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5
筆 文章
-
-
2023-01-10 養生.聰明飲食
低蛋白和擬斷食讓人健康長壽?教授曝放諸四海皆準的飲食方法
讀者Gordon Liao在2022-12-27在蛋白質多吃只是浪費嗎的回應欄留言:您好,林教授。看了很多篇您的文章,非常感謝您的健康知識宣導。在這想請問您對Valter Longo提倡的低蛋白飲食和擬斷食有什麼看法?1. Longo推崇魚素低蛋白飲食,他的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會影響癌細胞的增長。他在網站上也有提到飲食方針跟主流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滿大的差異。「If you are below the age of 65, keep protein intake low (0.31 to 0.36 grams per pound of body weight). 」2.Longo在「長壽健康飲食法」(The Longevity Diet)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也建議每人都要定期進行擬斷食(mimicking diet)。看了他的書籍以及The Blue Zones書中提到的長壽人口飲食,結論都指向魚素低蛋白飲食(蛋白質佔總熱量15%)能讓我們更健康及長壽。難道主流的高蛋白飲食長期下來是對身體不利的?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發表在《科技新報》的〈中年人採低蛋白飲食,癌症死亡率較低〉。很奇怪的是,它的更新日期(2018-2-4)竟然比發表日期(2018-2-5)早了一天。不管如何,這篇文章是在轉述一篇2014-3-4發表的論文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低蛋白質攝入量與 65 歲及以下人群中 IGF-1、癌症和總體死亡率的顯著降低有關,但與老年人口無關)。這項研究的實驗是分成三部分:(1)人群,(2)小鼠,和(3)細胞。小鼠和細胞的實驗並沒有臨床意義,所以我就不多談了。人群的實驗是用問卷調查,叫張三李四回答在過去24小時內吃了什麼食物,然後就根據這樣的回答來下斷論張三李四平常每天攝取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等。這樣的人群調查數據是否可靠,我想就留給您自己去思考和判斷了。至於所謂的「擬斷食飲食」,指的就是在所謂的「斷食」期間採行低熱量飲食。也就是說,只是少吃,而不是真的「斷」,所以才會叫做「擬斷」。至於「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指的其實是一篇2022-8-23發表的論文Fasting renders immunotherapy effective against low-immunogenic breast cancer while reducing side effects(斷食使免疫療法對低免疫原性乳癌有效,同時減少副作用)。但是,這項研究其實是用細胞和小鼠模型來做實驗,而不是用「病患」。如果您是長期關注我這個網站,應該會知道我曾發表過非常多有關「飲食與健康」的文章(數百篇),而這些文章裡面有很多是在批判各種自吹自擂的飲食法,包括高脂、高蛋白、低蛋白、高醣、低醣、全肉食、全素食、無麩質、斷食等等。例如,請看高醣飲食最健康,最長壽,生物學家30年實驗揭秘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救命飲食吃肉有助延年益壽,吃素真的更健康,真假資訊長期關注我網站的讀者應該也都知道,有關「飲食與健康」我唯一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我當然知道大多數的人會認為這樣的建議是說了等於沒說,但我可以跟你保證,這是放諸四海永遠錯不了的飲食方法。不過,如果您還是不滿意,那我就只好搬出美國農業部發表的Dietary_Guidelines_for_Americans_2020-2025(給美國人的飲食指南2020-2025)。它建議成年人攝取的熱量應該是10%–35%來自蛋白質,45%–65%來自碳水化合物,而20%–35%來自脂肪。從這個建議就可看出,每一種營養素的攝取量是有很大的彈性。尤其是在蛋白質方面,更是同時涵蓋了低蛋白和高蛋白。那,為什麼一個由數百位健康飲食專家所撰寫的飲食指南會給出這麼一個籠統的建議?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生體質,有不同的健康情況,有不同的生活形態,有不同的偏好,等等。所以,不管是哪一種自吹自擂的健康飲食都是有以偏概全的問題。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唯一的,永遠不變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有好幾位讀者還是來追問「均衡飲食」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就只好請他們參考香港衛生署的飲食建議。原文:低蛋白,擬斷食,健康長壽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醫師市長」的養生之道 高雄市長陳其邁自曝紓壓2法寶:吃冰和撸貓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高雄市長陳其邁第二任走馬上任,選戰期間,他在市政、選務兩頭燒,常常忙到只吃一餐。陳其邁是公衛醫師,外界好奇「醫師市長」有沒有獨門的養生之道?他笑著說,當市長後很難做到養生,市政行程趕趕趕,也有大小會議要主持,常常利用在車上的交通時間簡單裹腹。最愛吃冰的他說,冰品下肚是繁忙生活中最療癒的時刻。早餐多在車上解決,以方便吃、不油為原則。陳其邁兩年前補選上任後,兢兢業業,每天都與時間賽跑。他說,自己幾乎每天都是一大早出門,開始一整天的市政行程,三餐大多由幕僚安排,早餐通常在車上解決,邊配市政資料邊吃。早餐選擇以方便食用為主,像是飯糰、蛋餅、吐司等,盡量避免重油重鹹、過度油膩的食物,每餐也盡可能攝取蔬果。陳其邁說,自己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就是在飲食上會盡量均衡的攝取各式營養,也會多攝取維他命C、保健食品。過去陳其邁在中央黨部工作時,曾天天騎腳踏車通勤,藉此達到運動、健身效果。有潛水執照,上次潛水已是四年前。陳其邁有潛水執照,他說,「別看我現在這樣,以前我也是很Outdoor的人!」在當市長前,他最喜歡的活動是潛水,但是當上市長,很難再找出時間特別運動。最近一次潛水已是2019年,與時任基隆市長林右昌在基隆潮境公園潛水。他表示,之前日台交流協會小野一彥來拜訪時,已和他約好要找機會一起去蘭嶼潛水,希望能盡快完成約定。去年做白內障手術,把握時間做眼周按摩。陳其邁因長期眼力消耗過度,去年9月做了白內障手術,也一併進行近視雷射。他說,做完白內障手術後,盡量避免讓太陽直射眼睛,在車上時也會利用時間做眼部周圍穴道的按摩放鬆。近視雷射後,陳其邁仍繼續戴黑框眼鏡,除了民眾已習慣陳其邁這樣的標準裝扮外,也因為鏡片有濾藍光的作用,可保護雙眼。陳其邁長年體態維持得不錯,身高173公分、長期維持體重65公斤,當上市長後較少時間運動,又常需吃地方美食宣傳在地小吃,如果發現自己肚子變大、腰圍變粗或者體重增加時,陳其邁會實施少吃、忌口,也增加蔬菜、水果比重,此時他醫師魂上身說,「降低熱量的攝取,絕對是維持體態最主要的方式。」享片刻寧靜下班吸貓 睡前伸展 讓大腦放空擔任地方首長要掌管全市大小事,陳其邁曾說,當上市長後夜裡相當淺眠,隨時要應付突發狀況。陳其邁深知壓力會影響健康,他最主要的紓壓方式就是運動和睡覺,雖然每天只睡五、六小時,但會利用行程空檔、車上移動時間休息三、五分鐘,讓大腦短暫放空充電。過去陳其邁長期保持運動習慣,這兩年無暇運動,他說,現在只能利用空檔或是睡前,稍微做做簡易伸展,讓整天緊繃的筋骨活動一下,預防身體衰老,也算是享受片刻的放空時間,藉此紓解壓力、讓大腦歸於平靜。陳其邁也說,雖暫時沒有機會潛水,但是身邊還是有很多以前的潛伴,會分享各種最新的潛水心得。台灣四面環海,有很多美麗的潛點,看看美景照片也非常療癒。除了短暫休息、伸展筋骨外,陳其邁還靠「吸貓」紓壓,他是知名貓奴,家中的貓咪「陳小米」更是貓界網紅。陳其邁家裡的貓都是流浪貓,家中陸續有過四隻貓,他說,現在的兩隻貓,姐姐叫MUJI,比較害羞怕生,弟弟就是大家都認識的陳小米,「有時候我都覺得他比我還要紅。」他說,陳小米是太太吳虹醫師在澄清湖運動時撿到的流浪貓,取名為小米是因撿到時陳小米身形非常嬌小,就像米粒,於是幫他取名陳小米。陳其邁說,因為自己工作很忙,兩隻貓大都由太太和女兒照顧,「不過每次我回到家的時候,小米都喜歡跑過來蹭我,我就會撸撸他,有時候吸一下,也是一種很棒的紓壓方法。」陳其邁小檔案● 年齡:58歲● 興趣:聽音樂、吸貓、吃冰● 最喜歡的運動:潛水●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注意飲食的攝取和均衡,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之一。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養生要兼顧身心靈 台中市長盧秀燕回家看狗呼呼大睡得到滿足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現代人常說「藥補不如食補」,盧秀燕是大家口中的「媽媽市長」,特別重視飲食,她相信吃得美味又營養均衡,絕對能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悅。她說自己的養生方式很簡單,就是透過三餐飲食。偶爾吃甜點能紓壓,保持愉快心情。早晨起床,盧秀燕會為自己手沖一杯咖啡,倒進保溫瓶裡。每天早上出門,身上一定隨身攜帶兩個保溫瓶,一瓶裝水,一瓶是咖啡。如果白天吃比較多,晚餐通常會選擇輕食;偶爾晚餐剩菜,也會當成隔日早餐,既環保又惜食。盧秀燕說,她不會特別吃保健食品,也不太吃糖果、餅乾類等零食,但是偶爾喜歡好吃的蛋糕、水果塔或米食類的傳統糕點,「這能讓我紓壓,保持心情愉快。」她認為最好的養生方法就是正向思考,養生一定要兼顧身心靈。運動量不大,但工作行程滿滿讓活動量很大。她坦言自己每周運動量不大,但是活動量很大。從2018年底就任台中市長後,每周都要跑很多行程,包括視察、會勘、動土、落成啟用,以及參加民間會議及活動等,上山下海,活動量相當大。尤其是和平區視察,過去四年她至少去了10次,親自走入地方,了解當地市民需求,這是市長的日常。近年掀起全民健身風潮,有鑒於此,盧秀燕努力打造「台中酷城市,酷運動」,累計啟用五座運動館,包括港區運動公園、長春、大里、潭子國民暨兒童運動中心,及沙鹿兒童運動中心。清水、豐原、北屯、太平的國民暨兒童運動中心已動工,預計未來還有烏日全民運動館、台中足球運動休閒園區等陸續動工,積極營造優質運動環境,希望讓市民保持固定運動的習慣。台中景點多,最適合「逛街健行散步」。盧秀燕也推薦大家以「逛街健行散步」的悠閒方式,利用逛街走路、參觀景點等方式多活動。她推薦大家到台中舊城區參觀,包括台中車站前廣場的「心花朵朵」;柳川有水舞秀及可愛的「心動扭糖機」,晚間還有大型水舞表演「愛如潮水」;綠川則有粉色雪人「暖心到融化」陪大家漫步水岸。白天也可以到台中公園、科博館、台灣美術館、台中州廳等景點,品嘗台中在地小吃、甜點、美食。幸福狗家長回家看狗呼呼大睡 瞬間得到滿足盧秀燕有個毛小孩,名字叫「路易」,是一隻很有個性、行為很像人類的博美犬,是她下班後回到家療癒泉源之一。市政繁忙,盧秀燕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常常一回到到家,就看到路易四腳朝天呼呼大睡,毫無身為一隻狗狗的警覺性,反而像人睡著一樣的仰躺,「真的好可愛,下班只要看到這一幕,就覺得很療癒、很滿足。」路易偶爾也會陪盧秀燕「出公差」,去年6月市府廣場舉辦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簽梁活動,超過2000名民眾共襄盛舉,路易不愧為人氣王,一出現就讓小朋友們樂壞了,紛紛簇擁過來,盧秀燕也抱著路易「參一腳」,留下腳印簽名。路易在盧秀燕家非常受寵,只要醒著就想要有人陪牠玩。有的狗狗叫是因為警戒,但路易叫是希望有人陪牠玩,不管大家是忙著做家事、讀書、工作,只要路易「要求」,大家都會放下手邊的事情陪陪牠。現代人把毛小孩視為家人,但市區集合住宅多,家中空間有限,身為「寵物家長」,盧秀燕了解許多人期盼有寵物公園。四年來,台中市友善寵物專區增加至七處,例如近期新增的北屯區新平公園、西屯區協仁公園寵物專區。這兩處最新的寵物專區設有大型犬及小型犬區,入口處有狗骨頭造型洗手台,出入口以雙柵門確保進出安全,並設有寵物飲水區、奔跑涵管、使用告示牌、垃圾桶、狗便袋等設施;樹蔭下也增設休憩坐椅,讓市民帶著毛小孩一起來放電。盧秀燕小檔案● 年齡:祕密● 興趣:看書、吃美食、看電影● 最喜歡的運動:爬枕頭山●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多喝溫開水。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飲食才是養生根本之道 桃園市長張善政每天早餐固定吃這樣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新任桃園市長張善政在68歲這年迎來翻轉市政的挑戰。儘管公務繁忙,他依然嚮往務農生活,大口呼吸新鮮的芬多精,成為他保持活力的養生祕訣。大學參加登山社,熱愛自然早啟蒙。張善政曾任職宏碁、Google等科技公司,10年前他轉身投入政治,先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科技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最近再選上桃園市長。人生經歷豐富的他,臉上卻沒留下太多歲月的痕跡。張善政熱愛務農眾人皆知,其實他很早就接觸大自然。他回憶讀大學時曾加入登山社,登頂過程雖然艱辛,有次還因為穿了不合腳的鞋子,走著走著,把腳都給磨破了,但當高山美麗的風景映入眼簾,揮灑的汗水一切都值得。張善政說,自己在國外求學時每周都會固定運動,也和同學們相約到球館打球,等到回宿舍後再洗個熱水澡,簡直暢快無比。只是回到台灣工作後,每天的工作忙碌,漸漸無法維持運動習慣。勞動能強健身體,也能沉思與自己對話。2009年,張善政任職宏碁公司時,每天工作忙碌、壓力大,有天他終於驚覺自己需要一個維持健康的運動方式,於是找了一個自己專屬的運動──種樹、割草。張善政說,他在東部找了一塊地,在田園中勞動,像是種樹、種芭樂、種芭蕉等,平日工作再忙,到了周末都會撥出時間,搭火車回到花蓮動一動、割草一整天都不覺得累。「現代人坐辦公室,很少走動,不知不覺之間就很容易變胖,所以我覺得要活就要動。」張善政表示,在行政院工作的歲月,不論公務多麼沉重,都會在周末撥出時間,到花蓮的田地裡勞作,在汗水與勞作中,也能靜下來沉思、與自己對話,好多在台北想不到解方的問題,一到田裡就能解決。三隻浪犬變家人,寵物友善政策更有感。張善政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運動方式,而下田耕作、徜徉在綠色芬多精中,是他從年輕到現在一貫的嗜好。他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並維持習慣,讓自己更健康。而務農的過程偶爾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張善政提到,自己有天在東部田地旁發現三隻被遺棄的流浪狗,當下他立即帶著牠們看獸醫。從那天開始,家裡就多了三個可愛的小成員。張善政說,許多人將毛小孩視為家人,競選桃園市長的過程中,他提出了許多寵物友善的政策。現在這三隻毛小孩在開闊的東部自由自在,張善政說等到一切安頓好,或許可以考慮把牠們接過來,重溫溫馨的家庭生活。飲食有節度早餐不碰澱粉 少調味料就是養生桃園市長張善政擔任行政院長時,曾經在備詢台上被立委問到「早餐到底吃什麼?」這個答案經過六年依然如一,就是「牛奶配水果」,而且絕對不含澱粉。張善政三餐清淡,身材纖瘦的他早餐一定會吃。打開餐盒,不是水果和牛奶,就是搭配豆漿。張善政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最重要,但特別的是他的早餐絕不吃澱粉,這個習慣維持多年,另外包括咖啡或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過中午後他也都盡量少碰,一切都是為了健康,「要喝就喝溫開水。」談到飲食習慣,張善政說他吃的食物,油、調味料放得少,如此一來對身體的負擔也減少許多。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源自母親的烹飪習慣。他從小跟著母親一起吃飯,口味不重,但該有的營養素一樣都不會少,尤其清蒸魚更是他與母親記憶的連結。張善政說,雖然自己偶爾仍會攝取一些維他命和保健食品,但他認為從每天的飲食著手,才是養生的根本之道,「在兼顧各項營養的同時,減少調味料對身體的負擔,就是我的養生方法。」張善政小檔案● 年齡:68歲● 興趣:種樹、割草下田勞作● 最喜歡的運動:登山、打球、務農●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減少調味料對身體的負擔,就是養生方法。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50歲才養成運動習慣 新北市長侯友宜揭維持標準體重20年祕訣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年滿65歲,身體仍相當健壯。連假日都行程滿檔的他,有自己一套養生方法。侯友宜表示,保持健康的關鍵,就是每天維持運動習慣、勤喝水及規律生活,最重要的是三餐正常、保持清淡飲食,這樣不只身體好,連體重都能控制。40歲前忙於辦案,50歲後才養成運動習慣。許多人都以為侯友宜受過警察訓練,體力一定很好。但他說,那都已經是數十年前的事情,不會因為早年做過許多訓練,就能一直維持好體力到現在。侯友宜表示,40歲前幾乎每天都忙於辦案,自然沒有空檔運動。但後來逐漸發現身體健康重要性,加上到了五、六十歲後,改任警大校長、新北市副市長、新北市長後,終於比較有一點「時間分配權」,就開始養成運動習慣,並依照年齡、身體狀況,一路從游泳改成跑步到現在的快走,唯一不變的就是每天一定保留時間運動。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運動,做好暖身很重要。侯友宜說,早上五點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運動」,平均每天快走一個小時,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晚餐後也會在辦公室走廊散步,促進消化。而且他在快走的同時,還會看聯合報等報章雜誌,也想藉此告訴大家「運動與工作是可以兼顧的」,每個人都可以尋找自己適合的方式。二十多年來,侯友宜就靠運動把體重維持在70公斤。他在1989年時是84公斤,後來因為長期運動,降到70公斤,他說,只要勤走、勤動,人人都能保持良好的體態。侯友宜也強調運動暖身的重要性,他在50歲時擔任警大校長時,曾因為練習「護身倒法」而受傷,這時才發現運動暖身的重要。建議大家在運動前都要做好暖身準備,避免留下一輩子的舊傷。年輕吃飯搶快吃到胃潰瘍,現在三餐清淡簡單吃。至於如何吃得健康?侯友宜笑說,他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加上工作關係,經常只能吃油膩膩的便當,且還吃得相當趕,「如果1000人同時吃飯,我吃完時,可能還有990人還在吃。」連他妻子都開玩笑:「跟你吃飯不划算,我才剛開始吃,你就吃完了,陪你吃快又會肚子痛。」侯友宜說,那些都是年輕工作時養成的壞習慣,後來還因此胃潰瘍,吃壞身體。侯友宜現在的三餐相當清淡,早餐就是吃麵包、香蕉、堅果、優格、蘋果;午餐是蔬菜及簡單的肉品,少碰油;晚餐就是麵食、青菜、蔬菜湯,簡單吃吃。愛好食物偶可破戒,減少應酬、打包控制食量。不過侯友宜也提到,每個人都會有愛好的食物,像他就喜歡吃蛋、豬肉,所以偶爾還是會吃豬腳或蛋,重點在於如何烹調,像是水煮蛋、水煮豬腳就相對健康。朋友結婚時也會小酌,只要有所克制即可,否則若什麼都不能碰,人生該有多無趣。而身為首長應酬難免,侯友宜說他其實不太應酬,若真有必要參加時,也會控量,吃不完的就帶回家,給家人食用或隔日盡早微波吃掉,不會浪費食物。養生最推薦每天大量喝水 最棒的保健食品新北市長侯友宜直到現在都保持健壯體態,除了長期維持規律運動習慣,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每天喝「足量的水」。侯友宜說,他平常也會吃保健食品,不過主要都是別人送的,像是魚油、澎大海等,相信多少都有保護作用,不過自己不太會買太多保健藥品,主要還是靠喝水維持健康。他每天早上會喝2000cc的水,下午、晚上再喝1000cc,偶爾會喝點茶及咖啡,其他飲料就不太喝,對他來說,最好的保健食品就「水」。現在世界各國許多首長官邸都會養寵物,外界好奇侯友宜是否也有養毛小孩?他笑說,女兒養了一隻小白狗,相當可愛,家人忙的時候,他就會幫忙把屎把尿。小狗很聽話也可愛,自己也會陪他玩、摸摸他,相當療癒。侯友宜小檔案● 年齡:65歲● 興趣:看棒球、畫畫、看書● 最喜歡的運動:游泳→跑步→快走,隨年齡、身體狀況調整。●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運動與工作可以兼顧,每個人都可以尋找自己適合的方式。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曾嘗試168斷食法 台北市長蔣萬安靠2招維持腰圍、補充體力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台北市長蔣萬安一上任,市政行程馬不停蹄,宣誓就職第一天開始,會議一個接一個,每天密密麻麻的市政考察行程,蔣萬安自有一套養生祕訣,包括三餐飲食絕對要均衡搭配;固定吃維他命B群補充營養素;也會盡量找時間運動,維持好的運動習慣。三餐時間難固定,常在行進中簡單打發。今年44歲的蔣萬安,一直都維持相當不錯體態,他透露,自己擔任民代前,曾在美國舊金山當律師,當時因為工作時間長,深知工作不僅要紓壓,也需要運動維持體力,也因此過去就保持運動好習慣。不過他也坦言,從當立委開始,到現在當市長,每天會議、考察行程繁重,三餐吃飯時間的確不固定,很多時候吃飯只能直接在行程中、車上解決,例如常常吃一個麵包、三明治,或是雞肉飯配個滷蛋等,就是打發一餐。尤其許多行程得清晨就出門,早餐部分,蔣萬安說,儘管有時候時間太匆忙,但也會簡單吃個水煮蛋、吐司等;接下來一整天繁重公務行程、外食機會多,他也會特別注意飲食選擇,盡量以清淡和低熱量的食物為主,避免油炸、甜、辣、冰的食物。到市府員工餐廳,推薦「一定要吃臭豆腐」。以蔣萬安正式上任第一天為例,他一早從上午七點半開晨會,密密麻麻行程直到中午12點半,他就與辦公室同仁到市府地下一樓員工自助餐廳吃午餐,簡單的一主菜三配菜,比較可以兼顧飲食均衡。不挑食的蔣萬安,當天點了糖醋排骨、清蒸臭豆腐、洋蔥炒蛋等,他還特別「好吃逗相報(台語)」,推薦大家到市府員工餐廳「一定要吃吃看臭豆腐」。除了飲食力求均衡,蔣萬安也透露,他的養生祕方包含固定吃B群、補充身體的營養素。現在每天開會,則需要保護喉嚨,也會吃吃喉糖、喝澎大海等。中學曾是「運動小將」,現努力維持運動習慣。另外,維持運動是蔣萬安養生的最重要祕訣,他說,自己一直都有運動習慣,而且在國中時期還是個「運動小將」。就讀師大附中國中部時,他在百米、跳遠、游泳(一百公尺蛙式)這三項競賽,都破了學校紀錄。蔣萬安對棒球和籃球也有相當大的興趣,國中時還加入籃球隊,大學更參加系上棒球隊。不過之前在立法院因行程太繁忙,只能利用上班前後空檔運動,也會增加一些重訓,以維持體力。蔣萬安透露,只要自己驚覺腰圍稍微變粗或體重增加,他的原則就是盡量少吃,雖然也嘗試過「168斷食法」,但後來還是恢復正常飲食,盡量以清淡和低熱量飲食為主,並增加運動、健身的頻率。推動友善動物大兒子愛貓 家中考慮添新成員台北市長蔣萬安與夫人石舫亘育有兩個兒子,即將迎來第三個寶貝。蔣萬安透露,未來家裡不排除添「新成員」,原來是大兒子想要養貓。身為好爸爸的蔣萬安說,未來會視情況,可能用領養的方式飼養寵物。根據北市動保處統計,台北市的家寵犬貓數已經有21.8萬隻,登記戶籍數約104萬戶,平均每4個家庭,就有1個家庭飼養犬貓。蔣萬安選上市長前,也提出推動台北市友善動物環境,包括從毛孩的福利、保護、教育三層面協助。蔣萬安透露,他小時候曾經養過喜樂蒂、柴犬及哈士奇,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已非飼主與寵物,而是伴侶、家人、孩子的關係。如果家庭環境允許,不妨考慮養毛小孩,不僅可與家人一起走過人生的快樂傷悲,也會是讓一家人共同進行生命教育的機會。蔣萬安說,未來他會推動更友善的動物環境,包括建立動物友善醫療體制,減輕飼主跟毛小孩的醫療負擔,除了提供友善流浪動物空間,更重要是帶領小朋友體驗生命教育課程。也因為養毛小孩的市民越來越多,蔣萬安說,他會持續推動多元狗公園、狗活動區,社區也可以透過自主認養、管理的方式,讓毛孩在社區公園也能安全地恣意奔跑。蔣萬安小檔案● 年齡:44歲● 興趣:運動● 最喜歡的運動:籃球●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每天注意均衡飲食、維持運動好習慣。
-
2022-12-25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減緩認知衰退的祕訣 最新研究發現與這類食物有關
一項新研究指出,早餐喝杯茶、午餐吃一把蔬菜、晚餐喝杯葡萄酒佐餐,是成功預防失智的祕訣。研究人員說,多攝取含有抗氧化物黃烷醇(flavonols)的食物或飲料,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較慢。在一項為期七年的研究中,來自芝加哥Rush Medical Centre的科學家,招募961名平均年齡81歲,且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參與者每年填寫飲食問卷,關於他們吃某些食物的頻率,並完成認知測試。科學家根據他們飲食中黃烷醇的含量,分成五組。平均而言,參與者每天攝取10毫克的黃烷醇,最低的一組每天攝入5毫克,最高的一組15毫克,相當於一杯深綠色蔬菜或三到四杯茶。分析顯示,與黃烷醇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黃烷醇攝取量最高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降低了32%。研究更發現,從羽衣甘藍、豆類、茶、菠菜和青花椰菜中攝取多數黃烷醇的人,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最慢。而那些吃較多番茄、蘋果、茶、酒和柑橘類的人,也看到相關益處。研究作者Thomas Holland認為,此研究最令人振奮的是,特定飲食選擇可以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像多吃蔬果、多喝茶這類簡單的事,就可以對保持大腦健康發揮積極效用。」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計畫負責人Sara Imarisio博士評論這項研究時說,過去就有相關研究證實,黃烷醇可以保護腦細胞免受損傷,這促使研究人員想更深入了解它們在減緩認知衰退上的潛在作用。他分析,由於參與者在這項研究開始時平均為81歲,在研究開始前幾年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影響他們認知能力下降的因素。「但我們現在可以說,有大量證據表明,均衡飲食是降低認知能力下降風險的一種方式。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以及大量運動和不吸菸,有助心臟健康,進而保護大腦免受導致認知障礙疾病的侵害。」「如果我們終生控制飲食和身體活動,那將是邁向晚年大腦健康的關鍵一步。」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病學(Journal Neurology)》雜誌上。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19 養生.運動健身
加強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質量 專家教5分鐘健身操預防肌少症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肌肉慢慢流失,當擰毛巾、開罐頭等動作變得吃力,起身困難、體重無故減輕時,小心得了「肌少症」。國健署指出,國內肌少症盛行率高,已正式被當成「疾病」治療;40歲之後,肌肉量開始下降,若不好好運動、攝取均衡飲食,肌少症可能提早找上門。●近五成中壯年肌力不足●伸展運動、心肺有氧,加強鍛鍊●微喘、微痠痛運動,增肌練體能運動專家葛厚函說,漸進式阻力訓練,能強化肌力、增加肌肉質量,適合上班族、中壯年及熟齡族群。例如流行的「深蹲」,腿部訓練動作可加強心肺功能,「深蹲變化式」可燃燒體脂肪、增加肌肉量。刺激不同肌群 強化核心力量進入核心訓練及四肢伸展前,應先暖身避免運動傷害,透過扭轉動作,降低關節的僵硬程度,慢慢讓身體變熱、提升肌肉溫度。葛厚函示範「動態暖身」,首先保持穩定站姿、活動手指刺激末梢神經,接著雙手放在腰際兩邊的高度,準備做轉體抬膝、後跨抬膝、跨步轉體等三組動作,活絡關節及全身肌肉。葛厚函強調,肌力燃脂訓練要注意動作由慢到快,逐漸維持自己的穩定速度,配合呼吸施力時緩緩吐氣、放鬆時吸氣。學會了這一套健身組合,不用再跑健身房也能自主鍛鍊。全身肌力燃脂操1 轉體抬膝動作:慢慢抬腿,膝蓋碰對側手掌,左手掌碰右膝、右手掌碰左膝,強調腰部旋轉,每次做20至30秒。功效:基礎健身動作,慢慢調整速度增加強度。2 後跨抬膝動作:保持站姿,右腳向後跨,膝蓋微微彎曲,用腳的力量往上帶,抬到肚臍的高度,後跨之後抬膝,記得重心放在左腳,做10下後換左腳轉體抬膝。功效:暖身同時鍛鍊下肢肌肉。3 跨步轉體動作:雙手手掌支撐在地板上,右腳踩到右手掌的外側,動作保持穩定後,右手向上伸展打開,再把手肘收回靠近腳踝,連續做5次,換左手左腳跨步轉體。功效:活化關節、啟動身體活力。元氣網新改版上線【元氣動起來】,邀請運動專家葛厚函示範5分鐘全身肌力燃脂操。想知道更多運動資訊,上線登入元氣網就能免費觀看。
-
2022-12-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預防重於治療」是維持健康的鐵律!卓建志守護居民健康,撐起緊急醫療網
「『預防勝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卻是健康的鐵律。」這是彰化縣卓醫院院長卓建志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提醒病人保養身體很重要。台灣健康保險制度幾經更迭,卓建志繼承父業,帶領醫護順應政策和時代的變化,穩定中求成長,逐步擴充醫療量能,撐起全縣緊急醫療網一角,守護南彰化平原居民的健康。繼承父志 接手自家醫院台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北斗舊名)」,卓建志的父親卓木鐸1950年在繁華北斗鎮開設小兒科診所,雖訂有看診時間,但實際上是全年無休,卓建志印象中的爸爸視病猶親,半夜為急病者看診,免費施藥給窮苦患者,病人和民眾交相稱讚,讓卓建志立志長大也要當個好醫師。卓木鐸購地興建「卓綜合醫院」,卓建志醫學院畢業先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歷練,1987年回自家醫院幫忙,兩年後挑起院務重擔,並整修院舍、添購醫療器材,朝向現代化醫院經營。1992年獲衛生署醫療發展基金補助新建大樓,病床數從60床逐漸增至120床,又因應人口高齡化的疾病,陸續增設骨科、復健科、腦神經內科、家醫科等科別,以及開設泌尿科特別門診。開腦一千元 曾抗議給付低卓綜合醫院1995年更名「卓醫院」,無論哪種院名,卓建志和父親都配合醫療政策承辦國家醫療保險,曾因勞保醫療給付過於低廉,腦部外科手術「一個頭一千元」,時任彰化縣醫師公會理事的卓建志認為對醫病不公平,積極連署南彰醫院抗議,勞保給付獲改善,但好景不長,全民健保1995年開辦,再度挑戰地區醫院生存能力。健保實施 形成「大者恆大」卓建志說,健保實施後又因醫療給付問題,形成「大者恆大」局面,大型醫療體系旗下醫院有區域醫院規模卻留在地區醫院等級,病人流向這些醫院,而且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服務觸角」到處延伸,在卓醫院門前就有4家大醫院設候車站,令人無奈。農業鄉鎮人口快速高齡化,卓建志赴日考察日本護理之家,認為是地區醫院的轉型方向,把自家醫院急性病床漸進式申請改為護理之家病床和洗腎病床,保留20床作為緊急醫療,未來成立社團法人,進一步轉型讓醫院得以永續經營。養生祕訣/3動脈阻塞 調整飲食常健走笑口常開的卓醫院院長卓建志,每天把走路、爬樓梯當運動,自認身體狀況不錯,60歲那年收到太座送的高階體檢大禮,竟檢出心臟三條動脈有兩條完全阻塞、一條阻塞95%,看到報告嚇出一身冷汗,手術後當個聽話病人,按時服藥也定期健檢。「剛回來自家醫院的10年內,眼裡、心裡都只有工作。」卓建志傳承父親的行醫精神,忙到沒時間做休閒運動,全年只有勞動,加上「能吃就是福」飲食不忌口,他坦言沒注意到這樣長期累積下來,體內埋藏了地雷。60歲生日前夕,卓建志的太太說忙了大半輩子,已經有年紀,自己當醫師也該做高階健檢,「妻命難違」,卓建志做生平第一次大體檢,收到的報告顯示:「動脈硬化指數破千(正常值應小於4),心臟三條動脈僅存一條暢通率5%,其餘完全阻塞。」隨即安排裝置心臟支架手術。卓建志表示,40多歲曾抽血做一般檢查,當時尿酸值12(正常男性應低於7)、血脂數值1300多(正常值應低於200),他服藥控制得很好,身體沒有異狀,所以心臟動脈嚴重阻塞,他沒有不適感,玉山攻頂、潛水等運動樣樣來。「度過隱形劫難,我應調整生活形態。」卓建志重新分配時間,經常到溪頭等鄰近山林健走,保持均衡飲食和心情愉悅。「人生赤裸裸的來,什麼都帶不回去。」卓建志說,憂愁不能解決事情,飲食不必特別忌諱,笑咪咪過日子,才不辜負出生走這麼一趟。卓建志小檔案●年齡:67歲●專長:消化外科、內視鏡、超音波、老人急重症的專科醫師●現職:彰化縣卓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業●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總醫師、彰化縣北斗卓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是維持健康的鐵律。
-
2022-12-10 養生.聰明飲食
節食減肥易復胖!吃對6大類食物助瘦身,搭配運動效果更好
想要擁有穠纖合度的身材,除了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飲食管理也是一大重點,節食減肥是不少人經常採取的較激烈的方法,但不正常飲食除了會對健康造成傷害,其實也更容易復胖。那究竟三餐該吃什麼,才能維持好身材又不傷身體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瘦身食物」相關話題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各類瘦身食物網路聲量排行。台灣水果甜! 應注意糖份攝取健康減肥的重點是均衡飲食,因此我們觀察網路上對相關飲食習慣的相關討論,歸納在6大類食物中最受到大家關注的瘦身食物,發現在「水果類」中以「蘋果」聲量最高。由於蘋果中的果膠能預防體內糖分和脂肪的吸收,並吸附腸內的有害物質,一同排出體外,是不少明星減肥時會選擇的水果,也有網友分享自己的減重菜單,說道「水果可以選低熱量的蘋果,但台灣的水果還是較甜」,同時提醒民眾在挑選水果時仍須注意糖份問題。而每天的正餐當然少不了「蛋類與肉類」以及「蔬菜」,有網友提及「減肥不要害怕吃肉!減肥的一定要吃夠蛋白質才瘦得快」,並表示每餐可以吃「份量差不多手掌大小的雞胸肉」,因為雞胸肉有豐富的高蛋白,搭配運動可以幫助脂肪燃燒,達到增肌效果,也有網友分享自己的減重食譜,推薦綜合了蛋肉類與蔬菜類的「洋蔥紅蘿蔔炒蛋」,由於紅蘿蔔的β-胡蘿蔔素和植物纖維,可促進新陳代謝;而有「蔬菜中的皇后」美名的洋蔥則富含槲皮素,能抑制脂肪堆積,算是益處多多的一道菜餚,引來其他民眾留言附和補充「洋蔥紅蘿蔔炒蛋色彩比較繽紛,吃起來會快樂很多!」喝完咖啡及無糖茶 搭配運動才有效果在飲品方面,減少飲料的攝取是對許多人來說最困難的地方,許多重度飲料愛好者哀號「飲料真的很難戒!」、「每次減肥失敗都是敗在這」,引起廣大迴響,有熱心網友給予建議,像是「減肥其實還是可以喝無糖茶跟黑咖啡」、「早餐先把大冰奶換成無糖豆漿」,因為「茶類」中的兒茶素,能夠降低人體膽固醇、腸內脂肪吸收,如果想踏出瘦身的第一步,不妨將每天一杯的手搖飲料替換成無糖茶,降低身體的負擔;不過也有民眾提醒「咖啡跟茶都有幫助脂肪分解,但分解變成脂肪酸後,如果沒有運動去代謝成能量,脂肪酸還是會變成脂肪喔」,表示燃脂食物還是要搭配運動,才能真正發揮效用。想瘦身除了吃對食物,份量與少油烹飪方式也是一大學問,並同時搭配運動才能相輔相成。無論如何,都不要忘了各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並且持之以恆,才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07 癌症.乳癌
運動訓練是抗癌最佳良藥!專家教5招改善術後副作用
你知道嗎?缺乏運動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0%,運動訓練是戰勝癌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資料來源: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14)。根據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網站資料顯示,國內婦女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西化的改變,好發年齡甚至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發生率位居第2名,比起其他可能的預防方式,運動訓練可說是最經濟實惠又方便的辦法,不但能有效提升身體免疫力,還能達到保健功效。所以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已經被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有助於癌症預防與控制、且可以降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提升病患功能性。更有研究指出高身體活動量比低身體活動量者減低癌症罹患風險約在10%~24%(資料來源:Patel et al.,2019,ACSM)。早期的乳癌癌因性死亡率可透過體能活動降低多運動不但可減低患癌的機會,對於病患癒後治療也很重要,愈來愈多的研究探討在癌症治療期間運動的好處,瑞典最新研究也表明,運動可以幫助加快治療後的恢復,儘管大多數研究只探討了婦女的早期乳腺癌,但研究證據表明運動對體重、體適能、肌肉力量、柔韌性和生活質素皆有幫助,加上有七成的患者在化療和放射治療過程中會感到疲勞(癌疲憊),運動訓練也能協助減輕壓力。而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體重控制,因為研究顯示,治療期間和治療後體重增加會引發癌症復發的風險,特別是乳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運動訓練很重要,但你做對了嗎?臨床上很多乳癌患者因為不知道術後保養的重要性,因而產生肩關節沾黏;也有部分患者因手術過程產生一些併發症,造成神經損害、慢性肩膀疼痛等問題,進而服用止痛藥,產生藥物成癮的問題產生。因此,透過運動訓練介入及正確的姿勢,相信很多的併發症都是可以被預防的。💡然而在乳癌患者開始從事運動前的運動測試是常被忽略的一部分!在運動測試上,建議患者可以面對鏡子,兩手同時做不同擺位角度的動作,目標是希望做到患側可以跟一般健康手部一樣的活動度。《運動、拉筋、強化》改善組織的特性以前很多手術後的乳癌患者都會告訴我們說手術後的手都盡量不要動,其實這樣的建議是非常糟糕的,治療過程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吃藥控制...都鼓勵患者可以讓自己保持運動或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例如:手部伸展、心肺訓練以及待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後,可適量增加重量訓練,透過安全適當的阻力訓練,皆對癌因性疲憊、術後恢復、預防淋巴水腫及提升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另外訓練時,須特別注意肩頰骨的穩定度(肩頰骨下壓後收)。💡提醒事項:面對不同癌症,運動訓練介入的強度都不一樣,這個要特別注意,但有動總比沒動好! 乳癌患者規律運動計畫好處.提升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功能能力.改善平衡、預防跌倒.體重控制.改善體態與自尊.減少疲勞、壓力、意欲和焦慮.減低肌肉流失(肌少症)風險.減少骨質疏鬆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流並降低血栓風險.改善淋巴系統流動/引流(資料來源:ACS 2014;Schwartz 2017;ACS 2015; Schwartz 2019)乳癌腫瘤切除手術的潛在副作用包含體態姿勢偏差 / 肌肉失衡、手部或腿部功能下降、手術切口、上肢活動度與淋巴水腫、肌肉攣縮等周邊神經病變及無法以肩關節水平內收的方式使手臂橫過胸部,然而翼狀肩是常見乳癌手術產生的副作用,造成翼狀肩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傷到了一條有支配前鋸肌功能的長胸身經(long thoracic nerve)受損,導致前鋸肌癱瘓無力。※「翼狀肩」亦即「翼狀肩胛症」,患者因從頸椎穿出來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萎縮,出現雙臂無力舉高,是較嚴重的神經傷害,需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想了解更多翼狀肩胛症,請點此👉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4436033即使沒有開刀的患者仍然有產生翼狀肩的可能,主要原因還是歸咎於過低的身體活動量、肌肉失衡等狀況,導致前鋸肌太弱,大小菱形肌跟胸大肌又太強等失衡導致,以下5動作可用來訓練及改善:● 彈力帶擴胸:● 反向划船:● 牆壁天使:● 肩關節外旋:● 夾背開胸:全面啟動抗癌力飲食+體重控制+生活型態📌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約4成的乳癌可由拒菸、過量飲酒、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因此持續性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快走運動3-5次/週,30-40分鐘/次,搭配阻力訓練及每周2次平衡與柔軟度(每天做最好)訓練。📌保持輕鬆情緒、正向積極的態度,攝取天然全食物及喝大量的水並做好體重管理都是擊退乳癌的不二法門!📢好康不錯過!立即登入,免費學習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 - 伴你術後身心靈不卡關(線上影音課)※提供無限期直播影片回放觀看
-
2022-12-03 癌症.卵巢.子宮
停經婦女陰道微出血以為回春? 健檢意外發現「子宮內膜癌」上身
63歲林小姐在步入更年期那年,擔心老化加速,緩解不適,而開始補充女性荷爾蒙,今年年初陰道常微微出血,她還以為回春,日前接受健康檢查,骨盆腔磁振造影(MRI)發現,子宮內膜出現1.5公分病灶,已侵犯至子宮肌層,後續確認為子宮內膜癌。若有不正常出血,就應該儘速就醫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表示,更年期女性已經停經,但仍需注意自身狀況,若有不正常出血,就應該儘速就醫,找出原因,不要以為這是回春。沈彥君說,子宮內膜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健康,2015年新增2458名個案,2019年新增個案則為3124人,且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人因太晚確診,已經到了晚期,治療棘手。臨床研究顯示,第1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預後5年存活率可高達97%,第2期則有85%存活率,但如果到了第4期,則5年存活率將大幅降低至20至25%。以林小姐為例,因為定期接受健檢,這次透過骨盆腔磁振造影(MRI)發現,子宮內膜1.5公分病灶,侵犯至子宮肌層,屬於第1期子宮內膜癌,治療相對簡單,經過外科手術切除,目前定期回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研究證實,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眾多,包括:肥胖、長期月經異常、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有乳癌或卵巢癌症家族病史、服用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糖尿病、高血壓、不孕,以及帶有BRCA基因突變。沈彥君提醒,女性最好保持標準體重、均衡飲食,減少接觸環境荷爾蒙(塑化劑、戴奧辛)、規律運動,最重要的是,停經後勿未經醫師諮詢自行補充雌激素,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及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26 養生.聰明飲食
乳糖不耐症別擔心,不是只有牛奶能補鈣!1圖看10大高鈣防骨鬆食材
鈣是人體含量最高的礦物質,也是維持生理機能的重要營養,鈣質補充不足就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心悸、失眠等問題,那我們該如何有效攝取鈣質呢?網路上就有關於高鈣食物的話題討論,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網友熱議的「高鈣食物」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高鈣食物清單網路聲量排行。不能喝牛奶! 乳糖不耐症可挑起司、優格補鈣觀察網路上對於「高鈣食物」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乳製品」是多數網友公認的優質鈣源,有網友就在社群討論區表示「說到補鈣就想到牛奶」,認為乳製品除了營養美味外,還能製作成不同風味的產品滿足味蕾,其他網友也補充「乳糖不耐症的朋友可以選擇食用高鈣起司」、「優格和優酪乳補鈣外,還能增加腸道益生菌」,推薦大家可以做出不同的嘗試。▲網友熱議10大高鈣食物清單,網友推薦乳糖不耐症者可選擇起司、優格、優酪乳來補鈣。(圖/《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提供)高鈣豆腐這樣選 牛奶加芝麻粉具加乘效果「黃豆食品」也是不少人心儀的補鈣好選擇,其中「小方豆乾」就因為高鈣含量而備受營養師推崇;另外,豆腐也是經常被提到的補鈣好物,不過豆腐的鈣源多來自於凝固劑,因此並非所有豆腐都含有充足的鈣含量。有民眾就發文請益「傳統豆腐與嫩豆腐的鈣含量相同嗎」,底下網友留言解惑「要補鈣就吃傳統豆腐」,說明傳統豆腐以硫酸鈣為凝固劑,所以凍豆腐和板豆腐都是相當不錯的鈣質來源,反觀嫩豆腐則因爲採用葡萄糖酸內酯,以致其補鈣效果不顯甚著。身為高鈣堅果「黑芝麻」也同樣受到熱議,日前就有網友在討論區分享「先炒熟芝麻再磨成粉狀,可以更好吸收營養」,引起許多人出聲附和如「在牛奶或豆漿加芝麻粉,美味程度和鈣質含量加倍」、「奶奶會喝芝麻糊補鈣,還可以改善失眠」,但也提醒民眾芝麻含有高量油脂,還是要適量食用,以免攝取過多熱量。補鈣方式五花八門,在了解高鈣食物後,也要搭配均衡飲食與運動,才能有效增加鈣質吸收,強化骨質密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21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睡不好 小心其他疾病擾亂生理時鐘
●長新冠後遺症常見出現失眠困擾●染疫之後呼吸道系統更脆弱,導致睡不好●後疫情與病毒共存,保持平靜、減低焦慮「醫師,我已經好幾天睡不好了,一下夜咳、一下鼻塞,反反覆覆無法一覺到天亮,是不是得了長新冠?」林口長庚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黃彥霖說,疫情造成恐懼情緒,不少確診者康復一段時間後,會有呼吸道症狀,很擔心體內是否殘留病毒。面對一波波疫情,不論是害怕染疫或是擔心確診的後遺症,想抗疫應該先顧好心理健康。黃彥霖表示,不少人因為胸悶、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而急著求醫,擔心長新冠找上門,其實心悸、肌肉痠痛、呼吸困難、睡眠障礙都是典型的焦慮症狀。尤其在睡眠困擾方面,民眾常反應輾轉難眠、睡眠中斷、睡眠品質下降、晚上睡不好導致白天嗜睡等。壓力大作息亂 更會睡不著心理學「墨菲定律」表述:愈害怕發生的事情,就愈會發生。適度焦慮有助於防疫,提醒自己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過度恐慌反而會出現身體不適,若有鼻塞過敏、緊張型頭痛等症狀,容易因為緊張加重生理症狀。黃彥霖強調,壓力大、作息亂,都是導致失眠原因,若有自律神經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睡眠受干擾的狀況會更嚴重。黃彥霖分享失眠障礙的治療原則,急性失眠可使用短期藥物,超過3個月的慢性失眠可進行非藥物的「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透過了解新冠肺炎、癒後復原養生的「認知」,嘗試睡前閱讀、音樂紓壓、呼吸冥想等方式,可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放鬆,慢慢改善睡眠習慣,練習一步一步解除壓力源。白天多多運動 睡前放輕鬆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協助民眾重新建立睡眠規律,除了睡前放鬆,非睡覺時間也要避免躺床、增加白天的運動量、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鼓勵自己自律並徹底執行。黃彥霖建議,寫下「睡眠日記」追蹤睡不著的原因,重建「應該」、「必要」做的事情,學習控制煩惱的技巧。過度擔心、焦慮的「過度激發狀態」容易適得其反,試著放掉對「睡著」的期待,不讓干擾睡眠的思緒湧上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後疫情時代如何身心安適1 將注意力放在能讓自己內心安定的事情上。2 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提升身心免疫力。3 練習冥想、靜坐、呼吸,幫壓力找出口。4 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的習慣,做好防疫。課程資訊:https://pse.is/4l6rxj
-
2022-11-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不減肥、不養生,這樣吃出健康瘦!譚敦慈3建議照顧好60後的自己: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
一上台,譚敦慈就像廣告裡的電動兔子在舞台上走個不停,她語速極快、身材纖細,不用麥克風卻能讓聲音傳得老遠,瞬間就炒熱200多人的場子。「最毒不是婦人心,最毒是『不動症候群』!」她幽默一語,惹得全場哄堂大笑,接著說:「研究指出,坐著不動1小時,就會少活22分鐘;國健署統計,國人每天會坐著6小時,等於少活2個多小時,所以大家趕快站起來跟我一起動!」 譚敦慈在演說中總不時夾帶「拜託各位」、「好不好?」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毒物科護理師、健康達人,毋寧更像苦口婆心的「國民媽媽」。 想不到國民媽媽也已經跨入60歲字頭,還調侃自己對「養老」議題非常關注,譚敦慈笑說,過去大家都認為退休之後要到「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地方養老,其實這觀念錯誤,「預防失智的第一步,就是要多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多跟人相處!」 台不健康餘命逾8年,老後長照要準備600萬元 她指出,國人越來越長壽,但不健康餘命也越拉越長,更可怕是長照費用金額龐大,若平均每月支出6萬,1年就是72萬,以2020年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8.5年來計算,相當於要花掉612萬,「雖然我兩個兒子都是醫生,但大家辛苦存的退休金,千萬不要貢獻給醫療人員!」 「生病最需要什麼?精神支持、家人支持?其實最需要的是錢!」譚敦慈坦言,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標靶藥物、基因療法都上市了,但所需費用非常高,「人不怕死、怕病,死沒什麼好怕,是怕病拖在那裡!」 而要避免自己落入長照陷阱,最重要是控制好三高。她更指三高是萬惡之源,像是台灣洗腎人口多,有近6成是來自糖尿病控制不好,而非因為食安問題。而常有人擔心吃藥就要吃一輩子,因此拒絕用藥,「我都會跟她講:要是不吃這些藥,妳沒這輩子了!」 除了三高之外,維持肌力也很重要。據統計,台灣每3秒就有1人骨折,而肌肉力量與骨質密度唇齒相依,「不要再看不起你的蘿蔔腿,蘿蔔腿可以讓你長命百歲!」 她要大家將雙手食指與拇指合併,去測量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合不起來,表示肌肉量足夠,若稍微可以圈起來或圈起來有多餘縫隙,恐怕就有肌少症的危機。因此50後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來源、曬太陽、以及規律運動,才能照顧好自己。 日吃2碗青菜,不為養生犧牲蛋白質攝取 飲食方面,很多人都以為當她家小孩一定很辛苦,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其實我們家的小孩把該吃的先吃了,剩下隨便你!」她建議,每天應該吃1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如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等),以及1碗白色蔬菜(白蘿蔔、白花菜、白高麗菜、茭白筍、竹筍、菇類等皆可)。 譚敦慈說,自己60歲以後格外重視蛋白質的攝取,「我最怕各位年紀一大就開始養生,所有的菜清蒸、水煮,不加油、不加鹽,很難吃」,反而讓食慾變差。還有許多人一開始養生就不吃肉,這也是錯誤觀念。她說,每人每天應攝取「自己體重(公斤)× 1.2公克」的蛋白質,約末是每餐1個手掌心大的份量,同時搭配一點堅果,讓自己有好的油脂攝取。 若擔心肉類熱量高,魚肉是不錯的蛋白質選項,她特別推薦Omega3含量高的鯖魚,其他如秋刀魚、虱目魚鱸魚也是好選擇,建議1週吃2次。但鮪魚、旗魚、油魚、鯊魚則因汞含量較高,不宜多吃。 「每天1綠1白的青菜、每週吃2次魚,是不是很簡單?」身為職業婦女的譚敦慈,也未必天天開伙,她常在中午到麵店請老闆燙一盤青菜,但因不喜油膩,所以不淋肉燥;鯖魚切片則是她心目中最友善主婦的好料理,只要解凍後放進烤箱,5分鐘就能上菜。 練肌力先測步速,15秒須走完馬路4線道 幾年前,譚敦慈因工作忙碌少運動,有次和孩子出國竟莫名跌倒,此後她便給自己一個功課,規定每天要走10公里、爬70層樓,「可是我一不小心都走到15~16公里、爬到90層樓,但那次之後就沒再跌倒過,就算路不平坦,也能很快保持平穩。」 每天大量走路,讓她練出結實肌肉,而一般人又要怎麼知道自己肌力夠不夠?譚敦慈說,肌少症最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走路變慢,大家可以用幾個方法來測試:肌少症測試:●15秒走完馬路4線道●1秒大於1公尺●10分鐘走1000步●2分鐘走完200公尺國小操場1圈●不靠支撐12秒內站立、坐下5次 至於肺活量則可測試爬階:●1分鐘少於30階(差)●1分鐘大於30階(正常)●1分鐘大於50階(佳)●1分鐘大於80階(良好) 譚敦慈常到中正紀念堂運動,從底部到最高處為89階,「我爬完大概不用50秒,」隨著練習可以提升肺活量。而大家常覺得運動很難,她也透露一個小秘訣:吃完飯馬上站起來,膝蓋彎起、墊起腳尖在原地「僵屍跑」,「跑1公里不會超過7分鐘,不會喘,怎麼跑都愉快!」 對於熟齡族,她有3個小提醒: 1.建議定期健診,有小問題很快就處理好;2.60歲後絕對不減肥,努力把肥肉變成肌肉;3.奉行能走不站,能站不坐、能坐不躺,要活就要動。 她說,自己在飲食上其實沒有太多限制,有時兒子給巧克力吃,她也不忌口,但吃完一定站起來原地踏步,同時均衡飲食。 最重要是:「即使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要永遠保有正面能量,因為抱怨會把身邊的人推開,」她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用嘴巴干擾下一代的生活,獨立活出美好老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台灣驚爆本土霍亂病例!她吃了「這兩樣東西」有5症狀…什麼是霍亂?一文看如何預防.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18 醫療.中醫
遺精、早洩、陽痿...怎麼辦?每天十分鐘按8穴位助你重振男性雄風!
男性早洩是過早射精,陽痿則是陰莖不能勃起,無法順利完成性行為,遺精則為精液自行排出,基本上都屬於「虛勞」之症。針對性功能障礙的問題,有些是心理壓力所致,有些則是身體疾病導致,也有些是日常作息紊亂造成。因此,首要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定時運動,避免性事過繁,並透過膳食滋腎養陰、益氣固本。平日還可按壓、指療以下穴道:百會穴(頭部)、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腹部)、命門穴、腎俞穴、八髎穴(背部),達到強腰固本、腎精虧虛的效益。穴道小檔案‧作用部位:頭部、腹部、背部‧體質症狀:腰痠、腰痛、遺精、早洩、性事不協、陽痿、失眠、記憶力差、不孕‧穴療要點:百會穴、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命門穴、腎俞穴、八髎穴‧疏通指引: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本文節錄:《活到100不失智:大腦逆齡對策,穴道醒神養腦術》一書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摸起來冰冰的循環不佳 小心關節退化快
別以為膝蓋退化只發生在長輩身上,「不動」或「過動」都可能讓膝蓋退化的時間提早。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膝蓋「退化」與「老化」僅一線之隔,兩者的對抗策略有所不同。膝蓋提早出現退化症狀,須趕緊調整生活作息;若膝蓋出現老化症狀,則建議透過運動與適當的營養補充品保養,延緩老化速度。晨僵、無力、痛感,出現3大症狀,代表膝蓋退化中。簡文仁表示,健康的膝蓋走起路不會有異常感覺,一旦有任何異狀,就得意識到可能是退化或老化了。退化與老化的差異,除了從年紀做最簡易的辨別以外,還可透過膝蓋的能力是「逐步變差」判斷。退化中的膝蓋會有三大症狀:1.早上起床時,膝蓋會感覺到「晨僵」。2.膝蓋無力,不如平常行動自如。3.有痛感,如刺痛、鈍痛、僵痛。已經老化的膝蓋,初期難以與退化膝蓋出現的三大症狀做分辨,但老化的速度遠慢於退化的速度。「無力感」為最常見老化症狀,爬樓梯越來越費力。老化最顯而易見的症狀為「無力感」,膝蓋的肌耐力變差,年輕時可以一口氣從一樓爬到五樓,但慢慢地從一樓爬到三樓時,腿就痠了,後續漸漸變成從一樓到二樓時都感覺到費力。再者是關節靈活度變差,腳漸漸沒辦法抬高,或是蹲下去時卡卡的,走路沒辦法走遠。簡文仁表示,除了上述症狀以外,如果膝蓋摸起來「冰涼」,顯示腿部的血液循環不佳,血液循環不佳雖然不是導致膝蓋退化的直接原因,但間接顯示活動較少,久而久之就可能提早發生退化。過去總認為過度使用膝蓋的運動員,或是長期做勞力工作,如搬家等,膝蓋損耗較快,實際上,長時間沒有走動,膝蓋周邊肌肉缺乏耐力,使用膝蓋時較容易受傷,也增加提早退化的機率。近期天氣轉涼,若天冷不想動,建議可以按摩雙腳,讓身體熱起來,或是採取居家鍛鍊的方式,不一定要到操場跑步。鍛鍊膝蓋周邊肌力,預防膝蓋提早退化。簡文仁表示,人的體能高峰在25歲,25歲到40歲是體能的高原期,40歲到50歲體能開始走下坡,50歲以後開始老化,體能明顯變弱。避免膝蓋提早老化,從現在起,建議開始動起來,鍛鍊膝蓋周邊的肌力。除了運動之外,長輩能適度補充保養關節的營養補充品,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同時也能補齊強健肌力的「咪唑胜肽化合物」就像蓋房子一樣,先用鋼筋穩固基礎、再用水泥支撐輔助,相輔相成保養才會全面且到位。簡文仁表示,葡萄糖胺、軟骨素可幫助關節分泌潤滑液,咪唑胜肽化合物則是幫助長肌肉,肌肉的增加需要攝取蛋白質,不過長輩牙口多數不好,肉的攝取變少,蛋白質屬於長鏈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種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吸收快,而咪唑胜肽化合物存在於洄游魚類體內的肌肉中,是魚類活力來源之一。適度運動+減重,瘋健身不能過頭。其餘配套方式可從均衡飲食以及減重著手,簡文仁表示,體重過重也會增加膝蓋的負擔。他也提醒,國人瘋健身,過度運動反而導致身體發炎,正常運動是今天運動完,雖然當下會痠痛,但睡一覺後隔天通常沒感覺,如果運動後疼痛感持續,建議就醫。長者5招練腿力年紀較長的長輩則可以從簡單的運動開始著手,他建議居家做5招鍛鍊肌力運動。1.起立蹲下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可透過坐與站之間,增加膝蓋周邊的肌力。2.打地鼠坐在椅子上,腳往前抬,腳前方放置類似九宮格的目標或是幻想前方有九宮格,抬起的腳抬到九宮格的每一個格子。如果腳沒辦法抬高,則建議坐在椅子上,九宮格放在地上,用踩的去踩每一個九宮格的格子。可訓練反應也能訓練平衡。3.屁股搬家坐在椅子正中間,接著屁股往椅子右邊移動,再往左邊移動。4.高低跑坐在椅子上,雙手扶在椅子上,雙腳抬起做跑步的動作。5.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呈現內八動作、接著再做外八動作,反覆做。
-
2022-11-12 醫療.新陳代謝
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營養師打破糖尿病常見的5大迷思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糖尿病日」,目的是為了喚起全世界對於糖尿病的關注,並重視糖尿病對於人類的危害。選擇訂在11月14日是因為這天是著名的班廷醫師Frederick Banting的生日,為了紀念他在1921年發現重要的糖尿病治療藥物-胰島素的貢獻而訂定,而今年2021年也正好是胰島素發現的100週年紀念。根據統計,全球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已經超過4億人,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也位居第五名,可見糖尿病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現代文明病,對於人類健康的傷害也真的不容小覷。糖尿病的病友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舉凡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等,甚至是我們自己,都有可能正在努力與糖尿病奮鬥著,而這是一條漫長又辛苦的道路,對抗糖尿病,首先就必須要擁有正確的觀念。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用自身的臨床經驗,來帶你一起打破糖尿病常見的5大迷思吧!迷思1:糖尿病是肥胖者專屬的,瘦的人就不用擔心?肥胖者確實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原因是肥胖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導致身體難以利用飲食攝取的營養來提供能量,而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長久下來造成身體各部位的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進而導致糖尿病。然而除了肥胖以外,糖尿病也與遺傳基因、飲食與生活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評估糖尿病風險時一定會將家族史考慮進去。無論本身體型再怎麼瘦,只要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就有非常高的機率罹患糖尿病,若是再加上缺乏控制的飲食習慣,常常攝取高油高糖高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的食物,又缺乏規律的運動及作息,那麼糖尿病就很有可能找上你喔!迷思2:澱粉對糖尿病都是不好的,應該全都不吃?並不是的!澱粉是三大營養素中醣類非常重要的來源之一,而根據均衡飲食的原則,每天攝取的醣類應占總熱量的50~60%,因為醣類能提供我們身體日常所需的熱量,也是許多器官主要使用的能量來源,因此並不建議完全都不吃喔!否則長期下來會造成營養失衡導致身體出現問題。當然,因為醣類的食物會直接影響血糖的上升,因此我們可以優先選擇富含膳食纖維、GI值也較低的「未精製穀物」,例如:糙米飯、地瓜、燕麥、全麥食物…等等,會比白飯、白吐司這種精製過的澱粉來的好喔!其實對於糖友來說,並沒有什麼食物是「絕對不能吃的」,比起嚴格的限制飲食,了解自己所吃的東西並控制份量才是更重要的。因此無論是醣類、水果、甚至是飲料及點心,其實都可以適量食用,只是要依照營養師及醫師的指示,並學習各種食物份量的概念來適量攝取,再搭配治療就可以囉!迷思3:不甜的水果就可以吃很多沒關係!從前常常會遇到很可愛的糖友們在回診時跟我說:「營養師~現在吼,那種很甜的水果像西瓜、芒果啊我都不吃了!我都只吃芭樂和蘋果那種不甜的,吃多少都沒關係吼?」首先當然要先鼓勵這位糖友有心想要努力配合飲食控制啦!不過還是要稍微導正一下這個錯誤的觀念喔!其實無論是很甜的芒果、還是不甜的芭樂,裡面都有天然的「果糖」,會造成血糖的上升,與水果本身甜不甜並沒有直接關係~但這樣並不代表不能吃水果喔!水果裡面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植化素等營養,在均衡飲食中仍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會建議糖友們每天攝取的水果量大約控制在1~2個拳頭以內,就算是不甜的水果,也要注意吃的份量不可以過多,而甜的水果也不是完全不能碰,只要適量攝取還是可以吃的喔!迷思4:糖尿病的藥會越吃越重!會成癮!這個迷思是導致很多糖友們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的原因,但這真的是個迷思,事實上糖尿病的藥物並不會產生依賴性喔!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誤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顧名思義就是需要長期、甚至可能是一輩子的治療與控制。所以可能會看到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服用糖尿病藥物,但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療程。糖尿病的藥物是透過許多不同的面向來幫助控制血糖。醫師會依據糖友們血糖控制的狀況、對藥物的反應、是否有併發症或其他疾病以及整體療程來不斷進行藥物的調整。除非糖友已經將血糖長期控制在非常穩定的狀態,不然不太可能始終都服用同一種藥物,而調整過的藥也不代表越吃越重,只是代表醫師評估那是更適合糖友現階段身體狀況的藥物而已喔!所以遵從醫師的指示,按時用藥、定期回診是控制血糖非常重要的一環喔!迷思5:胰島素是拍咪呀!打了會洗腎啦?其實胰島素並不是什麼外來的「拍咪呀」啦!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會自行製造胰島素,來參與體內的代謝以及維持血糖的恆定。糖尿病患者因為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低下,血糖沒有辦法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所以才需要透過額外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許多口服降血糖藥物是透過刺激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來達到降血糖的目的,但隨著病程拉長,胰臟功能也會逐漸衰退而沒辦法再製造更多胰島素。因此在過去的治療方針中,晚期的糖尿病患者會開始施打胰島素,所以才會有人認為走到打胰島素這一步就代表要洗腎了。事實上並不是胰島素造成洗腎,而是患者本身的糖尿病已經嚴重到併發糖尿病腎病變了。而在比較近年的治療指引則建議及早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因為已經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越早開始使用胰島素就越有助於糖尿病的控制,也越能防止胰臟細胞的衰退,甚至能夠維持現階段胰臟細胞的功能喔~因此,胰島素並不是什麼「拍咪呀」,而是幫助糖友們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且安全的藥物喔!看完今天的內容,是否有幫你破解到一些存在心裡很久的迷思呢?糖尿病是現在非常常見的慢性病,因此網路上、報章雜誌等等都會流傳許多資訊,有些內容的正確性其實都有待商榷,建議大家在廣泛蒐集資料的同時,也別忘了要尋求專業的醫師、營養師的證實。糖尿病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擁有正確的觀念才能陪伴糖友們一起對抗,同時也幫助自己維持健康、遠離糖尿病!
-
2022-11-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黃豆到底防癌還是致癌?網友最關心10大防癌食物清單一次看
說到最可怕的疾病,相信大家都會想到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而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有30-50%的癌症是可藉由飲食、作息習慣的調整,來降低罹癌機率,例如透過每日攝取足夠6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可預防癌症的發生。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防癌食物」相關話題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防癌食物網路聲量排行。 「豆類」含豐富膳食纖維 「這些食物」有益女性健康觀察網路上對「防癌食物」的相關話題討論,可發現以「豆類」食物聲量奪冠,特別的是,不少網友對豆類中的「黃豆」保持疑慮態度,認為「黃豆中的雌激素可能會造成乳癌」,但有醫師於節目分享「事實上,黃豆中的大豆異黃酮與膳食纖維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對健康有正面的作用」,引起熱烈討論,網友紛紛表示「原來黃豆致癌是迷思!」、「看來早餐飲料要改喝豆漿了」,不過也有民眾提醒「黃豆要記得選非基改的,不然反而更不健康」,表示食物還是天然一點對身體比較好。 聲量排行第二的「蘋果」同樣備受關注,有新聞提及芬蘭研究顯示,蘋果中含有類黃酮素,具有強抗氧化力,能幫助抑制肺癌,對此,有網友說道「現在空污越來越嚴重,真的要多吃蘋果」,表示身在空氣不好的都市,平時會盡量攝取對肺好的食物;而排行第三的「堅果」則擁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許多民眾也表示自己有吃堅果的習慣,留言像是「我每天都會吃一小匙核桃跟杏仁」、「堅果不只健康,也很好吃」,但也有在健身的網友提醒「吃堅果要注意量,太多熱量會爆表」,表示堅果雖然健康,一次還是少量為宜。 此外,針對女性的健康飲食,除了「咖啡」含有多酚類物質,有機會降低得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際期刊最新研究也顯示,「菇類」中的麥角硫因則對預防乳癌有幫助,民眾看了紛紛說道「太好了,我假日都用咖啡開啟美好的一天」、「準備去全聯買菇菇回家」,而針對男性好發的攝護腺癌,則可以多吃「番茄」,豐富的茄紅素具有抗氧化能力,有網友表示解惑,笑道「難怪我媽每次都叫我爸多吃番茄,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看完以上的文章分享,你是不是也已經把防癌食物記錄下來了呢?無論如何,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均衡飲食還是最重要的!
-
2022-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後陽氣收陰氣盛!冬季熬夜更傷身 建議每天睡滿*小時
今天是「立冬」,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立冬之後,陽氣收、陰氣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節氣與陰陽相關,人的生活作息調養受到節氣影響,中醫講求順應自然,立冬後適合早睡晚起、維持平穩情緒,作息的調整非常重要,可透過飲食、按摩,逐步適應。● 身體隨節氣變化 立冬後建議每天至少睡八小時蘇柏璇表示,節氣演變,人體代謝也會跟著變化,立冬後,氣溫較冷,白天的時間變得比較短、黑夜較長,人類睡眠的時間也跟著拉長,過去一天平均睡七小時,冬季一天平均會拉到八小時,冬季熬夜對於身體的影響更勝其他季節,如情緒浮躁、內分泌失調、經期紊亂、容易失眠等,建議冬季要相對於其他季節早睡,建議最好睡到八小時。冬季時氣血循環相對會受到影響,冬季精神也比較容易變差,特別是長者更為明顯,夜尿多、手腳冰冷。蘇柏璇表示,年紀大的人容易手腳冰冷,因此不建議劇烈運動,但白天可曬太陽或熱敷,晚上建議可以泡腳,但不要加重上半身熱敷,晚間腦部氣血循環太好,反而容易失眠,晚上應讓氣血循環往下走,不僅睡得好,也能加強末梢循環。● 立冬別亂補 手腳冰冷才「溫補」吃薑母鴨、燒酒雞立冬進補,許多人首選薑母鴨、燒酒雞,蘇柏璇表示,進補分為平補、溫補、涼補,立冬時常聽到溫補,溫補適合虛寒體質的民眾,女性大多屬虛寒體質,特徵如手腳冰冷、精神差,女性白帶呈水狀,進補時可多吃「薑」,比較熱性的食物,但不建議天天補,一周一次或二周一次,過度進補反而燥熱,導致便秘等。蘇柏璇表示,除了虛寒體質,還有一種「陽虛體質」,四肢掌心溫度低,如果一路涼到手肘、膝蓋,同時也相對於一般人怕冷,不只可以溫補,還建議平時可以多吃補氣、補血的飲品或食材,如黑芝麻、紅棗、桂圓等。平補適合所有人,只要均衡飲食即可;涼補則適合燥熱體質者,如頻長痘痘、口乾舌燥、便秘、女性白帶稠且有味道,可多吃白木耳蓮子湯、麥門冬等。蘇柏璇表示,冬天調理身體不是只有溫補一條路,應該要針對不同體質作調整。● 立冬按摩穴位 加速體質調整速度相較於年輕人,年長者調整體質速度較慢,立冬後可以強化腎經及任脈,按摩腎經的穴位包含太谿穴、湧泉穴,太谿穴位於腳踝的位置、湧泉穴則是位於腳底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任脈穴位可加強關元穴、氣海穴,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的三寸位置、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位置。蘇柏璇表示,按摩穴位的時機,避免飯後或疲憊睡不好之際,應在精神好的時候,如一早起床,或中午休息時間,每次按摩大約3到5分鐘,使用指腹輕輕按壓,不要用力按到瘀青,輕壓就會有效果。他也提醒,按摩最好的時刻也是在精神好的時候,疲憊時按摩,身體反而無法承受外力,按完會更累。
-
2022-11-0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牛奶當水喝,熱量攝取超標!體重飆誘發氣喘
秋冬是過敏氣喘好發季節,小學五年級的小志由媽媽陪同來看鼻塞及夜間咳嗽,經由病史及身體檢查,確診罹患過敏性鼻炎及氣喘。小志是籃球校隊,有足夠中強度運動,肚子卻圓圓的,身高151公分、體重51公斤,BMI 22.36(11歲男孩正常值為14.8-20.7)過重,腰圍76公分,體脂肪29%(11歲男孩理想值是小於22%)過多了。過重增過敏、氣喘發生率兒童過敏氣喘有多樣的分子機轉及表現型,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誘發氣喘過敏,與傳統的塵蟎過敏機轉不同。體重過重包括幼兒期持續體重過重或快速體脂肪增加,若持續體重過重,青少年時期罹患氣喘機率增2.47倍、鼻過敏機率增1.44倍;快速體脂肪的增加,亦增加兒童首次氣喘及呼吸道發炎的風險。此類型氣喘治療除藥物外,須同步控制體重,才能獲理想氣喘控制。均衡營養有助體重控制選擇均衡飲食比例、適當份量且不超過每日熱量需求,是體重控制飲食的必須。食物營養成分有6大類:全穀根莖類(醣類)、豆魚蛋肉(蛋白質)、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各類食物提供人體不同的必須營養素,缺一不可。小志的基礎代謝加上運動,每日可攝取2000大卡,建議可依照「我的餐盤」來配置三餐食物比例。全穀根莖類及蛋白質各約四分之一,各色蔬菜及水果則占餐盤二分之一,蔬菜要多於水果,每類食物體積口訣:「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些、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腦海中存在各類別營養的比例及份量,既能兼顧營養需求又不需擔心熱量超標。小志攝取過多的醣類,又把牛奶當水喝,導致他每日熱量攝取超標,體重過重,常氣喘發作。建議他三餐間應盡量喝足水分,更應學會健康均衡及適量的飲食原則。三個月回診後,小志的體重減了1公斤、腰圍少了2公分,加上藥物治療,氣喘過敏控制十分穩定。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8 醫療.婦產科
女性停經多在45至52歲!3招改善熱潮紅、心悸、失眠...更年期身體不適
52歲的吳媽媽近來常感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半夜難以入睡,還會有突如其來的燥熱感,甚至夜間出現盜汗等症狀,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經由醫師說明後,才了解原來這些都是更年期常見不適的現象。婦女更年期 多在45-52歲發生更年期是生命中自然轉變的一個階段,許多人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而婦女大約發生在45至52歲,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50至54歲婦女約有8成、55至59歲婦女則有9成,有經期不規律或已停經的更年期變化,且停經年齡平均發生在50歲左右,表示女性有1/3的歲月是在更年期後渡過。卵巢功能退化 會有常見生、心理不適這段期間由於卵巢功能開始退化,導致雌激素的分泌減少,部分婦女會出現生理、心理的不適症狀,及常見更年期不適情形包含: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煩躁、記憶力減退等,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更年期不適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需要進一步尋找婦產科或家醫科醫師的協助,以改善相關不舒適的情況。3大緩解秘訣 改善更年期不適 改善更年期不適,最基本就從日常生活調整做起,簡單自我照護方法,國民健康署提供3個秘訣:1.均衡飲食:均衡攝取各類食物,遵守低脂、高纖、高鈣原則,並補充天然雌激素食物,可選擇黃豆類及其製品、全榖雜糧、牛蒡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2.放鬆舒緩:建議睡前做溫和及放鬆身心的活動,如泡熱水澡、冥想、瑜珈、深呼吸等,有助於安心入眠,避免劇烈活動影響睡眠。3.規律運動: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增加心血管健康,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也鼓勵民眾,透過培養興趣或找到新的核心價值,例如:公益活動、志工服務等,依自己狀況訂定生活目標,改善心情同時也能促進大腦的健康,更多資訊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製作的「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或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搜尋及下載使用。
-
2022-10-26 醫療.精神.身心
股市跌跌不休有害健康!專家:投資失利,中風風險提高
近期台股跌跌不休,很多股民會擔心自己的錢打水漂,但還是要提醒投資的民眾,對於股市的過度關注,也可能造成健康上的風險!高風險投資失利時,中風風險大幅提高!根據2015年彰化師範大學財務金融技術學系的林淑惠副教授發表在《城市健康期刊》(Journal of Urban Health)的論文中指出,股市中可以透過保證金交易(margin trading)對相關股票進行融資或融券,如果股價出現變化時,保證金也會變化。因此這個研究針對2000到2009年的分析使用保證金交易變化,與健保資料庫腦中風的人數進行關連性分析。透過這些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到:因為保證金交易屬於高風險交易,當保證金交易增加後的第3天與第6天,中風人數也有明顯增加,而且年齡層以45到74歲男性最為顯著。因此,該論文初步的結論是:從事高風險投資時一定要謹慎,並且確保在可以承受的風險內,要不然不只是金錢上的損失,也可能造成身體上的劇烈影響。股市每跌1000點,精神障礙疾病住院病患增加4.7%!無獨有偶,在2015年東華大學的林忠樑副教授及台北大學的陳欽賢特聘教授發表在《衛生政策與規劃期刊》(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的研究發現,股價指數跟民眾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關聯性。研究人員使用1998年到2009年的健保資料庫數據與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到股價指數每跌1000點,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焦慮等精神障礙疾病)的住院病患增加4.7%,而且這些病患集中在男性、45歲到64歲。研究也發現:當股價指數連續下跌1天時,因精神疾病住院的人數增加約 0.32%。也就是說,當股價指數連續下跌5個交易日,因精神障礙住院人數增加約1.6%。如何因應股市下跌所帶來的身心影響?首先,投資者應該要做好風險控管,並且衡量自己的風險接受度,如果風險接受度太低,就不要進行高風險投資。其次,不要一直盯著大盤,讓自己的身心壓力跟隨著指數進行波動。除此之外,進行投資時也要培養自己的抗壓性,而培養抗壓性的方法包括:‧多運動:運動可以釋放壓力,並且釋放多巴胺,讓人可以放鬆。‧均衡飲食:多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素,可以幫助身體承受壓力。如果你已經察覺到自己有焦慮的症狀,像是:食慾不振、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症狀時,一定要到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尋求醫療專業進行治療。參考資料:Stroke: a Hidden Danger of Margin Trading in Stock MarketsDo stock prices drive people crazy?When the Stock Market Gets You Down
-
2022-10-17 醫療.心臟血管
靠打針吃藥降低壞膽固醇?沒有心臟病該吃他汀類藥物保養心臟嗎?
上禮拜六(2022-10-8)大學同學群組傳來一篇文章和一篇臉書貼文,詢問我的意見。文章是天下雜誌2022-9-15發表的每月花近萬元打針,63歲醫師壞膽固醇跟新生兒一樣低 他為何激進「護心」?,而貼文則是洪惠風醫師2022-5-7發表的LDL大於50都是毒?。其實,五個多月來已經有好幾位讀者來徵詢過我對那篇貼文的意見,而這一個月來也有兩位讀者來徵詢過我對那篇文章的意見。我給他們的回覆都是請他們看兩篇我之前發表的文章。不過,後來想想,我覺得我還是應該讓其他讀者也有機會了解這個議題,從而不至於被誤導。我們先來看那篇天下雜誌文章的兩段話(合併):『站在江晨恩醫師的辦公桌前,很難不注意到他櫃子裡一大包注射完的針劑。他總是在隔週的週一下班前,拿起一支外型酷似黃色螢光筆的降血脂針「保脂通」(Praluent)打在腹部。按下按鈕後不出10秒,就可以聽見聲響,表示注射完畢。4年多下來,他靠著這一支通常自費要價近5000元的針劑,加上抑制膽固醇吸收的口服藥,把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124mg/dL降到25mg/dL,幾乎是新生兒的水準。』再來看洪惠風醫師臉書貼文的幾句話:『沒多久前台灣心臟學會的演講中,江晨恩教授環視著全場,接著說「各位知道我的LDL是多少嗎?」。他停了一下,賣個關子,「25!」。「我的是48!」,座長也插話了。我坐在台下,聽了不禁有些嘀咕,我的LDL是58,竟然被他們比了下去,江教授還說中部A教授也是25,南部B教授33,說他們三人是心臟科三劍客。這麼低的LDL,單靠飲食運動控制是不可能達到的,需要靠口服藥或打針。』我是在2018-3-16發表壞膽固醇應在15-50之間?,而最後的幾句話是:『請注意,LDL在25至50之間,是針對心臟病患而設的目標。這跟沒有心臟病的人是毫不相干的。縱然是心臟病患,LDL在25以下,很顯然就不太好,而15以下,已有危險。所以,「壞膽固醇合理範圍應在15-50mg/dL之間」,實在是錯誤解讀「這項研究」。』我又在2021-1-14發表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他汀類藥物保養心臟?,而最後的幾句話是:『 總之,這篇《天下雜誌》文章所說的「低密度膽固醇的唯一標準:越低越好!」,目前還缺乏確切的證據,而它所說的「用他汀類藥物來保養心臟健康」,是具有爭議性的。事實上目前唯一不具爭議性的保養心臟健康的方法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 不抽煙,不酗酒,均衡飲食,有恆運動。』我也在今年四月發表高膽固醇的健康人,指出台灣有一位名醫還製作影片頌揚高膽固醇呢。由此可見,縱然是在名醫之間,光是對於是否應該降低膽固醇,就已經有非常不同的意見了。那,靠吃藥打針,就更不用說了。不管如何,信譽卓著的梅約診所有發表一篇Cholesterol level: Can it be too low?(膽固醇水平:會過低嗎?),而其中的幾句話是:「醫生們仍在努力尋找更多關於低膽固醇和健康風險之間聯繫的信息。對於如何定義非常低的 LDL 膽固醇還沒達成共識,但如果 LDL 低於每分升血液 40 毫克,則認為 LDL 非常低。儘管風險很少見,但極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能與以下風險增加有關:癌症、出血性中風、沮喪、焦慮、如果您在懷孕期間膽固醇低,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內科醫學期刊在2017年發表Can LDL cholesterol be too low? Possible risks of extremely low levels(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不會太低? 極低水平的可能風險),而文摘的最後幾句話是:「有時報告的不太明顯的低 LDL-C 水平與癌症、抑鬱症、傳染病等疾病狀態之間的明顯關係通常可以解釋為次要現象。在他汀類藥物治療期間會出現藥物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傾向,同時需要進一步評估更有效的降低 LDL 的治療方法,如 PCSK9 抑製劑。最近報導的和正在進行的大型事件驅動試驗的經驗非常有趣,包括對認知功能的仔細分析在內的進一步評估將很重要。」美國醫學會期刊在2022-8-23發表Statins for Prima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Time to Curb Our Enthusiasm(他汀類藥物初級預防心血管疾病:是時候遏制我們的熱情了),而它的最後一段是:「在美國,每年大約 250 億美元用於他汀類藥物。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無數社會決定因素的結果。儘管他汀類藥物降低了個體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在社區投資建設一個有益於健康飲食和促進身體活動的環境,可能會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對提高生活質量,會有更廣泛的效益。2022 年的USPSTF 建議是一個機會,可以重新集中精力來有意義地改善所有人的心血管疾病結局,而不是頌揚他汀類藥物在初級心血管疾病預防中的邊際、可能很小和不確定的絕對性益處。」所以,光是美國,光是他汀類藥物每年就花250 億美元。那全世界都吃他汀類藥物,都打「保脂通」,大概要花多少?幾兆吧。更重要的是,用吃藥打針把LDL降到25,除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外,還能減少什麼其他風險?反過來說,「均衡飲食有恆運動」不用花一毛錢,但卻已被證實,除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外,還能減少糖尿病、失智症、和骨質疏鬆的風險。我在今年7月發表李艷秋:只要今天沒動,就會沒精神,而裡面有引用李艷秋小姐:「退休後開始重訓,養成運動習慣,…2019年,我的健檢報告上面寫著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濃度是130(mg/dl),太高;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則太少,只有41。但2021年我的壞膽固醇明顯下降,只剩87,而好膽固醇幾乎翻倍上升,來到75。」三十年前我的LDL是130左右,而HDL則是80左右。後來我把每週游泳七天改成2天游泳,2天跑步,3天重訓,也盡量遵循台式地中海飲食(米飯、蔬果、魚、豆腐)。就這樣,二十多年來我的LDL一直維持在70左右,而HDL則維持在110左右。雖然我成立這個網站已經六年半,也常勸讀者要「均衡飲食有恆運動」,但為了避免炫耀之嫌,一直沒有提起我是靠飲食和運動把LDL/HDL調到超乎尋常的比例。今天之所以會把它說出來,只是想借它來請問大家:「靠吃藥打針來降低LDL是值得炫耀嗎?」原文:靠吃藥打針來降低LDL是值得炫耀嗎
-
2022-10-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錯時間效用大打折扣 專家盤點B群、維生素C、魚油該怎麼正確吃
雖然專家強調均衡飲食才是補充營養首要,但現代人為求方便,習慣用維生素補充品補足營養缺口。維他命不是隨時吞服就能完整補充,錯誤的吃法可能讓你花了錢卻達不到理想效果。以下是專家整理各種維生素攝取的正確方式。鐵劑正確服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空腹服用,可與維生素C併服;避免和乳製品、茶和鋅補充劑一起服用。許多女性因為月經而流失鐵質,有缺鐵性貧血問題,導致疲勞、缺乏精力和心悸。乳製品會阻礙鐵質吸收,因鈣質會阻塞腸道中的鐵;也要避免喝茶,飯後馬上喝茶,會減少身體從食物中吸收鐵質達90%,原因出在茶中的單寧酸。2017年針對英國女性的一項研究發現,飯後一小時喝茶,吸收的鐵量減少了50%,所以藥劑師建議,至少要隔開兩個小時。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鐵質吸收,因此藥劑師建議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服用效果最佳。維生素C與鐵結合後,有助於更完全溶解在腸道裡,有利身體吸收,不論是吞服維他命C錠或來杯柳橙汁都可以。也有一些研究顯示,鐵劑最好隔日服用。2017年,瑞士蘇黎世的「人類營養實驗室(Laboratory of Human Nutrition)發表在《刺胳針血液學(The Lancet Haematology)》的一項研究顯示,交替而非連續服用鐵劑,更能增加鐵的吸收率。維生素B群正確服用:早上空腹吃,選擇含多種B群維生素的補充劑。八種維生素B群,包括B6、B9(葉酸)和B12,對血液、神經功能、身體能量很重要。由於它是水溶性維生素,且具備提升能量的功能,最好在早上空腹服用,以達最大效能。尤其是B12,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最終直接與廢物從腸道排出,不會被人體吸收。另外,2018年澳洲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一項研究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B6會干擾睡眠。研究人員認為B6會刺激負責清醒感覺的大腦區塊。建議服用含多種B群的補充劑,單獨攝取某種維生素B,可能引起身體對其他維生素B的需求量,最終導致匱乏。例如單獨攝取葉酸,可能會引發掩蓋B12的缺乏。鈣正確服用:隨餐服用(同時含鎂、維生素D和K的鈣片效果更佳),檸檬酸鈣是較好的選擇。避免和鋅、鐵一起服用。很多人服用鈣片預防骨質疏鬆,通常,鈣片中會加入鎂的成分,這兩種礦物質是合作增進骨質健康的夥伴,但在腸道吸收中,也會互相競爭。儘管如此,專家仍建議服用同時含鈣與鎂的藥丸,因為它們帶來的好處與便利性,遠高於可能無法被吸收的百分比。維生素D和K也經常出現在鈣片中,這兩者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整體鈣質吸收。血液中需要足夠的維生素D(至少400IU),才能好好吸收鈣質。而維生素D又需要鎂來平衡鈣,「這是一種微妙的關係」,因此,含有鈣、鎂、D、K的補充劑,是最理想的選擇。鈣片和食物一起服用,也會增強吸收力。與較便宜的鈣(如碳酸鈣)相比,檸檬酸鈣更容易被腸道吸收。維生素C正確服用:空腹服用,每日分次服用優於一次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皮膚和骨骼都很重要。它是一種水溶性營養素,不需要與脂肪一起服用,多數的水溶性營養素最好在空腹時吃,例如早餐前。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纖維會阻礙吸收。研究指出,人體可以吸收高達400毫克維生素C的劑量(是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倍),但維生素C並不會儲存在體內,多餘的攝取量會隨尿液排出,因此短時間的大劑量服用(例如感冒期間)並沒有意義,不如在一天不同時段分次服用,以維持血液中的營養素恆定。魚油正確服用:與含脂肪的食物一起服用;避免在運動前或睡前吃。魚油富含EPA和DHA兩種Omega-3脂肪,已被證實對多種疾病有益,例如情緒低落、心臟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魚油需要膳食纖維中的油脂幫忙吸收,因為食物中的脂肪會觸發胰腺釋放酶,有助於將Omega-3分解,小到足以通過腸壁吸收。因此應該隨餐服用,不要在空腹時吃。此外,因為魚油補充劑會在胃中產生氣體,劇烈活動或躺下睡覺,會促使氣體返回食道,而引起打嗝不適,因此不宜在運動或睡前服用。益生菌正確服用:飯前半小時吃,該餐最好吃含有一些脂肪的食物;避免與熱飲、果汁和酒精一起服用。不良的飲食和藥物(如抗生素)會殺死有益菌,而使腸道菌叢失衡,補充益生菌是為了增加腸道益菌數量。但益菌必須「活著」到達腸道,才能發揮效用。因此在到達腸道前,必須避免任何可能破壞益菌活性的因素。熱飲、果汁和酒精中的酸度,都會殺死益生菌,所以務必用冷的白開水吞服,水還有助稀釋胃酸,進一步增加益菌生存的機會。2011年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含有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在飯前30分鐘服用時存活率最高。該研究還發現,如果隨後的一餐中含有一些脂肪,能降低整體胃酸,可能會對益生菌的存活更有幫助。而在飯後服用益生菌,細菌存活率最低,可能因為此時是胃酸分泌最高的時刻。維生素D正確服用:和含脂肪的晚餐(或一天中吃得較豐盛的一餐)一起服用;避免和維他命E併服。在陽光較少的冬季特別容易缺乏維生素D,它是骨骼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我們需要透過曬太陽以製造維生素D,因此建議在冬天每天服用10微克(約400IU)。和其他脂溶性維生素(A、E和K)一樣,和含脂肪的膳食(如酪梨、蛋黃或橄欖油)一起服用,會有更好的吸收力。但維生素D和E不要一起服用,因為兩者是通過相同的機制吸收,因此會互相競爭,難以達到需要的吸收量。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10-08 養生.聰明做健檢
很多癌症都是在50歲被發現!30、40、50、60歲健檢最該注意的事
誰都不想生病,但在還沒生病之前,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卻是相當主觀,我們醫師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我x歲了,要做全身健康檢查嗎?」這反映許多人在自以為健康的前提下,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適合的健檢,其實可以用年齡做區分,不同的階段,身體、生活型態、人生角色都不一樣,答案也是相對的。 通常我會用「30~50歲」跟「50~70歲」兩個階段來看待。其中,30~50歲這個階段我又會分成「30~40歲」跟「40~50歲」兩個小階段。 30~40歲的人們多半已工作數年,因工作壓力的累積,身體出現新變化,特別是男性,在工作壓力大的前提下,容易因為飲食不正常、外食多、少運動而肥胖,也因而種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壓力大刺激交感神經,長期壓力也會使得腎上腺皮質素過度分泌,容易造成血糖升高、脂肪堆積、三高等慢性病都是經年累月的結果,因此從30歲起,建議一定要有要有新陳代謝方面的血液生化檢查,即使是員工體檢,都不要忽略。 30歲起的的健康檢查也可增加一些常見的腫瘤部分,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者,例如女性的乳房超音波;男性若有抽菸習慣,則可早期進行肺部檢查,甚至因為飲食不正常,則可做腸胃鏡檢。 40~50歲跟30~40歲階段很類似,但除了主動的態度之外還要積極,這階段小孩可能還小,加上有父母要照顧,可以說是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 40~50歲,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還要多從事健康促進活動,如健康均衡飲食、運動等,也建議開始收集健檢報告的習慣,讓未來的檢查結果有比較的基礎。我常跟人家說,學生時代陽春不過的健康檢查可能都有參考價值,例如有些人膽紅素本來就比標準值稍高,但若有紀錄可循,他向來是如此,知道是個人體質之故,就不會覺得意外及焦慮。 由於多數癌症發現的年紀約從50歲開始,因此,40~50歲這個區間,若沒有做過一次較完整的健檢,在這個階段可以考慮做一次,可能可以早些發現腫瘤或做為日後身體構造比對的基礎。 很多人對精密影像健檢會有鴕鳥心態,認為不知道反而沒事,但很多腫瘤一開始是沒症狀的,若檢查結果正常反而才不會對身體發生的一些小症狀疑神疑鬼,就算有發現也大多是早期病竈,還比較容易治療。 50~70歲可以說是健康檢查下個階段的分水嶺,其中,以乳癌為例,雖然乳癌在特定族群有年輕化的趨勢,但50歲左右仍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這時癌症篩檢就不能忽略。 到了50~60歲時,小孩也開始大了,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要多久做一次全身健檢呢?這其實是沒有標準的,這好比保險,有人想保1千萬,但有人只保100萬,端看你對人生風險的態度。 在50~60歲這個階段,檢查的結果常常是發現身體有一些毛病,因此必須保持主動面對的心態,該治療就治療,該追蹤就定期追蹤,該改變生活型態就應該生活規律。 隨著人口老年化,60~70歲以後的健康檢查要怎麼做呢?我認為要看當時的健康狀態。有人70歲了,還是活力十足、社交頻繁,這時候反而要把這樣的老人當50~60歲看待,若原本就有健康檢查習慣,可以維持自己既定的頻率,繼續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80歲以後腫瘤發生率反而降低也較不須積極治療,因此,積極的全身影像健康檢查較不建議,反而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仍持續增加,積極防治三高,健康促進仍屬必要。 大體上,所謂的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分階段來看,30~50歲是我們人生工作、經濟、家庭負擔的重要時期,而50~70歲則是規劃退休生活,不管哪一個階段,維護健康的重點方法雖可不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作者簡介韋朝榮 副院長/主任醫師 Chao-Jung Wei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主任醫師學歷:美國杜克大學病理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磁振造影健檢中心主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教育部頒定助理教授專欄簡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為國內首家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提供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美容醫學,融合假期微旅,全方位照顧您與家人的身心靈。本院延攬榮總、北醫、長庚等醫學中心經驗豐富醫療團隊,透過高科技精密儀器提供專業判讀,在醫檢分離的優質環境,享用營養師調配、北投老爺酒店主廚設計的健檢餐,安心完成一日健檢、醫師當天一對一詳盡解說,有效提供健康管理、諮詢及轉診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教授告訴你真的能吃太多肉嗎?
臉書朋友Peng Peng在2022-9-23用簡訊聯絡:「林教授 您好:打擾了,拜讀您的著作了解到很多正確的資訊,最近看到一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來以為正確的健康均衡的飲食方式,此書的作者,提倡全肉食的飲食方式、及作者在書中提到非常多原本我認為健康的食物和很多議題,非常希望教授您百忙中抽空了解,很希望能夠知道您的看法,為我解惑,感激不盡。」這本書是2022-8-12發行的《肉食密碼》,而原作是2020-2-18發行的The Carnivore Code: Unlocking the Secrets to Optimal Health by Returning to Our Ancestral Diet。作者是Paul Saladino。他雖然有醫師文憑,但卻不在醫院或診所工作,也從未發表過任何醫學論文。他的全職工作是行銷全肉食飲食(Carnivore diet)和營養品。不管如何,我們來看《肉食密碼》的內容簡介:「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減輕發炎症狀,破解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用全肉食找回身體健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狼瘡、甲狀腺疾病、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許多病症都將獲得改善。保羅‧薩拉迪諾醫師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如全穀物、植物和綠葉蔬菜對身體並不如你想的有益處!薩拉迪諾醫師結合了科學、歷史以及自己身體力行驗,破解了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並揭示了全肉飲食的治癒潛力,提出這才是最符合我們的身體的飲食方式。」這份簡介裡有提到「科學」,所以我就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Carnivore diet做搜索,結果共搜到三篇論文。2020年:Can a carnivore diet provide all essential nutrients?(全肉食飲食可以提供所有必需的營養嗎?)。這篇論文是作者在闡述個人意見,但卻沒有提供任何全肉食飲食的實驗結果。作者自己也說:「全肉食飲食是一種新近流行但尚未有研究的生酮飲食形式」。(註:生酮飲食不是全肉食飲食,而是高脂飲食,請看一位生酮醫師之死)2021年: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mong 2029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2029 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的行為特徵和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這篇論文是用網路問卷調查做研究,而對象是自稱奉行全肉食飲食的人。它的結論是:「與普遍預期相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幾乎沒有受到不良影響,而是報告了健康益處和高滿意度。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發現的普遍性和這種飲食模式的長期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2022年:Limitations of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nd Metabolic Markers among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和代謝標誌物的局限性)。這篇論文是在批評上一篇論文不靠譜,例如:「最令人擔憂的是,包含與代謝標誌物(如血脂)相關的自我報告數據。如前所述,這些數據未經驗證,並且還存在報告偏差。此外,我們認為此類數據由於其未經驗證的性質而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是極不尋常的,特別是當前和飲食前值的使用不一致。考慮到將追隨者納入非常特定的飲食模式所固有的選擇偏差,缺乏經過驗證的生物標誌物數據也應謹慎處理,其科學有效性值得懷疑」。著名的克里夫蘭診所在2021-7-1發表The Carnivore Diet: Can You Have Too Much Meat?(全肉食飲食:你能吃太多肉嗎?):「全肉食飲食中纖維含量極低,這會導致大量便秘,而且風險變得比沒有排便要嚴重得多。如果你已經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任何中風病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你絕對不應該嘗試這種飲食。這種飲食也會讓所有蛋白質和脂肪變得更糟,消化需要更長的時間。全肉食飲食含大量飽和脂肪,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或壞膽固醇升高,並使您面臨患心臟病的風險。」ABC Everyday在2022-8-11發表Why the carnivore diet is popular right now(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這篇文章的作者Ange Lavoipierre問美國文化戰略家Matt Klein:「是什麼推動了歷史上這個時刻對肉類的熱情」。Matt Klein回答:「我們正處於一個極端的時刻。文化以緊張的形式存在……當我們看到素食主義興起時,就會看到逆向的拉動 ,那就是全肉飲食。我們生活在一個元宇宙或多元宇宙中,對吧?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冒險。總的來說,機構信任正在下降,陰謀論正在上升。在文化不穩定的時刻,我們正在尋求解決方案、道德,以及志同道合的人來圍繞在我們身邊。」沒錯,物極必反。全肉飲食是一個極端,而全素飲食則是另一個極端。中庸的均衡飲食是老生常談,沒人愛聽,所以一定要胡扯極端的飲食才會有人願意花錢來聽,來看,來頂禮膜拜。台灣不是也有一本叫做《救命飲食》的書嗎?它不是說肉食是百病之源,而素食則是可以治百病嗎?有讀者來問我關於《救命飲食》這本書,所以我就直接用這個書名寫了一篇救命飲食。我在最後說:「總之,極端飲食主義者,不管是叫人家要多吃脂肪,還是叫人家要斷絕動物性食物,往往是會操弄或扭曲數據來支撐他們不可能被證實的主張。所以,像《救命飲食》這樣的書,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這段話套用在《肉食密碼》這本書也是完全恰當: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畢竟,翻譯這本書的人也不相信嘛,不是嗎?您也可以打電話給出版社,問問看老闆和員工有多少人相信。註:我發表很多批評極端素食主義的文章,而最新的一篇是今年一月的What the Health影片,暗藏玄機。我在這些文章裡面揭露了極端素食主義者的種種行銷技倆,而這些行銷技倆現在又被極端肉食主義者如法炮製。原文: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
-
2022-09-27 癌症.乳癌
乳癌篩檢「鈣化點」勿輕忽 13年後全身癌細胞轉移
乳癌位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破萬名女性乳癌患者,當中有7成發生在45到69歲婦女,且醫師提醒,乳癌有8成不一定是痛乳房,可能以神經痛、肌肉肌腱痛來表現,因此定期乳房攝影檢查相當重要,檢查出「鈣化點」需進一步檢查,另也可透過飲食、運動來降低乳癌發生率。據統計,108年乳癌新增病例數為1萬4856名,等於平均36分鐘新增1例。110年死因統計2913名女性因乳癌死亡,平均每天約8人死於乳癌,若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可及早發現,目前國際上最有效的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實證研究發現,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減少約30%晚期乳癌的發生率,並降低41%的死亡風險,每年經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0-1期)高達6成以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台北榮總放射線部醫師賴亦貞舉例,一名年約50多歲的醫院同事,每年都有定期做乳癌篩檢,近期最新一次檢查,卻發現6、7顆鈣化點,比對舊X光片,並進行切片檢查,竟發現是0.6公分侵襲癌,立刻做手術處理,不讓癌細胞有機會增生。賴亦貞表示,人體本身可能有鈣化點,放射科醫師會依據鈣化點數量、形狀、分佈,來判別是否以定期追蹤、或需要立即切片檢查。因該名同事有定期追蹤,都有舊紀錄可以比對。但東方女性乳癌好發年紀比西方女性早10年,且致命性乳癌更多,也摸不到,乳房攝影才能看出病灶。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2009年一名50多歲患者做乳房攝影篩檢,發現2處微鈣化點、疑陽性,但沒有後續追蹤,等到今年3月因全身痠痛再度就醫,發現癌細胞全身轉移,除乳房有腫瘤,包括腋下淋巴、頸部淋巴皆有轉移,若在10多年前手術治療,有99%機率能治癒。陳守棟說,臨床上有5%的患者來檢查已是第四期乳癌,且乳癌患者僅2成乳房會疼痛,有8成不一定會痛,有可能是以神經痛、肌肉、肌腱松通表現,必須以乳房攝影才能揪出問題。不過有些患者確診乳癌但不願開刀,他說,現在可選擇乳房重建手術,可評估不一定要全部切除。追究台灣女性乳癌發生原因,陳守棟表示,民國68年時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8人,現在每十萬人口81人,增加10倍,與現代女性初經來的早有關,另外像是飲食西化、環境賀爾蒙等因素,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也增加乳癌發生風險。陳守棟建議,定期乳房篩檢能及早揪出病灶,另外可從生活習慣預防,像是「飲食」及「運動」,飲食建議以低脂肪、高纖維為主,不一定要吃素,仍要均衡飲食;過去研究發現「運動」也能降低乳癌發生率。國健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未滿45歲且有家族史(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乳房攝影結果異常,切勿驚慌,篩檢仍須進一步確診,請儘早至國民健康署認可的168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之醫療院所,進行複檢或確認診斷,以便及早處置。國健署提醒,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其限制,約15%的乳癌無法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篩檢前,如發現身體有異狀,例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凸起或凹陷、乳頭有濕疹樣變化、潰爛或凹陷、乳頭帶血樣分泌、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請儘速就醫。國內有200多家醫事機構通過「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資格審查」,認證名單可上國健署官網查詢(http: //www.h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