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走路
共找到
1685
筆 文章
-
-
2024-12-15 醫療.罕見疾病
好擔心出血……血友病患可以運動嗎?
第1站確診之後Q:發現孩子罹患血友病,一定要馬上用藥嗎?侯人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血友病患多在年幼時確診,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避免出血而不能劇烈活動,時常遭受異樣眼光。不論A型或B型血友病患,都建議盡早用藥,幫助正常生活與社交。血友病患最主要的要症狀是出血,容易發生於經常受力之處,如關節,尤其下肢關節受力較大,膝蓋、腳踝都是容易出血的地方;但每位病友常見受傷的部位不盡相同,主要與活動習慣有關。例如,經常背負重物者,肩關節易出現異狀。血友病確診時間早,許多病人在新生兒時期就被診斷,從學步開始就有可能發生膝蓋、腳踝腫脹出血情況,建議家長不要害怕用藥,及早治療能讓血友病童有正常的生活與社交。目前臨床上已有基因重組藥物或雙特異性單株抗體等不同治療選項,可由靜脈或皮下注射,減少受傷風險。此外,不少病友分享,因活動受限,成長過程飽受歧視,難以交到朋友,呼籲學校應妥善說明,營造血友病童的友善環境。第2站治療選擇Q:血友病患如何制定自己的治療策略?陳淑惠/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血友病治療分為需求性治療與預防性治療。需求性治療是發現出血狀況或身體肌肉、關節腫、痛等現象,就趕緊補充足夠的凝血因子,避免長期出血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預防性治療是每周固定補充足夠的凝血因子,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還有活動前可接受單次的預防性注射。常規性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各年齡層的出血,相較於需求性治療,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建議重度病友病患(凝血因子活性約小於1%)一旦經診斷確定,應該遵照醫師建議,盡早開始預防性治療。至於個人化醫療考慮的重點,包括年齡、體重、基因缺陷、出血頻繁程度、關節的狀況、個人平常從事的運動與工作,是否遵從醫師指示、藥物在體內代謝狀況、每個人設定的不同醫療的目標。病友可以根據這些重點,與醫師討論,找出最好的治療策略。研究發現,同一個關節即使只有二至三次出血,都可能造成不可逆且退化性的結構改變。透過預防關節出血,輔以個人化與預防性治療,可以提升病友生活品質,讓病人與一般人一樣生活。第3站注射需知Q:選擇長效型預防注射要注意什麼?黃晟維/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由於製劑的半衰期不同,過去A型血友病患者通常需每周注射一至三次,而B型血友病患者則需每周注射一至二次。隨著長效非凝血因子製劑的問世,患者可以改採皮下注射,其半衰期更長,A型血友病患者最久可達四周注射一次,大幅減少注射頻率。長效非凝血因子製劑採用皮下注射,副作用相對較少,主要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的輕微疼痛或紅腫。建議患者輪替注射部位,如左右大腿或手臂,以減少局部反應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約20%至30%的A型血友病患者,在注射第八凝血因子後可能產生抗體。由於患者體內先天缺乏此凝血因子,外源性補充後,免疫系統可能將其視為外來物,進而產生抗體,類似於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一旦出現抗體,患者需採取其他治療方式進行管理。第4站運動需知Q:血友病患治療之後,可以正常運動嗎?游昌憲/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重度血友病患若能透過預防性投藥恢復濃度40%以上的凝血功能,除了高強度運動之外,其他運動幾乎都可以做,例如跑步、游泳等;若凝血因子濃度仍低於40%以下,則建議選擇走路、慢跑等較不會因此跌倒或受傷的運動。至於輕度、中度血友病患,建議減少衝撞型運動,包括橄欖球、籃球、躲避球、棒球,避免因激烈運動而出血;若要接受重量訓練,也要遵照專業建議,以免關節過度活動,一旦發現身體關節或部位有腫脹現象,就要立即就醫。不過,血友病患應保持固定運動的習慣,千萬不可因此就不運動,尤其是兒童病友,運動對關節、骨骼生長非常重要,建議可嘗試慢跑、游泳等運動。衛福部健保署於112年七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健保給付條件,讓病患有更多預防性投藥的選擇,包括:●12歲以下兒童。●12歲以上但規定需有接受第八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第5站出血預防Q:日常活動中發生出血,該怎麼處理?陳世翔/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副部主任大部分兒童血友病患是小男生,活動力旺盛,但踢足球、打籃球、溜滑板車等易碰撞且高強度運動,應盡量避免或做好準備再進行運動;若在戶外活動時,建議更要準備好護具防護,包括護膝、護肘。然而,運動受傷流血有時還是難以避免,一般輕微肢體出血可冰敷、加壓止血,將出血部位抬高,幫助盡快止血。若因劇烈撞擊導致的出血,其程度可能較嚴重,尤其是撞到頭部或關節受傷出血,基本上要盡快施打常備在身邊的凝血因子製劑,若無藥物,或施打後止血狀況仍不理想、出血狀況較嚴重,建議盡速就醫,請醫師評估。兒童血友病患者要適量運動,對骨骼、關節的發育都有幫助,飲食上建議要均衡攝食,多補充蛋白質食物,且不要食用一般認為可活血的食物,如杏仁、木耳或中藥。第6站生活紀錄Q:如何記錄孩子的治療情況?是否可以減少治療次數?黃鼎煥/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許多孩子成長至青少年階段,因為追求同儕認同,比較在乎朋友眼光,不想和別人不一樣。此時可調整治療時間,避免治療影響生活,盡量避免受傷,可以減少額外治療的機會。 目前健保給付血友病藥物,同時也要求填寫「居家治療表」,有著清楚的藥物使用時間與用藥情況記錄,除了常規治療,也包括額外注射事件。醫師希望病友清楚記錄自己的狀況,做為評估治療效果與病況參考,使用紙本或APP記錄都可以,但要寫清楚,尤其是重要的出血狀況,有人對於一時小出血不以為意,或當時不方便注射,但過一陣子就好了,如此累積次數過多,可能影響醫師對病況嚴重度的評估。 血友病治療近年發展快速,除了藥物,基因治療也在發展中,新的治療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可以先觀察,確定對自己有幫助再考慮嘗試。目前只要按時用藥,對於出血防治的效果都不錯,也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要和醫師、個管師保持連繫,有狀況立即反應,不要輕忽。
-
2024-12-15 醫療.罕見疾病
與性染色體相關 血友病患多為男性
一跌倒就血流不止、不能從事較激烈的運動,是許多人對血友病的刻版印象。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的血液凝固異常的疾病,患者先天性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因此無法維持正常的凝血機轉,導致輕微碰撞就出血,甚至有自發性出血現象。當孩子確診血友病,家長如何協助他們建立自信,面對成長過程可能發生的狀況?人類歷史上很早就有血友病的紀錄,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游昌憲指出,血友病多數為「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可能是基因缺陷造成,但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產生新的突變或自體免疫疾病,所以有些患者沒有家族病史。凝血因子位於X染色體,女性兩個X帶因,才會發病。什麼是性聯隱性遺傳疾病?游昌憲解釋,人體有23對染色體,分別來自父母,其中女性第23對染色體是XX,男性是XY。男性的XY染色體,Y來自爸爸,X來自媽媽,而人體的第八、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皆位於X染色體,所以當X染色體有問題,就會造成血友病。「對男性來說,X染色體帶有缺陷,就會出現血友病;但對女性來說,必須同時有兩個缺陷的X染色體,才會出現血友病。」游昌憲說,也因此臨床上血友病的案例幾乎都是男性,也代表媽媽帶有致病基因;若女性有血友病,代表父親一定是血友病患,而媽媽也帶有致病基因。A型血友病占85%,多數在學爬和學走時發現。血友病共有A、B兩種分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侯人尹指出,A型血友病的致病原因是第八凝血因子缺乏,約占85%;B型血友病則是第九凝血因子缺乏,約占15%。血友病是先天性疾病,所以胎兒時期在母親體內已是患者,少數病患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發生了嚴重的腦出血,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大多數血友病友,則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診斷。患者分輕中重度,輕度常在做重大手術才察覺。如何評估血友病嚴重程度?侯人尹醫師表示,必須抽血檢視患者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愈嚴重的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濃度愈低,正常人40%,嚴重型血友病患者低於1%。●重度血友病: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低於正常人平均1%以下,患者可能有自發性出血現象。●中度血友病: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1%至5%。●輕度血友病:體內凝血因子大於5%,雖然比正常人低,但患者只有受傷或手術時,才有比較嚴重的出血。游昌憲表示,輕度血友病,可能在成年後接受重大手術時,被醫師發現凝血功能不足而診斷;但中度以上的血友病,則多是在兩、三歲前,開始學走路時,家長就會困惑,「我的小孩為什麼關節容易腫、瘀青,不容易消失?」甚至未經嚴重碰撞就出血不止,或受傷出血不易止血、小便有血等症狀,進而就醫檢查,才發現是血友病。關節最容易出血,長期損傷恐致不良於行。血友病患最容易出血的部位是關節,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還可能讓關節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若反覆出血,關節逐漸損壞也可能讓病友活動受限,甚至肌肉萎縮無力,嚴重者必須使用拐杖行走,不良於行。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主任陳世翔指出,血友病治療目的是盡量避免出血,尤其是關節出血。目前國際上對於重度血友病的治療指引與專家共識,都建議從小開始預防性地定期注射凝血因子,目的在於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降低關節出血機會,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孩子能過正常生活嗎?血友病患的心理支持很重要。不少血友病患者多在年幼時即確診,因凝血因子不全的疾病特性,成長過程中必須避免劇烈活動,並因此時常遭受異樣眼光,也讓家長和病友倍感壓力。「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得這種病?」、「孩子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嗎?」、「如何應對突發的出血事件?」這些問題是血友病家長們最常問的, 他們不僅面對孩子疾病帶來的生理痛苦,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新竹馬偕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黃鼎煥指出,除了生理照顧,給予家長和病友心理支持,更不可或缺。家長需要學習與孩子溝通,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面對社會。同時,他們也渴望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和支持,希望社會能夠為血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資源和社會保障。
-
2024-12-14 焦點.元氣新聞
【向上教養】蕭彤雯:媽媽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知道媽媽接下來將是我最大的孩子。」去年,主播蕭彤雯在個人臉書上分享她陪伴媽媽的心情,「現在的我對媽媽,比對瓜瓜(兒子)還有耐心得多。」過去幾年,蕭彤雯的父母在她的人生裡扮演的角色翻轉,「從我最大的支持力量,變成我最重的責任」,她這樣形容。父母老去在一瞬間蕭彤雯是獨生女,在忙碌的媒體工作中能兼顧事業與家庭,全仰賴有父母幫忙照顧小孩、張羅晚餐、打點生活,她沒想過無所不能的父母也是肉體之軀,未意識到父母也會老。所以當媽媽對她說,「我走路有問題」,她第一個反應是「沒那麼嚴重吧!」在蕭彤雯要照顧幼小兒女,又罹癌的焦頭爛額日子裡,她對變得依賴、負面情緒爆表的媽媽生氣:「妳就是公主病!找我麻煩!」面對媽媽突如其來的改變打亂她的生活,她覺得根本沒那麼嚴重,是媽媽自己的問題,一個人怎麼可能突然間就退化?至少有兩年的時間,母女彼此不理解,痛苦折磨。「我現在仔細回想,沒有『突然間』這件事,是因為我們從未將眼光放在他們身上,沒有看見他們正在老去。」蕭彤雯感到虧欠,她的人生一直一直在往前走,從未回望作為後盾的父母。要回望同理父母心一直到帶媽媽走進身心科,知道媽媽罹患憂鬱症,媽媽的負面情緒有了答案,不是因為個性難搞,而是她生病了。但光是理解無法解決事情,一直到爸爸同意外籍看護進到家中當幫手,蕭彤雯再也不用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稍微有時間休息,才有餘裕「真正」同理媽媽,於是媽媽對她抱怨:「你根本不懂什麼是老!」她也願意承認,她沒有老過,不懂老的痛苦,但試著同理。蕭彤雯的處境是多數成年子女的寫照——是上有年長父母、下有年幼子女的三明治世代。從六年前媽媽身體不舒服,到最近能吃會笑、規律服藥,蕭彤雯說:「現在的我是六年來最好的時刻。」變好關鍵在我身上回首這段路,蕭彤雯認為改變的樞紐是她自己。首先她必須打破「非我不可」的執念,鬆開媽媽對她的依賴,適時將勞務外包,才有餘裕照顧自己、同理媽媽,改變才會發生。然後也要有心理準備,你做的安排,父母一定會拒絕,但蕭彤雯已經懂得在媽媽拒絕時,理解她不是找麻煩、不是情緒勒索,只是害怕,就像一歲幼兒對未知的事物感到不安,她只要想辦法讓媽媽有安全感就好。同時顧老又顧小,蕭彤雯說,人老了就像小孩,可是陪老之路與育兒完全不同——孩子一天天成長茁壯,過程感受到的多是喜悅;陪老則相反,老人家的身體愈來愈差,溝通愈來愈難,陪老路看不到盡頭,就算有,也是子女不敢看的。所以陪老更需要強大的心。數位版看這裡三明治女兒的體悟主播蕭彤雯曾有不願意就醫、看了醫生也不吃藥的媽媽,還有堅持家中不能有外人、拒絕長照資源的爸爸,她走過三階段,歷經六年時間,終於來到「我和媽媽最好的時刻」。上有年長父母、下有年幼子女的三明治女兒蕭彤雯,如何做到既要向上又要向下教養?
-
2024-12-13 醫療.腦部.神經
30歲舉步維艱 原來與巨星一樣罹罕病
腳總是「異常沉重」,年僅30歲的女子,2年前開始發現走路總是怪怪的,原以為是運動傷害,但怎麼做復健也都無法緩解肌肉僵硬感,漸漸地女子的日常生活都開始受到影響,某天看見國際巨星席琳狄翁自曝罹患「僵硬人症候群」,其症狀與自己極為相似,赴北醫附醫檢查後,證實罹患相同的罕病。僵硬人症候群走路如機器人 影響生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戴瑞億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疾病,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全台估計約有20多名患者,僵硬人症候群的致病原因不明,但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與人體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僵硬人症候群好發於30歲到60歲的成年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發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從下腹部、下背部及下肢的肌肉開始出現僵硬感,漸漸地影響到走路,走路如機器人,最後會因肢體扭曲而舉步維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戴瑞億指出,這名患者是2年前發現異狀,她搭乘捷運時,準備走向對面月台,卻發現雙腿沉重舉步維艱,讓她走得滿頭大汗,出門上班成為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她只能改變通勤方式,改搭公車上下班,但當她行經斑馬線時,好幾次因為肌肉僵硬,卡在路中間進退不得,甚至曾跌倒骨折。接受免疫治療 肌肉僵硬獲得緩解戴瑞億說,患者就診時,經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的檢測,確定罹患僵硬人症候群,目前採取多方治療,包含藥物、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其中,她從去年春天開始接受免疫治療,肌肉僵硬獲得明顯緩解,她與先生熱愛戶外活動,現在兩人還能偶爾外出踏青游泳,穩定控制病情,重拾生活。
-
2024-12-11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知道膝關節是否退化?6指標自我檢測!圖解4動作 每天做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隨著台灣高齡社會的到來,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為15%,有350萬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感到不適,58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在診間常見是女性患者居多,因內分泌的問題及骨質流失所導致。6症狀出現3個以上:膝關節老化西醫認為因關節內軟骨磨損後,膝蓋周邊的股骨、脛骨骨頭表面不正常增生及關節腔變窄,周圍韌帶的鬆弛造成,進而產生疼痛、關節僵硬及嘎嘎聲、肌肉無力等症狀。然而,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家及停經婦女的專利,運動傷害、體質過重都容易使關節軟骨磨損,造成關節退化提早到來,運動傷害族群像是需常做急停、急煞等動作的籃球、羽球較常見。若您有膝蓋疼痛且伴隨下述六點中的三點以上,表示膝關節已出現老化現象 (Wood, Peat, Thomas, & Duncan, 2007; Zhang et al., 2010)1.年齡大於50歲 2.早晨起床關節僵硬少於30分鐘 3.膝關節活動時發出聲響4.膝關節壓痛 5.膝關節腫大 6.觸摸膝關節無發熱滋養肝腎兩臟 能延緩關節老化 中醫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屬於「痹症」範疇,疼痛是由於氣血瘀滯,筋脈受阻所導致,「肝主筋,腎主骨」,年老體弱造成肌肉及骨頭營養吸收較差,從而導致關節的功能喪失。有效的滋養肝腎兩臟,便能達到延緩關節老化的目的,才能體現中醫「治未病」的精神。中醫辨證可分成行痹、痛痹、著痹、熱痹(1)行痹:肢體關節有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治療可用防風、秦艽、葛根等(2)痛痹:全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痛減,治療可用川烏、羌活等(3)著痹:肌膚麻木,關節痠痛,下雨天加劇,治療可用薏苡仁、蒼朮等(4)熱痹:局部關節紅腫,碰觸疼痛明顯,治療可用黃芩、茵陳蒿、知母、石膏等 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及自我保健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2022治療指引指出:1.自主運動的重要性,如走路、水中運動、騎腳踏車。(1)伸展腿後肌群躺在床上,膝蓋伸直,將毛巾繞過腳底,並用雙手將腳往身體方向拉,維持10秒,每天做5-10次。(2)訓練股四頭肌躺在床上,將毛巾捲成柱狀,放在膝窩處,小腿伸直用力壓毛巾,維持10秒,每天做100次。(3)平衡協調性訓練,改善患者功能和步行速度。開眼單足立雙手叉腰,單腳站立。離地矯治於支撐腳的腳踝內側,兩腿輪流測試。以停留30秒為最佳。米字訓練米字訓練比較進階一點,剛開始訓練時前方可以放一張椅子當作輔助。在地上黏膠帶,重心放在後腳,前腳用腳尖往8個方向順時鐘踩。上述兩個動作都建議早晚雙腳輪流各做2次。2.減重維持BMI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妻子患水腦症竟遭殺害 醫揭3大症狀:長者有無「磁鐵步」是關鍵
新北市新莊區73歲林男長期照顧68歲罹患水腦症的邱姓妻子,疑似身心俱疲,昨天將妻子從床上抱起,從客廳14樓窗戶丟下,導致妻子當場死亡,犯案後到中平派出所自首,詢後被依殺人罪送辦,釀成這起長照悲歌。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名鑫說,年長者的水腦症可能與腦腫瘤、腦出血有關,但多數為不明原因引起的常壓性水腦症,而常壓性水腦症於年長族群不並罕見,在門診中三不五時就會看到一例。張名鑫說,大腦會分泌腦脊髓液,並經由腦室的導水管排出至脊髓循環、回收利用,但當此循環系統被腫瘤阻塞,或是受腦部功能影響,分泌量過多或吸收量不足,甚至是不明原因,造成腦脊髓液無法正常排出,讓大腦被腦脊髓液壓迫後,引發大腦結構異常症狀。張名鑫指出,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第一、智力衰退,可能出現判斷力、記憶力減退,做事情的能力下降;第二、走路不穩,就是患者走路時,腳步無法完全抬起,感覺是腳底是黏在地板上,且有如磁鐵黏在地板上,因此,有人形容是「磁鐵步」;第三、尿失禁。家人在照顧方面一定會十分困難,張名鑫說,如果患者出現智力退化,家人必須幫忙做很多照顧的工作,而走路不穩時,身邊可能需要有人攙扶,注意患者不要跌倒,因跌倒可能骨折、腦中血,甚至是尿失禁部分必須時常換尿布等,家人在照顧上,真的十分辛苦。張名鑫說,常壓性水腦症治療,需要透過外科手術,自大腦腦室置入導管,將過多的腦髓液引流到腹部,減輕大腦的壓力,如果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症狀輕微患者的智力退路、走路不穩、尿失禁等症狀可以獲得緩解,但若延誤治療,手術的效果恐會不好。★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4-12-09 焦點.健康知識+
別再打赤腳!室內拖鞋有3大好處 選對還能幫助鍛鍊下半身、改善體態
許多人會在室內穿拖鞋,尤其冬天到了更需要毛茸茸的材質包覆溫暖雙腳。時尚舒適的室內拖鞋除了保暖外還有防止受傷,有些設計還可以幫忙鍛鍊核心肌群。日本家居網站整理3個室內拖鞋的好處,以及該怎麼挑選適合的類型。一、防止腳底弄髒家裡地板即使清得再勤快也非一塵不染,例如落塵、烹飪噴出的油水、落髮、寵物毛髮等,讓在室內穿的襪子都變黑,但如果穿室內拖鞋就不會被這些灰塵和污垢弄髒;另外腳底的汗腺會出汗,穿室內拖鞋可以防止地板被汗水弄髒。二、讓腳變暖冬天即使穿襪子腳還是很冷,腳冷會導致全身發寒,進而影響健康,尤其夏天吹冷氣更容易使身體降溫。保持雙腳溫暖具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緩解寒冷和消腫的功效,穿著保持雙腳溫暖的室內拖鞋有助防止在家也覺得冷。三、防止受傷在家打赤腳可能會撞到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尖銳小物或桌腳等,如果在家打破杯盤,赤腳走路很可能踩到碎屑割傷腳,若有穿室內拖鞋可以當作護墊,讓你在家安心走路不必擔心受傷。如何選擇室內拖鞋?室內拖鞋有各種不同材質、形狀和功能可供選擇,考量季節與目的來挑選一雙適合的室內拖鞋。室內拖鞋的形狀包括一般拖鞋型、鞋套型和靴子型,如果在家需要不斷穿脫、或者給客人方便穿,可選擇一般拖鞋型,而且在尺寸上限制也較小。在家打掃和搬運物品時穿一般拖鞋容易脫落,選擇有後跟的鞋套型可以像外出鞋一樣固定方便做事;另外也可權當暫時走出室外的用途,例如到陽台和花園工作,或是短暫外出。室內拖鞋材質‧棉布四季皆可使用,透氣又吸水,可快速吸走汗水,在夏天保持涼爽,在冬天通過匯聚空氣保持溫暖。 皮膚上觸感很好,即使在流汗的季節赤腳穿也很舒服。‧羊毛保暖性高的羊毛和Boa材料適合作為秋冬穿的室內拖鞋,羊毛是一種容易導熱的材料,因為纖維中含有空氣。Boa(ボア)是一種蓬鬆的質料,看起來像綿羊或貴賓犬的毛髮,大多數由丙烯酸材料製成,看起來體積大但重量輕。‧麻/網眼透氣的亞麻和網眼室內拖鞋主要用於春夏季,大麻的特點是質地粗糙、很舒適,即使在容易出汗的季節也不會黏在皮膚上。 網眼是一種有孔的織物,主要由尼龍和聚酯纖維等材料製成,熱氣從孔中散出不會悶熱,並且以出色的速乾性迅速排出汗水。‧皮革皮革具有優雅和奢華的光澤,適合給來訪客人使用,穿得越多次就越貼腳,可說是愈陳愈香的材質。 最重要的是容易去除污垢和具高度耐用性,只要保養得宜就能穿很久。功能性室內拖鞋有些室內拖鞋還具備附加功能,例如內含減輕腳底負擔的記憶海綿,接觸腳底的表面採用低反彈材質,不僅踩上去蓬鬆舒適,還可減輕雙腳負擔,長時間走動都不會累,而且也能吸收體重減輕腳步聲,避免在家走路發出「啪啪」的噪音。還有些室內拖鞋可以幫助訓練核心肌群和改善體態姿勢,例如無跟鞋或底部突起的設計,讓人在保持平衡之際會讓腿部和腹部肌肉出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鍛鍊下半身的肌肉力量。資料來源/MODERNLIVING
-
2024-12-08 名人.林靜芸
頭暈、沒食欲、肩膀痠、上背痛 居然都是因為眼鏡度數戴錯?
我是整形外科醫師,需要精準的視力。我有近視,所以很重視眼鏡。我的眼鏡除了矯正視力外,還被我當作時尚裝飾的配件。一般女性喜歡買名牌包,我沒有那種嗜好,倒是收集了許多各式各樣的眼鏡,搭配服裝及場合使用。我的眼鏡一直由固定的視光師處理,去年四月我發現眼鏡店裡進了漂亮的鏡框,決定增添一副眼鏡,當時的視光師是新來的,好心提醒我重新驗光。經過檢查,我每邊近視度數各增加75度,戴上新鏡片,確實視物亮度增加,影像也較清楚,我就接受了這個結果,還在心裡嘀咕一直以來信賴的老師傅怎麼沒幫我注意,居然增加75度也沒發現。度數有變,我所有的眼鏡(少說也有20付)鏡片全部重作,只有三副舊眼鏡,鏡框褪流行,沒有被更新。我的日記記錄四月換鏡片,六月我打高爾夫球發現看不到球的落點,自己以為打球距離增加,暗自得意。十月發現戴眼鏡無法看書,必須摘掉眼鏡,視野才會清晰。今年四月,戴眼鏡看不清楚馬路對面招牌的電話號碼,電腦的閱讀有困難。我以為是乾眼症發作,也確實點了人工淚水,休息或是熱敷會改善。但是戴著多焦眼鏡卻看遠看近都不清楚,讓我很沮喪。我懷疑自己視力退化,想到老後視障人生,心情跌落谷底。有一天整理櫃子,發現舊的眼鏡孤伶伶躺在抽屜裡,心想再戴看看評估要不要丟掉,換上舊眼鏡,天哪!周邊忽然明亮清楚,看電腦、看書、開車、打球都沒問題。我之後再找熟悉的視光師重新驗光,原來我的度數沒變,先前二邊各加75度的近視,我等於變成遠視75度,難怪剛開始覺得看遠比較亮,看近困難,到後來看遠看近都看不清楚。平日我出名重視視力,強調配戴正確度數眼鏡的重要,結果居然度過了一年多的視力障礙日子。回想起來,這段時間視力模糊、眼睛疲勞、頭暈、沒食欲、肩膀痠、上背痛,居然都是因為眼鏡度數錯誤。台灣是近視王國,從我的例子可以想見一定有不少人戴的是度數錯誤的眼鏡。眼科醫師經常提醒:定期眼睛檢查,驗光只是其中重要一環,配眼鏡前要確保眼睛肌肉在充分放鬆的狀態。如果白天上班上課勞累,可能假性度數增加,如果驗光數字與實際有落差,對驗光結果有懷疑時,應至眼科看診;有時需放大瞳孔,麻痺睫狀肌,確認度數。我去年在換鏡片的時候,如果有去眼科看診,應該不會發生這種烏龍。度數不正確的眼鏡,會對眼睛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影響生活品質,更有少數情況會導致不可逆轉的長期傷害。度數不足的近視眼鏡可能使配戴者近視加深,度數不對的眼鏡會令配戴者眼睛吃力地運作,有時仍無法看清楚,原因在於矯正不足或矯正過度,都代表鏡片無法提供最佳視覺。而遠視的人,配戴不合適的眼鏡會讓他們無法量測距離,行動障礙(爬樓梯或走路容易摔跤),更是要小心。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身為三高患者卻上台演講昏倒 心臟科醫師張哲明透漏1事惹禍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健康把關,自身也必須留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遠離慢性病風險。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明說,他自己是三高病人,也曾經歷在上台演講時突然倒下的危急時刻,深刻體認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嘴巴乾燥」當指標,慢性病患補水很重要。張哲明表示,自己老家在宜蘭,兩年多前因處理家中事務,必須頻繁往返台北、宜蘭二地,途中必經的雪山隧道經常塞車,擔心上廁所不便,他在開車上路前不太敢喝水。一次驅車至某活動發表演講,上台時忽然昏倒,經過相關檢測後,發現心血管並無異常,判斷是體內水分不足導致。「對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民眾,補充水分很重要。」張哲明表示,工作生活忙碌,許多人都是等到口渴才喝水,這恐會導致水分一次補充過多,或因頻率間隔過大,導致水分補充不足,對慢性病患者而言並非好事。他建議民眾可把「嘴巴乾燥」作為指標,適時、適量補充水分;也可效法有些醫護同仁,每天上班帶著一大罐水,用來衡量飲水量,避免水喝太少。同為三高患者,努力推廣「新54運動」。身為心臟科醫師,同時也是三高病人,張哲明深知定時服藥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集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於一身,飯前血糖達120至130mg/dl,雖然還不到糖尿病標準,但已偏高,因此降血壓、降血糖藥物都有服用,尤其飲食更是必須留意。張哲明說,他常推廣一套「新54運動」,其中要點包括「5個多、4個少」。5個多包括:多運動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多補充營養並控制體重,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吃魚類少吃肉類,多吃蔬果類食物。4個少則包含:抽菸者菸要愈抽愈少,飽和脂肪及肉類盡量少吃,飲酒要少,鹽分要少,否則會造成血壓升高。將運動融入生活,少坐電梯,多爬樓梯。不過,醫師工作忙碌,要達到前述「新54運動」標準,其實並不容易。張哲明表示,自己沒有抽菸,也不酗酒,僅在少數應酬場合會少量飲酒,但醫師工作確實較為忙碌,要騰出時間運動不容易,較好的做法是將運動融入生活,例如他平日盡量少搭電梯,多爬樓梯,「向上2層、向下3層」都會爬樓梯,藉此增加運動頻率。張哲明沒有從事特定運動項目的習慣,但只要有空就會到戶外散步或慢跑,下班後經常利用士林區新光醫院旁的美崙公園活動。對高齡者、慢性病人而言,運動不必強求複雜或高強度,但必須規律,也要衡量自身活動的效果,運用科技即是很好的方法,民眾可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的健康軟體,監測每日行走步數,建議每天以1萬步為目標,至少要走到7、8千步,外出活動時,有電梯盡量別搭。找到自己的紓壓方式,他用輕音樂放鬆心情。壓力已被醫界認為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子,舒緩壓力也有助減緩三高病情惡化。張哲明說,自己的放鬆方式是聽音樂,以輕音樂為主,不是節奏感強的搖滾樂,因工作所需,經常需要閱讀醫學期刊,了解最新治療趨勢,他通常會在閱讀期刊時戴上耳機,靜下心來放鬆心情。穩定病情,定時服藥很重要:抽血見真章。定時服藥對一般民眾並不困難,但對於有多重慢性病的長輩,每日服藥種類多,加上年紀長,忘記服藥的情況相當普遍。張哲明表示,他經常遇到門診病患,開立每日2顆藥的醫囑,卻只服用一顆,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忘記了」,這些病患來看診時看似狀態良好,但抽血數據就能見真章,經常是血糖上升,或血壓飆高。張哲明說,規律服藥的關鍵是讓用藥習慣融入日常,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生活環節吃藥,就不容易遺忘。他的做法是每天一早睡醒就服用慢性病藥物,再開啟一天的工作事項,晚上入睡前也會記得服藥,時間久了,吃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容易忘記,減少血壓、血糖高低起伏帶來的健康威脅。張哲明醫師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經歷:新光醫院心臟超音波室主任、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赴美國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研修給患者的一句話:運動是最好的護心方式,有氧運動、散步走路都很好。延伸閱讀 : 害怕突然倒下? 這招天天做關鍵時刻救你一命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不只看壞膽固醇 心臟科醫師王宗道揭1指數更能判讀心血管健康
現代人生活飲食不健康,很多人有三高而不自知,心血管疾病危機四伏。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健康把關,自己又是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本期元氣周報邀請心臟科醫師,分享自己的養「心」之道。「每天量血壓、爬樓梯監測心臟功能、不吸菸、吃原型食物、適時舒壓,對民眾來說是CP值最高的護心法。」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他身為心臟內科醫師,十分重視心臟的健康,他和家人都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會定期透過健康檢查注意自己的三高數值,也會進行X光、心電圖等檢查。全球高血壓病人,三分之一不知道自己血壓高。王宗道說,很多疾病都是長期累積的,膽固醇長時間累積於血管內形成斑塊,一旦斑塊脫落,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血壓長期偏高、吸菸、糖尿病未控制等,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他提醒,全球高血壓病人中,高達三分之一都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量血壓、監控數值對血壓管理很重要。心血管疾病與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王宗道說,他有一陣子未注意飲食,造成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偏高,現在多吃青菜、菇類等原型食物且不過度烹煮,盡量不吃油炸雞排及蛋糕、餅乾、罐頭等加工食物,喝黑咖啡,不喝菜餚醬汁,減少油脂攝取,膽固醇已恢復正常。工作忙碌無暇運動,工作中爬樓梯、走路都很好。王宗道坦承,平時工作忙碌,確實缺乏運動,但會用多走路、爬樓梯來彌補運動量不足,更當作是「自我檢查心臟」的重要活動。過去到台大醫院上班時,他多把車子停在地下3樓停車場,並爬樓梯到5樓的辦公室,等於爬了8層樓梯,可以鍛鍊腿部的肌力,同時也可測試自己的心臟功能;但現在因為需要往返台大醫院不同地點,每天走路會累積30分鐘以上,因而減少爬樓梯層數。王宗道建議,民眾可以多爬樓梯,測試心臟功能,如果出現「喘」還不需過度擔心,但若有胸悶、胸口感覺被石頭壓住,或是壓迫的感覺從胃一直延伸到下巴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他也提醒,爬樓梯時應選擇有扶手的樓梯,多注意安全,避免跌倒。壓力管理很重要,學會「像農夫一樣的思考」。「壓力對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也很大。」王宗道說,他遇到壓力時,就會「像農夫一樣的思考」,農夫的工作是把環境顧好,種子才會生長;對一個人來說,種子就是自己的人生、健康,任務就是把健康顧好,過程難免面對颳風下雨,面對壓力就是調整心態、專注當下,保持冷靜,做好保護措施,不要怪東怪西,「一步一腳印」讓它順利生長,並隨時肯定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至於現在許多民眾會服用他汀類藥物,維持心血管健康,王宗道說,他的膽固醇算正常,目前沒有服用他汀類藥物,但媽媽有在服用,以維持心血管健康。他建議,如果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可以經醫師診斷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可達30%至50%,高於改變生活型態的10%至20%。不只看壞膽固醇,動脈硬化指數更能判讀心血管健康。 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王宗道說,過去多關注壞膽固醇的數值變化,但臨床發現,有些心血管疾病病人,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數值都很高,他母親就是如此,他想,「若好膽固醇多,能不能抵銷壞膽固醇?」經醫學研究發現,將總膽固醇數值除以高密度膽固醇,得出的「動脈硬化指數」,就能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王宗道說,正常人理想值應該小於4,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小於3,一旦數值超過4,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使用藥物控制。這個計算方式相較於只看壞膽固醇的數值更為準確,經計算,媽媽的數值大約是3點多,他也就比較放心。王宗道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台大醫院智慧科技研發中心主任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給患者的一句話:民眾面對心血管疾病,應採取「科學管理、持之以恆」,透過檢驗了解數值,加以改善、預防,健康狀態才會愈來愈好。延伸閱讀 :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07 養生.運動健身
爬山下坡時雙腳超抖?專家教「下山輕鬆走路方式」降低腿部衝擊
許多有登山經驗的民眾會發現下山時會「腿抖」,相比上山時攀爬的艱辛,下山體力上雖然輕鬆許多,但腿部卻可能會承受其他壓力。日本運動生理學專家山本正嘉就在《登山與身體的科學》中跟大家分享下山行走的要點。下山時該如何降低腿部衝擊?首先可以了解,下山時會有兩個原因造成腿部疲勞:1.腿部肌肉離心收縮2.落地時衝擊力大因此,盡量減少以上兩點對腿造成的壓力是關鍵。一個人以不同方式走下相同高度的台階時,落地的衝擊力也會不同。當以正常方式走下30公分的台階,會承受大約兩倍體重的力量,若是刻意大力踩下的話,衝擊將會變成三倍以上。身上如果背負重物,也會增加衝擊力。因此,書中建議下山時要盡量縮小步幅行走,避免不必要的行李負重。當人體在從事艱苦的任務時,與其一次勉強完成,更好的方式是降低強度分次進行,這樣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會大大降低。縮小步幅可以降低股四頭肌離心收縮的程度,防止肌肉損傷,並減緩下山後肌肉酸痛的情況。改變下山姿勢分散肌肉壓力改變走路方式也可以有效減輕股四頭肌的負擔,書中建議不要從正面下山,而是將身體稍微向側面轉動,將重心盡量放低在臀部上,並避免過度彎曲膝蓋,這樣能分散下坡時對股四頭肌造成的壓力,可以想像自己在做深蹲練習,掌握膝蓋不超過腳尖、重心在臀部的原則。另一個方法是將登山杖朝向山谷一側,然後輕輕放下雙腿,這樣也能減輕著陸時下半身的壓力。行走在岩石或有樹根的陡峭地形,也最好將身體向後轉動而不是向前轉動,並使用手臂幫助平衡,將重心分散在全身肌肉。提醒民眾,除了書中提到的下山小技巧,遵循專業登山嚮導的指示、選擇適合攀爬的山以及日常的體能訓練也都十分重要,登山挑戰自己的同時也務必留意人身安全。
-
2024-12-07 焦點.元氣新聞
【一起變老】張艾嘉 陪97歲母親一起老
唱著「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學會愛的代價的張艾嘉,唱著「忙、盲、茫」的都會女子張艾嘉,總是慧黠溫暖,大家叫她「小妹」的張艾嘉,今年竟然七十一歲了。她是入行半世紀依然熱情的電影人,也是三個兒子的母親,也是照顧九十七歲媽媽、讓媽媽開心與她一起老去的女兒。媽媽跌倒了 急返港安撫心情張艾嘉前陣子返台參加金馬獎頒獎典禮,一度因為媽媽跌倒而飛回香港又趕回來。她說,「媽媽從今年八月,已跌了三次跤,進了兩次醫院。」為什麼跌倒?「因為個性」,張媽媽是個很獨立的人,除了年紀大了,力氣比較不夠,就是自己走路太快了,「她就覺得自己還是跟以前一樣」,拿著拐杖與她步調不搭,就跌倒了。張艾嘉有兄姊,但她和媽媽緣分最深,「這是老天爺決定的」,母女住一起幾十年。以前她是媽媽的女兒,現在角色轉換,媽媽變得像孩子。一開始不太能適應,但她發現人到了某個時候,體力、行為,整個人退化,要持續原本的生活方式,很多地方覺得無奈跟無力,這時候突然間覺得「她老了」,雖然媽媽可能不承認。媽媽像女兒 頓悟溝通很重要在新書「女兒」裡,張艾嘉寫到,七十歲後才明白什麼是人生。每個人老後樣貌不同,有人很獨立好強,凡事自己來;有的很依賴子女,坐上輪椅就不肯起來;有的老人很樂觀,也有的老人非常負面,「子女要明白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經歷過哪些事,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張艾嘉說,在拍電影「女兒的女兒」的時候,她扮演的是一個被夾在中間的女兒,上有媽媽,下有叛逆女兒,還有自己曾經拋棄的女兒,在這麼複雜的情況下,她突然間領悟到,彼此的溝通非常重要。她說,「身為子女的我們,很少真的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的父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她說,當我們眼見父母在什麼樣狀況之下開始衰退,而他自己還在那邊撐著的時候,要怎麼對待他?此時了解父母很重要,不了解就不明白該如何對待老後的父母,彼此間無法達到相處的默契與融洽。母親藏甜食 悄悄處理不拆穿就像她在書裡提到,不拆穿母親私藏甜食,只悄悄把過期食物分批處理掉。儘管母親老後兩人像是角色對換,她依然尊重高齡九十七歲的「孩子」。這次媽媽跌倒,家人已緊急處理,她還是立刻返港,「我很清楚,媽媽如果沒看到我,會很慌張。」果然母親一見到她就安心下來,開始自我調侃,直說自己摔跤也太倒楣了。被媽媽喊為「妹兒」的張艾嘉,今年也七十一歲了。張媽媽聽到女兒年齡大笑:「你也是老人了!」能夠和女兒一起老去,顯然讓張媽媽極為開心。張艾嘉自己倒是沒想太多年齡的事,反而是很多人有事沒事就對她說:「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人了」,因為大家常常來提醒,「也只好被迫記得自己的歲數。」現在回過頭看,張艾嘉說,媽媽告訴她,卅歲的女人最美麗;當自己到四十、五十歲時,覺得這個階段的女人也很美;直到六十多歲,開始不太去記幾歲;現在年過七十,「更是無所謂了。」在家常鬥嘴 發現老媽很會演說到美,張媽媽肯定是當之無愧,張艾嘉從小就聽大家誇讚,你媽媽真的比你漂亮太多了。不管走到哪兒,張媽媽都是焦點,但母女倆鬥嘴時,張艾嘉有時逗她說,「我當了明星,你沒有當,我會演戲。」講著,忍不住笑出來補一句,「媽媽現在也很會演戲,她在家裡挺會演的。」果然,無論媽媽成了幾歲的孩子,還是那塊老辣的薑。
-
2024-12-06 醫療.新陳代謝
決定長壽最關鍵器官!香腸和超商便當是大敵?日名醫教增強腎臟力體操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有時生病也很難意識到,腎功能惡化會損害血管,增加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的風險。腎臟對於壽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日本醫師呼籲除了注意飲食,提升腎臟力是健康長壽的鑰匙。腎臟健康掌握長壽關鍵日本埼友診所門診部主任、腎臟專家高取優二指出,腎臟的作用是過濾體內血液中的廢物,產生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腎臟在維持健康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問我掌握長壽的關鍵器官是哪個,我會優先說是腎臟」。高取指出腎臟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並平衡鈉和鉀等電解質,電解質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如高血壓、四肢麻痺和心律失常,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腎臟還可以激活食物中的維生素D,使鈣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有助於生成強壯骨骼。腎臟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保持血液乾淨,腎臟能保持血液呈弱鹼性,以增強防禦功能抵抗疾病,並在貧血時將氧氣分配到全身,聚集在腎臟中的血液被收集過濾,使乾淨的血液在全身循環。腎不好百病纏身 和壽命息息相關東北大學專精腎病治療研究的名譽教授上月正博警告,腎功能低下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當腎功能下降時,鉀、血尿素和氮等廢物和毒素會在體內積累,特別是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堆積廢物讓血管變窄,罹患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另外當廢物在大腦中循環,會導致意識障礙。這些疾病的組合最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和心絞痛,因此保持腎臟健康與壽命直接相關。儘管腎臟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它被稱為「沉默的器官」,除非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否則幾乎沒有明顯徵兆難以察覺。 當功能惡化時,會出現腫脹、呼吸急促、疲勞等症狀,如有反應遲鈍和血尿千萬別輕忽。醫師指出如果太晚發現腎病,可能就要淪落到洗腎,因此每天照顧腎臟病「鍛鍊腎臟力」將能延長健康壽命。食品添加劑是腎臟大敵 鹽和蛋白質不宜過量保持腎功能良好最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高取指出最要避免的是食品添加劑,尤其是無機磷是腎臟的最大敵人,經常添加於於火腿和香腸等加工肉品中,以及超商便當、速食、泡麵和甜麵包中。磷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礦物質之一,然而過量攝取會導致鈣從體內排出,進而使骨骼變脆並增加患骨質軟化的風險。比起天然食品中含的有機磷只有20~40%被吸收,超過 90%的無機磷會被吸收。 磷由腎臟代謝,但代謝過量磷時產生的物質會損害血管並引起發炎。此外,過量的鹽攝取量會給腎臟帶來很大的壓力。 煮菜若要加鹽建議使用礦物質含量高且鹽濃度低的天然鹽,而不是普通食鹽。 只需改用天然鹽,就可以達到鹽分限制的效果。高取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建議攝入蛋白質來增強骨骼和肌肉,但要小心不要過量, 過多蛋白質會被腎臟代謝並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因此過量攝取也會給腎臟帶來負擔。建議可以多攝取蔬菜水果,當中含的維生素C,以及洋蔥中含有槲皮素,可以去除老化細胞,有助保持腎功能正常。培養運動習慣增加「腎臟力」上月建議應該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每天鍛鍊有助改善腎臟功能。他舉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正在接受腎衰竭、心力衰竭的透析治療,他同時加入運動療法,當初住院連起床都很困難,出院時已恢復到能輕鬆行走。上月開發了一套運動療法,也是「讓腎臟恢復活力的體操」,包括以下三步驟:預備體操、走路和肌肉訓練。這套運動療法持續兩、三個月就能讓腎功能得到改善,然而長期未活動的人肌肉力量低落,最首要是養成活動身體的習慣,最好每天做三組,但如果有困難,做一組也可以。1.預備體操首先透過抬起和放下腳後跟、高舉雙手等熱身運動來軟化身體(如下圖)。2.走路熱身完開始走路。每週步行3至5次,每天20至60分鐘,總共4000步以上,而且走得越多越有效。走路具有活化心臟並增加到達腎臟血液量的作用,如果長期做可讓血壓、血糖水平和膽固醇也會降低,有助於預防導致腎功能惡化的生活方式相關疾病。3.肌肉訓練步行後進行肌肉訓練,像是「扶牆挺身」和「屈膝挺胸」等(如下圖),最好將任何一種與步行結合,兩者重複進行有望改善腎臟的血液流動。上月強調即使腎功能下降,也可以透過運動療法延長壽命,不要因為腎不好而放棄人生,相關運動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他表示腎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無名英雄。改善腎功能不僅可以預防各種疾病,還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為來臨的冬季做好準備,增強腎臟力是健康生活的關鍵。資料來源/女性セブン
-
2024-12-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跌倒脊椎受傷驚魂記 (下)
編者按:這是一篇原本健康的93歲老人,十個月前意外跌倒脊椎受傷就醫的親身經歷。送醫之後不幸發生院內感染,慘遭隔離一段時間,出院之後又接受脊椎開刀、感染,出入醫院多次,憑著毅力,終於漸漸走出陰霾,寫出「在這年紀才了解人生還有許多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的心得。透過這篇文章,他老人家才更了解醫護人員的辛苦,但也更深深領會病人在病情不如預料時,很容易失去對醫療團隊的信心。希望這篇長文可以促使醫病彼此更深入的了解。由於這篇文章內容豐富,全文於分別以三篇於一週內登出。醫生們每天來巡房時,都會鼓勵我下床活動筋骨,可是我的腳根本沒有力氣,連站都覺得困難,只好等復健老師來的時候協助我下床、站立、練習原地踏步,每天一點一點慢慢的訓練。6/17我的主治醫師來看我的時候,我請他協助我用助行器一步一步的練習走路,一開始只能堅持30秒就要馬上坐下來,如果不是醫生在我旁邊,我根本沒有信心可以跨出這一步。同一天,我開始出現「譫妄」現象,我也是聽到看護說了才知道。明明病房裡沒有別的人,我卻一直看到有日本客人站在門口或是友人站在看護的後面,我還會叫看護讓開不要擋住我的視線;躺在床上的時候意識不清,手時不時在空中的揮動著,嘴裡喃喃自語別人也聽不懂我說什麼,對人、時、地有所混淆,一直出現幻聽或是幻視,一會兒混淆,一會兒清楚,馬上就忘了自己在說什麼。隔天早上起床時,滿口鮮血,嘴唇多處咬傷,外籍看護嚇死了,連忙請醫生來診治。醫生認為我是住院住太久的關係,產生時空錯亂,也可能因為治療疼痛含有嗎啡類的止痛貼片貼太久而產生類似的情形。腦波檢查也沒有出現異常,還好不正常的情形只出現兩天,第三天一切恢復正常,也不記得之前發生了什麼狀況。之後,每天除了醫生來巡視時請醫生陪我練習走路以外,我開始坐輪椅到戶外曬5分鐘的太陽,每天待在冷氣房裡,都不知道外面的天氣有多熱。我是一個自我要求嚴格的人,醫生給我目標,我就想要努力去達成,每次下樓腰椎疼痛也堅持不了太久,當下又會很後悔為什麼要勉強自己下樓,再次體會什麼叫做「呷快弄破碗」。痛到忍不住了,就趕快回到病房躺下來,只要躺平5分鐘就覺得舒服了。每天就這樣反覆著,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令我困擾不已。住院這段期間,不只腳沒力氣,眼睛也對不了焦,手又會抖,一開始連拿東西吃都顯得吃力,原本我以為我罹患了帕金森氏症,還好經過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後,覺得我是住院住太久的關係,請我不必擔心。慢慢的我開始有明顯的好轉,在病房裡用助行器站著踏步、走路可以進步到10分鐘,甚至15分鐘,我也儘量每天下去曬太陽,從以前只能坐5分鐘,到後來可以坐到20分鐘;我練習下床坐在便椅上解大便,不必依賴尿布,減輕看護的負擔。醫生看到我的努力,各方面指數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期待能夠出院的日子到來。醫生也說可以做返家的準備。6/25把注射抗生素改為口服抗生素,讓我在出院前先適應,也能看看抽血的反應如何。當時的發炎指數大概都保持在1.0左右,感染科醫生覺得穩定就可以出院,但是幫我做清創的神經外科醫生認為數字應降到1以下才安全。為儘快達標,只好又改回用注射抗生素的方式,期望6/28可以出院。很不幸的,6/28早上的指數並沒有繼續下降,反而微微上揚。兩科醫生討論後,覺得再留院一個禮拜觀察看看。我聽了眼角開始泛淚,心裡無限委屈,原本這一兩天我開始與親朋好友通知我6/28要出院了,結果又是空歡喜一場,頓時真的覺得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呢?醫生看到我眼神中的落寞,又語帶哽咽,不斷安慰我,再住一個禮拜就好。如果沒有經歷前面二次住院都是因為我吵著要出院,不顧醫生的顧慮,導致後來我的身體一連串如斷崖式的崩塌,我可能此時此刻又會跟醫生撒嬌、耍賴說一定要出院回家陪太太,不然離家太久,輕微失智的太太已經不把我放在眼裡,快把我忘記了。這次我有記取前二次的教訓,即使希望落空也不會跟醫生拜託,勉強讓我回家了。終於,等待一週後,我的CRP指數迎來了住院期間表現最好的一次1.315,醫生宣布可以回家了!住院45天,回想起來真是一場漫長的等待,也不曉得躱在身體裡的細菌何時才能消滅,為什麼又會突然冒更多出來,這種沒有目標的戰爭,只會讓生病的人失去求生的意志。本來對於我的脊椎受傷部位兩次手術(一次打骨泥,一次清創),一直無法獲得完全的改善,我不禁懷疑是不是手術失敗?因為醫生不願意承認,所以只能告訴我,因為我的年事已高,身體的老化本來就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所以恢復的時間自然比別人要長很多。清創手術後,我的確有一點點的進步,當下我還覺得是我誤會醫生了,我還是會康復的,只是花的時間比別人長而已。後來我問了很多周圍的朋友,他們的長輩幾乎都是手術完就能下床走路,不然也是三個月就完全恢復,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已經時隔半年了還沒好轉,沒辦法久站,也不能久坐,只有躺著的時候才覺得舒服。但是對我而言,人生不應該只能躺著過日子的。這種痛苦的折磨不曉得還要拖多久啊?這次住院,我體會醫護人員的辛苦,照顧我的護理師,經常是把晚餐當宵夜吃;大部份的護理師仍然都是用笑臉對待病人,再忙再累也都盡心把病人照顧好,這一點我是相當感動與感激的。也謝謝在我身邊照顧我、陪伴我的人,大家給我安慰、鼓勵、加油打氣,祝福我早日康復。但願不要讓大家等太久,我可以健康的與大家再相會!後記之前住院時因醫院看護不做了,我把照顧兒子的外勞調來醫院照顧我兩個禮拜,我女兒曾提醒我,哥哥沒有專責的人照顧,萬一跌倒或發生什麼意外怎麼辦?當時我只想到自己是病人,最需要受到照顧,兒子在教養院有教保員照顧,應該沒有問題。3/18我出院後,外勞回去照顧兒子,結果我兒子因感冒數日,肺炎住院了。聽到這個消息時,我自責不已,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幸好住院數日後情況有改善,讓我稍微心安一些。我自己不禁反思,當時我在醫院沒有人照顧也不行。如果把管家調來醫院,變成太太在家裡沒有人照顧三餐都成問題,萬一跌倒會更慘。而且我不喜歡吃醫生的伙食,也吃不慣外面的東西,住院時最需要的營養調理,也會成問題。我的資源已經算很多了,都還會遇到捉襟見肘的困境,一般家庭的人萬一家裡有人生病住院,該怎麼應變?實在難以想像。
-
2024-12-04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穿矯正鞋墊有用嗎?醫教正確挑選法:鞋墊最好選「這種」
一名43歲男患者因腳底疼痛,造成走路越來越不舒服,走路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痛。後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足弓塌陷導致「扁平足」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王叔昂表示,扁平足是常見的足部問題之一,通常分成先天與後天因素,主要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因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跌倒、腳部疼痛等狀況,並影響膝關節與髖關節,造成日後關節磨損之主因。以下為常見症狀:.平衡差易.跌倒.腳部疼痛.無法久站.容易扭傷向上硬撐反而傷害足弓王叔昂表示,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了傷害。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目的是讓足底有伸展作用,這樣因而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這反而讓壓力集中在足弓點造成疼痛,導致無法正常走路。鞋子應選氣墊鞋、乳膠墊王叔昂說明,用日常生活的經驗可以來解釋鞋底的材質跟足底承受壓力的關係,想像赤足踩在3種不同硬度的地面上,就知道哪一種鞋底最適合足底:鵝卵石:腳踩在高低不平的鵝卵石上,即硬底的腳弓鞋。大理石:腳踩在硬質的大理石地面上,即硬質鞋底。乳膠墊:腳踩在軟且有彈性的乳膠墊上,即氣墊鞋或軟且有彈性的鞋底。王叔昂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的原理應該是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應該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的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適當建議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086.html】
-
2024-12-04 醫療.骨科.復健
髖關節疼痛可能是由其他病症引起 醫師提醒當心幾種潛在疾病
如果整天坐在辦公桌前、或晚上側睡的人,可能已嘗過髖關節疼痛所帶來的痛苦與不適之感。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說法,髖關節疼痛源自髖關節內部或周圍發生問題,約10%的美國人有此困擾,且隨年齡增長,罹病的比率也會增加。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髖關節疼痛?事實上可能是由許多潛在的病症所引起。髖關節疼痛會影響不同部位的髖關節,而有時可能是由其他病症所引起。以下是專家分析對這種常見的疼痛應注意的事。什麼是髖關節疼痛?紐約大學醫學院骨科系助理教授史坦(Spencer Stein)表示,髖關節疼痛有許多原因,通常疼痛是由於球窩周圍的組織(如軟骨、肌肉和肌腱)出現問題。西北大學骨科與復健助理教授湯瑪斯(W. Christian Thomas)表示,當患者感到髖關節疼痛時,通常會指向幾個不同部位:前方(靠近腹股溝或臀部最高處與腰下側間)、後方(靠近臀部)及兩側。湯瑪斯說,髖關節痛的症狀會因根本原因而異,特徵通常是關節周圍發出喀嚓的聲音,但更深層的感覺則會伴隨痙攣與灼熱。髖關節為何疼痛?史坦指出,髖關節疼痛的根本原因有時與年齡有關,年輕人與運動員更容易因髖關節撞擊而感到疼痛;這種情況會造成被稱為「投手絕症」的唇關節撕裂,以及關節受壓。史坦說,隨著年齡增長,更常見的疼痛原因是髖關節炎,由於軟骨組織損耗,使關節間的骨頭相互摩擦而產生疼痛和發炎、行走與負重困難。另一個可能原因是,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與肌腱發炎。湯瑪斯表示,位於大腿頂部附近的髖屈肌與髖外展肌常會受到刺激;當髖關節轉動出現問題時,髖部會因走路等簡單的活動而受傷。史坦說,彎曲或拉伸以及長時間坐著,都會加重髖部疼痛。湯瑪斯指出,滑囊炎是另一影響髖部外側組織的疾病,滑囊是肌腱與骨頭接合處的保護墊,當滑囊發炎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史坦說,當疼痛影響到髖關節外側時,任何直接壓力如晚上側臥,都可能加劇疼痛。哪些情況會被誤為髖關節疼痛有幾種情況可能會被認為是髖關節疼痛,但實際是身體其他部位疼痛的結果。湯瑪斯說,源自腰椎、骶髂關節或背部神經受壓的下背痛,常被誤認為髖關節疼痛;此外,雖然少見、但疝氣與某些泌尿科疾病也可能造成類似的問題。何時該擔心髖關節疼痛湯瑪斯表示,判斷髖關節疼痛是否嚴重,最重要的是「還能走路嗎?」史坦建議,如果確定是慢性髖關節疼痛,且透過簡單的伸展或身體活動仍無法改善,就應就醫積極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02 醫療.心臟血管
每天多運動5分鐘就能改善高血壓 研究: 一定要做「比走路更劇烈的運動」
世界上約有26%人口患有高血壓,而台灣衛福部統計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這幾年約落在24~27%之間,如果沒有經過適當診斷和治療,高血壓會增加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每天多動5分鐘就能降血壓近日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增加5分鐘的運動時間,例如跑步或爬樓梯,就能有效降低血壓、維持心臟健康。這對平常沒有運動習慣、體能較差的人來說無非是個好消息。綜合外媒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澳洲雪梨大學在全球醫學雜誌《Circulation》上發表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從五個國家14761名志願者身上的追蹤器收集數據,他們將受試者的日常活動分為六類,分別是:「坐著」、「站著」、「睡覺」、「慢走」、「快走」和「劇烈運動」,並分析血壓和運動的關係。研究人員發現,人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躺著或坐著的,平均每天坐10小時,睡7小時,站立3小時,快走或慢走2個小時。而在血壓方面,除了劇烈運動之外,延長睡眠、站立與步行時間對於降低血壓也有幫助。這是因為站立和步行可以增加血管的舒張壓,而與清醒時相比,夜裡長時間的睡眠會讓交感神經放鬆下來,血壓也會降低10-20%。長期睡眠不足則會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導致血管收縮頻繁,並因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躍導致高血壓。提升運動強度血壓管理效果更好主要研究人員之一Joe Blodgett表示:「步行對健康雖然有好處,但如果要更有效降低血壓、改善心血管系統,還是得透過比走路更劇烈的運動。」他建議每天增加五分鐘的運動,例如:跑步、騎腳踏車、爬樓梯,並不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但關鍵是提升心率,透過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加強對血壓的影響。
-
2024-11-30 醫聲.罕見疾病
37歲的她失去胰臟、膽囊與脾臟 VHL病友盼:健保納救命新藥
「VHL這個病,讓我的生活像是踩在地雷上,無法預測哪一天會出現新的腫瘤。」37歲的陳立妍罹患「逢希伯-林道症候群 」(VHL),會導致全身多處器官異常增生血管瘤與腫瘤。VHL不僅讓她多次進出手術室,更令她無法想像所謂的未來。然而,近期出現的一種新藥,讓她看到久違的希望,但昂貴的價格和健保列入排隊清單的現實,仍讓她不敢奢望。返台確認罹患罕病,人生如同「定時炸彈」般陳立妍小時候隨家人移民菲律賓,16歲時因為走路偏向一邊、經常嘔吐和頭暈,被家人帶往當地醫院檢查。當地醫師為她進行了腦部手術,切除了腫瘤,但未能確診她的病因。直到返台後,經台灣醫師進一步檢查,才確診她罹患了VHL,並發現胰臟也出現水泡。自此,陳立妍的生命便與腫瘤復發、手術和長期治療密不可分。「那段時間,我總覺得自己像個定時炸彈,隨時會被腫瘤引爆,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逢希伯-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VHL)」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源於人體第三對染色體上的VHL基因突變。這種基因異常會導致全身多個器官的血管和腫瘤異常增生,常見於大腦、眼睛、腎臟及胰臟等部位。腫瘤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演變成癌症,患者因腫瘤生長位置不同,可能面臨視力模糊、行動不便及內臟功能損壞等健康挑戰。由於腫瘤的反覆出現,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接受檢查與治療,這對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都構成巨大壓力。腫瘤過度增生,讓她失去胰臟、膽囊與脾臟112年,陳立妍因胰臟腫瘤過度增生壓迫膽管,接受了胰臟切除手術,並因胰臟、膽囊與脾臟共用血管,不得不同時移除這些器官。術後,她罹患糖尿病,每天需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因脾臟移除導致免疫力下降,小小的感冒都可能讓她生重病。VHL病友常因腫瘤位置和症狀不同,需要多次進出醫院。陳立妍回憶,曾因小腦的腫瘤一年內復發多次,尤其腫瘤的增生無法預測,有時候剛開完刀不到半年又長出來,那段時間也令她身心俱疲。由於胰臟被移除,陳立妍需要依賴酵素幫助消化,而餐前都要打胰島素,晚上還要補一針,一天至少要注射四次。陳立妍坦言,這樣的生活狀態讓她在工作選擇上受到極大限制,「我不敢選擇壓力大的工作,也避免需要熬夜或頻繁出差的職位。」新藥的希望,渴望擺脫無數次的手術近期,醫界研發出針對VHL的口服新藥,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的增生,讓陳立妍看見能擺脫不斷手術的希望,「如果能用藥物控制腫瘤,就不需要再挨刀,也不會有這麼多後遺症。」並坦言,「如果能早點服用這種藥物,也許就不必切除胰臟,現在的生活質量會好很多。」並表示,雖然病友們對此充滿期待,但昂貴的價格仍讓多數病友無力負擔。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提到:「VHL的手術難度很高,尤其是腎臟、胰臟、脾臟或神經系統的腫瘤。現在有新藥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對於無法手術的病友來說,是新的希望。我們希望政府能加速新藥的審核速度,盡快讓患者受益。」罕病患者的真實故事:
-
2024-11-30 醫聲.罕見疾病
3歲童肝脾腫大確診罕病 若斷藥恐切脾或斷命
一雙圓滾滾大眼帶著靦腆笑容看向鏡頭,3歲的言言看似與其他孩童一樣天真快樂,但其實他去年中出現猛爆性肝炎症狀,肝指數飆破3000,腹部腫大,被驗出脂肪肝,膀胱及周遭內臟受壓迫,且呼吸不順暢,肌肉發展遲緩導致走路不穩、時常嗆到;經肝膽腸胃科醫師建議接受基因篩檢,才確診罹患罕見疾病——酸性神經鞘磷脂酶缺乏症(ASMD)。目前言言透過恩慈療法暫時得以使用酵素補充療法,但明年健保若仍未給付藥物,他恐因千萬藥價而中斷治療,生命再度陷入危險。ASMD又稱尼曼匹克症(Niemann-Pick disease)、鞘髓磷脂儲積症,患者的SMPD1基因突變,使得酸性神經鞘磷脂酶缺乏,無法代謝分解細胞膜的主成份「神經鞘磷脂」,並累積於細胞及器官中,造成肝臟、脾臟、肺臟、骨髓或腦部等病變。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尼曼匹克症可細分為三型。言言罹患的是最嚴重的嬰兒神經內臟型(又稱尼曼匹克A型),通常患者一歲前會出現肝脾腫大、衰竭,腹部隆起、無力以致進食困難、便秘、嘔吐、發展遲緩,以及血小板下降;由於病情進展快速,患者大約三歲前就會過世。治療後與常人無異 病團籲優先給付病患數少、較急迫之治療言言的爸爸坦言,得知消息當下,全家晴天霹靂,心情難以言喻,「只知道小孩生命走不長,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到處蒐集資料。」聽聞有酵素補充療法,且第一例患者受惠恩慈療法後,症狀有所改善,一家重燃希望。言言同樣藉由恩慈療法,接受酵素補充療法,降低原先堆積於內臟的脂質,明顯縮小肝脾、腰圍,日常生活與同齡孩童無異,只需感冒及睡覺時特別注意呼吸狀況,並接受早期療育,多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目前酵素補充療法的恩慈療法申請已截止,正等待健保給付中,幸好廠商仍提供恩慈療法治療給既有患者,但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此方法不穩定也非長久之計。若廠商終止恩慈療法,健保也不給付,每年自費千萬元、所需藥物劑量隨病患成長增加的天價救命藥,將是言言一家賣房也無法支應的沈重開支。爸爸說,他對未來沒有把握,並被忐忑、緊張等負面情緒籠罩,但遇到只能面對,能幫助言言多少算多少,也向政府喊話,「這些高昂花費用於救命,但不是一般家庭想籌錢就能籌到,希望健保多給予支持。」尼曼匹克症有黃金治療期,越早治療預後越好,否則就要切掉脾臟或造成器官損傷。陳冠如表示,過去無藥可治,現在已有藥卻卡在健保給付,雖然社會大眾認為藥物昂貴,但現在全台患者不到10位,罕藥專款也僅佔健保總額1.23%,對健保財務衝擊不大,建議未來可針對此類患者數少、具急迫性的治療,建立綠色通道,加速新藥給付速度,避免罕病患病況惡化致殘,甚至發生憾事。
-
2024-11-29 養生.健康瘦身
體脂肪30%→16%!前主播靠5個減脂習慣狠甩一半肥肉:千萬不要節食
減肥是一輩子的志業,一名曾在廈門衛視擔任主播的「霏姐」毅然決然辭掉高薪和光鮮亮麗的主持人工作,轉投入健身成為運動養生博主。她分享自身體脂最高曾達到將近30%,六年來堅持健身,現在減到16%,甩掉將近一半的肥肉。霏姐表示回顧整個減脂期,總結了5個成功減脂而且不會反彈的好習慣,分享給肚子上都是肉、怎麽減肥都減不動的網友。一、控制熱量如果認真減脂的話,就要算一算每一餐的攝取,但是精算熱量非常繁瑣和不易,很難長期堅持。霏姐分享一個比較直觀的方法,只要用一隻手,記住幾個口訣就可以大概算出來吃進去的熱量,一頓飯大約吃以下的量:蛋白質用掌心(一掌的量)蔬菜兩手抓(兩掌的量)碳水化合物用拳頭( 一拳的量)脂肪用拇指尖(一拇指尖的量)二、拉高代謝如果你想要多吃就要提高代謝,首先就要多運動,運動越多,只要能夠消耗掉蛋糕、炸雞、奶茶,這些東西還是可以吃。最好隔一兩周就換一種運動的方式,讓身體不斷地去適應這個運動的強度,這樣代謝就可以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如果沒有時間去健身房,在家裡跳跳操、騎騎車,或多走走路也可以,騎腳踏車上下班也是一種運動的方式,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習慣。三、注意休息和拉伸如果女性減脂減太快,往往就伴隨著臉垮,尤其是中高基數減下來更明顯。如果天天做有氧運動,皮膚就會越來越鬆,這時就要無氧和有氧的運動相結合。大肌群的訓練需要48~72小時的休息,而且還要注意拉伸,只有拉伸和休息到位了,身體線條才會更好看。有氧運動的頻率和時間一般而言一周做三次,每次在20~30分鐘之間。四、一定不要節食因為節食會降低身體代謝,一旦身體代謝變低了,只能越吃越少,不然就會變胖。而且節食一定伴隨的是暴飲暴食。霏姐坦承自己也節食過,當時只吃苦瓜、番茄等,隨後的報復性進食反導致體重反彈。她認為三餐當中一定要吃的是早餐,可以把早餐當做每天加速減重的開關,她表示自己經常吃的優格、燕麥,不光能吃得飽而且吃得好,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特別高。五、乾淨飲食減少碳水、鹽和糖的攝入。可以把所有含糖的飲料都換掉,改喝黑咖啡或茶,像她最近特別喜歡喝玉米鬚茶,因為味道很香還能消腫。霏姐強調不能一點都不吃,聽聞身邊有些女性碳水脂肪什麽都不吃,結果導致月經不來,還要花時間再把經期調整回來,真的是得不償失。看似不健康的奶茶還是可以喝,不加糖、少加料為原則,偶爾喝還是可以的。
-
2024-11-29 養生.抗老養生
比一般走路更棒!日醫推薦更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不傷膝蓋又能改善新陳代謝
老年人各方面機能和免疫力下降,需要更注意飲食,也要透過適量活動增強抵抗力。而上了年紀該選擇怎樣的運動比較好?日本長期研究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提出如果環境和條件允許,選擇在泳池中走路會比在陸地上更適合老年人。和田一直以來主張老人應該多吃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需要強迫自己吃下特定的食物(例如別人說什麼對健康好就狂攝取),如果人們吃太多同樣的東西,容易導致慢性過敏讓身體氧化的風險。他認為遵從大腦和身體的欲望去吃,可以提高免疫力。和田表示許多老年人由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長期服藥,加上限制飲食,導致免疫力被削弱,更容易染上新冠肺炎這種病,癌症也容易被誘發。他指出日常運動很重要,但如果過度劇烈,會讓體內的活性氧增加導致加速衰老,根據健身房用戶的數據,60多歲者是最常使用的族群,其次是70多歲的人,但他認為考量到年紀,如果過度用力可能會傷害到肌腱。和田認為如果要上健身房,可以選擇有游泳池的場所,但並不是真的下去游,而是推薦在水中漫步,因為水中有浮力,不用擔心自己的體重會傷害膝蓋或腰部,這對老年人而言某種意義上是比在陸地走路還要好的運動。此外水中的寒冷會刺激身體保持體溫,這能防止體溫調節的功能下降並改善新陳代謝,在水中本身也具有放鬆效果。和田表示別因為年齡自我設限不想上健身房,希望大家都可以享受水中漫步的樂趣,如果住家附近沒有合適的健身房,就算每天散散步對老年人來說也是足夠的運動了,在戶外陽光下走路有助預防骨質疏鬆症和分泌血清素,可以讓心情開朗,避免罹患憂鬱症。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
-
2024-11-29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早期徵兆,關節出現異音注意!醫授1類運動幫助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膝蓋痛成為許多長輩面臨的共同挑戰。膝蓋的結構承擔著支撐身體重量與行走活動的重任,隨著時間的推移,膝關節內的軟骨和半月板逐漸磨損,導致許多長者出現疼痛與活動受限的問題。 膝蓋痛常見4原因 教你辨識早期症狀 亞東醫院骨科醫師吳凱文指出,長輩的膝蓋疼痛常因以下幾個原因引起: 1.年齡相關磨損: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2.關節炎: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主要導致疼痛的疾病。3.過度使用:長期從事走路、爬樓梯等重複性動作,會加劇膝蓋負擔。4.體重過重:體重增加使膝蓋承受過多壓力,加速退化。 此外,早期辨識膝蓋退化的症狀非常重要,僵硬、無力感,甚至關節出現異音或紅腫熱感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建議,避免病情加重。 預防與緩解膝蓋痛 3策略跟著做 吳凱文建議,長輩可採取以下預防措施,延緩膝蓋退化並減少疼痛: 1.維持適當體重:過重會對膝蓋造成額外負擔,控制體重有助於保護關節。2.進行低衝擊運動: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活動可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3.正確姿勢與鞋子選擇:保持良好姿勢,並穿著有支撐力的鞋子,能有效減輕膝蓋的壓力。 此外,當出現輕度膝蓋痛時,及時進行物理治療或運動有助於強化肌肉,避免疼痛進一步惡化。嚴重的膝蓋痛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玻尿酸注射或手術治療。 均衡飲食與體重管理 減輕關節負擔 健康生活型態調整中心營養師林靜馨強調,飲食在膝蓋健康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膝關節炎患者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長輩應確保攝取足夠蛋白質,能夠提供關節軟骨合成原料,尤其可以攝取魚肉,含有天然的魚油幫助抗發炎,另豐富多色多樣的蔬菜水果富含植化素、維生素C,可以協助抗氧化減緩發炎,同時避免高油高糖飲食,保持健康的體重管理,減少關節負擔。延伸閱讀: ·不只磨損、退化!盤點膝蓋痛「6大致病因」 肌肉不足也會害膝蓋不適 ·只要一下雨就膝蓋痛?醫揪「背後主因」 1圖告訴你舒緩要冰敷還是熱敷
-
2024-11-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身障重鑑定 跑兩趟磨人
十月初,高齡97歲的師母傳簡訊告知:「收到區公所來信,通知她身心障礙卡即將到期,請盡速完成聽力重新鑑定。」師母與我相識近半個世紀,和藹的她非常照顧我,如今年邁,嚴重失聰,又因罹患巴金森氏症而走路顫巍巍,而她的子女均在國外。接到消息,我立刻幫師母到區公所拿身心障礙重新鑑定手冊,請她的外籍看護在十月中旬就診時順便安排鑑定。外籍看護信心滿滿表示,她有經驗,一切會搞定。前兩天醫院社工師來電,告訴我醫師已為師母鑑定完成,要我為師母安排到醫院社工室鑑定「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鑑」。「嗄?還要再到醫院評鑑一次?為何請醫師評鑑當天不一起完成?再跑一趟多折騰人?長照評估都由社工師到家中評估,身障手冊可否比照辦理?」懷著滿腔疑惑請教,社工師告知是衛福部的規定。這項規定是「除非全癱無法自行下床、24小時須用呼吸器或維生設備、長期重度昏迷、其他特殊困難,且經戶籍所在地縣市衛生局公告者」,始能申請到宅鑑定。因此我電洽衛福部及衛生局,都認為再到醫院接受第二次評鑑為宜,否則身心障礙卡過期失效後,現有權益均註銷,能享未享之權益亦無法申請。如果事前我查明所有流程並提醒外籍看護,或上次評鑑我陪著做,能否更順利?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他用傳真機與國外學者溝通,救高雪氏症孩也開啟罕病奮鬥史
「當年沒有email,原本想用寄信的方式與國外醫師連絡,但實際緩不濟急,最後就用傳真機一來一回,才說服國外醫療團隊信任,讓治療高雪氏症的特殊酵素藥物得以來台。」協助台灣第一個接受有效治療罕病個案蕭仁豪引進藥物的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談起過往,仍覺得不可思議。5孩中2人莫名離世 揭家族遺傳秘史蕭家有五個孩子,在蕭仁豪發病前,二哥及三姐就因高雪氏症在幼年時離世,當老么蕭仁豪2歲時開始出現食欲差、肚子愈來愈大,這與兄姐的狀況實在太像,蕭媽媽愈加心急,心裡也有不好的念頭。由於高雪氏症(Gaucher’s disesase)是一種罕見的隱性傳疾病,由沒症狀的健康隱性帶因雙親遺傳,孩子有四分之一的機會是陽性患者。而蕭家的五個孩子,有兩位是健康的孩子,由於它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導致醣脂類大分子無法代謝,囤積在患者的骨髓細胞及神經系統。但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但隨著孩子長大後會出現食慾減退、肚子膨脹、肝脾腫大,由於造血的肝臟及脾臟失去功能,開始出現貧血、不自主流血,也因營養消耗太快,孩子都長得瘦瘦小小,加上骨頭易脆、變型,連走路都有困難。這些症狀都陸續出現在蕭仁豪及兄姐身上,由於當年醫界對高雪氏症仍一知半解的情形下,只能靠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佐證,兄姐更因貧血嚴重得不斷的輸血,但進去的血液永遠止不住流血的情形,兩位孩子離去前的身影,讓蕭媽媽得拼了命為老么蕭仁豪續命。林炫沛指出,當年蕭仁豪出現疑似症狀時,大家認為大概九成是遺傳性高雪氏症,為了讓孩子可以續命,想盡各種方法只能採取脾臟切除,勉強的讓孩子活著,到了13年歲左右,醫學終於有了進展。付不起國外高昂罕藥 2母1醫齊力奔走救罕病患民國83年蕭媽媽得知國外已有藥物可以治療高雪氏症,但台灣並沒有進口,即使可以治療,一個月花60萬也非一個家庭可以承擔,為了治療之事媽媽傷透腦筋。此時,國內也發生革命般的起義,現為罕見基金會創會人的陳莉茵,當年因兒子也罹患罕見疾病,正與一群家長及醫界籌組基金會,林炫沛也以專家參與其中。星星之火足以燎原,這消息也被蕭仁豪兩位健康的手足看見,並轉而告知媽媽,蕭媽媽立刻與陳莉茵連繫上,願意站上第一線發聲,一切就箭在弦上,等待弓箭一拉就能往前跑。民國1998年10月是關鍵的一役,兩位傷心的媽媽聚首,為了13歲的蕭仁豪想方設法,林炫沛就扮演與國際醫界溝通的角色,為病人大聲疾呼。他指出,「當時籌備委員會如火如荼的與政府溝通,與外界說明,陳姐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罕病家屬可以一起站出來,但不少家屬礙於外界眼光不敢獻身,但蕭媽媽為了救孩子一命,非常勇敢的出席記者會,呼籲政府要救救罕病兒。」林炫沛也打開與國外醫療團隊的大門,「當年治療高雪氏症的酵素藥物已在歐洲及美國開始治療,但為了讓該藥以進口,也找上國外的醫療團隊,但光溝通是沒有用的,以悲情為訴求也不可能講得通,國外是要科學的證據,證明蕭仁豪就是高雪氏症患者。」為了與國外團隊持續溝通,林炫沛笑說,在那沒有電子郵件的年代,寄信太慢最後想到利用傳真機溝通,「當時,我真的傳真機重度使用者啊~」除了提供家族史的資料,剛好基因醫學也開始起步,能用基因檢測的方式證實蕭仁豪就是高雪氏症第一型的患者。傳真信件的來回終於得到回報,高雪氏症藥物終於引進台灣,也成為國內第一個納入健保給付的藥物,而蕭媽媽的破斧沉舟,也讓社會及政府快速凝聚共識,成為罕病基金會成立的契機之一,更為2000年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揭開序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防治與藥物概念結合入法。罕病診治大幅進展 醫:高雪氏症納新生兒篩檢仍很重要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罕病的診斷及治療已大幅進展,但高雪氏症近5年來卻沒有一名陽性個案,林炫沛解釋,這顯示高雪氏症的發生並不平均,加上目前可以產前篩檢,有可能篩檢出陽性時就終止孕娠,但實際上,高雪氏症的治療效果非常好,我們也可以經由自費的新生兒篩檢在孩子還沒症狀前發現陽性患者,及早治療過著健康人般的生活,而不是等孩子有症狀再接受治療。雖然有些專家認為高雪氏症發生機會低,是否可以不須再篩檢,但是林炫沛認為,現在技術可以一次可以檢測七至八項的罕見疾病,高雪氏症納入其中是很重要的事,因為,任何生命都是值得挽救的。目前仍在罕見疾病的研究路上拼搏的林炫沛,將一生心血投注其中,目前正在研究極端罕見的個案,「我有個案是全球不到一百例的罕病,這麼稀少,更須要投入研究的心力,我不希望研究是束之高閣沒有落地,但要真正落實在治療端的研究,是最難達成的,希望政府可以有更獎勵的機制,支持有熱情的研究團隊,畢竟每條生命都是珍貴的!」MAT-TW-2401585-1.0-11/2024
-
2024-11-22 焦點.健康知識+
容易感冒與不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想加速康復靠它可抑制病毒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差,不要感冒了。日本山田養蜂場健康科學研發部的經理松崎英典就教大家如何從日常習慣中預防感冒,並在感冒時加速復原的方法。容易感冒與不容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入秋後空氣乾燥,容易引起感冒等傳染病的病毒會變得更加活躍,然而,可以發現有些人是反覆感冒,有些人卻好像比較不容易生病。差別其實就在於「免疫力」,如果免疫系統很強,就算病毒侵入身體,也不太可能導致感冒,如果真的感冒康復速度也非常快。由於目前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特效藥,感冒藥只是減緩症狀而非殺死病毒,因此要保護身體免於感冒侵害,最好的方式還是增強免疫力。會降低免疫力的日常習慣松崎表示民眾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模式,如果有以下壞習慣,就可能降低身體的免疫力。1.沒有做足身體保暖當身體變冷時,血管會收縮,當血液流動變差時,就會影響體內營養素和氧氣的輸送,進而導致健康問題,松崎指出,體溫每下降1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因此預防感冒要先改善血液循環,例如避免吃讓身體寒涼的食物,也要特別注意頸部、手腕和腳踝等部位的保暖,因為這些地方都有主要血管。2.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減少免疫細胞的數量,並且降低抗氧化能力,容易使人體產生活性氧,過多的活性氧會傷害免疫系統,因此最好每天睡足7~8小時。 3.飲食不均衡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會使腸道環境惡化,腸道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細胞,被稱為「免疫的核心」,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增強身體免疫力的習慣除了改掉上述壞習慣之外,也建議試著養成以下習慣增加身體抵抗力:1.適度出汗的運動 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但要注意是可以持續進行而不會過度勞累的運動,建議平常沒有健身習慣的人先從簡單的走路或伸展運動開始。2.改善睡眠品質 睡得好免疫力就會提升,改善睡眠品質的關鍵是調整生理時鐘,可以先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並養成白天起床後到外頭曬一下太陽的習慣。 3.每天泡澡15分鐘 洗澡時泡在浴缸裡可以提高核心體溫,建議用40度左右的熱水浸泡15分鐘,脖子以下都要浸泡在熱水裡,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免疫力。4.均衡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維持健康、提升免疫力。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外,也建議多補充乳酸菌和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另外食用生薑等溫補食物有助於預防感冒。 5.多笑快樂的人似乎也看起來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壓力確實會影響身體激素分泌,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保護功能下降,除了和朋友進行一場愉快的聊天、看搞笑節目之外,微笑或是模仿笑聲也有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感冒了如何更快康復?當感冒發生時,必須確保睡眠充足、多多休息,也盡量吃些營養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此外,由蜜蜂產出的天然蜂膠也可以加速身體恢復,松崎表示,蜂膠有助於提升腸道免疫力、還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因此除了採取日常預防措施之外,在抵抗力較弱的非常時期也可以補充蜂膠這類保健食品。資料來源:halmek
-
2024-11-22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穿這1種鞋」恐反釀足底筋膜炎!醫教挑選注意事項
43歲陳男近一個月來因為腳底疼痛,走路越來越不舒服,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到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並檢查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足弓向下塌陷 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童綜合醫院骨科部王叔昂醫師表示,扁平足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出現平衡差、易跌倒、腳部容易疼痛、無法久站與容易扭傷等多種狀況。發生原因分為遺傳、先天性韌帶鬆弛、先天性附骨黏合等先天因素,以及肥胖、姿勢不良、骨骼病變等後天因素。向上硬撐足弓 反使集中壓力引疼痛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傷害。王叔昂醫師說,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是為了讓足底有伸展作用,而能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一個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因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成人扁平足已定型 鞋子應選有避震作用王叔昂醫師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原理應該是要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就應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做適切的建議與治療。【延伸閱讀】繞境、進香中該如何預防足底筋膜炎?讓救護員來報你知!七旬嬤足底筋膜炎 「體外震波」對症下藥【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3467】
-
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腰痛是困擾許多人的毛病,據醫師在診間的觀察,有腰痛或腰部相關症狀的病患,竟高達一半以上!若被腰痛纏上,走路也走不好、坐也坐不好,就算要運動也害怕運動傷害,會加劇腰痛症狀,到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病症呢?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前復健科系主任周適偉醫師表示,要預防及改善腰痛,最好的辦法就是「鍛鍊核心」!「核心」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最近重訓風氣興盛,大家可能有聽過「核心訓練」,不過卻不一定真的了解,核心到底是在練什麼?首先我們先了解何謂「核心」,從身體的橫膈膜到骨盆底,這一段就是指核心,而核心中最重要的就是腰。核心的重要性為何?周適偉醫師在診間看到許多病人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以前我年輕都沒有腰痛的毛病,年紀大了就出現了呢?我的坐姿都一樣啊!」這個疑問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核心。在年輕的時候,人的體能高峰落在25歲,在這個年齡之前,可能不需要特別訓練,核心也很強健,但過了25歲,當核心隨體能逐漸掉下來,就會因為支撐不住,而在其他部位出現疼痛的狀況。以坐骨神經痛為例,當坐骨神經受傷,又或者腰的核心不夠強壯,撐不住了,身體就會靠臀來支撐,臀支撐不住就改靠大腿,大腿支撐不住就改靠膝關節、小腿,甚至踝足部,一路往腰核心遠端或是往下漸漸出問題,因此若不想讓疼痛擴散,將核心訓練強壯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教練教的棒式有用嗎?在重訓的時候,常聽教練說可以透過做棒式運動來訓練核心,這樣的核心運動對腰痛有幫助嗎?周適偉醫師指出,棒式的確是核心訓練的動作之一,但並不算是很有效動作。為何會這麼說呢?周適偉醫師解釋,核心訓練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慢」和「轉」。首先,所有核心動作都一定要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是在練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第二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都是斜向的,並不是直向的,如果動作缺乏轉,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點點,只有透過慢轉的動作,才能動員核心肌群、澈底鍛鍊。像許多人在健身房做的基本棒式,有符合慢的條件,卻沒有符合轉的條件,因此在周適偉醫師看來,並不算是很有效訓練核心的動作。怎麼樣的動作才有效?周適偉醫師歸納以下3個訓練核心的動作,建議每天可進行一次:舞動山河:準備一條彈力帶(磅數依個人體能挑選),將兩端對齊並打結,形成一個圓圈。坐在地上並將雙腳腳跟放到彈力帶圓圈中間,將彈力帶打一個八字環後,包覆在雙腳小指頭上。接著將膝蓋打直,腳掌往身體方向勾,腳後跟併起,接著把雙腳腳掌往外側打開,最後將腰微微抬起,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橋式抬腰:後腦杓及肩背平貼在地面上,兩腳與肩同寬,屈膝成90度,以肚臍為中心將腰部抬到最高點,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尾閭中正:將一顆硬式網球或軟式棒球夾緊於會陰處,過程中球會稍微往前跑,並沒入於兩邊臀部之間,此時會感受兩邊臀部向內轉及大腿向外轉,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前警政署長猝逝…冷熱交替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揭發病前有一重要警訊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19日凌晨辭世,享壽83歲,由於不久前才與好友、部屬聚餐,席間並無異狀,驟然的噩耗讓人震驚。最近天氣多變,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提醒,環境冷熱交替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會升高,患者發病前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感到不適,建議民眾留意身體警訊,及時警覺與求助。最熱和最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發病前走路就不舒服衛福部統計,2021年急診20大疾病,包括頭(部)傷害、食道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泌尿系統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及肺炎,其中缺血性心臟病位居第11名。洪惠風說,缺血性心臟病包括急性冠心病、慢性冠心病,其中心肌梗塞、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於急性冠心病。針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洪惠風曾引述醫學雜誌《循環》(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天氣最熱和最冷時,包括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且冷比熱更可怕,兩者相差4至5倍。他也提醒,患者發病前的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會感到不適。心肌梗塞病情十萬火急 拖久了很多後遺症另外,胸悶、胸痛,肩部、頸部、背部,甚至是下巴痛、左手痛、耳朵痛,或呼吸困難、疲憊、冒冷汗等症狀,可能都與心肌梗塞有關,行動或運動時,不適感能更明顯。洪惠風說,也有患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只是突然胸悶、胸痛,接著心律不整倒地,此時若未及時接受心肺復甦術(CPR)或立刻送醫,很有可能因此死亡,「不是每個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救得回來。」洪惠風強調,心肌梗塞就像火燒房子般十萬火急,要把握每分每秒趕快就醫,越早把血管打通,被火燒掉的房子區域就越小,甚至可以幾乎完全康復,「但如果病情拖久了,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甚至死亡。」洪惠風說,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身體老化、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患者,且若長期情緒不佳、壓力過大、飲食與作息不良、病毒感染、組織發炎等,發病風險就也愈高,而當心肌梗塞當下,救援的黃金時間非常重要,及時警覺與立刻求助,才能留住一線生機。
-
2024-11-20 養生.運動健身
一周一次爬山和每天平地走路哪個瘦更多?研究顯示驚人運動效果
新冠疫情與後疫情的這幾年,爬山這項活動一度成為熱潮,民眾除了去郊山走走之外,甚至還會挑戰百岳攻頂。日本運動生理學教授山本正嘉在《登山與身體的科學》一書中,從生理學的角度,跟大家分享爬山的減脂效果,以及對健康的好處。週末爬山減脂效果等同於每天走路1小時爬山屬於「中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山本正嘉就做了一項研究,比較在平地步行和登山對於減脂效果的差異。研究對象為10名為體重稍微超標的中老年男性,分成三個小組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驗。A組別:僅進行飲食控制。B組別:進行飲食控制,並每天在平地走路1小時。C組別:進行飲食控制,並每週爬山一次,約5小時。結果顯示,B組和C組的體脂率都從肥胖區域下降到正常值,在一個月內都成功減掉近1%的體脂。另一方面,只有節食而沒進行運動的A組,其體脂率幾乎沒有變化,無法突破體脂肥胖區。這對平日太忙沒有時間運動的人來說,週末爬山聽起來是非常適合的選擇,減脂效果可與每天走路運動比擬。長期輕度登山對健康的影響作者也針對一群長期進行「輕登山」的登山會會員進行研究,他們每週會進行一次約3~4小時左右的「輕度登山」,由於是很多人一起爬,步行的速度較緩慢,而且是選擇海拔約500m、容易攀爬的郊山,比起說登山,更像是遠足、健行。研究將疾病分為與生活型態相關的代謝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以及和運動症候群相關的:膝關節病、腰痛、骨質疏鬆,發現有輕登山習慣的人這些疾病的好發率都明顯低於同齡人。輕登山不只降低疾病發生率,也能增強體能另外,作者也比較了的這些登山會員在「腿部力量」和「敏捷性」與一般民眾的差異。研究顯示,有登山的人股四頭肌的力量比一般群眾高出25%,而身體對光反應的時間也比較快,敏捷性約多了30%。不論是健康狀態或體能,隨著年齡增長都會一點一點下降,而練習輕量登山就像是中老年族群的身體良藥,也是作者在這本書中開給讀者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