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為運動相聚、更挑戰自己 熟齡社團「中山六君子」備戰2025世壯運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骨科.復健

哺餵母乳好溫馨,肩頸痠痛不要來!

台灣復健醫學會

哺餵母乳好溫馨,肩頸痠痛不要來!圖片來源/台灣復健學會提供。
哺餵母乳好溫馨,肩頸痠痛不要來!圖片來源/台灣復健學會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現在強調哺育母乳新手媽媽也都好願意,但是如何避免餵母乳時,引起的肩肘手甚至腰背疼痛的問題。

我的肩關節評估門診除了中高齡五十肩患者外,也常出現年輕的「新手媽媽」,特別是「哺餵母乳」的族群,常會因為肩頸手臂的僵硬及疼痛感,讓母乳哺餵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憑母愛硬咬牙撐過去。

【許醫師貼心提醒】肩部疼痛問題好發在新手媽媽身上的加成原因有五:

1.產後六個月鬆弛素持續作用,關節穩定度較一般人差

2.清洗新生兒衣物,大量重覆晾收衣物等高舉過頭的動作,肩胛骨周邊肌群疲乏

3.孕後及產後運動量下降,肱盂關節周邊肌力協調度差,造成肩部穩定度下降

4.新手媽媽抱嬰兒容易緊張,持續聳肩而不自知

以及最容易被忽略是

5.「姿勢與動作不良」所造成的肌骨失衡。

什麼!?坐著餵母奶,也是「低頭族」!?

人人都知道低頭族不好,但在餵母奶時,也常常不知不覺中,成為低頭一族,只不過看的不是手機,而是比手機好看幾萬倍的小寶貝。

新生兒平均兩個小時就要喝一次奶,吸吮能力又差,常常一吸就是四五十分鐘,計算下來,一整天五、六個小時處於「低頭」的的姿勢;當頸椎往前擺位時,頸、肩、背的壓力與正常狀況是耳垂、斜方肌稜線成一直線時(0度)相比,多了將近27公斤的承重,大幅增加頸部負擔,長此以往便會造成頸椎壓迫,嚴重時會連手臂、手指都產生麻木感。

(圖一)餵奶時易產生頭前位、圓肩姿勢。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佳麟醫師提供
(圖一)餵奶時易產生頭前位、圓肩姿勢。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佳麟醫師提供

除了頸椎承受壓力增加以外,環抱嬰兒會讓胸大肌用力緊繃,若是加上斜方肌及菱狀肌無力,則會產生肩胛骨翹起、上背看起來往後突出的「圓肩」姿位。

當頭前位加上圓肩,會造成頸背部不平衡,久而久之,頸屈肌及「前鋸肌」、「下斜方肌」會因不常使用而失用型萎縮,而背部的「上斜方肌」、「提肩胛肌」及前胸的「胸大肌」、「胸鎖乳突肌」則持續處於緊繃狀態,稱之為「上交叉症候群」(圖二),順帶一提,這也是許多產後媽媽,認為自己體重跟產前一樣,但肚子怎麼都瘦不下來的原因之一,因為那並不是胖,而是前後肌力不協調導致沒能站好。

(圖二)上交叉症候群圖示。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二)上交叉症候群圖示。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嘉麟醫師提供

新手媽媽長期動作不良,久了會造成「肩夾擠症候群」

此外,媽媽們在處理嬰幼兒事務時,常會反覆舉手過肩動作(如晾曬衣物),以及緊張快速動作(如抱住扭動小孩),容易因為三角肌與棘上肌發力時間配合不佳,造成肱骨大凸隆撞擊肩峰,當肌肉運動協調性變差,易造成棘上肌肌腱炎,久了會造成「肩夾擠症候群」。

(圖三)肩鋒下空間。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三)肩鋒下空間。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嘉麟醫師提供

「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佔了肩膀疼痛的 44〜65%,是因為走在肩峰下空間(肱骨、肩峰、鎖骨及喙突圍住的空間,圖三)下的軟組織受擠壓而發炎。

「夾擠症候群」很容易與「五十肩」搞混,因為同樣具有「活動疼痛」及「角度受限」的臨床表現;在鑑別診斷時,醫師會將患者的的手略為抬起,若是疼痛範圍只落在60~120度與170~180度之間,則為夾擠症候群的「肱盂關節疼痛弧」典型表徵。

(圖四)肱盂關節疼痛弧。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四)肱盂關節疼痛弧。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嘉麟醫師提供

運動拉筋加科技,輕鬆育兒復健科有妙招

對新手媽媽而言,「親餵」是最甜蜜的負荷,也最難以取代的責任,親餵只有媽媽能夠提供,除了讓寶貝「規律作息」,讓媽媽不會無時無刻掛奶,並確認其喝到高脂肪的後奶,增加飽足感以降低頻繁餵奶,以及家人間互助外,復健科也有妙招能協助媽媽們身體舒適:

一、端正姿勢是王道,先止血再復活

因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首重調整姿勢,除了以「躺餵」取代「坐著餵」也能降低「低頭」及「圓肩」所帶來的肌肉疲勞,提醒自己「縮下巴」更是能校正頭前位的簡易良方:

(圖五)縮下巴調整頭前位。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五)縮下巴調整頭前位。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嘉麟醫師提供

二、適度放鬆不緊繃,有效放鬆不痠痛

新手媽媽通常「沒有時間」以及「沒有精力」照顧自己,可以運用復健醫學中的「聲、光、熱、電、力」等非侵入式的高科技儀器做協助,

如其中「電療」是復健科常用的治療儀器,常見的有:

1.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止痛)

2.中頻干擾波IFC(深層止痛)

3.電刺激ES(防止肌肉萎縮)

4.功能性電刺激FES(動作訓練、防止肌肉萎縮)

另外尚可使用超音波做深層熱療,或是牽引治療放鬆肌肉群等,都是醫學證實能夠幫助媽媽改善症狀的治療方式;若是一時間抽不出時間到復健科,亦可居家利用道具放鬆緊繃的肌肉群(圖六、圖七):

(圖六)使用瑜珈環上舉鬆肩。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六)使用瑜珈環上舉鬆肩。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七)使用瑜珈花生球平躺開背。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七)使用瑜珈花生球平躺開背。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嘉麟醫師提供

三、增加肌肉,治標更要治本

除了端正姿勢、拉筋放鬆外,積極增加肌肉力量與質量,以提高身體的負荷強度,才是真正治本又治標的作法,忙著育兒出不了門的媽媽,可以居家肌力訓練(圖八、圖九):

(圖八)使用彈力帶胸背訓練。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八)使用彈力帶胸背訓練。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九)使用彈力帶背肌訓練。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br />許嘉麟醫師提供
(圖九)使用彈力帶背肌訓練。圖片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提供。
許嘉麟醫師提供

復健醫學協助母親,有心又有力

復健醫學著重在強化及恢復身體機能,以完成日常所需;透過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以及對於肌肉、骨骼、韌帶、神經系統掌握的專科訓練,替患者規劃最合宜的生活品質提升計劃,讓疲勞的幼兒照顧者以健康的功能創造最大的效能與價值,幫助患者達到其最佳化的親職目標。

點我觀看:原文 

台灣復健學會成立IG囉!

為了推廣至更多用戶,

提升社會對復健醫學的認識與瞭解,

也可以經由我們分享的正確知識資訊

來安心閱讀!

歡迎追蹤並且關注我們❤️🏥

👉 更多復健小知識-🔎

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網站

IG

FB

責任編輯:吳依凡

新手媽媽 關節疼痛 哺育母乳 肌力訓練 肩膀痠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