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7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1
共找到
21007
筆 文章
-
-
2023-07-17 醫療.心臟血管
盛夏不只易中暑 也會腦中風!夏日中風4原因,狂喝手搖飲要當心
● 室內外溫差大,容易血管收縮● 身體水分不足,影響血液濃稠度● 中風與中暑的分辨差異是「體溫」連日熱浪來襲,讓人快要受不了,只想躲在冷氣房裡避開潮濕悶熱。但夏季炎熱容易中暑,更要注意預防腦中風。大多數人以為中風好發於冬天,其實夏天發生的比率也不少,主要是因為大量出汗、水分攝取不足,血液變得濃稠、血液速度減慢,因而腦部血管容易發生阻塞。流汗不補水 高溫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高溫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說,氣溫升高會使血管擴張,民眾頻繁進出冷氣房,也會遇到溫度變動的情況,當血管劇烈收縮和擴張時,中風機率隨之上升。而夏季中風的特殊性,在於「補水不夠」,許多人光是待在大太陽底下就汗流不止,應適時適量喝水,平衡身體電解質,也避免水分流失過多造成血液黏稠。預防腦中風,冬日要做好禦寒措施,夏日則要避免處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例如計程車、辦公室、百貨商場等。有些人一上車就將冷氣調到最大,血管在短時間內收縮、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且神經系統會變得超敏感,恐引發「血管性頭痛」。周中興建議,要多注意室內外溫差,在冷氣房內,可以戴帽保暖、穿薄外套,避開風口直吹。頭暈應注意 中暑中風初期症狀相似高溫酷熱難耐,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嘔吐、視力模糊甚至昏倒等症狀,很多人會聯想到中暑。周中興表示,中暑與中風初期的症狀相似,身體脫水而中暑的現象,包括頭暈目眩、容易疲倦、四肢無力;中風徵兆,則包含臉部歪斜、言語溝通障礙、單側肢體突然沒力。二者的初步分辨,應趕緊先量體溫,中暑患者體溫會高達40度以上,對人體傷害極大。若體溫測量正常,採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中風指標評估,是否有嘴角歪斜、手部無力下垂、說話口齒不清,做不到其中一個動作時,要趕緊撥打119送醫。周中興指出,中風要把握黃金治療期,及早打通血管、及早接受復健治療,可以加快功能恢復。>>【延伸閱讀】除了臉歪嘴斜、肢體無力,還有哪些徵兆可辨識?腦中風救命關鍵一次看!周中興強調,三高是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應做好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才能遠離疾病威脅。運動後流汗要多喝水,補水對調節體溫、預防中暑和中風有幫助。夏日中風4原因1.夏日高溫增加出汗量,若沒有適量補充水分,易增加血液黏稠度,堵塞腦血管。2.頻繁進出冷氣房,溫差太大易造成血管瞬間收縮、擴張,引發心血管疾病。3.運動出汗沖冷水急速降溫,對高血壓或慢性病患者,會讓血管急劇收縮,增加心臟的負荷。4.喝手搖飲加速高血脂、高血糖惡化,高熱量會使身體流失更多水分。你中暑了嗎?一分鐘了解中暑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上網免費檢測:https://bit.ly/3K2A3ga(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7 養生.聰明飲食
人體必需營養素維生素C,吃水果就可攝取!尤其這一類水果
維生素C又稱為「抗壞血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本身帶有酸味,在體內扮演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發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輔助膠原蛋白製造等功能,與維持健康的基本條件息息相關。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幾乎所有天然蔬果中都含有維生素C,尤其是柑橘類的水果,含量更是豐富。既然在食物中就能夠取得維生素C,那我們還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C嗎?陳詩婷說明,衛福部建議一般成人維生素C攝取量為100毫克,但那僅是維持健康最基本的條件,當我們遇到壓力、睡眠不夠、情緒緊張、有抽菸喝酒習慣、經常外食、居住環境不好、有感冒過敏等狀況時,體內的維生素C會被快速消耗,倘若沒有額外補充,就很容易感到疲倦,或延緩病情的痊癒時間。 適合族群1、外食族:無法正常飲食,未能攝取天然蔬果,缺乏均衡的營養的人。2、有抽菸習慣的人:一支菸可破壞25毫克的維生素C,美國醫學會建議抽菸者每天要多補充35毫克的維他命C。3、 壓力大時:人在緊張時,會分泌腎上腺素對抗壓力,而腎上腺素的分泌會消耗維生素C。感到有壓力、情緒緊張時,應額外補充維生素C。4、熬夜的人:熬夜會讓身體產生許多自由基,使細胞氧化。5、處在感冒發炎狀態的人:身體處在發炎狀況時,會大量消耗體內的維生素C,額外補充維生素C,不僅能促進白血球的作戰能力,還可以加速身體滅火,縮短病情痊癒時間。 怎麼吃?1、維生素C為水溶性營養素,空腹補充時吸收度較佳;但腸胃敏感的人,建議飯後一小時補充,可能時幫助飲食中鐵離子的吸收。2、少量多次補充。例如早中晚各吃一次,每次可以300至500毫克,這樣有助維持血液中維生素C濃度,保持活力、抵抗壓力。3、部分研究顯示,過多的維他命C可能會增加結石風險,雖然目前醫學研究尚無定論維生素C與結石的關連性。但建議有結石病史的人,補充維生素C時應同時大量喝水。 每日該補充多少?陳詩婷說,有一份研究發現,當體內額外補充400至500毫克的維生素C時,可以使血液維生素C達到接近飽和的濃度,若將劑量增加到1000、甚至是2000毫克時,體內維生素C濃度再增加的程度也有限。因此建議每次補充500毫克是較適合的濃度(成年人每日維生素C的上限攝取量為2000毫克)。 【延伸閱讀】。過期的維他命E或是膠囊製成的魚油等,可否拿來擦皮膚?1維生素可以保養指甲 。低卡高纖葡萄柚對減肥有幫助,但8族群不適合吃,就連吃柑橘類也要注意份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如何從清零走到和新冠病毒共存——一位社區醫師的具體建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針對新冠肺炎的全國防疫戰略在蔡總統首肯及背書下,近日陳指揮官宣佈,將從「清零」走到「共存」,但是,這路徑(roadmaps)將如何走?在考慮全國各地不很均勻的醫療量能、接種比例、群體免疫能力、醫療需求、就醫習慣、疫情對產業、經濟及弱勢的衝擊、復原重建等面向,我想從社區醫師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來就教各位,同時集思廣義,協助台灣可以由下而上,加速來到「疫後新生活」。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具有免疫力,但那是不可能,替代的概念是「群體免疫力」,對於一個2019年底才出現於地球的新興傳染病,不管經由預防注射或感染,到底群體免疫達到多少比例?台灣才能和病毒和平共存,到現在醫界還沒有定論;所以,我思考的路徑是:從每一個人免疫力的提升開始,到家庭,再到社區,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最後整個台灣獲得群體免疫,以和新冠病毒「共存」。目前,全國人民爭先恐後排隊等候三劑完全的接種,然而,由於疫苗整備不足、不均、及副作用影響接種意願等等,要靠接種疫苗在短期內達到群體免疫,可能困難重重。因此,在清零到共存前,台灣勢必承受數百萬以上的確診者,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醫療量能足夠嗎?全國醫療體系如何「放輕救重」?保護人民寶貴的生命安全。回顧這波omicron 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從2022年1月0日到4月22日共22256例的分析:輕症及無症狀22171例,佔99.62%;中重症85例,佔0.37%,但中重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既然絕大多數確診者是輕症或無症狀,而且,新冠肺炎已在台灣各地不停出現。因此,現時策略不能再單靠由上而下,以「杜絕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為主要之傳染病防治法,必須改成三級防救,結合民間及各部會、各專業的力量,在面對各地宛如春風吹又生的新冠病例時,從鄉鎮開始,到縣、市到中央,由下而上建立「預防、整備、減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緊急通報、緊急處理、若無法處理則後送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為主體的三級災害防救(醫療)體系。除了預防減災、緊急應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新冠肺炎依法屬生物病原災害)更規範各級政府的災害防救業務計劃,中央將資源下放同時事先要求各級政府整合各地資源,特別醫療的應變量能,擬訂各層級的災害防救計劃,並且事先演練,熟悉各式緊急應變流程。中央各部會協助地方整備防疫物資或設備(如快篩試劑、血氧機、口罩、防疫計程車)鄉鎮長統一指揮,若疫情一旦出現,迅速結合衞生所、各單位及基層醫師,作好應變處置,處理好大量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避免擴大感染,這套由下而上災害防救體系,是台灣群體免疫不足以從「清零到共存」時,必先走的路。強化基層社區新冠患者的處理能量,有三項主要目的: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病例,作好處置避免傳染他人。二、無症患者雖然機會不大,但仍有可能從無症狀幾小時內變成有症狀,甚至病危(最近報載二歲孩童的例子),基層就近的家庭醫師(可惜的是台灣健保體系忽略了這一環)一定比後送的醫院的醫師,更能及時就近作好檢傷分類工作。三、大量於醫院治療的病患,病情好轉後還是要回到社區,不然會拖垮醫院,社區基層醫師擔任分層照護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清零到共存,最根本最重要的改變還是從人「心」開始。我們是否覺悟了新冠病毒之所以會跳到人身上(spill over),是因為人類侵犯了蝙蝠的生存環境,逼迫長久共存於蝙蝠體內的病毒跳越到人身上,如今新冠病毒突變走向類流感染化,想和人類共存,我們是否了解這些因果關係,接納新冠病毒(平時可以靜坐觀想一旦染疫我自己的反應將如何?)同時,去除污名化,減少不必要恐慌,學習教訓,不再破壞環境,避免另一個新興傳染病的發生。個人是否打了三劑疫苗,同時注意洗好手、載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多曬太陽,減少身上的病毒量,注意保護接觸過的長者、免疫力不足及慢性病病人。對於家庭中的長輩、小孩,考慮生活動動線如何安排,以減少密切接觸,避免帶著病毒回家。生活的社區須注意感染的熱點,對於受感染的左鄰右舍,我們須先付出關懷及支持,畢竟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的形成,付出一定是先於得到!這條與新冠病毒共存的路徑,建議從鄉鎮層級群體免疫的建立開始,同時照護好不幸確診者,然後縣、市以至全台灣,大家同心協力,以全國之力,公私及各專業群策群力,意見不同可以討論,避免分裂內耗,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日子,一定會很快來到!天佑台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7 醫療.骨科.復健
照護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增加潤滑 更要減少發炎
喜愛遊山玩水的長輩,突然對旅遊意興闌珊,變得不愛走動、甚至看到樓梯會害怕,可能是掌握活動機能的「關節」出了問題。元氣講座「關節照護新觀念」邀請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部部長江振豪醫師,分享關節照護的正確觀念,讓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的人,再度邁出幸福人生。 適時使用護膝,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訓練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65歲以上的成年人更是每2人即有1人罹患。關節不痛,不代表沒有關節退化,根據統計,關節退化初期只有20%的人會有疼痛的現象。江振豪表示,關節退化不全然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起因是慢性發炎,造成膠原蛋白斷裂、軟骨基質流失,引發惡性循環,造成關節退化愈來愈嚴重。江振豪表示,上了年紀、肌肉變弱,保護關節的能力變差,關節周圍的關節液就容易從旁邊關節囊滲漏出去,潤滑減少,造成關節磨耗增加,破壞關節軟骨,造成不均勻表面,磨耗更大,最後導致關節軟骨變形,若加上長時間蹲坐等活動,膝蓋受傷會更嚴重。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要如何自我照護?江振豪建議,首先,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可使用護膝、拐杖等輔助器具來保護關節;其次,要適當的訓練與運動,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強化訓練。適合的運動有快走、游泳、水中走路及平路騎腳踏車等,並配合運動過程中適度的間隔休息。建議一天至少走6000步,一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最後要避免高度衝撞的劇烈運動,如跑、跳及長時間連續的運動。 減重降低膝蓋負荷,減少蹲跪,強化關節周圍肌肉對於關節的照護準則,江振豪表示,減少傷害膝蓋的行為、強化周圍肌肉,增加關節穩定,還有減少內部關節磨損,包括補充關節軟骨生成物、補充關節潤滑以及減少發炎。對於長輩經常使用的關節保健成分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等,江振豪說,這些產品廣告都做得很好,但是吃了真的能保護關節嗎?他說,據國外研究,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100份約只有3~4份會進到體內,其他變成醣類、蛋白質,所以這類的產品效用不大。根據研究顯示,葡萄糖胺合併軟骨素僅對二到三成患者有效;膠原蛋白(collagen)不管口服還是外用,目前都沒有證據顯示對延緩衰老和除皺有特殊功效;玻尿酸注射則有潤滑、抗發炎效果,約五到七成有效;血小板濃縮生長因子(PRP)對韌帶受傷再生有效,但關節軟骨再生則有疑慮。 地中海等抗發炎飲食,延緩關節退化其實,延緩關節退化的關鍵,在於降低發炎、減少軟骨流失,江振豪說,退化性關節炎起因於慢性發炎,有效調控慢性發炎,就能延緩關節退化。在藥物上,可使用消炎藥、類固醇有效減少慢性發炎,但易有腎毒性、胃出血、心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產生,無法長期使用。在食物上,近來流行的地中海飲食,主要是綠色蔬果、橄欖油、深海魚類、堅果等可適量補充。另也有天然高濃度萃取抗炎物質,西非的天然乳油木果油含活性關鍵元素(天然抗炎物質),以高科技冷凝萃煉將活性關鍵元素濃縮為高濃度活關素75,經臨床研究及動物試驗證實對退化性關節炎有不錯的效果。活關素75於國際及國內醫學中心執行臨床研究,證實有效改善疼痛、行走不費力,效果優於葡萄糖胺;動物試驗也發現活關素75具有保護軟骨、延緩退化的效果,另研究也實證活關素75與注射玻尿酸並用具有加成的效果,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輔療品。江振豪說,如果以上方式都試過還是無法改善,且影響生活行動,那就要到醫院做正確的治療,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式有微創關節鏡手術、切骨矯正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
-
2023-07-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當焦慮來襲時怎麼辦?教你用身體緩解焦慮:為自律神經踩煞車
如何用身體緩解焦慮?當焦慮來襲時,有個方法能讓我們不被它壓垮並將其平息,那就是學習讓身體產生安全感的智慧。當不安引發逃避的反應時,身體有踩下煞車的功能。最有效冷靜下來的緊急處置,就是與自己的身體接觸。我第一次恐慌症發作時,身體的本能反應就是與地面接觸。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安心穩步」(grounding)。焦慮不安會觸發人想逃跑的本能,使身體產生一種彷彿要飄離地面的感覺。為了讓自己穩定下來, 首先要讓身體跟地板接觸,藉著重新調整身體與地板的關係,幫助意識不要逃跑,在現實中站穩腳步並重新回歸身體。換句話說,安心穩步就是提供身體必要的實體接觸,讓身體確定自己存在於「此時此刻」,並使自己冷靜下來。原本平息不安的最佳方法是接觸或碰觸他人,就像母親用撫觸的方式安撫受驚嚇的孩子一樣,只要感覺到他人安慰自己的溫度,便能大幅減輕內心的不安。若沒有這樣的對象,我們也可以用手撫摸自己來讓身體冷靜。當初受困在浴室時,當我將僵硬的身體與地板接觸之後,才終於開啟呼吸的通道。發生那件事的數年後,我開始學習創傷治療,明白了身體本能會做出這種反應的原理,像赤腳踩地、輕拍皮膚、按壓肌肉等自我碰觸的方式,都是使神經系統冷靜下來的技巧。熟悉讓身體冷靜的技巧,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 首先要讓身體熟悉這些方法,然後不斷練習,直到我們能信賴身體為止。心理韌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需要反覆練習,直到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未來每當感到焦慮不安時,就用母性的肢體接觸使自己冷靜下來,直到不安轉變為自信。使用身體的煞車過度不安時,讓雙腳與地板接觸,就能使心平靜下來。身體也有油門和煞車, 這是一種自律神經系統的反應, 與汽車的煞車系統類似。交感神經系統的警覺類似油門,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放鬆則相當於煞車。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為了生存而自動運作,並且會隨著外界刺激而產生自主反應。換句話說,那不是一種有意識的反應,而是下意識的反射。一般來說,當身體感應到危險訊號時,交感神經便會啟動並誘發緊張反應;感應到安全訊號則會使副交感神經活躍,進一步讓我們放鬆,這可視為一種情緒調節系統。情緒的激動、不安或憤怒反應,都會使交感神經活躍;而情緒的舒緩、平靜、憂鬱或無力,則會使副交感神經活躍。健康的身體能自行控制對外界產生的刺激加速或煞車,但若持續暴露在極度的壓力中,這個調節系統的節奏就會被破壞,使身體過度激動或情緒低落,前者會造成恐慌,後者則會導致憂鬱無力。當過度焦慮使精神「離家出走」時,我們可以調整身體的煞車功能。焦慮恐懼其實是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過度運作的狀態,我建議這時利用「自我碰觸」的方式,能強力且有效地使活躍的交感神經系統冷靜下來。平息焦慮不安的自我碰觸方法有很多種,接下來我要介紹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e: SE)大師彼得.萊文的穩定技巧。這是在情況最急迫時使用的技巧,讓人能確認自己與地面接觸,並明確辨識自己的身體界線。接地是指讓身體與地板接觸,幫助意識回到現實的身體中。為了平息被觸發的焦慮,讓身體與地板接觸能有效使神經系統穩定下來。站立時,讓雙腳的腳底板各有一個點與地面接觸。坐在椅子上時,則讓腳底及與椅面接觸的坐骨共四個點碰觸到地面,更能讓人感覺到穩定。如果是坐在地板上,則可以坐骨為中心,讓臀部與大腿完全與地面接觸,更能夠感到平靜與安穩。如果意識並未離開身體,而仍留在現實中時,我建議可以用拍打肌膚的自我碰觸法,幫助我們確認身體界線。例如看見有人失去意識時,我們會拍打或搖晃對方的身體,就是同樣的概念。藉著用手輕拍身體,能讓意識回到身體裡。恐慌有時會讓人感覺麻痺,副交感神經會過於活躍並切斷身體所有的感受,讓身體陷入失去覺知、麻痺、失神等狀況中。這時可以更大力拍打身體,喚醒被麻痺的身體感知,幫助人找回現實感。感覺有人在拍打自己或身體正被拍打,能夠幫助喚醒意識的知覺。這麼做的重點在於幫助自己意識到外界帶來的刺激,透過這種外界刺激能區分內外感受,並進一步感覺到自己身體的界線。拍打是外在刺激,透過皮膚獲得共鳴的感覺則是內在刺激。如果輕拍還不夠,還可以嘗試用更大的壓力按壓肌肉。這時的按壓,可以是捏或咬等更為深入的接觸,透過施力按壓,讓皮膚下方的肌肉產生感覺。舒緩焦慮最原始的也最傳統的方法就是肢體接觸,也就是擁抱焦慮對象的身體。就像母親擁抱不安的孩子一樣,以雙手用力抱住自己的身體,就能平息不安。這時適度的肢體接觸既能帶來安慰,也能讓人感覺被愛。按壓肌肉的強度可以配合自己身體的感覺進行調整,焦慮的強度越高,按壓的力道就必須越大,這樣才能幫助調節感覺並恢復平靜。接著讓我們來學習母性的接觸,幫助焦慮不安的自己找回平靜。安心穩步:找回接地感(1)赤腳站在地板上,體會腳底的觸感。(2)為了深刻體會腳底的觸感,試著將重心完全放在一隻腳上,按壓腳底板。方法是先將身體重心完全往右移動,專注感覺右腳的觸感;接著再往左腳移動,專注感覺左腳的觸感。(3)接著將重心平均分攤到雙腳,讓重心微微往前後移動。在重心放在前或後時,更深入感覺到自己與地面接觸。這時最重要的是讓腳底板能平均地與地板碰觸。你可以想像腳底沾滿了水彩,要用按壓腳底板的方式,在地板上踩出完整的腳印。如果無法產生明確的接地感,就按壓腳背幫助腳底接觸地面。(4)如果坐在椅子上,則可以雙腳踩在地上,身體盡量往後坐,讓臀部坐滿椅子,且背脊自然打直。先確認雙腳踩在地上,接著確認坐骨與椅面確實接觸。(5)讓身體重心左右移動,藉著重力深入感覺重心所在那一邊的坐骨。重心往右移動時感覺右側坐骨的接觸,重心往左移動時則感覺左側坐骨的接觸。(6)體會腳底接地的觸感。想像腳底生根深入地底,確認自己與地面的連結感。透過腳底或坐骨,深入感覺身體正安穩地與地面接觸。吐氣的同時開啟全身的氣孔,想像從鼻子吸入的空氣傳遍全身並到達腳底。專注感覺腳底與地面的接觸及呼吸的流動,察覺身體存在於當下。
-
2023-07-16 養生.營養食譜
日式厚切炸豬排三吃
日式炸豬排的肉片不用醃漬通常也比較厚,只抹上薄鹽和胡椒粉,更能吃到肉的鮮美,香酥的外皮搭配特製沾醬和高麗菜絲,一口咬下滿嘴生香,自己做能調整自己喜歡的味道和厚度,炸好的豬排還能做成滑蛋豬排蓋飯和豬排三明治。炸豬排材料:豬里肌肉或腰內肉2片(單片約重170公克、厚2公分)、蛋1顆、麵粉、麵包粉、鹽、黑胡椒粉、油豬排醬材料:醬油110公克、糖25公克、米酒50公克、番茄醬50公克、醋10公克作法:1. 豬排肉將邊緣的筋切斷,炸時肉排才不會捲起,再用叉子在肉排上叉出平均的小洞。2. 豬排肉兩面抹上少許的鹽和黑胡椒粉,靜置約15分鐘。3. 豬排醬的材料入鍋攪拌均勻,煮到沸騰放涼備用。4. 豬排肉用廚房紙巾將兩面水分吸乾,裹上麵粉,將多餘的麵粉輕拍掉,再裹蛋液,再沾上麵包粉,輕壓讓麵包粉附著。5. 鍋內炸油加熱到筷子插入起小泡,將豬排置入以中火煎炸,兩面各炸約2分半,用竹籤插入肉排如果沒有血水流出即成。6. 豬排切塊,放上高麗菜絲、番茄及小黃瓜片裝飾,沾豬排醬食用。● 麵粉和蛋液可以裹兩次增加麵衣的厚度。豬排三明治材料:炸豬排一塊、吐司麵包2片、沙拉醬、豬排醬、生菜、酸黃瓜、番茄等蔬菜作法:1. 吐司麵包入乾鍋烘到兩面略黃,也可用烤麵包機。2. 吐司兩面抹上沙拉醬,置於烘焙紙或保鮮膜上。3. 依序擺上小黃瓜片、番茄片、酸黃瓜等自己喜歡的蔬菜。4. 再放上裹上豬排醬的炸豬排。5. 包緊,對切開即成。● 吐司麵包要先抹上沙拉醬,吃起來才不至於太乾。滑蛋豬排蓋飯材料:炸豬排一塊、洋蔥半顆醬汁:高湯150公克、醬油25公克、糖20公克、米酒10公克作法:1. 洋蔥切絲,鍋中放少許油將洋蔥絲炒軟。2. 倒入調好的醬汁煮到洋蔥入味。3. 放上切好的炸豬排,倒入蛋液蓋上鍋蓋略悶。4. 視個人喜好調整蛋液的熟度。5. 將滑蛋豬排置於飯上,可放些高麗菜絲、豌豆苗或海苔絲更可口。● 豬排蓋飯的醬汁加入火鍋牛肉片就是好吃的牛丼飯。同場加映豬排裹好粉後用保鮮膜包好入冰箱冷凍,要吃時不用解凍,氣炸鍋底和豬排兩面噴薄油,以200度氣炸12分鐘,翻面再炸5分鐘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
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開辦第五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包含已提供的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全方位守護國人健康。桃園市另擴大肺癌篩檢對象,率全國之先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有效找出潛在病例,即早介入治療。第一期只要局部手術切除,存活率高,二期後醫療花費高且治療辛苦。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亦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首位,主因是「發現太晚」,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人一確診就是晚期,增加治療難度。根據統計,肺癌晚期發現的比率非常高,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肺癌治療只有二期之分,第一期只要做局部手術、切除病灶,五年存活率達90%以上;二期之後的肺癌只能做全身治療,包括手術輔助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療程非常痛苦且加重經濟負擔,且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LDCT是目前唯一證實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吸菸、空汙、烹煮油煙、職場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等,其中,抽菸被認為與肺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二手菸亦會增加罹癌風險。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且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美國、英國、韓國等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重度吸菸者確實為肺癌高危險群之一,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和歐美比起來,台灣罹患肺癌的人,不抽菸者多於抽菸者,且女性肺癌患者更是超過九成不吸菸。肺癌的形成,主要是體質加環境,人體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因內在體質或環境刺激,產生不正常增生,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桃園篩檢新增高風險職業勞工,及早發現異常。陳秀熙說,肺癌篩檢不能只看重度吸菸者,依據桃園工業大城的產業結構及人口的職業分類,桃園市於3月1日率全國之先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提供有肺癌風險因子的市民,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服務。除了下修原先國健署適用的年齡層至40歲以上,也新增八種高風險職業的勞工,包括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工作以及暴露在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的工作者,希望能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追蹤,後續也會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精準醫學發展。肺癌早期篩檢才有機會提高預後,傳統胸部X光會因肋骨、肩胛骨擋住部分肺臟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速度快、無死角,是最有效率的診斷工具。讓桃園計畫延伸到更多區、更多縣市,降低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許辰陽說,對照全世界的肺癌篩檢計畫,大多是以家族病史為研究主軸,桃園市政府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可說是先導計畫,且還在進行中。除了放寬條件篩檢,也讓民眾了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的重要性,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的認知。肺癌發生率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但是死亡率最高、醫療支出也最高,每年罹患肺癌人數持續新增,更以肺腺癌為大宗,空汙是一大威脅。桃園市納入不同職場的勞工進行早期肺癌篩檢,已經揪出有第一期肺癌病徵的個案,符合科學實證的精神,深具前瞻性,後續追蹤結果值得期待。許辰陽強調,肺癌的醫療負擔愈來愈高,除了重度吸菸的高風險族群,也要檢視不吸菸者的生活情況,包括焚香、油香、職業暴露、家族病史等。國內40歲以上發生肺癌的比率漸增,桃園市推動大規模早期肺癌篩檢計畫,是全世界首件因應職業與高風險環境的篩檢計畫,讓許多中壯年被列入補助,早期診斷、及早接受治療,保障桃園市民的肺部健康。哪些人是肺癌高風險族群● 肺癌家族史有遺傳基因或家族成員共同暴露在相同的致癌源● 重度吸菸史一天一包菸達20年● 肺部疾病史肺組織受損,會提升罹患肺癌率● 職業環境暴露氡、鉻、鎳暴露以及接觸石綿● 空氣汙染空汙會讓身體長期發炎,導致細胞突變● 廚房油煙油脂加熱超過發煙點,會出現氧化、劣化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市政府今年三月起擴大實施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六月底有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找出15位肺癌患者,其中有10位為早期(第0期1位、第1期9位)。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肺癌篩檢國際論壇時表示,未來透過大數據分析,能真實掌握當地肺癌風險;副市長王明鉅推估,若有1萬人參與篩檢,從中找出100位無需使用化療或標靶藥物的早期肺癌患者,便能省下約9千萬元藥費,「花錢買藥治療,不如花錢預防。」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第四期只剩10%。肺癌死亡率與診斷期別息息相關,王明鉅說,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到了第四期只剩10%,然而,根據2010年罹患肺癌的數據顯示,男女診斷為原位癌患者僅個位數,醫界陸續投入資源進行癌症相關篩檢,他在2015年擔任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長時,號召萬人參與LDCT篩檢,加上國內學者宣傳LDCT,同年度的早期肺癌人數大幅增加。他說,著手竹東分院LDCT計畫時,曾受醫界不同聲音論戰,認為國外研究直指30包╱年的重度抽菸民眾才需要進行檢查,但他堅持台灣在烹調習慣、廟宇香火、上千萬輛的汽機車、火力發電等危險因子都與歐美國家不同,且國內許多肺癌專家研究,肺癌因地域、人種及生活型態而有所差異,特別是亞洲人帶有的基因,暴露於環境致癌物,像是空氣汙染、食物防腐劑等,容易產生突變。除了家族史、重度抽菸,更要找出低危險族群患者。國健署在去年七月推出具有肺癌家族史、重度抽菸者進行公費LDCT篩檢計畫,王明鉅說,經過一年採檢,49508人當中找出531人確診,偵測率為1.1%。但是台灣肺癌學會報告指出,家族史和抽菸史的高風險族群高達50萬人,如果十年內全數篩檢完成,也僅有5500人確診,卻只是每一年新增肺癌人數16370人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被認為低危險族群的人」這也成了桃園市府擴大篩檢的契機。王明鉅說,桃園市工業產值達3兆元蔚為全國第一,但是19處工業區也帶來空氣汙染。因此,擴大篩檢納入經常接觸空汙、廢氣、石綿等致癌物的行業別,計畫實施四個月,目前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檢查出15位確診,偵測率為0.19%,包含工業區工作民眾有4例、環保警消人員有5例,重度吸菸者同住家人有4例,2例為家族病史,加上國健署計畫找出的15位確診,桃園市共計有30位確診。而市府提撥超過2000萬元資金,替醫院導入AI判讀,減輕醫療人員負擔。晚期肺癌醫療花費驚人,占健保龐大支出。「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王明鉅強調,台灣肺癌治療健保支出,自2014年的108億元逐年成長,2022年達到224億元,而晚期肺癌的化療及標靶藥物花費,每人一年就要花上90萬元,殘酷地是,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三成。他認為,替1萬人進行LDCT篩檢僅需5000萬元,由於0到1期不用化療和標靶藥物,如果發現100位早期肺癌患者,相當於省下9千萬元藥費,更拯救100個生命及家庭。張善政感嘆,大學同學畢業後返鄉回高雄工作,不到幾年就罹患肺腺癌,成了第一位離開人世的同窗。因此,他在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有感於王明鉅推動的萬人肺癌篩檢,儘管過程有些紛擾,但數據扭轉了傳統只有重度抽菸史才會罹癌的觀念,促使他上任桃園市長後,心心念念推動擴大肺癌篩檢。他說,以往LDCT篩檢較零星缺乏系統性,難以觀察桃園肺腺癌風險分佈情況,這次擴大篩檢計畫累積的案例,能作為往後大數據運用,系統地呈現肺癌分佈地圖,桃園市拋磚引玉,盼雲林麥寮、高雄等工業城市跟進,真正照顧到鄉親。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預約平台符合桃園LDCT擴大篩檢的民眾,先行上網(https://health.tychb.gov.tw/tyhpPublic/)勾選自己所屬的類別後,會進入到基本資料填寫區,完成後即可點選就近的醫療院所篩檢,前往篩檢時記得攜帶健保卡。若為具肺癌家族史者應攜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患有肺癌的診斷證明與其親屬關係相關文件;若為重度吸菸者請填具醫院提供的聲明書,後由醫院安排做檢查。如果沒有進行網路登記,可以致電洽詢桃園市參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後,並攜帶證明文件至醫院完成LDCT篩檢。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
在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十大癌症死因中,肺癌死亡率近20年蟬聯首位,過去在肺癌防治上,多以菸害防制為主,國內外肺癌篩檢政策,也以重度抽菸者、有肺癌病史、家族史族群為主要對象。2023年3月1日起,桃園市政府首開先例,除了「菸品暴露」、「相關疾病史及家族史」,也將清潔隊員、警消外勤人員等肺癌高風險職業族群與常接觸空汙、油煙的民眾納入免費「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肺癌篩檢計畫,這項創舉引起國內外學界高度重視。在桃園市政府主辦的「2023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國際論壇」,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等國內公衛專家、臨床權威醫師,與國外學者韓國國家癌症中心金烈博士(Kim Yeol),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Anil Chaturvedi、Hormuzd A. Katki、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John Field等,皆參與討論、交流,並針對肺癌篩檢策略的推動、執行經驗,進行分享。桃園肺癌擴大篩檢計畫,預計發揮更大效益。「我們把錢花在肺癌擴大篩檢計畫,絕對是值得的!」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以前傳統觀念認為,抽菸抽很多年才容易得肺癌,不見得正確,現在大環境充斥工業汙染、交通汽機車廢氣等汙染源。「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肺癌。」張善政說,為了全方位照顧桃園鄉親的健康,擴大肺癌篩檢計畫,並鼓勵高風險族群盡早接受LDCT篩檢以早期發現腫瘤病灶,是必要政策,而這樣的投資、付出,對於節省晚期治療成本、挽救人命,更可發揮極大效益。談到肺癌篩檢,張善政說,過去這類計畫都是零星進行,相關數據太少,而桃園市境內有許多工業區,沿海地區也設有發電廠,加上馬路上常出現大卡車、大貨車等重型汽機車,導致空汙隨處可見,空汙與肺腺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目前在肺癌風險分布資訊上,公衛界所知有限,同時也期待藉由肺癌篩檢計畫的擴大施行,收集更多大數據資料,並進行更多分析,如此才能深入了解肺癌風險分布情形,資源也才能真正用在刀口上。發生率在亞洲排名第二,女性肺癌94%為非吸菸族群。陳秀熙指出,在全球肺癌發生率的排名上,台灣排名為世界第15名,在亞洲排名第2,一年新增病患人數破萬人,其中,近一半病患初次確診已是晚期。目前只有靠LDCT篩檢找出早期肺癌腫瘤,病患與家屬的受苦情況才會大為減輕。在論壇活動現場,楊泮池以「非抽菸者肺癌篩檢-台灣經驗」為題進行演講,他分析,台灣肺癌病患當中,非吸菸族群占66.2%,以女性肺癌病患來說,高達94%為非吸菸族群,多數以肺腺癌為主。台灣常見EGFR基因突變,環境致癌物刺激導致癌變。根據肺癌基因體學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病患常出現「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而問題的關鍵,多在7p染色體,當7p染色體出現異常變化,代表肺部較敏感、脆弱,一受到空汙、懸浮粒子PM2.5、烹飪油煙、二手煙與食物防腐劑等環境致癌物刺激,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更快產生EGFR突變,身體就容易發炎,腫瘤也常擴散出去,有些職業族群很可能深受其害。由於上述原因,如何為非抽菸、高風險族群研擬有效且兼顧成本效益的肺癌防治、肺癌篩檢策略,便成為當務之急。楊泮池援引2023年TALENT(台灣非吸菸者肺癌篩檢試驗計畫)研究指出,對於非抽菸卻帶有風險因子的肺癌潛在族群,運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進行肺癌篩檢,似乎是一項可行策略,從綜合分析研究、成本效益評估角度來看,這項篩檢策略,也得到了實證證據的支持。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6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者的救星竟是坐地板上 詳解如何減少腰痠背痛抵消久坐的負面影響
坐在地板上可以改善姿勢,甚至延長壽命。這是TikTok社群上的流行趨勢,專家認為,這不只是趕流行,改變長時間坐在椅子上的習慣,坐到地板上的確有機會抵消久坐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前提是姿勢要正確。坐在地板可鍛鍊到背部核心肌群。我們都知道久坐會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如腰痛、髖屈肌收緊和其他問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治療背部和頸部疼痛的脊椎按摩師Matthew Cavanaugh博士說,坐在地板上可以鍛鍊到坐在椅子上時用不到的背部核心肌群,改善姿勢,甚至減輕頸部、肩部和脊椎的疼痛。Cavanaugh說,當雙腿交叉坐著,下背部會自然拉到能支撐的位置,這有助於核心肌群參與動作,也能防止因坐姿不當引起的疼痛。坐在地板上需要拉伸某些肌肉,才能保持舒適穩定,也會增加身體靈活性。雖然坐在地板上有好處的科學證據有限,但有研究顯示,從地板上站起來再坐下的「盤膝起坐測試」分數(Sitting Rising Test,SRT)與長壽之間存在關聯,一個人的SRT分數每增加一分,生存率就提高21%。在地板上該怎麼坐?Cavanaugh說,雙腿折疊在身體下方,像日本人的跪坐姿勢(seiza,圖①),被認為是最佳姿勢之一,因為它有助脊椎保持直立。物理治療師John Gallucci則強烈建議,坐在地板上最好靠著牆,確保不會彎腰駝背。以牆壁為支撐,脊椎靠在牆上,雙腿交叉坐下,交叉坐姿(圖②)的好處包括增加活動範圍和血流量、釋放緊繃感,還可以改善排便。先從幾分鐘坐起,再拉長時間,最好背靠著牆。一開始先從短時間「坐」起,嘗試一、兩分鐘,等到感覺更舒適時再坐20-30分鐘。坐在地上聽起來不是一件難事,但有些人一開始可能會覺得痠痛,因此確保自己在安全的地方、從短時間開始練習。Cavanaugh博士說,坐在地板和坐在椅子上各有優缺點,坐在地板上有利姿勢、柔韌性和肌肉強化;椅子則提供更多背部支撐,減輕頸部和脊椎的壓力。坐在地板上須注意1. 常見錯誤是將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下,會給背部帶來壓力。另一個錯誤姿勢是脊椎呈圓弧型,會導致肩頸及腰部疼痛。2. 即使跪姿是首選姿勢,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對有些人來說,此姿勢可能減少血液流動和造成關節緊繃,腿部承受的重量也可能導致靜脈曲張。3. 硬木地板提供的緩衝效果不如地毯,因此使用墊子或瑜伽墊增加支撐和舒適度非常重要。4. 擔心能否安全坐下或起身的人,最好身旁有穩固的物品可扶著,避免失去平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6 醫療.消化系統
胃也會抽筋!胃痙攣怎麼辦?可以吃什麼?胃痙攣症狀及飲食建議一次看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胃痙攣是什麼?胃也會抽筋?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指的是胃部不適的症狀表現而非一種疾病。造成胃痙攣的原因眾多,有可能是胃發炎、胃潰瘍、日常飲食、心因性壓力甚至癌症等,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天。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不可不慎。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Gastrospasm)不是疾病而是形容臨床症狀或感覺的通用術語。胃痙攣是指在腹腔發生鋒利、間歇性收縮或疼痛不適的感覺,之所以胃部會有如「抽筋」般的感覺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刺激,造成腹腔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蓄。 不少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步調快速,都有胃部疼痛的情況,由於精神情緒經常處於緊繃狀態,總覺得胃痛忍一下或吃胃乳、胃藥就好。不過,有時候以為自己是胃痛,其實是胃痙攣引起的疼痛感。胃痙攣原因胃痙攣可能的原因眾多,任何腹腔器官問題或疾病,都可能有胃絞痛的狀況發生,甚至有些靠近腹腔但腹腔外器官的問題,也可能出現胃絞痛,如肺部下葉、腎臟、膀胱、子宮或卵巢等疾病。所以胃痙攣發作,不一定表示是胃的問題、消化道疾病。胃痙攣常見原因,可歸類於以下幾種:1.飲食不當生冷、油膩、酸辣食物都可能刺激胃部,造成胃部絞痛。不規律飲食、暴飲暴食,也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發炎,以至於胃黏膜對疼痛忍受度降低,更容易發生胃痙攣。2.菸酒刺激長期抽菸會降低胃腸血流和前列腺素生成,導致腸胃道分泌粘液能力減弱,胃部保護力變差,只要稍微酸辣食物刺激,便導致劇烈疼痛;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腸胃道分泌。3.藥物影響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治療肺氣腫的氣管擴張藥物等,可能影響腸胃道蠕動,由於胃排空能力減弱,容易造成胃部發炎,以及關節炎等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之患者,容易破壞胃黏膜,胃痙攣發生機率便有可能提升。4.婦科疾病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症、經痛、卵巢囊腫、骨盆腔發炎、泌尿道感染等,也可能誘發胃痙攣。5.情緒壓力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容易引起胃部收縮,嚴重者便會引起胃痙攣。6.肝膽腸胃疾病腸胃炎、胃發炎、胃潰瘍、腸躁症、便秘、闌尾炎、腸阻塞、大腸癌、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膽結石、膽囊炎、胰臟炎等,都有可能引起胃部收縮、出現疼痛。胃痙攣症狀胃痙攣痛起來是一陣陣地疼痛,可能發生局部疼痛(如下腹部、或上腹部胃的位置)或整個腹部疼痛,並時常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根據不同的病因,胃痙攣可能伴隨其它症狀,主要可區分為消化道症狀、非消化道症狀兩大類: .消化道症狀噁心嘔吐、打嗝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放屁、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腸臑動增加等。.非消化道症狀發燒及冷顫、類似感冒症狀、不尋常陰道出血、不尋常陰道分泌物或月經過期等。 胃痙攣多久會好?怎麼緩解疼痛?根據引起胃痙攣的病因不同,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甚至數天不等,如女性生理期,胃痙攣便可能持續數天。如果連續或週期性發生胃痙攣,則可能與大腸癌相關,建議至腸胃科進行檢查。如果胃痙攣伴隨下列症狀,可能危及生命,需緊急就醫:黑便或血便、呼吸困難、頭暈、意識改變、嗜睡虛弱、發高燒、吐鮮血或咖啡色物質、皮膚及眼白變黃(黃疸)、腹部有搏動性腫塊、嚴重腹痛或腹脹等。由於胃痙攣多為急發性劇烈疼痛,多半民眾會選擇掛急診,急診醫師多會先施打副交感神經抑制劑,以放鬆平滑肌舒緩症狀,並讓其臥床休息或局部熱敷,再建議至腸胃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有需要時,腸胃科醫師會建議「胃鏡檢查」或「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病因。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讓胃休息,不要進食並喝溫開水,若疼痛程度尚可忍耐,在家可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高晧宇也表示,胃痙攣有兩個方法可以緩解疼痛:.側臥、熱敷:整個人縮起來側臥,並在疼痛處熱敷。.按壓穴道:按壓位在膝蓋外側上緣兩寸(三橫指)的梁丘穴。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胃痙攣可以吃什麼?情緒放鬆降低發作頻率調整飲食習慣,有助降低胃痙攣發生率。刺激性食物如過酸、辛辣、油膩、冰冷、精緻糕點等食物要避免,以及糯米類如湯圓、粽子、飯糰等,因不易消化會在胃中長時間停留,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建議酌量食用。以下提供減少胃痙攣發生的三種方法:1.調整飲食選擇簡單、好消化食物如蔬果類,料理方式採取清蒸汆燙,不油炸、避免大量醬料之料理。高晧宇醫師建議,胃痙攣患者平時可多吃秋葵、生薑、山藥養胃,以及細嚼慢嚥,每一口飯建議咀嚼15至20下,吃飽飯後先走10至15分鐘,有助減少胃痙攣發作。胃痙攣患者避免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食物,可降低胃痙攣發生頻率。2.情緒放鬆減輕壓力來源,不加班、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緊繃。戶外踏青、健行都是抒壓的好方式,心情放鬆、戒菸、戒酒,維持生活好習慣便能降低胃痙攣發作頻率。3.藥物、補品謹慎使用藥物、補品別亂吃。如果有長期服用止痛藥需求,最好諮詢腸胃科醫師,甚至安排胃鏡檢查。胃痙攣2大QAQ、胃痙攣,可以吃止痛藥緩解嗎?A:《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發作時,不建議吃止痛藥。若有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服用止痛藥更傷胃。建議側躺休息、局部熱敷、就醫治療才有效。 Q、吃辣會吃到胃痙攣?A: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部黏膜,甚至造成胃黏膜受傷。當食物或胃酸刺激傷口,會造成胃部收縮引起胃痙攣。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胃也會抽筋?胃痙攣讓你劇痛 2方法緊急緩解 延伸閱讀:.便秘按肚子!中醫教你按「14個護腸胃穴道」緩解不適、改善脾胃功能.「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胃食道逆流、腸躁症...7種「常見腸胃道問題NG食物」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養生.家庭婚姻
哪個爸媽忍心看孩子兩三個月得輸血一次?罕病父親紀錄醫療旅程:「他會好,我會撐下來!」
柊威是個兩三個月就需要輸血一次的孩子,這罕見的鐮刀型貧血,改變了台灣爸爸John和美國媽媽英莉的一生,但也讓夫妻倆看見這世間更多的愛。相信每個爸媽都是一樣,懷孕的時候,每一次的產檢,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醫師說「沒問題」,就像過了一關一樣,心裡鬆了一口氣。但John與他的美國老婆英莉萬萬沒料到,明明是健健康康的孩子(柊威),一歲之前連小感冒也沒有,卻在一歲三個月要去露營前的一個禮拜,拉肚子、發燒到39℃。原以為只是小感冒,卻不期然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的開始。當醫師也無法告訴你為什麼……還記得露營那一天,John與老婆簡單地拿了腸胃藥,就去露營了。但這個只要有得玩,就算是小病小痛也會忘記的孩子,卻在那三天兩夜間哭鬧不休,甚至連爸爸的安慰抱抱都抗拒,跟之前健康開心的樣子宛如天壤之別……回到平地後,他們馬上把柊威帶去急診,一抽血,發現血紅素只有4點多(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之間,若血色素低於11g/dl,或是血球容積低於33%,須進一步評估)!醫師也緊張了起來,但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只好等輸完血,柊威回復活力之後,便回家觀察。接下來八個月的時間,柊威就像裝上電池的兔子一般,然而,輸血帶給他的活力用盡之後,就會變回一個病懨懨的小孩。John說:「每隔一兩個月,他的健康狀況就會慢慢走下坡。一開始會有黃疸、拉肚子、發燒等徵狀,體力變差,常常哭鬧、想睡覺。尤其那時才一歲多,不知道怎麼表達。醫師找不到理由,我們的爸媽甚至以為孩子中邪了!阿媽還燒符水,帶到醫院來幫孩子洗澡,拿衣服到廟裡過香。」直到後來,老婆帶柊威回美國,又出現一樣的狀況,這位在美國的亞洲醫師做電泳判讀後,才發現他是鐮刀型和地中海的混合貧血。「台灣產檢是針對地中海貧血,但我的老婆是美國黑人,有鐮刀型貧血的基因。在亞洲很少有這樣的病例。」原來孩子當時哭著用手指著關節,是關節痛、內臟痛。因為鐮刀型貧血的細胞還容易堵塞毛細血管,引起局部缺氧,所以容易產生四肢關節、內臟疼痛。John不捨地說:「而且痛起來,真的是非常地痛。」 兩三個月就得輸血一次鐮刀型貧血目前還找不到解方,因此,柊威只得兩三個月就輸血一次,以此續命活著。每次帶柊威去輸血,針一下去,孩子還是會哭鬧,還要乖乖坐在那邊等待輸血兩三個小時。哪個爸媽能忍心看著孩子,一輩子都要過著兩三個月輸血的生活?為了延緩下一次再輸血的時間,John與孩子活得小心翼翼:「我們要做到兩件事,一是孩子儘量不生病,否則血紅素便會一下子掉很快;二是要維持飲食均衡、保持健康。」而為了在柊威一有狀況的時候,第一時間帶他去醫院,太太放棄了原有的高薪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除了全家的經濟壓力,太太還有對自我成就的犧牲。雖說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做,但內心的挫折感卻難以避免。「媽媽愛孩子,當然有很多不放心。我太太又為了柊威做了很多功課,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但她其實不是個家庭主婦型的女人。工作成就才是她的自信來源。所以在美國帶孩子的期間,她有很多的自我懷疑。我們也難免爭吵,彼此都說出離婚的喪氣話……」對於治療孩子,兩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希望孩子不要一輩子過著輸血的人生,我贊成骨髓移殖。但是即便是來自爸媽的骨髓,都只有50%的成功機率。而太太希望能用飲食或自然療法,讓孩子好過一點。常常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負氣說:你不用管我們了,我們自己想辦法。」照顧病兒的壓力,讓兩人都對未來充滿茫然。不得已的辦法:生一個弟弟不過,John也苦笑說:離婚僅是氣話,因為若要提高骨髓移植成功的機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植兄弟姊妹的骨髓。因此,儘管哭過、愛過、吵過,愛孩子的兩人,還是要以孩子的生命為重,懷抱著試管嬰兒的一線希望,繼續當夫妻。「因為我們的小朋友是混血兒,讓尋找骨髓移植更加困難。而且當初我們也沒有想到要留臍帶血,所以最好的骨髓移植人選,就是兄弟姊妹。如果基因檢測後配對可以,就有希望了!」截至目前,他們共取卵三次,每一次都花了七、八十萬,只是還沒有可植入的胚胎,這讓跟時間賽跑(因為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進行骨髓移植得排斥性最低)的兩人感到壓力山大。但John樂觀地說,還好台灣還有試管這條路走,如果在美國,他根本想都不敢想!因為美國做試管嬰兒簡直是天價!幸運找到有耐心、同理心的醫師回想這一路求醫的跌跌撞撞,John卻說,有太多要感謝的人。「去年九月,我們找到了榮總顏秀如醫師。她剛開始也是對鐮刀型貧血無法可解,但卻非常樂於溝通。譬如我們拿醫學文獻去找她討論,顏醫師都會回去仔細看完後,下次看診跟我們解答。她的心胸也很開放,願意跟我們一起嘗試、找方法。」遇到這樣有同理心的醫師並不容易,太太曾經在美國遇到醫師說:「我每天都要看很多病人,不可能無時無刻照看你的小朋友。」儘管是事實,但對病童的家長來說,卻是令人心碎的答案。而顏醫師常常花一兩個鐘頭與他們討論,就算錯過了午餐時間也不在意。經過了顏醫師的努力和建議,現在的John至少不用等孩子病懨懨才準備輸血,可以觀察孩子的脾臟有沒有腫大,以提前做好準備。世間有愛,70個人願意長期輸血對像柊威這樣需要長期輸血的小朋友來說,若每次輸血的血型都不同,身體會產生愈來愈多的抗體。若是同一個輸血來源,較能減緩身體排斥的現象。有次,John在天母社團裡面,詢問有沒有人願意持續輸血。而這個人若有意願還不夠,還得要專程跑到榮總做兩次檢測,之後還要每半年跑榮總輸血,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沒想到,短短一個禮拜,就有將近一百個人私訊詢問!最後,還有七十個人實際去做檢查。平時最討厭麻煩別人的John,對這些善心人士伸出的援手,滿懷感動。他說:「我以後拍紀錄片,這些人都要被列在片尾的感謝名單中。」拍紀錄片帶孩子登百岳,紀錄醫療旅程去年年底,John萌生拍攝紀錄片的念頭。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想要當作家庭紀錄。他想起之前高中爬雪山,登到山頂往下看,那映入眼簾的壯闊美景,讓人心曠神怡。現在,他也想讓孩子看到這樣的景色。拍攝的過程中,他也與老婆一起看了許多國外罕病兒家庭的紀錄片,於是萌生一個想法:想藉由這支紀錄片,與罕病兒家庭彼此打氣。「和孩子爬山,當他走不動的時候,我會揹他。同時會鼓勵他:自己也要努力。但我會陪著你,一起爬到頂端。這一條登頂的路程,走走停停,一路說說笑笑、彼此打氣,就像我們走的醫療路,是吧!」這一路上,需要很多的堅持。John說:「我老婆是看到柊威的笑容,就會振作起來,覺得可以再繼續;而我相反,我是每當他睡著的時候,就會呆呆望著他,覺得這麼可愛的傢伙,我怎麼捨得放?」他一邊企劃著紀錄片拍攝事宜,一邊想著:柊威,能不能也看到我一路走來,看到的好風景?這強大的愛,成為一個信念。John說:「他會好,我會撐下來。」聽到這裡,我們的鼻子也酸了,祝禱奇蹟發生,柊威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順利移植骨髓,成為不需要輸血,也能一直活蹦亂跳的孩子!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助新陳代謝、降低三酸甘油酯!但營養師警告3族群不能吃
康寧醫院營養師師陳詩婷說,EPA在人體扮演的腳色,主要與幫助新陳代謝、降低三酸甘油酯、抗血栓有關,能降低心律不整、猝死發生率、血壓及粥狀動脈硬化等;而DHA則與腦部神經發展、保護眼睛抵抗光線、提升專注力有關。近年來,科學研究也發現,攝取ω-3脂肪酸與心情好壞也有關係。但有些人不適合吃魚油, 一定要特別注意。3族群不適合吃魚油1.魚蝦過敏者不建議食用魚油,建議可改用植物來源的亞麻仁仔油或是堅果類。2.凝血功能異常者有在接受抗凝血治療者,或有凝血異常者須特別小心食用,因魚油會造成血液不易凝固的問題。針對凝血功能不全、有服用阿斯匹靈藥物、或是近期要開刀、懷孕30週以上的人,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補充魚油。3.有服用血壓藥者因為魚油會降低血壓,與降血壓藥一起服用,可能會有加乘效果,這類族群也應先跟醫師討論。延伸閱讀:.魚油和葉黃素對延緩眼睛老化、改善乾眼症有效嗎?教授這麼說.你吃的大部分魚油其實被浪費掉?新研究:新型態的DHA才有效.鈣和魚油能一起吃?補充保健食品學問大,專家破解迷思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養生.聰明飲食
「半熟鮭魚」比生的更危險!專家曝原因:溫度是關鍵,2原則挑選生魚片
很少人不愛鮭魚,生魚片、烤鮭魚下巴、煎脆皮鮭魚排、鮭魚沙拉、燻鮭魚、鮭魚捲......鮭魚的吃法繁多,既然可以生吃,是不是無論如何料理都OK?半熟鮭魚比生的更危險鮭魚生吃熟吃都可,就不可半生不熟吃。為什麼?關鍵在於溫度。最好了解哪種溫度導致鮭魚半生不熟,為安全計,應予避免的道理。首先,來看看為甚麼儲存得當的鮭魚,可以放心生食。一般從市場買到或在餐廳點到的鮭魚,都經過急速冷凍,最理想的冷凍溫度是華氏負31度(-35℃)以下,或一直維持在-20℉(-29℃)以下,寄生蟲都已殺死,病原體也無法孳生。如果要熟食,則只要溫度超過145℉(62.8℃),就可放心食用,因為魚肉經過這個溫度的烹調,就像超低溫冷凍一樣,可以殺死細菌和病原體。會出問題的溫度是40-140℉之間,也就是4.44-60℃的範圍,病菌細菌最容易孳生繁衍,換句話說,沒煮熟的鮭魚,既不是生魚片又沒加熱到安全殺菌的溫度,感染細菌或病毒的風險最高,當然不宜下肚。生魚片挑選2原則至於如何確定買來的鮭魚絕對安全無虞?任何海鮮都有遭到汙染的風險,特別是打算生吃的話,請記住兩個原則:越新鮮的越可放心,從自己信得過的商店或魚販購買。專家通常建議買養殖的鮭魚,因為野生鮭魚帶菌的風險較高。買的時候,先確認一下是否經過急速冷凍,譬如,是否貼有「生魚片級」、「壽司級」、「適合生食」等標記,雖然這些標記不等於法律保障,至少表示賣家認為生吃很安全。辨別魚肉新不新鮮的方法最後,教你一手辨別魚肉新不新鮮的方法:肉質是否堅韌?摸起來有沒有彈性?聞起來是不是有股自然鮮味,不是太過腥的味道?如果魚肉變得軟趴趴黏答答,顏色轉灰,還是別下肚為妙。延伸閱讀:.吃生魚片「胃鏡照出一條蟲」!沾哇沙米可殺死寄生蟲嗎?醫曝真相.吃生魚片15歲女竟慢性腎臟病及重金屬中毒!吃生魚片安全次數是?.每5個壽司=1碗白飯熱量!營養師授吃壽司4秘訣:選錯熱量差兩倍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養生.聰明飲食
「一級致癌物食物」你可能天天吃?長期食用恐增肝硬化、肝癌風險
不喝酒也可能罹患肝癌?近日在有醫師在臉書中舉了1位女病患的案例:1位熟年女性並沒有酗酒習慣,滴酒不沾的她,竟罹患肝癌。醫師推測:當事人喜歡吃花生醬,近幾十年時間都吃花生醬吐司當早餐,疑似因為受到黃麴毒素汙染的花生醬導致罹癌。黃麴毒素相信大家都多少聽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FB《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說明:黃麴黴喜歡的溫度是溫暖潮濕的環境,台灣的環境尤其適合,所以在保存食物時務必注意通風以及時間。黃麴毒素不是加熱就沒事了,其耐熱可達攝氏260~280度,一般烹飪是很難消滅的。而比較容易被黃麴毒素影響的族群有:長期飲酒的人;有在服用肝臟代謝藥物,像是血脂藥、止痛藥等等;長期食用花生的人;B肝、C肝的帶原者。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肝癌的產生通常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很難歸納於單一原因。不過花生類的食品,如果保存不當,容易有黃麴毒素汙染,而黃麴毒素已被WHO的IARC公告為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可能引發肝功能異常、肝硬化乃至於增加肝癌風險。顏宗海提醒喜愛花生醬的民眾,花生醬放在室內或潮濕環境容易發霉,一定要記得開封後必須放冷藏;當然冷藏後仍需注意保存期限,食用前檢查是否有黴菌。延伸閱讀:.發霉花椒煮湯導致得肝癌 教授教你保存冰箱食物.「花生」保存不當恐為一級致癌物,嚴重會導致肝癌!營養師教5採購攻略.1毫克就致癌!這種劇毒物質最容易出現在這些食物中★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養生.聰明飲食
葉酸是什麼?為什麼孕婦要補充?營養師推薦富含葉酸的好「孕」食物
伴隨著嬰兒的呱呱墜地,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在迎接新生命到來之前,懷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相當特別的歷程,寶寶的生長發育完全依賴母體,是兩者最親密的時刻。為了能讓腹中胎兒健康的成長,許多準媽咪們可說是煞費苦心,想辦法讓寶寶獲取到足夠的營養。相信你一定聽過葉酸是對孕婦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但你知道嗎?根據106-109年的國民營養調查中指出,每十個育齡婦女中就有一人有葉酸缺乏的情形!為了能讓媽媽及寶寶都能強壯健康,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來和大家一起認識葉酸!葉酸的功能葉酸(Folate),又稱為維他命B9,由此可知它是維他命B群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參與了人體內細胞分裂、DNA合成、紅血球生長成熟…等重要功能,若身體缺乏葉酸,則無法正常生成新細胞及血球,將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貧血、腹瀉的諸多症狀。至於葉酸對寶寶及媽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葉酸能夠幫助胎兒正常發育及生長。葉酸的補充在懷孕初期甚至是備孕期就非常關鍵!因為胎兒神經管的生長與閉合在受孕後的第三周至第四周時就會完成,許多婦女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懷有身孕!若在懷孕初期葉酸就發生缺乏,則很可能造成胎兒腦及脊髓等先天性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自發性流產、早產、出生體重過輕等情形,孕媽咪則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等症狀。所以要特別注意飲食中的葉酸是否足夠。懷孕期間該吃多少葉酸?懷孕婦女因為需要顧及胎兒的健康成長,營養素的需求量通常都會比一般人較多一些,葉酸當然也不例外。至於每日葉酸的需要量,我們可以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來執行每一天的飲食計畫,育齡婦女每日建議攝取400微克葉酸;備孕婦女則宜在受孕前一個月至整個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的葉酸;正在哺乳的婦女則建議每日攝取500微克的葉酸,以供自身與胎兒所需。【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高葉酸食物「助」你好「孕」現在我們知道了葉酸的功能,也知道了每天要吃的量,但是究竟要吃什麼才能補到足夠的葉酸呢?根據成分分析,葉酸主要存在於蔬菜類、全榖根莖類、豆魚蛋肉類、堅果與種子類及水果類這五類食物中,接下來Sean將從這五類食物中,幫各位找出富含葉酸的食材!一、蔬菜類葉酸,顧名思義即可了解它存在於菜葉當中。其中又以菠菜葉、紅莧菜、韭菜的葉酸含量較為豐富,每100克的蔬菜中分別含有232微克、210微克、158微克的葉酸。如果你是屬於素食族群,就可以多多利用。二、全穀根莖類葉酸含量豐富的全榖根莖以鷹嘴豆、綠豆、小麥胚芽為主,每100克的它們分別含有742.1微克、414.6微克、329.3微克的葉酸。值得注意的點在於,鷹嘴豆和綠豆因為澱粉含量高,食用時要注意適量!三、豆魚蛋肉類這類食物中富含葉酸的有:黑豆、豬肝、蛋黃等食物,每100克的食材中分別含有721微克、677.6微克、160.2微克的葉酸。在這邊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黑豆以外,豬肝及蛋黃所含的脂肪都比較高,食用上需適量,不宜過多,以免吃下太多熱量而造成體重過度上升。四、堅果與種子類堅果類食物本身的葉酸含量也很可觀,例如葵瓜子、南瓜子、栗子,每 100g 就分別含有 272.5 微克、213.0 微克、59.9微克的葉酸。考量市售許多堅果類產品都有調味,所以建議盡量選用原味堅果,避免攝取到過多的鈉或其他添加物。除此之外,堅果類的食物都含有較高的油脂及熱量,所以也不宜過度食用。五、水果類葉酸含量較高的水果有:草莓、芭樂、木瓜,每100克中分別含有微克、82.8微克、55.6微克、47.3微克。但水果本身含有較高的糖份,在攝取水果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量的控制,以免造成血糖不好控制喔!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頭好壯壯,而充足的營養是必不可少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進入工商社會以後,生活步調逐漸變快的情況下,能夠吃到均衡營養一餐的機會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少,Sean的朋友就是一個例子,明明已經是個孕婦卻仍然要每天加班導致沒辦法好好吃飯!對於這些日常飲食中可能發生攝取不足的族群,其實也可以考慮信賴的保健食品廠商所研發的天然來源葉酸補充品,並在專業婦產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給媽咪及寶寶最無負擔的營養。另外,我國政府為增進母嬰健康,已於110年7月1日起,將免費產檢增加至14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與2次一般超音波檢查,準媽咪們都可以多加利用喔!Sean在這裡祝準媽咪們的家庭幸福和樂又美滿!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名琪和家人每周出門運動3次,靠「跑步」領悟人生意義
從醫逾20年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認為精神科是思考與情感的科學,每每看診照顧的是病患情感及其生命故事,也相信酒癮者、藥癮者不是壞人,只要配合治療就有機會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是全國最大精神科教學醫院,肩負服務、研究、教學三大任務。黃名琪今年3月出任院長,期許打造松德院區成為一家「多元包容、平等共榮」的醫院。時間管理紓壓自律1996年黃名琪自醫學院畢業即進入松德院區服務,歷經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至今已27年,她驚呼「人生大半輩子與松德同行。」「找到機會就立刻休息」,黃名琪分享紓壓撇步,舉凡搭捷運、公車的空檔,哪怕只有一、兩分鐘,都能隨時隨地充電休息、沉澱自己。紓壓最好方式就是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背後是自律」,只要掌握得宜,無論家庭或工作壓力,都能迎刃而解。平時下班或假日,黃名琪會和家人出門運動,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到1小時不等,她會去健身房上重訓課、舞蹈課,她更愛跑步,大安森林公園是她的跑步首選之地,每回跑個5公里就很心滿意足,有時還會跑到10公里。她直呼「跑步真的超好玩」,不只可以沉澱自己,規律呼吸跟步頻,使身心更容易放空,甚至領悟人生意義。相信癮者不是壞人「我是家族第一位女性從醫的成員。」黃名琪分享半世紀前的時空背景,女性擁有一份備受尊重的職業是值得追求的,尤其醫學系是一個崇高理想的專業。她從小受到在醫界服務的親友影響,盼求學與工作表現獲肯定之餘,能突破男尊女卑的社會枷鎖。大三時,就已選擇精神科作為研究領域,「愈是難走的路,愈是想去挑戰」。「精神科是研究思考與情感的科學,而非玄學。」她看診每位病患如同面對其人生,讓她視之有趣且著迷,這是與生命故事息息相關、以人生為基底的疾病,照顧的是他人的情感與生活。酒藥癮是精神科處理上較有難度的疾病,「酒癮者、藥癮者並不是壞人」,黃名琪認為,成癮是腦部中樞神經迴路失調所致的疾病。人的中腦有一個成癮中樞,當迴路失調就會影響前額葉的控制中樞,易使人暴躁、認知下降、記憶力變差等不穩反應。「成癮是可以治療的」,不只透過藥物治療,非藥物方式如心理治療也能降低失調狀況,使情緒、睡眠、理智中樞漸趨穩定。用科技開發酒測器黃名琪投入酒藥癮治療多年,在2015年與台大資工所教授朱浩華、博士後研究員游創文,共同開發Sober Diary系統,以藍牙酒測器連接手機APP,協助酒癮個案透過自我監測戒酒;2017年進階建置預防酒駕再犯的行動科技支援系統,與地檢署觀護人合作,讓個案自我監控並管理酒後危險行為。「走舊路不會到新地方」,她的工作哲學深受此話影響,總想著創新和突破自我,由於對聯醫的使命感,2018年承接衛福部計畫建立北區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從起初2位醫師到治療師加入藥癮治療服務行列,10人團隊成形,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大突破。黃名琪小檔案.年齡:52歲.專長:一般精神醫學、酒精與藥物濫用、精神藥理學、團體心理治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部定教授台灣成癮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理事.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所訪問學者.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發揮自己的潛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性愛.性福教戰
喝酒助「性」?醫:喝酒太多,男做愛易出「2問題」!聚餐不宿醉請遵守3守則!
【本文重點】:喝酒對性行為並無助益,相反地可能導致神經功能遲鈍、性愉悅度下降,男性長期飲酒也可能對血管彈性、陰莖充血速度和勃起狀態造成傷害。為了避免在性愛中出現問題,喝酒應該節制。建議在喝酒前進食,避免空腹喝酒;分次喝酒,控制每次的飲酒量;避免混合不同酒類,以減少酒精攝取和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解酒液和偏方沒有實證證據,喝水或茶只會稀釋體內酒精濃度,但不會改變影響。如有酒精成癮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不要自行使用網路偏方或藥品。不少人認為,喝酒可以助「性」,事實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方俊凱主任指出,喝酒雖然可以壯膽,進行性行為時,比較放得開,但在酒精影響下,神經功能會比較遲鈍,自然比較感受不到性愛帶來的刺激、歡愉。不只如此,男性長期喝酒,血管彈性會變差,陰莖充血速度、勃起狀態便大受影響。由此可知,酒精對男性性愛的愉悅度、勃起度都會造成傷害。當一個人喝醉了,特別是男性,上床就容易軟趴趴,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慘劇」,喝酒就要節制。在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所主辦的「聰明酒杯記得「量」!不喝更好最健康」酒精標準量宣導記者會上,許多醫師、專家學者都表示,酒類飲品,無論喝多、喝少,都會傷害健康,能不喝,更好。喝酒用智慧,才不會一下就醉倒、軟趴趴不過在一些親友聚會、喜宴場所,喝酒總是難免,此時,要如何避免很快就喝醉、一下就醉到全身軟趴趴?【貼心提醒】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肝膽腸胃科陳銘仁主任對聚餐喝酒的三建議:1. 喝酒前最好吃點食物,不要空腹喝酒,如果空腹喝酒,酒精在腸胃道很快就被吸收,進入血液,自然就比較容易酒醉、喝酒喝到斷片。2. 喝酒不要喝太猛、太快,一下就灌進許多酒精,應該分次喝,每次量不要太多,這樣才能減少酒精吸收。3. 盡量不要混酒,混酒除了增加酒精攝取,不同的酒含有不同成分,這些成分一旦交互作用,身體不見得可以適應,像水果酒、紅酒、威士忌、清酒等,其中成分不太一樣,在多種成分的交互作用、多單位酒精的累積「灌注」下,可能很快就酒醉,甚至容易引起宿醉、頭痛。坊間解酒液、解酒偏方,目前都缺少實證醫學證據!陳銘仁也提醒,當酒精進入身體,即使喝水、喝茶,也只是稀釋體內酒精濃度,但酒精份量不會改變,影響還是存在,只是身體吸收比較慢,醉得比較慢。此外,坊間許多解酒液或解酒偏方,這些都沒有實證醫學證據,民眾千萬不要輕信。對於喝酒,最重要的是,飲酒量要嚴格控制,能不喝,就盡量不要喝,以保護身體重要器官不受酒精侵害。方俊凱則建議,如果民眾喝酒喝到有成癮問題,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建議,千萬不要自行使用網路偏方或嘗試從其他管道獲得治療藥品,必須經專業醫師診斷、開處方箋,並擬定全方位治療計畫,才會事半功倍。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5 焦點.健康知識+
天氣炎熱多喝水竟也會「水中毒」?醫師解析如何知道身體缺水?運動前中後補水的原則有哪些?
【本文重點】:夏天運動時缺水易導致中暑,但短時間大量飲水會導致低血鈉中毒,也就是水中毒。專家建議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也要注意尿液顏色是否過深,過深表示嚴重缺水。此外,運動時應監測流汗量,超過體重的2%,此時缺水會明顯影響運動表現並增加中暑風險。運動超過一小時需補充含有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和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在戶外運動時,要注意適當的飲水量和避免飲用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美國傳出一名10歲男童由於天氣炎熱,在一小時內連續喝了6瓶水,將近3公升的水量,事後卻出現中毒現象昏迷,甚至差點因此喪命。夏天運動時水分不足易致中暑,但短時間飲用大量水分又有可能引起低血鈉昏迷,即俗稱的水中毒。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建議,運動前中後都要補水,勿等到口渴才喝水,更別讓若尿液顏色變得像蘋果汁,表示已嚴重缺水。如何知道身體缺水?【貼心提醒】身體需要補水的4大徵兆:•口渴時表示身體已缺水達體重的1-2%,運動時勿等到口渴時才喝水。•尿液顏色顏色愈深,愈表示缺水嚴重•正常尿液顏色類似檸檬汁,若顏色像蘋果汁,表示已缺水•尿液比重 > 1.020,表示已缺水如何避免運動時因為水分攝取不足而中暑?朱柏齡提醒,運動前、中、後監測身體水分狀況,可在運動時避免中暑風險。缺水和運動量、環境溫溼度、運動時飲水量及流汗量有關,當缺水量大於體重2%時,將明顯影響運動表現及增加中暑風險。如何計算運動時的流汗量?運動時流汗量因個人體質、是否受過訓練、運動量、運動時穿戴裝備及環境溫溼度而異。單位時間流汗量 =「(運動前體重 – 運動後體重) + 運動中飲水量 – 運動時尿量」/運動時間(小時)市售的運動飲料,是否可補充汗水的流失?何時喝運動飲料較健康?朱柏齡解釋,首先要了解汗水成分的含鈉量約30-65mmol/L,正常血液含鈉量為135 mmol/L,汗水含鈉量會因每個人熱適應狀況不同而有差異。當運動超過一小時,需補充含有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以補充能量及汗水中電解質的流失。汗水含有重要的電解質鈉及鉀,大量流汗若只補充水分,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其次,市售運動飲料鈉含量約為20 mmol/L,約為汗水的1/3-2/3,若烈日下劇烈運動大量流汗時,飲用運動飲料比單單飲用白開水,比較不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但如果流汗量不大時,則喝水或運動飲料則無多大差別,因為人體腎臟可自動調整尿液電解質含量,避免電解質的不平衡。【貼心提醒】戶外運動時飲水注意事項: •運動前1小時飲水 400 - 600 ml(分2次,每次200- 300 ml)•運動中每15分鐘飲水 200–300 ml,並根據天氣、運動量及流汗量調整•運動超過1小時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運動前後量體重,運動後體重減輕量就是缺水量,須補足。•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衛福部:性騷防治法延長申訴期、權勢性騷加重罰則
行政院今公布「性平三法」政院版修正案內容,衛福部管轄之「性騷擾防治法」為全文修正。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此次修法將延長申訴期限,一般性騷從過去「案發起」1年改為「知悉後」2年,針對「權勢性騷案件」增訂民事罰鍰的懲罰性賠償金、行政罰鍰,刑事責任也將加重其刑,並簡化申訴程序,取消過去「申訴、再申訴、訴願」程序,改為只需1次申訴。張秀鴛表示,「性騷擾防治法修正草案」將健全各機關性騷擾防治組織,中央政府設立諮詢會、地方政府則設性騷擾防治審議會,且兩者女性委員代表均不得少於總之二分之ㄧ;法案也規範公共場所之場所主人,應做有效改善措施,協助維護被害人安全,協助申訴、報警並檢討空間安全,若導致被害人權益受損,違者罰鍰2至20萬元。針對外界關注的性騷調查程序優化,張秀鴛表示,修法將規定申訴窗口明確化,行為人有所屬機關、部隊及學校者,向該所屬單位申訴;行為人為最高負責人時,向地方政府社會局申訴;其他案件則向警察機關申訴。申訴程序也從過去「申訴、再申訴、訴願」的程序,改為只需「1次申訴」,由警察機關受理調查,主管機關審議裁罰,被害人無需提再申訴。她也說,原性騷擾案件申訴期限為「事發後」1年,由於不少民眾遭性騷後,並不知道自己已被性騷,此次修法草案把延長申訴期限,並以「知悉」性騷作為計算起點,一般性騷擾延長至知悉事件發生後2年內;權勢性騷擾為知悉事件發生後3年內;未成年被害人則為「成年後」3年內。此外,為確保調查程序啟動,草案增訂行為人配合義務,違者罰鍰1到5萬元,並增訂「保護專章」,提供友善服務,若媒體等單位不得揭露被害人個資,罰鍰最高可達60萬;調查中應視被害人身心狀況,主動提供心理輔導、法律協助等資源。張秀鴛表示,保護專章中訂定「權勢性騷案件」的懲罰性賠償,被害人遭受權勢性騷,可提起民事訴訟,得申請精神賠償,依照情節不同,酌定損害額「1倍至3倍之懲罰性賠償金」,即若原先被害人求償8萬,法官最高可懲處24萬。此外,為有效遏止權勢性騷,除民事罰鍰外,行政責任罰鍰最高60萬、刑事責任加重其刑二分之一。行政院今表示,「性平三法」修正案可先行的部分最快預計8月上路,相關子法則預計明年3月8日婦女節實施。
-
2023-07-14 養生.聰明飲食
牛排不吃、水也不能喝?「5種飛機上食物」空服員不太碰
乘客對於飛機餐的喜好各有看法,那麼為乘客準備餐點的空服人員喜歡飛機餐嗎?「哈芬登郵報」(HuffPost)訪問三名空服員,詢問他們不太碰的機上餐點有哪些。1.水、咖啡、茶瓶裝水沒有問題,但自來水應該謹慎處理,空服員惠特尼(Whytney)指出,這得看管線清潔的頻率,在飛機上也常用自來水泡茶、泡咖啡。惠特尼透露,大部分的空服員不會喝自來水、咖啡或茶,而且咖啡和茶容易導致身體脫水。潔思敏·金(Jasmine King)建議,若要避免脫水,還得注意避開鹹味點心,如堅果、椒鹽卷餅(pretzel)。2.牛排、魚排儘管是個人喜好問題,但由於餐點準備方式,以及幾乎煮過熟的常見情況,部分空服員工作時不吃牛排和魚排。達美航空空服員丹尼斯(Dennis)說:「如果對於牛排該如何烹調特別講究,那麼就別吃它。」一般而言,牛排、魚排等餐點應該適當加熱,以避免任何食物中毒的風險。3.酒脫水對於飲酒的乘客來說也是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惠特尼表示酒精在高海拔高度時對人體有負面影響,即缺氧(hypoxia),與身體組織裡的氧氣含量低相關。專家指出,機艙內的大氣壓力低於正常水平,這會降低壓力,代表身體更難吸收氧氣,這會造成輕微頭痛或缺氧,換句話說,身體的含氧量較低代表即使喝相同的酒量,你在空中可能比在陸地上更容易醉。如果酒裡有加冰塊,還得多考慮一件事,即冰塊可能是用許多空服員避免使用的水製成的。4.主菜根據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十多年前的一項德國調查,低壓等因素可能導致某些食物在飛機上嘗起來味道較淡,這也是航空餐廚公司在餐點中加大量鹽的原因。惠特尼指出,義大利麵和湯的鈉含量通常都很高,部分印度餐點也屬於這一類型,這些餐點不含肉但鹽的含量較高。任何包有熟食肉的三明治也可能有較高的鈉含量。過度加工或鈉含量過高可能加劇與脫水相關的頭痛、便祕、疲勞等情況。5.起司拼盤若是在飛機上點一份起司拼盤,可能會失望,因為飛機上提供的大部分是不需要冷藏的加工起司。潔思敏指出,一般來說需要冷藏的食物在飛機上供應時可能不太新鮮。延伸閱讀:.搭飛機脫鞋比較舒服?空服員建議千萬別脫:噁心超乎你想像.空姐沒告訴你的事 飛機毯幾乎不洗、機上難以入睡怎麼辦?.正副機師不能吃一樣的?關於飛機餐不可不知的冷知識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患唇顎裂...未諮詢「僅1成5留寶寶」 諮詢後增至8成
當知道肚裡胎兒唇顎裂,對爸媽來很煎熬。國內顱顏治療除長庚體系,近年北醫附醫也加入行列,北醫附醫與專長胎兒異常診斷的台兒診所合作數年,共同打造「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北醫附醫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表示,過去曾統計,若有唇顎裂胎兒的父母經諮詢了解後續治療細節,約80.6%會將寶寶留下,未來諮詢者,僅15.4%留下。北醫附醫與台兒診所合作「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由產檢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共同會診,於唇顎裂新生兒出生前擬定治療計劃,安撫準父母的焦慮。新生兒誕生後,醫師與協調師隨即前往各個醫療機構,現場教導護理師唇顎裂新生兒照顧技巧,減少因照護問題而轉送醫學中心的風險。陳國鼎表示,唇顎裂此疾病必須從出生應付到18歲,中間經歷多次手術、治療及照顧負荷,每一次小朋友就醫都需要家長陪伴。台灣90年代末期,當時顱顏家庭多集中在長庚醫院治療,雖然使得醫師醫學實力提升,但治療網絡有限難擴及各縣市,家長當時跑醫院頻率從每1至2週一次,也有每月、每年一次,十分辛苦。陳國鼎說,後續隨著北醫成立顱顏中心,經過統計發現,超過6成的家長照顧負荷高。而父母第一次聽到唇顎裂後,多半心情受到衝擊,因為沒人知道「什麼是唇顎裂」,因此產檢諮詢對家庭來說很重要,像是清楚瞭解後續有唇手術、牙槽植入手術等,訂定明確治療目標,減少手術次數、提高治療成果,就能減少照顧負荷,通常諮詢後80.6%的家長會選擇把寶寶留下,如未諮詢僅15.4%會選擇留下。台兒竹北東平診所院長楊子儀表示,門診中的超音波診斷,會清楚照出胎兒唇、牙槽、顎骨裂的程度,不會只有唇顎裂三字帶過,因為唇裂與唇顎裂治療都不同,在產前將診斷分得更仔細,與父母溝通治療計畫過程,可以清楚知道出生到18歲需要哪些手術,需要在哪些科別追蹤,都會讓父母心情更穩定,也較能冷靜思考是否可以迎接孩子出生,「超過9成父母會選擇把寶寶生下,若未與聯合門診專家諮詢,超過7成選擇終止妊娠,重新來過」。北醫顱顏中心亦與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合作,開辦唇顎裂照護認證課程,教導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唇顎裂照護技巧,準父母們無須四處奔波,輾轉尋覓適合的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表示,透過聯合門診,讓唇顎裂寶寶不但在媽媽肚子裡就能診斷出精確分型,甚至出生前就能夠擬定0到18歲的治療計畫書,這種貫通產前到產後的診斷和醫療模式,是業界先驅。北醫也與全台醫療機構成立「台灣唇顎裂治療網」,包括中山醫附醫、花蓮門諾醫院、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等團隊合作,針對治療頻率較高的牙科、耳鼻喉科、復健科,病童均可就近得到治療,減少舟車勞頓。北醫附醫也特地成立顱顏基金,贈送家長包含鼻模、矽膠片、打孔器、脫膠抹布等多種照顧輔具的「十全十美禮盒」,提供單親家庭住院喘息服務、交通補助,減少唇顎裂家庭經濟與時間的負擔。另外,團隊建立專業衛教網站,並利用社群軟體,及時給予專業回覆,提供家長心理支持。
-
2023-07-14 醫療.皮膚
夏季別拍死「隱翅蟲」,預防隱翅蟲引起的皮膚炎可用這5招!
本文摘要:夏季是隱翅蟲出沒的季節,但日常打死隱翅蟲可能引起皮膚發炎。隱翅蟲喜歡濕地和陰暗潮濕的地方,且具有趨光性,尤其在午後的雨後郊區和夜晚容易出現在住家附近。隱翅蟲被打死後,體內的毒體液含有劇毒的「隱翅蟲素」,接觸皮膚後可能引起水泡、紅腫、潰爛和劇烈的灼燒感。然而,在農業上,隱翅蟲被用作防治害蟲的益蟲。如果發生隱翅蟲皮膚炎,應立即以肥皂和大量清水洗淨,並冰敷止痛。嚴重情況醫師會使用抗生素藥物或外敷藥膏,並遵循醫師的指示定期追蹤。預防隱翅蟲可採取關好紗門紗窗、使用捕蚊燈、檢查床鋪和使用蚊帳等措施。隱翅蟲式農業上的益蟲,但日常打死隱翅蟲恐引起嚴重的皮膚發炎夏季為隱翅蟲出沒的季節,隱翅蟲喜好棲息於濕地、水溝、雜草叢、水田與樹林等陰暗潮濕的地方,具有趨光性,尤其是午後的雨後郊區,夜晚時會出現於住家附近。隱翅蟲雖然不會螫人,當拍死或彈死隱翅蟲,隱翅蟲體內毒體液噴濺而出,身上含有劇毒的「隱翅蟲素」(Pederin),1至15秒鐘就會出現小水泡、紅腫、潰爛,並產生劇烈灼燒感的疼痛往往會造成患者皮膚潰爛起水泡,有時還會讓皮膚焦痂、傷口潰爛,引發「隱翅蟲皮膚炎」。但在農業上,農業局指出國內有多篇報告指出隱翅蟲用於防治害蟲的案例,其中「黃角小黑隱翅蟲」之成蟲及幼蟲皆可捕食農業害蟲「神澤氏葉蟎」,且捕食效率佳;另「紅胸隱翅蟲」會捕食鱗翅目幼蟲、蚜蟲、葉蟬、飛蝨、薊馬、捲葉蟲和螟蛾及雙翅類等20多種作物害蟲,可抑制農業害蟲的族群數量,為有益昆蟲。隱翅蟲皮膚炎要如何緊急處理與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任邱健群醫邱健群說,隱翅蟲皮膚炎主因是隱翅蟲被壓死後,蟲液中含有刺激性物質接觸到皮膚,產生劇烈灼燒疼痛感,且出現大片不規則或帶狀紅疹,嚴重者可能出現水泡、皮膚潰爛等,此時必須依靠抗生素藥物或外敷藥膏來緩和不適,一般7到10天即可康復。民眾不小心接觸到蟲液,要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洗淨,皮膚紅腫可以冰敷止痛。若皮膚已開始出現紅腫、水泡等症狀,切勿自行上藥或搔抓,以免將水泡抓破,發生細菌感染及色素沉著。需依照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蹤,以免讓皮膚上的「災情」持續擴大。【貼心提醒】5招可預防隱翅蟲:1.若在居家或社區環境發現隱翅蟲,請勿用手拍打或捕捉,可用紙或扇子將它驅趕。2.關好紗門紗窗,防止成蟲飛入室內3.隱翅蟲活動高峰期使用捕蚊燈,加以誘捕並撲滅。4.因隱翅蟲具有趨光性,民眾夜晚就寢前,先檢查床鋪是否有隱翅蟲。5.居家附近有隱翅蟲出沒時,建議就寢時也盡量不要開燈,並使用蚊帳。【原始資料為2011/07/24元氣周報 2023/07/13重新增補】
-
2023-07-1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樂來越健康─腦中風病友慈善音樂會
台灣每年有1萬多人因腦中風過世,往年的10大死因當中,腦中風長久以來排在第2至第4名。為讓國人更了解腦中風的防治要點,由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主辦、曹仲植基金會及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協辦的「樂來越健康─腦中風病友慈善音樂會」,將在112年7月15日週六晚間6點30分於台北市松菸誠品表演廳登場,結合音樂演奏與中風衛教及病友分享,提供藝文享受,與腦中風急性處理及預防方法等健康訊息。想聽音樂會不要錯過!點擊購票兩大不二法則:一人不二次中風、一家不二人中風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成立於2006年12月,宗旨就是呼籲「一人不二次中風、一家不二人中風」的「兩大不二法則」,透過團體的力量持續將促進健康的宗旨延續並擴及全國。病友協會平時提供醫療諮詢,協助病患在地就醫接受治療及安養照護、爭取社會福利,輔導病患及其家庭,協助身心之調適,每年舉辦活動促進病友間聯誼,並由曹仲植基金會捐助需要輪椅且符合條件的中風病友。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協會除定期發行刊物,促進病友間訊息交換外,透過舉辦醫療專題演講,分享醫療資訊給病友。周中興說,「全家心動別超重、遠離三高不吸菸」就是評估腦中風八大危險因子的口訣,作法是:關心全家人、有無腦中風病史、是否有心房顫動、正確有效的運動、目標別超重、遠離三高是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絕對不吸菸。記得『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是辨識急性腦中風病徵的口訣!周中興指出,若發現面部表情不對稱、單側手臂變得無力、咬字不清楚,就是中風的病徵,應立刻打119叫救護車,發病3小時內是治療的黃金時間,可為中風患者注射血栓溶解劑,拖得越久死亡率越高,部份合適的腦中風病人可於發病4.5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部份病人則需要評估腦動脈取栓手術的可行性。周中興表示,透過戒菸、適當運動、改善飲食習慣,配合檢查和治療慢性病,就能有效預防腦中風,在後疫情時代,人人越來越健康。活動資訊●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LINE群組:加入群組▶●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入會表單:立即入會▶● 演奏曲目:前往觀看▶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罕病SMA藥物一劑4900萬 精準醫療協會籲健保給付篩檢
精準健康是趨勢,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徵詢產、官、學、研、醫、病六大領域專家意見,提出「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 ,推動包含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計畫、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等五大政策建議方向,期待政府與產業開拓精準健康下一步。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說,精準醫療可以更全面分析個別病患基因變異的相互關係,舉例來說,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目前雖有新治療方法,但治療費用昂貴,目前台灣約有400多位病友;若以SMA發病率預估,約每1萬多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SMA,如能普及先行檢測預防,就可節省後續的治療與照顧費用,而目前僅彰化縣補助篩檢費用。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說,如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提高,精準醫療更顯重要,白皮書中提及的項目,部分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包含研擬相關法規,照顧國人健康、保護國人個資,同時推動健康大數據發展,兼顧醫學倫理。期待未來可導入最新科技,持續推動生醫、精準醫療等攸關患者權益方案,保障病人獲得最優治療權益。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精準健康發展需仰賴大量數據才能實現,台灣目前已有數位、AI、半導體科技等「護國神山」,應善用科技優勢並結合生醫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更具前瞻性的大型群體基因定序計畫,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將可治病於未病、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等癌症基因檢測,已是許多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希望健保可儘快趕上國際水準。台灣醫療支出只占GDP的6.1%,歐美及先進國家多在8%以上,期望政府、私人保險,與民眾都可重視精準健康,雖然感覺初期花費較高昂,但可有效省去後續的龐大醫療開銷。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醫學研究科主任陳一銘表示,中榮與多家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跨域協作經驗,透過智慧醫材與精準醫療,打造全方位醫學中心,讓醫療再進化,不僅只是解決人類的病痛,更讓疾病成為可以被管理的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癌友對於精準檢測與治療可近性非常有限,近期著重倡議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CDF),期待本案可快速過關,造福更多癌友。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期待優化健康資源能多配置於精準醫療,也提醒未來應該更落實民眾衛教,讓民眾了解健康數據蒐集用意與未來可能應用,讓精準醫療可有更長足進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長陳鋕雄說,許多檢測涉及高敏感度的基因資料,政府需設立專責機構及相應法規管理,強化資料分享的可信任性。
-
2023-07-14 養生.營養食譜
筍殼魚是外來入侵種?解析筍殼魚的營養價值、料理方式與食譜範例
【本文重點】:「筍殼魚」是指斑駁尖塘鱧,原產於東南亞地區,後被引入台灣作為養殖對象。筍殼魚的特點是肉質鮮嫩無土腥味,口感清甜綿密,被譽為「天下絕味」。它適合清蒸、煨煮或煮魚湯,但烹調時間不宜過久,以保留魚肉的鮮美。筍殼魚肉質細緻易消化,對老人和小孩都很適合。常見的料理方式包括清蒸、油浸和炸,配料可加入海瓜子、蔥絲、薑絲等提升風味。筍殼魚的食譜舉例有花雕酒燒筍殼魚、清蒸筍殼魚和薑絲筍殼魚海瓜子湯等。什麼是「筍殼魚」?筍殼魚烹調的特色為何?筍殼魚是一般的俗稱,正式全稱為斑駁尖塘鱧,也有稱雲斑尖塘鱧,原分布於東南亞地區,約在1975年因其肉質鮮美由柬埔寨引入臺灣作為養殖對象,早期主要箱網養殖在烏山頭水庫,2018年已在台南地區建立產銷履歷保障。但早期養殖時有部分魚群逃逸進入野外,目前在野外已有穩定的入侵種族群。 「筍殼魚」的肉質鮮嫩毫無土腥味,口感清甜綿密、入口即化,在嗜魚鮮的老饕口中有「天下絕味」美名。筍殼魚適合清蒸、煨煮或煮魚湯,但烹調時間不宜過久,才能保留住魚肉的鮮美。筍殼魚的營養價值為何?如何料理為宜?營養師賴怡君指出,筍殼魚肉質鮮嫩無土腥味,還帶著淡淡清甜,口感恰到好處,標榜「味道比石斑鮮、肉質賽野生黃魚」;其肉質細緻易消化,很適合老人與小孩食用。體積小的筍殼魚以煎、炸為多,體積大的筍殼魚則以清蒸、油浸為主。賴怡君建議,民眾在家料理不必太費工,簡單清蒸就能吃到魚肉的鮮甜美味。蒸好的魚,可先用油爆香蒜蓉薑絲,加入適量水及少許鹽調味煮滾後淋在蒸好的魚上,就是一道清爽具營養的菜餚。若選擇油浸或油炸料理方式,建議可用美生菜絲加上燙青花椰菜盤飾,美感、美味都加分,也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讓營養更均衡。台北國賓飯店行政總主廚林建龍表示,「筍殼魚」烹調時建議加入可提鮮的海瓜子,吃起來更美味。民眾買回海瓜子後要先吐沙,除了在水裡加一點鹽,也可以加一點油,同樣能達到吐沙的效果。林建龍說,清蒸最能呈現魚肉的原汁好味,「清蒸筍殼魚」的作法是先將海瓜子和金針菇鋪底,筍殼魚鋪置其上蒸煮,讓魚汁緩慢滲出,加上海瓜子的濃郁湯汁,浸泡入口即化的魚肉,讓口感層次更豐富。天冷正好是吃蘿蔔的季節,如「薑絲筍殼魚海瓜子湯」等,會加入蘿蔔絲,很適合在冬天品嘗。筍殼魚的食譜舉例:花雕酒燒筍殼魚材料筍殼魚剖開500g、雞蛋豆腐半盒、雲耳15g、鴻喜菇1盒、薑絲10g、蒜苗絲5g、蘿蔔絲100g、香菜5g、花雕酒10cc、雞湯150cc、鹽2g作法1.筍殼魚去鱗殺清,中間剖開備用。2.雞蛋豆腐切長5公分條狀,先炸至金黃備用。3.雲耳及鴻喜菇汆燙瀝乾備用。4.準備一鍋水將蘿蔔絲加入後煮5分鐘,接著依序放入雞湯、薑絲與筍殼魚煮5分鐘,起鍋前淋上花雕酒。5.盤放在處理好的 雞蛋豆腐、雲耳及鴻喜菇上,再灑上香菜即可。喝酒不開車,安全有保障。清蒸筍殼魚材料筍殼魚1尾500g、海瓜子200g、蒸魚醬油150g、金針菇半把、薑絲15g、蔥絲20g、鹽少許作法1.海瓜子加鹽浸泡30分鐘吐沙備用。2.筍殼魚去鱗殺清,中間剖開備用。3.金針菇汆燙瀝乾。4.將海瓜子及金針菇排放作底,魚舖上蒸10分鐘後取出,放入蔥絲、薑絲後淋上熱油。5.蒸魚醬油放在鍋中加熱煮滾後,沿著盤子的邊緣倒入醬油即可完成。薑絲筍殼魚海瓜子湯材料筍殼魚500g、中華豆腐1盒、蘿蔔絲300g、海瓜子200g、胡椒粒2g、牛番茄1粒、薑絲10g、米酒10cc、清水750g、鹽5g作法1.海瓜子加鹽浸泡30分中吐沙備用。2.筍殼魚輪切2.5公分厚,汆燙瀝乾備用。3.牛番茄一開八,汆燙去外皮;豆腐切3×3公分備用。4.準備一鍋清水加入蘿蔔絲、海瓜子、胡椒粒,水滾後放入豆腐、魚肉塊與鹽調味後,盛入砂鍋前淋上米酒增加香氣。食譜提供/台北國賓飯店【原始資料為2016/11/27聯合晚報 2023/07/13重新增補】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非新冠超額死亡提高 專家:可能與疫後醫護出走潮有關
新冠疫情降級解封,但國內超額死亡卻未隨之下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超額死亡未如預期降至低點,且以非新冠超額死亡佔比較高,已達到七成,也觀察到地域性差異,凸顯健康不平等的現況,未來半年是控制超額死亡的關鍵,但疫後醫療環境面臨人力不足現況,加上近期醫護人員忙於醫學中心評鑑,都是可能造成非新冠超額死亡原因,執政者應擔負起照顧人民健康義務。陳秀熙表示,3月疫情解封後,超額死亡明顯上升,原先預期會在端午前後要降至低點,但近期觀察到超額死亡持續上升,五、六月超額死亡,都維持在15%上下,「這是XBB時代『非新冠超額死亡』帶來的挑戰。」尤其7到12月間,非新冠超額死亡預期將持續增加,包括慢性病、癌症等,都是造成非新冠超額死亡的可能原因。陳秀熙說,觀察病毒發展軌跡,從BA.2、BA.5、BA.2.75到XBB病毒變異株,非新冠超額死亡不斷增加,目前已經達到七成,往後半年是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超額死亡進入XBB時代後逐漸明顯,BA.2流行時超額死亡地理異質性低,到了BA.2.75變異株流行期間,超額死亡開始出現地理差異,觀察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超額死亡較高。進入XBB時代後,雖然新冠肺炎引起中重症不如過去嚴重,但超額死亡卻出現上升,並觀察到桃竹苗地區,因醫療資源不夠充分,而造成地理差異,且多數都是非新冠超額死亡。「具地域性差異的非新冠死亡凸顯國內健康不平等現況。」陳秀熙表示,要讓超額死亡數字恢復到疫情前時代,需要時間、醫療人力的投入,但後疫情時代醫療人力不足,加上目前醫學中心都還在評鑑,「大家忙於很多事情,可能是非新冠肺炎超額死亡高的原因。」此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日前指出,如果一切順利,今年9、10月有望引進「XBB疫苗」讓國人接種。陳秀熙表示,由於BA系列的病毒株已非主流病毒株,若再以該系列病毒作為疫苗則可能減弱疫苗效用,WHO也建議疫苗製作應以 XBB.1.5 單價疫苗為主,提高疫苗對新亞變種的效果,並對其他 XBB 亞變種提供保護,也預期可對SARS-CoV-2株和BA.4、BA.5等Omicron亞變種提供保護力。陳秀熙建議,應讓75 歲以上、免疫脆弱族群、孕婦優先接種 XBB 單價疫苗,且為避免入秋之後可能到來的新一波疫情流行,建議今年入秋時讓60 歲以上族群接種 XBB 單價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可能流行流感疫苗,以避免後續的重症或死亡風險。
-
2023-07-14 醫療.眼部
40歲注意!白內障年輕化嚴重恐失明 營養師授「6類食物+4撇步」可預防
現代人天天都在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紫外線,眼睛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摧殘,老年白內障失明的風險越來越嚴重。在以前白內障患者的平均年齡約65歲,但近年來白內障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大概40歲左右就會有視力模糊、畏光等症狀出現。所以,不要以為白內障年紀大才會得到,就不認真預防。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預防白內障要從飲食跟生活做起,多吃含有6種營養素的食物,及出門戴墨鏡...4生活習慣,能有效預防白內障。白內障對生活有什麼影響?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老年性白內障可說是銀髮族最常見的疾病。高敏敏提醒,在老年人族群,白內障最容易引發失明。早期白內障發生是不會有任何感覺,也因為不會有疼痛感,很容易被忽略。白內障初期的時候看任何東西,會感覺上面都有一層白白霧霧的感覺,建議不要等到這時候才到眼科檢查。延緩白內障的6種營養素食物 想預防白內障,必須從飲食跟生活做起。想要預防或是延緩白內障飲食要注意抗氧化,以下6種營養素有助保護眼睛,延緩白內障發生。.Omega-3:Omega-3是對眼睛很好的脂肪酸來源,研究發現,攝取適量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減少白內障的發生。→可以吃:魚油、深海魚.花青素:花青素能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緩白內障。→可以吃:可以吃:藍莓、桑椹、草莓.維生素E:維生素E能幫助抗氧化、消炎。→可以吃:堅果、植物油.硒:硒在水晶體中能對抗氧化壓力。→可以吃:牡蠣、蛤蠣、蝦.維生素C:維生素C能降低未來老化所導致的白內障風險。→可以吃:芭樂、奇異果.葉黃素+玉米黃素:葉黃素跟玉米黃素可吸收藍光,減少眼睛氧化壓力、抗發炎反應。→可以吃:玉米、菠菜、南瓜延緩白內障的4種護眼好習慣除了從飲食下手保護眼睛,平常生活也可以多一些保養、保護,讓眼睛不受傷害。1.出門佩戴墨鏡、遮陽帽:多一個墨鏡、遮陽帽的配件,能有效減少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2.禁菸:「不抽菸」能降低水晶體核硬化和白內障風險。3.定期眼科檢查:年紀60歲以上的人,建議每年檢查,若有白內障問題也能提早發現及治療。4.代謝症候群:糖尿病會使白內障提早發生,也會使白內障加深其嚴重度,糖尿病患者務必控制好血糖、血壓。平時除了食物均衡攝取外,高敏敏提醒,記得「用眼50分鐘最好休息10分鐘」,也要避免在暗處使用手機,螢幕亮度也可以適度調整暗一些,眼睛才不會有視覺疲勞。看完以上延緩白內障的6種營養素食物及4種護眼好習慣,你知道要怎麼好好愛護眼睛了吧。眼睛是靈魂之窗,請好好善待及保護它,才能陪你一起健康的變老。延伸閱讀:.白內障、老花眼年輕化! 吃「葉黃素護眼」都補對了嗎?多吃14種蔬果補充.血糖控制差,眼部病變恐失明!3徵兆立即就醫.深綠色蔬菜護眼又養骨!還有利抗癌、抗發炎,好處不只這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你絕對要少吃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延緩癌細胞演進 應避免12種食物以下12類食品,儘可能從日常飲食中去除:1.微波爆米花:微波爆米花所使用的紙袋內層,含有一種名為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的有毒物質。2.番茄罐頭:大部分罐頭食品已被塑化劑雙酚A(BPA)汙染,這會誘發基因異常。尤其番茄罐頭最為嚴重,因為番茄浸泡在酸性液體中,鋁罐容器內層塗面上的BPA會滲入番茄原料中。選擇玻璃罐裝為宜。3.加工過的肉類製品:例如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燻肉等,含有亞硝酸鹽,當轉變為亞硝胺,有致癌疑慮。4.人工飼養的鮭魚:養魚場飼養鮭魚,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殺蟲劑及不明的化學物,這些可能會造成細胞異常,甚至也可能被多氯聯苯(PCBs)和汞汙染。5.玉米脆片或洋芋片等各種香脆零食:香脆零食含有會導致血清壞膽固醇上升的反式脂肪,此外鹽、人工調味料、防腐劑以及人工色素的含量都很高,再者為了增加脆片脆度,添加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種致癌物質。6.原料中使用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的加工食品:例如烘焙食品、餅乾、各種酥脆零食經常用其來保存和改善食品外觀。這類食品同時含高量ω-6脂肪酸,攝取過多ω-6脂肪酸會誘發身體發炎,影響健康。7.醃漬或煙燻食物:這些食品含鹽量高且有各種添加物,絕對會造成負面的生理影響。8.基因改造的農產品:例如玉米、馬鈴薯、穀類和黃豆,大都是基因改造生物體(GMOs),會誘發免疫系統使身體發炎。至今醫學上尚無肯定的科學證據,但潛在的負面影響仍不排除。9.含高量精製糖的食品:例如糖果、蛋糕、餅乾、汽水、可樂、甜茶及各式甜點,大都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會誘發體內發炎。10.含人工甜味劑(代糖)的飲料和加工食品:人工甜味劑雖不含熱量,但仍會使體重上升及導致糖尿病,且在分解後對胃產生毒性。11.含有酒精的飲料:過量酒精會增加口腔、食道、肝、直腸、結腸癌及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12.紅色肉類:紅色肉類,例如牛肉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增加直腸與攝護腺癌的機率。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