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8
筆 文章
-
-
2022-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這7種食材、營養素主宰身體核心溫度!營養師最推這道家常菜
你可能不知道,食物中的營養素主宰著身體的核心溫度,只要吃進正確的營養素,冬天不用穿得厚重、像個不倒翁,也能由內而外暖起來。 近來天氣轉涼,讓人一到戶外不免瑟瑟發抖。其實人類是恆溫動物,若體溫低、手腳冰冷,表示身體裡缺乏相應的營養支持,不足以維持體內核心溫度,只要補充對的營養素,身體的能量充足,守得住核心溫度,就能不怕冷。 哪些營養素可以提升核心溫度呢?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想讓身體由內而外暖起來,可在食物中添加新鮮的辛香料,舉例來說,咖哩就是很好的保暖料理,裡面含有薑黃素,又多會加入洋蔥進去炒,更搭配了飯(澱粉)、肉(蛋白質)等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就能暖起來,只是,咖哩飯的熱量稍高要留心。 補血暖身─鐵質 除了先天性的貧血之外,女性因每月的生理期失血,很容易造成血紅素不足的貧血,缺血時,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減少,血液循環下降,血中的含氧量偏低,當然容易感覺寒冷,劉怡里建議,若沒有其他慢性疾病,月經來時吃2 至3 次低脂紅肉,例如:牛腱、里肌肉等補鐵,能很快改善,或是攝取含鐵量高的蔬菜,餐後搭配維生素C 高的水果,都有助於鐵的補充。 補身熱血─薑辣素 薑母鴨、熱薑茶都是冬天常見的菜色,吃了加入薑的料理後,會感覺到全身血液活絡起來,身體自然暖和。薑吃起來有辛辣口感,就是薑辣素的作用,它能適度促進血液循環,讓腸胃和內臟器官活絡,也是超強的抗自由基食物,對抗體內發炎有一定的效益。 合成肌肉─蛋白質 蛋白質是身體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舉凡肌肉、指甲、頭髮、皮膚和內臟,都需要蛋白質的組成。 缺乏蛋白質者通常會怕冷、臉色差、掉髮、皮膚枯槁、肌肉量少,而蛋白質的食物產熱效應最快,所以可選擇海鮮、低脂動物性蛋白質和豆類等補充,尤其吃藥膳補品時,可用魚肉、雞肉代替豬肉,減少脂肪和熱量的攝取,而痛風、腎臟病等患者,則要切記蛋白質不可以攝取過多。 抗氧活血─硫化素 蔥蒜有非常特殊的味道,是因為其中富含硫化素所致,除了有抗氧化的功效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刺激身體汗腺。 辛香料中的大蒜、洋蔥、青蔥、青蒜,或花椰菜、高麗菜等及其他十字花科植物都富含硫化素,但很容易揮發,且硫化素溶於水、加熱也容易散失,蔬菜不宜烹煮過久,大蒜和洋蔥可以磨碎加進菜餚裡,若只拿來爆香而沒有吃進去,是攝取不到硫化素的。 促進代謝─辣椒素 在台灣,不管走到哪,麻辣火鍋、麻辣鴨血都是冬天的熱門美食!辣椒功效來源來自於辣椒素,俗稱的唐辛子,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幫助脂肪燃燒。 不過,劉怡里提醒,若要達到保暖功效,必須食用辣椒本身才能攝取到辣椒素,或是切碎放進料理食用也可,唯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食道灼傷等消化器官疾病者不適合吃辣。至於民眾最愛的麻辣鍋等再加工品,吃下的辣椒素所剩無幾外,多搭配高油重鹹的料理方式,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增加能量─澱粉 許多女性為了愛美而積極減重,熱量不足的情況下,也會讓身體覺得寒冷。 劉怡里提醒,碳水化合物能轉變成葡萄糖,是身體很重要的熱量和能量來源,讓身體有產熱效應,從中醫的角度看,就是能夠「補中益氣」的養分,如果不喜歡吃白米飯,或擔心熱量太高,可吃南瓜、地瓜和山藥等根莖類,同時滿足高纖和身體溫暖的營養需求。 殺菌護心─蒜素 大蒜的氣味非常濃厚,有人喜歡也有人厭惡,就是其中的蒜素成分所致,蒜素除了有殺菌效果,也富含硫化物及辛辣口感,會刺激身體感到些微灼熱及刺痛,促進血液和代謝循環,而且,在心血管好發期的冬日,蒜素還能降低膽固醇的合成,是保護心臟的好營養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27歲打工討生活,被笑「明星竟然端盤子」...許傑輝:我不是最耀眼,但可以是最努力的.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一家三口確診 職場、碼頭、幼兒園匡列362人採檢
高雄今有一家三口確診個案,高市緊急開疫調記者會,目前案18155幼童就讀的幼兒園快篩結果出爐,應採79人,因兩人請假,目前採檢的77人結果為陰性,PCR結果晚間出爐。案18157母親為第一線作業員,工作與水產、海產相關,接觸者高達200人。目前個案是職場感染還是家庭群聚仍須疫調確認。目前推測三例都是新感染個案,衛局三小時內動用四家醫院匡列362人進行採檢。根據高市衛生局疫調,初步已案18156父親排除北部旅遊史,但感染源還在查,朝兩艘船查察中,初步回報,船上沒有有症狀的個案,個案感染源是通勤途中或職場,還需要進行確認,先目前查二船,入港後將全面採檢,現正逐步釐清中。高市長陳其邁表示,三個案檢體待長庚判斷分析,都有做抗體檢查,確認誰先感染,另外檢體也做昆陽實驗室做RNA定序。包括職場、幼兒園,或男童就醫場所,也安排聯合醫院進駐松青幼兒園採檢,已設篩檢站。幼兒園部分由一位家屬同步住到旅館,共匡列79人,有9人員教職員。高港部分,高雄榮總下午一點半就進駐港區進行相關接觸的PCR採檢,另案18157母的部分,由民生醫院協助採檢。警局與疫調中心目前針對足步比對,父親除上下班,照顧小朋友等到過的地方都在疫調足跡中,陳其邁也強調,要拜託診所一二二三原則,為社區把關。近期送檢件數增加,不能掉以輕心。診所篩檢務必落實,也會行文各醫師公會。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在做
發炎是一切大腦病變的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TIME)》封面以「發炎」(inflammation)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為題之後開始,大多數疾病都會探討與發炎的關聯。紅、腫、熱、痛是急性發炎基本反應,但是慢性發炎如同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腦部疾病也是如此。還記得之前提過腦部裡頭有膠細胞,膠細胞又細分成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其中的微膠細胞類似白血球巨噬細胞,其功能是保護腦組織,但是如果微膠細胞或是星狀細胞啟動了特殊發炎反應,可能會產生無聲的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反應,如果沒有及時修復讓發炎持續發生,反覆持續釋放的發炎激素是會造成大腦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舉例來說,一旦發生腦中風或是腦外傷,包圍在血腦屏障BBB的星狀神經細胞會發炎破損,導致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發生通透性改變,最後造成腦漏(leaky brain);同時微膠細胞會啟動發炎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如此雙面夾攻,神經發炎的連鎖反應就此展開。剛剛提到的是腦內直接的中風或外傷導致的發炎,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但是腦外的因素會影響到腦內發炎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當身體遭受到感染、毒素汙染、自體免疫攻擊等因素時,這些狀況也會造成體內大量的發炎激素以及過量自由基反應,然後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穿越血管、血腦屏障BBB、迷走神經,甚至是室周區域(circumventricular organs,是大腦內部一塊具有豐富血管但缺乏完整血腦屏障的結構),同樣可以啟動微膠細胞的發炎反應,最後慢慢破壞腦神經系統。所以這個血腦屏障BBB非常重要,如果任何原因導致了BBB破損,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研究發現,肥胖、運動不足、空汙、壓力、失眠、腸道菌相失衡、荷爾蒙及內分泌失調,甚至是電磁波等,都會導致BBB滲透性改變,進而引起神經發炎。2016年英國腦神經影像專家維瑞爾•卡索拉羅(Valeria Calsolaro)在《阿茲海默失智期刊(Alzheimers Dement)》發表了阿茲海默症患者腦神經發炎的證據,他認為以病理解剖及神經影像科技的發現,類澱粉沉積尚不足以解釋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破壞,其實神經發炎才是主要的原因。2017年義大利分子生物及轉譯中心學者維倫提納•沙維(Valentina Salvi)在《神經老化前線雜誌(Front Aging Neurosci)》提出更詳細的解釋:當微膠細胞以及星狀細胞還處於非戰時,此時稱之為M0時期,當啟動發炎機制之後,會進入所謂的priming階段(也稱為M1階段),這priming可以做為啟動、初始或是促發來解釋。當這些微膠細胞進入M1階段,會進行發炎反應以殺菌或是清除異己,但是也開啟了組織破壞和神經發炎的骨牌效應,如果有足夠的抗發炎營養素支持,微膠細胞會進入M2時期,此時反而呈現抗發炎以及組織平衡修復狀態,是有益於大腦的。不過如果進入M1時期太久或是沒有注意到生活型態以及營養積極介入,則搞破壞的M1階段會邁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之中。一位50歲的張先生,他在政府單位擔任重要職位,因為表現良好,已經升任單位最高主管。不過因為某次開會時發現前一天的會議事項一片空白,怎麼想都想不到而嚇到了;在太太的陪同下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當時他嚇的一時無法接受,因為自己的母親正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所以知道這疾病對於一個人甚至是家庭衝擊非常大。他太太陪同來找我的時候,我發現他有抽菸習慣,雖然一天半包,但也有30年菸史了;身體微胖的他,不只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血症,卻沒有規律服藥。應酬多,運動少,加上睡眠品質不好,這些都可能是導致大腦持續發炎,最後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記得在和他分析說明原因之後,他說我跟他解釋的太詳細了,要是能早點認識我,也許就能避開大腦發炎退化。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出一本有關大腦保養的書籍來教育大眾。保護大腦的第一步以下請各位參考一下,生活中是否有促進大腦發炎的不良生活或是飲食型態,請立刻改善:1.吸菸:吸菸所產生的自由基以及發炎物質太多了,裡頭的焦油以及上千種化學致癌物質不但會致癌,也傷害大腦。2014年的一篇研究發現吸菸會造成大腦氧化壓力激增,促進類澱粉沉積並啟動大腦的發炎反應,這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機會。2.糖及精緻碳水化合物:包括任何添加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糖果或是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麵粉、白麵條、白土司、甚至是白米飯等,都會增加血糖波動。這結果有二個,一個是過多的糖本身就是會促進發炎,產生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AGEs)增加;第二,過多的糖會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這也會促進血管發炎,增加失智風險。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在2008年《糖尿病科學科技期刊(J diabetes sci technol)》發表一篇文章:在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愈多就愈能正常發揮降血糖的作用;因此蘇珊娜‧德拉蒙特等人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的理論。2020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科學家艾納貝利•錢伯斯(Annabelle Chambers)等在《歐洲神經病裡雜誌(Europathol Exp Neurol)》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發現這種AGEs會在神經細胞、星狀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中表現出來,雖然不確定是失智症的單獨風險因子,但的確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內的類澱粉沉積以及神經老化。3.麩質過敏:過敏是身體對於過敏原的一種反應,近年來小麥麩質(gluten)在過敏疾病的探討已經眾所皆知。麩質是一種廣泛存在麥製品或澱粉加工品的蛋白質,也是俗稱的麵筋;是由麥膠蛋白(gliadins)和麥穀蛋白(glutenins)組成。我在治療所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時,一定會檢查急性或是慢性過敏原,這裡頭當然包括麩質。許多國外醫師也都強調無麩質(gluten-free)飲食對於控制發炎性疾病、大腦疾病、憂鬱等都有顯著好處。(編按:麩質存在在部分種類的麵包中。)2021年的重量級期刊《細胞(Cell)》有一篇重要論文,是以色列柴姆巴(Chaim Sheba)醫療中心學者阿隆•樂訥(Aaron Lerner)所發表,主題非常特殊:「食物即醫藥:麩質在神經退化疾病的角色」("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Gluten and Potential Role in Neurodegeneration),其中提到小麥製品裡的蛋白質,也就是麩質,可能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 (dysbiosis);因此增加腸黏膜通透性,引起特殊交叉抗體反應,甚至是自體抗體的出現,攻擊了大腦中類似麩質的蛋白結構,而引起大腦退化疾病。4.酒精:酒精熱量高,每公克可產生7大卡,喝多了,肝臟容易發炎,會形成脂肪肝,令腹部肥胖不容易消除。過量的酒精也會傷腦,2017年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醫師在《精神科雜誌(Psychosomatics)》發表一篇統合研究,從文獻中發現酗酒引起的失智盛行率,雖然每個國家數字不同,但是酒精引起早發型失智症達到10%、而晚發型失智症因酒精引起的比例約只有1.28%。不過也有研究顯示「適量」喝酒對於心血管有好處,問題在於何謂適量?我比較喜歡用美國標準杯的算法,不同的酒精濃度(alcohol by volume, ABV)有不同的標準,先看何謂「一標準杯」?酒精度為5%(ABV)的普通啤酒,一標準杯是指12盎司(360毫升);酒精度為12%(ABV)的葡萄酒,一標準杯是指5盎司(150毫升);酒精度為40%(ABV)的烈酒,一標準杯是指1.5盎司(45毫升)。對男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2標準杯,每周不超過14標準杯;對女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1標準杯,每周不超過7標準杯。但是如果一個人喝酒後臉容易紅,可能是解酒ALDH2基因有變異,那就更要少喝了,因為這種體質酒喝多了容易有咽喉食道癌的可能。5.不良飲食習慣:包括攝取過多的omega-6脂肪酸以及過少的omega-3脂肪酸,這會導致發炎;尤其是充滿油脂的大腦,失衡的脂肪酸會造成大腦發炎。另外高溫油炸類食物要少吃,因為油經過高溫處理後極不穩定,容易酸敗形成壞油,一樣會造成大腦發炎。也不要忘了反式脂肪,這是一種「反噬健康」的脂肪,這種植物氫化油惡名昭彰,會造成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失智風險。在許多的甜點、烘焙、糕餅裡頭加的酥油就是一種反式脂肪,雖然富含脂香,但是對心血管以及大腦真的不好。喜歡吃煙燻燒烤食物也要注意,食物在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 、異環胺 (HCA) 、或是丙烯醯酸 (AA) 等致癌又促老的物質,不但會讓身體發炎嚴重,也與肥胖、大腦發炎脫不了關係。6.促進發炎的生活習慣:包括睡眠不足、久坐不運動、長期以耳朵直接接聽手機等。長期熬夜會造成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這些都會造成發炎反應增加,引起肥胖,而且不利於大腦在夜間清除大腦廢棄物質,當然就會增加失智風險及憂鬱傾向。久坐不動的3C族或是電視沙發族,不但熱量消耗降低、血管易發炎,全身容易堆積脂肪,也會增加三高風險,造成大腦損傷。因此要打造抗發炎的體質,對於維持健康、保護心血管以及大腦、降低癌症發生等都有其效果。基本上,平日必須要做到不吸菸(二手菸以及三手菸也是)、節制飲酒、多喝水、多吃原型少加工的食物、少吃精緻澱粉及糖、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適度運動、不熬夜以及舒緩壓力,請記得盡量每日都做到這些好習慣。各式蔬菜因為具有足夠纖維以及各種五顏六色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不但對腸道友好,對大腦也是有間接好處;但高糖分水果以及果汁必須要有總量管制。我曾經遇過連續多年一天吃6種以上過甜水果,結果反而造成糖尿病、冠狀動脈阻塞以及洗腎的案例。另外多吃好油,包括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中小型深海魚、亞麻仁籽油、海藻、堅果。煮菜烹飪盡量用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的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或是玄米油等;另外黑咖啡以及綠茶對於保護大腦也有效果喔!書籍介紹書名: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活化大腦一點都不難,六堂課養出健康好腦作者:劉博仁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12/29作者簡介/劉博仁相信疾病的治療不應只有一種方法,透過初步的醫食同源核心概念,加上進階的功能營養醫學調理,並將精準醫療檢測納入驗證,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則。現職台中市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Captain Clinic)院長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門診中心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延伸閱讀: 陳文茜8年來接連住院,去年又罹肺腺癌!一張「重大傷病卡」讓她悟出:人生最後的結局原來是...
-
2022-01-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以色列初步研究 打第4劑疫苗恐無法預防Omicron
根據以色列初步研究結果,注射第4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會使人體抗體數量超出注射第3劑,但恐怕仍不足以預防感染Omicron變異株。以國希巴醫療中心(Sheba Medical Center)傳染病部門負責人芮格夫-尤柴(Gili Regev-Yochay)指出,注射第4劑疫苗會使抗體數量「比注射第3劑再多一些」;並說,這只是初步研究結果,尚未正式發表。以色列一年前是初步施打疫苗速度最快的國家,上個月已開始為最脆弱的高風險人口施打第4劑疫苗,也就是第2追加劑。
-
2022-01-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西堤群聚擴散還有未爆彈?陳時中:希望不會但一定有
桃機延伸社區感染案,西堤餐廳再增14名確診者,光餐廳整體群聚已有34人。但西堤餐廳是否還有未爆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我雖然希望不會有、但我相信一定有」,西堤餐廳在可傳染期間共接待374組客人,全都在追蹤中。目前西堤餐廳內部確診者,包括員工、顧客都集中在1月7日、1月9日,卻跳過1月8日。陳時中表示,目前確診個案集中在7日及9日,卻沒有8日「是可以想像的」。因為在7日風險產生, 第二天都還在潛伏期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0日為何還沒有確診。因為1月9日感染者前兩天開始驗出,10日以後感染的人也應開始出現,但也可能是大量篩檢有發揮效果。陳時中表示,Omicron在兩天內就有傳播力,一天內可能還不會傳出,所以目前1月8日用餐者還沒有出現染疫。「我不希望有,但我相信一定有」,如果這些人已經被匡列就安心很多;若沒匡列,就要繼續匡列,是很辛苦的事情。1月10日至12日用餐還未出現陽性確診者,「我有點擔心」。針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認為應該將針對「人」的匡列方式,改為以「地區」匡列。陳時中表示,是否改變匡列方式要請專家、國衛院等討論,顯然看起來潛伏期較短,應會朝向把檢疫日期縮短的方向走。另針對昨天公布經社區採檢站揪出的確診者,案17934。陳時中表示,個案因女兒咳嗽,加上上課足跡與西堤工讀生重疊,因此帶孩子去採檢站自己順便採檢,但孩子陰性、媽媽陽性。目前個案所有接觸者都是陰性,小孩二採也陰性。雖然Ct值30,相對高,但N抗體陰性,不是以前感染過。而個案二採轉為陰性,因此懷疑是否第一次檢體需要複驗,過兩天會更清楚。
-
2022-01-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Omicron共存? 醫:若放棄抵抗 先倒下的是血汗醫護
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示警,確診Omicron雖大多為輕症,但感染數暴增,疫情演變難以預測,若整個社會放棄抵抗,要與病毒共存,「先倒下的將是血汗醫護」。潘建志在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billypan102/posts/481925959955794 )指出,根據美國南加州11日發表的最新論文,Omicron變異株比起Delta,確診數暴增、住院人數更多,但住院率少5成、進ICU比率少9成、平均住院日較短,且大多都能活著走出醫院,但確診的分母如果大太多,以絕對數量而言,還是會有更多人變成重症。潘說,Omicron變異株主要感染上呼吸道。打過疫苗者,身體會產生各種抗體,但呼吸道粘膜裡的抗體IgA(免疫球蛋白A)量較少,Omicron飄上去就入侵細胞了,不往呼吸道下方走,馬上就大量繁殖,以氣溶膠形式靠呼吸就散布出去,但也因沒進到氣管深處,呼吸空能影響較少就不須插管,肺部發炎也不會造成免疫風暴,而這可是之前新冠病毒株致死主因。潘建志表示,根據南加州論文統計,感染Delta的病患未施打疫苗比率為49.7%,但Omicron變異株僅26.6%,也就是說,Omicron變異株的突破性感染能力更高,有更強的免疫逃脫,但因打過疫苗者感染後症狀較輕微,因此Omicron整體統計症狀較不嚴重,住院數較少。「所以不能反因為果,說Omicron症狀輕微就不打疫苗」,他說,雖感染Omicron變異株症狀輕微,但住院人數仍大量增加,若醫療過載崩壞,無法維持醫療品質,重症及死亡率比率就不會這麼低,且大量感染是最近1個月的事情,也有學者表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對身體的長期影響尚不清楚。潘建志表示,每個國家情況不同,台灣在去年5月Alpha變異株的疫情中,累計死亡率高達5%,相比發達國家實在太高,且台灣長時間清零,Delta變異株沒有大流行,曾感染且自然免疫的個案比各國都少,因此,Omicron變異株侵台後,疫情如何演變很難預測。潘建志說,台灣還不能放棄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手段,這些措施都能避免醫療過載,減少住院個案,以免排擠到其他疾病的醫療量能,「整個社會若放棄抵抗,喊說要和病毒共存,先倒下的將是血汗醫護」。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一名20歲大學生,某次感冒時,鼻塞、咳嗽、喉嚨痛及流鼻水發作,左耳悶塞,整天頭暈目眩,一快速轉頭或改變姿勢,例如低頭看書、平躺翻身或上下樓梯,見到眼前景物會旋轉,嚴重時還會惡心。就醫時,發現其左側耳膜裡面,中耳腔黏膜紅腫,原來是上呼吸道感染併發急性中耳炎。在門診中常會診治到這類患者,但為何會引起眩暈呢?引起眩暈 四個原因原因一:中耳負壓,內耳變形耳咽管黏膜水腫,會引起阻塞,中耳腔內空氣被組織吸收,產生負壓,拉扯耳膜,造成凹陷;拉扯卵窗及圓窗(中耳到內耳開口上),內耳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即發生形變,壓縮耳石斑,改變耳石分布,使患者以為身體正在翻滾、移動或搖晃。原因二:內淋巴液比重增加病毒經由卵窗感染內耳,引起耳蝸管發炎,血管紋路分泌含有大量抗體及發炎激素的內淋巴液,循環到前庭及半規管。由於內淋巴液含有大量蛋白質,密度變大,頂帽密度較小,便向上浮起及扭曲,使患者以為頭部正在轉動。當患者轉頭時,由於一側半規管內淋巴液較為黏滯,流動不足,該耳平衡輸入減少,使患者以為頭部沒有跟著轉動。原因三:橢圓囊內耳石鬆脫病毒經由圓窗(聽小骨連接處)感染橢圓囊,耳石膠發炎變性,耳石顆粒脫離耳石斑,隨著內淋巴液循環,沉積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壺腹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耳石因重力或慣性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流動,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原因四:誘發前庭性偏頭痛若患者有偏頭痛體質,當中耳腔發炎,會刺激黏膜下的感覺受器,訊息經由三叉神經傳進腦幹,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啟動前庭性偏頭痛。電位波動干擾前庭神經核,使它無法抑制性地調控該側前庭神經所傳入的平衡訊息,或者干擾前庭神經,使它無法正常地接收平衡訊息,患者會以為身體正在傾斜或旋轉。檢查耳部及眼球 確認眩暈 在診療眩暈時,為了及早篩選出危險的眩暈,醫師會檢查患者耳部及眼球,評估肢體及步態。若確認是安全的眩暈,就會對症下藥。屬於原因一者:進行中耳通氣術後,症狀立即緩解。屬於原因二者:會隨著耳悶而加重或緩解,治療時會使用副腎皮質素,減輕免疫反應,進行消腫。屬於原因三者:感染痊癒後過段時間,會安排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屬於原因四者:會隨著頭痛發作而緩解,少有併發症,治療以止痛、止暈及止吐為主,控制症狀即可。老人、三高者眩暈 小心中風須注意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或有三高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交感神經旺盛,血液比平時更黏稠,阻塞腦血管,發生小腦或腦幹中風,因此發作劇烈的眩暈,宜趕緊送醫。
-
2022-01-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72歲嬤急性腹痛血便 大腸鏡檢查揪出巨細胞病毒性腸炎
台南市一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及胃潰瘍的72歲何姓婦人,先前因嚴重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性休克,住院治療一個多月,隨後到麻豆護理之家休養,卻在入住不到一星期發生急性腹痛合併血便現象,送到麻豆新樓門診後,胃腸科醫師李奇郡以大腸鏡確診為巨細胞病毒性腸炎,病患後續接受為期21天的Ganciclovir抗病毒療程,血便與腹痛逐漸改善;出院前再次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潰瘍範圍已縮小至不到一公分,且受損的大腸黏膜也已復原。出院至今3個月未再復發。李奇郡先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其升結腸部分有腸壁增厚及周邊脂肪發炎現象,高度懷疑症狀就是由此一病灶所致。由於大腸病變原因很多,無法單靠電腦斷層做出診斷,經與病人和家屬討論後,決定盡快做大腸鏡檢查,經檢查後發現:在升結腸處有長達約10公分的潰瘍性病灶,隨即再做切片檢查,發現有許多巨細胞病毒,因此診斷為巨細胞病毒性腸炎。李奇郡表示,巨細胞病毒為常見病毒,各年齡層均可能被感染,它會感染肺部、視網膜、神經系統、血液、骨髓、泌尿道、肝臟及腸胃道等各種器官;它和皰疹病毒類似,能在體內長期潛伏,任何時候都可能活化並造成症狀;尤其當免疫系統變差時,發病風險極高。巨細胞病毒性腸炎的症狀有腹瀉、發燒、腹痛、血便等,其中下消化道出血有可能嚴重到危及生命。診斷方式包括血清學檢查、抗體檢查、病毒培養、組織切片等,其中又以組織切片的精準度最高。李奇郡指出,大腸鏡可以直接檢查腸道有無息肉、腫瘤、潰瘍、發炎及出血點等,當發現有異常時還能進一步做治療處置,如:息肉切除、切片檢查、止血術等;本案例就是因為立即做了大腸鏡檢查,才能盡早確診,及時給予治療、避免惡化。依國外指引評估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建議45歲就可以先做一次大腸鏡,再依結果決定追蹤的間隔。
-
2022-0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難防 專家:第一線人員兩周內第3劑應達8成5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再起,除了桃機相關的50多名個案外,北市聯醫也相繼有不同院區的護理師確診,且都接種兩劑疫苗。不過國內從元旦起,醫護人員、高風險人員等若完整接種滿兩劑疫苗,即可不須再定期採檢,恐造成Omiron變異株入侵的破口。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兩劑疫苗已不足以因應,還是需要篩檢,但更重要是盡快在兩周內將第一線高風險人員的第三劑疫苗打起來。除了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出現兩名護理師確診,仁愛院區也有一名專責病房護理師於11日上午進行第三劑疫苗施打後,下午即確診。黃高彬表示,雖然疫苗本來就不可能百分之百阻擋病毒不會傳染,但國外文獻都已經證明需接種到第三劑才能產生更高的抗體來抵擋疫情。因此相關政策也應該滾動式調整,調整為打第三劑才是完整接種。除此之外,接種的順序也應該隨之調整。現在Omicron的R0值大增,而第一線的機組員、機場人員,甚至防疫旅館工作人員都會接觸「不特定的境外旅客」,比接觸「特定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染疫風險更高。因此,早就該針對機場人員、防疫旅館人員等盡快接種第三劑,接下來是才是醫護人員。黃高彬也表示,從國外的疫情發展早就可以借鏡應該儘早打第三劑疫苗,而現行補救方式是更用強力的方式或更大的誘因,在兩周內盡快針對第一線高風險人員、醫護人員接種完第三劑,並讓覆蓋率達到八成五至九成的程度才行。他解釋,兩周內打完疫苗需要再留一周的時間讓抗體生成。這個週末入境的旅客是最高峰,而現在離過年約還有二至三周的時間。在這之前將疫苗打完,屆時面對民眾過年南來北往、親友聚會的壓力才會比較小,以免過年後反而迎來更嚴重的社區流行。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第3劑怎麼選?一圖看懂各劑種組合效能、副作用強度
桃機群聚風暴擴大、Omicron病毒進入社區,且確診者多為突破性感染,衛福部決議已接種2劑新冠疫且間隔滿12周以上的18歲民眾,應盡速接種1劑追加劑(第3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估計至1月底約有768萬人符合施打資格。《聯合新聞網》整理報導,讓您一目瞭然追加劑該怎麼選,副作用少、保護力最好。● 第3劑怎麼選?目前全球追加劑的接種趨勢,以mRNA疫苗(BNA、莫德納)為首選,腺病毒疫苗(AZ)作為第3劑效果不佳,僅針對對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過敏者建議可選擇。衛福部長陳時中建議,前面打兩劑AZ,第三劑就選莫德納、BNT或高端,前面兩劑高端者全部都可選,混打的人也可以打,就是不要有3劑AZ疫苗的情形。● 第3劑保護力比較2021年12月初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由牛津大學進行的「COV-BOOST」第3劑混打試驗研究,針對2878名已完整接種2劑AZ疫苗或2劑BNT的志願受試者,以雙盲隨機方式、7種不同廠牌疫苗,對兩組人員進行第3劑追加。牛津大學實驗的7種追加劑疫苗品牌,分別是BNT、AZ、莫德納、嬌生、Novaxax、CureVac、Valneva,研究發現7款疫苗大部分都能誘發強大免疫反應,其中以莫德納、BNT兩款mRNA疫苗效果最好。觀察台灣目前有使用的BNT、AZ及莫德納3種疫苗數據,可出看完整接種2劑AZ者,第3劑不論是選擇BNT或莫德納,對於提升IgG抗體的效果,都較第3劑選擇AZ高出許多,其中選擇莫德納幾乎是選擇AZ的12倍;如果前2劑是打BNT者,第3劑選擇莫德納的效果也超過選擇AZ的2倍。● 第3劑副作用嚴重嗎?根據衛福部資料,國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第1劑覆蓋率達80.22%、第2劑覆蓋率也有70.7%,第3劑為1.18%,截至2022年1月6日因接種後不良反應死亡數為1236例。依美國CDC資料顯示,接種第3劑疫苗後最常出現的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71%)、疲勞(56%)、頭痛(43.4%),接種mRNA疫苗第3劑和第2劑的不良反應(副作用)發生率雷同,接種2劑腺病毒疫苗(AZ)後追加mRNA疫苗,則可能出現注射處疼痛、全身痠痛、發熱等副作用症狀。▌施打3劑莫德疫苗第3劑和第2劑的副作用發生率雷同;第3劑局部副作用發生率(84.7%)較第2劑(83.5%)高,全身副作用發生率(79.0%)較第2劑(81.3%)低。▌施打3劑BNT疫苗第3劑和第2劑的副作用發生率雷同;第3劑局部副作用發生率(74.1%)較第2劑(71.7%)高,全身副作用發生率(69.2%)較第2劑(71.7%)低。▌第2劑AZ後追加mRNA疫苗常見副作用有注射處疼痛(持續1-2天)、疲倦、全身痠痛、發熱等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受訪指出,第三劑疫苗的副作用以輕微不良反應最常見,包括:疲勞、疼痛、發紅等,根據英國研究,混打副作用比例可從高到低排名如下:第一名:2劑AZ+莫德納第二名:2劑BNT+莫德納第三名:2劑BNT+嬌生第四名:2劑BNT+AZ第五名:2劑AZ+嬌生第六名:2劑AZ+半劑Novavax前台大醫師林氏璧表示,不管前2劑打哪款疫苗,「都建議第3劑以mRNA疫苗為自選」,所有疫苗組合中,最不建議的是3劑都選AZ;兩劑mRNA後打AZ也可以,但中和抗體還是大輸打mRNA,還要承受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的風險,症狀遠比心肌炎嚴重很多。林氏璧表示,40歲以下的國人打mRNA疫苗,不良反應比例會較高,莫德納半劑量機率也大於BNT全劑量,如果很在意副作用的不舒服感,不妨選擇高端疫苗。另,30歲以下的年輕男性若擔心心肌炎的風險,建議可以避開莫德納,選擇BNT。● 哪些人該打第3劑?▌想要接種第3劑者應符合下列3條件:‧ 年滿18歲‧ 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不論任何廠牌‧ 與第2劑須間隔3個月● 第3劑該何時打?如何預約?Omicron再度讓國內疫情升溫,許多民眾也開始搶打第3劑疫苗,除了各縣市開始設立大型接種站外,指揮中心預計將在1月15日重啟1922疫苗預約平台。以下整理已經接種第2劑的日期,對照12周後該打第3劑的日期,供民眾做為接下來預約疫苗時的參考。
-
2022-01-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什麼你應該多睡覺?研究曝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
失智症是個難解的神經退化疾病,國內外科學家皆投入大量研究,希望找出病理機制以研發新藥。但人腦的神經網絡複雜程度,超出目前理解範圍,在用藥之前,需要對神經網絡有更清楚的認識。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陳儀莊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與跨領域專家合作,除了研究神經細胞與神經膠細胞之間的影響,亦盼能以亨丁頓舞蹈症為模型,發展可沿用於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藥物。▌神經退化疾病至今仍無藥可醫2016年年底,美國一間著名大藥廠宣布其研發27年的失智症藥物,在臨床研究上效果不佳。消息一出,無論是科學家、病人或投資者都一片沮喪,全美生技股票甚至大跌了8~10%。2021年6月,另一家美國藥廠發展多年的失智新藥終於獲得美國FDA有條件通過,但是否有足夠療效,仍產生許多爭議。在這個低迷的氣氛中,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生物學家巴爾的摩博士(Dr. David Baltimore),站出來鼓勵大家:其實我們對神經細胞還不夠了解,如果夠了解,很多問題我們會事先想到。我們應該更努力發展新的科技,並加強分享資訊和數據,才能成功。失智症治療在台灣也頗受關注,尤其近年高齡社會問題更為嚴重,報紙社會版不乏因家人無力長期照顧失智長輩而發生的悲傷故事。早在十幾年前,政府便開始推動失智藥物發展,例如NRPB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年立法院的臨時議案中,數十位立法委員聯合簽名,要求政府會同中研院研發改善失智的抗體與藥物。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若只急著研究藥物的藥效,而忽略全面了解,就很容易出差錯。例如當科學家發現一種新藥可以修復退化神經細胞的功能,若在尚未確定副作用時就立刻進行開發,便會增加臨床實驗的失敗機率。因此,藥物研發需更謹慎與深入。此外,人腦神經網絡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目前的理解範圍,這也是為什麼至今仍無藥物可快速根治神經退化疾病。國內外科學家尚在努力,從基礎研究了解人腦的神經網絡,中研院也投入大量心力,其中一個方向是以研究神經細胞為主體,探討神經細胞和其他腦細胞(包括神經膠細胞)之間的影響。▌記憶維持,仰賴神經網絡陳儀莊特別從基礎原理來解釋,說明科學家如何發展神經退化疾病模型,進而尋求開發藥物的可能性。人腦的神經網絡中,以負責網絡連結的「神經細胞」最為重要。神經細胞活動時會有很多電位經過,電位傳導得越快,神經網絡傳遞功能的效果越好。但在傳導電位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短路」,就需要靠「寡突膠質細胞」將神經細胞包起來保護。而大腦中占了85%的「星形膠質細胞」也非常重要,就像支持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工作人員,這群細胞扮演非常關鍵的支持角色。「星形膠質細胞」一腳連接神經細胞、另一腳連接血管,幫助神經細胞接收養分,並協助清理代謝廢物。個子很小的「微膠細胞」數量很少,僅占全部腦細胞的5%。它們彷彿大腦中的警察,一旦發現壞東西就會將之吞噬;而看到發炎狀況時,則釋放出細胞激素(cytokine),殺死入侵的細菌以抗發炎。目前已知幾乎所有的神經退化疾症,都和微膠細胞失控有關。但微膠細胞是個雙面刃:如果它分泌太多細胞激素,也會傷害神經細胞,這種情況在大腦老化時很容易發生。對於神經細胞而言,順利獲取能量極為重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會先經過星形膠質細胞變成乳酸,乳酸再進入神經細胞轉成能量。這個乳酸釋放、吸收與轉換能量的過程,有時候效果會變差,對長期記憶的形成及維繫造成不利影響。克莉絲蒂娜.阿爾貝里尼(Cristina M. Alberini)博士的實驗室曾證實,將大量乳酸打入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組織中,會讓老鼠的記憶力變好;這是因為神經細胞獲得很充足的能量、得以順利運作。這讓我們了解:記憶的形成和維持皆須依賴神經網絡順利運作;過去的記憶也許並不是消失,而是無法順利傳導。人變得健忘,可能是神經網絡的傳導效率變差了,因此若能透過增加神經細胞能量,來促進神經網絡的傳導效能,也許可以改善失智。▌神經退化原因:壞蛋白質堆積致禍便祕是因為廢物阻塞在腸道,引發極不舒服的感覺。對人腦中的神經細胞而言,若無法順利代謝壞蛋白質,則會導致其堆積成斑塊──就如便祕一般──阻礙神經傳導功能,狀況惡化時甚至會造成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失智症、亨丁頓舞蹈症、漸凍人等等。但神經細胞如何倒垃圾呢?這就要靠「腦脊髓液」幫忙。星形膠質細胞的腳會包住血管和神經細胞,在血管和星形膠質細胞中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空間,足以讓大腦中的腦脊髓液通過,把存在於神經細胞的壞蛋白質──例如造成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 β, Aβ)──帶出腦部排除,以防堆積成斑塊。當腦脊髓液流通得越順暢,代謝效果越好。如果家裡的灰塵越積越多,形成一座土丘,你的正常生活空間和機能就會逐步壓縮、甚至喪失。這就是蛋白質斑塊對神經細胞帶來的威脅。多種神經退化疾病的神經細胞,都有蛋白質不正常堆積的情形,包含亨丁頓舞蹈症(圖A)、阿茲海默症(圖B)、帕金森氏症,以及漸凍人。年輕的時候,神經細胞會把壞蛋白質分解或排出,小小的微膠細胞也會跑來試著吞噬壞蛋白質;如果排清和吞噬的能力好,累積在腦中的壞蛋白質就越少。但壞蛋白質終究會漸漸積累,累積得越來越多,便在神經細胞周圍(或細胞中)堆成一大坨斑塊,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神經網絡傳導功能降低,這就是神經退化疾病產生的原因之一。▌為了神經細胞好,你有理由多睡覺內德加(Maiken Nedergaard)博士的研究室,以老鼠做了一個實驗,在腦膜打進去不同分子大小的染料,觀察染料如何隨著腦脊髓液在腦中流動擴散。紅色的染料分子比較大,綠色的染料分子比較小。他們發現腦脊髓液流動擴散的效果,和「年齡」及「睡眠」息息相關。如圖所示,年輕的老鼠(上方腦切片)腦脊髓液流通效果很好,小分子的紅色染料和大分子的綠色染料遍布腦中混成黃色,大小分子在腦中跑得差不多快。但年老老鼠(下方腦切片)就不是這樣,只有小分子的紅色染料透過腦脊髓液傳輸得比較快,大分子的綠色染料還是停在從腦膜打入的位置,沒什麼移動。無論是老鼠或人類,年紀增長之後腦中的代謝功能都會變差,進而出現神經退化,這是個殘酷的事實。先別感嘆年華已老,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好好睡覺,而且要睡飽。因為內德加博士的實驗發現,睡覺時神經膠細胞會變小,讓腦脊髓液流通的空隙變大、流速變快,是清理神經網絡中壞蛋白質的最佳時機。為了讓神經細胞順利清理廢物,每個人都需要有充足的睡眠。▌以亨丁頓舞蹈症為模型,發展神經退化疾病藥物了解神經網絡之後,下個目標是藉由神經退化疾病的動物模型,了解哪些機制會影響發病,藉以找出用藥的機會。失智症是老年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但成因相當複雜,目前亦無完善的動物模型。而亨丁頓舞蹈症只有一個基因突變就造成疾病,現階段已經有相當好的動物模型供科學家探討。陳儀莊與研究團隊從亨丁頓舞蹈症著手研究藥物發展,原因是亨丁頓舞蹈症和其他神經退化疾病有類似的病理機制,例如神經細胞都會有壞蛋白質堆積、沒辦法正常分解的狀況。若有藥物能促進壞蛋白的分解來治療亨丁頓舞蹈症,就可進一步探討,是否也能用於治療漸凍人或失智症等其他神經疾病。只是在藥物成功開發前,很多人希望專家可以先指點什麼食物能讓病情好轉、什麼則會讓身體變得更糟?但陳儀莊提醒,神經網絡是一套相當複雜的系統,每種食物的功用也很複雜,並非只有單一的作用。大家可以從認識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開始,了解如何保護神經網絡正常運作。另外,亨丁頓舞蹈症會透過基因代代遺傳,在醫療知識比較落後的地區,人們仍然相信此種病症源於家族受到妖魔附身或詛咒,這是因為了解不夠而產生的誤會。其實神經退化疾病並不會傷害他人,反而是病人因為無法好好走路、容易跌倒,或是忘了自己有沒有吃過飯,造成自身的危險。在藥物成功開發前,我們都能做到的,就是建立正確知識,照顧好自己的神經網絡,也盡量提供病友及家屬協助。※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防醫療崩潰 衛福部祭3措施
桃園機場十一日起啟動新制,長程航班入境旅客於機場PCR採檢,實施首日陽性率竟高達百分之九點二八,幾乎一成,為避免醫療量能崩潰,衛福部祭出醫院輪流收治患者、加快確診者住院的解隔效率等三大措施。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全球疫情不斷上升,中央改採取長程航班落地就採檢,陽性比率超過百分之八,阻絕於境外要不斷調整策略,醫療量能要分流,防疫旅館雖努力增加量能,但醫療量能要足以支撐,有輕重症之分。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北市有一八○例確診,大部分輕症,他主張啟動防疫專責旅館安置輕症,否則確診者散布在所有醫院反而危險,「與其烽火遍地,寧可把輕症患者集中」。柯文哲說,原本應嚴格分艙分流,但兩個護理師確診就要關掉三個隔離病房,人力都在居家隔離,要避免醫院量能被輕症病人擊垮。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目前每架班機乘客確診率約百分之十,每架班機確診人數高達十多人,衛福部規畫北區醫院輪流收治確診者、輕症或無症狀的同班機或同行家人確診可兩人一室收治、確診者在符合三條件可提早解除隔離等措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病床數五百床以上醫院及應變醫院共二十四家,每天各組輪流收治患者,避免所有確診者送往某幾家醫院。其次,入境確診者症狀都為輕症或無症狀,同班機、同行者或同行家人的確診者,因感染變異株大致相同,將兩人收治於同病室,提升收治效率。第三,若確診者PCR檢驗連兩次陰性,Ct值三十以上,N抗體陽性,即可出院返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醫療量能還足夠,新措施實施後,舊案留在醫院的時間不會太久,另規畫集中檢疫所收治輕症、無症狀等患者,分擔醫院量能。
-
2022-0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市聯醫護理師再爆確診 專家直指八大行業恐是下一波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昨爆發院內感染,共有兩名護理師確診染疫,今晚又再傳出北市聯醫另一院區的護理師確診。指揮中心晚間表示,檢出一例陽性個案(待編號,Ct值16),為北部本國籍30多歲女護理師。專家表示,護理師接連確診,代表接種兩劑AZ疫苗的保護時效已過期,無法對抗Omicron變異株,下一波感染疫情恐是八大行業,提醒醫護人員、八大行業從業人員應盡速接種第三劑疫苗。指揮中心表示,今晚確診護理師為昨天出現發燒、喉嚨痛及肌肉痠痛等症狀,因剛打完第3劑疫苗,以為是疫苗接種後反應,但今日因工作定期採檢後檢出陽性。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境外移入確診患者暴增,醫療院所勢必收治許多患者,雖然醫護人員均接種兩劑AZ疫苗,但距離第二劑疫苗接種時間已超過3個月,許多人的AZ疫苗保護時效已於1月初過期,有部分醫護人員近日接種第三劑疫苗,但保護力尚未形成,仍充滿染疫風險。「下一波群聚感染疫情,小心恐是八大行業。」陳秀熙說,八大行業從業人員與醫護人員相同,均是較早接種完兩劑AZ疫苗族群,如果護理師出現染疫情形,那八大行業從業人員也有相同風險。陳秀熙說,從英國、德國、美國、以色列混打疫苗經驗觀察,AZ疫苗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至少可以阻擋感染病毒2至3個月,雖然第三劑疫苗無法完全防止感染Omicron,但可以減少重症,指揮中心應讓醫護人員優先接種第三劑疫苗,且涵蓋率應盡速達到與第二劑相同的7成。「如果有從境外返國的親友,醫護人員應避免接觸。」陳秀熙說,現在再多的檢測都只是消耗檢驗量能,但防疫幫助不大,一定要從施打疫苗著手,若是在醫院內照顧確診患者的醫護人員,再未接種第三劑疫苗,或是第三劑疫苗保護力未形成前,一定要最好防護措施。至於已接種兩劑莫德納疫苗的醫護人員,指揮中心應進行血清抗體檢驗,檢測體內中和抗體效價,得知保護力還有多少,而接種兩劑AZ疫苗且接種第三劑疫苗者,經過兩周後產生抗體後也應開始監測,隨時掌握醫護人員疫苗保護力,避免院內感染不斷發生,嚴重影響醫療量能。
-
2022-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外界憂醫療量能崩?張上淳:確診者符合3條件即可解隔離
近日Omicron境外確診數不斷增加,但多半為輕症或無症狀,外界憂心壓迫醫療量能。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近期針對新變異株Omicron的解除隔離條件討論,非重症無需ICU治療、輕症住在負壓或專責醫院的人,符合3項條件即可解除隔離,自主管理。張上淳表示,先前解除隔離版本是針對Delta變異株,擔心會有高傳染力,因此制定較嚴格條件,特別是要求2次呼吸道檢體的Ct值需大於30,或者檢驗陰性才可解除隔離。如今有Omicron新變異株,專家小組認為不需個別對於變異株設定條件,只要不是重症、症狀緩解如退燒發病達10天以上,大部分Ct值都很高,第三條件是確定連續2次Ct值大於30或陰性,有此三條件即可解除隔離,不需再區分是感染何種病毒,返回社區都是安全的。另外針對「舊案」,張上淳表示,不論是在境內或境外感染,但先前沒被診斷出的人,被診斷出來後,看到Ct值偏高、病毒量偏低,只要有相關條件,特別是抗體檢驗、後續呼吸道檢體PCR,只要Ct值高或者陰性,相較過往需要區指揮官診斷,確認為舊案可提早解除隔離不用關10天,這次修訂後,因為經驗越來越多,不需要勞煩指揮官,因此只要符合3項條件,可在衛生局同意下解除隔離。張上淳表示,確診舊案如果沒有症狀,可以避免再次感染,就比較不擔心。如果舊案的N抗體為陽性,代表更早之前已被感染。若2次呼吸道檢驗,第一次採檢Ct值偏高、2天內第二次採檢若Ct值下降,就代表是急性期;如果沒有此情況,Ct值高、或間隔24小時再採檢仍是陰性,就無需擔心急性感染,即可判定為舊案。無論國內或國外確診,依照客觀數據,都可提早解除隔離,張上淳表示,不少醫界討論,擔心Omicron突然增加,是否會佔用醫療資源,指揮中心也會評估,在疫情嚴峻或個案較多的時候,在3個條件下,不需要連續2次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而是只要發病10天以上,即便沒有呼吸道檢體陰性或Ct值大於30,必要時也可以讓個案到集中檢疫所,在社區中繼續隔離,不占用醫療資源,這也是此次專家會議討論出的但書,避免每次都要經過小組討論,緩不濟急,讓指揮中心可以快速反應。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的解除隔離標準,若經研判為舊案,可以不需待滿10天提前解除隔離,第一條件是無相關症狀,以及一採陽性時Ct值大於30,連續兩次採檢Ct值大於30或陰性,則不需待10天,部分民眾確實可以受惠,多少比例仍需更多資料整理。張上淳表示,過去都有提早解除隔離的條件,不過需要多一道手續,就是經過網區指揮官,會延誤半天或一天的時間,現在因新的Omicron變異株,希望減少延誤時間,讓醫院可以更快速達到解除隔離。
-
2022-0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指第三劑好處不明顯 他呼籲「別選AZ疫苗」
指揮中心下令開始施打第三劑新冠肺炎疫苗,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第三劑追加劑的好處,並沒有前兩劑基礎劑那麼明顯與絕對,建議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再追加第三劑疫苗。此外,第三劑疫苗建議以莫德納、BNT、高端為主,建議不要選擇AZ,尤其是前兩劑都接種AZ者。謝宗學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中貼文分析接種第三劑疫苗的優缺點。他表示,疫苗對於減少重症率或死亡率的效果不錯,但對於增加保護率效果不佳,特別是 Omicron 變異株,意即接種疫苗後還是有可能染病,但較不容易躺在加護病房或死亡,即使接種第三劑追加劑也是如此。謝宗學建議,第一線醫護、防疫、軍警消人員、或工作性質需要接觸大量群眾的人、或希望得到有比較好保護力的人,接種第三劑追加劑,但必須承擔的風險是接種疫苗後的不舒服或併發症。而第三劑追加劑疫苗的選擇建議以 mRNA 疫苗(莫德納、BNT) 或蛋白質疫苗(高端)為主。想要得到較高抗體又可以承擔較高副作用的人,可以選擇 mRNA 疫苗;不想承擔較高副作用但可以接受較低抗體的人,可以選擇蛋白質疫苗。謝宗學指出,比較不建議追加劑選擇腺病毒載體的 AZ 疫苗,原因是抗體反應最低又要承擔一定程度的副作用,特別是前兩劑基礎劑是 AZ + AZ 的人。謝宗學表示,建議大家一定要接種兩劑新冠肺炎疫苗,因為對於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有明顯的好處,但對於第三劑追加劑的接種,相對上比較保守,原因是這些疫苗都是很新的疫苗,每接種一次都必須承擔一定程度副作用的風險。謝宗學表示,目前研究看來第三劑追加劑的好處,並沒有前兩劑基礎劑那麼明顯、那麼絕對,若有次世代疫苗上市,意即針對 Omicron 或 Delta 變異株疫苗,他的態度也不會保留。謝宗學強調,現在是過渡期,第三劑追加劑是沒有最好方法中比較好的方法和選擇,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想要的結果和可以承擔的風險,再做出最後的選擇。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蘇益仁/Omicron來襲防疫升三級?盡速打第三劑才是重點
全球對抗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我們和過去兩年最大的不同,是許多人已接種兩劑疫苗,防疫思維應該因此有所調整。新冠病毒無法消失,清零已不可能,此時不宜再升級防疫措施,應觀察新冠病毒「流感化」的速度與趨勢,透過疫苗與抗病毒藥物,與病毒和平共處。與病毒共存 將是新常態近日桃園機場群聚事件讓許多人繃緊神經,擔心再度經歷三級警戒。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所言,非常值得參考,他說如今與去年五月的情況不同,北市打完兩劑疫苗的民眾將近七成,已有一定的群體免疫效果,不贊成因一點風吹草動就拉高防疫等級,呼籲大家不要緊張,新常態就是與病毒共存。英國首相強森曾在2020年3月提出佛系防疫,受到嘲笑與反對,但佛系防疫有其理論基礎。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多數是輕症,英國認為可視同流感看待,且一旦感染也就有了抗體,想用自然免疫對抗疫情。但不到一個月,英國就發現行不通,因為重症和死亡人數太高,遠超過流感,立即喊停。防疫 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現今的狀況和當時已完全不同,主要是疫苗出現,現今大多數國家的作法是拉高疫苗接種率,歐美已接種第三劑,甚至第四劑,讓疫苗保護九成的人不被感染,雖仍有突破性感染,但大多是輕症;65歲以上及高危險族群可能重症或死亡,則及早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等。在全民接種疫苗後,防疫不該只有鎖國和封城。在國內,雖然許多人打了兩劑疫苗,卻無法看出防疫策略因此有所差別。疫情防控從清零到視同新冠流感化,這之間有很大的鴻溝需要跨越,但應該設想如何踏出第一步。觀察病毒演化 是否變更強未來觀察重點應是Omicron是否再演化為毒性更強的變異株,如果不會,表示流感化的可能性就愈高。一旦新冠病毒流感化,抗病毒藥物的角色更形重要。西元2000年之前,每年流感季節的「超出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達三、四千人;針對65歲以上長者提供公費流感疫苗後,降至800人;2004年提供公費克流感使用下,再降到600人。抗病毒藥物從用於治療,再到大量儲備用於防疫,思維改變使流感死亡人數降低,WHO流感專家小組因此邀請我參加會議並分享經驗。Omicron毒性已大幅降低,如疫苗兩劑接種達八成,加上老年人及高危險族群加打第三劑,配合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即可開放邊境,大家群聚時則戴上口罩。至於感染者,大部分應是輕症,居家復原即可,除非老年人口及高危險族群,可就醫使用抗病毒藥物。有疫苗 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新冠病毒的流行已邁向第三年,與疫情和平共存是全球一定要走的路,台灣自不例外。在有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之後,不宜再加重防疫措施,指揮中心雖已縮短高危險群接種第三劑的間隔時間,但應加快腳步,全部盡快打第三劑,並準備抗病毒藥的儲備與配置,甚至思考未來病人如何治療與分流,真正超前部署。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 居服員染疫引爆案家群聚事件
桃園機場疫情擴大,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1名本土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公布的本土個案多,11案例簡報。其中從一名未滿五歲的男童確診,家人匡列隔離,但發現家人中包括指標個案共有4人確診,這時「我們滿擔憂」,這是社區裡面家庭確診,屬於不明感染源。陳時中說,經疫調發現,這4名確診中的有一名是居服員,因此對居服員的家人及所有服務過的案家,進行一家一家的匡列,目前掌握6至7個家庭,居服員發覺她的先生為案17473是在機場工作的人員,同時間也是在機場被確診。約略有脈絡可循,可能是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兩位確診之一,傳給太太再傳到照顧的人家裡去,共六人。另兩位確診的是清潔人員裡面曾經在清潔人員交通車八德線上同車的兩位,二採確認,這樣是八位。還有兩位是清潔人員確診後居家隔離的裡面,集中檢疫所,驗出來是陽性。等於這四位前一採都陰性,現在變成陽性,潛伏期短,進去幾天內重複厭舊驗出來。最後一位是一個北市計程車司機,這位司機173467檢查無症狀但ns抗體都是陽性。一採Ct值30,這樣背景下,需要持續觀察相關匡列調查繼續進行,應該是一個舊案。陳時中說,居服員所引起的照顧案家家庭群聚事件,指標個為案17416,是一名未滿兩歲的男童,因為有發燒、喉嚨紅腫等相關症狀,而到醫院急診就醫。此案例須感謝醫院警覺性高,男童到去急診有快篩,第一關是先快篩,快篩是陰性,但因要進醫院做相關處置,再經PCR檢查為陽性。這是很成功的防疫個案陳時中說,大部分快篩陰性的時候,尤其是孩子很小,要做PCR不容易,但是醫院人員很有耐心、警覺心,所以發現出來。匡列他的9名家人,同住、非同住加上一位居服員,就發現大伯和居服員陽性,到此我們還很擔心,因看到家庭群聚,後來發覺居服員先生是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也確診了,因此線索相對清楚。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天公布11名確診個案中,有兩案是小於兩歲幼兒,案17416為1月7日發燒、喉嚨紅腫,而去桃園醫院急診就醫,因在院外快篩站陰性,後續進行PCR陽性,Ct值26,認為是快篩可能會篩不到的病毒量偏低範圍,目前男童住院隔離中。另外,案17469是案17308的非同住家人,因曾經探視過孩子,因有被探視過,先前匡列為居家隔離,期間出現發燒、嘔吐,經送醫採檢發現陽性,Ct值34.6,病毒量偏低,此兩名幼童都是輕症,沒接種過疫苗,目前都在住院中。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尷尬!高端追加劑無實證 mRNA疫苗面臨百萬人缺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天宣布縮短追加劑接種間隔為三個月,無論前兩劑打什麼,追加劑都可以選擇mRNA疫苗(半劑莫德納、一劑BNT)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指揮官陳時中與前副總統陳建仁都公開表明自己會追加高端。不過國內專家表示,高端未完成嚴謹三期臨床試驗,也未發表追加劑效益,就作為追加劑,以科學眼光觀之,「很尷尬啦!」一名不願具名之感染科專家表示,高端如果要做與AZ、BNT或莫德納混打第三劑的試驗,必須要先經過其他疫苗公司的同意。現在到底有沒有做相關試驗、結果如何,目前只能問高端,因為外界都還沒有看到相關報告。還沒有實證發表,就納入追加劑政策,是否不太科學?專家明顯有些緊張並表示「你們媒體可以質疑啦,但我們(專家)就很尷尬了」,畢竟任何人有愛國心願意打,都是個人的事情,不能強迫。「如果在已經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三劑)打高端可能會比沒打好啦,這句話應該是對的。」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中國也只有科興啊」,或許疾管署內部有看到高端第三劑試驗的報告,不過他個人也是沒有看到。他相信高端作為追加劑,還是會有點效果,但效果到哪裡,並不清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比較不建議第三劑接種AZ,因為中和抗體反應較差,如果前兩劑打AZ,實證數據較強是追加mRNA疫苗,如果前兩劑就打mRNA疫苗,追加劑打莫德納或BNT都可以。黃立民也說,第三劑很單純,就是打mRNA疫苗,即莫德納或BNT,基本上不會用AZ來打第三劑,至於高端,如果有做相關試驗,期望能趕快發表結果。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之疫苗庫存,莫德納還有222萬劑,因為只要接種半劑,所以可供應444萬人。BNT還有119萬劑,第三劑接種全劑,可供應119萬人;高端還有335萬劑,可供應335萬人。如果在完全不考慮一、二劑接種的情況下,以上庫存總共可供應563萬人接種mRNA疫苗,並不足以讓1月底滿三個月的768萬人都以mRNA疫苗接種第三劑,有205萬人只能以AZ或高端作為第三劑。不過,黃高彬認為「應該不會不夠」,畢竟現在國外已經有很多數據出來,顯示BNT追加劑也可打半劑仍有效。不過,以庫存量計算,即便119萬劑庫存BNT疫苗可供應238萬人,加上222萬劑莫德納可供應444萬人,還是只夠682萬人打第三劑,仍有86萬人第三劑打不到mRNA疫苗。既然mRNA疫苗庫存告急,還有已簽約但還沒到貨的mRNA疫苗嗎?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之疫苗到貨資料,609萬劑莫德納疫苗已全數到貨,企業捐贈的1500萬劑BNT疫苗只剩下133萬劑還沒到貨。這樣一來,是否只能期待今明兩年採購的2500萬劑次世代莫德納疫苗趕快到貨?黃立民表示,現在都還在供應第一代的疫苗,根本還沒有看到次世代疫苗的試驗結果,也沒聽說上市時間,根本不能期望這個部分。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什麼莫德納疫苗在研發成功前不被看好?專家曝冠狀病毒疫苗難研發原因
不應該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美國人這時候可能還把冠狀病毒視為別人家的事,就好像聽到南美洲的一場土石流,或非洲下撒哈拉的一場饑荒。只是一場悲慘的、孤立的事件,它的急迫性甚至比不上日常發生的瑣事─送小孩上學、完成老闆要求做的會議報告。公共衛生界的成員甚至表示,媒體報導的冠狀病毒疫情太過誇大。它們比較像是反覆播放的聳動災難片,反而讓人們忽略了全球衛生的真正挑戰。在二月二日,中國公布疫情的最新統計數字,總共有三百六十一人死亡和一萬七千二百零五個確診病例,推特上有人描述這個情勢為「可怕」。前疾管中心流行病學家喬爾‧塞拉尼基奧(Joel Selanikio)反駁說:「我無法了解『可怕』這個說法,想想本季光在美國就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死於流感,在中國人數可能還更多。」他寫道:「對中國每年二十五萬人死於交通意外和一百五十萬與菸草有關的死亡,要用什麼詞來形容?」二月三日天還沒亮就到辦公室工作的科貝特回應了塞拉尼基奧有欠思慮的推文說:「我的天……聚光燈一離開流感生物學家,他們就開始鬧脾氣。」她反脣相譏說:「這就像大家都認為『所有生命都重要』,除了病毒學家以外。是的,親愛的……所有呼吸道病毒都重要,所以冠狀病毒重要。」科貝特和葛拉漢知道,科學界還有一些人更具體地表達出對冠狀病毒疫苗展望的懷疑。例如,冠狀病毒可能演化以逃避免疫,或對刺突蛋白的中和抗體可能不足以預防嚴重的感染。畢竟,約一五%的普通感冒是由冠狀病毒造成,但現在還沒有預防它們的疫苗。人們可能反覆感染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因為免疫減退或病毒變異所致。小兒麻痺或麻疹的情況並非如此,自然感染這兩種病毒可提供數十年的免疫力。人體對付一種熟悉的病原體方法應該像這樣:一旦病毒侵入後,身體製造稱作漿細胞的特殊細胞。它們是抗體工廠,可以每秒產生多達兩千個抵抗疾病的分子。但這個過程在新陳代謝中的成本高昂,因此在感染消退後,漿細胞逐漸減少,循環的抗體也是如此。漿細胞通常生存幾天,最多幾個月。不過,這些細胞有一些仍存留於骨骸中數年,分泌少量的保護性抗體進入血液以防萬一。然後另一類免疫細胞是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進入扁桃腺和淋巴結等地方,它們像守夜者那樣等候。記憶B細胞不分泌中和抗體,而是像小探針那樣附著在細胞膜外面。如果這些老記憶細胞再度偵測到病毒,它們就會再度活躍並製造另一波漿細胞。疫苗的成功取決於那些記憶細胞,但碰到冠狀病毒,一些人擔心我們的身體有失憶症。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曾染患SARS病毒者的記憶細胞在六年後暴露於相同的病毒下卻未能重新啟動。如果確實如此,這表示身體必須從頭開始由彈藥庫裡無數的抗體中選擇最佳抗體的程序。而冠狀病毒將永遠有機會避開作為身體第一道防線的抗體,並進入細胞。這時候身體唯一阻止它的方法,是透過更複雜、更警戒的殺手T細胞(killer T cell)來爆破自己的細胞。懷疑者說,想快速又簡單地製造出冠狀病毒疫苗只是白日夢,疫苗可能只有一些效果,幾個月後免疫力就會消失,然後我們必須從頭來過。葛拉漢真心認為獲得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力已指日可待,藉助疫苗可能比自然免疫來得好。和呼吸道融合病毒一樣,早期對冠狀病毒的憂慮之一,是人的身體還沒有能力對自然感染產生中和抗體的反應。刺突易受影響的區域─鎖撬─只暴露很短的時間,然後刺突就轉變成融合後構造,這個工具似乎混淆了身體的防衛。但葛拉漢相信當刺突成功地被固定在融合前的結構時,人體可以學習如何長時間擊退病毒。證據正要出現,至少是其中一些證據。二月四日星期二,科貝特再三更新莫德納寄給她的包裹追蹤號碼─它的第一批疫苗,稱作mRNA 1273。不過,當它抵達時,快遞員一直等到科貝特下樓來出示她的身分證才願意把它卸到裝卸區。接下來,她召集數個同事,他們匆忙進入有一群獸醫和助理負責照管老鼠的地下室動物照顧室。科貝特和團隊抽取血液樣本,然後把不同劑量的疫苗注射到三組各十隻的老鼠身上,第四組則注射鹽水安慰劑,像科貝特這樣的老手可以一分鐘為一隻老鼠施打疫苗。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證明疫苗可以刺激抗體的製造,這一步必須發生他們才能展開人體安全研究。完成這件事後,團隊將繼續試驗老鼠和猴子,以蒐集更強力的有效性證據,然後才能擴大人體研究和投入更多自願者和金錢。雖然今日藥物和疫苗在人體試驗前應該先做動物試驗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是出人意料相當晚近的發展。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才要求公司在產品上市前必須先提出安全資料,但即使在當時該局仍未明確規範公司必須進行哪些試驗,而且對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沒有任何規範。在一九五八年的國會聽證中,一位名叫路易斯‧拉薩尼亞(LouisLasagna)的醫生抱怨食藥局鬆散的規範。「只因為省略對實驗動物做毒性試驗可以節省時間和金錢,而把人當作最先做毒性試驗的動物,這是應該被譴責的。」他如此表示。五年後,食藥局終於更新它的規範,建立公司和組織對人進行新產品試驗的一套正式程序。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前,研究的贊助者必須提出試驗用新藥(IND)申請,提出基本動物毒性資料,證明藥物或疫苗用於人體可能安全,或者至少短期使用是安全的。試驗用新藥也包括公司製造程序的資訊、首次人體安全研究計畫書,以及為什麼公司認為產品有理由發揮效用。莫德納已把動物毒性試驗發包給合約實驗室,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則處理免疫性研究。二月十九日約中午,為科貝特工作的三名學生開始測試施打疫苗老鼠的刺突抗體。他們把血液樣本放進離心分離機以分離較濃的紅血球細胞和較輕的含抗體血清,然後準備有數十個孔的塑膠盤,每個孔的表面黏了刺突蛋白。他們把每隻老鼠的血清加入孔中,以人體的溫度培養約一個小時後把血清清洗掉。如果之前的血清裡含有刺突抗體,那些抗體現在將附著在還黏在盤子的刺突蛋白。為了確定這個程序是否發生,他們把一種特製的偵測抗體加入盤中。這種偵測抗體會附著在其他抗體上,並帶著一種會改變顏色的酶。團隊成員再次清洗盤子,沖掉任何未附著的抗體。最後他們加入一種觸發酶變色的化學劑,黃色愈鮮豔,就表示老鼠產生的附著在刺突的抗體愈多,這個在免疫實驗室的標準測試被稱作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其中一位名叫辛西婭‧齊瓦沃(Cynthia Ziwawo)的學生回憶看到第一個盤子幾乎立即變黃,疫苗已促使老鼠製造出附著在刺突蛋白的抗體。沒有人知道這些抗體能不能中和病毒。要確定這一點必須把含抗體的血清放進裝了活細胞的培養皿,看它是否能阻止病毒感染。他們必須在未來幾個月在所有針對老鼠、猴子以及最終的人體上,進行數百次這種中和試驗。科貝特和她的團隊沒有在程序繁雜的生物安全等級三級實驗室裡進行所有這些活冠狀病毒試驗,而是決定做一些聽起來極其複雜、但在病毒學界已變得相當日常的事:創造一個假病毒。假病毒有一組包裝在蛋白外套裡的基因指令,蛋白外套上則覆蓋著冠狀病毒刺突。和真的冠狀病毒一樣,假病毒以它的一個刺突接合一個細胞,然後注入它的基因,但那些基因不會告訴細胞複製假病毒,而是告訴細胞製造螢光素酶,也就是讓水母發出綠光的酶。當研究人員後來把細胞切開並添加一種化學藥劑時,被感染的細胞就會亮起來。如果細胞沒有發出亮光,科貝特將知道假病毒沒有進入細胞,意味他們的老鼠已製造夠多的寶貴中和抗體,足以避免感染。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不打算等大約一個月來讓假病毒中和化試驗完成,才要求食品藥物管理局准許展開人體試驗。食藥局只需要相信疫苗有希望,而且由莫德納自己做的研究有充分的資料顯示它沒有強烈毒性。葛拉漢在辦公室等待以便在當天晚上儘快看到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的結果。在第二天二月二十日與莫德納的電話連絡中,他告訴團隊好消息:一切準備就緒。莫德納當天就向食藥局提出試驗用新藥申請。四天後,一輛卡車在黎明前從位於麻薩諸塞州諾伍德的公司工廠開出來,往西南穿過紐約市和費城,載著首批人體級mRNA 1273疫苗奔往國家衛生研究院。附在這批寶貴貨物上的是一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追蹤器,和每隔幾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的資料記錄器。和Novavax的疫苗只需要冷藏不同,mRNA疫苗如此脆弱以至於沒有保持冷凍就會開始腐壞,特別是在運送時更是如此。如果在路上任何時候車內的溫度升高超過莫德納的規格,該公司就必須放棄這批疫苗,蒙受巨大損失並從頭來過。班塞爾為整趟八小時的旅程忐忑不安。這是因為有前車之鑑:回顧二○一五年,莫德納正在準備它歷來第一次疫苗試驗,那是一支禽流感疫苗,而裝莫德納疫苗的盒子正好放置在卡車最熱的部分上方。等疫苗抵達邁阿密時,它已經烤壞了,莫德納不得不重製疫苗並再度出貨。第二批疫苗雖熬過旅程,但臨床試驗地點的冷凍櫃無法保持夠低的溫度。邁阿密的大挫敗讓這家新創不久的生物科技公司損失數十萬美元。這一次沒有出現差池。當天晚上,疫苗抵達國家衛生研究院,從卡車卸下後移入一個冷凍室保存。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等候食藥局批准進行第一次人體試驗之際,科貝特和葛拉漢加緊進行距離完成還很遙遠的動物試驗。※ 本文摘自《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作者:布蘭登・波瑞爾 譯者:吳國卿, 王惟芬, 高霈芬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機新增兩例本土個案 都打過第三劑疫苗
桃園機場染疫事件延燒,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兩例本土個案,為本起事件第二位機場保全及防疫計程車隊司機,二人皆打過第三劑疫苗,司機也是首例本土第三劑突破性感染個案。截至昨天下午,桃機相關感染人數達十四人,指揮官陳時中證實,還有兩名機場人員快篩陽性,機場染疫風險擴大,將對桃機擴大篩檢。台北市防疫計程車隊這兩天全面採檢,昨晚市府公布其中一人確診,Ct值卅。指揮中心表示疫調中,今天說明情況。研議帛琉以外國家 皆列高風險國際疫情嚴峻,入境風險增加。昨天新增四十二例境外移入個案,以美國為大宗,達廿三人。陳時中表示,入境染疫率將超過百分之二,等於每五十位進入機場的人,就有一人染疫,加上全球疫情嚴峻,指揮中心考慮未來除了帛琉之外,將所有國家列為高風險管制,將於周二開會討論後公布。昨天新增案例為機場保全一七四一四,以及防疫計程車司機案一七四一五,案一七四一四因為另一名保全、案一七三七一確診而擴大採檢發現,兩人曾在入境大廳工作,但無法確定是否因接觸感染;案一七四一五去年十二月也曾載過確診境外移入乘客,但研判和另一名染疫司機案一七二四○關聯性不高。三劑突破感染 司機成本土首例值得注意的是,昨天確診的兩人都打過三劑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案一七四一四曾於去年十二月廿九日打過三劑莫德納,研判較晚施打,保護力尚未顯現即確診。但案一七四一五打過二劑AZ疫苗,於十二月五日接種第三劑莫德納,抗體檢驗研判近期染疫,為本土首例「第三劑突破性感染」個案。莊人祥說,即使打完三劑疫苗,仍可能突破性感染,但案一七四一五Ct值卅四點八明顯較高,且無症狀,表示疫苗有一定的效果。莊人祥表示,打滿三劑相較於打二劑,其防止重症及死亡效果仍較佳,仍建議打滿三劑最好。防疫升級 護理國家隊進駐桃機目前追查桃機多條傳播鏈,據疫調及基因序列比對,最初感染的案一七三○七清潔員,工作區域與境外旅客相關,若證實相同,則極可能遭境外個案感染,再傳給其餘清潔員。至於防疫計程車司機案一七二四○,全基因序列與清潔員不同,但與去年十二月廿六日搭載的境外個案相符,因此感染可能性高。桃機相關感染案例達十四例,十三人初判為群聚。陳時中證實,昨天上午有兩名機場人員快篩陽性,待PCR判定,其中包括負責手推車的相關人員。日前陳時中並未同意對桃機全體第一線人員篩檢,昨天鬆口,全面擴大桃機公司第一線風險人員PCR採檢,總人數約一點二萬人,扣除已採檢者,還有九千多人;同步成立台灣護理國家隊查核,機場工作人員有無落實環境清潔、消毒等工作。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桃機群聚為何沒爆「家戶感染」?專家點出2關鍵
桃園機場確診目前累計14人,其中13人為群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桃機染疫事件,幾乎沒有傳染親密家人,僅歌友會一對同住姐妹確診。專家認為,相較去年首波本土疫情,現今疫調更有經驗、快速匡列,不過即便沒有接觸史,仍要警覺有無「群聚史」;另外Omicron確診者為輕症,於隔離空間休息即可,不需使用負壓隔離病房,應將病房空出給重症者或其他重大疾病者,避免佔據醫療資源。感染科專家、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級醫師顏慕庸表示,Omicron發病期較短,若在職場傳開,發現時間也較快,不太會潛伏於家戶才發現。另外,我國經去年本土疫情,對於足跡史偵蒐、疫調及擴大匡列風險個案更有經驗,的確可以更早掌握狀況。不過Omicron傳播速度更快,還是可能往社區滲透,仍要持續加強警戒。顏慕庸提醒,過去常用嗅、味覺異常等典型特定症狀來懷疑是否確診,但Omicron臨床症狀像感冒,因此需要特別注意TOCC的第4個C也就是群聚史(Cluster),因為即便沒有接觸史,但周邊親友、生活圈中有人出現相關症狀,都要提高警覺。這波疫情除了機場、防疫旅館動線管理,後續配套也要做好,才有機會守住。面對Omicron我國仍有社區風險,顏慕庸指出,國外因經歷數波疫情,反覆自然感染加上施打兩劑、三劑疫苗,疊加抗體免疫力,降低死亡及住院率,但台灣沒經歷大波疫情,沒有自然免疫抗體,不過台灣民眾戴口罩、酒精洗手觀念好,病毒進入社區較不容易傳播,但仍要小心,並且提高疫苗覆蓋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這波Omicron算是發現得早,所以家人都會特別防備,也特別提醒保全、防疫計程車司機或清潔人員等,現在染疫旅客可能較以前多,有接觸物品,手部都要做好清潔。建議民眾儘速施打疫苗,雖不能防染疫,但可以防重症,尤其很早以前施打兩劑AZ疫苗者,隔3個月應該盡快打第三劑。施信如指出,近期確診人數增加,但大多是輕症或無須治療,建議可居家隔離或集中檢疫,無需通通送進負壓隔離病房14天,應該要把醫療量能讓給新冠重症或其他重大疾病者,不應讓輕症者佔據醫療資源,對醫院及個人都好。此外,擴大採檢時,不應侷限確診就要關14天的觀念,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可提高警覺、自行檢疫,避免民眾有症狀因不想被關而不願採檢。
-
2022-01-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打了3劑仍中鏢成本土首例個案!司機打「AZ+莫德納」後確診
指揮中心今日宣布確診的二例本土個案,雙雙施打過三劑疫苗,其中一例為完整施打三劑疫苗後十四天仍確診,成為國內首例施打三劑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本土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發言人莊人祥指出,今日宣布的案17414女保全,曾於12月29日施打三劑莫德納,防疫小黃司機案17415,則曾打過二劑AZ疫苗,於12月5日施打第三劑莫德納。其中案17414女保全,施打完三劑莫德納未滿十四日即確診,研判12月29日疫苗較晚施打,保護力尚未顯現而導致效果不佳。至於案17415,已施打過三劑疫苗滿一個月以上,透過抗體檢驗研判近期染疫,為本土首例「第三劑突破性感染」個案。然而女保全若因「疫苗晚打」導致三劑未滿十四日,保護力不佳而染疫,相較之下小黃司機「打好打滿」還是確診?莊人祥說,即便施打完三劑疫苗,仍會有突破性感染可能,但從兩人Ct值來看,小黃司機明顯較高,且呈無症狀,仍有一定效果。然而對於指揮中心日前縮短第三劑接種間隔至三個月施打,並籲請民眾盡快施打,是否仍舊無法抵抗「第三劑突破性感染」的問題。莊人祥表示,打滿三劑相較於打二劑,其防止重症及死亡效果仍較佳,仍建議打滿三劑最好。
-
2022-0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提升防疫等級?陳時中:有必要則不排除針對桃園升3級
國內爆發桃園機場染疫事件,累計14人確診、2人快篩陽性待複驗。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要提升防疫等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會針對整體疫情研判,有必要則不排除針對桃園升為三級警戒,他強調「會審時度勢,做出判斷」。至於有專家表示,桃機需要全面驗血清抗體檢測。陳時中則表示,會針對傳染力者即時找出,即時匡列相關人士。外界很多建議,我們會審時度勢做出最好對策。媒體問,農曆春節快到,若國內是否升為三級警戒,將衝擊民生經濟會很大衝擊,有中南部縣市不想陪全國一起三級警戒,是否會交由地方決策自己加強二級警戒措施。陳時中表示,升降級與否是中央權責,已有宣布大原則,會讓地方政府有彈性,若有更嚴格規定可向中央報備。他指出,「這次比去年5月大環境好一些。」陳時中說,國人疫苗第一劑覆蓋率達80.22%,二劑70.70% ,加上醫院量能整備也提前準備,民眾警覺心也夠,呼籲民眾不必要群聚盡量避免,口罩要戴好,除非有疫情大變化,否則不會做更動。
-
2022-01-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滿18歲民眾可以追加第三劑疫苗 專家教你這樣選
國內發生Omicron變異株本土確診病例,社區感染風險提升。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滿18歲民眾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且間隔滿12周(84天)以上,應盡速追加第三劑,提升免疫保護力。醫師表示,依醫學研究報告,以莫德納、BNT或高端疫苗作為第三劑施打,均可以提升抗體效價。指揮官陳時中說,如為mRNA疫苗的莫德納、BNT疫苗,或如高端等蛋白質次單元疫苗,於完成兩劑基礎劑後,追加第三劑疫苗可以選擇接種半劑量莫德納疫苗,或是1劑BNT、高端或AZ疫苗。而以AZ疫苗完成兩劑基礎劑,追加劑可選擇接種莫德納、BNT或高端疫苗。「建議大家都要追打第三劑疫苗,完整接種疫苗是指打兩劑,而嬌生是接種一劑就算完整。」陳時中說,廠牌追加劑也可打原來的莫德納或BNT、高端等,唯一例外是原來打兩劑AZ疫苗者,不建議追加劑再打AZ疫苗,像他前面打兩劑AZ,第三劑就選莫德納、BNT或高端,前面兩劑高端者全部都可選,混打的人也可以打,就是不要有3劑AZ疫苗的情形。台北榮總社區醫學科主任陳育群說,依指揮中心規範,接種兩劑AZ疫苗者,第三劑不宜再接種AZ疫苗,但若因個人體質於接種第二劑莫德納或BNT疫苗,出現不良反應時,應諮詢醫師意見,第三劑可以選擇AZ疫苗,降低引發副作用。除此之外,依醫學研究報告,以莫德納、BNT或高端疫苗作為第三劑施打,均可以提升抗體效價,有助提升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65歲以上長者、1至3類族群的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等、容易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者及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這四類族群為高風險染疫族群,務必盡速追加第三劑疫苗,而尚未打第一、第二劑疫苗者也要趕快接種。
-
2022-0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多喝牛奶補充鈣質防骨鬆?常見10大疑問醫師替你解惑
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衛福部在2019年統計,台灣有10.2%男性、25.2%女性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7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4人有1人就有骨質疏鬆問題。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脆弱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在老人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甚至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骨質疏鬆在初期是沒症狀的,通常是在跌倒時發生骨折,才會連帶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平時注意飲食,鍛鍊身體是相當重要的。《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蒐羅多項網友對於骨質疏鬆常常感到疑惑的問題,大家快來看看你的問題有沒有在上面吧。Q1:多喝牛奶或補充鈣質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脆弱之骨骼新陳代謝相關病症,是長期骨質流失所造成,飲食因素則是其一。當攝取的鈣質長期不足時,骨鈣會分解以維持體內鈣平衡,但骨質會愈漸脆弱單薄。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鈣合成,可以藉每日早晚1杯奶及攝取含鈣豐富食物或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建議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以達到鈣質的建議量。如前所述,飲食因素只是其一,要預防骨鬆還是必須由各方面因素著手,例如養成均衡飲食型態(避免攝取過多鈉、適量蛋白質及減少攝取加工食品等)、適量運動(維持合理體重及肌肉量)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吸菸、酗酒),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根本之道。Q2:運動可治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指出,負重較高的運動,對骨質的生成最佳。「細胞會感受壓力,產生骨質,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他建議大家可依照能力做不同的運動,包含重量訓練這類無氧運動,以及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其中比較推薦的是重量訓練、負重訓練,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其次為快走、慢跑、跳繩;相對地,騎單車、游泳則因有踏板、浮力分擔重量,增加密度效果不若前幾項運動。那表示我們只要重訓就好?當然不是。翁聖欽表示,無氧運動能增加骨密度,有氧運動能訓練心肺、增加代謝以及加強平衡感,每一項都是環環相扣,不可偏廢的。「肌肉量不高、肌肉不夠有彈性,不能保護骨骼;心肺功能不佳、代謝功能不高,細胞生成骨質的速度就慢;平衡感不佳容易跌倒,就會骨折。」另外,翁聖欽曾看過幾個案例,年長者雖有固定的重量訓練與確實休息,卻練到脊椎壓迫骨折,痛到受不了就診才發現此事;年輕人肌腱斷裂更是常見。停經前的女性或老人,建議先到醫院進行骨質檢查,選擇適當運動。他建議要做重訓時應由健身教練監督,保障安全。Q3:多曬太陽可防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說明,曬太陽可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轉化,陽光直射(如日光浴)能產生的維生素D是最高的,如在室內透過玻璃照射會少一些,因此建議開窗效果較好。時間不必太長,1週2次,1次15分鐘即可。Q4:喝咖啡會導致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解釋,咖啡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豐富的膳食纖維,另外也含有咖啡因、單寧酸(綠原酸)、生物鹼等有益健康成分,而「草酸影響鈣質吸收」則是咖啡常被提到與有骨鬆關聯性的原因。確實在許多研究中已發現,草酸若與鈣質共食會減少鈣質的吸收,而攝取過多咖啡因也會降低骨鈣合成之維生素D受體蛋白(VDR蛋白),而影響骨質的情形。但造成骨鬆的原因很多,且許多研究針對咖啡及骨鬆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因此將喝咖啡及骨鬆發生視為直接關係,過於武斷。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只要攝取足夠鈣質,咖啡攝取量並不會增加骨鬆的風險,意指造成骨鬆的主因為長期鈣質攝取不足,而非咖啡本身,因此每日攝取足夠鈣質才是預防骨鬆的重點。Q5:腰痠背痛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強調,骨質疏鬆是沒有症狀的!「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現象。如果感到背痛,通常是骨頭斷掉了才會有痛感,或是有低能量外傷,例如跌倒骨折,才會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因此高危險族群建議檢查自己的骨質密度,如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則建議透過飲食藥物與運動來增加骨質,減少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有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以及70歲以上的老人(不分性別),這些人建議先做骨質密度的檢查。Q6:骨質流失了就不可能再恢復?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表示,面對骨質疏鬆症講求「開源節流」,在協助骨質製造同時,也要降低骨質的流失速度。臨床上會給有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或是已經有骨質流失狀況的病患3項處方。▸第1項:是飲食,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第2項:是負重以及增加阻抗力的運動,前者為上下樓梯、快走;後者為使用啞鈴或槓鈴。▸第3項:則是藥物。「開源」的部分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生素D需要800國際單位(IU),通常建議民眾以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作法很簡單:不擦防曬,讓和煦的日光照射20分鐘以上;另外需每日補充1,000毫克的鈣質。「節流」則是使用處方藥物,醫師常用的處方藥有:益穩挺、骨穩、福善美,以及保骼麗這類單株抗體療法藥物。Q7:骨鬆常見於女性或年長者?根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量測其骨質密度。調查結果發現,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50至64歲男女性分別為4.6%、6.8%;65至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Q8:吃洋蔥可治療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一致表示,洋蔥補鈣等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喔!洋蔥鈣含量很低,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100克的各式洋蔥其鈣含量分別為白洋蔥(25毫克)、黃洋蔥(20毫克)及紫洋蔥(21毫克),與一般成人1日鈣建議量1000mg相去甚遠,且沒有一種食物只要單一攝取可以完全補充人體所需要鈣質。因此為避免骨質疏鬆,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及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深綠色蔬菜、小魚干,身體也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建議大家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形態,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上述行為都會造成骨質的流失。Q9:維骨力或葡萄糖胺是骨鬆救星?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提到,葡萄糖胺存在於關節的結締組織或韌帶等,主要是作用是維持強韌度及彈性及幫助關節的潤滑,因此是應用在骨關節代謝機能衰退引發的關節性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炎、受傷關節軟骨修護。一般建議初期關節炎時,補充適量葡萄糖胺可以緩解關節炎疼痛,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時,葡萄糖胺則效果不明顯。有需要補充的話,建議先詢問專科醫師或營養師。Q10:茭白荀上的小黑點可預防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回覆,筊白筍上的黑點是與真菌「菰黑穗菌」共生所產生的物質,是菰黑穗菌累積而成的孢子堆。當菰黑穗菌寄生於筊白筍上後會刺激植物分泌生長激素,而使嫩莖部位膨大形成筍狀莖,一般狀況下會在黑穗菌生殖及殘留前就採收食用。有菰黑穗菌的筊白筍仍可食用,只是賣相及口感較差。同時,2020年3月食藥署闢謠專區也指出,筊白筍上之黑點並無預防骨鬆之確切科學依據,請勿輕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全面開打!該選哪種廠牌?前台大醫「林氏璧」做出這樣建議
指揮中心今(7日)宣布,依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且間隔滿12周(84天)以上的滿18歲民眾,應盡速接種1劑疫苗追加劑。台灣目前第一劑覆蓋率約八成,第二劑覆蓋率七成,第三劑又要開打了,但到底第三劑該打哪一種?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孔祥琪,「林氏璧」今於其臉書發文建議,第三劑以mRNA疫苗為首選;若很考量心肌炎風險則選BNT;很在乎不舒服反應者不妨選擇高端。「林氏璧」臉書建議全文:1.不管你前面打哪兩劑疫苗,都建議第三劑以mRNA疫苗為首選。特別是前線邊防人員。英國混打研究資料看來,半量莫會比全量BNT中和抗體還高,針對Omicron的效果也可能是半量莫稍好些,但這裡可能還要等更多資料。2.兩劑mRNA後打AZ這個組合其實還可以,但中和抗體還是遠沒有打mRNA好。且你要考慮會承受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約10萬分之一的機率)的風險,這比心肌炎嚴重很多。3.三十歲以下的年輕男性如果很在乎心肌炎的風險,可以避開莫德納選BNT。4.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們打mRNA疫苗後,不良反應比例會較高,比方說發燒,全身肌肉痠痛,疲勞等等。以混打研究看來發生機率在第一劑和第二劑mRNA疫苗之間。而莫德納半量機率大於BNT全量(半量的劑量還是比BNT高)。如果很在乎這個不舒服,也確實理解目前高端還沒有受到國際的認證問題(正在努力中),不妨選擇高端疫苗。
-
2022-01-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追加劑對象放寬為18歲以上! 8大QA不可不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1月7日起,滿18歲以上民眾於完整接種疫苗基礎劑12周後,應接種1劑追加劑,以提升個人及群體免疫力。聯合新聞網整理追加劑相關QA,幫助民眾解惑。問:追加劑和基礎劑的間隔時間?答: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且間隔滿12周(84天)以上的滿18歲民眾,應盡速接種1劑疫苗追加劑,提升免疫保護力。問:年齡規定?答:滿18歲民眾。問:可以追打的疫苗種類?答:以mRNA疫苗(如Moderna、BNT)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如高端)完成基礎劑者:追加劑可以選擇接種Moderna(半劑量)、BNT、高端或AZ疫苗。而以AZ完成基礎劑者: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但原來基礎劑兩劑都打AZ者,不建議追加劑打AZ。問:建議接種追加劑嗎?答:指揮中心建議符合資格者都要接種追加劑疫苗,完整接種是指兩劑,接種嬌生是一劑就算完整,廠牌追加劑可打原來的莫德納或BNT、高端等,追加劑莫德納是半劑,其他每種都可打,一開始打莫德納、BNT、高端追加劑品牌都可選,可參考專家或醫師建議。問:追加劑的副作用強不強?答:從過去接種研究和實際情形,追加劑副作用低於基礎劑第二劑,包括發燒、頭痛、注射部位腫痛等都算常見,但發生副作用機率低於第二劑。問:追加劑可以對抗Omicron嗎?答:仍未知,相關廠商都在努力研發次世代疫苗,但也可能再有其他變異株出現,不用特別等次世代疫苗,時間到了就盡快施打。問:追加劑該如何選擇疫苗?答:可自由選擇廠牌。ACIP委員檢視國內5項混打試驗,發現混打不同廠牌疫苗安全性並無特別顧慮,且可引起相當的免疫增強作用,達到基礎劑的抗體高度。現存疫苗中,抗體最高是mRNA疫苗,有95%保護效果,其次是次單位疫苗,再者是AZ疫苗;混打時抗體濃度也有這樣的傾向。但第三劑以後抗體濃度衝高,廠牌差異變小。不過抗體刺激的強烈順序是,混打第二劑mRNA疫苗,抗體會大於或等於兩劑同廠牌,其次是次單位疫苗,再來是腺病毒疫苗。問:預約方法答:目前國內疫苗庫存充足,將請地方政府衛生局儘速擴充接種量能,符合接種間隔的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資料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
2022-01-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家籲快速擴大做這事 疫情「若擴散至外縣市將不堪設想」
桃機群聚事件擴大,Omicron變異株進入社區。指揮中心及桃園市政府昨深夜舉行緊急記者會,公布一名桃機女保全、兩名桃園市金嗓歌友會會員及一名會員家人染疫,此波疫情共累計12名確診病例。專家表示,此波疫情已從第一圈的桃機清潔人員,擴散至第二圈的歌友會會員,民眾應有危機感,「若擴散到外縣市將不堪設想。」「現在要快速擴大匡列、篩檢,以及進行接觸者疫調及追蹤。」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面對疫情進入社區,有別於去年5月台北市萬華疫情為Alpha變異株,已潛伏在社區一段時間,如今是傳播力非常、非常、非常強的Omicron變異株,預期短時間內,疫情可能就會擴大,確診個案恐快速增加,因此匡列、篩檢及疫調上,一定要主動、積極、快速、大量篩檢,不能有延遲,避免病毒進一步擴散。指揮官陳時中說,桃機群聚疫情狀況有點緊張,但仍在已知傳播鏈內。邱政洵說,「陳時中是對的。」如果疫情沒有侷限在桃機附近的圈子,一旦擴散出去,甚至到外縣市,疫情恐不堪設想,必須花數倍的時間及力量才能處理。幸運的是,昨天新確診的3名歌友會相關確診個案都是被匡列後採檢發現,有助避免疫情持續擴散。邱政洵說,現在疫情演變已不是1個月前的承平時代,民眾要提高警覺,有意識的做好自己的防疫泡泡。邱政洵說,民眾面對任何感染風險要有危機意識,只要有身體不適,如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不要自行判斷是感冒而延遲就醫,應立即戴好口罩就醫,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全民要有防疫概念才能減災,將疫情擴散的機會降到最低。「如果還沒有打疫苗的人,務必盡速接種疫苗。」邱政洵說,Omicron變異株崛起至今才約1個半月,卻已席捲全世界,目前美國確診個案數一天逼近百萬人,英、法也有20多萬人,Omicron變異株最強的地方,就是對於疫苗有免疫逃脫能力,不是說打疫苗白打,因接種完整兩劑疫苗的人,仍可以預防重症,但接種3至5個月後,體內中和抗體會急速衰退,將無法抵抗Omicron變異株。因此指揮中心今會宣布第三劑疫苗間隔從5個月縮短為3個月。邱政洵說,對象應要包括65歲以上長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及高風險工作人員(1至3類族群)、容易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者(公費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第9類)及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符合追加劑資格的人也要盡速追加。此外,尚未打第一劑、第二劑疫苗的人也要趕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