接近70%下降至10%,胃癌發生率下降53%,胃癌死亡率則下降25%,顯示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可有效減少胃癌的發生。邵昶瀚說,因慢性幽門桿菌造成之胃炎可能發展成不可逆之胃粘膜萎縮甚至胃粘膜病變,進而使癌變的風險大幅提升。因此,建議在產生上述不可逆病變之前篩檢併治療幽門桿菌,方能有效抑止癌變。對於相關治療方式,邵昶瀚說,目前使用三合一抗生素序列性療法,也就是以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治療7至14天,可達80至90%幽門桿菌根除率。少數病人會有頭暈、腹瀉、口中金屬味、過敏等藥物副作用,通常停藥後即改善。後續於停藥四周後做呼氣檢測是否確實根除。如治療失敗,還有第二線藥物治療,成功率約80%。若兩次治療失敗,建議根據細菌抗生素藥物敏感檢驗,給予相應之藥物治療。
-
2023-02-03 焦點.菸酒毒傷身
喝酒易醉、臉紅竟是這體質?別練易罹癌!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
台灣人喝酒普遍更容易臉紅、喝醉,這種體質主要和基因、遺傳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許多人認為多喝就可以練起來,但事實上恐怕越喝越傷身,甚至更容易引起各種癌症。嫚嫚營養師建議,酒精能避免則避免,真要喝也應養成更良好的飲酒習慣,以確保健康。易喝醉、臉紅有酒精不耐症?台灣人普遍不適合喝酒?嫚嫚營養師表示,台灣民眾普遍不適合喝酒,主要原因在於「乙醛去氫酶」多有基因缺陷或不足。酒精化學名為乙醇,需靠乙醇去氫酶轉換成乙醛,再經過乙醛去氫酶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排出體外;若乙醛去氫酶缺乏或缺陷,會使得無法有效的正常代謝乙醛排出體外,即酒精不耐症。除了台灣,日本、韓國的民眾也大多屬於酒精不耐族症族群,約佔47%左右。影響除了普遍不適合喝酒、身體對酒精的反應也較大,包括容易臉紅、喝醉、宿醉、心悸、頭痛、噁心等,這些其實都是乙醛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酒精不耐症族群更明顯。 酒量不好,多喝就好?營養師:別練,容易罹癌!不少人會認為「喝酒易茫、酒量不好,多喝就可以練起來。」,對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是個錯誤的觀念。酒喝多確實會讓身體逐漸習慣乙醛影響的耐受度、暫時活化乙醛去氫酶,但體內的乙醛去氫酶依舊是個瑕疵品,並不會有所改善或提升。 換句話說,酒喝慣了或許會較不容易醉,但身體依舊難以代謝乙醛,身體長期受壓榨、超時超量工作,日久身體恐不堪負荷,甚至容易因認為自己酒量變好,更加重負擔,增加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風險。 易喝醉、臉紅喝酒更易致癌?乙醛對酒精不耐症影響更大!嫚嫚營養師表示,乙醛本就是一種毒性相當強的化學物質,被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對於無法正常代謝乙醛的酒精不耐症族群的影響自然更大、更容易罹癌。除了肝癌以外,其他也包括上呼吸道癌,以及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另外三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會上升,女性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不當飲酒潛藏的「立即性生命危險」?另外,不論是否有酒精不耐症,不當飲酒也會對生命有立即性的生命危害,酒精過量時容易讓身體進入「全面癱瘓」的狀態,若此時嘔吐身旁又沒人,平躺者恐有被自己嗆死的可能,日前新聞也曾有民眾喝醉趴睡被嘔吐物溺死的消息,需特別注意。嫚嫚營養師也建議,飲酒後若感到疲倦需休息,盡量將身體墊高為佳。 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對有飲酒習慣的人來說,喝酒傷身、不喝傷心,為取得平衡,嫚嫚營養師建議,男性一日酒精攝取量避免超過20克,女性避免超過10克。若約略換算成各類常見酒精飲料,酒精濃度5%左右的啤酒男性一日最多約2罐、女性約1罐。紅酒、白葡萄酒等12%的酒類,男性約220c.c.、女性約110c.c.。清酒、紹興酒等16%的酒類,男性約160c.c.、女性約80c.c.。而酒精濃度高、約40%左右的威士忌、伏特加等,男性約60c.c.、女性約30c.c.。當然這是建議避免上限,能少則少自然更好。而若覺得這般太少,也可加進冰塊,讓整體看起來較多,也較能減少酒精攝取量。 《延伸閱讀》 .酗酒、酒駕、戒酒改不掉?「酒精使用障礙」自我檢測,應以疾病治療!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2-01 養生.聰明飲食
影響身體健康與否關鍵 專家教掌握6原則增腸胃道免疫力
近年國人罹患腸胃道疾病人數急速竄升,其中大腸癌躍居台灣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前三名。影響腸胃道健康因素很多,包括飲食、活動、環境、壓力、生活作息等。「萬病之源始於腸道」,腸胃道運作是否正常,是影響身體免疫力與健康的關鍵,因此,掌握六大腸胃道營養原則,才能擁有順暢健康的人生。一、新鮮天然1.食用當季新鮮食物,建議少用或勿食精緻或加工食品。2.食材勿過度烹調,像肉品經過燒、烤、煎、炸等過度處理程序,易產生致癌物質,造成腸道發炎或大腸癌發生。二、衛生安全1.注意烹調及用餐前的手部清潔衛生。2.注意食材、餐具及廚房的清潔衛生。3.適量烹煮,適當保存,以當餐食用完畢最佳。三、多樣均衡均衡食用六大類食物,以自身的手為一份量計算。五榖根莖類、蔬菜類及水果類一拳頭為一份,豆、蛋、魚、肉及海鮮類為掌心一半的大小及厚度為一份,每日建議食用份量如下:1.五榖根莖類:1.5至3份,富含醣類、植物性蛋白質及維生素B群,為人體主要熱量來源。2.豆、蛋、魚、肉及海鮮類:3至8份,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用以建構身體組織、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及增強免疫力。3.奶類:1.5至2杯(每杯為240毫升),補充鈣質、維生素B2及維生素D,以保持骨頭及牙齒堅固健康,儲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症及骨折發生。4.油脂及堅果種子類:3至6茶匙,以提供人體必需脂肪酸、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吸收。5.蔬菜類:3至5份,包含各色蔬菜、番茄、茄子、瓜類、筍類等,由於富含纖維質、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質,能保持腸道順暢,預防便祕。6.水果類:2至4份,用以維持代謝正常及增強抵抗力,含有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質等營養素。四、適當補充1.補充水分:每人每天攝取的水分至少要達到體重×30ml的標準。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天至少需攝取1800ml水分,分多次補充,每次以補充100至200ml為佳。2.特殊營養素:在特殊期間需補充的特殊營養素,例如:左旋麩醯胺酸、益生菌、微量元素等,可聽從專業醫護人員或營養師建議補充。五、維持體態1.最佳身體質量指數BMI為18.5至24間。2.每天固定時間測量體重。3.若無特殊原因體重一周下降2%或一個月下降5%,應至醫療院所就診查明原因。六、分散風險在購買食物時,可選擇不固定廠牌或商店,減少同一種有毒物質攝入或累積體內。
-
2023-01-09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大國「日本」國民為何正在變矮?科學解謎身高與壽命關聯
日本隊2022年卡達世界盃表現亮麗,讓人看到日本人體能佳的一面。然而,據數據顯示,這個長壽大國,其實近30年來國民身高並沒有成長,反而開始變矮。而科學家研究指出,這趨勢正凸顯某種隱憂,台灣也可能發生。上世紀,日本人身高曾飛速成長從小到大,身高一直是團體生活中容易被互相比較的外型條件。雖說無法依身型高矮斷定優劣,但平均身高其實也可反映出社會經濟、醫療、健康的改變,更與人類嬰幼時期環境、青少年時期的營養攝取息息相關。據2016年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團體「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控制協作組織(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研究,平均國民身高急速成長的國家,多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這份報告針對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在1896年至1996年間出生國民的18歲身高進行分析,其中,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在百年之間增加14.6公分,達170.8公分,女性更暴增16公分,為158.3公分,男女身高增幅皆擠進全球排名前五。而這100年,正好與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工業發展、公衛體系大幅進步,躍身世界強國的時間點不謀而合。胎兒營養不良,日本人身高開始萎縮?然而,其後的調查,卻發現生活條件日漸富足的日本人,身高卻逐年「倒勼」。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一項趨勢分析,1980年以後出生的日本成年人平均身高正逐漸下降,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將比1978年、1979年間出生的男性矮1.5公分,女性的身高也將倒退0.6公分。這驚人的預測結果,似乎與胚胎發展密不可分。這份研究除分析身高,也針對初生兒的狀況交叉比對,發現日本成年人身高萎縮的同時,低體重新生兒(low birth-weight infant)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體重低於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即為低體重新生兒,易有健康不良、生長與認知發展受限等長期影響。孕婦刻意減肥,小孩可能輸在起跑點?日本低體重新生兒增加的原因,可能與過去日本廣傳孕婦於孕期內控制體重,對母親與胎兒健康狀況有益相關。據《日經新聞》報導,1980年前後,一篇提出限制孕婦體重可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的論文引起關注,日本婦產科學會也在1999年制定了孕期內理想的體重增加量指標,「如果BMI(體重指數)在18至24之間,則體重增加7至10公斤較為理想」,這個數字比其他國家的指標還低。醫學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和分娩(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1年一篇研究更指出,日本1990年和2015年低出生體重兒比例分別為6.3%、9.4%,相較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比例5.7%和6.5%,可見25年內,日本低體重新生兒數量急劇上升,在OECD國家中增幅排名第五。至於影響胎兒出生體重低的原因,包括胎齡低、孕期吸煙、孕前產婦BMI指數低、孕期體重增加低、貧血,以及低社會經濟地位等。此外,日本的數據也強調超過30歲的高齡產婦的影響。身高愈高,壽命不一定愈長值得一提的是,國際許多科學家調查也指出,身高其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更有可能影響壽命長短。但是是否身高比較高才好?並沒有定論。據NCD-RisC統計,身高也反應了健康狀況,如青少年若營養不良或患有嚴重疾病,將影響身高發展,「身高較高的人一般壽命較長,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較小,若產婦身高較高,分娩時嬰孩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小。」有趣的是,NCD-RisC的報告也提到,從多個論文的統計數據來看,高個子的人可能擁有更佳的學業成績、收入與社經地位。然而另一方面,美國的保健媒體《健康線上(Healthline)》則報導,綜合義大利士兵死亡率、全球籃球員壽命,以及與體型、壽命長短相關的FOX03基因,得出體型較矮小的人,可能有更長的壽命。原因在於,與高個相比,矮小體型所需攝取的基礎熱量也較低。在細胞總數較低的情況下,自由基和致癌物對細胞的暴露和影響較小,且體型較大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與組織修復也會更加費力。目前看來,身高與壽命的相關討論,仍需要更嚴謹的數據,以及更廣泛全面的研究,才得以下定論。明明吃得飽卻過瘦,是文化問題至於營養攝取,過往總與身高議題密不可分,不過當高度經濟發展、注重身材、在全球長壽國家榜單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居然也面臨了成年人身高萎縮的窘境,值得深思。其實台灣近年也盛行減重,女性瘦才是美,是否過度倡導需重新思量。這也反映了在繁華富裕的人類文明背後,新的社會問題悄悄萌生。【延伸閱讀】》關心老化與失能的距離!線上評估工具+6項指標確認有無身心功能衰退徵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2-12-26 養生.聰明飲食
芭樂維生素C超豐富,但清洗時多這動作可能讓它流失!
到底吃芭樂籽是會促進排便,還是容易便祕呢?為什麼長輩總說「芭辣籽無某呷?」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其實從營養學角度來看,芭樂籽本身不會引起便祕,通常民眾容易便祕可能是因為攝取了膳食纖維,但卻缺乏足夠的水分或油脂,多喝水、補充適量油脂類食物可能就順暢了。不過,即使芭樂籽不會造成便祕發生,但還是建議3種人吃芭樂籽時要多注意攝取量!1.不習慣高纖飲食者(有些人腸胃會不舒服,要以循序漸進方式攝取)。2.腸胃消化不佳者(例如小小孩或正值腸胃炎不適)。3.剛動腸胃手術者,要特別注意吃芭樂時應先把籽挖掉,甚至先不吃。不只維生素C、纖維含量豐富!芭樂還有6大營養好處芭樂營養真的超豐富,小小一顆就含有滿滿營養,又有水果界的維生素C之王的美名。維他命C又稱抗壞血酸是人體每日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之一,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中攝取,這時芭樂就是很好的選擇!另外,維生素C可以幫助縮短感冒病程、加快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低GI芭樂屬於低GI的水果,是現代人的營養小夥伴。食用後血糖上升較平穩,建議糖尿病友適量享用。高纖維能提高飽足感、豐富的纖維還能抑制胃口,也能幫助腸胃順暢。大部分的紅心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Pexels by Any Lane圖/大部分的紅心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Pexels by Any Lane維生素B1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維生素B2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維生素B3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細胞正常運作的能量,是啟動全身50多處不同代謝路徑所需「輔酶」的合成原料。骨骼健康: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鈣的吸收,避免硝酸銨、致癌物的形成,也能促進骨骼發育。礦物質鉀:預防心血管疾病、降血壓、消水腫。紅肉芭樂也是很不錯的芭樂選項。大部分的紅肉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總結來說,芭樂不但可以幫助美白、製造膠原蛋白,還有滿滿抗壓營養。推薦現代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的各位,可以每天吃點芭樂,補充容易流失的維生素C。想獲得芭樂完整營養好處?營養師提醒食用前注意3件事除此之外,也建議大家在吃芭樂時:1.不加鹽或梅粉,避免鈉和糖攝取過多,而且單吃就很美味又健康了!2.營養搭配要均衡。芭樂固然好吃,營養也超豐富,但還是一天一顆即可。另外也不要將芭樂取代蔬菜,畢竟芭樂和蔬菜所提供的營養是不一樣的。3.另外也提醒大家,在洗芭樂的時候要輕一點、不要削皮,因為維生素C在芭樂表皮也很豐富,過度搓洗甚至削皮,營養會流失喔。【延伸閱讀】》抗發炎、解腹瀉,調降血壓與血脂!一次認識芭樂多種營養好處(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取自「高敏敏營養師授權提供文章)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綠色蔬菜不建議大火爆炒、水煮過久 營養師授最佳料理方式
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素。但烹調方式若未多加留心,恐讓營養素大量流失。營養師建議,蔬菜應先洗再切,先浸泡3分鐘,再以流水清洗,可降低一成左右的硝酸鹽殘留;切菜時愈大塊愈好,葉菜類可切除根部即可,並且「不大火爆炒、不水煮過久」,便可保留最多的營養素,吃得安心也吃得健康。國人蔬菜攝取嚴重不足,僅45歲以上女性達標。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顯示,國人蔬菜攝取份數,僅45歲以上女性達標,男性每日應攝取5份蔬菜,但13至18歲族群嚴重攝取不足,實際攝取量僅1.8份。營養師劉怡里建議,若想要保留蔬菜內的營養素,不同蔬果需採不同的烹調方式。富含維生素C的綠色葉菜類,用水煮、電鍋蒸或是微波爐烹調方式,能保留最多的營養素;若為偏紅色的大番茄、胡蘿蔔,因富含維生素B群、β-胡蘿蔔素等營養素,以水油炒方式,最能夠提升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高溫爆炒、水煮過久,營養素都會流失。忙碌的現代人,餐餐外食難有機會吃到現炒的青菜。劉怡里表示,燙青菜也是相當好的選擇,但若過度汆燙,當中的維生素B群、鉀等豐富水溶性營養素都會溶於水中。但也並非炒青菜最營養,劉怡里說,高溫爆炒、爆香都會讓蔬菜內的營養素大量流失,即使攝取足量蔬菜,也恐難獲得足夠營養。但大番茄、甜椒、青椒、胡蘿蔔等蔬果,僅清燙無法吃到其營養價值,水油炒最好,但亦可汆燙後淋上橄欖油,搭配堅果一同食用,都能攝取到當中的維生素A、E、K。劉怡里說,不論蒸、炒、烤、水煮、微波都是好的烹調方式,但所有烹調方式都要注意加熱時間不要太久、不要太高溫的原則。愛吃沙拉注意,豆莢類、菇類、筍類都不建議生食。許多女性、上班族為健康或體態著想,喜愛選擇生菜沙拉做為餐食。不過,劉怡里提醒,豆莢類、菇類、筍類都不建議生食,尤其四季豆、豌豆等豆類,若未煮熟,當中的皂素恐致消化不良;甜椒、青椒雖然可以生食,但經過水油炒後,更能提升維生素A的吸收。生菜沙拉也非所有人都適合吃,劉怡里指出,對長者、孕婦以及孩童來說,生食的蔬菜中可能含有細菌,造成身體健康危害,若免疫力較差,嚴重會造成食物中毒。硝酸鹽沒那麼糟,正確清洗加烹調,可去除大半。至於葉菜類中時常被討論的「硝酸鹽」,對人體是否確實有害?劉怡里說,蔬菜種植時因為土壤、肥料、水源等因素,難免會有硝酸鹽的殘留,但蔬菜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E以及多酚類、抗氧化物,可以阻斷亞硝酸、硝酸鹽轉變為致癌物,將亞硝酸轉化為一氧化氮,甚至對放鬆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助益,毋須為了避開硝酸鹽,而不吃蔬菜。「蔬菜清洗乾淨可減少一成至一成五的硝酸鹽;煮熟後可再減少三至四成。」劉怡里表示,蔬菜烹調前,建議依照食藥署清洗指引,先浸泡3分鐘後,並用流水仔細清洗,便可減少硝酸鹽殘留,煮熟後含量又更低,硝酸鹽的威脅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高。建議少吃隔夜菜並非「有毒」,而是營養易流失。蔬菜類隔夜、隔餐食用的問題,也常被討論。劉怡里說,不鼓勵吃隔夜菜,並不是因為「有毒」,而是部分營養素容易流失,若拿來帶便當,呈現的顏色也不好看。也有研究指出,隔夜菜含有較高的硝酸鹽。因此,若要帶便當,玉米筍、茭白筍、秋葵、菇類、蘿蔔類、海帶、番茄、四季豆等,都是相當好的選擇;葉菜類則可以選擇高麗菜、菠菜、龍鬚菜,都是不太容易變色的蔬菜。不愛吃蔬菜的人……鹹酥雞炸蔬菜雖不佳 但比完全不吃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外食族常到便利商店買微波蔬菜,微波蔬菜的產品中,葉菜類的品項其實相當少,過度依賴便利商店攝取青菜,恐無法達到營養均衡、飲食豐富性,仍要透過多方管道攝取。民眾愛吃鹹酥雞、炸物,尤其世足賽期間更是不可或缺,搭配冰涼啤酒好不愜意。許惠玉表示,雖不建議民眾選擇油炸的蔬菜,不過,攝取蔬菜的原則,應以吃足量為首要,其次為多樣性,最後考量才是烹調方式。因此,即使不鼓勵吃油炸類食品,但總好過攝取量不足,一步一步養成吃蔬菜的習慣,慢慢改進也是一種邁向健康生活的方式。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進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蘿蔔硫素?教授:烹煮方式是關鍵
讀者Kathy在2022-12-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教教授蘿蔔硫素抑制致癌物質破壞細胞中的DNA?真有學術研究支持?謝謝!」有關蘿蔔硫素,我在2018-4-11發表的抗空污,青花菜芽裡有這麼說:「青花菜芽(broccoli sprouts)指的是用青花菜種子培養出來,發芽3到5天的芽菜。別看它身材嬌小,此物在1997年可曾“夯到不行”,造成全球青花菜種子供應短缺。原因很簡單,因為紐約時報在1997-9-16發表Researchers Find a Concentrated Anticancer Substance in Broccoli Sprouts(研究人員在青花菜芽中發現一種高濃度的抗癌物質)。這個抗癌物質叫做glucoraphanin (萊菔子素,蘿蔔硫苷),而當青花菜或青花菜芽被咀嚼時,glucoraphanin會轉化成sulforaphane(蘿蔔硫素),而sulforaphane就會在我們的細胞裡引發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包括激活許多抗癌及抗炎的基因。(註:為什麼『咀嚼』是必要元素,請看我發表的木瓜籽治百病?及山葵,辣根,芥末)。」我昨天用Sulforaphane 作為標題字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共搜到1463篇論文。我把論文的種類限制在Review後,篇數降到101。下面是今年發表的兩篇:Molecular Pathways Related to Sulforaphane as Adjuvant Treatment: A Nanomedicine Perspective in Breast Cancer(與蘿蔔硫素相關的分子通路作為輔助治療:乳癌的納米醫學視角)。文摘重點:「多種天然化合物在新型癌症療法的開發中顯示出功效,包括蘿蔔硫素(1-異硫氰酸酯-4-(甲基亞磺酰基)丁烷),一種在青花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中發現的化合物,可促進細胞凋亡、細胞週期停滯等關鍵生物過程、自噬和抑制關鍵信號通路,如乳癌細胞中的 PI3K/AKT/mTOR 通路。然而,蘿蔔硫素治療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其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使用這種複合在納米粒子中的成分進行了幾項研究,當與化療藥物結合使用時,結果會更好。」Sulforaphane as a potential remedy against cancer: Comprehensive mechanistic review(蘿蔔硫素作為一種潛在的抗癌藥物:綜合機理綜述)。文摘重點:「蘿蔔硫素屬於活性類異硫氰酸酯,能夠為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提供多種生物學益處。這種化合物被認為對減少多種代謝紊亂至關重要。多項研究已證明其對預防癌症的有益作用及其在癌症治療中作為治療劑的可能用途。了解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機制途徑和可能的相互作用是設計和開發人類癌症療法的關鍵。在這方面,據報導,許多機制,例如致癌物質代謝和 II 期酶活性的調節、細胞週期停滯、Nrf2 的激活、細胞毒性、促凋亡和凋亡途徑都與癌症預防有關。」雖然大家常聽說青花菜有抗癌作用,但事實上烹煮方式是會影響青花菜裡的蘿蔔硫素含量,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20年:Microwave cooking increases sulforaphane level in broccoli.(微波烹飪會增加青花菜中的蘿蔔硫素含量)。文摘:「蘿蔔硫素 (SFR) 是一種抗癌化合物,由青花菜中的蘿蔔硫苷 (GLR) 水解形成。烹飪方法已被證明會影響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但人們對輕度烹飪過程對它們的影響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研究了微波和低溫烹調對青花菜中 GLR 和 SFR 含量的影響。 與原始樣品(未經任何處理)相比,微波和溫和加熱都增加了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 特別是,SFR 水平在 40°C 以下顯著降低,並且從 40°C 到 60°C 急劇增加,但在 70°C 時未檢測到任何東西。與傳統加熱相比,微波加熱在 50 和 60°C 下將 GLR 和 SFR 產率提高了約 80%。 微波功率水平也影響了 SFR 的內容。在相同溫度(50 和 60°C)下,短時間的高功率微波 (950 W) 產生的 SFR 比低功率微波處理 (475 W) 多 40% 以上。因此,微波溫和加熱可以提高青花菜中的 GLR 和 SFR 水平,而溫度控制在 60°C 的高功率微波加熱可以使青花菜中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保持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021年: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and cooking on glucoraphanin and sulforaphane in brassica vegetables(加工烹調對蕓苔類蔬菜中蘿蔔硫苷和蘿蔔硫素的影響)。文摘:「蕓苔屬蔬菜主要在加工和烹調後被廣泛食用。這些加工和烹飪方法不僅會影響這些蔬菜的味道、質地、風味和營養成分,還會影響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水平,例如硫代葡萄糖苷 (glucosinolates ,GLSs)。 蘿蔔硫苷 (Glucoraphanin ,GLR) 是最豐富的 GLS,其水解成分蘿蔔硫素 (sulforaphane ,SLR) 是蕓苔屬蔬菜中最強大的抗癌化合物。在這篇綜述中,我們發現不同的處理對 GLR 的保留和 SLR 的形成有不同的影響。 具體而言,1)冷凍可以避免GLR的損失,短時間微波、短時間蒸煮和發酵促進GLR向SLR的生物轉化;2) 煮沸和汆燙造成的 GLR 和 SLR 損失最大,而冷凍顯著保護了它們的損失。3) 炒菜在不同烹調條件下的 GLR 和 SLR 水平不同。」原文:蘿蔔硫素: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
-
2022-11-25 醫療.精神.身心
開車時精神不濟,當心是慢性空汙中毒! 醫:在車內注意這2點
許多人手一握方向盤就會昏昏欲睡,除了睡眠不足外,還可以補充B群來提神,不過怎麼吃精神都不集中,殊不知可能已經是慢性空汙中毒,有教授提醒,剛進車子內部的時先開啟車外循環,讓車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氣體散去,並在行車其間開啟室內循環,避免吸入車外的廢氣,才不至於慢性中毒。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臉書表示,車子在開動時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剛進車子內部時先開啟車外循環,並把窗戶打開通風,原因在於汽車內部有一些環保塑料,會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氣體,新車老車都會有,特別是在太陽曝曬過後,或停放在溫度偏高的地下停車場,這樣的條件氣體釋放更快,濃度也更高,吸入久了,當然會頭暈。而行車期間,最好切換到車內循環,原因為車外會有很多的廢氣,像PM2.5、硫化物、氮化物、燃燒不完全的致癌物、重金屬還有細菌和病毒,忽略這些細節,長期吸入會造成多種疾病,癌症、代謝性疾病、退化性神經疾病、加速皮膚老化,都是可能會發生的,但如果在郊外的話,倒是可以把窗戶和車外循環打開。招名威指出,車內如果同時塞太多乘客,或有人剛抽完煙,也是把窗戶或車外循環打開,避免在密閉空間裡吸入過多的二氧化碳和二手菸,才不會缺氧,一開車又精神不濟。招名威強調,很多時候以為愛睏純粹只是沒睡飽,會一直吃提神保健品,像是B群或咖啡因,雖然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提高專注度,但只要先搞懂才不會治標不治本,而且車子也要聰明的開,才不至慢性中毒。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1-23 癌症.頭頸癌
嚼檳榔禦寒? 口腔癌恐找上門
檳榔為一級致癌物,嚼檳榔罹患口腔癌風險高。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超過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人死於口腔癌。醫師提醒,嚼檳榔、抽菸都是罹患口腔癌危險因子,有這些習慣的民眾,若口腔內同一位置出現潰瘍2至4周未痊癒,甚至嘴巴無法張開超過5公分以上,應盡速就醫,及早診斷治療。國健署統計,國人罹患口腔癌9成是男性,30至64歲占8成,有嚼食檳榔習慣者占7成,有嚼檳或吸菸者占9成。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馬偕醫院總院癌症中心主任呂宜興表示,口腔黏膜軟可阻擋細菌,但嚼食檳榔會使口腔黏膜纖維化,黏膜無法阻擋癌細胞擴散,牙關緊閉張不開,致癌物質持續存在口腔中增加癌化機率,導致口腔癌更嚴重。呂宜興指出,檳榔對健康危害大,包括影響口腔衛生、口腔黏膜病變導致口腔癌、氣喘加劇、誘發心律不整及心肌梗塞、肝硬化、孕婦早產,造成鈣、鹼中毒影響腎功能。即使戒除檳榔,黏膜已纖維化、遭破壞仍難以改變,呼籲年輕朋友未吃檳榔者就不要吃,已吃檳榔者應及早戒除並定期檢查,若為0至1期口腔癌患者,5年存活率約8至9成,3至4期的5年存活率則降到5成以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10月發布實證效果發現,戒檳榔時間愈久,可降低口腔癌前病變、口腔癌風險。戒檳榔後,每年口腔癌風險可降低2.3%至6.7%,戒檳榔10年後風險降低17%至51%;戒菸後,4年內口腔癌風險下降35%,戒菸20年後,罹患口腔癌風險即接近不吸菸者。呂宜興表示,口腔癌常見症狀為口腔內同一位置潰瘍2至4周未痊癒,以及牙關緊閉導致上牙齒、下牙齒開合少於5公分,影響咬合,一般人可張嘴吃下一顆滷蛋,但對口腔癌患者來說很困難;近期新冠疫情期間戴口罩,即使口腔癌造成外型問題,民眾也不見得會就醫,近期觀察4期以上患者數量增加,治療效果也不好。近期天冷有民眾以嚼檳榔禦寒,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呼籲,應善用替代品,包括新鮮蔬菜條、蒟蒻條、無糖口嚼錠、硬喉糖,降低嚼食欲望,或增加衣物、喝暖飲等。國健署免費提供30歲(含)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符合資格的民眾,應帶健保卡到合約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
2022-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咀嚼口香糖」竟能沖走腦中垃圾、助減肥!日本失智症權威:咀嚼8大好處,一天嚼●次提升免疫力
編按: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長谷川嘉哉指出,預防失智症,簡單的「咀嚼」動作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所以用「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咀嚼」還可以沖走大腦中的垃圾,幫助預防失智症。 長谷川嘉哉解釋,引起牙周病的牙周病菌,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之一。因為牙周病菌製造的毒素導致牙齦發炎,它的發炎物質「細胞激素」會流入血中,經由血液流入大腦,使大腦產生一種名為「β類澱粉蛋白」的蛋白質。β類澱粉蛋白在大腦中,會以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為中心一點一滴累積,使腦細胞逐漸死亡。這就是阿茲海默症發病與惡化的機制。 要把β類澱粉蛋白類澱粉從腦中趕出,用血液沖走腦中垃圾是現階段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提升腦部血流,最簡單的方法即是「咀嚼」。話雖如此,若為了要「咀嚼」,而一整天在吃東西,馬上就會變胖,反而可能有害健康、縮短壽命。 為此,我想要推薦你的是「口香糖」,只要善用口香糖,就能在不危害健康的狀況下,沖刷掉腦中的垃圾。 只要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即可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咀嚼」帶來的8種效果咀嚼除了預防失智症與提高大腦表現,還有以下的效果: 一、預防癌症與生活習慣造成的疾病 唾液中具有「過氧化物酶」,能消除致癌物質產生的活性氧類。增加咀嚼次數能促進唾液分泌,可以期待預防癌症的效果。再者。這對預防心肌梗塞與腦中風、動脈硬化、糖尿病、骨質疏鬆等都有效果。 二、提升免疫力 咀嚼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負責控制白血球中淋巴球,提高免疫力。 三、預防過敏性疾病 未消化的食物直接進入腸道後會成為抗原,有時會引起過敏。確實咀嚼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後再進化,能夠抑制抗體的反應,一般認為對預防食物過敏、過敏性皮膚炎、花粉症等皆有效果。 四、預防口臭 咀嚼能促進唾液分泌。唾液有抑制口腔內細菌的效果,因此也能夠制止細菌造成的口臭。咀嚼能促進唾液分泌。唾液有抑制口腔內細菌的效果,因此也能夠制止細菌造成的口臭。 五、減肥效果 經常咀嚼刺激味覺,會分泌提升交感神經的荷爾蒙「去甲基腎上腺素」,促使全身的細胞功能變得活潑,代謝功能變好,成為不容易發胖的體質。 六、預防皺紋的效果 咀嚼的動作可以鍛鍊嘴巴周圍的肌肉,也能夠期待預防皺紋與鬆弛的效果。 七、提升幸福的效果 咀嚼亦能分泌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增加咀嚼次數,可以得到舒緩壓力與放鬆心情的效果。 八、待人圓滑的效果 血清素也能與人共感的大腦功能關係密切,透過增加咀嚼次數促進血清素分泌,戀愛與交際也會更加順利。如何挑選口香糖?選擇口香糖時,我建議選含有以下成分的口香糖,它們都有幫助預防蛀牙的功能。 木糖醇 酪蛋白磷酸胜與非結晶型磷酸鹽複合物(CPP-ACP) 鈣磷酸鹽寡醣(POs-Ca) 洛德乳酸桿菌另一方面,我不推薦以下口香糖: 含糖的口香糖 含酸性物質的口香糖糖分可能造成蛀牙,而酸性物質可能會溶解牙齒的珐瑯質。挑選口香糖,請選擇不會造成蛀牙又安全的食品。選擇口香糖時,不要選含有糖份或酸性物質的口香糖,以免傷害牙齒健康。一天3次,每次嚼口香糖5分鐘以上在現代社會中,光只有吃飯的時候咀嚼,咀嚼次數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透過在三餐間勤嚼口香糖,好補全不足的咀嚼次數,防止大腦老化,重返年輕。 咀嚼口香糖的標準是一天3次,每一次請咀嚼5分鐘以上。為了提升唾液引發的牙齒再礦化效果,一次一粒口香糖,在每次用餐完後嚼食即可。 或是在就寢前嚼食也是有效的。由於唾液會使口腔內細菌減少,在這個時間點嚼口香糖,能減輕隔天起床時的口臭。不過,嚼食口香糖無法去除牙菌斑,所以可不要只依賴口香糖,確實刷牙還是很重要的。咀嚼口香糖的方法嚼口香糖時,請你改變在口中咀嚼的地方,左右交替嚼食吧。習慣單側咀嚼口香糖的人,下巴的肌肉可能會變得不平衡,造成臉部歪斜。而這肌肉的不平衡有時會導致頭痛或牙痛,還請注意。 再者,有時候在人前咀嚼口香糖是很失禮的事,考核到場合與對象,我建議一個人的時候再嚼食口香糖或許會比較理想。 【延伸閱讀】打造不痴呆大腦,關鍵在「牙齒」!日本失智症權威教你:刷牙●分鐘、嚼口香糖...3招顧牙齒,防大腦老化
-
2022-11-16 養生.聰明飲食
「魔獸」霍華德驚嚐雞屁股!有毒?熱量高?解密網路傳言最多的台灣小吃
前NBA超級球星「魔獸」霍華德(Dwight Howard)加盟T1桃園雲豹,所到之處無不刮起魔獸旋風。前晚(14日)霍華德到桃園夜市品嘗台灣小吃,老闆給了他一串雞屁股,不知情的魔獸吃下去後本來還點頭表示喜歡,但知道是什麼東西後馬上崩潰「Chicken ass? OH~ Shit!」不過後來仍又吃了一個並讚「This ass good」、「Good ass shxt~」。雞屁股到底好不好吃,會不會很髒…《元氣網》帶你認識雞屁股。雞屁股熱量超高?雞屁股又稱為七里香,很多人不敢吃,但愛吃的人則將雞屁股視為雞肉極品,炸雞屁股就是買鹽酥雞的必點項目之一。雞肉是所有畜產品中,脂肪含量較低者,其油脂量都在雞皮。許多人以為雞屁股熱量最高?根據聯華食品生醫研究所保健知識「雞肉各部位熱量分析表」所示,熱量最高的其實不是雞屁股,正是肉少皮多的「雞翅」,熱量達230大卡,還高過雞腿的150大卡:雞肉各部位熱量分析表● 雞翅(1支):230大卡● 雞脖子(1支):110大卡● 雞爪(1支):60大卡● 雞胗(1個):60大卡● 雞屁股(1個):50大卡● 雞心(1個):20大卡● 雞胸肉(100克):102大卡● 里肌肉(100克):100大卡● 雞腿(100克):150大卡● 雞肝(100克):110大卡(資料來源:聯華食品生醫研究所保健知識)雞屁股有毒?也有許多人認為雞屁股有毒、很髒而不敢吃。一般認知的「有毒」,是指雞屁股上有一些淋巴組織,可能藏有病菌、病毒等,雞屁股上還有兩種不能吃的腺體:尾脂腺、腔上囊。但事實上,現在的雞多數都在養雞廠飼養、屠宰場處理宰殺。根據《食力》報導,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指出,細菌的疑慮,只要煮熟都不是問題。「一般認為會含有毒素、病菌的淋巴結及肺泡,本來就必須依屠宰作業規範移除,一般民眾也較難接觸到。」但如果較不確定雞隻來源、找不到合格屠檢標誌,或是在家自行處理活雞不知如何移除,雞屁股就直接丟棄比較保險,或是避免食用內臟、雞屁股或雞脖子等淋巴較多的部位。如果你不敢外面賣的雞屁股,陸媒《好看視頻》影片當中,大廚就教大家如何DIY去除雞屁股上的尾脂腺,不但可去掉一些脂肪,也可消除這個部位特殊的氣味:3招處理雞屁股1、剪開雞尖上的雞皮2、繼續剪開兩個黃色突起的腔囊3、取出兩顆黃色脂肪粒(資料來源:《好看視頻》)雞屁股致癌?也有網路傳言指吃雞屁股會致癌?之前農委會澄清過,雞屁股是否含致癌物,目前查無科學依據,也沒有流行病學研究證據,是否罹癌與致癌強度、濃度、吃的頻率及時間有關;如常吃燒烤、油炸料理等,比較容易產生致癌物,罹癌與否跟吃雞屁股無關。
-
2022-11-13 癌症.肺癌
每天吸髒空氣會不會得肺癌?醫揭冬季空氣品質比夏天差3原因
「這幾日東北季風南下,下週PM2.5、PM10皆飆高!」看到新聞這樣寫,總是心驚驚,擔心自己健康受到危害,而不敢出門嗎?事實上,長期暴露在空氣汙染的環境中確實是肺癌的危險因子,但做好基本的自我防護,也能杜絕疾病纏身哦!何謂「空氣汙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1],空氣汙染為任何會改變大氣自然特性的汙染,可以是化學、物理或生物性質的。以成分來說,他是固體微粒、液滴、氣體等物質所形成的複雜混合物,來源分成人為燃燒各種燃料而形成的,如工廠或交通工具排放之廢棄等,或是天然產生的,如沙漠中的沙塵、火山活動等。空氣汙染對人體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不但會影響呼吸系統,造成喉嚨乾癢、咳嗽、氣喘等,也會影響眼睛的黏膜、心血管系統、甚至有可能造成腸胃道疾病。隨著工業發展、城市的開發,空氣汙染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了解自己身處環境的空氣品質、如何保護自己的健康,是我們現在需要學習的!如何評估空氣汙染?世界衛生組織會訂定建議的汙染物濃度做為各國、各地區的參考標準,期望藉由降低空氣汙染,增進人民的健康。根據WHO的世界空氣品質指南(2021版)[2],PM10、PM2.5、二氧化氮(NO2)、臭氧(O3)、二氧化硫(SO2)及一氧化氮(CO)濃度為六項用來評估空氣汙染的指標(AQI, Air Quality Index)。而這六種物質也是在空氣汙染中佔比較大的成分。・PM2.5、PM10是什麼?懸浮顆粒 (Particulate matter)泛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粒徑10微米的顆粒物稱為PM10;粒徑2.5微米的顆粒物稱為PM2.5。這兩類物質都可以被人體吸入,沈積在呼吸道、肺臟等。PM2.5傾向沈積在肺臟深部;而PM10主要沈積在較大的支氣管中。這些物質沈積在肺臟表面就可能引起組織破損、發炎等,進一步引起呼吸道疾病。・其他空氣汙染物?-二氧化氮(NO2)為空氣中的氮或燃料中的氮化物經由燃燒作用氧化而成,紅棕色、有刺激性臭味,對眼睛、呼吸道皆有刺激性。-一氧化氮(CO)主要來自汽機車排放之廢氣,為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無色、無味,易和血紅素結合以降低氧氣的運輸能力,導致暈眩、昏迷等現象。-二氧化硫(SO2)主要來自火山、燃料中的硫經由燃燒作用氧化而成,無色、有刺激性臭味,對呼吸道黏膜具刺激性,長期暴露可能產生上呼吸道症狀。和二氧化氮同為酸雨的來源。-臭氧(O3)為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紫外線進行光化學反應後所產生的衍生性汙染物,無色、有特殊性臭味,有強氧化性,可對眼睛、呼吸道造成強烈刺激性。台灣空汙現況根據瑞士空氣清淨科技公司IQAir所發布的「2021全球空氣品質報告 (2021 World Air Quality Report)」[3],在接受評比的117個國家之中,台灣排在第57位,在亞洲落後於第26位的日本、第44位的新加坡及第55位的香港。在首都(共107個)的評比中,台北排在第38位,在亞洲落後於第21位的日本。台灣的空汙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會有程度上的差異。以季節來說,冬季的空氣品質普遍比夏天差,可歸咎於三個原因:・境外汙染物:北京、天津、及整個中國東部沿岸的汙染物隨著東北季風的吹拂引入台灣。・東北季風背風面:由於中央山脈的阻隔,使得台灣西半部位於東北季風背風面,空氣流通較少,造成汙染物擴散不易,進而堆積。・混合層高度較低:冬天對流較差、大氣中的混合層較低,不易將汙染物往垂直方向擴散。而以時間來說,在一天當中,早晨7-9點及傍晚5-9點是空氣汙染較嚴重的時候,主要和都市生活作息相關,這兩個時間點不但是上下班的尖峰時刻,也是人們用餐的時段,交通工具與餐廳油煙排放所帶來的戶外空氣汙染不容小覷。行政院環保署有建立一個即時空氣品質監測網[4],透過中央、地方、大型事業、特殊性工業區的測站,即時更新台灣各地的空氣品質。指標有AQI (Air Quality Index,空氣品質指標)、PM2.5、PM10、O3(臭氧)及O3(8h),民眾可以隨時上網關心自己周邊環境的空氣品質,以便做相應的防範。空汙與肺癌「每天吸入髒空氣,會不會造成肺癌啊?」「沒有吸菸的人,為什麼也會得肺癌呢?」你也有這樣的疑問嗎?在肺癌的風險因子中,吸菸是最重要的,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為吸菸者,僅有約15-25%肺癌患者終其一生未吸過菸[5]。在台灣,90%以上的女性肺癌患者都是不吸菸的[6],那又是為何得到癌症呢?讓我們來看看肺癌的風險因子到底有哪些,而空汙和肺癌又有什麼樣的關聯?肺癌的風險因子有:吸菸(包括二手菸)、致癌物質暴露(如:亞硝酸胺、多環芳香烴、放射線、石綿、鎳金屬、鎘金屬等),肺部慢性發炎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基因遺傳、長期油煙暴露、空氣汙染等[7]。其中油煙暴露與長期的空氣汙染便是台灣女性肺癌患者的常見致病因素。那空氣汙染究竟如何造成肺癌呢?研究顯示[8],當空氣汙染物(如PM2.5等)進入到人體呼吸道時,會促進已突變的呼吸道細胞轉變成類似癌症幹細胞的狀態。另外,空氣汙染物會刺激巨噬細胞聚集到呼吸道,釋放特定細胞激素、引起發炎反應,也會使突變的呼吸道細胞增生。這些反應最終就可能促成癌症的發生。如何防範空汙對人體的影響「在汙染的環境中,要怎麼保護自己和他人?」空氣汙染是全民的議題,在政府端,可以鼓勵民眾使用電動車、避免使用柴油車輛、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在民眾端,只要從身邊著手,便可以大幅減低空汙對人體的影響哦!那要怎麼做呢?・室外防護配戴口罩是最簡單且最有效率防範汙染物進入呼吸道的方式,但根據不同需求,需要配戴不同類型的口罩。不是所有場合都應該配戴醫療口罩,一般醫用口罩主要是防飛沫傳染病,對PM2.5的防堵效果約只有30-70%。那要如何選用口罩呢?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9],當民眾在道路上騎乘機車或腳踏車時,建議佩戴「附加活性碳拋棄式防塵口罩」(符合CNS14756);當戶外PM2.5濃度偏高時,建議佩戴「防霾(PM2.5)口罩」(符合CNS15980)。而一般醫用口罩適用於醫療院所,N95口罩則適用於傳染病流行期。此外,民眾也可配戴「穿戴式空氣品質監測器」隨時監測周遭環境的空氣品質,或使用手機與智慧穿戴裝置的空氣品質監測app。若偵測到空氣品質不佳,可即時配戴適當的口罩、並避免戶外活動,以防止空汙對健康的危害。・室內防護民眾通常只注意到室外的空氣汙染,但事實上,人體所受到空汙的影響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室內,諸如烹飪所產生的油煙、拜拜的焚香、室內的芳香劑及清潔劑、新裝潢的油漆等。這些東西離我們最近,卻也最容易被我們忽略。那要如何防護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開空調、空氣清淨機等,維持居家空氣的流通及潔淨。並確保在烹飪時,開啟抽油煙機,正確用法是:開火前3分鐘到關火後10分鐘,切記不可做完菜立刻關閉抽油煙機,因為油煙中的PM2.5含量很高,料理完最好等個5-10分鐘再關閉。另外,烹飪時也可配戴防油煙的口罩,阻擋油煙的吸入。結語肺癌在世界及台灣的十大癌症中,發生率第二、死亡率第一,且近年來發生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若想遠離肺癌,除了要預防菸、致癌物質的暴露外,防止空氣汙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台灣即將進入空汙嚴重的季節(秋冬),民眾要注意外出時避開空汙高峰、配戴適當口罩;室內在生活起居空間善用空氣清淨機與循環空調、抽油煙機等。自己的健康自己守護,杜絕疾病纏身!參考資料:[1] 世界衛生組織 (2022.10.31)[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WHO global air quality guidelines: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PM10), ozone, nitrogen dioxide, sulfur di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 executive summar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SBN: 9789240034228[3] IQAir. (2021). World Air Quality Report: Region and City PM2.5 Ranking.[4] 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2022.10.31)[5] Cheng ES, Weber M, Steinberg J, Yu XQ. Lung cancer risk in never-smokers: An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Chin J Cancer Res. 2021;33(5):548-562. doi:10.21147/j.issn.1000-9604.2021.05.02[6] Ko YC, Lee CH, Chen M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rimary lung cancer among non-smoking women in Taiwan. Int J Epidemiol. 1997;26(1):24-31. doi:10.1093/ije/26.1.24[7] Malhotra J, Malvezzi M, Negri E, La Vecchia C, Boffetta P. Risk factors for lung cancer worldwide. Eur Respir J. 2016;48(3):889-902. doi:10.1183/13993003.00359-2016[8] Swanton C, et al.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an Actionable Inflammatory Axis for Air Pollution Indu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owards Molecular Cancer Prevention. ESMO Congress 2022, LBA 1[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面對空污,民眾該如何選配適合的口罩? (2022.11.01)【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秋冬慎防空污致癌!談肺癌與空氣品質關聯】
-
2022-11-07 養生.聰明飲食
培根炒菜、醃冬瓜超傷腸胃!4樣大家最愛食物害胃痛 大腸癌、胃癌風險升
你又胃痛了嗎?當心是你吃下肚的「這些東西」惹禍!營養師程涵宇分享,研究發現常吃這類型的食物,罹患大腸癌及胃癌的風險都會大增! 1、培根火腿加工肉品,例如煙燻香腸、培根、火腿,是由鹽漬、醃漬、發酵、煙燻,或者其他方式增進風味與增加保存期限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研究發現,平常吃較多加工肉品和紅肉,和大腸癌的風險增加是有關的。 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IARC)把紅肉列為2A級,也就是可能致癌的癌症風險因子,而加工肉品香腸、培根等,則列為1級,也就是確定會致癌的癌症風險因子。 建議平常多以天然的瘦肉類、豆類、魚肉來取代加工肉品。培根、火腿最容易出現在早午餐的配料中,而香腸在台灣家庭可能會以「煎香腸」料理方式上桌,培根則常用來炒高麗菜等,都是不建議的。 在國際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 刊登的發表(Lancet Oncology Volume 16, No. 16, p1599–1600, December 2015)中,國際專家小組審查總結了800多個研究,探討肉類和癌症之間的關係,結論是:每天吃超過50公克的加工肉類,約等於兩片培根或一根中小型的香腸,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危險;而每天吃超過100克的紅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2、醃漬食物,例如泡菜、醃黃瓜、醃冬瓜 罹患胃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鹽、醃製食物食物,研究發現醃製食物會增加2倍的罹患胃癌風險。長期吃鹽分高且醃製食物,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後,會產生亞硝酸鹽,增加致癌風險,一般而言,亞硝酸鹽含量會隨著時間改變,約在7天內達到高峰,但同時因為有乳酸菌的存在,醃漬液體中酸度會緩慢增加、乳酸菌活性增強、不耐酸的亞硝酸鹽會被漸漸抑制,因此,約在20~30天時亞硝酸鹽會大幅減少,這時食用相對是較安全的。 3、燒烤肉在高溫下的燒烤、燒焦的肉類,雞肉、鴨肉、魚和海鮮等會導致形成雜環胺(HCA)。這些HCA會破壞人的基因,增加患胃癌和結腸直腸癌的風險。熟肉中累積的致癌物的數量和類型取決於肉的類型,烹飪方法以及溫度和烹飪時間。 4、酒2017年分子醫學期刊指出,大型研究和實驗研究發現,長期飲酒會增加患胃癌和結腸癌的風險。 酒精的促氧化作用對腸道屏障免疫功能有害,因此飲酒是引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潛在誘因。而與酒精有關的最主要的腸道變化是腹瀉和吸收不良。酒精會促進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和結腸癌的發生,初步研究表明,所有酒當中,葡萄酒的致癌性相對較低;並且,酒精還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延伸閱讀: ·不只要避開麵包!1圖看「最易讓你胃脹氣兇手」 高麗菜、地瓜、蘋果都上榜 ·腸胃不適吃益生菌緩解恐害更嚴重! 專家曝「頭號地雷」:難怪沒用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檢查保存期限!口罩過期還能用嗎? 醫示警「口罩放1處」恐害防護力直降
除了疫苗會過期,但你有想到囗罩也會過期嗎?銷毀過期囗罩 留意保存期限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先前德國銷毀了8億個過期的口罩,其中7.3億個是外科口罩,還有6000萬個FFP-2過期口罩,這些口罩的製造日期,大部分都是2020年3月產出的。而當疫情爆發時,德國也共花了60億歐元(59億美元)購買囗罩。相信很多人在pandemic一開始的早期,買下了一大堆口罩,囤積在家中的某地方,不過忘了口罩,始終都會有保存期限的,也就是說,「你沒用的囗罩,會過期的」!口罩靜電流失 恐影響保護力口罩,能夠減低我們感染病毒,就在於三層設計中附有靜電的熔噴布,過濾可能吸入的細菌或病毒。但黃軒提醒,即使口罩沒有使用,靜靜放在你家裏面,口罩的靜電亦會隨時間,慢慢流失。所以,如果你的口罩,存放超過某段時間,靜電逐漸降低,就會影響到,你口罩的防護能力。口罩有期限 每款種類不同一般外科口罩約有2-3年保存期限,而N95口罩則約為3-5年的保存期限。黃軒建議,可以自己檢查口罩保存期限,最佳方法當然是看印製在盒上的日期;每款口罩的保存期限都有不同。存放地點要注意 溫度及濕度較高恐加速流失依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靜電棉中的靜電強度的維持和保存的時間及保存的環境有關,也就是說,如果存放地點的「溫度及濕度較高」,靜電流失速度就會較高。另外,也有專家們同時認為,即使口罩超過保存期限,亦非代表口罩,立即喪失所有100%的防護能力,而是過期的口罩,未必能夠百分百提供原本設計的防護效果,也就是防疫效果降低了!口罩出現這些情況 應避免使用黃軒提醒,趕緊看一下印製的有效日期,拍攝下來,記錄淸楚,或用麥克筆,寫上大大字的日期在盒子表面上。而不論口罩有沒有過期,一旦發現你戴的口罩有異味、肉眼已經可以看到口罩上有污漬、潮濕、變形、破損時,最好還是應該避免使用那個口罩。延伸閱讀: ·BQ家族變異株來襲!吃飯口罩拿下來怎麼放? 「1動作」小心吸附更多病菌 ·彩色口罩含「偶氮色料」藏危機? 日常碰上「3情況」恐釋出致癌物
-
2022-11-02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就愛吃燒烤食物?營養師教3招讓你少吃進致癌物
天冷了,許多人愛吃燒烤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難免會吃到燒焦食物,有人就是喜歡這種焦脆感,特別是烤番薯、烤土司、烤肉等,不僅口感酥脆,味道還更香。不過,若長期吃進焦碳的食物,小心可能會吃進三種致癌物。1、澱粉類生成「丙烯醯胺」吐司烤過會比較香,這是食物的梅納反應。當含有碳水化合物及胺基酸的食物,如吐司、饅頭、馬鈴薯等,經過高溫120度烹煮後,會產生棕色且帶有香氣的化學反應,讓人更有食欲,這種變化在烹飪界很受歡迎,但在過程中,連帶會釋放出「丙烯醯胺」致癌物質。部分專家認為,丙烯醯胺對人體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會破壞神經組織。改善方法:少吃烤過的吐司或麵包,若真的喜歡吃,只要食材呈現金黃色就應停止烹調,若呈現暗褐色,代表料理過頭了,不建議再食用。建議與眾多新鮮蔬果一起吃,同時攝取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可幫助丙烯醯胺代謝。2、蛋白質類生成「異環胺」魚類或肉類,經過高溫加熱而燒焦,會生成異環胺(HCA),加熱溫度愈高,水分愈少的食物,產生的異環胺愈多,即便去除燒焦部位,周圍仍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質。研究發現,異環胺會破壞基因,具有致癌性和致突變性,增加胃癌、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等癌症風險。改善方法:喜歡吃烤肉、烤魚口感的民眾,不妨可以將比較厚或難熟的部位先汆燙或蒸熟,再送入烤箱,烤的溫度不要太高或時間太久,依舊可以吃到燒烤的口感。比較厚的部位,可切成小塊或小片,用錫箔紙包住,能避免外焦內生,也能減少食材直接與炭火接觸而產生毒素。3、脂肪類生成「多環芳香烴」當食物的油脂滴在木炭上,或油溫過高時,會讓脂肪物質產生裂變,產生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或PAHs)煙霧,其中最惡名昭彰的是「苯並芘」,屬一類致癌物。研究證實,長期吸入含有PAH煙霧,易造成鼻咽癌、肺癌、消化道癌、膀胱癌、乳腺癌等風險。改善方法:建議熱鍋冷油烹煮,很多人喜歡等油冒煙才丟食物,油冒煙時,可能溫度已經達到200度,會讓食材變性而產生致癌物。烤肉時,可提前將肉煮到半熟,縮短高溫加熱時間,或用錫箔紙將食物包起來,避免油脂產生煙霧。
-
2022-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味精是化學物、有害健康?營養師指真正傷身關鍵,4吃法才真糟糕!
味精是日常相當常見的調味料,不過隨健康意識抬頭,味精也不知不覺被視為某種有害健康的物質。究竟味精真的這麼傷身嗎?又為什麼沒吃味精的人還是出現健康問題?該注意的有哪些?嫚嫚營養師指出關鍵。 味精是化學物、有害健康?營養師指真正傷身關鍵! 嫚嫚營養師指出,味精為「麩胺酸鈉鹽」,是鈉鹽的一種,據文獻最早是在1908年由日本池田菊苗教授在海藻中萃取出,他發現這類鹽有一種有別於其他鹽的鮮味、海味,入菜後可帶來很好的風味。而雖說是在1908年被發現,但其實人類也早就在食用,因為這天然的成分在各種食物中都常吃得到,例如海藻、昆布、蘑菇等,以及由此熬煮的高湯也都有麩胺酸鈉的存在。 嫚嫚營養師表示,許多民眾會認為味精有其他添加物、是化學物質、加工調味料,對於味精的看法有各種傷身的觀點,但其實一般情況下味精只是鹽的一種,除了萃取,是趨近天然但非必需的氨基酸之一,並沒有特別會傷害健康的成分,也未被列入致癌物名單中。唯一需留意的在於和同匙量的鹽相比,約有1/3的鈉,需注意的其實就是鈉。 味精傷身?4吃法才真糟糕!營養師:該注意的不是味精。 嫚嫚營養師表示,因味精是鈉鹽的一種,真正容易引起健康問題的其實是在於「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鹽吃太多、味精吃太多,又或者是加了味精又加鹽、加了味精又加其它調味料等。這問題並不在味精,任何一種鹽、鈉攝取過量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舉例來說,許多人吃便當沒加味精,但主菜灑胡椒鹽、又加辣椒醬、滷汁又一大把,蔬菜也為了增添風味加了不少鹽,這種吃法才可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沒吃味精,一樣有高血壓、間接引起三高、乃至引起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健康問題,該防範的重點在於鈉而非味精。 需留意鈉含量過高的調味料,也包括如高湯塊,或是醬油、醬油膏、豆瓣醬等醬類,蠔油又比醬類來得更高。而即溶沖泡的湯品、泡麵等,也含有相當高的鈉含量,若整包加下去,也容易有鈉攝取過量的問題。營養標示上顯示每100公克含有600毫克的鈉,就屬於高鈉食品,提醒民眾留意。 吃東西出現口渴等症狀,小心恐怕已鈉攝取過多! 嫚嫚營養師也提醒,民眾大啖美食時,常會感到口渴,這其實常見為鈉攝取過多的警訊,鈉過量易使體內電解質失衡,除此之外也易有腹痛、腹瀉等情況出現,再嚴重一些也可能會有無力、倦怠、噁心、想吐的感覺。這些都是常見民眾吃過頭感到不適的問題,或許並不單單只是吃了太多,而是鈉攝取過量了。 別讓鹽、味精、調味料傷健康,營養師教享受美食兼顧養生! 美食當前自然是難以拒絕,嫚嫚營養師建議,飲食的養生之道在於習慣,應養成「日常健康吃,偶爾開心吃」的習慣,平時低油、低鹽、低糖、高纖飲食、多喝水,一周最多兩天大餐。 大餐時也盡量避免油、鹽、糖過多,調味料盡量自己加,有加味精就考慮別再加鹽、調味料等,或是至少減半,最好的方式以天然的蔥、薑、蒜等辛香料為主。 大餐時間也建議選在中午,並留意當天飲水量達體重乘以40,以補充足夠的水分幫助代謝,在睡前還有相較晚上更多的時間喝水、將鈉排出,以達美食和健康的平衡。 《延伸閱讀》 .享受美食別讓鈉超標!避開高血壓等心血管地雷,這樣吃健康、美味同時兼顧 .沒吃海鮮也會痛風?醫指常見5地雷,手搖飲也在其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10 養生.聰明飲食
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專家解析如何喝咖啡才健康
咖啡可以說是現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嗜好性飲料,本文想以食品科學的角度看看咖啡的豐富世界,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一些有趣的咖啡統計數字,就會覺得咖啡的世界既深奧又有意思。⚫全世界每天大概喝掉20億杯的咖啡,平均2人喝一杯(我相信很多小孩跟老人不喝咖啡的,所以扣掉這些人之後,成年人平均喝咖啡的數量更高了)。⚫咖啡是世界第一大的農產貿易品,全球生產量達1000萬噸。⚫世界咖啡生產最大的國家是巴西、越南與哥倫比亞(咖啡原產地的非洲國家都沒擠進來)。⚫世界咖啡消費量最大的地區是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都不是咖啡主要的生產地)。⚫每人喝最多咖啡的國家是芬蘭、挪威、丹麥與美國(是不是北歐夜晚特別長,需要咖啡提神?)。咖啡有哪些種?我們喝的咖啡其實不是同一物種,而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Coffea下的幾十種(有人說是上百種)的不同物種。因為咖啡的原生地在衣索比亞一帶,那邊散落了上百種的咖啡野生種,只是大多數都不具商業價值,所以我們現在消費的大多數咖啡,是商業種植而來。物種之分目前咖啡主要主要來自三個種: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Coffea canephora)、賴比瑞亞(Coffea liberica)。⚫阿拉比卡是目前量最大的咖啡,也被宣傳為品質最佳的咖啡,所以現在是市場的主流,價格也最高,產量佔了所有咖啡的65%以上。⚫羅布斯塔據信是源流自阿拉比卡的變種,但是具有強壯、抗病、容易栽種、產量大的優點,但是口感較為苦、重、香氣比較弱、咖啡因較高,所以價格便宜,市場上沒那麼受歡迎,目前產量約占全世界的30%。⚫賴比瑞亞現在很少有人種了,市場上量其實很小,它的豆身大顆、但是滋味平淡,所以不受市場重視,但是據說馬來西亞白咖啡的源流就是用了賴比瑞亞咖啡,才有那特殊的風味。品種之分而因為阿拉比卡全世界大量種植,所以各地人為選育出了很多具有特殊風味、特色的品種,如鐵比卡、波旁、卡度拉、卡度艾、藝妓(geisha)等等,但不管他們有怎樣的特徵、口味差別,都是屬於阿拉比卡的這個物種。因為中文的不精確,或是被人亂用,品種這個名詞常被跟物種弄混。品種應該指的是人類在栽種作物時,刻意選拔出來具有特殊性狀的種類。就像貓有分美國短毛、日本貓、暹羅貓、波斯貓等等,他們具有不同的外表特徵(毛長、體格、個性)等等,但都屬於家貓這個物種,而且可以互相交配產出下一代,只是特徵性狀會因為混種而亂掉了(可能就叫米克斯了)。混種但是以上的物種之間,也會天然或人為出現一些例外的混種,所以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有混種出現,這些混種很多繼承羅布斯塔的優點,對於咖啡葉銹病有比較好的抵抗力。這些混種比如說有帝汶混種(Timor Hybrid)、阿拉布斯塔(Arabusta)等等。在學術界的嚴謹說法下,學名的表示方法會是帝汶混種Timor hybrid (Coffea arabica x C. canephora)。不會叫阿拉比卡,也不會叫羅布斯塔。但是Timor hybrid 又陸續與阿拉比卡育種出下一代如卡第摩catimor 薩第摩sarchimor等等,卡第摩在世界上栽培量其實很大,被廣泛接受稱為阿拉比卡豆,但是它也有25%羅布斯塔的血統。所以韋恩其實也很贊同維基百科的分法,端看定義為何,生物學學術上,我認為它是個interhybrid(雜交混種),但是商業上叫它阿拉比卡豆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接枝許多園藝學家為了解決抗葉銹病或其他理由,也開發出接枝的技術,這就像台灣比較常見的高接梨技術一樣,比如說將阿拉比卡的枝條接在羅布斯塔的樹身上。但是這樣不會生出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混種,物種還是不變的,之前西雅圖咖啡企圖拿這個理由來解釋混用咖啡豆的不當行為就太牽強了。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其實未必,這恐怕是被行銷出來的概念,羅布斯塔也有它強烈的風味,許多義式混合豆也會在配方裡添加若干比例的羅布斯塔豆,提供強烈的基底,所以風味還是看怎麼創意發揮,喜好更是因人而異。喝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喝咖啡到底對健康是好是壞其實一直是個爭論,根據最新的一些研究來說,適量喝咖啡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也就是利大於弊。咖啡因為含有許多抗氧化物,還有多酚類以及維生素B2丶B3、 與鎂丶鉀等營養成份,所以對健康有很多益處。韋恩在咖啡的5大健康益處裡,統整喝咖啡有5大好處:喝咖啡有助降低死亡率一項在美國進行非白人族群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咖啡的人,死亡率可以降低12%。而另一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有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低17%。另一篇對歐洲各國的研究顯示,咖啡愛好者的死亡率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明顯較低。詳細有關咖與死亡率的關係,可以參考前文一天一咖啡,死神遠離我。咖啡有助預防糖尿病一項針對48,000人的研究發現,連續喝6年的咖啡可以降低11%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咖啡有益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喝咖啡的人可以降低11 %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同時也有幫助降低血壓的效果。我在有的研究裡發現,喝無過濾的咖啡(如義式)反而比較會使得膽固醇上升,這點必須注意。 咖啡對肝有保護作用很多研究指出,喝咖啡對脂肪肝丶肝纖維化有預防作用,甚至也可以降低膽結石的發生機會。同時也有助於預防肝癌。咖啡有助於腦部健康2017一項統合研究指出喝咖啡有助於預防憂鬱等狀況,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咖啡的丙烯醯胺會致癌嗎?不過之前有人提出警告,美國加州宣布要求包含星巴克等的咖啡業者必須標示警語,說明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醯胺,網路上一時又嘩然。其實韋恩分析喝咖啡不用怕丙烯醯胺,大家每天咖啡喝的量遠遠不及累積丙烯醯胺會造成健康傷害的量,所以一般喝咖啡是不用擔心的。如果要避免咖啡裡丙烯醯胺的危害,還有幾個原則,依據學者研究:⚫重焙咖啡裡的丙烯醯胺低於淺焙咖啡⚫阿拉比卡的丙烯醯胺低於羅布斯塔⚫以其他食物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要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也可以配個大蒜或是配個藍莓,有助加速代謝速度。咖啡會讓人膽固醇升高?在過去許多研究中發現,喝咖啡確實會造成某些人總膽固醇(尤其是壞的膽固醇 LDL)升高,這對健康當然是不利的因素。經過研究,這主要是咖啡裡含有雙萜咖啡豆醇(diterpenes kahweol)及咖啡醇(cafestol)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所造成。但是其實不用太擔心,這與咖啡的泡法有關,使用濾紙泡的美式咖啡,會大大降低咖啡醇這類物質的含量,因為濾紙本身會吸附咖啡醇而移除,根據分析結果,使用濾紙泡的咖啡,咖啡醇可以降低為只剩1/30。因此歐洲心臟病學會依據歷時20年的研究結論發表Coffe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otal mortality: Does the brewing method matter?,以過濾方法例如濾紙去沖咖啡對心血管是最健康的。因為濾紙能夠大大降低這個風險,大家就可以更放心享用咖啡了。咖啡冷泡好還是熱泡好?咖啡的抗氧化物既然這麼好,那要怎麼喝呢?這邊有一些科學數據告訴大家(更詳細分析可以參見前文熱泡的咖啡比冷泡有更多的抗氧化物)。以一篇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的研究告訴我們許多冷泡咖啡的事實,證明之前許多咖啡界或美食界對冷泡咖啡的觀念,其實許多是一種迷思。以下是該研究經過對五種產地(巴西、兩款衣索比亞、哥倫比亞、緬甸、墨西哥)分別進行熱泡與冷泡後再加以分析,所得到的比較結果:⚫pH值(熱泡略低):4款熱泡的pH都比冷泡低⚫酸度(熱泡高):熱泡的可滴定酸都比冷泡多⚫咖啡綠原酸(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含有較高的咖啡綠原酸⚫抗氧化力(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的抗氧化力明顯比較高所以如果是為了喝到更多抗氧化物,建議要熱泡咖啡。但是冷泡咖啡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想要變化享用咖啡的方式的話,冷泡咖啡當然也是一種好選擇。喝咖啡容易排便?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喝咖啡以後特別容易有便意?不管拿鐵或是黑咖啡都是。所以與含不含牛奶(拿鐵)無關,尤其是冰咖啡特別明顯。分析文獻來看,應該是咖啡因的效果,因為咖啡因本身可以刺激腸道蠕動的反射作用,也會刺激直腸的便意,尤其在低溫下更為明顯,也無怪乎有這麼多人深有同感。或許這也是早餐大冰奶有同樣跑廁所效應的原因,因為濃紅茶也是高咖啡因含量的(其實茶的咖啡因含量裡,紅茶高於烏龍茶或綠茶)。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所以台灣有家新創生技公司,以最新產品【麴米咖啡】獲選2022年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新味食潮獎,勇奪【其他綜合食品】【潔淨高值特別獎】。所謂麴米咖啡是以特殊的發酵米麴工法,將米麴與咖啡做結合,讓咖啡擁有之前都沒有的香味深度。此外,米麴也可加入許多活性酵素,以冷泡的手法泡這個麴米咖啡,喝完確實有肚子的咕嚕感,特別適合有消化不良問題、或是有堅強而頑固便便的人。想要更了解米麴咖啡可以參考前文: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一天可以喝多少杯的咖啡?咖啡雖然有很多機能性成分,但是因為也含有咖啡因所以必須要適量,這個適合的量可能因人而異,因為有的人可能對咖啡因較敏感,或是也要因咖啡而異,因為濃縮義式咖啡與美式咖啡裡的咖啡因濃度差異是很大的。而且對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眠、腸胃疾患等慢性病民眾,過量飲用咖啡將對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最近的研究報告建議每天不超過2到3杯。依照現在衛服部的建議,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300mg(毫克)以下為宜,所以對於咖啡因的標示有法規上的要求。包裝飲料的咖啡因標示對於包裝的含有咖啡因成分之飲料,應於產品外包裝標示咖啡因含量:⚫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高於或等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標示要以每100毫升實際所含咖啡因含量進行標示。⚫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低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以「20mg/100mL以下」進行標示。⚫如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毫克者,得以低咖啡因標示。現煮咖啡的咖啡因標示而對於現煮咖啡,考慮因為沖泡條件可能變異比較大,以紅黃綠燈標示:⚫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200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毫克以下。台灣的咖啡歷史軼事其實台灣也曾經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咖啡產地,一棵台東百年咖啡樹,牽起日本與台灣的咖啡情緣裡為大家介紹了,其實台灣種植咖啡的歷史可是超過了一百年,而台灣的咖啡曾經暢銷日本,當年如果沒有世界大戰,台灣可能繼續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咖啡出口國,而日本知名咖啡品牌 Key Coffee,其實是發跡自台灣的。而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因為物資供應日本軍隊吃緊,所以也有做過山寨咖啡的有趣黑歷史!?咖啡替代摻假的黑歷史-台灣也出過土裡長的咖啡,收集到可愛阿嬤回憶當年的山寨咖啡製作歷史!最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當時候阿嬤們不知道什麼是咖啡,把樹薯粉炒一炒,再研磨後泡熱水後便成為「混濁液體」,顏色像是咖啡。當時代的村莊裡面,誰都沒喝過咖啡,只知道那是杯時髦的飲品;見到那杯阿嬤泡的「茶」,便認為是咖啡。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知道豐田產咖啡豆的日本人也聽聞了,於是請阿嬤他們的「咖啡工廠」將豐田出產的「咖啡豆」製成咖啡,為日本前線吃緊的戰事與緊縮的物資作出貢獻……。資料來源: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咖啡摻假的黑歷史咖啡身為世界上數一數二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不免有許多人動了摻假偽冒的歪腦筋,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黑心咖啡的歷史恐怕超過了兩百多年,這可是從19世紀就有很多明確記錄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心業者與執法者/食品專家幾百年來一直在鬥法,也使得黑心摻假手法層出不窮,讓人嘆為觀止。韋恩分析,摻假偽冒的黑心咖啡主要有以下手法:咖啡摻假的源頭- 菊苣自從1820年代,德國化學家阿庫姆就在倫敦成為食物打假專家的先驅,阿庫姆首先指出,當時倫敦店裡的研磨咖啡粉,很多都摻入了烤過的菊苣粉,菊苣粉用的是菊苣這種植物的根,菊苣的葉子一般是當蔬菜用,而其肥大的根本來沒什麼用,後來黑心商人發現它富含澱粉與醣類,所以烤乾磨碎後,就可以充入研磨咖啡粉裡面增量,而另外想讓顏色更像一點的話,就再加入黑糖來調黑一點。這可能就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的黑心咖啡配方了。當時英國很多人就在抱怨,來自印度的咖啡根本沒有不摻菊苣粉的。1856年的泰唔士報曾經寫道「我們要咖啡,卻得到菊苣根粉末,我們要菊苣根粉末,卻得到燒焦的胡蘿蔔和馬肝粉。」咖啡摻假的大宗- 穀類根莖澱粉咖啡摻假的獲利實在太高,所以讓咖啡黑心商人們仍前仆後繼,用其他各種東西來摻假,其中最常用的還是各種穀類或是根莖澱粉,比如說小麥、大麥、橡實、杏仁、玉米、蒲公英根等等。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物資缺乏,還由政府大力推動民眾選用代用咖啡,這個代用咖啡就是用橡實做的,由政府統一配給。咖啡摻假- 豆類與種籽咖啡摻假還有一個派系,就是用各種豆類或種籽,比如說大豆、綠豆、鷹嘴豆、棉籽、羽扇豆籽等等,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大豆做的「假」咖啡就曾經盛行於物資被封鎖的南方陣營。事實上,南方陣營曾經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咖啡替代品,而這種「假」咖啡,被統稱為林肯咖啡,因為南方人認為他們得喝這種咖啡都是林肯害的,當時甚至連炒熟的葡萄籽都被用做咖啡替代品之列。大豆(黃豆、黑豆)替代咖啡其實一直源流到現在,因為不含咖啡因,反而受到現代一些消費者的歡迎,當然如果有清楚告訴消費者,那當然不叫摻假了。食物以外的黑心咖啡填充物近年來,越南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咖啡出口國,很多研磨咖啡粉出產自越南。只是之前越南也出現過聳人聽聞的黑心咖啡案件,居然是黑心廠商回收舊電池, 然後打開電池取得裡面的電池芯粉,然後甚至摻上泥土、石粉,再加入劣質咖啡豆中,製成黑心咖啡粉銷往越南各地。該項產品雖然沒有流入台灣的跡象,不過也是嚇到許多人如驚弓之鳥了。結論綜合來說,喝咖啡心情好,喝咖啡聊是非,有有助於社交,對健康也大有益處。只要注意咖啡因攝取不要過量,一天不要喝超過2杯咖啡,其他就放開心好好享受咖啡吧。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02 失智.大腦健康
每天喝一公升啤酒可降失智症風險?喝酒到底對健康是有益還有害?
一位大學同學昨天(2022-9-28)在群組轉傳一篇文章,那是當天發表在東森新聞的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它說:「根據《太陽報》等外媒報導,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團隊,收集過去15項關於24478名60歲以上長者的數據,當中有2124人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研究團隊分析每個人飲酒習慣與失智症發病率的關聯。該研究發表在健康雜誌《成癮》上,結果顯示,偶爾飲酒與輕度至中度飲酒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起滴酒不沾的人相比降低22%。其中差距最大的是,每天喝啤酒約2.5品脫(約1.42公升)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滴酒不沾者還要低38%。」我點擊那個太陽報的連結後看到2022-9-25發表的BEER WE GO I’m a health expert – here’s why beer is good for you and exactly how many pints can reduce the risk of dementia(BEER WE GO 我是一名健康專家——這就是為什麼啤酒對你有好處,以及到底喝多少品脫啤酒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註:BEER WE GO是HERE WE GO的諧音,而目的是要調侃有研究顯示喝啤酒對健康有益)。請大家先注意這篇文章裡的這兩段,因為等一下我會針對裡面的內容做討論:一、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員 Louise Mewton 博士在《成癮》期刊上寫道:「與終生不喝酒相比,每天喝 40 克 [5 個單位] 與降低失智風險有關。」二、英國阿茲海默病研究中心的領導人 Sara Imarisio 博士說:「結果表明,從不喝酒的人患失智症的機率比那些喝酒的人高。這些結果與之前關於該主題的研究一致,這也表明大量飲酒以及不飲酒似乎與更高的失智風險有關。」因為太陽報和東森都沒有提供論文連結,所以我就自己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我找到它是在一個多月前(2022-8-22)就已經發表,標題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cohol use and dementia in adults aged more than 60 years: a combin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individual-participant data from 15 international studies(60 歲以上成年人飲酒與失智之間的關係:對來自 15 項國際研究的前瞻性、個體參與者數據的綜合分析),而結論是:「不喝酒似乎與全因失智風險增加有關。在目前的飲酒者中,似乎沒有一致的證據表明晚年飲酒量與失智風險有關。」但是,比這篇論文更早一個多月(2022-7-15),同樣也是英國媒體的Express就已經發表Dementia warning: New study links popular UK drink to ‘poorer cognitive performance’(失智症警告:新研究將英國流行的飲料與「較差的認知表現」聯繫起來)。它說:「今天發表在PLOS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將小量飲酒(一種英國流行的消遣)與大腦中較高的鐵水平聯繫起來,而後者又與較差的思維能力有關。這項新研究將每週攝入七個或更多單位的酒精與大腦中較高的鐵水平聯繫起來。一些大腦區域的鐵積累與較差的認知功能有關。先前的證據已將小量飲酒與不良的大腦結果聯繫起來。」這項研究是2022-7-15發表的Associations between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brain iron, and cognition in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es(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小量飲酒、腦鐵和認知之間的關聯:觀察性和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它的結論是:「據我們所知,這項研究代表了迄今為止對小量飲酒和鐵穩態的最大調查。每週飲酒超過 7 個單位與較高的腦鐵有關。鐵積累代表了一個與酒精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的潛在機制。」所以,比太陽報那篇文章早兩個多月就已經有論文表示「縱然是少量飲酒都可能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由此可見,太陽報引用Sara Imarisio 博士所說的「從不喝酒的人患失智症的機率比那些喝酒的人高。這些結果與之前關於該主題的研究一致,……。」是與事實不符。還有,請注意,儘管2022-8-22發表的那篇論文說「與終生不喝酒相比,每天喝5個單位與降低失智風險有關」,但2022-7-15發表的那篇論文卻說「每天飲酒超過1個單位與較高的腦鐵有關,而鐵積累代表了一個認知能力下降的潛在機制。」事實上,喝酒到底是對健康有益還是有害,醫學界一直是爭論不休。但是,對很多台灣同胞而言(紅臉族),喝酒肯定是弊大於利。由於基因的缺陷,這些人會將乙醇(酒精)很快轉化成乙醛,但卻無法將乙醛轉化成乙酸。乙醛不但是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定位為一級致癌物,而且還有其他非常多的壞處。所以,請千萬不要因為一項仍具爭議的研究就搶著每天要喝一公升的啤酒。註:我發表的有關紅臉族的文章:喝酒臉紅,臉白喝酒臉紅是好是壞紅臉族,台灣第一原文:每天喝1公升啤酒可降低失智風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