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肝癌
共找到
940
筆 文章
-
-
2023-01-17 焦點.元氣新聞
70歲歌仔戲演員連明月換肝後心臟積水逝世!名醫提醒別輕忽脂肪肝,4習慣避免肝臟危機
【2023/01/16編註】資深歌仔戲女星連明月去年12月初一度傳出病危,隨後接受兒子捐肝,這段時間雖仍住加護病房觀察,16日凌晨4點多卻因心臟積水,病情急轉直下,搶救1小時後宣告不治離世,享壽70歲。》詳細新聞連明月在去年10月曾上節目受訪,提到有次上廁所上到一半昏倒,醒來發現已經燒到40度,就醫檢查才發現已肝硬化,而且肝的旁邊還長了一顆腫瘤。據《中國時報》報導,連明月的乾弟弟表示,連明月的肝已無功能,只要進食就會拉,只能靠打點滴補充營養,因此醫生建議換肝。什麼情況必須換肝?肝病不能治療嗎,什麼程度會需要換肝?亞東醫院一般外科鄭國祥副院長曾於《亞東醫訊》撰文解釋換肝的情況:適合換肝:大多數有末期肝臟衰竭的病患都適合接受肝臟移植,包括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臟代謝疾病、B型肝炎或C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炎引致失償性肝硬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自體免疫肝炎、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但肝功能不適合腫瘤切除、Budd-Chiari症候群、猛爆性肝炎或藥物引起之急性肝衰竭、或其他末期肝臟疾病,無法以傳統方法治療者等等,均是移植的適應症。不適合換肝:禁忌症包括敗血症、有肝以外的惡性腫瘤治療後未達五年(原位癌不在此限)、重度的心肺疾病、酒精成癮而未戒酒半年以上或藥物濫用的人等等,這些就不宜考慮執行肝臟移植手術。此外,肝癌病患接受肝臟移植也有條件限制,如果3種情形者,才符合肝臟移植的條件:●癌細胞沒有轉移到肝臟以外的器官。●肝臟相關的大血管沒有癌細胞造成的侵犯或癌栓。●腫瘤如果為單顆,大小不得大於6.5公分;腫瘤如果為多顆,最多不能超過3顆,此情況下每顆大小也不能大於4.5公分,3顆腫瘤最大的直徑總和不得大於8公分。肝臟移植需評估等待換肝也不是說換就換,需經過評估後登錄等待。根據北榮移植外科「肝臟移植術前Q&A」衛教資料指出,待贈者由胃腸科醫師依病患病情轉介給肝臟移植外科醫師。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及綜合評估後,再將個案送至健保局審核,待審核通過後才進入待贈者名單。而醫院又是如何決定肝臟移植的受贈順序?這主要是取決在病患疾病的嚴重度以及與捐贈者比對血型時是否相同或相容。至於捐贈者器官的大小與受贈者體型大小是否適當,以及待贈時間的長短反而是次要的考慮因素。好不容易等到了受贈器官,肝臟移植也不一定成功,手術成功率約七到九成以上,成功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受贈者當時病情的穩定度。如何避免換肝危機?罹患肝癌的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也曾於2020換肝,當時次子顏仁賢配對捐肝,由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執刀,手術順利成功。陳肇隆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以往亟需肝臟移植才能存活的患者,以B、C等肝炎患者為主,但隨著B肝疫苗接種,C肝全口服新藥問世,最近一兩年則是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患者,或是兩者合併的個案激增。隨著肥胖人口的增加,未來因脂肪性肝炎而需肝臟移植患者將愈來愈多。陳肇隆提醒民眾應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並控制體重,且避免酗酒,才能避免「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危機。【資料來源】.什麼情況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呢?哪些人不適合?.北榮移植外科「肝臟移植術前Q&A」.衛福部公布:我肝移植成功率逾八成 高雄長庚雙冠王
-
2023-01-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飲食大欲,藏許多人體維生的祕密?
老公上了洗手間,半小時才出來。老婆關心的問:「到底發生什麼事?」老公:「昨天晚上我們那個吝嗇的老闆請我們吃一客五千元大餐,難得吃到那麼貴的餐,我要看看到底大便有什麼不同?」不管吃什麼好料的,不管多可口、多麽美味,到後來還是要形成一坨糞便由肛門排出來,那裡面就是一些食物的殘渣加上一些腸內細菌。吃下去,有解出來,表示食道到肛門這個消化系統是通的,俗稱「通樂」。如果不通,食物及其殘渣積在肚子內引起腸阻塞,有吃沒解,那問題就大了!如果是腸阻塞,可能是大腸長了東西,或腸沾黏,腸子不通,這時候就麻煩了!也有人吃了可口食物不到幾小時,噁心嘔吐,連胃酸都吐出來,這表示這些美食內有汙染細菌,引起急性胃腸炎,或引起拉肚子拉個不停,那就是急性腸胃炎。話說回來,食物要可口要經過一番處理,才會好吃,但好吃也要營養均衡、清淡,要符合健康原則,否則天天滿漢全席,天天美食為伴,除了看到大便會自我觀察較久之外,對健康也不一定有好處。中年以上三高是健康的禍首,因此飲食清淡均衡為最重要,熱量也不可太高,否則多餘的熱量存在肚內形成油腸肥肚,存在肝臟變成脂肪肝,存在心血管、腦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民以食為天,沒有吃飯人會餓死;吃太多,會有後遺症,有吃不拉有問題;有吃就吐或拉也有問題。俗語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是暗藏許多人體維生的祕密,不可不知。●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3-01-13 醫療.消化系統
擔心「肝包油」!醫師五招教你遠離脂肪肝
40歲李先生是名上班族,平時除了忙於工作,下班後美食與小酌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去年到嘉義醫院健康檢查,結果肝發炎指數偏高,腹部超音波報告顯示「中度脂肪肝」,因而十分擔心,配合醫師治療、調整飲食熱量,追蹤半年肝功能已恢復正常。嘉義醫院副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提供5招遠離脂肪肝;健康體重、少酒、健康飲食、補充水份、多運動。醫師陳詩典表示,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佳等,由於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更可能由脂肪肝轉變成肝炎,再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建議一定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病灶。陳詩典表示,預防脂肪肝的最重要的第一招就是保持健康的體重,肥胖是導致脂肪肝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第二招避免長期大量飲酒也是預防脂肪肝的重要措施,如果喜歡喝酒,應遵循健康飲酒指南,每週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4單位(約等於6瓶啤酒或6杯紅酒)。第三招選擇健康的飲食,選擇富含纖維、低脂肪和低糖的食物採地中海飲食,少吃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全穀物和豆類。第四招保持身體充足的水分,建議每天喝至少8杯水(2000至2500cc)。第五招積極運動,建議定期維持運動習慣。陳詩典提醒民眾,「肥胖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只要體重超標,血壓、血脂、糖尿病都會陸續發生,也可能會造成心血管負擔,遠離脂肪肝應該遵循良好的健康習慣以及定期檢查,就能找回健康。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3-01-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祝你活百歲,阿公聽了不高興?
阿公看診回來很生氣,兒子問原由。「醫師祝我活到百歲!」兒子一臉詫異,不是一般人都喜歡聽到這句話?怎麼老爸會不高興?再想一想,原來老爸今年99歲了!隨著醫療衛生的進步,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百歲人瑞越來越多,但人要快樂而健康的長壽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遺傳因子,一個是後天的因子。遺傳因子例如上一代有糖尿病、有高血壓,我們自己大概也難保不會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但目前糖尿病及高血壓都有藥物可以控制,只要控制得好,就不會因為糖尿病及高血壓引起的副作用,引起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而影響壽命。如果上一代有癌症的病友,例如肺癌及大腸癌,下一代也幾乎很難避免,但肺癌現在可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檢查及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一方面,影響壽命的是後天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例如飲食及生活環境,像是大吃大喝、愛吃甜食而有三高,一旦血壓高或膽固醇高會影響壽命。此外,生活起居不正常也會影響壽命。多吸收正確醫療健康知識,多結交醫師朋友,有不舒服時及早找到好醫師,及早治療。此外,年紀大了,有些時候難免有意外,因此年輕時可以住偏遠地區住陽明山,年紀大了必須住在醫院附近,萬一臨時心臟出了問題或者腦血管出了問題,可以及早就醫,及早挽回生命。總之,現代人壽命延長,百歲人瑞已成常態,因此醫師碰到老人家也不能說活到百歲,以免讓老人家傷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3-01-06 焦點.杏林.診間
專訪/黃富源「從事公衛,需要一點傻勁與熱忱!」行醫路上三件事 影響全民至今
從事公共衛生,「需要有一點傻勁與熱忱!」曾任衛生署副署長、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黃富源回憶行醫路上的三件事情,當時看起來雖然非常小,卻在日後有著巨大影響。一個人的影響力可能很小,但也可能很大。兒科界翹楚黃富源沏了一壺香片,在滿室的茶香味中,細數著過往三件令他記憶深刻的故事……。他咳了幾聲,嗓子因為入冬的第一道寒流而顯得乾澀,但當談起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時,他臉上的微笑曲線瞬間柔和了很多。故事一:因為女兒,鄭明欽與喬安娜夫婦創辦雅文基金會嘉惠無數聽障兒,願「台灣沒有聾人也沒有失語者」!由台灣籍企業家鄭欽明及他的外籍太太喬安娜共同創辦的雅文基金會,成立緣起是女兒雅文於出生數月後發現聽力損失,雙親為了雅文跑遍各家醫院,甚至遠赴澳洲接受電子耳手術,才開始雅文有聲的世界。 然而,對聽損的孩子來說,接受電子耳手術只是打開與世界連結的接收器,如何訓練說話更是後續復健的重要挑戰。鄭欽明透過所有的人脈與資源,一心要為掌上明珠的世界帶來改變,最終,請到了來自加拿來的語言治療專家到台灣,全心全意將雅文訓練到可以說話,其中雅文的努力不懈與父母的支持更是關鍵。就在雅文的有聲世界「啟動」後,雅文的母親喬安娜開始思索著,全台灣有多少像雅文一樣的孩子,而這些孩子,後來聽見了嗎?現在會說話了嗎?於是與夫婿積極籌組成立基金會。喬安娜在基金會成立時說,她要用一生的精力,不要讓台灣的孩子因聽力損失而造成終生遺憾,繼而在宜蘭與高雄成立二處聽語治療訓練中心,力邀加拿大籍的語言治療專家繼續留台,投入醫護專業訓練的教育課程。與羅慧夫同時擔任基金會董事的黃富源不免好奇的問:「這些經費從哪裡來?」喬安娜才說:「他們夫婦把所有的收入,扣除員工薪水與生活基本的開銷後,全數都捐給基金會使用。」黃富源至今仍會為這句話深受感動。為聽損孩子致力奉獻多年,喬安娜最後因乳癌不幸病逝,黃富源提筆為文追悼,悼文被印在祭文上,讓人看完潸然淚下,出殯隊伍中更有為數眾多的聽損兒童一路陪伴,那個景象深印在黃富源的腦海。喬安娜的離世,不會是聽損兒照顧的終曲。黃富源在基金會董事會提議:「新生兒聽力可以做早期篩檢,我們應該把戰線往前拉,才能更早幫助這些孩子,也為完成喬安娜畢生宏願一起努力。」 在全體董事的同意與支持下,新生兒聽力篩檢由當時任馬偕小兒科主任的黃富源協請耳鼻喉科林鴻清醫師進行研究計畫,在馬偕醫院所有出生的寶寶,於嬰兒室內即完成非侵入式的新生兒聽力篩檢,研究結果發現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六,後續並早期啟動醫療評估與協助,亦讓林鴻清醫師長年投入新生兒聽力與人工電子耳手術,日後並成立馬偕醫學院聽語系,成為該領域的第一把交椅。 新生兒聽力篩檢從馬偕延伸至全國,黃富源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昔日衛生署的部屬林玉珍。黃富源詢問林玉珍是否讓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改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支持篩檢計畫,讓有聽損的孩子早一點被發現,早一點接受醫療介入與聽語訓練復健計畫,此舉亦獲得衛生署同意,將原本只在馬偕醫院進行的新生兒聽力篩檢擴及全國,也讓台灣人工電子耳的手術得以發展,讓台灣真正如喬安娜生前所願「台灣沒有聾人也沒有失語者」。黃富源語畢,看了窗外,寒流下的台北天色雲層很厚,隔著窗,中山北路的車水馬龍聲,像是回應了,每個孩子都應該要知道這個世界該有的樣子。故事二:台灣B肝疫苗全面施打的起步從李慶雲一句話 黃富源穿針引線開始台灣民眾早年深受B型肝炎威脅,肝癌發生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飽受肝病之苦,學者Baseley在台灣的長期研究中,最早發現B型肝炎是台灣人罹患肝癌的濫觴,素有台灣疫苗之父的台大醫院李慶雲教授,為了進行B肝疫苗研究以期杜絕肝癌發生,沒想到四處碰壁。當年,進行疫苗研究的人體試驗計畫僅管內容嚴謹,但「誰願意啊?」台大醫院李慶雲教授向嬰兒室提出該計畫時,婦產科醫師大表反對,無法接受辛苦接生下來的寶寶,就這樣被小兒科醫師拿去當「白老鼠」,因此,李慶雲教授鼻子摸摸,苦惱了好幾天。 幾天後,李慶雲教授打了通電話給在馬偕醫院小兒科的學生黃富源,直率的李教授在電話那頭開門見山:「黃富源,B肝疫苗我在台大無法做,你們馬偕可以嗎?」黃富源說:「老師,我覺得很有意義,但我只是科主任,這事可否讓我去向院長報告,看看院長的意思好不好?」於是黃富源透過李慶雲教授拿到研究計畫書,請示當時的馬偕醫院院長吳再成。吳再成院長看了計畫書內容寫的非常詳細,包括參與計畫前會由護理師充分說明,經過家長同意後才會進行;一旦加入計畫後任何時間想退出都可以;在參與計畫期間,不論是否為B肝所引起的疾病,醫療費全數由計畫費用支付,且家長可享有24小時的小兒科醫師專業諮詢;計畫中也載明,若不幸因注射疫苗而死亡,可獲新台幣400萬元補償。考量該計畫在面面關顧周全的情況與黃富源的穿針引線下,吳再成院長同意這項計畫得以在馬偕進行,只有極少數家長拒絕,該計畫最終證明疫苗可以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B肝,研究團隊並在1983年將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原以為隨著研究成果發表及國家預算也願提撥至B肝預防的優勢情況下,實施全國新生兒B肝疫苗注射指日可待,但此時第一個帶頭反對的卻是國內大型醫院的知名教授,該教授在報上發表一篇「我們不做白老鼠」的文章,堅決反對該院新生兒接受B肝疫苗注射,輿論剎時鋪天蓋地而來,政策因此停擺,形同有研究沒執行的空談,更遑論公共衛生領域的推動。為台灣解決國病困擾還是讓台灣之子變成白老鼠的輿論談了長達一年,雙方攻防與互動,讓醫學會也不得不加入宣導的立場;隔年,政府重啟該計畫,並從第一代疫苗慢慢精進到如今的第二代疫苗,而在兒童接受疫苗注射後,感染肝炎或肝癌的病例自此沒再發生,直到如今,更是家長不會遺漏施打的公費疫苗之一。黃富源不敢居功,反而遙想李慶雲教授當年是如何獨排眾議爭取公共衛生在台灣的發展,也感念吳再成院長的睿智判斷,而他一個簡單的穿針引線,在過程中小小的「推一把」,如今能讓台灣人終結肝炎及兒童肝癌,才是別具意義。 故事三:將台灣帶入母乳哺育的重要推手黃富源將母乳哺育列入評鑑要求台灣早年出生率高,家家戶戶無不靠嬰兒奶粉養大孩子,能夠有奶粉喝更是社會階級的象徵,唯有買不起嬰兒奶粉的家庭,才會勉強讓孩子喝母奶求溫飽;當時,奶粉廠商無不卯足全力搶攻進駐醫院或產科診所,免費提供嬰兒奶粉給醫院,也是醫院及診所的一筆收入。 馬偕醫院產科生產數向來在同業間獨占鰲頭,廠商的捐贈著實可讓經營困難且又破又小的醫院得以有一筆收入,擔任小兒科主任的黃富源,堅持不收奶粉廠商的捐贈,還一度造成與院內高層關係緊張。與黃富源熟識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後改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科員林桂美,是負責全國母乳推廣的基層公務人員,基於私人交情,常邀請黃富源與楊文理醫師參與各項母乳推廣研習會、舉辦多場宣導講座,黃與楊二人更是把幻燈片「做好做滿」,哪裡有場次,就到哪裡講。全省跑透透的黃富源覺得又累效果又差,更難以扭轉社會大眾「母乳才是寶寶最好的食物」的觀念,一度讓他十分挫折。直到黃富源當上衛生署副署長,看到母乳推廣依舊窒礙難行,於是他在醫院評鑑的嬰兒室評鑑項目中增加「母乳哺育比例要達到50%以上」的標準,此項目一出,全國嬰兒室手忙腳亂,但為達到指標項目無不全力衝刺,各家醫院瘋狂競爭,且不以低標50%為目標,第一年就看到成果,不少醫院的母乳哺育比例一下子衝到60%-70%。 由於全國醫院與產科診所的大力宣導,產婦在衛教下也漸接受母乳哺育,知道母乳是對寶寶最好的優先食物,讓全台母乳推廣計畫一下子往前邁進一大步,在2002年哥本哈根世界護理師協會國際會議時,黃富源巧遇護理界代表,還 特別感謝這項政策,奠定台灣在母乳哺育上與國際接軌的成果。時至今日,母乳已被視為新生兒最理想的第一品牌,若母乳哺育有困難或是特殊情況時,還是有嬰兒粉可以替代,不影響母親養育新生兒的辛勞,且透過長期宣導,母乳哺育友善環境也陸續增加與普及。黃富源回想,公共衛生的推動之所以難,難在要達到全面性、普遍性,若不是天時加地利,再帶上一點點的傻勁與熱誠,的確很難達標,看到台灣在母乳哺育政策與友善環境的進步,箇中辛苦,點滴在心,甘之如飴。
-
2022-12-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盍各言爾「痔」? 予豈好「便」哉!
我國古書裡面,充滿人生的智慧,這些智慧如用現代醫學眼光來詮釋,也是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子曰:「盍各言爾『痔』?」古代,孔子學生常常坐著研讀經書,因此學生中多人常會有各種痔瘡,有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因此,孔子要學生們一個個拿出來大家討論一下。又如孟子:「予豈好『便』哉!」孟子常常莫名其妙拉肚子,常常一個人占用洗手間,擦手紙也用得凶,招致誤解,因此他辯解說:「我不是故意要拉肚子的!」痔瘡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血便,或細菌感染引起痔瘡發炎,但因「十人九痔」,也常常誤導一般人以為血便,大便有血就是痔瘡,事實上有不少人血便可能是因為大腸長了瘜肉或大腸長了癌症而引起的。至於「予豈好『便』哉」,一直拉肚子,以前不會,現在會,如果拉個幾天就停了,可能是急性腸胃炎吃壞了肚子,但也可能是大腸長了癌症,大便習慣因而改變,不可疏忽。大腸癌是台灣國人過去十幾年中增加最多的癌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因幾十年前得大腸癌者少之又少。大腸癌發現得早,及早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幾乎等於痊癒。但如果發現得晚,跑到局部淋巴腺或轉移到肝臟就很麻煩了,除了可以手術者施行手術之外,通常還會合併化學治療,病人辛苦,家人心疼,醫生也覺得不「甘」,怎麼那麼晚才發現?透過糞便檢查可以發現大便中的潛血,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以確定原因,但最確切診斷還是要做大腸鏡檢查,並做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大腸癌前身是大腸瘜肉,因此有大腸瘜肉一定要切除,以免它惡化變成大腸癌。此外,瘜肉切除了,其他部位的大腸也會再長瘜肉出來,因此,如果有了大腸瘜肉,至少三年或最好兩年要再做一次大腸鏡。總而言之,短短幾句古聖先賢的話,裡面蘊藏著多少現代醫學的寶藏,且與切身有關。在新年之際,多讀取一些古聖先賢的書,加上融合現代的知識,才可以每年快樂的過新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30 癌症.肝癌
錢薇娟自曝B肝帶原20多年「已成為身體一部分」 靠2招成功遠離肝癌威脅
前女籃國手錢薇娟形象健康、清新,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她是「B肝帶原者」。錢薇娟29日出席台灣癌症基金會B肝衛教活動,自曝B肝帶原20多年,但她對B肝帶原有充分的了解,每半年定期追蹤一次,進行抽血、腹部超音波檢查,「現在B肝帶原已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回診看到醫師,就像見到老朋友。錢薇娟說,其實自己在滿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B肝帶原,在球隊時,每年運動員都要接受健康檢查,一開始看到自己B肝帶原,不是很了解,經由醫師說明,只要好好定期追蹤,了解B肝帶原,生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此,她不會擔心、害怕,透過她的例子,也讓大家知道如何與B肝帶原和平共處。錢薇娟身為B肝帶原者,最想對病友說的話是,「如果你(帶原者)不花一點點時間,每半年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查追蹤一次,未來要花很多的心情、家裡資源或更多時間在追蹤這件事上,這很得不償失。」像是運動員在比賽場上,受傷是最大的風險,但我們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如同每半年追蹤一次,也是降低風險。正向、積極的錢薇娟說,若成為B肝帶原者,一定要自立自強、勇敢面對,不要「自怨自艾」,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她笑說,「我是帶原者,就是最好的例子,積極面對比逃避來得實際。」錢薇娟接受台灣癌症基金會邀請擔任B肝衛教大使,她非常開心,正向、積極並提醒民眾掌握3個「B」須要,為「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遠離B肝不苦惱。遠離B肝,3個「B」須要● 要知道—瞭解自己或家人是否為B肝帶原者或感染者,且確診後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 ● 要追蹤—別誤信「健康的B肝帶原者」說法,如果確認B肝帶原,定期追蹤以掌握肝指數ALT、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肝纖維化程度和病毒量等,才能進一步評估治療需求。 ● 要治療—鼓勵病友主動與醫師討論,一起決定治療方案;目前部分病友的治療可以獲得健保支持。積極掌握自己的健康,避免自己淪為肝癌候選人。
-
2022-12-30 癌症.肝癌
遠離肝癌 防治B肝3須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
肝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每年新診斷個案約有1萬1000人,死亡人數近8000人,其中肝癌死亡病患中約7成是B肝帶原者,推估每天因B肝導致肝癌死亡約15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B肝帶原者只知要保養肝臟卻不知要追蹤,一旦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會進入「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提醒民眾掌握3個「B」須要,包括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遠離B肝不苦惱。「B肝衛教大使」前女籃國手錢薇娟說,她從小在球隊因例行檢查得知自己是B肝帶原者,在醫師衛教下,瞭解B肝是造成肝癌最大原因,因此長期維持每半年做腹部超音波和B肝相關檢查,降低疾病惡化甚至癌變的風險,她相信掌握自我健康才能繼續從事熱愛的運動。賴基銘表示,國內1986年起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B肝帶原率持續降低至0.5%,但B肝疫苗政策啟動前的「疫苗斷層世代」,年齡37歲以上的190萬人B肝帶原者,不少人沒有持續追蹤。義大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許耀峻指出,義大研究團隊回溯分析1017名罹患肝癌的B肝患者後,發現762位病友於罹癌前B肝均未曾接受治療,這些患者於門診就醫、專科診療、肝指數檢驗、腹部超音波檢查等都顯著較低,顯示疏於追蹤。另255位診斷肝癌前曾接受B肝治療的患者中,181位已患肝硬化,意味雖有治療,但時機已過晚。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以為B肝病友未到肝硬化、肝發炎指數輕微異常或身體無症狀,就不需要治療。但許耀峻說,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DNA會嵌合到人體的DNA,破壞病人基因穩定性,直接致癌,因此,B肝病毒導致肝細胞癌化過程,可能在慢性感染初期就已開始。許耀峻表示,當病毒量愈多,引發肝癌風險愈高,對B肝帶原者來說,若未持續追蹤,並於適當時機介入治療,慢性B肝患者進展到肝硬化或肝癌的終生風險為25%至40%。「遠離B肝威脅,一定得『先知道』。」國健署長吳昭軍說,109年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45至79歲民眾終身可以篩檢一次,目前已超過百萬人接受篩檢,其中B肝陽性率約12%,提醒國人應善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服務,透過早期發現、提供適當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減少致癌風險。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 快轉1秒 大腸癌連15年居首
國健署昨天公布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萬一九七九人,相較一○八年增加七二五人,癌症時鐘再快轉一秒,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但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僅五十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五十六歲,口腔癌、子宮頸癌為五十八歲,民眾應提高警覺。肺癌新增數緊追在後一○九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大腸癌蟬聯十五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新增一萬六八二九人,肺癌一萬六三七○人緊追在後。肺癌權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今年七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相信肺癌個案數將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如能早期篩檢、治療,就可降低死亡率。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女性乳癌一萬五二五九人,雖然排名第三,因為集中於女性,因此,標準發生率位居第一(十萬分之八十二點一),而大腸癌也才十萬分之四十點五;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令人憂心,代表篩檢速度遠遠落後發生率。此外,甲狀腺癌、胃癌的標準發生率也處於上升態勢。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名次排序與一○八年相同。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一○八年相較,胃癌上升至第八位,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九、十位。如以性別做區分,男性食道癌、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十四點六倍、十點四倍,再者,膀胱癌、肝癌則分別為女性的二點八倍、二點七倍;整體來說,男性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一點一倍,一○九年男性罹癌人數六萬三八九三人、女性五萬八○八六人。一○九年癌症時鐘快轉一秒,陳晉興表示,癌症是老年人疾病,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老年人最常往生的原因就是癌症,未來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
2022-12-29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大腸癌連15年居首 每4分19秒就1人罹癌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9年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快轉1秒,十大癌症排行,再度由大腸癌居首;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症發生發生人數集中50歲以上,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70至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59歲較明顯。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針對大腸癌再度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發生原因多,不過食用紅肉、酗酒、纖維與礦物質攝取不足、肥胖不運動等都有關係,仍鼓勵國人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大腸癌也是5癌篩檢工具中非常有成本效益的一項,目前大腸癌發生率有所趨緩。國健署統計,歷年來全癌症篩檢量平均約500萬,109年為450萬、110年受到疫情影響為389萬,今年111年為435萬,稍稍回溫。吳昭軍表示,過去2年的確滿擔心,全世界都是如此,因為疫情導致醫院降載、民眾不敢到醫院篩檢等,所以癌症與部分慢性病篩檢都有下降。吳昭軍表示,隨這疫情下降,篩檢人數有慢慢回流中,畢竟癌症不會因為不篩檢就不存在或不發生,雖然整體下降人數減少,不過找出的陽性率和2019年相比是沒有下降的,也比較不擔心「後癌風暴」,但還是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進行篩檢。雖然今年癌症時鐘快轉1秒,但吳昭軍表示,整體而言是有趨緩的,代表全癌的發生率有在慢慢下降中。以性別區分,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相較108年,女性皮膚癌、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也是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代表篩檢速度遠不及篩檢速度,呼籲民眾還是儘量篩檢。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相較女性更高。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0.6倍、14.6倍。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建議若有異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恐有甲狀腺癌狀況,包括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則是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包括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則可能有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
2022-12-27 癌症.肝癌
金馬獎得主許志遠48歲肝癌逝 肝病權威揭肝癌成因及預防關鍵
知名音樂人、金馬獎得主許志遠(DJ Point)驚傳病逝消息,享年48歲。他曾在2018年以《地球最後的夜晚》拿下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而今(2022)年不僅以《一家子兒咕咕叫》入圍金馬獎,也為《神人之家》貢獻配樂,據悉他是因為肝癌離世。肝癌的成因和症狀有哪些,預防肝癌又該怎麼做?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曾表示,肝臟是無聲的器官,肝臟病變患者不會有感,早期能夠發現的患者大多是長期控制B、C肝或定期健檢發現,等到不適才就醫大多是晚期,而晚期肝癌的治療效果有限,從診斷到死亡平均半年到一年,嚴重者三個月內就可能辭世。無聲殺手肝癌3大成因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曾表示,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台灣近年來積極找尋B、C肝帶原者,但推估仍有一半的B、C肝帶原不知道自身有病毒性肝炎,若能在早期發現,腫瘤小於3公分以下,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以完全根除肝癌。簡榮南表示,自知是B、C肝帶原的患者,約有六成會定期於門診追蹤,能幫助肝癌及早發現,但仍有四成的患者,雖然自知帶原卻未定時追蹤,成了肝癌未爆彈。‧肝癌成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除了肝炎、肝硬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亦顯示,脂肪肝、糖尿病、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國人罹患肝癌的三大風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研究中心主任葉昭廷曾表示,B、C肝在疫苗和藥物治療下,預期造成肝癌的風險會愈來愈低,下個世代的肝癌防治重點在肥胖、慢性病和脂肪肝。肝癌有症狀通常已晚期楊培銘表示,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而晚期肝癌治療工具有限,導致死亡率極高,近年雖有免疫療法,但僅對20%的晚期肝癌患者有效,延長約39個月的壽命,但仍遠低於早期治療的效果。‧肝癌可能症狀: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曾指出,罹患B肝、C肝及脂肪肝等患者,為肝癌高風險族群,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隨時掌握肝臟健康狀況。平時若出現體重減輕、腹痛、黃疸等症狀,或是長達一至兩個月容易累,「這是一個警訊,應速就醫檢查。」預防肝癌關鍵是找到它楊培銘說,「預防肝癌的關鍵就在於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想知道肝臟是否健康,必須靠抽血檢查,並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肝、膽、胰、脾、腎臟等五大器官。楊培銘提醒,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滿4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才能及早發現腫瘤、根除治療。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最快29天肝癌體積倍增,但大多數需要經過112天,也就是說,肝腫瘤長大一倍,約需4個月。楊培銘建議,有肝硬化的人每隔3到6個月就要追蹤1次,無肝硬化者則是每6到12個月追蹤,如此就算發現肝癌,通常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來得及做根除性治療。‧預防肝癌方法: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測、飲食少油膩、少喝酒、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黃怡翔說,不論是早期、中期、晚期肝癌患者,若能好好接受治療,早期肝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0%至90%,中期、晚期肝癌患者的五年存活中位數時間分別為30個月及20個月,呼籲患者務必遵守醫囑進行治療。提醒飲食應少油膩、少喝酒、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避免罹患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進而遠離肝癌。
-
2022-12-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摸骨、換骨、撿骨,哪一種骨健保有給付?
老婆去看診回來。老公:「看得怎麼樣?健保有給付嗎?」老婆:「去摸骨,花了二千元!」老公一向節儉。老公:「摸骨?怎麼那麼貴?骨頭有怎麼樣嗎?摸一下骨頭也要二千元!」老婆很生氣:「是看一下我的命好不好,都是嫁你後一直不順!」老公:「別再生氣了,下次要換骨或撿骨,健保不給付,費用我幫妳出好了!」眾人皆知,骨頭壞了,可以換新的,而且健保有給付。可是同樣有「骨」之名,去「摸骨」、「撿骨」健保就不給付了。現代醫學發達,可是有關人的命運如何?如果有前世後世,能不能透過一些特殊能力的人可以得知?例如算命的根據生辰八字、陰陽五行,看面相、看手相、看骨相,或者摸骨,去感覺得知未來的事情,甚至前世後世,信不信由你,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儘管現代醫學很進步,但仍有許多醫學上尚不能解釋或不能治療的。例如能預知未來,防患於未然,選舉會不會贏?出門是凶是吉?這都不是現代科學所能為力的。但目前無能為力,不代表將來不可能,也許有一天有了超能力就能知未來,讓人走得順利,免走許多冤枉路。以俄烏戰爭為例,今年年初俄國普亭以為可以幾個月就可以快速讓烏克蘭屈服,掠奪其土地,想不到至今十個多月了,普亭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犧牲了許多無辜百姓與阿兵哥的生命,烏克蘭幾乎整個國家遭受荼毒的巨大損失還不算在內。假如當初有人幫普亭「摸骨」,他就不會下這個決定,但俄國可能沒有人精於此道,有的話也不一定相信,事實是他根據幕僚提供的資訊做了錯誤的判斷。不管如何,在人類還沒有具備這個天賦異稟之前,實事求是,客觀的判斷才是聰明之道,對事情如此,對健康更是如此。例如肝好不好,不能憑自己感覺好不好、體力好不好,也不能只靠抽血就判斷自己的肝好不好,還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正常,但抽血肝功能也正常,才能說目前肝臟正常;但今年正常也不能預測明年正常,明年還是要繼續追蹤檢查,每年「超」一次「腹超」,每年抽一次血,才能保證肝是好的,才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當心酒害/酒精傷肝傷腦增罹癌率 專家籲打破惡性循環
最新本土研究發現,相較於不喝酒,成年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是1.2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得到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的風險是15.81倍。癌症專家分析,酒精可能引起慢性肝炎、提高肝癌風險;酒精與其他不良生活習慣共同作用,也會讓癌症和慢性病風險上升。精神科醫師提醒,酒精會抑制大腦神經功能,讓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差,讓人陷入愈喝愈無力、愈喝愈多的惡性循環。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較無B肝、C肝問題的歐美國家,酒精是導致肝癌的首要原因,因為酒精是經由肝臟代謝,可能引起非病毒性的慢性肝炎,長期導致肝癌。生活壓力大的勞工階層,喝酒之外可能也會抽菸,飲食也受限於一些較不健康的選項,例如高脂肪、高熱量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都會提高罹癌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飲酒只是生活中一環,理論上還要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才會導致罹癌的結果,例如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環境中的毒物如黃麴毒素、發霉的食物等。雖然不同生活習慣對於罹癌的貢獻,有待更多研究詳細探討,目前這篇研究仍發揮很重要的警惕作用,讓社會大眾知道喝酒一定要酌量。「慣性喝酒是其他問題的結果。」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表示,自古以來,當人類面對到難以解決、不知該如何面對的問題,就可能用喝酒這個行為來因應,最常見的就是因為憂慮、焦慮、失眠。當酒精作用在大腦,會抑制神經功能,導致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差,此時人就會落入惡性循換,愈喝愈無力、愈喝愈多,久了就有精神或神經障礙疾病。方俊凱表示,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是要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要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一開始可以先透過一些藥物緩解他的情緒或睡眠問題,幫助他恢復可以面對問題的行為能力。接下來就要透過適當的諮商、心理治療,幫助他去找方法面對、解決問題。*完全可歸因酒精疾病:酒精引起之精神與行為障礙疾病酒精性神經病變酒精性心肌病變酒精引起之消化道疾病胎兒受酒精影響症候群*部分可歸因於酒精的疾病:癌症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癲癇心腦血管疾病資料來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整理:記者邱宜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當心酒害/本土研究:每周喝一次 男性罹癌風險增2成
最新本土研究發現,每周喝酒一次,對健康和健保的負擔不容小覷。相較於不喝酒,成年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是1.2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得到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的風險是15.81倍。估計與酒精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疾病一年至少要花掉健保28億元,其中16億用於45歲以上罹癌男性。此研究是成功大學公衛所與中興大學食安所今年共同發表於《台灣公共衛生雜誌》,分析2009年與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萬5515名18歲以上民眾的飲酒頻率,並追蹤健保紀錄直到2017年底。研究者列出可完全或可部分歸因於飲酒的11大類疾病,若有人追蹤期間曾經因這些疾病急診2次或住院1次,就視為罹病。結果發現,3成女性、6成男性過去一年曾喝酒,其中19.59%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12.37%每個月喝一到2次、25.4%每個月喝不到一次,男性疾病風險因此明顯提升,以「酒精引起的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與飲酒頻率有最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排除教育程度、吸菸習慣、運動習慣、月收入的影響後,44歲以下每周至少喝一次的,男女性得到「酒精引起的精神與神經障礙疾病」風險都是不喝酒的11.48倍;44歲以下男性每月喝1到2次,風險為3.44倍,44歲以下女性每月喝1到2次,風險為5.11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風險更高達15.81倍。至於癌症,無論是44歲以下或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罹癌風險都是不喝的1.2倍。其他疾病方面,44歲以下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癲癇風險是2.49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是1.3倍。44歲以下女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憂鬱症風險為1.6倍,45歲以上男性每周至少喝一次酒,發生酒精引起消化道疾病的風險是1.29倍。以健保點值一點一元推估,主診斷為酒精相關疾病的一年健保醫療費用高達28億元,若主、次診斷都計,更高達56億元。其中以45歲以上男性的癌症醫療費用居冠,僅以主診斷估計已達16.48億元,主次診斷合計則有24.78億元。就算只看此次統計與飲酒相關性達顯著的疾病,一年的健保費用也分別高達17億元(只看主診斷)、33億元(主、次診斷都計)。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健署長年強調的四大健康風險因子就是「抽菸、不運動、營養不良、酗酒」,過去研究指出,即便少量飲酒也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台灣大約每2人就有1人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酵素,就是俗稱的「酒精不耐症」,這也會大幅提高罹癌症機率,呼籲國人盡量勿飲酒、飲酒要適量。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找對醫師、求診時機 都很重要!
一人與老婆告上法庭,判決下來,輸了,很不服氣,「法官,妳年紀輕輕的,又沒結過婚,怎知夫妻之間誰對誰非!」法官:「難道警察抓妓女也要當過妓女嗎?」說得好像對,有些事情,是想當然耳,是經驗法則,是風俗習慣,不必親身體驗。但有些職業就不一樣了,例如醫師的工作,醫學院畢業之後,醫院實習還要專科訓練,才能診斷正確,治療正確,藥到病除。又如開刀技術如果沒有見習過,老手帶著你,就好比飛行員如果沒有千錘百鍊,經過多少飛行時數的實際體驗,就隨便成為副駕駛、正駕駛容易斷命,是一樣的道理。話說回來,生病時找對醫師,找到有經驗的醫師,固然很重要,但求診的時機會不會太晚,也是很重要的關鍵。例如同樣是胸痛,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可能是運動傷害,也可能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這時當然要求醫診治了,如果等到胸痛得很厲害時才求醫,此時可能心臟缺血太久,心血管堵塞造成心肌梗塞了。或當然也可能只是運動傷害或胃食道逆流所致,但沒有及早檢查,自做診斷可能就會延誤治療的契機。又如上腹痛,一般人所謂的胃痛,就是胃的地方痛,許多人自作主張服用各種胃藥,但症狀未緩解,去找醫師,醫師也可能以為真的胃在痛,幫病人做了胃鏡,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但可能不是真的主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膽結石引起的痛,如果伴隨有發燒或胃部壓迫,可能膽囊發炎了。但也有可能是胰臟發炎,消化液由胰臟跑到胰臟外面的組織,引起胰臟周圍組織發炎壞死,此時會有明顯的上腹壓痛,持續的痛,也有可能是胰臟長了癌症,大事不妙了。也有可能是盲腸炎初期,先痛在上腹部,等到一段時期後,才轉痛到右下腹部。這些腹痛病因之診斷,如果沒有實習過,只憑書本上的知識,無實際上的淬鍊,是容易誤診的。總而言之,看病要找有經驗、用心、關心你的醫師,而平日自我吸收正確的醫學常識,與醫師為友,也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萬一身體出了亂子,才能及時診斷,及時治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2-16 養生.抗老養生
陳月卿助夫抗癌30年悟出健康真相:身體是最好的醫師 時時刻刻微養生
資深媒體人陳月卿穿著亮麗時髦,1953年出生的她,面容、儀態、聲音沒有老態、只有韻味;這與她長年養生、遵循健康飲食有關嗎?她說,熟齡之後要精神飽滿,身體的保健是基礎,心靈的保養才是妙不可言。 「我過去是電視主播,媒體工作就是爭分奪秒,大概從33歲開始,我就覺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壞了。起床不是頭痛、就是腰痛,不到中午就累了,經常腸胃炎或是感冒,上班要準備很多藥,連出國也是帶著一包包的藥袋。我先生說,跟我求婚,真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儘管每天病懨懨,但健檢報告都是綠字,要是沒有人生發生的那場「意外」,她也不會翻轉健康意識。 「我先生42歲第一次健康檢查就發現有肝癌,很幸運手術順利。在癌症的陰影下,我們先求存活兩年、再拼存活五年,我拼了命找各種資訊、上各種課程,要找出健康的真相!我是一個追根究底的人,不僅打破砂鍋問到底,也問砂鍋在哪裡?」 她用「神農氏嚐百草」的精神遍尋療法,調整了作息、飲食和睡眠,而收穫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竟然就是自己。 「我的身體回饋我很快,給身體適合的營養,心情愉快、作息正常,臉跟眼睛都會發出光。」陳月卿自此後,樂於分享健康養生,她相信「身體是最好的醫師」,「回歸自然飲食,吃真食物、好食物、全食物,根莖花果葉都要吃;我也重視泡澡和環境『除濕』,從一天的開始到結束,時時刻刻都在微養生。」 40後拼生孩子,身心「鬆」下來才如願 「為了讓老公有『強烈的求生意志』,40歲後的我,努力想生小孩卻不如願,因緣際會之下聽聖嚴法師講心經,從此讓我明白,『心』的重要性,每天靜坐練習,也是我養生的一大關鍵。」 陳月卿提到自己第一次禮佛時,身心像是重擊般的「心開意解」—「我自己是知識份子、無冕王,要我禮佛跪下來,又要禮敬眾生,當下覺得很困難,但在聖嚴法師的引導下,我突然淚如雨下,覺得自己為何如此傲慢?」 持續養生與靜坐,身心徹底的「鬆」下來,孩子就來了。41歲、43歲時接連迎來一女一子,她身體感受到更大的正面能量。養生不是刻苦鑽研,而是了解自己是否身心而一,滋「養」出自己真正的人「生」。 買東西要「減法」,養成健康習慣要用「加法」 「我以前覺得生命的密度很重要,現在覺得生命的長度也很重要,人生可以有效率又有健康。我的生活哲學是買好的東西、用很久,讓生活每一個物品都是精品、永續使用,什麼最貴?亂買最貴!不要以為擁有是資產,買了太多東西,反而可能是負債。」 身材窈窕的陳月卿,30年前的衣服都穿得下,她分享一個小訣竅,就是用「加法」鼓勵自己的健康習慣—今天有營養均衡,加分;今天有好好運動,再加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才有辦法越來越好。 運動方面也是逐步加強,從簡單的體適能運動開始,陸續才又有了瑜伽、國標舞等等,每天在鏡子前搭配衣著,培養美感和動腦,也了解自己的健康體態,把時間放在享受生活—「我現在比過去感覺更好。」 祝福讓你煩惱的人,用生命影響生命 「現在我不把行程排太滿,當你把不必要的捨棄掉,你的生命就會有很多『餘裕』,你才有辦法看清楚,什麼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事。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舒緩療癒的自己就像在天堂,急躁匆忙焦慮不安,就在身處地獄。現在的我們,喝茶也要品茶,把時間的主導權拿回來。」 陳月卿自己觀察,如果到60歲以後還不錯、越來越美麗的人,通常都是內在更加豐盈,從內而外散發出光芒。 「當我們心中有正念,收穫最多就是自己。」她說,祝福讓你煩惱的人,「心念」的改變,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活到我們這樣的年紀,我們可以為社會做最好的事,就是把自己做好,用我們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愛妻每週洗腎3次,他心疼照護到病倒!廝守40年別說拖累,「換做是我,妳也會照顧我啊!」
-
2022-12-15 醫聲.肝病清除
篩檢揪C肝 估7萬人需治療
C型肝炎不篩檢、不治療,恐引發肝癌危及生命。據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每月治療C肝患者為1300人,但預估還有7萬人需要治療,如果以此人數推算,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目標,往後每月需治療1600人以上。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昨舉辦「全國各縣市衛生局C肝消除觀摩會」,由12個衛生局呈現消除C肝成果。與會專家學者呼籲,國內目前仍有高達7萬名C肝患者未接受治療,因此需要篩檢出更多的人加以治療,民眾應踴躍篩檢。「治療一個病人,就是幫助一個家庭。」前副總統陳建仁昨以影片致詞表示,為持續找出C肝患者,也針對愛滋病感染者、血液透析者、矯正機關收容人等特殊族群加以篩檢,以及對C肝共病的病人,包括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患者等加以擴大篩檢及治療,以順利達到2025年根除C肝目標。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引發肝癌最重要兩個原因就是B肝及C肝,其中C肝沒有疫苗,如今是引發肝炎、肝硬化的棘手問題,各縣市在C肝流行病學、病人特性、文化及生活形態等各有不同,必須擬定因地制宜的策略,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長簡榮南說,現在消除C肝重點是如何提高篩檢率,目前各醫院透過復健科、骨科或糖尿病共照系統等進行C肝篩檢,再轉由肝膽胃腸科醫師診斷及治療;也針對愛滋病感染者、針具注射藥癮者等特殊族群進行抽血檢驗,期盼找出更多患者提供治療。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說,距離2025年根除C肝的期限還有3年多,各縣市都非常重視,也有很好的成果,但在醫療院所及社區還有許多潛在患者,大家應在高盛行區在加強努力,2025年達標沒有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說,C肝篩檢推動多年,現在就是最後一哩路,讓醫院、診所、洗腎室、居家等處都沒有C肝患者,更呼籲民眾一定要踴躍接受篩檢。
-
2022-12-14 癌症.肝癌
62歲林秋離不敵肝癌病逝,兒子捐肝救不回!醫:肝病初期無症狀,出現病徵就晚了
62歲音樂人林秋離12/11病逝,晚年與肝硬化、肝癌對抗,日前接受兒子捐肝,卻開刀11天不治。醫師表示肝癌應即早檢查治療。資深音樂人林秋離於前天12/11病逝,享年62歲。林秋離在娛樂圈擁有廣大人脈,是許多天王天后的推手,阿杜、林俊傑、女團By2等,都被他發掘入歌壇,林俊傑多次提到林秋離是他的恩師。林秋離晚年身體狀況不太好,在近8-9年時間苦於肝硬化及肝癌,日前接受兒子捐肝的肝臟移植手術後,住進加護病房奮戰,怎料開刀11天後仍宣告不治;妻子12/11在臉書宣布噩耗,林秋離已經離開人世,對此,林俊傑也難過發聲,By2也發文哀悼。林秋離的妻子熊美玲發文表示:「秋離老師昨日,20221211下午,離開我們了,感恩這段時間每位朋友祝福銘感于心。」,兒子也難過發聲:「我親愛的父親林秋離老師在昨天——2022年12月11日16點49分,在我和媽媽美玲、弟弟雨塘的陪伴下,安詳地先上路。放下兩年來的病痛與壓力,他終於能夠瀟灑離開,是他,是我們,也是所有期盼他平安順遂的朋友們最大的回報。」林秋離的兒子表示自己捐贈55%的肝臟延續爸爸的生命,「也許會是20年,也許會是兩個月,或者是兩個星期,但我不計較那時間的長短。把我的一部份給他是我最堅定的決定,沒有之一」,儘管這不代表我對我爸爸沒有其他的後悔與遺憾,他說:「我有很多,那些來不及說的話,還沒學完的音樂知識,還沒出發的家族旅行,還沒抱到的孫子,很多,真的很多。可我也不想回到過去去改變些什麼,因為這些所謂的遺憾與後悔早已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份,隨我繼續前行,我不會拿它與任何東西交換。」他堅強的說:「我的肝將為了他重新長回原本90%的大小,到了那時,我爸爸將再次與我同在。」最後他悲慟說道:「先讓老師瀟灑的走吧,以他最動人的姿態幫我們探路。我的肝將為了他重新長回原本90%的大小,到了那時,我爸爸將再次與我同在。」林俊傑得知訊息後,透過經紀公司悲痛表示:「很痛心、很不捨,音樂界失去了一位傳奇作詞人,而我失去了這位發掘我、一直很疼我的林秋離老師。」女團By2的妹妹YuMi聽聞消息也發文哀悼,「我們從只會唱跳的小女孩慢慢改變成會自己寫歌的大女孩,您是恩師,也是我們音樂世界裡的燈塔」。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肝是沉默的器官,肝病初期都無特別症狀,一旦出現病徵,大部分已經為時已晚。國健署指出,感染B、C肝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因此,篩檢及早找出病症特別重要。肝癌是指發生於肝臟的癌症,如果是肝臟內的細胞所引發的癌病,我們稱之為「原發性肝癌」,若是肝外的癌細胞透過血液或其他途徑擴散至肝臟的話,則稱之為「轉移性肝癌」。 肝癌如何預防?1.不吸菸、不酗酒。2.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3.注射B型肝炎疫苗。4.注重飲食衛生。5.減少食用含有亞硝胺的食物。6.不吃發霉食物。7.肝癌高危險群(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或B、C 肝炎帶原者)應定期主動至醫院追蹤檢查。45歲至79歲 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免費篩檢國內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破萬,肝癌更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其中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加上很多民眾自我健康管理觀念不足,利用醫療資源較為被動,疏於照護肝臟健康。肝臟病變常是靜悄悄的發生,發生不可逆的病變時已不能積極治療,事前預防及篩檢更顯重要。目前政府提供年滿45至79歲民眾,終身可做一次B、C肝炎免費抽血篩檢。如果民眾不清楚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需先到就近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假設篩檢C肝抗體陽性,應該儘快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C肝病毒,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保障自身健康,也能有效預防肝炎傳播。參考資料‧62歲恩人林秋離換肝病逝 林俊傑悲痛發聲‧B、C肝每4人有1人肝硬化 國健署擴大終身一次篩檢‧防治肝癌趁早發現 150人今在部基免費抽血篩檢、超音波
-
2022-12-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時代不同,尺度也不同!
婦產科門診。醫師:「有男朋友嗎?」病人:「有!」醫師:「常在一起嗎?」病人:「天天在一起!」醫師聽了要幫病人做內診。病人急呼呼:「我尚未結婚呢!」醫師:「妳不是說天天與男朋友在一起嗎?」病人:「是在一起,一起吃飯、運動、玩耍,但未做那檔事呢!」是幾十年前真的故事。如果發生在目前,天天在一起的男朋友,還未做過那檔事,就真的太離奇了。時代不同了,男女朋友之間的尺度也不一樣,同樣的,不同時代背景,得到同樣的病,其存活可能不一樣。例如在幾十年前,B型肝炎沒有特效藥,因此一旦母親有B型肝炎,新生兒出生時從母親垂直感染得了B型肝炎,因為沒有特效藥,只能與病毒共存亡,其中有不少人逐漸演變為慢性肝炎,再演變為肝硬化,再演變為肝癌,許多肝苦人一輩子為肝病所苦,因肝病纏身而死於肝硬化或肝癌。民國73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B肝媽媽之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的國家,民國75年全面對新生兒注射疫苗,因此,即使同樣母親生出的,因為新生兒有打B肝疫苗,由母親那邊垂直感染得到B肝的機率只剩不到1%,因此,同一家庭裡,老大可能有B肝,老么可能就沒有B肝,換言之,俗語說:「老大徒傷悲」,就是這個道理。除了B肝疫苗之外,二、三十年來,也有了抑制B肝病毒的藥,因此,雖然不能完全根治,但因為有了抗病毒藥物,B肝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就少很多了。人生不如意時,常常會感嘆「生不逢時」,生得太早,沒有B肝疫苗,得了B肝沒有特效藥,得了肝癌不能早期發現,而這一切在過去幾十年間都改變了。只是目前台灣一、二百萬的B肝帶原者隨時有演化成肝癌的風險,因此,「全民『超』起來」,不是「抄」論文,而是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才是保肝,永遠好心肝的正確管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2-0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可不吃油,挑好油才是重點!油脂具9大功能,缺乏者易便秘、荷爾蒙失調
脂肪、油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肥胖、三高、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但是,其實許多日常健康問題,恐怕就是因為脂肪缺乏所引起,例如「皮膚怎麼越來越乾燥?」、「明明吃了很多菜,怎麼還是便秘?」。簡鈺樺營養師表示,脂肪的影響其實不只有「變胖」,了解脂肪的功能、挑選對的脂肪才是健康的關鍵。 不可不吃油!油脂具9大功能。缺乏者易便秘、荷爾蒙失調。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脂肪的功能主要可列9大項。可維持體溫,這特別是在冬季保暖更為重要。可保護內臟,避免身體受到劇烈震盪,脂肪可作為緩衝。可協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包括維生素A、D、E、K,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時需要油脂協助,少了油脂吸收率會大大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脂肪也可製造維生素D、膽酸、以及荷爾蒙,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不攝取油脂的不當減重者,經常出現荷爾蒙失調。脂肪也可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需從食物中獲得,若缺乏容易影響體內代謝造成影響。而維持神經系統運作、皮膚系統運作,也需要仰賴脂肪。由此可見脂肪的重要性。 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好油!營養師指常見的好油來源。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可攝取到醣類、蛋白質、脂質三大營養素,這些若超過身體需求,都有可能轉換成脂肪囤積。而不吃脂肪,不如選好的脂肪,好的脂肪有助於前述所提到維護身體功能的好處。因此除了適量,挑選油脂顯得重要,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是呈現固態的,主要來源為動物性脂肪,例如肉類、牛油、豬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則呈現液態,種類為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主要來源就包括了民眾常聽到的各種好油、植物油,例如橄欖油、芥花籽油、花生油、苦茶油,以及核桃、腰果等堅果種子,這些好油就是建議民眾可適度多攝取的。 測量體脂肪.注意體脂分布,肚胖小心內臟脂肪高礙健康! 胖在肚子小心內臟脂肪高:油脂攝取過量,反應在身體上最明顯的徵兆就是肥胖,胖在哪個部位和健康有非常大的關連,腹部肥胖就很有可能有健康疑慮,也就是所謂的鮪魚肚、啤酒肚,通常代表著內臟有較多脂肪囤積。 內臟脂肪高易增健康風險:簡鈺樺營養師指出,脂肪囤積在內臟需要特別注意,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助保護器官,但身體組成檢測發現超標,器官被滿滿的脂肪包覆,就會影響生理功能,例如脂肪肝,若未改善長期下來就可能形成肝硬化、肝癌。 測量體脂肪、注意體脂分布:因此,民眾除了日常測量體重、計算BMI外,也別忽略了體脂肪,以及內臟脂肪和肥胖位置。體脂肪可經由各衛生單位、醫院、部分健身房的「體脂肪測量機」進行測量。男性建議標準,小於30歲者為14-20%,大於30歲者為17-23%,若達25%即為肥胖。女性建議小於30歲者為17-24%,大於30歲者為20-27%,30%即表示肥胖。養成良好的攝取油脂、注意體脂肪更有助健康! 《延伸閱讀》 .肥胖者小心「脂肪胰」!醫:97%有脂肪肝,風險者應定期檢查。 .瘦不了!少吃多動還是一樣?醫:留意「性荷爾蒙失調」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06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是第一步!營養師教7訣竅逆轉脂肪肝、預防肝癌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每三、四個台灣人,有一人罹患脂肪肝。一旦罹患脂肪肝,未來出現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增加。若脂肪肝進展到中、重度,肝臟反覆發炎,可能會造成肝細胞壞死,發生肝纖維化及肝硬化,其中4-27%肝硬化患者會演變成肝癌。只要掌握減重、飲食控制等7訣竅,有助逆轉脂肪肝。1.減重減重是逆轉脂肪肝的第一步,只要體重減少5-10%,就能改善脂肪肝的程度,減輕肝臟纖維化問題。2.主食以全穀雜糧類取代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富含維生素B群,B群是許多代謝過程的重要輔酶,能夠協助肝臟細胞代謝,減少三酸甘油脂累積在肝臟。3.多攝取有解毒能力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含植化素「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對肝臟有解毒作用,常見如花椰菜、高麗菜、白菜、白蘿蔔、芝麻菜、青江菜、羽衣甘藍等。建議每天至少有一餐吃到一份十字花科蔬菜,一份是煮熟的五至八分碗。4.多吃強抗氧化力蔬果抗氧化能力高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花青素、類胡蘿蔔素、薑黃素、葉綠素、番茄紅素、葉黃素、玉米黃素、有機硫化物等,建議每餐至少可以食用三種不同顏色的蔬果搭配,提高肝臟的抗氧化能力。5.攝取含果膠的水果食用香蕉、蘋果等果膠較高的水果,可在體內吸收膽固醇,降低肝臟的膽固醇含量,達到改善脂肪肝的作用。6.避免高糖飲食精緻糖類會增加血糖的負擔,且易生成三酸甘油脂儲存在肝臟,增加脂肪肝生成,平時應該少攝取。值得一提的是,水果儘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但絕大多數成分是果糖,吃多容易生成三酸甘油脂,造成脂肪肝,因此,若吃水果過多,血糖及脂肪肝問題比率較高。7.避免高油及過量酒精過量攝取高油食物,容易讓多餘的油脂堆積在內臟及血管,應避免食用。酒精容易生成三酸甘油脂堆積在肝臟,建議有脂肪肝家族史的民眾,少喝酒甚至戒酒。
-
2022-12-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公出軌、根除肝癌 都要「清零」
老公交了女朋友,被老婆抓包。老公簽了悔過書:1.刷卡改為附卡,由老婆控管。2.打開手機位置定位,老婆隨時監控。3.老婆隨時檢查社交軟體內容。實施了半年,老公有一天拿A4白紙抗議,與老婆攤牌了:「活像動物園裡的動物!」「不自由、毋寧死!」所謂物極必反,與大陸為了控制新冠肺炎感染,長期鐵腕實施「動態清零」政策,限制人民生活自由,終於引發民怨,爆發白色反習運動是同樣的道理。事實上,「動態清零」的觀念在大部分的應用上是有其道理的,但如果實施太過嚴苛,罔顧了人性,就會官逼民反,衍生不可預期的副作用!例如肝癌多年來是台灣是第一大癌症死因,近年來雖然退為第二位,但每年仍有七千多位國人因肝癌而往生。以動態清零的觀念來看「根除肝癌」的方法。肝癌的發生在人類幾乎都是因感染B、C肝而來。在B肝方面,民國73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B肝帶原母親的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的國家;民國75年開始,全面對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因此目前37歲以下的青少年,B肝帶原的比率大為降低,由以前的15%降低為目前的1%,因此,目前99%的青少年得以免於B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民國73年以後注射B肝疫苗的青少年,我們稱為「新台灣人」,但他們一百人中仍有一個B肝帶原,這是因為母親體內B肝病毒太高,雖然注射了B肝疫苗及打了免疫球蛋白,仍然未能免於B肝病毒的感染。還好,對於這些病毒量高的母親,目前有藥物可以在懷孕最幾後個月口服B肝抗病毒藥物,大幅降低母親體內的B肝病毒,因此,新生兒感染到B肝的機會就接近於零了,這就是另一種「清零」觀念。可是對於台灣目前一百多萬的B肝帶原者,所謂「舊台灣人」,他們出生時沒有B肝疫苗,成為B肝帶原者,目前雖然有抗B肝藥物藥物可以減少肝發炎,大幅降低B肝病毒的量,但B肝病毒不能「清零」,也就是說不能完全清除體內的B肝病毒,只能布下監控系統,至少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抽血檢驗胎兒蛋白及肝功能,萬一長了肝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是有些病人肝癌治療後一再復發,這時釜底抽薪,真正的「清零」方法就是做肝臟移植,換個新肝,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以免新肝受到B肝病毒的殘害。因此,不管是對不乖的老公也好,對肝癌的治療也好,都要有智慧,要考慮人性及病毒的特性來清零,才是上道,也不會有老公反彈或因為肝癌太晚發現而危及生命了!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癌症治療、預測 新技術進步更精準
為期四天的醫療科技展,多家醫療院展現特色,新光醫院展示癌症治療技術,透過呼吸調控技術,可精準照射腫瘤;國泰醫院展出肺腫瘤冷凍微針消融治療、北醫附設醫院發表健康平台,病人僅需要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就可以預測肺癌等四種疾病。國泰醫院 冷凍微針治肺癌國泰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表示,冷凍微針消融術是針對肺癌的微侵入治療,透過皮膚扎針,使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導引至腫瘤,低溫破壞腫瘤。目前肺癌主流治療仍以胸腔鏡手術為主,但對高齡或心肺功能不佳者,可降低手術風險。國泰自2016年開始執行,已累積近130名案例。北醫LDCT 1次可測4種病北醫附醫「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台」,透過AI輔助,從單一組3D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就可預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四種疾病。北醫大副校長暨計畫主持人陳震宇表示,準確率可達九成,並可產出符合國際標準健康報告。新光醫院 發展VR醫療新光醫院與HTC Medical VR團隊合作導入VR工作坊,應用於新冠肺炎加護病房團隊整合訓練,身歷情境的VR讓醫護更快進入狀況。在癌症治療方面,新光打造癌症個人化智慧系統資訊,在肝癌及攝護腺癌的高精準放射手術,加上腫瘤內注射免疫療法,顯示台灣癌症治療技術持續進步。
-
2022-12-02 醫療.呼吸胸腔
家裡發霉,2歲童罹患呼吸道疾病喪命!減少發霉3技巧
發霉會導致死亡!據《BBC》報導,2歲英國男童Awaab Ishak 因家中長期發霉,導致罹患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英國氣喘和肺部慈善基金會家庭醫學科醫師安迪(Andy Whittamore)警示:「黴菌被吸入體內並在肺部生長,恐危及生命。」但究竟什麼是黴菌會造成死亡?該如何保持家裡健康環境呢?黴菌是一種生長在潮濕地方的微小真菌。家裡發霉的跡象包括牆壁上模糊的黑色、白色或綠色斑塊,以及潮濕和發霉的氣味。冬季溫度下降時,房屋內的黴菌和潮濕會更加危險。肺長黴菌危及生命民眾若居住在充滿黴菌環境,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感染、過敏或氣喘。黴菌可以將孢子、細胞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釋放到空氣中。吸入或接觸這些孢子會引起過敏反應,例如打噴嚏、流鼻涕、眼睛發紅和長疹子。黴菌還會引發氣喘並導致咳嗽和呼吸困難。即使沒有氣喘的人也會出現過敏反應,家醫科醫生安迪表示:「黴菌會被吸入體內並在肺部生長,恐危及生命。」高風險族群包括老人、兒童、嬰兒、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的患者。黴菌對於免疫系統較弱的人來說也相當危險,無論是由於本身疾病或是因為他們正在服用的藥物。家裡為何會發霉?冷凝是家中發霉的主要原因。常出現在家中濕度較高的地方,包括浴室、廚房和窗邊。當溫度下降到露點溫度時,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形成水滴。如果水蒸氣接觸到家中露點以下的表面,例如沒隔絕的外牆或冰冷窗戶,就會形成水滴。要是不處理,建物或窗戶表面會變得潮濕、促使黴菌生長。利茲大學建築環境工程教授凱瑟琳諾克斯(Catherine Noakes)表示,老舊且隔熱性差的房屋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還有,日常家務也可能會導致產生過多水氣,包括洗澡、洗衣、烹飪等難以避免的行為。減少發霉三個技巧根據新聞畫面顯示,2歲男童Awaab Ishak家中牆壁、天花板等多處都已嚴重發霉變黑,究竟家長要如何保持家中健康環境呢?凱瑟琳教授表示,若家中嚴重發霉,能做的有限,但若情狀不嚴重,仍然有一些方法能夠盡量保持乾燥。1減少淋浴時間,就能減少產生水氣,而且洗澡完馬上擦乾窗戶,讓水氣停留時間縮短。2煮飯時打開廚房窗戶或使用排風扇。3檢查管線或排水孔漏水狀況,以免加重發霉。(原文出處:https://www.bbc.com/news/uk-63642856)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5867】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01 癌症.抗癌新知
「癌因性疲憊症」癌症治療與病人的共同大敵,一圖評估癌疲憊分數
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從過去的觀念較尚未普及,到近年來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納入,已正式被定義為一種疾病,臨床上也愈來愈受重視,一來是有了定義和診斷方法,二來若沒有適當、適時的處理,容易讓病人療程中斷,影響療效。一旦確診罹癌,病人必須接受一連串醫療處置,像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相關療程加上癌症本身,常會對病人帶來巨大身心負擔。調查發現,當中又以癌因性疲憊症,對癌友造成的困擾最大,超越惡心、睡眠障礙、掉髮、體重下降和憂鬱。癌因性疲憊症 讓病人感到力不從心癌因性疲憊症絕對不單單只是「累」!病人不僅無法靠休息來緩解,還容易愈睡愈累,甚至從多面向來影響病人生理、情緒、認知與行為,例如對於需要費力的事情,開始感到「力不從心」,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對於疾病進程感到沮喪失去信心,生活品質與家庭、人際關係大受影響。想要達到好的癌症治療成果,「如期完成療程」是必要條件,但如前所述,隨著療程開始,癌疲憊漸漸產生,若未妥善處理使得症狀加劇,病人對治療會產生不耐與懼怕,擔心每次治療後再次引起的極度疲憊,心態從主動轉為被動,原本每周一次的治療,自動「拖」到兩周、甚至三周才來醫院一次,直接放棄治療的人也相當常見,相當遺憾。沒處理好癌因性疲憊的症狀 易影響治療意願換句話說,若在治療中沒有處理好癌因性疲憊的症狀,容易影響病人的治療意願,隨著疾病惡化,疲憊症狀也加劇,治療意願更低,進入惡性循環;但反過來想,若在療程中隨時注意病人的疲憊狀況,有效控制疲憊的程度,則有助於整體療程的如期完成,是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癌疲憊狀況比你我想的都還要嚴重,2015年一項涵蓋全台23家醫療院所,收集超過1200名癌症病患的調查顯示,高達92%癌友在罹癌期間患有癌因性疲憊症,只有56%會跟「醫護人員求助」,但逾8成曾嘗試改善,這意味著癌友有改善癌因性疲憊症的需求,卻可能是嘗試民俗療法;此外,主動關注癌友疲憊狀況的醫護人員只有65%,代表雙方都有很大進步空間。臨床上,從病患踏入診間起,醫護人員便應開始給予衛教認知,並在過程中主動關心,同時教育病患和家屬,有疲憊狀況要主動告知,坊間有病友團體和相關醫學會合作,推出像是疲憊量尺、疲憊日誌等衛教工具,提供病患自我紀錄與評估。疲憊量表評估癌疲憊分數 癌因性疲憊症是可以治療的,更有機會預防或避免惡化。由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和台灣腫瘤護理學會合作完成的「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內容提到,經疲憊量表評估後的癌疲憊分數,0至4分屬於輕度疲憊,此時可加入運動、營養飲食、睡眠維生等非藥物治療,控制疲憊不惡化。然而,分數若已達4分以上,便應在既有的非藥物治療下,再加上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精神刺激藥物、參類,以及癌因性疲憊症處方用藥。我曾收治一名近70歲的女性肝癌患者,過去治療期間,癌因性疲憊症曾高達8至9分,每天都只能癱軟在沙發上或床上,睡不好、也睡不著、甚至愈睡愈累,她因此抗拒吃藥,把每日該吃的藥給藏了起來,甚至不願回診。經過醫療團隊主動介入,同時透過給予衛教知識,讓她對癌因性疲憊症有了充分認知,我們也對其癌疲憊症狀給予治療;隨著疲憊改善,她回診頻率越來越規律,病人自己也發現身體和疾病治療的「良性改變」,願意定期接受治療,現在已穩定控制了一陣子,她和女兒,甚至是整個醫護團隊,都感到相當開心。從這個病人經驗可了解學習到,幾乎每個癌友都有可能有癌因性疲憊症的症狀,病友家屬和醫護端時常主動察覺和討論疲憊的症狀,讓良性改變的正向循環幫助治療過程更加順利。癌因性疲憊量表https://crf.canceraway.org.tw/page_2.asp?tab=2
-
2022-11-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新娘亂吃藥 婚後第二天頭暈
某診間故事。新婚第二天,老公帶著老婆來就診。主訴:頭暈不適。醫師量了血壓正常,也沒發燒。醫師:「有吃什麼藥物嗎?」老婆:「就只有吃避孕藥啊!」醫師:「怎麼吃法啊?」老婆:「就是照仿單上寫的啊!一次一粒啊!」醫師:「共吃了幾粒啊?」老婆低著頭不語。老公:「她吃了八粒!」說得也沒錯,本來一天一次一粒,老婆只看到後面,一次一粒,八次吃了八粒,劑量吃多了,引起的副作用。真的故事。有一位病人有高血壓,門診都是院長在看,有一次因病入院,病房的主治醫師知道病人有高血壓,就又開了高血壓的藥,但因院長很凶,住院醫師不敢刪他的藥,原來院長開的藥繼續開給病人吃,病房主治醫師開的新藥也加上去,結果病人血壓降太低,引起休克死亡。這種事情,也同樣發生在糖尿病人的身上,如果病人在某醫院吃了糖尿病的藥,又到別的醫院看別的醫師,病人不說,醫師也不查,病人藥吃太多了可能就會引起低血糖,嚴重者昏迷,甚至成為植物人,甚至往生。藥與毒是一物的兩面,這與錢多多益善不同。同一種病看不同醫師,藥物統統入口,可能有危險會致命,這種情形,以心臟病的藥與糖尿病的藥最為重要,不可不慎。其他常見的傷風感冒藥吃多了,也或多或少有副作用,但對生命通常不會有巨大影響。但安眠藥如果吃多了,可能就會影響呼吸心肺循環,甚至致命。此外,有些人換了心臟瓣膜,要服用抗凝血劑,過量也會引起內出血,例如胃腸出血,尤其如果引發腦出血更會危及生命。國人喜歡吃補藥,例如各種健康食品,如果服用過量或來源有問題,可能會影響腎功能或肝臟功能,最重者引起腎衰竭或猛爆性肝炎。有些藥如果服用了一段時期,突然停藥也會有風險,例如吃高血壓藥突然停藥了,輕則引起頭痛,重則血壓太高可能引起心臟衰竭或腦中風。對B型肝炎病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如果原來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如果因健保給付到期未再服藥,而停藥時肝功能正常,也未再定期回診,有一天可能肝炎發作,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在台灣,每年都有因B肝藥物停藥引發猛爆性肝炎而致命的案例,不可不慎。俗語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藥物而言,藥能保命,也能致命,服藥方式要能與醫師配合,不可自我停藥或吃過多劑量,才是永保健康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1-2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友染C肝未治療 肝癌風險飆6倍
糖尿病控制不佳與C肝有關。糖尿病患者若患有C型肝炎,病毒會影響體內胰島素阻抗性,使血糖控制不佳。台灣約有230萬名糖尿病患者,僅6成患者接受C肝篩檢,等於近百萬名糖友「不知是否遭C肝病毒感染」。醫師提醒,糖友C肝病毒未根除,恐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國健署擴大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至79歲)一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B、C肝患者也有健保給付口服藥,3個月C肝治癒率可高達99%。世界衛生組織訂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衛福部希望2025年完成消除C肝。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說,糖尿病是C肝共病之一,健保資料統計,230萬糖友約6.8%合併C肝病毒感染。55歲的貿易商老闆,平時糖尿病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近期篩檢才發現罹患C肝,經治療降至6%點多。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會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友的6倍以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指出,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若積極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3個月C肝治癒率高達99%。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友及早根除C肝,血糖控制穩定,也能避免產生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