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5
筆 文章
-
-
2023-03-27 養生.聰明飲食
睡不好代謝差又升血糖 營養師教補充4種營養從吃對抗失眠問題
【本文重點】失眠是現代人文明病,睡前使用手機、壓力、環境、疾病等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台灣慢性失眠患者至少超過200萬人,年齡愈高失眠比例更高。慢性失眠會影響生理健康,而缺乏睡眠會提高血糖數值,容易增胖升血糖,也會增加失智風險。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鈣和鎂能改善失眠,例如吃肉類、魚類搭配碳水化合物、牛奶、豆干、海帶、腰果、花生、小魚乾、綠色蔬菜等。建議每天睡足7至9小時、固定起床時間、不賴床、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避免烹調重口味和喝酒助眠。--by ChatGPT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主要原因是生活失衡,包含壓力、飲食、環境、藥物、疾病等,睡前滑手機更是造成睡眠品質下降的一大主因,螢幕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導致生理時鐘混亂。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至少超過200萬人有慢性失眠困擾,隨著年齡愈高,失眠比率也愈高。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慢性失眠的定義為每周三天以上睡不好,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等症狀,影響學習或工作,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睡眠不足有害身體健康,大腦交感神經沒有獲得充分休息,不僅免疫系統失衡,還會使代謝降低,有三高問題的民眾更無法好好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睡不好代謝差 易增胖又升血糖許多研究顯示,缺乏睡眠會使血糖數值上升,因為修復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易增胖又升血糖。睡不飽也會增加失智風險!臨床研究證實,睡眠能幫助大腦清除β類澱粉蛋白,當身體代謝作用變差,就容易累積成高濃度的β類澱粉蛋白,造成掌管學習和記憶的海馬迴皺縮,經年累月逐漸瀰漫全腦。想要預防或延緩失智症,應調整生活型態,每天睡足7至9小時,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不在假日賴床補眠、寢室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戒掉睡前滑手機的壞習慣,並且可藉由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改善睡眠品質。色胺酸安穩睡眠 鈣鎂放鬆肌肉「吃對食物」也可以改善失眠,徐佳靖表示,藉由攝取含色胺酸食物,進入大腦合成血清素,能安穩睡眠。首要掌握均衡飲食原則,可參考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吃足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其中肉類、魚類所含的色胺酸較多,搭配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能更順利吸收。鈣和鎂可穩定神經、放鬆肌肉,徐佳靖建議,可多吃牛奶、豆干、海帶、腰果、花生、小魚乾、綠色蔬菜等食物;維生素B有助於安定情緒,可食用糙米、燕麥、動物肝臟、小麥胚芽等食物。徐佳靖提醒,睡前4小時要避免吃太飽,烹調要清淡,重口味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導致夜咳或氣喘。民眾還有「喝酒助眠」的迷思,酒精的確讓人想睡,但會造成深睡期易醒不連續,破壞睡眠結構。元氣網推出「你放心,我們照顧你」單元,推出一系列飲食保健、居家運動、肌力訓練、失智照護等課程,免費線上觀看https://pse.is/4uva2a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6 養生.聰明飲食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容易誘發或變更嚴重 醫指常見原因,危險徵兆速就醫
頭痛、頭暈日常相當常見,感受相當惱人,除了不適也影響生活品質。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頭痛、頭暈的朋友要盡量避免部分食物,並指出頭暈常見原因,若有出現危險徵兆不要拖,盡快就醫。 頭暈常見5大原因 內耳不平衡佔最大宗! 內耳不平衡:劉承信醫師指出,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內耳不平衡,約佔了40%,當中包含了約佔40%的耳石脫落症,約20%的前庭神經發炎病變,約13%的偏頭痛行暈眩,約12%的梅尼爾氏症,也約有15%的患者,是因為糖尿病、甲狀腺低下、藥物影響等其他原因所引起。 其他因素:內耳不平衡之外,其他像是換氣過度、不平衡、昏厥等其他疾病則約佔了25%,有約15%的人會是因為心理精神狀況所造成,中樞神經問題則約佔10%,也仍有10%是找不到原因被歸類在不明原因之中。 頭暈原因相當複雜:劉承信醫師說明,隨年紀增長,頭暈可說是大眾最常見的症狀,成因相當複雜,除了耳鼻喉科最常接觸到的內耳不平衡之外,舉凡是睡不飽,或是心、腦、肝、肺、腎、電解質、內分泌、視力等問題,都很有可能會造成暈眩。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 醫:容易誘發或變更嚴重。 也正因為頭暈複雜多變,治療效果因人而異,藥物選擇也相當有限,很多患者也僅能達到症狀紓緩。因此改善不能單靠治療,日常生活也需有所調整,避開某些特定的食物,更有助大幅減少誘發頭暈機會。頭痛雖然成因未必和頭暈相同,但需避免的食物則大致相仿。 菸、酒、刺激食物:首先需避免的如菸、酒等刺激食物,儘管少量攝取酒精,仍然可能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反應,而對沒有固定抽菸者來說,突然攝取尼古丁也可能惡化暈眩症狀。 3C食物:另外也要避免「3C食物」,也就是巧克力(Chocolate)、起司製品(Cheese)、柑橘類水果(Citrus fruit),主要關鍵在苯乙胺,會影響血管收縮而易造成頭暈、頭痛,紅酒也常含有此成分。而類似的發酵醃漬食物也含有酪胺酸,也可能造成頭暈,此成分也存在於納豆、優格、堅果等。 醃漬、高鹽、加工肉品:臘肉、燻肉、火腿、培根等亞/硝酸鹽醃漬類、高鹽分、加工的食物,容易影響血管健康而造成頭暈、頭痛,高鹽分也容易加重梅尼爾氏症。 咖啡、茶、能量飲料:咖啡、茶對於頭痛的影響民眾較不陌生,關鍵在於咖啡因,同樣的,能量飲料也應盡量避免。不過醫師也提醒,若已有攝取習慣,建議慢慢減少,以避免突然戒斷產生頭暈情況。 味精、人工甘味劑:至於味精及人工甘味劑,在食用後約15-60分鐘有可能會引起頭暈、頭痛,也就是所謂的「中國餐館症後群」。 生活調整:生活方面則建議,應保持健康良好的作息、減少壓力、均衡飲食、睡眠充足,如此也對改善暈眩很有幫助。 頭暈要注意危險徵兆! 哪些情況要盡快就醫? 頭暈雖然常見,也可透過飲食改善、生活調整、就醫治療等改善,但民眾若出現危險徵兆也不能輕忽。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出現嚴重頭痛、發燒、視力模糊、手腳無力、嘴歪眼斜、昏厥、無法行走、胸痛、持續性地嘔吐等,切記盡快尋求醫療協助,這有可能是更嚴重的身體狀況。了解頭暈原因、避免相關誘發風險、必要時盡速就醫,更有助確保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頭痛遲遲好不了?醫解常見6類型,改善先找出原因!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告訴你富含B群的8種食物及8大功效
白天早早起床去上班,累了一天後還要回家面對家裡的大小事…這樣的生活讓人真希望自己有好多個分身!此時的你,一定有聽過親朋好友說過要多吃"B群"來提升精神!但你知道為什麼B群拿~麼厲害嗎?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要來帶大家一起探討人體的"精神"食糧—維生素B群家族!維生素B群家族成員點點名及它們的功能維生素B群(同維他命B群)既然稱為B "群",想必一定不只一種。沒錯!它是數種水溶性維他命的總稱,而它們在人體內負責各式各樣的生化反應。現在就讓品牌營養師Sean帶你認識所有B群的大小事吧!⦁ 維他命B1(硫胺)想要有副運動員的身體和科學家的頭腦可不能少了它!維他命B1可以幫助人體對醣類和胺基酸的正常代謝與產能,也是合成DNA與RNA的重要推手,更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合成所必須,所以想要有個精神滿分的一天就從維他命B1開始吧!⦁ 維他命B2(核黃素)能量飲料怎麼幾乎都是黃色的?為什麼喝完能量飲料後上廁所的尿尿都這麼黃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因為有它在啦!維他命B2有著非常顯眼的黃綠色螢光,它是人體細胞中粒腺體產能的原料:FAD與FMN的組成分,也是幫助其他維他命合成的功臣,同時它也對細胞的抗氧化機制做出了貢獻,因此補充足量的維他命B2便能保障你有個好氣色!⦁ 維他命B3(菸鹼素)菸鹼素可以說是細胞中的能量工廠-粒腺體用來產能的最重要原料:NAD與NADP的組成份,它還參與了細胞內至少兩百種以上的新陳代謝反應,例如酒精代謝、胺基酸代謝與脂肪酸合成等。想在工作上事半功倍不再打嗑睡?吃維他命B3就對了!⦁ 維他命B5(泛酸)人體中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的代謝能順利進行的必要中繼站-乙醯基輔酶A的組成都需要泛酸,除此之外,泛酸還是合成膽固醇、紅血球中血基質的原料。泛酸這個名稱,是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它廣泛地存在於人體內的各種細胞及各類食物來源因而得名,由此不難看出泛酸在我們體內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維他命B6(吡哆醇)人體內幾乎所有的胺基酸代謝都需要它!維他命B6所參與的轉胺作用可以讓身體自行合成一部分所需的胺基酸。同時,維他命B6還參與了肝醣分解、同半胱胺酸的代謝及紅血球中血基質的合成等重要生化反應。有維他命B6當好朋友,氣色紅潤的臉蛋隨之而來!⦁ 維他命B7(生物素)壽喜燒的醬料配生蛋液一起吃真是絕配!但為什麼有人會說少吃生雞蛋呢?除了食安考量以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因為生蛋白中的卵白素會阻礙身體對生物素的吸收。生物素的功能是在眾多代謝反應中給反應物加上一個二氧化碳,這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維持體內產能、糖質新生、脂肪酸氧化、脂肪酸合成等生化反應的正常進行。一個健全發達的身體機能,生物素可說是功不可沒。⦁ 維他命B9(葉酸)相信你一定聽過:備孕期的準媽咪們要多補充葉酸!這是因為它參與了DNA中含氮鹼基的合成,因此在細胞正常分裂中擔任非常關鍵的角色,而葉酸的其他重要功能還包括:同半胱胺酸的代謝、腦中神經傳導物的生成。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指出:成年女性應每日攝取400微克的葉酸;孕前一個月至懷孕期間更應攝取達600微克的葉酸,所以一個健康寶寶的誕生,葉酸的功勞是不可或缺的。⦁ 維他命B12(鈷胺素)因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性來源,及需要充足的胃酸才能有效消化吸收,所以家中若有素食者或年紀較大的長輩要注意了!它與葉酸可說是一對黃金搭檔,共同調節血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同時還是脂肪酸氧化產能路徑中所需的酵素,也是保護神經纖維的成分之一,思緒清晰不腦霧就交給維他命B12!維他命B群缺乏時所出現的症狀維他命B群在我們身體中扮演了如此多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均衡飲食,就很有可能導致維他命B群攝取不足,Sean幫大家整理好一份表格及圖片,上面載明了缺乏維他命B群會造成哪些症狀: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有哪些?雖然上述的疾病及症狀看起來有些嚇人,但別擔心,只要跟著Sean一起均衡飲食就不怕它們找上門囉!下圖及表格是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對B群家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為了讓自己有副無限能量不停往前衝的健康身體,平時就要注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B群營養,若日常的飲食中不易攝取到各類食物,也可以選擇一些可信任的保健食品作為補充。擁有健康生活,從現在就開始補充B群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網友最愛補充營養素大公開!這6大營養你攝取足夠嗎?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對營養素的攝取也愈發注重,民眾會透過均衡飲食來獲得足量的營養,也會選擇搭配保健食品補充個別營養素,究竟哪些營養素最受網友關注?這些營養素又有什麼作用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營養素」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6大營養素排行。網友最愛補充的6大營養素1.不飽和脂肪酸:觀察近3個月網友針對「營養素」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不飽和脂肪酸」受到網友的高度關注,這是由於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保持血管暢通、稀釋血液濃度的作用,對心血管健康很有幫助。有網友提到「就算低脂飲食也要攝取不飽和脂肪酸」,認為優質脂肪是人體必備的營養素,如魚油中的DHA有利於靈活思考,而EPA則能有效促進代謝。▸2.維生素C:補充「維生素C」好處多多,可以養顏美容、促進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幫助鐵質吸收等,有網友服用維生素C保健品一陣子後,驚喜發現「皮膚變得透亮穩定」,吸引其他網友在留言區分享「吃維生素C後真的比較少感冒」、「可以吃芭樂和奇異果補充維生素C,天然的尚好」,建議大家可以多食用天然蔬果補充營養素。▸3.膳食纖維:對於有便秘困擾的民眾來說,「膳食纖維」絕對是最佳的營養素選擇,除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外,膳食纖維還可以增加飽足感,深受減肥族群的愛戴。日前有網友在討論區表示自己不愛吃蔬果,但想改善便秘問題,請益該如何解決,就有網友解答「早上來碗燕麥,清腸排毒還可以降膽固醇」、「奇亞籽泡到咖啡裡,口感很讚又可以幫助消化」。▸4.維生素D:另外,有陽光營養素之稱的「維生素D」也備受討論,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骨質疏鬆,也會出現肌肉無力、心情低落、睡眠品質差等狀況,可以透過曬太陽、攝取含有維生素D的食材或保健品來補充。有民眾發文表示「討厭曬太陽,所以買維生素D來吃」,讓不少網友認同回覆「最近連日陰天,只好多吃黑木耳補充維生素D」、「上班沒時間曬太陽,所以吃富含維生素D的鯖魚和鮭魚」。▸5.鈣:作為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鈣」也是許多網友的熱議焦點。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的發育和健康,還有安定情緒、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有網友就在討論區上詢問如何改善孕期抽筋問題,吸引有經驗的媽媽們留言「有可能是缺鈣,可以泡芝麻牛奶來減緩症狀」、「多吃小魚乾和小方豆乾來補鈣」等,認為鈣質負責維持肌肉收縮,所以適當的補鈣可以舒緩抽筋問題。▸6.鐵:最後,「鐵」也是維持生理機能的重要營養,鐵是血紅蛋白與肌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可以運輸及儲存氧氣,也有維持免疫系統的功效,若是缺乏鐵可能會出現貧血、頭暈、疲倦、抵抗力下降等問題。有網友提到自己有「缺鐵性貧血」,長年虛弱且氣色差,留言區就有許多熱心網友建議「平常選擇吃紅肉、肝臟、豬血等,富含鐵又好吸收的食物」,也貼心提醒「吃素的朋友可以吃紫菜、紅莧菜、紅豆」。營養素是維持人體機能的重要關鍵,無論是在減肥、減脂還是健身,都別忘了兼顧均衡飲食,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此外,也可以去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與成分,妥善規劃食譜,為健康上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3-1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四成糖友腎病變:控糖不只看數值 還要防共病
台灣糖尿病人口高達240萬,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日前舉辦「高血糖困擾你?掌握飲食原則,成功逆轉腎!」講座,與會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糖尿病共病眾多,高達四成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腎臟病變。他直言,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共同目標不應只為「數字好看」,而是減少併發症,避免降低生活品質。第二型糖尿病患最多,與胰島素阻抗性增加、生活習慣不良有關。黃尚志說,在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根據國健署定義,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值≧126mg/dL;飯後血糖值≧200mg/dL。黃尚志強調,雖然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落在4-5.6%,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性問題,不必追求和常人相同的數值,只要控制在6-7%即可。血糖失控易致多重器官病變,未來恐面臨洗腎。黃尚志表示,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多重器官病變,包括中風、心肌梗塞、感染、腎衰竭、截肢等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不僅讓患者生活品質下降,也可能連帶導致患者預期壽命變短,「所以糖尿病是很麻煩的疾病。」他也指出,除了控制血糖要花費醫療成本,眾多共病也會增加社會負擔。「糖尿病患裡面,很多人有腎病變。」黃尚志說,有統計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的盛行率約為18%,或許有所低估,實際盛行率可能高達四成。他表示,糖尿病腎病變長期下來會導致尿毒症,若不介入處置,最終需要面臨洗腎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最好的方法是好好控制,不要讓腎病變發生。」腎功能可透過尿液檢查、對照量表評估。糖尿病腎病變主要症狀包括水腫、泡泡尿、高血壓、貧血和倦怠。黃尚志表示,腎功能的好壞,可以透過尿液檢查評估,檢測尿蛋白與肌酸酐等數值,再以肌酸酐為基礎,加入年齡、性別的資訊,可透過公式算出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他指出,在健保署的雲端健康存摺APP中的「腎臟風險分級(KDIGO)」量表,其橫軸為蛋白尿分級,縱軸為腎絲球過濾率,並有色塊分級,顏色越深風險越高,民眾可對照健檢報告自行評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專科營養師黃泰傑建議,糖尿病患要對飲食分類有所掌握,在六大飲食分類中,水果類、全穀根莖類、低脂乳品類是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的類別,攝取時需要注意。此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飯後升糖的速率,他舉例,台灣料理常見的烹調方式,如蜜汁、勾芡等,就可能造成血糖提升速度增加。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有吃早餐血糖較穩定。過去多認為「少量多餐」能夠幫助減肥,黃泰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定時定量」比起少量多餐,更能幫助控制血糖,建議民眾在正餐時間均衡飲食,減少在下午茶、消夜等非正常時間攝取熱量。此外,他說明,也有研究顯示,「有吃早餐」的患者比起「不吃早餐」的患者,飯後血糖更加平穩。黃泰傑表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飲食,需要把握「控制好血壓」、「控制好血脂」、「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三大原則。他表示,控制血壓的飲食原則,主要是減少鹽分攝取,建議民眾可用天然辛香料,或適時運用酸味,減少鹽分攝取,同時增加食欲。黃泰傑強調,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吃太多蛋白質會導致腎絲球壓力增加,長期以來可能造成腎功能衰退。他鼓勵患者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半盒嫩豆腐約等於三指的家禽、家畜肉類,係一份蛋白質份量,建議男性一天5-6份,女性一天4-5份,特殊疾病患者的豆魚蛋肉類份量,則可諮詢醫師、營養師進行調整。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飲食注意● 搞清楚六大類食物,哪些會使血糖上升。● 少用蜜汁、勾芡等烹調方式。● 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 吃早餐比不吃早餐者,飯後血糖更平穩。● 減少鹽分攝取,控制好血壓、血脂。● 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長期易致腎功能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19 醫療.腦部.神經
怎麼區別頭痛和偏頭痛?快速檢測3症狀: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
【本文重點】偏頭痛是發作時噁心、頭痛、怕光、怕吵等症狀的夢魘,國內有超過200萬人因此困擾。偏頭痛的治療以單株抗體等新藥物為主,在健保申請條件下使用可改善生活品質。若發現3項以上症狀,便有高達九成機率為偏頭痛,須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頭痛的腦部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有其他症狀則需進一步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by ChatGPT認識偏頭痛症狀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驗,可能忍一忍就過去,或吃個止痛藥就緩解。但對偏頭痛患者來說,頭痛是可怕的夢魘,有時一發作就是大半天,還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偏頭痛能靠吃藥根治嗎?還是得一輩子和它和平共處?值此季節交替溫差大的時刻,偏頭痛患者更要學會如何預防頭痛發作。偏頭痛發作起來要人命!一名40多歲英文老師,長年飽受偏頭痛之苦,每次發作就會噁心、嘔吐,導致無法上課必須請假,嚴重影響工作。過去她曾使用口服預防性藥物,但出現心跳慢、血壓低、嗜睡、頭暈等副作用,甚至自覺影響記憶力。近年單株抗體等藥物逐步運用於治療偏頭痛,因符合健保申請條件,患者使用後偏頭痛頻率大幅下降,也減緩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國內超過20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影響生活需就醫。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部科主任楊富吉教授表示,根據過去台灣本土研究,台灣15歲以上民眾偏頭痛的盛行率接近10%,相當於超過200萬名國人為此困擾。偏頭痛好發於18至50歲的民眾,男女患者比為1:3。多數偏頭痛患者屬於低頻率,平均一個月內痛1至2天,不致影響生活;但若是高頻率偏頭痛,例如一個禮拜至少痛1-2天以上,導致無法工作、上學、做家事等,影響生活功能,應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楊富吉指出,偏頭痛與緊縮型頭痛皆屬於原發性頭痛。偏頭痛的常見症狀包括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疼痛程度屬於中度至重度,容易造成患者失能,為門診中最常見的頭痛類型。而在社區中盛行率最高的是緊縮型頭痛,患者症狀較不常合併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或失能,疼痛程度屬於輕度至中度。七成與遺傳相關,一成為預兆型偏頭痛,多在青少年期就發生。楊富吉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約七成與遺傳相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其子女約46%會有偏頭痛;若父母皆有偏頭痛,子女約66%會有偏頭痛,具有高度遺傳相關性。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有偏頭痛體質的患者不一定會時常發作,但若一個月痛超過一次,建議就醫檢查。偏頭痛分為預兆偏頭痛、無預兆偏頭痛。楊富吉說,在國外,預兆偏頭痛的比率較高,約二至三成,而台灣的預兆偏頭痛約占一至二成,其餘為無預兆偏頭痛。常見的預兆類型為視覺預兆,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前閃光、鋸齒狀亮點等。台灣本土研究發現,預兆偏頭痛的患者,許多從青少年開始就有偏頭痛,與遺傳基因高度相關。一般頭痛休息會緩解,偏頭痛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急性偏頭痛發作若不予以藥物治療,恐要痛上至少4小時才有機會緩解。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偏頭痛的診斷可依照「54321」口訣進行判別:「5」為出現過類似頭痛至少「5」次以上;「4」為頭痛若不予以藥物治療,至少持續「4」小時,但很少持續疼痛超過「3」天;「2」為偏頭痛特徵符合「2」項以上,包括單側頭痛、搏動性抽痛、中等至重度疼痛、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如走路或爬樓梯);「1」為頭痛時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之其中「1」項症狀。楊富吉表示,一般民眾可利用簡易3項條件來快速篩檢自身的頭痛是否為偏頭痛,包括「頭痛發作時是否需要休息」,例如無法上班、上課、做家事;「頭痛發作時是否會合併噁心」;「頭痛時是否會怕光(對光線感到刺眼)」,若上述3項條件中滿足2項以上,則為偏頭痛的機率高達九成。原發性頭痛不須做腦部檢查,多依診斷標準判定。至於頭痛的腦部檢查,楊富吉表示,偏頭痛、緊縮型頭痛等,屬於原發性頭痛,一般無需額外進行腦部影像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若頭痛以外,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發燒、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50歲以上才開始頭痛、雷擊式頭痛、姿勢性頭痛;咳嗽、蹲踞、運動、從事性行為等增加腹內壓行為時,頭痛會加劇等情形時,則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來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以排除腦部結構性或血管性的病灶。預防偏頭痛偏頭痛是現代人的通病,可能會有畏光、怕噪音、噁心嘔吐,嚴重者掛急診求醫。醫師表示,偏頭痛與個人體質有關,會因季節交替或是心理壓力增加偏頭痛發生機率;部分人對「酪胺酸」過敏,建議避免吃巧克力、起士與柑橘類俗稱的「3C食物」,也不要常喝酒,以免腦血管收縮膨脹造成偏頭痛。嚴重發作時,藥物緩不濟急,不少患者跑急診。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偏頭痛患者到急診室就醫的人不少,其中以年輕女性居多,常出現嘔吐,也會畏光、怕吵等,都是典型的偏頭痛症狀。患者或許在家有準備藥物,但頭痛得厲害的時候,藥物緩不濟急,甚至吃藥後不適吐掉,這時就可能到急診室報到。鄧學儒說,患者到急診室來,第一個會先評估確認腦部有沒有病變,排除患者是否有顱內出血,或腦部有腫瘤等。若狀況排除,只是單純的偏頭痛,急診醫師會開止痛藥物、止吐藥物等,合併使用通常會有改善的效果。減少飲酒避免血管膨脹收縮,注視3C螢幕勿過久。針對常見誘發偏頭痛的因子,鄧學儒表示,偏頭痛跟每個人的體質有關係,有時因為季節交換,或是心理壓力,甚至食物會影響偏頭痛發作的頻率。一般建議病患盡量避免喝紅酒、吃起司類食物,裡面的成分可能導致腦部血管收縮又膨脹,進而造成頭部疼痛。另外,現代人手一機,滑手機滑太久或是盯著電腦螢幕過久,鄧學儒認為也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應盡量避免聲光比較強烈的環境,或不要看螢幕看太久,以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會。對酪胺酸過敏者,少吃巧克力、起司、柑橘類。至於網路上盛傳所謂3C食品,是指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柑橘類(citrus)等常見食物,是誘發偏頭痛的食物地雷,多吃可能加劇症狀。不過3C食物主要是針對對酪胺酸過敏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這3種食物,而是要適量食用。有營養師建議,平時可多吃含有「鎂」的食物,幫助安定神經,包括香蕉、綠花椰菜及菠菜等,也可多攝取富含B群食物,如全穀類、新鮮肉類及雞蛋等;多喝牛奶、豆漿等富含色胺酸食品,可以幫助睡眠。另體內Omega-3和Omega-6不平衡也會造成頭痛,每周可攝取二至三次深海魚類,或是亞麻仁籽,也可以在煮菜時用芥花油、葵花油等。有氧運動、心理治療、排除壓力,都有助預防。有氧運動可以預防偏頭痛,包括游泳、跳舞、騎腳踏車、慢跑與快走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保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有機會改善偏頭痛發作機會。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宣安指出,生活中的情緒、緊張與勞累,或是身心疾患等,都可能引發身體的壓力反應,雖然可幫助抵抗遇到的危機事件,然而持續暴露在壓力下,容易引起身心不適,偏頭痛就是其中症狀之一。若經過檢查已排除生理器官的因素,民眾不妨尋求心理治療,緩解偏頭痛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偏頭痛的心理治療偏頭痛除了能用藥物治療外,透過心理治療,包含認知行為治療法、生理回饋治療法、正念減壓治療法,都可有效促進民眾對壓力的覺察與因應。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民眾了解自身的適應表現,分析並找出誘發、維持或是惡化偏頭痛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協助民眾辨識或尋求更具適應的替代行為,減少壓力與偏頭痛的惡性循環。生理回饋治療法會運用相關儀器,讓民眾由螢幕中看見與壓力有關的生理指標,包含手指溫度、心跳或呼吸等,加上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指導,促進民眾了解並進一步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達到症狀減輕與舒緩壓力的效果。正念減壓療法協助民眾專注在當下的身心感受,透過不同的引導練習,了解自己與偏頭痛的關係,學習與不適的感受共處並接納自我,緩解對於偏頭痛的預期性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8 醫療.婦產科
女性更年期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醫教護心5招遠離威脅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由此可見女性的護心行動刻不容緩。 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心悸、胸悶、呼吸會喘速就醫 女性停經(更年期)平均介於45歲至55歲之間,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46至55歲的女性高血壓、糖尿病的罹病率約為40至45歲女性的3倍,高血脂也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升高的趨勢。依107年臺灣地區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追蹤資料顯示,有三高狀況的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正常人的1至2倍。據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葉宏一副院長分享一位病人的就醫經驗,本身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楊女士,從來沒想過更年期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會增加,後來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會喘等現象而就醫,經檢查診斷為心血管疾病。 呼籲女性應注意更年期因荷爾蒙變化,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若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可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時刻注意自身心血管健康。 護心5招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更年期要更注意心血管疾病症狀與關心血管健康,建議可以從控制危險因子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等5招做起,以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均衡飲食 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 ・規律運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 ・放鬆舒壓 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 ・向菸說不 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 ・定期健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也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等健康行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2食物別亂吃!藥師:避免影響藥效或異常出血。 .胖肚子更易得心血管疾病!醫:位置比體重更重要。3關鍵健康減重。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14 醫療.眼部
起床後「眼白出血」是眼中風前兆嗎?醫揭真實原因竟跟「這問題」有關
63歲的張伯伯,早上起床被家人發現右眼的眼白竟紅了一大半,家人非常擔心是不是眼中風前兆,急忙跑到醫院就醫。醫師問診後才發現,張伯伯因為最近有便秘的困擾,這幾天上廁所用力過度,才導致眼球微血管破裂。但為什麼眼白會突然變紅呢?跟眼中風有關嗎?以下眼科醫師親自解答。萬芳醫院眼科醫師江明璇表示,常聽到的眼中風,是位於眼球後半部的視網膜上的血管阻塞,造成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跟結膜變成一片紅紅的較無關聯性。而張伯伯因過度用力而導致的眼白變紅狀況,則是稱為「結膜下出血」。結膜下出血不會造成視力損傷 江明璇說明,眼睛外觀中俗稱的眼白,白色部分是來自於下層的「鞏膜」,另外還有一層半透明的「結膜」覆蓋在鞏膜表面,結膜下方有許多細小的微血管。而當微血管無法承受壓力導致破裂時,少量的血就會流到結膜與鞏膜間的空間,隨著時間漸漸匯集成一大片。 結膜下出血雖然外觀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大多數人不會有症狀,也不會造成視力減退或嚴重損傷,且常常都是周遭的家人朋友發現的;少部份的人因為出血量稍多,形成較大的血腫向外凸,眨眼時就會有輕微異物感,或是轉動眼球時的不適感,而出血的位置因為是在結膜下方而非表面,也不需擔心血會流出來。結膜下出血的2大原因 江明璇解釋,常見的結膜下出血,發生原因大致上分為外力和內出力所造成:外力如揉眼睛、創傷撞到眼睛,內出力像是用力咳嗽、打噴嚏、擤鼻涕、用力排便、提重物等等較強烈的動作。由於憋氣用力的動作,都可能導致腹壓增加,而情緒波動導致的血壓突然升高,也可能是微血管出血的原因之一。 她也補充,由於結膜下的微血管較脆弱,而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小,所以約2~3天後才會累積成紅紅一片。因此在臨床問診時,醫師會請病人回想近期是否有憋氣用力的動作,以建議病人避免,達到預防再次結膜下出血的情形。結膜下出血治療與照護建議 結膜下出血通常不需眼藥水治療,視出血量約1~2週,這些血就會自行被吸收復原,不會留下其他後遺症,而年紀較長、服用抗凝血藥物(如阿斯匹靈)的病人,則需要更久的時間才會完全吸收,期間也同時要避免讓身體過度使力。 江明璇建議,在發現自己結膜下出血的前3天,可利用冷敷加速讓血管收縮,達止血效果之後就可改成熱敷,有助於凝固的血塊吸收。而平日裡均衡飲食、水份補充和規律運動,有便秘的問題也可請醫師開立軟便劑;平時養成不揉眼睛的好習慣,就可以避免結膜下出血不時找上門。【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085.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3 醫療.心臟血管
氣溫降「心肌梗塞」風險暴增!醫提醒:保護身體易失溫3部位
近日冷氣團接力來襲,隨著氣溫下降,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身體不適或容易受寒感冒,此外,寒冷的天氣還會對心臟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若是加上有抽菸、酗酒等不好的生活習慣,則會增加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因此除了要注意保暖外,也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保持心臟的健康。天冷影響血流 小心心肌梗塞柳營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鐘國瑋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是一種心臟疾病,常好發於冬季,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或狹窄所引起的。當氣溫下降時,冠狀動脈便會縮小,進而影響血流,使血壓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冬日冷風還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心臟負荷增加,提高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更需多加留意小心。早期症狀要警覺 避免不可逆傷害若民眾發生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如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應當及時就醫治療,保握黃金治療時間。心肌梗塞需要以心導管置放血管支架或是以繞道手術重建心臟血流,嚴重時可能造成死亡或其它不可逆之傷害,因此,只要出現症狀,一定要馬上就醫,一旦稍有延遲,就可能出現生命危險。保持身體溫暖 減少心臟疾病預防心肌梗塞,鐘國瑋醫師提醒,要先保持身體溫暖是最基本的原則,在室內時,宜注意保持室內溫度穩定,避免過冷或過熱;出門時應當穿暖和的衣服,特別是保護脖子、胸部、手腳等容易失溫的部位。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如適當運動、均衡飲食、戒菸限酒等,都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而有心臟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更應注意定期安排心血管檢查,以及依醫囑進行治療和用藥。 【延伸閱讀】主動脈剝離者都有「1情況」! 35歲以上比率高達52.5%無病史中年男急診室大叫一聲倒地! 急救驚見冠狀動脈90%阻塞【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01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2 醫療.眼部
ChatGPT提供飛蚊症與眼中風有哪些資訊錯誤?長庚眼科部詳解
【本文重點】ChatGPT曾被測試對眼科疾病的回答,需經眼科醫師校正後才可信。以飛蚊症和眼中風為例,飛蚊症需避免戶外強光,治療方案包括雷射治療和藥物治療,以及適當調整眼睛保養。眼中風的治療因病情而異,需接受全面評估,注意生活方式和營養攝入。眼中風可造成眼內出血或視網膜剝離,需進行心血管危險評估。視網膜細胞恢復需數月甚至數年。--by ChatGPTChatGPT實測:ChatGPT到底有多強大?我們以眼睛疾病實測,請眼科醫師審查ChatGPT的答案。醫師認為,有些部分確實回答得不錯,頗具水準,但也有不少錯漏。以下用飛蚊症和眼中風兩個眼疾為例,請眼科醫師針對其中的錯誤進行校正。飛蚊症症狀ChatGPT說:有時可能會出現眼睛疼痛或紅腫等症狀。醫師說:飛蚊症的症狀包括視野中出現閃光或閃爍、視力模糊或減弱,感覺到眼中有物體或黑點,但眼睛疼痛或紅腫並非飛蚊症的症狀。多數情況下,飛蚊症症狀輕微,但如果出現了新的、突發的或嚴重的飛蚊症症狀,應盡快諮詢眼科醫師,以排除其他眼科疾病。》什麼是飛蚊症?飛蚊症預防ChatGPT說:定期進行眼部保健操和按摩,減少眼部疲勞。醫師說:眼部按摩和保健操無法預防飛蚊症,建議應避免戶外強光,例如在戶外建議戴帽子或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的傷害。飛蚊症治療ChatGPT說:如果飛蚊症是由於近視、遠視等視力問題引起的,可以通過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來改善。瞳孔擴張劑可暫時減少飛蚊症症狀,但不建議長期使用。還有神經反射治療,可以激發身體自身治療能力,減輕飛蚊症的症狀。醫師說:飛蚊症的治療方法,建議如下:視網膜雷射治療:對於眼底疾病或者視網膜破洞脫落引起的飛蚊症,可以考慮視網膜雷射治療或手術。藥物治療:對於某些特定原因引起的飛蚊症,例如青光眼、糖尿病等,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手術治療:若飛蚊症非常嚴重到影響視力與生活,可以玻璃體切除手術來做治療,但手術治療不常被用於飛蚊症。飛蚊症保養ChatGPT說:保持眼部清潔,避免刺激眼睛,如化妝品、粉塵等;定期進行眼部保健操和按摩,減少眼部疲勞。醫師說:調整用眼環境,避免長時間注視螢幕、閱讀等活動;適當運動、均衡飲食、適當休息,減少過度疲勞對眼睛的影響。定期到眼科檢查和治療,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的併發症。【延伸閱讀:ChatGPT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眼中風症狀ChatGPT說:眼睛周圍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出現紅斑、搔癢等;視力模糊,半邊閃光。醫師說:視力模糊或失焦,可能伴隨有線條扭曲或黑暗,但通常不會看見閃光。少數眼中風也可能造成眼睛疼痛或眼球轉動異常。》什麼是眼中風?眼中風治療ChatGPT說: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方法,包括視覺訓練、語言訓練等。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醫師說:眼中風的治療通常不包括「視覺訓練」與「語言訓練」。治療方法因病情而異,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期間,患者應該順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病情,並注意生活方式和營養攝入等。眼中風併發症ChatGPT說:眼中風能對患者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例如患者可能會感到沮喪、焦慮、失望等負面情緒。醫師說:眼中風的確令人沮喪,但有些更要留心的併發症,包括:眼內出血或視網膜剝離:眼中風患者可能會以眼內出血來表現,嚴重者也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剝離。其他系統性心血管疾病:眼中風可能也是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前兆,需要進行心血管危險評估。眼中風發展階段ChatGPT說:在治療和恢復期間,眼部組織可能會逐漸重新生長和重建。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康復治療以幫助患者恢復視力和眼部功能。醫師說:視網膜細胞沒有幹細胞,需要長時間的恢復讓存活的視網膜細胞逐漸取代死亡細胞的功能,恢復的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
-
2023-03-12 醫療.眼部
哪些方式有助保養眼睛?ChatGPT v.s.醫師 揭3大族群護眼重點
【本文重點】ChatGPT建議6點眼睛保養:1.正確使用電腦2.戒菸限酒3.飲食均衡4.避免長時間注視5.注意衛生6.定期眼檢。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副教授孫銘輝補充:上班族可多看遠方,每隔30-60分鐘離開螢幕。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容易出現乾眼症,專心工作眨眼次數降低,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多看遠方;且避免冷氣直吹眼睛,注意眼睛保濕。老年人視力退化需避免光線不足,建議光線明亮的地方閱讀,適當運動增強身體機能。--by ChatGPTChatGPT說/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長黃奕修向ChatGPT提問之後,得到以下6點建議:1.正確使用電腦長時間使用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容易引起眼睛疲勞和散光等問題。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幾分鐘,並且調整電腦屏幕的亮度和對比度,保持適當的距離。2.戒菸限酒菸草和酒精對眼睛健康有害,容易導致視力下降、眼睛乾燥等問題。3.飲食均衡攝取豐富的維生素A、C和E等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保護眼睛健康。建議食用深色蔬菜、水果、堅果等食品。4.避免長時間注視長時間注視細小的物體或細節,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和近視等問題。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幾分鐘,或使用放大鏡等輔助工具。5.注意衛生避免接觸眼睛的手部和工具不潔,防止眼睛感染和炎症等問題。6.定期眼檢: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眼部檢查,以確保眼睛健康。如有必要,可根據眼科醫師的建議進行視力矯正或治療。【延伸閱讀:ChatGPT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醫師說/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對於上述ChatGPT的回答,黃奕修表示,「真的回答得蠻好的!」這6點建議非常合理且有證據力,但這些護眼方法屬於一般原則性的概念,於是他請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副教授孫銘輝為大家進一步說明護眼怎麼做。孫銘輝也說,ChatGPT提供的保養眼睛重點都正確,推測可能是眼睛保健相關資訊在網路上十分常見,ChatGPT廣泛搜尋後,可以獲得較正確的保健知識。他針對需要用眼的上班族、手機重度使用者和老年視力退化族群,提出進一步的護眼建議:雙眼緊盯電腦的上班族 多看遠方 每隔30-60分鐘離開螢幕上班族長時間使用桌上型或平板電腦,可能有人因此覺得眼睛乾澀,甚至出現出現乾眼症。主要原因是專心工作,緊盯電腦螢幕,眨眼次數降低;也有人的座位正好在冷氣出風口下方,導致眼睛表面淚液蒸發速度過快,出現乾、澀、痛、視力模糊等不適症狀。乾眼症嚴重時,還容易出現反射性淚液分泌增加且淚流不止,甚至因眼角膜過於乾燥,引起發炎、破損,眨眼產生劇痛。眼角膜反覆發炎及破損,也容易引發細菌感染,若未盡速治療會形成疤痕,如果疤痕位置在視力周邊,會引起散光,在視力中心位置會永久影響視力。要遠離眼睛乾澀或乾眼症,首先眼睛與電腦螢幕距離應保持30至40公分,其次每看電腦螢幕30至60分鐘,應讓眼睛離開螢幕,眨一眨眼,並多看遠方。如果座位在冷氣出風口下方,應適時調整座位或出風口方向,若無法調整,可在辦公桌上放一杯水,增加附近環境濕度,減輕乾眼症狀,但若眼睛還是過於乾澀,也可使用人工淚液、乳膠,緩解不適。此外,缺乏維生素A也容易引發乾眼症。孫銘輝建議,平時應均衡飲食,並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枸杞等,以及具有抗氧化成分的菠菜、花椰菜、堅果等。若乾眼症已造成視力模糊,影響生活品質,應速就醫治療。手機重度使用者手機到眼睛距離 至少手腕到手肘的長度許多人睡前的最後一個動作和起床的第一個動作,便是看手機。重度手機使用者除了注意避免眼睛乾澀外,還需注意手機螢幕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更要保持距離避免近視度數增加。醫學研究證實,手機藍光會對眼睛視網膜、黃斑部造成傷害,雖然使用多久才會造成傷害,目前沒有明確的科學數據,建議每次使用手機時間不宜過長,並使用具抗藍光功能的手機螢幕保護貼、眼鏡鏡片等,降低藍光對眼睛的傷害。另外,手機重度使用者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眼睛睫狀肌過度緊繃,易增內斜視、近視度數忽然增加的風險,建議手機螢幕與眼睛保持距離,至少維持從手腕到手肘的長度。有人擔心使用手機會傷害眼睛的感光細胞,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數據,但建議避免在昏暗的環境中使用手機。老年視力退化族放大手機字體 做好慢性病管理年長者可能因為水晶體混濁引起白內障、視神經退化導致青光眼,或出現黃斑部病變,這些都會導致視力退化,建議找出病因加以治療。例如白內障須置換人工水晶體,控制青光眼需注意眼壓不宜過高,糖尿病患定期接受視網膜檢查,避免黃斑部病變,做好慢性病管理。年輕時應避免高度近視,以降低年老時出現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病變的機會。年長者視力不佳,為了想看清楚手機上的字,常導致眼睛睫狀肌過度緊繃,甚至出現頭痛、眼睛痠痛等,建議可使用放大鏡或將手機螢幕字體放大,並配合適度休息,有助緩解頭痛等症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0 醫療.眼部
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卻導致視神經仍惡化!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改善
【本文重點】本文提及青光眼為一潛在使人致盲的疾病,每年三月第二周為「世界青光眼周」,各國相關機構提醒國人重視。在亞太眼科醫學會中有學者提出數種考量的替代療法,包括中藥、針灸、調整飲食及補充維他命等,但尚無定論證明其對青光眼治療有明確效果。--by ChatGPT青光眼是一個潛在使人致盲的疾病,為了強調它的嚴重性,每年三月第二周訂為「世界青光眼周」,各國的相關機構都利用此機會提醒國人重視這疾病。今年二月底在吉隆坡召開的亞太眼科醫學會,其中有關青光眼的替代療法引起與會者高度的興趣。青光眼的治療以降低眼壓為主,但許多患者就算眼壓降低了,視神經仍持續惡化,因此大會中有學者提出數種考可慮的替代療法,雖然這些替代療法尚無定論證明對青光眼治療有明確效果,但發現有12%青光眼患者使用過某種形式的替代療法,包括中藥、針灸、調整飲食及補充維他命等。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1. 銀杏葉:銀杏除了能中和自由基,亦可穩定及保護粒線體避免受損。同時被證實具有血管舒張及抗發炎特性,在治療青光眼時可提供神經保護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常見患者服用。2. 一氧化氮、深綠色蔬菜:文獻報導食用深綠色蔬菜,可能與降低罹患青光眼的機率有關。但大多數深綠色蔬菜含有維生素A、C、K和硝酸鹽,因此不確定相關確切來源,其中硝酸鹽可能在青光眼相關的一氧化氮途徑中發揮作用,因此臨床使用的青光眼藥也有含一氧化氮的降眼壓藥物。雖然吃深綠色蔬菜和青光眼之間的關聯仍然不明,但考慮其豐富的營養價值,鼓勵青光眼患者適量攝取。3. 必需脂肪酸:包含Omega-3及Omega-6已被證實在許多疾病中發揮作用,以青光眼為例,Omega-3對於青光眼的氧化反應提供了保護作用。Omega-3作用於視網膜內的細胞,發揮抗氧化及抗發炎的功效,並幫助視網膜紫質的再生。由於必需脂肪酸亦具有抗血栓及止血作用,每日攝取量以3克為上限,若大量攝入則有出血風險。4. 維生素A:維生素A是維持視網膜和視網膜紫質正常運作的重要化合物,可做為抗氧化劑。每日攝取量不超過3,000微克,大量攝入可能會導致顱內高壓。5. 維生素B群: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B12患者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較薄,因此維生素B12對視網膜具有神經保護作用。6. 維生素C:維生素C在青光眼的作用機轉未知,但是在房水及玻璃體液中含有高單位維生素C,為血漿中的20至70倍。推測這是一種保護機制,可以抵抗陽光和氧化引起的自由基。7. 褪黑激素:青光眼可能與睡眠障礙、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有關。青光眼造成視網膜損傷後,睡眠及晝夜的調節會直接干擾,褪黑激素則可能在眼組織中發揮抗氧化劑的作用,因此具有神經保護功能。8.薑黃素或薑黃:薑黃是一種流行的印度香料,主要成分之一為薑黃素。研究顯示,薑黃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及抗腫瘤的功效;薑黃素能夠調節細胞凋亡、增生和轉化,也能調節與發炎反應相關的基因路徑。青光眼的動物實驗顯示,薑黃素可降低青光眼中粒線體損傷、提高眼壓引起的視網膜缺血後保護。雖然青光眼的替代療法引起廣泛興趣,但替代療法的有效性和臨床可行性仍有許多研究需進行。不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戒菸、鍛鍊、冥想、運動和均衡飲食,皆對青光眼有正面的影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8 醫療.巴金森病
藥效變短、憂鬱又失眠,有解嗎?巴金森病治療問題全攻略
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隨國人壽命增長,好發平均在62歲的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若以61歲以上人口來看,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而巴金森病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接受治療後只要穩定控制症狀,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漫長的治療旅程中,如何面對用藥、心理、共病與照護等疑難雜症,是病友跟家屬的關注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 📍巴金森病如何治療?📍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1.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典型的巴金森病症狀可分為「動作障礙」及「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撲克臉)●小碎步非動作障礙:●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並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專家小提醒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還想看更多】>>>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2.巴金森病如何治療?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專家舉例,治療上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多巴胺)以維持電能,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專家小提醒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還想看更多】>>>專家: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3.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盡可能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專家小提醒【延緩退化5關鍵】:●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隨時與醫師溝通用藥策略,避免自行增減藥。●出現等認知症狀時(如:憂鬱、幻覺等),優先回診神經內科調整用藥。●罹病初期就開始訓練吞嚥功能,避免隨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問題●多運動有助延緩病程,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家人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還想看更多】>>>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4.「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Q1巴金森病人憂鬱能改善嗎?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分享,巴金森病病人除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詳細內容看這裡】>>>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Q2為什麼會有異動症、斷電現象?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分享,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醫師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Q3巴金森病吃藥不舒服怎麼辦?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Q4巴金森病為什麼會失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分享,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Q5巴金森病一定會失能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分享,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詳細內容看這裡】>>>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Q6巴金森病人有精神症狀要看哪一科?南投縣佑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圻域分享,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正是巴金森病易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出現憂鬱症狀時病人通常會先到身心科就診,但巴金森病治療的主軸還是在神經內科,所以建議病友可以先回神經內科,評估是否可透過調整原先使用藥物,同時控制手抖等動作症狀,以及改善情緒憂鬱等非動作症狀,醫師也能判斷是否需要身心科一同會診。【詳細內容看這裡】>>>心情悶...巴金森病人直奔身心科,專家籲:先回診神經內科評估Q7症狀改善可以不吃藥了嗎?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詳細內容看這裡】>>>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Q8病人一定要親自回診嗎?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分享,因為巴金森用藥複雜度高,無法固定回診觀察用藥後的副作用,對醫病來說都是難題,另病人到診間看見醫師的安慰劑效應,明顯作用在巴金森病病人上,曾有研究替獨自在家中的病友進行心情量表分析,結果反映出焦慮、心情鬱悶,沒想到來醫院看到醫師後,相關的症狀都獲得改善,過程中服用的藥物都沒有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醫病定期互動穩病況 醫:花東地區就醫不便成最大難題Q9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分享,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Q10: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Q11:巴金森病半夜雙腳像冰塊如何改善?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Q12:巴金森病人:巴金森病人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Q13:巴金森病怎麼吃才有助改善症狀?台大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郭懿芝表示,病友可以適度攝取綠茶、咖啡等等飲品改善心情,但是否有治療巴金森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仍缺乏長期追蹤,且實際的成分攝取量也有差異,坊間的飲食相關研究報告通常是以動物性實驗為主,如綠茶會以高劑量或濃度的兒茶素去計算,而人類實際上難以攝取到如此大量的成分,改善症狀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並配合醫師規律服藥。【詳細內容看這裡】>>>新研究:喝綠茶可改善巴金森病退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3-0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
痛風一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非常困擾,關節又腫又痛,有時連行走都相當的困難,不少人都有痛風的問題,營養師張語希也表示,遇到好幾個朋友、門診病人反應有痛風問題,發作時關節痠痛連走路都無法,只好用輪椅或拐杖代步。若想避免痛風發作,飲食就相當的重要,除了要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外,還有許多飲食習慣要注意,營養師張語希便整理出完整的痛風飲食指引,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痛風是什麼?什麼原因會造成痛風?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是痛風的主要症狀,由於發作時非常的疼痛,連風吹過都讓人疼痛難耐,因此被稱為「痛風」。營養師張語希提到,痛風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高普林飲食、壓力、過勞、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過於激烈等,導致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第二,因為高脂肪飲食、酸性食物、過於肥胖、飲酒過量、腎功能不全等,導致尿酸排泄速度降低。 當尿酸過多或尿酸代謝異常,無法排出的尿酸結晶就會推積在關節、腎臟部位,引起發炎、疼痛。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導致關節腫大而無法穿鞋,因此許多病患只好改穿寬鬆的拖鞋。什麼是「高普林」?痛風要避免哪些食物?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痛風發作,就要少吃高普林的食物,但普林是什麼?為什麼要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呢?普林就是「嘌呤(purine)」,是細胞內DNA及RNA的組成成分之一,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人體老廢細胞或食物分解,便會釋出細胞內的普林,而普林代謝後就會產生尿酸。因此,營養師張語希建議,痛風時應避免攝取豬肝、小腸等內臟類食物,以及虱目魚、蛤蜊、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類,因為這些食物普林含量都相當的高,此外,濃縮肉汁、火鍋湯、雞湯、燉煮肉汁、含糖飲料、酒精也要避免。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營養師列5點建議而除了要避免上述的食物外,營養師張語希也整理出5點建議,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第一:保持均衡飲食,五穀雜糧、蔬果類、蛋豆魚肉類應以2:2:1的比例攝取。第二:每日飲水2000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第三:適量攝取豆製品,植物性普林不會提升體內的尿酸濃度。第四:攝取適量蛋白質。第五:減少油脂攝取。民眾若有痛風困擾,不妨將營養師整理的飲食建議記錄下來,在平時注意這些飲食重點,改善痛風發作的問題。 【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你有痛風的問題嗎? 【延伸閱讀】聚餐吃火鍋不掃興 控制飲食避痛風許效舜痛風「吃1隻蝦住院9天」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才不會痛?【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94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卡卡、爬梯無力?簡文仁:關節保養要走在退化之前
【本文重點】根據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的說法,受骨關節炎影響的關節很難恢復活力,治療只能減緩惡化的過程。隨著體力在40歲後迅速下降,肌肉流失加速,缺乏運動會導致關節炎的發展。簡文仁建議從小進行均衡飲食和力量訓練,以保護關節,並攝取葡萄糖胺、軟骨素、鈣和維生素D,以保持關節液和增強骨密度。運動對於保持關節健康也很重要。--by ChatGPT退化性關節炎讓不少長輩「行動受阻」,不過退化性關節炎非一日造成,許多人常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尋求保養方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出現後,要透過保養或飲食讓關節回春幾乎不可能,僅能讓惡化速度變慢。人到了40歲後,體力會快速下降,行動力變差,將加速肌力的流失,如果沒有趁早保養,退化性關節炎很快就可能上門。關節保養要從年輕開始,維持肌力才能保護膝蓋。25歲到30歲是人類體能的最高峰,30歲到40歲則是體能高原期,40歲後體能大幅下降,會增加肌力流失的速度。簡文仁表示,關節保養應該從年輕就開始,年輕時飲食均衡加上肌力訓練,即可達到「護膝」、「護關節」的效果。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保養,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動起來,沒有肌力保護的膝蓋,不適當的運動可能就會傷害到關節,讓關節受損得更厲害。但40歲以上的人也不用灰心,只要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該馬上開始提早保養與運動。「最怕體力下降後,肌力流失出現惡性循環。」簡文仁說,年紀大懶得動,肌力愈來愈差,長者只補充單方面的營養其實效果有限。他說,除了保持關節的健康,重要的是提升肌肉的力量,並與運動相輔相成才是最重要的護膝方式。補充足夠營養後,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避免關節炎惡化。關節是由關節液、骨質、肌力組成,簡文仁表示,想要維持關節的基本功能,可以先從這三部分下手。關節潤滑液可以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加強骨質則可多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強健肌力則建議多攝取蛋白質、咪唑胜肽化合物。一般來說,只要飲食均衡,都能攝取到需要的營養素,但隨著年紀增長,牙口不好、腸胃吸收不佳,就可以透過營養品補充。簡文仁表示,對牙口較差的長輩來說,從吃肉攝取足夠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而蛋白質也是一種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的胺基酸對人體較好吸收,幫助牙口不好的長輩攝取所需的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兩相輔相成,能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效?」別等疾病發生才保養。「別等到膝蓋痛再來思考怎麼保養。」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有效?」他說,任何營養補充都是「走在治療的前面」,也就是站在「預防」的角度,及早在疾病發生前就好好保養。如果關節已經受傷發炎,只靠保健品效果會大打折扣,應該要立即就醫治療。不過,簡文仁表示,已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也能透過簡單運動一步步慢慢改善,延緩惡化速度。他建議,在家中可以先做簡易的復健運動,其中五招包括:1. 起立蹲下先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2. 打地鼠坐在椅子上,想像前方有個九宮格,腳踩九宮格,訓練平衡。3. 屁股搬家坐在椅子上,屁股在椅子上左右移動。4. 高低跑趴雙手扶在椅子上,腳抬起在空中跑步。5. 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做內八與外八的動作。爬梯不傷膝技巧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到底適不適合爬山?有些人完全不敢走階梯,有些人則認為走登山步道可以強化膝蓋。簡文仁說,走樓梯要有技巧才能避免傷膝蓋,「下樓梯要用腳尖,上樓梯要用腳掌」,上樓需要安全的力量支撐上去才安全,下樓用腳尖力量緩衝,才不會增加腳踝、膝蓋或腰的衝擊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醫療.婦產科
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更年期心血管死亡率隨年齡大增,5招護心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46至55歲相較40至45歲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高出3倍,高血脂機率也隨年齡升高;相較於男性,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未必出現胸痛,但呼吸不順、手麻、心悸、背痛,都是警訊,若心悸合併呼吸急促、頭暈、胸部不適,應盡快就醫。女性更年期 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出現,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63歲楊小姐,經常運動也喜歡登山,身材保持良好,BMI維持在22.5,過去也沒有吸菸,但母親有糖尿病史。然而在53歲停經時,發現自己也罹患糖尿病,某一次爬山時,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及呼吸喘,就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李奇龍表示,常見更年期症狀包括心悸、腰痠背痛、情緒不穩、失去安全感、頭痛、耳鳴,以及月經異常、性交困難、異常分泌物、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搔癢、皮膚知覺減退等。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45歲以前停經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而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典型症狀。新型菸品崛起,許多年輕男女手持一支電子煙、加熱菸,3C產品酷炫外型宛若時尚潮流,葉宏一更指出,若女性吸菸,會導致停經時間提早,尤其吸菸份量越重、吸菸時間越長,更年期報到時間更早,更年期症狀也會越明顯,呼籲民眾應該及早戒除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心臟疾病更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三者相加,占女性當年總死亡人數23.6%,若碰到更年期女性有更高風險,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女性朋友,做好「護心」並調整生活型態。國健署提供5招「護心」1.均衡飲食: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焦點.健康知識+
體脂率多少才標準?一圖看「體脂率對照表」,高敏敏教你5招降低體脂機誤差值
不要覺得瘦瘦的人一定都很健康,有些看起來很瘦的人其實體脂肪卻很高,是屬於肥胖體質。營養師高敏敏整理了「體脂率對照表」,讓你能速查體脂肪要多少才標準?也教你要怎麼樣量體脂肪機的數值才比較準確。體脂肪多少才標準? 速查「體脂率對照表」有些人看起來很瘦但體脂肪卻很高,這是為什麼呢?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撰文分享,有些人即便看起來瘦瘦的,但只要體脂率超標,臨床仍然列為肥胖體質。到底體脂肪要維持多少才標準?高敏敏表示,體脂肪的標準數值男女不一樣。她整理「體脂率對照表」,讓你可以依照年齡跟性別來速查對照理想的健康體脂率。而何謂體脂率?體脂率是指全身脂肪重量在人體內所佔的百分比%,超過一定的數字代表有肥胖相關風險。「體脂肪機」怎麼量比較準?如何降低體脂計誤差值?想要維持健康的體脂率,高敏敏建議透過「體脂機」時常監測身體的健康變化。但體脂無法直接測量,體脂率測量是屬於「間接測量」,高敏敏表示,市面上的體脂機是利用脂肪幾乎不導電的特性,透過微弱的電流測量身體電阻,再搭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 算出體脂率、肌肉量等數值,所以測出來的數值會因身體水分波動有誤差。5招降低體脂機誤差值✅起床後 吃早餐前:避免吃下的食物影響體脂計算✅ 測量前先上廁所:避免尿液等排泄物的含水量影響✅ 用固定機器量:不同機器容易產生誤差✅ 測量前先站立3~5分鐘:久坐、躺臥 都會影響水分分佈✅ 每天固定時間跟狀態測量:避免人體生化電阻影響到測量數字4時機影響體脂機數值而流汗、脫水、充血、賀爾蒙波動時 都會影響身體分析 所以也建議:❌ 避免剛洗完澡、烤箱SPA後 ❌ 避免喝酒後12小時內❌ 避免女生月經週期時測量❌ 避免運動過度時測量高敏敏提醒,總結來說,推薦家庭可以有一台體重體脂機,時常監測身體健康變化、調整生活及飲食。當然想要讓體脂維持健康的數值,均衡飲食就很重要,如果平時喜歡吃高油脂、高糖食物,或喜歡吃重口味者,要特別注意自身的體脂率。想要維持身體標準的體脂率,高敏敏建議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或油炸等食品,並維持良好運動習慣,體脂機會反映你的身體健康數值!
-
2023-02-22 醫療.消化系統
被魚鱗、蝦殼刺傷非小事 醫曝這些人當心海洋弧菌致命風險
隨著疫情解封,許多民眾恢復享受美食、大啖海鮮,但是醫師提醒,罹患慢性肝病者吃海鮮要注意,接觸海鮮,例如下廚、剝蝦殼時,要慎防皮膚被魚鱗、蝦殼刺傷,以免海洋弧菌經由傷口乘虛而入,若嚴重感染,引起併發症,需要截肢,甚至會危及生命。當心海洋弧菌經傷口感染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指出,海洋弧菌(又名創傷弧菌)是存在於鹽水中的細菌,一般感染海洋弧菌途徑,包括食用被海洋弧菌汙染的食物,以及身上傷口接觸到遭海洋弧菌汙染的海水、被海洋生物刺傷等。【延伸閱讀:魚市場髒水濺到腳 小命差點休】什麼是海洋弧菌?別稱:創傷性弧菌地點:常見於河海交界、亞熱帶淺海岸寄宿:海水、魚類、貝類、岩石等都可能存有海洋弧菌病症:健康民眾感染會上吐下瀉、腹痛等;免疫力較差民眾感染會引起發燒、畏寒、皮膚壞死,壞死性筋膜炎,也可能造成全身器官衰竭,致死性高免疫力正常者感染海洋弧菌後,大多是輕微腹瀉、腸胃炎、嘔吐或局部傷口感染,但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炎等患者,或是免疫力較差、長期使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肝病患者應避免生食海鮮康本初解釋,慢性肝病患者因肝臟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會影響體內的代謝、免疫等功能,一旦吃到被海洋弧菌汙染的食物,或是傷口接觸到帶有病菌的海水、魚蝦,海洋弧菌就可能直接進入血液中,造成全身性的影響。一開始可能是發燒、傷口處腫痛,皮膚出現水泡,嚴重時有蜂窩性組織炎、肌肉組織壞死,甚至敗血性休克而有致命危險,必須截肢保命。【延伸閱讀:手指遭海鮮刺傷,發黑腫脹截肢險喪命!4方法避免致命海洋弧菌】康本初提醒,肝病患者應盡量避免生食海鮮,在下廚及剝殼時,都要小心皮膚被魚鱗、魚鰭、蝦殼、蟹殼刺傷,若手有傷口,連食材浸泡的水、流出的汁液都要避開,謹慎一點可以戴上手套,以免海洋弧菌乘虛而入。也要定期追蹤治療,避免熬夜,維持生活作息正常,均衡飲食,讓肝臟維持正常功能,才能降低海洋弧菌的威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減醣、168斷食、生酮飲食...營養師詳解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想用哪種來減肥?
減重背後有個很基本的原理,就是打破「熱量平衡」。當「消耗掉的熱量」大於「飲食攝取」的熱量時,就可以達到熱量赤字(熱量消耗 > 熱量吸收),累積一段時間後,體重就會下降了。為了追求理想體態,有人靠少吃來減少熱量攝取;有人則靠增加活動量、提高新陳代謝等方式來增加身體的熱量消耗,也有人兩種方式同時並行。其中,「飲食管理」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在力求「減重也兼顧身體健康」的模式下,我們要如何運用「飲食管理」來達到減重的目標呢?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帶你認識四類常見的飲食方式!減重四類常見飲食方式以下依照不同營養素比例,介紹四類常見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減醣飲食及減脂飲食;另外還有一些限制較多飲食,歸在「特殊飲食」。◎均衡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此熱量攝取百分比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訂定,藉由攝取各類型的食物,來滿足一天的營養需求並提升健康,在沒有特殊條件的情況下,只要營養均衡配合熱量控制,就能瘦得健康了。搭配以下提供的健康飲食小技巧,可以更容易達成減重目標:1.多吃蔬菜水果(建議至少3蔬2果),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還有膳食纖維能提高飽足感、促進排便順暢及增加腸道健康。2.以全穀或根莖類食材(如南瓜:地瓜)取代部分白米、白麵作為主食,可以攝取到豐富營養素,更有飽足感、熱量也更低喔!3.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取並注意高熱量醬料使用,如:油炸物、減少美乃滋、沙茶醬、咖哩塊…等。4.多吃原型食物,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少吃精緻澱粉(如:糕點)或加工食品,以減少鈉及熱量的攝取。5.以水或無糖茶來取代含糖飲料,減少熱量攝取。6.六大類食物(水果、蔬菜、全榖雜糧、豆魚蛋肉、乳品、油脂與堅果種子)均衡攝取,營養素不漏掉。*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中有說明各個熱量需求下,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可以一併參考。◎減脂飲食低油飲食, 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5%)、蛋白質(15~25%)、脂質(20%以下) 藉由減少飲食中的脂肪,來降低熱量攝取。支持此種飲食法的人認為,因1克脂肪9大卡,是醣類及蛋白質的2倍以上(1克4大卡),能量密度較高,所以少吃高脂食物,就能更輕易降低熱量;且脂肪吸收的效率很高,進食後大多會經由腸道進入體內,同時脂肪的食物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較醣類及蛋白質低,代表身體在消化及儲存脂肪時,消耗掉的能量較少。除此之外,當飲食中含有大量脂肪時,會改變腸道菌相、使好菌數量下降,影響腸道健康,並且具有增加體脂肪囤積及促發炎反應的作用,因此採用低脂飲食,可以更容易達到降低熱量攝取及維持腸道健康的效果。一般來說,脂肪佔總熱量攝取10%以下就能算是極低脂飲食。如:特殊飲食中的歐尼森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就算要減少脂肪攝取,也不代表應該要吃到「無油」, 還有以下兩點須注意:1.人體有2種必需脂肪酸,無法自行合成,需透過飲食來提供,包括亞麻油酸omega-6(ω-6)及次亞麻油酸omega-3(ω-3)。且脂肪在人體中具有很多功能,如:構成磷脂質,它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合成抗發炎物質,協助免疫系統;保護內臟及儲存能量等,所以使用減脂飲食,也要注意必需脂肪酸的攝取。2.飲食中的脂肪可以在腸道中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所以脂肪吃太少時,可能會間接使脂溶性維生素攝取不足。 若使用減脂飲食法,還可以搭配以下三個小技巧:1.選擇用油量較低的烹調方式(如:清蒸、水煮);也可以適量食用堅果類。2.蛋白質來源優先選用低脂肉類、海鮮或豆製品,少吃較高脂的食材(如:豬蹄膀、五花肉、百頁豆腐、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3.減少高油食物的攝取(如:蛋糕、洋芋片、鹹酥雞)。 ◎減醣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以下)、蛋白質(20~35%)、脂質(30~60%)藉由減少醣類攝取,來降低高醣飲食可能造成的危害。當人體吃下大量精緻澱粉或簡單醣類時,餐後血糖會上升快速,使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將血糖轉換成脂肪囤積,進而增加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而胰島素作用使血糖降到過低時,又會產生飢餓感,導致飲食量增加,促使熱量攝取過多。因此支持者認為透過減醣飲食使血糖波動和緩,就能避免過多胰島素分泌,降低醣類囤積成脂肪及減少餐間吃零食的慾望,更容易降低熱量攝取,達到減重效果。美國家庭醫師協會將低醣飲食定義為醣類佔總熱量攝取20%,而當每日的醣類熱量攝取
-
2023-02-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沒有一種食物能永保青春!新竹國泰院長曾英智 靠2件事擊敗老化
「保持善意,透過醫療傳遞照護溫度。」是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的座右銘,例如員工餐廳一碗20元的牛肉麵,就是他對醫護人員的善意。曾英智認為,一個善意能推動另外一個善意,若社會上充滿著溫暖,每個人的心裡絕對會有陽光,希望新竹國泰醫院每個角落都充滿著善,讓善無限大。曾英智是新竹國泰醫院第四任院長,專精婦產科,平均一年接生270名新生兒,他的戰場在產房,固然接生處處有危機及糾紛,但看見孩子從無到有,與每一位媽媽一起開心擁抱新生兒,濃濃的成就感就成為他持續行醫的動力。很特別的是,曾英智目前還保存著他所領的第一個月員工薪津明細,紙張雖已泛黃,他仍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保存不是因為念舊,而是為了提醒自己在醫療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都不要忘記當初心裡的那份熱忱。」走入社區 貼近基層需求「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是新竹國泰醫院的核心宗旨,曾英智指出,新竹國泰是地區醫院,腹地不大,醫護人員工作緊密,擊退距離帶來的冷冰感,遭遇突發狀況支援快速,因此,醫院不以船堅砲利的醫療競備取勝,而是貼近需求,走入社區服務基層民眾,以品質搶下灘頭堡。曾英智說,新竹國泰尤其注重新竹地區的高齡及特殊族群友善服務,定期派員訪視社區對象,掌握其健康狀況與基本醫療需求,以「接地氣」的方式,改變以往醫護人員給人的忙碌冰冷印象,也替個案節省就醫通勤等待時間,這與他的座右銘相互輝映。20元午餐 助醫護善循環曾英智對醫護同仁的善,是從最基本的「午餐」開始改變。醫院僅收員工每人20元餐費,以院內的中央廚房烹調出美味料理,光是一碗20元牛肉麵,就受到員工的肯定。中午吃飽了,下午就有力氣繼續細心呵護病患,這是從日常生活推動善,讓一人牽動一人,醫院逐漸產生善循環,院內的氛圍更好更溫暖,員工自然有共同向上的動力。智慧醫療 打造醫院永續曾英智認為,醫院必須重視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綠能推動,去年10月舉辦全院主管共識營新增「數位轉型智能醫院」目標,希望邁向智慧醫療的世代,逐步展開全院節能減碳措施,除了照顧民眾健康,更重視地球的健康,面對醫療環境的變化與競爭,以資訊化統整打造醫院永續,轉型數位智慧醫院。養生祕訣/自己買食材下廚 新鮮又營養「簡單生活,找方式紓壓就是養生祕訣。」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認為,養生重點在「人」這個個體,每個人的身心靈狀態皆有差異,必須先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像他酷愛健身運動,就是他的心靈調節劑,心情放鬆了,壓力減輕,自然能達到養生功效。喜歡健身運動的曾英智說,他下班會前往健身房,在專業運動教練指導下做有氧、重訓等活動,每次都有不同的課表,針對全身各部位訓練,揮灑汗水的同時,也能夠釋放壓力,還可強身健體。曾英智表示,在壓力來臨時,難免令人喘不過氣,雖然心情會沮喪低落,但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在低谷後找到反彈的紓壓方法,將壓力化為養分,就會有所成長。靠健身與均衡飲食擊敗老化健身時,曾英智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每一項單循環訓練中,此時彷彿與外界隔絕,只有自己的呼吸聲與發力點,隨著身材的變化與運動表現的提升,每次都能獲得無比成就感,一練就上癮。也藉由訓練肌耐力與體力,避免肌肉流失太快,才不會輕易被「老」擊敗。談到飲食養生,曾英智說,「定時定量、均衡、不偏食」永遠是養生的基本,所以他酷愛下廚,且在施作食譜前自行購買食材,就可兼顧到食材的品質與營養的攝取,沒有一種食物吃下肚能永保青春,關鍵還是在於運動與飲食間的互相搭配。曾英智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婦產科專科、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子宮頸抹片採檢品質專家醫師證書現職: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新竹市政府醫事審議委員會委員、新竹市醫師公會健保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合聘副教授、台灣健康管理學會理事學歷: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加拿大溫哥華UBC hospital研修、美國三藩市CPMC婦癌研習經歷:新竹國泰醫院醫療副院長、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性病防治小組委員、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以不安心情來就醫,卻能在過程中感受到「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鼠蹊突起2個月不理突劇痛,竟是疝氣作祟!不治療可能卡腸缺血性壞死
桃園市50歲的張姓先生雙鼠蹊突起已2個月,因工作忙未就醫,日前突然劇烈疼痛難耐,自行撥119送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診斷為雙側腹股溝疝氣醫師建議開刀,術後恢復良好,張先生也重回職場忙碌。衛福部桃園醫院一般及消化、微創外科醫師賴俊宏表示,腹部疝氣是指腹壁破洞或某處腹壁強度變弱,腹內器官經此跑出,通常可以從外觀看到突起,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賴俊宏說,疝氣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型疝氣主要是發育中的睪丸由腹腔下降到陰囊裡時,所經過的通道沒完全關閉,留下一個疝氣袋在腹股溝,因此男性的疝氣多於女性;後天型的疝氣是從腹壁最鬆弛的部位產生,常見的是在腹股溝附近,或以前手術傷口處。賴俊宏指出,病患常見主訴鼠蹊部發現隆起腫塊,當腹部壓力增加如舉重物、便秘、咳嗽,常造成膨出。若伴隨腹痛、噁心、嘔吐的症狀時,可能有腸子卡在裡面,卡住的時間越長,腸子發生壞死的機會越大,這時候應趕緊就醫,腹股溝疝氣一直未手術治療,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被勒壓阻斷,嵌頓式疝氣,有劇烈疼痛,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造成腸子卡住的缺血性壞死,往往需要剖腹探查,及有可能因腸子壞死而切腸子。治療方法可利用微創內視鏡疝氣修補手術為肚臍下腹壁切開約1公分及在下腹部再加上二個約0.5公分的小傷口,使用內視鏡及其他器械進入腹腔內,或在肚皮與腹膜之間進行疝氣修補,同時加上人工腹膜的鋪放,以加強腹壁的強度並降低疝氣復發的機會。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病房謝易倩護理師表示,疝氣患者應注意避免腹壓包括提重物、咳嗽、打噴嚏、哭泣、嘔吐、生氣,若久站時需在患處加壓,且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均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水份,避免情緒不穩。術後居家照護除了依醫師指示服藥,飲食方面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的食物如肉、魚、豆、蛋、奶、蔬果類等有助傷口癒合。傷口如有紅、腫、熱、痛、出血、滲液或發燒等情形盡速返院就診。術後3個月內避免腹壓上升的動作如厲害的咳嗽、用力解便、騎乘腳踏車或摩托車、搬重物及跑步等劇烈活動。咳嗽時用手按住手術部位,減少衝擊力。
-
2023-02-02 醫療.泌尿腎臟
身體多活動也有助腎臟健康!掌握10個日常生活健康習慣護腎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有助整體健康,還能預防慢性腎臟病!但是忙碌的生活下,要改變生活方式並非易事,但只要願意著手改變,即便是從細微處做起也能對健康有幫助! 10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慢性腎臟病(CKD)健康習慣一:多吃水果、蔬菜均衡飲食可調節血壓和維持正常膽固醇濃度,並有助降低患腎病的風險。建議每天至少吃五份水果和蔬菜,以及一些澱粉類食物,像是馬鈴薯、奶製品及豆類、雞蛋、魚或肉來源的蛋白質;減少飽和脂肪和糖的攝取。健康習慣二:不抽菸有吸菸的人罹患腎衰竭的機率是不吸菸的四倍。吸菸會提高心率和血壓,進而導致血管中的脂肪沉積和血塊形成,這些都會增加患腎病的風險。吸菸還會增加罹患腎癌的機率。想要避免疾病找上門,從現在開始戒菸,幫助降低患病風險,也對整體健康有益。健康習慣 三:減少飲食中的鹽分重口味、高鹽飲食會導致血壓上升,也是腎臟疾病的因素之一。吃太多鹽也會更容易患有腎結石。目標每天攝取不超過 6 克鹽,大約一茶匙。飲食中約有75% 的鹽分隱藏在加工食品中,養成檢查食品標示的習慣,選擇含鹽量較低的產品,並用水果和生蔬菜取代洋芋片、餅乾等零食。在家烹調時可以使用胡椒、香料、香草、檸檬和大蒜代替鹽來調味菜餚,也可以降低鹽的使用量。健康習慣四:適量飲酒過量飲酒會導致血壓和膽固醇升高,是導致腎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建議每週喝不超過 14 個單位,並分散在不同天飲用。健康習慣 五:避免使用非處方止痛藥長遠看來,經常使用高劑量的止痛藥對腎臟會造成損傷。包括非處方藥,如阿司匹靈(Aspirin)和布洛芬(IBUPROFEN)。偶爾使用這些藥物是安全的,但要按照處方服用,盡可能以最低劑量服用。健康習慣六:多動身體活動有助維持整體健康,還有助於腎臟健康。步行、騎自行車、跳舞都有幫助。目標是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適度運動,或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健康習慣七:降低食用超加工食品頻率超加工食品 (UPF) 是指糖、鹽、精製碳水化合物、添加劑以及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而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等營養素含量低。近期研究發現,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人患慢性腎病的風險更高。盡量減少碳酸軟飲料、洋芋片、加工肉類和起司、蛋糕、即溶湯、麵條及糖果。研究發現,每天將一種超加工食品換成一種加工程度較低的食物,可以稍微降低患慢性腎病的風險(約6%)。健康習慣八:保持水分攝取多喝水有助於排出形成腎結石的晶體及與誘發泌尿道感染的細菌。每天喝六到八杯,小便呈淡黃色。健康習慣九:少吃糖飲食中含大量糖分雖然不會直接損害腎臟,但高熱量會導致體重增加。維持理想體重可以減少患影響腎臟的疾病的機率,包括高血壓和第2型糖尿病。水果和蔬菜等含有天然糖分,無需擔心。需要減少飲食中的“游離糖”,糖、蜂蜜和楓糖漿。成人每天最多攝取 30 克游離糖,大約是七塊方糖。健康習慣十:睡眠充足充足睡眠可以讓身體得到休息和修復。研究顯示,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五個小時可能會對腎功能產生直接影響。多數人每晚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脹氣不一定是皆因食物引起!醫揭「5大成因」,出現血便、便祕速就醫過年吃不胖可能嗎?!減重營養師推「這食物」,五理由保證吃不胖! 吃純素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很難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嗎?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3-02-01 養生.聰明做健檢
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高一點沒關係嗎?他年年健檢卻險因心肌梗塞喪命
59歲吳先生不久前突然劇烈胸痛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後,才順利逃過死劫。近10年來,吳先生定期接受員工健檢,結果都是「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高一點」,但還沒到吃藥治療程度而讓他鬆懈,歷經心肌梗塞後,才體認到積極管理三高紅字的重要性。對健檢「紅字」習以為常?異常值累積非相加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認知定期健檢重要性,許多人對「紅字」習以為常,除非部分數值異常才會警覺。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三高數值些微超標也要注意,肥胖、血脂異常、初期高血壓、糖尿病前期等應綜合評估,視為慢性病看待,「異常值累積是相乘,而非相加」。康宏銘指出,血脂、血壓、血糖數值異常,被統稱為代謝症候群,研究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飲食有密切的關聯,為了不再等到疾病發生才治療,健保署去年也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提前從源頭做健康管理,預防未來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健保署去年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並設置「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網站(https://cdrc.hpa.gov.tw/),輸入自身健檢數據及生活型態資料,可估算未來10年內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指數,衛教團隊也會依此提供適當的生活型態建議,提前預防慢性病。以吳先生的健檢數據推算,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達37%,屬於高風險族群,當中包括罹患高血壓風險77%、糖尿病44%、腦中風28%。康宏銘解讀,單看健檢的個別數據較不清楚未來罹病風險,但透過平台整體評估,吳先生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遠高於想像。指數異常未達服藥程度 積極控制可減少用藥機會康宏銘表示,除了利用一般健檢提供的風險因子,來預測將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另外也有許多檢查項目,包括動脈硬化指數(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腦血管磁振造影等,可直接了解血管健康狀態,更積極預防心血管、慢性疾病。康宏銘提醒,民眾健檢發現三高指數異常,但尚未達須服用藥物程度時,透過飲食、運動、避免菸酒、體重控制等,並配合個管計畫積極控制,維持甚至降低數值,減少用藥的可能。且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轉變,罹患代謝症候群也有年輕化趨勢,提醒年輕族也要預防慢性病發生。國健署提供3個技巧協助民眾預防三高及控制慢性疾病發生:一、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血壓量測: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成人健檢,掌握血壓、血糖及血脂的數據變化,並落實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若有異常應盡快就醫。二、天天量腰圍及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80公分以下,體重依循BMI(kg/ m2)數值,應維持在18.5至24間,若腰圍、體重上升,應檢視近期飲食、身體活動量並適時調整。三、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以「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適量水果與天然食物,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及每天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
●高糖高脂讓身體發炎,影響大腦認知功能●高齡族飲食重點,掌握「三好一巧」原則年節不忌口、不定時用餐,加上熬夜打牌作息大亂,超級傷身。若吃進了過多熱量,會增加體內發炎物質,不僅身材腫了一圈,肥胖也會加速大腦老化,傷害大腦神經元、認知功能變差,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吃」是最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民眾常見的NG飲食行為,包括加工食品及重口味食物吃太多、愛吃炸物、紅肉吃過量、攝取過多含糖飲料等,都會讓腦部受到自由基損害。吃原型食物 多食蔬菜、莓果類害怕失智症上身,徐佳靖建議,可採行有「心智飲食」之稱的「麥得飲食」,此飲食法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提倡多吃原型食物、大量食用綠色蔬菜及莓果類,只要認真執行,對於預防失智、穩定三高都有效。徐佳靖強調,藍莓、草莓、桑椹、黑醋栗等水果富含類黃酮和花青素,是絕佳抗氧化劑,多食用有助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保護心血管,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徐佳靖說,可藉由飲食延緩惡化速度。以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均衡攝取全榖雜糧、蛋魚豆肉類、乳品、蔬菜、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獲得完整營養素;掌握「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做為高齡族群的飲食原則,依長輩牙口狀況準備餐點、提升進食意願。失智症用餐 食物裝在1個碗內徐佳靖提醒,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變差,可能無法辨識菜餚,最好將食物盛裝在一個盤子或碗內,筷子或叉子、湯匙擇一使用,並在患者的視線內放置食物。若有吞嚥障礙問題,務必諮詢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討論如何準備餐點,可轉介營養師了解失智專業照護技能;若合併缺牙、假牙、牙口不好等咀嚼問題,也要尋求牙科治療,維護口腔衛生。均衡飲食一日餐飲建議早餐:一片全麥吐司或一碗地瓜飯、一顆水煮蛋、一杯240毫升牛奶、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午餐:一碗糙米飯、一份深綠色蔬菜、一碗小魚乾味噌湯、一份煎鮭魚、一杯無糖優格晚餐:一碗五穀飯、一份豆腐、一份雞肉、一份深綠色蔬菜、一匙堅果種子、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麥得飲食注意事項1.每周至少食用一次海鮮2.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4次3.避免加工肉品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健檢項目?醫曝如何依年齡選效益最高
年假結束,你為自己過去一年的健康打幾分?是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持續追蹤不及格的紅字?健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五癌篩檢,為中年以後的你把關健康。至於想做更完整檢查的人,該如何選擇健檢方案,才能達到最高效益?Q:幾歲之後建議開始做健康檢查,多久一次?一般來說,青壯年族群身體情況良好,自覺年輕、有本錢,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不高,健康檢查經驗僅限於高中、大學新生健檢,或是男生入伍健檢,以及進入職場後的勞工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建議,27、28歲時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項目較完整的自費健檢,包括,大腸直腸鏡、腹部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胸部X光,如聽診發現異常,則多加心臟超音波。洪育忠表示,這算是人生基礎健檢,此時紅字比率相當低,但仍建議做一次。此時各項數據即為個人生理基礎背景值,待年紀漸長,再做健康檢查時,就可做出比較。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史,就必須提高警覺,在35至40歲就應接受心血管及癌症等相關篩檢項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Q:到醫院或診所健檢,有什麼差異嗎?該至醫院或是診所接受健檢?許多民眾都有過類似選擇障礙,洪育忠表示,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優點在於設備齊全,如檢查結果異常,可直接轉診,接受治療。至於價格上,公立醫院健檢費用通常較低。但醫院健檢動線規畫未盡周全,消費者與就醫病患混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舒服。再者,大部分醫學中心每日可服務的健檢人數有限,可能得排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對於醫院來說,經常就醫的患者為潛在的重要健檢客群,習慣使然,加上病歷完整,這是其優點,但前提是醫院必須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畢竟自費市場與健保截然不同,民眾感受也不一樣。至於健檢診所,大都採美式服務取向,常強調個人化,重視隱私,檢查流程順暢,服務較好,且可提供個人化套餐,滿足需求,但相對於醫院,收費較高。此外,受限於醫療法規,包括,核磁共振(MRI)、正子掃描(PET)、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檢查儀器,均需設置於一定規模的醫院,診所無法提供這類高階影像學檢查。如至健檢診所,想做上述高階影像檢查,就須再至合作醫院,可能影響檢查意願。Q:健檢有各種套餐,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據統計,近五年來,健康檢查為成長最快的醫療服務,在各醫院營收占比中,愈來愈顯重要,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推出眾多健檢套餐,裡面名稱與檢查項目眾多,讓人眼花撩亂。一般可用年紀作為選擇套餐的參考,洪育忠建議,20、30多歲青年世代,檢查項目為基本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至於大腸鏡,因為費用較為昂貴,就看個人經濟能力。至於40、50歲中年世代,則應再加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心血管檢查,如有早發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家族史,則考慮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瞭解心血管狹窄狀況。年逾50,如經濟能力許可,可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到了70歲,罹癌風險逐漸下降,健檢應著重於失智、骨鬆、肌少症等項目。Q:愈貴的健檢套餐一定愈好?最好每一種都做?健檢重點在疾病預防,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愈貴愈好,能否提早篩檢出國人常見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才是重點。洪子仁表示,如果花了大錢,接受高階健檢,卻因判讀錯誤,反而虛驚一場。以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為例,腫瘤標記指數高低,與有無腫瘤仍無法完全畫上等號,如果腫瘤標記本身敏感度加上特異性不高,基本上不建議作為健檢項目。Q:收到健檢報告後,如有問題後續應如何因應?幾乎每個人的健檢報告裡都會有紅字,如果是小問題,例如,BMI過高、血壓偏高、血紅素偏高、脂肪肝,在報告裡均會提出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如果數字嚴重異常,如腫瘤指數變高,健檢單位就會協助轉診,進一步接受檢查或是治療。最怕的是,初步健檢已現警訊,但卻不當一回事,例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卻未到院接受腸胃鏡檢查。或是,乳房觸診後,發現硬塊、X光檢查結果也異常,卻沒至醫院接受切片,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2023-01-28 醫療.中醫
年後肥胖債怎麼還?中醫師傳授:2瘦身茶、3穴位按摩消除脂肪
過了10天的農曆假期,大家都充好電了嗎?長假中生活作息肯定會顛倒不規律、飲食上也肯定是較為放縱的吃好吃滿,過了10天體重上有沒有甚麼變化呢?緊接著要收心上班,不僅心態調整、生活作息也要控制,準備開始還債的你,還在思考進行168斷食或是不吃碳水化合物的減重法來消除身上的肉肉?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用中醫角度切入,用茶飲搭配穴位兩方式來消脂及恢復體力,還不快點接著下去!年期間作息不規律、飲食上大魚大肉 2去油解膩茶飲年期間作息不規律、飲食上大魚大肉,導致年後肥胖,山楂紅茶、消脂茶助去油解膩。1.山楂紅茶山楂紅茶可以促進消化、脂肪排空。材料:山楂及紅茶各準備10克製法:山楂以 800 ㏄水煮沸,再用小火煮 5 分鐘,關火;以山楂水沖泡紅茶,約沖個2-3分鐘,即可飲用。飲用法:每日 1-2 杯,飯後半小時溫服。2.消脂茶玉竹降脂強心養胃;生薑暖胃散水濕;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濕;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外,還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材料:玉竹20克、生薑15克、茯苓15克、枸杞子20克製法:以 800 ㏄熱水將上述藥材煮滾,再用小火煮 5 分鐘,去渣就可飲用。飲用法:每日早、晚各1杯,飯前或後半小時溫服,可連續喝3-5天。3穴位按摩消除脂肪朱醫師推薦3消脂穴位:支溝穴、天樞穴、帶脈穴。1.支溝穴:手腕四根手指頭位置,中間位置,避免體內過度發炎、排便順暢、穩定情緒。2.天樞穴:位在肚臍旁開,三根手指頭寬的幅度,用兩個大拇指向腹部內戳,要按到深處肌肉層,會有酸的感覺;拉肚子時會有止瀉效果、便秘時幫助通便、改善腹部肥胖。3.帶脈穴:位在側腰肚臍橫移及腋下往下垂直交會的點,用大拇指按壓,覺得有點痛、痠,表示按倒帶脈穴;可以瘦到腰部脂肪。朱醫師提醒,過年後想要快速恢復元氣、體型,不妨試試2茶飲及3穴位按摩,搭配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讓你輕鬆不卡油。
-
2023-01-27 養生.聰明飲食
春節4成民眾平均胖1.7公斤!「5招剩菜處理法」將剩菜變健康好菜
春節期間民眾與家人圍爐,可能攝取過多食物、零食,其中暗藏高油、高鹽、高糖及膳食纖維不足等問題,加上過年運動量不足,根據調查,春節期間近5成民眾運動量減少,4成民眾體重平均約增加1.7公斤。國健署提供5招處理剩菜方法,讓民眾也能將剩菜做出健康飲食。第1招:分類包裝善保存建議一開始列好採買清單,避免過度購買;並依照人數多寡適量烹煮。剩餘的年菜不可於室溫下放置過久,要盡速分類、少量分裝放於冰箱,之後再取需要量出來復熱、烹煮,以減少營養素流失。第2招:充分加熱保安全不管是存放在冷藏或冷凍的食材,食用前應充分復熱,以免細菌滋生影響健康。第3招:天然食材增美味利用蔬菜、水果搭配過年剩菜,不管剝絲涼拌、切塊拌炒或當作湯底,都能增加營養又能去油解膩。另外,善用花椒、八角、肉桂、迷迭香等天然辛香料,提升飲食的變化性,讓餐點更具風味和特色。第4招:留心細節顧健康傳統年菜整體來說口味較重,再次烹煮時應避免重複加入過多調味料和醬汁;而反覆加熱的湯品,可能含有高鉀、高鈉、高普林,建議減少食用,或重新熬煮新湯。第5招:多元選擇巧替換黃豆製品除了低脂,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另,全榖和未精製雜糧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運用這些多元食材取代魚肉,讓菜餚更健康營養。國健署說,善用5招及「我的餐盤」均衡飲食的概念,就能將「剩菜」搖身一變為另一道具創意與巧思的「好菜」。更別忘了把握春節最後幾天和親友出遊動一動,增加身體活動量,年後輕鬆回歸正常生活。
-
2023-01-25 養生.聰明飲食
鈣對心臟也有影響?醫師曝食物中「這些」離子都要注意!
鈣質攝取對於骨頭、牙齒相當重要,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也能強化牙齒健康,但你知道鈣離子的攝取事實上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鈣離子嚴重缺乏時對於心臟肌肉、心率會產生影響,此外,鹽過度攝取、鉀離子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飲食對心臟健康相當重要 Na、Cl影響心血管功能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其中在飲食方面,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並注意注意卡路里,避免含糖飲料、酒精、紅肉、加工肉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等。陳冠群醫師也提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合併有三高問題,飲食更要多加注意,目前鼓吹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有綠色蔬菜含量多、適度的堅果攝取等特性,各個種類的食物都應盡可能攝取,肉品的部分也建議多吃原生食物,避免醃製處理過的加工肉品。醃製食品有許多的鹽分,這些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鈉離子、氯離子的不平衡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陳冠群醫師強調,鹽分的攝取對於身體是必須的,應適度的攝取,但不可過量,像醃製物這種高鹽份的食物應避免。鈣、鉀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食物攝取要注意!除了,鈉離子、氯離子外,幫助我們強健骨頭、牙齒的鈣離子,事實上對於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心臟運作時也需要鈣離子的參與,鈣離子會影響心臟肌肉的運動,它的不平衡也與心律不整的產生有關係。醫師指出,牛奶、堅果、蔬菜(如:九層塔)等鈣質含量都相當高,可以多加攝取,而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從事足夠的負重運動(如:重量訓練)、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將攝取的鈣質留存在身體裡。而陳冠群醫師也提到,鉀離子的不平衡事實上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腎臟功能也沒有很好,對鉀的代謝能力較差,攝取過多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需要特別小心高鉀的食物,像有很多益生菌事實上鉀含量也蠻高的,這部分要特別小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482】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24 醫療.新陳代謝
沒有變瘦、傷口也易癒合就不會罹患糖尿病?醫破解常見4迷思
根據衛福部歷年調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目前全國約有超過兩百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兩萬五千名的速度增加中,對國人健康是一大威脅,且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控制,若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包含:心血管疾病、腎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足部病變等,對病患生活影響巨大。 為了照顧身體,許多糖友積極尋找各種醫療知識,但面對龐大的健康資訊,糖友總會產生不少迷思,希望醫師能幫忙解惑,綜合多年病患常問的問題在此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幫忙糖尿病患,建立正確觀念後方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迷思問題一:「罹患糖尿病應該會變瘦,但我並沒有呀!所以我沒有得糖尿病,我傷口有時都很容易癒合,所以我沒有糖尿病。」正確觀念錯!糖尿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病患若沒有經過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的。等到出現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則都是發病較久的情況。所以如果您的一等親家屬有糖尿病史,或年齡超過40歲,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有妊娠糖尿病等,都應定期篩檢。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每三年一次,是政府一項德政,方便又有效。迷思問題二:「打胰島素的都是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所以打胰島素會傷害腎臟,我不能打胰島素。」正確觀念目前台灣糖尿病患打胰島素比率偏低,因不少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會傷害身體,其實胰島素是所有降血糖藥物中最安全之一。胰島素屬蛋白質,不能口服吃入,因為會被胃酸分解,但近年來由口黏膜吸收的新型胰島素問市,所以患者千萬別氣餒,以為終身要打針,科學何其進步,也許不到10年,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有口服胰島素的生產。當病患罹患糖尿病超過6年,其體內之胰島素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50%,病史超過10年,其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0%,所以補充胰島素對病患來說是必須的,但是多數病人總希望醫師再加口服藥來控制,其實效果不佳,且增加藥物彼此之間的反應及肝腎負擔。迷思問題三:「糖尿病是胰島素過多還是過少?」正確觀念糖尿病基本上分為四種。一種是第一型糖尿病,在台灣人數很少,屬於胰島素缺乏,不打胰島素會導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有抗性,胰島素分泌亦有障礙,在台灣九成五以上病患屬於此型。該型病患因為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所以體內分泌出來之胰島素剛開始幾年是過多的,等到多年後因代償分泌負擔而造成衰竭,就會開始缺乏胰島素,所以不是只有第一型病人才需要打胰島素。第三種是因為割除胰臟細胞,或發生胰臟炎破壞胰島細胞等原因而造成的糖尿病。第四種是妊娠糖尿病。迷思問題四:「糖尿病的藥物吃多了會傷肝、傷腎,所以能不吃就盡量不要吃。」正確觀念錯!糖尿病人又可視為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所以是心臟、腎臟、中風的高危險群病患,除了控制飲食外,藥物之配合與身心的調適也很重要。首先體重過重者要積極減重,運動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只要每天快走30~40分鐘,即是有效之有氧運動,其他很多運動,例如:太極拳、法輪功、練氣功、游泳、走路等,也都有助糖尿病控制。即便病人不想吃太多藥,但必須著手改變生活型態才能轉變人生,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病情有輕有重,可以採取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病患會自行減藥或拒絕吃藥,甚至不治療造成很多併發症,危害遠大於藥物本身。患者一定要瞭解血糖過高之糖毒性,是高於所吃的降血糖、降血脂藥副作用,所以要控制飲食及體重、多運動,以幫助維持血糖,促使藥物劑量減輕,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造成不可逆之併發症。以下五項控制血糖的要訣,提供病人參考,相信遵循著下列要訣,糖友們都能享受健康生活。一、健康飲食、三少一高: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病情制定適合的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注意三少一高,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之原則。二、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生活型態,每週至少要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並注意潛藏的危險,例如:跌倒、脫水等,以及運動前血糖自我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三、控制體重:在營養師及衛教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以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四、規律服藥:依照醫師指示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若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服藥情形,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的控制。五、監測血糖: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型態而有所變化,應養成自我血糖監控,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