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肝病
共找到
739
筆 文章
-
-
2022-11-2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友染C肝未治療 肝癌風險飆6倍
糖尿病控制不佳與C肝有關。糖尿病患者若患有C型肝炎,病毒會影響體內胰島素阻抗性,使血糖控制不佳。台灣約有230萬名糖尿病患者,僅6成患者接受C肝篩檢,等於近百萬名糖友「不知是否遭C肝病毒感染」。醫師提醒,糖友C肝病毒未根除,恐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國健署擴大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至79歲)一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B、C肝患者也有健保給付口服藥,3個月C肝治癒率可高達99%。世界衛生組織訂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衛福部希望2025年完成消除C肝。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說,糖尿病是C肝共病之一,健保資料統計,230萬糖友約6.8%合併C肝病毒感染。55歲的貿易商老闆,平時糖尿病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近期篩檢才發現罹患C肝,經治療降至6%點多。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會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友的6倍以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指出,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若積極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3個月C肝治癒率高達99%。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友及早根除C肝,血糖控制穩定,也能避免產生併發症。
-
2022-11-2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控制不佳恐與C肝有關 未積極治療「罹肝癌風險飆6倍」
糖尿病控制不佳竟與C肝有關。55歲的貿易商老闆,平時糖尿病控制不理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近期透過國健署B、C型肝炎擴大篩檢,才發現自己罹患C型肝炎,治療後才將數值降至6點多。醫師提醒,C肝病毒影響體內胰島素阻抗性,使血糖控制不佳,呼籲糖友應儘早篩檢。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11.2%,約有230萬名糖尿病患者。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糖尿病是C肝主要共病之一,但最新資料顯示,糖尿病病友接受C肝篩檢比率僅6成,若以230萬名糖友來看,約有近百萬名糖友「不知自己有無受到C肝病毒威脅」。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230萬名糖尿病病友中,約有6.8%、15.6萬人合併慢性C肝病毒感染。對比健保資料、實際篩檢資料,C肝盛行率分別為3.31%、6.8%,意謂糖尿病病友實際篩檢的C肝盛行率高出1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友普遍在意血糖控制與心血管、腎臟疾病間的關係,但若罹患C肝,因其影響胰島素阻抗,升高時會使血糖控制不佳,若能及早根除C肝病毒,使胰島素敏感度改善,患者血糖控制可以更穩定,也能避免後續產生併發症。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會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尿病病友的6倍以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指出,C肝雖然以感染肝細胞為主,同時也會造成全身性及血管慢性發炎。研究發現,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若積極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3個月C肝治癒率高達99%。世界衛生組織(WHO)訂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衛福部也擬定「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希望提早於2025年完成消除C肝。為協助更多民眾及早發現與治療,國健署擴大補助成人預防保健之BC肝篩檢,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至79歲)一生可有一次免費篩檢機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也啟動「糖友C肝清零」計畫,包括治療指引、C肝萬人篩檢,與推出「糖友C肝愛計較」衛教短片,邀請演員王中皇、林嘉俐、馬國賢與董至成擔任宣傳大使,透過創意鄉土劇影片及系列衛教活動,鼓勵糖尿病病友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治療。
-
2022-11-20 醫療.泌尿腎臟
尿尿出現紅色是血尿嗎?醫師提醒出現這些顏色尿液要留意
尿液不只是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而已,健康狀態也能從尿液顏色略知一二。醫師建議民眾解尿後,可多留意幾眼,觀察尿液的顏色、氣味、泡泡等,可初步了解身體狀況。正常的尿液狀態屏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謝晉文說,腎臟主要功能是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身體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因此尿液是由身體多餘的液體、鹽分、尿素、尿酸和其他代謝廢物組成;顏色來自尿膽素外,還受食物中所含色素、水分不足、服用藥物或罹病等因素影響。謝晉文說,一般而言,正常尿液顏色接近淺黃色,若是飲水較多,或喝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之後,尿量增多,會使顏色較清淡甚至無色透明。另外,運動出汗後若未補充水分,尿量減少會使顏色變深。尿尿的顏色密碼● 鮮黃色或橘色飲食因素:食物中天然色素如維生素B群,會使尿液呈亮黃綠色。攝取較多β-胡蘿蔔素(胡蘿蔔、地瓜等)與維生素 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會呈深黃或橘色。疾病因素:可能代表身體正在缺水、脫水甚至中暑;過深的顏色也可能是肝、膽出現問題,會讓尿液呈深黃或橘色。● 粉紅色或暗紅色飲食因素:可回想是否有吃色素糖果、火龍果、甜菜、黑莓等色素較高食物,排除食物因素後,就要考慮血尿。疾病因素:血尿的原因包括尿路感染、腎絲球腎炎及癌症,例如腎臟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此外,藥物也可能使尿液偏紅,例如化療藥、瀉藥、治療肺結核用藥等。● 藍、綠或紫色有可能是藥物、腎臟和膀胱功能檢測所使用的染色劑或食物顏色所致。細菌感染也可能使尿液顏色出現綠、紫色或藍色,例如插尿管族群常出現的紫色尿袋症候群,就是因為尿袋中的細菌產生紫色的代謝物質。● 灰色或暗灰色通常是食物的影響及尿液中含少部分血液,或女性懷孕期間因白帶增加等,都會使尿液呈灰色。如果加上在排尿時身體有疼痛感及頻尿狀況,要小心可能是膀胱感染、尿道感染或腎結石。● 混濁或乳白色可能代表沉積物變多,可能是體內含有過多鈣和磷酸鹽(例如肉吃太多),輕微脫水,或是膿尿所致。舉凡生殖泌尿系統感染,都可能引起膿尿,例如陰道感染、膀胱炎、淋病或披衣菌感染等。反之,如果水喝不多,尿液卻一直是透明狀態,且合併尿量變多及頻尿,應就醫檢查是否有尿崩症或腎功能問題。Q:尿液聞起來有水果味,可能有糖尿病?剛排出的尿液通常沒有味道,但若尿液存放一段時間後,細菌會將尿素分解並產生臭味。另外,某些食物及某些藥丸外層化學物質,也可能會改變尿液的味道。若尿液有臭味,表示身體可能有狀況,如尿道感染、第2型糖尿病、膀胱炎、新陳代謝或肝系統疾病等;若聞來像氨(俗稱阿摩尼亞),可能是脫水(要記得補充水分)或肝病所引起;若出現惡臭,可能和尿道感染或性傳染病有關。如果常跑廁所,且尿液聞起來有水果味,可能有第2型糖尿病;另孕婦體內的荷爾蒙也會改變尿液味道,且孕婦有較高風險發生尿道感染,都會導致尿味濃重。Q:尿尿有泡泡就是蛋白尿?正常情況下,尿液因含有雜質而導致些許泡泡出現,特別是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較快或男性尿道殘留精液,都會讓小便出現泡泡,屬常見現象,不一定代表身體出現狀況。但若泡泡過多且3分鐘不散,或馬通沖水後仍出現泡泡,可能是蛋白尿。蛋白尿原因很多,包括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原發腎絲球腎炎或細菌感染等。據統計,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約占總人口十分之一,潛在慢性腎臟病患的初期表現就是蛋白尿,目前高血壓、糖尿患者人數日益增加,若蛋白尿持續出現一段時間,需就醫檢查腎功能和是否有慢性疾病。Q:馬桶邊出現螞蟻,代表尿糖?若小便後沒多久,馬桶邊出現不少螞蟻,在血糖偏高情況下,有可能出現尿糖並引來螞蟻,但也可能是螞蟻正剛好路過尋找食物或水源,以螞蟻來看血糖並不精準,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
2022-11-19 醫療.精神.身心
不快樂、孤獨老得比抽菸快,增加罹患疾病風險! 生心理兼顧才能全面抗老
1項研究發表在《美國老化雜誌》(Aging-US)的研究發現,不快樂或孤獨比吸煙更會加速衰老。國際專家團隊表示,不快樂會破壞我們生理時鐘,同時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指出,有中風、肝病和肺病史、吸煙或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比沒有這些風險因素的人衰老得更快。研究團隊收集分析將近12,000 名男、女性的生物特徵和血液樣本的發現,感覺絕望、不快樂和孤獨,比吸煙更容易加速身體老化。主要研究者者、香港生物科技公司Deep Longevity的科學業務發展總監Fedor Galkin博士表示,從研究中發現了心理因素(例如感到不快樂或孤獨)會增加1歲8個月的生理年齡,整體的影響超過了生理性別、生活區域以及婚姻和吸煙狀況的影響。因此,得出1個結論:在衰老研究中不應該忽視心理因素這個部分,因為它對生物學年齡有重大影響。所以,在人們拼命關注身體來抗衰老之外,也別忘了重視心理因素,心理和生理都要健康,才能確實延緩衰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說話與維生 處處是智慧
老婆學文學,老公學經濟。老婆打完電話。老公:「妳半小時的電話,我們學經濟的一分就可以說完!」老婆:「每次炒飯,我一分鐘要結束,結果,你為什麼要做那麼久!」有些事可以長話短說,有些事需要細水長流,慢慢鋪陳就好比往生,可能突然間不到一分鐘就斃命,也有可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要拖數小時或數年才能脫離苦海。人會突然往生,通常是人體的發電機—心臟壞了,例如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幾下,或突然間心跳停止,好像突然停電一樣,人立即失去知覺倒地不起。心臟會驟然停止,可能是動脈硬化厲害,心血管阻塞了,心肌缺氧、心肌梗塞或突然心律不整而致命。如果是腦中風,例如腦出血或腦血管堵住,破壞大腦呼吸循環中樞,可能失去知覺昏迷不醒,可能拖個幾小時或幾天之後而往生。如果是腎臟壞掉了,引起尿毒症,除非洗腎或換腎,否則會引起酸中毒,最後休克而死亡,尿毒症酸中毒到往生通常只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肝不好、肝衰竭引起肝昏迷,肝昏迷到往生也要幾天的時間。如果是肺不好、肺衰竭,呼吸困難,血氧掉,二氧化碳堆積到體內,引起酸中毒,進而昏迷而死亡,通常也要幾小時或更長的時間。但如果是嗆到或噎到,氧氣進不了肺部,嚴重昏迷可能不到幾分鐘就會死亡,例如謀害一個人,掐住脖子,幾分鐘不到就斷氣而亡,就是例子。如果是癌症末期,全身痛苦不堪,慢慢瘦弱,人慢慢步入死亡,短則幾個月,長則一、二年,病人痛苦,家人也辛酸。總之,說話之道與維生之道,處處都是智慧,了解箇中奧妙,才能擁有健康而幸福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1-17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有關 醫授3步驟防範:優先調整體重
●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猝死以心源性最常見● 久坐、熬夜,弄壞年輕人心血管● 無法調整生活作息,每3年做1次檢查別以為年輕人「凍頭好」可以連續熬夜、喝酒、打牌,恐陷入猝死危機。台灣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以心肌梗塞、腦中風、肺栓塞最多。長輩發生心血管疾病,多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年輕族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肥胖、久坐、熬夜為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導致猝死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高達八成都與心血管有關。心源性猝死,像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臟停頓等;非心源性猝死,像腦阻塞、腦出血、肺阻塞、呼吸道疾病等。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其中有五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張釗監說,心血管疾病不是高齡者專屬的疾病,近年已呈年輕化趨勢,甚至20多歲就罹患心血管疾病,暗藏猝死風險。年輕人心血管出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熬夜、久坐、抽菸等,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根據2017年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19歲以上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逐年增高,男性體脂肪大於等於25%多達80.65%、女性體脂肪大於等於30%多達91.77%。張釗監指出,體脂肪過高對於心血管都是沈重的負擔,長久下來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增加血管破裂或產生斑塊的機率,進而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增高。久坐不動易減少水分攝取,體內水分不足,血液循環會變差,使血管提早老化,變得脆弱。熬夜會讓自律神經失調,促使交感神經亢奮,引發血管痙攣。張釗監表示,血管最怕過度緊縮、過度放鬆,像是溫差大,常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受不了,血壓突然上升,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栓塞。現代人因工作型態關係,久坐幾乎成為常態,張釗監建議,工作期間可調鬧鐘,每50分鐘起身一次,活絡筋骨5到10分鐘;午休時可以散步20到30分鐘,增加活動時間;定時補充水分,每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水,盡可能喝水充足。不少研究指出,睡不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更何況是熬夜。張釗監說,成人每天至少應睡七小時,若是睡眠不足或睡不好,血壓易提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若有睡不好狀況,建議睡前二小時做一些運動,或喝溫熱飲品幫助入眠,不過睡前別喝過量的水分,避免睡覺時為了排尿影響睡眠品質。平時的運動習慣,每周至少二到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血液循環,避免肥胖、久坐,體力消耗量大也能幫助睡眠。張釗監建議,30歲以上的年輕人,每三年做一次健康檢查,5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可一併針對心血管做檢查,如心電圖、運動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年輕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能降低猝死的可能,建議優先調整體重,有以下三步驟: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體脂肪,認識自己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依照自己的活動量,計算每天攝取的熱量。第二步:多喝水、多吃蔬果,減少喝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物等。第三步:增加體能活動消耗,體重過重者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同時消耗200大卡,每周可減重0.5公斤。
-
2022-11-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公開白內障 影響性功能?
門診來了一位女士。「醫師,為什麼我老公最近對我都不理不睬的,他說他性無能了?是肝不好嗎?是長了肝癌了嗎?是肝硬化了嗎?」我翻了她老公的病歷,有B型肝炎,但肝功能指數還正常,超音波看起來雖然肝表面有些粗糙,但沒有明顯硬化。我說:「應與肝沒有相關!最近有吃什麼藥或動什麼手術?」太太想了一想:「沒有呀!就只有最近動了白內障手術啊!」我問太太:「他開完刀以後有什麼改變嗎?」她回答:「就是嫌東嫌西的,叫我去美容。」我仔細看了太太一眼,臉蛋是滿漂亮的,但臉上黑斑、肝斑滿多的。我心裡有了譜,就像油畫一樣,遠看好看,近看就看到許多條紋,失去了美感。白內障手術前,視力不清,只看到太太漂亮的臉蛋,手術後,看得更清楚,看到老婆臉上的各種斑,及歲月的痕跡,就會嫌東嫌西的。太太問我:「開白內障會影響性功能嗎?還是真的肝不好?還是身體有其他毛病?」我再仔細看了老公一眼,雖然有一點年紀,但長得滿帥的。會影響性欲減退,如果是真的是肝不好引起的,可能是猛爆性肝炎,肝功能指數飆到一、兩千以上,或者肝硬化厲害或肝癌很大了,否則雖然有B肝或C肝,是不會影響人之大欲的。總之,要了解枕邊人的內心世界,除了保持身心健康外,對容貌的保護以維持另一半的吸引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另一半也要對枕邊人保有心中的朦朧之美,就用像遠看油畫的眼光一樣,欣賞對方,這樣才能家庭和樂,幸福美滿。●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1-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在那多子多孫的年代,生七個小孩是什麼原因?
同學聚會。兩位女同學都生七個。男同學:「為什麼妳願意生七個?」女同學甲:「沒辦法,老公是獸醫,他習慣有許多小動物。」男同學問另一位女生:「那妳老公不是獸醫,為什麼也生七個?」女同學乙:「沒辦法,因為我老公有獸性!」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因此在古代多子多孫是司空見慣的事,近幾十年來,醫學進步,避孕方式多起來,性與繁殖子孫終於可以切割,是好事也是壞事。在那多子多孫的年代,許多女生一結婚成了傳宗接待的工具,與現代多家庭只有一、二位小孩的情況大異其趣。那個年代,母親有B型肝炎,生產時,B型肝炎病毒很容易經由胎盤或產道傳給下一代,也因此發生許多家族性肝癌的病例。目前孩子生得少,同時民國75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新生兒施行B肝疫苗注射的國家,因此下一代通常不會感染到B肝,也因此目前40歲以下的「新台灣人」肝癌已極為少見。但也因孩子生得少,夫妻一旦老了臥病在床,父母的照顧成了下一代極大的負擔,尤其許多年輕一代家境好,在國外留學也留在國外,可憐年邁的雙親只能找瑪麗亞照顧或住安養院,小孩也有自己的家庭,也只能偶爾抽空回來探視而已。因此,為今之計,現代的中老年人應該未雨綢繆,好好照顧保養自己的健康,才能老而健康,才不會連累唯一或唯二的小孩,自己也能像長青樹,一樣過著彩色的人生,有快樂的晚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1-01 醫療.消化系統
早期發現很重要!專家教你該怎麼吃與運動逆轉脂肪肝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整理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體內器官,不論心、肺、肝、腎臟等,無時無刻都在運作。體重常會和健康搭在一起,不忌口體重就會直線上升,接著像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脂肪在肝臟中堆積,久而久之堆積的脂肪,會損害肝臟,並且衍生其他健康問題。肝細胞中有一些脂肪是正常的,但過多會干擾進而影響到肝臟的正常功能。肝臟過濾血液中的毒素、有助消化、維持血糖恆定等。國人脂肪肝已經越來越年輕化,且普遍,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像腹部右上方不適和疲勞等情況。健康問題、基因、飲食和消化系統問題都會增加患脂肪肝機會,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更高。大量飲酒引起的脂肪肝,稱為酒精性脂肪肝病。近來科學家發現,周圍的一些毒素也可能造成肝臟損害。一家化學製造廠大量使用氯乙烯的化學,肝病發生率增加;專家指出,假設飲食習慣不佳還伴隨接觸化學物質,有可能會加成患病機率。多數患有脂肪肝的人最後不會造成有肝損傷情形,但肝細胞會出現炎症和損傷。這階段的脂肪肝被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經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還不注意讓它持續惡化,可能會導致纖維化、肝臟硬化。這個階段的肝病稱為肝硬化,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或肝癌。有些人肝病會惡化,有些人則不會。可以採取措施來逆轉損害,因為肝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早期發現脂肪肝很重要的原因,可以透過逆轉修復降低肝臟損傷。1、維持理想體重2、體重過重,執行減重計畫,盡量讓體重落在理想範圍中3、限制脂肪攝取量。用更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包括魚、亞麻籽和核桃中的脂肪4、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5、避免攝取含有過多糖的食物和飲料,尤其是果糖,包括含糖飲料、運動飲料、茶和果汁等。6、避免大量飲酒,飲酒過量對肝臟產生有害影響7、戒菸,吸煙可能會增加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率 一天一杯含糖飲料,脂肪肝就是你的啦.......專家提點---👉https://bit.ly/3sMfJq0
-
2022-10-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求神明信徒說話,看醫師誰說話?
病人在診間一直要問問題。醫師:「你先不要問,我說完了,你再問!」等醫師說完了,病人要問。醫師:「你要問的,我剛剛都已說完了!」病人一肚子氣,發飆了!「我們去廟裡問神明,都是我們在說話,看醫師,病人怎麼不能說話!」溝通是一門大學問,看病的步驟 ──望聞問切,先看先聞、把脈問診之外,還是要用言語與病人互動。聽說,厲害的命理師是看生辰八字或紫薇斗數,就可以得知病人的一切,不同於醫師看病要問診,有時命理師會簡單問幾句,但通常是用察言觀色的,其中奧妙仍有許多現代醫學不能解釋者。現代醫師問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看病步驟,有互動,人與人的連結,醫病關係也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現代醫學太過於精密,許多道理不容易三言兩語就說清楚。因此,常常造成醫病之間的誤會。話說有一位醫師,很會看病,醫術一流的,只是都不與病人對話,許多病人向其太太投訴,先生娘說:「不好意思,他以前是做法醫的,之後才考上醫師看活人的!」聽老一輩的醫師說,厲害的醫師,病人一進來,就知道診斷了。例如病人骨瘦如柴,脖子僵硬,病人一進門,醫師抬頭一望不必問診,就知道是結核性腦膜炎,因為幾十年前,肺結核沒有特效藥可治,有不少病人都是肺結核末期,結核菌侵入腦脊髓液,引起腦膜炎,造成脖子僵硬,因為結核病久了,未能治療,病人通常都骨瘦如柴,因此一望之下,就能診斷。但如果到這種地步,通常是到了疾病的末期。許多疾病的初期、中期都是沒有症狀的,也因此,完善的醫病互動以正確診斷就益形重要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23 焦點.杏林.診間
好心肝疫苗事件不起訴 許金川:醫奉獎修復了心裡疙瘩
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獲得今年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從總統府資政張博雅手中接下獎座,許金川難掩激動。獲獎無數的他曾多次婉拒醫奉獎的提名,而肝基會早已獲得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的肯定。許金川提及去年五月發生的好心肝診所疫苗事件,讓肝基會同仁和許多志工受到誤解和委屈,雖然已獲不起訴處分,但「今天能夠獲獎,事實上也是彌補了,尤其是過去一年來對基金會同仁,以及那麼多志工的心裡虧欠」。 許金川平時以妙語如珠著稱,但今天在台上幾度哽咽,卻獲得滿堂不停歇的掌聲。他說,多年來婉謝醫奉獎個人獎推薦,是認為應把機會給年輕人,今年他同意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的推薦,是為了替跟他一起打拚的夥伴,平反好心肝疫苗事件。許金川說,去年好心肝診所的疫苗事件,讓不只他自己、基金會同仁,還有今天在場、不在場,20、30年來的曾幫助基金會從事肝病防治的社會各界志工們感到委屈。坦白講,他今天用十分惶恐的心來接受醫奉獎提名。好心肝疫苗事件經一年多偵查,認為犯罪嫌疑不足,今年八月中旬,相關被告全都以他字案簽結。許金川說,雖然司法單位終於還他清白、還他公道,但「皇后的貞操一旦被懷疑,用什麼代價都彌補不回來。」造成心裡永遠的創傷,他說,「這創傷雖然不至於肝昏迷,但在基金會同仁、志工們的心中是永遠的疙瘩。今天的醫奉獎幫我們修復了這個疙瘩。」許金川對醫奉獎充滿期許,他說,台灣有護國神山台積電,但卻沒有護醫神山,台灣有那麼多良醫多年來從事醫療工作,犧牲假日以他們的專業維護國人健康,可是在行醫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外界的誤會,就像好心肝基金會一樣,而現在有沒有人來替他們還回公道、主持正義。所以許金川深深感受到,醫奉獎做的很好,這要感謝厚生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黃明和,以及現任總統府資政、前衛生署(現衛福部)長張博雅於32年來把醫奉獎辦的這麼好,讓國人知道醫師是一本初心照顧國人健康,多麼難能可貴,但好還要更好。許金川說,厚生基金會的宗旨應要擴大,除每年例行的頒獎典禮外,應更要成為全國醫護人員的保姆及護醫神山,因此黃明和為保醫大隊的天帝,張博雅是保醫大隊的天母,讓醫護人員安醫樂業,守護國人健康「團結就是力量」。肝基會長期為國人進行腹部超音波篩檢肝炎、肝癌,許金川上台也不忘幽默的說,「不管是班超、蔣光超,只要論文不抄,每年都要超一次。」請大家要記得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
2022-10-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臟腫瘤如何才不會傳給下一代?
年輕老爸肝臟有血管瘤,滿大的,老婆偕同來求診。太太:「這樣將來我小孩也會有血管瘤嗎?」老婆一直很擔心。我一再告訴她:「血管瘤是良性的,不要緊,小孩也不一定會有。」她還是一臉很惶恐:「那怎麼樣小孩才不會被遺傳到有血管瘤呢?」一旁的護理人員看了,連忙解圍:「假如孩子生下來像隔壁的叔叔,就一定不會遺傳到血管瘤了!」肝臟內的血管瘤是肝臟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原因不明,與B、C肝炎也沒有關係,也有少數人會遺傳給下一代,雖然是良性的,但有些人會長得很大,壓迫到正常的肝臟,若從肝臟左葉邊緣長出來的,就有可能壓迫到胃,因此容易飯後肚子脹。若長在肝表面,有一天太大了,腫瘤可能就會自己爆裂了大出血,或受重力撞擊也可能破裂出血。雖然如此,事實上大部分的血管瘤都是長得相當緩慢的,可能二、三年才長1公分不到。但有時候會把肝癌誤判定為血管瘤,因為肝癌與血管瘤在小的時候,長得很像,可能因此疏忽了不追蹤,等到一段時間後才發現不是血管瘤,而是惡性的肝癌,因此常常延誤了治療的契機。因此,一旦超音波檢查發現懐疑有肝血管瘤,一定要做一次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防誤診。此外,每半年密切做超音波檢查並抽血驗B、C肝及血液甲種胎兒蛋白指數,缺一不可。人算不如天算,面對肝臟內部的腫瘤,一定要找肝膽腸胃專科醫師為你把關。此外,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長了良性的血管瘤或惡性的肝癌,在初期都是不痛不癢沒感覺的。即使肝血管瘤大到10幾公分,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而肝癌10幾公分可能會有胃口減輕或腹痛情形,等到此時再找醫師判斷就太晚了。總之,人體每一器官幾乎都會長瘤,尤其內臟中,肝臟是容易長瘤的,如果是血管瘤,是體質的關係,不能怪誰,只怪自己的基因在作怪,但找對醫師做好檢查,才能保有好心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2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聖保祿山地醫療團巡迴車跑遍復興鄉,傳愛30年挽救危急性命
就像聽見「少女的祈禱」音樂知道是垃圾車來了,走在北橫公路上如果聽見天主教風格的熟悉歌曲,桃園市復興區的山地住民便知道「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的巡迴醫療車來了」。這是他們親切的老朋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獲選中華民國第32屆醫療奉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這支以「醫療傳愛」為宗旨的隊伍,本著耶穌基督博愛世人的精神,醫療照顧山地偏鄉民眾的健康,並延續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關懷弱勢族群的理念,宣揚天主的愛。迄今30年,團隊成員和照護形式雖有異動,不變的是關懷弱勢族群的心。桃園市復興區地廣人稀,土地面積占桃園市三分之一,人口僅一萬多人。義大利巴義慈神父來到台灣傳教,看到居民「小病用忍,大病用滾」,邀請聖保祿醫院院長沈雅蓮修女,於民國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在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從醫療站到巡迴醫療,開設特早門診方便農耕生活。三民醫療站啟用時沒有全民健保,不少原住民也沒有公、勞保,生病無法繳納醫療費用,不敢來醫療站看病。因為醫療站只收50元掛號費,其他醫療費用全免;如果掛號費也無力繳納,便完全義診。病人間口耳相傳聖保祿醫院方便且不計成本的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因此都獲得救治。復興區位於北部橫貫公路,是水蜜桃、拉拉山巨木群的故鄉,假日遊客眾多,發生意外或民眾有醫療需求都沒有醫療院所可看病。民國86年12月,聖保祿醫院接受桃園政府委託,在假日補足復興區衛生所的醫療人力;民國87年又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駐診,並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攝影巡迴車,回應婦女的需要。復興區醫療資源集中在前山村,為設法將醫療資源送至後山及深入部落,民國88年5月開始,每周四上午八點,由司機開巡迴醫療車載著一位醫師及兩位護理師,巡迴九個村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周五早上配合居民農耕的生活作息,6時30分即開始「特早門診」,需要抽血檢查的、需要拿藥的,都可以看診後再回去工作。穿梭崎嶇山路23年,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復興區後山的部落要開車2至2.5小時才能下山。民國91年5月,聖保祿醫院接受健保署及桃園市政府整合,和長庚醫院共同於後山村下巴陵定點,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方便地方民眾就醫。聖保祿這支團隊30年來在桃園市復興區的服務,主要有四項:巡迴醫療車及定點醫療站服務、原住民文化傳承及部落關懷、改變民眾健康觀念的衛生教育活動、以社區醫療培育住院醫師。復興區居民以泰雅族人居多,留在山上的九成以上是老弱婦孺,深入部落的巡迴醫療對他們最方便,助益也最大。民國88年5月起,巡迴醫療路線由醫院出發,從大溪往復興區前山村三民、澤仁、霞雲、羅浮、義盛、長興,再到後山的高義、三光、華陵村,貼近鄉民的生活如里民中心、教會、雜貨舖、派出所等地,將長期沒有醫療資源的地方,例如離主道路落差海拔650公尺的下蘇樂、復興區與新竹縣交接的三光部落,甚至最偏遠的新興部落,全部主動納入巡迴醫療點,至此,偏遠民眾的就醫可說已無遺漏。從事山地醫療最大挑戰是對外交通,遇到大雨時,常有落石甚至土石流,導致道路坍方交通中斷。巡迴車後車箱裝滿醫療必需用品,有儀器、藥品、病歷,穿梭崎嶇山路,23年間已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冬天時,團隊還要準備能禦寒的冬衣過夜。一大早出發,一直要忙到晚上10點過後,才能回到華陵醫療站休息。醫療車播放歌曲隨招隨停,克難看診挽救危急性命。除了12個定點醫療站,巡迴醫療車沿路會播放醫院選定的醫療歌曲,提醒民眾巡迴醫療車來了,路途中只要民眾招手就停車看診。醫療儀器及藥品,常因為看診關係搬上搬下,有些折騰,但團隊依舊隨招隨停,從不拒絕。每趟巡迴醫療有四位人員:看診醫師固定是刁惠恩,來自香港的刁惠恩,自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在台灣行醫已40年。其中,民國87年起的23年都是在聖保祿醫院服務,每周有一天半在復興區山地巡迴。另外的排班護理人員有鄭芳亞、辛佩珊、游玉婷、葉怡貞、彭詩旻、原住民姑娘李曉芬,還有開車司機王漢業或郭孝偉。他們必須克服暈車、氣候變化、交通不便、長途跋涉等種種辛苦。怪的是,參與成員紛紛愛上教會醫院「關懷照顧弱勢族群健康」的使命。若問為什麼,他們回答「山上空氣好、風景好」,尤其「原住民的豪邁與熱情」不僅紓解壓力,更帶來最佳工作氣氛,在在吸引他們樂此不疲。山地醫療另一大特色,是要克服氣候及天災的大自然影響。團隊最津津樂道民國96年8月30日至9月4日艾利颱風來襲,醫療團隊8月31日帶了藥物、食物、水,要上山與居民同舟共濟,但北橫公路多處坍塌,平時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花了近六小時才到達華陵整合醫療站。遇天然災害病患更多,無法換班硬撐一個禮拜。山上停水又缺電,偏偏這時候求醫的病患比平時多了兩倍,需要打點滴病患變多,點滴架不夠,以梯子加上衣架來應變;缺電,勉強以手電筒、燭光來照明,可是無法使用電腦,所有診療記錄要用手工;缺水加上瓦斯爐出現問題,每天以泡麵、罐頭果腹。還出現一名胃潰瘍大出血病患,急需119緊急救護到醫院,但山上電話、手機因訊號問題無法撥通,幸而手機112發揮緊急聯繫功用,及時將病患送到山下醫院治療,成功挽救性命。當然,醫護人員這時沒法換班,24小時工作硬撐一個禮拜,直到居民撤離。在華陵整合醫療站方面,也有一群奉獻的醫護人員,其中李章智醫師已堅持11年,未曾缺席,還有醫師高慶雲、林怡君、高榮良、陳家豪、王如民、陳琬琳、林宣合、廖舫敏。護理師固定有曾淑芬,另有李曉芬。安娜修女(黃貴梅)民國93年加入山地醫療團隊華陵整合醫療站。她是阿美族原住民,深入部落關懷住民的需求。因她的建議,98年在爺亨部落成立社區關懷中心,將醫院閒置的電腦送上山,開辦電腦網頁設計課程,也教小朋友學習,還幫忙販賣水蜜桃、甜柿。後來又陸續開班傳授烹飪、編織、音樂、舞蹈,傳承原住民文化。節日有活動、暑假有夏令營,萬一遭逢火災、車禍等急難,安娜修女會結合醫院的力量,送物資和捐款,解決燃眉之急。山地醫療團隊重視向下扎根,選擇教會、學校、里民慶典等場所,每個月一次安排醫師作衛生教育。針對山上常見疾病,教導如何緊急醫療處置,譬如心肺復甦術、毒蛇咬傷的急救、如何防治高尿酸、痛風及肝病防治等,也藉著傳播健康知識,逐漸翻轉民眾的觀念及行為。但這兩年多,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衛教活動暫停中。聖保祿醫院小檔案成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在復興區原鄉山地醫療服務超過30年,民國81年10月立案,除了提供山地偏鄉醫療,也落實照顧與關懷弱勢族群理念。服務事蹟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於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86年12月,協助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駐診復興區衛生所,增加星期六、日醫療服務,87年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88年5月,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周四上午8時開始巡迴9個村(里)到各部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91年5月,和長庚醫院於後山村下巴陵,共同成立定點服務的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93年安娜修女加入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98年6月10日在爺亨部落,設立復興鄉爺亨社區關懷中心,開設電腦網頁設計安排學童學習,幫助行銷水蜜桃、甜柿等農產品,開舞蹈班傳承文化。
-
2022-10-21 焦點.元氣新聞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台灣臨床醫學324人入榜,最強醫師一次看
最新「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於10月10日發布,在「2021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我國在臨床醫學領域共324人入榜,第一名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其次是台大新陳代謝科教授曾慶孝,第三名為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陳亮恭也是「雙料第一」,同時位居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第一名,是我國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台灣1372位上榜,臨床醫學領域324人台灣今年共1372位科學家上榜,比起去年的1479人略少,但臨床醫學領域324人,高於去年241人。去年前廿位臨床醫師榜行榜,研究領域以肝病及精神科居多。從2021年排行發現,我國研究亮點領域依然在胃腸肝膽科、腫瘤醫學、精神醫學等,但高齡醫學在國際居於全球領先。令人鼓舞。臨床醫師排行前廿名有許多去年的熟面孔,其中台大九名,仍為國內龍頭,而北榮三名、長庚體系三名、高醫大三名,中醫大與花蓮慈濟各一名。個人排名上,前三名分別為陳亮恭、曾慶孝及高嘉宏,三人在去年分別位居二、三、五名,其中陳亮恭與曾慶孝的全球排名接近,都是國內近年來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研究學者。去年高居榜首的薛博仁醫師在大數據演算分類上將之歸類為生醫研究,而非臨床醫學,故未納入此次臨床醫師排名參考,若納入計算仍為全國第一,但陳亮恭及曾慶孝與之差距接近。由於各專科發展規模差異,2021年排名也針對特定專科的國際排名進行比較,陳亮恭在本年度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研究表現居全球之冠,是我國在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此外,長庚榮譽院長王清貞在骨科為全球112名、曾慶孝在新陳代謝領域排全球115名、台大高嘉宏副院長居全球胃腸肝膽科122名。臨床醫學+高齡領域,陳亮恭「雙料第 一」針對此排名,陳亮恭表示感謝與肯定,他說:「排名受演算法影響很大,持續努力才是重點。」至於在高齡醫學領域排名全球第一,陳亮恭謙虛地表示:「大數據分類下的排名僅供參考,或許有些做高齡相關研究的人被歸類在其他領域而已。」但陳亮恭也特別強調:「我是台灣本土培養出來的人,至少代表台灣本土人才也能與全球競爭。」陳亮恭曾至牛津大學進行數個月的短期進修,但最感謝的是退輔會與台北榮總對於發展高齡醫學的支持,近年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團隊的加入更大幅強化研究的深度。高齡醫學在歐美發展已近百年,陳亮恭表示,台灣的高齡醫學研究在短短十餘年間,能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實屬不易,希望政府與各醫院能更重視高齡醫學,也希望更多年輕醫師積極投入。陳亮恭也再三強調,台灣高齡醫學發展時間較短,傳統上,醫學研究還是習慣以器官系統為主,未能將老化與高齡醫學之視為重要領域投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全球健康長壽的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Healthy Aging, 2021-2030),我國也應把握機會。而令他振奮的是,本年度名單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彭莉甯也進入了全球 Top 2% 頂尖科學家,帶領年輕團隊成員逐步擁有優良的研究表現,是令人開心的成果。今年全球共20萬409位科學家入選,其中美國6萬7189人、日本5352人、韓國2903人,台灣1372人,若依國家人口數對比,我國頂尖科學人才數量與日韓相仿。這份榜單由史丹佛大學的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第一作者、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資料來源】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臨床醫師前20位排行榜【註1】排名採計論文所有引用皆列入計算【註2】上述排名針對執行臨床業務醫師,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 【註3】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前35位排行榜(計入16位非執行臨床工作的研究者)【註1】研究領域為研究者之研究發表領域,與其所屬機構單位未見相同;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註2】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
-
2022-10-18 失智.大腦健康
瓊瑤MRI檢查自認沒失智 醫曝3程序「不是做MRI就沒事」
84歲的知名言情小說作家瓊瑤,日前透露自己擔心失智症,引發書迷擔心,她17日在臉書透露,今年5月27日鼓起勇氣去台北仁愛醫院,做最完整的檢查,也做了MRI(磁振造影檢查),結果出爐「我沒有失智症,也沒有失憶症」。醫師指出,失智症是臨床表現,因出現記憶力不好而影響到日常生活,需透過簡易認知功能評估等,若有異常,需再透過血液檢查,最後才是影像檢查,不是做完MRI就等於沒事。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需透過功能性診斷,按照國際標準流程,若記憶力出現問題,會先做簡單記憶評估,看短程記憶有無問題,若有異常,會接著做抽血血液檢查,查看有無甲狀腺功能過低、微量B12缺乏症候群,或有無肝功能、腎功能問題、有無梅毒感染過,不過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人,功能本來就比較差一點,血液檢查後,最後才是影像檢查。甄瑞興指出,MRI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可用於確診失智症後,鑑別診斷是哪一種類型的失智症,包括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也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包括水腦症、長腦瘤、中風或腦部萎縮等。不過單純的影像檢查,無法用來判定是否失智症,且有些早期失智症患者,因平時多用腦,功能下降較緩慢,MRI影像檢查並沒有呈現萎縮,會誤認是正常,這時通常會進一步確認,是否有類澱粉沈澱。雖然年齡越高好發失智症比例也增加,甄瑞興提醒,80歲族群發生失智症比例約2成、90歲族群發生率則為33.3%,不一定年老就會得失智症,但若出現記憶力不好、短期記憶較差者,懷疑失智者可以尋求醫療評估,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瓊瑤至仁愛醫院做檢查,相信前面應有做過認知評估、血液檢查,最後才安排MRI檢查。且,電腦斷層檢查便宜又快速,也可用來確診失智,除非影像看不清楚才會做MRI檢查。
-
2022-10-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國門要開,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
辦公室同仁要聚會,但有些人比較謹慎,怕被傳染。同事甲:「國門快要打開了,還怕什麼?」同事乙:「對啊!國門要開,我們賁門、幽門也要打開啊!不然怎麼活下去?」同事丙:「我比較謹慎,我主張我們還是保持肛門打開,每天可以照常排便即可。」食物入口,食道與胃交接處有一個括約肌叫賁門,這個賁門要打開,食物才能進入胃,進一步消化,等到消化完,幽門打開,這些消化完的食物流入小腸內進一步處理,分解成各種基本營養成分,再經大腸吸收水分,形成大便,再由肛門排出體外。因此,人要消化吸收食物,這幾個消化道的門是要密切配合的,否則即使國門開了,但食物進入食道,賁門不開,食物堵在食道內梗住,就會吐出來;或者賁門開了,胃也初步消化食物了,但幽門不開,食物也會經由嘴巴嘔吐出來。如果食物已經小腸進一步分解吸收完成,大腸也吸收了水分,但肛門不開,形成便祕,肚子也會脹大起來,嚴重時甚至嘔吐出來。什麼時候賁門會不開?最常見的原因是食道末端長了癌症,影響賁門括約肌的功能,而食道癌發生的原因與酗酒、燒烤食物、抽菸及胃食道逆流有關。什麼時候幽門打不開?在以前沒有很好的制酸劑時,當胃潰瘍接近十二指腸處的幽門,引起幽門狹窄,近年來由於制酸劑藥物的進步,這種情形已非常少見,比較多的情況是胃靠近幽門處長了癌症,讓幽門處的括約肌失去正常的功能。什麼時候肛門不開?原因之一是大腸癌長在靠近肛門處,影響肛門括約肌。近幾年比較常見的是老人家或巴金森氏症病人神經控制失調,肛門括約肌肉本身是好的,但控制的神經網絡出了問題。總而言之,國門開了,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才能在疫情之後保有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15 焦點.元氣新聞
曾肝腫瘤罹患憂鬱症!67歲苦苓突宣布「身心狀況不佳」無法創作
知名作家苦苓(王裕仁)日前才過67歲生日,在臉書感性致謝向他祝賀的網友們,今(14)日突宣布將停止更新臉書與Podcast《苦苓巴拉巴拉》,並透露停更原因為「身心狀況不佳,暫時無法繼續創作」,希望能早日恢復和大家空中再相會。網友們得知消息後相當不捨,紛紛留言要他好好保重身體,會等他回來:「沒關係,我們可以等」、「老師加油,期待您下次回來」、「等待您康復,期待更新!」。而好友周玉蔻留言「保重」,曾出演麻辣鮮師「萬老師」的郭昱晴也留言祝福「保重身體!平安健康!」。事實上,苦苓在今(2022)年3月時就自曝,某天出現耳鳴跟嘴鹹的狀況,看了好幾個醫生都沒改善,之後才知道是長了14.5公分的肝臟腫瘤,但並非肝癌。接著又因患有超過400萬個B肝病毒和憂鬱症接連發作,讓他鬼門關前走一遭,坦言一度想輕生還寫遺書交代後事,連遺書都備好、財產也分配完了。2月苦苓也曾分享最新健檢結果,表示飯前血糖、糖化血色素、尿酸、血清總膽固醇、中性脂肪等,全都落在標準範圍,讓他鬆口氣說:「看來這400多天來和病魔的奮戰並沒有落敗!」肝是沈默的器官 醫師籲超音波檢查護肝【2020-05-05 聯合報 / 記者王思慧/花蓮即時報導】台灣是B、C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區域,而且肝是人體沉默的器官,呼籲40歲以上民眾除抽血檢查外,記得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有助於發現腫瘤,及早治療。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說,肝腫瘤包含惡性及良性,若證實是良性腫瘤,就不用太過擔心。肝臟的良性瘤中,以血管瘤最常見,再來是良性結節性增生,腺瘤則較少見。惡性腫瘤就是肝臟惡性腫瘤,如肝癌、膽管癌、轉移癌,往往是身體出狀況才發現。多數的肝硬化和肝癌是由慢性B、C型肝炎而來,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約有7000名患者死於肝癌,這個數字比起新冠肺炎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戎伯岩醫師表示,酒精、黃麴毒素,部分化學物質,也是誘發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肝臟是沈默的器官,沒有痛覺神經,等到身體功能開始異常而準備就醫時,可能已罹患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戎醫師指出,目前現有的診斷工具包含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新的診斷檢查工具,包含對比劑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等能更快發現腫瘤。超音波沒有輻射線也非侵入性檢查,不傷身體也不會感到不舒服,民眾若能保持警覺,注意身體變化,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並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及早發現治療。
-
2022-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當年家屬跪求「救救我家人」,至今仍心痛!台灣阿「肝」許金川,寧失業也要消滅肝病
「不管你是班超、曹操或蔣光超,每年都該做一次腹超!」一提到近期推廣的腹部超音波活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馬上說出這段順口溜。人稱許P的許金川,以妙語如珠愛說笑話聞名醫界,肝基會很多Slogan都出自他的創意。自稱「台灣阿甘(肝)」的他行醫逾40年,寧願專長治肝病的自己失業,也希望「肝病在台灣消失」。台大醫院過去有個傳說,有兩位醫師不管時間多晚都能在辦公室裡找到人,一位是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另一位就是許P。許金川說,這麼拚命是因為自己是鄉下孩子,雖然讀了醫學院、當了醫師,還是想爭一口氣。家屬跪求「救救我家人」,為時已晚至今仍心痛。許金川三更半夜仍不歸營最著名的故事是:他第二年住院醫師時,台大引進當時最新的超音波儀器,放在婦產科。他非常好奇,只要有機會,就溜去婦產科對超音波「動手動腳」。後來甚至帶著腸胃科患者悄悄到婦產科照腹部超音波。黑黑的超音波影像裡有亮亮的光影,對他有極大吸引力,一有時間就去研究,常常忘記下班更忘記時間。後來台大引進更先進的儀器,他開始利用超音波揪出早期肝癌,並採取酒精注射法,讓肝癌細胞提早壞死。愈接觸肝病患者,愈發覺國人對這個國病的認識並不多,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幾乎天天都會有家屬跪在地上哀求許金川「救救我家人」。曾有一位小學女老師,上課時吐血,才發現罹患肝癌,她先生哭著求許金川「一定要救我太太」,但為時已晚,許金川愛莫能助。幾十年後回想起那許多哀傷的景象,許金川依然心痛。肝病被當肝火旺,自服中草藥愈吃愈糟。台大是最早開始做肝病防治的醫院,從篩檢到衛教,一步步做。許金川說,當時國人深信肝病就是肝火旺,被診斷後常常自行服用中藥,或認為草藥能強健肝臟。台大醫院種植好多棵橄欖樹,病患與家屬爭相撿葉子,說是吃了會恢復肝功能,病情愈弄愈糟。推廣肝病認知的過程中,又發現患者對「感染」認知高度不足。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癌,有所謂肝病三部曲,但從帶原到可能出現肝癌,至少十年,期間應有機會及早阻斷。許金川向台大恩師、台灣肝病之父宋瑞樓教授提議乾脆成立基金會,走出診間,運用各界力量加強宣導,或能夠及早發現帶原者,及早監測與治療。籌設基金會到處募款,「面紅耳赤」也要堅持。基金會需要足夠經費。許金川的家人回到他家鄉屏東東港向親朋好友募資一百多萬元,但遠不足成立基金會至少要一千萬元的門檻。恰巧當時有新聞報導敘述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成立基金會,更巧合的是兩位贊助者:永豐餘集團創辦人何壽川、東帝士集團創辦人陳由豪,都是許金川在台大醫院景福門診看診的唯二患者。是不是也向他們兩位募資呢?許金川陷入天人交戰。因為許金川和兩位病患雖然相處如朋友,但是過去只有病患有求於醫師,現在卻要醫師向病人請求金援,許金川很為難,想不出來怎麼開口。「基金會不能半途而廢,」許金川鼓勵自己。在何壽川、陳由豪兩人看診前兩周,許金川終於發了一封電郵說明原委;但在診間看到兩位患者時,他面紅耳赤說不出一個字,好在兩人主動表示願意各自捐出五百萬元,幫助基金會成立。透過募資成立基金會的構想,一開始恩師宋瑞樓不很贊同。宋瑞樓告訴他,拿了別人的資源,就得付出代價。許金川警惕在心,但想到患者在病房跪下求他的身影,他終究還是選擇勇往直前。肝基會設立以來,在全國各個鄉鎮村里開辦免費肝病暨肝癌篩檢,公義的道路拓展得有聲有色,更於2017年獲得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笑稱醫界兩位「金川」,自己是沒人認識的那位。許金川說自己是任性又有想法的學生,住院醫師期間,時常被恩師宋瑞樓叫「扣誒(許的台語)」,提醒寫病歷。病歷室裡,要請住院醫師寫的病歷都放在籃子裡,籃子上註明住院醫師的名字。有一次,許金川發現他累積沒有寫的病歷數,居所有住院醫師之冠,再看看同事們完成的病歷都被收起來,他也把病歷收起來假裝完成,被恩師識破,少不得一頓訓示。後來,恩師拜託他優先看某一位患者,他因為這位患者不符合優先的定義而拒絕。他以為一直惹麻煩的自己會被記仇,恩師卻完全沒有。對於他成立基金會,宋瑞樓是永遠的支持者。醫界有兩位著名的「金川」,一位是許金川,另一位是去年獲得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的葉金川。同為金川,他常常開葉金川玩笑,說葉金川是走在路上大家都認識的金川,而他是走在路上沒人認識的金川。這次得知自己獲得醫療奉獻獎,許金川本想婉拒,但想到得獎可以有機會擴大宣傳「消滅肝病」,才高興地答應。訂下十年消滅肝病 ,推出免費腹部超音波篩檢。許金川訂下「十年消滅肝病」的目標,也推出「今年超了沒?免費肝炎肝癌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許金川解釋,政府喊出「2025年消滅C肝,感染率歸零」不等於消滅了肝病。肝基會推動40歲以上成人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B、C肝帶原者每半年一次,才能大幅減少肝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與禍害。從28年前成立肝基會至今,許金川沒有一天停下來。他希望十年滅肝病的目標如期達成,十年後的今天讓他親眼看見肝炎病毒消失,自己這輩子的努力能開花結果,台灣人不必再為肝病所苦。許金川小檔案年齡:74歲出生地:屏東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現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董事長醫療財團法人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經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美國國立衛生學院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癌症中心研究員主要事蹟:利用超音波及分子醫學從事肝癌研究。創立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舉辦免費肝炎、肝癌篩檢活動,宣導肝病防治觀念,並於民國84年成立「免費諮詢專線」。2006年起,與台大社工室、肝基會合作開辦「肝癌病友支持團體」。2021年開始推動40歲以上國人每年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活動。
-
2022-10-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證實 公費清冠一號新增3風險因子+產婦產後適用
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於9月15日限縮後,外界關注是否再擴大使用對象。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於10月7日透露,經四度修正,決議增加3項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分別為「控制不良高血壓者」、「出血性/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此外產婦產後也可使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則說,會議討論事項正彙整資料中,待指揮中心核定後正式對外公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中醫藥司提供資料,10月7日所召開公費補助對象適用範圍研商會議,有做成關於適用對象的初步共識決議,包括:第一,產婦確診者經中醫師評估產後狀況,可以使用公費清冠一號;第二,輕症確診者重症風險因子增列三項:控制不良高血壓,出血性消化性潰瘍,有精神疾病患者。羅一鈞表示,上述操作型定義與詳細內容,正在研議簽辦中,程序完備後會透過函文方式,提供醫療院所依循,目前不確定哪一天完成程序公布,實施日期會儘速。柯富揚日前表示,先前與衛福部討論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新範圍,重症風險因子增3項,分別為「控制不良高血壓者」、「出血性/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同時也從寬認定重症風險因子的解釋,包含有過敏史的民眾,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如高血脂、高尿酸;失能,如癲癇。柯富楊表示,先前不斷爭取孕產婦及12歲以下兒童使用公費清冠一號,上周會議僅通過開放「產婦」使用公費清冠一號,即婦女產後可用,但對於懷孕中的孕以及12歲以下兒童,需待衛福部中醫藥司及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議後,再決定是否開放。他說,12歲以下染疫兒童目前沒有相對應藥物可使用,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7萬多名兒童使用清冠一號,也未有明顯副作用,盼衛福部未來能持續開放。
-
2022-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半年逾萬死 詹長權:今年是新冠災難年
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昨發文指今年是「新冠災難年」,預估新冠死亡將躍升今年第五大死因,而目前確診總人數升至全球第十九高,關鍵在於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無法達成「與病毒共存」目標,五月至今僅一百六十幾天就釀出惡果。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也認為,政府對疫情的報告早已偏離真相,真相是減災失敗、死傷慘重。詹長權說,新冠肺炎是百年來台灣人所經歷最嚴重的傳染病,今年短短不到半年,全國三成人口感染、逾萬人死亡,今年死亡數恐超越去年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到第十名,包括糖尿病、高血壓、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慢性肝病。詹長權痛批,中央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並未將疫情壓制在「低感染數」和「低死亡數」的「可控制狀況下的與病毒共存目標」。一萬多個新冠死亡者家庭的親友們、近七百萬感染過新冠的國人,在新冠肺炎災難年國慶日,最想聽到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內容是「台灣新冠防疫的新方向在哪裡?」蔡總統昨國慶演說中有提及疫情,但主要在感謝為防疫工作付出、共同撐過這段艱辛過程的國人,並指邊境管制即將放寬,台灣和世界各國間將恢復正常往來,強調這意味「我們將擺脫疫情的陰霾,邁向正常生活。」還說台灣防疫表現獲世界肯定,也因疫情受穩定控制,台灣經濟才能穩健成長。邱淑媞指「共存減災」失敗邱淑媞說,行政院四月拍板「共存減災」,結果死亡率卻上升得比南韓還快,已快超越日本疫情高峰了;全台平均每天五十八人死於心臟病,而最近新冠死亡每天新增五十多人,甚至七十幾人,「這是很可怕的。」指揮中心已經虧光前兩年防疫紅利,政府不說真相,只做「政府做得很好、疫情一點也不嚴重」等大內宣,掩飾結果將導致更多死傷。詹長權還分析,染疫後副作用「長新冠症」(Long Covid),將成為未來影響台灣人健康最重要的致命因子之一,潛在「長新冠」人數超過一五○萬例,相關治療、照護需求,將造成全民健保財務和公衛工作人力上的重大負擔。
-
2022-10-1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 彭汪嘉康院士為特殊貢獻獎得主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9名,分別為王剛毅、黃瑞仁、許金川、胡勝川、藍英哲、王署君、汪海波、游昌憲等8位醫師,1位護理師賴慧珊;特殊貢獻獎得主為彭汪嘉康院士,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主治醫師王剛毅,81年自加拿大返國於台大醫院服務,88年響應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號召,來到沒有牙醫師的東基,從事台東偏鄉牙醫及山地巡迴醫療。今年七月底任期屆滿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建立雲林區域醫療網,創立雲林縣唯一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使雲林鄉親不必南北奔波就醫,推動社區醫療服務,首創C肝外展門診模式並推展至全國。目前已返回總院服務。在屏東滿洲鄉開設「遇見居家護理所」的護理師賴慧珊,致力於偏鄉長照居家護理,開辦恆春半島第一家呼吸器居家護理所,提供偏鄉民眾即時護理服務及推動安寧療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行醫40多年,利用腹部超音波從事早期發現肝細胞癌的研究,並發展出治療方法,挽救許多肝病患者生命。花蓮慈濟醫院顧問醫師胡勝川,於緊急醫療領域耕耘近30年,推廣高級心臟救命術、緊急醫療救護、急診醫學。牙醫師藍英哲退伍後回到家鄉屏東開業,77年起收起診所至當時無牙醫的萬巒鄉服務,發起成立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至偏遠山地義診。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創建北榮頭痛門診,建立頑固型頭痛住院治療模式,引進新型態治療,帶領團隊完成全國頭痛流行病學調查,了解台灣的頭痛特色與嚴重性。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汪海波,自美返鄉進入埔基服務,10年來專職跑遍仁愛鄉部落居家醫療及醫療站。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到台東已18年,為台東唯一兒科心臟科醫師,堅守台東兒童心臟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推動學童心臟篩檢,以利早期治療,在當地開始兒童開心手術。特殊貢獻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82年回國服務,將癌症新藥及新療法引進國內,為台灣腫瘤專科醫師人才養成及制度奠定基石,並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宣導癌症預防觀念,催生癌症防治法。榮獲團體獎項的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於81年成立,開啟桃園市復興區山地醫療,88年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設巴陵醫療站,配合民眾農作作息,設周四夜間緊急醫療及周五早上6時的特早門診;91年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
-
2022-10-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肌少症、「雞」小症 都要鍛鍊
80歲阿公由阿嬤陪同前來看診,主訴四肢無力,看完診。醫師:「是肌少症。」阿嬤:「『雞』小症?年紀那麼大了,『雞』小一點也沒關係,反正也很少用!」人是動物,就是要「動」的物,因此,上天設計,肌肉沒有動,肌肉纖維就慢慢萎縮,也因此老人家一旦臥床沒有動,四肢肌肉就會越來越萎縮,如果不做肌肉運動,通常就會一直癱在病床上了。年紀大了,肌肉量就會慢慢流失,這是不少老人家發生肌少症的原因,因此多多運動,攝取適量的蛋白質,也可以降低肌少症的發生。至於「雞小症」,也是老人家常有的現象,其原因與老人家的肌肉萎縮,海綿體纖維化以及「用進廢退」不常使用有關。肌少症厲害,體能減退,容易跌倒,造成意外。雞小症,夫妻性生活不美滿,也會影響感情,當然,目前有壯陽藥可補強,也可以局部打震波改進。肌少症可以藉由運動、肌力訓練改正,尤其重力訓練這幾年來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但運動傷害造成不幸也時有所聞,因為目前任何人都可以做健身教練,但如果病人有心臟病或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等隱疾,如果操之過急或用力不當,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有人做重力訓練引起肋骨骨折,也有人引起心臟瓣膜斷裂,也有人發生主動脈剝離,都是活生生的案例。總之,了解人體生理的知識,如何防範肌少症或雞小症,都是保有中老年人健康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擴大納產婦 孕婦、兒童再研議
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於九月十五日限縮後,是否再擴大使用對象引發關注,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楊表示,今討論經過四度修正,決議增加三項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分別為「控制不良高血壓者」、「出血性/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但12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仍不開放公費清冠一號使用,但婦女產後可使用。清冠一號九月十五日僅針對高風險族群使用,引發爭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原訂上周五針對試行二周後討論是否擴大適用對象,因故改至今天討論。柯富楊表示,今與衛福部討論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範圍,重症風險因子再增加三項,分別為「控制不良高血壓者」、「出血性/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同時也從寬認定重症風險因子的解釋,包含有過敏史的民眾,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如高血脂、高尿酸;失能,如癲癇。柯富楊表示,先前不斷爭取孕產婦及12歲以下兒童使用公費清冠一號,今會議僅通過開放「產婦」使用公費清冠一號,即婦女產後可用,但對於懷孕中的孕以及12歲以下兒童,需待衛福部中醫藥司及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議後,再決定是否開放。他表示,12歲以下染疫兒童目前沒有相對應藥物可使用,截至今年七月底,已有七萬多名兒童使用清冠一號,也未有明顯副作用,盼衛福部未來能持續開放。對此,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表示,有關今天會議討論事項,正彙整資料中,待指揮中心核定後正式對外公布。
-
2022-10-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肚子痛,檢查發現是肝癌末期引起!醫:平日做好肝臟檢驗,出現警訊要留意
戰地真實故事。幾十年前,金門馬祖還是戰地,阿兵哥有家歸不得,為了紓解阿兵哥的壓力與生理需求,有關單位設了俗稱「軍中樂園」的「八三一」,假日阿兵哥可合法買票排隊進場紓壓。話說有一次,一個近60歲的士官長進入房間,一小時後完事才出來,在外排隊的阿兵哥發飆了:「年紀那麼大了,還玩那麼久!」士官長很無奈的說:「姑娘的收音機壞了,我花了50分鐘幫她修理,跟她辦事的時間不到10分鐘啊!」許多準備工作是意想不到的,但不知情的人會誤解。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曾說過一個水電工幫人修理自來水漏水的事,花10分鐘不到,可是要價不菲,主人不能理解。這位水電工悠悠地說:「我動手雖然只花一點時間,可是我要花多少時間及精力才有這份本事!」一般人都知道,有事找律師是按時收費的,一進律師辦公室,費用就要開始起跳的,這是知識的代價,可是一般人不了解,也因此,不管醫師多麼有經驗,花了多少時間,如果看了病沒有處置或開藥,一般人認為是不需付費的,即使目前健保給付的診療費也是很低的。話說回來,有一天有一位先生突然肚子痛了,痛不欲生,去求醫,一檢查才發現是肝癌末期破裂出血引起的肚子痛。通常一般人很難了解,怎麼一個肚子痛,背後真相竟然是如此。真相是這個病人可能有B肝、C肝;或者沒有了B肝帶原,有了抗體;或者C肝已經治療好,以為安了,但不知肝臟可能已經有了纖維化或肝硬化,所以肝癌會不知不覺冒了出來,但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有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還在,人就感覺很健康,等到肝癌很大了,體力漸弱,小便黃,或破掉了導致肚子痛求醫才發現,事情就大條了。因此,吸收正確的醫療保健知識,做好肝臟檢驗包括抽血驗肝功能、胎兒蛋白及每年至少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才能避免這些不幸。換句話說,對保肝而言,每年至少「超」一次,全民「超」起來,是保有好心肝的基本條件。了解事情的真相,才不會誤會排隊等那麼久,同樣的用在身體保健方面也是很重要,才不會有一天病發了,才懊惱說怎麼會是這樣,那時候事情就大條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男友有B肝該跟他結婚嗎?面對生命跟愛情的抉擇,到底誰最可貴
男女約會。女友剛確診完復出第7天,情意綿綿之中,女的示意要接吻,男的愣在那邊,心想:「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為了一時愉悅,行「人與人的聯結」,萬一中了獎怎麼辦?一方面考驗愛情,一方面考驗生命,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這種情形,很像多年前常見的故事,就是男友有B肝,很多女生的家人就反對女兒與對方交往,尤其結婚,一方面怕女兒被感染,一方面怕將來對方有一天B肝演化為肝硬化或肝癌,女兒豈不是一輩子要命苦?新冠病毒經由空氣傳染,感染力強,至今全世界已有6億人口感染,在台灣也有575萬人感染,死亡人數也有1萬多人。新冠病毒感染雖然來勢洶洶,但後遺症不多,將來也不會有人演變為癌症。但台灣感染B、C肝炎目前約有200萬人左右,其中因肝硬化或肝癌而往生的,每年就有1萬2千人左右,這種情況不知已經進行了上百年甚至更久,只是由於新生兒B肝疫苗的注射,以及B、C肝抗病毒藥物的問世,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普及化,以及肝癌治療的進步,肝癌由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慢慢退居為第二位。至於男友有B肝,女生如果有了B肝的抗體就不怕被感染;如果還沒抗體就趕快去注射B肝疫苗。至於已成為B肝帶原者,就要密切抽血及做超音波追蹤,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了。過去古語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現代眼光來看,當然是不對的,應該民可使知之,讓每個人都了解不同病毒的傳染之道以及防範之道,就可以減少很多生命財產的損失了。然而,面對生命與愛情的抉擇,由於每人對疾病的敏感度不同,生命跟愛情到底誰最可貴,就不可一概而論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23 醫療.新陳代謝
疫情名家觀點/糖尿病C肝風險高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門診配合GIS圖資追蹤 治癒率逾98%
最新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是罹患C肝的高風險族群,嚴重恐釀成肝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腸胃科權威醫師戴嘉言表示,兩者確實有關聯性,呼籲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做肝臟檢查,及早發現與治療。目前高醫與高雄市桃源衛生所合作推動C肝微根除計畫,該地區的C肝治癒率達98%以上。糖尿病不控制 恐致肝硬化糖尿病是系統性疾病,戴嘉言指出,血糖升高會傷害各個器官,會造成周邊神經、心血管及腎臟疾病等,亦容易罹患C肝。如果糖尿病合併高血脂症、肥胖等病症,也易合併脂肪肝,如不好好控制飲食及改善生活習慣,可能造成脂肪性肝炎,嚴重會進展為肝硬化,甚至促發肝癌。如糖尿病患者合併C型肝炎發生,戴嘉言說,會與和內分泌科醫師合作進行C型肝炎治療,藉由幫助病患減重、控制好血糖及血脂,同時口服抗病毒藥物,C肝治癒率更高達約99%。C肝微根除 桃源治癒率高戴嘉言分享,高醫與桃源衛生所合作推動C肝微根除計畫,針對桃源區1073位成人進行C肝篩檢,並開設肝病治療門診,為病患投藥治療,現行治療率與治癒率均已達98%以上,達成微根除目標。之後搭配GIS地理圖資追蹤B、C肝病患,定期推播通知給患者,提醒其到衛生所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確保完成定期追蹤,而這項系統未來也希望拓展到肝病以外的慢性病,並推廣於各縣市運用。新冠疫情期間,戴嘉言最擔心肝病患者沒有回診、服藥中斷等狀況,他說,B肝患者更是棘手,如沒有定期監控、服用藥物突然中斷,恐造成肝炎發作,甚至發生猛爆性肝炎,若嚴重肝衰竭者,可能只剩肝臟移植才有機會挽救生命。聯繫肝患者 定期回診用藥 通常慢性B、C肝患者必須每半年到一年追蹤檢查一次,而肝硬化患者罹患肝癌機率更高,應每三個月追蹤檢查一次,「一般二、三年沒有追蹤的患者,有不少會惡化進展為肝癌。」所以疫情期間,院方盡可能聯繫中斷或失聯患者,請他們回診用藥治療或追蹤。為了在疫情期間讓民眾能安心回診、拿藥,也避免院內群聚染疫風險,戴嘉言指出,高醫迅速在醫院外車道布建「取藥得來速」,同時針對偏鄉、原住民鄉鎮等,導入資訊科技推動遠距醫療。偏鄉遠距診療 就醫無障礙遠距醫療要有高水準的器械配備,藉由受訓過的在地醫療人員進行操作,加上5G網路建置、影像儲存及傳輸,進行高醫專科醫師視訊診療,並經由當地衛生所與高醫事先建立核對後之藥物清單,為病患開立處方,就能完成遠距診療,克服空間障礙,就醫與照護更為便利。戴嘉言執行山地偏鄉醫療近30載,他有感而發說,「偏鄉與城市民眾都繳一樣的健保費用,但偏鄉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對實現醫療平權的理想,仍具挑戰,我們應該更加同心努力。」
-
2022-09-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有些錢別省!花些錢做「自費檢查」可能救一命
秘書平日幫老闆準備茶水。某日,老闆口渴,發現秘書沒準備,老闆問原由。秘書:「因有時幫你準備了,你也沒用啊!」老闆:「你平常拜拜,準備了各種牲禮,神明有享用嗎?沒有享用,妳還不是下次也會準備?」古語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用心與否存乎一心,事實上,醫師對病人看診也是一樣。很多藥物,例如高血壓、高血脂藥物,病人時常忘了吃或故意省去不吃,但醫師還是得開藥,醫師的用心,病人要能體會,病人不吃,可能是醫師解釋不清楚或真的忘了。不過話說回來,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是醫師的天職,但目前醫療制度,每個醫師都醫療負荷過重,常常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嘆!年紀資深的醫師都知道,每位病人的病情千變萬化,而病人全身那麼多零件,哪個零件會出問題,有時的確難以掌握,唯有長期不間斷看診,久而久之,才能了解病人整體健康狀況。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例如B型肝炎帶原者容易長肝癌,如果只幫他驗肝功能、胎兒蛋白,甚至超音波,有一天如果病人說肚子脹,給予服用脹氣藥,沒有改善,等到有一陣子之後肚子大起來,才警覺到大事不妙,安排大腸鏡才發現是大腸癌在作祟。這種聲東擊西的病情,在中老年人身上特別多,但由於醫療體制之規定,病人沒有症狀不能排某項特別檢查,除非自費,因此,病人也要養成自己花錢做些自費檢查,一方面才不會為難醫師,一方面花點小錢,說不定救了自己一條命。總而言之,秘書不幫你準備茶水,就自己準備;健保不給付,你就自費檢查,知己知彼,互相協同,如此天下太平,自己健康也才有保障。●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11 醫療.消化系統
嘴乾口臭、容易疲勞跟肝不好有關?破解保肝產品3大迷思
在台灣被稱為「國病」的肝病,一直是民眾在意的疾病。許多民眾只要一聽到能「保肝」,不管是什麼保健產品都願意嘗試,我的門診就有不少病患承認吃過。大家都這麼重視肝臟,但從國健署公布的數據看來,肝癌卻是男女性死因第二,僅次於肺癌,怎麼會這樣? 保肝產品真的保肝嗎? 保肝產品常宣稱能治療口臭、嘴乾口苦、皮膚癢、消除疲勞精神好等功效,以下我們就來分析看看,真的是如此嗎? 1. 消除疲勞:在急性肝炎發作,肝臟細胞大量受損時,確實會引起身體疲倦感,這是因為肝臟負責的合成、轉化、解毒、排泄及儲存的功能出了問題,這時候多半還會合併食慾不振、噁心等情況,嚴重一點時臉色還會蠟黃。然而,一般人的疲勞大都不是肝病引起的,大部分是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睡眠不足、運動量不足、體耐力差所造成,應從調整工作腳步、改變日常生活作息與習慣來改善。 2. 嘴乾口臭:臨床上,幾乎90%的口臭都是口鼻腔的問題,其餘10%與腸胃毛病有關。肝硬化患者嚴重肝昏迷時,可能會出現阿摩尼亞的味道,這是因為肝臟已經沒辦法執行解毒功能,無法代謝氨,使氨經由體循環進入腦部,造成肝昏迷。至於嘴乾口苦或肝火旺,跟肝關係也不大,反而跟口腔疾病、失眠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3. 皮膚癢:肝病會引起的皮膚癢最常見的原因是黃疸,這常見於嚴重肝硬化或是膽道阻塞的患者。但這種皮膚癢並不會出現疹子,這是因血中含有大量膽汁酸,刺激了皮膚的神經,引起搔癢感。另一種肝病引起的皮膚癢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是手掌及腳掌較癢。許多人都有過敏皮膚癢的症狀,這通常會伴隨起疹,千萬不要直接跟肝病做聯想。 結論是,若出現疲倦、嘴乾口臭、皮膚癢等情況,這時候的肝已經在生病了,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並治療,而不是去藥房買保肝產品吃啊! 既然如此,如何從簡單的觀察,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呢?由於肝是沉默的器官,初期肝病真的不容易察覺,但若出現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皮膚變黃、茶色尿、肚子變大等情況,就要警覺肝可能出問題了! 通常在急性肝炎及嚴重肝硬化時,會因產生腹水看起來有顆大肚子。這種大肚子跟一般脂肪累積的肥胖肚也有差別,可以從觸摸來比較,脂肪累積的大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嚴重肝病引起的大肚子是硬梆梆的,有時腹水還可能造成肚臍鼓起來,這是因肝臟白蛋白製造不夠及門脈高壓所造成,有時還會合併腳腫。 既然初期肝炎沒有明顯症狀,那到底要如何保肝呢?在台灣,急性肝炎有三大原因,病毒性肝炎、藥物與酒精,其中病毒引發的肝炎佔大宗。 因此,愛肝第一步,先去抽血確定自己有沒有B、C型肝炎吧!若是慢性B、C型肝炎,就需要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並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其次就是不要亂服藥物,有些人吃太多藥物及保肝保健食品,花錢事小,若傷了身反而得不償失,最後當然是不要過度飲酒。我們的肝臟,日以繼夜任勞任怨地為我們工作,一定要好好寶貝它喔!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2-09-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得了肝癌,誰該負責?
四歲小男生親了三歲女生一下,小女生哭了。小男生:「乖乖,別哭,我會負責的!」小孩大腦發育未完全,童言無忌,卻也道出了許多真理。例如把別人東西弄丟了,當然要負責;把事情搞砸了,當然要負責;女朋友肚子大了,當然要負責。這些都是道義上的責任。人會生病,誰要負責任?例如新冠肺炎,責任要怪當初散播病毒的源頭,但疫情蔓延之後,不幸感染了,要怪誰?防不勝防,就很難怪誰了。得了B肝,要怪誰?B型肝炎病毒在何時開始存在已不可考,但民國73年以前大多數是出生時由B肝帶原的母親垂直感染而來的,但母親也是無辜的,她的病毒來自她的母親,母親又來自她母親,不知何時,文武周公一脈相承,變成人類肝癌的最大禍首。B肝已有疫苗可以注射預防感染,民國73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B肝帶原的母親的新生兒注射疫苗。民國75年,對新生兒全面注射疫苗,因此,民國75以後的年輕朋友,B肝帶原率不到1%,比起以前大約15至20%大幅降低了。感染了B肝,目前雖然有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的活性,肝指數可以降低至正常,血液中的病毒可以清除,但肝內的病毒仍然存在,而且這些抗病毒藥物出現太晚,因為大多數的成年人肝臟或多或少都已經變化了,可能輕微纖維化,或已經肝硬化,甚至長了肝癌。因此,有了B肝,長了肝癌,要怪誰?除了怪自己生不逢時,出生時還沒有疫苗之外,還要怪B肝藥物發明太晚,讓他的肝臟已經有了變化。但有些人肝癌一發現就末期,要怪誰?要怪自己沒有警覺性,等到症狀出現才求醫,因為不知道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得了肝癌,初期中期都不會痛不會癢,要怪自己沒有定期追蹤;要怪造物者設計肝臟時,肝臟內部警報系統沒有做好;要怪沒有人告訴他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就像每半年監理所會要求車子要強制檢查一次,因此,亡羊補牢之計,應該請監理所來管理台灣的B、C肝病友才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