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032
筆 文章
-
-
2023-06-06 醫療.皮膚
不敢結婚 放棄生育…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人三困境 醫:已找到致病基因
王女士受皮膚乾癬症狀困擾多年,原以為只要搔癢、疼痛的症狀稍獲緩解,不致影響日常生活,直到一次身上突然冒出多處膿疱,不僅疼痛難耐,體溫也不受控制的飆升,急診就醫會診皮膚科後,確診罹患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表示,GPP患者不只身體受苦,治療不慎可能致死,不少女性甚至因此放棄婚姻,擔心疾病會遺傳給後代。突發膿疱 成因不明「難預期」國內尚無準確的GPP盛行率研究,不過,林尚宏推估,在台灣GPP盛行率約為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間。GPP急性發作期間患者會十分難受,除了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力等全身性症狀,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林尚宏指出,致病成因不明,部分與遺傳有關,壓力、作息都是觸發急性發作的可能原因,當患者進入全身發炎的急性期,及時接受治療緩解症狀是關鍵任務,以避免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資訊缺乏 合併乾癬「難辨識」林尚宏表示,GPP患者分為二大類型,第一類病人的疾病徵兆單純以膿疱表現,患者多半會急診就醫,由急診醫師轉介至皮膚科,九成以上都會獲得正確診斷;第二類患者則會合併膿疱與乾癬表現方式,且膿疱病灶不會只長在乾癬上,此類患者易將GPP誤認為傳統乾癬,若僅用傳統治療方式,並未針對GPP進行致病機轉進行專一性治療,可能導致膿疱改善情況較慢,乾癬要獲得全面控制也相對困難。治療受限 過往復發「難控制」「過去GPP治療武器有限,患者病情無法有效控制,動輒需要住院數周以上。」林尚宏說,若擔心孩子因遺傳染上GPP,也要面對不定時反覆急性發作的恐懼,是患者不敢結婚生子的主因。近年最新研究找出GPP的致病機轉與IL-36基因變異有關,造成患者體內的介白素IL-36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GPP。目前已有專門針對IL-36發炎路徑的全新生物製劑可用於治療。「我都跟病人說,結婚沒問題,萬一孩子不幸罹患GPP,也可有效治療。」林尚宏說。找到變異基因 新藥助降急性發作林尚宏表示,有大型研究指出,台灣GPP患者中,約七成是IL-36基因變異所致,自身臨床經驗則顯示,5位患者當中就有4位具有IL-36基因變異;一篇刊登在「美國臨床皮膚病學期刊」的研究也指出,全球GPP患者中具有IL-36變異者高達六成。部分患者發病年齡較低,甚至可能在幼年時期就出現急性發作的情況。林尚宏分享,患者使用針對IL-36基因變異的新藥後,原本需要數天甚至一周才會退去的膿疱,有機會在24小時之內就消去,乾癬控制情況也比使用傳統治療更佳。「找到基因變異點,又有相對應的治療藥物,患者尋求偏方的機率降低,疾病控制的情況也會比較好。」延伸閱讀>>>【GPP病友故事慢慢聊】錯把膿疱當濕疹?當心恐致失能的罕見皮膚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06-06 名人.好食課
改善失眠睡前不能吃什麼?吃什麼食物可助眠?一次看懂如何能睡得好
自從COVID-19肆虐,壓力造成失眠、睡不好等睡眠障礙問題更加嚴重,2022年調查指出全台約有20%有失眠問題,且每年吃掉9億顆安眠藥,顯示睡眠問題非常嚴重。睡眠與健康十分相關,有好的睡眠才有好精神與情慾脾氣面對工作,甚至也有研究發現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體重過重的比例高於睡超過10小時的人,代表睡眠也會影響新陳代謝!但要怎麼才能睡得好?飲食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今天就由營養師一次告訴您。問題一⟫改善失眠,睡前不能吃什麼?睡前吃東西會使得腸胃夜間仍在消化食物,影響睡眠品質,所以一般建議睡前3小時就把晚餐給吃完,但如果你是肚子餓會徹夜難眠的人,以下這些食物應盡量避免!回答一⟫咖啡因咖啡因的結構跟「睡眠啟動」物質(adenosine)很接近,因此兩者會互相競爭,抑制了adenosine的生理作用,讓我們無法好好啟動腦內的「睡眠反應」,因此就會讓人睡不著!雖然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性也隨基因不同而有差異,但如果你想要一個好的睡眠,建議傍晚後不要喝咖啡。提醒您:咖啡因除了存在於咖啡、茶飲料當中之外,其實巧克力、可樂、能量飲料當中都有喔!回答二⟫辣味食物不少人在週末會和朋友吃熱炒、火鍋聚餐,因此辣味的下酒菜、麻辣火鍋都是常見的料理!但其實睡前不適合吃辣味食物,辣的食物會讓食道、胃部產生灼熱感,反而不好入眠!所以如果是太晚聚餐或者是吃宵夜,要避免辣味食物,或者吃完後休息2-3個小時再躺下吧。回答三⟫高升糖指數食物高升糖指數食物(例如:精緻甜食、部分水果等),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血清素的分泌,讓人產生放鬆、想睡覺的感覺。所以如果「偶爾」在睡前攝取這類食物,是可以幫助入睡。然而,這些食物吃多了會有肥胖、慢性發炎,甚至影響身體賀爾蒙的問題,進而干擾睡眠品質,因此平常的飲食習慣,要減少高升糖指數食物,把體質調好就可以更好入睡。回答五⟫產氣食物油炸、辣味、高升糖都是在睡前盡量要避免的食物,而產氣食物也是!富含膳食纖維的地瓜、糯米、汽水等,都容易讓腸道產氣,產生脹氣感而有不舒服、不好入睡的現象。回答六⟫酒精飲品酒精就跟高升糖指數食物一樣,一開始微醺會讓人想睡,但等到體內酒精濃度下降,伴隨脫水和續存的乙醛毒性等等問題,會有頭痛、口乾舌燥等狀況,反而會使睡眠時間與品質雙雙下降。問題二⟫吃什麼食物,可以助眠與改善失眠?回答一⟫色胺酸食物色胺酸是胺基酸的一種,亦是血清素的原料之一,具有調控舒服、放鬆感覺的物質。另外,色胺酸也能進一步合成褪黑激素,是控制人體睡眠、生理時鐘很重要的激素。因此攝取足夠的色胺酸食物,像是瘦肉、黃豆製品(如:黃豆、豆腐、毛豆)、奶類、未精製的全榖雜糧(如:大紅豆、麥片、小麥胚芽等)等,可以幫助我們調節神經作用,幫助睡眠品質。回答二⟫維生素B6「維生素B6」則是5-羥色胺酸轉變為血清素的輔助因子之一,能幫助血清素的合成,維生素B6可從瘦肉、鮭魚、香蕉、酪梨、未精製的全榖雜糧(例如:馬鈴薯、地瓜等)中獲取。回答三⟫牛奶很多人說睡前喝牛奶可以助眠,這是真的嗎?雖然,有學者認為晚上喝溫熱的牛奶,可以讓人連結嬰兒時期被抱在母親懷中舒適的感覺,而有幫助入睡效果,但目前並確切研究直接證明夜間喝牛奶可改善睡眠。不過,因為牛奶含有鈣質,幫助肌肉放鬆,舒緩焦慮,並且牛奶也富含色胺酸,可幫助褪黑激素的合成,所以有許多研究發現,平日牛奶的攝取與睡眠品質呈正相關。問題三⟫晚上、睡前吃維他命B群,會睡不著嗎B群主要是幫助身體新陳代謝,但是對於沒缺乏B群問題的人來說,補充B群並不會有提神的效果!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缺乏B群反而會增加失眠的風險!因此,均衡飲食格外重要!選擇天然食材如全穀類、未精製雜糧、豆類、魚類、蛋類、肉類和奶類等,這些食物都是良好的B群來源。有趣的是,以機制來說補充B群是不會有提神,或者影響睡眠的狀況,但卻有研究觀察到受試者晚上攝取綜合B群維生素,睡眠品質有降低現象,且在醒來後易感到疲勞!因此,如果是有睡眠問題,或者吃B群後影響睡眠品質的人,可以改在其他時段吃,避免敏感的身體出現反應而睡不好!其他睡眠常見迷思,就看營養師整理的這張圖囉!結語⟫不過失眠理由千千萬,改善睡眠品質實在是一個複雜且困難的挑戰,今天營養師提供您預防失眠的飲食小妙招,與其在床上數羊,不妨調整平常飲食試試看,另外,建議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以及適度的運動,也是幫助入睡的好方法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分析⟫失眠、睡不好怎麼辦?吃什麼食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5 醫聲.醫聲要聞
性騷擾界線很模糊? 學者指加害人說「這些話」可惡
Me Too暴風圈席捲政壇、學術界、媒體圈,多名被點名的當事人全盤否認,也有被指涉者表面看似道歉卻流露無辜姿態。這些回應引起議論,性騷擾的界線有這麼難察覺嗎?是對方拒絕得不夠明顯嗎?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所長伍維婷表示,這些加害人回應方式都是自欺欺人,非常可惡。這波性騷擾風暴,多名當事人堅決否認,例如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聲明稱他從政20年來從未利用權力關係對女性或下屬性騷擾,他尊重及支持性別平權,若有任何性騷擾情事,「請依法提出告訴」。民運人士王丹冷處理「歡迎提告,支持用法律的方式尋找事情的真相」。中國流亡詩人貝嶺駁斥批對方可能是記憶錯置、杜撰,他將保留法律追訴權。國民黨智庫副研究員曾柏文宣稱並無對方所擔心的意圖,只是不曾想過這會對不熟女性帶來壓力,民進黨立委何志偉則說「若我無心的動作造成對方困擾,我很抱歉」,意指對方困擾與否還有「如果」的空間,但自己的行為絕對沒有惡意。伍維婷指出,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這三法當中,都已經給「性騷擾」非常明確的定義,包括「敵意環境性騷擾」與「交換利益性騷擾 」兩大類,其中言詞或行為是否「不受歡迎」,最重要判準就是當事人的感受。伍維婷表示,台灣長期缺法身體界線的教育和情感教育,每個人的身體界線和語言互動原則不同,因此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對方主觀感受」,對方感受不好就應該要停止,對方出言制止更應該要道歉。伍維婷表示,現在很多加害人的回應都是說當下雙方都很開心、不知道對方感受不好、對方沒有制止或拒絕,但她不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這種「真空狀態」,加害人不可能感受不到對方已經不歡迎他的行為,卻選擇假裝沒有這件事,明知對方正在忍耐、不想回應,甚至是明白拒絕,加害人還是會繼續說沒關係、不要這麼緊張等等。伍維婷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是隨時都可以錄音錄影的,也不能要求人必須要拿出傳統概念中的證據。回到法律上,就是要尊重當事人的主觀感受,「當事人都表達了,難道我們還可以不尊重、說都是他們自己想太多嗎?」●BOX:法律如何定義性騷擾性騷擾防治法(中央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第2條:本法所稱性騷擾,係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以該他人順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獲得、喪失或減損與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有關權益之條件。二、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歧視、侮辱之言行,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怖、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第2條第4項:性騷擾: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害之程度者:(一)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二)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益之條件者。性別工作平等法(中央主管機關:勞動部)第12條:本法所稱性騷擾,謂下列二款情形之一: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前項性騷擾之認定,應就個案審酌事件發生之背景、工作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為之。
-
2023-06-05 醫療.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肚子痛竟成腹膜炎!肚子一壓就痛 腹膜炎觸診有2特點
偶而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有民眾原本只是單純肚子痛,拖了幾天就醫,卻被診斷為腹膜炎,還危及生命!腹膜炎是什麼樣的情況呢?70歲的王先生因右下腹部持續疼痛數天而就醫,他感覺有點熱熱的,也有噁心感,他告知醫師平時即有便秘的問題,醫師觸診時發現腹部有明顯的壓痛與反彈痛,推論王先生不單純是便秘,還可能已經產生腹膜炎!於是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他的升結腸憩室發炎,合併有局部膿瘍產生。長期便秘、腸腔壓力大的人,大腸容易產生憩室,當糞石卡在其中就可能產生憩室發炎,一旦拖太久,憩室破裂併發廣泛性腹膜炎,甚至需要緊急手術治療!腹膜(peritoneum)是覆蓋在腹腔跟大部分內臟表面的一層薄膜,有豐富的微血管分佈;覆蓋於臟器表面的腹膜則稱為「臟層腹膜」;內襯於腹壁和橫膈下表面的腹膜稱為「壁層腹膜」;臟層與壁層之間的空腔就叫「腹膜腔」。腹膜有固定、防禦、吸收的功能腹膜對臟器具有支持固定的作用,比如腸繫膜就是將腸管連至後腹壁的雙層腹膜反摺結構,讓小腸可以懸吊在腹腔中,不會因為人類直立行走而掉入骨盆腔,也不易因為蠕動導致扭結。腸繫膜中還含有供給腸道的血管、神經等。腹膜也有防禦的功能,比如由從胃大彎和十二指腸近端,向下覆蓋到小腸前方,再反摺至橫結腸的四層腹膜稱為大網膜,內含豐富的血管和淋巴,其間有許多巨噬細胞,若細菌跑到腹腔臟器,大網膜的巨噬細胞會移動過去,把感染源包裹、吞噬及吸收,侷限住感染使無法蔓延;當腸道穿孔時,大網膜也會包裹住破孔,避免惡化。腹膜還有吸收的功能,臨床上利用這個特性做醫療用途,比如替水腦症病患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把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膜腔,這些液體會被腹膜吸收掉。然而當腹腔內的器官出現病變,如罹患肝硬化、腎病、癌症等,體液不正常的滲出腹膜腔,無法吸收,就形成腹水。對於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腹膜還可以做為透析的半透膜,經由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進行體內的毒素及水分交換,這種腹膜透析法讓洗腎可以居家執行。腹膜炎之成因腹膜藏在腹腔內,平時可說沒什麼「存在感」,一旦發炎,疼痛指數可能會「破表」。腹膜為什麼會發炎呢?可從原發性(自發性)和續發性(次發性)兩類來談,各有不同成因。(一)原發性腹膜炎常發生於肝硬化合併腹水患者找不到初始感染源或刺激來源的稱為「原發性腹膜炎」,其中最常見的叫做「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常見於肝硬化合併腹水的患者。少數腎病症候群合併蛋白尿、腹水者,也可能發生。這類患者腸子浸泡於腹水中,使腸內菌轉移至血液循環和腹水的風險增加,醫學上稱為細菌轉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又因嚴重肝病,先天免疫所需的補體製造減少,吞噬球系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細菌轉位帶來的細菌無法被清除,進而產生腹膜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復發率很高,7成病患在一年內會復發,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國內研究報導,肝硬化併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患者,第一個月死亡率有24.2%、3年內死亡率高達66.5%。反覆產生腹膜炎也反映肝病在惡化,有時需要及早考慮肝臟移植。肝硬化病人也易併發胃食道靜脈瘤,破裂時細菌可能藉由破口進入體循環。所以在腸胃道出血時,醫生也會開立預防性抗生素來避免細菌轉位造成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二)續發性腹膜炎為其他疾病引起續發性腹膜炎多半是某一疾病的併發症,也就是某初始病灶未即時處理,進展到後期引發腹膜炎。例如文中一開始提到的大腸憩室炎引發腹膜炎的案例。又如膽囊發炎患者,原本只是右上腹局部悶痛,當進展到膽囊腫脹化膿破裂,刺激到壁層腹膜時,痛感會變得明顯而劇烈;甚至發炎擴及腹部4個象限,變成廣泛性腹膜炎。續發性腹膜炎原因可歸納為以下3種:1-感染引起腹膜炎。腹膜腔理論上是無菌的狀態,但是當腹內臟器有急性穿孔與破裂,比如闌尾炎併發穿孔或大腸腫瘤破裂等,導致大量腸內細菌突破腸壁的防禦跑到腹膜腔,就會釀成發炎。細菌侵入也可能來自外在環境,比如車禍時飛濺的玻璃意外刺進腹部,細菌可能藉此突破壁層腹膜的防禦而進入腹腔。又如接受腹膜透析的病患,因為需要先植入一個永久性導管,進行灌入透析液再引流出來的動作,如果消毒不完全,也可能成為細菌侵入的管道,造成腹膜炎。2-化學性刺激腹膜引起發炎。如不應出現在腹膜腔的胃酸、膽汁、胰液、尿液、血液等體液,意外進入腹膜腔,造成的化學性刺激。例如胃潰瘍穿孔導致胃酸流出;或是女性卵巢的巧克力囊腫破裂,裡面的經血跑到腹膜腔,造成急性炎症反應。3-物理性刺激造成腹膜發炎。例如手術後紗布意外留置體內,無菌的紗布雖然不會造成細菌感染,但是個無法被人體吸收的異物,會持續性刺激腹膜。大網膜會移行過去將其包裹,逐漸纖維化。腹痛為主要症狀 觸診會有反彈痛 腹膜炎引起的症狀主要是急性腹痛和發燒,其餘腹脹、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疲憊都有可能。因不具特異性,醫師對這類患者必定會做觸診,若有兩個特點就會高度懷疑是腹膜炎:(一)觸診時,腹壁僵硬得像塊木板,不像平常軟軟的。(二)觸壓痛點後放開,會出現反彈痛,也就是手放開的一瞬間會覺得特別痛。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有反彈痛等明顯的表現,比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落的人,甚至不會出現腹膜刺激的現象,這時就有賴臨床醫師的高度懷疑和細心檢查。若懷疑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抽取腹水送生化檢查、細胞成份分析及細菌培養是必要的。若懷疑續發性腹膜炎,有顯影的腹部電腦斷層對於找出腹部感染源很有幫助,影響的範圍多廣、是否形成膿瘍或體內是否有積液等清清楚楚,對於治療的選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若病況危急,判斷為廣泛性腹膜炎者,也可能直接開刀進去探查。優先給予抗生素治療治療腹膜炎跟感染症一樣,首先要根據細菌最可能的來源,快速且及時地給予經驗性抗生素。例如腸道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多半是有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厭氧菌等混合菌株的感染;若是腹膜透析引起,從導管外帶進來最可能是表皮菌;一開始通常先用廣效的抗生素,才能對付這些菌種。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是細菌轉位後單一菌種在腹腔內複製後導致的感染,待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要儘早調整成專對此一菌種的抗生素,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力已經很低,若還用廣效性抗生素,會連好菌也一併除掉,對健康更不利。多數續發性腹膜炎的病人還需要外科介入來進行感染源控制,如移除腫脹的闌尾、破裂的膽囊、壞死的腸子。如果病人疼痛侷限在一、兩個象限內,為局部腹膜炎,有時腹腔鏡或經皮引流膿瘍即可。但病人若呈現廣泛性腹膜刺激反應,可能就要考慮進行剖腹探查切除初始病灶,並移除腹腔內的血液、消化液、糞便、化膿物質等。腹膜炎是否致命因人而異,一般健康沒有特殊疾病的人,若是因其他病灶併發急性腹膜炎,及時就醫治療,致死率小於10%;但年紀很大或有很多共病者,或腹膜炎發生超過48小時都沒有處理,可能進展成嚴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0%。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 別輕忽腹痛要如何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首先,有腹痛不適還是要就醫檢查,不要輕忽疼痛感,或自己當醫師買止痛藥來吃,以免消化性潰瘍進展到腸胃穿孔;或急性膽囊炎進展到膽囊破裂;或普通腹壁疝氣進展到箝閉性疝氣,造成腸阻塞、腸壞死等。若是屬於腹膜炎高危險群的腹膜透析病患,決定建立管路前要和醫師好好討論,確認有辦法實施正確的換液動作和環境準備,以免這樣的洗腎選擇變成併發腹膜炎的危險因子。本身有慢性B、C型肝炎患者則要定期追蹤,每6個月進行肝指數檢驗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在適合的時間點儘早用藥,避免肝纖維化走向肝硬化,也就能避免肝硬化併發腹水產生,成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高危險群。【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4期(2021-04-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5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如果我有45億元 我會投資「人」
不久前,斥資45億,歷經14年籌設的台北榮總重粒子中心隆重開幕。顯然要與郭台銘出資的台大質子中心,分庭抗禮。加上粒子中心(包括質子及重粒子),台灣醫界重軍備戰爭,就要開打了!和信醫院是台灣第一所癌症中心,在十多年前,當台灣一些醫學中心,紛紛要採購粒子治療儀器的時候,有位病人,熱心地,想要為我去募款,購置質子治療設備,但我婉拒了。營造優質醫學教育、職業環境擁有一部昂貴的高科技儀器,固然,會吸引病人,但是,我清楚知道,當今的粒子治療,對絕大多數病人而言,並沒有好處。質子治療已經存在60年,至今,尚未提升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我更反對誤導病人,讓病人傾家蕩產,去接受效果沒有更好的自費醫療。記得當郭台銘先生決定捐款200億給台大,建設癌醫中心及質子中心時,我就曾公開表示,把這筆錢投資在硬體的建設上面,太可惜了!投資醫事人員 用制度精進專業我的母校台大醫學院應該把錢用於,營造一個優質的醫學教育及執業環境,致力於人才的培育。最起碼,要讓台大的醫師,不必忙於在門診看上百位病人,而能專心照顧一般醫院無法處理的疑難雜症、用心教學及從事醫學研究,好好扮演台灣醫界龍頭的角色。那麽,如果,我有45億元,我要做什麼呢?無庸置疑,我會投資於「人」。和信醫院從一開始就用心選擇,以幫助病人為志業的醫事人員。再以制度鼓勵大家,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用互信互賴互助的精神,實踐團隊醫療,為每一位進入我們醫院的病人爭取最高的治癒機會。為了讓醫師沒有業績的壓力,和信醫院是全國唯一一所不以績效支薪的醫院,然而,固定薪資也不是吃大鍋飯。而是由同儕,不同科醫師、護理部、部門主任、下屬等的360度互評,來決定薪資及年終獎金。為了病人的安全以及醫療品質的維護,和信醫院也是全國醫事人力及病床比最高的醫院。容許醫事人員,按步就班地把事情做好,以免因過勞而產生疏失,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病人康復。33年下來,根據健保署統計,和信醫院癌症病人的存活率不斷地提升,從第一期到第四期平均五年存活率達75%,遠高於全國平均的52%。提升醫護薪資 不鼓吹自費醫療我們相信健保是公共財,因此,從一開始就鼓勵同事,用最少的健保資源把病人照顧到最好。可是,在健保論量計酬給付制度下,堅持做對的事情,不做多,不鼓吹高價的自費醫療,相對的,醫院的收入就比較少,薪資也就沒辦法給很高。我雖然以我的同事為傲,並且心存感激,但我一直為此耿耿於懷。所以,如果我有45億元,我會廣納同事的意見,一齊為大家創造更大的揮灑舞台,營造更為理想的學習及執業環境,來為台灣的癌症病人做更多事情。我也不會忘記用一部分錢,來提升同事們的薪資,做為報答。因為,33年來,全院同事同心協力挽回了,許許多多癌症病人的生命。對我而言,我的同事的價值,遠遠高於他們的薪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4 養生.心理學解密
親人過世之後,該如何好好活下去?治療師曝經歷悲傷的3階段
應對悲傷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過程。首先,我們必須面對並哀悼失去。其次,我們也必須學會在面臨這種失去時繼續過日子。我們可能必須學習新技能並且展開新的人生路程,現在人生已經不同。成功的悲傷者會在哀傷和合宜應對之間游移,悲傷的感覺通常是時好時壞反覆來去。雪妮絲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某次會談中,她曾很自豪之前自己解決了汽車故障的問題,而且現在也能判斷一些車子的基本問題,以及與修車廠議價。但是當她下週回來見我時,她說如果她丈夫還在世,她絕不必去處理這種問題。這種於悲傷中來回往返的狀況,其實是正常和健康的。只專注於過去,可能導致長期或永無止境的悲傷;若只專注於未來,則可能延遲或抑制悲傷。一、六到八週後,才是考驗的開始先前,我們提到悲傷就像雲霄飛車,充滿了高低起伏。你的旅程可能從貌似輕鬆開始,你會接到慰問者的卡片、電話和信件,但當這些支持逐漸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去時,你就得獨自面對失落和哀傷。剛面對悲傷時,你可能會鼓勵自己要打起精神,恢復元氣,然而等過了一陣子,震驚、支持和忙碌逐漸遠離,你稍能喘息得空時,許多人就會感受到失落感排山倒海而來的強大威力。通常在失去的六到八週後,你會覺得比初期的情況更糟。這是正常的悲傷軌跡。許多因素都會刺激記憶,包括味道、歌曲或相片,進而引發強烈的悲傷。讀到和你情況類似的失去故事,或是看到熟悉的車子或衣服等物品,又或是在分享與逝者相關的經驗時,都可能使你悲從中來。二、觸景傷情的節日該如何過?在悲傷之旅中,某些時候會很艱辛,例如在重要的日子,像是節日、生日、週年紀念,又或是第一次約會,或是求婚的日子。我們可能也會記起病情急轉直下的那天、逝者過世那天,以及喪禮那天。這時,我們會很懊惱,當我們自認為心情已經平復時,結果一切又回到原點,甚至感覺更糟。畢竟,我們原以為自己已經好不容易熬過了這一年。如何度過節日或紀念日,事先做好規劃是很重要的。但這並不表示你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擬定節日大餐的菜單,或是準備精美的禮物或卡片,而是你需要計畫「如何度過節日」。在充滿壓力的節日中,你很容易就把決定權交給那些關心你的好心人,例如不接受你拒絕他們的兄弟姊妹或親戚。結果,你發現自己被眾人的意見推著走,參加會令人精神緊繃、疲倦,或根本不符合你需求的活動。要避免這種情況,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出選擇。仔細想想,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有哪些事你一定得做?哪些事情其實不需要做,或至少今年可以不用做?將這些事情按優先順序處理。比如,你可能會決定,今年你不會寄卡片,或是主辦大型晚宴。對於你決定去做的事,就要找到完成它們的最佳方法。比方說,如果你決定送禮物,就要考慮具體可行的做法,像是在網路上或透過郵購型錄購物,或是和朋友一起去採購。還有最重要的是:你想要和誰共度假期?感到悲傷時,誰能陪在你身邊?誰能容忍和了解你可能不是他們平常看到的樣子?有時候,面臨這些抉擇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做選擇,保留開放的機動性,因為節日可能很難捱而且無法預料。像是安就事先決定,在先生忌日那天早上,她會和已故丈夫的家人共度一段時間,但當天還要做什麼,屆時再視狀況而定。你也可以保留一些彈性和自由,像是大衛就決定自己開車,這樣他才能夠在想離開時就離開,而不用得等搭別人的便車才能一起走。一旦你做出選擇(choice),就對他人表明(communicate)自己的決定,同時也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做可以使你的節日計畫增加第三個C,亦即妥協(compromise)。例如伊莎貝拉在母親過世後的第一個母親節,無心過節,但她了解,她的孩子和孫子需要向她表達心意,在他們的外婆過世後尤其如此。儀式有時或許幫得上忙。我小時候,我們過母親節和父親節時有一些慣例,其中一項是由我父母在他們的父母墳上放一束花。之後,我們會辦個家族聚會頌揚父母,這是一種可以協助我們處理失去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回顧我們失去了什麼,一方面也展望現在和未來。過節日沒有所謂的正確方法,雖然對某些人而言,節日很難過又充滿壓力,但有些人也可能會藉由能轉移注意力的事物,在繁忙的活動中找到慰藉。像是與家人團聚可以化解孤獨,分享回憶和懷舊也能撫慰人心。我母親說,在我父親過世後的第一個耶誕節,她發現與家人分享我父親的故事,使她覺得跟他更親近,並確信她的孩子和孫子們一定會記得他,這點令她「出乎意料地感到欣慰」。三、學習展開新生活對許多人而言,悲傷之旅是終身的歷程,我們一生中都將與失去共存。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會永遠生活在痛苦的狀態;相反地,我們會學會接納失落感,將之融入我們的餘生中,失去的痛苦也會逐漸減輕。對某些人而言,那可能發生在頭一年;有些人則是第二年可能和第一年一樣難熬,但在一段時間後,可以重回生活常軌,有時甚至可以過得更好。有時,在人生中的不同時間點,甚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當你回憶逝者時,仍會感受到強烈的悲傷。悲傷治療師、作家和凱瑟琳.桑德斯(Catherine Sanders)博士的悲傷過程就是如此。對喪子的她而言,初期過得非常痛苦。在稍後的階段,痛苦仍在,但是程度減弱了。又過了一陣子,失親者或許能在工作和家庭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是一開始會覺得自己只是裝裝樣子,內心並沒有感受到任何真正的喜樂或歡愉。許多和桑德斯面談的喪親者談到轉捩點,他們說是因為了解到自己長期生活在哀傷中,對逝者既沒有幫助,也不是有用的遺緒。就如同一位母親所說的:「我要學會該如何繼續活下去。」悲傷的強烈痛苦不會永遠存在,但悲傷也不是你能忘懷的事情,它是一個過程,之後將會成為饒富意義的新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作者:肯尼斯J.多卡 譯者:林麗冠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2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4 焦點.元氣新聞
八年級生好敢?他驚年輕人整治職場 「躺平族」親揭現況:你們都奴慣了
在職場上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你會怎麼應對?一位網友發文表示,和忍氣吞聲的五、六、七年級生相比,自己發現八年級生進入職場後「一個比一個敢」,儘管年紀較輕,但勇於發聲,還會拿出勞基法跟老闆互槓,讓他不禁疑惑:「是什麼造就八年級生這麼敢」?貼文一出引起熱烈迴響,更有許多八年級生在留言親揭「躺平族」擺爛的現況。是什麼造就八年級生這麼敢?一位網友在PTT上發文,表示台灣職場總有許多不平等的待遇,但各個年代的應對方式卻大不相同,原PO以自身觀察舉例,表示五、六、七年級生在職場上彷彿「縮頭烏龜」,「好一點的年資到了就探出頭來戳別人龜頭,慘一點的都要退休了還是俗辣」;而八年級生開始進入職場後竟「一個比一個派(兇)」,不但「演都不演」各個準時下班、不想工作就爽快離職、更有一堆員工會搬出勞基法跟老闆互槓,八年級生和上個世代的差異讓原PO不禁疑惑:「是什麼造就八年級生這麼敢?」貼文一出,許多人直指八年級生沒吃過苦,更有人笑虧年輕人都靠爸媽,「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因為大多從小過太爽沒吃過苦」、「八年級多半都準備繼承家產,出來工作都是為了零用金」、「現在很多家裡條件還不錯的呀,有的爸媽的薪水或退休金是他n個月薪水」、「八年級後的出社會都是在體驗生活罷了」、「七年級的我以為一代接一代,敬老尊賢,結果後面的不講武德」。八年級生表示:權利福利是自己爭取不少八年級生在留言回應,表示捍衛權利「沒什麼好稀奇」,並直批「做出合情合理的事情為什麼要大驚小怪」、「事情有做好為什麼不能準時下班」、「下班不做事不是很正常的嗎?你有給加班費嗎」、「有進步真的很好,社會氛圍本來就是要勇於向權威挑戰才有機會更進步」、「這樣的社會才是進步,要奴你就自己去奴」、「權利福利是自己爭取,不是靠別人施捨」、「腰彎久了都會忘記怎麼抬頭挺胸」、「一堆奴的替公司著想,殊不知自己只是螺絲釘而已」。更有人反駁,雖然大部分八年級生沒有家庭和房貸的壓力,但相形之薪水少的可憐,沒有動力工作,才造就「躺平族」擺爛的現況,「要嘛家裡有房,要嘛反正買不起房成不了家跟你拼了」、「努力工作又不能翻身那幹嘛演,反正都那點錢,換個工作就是」、「加班會讓我買的起房子嗎,加個屁班」、「七年級要繳貸款啊,八年級又買不起房,沒貸款壓力,不爽做就閃」、「因為沒家庭,不結婚不買房,啊頂多就辭職啊」。延伸閱讀:.想擁有房子滾出財富雪球?吳淡如破解買房迷思關鍵.精品包可保值當資產?吳淡如:名牌包和手機都是耗材,別當成儲蓄資產!.你真的能退休嗎?造成退休資金緊張的「8項NG行為」不要做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2 醫療.婦產科
產後性愛疼痛高達35%!陰道乾澀越忍越痛苦,做「1件事」重返和諧性生活
女性的性生活疼痛相當常見,不過多的是女性因感覺害羞、尷尬而未尋求改善,長久下來影響床事,甚至更進一步影響夫妻關係。星幸福美學診所洪若霓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建議盡早檢查治療,有助恢復美滿性生活、也助維持夫妻感情。女性產後性愛疼痛高達35%,醫指常見原因,籲應更加重視! 女性常見性交疼痛原因:根據2020年12月發表在國際婦產科醫學期刊《BJOG》的數據顯示,高達35%的產後婦女曾經歷性交疼痛,而且在產後一年仍有22%的女性會有這樣的困擾。而台灣有研究報告顯示國人性交疼痛的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陰道感染19.95%,第二原因為更年期佔了16.8%。 產後常見性交疼痛原因:洪若霓醫師說明,產後媽咪發生性生活疼痛有幾個原因,產後哺乳會讓媽咪處在低雌激素狀態,導致私密處的狀態可能會類似更年期婦女。陰道水分不足潤滑度不夠,會乾澀不適。而賀爾蒙影響,外陰部前庭組織萎縮,也會讓外陰部過度敏感,夫妻房事摩擦時容易疼痛。陰道內酸鹼值的改變,抵禦細菌能力下降,陰道感染發炎也可能引起疼痛。此外,若自然產時會陰縫補太緊或疤痕組織增生,導致續發性陰道口狹窄,及會陰疤痕新生伴隨的慢性疼痛問題也容易讓女性在性行為時感到疼痛。 治療改善性愛痛先找出原因,醫:身體、心理都需要注意! 洪若霓醫師表示,造成性行為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必須要確實找出問題點才能對症治療改善疼痛。若是陰道口太小可以進行手術調整。而陰道內部常見的陰道乾澀、萎縮鬆弛、反覆感染發炎症狀,除了可以擦荷爾蒙藥膏外,也可以施打私密雷射、電波治療、PRP或PLT高濃度血小板生長因子等方式治療。 而若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建議夫妻們也可以進行諮商或參加夫妻關係課程,學習更多關於性生活和情感連結的知識和技巧。 她陰道乾澀越忍越痛苦,經治療重返和諧性生活! 一名新北市35歲女子經歷產後陰道乾澀及反覆感染之苦,與老公進行房事時會有撕裂疼痛感而被迫中斷,她本想著忍耐一下就可以回到以前美滿的性生活。 但經過多次嘗試,疼痛的狀況還是沒有改善,和老公的性愛變成痛苦,雙方心理壓力變大導致生活中的爭執跟著變多,嚴重影響雙方感情,後來求助於專門治療性生活疼痛的門診。 經洪若霓醫師檢查,判斷案例是因產後雌激素低下導致的陰道乾澀,再加上生產時會陰修補太緊引起的續發性陰道口狹窄。在接受陰道口擴張手術及陰道雷射治療後,性交疼痛的問題獲得大幅改善,恢復到產前的和諧性生活。 性愛痛尷尬不就醫影響性事?醫籲別害羞早治療維護感情! 性生活疼痛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問題,但仍有許多女性因為害羞或尷尬而不願意尋求專業醫療幫助,只自行購買潤滑劑或陰道擴張棒使用。根據國外調查統計,28%女性遇到陰道不適時會認為這是自然老化的現象且感到尷尬,所以沒有告訴另一半,進而導致性生活頻率降低、性生活滿意度下降,長久下來對夫妻關係和個人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洪若霓醫師提醒,當出現性生活不協調,乾澀、鬆弛、疼痛等私密處困擾時,不需因為害羞尷尬而羞於告知對方真實的感受,或是互相責備影響夫妻感情,更呼籲大家要正確對待性生活疼痛的問題,千萬不要視之為羞恥的事情,而是應該勇敢面對並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才能讓性生活更加美滿。 《延伸閱讀》 .陰道痛、有異味、分泌物異常?陰道炎常見3型態一次瞭解! .毛巾沒洗如同用馬桶擦身體!專家指3地雷,常過敏、私密處感染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相知才能相惜,建立醫病合作新關係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想看本文:5/29 急診白班的一天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想看本文:5/31 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不是彼此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數月前拜讀「醫病平台」刊出「急診處面面觀」的系列文章,分別從病人、醫師和護理師的角度來探討急診室常面臨的醫病溝通困境,面對急診的衝突現場,醫護病雖立場不同,各有各的委屈、無奈,卻能從彼此之間「認知不同」來看待衝突的原因,而努力地想藉由個人經驗和感受的分享,試圖讓對方能多理解自己一些,拉近認知的差距。這種期待被理解的心情,正是讓醫病關係走向更加人性化的關鍵。從期待遵從到期待理解 醫病關係的典範轉移傳統的醫病關係,其實不太需要病人端的「理解」,醫療端像是運籌帷幄的大家長,病人只需要把疾病交給醫師,好好「遵從」醫囑、配合治療就夠了。但是,面對日益龐雜的醫療體系、專業分工和疾病樣態,醫療端從個人自主變成團隊作戰,加上健保規範、醫院管理、專業指引、醫療糾紛陰影等種種外在因素,使得醫療行為變得更為複雜;另一方面病人端也受到資訊普及、知識水準和自我意識提高的影響,早已不能滿足於被動角色,想在醫療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和自主性。過去那種權威式、指導式的醫病關係早已無法負荷今日的醫療生態,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平行的合作關係,「醫師是人不是神」的論點,指的雖是醫療的極限,但也代表著醫療端期待病家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相互理解是合作的前提,然而醫病之間最大的阻礙是既存的認知差距,不僅阻礙溝通,也限制了病人「理解」合作內容的能力。病人的理解有三個層次:最基本的理解,是能聽懂醫療人員提供的訊息,例如診斷是什麼、治療方式有哪些、手術可能有什麼風險等。第二層的理解,是消化資訊之後,有能力提出疑問、表達需要、或搜尋更多訊息。第三層的理解,則是進一步對診斷及醫療過程「知其所以然」,例如理解為什麼醫師安排X光檢查而不是斷層掃描、為什麼直到出現某特定症狀出現才能確診而不是延誤診斷,為什麼對於正在大量出血的病人不能安排馬上轉診。過去有許多研究顯示,醫療人員容易錯估病人的理解力,而傾向只說明結論,而非說明判斷的過程,或是以為病人沒問題就是懂了,樂觀假設病人應該能理解醫療行為背後的種種出發點為善的理由和考量,這種「以為病人都能理解」的錯估,就是許多醫療爭議的來源。換位思考 正視醫病認知差異相對於病家,醫療人員在醫院享有「主場優勢」,對於醫療現場的複雜分工、作業流程和規定,像呼吸一樣自然,以致於容易高估病人理解能力而忽略說明。就像急診的等候,對醫療人員是理所當然而且需要被體諒的事,但在病人不清楚檢傷運作方式、對自己病況無知,也無從得知其他病人的病況下,就容易因感受到被忽略而不安或氣憤。再者,病人所經歷的視角,和醫療人員一定不同,有時候醫療團隊在短時間內執行了評估、檢查、排除了幾個鑑別診斷,最後開出了處方,但病人只能從「看到」和「聽到」的有限事物,「腦補」拼湊整個治療過程,甚至以為「只有觀察,其他什麼都沒做!」,尤其是家屬無法看到照護情形的時候,更容易出現負向推論。有家屬因為病人進入手術室的時間比預估手術時間多了兩小時,就緊張地懷疑手術過程出了問題;也可能因加護病房限制探視,看不到也不了解醫療團隊的各種處置,而無法接受病人一天之內從相對穩定到急轉直下的變化。此外,對疾病的主觀感受和受醫療結果影響程度,更是醫病之間最大的差異,畢竟受傷哀號的、虛弱無力的、擔心腫瘤復發的、焦急等待斷層掃描報告出爐的,都不是醫療人員,病人更為關注自身病況是人之常情,但醫療現場卻往往只能讓病人處於被動的安排之下,這段期間的不安和無助,也大大限制了病人理解和體諒的能力。這些差距,都是醫病間互相理解和合作所必須跨越的鴻溝,醫療人員要跨出的那一步,是必須承認和警覺有這樣的差異存在,不能把理解視為理所當然。不過,若只仰賴或要求醫療人員同理、忍耐,或用無限上綱的告知說明來填補,或許能改變一時、改變個人,卻很難改變整個環境和系統,絕非解決問題之道。創造支持環境 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事實上,要減少醫病的認知差距,從病人端的教育和建立支持機制來跨出這一步,更是大有可為。在教育方面,除了學校外,近年來,許多醫療人員透過社群媒體或是影劇作品,分享醫療人員的生活經驗與視角,讓一般民眾了解醫療業的辛酸、血汗、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有許多影音素材帶領大眾看到醫療人員也會恐懼、也有擔憂,臉上揮之不去的壓痕、隔離衣內的汗如雨下。這些經驗告訴我們,揭露醫療體系並非全知全能,讓民眾也能「知其所以然」,並不會減少信賴,反而更能凝聚醫病之間的互信;解構白色巨塔,也不代表拋棄專業,而是讓大眾更能從「人」的角度來看待醫護,也正是建立夥伴關係的第一步。此外,對病人提供即時支援機制,作為醫病之間溝通的橋樑也是有用的做法。日本在90年代後期因發生數起嚴重醫療事故,導致醫病信任危機,訴訟案件量明顯提升,日本政府自2002年起把「建立病人諮詢及投訴系統」列為促進醫療安全環境的項目之一,鼓勵醫療機構設立諮詢台,後來更以健保支持醫院設立「醫療對話促進者職位」,並在社區建立由政府管轄的公眾諮詢窗口,提供民眾醫療疑慮的諮詢及就醫安全的建議。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NHS)則由國家出資,於醫療機構內設立病人諮詢與聯絡服務(Patient Advice and Liaison Service, PALS),扮演民眾和醫療人員之間的溝通橋樑,對病人提供諮詢服務和協助,支持病人提出疑慮,並介入協調解決。事實上,台灣也有類似的機制,例如各醫院設置的申訴窗口和關懷小組。筆者的團隊近年負責執行政府「醫療爭議關懷資源中心及諮詢專線註」的專案計畫,服務對象是疑似遇到醫療爭議的醫病當事人,兩年200多通來電中,病方占大多數,其中八成以上自覺遇到醫療爭議的個案,曾在就醫過程中存在疑慮,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在病人不問、醫師沒說、病人心裡有委屈和疑慮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就從懷疑、負向猜測,進而演變成爭議。曾有病人要求進行某項影像檢查,但醫師認為沒有必要,病人因此認為看診疏忽草率;諮詢人員透過傾聽,發現該名病人的訴求並非檢查本身,而是出自對病況的焦慮,希望找到安心的理由,因此鼓勵其向醫師具體表達擔憂,如此更能獲得準確的回應。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理想的合作關係,是相互理解、信任,為治療疾病的共同目標而努力,也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醫病關係的主體是人,即使雙方看待事情的角度並不一樣,但是共通點都是期待被理解、被支持,這是合作的契機。透過醫療人員的換位思考與病人端的支持賦能,相信醫病雙方有機會從相知到相惜,建立美好的醫病合作新關係。註:醫療爭議關懷資源中心網址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 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 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改善疲勞只吃維他命B群仍不夠?專家建議多加「一物」可事半功倍!
為補充體力和維持精神吃B群,是否真的有效?專家指出,確有其效益,且若將B群與鐵結合,更可事半功倍。此外,另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改善認知功能,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更顯著。B群+鐵 改善疲勞事半功倍 許多上班族每天都會吃B群來補充體力、維持精神,但真的有效嗎?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臉書粉絲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發文指出,維生素B群在能量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B群來改善疲勞確實有其根據。認識B群由8種維生素B組成,包含:B1(硫胺)、B2(核黃素)、B3(菸鹼素)、B5 (泛酸)、B6(吡哆醇)、B7(生物素)、B9(葉酸)、B12(鈷胺素)但人會感到疲勞其實有很多不同原因,包括身體疲勞、心理壓力、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等。招名威指出,在處理疲勞問題時,很多人都是治標不治本,反倒是吃了一堆產品,結果還是把自己身體搞得更累。而如果把B群加上其他的元素,會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招名威肯定的表示「會,加鐵就可以!」至於為何鐵+B群為何會幫助B群提升效果?招名威解釋,因為鐵有助於促進紅血球的生成,增加血液中氧氣供應,從而增加活力和耐力,剛好給了B群在免疫功能、細胞修復和成長上,有很大的幫助。適量補充鐵和B群維生素,能夠提供細胞能量、促進紅血球再生、支持神經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以及促進細胞修復和成長,進而讓人改善疲勞、增加活力。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 有助減緩認知功能下降此外,根據5月24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對認知功能有幫助,意即可以改善記憶力。尤其對潛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更強,心血管疾病是失智症的高危險因素。這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年長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可改善記憶力,並有助於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研究參與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1年後,其記憶力略有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對照組成員的認知衰老時鐘倒退約3.1年。不過也有一些臨床試驗表明,飲食干預可以改善記憶力,如麥得飲食,這種飲食是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阻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飲食的混合體。根據《healthline》訪問芝加哥RUSH大學醫師科學家Thomas Holland博士指出,他認為麥得飲食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比綜合維生素更大。【延伸閱讀】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參考資料】.《healthline》Taking a Daily Multivitamin May Protect Your Memory Later in Life.《MedicalNewsToday》Daily multivitamin may improve memory, help slow cognitive decline.臉書粉絲專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陳建州揹妹上樓,曝妹妹正等待器官移植!最困難的移植手術,4種情況需要肺移植
黑人(陳建州)昨(5月31日)在社群分享揹妹妹上樓影片,透露住院24天的妹妹終於能出院,但由於肺功能問題不能太喘,所以揹她上樓。現在就是要等待器官移植。范范也在IG發文「妹,每日每夜為妳禱告,希望能等到適合移植的肺,也感謝妳那麼勇敢堅強的努力讓自己能繼續陪伴著兩個寶貝」。由於器官捐贈的來源有限,法律對於器官分配順序也有嚴謹的規範,因此器官移植通常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元氣網》帶大家了解肺臟移植及器官捐贈移植流程,盼更多人一起支持來器官捐贈。肺臟移植 最困難的移植手術肺移植在所有器官移植中堪稱「最困難的手術」,主要是捐贈者少;再來是即使有捐贈者,但實際可用的肺臟不多;及術後感染率高。之前罹患血癌的不孕症名醫林禹宏同樣等待了一年多才等到肺移植。那什麼病況會需要肺臟移植?當肺部不健康或肺功能有明顯受損時,可能會讓病人難以獲得生存所需的氧氣。有可能需要進行肺臟移植的常見病因有:4種情況可能需要進行肺臟移植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因是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呼吸的氣流嚴重受阻。其中最常見是吸菸引起的「肺氣腫」,破壞肺泡之間氣體的流通性。2.肺纖維化:病人的肺臟產生大量異常纖維組織進行修復,海綿一樣的肺部變成如同菜瓜布一樣沒有彈性,影響肺功能的正常運作,所以也稱為菜瓜布肺。3.肺部高血壓(肺高壓):就是由於肺動脈壓力過高,心臟必須更努力的工作才能送出血液,也會對肺臟的血管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4.囊狀纖維化:一種遺傳疾病,病人天生生成過多黏液,這些黏液容易累積在肺部,引發嚴重的感染,對肺臟造成嚴重的傷害。上述疾病一般通過藥物和輔助的呼吸裝置來進行治療,如果病人的肺功能仍持續下降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時,醫務人員會建議病人進行肺臟移植。【看更多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肺纖維化器捐流程確定患者無腦幹神經反射在急診室、加護病房最容易遇到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有些是家屬主動提出,或醫療成員能敏感於此類個案,經由主治醫師的同意,再會同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向家屬提出。此時要給家屬一段時間去了解面對—腦死等於死亡的概念。【延伸閱讀】器捐中心:生命教育不只有嚴肅談生與死 換位思考體會「遺愛分享」關懷與輔導家屬提供病患及其家屬身、心、靈的全人、全家和全程照顧是醫療成員謹守的職責。醫療人員給予家屬關懷與支持,佈置安靜的空間讓家屬紓解悲痛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將器官捐贈的機會告知家屬,尊重家屬有選擇捐贈或不捐贈器官的權力。 維持腦死患者器官功能捐贈者的血壓、排尿量、水份、及體溫應維持在適當的範圍,以確保器官的適用性及移植後的成功率。 同意器官捐贈當獲得初步的同意後,及找關鍵的家屬出面以便詳細說明及辦理手續, 由社工員先請家屬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同時通知院內移植團隊或院外移植小組待命。家屬同意捐贈器官後, 醫師仍會持續救治病人直到腦死判定完成,確認病人無法回復生命。 如係意外事故,請家屬先至意外事故發生轄區派出所報案; 社工人員會協助請檢察官及法醫到醫院驗屍及核發死亡證明書。 (※報案宜盡早以便採足證據,作為萬一有訴訟程序時有力證據)。聯絡移植團隊病人入院的醫院若是移植醫院,則所有捐贈過程會由該院的移植小組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及社工人員等協助處理。然而有可能該移植醫院在當時某些器官沒有合適的等待者,此情形下,則徵求家屬同意,將部份器官轉往其他移植醫院給合適的等待者,以便器官發揮最大的功效。聯絡移植醫院之移植小組若病人住進的醫院無法進行移植時,則在家屬的同意下,將病人轉往其他移植醫院。接受轉介之移植醫院的移植小組代表,包括:醫師、社工人員或護理人員,會事先前往評估病人的狀況,若適合捐贈,則安排運送,社工人員會與家屬再次確認意願,說明細節,並請家屬陪同到移植醫院完成住院手續。兩次腦死判定腦死判定依法有明確嚴謹的規定。 進行腦死判定之前應至少觀察12小時以上,確定病人(1)確實陷入深度昏迷,不能自主呼吸且須依賴人工呼吸器維持呼吸。(2)導致昏迷的原因已經確定。(3)病人係遭受無法復原之腦部結構損壞。 為避免誤判,應確定病人不是因為新陳代謝障礙、藥物中毒與低體溫所導致之昏迷。腦死判定之進行應由具有腦死判定資格之醫師兩名,及病人之原診治醫師,在具人工呼吸器及測定血液氣體等腦死判定所需設備之醫院內,依嚴謹的腦判步驟進行兩次測試。第一次腦幹功能測試通過之後,間隔至少四小時以上,再依第一次測試之規定程序再進行一次。經兩次腦幹功能測試,如果病患完全符合無腦幹反射與不能自行呼吸之條件,即宣布病患「腦死」。摘取器官或組織捐贈者若是因病腦死,則只能摘取器官捐贈同意書上填寫之器官或組織;若是因意外導致腦死,則只能摘取檢察官同意書上所填寫的器官或組織。 由於人體組織細胞須不停地利用氧氣,進行代謝作用以維持正常功能。而人體器官在缺血的情況之狀態下很容易受損,在正常體溫下,器官缺血數分鐘後就因功能受損而不適合移植,維持捐贈者之器官於正常血液循環,可避免溫缺血(warm ischemia)和減少器官功能受傷害之機會,而心、肺、肝、胰尤其不宜於摘取之後保存太久。因此,捐贈者一經腦死判定確定之後,各種器官移植團隊會盡速整合,於最短的時間內在手術室內進行摘取器官,取出之後以無菌方式暫時保存在低溫之保存液,以減少細胞之代謝速率,使細胞對氧氣及養份之需求降低,如此,可以延長器官保存時間,並配合院際間長途運送,以利移植手術之進行。 器官或組織摘取之後,醫生會在捐贈者四肢放入支撐物,並仔細縫合傷口,讓捐贈者保持完整的外觀。協助出院及善後料理後事: 完成器官或組織摘取手術之後,捐贈之遺體由院方交給家屬,依個別意願辦理喪葬儀式,醫院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協助。出院手續: 領取親人遺體之同時,社工員會協助家屬辦理出院手續。費用: 器官捐贈為無條件且無償之捐贈。與捐贈器官相關之醫療及住院費用由全民健保給付,捐贈者家屬不需要額外負擔費用。為表達對捐贈者之感念,摘取器官之後,目前醫院會提供定額之喪葬補助費給捐贈者家屬。但是,家屬同意器官捐贈後到摘取器官之前,若捐贈者心跳停止,無法摘取器官時,仍可捐贈組織,另有不同之喪葬補助費之額度。各家醫院給付標準不一,但是相差不多。捐贈與受贈雙方之關係: 捐贈與受贈雙方資料必須保密,以避免當事人不必要的困擾。除非家屬同意,醫院不會將該項捐贈的消息主動發佈給新聞媒體。如有需要,社工人員擔任「捐」與「受」雙方的聯繫,傳遞關懷。家屬的悲傷輔導與聯誼遭遇親人遽逝,經歷悲傷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悲傷反應及經歷悲傷時間長短因人而異。經歷悲傷時家屬需要親友或專業人員的關懷與支持,必要時,可尋求下列單位的協助:醫院的社工人員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TEL:(02)27025150精神科醫師器官捐贈者的條件是:1.符合腦死條件而器官功能正常2.無惡性腫瘤病史3.無愛滋病病史4.無明顯敗血症5.無長時間(15分鐘以上)低血壓、休克或無心跳(asystol)6.無明顯肝病史或肝損傷(非絕對)7.無長期控制不良的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無心臟畸型之病史(非絕對)8.肺臟捐贈者必須胸部X光清晰;無明顯胸部外傷、胸腔手術之病史9.年齡六十歲以下者(非絕對)(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器捐協會)
-
2023-06-01 醫聲.高齡社會
居服員疑遭家屬投訴想不開 專家:應給予一定尊重
45歲徐姓男子從事長照工作,日前遭長照家屬質疑並檢舉,心情低落離家,期間傳line至手機記事本,並留下車輛停於板橋火車站停車場停車格,71歲徐父及其43歲弟弟旋即前往探查,無奈發現徐男陳屍車內。警方獲報到場協處,車輛無破壞痕跡、徐男遺體無外傷,初步判定無外力介入,但確切死因仍待調查釐清。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相較其他國家大多是有興趣、富有照顧特質的人,自願投入長照行業,回溯我國歷史,因早年經濟狀況未如現今,政府多鼓勵中高齡失業人口投入長照行業,直到近年公、私部門合作,才漸漸從學校或技職體系建立長照專業,包括大學、高中職設立高齡照顧、長照科系,勞動部則規劃照顧服務員單一丙級技術士等,但仍難短時間消除民眾對照服員存有「不名譽職業」的偏見。涂心寧表示,以居家照顧服務員來說,無論是颳風下雨或日曬,每天都穿梭在大街小巷到案家提供服務,有時像是「替代家人」角色,仍希望政府教育民眾給予居服員一定尊重、尊榮感。她也提醒,居服員很多是中高齡,若要移動臥床個案從床上去洗澡,容易耗體力、甚至扭傷造成職業傷害,政府應增加居家環境輔具數量,例如補助約20萬移位機,不要讓居服員當「人工輔具」,若造成職災恐得花更多醫療支出。台灣自立資源照護協會理事長林金立表示,因為長者狀態不斷在改變,因此照顧計畫也會更動,居服員時常得面對家屬期待的壓力,加上有多方意見,像是有多位家屬、或是個案自己、照顧專員等,必須由居服督導員整合、協調多方意見,決定出照顧決策,最後交由居服員執行,若協調中有資訊落差,最後壓力就會落在居服員身上,甚至居服員也會產生巨大心理壓力,甚至同時有健康問題。林金立表示,為避免居服員遇到太多照顧困擾,區督應給予協調、輔導、並給予居服員支持,讓居服員有保障,不會覺得孤單一人,因此按照常理,居服員到案家現場時,若家屬突然新增腰且,和原先版本不同,應立即打電話給區督反應,請區督與家屬協調,不要自己面對,不過許多居服員擔心與家屬搞砸關係,很多會心軟「順便」幫忙做,久而久之成為常態,陷入囚徒困境,並非好現象。★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5-31 醫療.精神.身心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種情況盡早檢查
睡覺時突然抖一下,是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情況,不過這情況有時干擾睡眠,有時在公司或學校出現這情況也讓人有些尷尬,更要注意的是,若有不尋常的抽動恐怕是疾病所致。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入睡抽動常見原因,並提醒出現異常症狀盡早檢查。 為什麼睡覺會突然抖一下?有哪些族群會更容易出現? 當身體出現下墜感: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相當常見,原因主要和「下墜感受」有關,是一種人體在睡眠狀態中出現下墜感時會出現的防衛機制,許多研究認為是出自於人類演化所遺留下來。 大腦曲解下墜:出現下墜感的原因,除了夢境以外,也包括了身體肌肉在睡眠狀態處於極度放鬆時,大腦為避免身體過度放鬆,發送信號至身體各處肌肉,此時就會像突然發車而出現「短暫拋錨」的情況,而此情況所帶來的影響也讓身體曲解為下墜感,因此抽動而醒。 容易誘發下墜感的原因:也有不少睡眠相關研究認為,容易出現下墜感的原因,大多和姿勢、位置、睡眠品質等有關。睡眠姿勢若趨向於捲曲狀會有較高的機率出現抽動,例如趴睡。而睡覺位置若不平穩,例如趴在書上,也會有較高的機率出現不平衡,引起下墜感。至於睡眠品質則如受到環境、咖啡因、劇烈活動、心理壓力,使得睡眠品質不佳或處於淺眠、易醒的狀態。 睡覺抖一下也可能是生病?醫指4情況提醒留意健康! 即便入睡抽動人人都可能發生、相當常見,不過洪暐傑醫師也提醒,除了有可能是疾病所引起之外,也需檢視睡眠狀態是否不佳。 入睡抽動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背後原因,也有可能和營養流失或缺乏等影響有關,例如鉀、鎂、鐵、鈣缺乏就會較容易抽動。而睡覺時常會覺得不舒服、覺得癢的不寧腿也有可能。而連續抽動很有可能是癲癇正在發生。 若睡眠時常被中斷也難讓睡眠狀態進入深層睡眠,深層睡眠是大腦修復的重要時刻,若時常被中斷也意味著大腦容易欠缺修復,久了也容易使得身體出現慢性發炎、容易生病。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種情況盡早檢查。 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通常都是一次性的,不會一直發生。因此若是已覺得入睡抽動干擾倒睡眠,或是抽動在短時間內、一次睡覺中出現不只一次,或是在短期內、一周出現好幾次,又或者出現時是連續抽動數次,這些都需要特別留意盡早檢查。 出現入睡抽動雖不必緊張,不過也得留意「正常的入睡抽動」為何,出現不尋常的抽動時還是得有所警覺,盡早檢查為佳,以免正出現不尋常抽動卻誤認是正常的,反倒忽略了身體正發出的警訊。 《延伸閱讀》 .夢到掉牙、墜落、被追,10大常見夢境代表什麼?心理師1招解夢!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不是彼此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家屬邊說,邊偷偷的按下了手機的錄音鍵,他不知道的是,其實,醫師早已經察覺他的舉動,並且啟動了防衛醫療,從此醫病雙方進入諜對諜的模式。大家一定都很好奇,明明醫病雙方,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病人能好起來」,為何會演變成對立的狀態呢?那是因為彼此的不瞭解,而信任又是如此的脆弱,一不小心,很容易就瓦解。民眾會有這種「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的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不瞭解的關係。「疾病的自然進程」是指疾病在沒有接受治療,或者即使已經接受治療後,仍然會沿著「常見的軌跡」進展、惡化。例如:老人家的肺炎,一開始就像感冒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喘、血氧會下降、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也可能會進展到敗血性休克(血壓下降)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甚至進展到死亡。這是老年人肺炎的「可能進程」,醫療所做的事,就是「攔截疾病的惡化」。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把病人「拉回到」他住院前的狀況;差一點的,就是維持他在入院時的情況(持平),更差的,就有可能是病況還是持續惡化、甚至走向死亡。每一次,醫療人員是不是都能夠把病人「往上拉」?那就不一定,有很多的變數,醫療人員只能盡最大的努力治療,試圖去攔截疾病的惡化。但是,家屬所期待的,往往就是:「人都送到醫院了,當然要改善,當然要變好,要不然,至少也得要持平啊!怎麼會『越醫越差』呢?」病況越來越差,民眾就會覺得是醫院的問題,卻不知道這就是疾病「原來的軌跡」,醫療只是「無力挽回」而已。民眾會有這樣的想法是難免的,但是,醫療人員其實也是有責任的。醫療人員,應該在「第一時間」,就讓家屬知道,疾病的狀況、接下來會如何惡化?要如何攔截疾病的惡化?必須要讓家屬知道,病人的病況,並不是他們所認知的「好好的」。這樣的說明,必須在「事先」,而不是在病況惡化之後,才跟家屬說「疾病本來就會這樣」。「事後的說明」只是會讓家屬覺得醫療人員是在「狡辯」。病人會被送到急診或加護病房,病疾的自然發展,本來就是有比較高的機率會走向惡化!醫療人員能做的,就是儘快的阻止它惡化!一旦阻擋不了,病情當然就會依照它的「自然進程」惡化,甚至死亡。所以,是「疾病本身讓病人死亡」,醫師只是無法在「懸崖邊」把病人再拉回來而已,並不是醫師刻意要去害病人、讓病人惡化的。家屬的錄音,大部分並非一開始就是要來「蒐證」的,有些人只是擔心自己聽不懂,要錄回去重複聽、或是去請療醫療界的朋友,有些則是為了回去可以「轉達」給其他家屬知道。但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其實是很危險的,它會被醫療人員解讀為「不友善」、甚至感覺受到威脅,而失去醫療團隊的信任,築起防衛的高牆。經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其實可以同理家屬的需求,錄音並非惡意的,而會用手寫、或者公開錄音的方式,滿足家屬對病情瞭解的渴望,而不致於將錄音解讀成是一種冒犯或敵意。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醫病彼此的信任是脆弱的,必須大家一起來維護,才能一起努力,為病人拚一個最好的結果。別忘了,我們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 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 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5/29 急診白班的一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31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只對媳婦暗示「小孩帶父母出國」媳1招反擊被讚爆! 5方法解決婆媳問題
花媳婦的錢理所當然?有些婆婆認為媳婦嫁過去就是夫家的財產,會想對媳婦提出各種要求。一名人妻在網上抱怨,自新冠肺炎的疫情結束後,婆婆經常在她面前有意無意地分享「誰誰誰家小孩請父母出去玩」,機伶的她立馬會意到婆婆的「另類暗示」,但她不僅沒理會婆婆的暗示,反而參考婆婆的提醒,帶著自己的爸媽、兄弟姊妹,連同老公一起出國旅遊!並表示想跟婆婆說,若真的想要去玩,請跟你自己兒子說。另一半的父母,是媳婦的責任?一名人妻在dcard上抱怨,表示疫情結束後,婆婆時不時就會在面前提到「誰誰誰家小孩請父母出去玩/或他朋友小孩請全家人一起出國,他朋友好開心喔。」以上看似是純分享,但原po認為這或許是婆婆「另類的暗示」,幻想某天我跟隊友也會提出要帶他們一起出國或請他們出國玩。豈料,婆婆的暗示,反而讓原po想到將自己辛苦養大的爸媽,打算跟兄弟姐妹一起規劃,帶著爸媽全家出國,爸媽的旅費則是與兄弟姊妹一起平分。她笑稱「真是感謝我婆婆提醒(暗示),讓我們家這次出遊成行」。婆婆在暗示的時候隊友也在場,婆婆眼神卻只對著我,而隊友根本聽不出婆婆的話中有話。對於婆婆總愛只對自己「暗示」的行為,人妻想跟婆婆說「想要去玩,請跟你自己兒子提,何必來跟我講?」,你辛苦養大的是你兒子,又不是我,我有什麼義務要帶你出國。她無奈表示「真的不懂,婆婆喜歡跟媳婦暗示一些兒子要盡孝的義務,到底是什麼心態?」。貼文一po出,引起許多網友留言表示,「這告訴我們,要生女兒比較好,女兒才會想帶爸媽出國旅遊」、「一堆老人只敢跟媳婦開口不敢跟兒子開口」、「對著媳婦講一些暗示或明示的話,這種公婆真的最討厭」、「你可以說『媽~我朋友的婆家幫忙買房給她們耶!媽~我朋友的公婆買了一台保時捷給她們外出方便耶』,希望婆婆聽得懂妳的暗示」、「可能她知道暗示自己兒子沒用,以為妳會幫忙提點老公」、「因為媽媽們應該都知道自己兒子的耳朵不太好,講什麼都聽不到」、「就是花媳婦的,存兒子的」。如何解決此類的婆媳問題?面對婆婆只對媳婦的旅遊暗示,以下是5種建議的決此方法:1.直接跟婆婆明言:當婆婆再次使用暗示時,你可以嘗試直接回應並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例如,你可以說:「婆婆,如果你希望出國旅遊,你可以和你兒子商量和計劃,而不是通過暗示讓我理解你的意思。」2.以幽默方式回應:使用幽默的方式回應婆婆的暗示,以減輕緊張氣氛。例如,你可以開玩笑地說:「婆婆,你是不是在暗示我應該帶您出國旅遊呢?」3.換個角度思考:與其將婆婆的暗示視為壓力來源,不如嘗試理解她的動機。你可以試著與婆婆坦誠交流,詢問她對這些暗示的背後想法和期望,以便更好地了解她的心態和需求。4.設立界限:如果你覺得婆婆的期望超出你的能力或責任範圍,你可以適當地設立界限。明確表達自己的限制和可能性,並與婆婆共同探討其他解決方案。5.尋求伴侶的支持:與你的丈夫進行坦誠的對話,讓他了解你對婆婆暗示的感受和困惑。通過共同的努力,你們可以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與婆婆溝通,並建立起更健康和平衡的關係。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改善婆媳關係,並找到更積極和有效的溝通方式。然而,每個家庭和情況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和理解,努力在和婆婆之間建立和諧的關係。延伸閱讀:.地獄家庭?訂婚後搬進婆家淪為婢女!她被逼跪下倒水、和親生母當陌生人.媳婦最想要婆婆人選!韓影后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婆媳問題」.曾被罵到撕破臉!多年後婆婆主動聯絡 5方法改善婆媳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18年前罹直腸癌2期,楊烈抗癌成功,二哥卻癌逝!從發現到癌後,楊烈做了什麼?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他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摸到背直接就是骨頭而已」。楊烈血便以為痔瘡,竟是直腸癌2期楊烈是在2005年發現罹患直腸癌第2期,當時受訪指出,因長期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不定量,加上工作壓力,先是痔瘡就醫,後來開始血便,還以為仍是痔瘡問題。直到持續腹瀉,體重直降,他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才知道出大問題。楊烈當時先切除腸子裡8公分腫瘤之後,後又發現腸粘黏,又再開一次刀。楊烈今年四月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時談到當年動了二次刀,切除的腸段總長約20公分,他還表示有看過當時切下來的腫瘤,「就像一整串紫葡萄」。他後續還做了十個月的化療,手腳腫到像麵包,無法握緊東西。楊烈罹癌後開始養生,二哥卻仍不幸癌逝楊烈罹癌後才開始重視養生,不再輕忽胃腸問題,定期檢查,儘量放鬆,不熬夜,不吃油炸食物,偶爾喝一點小酒,癌細胞也沒再擴散,最近他和李冠毅正在拍攝全新台語劇《我的意外室友》。相較於楊烈抗癌成功,楊烈的二哥就沒有躲過癌症侵襲。楊烈於節目中陳述,二哥約一年前身體不適就醫竟已是大腸癌末期,二哥選擇不治療,最後住進安寧病房,並於3月26日凌晨辭世。楊烈透露二哥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當時到醫院看二哥,一摸二哥的背時嚇一跳,「因為摸到直接就是骨頭而已」。痔瘡、大腸癌的血便如何辨別?許多大腸癌患者在患病初期都有血便,但卻當痔瘡而輕忽。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的出血如何辨別?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曾受訪指出,「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延伸閱讀】「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別兩者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每2年定期篩檢揪出大腸癌大腸癌最有效的預防仍是透過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追蹤。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無侵入性,檢查前不需限制飲食,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拿採便管回家自我篩檢,只需要8個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看詳細步驟【參考資料】.名人抗癌》2期癌兩次刀 楊烈提醒勿輕忽徵兆.楊烈談二哥「一摸直接是骨頭」 曝抗癌經驗「切下腫瘤如整串紫葡萄」.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
2023-05-30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不暗沉、不脫屑、恢復光滑細緻 他們做對「三件事」
「我的孩子一起床,不誇張,皮膚脫屑到,皮屑圍成一個人形!」「我女兒在學校,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被取笑是家暴腳….」「那個一直癢,就會一直抓,然後抓到破皮流血,晚上床上都是血。」在2023年5月20日,也就是代表「我愛你」這一天,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的號召下舉辦第二屆「異杯咖啡的時間」,邀請中、重度異友、異友家人齊聚一堂,分享自身罹患異膚或照顧者所面臨的種種挑戰與辛酸血淚,而每一個分享,都透漏著濃濃的在乎與關愛。其中,有些病友、病童媽媽除了述說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的慘狀,也提供改善方法,舉例來說,像「選擇適合藥物、療程」、「放輕心情、釋放壓力」與「改變生活環境」等,都可以幫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有些病友的皮膚,在良好的控制下,恢復了光滑、細緻,在活動現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也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照護、治療趨勢進行說明與分享。異友心聲:期待大家平常心看待鄒嘉倫指出,在過去,約有6成的異位性皮膚炎成年病患,即使接受治療,症狀依然無法受到控制,主要原因在於,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持續性潛在發炎性疾病」,由於慢性發炎的驅動,導致控制不易,在一年中,病友有三個月到半年可能都在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之苦,就算做了很多努力,也是效果不好,加上傳統口服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多半是間歇式療程,可能一停藥,症狀就大反彈,導致病患、病患家人與醫師常感挫敗。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的孩子是中重度異膚病友,她觀察到,不少病童家人花了很多時間、心血求醫,甚至花大錢找尋改善方法,但疾病還是很難控制,皮膚搔癢、脫屑、膚色黯沉等症狀還是不斷干擾,沮喪、自責情緒也久久不散,當遭遇外界嘲笑、異樣眼光,情緒更容易低落,因此很需要社會大眾的的理解,並希望大家以「平常心」看待。治療效果、安全性 都是考量重點「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在於,精準抑制發炎,長期穩定控制!」鄒嘉倫表示,為了長期控制疾病,必須針對潛在發炎進行持續性治療,且治療也須精準、安全。若要達到治療目標,以中、重度病友來說,全身性治療是重要選項,而全身性治療的用藥考量點包括「是否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其他共病?」、「年齡」、「是否懷孕、處於育齡階段?」、「本身疾病情況」、「藥物療效與安全性評估」,以及「是否需進行用藥前監測、風險管理?」等指標。近年來,由於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等藥物問世,中、重度異膚病友擁有更多「抗異」利器,以生物製劑為例,這類藥物的作用原理在於有效、精準抑制異膚核心細胞激素,幫助緩解搔癢及皮膚發炎反應,主要適用於6個月以上、患有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且對其他全身性治療控制不佳,或不適合使用其他療法的病患。育齡、懷孕、慢性病患 更要選適合生物製劑臨床數據顯示,年齡6個月以上的中、重度異膚病友若使用生物製劑,除了搔癢大幅改善,多數皮膚病灶也能有效縮減,皮膚外觀很有機會達到正常或幾乎正常程度,且可長期維持療效。此外,有些生物製劑的安全性較高,因此育齡、懷孕女性或患有肝、腎疾病等慢性病病患也可使用,用藥前、後較不需要抽血監測肝腎功能、血球變化。在2022年8月1日,健保已放寬將生物製劑給付於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給付條件限於經照光治療及其他全身性治療無效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讓這類病患的治療擁有更多彈性。在病友經驗分享時間,一位邱媽媽也分享她15歲女兒的「抗異」經驗,她說,每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她女兒的腳就會搔癢、有傷口,一塊塊的色素沉澱,曾被同學嘲笑是「家暴腳」,所幸學校老師努力進行生命教育,同學才終於理解、產生同理心,也不再說出傷人話語。後來邱小妹經過多種療程、症狀反彈後,接受生物製劑注射劑輔以健保藥、藥膏,病情才終於穩定控制。病友、醫師攜手 抗「異」勝算大增鄒嘉倫、丁淑敏不約而同提醒,目前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供選擇,希望每位病友、病友家人與醫師多討論、溝通,選擇適合治療策略,並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同時也可和其他異膚病友多交流,尋求心靈上的支持與鼓勵,如此,就有機會戰勝異膚,讓皮膚恢復光滑、細緻,生活也可步上常軌。
-
2023-05-30 養生.聰明飲食
宵夜竟吃出心血管疾病!醫教「防中風、心肌梗塞」6原則這樣吃
國人常見有吃宵夜的習慣,不過宵夜對身體的影響其實恐怕超乎大家想像,不只是容易影響腸胃而已,長期下來也容易增加各種慢性疾病風險、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上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地雷,提醒民眾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為佳。宵夜易增心、肺、胃、腸負擔,長期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陳玠宇醫師指出,雖說普遍建議睡避免飲食,但其實身體的新陳代謝隨時間越晚也會逐漸下降,因此過了一般晚餐時間建議避免再進行不必要的飲食,而若工作忙碌較晚用餐,也盡可能提早進食並且別吃太多,以免增加身體負擔。 若長期較晚進食、習慣吃宵夜,日久除了容易肥胖、增加腸胃負擔、提升腸胃疾病風險以外,也會使得三高、代謝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機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易影響睡眠、醒來後容易依舊疲倦,在睡覺時呼吸阻力會上升,心肺壓力也會上升,易增加心肺疾病。綜合之下,患者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逐漸上升。這也是為什麼腦中風、心肌梗塞容易發生在半夜的其中一項原因。 宵夜常見影響健康6大地雷,醫:高油鹽糖真的盡量避免! 陳玠宇醫師也提醒,現代外送發達,民眾吃宵夜不外乎鹹酥雞、炸雞、漢堡、薯條等等,也常見是蛋糕、甜甜圈等甜點,通常是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這些都容易使得血壓、血糖、血脂不穩定,若偶爾為之倒是還好,但長期下來就容易使得血管健康出現問題。但會這麼吃的民眾,除了容易份量過多以外,也常見是已經養成吃宵夜的習慣,而即便是沒有感覺到吃飽,往往對身體而言也是到了增加負擔的分量。 因此提醒,若民眾真的要吃宵夜,建議還是注意食物類型、進食時間、以及進食分量,以避免長久下來增加各種疾病風險。 他吃宵夜竟吃出心肌梗塞,醫:飲食習慣得要盡快改善! 陳玠宇醫師分享,一名心肌梗塞案例,經急救後索性無礙,不過據了解平時就有飲食不良、愛吃宵夜的習慣,且宵夜多高鹽高油,BMI也以達30,已屬於病態型肥胖,並也有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雖急救治療後救回一命,但若後續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依舊未改善,心肌梗塞再次復發也不無可能。 醫師也提醒,肥胖是百病的根源之一,像這樣BMI30的病態型肥胖,相信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體態是飲食習慣長期所建立下來的結果。而即便沒有到此極端的肥胖程度,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受到影響,民眾應當多佳留意。 防宵夜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醫教6觀念注意分量健康吃! 陳玠宇醫師表示,宵夜盡量能不吃還是盡量避免為佳,能晚餐就果腹最好,但如果真的晚上肚子有點餓、想咬點東西吃,除了建議盡量早一點,也可選擇低油、低鹽、低糖的食物,並多以原型食物、健康的食物為佳,例如水果、堅果、優格、牛奶等,避免鹹酥雞、甜點、洋芋片等高油、高鹽、高糖食物。並且注意份量,再健康的食物吃太多也是容易肥胖、增加慢性疾病風險。日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助身體健康,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等各項疾病找上門。 《延伸閱讀》 .「超加工」比加工食品更傷?!光2週影響就差很大。 .勃起硬度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30 養生.運動健身
想瘦身看過來!「一招」成功減重20公斤 不復胖秘訣大公開
今天要來公開魏醫師的減肥秘訣,影片中提到,在瘦下來之前,魏醫師曾經達到了90公斤,朋友聚餐來者不拒、為了不放浪費食物而充當家人的廚餘桶。那魏醫師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下定決心要減重呢?影片中提到,肥胖跟很多疾病都有關係之外,也是魏醫師的核心業務之一。一開始嘗試運動的方式來減重,也試過打減肥針,但事實上前者如果未與飲食一起搭配做調整,很容易會因為飲食代償增加而失敗,後者則是因藥物副作用而無法順利排便,由此可知,藥物減重並非是一個能長期維持良好體重的方法。那魏醫師究竟是如何成功減重20公斤的呢? 魏醫師說道,初期一開始進行熱量計算,雖然後來慢慢發現熱量並非是減重的核心。但透過熱量計算,對於食物有更深的認識,尤如健康的入門課,如哪些食物熱量不高,但吃了卻很有飽足感,211餐盤法,2份蔬菜,1份全穀類,1份蛋白質,透過此方式了解飲食組成和比例。魏醫師也強調,減重是一個尋找最適合自己,維持健康飲食方式的過程。遇到停滯期時,再稍微在飲食上做調整,體重體態是長期飲食習慣的表現,若能長期執行好的飲食方式,偶爾幾餐的美食享受,並不會對體重有太多的影響。平時就吃得健康,不靠吃東西來紓壓,透過培養其他的興趣,忘掉生活中的壓力,戒掉過多的糖分,可延緩皮膚老化。最重要的第一步建議,只要吃對東西,吃得很飽,也會瘦,想減輕體重,並非是找一個能快速讓體重下降的方法,而是長期讓身體處在良好體重、體態的飲食方式,此時減重自然而然就能順利發生,且不復胖。「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延伸閱讀】第一次上健身房要怎麼練?想要增肌減脂練什麼?健身小白必看懶人包【延伸閱讀】斷食一天快速瘦身還有許多好處?健身達人親身體驗分享解惑
-
2023-05-29 養生.運動健身
肌群運動延緩肌肉流失,每天5分鐘上肢、下肢、核心都要動!
● 居家做重訓,也可增肌慢老● 有氧+核心,增強肌耐力防跌倒● 久坐老化快,大腦也易退化國內健身風氣盛行,不少年輕人喜愛做重訓、練肌肉,使用器材更方便有效率。國健署調查顯示,近5成國人的身體活動量未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除了沒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在家自主練習。運動可預防及延緩疾病運動教練張家華說,人到了一定年紀,體力、肌力、骨質都會逐漸流失,加上工作壓力大、運動和飲食習慣差,如果不及早開始「存老本」,容易罹患肌少症、骨質疏鬆,尤其久坐不動,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身體和大腦健康要從年輕時超前部署,運動是預防及延緩疾病的最佳良方。上肢、下肢、核心都要動到健身房能讓身體有機會做出不同動作,但若家中沒有器材輔助,一樣能利用自身的重量做訓練,提升心肺功能。張家華針對長輩設計了上肢、下肢、核心運動,透過伸展、轉動、抬腿、起立坐下等動作,每天運動5分鐘,強化不同肌群,還能改善不良姿勢所引發的各部位痠痛。熟齡族群應將運動融入日常,變成規律的作息,避免愈不動愈虛弱,最後惡性循環造成失能失智;上班族也可以善用零碎時間運動,同樣能累積達到效益。張家華提醒,運動應持之以恆,建議每周最少運動3天。長輩肌群運動注意事項運動過程中,肌肉伸展時吸氣、肌肉收縮發力時吐氣,保持規律節奏。身體要穩定平衡,撐住腹部核心,才會慢慢提高肌肉量。元氣網【元氣動起來】邀請運動教練張家華示範5分鐘全身肌力健身操,一系列課程可鍛鍊核心、預防肌少症,想知道更多運動資訊,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元氣動起來】為長輩設計的運動處方:https://pse.is/4yeddf(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9 醫療.消化系統
上大號時痛如刀割!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
長期有便秘問題的陳先生有一天解便時,感覺肛門像是被刀割開般疼痛,擦屁股時,赫然發現衛生紙上一抹血紅。原本擔心是痔瘡或是可怕的大腸癌,他趕快就醫,檢查證實是「肛裂」。他用了一、兩星期的藥覺得疼痛緩解了,就沒再就診。陳先生本身容易緊張,又沒有遵照醫囑多吃蔬果、多喝水、紓解壓力,沒多久又發作,再度到門診報到。原本他以為一、兩星期就好的肛裂,由於便秘沒解除,症狀反反覆覆,竟拖了半年才擺脫肛裂之苦。 為什麼會發生肛裂?其實跟肛門括約肌的壓力有關。括約肌會自動收縮,正常情況下,肛門括約肌處於自然緊閉的狀態,這緊閉的壓力大小,因人而異,有人天生緊一點有人天生鬆一點,老人又比年輕人容易鬆一些。一般動物當直腸內有糞便時,會引發身體自然反射,命令「內」括約肌「放鬆」,讓糞便順利排空。人類也有類似的反射機制,但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會命令「外」括約肌「收縮」進行拮抗,不會直接排遺,而是會去尋找廁所來解放。當內括約肌與外括約肌的協調性出問題,便會導致便秘的發生。便秘使肛門括約肌 壓力過大而裂開一般來說肛門的收縮彈性是很大的,但如果經常便秘,肛門一直承受過大壓力,就可能像「破嘴角」一般裂開。 大多數的肛裂是因為長期便秘造成,因為便秘會使本來緊閉的肛門過度撐開而容易裂傷。另外,有些人因為大便太硬,為了讓大便順利排出,會用手把肛門「掰開」一些,也可能因此發生肛裂。 有少部份的人發生肛裂則是先天肛門括約肌過緊,這可以經由肛門指診或是「肛內壓檢測」來確定。另外也有少數人肛裂反而是因腹瀉造成,例如罹患腸躁症者因為腹瀉太頻繁導致肛裂。肛裂如刀割般疼痛 痔瘡多鈍痛發生肛裂時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很多患者形容肛裂發生時,就像是肛門被刀割了一樣刺痛,甚至會像得了「排便恐懼症」。另外擦屁股時可能會發現有幾滴血。 那麼要如何與痔瘡分辨?其實醫師透過肛門指診即可診斷。另外就是疼痛感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內痔的話,大多以出血為主,出血量會比肛裂多,但較少疼痛;外痔所引起的疼痛偏向鈍痛、腫脹痛、拉扯痛,通常從病患的疼痛描述,醫師可以初步判斷是肛裂或是痔瘡引起的。 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肛裂可以想像成就像嘴破一樣,只是裂的位置發生在肛門處。」肛裂通常發生在肛門內壓最大的位置,大概在肛門口內側約兩公分的位置,這個地方管徑最窄、壓力最大,所以通常會從這個地方開始裂傷,慢慢往外裂。 另外,從肛裂的方向也可以判斷肛裂的嚴重性。 以一個人面朝上平躺來看,.肛裂最好發的位置是在肛門下方的6點鐘方向(也就是朝向股溝的位置),因為研究發現這個方向的肛內壓最大,用力排便時也最容易裂傷。.第二好發的是12點鐘方向,如果是因為便秘、喝水不足、纖維不足等生活習慣不好引起的肛裂,通常都是裂在這兩個方向。.如果連3點鐘方向或9點鐘方向的位置也會裂傷,必須懷疑是否有其他疾病所引發。 藥物治療為主 嚴重才考慮手術肛裂的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止痛藥物除了緩解不適,也能幫助括約肌放鬆。肛裂發作時局部會腫脹發炎,所以除了止痛藥物,還需要消炎藥物,包括口服或是藥膏、肛門塞劑等。為了避免又因為便秘引起肛門裂傷,必須開立軟便劑改善硬便的問題。由於肛裂的位置較深,一般用手沾藥膏較難擦到確實的位置,可以把藥劑塗在塞劑上一起推入肛門內。患者平日可採溫水坐浴,讓肛門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之後再將藥膏和塞劑一起推入肛門內,藥效更能達到裂傷處。 不過更重要的是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避免便秘,減少壓力、睡眠充足。同時也要避免吃辣,因為辣素部份會經由排便排出,辛辣會刺激肛門黏膜充血腫脹,一用力排便,又容易造成肛裂。 由於人天天都要排便上廁所,每上一次廁所,裂開的肛門又會伸縮拉扯,傷口反覆受傷,所以復原的時間也比正常傷口慢。狀況好可能兩、三週就恢復,有些人因為免疫能力較差,引發細菌感染,甚至要數月或近半年才會復原。 透過保守治療,近8成病患症狀可以獲得緩解,然而也有3成左右病患日後會復發。通常若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未改善,或是肛門括約肌天生比較緊、肛內壓過高的患者,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改善。 手術通常採「內括約肌切開術」手術方法主要是把內括約肌畫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深度,以緩解肛內壓過高的問題。肛裂的傷口縫合是沒有用的,因為關鍵在「減壓」,肛門的壓力釋放了,傷口自然就會癒合。此一手術成功率有90%以上,然而需注意內括約肌若切太深亦有造成失禁的可能,發生率2~10%不等,因此建議尋求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執刀。 手術的方式還可分為開放性括約肌切開和閉鎖性括約肌切開兩種。開放性是直接把肛門黏膜切開,看到內括約肌再把括約肌劃開。閉鎖性手術則是醫師憑自己的經驗,用手指去按壓、摸到內括約肌的位置,再以刀片將括約肌劃開。兩種手術方法效果並無差異。手術後一般休養3天即可復原,患者排便不順會明顯改善。除開刀外,也有醫師嘗試以肉毒桿菌素治療,但效果短暫,療效較不明確。 預防便秘最重要要預防肛裂復發,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排便順暢。建議均衡攝取蔬菜、水果,每天喝1500~2000cc水,以確保「排空順利」。也建議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沒有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辣」。上完大號後肛門部位應以柔軟紙巾擦乾淨或用水沖洗乾淨。 Q:擦屁屁太用力也會肛裂嗎?A:肛門皮膚非常嬌弱且敏感,如果經常很粗魯地擦拭屁股,有可能引起表皮破損,但不至於引起肛裂。這種表皮破損常讓患者感覺肛門有搔癢感,愈去抓反而愈會受傷。如果擦破皮不慎感染,可能引發肛門膿瘍。有些人因長期便秘,經常浣腸浣過頭,也可能讓肛門皮膚受傷。所以如廁後擦拭肛門不要太用力,或是使用免治馬桶。屁屁痛…還可能是這些問題!肛門膿瘍、肛門廔管 肛門膿瘍和肛門廔管是一體兩面。通常會先發炎(肛門膿瘍),才會出現肛門廔管。 肛門括約肌約有5公分,在括約肌的肌肉層內有一些腺體會分泌潤滑液,透過一些通道將潤滑液分泌到肛門,幫助排便。 由於肛門皮膚外有很多腸內細菌,如果有傷口或衛生習慣不好,細菌可能會沿著通道進入腺體,造成腺體感染發炎、腫脹、化膿,便形成肛門膿瘍,有點像是皮膚上的「青春痘」,患者會感覺患部腫脹疼痛。膿瘍如果未及時處置,加上通道阻塞,膿沒有地方出去,在組織裡亂竄,或是破掉,就會在肛門內側形成直通表皮的「廔管」。廔管就是一種不正常的通路,皮膚跟直腸本來不會相通,廔管形成後兩者就連通了。從皮膚表面可以看到一個洞,三不五時會有一些分泌物流出,還會伴隨腫脹、化膿、發燒等症狀。 發生肛門膿瘍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膿已經「熟了」(liquified),可以劃開,把膿擠出來。若拖延治療,膿包愈來愈大,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形成廔管。廔管通常是1個,也有同時會出現2、3個,稱為多發性或複雜性的廔管,通常是肥胖、糖尿病或是自體免疫疾病、進行化療中的人,因為免疫力不好比較會發生複雜性的廔管。 單純性廔管的治療是予以切開後,讓傷口保持開放,自然癒合即可。不縫合是怕裡面還有殘存的廔管組織導致復發。如果是多發性廔管,治療就比較複雜,通常建議先治療原發疾病。【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3期(2021-01-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白班的一天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50多歲女士燒炭自殺,一氧化碳中毒後昏迷併吸入性肺炎插管,於急診接受高壓氧治療三天後意識恢復,在急診練習脫離呼吸器時屢屢覺得疲累而想放棄,在旁的先生握著她的手,想說些什麼又開不了口。我在床邊看著她說:「你嘴裡插著管,手腳被綁著,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不能滑手機,不會很難受嗎?人生還這麼多美好的事,難道你要像隔壁急救床這些老的不能再老,飽受生命病痛折磨的老人家們,氣切後接著呼吸機,喪失了選擇,永遠只能看著天花板憶著往日榮光,同時感嘆著人生遺憾?」病人看了天花板,轉頭又看了眉頭深鎖的老公,順利地在練習後,在急診拔管,脫離了呼吸機。30多歲男工程師在家面朝地猝死,送到院後肢體已僵硬,皮膚已出現重力作用下的死亡圖騰瘀斑,急診醫護們專業地施行急救心肺復甦術,一如既往地向死神宣告他們的不妥協。家屬們傷心斷腸,白髮蒼蒼的父親趕來後聽到噩耗幾近昏厥,腿軟了癱倒在地。我把其他候診椅上等待的病人喊起,扶著他躺平,看著父親慢慢恢復了意識,醒來後隨即躺在椅子上放聲嚎哭。病人的母親哽咽地說病人兩小時前才打電話說要她去車站接他,後來就失聯了,回到家就看到他一動也不動的趴在地上,急忙叫了救護車。她失魂般地喃喃自語:「一定是回家太晚疏忽了,還是有什麼警訊沒察覺。」母親非常驚慌的蹲在地上,雙手一直抓著頭髮,眼睛看著地板直搖晃著頭,把悲痛的結果歸咎在自己身上。在確定病人父親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把家屬們全找了進去,輕聲但堅定地說著:「根據我的職責跟被賦予的權利,我必須宣布一些事情,你們的孩子已經過世了,什麼原因我無法得知,通常是心臟或是腦部方面的問題,不過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不是你們任何一個人的錯,你們會承擔苦痛,但不要自責,這是老天的錯,很不公平地老天不用被究責。你們過去他耳邊跟他說些道別的話吧,說謝謝他當了你們30多年的兒子,他表現的很好,你們為了他也傾盡了所有,你們會會好好珍惜彼此,要他不要有什麼牽掛。我相信他失去意識的當下是沒有苦痛的,因為時間太快,來不及痛苦。我再重複一次,你們沒有任何一個人該對這事負責,你們付出了足夠的愛,我相信他永遠會記得。」50多歲先生心肌梗塞後肺炎及急性肝炎併黃疸,病人一位高大但絲乎有些心智障礙、說話非常羞澀溫柔的兒子,拿著手機作勢要靠到我耳朵,一邊非常禮貌及客氣地請我再解釋一次病情,並說明他想要錄音並說明給母親聽,因為他實在記不住也沒法理解那些,即使我自認已經簡白以及把語速放慢到極致的病情說明。正常情況下病人拿手機錄音是件非常冒犯且挑釁醫護的舉動,但我看著他的眼睛,實在感受不到任何惡意,甚至覺得要他說出這樣的請求,已是他單純的語言世界裡非常艱難的事情,於是我把手機拿近,用像在與小孩說故事的方式,盡可能慢慢的解釋父親一些可能會遭遇的危險給他錄音。結束後確認他已經沒有疑問,然後看著他背影放心離去。90多歲臥床慢性氣切的退役將軍爺爺肺炎,接上呼吸機後在急診等待加護病房三天。在旁的老夫人行走不穩,手臂一直在顫抖,手上拿著的灌食配方幾乎快要灑出,我遠遠看到跑了過去攙扶著她坐下,並詢問她是否有巴金森式症的疾病?她先表達感謝,訝異我意外觀察的仔細,並訴說著她的怪病,平常走路移動沒問題,但停下久了腿就會僵硬,僵硬後要再開始行走得花很多力氣,大多時候會顫抖,曾看過了一些神經科醫師,甚至半嘗試性地去接受脊椎手術後仍舊無解,查不出原因,已經放棄不知道該去看什麼科了。我思考了半响,直白地表示我只能看出異常,但不確定病因,只能推薦我覺得不錯的神經內科醫生給老夫人,讓專業的醫生去傷腦筋。40多歲女性暈厥送醫,臉上滿是瘀傷,檢查後判斷為暈眩症發作後低血壓昏厥。病人母親希望我能趁這個機會告誡她女兒不要喝冰水,要喝溫開水就好。事實上雖然喝不喝冰水對疾病一點好壞處也沒有,但我還是很若有其事配合媽媽的威脅了一下病人。「下次感覺頭暈或快要昏倒地前兆出現時,一定要盡快坐下或躺下喔。還有記住,一定要配溫開水!」我拉高音調有點心虛地說著,不忘回頭對病人母親邀功做了個象徵任務成功的半眨眼。「醫師,謝謝你,用很奇怪的激勵給了她一些勇氣。」一氧化碳中毒女士的先生走過來拍著我肩膀說著。「醫師,謝謝你,你說的對,不是我們的錯,但是剩下活著的人比較辛苦,這好不公平,不是嗎?」年輕猝死病人的母親扶著他先生,哽咽著對我說。「醫…師…謝……謝…你…的…說…明……」心肌梗塞病人高大內向的兒子很靦腆的對我擠出幾句話,我看見了他抿著嘴唇,但掩蓋不了嘴角上揚了12度的微笑。「醫師,謝謝你,額外花了這麼多時間聽我說我的病,我老伴躺在床上13年了,我幾乎用盡了所有的精力,他就是我的全部,但我是不是也該自私地多關心自己一點呢?」退伍將軍的夫人很有氣質地慢慢低聲說著,那聲音像極了悠長的一聲嘆息。「醫師,謝謝你,溫開水真的很重要,你也要記得多喝溫開水。」暈眩症女子母親很有禮貌的對我點頭,手裡拿著保溫杯。「謝謝你們的謝謝」,我在內心默默的對自己說著。下班之前,護理師問我:「不覺得今天的病人都有些故事嗎?」「是啊,不過不只今天,而是每天、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各自精采。有些時候我們用聽的,更多時候我們用看的、用猜的。我只希望,我們當他們故事裡的過客,甚至是背景就好了。」人生是一班慢速直奔死亡的單程列車,旅途上有人上車、下車,我們掌握不了起點,也預測不了終點。我們所能決定的,只有趁待在車上時,盡量去認識人、去愛人,去記錄窗邊經過的風景,去感受經歷的人情。去哭、去笑、去體驗一切發生在車上的美好與苦悲,去自我實現。然後盡可能地,在任何一個可能下車的瞬間,回眸車上的人一眼,眼裡盡是關愛與感激,最後自豪地閉上眼,不留遺憾。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8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透過慢呼吸 找回生命的效率
呼吸,反映一個人身心的狀態。一個人呼吸隨時是緩慢而平順,不光自己感到舒服,這種安定感也會擴散到周遭。如果經常感覺吸不到氣,那做事也往往覺得不踏實,力不從心,除了影響工作效率,人際關係也會緊張。許多朋友總覺得精力不足,卻不知道因為長時間透過嘴巴呼吸、排出過多二氧化碳,會讓體內生理環境失衡,而一點一滴消耗我們的體力和活力。有些朋友工作需要長時間說話,也有些朋友心情比較悲觀,一遇到心煩事就不自覺地嘆氣或長吐氣,還有些朋友因為慢性鼻炎而習慣張嘴呼吸,一整天下來,除了口乾舌燥,更是容易感到疲憊、休息不過來。有些過度呼吸的情況比較明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要上台演講、開會、與人爭執時,除了因為口語表達帶來激烈的過度呼吸之外,情緒的壓力也讓交感神經持續緊繃。不到幾分鐘就感覺很悶,好像吸不到氣,想用力深呼吸,卻反而更喘不過來。嚴重一點還會頭昏腦脹,手腳發麻。這聽起來很矛盾,我們活下去一定要呼吸,可見呼吸是件好事。那麼,為什麼呼吸多、而且還是把不需要的二氧化碳排掉,會帶來那麼大的障礙?一百多年前,丹麥科學家波爾(Christian Bohr,1855∼1911)從生化的角度來解答。他觀察血紅素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結合力,發現環境偏酸(通常是二氧化碳夠多,溶在水裡得到碳酸),血紅素更能把氧氣放出來,提供給需要的組織。如果我們透過嘴巴呼吸,將肺部和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過多,也就失去這個幫助血紅素放掉氧氣的條件。身體不是沒有氧氣,但都結合在血紅素上,到不了需要的組織,讓身體運作欠佳、連腦部也得不到足夠氧氣。可以說,從呼吸的調控來看,二氧化碳並不是廢氣,而是調節身體組織取得氧氣、刺激呼吸的關鍵。你讀到這裡,也可能會想問:既然如此,要如何矯正長期過度呼吸的失衡?方法很簡單,只要讓體內偏低的二氧化碳濃度回到正常。這並不是要我們去補充二氧化碳,我們的代謝無時無刻都在產生二氧化碳,不需要額外補充。我們只需要改回鼻子呼吸,讓排氣量降低,把呼吸慢下來,讓身體透過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逐漸累積,而自然修正血紅素的環境。血紅素的運作得到了正確的條件,也就可以釋放氧氣,讓缺氧的組織重新恢復運作。我透過《呼吸,為了療癒》也強調,呼吸慢下來,反而帶來最好的生理運作效率,甚至能幫助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取得勝利。說這是現代人最有效率的養生之道,一點也不為過。呼吸反映身心的狀態,反過來,一個人懂得照顧自己的呼吸,透過心態和生活習慣的轉變來調整呼吸的步調,也直接影響身心整體的運作。有些朋友會在用餐前祈禱或感恩,只要這麼做,自然會發現心安靜下來,呼吸和身體的運作不急促了,而這餐飯不光是更有滋味,也更不會為消化系統帶來負擔。這種讓生命更有效率的奧祕,正等著你親自去體會、去發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8 養生.營養食譜
做菜抗癌三寶是常見3種辛香料 營養師曝防癌飲食的重要3訣竅
【本文重點】添加辛香料到餐點中有助於預防癌症。青蔥含微量元素硒,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維持腸道健康;薑的成分可抑制腫瘤生成;大蒜富含蒜素、類黃酮,具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此外,每日攝取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可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飲水量應為體重x30。以上方法皆有助於排毒,增加代謝功能。--by ChatGPTTIP1 每天添加辛香料到餐點中•青蔥含微量元素硒,可降低胃液內的亞硝酸鹽含量,對預防胃癌有功效。硒也能幫助合成麩胱甘肽,麩胱甘肽有抗氧化的作用。常有人不喜歡蔥的刺激性氣味,這味道來自於有機硫化物、蒜素的揮發性成分,可以降低體內氧化壓力,幫助代謝有害物質,降低癌症的罹患率。另外,青蔥還有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維持腸道好的菌相⋯⋯等好處。•薑它的抗癌活性成分有薑酚、薑辣素、薑醇。其中的薑辣素進到人體後,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功能,有助抑制腫瘤生成。有些研究發現薑醇的功能可以抑制癌細胞移轉。一般市場上常分為:嫩薑、老薑、乾薑,其中老薑的薑辣素含量較嫩薑多,而乾薑外皮粗厚,通常搭配中藥材一起煎煮。•大蒜有人稱它抗癌之王,富含的蒜素、類黃酮具有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還能增強免疫力,對於胃癌、大腸癌等有預防作用。吃蒜最有效的方式是生食,而且要蒜素跑出來必須先把大蒜切開,所以早期媽媽煮菜會把大蒜拍裂,這樣做是對的;再等10到15分鐘之後,也剛好是備料的時間,蒜素就會產生。吃西式餐點時,會碰到把大蒜泡在橄欖油裡,有研究發現,大蒜保存在橄欖油中,可以加強植化素的功能,大家也可以試看看自製。TIP2 每天攝取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有毒物質排出,降低腸道黏膜病變風險,減少腸癌的發生率。高纖食物來源:•全榖雜糧類:燕麥、薏仁、全麥饅頭、地瓜等。•豆類:豆漿、豆干、毛豆等。•蔬菜類:花椰菜、地瓜葉、香菇、黃豆芽、黃秋葵等。•水果類:柳丁、芭樂、奇異果等。很多的研究都發現腸道的健康跟癌症呈現正相關性,所以膳食纖維加上蔬果攝取不足,可能跟很多癌症都相關,例如:乳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肺癌、胃癌等等。所以,在此鼓勵外食族群真的要好好保養自己的腸道,如果無法攝取足夠的蔬果,也可以輔助適當的益生菌保健食品來照顧好腸道環境的健康。TIP3 每天水分要足夠水是身體最重要的解毒成分,參與人體消化、吸收、循環、代謝等運作,我們身體各個器官都需要水分運作,所以喝水對抗癌非常重要。成年人每天要喝多少水?健康成年人每天飲水量計算:體重x30例如,女生50公斤一天總水量是:50x30=1500c.c.這些水分,包含食材中的水跟額外喝進來的湯湯水水,如果遇到流汗更多的時機,可以再多補充水分,來達到排毒增加代謝的功能。薑黃花椰菜炒甜椒材料:白花椰菜100克、甜椒50克、蘑菇60克、薑黃粉1小匙、蒜頭3瓣、橄欖油15c.c.、鹽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乾鍋煎蘑菇,稍微軟後加橄欖油、蒜片爆香。2.加入白花椰菜、甜椒炒熟。3.撒上薑黃粉、鹽、黑胡椒調味即完成。●虱目魚菲力燴蔬菜材料:冷凍虱目魚菲力150g、水60c.c.、金針菇60g、洋蔥¼顆、胡蘿蔔5公分段、薑絲5g、水60c.c.、醬油1大匙、味醂1小匙、蘿蔔泥50g作法:1.胡蘿蔔去皮切絲;洋蔥切絲;金針菇去蒂頭後對半切;虱目魚菲力撒上鹽靜置15分鐘。2.起一油鍋,將虱目魚菲力煎至表面上色起鍋備用。3.同一油鍋,薑絲、洋蔥續下胡蘿蔔和金針菇拌炒。4.加入下水、醬油味醂一大匙煮滾。5.續下煎好的虱目魚菲力煮一下,起鍋前下蘿蔔泥拌一下即完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
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康檢查逐漸成為民眾們關注的議題,而健康檢查的項目眾多,其中包含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腫瘤癌症篩檢等,究竟檢測後的檢查報告要如何判讀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驗尿前須注意哪些事,而尿液檢查項目結果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驗尿前和執行需要注意哪些?‧採取中段尿,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次尿液為佳,女性應避開生理期留尿。‧採樣前、後都要洗手。‧採樣時請按照說明操作,避免污染尿液樣本。‧驗尿前可以比平時多喝 1~2 杯水,身體才能產出足夠的尿液作為樣本,但要注意,飲水過量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失準。‧通常驗尿前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且如果醫師沒有限制飲食,測試當天除了水也可以喝一點果汁或牛奶等液體。常規尿液檢查包含以下項目:一、 比重(Specific gravity):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若酸鹼值為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檢測泌尿道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尿蛋白(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1)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2)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3)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葡萄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酮體(KETONE):正常數值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八、潛血(Blood):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表示尿液中存在紅血球,而女性經期可能出現偽陽性反應。九、膽紅素(Bilirubin):正常數值陰性(-)異常升高和肝病或是溶血有關。延伸閱讀:.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尿尿顏色像西瓜汁!血尿是得了什麼病?恐是3種疾病所致.尿液出現3顏色要當心!專家揭尿液顏色表健康狀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朱光恩曾胖到110公斤,靠168斷食瘦25公斤!養生靠固定重訓,出國旅遊調劑生活
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5年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有年輕化趨勢。專精於大腸鏡檢查的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政府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2年1次公費大腸癌篩檢,年輕族群也不可輕忽,尤其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更應定期做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養生祕訣/斷食減肥 固定重訓 常出國旅遊近年許多人瘋168斷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是其中一員,目前他回到85公斤左右。朱光恩是易胖體質,最胖曾到110公斤,不過,他並非刻意執行168斷食,而是工作型態讓他自然執行,也發現短暫的斷食可減少胰島素分泌,對身體有益。朱光恩每天早上8點上班,早餐會喝杯黑咖啡及水,直到中午12點才用午餐,晚上8點後不吃東西只喝水,並於晚間11點就寢。不喜歡外食的他,大多自行料理,常使用小電鍋、蒸鍋、烤箱及微波爐做菜,像蒸蔬菜、蒸魚肉,撒點鹽巴作調味,煮個白飯就完成一餐;他愛吃義大利麵,也會自製義大利麵醬。朱光恩每周上2次健身房重訓,維持骨骼、肌肉量,也會用跑步機維持心肺功能。飲食、運動是重要養生方法。對朱光恩來說,旅遊更是最棒的生活調劑,過去只要有3天以上休假,常一人飛出國旅遊,他曾走訪非洲、南美洲、中美洲、歐洲等,因為曾赴日求學,最喜歡到日本旅遊。除了是大腸鏡專家,朱光恩也喜歡設計塗鴉,今年兔年診所的「昕新向榮」紅包袋,上頭的小兔子由他親自操刀設計,500個特製紅包袋廣受喜愛。朱光恩自揭有潔癖,要求東西一定要放在固定位置,像放筷子的方向、微波爐不能歪等,就是喜歡整體整齊感。他也將這習慣帶到工作中,像一天要洗數次手,做檢查前工作盤中的超音波探頭針頭、紗布或藥物,必須朝向同一方向,長短粗細也要按順序排整齊,工作起來才順手,也增加病人安全。累積經驗 病人是最好老師前來健檢的民眾多半是消費者心態,認為花了高額費用健檢,要求自然會比較多。不過,對朱光恩來說,無論是受檢者還是病人,「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師」,病人願意信任醫師,將自己的大腸交給醫師檢查,醫師在檢查中有機會學習、累積經驗,實屬珍貴。朱光恩9歲移民阿根廷,念完醫學院後取得美國醫師執照,1994年返回台灣行醫至今,曾赴日進修,跟著工藤進英教授學大腸鏡一人操作法,並將技術傳回台灣廣受推崇。喜歡聊天 醫病關係良好大腸形狀九彎十八拐,執行大腸鏡檢查,對醫師來說具有十足挑戰,也是讓朱光恩如此著迷的原因。每個人的腸子形狀都不同,且同一個病人每一年的腸子也可能不同,如果飲食、排便習慣改變,或有開腹腔手術導致腸沾黏,都會增加大腸鏡檢查難度。從小在國外長大,造就朱光恩洋派性格,個性活潑、喜歡聊天,常與病人成為好友,不少醫師憂心的醫病糾紛,他幾乎沒遇過。以大腸鏡檢查來說,病人的責任是把大腸清乾淨,醫師責任是做好檢查,他事前會花時間跟病人衛教、溝通,病人了解後配合度都很高,藉此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就能避免糾紛。朱光恩在新光醫院任職29年,一路從住院醫師當到主任,也擔任新光健檢中心主任10年,3年前接下昕新診所院長一職,讓他深感壓力。民眾健檢是「候鳥型」,大多是3年回來檢查一次,因此診所要上軌道,至少要3年時間,正巧診所成立時,碰上新冠疫情大爆發,當時幾乎沒有受檢者,有1年時間是「硬撐下去」,所幸解封後漸露曙光,健檢人數也回流。定期開會 凝聚員工向心力診所與醫院規模不同,經營模式有很大差異。朱光恩表示,醫院有許多部門可協助分派工作,診所得院長親自管理,診所內50名員工平均35歲,是年輕的團隊,他會透過定期開會凝聚向心力,也樂於向年輕人學習,打造優質環境,才能讓受檢者安心。朱光恩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內科學、消化系醫學、消化系超音波及相關治療手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全大腸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現職:昕新智慧診所院長‧學歷:南美洲阿根廷國立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合格‧經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內視鏡檢查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大腸癌發生率台灣居世界第一,發生年齡層下滑中,提醒年輕族群、有家族史者,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篩檢、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7 養生.抗老養生
研究曝快速衰老的關鍵是它!改變7個生活習慣讓你更長壽
根據《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一項新研究指出,端粒長度本身可能不是壽命或衰老的可靠預測指標,生活方式、環境、遺傳和壓力也可能在衰老和疾病中發揮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改變7個生活方式維持健康長壽。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愈來愈高。而要了解人體衰老、死亡的演變,則要先知道細胞、染色體、端粒的關係。什麼是端粒?人體的每個細胞內都有23對染色體。端粒存在於每條染色體的末端區域,不含基因。每次細胞分裂時,染色體都會複製,端粒縮短。這允許細胞分裂而不會失去重要基因。最終,端粒太短,細胞無法再次分裂,細胞變得衰老、死亡。理論上,較短的端粒可能與較短的壽命和較快的生物衰老有關。更長的端粒讓細胞在進入衰老或死亡之前可以更頻繁地分裂,從而延長壽命。但更長的端粒就意味著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嗎?端粒由端粒酶維持,防止它們迅速縮短,從而使細胞存活更長時間。這看似是一件好事,直到科學家瞭解到癌細胞的端粒酶含量增加,也使得它們能夠繼續分裂。快速衰老的可能危險因子根據《今日醫學新聞》訪問英國倫敦再生研究所基因工程師兼首席長壽官Sebnem Unluisler指出,一般來說,年齡增加、高齡疾病、身體炎症都可能使端粒縮短,也讓人更快速衰老。以下這些生活方式都是使端粒縮短的可能因子:1.缺乏身體活動:一項研究指出,久坐不動的女性,其端粒表明她們在生物學上比同年齡有在鍛煉的女性大8歲。2.抽菸3.睡眠不足4.壓力、抑鬱。5.遺傳變異:基因突變,例如導致早衰的基因突變,這會讓兒童衰老得非常快,很少能活過十幾歲。改變7個生活習慣可能讓人更長壽IV Boost UK醫學主任Joshua Berkowitz博士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長度本身可能不是壽命或衰老的可靠預測指標。已經發現一些端粒較短的個體比端粒較長的個體壽命更長。而生活方式、環境、遺傳和壓力,也在衰老和疾病中發揮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採取以下措施維持健康長壽:1.地中海飲食:多吃富含豆類、全麥和新鮮蔬菜水果,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能抗氧化和抗發炎。2.身體多活動:根據研究指出,與採取 4000 步相比,每天走大約 8000 步可將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降低 51%。3.保持健康的體重4.充足的睡眠5.不要吸菸、限制酒精飲用量。6.避免壓力、抑鬱,透過社交維持心理健康。7.定期健康檢查醫學界一直在尋求人們更健康長壽的方式,2018年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也透過科學研究找出長壽基因密碼,發現人類長壽密碼可能在第四號染色體「CISD2」,發現小鼠體內CISD2表現量低,會產生脂肪肝並有肝癌,此基因影響哺乳類壽命。而讓小鼠餓肚子,卻發現其長壽基因CISD2增加!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亭芬指出,該研究發現,運動及餓肚子,都可以促進CISD2長壽基因增加。建議每天運動、吃飯七分飽,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參考資料】.《Medical News Today》Are telomeres really the key to living longer, youthful lives?.天天動 七分飽 長壽基因更活躍
-
2023-05-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芭樂籽會便秘?營養師破解芭樂迷思!清洗「1動作」恐害營養流失
長輩總說「芭辣籽某呷」,吃芭樂籽會便秘,這是真的嗎?到底吃芭樂籽會不會便秘? 芭樂迷思多 一一破解營養師高敏敏直指結論,直指結論,芭樂籽本身不會引起便秘!通常會便秘可能是因為有了纖維卻缺乏水分或油脂,多喝水可能就順暢!但還是建議3種人吃芭樂籽要多注意攝取量: 1、不習慣高纖飲食者(有些人腸胃會不舒服,要循序漸進方式)2、腸胃消化不佳者(例如小小孩或腸胃炎)3、剛動腸胃手術者就要特別注意把籽挖掉甚至先不吃 芭樂水果界的C王 有6大好處 芭樂籽除了不會便秘,高敏敏強調,芭樂營養真的超豐富,小小一顆就含有滿滿營養,又稱水果界的C王呀! 1、維他命C:又稱抗壞血酸,是人體每日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之一,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中攝取;另外,維生素C可以幫助縮短感冒病程、加快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 2、低GI:芭樂屬於低GI的水果,食用後血糖上升較平穩,建議糖尿病友適量享用。 3、高纖維:高飽足感,豐富的纖維還能抑制胃口,也能幫助腸胃順暢。 4、芭樂的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例如: .維生素B1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維生素B2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 維生素B3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細胞正常運作的能量,是啟動全身50多處不同代謝路徑所需「輔酶」的合成原料。 5、骨骼健康: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鈣的吸收,避免硝酸銨、致癌物的形成,也能促進骨骼發育。 6、礦物質鉀:預防心血管疾病,降血壓、消水腫 紅肉芭樂也具好處 營養滿分 高敏敏提到,紅肉芭樂也是很不錯的芭樂選項,大部分的紅肉芭樂是土芭樂&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總結來說,芭樂不但可以幫助美白、製造膠原蛋白,還有滿滿抗壓營養,推薦現代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的各位,可以每天吃點芭樂,補充容易流失的營養素C。 芭樂過度清洗 恐害營養價值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芭樂固然好吃,營養也超豐富,但還是一天一顆即可,另外也不要將芭樂取代蔬菜,畢竟芭樂和蔬菜所提供的營養是不一樣的,而在洗芭樂的時候要輕一點、不要削皮,因為維生素C在芭樂表皮也很豐富,過度搓洗甚至削皮,營養會流失。延伸閱讀·「這些水果」連皮帶籽吃便便超順暢! 營養師驚曝「唯獨這2樣」咬碎恐有害 ·水果撞傷、凍傷還能吃嗎?營養師解答了 1情況切掉還是會害肝腎發炎 
-
2023-05-26 養生.家庭婚姻
媽情勒逼女兒「上繳全薪」幫哥還房貸!網怒:快逃,不然你會被吸血一輩子
在古代,普遍的家庭都重男輕女,認為男性各方面皆較女性重要,導致女性經常因為要遷就男性而犧牲。到了2023年,雖然大部分的民眾已接受男女平等的觀念,卻還是有些家庭非常重男輕女。一位女網友在網路上抱怨媽媽的重男輕女行為,因哥哥買房繳不出不出貸款,竟要求她和妹妹每月上繳全薪幫忙,還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引起大批網友熱烈討論。媽情逼女兒「上繳全薪」幫哥還房貸一位女網友在《Dcard》上委屈地抱怨媽媽的偏心行為,原po表示自己跟雙胞胎妹妹都未婚,媽媽要求她和妹妹每個月都要上繳辛苦賺來的「全部薪水」給家裡,以幫助哥哥償還房屋貸款。哥哥大學一畢業就結婚,舉辦了一場耗費一百萬的婚禮,是用爸媽的積蓄幫忙支付。婚後一年嫂嫂的肚子一直沒有動靜,媽媽主動花了二十萬讓他們去做試管嬰兒。當時原po已經工作了,媽媽要求她上繳半薪,並表示「還沒出嫁都算自己人,薪水就是全家人一起使用 ,不要那麼計較」。之後嫂嫂順利懷孕,孩子出生後要求搬出去,媽媽不僅答應,還幫忙贊助湊出頭期款。過了2年,嫂嫂為了要顧小孩,決定不工作當全職媽媽。而哥哥因錢不夠用跑回家哭窮,說自己一個人薪水只夠應付他們小家庭生活跟車貸,房貸繳不出來,媽媽當時回應「沒關係,媽咪幫你想辦法」,這些對話在一旁的原PO都有聽見。不久後,原PO就收到媽媽傳的訊息,要求原PO和妹妹每個月將「全薪」上繳家裡,用來幫哥哥還房貸。「妹妹,媽咪有事要跟妳說,因為哥哥已經不住家裡,妳在家裡使用的部分變多了。妳長大了,學著多擔一點責任,以後每個月薪水要全額給我,不要太計較,吃虧就是占便宜」。而妹妹也收到同樣訊息,兩人傻眼不知道該怎麼辦。眼見女兒遲遲不回應,繼續傳訊息情勒,「妹妹,媽咪買妳愛吃的勁辣雞腿堡,等妳和小妹回來,媽咪希望妳們跟哥哥多學習...哥哥畢業就結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現在有車房,媽咪都不用擔心,你們兩個要長大了,媽咪說的妳們要聽」。對此原PO感到非常委屈,說自己跟妹妹的薪水平均才40k,卻被媽媽將哥哥財務壓力轉嫁,有考慮跟妹妹一同搬出去租房子,不想讓媽媽一直無理的情緒勒索。網勸:快逃!不然會被情勒一輩子貼文一曝光引起大量網友討論,覺得媽媽太超過,「你媽拿女兒們當血包給哥哥一家吸血呢」、「這什麼恐怖的鬼故事,原PO辛苦了」、「你哥沒那麼多錢,敢買到2000萬的房子+養小孩+讓老婆當家庭主婦?」、「你媽真好,拿你的薪水買勁辣雞腿堡給你吃」、「媽媽其實是說:你吃虧,我占便宜」、「叫你嫂嫂滾去工作,媽媽幫忙顧小孩啦」、「哥哥拿了這麼多好處,吃相難看」。有人教原PO這樣回覆重男輕女的媽媽,「妳反問妳媽佔了什麼便宜?」、「媽咪、妹妹有事要跟你說、因為我已經長大了。。要學著自己多獨立一點了。。。所以我要搬出去了🥺。。。之後家裡的東西用不到了」、「搬出去住,我用的都變少了,所以不用繳。阿如果我錢不夠,記得也要給我零用錢,不然我就回家哭,不要覺得我不孝嘿,吃虧就是占便宜」、「媽媽、這個虧妳自己吃、記得吃飽一點,我要搬出去了、再見」。許多網友都一面倒要原PO快逃,「一定要逃,不然你們會被情勒一輩子」、「帶著妹妹一起離開吧,不要委屈自己」、「上繳半薪已經很莫名奇妙了!還全薪?這些錢以後妳們也是拿不回來!強硬拒絕,不然就是搬走~ 不要被情勒」、「跟妹妹問一下要不要兩個一起拒絕媽媽,或是乾脆一起合租搬出去以後只繳固定的孝親費,不然你們之後只會被榨乾,要寵小孩是媽媽自己要想辦法,不是壓榨其他孩子」。遇到情緒勒索的5方法解套到底情緒勒索是什麼,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媽媽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5種解決方法:1.做好心理準備:媽媽的情緒勒索可能是由於她的焦慮、恐懼或不安全感所導致,而不是因為她想要傷害你。做好心理準備,了解她的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你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2.不要被情緒勒索所影響:媽媽可能會用她的情緒來影響你的決策。不要讓她的情緒勒索所影響你,保持冷靜,思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3.溝通和解釋:向媽媽解釋你的財務狀況和需要,讓她了解你的處境,並讓她知道你有努力承擔孝親費。與她進行溝通和解釋可能會有所幫助。4.尋求協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媽媽的情緒勒索,可以尋求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協助,專業人員可以幫助你處理這種情況。5.設定健康的邊界:如果你覺得媽媽的情緒勒索已經過了界限,那麼你需要設定健康的邊界。這可能包括將距離與她的接觸,或者設定明確的規則和期限,讓她了解你的底線。延伸閱讀:.家中有符合「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的家屬?把握報稅時間這樣做.長輩情緒勒索每月3萬孝親費!5方法與長輩商討.媽情緒勒索讓我不敢結婚!心理師:設定情緒界線換溝通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