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微生物
共找到
668
筆 文章
-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你確定現在要搶奎寧?藥師提醒:殺不死新冠病毒反而吃出這些問題
「藥師,可以自費購買抗新冠肺炎的藥嗎?你們醫院有新聞報導的那個抗新冠肺炎的藥嗎?真的5天就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嗎?」這是近期醫護人員及民眾來藥局最常詢問的問題之一。事實上,目前吃羥氯奎寧和抗生素來對抗新冠肺炎的研究人數少,抗病毒療效尚待評估,由於這兩種藥物屬處方藥,均有不同的副作用,不可以胡亂購買並使用。若兩種藥物併用,還易發生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嚴重可能危及生命。這篇發表在《國際抗微生物藥物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ntimicrobial Agents)的法國研究報告,收案的患者年齡大於12歲,且鼻咽處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最終研究只收案36個人,其中14個人只服用羥氯奎寧,6個人服用羥氯奎寧加上抗生素,另外16個人是對照組,也就是不服藥。而以最終的數據來看,的確有一定的療效,個案病毒量已測不到,且符合統計學上的意義。只不過此研究的樣本人數太少,只有36人,因為以一般藥品臨床試驗來說,都需收案幾千到幾萬人,其做出來的研究成果才比較有說服力,加上此為非隨機臨床試驗,也就是這些個案非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是對照組,就有可能會受到人工干擾,而影響到研究結果,使得其科學證據力並不是那麼充足,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仍待進一步評估。此試驗中使用的羥氯奎寧,本身是用來治療瘧疾、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有視網膜病變者禁止使用,若有蠶豆症、肝腎功能不全者,也需小心使用;另一種抗生素原本是治療細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皮膚感染,對巨環類抗生素會過敏的人也禁止使用。如果這兩種藥物一起併用,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嚴重可能致命。如本身還有在服用其他抗心律不整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及氟喹諾酮類的抗生素,更會增加心律不整的發生機率。這些藥都是處方藥,只能由醫師開立處方,不能自行去藥局購買,否則若產生藥害問題,也無法申請相關的藥害救濟,加上這些藥有其相關的禁忌症,且此研究有諸多限制,所以,以藥師的角度來說,還是要依照相關已經證實的指引使用才安心。
-
2020-03-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酒精、漂白水、二氧化氯差在哪?專家一次解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全球疫情快速擴散,防疫物資相當難以取得,口罩有實名制限制囤積,因此有需要仍然有機會取得。可是,消毒雙手與接觸物體的酒精卻一罐難求!雖然漂白水價格低效用也好,但質地鹼性極強,頻繁接觸皮膚容易造成腐蝕傷害。因此,如何在酒精與漂白水間,找到效用良好、可替代消毒的用品,所有人都非常關心。 普力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葉志長說,維持健康很重要方式,就是隨持保持雙手乾淨。洗手是成本比較低,效果也比較好的方式,但是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夠靠洗手來防疫,像是想要清潔桌面、鍵盤、滑鼠等雙手經常觸碰的物體表面,就只能使用清潔消毒液體,包含:酒精、漂白水、二氧化氯液體都是經常使用的物品。葉志長進一步解釋,酒精有很強的脫水作用,可以快速奪走細胞水分,讓細菌與部分病毒瞬間脫水死亡,達到消毒目的。不過酒精濃度在75%才能有最好的消毒作用,因95%純酒精揮發速度太快,病菌沒消除完就消散,酒精濃度不足則效力不夠。另外,雙手太常用酒精的話,皮膚細胞也會因脫水更容易有疾病風險。另外,常用來清潔消毒的漂白水(次氯酸鈉),具有相當強的氧化反應,能破壞細菌病毒結構,達到殺死病毒的目的。但漂白水酸鹼值都在弱鹼或強鹼(PH值9至12),不能用在人體皮膚,只能用在環境清潔。如果頻繁用在手上,有可能對皮膚造成侵蝕傷害,而且揮發的氯氣如果吸到呼吸道,容易傷害黏膜與肺部。葉志長指出,不同於上述2種液態消毒產品的作用原理,二氧化氯主要是透過奪取細菌或病毒的電子,來破壞微生物結構而使其死亡。而二氧化氯的酸鹼質是中性(PH值7),皮膚接觸幾乎不會有傷害,可以放心用在環境任何角落,也不需要擔心侵蝕傷害的負面影響,比較能放心使用。不同消毒用品各有優缺點,例如:酒精比較能用於皮膚,但比例不對成效大打折;漂白水雖然成本低,但調配與清潔時,雙手不斷接觸,很容易發生傷害;二氧化氯雖然酸鹼中性,消毒效果也好,但分子結構不利於保存,只要曬到太陽或存放時間一久,消毒成效也就明顯降低。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二氧化氯錠劑產品,需要時才取出與水調和,平時則是乾燥保存。錠劑產品最大好處就是容易存放,與液體產品相比,可大幅縮減保存空間。此外,也因為乾燥存放產品活性不容易受到破壞,需要時再取出調配,消毒效率就能一直保持穩定。葉志長強調,錠劑產品另一項好處,也就是方便攜帶與環保。液態產品因為占空間,需要消耗大量運輸成本,碳排放也就跟著增加,二氧化氯錠劑產品因體積小,運輸就很方便。除相對非常環保外,也方便緊急運送到任何地方,只要當地出現龐大不可預知的災難,需要大量消毒產品,二氧化氯錠劑就能立刻送達。葉志長特別提到,在汶川大地震與海地大地震時,都需要大量環境消毒,但當地交通相當不方便,二氧化氯錠劑此時就發揮功能。救助團體直接從台灣帶去,協助當地衛生維護,就有相當好的成效,但如果是液體二氧化氯產品恐怕很難做到。對一般民眾而言,在家準備二氧化氯錠劑,也能面對生活不時之需。葉志長提醒,使用二氧化氯錠劑,1顆錠劑調配1公升清水,等待3分鐘完成作用後,就可以使用在環境消毒,例如:住家地板、桌面、鍵盤、滑鼠、廚房器具等。如果1顆錠劑調配2公升清水,可以用在洗衣機、洗碗機、冰箱、冷凍櫃等的消毒,每個人可以按照需求,調配出所適合的濃度並用於居家環境消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冠狀病毒會在物體表面殘留多久? 一張圖告訴你生存時間 防疫宅在家近視度數飆! 眼科醫曝防高度近視2關鍵
-
2020-03-27 焦點.健康知識+
菌落數是手機的21倍 鍵盤的這個鍵最髒
新冠肺炎全球升溫,各單位加強防疫。東吳大學校園記者和微生物學系一起實測,檢驗手機、鍵盤、手把以及電梯按鍵的細菌量,發現菌落最多的地方是鍵盤上的Enter鍵,數量是手機的21倍。但菌落最多的其實是人的手,有時是鍵盤的好幾倍,呼籲大家勤洗手。東吳大學表示,團隊成員用棉花棒隨機採樣東吳大學的電梯按鈕、電腦教室的鍵盤、教室手把、和同學的手機,接著用試管震盪器,把棉花棒上的細菌抖進生理食鹽水裡,塗抹在洋菜培養基上,最後再放進37度的培養箱。四天後,培養皿上冒出一個個的菌落,藏菌最多的是鍵盤上的 Enter鍵,一共出現了42個菌落。手機和門把各出現2個菌落,最乾淨的是電梯鍵,推測因為疫情蔓延,學校兩小時消毒一次,並在電梯上黏上防護膜,導致電梯按鈕菌落數偏低。七位受試者為了解什麼材料最能消毒手部,分別用清水、濃度75%的酒精和用肥皂,進行洗手前後的比對,發現如果只用清水洗,菌落數幾乎一樣,效果跟沒洗差不多。殺菌效果最好的是75%的酒精,而且酒精可以破壞這次新冠肺炎病毒的結構。肥皂的效果次強,但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李重義說,雖然酒精的殺菌力最強,使用頻率太高可能傷手,按照政府宣導的洗手步驟「內外夾弓大立腕」,用肥皂洗手,就能除去近九成的菌數。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香港專家:患者發病首週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第一週最高,之後隨著時間而下降。這可解釋疫情快速傳播的特性。這篇23日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Lancet)的研究指出,雖然患者抗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但1/3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感染者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研究說,年紀愈長的患者病毒峰值載量愈高,而血清抗體水準則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這項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以及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澎湃新聞昨天報導,新加坡研究人員先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體內病毒量卻是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未呈正比。這項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袁國勇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武漢)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都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則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以及第2週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這項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今年1月22日至2月12日期間,研究人員在香港的兩家醫院篩選了30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3人納入這項研究。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歲,年齡跨度在37至75歲之間,包括13名男性和10名女性。其中10例屬嚴重病例,都需要補充氧氣,13例為輕症。23名患者中有11人有慢性病,包括6例高血壓和4例糖尿病,重症患者中更常見慢性病。5名送入加護病房患者中,3人需插管,2人不治。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學術期刊:新冠患者發病首周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在學術期刊《柳葉刀•傳染病》刊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周最高,之後隨時間下降。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在初期具有最高的病毒載量,可以解釋新冠肺炎快速傳播的特性。澎湃新聞報導,作者指出,三分之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儘管其抗新冠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病毒峰值載量與年齡呈正相關,血清抗體水準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此一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和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新加坡研究人員之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報導,新加坡科研人員針對本地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卻是體內病毒量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並不呈正相關。上述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Kwok-Yung Yuen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均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和第2周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該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此一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剖29新冠肺炎病例 陸專家:肺有病毒免疫受創
北京大學感染科醫師下午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從29個解剖案例看,肺臟病變與免疫系統受創嚴重,且肺部仍存有很多病毒。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午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記者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簡介解剖29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故者的結果時,作上述表示。對於病毒的特性,他指出,新冠病毒排毒時間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和流行性感冒更長,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對這一新的疾病,還需要積累經驗和資料觀察,才能逐漸認識病毒整體特點。在治療上,他強調,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大部分都需要對症支持治療,只有少數的抗病毒藥用於病毒性疾病;病毒是一個非常小的、最小的一個微生物,需要在細胞內存在,必須有一個細胞養著它、才能生存,才能複製再感染其他的。在患者的病理特徵上,王貴強表示,從目前解剖得出的資料看,疾病主要是傷害肺臟,可在肺裡面看到出血、血栓和壞死的組織;在小的支氣管裡看到很多分泌物堵塞小的氣道,直接影響體內的氧飽和度指數。「總體來看,在肺裡面的病變還是非常重的」。他指出,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透過電子顯微鏡檢查,發現很多病毒仍存在病亡患者的肺裡;這對臨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提醒,現在已開始透過霧化、吸痰等方式,積極通暢氣道。王貴強說,還有一個受傷害嚴重的是抵抗病毒與細菌感染的免疫系統。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裡,免疫功能受到打擊「是原因?還是結果?目前還不清楚」,但至少這個現象是非常明確的,具體表現為脾臟縮小、淋巴結裡面的免疫活性細胞非常少。他指出,淋巴細胞減少與病情進展、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確的相關性,也顯示免疫系統的損傷,可能是導致病人死亡的非常重要因素。所以,在臨床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診療方案裡,強調採用一些免疫增強劑提高免疫的辦法。
-
2020-03-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外出用餐好慌?專家提幾點守則做好保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延燒,民眾減少上餐廳吃飯,餐飲業者只能咬牙苦撐。臺大公衛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16日表示,餐廳落實環境、人員衛生清潔,加大用餐距離1公尺,民眾多洗手、用公筷,共同施行保護措施,可不用恐慌,盡可能正常生活,也減少對產業的衝擊。台大公衛院長詹長權則呼籲,台北市比照紐約,500人以下餐廳容客量減半,因應疫情。陳家揚指出,飲食的病菌傳播主要是糞口傳染,其傳染途徑常見為飲用水汙染,而台灣水源地保護嚴密,衛生習慣進步,另外一般餐飲業者也有規範使用飲用水標準,機率不大。雖然新冠病毒可透過飛沫、表面接觸感染,但是透過食品和食品包材傳染,目前無證據,可能性應很低。比較要擔心表面接觸,如果沒有控制好食品衛生,餐飲人員接觸到餐具,都可能使顧客接觸到而感染。陳家揚建議,落實現有衛生規範,阻絕微生物傳播,例如員工如廁後、吐痰、擤鼻涕或任何汙染手部動作後、工作前應洗手;且業者要提供自來水、清潔劑和擦紙巾,並在廁所張貼「如廁後應洗手」等字樣。另外,餐飲業者應制定員工手部清潔事項,如收拾與送餐間,應洗手或酒精消毒;亨煮時,配戴消毒過的手套或洗手;收銀人員和送餐人員應分流。並強化員工健康自主管理,若員工身體不舒服,不要強迫上班,務必在家休息,幫員工量體溫,避免員工為薪水冒病上班,制定好員工調度計畫。陳家揚也提到,可拉大顧客用餐距離約1公尺以上,針對常接觸桌面、門把和菜單清潔,甚至使用丟棄式菜單,提供消毒清潔品區域,減少buffet供餐,合菜時盡量多提供餐具,使用公筷。至於一般民眾,吃東西前要洗手,不要用手直接拿食物,自備清潔品消毒,慎選注重防疫衛生的餐廳。教授說,防疫多做準備,外食也不用恐慌,病毒透過食物傳播機率很低,但有症狀勿至餐廳用餐。詹長權則補充,防疫很重要,但生活還是要過,呼籲台北市比照紐約市,餐廳顧客量減半,或者學習香港使用隔板,而試吃活動也盡量停止。(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免疫力影響病症輕、重! 中醫師教3招提升人體正氣抗病毒
-
2020-03-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會藉由食品或包材傳播?公衛專家建議外食避免這4件事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餐飲業要加強防範新冠肺炎,落實現有的衛生規範、強化員工健康與衛生管理、餐飲環境調整與清潔都很重要。此外,在防疫關鍵時期,也呼籲消費者對於自助餐、合菜、美食街試吃則能免則免,若要選擇相關餐飲,也務必要分盤、使用公筷母匙。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風暴影響,台灣破千萬的外食人口數量明顯減少,不過對於餐飲業者而言生意還得照做、一些民眾也仍只能依賴外食解決三餐。為了讓民眾食得安心,許多業者紛紛加強店內清潔、消毒作業,不過這樣做就夠了嗎?究竟餐飲業要怎麼做才能正確防疫、一般消費者又要如何保護自己?2020年3月16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簡稱台大公衛學院)召開「抗COVID-19說明會(第六週)」,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針對餐飲業與外食防疫措施提出3大建議。新冠肺炎會藉由食品或包材傳播?目前無證據!陳家揚指出,中國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中,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令人不免擔心是否會透過糞口傳染。不過,目前沒有顯著的證據表明這會產生問題。陳家揚分析,傳統的糞口傳染途徑不外乎為「飲用水污染」與「食品餐飲人員衛生」2大途徑。不過,以飲用水污染來說,由於台灣在水源保護區有嚴格規範,加上「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與食品直接接觸及清洗食品設備與用具之用水及冰塊,應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因此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問題。此外,新冠肺炎是否會經由食品或食品包材傳播,目前也沒有證據,且可能性很低。建議減少生食、自取式自助餐、合菜、美食街試吃若擔心餐飲人員的衛生問題可能會導致食物成為病毒載具,陳家揚說明病毒絕大部分不耐熱,台灣主要的飲食文化為熱食,因此這部分的風險相較歐美小很多,這段期間民眾也可盡量減少生食。在疫情關鍵時期,自取式自助餐、合菜與美食街試吃也應該能免則免。陳家揚指出,自取式自助餐常常會幾個人邊夾菜邊交談,會提升傳染風險。如果要吃合菜,盡可能多提供一份餐具做公筷母匙,但更好的做法是事先分好一小盤給每個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則強調,像是大賣場、美食街、麵包店等提供試吃應立即停止。食品餐飲業者該如何應對疫情?一、要落實衛生規範!不過,陳家揚也坦言目前最需要關切的就是病毒是否會透過餐具、餐桌等表面接觸來進行傳播。因此,他提出三個主要的作法,供餐飲業者作為因應疫情的對策。第一,就是要落實現有的衛生規範。陳家揚表示,衛生規範的目的本來就是要阻絕微生物傳播的問題,然而過往經常可見一些業者沒有好好落實。好比說「台北市公共飲食場所衛生管理辦法」就規定餐飲人員工作前應清洗手部,且工作中吐痰、搓鼻涕、入廁後都要洗乾淨手部再工作。此外,餐廳要設有流動自來水、清潔劑與擦手紙巾或其他乾手設施,或在廁所明顯處標示「如廁後應洗手」等皆有規範,且業者應要好好落實才行。二、強化員工衛生管理與手部清潔次數落實了衛生基礎後,陳家揚指出第二步就是要強化員工健康與衛生管理。除了生病員工務必在家休息、並實際掌控上班員工健康狀況外,也要制訂人員調度應變計畫,以隨時應對有人員突然不能工作的情形。此外,陳家揚特別強調,要留意時薪人員的健康狀況,「因為時薪人員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會不會因此隱瞞自己正在發燒的情況?這點需要好好關注。」陳家揚也表示要加強員工手部清潔的次數,收拾與送餐間要洗手與酒精消毒;調理即食食品則應穿戴經消毒的手套,或徹底洗淨消毒手部。另外,由於收銀人員很容易與客人有所接觸,因此收銀人員與送餐人員務必分流。三、餐廳客容量減半規劃,提供可丟棄式簡化菜單!陳家揚表示,第三為餐飲環境調整與清潔。他舉例,美國許多地方祭出餐廳營業限制,要求各餐廳降低客容量,以紐約來說就減半,以拉大顧客用餐距離。詹長權則補充,若餐廳實在擁擠也可以仿照香港的作法,在客人之間設有塑膠隔板隔開,也是一種值得參考的作法。此外,陳家揚表示業者應提高清潔頻率,尤其是餐桌、門把、菜單等員工與顧客常接觸的地方。他舉例,國外有一種作法就是餐廳只提供簡化菜單,顧客用完後就拿去回收,避免同一份菜單不斷使用增加傳播的風險。消費者也要做好自我保護!避免以手取食並選擇注重防疫的餐廳最後,陳家揚表示一般消費者其實無須過於恐慌,若注重防疫措施,到餐廳用餐並不會有顯著傳染風險。身為消費者,個人衛生極為重要,除了飲食前洗手外,也要留意避免直接以手取食。若擔心餐廳消毒不夠完善,可自備消毒用品擦拭用餐桌椅。「有注重防疫的餐廳也很值得給予鼓勵。」他表示,在選擇餐廳時也可以多多支持有實際防疫作為的餐廳。延伸閱讀▶環保先喊停!為降低新冠肺炎傳染風險,歐美星巴克、麥當勞、藍瓶咖啡暫停使用自帶杯▶【蘇楓雅專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澳洲產業!漁業停擺、餐館歇業、連物流外送陷入配套困境!▶破除次氯酸水的迷思!想防疫消毒,須善用而不是亂用!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跟著胸腔科醫師這樣做!只要四招 抗疫提升免疫力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我們常常認為家中的空氣十分潔淨,其實不然,室內空氣中其實充滿各式汙染物,若不注意,忽略了環境免疫力的調控關鍵,室內環境對健康的威脅恐更勝室外。除了病毒和細菌,懸浮微粒、VOCs(化學揮發物)等有害污染物更會在無形中進入我們的氣管、肺部,進而破壞呼吸道黏膜,甚至影響到免疫系統。不僅容易增加病毒及相關病原體侵入的風險,更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甚至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因此,提升環境免疫力,不僅可以改善體內免疫相關微環境,更能維護健康保護力。 不只病毒威脅,PM2.5、甲醛等才是埋伏在家中的「隱形殺手」廣義的空氣汙染包括戶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戶外空氣污染較容易被量測,因此受到重視。不過對大多人來說,一天有近90%的時間其實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污染對大家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更嚴重。周百謙醫師解釋道,空氣污染包含細懸浮微粒、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生物性污染物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但大家往往不知道或輕忽揮發性有機物的危害。就室外來說,VOC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燃料和交通運輸所產生。而室內產生VOC的來源,除了吸菸、烹調等燃燒行為外,已被WHO證實為一級致癌物的甲醛(也屬VOC一類),會從居家使用的裝潢隔板、家具、黏著劑,甚至新買的衣物當中釋放,且可持續釋放3-15年。隨著吸進的甲醛越多,對於呼吸道刺激症狀會愈趨嚴重。其他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會透過日常的生活行為產生,從打掃使用的清潔劑、芳香劑,或角落噴灑的殺蟲劑,到香水、香氛蠟燭等都會釋放有害的污染源。這些汙染源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增加室內空氣污染風險、持續累積的結果更造成環境健康品質下降。而懸浮微粒則涵蓋非常廣,不同的粒子大小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會隨著空氣流動,或者是附著在頭髮、衣物上而帶入室內。不同地區的細懸浮微粒,可能因化學特性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身體影響。綜觀而言,PM10因粒子較大,會被鼻腔捕捉,但一般常提到的PM2.5,粒子非常小會進入到肺泡,進而影響呼吸道的健康。其餘像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以及像是寵物的毛髮、寢具中的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污染,皆會隨著不同特性,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健康問題。室內空污不只引發呼吸道疾病,甲醛、黴菌更恐降低人體免疫力周百謙醫師表示,空氣污染已被證明會造成表皮細胞的缺損,降低身體對於病毒第一線的免疫防禦能力,使得病原更容易攻擊受損細胞使身體更難抵禦疾病的攻擊。像是上述提到的甲醛,一般濃度超過0.1ppm時,即會傷害眼睛與黏膜細胞。長期吸入PM2.5、甲醛等污染物,隨著組織累積的濃度愈高愈可能導致失智、細胞損傷、血液凝結功能等異常,甚至多種癌症。而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更是黴菌和塵蟎孳生的最佳環境。除了容易引起過敏、皮膚炎等問題外,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在台灣某些黴菌高盛行率的區域,民眾會有肺部浸潤的狀況。此現象會使人體降低身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力,更容易使呼吸道、肺部受到外在病原體的感染。醫師分享四招 提升環境免疫力: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汙染源、維持適當溫度與濕度很多人以為只要緊閉門窗就能避免戶外空氣污染進入室內,其實細懸浮微粒的粒子很小,可以經由縫隙進入室內,而從外面回到家裡,其實身上與隨身衣物常常都會攜帶懸浮微粒的室外。而且剛剛上述也有提及,不只戶外,室內其實也存在各式各樣從生活產生中的污染源。建議家中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初步過濾室內空氣,維護環境的空氣品質。空氣清淨機簡單分成兩大類,主動式和被動式。被動式淨化是透過風壓將空氣送入空氣清淨機,藉由各式濾心去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等。主動式淨化是將淨化離子釋放到空氣中達到淨化效果。周醫師也分享,因家具、裝潢中的甲醛可持續釋放數月至數年,在購買時可注意是否有分解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功能,將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其實也可以注意風向的設定,如果能夠藉由有效的風向與風量調整,在室內營造有效的循環風環境,營造徐徐微風的感覺,相信可以降低細懸浮微粒停駐的問題,更可以改善過敏問題,甚至睡眠效率不佳的問題。要下降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上也需特別注意,家中烹飪、燃燒線香,或使用清潔用品時,務必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也盡量在密閉空間避免使用香水、指甲油、髮膠、蠟燭等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汙染源。減少污染物滯留於室內。除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外,周百謙醫師解釋道,室內的溫度、濕度也會使生物性汙染物增加,因為高濕度、高溫度是微生物孳生的關鍵。如果能把室內的溫度、濕度控制好,讓呼吸道黏膜不會因為反覆面對外界過敏原及致病原,造成過度負擔而受損,免疫力維持的結果,將建立有效防線,除了能夠讓病原體生長減緩,更能夠降低表皮細胞缺損問題。溫度的設定也和氣道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常的氣管溫度接近中心體溫,約為37度,濕度則為100%。透過鼻腔的加溫加濕,可以降低氣管發炎。為了要降低鼻腔與氣管的負擔,建議室內溫度建議依照室外的氣溫來調整,降低內外溫差。譬如戶外氣溫攝氏30幾度時,室內空調可設在攝氏28度;如果室外冬天戶外攝氏10-15度,建議室內設定在20-22度左右,讓身體去適應環境,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如果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增加鼻腔跟上咽呼吸道的負擔,甚至也有文獻指出,溫度低時會加重腦部失能風險,可能與失智有關。而室內濕度的部分,建議可以維持在50%-60%左右,減少濕度過高時所導致的塵蹣與微生物生長,但也不能設定過低,將讓口鼻變得乾燥,導致黏膜受損,這些也都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建議可在每天起床的時候,感受室內的空氣環境是否合適。如果經常鼻塞、口乾舌燥,胸悶胸痛,就需要好好檢視空氣的品質,創造一個空氣流動,適當溫控,有效過濾的循環性環境,提升環境免疫力,也可提升家人對於空氣汙染及病菌的抵抗力。全民戰「疫」時期 維持良好免疫力,請你這樣做!周百謙醫師提醒,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在飲食上務必營養均衡,不要刻意集中吃某種食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必須兼顧,降低系統性發炎,維護代謝平衡,身體各個系統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同時要有規律的作息以及運動習慣,並且全面控制室內空氣品質,才可以從裡到外,有效提升免疫力!原文:全民戰「疫」!提升環境免疫力 捍衛健康防護力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中大研究發現糞便檢測可識別隱形新冠肺炎患者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析了來自香港14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超過300個樣本,包括痰、鼻咽液、深喉唾液、血液、尿液和糞便、發現不論病情輕重,所有患者的糞便樣本都可驗出新型冠狀病毒。14名患者中,有3個即使在其痰和深喉唾液樣本已經沒有發現病毒,但糞便樣本仍然可檢測到。據香港電台報導,香港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表示,現在香港民眾可以自行在家抽取三種樣本到化驗所檢測,包括痰、深喉唾液以及糞便,當中以痰檢測到的病毒量最高,但由於不是所有患者都有痰液,而深喉唾液樣本的假陰性機會可以高達42%,認為糞便檢測是另一種能夠於社區採用的早期偵測工具,有助識別病徵輕微、甚至無病徵的隱形患者。陳基湘表示,若患者的糞便帶病毒,而如廁後沒有徹底清潔雙手,可能會遺留病毒在水龍頭、門柄,提醒民眾在公共場所,要隔著紙巾或酒精紙巾才觸摸水龍頭和門柄,離開洗手間後也一定要用酒精搓手液消毒。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計劃為100位即將入住檢疫中心的確診病人密切接觸者,尤其是參加過旅行團等感染機會高的人士,化驗糞便和深喉唾液樣本,希望能盡快識別患者,協助制訂日後的檢疫方案。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師大研究:蝙蝠某些病毒恐致人畜共通疾病感染
長期研究蝙蝠的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吳忠信今天說,環境改變、棲地減少時,蝙蝠和人類會越接近,身上某些病毒可能造成人畜共通疾病感染與疫情傳播。他說,蝙蝠糞便攜帶病毒是否會感染經濟家畜或伴侶寵物,造成畜牧業損害或人畜共通感染,值得關注。台師大上午舉行學術成果發表會,吳忠信分享蝙蝠病毒和科學中藥研究表示,蝙蝠是古老物種,演化中發展出很強的DNA(去氧核醣核酸)損傷修復能力,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蝙蝠身上雖有很多病毒,卻能和病毒和平共存。至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是否源自蝙蝠,他說,目前眾說紛紜,他沒直接證據,不能下定論,但一般較少聽到吃蝙蝠而感染病毒。以往蝙蝠病毒感染案例通常是蝙蝠先傳給中間宿主,中間宿主再傳人。此外,台師大團隊進行豬隻實驗,發現部分科學中藥對呼吸系統與腸胃道有保護、抗發炎等功能;另也發現,有些科學中藥可抵抗病毒、提高動物免疫力。吳忠信團隊執行科技部計畫,研究過程發現,豬隻如果未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很容易咳嗽、感冒,最後肺積水而死亡,而選用科學中藥作為飼料添加劑的仔豬,生長速度與健康功效比餵食含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的仔豬更顯著。吳忠信表示,研究結果發現,部分科學中藥對呼吸系統與腸胃道有保護、抗發炎與防止細胞凋亡等功能;團隊研究科學中藥過程也發現,許多科學中藥可抵抗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微生物。吳忠信舉例,金銀花對流感、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魚腥草萃取物被廣泛應用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病人的替代治療,甘草素對人體免疫性缺陷病毒(愛滋病毒)、肝炎病毒等有明顯抑制作用,雖然科學中藥有抵抗病毒或增加免疫力功效,但還是要由中醫師開立處方。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人類史上最大隔離事件」 研究:武漢封城減70萬人感染
新冠肺炎在湖北武漢爆發後,武漢於1月23日「封城」。醫學平台「medRxiv」近日在網上發表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22位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稱,武漢封城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隔離事件,疊加各地的緊急響應措施,讓中國新冠肺炎感染者減少70多萬人,對遏制疫情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澎湃新聞報導,該名為「中國COVID-19疫情爆發最初50天內傳播控制措施的作用」的研究指出,去年12月31日,武漢健委通報新冠肺炎病例,由於武漢擁有1100萬人口,又是中國中部最大的交通樞紐,為控制疫情,武漢於今年1月23日實施出行禁令,其後全國各地陸續啟動緊急應對措施。研究提到,就涉及的人口而言,這似乎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隔離(行動限制)事件。研究團隊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最初50天內,也就是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2月19日,中國實施的旅行限制和傳播控制措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定量分析。這一時期覆蓋了40天的春節假期。研究指出,武漢的出行禁令將新冠肺炎在其他城市的暴發時間平均推遲了2.91天。超過130個城市受益於這一推遲,這些城市覆蓋了中國一半以上的地理面積和人口。與較晚開始控制的城市相比,在新冠肺炎暴發之前已率先實施一級應對措施的城市在疫情暴發第一周報告的實驗室確診病例減少33.3%。研究團隊也研究了控制措施對武漢市外疫情軌跡的總體影響。研究透過對基本傳染數(在無干預措施下,一個病患能傳染給多少人的平均數)的估算,得出如沒有武漢封城或國家應急響應,到2月19日,即疫情爆發第50天,在武漢以外地區確診病例將達到74.4萬例(±15.6萬)。不過,論文強調,中國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人仍面臨感染風險,放鬆防控可能導致傳播死灰復燃。據報導,作者們認為,這份早期分析表明,在中國春節假期期間啟動的傳播控制(非藥物)措施,包括前所未有的武漢出行禁令和一級應急響應,推遲了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的增長,並限制了其規模。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懷玉副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動物系Christopher Dye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動物系Oliver G. Pybus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Bryan T. Grenfell教授、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楊馥瑞研究員。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洲人不戴口罩是沒危機意識?權威診所:口罩亂戴可能增加感染機會
這一兩個月來舊金山灣區的中文電視新聞幾乎一整個小時都是在報導新型冠狀病毒,而我也因此得了一種比冠狀肺炎還更奇怪的病:《搖頭苦笑症候群》。尤其是看到前天中午的台灣新聞後,我的病情就急速加劇,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所以我才想寫這篇文章來看是否能減輕病情。這個新聞大致是說義大利已經成為重災區,可是由於義大利人個性浪漫,所以還是不戴口罩。言下之意當然是指義大利人沒有危機意識,不知死活。為了想知道這種想法是否普遍,我就再上網查,果然就看到一篇疫情爆發,為什麼歐洲人還是不愛戴口罩?,而其中有一個小節的標題是【歐洲人的刻板印象:「病人」才要帶口罩】。刻板印象?是嗎?作者小姐,妳到底知不知道妳是在講什麼東西?美國的Surgeon General是公共衛生服務委員會的主席,也就是聯邦政府公共衛生事務的首席發言人。他在2020-2-29在推特發言:Seriously people- STOP BUYING MASKS! They are NOT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general public from catching coronavirus, but if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t get them to care for sick patients, it puts them and our communities at risk!(來真的 – 停止購買口罩! 口罩不能有效防止普通大眾感染冠狀病毒,但是如果醫療保健人員不能取得口罩來照料患者,那麼這將使他們和我們的社區處於危險之中!)事實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什麼人需要戴口罩,什麼人不需要戴口罩,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有非常明確的指示:1.如果您是病患:與他人在一起時(例如,在同一房間或車輛),或是在進入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辦公室之前,應戴上口罩。 如果您無法佩戴口罩(例如,由於口罩會導致呼吸困難),則應盡力掩蓋咳嗽和打噴嚏。2.如果您不是病患:您不需要戴口罩,除非您是要照顧生病的人,而且該病人是無法戴口罩。就我所看過的無數資訊,我敢說《口罩不能有效防止普通大眾感染冠狀病毒》是全美所有醫療機構,也可能是所有醫療人員的共識。甚至於有些醫療機構還會警告,戴口罩有可能會增加感染機會。例如信譽卓著的Mayo Clinic(梅友診所)就說:「大多數不在醫療機構工作的人都沒有接受過如何正確戴上和脫下口罩的訓練。不正確戴口罩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且,戴口罩的人往往會較常觸摸他們的臉,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註:其實,在醫療機構工作的人也不見得就知道如何正確戴上和脫下口罩。請看貼圖)《不正確戴口罩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就是害我得了《搖頭苦笑症候群》的潛在因子。在台灣新聞裡,我每天都會看到有人把口罩戴在鼻孔下,也有人戴在下巴上,也有人把它圍在脖子上,也有人把它掛在胸前。這一個個鏡頭都會讓我膽戰心驚搖頭苦笑:「老兄,您這樣戴口罩,是不是想證明您的免疫力超強!還是想證明您是百毒不侵!」把口罩戴在鼻孔下面,不就正好把附著在口罩上的病毒往肺裡面吸嗎?還有,要知道,我們的皮膚,包括臉,脖子,和手,都有成千上萬的各式各樣的微生物,甚至有您處心積慮想要防範的新冠病毒。所以當你把口罩移動,或拿上拿下時,口罩的內面就會接觸到這些微生物。然後,當你把口罩又戴回口鼻上時,那些在口罩內面的微生物就會被你吸進呼吸道裡,從而導致肺炎。還有,一般人常用的外科口罩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說,戴過後,一旦離開口鼻,就需要丟棄。但是由於現在一罩難求,所以很多人都是重複使用。也就是說,至少在吃三餐時,就需要把口罩拿上拿下至少三次。而由於戴過的口罩內面已經沾有鼻水唾液,所以就會成為細菌和黴菌滋生的溫床。在這種情況下,當你把口罩又戴回口鼻上時,…我想你知道我要說什麼吧。我很清楚了解,【亞洲人的刻板印象:「人人」都需要戴口罩】,所以我不會也不敢奢望我這篇文章會改變同胞們的想法。但是我只求大家要用點心思,想想看自己使用口罩的方法,到底是在保護,還是在危害自己的健康。註:今天的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發表Why Wearing a Face Mask Is Encouraged in Asia, but Shunned in the U.S.(為什麼戴口罩在亞洲受到鼓勵,而在美國則被排斥)。原文:口罩亂戴,不如不戴
-
2020-03-13 養生.聰明飲食
免疫細胞超過6成都在小腸 名醫推薦這些食物增免疫力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在其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時報出版)提到,近年來,「寒性體質」的人數爆增,女性高達七到八成、男性則將近三成都是寒性體質。「寒性體質」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因此不可小覷。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是透過白血球的顆粒球(granulocytes )及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平衡來維持正常運作,前面提過的巨噬細胞是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則屬於淋巴球。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核心部分是淋巴球,當人體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或癌細胞的侵襲,淋巴球就會率先出來識別並將之消除。如果淋巴球的功能變差,人就容易感冒。當體溫上升,淋巴球就會增加,行動也會更活躍;如果體溫偏低,淋巴球的數量就會減少。顆粒球主要負責吞噬體積較大的細菌等異物,當人體體質偏寒,顆粒球就會增多,導致免疫系統失衡,使免疫力變差。因此,對免疫力來說,寒氣是最大的敵人。如果想要排寒並增強免疫力,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飲食、運動及睡眠等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關於食物能活化免疫力的研究,全球包含日本在內已有十足的進展,目前已知許多食材都含有提高免疫力的成分。首先,就是要完整攝取能製造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蛋白質。接下來,就是努力攝取能促進新陳代謝的維生素B群(B1、B2等)、擁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A、C和E,最後,再積極補充能排除多餘鹽分的鉀。B1能幫助細胞製造能量,B2能促進脂肪燃燒、加速代謝……總之,維生素B群是促進細胞再生、增強抗壓能力的必需營養素。蛋白質是排寒的最佳食材,因此可以多加攝取牛肉、豬肉、雞肉、雞蛋以及大豆製品。特別是雞胸肉含有消除疲勞的成分「含組氨酸的二肽」( Imidazole dipeptide ),效果非常良好。此外,鮪魚也含有豐富的「含組氨酸的二肽」。寒氣入侵特別嚴重的人,可以多食用維生素E含量豐富的南瓜、酪梨及堅果類。不過,攝取過多肉類會對消化造成負擔,也容易吃膩。這時候可以多加活用手邊容易獲得的食材,像是蘋果及醋。免疫細胞超過六成都集中在小腸,蘋果裡含有非常多膳食纖維中的果膠成分,能改善腸道中的環境。蘋果多酚(蘋果中所含多酚類物質的通稱)可以保護免疫細胞不受活性氧的攻擊,鉀離子成分也很多,讓人體遠離高鹽的傷害。醋可以幫助打造不易發胖、不易疲勞的體質,當中所含的醋酸會在體內轉為檸檬酸,幫助人體提升代謝、消除疲勞。原則上需要每天攝取,因為只要停止攝取,就會很快變回原來的體質。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製造免疫細胞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不過近來發現骨骼荷爾蒙(骨鈣素)分泌量的減少,才是促使製造免疫細胞的造血幹細胞老化的主因。但是,只要利用蹬腳跟運動刺激骨鈣素的分泌,就能重新喚醒造血幹細胞的生產能力。請大家搭配健骨飲食,養成每天的良好習慣吧!
-
2020-03-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學者:直至大部分人受感染獲免疫抗體 疫症才會紓緩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病毒已在全球擴散,多個國家愈來愈無法完全截斷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鏈,即使採用圍堵策略,病毒也不可完全消失。他認為,直至大部分人受感染後獲免疫抗體,疫症才會逐漸紓緩,但時間要多久,就難以預計。據香港電台報導,袁國勇估計,目前只有0.1%的人免疫,預料每年會增加5%,直至7成人有抗體,病例數目就會很少。他又說,根據中國大陸官方提供的資料,暫時未有確診者治癒後復發,加上港大測試發現香港確診者出院後,血液內抗體含量很高,推測他們受感染後至少可免疫5至10年。袁國勇說,要等藥物及疫苗完成研發需時一至兩年,但香港沒有製造有關產品的行業,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況下,即使其他國家完成研發,香港都要面對出口限制,形容「有錢都買不到」。他建議,特區政府除了實施入境健康申報,也可考慮要求入境旅客先提交健康證明,確定在出現疫情爆發的地區已完成14天隔離及檢測,才容許入境香港。
-
2020-03-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專家揭吃抗氧化劑和維他命C抗新冠病毒?教授說話了
一位好友在2020-2-25寄來一個視頻,標題是「美華裔專家揭秘新冠機理及自救措施!必看救人方法!」。我稍微看了一下之後,就把我發表過的幾篇文章寄給這位好友。兩天後,又有一位好友寄來一篇文章,而它就是上面那個視頻的文字版。所以,我又把同樣那幾篇文章寄給這位好友。昨天,又一位好友寄來同樣的那篇文章,所以,這下子,我不得不寫這篇文章來做個了斷。這篇文章的標題有好幾個不同版本,但大多是大同小異,例如「美国华裔专家揭秘绝大多数医生都不知道的新冠病毒肺炎机理及自救措施!救人救己!」。它的開場白是:「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公益健康講座,由美國華裔醫學科學博士吳軍教授主講。…吳教授是在美國的醫學科學博士,在美國從事微生物學和腫瘤學研究,目前是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美國最大的腫瘤醫院)醫學中心副教授,動物腫瘤模型實驗室主任。」《希望之城》(City of Hope),我想不是讀者們所熟悉的,所以我就先做個介紹。它是位於南加州洛杉磯附近的一個醫學中心。它在19世紀末期原本是一個肺結核病患收容所,而City of Hope是它的外號,意思就是一個會給病患帶來希望的地方。後來,由於結核病漸漸受到控制,這個收容所就開始轉型,成為一個以治療癌症為主的醫學中心,而本來是外號的City of Hope,就成為正式名稱。可是呢,把City of Hope說成《美國最大的腫瘤醫院》,是會笑掉人大牙的。根據一份去年發表的排名,它是連前十名都沒進入。再來,我們來看這位「美國華裔醫學科學博士吳軍教授」是什麼來頭。City of Hope官方網站給他的介紹非常簡單,就只是Jun Wu, Ph.D. Associate Research Professor, Division of Comparative Medicine。沒有學經歷,沒有研究項目,沒有團隊,沒有論文發表。我隨便查了該中心的另一位科學家,就有看到學經歷,研究項目,團隊,但還是沒有論文發表。所以,我不知道所謂的這位吳教授《從事微生物學和腫瘤學研究…,動物腫瘤模型實驗室主任》,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篇文章接下來說:「吳教授在講座中揭秘: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機理其實是過激的免疫反應製造的大量自由基引起的器官損傷!而目前絕大多數醫生都不知道這個機理!」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Wu j” 和coronavirus,搜到75篇論文,但是沒有任何一篇的作者是在City of Hope工作的。也就是說,這位吳教授從沒有做過冠狀病毒的研究,更遑論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機理了。所以,我實在無法理解,他有什麼資格說《目前絕大多數醫生都不知道這個機理!》。不管如何,這位吳教授說,要清除自由基,就要吃大量的維他命C和E,還有中藥,如板藍根、金銀花等方劑。有關自由基以及抗氧化劑,我曾發表過兩篇相關文章。在2016-6-6發表的抗氧化劑能抗老抗病?裡我說:「自由基的確是有破壞性。而我們的身體為了避免被破壞,會加強防衛能力。而也就是這個升級的防衛能力,使得我們更健康,更長壽。可是,當我們吃大量的抗氧化劑,這些外來的“援兵”把 自由基給中和掉了。使得我們的防衛系統變成無需升級了。也就是說,我們從此淪為永遠需要外力保護的軟腳蝦。」在2016-6-8發表的抗氧化劑不可大量攝取裡我說:「植物性的抗氧化劑,不管是第一類的 (如維他命),或第二類的(如番茄紅素),都是只有在小量攝取的情況下才會帶給我們健康。如果大量服用,不但沒有任何好處,還可能造成中毒。」我也在今年1月23日發表抗武漢肺炎,大量吃維他命C?,批評《星島日報》報導維他命C可以抗武漢肺炎。我說:「維他命C既然連一般感冒的預防都成問題,還需要談更嚴重的流行感冒嗎?至於SARS和MERS,根本就沒有維他命C的研究報告。」至於板藍根和金銀花,已經有人批評了。請看2020-1-21發表的板藍根金銀花抗肺炎? 醫:新病毒不一定有效,和2020-1-22發表的板藍根、白醋丶金銀花都比不上一只口罩!武漢肺炎防疫莫重蹈SARS搶購防疫秘方的覆轍!總之,這位《美國華裔專家揭秘絕大多數醫生都不知道的》,根本就不知道他自己是在講什麼碗糕。原文:專家揭秘新冠機理及自救?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廣東14%痊癒者「復陽」 專家:恐引發二度感染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不論是中國境內或海外,都出現治癒出院後核酸檢測又「復陽」的案例,其中,廣東省14%出院患者存在複檢陽性現象,引發二度感染疑慮。對此,有中國專家說,透過監測發現,「復陽」患者未再發生傳播他人的現象,另有人再檢測時又轉為陰性。綜合媒體報導,天津市疾控中心表示,該市又出現一例出院確診病例核酸檢測陽性。該病例是河北省秦皇島市一確診病例治癒出院後返津,10日後肛拭子標本檢測呈陽性,已收入海河醫院觀察。針對外界疑惑,中國醫界和專家近日陸續提出歸納和分析。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長鍾南山稍早前在廣州疫情防控記者會指出,轉陽性的個案病例不多;另一方面,微生物的規律都相同,感染者只要體內產生足夠抗體,通常不會再感染。此外,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表示,「復陽」與患者的病情和體質有關,經醫學觀察,並沒有出現第二代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但宋鐵強調,如果患者在出院後出現複檢陽性,「肯定就是傳染源,在防控方面要按照傳染源來管理。」對於這部分患者,要重新收回定點醫院隔離觀察,等到連續兩次的核酸檢測陰性,才可再出院。負責湘雅二醫院院內感染防控的童德軍表示,「對於傳染病防控來講,患者只要檢測出來有病毒,就可以成為一個傳染病源,所以儘管他沒有症狀,也要求要把他隔離起來,這是出於傳染病防控考慮。」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處方!醫師、營養師教你吃這些食物強身抗病毒
新冠肺炎還無藥可治,增強抵抗力、避免感染是目前最可靠的方法。中醫說氣足 抵抗力就好彰濱秀傳醫院中醫部醫師邱伯恩說,中醫講求內外平衡,可提升自身免疫力避免感染,而免疫力在中醫角度的語彙就是「氣」,氣足,抵抗力就會好。人體免疫系統就像身體的防衛軍,要提升抵抗力,最根本就是從日常飲食、生活、運動做起。「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就是自身免疫力,邪氣則為病毒、細菌等侵犯人體的物質。邱伯恩說,中藥有補氣的藥材,也有抗病毒藥材,像是基本的黃耆、枸杞、紅棗,或是人參類的高麗參、西洋參等,都可以補氣,而板藍根、魚腥草等則可清熱解毒抗發炎。黃耆、人參補氣 生薑殺菌黃耆是補氣聖品,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的作用,邱伯恩說,由於含有甙類、多醣、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枸杞、紅棗內的蛋白質、醣類也有增強細胞與體液免疫的作用。而許多人常服用的人參類,如擔心因補氣太過而上火,可用西洋參代替,參類所含的皂甙,可改善因免疫力下降產生的氣虛症狀。邱伯恩說,肺炎屬呼吸道受損,肺內的肺泡長期屬於濕潤狀態,所以在用藥上常以潤肺為主,可以蓮子、百合、麥門冬等滋陰降火的藥物。邱伯恩說,可在飲食中添加少量生薑,生薑富含薑辣素,有殺菌作用,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少呼吸道感染。他也提供一道茶飲:●防疫人參茶飲材料:人參2錢、麥門冬2錢、紅棗3錢、板藍根2錢、生薑薄5~7片服用方式與功效:藥材清洗乾淨,生薑不要去皮,切成1.5mm的薄片加500毫升水煎服,約20分鐘後即可服用,溫熱服用較佳,可提升自身免疫系統,調節體質。維生素A 防感染入侵第一線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蔡玲貞營養師表示,營養均衡才能增強體力及免疫力,每天應攝取六大類且多樣化的食物,並質量充足。蔡玲貞說,維生素A會使上皮細胞健康,它是人體防衛異物入侵與感染的第一線。維生素C使皮膚健康、幫助清除細胞內自由基,保護維生素A與E等等,人體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A,容易造成免疫功能失調、抗體反應變差。維生素D 強化免疫細胞維生素D可強化腸道黏膜與免疫細胞,對抗病菌的攻擊力,維生素D多由體內合成,透過曬太陽的紫外線即可促進體內生成。從飲食中攝取的動物性維生素D3,包含沙丁魚、鮭魚、乳酪、蛋黃;植物性的維生素則為D2,如黑木耳、大豆、菇類、五穀類等。維生素E也有助於製造抗體,增加T細胞的活性,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特別重要。維生素B 維持細胞黏膜健康蔡玲貞說,每天至少吃1.5碗全穀雜糧,如糙米飯、全麥食品、燕麥、玉米、甘薯等。除能提供細胞組織運作熱量,更能提供豐富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身體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和細胞黏膜健康及製造抗體等免疫功能有關。也要攝取足夠蛋白質,包括肉、蛋、豆腐、牛奶或無糖優酪乳等,優酪乳含益生菌,有助提高免疫力,例如常見的雙歧桿菌有益產生抗體,還可消除各種外來的致病微生物。秀傳醫院營養師蔡宜珊說,新冠肺炎造成人心惶惶及恐慌感,維生素B群能發揮調整內分泌及平衡情緒的效果。B群含量豐富的食物如胚芽米、糙米、全榖雜糧飯、深綠色蔬菜、低脂乳品等。維生素C能產生抗精神壓力的荷爾蒙,即副腎上腺皮質素,可選擇菠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還有柑橘、葡萄柚、檸檬、奇異果等水果。鈣鋅鎂 安撫情緒、鬆弛神經蔡宜珊說,含鈣鋅鎂食物可舒緩緊繃肌肉,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優格、豆腐、黑芝麻等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能安撫情緒、鬆弛神經;含鎂的香蕉、菠菜、葡萄乾,可以讓肌肉放鬆、避免抽筋;含鋅的瘦肉、蛋類、豆類、燕麥等,能使荷爾蒙運作正常。
-
2020-02-28 新聞.健康知識+
有時身體洗太乾淨反易染病!真正該清潔的是這些部位
愛乾淨、講衛生一直被認為是好習慣,很多人平時就喜歡頻繁地去清潔身體,每天掏耳朵、摳鼻子,一天洗三四次臉,刷三四次牙……可你知道嗎?有時候,你所謂的“愛乾淨”,反而可能成為疾病誘因,甚至讓疾病反反覆覆,久治不愈!常掏耳朵易誘發炎症;常摳鼻子會破壞鼻腔內的黏膜;常洗臉會讓皮膚角質層變薄,變成敏感性肌膚 ……由此可見,有些地方真沒必要太乾淨,保持正常清潔即可!尤其是以下三處,更得注意!一、摳肚臍,傷內臟很多人的肚臍眼中都会有黑黑的“泥”,有的還可能有點異味,因而不少人習惯每天清洗,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摳。肚臍眼的泥是灰塵堆積久了,同時也是皮膚新陳代謝過程中,死亡脫落的表皮細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污物等。再加上肚臍眼深受細菌的“喜歡”,因此,清洗是必要的,但是過度清洗,或隨便清洗,則可能釀成嚴重後果!1、刺激內臟肚臍眼對內臟的神經反射依舊存在。清洗不當會對腹腔內的內臟(主要是小腸)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統的不適,比如肚子疼。2、導致發炎或感染肚臍眼的肌肉組織非常薄,又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經常摳肚臍眼或是操作不當引起破皮,輕者會引起臍炎,局部出現膿性分泌物,有發紅、發臭症狀;重者引起消化道不適,感染擴散可形成腹壁感染、膿腫,或是腹膜炎甚至敗血症。3、健康“晴雨表”中醫將肚臍眼稱之為“神闕”,其被認為是能量供應站,掌管著祛病強健、養生延年以及健脾胃等功效。肚臍的“泥”並非全無好處,其能保持肚臍溫度,避免熱量散發過快,損傷胃腸功能,因而一般每月清理一次即可。清理方法:可以用棉籤蘸一點身體乳或橄欖油塗在肚臍內,待污垢軟化後,再用蘸了水的棉籤輕輕擦拭乾淨、再擦乾即可。二、清腸毒、排宿便可能損傷免疫系統“清腸排宿便,排出毒素、美容養顏更健康”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因而很多人盲目選擇吃一些清腸茶等。但小編今天想要告訴你,在現代醫學上,根本就不存在宿便這個概念,腸道內也沒有毒素的存在!而且,腸道如果被清理得太乾淨,或許還會影響健康。1、影響消化功能一些清腸茶中可能含有瀉藥成分,如番瀉葉、大黃、蘆薈等,不僅會對腸道產生強烈刺激,影響其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還可能導致機體營養吸收障礙,誘發脫水,甚至昏厥。2、降低免疫力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其健康程度會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力!長期使用含中西藥成分的清腸道排毒類產品,對腸道所形成的刺激作用會使腸道內微生態失衡,內環境趨於惡性循環,人體免疫力也隨之受影響。專家提醒:好腸道不是洗出來的,一兩天沒排便也很正常,若平常大便偏乾、排便困難、需要潤腸通便的人,每天的飲水量最好不要低於2000毫升;另外日常飲食也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比例,如有需要,也可求助醫生。三、盲目用洗液,洗出婦科病由於女性的私處構造比較特殊,透氣性和通風性不太好,容易滋生細菌,因而不少女性認為“洗洗更健康”,即私處一定要時常清洗、殺菌,這樣才能防止炎症和感染,避免瘙癢等不適。然而有研究表明,經常使用陰道洗液的女性比不使用的女性,患盆腔感染的機率增加75 %!此外還有以下三大危害:1、破壞陰道菌群正常情況下,陰道內存在各種微生物,其中像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可以將陰道細胞內的糖原分解成乳酸,使陰道維持一定的酸度,從而限制致病菌繁殖。而經常用抗菌劑、清洗劑等清洗,往往在把有害細菌沖洗出陰道的同時,連帶把一些有益菌也殺死了,打破了原有的酸鹼平衡狀態,失去防疫能力,陰道也就無法實現自我保護,更易得婦科疾病!2、傷害皮膚私處的皮膚十分嬌嫩,如果頻繁過度清潔,容易加速養潤因子的流失,失去天然的保護屏障,導致私處出現乾燥、瘙癢的症狀。專家提醒:女性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陰即可,保持衛生乾燥,尤其是性生活前後要清洗;在沒有疾病或炎症時,不要使用任何洗液;若有症狀,要及時就診,並在醫生的建議下酌情使用。有些地方不宜太乾淨,而有些應該多關注的地方,反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污垢、廢棄物等正在悄悄堆積,影響機體正常運行。四、洗澡不洗腋下和腳趾,藏污納垢1、搓洗腋下,增強免疫,寬胸理氣腋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觸碰到的部位,洗澡時也很容易忽視,但是腋下汗腺發達,很容易產生臭味,也是細菌喜歡寄居的部位之一,因此應該認真清洗。另外,從西醫角度來說,腋下不僅分佈了汗腺,還有很多神經、血管、淋巴組織,經常搓洗腋窩,可以幫助改善身體的血液供應,增強免疫力。從中醫理論上來看,腋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極泉穴,輔以針灸、按摩,有寬胸寧神的效果。經常搓洗腋窩,還能輔助改善肋間神經痛、肩周炎等。2、搓洗腳趾,養肝明目除了腋下,腳趾也是容易忽視的地方。但是,相對而言腳趾更容易藏污納垢,特別是指縫、指甲處;另外,腳上存在著與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經絡分佈又比較密集。如肝經就起於大腳趾,而中醫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經常刺激大腳趾可以加強肝經的氣血,從而滋養眼睛,緩解不適症狀。五、血管堵塞,堵哪病哪正常情況下,血管富有彈性且血流暢通無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從25歲開始血管就會逐漸出現老化,再加上飲食油膩、久坐不動、熬夜等不良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加速血管衰老,血液中的脂質、代謝物等也會增多,易造成血液粘稠,甚至形成血栓。血栓掉落就有可能導致血管堵塞,堵塞大腦,易造成缺血性腦卒中;堵塞心血管,易造成心肌梗死;堵塞腿部血管,易造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那麼,如何更好地讓血管保持“乾淨”狀態呢?除了均衡飲食、科學鍛煉外,也要控制脂肪來源。控制脂肪來源血脂既可以在人體肝臟、脂肪等組織細胞中合成,稱為內源性血脂;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入吸收,進入血液變成血脂,稱為外源性血脂。正常情況下,內源性血脂和外源性血脂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著人體血脂代謝平衡。當從食物中攝入的多了,自身合成的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因此想要降低血脂水平,應堅持低糖、低熱量、低膽固醇、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六、肺太髒影響呼吸,壽命短肺主呼吸,而在這一呼一吸之間,病毒、細菌、空氣中的微顆粒等就會趁虛而入。不過,肺有自我防禦系統——在上呼吸道,吸進人體的絕大多數顆粒物質都被鼻腔、氣管中的纖毛、黏液吸附;到達咽部的顆粒則會被吞嚥或者咳出;而進入肺泡的,有些則會被巨噬細胞吞噬成為塵細胞,並被運至細支氣管,通過纖毛運動,經呼吸道隨痰排出體外。但當吸入的致病因子過多或作用過強,亦或是肺的防禦功能降低時,有害物質侵入內部,就會逐漸造成一些慢性損傷,誘發疾病。像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攻擊的靶器官就是肺!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遠離香煙、廚房油煙、汽車尾氣、霧霾、灰塵等;另一方面還要經常清理肺部,並幫助提高其自淨能力!健肺呼吸操研究發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有利於肺的健康。平時可以適當運動,或練習腹式呼吸,起到健肺的作用。健肺呼吸法:深呼吸後,將嘴唇噘成魚嘴狀,均勻緩慢地吐氣,呼氣時間宜長於吸氣時間。每次可練習5分鐘左右。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微博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有移工願意生病 專家:是制度長期邊緣化他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肺炎之外籍看護工確診首例,其實上周日由微生物學會等八個醫學會聯辦之新冠肺炎研討會,當中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陳世英之演講,就已對醫院外包清潔及外籍看護的感控問題提出預警,他今天也針對移工感控提出進一步建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也提醒,這次事件是制度長期將移工邊緣化的結果,政府應正視制度缺失,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陳世英表示,外籍看護在醫院有感控不易之虞,是衛生福利部以前就注意到的問題,過去比較著重於抗藥性細菌的管制,其實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方式也類似。因為外籍看護語言不通,不容易進行有效的教育訓練和管理,再者是外籍看護離鄉背井、工作辛苦,在醫院買食物或裝水時遇到同鄉,難免聚在一起聊天紓壓,這是人之常情,但也帶來病原跨病房區域傳播的疑慮。陳世英表示,現在為了防疫,衛福部已明定訪客和陪病的相關限制,不過針對外包清潔及外籍看護,每間醫院得根據自身現況,盡快設計合適的管理方式。例如落實照服員和看護的實名登記,並且註記對應的床位,據此加強辨識措施,幫助院方工作人員能夠認出從別區病房過來的看護,進而提醒和管理。另外,指揮中心可公布不同語言的衛教資料,方便醫院使用,各醫院原本有多語言的感控衛教資料,也要記得拿出來用。陳世英提醒,外包的難處在於待遇不好,流動很大,但感控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人員流動一直是醫院很頭痛的問題。現階段針對較高風險的特定區域,建議醫院可請外包單位派較資深人員來處理,並且給予額外的獎勵。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因為制度缺失而被迫成為所謂「非法」移工,長期被邊緣化、蒙受社會大眾對「非法」的歧視,不論生病被打被騙都求助無門,只能靠私底下的互助網絡,才能維繫存活。吳靜如分析,當移工被迫逃跑變成非法,又在照顧工作中不幸被感染,足跡和接觸史受到調查下,如果全盤供出會害其他移工及雇主被懲罰,不供出來又會背負著防疫漏洞的罪名,不論說與不說,他又再次被迫成為罪人,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理解,移工是在上述過程中被陷於不義與兩難。吳靜如說,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沒有人願意生病」,移工也是人,也同樣不希望生病。他們一旦生病,很可能會丟掉工作、背負債務,要現身接受治療,還必須付上極大的代價,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吳靜如呼籲,政府應趁這次疫情,好好重新思考移工被邊緣化的處境,從根本解決問題,整個社會才會朝向進步、共好的方向前進。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次看懂新冠肺炎:鍾南山談疫情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長鍾南山上午在廣州疫情防控記者會針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救治與疫情發展,提出個人看法與判斷,重點摘要如下:●冠狀病毒的傳播速度?鍾南山認為,此次疫情傳染情況可能比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還高,根據目前統計看,大概一個人能傳染2至3人之間,說明傳染得非常快。武漢出現大規模爆發,但是在其他城市並沒有大規模爆發,這與以往傳染性很高的疫情,很不一樣。●為何外國預測16萬人感染,中國預測僅7萬人?鍾南山指出,外國模型沒有考慮「國家強力干預」,以及春節後的延遲復工等變數;中方預測模型顯示,2月中旬或下旬達到疫情高峰,確診病例約6至7萬人。7萬人的預測曾投稿國外權威期刊,但被退了,原因可能是和16萬人的預測差太多;但事實上,中方預測更接近權威(事實)。●疫情高峰與轉折點在何時?鍾南山表示,此前預測高峰是2月中接近2月底,至2月15日數字果然下來了。「我們有信心,新冠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此前預測復工回流將出現另一個高峰,現在是27日,但預測高峰還沒有出現,原因是上下火車都要檢查,病毒的自然傳播規律被打斷。●富士康數萬人復工如何作檢測?鍾南山表示,幾萬人在3000平方公尺的工廠裡復工,對工人採取「核酸」與「IgM(免疫球蛋白)」雙檢測。另對所有工廠的水龍頭、下水道都保持非常通暢,主要是要做好呼吸道的防護。大企業復工若出現聚集性感染,將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工廠作業需保持1.5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為何要盡快區分新冠肺炎與流行性感冒?鍾南山指出,因為受感染的病患症狀都相似,CT(電腦斷層造影)結果也大同小異;流感造成的肺炎每年有很多,恐將流感都混在新冠肺炎,「不是、也變成是了」。●疑似病例如何快速診斷?鍾南山表示,首先是加速研發檢測試劑和臨床驗證,其次是考慮更好的確診,除核酸檢測,對疑似病人進行IgM是很好的輔助手段。●出院患者是否會再感染?核酸檢測再轉陽性?鍾南山指出,一是轉陽性的個案病例不多;二是微生物的規律都一樣,感染者只要身體內產生足夠抗體,一般不會再感染;抗體增加到4倍,可以給別人捐血漿,救治病人。關鍵是,出院者是否具傳播性。例如腸道比較長、糞便有殘餘病毒未排出,是否傳染給其他病人還要再觀察,目前主要仍是做好呼吸道防護。●冠狀病毒診治通則?鍾南山指出,早期發現患者85%以上都會好轉,危重症死亡率比普通病人危險係數高9倍,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臟病等併發症的危險係數,會高好幾倍。韓國與日本的確診病例快速上升,為防止輸出病例變輸入病例,必須加強國際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分享經驗,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冠狀病毒來源?鍾南山認為,到底是怎麼來,目前還是不清楚,是否早已存在也不知道,中間宿主應該不只有穿山甲一種。這是人類的病,不是中國的病。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接近80%的傳染病都是從動物而來,特別是南方愛吃野生動物,動物攜帶的病毒就會傳染給人,「吃野生動物的陋習,原來是沒吃的,現在何必呢?」●延誤疫情通報原因?鍾南山指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行政地位太低,僅是國家衛健委領導下的技術部門,而國外的疾控中心能夠直通中央,甚至直接向社會公布。從早期情況看,已經有人傳人、醫務人員感染現象,但是疾控中心只能上報,沒有向社會公布疫情的權利,疾控中心未來要有一定的行政權。SARS是偶然事件,加上大多數人對突發性事件重視不夠,沒有持續的科學研究。此次在治療上有點束手無策,只能根據原理,用現有的藥。●新藥研究進度?鍾南山強調,十幾天、20天甚至一個月研發出新藥是不可能的,研發一個新藥需要進行長期持續的科學研究。●此次冠狀病毒的教訓?鍾南山表示,21世紀已有3次冠狀病毒感染事件,凡是發現冠狀病毒感染馬上要「嚴防擴散」,這次就是極大教訓。假如去年12月初、甚至今年1月初,就能採取嚴格防控措施,病人將會大幅減少。研究團隊曾估算,若是1月25號才實施武漢封城,感染人數將會增加到十幾萬人。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研發屢傳捷報 專家:遠水救不了近渴
近期有中國團隊宣稱研發出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但專家說,疫苗研發有其科學規律,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最快8月才能上市,對於疫情防控是「遠水救不了近渴」。美國生技公司Moderna和天津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黃金海的團隊近日都表示已成功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不過健康時報引述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寧毅指出,疫苗從研發到上市最快也要6個月,在今年8月前成功開發疫苗的可能性是零。寧毅說,「疫苗研發非常重要,但是疫苗研發對控制本次疫情是畫餅充飢,遠水解不了近渴」。他指出,開發疫苗需要先了解病毒特性,經動物實驗後,在人群進行小規模安全性研究,再逐步擴大人群規模,評估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多階段的研究方案,並獲得批准。同時,研究招募的受試者還有可能染病。寧毅指出,疫苗上市前要通過I、II、III期的臨床實驗,大規模的III期臨床實驗往往需要上千至上萬名受試者,甚至得持續3到5年時間,耗費人力財力,還有失敗風險。他強調,開發疫苗的前提是尊重科學規律。報導也引述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姜世博表示,目前所有宣稱已研製成功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都是「忽悠」(欺騙),「沒有哪個疫苗能夠在兩三個月內用到新冠病毒的預防」。報導指出,2014年伊波拉病毒引發的疫情在非洲爆發,全球各大藥廠和研究機構都投入疫苗開發,但直到2019年才有第一款疫苗在美國和歐洲獲准使用,換句話說,伊波拉病毒疫苗從研發到獲得批准,共耗時5年之久。寧毅強調,雖然期盼疫苗研發成功,但不能炒作,影響目前的疫情防控焦點。他認為,現階段焦點還是在控制感染源以及切斷傳播途徑,將過多精力轉移到疫苗研發上,並非好事。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未發燒卻確診比率不低 學者:追蹤接觸史比量體溫有效
多所大專校院下周開學,台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莊榮輝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校內將實施量體溫措施。他說,確診新冠肺炎但未發燒的比率不低,如要控制疫情,更重要的是落實追蹤確診個案接觸史。莊榮輝是生物化學領域學者,他今天出席台科大記者會,會後受訪表示,全球確診個案中,沒發燒的比率不是很低,疫情很麻煩。現在草木皆兵,全球任一個地方隨時會爆出疫情,只是或然率問題,像台灣或然率很低,武漢就很高。他表示,好的做法是有人確診就趕快防堵,從個案的接觸史來追蹤,這就是公共衛生,而他對台灣的公衛有信心。他也說追蹤接觸史要搭配國安管理,才能做到一人確診時,其他人都要隔離14天,沒事再放出來。據他所知韓國有此措施,但韓國疫情也沒控制住,表示韓國做得還不夠周全。媒體問到台科大校內防疫,莊榮輝說,三大重點區域是餐廳、教室、宿舍,宿舍部分,學生維持好就可以了。而餐廳最危險,因師生進餐廳就會把口罩拿下來。校方參考他人做法,在餐桌設壓克力圍籬,效果不錯;另也推廣「餐桌勿語」運動,鼓勵學生用餐時少交談。教室部分,莊榮輝說,學生對疫情的自主意識滿好,例如研究所考試全班都戴口罩,他們相信進校園的學生都沒問題。課堂安排上,大學生行動雖難追蹤,不過實施遠距教學也比較容易。包括教材使用、報告繳交,都比中小學彈性。莊榮輝說,因為老師上課要講話,台科大也沒強迫老師戴口罩,但鼓勵老師和學生相隔三尺以上,「不要求要千里之外。」身為通識課老師的他,這學期也開設有關微生物與病毒課程,讓學生了解病毒是什麼。按指揮中心公告,目前從陸港澳韓入境者,入境後都要做14天居家檢疫。莊榮輝說,台科大有回台準備開學的陸港澳生,都已經完成檢疫出關,沒人有問題。
-
2020-02-24 名人.精華區
李志恒/從吃的到擦的 應整合毒性風險管理
在一連串食安事件促使各國檢討改進食安作為後,最近的高血壓藥、胃藥、降血糖藥含NDMA等亞硝胺類致癌物下架事件,也讓大家省思全面檢討藥品安全的迫切性。從毒理學觀點,藥品與食品安全性基本假設不同:食品是先被假定安全,除非證明不安全;藥品則被假定不安全,必需證明其安全始可上市。因此,傳統食品安全只訂定食品添加物、有害微生物及動物用藥、農藥、輻射殘留物等標準,其他毒性問題僅以概括性的「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視之,直到近年食安事件頻傳,才擴大管理範圍,將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概念訂定於法中。藥品查出致癌物 可能原因有二反觀藥品安全問題,各國均有上市前的查驗登記把關機制,照說藥品應該要比食品安全,因此藥品含致癌物,可能原因是:1.檢驗能力的進步:這幾十年,檢驗毒物能力從ppm(百萬分之一)提升到ppb(十億分之一)以下,可以測出原來藥品中測不到的微量毒物。2.藥物科學的發展:原廠專利藥品上市後,生產類似藥品、學名藥的藥廠若欲與其競爭,藥品可能需進行不同的合成步驟優化,以避免侵權,致使其副產品與不純物與原專利核准者不同,但目前的GMP對改變製程的安全確認機制並不完整。降血糖藥 也有風險若從藥品毒性機制進一步探討,雖然1983年研究就發現老鼠用雷尼替丁(Ranitidine)胃藥與亞硝酸鹽一起灌食,在胃的酸性環境下會形成DNA傷害物質;但遲至2016年,才被證實人受試者直接服用雷尼替丁,不需要亞硝酸鹽,在尿中就會出現NDMA等致癌物,推論許多二級或三級胺類的藥品在體內即可代謝生成亞硝胺,例如用作替代療法的美沙冬和二甲雙胍(metformin)降血糖藥等,也都有類似風險。化粧品 也可能存在致癌物質NDMA為國際癌症研究所列第2A類致癌物質,國際間目前的共識是,沙坦類高血壓藥殘留NDMA每日最大容許量96ng,但這並沒有計入每天從其他管道可能攝入的量,例如一根香腸或一片培根可能就超過這個數值,更不要說自來水加氯過程可能產生的亞硝胺類,而歐盟也在2012年提出,化粧品中可能存在亞硝胺類。所以我們每天暴露於亞硝胺,不僅是藥品產生的問題。從藥品引伸到食品、化粧品及環境中可能的亞硝胺類致癌物暴露,這不光是藥品事後下架或用藥者恐慌的問題。健康生活 應主動、全面監測隨科技發展,我們亟需以新的思維,從整體生活健康的角度,進行主動性、全面性監測、整合藥物、食品、化粧品等各個面向毒性研究資料,整體評估各種毒物長期毒性風險,進行風險管理,才能落實保護民眾健康。(本文作者李志恒為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暨毒理學博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台灣毒物學學會理事長)●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研討:60歲以上死亡率高 中國復工疫情反彈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持續上升,因還未有疫苗,如何防治成為各國重點。有醫師指出,目前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年長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的確較高。而由於中國各地陸續復工,恐將有一波疫情反彈上升。由台灣臨床病理檢驗醫學會主辦,台灣微生物學會、台灣病毒學會等多個學會合辦的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談論新冠肺炎的的病毒解析、感染管制與防疫措施。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致詞時表示,他研究病毒逾50年,沒想過冠狀病毒有一天會變成醫學研討會的主角。他說,新冠肺炎是對人類健康最大的一個疾病,目前看來比SARS更嚴重。首位講者、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講述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12月至今一直在改變,一開始最早接到中國官方唯一發布通知時,台灣醫界就認為是新型冠狀病毒而非SARS。蘇家彬說,據統計至2月20日,全球逾7萬5000例確診個案,而中國死亡者中60歲以上比例較高,占31%,但卻占中國全部死亡人數的80%,故年紀大的確是死亡的高風險群。而中國疫情病例數雖呈下降趨勢,但由於各城市如廣東省、北京市接復工,人流可能造成疫情反彈上升,目前中國光累計密切接觸者已破60萬人,就需深思。而在其他國家對疫情的作為上,蘇家彬說,跨國傳播持續增加,如近日的日、韓疫情擴大,使日本政府目標由防堵轉為減災。在台灣,目前26例個案中,50歲以上個案占了六成,且其中14例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潛在病史,也出現四起家庭群聚,故政府也應面對在台灣本土傳播的個案做研擬方案。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李聰明表示,他今早戴口罩進來會場,看到賴明詔沒有戴口罩,他趕緊拿下來,認為感染界權威戴不戴口罩,具帶頭作用。他說研究感染管制是很寂寞的,回想上次跟賴碰面已是在17年前SARS時期,沒疫情時「沒人會理我們」。李聰明也對於政府目前疫情管控給予肯定,他打95分。面對下一波疫情,他認為社區防疫上要做的,是讓民眾防疫觀念提升而非恐慌,但還要努力。他認為春節跟清明節有大量人員移動,是疫情較危險時,他建議政府未來如出現社區傳播前,可公布相關準則。希望冠狀肺炎疫情能在五月底結束,也希望醫療照護人員在疫情結束前,非必要不要出國。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全家中獎 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入侵和互相傳染
當家中有人得感冒、流感、腸病毒或其他傳染性疾病,常常是「一人中獎、全家同行」。醫師指出,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做好環境消毒,才是避免互相傳染的最好方法。1.病人與家人 至少保持2公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張凱音表示,當家中有人罹患傳染性疾病時,應讓病人生活在單獨的房間。病人離開房間活動,也須戴口罩,與其他人保持2公尺以上的距離,在痊癒前盡量減少外出。2.用肥皂勤洗手 尤其飯前廁後共同生活的家人要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不管是流感或新型冠狀病毒,都很容易沉積在環境裡,手上容易因觸摸而沾到病毒,若又摸了口、鼻就會讓病毒進到體內。吃飯前、上廁所後,是一般民眾最容易忽略而把病毒帶到自己身上的時機,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光是清水無法有效殺死病毒。3.衣物不需分開洗 但清潔劑要放夠張凱音指出,病毒其實很不耐清潔劑、漂白水及一般的肥皂,家中清洗衣物時,不需要特別將病人的衣物分開洗,但要注意洗衣劑放的量一定要足夠,也可以再用漂白水浸泡,確保病毒被殺死。病人用過沾有體液的衛生紙要密封處理,或丟馬桶沖掉,若直接丟垃圾桶的話,垃圾桶必須有蓋子。4.漂白水稀釋 消毒家中大小物家中也需要定期消毒,張凱音表示,漂白水是一種强而有效的居家消毒劑,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民眾使用漂白水時應小心處理。● 將漂白水以1比100的比例稀釋自製消毒水,擦拭表面看起來無特別髒汙的家具、地板等,若有重度髒汙,如沾到病人體液,則可以1比10的比例稀釋漂白水後使用。● 使用漂白水或清潔劑擦拭消毒時,不用將抹布完全擰乾,讓漂白水停留半分鐘到1分鐘,才能有效殺毒。若擔心家具表面有漂白水殘留,可再用清水擦拭一遍。● 稀釋過後的漂白水最好在一天內用完。● 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稀釋或使用漂白水時要開窗,使空氣流通。● 漂白水對皮膚有刺激性,稀釋後仍不可用來清潔手部,只適用於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 家具沙發、木地板等有專用清潔劑,也可直接按照說明使用,大部分的清潔劑都可有效殺死病毒。張凱音說明,酒精與漂白水都可用來消毒,但因酒精可存放較久,味道也比較淡,且容易攜帶,因此民眾才會搶購,事實上,漂白水才是民眾最容易取得的消毒水,她也強調,比起消毒,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害怕社區傳染開放空間多安全 最怕亂摸又不洗手假使鄰里有居家隔離者,該如何自我保護?張凱音表示,只要少碰眼、鼻、口等部位,多洗手將病毒殺死就不會再傳染。病毒傳染的途徑最有可能是接觸、飛沫,因此社區大樓的電梯、樓梯等公共空間只要定期消毒,就不必過於擔心。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到社區的庭園或附近公園等公共空間玩耍,不需要特別戴口罩,因為是開放空間,空氣流通的狀況下,病人的口沫一下就被吹散,病毒濃度低。但是這些病毒會沉積在環境中,反而是小朋友摸來摸去比較危險,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定期消毒,生病就盡量不要外出,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對於過去曾有隔離者被電話怒罵、潑漆、被鄰里仇恨的事件,張凱音強調,居家檢疫或隔離的民眾其實都是健康的人,並不是病人。居家隔離只是希望他們在有可能發病這段期間不要外出,且居家隔離才能確保沒有傳播的機會。民眾該擔心的反而是平常生活動線,可能有別的病人造成的感染風險。因此,對於隔離者,民眾不需要過於恐慌或歧視,否則可能會造成越多人選擇隱匿不報。
-
2020-02-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鐘南山最新預測3月解禁?新冠肺炎11個謠言破解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網路上也出現許多真真假假的謠言,陸媒《科普中國》整理了幾個網路的謠言,一一查證破解。鐘南山最新預測:3月多數中國省份解除限制近日,網上流傳“鐘南山院士有望初步對各地解除限製作預測”,其中提及:3月10日到25日前後,大多數省份將解除限制,4月15日前後湖北也將解除限制。事實上,鐘南山院士真的沒這麼說過,現階段中國各省(市)依然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湖北等重點疫區暫停長途客運和市區公共交通,具體恢復時間,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屬地相關部門會第一時間告知公眾。在2月17日下午一次遠程視頻會診中,鐘南山認為,根據模型預計,2月中下旬全國病例數將達到峰值,但並不意味著達到峰值後馬上下降,目前是否已經達到峰值還不確定,仍需再觀察幾天。全國應該是4月底,這個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估量。這裡雖然有2月、4月兩個時間點,但只是對疫情發展“非常粗略的估量”,並非是網傳預測“各地解除限制”,也不是正式的全國性疫情通報。鐘南山看望林正斌教授還不戴口罩?謠言: 2月10日,武漢同濟醫院教授林正斌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之後,網絡上開始流傳一段“鐘南山看望林正斌教授”的視頻,視頻中的鐘南山院士和身邊的多名醫護人員都沒有戴口罩。真相:這段視頻其實是2016年10月12日,央視科教頻道《大家》欄目播出的鐘南山院士紀錄片的片段。當時,鐘南山看望的是一位重症呼吸病人。在林正斌教授去世後,這段視頻被剪裁出來,被當作鐘南山院士看望林正斌教授的視頻流傳開來,被很多網友信以為真。鴕鳥蛋抗體口罩能殺死新型冠狀病毒?謠言:在一則流傳於朋友圈的視頻片段中,日本某研究機構人員向記者宣稱找到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終極秘笈——來自於鴕鳥蛋的抗體。研究人員稱將會把這種抗體製作成過濾層並置入防護口罩中,從而起到徹底殺滅病毒,完全阻斷感染可能性的效果。真相:從初衷上來看,這個想法當然是非常好的。不過,類似的技術並非什麼高新科技,提取自鴕鳥蛋的抗體也很大程度上屬於商業噱頭。防護用口罩的主要材質是各種類型的無紡布。這類材料本質上是一種化學纖維,原料來自於化工工業,具有一定水平工業能力的國家都可以自產。到目前為止,世界衛生組織並未對任何一種主動抗菌式口罩的有效性作出過肯定。市場上也尚未見到能夠有效中和新型冠狀病毒的抗體產品問世。衣服上噴酒精後點煙,連人帶車爆炸?謠言: 2月19日晚,網上流傳一段火災現場視頻,並聲稱起火原因係上海金山漕涇一女子在丈夫衣服上噴了酒精,男子上車點燃香煙連人帶車爆炸。真相:經查,網傳信息不實。該起火災事故系2月19日下午金山漕涇鎮護塘村一處簡易棚著火。接報後,公安、消防迅速到場將火撲滅,過火面積約10平方米,現場無人傷亡,具體起火原因在進一步核查中。病毒專在中國或東亞裔人種中傳播?謠言:網上流傳“新型冠狀病毒專門在中國或東亞裔人種中傳播”這一消息。真相:病毒不會表現出某種種族偏好。新冠病毒可能感染的是免疫力低下且近距離接觸過患者的人。病毒在不同人種之間可能存在敏感性差異,但不存在只在某一特定人種之間傳播的病毒。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中國人或亞裔人種更易感染此次新冠病毒,只是這次疫情原發地在中國。蜂毒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謠言:有網友稱,蜜蜂分泌出的蜂毒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真相:蜂毒是由蜜蜂蜇針排出的一種生物毒素,其中含有肽類、酶類和組織胺等多種活性物質,具有神經毒性和血液毒性。但目前並未發現有任何數據支持蜂毒有抑制新冠病毒的效果。更糟糕的是,蜂毒是危險的過敏原,蜂螫傷所致蜂毒過敏的發生率僅次於藥源性過敏反應,嚴重時甚至會致命。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坦陳交易內幕?謠言:近日,一篇“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的懺悔文”在網絡上流傳,一位名叫“徐翠芹”的水產商人自曝“黑幕”,在文章中稱自己做了18年的水產生意,只知道損人利己,做了很多對不起大眾的事情。真相:又是一個“炒冷飯”的謠言。2018年就有署名為“福州倉山人鄭國強”的文章流傳,除了撰寫人和地名不同外,其他內容一模一樣。此外,流傳文章標題雖然寫著“華南海鮮市場”,但是內文和華南海鮮市場非法售賣野味無關,而是在爆料甲魚、大閘蟹、小龍蝦等水產品的內幕,標題和文章內容不符。而爆料的這些“水產品內幕”,也缺乏科學根據。女子不戴口罩被戴鐵鍊遊街示眾?謠言:一則關於女子戴著手銬指認現場的視頻在網上發布,並且配文稱:“女子不戴口罩被戴鐵鍊遊街示眾”。真相:“平安羅甸”在稿件中稱,2月11日11時許,該縣龍坪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有人在河濱新區疫情防控卡點鬧事(並非因為不戴口罩),接到報警後巡特警趕到現場,將鬧事人員黃某移交龍坪派出所辦理,經過派出所民警的批評教育,黃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交代了違法行為。塗抹芝麻油能防止新冠肺炎進入人體?謠言:在網上流傳著“塗抹芝麻油能防止新冠肺炎進入人體”的說法,引起熱烈討論。真相:芝麻油是普通的植物油,它的應用主要是在烹飪上。而這種植物油,從目前的研究上來看,並不能殺死新冠肺炎病毒。過度消毒將嚴重污染地下水?謠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都使用84消毒液、酒精等對居家環境或衣物等進行消毒。有人認為,過度消毒產生的大量消毒劑將嚴重污染地下水。真相: 84消毒液是含次氯酸鈉的消毒劑,主要靠次氯酸的強氧化性來殺滅微生物,目前公共區域基本上也是使用含次氯酸鈉的消毒劑。自來水和市鎮生活污水的傳統消毒工藝就是用含氯製劑來消毒,即使是過量使用消毒劑,對地表水的影響不大,但對土壤和植被影響相對較大。長期使用消毒劑對健康也會有影響。曬太陽能殺死新型冠狀病毒?謠言:網上有傳言說紫外線能殺菌,可以幫助殺死新型冠狀病毒,由於太陽光中有紫外線,只要出門曬曬太陽就能殺死新型冠狀病毒。真相:這完全沒有科學依據。新型冠狀病毒對熱較敏感,超過56℃度且維持在30分鐘的條件下,可以將其殺死,但這必須是在溫度和時間同時滿足才行。雖然我們可以滿足曬太陽時間維持在30分鐘以上,但太陽照射在我們身上的溫度卻達不到56℃,同時日照紫外線的強度也不能達到紫外線燈的強度。即便是體表溫度和紫外線強度能達到,也很難把身體裡的病毒都殺死。本文摘自搜狐網《科普中國》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抗病毒加強免疫力很重要 營養師推薦吃這5種食物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月11日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且依照目前疫情趨勢,似乎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表示,平日裡有許多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能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食物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增強免疫力食物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增強免疫力食物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增強免疫力食物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增強免疫力食物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潘富子也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而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2個大腦,腸道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年滿50歲的國人,建議每1至2年可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至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太可疑!1名研究員生死 為何大陸瘋狂熱議?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陸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聞名全世界。外界質疑該所與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密切相關,否則為何能這麼快分離出病毒株?該所的研究中心主任為何被稱為「蝙蝠女俠」?又為什麼會傳出「零號病人」就是該所研究生?一連串的問號正等著一一打開。●大陸最高防護研究所 離疫情源頭不遠…武漢病毒研究所是怎樣一個機構,最近成為中外媒體焦點。據該研究所官方網站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該所擁有中國大陸首個投入正式運行的生物安全(四級,P4)實驗室等研究技術平台。國際上通常根據危害程度、所需防護程度等,把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四個等級,四級意味著需要的防護水平最高。2015年1月31日,武漢P4實驗室竣工揭牌。許多人第一次聽說、開始談論武漢病毒研究所,可能是因為「蝙蝠」。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外界對疫情和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有限。不過,在距離疫情源頭華南海鮮市場不到30公里、車程只需半小時的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員早已開始分析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樣本。封城當天,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團隊就公開研究成果: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基因組成分析後證實,初始宿主是蝙蝠。石正麗人稱「蝙蝠女俠」。在對SARS病毒溯源研究中,她的團隊經多年調查研究後證實,蝙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今年1月21日,湖北成立新型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組長正是石正麗。●新冠首病例 竟沒去過華南海鮮市場?美國小報《華盛頓時報》曾引述一名「前以色列情報官員」指稱,新型冠狀病毒其實是中國當局研發的生化武器,從武漢病毒研究所洩漏,引起疫情。但報導都沒有提供任何證據。儘管「生化武器」之說過於荒謬,但新冠病毒的源頭是否與該實驗室相關,卻疑雲重重。尤其是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刊載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等人撰寫的論文,稱該醫院在去年12月1日收治了首例後來被證實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其並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美國羅格斯大學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萊特曾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對石正麗的實驗表示關注。他對BBC表示,根據目前對病毒的基因組測序,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該病毒經過人工改造。但他補充說,這並不代表著可以「完全排除」此次疫情的病毒由於實驗室事故進入人群的可能性。「基因組測序顯示,此次爆發的病毒與武漢病毒研究所2003年在雲南某個山洞採集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非常接近,它從2013年儲存在武漢病毒研究所至今。」埃布萊特說。2月2日,石正麗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稱:「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是大自然給人類不文明生活習慣的懲罰,我石正麗用我的生命擔保,與實驗室沒有關係。奉勸那些相信並傳播不良媒體的謠傳的人,閉上你們的臭嘴」。●該研究所 為何搶註冊驗證中的藥品?但不止外國人懷疑,大陸民眾也懷疑。中國醫學博士武小華指證蝙蝠專家石正麗所在的武漢病毒所管理不善,涉嫌為洩漏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後,中國多益網絡董事長徐波2月4日又在微博上公開舉報武漢病毒研究所涉嫌製造並洩漏傳播了病毒。緊接著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肖波濤在SCRIBD網站發表報告指出,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排序發現,有96%及89%與菊頭蝠具有的冠狀病毒(CoV ZC45)相似,但須研究病原體及如何傳遞給人類。報告稱,武漢疾控中心的研究做法是透過手術從這些動物提取DNA及RNA作測序,有關樣本及受汙染垃圾會是病原體,這間實驗室除了鄰近華南海鮮城,亦鄰近協和醫院,而該醫院有第一批確診新冠病毒的醫生。報告認為,儘管仍需確鑿證據,但認為這種病毒洩漏到周圍並感染到最初患者是有可能。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月中下旬,美國吉立德公司把病毒防治藥瑞德西韋送給大陸中科院。2月4日,武漢病毒研究所官網發布訊息稱,「我國學者在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文中稱,已在1月21日就瑞德西韋申請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瑞德西韋是美國吉利德公司專利產品,用於治療伊波拉等傳染病。美國媒體曾報導,使用瑞德西韋後,一位在美國的武漢肺炎患者症狀改善。大陸媒體質疑,疫情當頭,武漢病毒研究所為什麼對有效性仍在驗證中的藥品開始「搶註」?此舉或許會重新挑起外界對中國對智慧財產權尊重問題的擔憂。●傳說中的零號病人 究竟是死是活?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質疑還不止這些。2月15日有網友稱,新冠肺炎「零號病人」是該所一名微生物學女研究生,名叫黃燕玲。武漢病毒研究所2月16日發出聲明表示,網路流傳稱該所畢業生黃燕玲是所謂最早感染新冠病毒的「零號病人」,經該所查證為不實信息。「她畢業後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生活,未曾回過武漢,未曾被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身體健康」。相關傳聞未歇,2月17日,網路又出現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全姣實名舉報所長王延軼洩露病毒的傳聞。隨後,武漢病毒所官網登載陳全姣的否認聲明,稱「對冒用本人身分捏造舉報信息的行為,表示極大憤慨」。隨着武漢疫情的升溫,武漢病毒所遭受到連串質疑,雖不斷發表聲明自清,卻始未能完全釋疑,深陷於輿論風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