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劉秀枝

劉秀枝/什麼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圖/ingimage

36歲的史丹佛大學神經外科總醫師保羅.卡拉尼蒂(Paul Kalanithi),在病房的電腦螢幕上看電腦斷層影像:肺部瀰漫腫瘤,侵犯脊椎和肝臟,沒錯,是第四期肺癌,只是這不是病人的,而是他自己的影像。這是2016年出版《當呼吸變為空氣》(When breath becomes air)的開場白(尚未見到中譯本)。

保羅本想當作家,卻因使命感的驅使而決定當神經外科醫師。他先拿到史丹佛大學的英國文學和生物學雙學位,再到英國劍橋大學取得科學和醫學哲學碩士,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史丹佛大學神經外科。正接受最後一年(第6年)的住院醫師訓練,表現優異,前途不可限量。

事業正要起飛,肺癌卻上身,好在其肺癌細胞具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突變,對標靶治療反應良好,4個半月後他撐著病體回去上班,7個月後完成住院醫師訓練。但肺癌復發,加上化療產生嚴重副作用。終在罹病22個月後,在家人陪伴下,平靜地離去,留下同為醫師的太太、8個月大的女兒和一本幾乎完成的書,由太太為他寫下最後一章。

保羅一直追問他的腫瘤主治醫師,他還可以活多久?在第四期肺癌的存活曲線中,他處於哪個點?但主治醫師拒絕和他討論存活數據,而是一再問他:「什麼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的確,存活曲線和統計數字只能作為參考,每位病人情況不同,醫師無法精確的告知癌症病人到底可以活多久。而且根據醫學文獻,醫護人員所預期的常比病人實際存活的時間為長。知道活多久到底有什麼關係?就像保羅所說的:「如果告訴我只能活3個月,那我將與家人度過;如果是一年,那我要寫一本書;如果給我10年,那我要回去繼續當醫生。」

生活中有許多「截止日期」,如考試、選舉、交報告等,讓我們不得不努力拚命,否則大概不會去理它。台北人到紐約旅行3天,會立刻去登帝國大廈,反而可能沒有去過台北的101大樓,那是因為沒有截止日期的限制。我們往往看不到生命的盡頭,也就沒有安排優先次序的急迫感。但是當得了重病時,才開始警覺,匆促安排,為什麼不平時就從容的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事?

也許保羅要傳達的訊息不是讓我們婉惜如此嚴謹訓練出來的優秀醫師無法繼續嘉惠病患,也不是怨嘆年輕的他為什麼會得癌症(他甚至反問,為什麼不是我)、為什麼不定期篩選以提早發現癌症而治癒,或6個月前當他因劇烈背痛、體重減輕並擔心癌症而去看家庭醫師,想作腰椎磁振造影,但家庭醫師因考慮保險給付而只開立腰椎X光(結果正常),而沒及早診斷。

我相信他要分享的是人生難料,也許可以活到很老,但也可能等不到明天的到來,因此永遠都要把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擺在第一順位。最重要的事也許需要努力奮鬥,如當神經外科醫師,但最重要的事不見得都很難達到,如向父母表達感恩或到某個景點旅遊等,總希望有一天要離開時沒有太多遺憾與牽掛。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腫瘤 罹癌 劉秀枝 心靈安老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