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9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Youtube
共找到
489
筆 文章
-
-
2022-10-26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治療】走訪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寶庫 逾17萬人參與 健康大數據待點石成金
後疫情時代,生醫產業躍身眾所矚目焦點,而中央研究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猶如待挖掘的礦山,數萬筆健康大數據待點石成金,為台灣生醫脈動奠下基石。擁有嚴謹流程SOP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蘊藏超過17萬名參與者的資料與檢體,從採集到儲存,層層的檢核機制,希望為取得高品質健康數據把關。記者實地走訪發現,這裡擁有全國最大的生物檢體儲存空間,超過70台的-80°C冰箱與80個超低溫(-180°C)液態氮桶,相當壯觀。來自各地熱忱參與者的血漿、尿液及DNA等檢體,猶如珍寶典藏,研究者們正探索挖掘,將寶貴的檢體及海量的健康大數據轉變為健康之鑰,促進國民健康。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人、研究員施修明與執行長陳安醫師說明,展望台灣發展精準醫療的長遠目標,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收案深入臺灣及離島的社區內,全台駐點達44處,目前已募集超過17萬人參與。特別的是,這些參與者不只收集一次資料檢體,而是採用長期追蹤的模式進行收案,每2到4年主動追蹤過去參與民眾的身體狀況變化,能夠藉此了解健康和疾病的因果關係。也因全台廣泛性收案,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資料可作為國人群體代表性,再加上移民人口、通婚等多元族群融合因素,更意味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著華人世界的縮影。施修明表示,透過經年累月持續的收案、追蹤下以及與健保資料庫整合,便能從精準醫學角度出發,提供國家公衛政策建議,發揮深遠價值。 博士張中科補充,因疾病的成因不同,參與的人數越多,能具體找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成因,找出從慢性疾病、重大疾病、罕見疾病的病因,所以台灣需要建立這麼大量的生物資料庫,供研究者共享使用,加速生醫產業進展。而將視角拉到全世界,芬蘭、愛沙尼雅與冰島到全球趨勢,已邁向建立收集全國民眾的生物資料庫,打造推動國人健康的基礎設施,將成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下一哩路目標。 民眾參與「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收案檢查與一般健檢有哪些差異?施修明表示,一般健康檢查是為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抽取的血液,是為了進行實驗室生化檢測,提供個人和醫師判讀使用。然而參加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除了會進一步將血液中的DNA萃取出來,後續進行全基因體定型(Whole Genome Genotyping)實驗,得到基因相關資訊,同時透過問卷和身體檢測,將每位參與者健康資訊完整紀錄下來,透過參與者無私貢獻檢體與健康資料,這群體化的資料透過研究後就可以找出基因、生活習慣與環境暴露等影響健康的相關因素,這是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最重要的使命。 施修明舉例,日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運用「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資料探究出,國人有0.9%擁有NOTCH3的基因變異,有這樣基因變異的民眾意味著中風風險高於一般人。而這樣的研究成果若能用以建立未來健康政策,針對這群民眾定期到醫學中心追蹤、改變生活型態,藉此避免發生中風,不僅能減少健保支出,更重要的是預防了這些高危險族群的中風,避免了這些家庭經濟及照顧上重擔。 資訊長蘇明威也表示,以藥物開發視角來看,評估藥物是否有效或是有副作用產生,必需考慮藥物使用族群的基因背景,所以國外藥廠想要進入台灣市場,就必須知道台灣人的基因資料、健保等資訊,藉此可快速開發藥物、評估用藥的情況。以新冠病毒疫苗來說,琳瑯滿目的廠牌中挑選哪些較不會產生副作用?要打幾劑?台灣民眾只能參考國外文獻,但國外數據是否能代表台灣族群卻又是一大問題。反觀英國,就是利用其健保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數據,並在個人同意之下,才能快速提出哪些廠牌施打幾劑,達到最佳效益的建議。 一直以來使用人體資料上有許多規範和挑戰,包含法律、倫理、產業經濟以及整體社會共識等,除串接健保數據有難度之外,人體資料的收集、處理、數據使用分析、解讀等都是關卡。蘇明威指出,政府已在民國99年頒布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定出規範,且對於參加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民眾,會詳細解說同意書,參與民眾需充分了解並同意後才能加入,同時訂定退出機制,只要有任何疑慮,無須理由即可退出資料庫,保護每個參與者權益。 施修明表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是國家重點關注的生醫大數據基礎建設,這些寶貴的檢體及資料就像原油,需要有人去開採、淬鍊和加工,各界專家們正攜手合作整理解讀,為未來研究、產業界及國人的健康開闢新路。施修明強調,資料申請使用一定會在高標準的審查下進行,珍惜參與者的付出,防止資料被濫用。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這幾年來所累積的經驗和人才,也打造出優秀的陣容團隊,這團隊已蓄勢待發,為未來營造美好健康社會打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0-21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這5種習慣養成體重就降下來了,還能維持不復胖!
許多人減肥減得很辛苦,不僅要長時忍受飢餓,還要強迫自己運動,好不容易有些成果,稍一放鬆又打回原形,如此陷入無限循環的復胖輪迴。在Youtube上擁有三十多萬訂閱者的營養師Ricky張家祥,根據自己的減重經驗分享,幫助有效減肥以及不使復胖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改變飲食習慣!徹底將過去易致胖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掉,第一步就是要控制熱量攝取和營養素均衡。營養師Ricky張家祥指出關鍵點,教大家只要這5種習慣養成了,想要體重下降輕而易舉,還能打造易瘦體質,最重要的是獲得健康的身體狀態。怎麼做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吧!食物在減肥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食物往往是能夠左右減重成功的要素,因此,學會認識食物是首要。減肥者最難抗拒身邊的各種美食,假如能夠在隨手可得的地方例如讓冰箱、零食櫃充滿正確的食物,當食慾產生時就不會心裡掙扎該吃不吃。減肥方法有許多種,選擇適合自己的最重要,這樣才有持續的意志力,也不會半途而廢。透過習慣的養成讓自己的身體循序漸進的來達到易瘦體質,能夠減少復胖的機率。想了解更多健康瘦身的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吃得好吃得巧就不怕胖!原始影片營養師Ricky官網/YT/FB/IG營養師Ricky LINE:@cd8013 延伸閱讀喝這碗湯健身增肌、加強吸收!中醫師推薦健身族的強筋健骨妙方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減糖、縮腰 控制好慢性病 當自己身體的主人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去年有超過一半國人死因屬慢性疾病造成,其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有1萬1450位病患死亡,年增率高達一成一。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有半數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和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寶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日前共同舉辦「慢病好日子」互動沙龍講座,邀請專家進行衛教,帶領民眾了解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及預防。也透過生活中簡單的飲食改變,簡單控制血糖,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規律服藥、定時測血糖 最好的健康投資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相當多元,涵蓋人體許多部位,從眼底、腎臟、足部、心血管到神經系統都可能產生病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宇辰表示,許多糖尿病患會「自行調控」藥量,或因為怕痛、太忙等因素而「不常測量血糖」,往往等到三個月回診抽血測量時,血糖早已失控多時,病情加劇外,併發症風險也大大提升。張宇辰說,健康的胰臟能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就像是有一顆過勞的胰臟,因此無法妥善控制血糖,必須透過藥物介入輔助運作。目前的藥物主要分六類:補充胰島素、增加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阻抗、減少食欲、減少腸胃吸收、增加尿糖排除。「吃藥是為了讓你以後不要吃更多的藥。」張宇辰強調,藥物能協助病患控制血糖、保護腎功能,避免病程過快,未來出現多項併發症、十幾種藥物纏身。但藥物服用後可能造成血糖過低,用餐後若沒有測血糖,可能會來不及補充醣分,同時身邊也要攜帶方糖、咖啡糖包、乳酸飲料、糖果、蜂蜜、含糖飲料等等。若是時常外食,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高GI)食物,也可能造成血糖波動過大,讓病程加快。張宇辰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肉品多選擇白肉,烹調上以水煮、清蒸、清燉為主;同時,準時服藥、飲食控制、維持運動習慣,一項都不能少。若無法餐餐測量血糖,張宇辰建議選特定節日,像是中秋聚餐後測量,觀察血糖變化,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血糖機、試紙雖然費用不便宜,但若能夠避免未來多重併發症的昂貴醫藥費用,其實是對自身健康最好的投資。延伸閱讀: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31 焦點.元氣新聞
終結冷戰推手 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逝世
91歲的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30日逝世,他在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共視其為民族罪人,俄羅斯總統普亭曾批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地緣政治災難,但仍對戈巴契夫逝世表示哀悼。戈巴契夫1931年出生於俄羅斯南部的一個小村莊,祖輩世代務農,他在1952年加入共產黨,1955年取得莫斯科大學法律學位,1985年時任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逝世,54歲的戈巴契夫成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契夫上台後著手引進有限的政治和經濟自由,藉以振興蘇聯經濟和政治系統,他的主張包含「開放」(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他曾說希望以不流血的方式帶領俄羅斯人從羊群成為公民。不過他的改革在建制派看來走得太快,激進改革派批評走得太慢,最終戈巴契夫無力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失控,改革以失敗告終,東歐國家也紛紛宣布獨立,最終導致蘇聯解體。戈巴契夫與美國時任總統雷根被視為終結冷戰推手,自1986年起攜手削減美蘇持有的長程飛彈,並達成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約定縮減雙方持有的核彈頭數量,結束軍備競賽和冷戰;戈巴契夫在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此外,戈巴契夫尋求與西方列強建立夥伴關係,讓二戰以來分裂歐洲的鐵幕落下,他的外交成就受到西方國家領導人肯定,英國前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稱戈巴契夫為「可以打交道的人。」華盛頓郵報報導,戈巴契夫執政不滿7年,無法控制自己掀起的政治旋風,但他的影響力比20世紀下半葉的任何政治人物都大。蘇聯最終於1991年12月25日宣告解體,戈巴契夫請辭蘇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就任俄羅斯首任總統,強硬派重新掌權;普亭(Vladimir Putin)曾批評「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地緣政治災難」,普亭對烏克蘭發動戰爭被視為是試圖恢復蘇聯歷史榮光。戈巴契夫下台後仍活躍於鎂光燈下,他接受專訪說,自己不是刻意設計蘇聯解體,但對推動改革開放不後悔,重來一次仍會這麼做;戈巴契夫成立基金會等組織,協助病童和關切環境議題。他也在1994年應聯合報系的邀請,訪問台灣,與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會談,兩人交換了民主改革開放的心得與意見,戈巴契夫當時說,他和李登輝一樣,希望能在不流血的狀況下完成改革理想。美國總統拜登透過聲明讚許戈巴契夫是眼界非凡的人,戈巴契夫勇於承認蘇聯需要改變,推動民主改革,甘冒職涯風險去實現改革目標,對於戈巴契夫的逝世,他致上最深的哀悼。俄新社(RIA)引述在莫斯科的中央臨床醫院聲明,戈巴契夫是在長期嚴重患病後,於今日晚間逝世,但並未提及更多細節;普亭向戈巴契夫家人致意並表示哀悼。俄羅斯官方媒體塔斯社(TASS)報導,戈巴契夫將在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聖女修道院公墓,長眠於妻子身旁。影片來源:YouTube Sky News
-
2022-08-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台灣每年有3~5萬人發生腦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腦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調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而腦中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該如何預防、緊急處置和降低失能,是全台民眾關注的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 📍腦中風症狀怎麼辨識? 📍為什麼腦中風要打119?📍腦中風發生時,什麼事不能做?📍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發生時,「誰」在保護你? 📍全台急性腦中風救護懶人包! 「藝人納豆在年初驚傳中風送醫,女友依依回憶那天,納豆雙手舉起時不平衡、左半邊臉沒有反應、口齒不清。」「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於餐會間,突然身體不適,左手無法舉起、說話困難,緊急送醫後確定是出血性腦中風。」「藝人余天在家時,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趕緊打給家人求救,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從數據看腦中風Infogram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1.腦中風有哪些前兆?腦中風是因為腦部的血流受到阻礙,無法供應氧氣給大腦,而發生腦功能的障礙,以下為發病時可能會有的前兆:●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暈眩、步伐不穩●口齒不清、語言障礙●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理解能力喪失●半身感覺障礙●眼球偏向一邊、無法看向對側2.如何辨識腦中風?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好記的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Face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Arm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Speech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Time儘速就醫:發生以上任一症狀,應立即撥打119送醫3.發生中風症狀,為什麼要打119?三總神內主治醫師同時是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救護員在運送腦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119可以,快速辨識症狀:急性腦中風的症狀有時與其他疾病類似,民眾在緊急狀況時可能無法做出判斷,這時就需要依賴消防救護員的敏銳度和專業經驗,做第一時間的辨識。📍119可以,通報責任醫院:在送醫途中,消防救護員可提早通報與聯繫責任醫院,提供病患狀況讓醫院能盡早啟動腦中風救護團隊,加快病患到院後的處置。📍119可以,縮短到院時間:救護車不僅可使救護路途更順暢,節省病患到院時間,更重要的是將病患送往能夠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幫助病患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及可能的手術治療。4.發生中風症狀時,這些事千萬不能做!❌ 聽說在指尖、耳垂放血,可以延緩腦中風症狀?有些人聽信民俗療法,以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事實上,腦中風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腦功能障礙,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國健署也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 腦中風是因為血壓高,趕快吃降血壓藥就會好?當腦中風發作,因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還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不等救護車,自行開車或搭計程車去醫院更快?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能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所以,一旦發生腦中風,應立即通知119,由消防救護員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紀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 迷思大破解5.每間醫院都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嗎?台灣針對責任醫院分為一般級、中度級和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以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為主,其中也有責任醫院設有腦中風中心,都能夠在119通報後,以最快速度啟動醫療團隊,使病患能得到立即、有效及最少併發症的治療。>>【查詢離我最近的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6.腦中風病患到院後,會做哪些事?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者的治療方式依發生原因而有所不同,不過相同之處是,兩者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做出正確的治療判斷。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之比較表格Infogram病患送到醫院後,可能會經由電腦斷層(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是否有出血狀況,作為判斷治療方向的依據;若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須於發病的黃金治療3或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才能夠達到最佳的療效;若是出血性腦中風,則須把握時間,緊急手術治療。所以腦中風病患從發病到送醫,每個環節都不能被耽誤,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這些人」和腦中風有關係,一定要小心!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腦中風與你的距離,原來這麼近常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各種疾病的源頭,腦中風也不例外;而現代人常有的壓力大、過勞也是危險因素;心房顫動更是容易被忽略的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腦中風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 ●心臟病患者 ●高血壓患者 ●抽菸、飲酒過量●心房顫動患者 ●壓力大過勞●肥胖●高血脂患者 ●中風家族史 ●中風病史>>【延伸閱讀】除八大危險因子 紅斑性狼瘡患者中風風險高專家點名:壓力大、過勞者須檢視腦中風風險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狀況。呼籲民眾,若有嘴角歪斜、身體單側無力、說話不清楚或頭痛暈眩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立即撥打119送醫,可以的話,記下發病時間,蒐集病患過往病史,提供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延伸閱讀】突然不識字 38歲消防員腦中風救一人就是救全家,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延伸閱讀】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全台巡迴,攜手護台灣!消防、醫療、媒體三方合作,共創護國神山!新冠肺炎期間,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走過17座城市,近4000人受訓演練。藉由此次課程,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有,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盡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全台消防大隊,若有團體課程需求可聯繫:02-86925588分機2396(王小姐)、分機2384(劉小姐)。【全台急性中風救護故事】懶人包報你知>>【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跟時間賽跑 桃竹苗形成區域聯防>>【延伸閱讀】中風進程快 速辨識快送醫 新竹工程師多,年輕人熬夜、壓力大要注意!>>【延伸閱讀】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延伸閱讀】掌握急性腦中風黃金時間 救命關鍵該怎麼做?>>【延伸閱讀】疑似中風症狀突然發生 打119搶快送醫降低失能風險>>【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 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速辨識、快送醫遠距治療助攻 避免患者失能>>【延伸閱讀】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延伸閱讀】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延伸閱讀】阿公和平常不一樣?這些症狀可能是中風!快打119求救>>【延伸閱讀】注意「最後正常時間」速就醫 攸關腦中風投藥、復健治療>>【延伸閱讀】搶快送醫減少失能!當救護員安撫腦中風患者 圍觀者勿影響病患情緒>>【延伸閱讀】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延伸閱讀】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延伸閱讀】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台灣蟬聯「亞洲胖胖國」冠軍寶座 護理師:做到這3件事告別肥胖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有半數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和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的寶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今舉辦「慢病好日子」講座活動,透過專家詳細清晰的衛教,帶給民眾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正確觀念,並以簡單好實踐預防保健方式,讓預防勝於治療。護理師曾文莉表示,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女生超過80公分,收縮壓大於等於130、舒張壓大於等於85、HDL-C好的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超過150、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5項危險因子中,若中3項,就可以判定為代謝性症候群。國健署指出,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罹患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民眾若想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妥善做好體重管理,曾文莉指出,現代人餐餐老是在外,太常吃高熱量食物就容易造成肥胖,建議有3件事必須做好:「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生活習慣」。在控制飲食實踐上,曾文莉表示,湯麵優於乾麵,因乾麵會淋醬汁,全部吃下肚熱量恐高達500至650大卡,湯麵則在100大卡上下;小菜不要加「醬油膏」,避免鈉含量超標導致水腫;湯品選擇上「少勾芡」,像是蛋花湯熱量40大卡,羹湯類則高達420卡,整整相差了十倍。現代人工作繁忙,不太有時間運動,曾文莉建議,初期開始運動的時候 可以「簡單做,找個伴」,現在也推行運動531,一周五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10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運動融入生活」,像是:爬樓梯、倒垃圾等等,慢慢來、不求快,以漸進方式提高活動量、基礎代謝率為主。「控制飲食是決勝點。」曾文莉表示,在體重管理上,飲食控制佔了7成、規律運動則佔3成。她表示,「餐餐7分飽」是相當重要的口訣,同時,因為進食一口飯需要20分鐘後才傳輸到大腦中樞,因此「細嚼慢嚥」相當重要。生活作息也至關重要,曾文莉說,「吃得好、睡得好,體重才會好。」睡眠時間會影響賀爾蒙的分泌,睡眠不足會減少瘦體素、增加飢餓素分泌,造成激素失衡,過量進食造成肥胖。因此睡眠上,盡量每天睡足7小時,保持生活作息的規律及睡眠充足,若容易被尿意中斷睡眠,就要控制睡前的飲水量。曾文莉提醒,「減重不在求快,而是持之以恆;體重控制是一輩子,絕不是只有一陣子。」最健康的減重,建議每周減0.5公斤為目標,1個月目標則設定在2至3公斤即可。元氣網主編林又旻昨天也在講座分享親身經歷,年紀輕輕的他在20幾歲時就被診斷痛風,痛到無法走路,尿酸指數高達13。母親因此相當擔憂,認為兒子年紀輕輕就痛風,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但經過飲食控制後,現在尿酸指數已降到8了。「自己去年又檢出高血壓。」林又旻自曝,自己現在要更加注重飲食習慣,「湯品」要少喝,因為湯很容易加太多鹽,可能使鈉攝取過量等。林又旻表示,因為自己的經驗,希望讓元氣網成為民眾可以獲得正確醫療保健知識的網站,進而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元氣網致力成為健康知識的傳遞者,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讓更多人可以接收正確健康知識,元氣網也是目前全台內容最多元、詳盡的健康網站,希望元氣網成為民眾健康生活中的好夥伴,和大家一起愈來愈健康。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index【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不測血糖 糖尿病友難控糖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超過一半為慢性疾病導致,糖尿病排名第5,每年1萬1450例死於糖尿病,年增率達11%。民眾若有代謝症候群,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六倍。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共同舉辦「慢病好日子」講座,透過專家衛教,帶給民眾防治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正確觀念,以簡單好實踐的保健方式,讓預防勝於治療。第一場講座邀請到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宇辰,分享糖尿病飲食控制與基本衛教。現場分享了三位個案,不同的年齡、性別以及病況,但相同的是,「都不喜歡測血糖」,因此造成病況難以控制,併發症風險上升。一名72歲伯伯,罹患糖尿病廿多年,自覺「久病成良醫」,看到身邊朋友紛紛洗腎,自以為「都是因為吃藥的關係」,因此自行調控藥量,也不測血糖,每次抽血結果都相當不理想;一位67歲阿姨飲食嚴格控制,但因害怕測血糖,無法掌握低血糖的時機,因此常常頭暈、心慌;一位47歲男性工人,飲食不注意,即使定時吃藥,血糖起伏還是非常大。「吃藥是為讓你以後不要吃更多的藥。」張宇辰強調,藥物能協助病患控制血糖、保護腎功能,避免病程過快,未來出現多項併發症,要吃多的藥物。但部分藥物服用後可能造成血糖過低,用餐後若沒有測量血糖,可能來不及補充,同時建議病友隨身攜帶方糖、咖啡糖包、乳酸飲料、糖果、蜂蜜、含糖飲料等,必要時及時補充糖分。張宇辰說明,健康的胰臟能夠良好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就像是有一顆過勞的胰臟,必須透過藥物介入輔導機制運作;目前協助血糖調控的藥物主要有6類:補充胰島素、增加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阻抗、減少食慾、減少腸胃吸收、增加尿糖排除。若是因為時常外食,沒有過多飲食選擇下,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高GI)食物,也可能造成血糖波動過大,讓病程加快。張宇辰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肉品多選擇白肉,烹調上也以水煮、清蒸、清燉為主;同時,準時服藥、飲食控制、運動習慣,一項都不能少。若是無法餐餐測量血糖,張宇辰則鼓勵,可以選特定節日,像是中秋聚餐後測量,觀察血糖變化後,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血糖機、試紙雖然費用不便宜,但若能夠避免未來多重併發症的昂貴醫藥費用,其實這是對自身健康最好的投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15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吐司控必看!簡單又高級的菠蘿風吐司麵包
吐司是一款可以單吃也能多變化料理的麵包,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常在早餐或下午茶都能看到它的蹤影。在YouTube上享有盛名的日本型男主廚MASA老師,不藏私分享一款作法超級無敵簡單但看起來很有高級效果的菠蘿吐司麵包,吐司控們趕快點開影片來學學!材料只需準備三樣:奶油20克、砂糖15克、低筋麵粉20克。然後按照影片上的說明將材料混合攪一攪,然後塗抹在吐司片上面,再用餐刀或筷子畫出粗格紋,然後如同平常烤吐司一樣送進烤箱烘烤到金黃色即可,最後再灑上砂糖就完成了。作法是不是超級簡單的?不用發酵也不用揉麵團,更無需複雜的温度控制,只要跟一般烤吐司的作法就好,或者250度的温度即可。烤好的菠蘿吐司表面酥脆、格紋漂亮,口味更令人驚喜簡直和菠蘿麵包一模一樣。想了解更多作法簡易又美味的食譜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菠蘿吐司下午茶吃起來!原始影片MASAの料理ABC的FBMASAの料理ABC的IG延伸閱讀金黃香甜鬆軟,無蛋、牛奶的純素法式吐司減肥也能放心吃!低卡健康清爽的優格藍莓蛋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11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罹癌熬過17小時手術 開心曝病況「命救回來了」
朱芯儀今年3月曝光自己罹患乳癌一事,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長達17小時,手術後至今已過3個月,她也罕見曝光術後的心境,感慨地說:「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朱芯儀今天在臉書發文,罕見透露手術至今的身心變化。她坦言,五月底開完刀後,一整個月都無法好好睡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如今很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朱芯儀提到,原先醫生告訴她超音波還看到兩顆腫瘤,聽完一度灰心,醫生也向他建議要再度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幸好開完刀後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聽到這個消息後開心得像中樂透。朱芯儀透露,如今身體已漸漸恢復,體力許可她都會試著外出。她也向關心她的網友們喊話,若在外面看到她歡迎能跟她打招呼。最後,她也曬出一張病友塞給她的紙條,紙條中寫著:「謝謝妳,因為妳讓我不再鴕鳥心態,我也會勇敢治療的」,讓她相當感動。朱芯儀臉書全文如下:很多人都在問我最近好嗎?經歷了5月底開刀的煎熬一整個月沒有辦法睡好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但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很感恩 也很珍惜本來手術前的超音波看起來好像腫瘤還有兩顆都還有看得到當時覺得有點灰心原來我的腫瘤比我的意志力還堅強?😩主治醫生給了我選擇1.再打3次小紅莓再開刀(我本來打紫杉醇)2.直接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真的也還好選了直接開刀所幸後來回診看病理報告時醫師恭喜我說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本來我都有心理準備後續可能還有化療別說副作用了一次的費用可能10萬到25萬不等準備擠出僅有的勇氣接受挑戰時得知了這個好消息心中的喜悅像中了樂透一樣「感謝我的醫師與醫療團隊們🙏🏻」意謂著我只要再把12次雙標靶藥物療程打完是不是可穩定追蹤就好呢?!這個消息令我開心了很久直到7月我的外婆過世我的外婆之前也是乳癌但她當時勇敢的選擇全切沒有重建化驗後發現沒有擴散就一直健康的活到85歲死因是心臟衰竭就是最有福氣的自然死亡身為外婆帶大的孫女真的很遺憾在我化療開刀體力最弱的這半年沒有辦法好好陪她或許我們也因為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後很難好好的陪伴長輩了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不留遺憾總之最近體力許可會開始走走逛逛也會在暑假結束後開始工作也會拍新的YouTube 如果遇到我無論是醫院還是路上都歡迎來跟我打招呼😊鼓勵是最有力量的語言我很好 希望大家也要很好❤️往好的路上前進P.S.圖為回診遇到的病友,深怕打擾我,偷偷塞給我的紙條;還好發現的早,現在穩定治療中❤️#有好的場地可拍Youtube請私訊#我手術完要束腹三個月真的很像坐月子沒有錯#謝謝你們不間斷的關心
-
2022-08-10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創意減脂甜點,高纖低卡的奇亞籽布朗尼
作為健身、飲食控制的一大熱門食物,富含Omega-3、植物性蛋白與膳食纖維的奇亞籽,常被用來加在沙拉、優格或燕麥粥等減脂食譜中。但你知道奇亞籽可以作為蛋的替代品來烘焙嗎?長期於YouTube分享創意減脂食譜的小冰&跩寶,不藏私地要教大家做一款無蛋、低GI、低糖、高纖的奇亞籽布朗尼,好吃又熱量不高,非常適合減肥時候滿足想吃甜點的口腹之慾。作法還非常簡單,快點開影片跟著小冰一起做!這款布朗尼不僅使用奇亞籽替代一般的蛋,也用燕麥奶來取代牛奶,適合更多人吃。作法中將富含花青素的紫心地瓜連皮一起攪拌,加上甜味少一點香味多一點的100%生蜂蜜和香草精,以及無糖的杏仁醬,完成烘焙後的布朗尼切塊擺盤再淋上無糖巧克力醬,就成了口感綿密酥脆、濃郁香醇、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甜點。影片裡的奇亞籽布朗尼一塊熱量約180卡,吃起來實在是少了許多心理負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低卡的甜點食譜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開心吃著瘦!原始影片小冰X跩寶FB 小冰X跩寶IG延伸閱讀金黃香甜鬆軟,無蛋、牛奶的純素法式吐司減肥也能放心吃!低卡健康清爽的優格藍莓蛋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09 焦點.菸酒毒傷身
女兒抽菸傷透爸爸心 醫曝青少年吸菸「恐提早腦霧」
「吸菸有害健康」是大眾所知,菸商近年研發新型菸品、電子煙等,還不斷誤導年輕人可以減害,造成更多年輕人吸新型菸品。董氏基金會發現,今年父親節一反常態,接到多起國高中生家長求助「女兒吸電子煙該怎麼戒?」醫師警告,青少年大腦發育未完全,吸電子煙或各類菸品,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腦霧」症狀。最新發表於胸腔期刊「CHEST」的研究指出,美國2019年8月起爆發「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VALI)」個案,截至2020年2月,半年來共2807個EVALI住院確診案例;研究發現,有6成的EVALI病人必須送進加護病房,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被插管,還有6.7%的病人必須用葉克膜搶救生命,最後仍有7%的EVALI病人死亡。台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憂心電子煙造成年輕人危害,菸商在網路與社群不斷洗腦行銷,讓許多年輕人誤以為新型菸品減害或無害,但根據2021年3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發表的研究,市售電子煙被驗出高達164種有毒化學物質,尤其幾乎都含有尼古丁,導致年輕人快速成癮,並易成為雙重或多重的尼古丁產品使用者。蘇一峰表示,且研究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在未來2年內,成為吸菸者的可能性是未使用者的6倍,而使用大麻的機率則有3.5倍。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提醒,人體到25歲腦部發育才會完備,但電子煙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13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嚴重傷害大腦,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損、難以做決定等「腦霧」症狀。且菸商刻意再電子煙中加入「尼古丁鹽」,其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指出,美國一名19歲的YouTube網紅麥考爾・米拉貝拉(McCall Mirabella)以影片紀錄自己戒電子煙的痛苦艱難過程,沒想到尼古丁戒斷症狀來的又急又猛,她出現易怒、焦慮、暴飲暴食、失眠與嘔吐等症狀,才驚覺電子煙的危害,麥考爾覺得「戒電子煙的過程,根本就是在戒毒」。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6萬種市售電子煙口味配方正在「鉤癮」著全球的年輕人。雖「菸害防制法」還未完成修正,但新型菸品仍受「藥事法」及「菸害防制法」規範,尤其是雙北及臺南市皆已有防制新型菸品的自治條例,若有違規情事應向地方衛生局檢舉,或提供資料透過董氏基金會代為舉發。電子煙靠口味香氣攻陷年輕人,還有時尚科技又千奇百樣的造型,加上又狀似隨身碟、原子筆、麥克筆、橡皮擦或立可白等文具,不容易被辨識與發現,更沒有傳統紙菸濃厚的菸臭味,家長不容易察覺孩子是否吸食電子煙,董氏基金會建議家長可多注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狀況:1.孩子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2.孩子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3.孩子的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4.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5.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6.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7.學校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台大家醫科醫師郭斐然指出,目前還沒有真正戒除電子煙的醫學方法,只能依據戒菸的「3不3要」原則—「不要留菸、不要買菸、不要伸手菸;要吃口香糖、要多喝水、要多運動」來戒除,或是下載「戒菸就贏APP」,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各種專業的戒菸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01 焦點.長期照護
什麼是理想的長照?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
編按:理想的長照,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甚至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失能狀態。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職位後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跨職種的團隊合作,如何落實專業照顧,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人失能以後,還能逆轉退化,找回正常的生活嗎?採訪這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談起她最近照顧的一位重症案例:50多歲的女性,因腦瘤開刀後,術後帶著鼻胃管、尿管和氣切管住進護理之家。然而,住在機構期間,病人傷口復原不佳,又因營養不良,體重只剩30公斤。林依瑩形容,當時病人已是臥床狀態:「整天睜大眼睛,但沒辦法和人互動。」在女兒的委託下,病人回到家中,由伯拉罕團隊接手24小時照顧。幾個月後,病人不僅傷口癒合狀況良好,還拿掉鼻胃管、尿管,可以由口進食,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我早上幫她刷牙洗臉,都讓他自己選要用哪條毛巾!很高興看到她恢復狀況這麼好!」林依瑩說。在伯拉罕團隊照顧的案例中,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最好的長照,是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生活。翻轉「失能等於不可逆退化」的觀念,伯拉罕團隊如何做到?前副市長當照服員的觀察! 成功的照顧,絕不可能「各做各的」49歲的林依瑩,深耕長照領域多年。她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在2018年卸任副市長後,她考取照服員證照,親自到照顧現場工作。隔年年底,她在台中達觀部落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創新的長照服務。經歷過長照1.0、2.0的時代,林依瑩觀察,政府近年雖挹注不少資源開拓長照服務,但並未真正滿足民眾的需求。許多家庭仍仰賴外籍看護,且照顧負擔依然沈重。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照顧資源缺乏整合。她舉例,近年她擔任長照機構的評鑑委員時,常問負責人:「你們服務個案,有多少人接受居家醫療?」通常,機構無法回應具體的數字,只能說:「好像有」。若再進一步追問,「照服員會不會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討論如何照顧?」答案更是「從來沒有」。「醫師到案家做了衛教指導,結果沒人落實。一週後再去,病人情況一模一樣。」林依瑩憂心,在照護現場,倘若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同職種「各做各的」,彼此缺乏溝通,終將導致照顧看不見成效。24小時、跨職種的密集照顧 80歲臥床阿公從「不想活」到自理生活成立至今,伯拉罕團隊已照顧超過100個個案。團隊強調「All in One」的服務,每當接到新案時,專職護理師和居家醫療醫師、照服員等相關專業合作,全面評估病人的身心、用藥、飲食等需求,並成立個案的照顧群組。照服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醫師、護理師尋求協助。林依瑩強調,病人要成功復能,照顧團隊必須合作無間。每位照服員會詳細記錄自己當班時的情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掌握資訊,落實專業照顧。她舉例,臥床病人臀部皮膚潰爛,可能是頻繁拉肚子導致。若交接記錄不確實、無人協助病人解決拉肚子的問題,照服員就算不停換藥,傷口也很難好轉。伯拉罕曾照顧過一位80歲的柏山阿公,因為感冒引起的肺炎,進行了氣切手術。接上呼吸器後,身為低收入戶的家屬又無力安排阿公進行復健。時間一久,他的手腳攣縮、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林依瑩還記得,她前往護理之家探望阿公時,他已臥床一年。阿公身上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無法言語。人雖然有意識,卻只能整天望著天花板。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在居家醫療醫師傅華國的支持下,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決定實現阿公的心願,讓他回到部落的家中。團隊的護理師認真鑽研阿公的病情,和醫師討論照顧計畫,教導照服員正確的照顧方式。一週後,阿公已能拔掉鼻胃管,自己吃早餐。2週後移除尿管、40天後拿掉氣切管。林依瑩指出,現在,柏山阿公的失能程度已從最重度的8級,進步到輕度失能的2級。他不僅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甚至可以自行走上位於二樓的教會,有時還會自己做飯呢!「聽起來很驚人,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奇蹟。其實,只要做到跨專業整合,這樣的個案不會少。」如何留住照服員、真正解決案家困擾? 充分專業支持,落實全方位照顧伯拉罕服務的個案,初期幾乎都是24小時輪班照顧。林依瑩指出,全天候服務最久的個案,至今已長達2年4個月。在照顧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場,這並不容易。但她認為,在照顧前期,一定要全面落實專業照顧。不論餵食、復健、清潔、用藥等,「有一個環節沒做好,病人就會一直臥床。」辛苦的照顧工作,如何留得住人?林依瑩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資外,照顧專業支持同樣重要。在北歐、日本等長照服務成熟的國家,照服員的訓練往往需要數年,而台灣照服員考取證照所需的訓練課程卻僅有100小時。照服員的專業訓練不夠充分,派案單位又無法提供協助,工作時遇到狀況只能自行解決,更遑論協助個案復能。她以臥床阿公為例,當初阿公想返家的一大阻礙,就是無人可以協助他抽痰。多數的照服員並沒有相關證照,也不具備為重症病人抽痰的能力。幸好,部落有幾位年輕照服員願意上課。拿到證照後,再由護理師全天候督導3天,才敢放心讓照服員為阿公抽痰。「照顧缺乏專業支持,個案狀況很難改善,照服員會覺得挫折。就算薪水不差,他們還是做不久。」林依瑩說。有次評鑑,一位照服員告訴她,平時會幫個案阿公按壓腳掌。但是每次一壓,阿公的臉就爆紅。而這套照服員以為有效的「復能方法」,竟然是自己看Youtube影片學來的!國內照服員缺乏專業支持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照服員和案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長照現場留不住人的另一常見因素。林依瑩觀察,大大小小的衝突,常和「界線」有關。長照2.0的制度設計,每項政府給付的照顧項目都有一個代碼。照服員進入個案家中,只能做被核定的服務項目。於是,照服員在工作現場,便不停地劃分責任:「我只能掃阿公住的這間,不能掃其他房間;只能煮飯給阿嬤吃,不能煮給孫子吃。」然而,照服員只做核定的服務項目,很難完全滿足被照顧者的需求。她以自身在照顧現場的經驗為例,原本照顧管理專員、個管師只核定陪伴服務,但她進入個案家中,發現阿嬤因為失禁,身上沾滿排泄物。「因為沒有核定協助沐浴,我不用幫她洗澡,難道就眼睜睜看阿嬤被大小便淹沒嗎?」她認為,照顧服務應該更有彈性,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長照2.0給付的備餐服務,僅限於幫個案備餐。但在部落,祖父母也想和放學回家的孫子一起吃晚餐。伯拉罕團隊會詢問案家是否有意願自費使用服務,讓照服員可以同時準備孫子的餐點。設法創造雙贏的解方,讓照顧者、案家都不委屈。長照費用高,無力支付怎麼辦? 公費、自費混搭,結合時間銀行互助目前,在長照2.0制度下,照服員的時薪最低為每小時200元。換算下來,一天的照顧成本為4800元。若需要24小時的照顧,案家每月約需支付14萬元。即使扣除失能等級最高的補助3萬多元,案家仍須支付超過10萬元的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部落許多案家是低收入戶,根本無力支付。面對這樣的挑戰,林依瑩指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是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團隊的服務經費來自長照2.0的補助、案家自費和公益募款,盡可能以多樣收入支付照顧成本。此外,照服員也可以選擇提供志願服務,儲存時間銀行的時數。未來自己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林依瑩指出,在部落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罕見。例如,照服員自願幫長輩剪頭髮、小朋友幫忙大人撿拾公共區域的垃圾,都可以登記時間銀行的時數。需要24小時照顧,又無力自費的重症個案,有時伯拉罕團隊也會安排照服員提供一定時數的志工服務。「照服員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會願意當志工。因為他知道,以後自己需要被照顧時,會有人幫他。」林依瑩說。她很清楚,這套照顧模式無法創造巨額的利潤。然而,看見個案的驚人進步、照服員的成就感,讓她相信這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好照顧、好專業、高復能,這是我們期待的長照!」原文: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以好照顧逆轉失能?
-
2022-07-28 癌症.癌友故事
「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妻卵巢癌4期救不回,婦產科名醫王樂明親站手術台落男兒淚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日前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淚曝40歲的妻子罹患卵巢癌4期,「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第1次手術時他親自站上手術台,碰到最難的決定,讓身為醫師的他感到很無力。王樂明7/14在臉書PO文表示,妻子已經辭世,謝謝所有陪伴她走完最後一段路的人。 王樂明在節目中透露,妻子在4月時有肚子悶痛、頻尿的症狀,他當下判斷應該只是泌尿道感染,沒想到之後接連出現下背痛等症狀,吃藥都不見緩解,原本妻子不願意做進一步的檢查,但王樂明硬是把老婆帶往醫院照超音波,「一看那個影像就知道完了」。 隨後王樂明為妻子安排包括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檢查,發現7公分大、形狀不規則的腫瘤,且身體多處包括骨盆底的淋巴、主動脈、腸子腹膜、乳房上方都疑似有轉移,決定盡速開刀。 王樂明說,第1次手術決定親自上陣,主動脈上的腫瘤讓他面臨一生中最困難的抉擇,若不開,極有可能再度復發,若決定動刀,一不小心割到大動脈,妻子可能就在手術檯上走了,僅管他經驗豐富,面對親人的生死關頭,還是忍不住落下男兒淚,「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還是決定開掉,「運氣還不錯,整個都弄好了,手術還滿成功的」 只是沒想到,在進行後續的治療中,遇到種種難題,在引流時發現內部出血,做了第二次手術找出血點,之後又歷經敗血症、腸子沾黏感染、顱內出血、腎功能異常等問題,每碰到一個就要暫停化療至少2週,腫瘤又再長回來了。王樂明形容,像是有個無形的力量,「每次準備要攻擊這個腫瘤,它就會先攻擊你」。 王樂明表示,當時妻子在加護病房裡已經沒有意識,身體器官都在退守,到後來他已經不看抽血數據,因為「所有報告都把你推向谷底」,雖然理智上知道「完了,哪裡還有什麼藥可以打」,但情感上卻不知道該怎麼向老婆開口,也無法跟妻子談「最後心願」,坦承半夜回到家還是會哭。 王樂明說,妻子從4月29日第1次開刀至今還不到3個月,他的生活卻已翻天覆地,也感覺西醫可以為妻子做的治療已經走到瓶頸,於是跑遍各大廟宇為她祈福。「兩個多月了,我真的好累好累,晚上睡在妳以前的床位,眼淚滴滿枕巾,心力交瘁…」,讓人十分不捨。 遺憾的是,王樂明7月14日在臉書透露,妻子已過世,「凌晨2:49分,妳真的長眠了!拔除身上所有管路,及所有引流管,換好所有的傷口敷料。清理身體!這一刻妳恢復健康的身軀,無病無痛,跟著佛祖去修行吧!」 王樂明要大家放心,「我很好!不用擔心我,只是仍需要整理情緒」,他也謝謝在這段時間裡,曾經陪伴他與老婆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所有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7-27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破解糖尿病迷思:六旬糖友憂洗腎 自行減藥更傷身
「某次居家醫療訪視,發現陳伯伯的抽屜,堆滿未開封的藥袋,這才驚覺,陳伯伯定期抽血的血糖總是偏高,是因為偷偷自行停藥。」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宇辰說,不少糖尿病患對治療存有迷思,以為吃太多藥會洗腎,或認為藥有吃就好,不用每餐都吃,因此沒規律服藥和回診,加快併發症發生速度。張宇辰表示,常有糖友因為迷思,自行停藥或減藥,造成身體無法利用糖分、血糖異常上升,或發生急性高血糖時才想到要回診,此時的肝腎功能可能已經受損,醫師的用藥選擇會被限制,無法使用最適合患者的藥物。因此,呼籲糖友應遵從醫囑服藥,對用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主動在回診時提出和醫師討論。張宇辰說,糖尿病治療前三個月的黃金期應該好好把握,養成規則用藥的好習慣,讓受損的胰臟可以好好休息,恢復胰島素的功能,有機會避免大、小血管的併發症或洗腎的可能。想要快樂飲食,穩定控糖嗎?透過治療金三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穩定用藥,糖友有機會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減少併發症風險。張宇辰將於8月20日在南港瓶蓋工廠慢病沙龍中,透過互動遊戲以及現場QA認識正確的治療觀念,幫您破解糖尿病迷思、公開治療金三角策略,遠離併發症。邀請糖友免費報名參加,限額30名額滿為止,平時有任何用藥問題,也歡迎帶著藥袋到現場,醫師現場為您解答。【慢病好日子沙龍】講座 那些年你誤會的糖尿病!醫師幫你破解迷思主講: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宇辰時間:8月20日(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地點:南港瓶蓋工廠 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十三號A1棟2樓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5871、2974【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7-07 焦點.健康知識+
疫苗接種都跟陰謀有關?醫師:反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
▌疫苗爭議歷久不衰我兒子七歲時,想做一項學校作業:為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募捐,讓他們可接種小兒麻痺疫苗。兒子認為一劑疫苗只要一美元真是棒極了,而且理想情況下,他應該能輕鬆募集足夠的錢,來保護近五百名兒童。此外,他也覺得免疫接種後,孩童指尖會染成紫色,十分美妙(這是在偏鄉唯一可行的記錄方式)。所有這些都是簡單的算術,複雜的部分在於向他解釋:他好意想幫助地球另一端有需要的群體加強免疫,但在他自己所處的國家,整個群體卻四分五裂!我該如何向他說明,這個看似可救人命的作業其實是個棘手難題,可能會冒犯他學校裡百分之二十的成員,而這項計畫也許會因為可能觸犯他人而遭擱置?我試圖講明,但兒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拒絕接種疫苗並非新鮮事,不是源於Google、好萊塢或推特推文。拒絕注射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疫苗先驅金納醫師當時試圖說服牧場拓荒者接受少量牛痘病毒,以保護他們免受更致命的天花侵害,金納可說是面臨了重重困難。雖是出於保護目的,但牧場拓荒者害怕即便接觸極少量,也會引發這種可怕疾病,他們的恐懼理所當然。185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開始規定學童接種疫苗。英格蘭更加強硬,1853年已頒布了〈接種疫苗法〉:除非醫學上判定健康狀況不適合,否則所有嬰兒都必須強制接種天花疫苗,因此也首度開啟了疫苗接種的醫療豁免,而針對〈接種疫苗法〉的反對聲浪也形成最早的反疫苗運動,比社群媒體、甚或是疫苗與自閉症相關的假說,早了一百五十年之久。1898年,〈接種疫苗法〉新增了一條「良心拒絕者」條款,形成了法律漏洞,讓人可選擇拒絕接種疫苗。等於在一百多年前,「個人信仰豁免權」就已經誕生,遠早於美國國內關於新世代坐享特權和果汁吧的熱議爭論。十九世紀的英國,光是在良心拒絕者條款制定的第一年,就有近二十萬拒絕疫苗的良心豁免案例,核准通過。美國社會學家葛拉斯納(Barry Glassner)在1999年的重要著作《恐懼的文化》中,提及1982年一部名為《DPT:疫苗輪盤》的電視節目,此專題節目播出後,全美出現恐慌。該節目涉及令人心痛的傳聞,主要關於有些兒童接種DPT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後,嚴重殘障或甚至死亡。毋庸置疑,節目播出後,其他媒體隨即大肆報導,引發社會大眾恐慌。醫師和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了大型長期研究結果、超過一百萬名兒童的抽樣調查資料、以及1949年DPT疫苗問世以來的數據,結果顯示:疫苗出現之前,每年有二十六萬五千名兒童因百日咳病倒,七千五百人死亡。儘管如此,對疫苗的恐懼早已蔓延開來,而且早在YouTube出現前,就已傳遍大街小巷。接著,出現了一個縮寫同為DPT(Dissatisfied Parents Together,不滿家長群組)的強大團體,領導人是費雪(Barbara Loe Fisher)。費雪聲稱她的兒子因DPT疫苗而出現急性神經系統破壞。媒體大肆宣傳,兩年之內,多家DPT疫苗製造廠退出市場,疫苗旋即出現短缺。美國並非特例。十多年前,日本的疫苗恐慌導致DPT疫苗禁用,結果百日咳病例增加了十倍,百日咳相關死亡人數也上升三倍。即便在英國可使用疫苗,當時的社會恐慌也導致預防接種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以及後來幾年的百日咳病例激增了十萬例。為了消弭社會大眾的歇斯底里、避免無止盡的訴訟、抑制傳聞軼事成為頭條新聞並引起普遍恐慌,美國國會補助成立了「疫苗受害補償制度」(VICP),為那些認為自己小孩因疫苗接種受到相關傷害的父母提供補償。由於不追究接種過失,此舉還可防止全美國(甚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使法院免於審理一堆沒完沒了、因疫苗相關不良反應而引起的訴訟。但是,就算拿出世上所有資料數據、製藥公司的法律保障、以及關於疫苗安全性和功效的所有證據,也無法動搖熟諳媒體和陷入文化焦慮的反疫苗人士,對疫苗的憂心忡忡。▌從來不缺陰謀論對某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來說,主要關乎「控制」:出於為人父母的本能,我很清楚對我和家人最好的選擇是什麼;若我認為適合或時機正確,我們便會選擇接種(或不接種)疫苗。席爾斯(Bob Sears)博士在我辦公室不遠處的高速公路旁執業,他一直是「另類疫苗接種時間表」的支持者。全國各地都有家長把「席爾斯博士的時間表」奉為圭臬。這些家長的孩子並未按照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時間表,接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A型或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席爾斯博士甚至聲稱:「我提出的時間表並無任何研究根據,從未有人使用過我的時間表進行大規模的兒童研究,確定它是否安全或有任何益處。」事實上,2010年和2013年的研究顯示,依循衛生機關建議時間表接種疫苗的兒童,與採延後接種方法的兒童相比,發育結果毫無差異。對有些人來說,疫苗接種關乎陰謀論:製藥公司、醫療團體和政府試圖控制我們;有些人則是無知:這些病哪有那麼嚴重?或者,若世上已不存在這些疾病,我們何須注射疫苗?而許多人則是源於對化學物質和所謂毒素的錯誤看法:太早接種過多疫苗會傷害嬰兒身體健康。還有,難道製藥公司、科學家、企業和醫師不是為了錢嗎?最後一個問題如今已成為疫苗爭論的重點。我可以直接代表醫師發言:施打疫苗在財務上只剛好達到收支平衡,通常甚至會有輕微的財務損失,試想診所得購買疫苗、針筒和針頭、支付護理人員薪水和診所租金,疫苗費用實際的利潤空間並不大,不管您信或不信,疫苗接種可謂純健康照護的最後遺跡,單純是為了預防疾病。我不認識任何樂見麻疹或腮腺炎病例的醫師,疫苗接種絕對是我們職業中為數不多的非生財工具,現下流行的肉毒桿菌注射當然就另當別論了。疫苗在經過認可確定可安全用於人體前,必須經過各式各樣的醫學測試。典型的疫苗公開問世前,在安全性和功效上得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嚴謹研究,時程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的非處方藥物和處方藥物,而且肯定比任何順勢療法產品更加周延。順勢療法產品在您家附近的天然食品店上架前,通常未經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及任何外部機構的研究或評估。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未對公眾公正公開,而且認為政府隱藏了危險或別有居心的動機。廣為流傳的疫苗陰謀論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大型藥廠、甚或兒科醫師,共謀利用疫苗牟取豐厚利潤,經常為了賺錢而在安全性檢驗上放水或抄近路。這點絕非事實。疫苗生產管理的利潤是藥品中最低的。過去幾年,為了平息社會大眾的擔憂,美國醫學研究所(現稱為美國國家醫學院)負責進一步的審核工作,確保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核的所有研究資料都對外公開,而美國國家學術院(NASEM)健康與醫學部門每年也會發布這些資訊。※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6-2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指引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以上的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許多人因為平常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發生部位常見於髖關節、脊椎和手腕,其中因髖關節骨折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長期臥床易引發併發症,死亡風險最高。林口長庚醫院骨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表示,人體的骨骼生成來自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交互作用,25-30歲是骨質生成的巔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代謝趨緩,骨質生成減慢,女性停經後更會因雌激素缺乏導致骨質快速流失,成為骨鬆高危險群。「女性超過65歲時,有60%已發生骨鬆,65歲以上男性,骨鬆比率也有三分之一。」游家偉表示,骨鬆的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體重過輕、遺傳、父母或自己曾發生骨折,以及病患有糖尿病、甲狀腺與肝腎等疾病。游家偉指出,骨鬆可說是一種隱形殺手,因為骨鬆病患的骨質脆弱,極容易發生「骨鬆性骨折」,其中又以髖關節骨折的死亡風險最高,因為病患骨折後下半身行動困難,須長期臥床,且易發生褥瘡和肺部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如果是脊椎性骨折也很棘手。游家偉解釋,因為脊椎是人體中樞,一旦骨折惡化會造成行動不便,但常有病患不以為意,只當成是腰痛背痛,臨床上就曾遇到骨折後延誤太久才治療的病患,幾乎危及生命。因此,游家偉呼籲民眾要留意自身可能的骨鬆風險,同時加強注意居家安全, 慎防發生跌倒等意外而引發骨折。他也建議5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者,以及前述的高危險群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DXA)。他說,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醫師會展開藥物治療,包括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與類保骨素等藥物,分別對蝕骨與成骨細胞各有不同作用,醫師會視病患的情況評估用藥,但最重要的是病患一定要配合醫囑,絕不能任意中斷用藥與治療。游家偉並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骨鬆的一些癥兆。例如:發現身高比年輕時矮了4公分,甚至更多,或是因駝背導致頭頸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即可能是骨鬆引發的脊椎軟骨退化或隱性脊椎壓迫式骨折,身體的長期慢性痠痛也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至骨科檢查。最後,游家偉呼籲骨鬆患者平時多運動和曬太陽,日常飲食中也要多多補充鈣質,例如小魚干、堅果類與深綠色蔬菜,都是豐富的含鈣食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28 醫療.骨科.復健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文:江研壹(復健專科醫師)本文摘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總統賴清德因為下背痛的困擾,昨日(6/26)緊急至醫院動手術,經檢查發現為左側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之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所造成的。根據統計,每個人一生中,有8成會經歷過下背痛。除了治療疾病本身,醫生多會告知患者也要加強核心訓練。但,到底什麼是核心訓練,一般人其實也是一知半解。所謂的核心,其實是相對概念。一個組的組長是核心,但放大到一個班級,班長就是核心了。就像我們的手,肩膀是核心;但放大到整個身體,軀幹才是核心,基本上就是胸部到腹部的這一段軀幹,其中又分成「內核心」以及「外核心」。那麼究竟要如何正確地練出核心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復健專科醫師江研壹的解析吧。內核心、外核心到底是什麼?一般「外核心」指的是腹肌、背肌這些淺層肌肉,它們的運作會造成軀幹的動作,像是六塊肌(腹直肌)、馬甲線、人魚線,都是這些肌群露出來的線條。而「內核心」指的是橫膈膜(主管呼吸)、腹部最深層的腹橫肌(穩定腰椎)、脊椎旁的多裂肌(幫助背部及脊椎穩定)、骨盆底肌(支撐內臟器官)。內核心肌群除了能穩定軀幹,還能幫助力量傳遞、增加平衡感,讓運動表現更有效率。相信大家都有開啟密封罐的經驗,如果遇到難開的上蓋,自然而然就會閉氣,這就是透過閉氣去掌握住我們的橫膈膜,誘發我們使用核心,以便更有效率地使用肌肉群,幫助打開上蓋。臨床上,我們常發現許多下背痛的病人,他們的下背肌肉都很緊。常見的狀況就是,他們的內核心不出力,外核心只好出來幫忙卻後繼無力,最終導致緊繃的結果。核心的訓練方式,你做對了嗎?了解核心的重要性之後,「如何進行訓練」想必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我們可藉由呼吸來訓練橫膈膜;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藉由一些中軸的訓練來鍛練腹橫肌跟多裂肌。傳統上,很多人喜歡用仰臥起坐來做訓練,但不少訓練者在沒有身體基礎能力之下就去做仰臥起坐,無法好好控制胸腰椎肌群,也往往有許多代償動作發生,容易對訓練者產生傷害。除了很多人都會用來訓練核心的棒式(plank),我們這裡提供另一種訓練方式:死蟲式(deadbug)。「起始動作是先平躺,雙手朝向天空,吸一口氣,先膝蓋彎腳尖踩在地板上面,再吸一口氣,髖屈曲,把腳離開地面,骨盆些微後傾,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圖1)。接著將對角的手跟腳伸直,不要碰到地上(圖2)。之後再換對側手、腳反覆訓練。」如果做正常版的死蟲式覺得太難,這裡提供兩種簡易版(退階版)死蟲式,一種就是專心動腳即可(圖1~3)。假如仍覺得太難,可採用單腳跟著地的方式,當腳越接近我們的身體,難度就越低(圖1~4)。如果正常版的死蟲式已經做得很好,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在我們的腳踝綁上彈力帶,增加阻力。當我們做動作的時候,另一邊的髖屈肌需要去撐住我們的腳(圖5~6)。另一種進階版,可透過彈力帶當作阻力去影響動作者的手,使他的肩胛骨跟背部肌群都要出力來穩定肩膀(圖7~8)。真的有練到核心嗎?超音波照下去就知道根據筆者在「Dr.GYM運動醫療訓練中心」的經驗,很多剛進入訓練者即使做出動作,也不代表真的有使用到核心,還是需要有經驗的指導員帶領。既然內核心肌群看不到、又很難摸到,那我們就直接用超音波把它照下去,看看什麼叫做核心收縮。首先請被測試者平躺放鬆,我們把超音波探頭放在肚臍右方的位置(圖9)。可以發現,在超音波畫面的最外層肌肉是腹外斜肌,往內一層是腹內斜肌,最裡面是腹橫肌,而在腹橫肌裡面就是腸子(圖10)。接著請被測試者收緊核心,並請他正常呼吸、把腿抬起來(圖11)。這時候很多人的核心就會鬆掉,如果是有收好的核心,我們就可以從超音波清楚看到,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都有變厚,尤其腹橫肌還變厚2倍多(圖12)。很多人都以為只要看看電視或是Youtube影片就可以自行訓練了,殊不知自己的動作跟影片示範天差地遠。即使動作外觀上一樣,也不表示身體啟動的肌群是我們要訓練的目標肌群。要相對安全的學習與有效的訓練,還是要有專業指導者帶領才好。延伸閱讀: 。長期下背痛好不了,躺著開刀的手術讓他隔天就能下床 。9成人有過下背痛困擾! 「7大危險因子」你中幾項?
-
2022-06-2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1987年出版的小說,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2010年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拍攝成電影,入圍67屆威尼斯影展最高殊榮金獅獎。故事男主角渡邊和直子、木月三個人是高中死黨,直子與木月是男女朋友,有一天,木月卻自殺了,曾經三人緊密的世界嘎然中斷。一年後渡邊和直子在東京意外重逢並展開戀曲,然而木月的死亡卻是兩人無法跨越的鴻溝。後來直子精神疾病發作住進郊區療養院,並在寒冷的冬天自盡。故事背景設於1969年,全書充滿年少情懷與濃濃的懷舊氛圍, 披頭四的音樂旋律縈繞,男女主角強烈的情感糾葛卻幾乎命定的悲劇,讓這部作品成為村上春樹特殊且受歡迎的小說。男主角與直子在她20歲生日那天發生性關係。「當我進入裡面時,她卻感覺非常痛。我問是第一次嗎,直子點頭……一切結束之後,我問她為什麼沒有和木月睡,但這種事情是不應該問的。」直到直子住進精神療養院,才親口解答這個謎團:「完全不會濕潤……放不開。所以非常痛。乾乾的,好痛。用各種方法試過喔。可是怎麼做都不行。」讓直子困擾的可能是「女性性交疼痛」,是指性行為時經常於外陰、陰道或下腹部疼痛的疾病。因為疼痛與不適,使得陰莖不被允許進入陰道前庭以及陰道,無法進行性交。性交疼痛是讓女性痛苦卻難以啟齒的問題,卻並不罕見。根據統計,8%到22%女性曾有性交疼痛的困擾。它可以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導致抑鬱、焦慮、負面的身體形象和低自尊。因此,應該正視性交疼痛的困擾。性交疼痛症狀有多種表現,有些女性描述當男性生殖器接觸到陰道口時就感到疼痛,有些在陰莖深入後在陰道穹窿或骨盆底深處感到疼痛。原本應該是愉悅的性事反而成為痛苦的折磨。嘗試性交時的恐懼心理,與性伴侶之間出現摩擦,都會讓性交疼痛的狀況雪上加霜。造成女性性交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感染:包括陰唇、陰道感染,或是皰疹,子宮頸或輸卵管的感染;惡性腫瘤:例如卵巢、子宮頸、陰道癌;受傷:例如手術分娩受傷後的疼痛;荷爾蒙:最常見的是停經後婦女雌激素缺乏造成陰道萎縮。心理因素╱例如陰道痙攣(vaginismus) :當陰莖進入陰道口時骨盆底肌肉產生不自主肌肉收縮、疼痛,讓陰莖無法進入。像「挪威的森林」中的女主角有可能是陰道痙攣。治療方面,由於性交疼痛成因複雜,找到致病原因「對症治療」是很重要的。村上春樹在親手設計的「挪威的森林」小說封面加註:「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然而文字中看不見充滿浪漫火花、粉紅色泡泡的愛情,有的卻是痛苦與迷惘。而現實中的人們,愛情也可能參雜著酸甜苦辣,生命中無可挽回的逝去與無奈。關於愛情,無論您是身在其中,或是緬懷當年青春的歲月,都歡迎打開YouTube搜尋「披頭四」(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這首歌,或許也能感受到村上春樹書寫小說的心境。(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6-26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醫師提醒,女性停經之後的骨質會快速流失,老年時的骨質可能失去一半,而糖尿病、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等疾病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不可不慎。失去雌激素保護,停經後婦女骨質快速流失。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馮尚文表示,人體的骨質由造骨細胞及蝕骨細胞調控,骨鬆是因骨骼的質或量變差,易發生骨折。人體骨量從青春期開始快速成長累積,30歲左右達到巔峰,據國健署資料統計,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至0.5%,而女性的雌激素會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因此女性停經後失去雌激素保護,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劇,故停經後婦女須更加留意骨鬆的發生。第一型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都是高危險群。另外,部分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也會帶來次發性骨鬆。馮尚文說,第一型糖尿病人因為胰島素和IGF-1等荷爾蒙缺乏,導致造骨細胞功能受損,造成骨鬆。再加上第一型糖尿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來不及累積足夠骨量。內科學誌顯示,30至40歲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骨質不足和骨鬆的比例是對照組的兩倍。慢性腎臟病也會導致骨鬆,主要因為鈣和磷的代謝異常、維生素D缺乏、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臟國際醫學期刊指出,洗腎病人的骨折風險約為正常人的四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因有多項共病,且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易發生骨鬆。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發炎性細胞激素上升,引起蝕骨細胞活性增加,也會造成骨質流失,骨密下降;再加上使用類固醇藥物,同樣會造成骨鬆。次發性骨鬆患者,先治療好慢性病,才能改善骨鬆。針對以上這些慢性病衍生的次發性骨鬆患者,馮尚文表示,應轉介至次專科,如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等,先治療原本的病因,才能大幅改善後續引發的骨鬆,但仍不能忽略骨鬆可能帶來的風險。針對已有骨鬆風險因子者,馮尚文建議可主動去醫院做骨密度檢測(DXA),並利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計算未來十年之髖骨骨折或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若為高風險者,就要直接以藥物預防及治療。目前骨鬆藥物包含口服和針劑,一旦確診骨鬆,病患應積極接受治療,不可隨意停藥,避免發生骨鬆性骨折後造成的併發症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而在生活習慣上,建議民眾自年輕時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戒菸酒,飲食上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提前存好骨本,降低骨鬆風險。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2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板機指讓手無法正常活動?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不適
你也是重度3c使用者嗎?手指過度使用總是卡卡的?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得了「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也就是平常聽到的「板機指」。今天就讓YouTube「肌治生活 | 物理治療師」來教你如何檢測以及解決板機指問題。板機指分為4個等級,等級一手指不順無法正常活動;等級二滑車韌帶腫脹;活動伴隨疼痛感;等級三無法自主伸直手指;等級四完全無法伸直手指。檢測方式很簡單,只要先將手握拳再展開,如中指與無名指無法完全伸直就很可能是板機指。物理治療師表示有板機指後,最重要的還是休息,並提出3招有效緩解方式,分別是熱敷、牽拉運動以及手部按摩,如果以上都無法改善,還是建議尋求專業的評估與協助喔!詳細的緩解動作都在影片中,快點開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日常行動的正確姿勢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手指不卡卡!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 物理治療師YT延伸閱讀手指痛麻睡不著覺?物理治療師教你緩解「滑鼠手」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24 養生.健康瘦身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90歲的台東阿嬤,因為太節儉吃出一身病,時常出入醫院,一年多前答應孫子營養師Sunny的減肥計畫,成功從75公斤瘦到65公斤;在紀錄短片中,自嘲身形像大象的阿嬤,聽話配合的真誠表現,感動不少人。對於祖孫一塊拍片拼健康的動機,Sunny說:「人會老會退化,懂吃、懂保養可以強健身體機能,讓精神矍鑠,減少病痛,這對資深高年級生的晚年來說最重要。」 網路上,一支「我幫阿嬤瘦下來」的YouTube影片創造了百萬點閱,影片創作者營養師Sunny黃君聖笑說:「其實這是第二次挑戰,第一次減肥是失敗了,輸給阿嬤的悲情牌。」 Sunny的阿嬤長年住在台東,有一塊菜園自給自足,非常獨立,不依賴兒孫。8、90歲的年紀,胃口還是很好,尤其愛包肉粽,一天可以吃3、4顆,因為節儉惜食,什麼都吃,臭酸也吃,拿東西給她吃也從不嫌不好吃,吃完還會跟你說:「謝謝喔」。 身高150公分的阿嬤,最胖曾胖到80公斤,有三高糖尿病、中風3次,北上就醫時就住在女兒「安媽」家裡。近年,孫子Sunny考上營養師執照,提議幫阿嬤減肥,阿嬤的反應是:「不可能啦!不可能會瘦啦!」她搞不懂,瘦下來怎麼會和健康有關?委曲地說:「別人肥沒代誌,我哪會按呢?」 聽信偏方血糖飆,乖孫出手幫減重 前年,阿嬤因為血糖過高,腳傷無法癒合,來台北就醫。Sunny趁阿嬤住在家中的3個禮拜,控制三餐份量,才減了4公斤,就被阿嬤溜了。「阿嬤看傷口好像復原了,一直吵要回台東,這裡沒有田地可以種,看她好像很可憐、很無聊的樣子,我只能順從。」 老人家的保養觀念是鄉土驚悚劇,回去後聽信偏方在傷口塗麻油,塗到蜂窩性組織炎,又沒定期吃血糖藥,一年後再送來台北,血糖值已飆到300,一度狀況危急,讓女兒安媽失眠,「那時覺得上帝要召回時不久矣。」 幸好14天後阿嬤平安出院,Sunny和安媽下定決心,「不能讓她就這樣回去,一定要幫她減重,不然又要住院了。」在半推半就下,被病體折磨到不成人形的阿嬤,總算答應配合。 熟齡減重就要「慢」,變瘦也改變心態 「理論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控制好熱量就會變瘦。阿嬤有糖尿病,減重要循序漸進,並監控血糖變化。」Sunny坦言,老人家年紀太大,一開始並沒把握會成功,但減重2、3個月後,醫囑血糖穩定、不用再打胰島素,後來還不用吃血糖藥,給了全家很大信心。 「減重是跑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衝刺,重點是長期維持。」Sunny強調,熟齡減肥要慢,要犒賞自己,因此設定每周日讓阿嬤放假,去吃火鍋、韓氏料理等她想吃的美食。 減重前,腳小小、肚子超大,自嘲像大象的阿嬤,瘦下來後讓親友驚訝讚美:「變了一個人!」 「阿嬤的改變豈止外表,還有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老化的最大特徵,阿嬤變得精神好、更開朗。」像是試戴曾經反抗的助聽器,和媽媽去訂做塑身衣,「一次還訂兩件!」Sunny說。 祖孫三代當YouTuber,阿嬤出道成網紅 在安媽、Sunny安排下,祖孫三代一塊教營養當YouTuber,阿嬤的開場白是:「我是阿環小姐,又來上班了!」Sunny解釋,阿嬤年輕時開雜貨店,「阿環小姐」是客人對她的䁥稱。 雖然阿嬤知道有很多人看影片,但對「網紅」沒概念。對阿環小姐來說,拍片比較像是上班,做一件有意義的任務,才願意留在台北。 安媽透露,Sunny是阿嬤的開心果,「他拿東西給阿嬤吃時,一句歌仔戲『請了~』逗得阿嬤笑呵呵,他個性溫柔從不大小聲,反而是我當女兒的有時會大聲說話,難怪阿嬤現在說要跟他一輩子。」 「拼健康」的阿嬤如今是許多人的模範,也是Sunny的驕傲,「我常聽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代謝不好無法減重,我都會告訴他們,我阿嬤90歲都可以減肥成功,你還年輕,不要太快放棄。」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16 醫療.消化系統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事實上,眾多東南亞民眾均深受病毒性肝炎的威脅,為此,吉立亞醫藥啟動亞太ALL4LIVER基金,主題為「透過教育賦予力量」,供各國民間團體提出申請,希望在藥界、學界及民間NGO組織的齊心努力下,攜手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擔任這次評選委員,他表示,這次遴選對象為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共有來自台灣、泰國、越南、菲律賓、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尼、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國的民間團體、學術單位提案,均相當有特色。克服B肝防治困境 各國NGO團體多元化宣導肝炎防治分析發現,每個國家均面臨不同的B肝防治困境,例如,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民眾普遍對於肝炎仍存有錯誤認知,甚至讓感染者遭受歧視、污名化,被貼標籤。 獲獎的菲律賓NGO組織就以感染者為中心,透過LINE、FB 、IG、YouTube等社群媒體,連結政府、醫療、病患,結合社會心理支持,擺脫污名化,提高患者治療意願。另請社區意見領袖擔任「領航員」,透過眾多社交媒體,宣導正確的肝炎防治訊息,並引導患者進入治療機構。 相較之下,越南NGO團體在運用世代社群上,更顯活潑,貼近年輕世代,除了上述幾項社群,還請網紅、社區意見領袖錄製有趣的抖音短片,直接觸擊年輕族群。至於中老年人,則換成不同傳播工具,例如,計程車、電視、電台,透過廣告傳送肝炎防治與治療的正確認知。台灣部分,則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肯定。楊懷壹表示,在國內,肝基會是社區肝病防治的重要力量,至各縣市巡迴公益肝炎篩檢,並特別針對弱勢族群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測,成效顯著。 至於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肝炎防治上,同樣貢獻良多,且歷史悠久。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赴偏鄉離島推廣防治,肝病篩檢數萬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資深義務諮詢醫師、高醫大講座教授余明隆表示,基金會成立迄今已25年,在中南部、花東等偏遠地區及離島,推廣肝炎防治,提供免費肝炎篩檢。在扶輪社及各地地方社團的協助下,大幅提升民眾對於B肝的正確認知。 以高雄梓官為例,為全台五大「C肝村」之一,高醫肝炎防治中心與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20多年前調查發現,當地三成民眾感染C肝,甚至某些村落每3人就有1人為C肝帶原者。 為了讓梓官鄉親接受篩檢,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每年均舉辦大規模肝病篩檢,篩檢數萬人次。三年前更創立家戶篩檢,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拜訪,三年下來,已採檢5000多人,其中四成為首次篩檢,結果發現,肝炎盛行率明顯高於全國,且有六人已罹患肝癌而不自知。 結合社群媒體消滅肝炎!獲獎提案加強B肝識讀教育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亟需提高整體疾病認知,余明隆表示,這次提案針對臨床醫療及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加強B肝病毒識讀教育,給予民眾正確認知,前者以內科及家醫科醫師,以及一般護理人員為主。多年來,在高醫肝病防治團隊的支持下,定期舉辦研討講習,獲得不錯成效。 在一般民眾方面,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拍攝多支五至十分鐘的衛教短片,內容包含,肝炎感染、篩檢及治療等相關知識,於FB、IG、YouTube等社群網站播送。另製作30秒短視頻,濃縮主要訊息,除了在LINE群組廣為分享,並在肝炎篩檢及衛教等活動現場播放,提高參與者印象。 「透過社群媒體傳散肝炎防治訊息是必要的。」楊懷壹說,台灣大部分銀髮族都會使用LINE,傳遞訊息,如能製作以民眾為中心、淺顯易懂的衛教短片或圖卡,透過LINE群組發送,相信可讓更多中老年人瞭解肝炎的可怕,進而接受篩檢。 至於病友團體、NGO組織,則能改變民眾認知,透過分享肝炎患者親身經驗,以及「學長、學弟」等伙伴關係,由過來人講述自身治療甘苦談,讓新病人瞭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服藥的順從性。 另一名評審為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蘇東弘,他表示,在肝炎防治上,台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例如,最早公費全面接種B肝疫苗、公費給付昂貴C肝藥物,而肝基會、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走入社區,鼓勵民眾篩檢肝炎。 B肝防治仰賴政府、社群、醫界繼續努力台灣為肝炎防治模範生,是否能夠提前達到「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蘇東弘說,確實有可能早一步攻頂,但必須先克服「治療經費充裕,卻找不到C肝患者」窘境,以及「B肝健保治療給付嚴格,導致部分需要治療患者未接受治療,或是尚未達到治療目標即需要停藥」等困境。 目前仍有許多B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B型肝炎,且對疾病認知不足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或是仍認為B型肝炎沒有抗病毒藥物不需要治療。這部分需要由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社群組織一起努力教育民眾。此外,這兩年多來遇到世紀疫情,需要如期回診的B型肝炎患者有減少的情形,一旦沒有繼續追蹤,下次再見面時,可能疾病已進展成肝臟腫瘤,甚至到了末期,令人不捨。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說,該公司於2020年展開「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首屆以B型肝炎為關注重點,鼓勵亞太區NGO團體,由藥界與民間組織攜手推廣肝炎防治,這次肝基會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獎助,相信在眾人努力下,讓更多民眾遠離病毒性肝炎的威脅。
-
2022-06-12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胃痛胸悶竟是骨質疏鬆 三招預防「骨鬆三高」:篩檢骨密度+持續治療+運動飲食
一名剛停經的婦女不小心跌倒導致胸椎、腰椎處疼痛,因沒有太嚴重的外傷而忽略就醫,幾天後覺得胃部悶痛到腸胃科看診,腹部X光一照,醫師驚覺骨頭有異狀,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導致的脊椎骨折,而引起胃痛,才趕緊轉至骨科進行正確治療。無明顯症狀,常在碰撞跌倒後才發現。據統計,國內50歲以上女性近四成有骨質疏鬆症,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其危險性不能忽視。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隨著年齡增加,骨質流失無法避免,尤其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急遽減少,影響骨質、骨密度正常數值,因此,高風險族群婦女,更應定期追蹤篩檢,預防骨折引發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骨質疏鬆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悄然無聲的破壞進程容易讓人掉以輕心。蔡東翰說,骨質疏鬆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患者等到因為輕微碰撞、跌倒而骨折或骨裂時,才驚覺骨頭密度已經不足。骨鬆引發的骨折常見於手腕、脊椎、髖關節等部位,而髖部骨折易造成嚴重併發症,演變成失能、臥床不起。停經前就該每一至二年做骨密檢查。蔡東翰強調,骨骼會隨著年齡產生老化現象,變得愈來愈脆弱,高風險族群應該要提早「顧筋骨」,除了基本的飲食,攝取充足的鈣質、維生素D和蛋白質,配合運動幫助骨骼與肌肉的發育外,當女性在經期開始不規律時,就應該要定期每1至2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若檢查出骨密度數值小於-1表示骨質稀少,如果在-2.5以下,已經是骨質疏鬆的狀態,就有高度發生骨折的風險,建議一定要遵循醫囑,積極藥物治療,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蔡東翰表示,慢性病有三高,骨質疏鬆也有三高:「高發生率、高傷害率、高死亡率」,呼籲及早預防骨折、積極治療骨鬆。確診骨鬆後的持續照護追蹤也非常重要,千萬不可自行中斷治療,以防止骨折、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0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 四大關鍵對了,新手也能做出漂亮的伏地挺身
防疫居家運動,伏地挺身是個很好的「全身性動作」訓練。但很多人做沒幾下就會感到吃力,然後手腕、肩膀等關節開始不舒服,動作也不夠標準和漂亮,那是因為有些細節你沒有做對喔!伏地挺身是經典上肢訓練動作,用自身體重來鍛鍊上肢力量,可以運動到身體的胸肌、三頭肌、前三角、旋轉肌群和核心肌群。超核心健身中心教練Cooper在影片中,會告訴大家如何改善新手在姿勢和發力上,最容易錯誤的四個動作問題,趕緊點開來看看。Cooper教練也建議,初學者剛開始時可以先降低動作難度,例如使用椅子或桌子輔助,做退階的伏地挺身,循序再增加徒手的伏地挺身。由於不受場地、器具限制,任何地方都可練習伏地挺身,伏地挺身因此成為非常受歡迎的居家訓練動作。初學者只要掌握住四大關鍵,就能讓身體在動作過程,全程保持漂亮的一直線。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不錯過第一手的運動好資訊。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0RzzO_TCU超核心全新線上課程「胸、背、肩、腿完整訓練動作庫」上線囉,教你編排適合自己的課表,幫助有效訓練!★使用有肌勵專屬折扣碼現折200元:gp200★課程網址(最後優惠價只到5/31):https://lihi1.cc/jUgvv/有肌勵購買課程★啞鈴划船課程試看:https://lihi1.cc/YJ92C/有肌勵搶先試看延伸閱讀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手腳、脖子、胸口痛竟是糖尿病引起 淡馬社區服務站揪疾病前兆
「最近胸口會痛,還有脖子跟左邊手腳也是,我是老了還是有什麼問題啊?」64歲阿春(化名)因為疼痛症狀困擾不已,甚至影響生活作息,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長年糖尿病使血管壁發炎,引發全身循環不順、周邊神經病變,才會有身體部位疼痛的症狀出現,經醫師治療後逐漸改善。除了「3多1少」,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等也是糖尿病前兆。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家醫科主任詹欣隆指出,近三年來,糖尿病是淡水居民最常向社區健康服務站諮詢的疾病種類之一。糖尿病的徵兆除了典型常聽見的「3多1少」,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減少之外,還有一些一般民眾意想不到,但卻有跡可循的症狀,例如身體若有疲倦、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或傷口不容易癒合、身體部位疼痛等,都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透過定期健康服務站,及早發現糖尿病患者。為及早發現糖尿病前兆,詹欣隆表示,淡水馬偕社區中心定期透過服務站協助民眾揪出危險因子,從淡水馬偕在新北市淡水、五股、蘆洲、三芝、八里等5個行政區設置共76個健康服務站的統計資料發現,近1/4的民眾有肥胖問題(BMI超過27),此外第一期高血壓的民眾也有18%、符合第二期高血壓則超過3%,肥胖、體重過重或內臟脂肪過多的族群,在淡水社區非常普遍,同時有多項數值異常者也不在少數。詹欣隆進一步說明,因糖友常有血糖管控問題,若血管長期糖分過高,可能引起血管壁發炎或動脈硬化等問題,造成周邊神經病變或循環不良,進而產生身體部位的疼痛,更可能合併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上症狀,應盡早就醫。與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藥物,規律用藥、定期回診。他提醒,初確診的糖友除了配合醫囑規律服藥,可從慢性病史、飲食和藥物等面向了解自己的疾病,若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等),建議就醫時主動提出與醫師討論用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藥物。目前有些新型的口服糖尿病藥物,對於心臟或腎臟等器官也有一定的保護效果,能降低腎病變、低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或減藥,以免造成更大傷害。詹欣隆指出,根據國健署的調查統計,75歲以上國人有七成同時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疾病,對於慢性病友,定期回診、配合醫師診治是最重要的;此外,除了睡眠充足與均衡營養兩項基本原則,更鼓勵大家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在地民眾的體能與社交關係。利用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面對新冠肺炎,淡水馬偕醫院積極推動後疫情時期的防疫新生活運動,強化「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同步將馬偕社區健康服務站轉型為雲端健康服務站。詹欣隆鼓勵民眾下載,每日記錄血糖、血壓、總膽固醇等數值,確診的病友更可輸入每次用藥的時間與筆記,回診時與醫師討論,隨時追蹤疾病。詹欣隆說,與病毒共存的時代下,慢性病友若因擔心外出感染而延誤就醫,反而可能使病情加重,應積極與醫師溝通,從個人的慢性疾病病史等面向做整體評估,選擇適當的藥物,配合飲食和運動,主動擊退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危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一號治新冠有療效和中西醫系統不同有關?中醫師這麼說
我在大前天(2022-5-24)發表清冠一號,療效?科學證據?。隔天,潘建志醫師在臉書發表請正視清冠一號療效證據不足,其中有引用我這篇文章。不久後東森新聞的採訪主任高政義先生在臉書用簡訊問我是否可以接受採訪。到了晚上10點半左右,一位名叫Emma的記者就用視訊採訪了我大約12分鐘。隔天,也就是昨天,我在YouTube看到東森新聞發表的影片獨家》清冠一號沒實證療效?陳時中:系統不同,其中有一小段是我的採訪。所謂「系統不同」,指的是中醫系統跟西醫系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雖然西醫系統認為清冠一號沒有療效,但中醫系統卻認為清冠一號是有療效。事實上,我在一年多前發表的第一篇關於清冠一號的文章裡就有引用一位中醫師。我的文章是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而我引用的文章是治癒新冠旅美名中醫:「清冠一號」效果有限 若誤用反加重病情。我把這位中醫師文章裡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台灣目前陷入病情恐慌之中,…開始大力推展台灣中醫團隊提出的「清冠一號」,報章媒體也大幅度宣傳,說是台灣的創舉,拯救世界的特效藥。真的如此嗎?根據台灣中醫團隊的解說,以魚腥草和板藍根對抗新冠病毒,為「清冠一號」的主力。我相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這不是中醫的理論及思維,中醫治病從來就不是利用什麽中藥材來對抗病毒,而是設法改變身體内部平衡狀態。「清冠一號」是參考(中國的)「連花清瘟」而來,……和「連花清瘟」大同小異。據中國大陸多個醫學團隊的研究分析後結論,「連花清瘟」不能減少輕症轉重症的機率,大多數的情況下,「連花清瘟」也不能加速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所需要的時間,而同樣的問題也會隨著「清冠一號」的廣泛使用而浮現出來。雖然對肺家輕微發熱的病人而言,「清冠一號」或許可以幫忙緩解症狀,然而,對於肺家嚴重發熱、肺寒或寒熱夾雜、肺部積液等等的病人而言,不但效果不彰,許多情況下可能反而加重病情。目前已經有海外確診華人自行購買「清冠一號」服用,病情反而加劇,緊急聯絡診所求助。瘟疫肆虐下,人命關天,我們應該讓數據説話,應該讓有大量臨床成功治愈病例的醫生説話,而不是看到病毒感染發熱就清熱解毒,也不是抓著極少數的病例來無限放大。蘋果新聞網也在兩個禮拜前發表瘋搶清冠一號|中醫師不樂見:多人用後腹瀉 沒染疫當補吃「免疫出問題」。我把它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長庚體系中醫醫療發展召集人黃澤宏說,……清冠一號是由10味清熱解毒藥方組成,但每人體質不同,其未必適合所有確診者,…「對一般人來說太寒」,硬要用,不但影響正常免疫系統運作,也會過度刺激腸胃,且即便是天然草本,毒性、副作用較低,仍會增加肝、腎臟代謝負擔,所以未確診者若只是想增強抵抗力,不宜用此藥。台灣中醫藥教育學會理事長黃建榮也坦言,以他個人專業,「清冠一號不是中醫師首選」,畢竟該藥是Alpha變異株時期開發的藥方,現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症狀不全相同,用同樣藥方來治療不合理,且許多人用後發生腹瀉,還是要依個人體質來調整藥方為佳,非常多藥方也有治療新冠肺炎效果。對於坊間許多健康人搶購清冠一號,希望吃了防感染,黃建榮則強調,「清冠一號不是保健方」,沒染疫也吃是不正確的觀念。擁有中醫和西醫執照的邱豑慶醫生昨天發表清冠一號到底可不可以當成預防用藥?。我把它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中醫同行,有的礙於大佬壓力,只敢私下勸告自己的病人,西醫同業,出來講話的又怕被說你『目中無人、歧視中醫。』我中西醫師,那乾脆我來得罪人好了。反正你們大家最常講的笑話,不就是『西醫治病、中醫治本、中西合治、製成標本』?(註:應該是『西醫治標』)我們先從事實來看,真的有一種藥物,可以『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嗎?甚至說,沒病的人要吃預防的話,就多加點水,把濃度稀釋薄一點就好?談任何毒性,不講劑量的都是流氓。論任何治療,不問診斷的都是文盲!我是不知道這些老師輩的老中醫們,還記不記得當初在中醫系的課堂上,怎麼樣教育我們,四診八綱、辨證論治啦。現在同一票老人,忘記當初怎麼教學生的了?不管輕症重症,不管有病沒病,通通都來吃清冠一號?這是七龍珠裡的仙豆?還是如來神掌的大還丹?原文:清冠一號:療效,系統不同
-
2022-05-29 養生.運動健身
確診不要慌!6招加速康復
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許多家人朋友都確診了,確診後該如何減緩症狀,想必是許多人的困擾。今天就讓中醫師「77老大」告訴你6招確診必學速救法,加速康復,重回正常生活!確診恢復建議一:正常飲食、少量多餐。77老大表示飲食方面不要碰烤、炸、辣、菸、酒這類容易讓身體發炎的東西,蛋白質的攝取跟平常一樣即可,無須補充過量。可以把難消化的白飯換成米加薏仁煮成米湯,能夠清熱利濕、補脾胃之氣,以及多補充保濕補水、潤肺的食物,減少後遺症發生的機會。確診恢復建議二:清冠一號。清冠一號對於感染後的輕症以及無症狀患者是個很好的選擇,能夠阻止病毒入侵複製、調控身體發炎反應、減少痊癒後的後遺症。另外,除了清冠一號外,也有許多清熱抗毒的中藥材,如板藍根、連翹、荊芥、金銀花等,確診後可以申請公費中醫視訊看診,再讓中醫師幫你調配即可!確診恢復建議中還有多喝水、放鬆心情、穴道按摩以及運動曬太陽,詳細內容都在影片中,快打開看看吧!一起不焦慮,有效減緩確診後遺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健康度過疫情!原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6QIMqam3077老大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zkK0-g8S8Z_t8ZjUmpAlA77老大FB:https://www.facebook.com/77%E8%80%81%E5%A4%A7-26898144027085377老大IG:https://www.instagram.com/basil_77777延伸閱讀清冠一號使用以及匡列、確診懶人包一次報你知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2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做對棒式姿勢,訓練核心肌群更有效
無論是為了身材或健康,現代人熱衷於身體塑型,健身運動大受歡迎。其中,棒式運動除了鍛鍊核心肌群效果好,且因為方便又不需要工具,在家就能做,因此吸引不少人從事這項運動。但做棒式並不是撐著就有效,做錯了還會對關節造成負擔。你知道你現在做的棒式姿勢正不正確呢?不妨點開影片,看看超核心健身中心教練Julie和Euphe的親身示範及專業講解,影片中將會教大家如何做出一個好的棒式,還有分享兩個棒式中常見的問題及修正方法。Julie和Euphe教練提醒大家,先掌握好棒式的基本起始動作之後,再增加動作的難度。另外為了確認軀幹和地面是否成平行,可以對著家裡的穿衣鏡或健身房裏的側面鏡來檢視自己的動作與姿勢。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現在就開始棒式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GRS9PAzqg你知道練核心不能只練棒式嗎?超核心全新線上課程「胸、背、肩、腿完整訓練動作庫」已經上線囉,教你編排適合自己的課表,幫你有效訓練!★使用有肌勵專屬折扣碼:gp200★課程網址(最後優惠價只到5/31):https://lihi1.cc/jUgvv/有肌勵購買課程★啞鈴划船課程試看:https://lihi1.cc/YJ92C/有肌勵搶先試看延伸閱讀居家腹肌訓練 12分鐘減掉小肚腩!跳繩瘦身?專家教你正確的跳繩方式「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重拾生命的信心 罹癌後我學會與自己對話
被醫師告知罹癌的瞬間,腦袋一片空白…回過神來,混亂的情緒與焦慮接踵而至。要鼓起多少勇氣,才能面對罹癌的自己?要建立多少信心,才有辦法堅定向前,接受治療?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張秀芳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生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我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現在我的人生沒有「有一天」,而是把握「每時每刻」,走吧!2022年我生日那天,我一定要站在合歡山迎接我生命的曙光。Juni Lai醫生告知確診的那天,自己仍是獨自去看診,當下自己算是冷靜派的,聽著個管師說明這是哪種乳癌的亞型,未來該如何進行治療,但當騎著車回家的路途,想著該如何跟先生和孩子講呢?突然才覺得自己不是得了感冒,而是被發了一張重大傷病卡,會不會比失智的老爸還早離開世界。後來自己看遍了所有乳癌相關的書籍,,也看了Youtube 上許多醫生的說明,心裡至少有個底,才明白當初的害怕是不清楚未來的治療方式,了解後,一切都沒有那麼可怕。治療三個月後,姑姑也確診,我成了她諮詢的對象,面對她的不安,我可以安撫她,在疫情間,也曾有三次我們同住一個病房,一起治療,互相照顧、互相鼓勵,因著這個事件,拉近了我和姑姑們間的距離,因我的療程在姑姑前面,所以,我成為了姑姑可以詢問的對象,也可以是姑姑的代禱勇士,願神祝福我們二人在治療結束後,都可以有個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謝董5、4、3、2、1⋯⋯新年快樂,新的到來,第一次在醫院倒數,殊不知倒數後第一個驚喜是,「切片報告出來啦,確定是大腸直腸癌,目前初判是三期,接下來………」,接下來是模糊的視線,崩潰的自己,還有無助的爸爸。真的,電視演的是真的,聽到罹癌消息後,完全無法接受,愛面子的我卻放聲大哭,手顫抖的傳賴告訴其他家人、好友還有老師,直到旁邊傳出一個聲音「不要再哭了,妳這樣我也很想哭」,對,爸爸還在身旁,面對這樣大的打擊,他何嘗不是滋味,畢竟四年前才送走他摯愛的二姐,也是因為大腸癌過世,如今面對自己小女兒也是罹患相同疾病,該情何以堪?快速收拾心情,討論著該如何面對下一步,沒錯,該面對不要逃避,至少如今醫學發達,好好治療還是有希望。曾學過心理學面對重大創傷後, 心中會有「悲慟的五個階段」:否定、生氣、討價還價、抑鬱、接受的歷程,只是每個人每階段時間不同。收拾好心情,辦理出院準備迎接治療的階段。這一路上心情轉折有如雲霄飛車般,很多親朋好友不斷的鼓勵,面對治療後的副作用定期回診檢查,常讓自己感受到身體變化,擔憂復發,害怕轉移,甚至該如何面對最終點?充斥著內容的恐慌,與其如此焦慮的思想,不然欣然面對各次挑戰,直到戰力不足為止。如今快滿一年的治療,身為幼幼班的癌友,完成了當初術後的願望,順利回到學校唸書,也達成要平安回來給大家看的承諾。罹癌後,努力試著放慢腳步,學著享受慢步調生活,每次回診就當作和醫師閒聊話家常,檢查結果若不如預期,那又如何?反正也只是數字而已。每天告訴自己很開心又過一天,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生活有目標才有動力活下去,而我,就是回去唸書,三年後考上執照,完成階段性夢想,而您呢?給自己設什麼目標?就努力勇敢面對追夢,人生沒有重開機,生病只是暫時當機,過了,一切就安然無恙。MJ-Cindy Lei醫師告知乳癌確診的時候是我的生日當天,但我心裡想的是該如何告訴我年邁剛動完手術的父親及中風後正在做復健行動不便的母親。直到手術的前一天不得不告知父母去住院,我看到他們的震驚及不捨。當我手術後回家,我的兄弟姐妹沒有人把我當病人讓我好好休息,我仍然要照顧我父母,只因我是唯一單身未結婚的女兒,所以當我面臨35次的放療,天天要進出醫院,又要忙著照顧家中二老的日常起居時,我真難過哭不出來。直到放射科主任告訴我要運動,無論激烈或散步,每天保持至少1小時的運動,復發機率相對降低。我的門診醫師告訴我,均衡飲食,保持心情愉快,充足休息,很快就可康復。我的笑容才回到臉上。當我做完放療後正積極尋找生活健康的平衡點,不到3個月,我母親腦出血,就成了臥床失能無法言語的重症病人。其實我沒有多餘時間調養身體,我必須投入學會居家照顧臥床病人,也要關懷我老父親孤單的心靈。但當時我快崩潰,幾乎放棄活下去。後來我透過書籍及運動,在10個月後,我為自己找到平衡點。我將自己分成3等份,1份給爸爸,1份給媽媽,1份給自己。每天至少30分鐘要出去走走透氣喝咖啡;每週3~5次綠拿鐵;每天看好笑的影片;簡單飲食少不外食;簡單生活減壓保持正面愉快心態,面對癌症直球對決,感恩老天給予重生,也感恩父母給予機會奉養。明天是我滿4年的抗癌,但今年元宵時媽媽不捨我辛苦選擇去當老菩薩。結果半年後在我稍微走出喪母之痛,爸爸在父親節的隔天得到食道癌三期。84歲的他,我用我的方法陪他走過2次化療及30次放療。他在我一路陪伴下,體重並未減輕,雖然過程辛苦,但也拉近我父女的情感。我曾告訴他能吃贏一半,能睡又贏一半。我們人的身體都有癌細胞,只是多數人的癌細胞仍在沉睡中,而少數人把癌細胞喚醒,如同我在醫院陪爸爸治療所遇到的癌友,我告訴他們就讓我們笑笑與癌細胞和平共處一生,好好面對未來,得癌就是要先感恩老天能讓我們重生一次,因抗癌如同減肥是一輩子的功課。加油吧,所有抗癌勇士們,路還很長,別輕易放棄認輸哦,老天會疼惜認真活下去的人。李美惠當醫生告訴我,原本的乳癌二期、轉移至骨頭,變四期時,眼淚不爭氣的落下。大家都告訴我心情要放輕鬆,但不時還是會大哭!為什麼是我,接著一連串的檢查,和醫生幫我申請重大傷病卡,說明著我和一般人不一樣了!開始化療、掉髮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每天起床枕頭上都是頭髮,哭了好幾回,最後告訴自己,一直鑽牛角尖它也不會消失!時不時和朋友互相鼓勵,現在已經滿一年,治療也快告一段落、快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相信一定會恢復健康的,加油!鍾慧雯知道自己身體有異樣開使到乳外切片檢查得知乳癌3期,牽著機車騎回家淚水止不住,哭了一天,心中掛念只有小孩。隔天又振作起來,似乎沒發生過這些事,還跟醫生說,我可以玩回來再開始治療嗎?從檢查到治療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心中只想著,請先生顧好小孩我就放心,一年多的治療先生只有開刀在我旁邊,每個月抱著去渡假的心情住院,大家都說如果我不是光頭沒人看的出我生病!生病換來身邊的人事物改變;生病換來我對自己的改變;生這一場病對我來說不是病。林秀淑我是104年秋天去台北榮總做自費全身健康檢查,當收到健康檢查書內健檢報告都是英文我看不懂,只好拿着健檢報告在榮總內走訊,走到老人醫學門診看到一個醫師沒病人,我就走進去拜託醫師幫忙看,他告訴我乳房檢查有問題教我掛乳癌醫學中心找主任曾令民醫師。我找到曾令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右乳房是乳癌,我星期二看診,星期五就要開刀切除。我得知是乳癌訊息,人嚇得血壓突然高到200,隔天我立即看新陳代謝科看高血壓,醫師問我昨天怎麼了,我告原委。醫師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當星期五要開刀前醫師問我昰要全切還是切部分。我回說:全切除。之後回診,個管師把掉血引流管,就由助理醫師看之後我改由趙大中主任看診,是每三個月回診一次要抽血做超音波等檢查,藥是吃復乳鈉及滋骨鈣片。我同時有参加台北榮總同心緣乳癌病友關懷協會,每月有一次醫師講座還有病友講自己得病的經歷。至今健康檢查都還好。💡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