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憩室症
大腸憩室是大腸壁上,黏膜向外突出腸壁肌肉層而形成的囊狀構造,最常發生於降結腸後段的乙狀結腸處。大腸憩室症在青壯年時較少出現;在大於60歲的老年人身上發生率可達50%,在歐美等國全人口的發生率則可達40%,與飲食習慣多肉、多精緻食物,較少攝入高纖食物有關。
- 症狀: 間歇性腹痛 腹脹 發燒 發冷 血便 腹瀉
- 併發症: 憩室出血 憩室炎 腹膜炎 廔管 腸阻塞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大腸憩室是大腸壁上,黏膜向外突出腸壁肌肉層而形成的囊狀構造,最常發生於降結腸後段的乙狀結腸處。大腸憩室症在青壯年時較少出現;在大於60歲的老年人身上發生率可達50%,在歐美等國全人口的發生率則可達40%,與飲食習慣多肉、多精緻食物,較少攝入高纖食物有關。
因胃黏膜被破壞,黏膜的再生能力下降,使胃黏膜有發炎、充血、局部糜爛等現象, 導致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會改善或消失,但有時也會變成慢性胃炎。
十二指腸潰瘍是因為十二指腸黏膜被胃液侵蝕,造成黏膜受損,產生糜爛的現象,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
舌癌是口腔癌的一種,是口腔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與個人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口腔癌名列國內癌症普及率前十名;舌癌發生機率男大於女,且是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的癌症。舌癌大多發生於舌腹側緣、舌側,亦有可能是舌背、舌尖等部位,且由於舌部組織的浸潤特性,容易在腫瘤早期就發生頸部淋巴轉移。
一種和皮脂分泌有關的皮膚炎症,好發於人體皮脂腺分泌旺盛之處,例如頭皮、額頭、眉毛、眼皮、鼻兩側、耳前後、顏面人中、前胸、後背、腋下等。當皮脂分泌過多就成「油性脂漏」,如果過少便成「乾性脂漏」,兩者都屬於皮脂失衡現象,會進一步造成皮膚發炎、紅腫、起疹的病症。 一般來說與遺傳和體質有關,大致可分為嬰兒型與成人型。嬰兒型多發生在出生後數個月內,多數在週歲前會自己痊癒。而成年才發病的,通常與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免疫力下降、季節轉換有關。且成年後才患病的人再發率很高,容易演變成慢性病,只能長期治療並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很難根治。
蜘蛛膜下腔出血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大部分患者本身並沒有危險因子,且年紀較輕,動脈瘤未破裂前,大多數沒有症狀,一旦破裂,造成大出血,就可能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 臨床統計,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3未到院即死亡,1/3到院接受治療後仍會殘留嚴重的後遺症,只有1/3的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恢復得不錯。 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式包含外科手術與保守藥物治療。蜘蛛膜下腔出血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若一等親內有因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下腔出血者,其發生率要比其他人高出1倍,得格外注意。
闌尾位於人體的右下腹部,一邊相連著盲腸,另一邊閉塞,因此較易累積細菌,造成感染,即「闌尾炎」。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物,是因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大腸息肉演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很高,應定時追蹤檢查。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則可以幫助油脂食物的消化,膽囊癌非常少見,大部份的膽囊癌在發現時都已很難治療處理,若是膽囊癌已到末期,也無法將膽囊切除治療。
鼻咽癌是鼻咽腔內長惡性腫瘤,由於鼻咽腔位於鼻子後方和喉嚨交界之處,因此常被誤為是感冒、火氣大,而延誤治療佳機,鼻咽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在未發覺鼻咽部長出惡性腫瘤前,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部位,而錯失治療時機。
食道癌為食道腫瘤,食道的腫瘤常會導致吞嚥困難、疼痛和不舒服,須靠活組織切片檢查做診斷。小的且沒有轉移的腫瘤可靠外科手術治療,而侵犯性強的腫瘤則須靠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或合併使用治療,此病的預後情形較差。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功能是製造與貯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重要的一部份,前列腺癌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
瞼板腺是一種會分泌油脂的腺體,它位於我們上下眼瞼裏面,上眼瞼約有50個腺體,下眼瞼約有25個。瞼板腺開口位於眼瞼邊緣,我們眨眼睛時油脂就會從瞼板腺排出,油脂會在我們眼球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淚水蒸發,維持淚膜穩定及減少微生物的侵襲。所以瞼板腺分泌異常時,眼睛就會生病。 瞼板腺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及「彌漫性」瞼板腺病變,其主要的問題為瞼板腺阻塞和其分泌的油脂質量改變。聽起來很複雜,其實「慢性」發炎的是指臨床上病人的症狀較長期且反覆,「彌漫性」是指不只一條而是多條瞼板腺功能出現異常。兩者綜合起來造成瞼板腺沒辦法正常的分泌油脂到我們眼球的表面,導致淚膜不穩定、淚水加速蒸發,造成眼睛表面發炎和損傷。
膽結石是因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增加,致使膽汁過於濃稠,逐漸形成結晶所造成。依發生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膽結石形成後,不會自行溶解消失。
正常成人的心跳速率每分鐘在60 至100次之間,心臟跳動是有規律的,並隨著身體狀況加快或減慢。正常情況下,心臟跳動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來控制,經由房室結、希氏徑,把電刺激由心房傳到左右心室,引起心臟的收縮跳動,以維持身體所需之血液供應。當此特殊的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現異常,就會有各種不正常的心跳出現,例如心跳不規則、過快、或過慢的狀況,而引起心律不整的問題。心律不整大致可分為快速心律、慢性心律及不規則心律三大類;快速心律以上心室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及心室頻脈較常見,而慢速心律則以病竇症候群及房室傳導阻礙最常見;不規則心律則以心房或心室早期收縮為主。
當肝臟因病毒、藥物、毒素、酒精的破壞,造成肝細胞損傷、變性、發炎,以致無法發揮肝臟的正常功能,就是一般常說的「肝炎」。
腸胃道黏膜被細菌、病毒等侵入,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發炎。急性腸胃炎也是夏季的常見疾病。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症狀。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
夜盲症是一種視覺障礙,特別是在暗處或光線較暗的地方看東西時,視力明顯下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夜盲症也稱為視網膜失氧或色素變性症,是一種由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失去感光能力而導致的疾病。 夜盲症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的,與營養不良、某些藥物、系統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在治療方面,如果夜盲症是由於營養不良引起的,則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或服用維生素A等營養補充劑來治療。如果夜盲症是由於其他因素引起的,則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簡稱,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 環繞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主要負責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當脂肪堆積而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就叫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只有慢性阻塞,通過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但無心肌壞死,即為「狹心症」;如有急性阻塞,心肌突然得不到氧氣供應造成組織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致休克、死亡。 冠心病過去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患者年紀下降,據研究與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
脂肪瘤是一種皮膚良性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細胞過度增生而成,外觀軟軟圓圓,最外層包有一層薄薄的纖維膜,內含許多纖維束,有時還包含不同比例的血管、肌肉、軟骨、骨髓細胞、汗腺、胸腺、甲狀腺等伴隨增生,腫塊的邊緣清楚,可推移,最常見於四肢或軀幹等皮下的軟組織層,但也有生長在人體內的器官,如胃腸壁、腹腔、筋膜等,所以依照不同的部位又可細稱為皮下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腎錯鉤瘤、肝錯鉤瘤等。一般長在軟組織層的脂肪瘤,較少發生惡性病變;但如果長在內臟或是後腹腔就要定期追蹤,一旦發現脂肪瘤突然變大或邊緣變得不清楚,就有可能是其他病變導致脂肪瘤惡性變化,或是良性脂肪瘤轉為惡性腫瘤。 腫瘤數目若只有一個,稱孤立型脂肪瘤,兩個以上的則稱多發性脂肪瘤。通常感覺不痛不癢,但如果剛好長在血管或神經密集處,就可能因為血管自然收縮或壓迫到周圍的神經與牽動組織,引發明顯的觸痛現象。臨床上,脂肪瘤最小有一公分,最大可能逾十公分以上。多發性脂肪瘤可進一步追溯出家族病史,若懷疑有惡化的可能、局部疼痛不已、或瘤體特大影響美觀及生活,便要就醫處置,可採取手術摘除,或以打洞抽脂的方式將脂肪瘤用碎之後,由洞孔抽除。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上腹痛、上腹悶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感等,上腹部不適的症狀,經檢查並未有器質性病變(如消化性潰瘍、胃癌等)。且症狀會持續或反覆發作,不易根治。
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
正常人的排便次數是一周3次到一天3次。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水份一天量達到200公克以上,或含未消化食物、血液、粘液者稱為「腹瀉」。腹瀉時間二至三周以內為急性腹瀉,四至六周以上稱為慢性腹瀉。
精神官能症(Neurosis)主要是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厭食(暴食)症的統稱,俗稱『自律神經失調』,神經官能症屬於功能性心理障礙,病人有心理及身體上不舒服的感覺,但不包括妄想、幻覺與幻聽,其行為也不會讓人在社會上難以接受,亦不影響或阻礙正常的思考。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焦慮型精神官能症:主要會出現緊張、不安…等情緒特徵。 憂鬱性精神官能症:以心情低落、不開心…等憂鬱為主的情緒特徵。 衰弱性精神官能症:以全身性疲勞、疲累…等生理特徵 慮病性精神官能症:這類型的病人較為特別,會執著認定身體已經患有某種特定疾病,並且會到處就醫。
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心臟是人體維持運作最重要的器官,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會打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一旦心臟功能受損、心跳停止,腦細胞、心肌在數十分鐘之內會缺氧,使人失去知覺而昏迷休克,若休克超過十餘分鐘無法救回,人將死亡。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長年高居十大死因前三名。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胃酸幫助食物消化,胃部屬於強酸環境,胃壁黏膜細胞透過不斷修復防止胃酸破壞胃部,當胃部黏膜細胞自我修補能力受損,胃酸直接侵襲胃壁,在胃壁破損區域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狀況,便是胃潰瘍,此時胃部結構可能逐漸變薄,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甚至是胃穿孔,造成腹腔嚴重感染。 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可產生新細胞,影響胃黏膜細胞受損的原因包括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等。 胃酸造成潰瘍不只發生在胃部,連接胃部的十二指腸也可能腸潰瘍,通常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兩者合併稱為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 多數胃潰瘍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是悶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嚴重度與潰瘍的大小有部分相關,愈大、愈深的潰瘍,症狀比較嚴重,部分潰瘍很嚴重卻沒有很明顯症狀,常見年紀大、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的患者。 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
痤瘡,俗稱「青春痘」。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發炎而產生的症狀。好發於青春期的青少年,但成年男女也可能會有青春痘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阻塞毛孔而造成。痤瘡主要分為二大類別: ●非發炎型痤瘡:包括白頭粉刺及黑頭粉刺,屬於初期的痤瘡症狀。白頭粉刺又稱閉合性粉刺,開口不明顯;黑頭粉刺又稱開放性粉刺,位於毛囊口的頂端,造成毛孔擴張。 ●發炎型痤瘡:則包括丘疹、膿皰和囊腫。因初期痤瘡症狀出現後,皮脂腺持續分泌、皮脂堆積在毛孔內而發炎惡化形成的症狀。
富貴手是常見皮膚病,名為「富貴」,但富貴手多半與工作有關,由於每天接觸水、清潔劑及化學藥劑、戴塑膠手套等,使原本乾燥的皮膚在過敏原刺激下,手掌逐漸變得乾燥、粗糙,皮膚表面角質一層層剝落,出現潮紅、硬化,嚴重的連正常指紋也會消失;有些甚至造成手指、手掌皮裂、出血、疼痛,手無法伸直,又稱為「主婦濕疹」,若工作環境未改變,可能一再復發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些肝炎病毒引致肝臟發炎的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目前按病毒類別可分為A、B、C、D、E五型。
顳顎關節障礙症是一種現代人常見的疾病。顳顎關節俗稱下巴關節,掌控人類嘴巴的開閉功能,當其中間的一層關節盤因為長期移位導致軟骨磨損,或因外傷撞擊、過度咀嚼、精神壓力等因素引發咀嚼疼痛和功能異常時,就稱為顳顎關節障礙。復發機率高,常見於生活壓力大、個性易緊張、咬合不良等人的身上。症狀包含張口閉口會發出關節聲響、張嘴困難、頸部肌肉痠痛,以及頭痛、耳內痛等衍生症狀。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咬合板治療、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等。
從胃任一部位發生癌變,長出來之惡性細胞的腫瘤都被稱為「胃癌」,包括腺癌、淋巴癌、惡性肉瘤等,不過由胃黏膜腺體細胞長出的腺癌佔了絕大多數,因此一般通稱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
過敏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幾乎人人都有過類似經驗,當人體接觸到某些特定的小分子外來物,免疫系統會在體內起一連串的免疫反應,表現在外的就是打噴嚏、流鼻水、流眼淚等,大部分的過敏病都不至於危害性命,不過也有情況嚴重的,例如急性呼吸困難引發休克而死亡。如果長期反覆發病,也會對生活造成不小困擾。在台灣,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有: ●呼吸道過敏:包括過敏性鼻炎、花粉熱、氣喘等,症狀多涉及上呼吸道症候群。 ●眼睛過敏:過敏性結膜炎。 ●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溼疹、蕁麻疹。 ●食物過敏:吃進某類食物後不久,胃腸道開始出現不適,或引發急性蕁麻疹。 ●藥物過敏:外用或吞入某些藥物所引發的類感冒症狀。
克隆氏症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其特色為慢性、反覆發生的腸炎,長期終身影響病人。常見的病徵是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貧血與部份病人亦可能產生腹腔內感染與發燒的情形,相較於一般急性腸胃炎短病程,病人的症狀如果不經診斷與治療,可以長期發生數個月之久,甚至逐漸惡化,腹痛可能造成反復急診就醫與止痛藥使用,一日腹瀉最高可能超過五次以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起居與工作情形。過去在台灣克隆氏症盛行率並不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台灣每十萬人口中,約有3-4名克隆氏症患者,比例甚低,然而近年來有快速逐步上升的趨勢。 克隆氏症與急性腸胃炎,大腸癌或是常見的大腸急躁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然而十分相似,但各有其特色。其中,克隆氏症的發病部位廣泛,從口腔到肛門,包含整個消化管道,且有「跳躍性病灶」的特徵,即發病部位不連續。此外,克隆氏症的特徵還有不斷的全層壁發炎,因此容易形成腸道狹窄,阻塞,廔管,膿瘍等併發症,需要住院使用抗生素甚至手術切除腸道治療;如果影響到大腸的腸道反覆發炎時,終身的大腸癌發生機率亦有所增加。
高血脂是一種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的疾病,主要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超出正常值有關,也是引發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動脈硬化甚至腎臟病等的危險因子。 一般而言,總膽固醇(TC)高過200、低密度脂蛋白(LDL)超出130、高密度脂蛋白(HDL)低於40mg/dl、三酸甘油酯大於150mg/dl,其中任一異常或者合併多種異常情形,就可能是罹患高血脂症。當總膽固醇來到200~239、低密度脂蛋白介在130~159、三酸甘油酯介在150~199 mg/dl,即屬邊緣性危險濃度值;再攀升到高過240(總膽固醇)、160(低密度脂蛋白)和200以上(三酸甘油酯)則為高危險濃度值。 患有高血脂症的人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少數家族遺傳的高血脂症患者,皮膚會出現黃色瘤或黃斑瘤。故若想及早發現,要靠定期健康檢查,檢測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來判斷。
社交畏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病人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並且對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負面思想。 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通常女性個案多於男性。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約40%患者合併憂鬱症狀,三分之一的人為了處理焦慮,而出現濫用酒精的情形。 社交畏懼症主要分為兩種,廣泛性社交畏懼症、特定性社交畏懼症,這兩種社交畏懼症的症狀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這些症狀: 經常擔心於人前出醜。 在參加任何自己擔心的社交場合前都會感到十分緊張。 不斷詳細地想像各種有可能令自己尷尬丟臉的情況。 不能夠隨意地說話或做想做的事情。 在活動後,亦會作「事後檢討」,不斷地擔心自己當時的應對 表現,反覆地想著自己當時可以做甚麼不同的事或說甚麼不同的話。 生理方面也會出現以下症狀: 十分口乾。 流汗。 心跳加速。 心悸。 經常想去大小便。 手指腳趾麻痺或有被針刺的感覺 (當呼吸太急促時候容易出現)。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由於鐵質不足,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因而產生一種小球性、低血色素貧血。此病發生在各年齡,台灣地區19~44歲的育齡期婦女中,患有缺鐵性貧血者的比例高達60%,是所有貧血症中最常見的一種。 可透過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輸血(血色素過低時),治療過程中,須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來確定貧血情況是否改善。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和可促進鐵質吸收的維生素 C的食物,預防缺鐵。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終的病因,接受輸血或補血劑只是減輕症狀,因此當一個人得到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仔細尋找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造成缺鐵的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
感染性角膜炎主要是因為細菌、黴菌、病毒、微小孢體等病原體入侵眼睛引起,70%與戴隱形眼鏡未做好清潔又接觸到受汙染的水有關。 另外,眼睛不小心被外來物質噴到,例如泥土、植物,也可能造成角膜潰瘍。 角膜炎也是屬於一些特定職業特有的職業疾病之一,例如因電焊及紫外燈發出B段紫外線(UV-B)引起的職業性光照性角結膜炎;還有一些病人是因自體免疫疾病引起角膜發炎,需類固醇治療。 角膜炎會引發眼睛紅,疼痛,以及出現流眼淚和過多眼睛分泌物,同時也會造成視力模糊與畏光,眼睛感到有異物感,嚴重則會造成視力下降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主要包括牙齦炎、牙周炎及其他,是國人常見的口腔疾病。主因是牙菌斑並未確實清潔乾淨,堆積在牙齒上逐漸引發慢性牙周病。牙周病初期可能有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的情形,因無明顯疼痛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病程到嚴重階段而成牙周炎時,會造成牙齦萎縮、牙齒搖動、牙齒脫落等症狀,故須盡早就診接受檢查。重度骨頭流失的牙周炎治療後也無法恢復原狀,只能修護已被破壞的組織,避免繼續惡化。除了口腔健康外,牙周病亦被證實與心肌梗塞、動脈粥狀硬化、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可能有關。
口瘡即俗稱的嘴破,是一種很普遍的口腔內黏膜疾病,患部可見於口腔內各處黏膜,諸如唇、頰內、舌、牙齦等,一開始是圓點型的紅腫,很快就發展成潰瘍瘡,表面凹下呈白色,周圍充血,略滲體液,有時潰瘍成簇冒發,因傷口開放,表皮神經裸露在外,因此對口中的各種刺激物很敏感,碰觸均會引來灼熱或疼痛若嚴重到影響進食和交談,可用口內膏、抗菌漱口水或止痛藥來舒緩症狀。口瘡一般約七天左右可痊癒,根本治療還是需靠飲食及調整作息來改善,否則容易一再復發,若持續三週以上都還沒好,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免疫失調的前兆。 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一開始也會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如果還合併了眼睛、生殖器等其他地方的潰瘍,便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病。類似的還有口腔扁平苔癬症,病灶除了在口腔裡,也會出現在皮膚上,口內潰瘍可長達五年甚至終生。另外還有感冒皰瘡,皰瘡是發生在口外而非口內。以上均容易和口瘡混淆,看診時最好詳細告知病史讓醫師了解,包含發病時間、頻率、持續多久、是否有其他患部出現病症等,以利對症下藥。
骨質疏鬆症是因為骨質流失、骨密度減弱而使骨骼結構被破壞的疾病,結果會導致骨骼變脆弱,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骨質疏鬆症往往在骨折前沒有明顯症狀,若發生較嚴重的脊椎骨折、髖骨骨折,可能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臨床以骨質密度檢測做為主要診斷標準,一般正常的骨密度標準差(T值)應大於-1;如小於-1以下,代表骨質不足;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數值越小,其疏鬆的危險層級就越高。 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續發型大都由其他特殊的疾病造成骨質的流失,40歲以下男性的骨鬆較多為此型。原發型基本上與退化有關,常見於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及老年:常見於七十歲以上女性與八十歲以上男性,女多於男。容易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骨骨折、髖骨骨折等。
所有關於皮膚的疾病統稱為皮膚病。皮膚病的種類繁多,醫學上正式定名的就達上千種,一般常見的有:手腳癬、雞眼、灰指甲、溼疹、過敏性皮膚炎、唇炎、富貴手、曬斑、痤瘡、水痘、麻疹、乾癬…等。其他如小兒尿布疹、痱子、異位性皮膚炎、紅斑狼瘡、病毒疣、帶狀疱疹、還有痲瘋及性病、節肢動物所引起的疥瘡等等,也都屬於皮膚病的範疇之內。幾乎人人都有過皮膚病的困擾,多數症狀比較輕微,治療率高,但少數嚴重的卻可能危及性命。
低血壓是一種血壓過低的疾病,比起高血壓更難以被察覺,因為高血壓所引起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等,其嚴重性較引人關注,但低血壓也是許多危險疾病的共通徵兆,同樣需要重視。通常成人理想的血壓,收縮壓應在120、舒張壓應在80 mmHg左右,如果收縮壓低於90、舒張壓低於60mmHg,就算是低血壓。低血壓的種類可細分為體質性與器質性。 不少疾病會讓體內血壓偏低,例如心臟病、糖尿病、低血糖症、過敏反應、感染等,器質性低血壓便是由這些疾病所引發。其他非疾病所造成的低血壓屬體質性低血壓,通常是暫時性的,包括姿勢性低血壓,因姿勢突然變化而引起,如從坐或躺改為站立;另一種神經迷走性低血壓,常見於年輕人,是在久站之後導致血壓過低和心跳緩慢,引起的低血壓症狀。 一般來說,低血壓的臨床表現並不明顯,多數人可能感到全身無力、疲倦、嗜睡、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等,像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徵。少部分嚴重低血壓者,因流入大腦的血液不足,或者心臟需要多次做工將血液送出,所以會出現頭暈眼花、心悸等症狀。然而,長期血壓偏低所帶來的併發問題卻不少,如情緒低落和憂鬱。大腦經常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也容易讓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思考變慢,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率。
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分內痔與外痔,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 內痔 以嚴重程度區分為4級: 第1級: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 第2級: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 第3級: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內 第4級: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 外痔 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急性發作時,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很大。
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肚臍、腹部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則到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 疝氣種類不少,根據位置加以分類: 腹股溝疝氣(發生於腹股溝)、股疝氣(發生於大腿與腹部之間)、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遭)、切口性疝氣(發生在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