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496
筆 文章
-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魔術子彈「這樣發功」 竟可幫轉移乳癌病友延續生命
「對於晚期乳癌病友,希望是永遠存在的!」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目前乳癌病患即使進入晚期,且癌細胞已經轉移,病患還是有機會延續生命,以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陽性病患為例,因為標靶藥物推陳出新,因此讓病患存活期大為提升。舉例來說,像HER2陽性,且為轉移性乳癌的病患,若接受雙標靶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中位數可達56.5個月,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問世,病患存活期有機會進一步延長,這代表轉移性乳癌治療更講究精準化,且愈來愈走向慢性病趨勢。郭文宏分析,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結構分成標靶單株抗體、連接子(Linker)與化療藥物(payload),可對癌細胞執行「精準投放」攻擊,較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治療效果更精準,因此又被稱為「魔術子彈」。而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可做不同搭配,像針對HER2陽性族群,可鏈結HER2單株抗體,若是針對三陰性病患,則有鏈結Trop2抗體的抗體藥物複合體可供選擇。發揮精準攻擊、旁觀者效應近年來,研究也發現,針對具有HER2表現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在攻擊癌細胞的過程中,可發揮「旁觀者效應」,代表當藥物毒殺具HER2表現的癌細胞,周邊沒有HER2表現的癌細胞也會連帶受攻擊。此外,對於HER2「弱陽性」表現的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也可發揮精準攻擊效果。這就好像一個村莊住了一百位居民,他們代表癌細胞,其中只有部分居民有表現少量HER2,此為HER2「弱陽性」的概念。在所有乳癌病患中,HER2弱陽性約占55%,若是三陰性病患大約占3成,若是HR(荷爾蒙受體)陽性族群則約6成,一旦傳統藥物效果不盡理想,針對HER2弱陽性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有機會產生較優異的治療效果,癌細胞也更受壓制。多數副作用 比傳統化療輕郭文宏指出,多數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輕微,建議病友遵循醫師建議接受治療,以爭取更長存活期,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與過去相比,目前轉移性乳癌的五年存活率達36.2%,已提升不少,病患只要懷抱希望,未來總有路可走,生命總是有各種可能性。👉🏻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17 醫聲.癌症防治
罹患多發性骨髓瘤 長者面臨三大折磨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輩希望對社會、家庭有貢獻,但有些癌症專以長輩為攻擊目標,多發性骨髓瘤就是其一。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與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不約而同觀察發現,多數多發性骨髓瘤的年長病患面臨「癌症狀干擾」、「慢性病攪局」與「療程不完整」等三大折磨,導致生活、行動大受牽制。出現疲倦、貧血、骨頭痠痛王正旭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病患以65歲以上占多數,病患常出現疲倦、貧血、骨頭痠痛、腎功能變差等症狀,多數年長者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罹癌後更雪上加霜,病患即使想繼續工作、做志工也有心無力。滕傑林指出,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健保去年四月給付標靶治療藥物抗CD-38,用於復發的病人的第二線治療,該藥搭配蛋白酶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一起使用,一半以上的患者反應率好,可降低骨折、高血鈣及腎衰竭的併發症,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新標靶藥物盼放寬給付抗CD38標靶藥物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用於新診斷病人的第一線治療用藥。但目前抗CD38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用於第二線治療,且只有22次治療。但實際上治療不能停,必須到疾病惡化為止,滕傑林無奈地說,現在每個醫師有自己的打法,有人兩周打一針,有人一個月打一針,為的就是讓患者維持基本治療,避免復發,進而拉長治療時間。另外,由於健保給付是給復發患者使用,但從新診斷到復發約有3成患者會不幸離世,因此,在治療上希望可以放寬給付條件。「從醫療角度來看,我們希望可以接受治療的病患,全部都能接受目前醫療指引所訂標準療程。」王正旭指出,若藥物療效受認可,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對病患恢復正常生活、行動力絕對可帶來好處。不過,健保大餅有限,若健保署願意幫忙病患獲得藥物標準治療劑量,癌症希望基金會樂觀其成,但在財務上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或許透過提高保費、增加補充保費、落實健保法規定的「部分負擔」精神,或以商保補位等方式擴充財源,才能永續改善問題。治療無法持續常感無助三月是多發性骨髓瘤關懷月,對此,滕傑林希望病人可以多與醫師溝通、配合治療,民眾對相關症狀也可以及早察覺,及早戰勝病魔。王正旭認為,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在癌症、慢性病的夾擊下,加上治療療程可能受健保限縮而無法持續,常產生孤單、無助情緒,非常需要家人、社會大眾的關心,期待癌友、癌友家人可以多運用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的各項資訊、知識與資源,像各類教育小冊子、醫院內的癌症資源中心與北、中、南希望小站等,抗癌路上才會更有力量,也更有動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1 醫聲.罕見疾病
放寬罕病SMA健保藥物給付 首年治療省千萬約200人受惠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SMA)為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全國約400多位患者,但日前發生成人患者無法獲健保給付藥物,而赴中國大陸尋求治療,引發社會重視。健保署日前舉行會議經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共同努力,通過放寬SMA治療藥品給付範圍,受惠人數約200人,每名患者首年藥費可省下1391萬9400元。健保署表示,如果一切順利,最快4月1日上路。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SMA病友李怡潔日前表示,有名SMA病友「被自己國家健保放棄」,因不符合健保藥物給付條件,但自費標靶藥物每針要價超過200萬元,被迫前往每針費用只需15萬元的中國大陸進行4次治療,引發大眾對健保給付罕藥的關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健保署上周四(2/16)舉行「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藥物共擬會議),討論「百健」藥廠用於治療SMA含nusinersen成分的注射藥品,目前已獲健保給付,原先適用對象為「出生12個月內發病確診,且開始治療年齡未滿7歲」,因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3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另一SMA新藥為「羅氏」含risdiplam成分的口服液劑,給付條件與「百健」藥品相似,但就目前臨床實證顯示,該藥品對18歲以上患者,服用後運動功能改善與基期相比,未達顯著改善,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病患」。黃育文說,理解SMA病友期待,此次擴增給付範圍後,預計約有200位SMA病人受惠。 黃育文說,健保署與藥廠簽有合約,無法對外透露此次健保給付SMA藥品價格,但未避免排擠到其他罕藥收載,訂有藥廠還款計畫,每支藥品應會低於現有的健保支付價231萬9900元,如以現有給付價計算,患者首年治療須打6針,約可省下1391萬9400元,第二年須維持每年打3針,持續打一輩子,每年約可省下695萬9700元。至於「諾華」治療SMA一生只需打一針的的基因療法,因藥費市價超過千萬元,健保署目前仍在溝通中。黃育文說,這次健保署也通過「罕見疾病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新增口服錠劑新藥可供選擇」,這次通過的補充磷口服錠劑,與現行健保收載的含磷口服液劑療效相同,但更具有方便性及安全性,而提高健保價至每粒藥物每19.9元,預估約102名病人受惠,如以每天需吃四顆估算,患者每年藥費可省下2萬9054元。此外,考量鋰鹽為臨床治療躁鬱症的第一線用藥,且廠商反映製造原料成本大增,為讓廠商能供貨穩定,確保病患有藥可用。黃育文說,會議中也通過調高鋰鹽健保支付價格,從1.5元提高至4.33元,估算對健保財務衝擊多支出3164萬元,但為確保患者用藥權益,致力讓每個藥品的給付均能達到最佳效益。
-
2023-02-17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直腸科醫師食指「特長」? 台大名醫梁金銅:能開刀都是好事
「直腸肛門長度約從肛門口算起15公分,身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要知道自己的食指有多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秀出比別人長的食指,這項「特長」成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一步,行醫近30年的他,將臨床診斷、病患詢問的問題集結成書,強調這項癌症即使第三期的治癒率也有75%,盼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多位名人大腸癌離世 主因是老化、接觸致癌物剛過完農曆年節不久,新聞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回顧去年演藝圈抗癌多年藝人余苑綺也是這項癌症離開,民眾的危機感增加,更憂心有年輕化趨勢,對此,梁金銅說,從統計學和臨床來看並沒有年輕化的趨勢,最主要仍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致。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大便深棕色或沾血 可能是大腸癌「大腸癌和直腸癌必須要分開看。」梁金銅指出,左右側的大腸直腸癌會出現的症狀不同,右側大腸常見症狀就是便血,一天流血5c.c.,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貧血,所以臨床患者臉色蒼白且爬樓梯很容易喘;左側大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腸道受到腫瘤壓迫變得窄小,大便形狀會變得像鉛筆般細長,也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看見馬桶大出一灘血,他提醒要注意時間點,如果是在大完便時或剛解完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發炎的狀況,若是大便深棕色或旁邊沾著血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衛教文章指出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都有可能罹癌,但梁金銅說,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腸子痙攣會有大便變細、稀糊狀,即使出現黏液,也可能是鹼性飲食造成,不一定就是罹癌,但觀察大便確實能了解身體健康資訊「所以上完廁所要來看看自己產物!」肛門指診可揪1/3大腸癌他說,如果出現問題,建議能先到大腸直腸科「指診」,因為直腸肛門長度從肛門口算起約15公分,差不多一個食指長度,畢竟直腸癌發生率佔大腸癌三分之一「沒有直腸癌,大腸癌的機率也不高。」再者,他表示,根據國健署指引,50歲以上民眾可以先進行免疫法大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而進行大腸鏡篩檢出現瘜肉,隔年就要再複檢,直到完全清除為止。另外,如果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則建議25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檢。「如果大腸直腸癌患者判定能接受手術是值得恭喜。」梁金銅不斷鼓勵患者,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症還好,第一期患者通常不用手術,只需要局部刮除,治癒率達9成多,第二期也有8成,第三期開始健保署提供化學、放射治療,治癒率也打7成5,如果是第四期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有6到7種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盡量在前三期診斷治療,能夠手術代表治癒率高。梁金銅新書 詳解大腸癌疑問梁金銅最近出版大腸直腸癌百科全書,歷經12年寫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全方位指引」,有著「文青魂」的他寫作堅持不假他人之手,從大腸、直腸、肛門的生理結構,一路到風險預防、出現疑似症狀、篩檢診斷、治療到身心照護,全方位替患者及家屬詳盡地解答101項問題,也盼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1-13 醫療.自體免疫
異膚用錯藥、一條藥想到就擦 易引爆三大症狀
「方醫師,那個藥擦手掌、腳掌那麼有效,我就拿來擦臉,結果臉越擦越紅,還變得很敏感,怎會這樣?」在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的診間,有時會遇到異位性皮膚炎(簡稱異膚)病友出現上述抱怨。對此,方心禹醫師表示,根據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類固醇為第一線用藥,抗發炎效果有目共睹,若正確使用,安全上沒有問題,不過有些病患卻將藥擦在錯誤部位,例如將專門擦手、腳的藥用在臉上,或一條藥用量是一個月,卻在一星期全部擦完,而這些錯誤使用經驗易使皮膚變薄、皮下血管擴張、皮膚變敏感等三大症狀,病患的臉就會一天到晚紅通通,皮膚薄如紙,則稍微一碰就皮下出血,病患也因此對類固醇產生抗拒。用藥安全更進化,對抗異膚更勝算大增「以前很多異膚病患會忍耐,現在新藥越來越多、武器越來越好,所以現在的異膚病患不用忍耐,只要好好用藥、定期追蹤,多半會好轉。」方心禹醫師分析,治療異膚,目前第一線用藥是類固醇,第二線治療為照光治療,第三線為全身性免疫調節劑,而近幾年有更新的治療,包括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選項,都可以讓病情控制更穩定。以生物製劑為例,這類藥物較不會影響肝、腎功能,也較不會影響造血功能、血脂肪,所以不需定期抽血檢驗肝、腎功能等指數,且6歲以上的孩子也可使用,而口服小分子藥物則是用藥方便,需定期約每三週抽血追蹤部分生理指數,適用病患則是12歲以上青少年、成年人,不同藥物各有特點。另外,不少的藥物副作用可能會加重原本敏感的皮膚,如果癌症病患正使用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病患可能出現皮膚乾癢、甲溝炎等副作用,若病患本就是異膚患者,就會「癢上加癢」,此時保濕工作要更頻繁,症狀才會舒緩,對於這類病患,口服小分子藥物就比較不適合,生物製劑相對較安全。不過方心禹醫師提醒,每個病患的狀況不同,治療策略也不盡相同,而每種藥的健保給付條件各有差異,病患若對用藥有疑惑,一定要和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治療才事半功倍。肌膚保濕+去塵蟎,皮膚舒服放寒假「異膚病患往往冬天怕乾,夏天怕汗!」方心禹醫師指出,最近天氣變化很大,是異膚好發季節,近來門診新增病患約增加五成之多,提醒在這個季節,有異膚體質族群一定要做好保濕,建議在浴室洗澡後,空氣還有蒸氣,且皮膚還微濕時一氣呵成擦乳液,保濕效果較理想。另外,由於塵蟎是常見異膚過敏原,清除塵蟎也是一項重要工作。方心禹醫師叮嚀,多數人認為,想清除塵蟎,必須使用很厲害的吸塵器,事實上,正確做法應該使用除濕機,讓室內溼度維持在50%以下,這樣塵蟎就無法生存,即使無法整天開除濕機,一天開一段時間,也是有幫助,異膚病友要遠離過敏原,規律回診,才能有效降低異膚發作風險。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07 焦點.生死議題
《病主法》四周年/如何面對生命末期?譚敦慈交代3大願 譚艾珍不願自己生死由家人決策
衛福部2019年1月6日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這是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的權利法案,今天特別舉辦四周年宣導活動,並邀請推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常佑康,以及已簽署同意書的資深藝人譚艾珍、長庚醫院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與談。譚敦慈交代兒 生命末期3大願譚敦慈說,當初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時,是在先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前主任林杰樑過世時,但回想起來,死亡在家中本來就不是避談的話題,追求的是「生死兩相安」,而在先生喪禮後,就決定簽署。雖然,兒子一度不願意,認為如果媽媽有一口氣在而不餵食就是不孝,但經過反覆溝通,了解末期病人被餵食,還可能造成更大的痛苦,也就釋懷了。譚敦慈說,當進入生命末期時,她告訴兒子有三大事情,第一、把器官捐給需要的人,第二、不要誦經、不要辦告別式,因她怕吵,第三、盡速火化,送回先生的旁邊,但唯一要求是遺照要用現在的照片,擔心如果70歲去世時,而用當時的照片,先生可能會接錯人;此外,生命末期時也不要使用標靶藥物,因為如果用標靶藥物延長生命,「對她來說,這是沒有意義的事」。譚艾珍:自己生死由家人決策,很殘忍「自己的生死,如果必須由家人下決策的時候,真的很殘忍。」資深藝人譚艾珍說,當初弟弟在台北慈濟醫院當志工而提到《病自法》,她認為,這是十分好的,因此互為見證人一起簽署,這主要是來自媽媽不斷灌輸,死亡是美好的未來,當初媽媽過世前就決定要捐贈器官及大體,並要求在宜蘭頭城外海進行海葬,「因媽媽想要環遊世界,而頭城離太平洋比較近」。最後譚艾珍的媽媽於高齡96歲在大陸去世。譚艾珍說,她把媽媽火化後帶回台灣,並坐船到漁人碼頭外接近外海的地方進行海葬,所有隨船的家人、朋友帶著笑容、快樂的一起告訴媽媽「出國旅行囉!」,而弟弟把媽媽的骨灰倒進海裡時說著「快去玩吧!」。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諮商門診」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常佑康說,該院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已有15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看到家人生命末期時,住在加護病房或接受插管、臥床等辛苦過程,希望自己可以有不會痛苦的選擇及規劃,另一部分則是家長為了小孩,不要把生死的決策壓力由孩子來承擔,臨床上有許多家屬的家人已過世10、20年,內心還在糾結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臨床上曾一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媽媽,帶著先生、女兒一起來諮商,女兒是萬般不捨,希望媽媽不要預立醫療決定同意書,但媽媽慎重的說,「她知道大家希望她可以活久一點,但她活得也很辛苦」,希望大家尊重她的選擇,「緣分到了就說再見」。常佑康說,家屬十分捨不得,可是溝通十分寶貴,往後如果家屬捨不得,插管後就無法拔除了。還有一位民眾因爸爸在安寧病房過世,深感安寧療護、病人自主的重要性,所有家人就利用爸爸告別式的空檔來諮商,一同簽署同意書。常佑康說,新冠疫情期間,很多民眾被隔離或不方便到醫院,因此發展出視訊諮商,而參與的家屬也可以經由視訊諮商,克服空間的限制,達到諮詢的目的。「聽到這些故事十分感動。」衛福部次長、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石崇良說,《病主法》主要目的是讓每一個人可以預先規劃、決定,在人生一哩路要如何進行,其中包括在生命末期時要不要接受維生醫療、管灌飲食,或是插管、急救等,同時也能決定要不要遺留大愛,以器捐方式拯救另一個人的生命及家庭,「讓生者心安、死者無憾」。
-
2022-12-30 醫聲.癌症防治
救命癌藥竟需自費百萬 唐玲:比我辛苦的病友怎麼辦?
「我們真的是很無助的一群,如果藥物真的有幫助,卻因為經濟能力而無法使用,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很多癌友生活比我辛苦,他們該怎麼辦?」女星唐玲憶起抗癌過程的艱辛,泣不成聲。罹患胃癌至今已三年,她除了開刀切除3分之2的胃,經歷8次化療,去年因癌細胞轉移而切除雙側卵巢及子宮附件,今年更自費百萬購買治療用藥。目前病情獲得控制,唐玲說,自己還能走、能吃、能喊救命,就出來替病友發聲,希望弱勢病友不要因為經濟困窘而失去活下去的機會。「癌症真的很可怕、又要人命,癌友妻離子散、傾家盪產的情況時有所聞,生活、經濟、身體全都崩潰,面臨前所未有的震盪。」唐玲說,在罹癌之前,癌友就像普羅大眾一樣,認真生活、工作,生病絕非願意,但也不能怪罪任何人。她在演藝圈打拼22年,好不容易想要退休卻赫然發現癌症,「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想到這裡,唐玲再度落淚。熬過8次化療 卻發現卵巢轉移曾自詡有鐵胃的唐玲說,「別人緊張就胃痛、火燒心,我都沒有。」2019年一次練舞時拉傷,服用止痛藥後胃部不適,她在醫師建議下照了胃鏡,才發現罹癌。化療期間,唐玲受盡折磨,過敏讓她全身多處發癢、長水泡,手腳麻、關節痛的情形也時常發生,甚至整隻手都舉不起來。嚴重的頭暈也讓唐玲每次下床都感到天旋地轉,被迫暫停工作。2021年底,因單側卵巢腫大,醫師懷疑是癌症轉移,安排開刀切除。經檢驗確認是胃癌轉移的庫肯勃瘤,醫師正式宣告病程已是四期。許多研究都顯示四期胃癌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療效較佳,是近期癌症治療趨勢。唐玲表示,因為費用動輒2、3百萬,且健保不予給付,她曾嘗試申請臨床試驗,希望取得用藥機會,但因額滿未能參與。最後她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先追蹤觀察,同時整理財務,當癌症復發時再把積蓄拿來自費免疫治療。名列十大殺手癌症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台灣全癌別的五年存活率約53.9%,肝、胃、食道等消化道癌,卻遠低於平均值;胃癌與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更是分別名列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8名、第9名。劉桓睿說,由於胃癌早期症狀包括胃痛、噁心,或類似胃食道逆流之症狀等較不具特異性,患者病識感較低,不容易發現罹患胃癌。多數患者在診斷確立時已是晚期,癌細胞或已發生轉移,無法藉由腹腔鏡或外科手術切除。免疫治療名列國際指引 台灣健保卻不給付劉桓睿指出,目前胃癌的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標靶藥物僅有一款,但患者需具有HER2陽性之致癌基因變異才能獲得給付,比例僅約5%至8%,意即超過九成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也沒有辧法透過健保給付使用到更新的免疫藥物來治療胃癌。劉桓睿表示,歐美治療指引皆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晚期胃癌亦觀察到在一線治療時使用免疫治療合併療法的療效優於現有化療。由於免疫藥物的治療機轉,係藉由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消滅癌症細胞,目前免疫治療被列為第三線用藥,患者必須先使用過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才得以使用,等於是患者免疫系統在經過一、二線治療後已孱弱不堪,才會使用免疫治療,這也有可能導致療效不佳。病團:盼新藥納保,助患者及早用藥「創新藥物應接軌國際,給予一線醫師選擇的機會。」劉桓睿說,在臨床上常聽醫師提及,若患者使用既有治療療效不佳時,會建議患者藉由自身商業保險,直接使用免疫治療,副作用減少,這讓患者可在治療期間兼顧工作、維持收入,對於年輕或身負家庭經濟重擔的病友而言,是很大的幫助。病友團體會希望政府能給予現今治療選擇有限,存活率偏低的癌別更多資源,讓癌友擁有一絲活下去的希望。劉桓睿直言,以胃癌來說,依國健署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109年個案人數為4,257人(含胃腸道基質瘤),屬於人數較少的癌別,對於健保財務造成的衝擊較低,其中有不少病友是藍領階層,「這群病友以勞力換取收入,相當辛苦,希望政府給予支持。」
-
2022-12-28 癌症.乳癌
魔術子彈登場,精準殲滅乳癌細胞靠「這招」!
晚期乳癌病友想延長生命,有了新的希望!由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結合標靶藥物、化療藥物,能精準鎖定、擊殺癌細胞、特定蛋白質,不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因此比傳統化療毒性小,且副作用較少,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這也讓乳癌病友在抗癌戰爭中勝算大增。在台灣,每天有大約7.3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女性癌症死亡率來說,則是第三名,當乳癌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近16年來,乳癌死亡率上升20%,這些數據顯示,乳癌正嚴重威脅台灣女性的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情況多樣化,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乳癌治療選擇多, ADCs對於晚期乳癌病友的幫助是什麼?●ADCs與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有什麼不同? ●哪些乳癌病友可以參考ADCs治療選擇? 目前,乳癌的治療策略取決於雌激素(ER)、黃體素(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其中HER2陽性的病患占了25%-30%,一旦癌細胞帶有大量HER2基因,就會變得很兇惡,不僅癌細胞的繁殖能力增強,腫瘤生長較快、較容易轉移、復發,對藥物,也常產生抗藥性,病患即使接受傳統化療等療程,辛苦從化療地獄重生,未來仍面臨高復發、高轉移風險。此外,在乳癌類型中,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反應的三陰性乳癌則占了10%-15%,治療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當HER2陽性病患進入晚期階段,過去治療選項很稀少,隨著「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這些病患的選擇變多,讓生命更有機會延續下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劉良智表示,經過臨床追蹤20年的經驗來看,HER2陽性病患若手術搭配標靶藥物,存活率可達8成,而創新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HER2單株抗體、化療藥物,可將帶細胞毒性藥物精準投放至腫瘤細胞,發揮最強殺傷作用,因毒性精準投放,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病患的生活品質較不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右乳有硬塊 拖到癌末嚴重肺積水 她抗癌逆轉人生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 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療意願到底新式精準治療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此治療意願低落,常因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當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魔術子彈兼具標靶和化療優點 治療成效更佳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對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精準擊殺效果,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形容,ADCs精準命中腫瘤時,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後即玉石俱焚,周邊細胞也跟著遭殃。談到治療副作用,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延伸閱讀: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精準命中+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此外,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ADCs療法還具備了「旁觀者毒殺效應」。饒坤銘解釋,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精密導引,藥物成分不但能直接命中腫瘤目標,「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研究顯示,即使癌細胞只帶有少量特定蛋白質,理應不在標靶、化療藥物攻擊範圍,但藉由ADCs療法,可誘發一連串反應,並殲滅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治療效果也提升許多。事實上,乳癌愈早發現診治,存活率也愈高,葉大成也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並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治療策略三大指標: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在抗癌的過程中,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而許多病友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常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導致沒有機會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甚或萌生放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對於醫療費用,不同的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每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作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患延伸閱讀: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想瞭解更多乳癌治療及術後照護資訊?歡迎加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因為胸口都有同樣的印記,願意陪伴所有乳癌病友走過生病歷程,妳不孤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官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臉書延伸閱讀: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
-
2022-12-27 癌症.淋巴癌
醫療團隊照護 他與罕見淋巴癌共存
「被套細胞淋巴瘤,這是什麼癌症?」當陳先生被告知罹癌時,除了驚嚇之外,整個人也傻住,因為從沒聽過這癌症名稱,光念起來就覺拗口,醫師還得將病名寫在字條。在台中榮總醫療團隊協助下,他與惡性腫瘤共存將近10幾年,孩子也從小學升上大學,期間唯一信念就是不能放棄,堅持下去。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科主任滕傑林表示,淋巴癌大致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細分為20至30種類型,相較於其他癌症,型別複雜許多,有時光是患者解釋,就需花上一段時間。以「被套細胞淋巴瘤」為例,為侵襲性很高的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相當罕見,滕傑林說,台灣每年新增近3000名淋巴癌患者,而「被套細胞淋巴瘤」僅占1%至2%,許多非血液腫瘤科醫師只聽過,但未曾實際收治過這類病患。「被套細胞淋巴瘤」容易復發,新藥可提高存活期、增加生活品質在治療上,「被套細胞淋巴瘤」以化療為主,但大多數的病友在接受第一線治療的幾年後,就會復發,一般建議幹細胞移植,加上標靶治療維持治療可減緩疾病的復發,但費用昂貴。所幸,近幾年來,BTK抑制劑問世,可以有效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以陳先生為例,確診罹癌時,不到40歲,當時頸部淋巴結腫脹,用手就可摸到皮膚下的突出肉塊,原本以為是豬頭皮,沒想到就醫檢查發現,竟為罕見淋巴癌「被套細胞淋巴瘤」。初期治療,接受多次化療,過程艱辛,而醫師也很坦白告知「此癌症不可能痊癒」,藥物僅能延長生命,但在另一半、家人的鼓勵下,他撐了過來,迄今仍繼續工作,最近還飛至國外出差,看不出來是罹癌10年的病友。滕傑林表示,照護癌友時,除了延續生命,更需提高生活品質,才能走得更長久,更有意義。在醫療端,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個管師、心理諮商師組成的醫療團隊提供「一條龍照護」,為病友抗癌的重要支持力量。此外,在抗癌過程中,家庭成員及社會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滕傑林強調,B細胞淋巴瘤為台灣成年人最常見的淋巴癌,近年來,抗癌武器愈來愈多,從化療、標靶藥物、單株抗體,到最新的BTK抑制劑,只要病友與醫療團隊合作,定期回診,相信可擁有不錯的治療成果。
-
2022-12-2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慢病化 財務毒性副作用加劇 存活期延長是福音?重擔?
癌症治療隨著新科技跳躍式進展,不只帶給患者治癒的可能,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但癌症權威都預警,當癌症慢病化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已不只是腸胃不適、掉髮等藥物毒性,有愈來愈多病人面臨「財務毒性」,高額治療費用或健保給付落差,使他們用不起藥,甚至得賣車賣房來尋求生機。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台灣收案300位癌友,就有兩成自費破一百萬元以上,當給付喊卡,他們必須在籌錢買藥或放棄原先的治療做選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癌症下的財務之毒」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探討因財務毒性所延伸出的各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健保逐年入不敷出,癌症新藥即使納入給付,也常限縮給付對象,多數患者常得自掏腰包才能使用新藥。例如某乳癌用藥在日本和歐洲的使用經驗,患者使用後存活期延長約兩年以上,且兼顧生活品質。但台灣健保給付期限縮至一年半,期限一到,患者如想繼續用藥,只能籌錢或不得不改以其他療法。多發性骨髓瘤存活長 費用從十萬破千萬許多新型療法為血液惡性腫瘤治療帶來希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過去只有兩大類藥物,全部治療費用不到十萬元。而現在有多種治療組合,一位病人一輩子可能會花上一千五百萬元,對存活良好的病人,帶來了財務考驗。他說,每年增約四百人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標靶藥物引進後免除骨髓移植,存活期從二至五年,到「活到廿年都不稀奇」,續命條件是每月藥費七萬五千元,推估廿年健保總給付恐破一千八百多萬元。相比每年增約兩百人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健保僅給付用藥二年,之後患者須自費每月十五萬元,罹病人數僅有一半,卻沒有健保眷顧,花費足足是兩倍,實屬「不公不義的給付」。為減少健保財務支出,應以行政命令對於專利保護到期的藥物,以20%~50%的價格給付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打破現行85%的保護價格,再以此節省下來的費用,作為增加新藥的預算。肺癌慢病化 每三週藥費支出八萬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一九九五年健保開辦之初,肺癌治療選項有限且末期患者存活中位數只有六個月,花費自然不高。新藥問世使患者存活率大幅延長,續命的藥費每三周要七到八萬元,荷包深淺左右活命的長短。癌症治療近二十年突飛猛進,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以末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為例,目前經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許多病人存活超過三至五年,但往往仍須長期使用昂貴抗癌藥物。每年新增需治療肺癌病人已超過一萬人,如用免疫治療,每人每年要一百多萬元。現實是大部分末期癌症病人都逐漸慢性化,「肺癌真的不敢去提」。楊志新在意的是給付決策的透明度,健保究竟基於什麼原則決定給付?病人自費的藥物及技術是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疾病控制時間?還是真的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甚至治療率?這些都必須充分讓病人清楚,否則徒然助長自費亂象,有違社會公義。「財務毒性」不只是個人層面,少了健保給付,醫界得靠自費增加營收,精密儀器設備成了攬客招牌,造就醫療院所「軍備競賽」。譚傳德直言,達文西機械手臂適用於深部微創手術,不料卻也被用在表淺的乳癌手術;重粒子治療在日本屬失敗收場,但台灣仍有醫學中心搶著引進,「機械買了再來談效果,這樣的順序完全顛倒」。GDP佔比提高 為財務毒性解方如何解決「財務毒性」,王正旭認為,國家投入醫療的GDP占比要提高。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長黃心苑也說,台灣健康照護支出在GDP占比始終維持於百分之六上下,和鄰近的韓國的百分之八相形見絀,更別提日本早超過百分之十的水準。台灣在近期多個權威學術期刊上,在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的評比也落後於日本、韓國及多個已開發國家。社會需要改變觀念,提高對健康照護支出不只是消費,也是對健康及國家人力資源的投資。延伸閱讀>>>醫療支出僅占GDP 6% 低於日韓【癌友帳單故事】醫療進步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像融合致癌蛋白質非小細胞肺癌,經標靶治療,病人存活率在五十個月後,就能持續延長。她從醫療經濟學文獻角度來看,科技進展、社會經濟成長、高齡化、及保險擴散,會使民眾更注重健康及醫療照護,這是醫療費用成長的主要原因。放眼國際,社會經濟成長的同時,社會愈重視健康,自然而來帶動醫療照護費用在GDP的占比,就像科技產品一直推陳出新,不應視健康照護費用成長為負面的事。財務毒性小檔案癌症化療伴隨著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近年「財務毒性」被形容成另一項副作用,指高額治療費帶給病人及醫療保險制度的傷害。根據美國二○一六年研究,有百分之一點七癌症存活者在確診五年內申請破產。(記者邱書昱)延伸閱讀:健保如何開源? 第一步:癌症治療資訊透明化
-
2022-12-18 寵物.照顧指南
切腫瘤好幾萬 一袋血3萬元寵物重症醫療費驚人 主人多捨得花
切除肝臟腫瘤手術約6至8萬、惡性腫瘤電療一個療程7、8萬起跳;1cc血液要價70元,一袋500cc的血,就需3萬多元。毛小孩沒有健保,罹患急、重、惡等疾病時,飼主可會荷包大出血。「請勿討價還價」,在許多動物醫院診所的收費櫃臺附近總貼上這麼一張告示,看似有理,但對於飼主而言,寶貝生病所花費的錢,可能遠超過自己看病費用,但攸關心頭肉的生死大事,常會陷入天人交戰。 惡性腫瘤、骨折、心臟衰竭……寵物重症醫療費驚人。中華獸醫師聯盟協會理事長王聲文表示,最近一兩年,幫寵物買保單的飼主愈來愈多,相較於未來可能花費的醫療支出,每年幾千元保費,確實划算,減輕經濟負擔。「寵物重症醫療費用確實驚人。」獸醫師蔡志鴻說,如果只是感冒、皮膚疾病,平均只要幾百元,如果毛小孩罹患惡性腫瘤、骨折、心臟衰竭、車禍意外,則醫療費用可是高得嚇人。 例如,貓狗一旦心臟衰竭,必須住在加護病房,全天候供氧,加上24小時看護,光是一天住院費用就需6千元,如果又需其他用藥治療,最多可至1萬8。蔡志鴻表示,如果狗狗骨折,採用微創手術,連同骨板耗材,加上住院照護,平均從4、5萬元起跳。要是毛小孩罹患肝臟腫瘤,光是切除手術就需8至10萬,這還未計算住院費用。經濟負擔很現實,認養貓狗前務必深思熟慮。「醫療沒有廉價的,人類如此,動物也是如此。」蔡志鴻說,為了拯救心肺衰竭的毛小孩,少部分動物醫院添購體外心肺循環儀器,光是機器設備就需一兩百萬,又無健保給付,以致維生費用昂貴。 寵物如需輸血,費用同樣驚人,一開始的技術費(血液檢查、血型配對、放血費用與輸血費用)就超過萬元,接著血液費用係以cc計算,每1cc收費70元,小型狗如需200cc,約1萬4000元,累計近3萬元。要是毛小孩罹患癌症,飼主堅持要救,花費更為恐怖,化療、電療、標靶藥物,可能得花上一、二十萬。蔡志鴻說,「經濟負擔是很現實的問題」,提醒飼主在飼養毛小孩之前,務必考慮清楚。 買保單飼主以年輕族群居多,買前務必多比較。正因如此,這一兩年,寵物保險愈來愈夯,王聲文觀察發現,購買保單的飼主以年輕族群居多,除了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較高之外,應該也是瞭解毛小孩醫療費用昂貴,而未雨綢繆,提早準備。 據了解,近一年來,許多保險公司寵物保單的獲利狀況不佳,大都處於賠錢狀態,蔡志鴻則提醒飼主,購買寵物保單時,務必多做比較,瞭解請領項目,是否一次為限。此外,在陪同毛小孩就醫時,主動告知「購買寵物保單」,在獸醫師評估下,共同擬定治療策略,藉此降低經濟負擔。另要求開立診斷證明、繳費收據等兩項書面文件,請領保險給付。毛小孩開刀 如何選醫院?毛小孩如有動手術需求,如何選擇動物醫院呢?台北市獸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建議,可先請教朋友或是社區鄰居意見,打聽哪一家醫院手術不錯,價格也算合理。至於參考網路評價,楊靜宇認為有失公允,因不少網友流於情緒化,單憑負評或給幾個星,很難得知診所的實際狀況。以他個人為例,執業30多年也收治過才一麻醉,就沒了心跳的毛小孩。 中華獸醫師聯盟協會理事長王聲文建議,飼主可在住家附近找一家信得過的動物醫院,當成毛小孩的家庭醫師,一般問題就近診治。如果需動刀,再由醫師評估或轉介,可以減少許多爭議。 手術費用不盡相同,以節育手術為例,有些醫院只需5、6千元,但也有1萬5起跳。對此,楊靜宇表示,各縣市獸醫師公會均訂有相關收費標準、上下限,之所以出現費用差異,主要在於下列三大部分:1.術前健康檢查:如果採取全套血液檢查,當然費用就會高一點。2.麻醉方式:大致分為氣體、注射液體等,前者過程較複雜,包含前導麻醉,需有專人協助,因此,費用較貴,但安全性也較高。3.手術方式:以節育手術為例,傳統開腹手術直接在腹部劃下長長一刀。近幾年,腹腔鏡手術也運用在動物手術,術後只有兩個小洞,恢復快,當然價格也高。
-
2022-12-08 醫聲.Podcast
🎧|這癌症太狠了!確診多已晚期,找出2基因變異治療現曙光
受惠於精準醫療,膽道癌治療或將看見曙光。台灣每年新增逾二千名膽道癌個案,其難治程度堪比人稱癌王的胰臟癌,晚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僅約兩成。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表示,膽道癌在腸胃道腫瘤中最有治療希望,已找出IDH1、FGFR2二基因變異型態,涵蓋患者人數達三成五。癌研所近期計畫將促成更多臨床試驗與新藥引進,並讓患者無償獲得基因檢測機會。🎧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國衛院癌研所2019年底開始執行「精準醫療公私合作聯盟」計畫,整合國家與產業資源,成為患者無償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取得臨床試驗藥物的重要管道。陳立宗指出,新診斷為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即符合計畫參與條件,目前已納入膽管癌、食道癌等多個癌別,患者先接受NGS檢測,確認是否具有可用藥標靶基因,若無仍可接受常規治療,同時繼續蒐集其臨床資料,做為常規治療的研究基礎。若患者具可用藥基因變異,須考量健保是否已給付相應的標靶藥物,以及該癌別是否為適應症之一。若健保尚未給付或患者癌別未列為適應症,則可透過該計畫,轉介至可參與臨床試驗的合作醫院。知識點|什麼是膽管癌?膽道癌(Cholangiocarcinoma)又稱膽管癌,在台灣每年約新增2000例個案。膽道分布於肝臟內部,並與膽囊相連,最終銜接至十二指腸。依照腫瘤出現位置不同,又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道癌平均發生年齡高於60歲,男女比例相當,女略高於男。早期發現之膽道癌患者可透過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五年存活率可達60%至70%。然而,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確診時多為晚期,五年存活率小於50%。>>看更多患者受惠 產業也降低成本此計畫架構下,不僅患者受惠,產業界也可獲得加速臨床試驗收案、降低基因檢測成本、取得真實世界數據等益處。陳立宗說,以膽道癌為例,兩種基因變異型態各占膽管癌患者約一成五。若單一廠商要找出合適患者,須給付所有目標患者的NGS費用,一般廠商難以負擔;以國衛院的計畫為平台,兩家廠商能夠共同分攤NGS檢測支出,可用較低價格獲得相同成果。肺癌為精準醫療之濫觴。陳立宗表示,過去肺癌的小分子抑制劑在臨床使用時並無設立排除對象,結果治療成效不盡理想,且具有人種差異:歐美國家患者使用相同治療,成功的比例較亞洲國家低。專家研究發現,具EGFR突變的病患,使用標靶藥物較易獲得療效,且亞洲的肺腺癌患者占比較高。「自此專家注意到具有特定基因變異的患者,使用相對應的標靶治療特別有效。」陳立宗解釋,基因變異包括突變、放大與融合,研究人員據以發展不同的標靶藥物,且根據臨床觀察,用藥後患者腫瘤緩解率、患者存活時間皆有提升。除了EGFR,研究者相繼找出ROS1、ALK等基因變異型態,均與肺癌相關且已有標靶藥物可用。提高療效 減少化療副作用陳立宗指出,近期精準醫療再度成為各界焦點,係因NGS技術突破,成本降低並開始臨床使用。在過去,基因檢測技術僅能針對單一基因突變進行篩檢,但轉移性膽道癌、胰臟癌、肺癌等癌別不易取得患者組織標本,導致檢測曠日廢時,能夠涵蓋的基因突變點亦相對有限。NGS技術可一次測定高達五百個突變位點,已納入與癌症相關的主要基因變異,患者在測定基因變異後,可再接受相應的標靶治療。除了標靶藥物,精準醫療也為化療帶來重大突破。陳立宗說,新型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被稱為「生物導彈」,是以單株抗體結合化療藥物,由單株抗體將化療藥物帶至腫瘤處再釋放藥物,讓化療藥物濃度達到最高、殺死腫瘤。ADC可望減少全身副作用並提高療效,在乳癌及胃癌治療已有成功案例,胰臟癌也有數個臨床試驗進行中。借助精準醫療,癌症治療在未來將有更多突破。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陳立宗小檔案現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共聘特聘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研究副院長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腫瘤科兼任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2022-12-05 醫聲.Podcast
🎧|「搖滾醫師」李健逢致力次世代基因定序研究:自己的國人自己救!
基因治癌時代來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驅動的精準醫療蔚為風潮。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長暨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李健逢表示,透過基因檢測釐清致癌的基因突變位點、建置本土基因資料庫,可讓癌友有更多機會取得標靶治療等新療法,「自己的國人自己救!」國衛院「精準醫療公私合作聯盟」整合基因檢測產業、國內外製藥界以及臨床試驗平台,透過一條龍的縝密計畫,從檢測工具銜接治療藥物或臨床試驗機會,讓癌友、產業界均受惠。李健逢說,透過蒐集患者接受新式檢測、治療取得的生物資料,在學術上具有重要價值,國衛院已建置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並將設立癌症主題的精準醫療資料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國內部分基因變異 國外少見不同族群面臨的基因突變型態截然不同。李健逢指出,本土基因資料建檔目的,是想了解這片土地、這個族群,不同基因變異所占的比例,以成為未來藥物開發的方向。國內部分基因變異國外相對少見,如肺癌EGFR等,基因資料庫可幫助製藥產業研發適合國人的新藥、新治療方式,亦可作為國外新藥引進時的投資報酬率評估基礎。「基因檢測獲得的資料,理論上是公共財、由國人共同擁有。」李健逢認為,在保障基因資料取用的安全性,以及研究、開發新藥救治癌症患者之間,應取得平衡;在利害關係人均能接受、符合國家規範的前提下,生物資料應被合理的釋出,用於新藥、新治療與新適應症的開發,才能發揮其最大意義。去除個資 保障資料安全性有醫師擔心,境外藥商若取得國人的基因資料,或許會造成國安危機。李健逢則說,國衛院、科技部執行的生物資料庫相關計畫,取得的生物資料原始檔均依法上傳至國家高速網路運算中心,並已去除個資,無法辨識出單一個體;醫研、產業界有資料運算需求時,也需透過國網中心平台進行運算,只能帶走運算後的結果,原始資料須留置國網中心,生物資料隱密性與安全性皆受保障。李健逢指出,NGS是有別於傳統方法學的一系列檢測技術,能夠一次檢測數百萬條基因序列,三天內便可取得檢測結果,幫助患者迅速銜接到治療。他形容,NGS就像街景車,可瞬間捕捉完整街景;傳統基因檢測一次只能檢測約300個鹼基,像是拿著相機一張、一張拍照,並且經過後製剪輯才能夠釐清某地的地貌。NGS要價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李健逢直言,在健保財務困窘,NGS納保需考量財務衝擊,是否全癌別納保,或僅給付現有標靶治療較多的癌別,尚待討論。透過蒐集更多真實世界資料,亦有助日後NGS納保時,決定納入的癌別以及基因數量。參與計畫 患者有機會獲NGS除了自費使用或藉商業保險協助支付,目前患者取得NGS檢測、並獲得標靶藥物治療的機會之一,是參與國衛院的「精準醫療合作計畫」。李健逢說,癌友只要到與「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合作的逾20家醫療院所就醫,便有機會透過參與相關精準醫療計畫獲得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的機會。在「元氣醫聲」專訪尾聲,李健逢向主持人透露,在大學時期曾參與樂團,擔任電吉他手,可說是位「搖滾醫師」。醫師、樂手的雙重身份,與日前風靡全台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不謀而合。李健逢表示,自己也是此劇粉絲,已看到第二季。該劇中一位男童接受器官移植救命的劇情一經播出,韓國民眾簽署器官捐贈意願者也跟著上升。李健逢十分認同藉由影劇宣導醫療觀念,並表示國衛院研究人員戮力研究,為促進民眾健康想方設法,若藉由媒體傳播讓國人了解努力成果、在醫藥科技上的新突破,將能增進民眾認同感,也讓民眾了解能夠如何獲得醫藥資源,「讓大家的健康獲得更好的規劃。」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李健逢小檔案現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奇美醫學中心醫學研究部 部長奇美醫學中心精準醫學中心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奇美醫院臨床病理科主治醫師奇美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
-
2022-11-23 癌症.胃癌
與胃癌抗戰挺過8次化療!唐玲「黑痣變腫大」憂是黑色素癌,醫教判別好痣壞痣
47歲女藝人唐玲,一直以來給人健康陽光的形象,於2019年發現罹患胃癌,淡出演藝圈積極抗癌,已陸續切掉子宮、卵巢和胃來保命,勇敢挺過8次化療。但造化弄人,今年5月又診斷出癌細胞轉移,被醫師宣告已是癌症第4期,目前仍積極治療中,要定時就醫追蹤,每次檢查最基本就是驗血、照胃鏡及電腦斷層,勇敢的她會在社群分享自己的抗癌點滴。罹癌後的唐玲對身體內外的變化,時時都提高警覺。她自曝從小長在右腹部的一顆小黑痣,原本很平坦,最近突然變得又腫又大,且周圍還呈現不規則型,讓她擔憂是黑色素癌的徵兆!後來找整形外科醫師化驗,化驗結果是脂漏性角化症,不是惡性腫瘤的皮膚癌,讓她鬆了一口氣;而從小長在腹部的小黑痣,近日已開刀切除。因唐玲現在的身體很敏感,醫師叮囑她千萬不能讓牙齒發炎,否則可能導致癌細胞容易轉移。對此,她也依自身經歷提醒大家,若身上有痣,一旦發現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如擴大、不規則、顏色不均等,就須提高警覺。貼文曝光後,網友們都紛紛關心她的健康狀況,留言給予支持鼓勵:「加油!關關難過關關過,妳是勇敢的女戰士,祝平安相隨!」、「也太大顆了吧!」、「感謝主,是良性!辛苦妳了」、「我臉頰上也有一顆,開完刀檢驗還好是良性。」、「人生旅程就猶如過無數個隧道,經過黑暗忍耐,終於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是「黑痣」,還是「黑色素細胞癌」?看似無害的痣,竟是黑色素細胞癌的徵兆?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指出,黑色素細胞癌是常見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容易與良性的痣混淆。臨床上有病患接受雷射治療,反而延誤病情造成癌細胞擴散,等到可疑的痣擴大,病灶已產生傷口變嚴重時,往往已是癌症晚期。以黑色素細胞癌3C期為例,癌細胞因為已經擴散到淋巴結,病患五年存活率不到七成,術後復發率高達九成。廖怡華醫師表示,有熟齡病患到醫美診所求助雷射或冷凍治療除痣,但沒想到治療後,痣仍復發並持續擴大,經皮膚科專科醫師檢查才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癌,治療因病情延誤而更加棘手。醫師提醒,無論雷射或電燒等除痣方式,都無法根除黑色素癌,更可能因延誤治療,造成癌細胞的轉移。該如何避免誤診,錯過黃金治療期?廖醫師建議,如果身上有痣,可以從5個部分觀察是否有黑色素癌的風險:痣的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有異色、直徑大於0.6公分、外觀突起變大。廖怡華醫師提醒,只要有其中一個特徵就應該找皮膚專科醫師就醫,透過醫師肉眼和皮膚鏡檢查,必要時配合皮膚切片病理化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惡化。判別好痣壞痣的ABCDE原則A:對稱性(Asymmetry)指痣的外觀上下左右對不對稱。B:痣的邊緣(Border)若是皮膚病變,會有邊緣呈鋸齒狀,或是缺角、突起,或是沒有明顯邊界等外觀。C:顏色均勻(Color)正常的痣通常顏色均勻,如果痣看起來有不均勻的多種顏色,或是顏色深淺不一,都要留意。D:直徑大小(Diameter)若直徑大於6公釐以上,或是持續變大要注意。E:快速隆起或起變化(Elevation或Evolvement)如果痣快速隆起或是快速擴大,可能有問題。黑色素細胞癌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當病患確診是黑色素細胞癌後,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在切除病灶時通常會檢測「前哨淋巴結」,以病理切片檢查判斷癌細胞是否有淋巴轉移,如果有淋巴轉移現象,癌症分期則為第三期;廖怡華醫師說,第三期以後的黑色素癌細胞全身擴散及局部復發的機率很高,因此針對第三期(淋巴轉移)及可切除的第四期(遠端轉移)病患,目前除了手術,還會搭配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
-
2022-11-22 癌症.乳癌
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
乳癌手術部分切除 定期追蹤檢查與治療卻仍難逃疾病復發陳太太現年56歲,平常重視養身的她,一直都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好習慣,三年前,卻不幸地,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的時候,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確診,經進一步確認,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型態為較惡性的HER2陽性,HER2陽性的乳癌生長快速且較容易轉移,一家人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在先生與兒子的支持之下,家人攜手同心一起面對病魔,經過數次的討論,先接受術前輔助標靶治療後,再進行手術根除病灶,切除部分乳房。也依照醫生的叮嚀,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不料在去年,摸到陳太太摸自己頸部出現組織突出、腫脹,原以為是甲狀腺出了問題,經檢查後結果是乳癌復發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很不幸的病魔再度找上門。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提醒,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顯示,當年度共2913名女性因乳癌而死亡,平均每天就有8人因乳癌而不幸離世,葉醫師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晚期乳癌轉移治療艱辛 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轟炸癌細胞葉大成提到,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年齡較輕,平均確診年紀為51至52歲,此時為家庭生活的支柱,一旦垮了,全家也陷入崩潰邊緣,生活作息步伐大亂。 雖然癌症轉移復發的結果,一時間令人崩潰,而陳太太依舊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她告訴自己,要積極面對病魔,雖然治療之路艱辛,但是為了一直在身邊鼓勵她,每一次到醫院看診,都從不缺席的丈夫跟兒子,她一定要鼓起勇氣戰勝病魔。在與醫師討論並經專業評估後,首先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然而接受一段時間後,因病程演進,產生抗藥性而病情惡化,今年年初,陳太太帶著決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接受葉大成醫師建議,改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原先效果不錯,但幾個月後,再度復發,現改用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接續治療,目前已持續治療五個月,成效良好病情獲得控制。 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葉大成以「魔術子彈」形容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可精準命中腫瘤,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敵我不分。醫療科技進展 早期篩檢掌握乳癌治療黃金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與2019年相較,2021年乳房X光攝影女性人數約減少兩成多,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執行長謝惠珍個案管理師表示,這代表不少女性無法提早了解自己的罹癌風險,更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機,提醒女性盡快接受乳房篩檢。 謝惠珍說,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癌友都相當無助,不但定期回診的安排受影響,在每一次的治療更是如履薄冰。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協助,身為資深個案管理管師的謝惠珍分享到,病友在歷經前端診斷、治療、乳房手術,乳房重建,不少癌友已心力交瘁,此時個案管理師介入的角色,是要瞭解癌友所需,用專業的態度,溫暖的鼓勵,陪伴病友們走過生命的幽谷。家人陪伴挺過黑暗 晚期乳癌患者盼健保支持此外,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更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這也讓陳太太得以勇敢地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復發,但是目前陳太太的治療用藥,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幸好陳太太的商業保險能夠支持治療費用。許多病友卻可能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沒有機會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或是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不同的病人對於醫療費用所帶來的經濟負擔能力均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每一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成為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晚期乳癌患者。
-
2022-11-21 癌症.皮膚癌
黑色素瘤轉移了怎麼辦?醫詳解皮膚癌治療方式及健保給付現況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皮膚癌症佔10.1人(每十萬人),位居第八。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皮膚癌的比例為8.7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11.8人(每十萬人),皆位居第八。皮膚癌與黑色素瘤關係黑色素瘤(melanoma)是常見三種皮膚癌的其中一種,也是最嚴重的一種,風險因子包含較淡的膚色、較多曝曬於太陽底下的時間、住所緯度較低或海拔較高、身上較多數量的痣、具有家族病史、免疫系統較弱等等。造成黑色素瘤的原因是製造色素的黑素細胞(melanocyte)產生突變。除了背部、四肢、臉部的皮膚之外,也可能會出現在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指甲底下、眼睛、鼻子、喉嚨、消化道、陰道等位置。常見的症狀包含:新發展出原本沒有的痣,或是原本就有的痣產生惡性變化,典型如不對稱的形狀、不規則的邊緣、顏色改變、直徑變大、看起來正在發展等特性。而另外兩種皮膚癌分別為基底上皮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及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其中基底上皮癌則是三種當中最常見的皮膚癌。此外,不常見的皮膚癌有默克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等。黑色素瘤常見治療方式病人被診斷為黑色素瘤之後,醫師會根據腫瘤厚度,是否轉移至淋巴結,或轉移至其他器官來進行醫療處置的決策。若為早期黑色素瘤,標準建議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但黑色素瘤若有轉移到其他器官,導致無法局部切除, 建議以全身治療為主,方法包括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下面的段落將針對這三種藥物療法之作用機制、代表性藥物與相關健保給付規則加以整理,並提及與國際建議標準療程之差異。 化學治療化學療法是給予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進行毒殺作用的藥物,阻止其分裂,進而促使癌細胞死亡。常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化療藥物,根據機制分成烷基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如商品名:達卡巴仁Dacarbazine、帝盟多Temozolomide等),植物萃取藥物如微小管抑制藥物antimicrotubular agent長春花鹼類(如商品名:愛得生Eldisine、長春花鹼Velban等),紫杉醇類(如商品名:太平洋紫杉醇Taxol、亞伯衫Abraxane等),以及鉑金類Platinum analogs(如商品名: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等)等類別,醫師會再根據病人狀況,考慮單用或混合不同機制之化療藥物給予治療。標靶治療標靶療法則藉由給予單株抗體,結合癌細胞上特有標記,藉此阻止其生長。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時,會注意病人第七條染色體上的BRAF基因是否帶有突變。若此基因突變,普通細胞在沒有外來活化訊號時也會持續生長,最終形成癌細胞。若病人攜帶此突變,且不打算使用免疫藥物,建議併用BRAF抑制劑與MEK(BRAF路徑當中,更下游之分子)抑制劑,協同阻止癌細胞持續活化的訊號傳遞,進而達成阻止癌細胞生長之目的。常用的藥物組合有:• 泰伏樂(商品名為TafinlarR、機制為BRAF inhibitor, 成份為Dabrafenib)+ 麥欣霓(商品名為MekinistR、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Trametinib)• 康奈非尼(商品名為BRAFTOVI、機制為BRAF inhibitor、成份為Encorafenib)+ 比米替尼(商品名為MEKTOVI、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Binimetinib)• 日沛樂(商品名為Zelboraf、機制為BRAF inhibitor、成份為Vemurafenib)+ 可泰利(商品名為Cotellic、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Cobimetinib) 免疫治療免疫療法則利用腫瘤細胞常見之逃避體內免疫系統的特性,進而設計破壞此免疫逃脫功能的藥物。舉例來說,白血球上的PD-1如果開著,可以殺死癌症細胞,但有些癌症細胞會分泌PD-L1去結合PD-1,一旦PD-1被關起來,白血球就無法執行殺死癌症細胞的功能。常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療法藥物,則包含吉舒達、保疾伏、益伏三種。吉舒達(商品名為Keytruda、成份為Pembrolizumab)及保疾伏(商品名為OPDIVO、成份為Nivolumab)的機制相同,藉由結合PD-1、使PD-L1失去目標,白血球得以保有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目前健保已開放給付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泌尿道上皮癌、頭頸部鱗狀癌、晚期腎細胞癌、默克細胞癌之治療。然而對於黑色素瘤,健保僅支付無法切除、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的黑色素瘤患者,條件是每12週須附上評估資料,內容包含病人身體狀況是否良好、心肺肝腎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影像檢查確認治療反應如何。益伏(商品名為YERVOY、成份為ipilimumab)的機制則與上述兩種藥物不同,CTLA4是一種白血球的分子,如果跟B7(一種蛋白質)結合會失去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益伏可以提前結合CTLA4,使得B7無法結合CTLA4,進而恢復白血球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然健保尚未給付此藥物於各種癌症之使用,不僅僅是黑色素瘤、其他疾病也必須自費申請來使用。當今國際建議黑色素瘤標準治療之治療準則,會先判斷病人之BRAF基因是否於V600E之點位有突變,若有,則根據病人意願決定是否先用標靶或先使用免疫治療。決定先用免疫,第一線建議使用單一種免疫療法之藥物,如吉舒達或保疾伏等;或臨床帶有較高惡性度表徵,則考慮合併治療。高惡性度的表徵包含肢端型腫瘤,是否有症狀、是否轉移至肝臟或腦部,以及乳酸脫氫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是否上升等。合併治療的使用,有保疾伏與益伏之混合療法,或成份為Nivolumab-relatlimab(商品名:Opdualag)的新藥。不過,根據前面標靶療法、免疫療法之段落所述,目前健保僅給付「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的黑色素瘤患者使用免疫療法之藥物。若BRAF基因有突變,患者可申請健保BRAF合併MEK標靶藥物於一線使用,疾病惡化後才再接續申請健保免疫治療。但若BRAF基因沒有突變、又沒有能力自費購買藥物的患者,則僅能先使用療效較差的傳統化學治療,治療失敗過後才能申請健保免疫療法的藥物。然而其中做為可能的免疫治療合併藥物的益伏,迄今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如臨床上考慮使用則需自費負擔。這些都是未來仍需努力的目標,期待有一天這些有效的治療藥物能被更早期、也更合理地納入健保,以增進黑色素瘤患者之預後。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hatia S, Tykodi SS, Thompson JA.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an overview.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09 May;23(6):488-96. PMID: 19544689; PMCID: PMC2737459.4. Mayo clinic: melanoma5. UpToDate: 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advanced cutaneous melanoma6. UpToDate: Systemic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lacking a BRAF mutation【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黑色素瘤轉移了怎麼辦?幸好現在有新藥可用了!】
-
2022-11-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不減肥、不養生,這樣吃出健康瘦!譚敦慈3建議照顧好60後的自己: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
一上台,譚敦慈就像廣告裡的電動兔子在舞台上走個不停,她語速極快、身材纖細,不用麥克風卻能讓聲音傳得老遠,瞬間就炒熱200多人的場子。「最毒不是婦人心,最毒是『不動症候群』!」她幽默一語,惹得全場哄堂大笑,接著說:「研究指出,坐著不動1小時,就會少活22分鐘;國健署統計,國人每天會坐著6小時,等於少活2個多小時,所以大家趕快站起來跟我一起動!」 譚敦慈在演說中總不時夾帶「拜託各位」、「好不好?」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毒物科護理師、健康達人,毋寧更像苦口婆心的「國民媽媽」。 想不到國民媽媽也已經跨入60歲字頭,還調侃自己對「養老」議題非常關注,譚敦慈笑說,過去大家都認為退休之後要到「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地方養老,其實這觀念錯誤,「預防失智的第一步,就是要多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多跟人相處!」 台不健康餘命逾8年,老後長照要準備600萬元 她指出,國人越來越長壽,但不健康餘命也越拉越長,更可怕是長照費用金額龐大,若平均每月支出6萬,1年就是72萬,以2020年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8.5年來計算,相當於要花掉612萬,「雖然我兩個兒子都是醫生,但大家辛苦存的退休金,千萬不要貢獻給醫療人員!」 「生病最需要什麼?精神支持、家人支持?其實最需要的是錢!」譚敦慈坦言,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標靶藥物、基因療法都上市了,但所需費用非常高,「人不怕死、怕病,死沒什麼好怕,是怕病拖在那裡!」 而要避免自己落入長照陷阱,最重要是控制好三高。她更指三高是萬惡之源,像是台灣洗腎人口多,有近6成是來自糖尿病控制不好,而非因為食安問題。而常有人擔心吃藥就要吃一輩子,因此拒絕用藥,「我都會跟她講:要是不吃這些藥,妳沒這輩子了!」 除了三高之外,維持肌力也很重要。據統計,台灣每3秒就有1人骨折,而肌肉力量與骨質密度唇齒相依,「不要再看不起你的蘿蔔腿,蘿蔔腿可以讓你長命百歲!」 她要大家將雙手食指與拇指合併,去測量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合不起來,表示肌肉量足夠,若稍微可以圈起來或圈起來有多餘縫隙,恐怕就有肌少症的危機。因此50後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來源、曬太陽、以及規律運動,才能照顧好自己。 日吃2碗青菜,不為養生犧牲蛋白質攝取 飲食方面,很多人都以為當她家小孩一定很辛苦,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其實我們家的小孩把該吃的先吃了,剩下隨便你!」她建議,每天應該吃1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如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等),以及1碗白色蔬菜(白蘿蔔、白花菜、白高麗菜、茭白筍、竹筍、菇類等皆可)。 譚敦慈說,自己60歲以後格外重視蛋白質的攝取,「我最怕各位年紀一大就開始養生,所有的菜清蒸、水煮,不加油、不加鹽,很難吃」,反而讓食慾變差。還有許多人一開始養生就不吃肉,這也是錯誤觀念。她說,每人每天應攝取「自己體重(公斤)× 1.2公克」的蛋白質,約末是每餐1個手掌心大的份量,同時搭配一點堅果,讓自己有好的油脂攝取。 若擔心肉類熱量高,魚肉是不錯的蛋白質選項,她特別推薦Omega3含量高的鯖魚,其他如秋刀魚、虱目魚鱸魚也是好選擇,建議1週吃2次。但鮪魚、旗魚、油魚、鯊魚則因汞含量較高,不宜多吃。 「每天1綠1白的青菜、每週吃2次魚,是不是很簡單?」身為職業婦女的譚敦慈,也未必天天開伙,她常在中午到麵店請老闆燙一盤青菜,但因不喜油膩,所以不淋肉燥;鯖魚切片則是她心目中最友善主婦的好料理,只要解凍後放進烤箱,5分鐘就能上菜。 練肌力先測步速,15秒須走完馬路4線道 幾年前,譚敦慈因工作忙碌少運動,有次和孩子出國竟莫名跌倒,此後她便給自己一個功課,規定每天要走10公里、爬70層樓,「可是我一不小心都走到15~16公里、爬到90層樓,但那次之後就沒再跌倒過,就算路不平坦,也能很快保持平穩。」 每天大量走路,讓她練出結實肌肉,而一般人又要怎麼知道自己肌力夠不夠?譚敦慈說,肌少症最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走路變慢,大家可以用幾個方法來測試:肌少症測試:●15秒走完馬路4線道●1秒大於1公尺●10分鐘走1000步●2分鐘走完200公尺國小操場1圈●不靠支撐12秒內站立、坐下5次 至於肺活量則可測試爬階:●1分鐘少於30階(差)●1分鐘大於30階(正常)●1分鐘大於50階(佳)●1分鐘大於80階(良好) 譚敦慈常到中正紀念堂運動,從底部到最高處為89階,「我爬完大概不用50秒,」隨著練習可以提升肺活量。而大家常覺得運動很難,她也透露一個小秘訣:吃完飯馬上站起來,膝蓋彎起、墊起腳尖在原地「僵屍跑」,「跑1公里不會超過7分鐘,不會喘,怎麼跑都愉快!」 對於熟齡族,她有3個小提醒: 1.建議定期健診,有小問題很快就處理好;2.60歲後絕對不減肥,努力把肥肉變成肌肉;3.奉行能走不站,能站不坐、能坐不躺,要活就要動。 她說,自己在飲食上其實沒有太多限制,有時兒子給巧克力吃,她也不忌口,但吃完一定站起來原地踏步,同時均衡飲食。 最重要是:「即使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要永遠保有正面能量,因為抱怨會把身邊的人推開,」她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用嘴巴干擾下一代的生活,獨立活出美好老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台灣驚爆本土霍亂病例!她吃了「這兩樣東西」有5症狀…什麼是霍亂?一文看如何預防.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20 癌症.頭頸癌
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醫師詳解口腔癌症狀如何分期
「得了口腔癌,只能開下巴嗎?」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但根據癌症的嚴重程度,也可能會採取放射、化學藥物等治療方法,抑或是合併使用不同的療法。讓我們來認識口腔癌的治療方法吧!口腔癌的診斷依據及分期口腔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根據臨床的診斷及分期來決定,因此在進入正題以前,先看看如何診斷口腔癌!首先,醫師會藉由理學檢查中的視診來評估口腔的症狀,如口腔黏膜顏色、質地的變化,或是出現增生物、出血等。若評估疑似有口腔癌病變,便會進一步進行內視鏡的檢查,利用侵入性的儀器更深入觀察病變結構。「視診和內視鏡檢查看起來都像是癌症病變,那就是得口腔癌了嗎?」口腔癌最重要的診斷方法為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除了前述理學檢查及內視鏡檢查外,仍須搭配切片檢查的結果才能確定是不是癌症。另外,也會透過顎骨X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來幫助定位及分期喔!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來決定。AJCC是一個致力於定義和推廣癌症分期明文標準的組織,目前許多國家的癌症分期都是依照這個組織的指引而訂定的。而台灣在口腔癌的診療也使用AJCC的標準,詳細分期如下[1]:第零期:原位癌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小於0.5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介於0.5至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三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3. 病灶大小、侵犯深度介於前三期內之範圍,但可觸摸到同側頸部單顆小於3公分的腫大淋巴結,無遠處器官轉移。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或有周圍組織深部的侵犯。2.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3. 不論原發腫瘤大小,有對側或兩側頸部轉移或單側頸淋巴結大於3公分等。4. 不論原發腫瘤及頸部的情況,有遠處器官轉移。口腔癌的分期可以用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分成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其他藥物療法等,那醫師會如何選擇呢?外科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根據臨床分期的不同,切除的範圍也會有差異 [2]:第一期需切除病變處,若懷疑有潛在淋巴結侵犯的可能性,可能會加入「上頸部淋巴結切除」。第二期則一律連同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都切除。若到第三期,則做廣泛病變處切除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第四期則採取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切除範圍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等。手術方式包括開放式手術、內視鏡手術等。一般來說,口腔癌是透過直接目視下以開放式手術進行。針對張口困難且腫瘤較大較深的病患,則需要將下顎骨鋸開,以取得較佳的手術視野。針對適合的個案,也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腫瘤切除。然而,若是腫瘤太大,判斷無法以內視鏡和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者,仍建議用開放式手術切除,因為手術的首要目標即是將腫瘤徹底切除乾淨。若病情嚴重、切除範圍廣,則需搭配顯微皮瓣重建術。頭頸部腫瘤的治療困難之一就是美觀,當腫瘤過大時,會打開下巴進行切除,而為了術後美觀,在主要的手術結束後須會同整形外科進行重建,依照患處大小,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來填補臉部的空缺。皮瓣的種類包括局部皮瓣(local flap)、遠端皮瓣(distant flap)及顯微游離皮瓣(free flap)。局部皮瓣為傷口週邊的皮瓣,遠端皮瓣為離傷口較遠的皮瓣,這兩者常用的有三角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闊背肌肌皮瓣等。而游離皮瓣則是身體任一部位的皮瓣,手術時會將該部位皮膚及供應血流之血管莖(pedicle)一同取下,在口腔癌傷口處經由顯微手術接合血管,為現今較常使用的手術方式,較不受限於組織的位置及大小,常用的皮瓣如前臂橈側皮瓣、小腿腓骨皮瓣及大腿前外側皮瓣等。放射治療對於第一、二期的口腔癌病人,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切除外,也可單獨使用放射治療。而對於第三、四期的口腔癌病人,則通常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以確保癌症細胞清除完全。由於放射治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造成牙齒及牙齦的傷害,也會使傷口不易癒合,因此在進行治療之前,必須要事先做口腔檢查,若有蛀牙、牙周病等情形,要預先治療,康復後才能進行放療。另外,放療也可能引起口角炎等傷口,請至牙科與口腔外科醫師治療、索取藥物。口腔癌術後可能會放置敷料或塗抹藥膏,記得清潔口腔並做好傷口照顧,以維持口腔健康。化學治療與其他藥物療法化學治療本身不能治癒口腔癌,但適用於兩個時機:1. 手術後合併放射治療,輔助清除癌細胞。2. 有遠端轉移而無法切除病灶的末期病人,可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現今也有許多新的口腔癌療法,包括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3]。標靶藥物如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酪胺酸激酶抑制(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像是cetuximab及panitumumab等;免疫治療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s),像是anti-PD-1、anti-CTLA-4等。這些嶄新的療法在部分病人身上有顯著的療效,或許未來能解決目前口腔癌及其他癌症治療上的困境。此外,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檢測也可能有助於口腔癌的治療。根據研究[4],台灣HPV陽性的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等)患者佔所有頭頸癌患者的比例逐漸增加,約有30%左右,而在國外則約佔50%。另外,研究顯示[5],HPV陽性的患者對於放射加化學治療的療效較好,故若能事先進行病毒檢測,就能提供我們治療選擇的依據。結語目前台灣的醫療技術發達,若得了口腔癌,不用擔心治不好!治療口腔癌的方式有很多,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病人的療法,以改善病人的健康,並增進生活品質。此外,目前有部分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若傳統治療無效,也可以考慮使用。最後,在經濟方面,患者可以申請重大殘障傷病卡補助、各種社福補助等,援助病患與其家屬的生活費用。在家庭層面,若家人願意支持、陪伴治療,提供接送等援助,對於病人來說,都是最好的良藥,讓病人能夠克服接受大手術、整形重建等的心理壓力。參考資料:[1]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2]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口腔癌之預防與治療[3] Mohan SP, Bhaskaran MK, George AL, Thirutheri A, Somasundaran M, Pavithran A. Immunotherapy in Oral Cancer.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9;11(Suppl 2):S107-S111. doi:10.4103/JPBS.JPBS_31_19[4] Wang CP, Chen TC, Hsu WL, et al. Rising incidence of HPV 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in Taiwan between 1999 and 2014 where betel nut chewing is common. BMC Cancer. 2022;22(1):296. Published 2022 Mar 21. doi:10.1186/s12885-022-09407-5[5] Gillison ML, Trotti AM, Harris J, et al. Radiotherapy plus cetuximab or cisplatin in human papillomavirus-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NRG Oncology RTOG 1016):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non-inferiority tri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20 Mar 7;395(10226):784]. Lancet. 2019;393(10166):40-50. doi:10.1016/S0140-6736(18)32779-X【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侵唇踏齒的恐怖口腔癌!除了開下巴切除腫瘤,還可以怎麼治?】
-
2022-11-12 癌症.乳癌
類似長新冠腦霧易健忘的化療腦! 乳癌患者每3人就有1人
疲勞、憂鬱、腦霧、胸悶症狀,卻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乳癌康復者長期後遺症也類似長新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有這類困擾。今年乳癌防治基金會25周年大型病友會活動,現場聚集超過300人,並邀請知名藝人朱芯儀擔任主持人,她大方分享從確診乳癌至今的心路歷程。「有人稱他們是倖存者,但我更傾向稱他們為乳癌康復者」,張金堅說,台灣一年新診斷超過1.4萬人,近年5年存活超過85%,以此估計,台灣目前約有30萬乳癌康復者,因接下來隨存活期延長,面對的問題也可能大不相同,基金會將康復者照護協助列為重點之一,畢竟除對抗癌細胞,「活得快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感」也非常重要。今年基金會蒐集病友問題發現,有別於早年病友問題多聚焦治療藥物與成效,這次不少病友關注「癌後生活」,除了治療完後自覺比以前健忘、容易疲勞、失眠等身心問題,癌症對親密關係、生育議題的影響,也頗受關注。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為例,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有人把這個稱作化療腦,患者自覺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變差、甚至有認知障礙等,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自己有這類困擾」。另外,治療還可能引發長期心血管問題、骨骼健康、淋巴水腫等問題,疲勞、頭痛也不少見。至於,患者也關心癌症心理負擔引發睡眠障礙、外型改變影響伴侶關係,甚或處於生育年齡的年輕乳癌患者何時能懷孕?張金堅說,因治療癌症錯過生育年齡、難有「子」望該怎麼辦,都是不少乳癌康復者面臨的問題。這些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亟需被關注。張金堅說,乳癌病友癌後面臨性生活改變、生育問題等,過去有些病友會羞於啟齒;但這些問題一樣可向醫療團隊尋求協助。先前有一名確診時已經是三期的患者,不僅抗癌成功,在治療後還接連生了兩個小孩,基金會也補助部分費用,讓她帶著孩子出國圓夢。朱芯儀在病友分享,得知罹患乳癌後,從一開始震驚到化療後的皮膚、腸胃、掉頭髮等副作用,以及長達18小時的乳房全切以及重建手術。至於癌後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有沒有改變?朱芯儀說,術後真的有很多改變,更珍惜自己的身體,更疼惜三個寶貝孩子,至於老公則是「變得更體貼」。「癌細胞在我身上是挑錯人、算癌細胞運氣不好,我一定把你趕走」。今年病友活動除了比照往年公布「讓愛飛翔」病友補助人選,頒發優秀論文獎,同時也表揚乳癌領域傑出研究者。今年得獎者是連續多年致力乳房醫學會相關事務推動的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教授。張金堅說,當患者確診為乳癌後,臨床醫師依據期別、腫瘤特性以及保險預算等,從化療、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以及本次病友會專題演講分享抗體藥物複合物(ADC)、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相似藥等最新資訊,為患者量身定制、精準治療。張金堅說,乳癌康復者除於後續回診追蹤時,應針對復發與否及癌症治療可能造成的長期後遺症持續照護監測外,包括良好的體重控制、適度的運動,其實也有助降低復發以及長期後遺症。至於若因為身體形象改變等面臨性生活、生育問題等,一樣可向團隊尋求協助、一起克服,別讓後遺症拖垮癌後人生。
-
2022-11-04 癌症.血癌
誤當白血病為絕症,2病患靠基因檢測奏功!呼籲勇敢面對、接受治療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過去被錯誤認知寫入戲劇當「絕症」看待,如今可透過基因檢測精準治療,58歲陳姓女病患一開始因害怕拒絕治療,後在台中榮總醫療團隊的鼓勵與詳細解釋下接受治療,如今重返工作崗位;46歲王姓男病患說,他聽醫師的話,如今康復。二人今天現身說法,並鼓勵其他病患勇於接受治療。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陳聰智說,早期急性白血病被錯誤認知,甚至寫入戲劇當「絕症」看待,這也讓民眾對它難免會有恐懼,其實目前急性白血病在診斷上有很大的突破,包括檢驗特殊基因可幫助預測疾病預後,以擬定更精準適切的治療方案。很多病患因為有基因檢查,可以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新的精準治療藥物,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陳聰智指出,台中榮總精準醫學中心與血液腫瘤科與在2020年聯手發展次世代基因定序,在院內即可做次世代基因分析,即時偵測初診斷的患者預後基因,並精準治療。基因檢查除了骨髓檢查,簡單的抽血檢查也可以知道有哪些特殊基因存在。陳姓女病患說,當初是骨頭痛,懷疑是不是肺癌或乳癌,就醫檢查都排除,後因住院期間白血球從4萬多飆升到7萬多,轉院向台中榮總求治,被診斷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初害怕治療三個月到半年就走了,本想不要治療,後經過醫療團隊的鼓勵與詳細解釋下,接受新標靶藥物合併高劑量化學藥物治療,去年做完5次化療,目前工作、生活都沒問題。王姓男病患說,他是連續高燒一周不退,抽血檢查發現是急性白血病,當時是晴天霹靂,後轉診到台中榮總,從急診就可感受醫護的積極與關懷,相關檢驗檢查都非常的快速,他接受3次化療,後完成幹細胞移植,雖然化療有些不舒服,現在康復,沒有後遺症,他建議其他病患要聽醫師的話, 勇敢面對、接受治療。
-
2022-11-02 癌症.乳癌
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
胸前頸部皮膚冒出紅疹 塗過敏藥卻未見改善50多歲的陳小姐,六、七年前頸部和胸前皮膚嚴重泛紅,原以為只是過敏或濕疹等皮膚小毛病,但她塗抹藥膏完全沒有效果,無計可施只好到醫院檢查,沒想到竟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而且已經進入晚期。醫師還告訴她,之前皮膚出現的紅腫,其實就是晚期乳癌的癌細胞轉移到皮膚而出現的症狀。此後,陳小姐展開漫長的抗癌之旅,皮膚症狀更成為研判治療成效的重要指標。治療過程中,每當她的皮膚紅腫、破皮,甚至糜爛時,就代表著她對使用中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晚期乳癌患者癌細胞常見轉移的部位大多是為肺臟、大腦,像陳小姐這種轉移至皮膚的案例比較少見,而且皮膚症狀類似濕疹和過敏,一開始容易被患者忽略,而延誤就醫。化療副作用嚴重 晚期乳癌患者治療艱辛陳小姐確診罹癌之後,陸續接受標靶、化療等藥物治療,她原本以為病情會漸漸改善,沒想到一年多後,又因為藥物出現抗藥性,她的皮膚再次泛出紅疹讓,讓她的心情跌到谷底。乳癌的治療過程漫長而且艱辛,尤其在化療的時候,藥物副作用非常嚴重。陳小姐每次接受化療後,不但全身虛脫,精神上也異常疲累,但為了重拾健康,她總是一次一次撐了過來。但沒想到,今年年初,病魔再度上門。她在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幾個月之後,居然出現抗藥性,皮膚破皮潰爛,而且產生更多的副作用,體力嚴重衰退,大不如前,只要走個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心臟功能也受到影響。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 精準打擊癌細胞但天無絕人之路,所幸後來經醫師評估,陳小姐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治療,病情終於逐漸穩定下來,皮膚上的紅疹也消失,這讓她重新看見了希望,心情也慢慢恢復。歐陽賦醫師表示,「抗體藥物複合體」是最新的抗癌利器,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而且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低,對患者來說比較輕鬆,這種新式的抗癌利器,目前在台灣已可用來幫助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到底新式療法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 歐陽賦醫師解釋說,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因此很多患者治療意願低落,常會因為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之下,「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的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 醫療科技進展 癌症病人自費續命 呼籲應加速健保給付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使用新藥治療的患者,往往會面臨沈重且長期的醫療費用負擔。歐陽賦醫師說,他在門診中有十多名晚期HER2陽性乳癌病友,以自費方式接受ADCs治療,效果不錯,副作用明顯較小,且能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但由於目前針對後線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健保未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部分病友全是靠著商業保險理賠,才讓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選擇新的治療方式。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近年也大力宣導商業保險補位健保的理念,今年7月初曾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目前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格,希望保險業者能在健保架構之下,盡力思考規劃「商業健康保險」的補位空間。「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標靶藥物具專一精準擊殺癌細胞且相對於傳統化學治療具毒性較小副作用少的特色,對晚期癌症病友是一個新的選擇,醫界和病友都希望且呼籲能盡快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癌友。
-
2022-10-28 癌症.頭頸癌
資深女星口腔癌4期又罹食道癌,切6成舌重生!戰勝雙癌復出後淚崩「活著真好」
55歲日本資深女星堀智榮美(堀ちえみ)是80年代當紅偶像,15歲時以偶像歌手身分出道,和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是同時期(1982年)竄紅,所以有「花之82年組」之稱,經歷結婚、離婚、生子之後,至今仍活躍演藝圈。但造化弄人,堀智榮美於2019年2月宣布罹患舌癌第4期,動了長達11小時手術,切除6成舌頭組織和頸部淋巴結,並做了舌頭重建手術;於同年4月又發現得到食道癌第零期。歷經生命巨變,她一路以來都積極面對,還把抗癌過程寫成文字,鼓勵有相同情況的人們,抗癌之路走了4年終於畢業。如今堀智榮美的舌頭是靠後天重建,受到切舌手術影響,導致說話咬字不是很清楚,但她並沒有被命運打敗,曾說「即使失去了舌頭,也能夠再次唱歌」,同時傳達「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會成真」的積極態度。堀智榮美昨(27日)開記者會,慶祝出道40周年復出,更宣布要舉行演唱會。如今對她而言每一天都彌足珍貴,談到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忍不住淚崩感嘆「活著真好」、「沒想到我還能夠再唱歌……」。她說「這次的演唱會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希望我、堀智榮美能重新活下去」。舌頭疼、出現紅白斑 恐舌癌症狀根據聯合報記者丁禮莉報導,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指出,口腔癌病例持續增加,舌癌是口腔惡性腫瘤第二常見腫瘤,發生率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有密切關係,自覺症狀為舌頭出現紅白斑、潰瘍、疼痛,舌頭容易觀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率較高。45至64歲是舌癌好發年齡 口腔惡性腫瘤多數屬麟狀上皮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45至64歲是好發年齡,男性與女性比例為4:1。大部分舌癌患者都採傳統手術切除,但舌頭是發聲器官之一,部分舌頭切除可能影響發音,清晰度較差。更嚴重造成溝通障礙,影響個人社交生活,舌頭靈活度也影響吞嚥功能,更遑論外觀因手術疤痕而有所改變,造成患者常是術前猶疑、術後畏縮。所幸醫療技術進步,帶給舌癌患者更多選擇。透過前導性化學及標靶治療,加上舌頭患部插種方式的近接放射治療,可成功保留舌頭組織。舌部插種放射線治療為健保給付,但標靶藥物及化療藥需自費,約30萬元。對舌癌而言,外科手術切除仍是第一選擇,但只要充份表達個人治療需求並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仍可望達到希望的結果。另外提醒,國健局針對30歲以上嚼食檳榔或已戒檳榔、吸菸,且兩年內未做過檢查者,均有口腔癌免費篩檢項目。
-
2022-10-28 癌症.淋巴癌
罕見淋巴癌治療有重大突破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提供藥物安全性
貧血、發燒、腹股溝出現小腫塊,70多歲陳姓婦人因此就醫,感染科醫師發現不對勁,進行了淋巴切片檢查及骨髓穿刺,證實她罹患了罕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平均存活期5至7年。婦人得知自己罹患少見的惡性淋巴瘤,幾度痛哭,心灰意冷,但兒子積極陪同回診,說服母親接受治療,第一線化療後疾病穩定了四年,但後來疾病復發出現了皮膚腫塊及貧血。在醫師評估下,接受了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背部腫塊全數褪散,貧血改善,疾病得到穩定的控制。最近正計畫全家至日本出遊、賞楓。義大癌醫院血液腫瘤部部長裴松南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好發於65歲以上民眾,男性多於女性,症狀為貧血、精神不濟、容易疲倦、走路易喘、體重下降、淋巴結腫大,另因脾臟變大,壓迫到胃部,會導致食量減少。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是很特別的癌症,分類上屬於淋巴癌,但其分泌單株蛋白(IgM)的特性則類似骨髓瘤,也就是介於淋巴癌、骨髓瘤之間,加上罹病人數稀少,全球每年僅數千人罹病,因此治療上沒有全世界一致的作法,台灣常用的處方是用淋巴瘤的化療藥物來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有一定的效果,惟副作用較大。裴松南表示,七年來,共收治15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預後狀況分歧,有人於確診後幾個月即不幸病逝,也有人接受化療後,療效不錯,但幾年後,仍會轉移復發。陳姓婦人就是典型個案,化療得到控制後四年多,突然覺得異常疲累,買菜回家,就得坐下來好好休息,且背部皮膚又冒出眾多的小腫塊,且奇癢無比,緊急回診,血液及切片檢查證實了惡疾復發。近年來,在治療淋巴癌上,有重大突破,標靶藥物BTK抑制劑問世後,有效治療「復發或頑固型被套細胞淋巴瘤」,以及華氏巨球蛋白血症,透過口服藥物,就能控制病情。隨著新一代BTK抑制劑的問世,持續緩解腫瘤效果更佳,也提供給病患更好藥物安全性。裴松南表示,陳姓婦人服用此標靶藥物後,皮膚腫塊逐漸消失,淋巴結組織也恢復症狀,迄今已四年多,預後狀況良好。不過,該標靶藥物尚未給付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藥費龐大,並非每個病家所能負擔。裴松南指出,台灣每年僅新增50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人數不多,健保如能將此標靶藥物給付於第二線治療,對於病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且不致造成健保財政負擔。以上衛教資訊由百濟神州(BeiGene)協助刊登
-
2022-10-28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沒復發就代表生活重回正軌嗎?乳癌長期康復者不可輕忽的6項後遺症
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雖已近尾聲,但因國內乳癌高居女性第一位發生率,大家頗為重視。朱俐靜之不幸往生、但朱芯儀積極抗癌而且樂觀面對,她們都是屬於年輕型的乳癌,備受關注。我長期從事乳癌醫療診治工作,迄今已超過四十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見證許多乳癌病友的重生與不幸,對我而言,面對癌友是生命的交託。有時充滿專業與自信,但有時也有挫敗的時候。 由於國內現在癌症篩檢的觀念日漸普及加上乳癌的治療更趨先進而且全方位,預後良好,乳癌病友活上十年以上增加很多,預估國內乳癌長期康復者已多達三十萬人,所謂長期康復者,一般是指經診斷治療後,五年後沒有再發或轉移者,這些康復者其生活應該回到正軌,但其實不然,她們可能面對一些長期副作用,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與不安。 根據 Akechi 及 Runowicz 之報告,這些長期副作用包括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生理方面,如使用化療後長期對心臟血管的影響、淋巴水腫、骨骼肌肉不適,不明原因疼痛,神經感覺異常、生育/早發性停經、疲倦、骨質疏鬆等,其造成的影響,如活動活力降低,工作就業機會減少、月經不規則、熱潮紅、陰道乾燥、情緒不穩、不孕、乳房美容外觀改變等。 至於心裡的層次,如害怕癌症再復發、長期焦慮甚至恐慌、憂鬱、認知能力降低、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身體意像(body image)改變,性生活無法滿足、行為退縮、社交活動減少。其造成的影響包括睡眠品質不佳、工作表現不理想與伴侶相處隔閡甚至分居或離婚,學習及感知功能減損、以至於活得不快樂、沒有幸福感。有鑑於此,不管國內外,開始重視這方面的議題,即所謂「康復者(Cancer Survivor)議題」。(如表一) 根據 Brennan, Monino, Fang, Li 及 Hwang 等多位學者在不同機構進行的調查及研究結果,認為長期康復者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1) 癌後應持續定期追蹤,五年後仍要進行 Brennan,Fiszer 及 So 等三人分別在其報告中均指出,由於復發機會持續十五年以上,所以醫療團隊與癌友本人都要有共同的體認,乳癌與其他癌症有所不同,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三陰性或 Her-2 陽性乳癌,其復發高峰期第二至三年,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復發有二個高峰期,分別在第四年及第七、八年,甚至有些患者在十、二十年之後復發。所以在追蹤檢查方面,不應輕忽。特別對於另側乳房的檢查,亦要小心。如果不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者,則得對側乳癌風險稍低,每年 1%或終身平均 15%。如果帶 BRCA1 或 BRCA2 基因者罹患對側乳癌風險則較高,每年 2%或終身平均 30%。另外除了關心復發與轉移的可能外,也要注意其他可能衍生的毛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淋巴水腫及化療腦及疼痛疾病症候群都要小心並做適當的處理或轉介。 (2) 注意可能有化療腦的長期副作用及其改善措施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化療腦,可能是因為化療藥物,造成低度發炎與 DNA 修復障礙有關,這些可能造成認知能力減退、記憶力降低等現象,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發現,大腦白質與灰質減少,目前有些學者認為電腦化認知訓練計畫及認知行為治療或冥想、瑜珈、運動均可以紓解症狀。 (3) 心臟血管疾病的追蹤及改善計畫 放射線治療及有些化療藥(如小紅莓等),甚至一些標靶藥物(如賀癌平)有機會造成長期心臟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目前有所謂腫瘤心臟學(Oncocardiology)的專門領域,心臟專科醫師對心臟功能評估,心臟功能訓練都有一套精準而且完整的改善計畫,對於副作用的改善確有相當成效。 (4) 造成第二種癌症之可能與預防 化療如小紅莓及環磷醯胺 (cyclophosphamide)經證實會提高血癌發生率,但發生率很低,由 0.21% 增加至 1.01%而已,不必擔心,至於放射線治療會發生骨髓增生不良性症候群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狀況,但發生率亦很低,也不用操心,而抗荷爾蒙治療的泰莫西芬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祇每年接受婦產科之檢查,其風險亦很低,比起療效相對低很多,亦大可放心。 (5) 癌因性疲勞 造成長期性疲勞確實有很多癌友都有這種狀況,可能有些不良發炎因子存於體內造成,目前有些前瞻性臨床試驗證實可以使用是黃耆萃取的藥物會改善,此外運動、心理支持、正念、針灸、冥想、瑜珈,都有文獻報告可以減少不良發炎因子,且可改善疲勞的症狀。 (6) 其他神經病變、關節疼痛、骨質流失、睡眠障礙、影響性生活及生育等問題 這些情況的發生,不一定是乳癌長期康復者才有,其實年長者亦可能有同樣情況發生,所以要充分與癌友溝通、討論,必要時要照會其他相關之專科,如神經科、精神科(如腫瘤心理學,Oncopsycology)及婦產科(如癌症病患生殖照護, Oncofertility)等專家。 目前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乳癌長期康復者的生活品質相關議題,所以現在比較完備的癌症中心,均設有癌症資源中心,會提供更完整更正確的資料,甚至有對應的專科護理師,提供個人化的服務,對於相關醫學資訊亦透過各種方式滿足癌友的需求,如遠距醫療、電話諮詢、癌友座談等,特別長期康復者更需要相關醫療人員的照護,他們都覺得時間久了,醫療團隊的關心或接觸減少了(如表二)。 結語 在台灣,目前已有高達 30 萬的乳癌長期康復者,在國家的層次對於癌症除了行之有年的癌症品質認證以外,最近又推出「乳癌照護品質」進階版認證,除了強調活存率要提升以外,更要重視乳癌癌友的生活品質,所以在監測指標,也有更高一層的要求,這對乳癌癌友而言,是一項利多消息,希望乳癌癌友活得進康以外,還要活得快樂與幸福。 【2022乳癌大型病友會】乳癌病友回娘家#免費活動 #名額限300名 #專題演講 #與專家有約⏩報名網址:https://reurl.cc/1mWKMX🔹活動日期 | 111年11月12日(六)🔹活動時間 | 下午13:30-17:00 (13:00報到)🔹活動地點 | 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11F-1101廳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活動詳情:https://www.breastcf.org.tw/official/activity_ct?id=177
-
2022-10-20 癌症.血癌
血癌前期治療藥物竟會激活癌細胞 北榮新研究找到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基因突變或輻射線暴露、接觸化學藥物等,可能讓骨髓造血機制生產出不良品,造成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數量不足,甚至是發生異常製造出血癌細胞,但若癌細胞未達20%,即為血癌前期「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 (MDS) 」,治療方式為使用「去甲基化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台北榮總參與最新跨國性研究,率先全球發現此藥物同時竟會激活致癌基因「癌基因SALL4」使癌細胞繼續生長,影響治療成效,該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耀中說,2008到2009年一項針對「去甲基化藥物」三期臨床試驗發現,MDS病患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平均存活率中位數可達2年,比較只提供支持性療法患者平均存活中位數為15個月,兩者相差9個月,但臨床觀察使用去甲基化藥物患者,僅存活1年至1年半。此外,雖然MDS患者經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後,超過5成改善骨髓造血細胞功能,但治療效果平均持續1至2年,且沒辦法恢復到正常狀態,血癌細胞還是會持續生長,無法被完全抑制,一旦藥物無效或進展成血癌,存活率平均只剩半年,而用藥患者也僅有不到15%的人可讓骨髓暫時恢復健康,不需要再接受治療,卻仍有復發風險,而同樣用藥為何治療效果有明顯差異?劉耀中一反常規、打破醫界的傳統思維,他試想「去甲基化藥物」除了抑制腫瘤生長,它是否也會同時啟動人體「致癌基因」作用?而與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波士頓哈佛幹細胞研究所、義大利與中國等多國研究人員展開跨國研究,於全球首度成功找到「癌基因SALL4」。劉耀中發現,MDS患者使用去甲基化藥物4至6次療程,經骨髓血液檢測發現,高達3到4成病患的癌基因SALL4被激活,當癌基因SALL4表現數值為治療前2倍時,患者整體存活率就會下降,進一步比較,癌基因SALL4表現高對比表現低患者,死亡風險增加3至6倍;且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治療的肝癌、腸癌、胃癌、乳癌等患者的癌症組織中,也可發現癌基因SALL4。據統計,國內MDS疾病盛行率約10萬分之5,全國每年新增患者約800至1000人,平均確診年齡為70歲;且隨著年紀增長,MDS盛行率可增至10萬分之50,兩者相差10倍以上。北榮每年平均新增約80至100位MDS患者,血癌病患每年約增40到60人,其中部分個案可能是從MDS演變成血癌。台北榮總血液科主任劉耀中說,要確診MDS及血癌須進行侵入性骨髓檢查,因此病人數應被嚴重低估。進一步分析,MDS病患高達8成年齡介於60到80歲,但2000年前,MDS沒有治療藥物,高齡患者只能透過輸血或支持性療法為主,平均存活不到半年;但2004年去甲基化藥物問世,利用抑制癌細胞生長,以延緩疾病惡化成血癌,患者存活率也獲得明顯改善。「癌基因SALL4可作為藥物治療抗藥性,或評估療效好壞的判斷依據。」劉耀中說,未來MDS患者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可能可透過抽取骨髓血液,有效偵測治療成效,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可以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目前研究團隊計畫將與國外合作,希望開發新一代標靶藥物,同時透過了解藥物對癌基因SALL4的致癌或抑癌作用表現,如與現有的其他抑制癌蛋白藥物併用,進一步找出最適合的用藥建議組合。
-
2022-10-11 癌症.抗癌新知
哪些免疫治療有健保給付?醫師詳列常見免疫治療藥物使用條件
接續上篇的免疫治療介紹。在臨床醫療現場,由於免疫治療的新藥價格高昂,許多病患最關心的就是健保給付的問題。要使用免疫治療必須符合某些條件限制[1]:1.身體狀況良好。2.心肺與肝腎功能良好。3.部分腫瘤的PD-L1表現量須高於健保條文上的個別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許多研究均顯示腫瘤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免疫治療藥物對腫瘤的反應強,療效才會好。4.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僅給付一種藥物且不得互換,治療期間也不可申報同一適應症中的其他標靶藥物。5.給付期限上限為2年。目前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藥物有四種,包含兩種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Nivolizumab)及兩種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Avelumab)。CTLA-4抑制劑(Ipilimumab)則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根據食藥署的藥品適應症[2]及健保署的藥品給付規定[1],以不同免疫治療藥物為索引,整理出以下不同藥品的健保給付規定,供病患參照。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吉舒達):PD-1抑制劑1.晚期黑色素瘤:健保僅給付「腫瘤無法切除」或「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而且「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若為「腫瘤完全切除」或「第一期或第二期黑色素瘤」,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3.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健保僅給付「先前已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與移植後brentuximab vedotin (BV)治療,但又復發或惡化」的「成人」病患。若為「兒童」病患,則健保不予給付。4.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的「復發或轉移性」患者,給付範圍不包含「鼻咽癌」,而且「與 cetuximab 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若為「第一線治療」,則健保不予給付。5.晚期泌尿道上皮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又有疾病惡化」的「局部晚期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患者。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CPS≥10」。6.轉移性胃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二線(含)以上化學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的「轉移性胃腺癌」成人患者,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吉舒達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腎細胞癌、肝細胞癌、原發性縱膈腔B細胞淋巴瘤、高微衛星不穩定性或錯誤配對修復功能不足性癌症、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食道癌、三陰性乳癌、高腫瘤突變負荷量癌症等。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保疾伏):PD-1抑制劑大致上與pembrolizumab的規定相同,但細部規定仍然有些許差異,因此需要仔細確認。1.晚期黑色素瘤:健保僅給付「腫瘤無法切除」或「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而且「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者。若為「腫瘤完全切除」或「侵犯至淋巴結」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50%」。3.晚期腎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至少二線標靶藥物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且病理上為亮細胞癌」之成人患者。若為「先前未曾接受治療」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若不是「亮細胞癌」,健保也不給付。4.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的「復發或轉移性」患者,給付範圍不包含「鼻咽癌」,而且「與 cetuximab(商品名:爾必得舒)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10%」。5.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健保僅給付「先前已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與移植後brentuximab vedotin (BV)治療,但又復發或惡化」的「成人」病患。若「接受3種或3種以上全身性療法,包括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後復發或惡化者,雖然符合藥品適應症,但健保不予給付。6.晚期泌尿道上皮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又有疾病惡化」的「局部晚期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患者。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C≥5%」。7.轉移性胃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二線(含)以上化學治療均失敗後疾病惡化」的「轉移性胃腺癌」成人患者,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8.晚期肝細胞癌:適應症為治療「先前經sorafenib(商品名:蕾莎瓦)治療」患者,但健保給付規定須同時符合五項條件,包含「Child-Pugh class A」、「先前經 T.A.C.E.於12個月內≥3次局部治療失敗」、「已使用過至少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未曾進行肝臟移植」、「於109年4月1日前經審核同意用藥,後續評估符合續用申請條件者」,而且「與 regorafenib(商品名:癌瑞格)、ramucirumab(商品名:欣銳擇) 僅能擇一使用,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但於109年4月1日後即不再給付新申請個案保疾伏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惡性肋膜間皮瘤、胃食道癌或食道腺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食道鱗狀細胞癌。Atezolizumab(商品名:Tecentriq、癌自禦):PD-L1抑制劑1.晚期泌尿道上皮癌:適應症為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患者,不論是「接受鉑金類化學治療後疾病惡化」或「不適合鉑金類化學治療之一線患者」,皆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IC≥5%」。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健保僅給付「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之一線」或「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學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晚期或轉移性患者,非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ROS-1腫瘤基因原生型」、鱗狀癌者需為「EGFR/ALK 腫瘤基因原生型」。病人PD-L1表現量需符合「TPS≥50%或IC≥10%」。癌自禦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肝細胞癌、三陰性乳癌、小細胞肺癌。Avelumab(商品名:Bavencio、百穩益):PD-L1抑制劑轉移性默克細胞癌:健保僅給付「先前已使用過鉑金類化療藥物治療失敗後疾病惡化」之「轉移性第四期默克細胞癌」之成人患者。百穩益列在其他藥品適應症上,但未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之癌症,包含:晚期腎細胞癌、泌尿道上皮癌。參考文獻:1.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品給付規定—第九節 抗癌瘤藥物(111.7.28更新)2.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查詢3.FDA approves pembrolizumab for BCG-unresponsive, high-risk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新的免疫治療好厲害!健保老司機帶你搭上治療新希望列車】
-
2022-10-11 醫療.血液.淋巴
不是身體老化!醫提醒10症狀莫輕忽:易疲勞恐為骨纖維化
易感疲勞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症狀,但若同時出現骨痛、食慾下降,可能已非工作勞累所致,而是骨髓纖維化,全台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卻易被忽略。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大多與造血細胞基因突相關,因前期症狀判斷不易而延誤就醫,平均存活期僅3.5~5年;因此有10大症狀,可讓民眾自我評估,切莫輕忽。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都屬於骨髓纖維化的症狀,但卻容易被誤認為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常因此延誤就醫,造成病況快速惡化,導致患者平均存活期不到5年。「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認識不足,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林建嶔解釋,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民眾可透過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來提高對該疾病的警覺。林建嶔指出,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都是常見的症狀;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造成睡眠障礙。林建嶔建議,50歲以上中高齡民眾若察覺自身長期有相關症狀,切莫忽視,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有一、二成患者即因未即時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林口長庚血液專科醫師郭明宗表示,因移植風險高,也要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臨床治療上,若醫師評估無法執行移植,則會選擇標靶藥物治療,郭明宗坦言,標靶治療藥物對近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出現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上一大限制。不過,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等,期望未來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
-
2022-10-05 癌症.乳癌
治療乳癌又怕乳房重建、陰道乾澀影響性生活?術前輔助治療有解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相較歐美年輕10歲,不過30至40歲期間正面臨職場、家庭、生育抉擇,讓許多癌友卻步治療,但早期乳癌存活率相對高,醫師鼓勵女性早篩檢早治療,且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不一定要全乳切除,保有生活品質。衛福部108年癌症資料統計,女性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1萬4856人,等於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10年前她透過篩檢發現乳房長滿良性腫瘤,是乳癌高風險者,自此每半年回診追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顛覆過往「手術優先」觀念,現在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若先輔助治療,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能提升乳房保留及生活品質。乳癌經過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第0期是97.7%,第1期是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術前輔助治療是將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拉到手術前先進行。陳守棟表示,乳癌基因型態分5種類型中,適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包括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其中雙標靶術前輔助治療,根據國外大型8年臨床試驗結果,高復發人群中可降低23%復發或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可降低28%復發率或死亡風險。陳守棟說,台灣標靶術前治療僅一次健保給付,若要採雙標靶,第二次標靶藥物需自費約40到50萬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存活率增加,但往後人生還是可能復發、轉移,假設平均壽命80歲,若65歲病友,要因病煩惱20年,但30多歲確診的年輕癌友,得因病煩惱50年。因此年輕乳癌病友更重視是未來生活品質。許多罹患乳癌的患者曾憂心孩子還小,擔心轉移復發,想要切除全部乳房;但又怕乳房重建的術後風險、疼痛感、性生活影響、家人關係等。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後會面臨淋巴水腫、疼痛,或者要不要結婚生子、甚至藥物抑制賀爾蒙,會出現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狀,影響性生活等,「治療疾病不是要全部放棄生活,否則人生會沒有動力」,團隊有專業婦產科醫師,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響應每年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攜手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呼籲不同年齡層女性重視乳房健康,定期篩檢、早篩早治。許瑋甯說,在小學3年級時母親就已經給她重視乳房健康的觀念,也會做乳房自我檢查,例如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一如綠豆大小硬塊,也立刻做乳房超音波和攝影檢查,後續經過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賀爾蒙影響,硬塊後續自行消失,她雖鬆口氣,但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2年定期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