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食欲
共找到
474
筆 文章
-
-
2022-10-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新冠住院長者逾5成有吞嚥困難 專家教「軟食力」5大策略
● 染疫住院長者,逾5成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影響營養攝取,體重減輕、預後不佳● 餐食應維持色香味形,增加進食意願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除了老化因素容易出現吞嚥困難,國外研究更發現,確診新冠肺炎後,新冠病毒也會直接影響長輩的吞嚥功能。若要改善長者的吞嚥困難,醫師建議,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搭配吞嚥功能訓練,並調整長者的餐食口味,只要掌握料理食物5祕訣,可以提高長輩進食意願。康復後半年 2成吞嚥困難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統計資料,因染疫而住院的長者中,51.7%長者出現吞嚥困難,且住院的長者因攝食狀況不佳,住院兩周出院後體重平均下降10公斤,即使輕中症的長者都遇到吞嚥、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問題。住院康復後半年,仍有23%長者存在吞嚥困難問題,包括進食時間愈來愈久、進食時咳嗽,或食物在口中久嚥未吞等情況,不僅影響營養攝取,也影響長者預後。老年醫學專科醫師、翔展診所院長傅裕翔表示,台灣長者人數逐年增加,研究顯示,社區中的健康長者有12.8%出現吞嚥困難;醫院、長照機構更有近四成長者出現吞嚥困難,像口腔癌、肺炎、急性腎衰竭等疾病,或久病臥床者也會引起吞嚥困難。可能導致厭食 加速失能若因吞嚥功能退化,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及多重用藥,可能讓長者厭食,導致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足,進而引發衰弱、肌少症、體重下降,會加速長者失能及臥床。傅裕翔指出,有吞嚥困難長者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治療,由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訓練,也可以透過調整餐食口味,提高長者想吃的意願。營養師蘇哲永提醒,許多家屬會把長者的食物煮軟爛、糊狀,或攪打成流質,恐破壞食物色香味,降低營養密度,如此作法易導致長輩營養不良,且食物未經過特殊處理,容易殘留口腔或咽喉,增加嗆咳風險。建議家屬備餐時,除增加蛋白質及長輩所需營養外,也要注重食材風味搭配,才能有效促進食欲。良好的營養搭配復健訓練,可逐步改善吞嚥功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家屬製備銀髮友善料理時,可採取「軟食力五大策略」,包括香一點、軟一點、小一點、濕一點、固體與液體分開飲食,可以將食物煮得軟嫩,又兼顧營養、保留食物色香味形、讓長輩好咬、好吞、安全喝。介護美食 讓長者開心吃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從飲品到食物共分成0到7級,包括稀薄、流質、糊狀、軟質、易咀嚼等不同層次。較早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廠商依照長輩需求研發「介護食品」,如鮭魚、野菜、雞肉等口味,雖台灣也有引進日本介護食品,但對台灣長者來說並不是熟悉的家鄉味。近年台灣新創團隊以在地美食開發老人介護食品,像砂鍋魚頭、蒜香蛤蠣、剝皮辣椒、香菇芋頭等,用氣味連結長者深層記憶。例如有一名80多歲失智奶奶,有嚴重吞嚥困難,用電刺激、改變姿勢都不願開口吃,直到聞到蒜香蛤蜊粥,終於開口吞食,順利攝取一整天的營養。
-
2022-09-24 焦點.元氣新聞
18歲「團團」腦病變 臥龍基地不排除派專家來台
台北市立動物園人氣明星、大貓熊「團團」上月底出現癲癇症狀,食欲不振,經接受MRI檢查發現,牠腦部左右腦半球,出現局部液化壞死病變,送台大附設動物醫院治療,目前食欲、行動已恢復,持續觀察。大陸四川省「臥龍貓熊基地」過去少有貓熊腦部病變症狀,也高度關注,不排除派專家來台觀察。台北市長柯文哲昨說,團團、圓圓從小小貓熊時代,那黑白分明、軟萌呆的溫暖形象就療癒了很多人的心,是大家到動物園一定要看的明星,一定會盡力給團團最好的治療。十八歲的大貓熊團團今年八月時行為出現異常,食欲不佳,八月廿三日出現疑癲癇症狀,園方安排牠九月中到台大附設動物醫院接受MRI(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左大腦半球有局部液化壞死病變,右大腦半球也有類似病變,獸醫師將採團團腦脊髓液後續化驗,也會整體生理檢查。台北動物園大貓熊館館長陳玉燕說,MRI的結果讓他們很意外,有這麼大的病程變化,團團的照養將視後續檢查結果安排,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希望給團團比較好的環境,不要因生病就限制牠。臥龍基地的大貓熊過去沒有太多腦部病變的病症,陸方專家密切關注團團情況,國境開放後有極高可能飛來台灣觀察,也希望能將相關資料和數據帶回參考,不過陸方尚未有明確醫療指引。園方昨開記者會說明,記者會也有大陸記者出席,關切園方是否和陸方溝通討論。獸醫師鄭秋虹說,他們和臥龍都保持專業溝通管道,如用藥、病程或數值分析,都有密切聯繫。鄭秋虹說,團團左腦的枕葉和顳葉有大範圍壞死,右大腦的壞死範圍較小,會讓團團服用抗癲癇藥物,持續密切觀察,臥龍的貓熊發生過這樣的狀況,但不多,原因、最終結果都不同,後續病程如何進行要看腦脊髓液檢驗結果而定。動物組長王怡敏說,園方目前以線上方式和中國大陸專家聯繫,相關影像都會傳給陸方專家了解。陳玉燕說,團團八月卅和卅一日還有出現輕微癲癇狀況,持續約一、兩分鐘,現在食欲和行動都恢復得不錯,食欲已回到生病前的九成,還是有些差距,目前仍安排團團在大貓熊館後場休息,等後續結果再作安排。園方指出,大貓熊十八歲約等於人類五、六十歲,大貓熊平均壽命,生活在野外的大貓熊約廿幾歲,人工圈養的大貓熊約廿八至卅歲,圈養的大貓熊最長壽命有到卅八歲左右。圓圓是否也要安排MRI檢查?鄭秋虹說,MRI不是例行性檢查,園方每年都會讓團團圓圓進行生理檢查,是否要做MRI會視圓圓身體狀況討論評估。
-
2022-09-23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失敗3大原因 醫分析:過度壓抑想吃的欲望反而容易復胖
據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國人50.3%過重,相當於全台「千萬成年人」有體重危機。世界肥胖聯盟昨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台灣30到49歲的民眾,超過7成為了「保有完美體態」減肥,近8成民眾只靠飲食、運動來減重,但結果不理想;調查也顯示,減重失敗3大原因,分別為缺乏意志力、無法克制食欲、太忙碌而影響減重。世界肥胖聯盟指出,10年後台灣BMI超過30的人口將突破10%,約231萬人。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燦宏表示,國際上肥胖治療趨勢,是認知增強、行為改變、藥物輔助多管齊下,但國內有減重需求的民眾,多半只靠飲食、運動,即使再有毅力,靠飲食最多只能減重10%,若沒有做好心理建設情況下,很容易減重失敗、復胖率高,因此減重計畫必須更全面。最新「肥胖世代-百人減重行為調查」顯示,有7成以上的受訪者為了「保持勻稱體型而減重」,並沒有意識到肥胖是疾病;近8成受訪者採取飲食調整、運動來減肥,但滿意度不盡人意;近6成民眾不曾諮詢專業人士;受訪者平均減重期間為5.2個月,未見成效、復胖就放棄。減重失敗者中,多因為缺乏意志力、無法克制食欲、太過忙碌而減重失敗。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減重主要跟3種機轉有關,包括抑制食欲、減少吸收、促進代謝。但從調查結果發現,減重難成功原因,與食欲最相關,除了生理飢餓感外,也會因壓力、情緒讓人想吃東西,若過度壓抑想吃的欲望,食欲會慢慢膨脹,最終變成「食欲怪獸」,導致復胖、減重失敗。台灣現已有合法減重藥物,透過抑制食欲及減少油脂代謝二種機轉,可協助減重者抑制食欲而減輕體重。
-
2022-09-12 名人.精華區
張明志/重溫生命餘暉?還是摸黑繼續抗癌?
健康是中老年人最關鍵的幸福指標,科技進步,健康產業愈來愈蓬勃發展,也更加昂貴。自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每年健保支出從三千億元增加至目前八千億元,然而已經連續四年財務赤字。在此情況下,仍然感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緩慢與不足,尤其是癌症的治療。延長生命 代價是昂貴的癌症多發生於屆齡退休的長者,其中四成無法治癒,主要目的是延長生命,改善生活品質,但代價是昂貴的。如何有效率應用有限健保資源,提升國人健康,是嚴峻的課題。全球先進國家醫療支出約占GDP的8.8%,而台灣是3.7%,相當廉價的醫療支出,是醫護人員全體辛勞所換來的。最大的癥結是健保財源單一化,又不納入一般國家歲入,也沒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分擔制度。所以,廿年來國家經濟成長的紅利,無法源可支援健保預算,也未有前瞻計畫等規畫。醫療費用日益上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既無法開源也難節流。國人就醫習慣注重高科技檢查、多重或重複用藥、高就診率,在缺乏有感的部分負擔制度下,珍惜醫療資源很難落實。有對中年夫婦到我的門診尋求第二意見,她罹患肝內膽管癌,已無法切除。主治醫師告訴她,第二線治療方案中,沒有特殊有效的藥物治療可提供,化療及免疫腫瘤治療的效果有限。但是目前國外有第二期臨床試驗有一些成效,可以專案進口針對融合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自費每個月卅、四十萬元,可以延長一段生命。她求診的目的是曾經讀過我的文章,談論活得好或是活得久的臨終議題。簡單的說,嘗試新藥治療外,除了經濟負擔,仍有住院、藥物副作用,如倦怠、食欲不佳、感染、高血磷等問題需考慮,扣除後剩下有品質的存活日子,兩者相差有限。超越生死 小我走入大我最重要的是奪走病者對生命最後觀照的機會。選擇在夕陽重溫生命餘暉?或摸黑繼續辛苦抗癌?然而實際情形是多數病者選擇各種治療,給自己一個機會,即使是無效醫療,也希望奇蹟出現。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生命或人生智慧相關書籍,超越有或無,生與死的迷思,從小我走入大我,善用資源來耕耘荒蕪的身心靈,才能徹底覺悟人生的真諦。目前在世界各國中,台灣心血管健康及癌症平均存活期,諸指標性評比已落入中後段班,也落後亞洲先進國,這是警訊。醫療提供者也應檢討因應,不沉迷於過去讚譽;例如健保財源是否回歸國家一般歲入,得到合理分配的設計,才能永續經營。雙贏之道是健保合理的財務規畫,有足夠預算引進創新治療,並減少無效醫療。
-
2022-09-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減糖、縮腰 控制好慢性病 當自己身體的主人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去年有超過一半國人死因屬慢性疾病造成,其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有1萬1450位病患死亡,年增率高達一成一。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有半數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和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寶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日前共同舉辦「慢病好日子」互動沙龍講座,邀請專家進行衛教,帶領民眾了解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及預防。也透過生活中簡單的飲食改變,簡單控制血糖,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規律服藥、定時測血糖 最好的健康投資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相當多元,涵蓋人體許多部位,從眼底、腎臟、足部、心血管到神經系統都可能產生病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宇辰表示,許多糖尿病患會「自行調控」藥量,或因為怕痛、太忙等因素而「不常測量血糖」,往往等到三個月回診抽血測量時,血糖早已失控多時,病情加劇外,併發症風險也大大提升。張宇辰說,健康的胰臟能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就像是有一顆過勞的胰臟,因此無法妥善控制血糖,必須透過藥物介入輔助運作。目前的藥物主要分六類:補充胰島素、增加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阻抗、減少食欲、減少腸胃吸收、增加尿糖排除。「吃藥是為了讓你以後不要吃更多的藥。」張宇辰強調,藥物能協助病患控制血糖、保護腎功能,避免病程過快,未來出現多項併發症、十幾種藥物纏身。但藥物服用後可能造成血糖過低,用餐後若沒有測血糖,可能會來不及補充醣分,同時身邊也要攜帶方糖、咖啡糖包、乳酸飲料、糖果、蜂蜜、含糖飲料等等。若是時常外食,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高GI)食物,也可能造成血糖波動過大,讓病程加快。張宇辰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肉品多選擇白肉,烹調上以水煮、清蒸、清燉為主;同時,準時服藥、飲食控制、維持運動習慣,一項都不能少。若無法餐餐測量血糖,張宇辰建議選特定節日,像是中秋聚餐後測量,觀察血糖變化,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血糖機、試紙雖然費用不便宜,但若能夠避免未來多重併發症的昂貴醫藥費用,其實是對自身健康最好的投資。延伸閱讀: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9-06 醫療.消化系統
常覺嘴巴有怪味喉嚨卡痰 小心是胃食道逆流
1名45歲婦人近來覺得嘴巴有怪味,且一直有喉嚨卡痰、想咳嗽、無法清除的感覺。曾多次服用化痰止咳藥水,但症狀卻反復發生。後來求助中醫,經辨證是罹患胃食道逆流,經給予理氣降逆、清熱和胃藥物,治療一周症狀即獲得緩解。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醫師薛敦品說,喉嚨異物感是胃食道逆流常見的非典型症狀。其他非典型症狀還有吞嚥疼痛、咽喉發炎、長期咳嗽、聲音沙啞、口臭等。但許多患者因為不覺得有火燒心、胃酸逆流、胸悶等常見的典型症狀,卻到其他科門診求診。他說,胃食道逆流有輕重之分,輕者只有喉嚨異物感、發炎或咳嗽。但嚴重者可能會引起食道狹窄、巴瑞特食道炎或食道癌等食道病變,甚致或引發氣喘、肺炎症狀。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有時可以有效地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但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可能會復發。薛敦品說,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考量情緒壓力、飲食不節,而導致肝失疏泄、脾胃運化失常、濁邪上逆等因素,運用保護胃壁、協助胃部排空的處方。常見治療胃食道逆流之方法如下:1.脾胃虛弱:胸腹脹悶隱隱作痛,時嘔泛清酸水,疲倦乏力,大便稀軟等脾胃虛寒型。常用藥方如香砂六君子湯、黃耆建中湯加減來健脾和胃。2.肝膽鬱滯:口苦、吞酸,嚴重則嘔吐黃綠苦水,並有胸骨後或上腹燒灼熱感,兩脅下脹滿不適感等。此時應疏肝泄熱,和胃降逆,常見藥方如四逆散、越鞠丸。3.胃陰虧虛:食欲不振,口咽乾燥,心煩,低熱,便秘或大便量少而乾,可能合併胃脘痛。可選用益胃湯,或芍藥甘草湯養陰益胃治療。4.瘀血阻絡:除火燒心、泛胃酸、口乾口苦外,更出現吞嚥困難、胸痛、嘔吐甚至嘔血等症狀,此時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藥方如血府逐瘀湯、丹參飲加減。他說,胃食道逆流病程較長,尤其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容易有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出現,常因情緒壓力或飲食不當,加重誘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平常注重生活的調養,生活起居適時,忌食甜食、辛辣、發酵易脹氣及堅硬的食物,以及不過飽過飢,暴飲暴食,避免餐後立即躺下休息等,並配合中藥調理,治療可達到事半功倍,獲得健康生活。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患者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為最多 醫師籲須妥善控制
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約有29萬人被診斷為失智症患者,其失智症患者共病的情形,以心血管疾病最多,約有12萬1,609人,其次依序為視力障礙有4萬6,290人、代謝疾病4萬3,473人、憂鬱症4萬1,401人、焦慮症2萬2,884人、躁症3,744人、聽力障礙524人等。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須妥善控制避免惡化。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最常見以心血管疾病為多,不過,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都屬於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難以判定是先有心血管疾病導致失智症,還是失智症發生後,才出現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的型態,除了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就是血管型失智症,因腦出血或是腦阻塞造成腦損傷引起的失智症。陳怡君表示,若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必須妥適控制,避免腦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發生,使失智症更加惡化。其餘風險因子,包含肥胖、氣喘、多重用藥的患者,都屬於可能讓失智惡化的高風險共病。患者多有慢性病,多重用藥影響病情、增加跌倒風險。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大多是長者,可能因慢性疾病而有「多重用藥」的問題,多重用藥也可能會影響睡眠、食欲、注意力等,增加跌倒風險。失智症患者跌倒後,可能會加重失智症狀,也會增加照顧難度。失智症照顧上,需要分失智症等級給予協助,陳怡君表示,極輕度失智或輕度失智症患者,如果具備自我照顧能力,照顧者僅需協助增加他們的認知刺激,以及定時服藥,照顧難度不高。如果進入到中度失智,家中要減少雜物堆積,避免因為碰撞增加跌倒的風險,此時患者會開始出現精神行為的明顯異常,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照顧者得開始學習與患者溝通的技巧,避免衝突發生,也不用過度矯正他們的行為。重度的患者則會更放大行為異常的部分,包含可能會攻擊他人、出現幻覺等。短期記憶雖變差,仍可維持長期記憶,延緩退化速度。陪伴照顧失智症患者,可以透過懷舊的方式,幫助他們繼續維持部分的認知,協助熟悉相關事務。如果長輩年輕時有特別熟悉的技藝,也能讓回憶陪伴著他,雖然短期記憶變差,但長期記憶仍可盡量維持,持續使用才不會退化更快速,維持用進廢退的精神與失智症患者相處。失智症家屬最擔心患者深夜突然出門,也會增加照顧的難度,家屬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學習照顧技巧,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桃園長庚醫院提供照顧者免費諮詢服務,電話是(03)319-6200分機2199,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上班時段。尋求失智據點、共照中心,讓長者維持與人互動。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照顧失智症患者若出現困難,可尋求政府資源,包含失智據點、共照中心等。他說,失智症患者需要維持正常的作息,才能避免夜間外出,以據點而言,會給予長輩充足的活動量,也會讓老人之間相互交流,如音樂治療、懷舊治療等,協助動腦才能降低退化的速度。呂旻益表示,無論是已經罹患失智症或是預防失智症,都倡議採取「地中海飲食」、「蔬果飲食」等方式,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出現,也能降低三高發生的機率,蔬果飲食則是可以減少鹽分攝取,同時也建議要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預防或是延緩的效果。
-
2022-08-22 養生.營養食譜
注意精製糖含量!營養師:月餅吃多血糖易上升、身體發炎指數變高
中秋節即將到來,月餅要怎麼挑才吃得健康?建議選購月餅首要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精製糖含量,如果吃過多的精製糖,容易造成血糖上升,分泌更多胰島素,導致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問題產生。精製糖吃太多,雖然不會直接致癌,但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變高,對於正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來說,可能產生疲倦、食欲不振、體重流失等治療副作用變多,若是完成治療的癌症病人的復發率則會提高。特別為癌症病友設計多種色彩「冰心月餅」,一顆50克、熱量130大卡,並加入抗發炎的亞麻仁油,精製糖僅4公克,是市售蛋黃酥用量的少了4分之1到5分之1。外皮使用天然食材的顏色,富含植化素,能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增加抵抗力。內餡使用全穀根莖類的芋頭,屬健康醣類,含膳食纖維、B群及鉀,有增加腸道蠕動及降血壓的功能。●「冰心月餅」食譜(11人份)材料 ︰1.冰皮︰糯米粉50克、在來米粉50克、澄粉(無筋麵粉)20克、糖30克、牛奶190㏄、植物油20㏄、抹茶粉10克2.內餡︰芋頭泥220克、煉乳30克3.手粉︰糯米粉30克(食用前先以中小火炒乾炒約8分鐘即可)作法:1.冰皮製作︰將糯米粉、在來米粉、澄粉、糖、牛奶一起倒入容器中攪拌均勻,再加入植物油拌勻過篩,放入電鍋內蒸(外鍋1米杯水)。蒸熟後將冰皮取出,稍放涼再搓揉,讓冰皮有彈性,並加入抹茶粉染色,分成小等分搓成圓形備用。2.內餡製作︰將芋頭洗淨去皮,切片放入瓷盤中,放入電鍋蒸熟,用搗泥器壓成泥狀,拌入煉乳,再放進冰箱冷藏2至4小時。3.冰皮月餅製作︰圓形冰皮放在手中捏扁成大圓片,包入適量內餡,利用手掌虎口慢慢將餅皮包覆住整個內餡,收口捏至完全密合滾圓。在模具內撒入少許熟糯米粉,將月餅放入模具中往下壓實,冰皮月餅就完成。
-
2022-08-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2萬2137、境外260例 本土疫情正式突破500萬
今本土新增2萬2137、境外260例 本土疫情正式突破500萬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2137例本土個案及260例境外移入,今年以來累計確診的本土個案已破500萬例,達500萬3549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6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昨天多約210例,增加1%;較上周日增加約1300例,上升6.4%。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93例男性、1萬2041例女性,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852例),台北市(2,618例),台中市(2,556例),桃園市(2,438例),高雄市(1,805例),台南市(1,345例),彰化縣(828例),新竹市(658例),苗栗縣(649例),新竹縣(643例),屏東縣(574例),宜蘭縣(536例),雲林縣(466例),基隆市(432例,南投縣(383例),花蓮縣(361例),嘉義縣(330例),台東縣(204例),嘉義市(192例),澎湖縣(135例),金門縣(124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2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4日至8月1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18日。今日新增2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4例男性、1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4例)、美國、菲律賓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3例)、土耳其、法國及柬埔寨(各2例)、日本、紐西蘭、英國、印度、印尼、新加坡、泰國、荷蘭、香港、德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23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3日至8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4萬3275例確診,分別為25,069例境外移入,5018,15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634例死亡病例,其中9,6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64例、台北市1,088例、台中市968例、高雄市889例、台南市744例、桃園市729例、彰化縣556例、屏東縣402例、雲林縣300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4例、嘉義縣220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0例、台東縣138例、新竹市92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增1歲童MIS-C 幼兒第2劑首日接種1600人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97例、死亡26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病房觀察中。另六個月到四歲第二劑疫苗昨開打,累計1697人接種,占該年齡層0.2%。今新增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2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4日至8月1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18日。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2963例,死亡8780例。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6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發燒、嘔吐食欲下降等症狀,8月18日赴急診檢查有草莓舌、嘴唇紅腫、結膜炎,初步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0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09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7人死亡。根據統計,六個月到四歲幼兒疫苗接種情形,目前第一劑共接種14萬7588人,該年齡層接種率達18.9%;第二劑共接種1679人,接種率為0.2%。至於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4%、第二劑86.4%、追加劑第一劑71.9%、追加劑第二劑8.7%;其中65歲以上追加劑第二劑接種率為32.2%。疫情微升 莊人祥:BA.5疫情到年底估增300萬人染疫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自4月爆發,當時指揮中心預估這波疫情的總染疫人數約落在人口數的15%至20%;而截至今天已破500萬例,達500萬3549例,約占總人口數21.7%。針對接下來將面臨新一波的BA.5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預估疫情高峰只會有一個月,到年底約會再增加300多萬人染疫。日前指揮中心表示,應看當周總人數與上周比較,才能較為確定疫情走向。莊人祥今天表示,8月14日至20日的總確診人數較上一周增加約1900人、上升1.3%,疫情微升。而這幾周疫情的上升幅度都比預期稍緩,但不排除這周會有明顯的上升。另因應變異株的流行,各國都針對次世代疫苗進行審查中。日前指揮中心表示,須針對使用的變異株和疫情趨勢進行討論由於國內審查考量的前提非常多,因此確切審查通過時間未知。莊人祥今天表示,目前ACIP暫定9月初開會,但也必須等待食藥署是否通過次世代疫苗的EUA,才能確定開會時間。
-
2022-08-21 養生.聰明飲食
「我吃很多,怎麼會不夠?」營養師提醒:飲食需量化 不能靠感覺
多數老人體型偏瘦,如何讓他們增加或維持食量,除了掌握營養需求的大原則,如何讓老人願意吃、吃足量,也需要費心安排三餐。輔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郭常勝表示,營養不均衡會導致長者的活力、力氣跟免疫力降低。不但要吃得均衡,更要在口味上做出變化,讓長輩願意、喜歡吃。獨居長者備餐不易,常覺得「有吃就好」。郭常勝舉例,如果是獨居長者,或是僅兩老在家,沒有其他同住家人,往往覺得備餐麻煩,不講究吃的內容,認為有吃就好,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尤其是蛋白質。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的最主要來源,郭常勝說,每個長輩的需求不同,要由營養師評估,考量有無飲食上的禁忌,設定所需的營養比例。曾有長輩反映「我吃很多,怎麼會不夠?」飲食是否足量,不能依照長輩主觀意識認定,要客觀量測才準確。味蕾退化導致吃重鹹,可靠其他調味變化菜色。除了吃的量要足夠,更重要是長輩的口味喜好。郭常勝指出,菜單設計要符合每位長輩的標準與喜好,才會吃得多。食物的選擇跟適口性、質地等也很重要,牙口不好的長輩,在選擇、準備食材上要講究型態,才能提升食欲。而且味蕾會隨著年紀退化,尤其是鹹味,因此許多長輩喜歡吃重鹹,才覺得有味道,但有高血壓的長輩不適合口味重的菜品,菜色變化可以靠調味品添加做變化。郭常勝表示,增加食欲也跟長者的身高、體重、活動量有關,如果食欲不好,影響用餐狀況、營養攝取不足,短時間內可用保健食品或特殊營養品補充。除了營養補充足夠,還要有適度活動,不要讓長輩每天躺著、坐著,肌肉流失會讓活動力和體力更差,造成惡性循環。鈣質缺乏嚴重,含鈣食物入菜,再補充維生素D。有些長輩因為手術或生病導致變瘦,隨後可能因吸收不良或是食欲不佳,想長肉也難。郭常勝表示,如果是因生病接受治療,導致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需要有計畫設計菜單,讓長輩攝取足夠熱量,也要注意缺什麼營養,抽血可檢測確認哪些營養不足,例如缺鐵或是維生素B3等造成貧血,在菜單設計上就要重視富含相關營養的食材。常見長輩因鈣質缺乏導致骨質疏鬆,郭常勝說,骨質疏鬆是很重要的議題,骨折臥床,又加劇肌肉流失。他建議,除了將含鈣的食材入菜,也要搭配攝取維生素D,增強鈣質吸收。七、八成的老人缺維生素D,尤其是女性。適度迎合長輩嗜好,「東西要好吃,才有進食意願。」掌握營養補充的大原則後,更重要的是要讓長者吃得下,「東西要好吃,長輩才有進食意願。」可嘗試用藥膳、香料等烹調改變味道,引起食欲。郭常勝以慢性病患為例,患有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的長輩,除了藥物治療,飲食控制也很重要,尤其鹽分要妥善控制,但一時要長輩改變重鹹口味有難度,建議可用蔥、薑、蒜等調味品增加味道,並引導長輩改變觀念,接受健康的飲食。郭常勝說,口味如果一成不變也會吃膩,可讓長輩對食物有更多認識,了解哪一類食物可以互相取代,例如蛋白質食物包含肉、奶類、雞蛋跟豆製品,不一定要餐餐吃肉,可以用食物代換,例如一兩肉是30克,可換成1顆雞蛋60克或是豆腐100克,吃素者也可用豆製品取代。另外,魚肉比較好消化,可鼓勵長輩多攝取,並依照身體狀況跟需求評估,食物選擇性比較多,不要限制只能吃哪些。郭常勝認為,有慢性疾病、糖尿病的長輩如果想吃點心,不要選含糖點心,可以選擇水果,品嘗自然的甜分。如果長輩有慢性病,需提醒某些食物要適量,但不要用一味禁止的態度,影響長輩的心情與食欲。
-
2022-08-21 養生.聰明飲食
老了吃清淡養生?營養師破解錯誤觀念:早、午餐尤其不能隨便
許多老人家常認為「老了要養生」,往往吃得很清淡。但是專家提醒,老人家「太認真吃清淡」,小心營養素攝取不足,甚至整體熱量都沒有達標。問題1:吃得過度清淡,造成鈉離子攝取不足。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老人家對於飲食的觀念多停留在早期,認為吃得清淡一些,三高控制才會比較好。但是臨床上看到許多長者吃得過於清淡,完全不加鹽,反而導致鈉離子攝取不足。鈉是人體體液中重要的離子,不但對維持血壓和水分恆定非常重要,也有控制肌肉收縮、神經傳遞等功能。當鈉離子含量不足,可能會造成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肌肉痙攣等症狀,甚至可能死亡。問題2:減少熱量攝取,造成肌肉流失。此外,有些長者認為年老後基礎代謝率下降,應該要吃少一些。彭莉甯表示,雖說基礎代謝率下降應該少吃一些,但老人家吃太少,一方面可能流失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另一方面常吃不到一天所需的熱量。因此老人家應該反過來增加基礎代謝率,透過運動和多攝取一些蛋白質,增加肌肉量。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老人家飲食的重點應放在增加肌肉。根據研究,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衰弱症的盛行率為4.9%、衰弱前期則為40%。每公斤體重攝取1.2至1.5克的蛋白質,學習食物代換。劉怡里說,要增加肌肉應該多攝取蛋白質。若以60公斤的長者來換算,因為活動量較低,因此每天需攝取的熱量約為1800大卡。[一天總熱量=30大卡×目前體重(公斤)]以此熱量依三大營養素比例分配到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等六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類一整天的攝取量為2.5至3碗飯;乳品類全天應攝取1.5至2杯牛奶。蔬菜類整天應攝取3到4份,每份約煮熟菜盛裝半碗到八分滿(約100克重量);水果則為2至3.5份,一份約一個拳頭大小(約100公克重量),如一顆橘子、一碗綜合水果;烹調用油的食用份量一天約3到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豆魚蛋肉類則是重要蛋白質攝取來源,通常建議銀髮族每公斤體重攝取1.2至1.5克的蛋白質;若以60公斤的人來看,一天需攝取約72克的總蛋白質量。不過劉怡里表示,由於全榖雜糧類、乳製品中已有蛋白質,扣掉之後,以60公斤的長者來看,一天所需的「豆魚蛋肉類」約為六份。至於分量計算,一顆蛋等於一份、蝦子四至五隻、半碗毛豆、無糖豆漿260毫升、嫩豆腐半盒都等於一份;一個手掌大(包含手指)的肉類為三份。多數人蛋白質攝取集中早晚餐,分散三餐攝取較理想。劉怡里表示,由於老人家常常早上起床喝杯牛奶、吃顆蛋,晚上因為家人回來而認真備餐,因此臨床上常看到的問題是將蛋白質攝取集中在早餐和晚餐,午餐則隨便煮或是吃前一晚的剩菜,而忽略補充蛋白質。事實上,蛋白質的吸收率以白天較好,因此千萬不能忽略午餐時蛋白質的攝取,將六份豆魚蛋肉類平均分散在三餐為宜。長者的飲食設計上,劉怡里表示,因老人家多數缺乏維生素D、E、鈣、鋅、鎂,尤其鈣缺乏嚴重,因此可用組合方式分布在三餐攝取,如每天1.5至2杯乳製品、小魚乾10克、傳統豆腐三小格,再選擇兩份高鈣蔬菜,例如芥蘭菜、小白菜、莧菜和地瓜葉等來補足。若牙口不佳,部分蔬菜可打成蔬果汁,以免過度烹調營養流失。但老人家常因為牙口不好或是食欲不佳而吃得少。劉怡里表示,由於堅果較硬,可壓碎放在飯上食用。而蔬菜類纖維較硬,則可一部分打成蔬果汁、泥,且不要濾渣;另一部分使用勾芡或滷的方式烹調,讓食物更為滑口、好吞食。除此之外,蒸蛋、使用辛香料、檸檬等,則能提升香味,增加長者食欲。不過,備餐時千萬不能為了將蔬菜類煮得較軟爛而過度烹調,如此一來當中的營養素,如葉酸等,容易流失。另外,家人往往用自己的食量來評估長者所應攝取的熱量,建議以餐盤的方式,放上相對應足夠營養素的食物,只要讓長輩完食即可。而針對需限醣、限蛋白質的糖尿病、腎臟病長者,劉怡里表示,隨慢性病分期不同,病人需要個人化的諮詢和調整,因此在飲食上最好諮詢醫師和營養師,才不會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病情加重又發生肌少症。長者備餐技巧● 堅果可壓碎放在飯上食用。● 蔬菜類可一部分打成蔬果汁、泥,且不要濾渣;一部分使用勾芡或滷的方式烹調,讓食物滑口、好吞食。● 使用辛香料、檸檬等,提升香味,增加食欲。
-
2022-08-17 醫療.精神.身心
艾成墜樓亡/艾成生前憂鬱症纏身!憂鬱症有3大核心症狀,心理師建議5撇步防鬱
藝人艾成驚傳墜樓身亡,昨(17日)下午在板橋殯儀館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會同法醫相驗確認死因,確認為意外逝世。《聯合報》報導,艾成生前遭憂鬱症纏身,因與妻子王瞳感情分分合合,演藝事業和餐飲副業也一直起起落落,今年4月底還忍痛收掉艾叻沙西門町創始店慘賠500萬,他一度在直播鏡頭前哽咽,也因壓力太大一度血壓飆到180、心跳也到120。>>相關新聞其實不只名人藝人壓力大,現代人生活緊張,有憂鬱症狀的人也不少。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曾受訪指出,每個人都會憂鬱,但不見得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當情緒低落並伴隨相關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才被界定為符合憂鬱症的標準。憂鬱症有幾大核心症狀群,一是情緒症狀,會感到憂鬱,快樂不起來。二是生理症狀,包括睡眠減少、食欲和體重降低或增加、性欲減退、常感頭痛、胃痛或肌肉緊張。三是認知症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挫折忍受度降低、記憶力減退、思考負面扭曲、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根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衛教資料指出,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共有九個症狀,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憂鬱症找上門!憂鬱症9症狀● 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興趣與喜樂減少●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增加● 失眠/嗜睡● 思考動作變緩慢● 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延伸閱讀】>>一肩扛四方壓力的中年男人!若有憂鬱、對生命的擔憂、對成就的反思等警訊,務必尋找醫師或心理師求助如何與憂鬱症家人相處?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說,當患者想說話的時候,親友只需傾聽,不要急著給回應。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大多會很緊張地希望可以幫助患者,「有什麼需要幫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藏著高、低位階感。方俊凱建議,改為「你這幾天怎麼樣?」讓患者覺得被關心與支持。【延伸閱讀】>>憂鬱症患者僅2成對外求助 醫師傳授「陪伴」的藝術季節性情感疾病好發 防『鬱』5招此外,時序入秋,情緒障礙中的「季節性情感疾病」也較易好發,如果察覺自己情緒上有重大變化,草屯療養院長臨床心理師張一賓建議,透過「防『鬱』5撇步」來防治憂鬱症和維持身心健康。防『鬱』5撇步第一步:「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睡7至8小時,保持活力充沛迎接挑戰。第二步:「多做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的方法,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開心愉快的腦內啡。第三步:「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第四步:遇到苦惱及困擾時,懂得「找人傾訴心中不悅」,向信任的人傾訴心中憂悶,及時發泄才不會積壓成疾。第五步:「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學著正面樂觀讓自己快樂,快樂能提升個人能力、流露自信、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富有意義。艾成所屬鳳凰藝能公司總經理趙善意聲明:「感謝所有關心艾成的粉絲及朋友們。」事發後已緊急通知艾成在馬來西亞的父母,相關手續也正與政府相關單位洽辦中,很快就會抵達台灣。「王瞳目前身心狀況相當虛弱。」趙善意表示,任何人遇到這種事情的悲痛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希望各界給王瞳一點空間,讓她可以療傷止痛,盡快走出傷痛。趙善意說,由於艾成是基督教徒,未來的治喪將採宗教儀式,舉行追思禮拜。確切的日期將在確定之後向外界告知,至於是否開放粉絲追思會再遵循艾成家人和教會的意見,會想辦法盡量安排讓粉絲悼念。★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對抗頭頸癌更有戰力
頭頸癌患者除了手術治療外,還會進行化療合併放療,約90%病人會出現體重減輕及營養不良狀況。因放療易引起口乾、口腔黏膜炎、吞嚥困難及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往往會降低患者的食欲,進而造成營養不足、治療中斷,影響存活率。頭頸癌治療期間需補充高熱量及高蛋白飲食,為了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態,家屬常會購買雞精、鱸魚精、腫瘤商業配方奶等給予營養補充。其實,可以選擇當季食材自製高蛋白流質點心,儲備營養增強治療戰鬥力。高蛋白飲食的製作,可以豆漿或牛奶作為基底,額外添加全榖雜糧類如五穀粉、糙米麩、燕麥粉、地瓜、南瓜等,或堅果種子類如芝麻粉、杏仁粉、亞麻籽粉等,或水果類如蘋果、鳳梨、香蕉、木瓜等食物做搭配。特別設計「南瓜核桃豆漿」及「薑黃南瓜濃湯」兩道點心食譜,以富含β-胡蘿蔔素、維他命C和E等營養素的南瓜為主要食材,可預防改善病人食欲不振、口乾及黏膜破損等症狀。
-
2022-08-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OVID-19與腸病毒流行期! 兒科醫:漂白水消毒更有力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歇,家長天天噴酒精消毒環境,孩子還是發燒住院,檢查為腸病毒,小兒科醫師指出,夏天流行的腸病毒怕的是漂白水,對酒精感受性較差。台中慈濟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未歇,家長天天噴酒精消毒環境,1名2歲女童千千因反覆發燒住院,抽血、胸部X光以及PCR檢查,都不是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醫師檢查,發現女童上顎出現多顆潰瘍,精神與食欲明顯下降,肌抽躍次數變多,診斷是泡疹性咽峽炎及脫水,也就是腸病毒,安排住院。小兒感染專科醫師黃禹銘指出,在COVID-19流行期間,要注意和腸病毒的鑑別診斷,像是腸病毒會有的肌抽躍、紅疹,COVID-19也可能會出現,鑑別仍得靠快篩。黃禹銘表示,COVID-19病毒、腸病毒是兩種構造不同的病毒,COVID-19病毒有外套膜,用酒精就可以殺死,勤於酒精乾洗手就有用;腸病毒沒有套膜,必須用消毒能力更強的肥皂、洗手液濕洗手才行。他建議,同時有COVID-19疫情與腸病毒的流行期,環境許可時,使用效用更廣的濕洗手。酒精可對付COVID-19病毒,但對腸病毒效果較差,環境中如果有腸病毒,噴再多酒精也不能完全消滅掉;漂白水則能適用COVID-19與腸病毒的環境清消,建議家長考慮用漂白水,發揮更全面的防護作用。
-
2022-08-09 醫療.感染科
酒精噴灑消毒對腸病毒沒用 醫師提醒它怕漂白水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家長天天噴酒精消毒環境,小孩還是發燒住院,查出是腸病毒,有家長自責以為是酒精消毒沒做好,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禹銘說,酒精消毒可預防新冠肺炎,但夏天流行的腸病毒對酒精感受性較差,腸病毒是怕漂白水。2歲女童反覆高燒,體溫最高將近40度,門診醫師依抽血報告、胸部X光以及PCR陰性結果判定不是感染新冠肺炎,從身體評估發現女童上顎出現多顆潰瘍,且精神與食欲明顯下降,肌抽躍次數變多,診斷是泡疹性咽峽炎及脫水,也就是腸病毒,安排住院。小兒感染專科黃禹銘醫師指出,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要注意和腸病毒的鑑別診斷,像是腸病毒會有的肌抽躍、紅疹,新冠病毒也可能會出現,鑑別仍要靠快篩。經過治療,女童症狀改善平安出院前,媽媽擔心著家裡的環境消毒,她告訴醫療人員,疫情期間格外小心,平日在家也嚴加防範,天天都用酒精消毒居家環境,很謹慎小心,不知女兒為何還是會染上病毒。黃禹銘醫師說明,新冠肺炎病毒、腸病毒是兩種構造不同的病毒,新冠肺炎病毒有外套膜,用酒精就可以殺死,所以勤於酒精乾洗手就有用;腸病毒沒有套膜必須用消毒能力更強的肥皂、洗手液濕洗手才行,他建議同時有新冠疫情與腸病毒的流行期,環境許可時,使用效用更廣的濕洗手。環境消毒方面,黃禹銘強調,酒精可以對付新冠肺炎病毒,但對腸病毒效果較差,不能發揮保護作用,環境中如果有腸病毒,噴再多酒精也不能完全消滅掉;漂白水則能適用新冠肺炎與腸病毒的環境清消,他建議家長考慮用漂白水,發揮更全面的防護作用。
-
2022-08-09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瞄準婦幼保護力 新北呂家愷提公費疫苗補助新手爸媽
今天是父親節,年輕世代議員參選人關注婦幼政策,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參選人呂家愷在粉絲專頁宣告與妻子將迎來新生命,也因準爸爸身份,他拿各縣市的婦幼政策補助比一比,發現雙北在同一生活圈,但檢查項目和補助條件、費用沒有統一;此外,針對亟需保護力的孕婦與新生兒,在疫苗補助政策也還有待提升,因而他提出主張,希望為新手爸媽爭取更多福利。呂家愷據內政部統計指出,2012年至2021年人口增加約1.7%,新北市人數突破400萬大關,已占全台人口總數約17%,為全台最多。雖然在晚婚晚育的時代,結婚對數、出生數相對下降,但新北市的出生、嬰幼兒、老年人口數是六都當中最多。以孕婦、新生兒為目標族群,呂家愷指出,孕婦在孕期以及新生兒出生常見的自費疫苗,包含百日咳疫苗(孕期)、B型腦炎疫苗、口服輪狀疫苗與水痘疫苗第二劑,民眾所需總花費最高近3萬元,開銷不小。呂家愷認為,政策應對婦幼提供更完善的保護,目前新生兒疫苗雖普遍有公費補助,但如能提早完善嬰幼兒免疫力,有能力的家長會甘願掏錢。但現實面是,多數家庭需應付生活所需,面對自費疫苗支出,多會顧慮金錢,也提高生產時所面臨的風險。他建議,未來新北市在疫苗政策應「一石二鳥」,提出將百日咳疫苗與口服輪狀疫苗納入全額補助範圍內。根據疾管署預防接種建議,懷孕的媽媽不論過去的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或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接種史,每次懷孕應接種1劑Tdap疫苗,為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建議於懷孕第28-36周接種。另外疾管署指出,輪狀病毒是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引起嘔吐、水瀉、發燒、腹痛、食欲不振甚或脫水。口服的輪狀病毒疫苗,一般在寶寶6周大之後就可以口服第一劑,第二劑與第一劑間只需間隔4周,若是口服的兩劑型輪狀病毒疫苗,寶寶最早可在10周大時就完成接種。另外,他提到,台北市相較新北市而言,女性孕前檢查多了甲狀腺刺激素檢查以及披衣菌抗體檢查,另外各縣市在孕後遺傳篩檢的申請補助條件不一,例如新北市針對34歲以上孕婦,或經診斷證明有遺傳性疾病、疑似染色體或胎兒有異常可能的情況補助,台北市則是夫妻一方設籍在台北即可提出申請。他認為雙北城市連結緊密,民眾可能跨縣市產檢,但政策不同,民眾負擔不同費用,認為中央沒有統一標準,呼籲中央應協調整合,妥適分配資源,勿讓縣市各自為政,共同打造幸福、健康的宜居城市。
-
2022-08-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BA.5變異株若進入社區 估幾周後疫情就會開始上升
昨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三三○二例本土個案,新增中重症八十四例、死亡個案卅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預估,這周疫情會維持下降或持平趨勢,但觀察各國狀況,在確診人數到低點時,BA.5變異株進入社區,幾周後疫情就會開始上升。莊人祥說,近期本土疫情下降幅度不大,主要受人流、大眾行為和防疫模式等因素影響,而無法進一步下降。目前社區中BA.5變異株個案仍屬少數,相關陽性確診的家人、同事病毒基因定序報告還要一至二天才會有結果。昨八十四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兩例兒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七歲及八歲男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兩名小朋友均無慢性疾病,於五月中下旬確診新冠肺炎,皆在七月廿六日出現發燒、紅眼、皮膚紅疹、活力及食欲下降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MIS-C,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一四二例,其中七十六名重症個案罹患MIS-C,占比超過五成,其次為腦炎二十五例、肺炎二十例、哮吼八例、敗血症三例、共病三例、心肌炎一例、到院前死亡六例,廿五人死亡。至於新增卅一例死亡個案,最年輕者為四十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七月廿六日因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等症狀,緊急送醫,廿七日確診,接受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廿八日因肺炎及顱內出血過世,死因為肺炎、顱內出血合併中樞神經衰竭。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二萬一一三九例,其中八一四一例死亡。
-
2022-07-28 焦點.健康知識+
中暑第一件事不是送醫!醫師教先做這幾件事快速降溫
● 嚴防熱中暑,體溫逾40度有生命危險●中暑是熱傷害最嚴重狀況,身體已失調節體溫能力● 少吃冰品,喝綠豆湯、愛玉或仙草消暑連日高溫,民眾容易出現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若體溫超過40度恐昏迷、意識不清,造成生命危險。專家提醒,身旁若有人中暑,除了打119叫救護車,應該把握時間「降溫」,於患者皮膚上灑水,並以小電扇或扇子吹拂,加速水分蒸發,才有機會脫險。發生熱傷害 盡快補充水分 夏天常發生熱傷害事件,若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應盡快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或稀釋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無法流汗、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出現神智混亂、抽筋、昏迷,應盡速就醫。中醫師陳信宏說,中暑屬於「陽暑」,是熱傷害中最嚴重狀況,身體已失去調節體溫能力,可能會持續高溫、意識不清,若不盡速就醫,可能造成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中暑病人如果「高溫程度嚴重」及「高溫持續時間過久」,很容易死亡,送醫前應盡快給予降溫。救護車上可準備簡易降溫設備,像是汽車冰桶內放置冰水及多條毛巾,覆蓋全身尤其鼠蹊部、頸部等大動脈行經處,加上冷氣強風盡速降溫。朱柏齡指出,過去美國進行美式足球比賽期間,10幾年來出現10多例熱中暑死亡案例,經過檢討發現,因降溫速度太慢,加上送醫需經過半小時、1小時而救不回,因此美式足球協會規定,足球訓練場必須放冷水缸,只要有中暑者,立刻浸泡冷水降溫。隨身攜帶瓶裝水 熱了就噴朱柏齡表示,根據學者研究發現,降溫效果最好的就是讓中暑患者浸泡冷水缸,每分鐘可降溫0.2至0.3度;若現場沒有冷水缸可降溫,可改用循環式冰毛巾覆蓋,或於皮膚噴水加上電扇吹拂,每分鐘可降溫0.1度,毛巾維持冰度、覆蓋面積愈大愈好,10至20分鐘就能降1到2度。朱柏齡建議,民眾隨身可攜帶小噴瓶裝水,若於戶外體溫過高時,可將水噴在手、腳、頸部,用扇子或電扇吹風,即可達到降溫效果。久坐冷氣房體虛 可能陰暑至於「陰暑」,則是四季都有可能發生,類似濕熱型感冒,陳信宏說,大多會發生在很少運動,久坐冷氣房的人身上,尤其體虛者、熬夜、睡眠不足的人更是好發,建議維持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若長期待冷氣房,可穿薄外套禦寒,並減少冷飲、冷食。陳信宏提醒,夏日許多人愛吃冰涼食物,但冰品性味屬於大寒,長時間食用,不利於脾胃的功能運作,建議民眾可以在家中自製綠豆湯、愛玉或仙草,不僅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又能袪濕利水。此外,喝熱的薄荷茶或是菊花茶,也有助於疏散風熱。如何分辨陽暑與陰暑陽暑:好發於夏日在外奔走工作者,身體喪失調節溫度功能,出現熱傷害,包括不出汗、體溫升高、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口渴等,甚至出現神智不清、暈倒、休克等症狀。陰暑:四季都可能發生,好發族群包括少運動、久坐冷氣房、體質虛弱、熬夜、睡眠不足者,出現冒冷汗、體溫通常不高、呼吸急促、嘔吐、無力倦怠、全身痠痛、胸悶、口渴、頭暈、食欲不振、腸胃不適等症狀。資料來源/中醫師陳信宏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高燒腦炎 3歲女童3天亡
昨新增一萬六九二一例本土個案,為四月卅日以來最低。另增八十一例中重症、五十三例死亡,其中一名身體健康的三歲女童於發病三天後死亡,死因為腦炎合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名三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七月廿一日高燒、快篩確診,廿二日持續高燒至四十一點一度,急診搶救時,女童意識改變,電腦斷層發現疑似腦炎,接著又有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廿三日搶救不治。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羅一鈞說,個案為四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六月十三日確診,七月十六日出現發燒、喉嚨痛、食欲下降,住院期間出現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梢紅腫、血壓偏低,為典型MIS-C症狀,仍住院觀察。近來幼兒疫苗打氣不佳,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已請地方多安排夜間、假日等時段接種;另針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或五十五歲以上原住民,提供五百元施打獎勵措施,該獎勵到月底不再延長。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新增21460例 中重症增2例兒少
昨新冠肺炎新增二萬一四六○例本土個案,另新增中重症一三六例、六十五人死亡,疫情持續趨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增兩名兒少中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分別為二歲男童、十六歲青少女,後者為國內年紀最大的MIS-C疑似個案。至於昨新增二七七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美國、新加坡、泰國及越南等地入境,入境日期介於今年四月十九日至七月廿三日。雖然境外移入個案持續增加,但我國自今起,開放志工、傳教弘法、研習、實習、國際交流、度假打工等六類外籍人士入境,每周入境總量則維持四萬人次不變。羅一鈞說,昨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五十多歲至九十多歲,六十三例具慢性病史、四十七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中重症包含五十八例重症、七十八例中症。羅一鈞說,兩例兒少重症個案皆為MIS-C,其中十六歲少女無慢性病史,去年曾接種兩劑疫苗,五月卅日確診,七月十七日出現發燒、腹痛、食欲活力下降,廿一日急診,研判為急性腸胃炎,懷疑為MIS-C轉至醫學中心,但無其他症狀,未完全符合MIS-C診斷條件,目前仍暫列MIS-C統計,若確認就是國內年紀最大個案。
-
2022-07-24 醫療.腦部.神經
調整自律神經最有效做法 醫教如何按摩僵硬緊繃的腹部
頭痛、頭暈目眩、肩膀痠痛、食欲不振、失眠......你會不會出現這樣的身心不適症狀?遇到這種時候,請試著在日常生活當中空出時間,好好調整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分成在清醒時及緊張時會發揮作用的交感神經,還有睡眠時及放鬆時會發揮作用的副交感神經。持續感到壓力或緊張的話,只有交感神經會一直運作,自律神經將失去平衡。自律神經失調不僅會對精神層面造成影響,還會影響到內臟、骨骼及肌肉等部位,引發許多不適症狀。新板橋診所的院長清水公一醫師認為,調整自律神經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按摩僵硬緊繃的腹部,並將這種做法納入了治療的一環。1.慢慢按壓插圖所示腹部的部位,無論站著、坐著、躺著,任何姿勢都沒關係。首先要慢慢按壓心窩與肚臍的中間。感覺變硬的時候,就是聚集成束的自律神經因壓力或緊張而變得硬梆梆了。接下來再試著慢慢按壓心窩周邊。肚臍的左右兩側也要慢慢按壓。2.用手溫柔地按摩變硬的部分,同時跟自己說說話一面跟自己說:「辛苦你了」、「沒事的」、「放心吧」、「謝謝你」,同時溫柔地按摩一下,好好慰勞自己的身心。3.藉由逆腹式呼吸,進一步調整自律神經首先要維持腹部內縮的狀態,盡全力吸氣。吸完氣後暫時停止呼吸,使腹部盡量鼓起來。就這樣讓腹部鼓起來,再從嘴巴「呼∼」地一聲將氣吐盡。清水醫師將這個方法取名作「重置法」,建議大家一天做30次左右,好好調整自律神經。找到切換內心狀態的開關想讓沮喪的心情立即切換成積極心態、希望心浮氣躁的自己能夠冷靜下來。這種時候只要手中握有這個開關,你就能隨心所欲切換內心的狀態。每當你腦海中聯想到檸檬,口中會不會分泌出唾液呢?大家都知道檸檬很酸,所以只要腦中想到檸檬,身體就會起反應。利用這種想像某事物後,身體會連帶起變化的機制,創造一個開關讓自己切換成期望中的狀態,這便稱作「錨定效應」。舉例來說,回想起過去可以心平氣和冷靜應對的記憶時,在我們的心中可以沉著克服一切的自信就會甦醒過來。不斷重複這種經驗之後,就能創造出一個開關,使自己切換成穩定又自信的狀態。畢竟是強化反應的迴路後,靠反射作用切換狀態,而不是用想像的方式進行切換,因此,就算很難用大腦控制,還是能在反射作用下完成切換。你想切換成怎樣的狀態呢?「冷靜的狀態」、「擁有安心感的狀態」、「積極的狀態」、「充滿自信的狀態」、「喜悅滿足的狀態」……請你想像一下想切換的狀態。想像好了之後,依照以下步驟創造出切換的關關吧!1. 決定好想要切換的狀態。例如「冷靜」、「安心」、「積極」等狀態。2. 回想起過去曾經處於這種狀態下的記憶。比方說「和某某人說話的時候」、「看到雄偉大自然的時候」等等。3. 選出一個適合這種過去記憶的顏色。例如「藍色」、「綠色」、「旭日的顏色」等等。4. 在步驟3決定好顏色之後,將這個色環與眼前發生的事聯想起來。5. 回想起過去期望狀態下的記憶,沉浸在這樣的回憶之中。6. 感覺已經處於期望的狀態之後,往前踏出一步,進入到這個色環當中。接下來好好回想過去的記憶,同時體會一下在這種狀態下的感覺,還有自己選定的色環有何感覺。如此一來,大腦就會創造出經驗與顏色連結的全新神經迴路。7. 往後退一步,離開色環。深呼吸使狀態重置,稍微活動身體。8. 隨後由4∼7再重複做四次。反覆這些步驟,逐步強化全新創造出來的迴路。9. 在這個步驟不要去回想過去的記憶,而要想像在步驟3選定好的色環出現在自己眼前,並進到這個色環當中。此時請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狀態出現怎樣的變化。如果迴路已經徹底形成,只要想像色環並進入色環當中,就能切換成期望的狀態。感覺無法順利切換時,再試著將4∼7重複做3次左右。10. 現在用創造出來的開關色環切換成自己期望的狀態,同時想像未來會做出怎樣的舉動。11. 現在要想像一下,將創造出來的開關色環收進口袋當中。接下來要記得,想用的時候隨時將這個開關色環拿出來使用。情緒還有身體的狀態,有時很難靠意志加以掌控。心裡想著「不可以害怕」,卻還是會感到恐懼,提醒自己「不能生氣」,有時仍然會壓抑不了怒氣。但是用這個方法創造出切換情緒的神經迴路之後,就能輕易切換成自己期望的狀態。舉凡冷靜的開關、安心的開關、積極的開關、放鬆的開關、體諒的開關、開心的開關、充滿自信的開關,你可以創造出切換成各種狀態的開關。
-
2022-07-21 焦點.元氣新聞
「水水的」正常!天熱蛋雞多喝水 雞蛋變水蛋 蛋農點出一方法解決
餐飲業和烘焙業者近日發現雞蛋品質參差不齊,有些正常,有些「水水的」,敲開雞蛋才知道是不良品;彰化縣二林地區是台灣蛋雞主要產區,傳統雞舍的蛋農表示,天氣熱,蛋雞和人一樣多喝水、少吃飼料,有些雞蛋「水水的」是正常現象。林姓等餐飲和烘焙業者抱怨,最近雞蛋的蛋白比較「水」,有些含水量較多,無法用在烘焙方面,因此製作糕點時要個別敲開雞蛋,合格的放入蛋盆,含水量高的放入另一個盆子,只撈起蛋黃使用,捨棄蛋白。林姓等業者認為,雞蛋越來越貴,蛋農和蛋廠應嚴加篩選,守住品質。二林地區的吳姓、陳姓蛋農都指出,政府鼓勵農民做水簾式、密閉冷房式雞舍降溫,前者空氣不太流通,一旦發生雞瘟會整場覆沒,後者的設施成本高,中小型傳統養雞場的農民沒足夠資金改建,所以開電風扇散熱,夏天天氣熱,風也是熱的,蛋雞和人一樣會多喝水解渴,導致雞蛋的含水量較高,比天涼時多約5%至8%水分。吳姓蛋農說,蛋雞又渴又熱,農民照樣餵養飼料可是蛋雞熱到食欲下降,每天減產兩成雞蛋,蛋雞少吃飼料多喝水,視蛋雞的喝水量,含水量有的較多、有的少,含水量高的蛋黃和蛋白容易分離,導致零售端反映雞蛋品質參差不齊,農民也無奈。含水量高的雞蛋和正常雞蛋在外觀有何差異?吳姓蛋農表示,外觀上無法分辨,敲開才知道蛋白比較「水」,煎蛋時特別滋滋作響,如果擔心買到蛋白含水量高的雞蛋,可問攤商何時進蛋,通常雞蛋到一天半內送達消費端,民眾買回家後,放置陰涼處3至4天讓水分蒸發即可。蛋農苦惱地球暖化,世界各國一年比一年熱,台灣沒例外,雞蛋含水量高的狀況逐年增加,只能加碼投資做散熱設施,對蛋農又是一筆不小的飼養成本開銷。
-
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專訪/左腦萎縮詹雅雯長腦動脈瘤 術後大失血醫驚「快掛了」
「金曲歌后」詹雅雯雖然多病纏身,始終以正能量相待,更不時透過直播開唱、與粉絲互動暢談,接下來於8月13日4度登上高雄巨蛋舉辦「大跨越演唱會」,她語出驚人表示:「把這次當成萬人告別式,但告別不代表往生,是抱持正面想法、告別不好事物。」但她的確剛逃過鬼門關,4月手術後一度失血過多,醫師驚喊「快掛了」。她左腦萎縮患有帕金森氏症,又受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所苦,4月驚傳做腦部手術,當時她與經紀人口徑一致表示是小檢查,今專訪時鬆口左腦長了0.53公分的腦動脈瘤,她說:「很感恩得了帕金森氏症,因為帕金森氏症的關係,必須例行性地檢查腦部動態,所以無意間發現病變,但是都順利地處理好了,很感恩一切的緣分。」腦動脈瘤是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爆裂就可能讓人送命,她說一得知檢查結果,醫師只說會隨時往生,建議立即開刀。她在開顱手術、栓塞微創手術2種挑了復原期較短的後者,從鼠蹊部放入導管一路往上進入腦部接著塞進支架,手術過程順利,卻又發現右腦長2顆動脈瘤,預計8月底動刀,豈料術後在加護病房休息時竟出現意外。憶及生命垂危時刻,詹雅雯說那時主治醫師巡床時發現她昏昏欲睡,怎麼叫都叫不醒,急著打了數個耳光才叫醒她,「我醒過來突然覺得全身很溼,一翻開棉被發現整個是血。」檢查發現是導管被勾掉而大量失血,緊急搶救後躺在床上不動8小時才控制住,她說:「我那時候就交待我妹說救不起來不要救,人生不想過那麼痛苦。」先前如此低調,她既怕父母操心,更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如今想以病友身分告訴大家別陷在苦難裡面,要站出來勇於面對,「像我現在要吃抗凝血劑,又有中風風險,還要忍受藥物導致食欲不振的副作用,但為服用藥物,連續3個月餐餐只吃稀飯跟水煮蛋墊胃。」她提到因為帕金森氏症藥物副作用太難受,已經停藥半年多,笑著提醒大家要讓自己快樂,堅強能量令人鼻酸。這次動刀也讓她找律師處理遺囑,上億元遺產扣除安家費外將全數捐出做公益,不過律師總推託沒空,她說「律師對我很好,要讓我掛念著這件事,別急著走」。演唱會購票請洽寬宏藝術。
-
2022-07-17 養生.聰明飲食
養腦、護心及支持免疫系統 專家解析每周吃兩次鮭魚有哪些好處
如果你特別注重自己的心臟健康,或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美國心臟學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建議,每周吃兩次魚,尤其是鮭魚。以下是營養師分析鮭魚的健康益處。●富含Omega-3脂肪酸鮭魚是Omega-3脂肪酸的極佳來源,隸屬美國國衛院的膳食補充劑辦公室(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指出,研究證實Omega-3有多種健康益處,包括緩解乾眼症、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以及改善認知功能。● 重要蛋白質來源根據美國農業部說法,100克鮭魚可提供近20克蛋白質。足夠的蛋白質攝取,才能避免肌肉流失。● 含色胺酸,可調節睡眠紐約註冊營養師Keri Gans說,鮭魚含有一種稱為色胺酸的胺基酸,它是一種必須胺基酸,身體不會自行合成,要從食物中獲取。色胺酸會製造褪黑激素和血清素,與情緒控管和睡眠周期有重要關聯。● 含維生素A,幫助護眼鮭魚富含維生素A,不僅對增強免疫功能很重要,對生殖和視力保健也很重要。● 維生素D,支持免疫系統鮭魚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除了是增強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也可協助身體吸收鈣質、有效利用。● 含維生素B12,可提振精神克利福蘭診所人類營養中心的營養師Maxine Smith說,B12缺乏會導致虛弱、疲倦、便祕、食欲不振,而鮭魚是B12的良好來源之一。● 是維生素B3(菸鹼酸)的良好來源Smith說,維生素B3將吃進的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B3在保護細胞維持重要功能上也很重要。● 調節甲狀腺素除了維生素D和A,硒是鮭魚中另一種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含硒食物與甲狀腺素代謝、生殖、DNA合成等方面相關。● 含鋅,與免疫功能相關礦物質鋅是讓細胞、酵素正常作用的重要元素,但人體並沒有儲存鋅的系統,因此必須固定從食物中攝取,維持恆定。● 富含麩醯胺酸麩醯胺酸(Glutamine)是一種胺基酸,有助人體產生能量。● 含鐵,保持身體組織活力鮭魚是鐵質的良好來源,有助將氧氣從肺部轉移到身體其他組織,並支持肌肉的新陳代謝。● 含抗氧化劑名為「蝦紅素(astaxanthin)」的抗氧化劑,在野生鮭魚的身上特別豐富,抗氧化劑能使身體免受疾病侵害。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新冠疫苗 可防7成重症
台灣這波COVID-19 Omicron BA2變異株帶來的疫情造成社區流行,各年齡層族群皆受到感染與影響。不同於疫情初期,當時兒童感染病例少於5%,但Omicron當道後,兒童病例大量增加至20%至25%,即使青少年及成人已接種二劑或三劑新冠疫苗,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併發症或重症與死亡危險,七月下旬,六個月至五歲族群即納入疫苗接種對象,補足幾近全齡接種的最後一塊拼圖。指揮中心六月初於六都設立七個兒童大型疫苗接種站,台中榮總與科博館立即動員,五天為6452人接種疫苗,人數居冠,呵護國家幼苗當仁不讓。兒童莫德納、BNT 心肌炎風險小兒童接種mRNA新冠疫苗對預防Omicron,大約有三至四成效果,但預防重症效果可達70%以上,持續超過六個月。目前兒童可接種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應該選擇哪一種?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心肌炎風險小,皆可考處接種。兩種mRNA疫苗的副作用多為輕度至中度,約一至三日內可緩解。注射部位反應六至九成,多屬輕微;倦怠、頭痛約二至六成,通常較常發生在第二劑;發燒在第一劑小於10%,第二劑20%至39%,多數小於攝氏38.5度,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微,產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機率明顯低於青少年。接種三劑 避免死亡最重要方法目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病毒製作,預防感染效果不理想,但接種三劑疫苗,仍公認是避免重症、死亡及預防病毒感染散播最重要的方法。以社會的防疫觀點,可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的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今年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和比率明顯增加,常為家庭或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或安親班群聚,雖然症狀大多輕微短暫,如突發性高燒、咳嗽、嘔吐、食欲差、活力降,通常約二至三天,在住院或症狀治療後很快緩解,但父母仍非常焦慮。併發症、MIS-C 家長仍應注意另外,也有不容忽略的併發症,如哮吼、熱性痙攣、腦炎、類流感的肌痠痛與倦怠及少數的肺炎及敗血症等,及無法預期的後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或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所以仍應注意。至於疫苗以外的預防保健,包括均衡飲食、多種營養,多補充水分,可額外補充維他命,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消毒,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場所、人潮處、餐廳等公共活動區域接觸介面,注意疫情時期的感冒症狀,並自我隔離,避免散播給他人。萬一孩子受到感染,可服用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痛退燒藥、綜合感冒藥與化痰劑等、多補充水分、維他命及清冠一號。應注意危險徵候,如持續性發燒、活力差、睡不好、吃不下、喘咳、意識不佳,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至兒科急診評估及處置。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七天解隔後不代表已痊癒 染疫後應該要補身體嗎?
● 疫後不要「大補」,避免黃耆、人參類等補氣藥● 多補充維生素A、C、D● 多照陽光、外出走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長新冠」症狀卻困擾許多確診康復後的患者,有些人仍持續乾咳、腹痛或拉肚子,還有些人出現「腦霧」。醫師提醒,七天解隔離後不代表就已痊癒,可適時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品幫助修復,但切忌疫後「吃補」,小心愈吃,症狀拖愈久。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指確診後三個月依然持續的症狀,才會叫做「長新冠」。根據研究,Omicron變異株出現長新冠的比率僅5%至8%,較之前的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約五成少很多。症狀趨緩 不用擔心長新冠這波疫情四月多開始流行,如果民眾現在還有持續性症狀,在嚴格定義上並不算長新冠,只可算是後遺症或是持續性症狀。染疫後遺症在一個月內很常見,通常會陸續改善,若二、三個月內症狀趨緩,就比較不擔心出現長新冠。不過,柳朋馳說,長新冠或新冠後遺症很難明確去量化或實驗數據來檢視。近期臨床上常看到染疫後就診病患,主訴多為疲倦、肌肉痠痛,有些患者有睡眠障礙、影響食欲,都難以透過檢驗等來診斷。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現行政府規定隔離七天後傳染力降低,即可解隔。雖然傳染力下降、有些人快篩驗陰,但從中醫來看,還有餘血沒有清乾淨的後遺症,常見最典型症狀為咳嗽、喘,有些人出現頭暈、耳鳴,還有人是腦霧,出現忘東忘西、事倍功半的情形。解隔非痊癒 3個月內要注意一般感冒或新冠病毒,都是「外感」,瞿瑞瑩說,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必須「引邪外出」,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一般感冒可能只要發個汗就能將餘邪引出而痊癒,但新冠病毒則是比較難纏的外感,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清乾淨。瞿瑞瑩提醒,不可一解隔離就以為痊癒,染疫後三個月內的生活起居應盡量單純、不亂耗損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以為染疫後應該要「補補身體」,但「萬萬不可」,有些女性月經結束後習慣喝四物湯調補,染疫後也應盡量避免。瞿瑞瑩解釋,治外感要像大禹治水,給出路引導。在染疫前吃補藥,可以「固表」讓外邪不侵入體內,但染疫後服用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在體內,尤其是黃耆、人參之類的補氣藥,更容易在體內壅塞化熱,對於原先反覆咳嗽、疲勞、腸胃功能異常等症狀的改善不大,甚至會「壞病」,造成病情惡化。清淡飲食 運動應循序漸進瞿瑞瑩建議,疫後雖然不可「大補」,但可以吃一些雞精、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加體力,飲食清淡為主,以清除內熱。但過量的運動在中醫來說是「耗氣」,對身體也是一種耗損,因此運動應循序漸進,再慢慢回到過去的運動量。柳朋馳說,染疫出現喉嚨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可能對粘膜有些損傷,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幫助粘膜修復;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和D,有助於組織恢復和免疫調節。在家隔離期間可能因為光照不足,造成日夜顛倒、睡眠障礙,因此解隔後可多照光、外出走走,讓褪黑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肌肉張力逐漸恢復,藉以改善疲倦、肌肉痠痛問題。如果染疫後持續的症狀持續二至三周,可到一般中西醫門診或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就醫;如果治療二、三個月,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新症狀,則要小心恐有其他疾病問題,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睡好覺、養好肝 5大類食物有助創造好眠循環
本土疫情從四月肆虐以來,已有超過一成五民眾染疫,許多確診者因為日夜顛倒或是出現「長新冠」,開始有睡眠障礙的情形,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但又怕吃安眠藥。台北中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睡眠和肝臟也有很大的關係,除了睡不好會影響肝臟外,肝臟無法好好代謝毒素,也會影響到睡眠,造成負面循環。因此若是睡不好,可以從飲食和運動著手「打破這個負向循環」。長期睡眠不足,肝細胞無法修復,累積毒素又反過來影響睡眠。吳文傑表示,外界常說熬夜、睡眠不足會傷肝,雖然就醫學觀點來看,睡眠不足不會直接影響正常肝細胞數量,卻會使肝細胞沒有足夠時間休息、修復。當肝臟無法好好休息,或是因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等各種原因,引起肝臟纖維組織增生而導致肝硬化,就會造成肝臟處理廢物及解毒功能下降。當體內毒素累積過多,就會進入腦部,造成睡眠障礙,或是出現意識混亂、動作不協調等症狀。維生素E改善脂肪肝炎,色胺酸食物穩定大腦神經。有些人希望透過飲食調整,幫助好眠,吳文傑表示,可以多攝取五大類食品,包括乳製品、堅果類、雞蛋、綠色蔬菜和糙米飯。而人體一天約需400單位的維生素E,根據研究,若每天攝取800單位,可以改善脂肪肝炎,因此可搭配服用,藉此改善睡眠問題。吳文傑說,由於乳製品、堅果類如葵花子、芝麻、南瓜子,以及香蕉、雞蛋等,因富含色胺酸(Tryptophan),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可以穩定神經。因此若可以三餐攝取,或晚餐中多吃這些食物,可以讓人放鬆、增加睡意。糙米中的玄米多酚調整自律神經,芝麻、綠色蔬菜富含鎂、鈣。另外,晚餐可以將白飯改為糙米飯。因為糙米中有所謂的「玄米多酚」,是含有數種多酚類成分的統稱,其中也包括穀維素與木酚素,有調整自律神經的作用。除此之外,堅果中的芝麻以及菠菜、莧菜、甘藍菜等綠色蔬菜,則富含鎂、鈣;尤其每100克的芝麻中含有975mg的鈣質和350mg的鎂,有助於放鬆肌肉及安定神經,讓人更好入睡。花椰菜雖好,但消化慢,睡前吃太多反而影響睡眠。不過,吳文傑提醒,並非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助眠」。像是花椰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因為含有不可溶性纖維,在人體中消化速度很慢,容易脹氣。因此若睡前吃太多,可能反而影響睡眠。而有些民眾認為睡前吃甜食更容易入睡。吳文傑則表示「這是錯誤觀念」,甜食雖然會讓血糖升高,抑制食欲素的分泌,而食欲素含量降低,人就會疲倦想睡。但血糖急速上升,可能會讓身體快速分泌胰島素以降低血糖;而當血糖太低時,腎上腺素開始分泌,過度分泌可能導致半夜受驚或多夢的情形。因此,睡前吃甜食雖然容易讓人昏昏欲睡,但劇烈的血糖波動,可能反而影響睡眠品質。現代人生活忙碌,對體力精神有高度需求的狀況下,許多民眾會選擇服用安眠藥或健康食品,但市面上商品琳瑯滿目,常讓人不知道如何選擇。吳文傑表示,長期吃藥對身體容易產生負擔,若要用健康食品改善睡眠,建議可以選擇含有以下成分商品:芝麻素:芝麻中僅1%含量的成分,能夠幫助入睡。維生素E:抗氧化成分,幫助身體維持年輕機能,臨床上在治療脂肪肝時會使用的成分。搭配芝麻素實證能保護肝臟,更有效率。玄米多酚:調節生理機能,讓身心呈現放鬆狀態,夜間睡眠回復,精神體力更有效率。同時攝取三種成分,不但能幫助入睡,也能保護肝臟,避免「睡不好影響肝臟」、「肝臟負擔過大又影響睡眠」的惡性循環。吳文傑也表示,單純改善睡眠或小綠人護肝認證的健康食品很多,建議找尋能雙管齊下的商品,才能夠從根本改善睡眠與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降回3字頭 連26天死亡破百
昨新增三萬九五八六例本土病例、三六九例中重症、一三四人死亡,疫情雖日趨平穩,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連廿六天單日均超過百例,昨天死亡案例中,一名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史的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確診當天即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病情惡化,從確診至病故僅九天,醫院收治當天即不幸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新增本土個案為一萬八三七二例男性、二萬一二○五例女性、九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在個案分布上,以台中市五五二○例最多,其次較多確診者縣市為新北市五三二○例、高雄市五三○九例、桃園市三七九一例、台南市三七八六例。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已打滿三劑疫苗,六月十三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廿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廿一日收治醫院專責病房,接受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病況仍不佳,家屬放棄急救,當天即不幸死亡。新增三六九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一例兒童MIS-C(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重症個案,為十一歲女童,莊人祥表示,女童五月廿一日接種疫苗,五月卅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六月四日她再度高燒四十點一度,且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就醫服藥仍未緩解,六月六日因腹痛、嘔吐、食欲活力降低至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個案。因病情危急,立即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用藥後況好轉,女童於六月十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十四日出院。莊人祥表示,十二歲以下重症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九例,其中十四例為MIS-C。
-
2022-06-21 失智.像極了失智
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
「從爸爸看著我問妳是誰?那刻起...」、「重複詢問同一個問題,如今天星期幾?問完又再問」、「熟悉的客廳燈是三段式開關,媽媽反覆的按壓,就是關不了燈!」、「脾氣突然變得暴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周遭發生什麼事情,基本的算數也開始不會。」上述是「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照顧家屬的真實經歷,從中也不難看出大部分的家屬往往都是長輩出現明顯的行為異常時,才驚覺不對勁,或誤以為這些症狀都是老化現象而忽略,錯過黃金治療期。事實上,失智症為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一種疾病,因此不只是記憶力,日常生活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也會逐漸喪失,甚至伴隨精神與情緒等行為問題。 一、「忘記」事情就是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現象。該怎麼分辨是失智症還是老化?可以從長輩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初步判斷,如忘記事物的發生頻率高且嚴重,即使經由他人提醒,也只能想起小部分,甚至完全無法回憶,就要警覺可能罹患失智症;正常老化的長輩同樣可能會忘記自己剛剛在廚房燒開水,但是走回廚房看到水壺就可以自己回想起來,也就是說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差,而大腦智能也會逐漸受影響、退化。 失智症v.s老化哪裡不一樣?除了老化現象容易與失智症混淆,憂鬱症或焦慮情緒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假性失智」,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憂鬱症難以察覺,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但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就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完全治癒、康復。失智症v.s假性失智症又有什麼差別?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憂鬱症也會因壓力因素造成假性失智症,若家人身上有疑似失智症狀及憂鬱症狀時,多花時間觀察並求診精神科醫師,找出可矯正因素。建議平常務必落實病例跟藥物控管,以及多運動、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假性失智症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5、缺乏維生素B二、失智症前兆有哪些?失智症症狀因人而異、每一位失智者的腦部受損部位也不盡相同,會經歷什麼樣的病程,有什麼樣的症狀行為、情況等,無法一概論之,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出現略為不同的前兆。 (一)從失智症類型看前兆1.阿茲海默症:(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患者忘記頻率較高,且可能完全忘記該事件。(2)計畫或解決事情有困難:失智症患者會無法計畫,做出錯誤或和以前不同的決斷。(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失智症患者會對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或生活有困難。(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患者可能忘記或弄錯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是在熟悉的地方迷路。(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對空間影像判斷出現困難例如,經過一面鏡子前,無法了解自己就是鏡子裡的那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了解複雜的字句,說話也變得簡短,可能會重複自己說過的話,或是很難找到正確的詞彙。(7)不適當行為:失智症患者容易掉東西卻無法回頭去找,甚至懷疑是別人偷走了,就刻意把物品藏在不尋常的地方。(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判斷力或做決斷的能力減退。(9)不參與社交活動:患者可能不再保有嗜好,退出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或運動, 變得不愛出門,不想與人交談。(10)情緒與個性的改變:患者的情緒和個性常會改變。只要遇到無法處理的事務或弄錯事情,便會感到心煩意亂,甚至勃然大怒。2.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退化性失智症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其早期症狀包含言語及人格變化、不合常理行為(拾荒癖)或重複動作,如不停開關抽屜等。 3.路易氏體失智症:是退化性失智症中第二常見的類型,和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比較,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即會出現鮮明的視幻覺,且還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情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4.血管性失智: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早期可能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伐不穩等情況。(二)從失智症病程看行為症狀失智症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會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依不同罹病原因,病程有個別差異。1.輕度認知障礙:為正常老化到確定失智症診斷之間的過渡期,可能會自覺記憶減退,理解力、判斷力、語言等認知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約每年有15%會轉變成失智症,比一般老年人的1%的機會高許多,因此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2.輕度失智(初期):近期出現記憶困難,定向力、判斷力及語言的退化已影響到社交及工作能力,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交情境可能出現困難,日常生活功能常出現障礙。情緒及行為出現改變,大部份日常生活尚可自理。3.中度失智(中期):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明顯退化,家人易於此時期發現異狀,因為失智者可能出現分不清季節、認不得熟識的朋友、走失等情況。日常生活需要依賴他人協助完成,如洗澡需協助備水、衣服及確認清潔度。除此之外,精神行為症狀也會日益增加,如妄想、幻覺、情緒失控、不合作、藏東西、吃壞掉食物及日夜顛倒等。4.重度失智(晚期):認知及日常生活功能嚴重退化,出現大小便在衣服上等情況,幾乎需要仰賴他人照顧。大多時間認不得家人及自己,語言僅剩簡單字句。 雖然大多數的失智症無法治癒,但家屬能共同為失智者努力的事,是將輕度失智的時間延長,進而延緩退化的速度,並鼓勵失智者維持、自理日常生活,減輕照顧負擔。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