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
淋巴瘤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造成症狀。
- 症狀: 淋巴腺腫大 貧血 發燒 出汗 體重減輕 皮膚瘙癢 疲倦 咳嗽
- 併發症: 癌細胞轉移(淋巴結、淋巴區域、橫膈膜的上側或下側、骨頭、骨髓、皮膚、肝臟、脾臟及肺臟)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淋巴瘤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造成症狀。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因骨髓或其他造血器官產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發燒、出血、貧血等症狀,其中依病程發展速度和癌細胞成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九位,更是小兒癌症第一位。 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嚴重,疾病表現複雜不易處理,若無積極治療,將於數月甚至數週內死亡。此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即使有高達8.5成可完全治癒,但復發後治療成效不佳,成人則大多預後較差,多倚靠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有貧血、發燒、出血傾向,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淋巴性又常伴隨淋巴腺或脾臟腫大,兒童則易骨頭疼痛,如腿骨及胸骨疼痛。
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九,是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約為9:1,近年患者有逐年增加情形,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愈高。 淋巴系統負責人體的免疫功能,B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來對抗致病原,T細胞和NK細胞則是透過不同機制消滅致病原。因此被感染時局部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是淋巴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的疾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方法與效果,依據細胞的種類有所不同。預後狀況也依惡性度而定,低惡性度淋巴瘤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高惡性度淋巴瘤侵襲性較高,對化療反應好,但存活率隨期別增高而降低,有6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能達長期存活。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會發生在各種器官上,症狀多樣化,常見的有局部或全身有淋巴結的地方無痛性腫大,例如頸部、腋下、鼠蹊等;另外,也會因肝脾腫大造成腹脹腹痛;侵襲呼吸道則有咳嗽、呼吸困難;侵襲腸胃道系統會出現潰瘍、出血、穿孔、消化不良等症狀。 侵襲到骨髓會有貧血、出血;神經症狀如頭痛、運動或感覺異常、疼痛或神智異常等。但無論侵襲何種部位,都常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 以下是常見6大症狀: 燒:發燒38度以上,發燒至少連續14天,通常是下午或傍晚 腫:身體出現不痛的一個或多個淋巴腫塊 瘦:體重不明減輕,6個月內減少10%的體重 汗:夜間盜汗 癢:皮膚出現紅疹騷癢 咳:咳嗽、呼吸急促困難 淋巴組織存在於身體的許多部位,所以淋巴瘤可以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任何其它器官,如胃、口咽、鼻腔等,也會轉移至骨髓或其他器官,如肝,肺等。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生長快速的腫瘤,是兒童癌症當中,最常見之惡性腫瘤,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是交感神經系統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這些神經節分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通常從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節以腹部腫瘤形式出現,也會在胸部、頸部、骨盆或頭部發現。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症候群,會引起皮膚、口腔眼睛黏膜、頸部淋巴結和心血管病變,目前尚不清楚致病原因,但亞洲地區的盛行率明顯高於其他西方國家,顯示此病可能與基因有所關聯。 川崎病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發生季節以4~6月居多,主要症狀表現為持續發高燒超過5天,伴隨眼結膜充血、嘴唇乾裂、四肢浮腫、頸部淋巴結腫大、皮膚紅疹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侵犯心臟血管系統,引起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川崎病也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梅尼爾氏症是內耳淋巴水腫,引起平衡失調的疾病。患者通常會同時出現耳鳴、眩暈、聽力障礙三種症狀。此症常會反覆發作,頻率愈來愈密集,會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影響生活品質。
貓抓病是受到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感染時所產生的疾病。一般來說,不論是家貓、流浪貓,都可能帶韓瑟勒巴通氏菌,因此貓抓病患者通常是因為遭到貓抓、舔或咬傷,引起韓瑟勒巴通氏菌感染,主要會造成紅色丘灶,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如果感染韓瑟勒巴通氏菌的患者,是平時免疫力好的大人,只會淋巴結腫大、輕微發燒,但如果是5歲以下幼兒、老人或免疫力較差的患者(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帶原者或患者等),容易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的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相關流行病學資料: .貓抓病沒有特別地域性,全世界都有可能出現,但較為罕見。美國每年貓抓病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四。 .臺灣病例概況:臺灣在2007年通報179例,確定病例7例,大約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0.03。(資料來源為疾病管制署) (1)性別:無差異。 (2)年齡:常見於小孩及年輕人。 (3)月份:常見於夏末及秋冬。 (4)地區:無差異。
舌癌是口腔癌的一種,是口腔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與個人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口腔癌名列國內癌症普及率前十名;舌癌發生機率男大於女,且是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的癌症。舌癌大多發生於舌腹側緣、舌側,亦有可能是舌背、舌尖等部位,且由於舌部組織的浸潤特性,容易在腫瘤早期就發生頸部淋巴轉移。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好發的第一位。乳房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腺泡上皮構造所組成的,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分為0-4期,第0期原位癌的5年存活率約97.7%。
乳房葉狀瘤是一種較罕見的乳房腫瘤,僅佔乳房腫瘤的1%,可分為良性、惡性,以及介於良性與惡性中間的「邊緣性」三大類;大多數乳房葉狀瘤屬於良性腫瘤。乳房葉狀瘤同時具有「間質成分」與「皮質成分」,當間質成分過度增生,擠壓到皮質成分,產生葉片狀的外觀,故稱為乳房葉狀瘤。乳房葉狀瘤因增生迅速,加上症狀以無痛腫塊為主,患者較不易注意,發現時體積通常較大,可能多達20公分。 癌症轉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良性乳房葉狀瘤幾乎不會轉移;邊緣性乳房葉狀腫瘤的轉移機率為4%;惡性乳房葉狀瘤轉移機率較高,可達22%。轉移的部位則以肺部、骨頭、肝臟及胸壁較為常見。
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HIV病毒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引發的末期疾病。HIV病毒本身無法致人於死,而是病毒漸漸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末期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上其它疾病,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這種狀態及表現出來的症候群狀,稱為愛滋病。愛滋病的發病症狀變異性極大,它會依據感染者的免疫力程度、致病細菌的種類及感染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扁桃腺癌屬頭頸癌一種,頭頸癌種類眾多,發病範圍集中於頭頸位置,部位在扁桃腺,扁桃腺位在口腔後方兩側,呈卵圓形鞍狀。 扁桃腺癌會導致吞嚥困難和喉嚨卡住東西的感覺,扁桃腺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屬晚期,此時癌症已經擴散到附近區域,例如頸部淋巴結。
猩紅熱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或接觸造成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預防。致病因是感染了A群鏈球菌,傳染力強,在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容易爆發群聚感染,若未適當治療,可能引起心臟及腎臟的併發症。 主要的流行季節為冬末初春,好發於5至15歲的孩童。感染後約1至7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痛;舌頭紅腫,類似草莓的外觀;皮膚出現砂紙般粗糙、可能發癢的紅疹等症狀。治療上給予適當抗生素,期間應遵從醫囑,不可因症狀明顯改善就自行停藥。
甲狀腺癌依其組織形態之不同,可大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未分化癌四類,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其他的癌則較少。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較低,容易治癒。
弓形蟲 (Toxoplasma gondii) 是一種胞內寄生原蟲,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貓科動物為其最終宿主(final host),大部分溫血動物可能因誤食貓糞便中已完成芽孢化的卵囊(sporulated oocyst)污染的水或食物,或是吃到其它未煮熟受到感染動物組織中的囊體(tissue cyst)而被感染。 大部份的貓及中間宿主於感染弓形蟲後多無臨床症狀,症狀則視所受影響的器官而定。在人類,少部分病患會出現症狀,常見的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偶見發燒、肌肉酸痛、丘疹及肝脾腫大。 懷孕婦女於懷孕期間初次感染者,可能會傳染給胎兒,但懷孕前即被感染者,只有當免疫力低下時才會傳染給胎兒。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炎即是指扁桃腺及淋巴組織有發炎現象,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較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若治療不當或反覆感染即會變成慢性扁桃腺炎。
德國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由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引起,傳染力極強,經由飛沫感染上呼吸道後潛伏期約14~21天,臨床症狀為感冒常見的疲倦、輕微發燒、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脹等,約有半數患者會出現不規則丘疹,發疹從臉和頸開始,狀似紅色針頭細疹,接著散見上肢、軀幹及下肢,24小時後遍布全身,典型的病例出疹狀況只會維持約三天,經治療預後佳,併發症少,且終生得以免疫。 德國麻疹病癥溫和,但如果懷孕三個月內的孕婦感染德國麻疹,將可能造成「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使胎兒主要器官受損或畸型,如先天性耳聾、青光眼、智能不足、先天性心臟病等缺陷,嚴重恐造成死產、流產。因此孕婦或準備懷孕的婦女應特別注意。 德國麻疹目前已有疫苗可以使用,流行病例減少許多,目前的防治重點多放在孕婦感染。
恙蟲病是由一種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蟲(恙蟎)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此病是屬於國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醫師若診斷疑似恙蟲病,應於一週內完成通報。其潛伏期通常為9~12天,在亞太地區,如: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十分盛行。恙蟎蟲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小型寄生蟲,蛛形綱恙蟎科,以齧齒動物,如:老鼠,及哺乳類,如:貓、狗,以及鳥類等為宿主,其中又以齧齒類為主。恙蟎蟲一旦感染到恙蟲病病原體,其幼蟲也會成為帶原生物。在臺灣,恙蟲病的病媒主要是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人類在野外、草叢中,若遭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此病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
喉癌屬於頭頸癌的一種,好發於男性,發生率男性遠高於女性。喉部組成複雜且精密,包括9塊軟骨結構和周圍的各式軟組織,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上下各連結了口咽以及氣管,若喉癌細胞擴散時,就有可能侵犯到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 喉癌依據發生部位,又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以聲門癌最為常見,發生比率約佔各類喉癌超過6成,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成,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少於1成。由於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屬於漸進式發生,加上和其他疾病類似,患者早期常常忽視,發現時間通常較晚。
自 2020年4月左右,世界各國專家紛紛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 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會在身體的多個器官觀察到嚴重發炎,包含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 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PCR或快篩陽性)、發燒 3 天或以上,且合併兩項以上系統症狀: 皮膚黏膜和淋巴症狀,例如皮膚出疹、結膜炎(紅眼)、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脹 腸胃道不適,例如腹痛、嘔吐、腹瀉、盲腸炎 精神不佳、活力減低、倦怠 尿量減少,半天以上沒有尿尿 抽筋 嘴巴黏膜明顯乾燥 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 除上述可觀察症狀,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兒童出現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包含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凝血功能異常,還有發炎指數上升等臨床症狀,就可能是 MIS-C。 MIS-C跟兒童的另外一種心臟相關的疾病「川崎氏症」類似,但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另外,成人也可能受到「成人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威脅,MIS-A的主要症狀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或出疹子加上眼睛紅腫;其次會有新的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患者以前沒有癲癇,現在卻出現癲癇症狀,還有低血壓、腹痛、嘔吐或腹瀉,以及血小板減少等。MIS-A判斷比兒童MIS-C更困難,因成年人受到慢性病等影響的變因更多。 根據美國CDC的MIS-A病例定義,年齡超過21歲且住院24小時以上或因疾病而死亡,臨床標準為住院前24小時或更長時間、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超過38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且至少1項必須是主要臨床標準。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與天花病毒同屬的猴痘病毒引起,主要在靈長類和齧齒動物類間傳播;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用於研究目的的猴群中爆發兩波疫情,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在1970年通報首例人類感染,為一名9個月大男孩。 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台灣於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4日首次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是繼新加坡和南韓後,亞洲第三個出現病例的國家。 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 通常先出現皮疹,由口腔或從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於四肢的機率大於軀幹。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
這是一種少見的癌症,源發於肌肉、骨骼、神經、軟骨、肌腱、血管、脂肪或結締組織。惡性軟組織肉瘤分類上相當複雜,若依組織型態分類約有五、六十種不同的型態,最常見的組織型態包括脂肪肉瘤、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滑液囊肉瘤、惡性周邊神經鞘瘤及無法分型的肉瘤等。治療要依據惡性肉瘤的種類、惡性程度、分期、及手術切緣是否乾淨而定。 惡性軟組織肉瘤初期可能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個程度向外侵犯或壓迫造成神經疼痛或器官壓迫時,往往腫瘤體積已經相當巨大,不易以手術完整切除,造成治療上的困難;而且這類腫瘤惡性度也相當高,非常容易經由血液轉移到遠端器官,如肺臟及肝臟等,預後不良。
從胃任一部位發生癌變,長出來之惡性細胞的腫瘤都被稱為「胃癌」,包括腺癌、淋巴癌、惡性肉瘤等,不過由胃黏膜腺體細胞長出的腺癌佔了絕大多數,因此一般通稱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此疾病十分常見,國內40~50 歲的婦女發生率達30%。 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50%;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0%-50%的比例會不孕,經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經痛問題,原本不孕者也多能順利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很高、不易根治,治療之後仍應持續追蹤檢查、或持續用藥物治療,而如果患者有懷孕打算,通常醫師會鼓勵把握治療後子宮乾淨的黃金期趕快受孕。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方,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橋本氏甲狀腺炎又叫做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是種因家族遺傳、體質產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
急性結膜炎俗稱為「紅眼症」,主要是因為眼睛結膜受到感染導致急性發炎所致。
萊姆病是由一種名為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lato) 的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此微生物主要生長在硬蜱(tick)屬的壁蝨或其餘吸血昆蟲的腸道內。當叮咬人或動物時,會藉由唾液進入體內,會造成人體或動物關節及神經相關的症狀。 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被壁蝨叮咬後3至30天中,超過半數的人會出現圓環狀的皮膚症狀,稱作慢性遊走性紅斑 (erythema migrans),可能會有局部灼熱感。約在3至4周消退。未受治療則可能引發關節炎、神經系統或心肌、肌肉的病變。
香港腳又稱為足癬,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皮膚病,因溼氣而導致黴菌的感染,好發於夏季,具傳染性,後期可能發展蔓延至患者個人的其他部位,例如腹股溝、腋下等處,亦可能透過接觸傳染他人。醫學上分為三類型: 1、水皰型:腳趾間冒發大水皰,夏天最為嚴重,奇癢無比。 2、糜爛型:趾間除水皰外尚有紅腫發炎的現象,甚至感染細菌產生化膿潰瘍。 3、角化型:足部水皰很少或幾乎沒有,也不發癢,但腳後跟及足緣的皮膚表層不斷角化、脫屑和龜裂。
天疱瘡是一種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皰性疾病。為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這種疾病是因為患者自體的B 細胞產生抗體,攻擊皮膚細胞間的橋樑--「細胞間隙蛋白」,這種蛋白本來是負責把細胞跟細胞連在一起,就像是水泥把磚塊黏在一起,當這個蛋白受到攻擊後,表皮細胞就變成一塊、一塊獨立的磚塊,再也無法連在一起,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 此症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每年每百萬人約0.5~3.2人的發生率。可依症狀分成四種型態: 尋常型天疱瘡、增殖型天疱瘡、落葉型天疱瘡和紅斑型天疱瘡。
膀胱癌是指各種發生在膀胱的惡性腫瘤,也就是膀胱內有異常細胞大量增殖而不受控制。膀胱癌的種類:90%是「移形性細胞癌」,6%是「上皮細胞癌」,另有少部分是「腺癌」。 症狀方面,約85%病人有無痛血尿,20%病人有頻尿症狀,如病情嚴重會導致排尿困難。
腹腔為身體最大的空腔,腹膜包覆大部分腹腔內的器官。腹膜炎是指腹膜有發炎反應,主要由細菌感染、化學性物質、物理損傷等引起,其中以細菌感染引起最多。腹膜炎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闌尾位於人體的右下腹部,一邊相連著盲腸,另一邊閉塞,因此較易累積細菌,造成感染,即「闌尾炎」。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則可以幫助油脂食物的消化,膽囊癌非常少見,大部份的膽囊癌在發現時都已很難治療處理,若是膽囊癌已到末期,也無法將膽囊切除治療。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功能是製造與貯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重要的一部份,前列腺癌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如我在第1期就發現、治療,則存活率可高達90%;第2期和第3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及早手術治療,平均治癒率也有80%以上;廣泛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平均也可以活2年半的時間。因此衛福部針對50-74歲的年長者,有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iFOBT)補助,以期及早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並治療。 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5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
所有關於皮膚的疾病統稱為皮膚病。皮膚病的種類繁多,醫學上正式定名的就達上千種,一般常見的有:手腳癬、雞眼、灰指甲、溼疹、過敏性皮膚炎、唇炎、富貴手、曬斑、痤瘡、水痘、麻疹、乾癬…等。其他如小兒尿布疹、痱子、異位性皮膚炎、紅斑狼瘡、病毒疣、帶狀疱疹、還有痲瘋及性病、節肢動物所引起的疥瘡等等,也都屬於皮膚病的範疇之內。幾乎人人都有過皮膚病的困擾,多數症狀比較輕微,治療率高,但少數嚴重的卻可能危及性命。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
一種常見的嬰幼兒病毒感染疾病,好發於六個月至兩歲間的孩童,感染季節以春秋交替為多,主要是疱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所引起,患童會出現發高燒到39~40度、輕微的流鼻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發燒漸退時開始出全身性的玫瑰色細小斑丘疹,而這也是玫瑰疹即將尾聲的徵兆;出疹從軀體開始,再向四肢延伸,但並不會癢,也不會有小皰,大約在1~3天內消退。 玫瑰疹算是良性疾病,一般來說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一週內可望痊癒。少數可能會因高燒而引起熱痙攣抽筋的神經症狀,但持續幾分鐘後會自動停止。另更少數抵抗力極差的嬰幼兒才會出現併發症。
乳腺炎常見於產後哺乳時的女性身上,指的是發生於乳腺周圍因乳腺阻塞導致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發生於生產後2-3週;乳腺炎可再分為急性、慢性乳腺炎,其中以急性乳腺炎較為常見。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出現乳腺炎,然而比例較少,多是乳頭皮膚外傷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炎的症狀與其他哺乳期的不適不同,多出現於單側乳房,而非雙側皆有症狀。
皮膚癌是指皮膚表面發生的惡性腫瘤,好發生臉、頸、手臂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最常見的三種為: .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通常看起來表皮周圍光亮凸出;呈現膚色伴隨有微血管擴張的小腫塊,中間偶爾有潰瘍傷口,70%到90%發生在臉部等陽光照射到的地方。 .鱗狀細胞癌:皮膚外觀上多半為突出的屑狀角化腫瘤或潰瘍,容易發生在陽光長期照射之處,如耳朵;臉部;唇和嘴部,有時會發生在腿或腹壁等受到慢性傷害或輻射的部位。鱗狀細胞癌通常會發展成如蕈樣狀的腫塊。 .黑色素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呈現凸起的腫塊。
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的腫塊。 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痣邊不規則。
正常的男性陰囊內有兩粒睪丸,右左各一粒, 主要的功能是製造精子及產生睪丸固酮,以維持男性生殖及性功能。睪丸癌是指一個或兩個睪丸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
女性的子宮由內而外,可分為子宮內膜層、肌肉層、漿膜層,子宮惡性肉瘤是生長在肌肉層中。子宮體癌又可以分為子宮內膜癌和子宮惡性肉瘤,後者佔子宮體癌比約2~5%,相當罕見,占婦科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留的1%,子宮惡性肉瘤又可以細分為子宮內膜基質惡性肉瘤、平滑肌惡性肉瘤、癌惡性肉瘤(惡性苗勒氏混合腫瘤)、未分化惡性肉瘤…等數種。然而預後較差且復發率高,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為25%至76%,若是發現的晚,存活率最低僅約10%至15%。子宮惡性肉瘤常被誤認為子宮肌瘤,因為兩者在超音波檢測時無法分辨,然而後者屬於良性腫瘤,因此常有延誤就醫之情形。
當肺部靜脈液體滲出的速度,高過肺部排除積水的能力,液體累積在肺間質與肺泡中,即稱為肺水腫。與常被混合稱為肺積水的肋膜積水不同,肺水腫的特徵是液體累積於肺臟內。肺水腫嚴重的患者,可能因為肺部功能受影響,導致血氧過低,進而造成患者缺氧、呼吸困難。
腎盂腎炎是指腎臟因細菌、病毒、原蟲侵犯產生發炎,在人體抵抗力較弱時,可能會造成器官衰竭,重則危及生命,是最常見的腎炎。腎盂腎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腎盂腎炎若未治癒,可能會變成慢性腎盂腎炎。
脂肪瘤是一種皮膚良性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細胞過度增生而成,外觀軟軟圓圓,最外層包有一層薄薄的纖維膜,內含許多纖維束,有時還包含不同比例的血管、肌肉、軟骨、骨髓細胞、汗腺、胸腺、甲狀腺等伴隨增生,腫塊的邊緣清楚,可推移,最常見於四肢或軀幹等皮下的軟組織層,但也有生長在人體內的器官,如胃腸壁、腹腔、筋膜等,所以依照不同的部位又可細稱為皮下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腎錯鉤瘤、肝錯鉤瘤等。一般長在軟組織層的脂肪瘤,較少發生惡性病變;但如果長在內臟或是後腹腔就要定期追蹤,一旦發現脂肪瘤突然變大或邊緣變得不清楚,就有可能是其他病變導致脂肪瘤惡性變化,或是良性脂肪瘤轉為惡性腫瘤。 腫瘤數目若只有一個,稱孤立型脂肪瘤,兩個以上的則稱多發性脂肪瘤。通常感覺不痛不癢,但如果剛好長在血管或神經密集處,就可能因為血管自然收縮或壓迫到周圍的神經與牽動組織,引發明顯的觸痛現象。臨床上,脂肪瘤最小有一公分,最大可能逾十公分以上。多發性脂肪瘤可進一步追溯出家族病史,若懷疑有惡化的可能、局部疼痛不已、或瘤體特大影響美觀及生活,便要就醫處置,可採取手術摘除,或以打洞抽脂的方式將脂肪瘤用碎之後,由洞孔抽除。
肺癌指的是肺部組織內細胞生長失去控制的疾病。肺癌通常分成兩大類型:「小細胞型肺癌」和「非小細胞型肺癌」。「小細胞型肺癌」多發生於男性,且與抽菸有密切關係。「非小細胞型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
牙髓炎是指牙髓受到侵犯而發炎,多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發生位置為牙髓腔與齒槽骨,須盡快接受牙科根管治療,否則壞死的牙髓可能引發臉部蜂窩性組織炎、菌血症甚至敗血症等嚴重疾病。牙髓炎患者就算不遇冷熱源或甜食,也會感到牙齒疼痛,甚至劇痛到無法正常進食,進而影響到睡眠品質。牙髓炎通常是因為蛀牙太深、牙髓受到長期刺激或受到外力撞擊,導致細菌侵入牙髓而發生。
甲溝炎是一種發生在趾(指)甲周圍皮膚的化膿性感染症,患部包括指甲兩側的旁甲溝(負責包住側邊指甲),以及底部的近側甲溝(內含製造指甲的甲髓),症狀有紅、腫、痛及化膿,足部手部都有可能發病。 依據感染到的細菌或黴菌種類,可分為兩大類: 急性甲溝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也有單純性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慢性甲溝炎,致病的病原體較多且複雜,可能有細菌也有黴菌,如格蘭氏陽性菌(鏈球菌)、陰性菌、念珠菌、厭氧菌等。 另有一種重複性甲溝炎,主要因指甲內生,插到內裡造成傷口,容易反覆發作較難根治。
葡萄膜炎就是眼睛中的葡萄膜發生組織發炎的問題,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較常見於 20 至 60 歲的人群。 首先,必須先瞭解「葡萄膜」在眼睛的位置為何? 眼睛是一個球狀體,球體中間是玻璃體與房水等膠狀液體般的組織,這些組織外面包覆三層膜,由此構成眼球壁維持眼睛的基本球狀,葡萄膜就是三層膜之一。這三層膜由外而內依序為: 最外面:虹膜延伸到鞏膜,也就是俗稱的「眼白」部分,上面有微血管供給營養給眼球的各組織。 中間層:葡萄膜,包含眼睛前面的虹膜、中間的睫狀體和後面的脈絡膜的組織,對內可以產生房水,維持眼內壓力,並且協助眼球內部組織的新陳代謝,上面的色素細胞也有遮擋光線的效果。 最內層:視網膜,主要眼睛內部成像的地方,有如相機的底片。 其次,葡萄膜得名的由來? 葡萄膜因為這層膜顏色呈現紫黑色,酷似又圓又軟的葡萄,所以得名葡萄膜。葡萄膜主要由疏鬆的結締組織所構成,富含血管與色素,所以也稱為眼球血管膜或色素膜。 葡萄膜發炎可能是葡萄膜的一部分或全部,一旦發炎有可能波及周邊的眼球組織,可影響到角膜、視網膜和鞏膜等組織,對眼睛造成迅速的傷害。葡萄膜炎是一種高機率導致失明的疾病之一,因葡萄膜炎導致失明的病人約佔所有失明病人的10%,在世界各國都是造成失明前五大主因之一。此外,葡萄膜炎也容易引起眼睛的其他併發症,例如:青光眼、白內障和視網膜脫離等疾病。 最後,葡萄膜炎的種類繁多,一般可以根據影響的葡萄膜區域,主要分為以下4種: 前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發生在角膜、虹膜含睫狀體,也稱為虹彩炎,這是葡萄膜炎最常見的類型,多半是急性發作。 中段部葡萄膜炎(Intermediate Uveitis):發生在水晶體後到玻璃體間,多程也急性發作,持續幾個月。 後葡萄膜炎(Posterior Uveitis):發生在眼睛後壁的視絡膜,如果沒處理好有可能引發全萄萄膜炎,病程發展較長,往往都幾個月以上的發展。 全葡萄膜炎(Pan Uveitis):葡萄膜的三層都發生發炎的嚴重情況。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小兒口腔黏膜病,經常伴隨感冒或流感而來,其症狀輕重不等:起初口腔破皮,病童伴隨高燒、食慾不振、哭鬧,疑似感冒反應,服用退燒藥後發燒仍持續,少數會出現頸部下顎淋巴腺腫大。接著口鼻與下巴開始會起水泡,口內多處均患瘡腫,牙齦發炎,一碰就流血,最後可能導致嘴巴劇痛而無法進食、口臭、脫水。此病具傳染性,盛行於五歲以下,潛伏期三到五天,發燒可持續一週,水泡和潰瘍需十四天才會完全退去。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容易和腸病毒混淆,區分方法為前者的口腔潰瘍多集中在口腔前半部,也就是舌與頰內黏膜;而後者出現在口腔後半部,即咽喉與咽喉上方;此外,疱疹性牙齦口腔炎會有很明顯的牙齦腫脹、糜爛出血的問題。 一般治療投以鎮痛、退燒藥,或使用非處方藥用漱口水,較嚴重者可口服抗疱疹病毒特效藥以縮短病程,如果是發生在新生兒或免疫不全者身上,最好留院觀察,注意是否有脫水、無尿無便、乾哭、前囪門凹陷(前囪門指前額上方,因脫水造成凹陷)等症狀,以免導致死亡。
腎臟是主管體內代謝濾過排出廢物的器官,並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水份及電解質平衡。不管是哪種因素引起腎臟發炎反應,損害腎臟功能與結構,就稱為腎炎。較常見的腎炎有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及慢性腎炎。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發的急性皮膚傳染病。通常經由空氣、飛沫或皮膚接觸傳染,流行季節多在冬季及初春,十歲以下的幼兒童較容易受感染,潛伏期約二到三週,症狀為泛疹出水泡、發燒、全身無力、食慾不振等。病癒之後幾乎可終生免疫,唯要留意的是多年後可能因免疫力的降低而復發,產生帶狀疱疹疾病。
當肌腱組織長期受外力不當的作用影響而發炎,就會形成肌腱炎。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膠原纖維組織,負責傳遞肌肉的力量抵達骨頭以帶動關節活動,具有耐受伸、彎、扭等,在關節周圍處如手指、手腕、手肘、肩膀、膝蓋、足踝、腳跟等,這些部位因經常活動,肌腱的受力與磨損也極大。鈣化性肌腱炎、媽媽手、滑鼠手、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都是常見的肌腱炎類型。 值得一提的是,五十肩與肌腱炎的症狀很類似,所以肩膀疼痛不一定就是肩部肌腱炎,首先要確認發炎問題出在肌腱還是關節(囊)。 肌腱發炎的臨床症狀為局部疼痛,按壓患處或肌腱用力時不適感會加劇,某些肌腱發炎外觀會有腫脹發熱的現象。病況輕微者兩週內可自癒,逾一個半月情況還未改善,則可能發展成慢性肌腱炎,除疼痛外還會伴隨無力、麻痺、動作僵硬,無法伸展自如等。
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皮膚炎,症狀為一顆顆透明帶癢的小水泡,由於出現的部位多集中在手掌、手指側面或腳掌、腳趾側面,這些手腳汗腺發達的地方,故稱汗皰疹。水泡約兩到三週可望自行消退,最佳治療期就是在水泡剛冒發時、也是最癢的階段。 汗皰疹實際上與個人排汗功能的問題無關,而是一種體質反應。容易復發,不易根治,治療上須同時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減少壓力、熬夜等刺激因子。
毛囊炎是體表的毛囊感染細菌所引發的一種化膿性炎症。根據病灶的部位又可分為:髮際瘡(發於頸部髮際)、鬍鬚瘡(發於下頷)、眉間瘡(發於眉間)、坐板瘡(發於臀部)等。小兒最常見於頭部,成人則只要有毛髮的部位都可能引發毛囊炎。一般輕微的毛囊炎,在用消毒水清洗或者塗敷抗生素藥膏於患部,約一至二週就可治癒,不至留下疤痕。
肺結核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是一種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的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與空氣傳染給他人。由於肺結核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當病患出現長時間咳嗽、咳痰甚至咳血等情況時,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肺結核依傳染力又可區分為開放性肺結核和非開放性肺結核。即使是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只要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按規定服藥、定期複查,傳染力很快就能大幅降低,通常是可以痊癒的。
眩暈症是極為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數字,全球近20 – 30%的人口為眩暈症所苦。眩暈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極為不適的感受,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許多患者常將一般的頭暈誤認為眩暈症。兩者主要的辨別方式,是由於眩暈症主要病因來自身體平衡系統病變,因此患者會有周遭景物扭曲、身體不平衡等感受;若是單純的頭暈患者則較不會有此類症狀。
梅毒是一種慢性傳染的皮膚病,又可視為性病的一種,因為它通常是經由性交而傳染。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蒼白螺旋體,簡稱TP),潛伏期約三星期。第一至第二期的梅毒最具傳染力,不分種族、性別和年齡均可能得病。初期症狀是先在局部皮膚或黏膜發生潰瘍,第二期則好發全身性紅疹,第三期會造成循環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由於病程漫長,且會因個體的抵抗力與自體反應機制的不同有所變化,整體的臨床表現帶有非典型特徵,某些個案在感染後甚至可以潛伏多年,終身都無明顯發病,因此,梅毒又有「偉大的模仿家」之別稱。 目前梅毒仍是流行於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傳染疾病,與肺結核、痲瘋並列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而在台灣,梅毒被衛生署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應於診斷後一週內通報。
紅斑性狼瘡腎炎是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一種腎臟疾病,紅斑性狼瘡屬於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主因是免疫系統本該製造出抗體攻擊病原體,這抗體卻會攻擊自身的細胞和組織,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累積下來會對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不同的患者病情程度落差很大,一般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出現嚴重症狀)和緩解期(症狀輕微無明顯的症狀)。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紅斑性狼瘡腎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當病情進入慢性腎臟病第5期(尿毒症),必須進行洗腎或腎臟移植來協助腎臟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紅斑性狼瘡的病人中約有50~70%會有腎臟發炎和腎功能不全的問題,如能好好控制,就有機會避免最終進入洗腎的惡夢中。 紅斑性狼瘡腎炎目前根據WHO可以分為6類,醫師會根據病人所處的類別來加以治療,需特別注意紅斑性狼瘡腎炎需要藉由藥物治療,難以透過飲食來控制和延緩腎臟惡化,重點在於配合醫囑,長期追蹤病情,避免惡化。
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
漸凍人症的全名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的一種。 此疾病會導致患者的運動神經元在短短數年間漸進式的凋亡,使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進食吞嚥、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等症狀。 患者的意識與認知功能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且感覺正常,就像是活生生的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的軀殼裡,無法與外界溝通。目前醫學所提供的治療僅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極少數家族遺傳患者可能提早至20-30歲發病。男女比約為1.5比1,盛行率約10萬人中有3-5人罹病。 起始症狀通常為單一肢體的無力與肌肉萎縮,隨著病情的惡化逐漸蔓延到其它肢體及口咽部。伴隨症狀有肌肉顫動(fasciculations)、體重減輕、容易疲勞、構音困難、無法吞嚥、呼吸衰竭。
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除了急性與慢性之分以外,尚有一些特殊類型的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對蚊蟲叮咬起過敏反應的蕁麻疹。 寒冷性蕁麻疹:受寒冷刺激引發的蕁麻疹。 日光性蕁麻疹:由日照引起的蕁麻疹。 壓迫性蕁麻疹:由緊身衣物加壓引發的蕁麻疹。
圓禿為落髮的一種臨床表現,俗稱「鬼剃頭」,落髮範圍依疾病嚴重程度,可以從局部界限清楚的單一或多處區塊的斑塊性落髮到廣泛性落髮,更嚴重甚至會造成全頭皮或全身性毛髮脫落。 是皮膚科門診常見的落髮原因。身體上任何有體毛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如眉毛、腋毛,多數以頭皮的落髮最常見也最為明顯。 在一些少見的嚴重案例中,圓禿會以廣泛性落髮來表現,而非斑塊狀落髮,臨床表現可能與其他的落髮疾病相似,需要仔細做鑑別診斷。 圓禿落髮在某些情況下會與全身性免疫疾病相關。目前針對圓禿的治療依嚴重程度有幾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此外,尚有許多相關研究還在持續進行中。
唇皰疹是在口腔附近或面部其他區域形成的紅色、充滿液體的水泡。在極少數情況下,手指、鼻子或口腔內可能會出現唇皰疹。它們通常以斑塊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唇皰疹可能會持續兩週或更長時間。 一種稱為單純皰疹的常見病毒會引起唇皰疹。它們可以通過親吻等密切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即使它們不可見,也具有傳染性。 5歲以下的兒童口腔內也可能有唇疱疹,並且這些病變通常被誤認為是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僅涉及粘膜,不是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的。 唇皰疹無法治癒,它們可能會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復發。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治療唇皰疹並防止它們復發。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降低所引起的病症。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此四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病徵大多相同,但是此四種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胰島素是胰臟中的β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可幫助分解後的葡萄糖進入各組織細胞內,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使血液中的血糖下降。 一般人的身體藉由胰島素來調控血糖,但當胰島素的量不夠,或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反應不佳時,葡萄糖就無法被利用,就會產生血糖過高的問題。血糖過高時,糖份經過腎臟時無法全部回收,而從尿液中排出,因此出現「糖尿」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