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上腹痛、上腹悶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感等,上腹部不適的症狀,經檢查並未有器質性病變(如消化性潰瘍、胃癌等)。且症狀會持續或反覆發作,不易根治。
- 症狀: 溢酸 打嗝 噁心 嘔吐 胃痛 胃脹 胸悶 腹脹 腹痛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 腹瀉 便秘 易有飽脹感
- 併發症: 藥物副作用 營養不良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上腹痛、上腹悶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感等,上腹部不適的症狀,經檢查並未有器質性病變(如消化性潰瘍、胃癌等)。且症狀會持續或反覆發作,不易根治。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暫時性,經治療後少數可復原的甲狀腺疾病。
脂肪肝是指肝細胞中堆聚過多的脂肪(三酸甘油酯),使得肝細胞變性而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
闌尾位於人體的右下腹部,一邊相連著盲腸,另一邊閉塞,因此較易累積細菌,造成感染,即「闌尾炎」。
腸胃道黏膜被細菌、病毒等侵入,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發炎。急性腸胃炎也是夏季的常見疾病。
胃下垂是指胃的下端處,有一小彎角,位置偏低,是一種功能性疾病。因胃的平滑肌乏力或韌帶鬆弛,而無法將胃固定在正常的位置所致。
腸躁症是指腸道的構造正常,但是功能異常,是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腸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痛型三類,也可能會多種症狀同時反覆發生。
因胃黏膜被破壞,黏膜的再生能力下降,使胃黏膜有發炎、充血、局部糜爛等現象, 導致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會改善或消失,但有時也會變成慢性胃炎。
胃炎是因胃黏膜對酸的抵抗力降低,造成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現象。慢性胃炎則是胃黏膜反覆發炎,長期有胃部不適、灼熱的症狀。
十二指腸潰瘍是因為十二指腸黏膜被胃液侵蝕,造成黏膜受損,產生糜爛的現象,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
敗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人體,進到血液循環內大量增生繁殖,產生的毒素循環到身體各組織器官,所造成的急性全身性發炎反應。隨著病程發展,器官功能會逐漸受到損害無法維持,演變成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20%,嚴重敗血症死亡率則提高至30~50%,若為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時,死亡率更高達80~90%。敗血症死亡率高的主因在於,感染病原菌後引起體內激烈的免疫反應,使身體組織損壞、器官功能失調。
尿毒症是指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無法自行清除體內代謝物及維持血中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若腎功能嚴重受損且藥物治療無效時,會導致體內各 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候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尿毒症的在英文字面意思是「血液中的尿液」,此是腎臟功能已經嚴重不足,患者通常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尿毒症的患者主要是由慢性腎臟病惡化而 來,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如果合併出現尿毒症狀稱之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友務必要控制病情,避免進入尿毒症而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
胃屬於消化系統的一部份,在上腹部中間偏左的位置。胃病是胃多種症狀的統稱。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症狀。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
肺纖維化是一種不明原因的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炎,「喘、咳、累」持續八周以上為典型症狀,當肺臟受到侵害產生大量異常纖維進行修復,原本像海綿一樣的肺部漸漸變得像菜瓜布沒有彈性,影響肺功能運作,所以肺纖維化也稱為菜瓜布肺。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疾病,患者預後差、存活率低,比一般癌症還可怕。 →想看更多:自體免疫與肺纖維化 →想看更多: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面無表情 想笑卻笑不出來
痛風是一種尿酸代謝出現異常,導致尿酸在體內堆積所引起的慢性病,急性痛風發作是因為尿酸結晶被白血球吞噬引起的,造成急性的關節疼痛,嚴重時有可能在關節周邊發現痛風石的沉積。痛風發作的疼痛程度可排入20大嚴重疼痛的疾病之一,劇烈疼痛會讓人覺得連風吹過關節都無法忍耐,因此稱為「痛風」。 痛風病人因尿酸偏高,併發腎結石、腎臟病變的機會也較常人高出好幾倍,這是因為腎臟是人體排除尿酸的重要器官,若血中的尿酸過高,尿酸鹽結晶容易沈積在腎臟的間質組織中,導致其中的腎小管的破壞和腎絲球的硬化,最終導致痛風腎病變與腎結石。這段過程也會受到其他共病的影響,而加速腎病變的發生,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等。 「尿酸過高」是造成痛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當血中尿酸值高於7.0mg/dl就稱為「高尿酸血症」,此時高機率會引起痛風。如果男性大於13 mg/dl,女性大於10 mg/dl,則會有引起腎功能損害的危險。
腎臟病跟高血壓的關係 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兩者可以互相因果,即使是目前研究又無法區分的那麼清楚。高血壓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時慢性腎臟病的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引起一種稱為「腎性高血壓」的高血壓。 高血壓會對腎臟中的血管和過濾器造成損害,使清除體內廢物變得困難。高血壓腎病變就是血壓高的時候,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增加,而高血壓往往在無形之中已經對腎臟造成傷害,加上前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病人往往到了第3~4期慢性腎臟病才發現並治療。高血壓腎病變也有醫師使用高血壓性腎病變。一旦惡化到尿毒症時,此時只能進行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這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降壓保腎類的藥物,例如:血管張力素(簡稱ACEI)類藥物和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簡稱ARB)類高血壓藥物,讓病人腎臟功能改善;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則需使用透析治療或是腎臟移植。想要預防高血壓腎病變的發生,就必須儘早發現並治療高血壓。
紅斑性狼瘡腎炎是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一種腎臟疾病,紅斑性狼瘡屬於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主因是免疫系統本該製造出抗體攻擊病原體,這抗體卻會攻擊自身的細胞和組織,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累積下來會對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不同的患者病情程度落差很大,一般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出現嚴重症狀)和緩解期(症狀輕微無明顯的症狀)。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紅斑性狼瘡腎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當病情進入慢性腎臟病第5期(尿毒症),必須進行洗腎或腎臟移植來協助腎臟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紅斑性狼瘡的病人中約有50~70%會有腎臟發炎和腎功能不全的問題,如能好好控制,就有機會避免最終進入洗腎的惡夢中。 紅斑性狼瘡腎炎目前根據WHO可以分為6類,醫師會根據病人所處的類別來加以治療,需特別注意紅斑性狼瘡腎炎需要藉由藥物治療,難以透過飲食來控制和延緩腎臟惡化,重點在於配合醫囑,長期追蹤病情,避免惡化。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