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7 寵物.寵物疾病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032
筆 文章
-
-
2023-06-17 醫療.耳鼻喉
耳朵癢是耳屎太多?6大原因、4招緩解 專家1次告訴你
不管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曾有耳朵癢的情形發生,一旦耳朵搔癢,不少人就會忍不住伸手抓個幾下,有些人還會認為是自己耳屎過多,直接拿起掏耳棒開始挖耳屎,結果愈挖愈癢。本文將為您整理耳朵癢的6大原因,並提供你舒緩耳朵不適的方法。耳朵很癢但沒有耳屎? 公開耳朵癢6大常見原因多數人以為耳朵癢是因為耳屎太多,但其實會造成耳朵癢的原因很多,若搞錯原因,過度用手指或掏耳棒挖耳朵,反而會適得其反。以下為耳朵癢常見的6種原因:耳朵癢原因1:耳屎太少或太多很多人都有定期用掏耳棒等硬物掏耳朵的習慣,但這麼做不只會損壞外耳道皮膚,如果一下子把耳屎挖得太乾淨,外耳道的皮膚還容易變得太乾燥,而引起耳朵癢的症狀。 一般來說,耳屎不需要特別清潔就會從耳內自行排出,但如果耳屎累積太多未排出,或者在挖耳屎的時候不小心將其往內送,也會因此造成外耳道阻塞,並刺激外耳道神經,而出現搔癢的症狀。耳朵癢原因2:耳朵發黴耳朵發黴又稱作「耳黴菌病」或「黴菌性外耳炎」,意指耳道遭到黑麴菌與白色念珠菌等黴菌感染,通常好發於頻繁掏耳朵、處於氣候高溫潮濕、免疫功能低下、慢性中耳炎、因外耳炎常局部使用類固醇或抗生素等類型的病患。一旦耳朵發黴,耳朵除了會搔癢難耐,還可能會流出濃稠物、疼痛、悶帳不適等,而且耳黴菌病容易復發,易造成患者長時間耳朵不適,應盡快至耳鼻喉科就醫治療。耳朵癢原因3: 外耳炎炎炎夏日,許多人為了消暑都會跑去游泳或參與水上活動,但如果耳朵接觸到不乾淨的水域環境,且沒有在戲水過後清潔且擦拭乾淨,就容易因致病菌感染,而罹患外耳炎。此外,如果經常挖耳朵或配戴長期未清理的耳機,也可能會降低外耳道對致病菌的防禦能力,進而引發外耳炎。此類病患不僅會感到外耳搔癢、疼痛,耳內的分泌物也會因此增加,最嚴重還可能導致耳殼周圍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或發燒等症狀。耳朵癢原因4:神經性耳癢症耳朵由迷走神經與三叉神經分佈在內,若患者長期處於壓力過大、焦慮或憂鬱的情緒,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就可能患有神經性耳癢症。雖然其耳朵外表看起來正常,但可能會因此造成此類病患的耳朵不時產生搔癢感,且感受異常強烈,不過不會有聽力障礙或耳朵疼痛的症狀。耳朵癢原因5:皮膚過敏如果患有異位性或脂漏性皮膚炎等皮膚病患者,也會因皮膚過敏,而有耳朵、鼻子、眼睛等部位搔癢的症狀,建議有此類問題的病患應及早就醫檢查、對症下藥,即可早點擺脫惱人的不適症狀。耳朵癢原因6: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主要是因吸入花粉、塵蟎等過敏原或攝取特定食物所致,典型症狀除了包括鼻子癢、流鼻涕、鼻塞、喉嚨發癢或眼睛紅腫,耳朵也可能出現異常的搔癢感。耳朵癢怎麼辦? 正確舒緩耳朵癢的方式看這裡若想要避免耳朵癢,建議平時洗澡或游泳後,應保持耳朵內部乾燥,以防黴菌滋生,也不要經常隨意地用手指或髮夾、原子筆套等物品挖耳朵,這麼做不僅會使耳道皮膚傷痕累累,表皮層不斷增厚,形成濕疹。若耳道再遭到葡萄球菌感染,長出耳疔,還會讓你痛到不行。因此,為了防止出現上述的狀況,下次耳朵覺得搔癢的時候,不妨考慮用手掌輕揉耳朵外部或冷敷,但若試了幾次後仍未改善,則應及早就醫、對症下藥,以免耳朵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此外,平時配戴的耳機也應定期清潔,才不會使耳道遭致病菌感染,而罹患外耳炎;若覺得耳內的耳屎過多時,建議不要隨意地使用掏耳棒或小工具挖耳朵,不妨可至耳鼻喉科請醫師協助清理耳垢,以防耳道損傷,造成耳朵搔癢的症狀,甚至引發聽力受損的嚴重後果。延伸閱讀:.耳垢到底需不需要清?耳鼻喉科醫教你安全的清理方式.掏耳朵其實是把耳垢往內推 醫師:反而不利排出體外.掏耳朵掏到細菌侵腦! 醫:別再天天挖耳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7 醫聲.高齡社會
獨/申請外勞仍用巴氏量表 勞衛2部開會:將優化現有流程
三總神經科醫師月初因未開立巴氏量表,遭病人家屬毆打,引發巴氏量表存廢討論。勞動部、衛福部本周舉行會議,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會議中主要討論「申請巴氏量表流程優化」,以及如何讓民眾更加了解,目前作法維持現狀,暫無改變。民眾若要聘請外籍看護,需至醫院進行評估,由醫療團隊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並附上「巴氏量表」,因此家屬常寄望於開立巴氏量表的醫師,若未開立成功,常將照護壓力怒火宣洩在醫事人員身上。三總醫師遭家屬毆打事件爆發後,醫界多建議廢除以巴氏量表做申請外看評估,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也認為,應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取代單一巴氏量表評估失能程度。勞動部官員先前表示,為減少照顧家庭舟車往返、奔波流程的困擾,六月中與衛福部開會,將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並研議是否改用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取代巴氏量表。吳希文表示,巴氏量表原先的申請流程,是由「醫療團隊」進行評估,因此評估結果並不是只有醫師一人負責,也須有另一名醫事人員共同評估,評估結果報告會由醫院端掛號給長照中心、民眾端。吳希文表示,兩部會此次會議重點,是希望醫院落實精進、優化申辦流程與作業方式,並「清楚告訴民眾」,讓民眾了解申請巴氏量表前,需穩定就醫一段時間,讓醫師了解個案狀況後再做開立,以減少民眾不清楚申請流程,進而引發類似過往醫療衝突事件。吳希文說,此會議定調為,在勞動部審查標準法規內,授權兩部會針對評估方式進行討論,因此會中僅針對原有的評估方式做優化討論,並未討論到是否改以照顧管理評估量表取代巴氏量表。若後續要改變評估機制,則須由勞動部後續研商。針對先前勞動部曾指,現行已有免評、免重複申請機制,會跟衛福部協商朝簡化流程、擴大免評方向研議,若達成共識,重症家庭繳交就業安定費減免都可以檢討、修法。對此,吳希文表示,會議中並未討論免評估條件,不過勞動部會持續搜集意見,若與會團體有相關意見,仍可提供給勞動部參考。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台過半小媽媽也未婚 「這縣市」未成年生育率高
行政院日前公布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全國平均為千分之3,但存在城鄉差距,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則高達千分之11。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說,造成城鄉差距的原因有待釐清,但只要小媽媽請求協助,一定會介入輔導、提供服務。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未成年小媽媽生育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15下降至近十年的千分之4,今年又下降至千分之3,但相較日韓約千分之1至千分之2,仍有努力空間。背後原因包括整體少子化、青少年性教育普及,以及墮胎藥等醫療措施的便利性提升。然而,王淑芬說,未成年婦女生育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以今年公布數據來說,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卻高達千分之11,高於全國平均3倍以上,且連年都是全國最高,可能原因包括預防教育的完整度不足、醫療及交通的便利性不佳,但目前還未看到具體調查,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評論。根據勵馨基金會統計,造成懷孕的原因中以僥倖心態、缺乏避孕知識、沒有避孕意識為前三高,與孩子生父的狀態曾在親密關係,或現在仍在親密關係中佔96%,但服務對象中未婚佔68%、已婚27%,有超過一半的服務對象原生家庭為單親家庭,非雙親家庭的原生家庭佔68%。王淑芬表示,過去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以待產服務為主,現在則以生產後的協助居多;由於小媽媽們多是決定留養才選擇生下孩子,所需協助包括經濟輔助,以及新手媽媽常面臨的育兒、親職課題,且由於步入婚姻的小媽媽比例仍不高,不少人需要與伴侶相處上的協助。未成年小媽媽服務因地制宜 台北已有優先收托機制王淑芬也提到,未成年小媽媽常面臨就業、復學的須求,嬰兒照顧是一大難題,勵馨基金會提倡公立托嬰中心應該與未成年少女就學、就業結合一起,公立托嬰中心優先收托未成年媽媽的嬰幼兒,但這屬於地方自治權責,如台北市已有優先收托機制,但其他縣市未必跟進。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中,個人輔導支持服務佔36.82%之外,較多的服務為育兒之能/親職教養佔16.6%、經濟議題協助15.9%、情感/性/性別議題討論與指導7.7%。簡慧娟說,由於未成年懷孕的服務因地制宜,應由地方政府應該依照轄內須求,結合民間團體,並考量其服務對象的數量、個案特性等提供服務。簡慧娟表示,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依照個案背景,未必每人都屬於社會安全網中計畫的「脆弱家庭」服務對象,但社家署與民間團體合作,設有「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及諮詢專線0800-25-7085(愛我,請你幫我)。若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提出須求一定會協助,由地方政府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安排社工進行評估、協助與後續追蹤,「有需求的小媽媽只要出來求助,只要遭遇困境,不限於經濟問題,父母未滿20歲者都會列為關懷輔導對象通報,依照個別情況提供服務。」簡慧娟也說,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一般還在就學階段,沒有穩定工作收入及經濟來源,發生非預期懷孕事件時,易面臨經濟弱勢、育兒知能與照顧功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統不佳等多重問題而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社家署設有「未滿二十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利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每年服務1200餘人,提供從情緒支持、經濟補助、醫療保健等整合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6 醫療.新陳代謝
吃太鹹、身體循環不好常覺得身體水腫!5原因造成水腫 4招改善
水腫是一個常見的症狀,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各部位,不過較常出現在腳踝、腿部和手。很多人認為水腫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造成的,但其實吃得太重口味或久坐不動才是引發水腫問題的主要原因。水腫並非水分過多造成的,而是因為體內排水出了問題,使水分長期滯留在體內造成的。水腫常見的症狀有哪些?腿部、腳踝出現與受傷無關的腫脹,就可能是水腫造成的,可能是單一部位腫脹或其他部位同時出現腫脹,而水腫通常會感到些許不適感,可能會限制腳踝、手腕的可活動範圍。造成水腫的原因有哪些?主要是因為身體組織內堆積過多液體造成的,其中原因包括:1、血液循環不好,體液滯留在腿部2、久坐或站著不動3、吃太鹹、鈉攝取4、服用藥物,如:布洛芬(IBUPROFEN)和萘普生(NAPROXEN)5、患有充血性心臟衰竭、肝病或腎病水腫的診斷標準輕輕按壓腫脹區15秒,表皮會留下凹陷的形狀,且腫脹區皮膚沒有光澤和延展性。4種改善水腫的方法1、限制鹽份(鈉)的攝取量2、不要長時間久站不動、坐太久3、可以穿著彈性襪,對腿部施加壓力,防止液體聚集在腿部和腳踝4、可在躺著或坐著時抬高雙腿,促進腿部循環【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肝病,如何調養營養?『不良的生活型態』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秋冬季節小心皮膚得了搔癢症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3-06-16 焦點.元氣新聞
大學生拒讓座,老翁心臟病發亡,家屬索賠!心臟病突發,救護車來前能做什麼?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一名老翁在公車上要求一大學生讓座,大學生認為車上還有其他位子而拒絕。老翁氣憤的打大學生4巴掌,大學生未繼續爭論隨即下車。但大學生下車過了幾站之後,還在車上的老翁卻突然倒地不起,經送院不治,死因為心臟病發。事後老翁家屬指老翁患有心臟疾病,須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因而向大學生索賠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4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老翁家屬敗訴,因無直接證據證明大學生曾用肢體暴力或刺激性言語刺激老翁,其行為並未造成老翁任何侵害,因此毋須對老人的死負責。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曾受訪指出,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突然心臟病發怎麼辦?而突然心臟病發,或遇到身邊的人心臟病發,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有人說用力咳嗽,也有人說用領帶綁手腳?用力捶心臟?還有說法是趕快吃舌下含片救急?到底正確做法是什麼?針對舌下含片的說法,食藥署曾在「食藥闢謠專區」中解答,耐絞寧錠(英文為Nitroglycerin,簡稱NTG)是商品名,學名為硝化甘油,此藥有「擴張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作用。使用耐絞寧的時機,往往都是需要藥物『快速』發揮藥效的緊急情況,例如: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因此才將耐絞寧做成舌下含錠的劑型讓藥品可以快速作用。但如果非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耐絞寧,自行使用耐絞寧可能產生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或過慢等副作用,嚴重更會休克。食藥署更提醒,當醫師開立硝化甘油舌下錠,請務必隨身攜帶並遵照指示使用,心絞痛發作時放置一粒耐絞寧舌下錠於舌下(並非含於舌上)或口腔頰中,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就醫途中,每隔5分鐘重複用一粒,連同第1顆,最多含3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也曾受訪表示,舌下含片只能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塞無效,還是要盡快就醫。且舌下含片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些什麼?而其他的做法也沒有根據。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不過,有許多患者在救護車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根據《愛長照》之前訪問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心臟病專科醫師李聰明指出,由於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讓人感覺人要昏厥前,通常是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所以他都常跟心臟病老患者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喘等不適,除了要叫救護車,更要趕快用力地「原地踏步」,可以讓血液從下往上迴流,讓血壓上升,能多撐一段時間。【延伸閱讀】心臟突然不適 ,救護車還沒到怎麼辦?名醫教您撐到救護車抵達的自救法如何預防心臟病(發).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的監控。.控制飲食: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戒煙、戒酒。.維持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盡量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緒激動。.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心血管的詳細檢查。.懷孕婦女避免濫用藥物、使用放射線照射等。.運動時若有身體不適的狀況,10~15分鐘內若無改善,盡速就醫治療。.秋冬溫差大,須注意保暖,視情況增添衣物。.牙周病患者罹心臟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須特別注意口腔清潔。看完整疾病百科/心臟病【參考資料】.學生拒讓座被呼「4巴掌」老翁動粗後猝死 家屬還索賠200萬.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發作的6大危險時刻要注意.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2023-06-16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其實沒那麼恐怖!一次了解洗腎照護最常問的四個疑問
面對洗腎,不只是對洗腎的恐懼,更多的是後續該如何照護,也是許多人想要了解的事情,病人在洗腎時需要注意哪些事?1.配合醫院安排時間按時洗腎治療,才能清除體內毒素和水分。2.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各種藥物都有其副作用,服用時間和方式皆不同(例如飯前和飯後)應該要依照醫師囑咐分開服用,以免影響藥效。3.血液透析當天,容易低血壓的洗腎病人,建議暫停服用降血壓藥物,或遵循醫師指示服用升血壓藥物。4.觀察有無出血情形,如果小便呈紅色、大便呈黑色、眼睛或牙齦出血,皮膚不正常的瘀青的情形,需要主動告知醫護人員。5.洗腎後發現以下事情:噁心、嘔吐、抽筋、頭暈、頭痛、低血壓、皮膚癢等,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洗腎需要他人陪同嗎?進行洗腎時,血液透析有時會發生頭暈、噁心、出血等症狀,如果有家屬或他人 陪同,往往能較及時發現,立刻請醫護人員處理。「腹膜透析」,可以居家洗腎,病人通常病況較好,可自行或請家人協助更換透析液,更容易單人處理。洗腎病人日常生活照護的注意事項有哪些?1.避免便秘,必要時服用軟便藥。便秘容易導致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易引起心律不整。2.避免食用含磷高的食物,如:豬肝、香腸、花生等,正確服用磷結合劑,避免腸道吸收過多的磷。3.每日按時量血壓並記錄,控制水分攝取和注意體重。4.預防跌倒,採用緩慢漸進式活動,環境儘量明亮環境。5.無論男女,性功能多少會受到影響,切勿自行買藥服用,如有需要可與醫師或護理人員討論解方。6.維持適當休閒娛樂,抒解壓力、減輕焦慮,並可藉此重建人際關係,擴展生活圈。7.適度運動,運動以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為原則,可減輕疲憊,增強肌力,推薦的運動方式有:走路、氣功、瑜珈、打太極拳、騎腳踏車和游泳,最重要在於持之以恆。洗腎可以申請長照補助嗎?建議撥打1966長照專線申請評估,看自身是否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之個案。1.長照2.0服務的申請條件 洗腎病人如果不是在其他機構照護(例如:護理之家、安養中心等),預計在家照顧時,長照等級必須在第2級以上,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65歲以上老人●領有身心障礙者●55~64歲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2.長照2.0服務的內容包含哪些?i.照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和家庭托顧等,已申請外籍或看護協助照顧,不在此服務項目。1級失能者不提供補助,2~8級分別補助10020元/月~36180元/月,低收入戶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5%;一般戶16%。●居家服務:照顧服務員(照服員)可定時到家中協助照顧,包含沐浴洗澡、餵食或灌食、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需特別注意此服務並非24小時的服務。●日間照顧:白天可讓病人到日間照顧中心接受專業人員的照護,晚上再接回家中由家人照顧。●家庭托顧:病人短暫時間內到照顧服務員(照服員)的家中,接受日常生活照顧。ii.喘息服務:為了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得到必要的休息與支持,分為居家喘息及機構喘息。2~6級補助32,340元/年,7~8級補助48,510元/年,低收入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須部分負擔5%;一般戶部分負擔16%。●居家喘息服務:向服務單位預約時間,安排經過訓練的照顧服務員(照服員)到家中協助病人日常活動,包含:洗澡、翻身、拍背、上下床、陪同運動、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等。●機構喘息服務:讓病人短期的到護理之家或安養護機構居住,需要與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簽立特約,由機構人員提供全天候照顧。iii.專業服務:由專業人員到家中協助病人的恢復原有的活動或生活能力,例如:由物理治療師進行四肢活動的指導和訓練、職能治療師進行臥床照護技巧和吞嚥訓練等。1級失能者不提供補助,2~8級分別補助10020元/月~36180元/月,低收入戶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5%;一般戶16%。iv.輔具服務:提供日常生活輔助工具補助,包含拐杖、助行器、輪椅、電動床、氣墊床、輪椅座墊、移位腰帶、移位滑墊、爬梯機等輔具,需要經過評估,依據病人情況和需求,確認可申請的補助項目。以3年為單位,每次最多補助40,000元,低收入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10%;一般戶部分負擔30%。v.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由物理或職能治療師到家中,評估居家環境情況,並提供無障礙設施的設置與改善建議。以3年為單位,每次最多補助40,000元,低收入全額給付;中低收入部分負擔10%;一般戶部分負擔30%。vi.交通接送服務:協助病人到醫院回診或復健的交通接送,不協助病人上下樓。僅限4級以上失能者,依據交通里程給予1,680元~2,400元補助,低收入戶全免;中低收入部分負擔7%~10%;一般戶部分負擔21%~30%。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6-15 焦點.元氣新聞
卵子一去不復返!時光機也救不回老化的卵子!醫師籲:及早檢查AMH值掌握妳的生育力
晚婚晚育已是目前社會趨勢,不少女星在臉書分享已加入「凍卵」行列,為求延長生育年齡,今年起桃園市和新竹市也率先開放凍卵補助,盼增加懷孕率,降低少子化危機。面對是否要凍卵前,很多女性選擇先上網做功課,關於凍卵的討論也不少,例如「我該凍卵嗎?」「凍了卵就一定可以當媽媽?」「凍卵會不會傷身?」針對網路上常聽到的女性凍卵10大迷思,udn邀請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理事李怡萱醫師,提出正確解答,並呼籲女性定期了解自身卵巢狀況,掌握未來生育力。Q1:AMH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凍卵前要檢測AMH指數?A: AMH全名為Anti-Müllerian Hormone,中文名稱為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是一種醣類蛋白,主要由卵巢小濾泡分泌,本身卵巢小濾泡數目愈多,血液中測得的AMH濃度愈高。臨床上主要透過AMH數值判斷「卵子庫存量」,而不是卵子品質。AMH的正常值跟年齡成反比,隨著年齡增長,AMH值會持續下降,卵子一去不復返,若有生育計畫,建議一年一測AMH,若有危機及早凍卵。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即使沒有凍卵的規劃,透過一年一次抽血檢驗AMH值及超音波檢查,持續掌握自己的卵子狀況,更能完善後續生涯及生育規畫。Q2:凍卵的方式是什麼?取卵手術、打排卵針會傷害到卵巢嗎?A:凍卵是預存健康卵子的一項技術。正常生理狀況下,女性每個月會排出一顆成熟卵子,其他未成熟的卵子將會萎縮流失,而凍卵技術是透過口服及注射型的排卵藥物,誘導增加排卵數量,使原本會萎縮流失掉的卵子能夠一起長大成熟,再由取卵手術將卵子取出冷凍保存。很多人擔心施打排卵藥物會造成癌症或是傷害身體,然而凍卵的療程僅約14天,並非長期使用排卵藥物,且藥物能自行被人體代謝,不會對身體造成顯著影響,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顯示,施打排卵針或是服用排卵藥與卵巢癌相關。取卵手術是一種無外傷傷口且復原快速,不需要住院的手術方法。取卵過程會採舒眠麻醉,醫師會在陰道超音波導引下,確認濾泡位置,並用取卵針至卵巢取出卵子。手術的過程僅留下針孔般傷口,很快就可以自行癒合。Q3:凍卵療程會有併發症或是後遺症嗎?A:取卵手術,除了麻醉本身具有風險,術後約有2‰-6‰的機率(依個體狀況及院所不同其數據有所差異),可能會有內出血,感染,膀胱受傷等併發症。另外打排卵針可能會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如腹脹、腹部輕度到中度疼痛、體重增加、噁心嘔吐、腹瀉等,但是這些不適症狀都是短暫的,通常在2到7天內可逐漸改善。Q4:取卵手術只要做一次嗎?凍卵過,未來還可以繼續凍卵嗎?A:隨著年齡增長,卵子的數量、品質也會逐漸下降;所以醫師會依據年齡建議需要凍卵的數量:● 小於35歲:建議數量10到15顆● 35歲到38:建議數量15到20顆● 39歲到40歲:建議20到30顆● 41歲以上:建議30到40顆每次凍卵療程,最後能取出的卵子數量並不一定可以一次到位,因此若要達到建議目標卵子數,根據個人的卵巢庫存量,執行取卵手術的次數也可能不同。舉例而言,AMH高而且年輕的女性可能一次就能取足夠顆數,相反的AMH低且高齡的女性,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目標。凍卵並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未來有生育打算,在卵巢功能尚可前都能施行,建議凍卵前先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條件,給予個別建議。Q5:凍卵後,保證可以生出寶寶嗎?即使50歲以後更年期,還可以用嗎?A:凍卵屬於試管嬰兒療程的前半段,未來如果打算要生育就需進入試管嬰兒療程,將原預先冷凍的卵子解凍後與先生的精子受精成為胚胎,再將胚胎植入子宮著床,即完成試管嬰兒療程。影響胚胎著床成功率的原因很多,且女性年齡愈大,發生流產、死胎、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高,懷孕期間也容易增加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妊娠合併症風險。即使有凍卵,有生育打算的女性也建議盡早懷孕。至於卵子的使用規定,依照現行台灣人工生殖法,並沒有規定使用者的年齡,需使用預存的卵子,必須要有婚姻關係,才能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子宮的條件也得納入考量,不過在現今醫療技術的協助下,不一定更年期後就完全不能使用。Q6:取卵前,需要養大卵子或是看中醫調理身體嗎?A:卵子生長有一定的規律性跟時間性,所謂的養卵最重要的還是建議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因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建議可先到門診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有需要醫師會建議適合的營養品補充。臨床上常見女性自行服用含有荷爾蒙的營養品,結果照超音波發現卵巢長了水瘤,反而影響療程。故建議補充營養品前或需中醫診療養卵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Q7:傳統「以形補形」的概念,可以運用在補卵上嗎?多吃蛋可以讓卵子品質加強?A:強化卵子品質,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為最高指導原則。其中「地中海飲食」法來說,簡單、清淡、以及富含豐富的營養素,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好油為主,攝取大量多元新鮮蔬果,蛋白質以白肉取代紅肉,澱粉則以未精製全穀類作為主要來源,並非僅是「以形補形」的概念,而是均衡飲食才能養出品質較佳的卵子。Q8:凍卵價格大約是多少?能凍多久?A:台灣目前凍卵手術費用平均約在10萬到12萬,取卵後,每年需支付凍卵保存費。依照國健署規定,冷凍卵子或是冷凍精子,並沒有冷凍保存的使用期限,只要滿10年,採取書面申請繼續延長冷凍時間即可,但是胚胎則有冷凍保存10年之限制。Q9:取出冷凍的卵子、胚胎,會與新鮮的卵子、胚胎一樣嗎?A:目前的冷凍技術是將卵子、精子、胚胎放置在攝氏負196度的液態氮之穩定冷凍環境中,解凍的卵子、精子或胚胎,與新鮮的生殖細胞狀態幾乎沒有差異。根據臨床觀察,若年齡小於35歲凍卵的女性,其使用解凍卵子與新鮮卵子的懷孕率,差異不大。Q10:如何選擇有保障的生殖機構?A:婦產科醫師需要取得「人工生殖機構施術醫師」資格才能施行取卵、凍卵、試管療程等醫療處置,除此之外建議評估該機構的試管嬰兒成功率、醫師口碑、胚胎師資歷及生殖實驗室環境設備等,經驗愈豐富的醫療團隊才能讓未來的試管嬰兒療程更輕鬆順利。另外,機構的生殖實驗室是否具備: 「24小時環控系統」,嚴格監測溫度、溼度、壓力、落塵微粒、VOC等,避免生殖細胞耗損,且環控系統能即時連線管理員即時調整誤差;「不斷電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確保所有的生殖實驗室設備能夠24小時供電不受任何影響;選擇高端嚴謹且具有高規格硬體設備的生殖機構,能夠讓妳的卵子安全保存在高品質的環境;經驗豐富的胚胎師,能夠有穩定熟練的胚胎操作技術,精準判斷胚胎之能力,提高試管嬰兒懷孕率。「生育自主」是每個女性都擁有的權力,透過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TEFA)協辦的 「凍住卵實力, 幸福妳定義」台北首場公益講座超過百位女力共同參與,講座中除了推廣凍卵正確知識與觀念,也解析凍卵迷思,讓大家更加了解凍卵療程。李怡萱醫師也透過本次講座再次呼籲女性,自知才能自主,檢測AMH是了解自己生殖健康的第一步,後續若想凍卵,14天,即可擁有幸福的不同樣貌。TEFA未來將持續在全台各地舉辦一系列公益衛教講座,與生殖醫學專科醫師共同推廣一年一檢AMH,TEFA陪妳定義未來幸福,掌握自己的健康。更多凍卵相關新知與資源請參考:https://tefa-egg.com/
-
2023-06-14 醫療.腦部.神經
糖尿病、膽固醇高、不運動都很危險!腦中風前大多無症狀,3跡象助判斷
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 中3項即為高危險群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的第5位,平均約42分鐘就有1人死亡,國健署提醒民眾,共同檢視是否有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運動量不足、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及腦中風家族史等,一旦符合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的其中3項,即屬於高危險族群,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導致腦中風的主因為腦部某區域血管有阻塞或破裂,無法順利供應腦部氧氣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影響該區支配的肢體功能、語言功能或意識障礙等導致失能,並有致命的危險。且更危險的是,腦中風發生前通常無症狀,令人難以察覺。【疾病百科】缺血性腦中風【疾病百科】出血性腦中風鍾遠芳指出,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型態、環境和壓力等因素,民眾容易攝取高油、高糖、高鹽(鈉)的食物、水分攝取不足;工作型態比較偏向久坐少動,這些原因可能增加血壓或血液中的膽固醇,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長期下來造成血管提早老化,增加血管病變風險。鍾遠芳表示,心房顫動也容易提高中風機率,因心房顫動會使心跳不穩定,且心跳速率過快又亂,導致心臟血液輸出量減少,增加中風風險。此外,若是家中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間有中風病史,或曾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者,自己出現中風情形的機率也會比其他人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應積極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與慢性病自我管理,減少因中風而導致死亡與失能的風險。判斷腦中風3跡象鍾遠芳表示,民眾可以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3招判斷自己或旁人是否有腦中風跡象。.「微笑」的時候,臉部兩邊不對稱.「舉手」雙手伸直時,有一隻手會垂下來.「說你好」沒辦法講得很清楚上述三個辨別方式,若有發現任一情形,請儘快撥打「119」並記錄發生的時間,把握搶救黃金時間。3招預防腦中風除了確認是否有中風家族史,可依據自身情形採取適宜的預防策略,降低罹患腦中風的風險:1.不吸菸:善用戒菸門診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等服務資源,戒除菸癮,找回健康。2.維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透過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多攝取蔬菜及高纖食物,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之身體活動(無法一邊活動、一邊跟人輕鬆說話的程度)。另外,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5到24 kg/m2,腰圍部分: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3.監測健康數據,定期健康檢查:(1)血壓:少吃含鹽(鈉)量高的食物、調味品或加工食品,並搭配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維持血壓值≤120/80mmHg)。(2)血糖: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發合併症,定期檢查才能有效預防(維持空腹血糖標準值70到99mg/dL)。(3)血脂:高血脂症狀不易觀察,建議前往醫療院所抽血檢查(維持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15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4)心房顫動:如發生心跳不規律或不明原因胸悶、心悸,容易疲倦,應及早就醫檢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院暴力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的幾道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延伸閱讀:「醫療天堂」的隨想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2023年的五月間,一件醫院內暴力事件在網路上掀起不小波瀾,讓許多院裡的或是網路上的同事議論紛紛。「拿不到巴氏量表,醫師因此挨打」讓同事們忿忿不平。感謝台中童醫院吳肇鑫副院長近日曾經在事件發生不久來院演講,就講到這個議題,除了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也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因此我們醫療人員還是值得想一想:我們從中學到什麼?就像是自古以來每一場「臨床病理討論會CPC」那樣。第一題:醫療暴力,法律怎麼說?聽過事件影片的人,會注意到影片中那位醫師大聲喊說:「你已經違反醫療法!」我去查了一下,看看醫療法裡面,那是一條怎麼寫的法條。醫療法第二十四條 (醫療暴力防治) 醫療機構應保持環境整潔、秩序安寧,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及安全。 為保障就醫安全,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醫療業務之執行。 醫療機構應採必要措施,以確保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時之安全。 違反第二項規定者,警察機關應排除或制止之;如涉及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通報機制,定期公告醫療機構受有第二項情事之內容及最終結果。第一百零六條違反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如觸犯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辦理。毀損醫療機構或其他相類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設備,致生危險於他人之生命、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犯前項之罪,因而致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從立法院的「立法院法律系統」可以查閱到「立法沿革」與「立法理由」,能夠同時看看每一次修法的歷程,更能從生硬的文字中讀到一些立法者的用意。感謝吳肇鑫副院長的導讀,我寫下這樣的筆記:一.立法原意:1.醫療機構應提供整潔、安寧之場所,以利於使病人早日痊癒;2.醫療機構也應避免在醫療照顧時產生危及公共衛生或人體安全問題的次生危害。我想,這是這一條立法是在民國75年制定醫療法時最原始的用意。3.但是醫療機構這樣的努力可能受其他人破壞;因此民國93年醫療法大翻修全文修正時,加進了對醫療暴力防治的條文。二.要保護的對象:1.要保護的對象,不僅是病人的安全,也包括醫護人員或陪病者等之安全;2.甚至在民國106年的修正,在罰則的第106條中也包含將「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一體適用。3.也保護了包括在那當下,正在接受醫療救護的病患傷患、以及所有有待醫護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去進行醫療救護的不特定對象。所以,任何人妨礙醫療機構提供這樣的安全環境,都是對公共的危害。4.順便也保護機構場所中「關於保護生命之設備」,因為損毀這些設備會「致生危險於他人之生命、身體或健康。」(第106條的罰則中宣示)三.不允許的行為:1.「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醫療業務之執行。」因為被這樣暴力對待,受影響的不是只有這一名醫療人員,還同時影響正在受到照顧、或是等著要照顧的其他病人,所以這種行為是危害到不特定第三人的公共安全。2.即使是「公然侮辱」也會影響醫療救護人員的情緒,影響對處置的判斷。因此公然侮辱(刑法第309條)原本在刑法是告訴乃論(刑法第27章第314條),但在此就不是了。(謝謝吳肇鑫副院長的說明)3.不採取「結果犯」。在106年的修正,刪除「致生危害醫療安全或其設施」之必要條件規範。四.第三方的義務:1.醫療機構:有義務維護醫療環境與醫護人員執業安全,而且要積極改善醫病關係不對等,不然恐怕會導致醫病關係更加緊張。2.警察機關:對於這些「非法方法」有排除或制止的義務;涉刑責者移送司法機關偵辦3.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通報機制,定期公告。醫療法第24條 文字沿革五.「Read Between the Lines. 」 法條的字裡行間沒寫出來的還有:1.申訴管道:既然在醫院裡不能採用「非法之行為」來表達醫病間的爭執事件。意思也是在說:醫療機構應要建立「合法的方法」,讓醫療中出現的不滿、甚至紛爭事件有合適的管道可以申訴表達。2.醫療人員的專業表現:既然「任何人」都不得妨礙安全與安寧,這裡的「任何人」自然也包括「醫療人員」;現場的醫療人員自己不要對已經是激動情緒下的民眾去火上澆油!即使認為自己是對的、合法的、受法律保障的。這個事件影片中,醫師得理不饒人地回嗆,這名醫療人員也同樣造成「安全與安寧」的妨害。3.適當的訓練:醫療機構應採取的必要措施,除了錄影監視設備、保全警衛人員這些事發之後用得上的措施作為嚇阻之外,應該也包括給予醫療人員有足夠的適當訓練,讓醫療人員在「困難情境下的醫病對話」有足夠的對話能力,協助情緒中的對方平復情緒。這也符合是事前預防的思維。第二題:為什麼醫療人員要被要求罵不還口?關於這個「巴氏量表挨打事件」,有位同事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醫療場所被打,只因為沒有按照家屬的要求去開立不合規定的巴氏量表,醫療人員有需要那麼卑微地、或說高標準地審視自己在這種情境下表現是否『完美』、『無懈可擊』,否則被打就是活該嗎?這樣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可以感受到問句中的委屈與憤怒。作為一名20年來試圖教同事們「醫病溝通」的白髮醫師,我還是寫一寫從這個案例可以學到的溝通技能。不過首先,先討論這是不是對於醫師的「高標準審視」。內科醫學會的專科醫師訓練里程碑中,第20項「能與病人與其照顧者進行有效溝通」下,「經常……在醫療上陷入對立或對抗的關係」是屬於Level 1的表現。(台灣內科醫學會,2019)所以,從內科醫學會看來,在溝通過程中不致與病人對立對抗,是「建立治療關係」的目標之前最低的標準;並不是高標準的審視。同事又問道:「請問『經常』的定義? 有一位與那個被打的醫師的同事說,他平常都不會這樣講話。所以,不論定義為何,大家心裡的標準只有『有衝突』或是「沒有』。」的確,一位平常謙謙有禮、對病人很好的醫師,也可能被惹怒而出現這樣的表現。如何簡單定義多麼經常發生,是這里程碑的「經常」?可能需要這個「里程碑計畫」的設計者來告訴這計畫中負責評分的臨床教師們。但這也點出一個重點:平常知道如何面對情緒,稍微有練習,臨時被挑戰到的時候,才有可能讓自己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不要一下被點燃發怒!可以想見,已經是專科醫師的各位,可能會不服氣!沒關係,我們努力拿到專科醫師後,才是了解自己不足之處的開始,我們渴望學習用得上的知識技能,終生追求進步卓越,這是常態。第三題: 如何面對不合理的要求。這案例中的場景的開頭,猜想得到是這名家屬提出要求「寫巴氏量表」,而且是寫低於某個標準的分數;但是從這位醫師的標準來看,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合醫院規定(例如說診治時間不夠長)或是法律的要求(例如被要求寫自己不相信的分數)。因此衝突才會產生。什麼是「不合理的要求」?對於一個醫療相關的問題,醫師有醫師的答案,而且是我們堅信正確的理由;因此,與我們相反的作法,自然就是「不合理的」。這一點不難判斷。但是問題是,這麼不合理的要求,這名家屬就這麼提出來。於是,醫師當然就要給予說明:「你所要求的是ooxx這些不合理之處」。希望經過這些「理性的說明」之後,能讓提出不合乎理性要求的人,得到理性的決定,知難而退。但是,家屬就堅持了,不願退讓、甚至接著開始生氣。我常常建議醫師同事們:當說明完「理性的知識」,「不理性的要求」還在,可以說明第二次,但是要降低使用語言的難度;如果問題還在,此時醫師就要停止「不會有效的」說明。因為對方的真正問題,很可能不是在「理性說明」能夠搆得著的範圍。我們回顧高中數學所學過的邏輯學/理則學的第一課: 醫師在許多做決策的場合,需要充分說明,得到同意才能進行侵入性檢查或手術。這「告知同意」背後的邏輯是:「如果給予足夠的理性知識」則「對方會做出理性的決定/行為」。這個因果關係的成立,應該沒有問題。同理可證:當「對方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行為」則有「不在理性層面的原因」正在干擾他的決定。所以,在說明二次之後,如果問題還在,就不要再說明第三次。要去找到對方「不在理性層面的原因」是什麼?通常就是在生理層面之外的:社會性的、心理情緒的、甚至靈性層面的需求。這樣的需求,我們如果知道的,就替他說出來;如果不知道,就問他:「你一定有你的道理,只是我不了解,你可以跟我說、讓我知道嗎?」家屬經常把真正的需求,包裝成醫療相關的內容,以便可以跟醫師討論。但因為不是真正的問題,聽起來就顯得不合理。例如:事件中不合理地「要求開巴氏量表」的這個表面問題背後,真正的需求可能是「照顧人力的需求」、「家中支持系統的薄弱」等等議題。問題是在「社心靈」層面的需求,就無法期待用「醫療資源」來填補。而一直糾結在一個不正確的「問題」上,當然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第四題:如何面對病人或家屬的怒氣?這一題同上。如果醫師知道這名家屬為什麼要生氣,就幫他說出來:「你因為……所以很不爽呴;你原本想說如果能……就好了;對啦,很多家屬也會這麼覺得;有天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麼覺得。」這種同理性回應(Empathic response)的套公式「覆述—描述情緒(二到四字的詞+說明的短句)—說出落空的期待—接納」,我常常講。如果不知道,就問:「你這麼生氣,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面對病人的情緒,能幫他說出來而且給予接納,對對方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即使當我們注意到病人有「應該要改」的部分,也要避免使用批判性語言反應(Judgemental Response)。例如「你應該要xxx這麼做!」或是「你不應該xxx這麼想!」。不管是「應該要」或是「不應該要」都是批判性的語言,只會引起衝突升溫(Escalationary Response)(Buckman 2010, 2019)為什麼需要讓病人早早離開情緒?因為情緒起來的時候,尤其出現「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表示杏仁核正在興奮;而杏仁和興奮的情形下,首先會抑制大腦前額葉的血流,因此人就無法理性思考,這時行為直接受杏仁和調控,心理學稱之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不讓杏仁核安靜下來,前額葉就無法處理所給的訊息。第五題:醫師被人家沒道理的發火,為什麼我們卻不能生氣?我先問一下:醫師面對病人發燒,醫師會不會生氣?「當然不會!」我想醫師們會這麼回答吧。為什麼不會?因為發燒就是身體對引起發燒的發熱源(pyrogen)所產生的反應。那麼,如果我們可以了解:怒氣,也是人體對於引起情緒震動的壓力源(stressor)的反應。更清楚地說,是杏仁核應付威脅,產生「戰鬥或逃跑」避免危難的反應。如果病人身體發燒,醫師不會生氣,那麼病人情緒發燒(aka生氣)……醫師有什麼好生氣的。這不是要求「要有醫德」、要有「無懈可擊」的聖人反應;而是期待醫師如同「對身體症狀有正確鑑別診斷、再治療」的專業精神,同時也用在「對社會心理反應,有正確的辨識,再給予回應」的一貫作法。因為,疾病對人的衝擊,不會停留在「生理」層次,一定同時衝擊到「社會、心理、靈性」層面。對心理層次的反應去生氣,不是專業人員的表現。任由杏仁核去「戰鬥或逃跑」地滿場飛揚,不是一個成年人可以自滿的狀態。第六題:難道無端被罵、被打,連說聲「委屈」都不行?答案:可以。直接說:「你這樣講,我也很委屈。」第一題說到的,不要說是被打,只要是被罵、被威脅、被公然侮辱,法律上都給醫療人員支持。(醫療法24條)所以不用怕。有同事在錄影就好。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無端被打、被罵,反擊是正常。只是在醫療場域,法律保障醫療人員免受恐懼的同時,醫療人員可以想一想:面對這種怒氣,有沒有能化解衝突的方法。畢竟,在地雷區工作的人,光是咒罵地雷的存在,於事無補,不是嗎?在衝突一開始的時候,當醫師感到無端被罵、被酸,心裡不爽,醫師可以說的,是自己心裡真正的感受。書上在HARD就是寫如何這樣做的協定。(Buckman 2010, 2019) 前面的第一步,就是辨識,第二步就是說出情緒。提出冰山理論的薩提爾(Satir)也建議最好的回應,就是「一致性」的回應。心裡覺得委屈,就說委屈,而不是去指責或討好。當自己被罵被唸,心裡不爽,可以先掃描自己的心情,問問自己怎麼了?然後「平鋪直述in a calm tone」地說出來:「哎!你這樣講,我也覺得不舒服。」而不是反嗆:「你講這什麼話啊!」至於,醫師怎麼可能這麼平靜?因為平靜的心,比較舒服。一個人在發怒火的時候,因為是杏仁核在調控,當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很高),其實是很舒服的,無所不能的暢快!但是狀況過去,ACTH卻久久不會下來,其實是不舒服的。看懂問題,平靜面對,理性處理,這是成年人一直要做的練習。掃描自己的情緒有人稱為「正念」練習:正眼看著自己的念頭=當下的心。醫師的回應方式,自己要精進。第七題: 醫師怎麼有辦法記住這些步驟?想想各位是如何記住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的?不就是第一次記不住,但是要經常練習,定期回訓,以確保在緊急時刻能夠流暢的施行。每一項技能都是這樣學來的。要在困難的情境下回應,本來就不能憑藉直覺反應。因為「戰鬥或逃跑」會在每一次杏仁核感到威脅時,立馬反應出來。你可以學個正確的技能,但是一開始很笨拙,但是重複練習之後,就會熟練。你無法用錯誤的方法,期待重複做了很多年以後就變成正確的方法;經過很多年,錯誤的方法只是會變得很熟練用錯誤的方法。成大醫院的何宗憲醫師團隊已經翻譯了Dr. Robert Buckman關於醫療困境下的溝通的書。建議大家去按圖索驥,在臨床困境中練習。有一天,我們也會當家屬、當病人。希望那時我們的醫師,知道如何看我們說話,同時能從言談上給我們支持。參考資料:•立法院(2023)。立法院法律系統。醫療法。下載日期:2023.05.12。•法務部(2023)。全國法規資料庫-刑法。下載日期:2023.06.02。•台灣內科醫學會(2019)。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里程碑。下載日期:2023.04.05 。•Buckman R.(2019)。突破醫療溝通困境-醫護人員必修的一堂課。(何宗憲等譯)。合記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4 失智.長期照護
你有口腔衰弱嗎?除口乾舌燥、口臭還有可能發生失智、肌少症、憂鬱症
你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口臭變嚴重、咬合力低下嗎?口腔衰弱7症狀,自覺符合1項就要小心口腔可能已經開始弱化。雖然口腔衰弱多半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但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咽部肌肉力量均有可能出現退化,若輕忽為小毛病而不理會,還可能發生嚴重的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曉靈教授於亞太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IAGG-AOR)發表的一項《口腔衰弱影響長者健康結果》研究中指出,口腔衰弱的臨床症狀為7大項,千萬不可視為正常老化狀態,建議符合1項就要就醫檢查。口腔衰弱臨床7症狀1.口腔衛生狀態欠佳:未落實正確潔牙、口腔留有食物殘渣,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齦周邊,引發蛀牙、牙周病等。2.口腔乾燥:口腔內有黏稠、乾燥的感覺,經常感到口臭。3.咬合力減退:口腔肌肉無力,進食中的食物堆積於口腔內、容易溢出來。4.唇舌運動功能減退: 舌頭無法向兩側側伸、不自覺張口、無法噘嘴。5.舌壓降低(「舌頭」與「上顎」接觸的力量):舌頭無力,食物殘留口中,影響吞嚥、養分吸收。6.咀嚼功能低下:無法順利將食物磨碎,殘渣容易掉入氣管,造成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7.吞嚥功能低下:牙齒持續咬動,食物卻無法吞下、每口食物吞嚥多次、進食中出現嗆咳、飲水後咽喉處發出咕嚕聲。黃曉靈說,口腔對於整體健康十分重要,因為口腔衰弱還可能導致相關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憂鬱症的發生,口腔狀態不佳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而使長者變得更衰弱而導致肌少症,也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避免與人互動,在長期缺乏社交的情況下,心理容易造成更多的衝擊,各層面皆呈現虛弱的狀態。口腔衰弱可逆轉 3方法預防口腔衰弱可以預防嗎?黃曉靈分享,口腔衰弱可以逆轉,最重要的是提前預防,常見的預防方法為「口腔衛生」及「口腔運動操」,平日透過鍛鍊能強化咀嚼肌群的力量及吞嚥功能,並養成飯後潔牙習慣。此外,唱歌對於口腔衰弱的預防也有很好的效果,紓解生活壓力、釋放情緒的同時,還能訓練口腔肌肉、促進唾液分泌,且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唱卡拉OK也能預防失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呷百二吞嚥健康操」:https://pros.is/52p36u
-
2023-06-13 醫療.骨科.復健
膝關節疼痛怎麼辦?專業醫師教你如何使用護膝和肌力訓練來減緩疼痛!
良好的膝蓋能讓我們日常活動不受限制,然而一旦膝關節痛起來就會大幅影響行動,嚴重的話連上下床也會不適,活動範圍大受影響。直覺上使用護膝可以減少疼痛,可是市面上那麼多種護膝,哪一種護膝才是適合我的情況呢?如何運動才能減緩膝蓋疼痛呢?膝關節由三塊骨頭組成:股骨(大腿骨)、脛骨及腓骨(小腿骨)及髕骨,周遭有許多韌帶來維持膝關節穩定性。使用護膝目的是減少膝關節或是肌鍵承受的壓力、並使髕骨滑動在正確的軌跡上,額外的硬材質及彈性綁帶可以提供額外的支撐來減少軟組織受力,或是利用壓迫肌鍵的方式來減少著骨點的受力。利用貼身且具有彈性的材質可以有效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市面上的護膝產品眾多,要如何選擇合適我的膝蓋情況的呢?除了穿護膝外還要做哪些運動呢?本文完整介紹正確的護膝使用及肌力訓練來減緩疼痛。簡祐民醫師(杏仁復健科診所、土城醫院兼任醫師)有詳細的說明,為大家解答!護膝種類市面上的護膝產品眾多,要如何選擇合適我的膝蓋情況的呢?我們可以依照護膝的功能大致分成幾種1.全包覆式無額外魔鬼氈類型:適用於日常生活保養或是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一般常見的羊毛套或是現在流行的石墨烯就是屬於這類,這種無開孔式全服貼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本身體積不大也不明顯,然而限制關節角度及增加穩定度的效果很少,有些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來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2.開洞式護膝:適用於膝蓋退化、髕骨軟化症等膝蓋活動容易疼痛不穩定的族群,或是活動量大的運動族群。這類護膝在前方會開孔、周圍會增厚來穩定髕骨活動,兩側也會有固定帶或金屬條來增加穩定性。慢跑、爬山、球類運動等都建議選擇這種較有功能性的護膝,功能性越強、穩定性越好,同時體積及重量也會上升。3.樞紐式護膝:適合開完刀後或是特殊族群使用。這類護膝在兩側會有關節樞紐,可以用來限制關節彎曲角度,在開完刀後,例如膝蓋半月板、十字韌帶、骨折、肌腱重建等,會需要暫時限制膝蓋彎曲或是伸直的角度,這類的護膝可以提供各種角度限制及穩定,體積也會較大。4.髕骨固定帶:適合前側髕骨肌腱疼痛的族群。 病人的痛點是出現在髕骨正下方, 尤其重複跳躍容易加重症狀。這種綁在臏骨下緣的固定帶可以減少髕骨肌鍵於小腿附著點或臏骨的拉扯,利用加壓的方式改變力學來減少跳耀膝、脛骨粗隆骨垢炎(Osgood schlatter Disease)等疼痛,體積相當輕巧方便攜帶,適合長跑或反覆跳動的運動。護膝常見問題Q:我什麼時候該用護膝呢?A:如果走路距離短、或是長時間維持坐姿就沒有必要使用護膝。對於退化性疾病而言,穿戴護膝運動或走路可以增加活動時間,如果活動包含蹲下或屈膝( 如上下坡或是上下樓梯),護膝可以提供穩定性。 但是據研究報告,對於運動中(如打籃球)膝蓋扭力的傷害,一般護膝保護力極為有限。Q:我應該在晚上用護膝嗎?A:一般而言晚上不需要使用護膝,若是術後病人或需要限制膝蓋角度的病人須依醫生指示穿戴護膝。Q:一天應該穿護膝多久呢? A: 輔具使用,一般還是建議大約兩個鐘頭可以放開讓關節伸展舒緩。 尤其如果走了一大段路,坐下來的時候不妨試著把護膝放開。使用護膝可以讓活動時間增加,但也不宜整天持續固定壓迫。使用護膝是利用外來支撐增加關節穩定及減少膝蓋壓力,肌力訓練也可以達到一樣的目的同時不用穿戴額外的東西,膝蓋的動作只有單純的彎曲與伸直,接下來介紹一些居家就能做的肌力訓練。1.直膝運動: 可以在膝蓋正下方放置捲起來的毛巾捲,維持膝蓋伸直下壓,即可以感受到股四頭肌的收縮用力,這是最安全的等長收縮運動。只要能夠站立走路就不需要特別做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是為了開完刀術後為了維持大腿肌肉而設計的動作,一般而言術後1-3天就會進展到藉由助行器行走,也就不需要這個運動。(如下圖)2.坐姿抬膝: 術後恢復中或是是年長者,可以採坐姿,左右側輪流膝蓋打直、腳板翹起, 即可感受到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縮用力,甚至大腿微離開椅面,增加運動訓練強度。(如下圖)3.靠牆蹲:背向牆面一步距離後扶著牆壁向下蹲,臀部、上背、後腦勺及肩頰骨憑靠在牆上,膝蓋彎曲不要超過90度(如下圖)4.起立坐下:日常生活就會使用到的動作,但在連續動作過程中要記得保持背部直立,由髖部啟動,屈髖坐下時輕點椅子即可臀部大腿用力重新站起,這個動作就是大家熟知的深蹲的簡易版本,如果熟練者可以負重來增加難度。5.弓箭步蹲:走路跑步的過程都有很多單腳支撐,這個運動可以訓練整體穩定性及下肢肌力,初階者可以先扶著桌子進行,進階者可以將後腳抬高至矮凳上來增加難度。初期肌力訓練可以將反覆次數設定在12-20下,等熟悉動作後再增加難度或重量到只能反覆做8-12下,每個動作做2-3次。一週找2-3天進行強化膝蓋運動同時搭配飲食減重,就可以擺脫疼痛,如果配戴護膝疼痛依然難以緩解,請諮詢鄰近專科醫師。輔具贊助:酷瑞醫用輔具公司(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膝關節疼痛好難受!適當使用護膝加肌力訓練減緩疼痛!)點我觀看: 台灣復健學會成立IG囉!為了推廣至更多用戶,提升社會對復健醫學的認識與瞭解,也可以經由我們分享的正確知識資訊來安心閱讀!歡迎追蹤並且關注我們❤️🏥👉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2 焦點.健康知識+
戴口罩對健康有影響?研究曝這款口罩戴太久會引起心肺壓力
美國醫學會期刊今天(2023-6-9)發表Evaluation of Mask-Induced Cardiopulmonary Stress(評估口罩引起的心肺壓力)。我把它整理和翻譯如下:研究動機:口罩已被證實可有效減少 COVID-19 的傳播。隨著空氣傳播疾病的不斷出現,在公共和工作場所仍然建議使用口罩來作為預防措施。在中國,戴口罩仍然是日常生活中廣泛採用的做法。 可是,戴口罩是否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由於過去的研究所採用的干預時間短太短,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鑑於 N95 口罩對 COVID-19 等病毒提供最高級別的防護,我們系統地評估了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使用 N95 口罩對心肺功能的影響。研究方法:這項隨機臨床試驗於 2022 年 3 月 7 日至 8 月 1 日在中國上海納入了 30 名健康參與者。實驗是在代謝室中進行,以便於嚴格控制每日卡路里攝入量和身體活動水平。 通過分層隨機化,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戴或不戴 N95 口罩(持續 14 小時,從8:00 到 22:00)。參與者在上午和下午運動30 分鐘,分別在其最大耗氧量水平的 40%(輕強度)和 20%(很輕強度)下使用測力計。在干預前和干預後 14 小時採集靜脈血樣本進行血氣和代謝物分析。結果:30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26.1 歲;15 名女性)完成了這項研究。 戴 N95 口罩導致呼吸率和脈搏血氧飽和度在 1 小時內降低,2 小時後心率平均升高3.8 次/分鐘。 在 11:00 的輕強度運動期間,戴口罩引起的心肺壓力進一步增加:心率平均升高7.8 次/分鐘,血壓(收縮壓)平均升高6.1 ,血壓(舒張壓)平均升高5.0,呼吸頻率平均減少4.3 次 /分鐘,血氧飽和度平均減少0.66% ,能量消耗平均增加0.5 kJ ,脂肪氧化平均增加0.01 g/min 。戴口罩 14小時後,靜脈血pH值下降,計算出的動脈血pH值呈下降趨勢,變腎上腺素(metanephrine)和去甲變腎上腺素(normetanephrine)水平升高。參與者還報告說,使用 N95 面罩會增加整體不適感。討論:本研究表明,戴N95口罩 14 小時會顯著影響生理、生化和感知參數。這種影響主要是由呼吸阻力增加和隨後的血氧和 pH 值降低引起的,導致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和腎上腺素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升高。額外的激素引起心率和血壓的代償性增加。雖然身體健康的人可以代償這種心肺超負荷,但其他族群,如老年人、兒童和患有心肺疾病的人,可能會出現代償受損的情況。慢性心肺壓力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總體死亡率。然而,本研究是局限於實驗室環境中的 30 名年輕健康參與者;需要進一步調查以探討不同口罩對臨床環境中不同人群的影響。原文:口罩引起的心肺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名人.優照護
擺脫失眠困擾、減少焦慮 提升血清素的4大類好眠食物一次看
台灣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隨著年齡增長,長輩們的睡眠結構可能會改變,生理變化因此有所不同,許多年長者都在煩惱失眠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65歲以上國人睡眠大調查」結果,發現全台65歲以上國人,每周有失眠經驗的比例超過5成,符合慢性失眠症的比率也有4分之1。但你知道嗎?失眠不只是單純的睡不好、精神不佳而已,可能是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漸漸下降,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或暗示著更嚴重需要治療的疾病,可能是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老人憂鬱、失智、胃食道逆流等或藥物治療上等影響。不過,「助眠食物」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這些食物具有促進睡眠的特性,提供身體所需的養分,是幫助製造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重要原料。血清素不僅對睡眠有益,還可以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和煩躁,不需要藥物依賴也能幫助長輩輕鬆入眠,遠離夢魘的困擾。以下為「四大好眠食物」:1.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提高血清素水平:肉類、蛋類、乳製品、豆類和豆製品、堅果和種子、魚類等在豆類或豆製品的選擇上如豆漿、豆腐皆為植物性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有助於平穩長輩血糖並促進睡眠。肉類可選擇豬後腿肉、雞里肌、火雞肉等種類。在魚類的選擇上,選擇如鮭魚、鰻魚和鮪魚等種類,內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不僅對長輩心臟健康有益,還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而堅果和種子如核桃、松子、南瓜子皆富含健康的脂肪和纖維與大量色氨酸和鎂,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2.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穀類和全穀食物、蛋類、綠葉蔬菜、魚類等像是糙米、全麥麵包、燕麥、豆類或瘦肉等食物都是富含大量維生素B群的食物,有助於調節神經功能。而葉菜類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富含維生素B群,尤其是維生素B9,這些蔬菜還含有豐富的鎂和其他營養素,有助於舒緩壓力和提高睡眠質量。3.富含豐富鈣、鎂食物:乳製品、豆製品、堅果和種子、深色蔬菜等像牛奶、乳酪、優酪乳等乳製品或是適量小魚乾都是良好的鈣來源。而芝麻則含有豐富的鎂,平時加入飯菜或作為醬料使用皆合適。深色蔬菜也是好選擇,如菠菜內同時富含大量鈣、鎂,加入沙拉或炒飯中給長輩食用皆不錯。4.富含褪黑激素食物:燕麥、甜玉米、櫻桃、薑、番茄、香蕉等番茄中含有一種叫做番茄紅素的物質,可以促進褪黑激素的合成,幫助長輩入眠。櫻桃也是著名含有天然褪黑激素的食物,亦或是選擇玉米、燕麥等,不僅皆含有褪黑激素的前體物質,也有助於提高褪黑激素水平。雖說上述方法能改善失眠,但長輩並不能只是依賴單一的方法,而是要多管齊下,在享用這些助眠食物的同時,從環境、習慣本身改變。平時,應讓長輩進行適度的運動,如瑜珈伸展或散步,並避免在白天時攝取過多咖啡因。盡量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或睡前養成聆聽助眠的音樂。而如長輩還是被慢性失眠持續困擾,無法依靠自然療法改善,也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或睡眠專家的協助,讓他們可以進一步評估狀況,讓老年生活品質無擔憂。(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養生.運動健身
燃脂第一名! 高壓族必學紓壓運動 每天10分鐘拳擊有氧
● 壓力大影響記憶力,傷大腦及身體● 拳擊運動協調全身肌肉,鍛鍊核心● 揮拳、踢腿動作加速流汗,促進新陳代謝現代人壓力大,容易累積一身疾病,包括胃痛、消化不良、肌肉痠痛、免疫機能系統失衡、記憶力下降等;近年熱門的「腸腦連結(又稱腸腦軸線)」議題也證實,腸道健康影響大腦運作。想要排解壓力,運動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藉由規律而重複的動作,可轉移注意力;有變化的動作組合,則可增加身體協調性,有效增肌減脂。運動教練張家華說,屬於高強度、高爆發力的拳擊有氧,結合拳擊動作與有氧運動,非常適合高壓族,可鍛鍊平常較少用到的肌群。主要動作包含揮拳、踢腿,利用腹部力量穩定上半身,再加上快節奏的移動步伐,力量上下連貫強化身體協調性。拳擊有氧能夠在短時間內爆汗,刺激分泌腦內啡與多巴胺等物質,讓人消除疲勞感、使心情變好。拳擊有氧熱潮興起,在家也可以自主訓練嗎?張家華推薦適合的拳擊組合動作,不受空間限制,徒手或配戴露指手套即可開練,新手也可先以出空拳的方式練習。過程中,採一前一後的側身站姿,腳跟微微提起,穩定身體維持不搖晃,有助於保留發力空間。每天只要10分鐘,一周下來就有效果。不妨前方站一位對手互相揮拳、閃避,升級版的「拳擊格鬥」更加有趣。拳擊運動組合一:直拳+切閃1. 右腳向後踩一步,雙手舉拳放在身體前方。2. 左手直拳出去、收回,右手直拳出去、收回;左右腳要搭配手一起旋轉。3. 切閃的動作為腳旋轉、不出拳,注意腳旋轉時要帶動髖部出力。4. 兩個動作結合在一起,左直拳、右直拳、左閃切、右閃切,循環進行10組。5. 動作跟得上可加快速度,並增加訓練的組數。拳擊運動組合二:勾拳+U閃1. 右腳向後踩一步,雙手舉拳放在身體前方。2. 勾拳是以直拳的方式往側邊方向打,左手勾拳出去、收回,右手勾拳出去、收回;左右腳搭配出拳一起旋轉。3. 身體左右邊U型蹲下來閃躲,重心放在雙腳,上半身保持平穩姿勢。4. 兩個動作結合在一起,左勾拳、右勾拳、左U閃、右U閃,循環進行10組。5. U閃要注意,眼睛看前方,看向對手的姿態。拳擊有氧注意事項1. 注意基本站姿,左腳前、右腳後或右前左後,膝蓋微彎,上半身要保持平穩,不要聳肩及駝背,目光隨時直視前方。2. 訓練時,要先做足暖身,避免爆發力強的動作造成傷害;出拳勿過度用力猛烈,依自身狀況量力而為。【元氣網 元氣動起來】邀請運動教練張家華示範拳擊有氧,可鍛鍊核心、揮拳爆汗,想知道更多運動資訊,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元氣動起來】為高壓族設計的紓壓處方https://pse.is/4yeddf
-
2023-06-12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請回答!2024總統參選人
隨著2024總統大選逼近,選戰正如火如荼展開。不過,媒體關切的議題從要提名誰,到要選擇誰當副手,好像都沒有人關心候選人的理念政見。可是,2024總統當選人在他的任內將面臨一個極大的挑戰,那就是2025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如果此任總統未能正視此一議題,提出正確的對策解方,未來家庭、社會、經濟和公共服務系統都將因為人口老化而承受莫大的壓力。因為照護家人而需要「介護離職」成為「流沙中年」,未來可能變成「下流老人」,家中響起「長照悲歌」,那樣的景象會是我們超高齡社會的日常嗎?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關心的議題。每個人都會老,我們希望未來的國家領導人能帶領我們突破困境,因此我想草擬一些問題,期待聽到各位總統參選人,能提出對於超高齡社會的看法和應對之道。您對台灣未來的超高齡社會有何願景?是「老有所終」,讓老人家有終老的地方及有人可以照護就好了,還是您有更積極的想法與作為,可以讓長者安心變老?讓一般人對於超高齡社會可以有更美好的想像。超高齡社會來臨將對我們的醫療照護體系產生極大的衝擊,除了不斷增加預算或引進外籍看護人員來解決照護人力的不足外,是否有其他的具體措施來推廣健康促進及自立支援觀念,並且強化預防醫學和健康教育,讓國人健康壽命得以延長。高齡者增加勢必影響我們的勞健保及年金規畫,法國因為退休年金改革造成社會動盪不安,您有何具體的想法解決潛在的年金不足及勞健保破產問題,並且保證付出的社會成本最小?台灣的高齡勞參率相對於鄰近國家偏低,一部份是高齡者不願意重返職場,另一方面企業界也可能存在年齡歧視問題,您如何確保高齡者順利重返職場,並在工作條件上獲得應有的保障?您有何具體措施來保障高齡者的經濟安全和減少社會上高齡者貧困問題?您是否有策略解決超高齡社會中的孤獨和社會孤立問題?是否有思考如何利用數位科技,擴大社會支援體系的涵蓋面?您如何推動政策以減少社會上高齡歧視現象,促進代間互動與合作?高齡少子化是一體的兩面,您如何看待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以及您有什麼政策或措施來提升國人的生育意願和能力。少子化不僅影響人口結構,也影響勞動力供給、社會保障、教育資源等多方面。您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需求,創造一個友善生養的環境?您如何具體推動銀髮經濟,突破福利框架,引進社會資源,為長者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超高齡社會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常是經緯萬端,需要跨部會協調整合,是否有考慮成立一「超高齡社會對策小組」統籌相關資源,擘畫未來藍圖?台灣即將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無論友誼如何,各參選人都應該提出讓人信賴的主張,讓選民有所選擇,以確保超高齡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老年人能夠健康、幸福地度過晚年。當然,不是只有參選人的政見而已,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打造一個友善、尊重和關愛的超高齡社會。
-
2023-06-1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什麼肥胖對糖尿病患影響大?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做一事即可控制血糖
現代生活節奏快,由於忙碌、由於時間限制,人們經常忽視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快餐、高糖飲料、加工食品成為了日常選擇,在辦公室或家裡久坐不動成為了常態。日積月累下來,過重、肥胖儼然成為當今社會普遍的問題。糖尿病患為什麼該注意體重?過重、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許多研究曾證實,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的需求,進一步加重胰島素的負擔,導致胰島素耐受性(Insulin resistance)產生,對身體代謝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過重或肥胖的人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且風險會隨著體重增加而增加,越胖越危險。而過重或肥胖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不僅有「致病可能性」,也在「病程控制」的層面,包含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阻礙。舉例而言,肥胖會降低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同時使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這樣的神經活動會促使心率增加、心率變異性減少、壓力反射(調控血壓一大重要生理機制)的敏感性降低,最終使得血壓不易控制。除此之外,過重或肥胖會增加許多併發症的風險,比如這篇文章提到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常見,肥胖又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種種原因使得這些問題被進一步加劇。行文至此,能看出來「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影響甚鉅,少一點體重,就多一些健康。然而,減肥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過程當中,我們往往希望「短期」就有結果,以「兩個禮拜減掉十公斤秘辛大公開!」為標題的廣告,點閱率往往居高不下。但正是這種心態,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並因爲沒有達成而感到沮喪、失敗。這些情緒反而會影響我們的動力、意願,終至放棄原先的減肥計劃。因此美國糖尿病協會 (ADA)建議,以合理原則設定合理目標。好處之一是避免過度壓力和挫折感壓垮自己;同時,我們能更容易觀察自己的進度,並對達到每個里程碑感到滿意,進而增強自身動力及堅持力,養成助於維持健康體質的好習慣。生活中要怎麼訂定合理的減重原則呢?以下是美國糖尿病協會的建議:首先,我們可以減少每天攝取的熱量,建議把目標設在一天減少500至750大卡。具體而言,一天中我們任意挑選兩餐,比平常吃的熱量再減少250大卡。方法包括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開始,如油炸食物、糖分豐富的點心、精緻甜點等;選擇更多「低熱量且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全穀類和低脂乳製品等;以及合理分配食物、熱量的份量至各餐,避免補償性暴食等。其次,我們可以試著減少醣類的攝入,建議把目標設在「從醣類攝取的熱量」小於一天「總熱量攝取」的45%。這並不代表要完全刪除醣類,反而更著重於「選擇健康的醣類來源」,如全穀類、蔬菜、水果等。小小體積卻充斥著大量糖分的精緻點心,顯然對於達到醣分比例的目標沒什麼幫助。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減少醣類攝取有助於減少體重,當然更有助於控制血糖。然而,我們暫時還不需要過於關注升糖負荷(GL)和升糖指數(GI)兩個數值。這是因為最新的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3) 尚未發現足夠證據可表示食用升糖負荷(GL)、升糖指數(GI)高或低的食物,對於糖尿病的發生、控制、後續併發症的發展,有已知的顯著影響。你注意到了嗎?沒錯,為了鼓勵糖尿病患注意減重,美糖尿病協會認為先從減少「單日熱量總攝取量」開始,專注於卡路里攝取、醣類佔攝入熱量的比例,便能幫助減重,也足以帶來血糖控制及預防併發症的益處。那麼減重目標該怎麼訂定,才能好好控制血糖及併發症呢?美國糖尿病協會對此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每個人的體型、基礎代謝率和適應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會根據個人情況不同,而制定不同的目標。對過重(BMI 24~27kg/m2)的糖尿病患而言,減去5%的體重是相對合理的目標,但對於肥胖(BMI 28kg/m2以上)的糖尿病患而言,減去10%的體重則是更適合的目標。這樣的減重幅度可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除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也能適當減輕關節負擔、提升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還是將目標設定在可實現、持續的範圍內,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成為成功路上的阻礙。此外,腰圍的管理也是重要目標之一。腰圍的增加不僅影響外觀,重要的是外表上看不到的,腹內「內臟脂肪的聚集」,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心型肥胖」。內臟脂肪會釋放出大量的脂肪酸和發炎物質,除了會損害血管的彈性,也跟糖尿病致病機轉中的胰島素耐受性相關,使得血糖更難以被正常利用,對原本就有糖尿病的病患而言,可謂雪上加霜。中心型肥胖也跟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因此藉由控制腰圍,我們能同時降低上述風險,一舉數得。對男性而言,腰圍建議應該小於90cm(35inch),女性則建議應該小於80cm(31inch);此外無論性別,只要BMI小於35,就建議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內。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而直觀的體重管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至關重要,相當鼓勵大家以此為努力方向,積極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從適當的飲食習慣開始調整,是一個良好的出發點,綜合本文所提及的各項重點,包含熱量攝取的控制、選擇健康的食物、遵循減醣飲食的建議等。接著,藉由設立並達成合理的減重目標,糖尿病患者能夠改善代謝狀態、降低胰島素耐受性,除了對控制血糖有益,更能降低各種心血管疾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從今日開始,站上體重計、買條捲尺、午晚餐各少吃半碗飯吧!【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減重也可以很輕鬆!美糖尿病協會公布最新糖友減重建議:「只看OO就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1 癌症.乳癌
乳房有硬塊是乳癌?如何區分良性惡性?醫詳解高危險群、診斷、存活率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佔國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資料顯示該年國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萬個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生命,此項事實不僅造成個人健康的損失,甚至使家庭社會付出莫高的代價,因此如何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乳房疼痛,會不會是乳癌?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問題,大多數求診目的是擔心會不會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難忍才來求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5-24%的乳癌患者會合併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診患者中,卻只有小於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實上單就乳房疼痛這一事實而言,擔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為荷爾蒙的變化刺激乳腺組織的生長或是腫脹,對這類病患,醫師檢查的重點為是否有硬塊,除了詳細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依情況大多會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有無腫瘤及更進一步分析有無惡性徵兆。乳房有腫塊,一定是乳癌嗎?乳房腫塊雖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但對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只有約10-20%為乳癌,絕大多數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腫瘤在病理上可分為三類: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水泡)2.增生性的病變,如纖維腺瘤、乳突瘤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管狀增生及非典型葉狀增生大多數的良性乳房腫瘤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變內,相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內,相較一般人則有3.5至5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乳癌的高危險群為何?‧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戒菸皆可減少乳房發生率,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如何診斷乳癌?在影像上有懷疑侵襲性乳癌時,可安排進一步病理檢查:‧粗針切片或組織切片:以16號或是更粗的針從乳房腫瘤中採樣數條檢體,或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醫師診斷腫瘤之良惡性及其類別。是乳癌診斷之標準方式。此項方式偶有併發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絕大部份皆可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針刺入腫瘤取得細胞,此法來判讀腫瘤之良惡性比起切片更為困難。一般文獻上之報告使用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乳房腫瘤其判斷良惡性之敏感度約為80%而特異性為100%。其缺點是不能分別原位癌或是侵襲癌。目前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應用在偵測轉移病灶等方面。罹患乳癌存活率為多少呢?乳癌如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無腫塊也要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醫學知識偏差及民風保守,不僅無定期篩檢觀念,甚至於摸到腫塊後吝於就醫,以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所以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應即早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不同年齡,有無危險因子、腫塊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藉以來判斷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檢查。對於無腫塊但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可於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醫師觸診檢查,根據病人不同年齡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為了您的健康,記得定期依規定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什麼人容易得癌症?8癌症前兆是警訊,日常7事可預防.沒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破除常見5迷思.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0 醫療.腦部.神經
綠光能緩解頭痛!太弱或太強都反效果,眼睛勿直視光源
一名美國人每當工作壓力大時,就會安靜地坐在自家陽台上,看著庭園內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他這樣比較不會頭痛發作,即便發作,也會迅速緩解,完全不需服用止痛藥。他的醫師兄弟觀察到此現象,透過研究發現,在陽光下,植物綠葉所散發出的綠光(波長500–565nm),可緩解頭痛。這是為什麼?綠色可穩定心情在以往教育觀念中,我們習慣認定綠色是安全的,紅色是危險的,例如交通號誌、汽車儀表板或儀器螢幕的燈號設計,都離不開這原則,所以看到綠色,潛意識裡就感到安心與放鬆。至於國內股票看盤螢幕上,故意把下跌數字標示成綠色,則可舒緩投資人心情,減少賠錢時的焦躁、憤怒與絕望。難激活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光線進入眼球,投射在網膜上,不僅會刺激錐狀細胞及桿狀細胞,產生視覺,也會刺激一種含有視黑質蛋白(melanopsin)的神經節細胞,雖不會產生視覺,卻可發出訊號,經由視神經傳進中腦,接著向上傳遞至丘腦,進入大腦,誘發頭痛。亦可傳到中腦的頂蓋前橄欖核,接著向下傳遞至延腦,透過上涎核,活化副交感神經,眼球血管擴張,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或透過前方延腦,維持疼痛。恰好綠光難以激活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比較不會誘發頭痛或維持疼痛。影響皮膚光感受器當皮膚接受綠光照射時,含有光感受器的細胞(例如黑色素細胞)會把訊號傳進脊髓,直接促進腦內啡原(proenkephalin)生成,有利於體內合成腦內啡,抑制疼痛。或者在通過脊髓背根神經節(感覺性神經節)時,抑制N型鈣離子通道(N-typ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減少神經傳遞物質的釋放,阻礙疼痛訊號的傳遞,達到止痛效果。以上種種,可減緩頭痛發作時頭頸部皮膚、肌肉或筋膜的疼痛。綠光確實會影響中樞(大腦、脊髓)及周邊神經系統,只要照光量夠大,且持續數小時,不管是明眼人還是盲人,均可緩解頭痛或疼痛。在接受照光治療時,光線太弱會無效,太強會反效果,國外已有商品化之綠光燈(Allay lamp),可提供適當亮度及標準光波;在使用時,並非眼睛直視光源,而是把燈放在角落,盡量讓環境中充滿綠光,整個人沉浸於此,宛如身處大自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0 醫療.腦部.神經
趙建銘弟趙建勳突病逝!腦動脈瘤破裂事前多無異狀,劇烈頭痛要當心
前總統陳水扁女婿趙建銘弟弟趙建勳,上月才接因涉台開內線交易案服刑的父親趙玉柱出獄,沒想到卻驚傳在昨天(8日)因病過世,享年50歲,令家人相當錯愕,目前趙家正低調辦理治喪事宜。趙建勳前晚才喊頭痛 隔天就昏迷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趙建勳太太指出,7日晚間丈夫說頭痛,還吃一顆普拿疼緩解,沒想到隔天(8日)起床後,趙建勳仍覺得不舒服。趙太太直到中午時才發現丈夫昏迷,立即將他送往奇美醫院急救,診斷發現腦部動脈瘤破裂緊急搶救,但因病情仍未起色而裝上葉克膜,沒想到還是在當天下午拔管離世。腦動脈瘤發生率不低 破裂前常無徵兆腦動脈瘤是腦部血管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成人,發生率不低,長安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院長李漢忠曾受訪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約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影像科主治醫師李喬華曾受訪表示,一旦破裂造成急性顱內出血,死亡率高達3成。一旦動脈瘤破裂,短期內再度破裂的機率高,若是再度發生破裂出血,死亡率高達5成。目前無法預測腦動脈瘤何時破裂,不過形狀及位置與出血機率有關,不規則形或多囊形動脈瘤比規則圓形者更易出血。腦動脈瘤破裂後主要症狀:爆炸性頭痛腦動脈瘤破裂後症狀為爆炸性頭痛,有時伴隨頸部僵硬疼痛,約四成患者破裂前就經歷這種典型頭痛,應及早就醫預防大出血。而未破裂的腦動脈瘤若能及早發現診斷,可做預防性治療,包括接受手術鉗夾或血管內栓塞手術,以避免破裂危機。醫師呼籲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應每年定期健檢。而因一般的檢查無法早期發現腦內動脈瘤,建議透過高階影像健檢,如腦部磁共振影像,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治療過的病患,也建議定期追縱,預防再度復發。腦動脈瘤小檔案好發:40歲以上成人可能產生之症狀:劇烈頭痛、伴隨頸部僵硬疼痛、嗜睡、意識昏迷危險因子:與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血壓控制不佳有關【參考資料】.婦人突頭痛、頸部僵硬 就醫發現顱內動脈瘤破裂.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對抗腦動脈瘤 讓我更珍惜每一天
-
2023-06-09 焦點.健康知識+
上班族注意!長時間久坐面臨7危機,除了變胖這些病也會跟著來
對於許多上班族來說,長時間久坐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特別是辦公室工作或需要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人,辦公室通常設有工作桌和椅子,使人們需要長時間坐在同一位置,因為缺乏活動空間和刺激,就容易導致久坐問題。上班族面臨久坐危機由於大部分上班族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這使得需要保持相對靜態的坐姿和手臂動作,長時間的電腦使用可能導致姿勢不良和肌肉疲勞;另外,上班族為了應對工作要求,常常無法安排充足的運動時間,久坐不動可能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身體活動,這對於健康不利。參加長時間的會議是上班族常常面臨的情況。長時間坐在會議室中可能會導致肌肉僵硬和疲勞;上下班的交通通勤時間可能很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開車往返辦公地點,這段時間大多數人處於坐姿,又增加了整天久坐的時間。久坐的7個健康危機久坐對身體有一些健康風險,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見的:1.過度肥胖:久坐導致體力活動減少,燃燒的卡路里減少,容易導致體重增加和肥胖。肥胖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2.心血管問題:久坐使得心臟不夠活躍,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3.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久坐使得肌肉長時間處於靜態狀態,容易導致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增加骨折風險。4.頸椎和腰椎問題:長時間保持不良坐姿,如低頭使用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容易導致頸椎和腰椎問題,如頸椎痛、腰痛和椎間盤突出。5.靜脈血栓形成:久坐導致血液循環減慢,增加了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尤其是長時間乘坐飛機或長途乘車。6.代謝問題:久坐使得體內的代謝速度降低,影響血糖和脂質的代謝,增加患上代謝綜合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7.心理健康問題:久坐不僅對身體有影響,還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長時間的久坐可能增加焦慮、壓力和抑鬱的風險。跟著做,站起來動一動為了減少久坐對健康的風險,建議每隔一段時間,站起來活動一下,可以走動、伸展肌肉,增加活動量;另外,要培養運動習慣,每天進行一定的體力活動,如散步、慢跑、游泳或其他適合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強度。如果可能的話,建議使用站立式工作台,或者定期切換坐姿和站姿;保持正確的坐姿,避免低頭使用手機或長時間彎腰。另外,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戶外活動和其他活動,增加身體活動量。總之,避免長時間久坐並保持身體活動,對於維護健康非常重要。延伸閱讀:.人體工學椅對坐姿有益是否有科學證據?教授教該如何坐得健康.別說沒時間運動!研究:2週不運動,身體會出現「這種變化」.屁股痠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醫授3招遠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9 養生.運動健身
台南旅遊行程這樣排!25處必拜訪美食景點 懶人包大公開
有「旅游首都」之稱的台南是一座充滿美食和歷史文化的城市,吸引許多旅遊愛好者。來到台南你可以一邊品嚐在地美食,一邊遊覽豐富景點,一次滿足所有的旅遊慾望,可面對琳琅滿目的旅游推薦你是不是也感到眼花撩亂呢?YouTuber張嘴嘴就將台南所有必吃必玩的景點一一向觀眾介紹,並將他紀錄成影片分享,下面我們就跟著張嘴嘴的腳步一起雲游台南吧!台南是個從古早味的小吃到創意料理,每一口都會讓你驚艷的地方。影片中介紹了多間美食,葉家小卷米粉、豬飼料柑仔店、富盛號碗粿、吻鑽糖半熟乳酪塔專門店、福昇小食、輝哥本土牛肉湯等,都是來到台南必嚐的經典美食。吃飽喝足後,張嘴嘴帶我們來探索台南的必去景點。台南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赤嵌樓、安平定情碼頭-德陽艦園區、奇美博物館、十鼓仁糖文創園區等,其中十鼓仁糖文創園區還有許多刺激及台灣少見的遊樂設施供遊客體驗,想解放生活壓力的你們,不妨來這邊大叫抒壓吧!若害怕十鼓糖廠的遊樂設施,也可規劃遊走台南的歷史古蹟,台南古蹟歷史悠久,因此也非常適合做為親子出遊寓教於樂的選擇喔!還不知道來台南要吃什麼玩什麼嗎?趕快點擊影片,跟著張嘴嘴一起出發台南!想知道更多美食旅遊資訊,記得訂閱關注女子漾!「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延伸閱讀】火鍋吃到飽只要190! 超狂CP值 60種食材任君挑選【延伸閱讀】東京新宿噴泉意象吸睛新景點「東急歌舞伎町TOWER」
-
2023-06-08 焦點.元氣新聞
「看到他遠遠走過來,就開始全身緊繃…」性騷擾為受害者帶來你想不到的4大嚴重影響
日前,前民進黨女性黨工在工作時遇拍片導演性騷擾,新聞一出,引發輿論譁然,之後,兩黨政治人物、校園,或從高雄市府到新北市府、台北市府等,也接二連三爆出性騷擾風波,台中市市長盧秀燕也自爆過去曾遭性騷擾,近期,性騷擾問題已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曾任台北市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委員,在他門診經驗中,曾遇到一些女性上班族,同樣也承受男主管性騷擾折磨,甚至有人只要遠遠看到男主管走過來,就開始全身緊繃,害怕到出現「解離」現象,不僅恍神、注意力渙散,工作績效也大幅下滑。職場性騷擾 易造成多層次影響楊聰財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觀察,職場性騷擾常為受害者帶來四大影響:第一,一旦遭受職場性騷擾,受害者可能產生巨大心理壓力,進而引發緊張、不安、焦慮、困惑等情緒,若有憂鬱症,情況容易更惡化。第二,有些職場性騷擾受害者因為情緒、壓力而導致一些身體症狀,除了肌肉緊繃,睡眠、食慾也會大受影響。嚴重時,受害者甚至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此時,很容易出現心情慌張、頻做惡夢、對類似情境充滿警戒等身心症狀,生活落入痛苦回憶。第三,遭受職場性騷擾後,受害者的自尊心也可能受到打擊,或產生羞恥心、內疚、不喜歡自己等負面想法,若親友、周遭人士給予不友善回應或置之不理,情況就可能加劇。第四,當一個人長期在職場遭受性騷擾,也很容易影響職場發展、績效,由於騷擾者可能是上司、主管,而被騷擾的員工、助理長時間處於緊張、焦慮狀態,隨時擔心騷擾者動手動腳,自然無法專注於工作,無論工作表現、升遷,都容易受阻礙,最後甚至得被迫辭職求助無門。遭受性騷擾 法律諮詢也是必要的!楊聰財醫師建議,性騷擾受害者不僅需要陪伴、支持,有時也需要尋求法律諮詢。目前,許多規模較大的公司、企業有設申訴管道,遭受性騷擾的上班族可嘗試求助。另外,如果出現失眠、焦慮、恐慌等症狀,甚至嚴重干擾生活,專業精神科醫師可幫助評估、確診,或運用科學儀式協助診斷。在平常生活當中,寫心情日記、運動,也有助維持身心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8 醫療.泌尿腎臟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指常見6大原因,飲食調整等3招助改善
便祕是日常相當常見的問題,建議盡早檢查釐清原因,例如「大腸無力症」,這種便秘往往會比一般的便秘更加嚴重些。禾馨醫療大腸直腸科陳威智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教檢查出此症的民眾如何改善及治療。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指常見6大原因。 便祕和大腸無力症的關聯?陳威智醫師指出,一般人排便的次數可為1天至3天一次不等,超過3天沒有排便就可以視為便秘,而大腸無力症則可能達到5-7天或是更久,且需相當用力或以藥物輔助,而結果往往也差強人意。 大腸無力症常見6原因:大腸無力症原因大多還有待研究,目前許多研究認為大多和遺傳有關,例如左下腹的乙狀結腸較長,此處為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堆積糞便之處,較長也就難以推進、容易堆積糞便。其他引起大腸無力症的因素也包括腸道神經節較少、或是運動較少、人體老化等,使得蠕動的速率、頻率較低,形成無力。另外,自小沒有養成固定排便習慣、或是生活工作等形成的心理壓力、以及荷爾蒙影響也都有可能有所關連,荷爾蒙影響也正是為什麼便祕較常發生在女性族群身上。 長期便祕可能增加腸癌發生率?提醒民眾,便秘情況不論是否為大腸無力症,糞便毒素長期累積在身體當中,都有可能形成慢性發炎、甚至增加腸癌發生機率,應盡早改善。 如何飲食改善大腸無力症?醫指3方向調整有助改善! 陳威智醫師表示,即便是診斷出大腸無力症,一樣可以透過飲食方式進行改善。飲食方向需每日攝取足夠的水分,一日至少2000c.c.。攝取高膳食纖維蔬果,可選擇鳳梨、奇異果、火龍果、草莓等。另外油脂也相當重要,許多減重者、特別是女性,常會因為控制飲食而缺乏攝取油脂,但油脂也是人體必需營養,缺乏也容易造成便秘,建議每日應至少攝取30c.c.,這從雞胸肉上也能攝取得到。並也建議避免油炸、手搖飲、辣物等高油脂、高糖份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治療便祕、大腸無力症3方向!醫籲盡早檢查排除常癌可能。 藥物治療:陳威智醫師也表示,治療便秘、大腸無力症最基本的第一步建議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上述飲食調整若遲遲未見改善,接下來就會是藥物治療,例如增加腸胃蠕動的軟便劑、或較激烈一點、刺激腸道的灌腸。不過也得留意部分藥物可能使腸道出現依賴性,停藥腸道蠕動可能就又下降。因此用藥前還是鼓勵民眾先進行檢查,並與醫師詳細討論後開立藥物為佳。 手術治療:若藥物也還是無法改善,接下來則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截腸手術,顧名思義就是截下其中一段腸道,縮短排便所需經歷的過程,達改善便秘的效果,切除的部位大多是較長、引起大腸無力症的乙狀結腸。陳威智醫師表示,這項手術常見也運用在腸癌治療,視醫師技術通常相當安全、後遺症機率可說近乎於零,現也隨醫學進步,手術有別於以往的開腹手術,多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在經驗充足的醫師手術下,無傷害到輸卵管等器官不會造成不孕。 陳威智醫師也提醒,便祕的原因其中也包括腸癌,因腫瘤阻塞腸道而引起便秘,提醒若發現自己排便習慣改變,應盡早檢查,以例排除腸癌的可能性。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大腸癌篩檢男比女少原因曝!糞便潛血檢查8步驟在家自己做.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罹癌食物」台灣人全吃過!.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7 養生.運動健身
大吃美食還能瘦!減重醫生親授「5招越吃越瘦」小撇步
減肥忌口好困難?想吃美食的慾望好難控制,今天就讓吳醫師來教您,如何吃得健康又同時擁有令人垂涎的辣妹曲線!吳醫師提到,其實減肥80%重要的是飲食控管,20%運動。因工作壓抑或是心情不好造成的情緒性、過度壓抑進食、吃錯食物,其實都會讓腦子不容易飽。以下是吳醫師的飲食控制五大要點,想大吃美食還能瘦的你趕緊筆記吧!要點一正餐必須吃飽,依據水、肉、菜、飯、果這個順序,正餐時間先讓健康營養成分充足的食物買足身體的需求,少鹽、辛香料調味,吃食材原本的味道,久而久之其實就會習慣清淡的口味。要點二正念飲食,想吃零食時,問自己的身體是如何的飢餓,吃得時候從外觀香氣滋味,好好品嘗。想像食物的來源、運輸、烹調過程,自己看到食物,身體對它的感受,唾液分泌、呼吸、飢餓程度等,一到十分,給它定義一個分數,了解自己有多飢餓。要點三增加取得食物的困難性,如只放食材,不放零食,想吃時只能從頭開始準備與烹煮,刪除外送軟體等。要點四減少誘惑,加工食品和精緻糖少碰。要點五零食替代法,嘴饞時,如想吃巧克力,將一般巧克力換成85%黑巧克力。影片中建議了多種食物的替代方案與減肥飲食小技巧,趕快點擊影片,跟著吳醫師一起吃得營養開心,瘦的舒服沒壓力。「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延伸閱讀】給我女神大長腿! 每天花7分鐘 瘦下你難纏的小腿肚【延伸閱讀】女童睡覺踢被遭爆打流血趕出門 父親和後母批:你比垃圾還不如!她想回到過去對自己說:沒人愛你沒關係, 我愛你
-
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醫生減重奮鬥史,從80公斤變成55公斤的超勵志過程大公開!
圓圓胖胖的外表讓你沒自信嗎?從小體重就沒有低於65公斤的Cofit初日診所的吳榛槿醫師,因工作壓力胖到80公斤、體脂飆破40%,相當於身體中有四成都是油,這樣嚇人數據促使她下定決心走上減肥之路。剛開始她也試過各種方法,例如水果減肥法、單一食物減肥法等,每天對熱量錙銖必較,但不正確的飲食方式、太過極端的偏食,營養密度低的加工食品,讓她在反反覆覆的減肥過程中精神變差、月經紊亂,生理心理都變得很差。她不藏私地與大家分享瘦下來的祕訣,讓她花一年多時間就成功消滅了25公斤的脂肪,卻沒有掉一分肌肉,而且體重還持續下降中。而她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開始與食物和解之後,月經變順了,心情也變愉悅。影片最後她鼓勵大家,不要受到外在混亂的資訊影響到自己對減肥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和要求,使用正確的方法讓自己變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原始影片宋晏仁醫師x Cofit初日 YT延伸閱讀上班忙碌想運動卻又沒時間! 只要15分鐘 輕鬆甩掉腰間游泳圈斷食一天快速瘦身還有許多好處?健身達人親身體驗分享解惑「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6-07 焦點.健康知識+
人體工學椅對坐姿有益是否有科學證據?教授教該如何坐得健康
我在2023-5-18發表抗老化醫學是偽科學,讀者antonylearn在2023-5-21留言:「林教授您好。請問人體工學桌椅對健康的好處是否有研究證據?我們應該注意哪些設計和功能?謝謝教授。」人體工學的英文是ergonomic。我用這個字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搜到73,436篇論文。我把ergonomic限定為標題關鍵字後,搜到2014篇論文。我大致瀏覽了最新發表的幾篇論文後,覺得一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的The Home Office: Ergonomic Lessons From the “New Normal”(家庭辦公室:從“新常態”學習到的人體工學教訓),是最有實用價值。我把它的文摘和如何調整桌椅的建議翻譯如下:文摘:數以百萬計的人因 COVID-19 而被拔根(uprooted),丟進在家辦公的“新常態”。使事情更加複雜的是,許多人只獲得了一台筆記本電腦,而且幾乎沒有接受過有關設置符合人體工學的正確工作站的教育(如果有的話)。因此,許多在家辦公的員工可能面臨不理想的工作條件。基於 41 項家庭辦公室人體工學評估,大多數人體工學問題與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沒有扶手的不可調節椅子、較低的屏幕高度和堅硬的桌面有關。如果繼續在家辦公,人們需要了解不良工作站的後果。首先,辦公椅往往是問題的根源。最好的椅子具有以下關鍵部件:可調節高度、可調節扶手、五個腳輪和椅背的腰部支撐。然而,家裡很少有椅子具備所有這些組件,而且一把新椅子可能超出預算。椅子的一些潛在修復包括:1.在座椅上放一個枕頭以提高座椅高度。2.在背後放一個枕頭和/或捲起的毛巾,以提供腰部支撐和背部支撐,並且無需從椅背上傾斜身體。3.在扶手較低且不可調節時包裹扶手。4.將椅子移近桌子或桌子,以鼓勵背部靠在座椅的靠背上。其次,很明顯,很多人在家中使用筆記本電腦工作,無論是將筆記本電腦放在膝蓋上還是放在辦公桌上,都會導致背部和頸部姿勢不良。無論哪種方式,筆記本電腦的屏幕都太低,導致工作人員經常低頭看很長時間。使用筆記本電腦的一些潛在修復方法如下:1.在膝上使用屏幕時,請在電腦下方放置一個膝上桌或大枕頭,以抬高屏幕。2.在桌上使用筆記本電腦時,請使用外接鍵盤和鼠標,並通過在筆記本電腦下方放置一疊書或一個盒子來抬高屏幕。3.如果可能,請在合適的高度(例如,頂部與眼睛同高)並以人為中心使用外部屏幕。4.使用雙屏幕或多屏幕時,將主屏幕直接放在您面前並將輔助屏幕(例如筆記本電腦或第二個外接屏幕)放在主屏幕的一側是關鍵。梅約診所發表的Office ergonomics: Your how-to guide(辦公室人體工學:你的怎麼做指南),也值得參考:椅子:選擇一把能支撐脊椎的椅子。調整椅子的高度,使雙腳平放在地板上。或者使用腳踏板,使大腿與地板平行。如果椅子有扶手,請調整扶手的位置,讓您的手臂輕輕放在扶手上,肘部靠近身體,肩膀放鬆。桌子:在桌子下面,確保你的腿和腳有足夠的空間。請勿將物品存放在辦公桌下方,因為這會縮小可用空間並使您難以正確坐下。如果辦公桌太低,無法改變辦公桌高度,可以在辦公桌腿下墊上結實的木板或積木,將辦公桌抬高。如果桌子太高無法更換,請將椅子抬高。如有必要,請使用擱腳板支撐雙腳。如果您沒有腳凳,請嘗試使用小凳子或一疊結實的書。如果您的辦公桌有一個不圓的硬邊緣,請在邊緣墊上墊子或使用腕托。這可以保護您的手腕免受稱為接觸應力的問題,這種問題可能因長時間接觸硬邊而發生。鍵盤和鼠標:將電腦鍵盤放在你面前,讓你的手腕和前臂在一條直線上,肩膀放鬆。如果您使用連接到電腦的鼠標,請將其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與鍵盤放在同一表面上。當您在打字、使用觸摸板或鼠標時,請保持手腕伸直,上臂靠近身體,雙手處於或略低於肘部水平。如果可能,請設置鼠標的靈敏度,以便您可以輕觸它。電腦屏幕:將電腦屏幕直接放在您的面前,鍵盤的正後方,距離您的臉大約一臂的距離。屏幕與您的距離不應低於20 英寸(約 50 厘米)或超過 40 英寸(約 100 厘米)。屏幕頂部應與眼睛看齊或稍低。 如果您佩戴雙焦點眼鏡,請將屏幕再降低 1 到 2 英寸(約 2 到 5 厘米)以獲得更舒適的觀看效果。筆記本電腦:由於屏幕高度低、鍵盤和触摸板局促,使用膝上型電腦可能會導致不適。如果您在辦公桌前使用筆記本電腦,請考慮使用外接鍵盤和鼠標以及筆記本電腦支架,以更接近台式電腦的設置。經常使用的物件:將您經常使用的物品(如電話、訂書機或印刷材料)放在靠近您身體的地方,以盡量減少探身。請站起來拿取您坐著時無法舒適夠到的任何東西。電話:如果您花很多時間在電話上,或者如果您經常在使用電話時打字或寫字,請將電話接上揚聲器或使用耳機。不要將手機夾在頭和脖子之間。請記住,無論您的工作空間根據人體工學設置得多麼好,一次幾個小時都坐在同一個位置上對您的身體不利。在整個工作日盡可能多起身走動。如果可能的話,站著做一些工作。當你坐下時,不時地伸展你的手、手指和手臂。改變你的姿勢、站起來和移動將減輕你身體的壓力並幫助你保持健康。美國西北大學發表的Ergonomic Office Furniture Selection Guide(人體工學辦公室家具選擇指南),也值得參考。原文:人體工學桌椅是否有研究證據,如何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7 醫療.骨科.復健
忽視頸椎不適「這疾病」恐找上門,嚴重還會影響性功能!醫師教你如何自我檢測
低頭滑手機讓頸椎歪斜的患者愈來愈多,頸椎歪斜不僅會造成頸部疼痛,連帶還會影響學習、工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失智,嚴重者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裕表示,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頸椎功能障礙,但長期不重視極可能造成不可逆後遺症,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低頭滑手機等3C 產品,頸椎疾病恐找上門陳榮裕表示,現代人使用頸部的機率,遠大於過去,只要頻繁使用,關節退化的機率就愈高,也會讓退化年齡提早,現代人久坐、久站、低頭用3C產品,頸椎與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害。因頻繁使用,導致的頸椎疾病,如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韌帶增生、頸椎歪斜等。頸椎不適何時該就醫?近年頸椎歪斜的案例愈來愈多,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治療過一位年僅20多歲頸椎歪斜的患者,頸椎過度使用出現骨刺後,出現麻痛感,幾乎沒辦法正常工作、睡眠,經過手術治療後才改善。頸椎病變並不會馬上影響到生活,而是一步步蠶食頸椎健康,患者常常是等到麻痛感出現時,才有意識,但此時才就醫,往往都已經非常嚴重。陳榮裕建議,如果已經感到頸椎不適建議及早就醫,搭配改善姿勢等方式,避免未來頸椎病變影響神經傳導。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券」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已有多項病例報告指出,頸椎病變嚴重者,恐會影響性功能,且就算開刀治療,也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頸椎歪斜的常見症狀:.急性或慢性頭痛.雙手難以抬高低頭時伴隨著「卡卡」的不適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睡不好預防頸椎病變,醫師建議從兩方面著手陳榮裕表示,避免頸椎病變,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避免過度使用頸椎,減少低頭頻率.也可以拉筋舒緩頸部肌肉,但不建議過度推拿,或用力按摩。頸椎因較其他部位更脆弱,推拿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過度按壓到受傷處,恐會增加頸部壓力,嚴重者恐因此癱瘓。●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Q1.您現在頸椎的疼痛指數?0分:完全不會痛1分:輕微疼痛2分:中等疼痛3分:疼痛相當嚴重4分:疼痛非常嚴重5分:劇烈疼痛Q2.您現在個人自理狀況(如:洗漱、穿衣等)0分: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自己來1分: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痛感,但基本還是沒有問題2分:會有點痛感,所以我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小心3分:疼痛感受度較強,所以有時候需要別人協助4分:我已經痛到經常需要別人協助5分:我已經無法自理,需要臥床Q3.您現在是否可以提起重物?0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且不會痛1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但會有一點點痛(但可忍受不太影響)2分:疼痛會妨礙我從地板上提起重物,但如果重物放在桌子上合適的位置,我可以設法提起它3分:疼痛會妨礙我提起重物,但可以提起「中等重量」的物體4分:我只可以提起「輕的」物體5分:我完全無法拿或搬物品Q4.您現在是否可以閱讀?0分:我可以隨意閱讀,且完全不會痛1分:可以讀,但會引起輕微的頸痛2分:可以讀,但疼痛感受比較強烈一點3分:我已經不能隨意閱讀(閱讀時間約30分鐘)4分:我已經閱讀困難(閱讀時間小於10分鐘)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閱讀Q5.您現在是否會頭痛?0分:完全不會1分:有一點,但不常2分:中度頭痛,但不常3分:中度頭痛,且經常發生4分:嚴重頭痛,且經常發生5分:一直都有嚴重頭痛問題,且持續發生Q6.您現在注意力是否有集中?0分:完全集中,沒有任何困難1分:有時候不太能集中,但不是太大的問題2分:想要集中時,有一點點小問題3分:需要花一些精力才可以集中4分:需要花我極大的精力才可以集中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集中Q7.是否會因為頸椎痛而影響工作?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影響程度不大,還是可以自己完成2分:有些工作項目受到限制3分:受限制的項目變多,且自己無法完成4分:已經幾乎不太能工作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工作Q8.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到您的睡眠?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失眠小於一小時2分:失眠約1-2小時3分:失眠約2-3小時4分:失眠約3-5小時5分:接近整夜失眠,失眠約5-7小時Q9.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您的娛樂活動?0分:完全不影響1分:我能參與所有娛樂活動,但有一點頸痛2分:因頸痛,我只能參加大部分活動3分:因為頸痛,我只能參加少部分活動4分:因為頸痛,我幾乎不能參加活動5分:我完全無法參加活動Q10.您是否開車?是否Q10-1.您現在是否會因為頸椎疼痛而影響駕駛?0分:完全不影響1分:可以駕駛,頸椎輕微痛2分:可以駕駛,但因為疼痛所以無法長時間3分:已經不太能駕駛4分:幾乎不能駕駛5分:完全無法駕駛頸椎功能障礙評估結果計算方式:(總分/50)X1000-20%:輕度21-40%:中度41-60%:重度61-80%:嚴重81-100%:失能臥床
-
2023-06-07 醫療.泌尿腎臟
中年性生活滿意度不佳別輕忽 研究曝可能增認知功能下降風險
【本文重點】勃起功能問題不僅與性生活有關,還可能與認知問題有關。一項以800多名男性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中老年男性的勃起功能和性滿意度下降與記憶力下降有關。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理論,包括身體不活躍、飲食不良與心臟健康不佳等因素可能增加記憶問題的風險。另外,性生活不佳可能與睪固酮水平下降、長期壓力等因素有關。研究結果呼籲對老年人的性健康進行更多關注。--by ChatGPT勃起功能不只與性生活相關,還會影響個人健康狀況,例如勃起功能障礙就與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風險增加有關。根據發表在《老年學》(The Gerontologist)期刊的新研究表明,中老年的勃起問題也可能與男性日後出現認知問題有關。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踪800多名男性的勃起功能、性滿意度以及認知表現之間的關聯,研究開始時參與者平均年齡約為56歲。這些男性分別在56歲、61歲和68歲時接受認知變化的測試,並完成了關於勃起功能和性滿意度的問卷調查。他們發現,勃起功能和性滿意度的下降都與記憶力下降有關。該研究作者之一Riki Slayday博士表示,雖然研究人員發現這三個健康因素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但他們只能推測原因。研究人員提出三個主要理論。他們認為性生活不佳的人可能運動較少,飲食較差,心臟健康狀況較差。這已經被認為會增加記憶問題的風險,因為這些人更有可能遭受大腦血管的損害,這會損害與記憶有關的細胞。其他理論包括,性生活較差的男性可能具有較低的睪固酮,即男性性激素。他們認為,這可能會導致參與記憶的海馬迴變小。他們還表示,由於性生活不佳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慢性壓力可能是結果背後的原因。他們指出,皮質醇(一種壓力荷爾蒙)的持續釋放可能會導致海馬迴在老年時萎縮,而海馬迴有許多荷爾蒙受體。Slayday建議,如果你的滿意度普遍較低,那麼你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壓力相關問題的風險更高。性滿意度的提高實際上可能會激發記憶功能的改善。該研究揭示人們應該多運動,吃更好的食物。除此之外,性滿足對我們的健康和總體生活質量也很重要。研究人員呼籲應該對中老年人的勃起功能進行更多監測,作為70歲之前認知能力下降的潛在跡象。什麼是勃起功能障礙?根據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勃起功能障礙是指無法勃起並保持足以進行性交的勃起。在大多數情況下,勃起功能障礙是另一個潛在問題的症狀。勃起功能障礙在任何年齡都不被認為是正常的,並且可能與其他問題有關,例如缺乏性慾以及性高潮和射精問題。》看更多勃起功能障礙預防方式克利夫蘭診所的泌尿科醫師Raevti Bole告訴《HealthDay》,我們知道勃起功能障礙可能是健康問題的標誌,也可能是整體心臟健康的預測指標,現在它已經與認知功能相關聯,防止血管疾病惡化更為重要。他並未參與該項研究。Bole表示,如果有任何健康問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例如高血壓、心臟病或糖尿病,重要的是要對它們進行診斷和治療。這種主動的方法可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害。如果潛在的情況繼續得不到治療並且變得更糟,這可能導致血管疾病惡化和全身問題惡化,而不僅僅是勃起而已。【資料來源】.Low sexual satisfaction linked to memory decline later in life, study finds.Erectile Troubles in Middle Age a Bad Sign for Men's Brains.A bad sex life in middle-age raises men's risk of DEMENTIA, study suggests
-
2023-06-0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年花健保402億!近半數同時患腎臟病
一名70多歲的張姓伯伯,50多歲時確診糖尿病、高血壓,長年透過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病況,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糖尿病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洗腎度日,張伯伯後續被送進安養院,長期醫療、看護費用也加劇兒女的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人數增加1.9倍。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45.4%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此外,雖糖尿病粗死亡率下降16.8%,總住院率降低21%,但75歲以上患者數增加,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4成以罹病10年以上,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應及早守護糖友心腎,減少不健康的失能年數。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是國人普遍的慢性疾病,古語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已病」隨著醫學進步逐漸有藥物可使用,「欲病」在快要引發嚴重併發症時,透過藥物或生活習慣有機會改變,而要保持「未病」最困難。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透析末期腎病會讓國家、社會帶來龐大負擔,末期腎病原發原因為糖尿病,若能控制則可解決一半問題。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希望各國注意致病風險因子防範,包括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與不運動等。國健署希望強化慢性病管理,也希望透過成人預防保健計畫,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去年國健署、健保署合作代謝症候群管理,從疾病前端做預防性治療,藉由醫病共同決策、改變生活習慣,逆轉疾病發生。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糖尿病因為共病特別多,像是一年內新發生透析病人,有48%都有糖尿病,若超過65歲以上,則超過一半都有糖尿病,這也是造成國人腎臟衰竭的因素,此外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共病,因此糖尿病照護需跨專科才能照顧得好。石崇良表示,健保署過去啟動糖尿病共照計畫,透過照護團隊指導病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從飲食、營養控制、運動等生活習慣,建立健康行為,以及調節壓力、睡眠,共照計畫也讓病人參與,相較於沒參與共照計畫的人病人,疾病控制、住院率皆有明顯落差。近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但75歲以上高齡糖尿病人數增加21%,4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病率亦逐年提升至7.6%,顯見桃尿病已有高齡化、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併發症與罹病年有關,若控制不佳則會更快發生。以70歲老年人來說,罹患糖尿病,距離若活到80歲,僅和糖尿病共處10年,只要控制的不要太差,發生併發症機率就會減少。楊宜瑱指出,但若是30歲年輕人罹患糖尿病,若能活到平均餘命75歲,會有將近50年時間跟糖尿病共處,併發症、共病發生機率增加,必須優化血糖控制,但年輕人常因工作、生活型態無法配合,較難做好血糖控制。她表示,老年人控制糖尿病以安全、維持生活品質為目標,年輕人則需要積極控制。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史、體重過重與肥胖,共病則有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若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葡萄糖耐受不良、少運動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則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管理,遠離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進一步升級糖腎共照目標,今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最新的控糖典範計畫目標,預計於未來5年間強化糖尿病患者心腎共病篩檢率、全國共病照護率,並持續推廣國際治療指引,提高以下五項目標超越50%,包括一、糖尿病與共病識能。二、ABC達標率:糖化血色素、血壓、膽固醇三大指標控制達標。三、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ACR)檢測率。四、指引用藥遵囑率。五、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