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養生保健
共找到
343
筆 文章
-
-
2023-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抗氧化劑的黑暗面:維生素C和E補充劑恐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
讀者Rick張在2023-9-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我在【健康2.0】看到2023.09.23 發佈的文章【維生素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最新研究揭示:可能惡化肺癌】。我在您的網站中只查到,維生素C對腫瘤治療似乎是沒甚麼作用,而且;美國FDA根本沒有核准此一療法。但是,網路上還是流傳著高單位維生素C治療癌症的說法。如果只是沒有作用就算了,但是,如果還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這豈不是害人匪淺?可否請您撥冗釋疑,感謝!」有關「維他命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的新聞,美國和台灣的主流媒體都有報導,而原因是一篇在2023-8-31發表的研究論文Antioxidants stimulate BACH1-dependent tumor angiogenesis.(抗氧化劑刺激 BACH1 依賴性腫瘤血管生成)。這篇論文共有20位作者,而通訊作者(也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是現任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副院長Martin Bergo博士。20多年前他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做博士後研究的時候,我是UCSF 的副教授。早在2014年,他領導的一個六人團隊就已經發表了Antioxidants accelerate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in mice(抗氧化劑在小鼠加速肺癌進展)。這篇論文在一開始就說:「在食品補充劑產業的推動下,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癌的概念已在一般人群中根深蒂固。」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有一個伴隨的評論,而標題是The Dark Side of Antioxidants(抗氧化劑的黑暗面)。它的第一段是:「抗氧化劑或防止其他分子氧化的化合物,被廣泛銷售為具有各種健康聲稱的膳食補充劑。這通常歸因於抗氧化劑的一個特徵,那就是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為新的證據表明抗氧化劑實際上可能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其實,我在2016年成立這個網站後不久就發表了兩篇關於「抗氧化劑黑暗面」(也可叫做「抗氧化劑悖論」)的文章。請看:抗氧化劑不可大量攝取抗氧化劑能抗老抗病?但是,沒辦法,直至今日,「抗氧化劑」仍然是「被廣泛銷售為具有各種健康聲稱的膳食補充劑」。不管如何,Martin Bergo博士今年這篇論文裡所說的「抗氧化劑」其實不只是維他命C和E而已,而是還包括了N-acetylcysteine(簡稱NAC,中文是N-乙酰半胱氨酸)。但是,媒體卻都沒有報導NAC也可能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而這顯然是因為它沒有像維他命C和E那樣出名。更好笑的是,媒體曾報導過NAC可以治癌,例如元氣網在2018-1-26發表的胰臟癌轉移腹膜差點「餓死」 感冒藥救他一命。(詳情請看我發表的化痰藥治癌:平價化療?)至於讀者Rick張提問裡所說的「網路上還是流傳著高單位維生素C治療癌症的說法」,的確是個事實。台灣就有好幾個「名醫」公開廣告招攬生意,而我也曾經發表文章予以譴責,例如:2019年:維他命C抗癌?:總之,「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就只是一個唬人的名字,而它所提倡的另類療法,包括靜脈注射大劑量維他命C,非但不具任何療效,而且可能有反效果。2020年:維他命C能抗武漢肺炎/流感,治療癌症?: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維他命C狀況與患特定類型癌症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目前有關靜脈注射維他命C治療癌症的證據只限於觀察性研究。2021年:維他命C治癌?脂質性?高劑量靜脈注射?:英國的癌症研究所甚至還說:「一些研究甚至認為維他命C會干擾一些抗癌藥物,一項研究表明它甚至會保護乳癌細胞免受藥物三苯氧胺的影響。」2023年: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請注意,Martin Bergo博士的那兩篇論文都是用老鼠和細胞模型做出來的研究,所以其結果還不可以直接套用到人的癌症。更重要的是,論文裡所說的抗氧化劑(包括維他命C和E),指的是大劑量(來自補充劑),而不是微劑量(來自食物)。我在2019年發表的維他命:定義,發現,種類有說,維他命的定義是「來自食物的微量營養素」,但很不幸的是,市面上販售的維他命已經背離了這個定義。原文:維他命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30 養生.聰明飲食
A型多吃菜、O型適合吃肉?你的血型與你該吃的東西有關嗎?
我在2023-9-10發表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之後讀者HSU來問我酪梨是不是真的像很多醫師和營養師說的那麼神奇。我就引用我發表的吃肉易失智,不吃肉也易失智,海鮮是素食?,告訴他「沒有任何單一的食物是會讓人健康。只有全面性的,均衡的飲食,加上有恆的運動,才有保障」。讀者Deerhsu 就回應:「吃肉不吃肉?血型分類法是否有一定可信程度?參考“血型食療法”~中醫師吳建勳著。依生存需求人類血型變化進程~。」根據博客來書局,《血型食療法》的出版日期是2001-4-15,而內容簡介是「血型為基因的表現型態之一,最新的研究發現,各種血型均帶有基因的優劣點,也各有飲食宜忌,如果吃到不符自己基因、血型的食物,免疫力就會降低,甚至可能百病叢生。書中的觀點可能與您現在的習慣完全不同,但請耐心施行,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本書的作者雖然是中醫師吳建勳,但我相信它是一本英文書的中文版或模仿版。這本英文書是1996-1-1出版,而標題是Eat Right 4 Your Type。這個標題裡的「4」是雙關語,同時代表「four」和「for」,而「Type」指的是「Blood Type」。所以,這個標題的完整翻譯是「為了你們的(4種)血型正確吃」。這本書的作者是名叫Peter J. D’Adamo的自然療師。根據亞馬遜網站,他從1996到2018共出版了33本書,而它們的標題裡都有Eat Right 4 Your Type。這位自然療師也在亞馬遜網站販賣針對個別血型的「血型營養素」和「血型保健品」。但是,此一飲食法是早已被判定為偽科學,例如:Emmy De Buck博士是比利時Leuven大學的助理教授,也是比利時紅十字會實證實踐中心的經理。她和另外三位同事在2013年發表論文Blood type diets lack supporting ev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血型飲食缺乏支持證據:系統性評價)。結論是: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實血型飲食所聲稱的健康益處。Ahmed El-Sohemy博士是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系的教授,並擔任加拿大營養基因組學研究主席。他和另外三位同事在2014年發表論文ABO Genotype, ‘Blood-Type’ Diet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ABO 基因型、「血型」飲食和心臟代謝危險因子)。結論是:研究結果並不支持「血型」飲食假說。Neal Barnard醫生是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負責任醫學醫師委員會)的主席。他和另外五位同事在2021年發表論文Blood Typ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in Response to a Plant-Based Dietary Intervention(血型與植物性飲食幹預引起的心臟代謝結果的變化無關)。結論是:血型與植物性飲食對體重、體脂、血脂濃度或血糖控制的影響無關。克里夫蘭診所在2023-1-21發表The Blood Type Diet: Does It Really Work?(血型飲食:真的有效嗎?)。它的副標題是:研究顯示你的血型與你吃的東西無關。哈佛大學在2022-2-10發表Diet not working? Maybe its not your type(飲食不起作用? 也許這不是你的類型)。它在結尾說:「等著瞧—您可能很快就會聽到另一種最佳飲食方法。 我的猜測是這與你的血型不會有任何關係。」(註:這是在嘲諷此起彼落五花八門的時尚飲食法)紐西蘭營養基金會在2022-2-2發表Blood Type Diet(血型飲食)。它的結尾是:「沒有證據表明根據血型排除某些食物或食物組是有效的。 應該專注於建立一個包含所有食物類別的飲食。」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 BDA)在2018-12-7發表BDA Releases Top 5 Celeb Diets to Avoid in 2019(BDA 發布了 2019 年最應該避免的 5 種名人飲食)。我把有關「血型飲食」的部分翻譯如下:英國飲食協會(BDA)的發言人每年要處理來自媒體的數百起與營養相關的請求,並與更多向他們詢問最新名人或社交媒體飲食趨勢的患者和客戶合作。 其中一些是可笑的,而另一些則是具有潛在危險。我們請我們的飲食專家找出了他們今年遇到的五種最瘋狂的飲食時尚,以幫助您在 2019 年避免它們。血型飲食是完全基於偽科學。 它聲稱,根據人的血型,食物在體內的耐受性和分解程度不同。 這個飲食法有不同的版本,但一種流行的版本是這樣的:A 型血 – 不允許使用乳製品,以素食為主。B 型血-比較多樣化的食物攝取。AB 型血 – 飲食 A 和 B 的組合(感到困惑嗎?允許或不允許使用乳製品?)。O 型血 – 高蛋白質攝取,不允許使用乳製品、小麥、酒精或咖啡因。建議所有血型的人在運動的同時服用各種補充劑和草藥 – 補充劑和草藥的類型也取決於您的血型。BDA 的判決:血型飲食搞得我們血液沸騰!(blood boil!)。(註:Blood boil是雙關語,一方面是諷刺「血型飲食」,另一方面是表示非常氣憤)原文:血型飲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洪弘昌每日喝養生蔬食汁均衡飲食!教你自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養生保健
南投縣是全國面積第二大的縣市,人口卻不到50萬人,讓南投縣醫療先天不良。衛福部南投醫院是公立醫院,院長洪弘昌是南投子弟,秉持「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的理念,以行動默默守護南投鄉親的健康,歷經9年努力,讓南投醫院從地區醫院轉型為區域醫院。受父親影響 關心偏鄉醫療洪弘昌是國內肝膽腸胃科權威,土生土長的南投人。他的父親洪紹勳在草屯地區行醫,從小耳濡目染,當醫師也成了他一生職志,回到南投服務,更明白南投醫療資源不足的嚴重程度。他與南投醫院的淵源很早,87年任職內科主治醫師,在台北榮總接受專科訓練,先後出任部立朴子、台中醫院副院長,103年升任南投醫院院長迄今,創下南投醫院院長任期最久紀錄。因為父親的影響,洪弘昌相當關心偏鄉、弱勢族群的醫療,尤其南投縣人口高齡化嚴重,許多長輩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但因缺少專科醫師,他經常得輾轉搭車到台中、彰化看診,對長者和家屬都是沉重的負擔,他決心讓南投醫院成為鄉親的「依靠」。找醫院價值 擴充設備科別南投醫院是南投公醫龍頭,但醫療資源不足,「以前南投醫院老舊、醫師又少,遇到複雜的病症就束手無策。」洪弘昌說,他曾提出優越條件想召募專科醫師到南投醫院,但願意到南投這種「鄉下」的醫師少之又少。南投醫院像超過60年的老店,想要重新獲得鄉親的信賴,不可能一蹴可幾。洪弘昌積極為南投醫院找出價值,靠著改革成為縣內唯一24小時提供接生、小兒科急診的醫院;透過與台大、台中榮總、三總、中山醫大、彰基等醫學中心合作,讓更多專科醫師進駐南投醫院;更擴充醫療設備及科別,成立放射腫瘤中心、高壓氧中心、核子醫學科、心導管中心等,讓南投醫院也有醫學中心的設備和人員,鄉親就近便能就醫,重拾對南投醫院信心。首創3+4計畫 育長照人才醫療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洪弘昌鼓勵醫護不只為工作「負責」更應「當責」,將「專業、品質、當責、創新」核心價值銘記在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南投醫院的進步看得見,榮獲多項國家品質標章(SNQ),南投醫院更在三年前升格區域教學醫院,提供南投縣重症及癌症全程醫療的醫療院所。洪弘昌也為醫院的照顧人力不足憂心。107年投醫與五育高中照顧服務科合作提供實習,學生畢業後即可投入醫院照服員。更推出全國首創的「3+4」計畫,安排學生每周二天至中台科大長照系上課,用四年在職進修取得大學學歷,培育在地長照人才,可補足臨床與長照缺口。自煮養生茶 也提供給員工儘管公務繁忙,洪弘昌仍維持固定門診服務病患,常會延誤吃飯時間,但他也不忘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每天都會準備一杯「養生蔬食汁」,裡頭食材包括菇類、蔬菜、大蒜等,以滿足膳食纖維、類黃酮、菇類多醣、蒜元素等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與吸收,確保身體健康。「員工是醫院最寶貴的資產」,洪弘昌不只自己喝養生茶飲,也熬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提供給員工飲用保健。▋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材料:羅漢果1個、菊花4朵、甘草3片、枸杞1大匙、炒決明子1大匙、開水適量。作法:羅漢果敲破掰成小塊,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再加適量開水,大火煮開,轉小火再煮10分鐘,濾出湯汁即可飲用。從主治醫師到部立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始終選擇在公醫體系服務,因為部立醫院肩負著推動國家政策的公醫使命。20多年來扎根於南投縣的醫療服務,洪弘昌說,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但「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洪弘昌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肝膽結石、慢性肝炎、肝硬化、腸胃道出血、消化性潰瘍、各種腸胃道不適(胃癌、肝癌、大腸癌)現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博士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南投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北榮總內科部醫師及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不是生病才開始養身,養身也在養心,這是一輩子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9 養生.聰明飲食
精緻香水還是天然治療劑?玫瑰花茶有健康功效或副作用嗎?
讀者黃先生2023-10-3在臉書上問我:「教授您好:可以請教您關於玫瑰花茶的相關研究嗎?網路上的資訊相當少。想理解玫瑰花茶飲用是否有副作用。」坊間流傳的玫瑰花茶有兩種:(1)用添加了玫瑰花的茶葉泡製出來的飲料(像茉莉花茶一樣),(2)把新鮮或乾燥的玫瑰花泡在熱水裡的飲料。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只討論第二種的功效和副作用。需要事先聲明的是:(1)玫瑰有一百多個品種,所以不同品種的玫瑰花會有不同的化學成分,(2)研究最多的品種是Rosa damascena(大馬士革玫瑰),(3)研究是用玫瑰花的萃取物,而民眾飲用的是玫瑰花泡在水裡的飲料,所以這兩者之間的化學成分是會有差別,(4)研究大多是發表在低水準的期刊,所以做個參考就好,不要死心塌地相信。先來看一篇2021年發表的全方位的綜述論文Rose Flowers-A Delicate Perfume or a Natural Healer?(玫瑰花-精緻的香水還是天然的治療劑?)。玫瑰具有有益的治療功效,因為它們富含有益成分、次級代謝物如類黃酮(例如黃酮、黃酮醇、花青素)、芳香成分(精油,例如單萜、倍半萜)以及可水解和縮合單寧。 玫瑰精油和萃取物具有治療特性——作為呼吸道抗菌劑、抗炎劑、黏液溶解劑、祛痰劑、減充血劑和抗氧化劑——能夠充當對症預防劑和藥物,從而減輕嚴重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再來,請看幾篇2021年和2022年發表的有關特定健康狀況的臨床研究和綜述論文:2021Effect of Rosa damascena on improvement of adults’ sleep qu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大馬士革玫瑰對改善成人睡眠品質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結論:大馬士革玫瑰的施用似乎是改善成人睡眠品質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然而,大多數試驗的品質普通,以及出現不良反應(包括頭痛、噁心、嘔吐和頻繁打噴嚏),所以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高品質隨機對照試驗。Effects of Rosa damascena (Damask rose) on menstruation-related pain, headache, fatigue, anxiety, and bloa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大馬士革玫瑰(Rosa damascena)對月經相關疼痛、頭痛、疲勞、焦慮和腹脹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結果顯示大馬士革玫瑰對於月經相關疼痛或焦慮的緩解作用不顯著,但顯著減少了與月經相關的頭痛、疲勞和腹脹。The Efficacy of Rosa damascena on Liver Enzyme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大馬士革玫瑰對非酒精性脂肪肝酵素的功效: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結論:大馬士革玫瑰可顯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因此,可以建議這些患者結合生活方式的改變。建議使用更大的樣本量進行進一步研究。Rosa Damascena mill for treating adult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tr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大馬士革玫瑰治療成人焦慮、憂鬱和壓力: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大馬士革玫瑰的使用顯著降低了焦慮、憂鬱和壓力狀態。2022Effects of Topical Application and Oral Intake of Rosa damascena on Acute Pai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局部應用和口服大馬士革玫瑰對成人急性疼痛的影響: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結論:這項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表明,口服大馬士革玫瑰可能對成人急性疼痛的嚴重程度沒有顯著的緩解作用。然而,其局部應用尚未顯示出緩解疼痛的效果。 需要更強有力的隨機對照試驗來準確評估口服和局部使用大馬士革紅對成人不同類型急性疼痛嚴重程度的影響。Rosa damascena together with brown sugar mitigat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over 12 months old: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大馬士革玫瑰與紅糖一起緩解 12 個月以上兒童的功能性便秘:一項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結論:大馬士革玫瑰萃取物和紅糖漿可作為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有效、安全、廉價的藥物。Evidence for Rosa damascena efficacy in mental disorders in preclinical animal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A systematic review(臨床前動物研究和臨床試驗中大馬士革玫瑰對精神障礙療效的證據:系統性評價)。一般來說,大馬士革玫瑰是治療精神障礙的有效草藥。然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時機和介入持續時間來推論研究結果。原文:玫瑰花茶的健康功效和副作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可用烘焙紙取代保鮮膜包覆要冷藏或冷凍的食物?教授稱更安全
我在2023-10-5發表用保鮮膜冷藏有害嗎,讀者HSU當天留言:「請問 baking paper 的安全性材質說明是寫 “食品級硅油紙" 烘焙的溫度通常很高,或是用來包覆冷凍肉品,感謝。」。我在谷歌搜索Baking paper時,搜出來的資訊幾乎全都是關於Parchment paper,而這個詞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標題裡。出於好奇,我就用谷歌翻譯Parchment paper,翻出來的竟然是「羊皮紙」。維基百科說:『羊皮紙是一種製作書本或提供書寫的材料,由羊皮或小牛皮為原料製成。公元前170年左右,安納托利亞古國帕加馬(Pergamon)的國王歐邁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羊皮經石灰處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軟化,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羊皮紙的英文名稱「parchment」就是由這個城市的名字而來的。』幾經折騰後我終於搞清楚,Parchment 才真的是供書寫用的「羊皮紙」,而Parchment paper則是供烘培用的「烘焙紙」。Parchment paper是跟Baking paper互相通用,但美國人幾乎都是用Parchment paper。我在谷歌搜到的資訊絕大多數說烘焙紙是安全,但也有說不安全的,例如Why I Ditched Unbleached Parchment Paper and Baking Cups(為什麼我放棄未漂白的烘焙紙和烘焙杯)。(註:這篇文章所列舉的不安全的理由是非常牽強,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個標題裡的「未漂白的」,指的是用來製作烘焙紙的木材是沒有經過漂白的。有些資訊就認為「未漂白的」是安全,而「漂白的」是不安全,但縱然是這一點也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註:「未漂白的」烘培紙是黃褐色,而「漂白的」則是白色)讀者HSU提問裡的「食品級硅油紙」指的是,用硅油作為塗層的烘培紙。「硅」是中國大陸人的說法。台灣人不說「硅」而說「矽」。至於為什麽,請讀者自行上網查看。我住在「矽谷」40幾年,每聽到什麼「硅谷」「龜谷」就渾身不舒服。「矽谷」和Silicon Valley是多麼搭配,而不管是「硅谷」還是「龜谷」都跟Silicon Valley八桿子打不著。用Parchment paper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會搜到兩篇相關論文,而它們都是出自同一研究團隊。2015年:Polydimethylsiloxane extraction from silicone rubber into baked goods detected by 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mass spectrometry(透過即時質譜直接分析檢測烘焙食品中從矽橡膠中提取的聚二甲基矽氧烷)。柔性烘焙模具和其他家用器具由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也稱為矽橡膠)製成。 PDMS 在與脂肪長時間接觸時容易釋放低聚物,例如在烘烤麵團的過程中。2016年:Detection of polydimethylsiloxanes transferred from silicone-coated parchment paper to baked goods using 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mass spectrometry(使用即時質譜直接分析檢測從塗有有機矽的羊皮紙轉移到烘焙食品的聚二甲基矽氧烷)。烘培紙的不黏特性是透過聚二甲基矽氧烷 (PDMS) 塗層來實現的。 因此,在烘焙過程中,PDMS 可以從塗有有機矽的烘培紙釋出到烘焙食品中。這兩篇論文標題裡的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聚二甲基矽氧烷)就是俗稱的Silicone liquid(矽油),而它就是用來給烘培紙提供不粘性的化學塗層。這兩篇論文當然都是擔心釋出到食物的PDMS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沒有實驗(細胞、動物、人類)顯示PDMS對人體健康有害。PDMS的用途非常廣泛,包括用來作為人眼玻璃體的替代品。請看2022年發表的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Toxicity Test of PDMS Synthesized from Low-Grade D4 Monomer as a Vitreous Substitute in the Human Eyes(由低級 D4 單體合成的 PDMS 作為人眼玻璃體替代品的物理特性和體外毒性測試)。這篇論文一開始就說:「PDMS是最優質的材料之一,通常用於取代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中損壞的人眼玻璃體」。由此可見,PDMS是安全的。當然,我知道,放進眼睛是跟吃進肚子不一樣,但是,絕大多數我所看過的資訊都認為用烘培紙烤出來的食物是對健康無害。原文:烘焙紙的安全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7 養生.聰明飲食
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教授告訴你真正的元兇
讀者Yu-Shih-Lin昨天(2023-10-1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您好,我在李思賢醫師的臉書看到他有提到膽囊的部份。我想請問,麩質是膽結石的獨立風險因子嗎?感恩。」首先,我在2023-6-27有發表一篇關於這位醫師的文章全麥麵包會肌少症,醫師說的能信嗎。我也有發表十幾篇關於多位醫師散播毫無科學根據的「麩質有害論」,例如:無麩質飲食可以改善不孕症,解決少子化?麵食會造成骨質疏鬆?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李思賢醫師昨天(2023-10-12)在臉書說:『很多人會被告知,膽囊有問題(通常是結石),應該要吃少油的飲食,但這也是非常大的誤會,因為膽囊之所以會結石,是因為膽鹽(膽酸)和膽固醇的比例失衡,膽固醇過於飽和,膽汁的濃度過於濃縮,才會使膽結石產生。所以如果實行少油飲食,膽囊會更少收縮,缺乏健康收縮的膽囊,膽汁就會在其中過度濃縮。…容易提高膽囊問題的風險因子有「女性」、「麩質」、「懷孕」、「甲狀腺低下」、「胰島素阻抗」、「肥胖」、「快速的減重」、「無胃酸」、「低脂飲食」、……』我先用gluten(麩質)和gallstone(膽結石)或gallbladder(膽囊)在PubMed做搜索,搜不到任何相關論文。我接著用“low fat”(低脂)和gallstone或gallbladder做搜索,也是搜不到任何相關論文。我又接著用gallstone和”risk factors”(風險因子)做搜索,搜到下面這4篇相關文章:1980年:Prevalence of gallstones and risk factors in Caucasian women in a rural Canadian community(加拿大農村社區白人婦女的膽結石盛行率和危險因子)。年齡之外的危險因子是肥胖、每日能量攝取範圍狹窄、每日鈣攝取量低和活動量有限。1990年: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among Chinese in Taiwan. A community sonographic survey(台灣華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 社區超音波檢查調查)。探討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肝炎、肥胖、高血脂和糖尿病(DM)。在我們的研究中,年齡和糖尿病是與膽結石相關的唯一重要因素。(註:作者是高雄醫學院團隊)2014年: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in Uighur and Han Chinese(維吾爾族及漢族膽結石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維吾爾族群膽結石盛行率顯著高於漢族族群。進一步對不同民族地區的膽結石危險因子進行分析發現,年齡是兩組人群膽結石的危險因子;三酸甘油酯、體重指數(BMI)和高密度脂蛋白是漢族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而總膽固醇(TC)、性別和脂肪肝是維吾爾族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2022年: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and Cholecystectomy: A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Japan(膽結石和膽囊切除術的危險因子:日本一項大規模人群前瞻性隊列研究)。年齡增長、高體重指數和糖尿病與男女膽結石的風險有關。在男性中,追蹤期間體重增加或減少> 5公斤以及壓力與膽結石風險相關,而酒精攝取量與風險呈負相關。在女性中,追蹤期間體重增加>5公斤、吸菸、更年期和降血脂藥物與膽結石風險相關,而月經初潮晚與膽結石風險呈負相關。梅約診所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女性、40 歲或以上、美洲原住民、墨西哥裔西班牙裔、超重或肥胖、久坐、懷孕、高脂飲食、高膽固醇飲食、低纖維飲食、有膽結石家族史、患有糖尿病、患有某些血液疾病,例如鐮狀細胞性貧血或白血病、減肥速度非常快、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例如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藥物、患有肝臟疾病。約翰霍普金斯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肥胖,使用雌激素、懷孕、美洲原住民、女性、年齡,60 歲以上的人、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糖尿病、快速減肥、禁食。英國衛生部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女性、肥胖、年齡在 40 歲或以上(年齡越大,患有膽結石的可能性越大、患有影響膽汁流動的疾病(例如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產科膽汁淤積)、患有克隆氏症或腸躁症、親密的家人患有膽結石、最近體重減輕(透過節食或減肥手術)、正在服用一種名為頭孢曲鬆的抗生素(ceftriaxone)。從上面那4篇論文和這三個資訊可以看出,麩質和低脂飲食都沒有被列為是膽結石的風險因子。高脂飲食則有被列出是膽結石的風險因子。原文: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醫師說的能信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6 養生.聰明飲食
兩片全麥麵包可能比糖果更糟?除了纖維之外真的差別不大嗎?
我在2023-6-27發表全麥麵包會肌少症,醫師說的能信嗎,指出李思賢醫師所聲稱的「全麥麵包會造成肌少症」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讀者Arthur在2023-10-5留言:『請問教授,這裡提到「吃兩片全麥麵包,跟喝一罐含糖汽水或吃一條糖果相比,除了吞下較多的纖維素之外,真的差別不大,甚至比後者更不好。」是真的嗎?』讀者Arthur寄來的文章是2022-12-2發表在《天下雜誌》的每天來點燕麥?小心,兩片全麥麵包可能比糖果更糟。這篇文章是摘取自《天下雜誌》在2022-11-4出版的《小麥完全真相(暢銷新版):最受歡迎的美味不只讓你胖,還潛藏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發炎、致癌的風險》。雖然這篇文章的標題裡有「燕麥」,但內容裡卻沒有「燕麥」而只有「小麥」(共出現27次)。所以,《天下雜誌》的編輯顯然是錯把王菲當張飛。不管如何,這本書是翻譯自2019-12-10發行的Wheat Bell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Lose the Wheat, Lose the Weight, and Find your Path Back to Health,作者是美國的心臟科醫師威廉.戴維斯 William Davis。這本書標題裡的Wheat Belly(小麥肚)是這位作者的金字招牌。他說他原本是大腹便便,但後來不吃小麥食物後,大肚皮就奇蹟似地消失了。所以,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小麥是百病之源。這本書的原版是在2011-8-30發行,所以有關它的評論是在2012年就開始出現,例如2012-9-27發表的AACC International Publishes Science-Based Response to Wheat Belly(AACC 國際發布針對小麥肚的基於科學的回應)。AACC是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國穀物化學家協會)的縮寫。它原本是一個美國本土的非營利組織,但後來為了要國際化而把名稱改為AACC International。這篇文章所說的「基於科學的回應」是美國St. Catherine 大學營養學系名譽教授Julie Jones博士寫的Wheat Belly –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Statements and Basic Theses from the Book(小麥肚 – 書中精選陳述和基本論文的分析)。這篇13頁的文章共引用了116篇論文來逐條分析(反駁)Wheat Belly這本書裡面的種種聲稱。文章的最後說:「對於穀物化學家來說,這本書具有挑釁性。 作為一個行業,我們必須努力確保掌握最新信息,並始終保持警惕,確保品種和食品的變化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們還需要能夠用可靠的科學和公正的批判性推理來反駁有關小麥和小麥產品的毫無根據的理論和指控。」Fred Brouns博士是荷蘭Maastricht大學人類生物學、健康食品創新管理學系的教授。他和另外兩位食物學專家在2013年發表論文Does wheat make us fat and sick?(小麥會讓我們變胖和生病嗎?)。部分文摘是:「最近有人提出食用小麥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我們討論了這些論點並得出結論:它們無法得到證實。 此外,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將肥胖的原因歸因於一種特定類型的食物或食物成分,而不是一般的過度攝取和不活躍的生活方式,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以常規方式(例如烘烤或擠壓)製備並按建議量食用的含有全穀物的食物可顯著降低 2 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並且獲得更有利的長期體重管理。根據現有證據,我們得出結論,全麥的攝取與一般人群肥胖盛行率增加無關。」Harriet Hall醫生是SkepDoc網站的版主,致力於打擊偽科學。她在2014-1-1發表Food Myths: What Science Knows (and Does Not Know) About Diet and Nutrition【食物神話:關於飲食和營養,科學知道(和不知道)什麼】,其中一段話是:『一位名叫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的心臟科醫生發明了「小麥肚飲食法」的神話,他聲稱數十億人歷來依賴的傳統食物,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和馬鈴薯,都是不健康的,會導致大肚,並損害大腦。 這只是另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忽視了大量的科學證據,做出錯誤的聯想,並將真理的顆粒(雙關語)誇大成妄想山。』CBC News 在2015-2-27發表Wheat Belly arguments are based on shaky science, critics say(批評者稱,小麥肚的論點是基於不可靠的科學)。這篇文章在結尾處引用加拿大的家醫科醫生兼飲食專家Yoni Freedhoff:『《Wheat Belly》中宣傳的飲食與其他無碳水化合物飲食類似,…區別在於戴維斯,而不是任何奇蹟療法。…他讓我想起福音派傳教士。你「痊癒」了,然後你就走了。我想……這就是人們想聽到的。我們想要相信魔法。』我常引用的加拿大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和社會辦公室)網站在2017-3-20發表Wheat Belly Gives Me a Bellyache(小麥肚讓我腹痛)。其中一段話是:『戴維斯在《小麥肚》中說,不吃小麥就可以減肥。 這種單一的飲食成分會導致如此多的問題嗎? 當然不會。 但如果你有科學頭腦,那麼讀這本書是值得的,只是為了看看戴維斯如何巧妙地將精心挑選的數據、煽動性誇張、誤用的科學、不相關的參考資料和偽裝成事實的觀點融合成包治百病的良方。 此類「科學」是荒謬的。』是的,《小麥肚》作者就像個福音派傳教士,而《小麥完全真相》的真相就是,此類「科學」是荒謬的。原文:《小麥完全真相》的真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2 焦點.健康知識+
與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皆有關 日夜顛倒的生活對健康影響有多大?
讀者Jack Liu在2023-9-2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請問因為工作上需要輪班,一個月有4-6天日夜睡眠顛倒,雖然之後可以補眠。請問這樣是否對身體不好,影響未來增加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等相關大腦疾病的風險,或是影響自身免疫力呢? 因為現在有不少工作-便利商店,科技業,交通運輸航空以及大醫院等,都是24小時要有人輪班,似乎違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則。謝謝」根據2023-1-27發表的Shift Work Hazards(輪班工作危險),雖然「輪班工作」的定義存在變異,但普遍認為是指傳統工作時間(大約上午 9:00 至下午 5:00)之外的工作時間。有關輪班工作的醫學論文可以說是相當多。用“shift work”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會出現5690篇,而光是2023年的就有282篇。把“shift work”的搜索限制在論文標題後,還是有1860篇,而光是2023年的就有85篇。很遺憾的是,在這麽多的論文裡,我沒看到有任何具有實質意義可以緩解「輪班工作對健康的影響」的辦法。我個人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要從事輪班工作,但這顯然是風涼話,說了等於沒說。有關輪班工作對健康的影響,Shift Work Hazards這篇論文共提出四類需要關注的問題:1.睡眠和疲勞:輪班工作者的失眠盛行率在 29% 至 38% 之間,而一般人群的失眠盛行率約為 6%。2.職業表現和事故:交通、製造、醫療保健和其他領域的輪班工作相關事故對輪班工作者和整個社會構成危險。3.身體健康:輪班工作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肥胖、2型糖尿病、胃腸道紊亂、氣喘、勃起功能障礙、月經不規則、懷孕併發症、乳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直腸癌之間存在關聯。4.心理健康:輪班工作者的倦怠、憂鬱、焦慮、過度嗜睡、失眠和自殺意念的發生率增加。我現在把幾篇2023年發表的相關論文分類列舉如下:失智症:Impact of shift work on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輪班工作對失智症的影響: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輪班工作可能是未來失智症的危險因素。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ift work exposur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 (CLSA)【中老年人輪班工作與認知障礙之間的關係:加拿大老化縱貫研究(CLSA)的結果】。輪班工作造成的晝夜節律紊亂對中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The association of night shift work with the risk of all-cause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245,57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夜班工作與全因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關聯:一項針對 245,570 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縱向研究)。總是夜班工作的人罹患全因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高。Shift work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mentia: A meta-analysis study(輪班工作與失智症呈顯著正相關:一項統合分析研究)。輪班工作和長期夜間工作與罹患失智症的較高風險有一定關係。心血管疾病:Shift Work as 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A Narrative Review(輪班工作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敘述回顧)。輪班工作與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增加、動脈僵硬度增加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有關,所有這些都表明輪班工作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糖尿病:Night and shift work patterns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healthcare employees(一項針對醫護人員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中夜班和輪班工作模式以及2 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生率)。長期夜班和頻繁的下午和/或夜班與次年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Shift work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nd elevated RBP4 level: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from the OHSPIW cohort study(輪班工作與 2 型糖尿病風險增加和 RBP4 水平升高相關:來自 OHSPIW 隊列研究的橫斷面分析)。輪班工作與2型糖尿病 風險增加和 RBP4 水準升高有關。 (註:RBP4是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視黃醇結合蛋白 4)代謝綜合症:Shift Work and Metabolic Syndrome Updates: A Systematic Review(輪班工作和代謝綜合症更新:系統回顧)。輪班工作會干擾睡眠-覺醒週期和飲食模式,造成重要的生理變化,進而導致代謝症候群。Association between Shift Work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4-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輪班工作與代謝症候群之間的關聯:一項 4 年回顧性隊列研究)。輪班工作是代謝症候群的潛在危險因子,特別是在輪班工作時間長(>20年)的人。非酒精性脂肪肝:Association between night shift work and NAFLD: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1,28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夜班工作與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間的關聯:對 281,280 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前瞻性分析)。夜班工作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風險增加有關。乳癌: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ight shift work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the Finnish twins cohort(芬蘭雙胞胎隊列中的夜班工作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聯)。與白天工作的女性相比,輪班工作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高出 1.58 倍。肥胖: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health professionals with shift work schedules: A scoping review(輪班工作的衛生專業人員中超重和肥胖的盛行率:範圍界定審查)。輪班工作可能是這些專業人員超重和肥胖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原文:輪班工作對健康的影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1 失智.大腦健康
牛肝菌、杏鮑菇、香菇含量高 麥角硫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嗎?
我在2020-6-8發表LSD:超強迷幻藥用於治療心理疾病,讀者Howard在2023-9-26留言:「教授您好: 我想詢問麥角硫因。 最近也是被奉為神奇成分,可以解決"腦霧",幫助減緩阿爾茲海默,也是抗氧化成分,通常在菇類發現這成分。這些東西還有論文說可以通過BBB(血腦屏障),天花亂墜, 但還是想請您評判下真實性 應用性。麻煩教授解惑」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讀者會在LSD:超強迷幻藥用於治療心理疾病這篇文章留言詢問「麥角硫因」。原因應該是我在文章裡說『LSD的全名是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翻譯成「麥角二乙胺」,在台灣俗稱「搖腳丸」』。「麥角二乙胺」是用「麥角酸」人工合成出來的,而「麥角酸」是「麥角胺」的水解物。「麥角硫因」和「麥角胺」都是從「麥角」分離出來的化學物質。「麥角」是穀類作物(如小麥)被真菌感染所形成的黑色子實體。它是由多種叫做麥角菌的真菌引起的。人或牲畜食用帶有麥角的穀物會造成痙攣、精神錯亂、四肢疼痛、如火焚身,甚至死亡。1938年瑞士化學家Albert Hofmann將「麥角酸」合成「麥角二乙胺」(LSD),從而找出了麥角造成精神錯亂的原因。有趣的是,「麥角二乙胺」是超強的迷幻藥,而「麥角硫因」則是超強的抗氧化劑,據說可以治百病。「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是法國化學家Charles Tanret於1909年從感染麥角真菌的黑麥分離出來的。從1928年到現在,與它相關的論文在公共圖書館PubMed裡共有803篇。我看了幾篇最新發表的綜述論文後,認為2023年發表的Diet-Derived Antioxidants: The Special Case of Ergothioneine(飲食來源的抗氧化劑:麥角硫因的特例)是最新、最詳盡、最中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國立新加坡大學生化系的教授Barry Halliwell。他研究「麥角硫因」已經30幾年。我現在把這篇論文的重點整理如下:很多食物含有麥角硫因,而其中以菇類含量最高。在每公克的乾燥物裡,下列的菇類含有(毫克)的麥角硫因:美味牛肝菌(1.8)、杏鮑菇王(0.54)、香菇(0.35)、金針菇(0.35)、鮑魚菇(0.33)、柳菇(0.3)、波多貝羅蘑菇(0.19)、白蘑菇(0.15)。在非菇類的天然食物裡,大蒜的麥角硫因含量最高(0.04)。麥角硫因會在腸道被大量吸收並且累積在身體各部位長達一個月以上。這種維持可能是由於麥角硫因會在腎臟被重吸收。有研究發現,健康的受試者在吃了大量的麥角硫因後,尿液裡卻只有少量的麥角硫因。麥角硫因在腸道的吸收,在身體各部位的累積,以及在腎臟的重吸收都需要一個叫做OCTN1 轉運蛋白(transporter)。麥角硫因在餵食給缺乏OCTN1的老鼠模型(其基因被實驗技術破壞)後,會在血液裡短暫出現,但卻不會在身體累積,也不會在腎臟重吸收(排到尿液裡)。可是,這種老鼠的成長卻是完全正常,也沒出現任何疾病。所以,這就不禁讓人嚴重懷疑麥角硫因對健康的重要性。在人類,血液裡低水平的麥角硫因已經被發現是與下列幾種疾病的風險有相關性:黃斑部病變、心血管疾病、子癇前症、認知障礙、失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病。然而,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雖然低麥角硫因水平可能易患疾病,但疾病也可能導致低麥角硫因水平。 麥角硫因水平較低的可能原因包括(1)因疾病而改變飲食,從而減少麥角硫因的攝入;(2)疾病或老化導致腸道中 OCTN1 活性的降低,從而減少麥角硫因的吸收;(3)疾病或老化導致腎臟中OCTN1 活性的降低,從而減少麥角硫因的重吸收。另一種可能性是,麥角硫因在清除自由基時被消耗掉。這是因為自由基產生的增加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和許多其他疾病的共同特徵。麥角硫因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大眾普遍認為抗氧化劑對我們有好處,可以讓我們長壽並保持健康。但是,人類飲食中的抗氧化劑(如麥角硫因、維他命C、和維他命E)對我們的健康真的很重要嗎?人體本來就富含體內合成的抗氧化劑,如穀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還原酶、過氧化氫酶以及與金屬離子結合以阻止其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蛋白質。在如此既多元又豐富的內源性抗氧化劑的環境裡,從飲食或補充劑攝取到的麥角硫因怎麼可能會扮演重要的抗氧化功能?用細胞做出來的實驗顯示麥角硫因具有促進神經發生和神經元分化的作用。 用動物模型做出來的實驗也顯示麥角硫因具有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的能力,以及增強記憶和發揮抗憂鬱作用的能力。但是,迄今為止,沒有可靠的證據顯示血腦屏障帶有OCTN1。因此,麥角硫因是否能進入大腦仍然存疑。不管如何,只有雙盲安慰劑對照人體臨床研究才能證實(或反駁)麥角硫因在治療或預防神經性疾病的功效。結論:麥角硫因是一個很有趣的化合物:它被特定的轉運蛋白吸收到人體中,並且被大量保留,但它顯然不是必需的,因此目前不能歸類為維他命。許多動物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麥角硫因可以預防多種人類年齡相關疾病的發展,甚至可能具有針對多種此類疾病的治療用途。 但這一切都還需要等待雙盲安慰劑對照人體臨床研究來證實。原文:麥角硫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9 養生.聰明飲食
用保鮮膜包覆要冷藏或冷凍的食物對健康有害嗎?教授這麼說
臉書朋友Esther在2023-9-23用簡訊來問我用保鮮膜來包裹要冷藏的食物是不是有害。我發現,之所以會有「保鮮膜包裹食物冷藏有害」這個論調,主要是因為網路上一直流傳著一則謠言,而這則謠言的源頭竟然是香港明報旗下的《明醫網》。請看2013-6-21發表的西瓜冷藏半天細菌猛增、吃前應去掉表面一厘米:「食品安全專家認為,使用保鮮膜保存的西瓜比不用保鮮膜的反而壞得更快。因為,西瓜在蓋保鮮膜之前,其表面存在細菌和微生物,如果保鮮膜的透氣透水功能不好,溫度下降慢,就會導致這些微生物或細菌繁殖得更快,特別是產生厭氧反應後食物就很容易變質。」這則謠言在過去十年裡被台灣和中國的媒體和所謂的專家一再加以渲染,例如《台視新聞網》在2022-6-30發表的別把細菌吃下肚! 吃西瓜「3地雷行為」恐食物中毒:『要吃的時候,也最好切掉表面「2公分」左右,避免把細菌吃下肚;護理師譚敦慈也提醒,有些人習慣一張保鮮膜用到底,…這些情況都非常容易孳生細菌。』《今周刊》也在2022-7-1發表「隔夜西瓜」滿滿細菌直送嘴裡…一家3口送醫、童險死 3地雷別犯!譚敦慈:買回來先切掉1部位:「《TVBS》報導指出,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表示,通常從外面買回來的西瓜上頭都會覆蓋保鮮膜,…。」(註:外面買回來切好的水果本身就有風險,而不是因為覆蓋保鮮膜)針對這則謠言,其實很多平台早已做出澄清,例如《福音站》在2015-8-7發表的流言揭秘:吃覆蓋保鮮膜的西瓜可致命?:「針對網上『吃覆蓋保鮮膜的西瓜险些喪命』這則新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認為,僅僅因為食用包裹了保鮮膜的西瓜就將保鮮膜認作「元兇」未免有些草率。...2013年,就有媒體曾通過實驗發現,採用保鮮膜處理的西瓜上的細菌比未用保鮮膜處理的西瓜上的細菌多出了將近十倍。很多網友們看到實驗數據後,也紛紛表示,「以後再也不用保鮮膜覆蓋西瓜冷藏了!」。在范志紅看來,該實驗存在諸多不嚴謹的地方,因此實驗意義並不大。比如,日常生活中,冰箱中儲存有各式各樣的水果、蔬菜等,而保鮮膜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西瓜在冰箱中與其他食物進行交叉汙染,但「實驗中並沒有將生活中真實的情況模擬出來。」此外,實驗中覆蓋在西瓜上的保鮮膜以及刀、砧板是否被汙染過也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元氣網》也在2018-7-24發表保鮮膜包西瓜會讓細菌更多?如何正確保存西瓜?:「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而蓋上保鮮膜的西瓜反而比沒蓋的更容易滋生細菌,推測是在處理過程中接觸到刀具上的細菌,或是保鮮膜破損、無法完全隔絕外來細菌所導致,而非保鮮膜本身問題。況且,不蓋上保鮮膜,使西瓜直接暴露在冰箱中,與其他食品混雜在一起,細菌量只會更多。」《上海闢謠平台》也在2020-5-3發表謠言:西瓜用保鲜膜,细菌含量會升高:「其實實驗的嚴謹性已經遭到很多專家的質疑,……。中科院能源研究所微生物實驗室嚴謹的實驗結果表明8小時內,冷藏覆膜,冷藏不覆膜與室溫覆膜,室溫不覆膜的西瓜細菌數量沒有較大差異並且細菌數量很少。」我自己在2019-11-29有發表一篇相關的文章塑膠袋冷凍食物,安全嗎。這篇文章主要是引用當時剛發表的一篇論文Benchmarking the in Vitro Toxic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lastic Consumer Products(對塑料消費品的體外毒性和化學成分進行基準測試)。這項研究共測試了八大類塑膠產品,而得出的結論是:PVC、PUR、PLA具有最高的毒性PET、HDPE則沒有毒性或毒性很小。LDPE、PS、PP在有些方面呈現高毒性,但在其他方面則呈現低毒性。我接下來說:「PVC或PVDC(類似PVC)是很多保鮮膜品牌的材質,而這類保鮮膜也的確有被用來包裹食物(冷藏或冷凍),所以這才是需要擔心的。值得注意的是,Saran品牌的保鮮膜原來的材質是PVDC,但現在已改成LDPE。可是呢,PVDC的保鮮度比LDPE好,所以市面上大多是用PVDC保鮮膜。綜上所述,我的看法是,塑膠袋裝冷凍食物是否安全,無法一概而論。但是保鮮膜包裹冷凍食物則有較肯定的危險性。」我在文章的最後有加了一個附註:「毒性的鑑定(例如上面引用的論文)通常是根據化學分析或針對細菌或細胞產生的作用,而這樣的結果是否適用於人,實在很難說。所以,有關塑膠品的安全性,總是小心為上,但無需恐慌。」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再次搜索相關資訊,搜到南亞塑膠發表的南亞塑膠膜。它說此產品是符合中華民國食品包裝衛生標準的PVC保鮮膜,……主要為家庭用食品之冷藏、冷凍等用途包裝。US Packaging & Wrapping LLC也有發表Plastic Wrap 101,指出保鮮膜是可以用來包裹要冷凍保存的食物。但是它有特別提到,工業用的保鮮膜是不可以用來包裹食物。總之,市面上合法販賣的食品級保鮮膜都是可以用來包裹要冷藏或冷凍保存的食物。當然,縱然是有保鮮膜保護,冷藏或冷凍的食物還是會逐漸失去新鮮度。只不過,我們不應該像那則西瓜謠言一樣,把錯怪給保鮮膜。原文:用保鮮膜冷藏有害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2 醫療.心臟血管
60歲以上的人不用看舒張壓?血壓標準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嗎?
我在2017-11-14發表血壓標準往下調。讀者Mr. Chang在2023-8-16留言:「謝謝教授,請問這篇由桃園某地政事務所資訊室轉貼的文章是否有科學根據?非常謝謝您!……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9-6-5發表的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在我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請大家先看血壓標準往下調這篇文章裡的幾個重點:1.在2017-11-13美國11個最重要的醫療機構,包括心臟協會及心臟科學院,共同發表新的血壓標準值,將「高血壓」的定位從「高於140/90」往下調為「高於130/80」。(註:這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調整)2.我在2016-11-25發表顛覆正常血壓的認知?,駁斥一篇《中國國民黨駐美國總支部》發表的文章。該文章說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例如,75歲的人的正常收縮壓是82+75=157)。我駁斥說,美國最重要的三個健康機構/組織全都是把「正常血壓」定為「低於120/80」。3.我在2017-5-1發表血壓新準則,駁斥《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這本書所說的「血壓標準值是人為操作,目的是增加降血壓藥的銷售」。4.我在2017-10-14發表高齡醫學,推翻過去,駁斥《真逆齡》這本書所說的「65歲以上人稍微胖一點反而比較好,血壓比一般高一點反而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流量,避免心智衰退」。(註:《真逆齡》的掛名作者是陳姓高齡醫學專家)好,我們現在來看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前三段(合併):『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他發現很多患者認為自己年紀偏大、本來血壓就會偏高,後來才知道原來在LINE群組有個流言,是一張「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的對照表,認為正常人的收縮壓應該是「82+年齡」,所以50歲的正常血壓是132,就算高一點也正常。其實這是錯的,任何年齡層的血壓都應該控制在收縮壓/舒張壓是120/80mmHg,任何年齡的偏高血壓,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腎病變等疾病機率增加,等於是增加死亡風險。』所以,和我在上面那4篇文章裡所說的一樣,王宗道醫師也認為網路上流傳的「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是錯誤的,而成人正常血壓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120/80。雖然血壓是會隨著年紀升高,但所有成年人,不管是什麼年紀,都還是要以不超過120/80為目標。至於要如何控制,還是那句老話,均衡飲食,有恆運動。讀者Mr. Chang關心的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這種收縮壓、舒張壓差稱為「脈搏壓」,王宗道說,通常血管硬化是老化的一種現象,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60歲前會隨著年齡增高、60會後反而會降低,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有關「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我們來看2020年發表的Unsolved Problem: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wit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low the Safety Margin【未解決的問題:(孤立的)收縮性高血壓且舒張壓低於安全裕度】。這篇論文引用了兩篇論文說:「老化導致收縮壓持續升高,而舒張壓在 50-60 歲時達到高峰,然後下降」。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的確是有科學證據的。這篇論文標題裡所說的「未解決的問題」指的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收縮壓會持續升高,所以需要用藥物控制,可是這樣會使得原本已經很低的舒張壓也跟著下降,而舒張壓越低死亡風險就越高。所以,這就造成要不要用藥物控制收縮壓的進退兩難(難以解決的問題)。「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顯然是認為,不管舒張壓高低,控制收縮壓是首要任務。但是,從上面那篇論文是發表於2020年來看,這個建議在2019年發表時應當是沒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不過,現在總算是有一篇論文同意「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J-Curve i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Links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高血壓管理中的舒張壓 J 曲線: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和風險)。它說:「最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低舒張壓並不是心血管結局惡化的原因,而是代表了混雜或相反的因果關係。 因此,雖然低舒張壓可以被認為是心血管風險的標誌,但當需要控制伴隨的收縮壓升高時,這種風險預計不會隨著血壓的進一步降低而增加。 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降低血壓似乎是有益的。」所以,就這篇論文而言,「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個建議應當是正確的,儘管它在2019年發表時是還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原文: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6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烤肉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不能和含胺類的一起吃?教授這麼說
今天在LINE群組看到一個TikTok短片,裡面是《健康2.0》主播鄭凱云在告訴大家「中秋節有兩種東西千萬不能一起吃」。她主要是說,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香腸、熱狗、培根、火腿等等)碰上含有胺類的食物(鯖魚、秋刀魚、花枝、干貝、優酪乳),就會形成亞硝胺,而亞硝胺是WHO公佈的一級致癌物。首先,這位主播所說的「亞硝胺是WHO公佈的一級致癌物」有兩個錯誤:第一、進行致癌物分類的機構並不是WHO,而是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IARC在名義上雖然是隸屬於WHO,但實際上它的運作是不受WHO的規管,而它對於某某東西(例如電磁波)的致癌性也會與WHO的意見相左。請看打手機會致癌?醫生說的。第二、IARC是將亞硝胺歸類為2A級致癌物,而不是一級致癌物,可是鄭凱云卻竟然說「這是千真萬確的」。IARC目前共有95項2A級致癌物,包括紅肉(牛羊豬肉,跟燒烤無關)。更讓人傻眼的是,IARC將所有含酒精飲料,包括啤酒和紅酒,都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請看致癌物分類專著。再來,我已經發表了14篇與亞硝酸鹽相關的文章。在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這篇文章裡我是這麼說:「亞硝酸鹽」在高溫或酸性的條件下是會跟「胺」結合而形成「亞硝胺」,而有一些用動物做的實驗有發現「亞硝胺」是會致癌。但是,目前還沒有「亞硝胺」會在人體致癌的證據。不管如何,就因為「亞硝胺」有在動物發生致癌的現象,所以醫學界一般是建議不要常吃高溫燒烤的香腸、培根、火腿等等添加了「亞硝酸鹽」的肉品。儘管如此,傳言裡常說的【因為肉品裡含有大量蛋白質,所以很容易形成「亞硝胺」】,是不對的。事實上,「亞硝胺」的形成是因為「亞硝酸」跟游離的「胺」結合,而非跟蛋白質結合。游離「胺」在肉品裡(不論是新鮮或加工)的含量通常都不高,而加工肉品裡的「亞硝酸鹽」含量也會隨著時間而降低(轉化成「硝酸鹽」)。所以,加工肉品的「亞硝胺」致癌疑慮,其實是被過度渲染。請看The use and control of nitrate and nitrite for the processing of meat products。事實上,我在2017-11-7發表的1顆芭樂幹掉18根香腸裡有說,香腸所含的飽和脂肪,鹽分,及卡洛里,也許才是更值得關心。還有,我在2018-3-25發表的烤肉,高血壓裡也有說,烤肉會產生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而這些物質不但可能致癌,也可能會誘發氧化應激,炎症,胰島素抗性,以及高血壓。所以,加工肉品,尤其是用燒烤的,最好還是偶爾為之。還有另外三個有趣的事實是,(1)我們的口水裡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這對我們的健康是至關重要,(2)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請看Food sources of nitrates and nitrites: the physiologic context for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以及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3)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請看Harnessing the Nitrate–Nitrite–Nitric Oxide Pathway for Therapy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總之,不論是隔夜菜,或是加工肉品,有關它們因為含有「亞硝酸鹽」而會致癌的說法,都是源自於錯誤認知而造成的以訛傳訛。有關亞硝酸鹽對健康的益處,也請看我較新發表的亞硝酸鹽, 可防心血管疾病,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原文:中秋烤肉致癌,健康2.0主播散播錯誤健康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5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高高低低正常嗎?教授告訴你誰才需要隨時追踪血糖數值
我在2023-9-7發表糖尿病前期飲食,兩個論點完全不同的醫師,主要目的是回覆讀者Bear的提問。文章發表後,Bear和其他幾位讀者留言討論了很多有關血糖波動的問題,例如這三個留言:(1)我使用CGM發現,小的麥香魚漢堡(無蔬菜),食用前血糖91,一小時後190,二小時後89,實在相當可怕。白麵(牛肉麵,不是細麵)也可以一小時衝到160,二小時後又降到一百以下,(2)游XX醫師甚至在推出的133餐盤,強調飯只要一份(四分之一碗)。但是我飯吃三分之一碗已經瘦到不成人形了,殘念~~~目前嘗試吃半碗糙米飯,之所以小心翼翼是我發現我吃澱粉類對血糖上升很敏感,(3)我比較不清楚的是,如果二小時血糖在60以內,但最高血糖衝到140以上(150、160),是可以接受還是算是不健康?找不到相關資訊……Bear的這三個留言牽扯到兩個頗具爭議的議題:(1)CGM,(2)所謂的「血糖震盪」。「血糖震盪」並非正規的醫學名詞。為了找到它的原始出處,我在谷歌做逐年搜索,搜到它最早是出現在護眼好夥伴 玉米這篇文章的第二段:「但玉米因屬於低昇糖指數(GI)食物,醣類密度每一公克僅占0.2公克左右,適合替代白米飯等高GI主食用,是減重時期的好選擇,雖不致飯後血糖震盪,但若吃多了還是會胖喔!」這篇文章是發表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網站,作者是營養師張心怡。它本身並沒有註明發表日期,但谷歌搜索顯示發表日期是2011-8-25。所以,這篇文章是不是「血糖震盪」的最早出處,還無法確定。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詞的最主要推手是一個所謂的「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她首先是在2012-5-30發表的新書《要瘦就瘦, 要健康就健康: 把飲食金字塔倒過來吃, 就對了!》裡說「未搭配油脂與蛋白質的碳水化合物會大力震盪血糖」。然後她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又一再地用影片和文章來倡導「血糖震盪」這個另類醫學名詞。(註:我有發表幾篇文章不具名地批評過這位「治療師」,例如高血壓是因為水喝太少?,胃酸逆流是因為胃酸過少?,以及自然醫學:既不自然,也不科學)針對這位「治療師」的謬論,糖尿病專科醫師黃峻偉在2015-9-4發表正常人的血糖波動。他一開頭就說:『很多人,包括醫學系畢業的醫學生,對於血糖的波動並不了解,因此常常被「血糖震盪」這種錯誤名詞給騙了,以為真的有「血糖震盪」這種東西。當然,身為科學人,要打臉就一定得拿出科學資料出來佐證。』黃醫師在最後說:「事實上就是,正常人其實不需要經常性的測量血糖,因為那樣的血糖波動,根本沒太大意義,而且只是浪費錢的做法。在台灣,一般族群40~64歲有三年一次的健康檢查,65歲以上有一年一次的健康檢查,都會檢測血糖值,而高危險群(高血壓,家族糖尿病史,妊辰糖尿病,過重或肥胖,代謝症候群等)才需要加強血糖的檢測。」有關「血糖波動」(Blood sugar fluctuation),黃醫師引用的論文是2008年發表的The route to diabetes: Loss of complexity in the glycemic profile from health throug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o type 2 diabetes(糖尿病的途徑:從健康狀態到代謝症候群再到第 2 型糖尿病,血糖譜的複雜性喪失)。這篇論文顯示,「血糖波動」在「正常人」是很輕微,在「代謝症候群患者」是中等,在「第 2 型糖尿病患者」是嚴重。這也就是為什麼黃醫師會說「正常人其實不需要經常性的測量血糖」。事實上,縱然是在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一樣是會起起伏伏。本文插圖的上半部就是兩個健康的人一天中體液葡萄糖濃度的變化(相當於血糖濃度的變化)。這個圖片是拷貝自2007年發表的Continuous glucose profiles in healthy subjects under everyday life conditions and after different meals(健康受試者在日常生活條件下和不同餐後的連續葡萄糖曲線)。一篇2019年發表的論文再度顯示「健康的人的血糖波動是完全正常的」,請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Profiles in Healthy Nondiabetic Participant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健康非糖尿病參與者的連續葡萄糖監測曲線: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這兩篇論文其實就是讀者Bear第三個問題裡所說的「找不到相關資訊」的相關資訊,而它們都顯示,所謂的「血糖震盪」根本就只是「血糖波動」的危言聳聽版本。2019年那篇論文標題裡的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是縮寫成CGM,而這也就是我要討論的第二個爭議性議題。有關這個議題,讀者Elliot已經在我的網站多次留言,提供了很多值得參考的資訊。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請大家看紐約時報在2023-7-12發表的Who Should Be Tracking Their Glucose?(誰應該追踪他們的血糖?):CGM最初是 20 多年前為依賴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開發的。現在,至少有五家公司向非糖尿病患者營銷CGM,聲稱了解您的血糖水平可以幫助您減肥和改善健康。最大的兩家 CGM 製造商 Abbott 和 Dexcom 也開始瞄準非糖尿病用戶。在Abbott 2022 年的年度報告中,該公司表示計劃擴大 CGM 的應用範圍,「用於糖尿病以外的領域」;在 2022 年,該公司 CGM 的銷售額總計 43 億美元,比 2021 年增長了 20% 以上。僅生產 CGM 的 Dexcom 同樣將其使命從專注於糖尿病轉向更廣泛的健康領域。2022 年該公司的收入增長了近 20%。內分泌學家表示,CGM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於不屬於這些群體的人來說,很少有證據表明了解血糖水平對某些食物的反應對健康有利,部分原因是血糖峰值通常不會那麼大。史丹佛大學內分泌學家 Sun Kim 醫生說:「我認為大多數人一聽到它,就會覺得這聽起來超酷。但年輕健康的人通常會厭倦佩戴它們,因為沒有什麼真正改變。」所以,如果您不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要為了追求時髦而佩戴CGM了。畢竟,它除了白白送錢給製造商外,唯一會帶給您的「好處」是「過度診斷焦慮」。原文:血糖「震盪」、幹嘛要戴CGM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如何辨識健康產品資訊真實與否?紐約時報教你3招分辨偽科學
我在2023-8-29發表薑黃保健品造成肝損傷 – 法國與澳洲政府警告,沒多久讀者Arthur就留言:「市面上有販售加了薑黃粉的飯(養生便當很常見),看起來很高級,這就是商機,保健食品都在靠話術和行銷製造商機。有家餐飲業大肆宣傳料理來自失傳百年,傳說中日本無老婆婆的技藝料理…日本真的有無老婆婆嗎?無老婆婆做的保證養生嗎?現在人很養生,吃什麼都要有根有據,就形成了教授說的偽科學,消費者要科學理論支撐,我就餵給你偽科學。我在家族群組裡也一直在對長輩們分享的網路養生謠言提供正確(反駁)資訊,有些謠言的嚴重性令人懷疑是故意傷害人的,但是為了不傷和氣,況且我也是長輩之一,後來也只好默默不語了。」也算是很巧,其實早在一個月前我就翻譯了一篇紐約時報在2023-7-26發表的的文章How Fake Science Sells Wellness(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逛雜貨店或藥房時,你不可能不看到宣揚健康益處的華而不實的標籤。例如,在飲料貨架上,您可能會發現據稱支持「腸道健康」的「益生元」蘇打水。在美容部,您會看到「醫用級」精華液、「益生菌」面霜和「皮膚排毒」護理。前往補充劑部門,您會看到「免疫支持」、「荷爾蒙平衡」和「增強能量」等承諾。幾個世紀以來,營銷人員一直在使用聽起來科學的流行語來銷售產品。但這種情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衛生法和政策研究主席蒂莫西·考爾菲爾德 (Timothy Caulfield) 創造了scienceploitation (科學剝削)一詞來描述品牌如何借用新興科學領域的語言來營銷未經證實的產品。【註:scienceploitation是science (科學)和exploitation(剝削、利用、佔便宜)的組合字】考菲爾德先生說,如今scienceploitation (科學剝削)出現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得多,包括搜索結果、社交媒體平台和有影響力的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自己定位為健康,消費者常常被令人困惑的選擇淹沒。趨勢預測公司 WSGN 的分析師兼美容主管西耶娜·皮喬尼 (Sienna Piccioni) 表示,購物者優先考慮的是科學證據,但他們並不是總是能夠將事實與虛構區分開來:2021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相信科學的人比較可能會分享含有科學參考資料的虛假聲稱(相較於不含科學參考資料的虛假聲稱)。【註:2021 年的論文是Misplaced trust: When trust in science fosters belief in pseudoscience and the benefits of critical evaluation(錯置的信任:當對科學的信任培養了對偽科學和批判性評估的好處的信念時)】去年 12 月,聯邦貿易委員會修訂了與健康相關的產品指南,強調公司應「通過高質量、隨機、對照人體臨床試驗」來支持健康聲明。但專家表示,該委員會不太可能會密切監控公司如何營銷其產品,至少在預算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品牌太多了」,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營養科學和毒理學系助理研究科學家凱文·克拉特 (Kevin Klatt) 說。所以,現在我們只能靠自己了。但你仍然可以武裝自己。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營銷策略:塞爆的成分表公司經常試圖利用適應原(adaptogen)和活性炭等時尚產品獲利,您可以在餅乾包裝和牙膏等商品上找到它們。即使是已知有效的成分也可能被操縱:例如,美容和護膚品牌可能會在保濕霜中使用0.2% 的維他命C,儘管有證據表明維他命C 的含量需要更高才能產生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搜索看似科學的成分表不一定有幫助。大多數成分表並沒有說明每種成分的質量或數量,也沒有提及它們會如何與其他成分相互作用或其穩定性——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功效。「促進」和「支持」等模糊術語製造商使用沒有明確和具體定義的詞語,如「幫助」、「促進」、「支持」、「刺激」、「加強」和「優化」來暗示積極的健康作用。但事實上沒有可量化的方法可以衡量這類聲稱。保健品公司無需向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證明產品的有效性,因此經常依賴上述術語。但瓶子上經常會有一個小小的免責聲明,稱該產品「無意用來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他們會先暗示該產品有效,然後會在一個較不明顯的地方說沒有證據表明它有效。不過,當人們看到「支持」這樣的字眼,就可能會認為該產品可以治療他們的疾病。其他術語,如「臨床測試」、「研究支持」、「醫生推薦」和「基於證據」,出現在美容或個人護理領域,但往往缺乏需要驗證的背景。當您看到這些術語時,您應該要問的是:測試的結果是什麼?研究的質量是如何?由誰進行?研究人員或認可者是該領域的合法權威嗎?值得懷疑的研究標榜健康的品牌可能會在其網站上添加研究連結,但其實這些研究往往只是針對新興數據的總結,而根本就沒有提及相關產品。許多公司都會列舉與聲明無關的研究。公司引用的證據可能是設計不當的研究,也可能是精挑細選的(cherry-picking,摘櫻桃)。你想要看到的是對產品本身進行實際嚴格研究的結果,表明它有效,但情況幾乎從來都不是這樣。您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評估聲稱如果您想了解產品的合法性,聯邦貿易委員會建議進行搜索產品名稱,加上「評論」、「投訴」或「詐騙」等字樣。您還可以查看信譽卓著的專業協會和主要公共衛生組織,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例如,如果一種草藥補充劑聲稱可以治療高血壓,您可以搜索美國心臟協會或美國心臟病學會的網站,因為這些組織經常有相關的文章、立場聲明和薈萃分析。考爾菲爾德說,在考慮流行的成分或產品時,請記住「一項令人興奮的研究」並沒有多大意義。儘管微生物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康普茶瓶上經常會說它們具有「微生物組友好」的好處。因此,他說,在花錢之前,請更加信任包含有關某個主題的大量證據的來源。請記住,沒有任何一種成分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您的健康。克拉特博士說,如果一種產品確實包治百病,那麼每個醫療組織都會爭先恐後地認可它。「任何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都可能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他補充道。原文:紐約時報教你「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7 焦點.健康知識+
從療法變詐術!教授解析安慰劑效應及藥物和安慰劑有什麼區別
一位許姓讀者在2023-9-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有一個關於安慰劑的問題放在心裡一段時間了,忽然想到可以請教林教授:既然安慰劑效應是已經被確認的,是否有人研究如何擴大安慰劑的效益?如果我販賣高價藥品,或是強調神蹟,導致買藥的病人或信徒信心滿滿,所以安慰劑效應發威而痊癒,這不是也很好嗎?這樣我還算是騙子嗎?印象中有見過癌症藥物只有10-20%的療效就可以上市,對於這類癌症,安慰劑效應如果能提升到10-20%,不也該視為是一種合理的療法嗎?謝謝教授沒有嘲笑我的問題。」有關「是否有人研究如何擴大安慰劑的效益」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有關如何利用安慰劑效應來改善健康,在過去30多年來已經有非常大量的研究。請看1994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Lancet的Harnessing placebo effects in health care(在醫療保健中利用安慰劑效應)以及2020年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美國藥學教育期刊)的Harnessing Placebo Responses to Improve Health Outcomes(利用安慰劑反應來改善健康結果)。至於讀者所問的「如果我販賣高價藥品,或是強調神蹟,導致買藥的病人或信徒信心滿滿,所以安慰劑效應發威而痊癒,這不是也很好嗎?這樣我還算是騙子嗎?」,我必須先解釋「安慰劑」是如何定義。Fabrizio Benedetti醫生是意大利都靈大學(University of Turin)醫學院神經科學系的教授。他研究安慰劑效應已經將近30年,並且發表了158篇收錄在PubMed的相關論文,可以說是這方面的權威。他在2022年在醫學期刊Clinical Neuropsychiatry(臨床神經精神病學)發表一篇編輯評論DRUGS AND PLACEBOS: WHAT’S THE DIFFERENCE?(藥物和安慰劑:有什麼區別?),而其中的第一段是:「定義一個藥物並不困難。 它是一種傳遞到身體並通過作用於一個或多個生化途徑產生生物效應的分子,例如, 通過與受體結合或通過改變酶的活性。 安慰劑的定義則是複雜得多。 通常,它被定義為不具有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 然而,這是一個非常膚淺和草率的定義,因為安慰劑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例如文字、儀式、符號和含義。 因此,安慰劑不僅僅是惰性物質,而是在一系列感覺和社會刺激中施用,告訴患者正在接受有益的治療。 事實上,安慰劑是治療行為的整個儀式。」Fabrizio Benedetti醫生在同一年也在醫學期刊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藥理學和毒理學年度回顧)發表Thirty Years of Neur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Placebo and Nocebo: The Interesting, the Good, and the Bad(安慰劑和反安慰劑三十年的神經科學研究:有趣的、好的,和壞的)。這個標題裡的Nocebo是翻譯成「反安慰劑」,而原因是,相對於安慰劑是會產生有益的結果,反安慰劑是會產生有害的結果。有關「反安慰劑」的案例是多不勝數,例如最近非常夯的減肥神藥Wegovy(在台灣叫做「瘦瘦筆」)。請看我發表的減肥新藥以及減肥神藥,自殺風險。這款新藥在做臨床試驗時被發現會產生胃腸道方面的不良副作用,包括噁心,腹瀉,嘔吐和便秘。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率在治療組是74.2%,而在安慰劑組竟然也高達47.9%。也就是說,將近半數接受安慰劑治療的人竟然也會出現不良副作用,而這就是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在上面那篇論文的標題裡您也會看到The Interesting, the Good, and the Bad(有趣的、好的,和壞的),而意思是,30多年來「安慰劑」和「反安慰劑」的研究已經挖掘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以及一些好的影響(例如用安慰劑來治療精神疾病和疼痛),但是同時也造成一些壞的影響。有關壞的影響,Benedetti醫生是這麽說:「在過去的幾年裡,用安慰劑效應這類研究來證明他們奇怪的醫療手法的非醫療組織和治療師的數量有所增加。 他們的主要理由是,任何提高患者期望的醫療手法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它可以激活那些硬科學證明可信的安慰劑機制。 關鍵的一點是,當硬科學開始研究安慰劑效應時,它無意中允許非科學思維發生轉變。 江湖騙子和江湖醫生越來越意識到,他們不尋常且常常怪異的干預措施可能會產生安慰劑效應。 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不再對證明他們的偽干預措施如何或是否有效的試驗感興趣; 相反,他們根據強烈的安慰劑效應來證明其使用的合理性。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聲稱的疾病,例如癌症和傳染病,以及使用這些未經證實的干預措施所造成的危害。 顯然,安慰劑抗生素不能殺死引起肺炎的細菌,安慰劑避孕藥也不能防止懷孕。 同樣,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安慰劑對抗凝劑和抗血小板藥物等藥物或骨質疏鬆症或許多心血管疾病等疾病有作用:對安慰劑不敏感的疾病是多不勝數。」從這段話可以看出(1)雖然安慰劑的確是對某些疾病(尤其是疼痛)具有療效,但很不幸的是,這種效應已經被很多江湖術士用來正當化他們從事的詐騙性醫療行為,(2)儘管這些江湖術士會聲稱他們的秘方可以通過安慰劑效應來產生療效,但事實上有非常多的疾病是不可能用安慰劑來治療的(例如細菌性肺炎、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而安慰劑也絕無可能可以防止懷孕或血液凝固 。所以,對於讀者所問的「如果我販賣高價藥品,或是強調神蹟,導致買藥的病人或信徒信心滿滿,…不也該視為是一種合理的療法嗎?」,我的回答是:「不該,因為這種療法大多是無效的,而且會阻礙患者尋求真正有效的療法。更可怕的是,江湖術士的療法可能是會致命的。」最後,對於讀者所問的「對於這類癌症,安慰劑效應如果能提升到10-20%,不也該視為是一種合理的療法嗎?」,我的回答是:「正規醫學不可能會做安慰劑治療癌症這樣的臨床試驗,因為這是不道德的,所以我們永遠不可能會知道安慰劑效應是否能提升到10-20%。可以肯定的是,江湖(民俗)療法是會致命的,請看民俗療法: 治癌還是治命。」原文:安慰劑效應:從療法變詐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6 養生.聰明飲食
喝茶也會醉?導致茶醉的元兇竟是「它」,6招教你預防、1物可緩解
酒喝多了會酒醉,你有聽過喝茶會「茶醉」的嗎?許多人靠喝茶提神、養生,但有些人喝過量飲茶或飲茶太濃,會出現頭暈、噁心、顫抖...等類似於喝酒醉的症狀,這種現象被稱為「茶醉」。一起來看看什麼是茶醉,以及如何避免。為什麼有些人喝茶會「茶醉」?東方飲茶文化自古以來已有4千多年歷史,「茶」成為全球最普遍的飲品之一,許多人靠喝茶提神、養生保健、瘦身,但有些人喝過量飲茶或飲茶太濃,會出現頭暈、想吐...等類似於酒醉的症狀,這種現象被稱為「茶醉」,而導致茶醉的元兇是茶葉中所含的茶鹼。茶鹼是一種自然存在於茶葉中的化學物質,與咖啡因的結構跟藥理學特性非常相似。食藥署在臉書粉絲團「藥博士 正藥說」指出,1888年德國化學家從茶葉中分離出茶鹼,不過一開始茶鹼是做為利尿劑使用,到了1922年茶鹼被發現具有支氣管擴張的療效,而到了1930年之後,茶鹼才用作急性氣喘的緩解藥品。而茶鹼進入人體中,可能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等)、中樞神經症狀(焦躁不安、亢奮、失眠、頭痛等)、心臟症狀(心搏過速、心悸、心律不整等)...身體不適反應。好在目前常用的緩釋型茶鹼,可讓茶鹼在體內的濃度穩定的維持,減少中毒的風險。茶鹼被發現至今已經130餘年,算是一個很老的藥物,而它的治療地位已漸漸推居後線,但目前大多數的醫院仍備有茶鹼,用來治療較難控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氣喘。但「茶醉」與酒醉的反應不同,茶醉除了會有頻尿、頭暈、精神恍惚的反應,嚴重者會發生四肢肌肉顫抖、心悸、心律不整、抽搐、昏厥等緊急狀況,需要立即送醫搶救,輕微的茶醉反應可以靠糖類(或含糖食品)化解,將一點白砂糖放入嘴裡即可緩解。6招預防「茶醉」品茶如品酒,小酌即可,過猶不及。注意以下幾點,可以避免喝茶導致「茶醉」:1.別喝過濃的茶,以減少茶鹼的攝取量。2.過喝量的茶,以減少茶鹼的攝量取,營養師建議每天適度喝茶以不超過600 毫升為佳。3.若平日沒有喝茶習慣的人,不要一次喝過多的茶。4.不要空腹喝茶,若你的胃沒東西,空腹喝茶會更刺激胃酸的分泌。5.若你容易有茶醉反應,挑選紅茶、烏龍茶等重度發酵過的熟茶飲用,比較不會引起茶醉。6.若你容易有茶醉反應,避免喝綠茶、生茶等低發酵或未發酵的茶,此類茶中的茶鹼及咖啡因含量較高,更易引起茶醉。一旦發生茶醉現象,可以吃一塊糖或喝一杯糖水,即可緩解茶醉症狀的不適感。喝茶對人體健康有極大的好處,根據外國研究指出,喝茶除了能提神清心、紓壓放鬆、去油解膩,還能延緩衰老、降低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症的風險。但請不要「茶不要喝過量」及「茶不要喝太濃」,看完以上「茶醉」的身體反應(頭暈、噁心、顫抖),還是謹記喝茶6原則,避免茶醉後失了健康。延伸閱讀:.紅茶、綠茶、烏龍茶,哪些茶助降血壓?研究曝只有3種茶有效.紅茶、白茶和綠茶哪個好?口感、價格和健康價值比一比.不是每種茶都有抗氧化兒茶素 綠茶最高、普洱幾乎無
-
2023-09-13 癌症.攝護腺癌
患局部攝護腺癌該不該積極治療?新研究揭15年存活率觀察成果
我在2016-12-5發表攝護腺癌,治或不治,讀者KwokTai 在2023-9-9留言:「2016到今天有七年了,有新的報告(15年數據)出嗎?這裏說的攝護腺癌有區分第幾期嗎?如果已經到了第四期(擴散到骨) 存活率的數據可以在哪裏找到?」我在攝護腺癌,治或不治這篇文章裡轉述一篇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論文10-Year Outcomes after Monitoring,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局部攝護腺癌做監測,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的10年結果)。這項臨床研究把1643名罹患局部攝護腺癌(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的人(平均年齡62歲,76%是T1c期癌)隨機分配成三組:第一組做積極監測(不治療),第二組做攝護腺切除手術,第三組做放射線治療。在平均10年的隨訪裡,這三組人的總死亡人數和攝護腺癌死亡人數分別為:接受積極監測(545人):總死亡59人(10.9%),攝護腺癌死亡8人(1.5%)。接受攝護腺切除手術(553人):總死亡55人(10.1%),攝護腺癌死亡5人(0.9%)。接受放射線治療(545人):總死亡55人(10.3%),攝護腺癌死亡4人(0.7%)。對於這樣的結果,我的評論是:「所以,由此可見,這三組人純粹是由於攝護腺癌而死亡的機率,都相當低(約1%)。當然,這只是治療之後10年的數據。將來,這個臨床調查應該還會提供15年,20年,甚至30年的資料。屆時,便可以更進一步確認,手術和放射線治療是否能有效降低長期性的死亡率。」實在很感謝讀者KwokTai 來詢問15年的數據,而也實在很巧,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今年(2023-4-27)發表Fifteen-Year Outcomes after Monitoring,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攝護腺癌監測、手術或放射治療後十五年的結果):接受積極監測(545人):總死亡124人(16.2%),攝護腺癌死亡17人(3.1%)。接受攝護腺切除手術(553人):總死亡117人(15.0%),攝護腺癌死亡12人(2.2%)。接受放射線治療(545人):總死亡115人(15.0%),攝護腺癌死亡16人(2.9%)。這個15年的數據顯示,就像10年的數據一樣,無論是總死亡率或是攝護腺癌死亡率,這三組人的差別是非常微小。所以,在這篇論文的討論(discussion)裡作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根據早期根治性治療相關副作用的程度,更積極的治療可能弊大於利。 臨床醫生可以通過確保新診斷的局限性攝護腺癌男性考慮治療對泌尿、腸道和性功能的短期和長期影響以及進展風險之間的關鍵權衡來避免過度治療。」至於讀者所問的「如果已經到了第四期(擴散到骨) 存活率的數據可以在哪裏找到?」,請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Prostate Cancer Prognosis(攝護腺癌預後):第四期的攝護腺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為 28%。原文:局部攝護腺癌,治或不治的15年存活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額外補充「植物固醇」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
我在2018-3-16發表壞膽固醇應在15-50之間?,指出江晨恩醫師錯誤解讀一項測試一個名叫alirocumab的降膽固醇新藥的臨床研究。2023-8-14讀者coinball在回應欄裡詢問一篇發表在《台視樂活》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植物固醇,健康新救星?,而讀者關心的是它的第一段:「植物固醇降膽固醇的原理,在於植物固醇會搶先一步在動物性固醇在人體內的小腸上的接受器結合,並和蛋白質及磷質等鍵結,由於膽固醇要被人體吸收,必須和食物中的各種蛋白質、磷脂質及小腸的接受器結合,當植物固醇搶先把接受器占滿了,吃進去的動物性膽固醇就無法被人體吸收,便能降低人體的膽固醇指數。」讀者的問題是:這段是代表植物固醇不止阻礙了膽固醇吸收,還會阻礙我的蛋白質吸收嗎?首先,植物固醇的英文是phytosterol,而谷歌是把它翻譯成植物甾醇。台灣、中國、和香港的中文網站也大多是採用「植物甾醇」,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我也會採用「植物甾醇」。(註:「甾」發音同「在」)有關植物甾醇是如何能降低膽固醇,最新又最完整的綜述論文是2017年發表的Food Ingredients That Inhibit Cholesterol Absorption(抑制膽固醇吸收的食物成分)。其中一段是:植物甾醇抑制膽固醇吸收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包括多種途徑。提出的機制包括抑制膽固醇酯水解;與膽固醇競爭溶解成混合膠束;膽固醇和植物甾醇的共結晶;競爭穿過腸細胞頂膜的運輸;以及受損的細胞內膽固醇再酯化。由此可見,《台視樂活》那篇文章所說的「植物固醇會搶先一步在動物性固醇在人體內的小腸上的接受器結合,並和蛋白質及磷質等鍵結……」是錯誤的。我們再來看《台視樂活》那篇文章裡的另一段:「不過這些天然食物雖然富含植物固醇,但卻要吃很多的蔬果才能吃進1公克的植物固醇,例如要吃下相當5.8公斤的花椰菜、8.4公斤的櫻桃或胡蘿蔔,或是得吃6.3的公斤香蕉,才能攝取1公克的植物固醇,恐怕肚子都要撐爆了。因此,目前植物固醇通常被添加在牛奶、食用油,或是做成膠囊的保健產品內,方便民眾吃到足夠的量。」這段話是完全正確,但問題是,額外補充植物甾醇真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嗎?就目前的科學證據而言,額外補充植物甾醇的確是能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但額外補充植物甾醇是不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就不確定了。事實上,一些近年來的研究反而認為額外補充植物甾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請看下面這兩篇綜述論文:2021年:Phytosterol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植物甾醇與心血管疾病)。在最近修訂的2019年ESC/EAS血脂異常指南中,首次推薦植物甾醇作為改變生活方式的輔助手段,以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然而,德國心臟病學會 (DGK) 對添加植物甾醇的食品補充劑持更為批評的態度,並呼籲開展隨機對照試驗來調查硬心血管結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植物甾醇本身俱有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本綜述根據體外和體內研究、臨床試驗和遺傳證據的結果討論了這一爭議。【註:ESC/EAS是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學會)的縮寫】2023年:Plant Sterols and Plant Stanols in Cholesterol Management and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植物甾醇和植物甾烷醇在膽固醇管理和心血管預防中的作用)。儘管缺乏調查其長期安全性和心血管功效的隨機試驗,富含植物甾醇/甾烷醇的功能性食品已成為最廣泛使用的非處方降膽固醇方法。補充植物甾醇的降低膽固醇作用已得到充分證實,並且已經描述了對其他脂蛋白和葡萄糖穩態的潛在有益影響。然而,研究植物甾醇補充劑或循環植物甾醇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各種標誌物之間關係的實驗和人體觀察研究已經證明了有爭議的結果。最近遺傳學研究的令人信服的證據也表明循環植物甾醇血漿濃度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存在有關,從而引起了人們對植物甾醇補充劑安全性的擔憂。因此,本次綜述的目的是提供有關植物甾醇/甾烷醇對脂質修飾和心血管結局影響的最新數據,並討論任何安全問題和實際問題。從這兩篇論文可以看出,儘管額外補充植物甾醇的確是能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額外補充植物甾醇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一些證據顯示,額外補充植物甾醇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把植物甾醇說成是健康新救星,也就是說,鼓勵額外補充植物甾醇,是具有危險性的健康指引。原文: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0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患者若要吃米飯的話 應當選擇白米飯還是糙米飯?
讀者Bear在2023-8-1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敬愛的教授,我又要來請教您有關糖尿病(前期)的問題了,打擾之處請見諒,殷殷期盼您的指教。目前我看到最火熱的兩位醫師觀點不同……宜蘭糖尿病專科醫師游能俊醫師,提倡133(三分之一碗飯+三份菜+三份肉),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洪建德,推廣「適醣均衡飲食」強調白飯比糙米飯好。看了之後白飯就變成雙面刃,吃也糟糕不吃也糟糕。請問教授,糖尿病前期者,上述兩個論點完全不同的醫師到底何者比較合乎主流醫學呢?要超低醣(游能俊醫師),還是放心吃白米飯(洪建德醫師認為吃一碗沒問題,白飯是好吃又營養的東西)。每餐一份醣的飯真的可以維持基本能量嗎?白飯一碗真的不會讓血醣破表嗎?感覺莫衷一是,無所適從。盼望教授能在茫茫大海中幫助徬徨的糖尿病前期讀者或醣友,平安,感謝您!」首先,我給所有讀者的建議是,不要浪費時間看沒有科學根據的醫療及飲食方面的建議,不管提供建議的人是名醫還是庸醫。事實上我已經發表過數百篇文章駁斥一大堆醫師(包括一大堆所謂的名醫)所提供的茫茫大海錯誤資訊。這些錯誤資訊,輕則浪費讀者時間,重則足以致命。有關所謂的名醫,請看名醫的腐化名醫是名啥有關白米飯還是糙米飯較健康,我在2019-10-2發表糙米較不健康?,駁斥郭育祥醫師所聲稱的「糙米飯較不健康」。有關糖尿病前期的人應當選擇白米飯還是糙米飯,請看2013年發表的Effects of a whole rice diet on metabolic parameter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rediabetes(全米飲食對糖尿病前期代謝參數和炎症標誌物的影響)。這項研究的對象是100位住在紐約市法拉盛地區的糖尿病前期華裔美國人。他們被隨機分配成兩組,一組是繼續吃白米飯,另一組則是改成吃糙米飯 (n = 49) ,為期3個月。結果共有 58 名受試者(白米 = 28,糙米 = 30)完成這項研究。 他們的分析顯示,只有吃糙米飯的人體重才會顯著減輕,收縮壓和舒張壓也會下降。 與白米組相比,糙米組的胰島素和 HOMA、血清 AGE 和 8-異前列腺素均降低。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每天大量食用大米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用糙米代替白米對於改善其代謝危險因素具有非常有益的作用。我所搜到的有關正確糖尿病前期飲食的資訊,是來自下列這些信譽卓著的醫療機構:梅約診所克里夫蘭診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美國醫學會美國糖尿病協會這些資訊清一色地建議,如果要吃米飯的話,就不要吃白米飯,而要吃糙米飯。但是,這些資訊都沒有特別建議要吃多少飯。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這要看其他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取量。縱然是所謂的一碗飯,也會有大小的差別,所以實在無法簡單給個數字。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是有從其他食物來源攝取到足夠的熱量,縱然是不吃飯也絕對不會有無法維持基本能量的問題。最後,我再強調一次,千萬不要相信什麼名醫提供的醫療或營養資訊,除非他有提供可靠的科學證據。任何人,包括名醫,所發表的文章或書籍,如果只是用來闡述個人經驗,都不能算是科學證據,例如讀者提供的那兩篇文章。原文:糖尿病前期飲食,兩個論點完全不同的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加熱超過40度會產生毒性?教授告訴你傳言來源及實際真相
我在2017-6-21發表蜂蜜的神奇保健力?,評論一個標題為「蜂蜜的神奇保健力」的影片。雖然該影片的標題是「保健力」,但裡面的江守山醫師卻是在談「醫療功效」(註:法律上是不允許聲稱保健品具有醫療功效)。更糟糕的是,他所說的6種醫療功效全都是與科學證據相左。讀者Gordon在2023-8-12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詢問蜂蜜是不是不能加熱。他附上的文章是2021-3-13發表在Heho網站的為什麼不能加熱蜂蜜?研究:蜂蜜加熱會讓「羥甲基糠醛」升高!。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推薦一本標題為《蜂蜜療癒研究室:草藥學家的草本蜂蜜自療法》的書,而這本書的英文原作的作者是Dawn Combs。事實上,Heho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Dawn Combs。這篇文章的第一個章節標題是「為什麼絕對不能加熱蜂蜜?」,而裡面的一段話是:「阿育吠陀醫學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便是所謂的「殘毒」(ama)──會附著於黏膜,變成類似體內的黏膠。阿育吠陀大師遮羅迦(Charaka)曾在五百多年前寫下:『不當攝取蜂蜜導致殘毒,是最麻煩的事。』在此醫學系統中,加熱的蜂蜜被視為最難排出身體的毒素之一。」任何一個稍有科學訓練的人都應當可以立刻看出這段話裡的兩個問題。第一、阿育吠陀是印度的古醫學,而裡面有很多奇方怪術是連印度本國的醫生都認為會危害健康,請看我發表的以油漱口?排毒?肝膽排石法?轉型到更高領域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推薦人王康裕,姜淑惠,梅襄陽,歐陽英,翁湘淳保健品會殺死你嗎第二、阿育吠陀醫學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會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因為攝氏溫度單位是在1742年才創造出來的(發明人是瑞典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至於這段文章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美國的Clemson 大學有發表All about honey(所有關於蜂蜜),而其中就有教人家如何在做烘培時用蜂蜜來取代蔗糖。國際知名的廚藝家Martha Stewart也在2022-10-29發表How to Replace Sugar With Honey, Maple Syrup, and Other Unrefined Sweeteners in Baking(烘焙中如何用蜂蜜、楓糖漿和其他未精製的甜味劑來代替糖)。由此可見,Dawn Combs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完全是一派胡言。Heho這篇文章的第二個章節標題是「加熱蜂蜜破壞營養成分,還會讓『羥甲基糠醛』攀升」,而裡面的幾句話是:「將主要成分為果糖的溶液(如蜂蜜)加熱,會產生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羥甲基糠醛數值?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羥甲基糠醛有可能是致癌物。研究白老鼠的實驗帶來了警訊,羥甲基糠醛產生毒性與致癌作用所需要的劑量,極可能遠低於預期。」HMF 是會在含糖食物和飲料(包括咖啡、麵包、啤酒、果汁)裡隨著時間而自然形成,而在高溫及酸性的條件下其形成會加快。也就是說,HMF並不是只會在加熱蜂蜜時才會產生。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role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in food and recent advances in analytical methods(5-羥甲基糠醛在食品中的作用及分析方法的最新進展)。有關HMF對健康的影響,目前都還只是一些實驗室的研究數據,而這些數據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下面這篇論文的標題甚至還把HMF 說成是營養素。2021年:Dose- and Sex-Dependent Changes in Hemoglobin Oxygen Affinity by the Micronutrient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nd α-Ketoglutaric Acid(微量營養素 5-羥甲基糠醛和 α-酮戊二酸對血紅蛋白氧親和力的劑量和性別依賴性變化)。台灣食藥署在2020-5-12發表聽說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這是真的嗎?,其中的一段是:「目前尚未有臨床試驗證據證實HMF對人體具有毒性,對於『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基礎之下,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Heho這篇文章是比台灣食藥署這篇文章晚發表了10個月,而且它也有提供連結。也就是說,Heho明知「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是缺乏科學證據,但還是選擇刊載這樣的錯誤資訊,還是選擇推薦這麼一本偽科學的書籍。很顯然,利之所趨,也就無所謂是非黑白了。(註:我發表過很多批評Heho的文章,請自行搜索閱覽)原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Heho推薦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4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神藥」的黑暗面:為何減重筆和瘦瘦筆可能不是適合所有人的神奇減肥藥?
臉書朋友雷先生昨天用簡訊傳來一篇前一天(2023-9-1)發表在《財經新報》的文章減肥神藥熱銷助攻,丹麥上修經濟成長預估。他還特別說:「由於這款藥有名人(馬斯克等)加持,及刺激經濟的戰果;是否更加助長懶人哲學值得深思。(對大多數人來說,均衡飲食有恆運動是心理上很難執行的,所以需要找神奇的理由去迴避它)」。我們先來看《財經新報》這篇文章裡的幾句話:「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出品的減肥藥在全球熱銷,……諾和諾德旗下知名藥品包括糖尿病藥Ozempic和有『減肥神藥』之稱的減肥藥Wegovy,該藥近年一炮而紅,並持續供不應求,連億萬科技富豪馬斯克(Elon Musk)也是愛用者。紐約時報也於近期撰文指出,Ozempic和Wegovy熱賣,重塑了丹麥經濟風貌,帶來鉅額利益、推動經濟成長有功。」這段話裡所說的Ozempic和Wegovy都是商品名,而它們的有效成分(藥品名)都是Semaglutide(索馬魯肽)。有關Semaglutide之用於對抗糖尿病和肥胖,我在2021-2-12就有發表減肥新藥。我在今年3月又寫了一篇關於「減重筆」和「瘦瘦筆」(Ozempic和Wegovy在台灣的俗稱)的文章,但還沒有發表。在減肥新藥這篇文章裡我有說,參與Semaglutide減肥臨床試驗的人是需要堅持低熱量飲食並增加體育鍛煉(鼓勵每週150分鐘)。所以,讀者雷先生所說的『是否更加助長懶人哲學值得深思」,理論上是沒有必要的擔憂。但是,我完全同意他所說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均衡飲食有恆運動是心理上很難執行的」。《財經新報》這篇文章所說的都是事實,但它卻完全沒有提起這款減肥神藥的黑暗面。早在今年7月10日,CNN就發表了European regulator expands investigation into risks of suicidal thoughts in users of popular weight-loss medications(歐洲監管機構擴大對流行減肥藥物使用者自殺念頭風險的調查)。這篇報導主要是在轉述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歐洲藥品管理局)發表的EMA statement on ongoing review of GLP-1 receptor agonists(歐洲藥品管理局關於 GLP-1 受體激動劑持續審查的聲明)。這份聲明的前兩段是:「EMA 的安全委員會PRAC 正在審查有關GLP-1 受體激動劑藥物(包括Ozempic(索馬魯肽)、Saxenda(利拉魯肽)和Wegovy(索馬魯肽))的自殺念頭和自殘念頭風險的數據。這些藥物用於減肥和治療 2 型糖尿病。冰島藥品管理局在收到有關使用利拉魯肽和索馬魯肽藥物的人出現自殺念頭和自殘的報告後觸發了此次審查。到目前為止,當局已檢索並正在分析約 150 份可能存在自殘和自殺念頭案件的報告。」這項調查是在7月3日啟動,而預計在11月完成。與此同時,非歐盟國家,例如美國和加拿大,也陸續出現與減肥神藥相關的自殺意念案例。紐約郵報在2023-8-14發表I was suicidal on Ozempic — it’s not a miracle weight-loss drug for everyone(我服用 Ozempic 有自殺傾向——這並不是一種適合所有人的神奇減肥藥)。這篇文章一開始是舉證一個35歲的加拿大婦人的自殺念頭案例。然後它說:「儘管 Ozempic 和類似注射劑的使用日益主流且受到名人炒作,但仍導致急診就診人數激增。一長串令人不安的副作用包括面部過早衰老、臀部下垂、睡眠時自發性腹瀉和胃麻痺。Ozempic 還因其能夠阻止食物幻想而聞名,或者正如社交媒體上的一些人所稱的那樣,『食物噪音』。……她最終回到社交媒體上尋找驗證,並發現其他人聲稱服用 Ozempic 後也經歷過焦慮、抑鬱和自殺意念。……截至6 月30 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不良事件報告系統收到了190 份與Ozempic 相關的抑鬱症和自殺相關精神疾病報告,以及84 份與Saxenda 相關的報告和26 份與Wegovy 相關的報告。」這篇文章在最後提供為什麼減肥神藥會造成心理問題。它說:「儘管許多人對這些藥物減肥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感到驚訝,但醫學專家卻不這麼認為。研究表明,減肥手術患者在手術後自殺和自殘行為的風險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市註冊心理學家 Alexis Conason 博士指出,那些正在接受其他減肥治療(例如 Ozempic)的人也會遇到諸如生活質量變化和不切實際的期望等觸發體驗。人們對減肥投入了如此多的情感和希望,並被灌輸了這樣的幻想:只要減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們生活中想要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會在減肥時到來。如果不發生這種情況,那可能是毀滅性的。當你看到自殺意念和其他類似情況可能有所增加時,這並不一定令人驚訝,因為你已經剝奪了許多人真正重要的應對機制。」由於這款減肥神藥並沒有註明自殺風險,所以如果調查屬實,引發賠償訴訟,丹麥可能要下修經濟成長預估。原文:減肥神藥,自殺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薑黃保健食品可能造成肝損傷 來自法國與澳洲政府的警告
我在2023-5-23發表保健品會殺死你嗎,指出多種保健品是有害健康。讀者Elliot 2023-8-16在回應欄留言,提供兩條有關薑黃補充劑造成肝損傷的資訊,其中一條是研究論文,而另一條則是澳洲政府衛生部門發布的警告。研究論文是今年2月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國醫學期刊)的Liver Injury Associated with Turmeric—A Growing Problem: Ten cases from th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 [DILIN](與薑黃相關的肝損傷——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來自藥物性肝損傷網絡的十例 [DILIN])。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薑黃被宣傳為治療多種疾病的膳食補充劑,包括關節炎、呼吸道感染、肝病、衰老,最近還用於預防新冠肺炎。2.薑黃素不易吸收,所以對健康幾乎沒有益處或害處。然而,最近上市的薑黃補充劑通常含有胡椒鹼(黑胡椒),它可以大大提高薑黃素的全身生物利用度。例如,據報導,僅 20 毫克胡椒鹼與薑黃一起服用即可將其血清中的生物利用度提高 20 倍。可以想像,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可能會加劇肝損傷。3.本研究發現10 例與薑黃相關的肝損傷病例,均自2011 年入組,6 例自2017 年以來入組。這10 例中,8 例為女性,9 例為白人,中位年齡為56 歲(範圍35- 71)。5 名患者需要住院,1 名患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澳洲的TGA(相當於美國的FDA)在2023-8-15發布的警告是Medicines containing turmeric or curcumin – risk of liver injury(含有薑黃或薑黃素的藥物 – 肝損傷的風險)。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含有薑黃屬物種和/或薑黃素的藥物和草藥補充劑可以在超市、保健食品商店和藥房購買,無需處方,也無需醫療專業人士的建議。澳洲治療用品登記冊 (ARTG) 中列出的 600 多種藥物均含有這些薑黃物種和/或薑黃素。2.截至2023 年6 月29 日,TGA 已收到18 份關於消費者在服用含有薑黃和/或薑黃素的產品時出現肝臟問題的報告。其中兩例病情嚴重,一例致命。另外 5 起案件涉及的產品含有可能導致肝損傷的其他成分。3.除了這些案例外,科學文獻中還有幾起澳洲和海外的案例報告,以及向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報告的多起案例。4.對於吸收或生物利用度增強和/或劑量較高的產品,風險可能更高。5.如果您出現以下任何症狀,應立即停止服用並尋求醫療建議:皮膚或眼睛發黃、深色尿液、噁心、嘔吐、異常疲倦、虛弱、胃或腹痛、食慾不振。6.當以典型膳食量作為食物食用時,薑黃似乎與肝損傷的風險無關。讀者Elliot今天又寄來法國的ANSES(相當於美國的FDA)在2022-6-29發布的警告: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food supplements containing turmeric(與食用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相關的不良反應)。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最近,意大利記錄了約20例與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有關的肝炎病例。在法國,ANSES 已收到 100 多份不良影響報告,其中包括 15 份肝炎報告,可能與食用含有薑黃或薑黃素的食品補充劑有關。2.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即它很難被吸收到血液中,並且很快就會被身體消除。製造商開發了各種配方來提高這種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強薑黃素的效果。儘管它們似乎沒有超過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但這些新配方可能會增加薑黃素在體內的生物利用度,從而帶來不良影響的風險。迄今為止,食品補充劑的標籤很少註明它們是經典配方還是新穎配方。因此,消費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入潛在有毒的產品。3.此外,薑黃素還存在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例如抗凝血劑、抗癌藥物和免疫抑製劑。這可能會降低它們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因此,ANSES建議服用這些藥物的個人在未尋求醫療建議的情況下不要食用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註1:讀者Robert在前天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這個影片中江守山醫師提到魚油,D3,薑黃,可以縮小攝護腺,不過因為也沒有提到細節,劑量等等,不知道林教授認為如何?」。有關這位醫師的種種謬誤言論,我已經發表數十篇文章予以駁斥,請讀者自行搜索點閱。註2:有關一些所謂的專家對薑黃的吹捧,我已經發表過十幾篇文章予以駁斥,例如薑黃,自編自導的鬧劇蘋果+葡萄+薑黃,預防攝護腺癌?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無芹菜素的芹菜素,抗癌四小寶?一切係你自己一相情願原文:薑黃保健品造成肝損傷 – 法國與澳洲政府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來自食物的Omega-3對健康有益 但魚油補充劑的Omega-3則有爭議?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2023-8-23)發表Health Claims and Doses of Fish Oil Supplements in the US(魚油補充劑在美國的健康聲稱和劑量)。我把文摘翻譯如下:重要性:儘管多項隨機臨床試驗顯示,沒有關於魚油補充劑對心血管有益的數據,但五分之一的 60 歲以上美國成年人經常服用魚油補充劑來維持心臟健康。補充劑標籤上的聲稱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對健康益處的看法。目的:評估在美國魚油補充劑標籤上的健康聲稱,並檢查常用配方中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的劑量。實驗設計:這項橫斷面研究使用了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膳食補充劑標籤數據庫獲的得的市售魚油(和非魚 ω-3 脂肪酸)補充劑標籤的數據。本研究於 2022 年 2 月至 6 月期間進行並分析數據。結果:在 2819 款魚油補充劑中,有2082 (73.9%) 至少提出了 1 項健康聲稱。其中,只有 399 款(19.2%) 使用了 FDA 批准的合格健康聲稱;其餘的【1683 [80.8%]】僅提出結構/功能聲稱(例如,“促進心臟健康”)。心血管健康是最常見的聲稱【1747 [62.0%]】。在 16 家領先品牌/製造商中,確定了 255 款魚油補充劑。其中,每日劑量存在很大的變異性:EPA 每日劑量從135到647毫克,DHA每日劑量從140到500毫克,EPA+DHA每日劑量從300到1100毫克。在評估的 255 款補充劑中,只有 24 款(9.4%) 含有每日劑量 2 克或更多的 EPA+DHA。(註:這些劑量是標籤上顯示的,真正劑量可能更低)結論:這項橫斷面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多數魚油補充劑都做出了健康聲稱,通常以結構/功能聲稱的形式,暗示對各種器官系統的健康益處,儘管缺乏顯示功效的試驗數據。現有補充劑中 EPA+DHA 的每日劑量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導致補充劑之間的安全性和功效存在潛在差異。可能需要加強對膳食補充劑標籤的監管,以防止消費者錯誤信息。註:來自食物的Omega-3是對健康有益的,但來自藥罐的Omega-3則是一直具有爭議。請看魚油補充劑,棺材添釘及魚油對抗憂鬱症,再度受挫。後記:讀者Elliot留言:「來自食物的Omega-3是對健康有益的」是毫無疑問。題外話,也提倡民眾選用食用海鮮時,參考中研院「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紅燈「避免食用」、黃燈「斟酌食用」、綠燈「建議食用」,以及整體選購大原則,環境健康也是人類健康的一環,食用海鮮時,也能為永續海洋、生態保育、氣候變遷等盡一份心力,才能年年有魚。台灣的指南是中研院制定,世界國家也基於相同準則下發表指南,請參照各地的指南。註:綠燈區已經有不少平價且高脂/魚油的海鮮水產。原文:魚油補充劑護心:吹噓是常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日本核廢水排入海,還能安心吃海鮮嗎?看懂氚的輻射劑量影響
我在前天(2023-8-23)發表魚油補充劑護心:吹噓是常態,指出魚油補充劑的健康聲稱是缺乏科學證據。然後我在註解裡引用我以前發表的兩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從海水魚攝取omega-3。之後讀者Deerhsu回應:「日本核廢水分期排入海中,(約1年左右抵達台灣海域),氚氫半衰期約12年,北半球國家都在哇々叫,太平洋整體水產甚至連鹽產都陷入危機,養殖魚貝也因導入海水同樣受污染~已經沒有心情考慮DHA了」。事實上我在一個半月前(2023-7-5)就已經看到一篇關於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的文章,標題是Fukushima’s Tritiated Water(福島的氚水)。作者是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ACSH,美國科學與健康委員會)的集體成員。(註:我曾多次引用ACSH的文章。ACSH並非美國官方機構)。我把這篇文章的重點翻譯如下:如果這些水排入太平洋會發生什麼?我們需要從要釋放的放射性量開始。放射性通過其衰變速率來測量。一貝克勒爾或 Bq 是每秒發生一次放射性衰變的任何放射性物質的數量。根據 2016 年專門研究福島氚水的一份報告,大約 820,000 立方米的水(328 個奧運會規模的游泳池)含有約 760 萬億貝克勒爾(760 TBq)的氚。太平洋相當大——這次排放所在地的北太平洋擁有3.31億立方公里的水量。這是福島蓄水量的 4000 億倍。如果我們將 760 TBq 的氚混合到 3.31 億立方米 [1] 的水中,最終得到的氚濃度為每立方米水中 0.0023 Bq 的氚。這不足以傷害任何人或任何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人們很自然地想知道我怎麼能如此自信地陳述這一點。首先,我們的星球上的氚含量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多得多,而且絕大多數是天然的,是宇宙射線撞擊大氣中的原子時形成的。有時,宇宙射線會分裂成碎片(或者它們可以將空氣中原子上的質子和中子擊落),而其中一些碎片恰好有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其他時候,宇宙射線碰撞會形成中子,中子被氫原子捕獲形成氚。然而,自然形成的氚含量是福島儲罐中氚含量的 1000 倍。地球水域中天然氚的濃度約為每立方米水 185-925 Bq。每立方米的氚含量是我們上面計算的每立方米 0.0023 Bq 的數千倍。換句話說,將福島的水排入海洋就像在我小時候喝的含糖水果潘趣酒中添加幾粒糖。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遠不止氚——鈾、鉀和銣也溶解在海水中,其中一些還含有天然放射性。鉀和鈾發出的輻射比氚發出的低能β粒子更具破壞性。當我們把所有這些放在一起時:.海洋已經含有天然放射性.天然放射性比福島儲罐中的氚還要多.氚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最無害的放射性核素之一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將這些水排入太平洋不會對海洋生物或我們這些喜歡享用這些海洋生物的人構成有意義的(significant)風險。更深入地了解氚與您的健康 – 計算氚的輻射劑量在確定輻射對健康的影響時,一切都取決於輻射劑量——每單位質量的電離輻射所沉積的能量。首先,我們測量輻射產生的能量,單位為數千 keV 或數百萬 MeV 電子伏特。釋放的能量是通過放射性“計數”來測量的。無論大小,每秒經歷一次放射性衰變的放射性物質的活度為 1 Bq;每秒 1000 次衰減代表 1 kBq,每秒 100 萬次衰減代表 1 MBq。然後我們需要測量每克或每公斤材料吸收的能量,即輻射劑量。 1 Gray 或 Gy 代表每克材料沉積 6.242×109 MeV – 該材料可以是空氣、水或我。 1 mGy 為 0.001 Gy從氚發出的輻射能量開始。假設我們有一升(1 千克)水中含有 1 MBq 的氚。這意味著每秒會有一百萬個氚原子發射β粒子,每個粒子的平均能量約為6 keV。 [2]6 keV x 1,000,000 次衰變/秒 x 3600 秒/小時 = 21,600,000 Mev = 3.46 mGy。 這就是那升水中所含的輻射劑量將這些相同的原理和計算應用於我們計算出的福島水排放產生的 0.0023 Bq/m3 氚,水(以及水中生物)每年將受到略低於 0.0000007 mGy 的輻射照射。用另一種方式來看,當我打開布魯克林公寓的輻射探測器時,它的讀數約為0.0000050 – 0.000010 mGy/hr – 我坐在客廳一小時內所受到的輻射量是我在太平洋海域漂浮一整年的十倍。這是不值得擔心的——擔心這種程度的輻射所帶來的壓力比輻射對健康的損害更大。[1] 一立方公里包含十億立方米。[2] 氚β粒子的平均能量為5.7 keV,最大能量約為18 keV。後記1:有兩位讀者回應,核廢水分佈並非均勻,所以最好還是不要吃海水魚。有關這一點,請看前天(2023-8-23)發表在Science Media Centre的expert comment on release of waste water from Fukushima into the Pacific(專家對福島廢水排入太平洋的評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段:David Krofcheck 博士(奧克蘭大學物理學高級講師):「福島核電站當前過濾的含有氚原子的冷卻水的釋放不會造成身體上的有害影響。氚是我們正常環境背景輻射的一部分自然產生的,它通過雨水或河流進入世界海洋。所釋放的水每升中的氚含量比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飲用水要少七倍。自從中國、韓國和台灣的核電站首次建在沿海地區以來,正常運行的核電站已向北太平洋釋放了更多的氚。」Nigel Marks博士(科廷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副教授):「福島水中的放射性幾乎全部是氚,一種氫。按規模計算,太平洋含有8400克純氚,而日本每年會釋放0.06克氚。極少量的額外輻射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在距離出海口幾公里處捕獲的一生價值的海鮮所含的氚輻射相當於咬一口香蕉。」Tony Irwin博士(澳洲國立大學名譽副教授):「大氣中產生的氚比核反應堆產生的氚還要多,然後它就會以雨的形式落下。日本每年以降雨形式降落的氚數量是排放量的十倍。福島放射性水的排放限值是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的1/7。此釋放是極端保守的。」後記2:讀者Kevin HT寄來這張圖片:原文:海水魚有輻射危險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2 養生.運動健身
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皆有關 研究揭降低死亡率的最佳運動組合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3-8-7發表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erobic and Muscle-Strengthening Activity With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有氧運動和肌肉強化活動的不同組合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的前瞻性關聯)。引言有堅強的證據顯示中度至劇烈的有氧運動對降低成人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的有益作用。每週增加肌肉強化活動 (MSA) 可以增強這些益處。在這方面,2018 年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和2020 年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指南建議每周至少150 至300 分鐘的中等有氧運動(MPA),每周至少75 至150 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VPA),或成人每週 2 天或以上兩種強度的體力活動與 MSA 的等效組合。然而,每週 MPA、VPA 和 MSA 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的最佳組合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利用美國成年人的大量代表性樣本,旨在檢查 MPA、VPA 和 MSA 的不同組合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特異性死亡率之間的詳細關聯。研究對象這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匯集了連續 22 輪美國國家健康訪談調查(NHIS;1997-2018)的數據。NHIS 是對美國非住院人口進行的一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每年由疾病控制中心和預防國家衛生統計中心進行一次,從646201 名參與者的合格樣本中,我們排除了目前患有癌症(n = 41486)、心臟病(n = 30183)、肺氣腫(n = 5008) 或中風(n = 8114) 等慢性疾病的人。那些缺少有氧活動數據或無法進行有氧活動 (n = 27127) 或 MSA (n = 1464) 的人也被刪除。此外,我們刪除了協變量數據缺失的個體,包括慢性病(n = 829)、功能限制(n = 481)、婚姻狀況(n = 1049)、教育程度(n = 2554)、飲酒(n = 4870) 、吸煙狀況(n = 468)和體重指數(BMI;n = 14094)。為了避免反向因果偏倚,我們排除了隨訪前 2 年的死亡率結果 (n = 7769)。 因此,本研究最終分析的數據是來自500705 名 大於18 歲的成年人(平均年齡46.4歲;58%是女性;77%是白人)。研究方法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信息是通過下列問卷調查獲得:(1)輕度身體活動頻率:“您多久進行一次至少10 分鐘的輕度或中度休閒體育活動,這些活動僅導致輕微出汗或呼吸或心率輕微至中度增加?” ;(2)MPA持續時間:“您每次進行這些輕度或中度休閒體力活動大約多長時間?”; (3) VPA 頻率:“您多久進行一次至少 10 分鐘的劇烈體育活動,導致大量出汗或呼吸或心率大幅增加?” ; (4) VPA 的持續時間:“您每次進行這些體育活動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肌肉強化活動是通過以下問題來確定的:“您多久進行一次專門用於強化肌肉的體育活動,例如舉重或做健美操?”參與者的死亡記錄是取自 2019 年 12 月 31 日之前的國家死亡指數記錄。統計分析於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進行。我們使用比例Cox回歸來模擬從訪談日期到死亡或審查日期(2019年12月31日)的暴露類別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以先到者為準。結果全因死亡率:參考組(不運動):1(參照基準)最佳運動組合(每週0 至 75 分鐘的 MPA + 150 分鐘的VPA + >2 次的MSA):0.5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參考組(不運動):1(參照基準)最佳運動組合(每週 150 至 225 分鐘的 MPA + 0 至 75 分鐘的 VPA + >2 次的 MSA):0.30癌症死亡率:參考組(不運動):1(參照基準)最佳運動組合(每週 >300 分鐘的MPA + 0 至 75 分鐘的 VPA + >2次的 MSA):0.44結論本研究表明,MPA(中等有氧運動)、VPA (劇烈有氧運動)和 MSA (肌肉強化活動)的均衡水平組合可能與死亡風險的最大降低相關。高於推薦水平的 MPA 和 VPA 可能分別進一步降低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註1:請注意,這項研究的對象是平均年齡46.4歲的族群。我個人認為,年紀大的人,量力而為(無需劇烈),有氧和阻力運動都有做,就好了。不過,我的確是認為,如果體能和時間允許,每天應當做30分鐘或多一點。註2:李艷秋:只要今天沒動,就會沒精神原文:限時飲食治療肥胖? 魔鬼在細節中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2 養生.抗老養生
健康身心靈關鍵 簡文仁教如何提升「五力」
健康包括身心靈,讓自己各方面更好,是一種健康賦能,也就是健康要靠自己。我主張提升「五力」,分別是免疫力、調適力、自癒力、修復力、代償力,有助促進健康。健康身心靈關鍵:五力免疫力免疫力可以讓人變成「無敵鐵金剛」,中醫講外邪進不了身,免疫力強,可防範病毒、細菌入侵,就算細菌、病毒入侵,也很難在體內複製、成長、繁殖、存活;若要提升副交感神經優勢,讓白血球品質提升,可以透過紓壓、溫和運動、曬太陽、聽音樂,增強免疫力。調適力無法阻敵於境外,就要靠調適力,調整各方面功能、機能、系統、組織適應。調適力比適應力進一步更主動,適應力是「你來,我順應你」,調適力是「主動調整自己」。調適力可分為體適能和心適能,體適能是身體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心適能是心理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自癒力人是有機體,人體無法調適時,有能力偵測自己那兒有問題,進而改善,例如累積性運動傷害,運動時肌肉收縮,收縮時肌肉纖維可能斷裂,破損,但休息一陣子,就會痊癒緩解;感冒或拉肚子,我們常說感冒有時不用吃藥,適度休息,大概五天到七天就好了,就是靠自癒力。修復力有時自癒不容易,就要靠修復力。例如運動肌肉纖維拉傷,如果拉傷嚴重、範圍較大, 可能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此時靠修復力,維持其正常功能,處於堪用狀態。一般來說,上了年紀,修復力也變得比較差。代償力若連修復力都幫助不了,怎麼辦?就要利用代償力。透過外來的幫助,例如無法走路,可以坐輪椅,使用拐杖、護膝等輔具,就是代償工具,現在輔具發達,有助提升生活與行動功能。如何提升五力?免疫力可預防外來各種入侵,平常生活再怎麼忙碌,一定要撥一點時間讓身心平靜,有助提升免疫力。可以透過靜坐,減壓,呼吸吐納等,讓自己有愉悅、舒坦的感受,包括好好睡一覺,尤其熬夜後會發現整個身體都亂掉了,不只身體,心理也受影響。另外,笑臉迎人,有助社會性健康。我們有時可能對某人不認同,但如果想到他有自己立場或受到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影響,很多因素造成他現在的言行、舉止,便可能盡量尊重,包容。雖然不認同,我們可以設法引導,若不能引導,我們就轉身,避免衝突。調適力是指心的調適,是認命知性,隨緣,不要太斤斤計較,大步走,少發火。但少發火並不容易,需要慢慢練習。我們尊重、包容對方,就可以減少發火的機會;每天笑容滿面,也比較不容易起衝突,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自癒力要給身體時間,但也要智慧判斷,必要時要去看醫師。人體會產生修復力,此時需要靠充分的營養,提供補給,有助修復。代償力便是善用輔具,包括拐杖、輪椅、眼鏡等,必要時透過外物幫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15 養生.健康瘦身
間歇性禁食對減肥有真的幫助嗎?教授告訴你實情:跟間歇無關
我在2021-6-6發表諾貝爾得主發現餓肚子比較健康?健康一點靈的胡扯,讀者ccc在2023-7-18留言:「間歇性禁食真的無助於減肥?好像也看到很多醫生推薦,他們也是為了錢嗎?身邊也有朋友試過,的確也是有瘦,醫生說的理論看起來也合理,這是不同派別不同的想法嗎?每個言論都有不同的支持者,有時多看真的覺得好疑惑喔。」我當天就回覆:「減肥是因為卡洛里攝入的減少,跟間歇無關」,同時附上一篇我在2022-4-23發表的限時飲食減肥法的最新研究,有效嗎?。這篇文章引用一篇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論文Calorie Restriction with or without Time-Restricted Eating in Weight Loss(有或沒有限時飲食的卡洛里限制之用於減重)。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肥胖患者中,限時進食方案在減輕體重、體脂或代謝危險因素方面並不比每天限制熱量更有益。事實上,我在2020-11-1發表的斷食的吹捧與現實裡面就有引用一篇2020-9-28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論文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Loss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Women and 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The TREA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限時飲食對體重過重和肥胖的男女減肥和其他代謝參數的影響:TREAT隨機臨床試驗)。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沒有其他干預措施的情況下,限時進食並不比全天進食更有效。同樣也是事實,同樣也是頂尖的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年鑑)才剛在6月發表兩篇同樣是關於限時飲食的論文。研究論文的標題是Time-Restricted Eating Without Calorie Counting for Weight Loss in a Racially Diverse Population(不計算卡洛里的限時飲食在不同種族人群中減肥)。它的結論是:「與對照相比,限時飲食在減肥方面比較有效,但在種族多樣化人群中並不比限制卡洛里更有效。」這個結論就是跟我說的「減肥是因為卡洛里攝入的減少,跟間歇無關」一致。內科年鑑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是編輯評論,標題是Time-Restricted Eating for Treatment of Obesity? The Devil Is in the (Counseling) Details【限時飲食治療肥胖? 魔鬼在(諮詢)細節中】。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如果你想要採用限時飲食來治療肥胖,那就需要諮詢營養專家才能達到目的。這篇評論也再次重申「限時飲食並不比限制卡洛里更有效」。所以,作為結尾,我就再次重複斷食的吹捧與現實裡面的這段話:「所有的減重飲食都似乎是同樣有效或同樣無效。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減重飲食最終都會失敗,因為人們會放棄難以長期維持的減重飲食。事實上,只要少吃,無論是哪種機制的減重飲食都會起作用,而最好的減重飲食方法就是可以堅持下去的那一個。」原文:限時飲食治療肥胖? 魔鬼在細節中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4 養生.健康瘦身
跪坐可以減肥、防衰老?教授告訴你跪坐對健康是否真的有益處
我在2023-6-6發表人體工學桌椅是否有研究證據,如何選擇,之後有幾位讀者來討論盤坐、跪坐對健康的影響。事實上我在2020-1-15已經發表盤坐對身體有害嗎,所以我今天就來談跪坐。讀者Deerhsu在2023-6-10的留言是「日本超愛唐文化,跪坐壓比目肌確實有利健康!」。這讓我頗感驚訝,因為這位讀者長期以來都是支持和肯定我打擊偽科學,那他怎麼會說出這個明顯是偽科學的論調?所以,我就上網搜索,一下子就搜到《每日頭條》在2018-10-4發表的跪坐,不僅夠引血下行,防止衰老,更是減肥秘法,比敲帶脈還快!。(註:《每日頭條》是「內容農場」的大哥大,請看「肽-諾貝爾獎傳奇」的傳奇)我就把這篇《每日頭條》文章的連結回應給Deerhsu,同時問他「可以減肥、防止衰老?」,而他的回應是「于美人說:是的!」。所以,我就再搜索,果然搜到一大堆「于美人下跪減肥法」的新聞報導和影片,例如2014-1-8發表的真正有效!于美人瘋下跪減肥法瘦身 減肥迷思破除大公開。另一位讀者Elliot的回應是『日本厚生労働省(衛福部)在2020年4月起,施行《児童虐待防止法》修正案,正式認定「長時間正座」(跪坐)列入「体罰ガイドライン」(體罰指引),禁止教師、家長要求孩子跪坐。』他附上的新聞影片是親から子どもに「長時間正座」は体罰 厚労省が指針(19/12/04)。我自己搜到一篇2020-10-13 發表在《今日日本》(Japan Today)的文章Finally, a device to save us from the pain of sitting Japanese-style(終於有一個設計可以讓我們擺脫日式坐姿的痛苦)。它的前兩段是:『“seiza”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日式坐姿」,但許多人認為「疼痛」也是同樣有效的同義詞。 Seiza 的字面意思是「正確的坐姿」…雖然它看起來漂亮而有尊嚴,但 Seiza 的缺點是它會把你的大量重量放在膝蓋、腳踝和其他下半身部位的脆弱韌帶上。 甚至許多現代日本人也覺得 Seiza 非常不舒服。』我也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但卻搜不到任何「跪坐可以減肥或防止衰老」的論文。事實上,我搜到的論文是清一色地認為跪坐有害健康,而更讓人傻眼的是這些論文全都是出自日本的研究。2005年:Effect of Japanese sitting style (seiza) on the center of foot pressure after standing(日式坐姿(跪坐)對站立後足部壓力中心的影響)。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不僅會對骨骼系統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對下肢血液流動產生不良影響,而它的研究結論是:跪坐會在 4-5 分鐘內引起小腿組織氧濃度顯著降低,並在 17 分鐘左右導致足底本體感覺閾值增加。2012年:Two cases of elderly-onset 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y manifesting bilateral peroneal nerve palsies(老年發病的遺傳性神經疾病伴壓力性麻痺二例,表現為雙側腓神經麻痺)。結論:臨床過程表明,被稱為「跪坐」的日本坐姿是雙側腓神經麻痺的誘發因素。2014年:A case of crush syndrome induced by the kneeling seiza position(跪坐姿勢誘發擠壓綜合徵一例)。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可能會導致氧含量降低和橫紋肌溶解引起的肌肉組織破壞,而它的文摘是:擠壓綜合徵(Crush syndrome)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伴肌紅蛋白尿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特徵性綜合徵。最常見的擠壓傷是地震等自然災害受害者的擠壓傷。在此,我們報告一例由跪坐姿勢誘發的擠壓綜合症的罕見病例。2017年:Seiza-induced neuropathy: an occupational peroneal neuropathy in a Japanese lady(跪坐誘發的神經疾病:一位日本女士的職業性腓神經疾病)。2021年:Bilateral atrophy of the extens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 might be a useful sign for diagnosing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in Japanese men who do not sit in the traditional “seiza” style(對於不採用傳統“跪坐”坐姿的日本男性,雙側指短伸肌萎縮可能是診斷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病的有用標誌)。這篇論文提到,跪坐可能會導致雙側指短伸肌的萎縮。總之,內容農場以及媒體名人所聲稱的「跪坐可以減肥、防止衰老、等等」,都是毫無科學根據。事實上,「跪坐會引發肌肉和神經性疾病」不但是證據確鑿,而且很多日本人也都認為跪坐是痛苦、不舒服。那,既然是痛苦、不舒服,怎麼可能會對健康有益?原文:跪坐能減肥防衰老?別跪出一身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0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教授告訴你實際發生的關鍵是什麼
我在2023-6-24發表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讀者王小姐在2023-7-27留言:首先請林教授多多保重。「一到陰雨天氣骨頭關節就會疼」這句話,想必有許多人有共鳴,卻也叫許多困惑。例如「泛科學」有一篇文章《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請教林教授:1. 刮風、下雨等天氣因素,真的會促使沒發作的病患發作?或加重已發作的病情?2. 如果「天氣痛」屬實,那機制是什麼?是温濕度等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自律神經?謝謝。首先,有一個叫做Meteoagent的手機應用程序(App)是專門給自認有「天氣痛」問題的人使用的。它會及時通知使用的人突然發生的天氣變化並且警告這對他們可能帶來的健康影響。這個App的公司在網站上發表Weather Pains & Meteoropathy Research(天氣痛與氣象病研究),其結果如下:1.問:當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是否感覺到疼痛?答:是92% ,否8%。2.問:哪些天氣因素會影響您的健康?答:太陽風暴 67%,氣壓 21%,氣溫變化 10%,下雨或下雪 2%。3.問: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會經歷什麼樣的痛覺?答:頭痛和頭暈 42%,虛弱無力 28%,身體痛 15%,緊張焦慮 7%,血壓變化 5%, 作嘔,消化問題 3%。4.問:您會採取什麼措施來擺脫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不愉快感覺?答:吃藥 60%,什麼都沒做 30%,用自然藥物 15%,休息或睡覺 5%。5.問:您多快能消除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痛覺?答:同一天 28%,隔天 49%,兩天以上 23%。6.問:您有做規律的運動嗎?答:沒有89%,有 11%。7.問:您如何評價您日常飲食的質量和比例(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3%,(2)0%,(3)0%,(4)7%,(5)17%,(6)22%,(7)27%,(8)8%,(9)8%,(10)8%。8.問:您平常一天的活動量。答:少量 57%,中量 37%,大量 6%。9.問:您過去一年生活/工作中的整體壓力水平(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12%,(2)3%,(3)9%,(4)18%,(5)18%,(6)3%,(7)15%,(8)4%,(9)12%,(10)6%。10.問:您的親人、同事或熟人中是否有人抱怨對天氣敏感?答:沒有人 5%,1人 13%,2到3人 45%,3人以上 37%。這十個問答題裡有一條是很有趣,但也有一條是很有問題。有趣的是第6條:89%的人沒有做規律的運動。那,這是不是表示,沒有規律運動的人較容易罹患天氣痛?有問題的是第2條:怎麼可能太陽風暴會高達 67%,而氣溫變化卻只有10%?畢竟,太陽風暴是很少發生,而且也從未有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記錄。事實上,醫學文獻裡關於「天氣痛」發生的原因都不外乎是氣壓、氣溫變化、風雨或濕度。也算是很巧,有一篇跟這個議題相關的綜述論文才剛在今年4月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表(正式發表訂在12月)。它的標題是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conditions and osteoarthritis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天氣條件與骨關節炎疼痛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天氣因素總體上與骨關節炎疼痛有顯著相關性。 許多骨關節炎患者認為他們的關節疼痛受到天氣的影響。氣壓和相對濕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強度呈正相關,而溫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則呈負相關。下面幾篇是較早期與「天氣痛」相關的論文: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diagnoses of joint or back pain: retrospective claims analysis(降雨與關節或背痛診斷之間的關聯:回顧性聲稱分析)。結論:在對參加醫療保險的美國老年人進行的大規模分析中,沒有發現降雨與關節或背痛門診就診之間存在任何關係。2017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balance control and pai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氣象元素對症狀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平衡控制和疼痛的影響)。結論:當早晨大氣壓和最大濕度下降以及一天內大氣壓下降時,觀察到姿勢穩定性下降。 當早晨較溫暖時 以及一天內較濕且較溫暖時,患者的膝蓋疼痛更加嚴重。2015年:Doe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ease activity correlate with weather conditions?(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與天氣條件相關嗎?)。結論: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性在陽光充足和濕度較低的條件下均顯著降低。2011年:Does rain really cause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factors and severity of pain in people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下雨真的會引起疼痛嗎? 對天氣因素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嚴重程度之間關係的系統評價)。結論:有證據表明,某些人比較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而患者對天氣的反應也不同。2011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osteoarthritis pai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氣象因素對骨關節炎疼痛的影響:文獻回顧)。結論:在五項納入的研究中,大氣壓是最常見的變量,對骨關節炎疼痛有一定影響,而降雨量與骨關節炎症狀的相關性較小。2005年:Prevalence of weather sensitivity in Germany and Canada(在德國和加拿大天氣敏感的普遍性)。在德國,2001年1月對1,064名公民(年齡>16歲)進行了訪談,在加拿大,1994年1月對1,506人(年齡>18歲)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19.2%的德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天氣影響了他們的健康,35.3% 的人認為天氣對他們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兩者之和 = 54.5% 對天氣敏感)。 在加拿大,61%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天氣敏感。 在德國出現相關症狀頻率最高的是暴風雨天氣(30%)和天氣變冷(29%)。 在加拿大則是寒冷天氣(46%)、潮濕(21%)和雨水(20%)。 在德國最常見症狀是頭痛/偏頭痛 (61%)、嗜睡 (47%)、睡眠障礙 (46%)、疲勞 (42%)、關節疼痛 (40%)、刺激 (31%)、抑鬱 ( 27%)、眩暈(26%)、注意力不集中(26%)和疤痕疼痛(23%)。 在加拿大則是感冒(29%)、心理影響(28%)以及關節、肌肉或關節炎疼痛(10%)。 在德國,32% 對天氣敏感的受試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因為與天氣相關的症狀而無法正常工作,其中 22% 的受試者曾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至於讀者所問的「機制是什麼?…間接影響自律神經」,雖然的確是有這樣的說法,但目前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請看The Weather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從以上這些資訊可以看出,「天氣痛」有很大的成分是來自主觀意識。也就是說,你如果認為你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真的,而他如果認為他沒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假的。原文:天氣痛:真的假的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