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中,頭頸癌中的口腔癌位居第6名。醫師表示,頭頸癌致癌驅動基因少、藥物研發困難,治療選項本就缺乏,健保給付卻將免疫治療列為二線給付,不少病人來不及用藥就過世,呼籲將免疫藥物列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跟上國際指引。衛福部健保署則承諾,免疫藥物可望納為復發或轉移的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若順利可望於12月生效。
頭頸癌患者多為藍領階級 扛家中經濟重擔 自殺率第一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舉辦「頭頸癌治療指引專家會議」,該會理事長朱本元說明,頭頸癌台灣盛行率世界第一,六成診斷時已是晚期,局部區域復發和轉移是頭頸癌患者死亡主因,在頭頸癌的治療上,更應重視。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根據調查,頭頸癌病友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為從事基層工作的藍領階級,對治療較不了解,也不懂為自身權益發聲。
他也說,頭頸癌是台灣前五大癌症之一,網路聲量卻大幅落後其他癌別,僅有3%。病人經開刀後面臨極大外觀、生理機能改變,包括臉部切除、沒有口水、無法正常說話等,導致自殺率在全癌別中排名第一,比一般人高出5.14倍,自己就有好幾個病人因病自殺。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坦言,頭頸癌家庭真的很弱勢,也很辛酸,協會曾協助過一名48歲、罹患舌癌的父親,三個小孩都還在念書,最小只有10歲,因無法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治療,只能用健保提供的傳統化療,但效果有限,受副作用所苦,體重一度掉到只剩45公斤,後來他鼓起勇氣向親友借錢希望能用自費治療一搏,無奈他的身體已撐不到使用免疫藥物就撒手人寰,留下三個小孩的悲劇。
「十個頭頸癌病人,大概有九個負擔不起自費用藥,最後只能放棄治療,非常可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坦言,這些還在扛家計的藍領頭頸癌勞工,一天沒上工,家人就沒辦法溫飽,經濟重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呼籲健保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給付、納為晚期頭頸癌第一線用藥,減少頭頸癌家庭的負擔和衝擊。
頭頸癌治療有限 免疫藥物提高五年存活率三倍
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教授林進清指出,頭頸癌致癌驅動基因少,治療工具本就受限,不比肺癌、乳癌等癌別多樣,加上藥物研發緩慢,2008年才有第一個標靶藥物問世,超過10年後才有免疫藥物核准上市。
林進清說,研究顯示,單用免疫藥物或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使用的患者,與使用傳統療法者相比,五年存活率均有優勢,高出約10%,是傳統治療的三倍。病人第一線先用免疫治療,復發後再換藥者,比第一線使用傳統治療者,可有效延緩惡化時間。另外,頭頸癌病人體力不佳,承受傳統化療毒性的能力較其他癌別患者差,晚期頭頸癌病人治療出現嚴重副作用者達8成。
「多數頭頸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國內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婁培人說,以下咽癌為例,診斷時已是晚期者占75%。國內外臨床研究,針對轉移復發的病人,均建議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或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台灣健保卻列為二線給付,且設有嚴格限制,患者須經化療治療失敗後才能單用免疫藥物;此外,第一線用過健保給付的標靶治療者,第二線治療也不能使用免疫治療「這都不是以科學為導向的決策。」
根據一份最新的「頭頸癌病友現況調查」顯示,超過6成頭頸癌病人月收入低於5萬元。婁強調,病人多為經濟弱勢,健保卻無法給予支持,近10年來頭頸癌藥物給付辦法只調整過4次,其他癌別調整次數則超過10次。這導致不少病人在用到免疫治療前就已過世,賣房子、借錢買藥者時有所聞,甚至有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後,嘴巴都已潰爛,為了養家竟插著鼻胃管就回到夜市擺攤賣米粉湯。呼籲健保制度應有社會救濟、人道關懷精神,關懷弱勢的頭頸癌病人。
頭頸癌一線免疫藥物列高優先給付 最快12月生效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目前排隊申請納保或擴增適應症的新藥共計54項,其中只有一項是頭頸癌用藥,廠商申請用於復發或轉移的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該署盤點目前的癌症治療缺口,經專家討論後有共識,已將晚期頭頸癌一線的免疫藥物治療列為高優先給付項目,本月將排入共擬會討論,若順利預計12月生效。。
朱本元肯定健保署正視頭頸癌患者的治療需求,基於醫療平權的健保精神,讓這群弱勢癌友有機會及早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與會的醫界和病友團體代表,也一致感謝健保署的承諾,並期待在健保審查過程中,勿因財務考量而犧牲頭頸癌友的治療權益。
(責任編輯:周佩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