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6 20:19:39 慢病好日子
失智友善城市/失智長輩出家門 鬥陣來比賽 嘉縣成功整合醫療及社區資源
「恭喜番路下坑據點,勇奪冠軍!」嘉義縣老年人口比率 21.99%,居全國第一,推估112年全縣失智人口近萬人,但長者們的熱情活力卻絲毫不滅!爲響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縣府積極推動失智照護,26日於朴子體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09-26 20:19:39 慢病好日子
「恭喜番路下坑據點,勇奪冠軍!」嘉義縣老年人口比率 21.99%,居全國第一,推估112年全縣失智人口近萬人,但長者們的熱情活力卻絲毫不滅!爲響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縣府積極推動失智照護,26日於朴子體
2023-09-23 18:18:00 慢病好日子
臺北市地峽人稠,隨著高齡社會到來,許多住在沒有電梯、老舊公寓的長者外出不便,有如生活在「醫療孤島」。臺北市衛生局近年來推動「到宅服務」,深入社區提供慢性病、失智等疾病衛教及篩檢服務。明年將為國一男生免
2023-09-23 15:48:47 慢病好日子
南投縣是全台地理面積第二大的縣市,卻是全台唯一沒有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縣市,醫療資源不均且不足,南投縣政府近年透過遠距醫療、尋求民間資源等方式,深入社區,推動慢性病防治等公衛政策,更因應不同族群使用不同
2023-09-14 15:02:59 慢病好日子
當腎臟因慢性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這就是慢性腎臟病,也是洗腎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強調,慢性腎臟病帶來的腎功能下降與住院、洗腎、死亡風險密切相關,並可能
2023-09-12 14:55:05 慢病好日子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
2023-08-31 11:00:13 慢病好日子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
2023-08-18 22:05:40 慢病好日子
健保署統計,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從改掉
2023-08-16 10:19:22 慢病好日子
台灣有8萬多名洗腎患者,在照護品質提升下,腎友壽命延長,那腎友還有哪些煩惱?聯合報「慢病好日子」去年底進慢病好日子/行腎友煩惱大調查...
2023-08-11 17:56:03 慢病好日子
【重點提醒】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大型: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兩者雖然病因不同,但都有可能會經由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三者相互作用引起。元氣網整理糖尿病與遺傳的關係,讓糖尿病病人可以了解糖尿病如何透過基因影響到下一代,了解這兩類糖尿病的遺傳現象和糖尿病病人是否能生小孩?
2023-08-07 18:18:29 慢病好日子
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出現高血糖狀態,長期處在高血糖時,會導致各種糖尿病的併發症,還有哪些疾病會引起高血糖?高血糖會產生那些危機?發生高血糖該怎麼辦?如何預防高血糖?關於「高血糖」的大小事,元氣網報你知!
2023-08-02 11:44:33 慢病好日子
你有生活習慣病嗎?小心10年後會有現世報。聯合報日前進行【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在1054份的問卷中,7成受訪者為25-45歲的青壯年,發現6成的人有兩項不良習慣,1/4健康檢查不足夠,半數沒有醫療保險,另外,還有不少人每天留不到3小時給自己,還得照顧慢性病家人,沒錢保險及健康檢查,成了「窮忙一族」。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窮忙之外,還讓自己10-15年後成為慢病候選人,也沒好好的愛自己,真是辛苦的青壯世代。
2023-08-02 00:52:26 慢病好日子
人人談癌色變,但慢性疾病對健康危害更嚴重,八成中老年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年逾六十五歲,罹患兩種以上比率高達七成。
2023-08-02 00:52:25 慢病好日子
相較於癌症的詭譎多變,慢性病相對單純,可預期性高,近幾年來,AI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發展迅速,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
2023-08-02 00:52:25 慢病好日子
世界各國面臨慢性病年輕化威脅,國健署擬推「國家慢性病防治計畫」,希望減少慢性病死亡率,相關學會代表齊聚會議,發表共同建言...
2023-08-02 00:49:47 慢病好日子
台灣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患者眾多,去年慢性病就醫人數高達一二八六萬人,平均每兩名國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慢性共病比率偏高...
2023-07-25 20:50:46 慢病好日子
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的問題,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不同在於胰島素的分泌情況。第一型糖尿病是因胰島素製造細胞遭破壞,造成先天性缺乏或分泌不足,需要注射胰島素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是因代謝問題,身體對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治療主要使用口服藥物,如雙胍類、磺醯尿素類等。胰島素對人體有多種功能,包括幫助血糖進入細胞、脂肪合成、骨頭形成等。治療方針因成因不同而異,且治療過程需注意藥物使用、保存和副作用等注意事項。
2023-07-20 19:04:09 慢病好日子
這篇文章介紹了糖尿病患者常見的6種皮膚問題及改善方法。其中包括糖尿病引起的黑色棘皮症,可能是糖尿病前兆之一,需改善胰島素阻抗。脛前色斑是細血管問題造成,通常無害。皮膚發炎是因為糖尿病影響免疫力和傷口癒合,需控制血糖並使用抗生素。真菌感染常見於糖尿病患,須控制血糖並選擇適當的抗真菌藥物。發生成人硬腫症使皮膚變厚變硬,尚無明確治療方法。提醒患者重視皮膚問題,與醫生合作改善血糖控制。
2023-07-19 18:22:35 慢病好日子
糖尿病患因血糖高,傷口癒合較慢,容易導致傷口潰爛,特別是足部容易出現傷口,甚至需要截肢的風險。建議糖尿病患要謹慎處理傷口,及時就醫治療,避免感染和慢性傷口。對於糖尿病傷口的處理原則包括使用醫師開立的軟膏進行治療,適時換藥,避免使用雙氧水或優碘消毒。也提及了如何避免糖尿病足部傷口導致截肢,以及在傷口復原過程中應該補充哪些營養。
2023-07-17 15:18:52 慢病好日子
『在辦公桌前面的你,想得起來上一次運動流汗是什麼時候嗎?』 『低頭看一下,忘記收小腹的你,微禿的肚肚是不是有點難為情?』 『加班好累,等等下班只想狂嗑澱粉跟炸雞配啤酒?』 你,可能會是下一個
2023-06-16 12:20:53 慢病好日子
端午節將至,國人應景吃粽子過節,不過一顆粽子熱量逼近千卡,對不少糖尿病患者來說,常是「想吃又怕飆血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粽子含有高油、高鹹份量,無論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友,吃太多都
2023-06-11 13:30:00 慢病好日子
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50萬,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腎病變高達近1/3,從2000年到2014年糖尿病人口增加2.6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人數增加4倍。為了照顧糖腎共病的患者,健保署在111年推出糖尿病
2023-06-02 09:59:42 慢病好日子
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是未來的治療趨勢,尤其多重慢病更需要跨科別團隊的照護整合網,醫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都扮演舉足...
2023-05-22 00:00:00 慢病好日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對慢性病防治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就醫不一定要到大醫院,近年許多醫師投入基層醫療,帶動傳統診所全面轉型,用同理心的溝通方式與堅實的醫療團隊,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全方位守護基
2023-05-05 10:15:56 慢病好日子
健保署統計,111年重複用藥藥費高達8.13億元,重複用藥人數排名,三高穩坐前十名排行榜,不僅病人恐吞藥出問題,還讓財務...
2023-04-11 10:45:07 慢病好日子
很多糖友不願意吃藥的原因,是擔心藥物殘留影響肝臟代謝,會增加洗腎的風險。其實,許多民眾肝腎功能惡化的原因,是因自行服用消炎藥、打止痛針,但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則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並非長期使用血糖藥所致。糖尿病藥物選擇很多,藥物在上市前都經過嚴格把關,降血糖同時保護肝腎、心血管等器官,平穩控糖,也能避免發生低血糖。
2023-04-04 10:57:36 慢病好日子
「糖尿病控制10年了,最近腎臟檢查出現異常,心情沮喪,藥物該調整嗎?」許多糖友罹病後積極控糖,以為糖尿病的併發症永遠不會...
2023-03-29 09:55:35 慢病好日子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4,100萬人因慢性病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數71%,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阻塞(COPD)為主要死因,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長者罹患多重慢性病的「共病」也愈來愈多。如同醫界「牧羊人理論」,器官恐像羊群接二連三墜谷,現今國際對於共病議題已相當重視,台灣主掌慢病政策的牧羊人是否早該築起圍欄,避免民眾健康血本無歸?
2023-03-19 13:04:41 慢病好日子
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
2023-03-16 09:49:15 慢病好日子
世界衛生組織對SDGs健康永續「健康福祉」發展項目中,將降低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三分之一作為實踐目標,台灣呢?若以全人照護考...
2023-02-23 13:39:50 慢病好日子
糖尿病的藥物選擇很多,有的可以平穩降血糖,避免發生低血糖;也有藥物不會造成器官的負擔,對於本身有肝、腎問題的患者,或有相關慢性病者,更能安全控制血糖。洪逸芷提醒,吃藥之後可以觀察身體變化,若有惡心想吐、反胃、泌尿道感染等狀況,建議和醫師討論後,再依狀況來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