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6 醫療.皮膚
搜尋
肝臟
共找到
1639
筆 文章
-
-
2023-04-1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糖就是罪惡?研究指「這種糖」吃愈多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一來源!
大家都知道糖吃多了對身對不好。但其實要看你吃的是什麼糖,及從什麼管道攝取。根據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即指出,蔗糖吃多竟然愈不會得第2型糖尿病,但前提是所吃下的蔗糖來源是來自天然食物當中,而非來自含糖飲料。研究: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從天然食物攝取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其臉書分享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回顧研究報告,探討糖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根據研究結論指出,蔗糖竟然與較低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有關,以及果糖與胰臟癌之間的相關性很顯著,果糖與高尿酸之間沒有關連。其中令人最訝異的部份就是,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王介立分析,因蔗糖比較多的存在型式為天然食物,如各種天然高纖的蔬果類,還有穀物和乳製品。所以,「糖未必有害,重點是要吃天然食物的糖,而非添加糖。」含糖飲料仍最邪惡,不管加的是什麼糖!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又對好喝的含糖飲料燃起一絲希望,坊間就有許多手搖飲標榜使用天然蔗糖、黑糖或蜂蜜等。不過上述研究所強調的就是,要吃就吃存在於天然食物裡的蔗糖,不是添加糖。含糖飲料是指所有包含「游離糖」(包括單醣與雙醣)的飲料類型,包括汽水、蔬果汁、手搖飲料、運動飲料等都是。所以,含糖飲料還是最邪惡的,不管加的是什麼糖!它與多種癌症、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等有關。另根據之前另一項刊登在《肝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也有一結論,飲用含果糖或蔗糖的飲料都會增加脂肪肝生成。關於「游離糖」(Free Sugar)依據WHO的定義,游離糖就是由食品製造商、廚師或消費者人工添加到飲料或食物中的單醣(如葡萄糖、果糖)、雙醣(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都包含在內。但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說法,游離糖不包括牛奶、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吃水果不是擔心「吃太甜」,「吃多少」才是重點雖然上述研究說明了天然食物裡的蔗糖是好的,但其實仍有許多人擔心現在的水果都很甜,吃多真的沒事嗎?事實上,水果的糖分三大種類,分別是果糖、蔗糖、葡萄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周千欽曾受訪指出,糖量高確實代表熱量高,但影響水果在味覺上甜不甜的,則是三種糖類的比例。果糖在口感上會讓人覺得最甜,葡萄糖甜度則最弱;愈甜不代表熱量愈高,微酸的水果糖分也可能比很甜的水果高。周千欽說明,吃水果重點不是擔心「吃太甜」,「吃適量」才是最重要的,成年人每天約可吃2到4份水果,每份約拳頭大,或等於一般飯碗裝水果一平碗的量,每份熱量約60大卡。最後仍要強調,什麼東西再好,都不能拼命吃,以免得到了這個好處,又產生了其他的問題。因此,還是得均衡的攝取各種食物,才能得到各種營養素。【參考資料】.《the BMJ》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Journal of Hepatology》Fructose- and sucrose- but not glucose-sweetened beverages promote 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王介立醫師臉書粉絲專頁.擔心水果吃太甜不健康?營養師教你最適合的水果吃法
-
2023-04-12 焦點.健康知識+
常打瞌睡、嘴唇乾要注意,身體冒9跡象=缺B群!專家推吃5類食物補救
上班常在辦公桌前打瞌睡?才剛要專心,沒做什麼就覺得好累?每天都覺得好累、好想睡的你,可能是缺少維生素B群囉! 缺乏B群問題多 9大常見狀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戴定恩主治醫師在《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表示,維生素B群是人體必需維生素,因為B群是水溶性維生素,身體中的B群會不斷流失,必須要靠飲食不斷補充才會充足。 1、食慾不佳2、容易疲勞3、頭暈4、臉色蒼白5、注意力不集中6、情緒不穩定7、經常口腔發炎8、嘴唇乾裂9、皮膚發炎 食物補充比錠劑好 攝取B群好食物 ‧五穀雜糧類:五穀米、糙米、燕麥、蕎麥、小米‧肉類:瘦肉、肝臟、蝦子、牡蠣‧蔬菜類:茼蒿、香菜、花椰菜、菠菜、‧水果類:橘子、香蕉、葡萄、酪梨、草莓‧奶蛋類:牛奶、起司、乳製品、蛋黃‧種子類:腰果、核桃、杏仁、開心果 延伸閱讀·保健食品「5組合」不能一起吃!營養師:效果大打折扣 鈣跟魚油一起吞浪費了 ·吃維生素B群能提神?為何有些睡前才要吃?營養師高敏敏用1張圖解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
「我的血糖都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可以不要再吃藥了嗎?」診間常聽到糖友的擔憂,害怕長期吃藥傷身,甚至步上洗腎不歸路!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對此事闢謠說,吃藥不是可怕的事,血糖藥除了可降低血糖,有的血糖藥亦不會造成器官負擔,但部分藥物確實會造成腎臟負擔,若沒有控制好血糖,也可能引起腎臟等器官的病變。Brad是一名年輕糖友,由於工作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27歲確診糖尿病,但他卻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全家都有糖尿病,所以早有心理準備。Brad分享罹病6年,會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變化,進而找到合適的用藥方式,並調整生活作息,血糖更穩定。他說,平時可以做功課,但不要隨意聽信迷思,應向醫師求證,遵從專業建議很重要。>>【延伸閱讀】年紀輕就確診糖尿病,讓Brad提早重視健康問題,聽聽他怎麼說…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為糖友設計糖尿病衛教系列影音課程,邀請專家破解迷思,並收集糖友課後的真實提問,一起看專家來解答!Q1. 糖友陳先生:為了避免洗腎,如果血糖穩定,糖尿病的藥可以少吃幾顆嗎?黃偉輔說,很多糖友不願意吃藥的原因,是擔心藥物殘留影響肝臟代謝,會增加洗腎的風險。其實,許多民眾肝腎功能惡化的原因,是因自行服用消炎藥、打止痛針,但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則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並非長期使用血糖藥所致。糖尿病藥物選擇很多,藥物在上市前都經過嚴格把關,降血糖同時保護肝腎、心血管等器官,平穩控糖,也能避免發生低血糖。黃偉輔提醒,糖友應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定期服藥、生活作息規律,身體數值平穩後,便能減少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服藥的原則是「聽從醫囑」,血糖穩定是因為藥物發揮作用,自行停藥或更改用量則會讓血糖震盪,造成血管和神經的傷害。Q2. 糖友王小姐: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可以做的我都做了,為什麼血糖還是不穩定?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按時服藥是控糖金三角。不少糖友認為吃飯是禁忌,只吃蔬菜和肉類,黃偉輔表示,人體需要攝取碳水化合物,如果少吃米飯,反而容易吃進太多其它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或陷入含糖食物的陷阱。以台南牛肉湯為例,吃起來鮮甜美味,牛肉富含蛋白質,而湯頭的甜融入了蔬果熬煮的糖,整碗喝下去絕對爆表!許多糖友表示,已經很努力注意飲食、執行運動計畫,為什麼效果還是有限?黃偉輔說,患者的「認真」不一定跟醫護同步,公園散步的運動量就有限;現在很流行的低GI食物,纖維含量雖豐富,但不代表低熱量,更不能多吃。【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糖尿病飲食怎麼吃?影音2: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延伸閱讀】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11 名人.好食課
喝咖啡其實不會提神?深焙咖啡因含量較多?破解8個咖啡迷思
喝咖啡會心悸?喝咖啡會睡不著?其中所含的咖啡因就是眾所矢之的物質!不過,咖啡因真的這麼萬惡嗎?就讓好食課解析咖啡因的背後科學,讓你簡簡單單了解咖啡因是什麼!迷思一⟫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較多?破解⟫沒錯!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較多很多人以為深焙咖啡比較苦,所以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比較高!但是,咖啡因其實是個熱穩定性很好的物質,不太會因為熱而破壞!研究發現不同焙度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並未有顯著差異!所以深焙並不會讓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增加增加!不過,咖啡在烤焙過程中會持續失水,所以重量比較輕,如果要沖同樣容量的咖啡,就會用到較多的咖啡豆,即便深焙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並未比較多,但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就可能比較高!迷思二⟫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比較少 破解⟫沒錯,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約只有一半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咖啡豆豆種有羅布斯塔與阿拉比卡兩種,羅布斯塔咖啡豆的價格普遍較為便宜且味道厚實濃烈,因此常作為配方豆的主要豆種之一,用在拿鐵、美式等義式濃縮咖啡基底的咖啡。羅布斯塔咖啡豆的味道比較厚實、濃烈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其咖啡因與其他植化素含量較高,相較於阿拉比卡豆而言,整體含量大約高出1倍!迷思三⟫喝咖啡會提神嗎?破解⟫咖啡因不會提神!是讓人睡不著!理論上,咖啡因本身不會有「提神」效果,而是讓我們睡不著!人體的睡眠機制非常複雜,包含了GABA、adenosine等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主要調控著人類的「生理時鐘」。其中,adenosine是啟動睡眠,也就是睡著的那一個開關機制(sleep onset)的關鍵物質!當adenosine接合在腦中的受體時,就會開啟睡眠的開關,讓我們「睡著」。 咖啡因是一種嘌呤生物鹼,與adenosine有非常相似的結構,因此咖啡因會與adenosine競爭腦部的作用受體(adenosine 2A receptor),讓腦部無法啟發「睡著反應」,因此就會睡不著迷思四⟫為什麼有人對咖啡因無感?破解⟫基因導致體質不一樣,讓腦部對咖啡因不敏感雖然說咖啡因會與adenosine競爭受體,但是這個受體(adenosine 2A)可能因為基因型的關係,讓咖啡因與此受體的敏感性下降。這個受體的基因為ADORA2A,研究發現這個基因在1083的鹼基配對上有著基因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從原本的CC型態,變成CT或者TT的型態。由於adenosine的基因在1083的位置,從C轉變成T,就影響了受體對咖啡因的敏感性,而這個變異也反應在咖啡因攝取行為。2007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發現,帶有CC或CT型的人,比較少攝取高量的咖啡因,反之帶有TT型的人可以耐受咖啡因,所以咖啡因的攝取量比較高。迷思五⟫亞洲人比較不容易代謝咖啡因?破解⟫沒錯!亞洲人的基因導致代謝咖啡因速度比歐美人慢人體中與咖啡因有關的受體或酵素,除了adenosine 2A受體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肝臟中的cytochrome P450系統,這個系統也同時掌控了許多藥物的代謝。同樣的,基因掌控著cytochrome P450的機制,其中一個就是CYP1A2。CYP1A2的基因片段上也有許多位置具有變異,尤其在163位置的點突變(A to C)主要掌控了咖啡因的代謝。2008年的藥物基因體學期刊發現,亞洲人的CYP1A2的163位置大部分都帶有C的型態,因此讓亞洲人對咖啡因的代謝能力比歐美人種低落,這會延長咖啡因在體內的半衰期。因此同樣攝取咖啡因製品,遞延了在亞洲人體內的效果,這也可能是讓亞洲人比較不能耐受咖啡的原因之一。迷思六⟫咖啡因會導致心悸?破解⟫一般族群正常飲用咖啡不會引起心悸2006年的美國心臟醫學會期刊刊登了一項研究,研究找了近1,400位受試者,詢問其咖啡、茶與巧克力的攝取頻率,並讓受試者戴上心電圖監測儀器監控心跳狀況。結果發現這些受試者的咖啡因飲品的攝取頻率,並不影響早期心房、心室收縮等心悸指標,因此學者也推測對於一般人來說,正常飲用咖啡並不會引起心悸問題。迷思七⟫喝咖啡會上癮,不喝會頭痛、手抖?破解⟫高量咖啡飲用者,不喝時短期內會有輕微不適咖啡戒斷症(caffeine withdrawal syndrome),是大家最擔心的事情,好像只要喝咖啡就會上癮,不喝就會出現成癮戒斷症,真的是這樣嗎?咖啡因戒斷症確實是被列於精神病診斷指南(DSM-5)與醫師診斷手冊(ICD-10)中,而且也有研究在探討咖啡因戒斷症的狀況,但可能不若我們想像中嚴重!2004年的精神藥物學期刊(Psychopharmacology)的數據顯示:1. 50%的人會出現頭痛問題2. 13%的人會有功能性異常的問題3. 12-24小時後出現症狀4. 症狀持續2-9天,20-51小時為症狀高峰期199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數據顯示:1. 52%的人出現頭痛問題2. 8%的人有疲倦問題3. 11%的人出現活力減退現象4. 8%的人有焦慮反應5. 11%的人有情緒低落問題不過,其實這些研究的受試者都是攝取較高量咖啡製品,是每天喝2.5杯-6杯咖啡的人。這與台灣人的咖啡攝取習慣不同,所以我認為,在台灣咖啡因戒斷的問題應該不嚴重!迷思八⟫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破解⟫重點是鈣質攝取夠,不是咖啡量過去有新聞報導指出,有位30歲的女生每天攝取4杯黑咖啡,骨質疏鬆的狀況就像老人一樣,這是真的嗎?在2006年國際骨質疏鬆症期刊的研究發現,每日咖啡、咖啡因的攝取量增加時,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會隨之顯著增加!確實,咖啡因會活化骨骼上噬骨細胞的活性,促進骨鈣釋放進血液中,但更重要的是鈣質攝取不足!上述的數據,前提是鈣質攝取在每日700毫克以下,研究發現如果鈣質攝取在700毫克以上,咖啡與咖啡因的攝取就與骨質疏鬆症風險沒有顯著相關性了!依照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我們的鈣質大概只有攝取600毫克而已,所以想要健康喝咖啡,就要先吃夠鈣質!美國醫學會期刊也有文獻指出,牛奶可以弭平咖啡帶來的骨質風險,拿鐵就是一個喝咖啡的好方法!想更了解喝咖啡與骨質疏鬆的關係,可以看看好食課另外一篇專欄的分析喔!【2023】營養師最新分析⟫喝咖啡會骨質疏鬆症嗎?結語⟫咖啡是個富含植化素的飲品,淺焙的咖啡也含有豐富的綠原酸等營養素,這些營養素都具有幫助脂肪代謝、血糖調控等功效,因此適度喝咖啡,且不加糖、不加奶精的方式飲用,也可以選擇拿鐵順帶補充鈣質,都是很好且很健康的喝咖啡方式!【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喝咖啡會骨質疏鬆?深焙咖啡因較多?8個迷思破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1 醫療.消化系統
口乾、口苦、口臭⋯ 是肝不好嗎?醫解析各種可能原因,只有肝衰竭才會口臭!
當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等症狀時,民眾常聯想到是否肝不好,加上中醫有「肝火旺」一說,所以常以為要往肝臟找問題。其實,這幾種症狀可能的原因很多,與肝臟的相關性反而是比較少的。以下分別介紹: 口乾可能是唾液分泌減少引起,原因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或是唾液腺阻塞,抑或是口腔問題,如牙周牙齦發炎、感染、潰瘍等,也可能是由於服用某些藥物引起唾液分泌減少的副作用。 口苦可能是某些腸胃道疾病所導致的,像是胃食道逆流或膽汁逆流等病況,因為胃酸及膽汁逆流到喉嚨,就可能感覺到口苦。口臭大部分的原因來自口腔疾病,因口腔內細菌數量龐大,尤其是革蘭氏陰性厭氧菌位於味蕾的間隙、喉嚨、扁桃腺,在無氧環境下細菌會大量繁殖,分解食物產生之代謝物就會產生氣味;若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牙菌斑大量殘留或患有口腔疾病(如牙周病、齲齒、口腔潰瘍、黏膜發炎等),則會引發口臭。而就機轉來說,細菌把含有硫的蛋白質代謝後,形成硫化氫和甲基硫醇,就是造成口腔臭味的來源。其它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口腔異味,例如抽菸、好吃味道較重的食物,例如:大蒜、蔥、薑、青椒、洋蔥等,也會造成口臭,但只要停止這些行為或避免味道較重的食物,就可以改善。另外,口腔內的唾液有抑止細菌繁殖的殺菌作用,唾液也能溶解散發異味的物質,幫助清潔口腔,若唾液分泌減少而口乾,則會引發口臭,故乾燥症也是引起口臭的原因之一。另外,女性更年期時,因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引起口乾並出現口臭。其它疾患如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其擴張發炎導致長期積痰積膿,引發細菌增生發酵,口腔便產生異味)也會導致口苦口臭;而糖尿病導致之酮酸中毒會出現爛水果味;腎臟病人因為尿素氮堆積,尿素經過口腔細菌作用,分解成氨,從口中排出,也會造成異味(尿騷味)。至於消化器官疾病也可能導致口腔異味,例如腸阻塞造成食物滯留於腸子內發酵,產生氣味;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和胃潰瘍也可能會影響口氣。另外有一種心因性口臭,患者因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而造成心理壓力,患者事實上沒有口臭,但卻一直認為嘴巴臭,這需要身心科的介入,以心理諮商等方式,去找到真正的原因(壓力來源),才有辦法改善這種狀況。肝衰竭才會出現口臭而在造成口臭的原因中,肝病占比其實不高,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問題都不會造成口臭,只有嚴重到肝衰竭狀況的病人才會出現口腔異味。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導致口苦口臭,是因肝臟正常功能是把二氧化碳和氨合成尿素,從尿中排出,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下降時,代謝功能變差而血中氨的濃度上升,氣態氨會從呼吸道黏膜及口腔排出,而產生異味。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變差時,通常還會伴隨有其它症狀,例如:疲勞、食慾差、凝血功能異常、黃疸、蜘蛛痣、腹水等。若出現以上症狀,則暗示肝臟出了大問題,需要盡快就醫。先檢查口腔問題綜合以上分析,大部分口乾、口苦、口臭的困擾,還是口腔問題引起,所以建議可以先去牙科門診,了解是否為牙周、牙齦、牙菌斑等問題造成的症狀。若排除口腔問題,則應進一步查明是否和內科疾病相關。例如,若是懷疑和肝病、腸胃消化系統或其它內科疾病相關,則應該考慮做基本抽血檢查、腹部超音波,甚至上消化道內視鏡,確認是否有胃食道逆流、嚴重潰瘍、肝病、腎臟病或糖尿病等內科疾病。若非上述嚴重疾病引起的口臭,改善方式主要還是從口腔衛生做起,平時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吃完食物後立刻刷牙,使用牙線清潔口腔,避免牙菌斑殘留。舌頭表面有一些乳突狀突起的結構,容易累積細菌,刷牙時可使用牙刷清潔舌苔,使用漱口水維持口腔清潔及去除口臭,定期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結石。此外,平時應多喝水,增加口腔濕潤度,避免口腔乾燥,可以消除不佳的口氣。另外,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症狀有時也是也是一種警訊,建議不妨可以定期健檢,確認身體各器官狀況,以保健康。【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7期(2022-01-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9 醫療.消化系統
身體有蜘蛛痣、手掌魚際泛紅是肝臟出問題?醫曝一件事更重要
【本文重點】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出現肝病相關症狀通常已是中晚期,但蜘蛛痣及肝掌不代表罹患肝病。蜘蛛痣不會隨時間消失,但少數個案因荷爾蒙治療可消退。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族群常出現蜘蛛痣,但重點在患者有無酗酒。肝臟最忌過度飲酒,長期吃中、西藥也要追蹤肝指數。民眾需定期追蹤肝臟健康,避免肝病悄然上身。--by ChatGPT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等到出現肝病相關症狀,通常已是中晚期。臨床上有些病患會出現特殊警訊,例如「肝掌」,指的是手掌的大小魚際部位出現泛紅或紅斑;另一個是皮膚出現「蜘蛛痣」,也就是小紅點周圍布滿細小微血管。有些健康意識較高的民眾,一發現身上有「蜘蛛痣」、「手掌泛黃、泛紅」就會緊張到醫院求診,醫師認為,這些多半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除非合併出現其他明顯症狀,否則無須過度反應。蜘蛛痣是危險症狀嗎?重點在患者有無「酗酒」。蜘蛛痣好發在四肢或容易曝曬到陽光的肌膚處,呈現紅色點狀,周邊會出現細小往外擴散的微血管。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宜表示,蜘蛛痣的發生並不僅限於大人身上,有時小孩身上也會出現,通常大小在0.1至1公分左右,按壓會讓痣的紅色變淡,過幾秒後又變回本來的紅色,臉上也可能出現。陳信宜說,美國曾研究統計,5至15歲兒童青少年,大約有三至四成都有蜘蛛痣,但並不代表這些孩子都有內臟疾病。但為何蜘蛛痣會與肝病連結?據傳是來自一位紐約的酒吧工作者,他透過觀察酒客的手臂是否有蜘蛛痣,藉此判斷客人是否有肝病,而其中以酗酒者最相關。陳信宜指出,重點應該在於「酗酒」這件事,而不是蜘蛛痣。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族群常出現「聚集一片」的蜘蛛痣。「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族群有相當比例都有蜘蛛痣。」陳信宜說,通常單一、零散冒出的蜘蛛痣都是良性的,毋須過度擔心。但若是「聚集一片」的蜘蛛痣,並在很多部位出現,且周圍都有細絲狀的微血管,通常就是酒精性肝病病患身上會出現的狀況。蜘蛛痣不會隨時間消失,陳信宜說,僅少數個案是因為接受荷爾蒙治療,雌激素影響,造成血管擴張而出現蜘蛛痣,停藥之後就會消退。出現皮膚症狀不等於生病,有飲酒習慣者要就醫追蹤。陳信宜提醒,有蜘蛛痣不等於生病,出現肝掌也不一定是因為肝出了問題,僅有23%的肝硬化病友會出現肝掌症狀。但凡「皮膚症狀」其實都無法精準診斷是否罹患了某種疾病,都需要臨床診斷才能確定。出現蜘蛛痣後,是否需要對身體健康更加警覺?陳信宜表示,許多病友直到末期肝病變後,才出現蜘蛛痣或肝掌,有些人則伴隨肌肉萎縮、男性女乳症等症狀出現。他建議有酗酒習慣者,平時就要就醫追蹤,注意酒精性肝硬化,但由於病程緩慢,肝腫大、脂肪肝就會是較先出現需留意的症狀。肝臟最忌過度飲酒,長期吃中、西藥也要追蹤肝指數。肝是沉默的器官,該如何預防肝臟疾病上身?陳信宜建議,民眾每兩年可隨著員工健檢時檢查一下肝指數,老年人則每年可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肝臟最忌「過度飲酒」,紅酒一周一至二杯為宜,高粱、威士忌等高度數酒精,每周不超過50c.c至100c.c.,啤酒則每周一至二瓶,小酌不至於傷身。若過度依賴酒精,除了尋求家庭的支持外,也應請身心科醫師一同介入,協助處理情緒方面的問題。最後,陳信宜也提醒,不少民眾常覺得西藥傷肝,喜歡煎服中草藥補身體,通常有肝毒性的西藥為降膽固醇藥、心律不整藥物、抗黴菌藥物,但西醫都會定期監測肝指數,及時調整。反倒是習慣吃中草藥的民眾也要注意,有些人的體質會對中草藥出現過敏、肝臟發炎反應,建議定期追蹤肝臟指數,避免肝病悄然上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8 癌症.其他癌症
主持人沈鴻元發病僅1小時走了!享年49歲 醫籲「隱藏癌王」出現3症狀快就醫
【本文重點】知名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因膽管癌病逝,享年49歲。去年5月被診斷出病情,住院治療3至4個月後出院,病情好轉。上周日還錄節目,昨晚與家人聚餐突然感冒發燒,隔天病發後不到1小時就離世。醫師表示,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若出現3症狀要注意,及早就醫。--by ChatGPT沈鴻元病發僅1小時亡 享年49歲「爵士一哥」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今(7)驚傳因病離世,享年49歲。沈鴻元去年5月診斷出膽管癌,住院治療了3、4個月,病情好轉後出院,他也十分樂觀,被關心病情他都表示狀況不錯,一直都有在進步。他上周日還和好友蘇重錄節目,本來都還好好的,昨晚沈鴻元還與家人聚餐,結果突然有點感冒發燒症狀,隔早病發僅1小時就撒手人寰。沈鴻元有「爵士一哥」之稱,在廣播界有相當的地位,他的離開令許多聽眾不捨。好友資深樂評蘇重在臉書發文哀悼:「實在太震驚,到現在都不能相信。沈鴻元,好走。」間接證實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好友何穎怡也在臉書發文哀悼表示:「老天太殘忍。他才49歲。我絕不信神,永遠心中無神。因為神若存在,不會懲罰好人。創世意義只為看戲?最最不能忘記剛踏進愛樂時,他不認識我,巴著雷光夏要她介紹我們認識。從此這位高大壯碩的爵士男就成為我生命裡的一幅美麗光景。他會去一個有酒有菸有肉有音樂有胡說八道損友的地方。別跟我說那就是天堂。天堂不配!」愛樂電台在臉書粉絲專頁貼出照片及遺言,紀念這位畢生奉獻給爵士樂的「爵士一哥」:親愛的聽眾朋友,「爵士一哥」沈鴻元,在今天離開了我們...雖然不捨,但每當搖擺的旋律響起,你總會想起他。當然,還有那「沈氏幽默」會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請用一首爵士樂,為他送行。哦,你知道的,不夠「屌」的,不行!「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沈鴻元!你可能已經聽說,我去了那個充滿爵士樂的天堂!不用為我擔心,我會在那兒和爵士大師們乾杯!」出現3症狀要當心 小心罹患膽管癌許多名人都因膽管癌病逝,包括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資深歌手美黛、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之子辜啟允等。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余承儒表示,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男性略多於女性。大部分膽管癌並無明顯成因,但一些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道寄生蟲感染的病患,或是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都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膽管癌。另外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他提醒,一般只有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才會因為膽管阻塞而造成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但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並不明顯。民眾一旦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時,要盡早就醫檢查,有可能是膽管癌的初期徵兆,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膽管癌致命率高!8成患者罹癌時多屬晚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內科肝膽科主任賴學洲表示,膽管癌不易被發現診斷出來,尤其當腫瘤不到2公分或者3公分以上,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常不易發現病灶,導致高達7至8成患者被確診罹癌時多屬晚期,癌細胞已淋巴轉移甚至遠端轉移至肺部或骨頭、腦部,讓治療變得棘手。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由於肝內膽管癌的惡性度高存活率低,賴學洲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菸酒及食用油炸油膩食物等,目前建議有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透過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肝功能指數、肝內膽管癌的CA199癌症血清標記等,仔細確認肝臟及膽管情況,才能「肝膽相照」保健康。延伸閱讀:.尿液變深、糞便變淺…「隱藏版癌王」膽道癌7危險因子:膽結石也需留意.噁心想吐、上腹痛是膽囊癌?醫:6個高危險因子要注意,做這檢查才心安.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要離婚了,但孩子只有一個,怎麼辦?
夫妻吵架,鬧離婚,談到離婚分財產,都沒問題,但分小孩就卡住了,因小孩只有一個,如何是好?後來聰明的老婆想到了一個方法:「再生一個!」這樣兩人就打平了!再生一個,說來簡單,做起來就有點難了,而且要做人也不是那麼簡單,何況只為了離婚而辦事,沒感情基礎,心裡不怪也難。事實上,很多事第一次順手,第二次就不容易了,例如好不容易中了大樂透,第二次要再中,就沒那麼容易了。疾病的演變上也是如此,有些藥例如抗生素,第一次吃有效或不會有反應,第二次可能就沒效或產生過敏反應了。在對抗癌症方面,使用治療藥物如此,人會變,癌細胞也會變,因此化療之中,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可能第二次就沒效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個道理。以前肝癌的治療,除了手術之外,並無其他療法,因此,當發現肝臟長了腫瘤,最好的方法是及早手術切除。如果有了肝癌,腫瘤不大,位置恰當,肝硬化不厲害,手術切除通常不是問題,但如果幾年後又復發了,如果腫瘤的部位很深,或肝硬化厲害,要開第二次刀,就要多考慮風險,因為可能剩下的肝功能不好,切除後剩下的肝不足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就可能會引起肝衰竭而往生,此時唯一的方法就剩肝移植了,但要找捐肝者不是那麼容易。近年來除了手術治療法外,還有栓塞、電燒或標靶、或免疫療法,治療的方式愈來愈多,只是痊癒的機會可能也就愈來愈小了。總而言之,婚姻不是兒戲,要離婚雖然容易,但結婚愈久,要分手摩擦的瓜葛愈多,其他方面的影響也愈大。同樣的,疾病的治療,尤其腫瘤的手術切除,開愈多次愈困難。維持婚姻唯一的方法是婚前多考慮,不要昏頭昏腦。癌症方面要知道如何預防,例如不要感染B、C肝,就幾乎不會有肝癌的風險;有了B、C肝,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根治的機會也愈大。「再生一個」或「再開一次刀」同樣都是不得已的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5 醫療.消化系統
吃素就不會有脂肪肝?破解脂肪肝3迷思:當心減肥也會肝包油
【本文重點】脂肪肝是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累積成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眾多,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減重過快、飲食失衡或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皆會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控制飲食與減重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推薦攝取高纖蔬果、魚蛋奶等優質蛋白質。--by ChatGPT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加上攝取大魚大肉、運動量不足,恐養出脂肪肝。我國脂肪肝盛行率約33.3%,體重過重者更高達70%有此疾患,若不及早發現,恐引起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甚至肝癌。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張瑞旻提醒,不是只有肥胖才會引起脂肪肝,飲酒過量、快速減重、吃素飲食不均衡,都有可能形成脂肪肝。當5%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造成脂肪肝的主因;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眾多,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基因遺傳、體重過重、減重過快、飲食失衡或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皆會造成肝臟代謝脂肪異常,累積成脂肪肝。脂肪肝迷思一:我有在減肥,不會有脂肪肝吧「我又不胖,應該不會有脂肪肝吧?」醫師指出,有些民眾減重過快,反而會形成脂肪肝。例如「生酮飲食」攝取高脂肪卻減少蛋白質,當飲食不均衡,蛋白質不足,身體為了維持運作而燃燒體內正常蛋白質,代償作用就會造成肝細胞運轉障礙,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想要減重,最佳的飲食方式是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可避免進入人體轉變為糖分與脂肪。脂肪肝迷思二:吃素就不會有脂肪肝?根據臨床統計,素食者其實兩成有脂肪肝!當嚴格控制肉類攝取、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造成血液中的脂蛋白不足,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時容易發生障礙,一樣會累積成脂肪肝。吃素陷阱就藏在「高油脂素料」,例如炸豆包、百頁豆腐等,為了增加口感而添加過多油類,油脂量比一般食物還要高,吃進的不是蛋白質而是油脂!脂肪肝迷思三:懶得動、靠保健食品可以養肝?不少民眾懶的運動,依賴一顆又一顆的保健食品來養肝。醫師提醒,坊間不少健康食品標榜可減低血脂,但目前僅在動物實驗上有效,在人體上尚無明確效果。光吃保健食品但又懶得動,熱量無法消耗,肝臟脂肪還是排不出去。想要消除脂肪肝,控制飲食與減重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推薦攝取高纖蔬果、魚蛋奶等優質蛋白質,當轉變為優質脂蛋白,有助於把肝臟中的脂肪運送出去,幫脂肪肝瘦身。【延伸閱讀】女星在吃的「仙女餐」是什麼? 小心沒瘦還變胖過年吃太多又豪飲 中醫教你「消脂清肝」吃出享瘦生活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22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奧斯卡獎得主坂本龍一不敵病魔,日前因直腸癌逝世
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因直腸癌逝世,享壽71歲。坂本龍一在2020年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但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直腸癌和大腸癌的症狀不同,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左側大腸癌則是大便習慣改變。By Notion AI曾幫電影《末代皇帝》配樂而榮獲奧斯卡獎、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Sakamoto Ryuichi)在上個月28日(2023/03/28)因直腸癌病逝,享壽71歲。事實上,坂本龍一事實上,曾經在2014年曾經罹患咽喉癌,在治療的過程中,他自己陳述這段過程:我遭受到非常痛苦的過程,我幾乎無法進食,甚至無法吞口水。而在經過治療後,在2015年時逐步恢復健康,他說:「我現在感覺好多了,感受到能量回來了,但我不知道癌症什麼時候會回來找我。」沒想到一語成讖。2020年時,坂本龍一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而且是第4期,但他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但癌細胞仍然擴散到肺部,當時他在官網上寫下:我已經70歲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但我還是想要像我的偶像巴赫跟德布西一樣,創作音樂到生命的終點。因此在2022年12月時,他進行了一項特殊的線上音樂會,他說:「我的體力大幅下降,已經無法負荷60到90分鐘的音樂會,所以我把這些音樂一首首錄製下來,然後串成一場音樂會。大家好好享受吧!」什麼是咽喉癌?咽喉癌是一個通用術語,適用於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主要發生在男性。喉部結構複雜,包括9塊軟骨和各種軟組織,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上下分別與口咽和氣管相連接。若喉癌細胞擴散,可能侵犯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咽喉癌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聲門癌,佔所有咽喉癌超過60%的發生率,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0%,而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不到10%。咽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發展緩慢,且與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患者經常忽視早期症狀,最終可能延誤發現的時間。》看更多咽喉癌診斷方式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照片出處:By Joi Ito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Ryuichi Sakamoto,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023636參考資料Composer Ryuichi Sakamoto diagnosed with bowel cancerRyuichi Sakamoto, fighting cancer, livestreams what may be final concert「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
2023-04-02 名人.傅志遠
「說不定是弄錯了」家屬逃避現實,堅持要檢查到沒癌症!醫師怒了
某天值班,接到急診會診。一位中年婦女持續腹痛,在外院做過初步的治療但沒有改善,因此轉診到本院。看過病人的影像檢查後,我有自己的判斷,但同時也有一些疑問。病人的膽道明顯擴張,這是典型膽道阻塞的表現,也因此黃疸指數也偏高。通常造成膽道阻塞的原因,不外乎結石或腫瘤。而這個病人的檢查中,並沒有明顯的結石,反而是膽道周邊有不少不該出現的增生組織,這樣的影像讓我強烈懷疑是膽道腫瘤。但令人不解的是,雖然膽道阻塞,但裡頭卻有一根支架,顯然病患先前已經接受過治療。所以我必須把病史給弄清楚。病人對自己的病情一問三不知,她兒子表示三個月前因為同樣症狀去過另一家區域醫院,但關於外院的診斷、治療,都講不出個所以然。比較明確的是,他們似乎對外院的處置不甚滿意。「當時的醫師有告訴你們,令堂得的是什麼病嗎?」「他們就只說膽管阻塞,然後放個支架就叫我們回家了。我母親究竟是什麼問題?」「就膽管阻塞的處理來說,外院放的支架已經解決,但造成阻塞的原因還要再檢查。就目前的影像檢查,腫瘤的可能性比較大。」「你說『可能』,那就代表也可能不是腫瘤對不對?如果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這個部位的腫瘤很少良性的可能。不過要住院做進一步檢查。」「你所謂很少有良性腫瘤,那就是說還是有機會對不對?」病人的兩個兒子,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家屬無非希望從我口中聽到一些比較正面的消息,自然把期望放在那可能性不高的例外。接下來的幾天,病人陸續又做了不少檢查。但每一項都指向病人可能是惡性腫瘤,而且是第四期無法切除的型態。最後的檢查只剩下病理切片的結果。我請放射科醫師從皮下穿刺到病患的肝臟附近,取得檢體化驗。這是個有高度風險,但又不得不做的檢查。我得用病理切片來證實癌症的存在,如果能接受化療,或許有機會延長壽命。不過,當切片結果沒有看到惡性細胞時,並不代表病患沒有癌症,可能只是取得的檢體不足以確診,應該再做第二次。簡單來說,雖然還沒有最後的病理報告,但病人有癌症的事實已經確定。做檢查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癌症的存在」,而不是「證明癌症不存在」。這個邏輯,我花了不少時間說服家屬。由於病情相當複雜,我打算將個案提報到腫瘤團隊會議中做進一步討論。這是一個由胃腸科、放射科、外科、病理科所組成的專家會議。因此會議所做的結論,應該是具有相當的公信力。會中所有人一致認為,這是個無法切除的惡性腫瘤,結論和我想的一樣:當病理報告確定癌症的診斷後,就該開始化學治療。只是大家也不理解,何以外院的醫師沒有針對膽道阻塞原因做進一步檢查。切片檢查的結果約需五到七天,等待的過程中,什麼治療也沒辦法做。雖然家屬總期待著化驗報告沒有惡性細胞,但這卻是我最不樂見的結果。因為這意味病人得再做一次檢查,再承受一次針插入體內的疼痛與風險,預期的治療又得再等下一輪的五到七天。結果出來了。報告顯示雖然有部分異常細胞,但檢體量太少,還無法達到確定診斷的等級,因此建議再重做一次切片檢查。沒想到,正當我準備召集家屬說明病情之時,負責帳目的書記人員,拿了一張「重大傷病確認單」給我。這表示病患的健保卡中已被註記了某項符合重大傷病的診斷,書記要我確認病患此次的住院,是否符合這項重大傷病。病患的重大傷病是:膽道癌!這令我相當意外,理論上重大傷病是註記在健保卡上。當病患就醫時,應該就查得到這筆資料。何以住院一星期後,才出現這個診斷?「這是昨天健保局才核准的,送審時間是兩星期前。」書記把詳細資料遞到我面前,送件醫院是病患前一家就醫的院所,送件時間是來本院就診的前幾天。病情討論室裡,病患的先生、兒子、媳婦都在場,等我宣布檢查結果。原本我已經準備好的說詞,因為這一個突發事件有了改變。「病理報告的結果出來了,沒有明顯惡性腫瘤的證據。」「我就知道來大醫院檢查是對!」家屬們立刻爆出了歡呼。「理論上應該要再做一次檢查,不過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我面無表情地告訴他們,接下來的計畫。「為什麼?是不是因為已經確定不是癌症了?」「剛好相反,因為已經確定是癌症了。」「可是你不是說,病理切片沒有看到癌症嗎?」「可以不要騙我了嗎?你母親早就被證實有癌症,連重大傷病卡都核發下來了。」家屬們臉色微變,但很快就恢復激動。「我不相信小醫院的切片結果,我只相信你們大醫院的!」「我建議從現在起,清清楚楚地告訴我,你們過去的就醫過程,唯有誠實面對,我才能幫你母親。」「我母親上星期才剛出院,但我覺得前一家醫院診斷太草率,隨隨便便就說我媽是癌症末期,所以出院後直接轉到貴院,我想再確定一次。」「我怕你會先入為主就認定是癌症,所以才保留了一些事實,就是希望你能重新客觀的判斷。」事實證明,家屬從頭到尾都知情,我和團隊被當做猴子耍。「因為你們不能接受事實,結果拿你母親的生命來冒險?我不計較你們騙我,但因為這樣的欺騙,導致你母親接受風險這麼高、卻又完全不必要的檢查!」我也對前一家醫院感到抱歉,其實人家該做的全做了,我竟然懷疑他們延誤了診斷。「我就是想要再確定一下,說不定是弄錯了……」「不會再有檢查了,因為診斷已經確定了。」「你真的那麼篤定?」「你母親的癌症是中華民國衛福部官方認定的,難道你要我推翻它嗎?坦白說,過去一周所有的檢查都是原地踏步,不但沒有好處,而且傷害病患。你母親的壽命只剩幾個月,現在又浪費了一星期!」「我要求再做一次檢查,自費也沒關係。」「這種高危險侵入性的檢查,如果不是你當初隱瞞病情,我根本就不會安排!」我直接拒絕。「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接受事實,趕緊開始治療,說不定還有機會;要不就是出院,到另一家醫院,同樣的手法再來一次。只是現在健保卡已經註記,大概沒那麼容易成功,而且這是浪費你母親的生命。」家屬沒被我說服,當天下午立刻出院。也沒有要求複製本院的檢查與病歷,我想知道他的下一站,另一家醫學中心?沒有籌碼的賭徒,重新發牌豈能改變戰局?故事講到這裡,我可以理解不肯接受事實的心情,可是看病不是商業談判,保留最後一張底牌,只會滿盤皆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30 醫療.消化系統
改變「一習慣」讓她1年瘦10公斤!血糖降了,中度脂肪肝也消失了
【本文重點】胃腸肝膽科醫師透過一位病患的例子指出,減少水果攝取量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長期有高血壓和中度脂肪肝的60歲女性,一年瘦了10公斤,並成功將血糖降下來,肝臟也完全正常。脂肪肝的嚴重程度與肥胖有關,而消除脂肪肝應注意最重要三個面向:飲食控制、戒除酒精、勤運動。--by Notion AI脂肪肝幾乎是現代人最普遍的文明病,不管胖瘦的人都有,但肥胖者嚴重程度通常較高。醫師分享一病例指出,有患者靠著「少吃水果」的方式,一年瘦了快10公斤,不但成功將血糖降下來,脂肪肝也消失了。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分享診間一案例,一位年約60歲的阿姨一年前體重是66公斤,長期有高血壓和中度脂肪肝。但一年後的診間超音波檢查,她的肝臟完全正常,脂肪消失了。阿姨說這一年瘦了快10公斤。減少水果攝取量 體重就控制下來了醫師問她怎麼瘦下來的?阿姨回答:「我就少吃水果!」阿姨說她跟先生都很愛吃水果,自己曾一個人一天吃掉一顆鳳梨。而當時因為血糖慢慢在上升,她知道水果的糖分太高之後,也決定減少水果的攝取量,吃的量變為原本的2成,結果體重就漸漸瘦下來,瘦到51公斤,最近才稍微復胖為56公斤。連她的先生也跟著她改變飲食習慣,也跟著一起變瘦,先生從80公斤瘦到60多公斤。而一般減重要成功不外乎就是靠少吃多動,但阿姨說明,運動對她沒什麼用,「我本來就有在運動,以前都有在健走,可是沒什麼用,還是少吃差最多!」脂肪肝不理會 肝臟發炎嚴重恐致肝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曾受訪指出,若肝臟5%至30%出現「脂肪泡泡」,為輕度脂肪肝;30%至60%為中度脂肪肝;60%以上則為重度脂肪肝。而一旦出現中、重度脂肪肝,便容易造成肝臟發炎,肝臟持續發炎則可能進一步纖維化、硬化,之後約有4%至27%的肝硬化病人會發生肝癌。許多人健檢後都發現有脂肪肝問題,多數又因為沒什麼症狀而忽視。一旦發現脂肪肝不能置之不理,至少要控制不要讓其發炎惡化,才不會一步步演變為難以恢復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定義.正常肝臟:約3%至5%為脂肪。.脂肪肝:脂肪超過5%。.輕度脂肪肝:肝臟5%至30%出現「脂肪泡泡」。.中度脂肪肝:30%至60%脂肪。.重度脂肪肝:60%以上脂肪。預防脂肪肝 減重為首要任務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者勢必得戒除酒精,後者則要留意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問題。其他如藥物、C型肝炎、先天性代謝疾病等問題。楊培銘更提醒,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預防3面向1.飲食控制.以高纖榖類、糙米取代精緻澱粉.多吃蔬菜少吃肉.水果不要吃太多,過甜的水果少吃.少喝手搖飲及甜食.少吃油炸食品及高脂食物.少吃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2.戒除酒精3.勤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天,每次運動須達到30分鐘以上、心跳130下的程度。【參考資料】.臉書粉絲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脂肪肝5危險因子,飲酒和肥胖最致命!專家教從這些日常習慣改善.脂肪肝會有症狀嗎?重度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大腫瘤專家抽絲剝繭 終於揭開母女罹癌真相
「黃醫師,我那麼年輕就得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骨骼,我好不甘心,我好想活下去….」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的門診當中,一名年約30歲的輕熟女因為癌細胞轉移而沮喪不已。她是三陰性乳癌病患,一年多前診斷早期乳癌,已接受手術及完整的化學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年後,癌細胞竟然大爆發,且已經擴散、轉移到內臟、骨骼,但求生意志很堅強的她,依然不斷尋求活命的契機。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 讓乳癌威脅如影隨形黃柏翔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名輕熟女的媽媽也是三陰性乳癌病患。由於年紀尚輕便罹患乳癌,加上又有乳癌家族病史,他強烈懷疑這名輕熟女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出爐後一如所料,這名輕熟女的確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黃柏翔研判,她的母親應該也是類似狀況。目前,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經基因檢測,若證實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可健保給付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在黃柏翔的建議下,這名輕熟女開始服用PARP抑制劑,病情穩定控制長達一年半,在這段時間,這名輕熟女不僅不需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更可以正常工作,平常也有體力和朋友吃飯、聊天、上健身房、做SPA,日子充實而精采。精準醫療 就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黃柏翔在與病患互動時也發現,許多病患、民眾不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也不清楚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的關聯性。他解釋,傳統治療癌症是採一體適用的方式,診斷出某個癌症,便使用對應的化學治療,有些病患有效,有些病患治療效果較差。這就像直接購買西裝成衣,頂多只能從既有尺寸挑選,無法進行細膩的個人化調整,當然無法每個人都合身。而精準醫療比較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希望讓每位病患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在執行精準醫療之前,病患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再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標靶藥物。以上述輕熟女病例來說,這樣的治療策略確實發揮了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的效果。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多數都在可控範圍。破壞癌細胞修復功能 就有機會掌握先機事實上,不只乳癌,BRCA基因突變也與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種基因突變跨越多種癌症。黃柏翔進一步解釋,細胞中DNA若受到損害,有專門的機制負責修復,而BRCA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因此,若BRCA或其他負責修復DNA的基因出現突變,細胞修復受損DNA的機制就出問題,進而產生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現象。現在,病患的腫瘤細胞若帶有HRD,或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都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如此才有機會有效壓制癌症,爭取一線生機。基因檢測結果 用藥重要參考指標以三陰性乳癌患者為例,約5%-10%有遺傳性BRCA突變,卵巢癌的病患中,約半數腫瘤有HRD表現,腫瘤細胞或遺傳性BRCA基因變異比率則有25%,而攝護腺癌病患當中,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率約10%,其中大多是BRCA基因突變,胰臟癌病患則有5% 找到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以上病患在選擇療程的時候,基因檢測便成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請相信醫師 勇敢拒絕偏方誘惑黃柏翔提醒,家中若有親人患乳癌、卵巢癌,而自己也有類似癌症病變,或年紀輕輕便確診乳癌、卵巢癌,建議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接受基因檢測,釐清資訊。當民眾確診患有癌症,也請一定要相信醫師。無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治療,現在已有多種藥物、療程組合可供選擇,效果都經過實證研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治療副作用已遠比過去減輕許多,實在沒有坊間流傳那樣恐怖。每當看到病患因誤信偏方或害怕正統治療而延誤病情,黃柏翔醫師就會感到非常惋惜,他期待所有癌症病友在與腫瘤科醫師溝通、討論後,都可得到適合的治療,生命也可以持續精彩、發光發熱。● 黃柏翔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現在的醫療很進步,要對醫師有信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7 醫療.消化系統
久坐也有事?10個習慣超虐肝!營養師提醒1類食物千萬別吃
護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傷害它!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 10大傷肝壞習慣 你中幾項?把肝顧好好,人生過彩色!營養師程涵宇分享,護肝保肝最好辦法避免10大傷肝壞習慣: 1、喝酒肝臟負責代謝酒精,喝酒會提高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2、肥胖肥胖導致肝臟脂肪累積,造成肝臟發炎及肝臟損傷。 3、亂吃藥亂吃藥指的是亂吃來路不明的藥,跟沒有照劑量在吃藥!像是來路不明的中藥、西藥,或是超量吃藥,甚至吃藥時跟酒精一起吃,就非常容易造成肝臟傷害。 4、高油飲食習慣特別是飽和脂肪(雞皮、肥肉)、紅肉(香腸、火腿)、反式脂肪會造成肝臟穀胱甘肽代謝受損,身體發炎氧化造成脂肪肝,導致肥胖和肝損傷。 5、含糖食物飲料高糖食物像是蛋糕、含糖氣泡飲料、含糖零食與脂肪肝有關,增加肝臟發炎反應。 6、發霉食物吃下肚食物放好久,來回加熱也無法消滅毒素,像是黃麴毒素加熱到高溫280℃才開始分解,一般加熱不易破壞其結構,黃麴毒素具超強致癌性,通常存在於保存不良的花生、穀類、堅果或豆類,長期大量食用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生肝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建議上述食物只要開封就要放進冰箱保存並且早早吃完不要買過量。 7、纖維吃太少益生元膳食纖維是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存在於大蒜、蘆筍、韭菜、菊苣根和洋蔥中,能夠作為好菌的食物進而幫助抗發炎。當攝取不足及壞菌增加微生物代謝失調,在失調腸道環境中產生的乙醇和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也可能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 8、血脂血糖沒控制血脂高、胰島素阻抗增加了肝臟脂肪堆積,造成身體發炎反應、肝細胞受損。 9、睡眠≤5小時/天研究發現天睡眠時間≤5小時的人,發生脂肪肝風險的機率比每天睡眠時間≥7小時的人高 43%。(Predictors of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in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Northeastern Iran) 10、久坐少動《肝病學雜誌》研究針對140,000名韓國中年男性與女性,近35%的人為脂肪肝。研究發現,久坐與少動都與脂肪肝有關。【延伸閱讀】·吃白飯、玉米小心罹肝癌!營養師曝「1習慣害的」 高溫加熱也沒用 ·肝過勞有「20個警訊」!變胖、痠痛、睡不好都在內 美肝臟基金會授養肝攻略 
-
2023-03-27 養生.聰明飲食
睡不好代謝差又升血糖 營養師教補充4種營養從吃對抗失眠問題
【本文重點】失眠是現代人文明病,睡前使用手機、壓力、環境、疾病等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台灣慢性失眠患者至少超過200萬人,年齡愈高失眠比例更高。慢性失眠會影響生理健康,而缺乏睡眠會提高血糖數值,容易增胖升血糖,也會增加失智風險。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鈣和鎂能改善失眠,例如吃肉類、魚類搭配碳水化合物、牛奶、豆干、海帶、腰果、花生、小魚乾、綠色蔬菜等。建議每天睡足7至9小時、固定起床時間、不賴床、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避免烹調重口味和喝酒助眠。--by ChatGPT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主要原因是生活失衡,包含壓力、飲食、環境、藥物、疾病等,睡前滑手機更是造成睡眠品質下降的一大主因,螢幕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導致生理時鐘混亂。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至少超過200萬人有慢性失眠困擾,隨著年齡愈高,失眠比率也愈高。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慢性失眠的定義為每周三天以上睡不好,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等症狀,影響學習或工作,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睡眠不足有害身體健康,大腦交感神經沒有獲得充分休息,不僅免疫系統失衡,還會使代謝降低,有三高問題的民眾更無法好好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睡不好代謝差 易增胖又升血糖許多研究顯示,缺乏睡眠會使血糖數值上升,因為修復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易增胖又升血糖。睡不飽也會增加失智風險!臨床研究證實,睡眠能幫助大腦清除β類澱粉蛋白,當身體代謝作用變差,就容易累積成高濃度的β類澱粉蛋白,造成掌管學習和記憶的海馬迴皺縮,經年累月逐漸瀰漫全腦。想要預防或延緩失智症,應調整生活型態,每天睡足7至9小時,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不在假日賴床補眠、寢室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戒掉睡前滑手機的壞習慣,並且可藉由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改善睡眠品質。色胺酸安穩睡眠 鈣鎂放鬆肌肉「吃對食物」也可以改善失眠,徐佳靖表示,藉由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進入大腦合成血清素,能安穩睡眠。首要掌握均衡飲食原則,可參考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吃足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其中肉類、魚類所含的色胺酸較多,搭配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能更順利吸收。鈣和鎂可穩定神經、放鬆肌肉,徐佳靖建議,可多吃牛奶、豆干、海帶、腰果、花生、小魚乾、綠色蔬菜等食物;維生素B有助於安定情緒,可食用糙米、燕麥、動物肝臟、小麥胚芽等食物。徐佳靖提醒,睡前4小時要避免吃太飽,烹調要清淡,重口味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導致夜咳或氣喘。民眾還有「喝酒助眠」的迷思,酒精的確讓人想睡,但會造成深睡期易醒不連續,破壞睡眠結構。元氣網推出「你放心,我們照顧你」單元,推出一系列飲食保健、居家運動、肌力訓練、失智照護等課程,免費線上觀看https://pse.is/4uva2a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不強制隔離後.....要不要請假休息?快篩陰卻咳不停怎麼辦?快篩、清冠一號怎麼處理?
【本文重點】隨著新冠肺炎規範逐漸解除,民眾如何因應?雖然不再需要隔離,但低免疫力人群仍有潛在威脅,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而疫苗施打也讓許多人感到頭痛。專家建議,建立類似感冒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並留意重症和後遺症的警示症狀,如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需及時就醫。確診者可請病假,並在快篩陰性後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少接觸人群。至於後遺症患者,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by ChatGPT新冠規範解除如何因應?民眾慢慢脫掉口罩,人與人恢復正常的交流。經歷整整三年的新冠疫情洗禮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對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仍有潛在威脅;曾經炙手可熱的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沒完沒了的疫苗施打,也令許多人頭痛。在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此刻,民眾如何開啟新生活?我們請專家提供最實用的建議。從上周一開始,新冠肺炎輕症的患者就不再需要隔離、通報,但現在才確診的民眾,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在家休息還是去上班?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雖然新制為「0+n」,但新冠肺炎仍是高傳染性的疾病,站在公衛保護的角度,還是建議先在家休息,待快篩陰性再到公共場合、人多密集的地方。確診了,假怎麼請?→可請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內,學生不列出缺席紀錄,勞工雇主不可扣全勤獎金。針對新制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的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快篩陽性的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的普通傷病假。另外,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要請假休息嗎?→盡量改成線上工作,出門戴好口罩,避免與人接觸。柳朋馳表示,雖然還是看確診者自身的狀況決定是否出勤,但建議盡量改成線上工作,降低傳染機會;如果有外出工作的需求,還是要將口罩戴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英國一年前就已實施輕症不用隔離,當作流感看待,身體不舒服就在家休息、還可上班就去上班。但以台灣民情來看,不太能接受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外面亂竄」,因此建議還是快篩陰性再出門。不過林應然也表示,環境中到處是病毒、細菌,不可能不接觸。台灣民眾多數接種過疫苗以及感染過新冠肺炎,多少都有抗體,即使被感染,多為輕症。民眾對一般感冒不會恐懼,主要也是因為多是輕症,因此應該建立類似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留意哪些重症警訊?→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迅速就醫。即使輕症不用隔離,許多確診者還是有轉為重症的風險,或是持續有後遺症。指揮中心日前提醒民眾,如出現喘、呼吸困難或是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趕快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有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更要注意。快篩陰,咳不停怎麼辦?→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過敏或黴漿菌感染,需就醫對症下藥。至於後遺症,林應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許多已快篩陰性的確診者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幾個月,如果影響生活,一定要就醫。林應然說,持續咳嗽有些是因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或是導致黴漿菌感染;有些人是因為感染後的過敏反應引起久咳,因此必須就醫、對症下藥,例如開立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或是紅黴素抗生素治療黴漿菌等。另外,民眾也可多喝熱開水並「小口小口喝」,以保持喉嚨濕潤,紓緩症狀。長新冠掛什麼科?→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後遺症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才算,否則只能算是「新冠後遺症」。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症狀大部分會在7至14天內緩解,如果和前14天相比,症狀有較為減輕,或許可以等待症狀自行好轉;但如果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就建議回診讓醫師判斷。他表示,後遺症如出現呼吸道症狀,可選擇看耳鼻喉科;容易胸悶、喘,則可考慮至胸腔科看診;若有各種症狀,則可選擇家醫科先做評估,或至整合門診看診。針對出現「長新冠」的確診者,健保署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除連江縣目前暫無醫院參與外,其餘各縣市都有醫院參與,合計130家。健保署表示,這項計畫會持續到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截至3月13日,計畫共收案8388人,以31至40歲和41至50歲最多,分別佔21.03%及20.3%。柳朋馳提醒,出現新冠後遺症,不管中醫或西醫,都有治療基礎和方向,特別提醒孕婦、有慢性病史等特殊族群,就醫時一定要把藥備齊,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並且向兩方的醫師說明正在看哪些門診,留意藥物服用間隔。新冠防疫物資何去何從?新冠疫情趨緩,只剩大眾運輸和醫療院所還強制戴口罩,確診輕症也不用隔離。家裡還有大量醫用口罩、快篩、酒精、退燒藥、維他命,甚至是處方藥、清冠一號,有些都快過期了,該如何是好?專家提醒,凡是分裝過的藥,沒吃完就要丟掉,抗生素、抗病毒藥得交到藥局,不可任意丟棄。另外,清冠一號不能當保健食品吃,過期快篩可能失準,避免口罩浪費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常戴口罩,也是幫助自己減少感染。口罩→繼續自主戴口罩,期限內用完沒問題。保持乾淨勿蒙塵,存放在乾燥陰涼處。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過濾空氣,因此要保持乾淨,不能讓口罩蒙塵弄髒,也要避免高溫或潮濕讓材質變質。如果口罩沒拆封,存放在乾燥陰涼處,保存期限內使用都沒問題。一般醫用口罩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3年,疫情3年來,民眾已了解到口罩在防感冒、減少過敏的卓越成效,如果能繼續保持自主防疫戴口罩的好習慣,一般家庭庫存的口罩應該都能在2、3年內用完。防疫酒精→未開封不會變質,稀釋過或分裝要盡快用掉。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使用。大罐裝的防疫酒精也很令人傷腦筋。張文靜說,濃度高的防疫酒精如果沒開封,基本上不會變質,所以沒有過期問題,所以罐子上也不會寫保存期限。稀釋或分裝到小容器使用,就要注意時效,因為蓋子開開關關,酒精一定會揮發流失,影響消毒效果。建議要在容器註明分裝日期,盡量分裝小罐並在一周內用完。真的用不完、沒開封過的防疫酒精,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例如商家、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快篩→變質會讓檢驗失真,過期就丟棄別再用。過期的快篩還能用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每一組快篩裡面都有卡匣、採檢棒、緩衝液,緩衝液必須有效地把採檢棒上的細胞溶掉、將抗原分離出來,讓卡匣中的試紙吸附抗原的緩衝液,就會顯示檢驗結果。如果緩衝液或卡匣變質,都有可能讓檢驗結果失真,建議過期就丟掉,不能再用。退燒止痛藥與處方藥→排裝藥保存期限內仍可用,分裝、磨粉藥,沒吃完就要丟掉。疫情期間在藥局搶購的退燒止痛藥,平時大小病就醫沒吃完的處方藥,該怎麼處理?張文靜說,如果是排裝的藥,只要還在保存期限內,都還可以用,但已經被分裝成小袋、磨成粉的藥,只要該吃完的期間沒吃完,就要丟掉。張文靜表示,分裝或磨粉會讓藥品大面積接觸空氣,很容易受潮變質,沒人能確保它的品質,要是暗藏有害物質,肝臟首當其衝,肝臟又是沉默的器官,就算被錯誤用藥習慣傷害也沒有感覺,等到發現肝臟受損時,通常都已經事態嚴重。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藥水冰進冰箱,就能放久一點,其實恰恰相反。張文靜提醒,除非藥師有交代要冰,否則都應該放常溫。如果把不該冰的藥水放冰箱,導致水分揮發或異常結晶,藥水的劑量就不對了。要丟棄過期藥物和藥水,也不能直接倒進水槽或馬桶,可以用把藥水加入不要的茶葉、咖啡渣、廚房紙巾,再與一般垃圾一起丟棄;如果是抗生素、抗病毒藥、抗腫瘤藥,因為會汙染環境,應拿到藥局檢收,民眾可上各地方藥師公會網站查詢「居家廢棄藥物檢收藥局名單」。清冠一號→有感冒症狀可服用,但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花大錢買「清冠一號」卻沒吃完,可以當成保健食品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陳博淵表示,清冠一號是治療性的用藥,不應該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看待,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但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燒等類似感冒的身體發炎徵兆、不確定是否再次感染,這時候要服用手邊的清冠一號,就比較沒有問題。目前也有研究在探討清冠一號對於其他病毒感染,是否也有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保健食品→注意與其他服用藥品的交互作用,可請藥師協助。疫情期間買了許多維他命或保健食品,但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記得先請藥師幫忙看一看。張文靜說,有些藥品會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用藥愈多,情況愈複雜,建議可將家裡維生素或保健食品的「成分標籤」拍照,然後帶著健保卡到社區藥局,簽署同意書授權藥師查詢健保雲端藥歷,比較不會掛一漏萬。民眾也要給藥師一點時間釐清,如果是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的年長者,可能至少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才有辦法精準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6 醫療.心臟血管
腿部麻木、胃痛頻繁……心臟病年輕化5徵兆:非中老年人及肥胖者獨有
【本文重點】心臟病常被視為中老年人及肥胖人士的疾病,但心臟病專家警告心臟病在年輕人中也變得普遍。尤其是如果出現焦慮、腿部麻木和疼痛、胃痛頻繁發生、常感極度疲勞和經常出汗等跡象,更要留意。這些問題可能先由心臟病引起或是心臟病的結果。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by ChatGPT心臟病通常被認為是中、老年人及肥胖人士特有的疾病,因為一般在60歲時才診斷出來,然而專家警告,心臟病在年輕人愈來愈普遍。西奈山心臟病專家巴特(Dheepak Bhatt)表示,一些常見問題很容易被忽略,但實際上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他提醒20多歲及30多歲年輕人,若出現5個跡象時,就必須留意。1. 常處於焦慮緊張焦慮與心臟病之間存在共生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會給身體帶來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損害心臟,症狀更加嚴重。而患有心臟病的人也更容易感到焦慮。但巴特認為很難知道哪個最先出現,這有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的問題。2. 腿部麻木和疼痛腿部麻木和疼痛可能是沒有足夠血液循環到四肢。尤其當腿部動脈變窄,並被斑塊堆積阻塞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動脈遭堵塞時,就會阻止足夠的血液流向身體的下半部,這時組織就會受損,嚴重時可能導致截肢。3. 胃痛頻繁發生患有心臟病的人,一開始時往往會突然出現短暫的胃痛。隨著心血管狀況惡化,胃腸道問題會更頻繁地發生。一般是沒有足夠的血液到達結腸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4. 常感極度疲勞每個人都會有感到疲倦的時候,但極度疲勞就須留意。當心臟無法將血液及氧氣循環輸送到各個重要器官時,人就會感到疲倦。巴特說,沒有足夠的血液到達肺部時,會導致無法吸入足夠氧氣;腎臟沒有接收到足夠的血液時,將難以清除體內廢物;沒有足夠的血液送到肝臟,組織細胞就會開始死亡甚至衰竭。5. 經常出汗巴特指出,當身體意識到出現某些問題時,就會試圖解決。所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經常會出汗,因為他們的身體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出汗可以降低體溫以減輕心臟的工作量,去除體內多餘的液體,從而減少腎臟清潔體內液體的工作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常喝酒,怎麼抽血r-GT都不會高?
一人嗜好杯中物,某日看診。醫師:「奇怪,你每天喝那麼多酒,怎麼r-GT不會升高?」病人:「因為我喝的是假酒啊!」人體血液有很多項目可以檢驗五臟六腑是不是出了毛病,對喝酒的朋友而言,抽血驗血液中的r-GT(或稱GGT)是檢驗最近有無喝酒的重要指標。當然,膽道疾病也會使它升高。r-GT是膽道的酵素,主要存在於肝膽細胞或腎小管、胰臟及腸道裡。r-GT高可能最近有喝了酒,或者是膽道系統出了毛病,例如膽管結石或長了腫瘤,或杯中物喝太多了。如果沒有喝酒,那麼r-GT高的原因就要請醫師好好為你把關了。可能是膽道結石,也可能是膽管(肝臟外或肝臟內的膽管)長了腫瘤,也可能是身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膽道系統,俗稱自體免疫疾病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症。r-GT高如果伴有鹼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是膽道出了問題。此外,國人好吃各種保健食品、健康食品,這些東西都未經人體試驗,也常會使r-GT莫名其妙的升高。總之,抽血事小,但結果的判斷需要專業的知識。事實上,抽血數據的判斷很像廟裡的籤詩,是凶是吉,全憑廟裡廟公的判斷與智慧。同樣的,抽血指數r-GT高,如果有喝酒,那還容易解釋,但如果未喝酒,膽道也沒石頭,也沒自體免疫疾病,那就要請醫師為你好好把關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網友最愛補充營養素大公開!這6大營養你攝取足夠嗎?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對營養素的攝取也愈發注重,民眾會透過均衡飲食來獲得足量的營養,也會選擇搭配保健食品補充個別營養素,究竟哪些營養素最受網友關注?這些營養素又有什麼作用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營養素」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6大營養素排行。網友最愛補充的6大營養素1.不飽和脂肪酸:觀察近3個月網友針對「營養素」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不飽和脂肪酸」受到網友的高度關注,這是由於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保持血管暢通、稀釋血液濃度的作用,對心血管健康很有幫助。有網友提到「就算低脂飲食也要攝取不飽和脂肪酸」,認為優質脂肪是人體必備的營養素,如魚油中的DHA有利於靈活思考,而EPA則能有效促進代謝。▸2.維生素C:補充「維生素C」好處多多,可以養顏美容、促進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幫助鐵質吸收等,有網友服用維生素C保健品一陣子後,驚喜發現「皮膚變得透亮穩定」,吸引其他網友在留言區分享「吃維生素C後真的比較少感冒」、「可以吃芭樂和奇異果補充維生素C,天然的尚好」,建議大家可以多食用天然蔬果補充營養素。▸3.膳食纖維:對於有便秘困擾的民眾來說,「膳食纖維」絕對是最佳的營養素選擇,除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外,膳食纖維還可以增加飽足感,深受減肥族群的愛戴。日前有網友在討論區表示自己不愛吃蔬果,但想改善便秘問題,請益該如何解決,就有網友解答「早上來碗燕麥,清腸排毒還可以降膽固醇」、「奇亞籽泡到咖啡裡,口感很讚又可以幫助消化」。▸4.維生素D:另外,有陽光營養素之稱的「維生素D」也備受討論,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骨質疏鬆,也會出現肌肉無力、心情低落、睡眠品質差等狀況,可以透過曬太陽、攝取含有維生素D的食材或保健品來補充。有民眾發文表示「討厭曬太陽,所以買維生素D來吃」,讓不少網友認同回覆「最近連日陰天,只好多吃黑木耳補充維生素D」、「上班沒時間曬太陽,所以吃富含維生素D的鯖魚和鮭魚」。▸5.鈣:作為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鈣」也是許多網友的熱議焦點。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的發育和健康,還有安定情緒、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有網友就在討論區上詢問如何改善孕期抽筋問題,吸引有經驗的媽媽們留言「有可能是缺鈣,可以泡芝麻牛奶來減緩症狀」、「多吃小魚乾和小方豆乾來補鈣」等,認為鈣質負責維持肌肉收縮,所以適當的補鈣可以舒緩抽筋問題。▸6.鐵:最後,「鐵」也是維持生理機能的重要營養,鐵是血紅蛋白與肌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可以運輸及儲存氧氣,也有維持免疫系統的功效,若是缺乏鐵可能會出現貧血、頭暈、疲倦、抵抗力下降等問題。有網友提到自己有「缺鐵性貧血」,長年虛弱且氣色差,留言區就有許多熱心網友建議「平常選擇吃紅肉、肝臟、豬血等,富含鐵又好吸收的食物」,也貼心提醒「吃素的朋友可以吃紫菜、紅莧菜、紅豆」。營養素是維持人體機能的重要關鍵,無論是在減肥、減脂還是健身,都別忘了兼顧均衡飲食,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此外,也可以去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與成分,妥善規劃食譜,為健康上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3-24 醫療.中醫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經痛、腹痛、便祕…按對位置有助改善不適
肚子不舒服、經痛的時候,人們常會按摩肚子試圖讓自己舒服些,其實肚子上確實也有許多簡單好記的穴位,有助改善各種常見疼痛。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指出常見穴位,以及常見情況可以按的穴位,學起來更有助養生!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按對位置更有助改善不適。 郭祐睿院長指出,腹部穴位和診斷就中醫而言相當重要,腹部裝有心臟和肺以外的所有臟器,經脈也於此運行,掌握發生在此部位的感覺,例如軟硬、疼痛、硬塊、跳動等徵象,就可推測身體的氣血循環甚至病情狀況。 同理,經常按摩腹部穴位,也有助促進身體健康,常見好按、好找的穴位,可如神闕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大巨穴等,各自也可帶來不同的好處。 神闕穴:神闕穴位置在肚臍中心,中醫有道說「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穴主要用來調節五臟,溫中、止痛、止瀉,具有增強體力的作用。 水分穴:水分穴在肚臍上方1寸處,約1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促進水分及濕氣代謝,也可緩解腸鳴胃脹、小便不通、水腫等,是易水腫體質,減重的必用穴位,常按可改善面部、全身及四肢的浮腫。 中脘穴:中脘穴在肚臍上方4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此處可改善消化系統疾病、調節消化道機能等,如腹脹、腹痛、胃凸、胃脹氣,可幫助排便、消食和胃、健脾等。 氣海穴:氣海穴在肚臍下方1.5寸處,約2指幅寬的位置,是補元氣的重要穴位。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男子性功能障礙、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也都可帶來好處。 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方3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元氣虧損,以及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不適。也可促進小腸機能、腸道如痛、腹部脂肪代謝。也對緩解經痛、子宮虛寒有所幫助。除了按壓穴位之外,熱敷也可舒緩。 天樞穴: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側2寸處,約3指幅寬的位置,主要可疏調大腸、理氣消滯,按摩此處也可改善急性或慢性腸胃炎,也有助止瀉或通便。 大巨穴:大巨穴在肚臍下方2寸處,約2指幅寬,並往左右兩側2寸約3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下腹疼痛、緩解便秘、消除腹脹,也可改善失眠,以及有助將身體多餘的水排出體外。 腹悶痛、經痛、便秘、性愛痛,常見4種腹部問題可按穴位! 除了了解各個穴位的位置以及功用,郭祐睿院長也針對生活中各種不同需求提供建議,包括腹部悶痛、便祕、經痛、性愛完之後等等。 肚子悶痛:腹部悶痛,建議可按摩中脘穴,其為重要的八會穴之一,腑臟交會於此,也是有助改善脾胃疾病最好用的穴位之一。 便祕:大便大不出來也可按中脘穴,另可再加強天樞穴及神闕穴。按壓方法可從上腹的中脘穴,順著左側天樞穴到神闕穴,再順勢到右側的天樞穴,以順時針做個循環,每穴位可按摩2-3分鐘,並可在按摩後適度推壓約20分鐘,每日一次。 經痛:經痛主要可能是因荷爾蒙改變所引起,子宮韌帶收縮產生疼痛,因此按摩時建議可按氣海穴和關元穴,適度按壓即可,暖暖包、熱敷袋熱敷腹部的建議位置也在於此處。 性愛後腹痛:至於有些女性在性愛完後可能出現腹痛,此情況常見原因包含私密處感染,也可能是腹部痙攣。同樣建議可熱敷氣海穴和關元穴,若第二天有所改善即可放心,但若是依舊疼痛,且有分泌物過多的跡象,就應盡早就醫。 自行按摩腹部穴位僅助改善,未緩解早檢查,4族群不適合! 按摩腹部穴位有利改善不適症狀,也有助養生,不過郭祐睿院長提醒部分族群應盡量避免,例如孕婦、嬰幼兒、飢餓狀態、以及飯後一小時內,這些都不適合。 也提醒,腹部穴位自行按摩僅助改善,若不適症狀遲遲未見改善、或有出現不尋常症狀、有所疑慮都應盡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健康無虞。養成良好的按摩習慣,了解穴位功用,適度的按摩,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女常腹脹、腹痛婦產科也要看!醫:慎防卵巢癌,6族群更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4 醫療.心臟血管
推翻肥胖悖論:當不用BMI作衡量指標時 肥胖「健康益處」消失
【本文重點】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肥胖悖論不存在。該悖論之前認為,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患有心臟病的人比正常體重的人住院或死亡的風險更低。然而,新研究發現,這可能是因為BMI未考慮體脂在體內的位置或相對於肌肉量和骨重量的比例而造成的。相反,腰圍身高比(Waist-Height Ratio)更能反映身體脂肪過多對心血管健康的風險。這項研究強調了該比值的重要性,以利用它來用於相關領域的診斷和治療。--by ChatGPT過去有一說法認為,如果患有心臟病的人超重或肥胖,被認為比正常體重的人更不可能住院或死亡,不過一項新研究推翻此一「肥胖悖論」的論點。根據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顯示,如果將其他心臟風險因素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一起納入考慮,肥胖悖論就會消失,而該悖論植基於BMI來判斷一個人是否體重過重。什麼是肥胖悖論?肥胖悖論與先前違反直覺的發現有關,這些發現表明,儘管超重或肥胖的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更大,但若是患上心臟病,BMI較高者卻比正常體重的人死亡可能性更小。肥胖悖論的存在有各種解釋,包括一旦某人出現心臟問題,一些額外的脂肪可以某種方式防止進一步的健康問題和死亡,特別是那些患上嚴重慢性疾病的人,其體重往往會下降。然而該項研究證實,肥胖並不能為心臟衰竭患者提供任何保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近8400名患有心臟衰竭且其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 EF)降低的患者數據,並收集其BMI數值、血壓、體型測量、血液檢查結果、病史和治療等資料。(註:當EF低於正常數值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跡象)該研究人員發現,藉由把腰圍(m)÷身高(m)得到的腰圍身高比(Waist-Height Ratio),更準確地反映了身體脂肪過多帶來的真正心臟健康風險,也就是越多的體脂與越高的死亡或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心臟病學教授John McMurray表示,研究結果表明,當使用更好的方法來測量體脂時,消除了「肥胖生存悖論」。因為BMI不考慮脂肪在體內的位置或其相對於肌肉的數量或骨骼的重量,這可能因性別、年齡和種族而異。另外,心臟衰竭容易出現體液滯留的症狀也會增加體重。換言之,體脂與心臟衰竭患者之間的真正關係,其實是肥胖與更糟糕的結果有關而非更好,包括高住院率和更差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如何正確評估肥胖風險?為什麼腰圍身高比比BMI精準?McMurray指出,這可能是因為腰圍身高比更好地反映了肝臟等關鍵器官及其周圍的腹部脂肪。McMurray表示,脂肪細胞不是惰性的,反而是代謝活躍,並且分泌許多有害的物質,包括發炎的介質。除了影響肝功能等重要器官功能外,脂肪細胞分泌的介質還可能損害血管,增加血壓,引起胰島素阻抗並導致2型糖尿病。心臟病專家Stephan von Haehling和Ryosuke Sato在該研究附帶的社論中指出,BMI並未考量身體脂肪、肌肉和骨骼的組成,也沒有考量脂肪的分布。例如BMI相同的美國職業摔跤手(肌肉更多)和日本相撲選手(脂肪更多),假設兩者都有相似的心臟病風險似乎不可行。von Haehling和Sato表示,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提出的腰圍身高比指南是心血管疾病發展的有力預測指標,比BMI更準確地估計腹部肥胖,而且適用所有種族和性別差異。該指南草案將健康的方法總結為:「將腰圍保持在身高的一半以下」。McMurray表示,有越來越多心臟衰竭患者可能有肥胖問題,需要及早為這些患者進行治療。【資料來源】.WAIST TO HEIGHT RATIO A BETTER OUTCOME INDICATOR THAN BMI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When BMI Isn't Used as Measurement, Obesity's Health 'Benefit' Disappears.Compared To BMI, Waist To Height Better Survival Indicator In HF Patients
-
2023-03-22 醫聲.醫聲要聞
影/人生最後一哩路怎麼決定?這本書讓你一「掃」就通
「期待走出加護病房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後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去年底出版、月初正式上架的20週年紀念專書「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紀錄肺臟受贈者、國內不孕症權威林禹宏從罹癌、移植到復健的生命故事。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說,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是病人自主的核心概念,希望民眾在走入生命末期之前,能夠進行臨終規劃,不論是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或選擇安寧緩和醫療,讓自己不受非必需的醫療行為所苦,或者捐贈器官讓生命意義延續,都能讓自己走得安穩,留在世上的親友也能安心,「更圓滿地去完成這條人生必經的道路。」跳脫官方框架 紀錄真實故事「『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絕對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劉越萍強調,書中以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緩和、病人自主權利三大主軸,第一章節就以有血有淚的個案故事為開頭,真實紀錄他們面對生命抉擇的思慮過程,以及臨床現場的獨家目擊,讓讀者能夠更有臨場感。紀念專書第二章節是全書重點,紀錄「十個改變生命意義」的故事,以及默默推動重大里程碑進展的各界人士。劉越萍表示,透過他們的分享,期待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電影『可可夜總會』裡面說,死亡不是終點,真正的終點是被遺忘,我們希望這些努力被歷史記得。」書中寫道,腦死判定和器官移植立法的濫觴,是40年前肝臟移植權威陳肇隆進行的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某日,長庚醫院加護病房中,一名僅19歲的肝昏迷病人,亟須換肝救病;同時,急診室送來一名車禍「腦死」的病人。陳肇隆當時只是一名資歷尚淺的主治醫師,他冒著被起訴坐牢的風險,取出腦死病人的肝臟,移植到肝臟衰竭病人身上,完成移植創舉,掀起各界討論腦死判定的輿論巨浪,也催生了器官移植立法。談到現今都廣為民眾接受的安寧照護,淡水馬偕醫院開先例之風,民國79年成立全台第一個安寧病房的故事,也在本書第二章詳載。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回憶,社會談論生死的風氣仍相對保守,在馬偕設立安寧病房後,安寧療護的理念才在全台開枝散葉,進而促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另外,善終三法的最後一哩路,則是前立法委員楊玉欣奔走促成《病人自主權利法》。身為罕見疾病病友的楊玉欣在書中談及,深知重病患者受盡病痛磨難的煎熬,思考著建立一條「安全防線」,不要再讓更多家庭和病人落入痛苦深淵。最終,她在立法委員任內立法完成,讓民眾可以依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預先說明若遇到重病情形,願意、不願意接受何種醫療行為。該書第三章節則以「他山之石」為題,內容比較世界各國的器官捐贈制度。劉越萍說,各國制度主要分為與國內相同的自願捐贈制,以及預設默許制兩種。她指出,制度並無孰優孰劣,除了需視當地民情及文化背景而異,也須設置完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提升捐贈比例。QA設計 解決常見疑惑另外,民眾常見的問題,本書也有專章幫大家解答,例如「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為了解決大家的疑惑,紀念專書設計QR Code讓民眾透過手機掃描即可連結相關網站,獲知更詳細的資訊。及早臨終規劃 人生圓滿謝幕「在醫學走到盡頭,沒有治癒可能的時候,如何把握僅剩的時間,做更有意義、價值的決定,需要及早準備及規劃。」劉越萍說,人終究有離開世上的一天,不論是藉由器官捐贈延續生命意義,或是透過安寧緩和醫療、預立醫療決定書讓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更加安適好走,能夠與家人、朋友好好告別,讓逝者人生圓滿謝幕,生者心裡平安,需要民眾儘早開始規劃。她強調,讓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活得更精彩,就是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的意義。
-
2023-03-22 癌症.其他癌症
尿液變深、糞便變淺…「隱藏版癌王」膽道癌7危險因子:膽結石也需留意
【本文重點】台灣近年膽道癌患者以4%比例增加,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最高,但多無典型症狀,常被界定為肝癌。雖手術切除病灶是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後容易復發,存活率低。近年免疫治療加入治療方案,有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平均存活期超過1年。但費用是一大負擔,療程至少要上百萬。建議50歲以上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by ChatGPT57歲劉先生是中藥行老闆,5年前出現消化不良,進食就脹氣,起初以為是胃問題,自行抓中藥治療,不過後續出現黃疸,皮膚變黃,「連床單都睡成黃色」,半年後才就醫,確診肝內膽管癌第3期,當時腫瘤已有10.5公分,研判無法開刀摘除,在醫師評估下,參加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縮小,症狀也好轉,劉先生從「人生無望」到控制病情,鼓勵病友勇於面對治療,不要放棄。國人常聽「癌王」是胰臟癌,但膽道癌(或稱膽管癌)更堪稱「隱藏版癌王」,包括港星沈殿霞、和信二代辜啟允、曾連任5屆的前台北縣(新北市)議員柯玟伶等皆因膽道癌驟逝。國健署109癌症登記,膽道癌新診斷人數每年增加到2629人,五成以上為男性,又以60多歲以上年長者居多。消化不良、脹氣竟罹患膽道癌膽道癌包括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及膽囊癌、壺腹癌,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最高。膽道癌較難早期發現,因大多無症狀或不明顯,像是黃疸、發燒、體重下降、腹部疼痛等,民眾多半到出現消化不良、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時才就醫檢查,因此臨床上6至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渺小存在的膽,藏著巨大危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膽囊功能是貯存肝臟製造的膽汁,人進食後,膽囊會運送膽汁至十二指腸用來分解脂肪。過去鮮少會認為膽道會罹癌,因此膽道癌過去常被界定為肝癌,亞洲發生率相較歐美高,台灣近年膽道癌患者以4%比例增加。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表示,腫瘤形成原因不明,但已知的風險因子,包括:1.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2.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3.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4.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5.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6.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病。7.肥胖。8.糖尿病。9.抽菸、酗酒。膽道癌手術+化療存活率未達3成陳仁熙表示,雖手術切除病灶是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術後也容易復發,平均5年存活率僅10至30%。無法手術只能化療的病友,僅2至3成病友腫瘤有縮小,後續病友還可能出現肝功能惡化、重複膽道感染、惡病質和營養不良等問題,存活期僅8到10個月,晚期膽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小於5%,死亡率相當高。今年獲衛福部核准免疫治療用於膽道癌治療。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表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有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以劉先生例子,當時因腫瘤太大,若手術切除,剩下的肝功能無法支撐日常生活,後續加入免疫療法試驗,當時不到1年腫瘤明顯縮小,至今3年多,10.5公分腫瘤僅剩2至3公分,成效良好。陳仁熙表示,台灣過去做過許多膽道癌研究,此次新藥試驗收案量是全世界第4,免疫治療加入是很大的突破,不過費用是一大負擔,療程至少要上百萬。饒坤銘表示,如果膽道癌病灶靠近膽囊、或是出現黃疸症狀,較有機會及早發現,而台灣許多患者同時有肝癌及膽道癌,更是治療上的挑戰。他也提醒,膽結石摩擦久了,膽囊內膜因慢性發炎會惡性病變,不過從膽結石變成膽囊癌的比例不高,建議民眾若有膽結石需追蹤,或是超音波發現膽囊較厚、或有息肉都要小心,建議50歲後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除腹部超音波外,建議斷層檢查較能檢查胰臟、壺腹等。陳仁熙提醒,年輕先天性膽道囊腫患者,建議及早切除囊腫,避免一定年紀後發展為膽道癌。而單純膽結石後續不會有問題,但膽結石若掉至膽道產生發炎,則有可能引發膽道癌危機,除了移除膽結石以外,民眾更應該從前端預防,包括控制體重、體脂及膽固醇、糖尿病等,人類隨時都面對許多疾病挑戰,平常維持好身體狀態,遇到疾病才有體力去面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1 養生.抗老養生
「春分」熱如夏!中醫師吳明珠教4大撇步除濕兼養肝
今天是春分,萬物開始滋長,接著就是春雨季節,水氣變多,氣候較為潮濕,許多民眾體內潮濕,容易有舌苔變厚、分泌物變多、身體疲累、膝蓋水腫等症狀。「春分」養生著重「健脾去濕」中醫師吳明珠說,此時養生著重「健脾去濕」,可使用茯苓、淮山、薏仁、蓮子、陳皮、赤小豆等體內除濕食材,如在薏仁蓮子湯中加入茯苓、陳皮,也可煮山藥排骨湯,但要注意烹煮要煮久一點,把薏仁、蓮子、山藥、淮山等食材煮軟,讓湯汁成牛奶色,以達除濕目的。春分時,除注意體內除濕外,還應開始保養肝臟。吳明珠說,隨著天氣回暖,脾氣也容易上升,肝火旺可能出現眼睛乾澀、常流眼淚等症狀,清肝火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可以多外出爬山、賞花,讓心情愉悅、情緒穩定,並多吃菠菜、韭菜、青蔥等綠素蔬菜,顧好脾胃,可以讓補「肝氣」,但須注意調味時應多清淡,少吃生冷食物,但同時薑母鴨、麻油雞、麻辣鍋等燥熱食物也要少吃。吳明珠說,但若是已有便秘、少喝水等,體內濕氣較低的民眾,可能就不適合用茯苓、淮山、薏仁、蓮子等食材,而必須多喝水、多吃青菜。因此,調整體質時,仍應經由中醫師診斷為佳。每天2動作活絡肝經此外,肝經從腳拇趾與第二拇趾的腳縫開始,往上行經小腿、膝蓋、大腿內側,再走到腸胃、心臟、咽喉、頭頂,因此,每天可以做以下二動作,依個人體力重複做30至50次,再慢慢的延長時間。.將手握成拳頭,輕輕鎚擊小腿或大腿內側.上午可以吸氣的同時腳趾出力、掂起腳跟,雙手上舉超過頭頂、掌心朝上,然後再吐氣恢復站姿吳明珠說,春分時,雖然氣溫開始回升,但仍起伏不定,早晚溫差大,這時早晚還是要多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且生活作息也應該調整,盡量早睡早起,不要像冬天都是睡得比較晚,並多外出走路、溫水泡腳,人的氣就會舒暢。春分養生注意事項食:健脾除濕:茯苓、懷山、薏仁、蓮子、陳皮、赤小豆等體內除濕食材,如薏仁蓮子湯、山藥排骨湯。春分養肝:多吃菠菜、韭菜、青蔥等綠素蔬菜,少吃生冷食物及薑母鴨、麻辣鍋等燥熱食物。衣:早晚溫差大,這時早晚還是要多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住:生活作息也應該調整,盡量早睡早起,不要像冬天都是睡得比較晚。居家環境應利用除濕機、除濕盒、木炭等,不讓住家太過潮濕,家裡濕度應維持55%左右。行:春分時可以多外出爬山、賞花,讓心情愉悅、情緒穩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1 養生.健康瘦身
靠限時飲食逆轉脂肪肝有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揭改善關鍵
前天(2023-3-18)在一個僑社的聯誼會裡,一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友人有脂肪肝及肝硬化,所以想知道有沒有辦法逆轉。我跟他說,有,用運動增加熱量消耗,用飲食減少熱量攝取。事實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一天正好發表了一篇有關脂肪肝逆轉的臨床研究論文,所以我就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論文標題: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限時飲食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響)。研究動機: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挑戰。 它影響了普通人群中大約 20% 至 30% 的成年人,超過 70% 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患有 NAFLD。在中國,一般人群中約有 29.2% 的成年人患有 NAFLD。它與肥胖、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壓密切相關,並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減輕體重已被證明可以改善肝臟脂肪和代謝紊亂。限制飲食熱量已被證明可有效降低 NAFLD 患者的體重和肝內脂質水平。然而,長期堅持改變生活方式是困難的。限時進食 (Time-Restricted Eating,TRE) 是最流行的間歇性禁食方案之一,涉及 24 小時周期內的特定進食時間。TRE 方案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可以減輕體重並提高依從性。對囓齒動物的研究表明,進食時間,而非卡路里攝入,是 TRE 方案有益效果的基礎。有證據表明,脂肪儲存是在白天增加,並且在晚餐後增加最多。觀察性研究表明,在一天中晚些時候進餐可能與人類減肥療法的成功有關。幾項試點臨床試驗報告說,TRE 可以減少卡路里攝入量,並且與肥胖患者體重和脂肪量的減少有關。然而,大多數報告的 TRE 益處在人體中未經測試或測試不足,並且不能區分 TRE 本身的影響。一項小型臨床試驗報告說,在 54 名2 型糖尿病 12 週的干預期間。與對照方案(吃 6 頓小餐)相比,吃 2 餐(從早上 6:00 到下午 4:00 進食)的方案降低了肝內脂質。迄今為止,TRE 對 NAFLD 的療效尚不確定。此外,據我們所知,沒有研究比較 TRE 和每日卡路里限制 (Daily Calorie Restriction,DCR) 對 NAFLD 患者肝內脂質水平的影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限時餵養 (TREATY-FLD) 隨機臨床試驗旨在比較 TRE 與 DCR 對肥胖和 NAFLD 患者肝內三酸甘油酯 (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IHTG) 含量和代謝危險因素的影響。 我們假設 8 小時 TRE 在改善 NAFLD 和代謝危險因素方面會比 DCR 更有效。研究對象:共有88名年齡在 18 至 75 歲之間(平均32歲,49名男性),體重指數在 28.0 和 45.0 之間(平均32.2),經核磁共振確診患有NAFLD(IHTG含量≥5%)的患者被納入本研究。 其中的45人被隨機分配到 TRE組,其餘的43人被分配到DCR組。研究方法:所有參與者都被指示遵循男性 1500 至 1800 kcal/d 和女性 1200 至 1500 kcal/d 的飲食。 飲食由 40% 至 55% 的碳水化合物、15% 至 20% 的蛋白質和 20% 至 30% 的脂肪組成。 在前 6 個月內,所有參與者每天都獲得 1 份蛋白質手搖飲,並在研究期間接受飲食諮詢。 分配到 TRE 組的參與者被指示每天從上午 8:00 到下午 4:00 消耗規定的卡路里,並且只允許在日常飲食窗口之外飲用無熱量飲料。 DCR 組的參與者在 12 個月的研究期間沒有進食時間限制。所有參與者在 12 個月內每月參加健康教育課程,並被告知在整個試驗期間不要改變他們的身體活動習慣。主要結果是測量 IHTG 含量從基線到 6 個月和 12 個月的變化。在基線、6 個月和 12 個月時使用核磁共振測量 IHTG 含量。次要結果是測量體重、BMI、腰圍、體脂肪量、瘦體重、肝硬度、肝酶水平和其他代謝危險因素(包括血漿葡萄糖水平、血脂水平和血壓)的變化。研究結果:在 6 個月時,TRE 組的 IHTG 含量降低了 8.3%,而DCR 組則降低了 8.1%。在 12 個月時,TRE 組的 IHTG 含量降低了 6.9%,而DCR 組則降低了 7.9%。此外,兩組的肝硬度、體重和代謝危險因素均顯著降低。結論:在患有肥胖症和 NAFLD 的成年人中,與 DCR 相比,TRE 沒有在降低 IHTG 含量、體脂和代謝危險因素方面產生額外的益處。這些發現正好與我們的假設相反,也就是說,減少熱量攝入,而非限制進食時間,才是對改善脂肪肝有益的措施。延伸閱讀:台灣第一肥,減肥新法間歇性禁食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斷食的吹捧與現實間歇性斷食能抑制HPV病毒?諾貝爾得主發現餓肚子比較健康?健康一點靈的胡扯限時飲食減肥法的最新研究,有效嗎?原文:脂肪肝逆轉:限時飲食有用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1 養生.抗老養生
春分遇天赦日,準備這些供品拜天公轉運!食療養生多吃當令韭菜
明天(21日)是24節氣的「春分」,恰巧也是民俗「天赦日」。春天養生要順應「春夏養陽」原則,多吃韭菜,菠菜、芥菜、莧菜、扁豆等食材。而民俗信仰「天赦日」則可以拜「天公」祈求轉運、補財庫。二十四節氣「春分」,日照、氣候、運勢分水嶺根據農委會「二十四節氣-春分」的介紹,春分白晝時間漸漸增長,氣候變化大,氣溫不穩定,人或作物極易於此時生病或感染病蟲害,如果下雨,人們才會注意到天氣的變化,增減衣物不至於生病,也會進行病蟲害防治,作物則生育良好。節氣上,春分日剛好晝夜各十二小時,這天不但是日照長短、氣候冷熱之分,在民俗信仰上,3/21的「春分」日也剛好遇上「天赦日」。根據松山奉天宮(天公廟)臉書粉絲專頁說明,「天赦日」指的是玉皇大帝為犯無心過錯的眾生開恩赦罪、賜予眾生自省轉運機會的日子,因此這天也延伸為運勢好壞的分水嶺。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天赦日」祈求對象玉皇大帝即為「天公」,可就近找居住地附近的天公廟(主祀玉皇大帝),但需確認該廟宇的金爐有否供大眾燒紙錢,及有陪祀「三官大帝」以及「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而根據聯合報採訪命理師楊登嵙指出,準備以下供品祭拜祈求赦罪後,即可迎來補財庫、迎好運的時機。.準備供品:清茶三杯、水果、素食餅乾、帶殼桂圓12顆(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破繭而出、開運)、米糕、乞龜、九轉壽生蓮花、金紙(天公金、福金、壽金、刈金、補運錢)、手寫懺悔文等物。.祭拜時間:上午5時至下午3時最佳。春天吃當令 香菜能防感冒養生方面,春天是養肝好時機,中醫師建議,春三月要順應「春夏養陽」原則,像大蔥、大蒜、韭菜、萵苣等,都屬溫陽補氣食物,含較多粗纖維,可調味殺菌、增強脾胃、健腎利尿,尤其初春的新韭嫩肥,怕冷的人可多吃,陽痿者也可常吃,但胃虛有熱或消化不良者,不宜多吃。這個時節,也可多食甜,少吃酸,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胃之氣。」春天當令蔬菜不少,也有食療養生價值。除了韭菜,菠菜、芥菜、莧菜、扁豆都不錯;而春天天候不穩,體質虛弱的人易罹患感冒,多吃些香菜(芫荽)能發散寒氣,防治感冒。而春天屬木 也對應到肝臟,由於肝臟布滿血管,中西醫均認為補血有益肝膽。春天補血養肝食材.西醫:鐵質補肝,補充維生素B群、維生素C。.中醫:四物湯補血,基本四味,川芎、當歸、白芍、熟地。-脾胃不佳者:加紅棗、甘草、黃耆。-心臟不好者:加桂枝、丹參、玉竹。-腎功能衰弱者:加枸杞、黑棗。-手腳冰冷者:可喝八珍湯。【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節氣養生》.明天「天赦日」!想要今年財運爆炸 祭拜方法看這邊.松山奉天宮(天公廟)臉書粉絲專頁※民俗說法不代表本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
2023-03-20 焦點.食安拉警報
好市多下架疑藏A肝冷凍草莓!A肝多經由不潔食物傳染,如何避免?
衛福部食藥署今天(19日)晚間表示,有關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評估華盛頓州5起A肝案例疑似與市售冷凍草莓有關,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發布警訊下架回收,出問題的草莓與台灣進口批號不同。食藥署透過文字說明,經查詢系統,去年1月1日至今年3月19日,僅Kirkland Signature冷凍草莓共輸入19批、計100.57噸,產品來源產地雖與回收警訊相同,均為墨西哥,但台灣這些進口冷凍草莓的規格及效期與目前美國FDA發布回收批號不同。美國FDA這則警訊載明,相關產品僅輸銷美國特定州別。食藥署提醒,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發炎,主要是由食物途徑傳播,絕大多數感染者都能完全康復。食藥署呼籲,常常洗手可預防許多疾病的傳播,包括A型肝炎,並且應特別注意不要攝取不乾淨或沒煮熟的食物,至於旅行者最好以瓶裝水或蒸濾水代替公共的飲泉水。疾病百科/A型肝炎A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糞口感染」,若食用的食物水源,被A型肝炎病毒所污染時就會感染,較常碰到的感染源是被糞便污染的水源。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或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的民眾,仍然有較高的感染率。A型肝炎的潛伏期大約二至四星期左右,一般人在感染「A型肝炎病毒」經治療後,體內多會產生抗體,使人體具有免疫力。絕大部分都可痊癒,也不會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後遺症。》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9 名人.好食課
預防脂肪肝、提升肝解毒能力 春季9大護肝、養肝食材一次看
中醫常說,春養肝、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但肝臟無時無刻都在為你賣命,要護肝可不是一時的事情!好食課 Lexie 張宜臻 營養師 整理9大護肝食材,及4大傷肝地雷飲食,防止你人生變黑白的!多吃這些.鮭魚:鮭魚富含有ω-3脂肪酸可幫助身體抗發炎,並有助降低肝臟脂肪堆積,預防脂肪肝.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花菜、花椰菜、白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富含有維生素C、槲皮素、蘿蔔硫素等營養,可幫助抗氧化,減少肝氧化壓力,也可提升肝解毒能力.堅果:研究發現,堅果的攝取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可能與堅果富含維生素E及一些好的油脂成份有關.莓果:藍莓等莓果類富含有花青素,可幫助肝臟抗氧化,並可預防肝纖維化.葡萄:目前研究主要發現葡萄及葡萄汁具有抗氧化及降低氧化損傷的功能,其中白藜蘆醇被認為是其中最主要的功效性成分.葡萄柚:目前尚無直接研究吃葡萄柚與肝臟疾病是否有預防的作用,但多數研究發現葡萄柚中的柚皮素與柚皮苷可幫助抗發炎,並保護肝細胞,預防肝損傷.番茄:番茄中富含的茄紅素於多項肝毒性研究中,發現其可預防脂肪肝、肝纖維化等肝損傷問題,具有護肝的功效.綠茶:綠茶中富含的兒茶素具抗氧化特性,並可降低肝臟脂肪堆積,降低其他肝疾病風險.薑黃:薑黃素可延緩肝纖維化,預防後續肝硬化風險少吃這些.高鹽食物:研究發現,長期攝取過多的鹽會導致肝細胞損傷,並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酒精飲品:酒精代謝主要經由肝執行,因此代謝後生成的乙醛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傷,且酒精代謝時會去影響其他營養素代謝,造成脂肪堆積於肝臟而有脂肪肝.高脂飲食:過多脂肪攝取會導致脂肪儲存堆積於肝臟,並會促進肝臟發炎情形.果糖飲料:果糖代謝會增加脂肪生成而易有脂肪肝問題,所以盡量減少飲用含果糖的飲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春季護肝食材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