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篇登上國際期刊「健康與地方(Health and Place)」的最新研究顯示,綠地覆蓋率與躁鬱症發生率呈現負相關。研究進行的2013至2014年間,綠地覆蓋率減少國人壽命損失達6.1年,並帶來近新台幣7千億元的經濟產值。不過,衛星遙測結果發現,台灣有50個鄉鎮市並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綠地覆蓋率,以高雄市為最為嚴重。
研究通訊作者、成大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說,研究結果顯示,鄉鎮綠地多寡與減少躁鬱症疾病負擔有關,以全台人口換算,現況下綠地能讓台灣民眾「多活6.1年」;且綠地與減少躁鬱症發生率有關,民眾身心理健康、能正常生活工作,可帶來212.7萬美元,換算超過新台幣6700萬元的產值增加。
西部沿海多土壤貧脊致綠地不足 高雄最為嚴重
「全台共有50個鄉鎮沒有達到世衛組織建議的綠地覆蓋率。」吳治達說,WHO建議,住家周邊方圓300公尺內,至少要有面積大於0.5公頃的綠地,以此數據換算,每個行政區應有大於25.6%的綠地覆蓋率。不符標準的鄉鎮以台灣西部為主,且多位於沿海,推測為土壤貧瘠所致,其中高雄最嚴重,有16個鄉鎮綠地不足;台中、台南則分別有10個、9個鄉鎮綠地覆蓋率未達標。
吳治達表示,研究假設這50個鄉鎮增加綠地、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經計算可再增加10%健康效益,減少6.7年生命損失,產值上升為236.2萬美元;綠地可分人工、自然綠地,自己桌上就放有兩盆人造植物,能放鬆心情又不必擔心未妥善照顧會讓植物死亡。
他表示,沿海地區土壤鹽分高,植物較難生長,但仍有防風林,也能人工種植綠地。且根據過去國內外研究,水體也與健康效益有關,故靠近海、從事親水活動,也能對身心帶來助益,再結合沿岸防風林,達到「混合效益」。
綠地這原理幫助放鬆身心 專家:能活化副交感神經
至於綠地改善心理健康的機轉為何?研究共同作者、台北護理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表示,不少既有理論、實證研究已證實綠地與心理之間的關係,人類本就傾向居住在自然環景,人類的起源亞當、夏娃就是居住於森林之中。都市化雖然讓人類生活變得方便,但「沒有寫在人類基因中」,並非人之本性。
李曉昀說,過去的實證研究發現,人類在森林中暴露,副交感神經會活化、交感神經弱化,從而釋放壓力。除了「多看綠色」以外,讓五感都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效果更佳,原因城市生活中有太多吸引注意力的事物,在大自然環境中,能恢復注意力,「降低躁鬱,走進綠地就可以。」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則說,綠地影響心理健康有不同途徑與機制,如自然植物可經由生理機制排放出芬多精等,有益健康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人造景觀無法達成;但人造景觀如應用得當,亦能營造出美麗、自然的森林生態樣貌,讓人們在進入或觀賞該環境時,達到放鬆和恢復注意力的效用。
沒綠地未必一定得躁鬱症 研究難列入基因因素
李曉昀表示,本篇研究證實綠地與躁鬱症發生具有「負相關」,但兩者並非因果關係。就像吃燒烤提升罹患大腸癌機率,但不一定吃了燒烤就會得大腸癌。同理,增加綠地能減少居民罹患躁鬱症的風險,但未必居住在周邊沒有綠地的區域,就一定會得躁鬱症。
她表示,研究過程中已考量影響躁鬱症發生的多種因子,包括共病症(代謝症候群)、性別、年齡、低收入、離婚率、失業率、空氣品質等,仍有一些因素無法囊括,如家族疾病史。此外,綠地類型、植物種類不同,帶來的健康效益也會不同,是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向。
李曉昀說,躁鬱症成因非常複雜,基因、環境是兩大因素。綠地雖不是唯一的環境因素,但是可以控制、努力的方向,藉由增加綠地,減少躁鬱症的疾病負擔。
運用健保資料庫 亞太首次綠地健康狀態模型研究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18日舉行「台灣綠地與躁鬱症相關性最新研究線上記者會」。吳治達表示,除了成大、北護學者,本次團隊中也有哈佛大學教授John Spengler;綠地與身、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已有不少,但過去研究較少將綠地與健康效益的關係,以量化指標方式呈現,讓民眾更易理解。
研究除了以2013至2014年的衛星遙測資料,換算全台各鄉鎮市的綠地覆蓋率,也考量影響心理健康的經濟因素,以勞動部2013/2014年平均基本勞工薪資為計算基準,以及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資料庫中,由壽命損失年加上健康生命損失年得出的「失能調整人年(DALY)」共同計算。
該研究是在8月16日晚間登上期刊,為亞太地區首次開發以綠地面低推估健康狀態模型的研究;除了衛星遙測、勞工薪資、失能調整人年等大數據,也使用健保資料庫,抽樣共8160筆躁鬱症資料。
(責任編輯:周佩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