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微生物
共找到
665
筆 文章
-
-
2023-01-16 養生.聰明飲食
春節清冰箱!美女營養師:冰箱不是食物時光暫停機
農曆春節將至,家戶忙著大掃除,預備年節佳餚,不少家庭主婦清理冰箱才發現,冷凍庫還有放了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的食品,營養師提醒「冰箱不是食物時光暫停機」,冷藏、冷凍只能降低微生物繁殖速度,無法讓食物永久保鮮,煮過且未沾口水食物冷藏頂多3至4天、冷凍切勿超過半年。冰箱是家庭食物保鮮必備家電,不少長輩為過年菜餚,大量採買年節食材,把冰箱塞滿滿,不夠放再買個冷凍櫃,爭取食物保鮮空間,冰箱好像變成「時光暫停機器」,認為食物冰進去後就可長久保存,營養師提醒,應導正錯誤保存觀念。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亦凡指出,台灣位亞熱帶,潮溼炎熱氣候讓細菌、黴菌等微生物特別容易繁殖,食物容易腐敗。7至60度C是微生物繁殖速度最快的「危險溫度帶」,將食物保存在低溫環境下,確實能減緩微生物繁殖速度,避免大量滋長導致食物腐敗,卻不代表永不敗壞。她說,低溫延長食物保存期限,冷凍庫溫度又比冷藏庫低,讓食物保鮮時間更長,但一般煮過的食物冷藏保存3至4天,冷凍則視不同種類食物,可保存2至6個月。若是吃剩且沾染口水食物,因沾較多細菌,會加速腐敗速度。例如:有時晚餐吃剩食物在冷藏冰一夜就酸掉,就是這個原因。張亦凡建議,新鮮未煮過海鮮、雞肉、動物內臟冰在冷藏,1到2天就應煮熟並食用完畢。肉類在冷藏、冷凍保存時間,和肉的種類及分切大小息息相關。例如:整塊牛排能冷凍保存6到12個月,切小塊牛肉冷凍只能保存4到6個月。分切體積越小,沾染微生物表面積就越大,保存時間就越短。罐頭食品開封後應盡速吃掉,若無法一次吃完,須置換保鮮盒加蓋冷藏,3天內吃完。調味料種類多,有些可室溫保存,如鹽、糖、蜂蜜、楓糖等。其他常見的如醬油、蠔油、番茄醬、辣椒醬等調味料,開封後建議存放冷藏,盡快使用完畢。張亦凡提醒,鮮奶是經低溫殺菌,須維持低溫狀態,家庭號鮮奶開封後切勿放在冷藏的邊門,減少開冰箱門而影響鮮奶的溫度。定時檢查冰箱溫度,讓冷藏溫度維持在0~7°C、冷凍溫度維持在-18°C以下;切勿讓冰箱冰到滿出來,只放6到7分滿,讓食物有間隔距離,冷氣有效循環,冰箱溫度才能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
2023-01-14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糖果常見食用色素一次看! 吃多了會影響健康嗎?
冬季的街上到處都能看見新年主題的飾品與期間限定的小點心,聖誕節的拐杖糖還有新年的紅龜粿都是代表,其中拐杖糖除了經典的白底紅條紋及紅綠白三色外,還有橘色、藍色及綠色的條紋,甚至還有七彩的呢!像這樣色彩繽紛的點心,常讓小朋友一拿到就愛不釋手,總是嫌一個不夠,越多越好!但隨著現代健康意識抬頭,有不少家長開始禁止小孩吃糖果,希望能減少糖及各式食品添加物對他們的影響,食用色素也是大家關心的重點之一。到底色素有哪些功能?是否對健康有影響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吧~食用色素簡介一般來說,天然色素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色素,有可能是從動植物或微生物中萃取的,也可能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萃取出的色素通常較不安定,易受酸、鹼、熱等加工過程影響,如:花青素在不同pH值中呈現不同顏色,且容易受熱破壞;而人工合成色素可大概區分為2種,1種是以人工合成或製造的方式產生天然存在的色素,另1種是以煤焦油或其他物質為原料,經過各種製程後產生的色素,具有顏色鮮艷、著色力強、價格便宜等優點。色素的用途相當廣泛,有的色素可以添加進食品作為食用色素,有的只能做工業用途,目前台灣核准可用的「食用色素」以正面表列的方式管理(意思是食品中只能使用公告可用的品項,其餘皆禁止使用),而食用色素又根據來源與製程的不同,分為天然食用色素與著色劑2大類。 天然食用色素及著色劑1.天然食用色素:天然食用色素須符合「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規定,在萃取溶劑、賦形劑及其他添加物皆有相關規範,在規格上也有限制砷、鉛及重金屬的含量,且每種色素的來源皆須符合規定,如:紅甜菜色素來源為紅甜菜之根莖、婀娜多來源為紅木的種子、甘草色素來源為甘草或其他同屬植物之根莖、葉黃素類只能由苜蓿中萃取濃縮而得等。目前台灣核准使用的項目共有46種,其中有40種色素為植物性來源(如:花青素、婀娜多、梔子藍色素、甘草色素、植物炭等),3種色素為動物性來源(胭脂紅、蝦色素及蟹色素),3種色素是微生物來源(綠藻色素、紅麴色素及藍藻色素)。*胭脂紅的來源為雌性胭脂蟲、蝦色素及蟹色素的來源為蝦、蟹的甲殼,因此這3種色素非素食。2.著色劑:除了目前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表列的46種物質外,其他可使用的食用色素皆歸類在食品添加物-著色劑中,且須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目前共有35種物質,包含金、焦糖色素、銅葉綠素、食用黃色5號及β-胡蘿蔔素等。其中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包括紅色六號、紅色七號、紅色四十號、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綠色三號、藍色一號、藍色二號及其色素鋁麗基等。*鋁麗基(Aluminum Lake):將色素與金屬鹽類(如:鋁)結合,可增加顏色持久度,並使色素從水溶性變油溶性,因此這類的色素皆含鋁,如:食用紅色六號鋁麗基、食用黃色四號鋁麗基等。 為什麼食品中要添加食用色素?通常有以下幾個目的:.美觀:添加食用色素讓食物看起來更好吃,並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除此之外,有些食物的顏色會在加工過程中改變,使成品色澤變得較黯淡又不吸引人,而使用食用色素可以將食物的顏色調整回原來的顏色或更吸引人的樣子。.使成品標準化: 食品的顏色受原料、加工過程的影響,可能使每批成品間產生色差,而添加食用色素可以讓每批成品的顏色一致,避免消費者誤解食品品質不佳。.方便辨識: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方便消費者辨識食品口味(如:彩色水果糖、飲料等),或是區分不同種類的膠囊錠劑。.具其他用途:某些食用色素除了替食物增添色彩外,還具有其他用途,如:核黃素(維生素B2)還具有營養添加劑的功能;花青素、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可以抗氧化等。 食用色素會不會影響健康?在對食用色素有初步了解後,相信會有人好奇這些食用色素(尤其是人工合成色素)會不會影響健康?其中,最多人關心的就是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到底和小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有沒有關聯?以目前的研究結果來說,並沒有相關證據能直接證實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就是造成ADHD的兇手,但也不排除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有少部分研究推測人工合成色素可能會提升ADHD的風險。不過這就像食物過敏,因個人體質不同,有部分的人對於高劑量的食用色素會比較敏感,但也有人並不會產生行為影響或其他不良反應。由於食用色素只佔了一般飲食中的極小部分,且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相關法規對於食用色素的品項、使用範圍及限量皆有相關規範,所以挑選食品時選擇標示清楚、合格的產品,就能將風險降至極低;如果真的不願意吃進人工合成色素,也可以參考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表,挑選使用天然食用色素或是不含食用色素的產品。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的觀念越來越流行,天然、無添加的食品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賴與支持,使不少廠商已開始提升加工技術、盡可能以更天然的食品原料來取代人工成分,並逐步減少不必要的食品添加物,其中就包括以天然食用色素來取代人工合成色素,也許這樣的產品在顏色表現上不一定能像以往那樣美麗,但只要消費者們能對食物原色及食品加工後的顏色變化有更多認識,不再追求鮮豔外表,未來食品廠商對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將可能逐漸減少。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1-1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便秘、憂鬱、中風…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教授曝2個改善重點增加腸道好菌
無論是環境的微生物或是與人類共生的腸道細菌,都具有多樣性,腸道菌涵蓋數以千種的細菌,統稱微生物體(Microbiome),近年來由於次世代定序技術的應用,使微生物體研究提升至全新的境界,美國政府投入鉅款,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人類微生物體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而後相繼歐洲及日本亦有類似大型研究計畫,2013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科學」,把微生物體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其中對腦腸軸的研究算是熱門的一環,特別對於腸道菌多樣性的變化與睡眠品質之互動,更是諸多學者爭相研究與探討的領域,本文特別針對這方面詳細闡述,以饗讀者。腸道菌包含好菌、壞菌、伺機菌 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7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10%~20%,中間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學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腸道大腦互連結 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在胚胎時期,腸道與大腦同時發育,腸道除了掌管重要消化功能,另外還有一套「腸道神經系統」(英文簡稱ENS,Enteric Nervous System),它包含上億個神經元(僅次於大腦),及腸道菌產生數十種神經傳達物質,使得腸道與大腦有密切的雙向溝通,即所謂的「腸腦軸」(Microbiota Gut Brain Axis,MGBA),在此訊息聯絡及彼此影響的網路上,腸道菌又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即所謂的「菌腸腦軸」。近年來有諸多學者投入研究,最著名為Backhed及Lozupone兩人分別在2005年及2012年在「Science」(科學)及「Nature」(自然著名國際英文期刊證實,腸道菌及腸道二部分藉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腸道免疫系統」、「迷走神經系統」及「腸道菌代謝物質」與大腦聯繫,除了可以影響身體各部器官功能以外,另外,亦與睡眠、認知功能、情緒控制、記憶及判斷等功能習習相關(如圖二及表一)。其影響範圍非常廣泛,諸如腸道功能(如:大腸激躁症、便秘、消化不良、大腸發炎甚至大腸直腸癌等),甚至影響睡眠及上述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認知、記憶及判斷等),嚴重者還會導致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圖三)。 睡好、吃好 腸道好菌增加根據荷蘭分子流行病學專家Jordi Morwani-Mangnani,2022年9月Sleep期刊中綜述,在其統合分析發現,腸道細菌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如果有正常睡眠的組別,則腸道菌多樣性提升;如果在睡眠障礙的組別,則腸道細菌多樣性降低,而且腸道好菌相對減少(圖四)。此外在2015年Dr.Grut就提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顯著增加腸道好菌,相反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高醣及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會減少腸道好菌,並降低腸道菌的多樣性;根據諸多研究報告顯示,地中海飲食的好處,除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使睡眠品質提升。近年來很多學者亦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亦可使睡眠品質提升。至於使用健康人之糞便移植治療Clostridium difficile之感染,有成功的案例報告,但用來治療嚴重睡眠障礙僅止於初步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將來可能有很大的潛力。多吃富含色胺酸 維持良好睡眠有關我們日常三餐中,有那些食物富含色胺酸,可以使我們心情放鬆,甚至可以幫助睡眠,根據專家學者多年來的研究證實,色胺酸是必需胺基酸的一種,而它在腸道經腸道微生物分解,形成血清素,再運送至腦部,血清素在調節睡眠上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減緩神經活動,誘發睡意,並可在松果體處轉化成褪黑激素,幫助控制睡眠與清醒的節律,所以我們要維持良好睡眠,要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雞胸肉、豬里肌等瘦肉、鮭魚、毛豆、南瓜子、燕麥、堅果、亞麻仁仔、黑芝麻、香蕉、蘋果、奇異果等。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眠,在台灣有1/4的人受到失眠之苦,去年台灣安眠藥使用在全球排名第十,有關睡眠品質與睡眠障礙的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腸道細菌在菌腸腦軸的相關研究,日漸普遍,牽涉到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雙向連結,腸道細菌在此互動聯繫中扮演極其重要角色,也影響睡眠的生理功能,到目前為止,可能與免疫、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迷走神經、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腸道代謝物質都有關係,所以在飲食方面如何調節,或如何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甚至考慮糞便移植的療法,來提升睡眠品質,都是將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2023-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輕忽新冠確診!「3器官」恐嚴重老化 醫籲切勿重複感染
新冠疫情(COVID-19)仍為完全消退,但如今各國已相繼解封,宣布回歸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一事也從原先的恐慌不安到視為常態,然而,近日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出聲警告,切勿輕忽新冠病毒的殺傷力,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其是腎臟、腦和心臟將首當其衝。胸腔科醫師黃軒今(12日)發文指出,「美國聖錄易斯健康中心」的研究已經證實,感染COVID-19後會使患者器官加速老化,尤其是罹患長新冠患、曾重症住院以及反覆確診的患者,較可能出現腎臟、腦、心臟等器官退化的問題。研究中也舉例說明,一般來說,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腎功能在3-4年間僅會下降3-4%左右,然而一旦感染上COVID-19病毒,腎功能在一年內就會下降3-4%,意即老化速度將增至3倍。黃軒接著援引「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解釋,多器官老化出自綜合原因,包括病毒抗原可能持續在體內引發體內反覆的發炎反應,造成體內一直產生栓子,容易塞住微血管豐富的器官。此外,也可能是一些體內微生物開始活躍,改變了原本消化道內生存的微生物複雜群落,延長了許多免疫反應,甚至產生自體免疫去攻擊自己的器官。鑑於器官加速老化的嚴重性,黃軒鄭重呼籲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確診是小事,仍應盡量避免被COVID 19病毒感染,「尤其是反覆的感染,真的會加速老化你的3大器官:心臟、腎臟和腦袋」。
-
2023-01-01 醫療.消化系統
肚子痛、腹瀉怎麼辦?痛到什麼程度該就醫?緩解方式一次看
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腹痛或腹瀉的經歷,在大多數時候,腹痛或腹瀉並不嚴重並且會自行解決。不過如果你的腹痛或腹瀉持續或變嚴重,請務必就醫。什麼是腹痛?腹痛是腹部區域任何部位的不適,位置大概在肋骨和骨盆之間。我們經常將腹痛稱為胃痛,但腹部疼痛也可能來自其他消化系統中的器官,腹部外層像是皮膚、肌肉處也可能出現疼痛。有時你感覺到的腹部疼痛可能來自其他部位,例如胸部、骨盆或背部。腹痛有幾種類型,具體取決於疼痛開始的速度和持續的時間: ‧急性疼痛會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並可能伴有其他症狀。‧慢性疼痛持續時間更長——從幾周到幾個月或更長時間——而且可能來來去去。‧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性疼痛會變得更糟,並且通常會伴有其他症狀。什麼是腹瀉?大便都是你生活中的常規部分,然而有時這種將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會發生變化。當出現稀便或水樣大便時,稱為腹瀉。當腹瀉時,你可能需要急著跑去洗手間,這可能比平時更頻繁。你可能還會感到腹脹、下腹部絞痛,有時還會感到噁心。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對腹瀉進行分類,這些類型的腹瀉包括:‧急性腹瀉:最常見的急性腹瀉是持續一到兩天的鬆散水樣腹瀉。這種類型不需要治療,通常幾天後就會消失。‧持續性腹瀉:這種類型的腹瀉通常會持續數週,時間大約在兩到四個星期。‧慢性腹瀉:持續超過四個星期,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規律地來來去去的腹瀉稱為慢性腹瀉。發生腹痛的可能原因?腹痛大多數原因是暫時的,並不嚴重。它們可能與消化、月經或病毒的傳播有關。例如:消化問題,進食後腹痛可能是由於:‧消化不良。‧脹氣痛。‧便秘。‧腹瀉。‧食物過敏和不耐受。‧食物中毒。發炎,器官受到刺激或感染會導致暫時性炎症,例如:‧病毒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 (GERD)。‧尿路感染 (UTI)。‧女性月經週期如果你有子宮,可能會因以下原因偶爾感到疼痛:‧月經來潮。‧排卵痛。另外,一般人出現腹痛症狀,常直覺聯想是否腹部器官出了問題,但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腹部以外的器官引起,甚至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下圖為腹痛位置及相關器官示意圖。發生腹瀉的可能原因?腹瀉時可能出現的症狀會有所不同,具體取決於腹瀉的輕重程度以及腹瀉的原因。嚴重的腹瀉與需要治療的疾病之間存在聯繫。腹瀉時你可能會出現所有這些症狀,也可能只會出現其中的一些症狀。腹瀉的主要症狀是稀便或水樣便。輕度腹瀉的其他症狀包括:‧腹脹或痙攣。‧強烈而迫切地需要排便。‧噁心(胃部不適)。如果有嚴重的腹瀉,你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發燒。體重下降。脫水。嚴重的疼痛。嘔吐。糞便帶血。嚴重的腹瀉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大多數自限性腹瀉的病因通常無法確定。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腸道的病毒(病毒性腸胃炎),感染通常持續幾天,有時稱為腸道流感。其他可能導致腹瀉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其他微生物和預先形成的毒素感染。‧吃擾亂消化系統的食物。‧對某些食物過敏和不耐受(乳糜瀉或乳糖不耐受)。‧藥物。‧放射治療。‧食物吸收不良。如何緩解腹痛?腹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某些情況,如膽結石或闌尾炎,可能需要手術。其他的例如潰瘍或感染,可以通過藥物緩解。有時你可能正經歷一場腸胃炎或腎結石疼痛,直到它過去。如果你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您的腹痛,那麼找出原因很重要,尤其是當它不會自行消失時。請記住,即使是輕微的病例也可能很嚴重。然而,如果你非常清楚你的腹痛與消化有關,可以嘗試以下方式緩解:‧腸道休息。停止進食,或只吃餅乾或香蕉等易於消化的食物。‧補水。多喝水或補水配方。‧熱療。試試用溫水瓶或泡個澡。‧家庭療法。試試甘草補氣,生薑治消化不良,或薄荷幫助放鬆腸道肌肉。如何緩解腹瀉?當你患有急性腹瀉時,你通常可以在不需要任何藥物的情況下進行緩解,包括:‧多喝水和其他電解質平衡的液體(如稀釋和無果肉果汁、肉湯、運動飲料和不含咖啡因的蘇打水)。確保全天補充水分,每次腹瀉時,你的身體都會流失水分。通過多喝額外的液體,可以確保身體免於脫水。‧改變飲食。與其選擇油膩、高脂肪或油炸食品,不如選擇 BRAT 飲食法:B:香蕉。R:米飯(白米飯)。A:蘋果。T:吐司(白麵包)。‧減少咖啡因攝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可能有輕微的通便作用,這會使你的腹瀉惡化。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包括咖啡、無糖汽水、濃茶/綠茶,甚至巧克力。‧避免讓你脹氣的食物和飲料。如果你因腹瀉而感到胃部痙攣,那麼減少引起脹氣的食物可能會有所幫助。這些可能包括豆類、捲心菜、抱子甘藍、啤酒和碳酸飲料。有時,乳糖不耐症也會讓你腹瀉。這通常是暫時的,這意味著在腹瀉消失之前,需要避免食用含有乳糖(乳製品)的食物。腹痛何時該就醫?如果你的疼痛無法解釋、持續或嚴重,或者你受傷或懷孕,請務必就醫。此外,如果你的疼痛伴有以下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持續發燒。‧持續噁心或嘔吐。‧糞便、尿液或嘔吐物中帶血。‧腹部腫脹並且碰觸會疼痛。‧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身體任何其他部位疼痛。‧呼吸急促或症狀隨著勞累而加重。腹瀉何時該就醫?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在家緩解輕度和無併發症的腹瀉。通過使用次水楊酸鉍等非處方產品,通常很快會好轉。然而,如果你的腹瀉是由感染或寄生蟲引起的,你需要去就醫進行治療。如果你有以下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腹瀉中帶血或黑色柏油樣大便‧高燒(38度以上)或持續超過24小時。‧腹瀉持續超過2天。‧噁心或嘔吐使你無法飲用液體來補充丟失的水份。‧腹部(尤其是右下腹)或後端劇烈疼痛。‧從國外回來後腹瀉。【參考資料】‧克里夫藍診所:Abdominal Pain‧WebMD:Abdominal Pain‧克里夫藍診所:Diarrhea‧WebMD:Diarrhea‧元氣網:肚子痛到底哪裡出問題?痛到什麼情況該就醫?‧元氣網:疾病百科腹瀉
-
2022-12-2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冰淇淋、麵食、即溶咖啡都中 常吃含有食品添加劑鹿角菜膠會致癌嗎?
讀者陳先生在2022-12-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鹿角菜膠』對人體是否有害呢?」他寄來的文章是工商時報在2022-6-18發表的鹿角菜膠傷腸胃會致癌?食品添加劑爭議多。文章下面有註明「本文摘自李孟龍(怪酥酥)著《正當冰淇淋:進擊吧,真材實料的味覺教育!揭露成分表的祕密,遠離添加物!》」。這本書的發行日期是2022-4-29。這篇文章的標題雖然顯示鹿角菜膠會傷腸胃會致癌的論調是有爭議性,但內容卻是一面倒地認為鹿角菜膠真的是會傷腸胃會致癌。它總共提供了6項研究,而這些研究全都是支持鹿角菜膠真的會傷腸胃會致癌。作者也在最後說:「但對我來說,有風險的東西少碰,你添加就別怪我不買,就這麼簡單,沒有爭議。」鹿角菜膠也叫做角叉菜膠或卡拉膠。它是從幾種紅海藻,包括麒麟菜、石花菜、鹿角菜,萃取出來的聚醣,具有凝膠、增稠、乳化、成膜、澄清、固定等多種物理化學特性,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行業,包括食品和醫藥。那篇工商時報文章是專注於討論含有鹿角菜膠的食品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我就搜索了一下到底有哪些食品是含有鹿角菜膠。結果是,俺娘喂啊!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中標,包括冰淇淋、布丁、果凍、奶油、優格、香腸、即溶咖啡、豆漿、巧克力、魚漿、肉丸、煉奶、嬰兒奶粉、各類飲料、各類麵食、各類糕餅(如麵包、餅乾、蛋糕)、各類醬汁(如沙拉醬)、各類罐頭食品。也就是說,今天才赫然發現,我每天都在吃傳說中會致癌的鹿角菜膠。但是,請注意,那篇工商時報文章所提供的科學資料全都是來自動物和細胞實驗,而且不是用真正的鹿角菜膠做出來的實驗。鹿角菜膠是聚醣,分子量在200到800kDa之間。它在強酸(pH1)、高溫(80℃)、和長時間(數小時)的條件下會降解成poligeenan(分子量在10到20kDa之間),而支持鹿角菜膠有害論的研究就是用poligeenan來做實驗。請看下面這三篇綜述論文(2018年那一篇認為鹿角菜膠是有潛在危險):2002年: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carrageenan and processed eucheuma seaweed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鹿角菜膠和加工的麒麟菜海藻對胃腸道的毒理學作用的批判性回顧)。鹿角菜膠在胃腸道中沒有任何程度的降解,並且在被檢查的物種(例如囓齒動物、狗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不會被胃腸道吸收。據報導,全身給藥的鹿角菜膠具有多種作用,尤其是對免疫系統的作用,但這些與口服給藥的鹿角菜膠無關。在長期生物測定中,尚未發現鹿角菜膠具有致癌性,並且沒有可靠的證據支持對囓齒類動物的結腸有致癌作用或促腫瘤作用。此外,與許多膳食纖維一樣,當以高劑量給藥時,囓齒動物的盲腸會明顯增大,但這似乎與囓齒動物的任何毒理學後果無關。許多關於鹿角菜膠的毒理學研究涉及的給藥劑量超過當今生物測定中膳食餵養水平的標準,並且它們比人類暴露的劑量高出幾個數量級。2018年:Revisiting the carrageenan controversy: do we really understand the digestive fate and safety of carrageenan in our foods?(重溫鹿角菜膠爭議:我們真的了解食品中鹿角菜膠的消化命運和安全性嗎?)。鹿角菜膠近年來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迄今為止,基於安全使用的歷史、各種急性毒理學研究和一些最近的慢性毒理學測試,鹿角菜膠被普遍認為是安全的。這篇綜述為讀者提供了關於鹿角菜膠特徵和消化歸宿的證據概述,這些證據突出了我們理解中的各種差距。具體來說,確定了三個未解決的差距。首先,關於當前公眾對鹿角菜膠的了解程度的信息很少。其次,鹿角菜膠的理化特性、其對消化蛋白水解的影響、結腸微生物組和炎症之間的聯繫尚未完全解決。第三,關於鹿角菜膠在易感和易感人群(如老年人或 IBD 患者)腸道中的不同消化命運的科學證據不足。總而言之,重新審視科學證據表明,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繼續接觸人類飲食中不斷增加的鹿角菜膠水平可能會損害人類健康和福祉的可能性。2019年:Clarifying the confusion between poligeenan, degraded carrageenan, and carrageenan: A review of the chemistry, nomenclature, and in vivo toxicology by the oral route(澄清poligeenan、降解鹿角菜膠和鹿角菜膠之間的混淆:化學、命名法和口服途徑的體內毒理學綜述)。鹿角菜膠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幾十年來一直被廣泛用作膠凝劑、增稠劑和穩定劑。鹿角菜膠已被證明對人類食用是安全的;然而,文獻中對鹿角菜膠和它的故意酸水解產物(降解的鹿角菜膠和 poligeenan)之間存在明顯的混淆。這種混淆部分歸因於早期鹿角菜膠研究中使用的命名法,其中 poligeenan 被稱為“降解的鹿角菜膠,而“降解的鹿角菜膠”簡稱為鹿角菜膠。儘管這一命名法已被糾正,但仍然存在混淆,導致對數據的誤解以及隨後傳播有關安全飲食使用鹿角菜膠的錯誤信息。缺乏對鹿角菜膠分子量分佈的了解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問題。由於鹿角菜膠在體內不能水解為poligeenan,因此對使用鹿角菜膠作為食品添加劑的擔憂是沒有根據的,特別是因為目前的研究支持鹿角菜膠在人類中缺乏致癌和致瘤活性。總之,鹿角菜膠的使用在世界各國都是合法的,而目前也沒有臨床證據顯示它對人體是有害的。但是,如果您還是擔心,那就跟那位李先生學習,不吃有添加鹿角菜膠的食品。當然,這肯定是要看您是否有能力判斷添加或沒添加。我個人是自認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也就寧可相信食品法規,而不要生活在恐懼中。對一般人來說,包括我自己,真正實際可行的辦法就是盡量少吃加工食品。原文:硝酸鹽攝入量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關聯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腎臟病有2種洗腎方式 醫師詳解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差異
慢性腎臟病到了末期,免不了走向洗腎一途。「洗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血液透析(HD),俗稱「洗血」;還有一種方法為腹膜透析(PD),俗稱「洗肚子」。這兩種方法該如何選擇?醫師表示,除非有絕對禁忌症,否則仍視病人需求,和醫師討論後進行。振興醫院腎臟科主任蔡信宏表示,當腎功能受損,毒素和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進到末期腎病治療不外乎四種,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和安寧治療。血液透析:每周至少三次,到醫院執行。血液透析是將血液引流出來,經由洗腎機,也就是人工腎臟,將血液中的毒素清除,再輸回身體。蔡信宏表示,血液透析必須透過血管將血液引流出來,因此通常在手上放置一個動靜脈瘻管,到醫院、診所或洗腎中心,由醫護人員扎針將血液送入機器過濾。每周需執行三次,每次約需四到六小時。腹膜透析:自己在家換液引流執行,不影響上班出遊。腹膜透析則是在腹部開刀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經由導管注入腹部,利用血液和透析液濃度差的原理,利用腹腔微血管進行交換。最後再將「髒的透析液」引流出肚子,換上新一袋透析液至腹腔,不斷循環以清除體內的毒素和水分。腹膜透析又分成兩種,一是連續可移動腹膜析(CAPD),另一種是全自動腹膜透析(APD)。蔡信宏說,兩者都可由病患或家屬操作,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每日手動換液四至五次,讓藥水在體內停留四到六小時後,再引流出來。全自動腹膜透析則是由機器自動執行換液,再視藥水濃度隔天手動再換一袋藥水,等到上班回家後,再裝上機器換液。由於腹膜透析可在家自行操作,患者不用一直跑醫院,上班、出遊較不受影響。台灣就醫便利,血液透析遠高於腹膜透析。腹膜透析的生活自主性雖然較大,但選擇這種透析方法的病人卻較少。從健保資料來看,110年採用血液透析病人數為8萬8,293人,採用腹膜透析病人數則為6,550,相差約十倍。林口長庚腎臟科教授田亞中表示,其他國家可能因幅員廣大,腹膜透析使用人數較多,但血液透析在台灣非常方便。加上許多需要洗腎的病患年紀較大,難以自己操作腹膜透析。甚至有些還在工作的病患認為,白天工作、晚上去躺洗腎室,反而比較方便。因此選擇血液透析的人比較多。感染腹膜炎多為操作習慣不佳,少數為其他原因。蔡信宏也說,也有很多病人是從腹膜透析轉到血液透析。主要是因為一旦發生腹膜炎感染,就必須先拔掉腹腔的管子,改為血液透析,而這些病人通常一做血液透析「就不想回去了」。另一些病人則是腹腔反覆發炎,影響腹膜交換效率,而改為血液透析。蔡信宏說,腹膜透析感染腹膜炎,一半以上來自病患操作問題,例如不戴口罩、沒有洗手就灌液,操作時開著電扇,導致微生物飄散等。不過也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型性感染,或是胰臟、大腸憩室等腹腔其他器官感染,而導致腹膜炎。醫師表示,不論血液透析或是腹膜透析,在存活率上並無顯著差異,且洗腎超過十年、二十年的病患大有人在。因此,除非是有絕對的禁忌症,如原本腹腔動過手術、已沾黏者不適合使用腹膜透析,已沒有血管可使用作為瘻管者、不適合血液透析外,選擇哪種透析方式視病患的自主性、意願而定。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也表示,台灣醫療便利性高,不論醫院、診所、洗腎中心,醫療品質都差不多,沒有一定要到大醫院或是洗腎中心洗腎。由於洗腎是長期抗戰,民眾應該選擇彼此配合較好的醫師、醫囑遵從性較好的洗腎方式,才能讓病情控制得更穩定。
-
2022-12-25 醫療.消化系統
營養師認證「消肚子脹氣9個作法」真的有效! 高麗菜、蘋果、人工甜味劑都要少碰
不知道為什麼腸胃常常鬧脾氣?常飯後肚子堵堵,腸道內有氣體或壓力覺得怎麼上不去又下不來好不舒服,有時候甚至還會痛,這就是脹氣了! 脹氣發生 常見8大原因營養師程涵宇指出,脹氣非常常見,一般人發生率在16-31%,有些人深受其擾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而脹氣有可能是因為一頓大餐、吃了產氣食物等原因造成,也有可能是身體的警訊!1.腸道過多氣體‧吃了過多在結腸中發酵的食物,例如纖維、糖醇和 FODMAP(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食物耐受不良,例如乳糖或果糖不耐受‧吞下太多空氣‧腸內液體增加‧便秘‧腸道微生物群生態失衡2.內臟超敏反應:對腸道內正常量的氣體和張力的感受增加3.壓力、焦慮4.變胖5.高脂肪飲食6.月經週期的變化7.腹壁和橫膈膜的肌肉反射8.其他警訊:感染、吸收不良、腸阻塞、肝病或癌症 改善脹氣問題 9飲食法則要牢記程涵宇也分享,9個消脹氣科學飲食法,幫助大家消除脹氣問題:1.避免容易脹氣食物例如青花菜、高麗菜、洋蔥、蘋果、小麥、糯米、口香糖、炸物、鹹酥雞、碳酸飲料等;其他像是糖醇、人工甜味劑、豆類和部分高纖維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可能導致腹脹的不易消化的化合物,建議減少或避免吃這類食物幫助緩解。2.乳糖不耐症改喝優酪乳乳糖不耐症會導致多種消化症狀包括腹脹。如果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乳品來源可以先以優格、優酪乳優先。3.規律排便也有關係如果有便秘問題可能加重脹氣症狀。4.吃益生菌改善例如優格、味噌、豆豉、泡菜、康普茶都是豐富益生菌的來源。益生菌會改善腸道中的細菌環境,解除脹氣問題,若選的是保健食品形態的益生菌,建議至少連續吃四週來確定效果。5.少鹽少油也有幫助大餐和高鹽或高油食物會增加腸道中氣體和水的產生及滯留,而導致腹脹。6.吃東西慢慢吃不說話吃東西慢慢吃不要邊講邊吃,可以幫助降低腸道中的氣體量來減少腹脹和打嗝問題。7.飯後走走飯後走路或騎腳踏車有助於清除腸胃中的氣體。8.不要跟吹汽球一樣快速變胖體重快速增加會增加腸張力、發炎反應易導致脹氣9.練腹肌也有用有些人的脹氣問題可能是由異常的肌肉反射引起的。生物反饋是一種有助於重新訓練這些肌肉幫助放鬆並緩解腹脹。最後,程涵宇提醒,如果有長期無法解決的脹氣問題,請務必看醫生找到根本原因,才是根本之道。延伸閱讀: ·不只要避開麵包!1圖看「最易讓你胃脹氣兇手」 高麗菜、地瓜、蘋果都上榜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
2022-12-24 養生.聰明飲食
寒流來襲!優酪乳可以加熱再喝嗎?專家曝真相
大陸冷氣團南下,全台各地溫度斷崖式下降,這也影響飲食習慣,許多人將冰飲換成熱飲,不過,營養專家提醒,優格、優酪乳等飲品可不能加熱,因為內含益菌、微生物,一旦處於高溫狀態就會死亡,如此便失去補充益生菌的目的。優酪乳的益生菌 只能存活在低溫環境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指出,含有益生菌的優格、優酪乳等乳製品,都需放置於冰箱冷藏保存,原因在於有益菌等微生物只能存活在低溫環境。冬天低溫,若要食用這類乳製品,不建議加熱,因為溫度只要超過55℃,微生物菌體就可能死亡。劉珍芳表示,民眾可以將優格、優酪乳等發酵乳品放置於室溫,等待10至15分鐘,稍微回溫後再食用。如果喝熱牛奶,也就注意溫度,不宜過高,如果煮到沸騰,蛋白質就會遭受破壞。「純」優格、優酪乳 這樣吃更健康由於「純」優格、優酪乳等發酵乳品偏酸,劉珍芳建議,可以添加新鮮水果或是穀片,增加甜味及口感,因為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益生菌,可以視為健康早餐。再者,大部分優格、優酪乳產品偏酸,業者習慣添加甜味劑,並加入草莓、藍莓等口味,劉珍芳提醒,民眾在食用、飲用發酵乳製品時,一定要注意熱量,免得變胖。食藥署則提醒,從冰箱取出優格後,務必儘速食用,剩餘部分,請冷藏(7°C以下)保存,並在保存期限內食用完畢。★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18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腸道健康 人也跟著健康
我們進食後,食物經過消化與吸收,再進入大腸進行發酵。這個發酵過程對健康很重要,一方面分解食物殘渣作為腸道微生物的營養來源,並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B群、維他命K等營養素。同時,腸粘膜是相當重要的免疫組織,隨時分泌抗菌蛋白調控腸道內的環境。這個發酵過程,搭配腸粘膜附近豐富的免疫細胞,也成為身體防禦的一部分。很多人都知道要補充腸道好菌,卻忽略了要讓攝入的好菌在腸道落地生根、在我們身體裡活得快快樂樂,並不是光靠補充就夠,還需要體內環境的配合。怎麼配合?第一步,從飲食開始。盡量少吃精製糖和澱粉、改用地瓜芋頭這類含有抗性澱粉的飲食。因為精製糖、精製澱粉消化後的單糖正是壞菌偏愛的飲食,會排擠好菌的生存。光是減少糖類和精製澱粉的攝取,就已經在幫助腸道排除壞菌。減少促進壞菌生長的因子,在補充腸道菌時也要同時補充育菌素(prebiotics)。就像在土壤下肥,給花果樹好的生長環境一樣。飲食裡的新鮮蔬菜,就是能促進好菌生長的食物。特別是含豐富纖維的葉菜類,含有豐富胺基酸的蘆筍,有菊糖(inulin)成分的菊芋,青花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都能帶來天然育菌素。不光要多吃蔬菜,還要盡量吃多樣化的新鮮蔬菜。我過去也用「彩虹飲食」的比喻鼓勵大家吃各種顏色的蔬菜,讓餐盤如同彩虹一般鮮艷活潑,用五顏六色的多酚類來餵食腸道的菌種。20年前我剛回到台灣,發現一般人並不像美國人會過度吃肉,甚至許多朋友因為宗教或護生的理由而吃素。可惜的是,這些吃素的朋友往往以過度加工食品和精製澱粉為主食。不光錯過新鮮植物帶來的植化素、維他命和礦物質,時間長了容易血糖不穩,甚至進入三高的代謝症候群。精製澱粉主食留給腸道微生物的營養不足,回過頭來也影響微生物和腸道黏膜組織的互動,包括干擾腸黏膜的正常汰換而影響腸道的通透性。這就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讓本來不會進入血液的腸道內容物突破腸道防線,引發免疫細胞的反應,造成身體慢性的發炎。我觀察到飲食不耐受的現象愈來愈普遍。有些人飯後易脹氣、消化不良或瀉肚子,皮膚有各種難以治癒的疹子,這其實離不開腸道受傷的問題。當腸道環境不利於好菌生長時,壞菌自然會接管腸道,而這些壞菌的代謝需求也會影響我們對飲食和環境的偏好。一方面可說腸道微生物是透過不良的生活習慣才生存下來,另一方面我們不健康的作息與習氣,像菸、酒、壓力、負面情緒……也離不開腸道生態的影響。我當時引進地中海飲食的觀念,示範怎麼少吃澱粉類主食,改用大量新鮮生菜、豐富橄欖油、堅果拌成的沙拉,為自己帶來一天的熱量和營養。當然這樣的飲食,也讓腸道微生物得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和多酚,而能建立多元而健康的微生態系。今年,我透過《療癒的飲食與斷食》鼓勵大家採用以大量蔬菜為主的低醣高脂飲食吃好吃飽,接著將進食頻率自然降下來,讓腸道有更多時間可以休息修復。腸道恢復健康,身體慢性發炎跟著緩解,讓人感覺清爽起來,也自然更樂意透過運動、呼吸、情緒的管理來調整體質。就這樣,不知不覺,健康與快樂也都回來了。
-
2022-12-18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的腸道菌能讓胖子變瘦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2022-12-16)發表Effectiveness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Undergoing Bariatric Surgery(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對接受減肥手術的肥胖患者減肥的有效性)。研究動機:腸道微生物群作為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標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糞便微生物群移植 (FMT) 可有效治療小鼠模型中的肥胖症。瘦子和胖子腸道微生物群的差異以及動物模型中腸道微生物群與體重之間的因果關係促進了 FMT 治療肥胖和代謝受損的研究。FMT對胰島素敏感性、腹部肥胖和脂質代謝均略有改善,但迄今為止對體重的影響則較小。儘管微生物植入成功,但獲得的好處似乎是短暫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大多數重度肥胖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細菌多樣性和微生物基因豐富度都有所降低,但減肥手術可改善微生物基因的豐富度。我們進行了這項安慰劑對照的隨機臨床試驗,以研究用 FMT 豐富腸道微生物群對減肥手術結果的影響。研究對象:參與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體重指數 (BMI) 大於40或35(如果患者患有與肥胖相關的合併症,例如 2 型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非酒精性脂肪肝、骨關節炎或高脂血症),(2)沒有懷孕、1 型糖尿病、嚴重腎功能不全、食道逆流、以及需要抗菌藥物治療的慢性或複發性細菌感染。結果共有41位人士符合這兩個條件,其中29位是女性,而全體平均年齡是49歲。這41位人士被隨機分配到治療組(21人)或安慰劑組(20人)。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最後只有19名治療組的人,以及15名安慰劑組的人完成實驗。研究方法:肥胖患者是在預期的肥胖手術治療前6個月接受FMT(用胃鏡將腸道菌樣本植入十二指腸)。治療組的患者是植入瘦子的腸道菌樣本,而安慰劑組的人則是植入自體的腸道菌樣本。在手術前大約4週的期間裡,所有患者都採行極低熱量的飲食。有兩名40多歲的志願者提供瘦子腸道菌樣本(處理過的糞便)。他們都是健康的雜食人士(吃豐富的蔬菜),而他們的BMI分別是小於20及小於25。結果:在植入腸道菌樣本6個月後(即將進行肥胖手術),治療組的人平均降低體重4.8%,而安慰劑組的人則是降低4.6%。在植入腸道菌樣本 18個月時(肥胖手術後12個月),治療組的人平均降低體重25.3%,而安慰劑組的人則是降低25.2%。結論:瘦子腸道菌樣本的植入沒有影響術前或術後體重的減輕。(註:6個月時體重的減輕是因為採行極低熱量飲食,而18個月時體重的減輕是因為手術)原文:瘦子的腸道菌能讓胖子變瘦嗎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
最近天氣冷颼颼,周末又有寒流要來,不免讓人想吃熱呼呼的火鍋取暖撫慰身心,然而嗑完一鍋美味食材和湯底後,又總讓人擔心攝取的熱量會不會爆表,到該該怎麼吃火鍋才健康?火鍋選湯底:濁度愈高 熱量也愈高營養師劉怡里曾表示,吃火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對湯底,選擇熱量在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比較好,像是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也可以。常見的咖哩鍋、豆腐牛奶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屬於熱量較高的湯底。劉怡里指出,這些高熱量的湯底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透過湯底的清澈度判斷,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的。●低熱量湯底:和風昆布鍋、柴魚鍋、酸菜白肉鍋●中熱量湯底:味噌鍋、泡菜鍋、南瓜鍋●高熱量湯底:麻辣鍋、牛奶鍋、咖哩鍋、臭臭鍋【延伸閱讀:火鍋聰明吃 湯頭食材學問大】火鍋選主食:冬粉熱量低 但會吸收湯底振興醫院營養師涂蒂雅曾指出,若以一碗計算,白飯熱量比烏龍麵或冬粉高,若選麵條為主食,烏龍麵或冬粉的熱量,則會比科學麵或王子麵來得低。但要注意的是,冬粉容易吸收湯汁,若選擇高熱量湯底煮冬粉,就會讓冬粉熱量增加許多。●白飯:280大卡╱碗●王子麵:250大卡╱包●烏龍麵:140大卡╱碗●冬粉:140大卡╱碗火鍋選肉類:兩隻腳較好、沒有腳更好涂蒂雅表示,若以部位區分,松坂肉瘦肉較多,油脂量最低;五花、培根、里肌肉油脂量較高。不想吃下太多熱量,建議肉類選擇海鮮或雞肉。營養師潘璿凱曾指出,最簡單肉類選擇的記法是:「2隻腳的比4隻腳的好,沒有腳的最好!」●低油脂:海鮮魚貝類、雞肉●中油脂:豬肉、牛肉、羊肉●高油脂:內臟類、培根、五花肉【延伸閱讀:南瓜鍋、牛奶鍋健康?暗藏奶油讓你胖】火鍋選醬料:天然食材為主 避開高納、高熱量劉怡里建議,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可搭配紅肉的洋蔥是較好的選擇。不過吃生洋蔥可能會脹氣,她分享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就能解決。此外,醬料還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可以抗氧化。而常見的醬料,包括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都是劉怡里比較不建議的高熱量醬料。如果要增加醬料的風味來源,她說烏醋和豆瓣醬是所有調味料中鈉含量很高的,而且會害你水腫,所以盡量以白醋為佳。●天然食材醬料:蘿蔔泥、大蒜、蔥、薑●低熱量醬料:醋、醬油●高熱量醬料:沙茶醬、蒜蓉醬、豆瓣醬【延伸閱讀:火鍋煮蛋沒熟會害你掉頭髮?一周吃3次火鍋的營養師劉怡里教你怎麼健康吃】火鍋料熱量、脂肪量、納含量排行劉怡里表示,所有火鍋料不建議的品項有兩大原則,一項就是加工食品,另一項是看似無害但油脂很高的油炸物。國健署指出,常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為豆皮、百頁豆腐與米血糕,脂肪量高者除豆皮、百頁豆腐外,芝麻麻糬燒也不遑多讓;鈉含量前3名則為魚板、米血糕與起司球。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曾表示,火鍋用的豆皮通常經過油炸,較有香氣且不易煮爛,百頁豆腐則是在製程中加入油脂,故熱量偏高;米血糕則是以澱粉為主,相當結實。此外,火鍋餃類的肉餡多半用肥肉製成,油脂占總熱量逾6成。●熱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米血糕●脂肪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芝麻麻糬燒●納含量排名:魚板、米血糕、起司球【延伸閱讀:火鍋吃到飽 2500大卡你行嗎?】不怕胖的火鍋下料及進食順序潘璿凱建議,建議先煮蔬菜、菇類及海帶,此時的湯底可以喝;接著再下豆、魚、肉、蛋類,煮熟後湯表面會有一層浮油,不建議再喝湯,加工類火鍋料最後再放,此時湯底的鈉離子及鉀離子已過高。至於進食順序,也就是搭配下料順序,第一輪先吃蔬菜,第二輪再吃豆、魚、肉、蛋類,最後再吃加工類火鍋料。●菜→豆魚肉→加工類涂蒂雅提醒,若主食選擇麵條,則建議早一點下鍋煮,不要等到湯都煮得油油膩膩了才放,才不會讓麵條吸滿油脂。有餐廳標榜以吃完的火鍋湯底煮粥,就要小心這鍋粥有三高,高鈉、高普林、高熱量,三高及痛風患者應盡量少喝。【延伸閱讀:天冷吃鍋又怕胖 營養師提醒:最後一步這樣煮就毀了】慢性病患怎麼健康吃火鍋?大多數的火鍋常暗藏高鹽、高油、高熱量的地雷,慢性病患該怎麼吃能夠滿足口欲又兼顧健康?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曾如此建議:●糖尿病:注意主食分量,芋頭、玉米、地瓜、豬血糕、南瓜等主食類,要與麵、冬粉、飯等一起計算分量。建議多吃蔬菜,延緩血糖上升。●高血脂:高油的五花肉、培根,以及加工品如餃類、丸子等,應該少吃;肉類盡量選擇瘦肉為主。●高尿酸:避免喝火鍋湯,高普林的內臟類、海鮮類及香菇應該控制攝取量;不要喝酒,以免痛風。●高血壓:避免高鹽分的加工品,改用天然辛香料取代高鹽分沾醬。●腎臟病患:尚未洗腎病人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且挑優質蛋白質;避免吃加工品,以免磷攝取過量。少喝湯,避免鉀、普林攝取過量。【延伸閱讀:避免湯底汙染、致癌,這種食材一定要最後煮!營養師教健康嗑鍋4原則】吃不完的鍋底打包回家注意事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曾表示,到火鍋店吃不完的鍋底想打包回家,下一餐繼續吃,為避免微生物孳生,最好將鍋底煮沸後放涼,再放到冰箱,若是下一餐就會食用完畢可放冷藏,否則最好冷凍保存。●打包鍋底→煮沸放涼→放冰箱黃淑惠也建議,最好先把鍋裡的葉菜類先吃完,隔餐要吃再加新鮮蔬菜。至於豆腐、肉類則可繼續保留,但超過一周就不要吃。【延伸閱讀:吃不完的鍋底帶回家吃可以嗎?營養師:記得這二件事很重要】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55歲後要更常吃蛋!蛋殼越粗越新鮮?紅殼、深色蛋黃更營養?專家打破迷思
雞蛋營養價值豐富且口感香嫩,對於牙口及咀嚼能力逐漸變差的樂齡族來說,更是常見且容易取得的價格合宜優質蛋白質來源。55歲以上更常吃蛋 蛋黃營養高好處多別丟掉!董氏基金會於110年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調查,結果發現55歲以上年長者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會吃比較多的雞蛋,每天平均吃超過1顆蛋;而40至44歲者吃得蛋最少,有67%者每天吃不到1顆蛋,原因可能為這個年齡層擔心吃蛋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導致心血管問題,甚至許多民眾在吃蛋的時候,會直接把蛋黃丟棄,只吃蛋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許多研究證實,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最大的原因是吃進去的「飽和脂肪酸」,而非「膽固醇」,因此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其他飽和脂肪酸(如五花肉、培根、酥油等)的攝取是否過量。且蛋黃中的卵磷脂可以減少腸道脂質吸收、降低肝脂肪、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吃蛋時別輕易把蛋黃丟棄了。雞蛋迷思1次破解! 保鮮秘訣不藏私除此之外,調查中還發現國人常有下列迷思:▸迷思1:蛋殼越粗糙代表雞蛋越新鮮?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陳億乘教授表示,蛋殼表面粗糙顆粒,是因為鈣質過多分布不均勻所造成,與新鮮程度並無相關,只要雞蛋存放的時間不要太長久,都是新鮮的雞蛋!▸迷思2:紅殼蛋比白殼蛋營養?許惠玉說明,蛋殼顏色和蛋的營養並無直接關聯,主要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雞蛋的營養取決於雞隻的飼料供應與健康狀況,和蛋殼的顏色無關,所以褐殼蛋與白殼蛋的營養成份並沒有差異。(▸延伸閱讀:蛋殼顏色vs.蛋黃顏色哪個與營養有關? 挑蛋前先明白)▸迷思3:蛋黃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許惠玉解釋,蛋黃顏色除受遺傳(品種)影響外,其主要受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所致。如飼料裡含有較多的青綠飼料、黃色玉米、金盞花草或β-胡蘿蔔素等,則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但主要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只要是健康雞生產的蛋,營養成分均相似。▸迷思4:雞蛋該如何保存?陳億乘說明,若民眾購買的是盒裝蛋,建議連同包裝外盒直接放進冰箱,不需1個個拿出來放在冰箱門上方的蛋架。這是因為每日冰箱開關造成溫度變化及晃動,蛋殼表面容易產生水氣,使雞蛋表面殘留污染物及微生物有機會滲入蛋中造成品質下降,也會導致雞蛋老化速度變快。此外,雞蛋容易在開關冰箱門時受衝擊而出現裂痕,可能造成蛋殼內側的薄膜破裂、蛋白滲出,若沒有立即食用,也會造成雞蛋變質、壞損。雞蛋保存小訣竅 避免放在冰箱內冷氣出風口前方▸小訣竅1:雞蛋冷藏時記得鈍端朝上,因為雞蛋的氣室在鈍端,冷藏時讓雞蛋鈍端朝上、尖端朝下,可以避免氣室中的空氣增加影響雞蛋的新鮮度喔!▸小訣竅2:存放於冰箱時,盡量避免將雞蛋放在冰箱內冷氣出風口前方,以免雞蛋凍結造成裂痕,保鮮不易。針對上述迷思,董氏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破解『雞蛋』三大迷思|讓膽固醇飆高?紅殼較營養?洗了才乾淨?」,跟著專家一起更了解蛋品,好好吃蛋、補充優質蛋白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癒後易感染黴菌 醫:若未精準用藥恐危及生命
新冠肺炎確診癒後、癌症等抵抗力不佳病人,易感染黴菌,如果沒有精準用藥,恐危及生命。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祥芬說,臨床致病性黴菌高達10萬種以上,近期「精準醫療」成為新興感染症重要診斷和治療參考依據,利用「快速PCR(基因鑑定)」或「基因片段定序」等多元鑑定方法比對感染菌種,可讓醫師及時正確診斷、精準用藥。黃祥芬發現,許多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即使痊癒後抵抗力仍然偏低,加上新冠病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因而容易感染黴菌,病情會較嚴重,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乾燥,避免黴菌生長,降低黴菌感染機會。一旦遭到黴菌感染,如果病灶範圍太大無法手術切除,或未能快速正確診斷用藥,死亡率高達4至5成。黃祥芬說,尤其是特定黴菌延誤治療,將近半數患者可能死亡,因此正確快速鑑定判斷黴菌感染的類型及菌種,了解是否有抗藥性,為感染症精準治療的首要之務。黃祥芬收治一名60多歲罹患B細胞淋巴癌婦人,化療後免疫力變差,身體虛弱,檢查左肺疑似黴菌感染,病理切片為「絲狀黴菌」,接受抗黴菌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再安排痰液微生物培養竟是「白色念珠菌」,後又以「基因序列」檢測,證實是「白黴菌」。因病人與家屬不願意開刀,即安排使用噴霧吸入性與口服兩種強效抗黴菌藥物治療,自去年12月治療迄今近一年,終於成功殲滅白黴菌。
-
2022-11-19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前中後吃什麼才能「有效增肌減脂」? 運動前先了解這10件事!
國內運動風氣盛行,越來越多人進行體能訓練,在進行鍛鍊前可以先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運動前後該怎麼補充食物、那些因子會影響運動表現。所謂知己知彼,才能有最好的成效喔!美國運動學會盤點運動營養所需要知道的10件事。1.決定健康的因素:身體肌肉、脂肪比例在運動前先了解自己肌肉是否太少、脂肪過多,並且找到增加肌肉和降低脂肪的方式(鍛煉和飲食)。經過訓練後,站上磅秤時體重可能沒有變化,但看起來不管身型或是比例都會變好,而且身體也更健康。2.增肌需要搭配5點A、增加肌肉耐力B、維持足夠的熱量,有助於促進合成荷爾蒙C、良好的營養分佈,維持組織健康D、充足睡眠E、在正確的時間、適量攝入蛋白質,來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3.蛋白質:不僅是多補充就好,重點在於甚麼時候吃及吃的量如果本身是運動員,身體需要的蛋白質是非運動員的兩倍,但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和合理的能量平衡狀態下,正確的數量食用。隨便補充蛋白質並不能滿足身體所需。4.三餐不定時不利於健康三餐不定時或是因忙碌而跳過一餐,都有可能無法滿足身體熱量需求,也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包括體脂變高、體重過輕、對於心臟造成損害。5.吃好食物有助維持腸道菌叢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取不足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進一步體脂肪會增加,還有降低運動表現。食用大量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助於維持生活在腸道中的好菌生長,不僅如此還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藉此獲得能量。6.食物選擇很重要當長期攝取加工食物、空熱量食物,會出現營養問題。飲食中盡量多樣性、以原形食物為主,讓身體獲得所有均衡營養。7.運動相對能量不足(RED-S)熱量攝取量不足以提供運動消耗的能量與維持正常身體健康功能的能量消耗。8.水合作用差,表現不佳維持體液平衡很重要,包括維持心臟搏動、出汗率、將營養物質輸送到細胞及促進清除體內代謝廢物。9.運動恢復和運動一樣重要透過運動對肌肉施加壓力並不能獲得所有的益處,還要讓肌肉修復,如此才能從鍛煉中受益。充足睡眠、維持適當的飲食行為對於肌肉修復有很大幫助。10.學習如何調節壓力壓力會影響飲食行為,處於高壓下會導致想要吃高脂肪、高糖的高熱量的食物。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不妨嘗試聽音樂、唱歌等,有助於運動表現。
-
2022-11-18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超級細菌逼近 臨床缺抗生素彈藥 醫療支出年增10億元
免疫負債上門,好發於秋冬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大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防疫措施鬆綁後,沒有受過免疫訓練的兒童們感染病例暴增,小病患擠在急診,門診肺炎的病患也住不進醫院,病房都已爆滿。繼發性感染也在蠢蠢欲動,突顯出長期以來抗生素選項的貧乏,增加治療難度。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1月18日到24日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傳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強調謹慎對待抗生素,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包含加強衛生設施、農場和食品行業相關場所的感染預防和控制;確保清潔飲用水、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以及疫苗的可及性;在食品和農業生產中推行最佳作法;盡量減少污染,確保妥善管理廢棄物和環境衛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應有各自的抗生素使用監測系統,國家衛生研究院自1998年建立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SAR),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表示,根據長年追蹤發現,國內抗藥性細菌比例趨勢明顯上升,導致每年醫療支出增加10億元,增加5萬住院人日,死亡率也提高1.66倍。鮑氏不動桿菌抗藥性達九成 幾乎無藥可用郭書辰指出,目前最令醫界頭痛的細菌,是引發菌血症、泌尿道及皮膚感染的鮑氏不動桿菌,對後線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近九成,臨床上可使用的藥物寥寥無幾,嚴重影響病人預後。造成傷口感染、肺炎或骨髓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對甲氧苯青黴素有五成的抗藥性,其餘還有腸球菌、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等棘手細菌,造成臨床極大壓力。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武器,幾乎不可避免產生抗藥性,若病人感染具全抗藥性細菌,恐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黃立民曾接治一名奮力抗癌的病童,因中央靜脈導管切口反覆感染,「皮膚上好殺的細菌都殺光了,留下最難對付的全抗細菌。」臨床上完全無抗生素可用,只能從一天注射四次抗生素,變成24小時打點滴,以維持體內抗生素濃度,奮鬥了數周後,病童最終仍因敗血症過世。抗藥性前哨戰:避免感染、慎用抗生素疾管署長周志浩說,抗藥性問題首重避免感染,導致細菌在人體突變產生抗藥性,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防護措施,經歷過SARS、新冠疫情後,民眾勤洗手、接種疫苗、戴口罩的比例上升,有效減少微生物感染。醫院因多人聚集、病人身體弱,容易成為細菌繁殖、變種的溫床,郭書辰說,經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洗禮,國內十分重視感染管制,不僅遵循疾管署訂定的品質指標,各醫療院所也增加感染科醫師。若因預防或治療細菌感染,也須妥善使用抗生素。周志浩說,很多醫院規定處方某些抗生素時,須經感染科醫師評估,確保使用的必須性及正確性,「若不能對症下藥,容易培養出抗藥性細菌。」他以結核病為例,指出若抗生素處方不當,或病人沒有服用確實,將產生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治療時間從6個月延長至2年,花費也從11萬增加到200萬,「個人和社會都要付出很沈重的代價。」健保署長李伯璋也表示,為避免醫師重複開立抗生素,健保署先以雲端藥歷共享機制、診間重複處方提示,方便醫師掌握病患用藥史,開藥後,健保署藉由大數據定期監測處方箋內容,精準審查不符規定的異常案件,讓抗生素使用回歸合理範圍。疾管署將推感控認證 醫籲加收感控成本目前給付規定需使用第一線抗生素72小時,使臨床感染醫師們呼籲,抗生素降階使用可以減緩抗藥性發生,當病患發生感染會先投予廣效抗生素,檢測出對應細菌時,再改用窄效抗生素,並將多重用藥改為單一藥物。李伯璋則認為,合理使用是控管抗藥性的關鍵,相關醫學會應整理共識,儘快提出治療指引,以利後續討論。有鑒於每個醫院感染控制水準不一,周志浩表示,疾管署實施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計畫,透過母雞帶小雞的概念,由醫學中心建立制度典範,邀請中小型醫療院所參加訓練、輔導及稽核,藉此提升感染管制與抗生素抗藥性管理品質。他也透露,疾管署正考慮對於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管理良好的醫療院所給予認證,不僅鼓勵醫療院所,亦讓民眾知曉在哪間醫療院所感染到抗藥性細菌的機會低,選擇時更放心。感染管控成本是由醫院吸收,縱然感染科醫師在疫情期間大力協助防疫,感染科卻是前景黯淡,今年全國竟只有二十名醫學生選擇感染科。黃立民建議,比照韓國對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患加收感染管控成本,「每人只加收十幾二十元,對整個醫院感染管控會有大幫助。」對決超級細菌 抗生素球路要多變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提到抗藥性議題格外感慨,「我的爸爸就是因為多重抗藥性而辭世。」她以棒球比喻細菌與抗生素的對抗,她說,抗生素對付細菌的球路若沒有任何變化,球路將被細菌摸透,因此解決抗藥性的問題,變化多端的球路是必須的,彰顯抗生素多樣性的必要。根據統計,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新機制抗生素問世,但1987年後,新藥運作機制與老藥大同小異,進入千禧年連改良老藥也沒有,導致細菌快速跟上改良速度,「現在抗生素使用一年就會出現抗藥性,10年後大部分抗生素效果明顯衰退。」近幾年,美國核可的9種抗生素,台灣僅引進其中2種,影響細菌性肺炎、成人複雜性腹腔內感染、囊狀纖維化等感染的治療。郭書辰分析,細菌感染不似高血壓、糖尿病終身使用同一種藥,須不斷換新藥,也不比癌症、免疫使用藥物人數多且久,加上抗生素的研發耗時又花錢,臨床用藥時間卻僅一到二周,新藥上市也會保留其作為後線使用,待專利期一過,學名藥上市競爭,因抗生素藥物的特殊生態,將導致藥廠不願研發新藥,逐漸造成抗生素新藥貧乏。不堪舊藥賠本賣 藥廠退出台灣市場另一方面,如何留住既有抗生素也是考驗。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因廣泛使用而產生抗藥性,臨床僅剩治療梅毒的價值,再加上不堪健保價格連年調降,成本不敷進口,早已悄悄地退出台灣市場。1940年世界第一種抗生素便是輝瑞所研製,從研發到量產,幫助所有人都能使用,葉素秋說,輝瑞藥廠秉持使命至今,從未放棄研發抗生素。因抗生素研製的「無利可圖」,全世界的大型藥廠紛紛退出抗生素市場,突顯出鼓勵抗生素多樣性的層層困境。「藥廠再不採取行動,未來將無藥可醫。」葉素秋說,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足足40年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葉素秋說,抗生素必須要維持多樣性,才能幫助臨床醫師有多種武器可使用,故輝瑞積極「保住」15種生產的抗生素於台灣市場,「只要工廠願意供貨,就算在台灣賠錢,輝瑞也會保住抗生素的數目,因為這些藥物至少能拯救100多萬人的性命。」保障抗生素價格 新、舊藥缺一不可抗生素舊藥會逐年降低健保給付,黃立民認為,舊有抗生素應該保證價格,「不要砍太狠」,否則在管銷成本壓力下,藥廠不願在台灣上市,國內的抗生素藥物選項將越來越少。為了保持球路變化,葉素秋也指出,新抗生素好用,舊抗生素有最多的臨床經驗,「武器愈多,勝算愈大。」期望藉由新藥、舊藥輪番上陣,有效控制抗藥性。由於抗生素濫用將大幅增加抗藥性發生機率,葉素秋說,輝瑞除了持續研發抗生素外,也推廣抗生素的正確使用,繼續與相關醫學會合作,十二年間幫忙訓練三千多位醫師,推廣對抗藥性的認知。 鼓勵抗生素多樣性 健保參考國際核價面對感染病患的臨床需求,以及抗生素抗藥性管控的拉鋸,健保署透過鼓勵與管制措施雙管齊下,以維持國內抗生素藥物多樣性。李伯璋表示,過去新抗生素會參考舊抗生素價格,也就是以療程劑量比例法進行核價,但抗生素屬於老藥,過了專利期後,價格偏低,若新藥核價再依此為基準,將無法反應新藥價值,也不利新藥研發,故現在改參考國際藥價進行核價。「我們希望讓國內研發的藥品更具競爭力,能在國內、外取得好價錢。」李伯璋補充,經過初步計算後,若該藥在國內進行一定規模的臨床實驗,並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的健保核價;如果比核價參考品的療效更好、安全性高、更方便、研發兒童製劑,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五的健保核價。憂步上盤尼西林後塵 2策略留舊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對於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匯率或成本變動而不敷成本,影響民眾用藥權益的抗生素,衛福部有對應的藥價調升機制,廠商可以依照支付標準第三十五條,提出調高健保支付價格的建議,並進入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討論。健保在調整已給付藥品的價格時,除了參考市場交易價格,亦會考量藥品的合理成本,保留一定比例不予調整,並且給予下限價格和整體調幅的保障,以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及合理定價。跨部門合作 監測醫療、畜牧、食品抗藥性除了醫療用抗生素,畜牧用抗生素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焦點之一。周志浩說,有時獸醫、農畜業會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疾病,或促進動物生長,因此疾管署跟農委會合作,推廣無抗飼養,研發非抗生素之飼料添加物、抗生素代替物質與動物疫苗,並推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管制動物用抗生素販售量措施。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醫院及社區、農委會針對動物、食藥署針對食品進行抗生素與抗藥性監測,「台灣比起其他國家算不錯。」周志浩說明,疾管署要求各醫院回報監測資料,並回饋其在相似等級醫院的排名,也會安排醫院評鑑、感染查核等,時時掌握抗藥性現況。根據健保署品質監測結果趨勢,2017年到2021的門診抗生素使用率,從10.03%下降至9.52%,其中常用抗生素喹諾酮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於基層診所的使用率,也由0.82%下降至0.58%,顯示整體門診抗生素使用獲得良好控制。在手術過程中不容易遭到感染的單純疝氣、甲狀腺手術、乳房切除手術等,原則上免用抗生素,但是近兩年此類清淨手術術後使用抗生素,超過三天的比例上升不少,李伯璋推測,應該與新冠疫情有關,因疫情導致非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件減少,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例比例就顯得上升。此外,葉素秋表示,全球已是地球村,不只病毒會跨國傳播,細菌也不會只在單一國家發生抗藥性,所以輝瑞二〇〇四年推出的「擎天神即時監測系統」,是這場細菌與人類的保衛戰中的利器。系統名字取自希臘扛宇宙重責的神話人物,其串連全球七十多國大型醫療院所,彙整菌株抗藥性消長情形,若監測到抗藥性趨勢,將能提早示警,讓台灣預先做準備。對於今年抗生素認知宣導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周志浩表示,「全球都在面臨抗藥性問題的挑戰,重點是如何落實。」期望能透過醫院、藥局、畜牧業、藥廠各方努力,加速研發新抗生素、減少感染、謹慎使用抗生素、監測抗藥性趨勢,以保障病人安全。
-
2022-11-12 養生.聰明飲食
使用真空機後食物就萬年不壞?真空包裝真的能讓食品安全、無菌嗎?
台灣氣候潮濕,餅乾放上一陣子有可能打開後,吃起來可能就不脆口了…而堅果類對健康益處多,得適當保存才行,因為不當存放有堅果可能產生黃麴毒素,原以為吃堅果有益實則吃下毒素,得不償失!近來市面上常看到食物真空機用來保存食物、避免變質,是不是用了食物就可以萬年保存,看看食藥署怎麼說?坊間說只要使用食物真空機之後食物就能萬年不壞?真空包裝的原理是透過抽除空氣(特別是氧氣),來防止食品變質。這是因為食品變質、發霉、腐敗,其主要都微生物所引起,大多數微生物,包括黴菌、酵母菌生存要件需要氧氣,所以將包裝中的空氣抽離,部分微生物失去適合生存的環境,生長及繁殖速度就會急劇下降,甚至會停止繁殖,如此就可以延緩食品氧化,延長包裝內食品的保存時間!雖然說抽離空氣可以降低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及繁殖,但也不是每種微生物生存都需要再有氧氣的環境,有些微生物在無氧或部分厭氧的環境會生長更為活躍,像是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等,這類厭氧菌及兼性厭氧菌。常見的肉毒桿菌食品中毒為例,肉毒桿菌能在有氧環境中產生芽孢而呈休眠蟄伏,但是在沒有氧氣、低酸性(pH>4.5)的環境中繁殖生長,進而產生致命的毒素。總結來說,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真空機確實有助於食品保存,但是真空包裝反而會促成厭氧菌的繁殖,所以僅只有單一方式可能效果不大,還是需要結合其他輔助方式,如冷藏冷凍、脫水、高溫殺菌或是鹽糖醃製等方式降低產品水活性,來抑制、消滅細菌生長。所以食品真空機真的萬能嗎?食藥署的貼心小提醒,使用真空機輔助保存食物前,一定要謹記效果有限!建議還是趁新鮮時儘快食用,或是結合其他方式輔助減緩微生物生長,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及避免食物中毒!另外,生鮮類食品食用前還是要充分加熱才行,這樣才能確保食用上安全無虞。
-
2022-11-11 養生.聰明飲食
罐頭食品該怎麼挑選?掌握觀察4撇步安心挑,鋁箔包、調理包也算罐頭
走進超市或賣場,層架上總擺滿了形形色色的罐頭食品!到底罐頭是如何製成?應如何挑選呢?罐頭是如何製成的?食藥署說明,罐頭是將食品封裝於密閉容器內,在封裝前或封裝後,經過商業滅菌的加工方式,使微生物不再繁殖,且無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存在,進而可在室溫下長期保存。市面上的常溫保存罐頭,包括:金屬罐裝的鮪魚罐頭、肉醬罐頭,玻璃瓶裝的醬菜罐頭,殺菌軟袋裝的火鍋湯底,泡麵內的調理包,寶特瓶及鋁箔包裝的茶類飲料,以及常見的豆奶、保久乳等,都屬於廣義的罐頭食品。罐頭應如何挑選?罐頭食品要如何挑選?不只看外表,也要看內涵。食藥署提出下列四個觀察點,若遇到這些情形,應避免挑選與食用:1.金屬罐類:外觀出現膨脹、生鏽、凹陷、變形等。2.玻璃瓶類:瓶蓋上設計真空安全鈕已浮起、或封蓋不完全的情形。3.殺菌軟袋類:出現不正常膨脹或封口不完全造成內容物滲漏。4.觀察內容物:打開罐頭食品後,觀察內容物有無變色或不正常的變質現象,像是結塊、沉澱、異味、酸敗等。此外,在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有罐頭食品相關重金屬限量,如: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及錫之限量;非金屬罐裝的罐頭食品訂有鉛之限量;一般飲料類訂有砷、鉛、銅之限量,以金屬罐裝之飲料訂有錫之限量,另針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容器包裝之飲料訂有銻之限量。為確保國人食用罐頭食品之衛生安全,食藥署已自2019年起,執行罐頭食品工廠相關稽查專案並抽驗罐頭食品,檢驗結果其重金屬含量均符合規定,可安心食用。
-
2022-11-10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紅肉普遍被認為較不健康?教授曝和這個營養素有關
讀者Lee在2022-10-31在紅肉,為何紅,怎麼壞的回應欄留言:「教授您好,想請問您對經由保健食品額外補充(非從日常飲食)左旋肉鹼是持正面或負面看法呢?您的文章中寫到,它是紅肉被認為較不健康的理由之一(您說這也只是說法,代表您不完全認同嗎?),但它如今卻成了人們為了減肥等健康理由,常另外買來食用的補充劑,且網路上能查到許多它對健康的好處,如以下連結想請問您對於這些好處是認同的嗎?若您願撥冗回覆,小女子感激不盡!」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左旋肉鹼是紅肉被認為較不健康的理由(請參考上圖)。紅肉含有大量的左旋肉鹼,而過多的左旋肉鹼會被大腸裡的細菌分解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而三甲胺會被肝臟轉化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TMAO會促進動脈壁斑塊的形成,從而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註:我會在文章的最後提供有關此一說法的科學根據)這位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啟新診所發表的文章《揭秘“左旋肉鹼”的神秘面紗》,裡面有這兩句話:(1)左旋肉鹼是代謝過程中的一種必需的輔酶,(2)左旋肉鹼是現代人不可缺的營養素。有關這兩點,我先請大家看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提供的資訊:一、左旋肉鹼在能源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它將長鏈脂肪酸運輸到線粒體中,使它們可以被氧化(“燃燒”)以產生能量。 它還可以運輸從這種細胞器產生的有毒化合物,以防止它們的積累。二、健康的兒童和成人不需要從食物或補充劑中攝取左旋肉鹼,因為肝臟和腎臟會從氨基酸賴氨酸和蛋氨酸中產生足夠的量來滿足日常需求。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食品和營養委員會於 1989 年審查了關於左旋肉鹼功能的研究,並得出結論認為它不是必需營養素。從這兩段話就可看出,(1)左旋肉鹼不是輔酶,而是脂肪酸與其代謝物的載運體(Transporter),(2)左旋肉鹼不是必需營養素,而是我們身體可以自行合成。有興趣看論文的人可以看這兩篇綜述論文:2016:Carnitine transport and fatty acid oxidation(左旋肉鹼載運和脂肪酸氧化)2020:The Importance of the Fatty Acid Transporter L-Carnitin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脂肪酸載運體左旋肉鹼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NAFLD) 中的重要性】有關服用左旋肉鹼補充劑的利弊,請看下面這兩篇綜述論文:2020:The bright and the dark sides of L-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補充左旋肉鹼的明亮和黑暗面:系統評價)。結論:「在特定條件下長期補充左旋肉鹼可能會影響體能。另一方面,左旋肉鹼補充劑會提高空腹血漿 TMAO,這種化合物應該是促動脈粥樣硬化的。因此,需要更多關注長期補充劑及其對心血管系統的縱向影響的研究。」2021:Pathobiological Relationship of Excessive Dietary Intake of Choline/L-Carnitine: A TMAO Precursor-Associated Aggravation in Heart Failure in Sarcopenic Patients(過量膳食攝入膽鹼/左旋肉鹼的病理生物學關係:肌少症患者心衰竭與 TMAO 前體相關的加重)。結論:「過量攝入膽鹼或左旋肉鹼等含有 TMAO 中間前體 TMA 的飲食,應謹慎用於患有肌肉失調的老年人。」有關左旋肉鹼是紅肉被認為較不健康的因素,請看下面這兩篇研究論文:2013: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L-carnitine, a nutrient in red meat, promotes atherosclerosis(紅肉中的一種營養素,左旋肉鹼,的腸道微生物群代謝促進動脈粥樣硬化)2022:The microbial gbu gene cluster link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ssociated with red meat consumption to microbiota L-carnitine catabolism(微生物 gbu 基因簇將與紅肉攝取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微生物群左旋肉鹼分解代謝聯繫起來)原文:左旋肉鹼是輔酶?是不可缺的營養素?啟新診所的謬論
-
2022-11-06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奶能取代牛奶嗎?專家解答哪種營養成份更能被人體吸收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近年,以植物奶取代動物奶的風氣興盛。除了疾病如乳糖不耐症的影響,許多人也因營養價值或環保考量而開始飲用植物奶,但動物奶與植物奶的成分其實大不相同,且計算碳足跡還需考慮長程運輸的問題,兩者難以輕易相互取代!近年來吹起植物奶的風潮,從率先搶進咖啡廳市場的瑞典植物奶品牌Oatly帶起,不少品牌提倡健康、環保、愛地球、營養價值等口號,根據《食力》「你是『鮮奶』控嗎?市售鮮乳國內外、大小廠你如何選?」問卷調查發現,消費者由動物奶轉為飲用植物奶的主因分別為:營養價值(44.1%)、環境永續(32%)、個人疾病(27.7%)等,難道植物奶這些項目真的都輸給牛奶嗎?動物奶營養價值無可取代的原因是它:人體吸收率佳「植物奶終究沒有辦法取代牛奶。」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說。不管是動物奶或是植物奶,多數人最在乎的就是營養價值,但以基質來源完全不同的兩種產品來看,這樣的比較其實並不公平。即使不是自己主動選購植物奶,走進咖啡廳也常聽見店員在點餐時詢問,是否要「升級」加購更換成燕麥奶,讓不少消費者下意識認為植物奶是更好的選擇,覺得營養價值更高或是更健康,「以燕麥奶來說其實它的熱量並不低,因為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陳明汝說,且即使是植物奶也有營養成份的差異。「如果真的要說營養價值,豆漿才是最理想的植物奶選擇。」陳明汝分享到在比較營養價值時,最重要的是看消化率(digestibility),也就是指食物經過人體消化系統後,真正能吸收營養素的比率。除此之外,牛乳在重要的營養素鈣質提供上,植物奶很難取代,動物奶在此略勝一籌。特殊族群對植物奶仍舊有需求植物奶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乳糖不耐症、或是對牛奶過敏的人,可以選擇植物奶飲用。」陳明汝笑著說。亞洲人高達70%都患有乳糖不耐症,有這類症狀的人喝了乳製品最多的反應就是腹瀉,陳明汝也直言症狀輕微的人其實可以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去喝,腸道微生物其實可以透過刺激、訓練,對於乳醣的分解能越來越好,腸胃也會越適應。此外,在加工技術上,通過水解其實可將90%的乳醣進行分解,但這樣的加工過程中可能會讓牛乳產生些許苦味,消費者在喝到苦味後往往難接受,也因此在鮮乳上不太常見到這種處理方式,多是配方乳粉才會以此加工來解決乳醣所帶來的腹瀉問題。此外,對牛乳過敏主因是牛奶中含有β-乳球蛋白(β-lactglobulin),這個物質是人體中不存在的蛋白質,面對外來蛋白質,部分群眾就可能在飲用過後發生過敏不適反應。面對這樣體質不適,植物奶就會是更好的選擇。而植物奶所能提供的營養與動物奶也有不同。以燕麥奶為例,之所以被極為推崇的主因被認為是一種健康、可持續的牛乳替代品,其健康益處與β-葡聚醣(Beta-Glucan)的存在有關。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於2009年就公開表明,β-葡聚醣每天攝入至少3公克,能夠幫助維持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豆漿中同樣也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成分,如異黃酮、多酚等,對心血管健康同樣具有很好維護效果。從生產體系來看,植物奶真的比較環保嗎?植物奶最常被提出的優勢,莫過於環保概念。牛奶最常被拿出來檢討的主因是畜牧業不管是在土地、水資源的使用高,加上牛隻溫室氣體排放的程度對於環境也造成不小的影響,但植物奶就真正環保嗎?事實上,以台灣的現況來說,植物奶不管是原料或是產品,居多仍舊是以進口為主,從整個供應原料到最終產品來計算碳足跡歷程,以台灣仰賴海運進口來看,加上長途航運,硬生生就是將碳足跡的數字上加了一筆。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台灣也有品牌選擇在地原料製作成植物奶產品,好比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所輔導,並由義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與新北市農會合作製造,所推出的「100%台灣產黃豆奶」產品,所使用的黃豆就是來自高雄的「高雄9號」及「台南10號」產銷履歷黃豆,以環保的角度上來看就能更落實碳足跡減少。而瑞典植物奶品牌Oatly為了更符合自己所倡議的環保訴求,也盡可能去改變長程運輸的事實,除了2022年將以新加坡工廠供應亞洲市場需求之外,也將在2023年在英國開設工廠,目前預估的產量約為年產3億公升植物奶,以因應英國植物奶需求提升的趨勢,相較於當地的畜牧業碳足跡可望減少至少7成。而能不能相應對走到地產地銷、減少碳足跡,主要的考量仍舊脫不了市場需求與產業型態。反觀畜牧業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其實不少牛乳品牌也都將關注落在環保,除了牛隻養殖環境、飼料改進來減少碳排放外,也思考排泄物要如何再有效利用。除了大規模的循環利用資源可能要耗費大量成本投注,但其實也有相對較簡單、成本較低的方式可以下手,如食品大廠義美將牛乳的包裝材料首先納入可改變的範疇,利用甘蔗汁所製成的生質塑膠,讓紙盒能夠100%回收再利用,這也都是希望夠平衡畜牧產業帶來環境困擾。而單純以運輸成本來看,台灣地產的牛乳除了免除長時間航運以外,以加工流程上來看鮮奶進場的時間幾乎是2天內就絕對需要進行處理,否則品質就容易產生變化,在新鮮程度上、運出成本上相近於進口植物奶產品仍具有一定的優勢。簡單來說,不管是牛乳或是植物奶的存在價值,並沒有可能取代對方,而是能夠滿足各自不同需求的族群。踏入植物奶市場已有15年愛之味董事長陳冠翰也表示:「植物奶是完全另一個市場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取代牛奶而生。」在現下的趨勢來看,如何開發出符合消費習慣的產品,才是植物奶真正應該鑽研的道路。【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2019年起植物奶成長率持續超越動物奶! 燕麥奶空降咖啡館、搶奪牛乳市佔▶燕麥奶大勢崛起,但它的健康、環保價值真的如宣稱說的那麼好嗎?▶瑞典研發出全球第一款「馬鈴薯奶」飲品!不含常見過敏原、生產比燕麥和杏仁更環保(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0-2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火鍋沾生蛋!比起膽固醇,這菌吃下肚對身體危害更大 舒芙蕾、親子丼也是地雷
天氣漸漸轉涼,越來越多人會想大啖火鍋來溫暖身體,不少民眾喜歡在沾醬時打上1顆雞蛋,董氏基金會提醒,雞蛋雖然營養,但蛋殼上佈有氣孔,微生物就有機會入侵,以沙門氏菌為例,沙門氏菌會引發急性腸炎,造成腹痛、寒顫、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甚至引發致命危機。料理蛋時應注意衛生 有4成人烹煮前不洗蛋很多人時常會忽略吃蛋前應注意的衛生習慣,根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於110年所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調查,發現有36%的人常吃半熟蛋、1%的人會吃生蛋;在烹煮前,整體有近一半(42%)的人不會清洗雞蛋,更糟糕的是,會吃半熟蛋或生雞蛋的人,有更高比例(55%)不會清洗雞蛋,恐有衛生安全之慮。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蛋殼表面因雞糞的沾染,容易有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的附著,若在打蛋前未將蛋的表面清洗乾淨,蛋殼與可食雞蛋會互相接觸恐造成病原菌的汙染。許惠玉透露,大家在品嚐美食的同時要注意衛生安全風險,沙門氏菌致死溫度為71°C,只要「烹煮前清洗+全熟」可避免其危害。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民眾用水清洗雞蛋後,不可再冷藏保存,因為潮濕會破壞「護膜」,不但無法消滅沙門氏菌,還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的可能性。蛋黃吃多膽固醇會飆高?董氏揭兇手另有他人大多數人對雞蛋有不少迷思,常聽到的是只能吃蛋白不能吃蛋黃,因為蛋黃會讓膽固醇飆高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許惠玉說明,早在2015至2020年的美國飲食指南就已取消原先建議每人每天最多攝取300毫克的膽固醇限制,原因在於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0至80%是由體內肝臟所生成,剩餘的20至30%來自於飲食,而其中造成膽固醇升高主要的兇手其實是飽和脂肪(如五花肉、奶油、冰淇淋等)。許惠玉補充,107年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將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調整為豆>魚>蛋>肉類,其實適量攝取雞蛋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大家更應該注意的是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亞洲國家的人每日吃顆蛋 竟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英國醫學期刊於2020年發表1項大型世代研究,他們追蹤美國173,563名女性及42,055名男性長達32年,結果顯示每天至少攝取1顆雞蛋的人和每月攝取不到1顆雞蛋的人相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無顯著差異。同時研究團隊還針對其他27項相關研究做系統性文獻回顧,綜合分析後在歐美國家一樣未發現攝取雞蛋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聯性,但在亞洲國家卻發現每天攝取1顆雞蛋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述研究也將雞蛋替換成其他食物進行分析,當雞蛋更換成加工或非加工紅肉、全脂牛奶時會有較高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但若更換成魚類、家禽、豆類、堅果、全穀物或精緻穀類、馬鈴薯、起司、優格或低脂牛奶時就和心血管疾病無顯著關聯性。推論是因為相較於蛋黃中的膽固醇,紅肉(豬牛羊)中富含的飽和脂肪引起心臟疾病的機率更高。許惠玉提到,雞蛋營養豐富,擁有高品質的蛋白質,可供生長發育及組織修補,卵磷脂作為血液中的清道夫清除壞的膽固醇,膽鹼可用來合成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幫助大腦記憶和學習,並富含維生素A、D、E、B12及礦物質鈣、鐵、磷、鉀等營養素,呼籲大家每天適時攝取1顆雞蛋;無論是洗選或未洗選蛋,記得務必要「烹煮前清洗+全熟」,才能安全、安心、健康地享用!另外,董氏基金會也特別點出,容易有未熟蛋品的料理,包含溫泉蛋、歐姆蛋、親子丼、韓式拌飯、沙茶醬拌生蛋、壽喜燒肉片沾蛋、慕斯、舒芙蕾、蛋蜜汁等食物。民眾在品嘗時也需要多多注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0-25 醫療.泌尿腎臟
噬菌體療法是攝護腺炎病友的希望嗎?教授曝最新研究發展
讀者Yao Wen Liang昨天(2022-10-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噬菌體療法」。我成立這個網站已經六年半了,今天是第一次說出,我曾經是噬菌體「專家」。我生平第一篇研究論文就是1984年發表的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essential region of bacteriophage P4(噬菌體P4必要區的核苷酸序列)。這位讀者的信函很長,但值得大家看完全文:林慶順教授您好!我是您的忠實讀者,每一本書都有買,因為您的書吸收了很多觀念,因為自己本身有疾病纏身,久病不治,這邊想要詢問您一些治療方法是否為偽科學,或是只是現在還在起步的階段,尚未被科學證實有效。我本身患有慢性攝護腺發炎,之前長期吃了抗生素卻一直無法有效殺死攝護腺內的細菌,導致細菌都擁有了抗藥性,具醫生所說,抗生素都比較難抵達攝護腺裡面,加上攝護腺裡面的細菌都形成生物膜,自己的免疫功能也不好消滅(有點不確定當初醫生的意思是不是這樣),就導致了此疾病一直困擾著我。我們患有此病的年輕人有建立一個一百多人的病友群組,裡面大家的症狀都是差不多,不外乎都是長期吃抗生素,吃到都有抗藥性也無法有效治癒,抗生素一次吃的比一次強也是都完全無法根治,甚至每次驗出的細菌都不一樣。抗生素長期吃對身體也非常的傷,病友們對此也都相當有感。也有病友吃amikacin,導致出現耳毒症狀,此病讓我們都非常絕望,每天都過得非常不舒服,吃藥也完全無法治癒。直到有一天群組內有討論,國外有噬菌體療法,也有附上一些論文的研究,讓我們似乎看到一絲希望,但我們不是相關背景的人員,真的不太清楚該論文刊登的期刊是否有權威性,或甚至噬菌體療法是否有大型期刊刊登過相關的研究,我們好幾位病友真的都被此病弄得不堪其擾,已經想要自費去喬治亞這種網路上刊登有噬菌體療法的國家去治療,但實在不知道這療法以目前臨床上的研究,在人體中是否真的是有效的,或者只是一個沒有被完全證實的療法。我們研究中也有發現台灣有一位慈濟醫院的陳立光教授,對噬菌體有深入的研究,但礙於目前台灣法規,要申請人體實驗似乎非常的困難,所以想請問教授的是1. 噬菌體療法以目前臨床上的研究,在人體中是否真的是有效的? 是否值得去國外嘗試看看此療法?2. 假設有效的話,以台灣目前的環境,這種在台灣相對前衛的療法,有什麼方法可以請醫師或醫院申請人體實驗嗎?我們都是沒有相關醫學背景的人,看了好幾年泌尿科醫生們也都束手無策,只是很想要嘗試看看是否有新方法可以治療,真的希望林教授可以幫助我們,謝謝!這位讀者有提供兩篇論文和一個網頁,而它們都是非常正面看待噬菌體療法。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論文作者和網頁版主都是有相關利益衝突。我自己搜查到的論文裡面,最新、最可靠的是今年3月發表的綜述論文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Phage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在臨床實踐中使用噬菌體療法的考量)。這篇論文是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發行的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影響因子5.2)。 第一作者是梅約診所的傳染病學醫生Gina Suh,而其他27位作者也都是來自著名的美國醫學院校和研究機構。他們在開會討論了過去所有噬菌體療法的文獻之後(共引用了215篇論文),寫下這篇論文。我把它的緒論和結論部分截取和翻譯如下:緒論:2020 年底,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IAID) 和抗菌素耐藥性領導小組 (ARLG) 召集了一個由噬菌體治療、臨床微生物學、抗菌素耐藥性和藥理學與監管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而目的是要解決在臨床實踐中實驗性使用噬菌體療法的問題。……本報告是這些努力的產物,可讓臨床醫生熟悉噬菌體療法在臨床使用上的問題,並考慮對這種實驗性療法進行循證評估,以及承認目前尚無任何建議可以支持在任何情況下常規臨床使用噬菌體療法。結論:近幾十年來,由於對傳統抗生素的替代或輔助抗感染藥的需求不斷增加,噬菌體療法已重新成為治療難治性感染的潛在療法。雖然幾個沒有使用控制組的案例研究報告了成功的臨床結果,但臨床失敗有可能是被低估了,而且已經進行的少數隨機對照試驗未能顯示出益處。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推薦支持噬菌體治療的常規臨床使用;關於噬菌體治療的功效和失敗的潛在原因還有很多未知,例如劑量、給藥頻率、治療持續時間、給藥途徑、與抗生素的相互作用、與其他噬菌體的相互作用、噬菌體抗性的出現、噬菌體遞送不足以及超宿主免疫反應,僅舉幾例(問題太多,無法一一列舉)。請注意這兩段文章裡兩度提起的「不能推薦支持噬菌體治療的常規臨床使用」。也就是說,這28位專家一致認為,目前噬菌體療法只可在試驗性的情況下進行。但是,就我搜查的結果,目前並沒有正規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攝護腺炎的噬菌體療法。中國發行的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沒有被PubMed收錄)在今年5月以電子版發表了一篇綜述論文Recent advances in bacteriophage-based therapeutics: Insight into the post-antibiotic era(基於噬菌體的療法的最新進展:洞察後抗生素時代)。它的最後一段是:「目前,噬菌體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通過更合理的設計,噬菌體療法可能會發展成為未來對抗AMR(抗菌素耐藥性)感染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儘管推廣噬菌體療法可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我們堅信,絆腳石將會被克服,這一過程將為社會帶來醫療、經濟、商業甚至政治利益。」(註:本文圖片是拷貝自這篇論文)原文:噬菌體療法是攝護腺炎病友的一絲希望嗎
-
2022-10-24 養生.聰明飲食
豆腐放冰箱前,一動作防微生物孳長!專家:表面出現黏液就是壞了
豆腐,一直是深受台灣民眾喜愛的美食,但是,豆腐有哪些種類?如何製成?以及它的正確保存方式? 百變豆腐 原料大不同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高彩華教授說明,豆腐屬於加工品,傳統豆腐的口感適中,可在冷凍後做成「凍豆腐」,發酵後做成「臭豆腐」;盒裝豆腐的口感較軟嫩,可添加雞蛋做成「雞蛋豆腐」。此外,常見的「百頁豆腐」並非以黃豆為原料,而是將大豆分離蛋白加上油、澱粉、調味劑,再以硫酸鈣當作凝固劑成型製成之產品。而「芙蓉豆腐」雖然名稱中有豆腐二字,但成分中並沒有黃豆,而是純粹用雞蛋加上調味料製成。 豆腐屬低GI食物 2類油脂多須慎食 高彩華教授指出,以黃豆為原料的豆腐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熱量也低,也屬於低GI(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數)食物,內含的「大豆異黃酮」更是優質的植物性雌激素。但是,百頁豆腐與芙蓉豆腐中含有較多油脂與鹽類,特定疾病飲食患者食用前須經醫師評估,避免過量。 豆腐小心選購 這樣保存不出錯 高彩華教授提醒,選購商業包裝豆腐時,先注意是否逾有效日期,並注意賣場冷藏溫度是否足夠,回家後馬上置入冰箱中保存並於效期內食用完畢;而於傳統市場選購豆腐時,應先注意表面是否有黏液?聞起來是否有酸味?若有此現象,可能已腐敗,不宜購買。從傳統市場買回的豆腐應立刻放入冰箱,並在一兩天內食用完畢;也可考慮在放入冰箱前,取出豆腐稍以煮過的冷開水沖洗表面,放進加蓋保鮮盒,再注入煮過的冷開水,可稍微延緩微生物的孳長,但仍須儘快食用完畢。此外,家中冰箱的溫度應該要確保在7℃以下,冰箱內部也應該要定時清理;同時將生魚、生肉與豆腐分層、分區擺放,才能避免交叉污染的疑慮。【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22 醫療.婦產科
從月經看健康!婦產科醫師:善待生理期顧好妳的子宮,多喝水並減少糖分攝取
每個女人每個月都會經歷的,便是「生理期」,又稱月經、或是部分人暱稱的「大姨媽」。觀察月經週期以及經血量,是判定子宮健康的重要指標。經期通常1週結束 1次血量約100毫升台北長庚婦產部主治醫師劉宥成表示,生理期隨年齡或其他生理因素而有不同有變化。一般來說,週期多半再28天左右,在正負7天內,也就是21天到35天內來1次月經,都還算正常範圍,但仍應當注意週期規律性,每個週期天數差異很大時,仍應提高警覺。劉宥成醫師指出,經期時間則因人而異,一般多在7天內結束;有人2、3天就沒了,有些人要4、5天甚至更長,超過1週的出血時間應視為異常出血,建議至婦產科門診作進一步的檢查。出血時間較短的個案,大多數都沒有特殊原因,有時與使用藥物與其他疾病影響有關,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狀腺疾病或泌乳激素過高等。經血量的部分,劉宥成醫師說明,大多數人1次生理期出血量在100毫升上下,一般會有1、2天有明顯出血。如果已使用夜用型衛生棉,但仍在1到2小時內就全滿,代表可能有經血量過多的問題。每個人的生理期在不同年齡或健康狀態會有不同狀況。初經後幾年內,月經有時會較為不規則;而接近更年期與停經時,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定,常見生理期的週期長度會先縮短而後慢慢拉長的情形,也常在這段時間出現週期長度以及出血量不規律的情況,雖然常見但不等於是正常的情況,需要提高警覺。衛生棉貼合身體不想搔癢不適 可補充益生菌劉宥成醫師表示,年輕人(10多到30歲),常見的問題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使得經血量較少且間隔較長,甚至會發生好幾個月沒來的情形。其他同樣常見的有泌乳激素過高,也會使生理期間隔拉長,原因多半不明但是須注意可能有泌乳激素瘤造成。而40歲以後,如果出血量逐漸減少以及間隔拉長,通常是卵巢功能開始下降的徵兆。在經期需多天使用衛生棉,不少女性因此經常感到陰部搔癢不適。為了防範感染的發生,劉宥成醫師建議女性朋友應養成良好作息、多喝水並減少糖分攝取,且避免吸菸。同時飲食上建議適當地補充益生菌及膳食纖維,例如透過優格補充乳酸菌,能夠增加有益的微生物。「好菌越多,就能排擠壞菌的生存空間,降低感染機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0-18 養生.健康瘦身
為什麼過重者難減重?哈佛教授揭我們如何又為何變得更胖?
▌我們如何又為何變得更胖?其中一項針對為何越來越多人過胖的解釋為:越來越多人越吃越多,而活動量越來越少。這項解釋最廣為流傳,也有部分論點屬實,但卻過於簡化。正如第九章所述,許多證據顯示,過去數十年的食品工業化已增加了每份食品的分量大小,使食品的大卡密度更高。其他與工業化相關的「先進發展」,包括汽車與省力裝置的量產化,以及更長時間的久坐,均使人類的活動程度下降。如果你算入人們多攝取的大卡量,以及減少的大卡消耗量,就會得出過多的能量,被轉換為過量的脂肪。以「大卡進出量」觀點詮釋廣泛的肥胖現象並不完全錯誤,但由於我們的飲食內容也產生變化,情況更為複雜。請記得,能量守恆的機制受制於各種荷爾蒙(特別是胰島素)。胰島素的首要功能在於將能量從消化完畢的食物中,導入人體細胞內。在此必須重複:胰島素濃度隨著血糖濃度上升而上升,使肌肉與脂肪細胞吸收一部分的糖,將其儲存為脂肪。胰島素也使血液中的脂肪(三酸甘油酯)進入脂肪細胞,同時阻止脂肪細胞將三酸甘油酯釋放回血液中。因此,無論脂肪來自醣類或脂肪,胰島素會讓你越來越胖。根據某些評估,美國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體內所藏的胰島素,遠較他們父母在青少年時期(一九七五年)體內的胰島素多。因此,他們之中越來越多人有肥胖傾向實在不足為奇。由於胰島素濃度只會在你吃下含有葡萄糖的食物後上升,所以導致更高濃度胰島素與更多脂肪的元凶之一,顯然就是食用更多的含糖食品(如可樂與蛋糕)了。然而,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造成肥胖,其中包括兩項與糖有關的附加因素。其中一項為人體將食物分解為葡萄糖的速率,這將決定人體產生胰島素的速率;另一項較為間接的因素在於你吃下了多少果糖,以及這些果糖到達肝臟的速率。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與糖有關且導致肥胖的因素,讓我們比較你的身體吃下一顆重一百克(三.五盎司)的生蘋果與一包重五十六克(兩盎司)的水果糖後所產生的反應(水果糖的原料是蘋果,但已經過加工且添加糖分以確保甜度,蘋果原有的營養成分與纖維均被移除,以延長產品的保存期限)。單就糖分而論,這兩項食品的重大差異在於:生蘋果所含的糖分僅有十三克(不到半盎司),而水果糖卻含有二十一克的糖分(四分之三盎司),所含大卡亦幾乎為生蘋果的兩倍。第二項差異在於所含糖類的百分比。蘋果所含糖分的百分之三十為葡萄糖,水果糖則約為百分之五十。若食用水果糖,將產生同量的果糖與雙倍以上的葡萄糖;最後,生蘋果帶有表皮,蘋果所含帶的糖分位於細胞中,而皮質與細胞均富含纖維素。纖維又稱粗料(roughage),是蘋果中你所無法消化的成分,但它在你消化蘋果糖分的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蘋果所含的糖分藏於細胞內,纖維素構成細胞壁,減緩人體將醣類分解為糖分的速率。纖維素也能包覆食物與腸臟內壁,成為一道護欄,減緩腸道將所有大卡(特別是糖分)從內臟轉移到血液循環與器官中的速率。最後,纖維使食物加速通過內臟,使你感到飽足。因此,當我們比較這兩種與蘋果有關的產品時,真蘋果不只含糖量較少,還使你感到更飽足,讓你能更漸進、順暢地消化所吃下的糖分。相對地,水果糖被稱為「高血糖食品」,原因在於它會突然、顯著地提高血糖濃度(這種現象稱為血糖過高)。當然,吃下太多蘋果還是可能會變胖;但現在,你有更充分資訊證明,為何水果糖更容易導致肥胖。最明顯的是水果糖含有更多大卡。第二項問題在於人體吸收大卡的速率:當你吃下蘋果時,由於蘋果中所含的纖維素減緩你體內葡萄糖的抽取速率,你體內的胰島素濃度緩慢且漸進地升高。如此一來,人體將有充分時間瞭解究竟需要多少胰島素,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保持均衡。相反地,水果糖中雙倍量的葡萄糖直接進入你的血液中,使血糖濃度急速飆升,造成胰島腺瘋狂地產生大量(甚至過量)的胰島素。過量的胰島素不可避免地造成血糖濃度急降,你會再度感到極度飢餓,只想食用水果糖或其他富含大卡的食物,急速讓血糖濃度調回正常值。簡而言之,富含快速消化葡萄糖的食品提供大量大卡,使你更快感到飢餓。若食用由蛋白質與脂肪組成主要大卡來源的食物,將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飽足感,整體上的進食量將少於常食用高糖、高澱粉食物者。未加工食品富含較多纖維素,使食物在胃裡停留時間較久,釋放出能夠抑制食欲的荷爾蒙,使你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飽足感。然而,葡萄糖並非唯一的影響因素。另一項甜美且被忽略的糖類為果糖。現今,大眾常將果糖妖魔化(有時其實不無道理),主因在於高果糖漿使糖分變得無比大量且廉價。不過,還是請你記住一項事實:生蘋果與水果糖含有的果糖量相同。事實上,黑猩猩幾乎只吃水果,牠們因而必須消化大量果糖。然而,牠們和其他愛吃水果的生物並未發胖。為什麼新鮮水果所含的糖分不容易導致肥胖,而加工水果或其他如蘇打汽水、果汁等高含糖量食品所含的果糖卻更容易使人發胖?答案再次牽涉到果糖在肝臟中消化的分量與速率。提到分量,馴化作用扮演關鍵因素。大部分我們今日所吃的水果已受到相當程度的馴化,變得比生長在野外的老祖宗更甜美。直到近代以前,絕大多數蘋果都是野生的酸蘋果,所含的果糖量顯著較少。事實上,幾乎所有我們老祖宗所吃的水果甜度都和胡蘿蔔差不多,稱不上是足以導致肥胖的物質。即便如此,和水果糖及果汁等加工食品相比,經過馴化的水果所含的果糖量仍不算多,而它們更富含纖維素;正如我們先前提到的,許多加工食品早已不含任何纖維素。正因為纖維素,生蘋果所含的果糖能在人體內漸進地消化,以更緩慢的速率抵達肝臟。如此一來,肝臟就有充分時間代謝蘋果內的果糖,更從容地將其燃燒。然而,當加工食品迅速以過量果糖將肝臟淹沒時,肝臟不勝負荷,將絕大部分的果糖轉為脂肪(三酸甘油酯)。其中一部分脂肪塞滿了肝臟,造成發炎,進而阻塞胰島素在肝臟中的作用。這就造成了一連串有害的連鎖反應:肝臟將自己所儲存的葡萄糖釋放到血液循環中,使胰島腺釋出更多胰島素,進而將多餘的葡萄糖與脂肪輸入細胞內。肝臟由高濃度果糖所製造的剩餘脂肪釋入血液中,最終也進入脂肪細胞、動脈血管與其他容易產生不良後果的部位。果糖聽來相當危險,但也只會在快速、高濃度下導致發胖的危險;人類演化史上絕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老祖先唯一所能取得的重要、能急速消化的果糖來源就是蜂蜜。如第九章所述,由於高果糖漿的發明,人類在一九七○年代才開始能品嚐便宜、高濃度的果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每個美國人每天平均攝取十五克(半盎司)的果糖,主要食用蔬果等緩慢釋出果糖的食品;現代,每個美國人每天平均攝取五十五克(近兩盎司)的果糖,絕大部分來自蘇打汽水與其他由食糖製成的加工食品。從各方面來說,越來越多人發胖(尤其在腹部)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加工食品提供了過量的大卡,其中許多又來自糖類(果糖與葡萄糖),濃度過高,釋出速度過快,以致我們所遺傳到的消化系統無法適應。即使我們經過演化、食用大量醣類並將其有效儲存,我們仍無法如此大量吸收存在於蘇打汽水與果汁等含糖飲料(沒錯,水果汁就是垃圾食物)、蛋糕、水果糖、糖果與其他各式各樣工業化食品中以原始型態存在的醣類。工業化飲食所造成的問題證明,全球各地不同農耕文化所獨立發展的眾多傳統飲食方式,看來均能有效防止人體體重增加。例如,典型的亞洲與地中海飲食除了包含大量澱粉(稻米、麵包或麵糰)以外,似乎沒有什麼共同點;但兩者充分整合大量富含纖維素的新鮮蔬菜,並擁有足量蛋白質與健康脂肪,例如魚油與橄欖油(我們稍後將探討脂肪的部分)。這類飲食也傾向於富含其他有助保持健康的營養物質(這將是另一項重要主題)。簡而言之,假如你依據富含未加工蔬果的傳統、符合常理的飲食方式攝取醣類,就能防止增胖,避免體重過重。飲食習慣可以詮釋為何全球各地越來越多人口變得越來越胖,但還有包括基因、睡眠、壓力、肝臟內細菌與運動等其他數項重要因素。首先就是基因。如果我們發現導致肥胖的基因,不是很好嗎?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發明使肥胖基因失去作用的藥物,問題便迎刃而解。不幸的是,特定基因並不存在;但由於人體的每一項環節均源自於基因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因此數十種基因被確認能夠增加人體增重的威脅,並不令人意外。這些基因最主要藉由影響人類大腦產生作用。目前為止所發現作用最強的基因名叫FTO(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影響大腦管制食欲的方式。如果你體內存在一組這種基因,你的平均體重可能較沒有這種基因者多出一.二公斤(等於二.六磅);假如你運氣不好、體內存在兩組這種基因,你可能會比別人重三公斤(六.六磅)。體內擁有FTO基因者更難以控制食欲,但在藉由運動或飲食減重等方面則與其他人相同。此外,FTO基因與其他和體重過重有關的基因,在近代越來越多人開始肥胖以前即已存在。過去數十年間,導致體重增加的基因並未席捲人類。數千個世代以來,幾乎所有體內含有這種基因的人體重都維持在正常值,這顯示產生重大變化的是環境,而非基因。要想控制人口肥胖的趨勢,我們就得著重在環境因素,而非基因。環境的變化遠較飲食更多元、更複雜。就像第九章討論到的,改變中重大的一環在於我們感到的壓力越來越強烈、睡眠越來越少。這兩項因素互相聯結,導致惡性體重增加。「壓力」這個詞本身帶有負面意涵,但壓力是與生俱來的適應作用,使你免於陷入危險狀態,並在需要時啟用體內所儲存的能量。如果附近傳來一聲獅吼,一輛車從旁駛過而幾乎將你輾翻,或你準備逃命時,你的大腦會向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發出信號,釋出少量可體松。可體松並不會使你感到壓力;在你感到壓力時,體內才會釋出可體松。可體松有許多功能,其中包括給予你即刻和必要的能量;它使你的肝臟與脂肪細胞(特別是位於內臟的脂肪細胞)將葡萄糖注入血液循環中,增加心跳率與血壓,提高你的警戒心,並防止睡眠。可體松也能讓你特別想吃富含能量的食品,使你準備從壓力狀態恢復。簡而言之,可體松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荷爾蒙。然而,源源不絕的壓力也有其陰暗面,並會導致人體發胖。長期壓力產生的問題之一為過長時間內高居不下的可體松濃度;從各種原因來看,數小時、數星期甚至數月過量的可體松都對人體有害,它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肥胖:首先,可體松不只導致人體釋出葡萄糖,更使你想吃富含大卡的食物(這就是壓力使你渴望撫慰食物的原因)。正如你現在所知,這兩種反應都會提高胰島素濃度,造成脂肪累積(特別是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對可體松的敏感程度約為皮下脂肪的四倍。更糟的是,持續高濃度的胰島素會抑制大腦對瘦素的反應;瘦素是另一種重要的荷爾蒙,脂肪細胞在感到飽足時會將其釋出。如此一來,處於壓力狀態的大腦認為你還相當飢餓,啟動使你感到飢餓的反射作用,同時還啟動使你減少活動的其他反射作用。最後,只要環境中的壓力因素持續存在(工作、貧窮、通勤等等),你就會持續釋出過量可體松,導致過量胰島素,增加食欲,減少活動量。另一個惡性循環是睡眠不足;有時,升高的壓力指數與過高的可體松濃度都會導致睡眠不足,而睡眠不足會使可體松濃度提高。睡眠不足同時也會升高另一種激素:飢餓激素(ghrelin)的濃度。這種「主掌飢餓感的荷爾蒙」由你的胃部與胰島腺產生,刺激食欲。眾多研究發現,睡得少的人體內的飢餓激素含量較高,更容易過重。顯然,演化史未能使我們的身體能夠妥善因應持續、無止境的壓力與睡眠不足。我們的身體也並不適應靜止不動的狀態,然而很可悲地,運動與肥胖之間的關係有時被誤解了。假如你現在一躍而起,馬上去慢跑個三英里,你可以燃燒大約三百大卡的熱量(實際燃燒量根據你的體重決定)。你可能會覺得這些燃燒的大卡會協助你減重,然而眾多研究已顯示,規律且強度介於中等與劇烈之間的運動其減重效果有限(通常介於二到四磅之間)。針對此現象的一個解釋為,每星期幾次多燃燒三百大卡的熱量,其實在人體總代謝預算裡的卡路里中不算什麼(特別是在你已經過重的前提下)。此外,運動會刺激暫時抑制食欲的荷爾蒙,但也會刺激其他使你感到飢餓的荷爾蒙(例如可體松)。假如你每星期跑步十六公里(十英里),除非你能夠克制多攝取一千大卡(約為兩到三個鬆餅的熱量)的自然欲望,保持熱量均恆,否則你將難以減重。此外,某些形式的運動以肌肉代替脂肪,導致無法減重的事實(雖然運動本身仍然符合健康原則)。體能活動或許無法使你能輕易減重,但確實能防止你的體重增加。體能活動最重要的機制之一在於,增加肌肉(而非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銳度,使脂肪能被你的肌肉(而非腹部)攝取。體能活動也增加燃燒脂肪與醣類的線粒體數量。上述因素與其他代謝方面的變化足以說明,為什麼活動力強的人可以吃很多食物,而外觀與體重看來卻又不受食量影響。最後一項尚未受到廣泛探索的環境因素是,我們吃下的食物並不僅僅供養我們本身而已。你的腸臟裡有數十億個微生物(菌群)、消化蛋白質、脂肪與醣類,提供能協助你吸收大卡與特定營養物質的酵素,甚至合成維他命。他們就像你每天在環境中觀察到的動植物一樣,是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充分證據顯示,飲食習慣的變化與廣譜性抗生素的使用,可能藉由異常改變人體的菌群,導致人體肥胖。事實上,對工業化飼養動物施打抗生素的原因,正是要使牠們的體重增加。無論你如何看待這個事實,人體本能上就是會儲存大量脂肪(絕大部分是皮下脂肪)。人類代謝的演化觀點亦能協助解釋,為何過重者難以減重。考慮到這一點,若體重過重、甚至肥胖者的體重沒有增加,他們就無法保持能量正平衡。就像一個皮包骨的人一樣,他們只是處於能量正平衡而已;如果他們開始節食,或從事更大量的運動,這意味著他們攝取的大卡將少於所消耗的大卡。他們將會又餓又累,因此啟動最原始、本能的食欲,吃得更多,動得也更少。飢餓與昏睡是古老的調適機制。在我們的演化史上,我們根本無暇忽略或駕馭飢餓感。但這也不代表我們生來就註定會發胖。※ 本文摘自《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郭騰傑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2/07/30
-
2022-10-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保時捷斜槓賣菜刀「適合拍蒜」,一體式刀面不怕斷!使用刀具還有一件事要注意
現今社會流行斜槓,就連汽車大廠保時捷也加入行列,賣車之餘,現竟賣起菜刀!你沒看錯,就是菜刀,而且保時捷稱這把一體式的菜刀能用來拍蒜。據上游新聞報導,保時捷設計近日在官網上架一款連刀柄部分都是不銹鋼的一體式中國菜刀,售價240美元(約1700元人民幣),不過目前美、英官網已售罄,剩德國和瑞士站點還可下單。《世界日報》報導,日前大陸百年老字號刀剪店「張小泉」被顧客投訴拍蒜時刀面竟然斷了,因此大陸媒體好奇這款保時捷中國菜刀能拍蒜嗎?詢問了保時捷設計精品銷售(上海)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後得到回應:「可以拍蒜,具體使用建議需諮詢當地銷售公司。」一體式的菜刀拍蒜應該較不用擔心斷裂!大蒜怎麼吃最好?事實上,大蒜是華人飲食相當重要的靈魂食材,有人甚至覺得某些菜少了蒜頭感覺就少一味。而常見蒜頭處理方式,除了爆香之外,拍打也很常用。因此,有一把好切好拍的刀,對煮婦是相當重要的。那大蒜到底怎麼吃最好?最好的方式就是拍碎拌菜吃或直接咬開生吃,而如果炒菜還是想加蒜,可以在快起鍋時才放入,這樣既可以得到蒜香味,大蒜素也不會被全部破壞。刀具切不同食材前要先清洗此外,使用刀具時也要多注意清潔、衛生。之前美國發表於《食品微生物學》期刊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刀子、刨絲器等廚具若沾附細菌,處理食物時,細菌就會在食物間蔓延,造成污染。建議使用刀子、刨絲器處理一項食材後,最好清洗一下再處理下一項食材,以免細菌四處散播、孳長。
-
2022-10-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聽塗說」的再思考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非醫學專業人士回應9月5日、7日、9日三位醫師「道聽途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醫師也會抓狂」、「辯護主流醫學」的看法。一位長照家庭的照顧者寫出她個人以家屬的身份遭遇過不同醫師的經驗,也表達她對醫師辛勞的感激。一位大學外文系教授舉出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敵人」,引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在極度缺乏理解與信任的情況下,醫病溝通承擔極大的失敗風險」。一位醫學人文的歷史學教授直指現代醫療是「陌生人的醫療」,而醫病雙方需要克服彼此理解的障礙。希望這六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雙方瞭解彼此的盲點,並且在醫病之間發生衝突時,能發揮「同理心」,了解對方的立場,而能相互尊重與信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回應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道聽途說之我見現代醫療是「陌生人的醫療」,這是九年前拙作的主題,借自醫療史學者Charles Rosenberg的名著The Care of Strangers(1995, 1987)的觀點。所謂陌生人的醫療是指近代以醫院為主的行醫模式,醫者與病人之間通常是陌生人的關係。近代以來科學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的發展是醫院醫療的重要基礎,從解剖學生理、微生物學,乃至於二十世紀之後的生化、藥物、分子生物學等都讓現代醫療與十八世紀以前的醫療迥然不同。回顧歷史,科學的進展提供了醫療許多的利器,能治療許多令過去醫師束手無策的疾病(參見《科學發展》,2013年四月份,484期)。無疑地,這是科學的進步,但是內建於醫院醫療的陌生人關係也讓醫病之間的信任不易建立。然而,病人是否必然能受惠於這個進步?對於進步的信心往往使我們遺漏醫療中重要的主角——病人。作為醫病關係中另一方的病人,是否也跟著科學的腳步「進步」了?歷史變遷極少是全面性的。雖然正如三位醫師不約而同地指出,主流醫療乃是建立在嚴謹的實證基礎上,但是,對於病人而言,陌生人口中的嚴謹科學與有效性並非顯而易見,也難敵親友的好意或是文化親近性,一邊是需要許多解釋的艱澀知識,一邊是親切可感知的文化,病人的傾向有跡可循。除了筆者之前討論的醫院醫療之外,科學的進步—知識的浩瀚龐雜—也為醫病關係帶來過去歷史上少見的負擔,即所謂的知識落差。病人越難了解醫師的專業語言,就越難與醫師建立信任關係,除非有其他的條件來彌補(如親友介紹或是長期關係)。一般人很難參透醫療知識、繁複的醫療流程、醫療專業精細的分工,如此更提高建立醫病信任關係的難度。病人依其在社會所處位置的不同而與主流醫療的距離不同,從巨大的鴻溝到熟悉理解,多數人之於主流醫學,恐怕都是站在鴻溝的另一邊,而距離越遠者,就越需要時間與精力溝通。除此之外,即便是同為主流醫療的成員,不同科別、資歷與院所的醫療人員還可能提供給病人不一致的資訊或建議,例如王棋新醫師文中提到的心臟節律器的例子,或是退火氣藥物的例子(可能是其他院所挪用常民的語言來指稱消水腫的藥物而造成的誤解?)。這個不一致部分源自於不同科別的差異,但更關鍵的是醫療的不確定性。雖然現代醫療充滿了SOP與手冊,但是放在疾病歷程的脈絡來看,患有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因種種原因,還是可能得到不同的醫療措施。當然,偶而見諸媒體報導的醫療詐騙新聞確實也會讓病人生疑,而這也是為什麼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很重要。從病人的所作所為及其盼望看來,我們看到了歷史的不變——當代的病人跟歷史中的病人一樣,他們都希望藥物具有速效、病痛可以很快康復、在A醫者那裏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療效,就可能換到B醫者(可參考張苙雲教授早期的作品〈逛醫師〉,1998),求醫的歷程中,多方求治、嘗試不同療法等等,均為常見的現象,尤其是遇有疑難雜症時更是如此。或許更令當代許多醫師難以接受的是,病人有時並不在乎醫者的經歷背景是否權威顯耀,不管是哈佛、台大、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他們只在乎醫者所提供的療法是否有效或是可信,因此病人棄主流的醫學權威而就江湖郎中時有所聞。換句話說,病人的行為與信念就是特定情境之下人的行為與信念。如果你穿了他的鞋子——與他具有差不多的社經地位、差不多的文化信念、差不多的教育程度、類似的人際網絡,與他有類似的病痛與求醫歷程,你的行為模式很可能會很類似。希望上述的討論可以提供給本周專題裡面幾位用心良苦的醫師稍微釋懷,也給讀者們多一個思考的方向。在此,我想進一步談談可能的改善作法。首先,是有關病人使用非主流療法所造成的問題。病人因種種因素而拖延接受主流醫療的現象,歷來有不少研究,其中的主要發現之一是貧窮者最常拖延接受治療,其原因有很多,當然也包括嘗試另類療法。這類研究有相當多是針對乳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乳癌病人延誤就醫的原因並不僅是因為她們相信非主流療法,而是不易取得主流醫療資源或是羞於就醫。因此,這類例子反映的也是健康不平等與性別身體政治。此外,1999年BMJ曾經刊載一篇有關輔助性醫療的基本認識的文章(complementary medicine含非主流療法),雖然該文主要適用於英國的脈絡(有些輔助性療法已經被納入該國的醫療體制中),但是其中有兩點建議非常值得我們參考——認真看待病人以及良好的溝通。首先是有關認真看待病人。BMJ該文指出,使用輔助性療法的病人通常有潛藏的動機(藥效不如預期、副作用等)。這或許就如黑琵醫師文中所提到,有些病人及其家屬認為「化療很可怕,一做就會去掉半條命」,因此轉而尋求坊間其他療法。誠然如黑琵醫師所言,很多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已經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但是「化療很可怕」也並不是毫無根據,而是來自於過去與現在許多癌症病人的經驗。針對這個問題,醫師們除了設法減輕副作用之外,可能也要花更多的心力來跟病人說明。例如,黑琵醫師的先同理然後解釋的方式。其次是關於溝通。BMJ該文也指出醫師可以幫助病人避免非主流療法所可能造成的傷害。要達此目的,最重要的方法是維持開放的態度並與病人(甚至另類療法的提供者)進行清楚而有效的溝通,如果醫師對非主流療法一律採取否定的態度,病人就很有可能隱瞞,甚至拒絕主流療法。越是開放的醫師,越能與病人協商對病人最有利的治療策略。有趣的是,該文也指出,英國有些醫師也會去學習輔助療法或另類療法,以便更能了解病人的情況。最後,我也想提供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病人與醫療的親近性不足而造成的遺憾。前一陣子朋友圈有三位年紀相仿的男性約略同時被診斷出膀胱癌,三位的癌症期數相當,也都得到類似的醫療建議。其中一位積極透過人際網絡諮詢醫界友人,得到相對充分的資訊,而接受主流適當的療法,治療結果良好。另外兩位,對於切除膀胱與人造膀胱感到畏懼,加上無醫療人脈,或許也沒有遇到可以信任的醫師,也沒有積極尋求專業諮詢,結果並未接受手術,最後病情惡化難以挽回。兩種結局的關鍵差別在於是否能獲得可信任的專業意見,進而採取最有利的治療策略。無論如何,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醫者與病人都希望疾病能夠被治癒,這是醫病關係最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回到干擾這個關係的「道聽塗說」,對醫師而言是「道聽塗說」,但是為什麼對病人而言就不是「道聽塗說」?這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病人會相信某些療法?我們需要了解這個背景,才能拆解「道聽塗說」,降低其發生的頻率,甚至將其轉為能夠合作的基礎。當代的醫師都經過嚴格的教育訓練,具有完備的科學知識,但是絕大多數的病人都沒有醫學的訓練,而且他們有各自的處境,醫療工作者或許需要更多關於病人的知識。參考Zollman C, Vickers A. ABC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 doctor. BMJ. 1999 Dec 11;319(7224):1558-61.
-
2022-10-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泡三溫暖、洗澡水40度都不好!日醫羅列九大「NG健康常識」
三溫暖、泡溫泉療養、睡滿7個小時等等,這些都是普遍存在於坊間的健康常識。然而日本媒體「NEWポストセブン」秋津壽男和望月理惠子兩位醫師,羅列了九項大家習以為常的NG健康知識,表示這些認知已經不合時宜,甚至還可能有造成反效果的風險。NG1.洗三溫暖在蒸氣間與冷泉池來回的三溫暖,其實容易造成短時間血管激烈收縮,對心血管容易造成負擔。如果要洗,務必注意入浴時間,不要在蒸氣浴裡頭待太久,冷水也只要給手腳沾過就可以了。NG2.「泡半身浴」促進流汗事實上不管全身浸泡熱水,還是只泡一部分,流汗量都不會差太多,也沒有科學根據支持泡半身浴更健康。NG3.洗澡水溫40度若是在睡前入浴,40度的水溫會因為溫度過高,讓交感神經活動更加旺盛,妨礙到睡眠品質。設定在38度左右即可。NG4.每天洗澡皮膚上其實含有油脂與微生物,這些與人體產生平衡。不過要是洗澡次數太頻繁,或者清潔劑和肥皂使用過量,容易洗掉這些東西,造成免疫系統能力下降。NG5.溫泉療法。事實上,溫泉療法並沒有得到醫療方面的證實。只能說在安靜的場合放鬆,有讓身體休息的功效而已。NG6.晚上10點至凌晨2點是睡眠黃金期無論何時入睡的,重點都在最一開始的三小時產生內分泌,才是睡眠的黃金期。NG7.睡滿7個小時睡眠的重點在於品質而不是量,睡眠品質高的四小時,功效也大於品質差的8小時。NG8.長時間睡眠儲備體力長時間睡眠或許可以恢復體力,但「儲備體力」是不可能的。NG9.想要睡好覺,就選用柔軟的棉被枕頭太軟的枕頭和棉被,其實對睡眠中的翻身動作有礙,讓身體必須花更大的力氣才能翻身,因此最好選擇有點硬度的寢具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