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494
筆 文章
-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提高部分負擔抑制醫療浪費 健保署支持新藥新科技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今天正式登場,健保署長李伯璋在論壇上,以自己曾發現早期腎腫瘤為例,強調對於疾病無畏的認同。同時他也對於聯合報針對癌友調查,有8成5希望新藥納入健保,笑稱應該是10成希望新藥納保。他表示,近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約4.4%,但癌藥成長率已有10.68%,截至110年底,健保共收載154種癌症藥物,而在110年光是癌藥支出就高達新台幣403億元,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高,占62.6%。「生命不能重來,所以對病人有用的,健保署都會設法給予經費支持,把一年八千多億元的預算花在刀口上」,李伯璋多次強調會跟病人站在一起,給予必要的醫療支持。不過他也說,以前癌症治療為化療,但副作用大,目前標靶和免疫治療效果更好,但相對費用高昂,因此必須推動使用者付費概念,提高部分負擔,省下來的錢則可用於癌症和重大傷病。衛福部昨天也公告調整部分負擔,並自5月15日起生效,李伯璋說,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不要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造成就醫障礙;以前健保部分負擔只做半套,民眾無感,因此用「0元效應」抑制浪費。李伯璋說,所謂0元效應,是指一項物品或服務,從免費變成要付費,能顯著降低需求,因此部分負擔的改革有重要意涵,不能訂太高,更不應該免除,小額的部分負擔能在不增加民眾太多負擔下,相當程度的抑制浪費,「因為要從口袋拿錢出來才有感,才會有引導效應」。此外,在臨床治療與健保給付有差距時,也可考慮商保補位健保,這也是健保署持續關注的事。李伯璋也列舉健保署在新藥新科技預算分配上的努力,因為癌症新藥加速上市但效益不明,新醫療科技又發展無窮,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審慎通盤規劃,因此健保署導入前瞻性評估(HS)作為編列預算參考、運用醫療科技評估(HTA)估算新科技成本及效益來輔助決策、另外也檢討已給付項目,有效的健保就加碼、無效的限縮給付,將資源用在最有效益治療。「有效的加速給付,無效的廠商還款,在藥價溝通上,希望廠商能跟國家站在一起,雙方取得共識,確保廠商有合理利潤,健保財務負擔不致過重,才可引進更多新藥。」此外,由於免疫治療費用比標靶貴三倍,所以除要求廠商將價格壓低,也審視真實世界數據,觀察臨床治療效果是否符合期望,也因此在109年2月,健保署決議暫停肝細胞癌及胃癌的新個案免疫藥物給付,隔年4月,美國FDA癌藥諮詢會議也反對給予nivolumab於肝細胞癌及Penbrolizumab於胃癌之適應症。李伯璋說,治療胃癌的免疫藥物若提前至第一線、第二線使用,不是不能考慮,但現在許多藥物用於晚期患者,治療效果可能不好,若早期使用對病人有益,健保署也在檢討中。不論那一種癌症,只要有合適的藥物都會想辦法照顧患者,但費用也必須思考,希望節省不必要的浪費,讓病人都有藥物可以治療。真實世界數據提供以實證為基礎的健保給付,李伯璋也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的存活率,顯著高於使用化療藥物,尤其以第一年最為明顯,即使到第五年,存活率仍有意義,所以務實處理給予給付。另外精準醫療已是未來趨勢,伴隨式檢驗與基因檢測更顯重要,健保署也加速藥物伴隨式檢測納入給付。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生物相似藥似乎是節流的解方之一,李伯璋說,生物相似藥指的是跟原廠生物製劑有相同療效的藥物,生物製劑的年成長率約8%-10%,占整體健保藥費支出18%,且持續上升。若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取得藥證,證實藥效跟原廠藥一樣,民眾就不必非得要用原廠藥,健保署除推動生物相似藥免除事前審查、放寬使用期限,也擴增給付規定,例如放寬年齡,但病人數可能因此變多,對財務也有衝擊影響,不過整體而言,推動生物相似藥是健保署努力的目標。節流解方之二,就是呼籲健保永續是全民責任,需要全民一起努力,「拿藥回家卻不吃、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都是在浪費健保資源」,健保署也推動健康存摺,讓民眾知道自己接受多少放射線劑量,因為放射線可能影響基因造成癌變,因此不必要的放射線檢查就不該做。李伯璋,健保是台灣人的驕傲,每次出席亞太經濟合作APEC或世界衛生大會WHA,外國人都很羨慕台灣健保,「尤其我們在A醫院做的檢查,可同步在B、C醫院的雲端看到結果,這是國外都做不到的事」,健保署正計畫出版英文書籍介紹健保制度,把台灣的驕傲推到全世界。
-
2022-04-09 新聞.元氣新聞
晚期肺癌免疫治療 癌團疾呼放寬給付
肺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每年新增八千多名晚期患者,治療方式包含標靶、免疫治療與化療,或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臨床統計,約三成七適用免疫治療,可延長存活,卻受限健保給付,僅二成患者可獲給付。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臨床腫瘤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呼籲健保署放寬給付,降低死亡率。肺癌已成台灣新國病,台灣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肺癌不易早期發現,確診時超過一半已是晚期或轉移,無法手術切除。僅管晚期肺癌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但約有三成七的患者沒有驅動基因變異,導致使用標靶無效,約有八成晚期肺癌患者,對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僅能使用免疫治療。不過賴俊良說,依健保給付規定,肺癌患者的T細胞白血球PD-L1表現量逾五十%,才能給付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患者恐需支付四、五十萬元以上的醫藥費,負擔沉重,呼籲放寬給付條件。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台灣卅歲到七十歲過早死亡率約為七點三九%,而肺癌只要能早期發現或是給予適合藥物,存活率就能明顯提高,大幅降低台灣整體的癌症死亡率。
-
2022-04-09 癌症.肝癌
B肝阿公驗出早期肝癌 「電燒」殺死癌細胞效果佳
77歲陳姓阿公今年初在南投醫院檢查,發現肝臟有顆2公分腫瘤,確診為早期肝癌,經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以俗稱「電燒」的無線射頻燒灼術,透過超音波導引定位,將電極探針插入肝臟腫瘤,利用熱能殺死癌細胞, 阿公治療狀況良好,已順利出院。黃耀光說,肝癌早期未必會有疼痛等明顯症狀,一般發現時通常已是中晚期,針對中晚期的病患,無法手術切除,化療也不會有顯著療效,甚至昂貴的標靶藥物治療及免疫治療對延長病患生命,也相當有限。陳姓病患是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機率隨著發炎及肝臟纖維化程度,是一般人5至100倍,B型肝癌發展至肝硬化患者5年內罹患肝癌的機率可達20%,C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至20倍,發展至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發生率約3%。還好陳姓病患定期追蹤,才能在肝癌早期及時發現, 黃耀光醫師建議B型及C型肝炎患者、酒精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黃耀光醫師也表示,針對早期的患者,可以手術、電燒等方式根除治療,有機會治癒疾病。而與傳統手術相比,無線射頻燒灼術傷口小、恢復較快,對早期肝癌治療效果好。
-
2022-04-08 癌症.血癌
脖腫「一塊」竟罹血癌!高中大哥霸氣捐幹細胞救妹
白血病又稱為血癌,是最常見的兒癌,10歲的王姓女童去年因右邊脖子腫成「一塊」、體重下降就醫,被診斷為急性骨髓白血病,接受化療同步配對幹細胞,她與兩名哥哥配對全合, 就讀高中的大哥不捨弟弟受苦,認為自己年長且高壯必須保護弟弟和妹妹,主動提出由他捐贈幹細胞救妹妹,女童接受幹細胞移植後,經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醫療團隊照顧下,幹細胞轉植成功順利出院。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曾瑞如說,白血病其中約25%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預後不佳。台中榮總除傳統化療外,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並導入分子與精準醫學的診斷,配合檢測癌細胞突變基因,加入標靶藥物治療,以期望提高治癒率。王母說,女兒去年8月因為脖子腫大,常常倦怠,體重下降,經診所建議,轉而向中榮兒童血腫科主任黃芳亮、醫師曾瑞如的醫療團隊求診。曾瑞如說,女童經分子與精準醫學檢測,發現她的血癌細胞有三種基因突變,由於文獻報告這樣基因突變的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惡性度高、預後差,生存率僅有27%。女童積極抗癌,化療後,血球低下,數次發燒合併敗血症住進加護病房,醫療團隊以骨髓病理切片分析,合併次世代基因檢測,並利用可測量殘留疾病量輔助追蹤,女童在第4次化療後,透過配對移植幹細胞,過程嚴重嘔吐、腹瀉、腹痛、發燒與過敏反應症狀,在醫療團隊的照顧下,轉植成功順利出院。曾瑞如指出,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台灣整體五年存活率能達61%,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配合院方大力發展的分子與精準醫學,積極治療兒童癌症,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五年存活率達68%,高於台灣整體平均。
-
2022-04-05 癌症.皮膚癌
最常見的皮膚癌是它!醫師詳解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癌不同成因與治療方式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台灣一年約3萬個病例,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鱗狀細胞癌主要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針對高風險的基底細胞癌,如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是長於俗稱H zone位置:眼、耳、鼻、唇及其周圍,或因病人本身免疫不佳,從燙傷、慢性傷口長出來的基底細胞癌等,建議以莫氏顯微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處理,其特色為運用水平切片方式,可完整看到周圍及底部的腫瘤邊界,可達到最高腫瘤清除率,且保留最多正常組織,這對顏面部位及生殖器部位尤其重要。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腫瘤厚度超過1mm的病患建議加上前哨淋巴結檢查。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腫瘤厚度淺的惡性指/趾甲腫瘤可用功能性手術不需截肢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王研人醫師】不可輕忽的皮膚癌】
-
2022-04-04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價值醫療 是醫界與民眾共同支持的時候了
癌症之所以被稱為「萬病之王」,就是因為,它是所有疾病當中,最複雜、最困難瞭解的疾病,它會發生在全身各個器官,也會從一個器官蔓延到其他器官。因此,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診治的醫療問題。回顧1989年底,我回到台灣,創立台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的時候,台灣還沒有正式的癌症專科訓練計畫。當時,台灣癌症平均5年存活率大約是25%,人人談癌色變,認為癌症是絶症。我難忘的是,當初,醫院的招牌寫上「癌症」這兩個字,還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同事,惟恐病人看到這兩個字,就不願走進來了。轉眼,30年過去了,如今,台灣癌症存活率已達52%,這是很可觀的進步。尤其是,基因解碼以後,癌症醫療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基因檢測及癌症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的研發,使得不少癌症病人因而受惠。譬如,過去令人束手無策的轉移性肺癌,因為這些不斷開發出來的新藥,以及與傳統化學治療的巧妙運用,使得不少病人都能夠與癌共存三年、五年、甚至更長。在美國,較之十年前,肺癌的死亡率已經減少了一半。癌症新藥昂貴 健保難全埋單只是,對於照顧癌症病人的醫師而言,新藥固然為醫師增加了幫助病人的武器,卻也同時帶來極大的困擾。因為,這些新藥往往都很昂貴,而台灣廉價的全民健保,很難全部埋單。新藥的價格,對於中產階級而言,都已經是沉重的負擔,更何況是弱勢族群。很明顯的,今天的健保已經違背了保障全民不因病而貧,及不因貧而無法就醫的初衷。因此,當務之急,是醫界與民眾一同思考如何解決醫療不公平的時候了。事實上,全球醫療界,早已認知到,「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只是鼓勵做多而不是做好,已經不合時宜。舉個例子,感染控制原來是維護病人安全,極重要的品管工作。但是,在論量計酬的制度下,忽視感控,使得病人住院拖長,用藥更多,病人受害,醫院的收入卻愈多。「論量計酬」支付 造成浪費根據多國的研究,在「論量計酬」支付制度下,醫療資源的濫用與浪費大約占醫療支出20至30%,這是極可觀的數字。因此,策略大師邁可‧波特在十多年前,就倡導「價值醫療」,醫師要為醫療結果負責,主張醫療品質的競爭,而非健保大餅的爭奪。包裹式定額給付 幫健保省錢原則上,慢性病的照護,就是論人計酬,如是心臟手術、移植手術、癌症治療等則依療程,以包裹式定額給付,能夠用最少的資源,把病人照顧好的醫院,就會有較多的盈餘。醫師就沒有誘因去做不必要的檢查,用不必要的藥。去除濫用與浪費,健保就能夠省下兩千億元,去支付不斷發展出來的新藥及新科技,讓全民,不論貧富,都能夠獲得對他們而言,最適當,最有效的治療。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癌友故事
賣房救命 癌症帳單 揭病友困境
雖然有健保,但癌友為治療貸款、賣地、賣房子時有所聞。癌症新藥與新科技價格不菲,健保體制無法全盤納入,聯合報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取得多位癌症病友的真實帳單,發現帳單裡不僅有癌友積極求生的勇敢故事,龐大的自費項目與複雜的新科技選擇,更是癌友普遍的沉重困境。肺癌第四期的鄧先生治療三年來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每月藥費近卅萬元,雖有商業保險因應,但他還是賣掉一間房子,至今花了六、七百萬元。四十出頭的他說,「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四十多歲的護理師「寶寶」罹患三陰性乳癌。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元,靠丈夫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但她說:「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罹患大腸癌的YI-chen決定自費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期盼找出合適的藥物來。她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沒錢沒辦法體驗」,當醫療科技跑在健保前,有多少人能有餘款為自己打造更精準的治癌計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第四年舉辦癌症高峰論壇,會前進行「關於癌症,你最想知道的事」網路民調,截至三月底近八百人回答,半數是癌友及其家屬,五成受訪者最關心免疫療法與癌症新藥;高達八成六癌友認為最需要的經濟資源便是新藥健保給付。新藥給付慢、給付範圍限縮是當前健保難題。國際治療準則已將免疫療法納入許多癌症第一線治療,但國內大多數病人須自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指出,基本治療需時兩年,費用恐高達三百六十萬元,一般中產階級可能一輩子賺的錢都要投進去,他更坦言:「不要說是一般病人,連醫師生病也付不起。」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新藥可近性仍有許多障礙,期待各界正視癌症自費醫療負擔沉重的問題;台灣醫療支出(健保)在GDP占比僅百分之六,低於日、韓。衛福部長陳時中受訪時曾指出,應提高至百分之七,不應犧牲患者權益。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已討論整合商保與健保的可能性,預計今年上半年舉辦研討會。【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我今年41歲,是急診護理師。去年四月確診,乳癌第二期、三陰性。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再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但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發現腫瘤,是洗澡時覺得左邊胸部有搔癢感,抓的過程摸到硬塊,非常明顯和其他組織不一樣、像是骨頭的觸感,當時心裡就有底,「可能是不好的東西」。因為工作纏身,隔了一個禮拜才去乳房外科就診。門診當天就照了X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也馬上做了切片。第一位A醫師說馬上就要開刀,讓我沒有時間思考,還好門診當天剛好遇到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的高中同學,他馬上幫我聯絡了另一位B醫師,且當天下午就轉介看診。B醫師看了我的報告後說,我屬於三陰性乳癌,是復發率較高的癌症,他建議我先化療再開刀,如果化療藥物吸收好的話,就可能保住部分乳房,不用全部切除。因為是三陰性乳癌,醫師說腫瘤生長非常快速,建議盡快治療。去年4月23日確診,我5月1日就住院接受化療了。化療療程總共八次,原則上每三周一次。但因為我的白血球過低,在第二次化療前「被退貨」。後來每次化療前,還得先到醫院進行白血球生成術,才能繼續療程;等於周周都要到醫院報到。不知是感染,還是因為我有紅斑性狼瘡病史,第一次化療時發燒非常厲害、全身起紅疹。因此,前四次療程除了化療藥物,還加上了免疫藥物。而化療了三、四次後,腫瘤雖然縮小,但速度不夠快,後面四次療程又加上了標靶藥物。我使用的化學藥物包括癌德星、小紅莓,因為效果不佳,後來改成歐洲紫衫醇。但除了化療藥物有健保給付,免疫使用的癌自禦和標靶藥物avastin必須自費,每次回診,都得花上十幾萬元。因為標靶藥物依據體重計算需要劑量,當時我還笑著說「得先減肥才行」。治療費用真的不是一筆小開銷。加上前面八次化療效果不佳,腫瘤仍然有1.8至2公分,且不僅原先發現的左側下方有一顆腫瘤,右下方還有兩顆,所以最後我還是進行的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前後後開銷就花了將近百萬元。不過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沒有錢,因為聽到確診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一切事情都是先生處理。雖然醫師也有跟我說可以到醫學中心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參與計畫要抽籤、需要等待,如果沒有抽中成為受試者,最後還是得自費。因此先生一心只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快點得到治療,而不是考量「需要花多少錢」。他只跟我說:「錢的事不用煩惱」。因為治療,我向原本任職的日照中心申請留職停薪。一開始因為擔心沒錢,硬撐著去上班。但有時候治療副作用真的太大,我會臨時請假,對同事不好意思、自己心理壓力也很大。後來轉念一想,如果治療過程中有壓力,反讓治療狀況不佳,最後才毅然決然留職停薪。只能靠老公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而唸書時買的兩個單位癌症險並非實支實付,只有一開始時撥了一筆款項,以及後續住院給予基礎給付,自費項目都無法補助,並沒有太大的幫忙,「不過總比沒有好」。所幸現在化療、手術結束,大筆的花費也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是口服溫諾平,「醫師要我繼續服用一年,預防不要復發」,其他的追蹤健保都能幫忙;至於復健、按摩我就在家自己做以減輕經濟負擔。雖然經濟上的負擔不小,好在過程中有很多親友還有癌症希望基金會給我很多心理支持,信仰也幫助自己心安、保持正向。也很慶幸自己算是「有醫師緣」的人,在就診、檢查,還有換醫師的過程都非常順利,「很感謝治療路上幫忙我的每一個人,才能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經歷,希望能藉此給需要的人多點鼓勵」。▌癌友小檔案寶寶:41歲、女性.診斷:110年4月乳癌二期(三陰性).治療:1.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癌自禦)11萬4次2.標靶治療(avaztin)14萬4次3.乳房雙側切除及重建,左側廓清30萬4.口服溫諾平,計畫為期一年.帳單(到目前為止的藥物及手術花費):130萬待補.為何健保不給付: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快速,醫師建議盡快治療,先接受化療讓腫瘤變小。但效果不明顯,於是使用免疫藥物癌自禦再加標靶avastin治療。 八次化療效果不佳,左側先發現腫瘤,右下方也有,接受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後開銷近百萬元。目前口服溫諾平,三、四期有健保給付,二期只能自費,醫師建議服用一年,預防復發。▌鼓勵癌友一段話倘若您也正接受治療中,別氣餒。低落時可大哭、可看海、可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可電聯朋友聊聊,別一直待在房間內,往好的、正向的、微笑的情緒走。打扮一下自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醫師可醫疾病,但心緒我們得想辦法走出來,情緒也會影響疾病哦,寶寶和你共勉之。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聽到醫師說,這八九不離十是癌症,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我是松兒,確診乳癌時才30歲,至今過了8年,期間經歷兩次癌症轉移、惡化,現在仍努力抗癌。8年前,自己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立即就醫檢查,而被醫師宣布可能是癌症後,隨即安排局部切除腫瘤手術,病理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當下合併化療、放療。化療過程十分不舒服、很辛苦,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一一出現,當時心想「等到治療完,病情就好了。」對於治療過程保持正向想法、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痊癒。從罹癌到現在,先生從婚前到婚後一路陪伴,不論住院治療還是回診。我個性比較獨立,即使現正接受治療中,仍持續工作,有人問我是否考慮不要再上班,但工作讓我的生活有重心。我的雌激素、黃體激素受體陽性,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治療後控制良好,維持了二至三年。沒想到,5年前於某次回診追蹤檢查,竟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原以為乳癌已經治療好了,真的沒有想過會轉移到肺部,當時用荷爾蒙藥物「諾曼癌素」繼續治療,大約二年多的時間,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但兩年前,追蹤又發現肺部腫瘤變大,心想不是一直都控制好好的,又怎麼會惡化?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醫師說,原有藥物已經壓不住癌細胞,必須換藥,於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擊癌利」,同時也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使用「擊癌利」,白血球數量因此降低,會比較容易累。在沒有用藥前,到晚上7、8點都還有精神,但用藥後,有時下午4、5點,甚至中午過後就明顯感覺累,體力續航力變差,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並盡量減少壓力,稍微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太累。治療開始,因為均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用藥全需自費。以近兩年來治療藥費估計,標靶藥物「擊癌利」每3個月為7.84萬元,幸好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剛開始每月藥費約3萬元,再加上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總計一年藥費約72萬多元,所幸「法洛德」現在由臨床試驗支付,一年約省下36萬元。礙於病情不得不接受治療,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此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雖然自己及家庭經濟狀況仍能負擔藥費,但真的很沉重。回門診追蹤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有許多癌症病友為了籌措醫藥費,必須貸款或賣房子。沒有人願意生病,必須使用高價藥品癌症,更不是自己願意的。希望健保署能夠思考,由健保與患者依一定比率共同負擔藥費,減輕經濟負擔,癌症病患不顧高額花費醫療費用,就是希望可以控制病情,好好活著,等待治癒的一天。回想這一路抗癌歷程,心態就是平常心,保持「治好,就沒事」的信念,不過,當有一點輕微感冒、疲倦等小狀況,還是會特別敏感,有點神經質,擔心病情是否又有變化。雖然如此,仍努力認真治療,現在生活如常,從外人眼光來看,自己完全不像是生病的人,堅信一定可以聽到醫師說,癌症治癒好,「不用再吃藥了,也不用再回診了。」 ▌癌友小檔案松兒:38ys、女性.診斷:8年前乳癌二期,後肺部轉移,兩年前再復發.治療:(兩年前復發之後)1.擊癌利(三個月一次,每次78400元)2.法洛德(每月3萬多元,現加入臨床試驗計畫)3.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每次11500元).總帳單:一年藥費約72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擊癌利給付條件為55歲以上或曾接受雙側卵巢切除術、.FSH及estradiol 血液檢測值顯示停經▌鼓勵癌友一段話「我相信有天醫生會跟我說不用再回診了!這是我一直相信的」──松兒
-
2022-04-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九成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為維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補助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 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依據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出現3大症狀立即檢查!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四期已非末期別放棄! 一旦確診,早期治療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即使為晚期腸癌亦不要灰心。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 。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任何希望。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表示,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兩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防疫也要防癌,腸癌篩檢、治療不能拖! 受新冠疫情影響,除了民眾篩檢意願降低,臨床上也發現約2成患者的治療時程亦有延誤。張世慶教授表示,近兩年門診觀察,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推測主要原因為民眾懼怕感染新冠肺炎而不敢就醫,即便出現症狀也選擇隱忍,直到病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願意就診。 因疫情不敢前往醫院,婦腸癌拖延治療結果… 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57歲女性患者,原先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過多次電療、化療後再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然而不幸的是,追蹤期間正逢本土疫情最嚴峻時期,患者心生恐懼而無定期回診,直到有一天發現肛門與會陰部外流出黏稠分泌物與組織液,才意識到情況不對!緊急就醫診斷後,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如此一來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防疫也要防癌,疫情期間醫院都有良好的防疫措施,鼓勵民眾積極接受癌症篩檢,以保護自己的健康。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如有異常,為避免錯過黃金治療,請務必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防腸癌定期篩檢、追蹤是關鍵,頻道《iCare愛幫忙》助防癌! 在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與追蹤,楊純豪理事長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多樣、網路資訊龐大,患者較難全面性吸收或於回診時詳細詢問。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為腸癌患者服務的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於下半年上線,化身病友貼身小秘書,其功能包含:就醫提問單、保單試算、腸癌照護攻略,以及在治療旅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期望藉由此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提供癌友更多照護秘訣,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更充分溝通。 臺中市腸腸久久協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微創中心主任陳宏彰醫師也呼籲,不幸罹患也不要氣餒沮喪,現今已有許多治療武器,配合醫囑、治療不中斷是首要之道!除了醫師專業治療,患者間抗病經驗交流與心路歷程分享,也是抗癌重要動力之一,鼓勵癌友可多參加病友團體活動,一起攜手勇敢面對! 《延伸閱讀》 .防便祕、大腸癌、護血管!膳食纖維營養師4招簡單吃滿。 .30歲男腸阻塞竟大腸癌末期!標靶藥縮小腫瘤救回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1 癌症.肺癌
罹患肺腺癌 醫病互信讓她們撐過存活期
「一步步接力,持續邁進,定能看見隧道盡頭的光」,53歲時被宣判罹患肺腺癌且僅能存活兩年的淑芬,從化療、標靶治療到參與臨床試驗,她分享自己能夠健康存活的關鍵是相信專業團隊的治療計劃及家人陪伴的力量,鼓勵癌友不需害怕,繼續向前。53歲生日當天,淑芬得知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雖然具社工背景的她相當鎮定,卻不忍看到先生崩潰痛哭,「原以為能相守到老,卻被宣告約剩兩年存活,我心中很不捨」。起初在醫師建議下採取化療,沒想到一個月後卻產生抗藥性且轉移至脊椎、肝臟,這讓一直以來堅強的她,淚灑診間,「我這麼努力,卻還是這樣的結果」。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淑芬依然堅強面對,並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把這些病痛交給醫生,相信專業很重要」,在醫師規劃下,建議她開始接受第一或二代標靶藥物,後續即有機會接續採用第三代標靶,延長了壽命,甚至後來她也參與台大臨床試驗,目前病情持續穩定控制中。罹癌已3年的她,不想每天待在家中,報名了社區大學繡花課,沒想到一繡就是三年,看到自己的繡花作品讓她很有成就感。回首來時路,她告訴病友們,當處於陰暗時,不要害怕,繼續往前走,定能看見陽光。淑芬和多數的病友一樣,剛得知罹患肺癌時,心中對於存活期、如何治療等問題產生許多疑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醫師說明,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第一線用藥通常以二代標靶治療居多,而當出現抗藥性、產生T790M基因突變時,患者不需灰心,可進一步申請健保給付的三代標靶進行治療,這樣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能讓患者擁有較優質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病友的治療意願。「FB肺長壽社團」:結合國內外肺癌機構及各界人士,共同推廣肺癌防治及篩檢觀念;並加強肺癌患者間的交流,提升肺癌治療之相關知識。 >>加入Facebook「肺長壽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ung.Longlife
-
2022-03-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未追蹤 拖到肛門流血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術後追蹤不可忽視。一名住在金門的57歲女性患者,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及電療、化療後,只需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卻因疫情不敢來台回診,拖延九個月直到病情惡化變為第四期,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一天需換三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但該名患者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變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的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一旦發生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罹癌的高風險症狀。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治療多元,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二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八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蔣鋒帆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1 癌症.淋巴癌
常覺得疲憊又發燒...別以為是新冠!6大症狀恐是淋巴癌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四分之三,相較十年前新發生個案數大增五成,卻僅不到半數病人可以早期發現。醫師指出,淋巴癌有六大典型症狀「燒、腫、癢、汗、咳、瘦」,有些患者近期出現疲憊以及發燒的症狀還以為罹患新冠肺炎,最後診斷卻是惡性淋巴瘤。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表示,淋巴瘤即使被診斷為惡性,治癒率都很高,且淋巴瘤治療技術提升,患者的治療選擇也更多,比較擔心患者忽視淋巴癌症狀。李啟誠表示,淋巴癌典型的六大症狀為「燒、腫、癢、汗、咳、瘦」,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這些症狀不易察覺,加上民眾輕忽身體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像是一名年約50歲的患者,10年前因皮膚紅疹與腫塊就醫,被醫師診斷為淋巴瘤樣丘疹,前後歷經6年左右的化學治療不但未能好轉,甚至惡化為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李啟誠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再細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這三類,其中佔比較小的T細胞與NK細胞的發生率約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之10%到15%間,也是目前最缺乏較新穎且有效治療的一種淋巴瘤。李啟誠表示,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上,大多是化學治療,有七成病患使用化療,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則接近六成。然而,化學治療的方式容易伴隨著副作用的發生,噁心、嘔吐、掉髮或疲倦等問題,治療過程不僅辛苦,也可能治療無效。有部分患者期盼透過骨髓幹細胞移植的方式來根除疾病,但移植過程的艱辛及移植失敗的可能性,再加上治療費用的經濟支出,雙重壓力都考驗著病友與照護者的信心。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隨醫療科技進步,可結合單株抗體與標靶藥物,提升抗癌效果,治療過程也能提升生活品質,且已納入健保給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皆能受惠。
-
2022-03-30 癌症.淋巴癌
淋巴瘤年增3000人確診 醫師提醒注意6大症狀
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10年前皮膚出現紅疹與腫塊,就醫檢查診出罹患淋巴瘤。醫師提醒,燒、腫、癢、汗、咳、瘦是淋巴瘤6大警訊,有疑似症狀要盡速就醫。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今天舉辦衛教記者會,秘書長李啟誠表示,惡性淋巴瘤每年新增病例約3000例,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大宗,少數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瘤在男女癌症排行榜為第10名與第11名;比起10年前每年新增不到2000人,增幅達5成。李啟誠提到,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但不易察覺,民眾往往輕忽身體的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在治療方面,李啟誠說,目前以化療與標靶藥物為主,但部分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化療治療效果有限;而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則可能受到副作用影響很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泰中說明,隨醫療科技進步,可結合單株抗體與標靶藥物,提升抗癌效果,治療過程也能提升生活品質,且已納入健保給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皆能受惠。黃泰中舉例,一名年約50歲的男性10年前因皮膚出現紅疹與腫塊就醫,竟被醫師診斷為淋巴瘤,化療與放療皆無明顯改善,經過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況已穩定追蹤。李啟誠提醒,淋巴瘤愈早發現,愈有治癒的可能性,民眾可注意燒、腫、癢、汗、咳、瘦等6大症狀,若有疑似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諮詢。
-
2022-03-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術後未追蹤 9個月後肛門流血膿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術後追蹤更不可忽視。57歲的女性患者居住金門,確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多次電療、化療及手術切除腫瘤,原只需要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因為新冠肺炎不敢來台回診,拖延9個月病情惡化變到第四期,甚至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膿,一天需換3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該名個案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增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地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3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如果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高風險症狀。受疫情影響民眾篩檢意願降低,張世慶透露,近2年觀察,臨床上有2成患者治療延誤,常拖到出現嚴重病灶而送急診,像是腸道阻塞與破裂,進而發生嚴重腹膜炎,雖可以透過緊急手術,但仍有30%死亡率、50%機率發生併發症,且術後1周為關鍵期,年紀較大患者若無法控制住敗血症,恐增加免疫風暴、體內產生抗藥性等,預後狀況不佳。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108年新確診大腸直腸癌就有1萬7302人,與109年相比,110年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健保統計大腸癌手術109年相較108年減少5%,但我國預測新確診數尚未達高峰,代表因疫情影響篩檢率。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且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新型態治療多元,都有不錯治療效果,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抵押房產,陪父抗癌2年已花3百萬!他為病友請命「許多人沒那麽幸運,能負擔得起自費用藥」
三月天,台中市南興公園的黃花風鈴木正盛開著,舒爽天氣裡滿公園鮮黃飽滿的花朵,正是一幅春天景致。鄭先生陪著罹患肺癌兩年的鄭爸爸走在公園裡散步,因為鄭爸爸左耳重聽,鄭先生不時湊近父親耳朵旁邊說:「爸!你會不會累?要不要先坐下來休息一下?」鄭爸爸兩年前六十八歲時發現罹患肺癌,他的大兒子鄭先生陪著父親就醫抗癌,並積極參與病友活動汲取其他病友抗癌知識,就是盼望能為父親搏得一個痊癒的機會。鄭先生忘不了,父親確診的前三個月,一直感冒好不了,走路很喘,上樓梯喘到很不舒服,「爸爸甚至在睡覺時候打呼,多了以前都不會出現的水聲,感覺好像是肺部裡面有積水。」鄭爸爸去耳鼻喉科就診,醫師研判是感冒,但鄭爸爸吃了藥都沒有效,後來因症狀一直未能改善,於是趕緊進一步往大醫院檢查。「一做檢查,結果爸爸肋膜積水,肺部右邊有十三公分大的腫瘤,左肺的檢查影像有如滿天星,醫師說是右肺轉移過來的。」鄭先生說起這段過程歷歷在目。鄭爸爸剛確診時,全家人都陷入愁雲慘霧的情緒中,左思右想他為什麼會得肺癌?鄭先生說,父親從年輕時開始吸菸,有多年吸菸史。鄭爸爸在第一時間心情非常糟,常坐著發呆,家人帶他出去走走散心,也面無表情。鄭先生猜想,父親可能在思考,為何發生在他身上?尤其家族中沒有人得肺癌,大家都抽菸,為何只有父親得肺癌?他們也懷疑,是不是中部空氣汙染容易造成肺部生病。醫師為鄭爸爸做基因檢測後,發現他不符合肺癌標靶藥物治療,於是治療策略只能採取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加上自費施打抗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兩年下來,已花費近三百萬元。所幸鄭先生有為父親買了實支實付的保險,因此,父親治療的一半醫療費能以保險支付,其餘一半只好將房子去抵押貸款,由兄妹三人分卅年償還,才能負擔得起,「這也是爸爸年輕時辛苦工作養我們,我們長大後所能為爸爸做的!不過,我相信還有很多病友沒有那麽幸運,能獨自負擔得起自費用藥。」鄭先生說。鄭先生更積極參與病友團體,為中部病友和家屬舉辦活動,同時也鼓勵大家走出來,不要天天陷在疾病的恐懼之中。鄭爸爸一開始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第一次治療後腫瘤縮小百分之卅九,只剩七公分,「全家都很開心!」鄭先生說,父親第二次療程穩定,只要腫瘤不長大不轉移,就是穩定。第三次療程,繼續用同樣藥物,但肋膜積水,醫師有檢查是否出現抗藥性。第四次療程,申請健保八次免疫療法,積水仍在,但腫瘤沒有變大,算是穩定。直到第九次治療,發現腫瘤轉移到肝,有六公分大,醫師也說,因為有轉移,代表免疫療法無效才會轉移,健保就不給付了。鄭先生表示,免疫療法目前是第三線健保給付用藥,健保是不是可以在病人體力比較好的時候,就先以第一線藥物來使用?避免在病情最差的時候才有機會使用更好的藥物治療。鄭先生也為病友請命,若每個人都願意多花一點錢投資健康,透過部分負擔可能是解方之一,另外,能否開放企業補助成立基金會來幫助病友?空汙較嚴重的地區,地方政府把產生空汙的企業的罰款拿出來補助;或是像菸稅是否能應用在健保給付等都是思考的方向。「幾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壓算是滿嚴重的病,藥物問世後現在已是慢性病;我們也希望爸爸人生七十才開始,要用最好的治療,我們不想留下遺憾。」鄭先生說,雖然父親治療過程很辛苦,體重從當初接受治療前八十多到現在六十多公斤,仍勇敢抗癌,願各界能聽見每一位病友的聲音,盡快得到更好的藥物,冀盼人生還有許多個春天。
-
2022-03-29 癌症.肝癌
沒BC肝病史 上腹痛檢查竟是肝癌 9旬男樂觀抗癌
台中90歲周姓男子過去沒有B、C肝炎,去年因上腹部不適就醫,意外發現4.5公分大的早期肝臟腫瘤,考量患者年紀太大無法承受手術,侵入性的動脈栓塞或電燒風險也很高,經接受2個月放射線治療配合免疫療法療程,胎兒蛋白指數降至正常值,肝腫瘤也幾乎消失,樂觀抗癌。衛福部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廖志穎說,臨床上早期肝癌以手術、電燒及栓塞治療為主,但考量高齡長者體力較差,手術、電燒及栓塞都不適宜,藥物治療選擇也較少。化療對肝癌效果不佳,標靶藥物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大,因此放射線治療與免疫療法就是一個最為安全的選項。廖志穎指出,台中醫院採雙免疫療法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大幅提升治療反應50%~60%,且副作用相對可被承受。肝功能越好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時的白血球活性也比較好,配合免疫營養素的調理,與高劑量放射線精準破壞癌細胞,能大幅增加療效。廖志穎說明,周姓長者在接受15次的高劑量放射線療程配合影像導引精準定位,搭配每三周的免疫檢查點治療,輔以整合醫學免疫營養調理,周姓長者治療過程中,僅發生過一次的一級皮膚疹反應與輕微疲憊感,其他食慾、精神狀態都很好,體重也維持得不錯,可見高齡癌症患者,在醫療團隊細心的評估之下,仍可以找到最佳的治療組合,在抗癌路上凱旋歸來。
-
2022-03-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大腸癌篩檢?醫曝篩檢與診斷的區別
新聞報導:「大腸癌蟬聯14年癌王!醫曝六症狀,這七種人要小心」、「大腸癌成新癌王!五大類食物是元兇,增4倍罹癌風險」大腸癌很顯然是個重要的議題,攻佔各大媒體篇幅。任何有關癌症的一切,包括流行病學、高風險群、症狀、診斷、治療,都在這幾年成了討論的焦點。關於大腸癌,最有效的防治,例如避免吃油炸類食物、多運動…等涉及生活習慣,往往不如想像中容易。此外,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不經會問:「沒有什麼症狀,卻可能罹患大腸癌!那該做什麼,才能讓自己安心?」「篩檢」便是不容忽視的第一步!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篩檢?什麼病都可以篩檢嗎?首先,我們得先分清楚兩個名詞,「篩檢」與「診斷」。篩檢是在「沒有症狀」的個體當中,透過特殊的方式找出有特定疾病的人,診斷則是在已經有症狀的個體身上,利用各種方式找出病因。而判斷一個疾病是否需要篩檢,「沒有症狀」時的「病情嚴重度」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接下來會把疾病大致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始輕終輕」,第二種是「始輕終重」,第三種是「始重終重」。第一種疾病,「始輕終輕」,沒有症狀的時候不嚴重,但就算出現了症狀,還是不嚴重,顯而易見的,這類疾病並沒有篩檢的必要。但第二種疾病,「始輕終重」,沒有症狀的時候是不太嚴重,但疾病本身會在體內偷偷發展,等到症狀出現,往往已經過一陣子、變嚴重、病情相對不樂觀,這樣的疾病就有篩檢的必要。因為如果在「沒有症狀」、「不太嚴重」的時候就抓到,不僅後續治療便宜許多,死亡率也降低許多。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大腸癌,若得到四期大腸癌,包含反覆急診、反覆住院、工作損失、以及高價的標靶藥物,每年的額外花費可能高達一期大腸癌的五至六倍,至於存活率,一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1%,然而進展到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下15%。(參考資訊1、2)不過,還有一些更兇惡的疾病,也就是第三類疾病,「始重終重」,例如胰臟癌。只要有了這個疾病,無論一期還四期,病情一律不樂觀。這樣的疾病就也沒有篩檢的必要,尤其在許多特定的狀況下,「做檢查」本身也會增加病人的痛苦,自然而然,針對這些疾病做的篩檢就不會成為主流。許多疾病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就會建議篩檢,得要符合至少兩個條件。首先,這個疾病產生的後果夠嚴重,再來是一旦發現,現有的科學能有好的處置方法。就像我們平時會去汽車保養場檢查輪胎一樣,一方面是知道輪胎在雨天打滑的後果將有多嚴重,另一方面是如果真的發現輪胎磨平,也能立即更換。大腸癌篩檢工具有哪些? 優缺點各是什麼?目前台灣對於大腸癌的篩檢工具分為兩類,糞便類以及結構類。糞便類是針對病人糞便,比如觀察糞便潛血、血紅蛋白等,間接推測篩檢者的大腸內是否有息肉、腫瘤組織等可能造成輕微出血的原因;結構類則是用各種方法,包含以前的灌鋇劑(台語俗稱灌石膏)、或是現在的乙狀結腸鏡、大腸鏡,直接觀察大腸的結構,試圖找尋病灶。糞便類的優點是方便、不具侵入性,缺點則是敏感度較低,畢竟真的長大腸息肉或癌症的人不見得會出血,或是出血的量太少,也不一定能被機器監測到。結構類則相反,優點是敏感度高,有長大腸息肉或腫瘤會直接可見,但缺點就是具侵入性,做檢查時相對不舒服。另外事前要吃清腸藥,手術過程中也有穿腸的風險。糞便潛血檢查分成哪幾種?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可以篩檢出大腸癌的潛在患者?糞便潛血檢查,顧名思義就是檢查糞便裡面有沒有潛在的、不該出現的血,大致又分成兩種方式,化學法以及免疫法。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的原理是把一種名為guaiac的酵素,抹在試紙上面與檢體接觸,如果檢體當中有血液,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就會與guaiac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改變試紙的顏色。但這個方法的缺點是,「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並不只會出現在紅血球裡面,儘管是糞便當中並沒有血液的正常人,也可能因為剛吃完含其他動物血液、鐵、高維生素C、抗凝血劑,如豬鴨血、菠菜、葡萄、阿斯匹靈的食物或藥物,而含有「能與guaiac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酵素,進而產生偽陽性,所謂「檢查結果說你的糞便裡面有血液,但其實沒有」的狀況。(參考資料)幸虧台灣目前多數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免疫法,偵測的目標從「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變成「只出現在人類紅血球表面的一種蛋白質」,偽陽性的比率相較化學法就大大降低,畢竟一個人攝取再怎麼多其他動物的血液,也不會突然跑出原本沒有的蛋白質。如此一來,當一個人做檢測的結果為陽性,我們就有比較高的信心認為,這個人的糞便裡真的有「人類的紅血球」,就可以進一步執行大腸鏡檢,確認是否有影像上的證據發現諸如潰瘍、發炎、息肉、腫瘤等病灶。關於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癌,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最常見的迷思是,篩檢只要做一次就好。實際上,身體的狀況不停的在變化的,很有可能換了一個環境、換了一種生活習慣,經過時間慢慢累積,就有了不同的病徵。做一次檢查沒看出異常,絕對不代表未來不會有異常。根據瑞士起司理論,每片瑞士起司都有一些小孔洞,只有一片的話,照下去很容易透光,但如果把很多片疊在一起,光線就透不過了。糞便類的檢查如果定期做、做許多次,儘管敏感度相對低,但每一次都「剛好」沒檢查到的機率,就會小很多,如果真的都沒有異常的話,大致上就能放心。這也是政府積極宣導大腸癌篩檢的原因,除了要大家都來做,還要穩定的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當然,真的想要避免得到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抽煙、運動量少、體重過重、三高、愛吃燒肉的人,大腸癌的風險就是高出許多。(參考資料)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年齡符合資格,別忘了去醫院檢查唷!【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大腸癌躍十大癌症之首!了解糞便潛血檢查的重要性】
-
2022-03-24 癌症.抗癌新知
當歸萃取物降低腦癌復發 花蓮慈濟抗癌有成
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發現,當歸萃取物可以治療癌症,進而開發標靶抗癌藥物,可有效治療惡性腦瘤,近年再成功研發胰臟癌新藥。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花蓮慈院致力研發各式癌症治療方案,要成為癌症病人的最後希望。林欣榮指出,成立慈濟醫院的目標之一,是讓中醫中草藥發揚到全世界,慈院團隊自2001年起投入中草藥萃取物的研發,從當歸中萃取出小分子正丁烯基苯酞(z-BP),成功開發標靶抗癌藥物。腦癌幾乎被視為不治之症,林欣榮說,當歸萃取出的z-BP可調和人體細胞的穩定性,讓已變異的細胞重回正常運作,且沒有明顯副作用,此即中醫強調的「祛邪扶正」。此標靶藥物已治療十多位腦癌病人,第一期的人體實驗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腦癌復發患者使用傳統抗癌西藥,以往只能存活約4個月,但慈濟的病人初步成果平均存活超過17個月。一位43歲腦癌復發患者,經過慈濟開刀治療後,至今存活超過2年。這項發明獲得多國專利,也取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及台灣食藥署的臨床試驗許可。花蓮慈院也開發溶瘤病毒療法,林欣榮解釋,是運用溶瘤病毒來吃掉人體內的癌細胞,一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原被判定餘命不到4個月,使用溶瘤病毒療法後,成功存活至今2年多。慈院團隊開發治療胰臟癌的新藥EF-009,動物試驗證實可延長壽命2.2倍,同樣獲得美國FDA和台灣食藥署通過進行人體實驗。針對新冠疫情,花蓮慈院團隊利用本土八種中醫藥草,成功研發可以阻斷病毒的「淨斯本草飲」。林欣榮指出,這些中草藥都是自然物,已生產系列產品;藥粉形態濃縮散更取得衛福部外銷許可,已幫助40多國抗疫。「淨斯本草飲」除了阻斷突變株病毒感染外,並具有恢復心肌功能、調適老化高血壓、平衡血糖、改善巴金森神經退化、抑制抗藥性癌症生長等多靶點、多功能、多效性的潛力。放眼未來,林欣榮說,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計畫設置重粒子中心,照顧花東偏鄉居民外,再結合西醫的標靶藥物、免疫抗體、免疫細胞療法、溶瘤病毒療法,以及小分子新藥,中醫及中草藥合療,成為癌症患者最後的希望。
-
2022-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協助病人與家屬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勿錯把稻草當繩索
【編者按】一位中年主治醫師回顧自己為「病人最後的願望」所做的積極努力,以及面對實習醫學生的「為何不以緩和醫療讓病人在最後的人生享有生活品質」的提問,而分享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對這個病人來說,選擇安寧照顧的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接受細胞治療是他的人生最後願望,那想辦法完成他最後心願,就是主治醫師的責任。」一位自稱「過了耳順之年」在美行醫多年的癌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 「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一位具有緩和醫療多年經驗的身心科醫師認為醫療就是有不確定性,透過說明溝通,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醫療端提供專業資訊與治療,病人端可以表達他的期望與價值觀,讓醫病雙方建立共識、攜手合作,是醫病雙方應該一起努力的目標。「這樣的選擇不是二分法,繼續抗癌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緩和團隊的會診,協助一些症狀的緩解與控制。」非常感謝這三位作者分享他們的「智慧」,我們更期待不久能有病人的家屬分享如何陪伴心愛的家人走完全程的心得。【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最後的願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的不確定性,兼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四期癌症病人何去何從我的一位也在美國行醫的好友楊兄最近遭遇到台灣家人診斷四期癌症的命運。我們兩家結識超過三十年,有著如血緣般的親近,連他的兄弟妯娌也都成為遠交。生病的人是我有數面之緣楊兄的嫂嫂。她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因為腰側疼痛、食慾不振、體重驟減,發現是腎盂癌,並且已經合併肝臟轉移。從各種影像檢查到決定做肝腫瘤針刺切片,從而確診第四期癌症,病人及她的家人心情有如在烈火上急速加熱的水壺,宣洩著沸騰的焦慮。楊兄每天跟我通話不下三、四次,鉅細靡遺地討論這個癌症的標準治療、最新的研究發展以及正在進行臨床實驗的新藥。病人所在的區域醫院有位非常熱心又知識豐富的腫瘤科醫生。他很詳細地分析了病人的病情,也給他們指點治療的方向,並且協助將切片檢體寄送到病理檢驗中心做更進一步的分析。因為考慮到參與臨床實驗的可能性,病人決定轉到教學醫院去治療。等待病理特殊檢驗結果以及尋求轉院的管道,都是會花個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在那一兩天,頻繁的越洋電話反應病人家屬焦急的心情。他們問,是不是不要等了,趕快開始治療最要緊。病人的兒子更是急著要試幾個未證實有效的檢驗及治療。「急急地要上路,但是目的地在哪裡呢?」我忍不住這樣問。每當面對第四期癌症病人,一個重要的討論課題是「治療的目標」;在步上辛苦的癌症治療之路前,病人及家屬不見得思考他要往哪個方向走,目的地在哪裡;反而他們常常像是溺水的人,奮力要抓到任何能抓握到的東西來保命,卻不知道所抓到的是稻草還是繩索。被我反問這個重要的問題之後,大家似乎冷靜了些。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四期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有了這樣的原則,病人和她的家人終於能夠清楚地思考治療選項的選擇與順序。病人順利地在教學醫院接受第一線的化學治療。雖然每次化療後會有幾天身體虛弱,食慾減低;恢復後,她吃得蠻好,體重也慢慢地上升了。人生不是全有或全無 (all or none),癌症治療也是如此三十多年前,我的癌症醫療生涯的起始,急性血癌是我天天面對的疾病。一般而言,大多數年輕病人的急性血癌(de novo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原發型急性骨髓性血癌)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病,而且來勢洶洶,沒有積極地治療,病人通常活不過四、五個月的時間。第一個化療療程的住院時間常常超過一個月,病人經歷口腔黏膜破損,難以進食,腹瀉、感染發燒,每兩三天就要輸一次血。在積極的照顧之下,大約六、七成的病人能夠進入緩解期;但是,因為血癌會一再復發,只有不到三成的病人能以傳統化療治癒。少數年輕的病人,可能有組織型態相合的兄弟姊妹捐骨髓,接受移植治療,提高血癌的治癒率到四成左右 (小兒科病人的血癌治癒率要比成人超出很多)。如果一般化療已經非常艱難,骨髓移植治療的困難度更是高了兩三倍;骨髓移植的併發症死亡率可以高達兩三成。讀者可以想像,這樣的醫療過程不是年紀大的人所能承受的。當時,超過六十歲的血癌病人很少能存活超過一年的。三十年後的血癌的第一線治療仍然是一樣的化療組合,但是因為支持療法的進步,最主要的是,許多新抗生素的發明,大大地減低了病人因感染敗血症死亡的機率。幹細胞移植 (從血液裡收集幹細胞)也大大的進步了,過去身體健康六、七十歲的病人,只要能找到組織配對大致相合的幹細胞捐贈者,也有可能會被接受幹細胞移植。説了這些鼓舞士氣的醫學發展,並不表示急性血癌的治癒率、死亡率比起三十年前已經大大改觀,但是病人的存活期是慢慢地延長了。而且除了傳統的嚴峻化療之外,拜醫學研究發展之賜,現在年紀大的病人,或是身體孱弱的病人有了另類選項,包括單獨使用溫和的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s),或是合併口服的標靶藥物。雖然這樣的治療基本上是提供給不適合接受傳統嚴厲化療的病人,它的治療成績是超出期許的,特別是病人不需住院,而是在門診接受治療的;因此生活品質比起傳統化療改善了很多。許多年前,三十歲的我認為血癌的治療是全有或全無的,如果不放手一搏,就只能接受死亡的結果。如今過了耳順之年的我,欣然接受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選項。我的一個81歲病人A女士因為過去患有卵巢癌接受化療造成骨髓傷害,雖然卵巢癌治癒了,卻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的血癌。(化療造成血癌的機會不到1%;雖然是很不幸的併發症,更多的病人因為化療而能逃過癌症一劫。)她在確定診斷血癌之後,毫不遲疑地接受使用溫和化療 decitabine加上口服藥venetoclax。她不僅除了輕微疲倦之外,沒有感受到任何其他副作用,而且療效顯著,血色素和血小板都穩定地上升,不再需要輸血。83歲的B女士第一次來看病,因為嚴重的貧血,很低的血小板,很明顯是骨髓的疾病。她很阿莎力地同意當天就接受骨髓穿刺檢查。在解釋了骨髓穿刺的步驟後,我請她簽檢查同意書。和藹健談的她,在寫簽名日期時,她隨口提起11月 22日正好是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日子。「哇!好厲害,記憶力這麼好!」我不禁這樣讚美她。骨隨穿刺是蠻痛的檢查;我的助理和我通常在骨隨穿刺過程中跟病人聊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紓解他們緊張的心情。B女士鎮靜從容,甚至是談笑風生,彷彿我是在此一情境當中需要被安撫的人。這給我一個印象,這是一位聰明睿智的老人家。她與未婚的女兒住在一起,先生因為嚴重失智住在療養院。她常常提時候起去探訪她先生的情境,有時候他還能認得B女士,多數時候是完全不認人。B女士顯得很接納這樣的命運,只能回憶珍惜他們五十多年的婚姻。B女士的第一次骨髓檢驗並沒有得到具體診斷,使用血液輔助檢查也沒有進一步的答案。在這當中,B女士每兩三個禮拜就需要輸一次血。此外,抽血檢查出現一些很不正常的白血球芽細胞,顯示她的骨髓在快速地惡化;我們再次做骨髓穿刺,證實她有嚴重型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 (high risk myelodysplasia)。因為她的高輸血需求,而且快速惡化的疾病,我建議她接受溫和化療加口服標靶藥。B女聽了我解釋用藥的原因及治療目標之後,毫無疑問地同意接受治療。這是已經一個半月前的事;可是B女士到今天仍然還沒開始接受治療。如果我是B女士,我會……原來「化療」這個詞把B女士嚇壞了。她的女兒曾經因為乳癌接受過化療,在那過程中,噁心、掉頭髮、疲倦是一般人對化療的印象;這對一位83歲的人,的確不是容易的決定。其實使用這個溫和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除了輕度疲倦之外,並沒有其他化療常見的副作用。B女士像是變了一個不同的人,不再鎮靜隨和,而是坐立不安,要我給她開鎮靜劑,吃了一次就不吃了,因為藥的副作用讓她更不舒服。我們兩三次長談,接受治療或不接受治療的可能命運,希望她的決定是對自己的病有好的了解之下深思後的選擇。回到文章的起始,面對無法治癒的癌症,治療的目標應該是在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如果我是B女士,想法是……「83歲的我,一生無憾了,就讓這個病『run its own course』自然發展吧!」「可是當我的輸血需求增加時,特別是血小板輸血效果撐不過三天,我會牽累我的女兒一天到晚陪我往醫院跑,那是完全沒有生活品質的。」「雖然我的醫生不能保證化療一定會有效,既然治療的副作用很少,也許應該試試看。」幾天前,我介紹B女士和年齡相仿,疾病類似的A女士認識,讓她們交流治療經驗與想法(A女士已經接受治療進入第七個月了,也超過六個月沒有輸血了)。我仍然在等待B女士做決定。想像死亡死亡,這個人類無法迴避的人生終點站,卻是一般人除了極端的恐懼之外,很難想像的過程。讀陳醫師「病人最後的願望」,阿揚哥活得好辛苦,最終痛苦地要求醫師讓他快快結束生命。這個不幸的歷程,想必給那位質疑病人治療選擇是否合乎醫學倫理的實習醫師,留下對臨床醫學失望的負面印象。我最近因為好友楊兄嫂嫂的癌症,才得知細胞治療是台灣衛生署核准的癌症治療方式。陳醫師説到細胞治療是未經證實的癌症治療,但是陳醫師覺得「如果以後見之明,也許我會更早勸他接受這樣的治療。但千金難買早知道」。 當面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連醫師也會錯把稻草當繩索,希望迴避溺斃的命運。我相信每個醫師都做過類似的、令旁觀者認為不智的決定。台灣的細胞治療在美國是僅在研究階段的,不同於CAR-T已經通過用在急性淋巴球血癌、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CAR-T高度有效,連最重病的病人也有高達七、八成的緩解率。我能同情台灣衛福部核准細胞治療的動機,想必是要給走投無路的病人及家屬一線希望。死亡是無法預測、亂糟糟的過程。最終,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
2022-03-22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納多項兒童治療新藥給付 調部分負擔為病人福音
健保署今公告納入多項兒童疾病治療藥物,包括兒童甲狀腺癌、膠質細胞瘤等共7項罕見實體腫瘤的創新標靶藥物;另健保放寬現行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高危險群的早產兒病患,其出生懷孕周數至32周;同時也放寬治療兒童黴菌、潰瘍性結腸炎用藥,預計總受惠人數近900人。健保署表示,近期部分負擔調整,即是希望讓需要新藥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健保署於2月17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藥物共擬會議),在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共同努力下,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說,基於人道立場,藥廠研發新藥時,很少進行兒童臨床試驗,且兒童治療用藥的安全性與耐受性更為第一考量。針對治療兒童甲狀腺癌等罕見實體腫瘤的TRK抑制劑口服larotrectinib成分創新新藥,研究顯示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與廠商完成協議,於今年3月1日起納入給付,預計未來5年內每年約有23名病患受惠,平均每人藥費297萬元,全年預估健保支出6800萬元。另現行健保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疾病高危險群的早產兒,其出生時懷孕周數小於或等於30周,依研究發現,31至32懷孕周數早產兒也同屬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住院高風險族群,因此同意將Palivizumab成分藥品放寬給付至懷孕周數為32周的早產兒,預估約有842名早產兒受惠,平均每人藥費約12萬元,全年預估健保支出4683萬元。 至於,健保現行已給付6歲以上小兒潰瘍性結腸炎,但部分病童對此藥物反應不佳,目前已有含adalimumab成分的生物製劑可以治療5歲以上中度至嚴重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童,但因藥品健保支付價仍高,目前僅擴增給付於5歲以上、未滿6歲病童,而6歲以上仍有其他藥品提供治療,以提升該年齡層兒童的臨床照護需求。戴雪詠說,目前用於治療成人黴菌感染的含anidulafungin成分藥品,經衛生福利部核准新增1個月以上的病童使用,預估使用人次於未來五年內每年約有31人次,平均每人藥費約2.6萬元。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為落實提升病患照護,針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健保署致力於新藥的收載審核及協議,並合理分配各年齡層病患的醫療資源,但因健保藥品預算有限,期盼藥廠能盡速與健保署達成各項協議,包含藥價調整等。李伯璋說,最近健保署提出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不只是為增加健保財源,而是強化民眾費用意識,進而優化就醫行為與醫病決策共享,希望民眾能共同珍惜健保資源,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讓真正需要新藥、新科技、新特材等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並務實、有效率面對疾病、解除病人的痛。
-
2022-03-22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
● 肺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肺腺癌最多● 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恐罹患肺腺癌● 癌症治療目的,以維持病人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為主條件符合 可申請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一位,但死亡率卻高居第一位,診斷時以晚期肺腺癌居多。所幸現今的肺癌治療方針多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表示,通常病患最關心的是治療後的存活期及經濟負擔等問題,晚期肺癌若採取接續型雙標靶藥物治療,病患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且符合條件者,均能申請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標靶接力 偏鄉癌患少奔波夏德椿曾收治家住南投信義鄉的70多歲老太太,三年前因咳嗽、咳血等症狀確診為肺腺癌,經過二年多的第二代標靶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出現呼吸困難、肋膜積水等惡化症狀,便立即替患者進行切片,確認有T790M基因突變,進而協助患者以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進行治療,至今病人依然持續配合治療中。夏德椿表示,癌症治療兩大目的,一是維持病人生活品質,一是整體存活期延長,像這名患者因家住偏遠,以標靶治療,只需每天在家中服藥,並定期回診,讓年長者免於舟車勞頓,不僅延長存活期,副作用較低,更維持生活品質。2+3療法 存活期63.5個月過往的觀念中,病患可能認為一種藥物就應該永久有效,但是事實上卻不會,因爲會產生抗藥性降低治療效果,且抗藥性的機轉千變萬化,有非常不同的表現存在。夏德椿解釋,所謂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例如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當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而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視病人是否有T790M基因突變,再接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根據最新的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統計,以亞洲各國肺癌治療的真實世界資料,接受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整體存活期可達63.5個月,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醫病共決 找出最適合療法除了存活期的延長外,病人也會關心是否能負擔得起治療費用、副作用等,通常醫師會與病患進行SDM(醫病共決)討論,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醫師與個管師會透過衛教工具,羅列包括罹癌型態、期別等資料,做為治療選擇的依據,因此,患者可依據病情以及其經濟負擔、是否須兼顧工作、住家距離醫院遠近等問題,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選擇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結果,大腸鏡一做,發現了大腸癌。 大腸癌切掉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都好了,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發現了胰臟癌。也就是說,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但不是轉移,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幸好早期發現,多是第一、第二期,存活率比較高。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至今生龍活虎,差不多五十歲了。 早期篩檢的好處,需要不停宣傳。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大概八二%,三期大概六九%,四期大概十二%,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直腸癌,檢查後就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她的女兒是三十多歲時得到大腸癌,只是發現得太晚,開刀發現淋巴腺三十八顆腫瘤中就有三十七顆是陽性,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 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四○%,五十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六○%,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六○%,癌症死亡率可減少三六%。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大概七成以上都是早期,第一期、第二期或是零期的,第四期大概只有七%,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二○%,甚至二五%。 以篩檢比率來說,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如果四十至五十歲的人都能接受糞便潛血的定期檢查,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 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二○一六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四十七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四十五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富人病,通常是吃得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換句話說,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加上青菜吃得少,運動少,以及抽菸又喝酒。 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加工肉品、毒油等,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油都變黑了,形成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盡量不要食用再製品。 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 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尤其是啤酒。酒一進入體內,酒精去氫酶會分解成乙醛,再被醛去氫酶分解成乙酸排出去,乙醛對大腸是有毒性的。大部分的乙醛去氫酶存在肝臟及小腸,較少在大腸,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大杯喝,一下子沖到直腸去,因為量大、沖下去的速度快,大腸的乙醛去氫酶量少,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容易誘發大腸癌,所以喝酒、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 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比例約一%,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帶有APC基因者,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置之不理,根據統計,大概三十八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建議在二十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研究顯示,如果不治療,可能四十三歲前後離世,所以我建議要早一點檢查、治療。 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十幾歲時確診。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預後很好。 家族史的大腸癌有好幾種,其中一種HNPCC,就是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如果兩代當中有三個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兩個人是一等親,三人之中有一位小於五十歲,就可稱為HNPCC家族。這種癌症比較早發,後來發現其他癌症也和這個基因有關,是基因修復錯誤所產生。 除了大腸直腸癌症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腎臟癌、胰臟癌,甚至腦癌,都可稱為HNPCC家族相關癌症,也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現今有新的Bethesda Guideline,可謂廣義的HNPCC家族。如果檢測出帶有這種基因突變,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是八成,也有可能罹患其他癌症。 美國有位醫生在小鎮執業時,一位婦人前去看病,每次都提到她將來會死於大腸癌。醫生覺得很奇怪,她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問她:「你怎麼知道自己會得病?」她回覆:「因為我家族很多人都死於大腸癌,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會死於大腸癌。」 由於這位患者反覆宣稱自己是癌症家族的一部分,醫生開始朝遺傳性癌症潛心研究,終於發現HNPCC基因和癌症的關係。後來遂以醫生的名字亨利.林奇(Henry Thompson Lynch),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稱為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定期檢測的重要性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用糞便篩檢則相對經濟,篩檢結果有問題,再做大腸鏡。不過糞便篩檢並非百分百沒問題,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提倡五十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 大腸癌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五十至七十四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做一次大腸鏡,如果沒有問題,以後五到十年做一次;假如發現瘜肉,就要再提早一點。一般來說,大腸癌約九五%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不需切除;如果是腺性瘜肉,建議拿掉,以防將來變成癌症;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有時會長得大一點,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其次則是腺性瘜肉。 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手術切除至今十五年,育有兩個小孩,身體狀況安好,保持定期追蹤。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 那麼有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以左側大腸癌來說,因為離肛門近,一出血就會發現,痔瘡的血是鮮紅色,如果是暗紅色、帶黏液的血,或糞便裡面有血,多半是大腸出血。 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患者會一直想大便,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我們稱為「裡急後重」,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痛的位置不一樣。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排出來已經看不見,肉眼不容易判斷,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會產生貧血症狀。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容易全身疲倦、頭暈、臉色發白,檢查後才發現貧血,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大便潛血及上腹痛,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患者正好又有潰瘍,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 所以我們一直宣導,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同時,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摸到腫塊、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貧血,還有大便潛血,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 活下來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準備 我有一位病人,八十歲時檢查發現罹患乙狀結腸癌,因為肝臟已有多處轉移,外科無法切除,改用標靶及放射治療大腸癌部位。三個月之後,因為肝臟還是沒辦法切除,繼續用放射治療肝部病灶,並施打標靶藥物。現在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精準照射,照完之後三個月評估發現,還是無法切除,再打三個月的標靶,前後超過九個月。九個月之後評估發現腫瘤縮小了。於是我們決定把大腸切掉,肝臟也切三塊下來,結果大腸和肝臟切下的標本,統統找不到癌細胞了。 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患者剛就醫的時候,沒有辦法切除肝轉移的大腸癌,療程結束卻完全不存留癌細胞。在以前年代,八十歲的老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又做化療又做放療,尤其是這位老先生外形瘦瘦小小的,居然能夠撐過放療、化療和大手術,真的是非常配合。至今開完刀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我在看診時,常常遇到許多病人提出治療之外的疑問,像是醫療費用。年輕時買保險的確有幫助,譬如防癌險和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 會這般建議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很多新的治療及藥物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之內,或是有給付時間的限制。我有一位大腸癌症病人發現肝、肺轉移,因為早年買了較周延的保險,每次住院有六萬元醫療給付,各項治療及藥物的使用較不受限制,如此活了八年,幾乎是與癌共存的境界。一般人如果沒有醫療險,就不太可能負擔這麼久的藥物治療。 此外,人工肛門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害怕做,有時候又不得不做。事實上人工肛門很好照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很多病人做完人工肛門照樣上班,幾十年都沒有影響,每天只要灌一次腸就好,比有些人便祕還好解決。 有些人因為誤解、不了解,堅持不接受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性命難保……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接受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而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直腸癌3個提醒 提醒1: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二十歲時就要注意,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癌症。提醒2: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提醒3: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勿掉以輕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今周刊出版,林肇堂, 邱文祥, 陳昭旭, 陳晉興, 陳瑞裕, 康仲然, 黃俊升, 楊培銘, 賴瓊慧, 饒樹文, 黃亞琪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20 癌症.食道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健保給付有限、抗癌武器不多 國內消化道癌患存活率偏低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全癌別的五年存活率約53.9%,然而肝、胃、食道等消化道癌,卻遠低於平均值,僅有三成左右。尤其是上消化道癌,例如胃癌與食道癌,在台灣一直名列十大癌症殺手,原因為何?胃癌、食道癌等患者人數下降,死亡率卻居高不下。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表示,消化道癌症與飲食、環境毒素與病毒感染等外在因子息息相關,隨著飲食西化,國人減少食用醃製食品,讓消化道癌症新增個案逐年降低。在最近癌症登記報告中,胃癌發生率退居第九名,食道癌發生率在十大癌症之外,但相對胃癌、食道癌的死亡率卻高居前十。梁逸歆指出,早期消化道癌的症狀不明顯,確診大多晚期,往往影響進食,病友們陷入營養不良的狀態,無法耐受高強度的治療。另一個原因為健保給付有限,可用抗癌武器不多,限縮治療選擇,大大壓縮患者的存活時間。健保給付胃癌第一線標靶藥僅一款,且適用者少。以晚期胃癌來說,目前歐美治療指引已經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除了傳統二合一化學療法以外,多數建議,除了兩種化療藥物之外,視患者狀況搭配標靶或歐洲紫衫醇或免疫療法的三合一療法。此外,針對晚期胃癌的第二線治療,及三線之後的治療選擇,都建議納入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或新型化學治療選擇。 然而,目前健保給付的治療胃癌第一線標靶藥物僅有一款,歷經十年的努力納入健保,但符合基因檢測配對的比率僅5%-8%,因此即使健保已有給付,但適用者少。至於歐洲紫衫醇為化療藥物,大部分癌友難以承受三種化療藥物齊用所帶來的強烈副作用,因此紫杉醇往往會被挪做為第二線的治療。國際治療消化道癌,免疫療法已是新趨勢。梁逸歆指出,消化道癌使用免疫療法已是國際治療消化道癌症的新趨勢,研究證實胃癌患者術後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可以降低三成一的復發機率,延長存活期成效顯著。尤其現階段治療晚期胃癌的第一線選擇,建議以二合一療法搭配免疫療法。可惜目前健保並不給付免疫治療或標靶藥,甚至健保唯一給付的新型化學治療只有在第三線給付,然而晚期胃癌病友受腫瘤影響,吞嚥困難,對病人是名符其實「看得到,吃不到」。食道癌給付更少,第一線二合一療法,健保僅給付歷史悠久的化療藥物,梁逸歆說,老化療藥物價格低廉,施打一次,藥費還不如一杯手搖飲。梁逸歆表示,衛福部在給付消化道癌症藥物的進度上,嚴重落後於歐美各國,在亞洲各國中敬陪末座,甚至還輸給中國大陸,以2020年為例,健保僅給付胃癌患者12.3億元,食道癌患者更少,僅獲得5.2億元給付。藥物給付進度嚴重落後各國,病友期盼「關愛眼神」。梁逸歆指出,食道癌年增2800名患者,但每一年死亡個案卻超過2000人,平均每死一個食道癌病患,健保只付了26萬元藥費,因而胃癌與食道癌平均五年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癌症。醫界期盼,健保可以多給消化道癌病友一些「關愛眼神」。梁逸歆指出,去年收治一名胃癌患者,確診四期且肝轉移,營養狀況極差,身體虛弱,病情不樂觀。評估後,建議病人自費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持續治療三個月,胃癌腫瘤幾乎不見了,而肝臟腫瘤則只剩下一點,目前正準備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病灶。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的新藥研發進度遲緩,國內參考國際治療指引,為提供患者更有效治療方式,梁逸歆呼籲健保治療預算,納入免疫新藥入第一線給付範圍,讓病患有更多治療選擇,提高晚期消化道癌病人存活率,讓癌友及家屬更有信心積極治療。 食道癌 ●風險因子:菸、酒、檳榔●早期:症狀不明顯●晚期:吞嚥困難,必須食用質地較軟食物,甚至流質液體 胃癌●風險因子:發酵及醃製食品●早期:症狀不明顯●晚期:易飽、易脹、胃口變小、容易貧血、體重莫名下降最畏:早期胃癌、食道癌的症狀不明顯,等到出現異狀,大都到了晚期,治療棘手。無畏:研究證實胃癌患者術後如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可以降低三成一的復發機率,望健保給予更多支持。【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20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治療 雙標靶接續活得久還要活得更好
「我還可以活多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說,這是大部分癌友在確診後第一個、也是最想問的問題。台灣好發肺腺癌以女性居多,但存活期高於男性。一般認為,抽菸為肺癌的危險因子,不過,台灣好發肺腺癌者,卻以女性居多,分析可能與家族史、烹飪或區域性空汙問題PM2.5有關。然而根據2022年澳洲最新的真實世界統計,女性確診肺癌後,存活期比男性多1.6倍,女性存活率也高出八成以上。夏德椿醫師表示,關鍵原因除了性別基因的修復率之外,在治療選擇與預後的生活習慣,是決定存活期的關鍵。延伸閱讀👉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夏德椿表示,台灣肺癌患者60%有EGFR基因突變,因此,標靶藥物的治療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患者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若產生抗藥性,有機會以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以T790M基因突變為標的,使用第三代標靶治療,根據亞洲國際大型研究顯示,接受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的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超過五年。延長標靶治療時間、延後化療,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活得久,也要活得好。夏德椿表示,台灣的肺腺癌患者,有60%屬於EGFR基因突變,因此,第一線用藥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大多已有健保給付,讓病患在有效抗癌過程不但較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享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完整影音👉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夏德椿說明,目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一線用藥通常以第二代標靶治療居多,當出現抗藥性,病患不須灰心,多數病患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可使用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尤其Del19病患七成以上有機會接續使用。根據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發現,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患者整體存活期可超過五年。近期日本、韓國等地區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臨床好處。反觀目前第三代標靶藥物抗藥後,主要是以化學治療為主。而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延長標靶治療時間,延後化療,提升晚期肺癌的存活率,有機會讓患者擁有更優質的生活品質。對付抗藥性,最好採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為何需要採取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夏德椿進一步解釋,因為每種藥物都可能產生抗藥性。夏德椿將癌細胞比喻為黑社會,如果黑社會開賭場,卻每天受到警察臨檢,就像患者服用標靶藥物抑制癌細胞,臨檢讓賭場開不下去,於是它就必須另找出路改為網路賭場,就像是病患治療後產生了抗藥性,其中又以進一步產生T790M基因突變為主要的抗藥方式,因此,在第一、二代標靶產生抗藥性後,有機會能夠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病友故事👉醫病讓肺癌治療 活更久更好 夏德椿分享六年前收治的一名60多歲男性,因咳嗽及背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左上肺葉腫瘤,切片診斷為EGFR陽性(上皮生長因子基因突變),且有骨轉移。當時與患者討論後,接受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左上肺葉腫瘤明顯縮小,兩年後患者出現骨頭疼痛劇烈,骨轉移處惡化,並確認產生T790M基因突變,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存活期已超過六年。醫病充分溝通,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並積極治療。近年來,肺癌治療強調個人化精準醫療,夏德椿說,醫病共決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治療目標。通常患者確診後,除了關心能活多久,也會考量治療的經濟負擔、藥物的效果、副作用、治療後能否兼顧正常工作等問題,在種種考量下,醫病應充分溝通,確立治療目標,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並積極治療。例如病患若有機會使用標靶治療,就能在家裡服用藥物,降低對生活及工作的影響,如果符合健保給付條件,能讓生活上有更多經濟資源,讓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病友故事👉肺癌病友找到希望 肺長壽病團幸福接力最畏:肺癌死亡風險是所有癌症的第一名,確診時容易感到無助。無畏:使用新的檢測方式和精準治療策略,肺癌變成慢性病,而長期存活並非不能實現。
-
2022-03-20 癌症.乳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單株抗體+化療藥物擊破乳癌細胞 更安全有效
演出「犀利人妻」的女星朱芯儀,日前透露自己罹患乳癌,引發關注,也再度凸顯乳癌防治的重要性。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乳癌是台灣重要議題,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高達九成;即使晚期,乳癌治療也有突破性進展,呼籲患者不必灰心喪志,治療的辦法永遠會比困難還多,定期篩檢、配合治療,一定會有康復的一天。乳癌發生隨年齡上升,近年確診人數增加既多且快。郭文宏表示,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名乳癌患者,年增率約4%,遠高於其他癌症,光是去年健保乳癌藥物支出就高達新台幣143億元,僅次於肺癌的150億元,「乳癌發生率和確診人數增加既多且快,代表這已是不能忽視的議題。」過去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落在45~49歲,但隨著飲食西化、肥胖、環境荷爾蒙影響,1960年後出生的女性,乳癌的年齡別發生率已經和歐美接近,預估未來好發年齡會往上提升,年紀愈大乳癌機率也愈高。癌症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針對不同基因和細胞型態治療已成趨勢。郭文宏指出,乳癌可以依照生物特性分成多種亞型,包括管腔A、B型、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癌,其中以管腔A型預後最好,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癌因癌細胞生長速度快,預後相對較差。單株抗體帶來HER2治療曙光,降低四成復發率。以HER2陽性乳癌為例,約佔所有乳癌的1/4,但其實每個人的乳房細胞表面都有一定數量的HER2受體,只不過正常細胞上約有2萬個,HER2陽性乳癌細胞上面可能會有200萬個,這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因此HER2陽性患者的存活相對較差,且有高復發風險,治療指引確認只要HER2為陽性,就暴露在中到高的復發風險,可以說是必須升高警戒的乳癌型別。目前抗癌藥物有各種不同的機轉,包括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傳遞、阻止細胞分裂、阻斷癌細胞的新生血管以減少營養供應、提高自己免疫T細胞抗癌能力等。其中單株抗體不但可以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還能在癌細胞表面做記號,讓自身免疫細胞辨識並攻打癌細胞,這種阻斷訊號又激發免疫的藥物,在西元1998年問世後,開啟HER2治療曙光,可降低四成復發率,成為劃時代的發現。單株抗體鏈結化療藥物,直接在癌細胞裡面引爆,相對安全。郭文宏說,第一代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問世後,就像右手被牽住,但左手還是空的,所以又研發出第二代,可全面阻斷HER2受體與HER其他家族的連結,結果發現,雙面夾殺之下,對轉移性乳癌而言,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提高到18.7個月,存活中位數達56.7個月、接近五年時間,比起之前僅2~3年高出許多。而更新的策略則是,利用單株抗體鏈結化療藥物,直接把殺癌效果更好的化療藥結合在抗體上,帶到癌細胞表面結合標靶受體,透過癌細胞自我吞噬作用,在癌細胞裡面引爆,直接毒殺癌細胞,也由於高藥物濃度只侷限在癌細胞內,因此相對安全。可擴展到其他癌別,有效藥物越早期使用,效果越好。而這種抗體藥物複合體不只可應用在HER2陽性乳癌,也應用在三陰性乳癌,甚至可擴展到其他癌症。郭文宏表示,在已產生抗藥性、難以治療的癌症,都還可以透過抗體藥物複合體加以治療,「抗體可以鏈結不同的化療藥,就像巡弋飛彈換成核彈,所帶的砲彈威力更強,所以癌症治療在未來很有希望。」他舉例,當第一代或併用第二代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使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9.6個月,比之前只能撐5、6個月還好,而即使再復發、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只要換另一種彈頭、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可以達19.4個月,「透過這個模式,如果我們不斷的去更換有效的結合性藥物,即便對已經感覺治療無望的病人,都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郭文宏也強調,有效的藥物越早期使用,效果越好,因為或許只要用一年就可望清除癌細胞,所以即便很貴,他也會勸病人使用,但如果等到後期才用藥,因癌細胞已經無法清零,藥物必須長期使用,經濟負擔就會是治療上的重要考慮因素。「雖然癌症抗藥性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但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科學家跟醫療團隊會想出克服方法,只要患者有信心配合治療,一定可以人定勝天。」最畏:癌症抗藥性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無畏: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只要有心配合治療,一定可以人定勝天。【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6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治癌趨勢!免疫療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曙光
免疫療法讓癌症治療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謝佳訓指出,以肺癌為例,部分癌症患者可找到明顯的驅動基因,治療前可以檢測突變基因給予相對的標靶藥物,但對於無驅動基因的患者僅有化療之選項。近年來對於這群無驅動基因的患者,免疫藥物甚至帶來這群末期癌患治癒的可能性癌症治療又進入了新的里程碑。癌細胞會抑制免疫細胞調控,使免疫細胞(T細胞)就像被點穴睡著,失去原有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使癌細胞過度增長。免疫療法目前最被廣泛討論的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阻止T細胞被點穴,重新喚醒並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殺死癌細胞。目前有三款屬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前需要檢測生物標記指數,指數愈高反應率愈好,健保有八億元的預算用在部份癌症身上。謝佳訓指出,免疫藥物治療確實帶給患者正向影響,以PD-1/PD-L1抑制劑為例,非小細胞肺癌晚期的第一線治療,是化療加免疫藥物效果最好,但健保有條件給付免疫藥物,卻沒有給付化療,在治療觀念日新月異的年代中看起來不甚合理。謝佳訓指出,免疫藥物治療適用的癌症愈來愈多,除了肺癌外,包括頭頸癌、食道癌、膽道癌、胰臟癌等,甚至有2%-5%的比例有機會讓患者痊癒,一名肺癌患者轉移到肝臟,免疫藥物加化療反應很好,打了3個月後,肝癌全部清除,目前已治療1年半。而一名50歲的口腔癌患者,在開刀及放療都嘗試過失敗後,選擇免疫藥物治療,腫瘤快速縮小,也有患者口腔癌治療後一年後轉移到肺部,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治療,肺部腫瘤也消失。謝佳訓認為,對病患者而言免疫藥物帶來治癒的可能,但在健保給付有限下,不少患者仍得自費使用,對經濟是不小的負擔。【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2 癌症.其他癌症
台語歌手疑骨髓瘤離世 典型4大症狀勿輕忽
台語男歌手葉勝欽傳罹患骨髓瘤,上月底不敵病魔辭世,享年47歲。醫師指出,骨髓瘤有典型四大症狀「CRAB」,包括高血鈣、腎衰竭、貧血及骨骼病灶,雖症狀不典型、難以及早發現,但現今有藥物可治療,延長存活率也提高,呼籲民眾勿輕忽症狀表現。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疾病,從骨髓增生,屬後天偶發性的基因突變,因血球不斷分裂、製造過程中,偶爾會出現變異,若生長在重要部位,且身體無法清除、代謝,恐導致病灶出現。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基因變異,產生癌細胞,與遺傳無關,但不排除與有機溶劑、PM2.5或農藥殘留、自然輻射等周遭物質有關,但之間關聯性尚待確認,能確定的是,老化是導致基因突變的因素之一。骨髓瘤典型四大症狀骨髓瘤典型四大症狀「CRAB」,包括「C」Hypercalcemia(高血鈣)、「R」Renal failure(腎衰竭)、「A」Anemia(貧血)、「B」Bone lesions(骨骼病灶)。疾病多好發於70歲以上的老年人,但30至40歲年輕族也不算少見。相較其他癌症,多發性骨髓瘤並無明確分期別,林建嶔表示,主要透過抽血數據判斷嚴重程度,屬於病程發展較慢的疾病,且加上症狀輕微、不典型,且無腫塊,許多患者以為是骨科問題,後來才轉到血液科,此疾病普遍延遲1至3年確診。游介宇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會導致骨病變、骨折,臨床上症狀通常不典型,除非臨床醫師進一步做免疫球蛋白、骨髓抽血診斷等,近年各科醫師也有越加了解趨勢,發病到診斷時間也慢慢縮短,存活率也較有機會提升。確診後經過治療,存活率多半可達5年以上林建嶔表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以藥物為主,包括標靶藥物、類固醇等,不太需要做化療,確診後經過治療,存活率多半可達5年以上。游介宇表示,相較早期健保無給付標靶藥物,僅能用化療或幾種標靶藥,平均存活2至3年,現在許多標靶藥物健保給付,大幅提升存活率,且藥物副作用不大,可長期使用。多發性骨髓瘤屬於全身系統性疾病,游介宇表示,大多不用放射線治療,但如果骨頭疼痛或局部病灶,例如某些部位因腫瘤,導致骨頭快斷裂,可經過影像照射,針對疼痛、快骨折部位,進行預防性放射線處理,將腫瘤縮小避免壓迫。70歲以下患者或體力較好的長輩,也可用自體移植手術。林建嶔指出,自體移植是單次高劑量化療,術前先收集患者自身的幹細胞,並以高劑量化療方式,殺死體內癌細胞,再將先前取出的幹細胞回輸到體內,約10天內骨髓可慢慢長出,後續以標靶藥物維持即可。多發性骨髓瘤雖可治療,但無法「痊癒」林建嶔表示,不論是自體移植或標靶藥物控制,都無法將體內骨髓瘤清除乾淨,仍有復發可能性,但臨床統計,老人家即便有多發性骨髓瘤,但多能維持生活品質,死因多半是心血管疾病。游介宇說,此癌症可能復發,但穩定控制住,可與體內殘留癌細胞和平共存。林建嶔說,多發性骨髓瘤早期不容易確診,許多人因骨折、坐輪椅,甚至洗腎後才確診,雖用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但腎功能或行動能力可能難以恢復,建議民眾若有上述四種異狀,應儘速就醫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