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淋巴
共找到
961
筆 文章
-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4 養生.運動健身
中信兄弟野手岳東華跑壘翻船 足踝扭傷是最常見運動傷害之一
中職中信兄弟隊昨天與富邦悍將隊比賽,兄弟隊野手岳東華4局下跑壘腳踝「翻船」送醫,兄弟今天回報岳東華狀況,初步診斷為踝關節韌帶撕裂,待消腫後安排確認骨頭狀態。足踝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足踝扭傷」是門診常見的下肢運動傷害,佔所有運動傷害的25%,80%的足踝扭傷是足內翻造成足踝外側韌帶之拉傷所致。BOX:足踝扭傷分級第一級:走路感覺微痛,關節附近輕微腫脹及壓痛,伴隨些許的功能損失,但關節沒有不穩定,仍可受力,一般在一、兩周內痊癒。第二級:足踝已明顯腫脹且因出血而變色,但部分韌帶撕裂,踝關節腫大,劇烈疼痛。第三級:韌帶完全斷裂,無法站立,足踝部分紅腫瘀血,且踝關節不穩定,以後容易受傷,且可能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嚴重時可能合併骨折。「很多人腳扭傷,以為要先熱敷,其實大錯特錯!」物理治療師黃富明日前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表示,扭傷時第一個動作應先冰敷,不是熱敷,否則會使血管擴張,讓腳更腫。扭傷時,也可把腳抬高,減少體液滯留,減少患處負荷,也別逞強走動。足踝扭傷時該如何處理?一般而言,第二級與第三級之足踝扭傷應儘速就醫檢查治療。足踝扭傷急性期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PRICE」原則:.Protect(保護):避免踝關節再受傷,可用繃帶加以保護。.Rest(休息):停止走動,讓受傷部位靜止休息,減少進一步傷害。.Ice(冰敷):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降低發炎反應和肌肉痙攣,每1到2小時冰敷1次,每次約5至10分鐘,不定時翻開、檢視,避免凍傷。.Compression(加壓):使用彈性繃帶緊包住腳踝,減輕腫脹。.Elevation(抬高):將腳抬高,高於心臟位置,增加靜脈和淋巴回流,增加復元速度。針對足踝「翻船」,經過「PRICE」原則後,需要做以下處置:.急性扭傷後,若無法使用受傷腳單獨腳站立,可能合併骨折,此時應盡速求醫。.可使用腋下枴杖協助行走,以減少行走時疼痛。.等到腳踝疼痛及腫脹情況改善後,可以自行在家做一些關節運動,泡熱水20 分鐘後,練習用腳寫字,或者放一顆網球在地上,用腳多方向地去滾動網球,對於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度及本體感覺會有助益。.如果腳踝已經變成反覆性扭傷,則會建議到醫院求診,接受計畫性的復健治療,改善受影響的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及本體感覺,如此有助預防下一次扭傷。後續會如何治療?恢復期間該注意哪些事情?關節扭傷的恢復,一般可分成四期,四期都確認沒有大礙才算是所謂的「痊癒」:.第一期是疼痛及發炎的緩解。.第二期是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度。.第三期為恢復正常的關節周邊肌力。.第四期則為恢復正常的關節本體感覺。BOX:本體感覺本體感覺是指大腦對足踝關節位置的感知能力。大多數腳踝扭傷的病患在腳踝不痛、關節活動角度恢復後,以為已經痊癒,又去從事原本的運動,但如果腳踝本體感覺沒有完全恢復,便很容易再扭傷,再扭傷後關節就變得更不穩定,如此惡性循環,造成足踝部位反覆性扭傷。足踝扭傷有哪些居家復健的作法?物理治療師黃富明提供三個居家可以進行的復健方法:.第1招:腳踝幫浦運動讓患肢墊高於心臟,在不痛的情形下重複讓腳底板下壓再往上翹,每回做20至30 下,1天3回,幫靜脈回流到心臟。.第2招:彈力帶輔助法採坐姿,膝蓋伸直,再找條彈力帶綁在腳板往身體內側拉,讓腳板外翻,每天3回,增強外側肌群。.第3招:金雞獨立法:在扭傷後期練「金雞獨立」,讓患肢單腳站立,先扶牆練習到慢慢放手,每次10至15秒,每回做10至15次,1天做3回,訓練腳踝穩定度。【資料來源】腳踝扭傷別輕忽 3招復健自救足踝扭傷 5字訣急救輕鬆做門診常見運動傷害---足踝扭傷腳踝扭傷的治療及復健
-
2023-07-24 醫聲.肝病清除
台灣過半成人恐有脂肪肝 「ㄧ檢查」能無痛揪出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10年計畫」來到第三年,今年響應7月28日世界肝炎日,於昨(23)日串連全台24家醫療院所,同步免費為4663位40歲以上民眾進行腹部超音波,結果發現異常者高達81.4%、3795人,其中又以脂肪肝佔53.7%、2505人最多,成為新國病隱憂。接受免費腹超檢查的人數連年高升,今年篩檢4663人,突破4500人目標,其中121人疑似肝癌、378人肝實質病變、1064人良性肝腫瘤、551人有膽息肉、44人脾腫大等,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說,照往年推估最後能夠揪出2%左右的肝癌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楊培銘也表示,篩檢出脂肪肝的比例相較30年前,增加近2成。脂肪肝患者逐年上升!哪些危險群要注意?他說,目前C肝新藥物可以治癒,將要完成2025年清除目標,B肝健保給付條件正在放寬,且因1986年新生兒疫苗問世,幾乎無37歲以前帶原者,既有患者也得到妥善控制,「整體肝病患者人數下降,脂肪肝比例卻逐漸上升,很令人擔憂。」過去脂肪肝多因過度飲用酒精,現在則是營養過剩,若不及早控制,肝臟將受脂肪堆積影響而反覆發炎、結痂、纖維化甚至硬化,最嚴重會導致肝癌。三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4、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是脂肪肝高危險因子,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減重,但楊培銘表示,現在民眾健康意識仍不足,未來將加強衛教宣導,提高民眾的警覺性;也並非減重後就可以安心,一定要超音波持續追蹤,避免病情在不留意時就出現惡化。檢查不要再只做抽血!民眾做腹部超音波驚現肝癌此外,「抽血能找到B、C肝帶原者,但不能驗出脂肪肝,因此非侵入性、無放射性的腹超,是最適合民眾的檢查方式。」楊培銘說,過去曾有人只有抽血,結果一做腹超,發現已是肝癌,因此呼籲一般年滿40歲民眾、30歲以上脂肪肝高風險族群須每年接受腹超,B、C肝帶原者每半年檢查一次;若有肝指數異常、發炎等,頻率得更密集,3個月就要追蹤一次;若有過肝硬化,或曾併發症腹水、腫大,以及食道靜脈瘤、胃靜脈瘤等出血的話,也建議3至6個月追蹤一次。楊培銘也表示,過往資料分析,體重與脂肪肝比例成正比,體重較輕的民眾脂肪肝比例僅1成,這部分也和遺傳有關。今年全台超音波的結果來看,盛產高粱酒的金門脂肪肝比例最低為38%,雲林則高達73%居冠,有新國病的趨勢。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基會攜24家醫療院所推腹部篩檢曾亮瑋提醒,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沒有追蹤,等到症狀發生時,大多病況已來到晚期,若本身就有肝炎,可能都已出現轉移情形,對病人、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除了國健署實施的45至79歲終身一次B、C肝炎篩檢,肝基會2021年起透過社會募款,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10年計畫」,第一年篩檢1912人,1680人異常,其中84人疑似肝癌,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肝細胞癌1人、膽管細胞癌1人;第二年則篩檢3205人,2654人異常,其中82人疑似肝癌,確定肝細胞癌2人、膽管細胞癌1人。合作的醫療院所則從12、16家增加到今年24家,動員近90位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與6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範圍涵括各縣市,更首次納入金、馬等離島地區,且每半小時以視訊連線即時更新各地數據。一照就發現肝腫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培銘說,先前有人做腹超發現腹部淋巴癌或是腎臟癌,在此之前完全沒有症狀,所幸轉給血液腫瘤科治療後狀況穩定。肝基會護理師謝佳燕也說,一名65歲台大退休行政人員看到活動宣傳,參加第一年篩檢,便意外發現有肝腫瘤,後確診為良性血管瘤,目前定期追蹤、病情穩定,還回來擔任活動志工,「希望民眾能定期接受腹超,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16 醫療.耳鼻喉
又痛又暈!偏頭痛又眩暈該怎麼辦?認識偏頭痛性眩暈症:留意眩暈方向
在眩暈門診中,大約有半數患者苦於偏頭痛,其中80%,其實是罹患了前庭性偏頭痛 (vestibular migraine),也就是偏頭痛性眩暈症(migrainous vertigo)。這類患者本身具有偏頭痛性體質,因為偏頭痛,衍生眩暈症,意即眩暈症是偏頭痛所引起的,造成又痛又暈的困境。那麼,偏頭痛為何會引起眩暈症?・前庭神經核功能失調偏頭痛準備發作時,電位波動起自腦幹,向上通過位於橋腦及延腦交界處時,使前庭神經核功能失調,無法調控(抑制)同側前庭神經,大量內耳前庭訊息向上傳進大腦,患者感到眩暈,通常眩暈發作會早於頭痛發作。最後,某半側頭痛時,患者會自覺身體也向該側旋轉。・前庭神經麻痺若是腦幹電位波動並未通過前庭神經核,而是通過近端前庭神經,也就是前庭神經剛進入腦幹,尚未到達前庭神經核之段落,使該處麻痺,該側內耳前庭覺無法有效地輸入腦幹,兩側前庭覺輸入不對稱,患者感到眩暈,通常眩暈發作會早於頭痛。最後,某半側頭痛時,患者自覺身體會向沒有頭痛的另一側旋轉。・內耳水腫偏頭痛發作時,血液中出現大量的降血鈣素相關基因胜肽激素(CGRP),目的在於擴張腦血管,若經由基底動脈、前下小腦動脈及迷路動脈進入內耳,內耳血流大增,動脈管壁擴張,血管通透性大增,大量水分進入膜性半規管,內耳水腫,內淋巴液比重變輕,橢圓囊及球囊內耳石斑,比重相對較重,向下壓迫帶有平衡感知器的纖毛,或者,半規管根部壺腹內頂帽,也因比重相對較重而扭曲,引發大量前庭訊號,傳入腦幹,患者感到眩暈,通常眩暈會跟頭痛一起發作。最後,某半側頭痛時,患者自覺身體也向該側旋轉。讀者若同時罹患眩暈及頭痛,就醫前,請先留意自身病症的發作順序、疼痛部位以及眩暈的旋轉方向。就醫時,詳細地告知醫師,可做為診斷疾病時的參考。偏頭痛性眩暈症,因疾病起自偏頭痛,宜先找出偏頭痛之誘因,考慮是否為上呼吸道感染、睡眠週期改變、腦缺血、肩頸痠痛、顳顎關節痛、中耳炎、食物中毒、藥物過敏…所致,加以治療或預防。由於腦幹中風也會出現頭痛及眩暈,類似偏頭痛性眩暈症,有類似病症者,宜先正確就醫,莫盲目服用止暈及止痛藥。是否會引起梅尼爾氏症/病?梅尼爾症病不等於梅尼爾氏症,前者只是後者的一個病因。若偏頭痛發作時,不僅引發眩暈,若連耳蝸神經核或腦幹內聽覺神經路徑都受到影響,就會同時出現聽障或耳鳴,稱之為「偏頭痛性梅尼爾氏症(migraine with Meniere's syndrome)」。若內耳水腫時,耳蝸內柯蒂氏器上的聽毛,跟蓋膜間發生位移,產生聽覺訊號,患者感到耳鳴,稱之為「偏頭痛性梅尼爾氏病(migraine with Meniere's disease)」。《延伸閱讀》 .又暈眩又頭痛?醫指3種人易出現,改善不能只吃藥! .常眩暈可能血栓、中風警訊?醫指共同風險,盡早超音波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3 醫聲.癌症防治
夜間盜汗需注意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口服標靶新藥納保
一項新型口服BTK標靶藥物7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具17p染色體缺陷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年齡偏高,化療耐受度不佳、療效也不明顯,新型標靶納保、列為第一線使用。醫師指出,患者症狀包括盜汗、疲倦等,但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症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表示,血液性腫瘤依照其特性,主要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四種。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白血病不分類別,每年年增約2748位病人,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人數僅241人,占比9%,相對少見。姚明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常見症狀包括夜間盜汗至須換衣服程度、半年內不明原因體重降低1成以上、不明原因反覆發燒、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及食慾不振等七大類型,但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呼籲民眾定期藉健康檢查追蹤。此外,患者確診時多已超過60歲,且超過9成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共病,臨床照護上也要顧及其他疾病,藥物使用上需要綜合考量。他也說,過去因治療武器缺乏,只能使用化療,根據台灣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病友初次療程比率以化療為最高,達44.81%,但多數高齡患者難以負荷化療造成的副作用。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則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無症狀患者存活期平均中位數達10年,但出現症狀或疾病惡化的患者,存活期較低,臨床上採「無症狀者定期追蹤;有症狀者介入治療」的基準,針對具症狀或腫瘤過大的中高風險患者才進一步治療;帶有特定基因異常的患者,如17p染色體缺陷、TP53突變,存活期更短、預後更差,「尤其最在意17p染色體缺陷,這讓醫師看到就冷汗直冒」。蔡承宏表示,大約80%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帶有特定基因變異,研究顯示,17p染色體缺陷是最難治的類型之一,但患者卻對標準治療成效不佳,故歐美治療指引已趨向減少化療使用。本次新藥納保後,患者不必先用化療等標準治療,第一線就能使用新型標靶治療,預期能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一篇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也指出,與與化療合併針劑標靶相比,單用新型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患者,其24個月無惡化生存期可提高超過8成。賴基銘表示,慢性血液腫瘤疾病通常病程較長,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症狀不具特異性,患者症狀多為疲勞、發燒、咳嗽等,容易被視為一般感冒,若不抽血很難確診,患者多為高齡長者,加上治療不易且容易復發,高風險患者確診後5年存活率不及1成,被視為隱形殺手。新藥納保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跟上國際標準,除感謝健保署,也期望大眾繼續關注血液癌症發展,「幫助患者翻轉可悲的人生」。
-
2023-07-12 醫療.呼吸胸腔
「既難、又重、且罕」1疾病9科室共同診治 中榮首揭肺纖維化台灣本土研究數據
一位固定於風濕免疫科追蹤的皮肌炎患者,今年3月開始出現容易喘的症狀前往胸腔科就醫,經追蹤發現,患者右下肺部已發生纖維化病變,需要持續使用氧氣治療。隨即將患者納入台中榮總在2021年設立、全台首家「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有了跨專科團隊的治療照護,加上個管師即時關心患者病況、提醒回診及復健情形等,該名患者現已不必配戴氧氣管,且肺功能進步超過一成。台中榮總醫院間質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是一高死亡率、須由多專科共同治療照護的疾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只會出現乾咳、呼吸急促等症狀。而間質性肺病成因眾多,目前已知:1.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皮肌炎、硬皮病等由於自體抗體的全身性攻擊,導致肺部受損。2.特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且沒有明確致病原因。3.其他原因:尚有環境暴露、藥物副作用、淋巴與肺實質產生纖維化病變等上百種原因。傅彬貴說,部分種類的間質性肺病更可能發展成「漸進性肺纖維化」,患者若未妥善治療與追蹤,一旦出現「菜瓜布肺」,不僅不可逆,恐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間質性肺病棘手 成立中心照護病患遠離致死風險台中榮總在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推動急、重、難、罕疾病的照護優化,院方表示間質性肺病「既難、又重、且罕」。治療相對困難、疾病嚴重度高、雖然看似發生率低,但很多都是未能早期診斷所致。故2021年十月正式成立全台首創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至今累計收案360餘人。傅彬貴分享,2016年曾赴德國慕尼黑大學進修,考察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的模式,歸國後在院內與其他在該領域有興趣的醫師組成跨專科「同好會」,為正式成立照護中心奠定基礎,發展照護模式:📍建立團隊及基層醫療間緊密的合作關係,接受基層醫師與其他中小型醫院的轉介。📍患者在中榮團隊能接受多專科醫師的共同照護。📍有專任的個案管理師及研究助理進行追蹤。📍藥物申請與新藥治療的評估。📍患者若出現急性發作狀況也能即時透過個管師得到專業的醫療建議,並協助安排到院就醫,大幅降低病人與家屬的恐懼與不安。及早治療與追蹤為關鍵 整合照護已成國際趨勢「間質性肺病對台灣醫界來說是全新領域,且過去並無有效治療方式,直到2016年抗肺纖維化藥物研發成功,間質性肺病治療才出現曙光。」傅彬貴表示,隨著臨床試驗的進展,目前健保給付特發性肺纖維化、硬皮病所致的間質性肺病。未來漸進性肺纖維化,也有機會獲得健保給付藥物使用,但要得到比較好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及「持續性個案管理追蹤」,才能早期治療,並依照疾病發展的趨勢,給予病人新藥臨床試驗、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以及肺臟移植的建議與安排,而這樣的照護模式,只靠一人一科是無法達成的,在國際上,多專科團隊照護已是主流趨勢。傅彬貴表示,國際上大型醫療院所針對間質性肺病皆採取整合照護模式,澳洲的墨爾本大學的間質性肺病多專科團隊模式,更納入醫療院所間的連結,地區醫院可將疑似間質性肺病患者轉送到墨爾本大學,由專業團隊進行診斷與評估。他指出,據澳洲經驗,在多專科團隊專業評估後,診斷的正確率大幅提升,並讓病人更早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提高存活率。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肺纖維化治療曙光除提供臨床照護外,中心也積極進行本土研究。傅彬貴受訪時首次揭露一項本土研究結果:台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高達46%,若患者合併肺動脈高壓死亡率上升2.24倍。研究結果也指出,間質性肺病患者肺部電腦斷層(CT)若觀察到網狀病變,或肺部病變面積大於一成者,追蹤3年發現,即使患者已接受治療,死亡率仍高達25%;體重太低的病人也會增加死亡風險。傅彬貴指出,此研究係與七家醫學中心合作進行,整理全台300多筆間質性肺病個案資料,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間質性肺病本土研究數據資料庫。他表示,團隊也積極加入國際肺纖維化新藥臨床試驗,目前有兩項第三期新藥臨床試驗進行中,並預計於112年底引進肺纖維化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為罹患棘手的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帶來一線曙光。整合全院共9科室 個人化追蹤診治「從病人、疾病的角度出發,中心共整合了9個相關科室。」傅彬貴說,中榮醫院成立病人照護中心,旨在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集結了胸腔內科、免疫風濕科、心臟科、復健科、營養師、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專業人才,為患者提供全面照護。復健科:考慮到患者運動能力下降,易發生肌少症的情況,復健科的參與尤為必要。該科室將為患者提供持續的肺復健。營養師:制定適合患者的飲食建議,以提升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放射科:由於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較高,且間質性肺病的診斷需要影像學的正確判讀,因此團隊中包含三位專任放射科醫師,以提供最及時的協助和影像判讀。病理科:在面對間質性肺病中需要病理診斷的困難情況下,病理科的專業知識成為最終的依據,因此該科室也被納入中心的範疇。胸腔外科:中心致力於積極發展肺移植任務,因此胸腔外科醫師的加入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提供肺臟切片的協助,還在中榮肺移植的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個管師:患者一進到照護系統中,個管師就會透過通訊軟體建立溝通管道,回診的時間、復健安排及數值追蹤,都由個管師一手包辦,並安排醫療團隊的跨科會議,商討患者最新病況及療程安排。整合照護教育訓練 吸引全台醫師參加傅彬貴表示,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模式,受到全台醫院的重視,由台中榮總每月舉辦的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教育訓練,透過線上會議模式,除了院內以及中部地區外,也邀請金門、澎湖等離島地區的醫師同好參加。目前的課程包含國際治療新知、影像判讀、病理判讀以及治療指引分享等,2年內舉辦近20場的教育訓練以及一場國際研討會,許多來自北部、中南部、花東等地區的醫師,都給予課程非常高度的肯定與回饋。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與肺纖維化的病友同在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以病人為中心發展多專科服務為使命,包括:●早期診斷篩檢●照護流程客製化●心肺共病評估標準化●血清生物標記開發●國際臨床試驗導入發展幹細胞●再生醫療及肺移植照護治療「始終與肺纖維化病友並肩作戰、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與個案追蹤管理,讓肺纖維化病友能重新找回自在呼吸的健康。」傅彬貴分享來自臺中榮總陳適安院長的勉勵,他也說,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團隊將持續在這個領域耕耘,為病友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提升台灣在這個領域的國際能見度。【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07-11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曝術後做2事讓他已無使用抗癌藥物
九年前,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蔡松彥被診斷罹患肺癌,經歷手術、化療以及自療後,已完全治癒。當時是因定期健康檢查,才發現肺部長了10公分腫瘤,且已淋巴轉移,屬於肺癌第二期,但身體並未出現異狀。因為在醫院工作,蔡松彥發現罹癌後,立即安排內視鏡手術切除肺部腫瘤及淋巴,緊接著進行化療,但當時的標靶治療並沒有與他狀況匹配的選項,只得選擇傳統性化療「鉑金類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卻也會傷害腸胃道,原本應該三周一次的化療,因為腸蠕動不良一度暫停,化療延長到5個月才結束。自我療癒 生病後減少工作量不料,五個月後腫瘤卻在肺部同一側復發,蔡松彥說,他已54歲了,就沒再做病理切片,臨床上來看是高度復發,疑似肺癌第三期,外科醫師建議再做切除手術。但他認為,肺葉有五葉,在經歷第一次手術已經少一個,若再度進行手術,肺功能恐怕不完全也活不了多久,且考量才剛做完化療,因此他選擇走上「自我康復療癒」的道路,一年多後即痊癒,迄今都沒有復發。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蔡松彥被診斷罹癌時,坦言當時能否活下來都不確定。對於這段抗癌過程,他視之為人生歷練,認為是上天希望他在54歲時應該對人生作出調整。他娓娓道出,他38歲就當醫院院長,後續還有接行政職,因為過度傷害身體而罹癌,生病之後,他開始減少工作量,休息一段時間後,重新調整腳步。首重營養 補充維生素益生菌除了正統醫學,工作避免過勞、飲食清潔衛生等要留意外,蔡松彥也嘗試過不少輔助治療方式,最重要持續維持至今的是「營養學」以及「運動」。蔡松彥說,醫學治病上鮮少把營養學擺在首要,但營養學是固本培元的概念,應先把基礎的身體體質加強。現代人多外食而營養失衡,多數人是處在亞健康、亞疾病的狀況,身體健康普遍有偏失,因此更需要注重維生素D、腸道益生菌等攝取。在生病期間,蔡松彥的家人也配合他減少外食,食物都是家裡準備的,就算現在癌症已經康復,仍然吃得養生。他說,在食物選擇上不管是否罹癌,都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可過高,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維生素、礦物質、Omega-3油脂等攝取不可偏廢,可以從優酪乳、奶酪、泡菜等發酵食品補充益生箘。登山紓壓 每周至少運動3次蔡松彥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登山是他最愛的運動,也是紓壓管道,一次登山可能就會花五天以上的時間,因此耐力跟體能就更顯重要。沒有登山的日子,他會在室外跑步或在室內使用跑步機,重點在於要維持心肺功能、肌耐力,以運動「333」為低標,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現在的蔡松彥已經沒有使用任何抗癌藥物,維持一至兩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斷層追蹤。原先專長於神經科、環境職業醫學科以及急重症的他,把看診重心轉往「整合醫學」,針對癌症病患提供更多元的治療諮詢建議。蔡松彥強調,他沒有放棄「主流醫學」,而是在主流醫學外加入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等選項。不會貿然地勸病人不要動手術,而是審慎評估其自律能力及身體狀況。蔡松彥小檔案現職: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年齡:63歲罹患疾病:肺癌發病時間:2014年7月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手術及化療,但五個月後腫瘤復發,補採行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方式,十個月後腫瘤自行消失。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不是絕症,心轉癌自癒,只要願意改變,往正確的方向持續努力,任何種類及期數的癌症有機會完全治癒。
-
2023-07-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牡蠣壯陽助性?牡蠣真正優點在低脂、低膽固醇及鐵含量高
牡蠣在兩廣地區稱「蠔」,江浙名為「蠣黃」,北方叫「蠣子或海蠣子」,福建及台灣稱其為「蚵仔」。牠們棲息於海水或鹹淡水的交界處,以蜉游生物為食物,著名的品種有法國銅蠔、澳洲石蠔、太平洋蠔等。牡蠣也可產出珍珠。牡蠣吃法千變萬化,薑絲蚵仔湯是最簡便的料理,還能做成蚵仔煎、蚵仔麵線、蚵嗲、蔭豉蚵、炸蚵仔等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除了上述常見吃法,蚵仔可以加工為蚵乾或蠔油,帶殼的大型牡蠣還有人生食,卻也有人對它軟嫩、滑溜,以及帶有生腥味的口感不敢恭維。由於蚵仔營養價值高,有人稱為「海洋的牛奶」,日本人則譽為「海洋之糙米」。》看更多牡蠣營養成分鮮蚵、牡蠣、生蠔原來是同一種生物?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資料,台灣沿岸所採集的野生及養殖牡蠣主要分為2屬,分別為巨牡蠣屬(Crassostrea) 及囊牡蠣屬(Saccostrea)。經過DNA序列比對,台灣養殖牡蠣均為葡萄牙牡蠣(C. angulata)。除了地域所造成的稱呼有別之外,一般12公分以下者,稱為蚵或牡蠣,13公分以上才會稱為蠔。牡蠣殼入藥 治多汗、盜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廖麗蘭:牡蠣味甘、性溫,就營養學角度來看,它含有豐富蛋白質,但中醫用的不是牡蠣,而是它的殼,磨成粉後入藥,即使是今日,依舊廣泛使用,但須搭配其他藥材,不會單用牡蠣。牡蠣的殼味鹹、澀,屬性微寒。中醫臨床上常用來治療多汗、虛汗及盜汗,但必須搭配其他藥材一起使用,比如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的氣虛型多汗者,可以合併黃耆使用,治療陰虛型多汗者,常見的組合就是牡蠣加上百合、生地。牡蠣治白帶過多 能中和胃酸牡蠣還能用來治療白帶過多。脾虛型患者,可以少許牡蠣,搭配蓮子、芡實,健脾胃及利濕。另外,治療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時,中醫也常用到牡蠣。牡蠣殼裡的碳酸鈣,可以中和過多的胃酸。甲狀腺腫瘤、慢性淋巴腺腫大患者,也可以牡蠣搭配其他藥物治療。牡蠣殼屬性微寒 體虛者節制不過,因牡蠣殼屬性微寒,躁熱體質的人較適合使用,體質虛寒、胃寒者不宜長期使用,或須搭配其他藥物。像胃寒型的胃酸過多、胃潰瘍患者,須搭配理中湯或安中散一起使用,暖腸胃、補氣。吃牡蠣壯陽 含鋅很有限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很多人怕吃海產,擔心膽固醇過高,吃蚵仔時不必有此顧慮。一份重量65公克的牡蠣(約八顆),膽固醇只有33毫克,算是低膽固醇海產。它還是「低脂肉類」,一份蚵仔的脂肪含量只有1公克,熱量則是50大卡。坊間相信吃蚵仔能壯陽,因為它富含微量礦物質「鋅」,能助「性」。但事實上,去除水分後的蚵仔乾鋅含量較高,每100公克有31.1毫克外,新鮮蚵仔的鋅含量並不如想像中高,甚至不及紅蟳、牛腱等,也比不上洋菜。牡蠣鐵含量不少 貝類佼佼者國人對鋅的迷思,可能源自「缺鋅,睪丸會發育不良」之說,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就可攝取足量的鋅。蚵仔的鋅不如想像高,但令人意外的是,別看它白白灰灰的,鐵含量反而高,每100公克含6.6毫克鐵,雖不及紅肉、內臟、米血糕等高鐵食物,但在貝類裡,名列前茅。當心寄生蟲 還是少生食牡蠣雖然蚵仔的營養價值高,但從飲食衛生觀點來看,不建議民眾生食,除了避免寄生蟲下肚,一旦保存稍有不慎,還會吃進其他病菌。【原始資料為2009/07/12元氣周報 2023/07/10重新增補】
-
2023-07-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第一次面對病人過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死亡」。這是每個醫者在習醫、行醫的路上都會面臨的考驗。一位五年級的醫學生敘述她第一次遭逢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所感受的震撼,並由衷感激一位住院醫師學長如何伸出援手、幫忙她度過這每個醫學生都會面臨的洗禮。一位住院醫師則回顧當年第一次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在晚上突然過世,而隔天早上他到病房才發現「人去樓空」的錯愕驚慌,以及之後自己以過來人如何幫忙學弟妹應付這種考驗,並介紹文獻所建議的「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的運用。一位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資深身心科醫師也分享快三十年前自己遭逢第一位病人死亡的情景,而說出「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病人死後有知,或家屬能夠了解醫學生與醫師的感受,這也能帶給醫病關係更祥和溫馨的一面。在三個月的外科實習,從來沒遇過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的我,在進入內科的第一週,猝不及防的體會了。不過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很幸運在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時,遇到有經驗的學長帶著我一起面對。簡單講一下那位病人的狀況,那是一個主訴腹痛入院的阿姨,檢查之後發現乳癌已經轉移到整個肝臟以及周圍的淋巴結,可能是因為淋巴結腫大壓到旁邊的神經造成阿姨的腹痛。在和阿姨原本乳癌治療的主治醫師、阿姨以及他先生討論過後,決定要在阿姨肝功能更惡化之前,開始化療試試看。化療完的隔天,阿姨看起來精神跟胃口都好了許多,替阿姨鬆一口氣之餘,我們也持續觀察阿姨的狀況,甚至開始討論在下一次化療之前,阿姨先出院回家的可能性。化療完第二天,阿姨住院第五天,早上查房時,阿姨狀況都還算穩定。下午學長剛好輪休,所以我打算下班前再看一下病人然後跟學長回報狀況。阿姨大概傍晚接近五點的時候突然喘起來,血氧掉到92%但使用氧氣後又回復正常。我去看阿姨的時候,阿姨甚至沒有戴氧氣,跟我說她現在還好,還笑著問我怎麼還沒下班,實習是不是很辛苦,叫我趕快下班不要太晚吃晚餐。後來,我傳訊息跟學長報備阿姨的狀況,學長認為可能還是需要排除一下阿姨發生肺栓塞的可能,告訴我可以幫阿姨做一張心電圖,並聯絡值班醫師看有沒有需要抽動脈血分析。於是我就和值班的學長一起去看阿姨,一開始阿姨還不太願意抽血,認為自己沒事而且住院期間已經抽過很多次血了,學長跟我還是一起說服阿姨配合我們。然後值班學長告訴我說,他會追蹤抽血報告,阿姨目前的狀況應該還好,讓我先下班回家。結果在當天晚上,阿姨過世,原因可能是腫瘤出血(Tumor bleeding)。我是在隔天早上(週六)接到團隊裡學長的電話才知道這件事的。我當下知道的時候,真的是震驚、難過、不知所措也不敢相信,我知道阿姨的狀況不樂觀,但我以為還有一段時間,至少不是現在。「為什麼會這麼快過世?我下班前她還好好的跟我說話……」、 「不能把血止住嗎?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了?」、 「是不是因為我沒有做到……」。我記得我當時哽咽地在電話中問了學長好多問題,學長耐心地聽我說完,再溫和的替我解答,最後學長跟我說,他不希望我是星期一到醫院,自己打開病歷系統才得知病人過世,我可能會很難過,可能會覺得醫院裡大家就像這個病人沒過世一樣,繼續運轉,他告訴我,病人過世,他也一樣覺得很遺憾很難過,但是希望我不要有自責的情緒,他覺得我作為一個醫學生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我有需要,可以找信任的師長聊聊,他也很願意聽我說。同時,學長也很願意跟我討論整個治療團隊是不是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從進醫院開始,我們被教導要親自去看病人,透過問診和身體檢查,獲得病人的病史然後和老師報告。想要和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醫學生能付出最多的就是時間和關心,剛到內科實習第一週的我很幸運的遇到一位願意接受我的病人阿姨,在我跟她相處的短短五天,我可以感受到我們之間越來越熟悉,阿姨對我比第一天的時候更信任,漸漸地在我一大早去看她的時候會主動跟我說自己的狀況,關心我的生活。因為非常投入在整個照顧病人的過程,所以會忍不住去回想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有沒有哪裡沒做好,或是哪裡可以做得更好,很容易會陷進自責的情緒,對於病人的過世,也真的很難接受。我們總是在練習、學習建立一段醫病關係,但好像沒有人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一段醫病關係因為病人過世而結束。我真的覺得自己運氣很好,遇到一位願意跟我分享他是如何面對這些事的前輩,在阿姨過世之後的好幾天,我在照顧其他病人時都變得有些神經質,看到病人血色素掉或是血氧濃度掉都很緊張,會一直忍不住聯想我的病人是不是又要過世了?學長總是笑笑告訴我,這就是我要練習判斷的了,然後細心解釋哪些狀況在我們照顧病人的時候需要有所警覺。所以病人的離世,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進醫院之前,我們從書本和課堂上學習各種日益精進的醫學知識,學習疾病可以怎麼治療。進醫院之後,我們也見識了很多厲害又精密的手術、藥物,但只有在親自照顧病人的同時,我們才會慢慢了解我們從前學習的那些治療方法,它們也有極限,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治療成功率幾成。面對病人的離開,明白在疾病面前,病人有多脆弱,也深刻感受到醫學的極限和無能為力。我記得我當時還問了學長一個問題:「學長,這樣我以後不敢跟病人建立關係了,不然每個病人過世我都要跟這次一樣難過好久。」 事隔半年,我其實已經有點忘記當時學長回答我什麼了,但我記得,當時第一次面對病人過世時,我的種種情緒和困惑有被好好接住,很感謝當時有人告訴我,我可以怎麼做讓自己好過一些,我不只是自己一個人面對,身邊還有其他老師、學長姐。現在再碰到病人過世,我還是會難過好幾天。但我不會因為擔心病人過世而害怕跟病人建立關係,我知道怎麼幫自己的情緒踩剎車,也知道自己盡全力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6 醫療.耳鼻喉
洪曉蕾遊西班牙緊急入院插管急救!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會怎麼樣?醫籲3種痛當心
名模洪曉蕾5日驚傳在西班牙旅遊,卻突然因扁桃腺發炎嚴重住進醫院插管治療。前夫王世均緊急飛往當地協助,他透露洪曉蕾目前病情雖控制住,但未明顯好轉,仍在評估是否帶洪曉蕾回台治療的可行性。綜合媒體報導,洪曉蕾前夫王世均透露,洪曉蕾帶兒子才到西班牙的第2天即因咽喉腫脹無法吞嚥,緊急到馬德里醫院急診發現情況嚴重必須立即住院,且直接進加護病房。王世均表示,她告訴我很痛好像很嚴重,醫生說是交叉感染,發炎腫脹再晚就會呼吸困難,要求她同意插管治療,接下來她就無法說話了…。根據《鏡週刊》報導,洪曉蕾是因扁桃腺發炎嚴重,才必須插管提供氧氣並舒眠減緩疼痛。王世均透露目前洪曉蕾病況有控制住,但未明顯好轉,仍須靠呼吸器,主治醫師告知必須開刀,有想過帶蕾回台灣治療,「但醫院告知不可能移動,太危險。」扁桃腺炎分急性與慢性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指出,扁桃腺炎是指扁桃腺及淋巴組織有發炎現象,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較常見,若治療不當或反覆感染即會變成慢性扁桃腺炎。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科部鼻科主任林志勳曾受訪解釋,急性扁桃腺炎多發生在感冒的時候合併發生,尤其是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更容易發病,先是發燒、發冷,接著是喉嚨劇痛,甚至吞嚥困難,同時還會有全身不適,如倦怠、頭痛、關節痛等出現,常併有耳朵痛及頸淋巴結腫痛。慢性扁桃腺炎為扁桃腺長期反覆發炎,症狀通常比急性期輕微,往往只有吞嚥疼痛或喉嚨異物感而已,嚴重時頸淋巴腫、頸部觸痛、全身不適。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會怎麼樣?許多人可能以為,扁桃腺發炎怎麼會這麼嚴重?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會怎麼樣?之前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就有一80歲病例,因未即時就醫,發炎竟惡化成深頸部感染,右側鼻咽到下咽和甲狀腺旁空腔都塞滿膿液,讓她聲音嘶啞、無法言語,經清創引流後才康復。當時負責手術的主治醫師徐毓婷徐毓婷提醒,當喉嚨痛、吞嚥時疼痛或頸部淋巴腫大壓痛時,應及時就醫,老人及糖尿病患者尤需注意,以免惡化成深頸部感染。扁桃腺炎4情況需手術治療扁桃腺發炎若出現以下症狀時,則需手術治療,包括:1、一年發作4次以上、每次超過7天。2、慢性發炎、腫大會影響呼吸、吞嚥或說話功能. 3、頸部淋巴腺持續腫大、扁桃腺過度腫大影響周圍器官,如滲出性中耳炎、耳痛、聽力受損。4、因長期慢性發炎,通常有滲出物流出而引起口臭或慢性咽喉炎的症狀,或疑似扁桃腺腫瘤。扁桃腺炎如何預防1、保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避免感染病菌的方法。2、出入公眾場所配戴口罩,就可減少感染病毒與細菌的機會。3、建議平時勤洗手,尤其如廁後、進食前;避免共享食物等。4、平日應多喝水5、維持正常作息6、飲食均衡、多運動》看詳細疾病百科/扁桃腺炎【參考資料】.洪曉蕾遊西班牙驚爆病危 前夫急奔千里最新病況曝光.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 老婦深頸部化膿險送命.扁桃腺腫痛不可忽視 護理師:有症狀要趕緊就醫.吞嚥疼痛、喉嚨有異物感 小心是慢性扁桃腺炎
-
2023-07-03 名人.精華區
張明志/生物相似藥及學名藥 健保應鼓勵使用
台灣的健保制度自民國八十四年推行以來,過去各界評價很高,對於國人的健康與平均壽命有重大的影響,開辦至今,平均壽命提升十歲。但是這些是過往成績,目前已明顯落後於日本、韓國,主要原因是健康投資成本過低,跟不上先進國家。新藥等待期 平均為350天以健康費用的成本支出對比全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台灣連續近五年為6.1%,而韓國占比逐年上升至8.4%,日本11%。近年台灣GDP上升幅度已超越鄰近東亞國家,但是全國藥費支出卻是遠遠落後東亞及歐美先進國家。換言之,台灣的GDP紅利無法轉殖到健保體系。我們不但限制了薪資所得的保險率上限,且健保會及利益相關者通過的新藥預算,不增反減,四年來停滯不前,在基因治療、免疫腫瘤治療、標靶治療的高藥價年代,更顯捉襟見肘,於是延後新藥給付與適應症的擴增。新藥平均等待期為350天,其中治癌藥物等待更久。癌藥給付 不如病友期待癌藥給付品項、擴增適應症及療程總數合計,通過率差強人意,不如病友期待。此現象若得不到改善,則直接的結果是台灣的平均壽命比南韓少兩年,且現實世界有二至三成病患必須以較他國昂貴的自費藥價,取得健保不給付的新藥。一般而言,健保通過的藥價,為原廠建議,參考國際藥價後的合理折扣,簽訂MEA可操作的准入協議,所以自費藥價亦同步降價,可提高自費購藥的可近性。高價藥品在無部分負擔的制度下,健保署限縮於財源及藥物經濟學的考量,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在刀口上,新藥給付條件嚴峻。如何打破此僵局?健保財源重新分配,汰舊換新,把過專利期的藥,如三同成分學名藥,以及生物相似性藥物的取代是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設法把專利的原廠藥降價,尤其是有2A、2B類似藥品進入市場時,通常是創新藥物上市後5至10年,因市場競爭降價。生物相似藥 可節省支出專利保護期約10至12年,此時有相似療效與幾乎完全相同的化學式,立體結構不完全相同,稱為生物相似藥物,得到FDA或歐盟核准,如大分子的單株抗體,白血球生成素等,國際價格約原廠藥的30至80%。在歐洲,使用生物相似藥非常普遍,替代率很高,韓國是生物相似藥製造大國,替代率高,可以節省生物製劑的支出;如淋巴癌,乳癌,風濕免疫疾病的單株抗體,大腸癌及婦癌的抗血管新生藥等。在台灣,健保給付許多小分子抗癌學名藥,化學結構與原廠藥相同,但使用情形仍不理想。被視為可轉換(switchable)、可替代(interchangeable),有相同療效的學名藥,既然化學結構、生物特質、療效,存活期都相同或沒有差異,為何在台推行緩慢?推行藥價改革,政府應思考以政策鼓勵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及學名藥。(作者張明志為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
-
2023-07-0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醫師如何發現少見疾病?
日前參加病例討論會,48歲的陳女士兩星期來覺得全身倦怠、胃口不佳,且偶而會看到雙影而住院。她看過眼科醫師,檢查正常,也沒有發燒、頭痛、高血壓或糖尿病。陳女士的身體、神經檢查與認知功能都正常。血液的常規、肝腎功能、維他命B12濃度、免疫檢驗和腫瘤指數均無異樣,也沒有乙醯膽鹼接受體抗體,排除了重症肌無力症的可能性。但腰椎穿刺顯示其腦脊髓液的白血球稍微增加(11/cumm),其中98%為淋巴球,蛋白質偏高(68mg/dl),葡萄糖值正常,因此當天先以病毒性腦炎治療。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一天後,陳女士排到了腦部與脊髓的磁振造影檢查,放射線科醫師立刻告知是「自體免疫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腦膜腦脊髓炎」(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簡稱autoimmune GFAP astrocytopahty)。後續的血液GFAP抗體檢測也呈陽性。主治醫師立刻替陳女士靜脈注射類固醇,才打了兩天,她覺得精神變好,胃口較佳,也不再複視,後來改為口服類固醇,出院後在門診追蹤,持續進步中。自體免疫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腦膜腦脊髓炎是2016年美國梅約診所的醫療團隊發現的疾病。之後,義大利、中國、日本、法國等也都有病例報告,但仍少見,推估每10萬人口有0.6位。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以44-50歲為最多,無性別或種族差異。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是腦部星狀膠質細胞的主要纖維蛋白。星狀膠質細胞不僅維持腦血管屏障的完整,也是腦部的主要支持細胞,在神經元受損時,星狀膠質細胞就會變大並增生以填補受損部位。當受到抗體攻擊時,從視神經到大腦、小腦、腦幹以及脊髓都會受創,造成腦膜炎、腦炎與脊髓炎(meningoencephalomyelitis)。每位患者的症狀與輕重差異甚大,包括發燒、頭痛、譫妄、癲癇發作、手抖、走路不穩、焦慮、手腳發麻、無力等,但並不是每個症狀都會出現,因此臨床上很難判斷,罹病人數也可能被低估。確定診斷需靠腦脊髓液或血液中的GFAP抗體檢測為陽性,以及注射顯影劑的腦磁振造影的典型表現:多條輻射狀、細線樣的顯影病變,出現在腦室周圍、腦白質、基底核與腦膜,或脊髓內的多節線狀顯影。其致病原因目前不清楚,約一半病患在發病前出現感冒症狀。以類固醇治療效果良好,但約20%的病症會復發。當天與會的醫師們大都沒聽過這個疾病,因此發問很踴躍。例如這位高明的放射線科醫師怎會下這個診斷?那是因為她讀過相關論文,剛好看到影像時就福至心靈,真是讀萬卷書,用在一時。又如病人症狀輕微,怎會想到收住院?主治醫師說,病人的主訴只有倦怠、胃口差與偶而複視,症狀不具特異性,且神經檢查正常,一般都會在門診處理,甚至懷疑是否有心理因素,但家屬說病人一向開朗,這些症狀明顯影響她的生活與工作,可見家人的細心觀察與醫師的直覺、思考與判斷等臨床經驗都是重要關鍵。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
-
2023-06-30 焦點.元氣新聞
免再舟車勞頓 竹山秀傳引進高階微創手術設備
更多衛教影音資訊,可前往【543男方基地】高齡海嘯衝擊全台,南投竹山鎮65歲以上人口約18%,當地多以務農採茶為生,工作機會有限,年輕人口外流,實際生活仍以長輩為多。竹山秀傳醫院多年來不斷引進因應高齡化社區的醫療器材,近期引進南投縣唯一一台「4K高畫質+ICG影像輔助螢光導引手術」微創手術設備,規模比照醫學中心,成為治療高齡者最棘手的急性膽囊和膽道疾病的利器。飯後上腹部疼痛 恐是膽結石徵兆膽囊、膽道結石好發於50歲以上長輩,加上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等,患者愈來愈多。竹山秀傳醫院一般外科蘇啟成主任說,膽囊的功能是儲存濃縮由肝臟分泌的膽汁,膽汁可以幫助乳化脂肪,當吃過多油膩的食物、暴飲暴食、進食時間不定,膽囊收縮時間不固定,讓膽汁留在膽囊的時間過長,增加膽結石的機率。膽結石在形成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症狀,當結石開始引起發炎反應時,也常常會被患者忽略,蘇啟成主任表示,常見的症狀,如飯後會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的感受,這屬於初期症狀,較為嚴重者則會出現上腹或右上腹部疼痛,有些患者可能痛到無法入眠,這類情形都可能已經是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一位60多歲的女性,曾有膽結石病史,去年她總感受到飯後會出現輕微上腹疼痛,但並不以為意,不適感斷斷續續持續半年,日前上腹疼痛感擴大,反覆痛了兩天,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甚至發高燒,她終於決定就醫求助,檢查後發現膽囊腫大且合併急性膽囊炎,需切除膽囊才能避免進一步惡化。竹山秀傳比照醫學中心 引進微創手術新利器蘇啟成主任表示,過去竹山秀傳的設備並沒有配置「4K高畫質+ICG影像輔助螢光導引」,執行膽囊切除術時,可能會看不清發炎腫脹的膽囊是否已經沾黏到其他器官,有時候發炎的情形嚴重導致鄰近的總膽管位置不清楚,導致手術的難度提高,也可能影響手術預後程度。ICG中文為「靛氰綠」是一種非放射性的螢光染劑,注射進人體後,ICG能與血液中的血清蛋白結合,再透過可以呈現ICG的影像照射,讓某些器官例如膽囊或膽管在影像上可以呈現綠色,幫助手術醫師分辨器官的相對解剖位置。蘇啟成主任表示,以切除膽囊的手術為例,切除過程中,最擔心會傷害到總膽管。急性發炎的時候,膽囊管,膽囊與膽囊管位置極為靠近,若沒有ICG協助,很難在手術中避開重要的器官,過去一般的微創手術就會搭配ICG顯影,但此次引進的儀器還加上高畫質影像,增加醫師在手術中視野的清晰度,手術中的器官解剖位置,細微的血管位置會更加清晰立體,這項手術規格完全比照醫學中心。「4K高畫質+ICG影像輔助螢光導引」微創手術設備,不只能運用在膽囊手術,也能運用在肝臟、胃癌淋巴廓清手術、胰臟、大腸直腸手術。蘇啟成主任表示,ICG的另外特性就是呈現血流的灌注狀態,在腸道吻合手術中,最擔心的是吻合處的血液循環不好,因為如果血流的灌注不足會導致吻合處的滲漏,ICG顯影能即時得知手術吻合處是否有血流供應充足,如果有任何異常,手術當下即可改善與補救。微創手術減少復原期 住院1天半即可返家休息醫學界現在所提及的微創手術,就是利用細小的手術器械和影像系統,透過小傷口來完成手術。一般上常見的有腹腔鏡、內視鏡、達文西機器人手臂三個主軸,而腹腔鏡微創手術則為目前較多的手術技術。竹山秀傳則是以腹腔鏡搭配4K高畫質+ICG影像輔助螢光導引,增加手術的成功率。蘇啟成主任表示,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手術有恢復期較短的優勢,傳統的開腹手術,住院恢復期間,動輒一周起跳,微創手術都能在一周內恢復出院。內視鏡手術再搭配4K高畫質+ICG影像輔助螢光導引,也能減少手術時間,讓傷口恢復的更快,以膽囊手術為例,通常患者術後會感受到不適的時間,大約僅有半天,住院一天到一天半通常就可以出院,出院後都能恢復正常飲食,不太會影響日常生活。蘇啟成主任表示,竹山秀傳醫院為照顧高齡長者,不斷引進最新的儀器,讓當地居民可以就近照顧,減少舟車勞頓。蘇啟成主任小檔案現任:竹山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仁愛醫療財團法人乳房中心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秀傳亞洲微創手術中心指導導師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消化外科專科醫師外傷科專科醫師外科重症專科醫師專長:微創腹腔鏡手術(消化道胃腸,肝膽胰,疝氣)、急症外傷手術、膽道鏡、甲狀腺、乳房手術、微創甲狀腺和肝臟消融手術、急慢性傷口照護
-
2023-06-28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林肇堂積極面對兩度開刀,逾10年沒復發
胃腸肝膽科名醫、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10多年前罹患「胸腺癌」。罹癌當時林肇堂查書上面寫:「如果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當下他慌了、很難過。罹癌的心情與其他癌友一樣,面臨「生氣、為何是我?」想找出罹癌原因,最後就是接受,不會因自己是醫師而有所不同。胃腸肝膽科名醫、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10多年前健檢發現罹患「胸腺瘤」,手術切除後的病理報告竟顯示,腫瘤是少見混合兩種癌細胞的「胸腺癌」,經再次手術才治癒。受訪時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很長的疤痕直直地在胸口,「這個傷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疤記,也是勳章。」每天洗澡看著它提醒他,要更重視健康。胸腺瘤開刀 才發現是惡性2012年,林肇堂和太太到台大醫院健檢,並採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沒想到太太沒事,他的影像檢查卻有問題。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診斷,「看起來像胸腺瘤,一顆直徑約2公分,沒有向外侵犯跡象,不像是惡性。」但他不放心,再詢問現任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胸腔外科教授陳晉興,建議三個月後再追蹤。雖然追蹤沒有變化,但一顆小小的胸腺瘤埋在胸口,是林肇堂心中沉重的石頭,於是決定開刀,由陳晉興執行胸腔鏡手術。不料,術後第3天準備出院時,台大病理科告知,腫瘤看起來不是良性的,令他相當驚訝。病理報告顯示,是惡性腫瘤,裡面混合兩種癌細胞,一是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是鱗狀上皮癌細胞。林肇堂立刻查書上面寫:「如果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當下他慌了、很難過。罹癌的心情與其他癌友一樣,面臨「生氣、為何是我?」想找出罹癌原因,最後就是接受,不會因自己是醫師而有所不同。問專家意見 再開刀切除乾淨林肇堂尋求日本德島大學胸腔外科教授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意見,近滕問他:「開刀前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開刀前有沒有進行電腦斷層篩檢,查看其他部位有沒有癌細胞轉移?手術時,有沒有將整個腫瘤及周邊的縱膈腔、淋巴腺清除乾淨?」三個問題。林肇堂回說:「只把腫瘤拿掉而已。」近滕因此強烈建議,兩周內立即再度手術,把剩餘的胸腺組織、淋巴腺清乾淨,若錯過治療黃金期,開刀傷口會沾黏,增加再次手術困難度。仍由陳晉興為林肇堂再次執刀,且採行「開胸手術」,為了治療癌症,「再痛,我都要開。」術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甚至心包膜都拿掉一塊,「全部弄乾淨!」林肇堂說,手術將胸骨鋸開,胸口留下20多公分傷疤。術後,林肇堂選擇與癌細胞共存,不化療、電療,「但心情掉到谷底。」體認到他是一名癌症病人,體內癌細胞隨時會復發,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因而選擇從台大醫院退休,與太太遊山玩水、放空2年,享受人生。健檢發現腫瘤 慶幸是福報2年後,在輔大校長江漢聲力邀下,2014年林肇堂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2018年成立輔大附醫,後來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目前則擔任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探究罹癌原因,可能是台大醫院擔任總醫師2年期間,穿著鉛衣為病人進行膽管、胰管攝影,每次攝影都要經X光檢驗確認,長時間受到高劑量輻射所致,但也是因為此經歷,他成為「台灣內視鏡之父」,國內內視鏡做最好的人。「這可能是一個福報,腫瘤是透過健檢發現,而不是發病才發現。」「如果10多年前沒治療,我可能早就死了,故事就停在59歲。」林肇堂說,他已多活10年,做了好多事情,現在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身上的一個刀、一個疤,都是好的啟發」。活在當下 看病更具同理心罹癌後,林肇堂面對病人的態度改變很多,現在想的都是如何幫助病人,說服力也比以前更好。就是一個角色的轉變,他現在與病人是同輩,拿出同理心,例如診治只剩半年生命的病人時,會告訴家屬要一起面對,不能隱瞞,包括處理遺產稅等後續問題,「不是只治療病人,也要處理家屬的問題」。如今癌後逾10年沒復發,林肇堂說,得知罹癌時,以為「人生到此為止」,但後來又回到學校、醫院服務,可見人生真的很難規畫,現在「每天都是多賺的一天,開心面對,活在當下」。目前林肇堂每半年進行一次電腦斷層檢查,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或許有一天等死神第二次來敲門,他也會開心面對「Let it be」。林肇堂小檔案現職:義大醫院副院長、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特聘顧問年齡:70歲罹患疾病:胸腺癌發病時間:2012年症狀:無症狀,健檢發現罹癌治療方式:第一次手術切除腫瘤,兩周內再切除剩餘胸腺組織、淋巴腺及部分心包膜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竭盡所能找到專家治療你的癌症,若已盡力了,就讓命運來決定吧! 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it be.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病痛經驗看見療癒
編者按:本週又輪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師生談他們在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心得。五位一年級醫學系學生敘述他們學到如何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這融入生活的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而能發揮同理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身心的需求。→想看本文一位旁聽的研究生以她本身歷經重症的診斷與治療,飽受身體與心靈的考驗,在這「現象學」的上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病,並且親眼看到年輕的醫學生的熱烈討論而深受感動。教授這堂課的老師如詩如畫地描繪出她上課的用心,以及期待學生應用所學,增加對病人與家屬的了解,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並說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課程助教申請表單中,我看到了一門醫學系的選修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進一步搜尋授課大綱,我看到了吸引我目光的一段話:「使學生瞭解『存在哲學』(existential philosophy)與『醫療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medicine)的理論特色、主題與方法,並藉此理解與考量不同受苦者的存在處境、生命經驗、主體性以及社會文化脈絡,進而為照顧與療癒的樣貌開創豐富多元的可能性,發展更為貼近病痛與苦難的人性化照顧。」因此,我決定詢問雅萍老師能否接受旁聽,看看這門課究竟可以帶給醫學生什麼,又可以帶給我什麼呢?感動開啟了療癒的大門我是一個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在大學畢業前兩個月確診,有別於相同疾病的病人,我有著不一般且崎嶇的病程,在短短兩年內除了化療,我更經歷了放射線治療、二線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雖然治療過程中,我是一個讓醫護人員印象深刻的樂觀病患,但我自己知道,我始終不是打從心底接納自己生病這件事。因為罹病與治療讓我原本的人生計劃亂了套,我在短時間內胖了20公斤,記憶力與體力明顯下降。除了接受自己被打亂的生活,更要在鏡子面前熟悉這個變醜變胖的我,此外最讓我感到心累的是:我身體的不適與心中的疲憊沒有任何人可以體會。即使在樂觀的外表下,醫護人員總說我很正向、積極,但心中總有一股說不上的疲憊。一直以來,真正能給我安慰的是我的主治醫師,她總是用溫柔且堅定的語氣,要我不要放棄原先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規劃。面臨病情的各種發展,醫師及其醫療團隊總是跟著我一起哭、一起笑,過程中,我可以清楚感受到醫師是真的在「理解」及「參與」我的人生。他們不只是醫事人員,而是跟我一起面對人生難題的夥伴。在踏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這門課後,無論是我原先無法解釋的無力感或是醫師在我心中的意義,彷彿一切都有了解答。我內心那一直無法敘說的無力感,其實沒有什麼太過深奧的理論或解釋,而是立基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每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脆弱的」。一直以來倔強的我,即便生病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脆弱的或感性的,但從雅萍老師嘴裡說出,我似乎沒有那麼難以接受,因為在疾病面前,人人都是脆弱的,而不是因為我太過不堪一擊或是內心不夠堅強。對我而言,我似乎必須先承認自己的脆弱,才能開始對疾病中的自己有多一些了解;而醫師在我心中的分量,奠基於醫師願意聆聽我的分享,以及願意「肯定」疾病帶給我的人生衝擊是存在且是重要的,亦即醫生知道生病對我而言,不僅僅只是個需要治療的疾病,更多的是隨之而來對於未來的不安及不確定性。課堂中雅萍老師說明現象學著重於個人主觀的第一視角及其活生生的經驗(lived experience),而醫療現象學即是從病人的主觀視角探討其病痛經驗。那節課我內心澎湃,全身起雞皮疙瘩,眼眶時不時泛紅,原來有一門醫學系的課程,是在認真探究「我」身為病人的感受,讓這群未來可能成為醫生的孩子們更理解病人的主觀感受,以及意識到疾病對於病人而言不僅僅是個「疾病」這麼簡單的問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群醫學生用滿滿的熱情跟專注參與這一門醫學人文課程,並透過課程互動,嘗試將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應用在某些人生經驗或是故事當中,我彷彿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的醫生,他們正在學習一門除了醫學科學以外的內容,而這一門人文課程對於醫病之間的意義,並不亞於自然科學所要探究的致病因子及病理。我身為一個病人,在這門課可以貢獻什麼呢?我是不是能把上課的內容跟我個人的醫療經驗相對應,呈現給學弟妹們知道呢?這似乎是我同時身為病人及旁聽生,可以回饋給大家的。因此,我用約莫10分鐘的時間,把疾病帶給我的衝擊,以及當初我的醫生是如何鼓勵我的情境與對話,分享給這群眼神專注並充滿熱情的孩子們。我想告訴大家,課堂上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理論或是故事而已,而是醫療現場真的需要應用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這如何影響病患對於醫師的信任與感動。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以各種理論支撐並說明過去我難以闡述的心境,一切似乎都有了解答,充斥在我心頭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感謝,而這些感動讓我感受到了某種層面的「療癒」(healing),原來當自己的病痛(illness)與受苦(suffering)可以被解釋及敘說時,通往療癒的大門才被開啟,我甚至開始期望透過這些療癒的過程,能進一步學習與疾病和解,讓自己的就醫經驗「真正的」變成我人生的一部分。參考文獻林雅萍(2020),醫病之間如何有「同理心」─哲學家能助人談病說痛嗎?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5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器官移植數第1名是肝臟 醫師曝2類肝病者恐成未來換肝族群
【本文重點】台灣的肝臟移植醫學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成功率及5年存活率不亞於歐美先進國家。健保統計顯示,高雄長庚、中國附醫、林口長庚、彰基及台北榮總是台灣前五名的肝臟移植中心,其中高雄長庚與中國附醫數量達1,584件和1,253件。近年來,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引發的肝硬化、肝衰竭的占比不斷增加,預計將成為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主要換肝族群。--by ChatGPT台灣在肝臟移植醫學領域揚名國際,成功率及5年存活率不遜於歐美先進國家。健保統計97-110年肝臟移植案例,前五名分別為高雄長庚、中國附醫、林口長庚、彰基及台北榮總,其中高雄長庚手術案例高達1,584件,名列第二的中國附醫則有1,253件。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引發之肝硬化、肝衰竭,近年占比增加。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表示,肝臟移植原因,以往近五成為B肝帶原所引發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兩成多為C肝患者,其他因素則占了四分之一。但近兩、三年來,隨著B肝疫苗全面施打、口服抗C肝藥物給付等肝炎防治政策順利推展,換肝的肝炎患者逐年降低,反而是酒精性肝炎所引發的肝硬化個案占比明顯增加,現已追過C肝,占比超過兩成,而肥胖所造成代謝性脂肪肝,也逐漸變多。鄭隆賓指出,再過幾年,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所引起肝硬化、肝衰竭個案會愈來愈多,勢必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主要換肝族群。提醒習慣酗酒、腰部肥胖等民眾,務必戒酒、減重,以免肝功能急速惡化。高雄長庚肝臟移植數量第一,挑戰困難個案。國際肝臟移植權威教授、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表示,近一、二十年來,高雄長庚每年肝臟移植手術數量始終位居全國各大醫院之冠。因移植經驗豐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已成為一般例行手術,而非重大手術,平均每周至少兩、三例,其中不少個案因為病情複雜,而從其他醫院轉介至高雄長庚。陳肇隆說,高雄長庚挑戰其他醫院無法執行的手術個案,例如,腫瘤組織侵入大血管、淋巴組織,或惡性度超高。儘管收治患者手術難度高,但術後存活率仍名列全國第一,3年存活率91%、5年存活率87%、10年存活率78%。致力讓肝癌患者「降期治療」,以符合接受移植標準。臨床發現,肝癌患者即使順利完成肝臟移植,術後仍常陷入復發困境,為此,許多國家設置各種移植標準,但眾多肝癌病人確診時就已超出移植標準,被排除在肝臟移植之外。陳肇隆認為,不符合移植標準的病人也應該擁有活下去的機會。在過去20多年來,高雄長庚積極開發「降期治療」,以經動脈血管栓塞或射頻燒灼等治療方法,希望讓肝癌患者降期到符合標準,再行移植。陳肇隆表示,移植團隊在三年新冠防疫期間利用質子治療(Proton)、釔-90血管內放射治療,輔以標靶和免疫治療,開發出更強力有效的肝癌移植前「降期治療」,改變了腫瘤生物學特性,為局部合併門靜脈癌栓、膽管侵犯或高惡性度的肝癌等,傳統被視為肝臟移植禁忌症的病人爭取長期無癌存活的機會,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肝膽外科期刊。肝臟移植為複雜手術,兩台刀無縫接軌考驗團隊。肝臟移植為大手術,過程複雜,捐贈者、受贈者兩台刀必須無縫接軌,完美接續。因此,為了提高患者術後存活率,必須動員眾多專業人員。以高雄長庚為例,參與手術的醫師科別橫跨一般外科、顯微及麻醉,接近30人,加上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總數達60人。在醫療費用上,雖然健保提供手術給付,讓病友少付了一百多萬元藥物費用,但有些患者選擇自付術前排斥藥物、相關醫療耗材,鄭隆賓估計,平均還得自費40、50萬元,這也考驗著不少家庭的經濟能力。捐肝會讓身體變差?後遺症小於10%最近播出的韓劇「車貞淑醫生」,劇情也加入肝臟移植,女主角因服用來路不明的養肝草藥,而導致嚴重肝衰竭,必須換肝,才能挽救一命。不料,婆婆堅持反對兒子捐肝救妻,讓女主角瀕臨死亡邊緣,進而產生女性自覺,必須為自己而活。捐肝真的會讓跟身體變差,危及健康嗎?鄭隆賓指出,捐肝確實是大手術,捐贈者通常必須切除整個右肝,剩下體積較小的左肝,藉此延續另一個人的生命,這確實令不少人心生畏懼。但臨床顯示,捐肝後出現傷口感染、黃疸、膽管狹窄等後遺症比率並不高,小於10%,大部分捐肝者在術後半個月就可以處理簡單文書工作,三個月後身體狀況恢復正常。鄭隆賓表示,捐肝者術後不可一直躺著休息,應多活動,有個案在捐肝後三個月,就能至果嶺揮桿。至於活體肝臟移植的捐贈者,以病患的子女為主,且以兒子居多,至於父母捐給孩子或是夫妻之間捐肝案例則並不多見。
-
2023-06-22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罹癌才知生病苦痛 郭漢崇喊癌友同學:別怕有我在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自己身歷其境,才真正體會到生病的苦痛。」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兩年多前罹患攝護腺癌,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接受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考驗,他坦言對其人生的啟發很大,是行醫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治療掉髮 警覺發現攝護腺癌郭漢崇是國內權威泌尿科醫師,專精於功能性泌尿學、攝護腺肥大的治療。30年前,因為頭髮有點禿了,他開始長期服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但缺點是可能會讓攝護腺長出高惡性度癌症的風險,因此,他很小心每年定期追蹤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波斯卡是一種專門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同時具有遏止頭髮繼續掉落的功效。他吃了20幾年效果很好,攝護腺也不再長大,但近幾年PSA突然有點緩慢上升,沒想到三年前一檢查PSA發現真的稍微上升,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FREE PSA),竟然低於10%,癌症風險很高。之後連續兩個月檢查PSA指數都繼續上升,因此立即做核磁共振(MRI)找到病灶。決定開刀 癌細胞清除仍追蹤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病理報告是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當時65歲的郭漢崇,考慮到未來的生活及工作規畫,「我的個性又很乾脆,不希望有一個癌症一直存在身體裡面,讓我有不確定的感覺,或是不知何時會發生轉移。」因此他決定開刀,將它拿掉。2020年10月10日上午,由郭漢崇的好友、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歐宴泉主刀,為他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他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手術相當成功。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他當初決定開刀是正確的選擇,這是一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它侵襲到攝護腺被膜外面,因此是3B攝護腺癌。郭漢崇說,基本上這樣一個侵襲性的癌症,通常會建議病人考慮再加上放射線治療,以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由於手術已將癌細胞清除得很乾淨,沒有淋巴腺轉移,郭漢崇出院後,選擇觀察追蹤PSA指數,第一年是每個月追蹤PSA,第二年起每三個月追蹤PSA至今。如果未來發現PSA上升、癌細胞有復發跡象,就趕快再做放射線治療。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郭漢崇的人生啟發很大,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現在他當了病人,知道生病身體不適的感受,這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他的人生觀因此改變,不會因為生病而等著老去,反而更積極,應該「把握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時間,把想做的事情趕快做完。」這才是比較正確的人生觀。體貼病人 樂觀分享親身經歷生病之後,郭漢崇說,他對病人會更好,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當病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是很脆弱的,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與照顧,唯有醫師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郭漢崇很樂意分享生病的經驗、對於開刀的樂觀態度,鼓勵了許多很怕生病的人、很怕開刀的人,可以勇敢地面對疾病。「我與病人的互動一直很好。」他分享最近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檢測出PSA很高的病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病人一聽到罹癌,就變得很沮喪、精神渙散、吃不下、睡不好,郭漢崇以個人經歷告訴病人:「你現在和我是同學,你在怕什麼?你的同學當醫師為你看病,還煩惱什麼?」他用自身樂觀健康的樣子,讓病人體會「原來開了刀,也可以這麼快樂、有精神,就不會怕了。」很多人因此更積極、更快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即便郭漢崇生病時在白板上寫了「知止」兩字,自我勉勵在生活上要知止,但好像做不到。「其實要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只能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做完。」他不僅對工作,對家庭也很盡責,笑說「我每天都在工作,周一至周五是為了病人工作;周六、周日也在工作,是陪著太太出去玩的工作。」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8歲●罹患疾病:攝護腺癌●發病時間:2020.05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上升、游離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低於9%,懷疑罹癌2020.08攝護腺核磁共振找到病灶2020.09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診低惡性度攝護腺癌●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人免不了會生病,但有病就要趕快治療,要好好的面對它、治療它、解決它,才能放下它,這件事情才能從身上消失,生活才會回到正軌。
-
2023-06-18 癌症.胃癌
傷口越小越好?胃癌手術詳解:從傳統開腹手術到達文西手術
胃癌為臺灣全國發生率第十名的癌症,胃部惡性腫瘤包含胃腺癌、腸胃道基質瘤和淋巴瘤等等。根除性胃部切除手術是治療胃部惡性腫瘤的第一線方法。以最常見的胃部惡性腫瘤——胃腺癌為例,由於胃腺癌有高度侵襲的特性,容易藉由淋巴、腹膜、或血液轉移到其他器官,因此手術的範圍不僅是將腫瘤取下,而須同時切除部分甚至是全部的胃(依照病人腫瘤位置、腫瘤大小而定),並進行淋巴結廓清來預防腫瘤細胞經由淋巴轉移,並同時得到最正確腫瘤臨床病理分期。胃部周圍和附近的血管周圍都有許多的淋巴結,因此不容易在手術前就藉由影像來確認有哪些淋巴結被侵犯,在手術前確認癌症的臨床分期也相當困難。為了盡全力預防腫瘤細胞可能的淋巴轉移,手術過程中需要進行淋巴結廓清,即是將胃部周圍和附近血管周圍所有的淋巴結都摘除並送病理化驗。依據病理化驗後的結果可以得知,有多少顆淋巴結有腫瘤細胞的轉移,此資訊可以讓醫師和患者知道癌症正確的病理分期,除了決定手術後的治療方式之外,也能讓病患與家屬知道癌症的預期的存活率與將來可能要面對的挑戰。手術完成後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可以更有效的清除微小的腫瘤細胞轉移,提高癌症根治的機率,以達成更高的存活率。因此在確定術後病理分期後,依臨床治療指引建議部分患者進行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藉此能更有效的控制具高度侵襲性的胃腺癌。傳統開腹手術由於手術過程中需要切除胃和淋巴結,因此手術操作的範圍相當大,傳統上需要進行開腹手術才能完整且乾淨的取下。所謂開腹手術即是在病人的上腹部,從中線劃出一條開放性的傷口,一般來說至少需要15到20公分的傷口才能讓手術順利進行。劃開傷口後外科醫師會以傷口撐開器將傷口撐開,清楚暴露腹腔內器官,並以肉眼和手持器械直接進行手術。手術過程中會將胃分離出來並進行切除,同時進行淋巴結廓清手術,並進行胃腸道的重建手術,最後再將傷口逐層縫合。雖然因為科技的進步,微創手術是一個趨勢,但傳統的開腹手術仍然有其重要性,無法完全以腹腔鏡手術取代,依舊有些病人的情況更適合以開腹手術來進行。手術方式的選擇與病患本身的因素、腫瘤的因素、醫師專精的手術方式,以及所在地區的醫療水平相關。開腹手術的適用族群其一為大顆的胃部腫瘤。由於進行腹腔鏡胃切除手術時,雖然手術過程中僅需要數個小孔即可放入腹腔鏡器械進行手術,然而手術結束時依然需要擴大傷口來將檢體完整取出。若腫瘤體積較大則需要劃出較長的傷口來取出檢體,可能與傳統開腹手術的傷口沒有太顯著的差距,因此會建議此病人選擇較成熟且容易的傳統開腹手術。另一種開腹手術的適用族群為患者心肺功能較差,由於腹腔鏡手術需要在腹腔灌入氣體才有空間操作器械,脹大的腹腔雖能幫助手術進行,卻會壓縮肺部擴張的空間。若病人心肺功能較差,進行腹腔鏡手術時,心臟與肺部可能得承受更多壓力,如此將增加手術進行中的危險性。因此會建議心肺功能不佳的病人,需做手術前的心肺功能評估,再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手術方式。開腹手術較大的傷口除了有美觀上的影響之外,還會造成病人術後傷口更加疼痛、延長恢復期,可能亦會增加手術併發症的機率。相對而言,腹腔鏡手術雖然在將檢體取出時仍需將傷口做延伸,一般情況下傷口的大小仍然比傳統開腹還小1/2~1/3。然而在手術選擇時,仍必須多考量腫瘤清除的程度,以及病患體能狀況等,不要執著於體表傷口大小,以免因小失大。腹腔鏡手術 (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的進行方法為在病人腹部體表上開數個小洞,將長型手術器械由小洞深入腹腔內進行手術。手術器械包含一個鏡頭和各種不同樣式的工具,將鏡頭的畫面呈現在螢幕上以進行切除、止血與縫合。手術的目標和傳統開腹手術一樣,皆是要取下胃部腫瘤和周圍的淋巴結,只是手術進行的方式有所差異。和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的優點為可以將手術視野放大,更精準的切割患處,能降低手術出血量與誤傷其他構造的風險。但手術所需時間一般較傳統手術長。手術切除完成後均須將腫瘤檢體完整的取出,因此需要將原本在肚臍上供腹腔鏡放入的傷口擴大成約5~6公分。若病人的腫瘤過於大顆,即會建議病人選擇以傳統開腹手術來進行。除此之外,腹腔鏡手術受限的操作角度亦是其侷限性,外科醫師只能在體外透過長型器械來進行手術。畢竟器械和雙手的靈活度相差甚遠,手術進行的難度也會隨之提升許多。3D腹腔鏡近年來腹腔鏡手術的設備也有長足的進步,傳統腹腔鏡手術只能將鏡頭的影像投射到2D的平面螢幕上,在前後深度的判斷上會不太容易。而現今已研發出的3D立體影像輔助之腹腔鏡,解決了過去2D影像欠缺立體感的問題,手術過程中能讓外科醫師像用雙眼視覺近距離觀察病灶,幫助手術順利的進行。達文西輔助手術達文西輔助手術的原理為以機械手臂取代傳統腹腔鏡手術的長型器械。手術中長時間操作有相當重量的腹腔鏡器械,對外科醫師來說是一大挑戰,達文西手臂可以減輕外科醫師的體力消耗,更穩定的操作鏡頭與器械,讓外科醫師可以專心的進行手術,也能夠增加病人的安全性。手術需要將許多器械放入腹腔中,包含鏡頭與機械手臂。可以分為將所有器械放入一個傷口的單孔手術,與以多個傷口來放入器械的多孔手術。達文西的機械手臂比傳統腹腔鏡的器械更加靈活且穩定,可以像人體手部的關節一般多角度的旋轉,隨心所欲地從各種角度進行切除與縫合。此外,達文西手術亦是利用3D影像系統來呈現畫面,具有立體感的視野與靈活的機械手臂,進行手術時可掌握目標器官與病灶的所有細節,幫助外科醫師順利的進行手術,更降低手術風險。不論是以一般腹腔鏡或是以達文西進行手術,術後的恢復期皆比傳統開腹手術來得短,而兩種手術的預後相比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換句話說,對於適合以腹腔鏡進行手術患者來說,腹腔鏡手術可以達到與開腹手術一樣好的效果,並且術後可以更快的恢復。結語以上介紹了進行胃腫瘤切除手術時的不同方式,可以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而腹腔鏡手術則可以選擇3D影像系統與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協助。隨著病況與需求不同,每個病人適合的方式會有所不同。若選擇進階的手術方式,也可能會需要額外自費健保不給付的耗材。因此要以哪一種方式進行手術需要在術前與外科醫師討論,共同決定最適合個人的手術計畫。胃部切除手術術後需要注意傷口的癒合情況、是否還有出血的情形,並依據醫護團隊的指示進行傷口的清潔來避免感染。除了要注意表層傷口之外,若胃部切除後進行腸道重建的吻合處功能不全,可能會引發腹膜炎,甚至進展成為敗血症。因此術後照護也是治療重要的一環,若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發生都請盡早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會接續介紹胃癌外科手術後,照護病患的各種注意事項,敬請持續關注。參考資料:1. Diaz-Nieto R, Orti-Rodríguez R, Winslet M. Post-surgical chemotherapy versus surgery alone for 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9):CD008415. Published 2013 Sep 2. doi:10.1002/14651858.CD008415.pub22. van der Veen A, Brenkman HJF, Seesing MFJ, et al.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LOGIC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Clin Oncol. 2021;39(9):978-989. doi:10.1200/JCO.20.0154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俊銘醫師】胃癌手術詳解:從開腹到達文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7 寵物.寵物疾病
跟毛小孩玩耍卻染病?!養寵物要注意哪些共通傳染病?
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小狗來看診,以特殊儀器和顯微鏡進行毛根的檢查,確定是黴菌的感染。而女主人腹部和手臂也出現圓型狀的突起,另外也有紅色小點而且極癢,很有可能是疥蟎,我們請她趕快去皮膚科求治。疥蟎很小,需要在顯微鏡下才看的見,雖然不吸血,卻會鑽進皮膚之下,讓寵物感到極度不適,也會造成禿毛、皮膚炎等問題。疥蟎所引起的皮膚病屬於人畜共通的疾病,這會在人的皮膚上出現數個小紅點,又癢又不容易痊癒。而在寵物身上,通常出現在耳朵、 肘部、踝關節等毛較少的部位。若是螨蟲出現在寵物耳朵裡,則成為我們常聽見的「耳疥蟲」,容易造成中耳炎,甚至耳血腫,不得不防。寵物能帶給飼主很多歡樂,並為家庭紓解生活壓力,但是寵物身上會攜帶一些病菌並傳染給人類,尤其是幼兒、老年人、孕婦、免疫系統差的家人易受感染。以下為常見的寵物傳染性疾病及其預防方法。皮癬皮癬是由黴菌所引起的,造成皮膚上出現紅色、突起的圓形皮疹(俗稱圓癬、錢癬)。若觸摸感染的寵物、感染的毛巾或被單,即很容易被傳染。如果飼主患了皮癬,請立即至皮膚專科由醫師評估使用局部抗黴菌軟膏或開立口服藥物。預防方法觸摸過寵物後立即洗手,家中除濕機開到40%,每日進行30分鐘,同時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減少黴菌孢子的散佈。除濕以睡覺的地方優先,當下人寵皆要迴避,以免身體過乾脫水。蛔蟲、鉤蟲、絛蟲很多小狗和小貓生來就帶有蛔蟲,如果人類接觸到受感染的土壤或糞便,接著又吃東西,就很有可能會吞下蟲卵。蛔蟲卵會引起眼睛、心臟、肺部、甚至神經方面相關症狀;鉤蟲幼蟲會侵入人類皮膚,人類患絛蟲病後會造成胃腸道症狀和體重下降。預防方法不要光腳走或坐在受感染的土壤和沙上,要確保寵物接受跳蚤和蜱蟲的預防性用藥。請獸醫師幫寵物做例行性的體內寄生蟲驅蟲、及時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並將其裝好在塑料袋中,然後綁好扔進垃圾桶。弓形蟲病(貓)透過貓砂或土壤中的排泄物傳給人類,如果孕婦接觸到這類的寄生蟲,會造成胎兒出生有缺陷或流產。預防方法每天戴手套清理貓砂,並在清理之後用肥皂洗手。整理戶外花園或接觸任何土壤後,要及時洗手。讓貓待在室內,在室外活動的貓,很容易去挖砂土而感染了弓形蟲並帶回家中。貓抓病(感染跳蚤的貓)被貓抓傷、撕咬或舔到傷口時, 透過帶菌貓蚤的糞便而感染,導致人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咬傷部位疼痛的現象。潛伏期不一定,有的傷後幾天至二週後產生病灶。預防方法1. 每月給貓除跳蚤藥,蚤類的控制非常重要。 2. 如被抓咬,請立即用稀釋優點、肥皂或水沖洗傷口,嚴重者立即就醫。 3. 限制寵物貓接觸到病原,飼養環境要維持乾淨。結核病結核病是由分枝桿菌屬中,對人畜有病原性的慢性肉芽腫病灶的細菌所引起,如人型、牛型、鳥型結核菌及某些非典型分枝桿菌所引起。其病灶為壞死、乾酪化或鈣化,其外型均為結節狀,故稱之為結核病。是嚴重威脅人畜健康的傳染病,其病原菌可經由空氣,污染的食品、飲水、器械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如果經空氣傳染給人類,會影響到肺部健康。預防方法戴口罩和勤洗手是最佳的預防方法。狂犬病(狗、貓)通常發現於野生動物身上,如貂、蝙蝠、浣熊、臭鼬、狐狸。但寵物狗貓也會得該病,因為病毒存在於唾液中,所以,如果寵物狗貓在外面和患有狂犬病的動物發生打鬥後被咬傷,就會被感染。一旦出現狂犬病症狀,患者存活率極低。預防方法預防這種疾病的最佳方法是定期為寵物接種狂犬病疫苗。鉤端螺旋體鉤端螺旋體是一種發現於狗或老鼠尿液中的細菌,它可以在水或士壤中存活數月,感染的尿液會經由人身上的傷口直接傳染。人類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和腎衰竭等症狀。預防方法為寵物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措施。萊姆病是藉由壁蝨叮咬而傳播的人寵共通傳染病,引發的病原為伯氏疏螺旋體菌(Borreliaburgdorferi),犬、貓、人、牛及馬等,都會傳染。因為在美國的萊姆鎮確認這種疾病,故命名為萊姆病(Lyme disease)。會造成人和狗狗的關節炎、皮膚紅疹(人較多)、發燒,嚴重感染時會造成心臟與腎臟的傷害、腦膜炎,甚至死亡。寵物是家人,和飼主的肢體接觸常常比人還要密切,一旦感染傳染病也會影響到人的健康,尤其是幼兒、老年人、孕婦、免疫系統差的家人易受感染,提醒各位毛爸媽,除了例行做預防投藥或是施打疫苗之外,也要留意環境的清潔喔。
-
2023-06-17 醫療.耳鼻喉
耳朵癢是耳屎太多?6大原因、4招緩解 專家1次告訴你
不管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曾有耳朵癢的情形發生,一旦耳朵搔癢,不少人就會忍不住伸手抓個幾下,有些人還會認為是自己耳屎過多,直接拿起掏耳棒開始挖耳屎,結果愈挖愈癢。本文將為您整理耳朵癢的6大原因,並提供你舒緩耳朵不適的方法。耳朵很癢但沒有耳屎? 公開耳朵癢6大常見原因多數人以為耳朵癢是因為耳屎太多,但其實會造成耳朵癢的原因很多,若搞錯原因,過度用手指或掏耳棒挖耳朵,反而會適得其反。以下為耳朵癢常見的6種原因:耳朵癢原因1:耳屎太少或太多很多人都有定期用掏耳棒等硬物掏耳朵的習慣,但這麼做不只會損壞外耳道皮膚,如果一下子把耳屎挖得太乾淨,外耳道的皮膚還容易變得太乾燥,而引起耳朵癢的症狀。 一般來說,耳屎不需要特別清潔就會從耳內自行排出,但如果耳屎累積太多未排出,或者在挖耳屎的時候不小心將其往內送,也會因此造成外耳道阻塞,並刺激外耳道神經,而出現搔癢的症狀。耳朵癢原因2:耳朵發黴耳朵發黴又稱作「耳黴菌病」或「黴菌性外耳炎」,意指耳道遭到黑麴菌與白色念珠菌等黴菌感染,通常好發於頻繁掏耳朵、處於氣候高溫潮濕、免疫功能低下、慢性中耳炎、因外耳炎常局部使用類固醇或抗生素等類型的病患。一旦耳朵發黴,耳朵除了會搔癢難耐,還可能會流出濃稠物、疼痛、悶帳不適等,而且耳黴菌病容易復發,易造成患者長時間耳朵不適,應盡快至耳鼻喉科就醫治療。耳朵癢原因3: 外耳炎炎炎夏日,許多人為了消暑都會跑去游泳或參與水上活動,但如果耳朵接觸到不乾淨的水域環境,且沒有在戲水過後清潔且擦拭乾淨,就容易因致病菌感染,而罹患外耳炎。此外,如果經常挖耳朵或配戴長期未清理的耳機,也可能會降低外耳道對致病菌的防禦能力,進而引發外耳炎。此類病患不僅會感到外耳搔癢、疼痛,耳內的分泌物也會因此增加,最嚴重還可能導致耳殼周圍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或發燒等症狀。耳朵癢原因4:神經性耳癢症耳朵由迷走神經與三叉神經分佈在內,若患者長期處於壓力過大、焦慮或憂鬱的情緒,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就可能患有神經性耳癢症。雖然其耳朵外表看起來正常,但可能會因此造成此類病患的耳朵不時產生搔癢感,且感受異常強烈,不過不會有聽力障礙或耳朵疼痛的症狀。耳朵癢原因5:皮膚過敏如果患有異位性或脂漏性皮膚炎等皮膚病患者,也會因皮膚過敏,而有耳朵、鼻子、眼睛等部位搔癢的症狀,建議有此類問題的病患應及早就醫檢查、對症下藥,即可早點擺脫惱人的不適症狀。耳朵癢原因6: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主要是因吸入花粉、塵蟎等過敏原或攝取特定食物所致,典型症狀除了包括鼻子癢、流鼻涕、鼻塞、喉嚨發癢或眼睛紅腫,耳朵也可能出現異常的搔癢感。耳朵癢怎麼辦? 正確舒緩耳朵癢的方式看這裡若想要避免耳朵癢,建議平時洗澡或游泳後,應保持耳朵內部乾燥,以防黴菌滋生,也不要經常隨意地用手指或髮夾、原子筆套等物品挖耳朵,這麼做不僅會使耳道皮膚傷痕累累,表皮層不斷增厚,形成濕疹。若耳道再遭到葡萄球菌感染,長出耳疔,還會讓你痛到不行。因此,為了防止出現上述的狀況,下次耳朵覺得搔癢的時候,不妨考慮用手掌輕揉耳朵外部或冷敷,但若試了幾次後仍未改善,則應及早就醫、對症下藥,以免耳朵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此外,平時配戴的耳機也應定期清潔,才不會使耳道遭致病菌感染,而罹患外耳炎;若覺得耳內的耳屎過多時,建議不要隨意地使用掏耳棒或小工具挖耳朵,不妨可至耳鼻喉科請醫師協助清理耳垢,以防耳道損傷,造成耳朵搔癢的症狀,甚至引發聽力受損的嚴重後果。延伸閱讀:.耳垢到底需不需要清?耳鼻喉科醫教你安全的清理方式.掏耳朵其實是把耳垢往內推 醫師:反而不利排出體外.掏耳朵掏到細菌侵腦! 醫:別再天天挖耳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7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徐超斌中風罹癌雙打擊 心繫鄉親不放棄!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39歲那年因長期過勞而中風,左手左腳癱瘓,「超人醫師」徐超斌首次感受到恐懼,在倒下瞬間,第一個念頭是「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怎麼辦?」50多歲罹患鼻咽後壁惡性腫瘤,個性樂觀的他正面看待,心想「失去了一部分,但還擁有很多東西。」生命旅程中連著兩次大轉彎,醫師、癌友雙重身分,讓他更能瞭解病患痛苦,做到真正「視病猶親」。回鄉超時工作 超人醫師癱瘓徐超斌為台東達仁鄉土坂部落排灣族人,2002年離開奇美醫院急診部,回到家鄉部落行醫,在達仁鄉衛生所服務,因人力短缺,醫務繁重,超時工作已是日常,當時每月工作超過400多小時。回想起那段甘苦歲月,徐超斌表示,當時可說一貧如洗,最窮之際,銀行存款只有幾萬元,同學聚會時,大夥兒討論名車、出國旅遊,但自己卻插不上話。但為了守護鄉親族人的健康,還是必須堅持下去,每天開車巡迴醫療,每周里程超過一千公里,足以環島一圈。應該是累壞了,超人醫師也撐不下去,徐超斌說,腦中風發生在凌晨一點,在送走最後一位病人後,整個人覺得不對勁,眼歪、嘴斜,單側癱軟無力,自己親身感受醫學教科書裡的中風症狀。擔心鐵人變成廢人,恐懼、無奈,萬般不安,一想到「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可能性,39歲壯年的徐超斌掉下淚來,心想該怎麼辦?中風後,從醫師變病人,這對從小在山林部落裡長大,自認體格健壯的他來說,為一大打擊,所幸緊急開顱手術後救回一命。術後積極復健,徐超斌不斷地練習單手手術拉線,休息半年後,重返衛生所繼續工作。重開門診時,眾多病人給予安慰鼓勵,讓他感動萬分,原本擔心病友質疑中風後醫師的執刀技術,但病患仍信任他的能力,指定動手術,「到底是我太勇敢,還是他們太有勇氣!」放療喪失味覺 復發勇敢面對腦中風預後良好,除繼續開車巡迴偏鄉醫療,徐超斌積極籌建「南迴醫院」,不料,13年後,迎來人生另一場災厄,2019年年底確診罹患鼻咽後壁惡性腫瘤。徐超斌說,一開始耳鳴、聽力下降,自己認為耳咽管阻塞,至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接受檢查,答案竟是鼻咽癌,鼻咽長出一顆三公分大腫瘤,擴及淋巴組織,已到晚期。再一次的重大衝擊,但他一瞬間就轉念,直接跳過「憤怒」、「否認」等階段,坦然接受罹癌,心想當年挺過半身癱瘓急重症,這次怎可輸給鼻咽癌。接受放療時,喪失味覺,不管是甜、鹹、辣,都吃不出味道,第一次體會到「味如嚼蠟」,加上惡心嘔吐,體重急遽下降12公斤。連續三個月化療、放療,病情似乎控制,2020年5月銷假上班,重回診間首日,他在臉書貼文「親愛的朋友啊!請大家別為我擔心,雖然經過了一番折騰與病魔搏鬥,但昔日那個大家熟悉的超人醫師在此宣告:我回來了!」由於確診時,鼻咽癌為第四期,2020年底復發,徐超斌再次接受手術,術後恢復情況良好,重返醫療崗位。他說,為了台東偏鄉民眾的健康,必須持續推動南迴醫院,許多事情還沒做完,自己必須好好活下去。遭逢兩次生命劫難,徐超斌既是醫師,也是病人,仍需定期回診,但他人生觀不變,那就是「正面思考,勇敢面對」,在診間常以自身經歷鼓勵病人,「我中過風、得過癌症,還是活得好好的,你一定沒問題。」籌辦南迴醫院 先從診所做起籌辦南迴醫院,也即將開花結果,七月五日南迴診所先行開幕,徐超斌表示,台東偏鄉地廣人稀,受限於醫護人力與資本,如果成立地區醫院,營運勢必困難,因此,先行設立「沒有圍籬的醫院」─南迴診所,結合行動超音波等醫療科技,推廣居家醫療,更能守護當地鄉親健康。徐超斌小檔案‧現職:南迴基金會執行長、南迴診所院長‧年齡:56歲‧罹患疾病:腦中風、鼻咽癌‧發病時間:39歲腦中風、53歲鼻咽癌‧症狀:左側癱瘓、晚期鼻咽癌‧治療:鼻咽癌兩階段治療,先化療、電療,半年後復發,手術切除,目前持續追蹤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面對疾病時,正面思考,勇敢承受罹病事實,積極接受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1 癌症.乳癌
乳房有硬塊是乳癌?如何區分良性惡性?醫詳解高危險群、診斷、存活率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佔國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資料顯示該年國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萬個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生命,此項事實不僅造成個人健康的損失,甚至使家庭社會付出莫高的代價,因此如何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乳房疼痛,會不會是乳癌?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問題,大多數求診目的是擔心會不會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難忍才來求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5-24%的乳癌患者會合併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診患者中,卻只有小於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實上單就乳房疼痛這一事實而言,擔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為荷爾蒙的變化刺激乳腺組織的生長或是腫脹,對這類病患,醫師檢查的重點為是否有硬塊,除了詳細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依情況大多會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有無腫瘤及更進一步分析有無惡性徵兆。乳房有腫塊,一定是乳癌嗎?乳房腫塊雖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但對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只有約10-20%為乳癌,絕大多數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腫瘤在病理上可分為三類: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水泡)2.增生性的病變,如纖維腺瘤、乳突瘤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管狀增生及非典型葉狀增生大多數的良性乳房腫瘤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變內,相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內,相較一般人則有3.5至5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乳癌的高危險群為何?‧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戒菸皆可減少乳房發生率,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如何診斷乳癌?在影像上有懷疑侵襲性乳癌時,可安排進一步病理檢查:‧粗針切片或組織切片:以16號或是更粗的針從乳房腫瘤中採樣數條檢體,或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醫師診斷腫瘤之良惡性及其類別。是乳癌診斷之標準方式。此項方式偶有併發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絕大部份皆可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針刺入腫瘤取得細胞,此法來判讀腫瘤之良惡性比起切片更為困難。一般文獻上之報告使用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乳房腫瘤其判斷良惡性之敏感度約為80%而特異性為100%。其缺點是不能分別原位癌或是侵襲癌。目前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應用在偵測轉移病灶等方面。罹患乳癌存活率為多少呢?乳癌如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無腫塊也要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醫學知識偏差及民風保守,不僅無定期篩檢觀念,甚至於摸到腫塊後吝於就醫,以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所以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應即早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不同年齡,有無危險因子、腫塊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藉以來判斷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檢查。對於無腫塊但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可於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醫師觸診檢查,根據病人不同年齡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為了您的健康,記得定期依規定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什麼人容易得癌症?8癌症前兆是警訊,日常7事可預防.沒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破除常見5迷思.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0 醫療.耳鼻喉
偏頭痛又耳鳴?8種人常見!醫籲早檢查,留意順序、部位、型態
在耳鳴門診中,大約有1/3患者苦於偏頭痛,其中半數,其實是罹患了偏頭痛性耳鳴 (migrainous tinnitus),又稱之為耳蝸性偏頭痛 (cochlear migraine)。這類患者,本身具有偏頭痛性體質,因為偏頭痛,衍生耳鳴,意即耳鳴是偏頭痛所引起的,造成又痛又「嘰」的困境,這是為什麼呢?(圖解說明:偏頭痛性近端聽神經麻痺(左圖)與耳蝸神經核功能失調(右圖)引起耳鳴的機轉。) 認識偏頭痛性耳鳴可能的原因 ・中樞性聽覺功能失調 偏頭痛剛發作時,電位波動起自腦幹,向上通過位於橋腦及延腦交界處時,使耳蝸神經核功能失調,或是向上通過橋腦時,使聽覺神經路徑功能失調,包括上橄欖核、外側蹄系、下丘核…等。無法調控(抑制)兩側聽神經所上傳之聽覺訊息,大量訊息向上傳進大腦,患者雖可聽見目標聲響,卻還會聽到吵雜的「旁音」,出現聽覺過敏,通常早於頭痛發作,患者會聽見無特定方向且無特定音量的嗡嗡嗡,儼然「腦鳴」。 ・週邊性聽覺功能失調 近端聽神經麻痺 若是腦幹電位波動並未通過耳蝸神經核,而是通過近端聽神經,也就是聽神經剛進入腦幹,尚未到達腹側耳蝸神經核之段落,使該處麻痺,該側內耳聽覺無法有效地輸入腦幹,兩側聽覺輸入不對稱,腦幹聽覺神經路徑啟動代償機制,開放背側耳蝸神經核把體內的聲響傳入,患者聽見虛幻的聲響。聽障及耳鳴通常會早於頭痛發作,很像「耳中風」。 內耳水腫 偏頭痛發作時,血液中出現大量的降血鈣素相關基因胜肽激素(CGRP),目的在於擴張腦血管,若經由基底動脈、前下小腦動脈及迷路動脈進入內耳,內耳血流大增,動脈管壁擴張,血管通透性大增,大量水分進入膜性迷路,內耳水腫,內淋巴液比重變輕,柯蒂氏器上的蓋膜比重相對較重,向下壓迫聽毛,與聽毛間出現剪力位移,聽毛細胞啟動聽覺訊息,經由聽神經傳入腦幹,患者聽見聲響,一旦有正常聲波傳入,聽毛擺動延遲,患者還會聽見陣陣迴音。 (圖解說明:偏頭痛性內耳水腫引起耳鳴的機轉。膜性耳蝸充血腫脹,血管紋分泌出含有大量水分的內淋巴液,使內淋巴液比重變低,扭曲柯蒂氏器,產生聽覺訊號,產生耳鳴。) 8種人應當心偏頭痛性耳鳴!留意順序、部位、型態 偏頭痛性耳鳴,因疾病起自偏頭痛,宜先找出偏頭痛之誘因,考慮是否為上呼吸道感染、睡眠週期改變、腦缺血、肩頸痠痛、顳顎關節痛、中耳炎、食物中毒、藥物過敏…所致,加以治療或預防。若是中樞性聽覺功能失調或是近端聽神經麻痺,會建議使用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可以緩解「腦鳴」;若是內耳水腫所致,會建議使用副腎皮質素、血管壁調節劑或乙型受器調節劑,可以緩解耳蝸動脈擴張及搏動,降低內耳血流量,減輕水腫。 讀者若同時罹患耳鳴及頭痛,就醫前,最好先留意自身病症的發作順序、疼痛部位以及耳鳴型態方位,於就醫時,詳實地告知醫師,可做為診斷疾病時的參考。由於腦幹中風也會出現頭痛及耳鳴,類似偏頭痛性耳鳴,有類似病症者,宜先正確就醫,莫妄想與之「和平共存」。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又暈眩又頭痛怎麼辦?醫指3種人易出現,改善不能只吃藥!.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容易誘發或變更嚴重 醫指常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前兆有哪些?8早期症狀是警訊,做好7事可遠離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佔據第一超過40年,110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發現癌症時鐘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因此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症發生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來敲門,有一些症狀一直治不好,或是反覆發生,時間持續1至2個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哦! 癌症前兆通常讓大家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癌症前兆總是出乎意料可能因為基因、長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別,而身體每個部位都會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早期發生的症狀也大多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症狀,以利及早治療。 1.身體長出不明原因的腫塊可能正在產生發炎反應,長出硬塊腫塊,以此發出求救訊號。腫塊出現於脖子兩側、腋下、鼠蹊部或是鎖骨上方等等淋巴結的位置,是癌細胞在轉移時使淋巴結腫大而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在此提醒大家,感冒、蛀牙或身體受到其他感染時,脖子淋巴結也可能因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加而腫大,不要太過惶恐。 2.不明原因發熱發燒、夜間盜汗、異常疲勞的頻繁感冒感冒或是異常疲憊似乎只是免疫力不好,但其實免疫力下降也是癌症前期的症狀之一,可能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身體無法抵抗病菌,尤其是肺癌。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又或者是淋巴癌,因淋巴系統受癌細胞攻擊造成損傷,所以人體防禦功能漸漸失效,引發虛弱、發炎的徵兆。如果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每次感冒會維持1星期,初期很容易被忽略,如有以上情況發生,建議盡早至大醫院檢查。 3.大便、小便不正常 想大便卻大不出來,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如果大便帶有血,可能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另外,如果年齡已經超過50歲,才出現排便拉肚子、便秘交替等症狀,那也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癌,建議及早去做檢查。有很多人會以為拉肚子、便祕、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小便如果有血尿,則要留意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尿道癌、腎臟癌或是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4.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 皮膚某些部位止不住癢,而且持續數週以上,超過3個月出現不明搔癢、紅疹,但是近日並沒有觸摸到過敏物質或被蚊蟲叮咬,則需要留意可能有皮膚癌或淋巴癌風險。淋巴癌細胞會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引發病患皮膚癢。肝癌、腎癌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癢。不過,肝腎癌症造成的癢,通常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5.皮膚上的黑痣外觀有變化赫然發現自己身上有某顆痣,越看越奇怪而感到焦慮嗎?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平滑甚至突起或凹陷、痣的顏色不勻稱、黑痣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且持續長大、黑痣發生出血、潰瘍等,很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跡象。 6.食慾不振、噁心想吐、體重在1個月內快速下降癌細胞是一個不正常且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需要非常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素,迅速帶走身體所有的養分,因為這樣體重會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沒有刻意減肥,1個月內減少超過原本體重的10%,就要當心留意了。在腸胃道、肺部下方、肝臟、胰臟等腹部的腫瘤,因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系統,導致噁心想吐、胃口不佳,食量甚至比以前少很多很多,所以持續性的食慾不振或是吞嚥困難都是需要注意的前兆。 7.不正常的出血、瘀血腫瘤在體內增長時,會生成新的血管,是不成熟且脆弱的,所以輕輕碰撞就會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如果是更年期停經女性,要特別當心陰道出血,延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話,這很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造成的,建議到婦產科評估檢查。血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身上憑空出現許多紫斑、紅點,或許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要特別留意。8.乾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如果最近沒有長時間說話、大聲講話或感冒失聲,但聲音突然變沙啞,時間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未恢復時須多加注意,要小心可能腫瘤組織侵犯到喉部神經或是壓迫聲帶,導致沙啞情況發生,形成咽喉部位的癌症,例如喉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 ▎日常生活7件事遠離癌細胞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是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的,因此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預防癌細胞崛起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下介紹幾種生活方式,如果能確實做到,就可以幫助降低6~7成因癌症死亡的機率,趕快掌握訣竅,你也能打造出不罹癌的體質。 1.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飲食是營養均衡,並且要低脂、高纖、多蔬果,避免煎炸、燒烤、煙燻、醃漬、發黴的食物,多吃高纖全麥、糙米或是新鮮蔬菜、水果,遵循蔬果579,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除了攝取足量份數,也要搭配多種顏色的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因為蔬果中抗癌分子們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藉此攝取到不同作用的植化素,大幅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2.天天運動30分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運動30分鐘,讓身體的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增多,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如爬山或有氧跑步、游泳等等任何類型的運動,將有助於防止乳癌與大腸癌的發生。只要每週5天,每次運動流汗30分鐘或以上,就能降低罹癌的發生。3.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避免過重或過輕。肥胖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大量的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過多的荷爾蒙,有可能會促使大腸直腸癌或是乳癌發生,肥胖及體重過重都將是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4.注意酒精過量攝取避免酒精含量過高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喝酒,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酒精當量(如:750c.c啤酒、60c.c威士忌),女性不超過1份(如:375c.c啤酒、110c.c紅酒)。有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各種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雖然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要適量為宜,如果酗酒又過度抽菸,可能會增加頸部癌症的發生。5.避免吸菸及二手菸的環境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25%與抽菸相關,因為香菸中含有很多已知的致癌物,可能會直接引發肺癌、口腔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而間接引發的癌症包含血癌、胃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而且不只吸菸者本身有風險,吸到二手菸的人同樣也暴露風險之中。戒絕香菸、避免接觸二手菸,開始抽菸者應及早戒除。6.避免過度日曬日光中的紫外線不只會造成曬傷、加速皮膚老化,更是皮膚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應該避免過度日曬。通常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是一天中陽光最炙熱的時候,記得使用防曬乳並穿著保護衣物做好防曬準備。7.早期篩檢及治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做防癌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症做例行必要的防癌篩檢。此外,女性朋友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乳房自我檢查,年輕男性則必須注意如何做睪丸定期健康檢查,所有人都要必須留意做好自己的全身皮膚檢查。如果自我檢查時有發現任何癌症早期徵兆或警訊時,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心中隨時要自我提醒: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引身體的每個細胞找到正確的新陳代謝路線,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將癌細胞拒於門外,減少讓腫瘤趁虛而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5 醫療.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肚子痛竟成腹膜炎!肚子一壓就痛 腹膜炎觸診有2特點
偶而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有民眾原本只是單純肚子痛,拖了幾天就醫,卻被診斷為腹膜炎,還危及生命!腹膜炎是什麼樣的情況呢?70歲的王先生因右下腹部持續疼痛數天而就醫,他感覺有點熱熱的,也有噁心感,他告知醫師平時即有便秘的問題,醫師觸診時發現腹部有明顯的壓痛與反彈痛,推論王先生不單純是便秘,還可能已經產生腹膜炎!於是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他的升結腸憩室發炎,合併有局部膿瘍產生。長期便秘、腸腔壓力大的人,大腸容易產生憩室,當糞石卡在其中就可能產生憩室發炎,一旦拖太久,憩室破裂併發廣泛性腹膜炎,甚至需要緊急手術治療!腹膜(peritoneum)是覆蓋在腹腔跟大部分內臟表面的一層薄膜,有豐富的微血管分佈;覆蓋於臟器表面的腹膜則稱為「臟層腹膜」;內襯於腹壁和橫膈下表面的腹膜稱為「壁層腹膜」;臟層與壁層之間的空腔就叫「腹膜腔」。腹膜有固定、防禦、吸收的功能腹膜對臟器具有支持固定的作用,比如腸繫膜就是將腸管連至後腹壁的雙層腹膜反摺結構,讓小腸可以懸吊在腹腔中,不會因為人類直立行走而掉入骨盆腔,也不易因為蠕動導致扭結。腸繫膜中還含有供給腸道的血管、神經等。腹膜也有防禦的功能,比如由從胃大彎和十二指腸近端,向下覆蓋到小腸前方,再反摺至橫結腸的四層腹膜稱為大網膜,內含豐富的血管和淋巴,其間有許多巨噬細胞,若細菌跑到腹腔臟器,大網膜的巨噬細胞會移動過去,把感染源包裹、吞噬及吸收,侷限住感染使無法蔓延;當腸道穿孔時,大網膜也會包裹住破孔,避免惡化。腹膜還有吸收的功能,臨床上利用這個特性做醫療用途,比如替水腦症病患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把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膜腔,這些液體會被腹膜吸收掉。然而當腹腔內的器官出現病變,如罹患肝硬化、腎病、癌症等,體液不正常的滲出腹膜腔,無法吸收,就形成腹水。對於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腹膜還可以做為透析的半透膜,經由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進行體內的毒素及水分交換,這種腹膜透析法讓洗腎可以居家執行。腹膜炎之成因腹膜藏在腹腔內,平時可說沒什麼「存在感」,一旦發炎,疼痛指數可能會「破表」。腹膜為什麼會發炎呢?可從原發性(自發性)和續發性(次發性)兩類來談,各有不同成因。(一)原發性腹膜炎常發生於肝硬化合併腹水患者找不到初始感染源或刺激來源的稱為「原發性腹膜炎」,其中最常見的叫做「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常見於肝硬化合併腹水的患者。少數腎病症候群合併蛋白尿、腹水者,也可能發生。這類患者腸子浸泡於腹水中,使腸內菌轉移至血液循環和腹水的風險增加,醫學上稱為細菌轉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又因嚴重肝病,先天免疫所需的補體製造減少,吞噬球系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細菌轉位帶來的細菌無法被清除,進而產生腹膜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復發率很高,7成病患在一年內會復發,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國內研究報導,肝硬化併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患者,第一個月死亡率有24.2%、3年內死亡率高達66.5%。反覆產生腹膜炎也反映肝病在惡化,有時需要及早考慮肝臟移植。肝硬化病人也易併發胃食道靜脈瘤,破裂時細菌可能藉由破口進入體循環。所以在腸胃道出血時,醫生也會開立預防性抗生素來避免細菌轉位造成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二)續發性腹膜炎為其他疾病引起續發性腹膜炎多半是某一疾病的併發症,也就是某初始病灶未即時處理,進展到後期引發腹膜炎。例如文中一開始提到的大腸憩室炎引發腹膜炎的案例。又如膽囊發炎患者,原本只是右上腹局部悶痛,當進展到膽囊腫脹化膿破裂,刺激到壁層腹膜時,痛感會變得明顯而劇烈;甚至發炎擴及腹部4個象限,變成廣泛性腹膜炎。續發性腹膜炎原因可歸納為以下3種:1-感染引起腹膜炎。腹膜腔理論上是無菌的狀態,但是當腹內臟器有急性穿孔與破裂,比如闌尾炎併發穿孔或大腸腫瘤破裂等,導致大量腸內細菌突破腸壁的防禦跑到腹膜腔,就會釀成發炎。細菌侵入也可能來自外在環境,比如車禍時飛濺的玻璃意外刺進腹部,細菌可能藉此突破壁層腹膜的防禦而進入腹腔。又如接受腹膜透析的病患,因為需要先植入一個永久性導管,進行灌入透析液再引流出來的動作,如果消毒不完全,也可能成為細菌侵入的管道,造成腹膜炎。2-化學性刺激腹膜引起發炎。如不應出現在腹膜腔的胃酸、膽汁、胰液、尿液、血液等體液,意外進入腹膜腔,造成的化學性刺激。例如胃潰瘍穿孔導致胃酸流出;或是女性卵巢的巧克力囊腫破裂,裡面的經血跑到腹膜腔,造成急性炎症反應。3-物理性刺激造成腹膜發炎。例如手術後紗布意外留置體內,無菌的紗布雖然不會造成細菌感染,但是個無法被人體吸收的異物,會持續性刺激腹膜。大網膜會移行過去將其包裹,逐漸纖維化。腹痛為主要症狀 觸診會有反彈痛 腹膜炎引起的症狀主要是急性腹痛和發燒,其餘腹脹、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疲憊都有可能。因不具特異性,醫師對這類患者必定會做觸診,若有兩個特點就會高度懷疑是腹膜炎:(一)觸診時,腹壁僵硬得像塊木板,不像平常軟軟的。(二)觸壓痛點後放開,會出現反彈痛,也就是手放開的一瞬間會覺得特別痛。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有反彈痛等明顯的表現,比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落的人,甚至不會出現腹膜刺激的現象,這時就有賴臨床醫師的高度懷疑和細心檢查。若懷疑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抽取腹水送生化檢查、細胞成份分析及細菌培養是必要的。若懷疑續發性腹膜炎,有顯影的腹部電腦斷層對於找出腹部感染源很有幫助,影響的範圍多廣、是否形成膿瘍或體內是否有積液等清清楚楚,對於治療的選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若病況危急,判斷為廣泛性腹膜炎者,也可能直接開刀進去探查。優先給予抗生素治療治療腹膜炎跟感染症一樣,首先要根據細菌最可能的來源,快速且及時地給予經驗性抗生素。例如腸道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多半是有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厭氧菌等混合菌株的感染;若是腹膜透析引起,從導管外帶進來最可能是表皮菌;一開始通常先用廣效的抗生素,才能對付這些菌種。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是細菌轉位後單一菌種在腹腔內複製後導致的感染,待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要儘早調整成專對此一菌種的抗生素,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力已經很低,若還用廣效性抗生素,會連好菌也一併除掉,對健康更不利。多數續發性腹膜炎的病人還需要外科介入來進行感染源控制,如移除腫脹的闌尾、破裂的膽囊、壞死的腸子。如果病人疼痛侷限在一、兩個象限內,為局部腹膜炎,有時腹腔鏡或經皮引流膿瘍即可。但病人若呈現廣泛性腹膜刺激反應,可能就要考慮進行剖腹探查切除初始病灶,並移除腹腔內的血液、消化液、糞便、化膿物質等。腹膜炎是否致命因人而異,一般健康沒有特殊疾病的人,若是因其他病灶併發急性腹膜炎,及時就醫治療,致死率小於10%;但年紀很大或有很多共病者,或腹膜炎發生超過48小時都沒有處理,可能進展成嚴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0%。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 別輕忽腹痛要如何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首先,有腹痛不適還是要就醫檢查,不要輕忽疼痛感,或自己當醫師買止痛藥來吃,以免消化性潰瘍進展到腸胃穿孔;或急性膽囊炎進展到膽囊破裂;或普通腹壁疝氣進展到箝閉性疝氣,造成腸阻塞、腸壞死等。若是屬於腹膜炎高危險群的腹膜透析病患,決定建立管路前要和醫師好好討論,確認有辦法實施正確的換液動作和環境準備,以免這樣的洗腎選擇變成併發腹膜炎的危險因子。本身有慢性B、C型肝炎患者則要定期追蹤,每6個月進行肝指數檢驗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在適合的時間點儘早用藥,避免肝纖維化走向肝硬化,也就能避免肝硬化併發腹水產生,成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高危險群。【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4期(2021-04-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2 焦點.元氣新聞
IG抗癌網紅麵包包認「假冒罹癌3年」!社群「我們都有病」遺憾:多年倡議遭自私破壞
擁有1.1萬粉絲追蹤的IG健身網紅「麵包包」昨天發文坦承自己假冒罹癌長達三年。「麵包包」IG帳號仍留有自己罹癌後健身的畫面,並在其中標注化療次數。曾經採訪「麵包包」的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執行長、淋巴癌病友謝采倪也在臉書發文表示,聞訊難以相信、相當震驚。事實上,早在五月就有疑似「麵包包」前夫的網友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表示罹患胰臟癌的前妻,堅持自己一人到醫院治療,並且持續健身對抗病魔。該網友指出,考量病人心情,自己只到醫院門口接送,兩年多時間沒有見過主治醫師、診斷證明及就醫收據,更是發現110年全家醫藥支出只有8480元。【疾病百科】胰臟癌本報取得「麵包包」接受「我們都有病」社群採訪的內容,她在文中指出,自己「放棄舞者職業卻在健檢中確診胰臟癌第四期」、「罹癌讓自己的世界慢了下來」、「確診後老公天天以淚洗面」,甚至還在採訪尾聲鼓勵癌症病友「堅持,就會看見希望。」並代言謝采妮個人的假髮品牌。事件一發該文章已經緊急下架。謝采倪在臉書粉專「癌友友嘻哈—謝采妮」發文表示,看到消息相當震驚,「其實早些時候,我就有聽到一些風聲,也看了幾篇朋友傳來的爭議文章,但是我卻不敢相信、也不願意相信。」她在文中表示,自己親自採訪該網紅,對方在電話中闡述罹癌過程如何辛苦、從周遭之人身上獲得繼續治療力量與感動,「竟然都是假的。」謝采倪也在文中表示,事件一發多位癌症病友傳來私訊,對於該網紅假冒罹癌一事感到「傻眼、受傷、生氣。」●「麵包包」聲明全文:所有曾經關心過我、支持過我、幫我加油過的每一位家人、朋友、粉絲、網友我想在這裡跟大家道歉我做了最不應該做的事我謊稱自己罹癌,欺騙了所有的人長達三年對不起曾經對我付出一點點好的任何人更對不起百般照顧我的黑熊對不起死命維護我疼愛我的丁丁對我掏心掏肺噓寒問暖的tumaz一家人和一直在第一位支持我的此刻老伴他們都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陪我做了這些事我知道我自己罪該萬死,我自己選擇的也必須自己承擔但請大家不要去指責他們或是再逼他們做出任何解釋他們也跟大家一樣是受害者最後,還是想再跟所有人說聲對不起你們的指責咒罵我都會接受曾經用過我優惠碼支持過我的每個人我也很抱歉,個大廠商若需要賠償的話我會全額負責,當然我知道很多是金錢無法賠償的我只能再次跟大家道歉今天起我會離開tumaz、離開此刻,我知道沒有資格再留在任何一個相信過我的地方造成的風波也非常抱歉、浪費大家的時間也非常抱歉做了最錯誤的示範傷害了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這一切真的抱歉年輕病團遺憾:多年倡議遭自私破壞在IG擁有1.1萬粉絲追蹤的健身網紅「麵包包」3年前開始自稱罹患胰臟癌、歷經65次化療,卻在昨天發文坦承自己假冒罹癌。「麵包包」曾經接受病友年輕社群「我們都有病」採訪,大談罹癌過程的艱苦,「我們都有病」共同創辦人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的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竟有人假冒癌友,此事不但影響年輕病友形象,也恐讓多年倡議成果毀於一旦。劉桓睿指出,假冒癌友,這其實不是第一次發生,假冒者的背後動機可能是希望透過勵志抗癌的故事,在社群搏得流量。他指出,台灣人很有愛心,聽到病友辛苦奮鬥的故事,都會樂意給予支持協助,假冒病友者有些藉此獲利,有些則藉此博取鼓勵和慰藉。「病友故事一直以來是病權倡議過程中,病團跟官署與社會大眾溝通病友需求的重要媒介。」劉桓睿指出,疾病治療的意義不只在於解決身體病痛,更重要的是幫助病人回歸正常生活、減輕疾病對人生衝擊的過程。劉桓睿直言,此次事件爆發後,勢必影響年輕病友族群形象,社會大眾對於真實病友故事的信任感恐會降低,病友想要溝通需求的障礙會增加,「對於真正在想辦法改善病人治療權益跟健保環境的我們來說,其實很受傷。」「歸根究柢來說,也是因為癌症目前的治療資源不足,所以社會大眾還是會覺得癌症病人很可憐,需要幫忙。」劉桓睿表示,若政府願意投入更多預算投資健康,減輕民眾在癌症治療上的負擔,「或許有心人就不會再以假冒病友來騙取流量。」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及年輕病友相關社群,近年積極奔走為年輕癌症病患爭取權益,事件一發,恐影響累積的倡議能量。劉桓睿直言,建設友善、平等的溝通環境已經夠困難了,竟還被自私網紅破壞好不容易建立的環境,實在深感遺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腸衰竭治療最後一塊拼圖!亞東醫院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小腸移植生存率有多高?
終於等到!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及其團隊5月30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幫助一位成年腸衰竭女性,有機會重獲新生。該案例是亞東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首位案例,也是台灣第一例,完成案例後,亞東醫院第一時間向衛福部醫事司通報,術後個案需觀察半年,人體試驗將進行到年底,未來將視人體試驗結果,申請是否列為我國常規器官移植項目。.腸衰竭小檔案:腸衰竭是指腸胃道失去蠕動功能,使腸道無法吸收營養或水分,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造成腸衰竭的原因有先天或後天短腸症、腸道神經系統異常無法蠕動(如:先天性全腸無神經節、腸神經發育不良、後天慢性小腸偽阻塞症候群)、腸道粘膜細胞病變(如:先天腸粘膜病變等)、手術或腹部放療等因素導致嚴重腸沾黏。部分腸衰竭患者可透過治療恢復,其餘得透過小腸移植才有機會恢復,否則得終生無法順利進食,仰賴施打靜脈營養維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的患者,為一名成年女性,去年因腸缺血出現腸衰竭症狀,腸道無法正常蠕動,進食成為她最大的奢求,僅能靠施打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長期打針需在皮下建置人工血管協助,她的人工血管狀況愈來愈差,腹部20公分的空腸造口(即人工肛門),每天流出3000毫升的腸液,也使點滴數量愈打愈多,每天點滴可以打到5000毫升,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都得靠點滴維生。患者的狀況急迫,加上活體小腸捐贈的親屬配對符合條件,成為活體小腸移植首選對象,該名成年女性的兩位妹妹都願意將小腸捐贈給姐姐,經配對,其中一位妹妹的人體白血球抗原(HLA)相符達80%,最後選擇她與姐姐進行活體移植,取出妹妹體內150公分小腸,移植到姐姐體內,歷時多時的手術,5月30日傍晚完成,也成為台灣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案例。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國內僅有亞東醫院申請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完成第一例移植後,第一時間即向衛福部通報,不過,活體小腸移植目前仍在人體試驗階段,後續待計畫完成後,由試驗單位申請是否要列入常規的移植項目,申請後,由專家審查委員審核決定。根據器捐登錄中心顯示,台灣目前有15人正在等待小腸大愛移植(死後屍體捐贈)。據了解,5月30日完成的活體小腸移植案例,也在器捐登錄中心的等待名單中。依照現行小腸大愛移植的條件,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過世前,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台灣每年約有100多位腸衰竭的患者,成年與兒童的占比各占一半,過去台灣等不到大愛移植的腸衰竭患者,都需要去國外試試看機會,如今亞東醫院完成首例小腸活體移植,等於是將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哩路補足。大愛小腸捐贈困難,小腸移植手術難度高、如今國內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代表完成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什麼是小腸移植?誰需要移植,以下整理相關QA一次解答:.誰需要小腸移植?病人小腸衰竭,包括嬰兒或成人有超短腸情形(嬰兒小於10 cm的空腸,或成人小於50 cm的空腸),並且沒有迴盲瓣。還有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長期靜脈營養導致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靜脈管道栓塞、因腫瘤治療造成造成短腸症等。.小腸的功能是什麼?食物從胃送入小腸,小腸是條彎彎曲曲的管道,約有6公尺長。在小腸中,食物會被進一步的分解,養分也在此吸收。小腸和胃在幽門括約肌處相連接,小腸末端則終結於大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盲腸處。小腸主要有兩大功能:完成食物之化學分解作用,也是消化產物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場所。小腸的內部構造可吸收從食物轉變而來的各種養分。小腸第一部分叫十二指腸,約有30公分長,它可接受胰臟及肝臟所分泌之消化液。小腸的第二部分叫空腸,約有1.8公尺長。空腸黏膜細胞所分泌之酵素,再加上十二指腸之分泌液後便可使養分之分解工作完成。而小腸的第三部分叫迴腸,約有4公尺長,其主要功能為養分之吸收。當小腸長度或吸收能力大量或漸進的減少,可能導致不可回復的腸衰竭。.小腸移植執行難度多高? 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複雜且艱鉅的治療,台北榮總於108年個案發布記者會指出,每年全世界執行個案約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例如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也很重要,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小腸移植大愛捐贈條件為何?小腸移植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為什麼推動小腸活體移植?亞東醫院官網指出,成年小腸衰竭患者若能排進器官移植等候名單,平均約2到3個月,就有希望等到捐贈;至於兒童患者,因體型差距,兒童小腸衰竭患者無法接受成人大體的小腸捐贈,但幼兒大愛器捐勸募難度高,合適的器捐來源難求,臨床上兒童小腸衰竭患者動輒得拖著病體苦撐2、3年以上,好不容易才能等到移植機會;期間撐不過而抱憾離世者,不勝枚舉。亞東醫院副院長陳芸過去受訪強調,等待小腸大愛捐贈緩不濟急,醫療團隊與時間賽跑的唯一利器,就是盡早推動小腸活體移植醫療技術。亞東醫院於2021年3月得到衛福部許可,可開始進行活體小腸移植的人體試驗。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小腸移植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資料,與所有類型的手術一樣,小腸移植也存在風險。以下為可能發生潛在的嚴重併發症:.心臟和呼吸問題.小腸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CMV)感染.血塊(血栓形成).移植後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PTLD),由EB病毒感染白血球,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全身異常生長和多重器官衰竭.捐贈器官的排斥反應.與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相關的問題——例如感染風險增加、腎臟問題和某些類型的癌症.為何小腸移植會出現排斥反應?排斥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移植新器官時,你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視為威脅並產生抗體,從而阻止器官正常工作。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過去曾受訪表示,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延伸閱讀: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為了降低捐贈器官排斥反應的風險,醫療人員會在移植期間和移植後給予削弱免疫系統的免疫抑製藥物,並且必須終生服用。除了停止捐贈器官的正常工作外,排斥有時還意味著小腸中的細菌會進入你的血液並導致嚴重的廣泛感染。手術後移植團隊會密切監測,以降低這種風險。還有另一種罕見的排斥反應,即移植新器官的免疫細胞與宿主細胞作鬥爭。這稱為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vHD可能在移植後的幾週內發生,或者較少見的是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發生。.目前有那些醫院執行小腸移植手術?2012年亞東醫院獲得核准,成為台灣第一家可執行小腸移植醫院,目前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有亞東、台北榮總、中國醫藥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 .小腸移植手術健保有給付嗎?根據健保署2008至2021年統計,全國共進行14例小腸移植手術,年齡中位數為36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3%,1年為71%、3年為64%、5年為54%,手術費用為健保給付。14位移植患者中,男性8例,年齡中位數53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100%,1年為75%、3年為63%、5年為53%;女性6例,年齡中位數為30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83%,1年為67%、3年為67%、5年為67%。目前14例小腸移植個案,執行醫院分別為亞東醫院12例、台北榮總2例,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2.5歲及58.5歲,亞東醫院移植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2%,1年為75%、3年為67%、5年為67%。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1 醫療.百病漫談
腋下痛別輕忽!醫曝6大可能原因:出現4種情況盡早檢查
腋下疼痛日常並不少見,不過除了肌肉拉傷或皮膚疾病以外,其實也有不少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提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並提醒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檢查。腋下疼痛主要6大類原因!癌症、心肌梗塞也在其中。王威傑醫師表示,腋下疼痛原因繁多,主要可以分為六大類,包括肌肉拉傷、淋巴腫大、皮膚疾病、良性腫瘤、神經疼痛、轉移疼痛。肌肉拉傷:肌肉纖維、韌帶過度伸展拉扯造成,如舉重拉扯到胸大肌、推丟時拉扯到喙肱肌,其他也包括韌帶。淋巴腫大:主要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惡性腫瘤等有關。感染可如愛滋病等性傳染病、新冠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結核菌、貓抓熱等。自體免疫疾病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惡性腫瘤則如淋巴瘤,會越來越大,觸摸起來較有彈性;惡性腫瘤轉移的轉移癌則如乳癌轉移等,會較硬、越來越大、觸摸不易移動。兩種都容易出現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等,且通常是體積變大時才出現疼痛。皮膚疾病:如毛囊炎、接觸到清潔劑或過敏原的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常見肥胖族群出現對磨疹而使得疼痛等。良性腫瘤:如脂肪瘤、皮下囊腫,通常比較不會痛,一般是腫瘤大到壓迫到神經,才有可能引起較明顯的疼痛。神經疼痛:如出現在腋下附近的帶狀皰疹,或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等。雖說糖尿病的神經疼痛大多從周邊神經開始,不過腋下確實也有可能出現。轉移疼痛:轉移痛通常意味著該處附近的器官正出現問題引發疼痛,而疼痛又更進一步延伸、轉移到腋下,包括了較少但確實也會引起轉移痛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較嚴重的心肌梗塞。腋下疼痛4種情況盡早檢查,胸悶痛、冒冷汗應即刻就醫!王威傑醫師表示,由前述可見,腋下疼痛也是有可能潛藏著危險或較嚴重的疾病,因此提醒若出現不尋常的症狀應提高警覺。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淋巴腫大、超過兩周。以及不明體重減輕、盜汗、胃口不佳等虛弱症狀。或是腫塊越來越大、超過兩公分。另外若是出現紅、腫、熱、痛,即便只是皮膚疾病所引起,也可能形成更進一步、更嚴重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也不宜久拖。上述這些情況都建議盡早檢查。至於轉移疼痛,若另也同時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此時就有較高的機率為心肌梗塞,為防誤判而發生悲劇,不論如何應即刻就醫。腋下疼痛檢查無異如何改善?醫:可用痠痛貼布或熱敷。在初步觀察症狀沒有異常,或是檢查確認排除疾病可能,王威傑醫師建議,若要排除腋下疼痛,也可透過痠痛貼布或熱敷進行改善,因為此情況往往較常見的是肌肉疼痛所引起,而這疼痛也可能因行動而疼痛持續、不只兩周,例如工人出現腋下疼痛就有可能超過兩周。不過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若自覺可能是因肌肉、韌帶等影響引起疼痛,也還是得留意是否有出現其他併發症等不尋常症狀,以免誤以為僅是肌肉痛,實則有較危險的疾病存在。《延伸閱讀》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
-
2023-05-30 癌症.胃癌
為何有人只要切一點,有人卻要切胃、切淋巴? 詳解胃癌腫瘤分類與治療方式
前言在台灣全國十大癌症的發生率之中,胃癌佔據了第十名的位置,2021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更排名第八!經常困擾國人的胃潰瘍亦是胃癌的高風險族群,不容忽視。下文將會介紹胃癌的危險因子、分類、並談論胃癌的治療。危險因子胃癌好發於以下患者:1. 反覆胃潰瘍:長期反覆的胃潰瘍時,胃部受傷後需要上皮細胞再生來修復黏膜,反覆地細胞再生時容易出現基因突變而導致細胞癌化,癌化的細胞會不受控制的快速分裂,最終產生腫瘤。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造成胃部發炎與胃潰瘍常見的原因,長期感染與反覆發炎皆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可以藉由吹氣檢查或血清抗體測定法、碳-13尿素呼氣試驗、胃鏡取樣檢查等檢查,來得知有無感染,近年來由於抗生素治療的進步提升了幽門桿菌的治癒率,也間接減少了胃癌的發生率。3. 黏膜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兩者皆為胃部慢性發炎後容易出現的疾病。黏膜腸上皮化生可以在病理切片上看到原本胃部的上皮組織變成異常的小腸上皮組織;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則以黏膜層增厚與腺體萎縮為表現。兩者皆可以視為胃癌的癌前病變。4. 曾切除胃瘜肉:胃部瘜肉雖然為一良性腫瘤,但曾經診斷胃部瘜肉的病患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胃癌發生率,因此切除後也需要定期的追蹤才能早期診斷與治療。胃癌的症狀胃癌通常不具特異性的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部不適、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表現;若腫瘤導致消化道阻塞時,會以上腹部悶脹感做為表現,嚴重阻塞時甚至會持續嘔吐;腫瘤產生腹腔內轉移時也可能出現腹脹及腹水,或是腫瘤引起的慢性出血,也可能會讓病患出現貧血的症狀。在胃部的腫瘤有許多種類,會依照病理切片的結果來進行分類,包含胃腺癌、腸胃道基質瘤 (GIST)、胃淋巴瘤、胃惡性肉瘤,下段將會介紹其中最常發生的胃腺癌,以及容易被搞混的腸胃道基質瘤 (GIST)。胃腺癌胃腺癌是最常見的胃部惡性腫瘤,占了所有胃癌的九成。病程的演進為癌化細胞從胃壁內側的黏膜層長出,逐漸往下侵襲到黏膜下層、肌肉層、胃壁外側。疾病中期則不僅只侷限在胃部,而會繼續往外向周圍的淋巴結進行轉移。晚期癌細胞則會轉移至其他遠處器官,常見部位包含肝臟、肺臟、和骨頭轉移;或是造成腹膜內轉移而產生大量腹水,在女性病患也可能出現在卵巢的轉移性腫瘤。手術治療胃癌的侵襲性很高,容易藉由淋巴、腹膜、或血液轉移到其他器官。除了少數僅只侵犯到黏膜層而非黏膜下層的極早期腫瘤,有機會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切除來取代外科手術;大部分腫瘤發現時已經侵犯到黏膜下層,癌細胞有機會由此層的淋巴和血管轉移出去,因此根治性胃切除手術是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法。腫瘤生長部位會影響手術切除的範圍,可以將胃分成三等份,若腫瘤長在上三分之一處,則需要切除全部的胃;若腫瘤長在中或下三分之一處,則可以進行只切70~80%的遠端胃部的亞全切手術,由於經研究發現這些病人進行胃部全切或亞全切手術在併發症和存活率皆沒有差異。除了切除胃部之外,手術時也需要同時進行充分的淋巴結廓清,來移除可能已經受到腫瘤侵犯的周邊淋巴結,並得到正確的疾病分期,以利後續治療的進行。淋巴結廓清的範圍包含胃周圍的淋巴結,到附近血管的周邊淋巴結都需要切除並化驗。胃部切除之後為了讓病人後續能正常地以口進食,會進行消化道的重建,將小腸重新接上剩餘的胃部(次全胃切除患者),或直接向上接到食道(全胃切除患者),術後休息幾天即可以開始從流質食物開始嘗試恢復進食。腸胃道基質瘤(GIST)除了胃腺癌之外,腸胃道基質瘤(GIST)也是胃部腫瘤可能的診斷之一。全世界的發生率為每年百萬分之10~15,但臺灣屬於高發生率的地區,為每年百萬分之19~22。病患常見的症狀包含腹痛和腸胃道出血,這些症狀往往沒有特異性,早期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從檢查中意外發現。診斷腸胃道基質瘤需要進行胃鏡檢查,或搭配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並針對可疑的病灶進行切片取樣,才能透過病理化驗來診斷。腸胃道基質瘤的癌化細胞從腸胃壁中間的肌肉層所長出,不像胃腺癌是從胃壁內側黏膜層所生長出來。胃部和小腸為最常好發的部位,但也可能生長於任何一段消化道之中。雖然和胃腺癌相比,腸胃道基質瘤較不容易直接侵襲周圍組織或淋巴,但仍然有遠端轉移的可能性。藉由手術進行腫瘤和胃部的切除是治癒腸胃道基質瘤的唯一方式,但由於其不易侵襲的特性,手術過程中不需要進行淋巴結廓清,切除的範圍也較胃腺癌小。除了傳統的開腹手術之外,也可以和醫師討論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可行性,不僅降低手術過程的傷害,術後恢復也會比較快。對於不能手術的病患或已經有遠端轉移的腸胃道基質瘤,則可以使用標靶藥物來進行全身性的治療。Imatinib即為治療成年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的第一線標靶藥物。縱使腫瘤已經由手術完全切除,若醫師評估有高復發風險,也會建議在手術後繼續吃標靶藥物來避免復發。胃癌預後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提出的資料,胃癌病人在接受根除性切除手術與淋巴結廓清之後的五年存活率,會依照癌症的分期有所不同。第一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為88~93%;第二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為68~82%;然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僅為18~54%,而平均存活期則約為33個月。由此可知癌症惡化程度與分期會影響胃癌存活期之長短,若能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則有延長存活期的可能性。因此,建議本文提及的胃癌高風險因子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如此一來,當發現有可疑病灶時,可以盡早進行切片診斷,除了有機會以內視鏡切除來進行手術之外,早期診斷進行適當的治療亦會大大決定了胃癌的預後與存活期。參考資料:1.109年癌症統計報告、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結果暨分析新聞稿2.Ilic, Milena, and Irena Ilic. “Epidemiology of stomach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vol. 28,12 (2022): 1187-1203. doi:10.3748/wjg.v28.i12.11873.Marsh AM, Buicko JL. Gastric Resection. [Updated 2022 Jul 25].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4.Gouzi JL, Huguier M, Fagniez PL, et al. Total versus subtotal gastrectomy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gastric antrum. A French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Ann Surg. 1989;209(2):162-166. doi:10.1097/00000658-198902000-000055.Søreide, K., Sandvik, O. M., Søreide, J. A., Giljaca, V., Jureckova, A., & Bulusu, V. R. (2016). Global epidem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GIS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Cancer epidemiology, 40, 39–46. 6.Ajani JA, In H, Sano T, et al. Stomach. In: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8th ed, Amin MB (Ed), AJCC, Chicago 2017. p.2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俊銘醫師】為什麼有人只要切一點、有人卻要切胃切淋巴? 談胃癌腫瘤分類與治療方式不同】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