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461
筆 文章
-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善用生物相似藥 減輕病友與健保負擔
●生物相似性藥費用較低,健保給付後造福病友 ●健保應提供誘因,促使醫院引進生物相似性藥●新確診癌友接受度較高,提供病友選擇「抗癌效果不錯呀,為何不讓我繼續用下去?」陳先生為晚期大腸癌病友,符合健保給付大分子標靶藥物,但因藥價昂貴,在用藥一段時間後,即使治療不錯,健保仍中斷給付。儘管陳先生在診間抱怨,一旁家人甚至哭了起來,醫師卻愛莫能助,因為健保規定就是如此。長久以來,腫瘤科醫師在治療癌友時最難處理的是,明知這藥物療效不錯,但礙於健保給付規定,無法持續用藥,不少病人無法負擔龐大藥費,只能中斷治療,所幸,生物相似性藥品問世,引進台灣,而健保也逐漸開放給付,可望解決了這個棘手難題。藥價親民 可改善中途停藥難題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相較於原廠抗癌大分子藥物,生物相似性藥顯得親民許多,在國外,透過有效的市場競爭後,僅約原廠的三分之一,不少新進國家為了節省龐大藥物支出,在兼具治療效果下,以政府力量鼓勵生物相似性藥進入醫療體系。王正旭說,「生物相似性藥在費用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因藥價相對便宜,如在醫院端多多引進使用,在同樣健保給付經費之下,可讓更多癌友用藥,大幅改善中途停藥的治療困境。不過,醫院採購之後,第一線醫師應該與癌友討論,對於正在接受治療的病友來說,換藥的難度較高,王正旭認為,新確診患者對於生物相似性藥的接受度應該較高,另外,健保署應考慮修法,未來針對昂貴用藥採部分負擔,如果選用原廠藥,需支付較高的部分負擔,藉此鼓勵病友使用生物相似性藥。事實上,最近幾個月,健保署鼓勵醫界多採用生物相似性藥,多次開會,王正旭建議,衛福部對於生物相似性藥的把關與歐美一致,應該積極讓民眾了解到它與原廠藥物的療效相當,而健保署應提出更多誘因,透過藥價管控,讓醫療院所獲得適當的好處,進而樂於採購這類用藥。生物相似性藥 病友應多了解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為了讓癌友對於生物相似性藥有正確認知,病友聯盟召開多次會議,多數病友在了解藥物學理後,多贊成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這樣可以讓更多癌友受惠。楊志良說,就算是原廠的生物製劑,每一批次之間也不太一樣,但原廠藥物過了專利期後,藥物價格下降幅度有限,如果愈來愈多病人選擇生物相似性藥,就能讓原廠藥物費用變得便宜一些,一來一往,就能擴大健保給付範圍,造福更多病友。
-
2020-10-02 癌症.抗癌新知
兒癌治療新突破 不限定癌症而以基因突變為治療方向
台灣經濟起飛的1960年代,一但家中的孩子被驗出罹患癌症,往往結局就是,家長對醫師深深致謝後,帶著孩子消失在門診中,一家人騎著野狼機車去墾丁,做最後一次的家庭旅行。過去,兒癌治癒率已達七成以上,不過仍有許多少見而難治的兒童癌症,威脅著一家脆弱的幸福。如今不分癌別的全癌症治療,廣譜抗癌藥為兒癌治療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指出,根據國內的癌症登記,每年有11萬名新發現的癌症病患,其中約有500名是兒童。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台灣兒癌發生率最高的是血癌,其他還有膠質母細胞瘤、分泌型乳癌、嬰兒纖維肉瘤、先天性中胚葉腎瘤、乳突甲狀腺癌等等。早年,當孩子發生不正常嘔吐、莫名其妙死亡,只能被歸列於「不明癌」,隨著兒癌醫師的訓練成熟、制定出標準化的治療方式、影像病理的進步、健保制度的建立,國內的兒童癌症治療成績斐然,整體存活率可以達到七、八成。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強調,兒童年齡還小,比較少是受到環境污染或是不良生活習慣所影響,往往是跟強大的基因突變有關,在基因變化上,很多是因為基因融合(例如:NTRK)和染色體重排有關,很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在治療上,劉彥麟指出,NTRK基因突變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兒童癌症,例如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已經有第一個不分癌別,不分腫瘤位置,而以阻斷NTRK的廣譜的抗癌藥,率先在美國以孤兒藥的姿態,加速審查上市,成為治療兒童癌症的重要轉變。台灣也已經核可該類藥物上市,成為亞洲第一個引進廣譜抗癌藥的國家。劉彥麟指出,兒童癌症是少見癌,藥物市場小,因此新藥研發困難,過去,臨床上,經常是「適應症外的使用」,靠著前輩累積的臨床經驗,給孩子試試看用藥,醫師們常常需要向健保署專案申請藥物,隨時有可能面臨藥物斷炊,對病家與孩子都是很大的身心考驗。兒童癌症是癌症用藥的荒漠,事實上,根據美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NCI)兒童癌症的精準醫療研究,29%的兒癌病人可以媒合到適合的標靶藥物。劉彥麟呼籲,對於兒童癌症的用藥與檢測應該更為積極,每一個成功治癒的兒童,比起成人癌症,兒童的健康人年可以長達數十年,也就是說,未來這些兒童對社會仍有其貢獻,因而從治療的成本效益觀點而言,兒童癌症遠遠超過成人癌症,呼籲政府更為積極拯救兒癌病患。#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10-01 癌症.抗癌新知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病患想尋求標靶治療,必須有基因檢測的佐證,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眾所期待的檢測方式。NGS具有的三大優勢為,用極少的檢體,檢測多個癌症基因變異,所需時間也比較短,可以幫病患爭取治療時間,也可以進行較複雜的基因變異分析。但是檢測費用也很驚人,坊間的收費可能達十萬元,形成生命與金錢拔河的情況。一個癌症需要的檢測基因通常超過一個,傳統的基因檢測曠日費時,病患珍貴的檢體也會耗損,而癌末病患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指出,NGS可以一次檢測數百個基因,提升時效、節省檢體。近期PARP抑制劑問世,在治療BRCA1/2突變的乳癌病患特別有效,李健逢說,BRCA1/2基因非常龐大且缺乏突變的熱點,導致在過去需要用數百個聚合酶鏈鎖反應,加上數百次定序才能完整解析,相當耗工、耗時,而NGS可以在兩天之內完成。簡單明確的基因突變,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法即可掌握,但是以NTRK1/2/3 這三個致癌基因來說,融合對象以及樣態可能高達100多種,且數目還增加中。李健逢指出,過去傳統的基因檢測很難詳細解析NTRK1/2/3基因變異,但NGS能有效達成。此外,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 更是一個只能由NGS檢出。李健逢解釋,如果乳癌病患卻檢測出肺癌的EGFR變異,醫師就要思考病患可能不是乳癌,而是從肺癌轉移而來,給予的標靶藥物就會完全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治療效果。對於常見的癌症,檢測標的治療藥物很明確,如果罹患少見癌症,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建議,目前治療的概念逐漸朝向全癌(tumor agnostic therapy),意即不分癌種,只要有可進行藥物治療的標的基因變化即可接受治療。目前台灣已核准的包含NTRK基因融合變異的腫瘤可使用NTRK抑制劑,以及dMMR/MSI-H/TMB-hig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細胞錯配修復機制缺失/腫瘤突變荷載高)的腫瘤可接受特定免疫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變異為例,常常出現在少見的腫瘤,例如兒童的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以及成年人的少見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以及某些肉瘤。因此,少見的腫瘤確實是適合全方位廣泛性癌症基因檢測的。每一個癌症病患都應該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強調,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尋找配對的標靶藥物,部分癌症明確指向某些某些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乳癌的ER,大腸癌的BRAF,但以肝癌為例,目前仍無明確的基因突變與藥物,應該依據臨床醫師的建議,病患也不要一味的追求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09-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不是那一種癌症 揭開癌細胞基因秘密的打怪冒險之旅
人類將「疾病」分類,又將疾病中的「癌症」依據部位做了分別,在20世紀,對癌症的觀念有了極大的翻轉。過去醫界不甚明白,同樣是癌症,為何化學治療的結果卻如此不同?當基因被揭秘後,原來,癌症不只是癌症,而應該以全癌症的觀念切入,不同的基因突變,應該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免疫藥物治療,若能對基因下藥,病況往往有戲劇性的轉變。癌症權威指出,「不再是以藥找病人,應該以病人去找藥。」9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少見癌日」,透過少見癌日引起人們對少見癌症的重視,並突顯少見癌患者所面臨的挑戰,以利提告認識和早期診斷。台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說,癌細胞具有強勢的生存優勢,有的具有擴占侵犯的優勢、有的有血管新生優勢、有的懂得逃避免疫機制,標靶治療的原理是從癌細胞的生長特性出發,針對癌細胞的優勢進行攻擊,打敗癌細胞。如今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解釋,精準醫療就是「為病人找藥,而不是用藥找病人。」他說,精準醫療時代不再是「這個藥適合給這個病患吃,而是這個病人要吃什麼藥才會好。」揭櫫癌症治療已經進入全癌症觀念,用基因篩檢看清楚癌症病患是那種基因突變,而不是這種癌症病人通通吃這種藥。全世界第一個標靶藥物、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基利克」,用以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的病人幾乎完全康復,因為標靶藥物的面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得以延長生命,淋巴瘤也有相似的情況。楊志新說,標靶藥物用在血液癌症的效果較好,是因為血液癌細胞的基因缺陷比較一致。固體腫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則比較複雜,各種固體腫瘤的染色體混亂、基因缺陷也不一致,不過,大部分癌細胞都帶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因此最早的固體腫瘤標靶藥物便是從EGFR下手。科學家們期盼著,EGFR會是多數固體癌症病患們的救星嗎?楊志新說,在1998年EGFR標靶藥物人體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有人的癌細胞大量死亡,但是也有病患反應不佳,有反應的似乎是肺癌末期病患。醫界了解到,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患,使用該標靶藥物才有顯著療效。楊志新曾經與其他亞洲醫師們共同設計一個肺癌大型第一線治療實驗,根據臨床特點「東亞人種、不抽菸、肺腺癌」,篩選可能帶有 EGFR 突變的患者,給予「艾瑞莎」標靶藥物。結果於 2008 年公布,確立了標靶藥物用於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比起化療更能顯著延長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該研究報告獲得新英格蘭雜誌刊登,至今被引用超過數千次。這個翻轉,完完全全改變了世界,全世界對肺癌治療的指引及對肺腺癌研究,有了致勝轉捩點。至此,醫療界恍然大悟,肺癌不是只有一種肺癌,會有不同的基因突變,用對了藥,原本平均存活期六個月的肺癌病患,如今可以存活超過四年,接著,陸續又發現ROS1、ALK、BRAF、NTRK基因也是肺癌相關基因。蔡俊明說,以NTRK基因為例,發生機率非常低,一個醫師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碰到一個NTRK肺癌病人,如今已有對應的維泰凱標靶新藥上市,若能用對藥,治療效果通常非常好。「如今治療肺癌之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知道病患是哪種肺癌。」此觀念運用在所有癌症病患身上,就是透過基因檢測方式,判斷該癌症病患有什麼基因突變,尤其是驅動基因,蔡俊明說,就像打蛇要打七寸,先解決驅動基因,再把旁邊的狐群狗黨基因看清楚,誰是二把手,誰是在旁叫囂的壞朋友,就能知道如何搭配標靶藥物,以及後續可能復發的機會。#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09-30 癌症.乳癌
莫非定律?愈擔心復發 乳癌愈易復發
45歲的陳媽媽幾年前被診斷罹患早期HER2陽性乳癌,術後即使採標準療程輔助治療,仍非常害怕復發,活在不安與焦慮感之中,導致內分泌失調,種種的心理壓力,讓她幾度失控崩潰大哭。難道是莫非定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標準療程結束後兩年內,陳媽媽的復發夢魘果然發生,診間常可看到像陳媽媽這樣的案例,因為活在復發恐懼,睡不好壓力大,反而更容易造成復發風險。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5%,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依據不同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HER2陽性乳癌,約占台灣整體乳癌人數約2成至2成5,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比起其他乳癌類型高。研究顯示,HER2陽性早期乳癌、淋巴結陽性病患因癌細胞進入循環系統,即使術後接受化療、單標靶藥物健保標準治療,疾病復發風險偏高,10年疾病復發風險高達3成,現有的藥物無法有效預防癌症腦轉移,且仍有許多副作用。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指引建議,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藥一年,為標準療程,也有雙標靶加化療或抗體化學藥物複合體可為病患治療選擇。然而,在手術後相較使用化療及單標靶輔助治療後,部分屬於高復發的危險族群,卻已經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接續使用。曾令民表示,今年8月在「早期HER2陽性乳癌」有新一代小分子藥物通過適應症,加強術後輔助治療,效果更顯著,國外研究證實,可再降低約3成的疾病復發率,即使未來不幸復發,癌細移轉至腦部風險也較低。但尚未納入健保,HER2陰性及淋巴未轉移乳癌患者目前無實證有顯著效果,不建議服用。此外,適應症尚未包含晚期患者。
-
2020-09-30 癌症.乳癌
她45歲確診早期乳癌怕復發喪命 醫師面前失控崩潰大哭
45歲的陳媽媽幾年前被診斷罹患早期HER2陽性乳癌,術後即使採標準療程輔助治療,仍非常害怕復發,活在不安與焦慮感之中,導致內分泌失調,擔心如果有一天疾病再臨失去生命,無法陪伴就讀國中的女兒,種種的心理壓力,讓她幾度失控在醫護人員面前崩潰大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是陳媽媽的主治醫師,他說,標準療程結束後兩年內,陳女士的復發夢魘果然又回來了,可怕的癌細胞並沒有放過她;過去診間常可看到像陳媽媽這樣的案例,因為活在復發恐懼,睡不好壓力大,反而更容易造成復發風險。雖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已高達95%,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依據不同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HER2陽性乳癌,約占台灣整體乳癌人數約2成至2成5左右,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相比起其他乳癌類型也較高。據研究顯示,HER2陽性早期乳癌、淋巴結陽性病患因癌細胞進入循環系統,即使術後接受化療、單標靶藥物健保標準治療,疾病復發風險偏高,甚至可能面臨10年疾病復發風險高達3成,現有的藥物無法有效預防癌症腦轉移,且仍有許多副作用是病患無法接受的。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指引建議,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藥一年,為國際公認的標準療程,也有雙標靶加化療或是抗體化學藥物複合體可為病患治療選擇。然而,在手術後相較使用化療及單標靶輔助治療後,部分屬於高復發的危險族群,卻已經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接續使用。曾令民表示,今年8月在「早期HER2陽性乳癌」有新一代小分子藥物通過適應症,加強術後輔助治療,輔助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國外研究證實,可再降低約三成的疾病復發率,且因為分子小可突破血腦屏障,即使未來不幸復發,癌細移轉至腦部風險也較低。曾令民說,新一代小分子藥物主要副作用是拉肚子,可透過提前給予易致腹瀉藥物解決,但目前尚未納入健保,一年療程恐就需自費上百萬元,HER2陰性及淋巴未轉移乳癌患者目前無實證有顯著效果,不建議服用,另外目前適應症中尚未包含晚期患者。
-
2020-09-15 癌症.淋巴癌
大學前校長患淋巴癌 分享成功抗癌經驗呼籲樂觀面對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全力進擊淋巴癌! 臺南四醫院聯合宣導」活動,一同呼籲民眾認識淋巴癌6大症狀,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治癒率可高達九成。嘉南藥理大學陳姓前校長是患者,今天現身說法,表示當初是因體重減輕,腹部疼痛,並不知脾臟淋巴組織繁殖已穿破胃壁,治療胃病一直沒好,後來以為結石,斷層攝影才發現已是第四期淋巴癌。不過他很樂觀面對,經注射六次化療標靶藥物,兩次皮下注射治療,至今將近一年沒吃藥,每三個月抽血、半年斷層追蹤沒再發現癌細胞。他說,雖然父親47年前52歲診斷出惡性淋巴腫瘤,住院10個月往生,但他不要怨天尤人,以正向心態幫助自己配合藥物治療。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指出,淋巴癌較許多癌症容易治療,1期時發現治癒率高達八、九成,3期也有七成,早期發現治療能長期存活甚至根治;淋巴癌全球每年新增73萬人,台灣兩千人,罹患率相當高,一般民眾罹患會很害怕,其實要了解淋巴癌年輕人20歲就可能發病,但治癒率高,標靶藥物健保部分給付。奇美醫學中心響應2020年世界淋巴癌日,舉辦宣導活動,醫療副院長田宇峯、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與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曹朝榮、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正耀,成大醫學中心癌症中心主任顏家瑞、市立醫院醫療副院長李楊成代表各院參與。現場運用淺顯易懂看板讓民眾了解淋巴癌六大徵兆,呼籲淋巴癌病友治療決心,在場群眾胸前戴上綠絲帶響應,病友現身訴說抗癌經歷相互鼓勵,活動後民眾將綠色絲帶貼在「幸運樹」上,提醒自己關心家人。馮盈勳表示,淋巴癌會使淋巴系統造成非常大損害,人體防禦功能會逐漸失效。對抗淋巴癌不二法門為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出現燒(不明原因發燒)、腫(有不痛淋巴腫塊)、癢(皮膚紅疹搔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呼吸急促)、瘦(體重不明減輕)症狀時,應留意是否是「淋巴癌」已找上門。
-
2020-09-10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易復發 標靶藥物助延緩
卵巢癌為「最棘手的婦癌」,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難以早期發現,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治療後復發率高。患者經歷手術搭配化療後約有七成會在三年內復發,之後深陷不斷治療與復發的循環中。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是醫療上一大課題。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醫療,目前已有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研發出標靶藥物,延緩復發時間從5.5個月延長至19個月,整體存活率也從35個月延長至51個月。一年半後面臨疾病復發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秘書長暨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正昌表示,卵巢癌初期僅會有類似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痛等,常讓女性忽略,當腹脹、腹痛嚴重到影響生活並長期存在,意外發現到的卵巢癌幾乎都是晚期。張正昌表示,等到卵巢癌蔓延腹腔產生腹水或遠端轉移,通常都已是第三、四期,這類患者在臨床上幾乎是超過一半以上。卵巢癌標準治療以手術為主,先透過手術減少腫瘤體積,再做化療,結束療程後,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但一年半過後,通常會面臨到疾病的復發。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張正昌表示,治療後礙於體內已產生抗藥性,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隨著復發次數增加而縮短;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表示,多數患者復發到第三次時,生命亦即將走向終點。卵巢癌的治療,臨床上要克服的就是「延長復發時間」,讓卵巢癌成為慢性疾病。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是指透過基因檢測,瞭解患者體內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的突變,以致後續的治療上「投其所好」。王毓淇表示,以卵巢癌為例,已發現與BRCA1及BRCA2突變有關。據統計,我國約有二成的卵巢癌患者帶有BRCA基因突變。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會有四成的機率罹患卵巢癌,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有二成的機率發生卵巢癌。PARP抑制劑治療成效佳王毓淇表示,卵巢癌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化療與血管新生抑制劑外,還有近年上市的口服PARP抑制劑。PARP抑制劑透過抑制癌細胞的修復路徑以延緩疾病的復發,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且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成效更佳。王毓淇說明,根據國外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過手術及化療的患者,且有BRCA基因突變,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治療,連續追蹤三年,高達六成疾病未復發,相對於服用安慰劑僅兩成患者未復發,顯示效果極佳;張正昌表示,現在無論是接受第一線治療或是復發後的卵巢癌,完成標準治療流程後,再使用標靶藥物以延緩復發來「維持戰果」已成為主流觀念。年度健檢可做陰道超音波張正昌呼籲,女性面對卵巢癌,必須要有「預防」的觀念。建議年度健檢時,可以做陰道超音波,尤其是家族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的民眾更應定期檢查,若能早期發現,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極佳的治療效果。
-
2020-09-10 癌症.血癌
全台第一間血癌友善病房啟用 高醫陪癌友找希望
醫學精進,血癌目前雖能以化療有效控制,但療程中每次住院通常一個月起跳,有人甚至住到半年,身心煩悶到想放棄治療或輕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為此與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打造全台第一間血癌友善病房,今天啟用。20多年前在高醫求治的王姓婦人最有感,直呼病房的感覺跟過去差很大。高醫血癌友善病房今天啟用,雪白冷調的牆面導入集氣牆等設計,走道盡頭的窗戶可遠眺美景外,還能抽支「健康籤」,藉正向籤文注入滿滿能量。「我原以為是全台第一間,其實是全球首創」高醫院長鍾飲文說,癌症時鐘持續快轉,2019年有五萬人因癌症死亡,平均10分鐘27秒就奪去一命,其中血癌因為治療方式及免疫力低下等問題,住院時間更長。因此高醫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打造血癌友善病房,並選在9月9日揭幕,祝福癌友能活得長長久久。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引用活動主題標語「病間同行,抗癌加分」,盼血癌病患接受治療期間與醫療團隊並肩作戰,抗癌不孤單,希望永伴。高醫血癌友善病房歷時1年7個月構思打造,病房空間融入衛教資訊及情緒撫慰等巧思設計,病友入住時會收到一份含有病房導覽地圖、住院物資清單的新手包,解除忐忑心情。病房走道也有各式淺白易懂的衛教資訊,探病親友可在集氣牆留言打氣。28年前罹患血癌的王姓美髮師受邀「回娘家」,看到新造的友善病房感覺好舒適。她說,發病前老覺得天天感冒,曾高燒40度,肝臟被病菌侵噬,暴瘦剩36公斤,每次住院至少30天,最久住3個月,飽嘗掉髮嘔吐等副作用之苦,老公還丟下工作全陪病,心理十分煎熬,所幸至今23年未再復發。高醫血癌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表示,血癌不似肺癌等癌症有速效標靶藥物,且療程容易出血感染,甚或危及生命,治療及住院時間更長,有些病人熬不住產生「心理休克」,放棄治療,有些有輕生念頭,煩悶可以想見,因此院方特別營造血癌友善空間,盼病友身心注入正能量。
-
2020-09-09 癌症.肺癌
影/婦人罹肺腺癌 標靶治療後不需再坐輪椅
66歲的羅姓婦人今年2月初因為腳痛、爬樓梯容易喘、心跳加快到醫院心臟內科就診後,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導致呼吸困難情形發生,經基因檢測並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原本還要坐輪椅就診的她,現在已經可以自己走路。羅婦表示,未治療前,爬樓梯很容易喘,心跳常常100下以上,當時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沒想到是罹患肺腺癌,幸好符合標靶藥物治療的條件,經標靶治療及電療28次,一個多月後,體力慢慢恢復、已經可以自己走路不用別人攙扶。衛福部豐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邱振峰表示,羅女初期看診時都是坐輪椅到門診,當時的她身體非常虛弱、食慾也不好、整個人非常瘦弱無力,現在吃得好、體重增加、體力恢復,也慢慢回到以往正常生活起居。豐原醫院精準實驗室主任姜淑芬博士表示,目前有很多癌症治療都有標靶藥物,如果沒有先檢測患者身上哪個基因產生變異,即便使用標靶治療也是無效。初次治療後,產生基因抗藥突變或是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仍需要做後續精準基因檢測,相關的檢測費用需要患者自費,目前健保給付癌症患者一生僅給付一次檢測費用,希望政府未來能增加給付次數。
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