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微生物
共找到
667
筆 文章
-
-
2023-05-30 焦點.健康知識+
幽門桿菌會引起潰瘍和胃癌,但也可以預防食道癌!腸道微生物對身體是利是弊?
事實上,細菌存在於由「壞的」寄生菌和「好的」互利共生菌兩個極端所構成的連續光譜之間。有些微生物會依據菌株以及它們宿主的種類,而從「寄生菌-互利共生菌」光譜的一端分布到另一端,例如沃爾巴克氏菌。但也有許多微生物則是同時存在於光譜的兩端,例如在胃中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會引起潰瘍和胃癌,但也可以預防食道癌,而且造成利與弊的是同一個菌株。有些微生物可以依情況不同,在同一宿主身上改變角色。這在在都意味著像互利共生菌、片利共生菌、病原菌或寄生菌這樣的標籤並不能成為代表其固定身分的徽章。它們比較像是在描述微生物當下的狀態,就像肚子餓、腦袋清醒的或活著,或者也可以說是描述微生物行為,像是合作或戰鬥。它們是形容詞和動詞,而不是名詞,且描述的是兩個個體在某個特定時間與地點下的互動關係。妮可.布洛德里克(Nichole Broderick)研究的土棲微生物—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產生的毒素可以造成昆蟲腸內穿孔而殺死牠們。農民從一九二○年代以來就一直使用蘇力菌,將它噴灑在作物上做為活體農藥,就連從事有機栽作的農民也是如此。以這種細菌做為殺蟲劑的效果不容置喙,但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於蘇力菌如何造成昆蟲死亡,卻一直有錯誤的想法。他們認為,是它的毒素造成昆蟲腸子極大的損傷,使其挨餓致死。然而,整個故事絕不只如此,因為讓毛蟲餓死需要一個多星期,蘇力菌卻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布洛德里克後來發現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可說是個意外。她猜測毛蟲會有腸道微生物保護牠們免於蘇力菌的傷害,於是對毛蟲施予抗生素,再將牠們暴露在蘇力菌殺蟲劑中。隨著微生物死去,布洛德里克預期牠們應該會死得更快,但實際上,牠們全都存活了下來。原來,腸道內的細菌非但沒有保護毛蟲,反倒成為蘇力菌殺死毛蟲的手段。通常細菌留在毛蟲的腸道中是無害的,但它們現在可以穿過蘇力菌毒素所產生的孔洞,入侵到血液中。當毛蟲的免疫系統察覺到它們,就會開始變得狂暴。來勢洶洶的發炎反應迅速傳遍毛蟲全身,破壞其器官,干擾其血流並引發敗血症,這才是造成昆蟲如此迅速死亡的原因。同樣的事情可能每年都會發生在數百萬人身上,人類也會被能在腸壁打洞的病原菌感染,而當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穿越孔洞進入血液,我們也會得到敗血症。就像在毛蟲體內一樣,同一種微生物可能在腸道中是好的,但在血液中卻很危險。細菌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才會和動物互利共生。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生活在我們體內的「伺機性細菌」(opportunistic bacteria)。它們通常無害,但在免疫力較弱的人身上卻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感染。一切都取決於環境。就像粒線體,它已是長期與動物細胞共存的能量發電廠,不可或缺,但若是偶然到了錯誤的地方,也會造成嚴重傷害。切傷或瘀傷會打破一些細胞,造成仍保留著些許古老細菌特徵的粒線體碎片流到血液中。當你的免疫系統發現它們時,會誤以為發生細菌感染而發動強烈的防禦攻擊。如果免疫系統造成的損傷很嚴重,又會有更多的粒線體釋放出來,便可能引發足以致命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候群的情況會比原來的損傷更嚴重。荒謬的是,這純粹只是人體錯認已被馴化超過二十億年的微生物而過度反應的結果。就像花朵若長錯地方就成了雜草,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可能在某個器官中非常重要,但在另一個器官中卻很危險;又或者它在細胞內不可或缺,一旦到了細胞外便可能致命。「如果你的免疫系統稍微被抑制,微生物會殺了你。而在你死後,它們又會吃掉你,」珊瑚生物學家佛瑞斯特.羅爾(Forest Rohwer)說,「它們根本完全不在乎,這不是什麼友好關係,這只是生物學罷了。」因此,在共生世界裡,我們的盟友可能會讓我們失望,而敵人也可能轉而與我們同盟。這是一個互利共生的關係能在毫釐之間瓦解的世界。為什麼這些關係如此曖昧不明?為什麼微生物容易在病原菌和互利共生菌之間搖擺不定?首先,細菌扮演的這些角色並不如你所想的那麼鮮明對立。試想看看,如果「好的」腸道微生物要與其宿主建立穩定的關係的話,會需要什麼?它必須能在腸道中存活,錨定自身不被沖走,還要能與宿主的細胞互動,這些也都是病原菌必須做的事。因此,兩種角色—包括被視為英雄的互利共生菌,和被視為惡棍的病原菌—往往使用相同的分子來達到這些相同的目的。有些分子之所以被冠上負面的名稱,例如「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只因為它們最初是從疾病中發現,但它們的本質其實是中性的。它們只是工具,就像電腦、鋼筆和刀子,可以用來行美妙之事,也可以拿來幹盡壞事。即使是有益的微生物,也可能在我們身上製造出利用其他寄生菌和病原菌能利用的弱點來間接傷害我們,它們的存在讓其他生物有機可乘。微生物對蚜蟲來說雖至關重要,卻會釋放在空氣中飄散的分子,引來細扁食蚜蠅(marmalade hoverfly)。這種黑白相間,看起來有點像胡蜂的昆蟲會殺死蚜蟲,牠在幼蟲時期就可以吃掉數百隻蚜蟲,而成蟲為了幫後代尋找獵物,能嗅出「微生物的氣味」(Eau de Microbiome),那是一股蚜蟲必定會散發的味道。自然界中充滿這類非蓄意的引誘,就連此時此刻的你也不例外。有些細菌可以將它們的宿主變成吸引瘧蚊的磁鐵,有的細菌卻能打消這群小吸血鬼進攻的念頭。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兩個人一起穿過一座充滿蠓的森林,其中一個人身上多了幾十個腫包,而另一個人卻安然無恙?部分的謎底便是你身上的微生物。病原體也可以利用我們身上的微生物發動入侵,例如引起小兒麻痺症的病毒。它會抓住腸道細菌表面的分子,像握住韁繩一般地騎著細菌,奔向宿主的細胞。病毒在接觸到腸道微生物之後,更容易黏在哺乳動物的細胞上,並在溫暖的體溫下變得更穩定。這些微生物無意間將它變成了更有侵略性的病毒。可見,飼養共生生物可不會白白受惠。微生物會幫助宿主,但也會製造麻煩。它們需要營養、居所和傳播,這些都需要能量。而且最重要的是,與其他所有生物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要顧,然而這些利益往往又與其宿主的利益互相衝突。如果像沃爾巴克氏菌這種母系遺傳的共生菌消滅了雄性,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獲得更多宿主,但是它就得冒著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宿主滅絕的風險;如果短尾烏賊體內的某些細菌停止發光,雖能節省它們的能量,但若有太多的細菌停止發光,烏賊就會失去這具保護功能的光芒,引致整個烏賊-細菌聯盟都會被虎視眈眈的掠食者吞噬;如果我的腸道微生物抑制了免疫系統,它們會生長得更快速,但我就會生病。自然界中幾乎每一對重要的伙伴關係都是如此。「欺騙」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背叛」暗暗隱藏在角落,隨時都可能發生。搭檔之間可以合作得很好,但如果其中一方可以花費較少的能量或精力就獲得相同的好處,他便會這麼做,除非他會受到懲罰或監督。威爾斯(H. G. Wells)在一九三○年便對此寫道:「每段共生關係都在某種程度上隱藏著敵意,惟有適當的控管,且往往還需要精心的調整,才能維持互利的狀態。即使人類有與生俱來的智慧,並能藉此領悟這層關係的意義,在人與人之間互惠互利的伙伴關係並不容易維持。但較低等的生物沒有這般理解能力協助牠們維持關係。伙伴關係就像其他的適應一樣,總是莫名奇妙地開始,又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然而,上述的事實很容易被遺忘。我們偏好非黑即白的故事,有明確的英雄與惡棍。過去幾年來,我看見觀點從「所有細菌都必須被殺死」轉變為「細菌是我們的朋友,它們也希望能幫助我們」,但兩者都不正確。我們不能因為某種微生物生活在我們體內,就認為它是「好的」,但即使是科學家也會忘記這一點。「共生」一詞已經被扭曲,以至於其原本的中性意義—「共同生活」被過度美化,甚至被片面地解釋成合作與和諧。然而,演化並非如此。它不一定傾向合作,即使那符合每個人的利益,相反地,它甚至會在最和諧的關係裡埋下衝突的種子。 ※ 本文摘自《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作者:艾德.楊譯者:田菡, 楊仕音, 劉蓉蓉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5/04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蔬菜跟運動「多多益善」? 專家曝這幾點是健康誤區
許多人為了身體健康,總是努力遵循各種飲食規定,不過近期英文專家受訪時表示,其實有許多健康習慣不見得「多多益善」,民眾遵循這些建議時,也得衡量一下自身情況。運動或飲食 其實都是過猶不及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生技公司Bio-Kult 的專業顧問柏頓(Andrea Burton)近期接受訪問,提出民眾在維持健康時其實有幾大誤區,不論是運動或飲食其實都是過猶不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400克蔬果,藉此降低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不過柏頓表示,有許多患有腸躁症的人其實沒有辦法吃花椰菜和高麗菜等蔬菜,甚至吃完後還會有脹氣、腹瀉等情況。柏頓建議,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可以選擇低FODMAP(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藉此避免類似症狀發生。另外,優格、果乾和酪梨等「健康食物」其實含有高組織胺,攝取過多組織胺可能會破壞身體的控制機制,導致腹瀉、經痛、頭痛、呼吸困難和血壓問題。在吃保健食品時,也應該要適量選擇產品,如果維他命C過度攝取,也會造成噁心、胃痙攣或消化道問題。專家建議,在服用保健食品時,務必參照包裝上的攝取數量,避免自己多吃。另外,近年流行的低脂飲食其實也是「適當就好」,雖然脂肪的熱量比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更多,不過身體仍需要一定的脂肪來維持身體機能,因此民眾可以選擇健康的油脂來源,像是堅果、種子、橄欖油等。「適當就好」才是維持健康的小撇步除此之外她也提到其他幾點,像是過度刷牙會造成牙齒磨損;用過多洗手乳洗手會造成手部微生物群失衡,反而增加感染風險;過度運動會降低免疫力,甚至導致骨質疏鬆等,都是民眾在維持健康時必須小心的誤區。延伸閱讀:.「大王具足蟲拉麵」敢嘗試?近親是海蟑螂 醫提醒:這類人吃有休克風險.高麗菜也入列!「這些蔬菜」別包隔天便當 中醫:反覆加熱恐致癌.地瓜葉不是一般地瓜的葉! 醫曝4大好處「可改善便秘、月經不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0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不只護心,還可抗發炎!但這4種族群食用前要注意
依據衛福部發表的調查研究,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長年位居第二,是僅次於癌症的疾病,因此吃魚油保護心血管,在近年來也成了一種全民健康共識。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將和大家一起學習魚油對人體的好處,還要告訴大家挑選魚油產品的技巧,讓魚油的保健效益發揮到最大!魚油的4大保健功效魚油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非常悠久,但直至上個世紀的70年代,人們才開始對魚油有更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當時的學者們發現愛斯基摩人的飲食使他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明顯低於其他人,進而研究後得知其飲食中含有大量的魚,其中的魚油對人體具有保健功效。經過分析後提出一個結論:魚油中含有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又以EPA、DHA這兩種脂肪酸為主,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而魚油對我們人體究竟有什麼具體功效?就讓Sean一次說給你聽!1.促進心血管健康魚油中的EPA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抗血栓的功能,因此被譽為血管清道夫,針對心血管健康方面有許多助益,包括: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酯與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維持紅血球的完整性、降低血壓及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小板凝集素的生成來對抗血栓等。2.維持免疫系統運作正常、抗發炎魚油中的EPA同樣能維護免疫系統、避免過激反應的原理是因為它能減少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進而達到抗發炎、減少身體不適感的效果。所以魚油也很常被用來減少或改善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系統異常所引發的疾病症狀。3.保護視覺系統魚油中的DHA可以幫助形成我們視網膜中感光細胞的細胞膜,維持結構的完整性以降低細胞受損的風險;同時可讓發育視網膜的營養素能順利進入眼睛;其用於協助治療乾眼症方面也是具有科學實證的。4.促進腦部發展大腦的皮質、神經突觸中都含有高量的DHA,對於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非常重要,若缺乏DHA就會造成周邊性神經病變;EPA則是製造細胞膜及保護神經的原料,幫助增強記憶與集中力。魚油很重要,但這些族群要注意!雖然吃魚油好處多多,但在我們盡情享用魚油之前,仍然要先仔細評估自身狀況再作決定。若您是屬於凝血功能不全(俗稱血友病)的患者、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族群,亦或是即將進行手術者,以及準備分娩的孕婦,在食用魚油之前應該先諮詢專科醫師的意見!因為魚油本身就具有抗血栓、抗凝血的保健功效,若上述的族群再食用魚油,可能會使抗凝血的效果變得太好,反而會有受傷時難以止血的危險。【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魚油挑的好,健康沒煩惱有鑑於魚油對人體的保健功效,市面上也推出了各式各樣的魚油保健食品,要如何從數十種選擇之中挑出最好的產品,也是很需要了解的知識喔!下面就讓Sean來告訴大家挑選魚油的小知識,幫助大家選到最優質的魚油!‧ 選擇Omega-3濃度>80%的高濃度魚油:早年的魚油因為萃取技術的限制,真正能取得對人體有益的Omega-3含量相對較低,一粒魚油膠囊中大約只含30%的Omega-3,內含的EPA與DHA也就非常稀少。拜近代科技進步所賜,魚油萃取技術也比傳統方法先進許多,魚油中Omega-3的濃度獲得了大幅的提升。高濃度Omega-3的魚油的好處除了增加EPA與DHA的含量外,還能有效縮小膠囊體積,更便利於年長者或小孩吞食。‧ 選擇吸收效率好的rTG型魚油:一般來說魚油的型態分為TG、EE、rTG三種,TG型式是魚油經第一步粗萃出的型式,對人體的吸收率雖然不錯,但純度最低;EE型式是為了將魚油的omega-3濃度提升而研發出的酯化工法,這種型式雖然能提升魚油的濃度,但吸收率較差;rTG型式則是結合兩者的優點所研製的,將EE型的魚油再經一次純化,進一步提升魚油的濃度,也回歸到人體最好吸收的型式。‧ 選擇先進的專利超臨界萃取與淨化技術:專利超臨界萃取與淨化技術的結合優點,除了能大幅提升每一粒魚油中Omega-3的濃度外,還能有效去除雜質、有害物質或過敏原;減少溫度對油脂品質的破壞、去除魚腥味等多重優勢。作為一名新時代人類 ,吃的魚油也要很尖端!‧ 選擇具國際標章驗證的魚油:若是能取得IFOS、GOED等國際驗證標章的魚油,在品質上都會受到最嚴格的把關,檢驗項目包含重金屬、環境毒素、魚油濃度等,是需要全數通過檢驗合格後,才能取得的標章。因此在挑選魚油產品上有看到這些標章,都是我們可以放心選用的。‧ 公開透明的檢驗報告:魚油公認的隱藏風險便是重金屬與環境毒素的汙染問題,除了國際標章的核可外,是否具國內的第三方公正檢驗機構報告,也是我們必須關心的項目。在挑選魚油產品時可以多多注意該產品是否有做農藥、塑化劑、重金屬、微生物等檢驗。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人健康意識也隨之提升,許多生技公司或藥廠都有推出魚油類保健食品來為國人的營養需求作補充。如何挑選出最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也是健康生活必備的技能。相信看完文章的你,一定能從數十種產品之中馬上挑出最好的魚油,給自己與家人最高規格的心血守護!延伸閱讀:.5大易缺鈣族群當心「骨質疏鬆」!不只牛奶,6種高鈣食物也能幫你補鈣.一緊張就拉肚子!營養師教吃「低腹敏飲食」緩解腸躁症.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曝富含B群8種食物及8大功效本文為《健康知識Plus專欄》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養生.抗老養生
如何保養天然4大排毒器官?這個時間熟睡,解毒效果更佳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肝臟、肺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肝臟狀況不好時,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 肺臟肺臟是人體透過呼吸和外界溝通的管道,當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二手菸的問題也很嚴重,時間久了,毒素就很容易累積在肺臟排不出來,輕則造成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致癌。還好可以透過在公園或是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甚至是戒菸或避免到充滿二手菸的環境中,都可以幫助肺臟排毒。◆ 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這些毒物(廢物)一直停留在體內。所以,每天尿液的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 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可以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延伸閱讀:.睡眠不足會讓你短命 但最新研究說做到一件事就可拯救你.枕頭、床墊怎麼挑可以睡最好?醫曝「6挑選建議」.你的胖,是愛吃還是過勞造成?每天多睡1小時,肥胖率下降24%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8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腦部老化 營養師教你把握3原則養成有益大腦健康飲食習慣
● 遵循國健署建議,吃出健康大腦● 多攝取蔬果雜糧,增加腸道蠕動● 細嚼慢嚥助消化,把握「均衡、適量、規律」原則現代人生活忙碌,幾乎天天吃外食當「老外」,長期下來營養不均衡,免疫力變差又易發胖,甚至可能影響腦部健康。想要補腦、預防大腦退化,不能靠單一營養素,例如過分攝取「超級食物」,雖然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維生素,但飲食應把握「均衡、適量、規律」原則,才不會適得其反。養成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習慣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均衡飲食有益腦部發展,最簡單方式為遵照國健署推廣的「我的餐盤」,記住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控制分量和少油炸,外食族也能吃得健康。陳姿吟強調,盡量避免睡前2小時進食,以免增加腸胃負擔。患有三高、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民眾,建議向營養師諮詢微調「我的餐盤」內容,且注意飲食規律,依每個人的生理時鐘定時定量。多吃天然原型食物 避慢性發炎要促進大腦健康,陳姿吟建議,多吃蔬果、五穀雜糧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尤其是吃原型的天然食物,不僅增加腸道蠕動、加速消化吸收,更能促進大腦運作。腸道被譽為「第二大腦」,除了消化功能,腸道中的微生物群也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日常生活少不了加工食品,飲食應避開加了太多糖、鹽、脂肪的泡麵和培根,多吃原型食物幫助身體抗發炎,遠離老化、肥胖。天然的原型食物搭配健康烹調方式,能保留最多營養價值,陳姿吟特別推薦私房紓壓料理,透過備料和手作過程釋放積累的壓力。【三色肉丸】(4人份)材料:瘦絞肉200克、板豆腐80克、金針菇100克、玉米粒50克、馬鈴薯50克、毛豆仁50克號、太白粉1碗作法:1.將瘦絞肉加入五香粉、胡椒粉、米酒、鹽拌勻,在大鍋中以同一方向甩打至具有黏性。2.加入切成細末的金針菇,並將板豆腐壓碎,一起絞打入味。3.將毛豆仁的種皮去除,馬鈴薯及毛豆仁切成粗粒狀。4.肉泥分成12等分,滾成圓球狀,表面沾上一層薄太白粉。5.分別沾黏滾附玉米粒、馬鈴薯粒、毛豆仁碎粒,用手幫忙壓緊。6.電鍋蒸10-15分鐘,以細竹籤插入肉丸中心檢查,沒有任何沾黏即可。【番茄海鮮燉飯】(4人份)材料:白米或糙米280克、大番茄1顆、鴻喜菇150克、雪白菇150克、蝦仁90克、花枝120克、毛豆120克、起司片4片作法:1.花枝切片、蝦仁去腸泥,用薑片、米酒、少許鹽醃漬去腥備用。2.將米洗好後放入電鍋內鍋,並將整顆番茄去蒂頭、底部劃上十字刀。3.所有食材與2匙橄欖油、黑胡椒、羅勒葉、少許鹽放入電鍋內鍋中,番茄放正中央,起司片切半均勻鋪在最上方。4.內鍋加水1.5杯、外鍋加水1.5杯。5.電鍋跳起後,再多悶15分鐘。6.將番茄攪碎,與起司均勻拌入飯裡即可。想知道更多請看【免費線上課程】營養師的3堂料理課:感受融入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紓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7 養生.聰明飲食
降膽固醇是陷阱,越吃越多病?燕麥對健康有好處還是有壞處?
我在2021-11-25發表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讀者Pat在2023-4-10留言:「教授您好:最近有youtuber引用不少研究說食燕麥有害,降膽固醇係陷阱,仲會越食越多病!請問這種說法正確嗎?」讀者陳生在2023-5-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最近在香港經常說燕麥不是健康食品,如下:1.吃燕麥片前請三思,柏格醫生 Dr Berg2.燕麥迷思|燕麥95%含致癌物!降血糖膽固醇成效存疑醫生親解3原因|教煮|早餐|健康飲食3.[不是陰謀論]由馬的飼料,變成營養食品?|燕麥有害? 降膽固醇係陷阱?仲越食越多病!?|蛋原來食幾隻都得!|粵語中字可否提供你見解呢?謝謝!」讀者Pat提供的影片和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三個影片,都是一個叫做「Stormtrooper白兵」的youtuber發表的。他有很多粉絲,但他的YouTube賬號和臉書賬號都沒有說他有受過什麼科學或醫學訓練。不過,也許這並不重要。請看我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一個影片是一個叫做「Dr Berg」的youtuber發表的。第二個影片則只是引用第一個影片。「Dr Berg」的影片有被製作成叫做「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的系列,但其實他並不是醫生。我在2020-11-1發表的斷食的吹捧與現實裡面有這樣說:「這位網紅的本行是整骨師,但現在已經不幹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網紅的收入肯定是整骨師的好幾倍。他的影片也都是有中文版的,所以這當然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他的影片內容都是儼然像個教授一樣,在白板上講解各種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機制。由於演技精湛,伶牙俐齒,又看起來相當權威,也就難怪會受到廣大的追捧。當然啦,一定也有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醫生而崇拜。不管如何,他除了吹捧斷食之外,也鼓勵生酮飲食。有關生酮飲食我已經有發表好幾篇質疑的文章,所以就不再多提了。不管如何,這位網紅在講解有關斷食,生酮,或是其他健康議題時,他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Cherry-picking:專挑對他有利的證據,但就是不提對他不利的。更嚴重的是,為了達到推銷斷食和生酮的目的,他的講解往往是扭曲事實或編織故事。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一位年輕醫師分別在2019-11-12和2020-5-9發表的的影片(裡面有提供科學證據):“Doctor" Eric Berg | EXPOSED(Eric Berg “醫生” | 揭穿)Dr. Eric Berg FANMAIL (funny) (Dr Eric Berg 粉絲信函(好笑))」有關燕麥與健康關聯性的研究是多不勝數,所以我就只把2020年之後的論文列舉如下:2020年Substitutions of Oatmeal and Breakfast Food Alternatives and the Rate of Stroke(燕麥片和早餐食品替代品的替代和中風的發生率)。結論: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含有燕麥片而不是白麵包或雞蛋的飲食可能與較低的中風發生率有關。Short-Term Dietary Oatmeal Intervention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Forgotten Tool(成人 2 型糖尿病的短期飲食燕麥干預:一種被遺忘的工具)。結論:幾乎被遺忘的是,短期飲食燕麥片是一種經濟但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Bile Acids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The Effect of Two Days of Oatmeal Treatment(未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膽汁酸 – 兩天燕麥片治療的效果)。背景:β-葡聚醣可有效結合膽汁酸 (BA),從而降低膽固醇濃度。這可能有助於食用富含 β-葡聚醣的食物(如燕麥片)對葡萄糖穩態產生有益影響。結論:與適應糖尿病的對照飲食相比,兩天的燕麥飲食導致總 BA 顯著降低。BA 減少的幅度與胰島素原的減少直接相關。Response of serum LDL cholesterol to oatmeal consumption depends on CYP7A1_rs3808607 genotype in Chinese(中國人 CYP7A1_rs3808607 基因型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燕麥攝入的反應)。結論:細胞色素 P450 家族 7 亞家族 A 成員 1 基因 rs3808607 中的 SNP 與食用燕麥片後 LDL 膽固醇降低的程度相關。需要更大樣本量的試驗來證實這些發現。Oatmeal induced gut microbiota alte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mproved lipid profil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燕麥引起的腸道菌群改變及其與血脂改善的關係: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結論:厚壁菌門的陽性反應可能是燕麥片誘導微生物群改變的一個關鍵特徵,而食用燕麥片的潛在降膽固醇機制之一可能是其微生物群操縱能力,其中 Blautia 屬的富集發揮了 潛在的重要作用。目前的結果應該謹慎對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驗證。Acute Effects of Oatmeal on Exercise-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Following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燕麥片對女性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運動誘導的活性氧產生的急性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論:在高強度間歇訓練之前食用燕麥片可能會減輕運動引起的活性氧產生。2022年Improvement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markers following an oatmeal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in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individuals(燕麥飲食後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的改善與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群有關)。結論:燕麥片可以引起血脂、氧化應激、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短鏈脂肪酸的一些有益變化。相關性分析進一步擴展了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群和短鏈脂肪酸在改善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中的作用的理解。註:有關所謂的燕麥含致癌物,請看我發表的桂格麥片含除草劑,但是。後記:讀者Elliot寄來一個影片Dr. Eric Berg gets fact-checked(Eric Berg 整骨師被事實核查),指出Eric Berg引用的文獻內容與言論之謬誤,令人瞠目結舌的誤植引用與誤導宣稱,以及分不清LDL-C和LDL-P, 也分不清血清膽固醇和膳食膽固醇。原文:燕麥會越食越多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6 養生.聰明飲食
泡麵、冰淇淋相繼驗出「環氧乙烷」!專家告訴你品管制度一次看
最近的環氧乙烷事件佔據了新聞各大版面,讓大家聽到「環氧乙烷」都人心惶惶。它是一種化工原料,也可以用作醫療用具的消毒,在某些國家會拿來幫農作物滅菌消毒。但我國對環氧乙烷的規範是「不得作為農藥使用,也不得在食品中檢出」,所以當進口食品檢測到環氧乙烷殘留時,就必須退回或銷毀,作為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的情況下就會破壞腎臟功能與增加致癌風險。透過這次事件,可以知道食安對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建立一套完善的品管制度也就顯得無比重要。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來和大家一起認識我國的「食安三級品管制度」!食品三級品管的由來有鑑於以往食安事件頻傳,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簡稱食安法)在2014年進行修法,確立食品安全三級品管制度,並依據食安法第七條、第八條及第四十一條,強制食品業者實施三級品管,分別是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機構驗證、政府稽查評鑑三個等級來加強食安的把關。下面一段的內容會帶大家來了解三級品管的內容及細節,看看食品業者與政府是如何為大家每日的飲食安全做把關!食品三級品管的內容如上一段所述,食品三級品管由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機構驗證、政府稽查評鑑三個環節組成的金字塔,具體細節如下:‧ 一級品管:業者自主管理大家如果常去餐廳或是手搖杯店購物的話,可以多注意牆上或是櫃台是否有張貼如冰塊生菌數、炸油品質檢驗等檢測報告。常聽到的其他檢驗項目如食品重金屬、農藥、微生物檢驗等,都是屬於一級品管的範疇。一級品管中的內容包含執行產品強制檢驗,如原料、半成品與成品的定期檢驗;並規定業者自行制定食安監測計畫,依照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來做產品品質的自主管理;同時也會要求食品業者設立實驗室來時刻檢查自家產品的品質。‧ 二級品管:第三方機構驗證「本食品工廠通過HACCP、GHP驗證合格!」,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描述。依據政府公告規定,當特定類別食品業者經營達到一定規模後,政府會強制要求業者取得二級品管驗證,也就是受到由衛福部認證的第三方驗證機構到廠實地查核,查驗工廠對於人員、廠區、食品製程、品保制度的管理是否符合規定,以維護國人飲食衛生安全。‧ 三級品管:政府稽查抽驗最近備受關注的環氧乙烷殘留事件,以及莓果中驗出A型肝炎病毒事件,就是由衛生機關抽驗產品時所發現的。根據食安法第41條規定,政府有權對食品業者的原料、產品、廠區、用具、添加物等進行查核與抽驗,且業者不得規避或拒絕。所以像這樣由政府單位對業者來稽查抽驗的制度,便屬於第三級品管。【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共同監督,「食」在「安」心想要全方位提升食品安全的環境與品質,可不能只靠政府與業者!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同樣有責任一起維護我們的飲食安全,具體的方式可以透過以下三點來完成:1.仔細檢查食品標示與標章守護食安的第一步就從了解食品標示開始做起!包裝食品標示上都應依食安法載明品名、內容物、有效日期、原產地、廠商名稱及通過驗證的標章等重要資訊,養成購買前先檢查的好習慣除了可以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外,也可以透過標示的資料來追溯自己所買的食品是從何而來。2.主動查看商家出示的檢驗報告與品管表單在餐廳、飲料店用餐或購買商品時,可以查看業者是否有出示檢驗報告或品質管理表單,由此檢查業者是否有執行一級品管,落實自主管理的原則,也可以由報告中知道業主對產品做了哪些檢驗與管理,保障自己在飲食衛生安全上知的權利。3.善加利用食安專線近年來政府因應食安議題討論度水漲船高,開辦了「1919食安專線」,象徵政府機關與民眾攜手同心守護食安的決心,只要民眾有食品相關的問題,如黑心食品檢舉、食品諮詢、消費問題、生鮮農產諮詢等,都可以透過撥打1919食安專線來由政府專員為你服務。拜現代科技進步所賜,食品工業的發展也越趨發達,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食品供我們選擇,透過食品營養知識文章提升消費者的食安意識,正確選擇安全有保障的商品,也是【PrimePlus健康設計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在看完今天的文章之後,相信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食安小達人,一起來為我們的「食」事貢獻一份心力吧!本文為《健康知識Plus專欄》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3 醫療.牙科
牙醫師揭「舌頭4徵兆」洩身體健康警訊! 顏色鮮紅是免疫力示警
你可能覺得舌頭除了幫助咀嚼食物以外,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其實觀察舌頭的狀況,就可以找到不少健康的警訊喔! 從舌頭就可以看出健不健康 各特徵注意 牙醫診所黃文龍院長在《黃文龍牙醫師|新竹 竹北 你的微笑工程師|隱形矯正 美白貼片 全瓷冠專業》分享,從舌頭狀況可以看出這4件事:1、缺水:缺水時的徵兆就是口乾舌燥,因為身體為了保存體液,而降低唾液的生成量。除了感覺口乾,唾液不足還會影響食物的分解能力,而且還會降低保持牙齒健康的能力。 2、口腔微生物群:口腔微生物是健康口腔的重要元素,如果看到舌頭上有一層白霜,那就代表口腔微生物群可能出狀況。 3、免疫系統警示:免疫系統通常不會讓任何東西在舌頭上輕鬆存活,因此如果注意到自己的舌頭顏色非常紅,除非剛吃過紅色的東西,否則請盡快就醫。 4、營養缺乏:如果舌頭呈深紅色,那可能需要調整飲食,尤其是應該增加維生素B12跟鐵的攝取量。【延伸閱讀】 ·指甲出現「5大變化=身體警訊」!1圖看懂異狀 冒黑條紋恐是癌症徵兆 ·不只咬到!吃奶酪、柑橘也會嘴破 1圖看「20種加速修復食物」:冒1跡象快就醫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7 醫療.精神.身心
吃了不會比較快樂?研究發現薯條比炸雞更容易影響心理健康
【本文重點】一份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發現,經常吃炸物的人患焦慮和憂鬱症的風險更高。該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吃炸物的人,患焦慮症的風險高12%,患憂鬱症的風險高7%,而不吃炸物的人則相對較低。該研究的作者們推論,炸物中含有的一種叫做丙烯醯胺的化學物質可能與導致焦慮和憂鬱症的腦部發炎有關。--by ChatGPT油炸食物有撫慰人心的效果,其中熱騰騰的薯條更是很多人的最愛,不過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經常吃油炸食物的人患焦慮或憂鬱的風險更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14萬人進行約11年的評估。研究結果發現,經常食用油炸食物的人,與不吃油炸食品的人相比,患焦慮症的風險高12%,患憂鬱症的風險高7%。比較特別的是,炸薯條比起油炸白肉增加2%的憂鬱症風險。研究還發現,這種關聯性在男性和年輕消費者中更為明顯。作者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油炸食物含有一種叫做丙烯醯胺的化學物質,當一些食物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烹飪時就會出現這種化學物質。研究人員指出,長期接觸丙烯醯胺與與腦部炎症相關的焦慮和憂鬱行為有關。另外,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資料,丙烯醯胺主要存在於由植物製成的食物中,例如馬鈴薯產品、穀物產品或咖啡。然而,有專家表示該研究結果是初步的,尚不清楚油炸食物是否導致了心理健康問題,或者經歷憂鬱或焦慮症狀的人轉向油炸食物。哈佛大學營養精神病學家Uma Naidoo告訴《TODAY》,營養與不良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雙向的,她並未參與該項研究。Naidoo指出,不健康的食物對微生物群有害,會加劇憂鬱症狀,但與此同時,那些情緒低落的人往往更傾向於吃「舒心」 的食物,例如油炸食物和甜點。不過,一旦個人有意識地選擇健康的全食物,他們的情緒就會開始好轉,更有可能繼續做出健康的食物選擇。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浙江大學研究員Yu Zhang告訴《CNN》,沒有必要對油炸食物的不良影響感到恐慌,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油炸食品的消費,除了對整體健康有幫助外,可能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資料來源】.Eating Fried Food Linked to Depression, Anxiety: Study.Fried foods linked with higher risk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udy finds.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rench fries may be linked to depression
-
2023-04-24 養生.聰明飲食
8成人這種顏色蔬果吃太少 不同顏色蔬果營養成分及功效一次看
蔬果顏色超繽紛,藍紫色、白色、黃橙色、紅色、綠色全都有!你平常吃哪些顏色的蔬果?哪些顏色的蔬果最少吃到的呢?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2022研究調查發現,8成的成人飲食中,每種顏色的植物營養素均不足,其中又以藍紫色蔬果吃最少!植化素是重要的營養素每個顏色攝取量不足比例為紫色/藍色88%、白色86%、黃色/橙色 79%、紅色78%、綠色69%。蔬菜、水果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膳食纖維,是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營養,尤其近年來發現蔬果中獨一無二而且超級重要的就是植化素。植化素能夠幫助身體抵抗外在環境威脅,抗氧化、抗發炎、抗菌、抗過敏、保護神經健康、降血脂和降血壓,還能幫助我們更健康,所以,蔬果要吃足,也要吃的多樣,才能補充到多種植化素。哪種顏色的蔬果最營養?食物中存在成千上萬種植化素,不同顏色的蔬果都含有獨特對人體有益的營養,而且植化素具有多效性,也就是只要有攝取,就對身體細胞能夠一起影響,特別是幫助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抗氧化、提升身體保護力等!跟著彩虹飲食法吃進營養素如果不知道蔬果份量怎麼吃,直接用顏色來吃也可以的彩虹飲食法,一天吃好吃滿6種顏色蔬果,減脂抗發炎讓身體健健康康:紅色食物/減重抗發炎,調節免疫系統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鞣花酸、槲皮素食物來源:番茄、草莓、甜菜、蘋果、西瓜橙色食物/生育健康,調節內分泌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生物類黃酮、薑黃素食物來源:胡蘿蔔、橘子、木瓜、芒果、百香果、薑黃黃色食物/生物類黃酮、葉黃素、玉米黃質護腸胃、促進健康腸道微生物健康食物來源:甜椒 鳳梨 玉米*白色食物/黃酮護肝護心食物來源:大蒜、火龍果、白花菜藍紫色食物/花青素減脂、降血壓、神經健康、認知健康食物來源:藍莓、葡萄、茄子、黑莓、紫高麗、紫花椰菜綠色食物/葉綠素、芥子油苷、兒茶素護心、抗過敏食物來源:酪梨**、奇異果、蘆筍、羽衣甘藍、菠菜、綠茶ReferenceBlumfield, Michelle, et al. "Should We ‘Eat a Rainbow’? An Umbrella Review of the Health Effects of Colorful Bioactive Pigments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Molecules 27.13 (2022): 4061.Minich, Deanna M. "A review of the science of colorful, plant-based food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ating the rainbow”."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9 (2019).*為全穀雜糧類**為油脂類本文資料來源:程涵宇營養師臉書粉絲團延伸閱讀: 。香蕉用1方法保存在冰箱,1周都不會變黑;香蕉吃多了會傷腎? 。表皮、果點、蒂頭,選購水梨3關鍵!放冰箱前做1動作更保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4 醫聲.領袖開講
🎧|差點踏上物理之路的免疫學家 新科院士司徒惠康曝抉擇心境
信手捻來一首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說,詩中描繪從「少年聽雨歌樓中」、「壯年聽雨客舟中」,到「老年聽雨僧廬下」的境界,需要時間的醞釀、不同思考的衝擊,以及人生境遇的雕琢。他的一生,正如詩中情境充滿轉折,但他對研究的熱忱,對人的關懷卻不曾改變。司徒惠康是國內著名免疫學家、第33屆中研院生命科學組新科院士,並於去年底就任國衛院院長。擁有醫藥領域「雙桂冠」的他,還曾擔任國防醫學院校長,是位少將軍醫。外人也許很難想像,司徒惠康自幼的夢想,竟不是行醫救人,而是成為一位物理學家。🎧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來自花蓮的退伍老兵之子來自花蓮的司徒惠康,從小生活在單純的環境,家中鄰近太平洋,就讀花蓮高中時,更是每天在拍岸的浪淘聲中度過。父親年輕時就投筆從戎,秉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受國家呼召投入八年對日抗戰。隨後國共內戰爆發,司徒惠康的父親繼續跟著國家進行作戰任務,1949年國軍撤退台灣後,更是滯留滇緬金三角擔任游擊部隊數年,才輾轉來到台灣花蓮,並在黨國要求下退伍。「離開軍隊對父親來講是很大的衝擊。」司徒惠康說,當時台灣跟中國大陸幾乎斷了音訊往來,祖父母是否健在、妻子是生是死父親都一無所知。受儒家傳統的孝道理念影響,在花蓮再婚,司徒惠康也在此後出生。司徒惠康說,出生在苗栗的母親自幼被送到花蓮當養女,並未接受正規教育,父親又是退伍老兵,靠著開卡車的一技之長維生,是相對弱勢的組合。對於困苦的出身,他沒有一絲怨懟,父母親的身教、言教,司徒惠康仍堅守至今,也默默引領他踏上研究之路,貢獻社會:「父親教會我做人一定要正直,可以放下一切去追求你的理念;母親則讓我學會待人處事應有的厚道,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幫助別人。」受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激勵因為家貧,司徒惠康從小沒有太多機會從事娛樂,唯一接觸外界的管道是父親訂閱的「中央日報」。他回憶,自己很小的時候,就看到報上登載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傑出物理學家,年紀尚輕就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事蹟,「原來華裔族群也能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司徒惠康心中燃起一絲火苗。國中時,另一位物理學家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獎,更堅定了他要成為物理學家的嚮往。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物理學知識,高中時期也在數理學科取得優異成績,司徒惠康原以為,自己將會進入台大物理系,繼續實踐物理學家的夢想。然而,因爲聯考失常,加上考量家中經濟因素和父母期待,他最終選擇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成為物理學家的夢想,仍在司徒惠康心底發酵。當年,國防醫學院院址在水源路上,另一端就是台大校園,司徒惠康常望其興嘆。「在醫學院前幾年,總覺得理想還沒實現,心中滿是挫折、困擾。」他趁著課餘時間到圖書館翻閱物理學書籍,在醫學教育的本科上也無心投入,只求過關。追隨未竟物理夢的時間,一晃就是三年。面對診間病人,曾決心從醫進入國防醫學院四年級,司徒惠康到醫院實習。當他真正面對病人、面對家屬,面對人類的生老病死,司徒惠康才發現,身為醫師的他,有責任、義務把自己準備好。於是他加倍認真的面對實習過程,在三軍總醫院實習的兩年,司徒惠康都拿下第一名成績。他更曾經為了找出國際案例,救治吞入異物的患者,不分日夜翻遍圖書館的期刊論文,最終找出合適的個案參考,讓指導前輩刮目相看,患者也因此安然度過險境。「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喜歡外科,因為對病人的幫助是立即的。」順應境遇,準備就此擔任外科醫師、行醫救人的司徒惠康,在國防醫學院的離校抽籤時,竟抽到籤王,必須留校擔任助教。大學時受到免疫學老師韓韶華的大師典範感染,他選擇進入國防醫學院的微生物免疫研究所任職,就此開啟免疫學研究之路。赴史丹佛大學,四年獲免疫學博士學位1992年,司徒惠康赴史丹佛求學,出國前一年,他還主動申請至中研院的生物醫學研究所,師承外國學者羅傅倫博士,充實自身的免疫學知識。當時史丹佛共有十位免疫學教授,為了擠進知名免疫學家休・麥克德維特博士(Dr. Hugh McDevitt)的實驗室,司徒惠康光是要和麥克德維特見上一面就花了好些功夫。好不容易見了面,麥克德維特卻又質疑司徒惠康有妻女,加上要在國防醫學院劃定的四年之內完成學業,認為他無法全心投入研究。司徒惠康鍥而不捨,說什麼也要跟著這位1980年就被提名諾貝爾奬,在T淋巴細胞基因調控領域非常重要的科學家做研究。最終,在徵詢實驗室三位同儕的意見,且三人一面倒的支持司徒惠康之後,麥克德維特終於點頭讓他留在實驗室。司徒惠康所在的史丹佛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同屆的四位博士班學生中,僅兩位通過博士班資格考,司徒惠康是其中一位。四年的期限之內,司徒惠康不但順利畢業,還發表了三篇重要論文,其中一篇與麥克德維特共同發表的文章,更是登上了頂尖醫學期刊《免疫》。任國醫校長,婉拒其他職位邀約回到台灣以後,司徒惠康繼續從事他熱愛的基因轉殖小鼠研究,研究領域專注在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導致的糖尿病,患者多是孩童,司徒惠康開發了多種治療模式,希望救治這群弱勢病童。在國防醫學院任教的期間,他一路從基層做到校長,期間時任陽明大學(現為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梁賡義,數度邀他出任醫學院、生科院要職,甚至曾經「三顧茅廬」,司徒惠康都予以婉拒。不願丟下校園裡的學生而去,加上對國防醫學院的忠心、對研究的狂熱,讓他決定留任。在國防醫學院做了五年校長,司徒惠康離開國防醫學院校長職位。他表示,國防醫學院校長對軍醫來講意義重大,是成軍醫局中將局長的重要過程,「我自己沒有太大興趣,但很多學弟等著這個位置,我不能把路堵住。」2018年正式卸任國防醫學院校長職務後,司徒惠康赴國衛院就任副院長。如今四年過去,去年底開始,他接掌國衛院長一職。讓國衛院成為國人健康堅實後盾國衛院任務導向醫研機構的特性,恰好符合司徒惠康人生軌跡中的核心理念:行醫助人、從事研究。司徒惠康說,國衛院擁有優質、多元的研究人才,且能夠匯整國內的臨床試驗資源,也具有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糞便微菌叢等各式體學分析的能量,透過以人體為對象的研究,獲得更貼近真實世界的研究結果,運用在醫學、公共衛生領域,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帶來正面助益。司徒惠康為自己訂下目標,要在國衛院院長任內整合國內上中下游生醫研發能量,系統性的落實疾病預防與治療,並在癌症精準治療、高齡醫學與兒童醫療網等5大領域著力,讓國衛院成為國人健康的堅實後盾。「要在病人的痛苦中,看到身為研究人員應有的責任。」一場論壇中,司徒惠康以此鼓勵在場的數百位病友。源自德蕾莎修女名言「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的這句話,也是司徒惠康的人生寫照。不論是年少時那位意氣風發的實習醫師,壯年時與醫學生亦師亦友的校長,還是如今以研究支持病人的免疫學大家,境遇與職位雖然不同,不變的是司徒惠康對理念的堅持,對弱勢的關照。司徒惠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經歷:國防醫學院校長軍醫局醫務計畫處處長三軍總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獎項:史丹福大學校友傑出學術獎第59屆教育部學術獎科技部未來科技獎(2度獲獎)Podcast 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滾宬瑋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
-
2023-04-12 養生.聰明飲食
韓國泡麵又被驗出致癌物環氧乙烷!到底為何要使用環氧乙烷?
前言:食藥署(4/11)公布又在韓國進口農心拉麵的青蔥裡驗出環氧乙烷,因為環氧乙烷不是合法可殘留的農藥,因此這批農心精燉牛骨拉麵遭到退運或銷毀的命運。韓國泡麵近來被驗出環氧乙烷已經很多起了,到底為何要使用環氧乙烷? 近年來食藥署在邊境查驗時,陸續有多起檢驗到進口產品含微量環氧乙烷,因此該食品或農產品被判定違規造成銷毀、退運,或是食品在上市後回收的事件,這些產品包含了膠囊、泡麵調味包、冰淇淋等等。環氧乙烷似乎成了最近的食安重點,不過大部分的消費者對環氧乙烷其實還很陌生。環氧乙烷是一種人造的小分子氣體,分子式C2H4O,帶有一種淡淡的甜味。自然界中有微量環氧乙烷存在,比如說燃燒煙草時,會產生少量的環氧乙烷,目前環氧乙烷的使用都來自於化工合成。環氧乙烷在醫療、食品、農業的應用主要是做為消毒、滅菌用,因為環氧乙烷可以形成氣體、因此易於穿透物品,特別適用於一些怕濕或怕高溫的東西進行滅菌。所以一些醫療器材如橡膠管、導管、內視鏡光纖或甚至現在大量使用的新冠病毒檢驗組的抹片都是使用環氧乙烷進行消毒的。而環氧乙烷過去以來也同樣用於食品、農產品乾貨的滅菌、滅蟲上,如拿來燻蒸農產品(香辛料、穀類、堅果、種子),以控制蟲害,或是控制諸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黴菌孢子的微生物污染,以降低菌數。只是科學界目前依照現有證據,認為環氧乙烷是IARC分類上的一級致癌物,所以依照台灣現行法規只能用於醫療上,但是不准作為農藥、食品添加物或食品消毒使用。只是某些國家如美國,還是允許用在在香辛料、乾燥蔬菜、芝麻、核桃等產品上。什麼是環氧乙烷?有哪些用途?環氧乙烷 (Ethylene oxide) 是一種人造的易燃氣體,當它的濃度非常高時,會散發出些許甜味。在自然界中也可發現非常少量的環氧乙烷,如燃燒煙草、烤肉、割草時,也都會產生少量的環氧乙烷。環氧乙烷在工業上的應用主要是用於製造乙二醇,乙二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聚酯纖維的合成,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可用於製作塑膠飲料瓶或是紡織纖維用。可用來當作汽車引擎抗凍劑或筆記型電腦內的冷卻劑,也可用於除去擋風玻璃上的結冰。環氧乙烷可以用於醫療產業,可以說是對於醫療器材非常重要的一種滅菌方式,主要是用於對醫院或醫療設備、用品進行消毒,所以一些怕熱、怕濕氣、怕輻射殘留的內視鏡、塑膠管、手術刀、電子儀器、紗布、棉球、手術口罩等等都要仰賴環氧乙烷消毒滅菌。疫情期間就曾有網路影片說,口罩上會殘留有致癌風險的環氧乙烷,因此市售的口罩在戴之前要先「晃一晃」讓環氧乙烷揮發到空氣中。其實這不是正確的,台灣目前口罩大部分都是未滅菌口罩,所以沒有經過環氧乙烷消毒,根本不用擔心。就算手術口罩會用到環氧乙烷消毒,不過醫療器材都會算好環氧乙烷的揮發期,控制環氧乙烷的殘留量,使其不致有健康危害。環氧乙烷在過去或是現今某些國家,也用於食品的滅菌,或是一些農產品的乾貨(如乾燥蔬菜、香料和草藥)用作防黴、控制蟲害。環氧乙烷用於食品的滅菌也有很長的歷史,從主要用在農產品(香辛料、穀類、堅果、種子)的燻蒸以控制蟲害,或是控制諸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黴菌孢子的微生物污染,降低菌數。不過,不同國家食品法規對環氧乙烷的標準不同,有的國家准用,有的國家不准用(包含台灣)。環氧乙烷有什麼健康上的問題?環氧乙烷如果長期大量暴露,會產生對黏膜的刺激性或是危害神經系統,而且近年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環氧乙烷有致癌性,因此國際癌症研究協會(IARC)將環氧乙烷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也就是對人體致癌有足夠證據,因此歐盟自2005年起開始於食品中禁用環氧乙烷。環氧乙烷在台灣食品法規的標準為何?依照台灣現行法規,環氧乙烷不在食品添加物的正面表列之列,也不在允用農藥的正面表列之列,因此是個不准使用在食品的化學物質,不該在任何食品中被檢出。近年來有哪些環氧乙烷檢出事件?自從2020年起,歐盟在進口食品中監測到越來越多起的環氧乙烷檢出,因此開始加強監測,2020到2021年,僅僅歐盟大約就有超過500件環氧乙烷相關的食品召回事件,可謂相當頻繁。有人推論,環氧乙烷的濫用,可能與歐盟各國在2017年出現數起大規模沙門桿菌的食品汙染案件,因此將沙門桿菌標準調嚴有關。印度等地的原料產地,由於擔心產品的細菌標準過不了關,於是更大量的使用環氧乙烷。因應歐盟的加強監測,所以台灣的食藥署也在2021年9月曾經特別發文給各食品業者,提醒「擬輸銷食品至歐盟之食品製造加工業者及出口商,切勿將環氧乙烷用於擬輸銷歐盟之產品」。自此,台灣的邊境查驗似乎是對環氧乙烷有例行的監測,以至於陸續有多種產品檢測到有環氧乙烷的殘留,主要的事件有:GODIVA冰淇淋2021年12月主動公布含有環氧乙烷殘留而宣布回收高級巧克力品牌GODIVA發布產品回收訊息表示,因為接獲歐盟食品及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通報,有6款GODIVA冰淇淋產品,使用的刺槐豆膠檢出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 ETO)超過歐盟標準,而環氧乙烷在台灣的食品法規中是不得檢出的物質,所以宣布產品自主回收。這些冰淇淋自共輸入89.8噸,共計6項、193批產品。哈根達斯污染環氧乙烷 45萬杯、6萬公斤產品立即停售知名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Häagen-Dazs)」,2022年6月與8月分別驗出產品含環氧乙烷而回收,食藥署經盤點國際警訊,再對比輸入紀錄,再度發現進口台灣的產品中有5項產品受影響,業者即日起將45萬杯、6萬公斤冰淇淋進行預防性暫停販售。韓國三養泡麵驗出環氧乙烷新聞報導,2022年5月貿易商進口韓國「三養火辣雞肉風味鐵板炒麵(咖哩風味)」在衛福部食藥署的邊境檢驗中驗出環氧乙烷,因而被判定不合格,1400公斤全數遭退運、銷毀。韓國辛拉麵驗出環氧乙烷2023年1月,韓國泡麵「NONGSHIM農心超進化辛碗麵(豆腐泡菜味)」被檢出殘留國內禁用農藥環氧乙烷,共1000箱,1128公斤的辛碗麵得全數退運或銷毀。大陸進口膠囊殼檢出環氧乙烷2022年12月,會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自中國大陸購入膠囊殼「HPMC capsule」,經檢驗出含有環氧乙烷 571.466 mg/kg(標準:不得檢出),且部分膠囊殼已被使用於製作「左旋維他命C膠囊」交付「精緻生活企業有限公司」進行販售,依《食品及其相關產品回收銷毀處理辦法》,台北市衛生局已命業者回收產品。印度咖哩粉檢出環氧乙烷2023年2月,消基會公布抽驗市售19件食品樣品中,有1件印度咖哩粉檢出環氧乙烷。如何避免攝取到環氧乙烷?環氧乙烷在食物裡的殘留可能都很微量,而環氧乙烷是具揮發性的氣體,在產品中數個月內就會揮發掉,所以不必太過恐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聰明消費,儘量避免攝取到環氧乙烷。盡量選用國產農產品國產乾燥農產品比較不需長期貯藏或運輸,較不需要使用環氧乙烷製造產品,所以風險會筆記小,對照目前環氧乙烷抽驗,不合格者幾乎都是進口產品。選購有標示、可追溯的產品選購食品時,可多加注意食品是否有完整標示,尤其是廠商名稱及聯絡資訊、原產地、有效日期及營養標示等內容,如果有履歷等認證更好。避免購買散裝來路不明的乾燥蔬菜、香料或種子、堅果。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9 醫療.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為何愈來愈多?哪些疾病屬此傳染病?5大QA一次看
從COVID-19、猴痘、伊波拉病毒、禽流感到愛滋病毒,近年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幾乎呈倍數增長,引發人們對新興流行病的擔憂。法新社彙整5大常見QA,究竟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有哪些類型、可能涉及哪些動物一次看懂。● 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是一種由脊椎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或感染症,也可能由人類傳染給脊椎動物,細菌、病毒或寄生蟲都是可能的病原體。這些疾病可能在動物接觸人的時候直接傳染,也可能間接透過食物或像是昆蟲、蜘蛛、蟎蟲等病媒來傳播,有些疾病最終會演變成人類獨有的疾病,好比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指出,人類傳染病當中有60%屬於人畜共通疾病。● 哪些疾病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是個統稱,其中包括許多疾病。有些會影響消化系統,譬如沙門氏菌感染症;有些會影響呼吸道系統,像是禽流感、豬流感以及COVID-19,另像狂犬病則會影響神經系統。● 哪些動物是疾病的潛在宿主?在許多會影響人類的病毒當中,蝙蝠都是主要宿主。有些早在多年前就被人類發現,像是狂犬病病毒,但也有許多是在近幾十年間才出現,例如伊波拉病毒(Ebol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導致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以及1998年曾現蹤亞洲的立百病毒感染症(Nipah)。獾、雪貂、水貂和鼬通常與病毒性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有關,而其他哺乳動物,如牛、豬、狗、狐狸、駱駝及囓齒類動物等,也常扮演中間宿主的角色。● 人畜共通傳染病出現頻率為何愈來愈高?人畜共通傳染病現蹤已經數千年,卻在過去20到30年內成倍地增加,國際旅行增加使得疾病傳播更加快速。另像是人類破壞生態系統、產業化養殖增加動物間病原體傳播、野生動物交易使人類更易接觸到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以及森林砍伐使野生動物更易接觸到家養動物和人類等,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未來是否可能出現另一次大流行?頂尖國際科學雜誌「自然」(Nature)2022年曾發表一項研究警告,氣候變遷將促使許多動物逃離原有生態系統,尋找更宜居的地方。在更多的接觸之下,各物種間傳播病毒的機會大增,促使可能傳人的新疾病出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專家小組(UN Biodiversity ExpertGroup)2020年10月警告:「如果沒有預防策略,流行病將更頻繁出現、傳染得更快、殺死更多人,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破壞性。」根據2018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估計,哺乳動物及鳥類體內有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54萬至85萬種具備傳染給人類的能力。延伸閱讀:.懶人包/猴痘疫苗開放預約施打!全台詳細施打時間及預約流程.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的14個注意事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6 焦點.健康知識+
你的內褲有滿滿細菌!這樣洗會越洗越髒,醫師曝「5大步驟正確清洗內褲」
【本文重點】內褲是一種日常貼身衣物,若沒有清洗乾淨,容易滋生細菌和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影響。一些外國研究發現,內褲上存在許多有害細菌,包括超級抗藥性細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傳授5招洗內褲的正確方式,減少內褲的細菌量.並防止感染傳播。--by ChatGPT「內褲」是件與身體持續接觸的日常貼身衣物,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容易造成細菌感染、上面可能藏有各種微生物。近年來,人們對內褲在傳染病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越來越感興趣。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團「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整理了內褲被細菌污染的相關研究,教你5招洗內褲的正確方式,更指出熱水(60°C)洗滌搭配洗衣粉更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讓你了解內褲上的細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內褲上有多種細菌 正確清洗避免感染傳播針對「內褲和細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黃軒回顧在科學文獻中發表的相關研究。2020年,一項發表在《醫院感染期刊》(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上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病人的內褲被帶有有害細菌的污染,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項研究強調了在醫療設施中,適當的洗衣程序對降低交叉污染和感染傳播的風險的重要性。黃軒補充,2019年發表在《應用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上的另一項研究指出,身體健康者所穿的內褲中,仍有超級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 腸球菌。該研究強調了內褲在超級抗藥性細菌的傳播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該領域,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5步驟洗內褲的正確方式對此,黃軒提醒,正確洗內褲是保持衛生的重要步驟,以下是正確洗內褲5指引:1.內褲和內衣分開洗,以免交叉感染細菌。2.使用冷水清洗內褲,浸泡於洗滌水中約5~10分鐘即可。3.以輕柔的方式搓洗內褲,從後面開始並慢慢往前搓洗,直到洗到中間內襯處。4.用清水將內褲洗滌劑清洗乾淨,再用脫水或乾毛巾將多餘水分除去,最後晾乾。5.如果使用洗衣機洗內褲,定期清洗洗衣機以維持其乾淨,可以使用洗衣機的自清潔程序或浸泡消毒的方式清洗洗衣機。 黃軒也補充,2021年一項發表在《臨床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用冷水(20°C)洗滌或不使用洗滌劑相比,熱水(60°C)洗滌搭配洗衣粉更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該研究強調了使用正確的洗滌方法來減少內褲的細菌量.並防止感染傳播的重要性。黃軒表示,上述這些內褲和病菌的最新研究,強調了內褲在細菌傳播感染方面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正確的洗滌方法,對於減少交叉污染和感染傳播的風險的重要性。因此,使用正確的洗滌方法來減少內褲的細菌量,對於防止細菌感染、傳播很重要。未來我們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這些內褲細菌引發的傳播機制,以及內褲,可能對人類健康,所產生的影響。延伸閱讀:.愛愛前吃菠菜、西瓜更易性高潮!高敏敏推薦必吃「10大催情食物」.男醫「坐著尿尿」十年揭3優點!網友讚:坐著尿的男人最帥了.噁!內褲沒晾乾還穿,醫師提醒小心黴菌感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5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瑞典人熱愛以惡臭聞名的鹽醃鯡魚?專家詳解濕式發酵由來
當史前人類習得用火後,他們開始以煙燻的方式處理獵肉,煙燻其實就是一種加速版的風乾方式。對火念茲在茲的史前人類可能會以煙燻方式處理小塊的肉,只要柴火來源充足, 就算天氣不算乾燥也可以進行煙燻, 製作出來的成品可謂德國版金華火腿「農人火腿」﹙bauernschinken﹚的始祖, 農人火腿的傳統做法是先將肉風乾後再以刺柏樹的木材進行煙燻,史前人類也可能跟我們一樣,製作煙燻肉時懂得使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特定木材。風乾過程需要在乾燥的環境進行,煙燻則需要使用火與木材,第三種讓肉品脫水的方式是施鹽,最重要的材料當然就是鹽巴,而且是大量的鹽巴。我們不確定人類第一次鹽醃野味時用了什麼步驟,但可能跟老加圖﹙Cato the Elder﹚所記錄的義大利南部火腿食譜很類似,老加圖在他的著作《農業志》﹙De agri cultura﹚﹚中列出了製作鹽漬火腿的步驟:準備一個大缸或大盆,把買回家的豬大腿切除豬蹄,再準備所需的鹽量,每條腿需用半斗﹙約九公升﹚磨細的羅馬鹽。先在準備好的容器底部鋪一些鹽,把豬腿以皮朝下的方式放上去,再用鹽覆蓋表面。接著把第二條豬腿一樣皮朝下的方式疊在第一條豬腿上,一樣在表面蓋上鹽,接下來的豬腿也都重複一樣的步驟,確保鹽把兩條豬腿隔開。所有的豬腿都放入容器後,再次用鹽覆蓋,確保豬肉完全被蓋住,再把最上面蓋的鹽壓平。待整缸豬腿埋在鹽裡五天後,把缸裡的豬腿拿出來重新排列,覆蓋豬腿的鹽繼續留在豬腿上,原本放在最上面的豬腿要改放在最底部,接著重複先前放豬腿與蓋鹽的步驟,再靜置七天。等到豬腿埋在鹽裡的時間總共十二天後,就可以把豬腿拿出來,移除表面的鹽,把豬腿掛在乾燥通風處醃個兩天。到第三天就可以把豬腿拿下來,用海綿刷洗後,在表面抹上橄欖油與醋的混合液,再把豬腿掛在你平時放肉的地方。依循老加圖的這份食譜,便能製作出充滿鮮味與滋味豐富的好吃火腿,因為整個過程等同長時間的發酵作用,當中發生的梅納反應就是美味的關鍵,可是這份食譜不僅耗時,更會耗費大量的鹽巴。當人類發現用鹽醃肉可以造成慢速發酵﹙等於利用「嗜鹽菌」這類良性且喜歡鹽分的微生物來工作﹚的效果時,鹽巴的價格就水漲船高。在世界大多數地區,鹽醃法出現相對晚近。鹽醃法確實讓食物更美味,不過到了晚近才開始流傳且所費不貲,僅限少部分族群會使用,但是誠如馬克.庫蘭斯基﹙Mark Kurlansky﹚在著作《鹽》﹙Salt﹚ 中指出, 鹽醃肉品也為船運和貿易帶來紅利,進而為歐洲帶來歷史上的輝煌時代。歐洲出了很多熱門的鹽醃肉品,例如知名的西班牙伊比利火腿﹙Jamón ibérico﹚,其製作方法類似老加圖所描述的長時間發酵法,只是它靜置的階段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其他類型則屬於濕式發酵,也就是費雪模擬史前人類利用沼澤保存乳齒象的方法,並從中衍生出許多變化。濕式發酵不見得會用到鹽巴,但一定會需要液體,相關案例常見於容易有大量漁獲的海岸地區。在瑞典東南部海岸的「諾耶桑南桑德」﹙Norje Sunnansund﹚考古遺址,考古學家雅當.波愛修斯﹙Adam Boethius﹚挖出了上千塊骨頭,經推估可能來自六萬噸的漁獲。由此可見,在農業或畜牧尚未發展的幾千年前,曾有人類久居諾耶桑南桑德,除了冬天以外,這個地方的其他季節都可以捕魚。有一部分漁獲是現捕現吃,與海豹肉、麆鹿肉、野生櫻桃、歐洲酸櫻桃和黑刺李一併成為日常一餐;但大部分的漁獲則會拿到一套長方形、龐大的專門設備裡進行發酵。遺址內的柱穴指出屋頂樑柱的位置,其他穴痕則是地樁的位置,目的是為了拴住用野熊皮和海豹皮包裹的發酵魚肉。這個發酵系統並不算簡易,但因為當時鹽巴尚未傳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這套複雜的發酵方式必須採用類似費雪的沼澤馬肉製作原理,耗時數月甚至數年發酵的肉品在化學特性上產生質變,可以說,史前人類是利用時間與微生物把肉「煮」到爛掉為止。雖然就現代的眼光來看,肉類的濕式發酵看起來很不尋常,但這其實是全球普遍的現象。對許多北半球高緯地區的原住民族來說,發酵的植物、魚、肉都是重要的食物。以尤皮克人﹙The Yupik﹚為例, 他們會把植物放入動物胃製的皮袋裡熟成,做成叫作Kuviikaq的菜;楚科奇人會把鹿血、鹿肝、鹿蹄、炙燒過的鹿唇,以及具有甜味的植物根莖部一起放入鹿胃裡發酵;動物肉與脂肪也可以同時塞入海象皮製成的袋子,做成一種叫tugtaq的肉捲。即便是在現在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不同的飲食文化都有各自獨特的發酵魚料理﹙顯然是從諾耶桑南桑德的發酵魚肉所演變而來﹚,其中一道現代瑞典人特愛的料理叫surströmming﹙瑞典鹽醃鯡魚﹚,主要內容就是發酵到爛掉的鯡魚,通常搭配一種叫tunnebrød的瑞典傳統麵包一起食用。敢吃瑞典鹽醃鯡魚的人都很愛它,但是它會為我們的鼻前嗅覺帶來令人極度不適的臭味,臭到連喜歡吃的人都覺得臭,所以瑞典人都要在室外開這種魚罐頭。瑞典鹽醃鯡魚的臭味可說綜合了各種臭,包含臭雞蛋味﹙硫化氫﹚、餿掉的奶油味﹙丁酸﹚、以及醋酸味﹙醋酸﹚。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放眼望去,各地仍可見許多遵循古法的魚﹙或肉﹚發酵料理,再看看世界其他地方,其實發酵魚做成的醬料也是一種日常食品,比如光是菲律賓、泰國、越南三個國家,每年總共就吃掉上百萬加侖的發酵魚類 。以濕式發酵製作的魚或肉料理,常富有鮮味和多層次的味道﹙魚醬之所以被廣為使用,也是這個原因﹚,但發酵料理可能同時為鼻前嗅覺和鼻後嗅覺帶來迥然不同的感官刺激。瑞典鹽醃鯡魚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可能很討厭它在鼻前嗅覺造成的味道,但卻同時沈醉於它在鼻後嗅覺上帶來的香氣與豐富滋味。另一個來自阿拉斯加的例子,一位美洲原住民瑪莉. 捷尼﹙Mary Tyone﹚分享他們部落的發酵食物:「我們處理鮭魚頭的方式,就是把它們都裝在一個桶子裡,然後埋在地下,等十天後再拿出來吃。」她講的正是「臭魚」﹙stingfish﹚。講到臭魚她不禁讚嘆:「我超愛臭魚,雖然聞起來有點奇怪, 但真的很好吃啊!」在中文裡,「香」不僅用來形容美味料理中令人愉悅的氣味﹙鼻前嗅覺﹚,也形容食物的味道﹙包含鼻後嗅覺感受到的香味﹚,例如烹調過的雞油、烤肉、煸炒過的洋蔥,都是吃起來很香的食物。看來我們真的需要創個形容詞,來形容像臭魚這樣在鼻前嗅覺不討喜,但吃起來很美味的食物。人類喜歡吃的發酵料理竟然如此多樣,這可能多虧了人類對酸味的喜愛,人類學會利用微生物分解肉類與魚類,進而製作出發酵的肉類料理,正如人類利用微生物製作帶有酸味或酒味的飲料或蔬食。不過如果仔細深究這些發酵料理,撇開那些經過鹽醃、煙燻或是風乾處理的,你可能會發現,要學會製作並且喜愛肉或魚的發酵料理,要先學會去喜歡它們嚇人的氣味,就跟去喜歡特殊的在地香料是一樣的道理。某個程度上,不少會讓人打從心裡感到噁心的氣味,都與肉類發酵的味道有關。由此可見,肉或魚的發酵料理需要我們用盡身體五官去欣賞,不是一官而是五官。舉例來說,要愛上遵循古法發酵的無鹽鯡魚,你需要讓鼻子愛上世間百味,需要讓舌頭愛上鮮味與酸味,還需要大腦有意識地將眾多感官刺激整合起來,認識這種用盡身體五官才會愛上的風味。關於發酵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我們提到了發酵的水果、蔬食、肉、魚, 現在可以簡單整理史前人類與現代人類的發酵料理史。我們的史前祖先在某個時期學會製作簡單的發酵食物,首先發酵果實,接著發酵植物的根莖部。與生俱來的味覺與嗅覺引領史前人類開發更多發酵食物,發酵產生的酸味是他們判斷食物安全時的綠燈,而且發酵食物還可能帶給他們意外的享受,例如更軟爛易入口的質地、更甜、更酸或微醺的效果﹙當然微醺的部分,要等到我們的酒精去氫酶演化出超高效率後才會有﹚。接著,在此之後或在此之前,總之我們的祖先也開始發酵獵肉與漁獲。跟發酵蔬食一樣,肉與魚用適當的方法靜置後,變得更加好吃﹙產生更多鮮味﹚,產生鼻後嗅覺上的香氣因而增添風味,同時更能增加保存期限。這種發酵料理方式在人類的狩獵與捕撈技術進步後,變得更加重要,因為他們越來越常獲得超過一餐能吃的食物量。我們尚未確定上述時間點,但史前人類是依賴氣味與酸味來判斷發酵肉品的安全性,我們的舌頭就是檢查發酵食物的工具,而這些發酵食物就是我們人類的最初的花園——一座屬於微生物的花園。「‘We have been authoriz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 use this content’ or the equivalent in Chinese complex script 該內容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授權使用」※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作者:羅伯.唐恩, 莫妮卡・桑切斯 譯者:方慧詩, 饒益品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2/12/1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4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指綠茶最能降膽固醇、烏龍茶降三酸甘油脂 名醫這樣解讀
多年前我在心臟學會和內科醫學會演講,講題是「茶、咖啡與心臟」,當時找了許多資料,發現針對咖啡和茶的研究很多,答案卻不一致。舉例來說,在英國及澳洲,茶喝愈多,心血管疾病愈多,但在其他地區(包含歐洲大陸)則正好相反,在日本,則是茶喝愈多,心血管疾病愈少。也許最重要的原因是英國人喝茶常加糖,甚至還配上甜點,說不定是糖的壞處遮蔽了茶的好處。不同的茶種,要求的沖泡時間、沖泡溫度都不一樣,茶湯中溶出來的營養成分與農藥濃度(如果有的話)自然也不同。台灣最流行的功夫茶,是烏龍茶、高山茶、鐵觀音……,通常沖泡水溫是九十度;至於龍井這類綠茶,通常沖泡水溫是七十至八十度,或利用上投法,先注水後投茶葉;花茶要求沖泡水溫是七十五至九十度;紅茶雖然通常說沖泡水溫是八十至九十度,但在電影「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中,龜毛的英國貴婦要求必須使用正在沸滾的開水。至於浸泡時間,烏龍茶、高山茶、鐵觀音等和紅茶類似,泡幾分鐘就取出茶葉,只喝茶湯;龍井這類綠茶或花茶則泡在茶壺或茶杯中不取出,之後不斷添加熱水。更複雜的是有的茶葉可以嚼碎吞食,有的茶葉完整,有的磨碎,日本人的茶道雖然同樣是綠茶,會將抹茶的原料碾茶(Tencha)磨碎後再沖泡。還有影響茶葉的三大因素:發酵、焙火、儲存時間。茶葉隨發酵程度不同分為全發酵的紅茶(占全球茶葉銷量約百分之七十)、未發酵的綠茶(百分之二十八)和部分發酵的烏龍茶(百分之二)。半發酵茶在文獻中統稱烏龍茶,但其中包含輕發酵的文山包種、白茶、凍頂烏龍、高山茶、鐵觀音、水仙等,以及重發酵的普洱、烏龍等。每種茶發酵程度都不同,對於人體的反應也有差異,但在文獻中,茶的研究往往只分為三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綠茶的多酚(Polyphenol)抗氧化物質高於紅茶。普洱茶有些研究定義為全發酵茶,也有人說它是後發酵茶,因為跟其他茶葉做法不同,應該屬於另一類,它含的微生物使得抗氧化功能高於其他紅茶。除了茶葉浸泡時間的長短、溫度的高低、茶葉是否磨碎會影響茶葉的營養成分與效用,發酵程度、焙火時間、儲存時間三大因素也有關係。依照台灣中興大學二○一二年七月發表在《國際食物研究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的文章,新鮮或五年、十年、二十年陳茶的鐵觀音茶中,抗氧化成分均有所不同。有研究顯示降低體重的成效:烏龍>普洱>紅茶>綠茶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成效:烏龍=普洱>紅茶=綠茶降低膽固醇的成效:綠茶=普洱>紅茶=烏龍有升高HDL或降低LDL的成效:普洱有降低HDL或降低LDL的成效:紅茶、綠茶、烏龍有升高抗氧化物的成效:紅茶、綠茶、烏龍、普洱。如前文所說,在歐洲大陸、英國、美國不同地區,茶對人體的影響都不相同,但都要注意茶湯溫度太高時,會增加食道癌及胃癌的風險。日本的研究幾乎一面倒,都說喝茶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而且對女性的影響又大於男性。六篇包含中國與日本綠茶的薈萃分析顯示,喝最多綠茶的人比喝最少的能減少百分之二十二的心血管疾病。對烏龍茶的研究就比較少,有研究顯示每天喝大於一杯的烏龍茶似乎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一杯茶飲光是水溫高低、浸泡時間長短、茶葉磨碎程度、是否連著茶葉一起吃,茶葉是未發酵、半發酵,還是全發酵茶,儲存時間,甚至焙火程度、農藥殘留量的多寡等,都需要考慮在內,實在是太複雜了,所以不能光以自己喝茶的習慣來推論其他人的,一種方式安全有成效,不代表其他方式也可以。相信大家和我一樣都昏頭了,建議不要想太多。台灣俗諺說:「茶黑黑,黑白唬」、「文章、風水、茶,真懂沒幾個」。前文與各位分享讀書心得,大家就當增長知識,不用太較真。(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8 醫聲.醫聲要聞
醫學工程師/強強聯手!醫師斜槓工程師 林奇宏的「黑白盒子」交會
穿著白袍奔走醫院內的醫師,斜槓了在電腦螢幕前敲打程式的工程師,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職業集於一身,正是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所設立的醫師工程師組,校長林奇宏口中「白盒子」與「黑盒子」的大腦思路,在現代走到了交會點。勇於挑戰、擁抱創新,同樣是林奇宏給學生們的期許,就像ChatGPT問世,他沒有禁止,鼓勵多加利用,「阻擋新科技只是螳臂擋車。」ChatGPT、Covid-19疫苗問世,理工生醫兩大腦靠攏「傳統生物醫學像是在黑盒子裡作業,作業上採用歸納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理工程則是白盒子,希望能知道每項推導過程,像牛頓、愛因斯坦利用方程式解決當代問題。」林奇宏形容這兩大領域在解決問題上是迥異的,不過,現在卻看見了兩者慢慢靠攏的趨勢。他說,電腦工程的AI本身是黑盒子,像ChatGPT使用類神經網絡推導問題,因此出來的答案都會不同;這次生醫界能快速產生Covid-19疫苗,就是揮別以往傳統生物醫學採用的神農嚐百草,知道了病毒細胞的受體運作模式,並利用分子模擬進行測試,「使兩者重疊的是醫學工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在2020年設立醫師組、醫師工程師組、醫師科學家組,120位學生中,跨域兩項組別人數就占了三分之一。林奇宏說,這樣跨域結合,要談到全球第一所運行這項制度的「美國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Carle Illinois College of Medicine)」,該學院成立七年下來,學生們已步入業界,若以成果論,確實獲得不錯排名。林奇宏說明,對於醫學院的排名,標準是看學生申請住院醫師訓練能否上第一志願,而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的學生都順利考上,因此該學院預計今年著手將系所全面改為醫師工程師,也能從眾多醫學院做出特色及區隔。融合驅動改變,日本頂大併校來取經談到陽明交大合併面臨的挑戰,林奇宏說,「跨領域教學該給醫學院、工學院?只給單獨一方執行,可能5到10年還是維持慣性,無法融合。」因此,要從傳統院系所的組織架構抽離出來,成立專案辦公室,才能集中各系所的專業和資源,有利於跨領域整合。生物、工程這兩大學科漸有共同語言,但還是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林奇宏笑說,光是從校務規範就能看出不同,生命自然會找尋出路,所以生物醫學在法條上保留彈性空間;理工科看重邏輯思維,訂定標準化流程,逐條寫下規定。他舉例,以教師升等辦法來說,陽明校區和新竹光復校區就相當迥異,折衷方式是先訂出類似母法的法條,其餘細則由兩校區各自條列。能找出平衡,其實是從陽明交通大學併校前期的風風雨雨而來,走了近兩年,林奇宏認為漸漸朝向「穩定中求融合,融合驅動改變。」陽交大也成了日本同樣朝併校邁進的東京工業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參訪之地,日前特地前來拜訪取經。「在規模化、少子化影響下,學校一定會合併,這也是傳統學校調整步伐、轉身的契機。」林奇宏分享,合校要有目標,不管是否會繞路,勇往直前都要對準目標,今年關鍵字是蛻變,就連明年也挑出了「超越」二字,「但『超越』什麼,我們一起來思考。」竹銘醫院採數位原生,提高病人可預測性斜槓跨域當道的年代,醫療院所也得轉型,未來醫學成了關鍵字。林奇宏在卸下新北市衛生局長一職後,赴任當時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當時他就不斷思考智慧醫療的宗旨,最後結論便是提高疾病可預測性,利用AI、數位導入現在如火如荼施工的陽明交通大學博愛校區竹銘醫院。他問,看病流程一定要是掛號、診間檢查,開藥後拿藥再結帳嗎?這並非以病人為核心,「這座醫院要翻轉,直接採數位原生。」有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去中心化,醫院便可能能跳脫追求龐大量體規模的傳統思維。同時,醫院要直接與社區連結,瞄準高齡社會而陸續推出高齡健康宅,從預防醫學出發,並擴展海外高階醫療服務。醫院的擘畫已在林奇宏腦內發想,但他也知道現實面可能受健保制度侷限,但保留數位化的骨幹、彈性空間是一定會有的堅持。顯微鏡下的導演夢,熱愛嘗試新事物從醫師到衛生局長,現今是大學校長,學醫是林奇宏最初的夢想嗎?聽到這個問題,林奇宏開懷大笑,「哈哈哈,我曾經想要當導演,可惜沒有才氣,卻也因為對影像感興趣,後來改為觀察顯微鏡底下的生命演化。」這位細胞免疫學者,透露年輕時非常喜愛攝影,導演當不成,他就將興趣與職業結合。「我對事情都保持好奇,想透過鏡頭找答案的想法一直沒變,這也讓自己走向微生物免疫學之路,我可以在顯微鏡底下找到答案。」一個小時的採訪,林奇宏神情嚴肅,唯有談到自己興趣,嘴角才微彎,角度上揚。學醫是條辛苦的路,林奇宏看電影紓壓,他透露年輕時很愛經典老片,最喜歡70年代的「發條橘子」,但又打趣說,「年紀大了,經典片太悶,現在只愛聲光效果十足的電影,而且眼力不好,看書習慣從實體書變成放大字體的電子書,最近又變成聽的。」接納新事物、保持赤子的好奇心是林奇宏給年輕學子的建議,如同當前教育界對ChatGPT憂心抄襲課業等問題,他卻鼓勵師生多加嘗試,舉辦座談由不同角度暢談意見。「想做就去做,勇敢跳出舒適圈。」他以這樣的特質期勉學生,而站在教育者的立場,給學生一個願景。
-
2023-03-27 醫療.消化系統
久坐也有事?10個習慣超虐肝!營養師提醒1類食物千萬別吃
護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傷害它!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 10大傷肝壞習慣 你中幾項?把肝顧好好,人生過彩色!營養師程涵宇分享,護肝保肝最好辦法避免10大傷肝壞習慣: 1、喝酒肝臟負責代謝酒精,喝酒會提高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2、肥胖肥胖導致肝臟脂肪累積,造成肝臟發炎及肝臟損傷。 3、亂吃藥亂吃藥指的是亂吃來路不明的藥,跟沒有照劑量在吃藥!像是來路不明的中藥、西藥,或是超量吃藥,甚至吃藥時跟酒精一起吃,就非常容易造成肝臟傷害。 4、高油飲食習慣特別是飽和脂肪(雞皮、肥肉)、紅肉(香腸、火腿)、反式脂肪會造成肝臟穀胱甘肽代謝受損,身體發炎氧化造成脂肪肝,導致肥胖和肝損傷。 5、含糖食物飲料高糖食物像是蛋糕、含糖氣泡飲料、含糖零食與脂肪肝有關,增加肝臟發炎反應。 6、發霉食物吃下肚食物放好久,來回加熱也無法消滅毒素,像是黃麴毒素加熱到高溫280℃才開始分解,一般加熱不易破壞其結構,黃麴毒素具超強致癌性,通常存在於保存不良的花生、穀類、堅果或豆類,長期大量食用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生肝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建議上述食物只要開封就要放進冰箱保存並且早早吃完不要買過量。 7、纖維吃太少益生元膳食纖維是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存在於大蒜、蘆筍、韭菜、菊苣根和洋蔥中,能夠作為好菌的食物進而幫助抗發炎。當攝取不足及壞菌增加微生物代謝失調,在失調腸道環境中產生的乙醇和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也可能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 8、血脂血糖沒控制血脂高、胰島素阻抗增加了肝臟脂肪堆積,造成身體發炎反應、肝細胞受損。 9、睡眠≤5小時/天研究發現天睡眠時間≤5小時的人,發生脂肪肝風險的機率比每天睡眠時間≥7小時的人高 43%。(Predictors of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in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Northeastern Iran) 10、久坐少動《肝病學雜誌》研究針對140,000名韓國中年男性與女性,近35%的人為脂肪肝。研究發現,久坐與少動都與脂肪肝有關。【延伸閱讀】·吃白飯、玉米小心罹肝癌!營養師曝「1習慣害的」 高溫加熱也沒用 ·肝過勞有「20個警訊」!變胖、痠痛、睡不好都在內 美肝臟基金會授養肝攻略 
-
2023-03-24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母離世、椎間盤突出、骨刺折磨 洪啟庭一度陷憂鬱:身心復元靠自己
大約4年多前,我幫洗腎、臥床的父親換藥時,一彎腰就覺得下背痛到不行,原以為只是勞累筋膜痛,找復健科醫師打針治療但沒用,照X光赫然發現,腰椎第3至第5節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且「長骨刺」。當醫師20多年,從沒想到自己也成了病人。我的專長是治療飛蚊症、視網膜等眼疾,透過檢查儀器看診或動手術時常需前傾、彎身,有時更需半蹲,經年累月下,讓脊椎處於壓迫狀態。日日看診百人 久了身體抗議我平日看診100多人,為替他們詳細檢查,有時一個病人會花半小時以上,下診還排時間教書、做研究、發表論文,每天工作到很晚,一坐在電腦桌前就廢寢忘食,長期下來,身體開始「抗議」。醫師就愛自行診斷,我以為自己不會生病,儘管身體出現警訊,都當成勞累不以為意,其實醫師也是人,疾病有一天一樣會找上門。3、4年前開始下背痛時,我直覺是筋膜出問題,打打針就能消除,起初挨針,疼痛確實緩解,因此只要一痛我就去打針,最高紀錄一次打了20多針。回鄉照顧父親 使力姿勢不當兩年多前,父親洗腎又罹大腸癌,我回屏東照顧他,工作與家庭兩頭燒,外籍看護不在時,就自行幫父親搬移身體,也許使力姿勢不對,下背痛毛病如影隨形,以前打一次針可撐一個月,卻變成撐一周,再降成3天,替病人上刀前我怕撐不住,總是是打了針再上。前年檢查確診椎間盤突出、長骨刺、坐骨神經痛,仍忙得沒時間處理,去年3、4月左腳一路麻到腳底,接著換右腳,常痛到沒辦法坐,得由助理準備軟墊,我警覺再不開刀可能不行,儘管動手術風險不低,但因疼痛已無法忍受,只能選擇治療,卻也撐到7月底父親告別式結束,我馬上向高醫副院長林志隆求治。照X光發現,我的幾節腰椎像大樓坍塌且已沾黏,身高矮了3公分,再晚兩周開刀,可能得終身坐輪椅。林副院長原本為我施行微創手術,灌骨泥後需用達文西手臂將神經剝離,但劃刀約10公分後發現狀況複雜,中途改為傳統刀,共開了11個小時,術後我原需臥床休養,偏偏輕微失智的母親疑因丈夫過世,生活失去重心,中秋節鬧肚子痛送醫通腸,凌晨2點突然呼吸困難須插管,最終撒手人寰。我因開刀還待復元,又碰上父母親接連離世,身心劇痛,一度陷入憂鬱,晚上看著天花板睡不著,需吃安眠藥,那段期間最怕夜晚來臨,是我的人生最低潮。過去我沒日沒夜工作,發明很多治療飛蚊症的藥,也常獲邀到世界各國演講,堪稱人生勝利組,突然間健康出問題,父母在3個月內相繼離世,一下子從天堂墜落低谷。經歷這一連串重擊,我體悟到身心復元仍要靠自己。病後轉化心境 對病人同理心以前一坐下來工作,我就忘了休息,其實久坐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平日打電腦不注意姿勢,眼睛與螢幕沒保持適當距離,長時間彎腰前傾,沒起身舒展筋骨,都成了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父母雙雙離世,確實是我莫大的傷痛,但我學著轉化心境,見到洗腎或行動不便病人,便多付出一分關心,對患者更能以同理心對待。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指的是椎間盤破裂、垂脫、突出,椎間盤一旦因為體重過重或其他壓力造成纖維環撕裂,當中的髓核物質洩漏形成椎間盤突出,若刺激到附近的神經,就可能導致手腳疼痛、麻木或虛弱。下背部的椎間盤突出易引起坐骨神經痛,因神經受壓迫後引發疼痛、灼熱、刺痛和麻木等感覺,從臀部放射到腿部或足部,病因包括自然退化、過度勞損、外來傷害、長期姿勢不良等,有時可能因為運動導致椎間盤破裂。據醫學統計,男、女好發比例約4:1,其中40至60歲男性是高危險群。洪啟庭小檔案現職: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大仁科技大學製藥研究所藥理碩士●中山大學EMBA碩士●中山醫大生化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哲學博士●日本東京醫大視網膜研究員專長:●飛蚊症治療、白內障手術、視網膜各種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中風●眼科中草藥治療及諮詢經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主任、教學研究部主任●國防部軍醫局醫務計畫處副處長●左營海軍總醫院副院長●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眼科學客座教授●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0 焦點.健康知識+
特別愛叮糖尿病患者?科學家揭身上哪些味道最容易吸引蚊子
【本文重點】研究人員發現,蚊子主要以花蜜為食,但它們也會吸血增加體力。研究人員利用DNA分析的方法找出蚊子會吸食哪些花朵的花蜜,並發現特定的氣味分子能夠吸引蚊子。同時,瘧蚊也會改變採蜜的花種來獲取含有抗瘧疾成分的花蜜。因為蚊子的嗅覺敏銳,在有足夠的花蜜以及藥用功效的情況下,它們會針對所需的食物進行選擇。對於吸血的目標,研究人員發現蚊子受到氣味成分的吸引,主要包括羧酸、醛類和丙酮等物質。--by ChatGPT蚊子的主食其實不是人類血液?我們通常都把蚊子視為惱人的吸血小蟲,但蚊子的主食其實不是人類血液—雄蚊只攝取花蜜,而雌蚊也會在吸血的前後吸取花蜜以增加體力。蚊子要以花蜜為食,就得靠花香的存在才能找到食物,不過直到最近,我們才真正了解蚊子到底會攝取哪些花朵的花蜜。我在肯亞奈洛比(Nairobi)國際昆蟲生理學和生態學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sect Physiology and Ecology,ICIPE)的同事運用了相當聰明的方法,率先找出蚊子會吸食哪些花朵的花蜜。他們在野外抓了一些蚊子進行簡單的實驗,蚊子體內的果糖顯示牠們的確吸食過花蜜;接著他們辨識蚊子胃裡殘留食物的DNA組成,判斷蚊子吸食了哪些花的花蜜;然而研究並不止步於此。研究人員根據DNA鑑定物種,找出了會吸引蚊子採蜜的花種,並蒐集這些花的香氣對蚊子的觸角進行電生理實驗,找出哪些氣味分子會引來蚊子尋找食物來源。結果顯示,有兩種氣味同時出現在每一個實驗樣本裡,似乎就是吸引蚊子採蜜的原因。此外,花香中也有幾種氣味讓蚊子能夠直接判斷花種,因此可以推論,牠們似乎已經發展出用花香分辨花朵種類的感官能力;稍後會再談到這些氣味成分是什麼。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說,蚊子也會因為瘧原蟲入侵而感到不適,那牠們是否有應對機制呢?似乎有某些品種的蚊子會改變採蜜的花種,藉此攝取含有抗瘧疾成分的花蜜來自我治療。靠著食療,牠們減少了體內的瘧原蟲數量,並繁衍更多後代。整體來看,瘧蚊已經發展出了相當敏銳的嗅覺,藉此辨識能夠提供充足花蜜的花朵、或是有治療效果的花蜜。這些花共同擁有的類似氣味成分對蚊子來說,彷彿在頭上大大寫了「花蜜」兩個字,讓牠們一聞就知道食物在哪。蚊子是怎麼找到人類並且狠咬一口?好幾種蚊子隨著演化開始從各種動物身上吸取血液,這很有可能是為了在營養貧乏的環境獲取蛋白質及氮而產生的適應行為,更別說血液還是好消化又能立刻為生理系統提供能量的營養來源了。瘧蚊幾乎專吸人類的血,而其他品種的蚊子也會吸食鳥、牛、爬蟲類等等動物的血液,這種選擇顯然取決於氣味。只有雌蚊會吸食血液;血液裡的營養使牠們得以順利產卵,同時也能延長預期壽命、增強飛行的體力。不過蚊子是怎麼找到人類目標、瞄準位置狠咬一口的呢?正如第二章提到的,人類的皮膚會散發出許多氣味分子,有些是來自於人體本身,其他則是皮膚表面微生物所構成的氣味。我們每一口呼吸所釋放出的氣味分子,都是在告訴蚊子我們的所在位置。先來了解這幾種氣味吧。幾年前,荷蘭的研究人員發現瘧蚊會受腳汗的氣味吸引:哇,羧酸(carboxylic acid)的味道呢,太誘人了!他們用風洞進行實驗,證明蚊子的確非常喜愛這種味道,接著又想試試看與人類的腳汗聞起來類似的味道是否也能吸引蚊子,於是他們想到了林堡起司(Limburger cheese)──這種起司散發出類似臭襪子的氣味。實驗結果出爐,就像受到人類的腳汗氣味吸引一樣,林堡起司的氣味對蚊子來說也是強烈的誘惑。不過現在我們知道,蚊子對於腳汗的偏好只是牠們因氣味而產生的一小部分反應;我們也發現,探討蚊子身上因氣味而引發的行為模式時,探討氣味成分的濃度與比例是必要的。來自瑞典的瑞可.伊格內爾(Rickard Ignell)與他的同仁很想知道,人類身上引來瘧蚊的到底是什麼氣味。結合了化學、行為學、生理學及田野調查,他們終於找出能夠模仿人類自然體味的複雜成分──包含了辛烯醇(也就是蘑菇的氣味,大家長久以來都猜測是這種氣味吸引了蚊子)、數種醛類以及單萜(monoterpene)。有趣的是,當中有些氣味也是會吸引蚊子的花種所散發出的氣味成分,只是換成出現在人類身上。除了皮膚散發出的氣味以外,人類呼出的空氣蘊含了更加吸引蚊子靠近的物質。每一次呼氣人體都會釋出二氧化碳以及丙酮(acetone),這兩種氣味都會吸引蚊子靠近,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蚊子特別愛叮咬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呼出的空氣裡丙酮含量通常比較高)。結合以上種種研究可以發現,雌瘧蚊用來尋找人類蹤跡的氣味訊號似乎相當複雜,包含了羧酸(腳汗味)、阿摩尼亞、醛類、單萜以及蘑菇醇(皮膚的氣味),再加上人類呼氣時所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和丙酮。除了成分要吻合之外,還得有正確的濃度與比例。※ 本文摘自《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作者:比爾.S.漢森譯者:孟令函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1/05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醋可調整身體酸鹼值? 專家籲有「這症狀」空腹千萬別喝
【本文重點】本文講述了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製作方法、原料以及用途。醋可用於醃漬、調味、稀釋成醋飲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之一。--by Notion AI柴、米、油、鹽、醬、醋、茶,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七種重要物品,而「醋」正是其一!醋,可用於醃漬、用於菜餚調味,也能稀釋作為醋飲,讓飲食生活更加有滋有味。食藥署邀請專家讓每日下廚的主婦們更了解醋,一起享受「吃醋」的美好。醋依製法不同,分釀造醋、調理醋與合成醋三類王上達助理教授表示,以醋的製作方法分類,可分為釀造醋、調理醋及合成醋三類,釀造醋是由穀物、水果等天然原料發酵製成;調理醋則是將釀造醋額外添加風味成分製作,在包裝上須清楚標示「調理醋」以與釀造醋做出區分;合成醋則是使用食品添加物冰醋酸或醋酸為主成份,調整風味與酸度後製成。醋的釀造原料,最常見可分為穀物、水果兩大類,穀物醋在臺灣較多是以米、糯米釀造製成,例如白醋、糯米醋;中國地區則有使用高粱、大麥釀造的產品,例如山西陳醋;使用水果作為原料的醋,常見有葡萄製作的紅酒醋、巴薩米克醋,蘋果製作的蘋果醋等。釀造醋經過兩階段微生物發酵以釀造方式製作醋時,醋中主要提供酸味的物質「醋酸」,需要經過兩段不同的微生物發酵程序來生成。首先,酵母菌將糖份發酵為酒精後,接著醋酸菌再將酒精代謝為醋酸。以臺灣最常使用的白醋為例,是以米為原料,先以酵素處理,使米中的澱粉轉變為葡萄糖,再加入酵母菌發酵產生酒精,待酒精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將酒精濃度調整至適合醋酸菌生長與作用的濃度,加入醋酸菌使其產生醋酸,最終得到的產物即是醋。食藥署也補充,部分食醋會經過陳化步驟,讓原先殘留在醋中的醇類與醋酸或其他有機酸產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等酯類物質,這些新生成的產物能使醋的風味變得更為豐富。另外,有些產品會將醋中的水分再加以揮發,就能使醋的風味變得更加濃郁。吃醋有訣竅!添加時機這樣最對味中式菜餚中,經常需要加點醋來畫龍點睛!但是,什麼時候添加最適合呢?王上達助理教授説,食醋的主要成分為醋酸,以及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風味物質如:短鏈胺基酸、酯類及有機酸等。這些成分都很容易遇熱揮發,因此使用的最佳時機,就是在烹煮接近完成或即將上桌前再加入,即可將醋的鮮明味道完整保留。醋的儲存方式十分簡單,一般食醋酸性很強,微生物不容易生長,開瓶後勿直接受強光照射,密封放在陰涼處。坊間流傳喝醋可調整酸鹼體質完全是一種迷思?事實上,酸鹼體質理論並無科學根據,人體本身是一個很大的緩衝系統,能夠保持體內酸鹼恆定,即使喝下許多醋飲,也不會因此讓身體變成偏酸性或者偏鹼性。另外,部分商品會強調醋中含有有益健康的成分,以及飲用對身體的益處,王上達表示,即使醋釀造過程中可產生對健康有益的成分,但經過稀釋調製後,濃度並不高,建議當成一般嗜好性的飲品即可,不用過分期待保健效果。王上達也提醒,腸胃較弱者不建議空腹飲用,以免過度刺激腸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2 養生.聰明飲食
補充蛋白質、益生菌,優格還有那些好處?專家揭這時間吃最佳
優格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對於提供人體基本營養,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很有價值。對於乳糖不耐而不敢喝牛奶的人,是補充鈣質的良好選項。而且優格除了提供蛋白質、鈣質等營養之外,優格因為具有活菌,更有許多機能性,包括提供益生菌、調整腸道健康、預防大腸癌等功效。優格是解決人類乳糖不耐症的重大發明現在隨手就有鮮奶、保久奶喝,或是有優格、起士可以吃,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古代人類懂得利用哺乳動物的乳汁,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重大推手。乳製品尤其是優格的發明,對人類的營養極具貢獻,因為人類能夠靠乳製品獲取豐富蛋白質,代表可以進入養殖農業,可以較安穩的靠養牛、養羊擠奶取得動物性蛋白質,不用為了吃肉還要去做危險的打獵但是,古人喝牛奶可是在玩命的,因為原始的成人普遍具有乳糖不耐,乳糖分解酶只有在嬰幼兒時期有,長大以後這個基因就會關閉,所以成人不能消化乳糖。所以古代成人喝牛奶輕則脹氣、重則腹瀉脫水,我們現在看拉拉肚子好像沒什麼,古代這可是會致命的,不是腹瀉造成營養不良,或是會讓人被獅子追時虛弱跑不動,那也是GG了。而現代人部分成人仍然具有消化乳糖的能力,這是後來的事,來自於沒多久前的基因突變的結果。根據研究,這基因突變來自於僅僅一萬多年前北歐的一個小群體,然後這基因逐漸散播全世界。所以距離較遠的東亞人,這個基因取得比較少,所以我們不像西方人牛奶可以當水喝,根據研究,台灣成人有輕微到中等乳糖不耐症的仍有90%以上。優格到底是什麼?古人對乳製品可望而不可即,直到發明了優格才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優格經過乳酸菌的發酵,可以將乳糖分解掉,而酸化的優格因為降低pH、降低水分,甚至裡面會伴隨產生一些抗菌物質,所以又可以儲藏比較久,所以這實在是營養的一大突破。優格是高蛋白的來源,又有牛奶裡帶來的豐富鈣質,而且可以提供很多益生菌,對健康實在大有貢獻,同時發酵反應會產生許多酸、醇、酯類的成分,所以賦予優格特殊誘人的香氣與味道,因此優格的製作一直流傳幾萬年,到現在仍廣受大家的歡迎。現代的優格做法據說是傳自起源於中亞至東歐,像是保加利亞地區。有一種說法是說,保加利亞的百歲人瑞特別多,就是因為他們日常每天都在做優格、吃優格的關係。以現代食品科學的角度看優格,是將牛奶經過輕微殺菌後,再以乳酸菌對其發酵,這過程中乳酸菌會將乳糖代謝成乳酸,乳酸一方面可以產生酸味、降低優格裡的pH值,另一方面也會促進牛奶裡的蛋白質凝結。而製作優格所利用的乳酸菌主要是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及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這兩種菌,當然不同種類的優格還可以加入其他不同種的乳酸菌配合。其實除了優格之外,優酪乳、或是稀釋發酵乳飲料(例如養樂多)都可說是發酵乳家族的成員之一,其差別往往在於固形物含量、乳酸菌含量、以及調味程度的高低。而發酵乳製品另有一支叫做克菲爾(Kefir),它的菌種更複雜,結合了酵母菌、乳酸菌與一些其他共生菌,但是史上第一個被找到人類食用克菲爾的實體證據,居然是4000千年前來自中國的小河公主的陪葬品。優格的健康功效很多優格或其他發酵乳的保健功能近年來廣為全球學界所矚目,益生菌對腸道菌相平衡的功效研究可說是越來越多。而目前國內優酪乳、發酵乳的各項產品取得健康食品認證的總共有25項, 其中以「胃腸功能改善」功能18 項占最多, 另外還包括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輔助調節血壓功能」、「調節血脂功能」、「免疫調節功能」、「骨質保健功能」、「護肝功能(針對化學性肝損傷)」等等,所以可以說是具有多面向的保健功能。因此優格等發酵食物已經被推廣為健康的飲食,參考前文減重降脂的好菌飲食法(Probiotics Diet),甚至一些科學研究也認為優格與大腸癌的預防有幫助,不過像玉米片的發明人家樂氏博士很推廣優格灌腸大腸毒素恐懼症再臨?!,那就太極端了。近來有些益生菌的功能居然證明對人的皮膚與眼睛的等軟組織有潤滑滋潤效果,或是對腦部精神有抗憂鬱等調節效果,甚至還有幫助睡眠的效果,看似包羅萬象,其實也都有學理證明,實在是科學上很大的突破,早已超越古人製作優格為了營養與填飽肚子的範疇了。此外,香草優格還有助於調整正面情緒,提升幸福感! 根據荷蘭瓦赫寧恩大學 (Wageningen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學者將受試者分成3組,其中品嚐鳳梨或是草莓口味優格的受試者,其情緒測試結果亦無顯著的差異,但是品嚐過香草口味優格的受試者在隨後的情緒測試裡表現出非常顯著的正面結果。作者表示,本篇研究亦呼應了先前文獻所指出,在醫院等待室或其他可能令人感到壓力的空間裡噴灑香草香氣可減少攻擊行為並增進醫護和病人之間的關係。手做優格健康又比較好吃,不過最好用專業的優格粉菌種韋恩知道很多人不喜歡買外面買的優格,認為添加糖、香料、色素太多,的確,韋恩也是會自製優格的人,我知道一旦自製優格之後就回不去了,外面的優格一比之下就知道調味太重,自己做的就是很純粹的牛奶香、帶有一點酸香、還有一點起士味,吃起來也只有一點淡淡的酸味,千萬不要以為優格就一定很死酸,所以要加很多糖壓味,其實做得好的話,自製的優格很好入口的。所以韋恩的小朋友都會催著我做,我也覺得他們有吃優格的話,鼻子過敏等症狀會比較輕。大同電鍋手做法韋恩其實之前做優格都用大同電鍋,用電鍋怎麼做我有一篇教學的經驗分享優格DIY-傻瓜電鍋法,大家可以參考看看。電鍋做法的重點在於控制溫度不要過高,優格機作法因為想要讓小朋友也愛做,所以韋恩入手了優格機,這台優米機確實比電鍋還更容易上手,而且幾乎保證不失敗,可以說是最懶人的優格做法了。只是韋恩在用吃剩的優格加牛奶再製成新優格,還是用專業優格菌粉比較好?提到,別輕信網路一知半解的網紅亂教,菌種買專業的比較安全。因為優格是活的,菌數會隨著保存時間下降,放越久,得到的菌越少,因此優格可能做不起來,或是做成腐敗有雜菌的失敗品。而且微生物菌種這種東西是會退化的 ,如果都用原來的菌種一直繼續一代一代的用,菌種本身發酵能力就是會自然衰退。冷冷的冬天還可以吃溫優格冬天覺得吃冰的優格太冷? 可以參考日本冬天流行的吃法-溫優格,吃來不會太冰,又可以活化優格裡的益生菌。優格常見的Q&A什麼是優格?優格是將牛奶經過輕微殺菌後,再以乳酸菌對其發酵。在這過程中乳酸菌會將乳糖代謝成乳酸,乳酸一方面可以產生酸味、降低優格裡的pH值,另一方面也會促進牛奶裡的蛋白質凝結。製作優格使用什麼乳酸菌?製作優格所利用的乳酸菌主要是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及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這兩種菌,當然不同種類的優格還可以加入其他不同種的乳酸菌配合。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吃優格嗎?優格經過乳酸菌的發酵,可以將乳糖分解,因此適合對牛奶裡的乳糖不耐的人。優格有什麼營養價值?優格是高蛋白的來源,又有牛奶裡帶來的豐富鈣質,而且可以提供很多益生菌,可以健胃整腸,調整腸道菌相平衡,對健康很有貢獻。優格的起源地是哪裡?現代優格的起源地是保加利亞一帶,有此一說,保加利亞的百歲人瑞特別多,就是因為他們日常每天都在吃優格的關係。優格適合自己DIY嗎?不喜歡買外面買的優格,覺得那些添加糖、香料、色素太多,的確可以自己用鮮奶發酵優格看看。只要使用正確的菌種,適當的控制發酵溫度,過程注意衛生,很容易做出自己的手工優格。優格什麼時間吃好?以補充益生菌的角度看,餐前吃優格可以保留最多的益生菌活性,但是餐後吃優格比較適合腸胃比較敏感的人。餐前吃餐後吃都可以補充到蛋白質與鈣,不受影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3-02 養生.抗老養生
好好排心毒,很多病痛可免除!名醫曝:預防疾病,從清除貪嗔癡三毒開始
你若好好喝水、好好運動、好好流汗、好好調整腸道菌相,身體裡的很多毒素,自然而然會排出去,人體天生自帶自潔功能,請善加利用。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出版《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 但若要解心靈的毒,腎臟、肝臟可就幫不上忙啦!請靠以下三帖心藥,幫自己除障,「利他治癒貪心」、「忍辱治癒嗔心」、「造善治癒癡心」西藏醫藥學指出貪嗔癡三種心毒,最會干擾生命能量運行。生命能量統稱為命氣,又可再細分為「隆」(藏文 Lung)、「赤巴」(藏文 Tripa)和「培根」(藏文 Bekan)。貪欲引起隆失調方面的疾病,嗔怒造成赤巴失調、癡愚干擾的是培根的平衡。因命氣有礙而衍生出的八萬四千種病,每一種都能讓人身心受創。當狀況惡化的時候,別說是干擾修行了,就連想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那都很難。為了能夠利益眾生、完成此生心願,藏醫老師們特別懂得預防之道,早早清除貪嗔癡三毒,很多病痛,那都可以免除。現在我們都能理解,身體上的毒素越少、病毒量越少,那排毒系統、免疫系統,都比較能應付得過來。心毒也一樣,也是越少越好。要人完全沒有貪、都不會生氣、永遠明智不白癡,那是不可能的,若能做到,早已就地成仙成佛了。煉心之初無需執著於「清零」,先做到讓心毒越來越少,這樣就已經很好。好好排心毒,身體健康心裡高興排貪嗔癡,除了確保心靈健康外,身體同樣受惠。維持心平氣和、喜怒憂思悲恐驚都不會太超過,什麼七情致病、七情內傷都不會發生。以西醫語彙解釋,那就是自律神經平衡、荷爾蒙分泌平衡,並將細胞氧化傷害、發炎損傷降至最低。處於這樣子的高級健康狀態,人是非常勇健的,同樣是遇到病原微生物襲擊,虛的人會生好大一場病,並且非常不舒服,而勇的人,卻能把病毒細菌變成自己免疫細胞的「陪練員」,更好地辨識出它們、更好地保護到自己。貪嗔癡三毒,越早排除、排得越乾淨,不僅升級自己的防護等級,還可以令心情輕鬆,活得高興,真的很值得朝這方面來努力。下面分別來講:◎利他治癒貪心增進福澤值,靠的是「利他」和「自律」兩招。而其中這個利他,還對貪,有神奇的分解作用。分解空氣中的臭味我們用銀離子,分解心中的貪念,利他最是強效。實際去利他、去分享,你就能很輕易發現,由於大家是一個整體的關係,我從別人那裡多拿一點然後暗爽這種事,實在是很荒謬。自己在家裡囤兩百支快篩,跟自己周圍有需要的人都能用得上快篩,哪一個比較明智?聰明的你一眼就能看出來。察覺貪念升起,立即想想別人,想想怎樣才是對多數人都好,如此,你的貪心將立即轉化為慈悲心,生出體貼他人的心意。能這樣想,無明煩惱還會離你很遠很遠。◎忍辱治癒嗔心忍辱不是叫你隱忍不發作、忍到內傷喔,而是擁有明智清朗的心靈品質,因為明白事理,而不發怒不埋怨、不積存惡意在心裡。順帶一提,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問題的人,來修習這個忍辱,最是合適,能幫自己轉病為福。忍辱要修得好,你可以想想身邊最有智慧的長者,換成是他遇到今天這樣不順的狀況,他會怎樣處理與回應。與不動佛、文殊菩薩和綠度母有緣的人,還能觀想自己與佛菩薩合一,採取高級高尚高雅的方式,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或磨人耐性的鳥事。特別在亂世變局中,若忙著罵政府、責怪那些讓你不方便的人,那,你有超多的素材,可以讓自己天天不開心。直接省掉這些罵、這些責怪,治癒了嗔心,想想自己其實也受到許多人的幫助,那,你也會有很多素材,讓你天天開心。◎造善治癒癡心造善,意思是去造一個善的境界出來。厲害的人造大一點,普通人造小一點,初學者在自己心中造出善境就可以了。堅守正直善良,會讓你看清很多事情,直接瓦解智障迷霧、直接終止自己的白癡行為。又由於貪與嗔是從癡裡生化出來的,治好白癡,連前面那兩個也一併治癒。就療癒性來講,這第三帖心藥治療效果最好。利他造善不論大小,有造就好。造著造著,即便未成佛道,起碼先得人緣,而且還是善的那一種緣。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
-
2023-02-2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腸快樂 大腦也會快樂
進行飲食調整,有一個祕訣,能幫助每個人成功。這個祕訣也只是--知道是對的,做就對了。我從《真原醫》就開始談,一個人要轉變,不見得要特別丟掉舊習慣,而是建立新的習慣。透過樂趣甚至享受的心情進行,讓生命的能量流往新的調整。不知不覺,舊習慣也就被拋在腦後,改變已經發生。飲食,也是一樣。要改變習慣,並不需要隨時提醒自己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要碰。掌握了飲食調整的理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新鮮有活力的食物帶到眼前,多接觸天然飲食。從健康的高纖高脂低醣原型飲食取得能量,精神得到改善,自然會想吃更多帶來活力的食物,而過去習慣的加工食品也就不再是困擾。要調整飲食,與其在頭腦做很多規畫,不如去做就對了。腸道和大腦在某個層面上,可說是最好的朋友,彼此緊密連結,透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相互傳遞訊息,是專家所稱的「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我們緊張時會消化不良,可能胃痛、也可能瀉肚子。同樣的,腸胃不舒服時,好像腦袋也不太能運作,心情也高興不起來。腸腦之間溝通不是單向的,人體有860億個神經細胞,其中5億個散布在腸道,一方面可以讓腸道接收腦的訊息,同時也讓腸道透過迷走神經將訊息回傳。此外,安定心情的血清素、帶來快樂的多巴胺也大多在腸道合成。這些神經傳導物質也影響大腦運作。要建立好的雙向溝通,一方面可以透過正向心態和各種練習,改變大腦的思考與反應習性;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建立好的腸道環境,讓腸道轉出來的是快樂的訊息、健康的訊息。要建立腸道環境,許多朋友會想到要補充益生菌。這是好事,但同時也別忘了補充育菌素,建立能幫助好菌的腸道生態環境。育菌素是不被小腸消化,可以進入大腸作為好菌培養基的物質,例如菊糖、果寡糖、半乳寡糖、抗性澱粉及多酚類。新鮮蔬菜像十字花科蔬菜、各種綠色葉菜類、蔥、薑、蒜、草莓、蘆筍、韭菜、豆類、發酵類的食物都富含腸道好菌喜歡的食物,可以幫助建立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生態。我通常建議身邊朋友掌握「彩虹飲食」原則,每一種顏色的蔬菜都吃一些。吃進足夠多元的育菌素來餵養腸道好菌,讓微生物得到蓬勃的發展。一個月下來如果可以吃到30-40種當地、當令新鮮的蔬菜和香料植物,所帶來的豐富植化素、多酚類等育菌素,會是腸道好菌最歡迎的禮物。多吃活的蔬菜、配合高脂低醣飲食為腸道環境打好底子,此外還可以多吃發酵食物,例如泡菜、酸菜、納豆、味噌、天貝、康普茶或優酪乳。這也是一種活食物,不光增添風味,還為腸道微生物帶來多元而友善的營養。一個人開始大量食用新鮮蔬菜和活食物,自然能體會新鮮食物帶來的生命力。消化順暢,人也會精神起來。心情好了,身體容易健康。反過來,腸道的好菌快樂了,心情也容易快樂,健康也會跟著來。腸道的健康,透過腸-腦軸線,也在點點滴滴影響大腦運作。採用新鮮的活力飲食後,就連對食物的味覺都會改變,變得更容易接受健康好食物。這就是飲食調整成功的祕訣──知道是對的,做就對了。配合健康的原則來進行,就連腸道的小生命都會一起來幫助你,讓你活得健康,活得快樂。
-
2023-02-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睡衣、牛仔褲可重覆穿幾次不洗?你以為不用洗的衣物其實最髒
近日各地氣溫寒涼,上班或外出都需要添加衣物,方能避免不小心著涼,然而像是穿家裡的睡衣,或是外出的牛仔褲需要每天清洗嗎?如果洗太少次可能會有皮膚問題或感染狀況,頻繁洗滌可能會傷害你的衣服,後者還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在為此煩惱嗎?以下為一些指導原則,可幫助你判斷哪些衣服能暫時不洗重複穿,以及何時該將它們扔進洗衣機內。哪些衣服是你必須每天洗?專家表示,有幾種類型的衣服應該每次穿著後清洗,例如內衣、襪子、緊身衣褲和運動服。除此之外,這項建議也適用於任何其他有汙漬、汗漬、異味或可見汙垢的衣服。紐約市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皮膚科醫師Anthony Rossi表示,這些衣服穿在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那裡有很多生活在我們身上的天然細菌,比如微生物組、(酵母)和細菌等,然後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會流汗,這會導致潮濕及細菌滋生的環境。他補充,細菌過度生長會導致感染、真菌和其他皮膚問題。除了汗液中的細菌外,在健身房或運動場所穿的衣服,也可能會接觸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導致社區和醫院環境中常見的感染。如果這些感染進入人體內部組織或血液時,它們會變得很嚴重。至於最容易被忽略的襪子,為何專家建議在清洗前別再重覆穿?西奈山醫院皮膚科醫師Jeremy Fenton表示,腳和腳趾上的真菌感染非常猖獗,尤其鞋子內部是滋生真菌的完美環境:溫暖、潮濕、黑暗。因此,Rossi建議,你應該每月至少清洗一次鞋子或至少鞋墊。可暫時不洗、再穿的衣服對於睡衣、外衣、牛仔褲和其他衣服,可以穿多少次是基於與內衣或運動服相同的原則。Rossi表示,就你的褲子和襯衫而言,取決於穿著的舒適程度以及你一整天的出汗量。他指出,很多人都穿汗衫,汗衫需要洗,而上衣則不需要洗。另外,如果你不穿內褲,你需要在再次穿上前清洗你的衣服,因為它會接觸到你的生殖器。專家表示,如果平時睡前淋浴,穿睡衣時有穿內衣,很少出汗甚至不流汗,睡衣可以穿一周不洗。反之,如果你不做這些事情,則每次都需要清洗它們。Rossi說,外衣例如大衣或夾克通常不需要每月清洗超過一次,因為它不會接觸你的皮膚。如果你每天都穿著它,他建議可能每兩週洗一次。是否清洗牛仔褲以及多久清洗一次是一個熱門話題,因為許多人希望保持材質的完整性。Rossi說,如果穿牛仔褲沒有出汗、髒汙或汙漬,就不必經常清洗。專家表示,在考慮是否不洗就再穿一件衣服時,你應該問自己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它有氣味嗎?我是否有任何皮膚狀況,例如濕疹、皮疹或皮膚損傷?髒汙明顯嗎?出汗了嗎?我穿這個時有穿內衣嗎?將上述變因都考量在內,相信心中自有答案。【資料來源】.How many times can you wear pajamas, jeans and other clothes without washing them? Experts weigh in
-
2023-01-23 養生.聰明飲食
決定風味與口感的關鍵 日曬及水洗處理法如何影響一杯咖啡?
咖啡在船運前的處理,會為烘焙者最後送出的咖啡預置前味。咖啡豆的這個生命階段,一般稱為「濕加工」( wet milling),包含採下咖啡到「乾加工」( dry milled)前的所有步驟,而後裝袋準備運送。各地區與農莊的後製處理法差異很大,有時因為是「傳統方式」,也可能是經濟條件或資源的限制。還有另一種情況,例如蒲隆地農民會交由政府經營的水洗站(共有一百五十家,簡稱為 sogestal)進一步處理,不像其他國家的農莊,由農民負責所有咖啡後製過程。這個階段看似例行公事,但絕非無關緊要,因為各個地區的處理詮釋效用,開啟了咖啡豆風味的新表現,讓咖啡的自然特質因為農莊、處理設施的差異,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現。「篩選」,通常在水槽裡進行。過熟和非常生的果實(與枝葉)會上浮;成熟和未成熟的果實則沉到水槽底部,之後抽出,準備進入下個階段。然而,不論採收時多麼仔細,難免會混雜未熟和過熟果。就像其他水果一樣,極度成熟或未熟的咖啡果實會造成風味不佳的產品─烘焙者的技術恐怕也難以彌補。稍微未熟或過熟的果實,尚能滿足出口商和烘焙商的最低要求,但會犧牲杯測品質,因為只有完美成熟的果實才含有最多庶糖,能沖煮出最甘甜的咖啡。無論是目前已知品質最上等的精品咖啡,或是準備做成即溶咖啡、最糟糕的咖啡豆,都需要清理果肉,除掉黏稠的果膠。方法有兩種─水洗法(濕處理)或日晒法(乾處理)。有些國家或地區因氣候、經濟等因素,而偏好其中一種,也有結合乾濕二者的清理方式,稱為半日晒( pulped natural)或半水洗( semi-washed)。◎日晒咖啡,狂野的原始香調日晒過程相較之下比較簡單,因為咖啡果實的各種層次都保持原狀。果實送到院子或棚架乾燥,若有需要則催熟果實。這個過程可能花上好幾週,必須小心避免發黴、腐爛,但稍有天然發酵則算正常。果實完全乾燥之後,就必須去除、剝掉皺縮的深色外層,露出耐心等待露面的咖啡豆。巴西是日晒咖啡的精神堡壘,他們的經濟文化養成了「先採收後分類」的方式,像聖保羅( São Paolo)和喜拉多( Cerrado)地區,有超過九成的豆子都用日晒處理。日晒咖啡未受干預、沒有外界影響,而且是「自然的」,沖煮後帶有一些果香調,顯得厚重、渾雜而狂野(通常狂到古怪的程度)。不過日灑咖啡的鮮明度變化多端,產生的最終風味可能無法一致,而且犧牲了透明度。因此,有些烘焙者完全避免這種處理方式,但失去的精緻或許能由稠度( body)和密度彌補,所以在世上最棒的義式咖啡調合豆中,日晒咖啡常常是重要的配角。◎水洗咖啡,明亮的果香水洗咖啡,又稱為濕處理咖啡,要先把新鮮咖啡果肉用機械(其實是大型攪拌器)或高壓水柱去除。總之讓外層果肉受擠壓、裂開,分離出的咖啡豆則進入另一個洞口。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手動剝除果肉;不過據我的親身經驗,用手剝除了緩慢、骯髒,而且吃力不討好。前面只處理了柔軟的咖啡果肉─還得對付包覆著咖啡豆子的果膠層,它有點像黏在桃核外層的膠糊狀物,非常難纏。這層頑強的東西是由糖和果膠組成,果膠既是許多水果都含有的膠合劑,又是用來讓果醬和蜜餞更濃稠的增稠劑。除去果膠層的方式,通常是透過發酵─此處不是指酵母和糖在無氧環境下的反應(如釀酒過程) ─而是指更廣義的微生物生長過程。咖啡豆在發酵槽中靠著酵素的作用分解果膠,生成酸性物質,整體環境也變得較酸。發酵所需的時間長短取決於一些因素,其中很重要的是溫度和處理的咖啡量,可以藉由經驗、種子的手感,而知道作業什麼時候結束。發酵的重要性可不只是除去果膠層,也是開發咖啡風味的一道手續;時間抓得好,水洗處理所產生的乾淨酸味層次,將使日晒咖啡望塵莫及。經過稍微洗滌,除去過多果膠層之後,咖啡豆就送去棚架或水泥地上乾燥大約一星期。雖然水洗名聲極佳,卻不是品質的保證。發酵結果很難預料,尤其是這段過程完全仰賴自然存在於果實表面和水中的微生物。瑕疵豆不算少見,最惡名昭彰的是「臭豆」,顧名思義,它的味道特別難聞;如果放任臭豆通過生產鏈,可能輕易毀壞許多公斤的烘焙豆。不同國家和區域也會採用各種特定的濕處理變化法。以肯亞為例,通常採用兩段式發酵,中間再水洗一次;據說這是肯亞咖啡豆風味格外明亮、果香十足的原因。對農民而言,決定採用日晒或水洗,主要出於經濟考量─通常認為水洗咖啡比較優質,但需要大量的水、許多水槽、良好的配管系統,以及其他專門設備。順帶一提,大部分的羅布斯塔咖啡都採用日晒處理,也是經濟考量,因為這產品原本就比較差,還把資源浪費在改善產品,沒什麼意義。※ 本文摘自《咖啡的科學:從栽種採收、烘焙研磨、溫度控制、沖煮萃取到採購訣竅的完美咖啡事典》。《咖啡的科學:從栽種採收、烘焙研磨、溫度控制、沖煮萃取到採購訣竅的完美咖啡事典》作者:崔斯坦.史蒂文森 譯者:周沛郁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2/11/30
-
2023-01-16 養生.聰明飲食
選錯時機容易遇熱揮發 專家曝何時加醋才是正確做法
中式菜餚中,經常需要加點醋來畫龍點睛!但是,什麼時候添加最適合呢?醋遇熱易揮發 烹煮接近完成再加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王上達助理教授表示,食醋的主要成分為醋酸,以及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風味物質如:短鏈胺基酸、酯類及有機酸等。這些成分都很容易遇熱揮發,因此使用的最佳時機,就是在烹煮接近完成或即將上桌前再加入,即可將醋的鮮明味道完整保留。醋這樣保存 避免腐壞至於醋的儲存方式十分簡單,一般食醋酸性很強,微生物不容易生長,開瓶後勿直接受強光照射,密封放在陰涼處即可;如果是果醋飲料等即飲醋產品,開封後則要放入冷藏以免腐敗。喝醋調整酸鹼值 勿過分期待坊間流傳喝醋可調整酸鹼體質,王上達助理教授強調,完全是一種迷思!事實上,酸鹼體質理論並無科學根據,而且人體本身是一個很大的緩衝系統,能夠保持體內酸鹼恆定,即使喝下許多醋飲,也不會因此讓身體變成偏酸性或者偏鹼性。此外,部分商品會強調醋中含有有益健康的成分,以及飲用對身體的益處,王上達助理教授則說,即使醋釀造過程中可產生對健康有益的成分,但經過稀釋調製後,濃度並不高,建議當成一般嗜好性的飲品即可,不用過分期待保健效果。看清醋標示 避免吃錯醋食藥署提醒,根據「包裝食用醋標示規定」,以穀物、水果等原料發酵釀造的醋,可標示「醋」或「釀造醋」;若是以釀造醋為原料,再添加果汁或其他成分調和,但未添加合成醋與其他酸味劑的產品,則須標示「調理」字樣;其他以食品添加物醋酸或冰醋酸之稀釋液調製的產品,則需標示「合成」字樣。【延伸閱讀】年年有餘吃到怕! 年菜採買6守則不怕傷荷包香腸、火腿致癌?罪魁禍首不是亞硝酸鹽,而是「它」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450
-
2023-01-16 養生.聰明飲食
春節清冰箱!美女營養師:冰箱不是食物時光暫停機
農曆春節將至,家戶忙著大掃除,預備年節佳餚,不少家庭主婦清理冰箱才發現,冷凍庫還有放了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的食品,營養師提醒「冰箱不是食物時光暫停機」,冷藏、冷凍只能降低微生物繁殖速度,無法讓食物永久保鮮,煮過且未沾口水食物冷藏頂多3至4天、冷凍切勿超過半年。冰箱是家庭食物保鮮必備家電,不少長輩為過年菜餚,大量採買年節食材,把冰箱塞滿滿,不夠放再買個冷凍櫃,爭取食物保鮮空間,冰箱好像變成「時光暫停機器」,認為食物冰進去後就可長久保存,營養師提醒,應導正錯誤保存觀念。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亦凡指出,台灣位亞熱帶,潮溼炎熱氣候讓細菌、黴菌等微生物特別容易繁殖,食物容易腐敗。7至60度C是微生物繁殖速度最快的「危險溫度帶」,將食物保存在低溫環境下,確實能減緩微生物繁殖速度,避免大量滋長導致食物腐敗,卻不代表永不敗壞。她說,低溫延長食物保存期限,冷凍庫溫度又比冷藏庫低,讓食物保鮮時間更長,但一般煮過的食物冷藏保存3至4天,冷凍則視不同種類食物,可保存2至6個月。若是吃剩且沾染口水食物,因沾較多細菌,會加速腐敗速度。例如:有時晚餐吃剩食物在冷藏冰一夜就酸掉,就是這個原因。張亦凡建議,新鮮未煮過海鮮、雞肉、動物內臟冰在冷藏,1到2天就應煮熟並食用完畢。肉類在冷藏、冷凍保存時間,和肉的種類及分切大小息息相關。例如:整塊牛排能冷凍保存6到12個月,切小塊牛肉冷凍只能保存4到6個月。分切體積越小,沾染微生物表面積就越大,保存時間就越短。罐頭食品開封後應盡速吃掉,若無法一次吃完,須置換保鮮盒加蓋冷藏,3天內吃完。調味料種類多,有些可室溫保存,如鹽、糖、蜂蜜、楓糖等。其他常見的如醬油、蠔油、番茄醬、辣椒醬等調味料,開封後建議存放冷藏,盡快使用完畢。張亦凡提醒,鮮奶是經低溫殺菌,須維持低溫狀態,家庭號鮮奶開封後切勿放在冷藏的邊門,減少開冰箱門而影響鮮奶的溫度。定時檢查冰箱溫度,讓冷藏溫度維持在0~7°C、冷凍溫度維持在-18°C以下;切勿讓冰箱冰到滿出來,只放6到7分滿,讓食物有間隔距離,冷氣有效循環,冰箱溫度才能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
2023-01-14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糖果常見食用色素一次看! 吃多了會影響健康嗎?
冬季的街上到處都能看見新年主題的飾品與期間限定的小點心,聖誕節的拐杖糖還有新年的紅龜粿都是代表,其中拐杖糖除了經典的白底紅條紋及紅綠白三色外,還有橘色、藍色及綠色的條紋,甚至還有七彩的呢!像這樣色彩繽紛的點心,常讓小朋友一拿到就愛不釋手,總是嫌一個不夠,越多越好!但隨著現代健康意識抬頭,有不少家長開始禁止小孩吃糖果,希望能減少糖及各式食品添加物對他們的影響,食用色素也是大家關心的重點之一。到底色素有哪些功能?是否對健康有影響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吧~食用色素簡介一般來說,天然色素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色素,有可能是從動植物或微生物中萃取的,也可能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萃取出的色素通常較不安定,易受酸、鹼、熱等加工過程影響,如:花青素在不同pH值中呈現不同顏色,且容易受熱破壞;而人工合成色素可大概區分為2種,1種是以人工合成或製造的方式產生天然存在的色素,另1種是以煤焦油或其他物質為原料,經過各種製程後產生的色素,具有顏色鮮艷、著色力強、價格便宜等優點。色素的用途相當廣泛,有的色素可以添加進食品作為食用色素,有的只能做工業用途,目前台灣核准可用的「食用色素」以正面表列的方式管理(意思是食品中只能使用公告可用的品項,其餘皆禁止使用),而食用色素又根據來源與製程的不同,分為天然食用色素與著色劑2大類。 天然食用色素及著色劑1.天然食用色素:天然食用色素須符合「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規定,在萃取溶劑、賦形劑及其他添加物皆有相關規範,在規格上也有限制砷、鉛及重金屬的含量,且每種色素的來源皆須符合規定,如:紅甜菜色素來源為紅甜菜之根莖、婀娜多來源為紅木的種子、甘草色素來源為甘草或其他同屬植物之根莖、葉黃素類只能由苜蓿中萃取濃縮而得等。目前台灣核准使用的項目共有46種,其中有40種色素為植物性來源(如:花青素、婀娜多、梔子藍色素、甘草色素、植物炭等),3種色素為動物性來源(胭脂紅、蝦色素及蟹色素),3種色素是微生物來源(綠藻色素、紅麴色素及藍藻色素)。*胭脂紅的來源為雌性胭脂蟲、蝦色素及蟹色素的來源為蝦、蟹的甲殼,因此這3種色素非素食。2.著色劑:除了目前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表列的46種物質外,其他可使用的食用色素皆歸類在食品添加物-著色劑中,且須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目前共有35種物質,包含金、焦糖色素、銅葉綠素、食用黃色5號及β-胡蘿蔔素等。其中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包括紅色六號、紅色七號、紅色四十號、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綠色三號、藍色一號、藍色二號及其色素鋁麗基等。*鋁麗基(Aluminum Lake):將色素與金屬鹽類(如:鋁)結合,可增加顏色持久度,並使色素從水溶性變油溶性,因此這類的色素皆含鋁,如:食用紅色六號鋁麗基、食用黃色四號鋁麗基等。 為什麼食品中要添加食用色素?通常有以下幾個目的:.美觀:添加食用色素讓食物看起來更好吃,並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除此之外,有些食物的顏色會在加工過程中改變,使成品色澤變得較黯淡又不吸引人,而使用食用色素可以將食物的顏色調整回原來的顏色或更吸引人的樣子。.使成品標準化: 食品的顏色受原料、加工過程的影響,可能使每批成品間產生色差,而添加食用色素可以讓每批成品的顏色一致,避免消費者誤解食品品質不佳。.方便辨識: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方便消費者辨識食品口味(如:彩色水果糖、飲料等),或是區分不同種類的膠囊錠劑。.具其他用途:某些食用色素除了替食物增添色彩外,還具有其他用途,如:核黃素(維生素B2)還具有營養添加劑的功能;花青素、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可以抗氧化等。 食用色素會不會影響健康?在對食用色素有初步了解後,相信會有人好奇這些食用色素(尤其是人工合成色素)會不會影響健康?其中,最多人關心的就是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到底和小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有沒有關聯?以目前的研究結果來說,並沒有相關證據能直接證實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就是造成ADHD的兇手,但也不排除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有少部分研究推測人工合成色素可能會提升ADHD的風險。不過這就像食物過敏,因個人體質不同,有部分的人對於高劑量的食用色素會比較敏感,但也有人並不會產生行為影響或其他不良反應。由於食用色素只佔了一般飲食中的極小部分,且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相關法規對於食用色素的品項、使用範圍及限量皆有相關規範,所以挑選食品時選擇標示清楚、合格的產品,就能將風險降至極低;如果真的不願意吃進人工合成色素,也可以參考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表,挑選使用天然食用色素或是不含食用色素的產品。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的觀念越來越流行,天然、無添加的食品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賴與支持,使不少廠商已開始提升加工技術、盡可能以更天然的食品原料來取代人工成分,並逐步減少不必要的食品添加物,其中就包括以天然食用色素來取代人工合成色素,也許這樣的產品在顏色表現上不一定能像以往那樣美麗,但只要消費者們能對食物原色及食品加工後的顏色變化有更多認識,不再追求鮮豔外表,未來食品廠商對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將可能逐漸減少。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