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3 13:09:21 許瑞云
許瑞云/以愛為名的自私
A女士對我說:「我先生希望我成為完整的女人。」 我很好奇地問:「什麼是完整的女人?」 她說是願意全心全意為先生和孩子付出,除了上班,周末也應該把時間都花在陪伴孩子和先生身上。 我笑笑地說:「依照他的定義,沒有先生、孩子或失去先生、孩子的女人就不是完整的女人嗎?事實上,每個女人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女人啊!」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6-03-13 13:09:21 許瑞云
A女士對我說:「我先生希望我成為完整的女人。」 我很好奇地問:「什麼是完整的女人?」 她說是願意全心全意為先生和孩子付出,除了上班,周末也應該把時間都花在陪伴孩子和先生身上。 我笑笑地說:「依照他的定義,沒有先生、孩子或失去先生、孩子的女人就不是完整的女人嗎?事實上,每個女人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女人啊!」
2016-03-13 12:59:16 林靜芸
66歲的阿雲與丈夫經營襪子專賣店,她整天碎碎唸。店裡業績下降,她怪丈夫「不用腦筋」,兒子求職不順,她怪丈夫遺傳不好。阿雲開口,錯的永遠是別人。假日丈夫帶她出遊,路上塞車,阿雲抱怨這麼塞為什麼要出門。到了目的地,阿雲上完廁所,逛沒十分鐘就說不好玩,要求回家。
2016-03-11 10:51:18 周百謙
整理最近氣象報告的相關數據,大家會注意到一月和二月間的氣候變化頻繁,溫溼度差異大。同一時間,空氣中懸浮微粒由於相關氣候條件不利散逸,濃度上升造成紫爆紀錄頻繁。這兩個自然條件的結合下的完美風暴,造成了自我防禦機制的功能被破壞。
2016-03-10 10:46:58 咩姐.come on
踏入護理工作的幾年之後,我不再抱怨自己的人生。 下班後,和許久未見的老朋友見面,我們吃著聊著,互相訴說沒見面的日子裡發生的事,大部分都是一些小事──像隨時可以被垃圾車載走的垃圾一般──的小事
2016-03-09 12:40:12 林靜芸
淑芬有二個小孩,分別是小六與國二,夫妻上班,由公婆幫忙照顧。婆婆重視教育,花心思監督課業,孩子學校成績很好,婆婆認為小孩用功唸書,順利升學,將來必能出人頭地。 婆婆教育孩子在家裏不必幫忙家事,只
2016-03-08 08:52:04 陳亮恭
兩千多年前西方醫學老祖宗「希波克拉提斯」除了寫下醫師誓詞外,對於健康的許多觀察至今依然正確,他的醫療理論大力主張疾病的復原,主要來自大自然賦予人類內生的能力,醫療只是輔助角色。他也對醫療角色有些觀察,留下「偶爾治癒、時常治療、總是安撫(Sometimes cure, often treat, always comfort)」的名言。
2016-03-06 12:47:00 精華區
如果有一種發電方式,不但安全、無汙染,而且成本比現行電價便宜50-80%,如此夢幻的組合,國家應該會傾全力來發展,民眾亦樂於接受吧!這樣的假設,可能還真的存在,如果決策者能把「節能」,也當成一種能源。
2016-03-06 11:51:10 孫越
我們常聽老人抱怨自己血壓太高,血糖升高,搞得心情不好,家人也受累。其實,只要多注意飲食,調整情緒,或是去看醫師檢查檢查,就好了。一個人悶在家裡窮擔心,一點兒都沒用。
2016-03-03 15:19:57 劉志銘
張先生今年剛滿50歲,在家人的建議下接受了健康檢查,結果顯示胃部有慢性發炎,碳13呼氣檢查也發現他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他被轉介到胃腸科門診,但對於是否該接受除菌治療,這4個問題一直困惑著他: 1、
2016-03-02 13:55:27 蘇上豪
不知何時開始,日本的拍賣網站上出現了一種很特別的商品叫「原味內褲」,就是將一些妙齡女子穿過而沒有洗滌的內褲,拿來網站販售。至今為止,這種風潮依舊存在,甚至有台灣業者設了特別網路商店,還加碼賣「原味內衣」及「原味褲襪」等等。
2016-03-01 08:32:32 黃達夫
從事癌症醫療,50年來持續不斷與病人及家屬一起面對、思索生命的質與量這個課題。經多年觀察與討論,對我個人而言,生命的質與量抉擇已不再是太大難題。
2016-02-29 11:18:23 鄒頡龍
談到紐約,你會想到什麼?洋基棒球隊?第五大道的Tiffany精品珠寶?「慾望城市」時尚摩登放縱聲色的男女,「忍者龜」神出鬼沒的下水道,「蜘蛛人」吐絲飛簷穿梭其間的摩天大樓……
2016-02-29 11:08:55 楊定一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間,都希望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更舒適的生活,更有意義的生命。然而,活在人間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我們大家共同所追求的。但是這許多追求,本身就是帶來煩惱、不安、不實在。
2016-02-26 12:12:50 張璽
今年過年值急診班,剛好遇到流感大流行,從早上八點一坐在診療椅上就一直到傍晚交班給下一位醫師才得以稍做喘息。中午匆忙泡的泡麵已經變成某種黑暗料理的模樣。雖然下班的時候又餓又累,但我想著至少我還可以下班,
2016-02-26 00:13:00 貓小姐
2016-02-25 11:57:00 陳潮宗
年前的大掃除,很多人會爬上爬下的擦窗戶,整理東西時也需要蹲下起身搬重物,而這時膝關節不好的人總感覺很吃力,甚至隱隱作痛,有時還會蹲不下去或是蹲下去後很難站起來。而難得在假期與家人朋友一起出遊時,卻又發現自己不太能爬山,走路也不能走遠,甚至可能逛街都覺得累,真是掃興!難道以後都只能宅在家裡嗎?其實平時注意膝關節保養,就能讓膝蓋勇起來,生活無負擔喔!
2016-02-24 14:22:43 蔡宇哲
以前在演講與上課時常會面臨到這樣的發問:「睡覺好浪費時間,可不可以睡少一點啊」、「睡不夠會有什麼影響呢」、「人為什麼要睡覺啊」,這個問題不好答,倒也不是沒答案,而是不吸引人。與一般人生活最相關的是:睡眠有助於學習與記憶、可幫助情緒穩定與自我控制,這些聽起來都重要沒錯,但總是會有人,尤其是年輕人會覺得說:可是我雖然睡很少但狀況也都很好啊,所以影響應該不大。
2016-02-23 11:56:48 羅一鈞
從今年初開始,茲卡病毒就佔領了國際媒體的鎂光燈。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以頭條報導過好幾次,CNN、BBC更深入巴西直擊小頭症橫行的村莊,世衛組織緊急開會宣布茲卡病毒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美國歐巴馬總統破天荒向國會籲請超高額的18億美金用於茲卡疫情防治,各國紛紛建議孕婦不要前往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和大溪地等疫區,以免感染茲卡影響胎兒健康。
2016-02-23 09:38:28 林奏延
生技產業是我國未來明星產業,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她的政見也特別提出 「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以南港國家生技園區、竹北醫材研究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沿高鐵連成亞洲最大的生醫聚落。
2016-02-22 11:52:17 潘懷宗
根據2015年12月17日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由大阪癌症與心血管預防中心(Osaka Center for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的研究報告發現,若與每星期吃不到1份(serving)馬鈴薯的人相比,每星期吃7份以上馬鈴薯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33%,而一份馬鈴薯大約是100公克左右。
2016-02-21 09:47:56 王明鉅
目前健保給付的藥品到底各個醫院購入成本到底是多少錢,一直是各醫院的最高機密。但是健保署給付這些藥品的費用,卻是每個醫院都一樣。但是很明顯地,每個藥品購入的成本,一定是規模大的醫院因為向藥商買的數量大,
2016-02-18 14:36:42 邱佩玲
很多家長為孩子不肯吃蔬菜而頭痛,中外皆然。一旦去深究原因,卻發現大人通常難辭其咎。研究證實,我們每個人的飲食習慣, 是透過學習而來;對某些食物的偏好,是「經常吃」帶來的熟悉感所養成。這是為什麼愛吃大蒜的懷孕或哺乳媽媽,貝比通常也喜歡蒜味;研究說要年幼孩子接受新口味、新食物,得讓孩子重覆嚐試10到15次的原因。
2016-02-15 15:28:30 吳家麟
前陣子看上一雙跑鞋,只注意到它的圖樣及配色非常吸引我,當下就喪失理智結帳離開。回家打開一看,才發現買到了所謂的競技鞋款:鞋子很輕、底很薄,以及前後足的高度落差很小。興奮地穿上它跑了10K,發現小腿酸痛、前足部不適,然而隨著使用次數增加,不適感漸漸趨緩,而且跑步速度加快了;之後改穿幾次厚底跑鞋,避震功能好,跑起來也舒適,但覺得有拖累感,無法加速。
2016-02-14 09:58:26 劉秀枝
最近開始在捷運車廂,戴著耳機聽手機裡的音樂,常感受到周遭「哇,滿頭灰髮的妳也跟得上時代潮流」的眼光。有次一位與我同坐在博愛座的先生瞥見我手機上的相片,問:「我兒子給我一個智慧型手機,已經一星期了,可是還不太會用,請問你手機上的相片是你兒子嗎?」我輕聲回答:「這是一位歌手的相片,我正在聽他的專輯。」
2016-02-14 09:51:26 張天鈞
最近因為房間太亂,收拾收拾,丟掉不可能用到或過期的資料,赫然發現剪下來的一篇文章,報導我們那一班,標題為:「臺大醫學系第二屆,掌握全台2/3醫療資源。這『醫』班。名醫、官員、怪ㄎㄚ多。」結論是:他們沒有勾心鬥角,只有30年不變的同窗情誼。沒想到這已是2006年刊載於某雜誌的一篇文章。2015年,我們那班在北投舉辦畢業40年同學會,發現除了少部分仍位居高位,或是像我仍在看病人「賺吃」之外,大部分都已在含飴弄孫了。
2016-02-14 09:48:17 李偉文
今年起台灣全面實施周休二日,若再加上國定假日與年休假,每個人即便是忙碌工作的上班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起碼也有三分之一是完全屬於自己可以用運用時間的假日。
2016-02-14 09:46:29 陳豐偉
人的大腦是複雜的立體結構,演化過程讓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在許多地方扮演不同角色。精神科藥物常見針對一種疾病發明的藥物,後續又應用在不同的精神症狀。抗憂鬱藥物後來廣泛應用在焦慮症、暴食症甚至腸躁症,說明人類對腦神經系統還有太多未知。
2016-02-05 00:27:00 貓小姐
2016-02-04 17:45:12 陳亮恭
10年之間 高齡醫學崛起
2016-02-04 17:23:13 醫院也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