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0 醫療.中醫
搜尋
飲食習慣
共找到
1304
筆 文章
-
-
2023-02-09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滴油不沾?用對吃對才重要!專家教常見3種好油適合烹調法
因為怕胖而餐餐水煮滴「油」不沾?事實上,油脂是身體必要的營養素,如果攝取太少,反造成皮膚乾燥、排便不順,甚至導致經期紊亂。專家表示,與其不吃油,不如視烹調方式選對好油;也不需要對所有油脂敬而遠之,選擇合適的油脂加上飲食搭配,不僅不用擔心發胖,更能兼顧營養攝取與美味。油脂是人體維持健康不可或缺,每日油脂攝取量控制在總熱量三分之一油脂除了增加食物濕潤和光亮感增加食欲外,還有維護器官的功用。而且脂溶性維生素也需要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消化和吸收,因此若是長期缺乏油脂攝取,可能導致頭髮枯燥、皮膚乾燥脫皮、便祕、影響經期等。缺乏油脂會怎樣?1.肌膚變得乾燥、濕疹2.容易掉髮3.內分泌失調4.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5.容易罹患慢性疾病高油脂飲食也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建議醣類、蛋白質、脂肪在總熱量占比分配:高油脂飲食熱量占比.醣類:55%至60%.蛋白質:15%至20%.油脂:25%至30%,不可多於總熱量三分之一。.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不需要特別調整總攝取油量,但應慎選吃進去的油品種類。根據油脂的結構,選擇高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進行炒、炸等高溫烹調黃淑惠表示,油脂的基本結構為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油脂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率高低不同。飽和脂肪酸VS.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結構安定,不怕高溫烹調破壞結構,適合炒、炸。也因為非常安定,不容易代謝而容易堆積在體內,如肝臟、血管壁。且根據研究,過量飽和脂肪酸在體內還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意即俗稱「不好的脂肪酸」;並減少高密度脂蛋白(HDL)。雞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在冰箱冷藏室裡呈現固體狀。植物油中的椰子油也屬於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但其化學鏈較短、較容易代謝,若真需要高溫烹調,可考慮選用。.不飽和脂肪酸:以結構是否含「雙鍵」,又分單元和多元,若只有一個雙鍵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兩個或兩個以上雙鍵則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具有雙鍵,相對不安定,不適合高溫烹調。植物性油脂多為不飽和脂肪,在冷藏溫度下是液體(椰子油除外)。常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一般認為有助降低體內LDL、保持血管暢通;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則包括魚油、亞麻仁油、葵花油等,有助調降LDL,但也會調降HDL。油脂中的「反式脂肪」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根據食藥署資料,不飽和脂肪又可再區分為順式與反式脂肪,順式脂肪能被人體代謝利用,包含我們體內存在的脂肪酸,以及新鮮、未經烹調之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都屬於順式脂肪酸。反式者則無法被利用,會堆積在人體內組織、血管等處造成心血管疾病。根據現行法令,每100公克(固體或半固體)或每100毫升(液體)食品所含反式脂肪量不超過0.3公克,常見於含氫化油、酥油、人造植物油、人造奶油的食物,尤其是以植物油高溫炸,幾乎都有反式脂肪。若要避免攝取反式脂房,含上述成分的食物應盡量減少或避免攝取。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適合涼拌、燙青菜,但仍然要注意飲食搭配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表示,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如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較適合用於涼拌菜或是在燙好的青菜淋上,並加上蔥薑蒜等辛香輔助風味;並建議選用當季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最豐富。台北馬偕營養師趙強則表示,事實上,油脂可以拉長食物消化時間,讓人更耐飢餓、降低其他攝取食物的升糖指數。因此在油脂選擇上更重要的是飲食搭配,而不只是一味選擇所謂的「好油」。他舉例,曾遇到個案平常飲食習慣以蔬菜、魚肉、豆製品為主,但在炒菜時都以豬油烹調。「你說他不健康嗎?倒也不一定」,趙強表示,個案平時蔬菜攝取多樣化,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能力佳的植化素,可以有效提高HDL及降低LDL。加上平時油脂攝取不多,也只有炒菜時會使用到油品,整體油脂攝取不多,因此就算使用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也無妨。而有些人平時喜愛吃肉,多數的肉都富含油脂,因此就算平時精挑細選使用「好油」,仍不健康。或是有些人以為堅果是「好油」拚命吃,血脂仍會上升。趙強說,以用油角度來看,如果烹煮四菜一湯,可以選擇兩道菜用油、兩道菜不用。並以當天的菜色決定使用的油品種類,如果菜色多樣性足,又需要炒、煎,則可使用精煉、耐高溫的油品,若是菜色較為單一,則可考慮使用保留較多營養素的初榨橄欖油等。
-
2023-02-08 醫療.牙科
牙醫師認證「6類含氟美食」多吃可防蛀牙!但吃完少一動作也沒用
 自古以來, 蛀牙始終是一個很大的牙科病灶,據文獻記載,歷史上民眾整體口腔衛生做得最好、最沒有受到蛀牙侵害的就是古龐貝人,許多科學家、考古學者致力於尋找古龐貝人保養牙齒的秘訣,目前多半傾向古羅馬城裡的居民比較少蛀牙的原因來自地中海飲食習慣。含氟化物 3大類食物台灣大多數人每天都很忙碌,大概沒有什麼時間,為了三餐養生、護牙,特別去準備地中海料理,不過依然有些在地食材,本身就含有「氟」,能夠預防蛀牙的情況發生!走出象牙塔-牙科到宅服務|范綱信醫師分享,含有氟化物的食物:1、根莖類蔬菜(芋頭/山藥/地瓜) :本身的氟含量就很高,而且多吃還可以幫助消化道變得健康,偶爾可以將其當作主食食用。  2、海鮮肉類(海鮮/雞肉)和海藻:都是有氟化物成分的食物,不過考慮到部份海鮮膽固醇比較高,所以建議食用上要適量。3、茶製品:茶葉裡頭含有濃度很高的氟,沖泡後雖然會被稀釋,但偶爾喝一下還是不錯的。  食用含氟食物要刷牙 甜食少吃為妙 范綱信指出,上述食物中含有天然的氟,可以透過攝取、消化吸收,讓身體本身具有氟化物保護,然而切記,吃飽飯30分鐘後一定要記得潔牙漱口,別以為食用含氟的天然蔬果後就不需要刷牙,這是完全錯誤的。 此外,雖然食物本身可以預防蛀牙侵害牙齒,但市面上有大量的食物加工零食和飲品,添加了更多糖份,含糖飲料和甜品盡可能少碰,對身體不好外,如果沒有在半小時內喝完並且潔牙,反而容易滋生牙菌斑!延伸閱讀: ·飯後刷牙易傷琺瑯質?「馬上刷or隔一下再刷」好?醫解答 刷牙前1動作是關鍵 ·「牙齒冒11現象」都是牙周病警訊! 醫糾正「清潔觀念」:不是刷愈多次愈好
-
2023-02-07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清淡、不吃肉…4大飲食迷思 銀髮族易肌少症上身
銀髮族不只身體衰弱,飲食習慣錯誤也會引發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風險。營養師表示,常見年長者的飲食過於清淡、只吃固定食物、攝取蛋白質時間錯誤、咀嚼吞嚥困難不吃肉等四大飲食迷思,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力流失,發生肌少症。要遠離肌少症,飲食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增加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營養師劉怡里強調,銀髮族一天至少應攝取6份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為一顆雞蛋、半盒嫩豆腐、4格傳統豆腐、半條肉魚,或兩片火鍋肉片。不過,許多年長者採行錯誤的飲食方式,進而引發肌少症,甚至症狀持續惡化。年長者常犯4飲食迷思迷思1:飲食清淡,少吃紅肉許多年長者為了養生,飲食很清淡,不吃或少吃牛肉、豬肉等紅肉,只吃豆腐、豆乾、魚等。臨床上曾遇過一對老夫妻,兩個人一餐可能只吃一條肉魚,如此一人只吃到一份蛋白質,距離每人一餐食用兩份蛋白質,明顯攝取不足。改善建議:三餐應有一餐或兩天一餐吃些紅肉,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迷思2:吃固定食物,沒多樣性變化銀髮族常吃固定食物,例如早餐固定吃燕麥配豆漿或牛奶,而豆漿或牛奶一杯240cc為一份蛋白質,如此蛋白質來源未具多樣性變化;若吃豆包等加工食品,並非優質蛋白質,人體吸收率低,蛋白質一樣攝取不足。改善建議:優質蛋白質來源,應從新鮮的水煮蛋、炒蛋、肉等攝取。迷思3:白天吃得少,晚餐吃過量蛋白質不少年長者白天吃得少,直到晚餐才攝取大量蛋白質。長者一天應攝取6份蛋白質,應於三餐平均分配,一餐兩份蛋白質,特別是晚上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吃蛋白質過量,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改善建議:白天人體的蛋白質吸收率佳,在早餐及午餐應攝取足夠蛋白質。早餐可食用燕麥配一杯豆漿或牛奶,加一顆雞蛋,就有兩份蛋白質。迷思4:咀嚼吞嚥功能不佳,不吃瘦肉、雞肉國泰醫院營養組副組長賴秀怡表示,銀髮族大多牙口不好,牙齒咀嚼變差、吞嚥功能不佳,吃得少,往往只吃肥肉、不吃瘦肉,或只喝雞湯、不吃雞肉,不僅營養失衡,也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加速肌力衰退,改善建議:年長者多吃豆製品、魚類,一天至少喝兩杯牛奶攝取蛋白質。若吞嚥困難,可採絞肉搭配豆腐,或以勾芡、打成肉泥方便吞嚥。遠離肌少症,如何正確攝取蛋白質食物?●蒸、滷、烤烹調食物,少吃炸排骨蛋白質食物烹調方式,應以清蒸、滷、烤為主,劉怡里說,不可過度烹調,避免蛋白質被破壞,影響體內吸收效果,像炸排骨、醃漬鯖魚等就要少吃。●促進蛋白質合成,攝取維生素B6劉怡里指出,攝取足夠蛋白質時,需搭配攝取維生素B6,例如每天吃一顆雞蛋,或每餐吃大半碗以上的菠菜、綠花椰菜等,也可在飯後吃一根香蕉,可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及運作。●維持肌肉作用,補充維生素D要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作用,還要補充維生素D。劉怡里建議,每天露出四肢曬太陽10至15分鐘,切記不要塗防曬乳;臥床病人則可吃鮭魚、秋刀魚、雞蛋、牛奶或乾香菇等補充。●運動後半小時,吃牛肉、豆腐、起司片、雞胸肉蛋白質食物經消化分解為胺基酸,其中白胺酸可幫助肌肉生成。劉怡里建議,運動後30分鐘內,可吃牛肉、鮪魚、雞蛋、傳統豆腐、起司片、雞胸肉等蛋白質食物。遠離肌少症,還必須搭配運動。賴秀怡說,最好進行抗阻力運動,可利用彈力繩、拉毛巾等做運動,但長者往往肌力不夠,容易出現運動傷害,提醒運動前應經復健科醫師評估。2方法檢測肌少症風險!1.量小腿圍:在家用皮尺測量,男性應大於34公分、女性大於33公分,若低於標準,肌肉量可能不足,有罹患肌少症風險。2.起立、坐下:坐在椅子上,於12秒內完成5次起立、坐下,若未達標者,應經由醫師診斷有無肌少症。(資料來源/劉怡里)
-
2023-02-05 醫療.心臟血管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西醫及營養師不同保養方式一次看
去年此時,我們邀請18位醫療人員,推薦一個他們認為簡單易行,卻能達到十足健康效益的習慣,其中包括:每口食物至少嚼12下、每天按壓眼周六穴位、每天進行頭皮按摩……你做到了幾項呢?今年,我們針對心血管、呼吸道、泌尿道和牙齒健康,再次邀請專業醫療人員分享CP值非常高的好習慣。日常護心 3種中藥當茶飲 可保養心血管陳潮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國人心血管疾病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心肌梗塞發生原因為體內血脂過高,血管內壁容易形成斑塊,進而阻塞心血管,預防心肌梗塞必須從降低體內膽固醇做起,中醫觀點就是要減少攝取「膏粱厚味」食物,其中「膏粱」是指油脂高,「厚味」則是指味道重,如麻辣鍋、大魚大肉等。陳潮宗說,飲食應多吃蔬菜、少吃肉,避免動物油脂,素食者也不應吃得太油。此外還需適時紓壓,同時控制糖尿病、高血壓。他也提醒民眾應定期做運動心電圖檢查,隨時掌握心臟健康。陳潮宗建議,以中藥保養心血管,可至中藥行購買何首烏3錢入菜,也可將丹參2錢,或川七1錢,或紅花0.5錢,磨成粉加入水中,直接當作茶飲,以降低血糖、膽固醇。為避免天冷血管收縮,血壓快速飆高,早上起床後,一定要穿件衣服保暖,出門時最好穿上毛衣、背心,並戴帽子、圍圍巾。運動應避免太過激烈的球類運動,而以快走等取代,一旦出現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樓梯爬不上去等情形,務必盡速就醫,若已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必須提高警覺。護心原則量血壓掌握722 三高數值務必達標王宗道/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說,若要遠離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控制三高,包括血壓、血脂及血糖。許多民眾可能透過藥物、飲食、運動等控制三高,卻常忽略三高的標準值,特別是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知道檢驗數字為何,才能了解控制三高的目標,評估目前控制成效如何,或距離標準值還差多遠,並在醫師建議下改進。一般來說,若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壓應控制在舒張壓130毫米汞柱以下、收縮壓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則要注意壞膽固醇控制在70mg/dl以下;血糖的糖化血色素為6.5%以下。可是許多患者沒有重視檢測數字的目標,「這樣是不對的」,因控制三高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或避免再發最有效果,控制得當不只可以阻止血管阻塞,甚至可讓阻塞血管斑塊慢慢減少,恢復健康。最近天冷,門診發現高達70%回診患者的血壓都有偏高情形,有時還需要增加藥量控制血壓,他建議高血壓病人務必按時服藥,同時做好「722」量血壓原則,「7」是連續七天量測、「2」為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是每次測量應量兩遍,兩者間隔一分鐘,再取平均值,隨時監控血壓。王宗道說,控制三高時,一定要血壓、血糖、血脂監測數字達標,當數字達標後,血管內斑塊才會開始減少或停止增加。除控制三高外,也一定要控制體重、戒菸,遠離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護心飲食每天3到5份鮮蔬 至少一餐全穀飯高郁雯/新光醫院營養師從營養觀點來說,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避免血脂過高。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說,避免血脂過高,飲食應多攝取新鮮蔬菜,每天應吃3到5小盤的新鮮蔬菜,其生重是100公克,燙熟後一份約飯碗小半碗左右。此外,膳食纖維也十分重要,建議三餐中有一餐的澱粉來源,用糙米飯、五穀米等全穀雜糧類取代白飯,有助降低及穩定血脂。高郁雯表示,烹調用油建議使用植物油,每種植物油的脂肪酸都不相同,建議可以更換使用,攝取不同營養素。肉類方面,因牛肉、豬肉等紅肉的飽和脂肪酸,相較雞肉、魚肉等白肉來得高,建議以白肉為主,即便要吃紅肉,也應選擇油花比較少的瘦肉為主,不可吃肥肉,藉由持之以恆的飲食習慣降低血脂。血糖、血壓高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郁雯說,控制血糖應少吃蛋糕等精製糖類。糖類攝取量為每天總熱量約10%,如成年男性一天所需熱量為2000大卡,精製糖類熱量為200大卡,採用4大卡熱量為一克糖換算,一天糖類攝取上限為50公克;成年女性一天熱量約1500大卡,精製糖類攝取上限為37.5公克,若三餐中有糖醋醬或韓式鹹甜醬等佐醬,蛋糕等精緻糖類需降低比例。而控制血壓應避免吃蜜餞、罐頭等醃漬類食品,外食湯類也應少喝。
-
2023-02-03 醫療.一般外科
名嘴蔡玉真自曝已切膽囊!什麼情況需切除膽囊?名醫經驗分享「無膽之人」怎麼吃
電視名嘴、資深媒體人蔡玉真在臉書發文自曝宣布加入「無膽聯盟」,表示自己因膽囊長息肉,已進行息肉與膽囊的切除,並宣布從此不再參與任何談話性節目談政治。為何需要切除膽囊?膽囊息肉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介紹,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看詳細現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新竹臺大分院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曾接受《好心肝會刊》訪問表示,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即可。如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併其他惡性膽息肉的危險因子如膽囊鈣化、單一息肉、息肉底部沒有細柄、有糖尿病者,或是追蹤起來息肉有愈來愈大趨勢者,則會建議切除膽囊,避免癌化。膽結石還有一種常見需切除膽囊的原因是膽結石,膽結石沒辦法只把石頭挑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當膽結石出現輕症的疼痛症狀時,就建議將膽囊切除,否則膽結石後續造成的影響將遠大於初期的症狀,放太久也可能癌變,膽囊癌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也值得注意。也有些人會一直忍,若已痛到無法忍受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急性膽囊炎,也必須立刻開刀切除膽囊。急性膽囊炎腹痛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有時可能不止是普通肚子痛。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分析,臨床上通常是有一個局部症狀、加一個全身性變化會懷疑是膽囊炎,局部症狀可能會有上腹痛,甚至有些人會痛到背後去;而全身性變化就是可能會發燒,或安排抽血檢查白血球發炎指數高等,這樣就會懷疑是急性膽囊炎,須安排影像學檢查,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囊沒了會怎樣?不能吃油?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輔助消化功能,尤其高油膩食物更需要膽汁幫助消化。有些患者會有疑慮,擔心膽囊切除後,不能吃油膩食物、油炸物?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曾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膽囊切除了,膽道還在,而且膽道有彈性,可略為擴張,取代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只有少數病人術後吃油膩會拉肚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也表示,少數人沒了膽囊,吃太油會腹瀉,但這是因人而異。如果不放心,可以慢慢調適,觀察吃不同食物的身體反應。不過不管是否會造成不適,不要吃太油也是較為健康的飲食習慣。「無膽之人」怎麼吃?胃腸肝膽權威、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自己也因急性膽囊炎摘除膽囊,他曾受訪分享術後及日常飲食。.術後:飲食應清淡,以免膽汁分泌不及,但3到6個月後飲食就可恢復正常。.日常:除了不要太油膩,其他都與一般人飲食無異,少量多餐就好。不太吃澱粉,早上吃個蛋、水果沙拉、優酪乳,中午多吃蔬菜。【資料來源】.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腹痛恐是急性膽囊炎 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膽道專家爆膽囊炎 急返台微創動刀
-
2023-01-30 醫療.消化系統
胃酸逆流不治療恐引起食道癌 9招熄滅「火燒心」
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若不治療恐引發食道狹窄、食道發炎、潰瘍甚至食道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葉日貴提醒民眾,日常生活應從飲食、睡眠、穿著等9件事來預防胃食道逆流。 陳先生平日愛抽菸喝酒,年近半百又中年發福,常在吃完大餐後,特別是甜點或油膩的食物,在喉嚨處感覺有股酸水冒出來,有時候會上腹部疼痛、胸口灼熱像火燒的感覺,讓人坐立難安,尤其是躺下的時候特別不舒服。因此他到腸胃內科尋求協助,在專科醫師詳細問診後安排胃鏡檢查,確定陳先生得到胃食道逆流,經過醫師開立藥物與改善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後,症狀才趨於好轉。 葉日貴說明,人的喉部往下是食道,食道和胃相連處,由一個括約肌稱之為「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隔絕著,沒有食物通過時是關閉的狀態,類似單向的防水閘門,以防止胃酸往上逆流到食道。當下食道括約肌出現問題,胃酸會逆流至食道、喉嚨或是嘴巴,甚至到肺部,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如胃痛、胸痛、喉嚨痛、咳嗽、氣喘、聲音沙啞等。 根據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的問題。若持續性的胃酸逆流沒有治療,就有可能會引發食道狹窄,嚴重更會引起食道發炎、潰瘍或是食道癌。 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括約肌問題,產生胃食道逆流? 1.老化。 2.肥胖:腹壓大。 3.食道裂孔疝氣。 4.懷孕。 日常生活應注意那些事情,預防胃食道逆流產生? 1.減少攝取巧克力、咖啡因、薄荷類、甜食、高脂肪食物、辛辣刺激食物、酸性食物(例如柑橘類水果、檸檬或番茄等)。 2.戒菸。 3.戒酒。 4.吃完東西不要立刻平躺,最好要等0.5-1小時。有研究建議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睡覺時,可採取左側臥姿,避免右側臥或平躺,減少食道胃酸暴露時間,進而改善胃酸逆流症狀。 5.不要吃太飽。 6.睡前2-3小時不要吃東西。 7.睡覺時可以把頭部墊高約15-20公分。 8.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和褲子。 9.減重。 若是持續不適,建議尋求醫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治療方面,通常會先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若症狀沒有改善,會再進一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若藥物效果不佳並且症狀沒有改善,可能會需要透過內視鏡手術、腹腔鏡胃折疊手術等進行治療。亦可配合中醫用疏肝理氣、健脾益胃的方式,從自律神經調節胃酸分泌,並且增強胃氣促進消化和蠕動,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情況發生。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55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更要慎選吃進肚裡的食物!陳月卿堅持2對策3原則 細嚼慢嚥很重要
外食對策如果必須外食,對於要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也要盡量慎選。我個人的外食原則如下:1.營養均衡一定要有主食、蔬菜、蛋白質。米食的部分,盡量選擇五穀米。蔬菜則盡量選擇綠色蔬菜,最好有一種是十字花科蔬菜,再搭配一些根莖類蔬菜。蛋白質的部分,盡量選擇豆類、豆腐、魚、蛋。2.盡量避開炸、煎、烤的食物外食較難控制油的品質,可盡量選擇湯品、清蒸或汆燙的料理。食物的分量、比例和進食順序1.食物的分量比例我基本上是根據哈佛大學設計的「健康飲食餐盤」(Healthy Eating Plate)來分配,也就是30%的蔬菜、20%的水果、25%的主食(包括全穀類與根莖類)與25%的蛋白質。不過蛋白質的部分,我會攝取較多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大約只占1015%。2.早、中、晚餐的分量我秉持的原則是:「早上吃得像國王、中午像王子、晚上像乞丐。」早餐一定是我營養最豐富多元的一餐,1杯精力湯或豆穀漿是必備的。午餐很豐富,若要攝取肉類,我大都會在午餐時攝取。晚餐我就會吃得較清淡、分量也較少。那遇到晚餐有飯局怎麼辦?我非常鼓勵大家把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回家,因為晚餐吃得太飽或大魚大肉,對身體是很大的負擔。而且根據環保署統計,2021年台灣的廚餘回收量總計約48.7萬公噸,若以90公分高、容量155公斤的桶子來計算,一年的廚餘量可疊起「5,544座台北101大樓」,這是多可怕的數據!因此我總會把晚餐飯局中至少一半的菜打包回家,對自己的健康與我們的環境都好。雖然每餐的分量不太一樣,但我會力求營養均衡,即有主食、蛋白質與蔬菜水果。特別是蔬菜或五穀類,我每餐一定會吃。我們腸道內的細菌生態一直在變化,必須經常性的維持它的平衡,透過每一餐都吸收均衡多元的營養,才能養出各種不同的好菌,營造良好的腸道環境。3.進食的順序為了幫助消化,進食的順序也非常重要。我的習慣是先慢慢喝點湯,讓溫熱的湯水先暖胃。接下來吃生菜(如沙拉或泡菜、涼拌菜),此時胃裡還沒有食物,比較容易吸收生菜的營養。接著吃煮熟的蔬菜。然後吃飯,最後再吃魚和肉。不過老年人或消化力比較弱的人,也可以先吃蛋白質食物,再吃蔬菜和飯。水果則是在午、晚餐之間吃。這是我覺得對消化最好的吃法(以上原則若想知道更多細節,可參見我的著作《吃對全食物》)。細嚼慢嚥之必要每一口食物至少咀嚼30秒。除了用牙齒把食物切得愈細,愈能減輕胃腸的負擔,細嚼慢嚥還能刺激唾液分泌。唾液中含有能分解澱粉的消化酵素、多種酶類、維生素與蛋白質,咀嚼愈久可分解愈多澱粉,而酶類、維生素、蛋白質等與食物混合得愈充分,也愈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唾液中的特殊酵素與免疫球蛋白還能中和胃酸、抗菌、解毒。許多人會認為,無論如何胃都會消化食物,何必那麼費事的細嚼慢嚥?但如果沒有充分咀嚼食物,這些唾液的轉化作用就來不及產生,當食物通過消化道時,就無法消化到能夠完全轉化的狀態,當然其中的營養素也無法被身體吸收,有些變成廢物排出體外,有些甚至變成毒素積存在體內,等於是留不住營養、又排不出毒素,對身體當然會有不良的影響。此外,如前文提過的,人體可自行產生的消化酵素與代謝酵素數量有限,細嚼慢嚥可以節省消化酵素的消耗量,代謝酵素的可用量便相對增加,身體的代謝排毒能力也會變好。記得有一年我去做健康檢查,報告中所有數據都正常,唯獨「乳酸」這項數據偏低,我有點驚訝的請教醫師,才知道那代表我體內積存的乳酸很少,也就是我的代謝能力很好。我想這應該和我每天喝精力湯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是因為精力湯裡面原本就富含酵素,另一方面則是精力湯已經先把食物攪碎,喝到口中再咀嚼一下,很快就能與唾液混合,當然也容易消化吸收。除了有利消化吸收,細嚼慢嚥不只更能仔細品嘗出食物滋味,還有很多好處,像是幫助減重、控制血糖、預防疾病、養顏美容,還可以促進大腦皮層血液循環、活化腦力等。不過,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細嚼慢嚥是一門功課,我也仍在學習。偶爾感覺胃脹氣或不舒服時,就知道身體在提醒我又忘了細嚼慢嚥。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身體遲早都會反映出來。只要用點心,培養一些良好的飲食習慣,就能不費力的養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划算的事呢?(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陳月卿著《時時刻刻微養生》)
-
2023-01-29 醫聲.慢病防治
台灣每8人1人腎臟病變 醫籲控制三高避免第四高「高腎壓」
台灣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病變,尤其血壓、血糖及血脂控制不佳時,皆可能增加腎臟代謝功能的負擔,導致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第四高「高腎壓」。長期腎壓過高,將造成腎臟損傷,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問題。醫師提醒,民眾保持健康的方式就是遵守「血壓722」、「運動533」等原則,並改善生活習慣、定期回診。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表示,高血壓及高血脂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引起腦部、心臟、全身動脈血管、眼睛、腎臟、肝臟、胰臟等部位的併發症。控制血壓722 避免高血壓腎病變「高血壓患者發生腎病變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6倍。」吳麥斯解釋,長期高血壓將使血管硬化、狹窄,導致血液不足、缺血壞死,直接破壞供應腎臟氧氣和養分的腎絲球,腎臟無法排出體液及尿毒素,進而反過來加重血壓,形成高血壓腎病變,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高血壓的種類依照發生原因分為兩種,一是疾病造成的續發性高血壓,另一種則是家族遺傳、飲食高鹽高鈉、體重過重、運動量不足所致的原生性高血壓,佔所有高血壓患者九成,顯示飲食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吳麥斯建議,患者應保持適當體重、戒菸、適量飲酒,並遵循「血壓722」原則,連續7天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各量2次血壓,確保血壓維持在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他也警告,一旦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高血壓腎病變的症狀,應盡速就醫。維持運動533 血脂血糖不損腎功能「高血脂也會間接導致腎病變。」吳麥斯說明,血脂分為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及三酸甘油脂(TG),後兩者其一過高時,即為高血脂症,隨著病情惡化,未來也容易罹患糖尿病。其中過多脂肪長期堆積在腎臟血管,塞住血管通道,將使血管硬化,無法輸送血液,損害腎功能。高血脂在台灣相當盛行,每5人就有1人罹患,且多與後天因素有關,如疾病、抽菸、過量飲酒,但吳麥斯強調,不是只有胖子才會得高血脂症,民眾皆應注意血脂是否維持標準。為避免三高惡化,吳麥斯表示,患者須改善生活習慣,包含控制飲食,維持「運動533」原則,每周5天、每天30分鐘的運動,運動後的心跳每分鐘須達130下。更重要的是定期監控數值並回診、遵從醫囑,不讓高血壓、高血脂有機會演變成腎病變。3少2多飲食原則 護體又護腎高血壓與高血脂患的飲食習慣很重要,台大醫院營養師葉宜玲分享「3少2多」飲食原則,鼓勵民眾少油、少加工食品、少調味料,及多蔬果、多高纖。少油、少加工食品少油不專指限縮攝取的油量,更強調種類好壞。葉宜玲透露,「豆魚蛋肉類」的名稱隱含推薦的優先順序,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且若無膽固醇的問題,可以每天一顆蛋。她也建議,烹調時選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或吃核桃、杏仁等堅果,代替牛油、豬油或美乃滋、花生醬。也盡量避開含有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等酥皮食物或炸物,幫助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研究顯示,降低LDL能有效降低罹患高血脂的機率。」然而,若民眾已罹患高血壓腎病變,則不建議吃堅果,避免造成血磷上升,產生更多含氮廢物。少調味料適量的鹽能增添美味,過度則將導致高血壓。依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縱使不添加任何調味料,每人每天仍會從食物本身攝取400毫克的鈉,若再使用蝦醬、味精、雞粉等,一湯匙的含鈉量,佔每日鈉攝取比例將過半、甚至超標,是廚房裡的頭號「鹹」犯。多蔬果高纖多吃蔬菜、水果也有小祕訣,葉宜玲建議,每天應進食3份蔬菜、2份水果,最好選擇不同顏色,「代表有不同的植化素,是豐富的抗氧化來源。」此外,全穀雜糧類也是高纖維的一大來源,可用雜糧、蕎麥麵取代白飯,或是加入南瓜、芋頭等,協助改善膽固醇、控制血糖、減輕體重。但葉宜玲提醒,腎臟病患者排出磷離子的能力較差,反而不適合吃高磷的雜糧。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27 醫療.精神.身心
長假後上班!身心科醫師出招教你擺脫收假前焦慮
春節10天連假已倒數,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廷任提醒,上班前一日或兩日開始作收心準備,回復上班後也要技巧幫助自己迅速充飽電快速進入狀況,他以收心與正常上班的「三三兩招」法,幫助上班族擺脫收假前焦慮,盡早回歸職場生活。陳廷任醫師表示,一般上班族長時間休假後,心理可能產生對工作的厭倦及逃避,對即將重回職場而感到焦慮、心情低落、容易煩躁且難以集中精神,一般俗稱「收假症候群」,心境上無法自我調適,生理健康也會連帶受影響,所以要盡早「收心」,才能更快銜接正常生活。他說,最好上班前一日或兩日開始作收心準備,常有收假焦慮的人則越早準備越好。收假前的三招收心技巧包括,假期最後一天時間要留給自己,不要安排太緊湊活動,這天要讓身體及頭腦好好休息,或做能讓自己感覺放鬆愉快的事情。其次選擇做輕鬆且步調緩慢的有氧運動,例如郊外散步或瑜珈、游泳、自行車等,避免從事太過刺激性活動;這兩天要調整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大魚大肉、酒精或飲用過度興奮提神的飲料。陳廷任建議,回到職場上班第一周,要適應工作節奏與妥善處理職場人際關係,回到崗位可練習的儲能方法,練習專注當下,工作當時的此時此刻不要給自己太多要求,將注意力放在每天需完成的工作任務就好;其次開始步上正軌後,就可以訂定幾項短期目標,譬如整理乾淨辦公桌面,與工作夥伴一起聊天或用餐,完成後給自己小獎勵作為回饋;不要剛回到崗位就晚睡熬夜,長期休假後要先養足睡眠和精神,在職場上才會更有勁。陳廷任指出,大部分人職場待久,難免覺得枯燥乏味,如何在工作中為自己尋得開心的時刻非常重要,縱使快樂時間可能不長久,但會讓人釋放緊繃情緒,成為往後的生活與工作持續下去的「良藥」。
-
2023-01-25 養生.聰明飲食
鈣對心臟也有影響?醫師曝食物中「這些」離子都要注意!
鈣質攝取對於骨頭、牙齒相當重要,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也能強化牙齒健康,但你知道鈣離子的攝取事實上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鈣離子嚴重缺乏時對於心臟肌肉、心率會產生影響,此外,鹽過度攝取、鉀離子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飲食對心臟健康相當重要 Na、Cl影響心血管功能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其中在飲食方面,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並注意注意卡路里,避免含糖飲料、酒精、紅肉、加工肉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等。陳冠群醫師也提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合併有三高問題,飲食更要多加注意,目前鼓吹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有綠色蔬菜含量多、適度的堅果攝取等特性,各個種類的食物都應盡可能攝取,肉品的部分也建議多吃原生食物,避免醃製處理過的加工肉品。醃製食品有許多的鹽分,這些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鈉離子、氯離子的不平衡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陳冠群醫師強調,鹽分的攝取對於身體是必須的,應適度的攝取,但不可過量,像醃製物這種高鹽份的食物應避免。鈣、鉀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食物攝取要注意!除了,鈉離子、氯離子外,幫助我們強健骨頭、牙齒的鈣離子,事實上對於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心臟運作時也需要鈣離子的參與,鈣離子會影響心臟肌肉的運動,它的不平衡也與心律不整的產生有關係。醫師指出,牛奶、堅果、蔬菜(如:九層塔)等鈣質含量都相當高,可以多加攝取,而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從事足夠的負重運動(如:重量訓練)、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將攝取的鈣質留存在身體裡。而陳冠群醫師也提到,鉀離子的不平衡事實上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腎臟功能也沒有很好,對鉀的代謝能力較差,攝取過多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需要特別小心高鉀的食物,像有很多益生菌事實上鉀含量也蠻高的,這部分要特別小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482】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20 養生.健康瘦身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營養師教前、中、後這樣做控體重
過年吃吃喝喝、享受人生,過完年後就得面對體重上升,這是不少人的困擾。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民眾普遍過年較少運動,進食量也比平常更大些,年後體重、體脂肪、腰圍都會增加,意味著胖的是體脂肪而非肌肉。通常體脂肪增加1%、體重約2-3公斤、腰圍約1吋左右。想要控制體重,年前、年中、年後都可以注意些小細節,做得越多,越有助控制體重。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1)年前重點:零食別買太多。 零食買太多是常見問題: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年前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買太多零食,減重班最常聽到年後難以瘦下的原因,就是「年前零食買太多了,年後不能浪費,就只能趕快把它們消光。」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年後難瘦。 可先輕斷食、運動:另外,若知道自己過年期間會大吃大喝,在年前就可以先進行輕斷食,如常聽到的「168飲食法」,16個小時禁食,把飲食的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除了有利控制體重,也有助細胞修復。若是知道自己過年較少運動,也可以先進行幾個簡單的運動,如散步、競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以及舉啞鈴等簡單的重訓。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2)年中6重點:可吃不胖零食! 跳著吃並避開3個地雷食物: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年菜可以跳著吃,挑自己喜歡的吃就好,不用每道菜都吃。若每道菜都吃,即便是少量多餐,整體而言其實也是吃了很多東西。吃的時候建議避開3種地雷,羹類口味較鹹、有勾芡,血糖容易上升,也容易形成體脂肪。鹹湯、濃湯較容易開胃,建議只吃料不喝湯或直接避開。糯米類如小湯圓、米糕、八寶糕等,也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增加體脂肪,也建議避開。 避免炸物地雷,先去皮:炸物建議去皮,像是炸雞、天婦羅等,不用完全避開,但吃的時候去皮、將麵衣去掉為佳,麵衣熱量非常高,是吃炸物容易變胖的主要地雷,同樣是炸雞,直接吃和去麵衣吃兩者就差1/2-1/3的熱量。 酸甜飲料糖很多,無糖飲料佳:過年過節飲食往往口味較重,許多人喜歡喝烏梅汁、蜂蜜檸檬汁等酸甜飲料,這類酸甜飲料為了均衡口感,通常會加入較大量的糖。其他含糖飲料自然也是不建議,最好還是多以無糖綠茶、無糖花茶、無糖麥芽茶等無糖飲料為主較佳。 一口肉、一口菜,有助平緩血糖:像是韓劇中常看到用蔬菜包肉就是一種很健康的吃法。肉類吃太多,油脂高容易使得胃排空速度變慢,血糖下降速度變慢,餐後血糖易偏高,肉過量也容易增胖,蔬菜則有膳食纖維可讓餐後血糖穩定。 慢慢吃,有助避免吃太多:過年過節吃飯聊天好心情,心情一好也容易不自覺吃較快,然後越吃越多。建議放慢速度慢慢吃,瘦體素通常在進食後20分鐘才會開始分泌,身體會開始知道吃得差不多了,若吃太快,在瘦體素分泌之前就會吃得太多,等瘦體素分泌時才發現吃得太飽。這也是常見為何許多人常不自覺吃得太撐的主要原因。 健康、不易胖的零食:過年大家也常吃零食,種類選擇相當重要,若以下都以一碗白飯形容熱量,鳳梨酥一顆熱量就如同一碗白飯,蛋捲則兩根就達標,豬肉乾、牛肉乾則約4片達標。建議可吃仙貝類,約25片才約如同一碗白飯。日式海苔除了熱量低,也是蔬菜類,約112包。堅果類南瓜子約100顆,帶殼的葵花子則約300顆,甘草瓜子約187顆,也都是較能放心吃的零食。薄片的肉紙可解嘴饞、熱量也較低,約21片。其他像是豆干約26塊,魷魚絲約3把。而85%以上的黑巧克力則因天然可可成分較高、糖分低,45克才如同一碗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3)年後重點:222飲食調整比例! 222飲食:年後想要瘦回來其實也很簡單,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可進行「222飲食」,和一般的飲食差不多,只是稍調整比例,一餐兩份澱粉、兩份蔬菜、兩份蛋白質,以碗計算,約為澱粉半碗,蔬菜一碗,肉類、蛋白質約一個掌心大,並且不喝湯。 低脂、高纖、高蛋白:食材方面可低脂、高纖、高蛋白,避免偏高脂的紅肉,以豆類、白肉為主較佳。高纖食材可挑菇類,菇類是膳食纖維相當高的食材,深綠色蔬菜也是很好的選擇。 年後瘦身關鍵期:上述兩種飲食方式控制得宜,把握年後瘦身的關鍵期,約一至兩周便可慢慢瘦下,過了恐怕因養成飲食習慣會較難。 瘦身幅度: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約一周瘦0.5公斤,一個月約2公斤,體脂肪約降1%。若有進行有氧運動,約一周可瘦1公斤,一個月可瘦4公斤。 瘦太快易復胖:也提醒,瘦身不可太快,否則除了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引起掉髮、月經失調、體力不佳、皮膚乾燥等,也容易因為激烈瘦身並非一種習慣,進而出現「溜溜球效應」、報復性飲食,使體重提升比原本來得更多。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年後瘦身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過年逛夜市、老街4吃法 爽吃美食也能兼顧健康! .10大年菜這樣吃更健康!營養師:調整飲食順序助控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1-20 醫療.中醫
洗腎病友年節如何健康飲食?醫:吃原型食物、控制水分攝取
過年團圓期間難免吃得多,作息也不正常,但洗腎病友與家人歡聚時,若是因忌口而處處受限,真是殺風景。其實,只要能掌握適當的飲食規則,加上適當中藥調理,就可以安心度過年節。洗腎病友需忌口的食物類型洗腎病友比較需要忌口的食物類型,包括燒烤、油炸、多調味料的食物。但家裡通常會準備開心果、瓜子等堅果類,還有軟糖、餅乾等零食,這些東西都屬於高油脂、高糖、高鹽食物,對血管影響很大,進而影響腎功能,如果真的嘴饞,建議吃很少的量,淺嘗即止。盡量吃食物的原型,減少過多複雜的烹調方式,也要控制水分的攝取,並避免大量攝取果汁、茶葉或酒類。除了過年的應景食物,一般建議可以再搭配食用以下藥膳:1.四神湯:包含蓮子、芡實、山藥、茯苓等中藥材,這組藥膳具健脾利濕,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身體腸胃促進消化,有利水消腫效果。2.消脹茶:吃得比較豐盛或油膩後,可以搭配山楂、荷葉、神麴、陳皮煮茶飲,協助消脹去油膩。3.黃耆枸杞茶:如果覺得身體比較容易累,可用黃耆1錢、枸杞1錢、100cc水泡茶飲用,有益氣生津、補足元氣功效,也可達到養陰解渴效果,但腎臟病友須留意水分控制。春節氣候日夜溫差大,洗腎患者抵抗力比較弱,如果不注重衣服的穿著,容易感冒,感冒後的症狀也會拖得比較久,需要早點就醫治療。若抽筋、手腳冰冷可按壓穴道、泡腳如果平時有抽筋問題,因天氣變化而加重,建議可按壓足三里、三陰交,能改善腿部的氣血,減緩抽筋的不舒服。每天晚上可多泡腳,以溫水改善腳底末梢的血液循環,也可以加入桂枝、乾薑、艾葉、紅花等,可改善手腳冰冷狀況。過年雖然開心,但是建議宜盡量生活規律,飲食習慣如常,才能減緩不舒服。同時要先準備好平時服用的中西藥,按時服用。身體上如有不舒服,要跟醫師聯絡,即時處理身體的問題,避免拖著,衍生不必要的問題。
-
2023-01-16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出現6跡象=老化!醫嚴厲警告「1行為」超負擔,別當耳邊風
65歲王太太,沒有運動習慣,平日的興趣就是享受美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反映在她的體重上,身高176的她,體重有95公斤。一直以來因為肥胖的關係,平日裡地行動速度與正常體型的人相比,也較緩慢,直到這半年,她感覺膝蓋的不適感從微微發痠到越來越明顯的疼痛,甚至連開車下車時都有明顯感覺不便。經檢查發現軟骨已嚴重磨損退化,且雙膝狀況已需更換人工膝蓋的程度。 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女性多於男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較多於男性。 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熟齡族群對於健康注意除了重點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骨骼肌肉」的狀態也是不可忽視。 關節炎不可逆 這些情況恐加速耗損 關節炎為一種不可逆轉的關節軟骨漸進性破壞疾病,會為病患和照顧者帶來不便以及沉重的負擔,除了不可避免的先天家族基因、老化,會使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提高;尤其還有肥胖容易過度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加速軟骨耗損;此外,抽菸、反覆性動作的過度勞動等後天因素也是傷害膝關節重要的危險因子。 關節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穩定的療法可以阻止或逆轉疾病的發展,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節炎保健的重點。只有早期發現,在尚未需要到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前,還可利用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類固醇的治療方式,可延緩關節損傷。 危險因子一次看 衛福部也列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因子: 1、年齡大於50歲2、早晨起床關節僵硬少於30分鐘3、活動膝關節時發出聲響4、膝關節壓痛5、膝關節腫大6、觸摸膝關節無發熱 若有膝蓋疼痛且伴隨上述六點中的三點以上,表示您的膝關節已經出現老化現象,別再耽擱了,請盡快就醫檢查您的膝關節健康狀況! 延伸閱讀: ·醫示警「5大原因」恐讓年輕人膝蓋提早退化! 常蹲、坐矮凳也不OK ·「久坐也會傷膝蓋」怕爆!醫授「3動作改善」 靠牆深蹲超推薦
-
2023-01-15 名人.好食課
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發作 營養師一張圖教你護心飲食該怎麼吃
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今天好食課 Lexie張宜臻 營養師整理了多篇文獻,教你怎麼吃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建議●多吃蔬果:蔬果富含葉酸、鉀、纖維及類黃酮,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取量增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負相關,建議每日吃足五蔬果●多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全穀食材比起未精製澱粉,多了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且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比較有飽脹感,血糖波動也較平穩,具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未精製雜糧取代精製澱粉●海鮮:吃魚肉等海鮮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原因與魚肉富含ω-3脂肪酸,或是飲食以魚肉代替紅肉減少了飽和脂肪攝取有關,建議每天攝取15克的魚或是每週吃兩次以上魚對心血管有益●堅果及豆類:堅果及豆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及纖維,研究發現增加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茶:茶含有兒茶素等類黃酮成分,對於心血管具保護作用建議少吃●加工肉:加工肉包含煙燻、醃製等肉品海鮮,如香腸、培根等,通常含有較多鹽分、飽和脂肪酸及雜環胺等燒烤後的有害物質,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含糖飲料與甜食:手搖飲、運動飲料等含糖飲料與許多甜食中皆添加有蔗糖、玉米糖漿等添加糖,容易造成身體肥胖,增加心血管及糖尿病風險●高鈉食物:食物適當調味可使美味加分,但過多的鹽分卻容易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蒜頭、洋蔥及辣椒等天然辛香料代替醬油等調味料為佳●反式脂肪及高脂飲食:反式脂肪常存在於具酥皮的糕點、洋芋片、油炸食品中,建議少吃這類食品,也減少過多的脂肪攝取,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其他建議1.適度飲酒有益心血管?關於飲酒與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一直存有爭議,有研究發現,每日喝1-2杯酒具有最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因存在著地方飲食習慣差異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美國心臟協會(AHA)於2021年提出的建議是如果平時沒飲酒習慣者,建議不要開始,如果有喝,則建議每日女性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2.泡澡預防心血管疾病?日本2020年研究發現,與每週泡澡少於2次者相比,每天泡澡可減少28%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這邊也要注意,長者如果要泡澡,建議泡澡時間勿過長,避免離開浴缸時,冷熱溫差過大使血管急速收縮參考資料:1.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by Diet Modification: JACC Health Promotion Series. J Am Coll Cardiol. 2018 Aug 21;72(8):914-926. doi: 10.1016/j.jacc.2018.02.085. PMID: 30115231; PMCID: PMC6100800.2.2021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144(23):e472-e48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313.Habitual tub bathing and risks of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Heart. 2020;106(10):732-737. doi:10.1136/heartjnl-2019-315752【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護心飲食報你知!】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15 養生.聰明飲食
哪種飲食法最健康?哈佛大學營養專家揭密以及他自身是怎麼吃
我在大前天(2022-1-9)發表低蛋白,擬斷食,健康長壽,指出有很多所謂的飲食專家出書立論,自吹自擂什麼高蛋白、低蛋白、高醣、低醣、高脂、低脂等等叫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的所謂的健康飲食,但事實上不管是哪一種自吹自擂的健康飲食都是有以偏概全的問題。真的很巧,文章發表後不久就收到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寄來的電郵,而裡面有一篇當天發表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Frank Hu,而他就說過「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單一飲食」。這篇剛發表的研究論文是Healthy Eat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健康的飲食模式和總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風險)。該研究的對象是(1)「護士健康研究資料庫」裡的75230名女性(平均年齡50歲),以及(2)「健康從事人員研究資料庫」裡的44085名男性(平均年齡53歲)。在36年的追踪期間裡共有31263名女性死亡,而在34年的追踪期間裡共有22900名男性死亡。在追踪期間裡,每2到4年研究人員就會用一份涵蓋130個飲食項目的問卷調查來蒐集志願者的飲食資料,而為了要評估飲食健康的程度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人員設計了4個飲食健康指標:(1)Healthy Eating Index(HEI,健康飲食指數),(2)Alternate Mediterranean Diet Score(AMED,替代地中海飲食評分),(3)Healthful Plant-based Diet Index(HPDI,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數),(4)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AHEI,替代健康飲食指數)。這4個飲食健康指標都是給予植物性食物較高的分數,但比較突出的不同點的是 (1)HEI給予奶製品高分,(2)AMED給予魚類高分,(3)HPDI給予所有動物性食物低分,(4)AHEI給予紅肉和加工肉零分。根據志願者在這4個飲食健康指標裡所獲得分數的高低,研究人員將他們分成5個組別,然後再將最高的那一組和最低的那一組做死亡率風險的比較。結果是:HEI: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19%AMED: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18%HPDI: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14%AHEI:最高組比最低組降低20%所有飲食評分也都與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有顯著的負相關性。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各種健康飲食模式的高遵循度始終與較低的總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風險相關。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Frank Hu。我找到一篇2017-3-3他接受採訪的報導Much of life is beyond our control, but dining smartly can help us live healthier, longer(生命大多是超出我們的控制,但聰明的飲食可以幫助我們活得更健康、更長壽)。我把其中3段翻譯如下:胡教授是一個習慣性的健康飲食者。他的冰箱裡存放著新鮮水果和蔬菜、魚和雞肉。他的儲藏室裡放著糙米、全麥和豆類,他的零食櫃裡放著堅果和種子。他只偶爾吃紅肉,很少買白麵包、汽水、培根或其他加工肉類。他會買薯條和啤酒,但只是偶爾,主要是在招待朋友的時候。胡教授說:「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單一飲食。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食物和文化偏好以及健康狀況採用健康的飲食模式。我沒有嚴格的飲食習慣,但我總是強調所有膳食中的健康成分。長期保持健康飲食比悠悠球飲食更重要。證據非常令人鼓舞,因為即使在老年人中,當他們改善飲食質量時,患慢性病和死亡率的風險也會降低,壽命也會延長。」(註:「悠悠球飲食」指的是忽上忽下的飲食習慣,例如一下高熱量,一下低熱量)然而,他也提醒說,即使是健康的飲食者,偶爾吃點零食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一個長的壽命應該是一個值得好好活的生命,而食物就是其中的樂趣之一。原文: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單一飲食,哈佛大學營養學系主任說
-
2023-01-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王功亮:要有醫師才能留住患者!台東急重症不需後送,心臟外科急症零轉出
「台東馬偕醫院為台東唯一區域級教學醫院,擔任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肩負地方六成急診業務,也是台東人急重症最信賴的在地醫院。」因為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過去8年的付出,讓台東馬偕成為「台東人急重症不需後送」的醫院。婦科權威也是達文西手術專家 68歲王功亮臉上常掛笑容,40年前高醫第一名畢業後,即選擇到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服務,且專研婦癌治療。王功亮表示,婦產科患者多數帶著希望、期待與歡笑,這和他的個性相仿,也因為阿嬤罹患婦癌,促使他投入婦癌研究。之後王功亮到美國進修,學成歸國後即接下台北馬偕婦癌部主任,致力發展馬偕婦癌化療及腹腔鏡手術。10年前並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成為國內婦科權威、達文西手術專家。郭台銘兩個女兒都他接生台灣30多年前生育率高,每年近40萬名新生兒,台北馬偕每月就接生900多個,王功亮說,當年有機會接生許多寶寶,不少人指定馬偕生產,像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曾馨瑩的2個女兒,當年都指定到馬偕由他負責接生。過去婦女子宮頸癌患者多,王功亮幾乎每天都有刀,近年許多觀念改變,飲食習慣、預防醫學提升,子宮頸癌患者已大幅減少。8年多前總院派任他接台東馬偕院長,他認為是使命,強調「去台東要做事」,需要資源、更須總院支援,總院支持他的想法,自此從台北婦科指定名醫投入後山醫療。把台東馬偕打造為醫院SOGO王功亮坦言,當初台東各醫院規模都差不多,重症病人外轉是台東最大醫療缺口,不少到馬偕急重症患者,因為缺醫師或處理能力不足,近7成需外轉高雄或花蓮慈濟,他自問「我可以讓馬偕不一樣嗎?」大家都當「醫院小七」,馬偕能否成為台東醫院的SOGO百貨,提供高品質服務。「要有醫師才能留住患者!」王功亮說,心臟疾病是最危急症,當年心臟科每年有20到30名患者外轉,為重建患者留在台東馬偕信心,漸少外轉風險,只要患者可控制,他立即請總院心臟外科醫師隔日一早搭機到台東幫患者手術。患者健康出院是最好的傳播,台東人因而逐漸認同、信任東馬醫護團隊。王功亮過去在總院服務資歷,也成為到東馬服務資源,為讓東馬成為台東高品質醫院,達成在地醫療目標,他積極延攬各科醫師到東馬,擴充重症醫療設備,透過評鑑提升醫院等級,2017年取得癌症品質認證,2019年通過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評定。提供24小時視訊醫療服務現在的台東馬偕已全面提升,可提供24小時遠距視訊醫療,離島導入心臟內科遠距會診,相關疾病幾乎都可留台東在地醫療,心臟外科急症也達成零轉出成績。王功亮說,過去台東人都說生病急重症,只能送去外縣市,現在都可留在馬偕,讓你「躺著送進來、健康開心走出去」。養生祕訣/愛跳國標舞 每天快走30分鐘王功亮學生時期愛跳舞,當過土風舞社長,之後接觸國標舞,著迷舞姿美感、下工夫勤練,在台北馬偕服務時還辦國標舞社團教同仁跳舞,到台東馬偕擔任院長,曾在年終忘年會活動表演,優雅身段、標準舞姿,讓同仁驚嘆不已。王功亮表示,跳國標是從學生時代一直保留的休閒運動,剛開始是跳土風舞,後來看到學長跳國標舞,發現國標舞基本動作要求高,看似簡單舞步,但音樂間舉手投足、跨步舞蹈,必須運用各部位肌力,是非常耗體力的運動,自此勤練。年輕時熱中學舞,為王功亮身體健康打下基礎,每次舞蹈不僅運動流汗,也舒緩工作壓力,到台東後較少外出跳舞,偶爾與妻子在家共舞,但為保持運動習慣,每天會上跑步機快走運動。「身心健康都很重要。」王功亮說,他從年輕時打底,不熬夜,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培養肌耐力,每天至少快走30分鐘,飲食正常、餐食不過量,控制體重、節制甜食、戒消夜,多喝白開水、少喝刺激性飲料。學習樂觀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做自己喜歡的事,隨年齡增長,經驗累積、看得更多,更能樂觀處事。「信仰很重要!」王功亮強調,有信仰心靈上就有寄託、有倚靠、有平安,生活中遇到挑戰,透過信仰就可以找到方向,像當年得知派任台東,他就覺得是上帝旨意,「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人生後半段到台東、完成神交付的使命,非常開心、不後悔。王功亮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婦產科、專研婦癌治療、達文西手術●學歷:高雄醫學院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現職:台東馬偕醫院院長、馬偕醫學院教授、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經歷: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婦癌學會理事長、台灣癌症醫學傑出獎給病人的一句話●信任台東馬偕,樂觀面對生活。
-
2023-01-12 醫聲.癌症防治
阿北出事了!「這數字」翻倍,代表大事不妙!
當尿不順、尿變細,不少男性以為是老化或攝護腺肥大造成,事實上部分是攝護腺癌症狀,因此除了定期驗PSA,男性一有異常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最近尿變細,會不會是老化、膀胱無力、攝護腺肥大?和醫師講,會不會很尷尬、丟臉?還是再看看好了….」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裘坤元、陳正哲醫師常在門診發現,有些中高齡男性,出現尿變細、尿不順、頻尿、晚上易起床解尿等症狀,以為是老化、膀胱無力或攝護腺肥大造成,等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癌引起,身心飽受衝擊。有症狀開口求助+定期測PSA,才能揪出罪魁禍首裘坤元指出,以中部攝護腺癌病患為例,大約三成以上第一次確診已是晚期,主要原因在於,許多攝護腺癌病患沒有任何症狀,或部分產生「放尿滴到鞋」(台語,指解尿時,尿會滴到鞋子上)現象卻羞於開口、求助,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後才確診攝護腺癌,由於對攝護腺癌威脅、PSA檢驗沒有概念,導致延遲就醫,由此可知,醫師對病患、病患家屬的溝通特別重要。「要揪出攝護腺癌,只有靠PSA!」裘坤元表示,當PSA在十個月內翻倍成長,代表體內攝護腺癌腫瘤可能正快速滋長,是危險警訊,此時就得展開治療,因為PSA相當重要,像台中榮總團隊曾舉辦多場衛教、PSA檢測活動,希望男性更注意攝護腺癌威脅。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加入救援,抗癌人生勝率大增針對攝護腺癌沒有轉移的病患,治療以抗荷爾蒙藥物為主,不過多數用藥12-18個月後常產生荷爾蒙抗性,致使癌病變持續惡化,過去化療就得上場。近來因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病患多了新選擇。研究顯示,病患出現荷爾蒙抗性後,使用傳統抗荷爾蒙藥物,再搭配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平均延長40個月,使用化療的時間可再延後,病患生活品質也能順利維持。陳正哲解釋,傳統荷爾蒙藥物的作用是在減少男性荷爾蒙原料製造,而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可針對荷爾蒙受體作用,同時阻擋荷爾蒙進入細胞當中,並阻斷攝護腺癌細胞複製,兩種藥物合併使用,在荷爾蒙製造原料減少,又新增三重防守下,治療效果可提升,並延續下去。此外,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較不會與其他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慢性病用藥產生交互作用,也較不會影響肝腎功能,出現皮膚皮疹、倦怠等副作用的機率比較低,由於採口服形式,用藥更方便。陳正哲提醒,攝護腺癌患者通常較年長,常合併其他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可以與醫生討論,將藥物間交互作用和肝腎功能納入考量,以選擇適合療程,也避免不必要副作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裘坤元也觀察到,近年來,攝護腺癌有年輕化趨勢,過去病患以60、70歲以上年長者居多,目前40、50歲病患也逐漸增多,像他遇到最年輕的病患,只有36歲,推測可能與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習慣有關,這代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中年人也可能受襲擊。裘坤元、陳正哲不約而同叮嚀,50歲以上的男性族群,建議每年都要做PSA檢測,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建議45歲就要定期檢查。目前有不同的治療攝護腺癌藥物可供選擇,且納入健保、副作用較少,因此一有症狀,千萬不要尷尬就隱忍,務必勇於求助,才能及時阻斷癌細胞作亂,避免一再惡化。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3-01-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每天該吃100mg維他命C!營養師教如何正確補充 老年人、糖尿病者、吸菸者...6類人要當心
維他命C(即維生素C)是身體必須的一種維他命,它除了具備抗氧化、協助傷口癒合的功能,還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因此對於人體是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 維他命C的攝取量要怎麼知道自己一天該補充多少的維他命C呢?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該吃到100mg的維他命C。當人體面臨特殊狀況時,對於維他命C的需求也可能會上升,以下列舉出需要特別增加維他命C攝取的族群,一起來看看自己有沒有需要多補充吧!1.吸菸者吸菸會使體內氧化壓力增加,同時促使自由基的產生,當體內累積過多的自由基就可能導致某些疾病。而維他命C可以利用抗氧化作用來捕捉自由基,以減少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因此吸菸者體內的維他命C消耗量會高於一般人,進而導致每日維他命C的需求增加。2.懷孕、哺乳婦女孕婦因為有供養胎兒的需求,加上孕期可能面臨到的妊娠生理性貧血(血漿增加的量比紅血球多,造成血液稀釋),會有血液維他命C濃度隨懷孕週數增加而漸漸降低的現象。且維他命C對於大腦的早期發育非常重要,若母體維他命C濃度不足,也可能會增加胎兒的氧化壓力,因此我國建議孕婦應增加 10 mg的攝取量,每日應攝取110 mg的維他命C。而嬰兒維他命C的主要來源為母乳,所以哺乳婦女考量到嬰兒需求,建議每日增加 40 mg的攝取量。3.糖尿病患者人體處於高血糖時,會減少生成葡萄糖穿越細胞膜的通道(GLUT),避免大量葡萄糖進入細胞,造成損傷。而部分維他命C會和葡萄糖共用同一通道,因此糖尿病患者體內的通道數量下降,同時加上更多一起競爭通道的葡萄糖,都可能會造成患者血中維他命C濃度比健康人群低的現象。而且糖尿病患者常會伴隨著併發症的發生,適量補充維他命C可以降低體內因為併發症所產生的氧化傷害。4.疾病、重症患者傳染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風、急性胰臟炎、敗血症和重症等等疾病的患者,通常體內維他命C濃度會偏低,這是因為體內的氧化壓力和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所導致,加速了維他命C的消耗,而且疾病常會伴隨食慾下降,降低病患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C的量。因此可以適量補充維他命C以改善身體狀態。5.老年人、骨質疏鬆者我國對於老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和成年人一樣,都是訂為 100 mg。但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可能會因為吸收率下降,導致血中維他命C濃度漸漸降低。且長者常常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骨頭的材料除了鈣質外,膠原蛋白也是很重要的填充原料,而維他命C有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功能,所以想要避免骨質疏鬆,除了補鈣也要記得多補充維他命C。6.壓力大、情緒易緊張者大家是否面臨過因壓力而感到心跳加快,或曾經在危急時刻做出超越平常體能極限的事情呢?其實這些是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的作用,而維他命C參與了這類荷爾蒙的製造,所以當體內大量分泌抗壓力荷爾蒙時,會增加維他命C的消耗,反之,體內維他命C不足時,抗壓力荷爾蒙就無法被順利製造。考量到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及情緒壓力,應該適時補充維他命C以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 維他命C 1000mg是過量?其實維他命C是個很安全的營養素,研究數據顯示攝取超過3000mg才有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無不良反應的最低劑量,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我國藉此訂定出成年人每日的上限攝取量為2000 mg。飲食中的維他命C多從蔬果而來,衛福部建議每日應吃3份蔬菜及2份水果,而5份蔬果大約可以提供200~300mg的維他命C。但現代人每天很少可以攝取到5份的蔬果,所以2000mg這個上限攝取量是遠超過我們能從飲食中攝取到的量,因此透過日常飲食的補充,維他命C很難出現過量的問題。 每天攝取1000 mg維他命C到底有沒有過量,其實參照上表就可以知道,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人體可以藉由尿液排出多餘的維他命C,所以偶爾不小心吃超過一點點也不用太擔心喔!如何正確補充維他命C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他命C,所以需要從飲食中攝取。而維他命C多存在於天然的蔬菜、水果中,可以透過多吃蔬果的方式來補充。但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且生活習慣不良,導致維他命C的需求量增加,同時又因飲食習慣不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大大減少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C的機會,若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維他命C,適量食用優質的維他命C保健食品也是個好選擇!補充維他命C保健食品時,可以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一次補充大量的維他命C反而不利於體內的吸收,研究指出單次攝取超過200mg時,人體可以吸收且利用維他命C的能力會開始快速下降,所以「每次」補充應避免超過200mg,減少吃進體內卻無法被有效利用的狀況。2.成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上限攝取量為2000mg,為避免攝取過量造成身體不適,在補充維他命C時,應注意「每天」攝取的總量不要超過2000mg。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1-09 醫療.腦部.神經
愛愛就頭痛?!醫師:有可能是致命的前兆別輕忽
愛愛就頭痛!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杜宜憲的頭痛門診,最近遇到患者面對醫師詢問病情時,欲言又止、不好意思開口,追問下才知道患者只要一做愛就頭痛,原本愛做的事變成頭痛的事。醫師表示,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因為原因從輕微可能只是頸部拉傷、到嚴重為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容易致命,甚至猝死,一定要快就醫。杜宜憲表示,造成頭痛的原因不勝枚舉,誘發的原因也可能源自天氣、飲食習慣、生活壓力、睡眠障礙等,其中以「性行為頭痛」(又稱「性交頭痛」)最令患者難以啟齒。他指出,性行為的過程中,血壓和心跳會上升,造成頭痛可能的原因很多,需要一一診斷排除,有可能是大腦血管痙攣,或頭頸部動脈血管壁剝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造成中風或腦出血的機率相當高。此外,若性行為姿勢比較特殊,亦可能導致腦脊髓液外漏,形成所謂的「低腦壓頭痛」,也就是大腦裡面出現漏水情形,大腦因而下沉,讓患者站立時感到劇痛。低腦壓頭痛發生原因目前認為是經由一些微小外力,導致脊髓硬膜產生小裂隙,造成硬膜內腦脊髓液滲漏至外部。腦脊髓液減少導致腦下沉,牽引硬膜上痛覺神經產生頭痛,站立姿勢使牽引症狀加劇,某些結締組織疾病可能因腦膜結構脆弱而較常發生低腦壓頭痛。杜宜憲表示,如果以上危險且嚴重的頭痛病因都排除,便可能是「原發性行為頭痛」,或是更輕微的「頸部拉傷」,前者只需要規律服用藥物,慢慢就會改善;後者則是因為性行為過程中,頭頸部太用力而拉傷、扭到,多休息、放鬆後,同樣有所改善。至於要安排哪些檢查才能診斷出性行為頭痛的起因,杜宜憲建議先釐清進行性行為時感到頭痛的姿勢為何、頭痛的程度是持續的,抑或是瞬間大痛、除了性行為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誘發頭痛的動作等。杜宜憲提醒,凡有性行為頭痛困擾的病人,務必接受腦部電腦斷層,初步排除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建議再接受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目的是排除腦血管疾病,包括痙攣、血管剝離、動脈瘤,也能確定腦部是否有腦瘤,或是低腦壓頭痛的影像特徵。因此,提供的細節愈多,醫師愈能判斷頭痛原因。杜宜憲呼籲,察覺到自己每逢性行為便會頭痛時,不必感到不好意思,唯有盡早解決性行為頭痛問題,才能早日重回「性福」生活。
-
2023-01-0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是在提醒你,身體到極限了!25年臨床中醫教你:早上起床做「這種運動」改變體質
突然過敏、爛臉,是體質在改變這些年,我接觸過的過敏病人一年比一年多,是生活條件影響,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有人對花粉過敏,他們會出現打噴嚏和流清鼻涕等症狀,以至於沒辦法專心上班,嚴重的話,乾脆躲在家裡不出門。如果非得出門不可,也需要把自己裹得嚴實。這是花粉過敏引起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還不算太嚴重,更嚴重的是過敏顏面,也就是臉部過敏。有患者說:「我一直用這個化妝品,而且用了好幾年,從來沒有過敏過,但這幾天晚上睡覺前塗完後,覺得臉上有點癢,也沒有在意,但到了隔天,臉腫得像被人打一樣,甚至兩個眼皮都腫得成了一條線,還很癢,非常難受。」甚至,一到春天,有的病人出門稍被風一吹,渾身就起雲片一樣的疙瘩,越抓越癢,越抓越多。這種情況也不是只在春天才有,說不定在哪個季節,突發這種症狀,一點預兆都沒有。還有一種現象很奇怪,我遇到過這樣一位病人,她正值更年期,某天早上平常一樣吃粥、雞蛋、牛奶,但她吃完這頓早餐後,渾身起蕁麻疹,甚至還有輕微的腹痛、腹瀉。從開始過敏的這一天起,她就像換了一個人,對原來很多不過敏的東西都開始過敏,而且不只皮膚過敏,連內臟,尤其是腸道也出現過敏,像腹痛、腹瀉就是內臟過敏所引起的症狀,甚至有時候還出現憋氣、氣喘等不適。她去醫院一查過敏原才知道,她竟對每天都吃的雞蛋和麵粉產生過敏。很多人出現過敏,都習慣去醫院查過敏原,希望確切檢查出,到底是對花粉、海鮮還是塵蟎等過敏,日後避免接觸這些過敏物就可以減輕或不發病。但是很多人檢查不出過敏原,卻接連不斷出現過敏症狀,只能在出現過敏時吃抗過敏的藥。中醫沒有皮膚過敏這個詞,只有外感和內因。外感就是感受時間之邪或疫癘之氣,入侵人體而發病,就如同春季花開,空氣中摻雜著花粉就是外感邪氣入體。邪氣入體之後,發病與不發病,是體質所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不同體質不同免疫力。內因就是內熱、內火、內溼生毒,薰蒸皮膚,透於表皮而發病,說得簡單一些,這些內因就是來自現在安逸的生活和無度的飲食習慣。曾有一位病人,她說每次自己出現過敏非得要打點滴才能好,一了解才知道,點滴的成分就是維生素C、地塞松之類的賀爾蒙,還有葡萄糖酸鈣等,這裡面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大量的賀爾蒙。她說每次輸完液,胃口亢進,總是覺得餓,食量也很大,自己在開始過敏的這段時間裡,體重約重了10公斤,尤其是臉、前胸、後背和肚子上的肉變多,胳膊和腿還是跟原來差不多。這就是典型的賀爾蒙後反應,發胖還只是肉眼能見的後遺症,看不到的更可怕,像是賀爾蒙引起的骨質疏鬆、免疫力低下等對身體的傷害更大。我們來說根源,為什麼最近這些年皮膚過敏症的發病率這麼高呢?到底是什麼導致我們體內的免疫缺陷,導致體質的改變?根源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你不妨想想,任何帶有包裝的食品,為了保鮮,裡面都會添加一些亞硝酸鹽之類的防腐劑,雖說劑量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偶爾吃一、兩次還可以,如果經常吃,就會攝入量過多,對身體造成損害。再有就是很多經過加工後的速食品,保存時間稍久,就失去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裡面除了油和熱量之外,毫無營養可言。很多皮膚過敏的人,大多是一些生活不節制的年輕公司白領,反而老年人過敏的非常少。因為無度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悄悄的改變年輕人的體質,進而影響身體的免疫力。外賣隨叫隨到並不代表過得好,有品質的生活才算過得好:晚上10點前睡覺,睡覺前不要吃太飽,因為晚上沒有運動,吃半飽即可。晚上10點到凌晨6點加起來8個小時,現在成年人一般有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足夠。早上在5點半左右起床,起床喝杯水,養成運動習慣,在室外慢跑半個小時以上。若碰到霧霾天,則可以在家裡鍛鍊身體,先伸筋,把筋拉開,拉筋至少要10分鐘,至於要做什麼動作可以在網上搜,很多健身網站有拉身體各個部位筋的動作,你只要跟著做就好。然後在跑步機上再跑20、30分鐘,女性最快不超過八速(按:即跑步機上的數字設定為8,通常指速度約7.5公里/小時至8.5公里/小時),跑到出汗為止。調理過敏這種免疫缺陷性疾病,沒有速效藥,它不像感冒發燒那樣,吃點藥燒就能退下去,病就能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最重要的是日積月累的運動來強身健體,來獲得充足的氣血和精氣。這種免疫缺陷不是一日得來的,更不是幾天就能恢復的。戒掉當宵夜吃的辣條、泡麵和外賣食品,實在覺得餓,可以吃一根黃瓜和胡蘿蔔等來充飢,這些食物健康,沒有熱量,雖寡淡無味,但對身體卻是有益無害。其實中藥也有很多可以調理過敏,它沒有西藥效果來得快,但想真正杜絕過敏,你就按我上面說的方法去做,過敏是在提醒你身體到了極限,只有改變體質才是關鍵。書籍介紹女人的病,99%都是「氣」造成的:女人都能學會的凍齡易瘦法:簡養。那些困擾妳一生的氣血問題,25年臨床中醫教妳這樣調。作者: 李軍紅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1/03/30作者簡介/李軍紅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婦科臨床實證專家。從醫多年,廣結醫緣,秉承為醫厚生之道。受大眾喜愛的醫師,中國優秀健康圖書獎獲得者。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飲食才是養生根本之道 桃園市長張善政每天早餐固定吃這樣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新任桃園市長張善政在68歲這年迎來翻轉市政的挑戰。儘管公務繁忙,他依然嚮往務農生活,大口呼吸新鮮的芬多精,成為他保持活力的養生祕訣。大學參加登山社,熱愛自然早啟蒙。張善政曾任職宏碁、Google等科技公司,10年前他轉身投入政治,先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科技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最近再選上桃園市長。人生經歷豐富的他,臉上卻沒留下太多歲月的痕跡。張善政熱愛務農眾人皆知,其實他很早就接觸大自然。他回憶讀大學時曾加入登山社,登頂過程雖然艱辛,有次還因為穿了不合腳的鞋子,走著走著,把腳都給磨破了,但當高山美麗的風景映入眼簾,揮灑的汗水一切都值得。張善政說,自己在國外求學時每周都會固定運動,也和同學們相約到球館打球,等到回宿舍後再洗個熱水澡,簡直暢快無比。只是回到台灣工作後,每天的工作忙碌,漸漸無法維持運動習慣。勞動能強健身體,也能沉思與自己對話。2009年,張善政任職宏碁公司時,每天工作忙碌、壓力大,有天他終於驚覺自己需要一個維持健康的運動方式,於是找了一個自己專屬的運動──種樹、割草。張善政說,他在東部找了一塊地,在田園中勞動,像是種樹、種芭樂、種芭蕉等,平日工作再忙,到了周末都會撥出時間,搭火車回到花蓮動一動、割草一整天都不覺得累。「現代人坐辦公室,很少走動,不知不覺之間就很容易變胖,所以我覺得要活就要動。」張善政表示,在行政院工作的歲月,不論公務多麼沉重,都會在周末撥出時間,到花蓮的田地裡勞作,在汗水與勞作中,也能靜下來沉思、與自己對話,好多在台北想不到解方的問題,一到田裡就能解決。三隻浪犬變家人,寵物友善政策更有感。張善政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運動方式,而下田耕作、徜徉在綠色芬多精中,是他從年輕到現在一貫的嗜好。他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並維持習慣,讓自己更健康。而務農的過程偶爾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張善政提到,自己有天在東部田地旁發現三隻被遺棄的流浪狗,當下他立即帶著牠們看獸醫。從那天開始,家裡就多了三個可愛的小成員。張善政說,許多人將毛小孩視為家人,競選桃園市長的過程中,他提出了許多寵物友善的政策。現在這三隻毛小孩在開闊的東部自由自在,張善政說等到一切安頓好,或許可以考慮把牠們接過來,重溫溫馨的家庭生活。飲食有節度早餐不碰澱粉 少調味料就是養生桃園市長張善政擔任行政院長時,曾經在備詢台上被立委問到「早餐到底吃什麼?」這個答案經過六年依然如一,就是「牛奶配水果」,而且絕對不含澱粉。張善政三餐清淡,身材纖瘦的他早餐一定會吃。打開餐盒,不是水果和牛奶,就是搭配豆漿。張善政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最重要,但特別的是他的早餐絕不吃澱粉,這個習慣維持多年,另外包括咖啡或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過中午後他也都盡量少碰,一切都是為了健康,「要喝就喝溫開水。」談到飲食習慣,張善政說他吃的食物,油、調味料放得少,如此一來對身體的負擔也減少許多。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源自母親的烹飪習慣。他從小跟著母親一起吃飯,口味不重,但該有的營養素一樣都不會少,尤其清蒸魚更是他與母親記憶的連結。張善政說,雖然自己偶爾仍會攝取一些維他命和保健食品,但他認為從每天的飲食著手,才是養生的根本之道,「在兼顧各項營養的同時,減少調味料對身體的負擔,就是我的養生方法。」張善政小檔案● 年齡:68歲● 興趣:種樹、割草下田勞作● 最喜歡的運動:登山、打球、務農●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減少調味料對身體的負擔,就是養生方法。
-
2023-01-01 醫療.消化系統
「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中醫教2穴位助養胃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常三餐不正常,導致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越發嚴重。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嚴重還可能引起腸胃病變,甚至演變成癌症。元氣網整理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帶您了解自身腸胃健康狀況,也教您按摩穴道,來緩解腸胃問題引起的不適感。◎胃脹氣你是否常常飯後肚子脹脹,感覺腸道內有氣體或壓力,但這股氣卻又無法排出導致腸胃不舒服、甚至還會胃痛?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脹氣」!常見導致胃脹氣的原因1.飲食習慣不佳:愛吃高油膩食物、進食的速度太快導致消化不良。2.易致脹氣食物:豆類、高澱粉食物、奶類、碳酸氣泡類飲料、酒精、人工甜味劑。3.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病患,容易因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而失去發揮正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使得食物醱酵產生氣體。4.排氣功能不足:胃腸道有多餘氣體時,會刺激腸胃道蠕動,藉由人體不斷打嗝或放屁來排出體外。排氣量太少,氣體太多就會脹氣。當這樣的功能,因為疾病(如:糖尿病)、年齡老化或某些藥物等等因素而下降不足時,會造成胃脹氣。5.其他疾病因素:當有胃腸道病變、胰臟炎、腸阻塞和肝腫瘤等疾病。9飲食法改善脹氣問題1.避免容易脹氣食物2.乳糖不耐症改喝優酪乳3.改善便秘,規律排便4.定時吃好菌5.盡量少鹽少油6.細嚼慢嚥少說話7.少久坐多運動,飯後走走8.以水代酒9.吃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提醒,如果您有長期脹氣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胃潰瘍有些人會把胃食道逆流跟胃潰瘍混為一談,但實際上胃潰瘍是胃的粘膜發生潰瘍,胃食道逆流則是胃液往食道的方向逆流造成刺激或發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可產生新細胞,影響胃黏膜細胞受損的原因包括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等。胃潰瘍的症狀多數胃潰瘍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是悶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嚴重度與潰瘍的大小有部分相關,愈大、愈深的潰瘍,症狀比較嚴重,部分潰瘍很嚴重卻沒有很明顯症狀,常見年紀大、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的患者。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家族病史:胃潰瘍病史。‧飲食習慣: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食物選擇:常食用高油脂、刺激性食物,空腹食用高油脂或刺激性食物。‧飲酒過量:長期飲酒、吸菸、吃檳榔。‧藥物使用:長期服用消炎止痛、阿斯匹林、類固醇等。‧精神壓力:過度憂慮、焦慮緊張等。‧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粘膜表皮細胞,易導致胃發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9方法助改善預防1.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2.檢查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未經醫師診斷,應忌用可誘發或加重潰瘍,甚至引起併發症的藥物。如:阿斯匹靈或消炎止痛藥等。4.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睡前2小時應避免飲食,戒掉吃宵夜的習慣。5.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6.禁酒、戒菸、不吃檳榔。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8.多運動,維持標準體重。9.減輕壓力,保持樂觀態度。提醒,輕微的胃潰瘍,在經過醫師診斷後,可透過藥物治療或日常生活習慣改善,來緩解症狀。但如果出現「吐出血或排出黑色瀝青狀的糞便、貧血症狀、急劇腹痛、反覆嘔、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胃潰瘍的嚴重症狀,就需要立即就醫檢查。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 ◎胃食道逆流台灣人每4個人中有一個人患有胃食道逆流,早成原因多數是壓力大、情緒緊繃、作息跟三餐不正常,導致很常發生心灼熱、喉嚨異物感。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很多,分為典型症狀跟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心灼熱、火燒心,在胃部有稍灼熱感、感受到酸逆流,導致有食物、胃液逆流到口腔,但沒有反胃或嘔吐。‧非典型症狀:胸口疼痛、咳嗽、氣喘、喉嚨沙啞、喉嚨痛、嚥下疼痛、困難等,需要經由專業的醫師以及相關檢查(胃鏡、上消化道攝影),判別是否是胃食道逆流症。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45~60歲的人‧肥胖者‧消化性潰瘍患者‧懷孕的婦女‧長期酗酒者‧精神緊繃、工作壓力大11方法助改善預防1.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用餐宜七分飽。2.餐後不宜立刻趴睡或平躺,避免胃部的食物逆流至食道。3.睡前兩個小時應避免飲食。4.戒掉吃宵夜的習慣,才能讓食物充分消化。5.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6.禁酒及戒煙。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胃酸分泌過多。8.睡覺時可把頭部位置墊高,減低胃酸逆流的機會。9.體重過重者宜減輕體重,並養成運動習慣,幫忙消化。10.消化性潰瘍患者,應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11.女性應避免穿過緊的衣物,增加腹部壓力,導致胃食道逆流。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建議可以從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配合適當的藥品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以及減少可能的其他併發症。中醫教你穴位按摩 養胃改善不適感中醫師彭溫雅表示,胃食道逆流的常見原因包括壓力大、情緒緊繃,也與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常吃消夜有關,這些都會導致消化機能變差,延緩胃排空的速度,分泌過多的胃酸。她建議,不論什麼類型的胃食道逆流,都可以透過早晚穴位按摩的方式保養。睡前按|內關穴內關穴在手腕下方三指、前臂正中的位置,按這個穴位對於改善肝氣鬱結、消化不良、壓力的效果都很好。建議在晚上睡前洗個澡,全身暖和之後,平躺於床上,身體肢體都不要彎曲,以免經絡受阻,效果打折。躺好之後,搭配吸氣四秒、吐氣四秒的腹式呼吸,同時以按住四秒、放開四秒的節奏,兩手各按3分鐘。因為人體血液循環全身一圈是20秒,以四秒為一個單位的呼吸和按壓穴位,也符合身體的節奏。彭溫雅表示,按此穴位可改善壓力下自律神經過度亢奮的問題,按完之後全身會很放鬆,也有助於改善入睡困難的問題。如果白天不小心多吃了,或是胃食道逆流正在發作,也可以馬上按,這個穴位感受度很強。早晨按|中脘穴第二個推薦穴位是距離肚臍四指位置的中脘穴,剛好就是胃的位置。這裡不能用按的,要用「振腹」的手法拍,手指併攏如同半杯狀,以空杯的位置去拍,大約每三秒,以不輕不重的力道拍一下中脘穴,一共拍100下,大約是5分鐘的時間。建議在早上剛起來空腹時拍,趁著陰氣未散、陽氣未動的時間,效果最好,趁刷牙洗臉的時間就能順便完成。最後,提醒有輕微腸胃問題的民眾,可以先了解您的症狀是屬於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其它胃疾,當中的哪一種,找到原因後從平日作息及飲食習慣加以改善。但若是有長期胃部疾病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時間,惡化引起腸胃病變。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參考資料:‧胃脹氣怎麼辦?除了打嗝和放屁,10招讓你解決肚子脹氣困擾‧胃潰瘍會轉變成胃癌嗎?醫師教你胃潰瘍5大緩解方式‧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每4人就有1人中!胃食道逆流分4型 中醫教早晚按2穴道緩解‧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
-
2022-12-30 養生.聰明飲食
「天天喝半糖紅茶」小心喝出糖尿病前期!營養師揪「背後問題」 咀嚼控慘了
45歲李先生多年來每天都要喝上兩杯半糖紅茶,再加上本身不均衡的飲食習慣,長期累積下來造成身體代謝異常,日前健康檢查後發現竟是糖尿病前期。 每日兩杯正常甜珍奶 熱量爆表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劉彥均指出,一般人除了固定三餐之外,若是再喝一杯正常冰塊、甜度的750毫升珍珠奶茶,熱量就相當於一個便當(大約710大卡),含糖量相當於13顆方糖(大約66公克),都超出成人每日所需的攝取量,如果有人一天2杯以上,那幾乎是爆量了。 超過每日糖攝取量 糖尿病、心血管風險增 劉彥均強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最好的情況是控制在5%以下,以成人每日飲食總熱量2000大卡為例,添加糖攝取不宜超過200大卡,1公克糖熱量4大卡計算,即為每日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約10顆方糖)。 因攝取過量的糖不僅會加速老化、容易蛀牙、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也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三酸甘油脂升高,促使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提升罹患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減少多餘糖分 達到味覺滿足 劉彥均進一步表示,若在短時間內無法戒掉甜飲的味覺滿足感,建議盡量選擇糖份最低的微糖,另外挑選配料時也應該注意,像是黑糖熬煮的珍珠、蜜漬紅豆、砂糖調製的芋泥、蜂蜜蘆薈等,都可能在無形中增加糖份攝取量,若要減少多餘熱量可盡量選擇不加料。 此外,日常生活還是建議以飲用開水為主,不喜歡喝白開水則可以用無糖茶類來取代,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以及促進代謝;若是想喝奶茶,奶精當中含有反式脂肪,攝取過多容易造成心血管以及身體負擔,建議選擇無糖的鮮奶茶,或以無糖豆漿、牛奶、燕麥奶為基底的飲料,作為補充蛋白質的來源也不失為一項好選擇。延伸閱讀: ·蜜餞、碳酸飲料低糖小心只是假象!「1添加物」恐致腎負擔 排解方式曝 ·每4人就有1人中!專家示警「3狀況」都屬糖尿病前期 冒三多一少已經來不及
-
2022-12-29 焦點.元氣新聞
浩鼎創辦人張念慈心臟病逝!才剛通電話,半小時後傳噩耗…心血管病發快又急,出現8病徵快送醫
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今(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冬天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病發的危險時期,本周一(26日)才傳出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在高鐵上心肌梗塞逝世(詳細新聞),今再傳出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張念慈心臟病逝。台灣浩鼎生技指出,張念慈平日在美國和台灣時間各半,在美期間,上班時他均在遠端與台北公司視訊連線,隨時交辦事項。今上午九點,他還和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一些事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這邊就自美接獲張念慈心臟病逝噩耗。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疾病百科/心臟病)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經常又快又急,如果沒有緊急送醫急救,很多人就因此猝逝。國健署長吳昭軍曾受訪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注意,若發現以下8個心臟病病徵,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就醫,才能增加復原機會。心臟病發8病徵1.胸悶2.胸痛3.心悸4.呼吸困難5.噁心6.冒冷汗7.頭暈8.暈厥4習慣預防心血管疾病國健署提醒,8成的心臟病與中風死亡是可以預防的,而保命之道正是那些老生常談的健康生活常態,就是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而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4件事就可預防心血管疾病: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2.戒除菸酒: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19%死於心血管疾病。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應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來源】.國健署:心血管疾病總無情,健康生活型態要力行.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防心肌梗塞當心3症狀 醫曝最易發生時間及如何急救.台灣浩鼎創辦人、董事長張念慈上午突發心臟病猝逝
-
2022-12-29 醫療.新陳代謝
2成5青壯年罹代謝症候群 靠飲食、運動可以逆轉嗎?
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代謝症候群患者增加。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至64歲民眾罹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相當於4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醫師提醒,遠離代謝症候群應提前預防,可採取「健康促進」模式,包括飲食、運動調整,就有機會逆轉慢性病危害。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和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只要這五項危險因子含有三項以上,即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30.4%,高於女性19.7%。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發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2至6倍。國健署、健保署今年7月啟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至今執行5個月,有1200家診所、近2000位醫師參與計畫,照護超過2萬名代謝症候群民眾。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表示,此防治計畫目標協助20萬名民眾,盼疾病初期時,可以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戒檳等健康促進方式,將體重、腰圍控制在正常值,有機會逆轉疾病。黃啟嘉說,過去制度、誘因不夠積極,整體醫療環境容易忽略「監測價值」,病人會認為「看醫師就是要拿藥」,醫師苦口婆心建議病人改變飲食習慣、運動等,病人還不一定想聽,有種「好心被雷親」的感覺。黃啟嘉分享,曾碰到一位病人,誤以為自己的過敏是鼻息肉,他仔細檢查後,確認沒有鼻息肉因此沒開藥,病人反而不接受,反問「能不能退掛號費」。「我最大興趣,就是幫病人減藥。」黃啟嘉表示,專業醫師給予病人健康觀念、督促改變生活習慣,價值遠高於給予病人藥物或檢查。
-
2022-12-2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增好膽固醇、降壞膽固醇!簡單2招,防高血脂引中風、心肌梗塞
三高當中的高血脂,相較高血壓、高血糖,民眾似乎沒那麼熟悉、也沒那麼在意,且也無法在家監測,但其也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以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纏身。高血脂沒什麼症狀沒關係? 醫:日久恐引中風、心肌梗塞! 簡韶甫醫師表示,高血脂包含了「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是現代人常有的通病,原因和飲食、體重、少運動、基因遺傳、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有關。血液中的膽固醇,可分好的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感固醇。壞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壁上,日久使得血管發炎,血管壁上形成粥狀動脈硬化班塊,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若周邊動脈阻塞也易發生間歇性跛行。而好的膽固醇則可將堆積的壞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減少這些疾病發生的機會。 高血脂不只肥胖者才會有!醫:中等身材、偏瘦也有可能。 瘦子也可能會有高血脂?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不是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的疾病,簡韶甫醫師也提醒,中等身材、偏瘦的人也都有可能會有高血脂。但高血脂並不像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可在家監測,也少有症狀可以觀察,只能至醫院在醫院或檢驗所抽血得到數據。但民眾往往不在意檢測結果,只知道有高血脂,卻不知道長期可能帶來的影響。 高血脂風險族群盡早檢查:因此提醒若自覺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是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史,或是家族史等風險,建議盡早檢查,並積極控制膽固醇,以減少後續的併發症。 案例血壓、血糖正常,但有高血脂..簡韶甫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位66歲的男性案例,身材肥胖又鮮少運動,檢查膽固醇過高,不過血壓、血糖都還在正常範圍內。在感到胸悶不適而就醫之後,才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接受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醫師也叮嚀案例好好控制膽固醇,以免後續再狹窄。 簡單2招控制、改善高血脂!醫:減少外食也可降脂肪攝取。 高血脂的控制、改善及治療,首重在於改變生活習慣。簡韶甫醫師建議,除了少吃肥肉、油炸食物外,也可以減少外食次數,達到降低脂肪攝取。而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體態、減少內臟脂肪,也可增加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藥物方面,簡韶甫醫師建議,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目前健保給付的降膽固醇藥物效果極佳,大部分的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控制,少部分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若出現如肌肉痠痛、肝臟發炎等副作用,可和醫師討論減低劑量或改藥,切勿聽信不實廣告、民俗療法、使用偏方,以免傷錢又傷身。 《延伸閱讀》 .高血脂瘦的人也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預防心血管疾病先檢測血管內皮功能?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6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
秋冬氣溫驟降,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但誰說冬天才會中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腦中風中心功能性主任蕭又仁說,每當天氣早晚溫差大時,容易使血管突然收縮,造成中風。雲嘉地區務農人口多,民眾工作時不便補充水分,加上秋冬氣溫低時,喝水頻率若減少,會進一步使中風機率增加。蕭又仁提醒,腦中風近幾年治療方式進步,最常見的缺血型腦中風在謹慎評估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可減輕甚至消除中風症狀。使用的前提是「及早送到醫院」,而且要「送對醫院」,透過撥打119,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至具腦中風急重症處理能力的醫院。雲嘉南聯防 跨縣市醫院合作解危機嘉義縣老年人口居全國之冠,該縣消防局除了衛教宣導,提醒民眾多加警覺之外,也跟各醫院密切互助合作。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增進急性中風辨識技巧。除了之前爭取將急性心肌梗塞黃金搶救時間的12導程心電圖機,全面配置於救護車上,未來也將成立專責救護隊,連結消防與醫護端,希望將腦中風緊急救護流程標準化,力拚康復出院率。嘉義長庚醫院腦血管暨一般神經科科主任林君賢表示,為了讓雲嘉南的腦中風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目前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的醫院已和台南成大醫院合作,整合轉診系統,形成腦中風雲嘉南區域聯防機制,提升醫療量能,使病患能即時接受治療。林君賢亦分享,缺血性腦中風治療除了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之外,近年來動脈血栓移除術更是大幅增加大血管阻塞打通機率,且可將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伸至24小時,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後。嘉義長庚醫院自民國105年起開始執行動脈血栓移除術,約有四至五成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的患者轉院來接受治療,醫院間區域聯防,對該地區腦中風患者預後幫助很大。預防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心血管檢查不可少蕭又仁表示,腦中風危險因子無所不在,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腦中風病史以及三高、肥胖、抽菸、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心血管疾病等。且現代人因飲食習慣精緻化且常有熬夜、吃宵夜等不良生活型態,導致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他分享,心房顫動也是腦中風成見的危險因子,當血液因心房顫動滯留心房、產生血塊,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堵住腦動脈,就會造成栓塞缺血。蕭又仁呼籲,民眾務必做好三高的慢性病管理,定期健檢評估心血管風險。教官小叮嚀/嘉義縣消防局第二大隊溪口分隊分隊長張明峰Q:一名60歲老伯在田裡務農,久未補充水分,前一秒還在說話,就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說話、臉色發白、雙手下垂無力,旁人嚇到趕緊撥打119通報,求救過程有哪些應注意事項?A:民眾如果發生急性腦中風,關鍵是及早辨識、即時送醫。由於通報119當下通常非常緊急,正確告知人事時地物即可,勤務中心才能迅速派遣人車處理。人:姓名、性別、年齡、病史事:發生什麼事時:詳細發生時間地:事故發生地址物:附近明顯建築物或易辨識的標地物等待救護人車抵達的過程中,常見的錯誤處置包括扎針放血、服用舌下錠或降血壓、血糖藥物,這些藥物會刺激血管造成收縮,導致病情加劇。民眾應學會基本急救技能CPR及急性腦中風的「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口訣,保持冷靜別將緊張情緒帶給患者,將救護交給專業人員,別誤信偏方延誤送醫。
-
2022-12-25 醫療.百病漫談
天冷養生的秘訣就是不生病 醫師教你如何遠離2個常見冬季疾病
冬季溫度驟降,如又遇到寒流,習慣亞熱帶溫暖的民眾,往往會忽略及時保暖,因此,一旦受寒,健康就容易亮起紅燈!由於長者與嬰幼兒的身體不若青壯年來得強壯,一遇低溫,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免疫力會無法跟上外在環境的改變,除了常見的風寒感冒外,銀髮族還需特別留意心臟病、腦中風等足以威脅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季節轉換前,一定要先做好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以免提高罹病風險!上醫治未病,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就須特別重視「預防醫學」的概念,不要等到疾病發生,才去想方設法去救治,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該為身體建構良好的免疫安全網,並且留意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才是真正的保健長壽之道!以下提出兩個常見的冬季疾病與預防方式:一、心腦血管疾病最常聽到的冬季健康殺手,正是「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一般好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體重管理、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這類疾病。冬季氣溫降低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壓升高,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血管彈性本較差,而青壯年族群平時飲食如果偏鹹與油膩又不忌口,體內血液時常會變得濃稠,缺乏適應氣溫變化與寒流侵襲的能力,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人體血液因高血脂、脫水、本身痼疾等因素而變得黏稠,當氣溫驟降,不僅血管收縮,血液也可能會像豬油一樣,血管壁容易粥狀硬化,血管斑塊也可能脫落到血管成為「血栓」,造成血管狹窄、甚至血管堵塞,引發腦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要遠離心腦血管疾病,平時要控制飲食與體重,努力讓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定期做健康檢查,並配合醫師的建議從事合適的運動,若有任何保健需求,應至家庭醫學科向醫師諮詢,千萬不可輕信坊間誇大不實的產品廣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一定要有合格的醫師進行把關;也要經常留意氣象預報,在氣溫驟降時,特別注意保暖,並注意血壓變化,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該定期回診,讓醫師透過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降低可能的冬季疾病風險。二、呼吸系統疾病秋冬因為東北季風與中南部地形等數種複合因素,是臺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時期,諸如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濃度經常達到全年高峰,民眾吸入有污染的氣體後,免疫系統又不給力,很易就會誘發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嚴重可能威脅生,不可輕忽!遠離呼吸系統疾病,要注意咽喉部的保養與身體保暖,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請民眾要注意,當感覺呼吸道不太暢通時,請儘速尋找醫療協助,確認病因與疾病類型,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千萬不能至坊間恣意直接採買成藥服用,否則不僅延誤黃金治療期,更可能藥物使用不當肇致更大的傷害。遠離冬季疾病,除了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定期找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按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與追蹤,這是冬季養生的基本秘訣!(本文原文網址:天冷,如何遠離冬季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