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嬰幼兒
共找到
436
筆 文章
-
-
2023-06-1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單靠增加醫療支出 能改善全民健康?
最近醫界呼籲台灣應增加醫藥投資,加速引進新醫療科技與藥品。這些論點有些確是實情,例如台灣的總體醫療支出,包括健保及自費,每人每年費用約為5萬3千元(1750美元),是中高所得及OECD國家的後段班。新藥、新科技的引進,從衛福部食藥署核可到健保署最終納入給付,都確實滯後。從全球總體觀察,醫療支出與國民健康確實高度相關,若由此推論,要改善全民健康,就要增加醫藥衛生投資,是耶?非耶?聯合國及世衛組織的答案,居然是在增加基層衛生投資的同時,同樣或更重要的是,提升婦女的受教育年限。只要婦女多受教育,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可獲得改善。因為後段班國家,不只醫療支出,從基本的安全飲水、食物營養、基層社會組織,樣樣都缺乏。而婦女是家庭內最重要的健康照護提供者,婦女教育水準提高(empowerment,賦能),就同時提高家庭生產力、改善經濟。政治安定度 也是重要因素但改善全民健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聯合國及世衛都沒有、不敢,也無能提出的,那就是政治安定、政府賦能。台灣近年發展遲滯,就是因為如此。除開後段班貧窮、動亂中國家,可以發現人均醫藥衛生投入(或稱支出),與人民的健康水準幾乎無關。例如美國每人每年醫療支出達1萬1172美元,是台灣人均的6.38倍,並擁有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但全部健康指標,不論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不如台灣。更有趣的是,被美國長期禁運的古巴,國民的各項健康指標均與美國相當,平均餘命甚至高於美國。台灣每百萬人擁有的高端醫療設備,如CT、MRI、高能粒子治療機、放射性同位素診斷,均多於英國,然而國人享有的健康水準卻遠不如英國。台灣的醫療科技被評為亞洲第一,但健康水準卻差日本一大截。社會不健康 影響全民健康國際上有多個組織從事國家健康排名,台灣雖以全民健保著稱,但不論何種排名,均不在前卅名。以彭博社的182國排名而言,西班牙第一,其餘除了日本第三、新加坡第九、澳洲第十之外,均是歐洲國家。社會的健康,是造成台灣跟美國全民健康落後的重要原因。2022年台灣因為車禍死亡2990人,受傷高達47萬6376人次;該年美國因為槍枝事件死亡高達4萬4290人,高度影響兩地健康水準。醫療衛生體系是社會體系的一環,近年來藍綠惡鬥,和中或抗中路線分歧,台灣南北、貧富、階級、世代等對立,民生問題有三缺,產業發展有五缺,詐騙、擄人勒索、槍擊案件頻仍。社會價值崩壞,年輕人普遍不婚、不生、不養、不活(自殺),沒有前景,家暴、虐兒、虐老、詐騙、暴力犯罪大增,貧富差距加大,有社會解組的現象。社會的不健康,必然影響人們心理及生理健康,宏觀而言,必須減緩臨床醫學的投入,增加預防保健的占比,從目前不及1%,逐步增加至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台過半小媽媽也未婚 「這縣市」未成年生育率高
行政院日前公布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全國平均為千分之3,但存在城鄉差距,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則高達千分之11。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說,造成城鄉差距的原因有待釐清,但只要小媽媽請求協助,一定會介入輔導、提供服務。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未成年小媽媽生育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15下降至近十年的千分之4,今年又下降至千分之3,但相較日韓約千分之1至千分之2,仍有努力空間。背後原因包括整體少子化、青少年性教育普及,以及墮胎藥等醫療措施的便利性提升。然而,王淑芬說,未成年婦女生育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以今年公布數據來說,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卻高達千分之11,高於全國平均3倍以上,且連年都是全國最高,可能原因包括預防教育的完整度不足、醫療及交通的便利性不佳,但目前還未看到具體調查,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評論。根據勵馨基金會統計,造成懷孕的原因中以僥倖心態、缺乏避孕知識、沒有避孕意識為前三高,與孩子生父的狀態曾在親密關係,或現在仍在親密關係中佔96%,但服務對象中未婚佔68%、已婚27%,有超過一半的服務對象原生家庭為單親家庭,非雙親家庭的原生家庭佔68%。王淑芬表示,過去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以待產服務為主,現在則以生產後的協助居多;由於小媽媽們多是決定留養才選擇生下孩子,所需協助包括經濟輔助,以及新手媽媽常面臨的育兒、親職課題,且由於步入婚姻的小媽媽比例仍不高,不少人需要與伴侶相處上的協助。未成年小媽媽服務因地制宜 台北已有優先收托機制王淑芬也提到,未成年小媽媽常面臨就業、復學的須求,嬰兒照顧是一大難題,勵馨基金會提倡公立托嬰中心應該與未成年少女就學、就業結合一起,公立托嬰中心優先收托未成年媽媽的嬰幼兒,但這屬於地方自治權責,如台北市已有優先收托機制,但其他縣市未必跟進。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中,個人輔導支持服務佔36.82%之外,較多的服務為育兒之能/親職教養佔16.6%、經濟議題協助15.9%、情感/性/性別議題討論與指導7.7%。簡慧娟說,由於未成年懷孕的服務因地制宜,應由地方政府應該依照轄內須求,結合民間團體,並考量其服務對象的數量、個案特性等提供服務。簡慧娟表示,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依照個案背景,未必每人都屬於社會安全網中計畫的「脆弱家庭」服務對象,但社家署與民間團體合作,設有「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及諮詢專線0800-25-7085(愛我,請你幫我)。若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提出須求一定會協助,由地方政府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安排社工進行評估、協助與後續追蹤,「有需求的小媽媽只要出來求助,只要遭遇困境,不限於經濟問題,父母未滿20歲者都會列為關懷輔導對象通報,依照個別情況提供服務。」簡慧娟也說,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一般還在就學階段,沒有穩定工作收入及經濟來源,發生非預期懷孕事件時,易面臨經濟弱勢、育兒知能與照顧功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統不佳等多重問題而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社家署設有「未滿二十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利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每年服務1200餘人,提供從情緒支持、經濟補助、醫療保健等整合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06 醫聲.疫苗世代
腸病毒疫情仍在高原期 流感升幅趨緩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天指出,腸病毒疫情正處於高點,預估高峰將過,預計要再觀察兩周看是否會有反轉跡象,但暑假前家長仍需注意;流感新增18例重症以及4例死亡仍持續升溫,升幅有趨緩跡象。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3065人次,與前一周持平,近期上升幅度趨緩,惟仍處於高原期,且整體趨勢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仍須警戒;另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3例,上周無新增。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請家長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尤其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治療。疾管署說,上周新增1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為16例男性、2例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0日至6月3日,其中13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新增4例死亡,為未滿10歲至60多歲,2例女性2例男性,發病日介於4月26日至5月27日,其中3例有慢性病史,皆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統計,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79205人次,較前一 周上升3.5%,整體趨勢高於2020至2022年同期;近期社區流行A型流感病毒,H1N1與H3N2共同流行。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6月5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37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47%,88%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79%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37例,81%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2%具慢性病史。
-
2023-06-01 醫聲.慢病防治
加熱菸更毒!國健署:比傳統紙菸有更多驗不出的有害成分
新菸害防制法今年3月22日上路,加熱菸未經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禁止販售,目前沒有一款加熱菸經核定通過,市面上販售的加熱菸皆為非法產品,如有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或廣告,違法者最高處5000萬元罰鍰,使用者亦處2000元至1萬元罰鍰。近來也有菸品業者不斷行銷加熱菸可作為傳統紙菸替代品,但並無證據顯示加熱菸有助於戒菸,且加熱菸甚至含有更多化學有害成分。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劉家秀表示,加熱菸含有甲醛、乙醛等有毒及致癌物質,甚至含有許多傳統紙菸無法驗出的化學有害成分。無論是主動或被動接觸,加熱菸與紙菸所產生的煙霧對人體健康都有潛在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所有菸草都有害,即使用強大的通風系統和風扇,也無法完全防止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吸菸產生的二、三手菸也都是致癌物,均會危害他人。WHO指出「二手菸」每年導致全球約120萬人死亡,其中6萬5000人是15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兒童的呼吸頻率快且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仍在發育成長階段,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二、三手菸的影響。此外,兒童經常非自願地暴露於二、三手菸的環境中,需要依靠家人及無菸環境的落實,讓兒童遠離菸的危害。劉家秀說,二手菸是分佈最廣的有害空氣汙染物,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將二手菸視為一級致癌物,研究指出,接觸二手菸的兒童患有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疾病、呼吸道症狀和肺部生長緩慢的風險增加;而煙霧產生之有毒殘留物,即為三手菸,它會附著在表面(如:牆壁、地板、衣服和家具)或積聚在室內灰塵中,時間可長達6個月之久,兒童在受汙染的表面附近進食和玩耍時,接觸三手菸毒素的風險更大。另外研究指出,全球約40%的兒童仍然在家裡或經常去的地方接觸到二手菸,而大多與父母吸菸有關;依台灣出生世代研究之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指出,2005年出生世代中,有62%18個月以下之嬰幼兒與1名以上吸菸者同住,其中,家中吸菸者有84%為父親。新修法中將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列為全面禁菸場所,國健署呼籲,家中有吸菸的父母或長輩及早戒菸,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無菸環境。劉家秀表示,去年5月15日起已免收戒菸服務藥品部分負擔費用,戒菸的途徑除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提供的戒菸藥物治療服務與衛教諮詢、支持與關懷外,民眾也可自行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尋求戒菸服務,如果對戒菸有任何的疑問,可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與專業人員一對一諮詢,量身打造個人戒菸計畫,亦可透過Line通訊軟體獲得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5-31 醫療.兒科
忽略腸病毒4徵兆恐重症!不止小孩、大人也會得,醫提醒一件事很重要
腸病毒疫情持續攀升 忽略4徵兆恐重症【聯合報/記者李青縈、鄒尚謙、趙容萱/報導】腸病毒疫情升幅趨緩,流感疫情仍在高原,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昨(30日)指出, 腸病毒上周陽性率上升,以A型最多, 預期未來緩升;而流感部分仍在高點,急診類流感人次75897人次,較前去年同期上升。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說,目前仍無法確定何時會反轉,預期端午節前仍在上升階段。此外,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指出,院內近期收治一名9個月大男嬰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病例,還好其父母警覺性高,立即送急診,才沒讓男嬰病況惡化,在7天後康復並順利出院。李德敏說,雖然大多數腸病毒感染都屬於輕度病例,但某些類型如71型腸病毒的致死率高達19.3%。近二周以來,腸病毒案例激增,目前兒科診間中,約2成為腸病毒案例,重症案例也隨之而來。李德敏提醒,家有2歲以下幼童的父母,務必注意腸病毒重症的4個主要徵兆,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和呼吸心跳加速,由於幼兒表達能力較弱,且病況發展往往只需兩到三天,常讓父母措手不及。因此,當幼兒出現重症徵兆,應盡快就醫。基隆一家3口中鏢!大人也得腸病毒 醫:未用肥皂確實洗手【聯合報/游明煌/基隆即時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監測資料,腸病毒就醫人數逐漸攀升,預估6月暑假前進入腸病毒疫情高峰。部立基隆醫院指出,基隆有一家三口都感染,連大人也會被感染,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作一般感冒。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說,基隆有一親子檔先後感染腸病毒的特殊案例,張太太的一雙兒女就讀幼兒園,女兒班上一口氣有3個小朋友經診斷為腸病毒而停課一周,在停課第4天時,女兒出現活動力、食慾下降及發燒,經醫生檢查喉嚨有輕微潰瘍,確定是腸病毒。邱柏翰表示,接著女兒又傳染給兒子,讓張太太蠟燭兩頭燒,疲憊不堪。好不容易熬到一雙兒女即將康復出關,結果張太太半夜開始出現劇烈頭痛、輾轉難眠,早上起床覺得喉嚨痛,至附近診所就醫後,醫生診斷為急性咽喉炎。隔天張太太赫然發現手指、腳趾頭冒出一顆一顆的小水泡,手心、腳掌也有好幾個紅點,連吞口水都難過,就醫發現口腔也有不少水泡及潰瘍,也確定為腸病毒。邱柏翰說,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要養成「肥皂勤洗手」,定時清潔消毒居家環境、玩具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尤其大人外出、下班回家後,應先沐浴、更衣後再接觸孩童。邱柏翰指出,很多民眾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得腸病毒,其實成人也會,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推測張太太應該是照護兒女時,仍與小孩共食,且僅以酒精消毒、未以肥皂確實洗手被小朋友傳染。邱柏翰還說,大多數腸病毒病人可以在7至10天內痊癒,但腸病毒具有高傳染力,通常在潛伏期(2到10天內),或是發病之前的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一般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痊癒後,腸病毒仍會持續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之久,仍要小心留意。腸病毒71型疫苗7月底接種 須自費【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腸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針對「腸病毒71型疫苗」開會討論,專家建議腸病毒71型疫苗採取「自費」接種,同時疾管署應逐年檢視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引發腦炎重症,家長可在7月底帶幼童接種疫苗。國光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公司及高端疫苗公司分別研發完成「腸病毒71型」,預計在7月底上市,疾管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會議,昨邀請兩家疫苗廠商報告「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狀況,也聽取疾管署分析近10年腸病毒流行型別。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雖然無法交叉保護其他型別,如克沙奇A型,但71型容易對兒童健康造成威脅且可能引起大流行。委員建議,現階段腸病毒疫苗採自費接種,疾管署應逐年檢視腸病毒疫苗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針對該疫苗自費接種一事,專家建議疾管署可以參考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正在編修腸病毒71型的嬰幼兒接種建議(預計6月完成)後,再提到ACIP大會確認討論。根據疾管署最新資料,國內腸病毒門急診上周就診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上升4%,雖近2周上升幅度趨緩,但仍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尚須警戒。目前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羅一鈞表示,2021年腸病毒71型成為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後,近年來流行型別都是克沙奇A型,但71型仍在2016年、2019年曾造成20至50例不等的重症病例,而重症病例多以五歲以下的幼童為主。邱政洵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帶來的腦炎重症,建議家長可以依照ACIP的建議接種,但每個疫苗都有施打禁忌,如發燒時不能接種,或有其他疾病正在治療時應該避免,提醒施打前多留心。安特羅的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底前上市,高端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中下旬上市,兩款疫苗接種對象均為2個月至6歲孩童,需接種兩劑,兩劑間隔28天,1劑4000元;2個月至2歲幼兒打2劑疫苗後,間隔1年還需施打1劑追加劑,1劑4300元。疾病百科/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看完整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螢光蝦壽司」與「螢光劑」有關嗎?螢光劑有沒有毒?螢光劑知識一次看
「螢光劑」,又名螢光增白劑,是一種螢光染料,也可稱為白色染料,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螢光劑的特性是能吸收入射光線產生螢光,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熒石閃閃發光的效應,讓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達到增白的效果。近日有網友到知名連鎖壽司品牌「爭鮮」外帶壽司,帶回家吃時卻發現,蝦壽司在關燈的室內竟然發出藍綠色光芒,擔心壽司受到細菌感染,或是有添加螢光劑等食安疑慮。在過去,其實也有發生過粉紅湯圓、紅龜粿、白蘿蔔等食物,為了美觀而添加螢光劑的食安事件。到底螢光劑有沒有毒?對健康會有什麼影響?螢光劑可以如何檢測出來?日常生活中螢光劑又有哪些用途?關於螢光劑的知識一次看!螢光劑有哪些用途?根據衛生署第267期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資料,螢光增白劑是一種合成染料,具有增白的效果,因此常被用於紡織、製紙、肥皂及清潔劑中。螢光劑是利用化學物質的螢光反應來改變物質的顏色觀感,例如加在洗衣精中的螢光增白劑是一些經由紫外線照射後會放出藍光的物質,由於藍光跟黃光是成互補色,會讓原來偏黃的衣服或紙張纖維呈現潔白及鮮豔的視覺感。自然界中,有螢光反應的物質其實處處可見,包括各種螢光染料、植物中的葉綠素、蝦蟹的甲殼素、維生素A、E、B2及B12、天然洗潔劑、部分從石油提煉出的化合物、螢火蟲、螢光魚、人體蛋白質、酚醛樹脂、含丁二烯的橡膠和塑膠、尿醛樹脂、紙鈔等都有螢光反應。只要是使用含有螢光反應的天然原料製成的各種民生商品,都可能被檢測出螢光反應。蝦蟹的甲殼素也可能有螢光反應。螢光劑對人有什麼影響?螢光物質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含「非遷移性螢光劑」的螢光物質,另一種則是含「可遷移性螢光劑」的螢光物質。「非遷移性螢光劑」沒有遷移性,就算有螢光反應,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使用有螢光反應的樹脂或原料製成的商品即是屬於此類。至於「可遷移性螢光劑」,如添加螢光增白劑,由於可能會透過人體皮膚吸收,因此有危害健康的疑慮。臺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兼部主任楊振昌指出,螢光劑對人體危害討論最多的是「致癌性」及「致敏性」問題,多份研究報告及文獻指出,螢光劑有不少是由二苯乙烯(stilbene)衍生而來,因此被懷疑可能具有致癌性,但目前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螢光劑含有致癌性。螢光劑是否對眼睛或皮膚產生敏感症狀也仍有爭議;而在環境荷爾蒙的研究上,雖然在少數的體外細胞研究顯示可能會有此種作用,但後續的動物實驗上,同樣沒有證據顯示螢光劑具有環境荷爾蒙作用。楊振昌建議,雖然螢光劑對人體沒有明確毒性,但由於相關的研究仍不夠充分,無法完全排除對較敏感的人(如嬰幼兒)有沒有產生傷害的風險,建議有疑慮或是皮膚特別敏感的人,還是要盡量避免接觸相關物品。至於螢光劑可能造成什麼健康上的影響?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如果是發育未完全、較脆弱的嬰幼兒觸碰,有可能會造成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甚至溶血現象。除了傷腸胃與皮膚外,過量的螢光劑被人體吸收,不像一般化學成分容易被分解,一旦與人體的蛋白質結合,想將其去除就相當不容易,除非透過肝臟的酵素分解,才能將它排出體外,但也無異加重了肝臟的負擔。螢光劑可以如何檢測?依衛福部公告的檢驗方法,可先以波長365nm之紫外燈做測試,若檢體表面發出紫到藍白色的螢光時,只能初步檢出是否含螢光反應,但無法辨別出是非遷移性或可遷移性,須進一步以無螢光反應之紗布進行染色法,以確認是否有可遷移性螢光劑檢出。為維護國人消費健康與權益,衛福部有公告,以紙或不織布為材質的面膜化粧品,材質中不得含有可遷移性螢光劑;食品方面,對於食品及和食品接觸的紙製品,如器具、容器及包裝等,則是規定都不得使用螢光增白劑。如何預防螢光劑的危害風險?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明螢光劑對人體有明確毒性,但對部分民眾來說仍有健康上的疑慮,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螢光劑的危害?專家建議以下幾個方式:1.新衣服可用驗鈔筆等紫外燈照射,觀察是否有使用螢光劑;另外,可搓揉白色系或花色部分,觀察是否有螢光劑遷移的現象。2.使用一般的洗衣精或肥皂洗衣,不要購買有「增艷潔白」功能的洗衣精。3.避免購買特別白淨或過於鮮豔花色的衣物,建議可改選米白色、象牙白等白色系服飾較不容易有螢光劑成分。4.新衣服(尤其是嬰幼兒的衣物),穿之前先用溫水浸泡及清洗,可有效去除可遷移性螢光劑。將衣物浸泡於小蘇打粉溫水溶劑中,也可快速去除螢光劑。5.越貼身的衣物,越要小心檢查清潔,避免螢光劑直接接觸肌膚的風險。米白色、象牙白等白色系服飾較不容易有螢光劑成分。最後,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邱品齊醫師提醒,不是所有會產生「螢光反應」的物品都等於有添加螢光劑,當物質受到紫外線照射時,其中某些特殊的化學鍵被紫外線激發,被激化的能量如果轉換成肉眼可見的可見光釋出,這就稱為「螢光反應」。像是日常常喝的綠茶,或是調味用的醬油,在照射到紫外線後都有可能產生螢光反應,但這是屬於天然螢光反應(Natural fluorescence),是物質本身的特性且對健康無害,提醒大家要區分清楚,不要自己嚇自己!延伸閱讀: 腐蝕小強骨骼、毒死整窩蟑螂...台大化工博士家中都用這個:成功殺死蟑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4 醫療.感染科
新北擬年底擴大補助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地方民代攜手護母嬰
新北嬰幼兒有福了!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呂家愷於在日前市政總質詢時指出,新北市嬰幼兒使用口服輪狀疫苗,目前只有部份嬰兒可公費接種,希望可以放寬條件。衛生局長陳潤秋當場回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除了中低收入戶、罕見疾病、重大傷病及原住民嬰幼兒外,目前正研擬將其餘高風險族群納入補助範圍,並爭取年底正式上路。輪狀病毒傳染力強,是最常導致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主因之一,5歲以前的兒童幾乎至少會感染一次,一旦感染,將引起發燒、嘔吐和水狀腹瀉等症狀,且持續3至7天,造成嚴重脫水和電解質失衡。目前尚無對抗輪狀病毒藥物,要降低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最有效預防的方式是口服疫苗。口服疫苗整個療程約4千元,為減輕弱勢族群醫療負擔,108年10月,新北市開放補助出生6至24週中低收入戶嬰幼兒免費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但以111年為例,僅510人接種、接種率41%,總預算花費2百萬元,同為嬰幼兒族群爭取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國民黨新北市議員江怡臻分析,除了接種資訊宣傳不足外,家長也會因只補助部分對象,懷疑疫苗是否有效果或安全的問題。不單既有公費族群的疫苗接種率待提升,是否擴大公費疫苗對象也成為質詢焦點。新北衛生局允諾,會再詢問社會局的建議,並預計年底推行,呂家愷則表示,希望能再將未成年父母、脆弱家庭的嬰幼兒等高風險族群納入補助,「雖然費用與劑數仍需討論,但期待能朝向全額補助。」他也補充,如果父母選擇他牌疫苗,亦希望能部分補助。「現在政府鼓勵多生育,也一直在喊口號,但根本不夠,應要徹底改善嬰幼兒政策。」去(111)年升格人父的呂家愷說,中央政府沒有統一嬰幼兒常規疫苗及公費補助細項,只能靠地方政府提撥預算補助,因此他建議,少子化時代下的公費疫苗應由中央層級帶頭,與地方政府緊密合作,提供嬰幼兒完整的防護力。育有2名小小孩的江怡臻也說,要完善婦幼環境,不只是嬰幼兒醫療資源,還須多管齊下,例如闢建公園綠地、托嬰中心、親子館等硬體設備,或推動凍卵、婚後孕前檢查、不孕症、企業友善托兒補助等政策,未來將與其他人繼續努力,讓每位婦幼得到完整的照顧。
-
2023-04-30 焦點.食安拉警報
獨/好市多怎麼會出現A肝莓?專家指出最有可能出包的環節
【本文重點】知名美式賣場好市多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已售出約1.7萬公斤,食藥署提醒曾食用者需自我健康監測。專家推估,汙染可能來自加工出口前的清洗環節。對人類致病性病毒殘留在作物中的機率較小,最可能的是高濃度、大量的灌溉。A肝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已啟動相關措施。若出現症狀,就醫並告知飲食史,一般治療情況相當良好。--by ChatGPT知名美式賣場好市多(Costco)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食藥署提醒若60天內曾吃過,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專家推估,藍莓在種植時,因水源汙染問題造成A肝病毒殘留的機率較小,最可能的環節應該在「加工出口」前的清洗環節出問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8日公布,好市多公司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檢驗出A型肝炎病毒陽性,已售出約1.7萬公斤,9427包。食藥署提醒,有食用到本次檢驗出A肝病毒莓果的民眾,若出現突然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腹部不適、黃疸等症狀,盡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A型肝炎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亦已啟動相關措施。新果國際農產物流執行長黃文弘表示,農產品因為種植過程中出現病毒汙染的情況相當少見,最常見為「重金屬汙染」、「病蟲害汙染」,人類致病性病毒要殘留在作物中,必須要「高濃度」、「大量」的灌溉,否則即使有病毒汙染的水還是會回歸大自循環系統中,不致對人體產生威脅。黃文弘指出,本次好市多驗出A肝病毒的藍莓其實已不在「農產品」的範疇,凡經過「切、洗、冷凍」等程序後,就進入了「食品」的範疇,例如販售到後市場的水果並不會檢驗大腸桿菌,但現切水果在抽檢時就會檢驗大腸桿菌,因「處理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汙染」。「應是藍莓在清洗過程的水源受到A肝病毒汙染。」黃文弘說,食品加工過程中難免有汙染的風險,冷凍水果運輸過程中若「冷鏈」中斷,出現解凍再冷凍的狀況出現時,也可能孳生黴菌,目前從產品的特性當中,A肝病毒較為可能是在加工廠清洗的水源中出了問題,但確切的來源仍需等候檢驗機構調查。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說,A肝的傳染途徑多為「糞口感染」,但潛伏期不固定10天到50天以上都有可能,一般人在感染「A型肝炎病毒」後,治療狀況通常都相當良好,也不會像B肝、C肝成為慢性病。顏宗海說,A肝感染者會出現全身性發燒、腸胃道不適、皮膚黃疸等急性肝炎症狀,其中特別要注意是小便會變成「茶色」,食物的汙染源最常是水果、生菜、沙拉,若出現症狀要趕緊就醫,盡量回溯飲食史告知醫師。好市多「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被檢出A肝病毒,引起消費者恐慌。以下聯合新聞網整理A型肝炎相關問題,為網友解惑。問:什麼是A型肝炎?答: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問:A型肝炎的潛伏期有多久?答:從感染到發病,其潛伏期約為15至50天(平均為28至30天)。問:得了A型肝炎會有什麼症狀?答:感染A型肝炎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A型肝炎的致死率約千分之3,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性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問:A型肝炎是怎樣傳染的?答:A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有:(一)攝入受汙染的食物或水:透過食用、飲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包括冷凍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或水而傳播,主要是發生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水果、蔬菜、貝類、冰和水最可能被汙染。(二)人與人接觸傳染:1.當感染者沒有正確洗手,直接接觸其他物品或食物而造成感染。2.照顧者更換或清理受感染者的尿布或糞便前後,沒有正確洗手而造成感染。3.經由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感染,例如:性接觸(包括同性間與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三)血液傳染:雖極為罕見,但國外曾有經由靜脈藥癮者共用針具或輸入潛伏期患者之血液造成感染。問:感染過A型肝炎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答:感染後產生之抗體(anti-HAV IgG)可延續終生,因而終生有抵抗力。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問:哪些族群是屬於A型肝炎的高風險族群?答:(一)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等)旅遊或工作者等。(二)特殊職業如廚師及餐飲食品從業人員、醫療照護者、嬰幼兒保育工作者。(三)患有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的病人、靜脈藥癮者、男男間性行為者。問:出現疑似症狀或感染A型肝炎要注意些什麼?答:如有出現疑似A型肝炎的症狀,盡速就醫接受治療,並配合衛生單位疫情調查,以維護接觸者的健康。若不慎感染A型肝炎,且近期曾有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建議同時進行性病篩檢,包括愛滋病、梅毒及淋病的篩檢。問:如何預防A型肝炎?答: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措施,A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及效益很高,一般接種兩劑疫苗(間隔6-12個月),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二)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尤其是生蠔或水產貝類。(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預防糞口途徑感染。(四)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肛交行為等;性行為前洗淨陰部及肛門,並未能有效預防透過口肛交傳播A型肝炎。(五)食物製備者如廚師及餐飲從業人員、醫療照護者、嬰幼兒保育工作者,應特別注意經常正確洗手等衛生觀念,避免感染及傳播,且若有上述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問:哪些人應該接種A型肝炎疫苗?答:除了公費接種對象,只要不具A型肝炎抗體保護的人及高風險族群,均建議自費接種A型肝炎疫苗。問:哪些醫療院所有提供A型肝炎疫苗接種服務?答:並非每一家醫療院所均有提供A型肝炎疫苗接種服務,可先電話洽詢鄰近的醫療院所、衛生局(所)或撥打1922防疫專線查詢。資料來源/疾管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五大皆空困境/兒科醫學會提「小總額」制 盼留住人才
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冷,醫界指關鍵因素為健保給付偏低。兒科醫學會表示,爲增加兒科醫師人數,健保應給予特殊給付設計,期盼建立兒科「小總額」,以20萬名新生兒計算給付,作為保障兒科醫療支出門檻。健保署表示,目前健保已經採取總額制度,正檢視各科別支付情形,將視兒科需求進一步討論。為保障兒童健康,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自110年起為期四年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公務預算投入28億元,今年開始推行兒童專責醫師制度,讓兒科醫師著眼兒童健康,追蹤兒童肥胖、有無注射預防針等,醫師評每收案照顧一名兒童,一年給予獎勵金逾萬元。但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說,兒童醫療給付偏低是不能被忽略的議題,衛福部雖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並提供獎勵措施,但最重要的應是提高基本健保給付,讓醫師願意投入兒童專責醫師制度,尤其少子化下,兒科醫師更為重要,一定要攬才、育才、留才,降低嬰幼兒死亡率。李旺祚舉例,如為一名3個月大的嬰兒看診, 孩子無法表達身體那裡不舒服,可能要詳細詢問爸爸、媽媽,醫師看診花費的時間是成人的2至3倍,健保給付也應提高為現在的2至3倍,降低年輕醫師的疑慮,改善大家不願從事兒科的情形。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說,國內新生兒人數從20萬人降至13萬人,可說是雪崩式的下降,少子化問題嚴重,可能導致40年後出生人數更低,更沒有兒科醫師提供兒童醫療,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給予的獎勵杯水車薪,衛福部應要有長遠的政策,針對基本醫療業務給予足夠的健保給付,更好的福利,以留住人才維持醫療量能。「兒科醫師很重要,一個都不能少。」蔡淑鈴說,健保署重視兒科,若有給付偏低情形,醫學會可提出討論,健保署會優先考慮,尤其是新生兒科,其中早產兒照顧不易,兒科醫師需要勞心、勞力。健保署正檢視各科別健保給付,各醫學會對於新或舊的給付項目都可提出討論。
-
2023-04-03 醫療.皮膚
春天好發異位性皮膚炎、濕疹!5招告別「春季癢」
春天生生不息,萬物欣欣向榮,許多疾病也不再蟄伏,紛紛探出頭來,尤其冬春季節變換,溫度與濕度相偕上升,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春的主氣為風,當「春風風人」風到了過敏體質的人,這些人身上可能會開始出現斑塊狀、濕疹樣的皮膚癢疹,那很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這類好發於春天的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稱作「四彎風」,因其好發於膝部膕窩或手肘凹窩處,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此臨床上可見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合併出現。大多數自嬰幼兒時期開始發生,遺傳或免疫功能異常是目前認為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素,此外,環境或食物等過敏原刺激,例如:塵螨、壓力、海鮮…等,也容易引發過敏現象。濕疹濕疹是皮膚發炎的表現,異位性皮膚炎亦屬於濕疹其中一種。通常由內外因子共同誘發,內在因素如飲食、體質導致腑臟功能失調、或是情緒和壓力;外在因素則為風、濕、熱交雜阻於肌膚。當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即可能會形成濕疹。急性發作時會產生紅色斑塊狀丘疹、有膿液,且劇烈搔癢,若無注意,可能會搔破皮膚;而慢性濕疹則因反覆發作之後,呈現皮膚乾燥增生變厚,且有色素沉澱。預防保健飲食:四神湯四神湯中有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藥材,可以益氣除濕,平補脾胃,是常見的補脾利濕湯,適合一般人或過敏體質者在平時或慢性發作時食用。3穴位按摩以指腹按壓穴道慢慢施力,每一個穴位按摩3-5秒,重覆10下。1. 風池穴:位於後頸椎最上方,往左右兩邊找到明顯凹陷處。2. 曲池穴:位於肘部,手肘彎曲外側的橫紋尾端。3.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向上2吋(約三指寬)處。日常生活5招保健1.注重居家清潔,衣物、床套等須定時更換清洗。2.不宜過度清洗身體或使用太熱的水盥洗。3.避免「發物」等刺激性飲食,如:帶殼海鮮(蝦、蟹、貝類)、芒果、鴨肉、甜食、生冷、油炸、辛辣。4.注意肌膚保濕,避免搔抓。5.提升免疫力,飲食均衡、適時紓壓、睡眠時間需充足。最後提醒大家,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皮膚疾患,一旦開始出現皮膚搔癢就要盡早就醫,避免發作至全身,畢竟癢起來可不是開玩笑的啊!
-
2023-03-24 醫療.中醫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經痛、腹痛、便祕…按對位置有助改善不適
肚子不舒服、經痛的時候,人們常會按摩肚子試圖讓自己舒服些,其實肚子上確實也有許多簡單好記的穴位,有助改善各種常見疼痛。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指出常見穴位,以及常見情況可以按的穴位,學起來更有助養生!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按對位置更有助改善不適。 郭祐睿院長指出,腹部穴位和診斷就中醫而言相當重要,腹部裝有心臟和肺以外的所有臟器,經脈也於此運行,掌握發生在此部位的感覺,例如軟硬、疼痛、硬塊、跳動等徵象,就可推測身體的氣血循環甚至病情狀況。 同理,經常按摩腹部穴位,也有助促進身體健康,常見好按、好找的穴位,可如神闕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大巨穴等,各自也可帶來不同的好處。 神闕穴:神闕穴位置在肚臍中心,中醫有道說「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穴主要用來調節五臟,溫中、止痛、止瀉,具有增強體力的作用。 水分穴:水分穴在肚臍上方1寸處,約1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促進水分及濕氣代謝,也可緩解腸鳴胃脹、小便不通、水腫等,是易水腫體質,減重的必用穴位,常按可改善面部、全身及四肢的浮腫。 中脘穴:中脘穴在肚臍上方4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此處可改善消化系統疾病、調節消化道機能等,如腹脹、腹痛、胃凸、胃脹氣,可幫助排便、消食和胃、健脾等。 氣海穴:氣海穴在肚臍下方1.5寸處,約2指幅寬的位置,是補元氣的重要穴位。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男子性功能障礙、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也都可帶來好處。 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方3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元氣虧損,以及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不適。也可促進小腸機能、腸道如痛、腹部脂肪代謝。也對緩解經痛、子宮虛寒有所幫助。除了按壓穴位之外,熱敷也可舒緩。 天樞穴: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側2寸處,約3指幅寬的位置,主要可疏調大腸、理氣消滯,按摩此處也可改善急性或慢性腸胃炎,也有助止瀉或通便。 大巨穴:大巨穴在肚臍下方2寸處,約2指幅寬,並往左右兩側2寸約3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下腹疼痛、緩解便秘、消除腹脹,也可改善失眠,以及有助將身體多餘的水排出體外。 腹悶痛、經痛、便秘、性愛痛,常見4種腹部問題可按穴位! 除了了解各個穴位的位置以及功用,郭祐睿院長也針對生活中各種不同需求提供建議,包括腹部悶痛、便祕、經痛、性愛完之後等等。 肚子悶痛:腹部悶痛,建議可按摩中脘穴,其為重要的八會穴之一,腑臟交會於此,也是有助改善脾胃疾病最好用的穴位之一。 便祕:大便大不出來也可按中脘穴,另可再加強天樞穴及神闕穴。按壓方法可從上腹的中脘穴,順著左側天樞穴到神闕穴,再順勢到右側的天樞穴,以順時針做個循環,每穴位可按摩2-3分鐘,並可在按摩後適度推壓約20分鐘,每日一次。 經痛:經痛主要可能是因荷爾蒙改變所引起,子宮韌帶收縮產生疼痛,因此按摩時建議可按氣海穴和關元穴,適度按壓即可,暖暖包、熱敷袋熱敷腹部的建議位置也在於此處。 性愛後腹痛:至於有些女性在性愛完後可能出現腹痛,此情況常見原因包含私密處感染,也可能是腹部痙攣。同樣建議可熱敷氣海穴和關元穴,若第二天有所改善即可放心,但若是依舊疼痛,且有分泌物過多的跡象,就應盡早就醫。 自行按摩腹部穴位僅助改善,未緩解早檢查,4族群不適合! 按摩腹部穴位有利改善不適症狀,也有助養生,不過郭祐睿院長提醒部分族群應盡量避免,例如孕婦、嬰幼兒、飢餓狀態、以及飯後一小時內,這些都不適合。 也提醒,腹部穴位自行按摩僅助改善,若不適症狀遲遲未見改善、或有出現不尋常症狀、有所疑慮都應盡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健康無虞。養成良好的按摩習慣,了解穴位功用,適度的按摩,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女常腹脹、腹痛婦產科也要看!醫:慎防卵巢癌,6族群更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疫苗基金缺錢 六都盼中央攜手護母嬰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昨舉辦「二○二三城市健康永續論壇」,衛福部官員、六都執政團隊等代表齊聚一堂,討論疫苗接種、母嬰防護力等相關政策。六都衛生局長均認為,中央疫苗基金不足,以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所建議的新疫苗無法納入常規疫苗。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將積極擴充及確定永續財務來源,照顧幼兒等脆弱族群健康。這場論壇與會專家包括莊人祥、國健署長吳昭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及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及六都衛生局長等。ACIP建議疫苗 多項未納常規「這場論壇是我國城市健康永續發展重要的里程碑。」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說,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於去年十一月發布「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調查顯示各縣市常規嬰幼兒疫苗接種率超高,但受限於預算,各縣市疫苗福利不盡相同,且ACIP建議的多項疫苗迄今未能納入常規接種。聯合報秉持健康永續,將繼續舉辦論壇,希望透過平台,促進全民健康。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預防醫學可有效降低整體社會和醫療體系負擔,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也是人類健康大躍進的主因,六都衛生局長齊聚一堂,代表重視全民健康,更希望中央與地方齊心落實母嬰健康政策。黃玉成說,「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寶,應該健康存活。」政府提供多項重要的常規嬰幼兒疫苗,拯救了許多小朋友寶貴的生命,但仍有預防嬰幼兒急重症的疫苗尚未列入常規疫苗,希望六都代表交換意見、相互學習,齊心關心下一代健康。吳昭軍則表示,HPV疫苗男女都該接種,國中女生接種HPV九價疫苗為優先,未來逐步擴大。嬰幼兒未來餘命長 接種效益高哪些疫苗應優先列入常規接種?李秉穎表示,嬰幼兒未來餘命長,將為國家提升生產力,施打疫苗貢獻度佳,幼兒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帶狀疱疹疫苗,以及第二代肺炎鏈球菌為三大首選,其次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因為致死率高,嚴重危及長者及幼兒健康,國外已有新創疫苗,台灣上市後,也應列入常規接種。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新型疫苗價格昂貴,將形成「疫苗決策焦慮」,例如,如接種對象、接種意義及保護力有多少,較好方式為依照對於整體社會經濟影響,在既有預算下,優先排序。台南市衛生局長蘇世斌指出,除公費疫苗,很多疫苗也很重要,在納入公費前,民眾只能自費,就算市府努力籌措財源,補助弱勢和低收入家庭,但仍衍生出健康平權的問題,「錢永遠不夠」。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疫苗要從預防醫學角度來看」,例如,台北市長者肺炎鏈球菌疫苗已經擴大到六十三歲,幼兒口服輪狀疫苗也是走在中央前頭先行補助,現正評估明年度針對國中男童施打九價HPV疫苗。面對疫苗捐款上受到法規限制,桃園市衛生局長劉宜亷表示,企業喜歡捐錢買車,其實很多善心人士願意出力出錢,「疫苗如同健康的坦克」,建議中央單位成立疫苗坦克基金再回饋到各縣市。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疫苗分成中央核准的公費及ACIP建議項目,但地方財源難以勸募,須有預算才能加碼,目前新北市以需要保護的脆弱族群為最先優先考量,例如,針對中低收入、原住民等弱勢幼童提供口服輪狀疫苗,希望中央盡快納入公費項目。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目前台中市有補助低收、中低收家庭兒童的輪狀疫苗,未來若有腸病毒、RSV病毒新疫苗問世,以台中市的財源,納入低收、中低收應不是問題,但病毒傳染不會挑孩子,疫苗接種不該被視為「福利」而排富,應該要全面接種,但這樣經費就一定不夠。放寬勸募限制 挹注基金財源針對疫苗基金不足的困境,莊人祥表示,目前每年疫苗基金(公務預算、菸捐、民間捐款)約卅四億元,如欲納入新疫苗,需解決經費問題,當務之急在於如何擴充並確定永續財務來源,疾管署將積極增闢官方財源。李秉穎建議,因政府財源不足,無法納入新疫苗,另外受限於法規,政府不能公開對外勸募,衛福部應重新解釋法規的適用範圍,放寬疫苗基金的勸募限制,並盼善心企業捐疫苗造福兒童。論壇四大共識 提升疫苗可近性歷經近四小時討論,黃玉成表示,獲得四大共識,包括擴大嬰幼兒疫苗接種為各縣市婦幼政策的重點項目、提高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再者,對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的新創疫苗,如腸病毒或RSV疫苗,各縣市代表接受度相當高,另盼媒體多加宣導,讓經濟能力不錯的民眾踴躍捐款,讓疫苗基金更充裕。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新創疫苗導入 距APEC目標還有一段路
依據APEC生命歷程疫苗接種行動計畫指出,疫苗是世界上最重要,且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衛生措施之一,六都衛生局長均認同新創疫苗的重要性,但台灣要達到APEC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今天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邀請中央、六都市府團隊與地方政府衛生局首長討論各縣市因應母嬰防護力的相關政策。對於輪狀病毒、RSV等傳染病新創疫苗、預防策略的導入,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目前台北市已施行輪狀病毒疫苗接種補助政策,至於像RSV等傳染病新創疫苗、預防策略的施行,若實證醫學證據證明有效性、安全性,只要對民眾、嬰幼兒的確可以達到充分保護效果,即使暫時沒有經費,地方、中央政府也要盡力找尋財源,讓整體保護力更能向上提升。民眾多了解新疫苗 才能真心接受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若要導入新創疫苗、傳染病預防策略,必須提升民眾相關知識,從Covid疫苗施打的經驗來看,民眾若能增加疫苗識能、了解到疫苗的效益,便會逐漸接受。以流感疫苗施打為例,去年接種人次曾達102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因此更要延續。對於新創疫苗,她認為,經過科學論證、臨床試驗,以及最重要的風險溝通,只要中央下達指令施打,地方就能配合接種。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目前台中市有補助低收、中低收家庭兒童的輪狀疫苗,未來若有腸病毒、RSV(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問世,以台中市的財源,納入低收、中低收應不是問題,但病毒傳染不會挑孩子,疫苗接種不該被視為「福利」而排富,應該要全面接種,但這樣經費就一定不夠,需要各方集思廣益,共同找出解方。期待疫苗政策一啟動 可永續造福全民健康兒童疫苗發展快速,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對此表示,像西太平洋地區較盛行的腸病毒疫苗,今年很可能就會有兩家上市,是否納入公費,值得關注。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認為,預防接種的牽涉層面很廣,有賴過去與地方合作模式,才能不間斷共同推動民眾疫苗接種工作,維護全民的健康。若地方編列預算採購中央尚未推動的疫苗,衛福部疾管署樂觀其成,但要留意,預防接種政策一旦推動,不能任意中止,應於規畫時考量政策持續性,並確保財務永續,且事先評估退場機制,讓民眾真正受惠。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顧弱勢母嬰 新北「愛兒包」一條龍照護
台灣少子女化議題逐年加劇,2022年新生人口下降到13.8萬名,總人口連續三年呈現負成長,因此,每位出生的孩子都相當珍貴,如何完善照顧母嬰成為中央、地方政府重要責任。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表示,除了最基本的免費搭車產檢、育兒袋等之外,針對弱勢族群特別是藥物濫用的孕婦也給予更細心照護。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今天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邀請中央、六都市府團隊與地方政府衛生局首長討論各縣市因應母嬰防護力的相關政策。出席活動的劉和然手拿出「育兒寶貝袋」,逐一介紹裡頭的兒童發展教育手冊、適性玩具。他說,手冊能了解小孩個年齡階段的身高、肌肉大小、發展程度,而玩具可以訓練小孩肌肉,甚至也有能夠邊洗澡邊看的書籍,這些只要是在籍的新北市民或在新北市出生的都會配送。他說,新北市的預算有限「需求乘以四百萬人,但資源要除以四百萬是非常稀少。」為此,要在現有條件下做到最好,目前母嬰相關政策包含弱勢族群各有16項,最基本的照護上推出「好孕專車」,只要媽媽在懷孕期間,就有28次、每次補貼200元的車費,就是要讓孕婦產檢免於舟車勞頓。他說,對於爸媽期待的公托,新北市今年達120座的公托,同時,也推出行動APP,隨時能記錄小朋友們的生活日誌、吃藥、上廁所及洗澡等紀錄,甚至也能拍照,每天都能觀察到小朋友的成長變化。幼兒的常規疫苗注射,劉和然表示,目前幼兒的常規疫苗注射,採多元、多面向及發放宣導品方式,達到更全面的覆蓋率,根據統計109年在3歲以下適齡兒童疫苗施打率達92.2%;在流感疫苗部分,102年起新北市便實施入幼兒園施打,去年就到450家幼兒園、2萬5千名3歲以上學齡前的小朋友施打,接種率達到57%。而幼兒口服輪狀疫苗,他說,新北市目前提供弱勢族群有二劑的補助,不過,他期盼中央針對口服輪狀疫苗能全面接種成為常規疫苗,才能讓孩童有足夠保護力。此外,新北市針對脆弱族群,像是身心障礙、中低收入、未成年小爸媽,以及藥物濫用孕產婦、特殊疾病患照護。劉和然舉例,弱勢家庭孕婦在坐月子、新生兒照顧、月子餐製作等,會給予120小時免費到宅服務,而1500公克以下的早產兒弱勢家庭會有全方位的照護,並且提供尿布、奶瓶、紗布等所有嬰幼兒所需物品的「愛兒包」,這些都來自於善心人士的捐款。劉和然也提到特殊的「送子鳥計畫」,這項照護是給視障者家庭的全方位服務,個案中,憲哥、純純是兩位視障者對於生育養子計畫相當猶豫,有了這項計畫,從孕前衛教、孕期、產後照護及育兒都獲得照護,這對夫妻更順利產下兒子金剛和女兒妍妍。
-
2023-03-09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少子化危機 提升母嬰防護力是重要議題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與聯合報今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邀請中央、六都市府團隊與地方政府衛生局首長一同討論因應母嬰防護力的相關政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說,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預防醫學可有效降低整體社會和醫療體系的負擔,除已上市的嬰幼兒疫苗,各國積極開發許多新創疫苗,如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疫苗以防範嬰幼兒急重症的發生。六都政府也分享該縣市母嬰健康政策及未來推廣方向,實現城市健康永續目標。今天的與會者包括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六都則由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台南市衛生局長蘇世斌和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分享六都母嬰防護政策及挑戰,現場還有民間團體與會。後新冠疫情時代為全球帶來「免疫負債」的挑戰,台灣校園3月6日解除口罩禁令,但呼吸道疾病、腸病毒大流行是否重演仍需觀察,母嬰等脆弱族群更須提前保護,確保家庭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去年11月29日發布「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針對全國各縣市幼兒常規疫苗接種政策進行調查,並盤點衛福部疾管署成人疫苗接種建議,雖然各縣市在公費疫苗補助不盡相同,但保護母嬰等脆弱族群的願景是一致的。今天六都決策首長及中央、地方衛生首長共同參與,這也是去年年底縣市長選舉後,六都衛生首長第一次共同的聚會,是城市健康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尤其台灣少子女化嚴重,去年新生兒出生人口僅13.8萬多人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中,將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列入需解決問題,如何提升母親及嬰幼兒防護力是今後城市在「健康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台灣因應少子女化趨勢,政府去年投入逾800億經費推動生育補助、人工生殖補助等政策。依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我國新生人口下降至13.8萬名,且總人口連3年呈現負成長,對嬰幼兒防護刻不容緩。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表示,台北市面臨雙重挑戰,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的21%,但兩歲以下人口僅占1.21%,出生率0.96%更低於全國的0.98%,因此北市要打造成「敢生、能養、好健康」的城市,除加碼生育補助、提高友善生育補助、回復1500元敬老金,還要提供平價、優質、近便及多元的幼兒照顧服務,並推出「廣慈社會福利園區」為國內首創的醫療、復健、長照的整合機構,以提升健康城市防護力,更是公私協力一起達成的目標。新北市人口為全國最多,但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不均,即便如此,新北市仍不宜餘力照顧母嬰健康。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說,新北市首創好孕專車補助,以及推廣育兒寶貝袋,讓家長注意嬰幼兒發育、促進親子互動,同時推動疫苗接種,包括提供弱勢族群公費輪狀病毒疫苗。另針對身心障礙、未成年、藥物濫用及低收、中低收戶的特殊族群孕產婦提供關懷服務,讓弱勢家庭無後顧之憂。「每個寶寶、媽媽都是寶。」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指出,桃園市於六都中最年輕的城市,但台灣少子女化原因是不想結婚或想晚一點生等,甚至是非婚生子女等都提供相關的幫忙,如策略方面是建立友善生育環境,並於孕前給予凍卵營養金,孕期提供智慧產房、中醫助孕等,產後則給予心理諮商等措施,並納入發展全人照顧系統,讓母嬰同時獲得良好的照顧。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說,為打造母嬰親善的城市,台中市正推動幸福台中,包括提供首創數位智慧育兒小幫手LINE@、產後媽媽心理諮詢加值服務、嚴謹食安查核把關母嬰健康、平價托育讓育兒更容易、打造特色共融公園等,透過身心健康、育兒支援及友善環境的多元守護,作為爸媽最堅強的後盾。根據亞太經濟合作(APEC)衛生工作組(HWG)制定的「APEC生命全程疫苗接種行動計劃」(APEC Action Plan on Vaccination Across the Life-Course)指出,疫苗接種是世界最重要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衛生措施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如何與中央協力,完善常規疫苗接種,並逐步納入新創疫苗,以維持母嬰防護力之永續,是全球共同目標。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指出,聯合國第3個SDGs永續發展指標「健康與福祉」,關心的都是「人」,從城市層面審視健康防護力,讓我們從人出發,用最在地的資源與能量,滿足國民真正日常的健康需求。每一座城市,都是民眾的健康與福祉,最重要的防線。台灣歷經這3年疫情之後,除了接下來要面對公衛挑戰,相信正是政府部署健康永續、加速創新的時機。洪淑惠說,聯合報關心公眾的健康、公衛重大議題,我們承諾將致力在健康永續的議題上,這個論壇是一個重要的平台,也是一個始點,期待每一年我們都有機會邀約政府、專家、產業意見領袖共聚,繼續在城市健康永續議題發揮影響力,為更健康的台灣做出貢獻。此次「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期許在健康永續目標下,中央、地方政府、專家學者、產業界和民間社會持續交流,落實在地作法,共同提高台灣城市健康防護力,讓民眾享受生活,參與城市發展。
-
2023-03-02 養生.聰明飲食
補充蛋白質、益生菌,優格還有那些好處?專家揭這時間吃最佳
優格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對於提供人體基本營養,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很有價值。對於乳糖不耐而不敢喝牛奶的人,是補充鈣質的良好選項。而且優格除了提供蛋白質、鈣質等營養之外,優格因為具有活菌,更有許多機能性,包括提供益生菌、調整腸道健康、預防大腸癌等功效。優格是解決人類乳糖不耐症的重大發明現在隨手就有鮮奶、保久奶喝,或是有優格、起士可以吃,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古代人類懂得利用哺乳動物的乳汁,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重大推手。乳製品尤其是優格的發明,對人類的營養極具貢獻,因為人類能夠靠乳製品獲取豐富蛋白質,代表可以進入養殖農業,可以較安穩的靠養牛、養羊擠奶取得動物性蛋白質,不用為了吃肉還要去做危險的打獵但是,古人喝牛奶可是在玩命的,因為原始的成人普遍具有乳糖不耐,乳糖分解酶只有在嬰幼兒時期有,長大以後這個基因就會關閉,所以成人不能消化乳糖。所以古代成人喝牛奶輕則脹氣、重則腹瀉脫水,我們現在看拉拉肚子好像沒什麼,古代這可是會致命的,不是腹瀉造成營養不良,或是會讓人被獅子追時虛弱跑不動,那也是GG了。而現代人部分成人仍然具有消化乳糖的能力,這是後來的事,來自於沒多久前的基因突變的結果。根據研究,這基因突變來自於僅僅一萬多年前北歐的一個小群體,然後這基因逐漸散播全世界。所以距離較遠的東亞人,這個基因取得比較少,所以我們不像西方人牛奶可以當水喝,根據研究,台灣成人有輕微到中等乳糖不耐症的仍有90%以上。優格到底是什麼?古人對乳製品可望而不可即,直到發明了優格才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優格經過乳酸菌的發酵,可以將乳糖分解掉,而酸化的優格因為降低pH、降低水分,甚至裡面會伴隨產生一些抗菌物質,所以又可以儲藏比較久,所以這實在是營養的一大突破。優格是高蛋白的來源,又有牛奶裡帶來的豐富鈣質,而且可以提供很多益生菌,對健康實在大有貢獻,同時發酵反應會產生許多酸、醇、酯類的成分,所以賦予優格特殊誘人的香氣與味道,因此優格的製作一直流傳幾萬年,到現在仍廣受大家的歡迎。現代的優格做法據說是傳自起源於中亞至東歐,像是保加利亞地區。有一種說法是說,保加利亞的百歲人瑞特別多,就是因為他們日常每天都在做優格、吃優格的關係。以現代食品科學的角度看優格,是將牛奶經過輕微殺菌後,再以乳酸菌對其發酵,這過程中乳酸菌會將乳糖代謝成乳酸,乳酸一方面可以產生酸味、降低優格裡的pH值,另一方面也會促進牛奶裡的蛋白質凝結。而製作優格所利用的乳酸菌主要是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及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這兩種菌,當然不同種類的優格還可以加入其他不同種的乳酸菌配合。其實除了優格之外,優酪乳、或是稀釋發酵乳飲料(例如養樂多)都可說是發酵乳家族的成員之一,其差別往往在於固形物含量、乳酸菌含量、以及調味程度的高低。而發酵乳製品另有一支叫做克菲爾(Kefir),它的菌種更複雜,結合了酵母菌、乳酸菌與一些其他共生菌,但是史上第一個被找到人類食用克菲爾的實體證據,居然是4000千年前來自中國的小河公主的陪葬品。優格的健康功效很多優格或其他發酵乳的保健功能近年來廣為全球學界所矚目,益生菌對腸道菌相平衡的功效研究可說是越來越多。而目前國內優酪乳、發酵乳的各項產品取得健康食品認證的總共有25項, 其中以「胃腸功能改善」功能18 項占最多, 另外還包括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輔助調節血壓功能」、「調節血脂功能」、「免疫調節功能」、「骨質保健功能」、「護肝功能(針對化學性肝損傷)」等等,所以可以說是具有多面向的保健功能。因此優格等發酵食物已經被推廣為健康的飲食,參考前文減重降脂的好菌飲食法(Probiotics Diet),甚至一些科學研究也認為優格與大腸癌的預防有幫助,不過像玉米片的發明人家樂氏博士很推廣優格灌腸大腸毒素恐懼症再臨?!,那就太極端了。近來有些益生菌的功能居然證明對人的皮膚與眼睛的等軟組織有潤滑滋潤效果,或是對腦部精神有抗憂鬱等調節效果,甚至還有幫助睡眠的效果,看似包羅萬象,其實也都有學理證明,實在是科學上很大的突破,早已超越古人製作優格為了營養與填飽肚子的範疇了。此外,香草優格還有助於調整正面情緒,提升幸福感! 根據荷蘭瓦赫寧恩大學 (Wageningen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學者將受試者分成3組,其中品嚐鳳梨或是草莓口味優格的受試者,其情緒測試結果亦無顯著的差異,但是品嚐過香草口味優格的受試者在隨後的情緒測試裡表現出非常顯著的正面結果。作者表示,本篇研究亦呼應了先前文獻所指出,在醫院等待室或其他可能令人感到壓力的空間裡噴灑香草香氣可減少攻擊行為並增進醫護和病人之間的關係。手做優格健康又比較好吃,不過最好用專業的優格粉菌種韋恩知道很多人不喜歡買外面買的優格,認為添加糖、香料、色素太多,的確,韋恩也是會自製優格的人,我知道一旦自製優格之後就回不去了,外面的優格一比之下就知道調味太重,自己做的就是很純粹的牛奶香、帶有一點酸香、還有一點起士味,吃起來也只有一點淡淡的酸味,千萬不要以為優格就一定很死酸,所以要加很多糖壓味,其實做得好的話,自製的優格很好入口的。所以韋恩的小朋友都會催著我做,我也覺得他們有吃優格的話,鼻子過敏等症狀會比較輕。大同電鍋手做法韋恩其實之前做優格都用大同電鍋,用電鍋怎麼做我有一篇教學的經驗分享優格DIY-傻瓜電鍋法,大家可以參考看看。電鍋做法的重點在於控制溫度不要過高,優格機作法因為想要讓小朋友也愛做,所以韋恩入手了優格機,這台優米機確實比電鍋還更容易上手,而且幾乎保證不失敗,可以說是最懶人的優格做法了。只是韋恩在用吃剩的優格加牛奶再製成新優格,還是用專業優格菌粉比較好?提到,別輕信網路一知半解的網紅亂教,菌種買專業的比較安全。因為優格是活的,菌數會隨著保存時間下降,放越久,得到的菌越少,因此優格可能做不起來,或是做成腐敗有雜菌的失敗品。而且微生物菌種這種東西是會退化的 ,如果都用原來的菌種一直繼續一代一代的用,菌種本身發酵能力就是會自然衰退。冷冷的冬天還可以吃溫優格冬天覺得吃冰的優格太冷? 可以參考日本冬天流行的吃法-溫優格,吃來不會太冰,又可以活化優格裡的益生菌。優格常見的Q&A什麼是優格?優格是將牛奶經過輕微殺菌後,再以乳酸菌對其發酵。在這過程中乳酸菌會將乳糖代謝成乳酸,乳酸一方面可以產生酸味、降低優格裡的pH值,另一方面也會促進牛奶裡的蛋白質凝結。製作優格使用什麼乳酸菌?製作優格所利用的乳酸菌主要是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及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這兩種菌,當然不同種類的優格還可以加入其他不同種的乳酸菌配合。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吃優格嗎?優格經過乳酸菌的發酵,可以將乳糖分解,因此適合對牛奶裡的乳糖不耐的人。優格有什麼營養價值?優格是高蛋白的來源,又有牛奶裡帶來的豐富鈣質,而且可以提供很多益生菌,可以健胃整腸,調整腸道菌相平衡,對健康很有貢獻。優格的起源地是哪裡?現代優格的起源地是保加利亞一帶,有此一說,保加利亞的百歲人瑞特別多,就是因為他們日常每天都在吃優格的關係。優格適合自己DIY嗎?不喜歡買外面買的優格,覺得那些添加糖、香料、色素太多,的確可以自己用鮮奶發酵優格看看。只要使用正確的菌種,適當的控制發酵溫度,過程注意衛生,很容易做出自己的手工優格。優格什麼時間吃好?以補充益生菌的角度看,餐前吃優格可以保留最多的益生菌活性,但是餐後吃優格比較適合腸胃比較敏感的人。餐前吃餐後吃都可以補充到蛋白質與鈣,不受影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2-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把未開封煉乳罐頭放鍋裡隔水加熱做焦糖醬?專家籲別這麼做
前言:日本人好像很愛直接加熱罐頭,近來看到很多例子,實在在食安上替他們感覺捏一把冷汗。像之前網路上很流行,甚至很多台灣網紅也在學,將煉奶罐長時間加熱就變成了牛奶糖(焦糖醬),好像很方便、很好玩、露營也很好用,而日本人在家料理好像也會將罐頭拿去直接加熱。罐頭直接加熱最大的食安問題是雙酚A,雙酚A存在於罐頭內壁的epoxy塗層內,如果加熱就會大量溶出,所以如果要加熱罐頭食物,較好的方法是將食物倒到碗裡再加熱,不要直接加熱罐頭。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在一些塑膠容器、或是鐵鋁罐內部塗層會有微量添加,對人體可能會有一些內分泌干擾的作用,我們最好盡量避免攝取。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對健康有什麼影響?BPA (bisphenol A,雙酚A)是一種1960年代開始發展出來的一種塑膠添加劑,可以提高塑膠的強韌度,所以曾經用在許多食品、化妝品的包裝上,比如說透明堅固的PC水瓶、食品金屬罐的內襯塗層等等。但是之後陸續有研究懷疑雙酚A會在保存過程中慢慢滲到食品、化妝品中,造成人體可能誤攝取入微量的雙酚A。雙酚A令人擔心的地方是它的結構類似於雌激素,因此可能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所以雙酚A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由於人體荷爾蒙的調控影響是全面性的,所以雙酚A對生殖、代謝、神經、免疫、內分泌、甚至癌症的發生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情形。嬰幼兒對雙酚A更為敏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接觸雙酚A要越低越好,依照現在台灣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嬰幼兒奶瓶不得使用含雙酚 A 之塑膠材質,而PC 材質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檢驗雙酚A不得超過0.6 ppm。BPA雙酚A常被使用在哪裡?雙酚A最常添加在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的塑料、或是環氧樹脂(epoxy resins)裡。PC 常被使用於生產食品容器,或是透明的飲料水瓶,例如:餐具(盤子與杯子)、微波器皿、廚具,過去也用作奶瓶,也可用來製造玩具與奶嘴。而雙酚 A 製造的環氧樹脂被使用於鐵罐、鋁罐的內襯塗層,也會用在住宅飲用水儲存桶的塗層中。感熱紙的油墨也曾使用雙酚A (依照目前台灣規定,標準檢驗局已於2011年公告CNS 15447「感熱紙」標準,規範感熱紙所用顯色劑不得含有雙酚A成分,且感熱紙中雙酚A限量值須低於50 ppm。)。BPA會造成那些健康問題?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雙酚A作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很大;而且雙酚A會造成人體慢性發炎,對健康整體的威脅也不可小覷,再加上雙酚A屬於油溶性的,容易累積在體內不易排除,所以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很長,甚至在一些動物實驗裡發現,雙酚A的影響甚至透過母體及於下一代。雙酚A生殖影響雙酚A在人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造成其功能混亂,因而引起不孕、早熟,也可能透過母親影響嬰幼兒的行為與成長。雙酚A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一些人類流行病學的研究中,發現雙酚A與成人的第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正向相關。也有研究認為,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雙酚A影響免疫近期的研究指出人類暴露於雙酚 A下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造成全身慢性發炎反應。雙酚A造成癌細胞發展有許多研究顯示雙酚A促使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的發展。雙酚A會透過怎樣的途徑進入人體?如果使用了含有雙酚 A的食品容器,雙酚 A可能皆由食品包裝材料遷移至食物與飲料中,而被人吃進身體。而手如果摸了含雙酚 A 的感熱紙,沾到了油墨再以手拿食物食用,雙酚 A也可能被攝取進人體。由於雙酚 A 可能存在於感熱紙與化妝品中,可能經由皮膚接觸這些產品而攝取了雙酚 A,另外也可能接觸家中含有雙酚 A 的灰塵 (來自含環氧樹脂製造的地板、油漆、電子設備與電路板),經由皮膚攝取到雙酚 A。怎樣才能避免雙酚A的健康問題?目前國際認定雙酚 A 的每日容許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為 50 μg/kg/day; 歐盟EFSA 的專家曾在 2015 年 1 月 21 日公布報告考慮降低雙酚 A 的安全限量,將 TDI 降為4 μg/kg/day,專家並認為新的暴露評估結果顯示日常生活中暴露雙酚 A 的量,不致使人類有健康上的風險疑慮。所以雙酚 A沒有全面禁用於與食品相關的包裝材質裡。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我們還是盡可能減少接觸,所以想要盡可能降低攝取雙酚A的機會,我們可以做到:選擇標示不含雙酚A的PC容器可以選擇有些水瓶特別標示不含雙酚A的,如最新的Tritan材質可以考慮。嬰兒奶瓶可以盡量改用玻璃材質。然而許多號稱不含雙酚A的材質,其實是使用了雙酚S BPS或雙酚F BPF作為代替,只是近年一些研究也發現BPS、BPF也有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這點仍需注意。罐頭食品避免直接加熱鐵鋁罐或是金屬罐頭不要直接加熱,最好是將食物倒出再加熱,因為加熱會加速鐵鋁罐內壁塗層中的雙酚A溶出,因而造成大量攝取雙酚A。塑膠容器避免損傷、定期更換塑膠容器或水瓶避免直接曝曬於陽光下或使用高溫,如果塑膠表面受損或有刮痕時最好立即更換。補充加速排毒的營養有一些營養成分有助於體內排除或降低雙酚A的傷害。如蝦紅素、CoQ10等脂溶性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雙酚A造成的氧化壓力與體內發炎;一些富含含硫植化素的蔬菜如青花菜、羽衣甘藍,也有助於提升肝細胞酵素排除雙酚A的活性。觸摸油墨、塑膠器具後記得洗手由於雙酚A也用於環氧樹脂中,所以如果手摸了塑膠製品、塑膠家具、油墨等等器物之後,最好徹底洗手再摸食物。延伸閱讀: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常見養生飯類我適合哪一種?紫米、糙米、五穀米、花椰菜米一次瞭解
隨養生健康意識抬頭,民眾吃飯也會挑選飯類,以健康養生類餐盒或素食店常見的飯類來看,除了白飯、清粥之外,常見如紫米、糙米、五穀米、花椰菜米,這些米飯究竟有甚麼樣的好處?哪一種適合自己?該怎麼吃更健康?劉怡里營養師逐一說明!養生飯類我適合哪一種?常見6種飯類一次瞭解!白飯、清粥: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白飯、清粥屬於精緻澱粉類,好消化,是很好的能量來源,適合年長者、嬰幼兒等牙口不佳者,或是容易脹氣、較沒辦法吃全穀飯、五穀飯者。且好處也包括和一般白麵條、披薩、漢堡等相比,不會有其他的油、鹽等調味料。不過因為屬於精緻澱粉,三高等心血管疾病、減肥等族群就不鼓勵以此為主食。而輕粥適合腸道不佳者,但不適合嚴重胃食道逆流等消化道不佳者。 紫米、糙米:紫米、糙米是同一類,屬於全穀類,高纖、鉀、鈣、鎂等礦物質、蛋白質、植化素等含量都高,適合有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或要保養血管、預防肥胖、三高者食用。 五穀米:五穀飯屬五穀雜糧類,有著和全穀類相似的營養價值,不過和全穀類相比膳食纖維稍低些,但口感較軟,養生初學者若要選擇較健康的米飯,可從五穀飯入手。 紫米、糙米、五穀米注意:不論是全榖雜糧或五穀雜糧,都建議一天當中至少1/3、或換算成至少一餐選擇其中一種,若吃習慣,能吃上兩餐或都吃這樣的米飯自然更好,另也可以選擇全穀麵包、五穀麵包、燕麥、蕎麥麵等。不過若是時常腸胃道不佳、容易腹脹、脹氣者,可能較不適合,需酌量,或逐步添加。 花椰菜米:花椰菜米近年來相當受歡迎,其通常以花椰菜製成,因此為蔬菜類,熱量約只有同樣重量一般白米的1/8,也富含花椰菜原本的營養,如膳食纖維、鉀、鈣、鎂等營養,非常適合減重、補充蔬菜攝取量。 花椰菜米注意:不過劉怡里營養師強調,花椰菜米雖然健康,但是畢竟還是蔬菜類,不可完全取代其他澱粉類作為一天當中所有澱粉攝取,澱粉是人體必要營養來源,不足除了不利減重、也容易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人體健康等,建議一天一餐攝取較多的蔬菜量即可,晚上食用可增加飽足感對減重尤佳。另外也注意,花椰菜米口感會相對較乾,烹調或購買時留意避免添加油量太多。而容易脹氣、消化不良的民眾也需酌量。限鉀的腎臟病患則建議水煮,該水不喝,讓鉀留在湯水裡。 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飯量吃多少更健康?為何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劉怡里營養師也表示,現代人其實普遍有營養過剩的問題,這不單單只是現代環境、食物選擇比早年來得多,也包括現代人的生活大多活動量少、成天久坐或久站、即便是跑業務也多是騎車、開車,鮮少真的活動到,不像以往務農社會活動量大,在活動量減少卻持續攝取同樣或過多的養分,再加上三餐未注意健康,也不難理解為何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成為國民病。 飯量吃多少更健康?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吃飯多寡可視活動量,建議一般民眾若想從飲食上無痛的調整,可以先試著每餐減少澱粉攝取量,可先減少2分,一碗飯8分滿,如此對健康就可以開始有所改變,若想要更健康或減肥的族群可5分滿。例如雞腿便當飯量就減半,就比原本的份量來得更加健康,而若能不加滷汁等人工調味料自然是更好,滷汁除了油以外通常也會添加糖、鹽等,對健康較不友善。 養生的飯類量也要控制!也提醒,五穀飯、全穀飯雖然相較白飯更健康,但同樣都是澱粉類,因此也是建議減少份量的選項,可別因為是健康的選項多吃個一兩碗,反而不利健康。 飲食比例、順序這樣抓,控制體重、血糖、更養生!為讓飲食更養生,劉怡里營養師也建議,除了調整飯類、澱粉類,也可多注意飯、菜、肉的比例和順序。一般而言一餐建議蔬菜要和澱粉一樣多或可以再更多。肉類營養學上歸類在豆魚蛋肉類,約以一掌心為2份。若有水果為一拳頭一份。順序上則建議可先吃蔬菜墊墊胃,後續再吃肉和飯,如此更能控制體重和血糖。而若有湯品,清湯可在飯前喝一碗增進飽足感,濃湯等通常也有較多馬鈴薯等澱粉,建議視為澱粉類,與飯類分量均分。水果可在餐與餐之間,或是飯後再吃亦可。 食材再健康也要控制份量,別健康食材吃一堆反傷身!也提醒,吃的食物再健康,也一定要注意飲食份量,每個食物都健康但每個都吃、吃太多,反而不利腸胃道健康、身體整體健康。了解適合自己的主食、拿捏好分量、掌握飲食順序,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丸磨成粉,輕鬆又方便?小心易釀3大傷害
小孩餵藥,有時很麻煩。許多大人為求方便,要求診所醫師或護理師把藥丸磨粉,專業藥師王明媛提醒,這種做法易導致3大傷害,還是少做為妙。如果家有小朋友,特別是還不會說話、還聽不懂人話的嬰幼兒,多數就會了解餵藥是一件多困難的任務,因此不少大人會請診所醫師或護理師把藥磨粉。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發言人王明媛提醒,這樣的做法很容易造成「藥物劑量拿捏不準」、「不同藥物交叉污染」與「吸入性肺炎風險增加」3大傷害,原應用來治病的藥物反而對小孩健康造成傷害。藥物磨成粉,問題一大堆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曾有一篇研究顯示,兒科病患出現用藥疏失、錯誤的比率比成年病患多3倍之多。王明媛指出,在藥物磨成粉的過程中,藥物劑量有時很難拿捏精準,當藥物劑量出現誤差,藥效就可能受影響。「一般診所、診所門前藥局,在藥物磨成粉後,通常沒時間清理機器…」王明媛直言,多數診所醫師、護理師沒時間一直清理磨粉機器,其他藥物粉末就容易殘留在機器上,日積月累下,小孩可能無意間吃到多種、其他藥物,一旦出現藥物過敏,很難找到真正過敏原,若誤吃抗生素,也會增加抗藥性風險。此外,當藥丸磨成粉末,小孩吃藥時容易嗆到,並產生吸入性肺炎,反增加病痛之苦。藥丸磨粉易釀3大傷害1.藥物劑量拿捏不準2.不同藥物交叉污染3.吸入性肺炎風險增加藥粉偷加入配方奶,小孩可能提早厭奶如果餵小孩吃藥,不適合將藥丸磨成藥粉,那該怎麼做?如果小孩可聽從指令,可將藥丸放在舌下,喝水後,透過水的浮力,加上舌頭輕捲,藥丸就會順著水流進入食道。若小孩還聽不懂指令,也無法說話溝通,建議以藥水、糖漿為主,採「原瓶、原漿、原液」原則,藥物各自獨立,較不會產生劑量不精準、藥物交互汙染等問題。對於還在喝奶的小小孩,有些大人會將藥粉偷偷摻在配方奶,希望小孩喝奶時順便吃藥。王明媛特別提醒家長、照顧小孩的阿公、阿嬤,「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藥粉加進配方奶後,藥效可能受干擾,而且當藥物進入配方奶,配方奶的味道就會很奇怪,小孩一吃,馬上察覺不對勁,或感覺被騙,下次再喝配方奶,就會有警戒心,對大人也會不信任,有時喝奶意願會大幅減少,提早進入厭奶期。觀念要正確,才不會弄巧成拙在藥物保存方面,王明媛叮嚀,不是所有藥物都適合放冰箱冷藏,除了有些抗生素、退燒塞劑適合放冰箱,多數藥物不需放冰箱保存,特別是藥粉,如果放冰箱,在冷熱、水氣影響下,容易受潮、變質,只要放陰涼、乾燥之處即可,不需放冰箱保存。王明媛也提醒,當醫師開抗生素藥物,一般抗生素療程為3到5天,必須用藥一個療程才能停藥,才不會引起抗生素抗藥性,並不是症狀一改善就可自行停藥。不要亂吃別人的藥,以免吃錯藥就不妙當小孩生病、需要吃藥,大人也千萬不要因為親朋好友、鄰居「吃好道相報」或熱情推薦、贈藥,便隨意使用別人家藥物,每個小孩的成長、病情、免疫情況都不一樣,這樣做,對小孩的傷害可能更劇烈。值得注意的是,大人一發現小孩用藥後48小時內皮膚出現紅疹,或眼睛、嘴唇發紅、發腫,代表可能產生藥物過敏,此時務必馬上停藥,家長事後也要記得哪些藥物易引發小孩過敏。期待家長、大人多留意小孩用藥安全,避免一連串錯誤、疏忽,造成不可預期的傷害。正確用藥4觀念1.盡量不要要求將藥丸磨成粉末。2.除了有些抗生素、退燒塞劑之外,多數藥物不需放冰箱保存。3.不要亂吃別人的藥。4.用藥後48小時內皮膚、眼睛、嘴唇發紅、發腫,可能就是藥物過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純素營養不均?大豆會增加患乳腺癌風險?美國營養學會解惑植物性飲食5大迷思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採取素食飲食有益身體健康,且大眾也逐漸可接受此飲食概念。實務上也有人開始減少肉類攝取,但不免會出現素食、純素飲食是否健康的疑慮,營養學會表示適當的素食,包含純素,對身體來說有益健康且營養充足,並能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美國營養學會列出5個有關植物性飲食的迷思:迷思一:採用素食、純素飲食,很難獲得足夠的蛋白質肉類已成為蛋白質的代名詞,儘管如此,透過多樣化的飲食,即使不吃肉,也可以輕鬆獲得足夠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相比,植物性蛋白質通常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和更少的飽和脂肪,這兩個要件是維持心臟健康飲食關鍵。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豆類(黃豆、扁豆、豌豆和花生)、豆製品、全穀類、堅果和種子。對於奶蛋素食者來說,低脂或脫脂奶製品和雞蛋也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迷思二:維持強壯骨骼,飲食中必須包含乳製品乳製品並非唯一幫助建立和保護強壯骨骼的食物。骨骼健康需要多種營養素,包括鈣、維生素 D 和蛋白質。羽衣甘藍、綠花椰菜、青江菜、含鈣豆腐和強化豆漿等,多種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鈣。菠菜的鈣含量較高,但草酸鹽含量也很高,會降低鈣的吸收,可攝取其他綠色蔬菜,促進鈣的吸收。植物性奶、即食穀物和 100% 果汁等強化食品和飲料,也都可以獲取鈣和維生素 D。除了飲食攝取外,瑜伽、跑步、快走和重量訓練,也對增加骨骼強度有幫助。迷思三:吃大豆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對於純素食者和素食者來說,飲食中加入強化豆製品是滿足蛋白質和鈣需求的簡單方法。目前仍無證據顯示大豆會致癌,無論飲食偏好如何,多樣性都是關鍵。將動物性蛋白質換成大豆是增加膳食多樣性的好方法。可選擇較少加工的來源,如豆豉、毛豆和豆腐。迷思四:素食不適合懷孕、童年或運動員素食或純素飲食可以滿足生命各個階段的營養需求,包括懷孕和哺乳期、童年和參加競技運動者。懷孕期間,需要更多的鐵,但植物來源的鐵吸收較差,孕婦應該多吃富含鐵的食物,還有維生素 C 的來源食物,幫助吸收,也可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嬰幼兒和青少年,素食可以維持正常的成長。與成人一樣,由於身體消化植物蛋白的方式,純素兒童的蛋白質需求可能較高。然而,飲食提供足夠的熱量和食物的多樣性的話,通常可以得到充足營養。多數運動員都需要增加能量、蛋白質和營養素以獲得最佳表現,仍可從植物性來源獲得所需營養,只需要在飲食菜單上做好妥善規劃。迷思五:僅因吃某樣食物是素食就表示對健康有益採取素食並不自動等同於身體健康。餅乾、薯片和甜麥片可能是素食食品,但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糖分或鈉。現在要吃素很方便,包括素食漢堡等加工食品,但飲食中加工較少的食物應該佔素食的大部分才是。最好的飲食選擇,就是多吃蔬菜、水果、全麥和瘦肉蛋白食物。
-
2023-01-16 焦點.元氣新聞
【2023最新】驚!過敏益生菌功效3大真相,你白吃了嗎?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氣喘(Asthma)是台灣嬰幼兒、孩童,乃至成人常見的三大過敏性疾病,因為台灣空氣逐年惡化,PM2.5常態超標,尤其每到秋冬之際,在空汙的影響下,城市一片霧茫茫,這是殘害我們呼吸道、皮膚的主因,那有沒有什麼保健食品可以保護自己?有的,答案是益生菌!益生菌功效在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有非常大的幫助,但市場充斥一堆無效的益生菌,怎麼挑才對?成了大多數媽媽的困擾。你以為功效跟菌株有關?其實不然,這篇文章採訪到江欣樺營養師,他有10多年預防醫學的經驗,並且長期深入益生菌實際的生產過程,非常清楚工廠降低成本的手法,今天,由江欣樺營養師為你解密益生菌功效推薦的3大真相。益生菌功效推薦的3大真相● 100%無添加很重要!你需要的是好菌不是香料、甜味劑和輕瀉劑,學會看營養標示很重要● 選有清楚標示菌株代碼與菌數的益生菌!你需要的是高菌數的桿菌,不是沒用又有抗藥性風險的球菌● 益生菌的幫助是全身性的!只要你的益生菌是純桿菌且菌數夠高,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對過敏、腸道、免疫、泌尿道、便秘和情緒都有幫助,不用花冤枉錢去買各種功效的益生菌為什麼吃益生菌要選「100%無添加」?20年前,台灣益生菌在製作過程中,有一個陋習延續至今,就是「滿足消費者的口味」。工廠會在益生菌「調合」的階段(請看上圖),加入甜味劑、果汁粉、香料等等添加物,為了就是讓消費者覺得好吃,進而持續購買,但站在營養師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對的,江欣樺表示:「媽媽的都知道,嬰幼兒剛開始吃副食品時,你會給寶寶吃甜的、鹹的、辣的?當然不會,只會給他吃完全無添加的天然食物,那為什麼益生菌你卻願意餵他吃有甜味劑的呢?」而且,一小條益生菌平均只有2~3克重,如果裡面添加了滿滿甜味劑,那還有什麼空間裝下真正有價值的「好菌菌數」?其實,在一個真正的益生菌成本結構中,甜味劑、果汁粉、輕瀉劑(氧化鎂、望江南、決明子)都屬於便宜的原料,貴的是益生菌菌數本身,所以當消費者發現,吃了很多家益生菌都無法改善體質、排便順暢時,那就要檢查營養標示的添加物是不是太多了。益生菌功用有哪些?菌數與菌種是重點江欣樺在講課的時候,很喜歡問民眾:「你吃的益生菌還有活的嗎?」筆者細問之下,才知道營養師真實的用意,他說益生菌是一隻隻活跳跳、有生命的。從生產、包裝、配送、儲存到消費者的腸道,每一環節都會造成益生菌的死亡,還有「時間」這個終極殺手,隨著時間拉長,益生菌還剩下多少?我們同樣攤開成本結構來看,使用高菌數桿菌的成本>低菌數桿菌>球菌,所以益生菌功用能否幫助抗過敏與維持腸道機能?核心關鍵在於一開始的菌數,也就是「出廠菌數」,假設出廠菌數有1000億,生產過後5個月你在momo平台買到,此時菌數可能剩800億,再經由人體的胃酸膽鹼破壞,到了腸道定植剩700億,代表你吃到的益生菌就是700億,能幫助排便與過敏。反之,出廠菌數只有100億,那帶來的功效可想而知。江欣樺表示:「功效與菌數息息相關千萬不要被花裡胡哨的廣告誤導,一定要檢視包裝是否有明確標示菌數與使用的菌種。」益生菌的好處真的分為「過敏型」、「腸胃型」?日裔美籍腸胃科權威醫生新谷弘實,在他的書《不生病的生活》中寫道:「人有面相,胃腸也有胃相和腸相,胃腸相好的人,身心都健康。」那如何讓全身心都健康?新谷弘實說:「不乾淨的腸道充滿壞菌,我們可以補充益生菌,再加上高纖飲食,吃的對、持續做,便能打造乾淨的腸道,提升免疫力和消化力。當腸道乾淨了,人體自癒力就高,自然不易生病,也能杜絕息肉、遠離腸癌。」所以,益生菌的好處是全身性的,只要持續補充,再搭配健康飲食,就可以有效緩解支氣管、皮膚等常見過敏問題,降低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強化黏膜健康,並且新谷弘實建議,食品添加物不宜吃多,這是造成反覆過敏、發炎的元兇之一,因此若長時間補充含大量食品添加物的益生菌副作用恐比功效來的更大!益生菌功效推薦的3大真相● 100%無添加很重要!你需要的是好菌不是香料、甜味劑和輕瀉劑,學會看營養標示很重要● 100%無添加很重要!你需要的是好菌不是香料、甜味劑和輕瀉劑,學會看營養標示很重要● 益生菌的幫助是全身性的!只要你的益生菌是純桿菌且菌數夠高,連續補充三個月以上,對過敏、腸道、免疫、泌尿道、便秘和情緒都有幫助,不用花冤枉錢去買各種功效的益生菌最後,江欣樺營養師提醒:「任何的保健食品都只是輔助,身體有狀況要馬上就醫,相信專業、尊重專業,千萬不要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機。」點我聽PODCAST>廠商不會告訴你的益生菌真相!改善過敏根本不用挑菌株!
-
2023-01-13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便當盒、塑膠袋易溶出毒物!營養師「一個步驟」解決
近年因疫情的關係,民眾飲食模式改變,時常叫外送食物或買便利商店食物。不過,營養師廖容綺提醒,不管是塑膠杯、塑膠袋、紙盒、紙袋等等,油脂加上高溫就會溶出有毒的化學物質,因此她一定會「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加上促進代謝、多攝取蔬菜,即可避開危險的環境荷爾蒙。每當被問到「營養師,妳會吃超商的微波餐盒嗎?」廖容綺表示,環境賀爾蒙無所不在,「我一定會拿回家,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以下三個狀況,哪一種會溶出較多的環境賀爾蒙?1.塑膠袋裝冰冷的食物2.塑膠袋裝冰冷,但是酸的食物3.塑膠袋裝熱且油多的食物答案:又油又熱的食物!例如塑膠袋裝羊肉湯、塑膠袋裝牛肉麵等。無所不在的環境賀爾蒙「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這些人造的化學物質,存在環境中,透過食物、空氣或皮膚接觸進去到人體,因為『類似』人體內荷爾蒙的結構,所以會造成干擾,干擾是一連串的,是長久的。現在很多疾病其實都跟環境賀爾蒙有關係,包括1.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出生體重不足。2.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長遲滯、不正常性發育、性早熟。3.成年人: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症、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肺癌。不孕,多囊性卵巢症,早發性停經,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異常。怎麼預防環境賀爾蒙一、避免接觸1.吸入:空氣中的PM2.5,來自工廠的廢棄物、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不明物體的焚燒物質、拜拜燒香、二手菸、品質低劣的香氛或香水、空氣清新劑、殺蟲劑。2.接觸:兒童玩具、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家俱、印刷品油墨、塑膠類用品例如:雨衣,地墊,溶劑。3.食入:裝食物的容器、塑膠袋、鍋具、保鮮膜、免洗餐具上的材料、人工合成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療法、農藥。二、促進代謝1.排尿:多喝水促進排尿,建議量每日2500-3000cc或體重的30倍。2.排汗:桑拿、遠紅外線儀促進排汗。3.肝臟解毒:幫助環境賀爾蒙代謝食物4.排便: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肝臟解毒後的毒素到了腸道需要纖維素的幫忙吸附排除。三、多吃蔬菜1.十字花科蔬菜:綠色花椰菜,苞子甘藍,芥蘭菜,芥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羽衣甘藍富含葡萄糖硫苷及吲哚,加強肝臟解毒功能。2.大蒜:大蒜素跟硒,有助於肝臟排毒毒素。3.薑黃:薑黃素是很強的抗發炎,抗氧化物,加強排毒功能。4.綠茶:綠茶多酚跟兒茶素,幫助肝臟運作。5.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促進肝臟解毒。6.甜菜:富含植化素可以加強肝臟中解毒酵素及抗氧化酵素的活性。7.酪梨:富含穀胱甘肽(glutathone),幫助肝臟把脂溶性毒素轉變成水溶性。【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52, 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12 焦點.健康知識+
吃紅肉不好?吃魚最健康?8大健康原則真相探究,有些你不必照單全收
經常我們會在眾多媒體訊息看到來自各方專家給出對於健康有益的建議及準則,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原則是完全正確的嗎?《元氣網》節錄外媒《The Guardian》及《WebMD》列舉的一些健康迷思,所有事情都應了解背後真相後,再思考哪些部份是你該聽信及遵從的。建議一:想減肥就一定要吃早餐真相:正確!跳過早餐,午晚餐易暴飲暴食一些研究發現,早餐吃得豐盛的人,可減少飢餓感並調節血糖,讓體重減輕和腰圍減少的幅度更大。不吃早餐可能會對不同人的食慾、體重和能量產生不同的影響。根據nutrition and supplement research的研究數據資料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不吃早餐會導致飢餓感增加,進而在午晚餐暴飲暴食,如此就更容易胖。建議二:每天應走1萬步真相:不一定要走這麼多!且快走才有益!許多研究指出,走路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過早死亡的風險,並建議日走1萬步最好。不過根據2022年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不用走到這麼多,甚至超過1萬步後,你的健康回報甚至會遞減。而另一項針對失智症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證明每天只需走3,800 步就有效。此外,還有一個重點,你得加快走路的速度才能真的對健康有益。建議三:每天需要睡眠8小時真相:睡更多或更少都不好根據2017年發起的一項大規模的睡眠研究指出,睡眠時間7-8小時的人,其認知表現比睡更多或睡更少的人來得好,只睡4小時或更少的人,顯得老了將近9歲。睡眠不足會增加全因死亡率的風險,還會影響年輕男性睾丸激素生成。經常睡不著或習慣晚睡的人,可在白天出門曬曬太陽,這將有助於你調節晝夜生理時鐘;並盡量減少晚上使用3C的時間。建議四:天天5蔬果真相:正確!種類要愈多種愈好國健署建議天天5蔬果,也就是每天至少要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許多研究證實了這樣的建議。根據Examine.com研究員Holmer指出,5種已是最低限度,甚至有證據顯示,每天食用多達10份才是最有益,並且種類要愈多越好。蔬菜部份,以深色綠葉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營養最豐富,莓果類的水果比香蕉更富含抗氧化劑。建議五:每天要喝2公升的水真相:正確!咖啡、茶、牛奶等也算在內一般建議,普通成年人一天大約喝2公升的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指出,這2公升的水量可以是從咖啡、茶、牛奶、飲料、啤酒等形式來的,包括水果和蔬菜也算在內。建議六:吃紅肉對健康不好?真相:「加工」紅肉才要避免!之前研究建議不要吃太多紅肉,以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不過許多研究並未區分加工(培根、香腸、漢堡和熟肉)和未加工紅肉攝入量之間的差異。然而Holmer舉近期的幾項研究,食用未經加工的紅肉實際上可能不會增加罹病風險,因此建議人們可以適度吃未經加工的紅肉。建議七:少吃肉、多吃魚最健康?真相:看你吃哪種魚!魚類含多項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有益脂肪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但魚類最大的問題是含汞,尤其大型魚類的重金屬含量經常超標,因此在食用挑選上要避免高汞魚,盡量挑低汞魚吃,孕婦與幼兒更要注意。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建議魚類食用原則如下:.鮪魚、旗魚、鯊魚、油魚、鯨魚等深海魚:每周食用量別超過80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懷孕婦女與嬰幼兒不建議食用,否則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鱈魚、鯛魚、鰻魚、烏魚、烏鯧、鱘魚、比目魚等魚類:每周食用量不超過160公克,相當於一個手掌大。.其他魚類、貝類、頭足類與甲殼類:標準較寬,每日不超過150公克即可。建議八:堅果是最佳零食真相:巴西堅果一天一顆已達所需營養素硒是人體需要的一種營養素,但每天僅需約55 微克 (mcg) ,而一顆巴西堅果(Brazil nut)就含有 95.8 微克,也就是說一天吃一顆就能達到成人一日需要量。攝取足夠的硒有助於促進免疫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硒過量也會引起腹瀉、噁心、皮疹、脫髮等問題,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心腎衰竭和心臟病發作等嚴重後果。成人每天不應超過 400 微克。【資料來源】.《The Guardian》.《WebMD》.茶和咖啡不列入每日水分攝取量?教授:當然算!.食藥署監測食品中重金屬 兩件深海大魚甲基汞超標.吃堅果前先懂堅果 解析10種堅果營養成分組成
-
2023-01-10 醫療.感染科
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秋冬病毒多,彰化縣1歲半的許姓幼童因高燒、多痰、呼吸快並有哮鳴聲,服藥5天沒退燒,經採檢確診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冬季和早春是RSV病毒好發季節,年假即將來臨,民眾應避免帶兩歲以下幼兒到人多的地方。許姓女童起初流鼻水、發燒、咳嗽、呼吸喘,家長帶到診所就醫,服藥5天仍發燒,越來越喘,介到彰化醫院已經擴大到支氣管肺炎,醫療團隊安排女童住院並抽血檢查做呼吸道多病原聚合酶鏈反應分析,確定是RSV病毒感染。女童的母親告訴醫師,一開始以為孩子罹患一般感冒,沒想到那麼嚴重,看到孩子呼吸那麼喘又出現哮鳴聲,就覺得很痛苦,好想幫孩子喘氣。馬瑞杉今天表示,RSV病毒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後各地幼兒病例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馬瑞杉說,醫治感染RSV病毒以增強病童免疫力或搭配支持性治療為主,通常幾天就會慢慢改善,許姓女童經過5天住院,接受類固醇等相關治療後病情已回穩出院,目前雖有各大藥廠研發RSV疫苗由,可能很快問世,但抗體費用相當高且必須每個月施打一次,特殊條件的早產兒和心臟病童可申請健保給付,最多6劑以免感染引發重症,目前一般嬰幼兒若要施打還須自費。馬瑞杉強調,兩歲以下嬰幼兒容易感染RSV病毒,RSV的好發季節家人盡量不要帶年幼孩子到人多場所,若察覺嬰幼兒除了除了感冒症狀還有痰多及喘鳴,一定要趕快就醫,平時大人外出一定要戴口罩,回家立刻洗手,避免帶病毒回家傳給年幼孩子。
-
2022-12-28 失智.大腦健康
玩故宮牌卡 失智嬤想起人生點滴
全台失智症人口逾30萬人,96%是65歲以上長者,因此預防、延緩失智成為社會一大挑戰。「社交」對長者的情緒穩定、語言表達都有助益,尤其有助於失智症的延緩。台北榮總與故宮共同研發推出「今牌人生」認知牌卡,幫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極輕度失智症患者達到非藥物治療的效果。73歲白女士6年前被診斷失智症後相當挫折,但她參與認知牌卡的活動中,提升注意力,跟家人間的感情也更加深了,她將活動時想起的人生點點滴滴,記錄在一本冊子中,精心繪製,分享時更是緊緊抱在懷中。她說:「或許慢慢地,我今年、明年的記憶將消逝,忘東忘西沒關係,但我希望你不要忘記我,現在只希望你們不要忘了我。」連接個人經驗激發聯想台灣面臨「高齡社會」的挑戰,2025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更面臨失智症的挑戰,尤其絕大部分失智症都發生在70歲以上族群。因此,北榮與故宮共同研發「今牌人生」牌卡,以長者認知需求為中心,涵蓋10大主題「嬰幼兒、青壯年、老年、美食佳餚、植物花卉、飛禽走獸、生活用品、節慶四季、神話人物以及經典選件」。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認知牌卡中涵蓋人生不同階段,也有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動植物、飲食、節慶等等,經由牌卡來連接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激發長者們進行討論,發掘每個人人生當中的黃金時刻。「將故宮帶入家庭,也讓失智症病人從家庭走向社區。」王培寧說,當每位長者看到相同的圖案,其實都有著不同的聯想,以「翠玉白菜」為例,有人會想到白菜料理,有人則想到過往曾種過白菜,有非常多的延伸。促進小孩子與長輩互動對失智症患者來說,除了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說,現在失智症治療上,愈來愈強調非藥物治療,尤其長者的生活鮮少與人互動,缺乏生活上的刺激,就可能導致腦功能退化,若能透過牌卡,促成小孩子與長輩,或是長輩之間的互動,進行心智訓練的活動都相當好。王培寧指出,透過牌卡上的圖片以及專業人員的引導,對輕度失智症患者,或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民眾,就有了闡述過往經驗的機會,「聯想」、「延伸」、「思考」,都對延緩失智症相當好。王培寧分享,過去帶團體的經驗中,有張「小孩放鞭炮」牌卡,意外的引起長輩們的熱烈反應,有些人想到自己小時候是帶頭放鞭炮的,有些則是瑟縮在後面,一旁的家屬也從中驚喜發現父母的兒時趣事。
-
2022-12-25 醫療.百病漫談
天冷養生的秘訣就是不生病 醫師教你如何遠離2個常見冬季疾病
冬季溫度驟降,如又遇到寒流,習慣亞熱帶溫暖的民眾,往往會忽略及時保暖,因此,一旦受寒,健康就容易亮起紅燈!由於長者與嬰幼兒的身體不若青壯年來得強壯,一遇低溫,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免疫力會無法跟上外在環境的改變,除了常見的風寒感冒外,銀髮族還需特別留意心臟病、腦中風等足以威脅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季節轉換前,一定要先做好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以免提高罹病風險!上醫治未病,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就須特別重視「預防醫學」的概念,不要等到疾病發生,才去想方設法去救治,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該為身體建構良好的免疫安全網,並且留意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才是真正的保健長壽之道!以下提出兩個常見的冬季疾病與預防方式:一、心腦血管疾病最常聽到的冬季健康殺手,正是「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一般好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體重管理、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這類疾病。冬季氣溫降低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壓升高,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血管彈性本較差,而青壯年族群平時飲食如果偏鹹與油膩又不忌口,體內血液時常會變得濃稠,缺乏適應氣溫變化與寒流侵襲的能力,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人體血液因高血脂、脫水、本身痼疾等因素而變得黏稠,當氣溫驟降,不僅血管收縮,血液也可能會像豬油一樣,血管壁容易粥狀硬化,血管斑塊也可能脫落到血管成為「血栓」,造成血管狹窄、甚至血管堵塞,引發腦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要遠離心腦血管疾病,平時要控制飲食與體重,努力讓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定期做健康檢查,並配合醫師的建議從事合適的運動,若有任何保健需求,應至家庭醫學科向醫師諮詢,千萬不可輕信坊間誇大不實的產品廣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一定要有合格的醫師進行把關;也要經常留意氣象預報,在氣溫驟降時,特別注意保暖,並注意血壓變化,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該定期回診,讓醫師透過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降低可能的冬季疾病風險。二、呼吸系統疾病秋冬因為東北季風與中南部地形等數種複合因素,是臺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時期,諸如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濃度經常達到全年高峰,民眾吸入有污染的氣體後,免疫系統又不給力,很易就會誘發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嚴重可能威脅生,不可輕忽!遠離呼吸系統疾病,要注意咽喉部的保養與身體保暖,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請民眾要注意,當感覺呼吸道不太暢通時,請儘速尋找醫療協助,確認病因與疾病類型,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千萬不能至坊間恣意直接採買成藥服用,否則不僅延誤黃金治療期,更可能藥物使用不當肇致更大的傷害。遠離冬季疾病,除了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定期找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按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與追蹤,這是冬季養生的基本秘訣!(本文原文網址:天冷,如何遠離冬季疾病?)
-
2022-12-2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財源不穩定 盼多方挹注
面對新興傳染病流行、新創疫苗上市、疫苗市場價格上升,國家的疫苗基金首當其衝。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指出,疫苗基金五到六成都是依靠菸品健康福利捐,財源並不穩定。衛福部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副組長劉慧蓉則說,期望未來可增加公務預算編列、菸捐挹注比例,也爭取企業捐款及民眾部分負擔的可能性。台南運用AI 提高接種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請李秉穎、劉慧蓉、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以及成大教授劉清泉舉辦研討會,共同討論目前台灣疫苗基金所處的困境及解方,也思考如何提高民眾對於疫苗的認知與接種率。地方政府不斷想方設法提高疫苗接種率,許以霖分享台南市與成大醫院合作,運用AI分析不同族群偏好的溝通習慣,再以電話、網路、社區等不同方式提醒接種疫苗,大幅節省人力物力;並以登革熱防治經驗,建議透過學生們吃營養午餐前5分鐘進行衛教,學生便會將訊息傳遞給家中長輩,也會協調教育局宣導施打疫苗的重要性。李秉穎說,嬰幼兒疫苗接種率高,但成人對於疫苗產生副作用等不良反應有疑慮,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訊息,也會影響接種率,都市的接種率相較鄉村低。目前施打疫苗的宣傳被層層法條限制,建議政府應鬆綁疫苗衛教宣傳法規,部分補助成人的自費疫苗,藉以鼓勵施打疫苗。各方多溝通 取得公約數對於疫苗接種部分負擔,許以霖認為,要考量地方財政,像台南市財政收入少,必須謹慎支出,市府也會針對某些有效益的疫苗,提出民眾共同負擔的想法,但如此一來,就會有為什麼不全額補助的聲音出現,必須各方意見溝通,取得最大公約數。劉清泉指出,八成民眾會在基層診所施打疫苗,診所醫護對於疫苗衛教內容要持續精進,期待未來導入社區家醫制度,以兒童為出發點,照護到家庭的預防接種、全家照護、慢性病及身心等健康議題。公費打疫苗 須解決財源如何提升疫苗接種率?疫苗基金始終捉襟見肘是一大問題。劉慧蓉表示,新創疫苗陸續問世,近年卻碰到國際疫苗缺貨,價格攀升,台灣過去每位幼兒公費疫苗為2千元,現在已增加到1萬5千元,足足成長八倍,但這兩年的疫苗基金仍維持在34到36億元,財源不穩定,未來會爭取多元財源,確保公費疫苗能持續供應。劉清泉說,預防傳染疾病最有效益的是施打疫苗,也能避免在大規模流行時,造成抗生素濫用。至於疫苗財政,則要從中央修法編列預算,將疫苗接種納入健保專項,最好能夠效法國際,在地設置疫苗生產鏈,降低採購的成本。設生技園區 國內外合作對於疫苗在地化的生產鏈願景,背後蘊含著整體生技產業布局,許以霖說,台南市計畫於沙崙設立生技產業園區,已和中研院的台灣人體基因資料庫攜手合作,利用20多萬筆成年人血清基本資料作為數據,以此為利基吸引國內外藥廠進駐合作,相信生技產業是台灣未來主力,也能夠打進海外市場。
-
2022-12-20 醫療.眼部
遠距上課釀近視潮 眼科醫籲提早保留「遠視儲備量」防眼疾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學童改為遠距上課,造成近視比例暴增。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學童,因長期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至25%,增加用眼時間。國內眼科醫師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做視力檢查、用眼30分鐘應休息,並在12歲前掌握「遠視儲備量」,降低演變高度近視的風險。何謂「遠視儲備量」?臨床眼科醫師指出,剛出生嬰兒因眼球較小、眼軸較短,此時雙眼處於遠視狀態,具備生理性遠視,是「與生俱來」的寶物,0到3歲嬰幼兒應有150至200度遠視度數、4至6歲幼兒應有100至200度遠視度數、國小低年級(7至8歲)應有100度遠視度數,直到國小中、高年級(9至12歲)至少應有50度以上遠視度數。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近視是常被忽略的疾病,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率為6.9%、大班為9.0%、國小一年級為19.8%,到國小六年級已達70.6%,憂心新冠疫情後,兒童近視情況會加深。她指出,寶寶出生時,其實都有200至300度先天性遠視,也就是遠視儲備,會隨孩子年齡增加而消耗,若耗盡遠視、太早近視,也增加未來高度近視的機率。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昌表示,2015年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孩童以30公分近距離用眼,每小時恐增加6%近視風險;若聚焦看新冠疫情期間,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國小一年級學童,因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加到25%。吳佩昌說,過去調查發現,台灣國小一、二年級學生患近視眼速度,較其他年齡層更快,原因是放學後多半被送至安親班,長時間又近距離用眼,造成孩子眼睛負擔,近期也輔導北市安親班業者,應讓孩子學習30分鐘後稍作休息、外出走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表示,若從小近視眼,成年後容易高度近視,中老年後引發更多後遺症,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因此希望在孩子年紀小時,保留遠視儲備度數,不要太快進入近視,避免後續出現高度近視、病理性近視。常見兒童視力保健4大迷思,第一為「視力1.0就代表沒有近視?」,吳佩昌說,小朋友眼睛容易緊張、緊繃,若沒有散瞳驗光,可能呈現假性近視,建議應到眼科院所散瞳後讓眼睛放鬆,才會驗出真正的原始度數。第二「不看3C就不會近視?」,吳指出,連續超過2小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增加30%近視風險,包括看書、玩積木、長時間畫畫,以及放學在安親班、補習班長時間寫作業,沒有足夠休息都可能近視。第三「近視沒關係,戴眼鏡就好了?」吳佩昌指出,一般眼鏡只是矯正,無法治療,如果沒有好好護眼,眼軸隨著青春期拉長,每年可能增加75至100度近視度數,甚至到中、高年級就會進入高度近視。第四「近視沒關係,長大去做雷射手術就好了?」吳表示,雷射手術只是將眼球表面角膜削平,無法治癒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問題,做過雷射手術者仍要定期檢查,否則仍可能出現視網膜剝離等風險。國健署今年製作兒童視力保健手冊、動畫懶人包,也呼籲應做好「護眼123」,包括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掌握視力變化;避免讓未滿2歲的孩童看螢幕;2歲以上的孩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建議每日在戶外活動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早睡早起,達到充分的休息。吳佩昌建議家長,可在孩子3歲起定期赴眼科檢查。
-
2022-12-20 焦點.元氣新聞
永續城市防護力 地方籲提高疫苗經費
如何構築城市健康防護力?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目前我國對於12歲以下學童的醫療照護費用,遠低於65歲以上年長者,建議中央政府要有大破大立精神,將資源多投注於孩童身上,主張兒童疫苗施打全部免費,「既然縣市政府都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為何疫苗也不免費呢?」疫苗項目接種的制定,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要回歸科學準則評估,彙整後的資料再交由地方政府參考,以英國JVCI為例,疫苗接種政策計畫的前提,由各單位提供科學評估後彙整報告,建議應由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提出建議,讓地方能夠瞭解疫苗推動的優先度,作為施打依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集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以及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參與會議,對於城市的疫苗政策、如何提升嬰幼兒或年長者等脆弱族群的防護力等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嬰幼兒照護 政府預算很少曾梓展指出,台灣面對少子化趨勢,卻不見嬰幼兒的照護花費預算成長,以台中市為例,65歲以上長者有41多萬人,每年的長照預算達70億元,但12歲以下學童近40萬人,健康保健費用僅2、3億元,相差懸殊。疫情帶來城市免疫負債問題,兒童和成人必須當心傳染病的夾擊,陳伯彥說,臨床上除了新冠病毒,還有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十多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威脅,特別是看似通報病例少的百日咳,嚴重性就被低估了,因此推動疫苗的接種,還是最有效的防範。採購新創疫苗 缺乏經費陳伯彥指出,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提出全年齡疫苗接種行動計畫,提倡不同年齡階段要施打不同疫苗的終生疫苗概念,台灣則在常規疫苗的接種計畫、成人疫苗記錄卡問題、疫苗經費等仍待修正。國際上不斷有保護力更佳的新創疫苗上市,但我國的採購經費是一大困境,黃玉成建議,應以預防角度切入,例如從健保額度等撥出經費,否則中央的疫苗基金始終維持在30到40億元,很難有這樣的資源。葉彥伯說,目前疫苗經費是中央、地方進行財務分攤,又依縣市分攤比例不同,像彰化縣是分攤一到二成、台中市三成,縣市政府的疫苗費用在預防保健的支出比例偏低,應該提高占比,這樣能夠替中央分攤疫苗經費,屆時中央有較多空間評估採購新創疫苗。導入家庭醫師 與疫情共存對於新冠疫情朝向共存方面,葉彥伯提出家庭醫師概念,疫情期間的疫苗施打、視訊看診,當初都是以地方政府戶政、民政系統進行,如果是將家庭醫師的概念導入,固定的鄰里是由一位醫師負責,在看診或開立抗病毒藥甚至打疫苗,就能夠做好安排及分流。曾梓展說,地方政府的衛生政策也要有所調整,台中市政著重於母嬰照護上,從孕前的補助、產檢、新生兒誕生,再到學齡前的照護,並與社會局等合作,針對兒童虐待、新生兒死亡等擴大規模積極追蹤及探討原因,打造母親和幼兒全方位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