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0 15:12:13 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不暗沉、不脫屑、恢復光滑細緻 他們做對「三件事」
「我的孩子一起床,不誇張,皮膚脫屑到,皮屑圍成一個人形!」 「我女兒在學校,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被取笑是家暴腳….」 「那個一直癢,就會一直抓,然後抓到破皮流血,晚上床上都是血。」 在2023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05-30 15:12:13 自體免疫
「我的孩子一起床,不誇張,皮膚脫屑到,皮屑圍成一個人形!」 「我女兒在學校,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被取笑是家暴腳….」 「那個一直癢,就會一直抓,然後抓到破皮流血,晚上床上都是血。」 在2023
2023-05-30 14:59:49 泌尿腎臟
男性步入中老年,常飽受攝護腺肥大所苦,據統計,50歲後約5成男性因攝護腺肥大出現下泌尿道症狀,到80歲盛行率高達8成,常見症狀包括排尿斷續、尿不乾淨、尿流緩慢、尿後滴滴答答、頻尿、尿急感甚至尿失禁、夜
2023-05-30 05:30:00 消化系統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人最容易得到的癌症,蟬聯超過20年的癌症榜首,很多人在得到大腸癌之前,就會開始覺得渾身不舒服。因為腸道中存在人體70%的免疫細胞,可說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健康不只是消化順暢的重要關鍵
2023-05-29 18:16:18 骨科.復健
腰痛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有6.19億人患有腰痛,而到2050年預計將增至8.43億例。就坐姿而言,坐在稍微前傾的位置是最糟糕的,而應坐在能夠保持腰部正常曲度並減少椎間盤過度負荷的椅子上,每20或30分鐘需起來走動90秒。定期進行核心練習,例如運動腹肌和背肌,可緩解腰痛。快步走是最適合治療腰痛的運動之一,可以讓脊柱以非常自然的方式移動,而側躺睡可減少脊椎扭轉,使用枕頭讓頭部和背部呈現適當角度可支撐頸部減輕下背痛。
2023-05-29 14:46:46 新陳代謝
根據統計,美國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當中,最致命的正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包含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
2023-05-29 09:42:54 消化系統
上大號時會疼痛,多半是便秘或痔瘡引起,但若到痛如刀割的程度,可能就是「肛裂」了!
2023-05-28 14:57:51 新陳代謝
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容易引發多種併發症,醫療費用也相對高昂。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糖尿病患者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增加31萬4,830人,即使新冠疫情期間,糖尿病患者仍持續增加。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等共病,危害整體健康,特別是糖尿病好發於中壯年及年長者。男性略多於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就醫科別中,以內分泌科、家醫科、內科、心臟血管內科及腎臟科居多,且常合併心臟或腎臟疾病。
2023-05-28 14:07:39 新陳代謝
【本文重點】胰島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台灣接受胰島素治療者不到兩成。胰島素是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口服藥無法完全取代。當口服藥效果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要考慮胰島素治療。一
2023-05-28 12:11:39 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者對於施打胰島素針劑多有排斥,但胰島素在血糖控制中扮演「救援」、「強化」和「補充」角色,是維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規律用藥、飲食控制、多運動,也許能延緩胰島素注射時間且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規律回訪,如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更能延緩病情惡化,避免併發症的出現。
2023-05-28 09:30:59 新陳代謝
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200萬人,每年增加2.5萬人,但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需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察覺,建議家中備有血糖機定期測量。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每周建議運動150分鐘以上,飲食控制則要注意澱粉含量、進食順序,建議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盡量減少喝手搖杯、果汁等高糖飲料,並避免飲用含糖的無糖珍奶、拿鐵等飲料。
2023-05-27 09:38:00 泌尿腎臟
什麼是包皮過長?醫:出現6情況最好割了
2023-05-25 20:00:00 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引起腎衰竭的洗腎病人飲食應該要「限鉀」,該怎麼挑水果吃?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建議,應該選擇吃「低鉀」水果,避免多吃「高鉀」水果,但並非完全不能吃高鉀水果,只要少吃、控制「份量」及「頻率」,可以淺嘗一些。唯一不能吃的水果是──「楊桃」,因其具神經毒性,腎臟病病人千萬不可食用。
2023-05-24 20:00:00 眼部
眼睛出現紅眼產生的原因有很多,若出現視力受影響、有黏稠分泌物或疼痛感等情況,應及時就醫。若不構成急症,可使用眼藥水和熱敷眼睛,但應注意避免使用含類固醇或防腐劑的藥水,且熱敷應控制在42°C以下,每次敷10至15分鐘。三大常見的紅眼問題分別為乾眼症、結膜下出血和過敏性結膜炎,使用眼藥水時應注意點眼法和選擇正確的眼藥水。
2023-05-24 10:04:34 骨科.復健
「許醫師,我該怎麼辦?」一位抱著小女娃的新手媽媽,因為五十肩的關係,她已經好幾個月無法好好吃、好好睡。 2022年內政部統計「首次生產婦女之平均年齡」從民國64年的22.9歲已延至110年31.
2023-05-24 00:00:00 風溼過敏免疫
「不知道自已罹了什麼怪病,我怕打擊家人,只能自己偷偷跑醫院求診」住在桃園的闞小姐,一夕間雙腿突然發麻腫脹、日漸擴散到其他部位,輾轉各大醫院檢查仍無改善,心情隨著發麻部位擴散全身也更加沉重,甚至不敢告訴
2023-05-23 10:46:00 精神.身心
睡覺就能減肥是真的!營養師李婉萍表示:「來門診諮詢瘦身方法的民眾,營養師除了會針對飲食和運動給予建議之外,通常還會再三提醒,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這跟少吃多動一樣重要!」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多睡1
2023-05-22 20:00:00 皮膚
一名19歲男大生,在屁股長了數顆「紫青膿包」的大粉瘤,不僅嚴重化膿,甚至發燒,只得就醫「除瘤」,歷經2次手術清理才完成治療。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幫助抵抗外界的病菌,但也會因「內
2023-05-22 11:45:00 新陳代謝
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原因主要是尿酸的結晶積在關節,造成關節劇烈疼痛、腫脹、發紅、發熱等症狀。而大眾所知的,諸如海鮮、動物內臟、火鍋等,普林含量非常高,一不小心就可能讓痛風發作;但為何明明沒有吃這些
2023-05-22 00:00:00 慢病好日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對慢性病防治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就醫不一定要到大醫院,近年許多醫師投入基層醫療,帶動傳統診所全面轉型,用同理心的溝通方式與堅實的醫療團隊,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全方位守護基
2023-05-21 12:00:00 中醫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夏天的到來,天氣開始悶濕交替,而體內濕氣太重也會影響身體狀況與情緒,其中最擾人即為關節腫脹痛,可以透過泡湯與運動,透過皮膚除去濕氣,也可以吃對食物保養關鍵,但最重要的則是在日常減
2023-05-21 01:24:59 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就像是「電線」,一旦被任何東西壓到,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其中「椎間盤突出」和「骨刺」常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國...
2023-05-21 01:24:58 骨科.復健
運動可強化核心肌群,增加腰椎保護力,間接保護坐骨神經的健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醫師楊琮誠表示,下背痛是骨科診間很常見的...
2023-05-21 01:24:57 骨科.復健
很多人都有下背痛、屁股痛的經驗,直覺就會想到「坐骨神經痛」一詞。其實「坐骨神經痛」是症狀而非疾病,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
2023-05-21 01:24:56 骨科.復健
屁股痛一定是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也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說,很多原因都會引發...
2023-05-20 14:13:00 腦部.神經
頭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但若是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應盡速就醫檢查,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症狀之一就是突發性劇烈性頭痛。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耀榮指出相關症狀,也提醒高風險族群健檢時最好可以同時檢查
2023-05-20 10:01:53 牙科
你家有年過60歲的長輩嗎?許多銀髮族過了60歲後都會有口腔問題。牙醫師提醒5種銀髮族常見口腔疾病,若家中長輩出現蛀牙、牙周病、口腔炎、口乾症、口腔機能障礙等口腔問題,應儘速就醫檢查,否則恐會引發其他健
2023-05-20 09:38:00 婦產科
冷凍卵子,俗稱「凍卵」。卵子取出後,將卵子保存在-196℃液態氮內,待想要生育時再解凍,以進行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療程。台灣晚婚現象普及,平均生育年齡也隨之上升,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女性生育第1胎
2023-05-20 09:23:35 骨科.復健
膝蓋疼痛、不舒服,不一定只是關節炎問題,也可能與脊椎神經病變有關。80歲劉阿嬤,以務農為樂,去年接受膝關節退化手術後,卻...
2023-05-19 09:22:27 呼吸胸腔
最新研究發現,不規律的睡眠時間恐釀成致命的肺部疾病。這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不規律的睡眠模式會對身體的生理時鐘產生不利的影響,進而使肺部形
2023-05-19 09:11:00 耳鼻喉
許多人感冒好了以後卻還是一直咳嗽,這在診間相當常見,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個人社群分享,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這樣的問題,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4種方式有助改善。 感冒好了卻還一直咳嗽?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