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搜尋
走路
共找到
1658
筆 文章
-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痛風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台灣痛風患者 平均42歲就會發作根據健保大數據,110年民眾因痛風至醫學中心就醫,林口長庚以4,527人居首。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余光輝表示,林口長庚是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治療人數最高,是可以被預期的。過往痛風發作年齡被認為在50歲後,根據林口長庚數據統計,台灣痛風患者平均42歲就會發作,40歲以前發作者,占整體到林口長庚就醫半數,30歲前發作占四分之一。國外40歲前發作約53%,一樣愈來愈高,不過日本40歲前痛風發作的比率僅18%。余光輝表示,痛風從發作到產生結石,通常需要10到20年,若患者產生疼痛不適的年紀在40歲,可能從30歲左右,尿酸就已經過高而不自知。痛風治療以藥物為主,效果非常好,正常服用一到二年,痛風的不適都能消除。痛風治療以風濕免疫科為主,當關節處感到不適、懷疑是痛風時,都會抽血確認尿酸,同時進行超音波檢測,確認體內從腎臟到脊椎是否有結石。他說,台灣有至少30多名案例,是因為痛風結石位置在脊椎,等到下肢不明原因癱瘓,才發現是痛風導致。他呼籲想要避免痛風,應維持正常體重,蛋白質攝取不過量,每公斤體重不超過一公克,平時也建議不要過度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鮮、肉汁等。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痛風得終生控制飲食 無復發可慢慢減藥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0年痛風就醫人數2,857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蔡明翰表示,北市聯醫位處人口密集處且交通便利,加上都會民眾醫學知識豐富,易察覺身體異樣而就醫,就診數相對多。他說,痛風發作與否,主要歸咎於遺傳體質,因為身體對於高普林食物的代謝能力、排尿酸能力不佳所致。另與現代人吃太好、運動量普遍不足有關。蔡明翰指出,病患以30至40歲男性居多,與工作常需應酬喝酒有關。但近來年齡層下降至20多歲,吃太好、動太少、水喝太少都是可能原因,運動後未及時補充足量水分,就可能導致痛風發作。他說,人在睡覺時,四肢較冰冷、血液循環不足,加上尿酸在溫度低時容易結晶,使得民眾痛風位置多在腳部,有人一發作就痛到不能走路,光吃藥無法止痛,這時只能半夜掛急診打針。蔡明翰表示,治療痛風藥物分兩種,急性如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等,再來是長期控制尿酸的藥。一旦確診痛風,就得終生控制飲食,自律者若無復發、尿酸值未升高,可以慢慢減藥,甚至不需要一輩子吃藥,維持現有生活型態就好。地區醫院No.2台北郵政醫院/尿酸代謝異常是關鍵 服藥效果好 勿信偏方許多人一聽到痛風,就聯想到酒、海鮮、火鍋等高普林食物,但郵政醫院內科專科醫師陳啟源認為,食物只是誘發痛風發作的原因之一,尿酸代謝異常才是引發痛風的關鍵。健保統計,郵政醫院於110年收治1,654名痛風患者,位居地區醫院第二名,這些患者幾乎都是衝著陳啟源的名氣前來掛診,他正是台灣痛風之父陳清朗博士的親姪,目前擔任中華民國痛風之友協會顧問醫師。陳啟源表示,許多人以為痛風與高普林食物有關,但研究證實,食物因素僅占痛風發病的十分之一,主要原因為尿酸代謝異常,與基因遺傳有關。門診常見痛風家族,成員來自三代,阿公、叔叔、爸爸,以及自家兄弟等。痛風患者該掛哪一科?陳啟源指出,因為骨關節疼痛紅腫,有些病友掛骨科,有些因尿酸偏高而看了腎臟科,另有病友掛免疫風濕科。為此,郵政醫院成立「痛風門診」,除正確診治用藥,另一併治療三高等慢性疾病,提供全方位照護。陳啟源說,網路充斥著治療痛風的偏方,讓許多病友白花錢、走了冤枉路,事實上,患者只要接受正規治療,規律用藥,無須自費,只要六個月,就可獲得改善。基層診所No.1台北陳峙仰診所/不痛就不控制尿酸 高尿酸血症恐傷害腎臟據健保資料110年統計,陳峙仰診所痛風治療人數2,157人,位居基層診所第一。陳峙仰診所院長陳峙仰從醫迄今逾30年,治療超過7萬名痛風病患,醫術經口耳相傳,病人大多來自外縣市,目前也在宏恩綜合醫院服務。陳峙仰指出,痛風病人多數是有痛才求醫,不痛就不吃藥或沒回診。他呼籲民眾不要以為不痛就不需要控制尿酸,高尿酸血症也可能傷害腎臟。九成五痛風病人是遺傳所致,無法斷根,不靠吃藥難以減緩病症;其次是中廣型肥胖者,多吃少動,體內尿酸易高,痛風機率隨之增加,當中七成病人有腎臟不佳等合併症。他說,民眾第一次痛風發作,多就近在診所或藥局處理,他診間患者多為較嚴重的複雜個案,如痛風控制不佳產生痛風石,或有腎臟結石等合併症。腎結石無法靠飲食控制,初步以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或結石較大,會透過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的雙向合作,將病人轉診至宏恩醫院進階檢查、進行震波碎石手術等治療,以獲得完善痛風醫療照護。診所近年引進AI管理系統,將患者服藥狀況、抽血檢驗數據等資料,以電腦建檔並綜合管理追蹤。大數據資料發現,痛風患者已從早年的50至60歲才開始發作,下降至30歲,甚至20多歲。
-
2023-02-24 養生.運動健身
比晨練更佳的運動時間出爐 研究揭何時運動最能提高健康益處
運動對健康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在何時運動最有益則一直眾說紛紜。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在午間運動的人更能降低早逝風險。午間運動更能降低早逝風險該項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超過九萬人的活動和死亡數據,發現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進行中等至高強度的體能鍛煉都能提供益處,且每周運動150分鐘最有益。不過在上午11點至下午5點之間活動量升高的人,比早上或晚上運動的人更能降低的死亡風險,包括全因死亡風險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在內,但癌症死亡率則沒影響,其研究結果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人員推測,不同時間點進行運動存在效益上有別的原因之一,可能與心臟代謝反應對體育鍛煉的晝夜節律調節有關。另外該研究觀察到,在午間活動的好處對老年人、男性、少運動者和被診斷患有心臟病的人中更為明顯,而午間進行鍛煉特別能防止心臟病引起的過早死亡。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心臟病發作等心血管事件在一天的午間時段發生率較低有關。儘管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先前存在的條件、睡眠習慣或他們從事的中等至高強度活動的總量存在差異,但午間鍛煉的保護益處仍然存在。研究人員表示,該項研究成果表明找出最佳體能鍛煉時機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提高每日運動的健康益處。何謂中等至高強度體能鍛煉?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身體活動強度一般以國際通用的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來評估,1MET(1 個代謝當量)被定義為每公斤體重每小時消耗一大卡的熱量,以生活的情況來看大約等同一個人處在靜坐休息狀態,如看電視時所消耗的能量,這個數值也等於每公斤體重每分鐘3.5毫升的耗氧量,為一般成人安靜狀態時的耗氧情形。若以1 MET單位的倍數表示身體活動強度,2 MET即消耗的能量是1 MET的兩倍,如處在緩慢步行的狀態。活動強度依據消耗的代謝當量,大抵可以分為靜態(Sedentary)、輕度(low-intensity)、中等(moderate-intensity)及高強度(high-intensity)等四種等級,當中靜態有時亦以身體不活動稱之。中等強度的活動是那些讓你運動得足夠快或足夠劇烈的活動,每分鐘消耗的能量是你安靜坐著時消耗能量的三到六倍,或者以3到6 MET的速度進行鍛煉。高強度活動則燃燒超過6個MET。哪些運動屬於中等至高強度?.不活動:坐著工作、看電視、聊天或開車。.輕度運動:散步或提輕物走路。.中等強度運動:健走、下山、一般速度游泳、網球雙打、羽毛球、桌球、排球、太極拳、跳舞、一般速度騎腳踏車等。.高強度運動:跑步、上山爬坡、持續快速地游泳、快速上樓梯、有氧舞蹈、快速地騎腳踏車、跆拳道、攀岩、跳繩、激烈地打球(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等。【資料來源】.Midday Exercise More Beneficial Than Morning Workouts: Study.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Examples of 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全民身體活動指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消耗卡洛里
-
2023-02-21 醫療.指甲.足部
按腳掌痛是哪裡出問題?腳底33穴位看對應器官!3族群不適合足底按摩
●足底有33個穴位,對應不同器官及組織●足底按摩可誘發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勿輕忽足部保養,足內肌無力恐引發足底筋膜炎從足底穴位看所對應身體器官周末假期外出遊玩,走路一整天感覺腳痠痛,很多人會想做足底按摩紓壓解痛。專家指出,足底承載人體重量,多達33個穴位,對應不同的器官、組織,透過足底穴位按摩,可以刺激人體、啟動自癒力,增加血液循環,達到紓壓作用;若按壓出現疼痛時,也能反應出疾病問題。中醫師賴信甫表示,足底部位由無數骨骼、關節及肌肉、韌帶所構成,具有支撐人體、負擔行動等功能,位處人體末梢神經與血管的終端,也是血管血液回流的起始點。以往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足底的經絡僅腎經一條,對應的是湧泉穴,但隨醫學研究發現,足底多達33個穴位,對應到不同器官及組織,當發生病變時,按壓對應的穴位就會產生足底反應,這是生物全息律的觀點。大腦對應的是腳拇趾,肺臟、肝臟對應腳掌的上二分之一,大腸對應腳掌的下二分之一,生殖腺、坐骨神經則對應腳掌最底部。賴信甫說,對足底反應點實施針刺、按摩刺激,透過神經訊號可誘發人體自我調整與自癒,進一步緩解不適症狀。不過,足底按摩只是輔助緩解症狀,當組織器官受損嚴重,失去自我修復能力時,即使按壓足底反射區,亦不具治療功能。久站久坐 足內肌失能致足底筋膜炎職能治療師曾鈺翔表示,足底肌肉包括足外肌、足內肌,現代人因工作久站、久坐,靜態姿勢維持過久,容易造成足內肌失能、退化,出現柔軟性扁平足,恐影響足部結構改變,例如骨頭關節排列、韌帶鬆弛、甚至體表改變,且足內肌無力會使筋膜過度拉扯、壓力點過度壓迫,久而久之就演變為足底筋膜炎,常出現「足跟痛」。曾鈺翔指出,足部是身體最底端,距離心臟最遙遠,因此血液及代謝廢物多半會大量淤積在足部,如果久站、久坐或缺乏運動,足部代謝循環較差,透過足底按摩不僅可以軟化組織,更重要的是能促進血液循環。足底按摩 3族群不適合一般民眾都可以自行腳底按摩,但需要以「微微痠痛的力道」按摩足底反射區,賴信甫建議,可搭配精油按摩,以避免過度磨擦而破皮,或搭配按摩棒精準按壓在各器官反射區。也要避免足底按摩力道過重,否則足底肌肉可能引發自我保護、過度緊繃,曾鈺翔建議,民眾應與按摩師傅反應適合力道,避免按摩後反增疼痛。賴信甫、曾鈺翔提醒,孕婦、足底紅腫發炎、足底有外傷傷口者等三個族群並不適合足底按摩。尤其孕婦足底穴位較容易刺激、敏感,易造成子宮收縮流產;足部有紅腫痛等急性症狀,按摩刺激反而會加劇發炎、延遲修復,建議症狀緩解後再按摩。此外,足底按摩僅能當保養,並不能作為疾病治療,建議民眾有疾病問題應尋求醫療管道。足部反射健康法 先暖身放鬆有「足底按摩之父」之稱的吳若石神父,曾在「足療自癒──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著作中指出,「足部反射健康法」是一種對應療法,從頭部的反應區,也就是從腳的大拇趾開始,依序按壓各反射區,但不是按壓愈痛就愈有效。施作足部反射健康法前,要先暖身放鬆被服務者腳部,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1.腳掌搓兩手手掌掌心相對置於對方腳掌兩側,兩手輕柔的前後搓動腳掌。約每秒2至3次即可。2.腳踝搓兩手掌拇指下方肌肉區,分置於對方內、外踝骨上方;而後兩手小指下方肌肉區置於對方內、外踝骨下方,兩手前後搓動,使對方腳掌呈左右搖擺狀。3.腳掌搖一手置於腳跟處,另一手握住對方腳掌,以順時針方向緩慢環繞,再以逆時針方向緩慢環繞。4.腳趾拉一手握住對方腳掌,另一手食指、拇指捏住對方腳趾,逐一緩緩搖動後,再向上拉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好?術前該停用嗎?關於保健食品的8個關鍵問答
台灣很多人在吃保健食品,而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什麼時間吃效果最好?不要以為有吃就好,吃錯時間可能等同於白吃。還有另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沒頭沒腦的吃,也不知它有沒有什麼效益!其實這樣還不如別吃。《元氣網》以下整理吃保健食品最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吃之前不妨多看多問,再決定要不要吃!Q1:保健食品何時吃?A:要看你吃的是哪種保健食品!針對大眾常吃的幾種,營養師李其昀在臉書粉團「零距離營養師 David李其昀」發文建議如下:飯前吃益生菌:建議空腹吃,比較不會因為其他食物的水分(例如:酵素),而影響到益生菌本身的活性。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小分子的蛋白質食物,從胃開始會被分解,如果空腹吃膠原蛋白,在胃部分解成胺基酸的效果會比較好。飯後吃或隨餐吃葉黃素:屬脂溶性營養素,跟含有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吸收效果最好,而且葉黃素的保健品通常都會添加脂溶性的維生素,因此在飯後吃效果比較好。魚油:魚油的脂肪酸是屬於脂質營養素的一種,跟含有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吸收效果會變好,所以適合飯後或是隨餐一起吃,才能達到最好的吸收。酵素:酵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分解食物、幫助消化,因此在飯後食用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想想看如果肚子空空沒有食物,那酵素要對誰作用?Q2:B群不要晚上吃,以免影響睡眠?A:《好健康雜誌》第40期訪問臺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陳乃嘉指出,目前並沒有文獻佐證什麼時間補充維他命B群最好,事實上B群有安定神經的作用,對於某些容易緊張、神經不穩定引起睡眠問題的人,反而有安定神經的助眠作用;但是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如果吃了B群會影響睡眠者,就避免睡前吃,所以其實維他命B群什麼時候吃都可以。Q3:保健食品不是藥,吃多無妨?A: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資訊,有些維生素攝取過量,可能傷害身體微調系統。.維生素C過量:可能引起噁心、腹瀉;提高腎結石風險…等。.維生素D過量:嘔吐、便祕、消化性潰瘍、胰臟炎等。也可能造成鈣質累積,形成高血鈣。.維生素A、D、K過量:身體排不掉,不斷持續累積,容易中毒。.葉酸過量:可能引起失眠、過敏,以及鋅的減少和腸胃疾病。.維他命B6過量:可能引起走路不穩、四肢感覺麻痺或感覺異常。Q4:薑黃、紅麴可以降血脂?A: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魚油、肉桂、大蒜、薑黃、植物固醇、紅麴等6種保健食品,降血脂效果不明顯!提醒民眾使用保健食品1至2個月後,可透過抽血檢查,確認降低「壞膽固醇」LDL幅度是否達到期望標準,再決定要不要長期使用。Q5:輔酶Q10有十大功效?A:網傳吃輔酶Q10的效用包括治療癌症、降三高、改善早期帕金森氏症…等多項,但「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林慶順教授撰文指出,一一去查核每項功效的研究結果,多半是沒效用:不然就是研究太有限,無法得出任何結論。Q6:如正在吃其他藥物,保健食品是否錯開時間吃即可?A:如您因某疾病或症狀正在吃西藥或中藥,想再補充保健食品,一定要先問過醫師或藥師,不要以為只要錯開吃都可以。開業藥師沈采穎曾受訪指出,中藥、營養品與西藥會產生交互作用,絕不是「隔一段時間吃」就沒事。常見藥物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吃阿斯匹靈,又同時吃銀杏或魚油,可能抑制血小板凝固,導致內臟出血風險。.銀杏與利尿劑併用,恐造成血壓忽高忽低。.紅麴與降血脂藥並用恐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甚至合併急性腎衰竭。Q7:手術前能不能吃保健食品?A: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吳淑英曾於《國泰醫訊》撰文指出,若對活性成分的其他效用或可能造成的影響並非有十足把握,如凝血功能、與麻醉/手術期間用藥的交互作用等,為謹慎起見,建議手術前2-3周開始暫停使用。.建議停用:可能影響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保健品,如銀杏、深海魚油、納豆、紅景天外,蜂膠、亞麻籽、綠茶、海藻/褐藻、薑黃、木瓜酵素、維他命E/C,以及中草藥單方萃取純化產品,如大蒜精、刺五加、西洋參、人參、當歸、丹參、紅花等,對於出血量較多的手術,舉凡血管、神經、眼外科相關者,不能掉以輕心。.術前至少須停用24小時:無關乎凝血但術前最好停用的還有麻黃(保健用途如減肥),基於對心血管、血壓的影響,術前至少須停用24小時。Q8:Q2:老人家需要吃保健食品嗎?A: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藥劑部郭郁文藥師衛教專欄指出,由於年長者會有一些身體機能狀態的改變,如身體脂肪比例增加,使脂溶性類的補充品亦在身體內堆積;肝腎功能退化,造成補充過多的營養品無法代謝、排除。另,慢性病患者因醫療評估需要處方藥品的控制,補充保健食品也可能會有交互影響的風險,也要留意。【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藥學部.健康食品吃越多越好是迷思!維生素C、D多吃卻傷身.美研究紅麴魚油6保健食品,降血脂效果不明顯!醫籲別埋頭苦吃,做1件事評估能否長期吃.什麼情況才會缺乏?何時吃最好?營養師解答你對維他命B群的疑問.不是隔一段時間吃就沒事 吃西藥又吃保健品很危險.保健品術前要停吃嗎? 專業藥師這樣建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藥劑部衛教專欄
-
2023-02-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坐著還是站著?我們天天進行的洗澡習慣其實超危險
清晨起床洗澡,振作精神開始元氣的一天;下班後洗澡,洗滌一整天與外界接觸的髒污;睡前洗澡,舒適水溫緩解疲勞。洗澡的功用除了清潔身體,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身心,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習以為常的洗澡習慣,其實暗藏了發生意外的危機!LagoonXudn元氣網關心居家衛浴安全問題,舉辦「洗澡習慣大調查」,邀請民眾分享洗澡的習慣和姿勢,也關心父母和家人都是如何洗澡,同時認識及預防浴室濕滑帶來的受傷意外風險。分析問卷總人數246,其中站著洗澡的民眾高達85%、僅有13.8%的民眾選擇坐著洗澡,其他則習慣坐、站姿交錯,而極少數是蹲著洗澡。問卷顯示民眾大多有注意到浴室的潮濕可能衍生的問題,因此,在防滑措施方面,前三名選項分別為:鋪設防滑墊、換防滑磁磚、放置洗澡椅。一名四十多歲的女性,平常習慣站著洗澡,偶爾使用浴缸泡澡。某日半夜醒來如廁,因浴室地板濕滑而跌倒受傷,本來以為跌倒意外常發生在小孩與老人身上,毫無防滑的警覺心,摔了這一跤後,從此在浴室加裝止滑貼,洗完澡一定打開窗戶保持通風乾燥,另外加了夜燈看清楚走路動線。有了這次受傷經驗,更加注重居家安全,也認識了洗澡椅,屏除「醫院才會放洗澡椅」的觀念,坐著洗澡可以增加穩定性和方便起身轉換動作,衛浴輔助產品不限特定人士使用,協助家人安穩洗頭、洗澡、洗腳。你曾經在浴室跌倒過嗎?濕滑的地板暗藏著滑倒的危機,只要如廁、盥洗時稍微沒站穩,就很容易失去重心而跌倒,輕則瘀青破皮,重則骨折、頭部創傷。根據國健署統計,浴室是居家跌傷地點第二名!因此,民眾應該多注意、改善浴室地板濕滑的問題,做好預防滑倒受傷的措施,讓浴室的使用更安全。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洗澡習慣,例如:有人偏好在白天或晚上的時段洗澡、一邊沐浴、一邊刷牙或唱歌、先洗哪個部位等,還有一項是「洗澡站坐姿」。根據調查,大部分民眾選擇站著洗澡,有13.8%的人則喜歡坐著洗,兩者的差異主要在於「舒適度」。站著洗澡快速、有效率,雙臂擺動可以讓肢體得到良好伸展;坐著洗澡則比較舒服、放鬆,有被水柱包覆的感覺。讓洗澡多一道安全防護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說,站著或坐著洗澡,除了個人習慣與舒適度之外,還有「安全性」的問題。台灣潮濕氣候、衛浴空間濕氣不散,容易造成地板濕滑危險,我們常在新聞裡得知有民眾在浴室滑倒、跌傷的不幸消息。為了預防這類浴室滑倒的意外發生,多數民眾會做防滑、裝扶手、改成乾濕分離以及各種防滑貼,讓洗澡不再步步驚心!浴室濕滑讓人站不穩,但還有疾病、體能狀況等個人健康問題,有些人在洗澡時因為溫差發生暈眩,或是站太久引發姿勢性低血壓,一時反應不過來就跌坐在地上了。老人家摔不得,其實各年齡層也都怕跌倒,楊忠一建議,浴室防滑措施還可以多一道防線:放置洗澡椅,降低滑倒的危險性。洗澡椅重點選擇:高度、扶手、靠背、止滑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和機能的改變,都需要器具協助自立生活行動,許多人誤以為洗澡椅是兒童和老年人專用,孕婦、行動不便者也適用,一把椅子就能讓安全度大大提升,安穩地坐著洗澡享受沐浴的樂趣,保障自在放鬆的衛浴時光。楊忠一呼籲,洗澡椅的通用設計逐漸被接受,安全美觀能提升生活質感。該如何選擇適合的專業洗澡椅呢?楊忠一分享四大重點:高度、扶手、靠背、止滑。●椅子高度應高於膝窩、低於大腿一半,這樣的「黃金比例」不需費力起身或坐下。●扶手、靠背則可以穩定身體,三面環繞穩定身體,站起時扶手亦可協助施力,包括拿蓮蓬頭、按壓沐浴乳都能舒適靠著。●椅腳的防滑墊提供良好抓地力,椅面防滑讓坐姿更穩固,保護家人的安全。哪些族群建議坐著洗澡?1、長輩,肌耐力不足,雙腳無法久站。2、孕婦,久站會影響靜脈回流效率,引起頭暈。3、病患,生病期間身體虛弱,站久易暈眩。4、行動不便者,減少再次滑倒的風險與意外。了解更多Lagoon洗澡椅資訊>>http://bit.ly/3I1oQKK
-
2023-02-16 焦點.元氣新聞
52歲馬拉松跑者心肌梗塞裝3次葉克膜,醫護不放棄奇蹟重生!提醒「健康檢查」很重要
52歲黃廷弘去年參加太平洋縱谷馬拉松,起跑不到2公里,突然心肌梗塞倒地不起,緊急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期間放置心導管、裝3次葉克膜搶救,經歷103天的住院治療,醫護團隊從鬼門關前救回黃男,並在月初順利出院。他今天現身分享心路歷程,感謝醫護細心照顧獲得重生。52歲馬拉松跑者心肌梗塞 裝3次葉克膜黃廷弘熱愛路跑,除了國內大型馬拉松,也曾到國外參與馬拉松賽事,家人都覺得他身體很健康。沒想到在去年10月的太平洋縱谷馬拉松,報名全馬的黃廷弘,跑到1.6公里處的第一個補給站時,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心跳,現場救護人員立即搶救,第一時間被送至門諾醫院,隨後轉院至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心導管手術,急救時間至少90分鐘。黃廷弘回憶,前面60幾天昏迷,狀況很不樂觀,幸好醫護團隊與家人沒有放棄;清醒後手腳無力又全身插滿管子,在醫師評估下,拔掉呼吸器、心血管器材,能夠吞嚥也重新站起來,非常感謝醫護團隊的協助。未來身體狀況允許,一定會參加馬拉松,「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朱新凱表示,心臟中最重要的三冠狀動脈中,黄先生的2條主要動脈皆100%阻塞,而第3條也有50%阻塞,情況很嚴重。前後因為心肌梗塞、敗血症及呼吸窘迫症,裝了3次葉克膜,更用了7種抗生素,還能活下來已是奇蹟。朱新凱說,做了十餘年的主治醫師,第一次看到病況如此膠著,心裡也很無助。有次以為撐不下去,身為佛教徒的自己,真的打從心底向上天祈禱,幸好狀況愈來愈好,現在還能走路、居家辦公。黃先生很幸運,倒下時現場有專業的救護人員及時給予高品質的心肺復甦術,大大增加甦醒的機率。健康檢查十分重要 家族病史更要去做黃廷弘說,經過這次險境,了解即使平時有跑步習慣,身體也不一定健康,自己以前根本不相信心臟有問題,提醒大眾健康檢查十分重要,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更要去做詳細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13 養生.運動健身
姿勢不良不只有站、坐姿而已 最容易出現壞姿勢的動作一次看
「今天你怎麼看起來無精打采的模樣?」開會的時候,王副問了小奧一句。「報告王副,我很有精神喔。」小奧連忙換上了笑容,打直身軀,坐得直挺挺的。你平常的姿勢好嗎?姿勢是我們身體語言的一部分,萬一姿勢不良,很可能就會被視為一個懶骨頭,或是沒有精神活力,很難給人好印象。然而,保持好姿勢,不僅是為了做做樣子,還影響著長期的身體健康。如果你長期姿勢不良,脊椎更容易磨損,神經更容易受到壓迫,引發肩頸與背部的疼痛。各種疼痛會讓你的姿勢更不好,部分肌肉更為緊繃,影響到肌力平衡,進而增加跌倒的風險。而且,姿勢不良除了影響到肌肉骨骼的狀況,其實也會影響到胸腔和腹腔。當胸腔的空間變化或侷限,呼吸就會受到影響;而腹腔的狀況也影響體內器官的運作,尤其影響到腸胃活動和消化,都會帶來更多的麻煩。怎樣算是好姿勢?「姿勢」就是你如何擺放你的身體,如何hold住你的身體,包含了走路、跑步等「動態姿勢」,也包含坐著、站著、睡覺的「靜態姿勢」。沒錯,即使你現在正進行著網路追劇馬拉松,我們也需要放點心思,注意姿勢。基本上,好的姿勢就是讓身體重量平均分布於地面或椅子上,而脊椎維持正確自然的弧度,沒有過度前傾或後彎,也沒有往一側傾斜,讓骨架、肌肉、筋膜不緊繃,也不過度伸展。我們先來看最基本的站姿和坐姿:● 站姿:練習站姿站直的時候,可以先靠著牆站好,像要量身高那樣。背部打直並維持自然的弧度,下巴微收,肩膀往後,雙手自然垂放,收進肚子,膝蓋打直,注意重量平均分布於兩腳,且不要翹出臀部。● 坐姿:椅子不要太低。良好坐姿通常代表椅子坐到底,維持脊柱自然的彎曲弧度,在背部中段可以用一捲毛巾或買個椅子靠背墊來輔助。雙腳放在地上,膝蓋九十度,最重要就是不要翹腳,要讓臀部平均分配重量。不要坐太久,每個小時要記得變換姿勢、站起來走一走。保持好姿勢,還要這幾招◆ 開車的時候不要坐太低,讓膝蓋和髖部約在同一個高度。方向盤高度約在胸口,不要在臉的高度。椅背不要往後倒太多,盡量讓身體一樣是坐直的,屁股坐到底。當然,盡量不要長時間開車。◆ 不要太常低頭看手機,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反覆看著訊息與閱讀網頁,加諸在頸椎的壓力可是不小,已經是現代人頸椎快速退化的主因了。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使用手機時的姿勢,盡量抬頭、挺胸、縮下巴使用。不要低頭使用手機,要把手機拿高,讓手機上方高度約與鼻子同高。坐著的時候要靠著椅背,調整好螢幕高度,減少駝背或低頭的機會。(延伸閱讀:脖子緊,頭好暈,站不穩 — 可能是「頸因性眩暈」)◆ 少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時候,會讓背部弧度太過彎曲,容易引發背痛。而且對膝蓋來說,負擔也會比較大。平常還是多穿著舒適,腳底有軟墊的低跟鞋子吧!◆ 不要選擇太軟的床墊,硬一點的反而能讓脊椎維持正常的彎曲弧度。仰睡的話,枕頭不要選太大,低低的就可以。如果要側睡的話,膝蓋稍微彎曲,並在頭部墊個枕頭,才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弧度。◆ 平常多運動。各種運動對姿勢都有幫助,像是多做背部肌群的訓練,姿勢通常會好一些。而多做瑜珈、皮拉提斯、或芭蕾雕塑類型的練習,也是特別讓你會注意自己的動作與姿勢,並有很大一部分會鍛鍊到背肌和核心,讓你在平時都有好姿勢。◆ 每天至少花十分鐘做伸展拉筋,改善肌筋膜和肌肉張力平衡。如果比較沒有時間,可以做帶有有氧運動效果的動態伸展。◆ 如果需要久坐或久站的時候,可以稍微緩慢地動一下脖子,轉向左邊,再轉向右側,反覆做個幾次來舒緩緊繃的頸部肌肉。持之以恆保持著「維持好姿勢」的概念,多多檢查自己的姿勢,是為了健康很棒的投資。原文:
-
2023-02-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強化腫瘤與罕病治療資源 急診出身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目標邁向醫學中心
專精急診醫學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去年8月接掌院長,將帶領彰濱秀傳的團隊朝向醫學中心品質前進。顏鴻章認為,醫療需要有人灌溉,外來的刺激對地方有正面幫助。顏鴻章是急診人出身,參與過921大地震、SARS、八八風災、八仙塵爆、新冠肺炎抗疫等國內重大災難救護。他說,選擇站在醫療的第一線,是希望多學一點,救多一點人。「秀傳醫療體系有很好的基礎能邁向醫學中心,預計3到5年內達到醫學中心品質。」顏鴻章指出,彰化秀傳或彰濱秀傳都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區域醫療和基層醫療的連結密切,尤其微創中心長期與國外體系頂尖教授合作,國際醫療備受肯定。彰化秀傳與彰濱秀傳分別是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顏鴻章說,未來將強化腫瘤與罕見疾病治療資源,頂尖醫療部分須廣納菁英並進行培訓,當務之急要努力達到醫學中心品質,才有助於突破法規面,達到醫學中心目標。顏鴻章以自身的經驗,點出民眾對醫院品質的要求,包括心臟停止要恢復心跳、呼吸衰竭要自然呼吸、意識昏迷要完全清醒、氣喘須穩定呼吸、疼痛能不再疼痛、吵鬧者能安靜休息,癌症能治癒或延長生命且生活品質優良,罕病提供特殊治療等。扮演北榮連結橋梁 建立交流平台曾任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的顏鴻章,更扮演兩院連結橋梁,建立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顏鴻章說,先從會議開始,外科到內科一步步建立,頂尖醫療部分可嘗試讓病人不動、醫師動,患者就近治療,但因牽涉到資源報備、法規面、對病人的責任等,需要雙方磨合與信任。顏鴻章認為,北榮個案較多元性,彰濱秀傳的病人較高同質性,讓主治醫師交流,能進一步影響學生到不同層級醫院看看,住院醫師互相學習,彰濱秀傳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的機器手臂、內視鏡、達文西手術等能讓北榮醫師也來學習精進。學生時就很自律 強調「審時度勢」顏鴻章從學生時期就很自律,強調「審時度勢」的重要,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講適當的話。他說,現在的急診環境與過去相比改變很多,急診壅塞常被討論,但應該重視的是在患者人數多時的醫療處置是否適當,這又回歸到醫療品質問題。國內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顏鴻章指出,面對看不到的敵人,執行醫療業務、轉送病人等,所有流程須花2倍的人力和時間,這些標準流程其實就在教科書裡,但走過這一遭,可讓醫療人員更加謹慎。養生祕訣/急診權威常保笑容 愛打球爬山顏鴻章是急診醫療權威,常保笑容,讓人倍感親切,這也是他紓壓的方式,笑一笑就放鬆,睡飽就有工作動力。念書時期愛運動的他,最愛打網球,當時的興趣持續到現在,讓他受用無窮,因此有健康的身體,使他願意接受許多挑戰。興趣廣泛的顏鴻章,能動能靜,最快樂還是打球,小時候踢足球、打羽毛球,高中打桌球、大學打網球。因為有網子和對方有點距離,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因此對網球最投入,一路打進大學校隊、獲全院冠軍,還代表參加醫學盃打到前三名。多元化興趣讓顏鴻章見識較廣,因此選擇當急診醫師,他建議每個醫學生都要了解自己個性和強項,選擇要做一輩子的科別投入,興趣也要適性而為,且要經營才會長久。現在顏鴻章即便忙碌,也會刻意花時間走路,他還常與同事登山,北醫急診醫師高偉峰是他的師兄,當時在北榮兩人自稱瘋子與傻子,常一起爬山,一路爬了玉山、雪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好幾座山。顏鴻章回憶,爬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時,一大早出發,中午從武陵農場上山,隔天到雪山,當天下山回台北已凌晨兩點,隔天早上8點還是繼續上班,體力實在很重要。顏鴻章當主治醫師後,也常當隊醫隨歷任北榮院長出國;2019年9月台灣關渡宮董事長陳玉坤帶著極光打擊樂團到去美國舉辦3場打擊樂表演,他擔任隨隊醫師10多天,一起幫孩童圓夢,他說,有意義的事都很值得去做。顏鴻章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重症醫學、毒物學現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學歷:中山醫大醫學系、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衛福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急性醫學保生命、預防醫學保健康
-
2023-02-12 名人.林頌凱
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你的膝蓋可能拉警報的8個徵兆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1.3歲,創下歷年新高。「不臥床、健康老」是最近許多人倡導的健康議題,但你想過自己的高齡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還能擁有自在行動的能力嗎?人體共有146個關節,關節構造還包含關節囊、關節軟骨、滑囊、關節液、關節腔等,日常的不當使用、受傷,甚至長時間姿勢不良滑手機,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加上30歲起,不論是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都會隨著時間在年長者身上一一浮現。不僅是樂齡族,每個人都要注意關節保健,行動力就像儲蓄,越早開始存款,晚年越能享成果。【行動力健康檢測】想知道自己的行動力是否健康,可以用以下判斷標準檢視。●轉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從椅子起身比以前吃力。●久坐或久站後,膝蓋感到不適。●腦子想著要做到的動作,身體卻跟不上。●爬樓梯膝蓋無力,甚至需要靠扶手使力。●買菜、逛街走不遠。●上公車時無法一步走上階梯。●害怕走樓梯。有以上症狀,表示行動力已經開始拉警報。想要從根本改善行動力,就必須先給身體主要的燃料,就是澱粉類食物。而補充營養,提升關節的肌力與潤滑力,才能夠降低關節退化的機率。有三種重要營養素可以多多攝取:1.優質蛋白質:增長肌肉和合成膠原蛋白肌肉是關節最天然的護具,不過在35歲後就開始流失。平時多補充植物性的優質蛋白質,相對於動物性蛋白質,身體比較沒有膽固醇、高油脂等負擔。也可多注重大豆、豌豆胜肽,此兩項營養素可以幫助活化肌細胞與促進肌纖維變大,是肌肉生長的關鍵營養。2.玻尿酸、葡萄糖胺:潤滑關節或幫助軟骨增生玻尿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飲食可多吃富含膠質的木耳、海帶、蹄筋等食物,或是使用含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保健食品來潤滑關節。另外,如果要採用葡萄糖胺類的保健食品來促進軟骨增生、緩解關節炎疼痛,就需要慎選品質,不要道聽塗說亂服用。3.鈣、維生素D:強化骨骼可多攝取綠色蔬菜、奶蛋豆製品、肉品,如果原型食物不足,也可以補充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其他營養品部分,還可以多補充B群來幫助神經穩定。如果因關節不適疼痛,導致行動力下降,也可以補充抗發炎的Omega-3、維他命E、C來舒緩疼痛,增加行動力。別以為關節退化、活動力降低是長期勞力耗損、運動過度的人才需要注意,整天久坐不動的人反而更要注意。站著一定比坐著好,走路一定比站著好。只有保持規律和有效的運動,才可以維持肌肉強壯,幫助維持關節健康。運動要特別強調下半身的肌肉群。腳離心臟最遠,但卻能幫忙靜脈把血液擠壓回心臟,因此被稱作身體的「第二顆心臟」。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重訓都會再三強調下肢的訓練。快步走、跳繩、登山都可以訓練下半身肌力,還可以搭配弓箭步、深蹲等做伸展運動。運動跟飲食雙管齊下,人人都能擁有逆齡的行動力。|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3-02-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視病猶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教育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幫忙」。一位醫學生敘述因為一位罹患「漸凍人」的病人與家屬願意讓老師在醫學生面前示範他的神經疾病的症狀與徵候,並說出他們「因病而苦」的心路歷程,使學生受益良多。一位醫學生寫出他們事後採訪病人與其夫人,感激他們幫忙醫學生了解疾病帶來的病痛,加深醫學生暸解病人的感受,同時病人與家屬也表示欣慰,他們的努力能「保持教育的火苗不滅,醫學之路就能繼續推進。」。一位資深教授說出臨床醫學的精闢之語:以每位病人從各自的症狀、結合生活與經驗,其實就是一個疾病的自然史,經由對話與溝通,比醫學教科書的文字敘述,更讓人印象深刻,勝讀多本教科書,而勉勵學生「視病如師」。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看見病人的「疾病」,更要傾聽病「人」的故事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床邊教學讓漸凍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非常高興有機會對病人參與醫學生實習問診、檢查提供想法,這是良性、具有醫學教育意義的互動。每位病人的臨床表現,即使是同一疾病,也會有很大的變異和差別,也因此每位病人的症狀,是累積臨床醫學經驗與知識,最重要的基礎。如何讓病人願意分享臨床資訊,是醫師與病人關係的最重大考驗,特別是當病人要面對一群陌生的、還在學習階段的醫學生或是住院醫師,更是重大的挑戰。這些症狀,也許難以描述、涉及隱私、難以啟齒,這些困難,應該是醫學教育者在診治病人時,必須優先考慮的。問診是一個雙向的互動,詳細的臨床表現、症狀描述,對於疾病的診斷,特別是缺少大量、廣泛實驗室檢查的疾病,比如神經疾病、精神疾病,更需要詳細的問診,並依據病人的回應,進一步垂詢病人的症狀。這些互動,一方面是取得臨床資訊;另一方面,這也是病人與醫師的互動,顯示醫師是否有同理心、是否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人性的互動,而不是單純冷冰冰的如審訊一般的制式問答。這樣的互動,同時也可以展現醫者對病人的關心,病人會很樂意回應。這是有溫度的互動,是成功診斷的基礎,而不會只有「是」與「否」的回答,這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這樣的經驗,會給予病人良好的回憶和感受,病人就容易、也願意分享自己的臨床症狀和就醫經驗與治療史。這是個人多年的經驗。總結而言,病人和醫師的互動關係,英文稱為rapport,所彰顯的是病人與醫師的良好互動關係,這樣的關係,可以提高病人願意和醫學學習者的醫學生與住院醫師、醫學專業學習者,分享自身臨床症狀的意願。邀請病人參與醫學生實習時的問診,需要尊重病人。醫學生問診、訪談時,需要考量病人的症狀、精神狀況與體力,即便是非常熟識的病人,我也需要觀察病人的反應,經過評估以後,對於合適的病人,還是會向病人說明與詢問:「是否願意分享自己的臨床症狀,接受實習醫學生的問診。」這是考量病人在極端不舒服的狀態,還願意撥出時間、忍受病情所致的不舒服,來描述自己的症狀,這是不容非常不容易的「利他」行為,不只是需要尊重病人的意願,也需要保護病人的權利。寫這篇文章也勾起我兩年前在台大醫院「臨床病理討論會 clinical pathology conference,簡稱 CPC」的回憶,不只是病人,還包括病人家屬地主動參與、提供醫學生資訊,得到很好的回響,值得和大家分享。這位病人是一位罕見的「類澱粉神經病變」的病人,這是一種罕見疾病,不容易診斷,所以病人先前在各家醫學中心之間輾轉看診,一直到我所在的醫院才做出診斷。有感於自己的症狀特殊與複雜,病人因此非常樂意和醫學生、甚至住院醫師分享自己的症狀以及求醫經驗,就是希望可以加深醫師對於這個疾病的印象和認知,減少病人輾轉求診的辛苦。病人對於這個疾病沒有完善的治療,耿耿於懷,也因此極力向我表示:希望往生後,可以捐贈大體做病理解剖與診斷。在病人往生後,家屬遵從病人的遺願,捐出病人大體做病理解剖。病理科在病理解剖、作出診斷之後,會舉行臨床病理討論會,這是醫學院和醫院互相溝通的最重要教學活動。在那次病理討論會之前,我就想到病人、還有家屬非常熱心,因此和病理科主任討論,是否可以邀請病人家屬參加,一方面讓病人家屬知道最終的病理診斷,另一方面也讓家屬分享症狀、求醫經驗、表達感受,可以用醫學生由病人與家屬的語言,了解病人的症狀、日常行動障礙、生活品質,這是對整個疾病的自然史,最真實與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在主任同意後,我邀請病人家屬參加,病人家屬欣然同意,當天在主治醫師報告完臨床症狀以及做完診斷分析以後,請家屬分分享病人的症狀,同學除了請教家屬,對於臨床表現,有很熱烈的討論。最終病理科醫師做出完整的診斷,並對於病理發現和臨床症狀之間的相關性,有非常詳細的說明與連結,解釋了許多病人、家屬、不同領域專科醫師之間的疑惑:家屬了解病人生前痛苦的緣由、臨床神經科醫師了解病人所以有這些症狀的機制、病理醫師知道這些病理現象會造成病人的那些臨床表現。所有參加討論者,都有莫大的收穫。在討論會結束後,家屬除了表達由衷的感激,終於了解病人生前的痛苦。在這一次的臨床病理討論會之後,病理科的同事告訴我,主任覺得這是第一次的嘗試,讓病人家屬參加,除了是非常成功的經驗,也是經歷過最為感動、而且有收獲的臨床病理討論會,對於病理科醫師,也同樣有收穫,顯示病人的主動參與,其實對於醫學知識的交流、以及治療研究的進展,會是最大的助力。邀請病人主動參與醫學生的問診,這樣的互動其實對於病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也有莫大的幫忙。個人有多次經驗,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在心臟外科因為心肌病變準備接受心臟移植的住院病人。一位醫學生在和這位病人問診的過程中,病人提到最近幾個月腳底開始發麻,接著手指頭也會發麻,是典型「多發性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學理上,心肌病變造成心臟衰竭的病人,應該只有呼吸困難、走路會喘的症狀,不應該會有感覺神經的症狀,因為這是周邊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這位醫學生正好前一週在神經科實習,神經科的老師有向同學介紹「類澱粉神經病變」是全身性的疾病,除了影響周邊神經、還會沉積在心臟。醫學生很快地和住院醫師討論、也請我會診,後來這位病人診斷確認是「類澱粉神經病變」,治療的方向改變,也不需要接受心臟移植。這一位病人的個案顯示:病人和醫學生的互動,其實對於疾病的診斷、治療,有莫大的幫助,甚至是決定性的資訊,病人也會是受益者。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醫院目前分科很細,主治醫師學有專精,但可能只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而醫學生因為在各科實習,很容易會有不同科別的資訊,更容易整合在一起考慮,有觸類旁通的效果,可以避免「見樹不見林」,會有更全面、完整的診斷。這樣的交流,對於罕見疾病特別重要。比如類澱粉神經病變,和醫學生文章討論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英文全名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 ALS (漸凍人),這些都是罕見疾病。對大部分民眾來說,比較陌生,甚至於醫師也較少聽聞,也因此病人願意主動分享經驗,從醫學教育的觀點來說,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一方面鼓勵病人分享自己的症狀和求醫經驗,同時也感謝這些病人願意為醫學教育奉獻,這些資訊的提供,其實和捐獻大體和腦神經組織,都是同等重要、一樣的偉大!作為醫學教育工作者,除了感激,更鼓勵病人、家屬,一起分享症狀、病程,參與醫學教育,當醫學生有更多了解,未來對於疾病治療,就可以有更多回饋,對於病人可以提供更好的照護。在我所診治的病人,都非常樂意分享他們自己的經驗,特別是這些很難治的疾病。他們的症狀其實非常多樣化,不見得外觀可以看得見,特別是我所看的病人,主要是神經的「麻」、「刺」、「痛」,以及異常感覺來表現。這些在外觀上,其實沒有辦法看出端倪,只能依照病友本人的敘述,以及表情等等非語言等表達方式。他們所用的這些文字描述,還需要醫護人員的同理心才可能感受到,也因此病人都有很高的意願,希望讓醫護人員可以傾聽、了解臨床症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患有類澱粉神經病變的病人,這位病人的症狀,除了肌肉肢體無力、自律神經失調,包括姿態性低血壓、慢性腹瀉,最讓病人困擾的是神經痛,特別是神經痛從外觀上沒有辦法看出那裡的不對勁,但是神經痛是全身性的分布,特別是在肢端的末梢往近端的肢體一直延伸,病人自己的描述是「被背叛的身體所束縛」。我們平常人都有肢體受壓迫後,短暫幾分鐘「麻」感的經驗,我們都知道有結束的時候,但是病人是二十四小時和「麻」相處,因此很樂於向醫師與醫學生分享、說明症狀,希望醫師的了解,可以思考新的治療方法。筆者個人的臨床診療,主要是看疼痛領域的病人。神經痛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最多數的病人是以麻感為主要症狀描述,但是「麻」可能是運動神經的無法使力,無力的「麻」感、也可能是感覺神經的症狀。不同的「麻」,其描述、反應也有是不同。神經就像電線,生病時,就像電線斷掉,或是絕緣的電線皮磨損、造成漏電,比如反映的症狀,可能是有燒灼、熱的「麻」感,可能是像受壓迫的「麻」感,也可能是像昆蟲、螞蟻爬過的「麻」感,也可能是像電線漏電的「麻」感,不同的「麻」感,代表不同病的生理意義,需要用不同的藥物治療。也因此這些需要用實際的案例、語句和經驗,讓病人可以去想像,從而做出正確的敘述,而這些需要仰賴病人和醫生的良好互動。 在醫學系擔任教師的經驗,包括教授醫學系三年級基礎醫學入門的「大體解剖學」,以及醫學系四年級臨床醫學入門的「神經學問診與檢查」,通常在大體解剖學開學時,提醒同學感念大體捐獻大體的「無語良師」。同學不只是學習解剖學的知識,還要了解學習大體老師奉獻醫學教育的精神。到了臨床醫學的授袍典禮,我常告訴同學,不只需要「視病猶親」,還需要「視病猶師」,以病人為師!每位病人從各自的症狀、結合生活與經驗,其實就是一個疾病的自然史,經由對話與溝通,比醫學教科書的文字敘述,更讓人印象深刻,勝讀多本教科書。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病人得願意敞開心胸,主動和醫學生分享、對話,除了病人本身的人格特質,作為醫師的照顧者,平常看診時盡心盡力的付出同理心與關心,才能讓病人感受到醫學知識最重要的是累積與傳承經驗,這才是最重要的精神。
-
2023-02-08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取得平衡
黃先生來看診,主訴是最近經常跌倒;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雙側下肢萎縮;曾用過長腿支架,因為笨重就拋棄不用;多年以來,偶爾使用拐杖日子,也就這樣照過;評估之後很明顯是「後小兒麻痺症候群」,建議他使用長腿支架以及輪椅代步。他苦笑著說,其實這些建議他早就聽過,是想來問一下有沒有方法可以延長不要使用輪椅的時間;「你知道坐在輪椅上的高度,跟人講話交談,總是矮人一截的那種心裡感覺嗎?」後來建議之下,利用全身水療訓練,增強他的體適能,他則接受使用低重量的長腿支架,把輪椅的考量放到以後再討論。小兒麻痺是一種病毒感染,學名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 會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原本在西元2000年之後,WHO便陸陸續續宣布世界各區或各國脊髓灰白質炎根除;然而在2022年又發現有零星個案的出現,看起來尚未落幕。部份患者感染後會出現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影響其行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之功能,統稱為小兒麻痺後遺症。上述患者在成年後大約經過20到30年以後,會出現一些新的症狀;常見的有容易疲勞以及漸進性肌肉衰弱;醫學界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並將之定義為「後小兒麻痺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除了經常疲勞以及運動障礙是顯著特徵,其他像是睡眠中斷、耐力下降、神經心理缺陷、感覺症狀和慢性疼痛,都是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重要因素。保護與訓練的平衡保護 – 輔助器具以及支架肌力喪失情形總會面臨醫療科技無法逆轉的時候,這時候應該要接受代償功能的使用; 包含輔助器具以及支架,來維持和增進生活的品質 。在這方面的重點,想法上是希望維持並延長患者可以直立跟行走的能力;所以考量點像是用小範圍的支架取代外顯的支架;使用輕量或者是小型一點的輔具,來取代大型的輔具。舉例而言,筆者曾經使用矯正鞋、短腿支架或者膝護具等,取代長腿支架給患者使用,並且滿足了病患的需求。這樣的好處是穿戴方便、並且在衣物覆蓋之下,外觀不太容易看出來;不過這樣的方法,並不是每一位病患都適用;還是必須經過個別評估才可以。支架的使用舉例如下: (以上圖片經過原著作者同意使用)訓練一般運動醫學中如果肌肉萎縮、肌力不足,就會強調肌力訓練;但是對於後小麻痺症患者而言,肌肉力量不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病友們應當對肌肉力量進行有效率的撙節運用。因為肌肉過度使用會增加後小兒麻痺症的嚴重度,所以一開始會建議病友們把體力留在有需要的動作上;另外善用輔助工具,例如拐杖和輪椅作為省力措施;像是長距離步行等費力行動,可以考慮使用輪椅代步 。這些指導原則的用意,是希望在往後的歲月中,能夠保有進行必要活動的肌肉能力,避免過度惡化。但是,日常生活的每樣動作,都有賴於肌肉的使用;如果都不運動,會造成體適能的衰退,反而是生活功能更下降。因此,對於小兒麻痺病友而言,還是要安排適當的運動,如此可以增加耐力、增加信心、增加日常的活動範圍。以下介紹病友如何自我運動: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運動介紹運動處方是標準的後小兒麻痺症治療之一,其他還有休息、飲食、節能、適應環境。其中如何進行適當的運動、維持體適能、同時又不損及衰弱的肌肉群,是病友們最在意、也是最難拿捏的事情。常見病友因為求好心切,過度認真、用力運動,造成運動傷害或過度使用而得到反效果;因此建議以適當節奏,持平常心來運動。舉例而言,臥式踏步機可以從每分鐘40步起,經過幾天或幾週的調整,慢慢增加到每分鐘110步,而不是一開始就急著做到一般人每分鐘超過150步的等級;而且每次運動,也會有暖身跟和緩時段,配合漸進增加的速度,再達到設定的運動強度,而後逐步達到中強度(有點喘但仍然可以完整講完一整句話)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外無論哪種運動訓練,建議是每隔一天訓練一次。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肌肉和神經需要休息。運動要適度,不要劇烈。盡量不要在訓練結束時過度出汗,呼吸急促或是過度肌肉疼痛。主要是精疲力竭的訓練方法,並不適用於後小兒麻痺症的患者;然而目前市面上很多運動訓練,是以精疲力竭(overloading)為目標,所以在此提醒病友們要多注意。一開始還是建議最好有對後小兒麻痺症熟悉的專家指導及監督。後小兒麻痺症候群的運動處方也符合國民健康局推廣的運動處方333法則"運動時間30分鐘、一週運動3次、心跳維持大約在130下"。但和一般運動處方不同的就是運動種類的選擇了!由於小兒麻痺病友並不適用於下肢承受重量種類之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外出騎自行車等等類型運動;所以在運動種類的選擇,會偏向不以下肢對抗地心引力運動之模式。以下列出常見可以使用之有氧運動方式:1.臥式踏步機。2.手搖飛輪機(手搖自行車)。3.游泳或水中有氧運動。4.適當支撐保護下走路訓練。上述的運動項目偏向於耐力及心肺功能訓練;至於柔軟度方面可以居家做伸展操、伸展運動或者類似瑜珈但是必須適當修正,注意自己肢體關節變形程度,不要勉強。至於肌力訓練方面,因為一般小兒麻痺病友普遍上肢也呈現過度使用症候群,所以負重之重訓比較少直接安排跟建議 。總之,後小兒麻痺症病友,必須想辦法從休息與持續運動中間取得平衡,避免肌肉過度疲勞又必須持續運動維持體適能,如果病友們在運動期間遇到困難和阻礙,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可以提供協助。請安心配合診治,維持自主而有尊嚴的生活!(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要取得平衡)
-
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一爬山膝蓋就痛是該放棄運動?醫:不是不動,要學會增強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主因:過度使用和老化●膝關節退化嚴重度,與軟骨磨損相關●訓練大腿肌力、核心肌群,能穩定膝關節上下樓梯總覺得關節卡卡嗎?發出「喀喀」聲響,甚至感覺疼痛嗎?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許多民眾聽到「退化」以為是老人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說,膝蓋的軟骨磨損程度與膝關節退化成正比,軟骨磨損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韌帶鬆弛、肌肉量流失,導致走路、跑步的靈活度受限。低衝擊運動 改善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高齡族群,但隨著慢跑、登山、健身風氣盛行,不少40、50歲的人就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索性停掉原本運動的習慣,結果退化更為嚴重。林頌凱表示,關節軟骨磨損的原因,來自於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例如:身體過度使用、身體舊傷成疾、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等,最後導致膝關節鬆弛。如果膝關節退化,是不是都無法再從事喜愛的運動呢?林頌凱強調,有些運動傷膝蓋、有些運動保護膝蓋。從事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等部位的肌力訓練、伸展運動,可運用大腿推蹬機、側抬腿運動來加強,就能夠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此外,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等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也是不傷膝蓋的運動。林頌凱說,健走、保齡球、土風舞對膝蓋影響不大;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則會增加膝蓋承受的壓力,日常可強化肌肉拉伸,保持膝關節正常。籃球、網球、羽球、快跑等高強度運動有許多跑、跳、撲、跨、急煞等動作,初學者若姿勢不正確,容易肌腱發炎、肌肉拉傷,因此應該強化周邊肌群,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積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長骨刺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症狀,當膝蓋疼痛、痠痛時,就應該積極介入治療。林頌凱指出,首先著手治療鬆弛的韌帶,才能保護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持續惡化。體重控制及穿戴護膝可以保護韌帶,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如核心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訓練)可以增強肌肉,讓膝蓋變得更有支撐力。補充維生素 抗老化抗發炎另外,多喝水可加速新陳代謝,多補充維生素可抗老化及抗發炎,亦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林頌凱呼籲,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就醫檢查診斷,可以跟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類型及治療方式,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想知道還有哪些骨科復健相關照護?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更多免費線上課程】:http://bit.ly/3HDjJAw
-
2023-02-03 醫聲.Podcast
🎧|高山症吃威而剛有效嗎?名醫王士豪破解迷思
小小一座台灣,屹立268座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吸引許多民眾前仆後繼健行、登山。然而,隨著山林開放、新冠疫情爆發,登山人口創下歷史新高,國內山難也跟著劇增,救援數從2019年206件、來到2020年暴增為455件,2021年也有398件、30人死亡,其中有些人為了預防高山症,選擇服用威而鋼,醫師認為這可能會加重症狀,增加遇難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斜槓嚮導 王士豪邊登山邊研究高山醫學不論多麽嫻熟,登山時仍絲毫慌張不得,台灣野外地區救護協會(下稱協會)理事長王士豪深知其中的道理。1999年,他與同學登山意外受困奇萊東稜,幸好大家保持冷靜就地紮營,用無線電對講機傳遞位置,5天後一行人毫髮無傷地被直升機救援下山。九死一生的經驗不減王士豪對山的嚮往,繼續攀登百岳,連嚮導證也比醫師證書更早拿到,實為「斜槓嚮導」。後來他一頭埋進高山醫學的研究,讓登山和急診生涯相輔相成,即使出來開業,亦持續奉獻在高山醫學。5種山難可預防 王士豪:失聯最不應該發生根據消防署統計,山難發生的主因分別是迷路、創傷、墜谷、失聯、疾病,其中前4類可用非藥物的方式預防,例如事先下載離線地圖,在熟悉的地方開啟飛航模式測試;疾病則仰賴藥物。「迷路、受傷、發生疾病在所難免,但失聯就不應該。」王士豪解釋,一但失聯,就算只是腳小扭傷,也可能會在等待他人發現、救援期間死亡。因此他建議,登山時要準備充電設備、備用電池或行動電源,以維持通訊裝置的電力,也可攜帶衛星電話或無線電,遇難時能馬上發出求救訊號。高山症分3類 症狀各不同至於疾病,除了慢性病患者應該帶齊平常服用的藥物,一般人也須注意高山症發作。高山症又稱高海拔疾病,當海拔高於2500公尺,大氣壓力降低,導致人體可利用的氧氣量不足,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高山症可分成以下3類:一、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率高達36%,因血氧不足,刺激呼吸中樞加快換氣,引發呼吸性鹼中毒,頭痛加上頭暈、噁心、嘔吐、疲憊虛弱、睡眠困難其中一項症狀即確診,但整體來說症狀輕微,吸氧、吃藥、休息幾小時便可再登山。二、高海拔腦水腫(HACE):發生率0.1%至0.5%,起因於缺氧使大腦血管擴張,腦部血流量增加、顱內壓力上升,血管內液體跑至腦組織中,讓患者走路不穩、胡言亂語、判斷力異常、意識不清,「像喝酒ㄧ樣,大腦會當機。」王士豪補充。三、高海拔肺水腫(HAPE):發生率與高海拔腦水腫相等、致死率卻更高。肇因於當肺部氣體交換功能變差,使肺動脈壓力上升,血管液體外溢造成缺氧,「缺氧引起肺部積水,積水又反而加重缺氧,形成惡性循環。」王士豪表示,此時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胸悶、心跳加速。一旦發生高海拔肺水腫或高海拔腦水腫,須在6小時內吃藥或下撤,尤其高海拔肺水腫因肺部已受損,須至平地才可脫離險境。預防高山症服用威而鋼恐不佳 發作找攜帶型加壓艙更有效對於威而鋼預防、治療高山症一說,王士豪坦言,威而鋼具擴張血管的功效,對高海拔肺水腫有預防效果,然證據等級弱,且可能惡化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症狀,「為了預防發生率千分之一的疾病,反而加重發生率三分之一疾病的症狀,我覺得有點顧此失彼。」若高山症患者身上沒有藥,也無法立刻下撤,則可尋找附近的攜帶型加壓艙(PAC)。PAC不需電力、只靠人力,10分鐘內便能打造低海拔環境,緩解患者症狀。目前協會從2016年起,自國外引進每顆8萬、共100顆PAC,設置於40個高山山屋、5個高海拔旅遊景點、20幾個搜救單位,為患者爭取救命時間。王士豪指出,PAC使用期限將近20年,但可能會因灰塵跑進器材、野生動物破壞、操作不當、惡意破壞而受損,因此協會計畫縮短檢查週期,並加強教育訓練,以避免糟蹋各界愛心,甚至威脅到未來潛在高山症、有生命危急的民眾使用權益。如欲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民眾也可掛高山旅遊門診,請醫師針對個人身體狀況及登山行程,安排適合的藥物使用計畫,「建議新手、長者或本身有潛在疾病,事先諮詢醫師。」王士豪分享他幫助過的案例,包含發生過HAPE、在加護病房躺一週的患者再攀爬聖稜線,或因肺癌切除三分之一胃的中年婦女攀登武陵四秀及能登高嶺。疲憊登山致「撞鬼」 醫籲休息觀察狀況 此外,對於山友反應登山時遇到靈異現象,如紅衣小女孩、黃衣小飛俠等,王士豪解釋,這些鬼故事的共通點是天氣不好、山友情況不佳,導致山友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幻覺,所以建議當下先休息,並穿好衣服,補充水分及營養,待症狀緩解再上路。王士豪說,倘若真不幸遇難,保持冷靜最為重要,接著做好保暖、飲水、食物等保護措施,用離線地圖確認自己位置後,再透過通訊裝置發出求救訊號,等待救援。期間切記不可下切溪谷,因台灣地形落差大,容易失足墜落,且溪谷陰暗溫度低、遮蔽物多又隱密,難以發出求救訊號,搜救隊也很難找到人,所以最好是留在原地。如果行有餘力,可再攀升到空曠處,方便發出求救訊號、直升機找人, 減少傷亡機率。王士豪小檔案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學士現職: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瘋高山》作者山雲白袍健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馬偕醫院、北醫急診科主治醫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華航空公司總公司醫務部航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
2023-02-02 醫療.骨科.復健
蘇貞昌腰傷手術/腰痛成因百百種,最怕神經壓迫!醫提醒動手術顧好2大重點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昨晚因腰傷赴台北榮總進行微創手術,他臉書貼文表示,是過年發紅包給政院員工、警衛,又視察指揮中心,走路太急導致受傷,目前無大礙。醫師表示,走路走到腰痛,可能與退化有關,當腰部直立時受力過多,可能造成關節、神經壓迫,進而產生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延伸閱讀】腰痠背痛讓人受不了!主要是因為身體出現這三種問題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常與退化有關北榮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蔣恩榮表示,走路姿勢若不良,走太快都有可能造成腰部損傷,但「時間」是最主要的因素,若骨骼或腰部肌肉退化,讓腰椎受力增大,長時間下來就可能造成腰椎疾病。北榮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康渡也表示,腰痛成因繁多,可能肌肉過度拉扯、用力不當,或小關節處過度摩擦,造成小面關節症候群,只要疼痛沒有「轉移」到臀部、大腿或小腿,都可能只是單純肌肉造成的腰痛。腰痛最怕神經壓迫 刺痛痠麻為常見症狀「腰痛可透過影像學分作兩類。」劉康渡說明,透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方式,可檢查脊椎方面的是否有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關節不穩定症狀,但不論影像學檢查是否有發現,最怕「神經壓迫」。【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的症狀包括刺痛感、沒辦法走路、單側有觸電的感覺,或痠麻感延伸至大腿、小腿、臀部。劉康渡表示,民眾若腰痛合併大腿、小腿、臀部疼痛,就要特別注意,先至醫療院所就診,若保守治療後仍未見效,則需積極安排影像學檢查。腰痛治療方法多元 先從保守療法開始腰痛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蔣恩榮指出,通常腰痛會先從保守治療開始,從復健、訓練肌肉等方式開始進行,若都未見效,可能神經壓迫較厲害,這時候才會考慮侵入性的開刀治療。劉康渡表示,臨床治療建議先從「生活習慣」開始著手,樓梯慢慢爬,好好休息、吃藥、定期復健、學習正確用力的姿勢,或物理治療等等,若都未見效,才會侵入性治療,但並非馬上安排開刀,可能透過神經阻斷方式、局部麻藥,或脊椎外膜注射類固醇、麻藥等方式讓神經緩解。「為小侵入性手術雖為暫時性的緩解方案,但最長也可維持半年。」劉康渡指出,影像學發展相當先進,透過超音波定位可將藥物精準注入脊椎腔外膜、神經孔內,除非神經壓迫嚴重,病患痛到無法行走,否則不會建議手術。【延伸閱讀】腰痛、背痛到屁股、腿也在痛? 醫指椎間盤突出症狀,勸盡早治療手術解除神經壓迫 重點是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由於腰部手術種類繁多,即使病患因為神經壓迫進行手術,劉康渡提醒有兩項注意重點,「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若只是局部小壓迫,通常微創顯微鏡、脊椎內視鏡手術就可以處理妥當;但若是大範圍的疼痛,好幾節關節都壓迫到神經造成疼痛,或骨頭磨損嚴重,就需要傳統手術,進行徹底減壓,將的骨頭固定好,透過鈦合金、墊片等,避免固定不完全,讓腰痛症狀幾年後再度復發。劉康渡建議,要防止腰痛復發,就要避免彎腰、提重物,站、坐姿也都要注意,不要讓腰部承受過大的力量,也要增加腰部的緩衝,減少牽扯;若已經有神經壓迫問題,就不建議進行推拿、瑜珈等方式來緩解腰痛,仍要經過醫師診斷,以及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才能從根本緩解腰痛。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貧血不輸血,突心臟衰竭猝死!醫:「無症狀」慢性貧血常被置之不理,長年不管傷腦又傷心
健康檢查紅血球「紅字」,被判定可能是「慢性貧血」,卻因為慢性貧血完全無症狀,而長年忽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說,無論是成人或是小孩,貧血的比例極高,慢性貧血中最常見的為缺鐵性貧血及地中海性貧血,如果從小就發現而不理會,會傷害腦部發育,長期以來對於心臟也會造成負擔,甚至造成心臟衰竭,增加猝死的機率。罹患慢性貧血沒症狀不輸血 某天突心臟衰竭猝死一位罹患先天性疾病的青少年,因疾病的關係,皮膚容易滲血,抽血檢查確定有慢性貧血,醫師建議應該要定期輸血,避免慢性貧血長期以來對於身體的傷害,患者家屬以及患者認為慢性貧血並未造成明顯的症狀,加上原本的先天性疾病也控制得不錯,選擇不輸血,卻在某一天突然因為心臟衰竭而猝死。巫康熙說,急性貧血,如車禍後大量出血,會危及性命。但慢性貧血幾乎沒有症狀,即使臉色比常人蒼白,也會被認為是肌膚比較白,自認是一件好事。不過長期的慢性貧血,就會出現走路比較容易喘,加重心臟負荷,嚴重恐導致不可逆的心臟衰竭。如果在兒童階段就出現慢性貧血,也可能造成生長遲緩。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易被搞混地中海型貧血‧症狀:無症狀‧類型:小球性貧血‧原因:屬於遺傳性貧血,是台灣常見的小球性貧血類型‧治療:輕度僅需定期追蹤,中度可考慮定期輸血,重度應定期輸血並排鐵。患者不宜補充鐵劑‧併發症:長期輸血可能造成脾腫大或是脾亢進缺鐵性貧血‧症狀:無症狀‧類型:小球性貧血‧原因:鐵吸收不良或流失造成,女性可能因月經量大導致此病,其餘原因像是腸胃出血、痔瘡等疾病引起‧治療:解決疾病引起的原因,或給予鐵劑,服用3到6個月後定期追蹤‧併發症:容易口角炎、心悸、舌炎等地中海貧血不得使用鐵劑 缺鐵性貧血必須使用鐵劑巫康熙表示,台灣最常見的慢性貧血以地中海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為主,這兩種貧血都屬於小球性貧血,如果沒有仔細檢查與判別,容易被誤診,誤診就可能用錯治療方式。地中海貧血不得使用鐵劑,但缺鐵性貧血卻必須要使用鐵劑,就可能增加風險。不過,根據臨床經驗,約有一半以上的地中海貧血同時會有缺鐵性貧血,主要是蠻多女性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同時會有月經量大,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有時候需要給予一些鐵劑協助。巫康熙表示,避免被誤診建議可以尋找血液科醫師,透過電泳以及鐵質等檢查,才能明確辨別屬於哪一種貧血,他強調,慢性貧血的治療不難,就怕「不積極治療」,當貧血長期被擺著不處理,就可能影響到腦部、心臟。也呼籲民眾被診斷慢性貧血後,別急著尋找「谷歌」醫師,自行採購鐵劑等,還是建議要尋找專業協助,避免用錯方式,反而延誤治療。
-
2023-01-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享學糖線上課程|聽說運動能治百病 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
許多糖友認為培養運動習慣,靠運動就能穩定血糖,但真的這樣就好了嗎?專家解惑,必須運動、飲食、用藥三管齊下,持續並循序漸進運動,同時搭配運動前後監測血糖,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用藥,這樣的狀況下,減少用藥並非不可能,還有機會讓血糖、血壓、血脂三高全控。聯合報慢病好日子,推出專為糖友設計的「享學糖」系列影音課程,透過想吃、想動、想玩三堂課,邀請專家針對飲食、運動和用藥,提供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破解你對糖尿病的迷思。享學糖第二堂課【想動】邀請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范綱志和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針對糖友們關注的運動及控糖問題,提供第一手解答。還有糖友亞陵姐現身分享運動方法,就算有糖尿病,也能好好過日子。掃QRcode進入課程網頁,獲得更多享學糖資訊。看完這堂課,你將會學到●糖友告訴你,運動不分室內外,「踮腳走路」超有用!●跟著簡舅舅這樣動:糖尿病的輕、中、重度運動菜單。●避免低血糖可以這樣做,運動前後測血糖、與醫師討論用藥。簡舅舅小提醒踮腳走路是很好的運動,不過踮的高低,應該依每人狀況調整,腳上有傷口的糖友需要注意,就不建議勉強做踮腳運動!享學糖第二堂課【想動】【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 我有在飲食控制了,糖尿病可以不治療嗎?影音2:「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1-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顱顏重建專家」陳建宗助林志穎臉部重建 想挑戰變臉手術
「顱顏重建專家」陳建宗去年七月出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一職,立刻碰上藝人林志穎駕特斯拉自撞,造成臉、手多處骨折,他所領軍的手術團隊用低侵襲方式讓林志穎的傷口更小。陳建宗說,長庚醫院過去成功完成單臂、雙臂移植等高難度重建手術,未來準備挑戰「全臉移植手術」(俗稱變臉),技術已經就緒,就等待有需求患者。2014年高雄長庚醫院完成全亞洲第一例「異體單臂移植手術」,2016年再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接上雙臂,完成全台首例「異體雙臂移植手術」。陳建宗表示,無論是從顱顏、整形外科訓練等,長庚每年訓練大量的學生、醫師手術技能,移植後成功率極高,今年長庚預計啟用「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成為亞洲第一個專門訓練手術技能的訓練中心,引進國外分割大體提供醫師練習。長庚移植手術在國際上具領先地位,陳建宗說,自從完成異體雙臂移植手術後,一直希望能嘗試「變臉手術」,國外目前已經有成功案例,長庚希望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完成變臉手術的醫院。細胞療法+智慧醫療 林口長庚發展重頭戲衛福部設置特管辦法後,台灣細胞療法發展快速,陳建宗表示,長庚擁有最高等級的P3實驗室,可以發展細胞療法治療,長庚有一整套的服務。近期長庚正準備「再次」取得最高等級的電子病歷HIMSS EMRAM系統,陳建宗說,該系統是從前端的掛號系統結合後端的治療處置,如果患者戴上穿戴裝置結合24小時心電圖,可隨時傳遞數據,住院患者可以透過電子監測,監控點滴、換藥時間,手術室中的各種血流及生命偵測等,讓林口長庚真正成為一家智慧醫院。疫後的長庚醫院 感控、病床調配更升級去年台灣解封,走向與新冠病毒共存之路,疫情期間避免院內感染,疫情指揮中心要求設置專責病房,提升院內感控,減少探病、陪病,人員出入都有規定限制。陳建宗指出,疫情讓長庚醫院短時間內學習如何快速調控病房,從原本匡列小區域到設置專責病房專區,現在隨時都能把院內的病床調控到最高三成的比例作為專責病床。陳建宗說,疫情期間大幅減少探病與陪病的制度,帶來高度的「感控紅利」,但對東方人而言卻沒了情感。雖然很希望限制探病陪病的制度可以繼續留下,但如果沒有以「法」來做強制規定,恢復探病陪病制度是必然的。因疫情衍伸出的視訊診療,也期待可以更精進,陳建宗說,醫學還是需要透過觸診以及理學檢查協助診斷。養生祕訣/戒糖和甜點 下班前走8000步「醫師應該是最不注重身體健康的人。」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笑說,他沒有特殊的養生之道,而是盡可能讓生活簡單,平時沒有太多的運動習慣,但林口長庚院區幅員廣大,每天光在院內走來走去,下班前就能走8000到9000步,加上有時回家會撥空找老婆外出散步,聊天走路隨便就30分鐘,每天的運動量就夠了。陳建宗從擔任外科醫師開始,就培養「秒睡」技能,隨時都要準備好體力、隨時動刀,有時早餐才剛吃完,就得進手術室動10幾個小時手術,高度專注的過程,腦袋沒時間反應餓,等到下刀都已經是晚餐時間,導致一天只吃早餐與晚餐。接下行政職後,他比較有時間吃飯,盡可能吃三餐,但一天吃兩餐的習慣已奠定,午餐如果沒有非常餓,通常會喝一點咖啡,吃餅乾充飢。過去喝咖啡喜歡加糖和奶精,但受到喝純黑咖啡的太太影響,跟著她喝一陣子,也愈來愈習慣,漸漸就戒了糖跟甜點。接下行政職後,陳建宗把生活作息調整到盡可能規律,每天都固定在清晨5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就開車到林口長庚上班,7點前抵達醫院,如果早上沒有會議,會運用早上最清醒的頭腦,處理需要動腦的事情,像看論文、編審文章等。「我的情緒起伏不大。」陳建宗說,行政事務繁雜,讓他學習怎麼有效運用時間,避免所有事情都混著一起來,壓力也跟著來。「規律」是他避免壓力的最高原則,只要事情能按部就班執行與完成,壓力就減少許多,當有突發狀況時,才有力氣能臨機應變、專心反應。陳建宗小檔案● 年齡:62歲● 專長:內視鏡顏面拉皮及削骨手術、正顎手術、鼻整形手術、眼袋手術、雙眼皮手術、體脂肪移植手術、顏面微整形●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院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臨床教授、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監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執行副院長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ISAPS)台灣代表台灣顱顏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德州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整形外科研究員給病人的一句話● 提高自我健康意識,無論年齡層都應定期健康檢查
-
2023-01-24 醫療.新陳代謝
沒有變瘦、傷口也易癒合就不會罹患糖尿病?醫破解常見4迷思
根據衛福部歷年調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目前全國約有超過兩百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兩萬五千名的速度增加中,對國人健康是一大威脅,且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控制,若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包含:心血管疾病、腎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足部病變等,對病患生活影響巨大。 為了照顧身體,許多糖友積極尋找各種醫療知識,但面對龐大的健康資訊,糖友總會產生不少迷思,希望醫師能幫忙解惑,綜合多年病患常問的問題在此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幫忙糖尿病患,建立正確觀念後方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迷思問題一:「罹患糖尿病應該會變瘦,但我並沒有呀!所以我沒有得糖尿病,我傷口有時都很容易癒合,所以我沒有糖尿病。」正確觀念錯!糖尿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病患若沒有經過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的。等到出現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則都是發病較久的情況。所以如果您的一等親家屬有糖尿病史,或年齡超過40歲,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有妊娠糖尿病等,都應定期篩檢。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每三年一次,是政府一項德政,方便又有效。迷思問題二:「打胰島素的都是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所以打胰島素會傷害腎臟,我不能打胰島素。」正確觀念目前台灣糖尿病患打胰島素比率偏低,因不少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會傷害身體,其實胰島素是所有降血糖藥物中最安全之一。胰島素屬蛋白質,不能口服吃入,因為會被胃酸分解,但近年來由口黏膜吸收的新型胰島素問市,所以患者千萬別氣餒,以為終身要打針,科學何其進步,也許不到10年,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有口服胰島素的生產。當病患罹患糖尿病超過6年,其體內之胰島素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50%,病史超過10年,其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0%,所以補充胰島素對病患來說是必須的,但是多數病人總希望醫師再加口服藥來控制,其實效果不佳,且增加藥物彼此之間的反應及肝腎負擔。迷思問題三:「糖尿病是胰島素過多還是過少?」正確觀念糖尿病基本上分為四種。一種是第一型糖尿病,在台灣人數很少,屬於胰島素缺乏,不打胰島素會導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有抗性,胰島素分泌亦有障礙,在台灣九成五以上病患屬於此型。該型病患因為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所以體內分泌出來之胰島素剛開始幾年是過多的,等到多年後因代償分泌負擔而造成衰竭,就會開始缺乏胰島素,所以不是只有第一型病人才需要打胰島素。第三種是因為割除胰臟細胞,或發生胰臟炎破壞胰島細胞等原因而造成的糖尿病。第四種是妊娠糖尿病。迷思問題四:「糖尿病的藥物吃多了會傷肝、傷腎,所以能不吃就盡量不要吃。」正確觀念錯!糖尿病人又可視為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所以是心臟、腎臟、中風的高危險群病患,除了控制飲食外,藥物之配合與身心的調適也很重要。首先體重過重者要積極減重,運動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只要每天快走30~40分鐘,即是有效之有氧運動,其他很多運動,例如:太極拳、法輪功、練氣功、游泳、走路等,也都有助糖尿病控制。即便病人不想吃太多藥,但必須著手改變生活型態才能轉變人生,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病情有輕有重,可以採取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病患會自行減藥或拒絕吃藥,甚至不治療造成很多併發症,危害遠大於藥物本身。患者一定要瞭解血糖過高之糖毒性,是高於所吃的降血糖、降血脂藥副作用,所以要控制飲食及體重、多運動,以幫助維持血糖,促使藥物劑量減輕,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造成不可逆之併發症。以下五項控制血糖的要訣,提供病人參考,相信遵循著下列要訣,糖友們都能享受健康生活。一、健康飲食、三少一高: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病情制定適合的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注意三少一高,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之原則。二、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生活型態,每週至少要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並注意潛藏的危險,例如:跌倒、脫水等,以及運動前血糖自我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三、控制體重:在營養師及衛教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以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四、規律服藥:依照醫師指示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若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服藥情形,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的控制。五、監測血糖: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型態而有所變化,應養成自我血糖監控,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20 失智.失智資源
物理治療師詳解:三款家用爬梯機 如何選擇?
高齡社會來臨,居住的房子卻沒有隨著時代變化而更新?相信你我都不難在市區看到4、50年以上的房子,多為5-6層樓的公寓,且無電梯相關設施,造成部份行動不便、家中有長輩的居民,反而因為外出需要上下樓梯而感到困擾。這邊舉幾個例子與大家分享,也許您生活周遭也可能有類似問題,如:長期洗腎的患者大多時間可在家裡執行日常生活,可是因為洗腎完身體總是比較虛弱,導致沒有體力上樓返家、或是一般人發生意外,導致腳骨折受傷,需拄著拐杖時,原本簡單行走的樓梯就顯得耗時費力。而最常見莫過於體力不佳或是因年老有關節退化的長輩,常因為疼痛或是身體無法負荷,導致長輩上下樓梯困難,進而降低長輩外出就醫或社交的機會,但如果想要裝設電梯,除了費用是一個問題外,公共區域也需要取得所有住戶的同意,又是更加困難。為因應1-2人背抱上下樓梯的困難,爬梯機就成為一個方便又省力的輔具,利用機器動力由人力操作方式,可以坐於其中輕鬆的上下樓梯。而爬梯機也依據帶動方式有不一樣的機型,分別為「履帶式爬梯機」、「撐桿式爬梯機」及「軌道式爬梯機」....等,這裡也跟大家簡單介紹以上常見的爬梯機機型,以及使用爬梯機的條件。履帶式爬梯機履帶式爬梯機為市面上單次租借最常見的爬梯機機型,主要由履帶夾角與樓梯圓角之間咬合,再一階階上下,因此不需要在樓梯安裝特定設備,只需一人在機器後方操作即可,並於平台被動的使機器迴轉再接續上下樓。因為使用機器與樓梯之間的咬合,首先需要確認樓梯圓角是否已被磨圓,容易造成履帶下滑,再加上整台機器如同服貼樓梯一般,如果樓梯過陡就有前翻危險,加上整台機器相較起來較為龐大,迴轉空間更是要確認是否會被卡住。撐桿式爬梯機相較於履帶式爬梯機,撐桿式爬梯機所需要的樓梯條件就比較少,由於整台機器本身就比較小,再加上它作用的方式就像我們走路一樣,從第一階往上走第二階、再往上走的三階等等,因此只要決定樓梯的寬度是足以讓撐桿式爬梯機通過,由於最高限制為22公分以下,如果超過就沒有辦法使爬梯機踩到下一階。操控撐桿式爬梯機必須學習一些平衡技巧,以控制爬梯機的方向,否則很容易往前傾倒而發生危險,因此我們平常比較少見撐桿式爬梯機。軌道式爬梯機軌道式爬梯機沒有樓梯限制問題,也不需要考慮爬梯機角度及操作者技巧,因為整台機器是沿著固定式軌道上下,就像我們常常看到的纜車一樣,只要有足夠的寬度空間就可以安裝軌道式爬梯機,然而裝設軌道所需的費用不亞於買一台履帶及撐桿爬梯機,甚至樓層越高費用越高,而且在公共空間可不可以使用軌道式爬梯機,也需要得到所有住戶的同意。相較於前述兩台機型有提供租借服務,只能購置的軌道式爬梯機顯得比較貴且麻煩。想知道家裡到底適用何種爬梯機,以下是幫大家整理的表格,如果想了解自己家裡樓梯可以使用的爬梯機機型,可以先自行量測確認喔!若真的有爬梯機需求,也可以向各縣市輔具中心申請評估、取得長照身分及確認合適機型後,可憑著申請書申請費用補助喔!同時也幫大家整理各別機型可以申請補助的身分,以及大約推估所需之花費,讓大家可以了解市面上爬梯機租借行情及詢問補助管道喔!
-
2023-01-19 養生.運動健身
連假不想關在家裡?全台18條最受歡迎、可當天往返步道一次看
連假不想假期待在家中,可以去哪裡?事實上,台灣各地都有頗具特色的步道,除了能活動筋骨之外,還能遍賞不同美景。不過步道那麼多,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網站《健行筆記》的「台灣百大必訪步道」是由全台近100萬投票數選出,選出來的步道有高海拔台灣百岳級、稍具挑戰的中級山、也有輕鬆易行的步道,適合各種不同的族群。以下為《元氣網》挑選可當天往返的步道:北部篇基隆步道.忘憂谷步道望幽谷是一個V字型的山谷,可在綠油油的草地放鬆也可看到八斗子漁港來往的漁船,以及可眺望到遠處的基隆嶼,遊客至此,在環狀的稜線及山谷步道,漫步於山谷草地,走於臨崖的稜線,遠眺海天,俯瞰崖下的海蝕平台豆腐岩,還有雄奇可觀的臨海峭壁,夜晚時分海面上漁火點點與九份山城的燈火,形成一齣唯美的山海之戀。》看更多步道長度:1.7公里所在地區:基隆市中正區所需時間:1小時台北步道.七星山主峰、東峰步道七星山因火山劇烈活動噴出大量岩漿,冷卻凝固後於火山口形成七個大小不一的火成岩山頭而得名,其主峰標高約1,120公尺,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第一高峰。七星主峰-東峰步道跨越七星山南北兩側,可分別由小油坑、冷水坑及苗圃等3處登山口進入。其中由小油坑登山口往東南方前進,行經七星主峰、東峰、七星公園與夢幻湖等著名景點,最後抵達冷水坑登山口。另一路線則可由小油坑登山口往南抵達苗圃登山口,主要行經七星主峰,另由3.7公里苗圃步道2號亭叉路口,則可銜接至七星公園、夢幻湖等據點。》看更多步道長度:4公里所在地區:台北市北投區所需時間:2小時30分鐘新北步道.草嶺古道草嶺古道是先民開闢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目前最為人知的是從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山區路徑,路途經過新北市及宜蘭縣交界的草嶺,沿路經過兩個重要石碑,而讓這條「草嶺古道」聲名遠播。古道的鋪設,以南方築路技術為底,歷經日人拓寬、光復後各單位的重視,每年入秋後東北角管理處推廣芒花季,讓古道成為一條受民眾喜愛的健行步道。》看更多步道長度:8.5公里所在地區:新北市貢寮區、宜蘭縣頭城鎮所需時間:4小時桃園步道.東眼山自導式步道東眼山森林遊樂區位於桃園市復興區,屬於雪山山脈的尾端,從桃園阿姆坪遠眺,山形頗似躺著的少女以大眼睛向東而望,讓「東眼山」之名不脛而走。整個遊樂區面積近一千公頃,擁有綿延三百多公頃的柳杉樹海奇景。區內以海拔1212公尺的「東眼山」地勢最高,自山頂可飽覽周圍山景連綿,遠眺桃園、三峽、淡水河等景致,也是觀賞桃園夜景的好去處。》看更多步道長度:3.5公里所在地區:桃園市復興區所需時間:2小時新竹步道.鳳崎落日步道步道入口位於天德堂西側,終點位於蓮花寺停車場;沿線楓香、烏桕、九芎、樟樹、山櫻花、相思樹、杜英、黑松等多樣性的植物景觀,景致豐富,美不勝收;沿路綠蔭遮蔽,清幽涼爽,適合清晨及黃昏時登山健行。登高可眺望新竹沿海景觀,西落夕陽,令人心曠神怡。》看更多步道長度:3公里所在地區:新竹縣新豐鄉、新竹縣竹北市所需時間:1小時40分鐘苗栗步道.火炎山、南鞍古道O型走火炎山是臺灣少見的惡地奇景,山峰上岩層裸露、少有植被,赤紅色的崩崖絕壁,像極了外星球,遠看貌似熊熊烈火在燃燒,彷彿進入「月世界」,因此有臺灣版大峽谷之封號。火炎山標高602公尺,步道大都是泥土及石塊砌成的階梯,沿途多為上坡路段,但大都有樹林遮蔭,走起來陰涼舒適,但部分路段狹窄陡峭、且地震脆弱,可以體驗彷彿走在懸崖上的「不不驚心」。》看更多步道長度:6.4公里所在地區:苗栗縣三義鄉所需時間:3小時中部篇台中步道.大坑4號步道地處海拔470至859公尺之間的4號步道,坡度落差極大,其中一段長約300公尺的垂直陡坡,考驗遊客的體力及耐力,被稱為「軟腳坡」。由於地震緣故,步道中段植被面積較少,山稜線步道蜿蜒,遠觀狀似萬里長城,居高臨下挑戰遊客的膽識,終點可連接5號步道最高點-頭嵙亭。》看更多步道長度:1.9公里所在地區:台中市北屯區所需時間:2小時40分鐘彰化步道.松柏嶺登廟步道在日治時代由於交通不發達,松柏嶺居民做買賣大多到二水街道,而將其所生產的山產一擔擔地由受天宮旁之山徑穿過早期的通商小道「摸乳巷」,沿著石頭坑仔(今豐柏路)至二水街上出售,然後再買回所需的日用品循原路回山頂。為便於挑擔行走,有熱心人士將「摸乳巷」拓寬使幽暗狹窄之山中通道變成較明亮寬闊的山徑。爾後,松柏嶺居民不再跋涉山徑至二水做買賣,步道行走的都是休閒健身的遊客,而往日成群的「挑夫」景象亦已成歷史。》看更多步道長度:1.7公里所在地區:彰化縣二水鄉所需時間:50分鐘南投步道.合歡北峰步道北合歡山海拔3422公尺,是合歡群峰的最高山,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西界的高山之一。東側從中橫公路上的金馬隧道到大禹嶺間,或西側台十四甲公路沿線的合歡山莊至小風口,都可清楚看到北合歡山圓潤平緩的獨立山形,其接近山頂的稜線上,豎立一座巨型的反射板,這可說是北合歡山的標誌,非常容易辨認。與蒼翠的冷杉森林共同織繡大地。春夏時分,無處不是繽紛的花海。》看更多步道長度:2公里所在地區: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所需時間:3小時南部篇雲林步道.雲嘉大尖山、二尖山步道二尖山位於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村,是大尖山的副峰,高1274公尺,從竹仔岑開始步行,沿著大尖山稜線,經過海拔最高1304公尺的大尖山一等三角點,隨後緩慢下坡,便到達登山客休憩的好景點。另一條登山口是從龍興宮後方,順著枕木步道攀登,沿途除竹林、衫木林立外,偶而穿越茶園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每年秋末冬初寒流來襲時,更有機會可以一睹波瀾壯闊的雲海,漫步在步道間,讓人置身世外桃源一般。大尖山海柭1299公尺,有一等三角點基石,兩者位於山頂稜線,相距約15分鐘路程,往古坑方向可俯瞰雲嘉平原及檳榔樹,往梅山方向可俯瞰山谷及茶園,並可遠望草嶺,視野極佳。》看更多步道長度:7.8公里所在地區:雲林縣古坑鄉、嘉義縣梅山鄉所需時間:3小時30分鐘嘉義步道.獨立山國家步道嘉義縣內群山連綿,唯有獨立山行單影孤,孑然而立,因而得名。獨立山步道前身為獨立山古道,最早為先民運送山下日常必需物品至山區而闢的古道。日治時期為運送林產而修建阿里山鐵路,在獨立山環繞三週而達山頂。獨立山古道規劃為獨立山國家步道,難易度低,適合親子共遊。沿途可見溪谷、鐵道、隧道、吊橋,景觀多變。螺旋三次而上的鐵道更是特有的景觀。》看更多步道長度:3.5公里所在地區:嘉義縣竹崎鄉所需時間:2小時台南步道.梅峰古道梅峰古道為昔日南化關山地區通往楠西的交通要道,,由大理石、石塊階梯共同組成,起點入口位於大眾餐飲民宿之停車場旁,沿途花草扶疏、生態豐富,五月時分還可見到一大片當地復育的台灣百合。古道越往上行靠近山稜處可見密集高大的筆筒樹林,四周蕨類生長茂密,彷如踏入侏儸紀時代的叢林,氣氛神秘,是遊客不可錯過的森林景觀。》看更多步道長度:2.2公里所在地區:台南市楠西區所需時間:2小時高雄步道.柴山步道(北柴山)柴山又名壽山、打狗山,具獨特的石灰岩嶙峋地形及珊瑚礁植被,還珍貴的史前貝塚遺跡,因長期軍事管制,形成一座未被破壞的自然人文生態寶庫。在柴山一千多公頃的森林裡,擁有900多種的原生種植物,其中包括珍貴稀有的台灣海棗、密毛魔芋、小葉朴、菊花木、鵝鑾鼻燈籠草、松葉蕨等。同時也護育著多種珍貴野生動物、昆蟲、鳥類、爬蟲類及數量種類繁多的蝸牛,當然還有最著名的台灣獼猴。》看更多步道長度:5公里所在地區:高雄市鼓山區所需時間:3小時屏東步道.阿朗壹古道(琅嶠‧卑南道)(需預約申請)阿塱壹為達仁鄉安朔部落的舊稱,而旭海到安朔這段路程,被稱做「阿塱壹古道」。這一段海岸線是目前台灣少數仍未有公路開通的地區,生態環境保存良好,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在自然景觀方面,阿塱壹古道因為延伸至台灣海岸段,加上還未開發,使得這裡的海岸景觀仍然相當完整,尤其岸邊的長礫石灘,一顆顆渾圓的鵝卵石,大小不一、分致錯落在岸上,像極一堆堆的石盤。》看更多步道長度:7.2公里所在地區:屏東縣牡丹鄉、台東縣達仁鄉所需時間:4小時東部篇宜蘭步道.聖母登山步道(抹茶山)聖母登山步道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五峰旗瀑布風景區上方,為天主教徒的朝聖之路,亦是前往蘭陽五岳之一的三角崙山之中繼站。終點的觀景平臺是宜蘭與臺北行政疆界,東臨蘭陽平原、西枕雪山山脈層巒疊翠;而稜線迎風面箭竹綠海隨風飄動、沙沙歌聲,美得讓人駐足忘返。》看更多步道長度:5.33公里所在地區:宜蘭縣礁溪鄉所需時間:5小時花蓮步道.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步道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砂卡礑溪16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看更多步道長度:4.5公里所在地區:花蓮縣秀林鄉所需時間:3小時20分鐘台東步道.都蘭山步道都蘭山林相豐富,登山時可以看見許多高大筆直的筆筒樹,樹皮光滑的九穹,蛇木、金禪蘭、竹柏蘭等等,也可見許多當地原住民常用的植物,例如阿美族人平時用來包糯飯的假酸漿。隨著步道繼續向上爬升,高度的不同,都蘭山的林相也有所變化。因為環境潮濕,都蘭山的樹林裡有許多蔓藤纏繞,彷彿電影「泰山」的場景。》看更多步道長度:3.8公里所在地區:台東縣東河鄉所需時間:5小時30分鐘外島篇馬祖步道.螺山自然步道位於山海之際的螺山自然步道,早期是后澳居民採蚵及釣客常行走的小徑,沿著懸崖而闢,階梯頗陡,來回約需40分鐘,沿途設有兩處景觀台,終點可以眺望海上孔子像;因受季風吹拂影響,步道植被生長受限,列為馬祖珍稀保育類的凹葉柃木(檳柃木)卻隨處可見,也因長年受海上東北季風吹拂,產生了獨特的「風剪作用」,樹姿雅致如盆景,展現出嶙峋蒼勁之美。》看更多步道長度:0.85公里所在地區:連江縣北竿鄉所需時間:50分鐘
-
2023-01-19 焦點.元氣新聞
過年帶阿公阿嬤去走走!盤點全台最適合銀髮族10個走春景點,5樣必帶隨身物品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農曆春節假期,是一家團聚或四處走走迎新春的大日子。難得的10天連續假期,當然要好好把握跟家人出門走春。《元氣網》整理全台10個走春推薦景點,適合帶家人一起去!北部走春景點1.新店 碧潭風景區 碧潭為臺灣昔日八大景之一,風景秀麗,位於捷運新店總站附近,交通甚為便利,為臺北都會區民眾假日旅遊休憩的好去處。除了河面水色澄碧的碧潭,周圍的和美山,除了可以欣賞虎嘴石與豬母石等奇岩景觀,也很適合一起走上「碧潭吊橋」俯瞰河岸景觀、踩天鵝船遊湖、租單車沿河岸自行車道遊逛河岸周邊等。‧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新店路‧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碧潭風景區2.北投 陽明山公園一年四季擁有不同美景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春季賞櫻、夏季賞蝶、秋季賞楓、冬天則有朦朧的霧色。位於火山群上的陽明山,還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溫泉,是許多人出遊的選擇,很適合帶全家人來此泡湯、賞花、觀景。‧ 地址:臺北市陽明山竹子湖路1-20號‧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陽明山國家公園3.士林 士林官邸 愛花人期待的士林官邸春節花卉展於1月21日至2月28日熱鬧展出,為呼應兔年,展場內展示帶有兔字的植物,搭配各式年節應景花卉,共計500餘株,賞花的同時也能獲得祝福,新的一年奮發兔強、揚眉兔氣、錢兔似錦大發財。‧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福林路6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周日,上午9:30~17:00,周一為休館日‧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士林官邸中部走春景點1.南投 日月潭日月潭除了湖景如夢似幻必來朝聖之外,周邊也有許多景點很適合來走春!很適合跟家人一起搭遊艇遊湖、騎自行車環湖、走走賞景湖岸步道健行。‧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中山路599號‧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日月潭國家風景區2.台中 外埔忘憂谷忘憂谷一年四季有不同特殊景色,春耕夏耘的綠、秋收的金,冬藏以前各處種起油菜花、波斯菊、小雛菊,如天然畫布一般,展現令人忘憂之美。‧地址:台中市外埔區溪底路26號‧開放時間:全日開放‧參考網站:外埔忘憂谷南部走春景點1.嘉義 阿里山日出、雲海、鐵路、森林、晚霞,提到阿里山,腦海裡浮現的總是脫離不了五奇,阿里山雲海名列台灣八景之一,通常出現在天氣晴朗、浮雲遍布的日出或薄暮之時,秋天是觀賞雲海的最佳季節。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之一就在阿里山,不想搭火車也能踏上步道親近自然、吸取豐富芬多精,體會高山森林的迷人之處,很適合過年期間全家人一起來踏青。‧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59號‧ 開放時間:全年24小時開放‧ 門票資訊:遊樂區門票:全票:300元、一般優待票:150元、半票:150元、優待票:10元、優待票:10元、免票:0元‧ 參考網站: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2.台南 四草隧道位於台江國家公園內的四草隧道,最特別的就是兩旁的紅樹林如隧道一般的延伸,綠色的樹林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被封為「台灣版亞馬遜河」!搭竹筏前,工作人員會發放斗笠,戴上斗笠後更增添純樸的感覺。聽著導覽員的講解紅樹林的生態,看著沿途的樹林、生物,彷彿走進大自然的生態教室。四草綠隧平靜的水面反映另一片紅樹林世界,因為大自然的不經意,真實與鏡中交映出像是唇形的景色,有人稱他天使之吻,亦有人稱綠色之眼,那也都是仙境給訪客的珍貴禮物。‧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大眾路360號‧ 開放時間:08:00 – 16:00 ‧門票資訊:台江航線:全票200 優惠票100 黑琵票30 愛心票100 /綠色隧道:全票200 優惠票100 黑琵票30 愛心票100‧ 參考網站:台南四草隧道3.高雄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高雄佛光山,全台最大佛教道場,佔地超級廣大,最經典的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佛、紀念品店、自助餐廳等)。每年佛光山燈會、佛光山煙火都在這裡舉辦。「佛光山2023年春節平安燈法會」1月22日至2月19日展開。迎接平安燈法會,佛光山的佛光大道、佛陀紀念館的成佛大道等都已布設完成,曼陀羅園有11米高的主燈「鳳凰展翅呈吉祥」,成佛大道上有2個高7米的充氣富樂兔、吉祥兔,象徵幸福溫暖,將帶給遊客光明幸福能量。‧ 地址: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開放時間:每周一,每周三至周五 09:00 – 18 :00/每周六至周日 09:00 – 19 :00/每周二館休‧ 門票資訊:免門票‧ 參考網站: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東部走春景點1.宜蘭 林美石磐步道林美石磐步道 是一條親子級的輕鬆步道,沒有難度很高的上下陡坡,最難走的也不過是一小段的階梯,沿路上擁有豐富的美景,有清澈的瀑布跟高低起伏的峽谷。非常適合過年帶全家人一起健行。‧ 地址:宜蘭縣礁溪鄉林尾路‧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資訊:免門票‧ 參考網站:林美石磐步道2.台東 三仙台三仙台據說是因為八仙過海時,李鐵拐、何仙姑和呂洞賓曾在此歇息,烙印了仙跡,於是有了三仙台這個夢幻的名字。而三仙台這座橋稱為「八拱橋」,它可是可以跨海抵達三仙台嶼的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造就了四周豐富的海蝕景觀,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這裡除了是台東必來景點之外,也是每年元旦大家搶見第一道曙光的最佳地點,很適合過年全家人一起來欣賞天然美景。‧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基翬路87號961‧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資訊:免門票,需酌收停車清潔費‧ 參考網站:三仙台(以上資訊以官網公布為主)走春幫長輩準備 5樣必帶的隨身物品帶長輩出遊前,需檢查以下5樣必帶的隨身物品,以備不時之需,讓長輩能快樂出遊,平安回家。1.水帶長輩出門,適時讓長輩補充水分很重要,有些長輩不愛喝水,等到他反應身體不舒服時才發現他有脫水問題。2.長備藥、長輩隨身藥品除了暈車藥、腸胃藥,長輩照三餐要吃的藥也必須隨身攜帶,以免外出走春,錯過了該吃藥時間,而影響身體健康。3.防蚊液去戶外走春踏青,容易有蚊蟲叮咬問題,長輩的反應可能會不及年輕人那麼快,不會閃躲蚊蟲,若沒事先塗抹防蚊液,可能會讓長輩淪為被蚊蟲飽餐一頓的對象。4.拐杖長輩多少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走路用拐杖輔助,腿腳比較好施力。若長輩有輪椅,也建議帶上輪椅,讓長輩走到不能走的時候,馬上有輪椅可以坐著休息。5.禦寒衣物過年假期剛好是冬天,氣溫驟降容易讓長輩感冒,室內室外的溫差易讓長輩的有心血管疾病,因此出門前務必確認好長輩是否有穿戴保暖(外套、圍巾、襪子、手套)。看完以上全台最適合銀髮族的10個走春景點,是不是很心動阿,快來規劃過年假期帶阿公、阿嬤跟其他長輩們一起去親近大自然,來場走春之旅,也別忘了事先準備好5樣必帶的隨身物品,才能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
2023-01-17 醫療.心臟血管
動不動就胸悶、覺得喘? 小心是死亡率50%的主動脈瓣膜狹窄
主動脈瓣膜隨年齡鈣化變窄走路會胸悶、稍微運動就容易喘、爬幾層樓或走一小段斜坡就上氣不接下氣,是得了什麼病嗎?這些「心肺耐力不足」的表現,小心是心臟的瓣膜性疾病!心臟被喻為「身體的幫浦」,把血液打到全身各處,最後再流回心臟,複雜的循環系統靠四個瓣膜確保血液流往正確方向、防止血液逆流。當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時,血液就無法順利流動,鬱滯在心臟、肺部影響心肺功能。其中,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被忽略,當患者出現易喘、疲倦、呼吸急促等症狀時,代表受損程度嚴重,如果不加以治療,二年的存活率大約50%。心臟瓣膜鈣化易導致心臟衰竭隨著年齡漸長,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但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這個狀況,因為初期幾乎完全沒有症狀,當走路愈來愈喘、呼吸急促、無法平躺入睡時,代表心臟運作要更費力,慢慢造成心臟肥大、心衰竭。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教授陳益祥說,主動脈瓣膜因鈣化而變得狹窄時,藥物治療的效果有限,置換主動脈瓣膜能改善生活品質和未來的存活率。陳益祥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老年人,屬於自然老化造成的身體退化;年輕人則大多是先天性結構異常,讓心臟過度負荷、瓣膜提早退化。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症狀時,即大幅提升死亡率,除了及早服藥治療,可考慮進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治本。目前開刀方式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以及從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進行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後復原時間較短,適合老年人及高風險族群。哪種人工心臟瓣膜比較好?應綜合考量年齡與病情醫療技術日益進步,人工心臟瓣膜可分為金屬瓣膜以及生物瓣膜,金屬耐用不易壞,但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且瓣膜合閉時會發出「噠噠」機械聲,對聲音較敏感的人要評估是否能接受。生物瓣膜是以豬或牛的組織製成,長期使用仍會鈣化,年限約15-20年左右,視衰退狀況可能需要二次置換瓣膜。陳益祥強調,不論哪一種人工心臟瓣膜,都應考量患者的年齡與病情,選擇最適合的瓣膜材質與手術方式。人工生物瓣膜會因時間和使用情況而退化,國人平均餘命延長,第二、甚至第三次置換瓣膜的機率逐漸增加,新一代可擴式乾式瓣膜的內嵌設計,與人體原本瓣膜生物型態相同,除了瓣膜血流動力更順暢之外,進行「瓣中瓣(Valve-in-Valve)」手術時,可擴張的瓣膜環設計,大幅降地手術複雜程度,而乾式儲存的方式,能降低鈣化程度,延長耐用年限,陳益祥表示,術前應審慎檢查與評估,考量個人身體狀況選擇最適合的瓣膜,鼓勵病人積極治療,有機會回到與健康人無異的生活品質。 選擇人工心臟瓣膜的因素客觀考量是患者的年齡,每多開一次刀,手術風險都會上升。●50歲以下:建議使用金屬瓣膜,有較佳的存活率,但需終身服用抗凝血劑。 ●50至65歲之間:生物或金屬瓣膜皆可,依病人狀況而定。●65歲以上:建議置換生物瓣膜置換,使用年限約15-20年。
-
2023-01-15 養生.運動健身
有助減少下背痛、髖部痛、膝蓋痛 醫師教在家鍊核心可這樣做
說到鍛鍊核心,許多人會先想到現在年輕人的短上衣與若隱若現的腹肌線條。「是不是要一直做捲腹或仰臥起坐,才能有漂亮的腹肌線條呢?」然而實際上的練核心,並不是專注於腹部的六塊肌,除了腹部肌群,包括在脊椎、下背、髖部的肌肉群,也就是軀幹中間的這一大部分,或「除了頭、手、腳之外的肌群」,這些我們每天走路、移動、活動一定需要用到的基本,都屬於核心肌群要鍛鍊的範圍。當核心肌群的肌力與活動度增加,對減少下背痛、髖部痛、膝蓋痛都有幫助。如果你想要開始鍛鍊核心,請注意下列幾點:◆ 注意環境安全不管你準備做什麼運動練習,首先都要先從安全開始考量。核心的鍛鍊並不困難,只要你有一小塊空間,能夠放個地墊、瑜珈墊,周邊稍微整理一下,自己揮一揮手、轉個身體,確認不會踢到打到其餘物品,就是個安全的環境了。多數核心運動的鍛鍊是可以用徒手練習達成的,也就是不需要準備其他特殊器材即可練習。◆ 完整熱身如果你今天只準備要做核心訓練,還是要先做熱身,例如原地踏步幾分鐘,手臂可以同時做一些大幅度的活動,像是肩膀轉圈,雙手畫大圓之類的,讓身體熱起來。或者,做一些類似舞蹈動作的熱身,讓身體每個關節都稍做活動,再進入核心的鍛鍊。◆ 維持好姿勢在鍛鍊核心的時候,常常會聽到,要「收好核心」或「核心用力」這樣的敘述。如果你還不太有感覺,可以想像將肚臍愈來愈拉近背部,並且收緊尾骨處,這就是收好核心的模樣了。注意不要翹起臀部,不要骨盆前傾。萬一下背部到臀部的曲度太大,會導致問題並讓下背部愈容易受傷。假使平常是久坐的人想要鍛鍊核心,可能會因為髖屈肌太緊而讓骨盆前傾,這時可以善用滾筒先放鬆一下髖屈肌。◆ 過程之中不應有痛核心練習的過程中,你會感到腹部核心的肌肉緊縮感,但不應該是痛,尤其要注意躺著練習核心的時候,下背部應該都要平貼在地墊上,過程中若有下背痛,很可能是姿勢並不正確,請不要勉強自己繼續,而是要好好檢查自己的動作並做調整,再度確認下背部有好好地貼平於地面,不要拱背或弓背。萬一真的怎麼做都會痛,要讓醫師診視,確認是否已有其他肌肉骨骼上的問題。◆ 不要過度強調核心肌力練核心除了鍛鍊核心肌力外,同時也要做足夠的伸展,保持肌肉的靈活度。空有肌力但沒有靈活度的話,反而會讓核心不穩定,在做各種活動運動的時候,無法做出流暢的動作,也無法讓核心肌力做出適當的發揮。另外,不需要天天練核心肌力,其實很多複合性動作的訓練過程中,本來就會需要核心的啟動,再過度練習核心反而會帶來下背痛,甚至疝氣,一般一周練習二到三次即可。◆ 逐步提高運動強度想加強核心運動的強度時,可以靠著加強練習的組數或反覆的次數來做到。另外,改變穩定度也是個很好的練習。像是原本在平坦的地墊上練習,接著可以挑戰「不穩定性」,原本雙腳支撐的臀橋練習改成單腳支撐;原本雙手雙腳著地的棒式,交替地放開一隻手及一隻腳。不穩定性對核心的刺激是非常有幫助的,不過就像是我們開頭所說的,所有的運動練習都應該首重安全,減少自己受傷的機會。因此最好是在穩定平面的練習中已經可以做的很好之後,再來挑戰不穩定的部分。在家徒手鍛鍊核心,先做幾個練習跪姿平衡採四足跪姿,以雙手和雙膝著地。雙手的距離與肩膀同寬,剛好落在肩膀下方,而膝蓋剛好落在髖部下方。收緊腹部的肌肉,右手離開地面舉至與肩膀同高度,手心向下,穩定後左腳向後伸直舉起,收緊臀部和大腿的肌肉,這時先維持右手、軀幹背部、到左腳都是同一水平高度。僅有左手和右膝著地。停留一兩秒後再回覆原始動作。捲腹躺在地墊上,雙膝彎曲,雙腳微微打開踩地。手臂彎曲放在腦後。腹部緊縮用力,抬起上背,讓肋骨往髖骨靠近,肩膀要離開地面,到軀幹約與地面呈30度角。腹部緊縮出力、抬起身體時慢慢吐氣。後來慢慢放下背部,開始吸氣,但不要回到原始位置,連續練習個15到20次。如果怕自己手放頭後面很習慣太出力而壓迫頸部,可以把雙手伸直往前或交叉放在胸前。每次連續練習完,如果你覺得自己頸部有點緊繃,請躺在地上讓頸部向左向右轉動幾下,緩解脖子的不適。(捲腹變化練習 – 居家練核心)棒式棒式有許多別名,像是也有人會用「平板式」、「撐體」、「平板支撐」等方式來稱呼。基本動作是趴著面對地墊,手肘位在肩膀正下方,臀部、核心用力撐起身體,僅剩腳尖與手肘手臂是和地面相連的。不要低頭或仰頭,眼睛看向約20-30公分前方的地墊,這是「肘撐棒式」。也可以改成兩手打直,用兩手手掌支撐於地,其餘不變,我們稱此為「掌撐棒式」。可以停留30秒到1分鐘左右。(棒式變化讓你練全身)側棒式先右側躺,讓右手肘落在右側肩膀的正下方,右手前臂平貼著地墊。讓膝蓋以下繼續貼在地墊上,抬起髖部、撐起身體,讓軀幹呈一直線,維持30秒。如果這樣的動作還算簡單,可以改成雙腳交疊支撐,也就是只有手肘和腳與地墊相連,並保持身體與腿呈一直線。原文:
-
2023-01-14 醫療.呼吸胸腔
全台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雙親各捐一側下肺葉,活肺移植救活病危愛女
台大醫院完成全台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十一歲的廖小妹因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呼吸衰竭,依賴葉克膜維生逾四個月,急需肺臟移植救命。由於等不到大愛器官捐贈,台大評估由父母各捐出一側下肺葉成為最佳選項,歷經十五小時,去年十月廿七日為廖小妹完成手術。廖小妹經兩個多月復健,昨天順利出院,過年全家團圓。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罕見且難度極高,過去台灣肺臟移植一直靠大愛器官捐贈,早在二○○五年,台大醫院即獲得當時衛生署核准執行,但是活體肺葉移植必須靠兩名血型相容的五親等捐贈者 ,各捐一側下肺葉,體型、肺功能都要達到標準,且要有四組醫護團隊執行,相當困難,直到去年,台大才完成首例移植。廖爸爸說,女兒去年五月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六月因敗血症開始使用葉克膜,病情始終未好轉,七月十五日轉至台大醫院。收治廖小妹的台大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指出,當時電腦斷層顯示雙側肺部受損已無功能,需靠葉克膜續命。徐紹勛說,廖小妹接受移植後可獲八成肺功能,肺容積可達到現在的百分之四百以上,符合日後生活所需,但術前曾詢問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經驗豐富的日本京都大學團隊,評估成功率僅有五成;且廖小妹已仰賴葉克膜四個月,手術出血情形會比未接葉克膜患者嚴重,兒童血管、氣管又小,需要精細步驟。確定執行手術後,台大團隊在一個月內完成整備,手術出動四組團隊,分別針對兩名捐贈者、一位受贈者,同時維持器官灌流。廖小妹雙親分別捐出肺葉,各約占整體肺臟五分之一,肺功能損失百分之十至十五;因為父母捐贈肺葉,廖小妹排斥情形比非親屬捐贈少、預後好,十年存活率可達八成。手術順利,廖爸爸已返回職場,母親也恢復作息並協助女兒復健。廖爸爸說,當台大告知可以活體捐贈後,經討論很快決定,他有高血糖,一度擔心無法捐贈,「女兒在台大住院期間,曾傳訊息說,她感覺吸不到氣。」曾經認為女兒可能「就要死掉了」,感謝台大把瀕臨死亡的女兒救活。廖小妹術後虛弱,徐紹勛鼓勵她重新站起來。在復健過程,廖小妹時常想著等病好了,就要和同學一起玩,透過同學視訊打氣,這是她堅持下去的力量。復健期間,台大醫療團隊利用switch健身環讓廖小妹鍛鍊,她現在已經可以輕鬆走路,從台大醫院二樓爬樓梯到十五樓,也約好寒假要和同學一起出去玩。
-
2023-01-13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爸媽捐肺搶救病危女兒 台大完成全國首例活體肺葉移植
11歲廖小妹去年6月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呼吸衰竭,造成肺部纖維化,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4個月,急需肺葉移植。台大醫院於去年10月27日替廖小妹完成全台首例、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名健康捐贈者為廖小妹的父母親,廖小妹經兩個多月復健,今天順利出院返家過年。廖小妹復健過程,時常想著病好了,就要和同學一起玩,透過同學視訊打氣,這是她堅持的力量,現在也已約好寒假要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廖爸爸說,女兒去年5月6月20日不明原因高燒不退,就醫檢查找不出病因,最後經骨髓檢查為嗜血症候群,住院第五天轉入加護病房,隨即接上葉克膜,但病情始終沒有好轉,7月15日轉送至台大醫院。他說,面對女兒病情,原是等待大愛捐贈肺葉,但家住南投,只能周六、周日北上看女兒,當台大告知可以活體捐贈後,經家屬討論後,很快就做了決定,可是他有高血糖,十分擔心、害怕無法捐贈,所幸手術順利,目前就是逐漸康復。「女兒在台大住院期間,曾傳訊息說,她感覺吸不到氣。」廖爸爸說,當時移植程序已經啟動,但真的一度認為女兒可能撐不到移植,「就要死掉了」,所幸台大手術成功「十分感謝台大團隊,把我瀕臨死亡的女兒救活。」目前廖小妹的父親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母親也恢復正常作息,且陪同女兒復健。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說,活體肺葉移植須要有兩名血型相容、18歲以上55歲以下的五等親以內親屬,各捐一側下肺葉,術前評估女童接受活體肺葉移植可獲8成肺功能,肺容積可達到現在的400%以上,他曾詢問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經驗豐富的日本京都大學團隊,評估成功率僅有50%,但在女童父母同意下,團隊決定一試,最後由廖爸爸捐出右下肺葉、廖媽媽捐出左下肺葉,手術非常成功。徐紹勛說,廖小妹術後相當虛弱,但經過復健現在可以輕鬆走路,復健期間醫療團隊利用switch健身環進行自我鍛鍊,也終於看到她露出笑容。徐紹勛也要求,廖小妹每天都還要從台大醫院2樓爬到15樓至少3次,依照京都大學的數據,10年存活率可逾8成,但須持續復健,維持肺功能。台大醫院於2005年7月獲得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核准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徐紹勛說,目前此項手術為臨床試驗階段,這次廖小妹手術費用由台大醫院支付。而此項手術為台灣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為急待移植器官拯救生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選擇。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呼吸是再不過自然的事情,歲末年終回家過年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對於廖小妹妹是很難達成的願望,但今天很高興,廖小妹可以回家過年。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說,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說,手術過程中團隊曾思考,廖小妹執行全國首例手術是否值得?有沒有把握成功?最終確保捐贈肺葉的父母親安全,且小妹妹已經命在旦夕沒有其他方式恢復健康,這個是最好的選項,團隊只有努力去完成任務。對於整個團隊來說,豈止十年磨一劍的努力。
-
2023-01-12 焦點.健康知識+
吃紅肉不好?吃魚最健康?8大健康原則真相探究,有些你不必照單全收
經常我們會在眾多媒體訊息看到來自各方專家給出對於健康有益的建議及準則,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原則是完全正確的嗎?《元氣網》節錄外媒《The Guardian》及《WebMD》列舉的一些健康迷思,所有事情都應了解背後真相後,再思考哪些部份是你該聽信及遵從的。建議一:想減肥就一定要吃早餐真相:正確!跳過早餐,午晚餐易暴飲暴食一些研究發現,早餐吃得豐盛的人,可減少飢餓感並調節血糖,讓體重減輕和腰圍減少的幅度更大。不吃早餐可能會對不同人的食慾、體重和能量產生不同的影響。根據nutrition and supplement research的研究數據資料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不吃早餐會導致飢餓感增加,進而在午晚餐暴飲暴食,如此就更容易胖。建議二:每天應走1萬步真相:不一定要走這麼多!且快走才有益!許多研究指出,走路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過早死亡的風險,並建議日走1萬步最好。不過根據2022年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不用走到這麼多,甚至超過1萬步後,你的健康回報甚至會遞減。而另一項針對失智症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證明每天只需走3,800 步就有效。此外,還有一個重點,你得加快走路的速度才能真的對健康有益。建議三:每天需要睡眠8小時真相:睡更多或更少都不好根據2017年發起的一項大規模的睡眠研究指出,睡眠時間7-8小時的人,其認知表現比睡更多或睡更少的人來得好,只睡4小時或更少的人,顯得老了將近9歲。睡眠不足會增加全因死亡率的風險,還會影響年輕男性睾丸激素生成。經常睡不著或習慣晚睡的人,可在白天出門曬曬太陽,這將有助於你調節晝夜生理時鐘;並盡量減少晚上使用3C的時間。建議四:天天5蔬果真相:正確!種類要愈多種愈好國健署建議天天5蔬果,也就是每天至少要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許多研究證實了這樣的建議。根據Examine.com研究員Holmer指出,5種已是最低限度,甚至有證據顯示,每天食用多達10份才是最有益,並且種類要愈多越好。蔬菜部份,以深色綠葉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營養最豐富,莓果類的水果比香蕉更富含抗氧化劑。建議五:每天要喝2公升的水真相:正確!咖啡、茶、牛奶等也算在內一般建議,普通成年人一天大約喝2公升的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指出,這2公升的水量可以是從咖啡、茶、牛奶、飲料、啤酒等形式來的,包括水果和蔬菜也算在內。建議六:吃紅肉對健康不好?真相:「加工」紅肉才要避免!之前研究建議不要吃太多紅肉,以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不過許多研究並未區分加工(培根、香腸、漢堡和熟肉)和未加工紅肉攝入量之間的差異。然而Holmer舉近期的幾項研究,食用未經加工的紅肉實際上可能不會增加罹病風險,因此建議人們可以適度吃未經加工的紅肉。建議七:少吃肉、多吃魚最健康?真相:看你吃哪種魚!魚類含多項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有益脂肪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但魚類最大的問題是含汞,尤其大型魚類的重金屬含量經常超標,因此在食用挑選上要避免高汞魚,盡量挑低汞魚吃,孕婦與幼兒更要注意。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建議魚類食用原則如下:.鮪魚、旗魚、鯊魚、油魚、鯨魚等深海魚:每周食用量別超過80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懷孕婦女與嬰幼兒不建議食用,否則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鱈魚、鯛魚、鰻魚、烏魚、烏鯧、鱘魚、比目魚等魚類:每周食用量不超過160公克,相當於一個手掌大。.其他魚類、貝類、頭足類與甲殼類:標準較寬,每日不超過150公克即可。建議八:堅果是最佳零食真相:巴西堅果一天一顆已達所需營養素硒是人體需要的一種營養素,但每天僅需約55 微克 (mcg) ,而一顆巴西堅果(Brazil nut)就含有 95.8 微克,也就是說一天吃一顆就能達到成人一日需要量。攝取足夠的硒有助於促進免疫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硒過量也會引起腹瀉、噁心、皮疹、脫髮等問題,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心腎衰竭和心臟病發作等嚴重後果。成人每天不應超過 400 微克。【資料來源】.《The Guardian》.《WebMD》.茶和咖啡不列入每日水分攝取量?教授:當然算!.食藥署監測食品中重金屬 兩件深海大魚甲基汞超標.吃堅果前先懂堅果 解析10種堅果營養成分組成
-
2023-01-10 醫療.心臟血管
每天走路卻仍讓膽固醇、尿酸、體重暴增 原來是每天晚餐後吃2食物惹禍
許多人平常都有吃零嘴的習慣,除了各種餅乾,還有像是肉乾、鱈魚香絲等。有醫師在臉書提醒,這些加工肉品類的零嘴有很高含量的糖、鹽、飽和脂肪,每天吃會干擾體內血脂肪,讓你膽固醇、尿酸暴增,一定要節制食用。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在臉書發文指出,一位口腔癌患者在他調理4年下來,病情控制良好,但近期回診時,他卻發現該患者體重暴增,還有膽固醇、尿酸、體脂率數值也都大幅增加。詢問了他日常習慣及飲食,患者表示每天都有走路運動,但近半年來每天晚餐後都會吃豬肉乾還有鱈魚香絲。聽到這裡,劉博仁總算發現原因。劉博仁指出,加工肉品裡有高含量的糖、鹽、飽和脂肪,不管熱量高低,都會干擾體內血脂肪。他更提醒,若膽固醇過高、體重增加,可能導致腎功能變化甚至中風,因此叮囑患者加工食品暫時先不要吃。也提醒一般人,加工食品加大多加了許多油、防腐劑、香精、色素,鈉離子也相當高,千萬不要吃太多。想要降低膽固醇,除了多運動,也要從飲食著手控制,少吃煎炸食品、甜點和肥肉,並考慮多吃以下5種食物:1.燕麥片2.脂肪多的魚3.堅果4.綠茶5.豆類加工食品吃太多,真的會對健康造成負擔。之前英國就有一位醫師主持人拍紀錄片,他在大吃超加工食品4周後,發現變胖、變老、變遲鈍,「覺得自己老了十歲」。過年快到了,大家都在採買年貨時,記得多買些健康食物,零食適度吃就好。【資料來源】.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臉書.有效降低膽固醇 專家推薦多吃這5種食物.變胖、變老、變遲鈍…實證吃超加工食物一個月後有更多驚人發現
-
2023-01-10 醫療.骨科.復健
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
一位30歲女性前來就診,原本被醫師診斷為普通的肩頸痠痛,沒想到痛竟然慢慢往手蔓延,一下覺得手指尖痛,隔天痛點又跑到下肢,最後幾乎全身都在亂痛。因為疼痛影響,睡眠也受到極大的衝擊,整天疲倦,整個人如一團迷霧罩住腦而無法好好思考。我告訴她這就是纖維肌痛症的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受訪時她說:「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除此之外,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如社交、娛樂、性行為…等均受影響。纖維肌痛症治療四大支柱:運動、心理、衛教、藥物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常常認為自己的症狀不可能會好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堅守四大原則,有很高的機會穩定控制病情甚至痊癒,這四大原則即是運動、心理、衛教、藥物。●運動:復健科醫師關心病人的日常功能狀態。纖維肌痛症患者因為疼痛容易造成活動量下降易疲勞。因此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傾向不動的生活型態,更易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聚焦疼痛讓病人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造成失能。如何打破這個循環,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下文將會介紹不同疼痛程度下,所建議的運動方式。●心理: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負面或錯誤的思考,多源自於過去所學習到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性的負面思維再加上其他危險因子共同施壓,纖維肌痛症就爆發了。不論是疼痛還是失眠,都能藉由心理治療介入緩解。●衛教:要認知到這是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病,四大支柱齊做是恢復的關鍵,另外非藥物治療的角色多於藥物治療,也就是復健運動、心理治療、對疾病正確的認知均佔有關鍵的角色,當然藥物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藥物:適當地使用藥物很重要,病人常常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卻步,但是適當的藥物能減痛,甚至提昇運動的意願,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可在台灣有的藥物是利瑞卡和千憂解。選對運動做,運動好簡單,持之以恆是關鍵醫師要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多運動,病人會說:「我就是痛啊!你要我怎麼動?」其實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在運動方面,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2012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就提出運動的好處:當時研究納入72人,有氧組36人,肌力組36人,個別執行三週的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有氧組3週後的疼痛指數下降量達到顯著差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肌力組,而有氧組和肌力組的疼痛下降量互相比較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這代表「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減痛同樣有效」。正因為如此,醫師才會大幅地倡導有氧及肌力運動對纖維肌痛症的重要性。你知道嗎?纖維肌痛症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有氧強度公式如下:運動目標心率={目標運動強度*[(220-年紀)-安靜心率]} + 安靜心率目標運動強度( 上述目標心率的乘數):0.3-0.39=低強度;0.4-0.59=中強度肌力訓練則以胸、背、大腿、臀部為主,一週做2次,一種動作以做兩組起始,每組做8至12下。再依耐受度慢慢增加組數、重量和種類。一週內可以以有氧和肌力運動各做2次為目標。若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和教練的引導,更能有效達到維持體能跟肌力的效果。同時減少全身壓痛點數量與疼痛程度、減少無助感和無希望感、改善睡眠並減少疲勞,以及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上適用於中度疼痛以下的病人(疼痛指數≤6分/滿分10分)。肌力訓練範例動作1:深蹲(下肢:大腿、臀部)1.雙腳打開約與肩同寬,腳尖微微朝外,雙手向前伸直平行地面。2.接下來,自然下蹲,直至大腿平行地面。注意做的途中膝蓋不可内夾。3.下蹲時吸氣,回到站姿時吐氣,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動作2:雙手後縮及內夾併下肢側移(上肢:胸、中背)1.雙手雙腳併攏,雙手手肘呈約 90 度、前臂靠緊2.腳往右跨一步的同時,雙手打開成倒ㄇ字型往後伸到底,讓肩胛旁肌肉向脊椎方向收縮2秒,可感覺到中背部有出力緊繃威,注意途中不可聳肩。3.手腳回到起始位,雙前臂併攏時互相對抗出力2秒,可感覺到胸部有出力緊繃感。4.手後縮時吸氣,前夾時吐氣(也可反過來) ,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5.此動作強度較輕,可加上彈力帶環繞雙肘以增加強度重度疼痛,仍能做運動,簡單動作立大功然而,有些病人可能連上述的訓練都做不了,例如重度疼痛的病人(≥7分/滿分10分)、合併全身無力僵硬無法下床的人、變天時症狀加劇難以活動的人,此時該怎麼維持體能呢?2010年,太極拳的隨機對照試驗便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向世界證明能太極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疼痛。站式太極影片↓:藉由站式太極的意念想像,可同時以身心介入的方式改善身體狀況。若疼痛過於明顯,則改做躺式太極躺式太極影片↓:(躺式太極原本是設計給腎友使用,但纖維肌痛者患者一樣可以練習來維持體能。除了太極以外,瑜珈也是優質的運動,2017年的系統文獻回顧也提到了瑜珈對於纖維肌痛症的益處,陰瑜珈或是正念瑜珈都是很好的運動介入方式。當病人疼痛程度高或病況複雜時,可以考慮躺式或站式太極/瑜珈。簡言之,依照身體狀況做可承受的運動,或許過程中會有疼痛,只要程度可忍受,那就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維持體能與正常功能,重新找回自主而有尊嚴的人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