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食欲
共找到
473
筆 文章
-
-
2022-03-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會有症狀嗎?重度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
現代人飲食充足,平均每100人中,就有30至50人有脂肪肝,但症狀輕微者居多。一旦發現有脂肪肝,從飲食調整、運動、減輕體重做起,才是降低脂肪肝威脅的不二法門。Q 瘦子脂肪少,不會有脂肪肝?脂肪肝的產生,是因身體會將熱量轉成脂肪,肝臟本身除了有工廠功能(排毒),也是倉庫,貨品(脂肪)太多會堆積在肝臟中,一旦堆積太多造成肝細胞腫脹,就可能引起發炎。40歲起身體新陳代謝減緩,如果吃得多又運動不足,就會增加脂肪肝發生機會。即使外觀偏瘦的人,若身體肌肉量少、脂肪比例較高,還是可能出現脂肪肝。另外,平時攝取過多油炸類、含糖飲料的孩童也可能出現脂肪肝。邱毅群在臨床上觀察到,曾有一名男性BMI在正常值22,平時沒喝酒,也無B、C型肝炎,肝指數(GOT/GPT)卻達50,已有輕微肝炎症狀。Q 脂肪肝會有症狀嗎?「發現脂肪肝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大部分的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患者的肝功能正常,即使肝功能異常者,也可能沒有症狀,都是因健康檢查、腹痛或其他原因透過超音波才發現。其中十分之一可能引起脂肪肝炎,少數會因肝指數上升導致疲倦、惡心、食欲不振,更嚴重者會肝功能異常而出現黃疸,或右上腹脹痛等症狀。Q 脂肪肝最後會導致肝癌嗎?脂肪肝演變成肝癌的時間,與肝臟發炎狀況有關,發炎越嚴重、時間就越短。舉例來說,正常肝指數約在40左右,50~60屬輕微發炎,要演變成肝硬化、肝癌可能需要30~40年以上;但如果肝指數已達100多,可能只要10年、20年就會變成肝硬化、肝癌。因此一旦發現脂肪肝炎,也不能置之不理,不要讓發炎惡化,至少讓肝指數下降,才不會一步步演變為難以恢復的肝硬化、肝癌。Q 驗血時GOT╱GPT正常,就表示肝功能沒有問題?還是需要加做其他檢查?想檢查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只要抽血、照超音波即可。超音波可檢查肝臟有無脂肪肝情形,抽血則是檢查三酸甘油脂、血糖、膽固醇、血脂、肝指數等,如果指數過高,首先了解成因再做進一步治療。如果家中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或是自己有肥胖問題,也建議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了解有無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只有十分之一肝指數(GOT/GPT)會升高,因此很多人即使有脂肪肝,但肝指數卻正常,臨床上就有肝癌患者肝指數正常的案例。因此針對高風險族群,如B、C型肝炎帶原者、有飲酒習慣或是脂肪肝較嚴重的民眾要定期追蹤,除了超音波、驗血,還會再驗「胎兒蛋白」,確認有無肝癌跡象、有無看到腫瘤等。每次看完診,醫師也會約固定時間回診,B肝或C肝大概每半年回診一次,脂肪肝較輕微者則是一年。Q 胎兒蛋白指數升高代表什麼意義?絕大部分的肝癌都會在做超音波時發現,而胎兒蛋白專門用在監測肝癌,只要肝癌發生,胎兒蛋白就會上升。此外,女性懷孕時胎兒蛋白也會上升,所以當胎兒蛋白升高時,排除懷孕可能後,就可能是肝癌。建議女性懷孕期間,可先了解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定期以超音波檢查。Q 脂肪肝有藥物可以治療嗎?可以靠改變生活飲食逆轉嗎?如果出現脂肪肝,要檢查成因對症下藥,若是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過高,就用藥物降膽固醇;若是喝酒造成的就要戒酒;若是單純肥胖,醫師就會建議從體重控制開始,只要減少幾公斤,就能發現肝指數降很多,有機會讓脂肪肝從重度到輕度、輕度到沒有,肝指數也能恢復正常。想改善脂肪肝,還是要從改善飲食、加強運動做起。大部分藥物對脂肪肝沒有確切幫助,有些保肝藥物也只是讓肝指數稍微恢復正常,治標不治本。其實只要能減重5公斤,就能發現肝指數明顯下降,每次回診發現肝指數下降,對患者都是正面回饋、增強減重信心。如果BMI在35以上,可能需借助減肥門診等方式。Q 黃麴毒素對肝臟傷害大,哪些食物含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致癌物質,因豆類、五穀類、咖啡保存不當,內部潮濕讓黃麴黴菌生長,進而產生黃麴毒素,它的特點需達攝氏280度以上才能被破壞,因此感染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消除。食物從胃腸道吸收後,到肝臟做第一次代謝及分解,肝臟只能承受黃麴毒素的攻擊,可能造成肝指數上升進而引起肝癌。食物一定要保存在乾燥、不潮濕的地方密封好,如果一包花生內已經有1、2顆發霉,可能菌絲已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肆意生長。民眾平時喝的咖啡豆、咖啡粉也一樣,建議在食物保存期限內放進密封罐保存,並且冰進濕度、溫度相對較低的冰箱內,是最為保險的做法。另外,食物反覆解凍也可能增加細菌滋生風險,不得不慎。諮詢/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系主任邱逸群
-
2022-03-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指甲出現棕白半分當心已是晚期 專家曝腎臟病5階段症狀
腎臟病可怕的地方,在於來得無聲無息,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 (NKF)的數據,大約90%的腎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腎病。「多數腎臟病直到晚期才會出現症狀。」紐約大學朗格健康中心(NYU Langone Health)腎臟病學臨床主任David Goldfarb博士說。這就是為什麼腎臟病的高風險群,例如60歲以上或慢性病患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須定期抽血進行檢測的原因。儘管慢性腎臟病不容易察覺,但紐約西奈山醫院的腎臟專家Staci Leisman博士說,腎臟病不同階段可能會出現些微症狀,民眾應多加注意。腎病早期徵兆Leisman博士說,以下症狀可能會在腎臟病的前三個階段出現(也可能出現在後期),一旦發現請立即就醫。1. 夜間尿多白天站立和坐的時間多,體內多餘液體會積聚在腳踝和小腿。一旦夜晚躺平入睡,多餘體液就會直接流向腎臟,腎臟受損的人無法過濾這些液體,造成夜尿頻繁。不過,男性也有可能是攝護腺問題,女性也可能是婦科問題。2. 水腫腎臟受損時,無法過濾鹽分,會導致腳板、腳踝、小腿腫脹,也可能出現眼睛浮腫,尤其是早上(用冰敷等方式不會消腫)。這代表腎臟正將蛋白質滲入尿液中,進入血液中的蛋白質因此減少,「缺乏蛋白質會導致血管腫脹,通常在眼周最明顯。」巴爾的摩Mercy醫療中心腎臟病學Robert Greenwell博士說。3. 倦怠腎臟病早期跡象之一是貧血。健康的腎臟會產生紅血球生成因子(EPO),向骨髓發送信號,以製造更多紅血球,當腎臟功能出問題,就無法產生足夠的EPO而導致貧血。Leisman博士說,通常在腎臟病中期會出現此症狀,如果有倦怠、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皮膚異常蒼白或胸痛等症狀,請就醫檢查進行血液測試。一旦診斷出貧血,最好也進行腎功能檢查。4. 血尿或泡沫尿血尿有可能是腎結石引起,也可能是其他腎臟疾病。健康的腎臟會防止血液進入尿液,當腎功能受損時,可能會有少數血液滲入尿液中(可能是紅色或像茶、可樂的顏色)。但有時輕微血尿外觀看不出來,必須透過檢驗才能發現尿中的血紅素。如果尿液出現白色泡沫,通常代表尿蛋白含量很高,「當腎臟受損時,首先無法過濾的物質就是蛋白質。」腎病晚期徵兆下列症狀大多出現在疾病第四或第五期,代表腎臟已嚴重受損,無法過濾毒素,導致毒素積聚於血液中。此時只能靠血液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1. 皮膚嚴重粗糙、發癢腎臟有助保持骨骼和血液中礦物質平衡,美國皮膚病學會 (AAD) 表示,腎病末期皮膚可能變得極度粗糙或如麟片狀,出現像魚一樣的鱗屑,皮膚感覺很緊、容易裂開。隨著腎功能惡化,腎臟無法過濾掉多餘的礦物質如磷等廢物,而引起搔癢,皮膚也會變厚變黑。2. 指甲呈現「棕白半分」晚期腎臟病的症狀也可能出現在指甲,呈現「棕白半分 (half-and-half nail)」,遠心端呈現紅棕色,近心端呈現濁白色。3. 食欲不振當體內毒素積聚,會影響食欲。Leisman博士說,大約三分之一的末期腎病患者,表示他們的嘴巴裡有金屬味,這可能是體內尿素等廢物堆積所致。4. 肌肉痙攣晚期腎病患者電解質失衡,會引發嚴重痙攣,手臂和腿部出現針刺感。約25%接受血液透析的病患,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3-06 養生.聰明飲食
完整攝取食材營養 免疫權威醫師分享每天一碗抗病蔬菜湯
我之前是一名骨科醫師,三十多歲時接觸到感染免疫學之後,就開始研究免疫學,並成為專業的免疫醫師至今,已長達五十年左右。話雖如此,我並未因為專攻免疫學,而過著注重養生的健康生活。在五十五歲之前,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喝酒也不忌口,完全不注重養生。我有痛風和糖尿病史,頭髮日漸稀疏,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我的生活型態一點也不健康。直到某天,我領悟到「再這樣下去不行」,決定以自己的身體來做實驗,嘗試並研究各種有益健康的飲食法。在經歷過這麼多飲食法之後,我現在依舊維持「喝湯」的習慣。自從我開始喝湯後,不但沒生過一場大病,就連感冒也遠離我,讓我重拾健康的身體狀態。完整攝取食材營養 避免浪費食材含有的營養素與成分中,有許多水溶性物質。雖然汆燙水煮也能釋出水溶性物質,但若做成湯品,食材與湯汁一起吃下肚,就能完整攝取食材營養,毫不浪費。喝湯的好處是,透過燉煮調理可將蔬菜煮軟,減少食材體積,讓人輕鬆吃下足量蔬菜。沒有食欲時,只要喝湯就能攝取營養。食材好入口 身體好好吸收慢慢燉煮不僅可將食材美味與營養釋出湯中,食材也能被烹煮成容易消化的狀態。腸胃較差者或食欲不振時,也能透過喝湯補充營養,作法簡單,一鍋到底好容易。冬天煮熱湯、夏天喝冷湯 從體內調節體溫料多味美的熱湯可從內部溫暖身體,身體暖和了,血液循環就會變好。遇到熱氣容易蓄積在體內的炎熱夏季時,則可做成美味冷湯,或是以優格、水果為湯底,享受冰涼的甜湯。不只能消除體內的多餘熱氣,在攝取各種營養的同時,還能補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廚藝不佳也沒問題 放入鍋中煮就很好喝煮湯一點都不難,將食材放入鍋中,接著開火燉煮即可。鍋中充滿大量釋出的肉和魚鮮味、蔬菜的甜味,起鍋前只要加上少許調味料,就是一鍋美味的抗病蔬菜湯。滑菇豆腐酸辣湯(富含植化素的低醣蔬菜湯)材料(2人份):滑菇1/2包(50g)、板豆腐1/2塊(150g)、豆苗1包(100g)、大蒜(壓碎)1/2瓣、紅辣椒(撕開去籽)1根、麻油1/2大匙、醋1大匙、辣油少許A:日式高湯1又1/2杯、酒1大匙B:鹽與黑胡椒各少許、砂糖1/4小匙作法:1. 將麻油、大蒜、紅辣椒放入鍋中,開中火加熱,爆香後放入豆苗拌炒。炒出各種食材的顏色後,捏碎板豆腐入鍋,迅速翻炒。2. 鍋中倒入A煮至沸騰,放入滑菇煮1~2分鐘。撒B調味後關火,淋上醋與辣油。健康關鍵▼滑菇+醋醋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加好菌。搭配富含食物纖維的滑菇,能維持腸道健康。辣椒和辣油的辣味也能提升代謝。關火後加醋,可凸顯酸味。抗病蔬菜湯材料:雞翅4支、高麗菜1/4顆、胡蘿蔔1/2根、香菇2朵、迷你番茄6顆、鹽、黑胡椒、醋各少許作法:1. 高麗菜切得稍微大口一點;胡蘿蔔直向對切,再斜切成薄片;香菇切薄片。2. 將1與雞翅、番茄都放入鍋中,倒入能剛好浸泡食材的水量後,開火煮沸。3. 轉較弱的中火煮20分鐘,待蔬菜煮軟後,撒鹽、黑胡椒調味,最後以繞圈方式淋上醋。小魚乾西芹咖哩湯(增加腸內好菌發酵的蔬菜湯)材料(2人份):西芹1根(100g)、西芹葉少許、小魚乾15g、咖哩粉1/2小匙、沙拉油1/2大匙、熱水1又1/2杯A:甘麴2大匙、 鹽1/4小匙作法:1. 西芹去筋,切成薄塊,葉子粗略切碎。2. 將沙拉油和小魚乾放入鍋中,開小火炒至焦香。放入咖哩粉拌炒,炒出香氣後放入西芹,轉中火炒軟。3. 鍋中倒入熱水煮沸,撈起浮沫,轉較小的中火,煮4∼5分鐘。撒A調味,放入西芹葉再煮一下即可。健康關鍵▼甘麴+西芹甘麴是由米麴製成,也是製作日式甘酒的原料。甘麴含植物性乳酸菌,可在最新鮮的狀態下進入腸道,增加腸內好菌。西芹是很好的抗癌食材,葉片含有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請務必全部吃完。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香菜」就是要在春天吃!祛風解毒還健胃,中醫師教這樣吃促進血液循環
春季主養肝,護脾胃也不可忽視中醫養生講究順時而養,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春季屬木與肝相應,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者肝氣鬱結,會導致肝臟受損。而且肝氣旺盛,肝木剋脾土,對於脾胃,很容易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必須照顧肝、脾胃,特別是在飲食上應該少酸增甘,多吃一些有利發寒散邪的甘味食物,以及扶助陽氣的食物。比如枸杞粥、山藥紅棗糯米粥、蓮子木耳羹等。而且,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微生物會迅速繁殖,細菌在一定情況下會大量滋生,如果這個時候不注意個人衛生、食用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將很容易導致身體脾胃「承受不住」。首先,要經常洗手,防治細菌進入腸胃。不吃生冷的食物,吃熟食。其次,還要講究食物的衛生,有效阻隔病菌。食物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吃剩下的食物應該及時儲存在冰箱內,而且儲存時間不宜過長。食用之前必須要加熱,以熱透為原則。儘量少食用易帶致病菌的食物,比如螺螄、貝殼、螃蟹等水產品,如果想要食用,一定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醃後直接食用等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食用涼拌菜的時候可以多加入一些醋和蒜,以產生殺菌的作用。除了日常注意個人衛生,辨證調理,針對不同體質採取不同類型的飲食方法:肝鬱脾虛型:推薦湯品(個人用量):選用麥芽二十克、茯苓十五克、白朮十五克、新鮮薄荷十五克,豬瘦肉一百五十克。豬瘦肉清洗乾淨,先汆燙去腥,然後將麥芽、茯苓、白朮放入煲內,煲四十五分鐘,再放入新鮮薄荷煲十分鐘,即可食用。此湯品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還能夠益氣健脾。脾胃虛寒型:推薦湯品:黨參十五克、白朮十五克、生薑三片、胡椒粉三克,豬肚半個,清洗乾淨,然後將所有食材都放入到煲內,煲一小時即可食用。特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飲用此湯的時候,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春季多吃香菜,激發脾功能春天肝火比較旺盛,再加上春雨綿綿濕氣入侵,所以,多吃一些香菜能夠祛風解毒、芳香健胃,如果把香菜和豆腐搭配一起食用,效果會更好。香菜辛溫含芫荽油,可用作發疹的藥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香菜可消穀,補虛,治五臟。」香菜的莖葉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芳香味,所以才被民間俗稱「香菜」。也有叫作芫荽、鹽荽、胡荽、漫天星等。中醫認為,香菜性溫味辛,具有發表透疹、健胃的功效,可用於麻疹初期不易透發、食滯胃痛等病症。根據現代研究發現,香菜之所以香,主要是因為它含有揮發油和揮發性香味物質。由於香菜辛溫,含有芫荽油,能夠解毒透疹、疏散風寒,促進人體全身血液循環,所以也經常被作為發疹的藥物。比如小孩如果出疹痘,可以用香菜做成香菜酒擦皮膚,或者是水煎香菜趁熱熏鼻,可以加速疹痘發出,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如果已經出疹痘,就應該立即停止使用香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芫」字為「魚毒也」,「荽」字為「香口也」。所以香菜還可以放在魚和肉當中進行調味,還具有去毒的作用。但是,香菜一般是作為調料,不可多食。由於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者久食,都會耗氣、損精神,從而引發或加重氣虛。平素自汗、乏力、倦怠、很容易感冒的氣虛的人,更應該少吃一些香菜。產後、病後初癒的患者也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虛,這個時候,也應該避免吃香菜。除此之外,香菜還有溫熱、發瘡的作用,因此,狐臭、口臭、胃潰瘍、腳氣、瘡瘍患者都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下面為大家推薦一道食譜:香菜豆腐羹材料:香菜兩百克,嫩豆腐一到兩塊,雞蛋一個,太白粉、食鹽、香油適量。做法:1.剁碎豆腐,香菜洗淨切成末,雞蛋打散、薑切成末,太白粉加水調成汁。2.鍋燒開水,放入豆腐、薑末,再放入雞蛋,水燒開之後放入香菜末、食鹽,攪拌煮一會兒再倒入調好的太白粉汁。3.邊煮邊攪拌,直到羹有些稠的時候再淋上少許香油即可。此湯能夠清熱祛濕、發表透疹、健胃。春季養脾,切記少吃酸多吃甜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在春季應該多吃一些辛溫升散的食品,比如小麥、紅棗、豆豉、花生、蔥、香菜等,並儘量少吃生冷黏雜之物,以免傷害到脾胃。調養脾胃要多吃甜食少吃酸食春季肝氣很旺,自然會影響到脾,因此春季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中醫就認為:「當春之時,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通常而言,為了能夠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在飲食上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多吃甜食少吃酸食來調養脾胃。主要是因為吃多了酸味的食物,會讓肝功能偏亢,因此在春季飲食調養最好是選擇甘溫之物,忌酸澀。春季也是多風的季節,蜂蜜則是最為理想的保健品。蜂蜜性平、味甘,有滋養、潤燥、解毒、通便等功效。春季每天早上喝上一杯蜂蜜水,不僅可以潤腸通便,清除體內毒素,還能有效預防感冒。除此之外,還應該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比如春筍、菠菜等,這樣可以補充因為冬季新鮮蔬菜較少,維生素攝取不足的缺憾。增強抵抗力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春季氣溫變化比較大,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快、活力強,有很多病毒性傳染病在這一季節都處於高發期,比如流感、水痘、急性腮腺炎等,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菠菜、柑橘、紅棗等食物當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抗病毒的功效。另外,春季還需要注意補充熱量,增強身體抵抗力。早春時節,氣候其實依舊寒冷,人體為了禦寒,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以維持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組成,應該以高熱量食物為主。因此,春季飲食宜遵循高熱量高蛋白原則。在春季日常飲食當中,除了穀類製品,還應該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是可以及時地有效補充能量。此外,在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一些優質的蛋白質食品,比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和豆製品等。這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胺酸,能夠增強人體耐寒力。還有,春季飲食要講究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益氣養陽要多吃大蒜、蔥和韭菜在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陽的食品,比如胡蘿蔔、薺菜、芹菜、菠菜、香椿、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適量進食一些甲魚。另外,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豆類食品對於疏通肝氣、健脾和胃也有很大的好處。除此之外,大蒜、蔥和韭菜也都是春季應該多吃的食物。特別是韭菜,又叫起陽草,雖然四季常青,但是在春天食用最好,具有溫中助陽的功效,而且韭菜當中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和豐富的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與此同時,還能夠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達到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大蒜也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食欲、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和高血壓的功效,加上其性溫,也是可以補充人體陽氣,而且還有很強的殺菌力,對於細菌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春季也應該多吃些。另外,蔥也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多吃不僅能夠補陽散寒,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書籍介紹書名:養好脾胃不生病:從運動、飲食、穴道入手,直接又簡單的健運脾胃養命法作者:王淼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09/30作者簡介/王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專業。曾先後跟原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佘繼林主任醫師,及老中醫王煥祿主任醫師學習,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著有《防癌怎麼吃,抗癌怎麼養》《很簡單實用的經絡調理方法》《五行無色潤五臟》《中華傳世老偏方治病一本通》《醫生不外傳的養腎秘籍》《祛除濕熱,一身輕鬆》《脊椎好,病就少:正脊知識、自我檢測、改善NG姿勢,終結腰酸背痛自救書》(世茂出版)《養肝就是養壽》等作品。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
-
2022-03-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抗焦慮藥物 緩解慢性眩暈
李女士因為慢性眩暈問題,多年來跑遍各大診所及醫院,做了各種檢查,神經科、耳鼻喉科等藥物治療也乖乖配合,但病情就是起起伏伏。經轉介至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藥後,她的慢性眩暈才獲得顯著改善。她很疑惑自己沒有感覺到焦慮恐慌,為何眩暈卻是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改善了?究竟是得到什麼病症?這個現象連醫師也很感興趣,其實大腦各種功能區的連結,是醫學上最複雜且尚未被完全理解的領域,但隨著醫學研究發展,已有一些證據可以做為這個問題的解釋。大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降低與情緒憂鬱相關,最新的研究發現,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也有相當多的血清素接收器。憂鬱症常用的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能有效增加大腦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臨床經驗及研究也證實,有的病患在停用SSRI藥物後,會產生相關性的慢性眩暈;反之,少部分慢性眩暈病患,在接受類似藥物治療後,則感到極佳的療效。過去的大型研究顯示,偏頭痛病患得到重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比率,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四倍。有眩暈、耳鳴或視幻覺等前兆的偏頭痛,得到這類情緒性疾患的風險,也比無前兆的偏頭痛的患者略高。最新神經生理學發現,位於腦幹的前庭神經核,與腦幹的其他重要神經核,有複雜的相關連結,例如:與疼痛、清醒、臟器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有關的臂旁核;與血清素及SSRI作用處、憤怒、冒險情緒有關的中縫核;與正腎上腺素週期、壓力反應有關的藍斑核等,形成複雜的前庭神經連結體系。前庭神經系統除了掌管身體的平衡功能感知、眼球、頸部及軀幹肌肉協調之外,還與我們的清醒、情緒、壓力狀態及內臟反射等功能糾纏不清,常見的頭痛、情緒、壓力、食欲、睡眠等,都不是不相干的問題,可以說牽一髮動全身。在慢性眩暈的理解與治療上,不同醫師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主要是因為對大腦的了解仍未能透徹,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及嚴謹的研究,終究會揭開這些謎團,讓醫師們一步步把握這些關鍵,治療的成效也會愈來愈好。
-
2022-02-22 癌症.其他癌症
改良處方治膽道癌 延長存活、降低副作用
台灣一年超過2000人罹患膽道癌,七成患者晚期才確診而無法開刀,五年存活率僅一成,六成患者化療後有嚴重副作用。國衛院最新研究突破困境,證實改良型化療合併免疫治療(NGS)可提高腫瘤緩解率,延長存活期,降低嚴重副作用發生率。國衛院癌症研究所主治醫師蘇勇曄表示,膽道癌是沉默殺手,台灣2019年就有2343人確診。膽道癌早期症狀,包括上腹痛、惡心嘔吐,食欲下降、體重下降,若能摸到腫塊或出現黃疸,都已屬晚期,六、七成病人都是晚期才確診,無法手術,只做全身性的治療。蘇勇曄說,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是GC化療處方(gemcitabine加cisplatin),25%病人腫瘤縮小超過三成,中位數存活期為11個月,西方人僅25%會出現中性白血球低下的嚴重副作用,但以日本人為例的東方人副作用發生率卻高達60%。嚴重白血球低下會導致病人易受到病菌攻擊,一旦感染,死亡率可達25%,副作用也會讓人虛弱、衝擊生活品質,即便腫瘤縮小到可開刀,病人也難以承受手術。為突破治療困境,國衛院癌症研究所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研發改良型的NGS複方免疫化療,成功降低副作用發生率。蘇勇曄指出,NGS複方免疫化療包括每兩周注射一次傳統處方化療,每日口服化療藥、兩周注射一次免疫治療藥物。蘇勇曄說,48名晚期膽道癌患者接受治療後,45%患者腫瘤直徑縮小超過30%,中位數存活期19個月,嚴重副作用發生率6%,三名患者治療後可切除腫瘤。
-
2022-02-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揭癌症患者該怎麼吃?
許多癌症患者易誤信偏方、謠言、迷思,包括「聽說癌細胞喜歡吃糖,那就不要吃糖把癌細胞餓死」,進而變成除了甜點、手搖飲等甜品不吃,白飯、麵條等澱粉不吃,就連水果、全榖雜糧類等也通通不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這樣的極端作法反而容易使得癌症病程更不樂觀、更加惡化,並分享有助抗癌的飲食關鍵及促進食慾的妙招! 癌症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指1例外! 罹癌一定要吃「醣」。嫚嫚營養師表示,癌友在不吃糖之前,需先了解該禁的是「糖」還是「醣」。天然食物中的醣,不論對於癌友或一般人都是非常好的養份,例如全榖雜糧類及水果,癌症患者不論是在病程或是在治療階段,足夠的熱量非常重要,最關鍵的來源就包括全榖雜糧類,除了能更快速的被人體吸收,也有助於提升蛋白質於體內的利用率,且是主要的膳食纖維來源之一,可幫助廢物、毒素排出體外,降低癌變、情況惡化的風險。而也常被認為不能吃的水果,當中其實都含有非常豐富且多元的營養,例如常聽到的維生素C、玉米黃素等,都是有助於抗癌的成分。若這些食物都不吃,相關熱量、營養無法充足攝取,自然不利抗癌。 不可吃的是「添加糖」。癌友真正需要避免的,是非必要的米字旁的添加糖,易上癮、且有害健康,包括果糖、高果糖糖漿、冰糖、砂糖等,民眾常認為比較健康的黑糖也是其中之一。添加糖除了是普遍學者認為常見的發炎風險因子,容易引起身體各種發炎、引起疾病,也容易影響血糖波動,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使得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進而增長癌細胞,這才是真正建議癌友避免糖的主因。 建議吃添加醣的1例外。不過,營養師也指出一個例外情況,癌症有期數之分,各期身體狀況也會有所不同,患者若是在後期、甚至住進安寧病房時,若想吃點甜食,建議不必管控太過嚴苛。此時的患者身體狀況大多不佳,食慾也不好,營養也不足,更需把握任何的進食機會,哪怕會吃下添加糖,也需補充當中可能帶有的營養。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需將飲食對身體的影響考量得更加全面,而非單著重在糖對身體的影響,建議可與營養師及醫師多加討論、適度提供。癌症患者不能吃什麼?營養師指6大地雷要注意! 除了避免吃添加糖以外,嫚嫚營養師也提醒注意食品衛生安全。癌症患者不論是因疾病或治療,免疫力都多在低弱狀態,飲食不潔就很有可能受到感染、產生其他疾病問題。因此除了不建議吃生魚片、沙拉等生食外,也要注意是否確實加熱、煮熟。食物也不宜於室溫擺放過久,若可以冷藏就應冷藏,若置於室溫過了2個小時後就不要再吃,避免可能滋生的細菌,特別是有助補充人體營養也有利於細菌滋長的營養配方。而如遇食物發霉,包括整個食物、旁邊的食物就應全部避免,因為發霉擴散程度不得而知,肉眼看不到,萬不可撥下或切除後食用。也建議盡量避免油炸、加工食品,這兩項食品和添加糖一樣同被視為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且大多營養成分也相當低,建議多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佳。體重是抗癌重要指標,5妙招促進食慾,吃胖助抗癌! 20%癌症患者死於「癌症惡病質」。嫚嫚營養師強調,癌友的熱量攝取非常重要,癌細胞於體內有如強盜一般,會搶奪一般細胞所需的各種營養,當人體營養不足,自然免疫系統等全身機能都無法正常運作,更不利於抗癌。相反的,就算攝取足夠的營養癌細胞會有所成長,但同樣的好的細胞也會壯大。一般看癌症患者的健康、預後狀況、能否撐過療程等,體重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最怕的就是癌友體重下降,甚至進入到「癌症惡病質」,此階段癌友代謝、免疫等全身系統大亂,難以正常運作,可說是個無法抗癌的狀態,據統計,約有20%的癌症患者死於此因。 卯起來抗癌!案例160公分吃胖到70公斤。嫚嫚營養師也分享,自己所參與過的營養講座,講師是位營養師,也是位乳癌患者,目測身高約160公分的講師為了抗癌,每日吃得相當營養,並將自己的體重提升至到70公斤,讓自己有非常足夠的本錢能夠抗癌。因此即便癌症患者多因治療或疾病不適,常會有食欲不振的情況,也會想方設法、鼓勵多吃些、攝取足夠的營養,對於抗癌才是上上之策。 營養師5妙招促進食慾助抗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慾不振的癌友,可少量多餐的進食,一天進食約5到6餐。而口味清淡的食物也多較容易被接受,口感滑順的食物則有助於大多因療程出現嘴破、食道發炎、吞嚥困難的癌友進食,接受度也較高。食材準備上也可以多以色彩明亮、多元的配色為主,容器、餐具也可準備明亮、漂亮的陶瓷材質,都有助於以視覺促進食慾。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提升食慾,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更有本錢抗癌。《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最新癌症人數增加逾五千人!務必定期做四篩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7 新聞.科普好健康
巴戈胰臟癌逝/五年存活率不到5% 為何胰臟癌成無聲殺手?
編按:巴戈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令外界相當震驚。走在街上,不時會見到人手一支蘋果手機。很難想像帶給手機革命性改變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已因胰臟癌去世十年之久,享年56歲。賈伯斯於檢查治療腎結石中意外發現罹患胰臟癌,一開始他未接受正規手術化學治療,而選擇替代療法,但於九個月後證實遠端轉移。診斷困難檢查難發現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惡性腫瘤已連續39年高居國人死亡原因首位。每10萬人口中,因胰臟癌死亡為10.4人,胰臟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亡人口的第七位,但是胰臟癌卻不易被檢查發現,因為沒有好的篩檢工具,症狀不明確,診斷及治療困難,而且預後為所有癌症之末,五年存活率不到5%。胰臟癌沒有典型症狀胰臟位於後腹腔,處在眾多「交流道」之間,包括胃部往小腸的食物運送道路、膽道及胰道送往消化道的酵素運送道路、腸道的血液往肝臟的運送道路,以及上腸繫膜動脈的血液供應腸道血流的運送道路。胰臟癌大多數是腺癌且位於胰臟頭部,好發於老年人、肥胖、抽菸、喝酒、糖尿病,與有胰臟癌家族病史的族群。胰臟癌並沒有典型的症狀,症狀取決於哪條「交流道」被影響,常見症狀包括腹部背部疼痛、黃疸、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血糖控制困難等。目前一般抽血與超音波檢查並不能很敏感的偵測到胰臟腫瘤,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為最敏感且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由於症狀不明確,一般檢查很難偵測,所以胰臟癌被發現時都很後期。手術+化療 延長存活率胰臟癌手術後平均存活26個月,「手術加上化學治療,是目前唯一可延長胰臟癌病患五年存活率至30%的方法。」約三成的胰臟癌患者初診斷時為早期或局部侵犯,經過醫師評估後約六成的病患可接受根除性的手術治療,以及術後的輔助性化療或放療。胰臟頭部腫瘤切除手術,包括腫瘤附近器官(部分胃部、十二指腸、膽囊、總膽管與胰臟頭)切除與重建。這項手術為吻合多、複雜性最高的手術,手術死亡率約2%,手術併發症約30至40%。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內視鏡及機器手臂也逐漸被運用到這項手術上。相對於傳統長達20公分的傷口,內視鏡及機器手臂可以透過幾個小傷口完成同樣的手術,醫師能精細地清除癌症組織以及輕鬆地完成平均0.1至0.2公分直徑的膽胰系統重建。研究發現,內視鏡機器手臂可以減少手術出血量,淋巴清除更多,但是手術耗時較長、手術花費較高,但兩者術後長期存活率並無顯著差異。
-
2022-02-0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不孕症名醫 等待肺臟移植續命 女兒臉書求救
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一度接受兒子骨髓移植而康復,但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近日還裝上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續命。林禹宏的女兒在臉書撰文呼籲,「爸爸拚了這麼久,就差一個延續生命的契機與願意」,盼大家支持器官捐贈。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目前有八十一人等待肺臟,只有兩人已移植。「廿二年前,我親手接生兒子來到這個世界,想不到廿二年後兒子的骨髓和幹細胞給了我重生機會。」林禹宏之前接受本報採訪時曾說明治療過程。但他的女兒說,父親在一年多後疑似出現不好的細胞,再次輸入幹細胞後造成多重器官排斥,全身皮膚長黑斑、手腳嚴重脫皮、指甲斷裂脫落、腹瀉、沒有食欲 ,體重在兩周內掉了十四公斤,甚至出現目前醫學無法治療的肺部反排斥,必須廿四小時仰賴呼吸器。林禹宏這段時間雖停診,但臉書不間斷分享醫療衛教文章,是他戴著呼吸器在家、在病房氣喘吁吁慢慢打字的,因為放不下求助的病人。「爸爸始終深信再撐一天,明天就會等到那顆讓他重生的A型肺臟,但好多個明天過去,爸爸早已撐過預估的時間好久了。」她盼更多人響應器捐。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說,肺臟移植最大考驗是排斥和感染;民進黨前立委蔡啟芳等了三年,去年才在台大換肺重生,但還有更多人在等待。受民情影響,亞洲捐贈率低於歐美,台灣捐贈率已較過去進步,但面對等待續命的需求,政策仍需尋求更符合民情特色的方法。
-
2022-02-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缺乏易致憂鬱症和成癮症 名醫教你透過天然方式提高體內多巴胺
▌增加多巴胺就是增加行動力除了血清素之外,另一個能讓身心感覺舒暢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就是多巴胺。多巴胺主要負責人體的行動力以及強化我們的動機與積極度,如果體內缺乏這個訊息傳導物質就容易導致憂鬱症和成癮症。我們可以透過天然的方式提高體內的多巴胺合成率,你可以親身感受前後差異,當多巴胺提升之後,你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樂趣!請捨棄令人成癮的任何物質:舉凡酒精、其他毒品與碳水化合物之所以讓你欲罷不能,主因就是它們能快速提高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這也是為什麼當人體內的多巴胺指數下降時,就越想要攝取這些成癮性物質,因為此時它們對你的身體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長期透過這種方式激發多巴胺的行為不啻是飲鴆止渴,因為藥效最強的毒品通常能夠一舉將多巴胺提升至最高濃度,這當然就是它讓人成癮的原因之一。除了毒品以外,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同樣會使多巴胺短暫飆高,因此產生成癮的症狀。每次飆高的多巴胺反應會大幅減少人體的多巴胺接收器,導致腦細胞對接收到的訊息沒什麼反應。若要再次達到同樣興奮的程度,就必須攝取更多同類型的成癮物質,才能有相同的刺激效果使細胞釋放出相同數量的多巴胺。因此,你所需求的糖分、碳水化合物、酒精或是毒品的數量就越來越多。飲食:你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腦神經元會製造多少多巴胺。更確切地說:是你攝取了多少好的蛋白質,也就是高品質的肉類、魚類、雞蛋、乳製品與乳清蛋白。除了高品質的蛋白質之外,身體也同時需要幾項重要的輔助元素,這些元素能幫助身體將蛋白質轉換成多巴胺。人體的胃會將所有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的蛋白質,但只有胃酸濃度正常時才會發生。這個分解步驟還需要足夠的鋅、維他命B1與B,蛋白質藉此便能以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這樣的獨立分子存於人體中,苯丙胺酸於是能輕鬆地從腸道隨著血液循環一起進入細胞中。而苯丙胺酸最終會在細胞內被轉換為酪氨酸,這個轉換過程中需要輔助的營養元素有葉酸、鎂、錳、鐵、銅、鋅與維他命C。再經過兩個步驟之後,酪氨酸就會被重組為多巴,隨後轉換為多巴胺。要完成這最後兩個步驟,需要維他命B才能成功。但是當胃酸過低時,(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那些經常被開立的胃酸抑制劑處方籤,那會讓胃酸過低的人完全無法分解自己攝入的蛋白質。)當然後續的產品苯丙胺酸與酪氨酸的數量也就跟著降低。腸漏症的患者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除了缺乏上述兩者胺基酸會影響最終產品多巴胺之外,人體內是否具有足夠的輔助營養元素也是決定能否產出足夠多巴胺的原因之一。研究結果顯示,正在閱讀此書的你們,絕大多數都有這個毛病。平均統計,百分之五十八的女性身體經常缺乏鐵質,男性缺乏鐵質的情況稍微少一點,數據顯示多數缺乏鐵元素的男性都是運動員與年長者。此外,不分性別,平均有三分之二的人體內葉酸含量過低。缺乏鐵與葉酸都會降低多巴胺的生產率。最後,碳水化合物經證實會迅速降低體內多巴胺的濃度。的確,在剛開始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時候,它能讓血液裡的多巴胺急速升高,但隨後卻會快速將多巴胺分解導致消失,因此人在攝取完大量碳水化合物過後,只會感到空虛。保持正常體重:人體脂肪組織內的細胞會不停製造荷爾蒙瘦蛋白出來。瘦蛋白雖然會抑制食欲,但也會抑制多巴胺的功效,使人的行動力與積極度完全跌到谷底,那可是讓人類想要起而行、邁開步伐跑的行動力。相反地,若是人體維持在正常體重,脂肪組織便不會釋出過多的瘦蛋白,體內存在的多巴胺得以完全釋放功效。人因此感到更有積極行動的渴望,生命才會變得更有樂趣。消除壓力:多巴胺形成後,還有更多的轉換程序會接續發生。首先,多巴胺會轉變為正腎上腺素,接著再轉變為腎上腺素,亦即俗稱的壓力荷爾蒙。只要形成越多的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多巴胺的濃度就越低。但是你可以透過放鬆自己的情緒與身體,以降低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的形成。如果眼前的壓力一時半刻無法解除,那麼請你攝取大量的蛋白質以及製造多巴胺所需要的礦物質和維他命,好讓身體能增加多巴胺的產量。記憶力訓練:透過認知訓練即智力訓練,你可以提高多巴胺接受器的密集度!【自我診斷】我的多巴胺足夠嗎?做完上面的自我診斷,如果你勾選「是」的次數越多,代表你體內缺乏多巴胺的可能性越高。是否缺乏多巴胺比較難以抽血檢驗的方式做出診斷,因此若你相當可能有多巴胺不足的情形時,請立刻參照書中的建議,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1-27 新聞.元氣新聞
71歲蔡頭驚傳肝癌末 1個月前病逝雙和醫院
蔡頭去年11月才傳出肝癌末期,不料今竟傳出病逝消息,據「蘋果新聞網」報導,71歲的蔡頭早在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白冰冰昨出席媒體餐敘,被問及蔡頭近況,她表示聯絡不上蔡頭,雖然有打電話關心,但都是蔡頭家人代接,對方講話她也聽不太清楚,沒想到今就傳出蔡頭離世消息。而對於蔡頭是否離世,經紀人電話未接,蔡頭本人手機也已經轉語音,目前尚未有正式回應。【元氣網整理】肝癌可能出現的六大症狀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肝病演進過程,被喻為「肝病三部曲」。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引發肝病三部曲的重要原因,B肝帶原者有三分之一機率終其一生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其他三分之二可能停留在慢性肝炎或成為不活動型帶原者;C型肝炎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再轉變為肝硬化或肝癌。預防肝癌的發生十分重要。如果皮膚出現肝掌、蜘蛛痣、黃疸等「2紅1黃」症狀時,可能是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病變的警訊,必須慎防。肝癌可能出現的六大症狀上腹部脹痛.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肝癌在早期通常不會痛。.如果肝癌很大了,或是雖不大但剛好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刺激肝臟表面包膜上的痛覺神經,引起腹痛、腹脹。 疲倦、食欲不振、腹脹、體重減輕腫瘤長得很大時,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腹水、下肢水腫.肝癌侵犯門靜脈主幹時,可能引發腹水。.肝癌晚期,肝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也會引起腹水及下肢水腫。血便、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門靜脈血管內,若侵犯門靜脈主幹可能導致門靜脈壓力上升,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可能大量吐血。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內,膽汁不易流通,就可能會出現黃疸。.如果肝腫瘤很大,大部分的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也會出現黃疸。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引起突發性腹部劇烈疼痛,甚至休克昏厥。.如果肝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分會引起不同症狀,如:轉移至股骨引起疼痛,轉移至腦部引起頭痛、心、甚至意識昏迷等症狀,轉移至肺部引起咳嗽、咳血等症狀。這些轉移現象多半出現在晚期肝癌。資料來源/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延伸閱讀】>>皮膚出現「2紅1黃」可能是肝臟病變重要警訊!肝癌末期的六大症狀>>王光輝、吳孟達、金庸…這些名人都因肝癌逝世!醫籲3大關鍵防肝癌
-
2022-01-26 癌症.肝癌
藝人蔡頭癌逝/皮膚出現「2紅1黃」可能是肝臟病變重要警訊!肝癌末期的六大症狀
【2022/01/26編註】蔡頭去年11月才傳出肝癌末期,不料今竟傳出病逝消息,據「蘋果新聞網」報導,71歲的蔡頭早在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肝病是國病,維護肝臟健康已成為全民課題。由於肝臟沒有痛覺神經,肝癌初期甚至中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腹痛、疲倦、體重減輕、下肢水腫、血便、吐血、黃疸等明顯症狀,大多已到了肝癌晚期。當肝臟發生病變,有時會反映在皮膚上,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如果身體出現「2紅1黃」皮膚症狀時,有可能是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警訊,應該盡早就醫檢查診斷,及早發現與治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肝病演進過程,被喻為「肝病三部曲」。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引發肝病三部曲的重要原因,B肝帶原者有三分之一機率終其一生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其他三分之二可能停留在慢性肝炎或成為不活動型帶原者;C型肝炎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再轉變為肝硬化或肝癌。根據統計,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中,肝癌排名第4位;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中,肝癌居第2位。國內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160餘萬人,慢性C型肝炎患者約有40萬至60萬人。每天約有35人死於肝病。台灣的B、C型肝炎盛行率很高,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罹患肝癌病因,55%源自B肝患者,30%源自C肝患者,5%源自B、C肝都有患者,另有10%來自其他原因。肝炎病毒在人體的發病過程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臨床上,感染C型肝炎後,若未接受治療,可能20年後演變為肝硬化,若未控制,再10年後有可能轉變成肝癌。B型肝炎則常在一出生時即被感染,約經過50年歷經三部曲,演化為肝癌。「2紅1黃」 肝臟病變重要警訊預防肝癌的發生十分重要。如果皮膚出現肝掌、蜘蛛痣、黃疸等「2紅1黃」症狀時,可能是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病變的警訊,必須慎防。一、肝掌「肝掌」是肝臟疾病的警訊之一。臨床上,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會出現肝掌,一旦出現,應盡早就醫檢查診斷。正常的健康手掌,會呈現出淡淡的粉色或肉粉色。但肝臟病變患者手掌的大小魚際處,會出現異常的紅點或泛紅,若用手輕輕按壓時,按壓的部位變白後又迅速恢復到原狀態。二、蜘蛛痣蜘蛛痣(>>點此看圖片)是身上的紅痣,但不是正常的色素痣。蜘蛛痣是公認肝臟病變的警訊,大部分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部分是因肝硬化導致。蜘蛛痣常會出現在四肢部位。蜘蛛痣在中心點的周圍會蔓延出無數條類似蜘蛛腳的小血管,如果用圓珠筆輕輕按住蜘蛛痣的中心部位,周圍的小血管會迅速消失,但鬆手後又會復原。若用手觸摸中心部位,可以感覺到跳動,這是微小動脈異常所致。當發生肝硬化時,就要提高警覺預防肝癌。三、黃疸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排毒器官,很多代謝物質都透過肝臟來完成工作。膽囊分泌的膽紅素也不例外,當肝臟受損後,膽紅素的攝取、分泌等都受到影響,導致血液中膽紅素含量增加,進而身體出現黃疸症狀,例如皮膚變黃、眼白也變黃。且因膽紅素濃度急速增高,也對尿液造成影響,尿液的顏色會加深,變成土陶色。黃疸一般發生在肝癌晚期,發生的機率約為20%,有肝硬化的患者更易發生黃疸。一旦發生黃疸,必須警覺肝臟病變,就醫檢查診斷,切勿耽誤治療時間。出現以上三個症狀,即使不是發生肝癌,也有可能是肝臟出現了其他病變,應對肝臟健康進行電腦斷層(CT)檢查,確認症狀出現的原因,再對症治療。預防病毒性肝炎 定期抽血及腹超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途徑。家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刀等皮膚破損易互相感染的工具,以及不衛生的理髮店,甚至是大人咀嚼食物給幼兒吃,這些行為都易造成肝炎病毒感染,要絕對避免。預防避免「肝病三部曲」的演化,有慢性肝病或是慢性肝炎帶原者,務必定期追蹤檢查,每半年至一年接受一次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已出現肝硬化則應再縮短檢查的間隔時間。肝癌可能出現的六大症狀上腹部脹痛.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肝癌在早期通常不會痛。.如果肝癌很大了,或是雖不大但剛好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刺激肝臟表面包膜上的痛覺神經,引起腹痛、腹脹。 疲倦、食欲不振、腹脹、體重減輕腫瘤長得很大時,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腹水、下肢水腫.肝癌侵犯門靜脈主幹時,可能引發腹水。.肝癌晚期,肝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也會引起腹水及下肢水腫。血便、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門靜脈血管內,若侵犯門靜脈主幹可能導致門靜脈壓力上升,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可能大量吐血。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內,膽汁不易流通,就可能會出現黃疸。.如果肝腫瘤很大,大部分的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也會出現黃疸。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引起突發性腹部劇烈疼痛,甚至休克昏厥。.如果肝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分會引起不同症狀,如:轉移至股骨引起疼痛,轉移至腦部引起頭痛、心、甚至意識昏迷等症狀,轉移至肺部引起咳嗽、咳血等症狀。這些轉移現象多半出現在晚期肝癌。資料來源/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23 該看哪科.兒科
規律作息、運動 活化大腦穩定情緒
寒暑假期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病童作息改變、在家與父母密集共處,加上部分家長認為「不上學就可暫停治療」,使孩童情緒行為問題增加。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任劉惠青說,ADHD病因係「大腦活化不足」,除課業外,病童情緒調節、衝動控制能力等亦受大腦活化程度左右,藥物可活化大腦,改善病童專注力不足、過動及衝動等核心問題;孩童亦應注意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劉惠青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神經生理疾病,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據大腦影像研究,ADHD與大腦活化程度高度相關,病童大腦熟化程度平均較常人晚三至五年,導致病童學習、情緒行為調控力較差,進而影響自尊自信等心理發展。她說,藥物對大腦活化、大腦功能穩定發揮有正面幫助,六歲以上孩童若腦部不活化程度已影響學習、情緒行為、人際關係等,宜接受藥物治療。劉惠青說,根據美國一項國家層級研究顯示,針對ADHD和心症狀,單用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合併行為療效相當,且兩者都比僅用行為治療有效,「這代表要改善ADHD核心症狀,藥物治療最有幫助,也能改善合併的焦慮、憂鬱等症狀。」劉惠青說,寒假宅在家與日前三級警戒情形類似,該期間不少病童病況惡化,她提醒,假期晚起為人之常情,但ADHD病童應盡可能維持規律作息,「大腦運作,非常須要固定節律。」劉惠青指出,研究顯示ADHD病童常是「夜貓子」,由於先天腦部活化不足,若再碰到假期,白天活動量不夠,病童晚間更難入睡,將造成大腦調節功能更不好,成為惡性循環。劉惠青建議病童適度運動,亦可幫助活化大腦。不少家長認為,假期孩童不必上學就不用服藥。劉惠青說,此為迷思,孩童發展具多面向,除課業學習外,每日情緒、自我掌握的感受、自尊等,亦可藉服藥提升,還可減緩親子衝突。劉惠青認為,除非孩童對藥物副作用,特別是食欲降低等耐受度較低,或情緒問題較少,否則建議持續服藥,保持腦部活化狀態;因故停藥者宜藉大量運動維持腦部活化。
-
2022-01-2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四肢皮膚癢宛如「螞蟻在爬」!泌尿科醫師骨髓纖維化 女兒捐髓讓他落淚
約莫10年前出現頭痛、頭暈症狀,檢查罹患「血小板過多症」,這些年持續吃藥、每三個月抽血追蹤,直到二、三年前四肢皮膚開始發癢,宛如「螞蟻在爬」,抽血報告發現血球細胞異常,比對各項研究文獻,研判自身症狀與「骨髓纖維化」典型症狀雷同,進一步檢查即確診「骨髓纖維化」。轉為白血病 治療難度高無論是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過多症,發生率都是萬分之一,在台灣屬於罕見疾病,每年僅200多名患者。骨髓纖維化患者人數少,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出現衰弱症狀,容易誤以為是老化問題而未再進一步檢查。骨髓纖維化若已轉為白血病,治療難度比一般白血病更高,若不治療,壽命可能「剩半年到一年」,因此必須趕緊接受骨髓移植,但國外骨髓移植成功率不到五成,以致治療與否令我相當猶豫。很感謝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仔細分析,愈早治療愈快改善病況,讓我做好接受移植的心理準備。骨髓移植 最好勿逾55歲「骨髓移植不要超過55歲」的說法,也是我決定接受骨髓移植的一大關鍵因素。我自行分析解讀,若在55歲以下接受移植,成功率或許較高,「當時54歲的我,想說乾脆跟它拚了,別再想東想西!」於是決定做骨髓移植,花半年時間交接診所業務給學弟,半退休狀態展開療程。要做骨髓移植,需看HLA基因配對,但台灣屬於多種族基因,與自己完全相符的基因「全台一筆都沒有」,內心衝擊很大。找不到全合基因,改用半合基因也能移植,在多位親友比對下,醫師評估女兒的配對機率較高,骨髓反應也較好,因此由女兒捐骨髓給我。生這個病,我掉過兩次淚,第一次是得知骨髓纖維化可能轉白血病時,第二次則是看著女兒進開刀房捐周邊血,推進去的瞬間,「跟她視訊講講話,眼淚就無法控制地掉,想到小孩要為自己的疾病而受苦,相當不捨。」急輸血小板 感謝捐血人住院治療期間,多次遇到緊急狀況,急輸血小板,等了4到6小時終於盼到一袋血,「很感謝捐血人,真的是救命血。」雖因接受骨髓移植,我再也不能捐血也不能捐器官,但已規畫身後將捐大體,盡可能回饋社會。因為熱愛畫畫,時常在我的「怪醫鳥博士 Dr.Bird」臉書粉絲團繪畫衛教泌尿科知識。接受骨髓移植期間,自我要求「每天寫日記」,用畫畫來抽離、轉移肉體的不舒服,減輕焦慮或害怕感,正向態度有助於改善病情,每天發文也讓親友安心。「骨髓移植漫畫日記」引起不少病友共鳴,是繼泌尿科衛教書後的第二本著作。曾有一位網友私訊各類骨髓移植問題,原以為是患者本人,一問才知是家屬,原來他的家人先前做骨髓移植,住院兩個月完全與外界斷聯,不知道裡面發生何事,家屬後來看了我的移植日記,才知道家人在醫院內經歷了這些事,因此釋懷了。醫師變病人 理性看待治療同時是醫師又是病人,可以理性看待治療,減少對疾病的恐懼,也能了解病人的感受,移植日記融合理性與感性,對醫病雙方都很有幫助,也期盼正在對抗病魔的病人,哪怕治癒機會只有0.01%也要接受治療,才有成功的希望。醫學辭典/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為骨髓過度增生疾病,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不正常增生,使骨髓原本的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造成脾臟腫大,正常人脾臟約5、6公分大,嚴重時可能擴增到20、30公分。骨髓纖維化初期,白血球、血小板異常增高,亦引發疲倦、皮膚癢、食欲差等不特定症狀,因症狀不明確較難確診,若未及早控制可能持續惡化,甚至引發急性白血病,治癒率恐不到一成。(諮詢/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詹皓凱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中華民國泌尿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前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著作:●怪醫鳥博士的泌尿醫學院●怪醫鳥博士骨髓移植(漫畫)手記
-
2022-01-02 養生.運動健身
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哈佛教授教簡單做對一事緩解失眠
▌對睡眠感到緊張如果說世上有什麼地方最適合研究睡太少的影響,那個地方一定是大學。現在的學生似乎跟我在他們這年齡時一樣睡得不夠。去年有一位十分認真的大學部學生考試考壞了,到辦公室找我。我們討論這件事時,她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讓我印象深刻,顯然真的是因為睡眠不足她才表現失常。她承認她通常只睡四小時,考前一晚也不例外。我問她為什麼睡這麼少時,感覺像聽到與她相同年紀的自己在講話。她通常凌晨兩、三點上床睡覺,很難入睡,覺得還沒休息夠又早早醒來。白天她沒辦法不在課堂上打瞌睡,靠咖啡因在圖書館看了很久的書之後,到晚上又沒辦法入睡。大學生是一種特別的人類。部分原因在於許多大學生初嘗長大的滋味,但還沒有擔起大人的責任。我許多睡眠不足的學生離開象牙塔之後別無選擇,只能安定下來、多睡一點,但有些人會繼續睡眠不足。依據某些研究結果,美國大約有10 %的成人罹患可診斷的失眠症(也就是經常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入睡或整晚都無法入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覺得自己睡不夠。在其他地區,失眠的普及率也相仿。可以想見,許多失眠者,亦即大約5%的美國人,求助於安眠藥。為什麼這麼多人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探究在腦中交互作用、掌控清醒和睡眠的兩個重要生物過程。這兩個過程正常運作時,我們會在早上精神奕奕地醒來,整天大部分時間愉悅地清醒著,晚上則緩緩入睡。這兩個過程如果混亂,我們就會在課堂上或會議中不禮貌地睡著,晚上卻痛苦地難以入睡,早上又醒得太早,或是帶著恐怖的頭痛輾轉難眠。第一個系統是週期接近二十四小時的晝夜循環,由腦部下視丘(hypothalamus)中一群特殊細胞負責調節(這團細胞有個讓人昏昏欲睡的名字,叫做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這些細胞早上會通知腎臟上的腺體製造皮質醇,藉以叫醒我們。皮質醇是刺激人體消耗能量的主要荷爾蒙。夜幕降臨時,下視丘會呼叫同樣位於腦中的松果體製造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吸血鬼荷爾蒙」,有助於睡眠。晝夜系統像時鐘一樣每天依據光線亮度和其他經驗調整。有時差經驗的人都知道,晝夜節律可以藉由光線和其他環境線索慢慢調整(每天大約一小時)。如果人體完全依賴晝夜節律來調節睡眠,將會造成問題。想像一下如果連續幾天睡眠不足又沒辦法睡晚一點,或是即使睡了很多也沒辦法晚睡,會有多糟糕呢?所以,還有另一個與活動量關係密切的系統也能調節我們的睡眠和清醒狀態。這個自動調節系統的功能類似沙漏,計算我們已經清醒了多少時間,好慢慢累積壓力,促使我們睡覺。我們醒得越久,睡眠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這個壓力來自腦部消耗能量後產生的腺苷酸等分子逐漸增多。接著我們藉由睡眠讓沙漏重新開始計時,主要是透過非快速動眼睡眠。整體說來,這個自動調節系統可協助平衡我們清醒和睡眠的時間,如果我們醒得太久,這個系統可抑制晝夜系統,協助我們回復減少的睡眠時間。在正常環境中,晝夜和自動調節系統攜手合作,維持固定的睡眠與清醒循環。但生命不可能永遠固定。如果房子失火、一群飢餓的土狼從動物園跑進社區,或是岳母突然說要搬過來一起住,那該怎麼辦?這些攸關性命的危機會啟動體內的戰或逃(fight and flight)系統,觸發過度激發(hyperarousal)狀態。一瞬間,身體會釋放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大量荷爾蒙、加快心率、讓大量糖進入血液、暫停消化系統,同時提高警覺程度。這些荷爾蒙顯然還會抑制允許睡眠的過程,這是維持持續警戒的重要適應行為。今晚要應對緊急狀況,所以我們不會睡著。如果一切順利,火災撲滅了、土狼抓回去了,岳母也走了,我們就會回歸平衡,第二天晚上我們會睡得特別香甜,以便償還睡眠債務。戰或逃反應(也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對睡眠的影響,可以解釋運動對睡眠的影響為什麼如此重要以及有何重要。我們如果在睡前全速跑一公里或舉起重物,往往很難入睡,因為激烈的身體活動會開啟這個系統,造成激發狀態。相反地,白天做些適當的身體活動,例如踢一場足球、一兩個小時的園藝工作或長距離散步,都有助於睡眠。這些活動可以提高睡眠壓力,同時刺激身體以更深層的休息與消化(rest and digest)反應(也就是副交感神經系統)來抵消起初的戰與逃反應。除了其他效用,運動後恢復可逐漸降低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基本值、降低體溫,甚至有助於調整晝夜節律。雖然身體活動無法預防或治療所有睡眠問題,但有多項研究證明適當的運動通常有助於睡眠(但不要在睡前),規律運動的效果更好。一項涵括兩千六百名各年齡層美國人,並排除體重、年齡、健康狀況、吸菸和憂鬱症等因素影響的研究發現,每週規律進行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中度或激烈活動的人,不僅睡眠品質改善65 %,白天也比較不容易昏昏欲睡。因此,睡眠充足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休息和修復,有助於增加活動量和改善運動表現。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青少年,受傷率是睡八小時以上的青少年的兩倍。最後,身體經常缺乏活動的成人比較容易有失眠困擾。 失眠不是緊急狀況造成的一、兩晚上睡不好,而是長期狀況。它經常會引發惡性循環,所以格外令人難受。如果通勤時間過長、社會衝突或過度困難的家庭作業造成的潛在慢性壓力,使得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異常升高,我們就會在晚上該睡覺時變得過度清醒,或是在一、兩次非快速動眼和快速動眼睡眠循環後醒來。我們陷入慢性睡眠不足時會製造更多皮質醇,尤其是在晚上。皮質醇讓我們睡不著,使問題持續下去,失眠更加嚴重。 糟糕的是,導致皮質醇升高和睡眠不足的壓力,還會抑制免疫系統和指揮身體儲存更多器官脂肪,緩緩危害健康。缺乏睡眠也會改變調節胃口的荷爾蒙,使飢餓素(ghrelin)增加,讓我們感到飢餓,同時抑制降低食欲的荷爾蒙瘦體素(leptin),進而造成傷害。我睡不夠時會吃比較多零食, 許許多多睡眠不足的大學生半夜找東西吃時,學校旁邊就有便利商店可以方便地買到各種點心和高熱量零食。更糟的是,慢性睡眠不足導致慢性發炎,妨礙夜間正常製造生長激素。總而言之,睡眠不足助長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相關病症,此外睡眠不足本身也和癌症有關。接著更慘的是,體重過重的人入睡後呼吸困難的風險較高(睡眠呼吸中止),因此更容易睡不好。狩獵採集者固定活動量大且沒有律師,所以應該比大多數工業化人類更不容易失眠,但他們當然也有壓力,偶爾也會睡不著。倘若確實如此,他們幾乎篤定不會掉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代陷阱中。最常見的治標型現代睡眠治療法是用酒精自我治療;然而酒精起初讓人昏昏欲睡,但後來會擾亂維持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更可怕的是,我們已成為睡眠工業集團的犧牲品。對睡眠感到焦慮的民眾受到慫恿,花大錢購買高科技床墊、聲音製造機、抗噪耳機、遮光窗簾、防止枕邊人打呼的裝置、眼罩以及各種高效能寢具。這些大致上無害的產品,一定會讓睡在火堆邊地上的祖先覺得好笑,但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安眠藥的濫用問題。安眠藥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產業,很容易吃成習慣。除去成藥不計,美國的安眠藥處方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已增加三倍以上。 安眠藥雖然相當普遍,但其實很危險。依據一項涵括三萬多人觀察研究指出,經常服用安眠藥的美國成人,其後兩年半的死亡風險增加將近五倍。其他許多研究也指出,安眠藥與憂鬱症、癌症、呼吸問題、錯亂、夢遊和其他危險密切相關。如果這些警告不夠可怕,還有幾項研究指出安眠藥的效用大多是安慰劑效果。失眠者和健康對照組服用常見助眠藥物(例如讚您眠〔Sonata〕和順眠〔Lunesta〕)的平均睡眠時間,與服用安慰劑的參與者相同(大約六小時二十分),入睡時間只減少十四分鐘,不過有些人表示第二天有記憶喪失現象。席格爾表示:「二十年內,大眾對安眠藥時代的看法將與現在我們對接受吸菸的看法一樣。」 ▌對睡眠感到焦慮做總結之前,我們再回到我在這一章開頭提出的問題:如果人類受演化影響而會盡量休息,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不愛睡覺?我無意忽視許多人因睡眠不足而危害自己健康和他人性命(尤其是開車時),但有些危言聳聽者不考慮演化和人類學對睡眠的觀點,經常誤解大眾的睡眠行為不正常,這種行徑跟我們妖魔化久坐沒什麼不同。製造大眾對睡眠的恐慌或許有利可圖,我們的社會也比較容易批判與身體活動和缺乏活動有關的行為。我們認為坐著就是不好、睡眠就是好。事實上,這兩種休息方式都是正常但差異極大的行為,代價和效益都很複雜,受環境和當代文化規範影響極大。如果讀者對自己的睡眠健康感到懷疑,睡眠研究人員建議問自己這五個簡單的問題: .你滿意自己的睡眠嗎? .你是否整天保持清醒,不會打瞌睡? .你在凌晨兩點到四點間是否睡著? .你晚上清醒的時間是否少於三十分鐘? .你的睡眠時間是否介於六到八小時之間?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通常是或總是」,就表示你睡得很滿足,知道自己通常睡得很夠。如果不是,希望讀者們尋求解決的途徑是認知行為療法等研究完整、合理又有效的方法、嚴守規律作息等良好習慣,當然還有運動。需要一再重複的是,睡眠和活動兩者密不可分:我們的活動量越大,睡得就越好,因為身體活動可提高睡眠壓力、降低慢性壓力,進而緩解失眠。就這方面而言,身體活動和睡眠不是彼此眼紅的對手,而是合作夥伴。一個人好意地經常嘮叨我們多運動,但又不時催促我們多睡覺,其實或許並不矛盾。※ 本文摘自《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1-12-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黃達夫膽結石引起腹膜炎 鬼門關前走一遭!
口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因為膽結石,前年我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我會定期做健檢,前年體檢發現膽囊有沙,不久後出現短暫的黃疸,於是決定開刀切除膽囊。十幾年前,在美國杜克大學開了腦部手術,開刀的前一晚,醫院為我施打一劑標準劑量的預防癲癇藥物靜脈注射劑,結果血壓急速下降,緊急處理後才穩定下來。同時發現我對麻醉藥很敏感,這對手術團隊是一項考驗。兩顆結石堵住總膽管出口沒想到,除了體質較敏感外,我的體內構造竟然與一般人不一樣。本來因膽囊結石,醫師照著標準作業流程,進行膽囊切除手術,並順利出院。但卻在一周後的例行晨會中,我突然腹部劇痛,幾乎走不出會議室,同事們用輪椅將我送到急症處理室。劇烈的疼痛,讓我沒辦法做任何檢查,止痛的麻醉藥也用到很高的劑量。直到第二天,做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膽道先天異位,兩顆結石堵住總膽管出口,導致我先前切除膽囊的接口裂開,而引起腹膜炎,只好再回醫院開刀房處理。對抗生素過敏引起休克在準備手術前的檢查過程中,又引發吸入性肺炎,因此過程非常驚險。手術前後也發現,我幾乎對所有抗生素都過敏,不是出疹子、全身紅腫、發癢,就是呼吸困難、引起休克。平常我都鼓勵病人盡早下床走動,才能快速復原。但我當時既沒食欲也沒有力氣下床,因此在不得已情況下,醫療團隊開了院內常給癌症病人使用、刺激食欲的處方。腎上腺素分泌嚴重不足但處方對我沒有助益,情況還更差。檢查才發現,這個刺激食欲的藥物,壓抑了我的腦下垂體功能,導致腎上腺素的分泌嚴重不足,這是一個罕見的副作用。也因為我的情況,不久後醫院內的醫師接到一名從醫學中心轉來的小兒病人,體力很差。這名病人當時也在使用刺激食欲的藥物,他停藥後,精力就恢復了。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再次體會到,過去我常説的,「病人是最好的老師」。我自己當病人,教了我自己及院內的醫師,了解了這款藥物罕見的副作用。也讓我對醫院內的醫療團隊更具信心。我的病程充滿挑戰,我用肉身考驗他們搶救急重症病人的能力,他們不但通過了我出的困難考題,還戰戰兢兢地把我照顧好了,「我可以很放心地交棒了!」平常我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只是遵循一般醫界的建議,均衡飲食、不抽菸、不酗酒、不喝糖水。●醫學辭典 膽結石膽結石依生長部位不同分為膽囊結石和膽道結石,主要成因是膽汁濃縮成結晶,就變成結石。但因濃縮的成分為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也會有不同的結石種類,主要和先天體質有關,不過常吃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者、家族遺傳、肥胖、糖尿病患者,是膽結石的危險族群。膽結石不一定要拿掉,如果健檢發現有膽結石只需要定期追蹤,若擔心復發風險或已有症狀,先處理膽道結石,再處理膽囊結石。諮詢醫師╱書田診所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邱展賢●黃達夫小檔案現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杜克大學內科教授專長:●癌症預防●內科學及血液腫瘤學等經歷:●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教育論壇召集人●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
-
2021-12-21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不捨浪浪走了 我當動保志工
11年前,從動物愛心之友會認養一隻流浪狗,牠的體型孱弱、結紮截尾,身上有疤痕,在四目相投瞬間,看到牠的眼神而決定收養。牠的個性內向膽小,與其他狗相遇,只會聞一聞、搖一搖尾巴打招呼後就走,亦步亦趨跟隨主人,但老狗步履蹣跚,有時走遠牠沒跟上,回頭找時,總是乖乖坐在原地等;有一次過馬路時,被對向疾行摩托車迎面撞上,緊急送醫後,牠以堅強求生意志存活下來。牠是家人心中的開心果,不吠叫、不挑食,喜歡依偎抱抱,愛撒嬌、抓紙板磨指甲,躺在地板上四腳朝天翻身打滾,接受撫摸。離世前一個月,牠無精打采,無食欲,走沒幾步停住,趴在地上不動,帶到獸醫院診斷罹患淋巴腺癌已擴散,心肺衰竭不適合開刀,不忍心讓牠接受化療帶來疼痛,選擇居家灌食陪伴牠照顧到終。照顧期間,牠的健康每況愈下,已有心理準備牠遲早會離開,病逝當天清晨5點,病情急轉直下,將牠緊抱在懷裡,似乎迴光返照,想跟我道謝養育之恩,在噙淚磕頭後闔眼斷氣,家人雙手合十,在旁唸阿彌陀佛迴向,祈福牠到天堂做個快樂小天使,投胎轉世。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回憶過去相處時光,心碎感覺依然清晰,嘗試走出哀傷,我加入動物保護之家志工,保護流浪動物,把愛心傳遞下去。
-
2021-12-1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克服疫後焦慮 先辨識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許多人出現憂鬱、焦慮、慌亂症狀,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如何「辨識心理健康」相當重要,民眾應具備四大心理能力,包括自我適應、適應環境、釋放壓力及穿越險境等。在職場中,主管或基層同仁需具備「如何辨識身心失常」能力,適時伸援手給予協助,維持健康身心靈。常見的心理健康諮詢議題,包括工作表現失常、認知功能下降、身心耗竭產生、精神方面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林萃芬指出,疫情影響下,國外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數增加,台灣人則多認為遇到衝擊時要「堅強」挺過,可能導致PTSD潛伏,不會立刻顯現,久而久之會壓迫到潛意識,造成人格扭曲、不對勁。林萃芬說,若職場中發現同仁行為反應異常,包括不斷抱怨、與他人發生爭執、過度挑剔、責備、哭泣,或出現暴力、跺方步,生活作息混亂、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或飲食過量、體重暴增、酒精或藥物濫用,工作中坐立難安、逃避工作、工作績效與生產力降低,或出現危險行為及攻擊行為、人際關係不良、企圖自我傷害等,就要注意身心失衡問題。職場壓力大常見「身心耗竭」,林萃芬指出,常見職場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數量大增,其中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特定場所畏懼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等,尤其未來是變動年代,只要「不確定」就會讓人「身心焦慮」。林萃芬表示,主管若聽到員工表達有壓力,應協助同仁「釋放焦慮」,「壓力,不需要抗,釋放就好了」。每個人面對危機與困難的心理狀態不同,應鍛鍊心理肌力,心理肌力愈強的人,愈容易為自己找到出口,心理肌力愈弱的人則容易陷入固著退縮中。林萃芬建議,後疫情時代,民眾不僅需具備四大項心理能力,並應培養及增加改變的勇氣、接納「現在的自己」、增加正向解讀、感受自己的價值感。
-
2021-12-16 寵物.寵物故事
有時關係比家人親密 該如何走出失去毛小孩的悲傷
●養毛小孩增加陪伴感,讓人依賴、紓壓療癒●毛小孩不幸離世,易產生失落感引發憂鬱●傷痛情緒逾10天以上,應速尋求專業協助35歲的雅雅北漂就學、工作,從大學時期陪伴她的貓小孩「咪咪」,今年初因病逝世,讓雅雅頓時失去依靠,空蕩蕩的房間、聽不到熟悉的喵叫聲,數月以來她幾乎陷入憂鬱,難以正常工作生活,更沒辦法新養一隻來取代。在好友陪伴下到精神科求助,並透過心理諮商,慢慢走出失去毛小孩的傷痛。有時關係比家人親密「有時與毛小孩關係比家人更親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觀察,現代人不婚、少子化,或與家人好友疏離等,難維繫人基本的「連結」與「關心」需求,然而飼養毛小孩可增加陪伴感,例如工作一整天,回到家門口就聽見狗狗喊叫迎接,心理上的確有安慰、陪伴效果,養毛小孩對孤離世代來說並不是壞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常見北漂單身族、獨居長輩等飼養毛小孩,對人類來說,毛小孩「支持」層面高,且幾乎都是正向回饋。雖養毛小孩吃喝拉撒、外出散步照顧程序不會少,相較之下,毛小孩不會頂嘴反駁,用肢體語言直接表達,互動上更讓人依賴、紓壓療癒。寵物壽命僅10多年張家銘表示,許多飼主花心力照顧寵物,包括買各類玩具、看獸醫治療等,但寵物壽命僅10多年,毛小孩若不幸離開,不亞於失去親人的傷痛,會產生極大失落感,進而引發憂鬱。尤其毛小孩陪伴走過青春期到成年期,因為突然生病、或出意外過世,甚至被餵毒喪命等,突如其來的傷痛,恐讓憂鬱情緒更強烈。葉雅馨舉例,有一名個案失去養了12年的愛犬,在狗狗生病最後階段,因安樂死抉擇相當焦慮,狗狗離開後幾乎無法工作,也不想再養其他狗,甚至避免睹物思情,一度想賣房子。她表示,寵物離世的情緒太深,需花時間緩和,也需專業人員協助,鼓勵他盡量留下好的回憶,「毛小孩多麽幸運有你這麼棒的主人」。以形式感表達思念張家銘表示,每個人面對失落程度不一,有些人選擇告別式與寵物道別,以形式感處理情緒、表達思念。葉雅馨建議,如果面對毛孩離世,產生低落、食欲不振、對喜愛事物不再感興趣、否定感重、喪失存在價值感,甚至嚴重失眠、焦躁、隨時想掉淚、輕生等狀況,情緒持續超過10至14天以上,應尋求專業協助。
-
2021-12-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腸道老化最明顯特徵是便祕!腸胃保健可採低FODMAP飲食
.腸道55歲左右開始老化,最明顯特徵為便祕.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容易傷及腸胃黏膜.飲食調整、規律運動,助腸道蠕動,改善腸胃功能俗話說:「腸胃好,人不老」,胃負責消化前端作業,腸道負責吸收營養及排泄廢物的重任。腸胃健康與飲食、生活作息有關,當消化器官出了問題,輕則腹瀉、脹氣,日積月累變成便祕、潰瘍甚至癌症。WaCare專家、成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謝名宗說明,消化分成三部曲:咀嚼吞嚥、消化吸收、排泄,從食物進入口中開始,身體自然啟動消化機制。治本從改善飲食開始隨著年紀增長約55歲起消化器官開始老化,出現咀嚼困難、食欲改變、胃酸逆流、腸道吸收力變差等症狀,對於吃到飽的用餐形式已經力不從心。現代人熬夜、壓力大,加上蔬果攝取及運動量不足等,都是加速腸胃老化的因子,想要治本就要從改善生活與飲食習慣下手。謝名宗建議,可參考國健署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全穀雜糧、蔬菜、水果、奶製品、豆魚蛋肉類、油脂及堅果類,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減輕胃腸負擔。也可採行「低FODMAP」飲食,「FODMAP」意指「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因無法被消化或被吸收,容易滯留在腸道中發酵產氣,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攣等症狀。除了年齡因素,高油、辛辣食物以及菸酒、濃茶等都會刺激胃腸道的黏膜,生理功能失調,身體自然容易處在發炎狀態。謝名宗提到,現代人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極易損傷腸胃黏膜,也更容易發胖。消化不良和肥胖相互惡性循環,長時間下來,消化系統被拖垮,連帶影響造血功能、日常睡眠品質,讓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生病機率相對提高。攝取均衡營養是首要重點,再來搭配運動調節身體代謝,適度的訓練能促進腸胃蠕動。整腸適時補充益生菌人體70%的免疫力來自腸道,提升腸道健康就是提升免疫力!謝名宗表示,可適時補充益生菌驅除壞菌,同時讓這些好菌協助分解比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益生菌分解膳食纖維後,能分泌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豐富腸道內的菌叢生態,加強體內防禦機能,但益生菌不是萬靈丹,服用前應注意菌種、菌株和劑量,以免吃錯或吃多反而傷身。改善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才是不二法門,如果脹氣、腹瀉等情況尚未好轉,一定要到腸胃科報到,詳細檢查釐清病因。低FODMAP飲食主食類:米飯、燕麥、木薯水果類:火龍果、奇異果、百香果蔬菜類:高麗菜、韭菜、小黃瓜乳製品:去乳糖牛奶、豆漿
-
2021-12-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講話燒聲、不斷打嗝 小心胃食道逆流
突然講話燒聲、不斷打嗝,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打嗝、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火燒心等症狀,好發於年輕女性,如果輕忽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導致食道潰瘍、甚至罹患食道癌。邱展賢指出,大多數胃食道逆流患者,以胃鏡檢查多正常,未看到食道發炎或賁門鬆弛症狀。臨床上觀察,胃食道逆流患者即使胃鏡檢查未發現異常,但透過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一名50歲男性,打嗝不止、講話燒聲,總覺得有異物卡在喉嚨,經轉診至腸胃科,胃鏡檢查發現輕微糜爛性胃炎,並未看到胃食道逆流症狀;另一名15歲國中生,常吞嚥困難,早上容易打嗝、想吐,且沒什麼食欲,經胃鏡檢查發現,有輕微食道炎及些微胃食道逆流,2名患者經使用藥物治療後,症狀皆緩解。邱展賢說,食道兩端括約肌分別連結咽喉與胃,當食物通過時才會開啟,食道功能異常時,也會有逆流症狀。食道功能要正常,同時要有健康的食道黏膜、食道蠕動協調及賁門括約肌控制的配合,若食道黏膜處於發炎或黏膜神經敏感,患者容易對食物過度敏感,引起悶痛、火燒心。食道蠕動異常,容易有喉嚨卡卡、異物感、吞嚥不易症狀;下食道括約肌異常鬆弛,容易引起打嗝,吃進的食物容易卡住,不易吞下去。但症狀不易區分,需詳盡了解病史及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選擇適當藥物進行治療。邱展賢指出,胃食道逆流反覆發生,與壓力、生活飲食習慣有關,改善胃食道逆流,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生活習慣及飲食控制也相當重要,適當運動,調解壓力,注意體重控制,進食速度不要太快,咖啡、甜食、菸酒和刺激性的食物要盡量避免,倘若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找專科醫師治療,避免症狀惡化,引發食道潰瘍、食道癌。
-
2021-12-10 癌症.其他癌症
「唱片封面教父」杜達雄與賈伯斯皆因神經內分泌癌逝!解析10大症狀與胰臟癌差別
「老友們,我已經無法一一回覆你們的問題,有緣我們來世在再相見,病況細節隔兩天我外甥女會幫我回覆⋯」6天前(11/30)「台灣唱片封套設計教父」杜達雄才在臉書上寫下這段話,週一(12/6)就傳出他病逝,享壽66歲。杜達雄罹患的是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第四期,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資深藝人馬如龍皆因此病離世。 設計過近千張唱片的杜達雄,曾拍過張國榮、張雨生、潘越雲、張艾嘉、陳淑樺、王傑、羅大佑等知名歌手唱片封面,1983年後更兼職當攝影師,家喻戶曉的《快樂天堂》合輯,從攝影、設計到演唱會舞台,都由他一手包辦。 發現太晚,化療放療已沒效 杜達雄是去年底發現腋下、鎖骨附近有腫塊,確診罹患神經內分泌癌4期,他今年2月在臉書寫道開始住院化療,「會好好的作化療跟它奮戰到底的」,也提及是採用自費抗癌藥劑治療,每次費用高達15多萬元,還好有投保醫療險與癌症險,才能夠彌補高額抗癌藥劑費,可惜病程無法控制,最後化療與放療都已經沒有效。 究竟「神經內分泌癌」與癌王「胰臟癌」有何不同,一般常見的胰臟癌,是指與外分泌系統有關的「胰臟腺癌」,而賈伯斯與杜達雄所罹患的腫瘤,則發生於胰臟內分泌系統的胰臟細胞產生病變,即胰臟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 事實上,如果能及早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存活期平均可達17年,不過若是已經轉移,則平均活不過4年。 成長速度慢,早期多種藥物可選擇 基隆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一般而言,神經內分泌腫瘤成長速度很慢,臨床上也相對較有治療藥物可供選擇,不過,治療結果仍須視患者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是否擴散、是否產生抗藥性等。 雖然目前治療藥物多,但根據美國調查顯示,原位神經內分泌腫瘤和其他癌症一樣,若發生轉移至肺、腎等器官,生存機會則只有10%到20%,有超過5成患者診斷出現腫瘤轉移,則平均僅剩2.5年存活期。 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章明珠也說,病人如果是低惡性度良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預後較好;若轉移至「神經內分泌癌」則預後狀況差。 好發年紀平均為50歲 章明珠指出,過去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除了手術、化療、放射療法外,沒有其他療法。最近幾年,標靶療法上市後,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不過對於已轉移的病患,也可以有效延長存活期從5個月延長至11個月。 發生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只占所有胰臟癌的1%到3%,目前已知危險因子只有抽菸,但致病原因可能與基因有關,好發年齡平均為50歲。 章明珠說,無論是胰臟癌或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很難在早期發現,等患者出現症狀求診時,往往已是晚期很難治癒,尤其神經內分泌腫瘤更是複雜度相當高的疾病,就連許多醫護人員也對這種疾病不太熟悉,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神經內分泌腫瘤10大症狀盜汗、血糖過高、嚴重腹瀉、胃酸過度分泌、食欲不振、體重遽降、噁心嘔吐、黃疸、消化不良、腹痛等。 醫師提醒,年齡超過40歲出現上述症狀、原因不明時,應盡速到醫院腸胃肝膽科檢查,如果50多歲才被診斷為糖尿病,或按時服用藥物血糖變得不好控制時,就要小心胰臟是否出了問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兄弟分家賣屋他拿數千萬,想贈兒要如何節稅?7種方式能選,這樣作甚至「免繳稅」!.新房完工媽突喊一起住?別讓妻子受委屈,要知道枕邊人,才是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營養師教怎麼吃能禦寒
冬天到了,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手腳開始變得冰冷,特別是長輩們,因為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新陳代謝變慢,加上不少人罹患三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會加速血管老化,一旦氣溫驟降,畏寒、手腳冰冷、疲倦等狀況就找上門。想要調理冬天手腳冰冷現象,可從飲食、運動、保暖等五方面著手改善。1、足夠熱量吃完東西都會感覺熱呼呼的,這是因食物的產熱效應,所以過度節食、熱量攝取過低,會使血液循環變差,讓身體感到寒冷。建議民眾應正常進食,將體位(過輕、正常、過重或肥胖)依個人活動度(輕度、中度、重度),乘上對應的數值(20-35),就是我們一日所需熱量。例如:60公斤的人,BMI為20在正常範圍、輕度活動,每日的熱量需求則是60×25為1500大卡。2、足夠蛋白質蛋白質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熱量,容易讓人感覺暖和,比較不會造成血糖波動,建議每餐至少攝取2至3份蛋白質,每份蛋白質為190㏄豆漿、三指寬的肉、一顆雞蛋、板豆腐3方格,像胃口較小的長者,經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不妨在點心時間喝杯豆漿、牛奶,或吃豆腐、雞蛋都有幫助。3、辛香料少量辛香料,除了刺激食欲外,也可以擴張血管,讓我們感覺血液循環變好,譬如薑、薑黃、蒜、辣椒、胡椒都可以在料理或熱湯時適量添加。但要注意,辛香料是讓人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增加散熱,假使在整體熱量不足的狀況下,指望多吃辛香料保暖,是不正確的。4、運動冬天氣溫低,本來就會帶走人體的熱量,可是很多人一到冬天反而關在家不想動,缺乏運動的狀況下,血液循環不好,自然比較難維持較高的體溫。因此,建議民眾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運動,強度因人而異,但有年紀的長輩可以做到有點微微出汗、感覺身體暖和即可。5、注意保暖人體最容易受寒之處,就是頭部、脖子、肩膀、背部、膝蓋、肚臍及腳底,因此冬季禦寒,這幾個部位要注意保暖,穿到讓身體感到暖呼呼,有點快出汗就對了;平時也可以多泡腳,增加血液循環,提高禦寒能力。
-
2021-12-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當我們在享受美食時,食物的美味是經由許多感覺來共同產生,其中主要的神經系統有嗅覺及味覺。因此如果嗅覺或味覺有問題時,除了無法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情緒與生活品質受影響外,還可能增加許多潛在危險,甚至是疾病的警訊,也可能是得了新冠肺炎症狀之一。台灣嗅覺失能 約10%至15%根據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調查,估計全美約有270萬人有嗅覺失能問題,占成人人口1.4%。2004年在瑞典對1,387名自願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高達15.3%的受訪者主訴自己有嗅覺失能的情形。雖然各國的盛行率不同,嗅覺障礙患者實際總量並不在少數,台灣的嗅覺失能比率約為10%至15%。引起嗅覺功能異常的原因眾多,最常見是上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感冒、鼻過敏、慢性鼻炎及鼻竇炎會導致嗅覺失能,而近兩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即是新冠病毒感染所致,也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症狀,是一大警訊,不可輕忽。其次,車禍造成頭部外傷,使得嗅覺神經路徑受損,更是台灣常見造成嗅覺失能的原因。頭部外傷 也會嗅覺異常上呼吸道感染是嗅覺功能障礙的最常見病因之一。病毒可能會破壞嗅覺神經上皮和受體細胞或嗅覺中樞途徑。據國外研究,22%至68%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嗅覺功能障礙,20%至33%患者出現味覺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是嗅覺神經上皮或嗅覺中樞途徑被破壞有關;味覺功能障礙的可能原因,包括味覺器官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改變和唾液腺感染。在嗅覺神經病變造成的嗅覺損失中,其嚴重度反應神經損傷的程度,也關係到預後。因頭部外傷而嗅覺異常者,在受傷六個月至一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期,嗅覺減退者尚可改善;若因病毒感染造成嗅覺異常者,對症治療可能會改善;鼻部疾病者,則可能需要藉由外科手術,才能改善嗅覺狀況。沒食欲沮喪 影響生活品質如果失去了嗅覺,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更增加了許多的潛在危險,例如:若無嗅覺,則無法感受到食物香味的愉悅感,也就沒有了食欲,變得沮喪,甚至有人出現社會退縮現象,更嚴重的是會減少對生活危險的警覺性,包括可能吃了已腐敗的食物而不自知,導致吃壞肚子,或無法發現外漏的瓦斯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甚至發生火災時無法聞到煙味而即時應變,造成公共危險。味覺異常相當普遍,它會伴隨於許多疾病,例如乾燥症、糖尿病、腎臟病等代謝改變的疾病,它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導致病患營養不良。目前對於味覺有影響的因素,包括年紀、藥物、接受中耳手術及口腔或扁桃腺手術或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等。找出失能原因 對症治療常用的嗅覺診斷方法,主要是嗅覺閾値檢定法及嗅覺識別檢查法,包括自我檢測電腦化嗅覺測試等,找出嗅覺失能的原因,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再對症治療。嗅覺失能的治療,臨床上一般以類固醇治療,常用的方式是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對於不適合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局部類固醇。針對外傷後嗅覺喪失的患者使用類固醇治療,16.4%嗅覺功能進步;進一步加上鋅劑治療,則28.2%的嗅覺功能進步。若接受嗅覺訓練三個月後,23.8%的患者嗅覺功能有進步。臨床會請病患做嗅覺訓練半年,復原效果更好。
-
2021-12-03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Q將陪伴十年 帶給家人歡樂
家貓Q將從今年五月後食欲不振,身形明顯瘦了,體重輕了,獸醫檢查結果是心臟肥大,不久後發生咳嗽、血尿現象,進出獸醫院多次,一直無法改善肺部及腎臟問題。中秋節前一天早上,要幫牠灌食,抱起牠時就感覺不對勁,全身軟趴趴的,牙關緊閉,無法餵食,只好放下牠出門上班。接下來太太陪著牠,Q將先走去貓砂盆,排了很多尿後慢慢走進屋子,每走個幾步就躺了下來,躺夠了之後又站起來走,很辛苦地走到孩子房間的門內,躺了下來,喘了兩口氣,就這樣走了。回想Q將往生前一天的晚上,我躺在地板榻榻米上,Q將難得的走過來躺在我旁邊,把頭枕在我左手臂上,牠已經好久沒有這樣靠著我、陪我睡了,我摸摸牠的頭跟牠說話,牠瞇著眼睛,似乎忍著身體的病痛,享受著我最後的撫慰。Q將不在的日子,剛開始有點不習慣,常想像牠跟往常一樣在早上四點左右蹲在床沿,用牠濕濕的鼻子碰觸我的手,然後靠著我的腳一邊磨蹭,和我一起走出房門開始一天的活動,每天清晨是我們獨處的時光。現在獨自一人吃早餐時,我還會想著牠蹲在身旁的小椅子上,伸出可愛的小手要我餵食。Q將是我家的一份子,夏天牠喜歡躺在地板上翻身玩耍,或跳上衣櫃窩在紙箱裡睡覺,冬天牠想跟誰睡就跟誰睡,最喜歡窩在我的兩腿之間,熱熱的體溫好像暖爐般。感謝牠陪我們家人度過十年半的日子,帶給家人非常多的歡樂,謝謝牠、想牠。
-
2021-12-02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小狗腸炎住院 來不及說再見
自從20多年前開始養狗後,就永遠不嫌多,路邊撿的、別人送的、黑的、白的、花的一律來者不拒,因為毛小孩終其一生都是如此呆萌而純真,是茫茫人海中求之不得的瑰寶。當年在路邊撿到還是小奶狗的皺皺,很自然地收編,某天牠食欲不振、精神不濟,明顯生病,檢驗結果是腸炎,獸醫要牠住院治療,於是當天讓牠住院,並跟牠說:「不要擔心,明天就會康復,回家共享天倫。」回家上網查詢發現,腸炎堪稱幼犬殺手,但成犬的存活率還算高,且皺皺是典型的勇健米克斯,我們對牠與醫師有信心。隔天一早,卻接到獸醫電話說皺皺過世了,然後去見牠最後一面。分開不到24小時牠就走了,覺得很不真實,言猶在耳的共享天倫變成天「狗」永隔。很震驚,但我相信獸醫已盡力救治,只能說我們與皺皺此生沒有緣分,至少牠沒有痛苦太久,這短暫相伴的兩年,也過得幸福快樂。若要說養狗歲月中有任何遺憾,就是當晚沒有徹夜在醫院陪伴。從皺皺過世一事,我們下定決心,從此以後不再讓任何毛小孩在獸醫院中冰冷的鐵籠裡獨自離世,雖說事隔多年,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都殘念湧現。皺皺,期待我們將來在彩虹橋上一起再次玩耍,沒有冰冷的鐵籠,只有濕潤的鼻頭與溫暖的笑容。
-
2021-12-01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相伴19年 牠是我的貓女兒
19歲高齡的kiki,在105年5月13日上午9時50分逝世。那天老妻去當志工,家裡只有我一人,抱牠在懷裡,看牠痛苦地喘氣,真是不捨和悲傷。一向健康的kiki,病逝前半年就有白內障,走路常撞到牆壁,明顯消瘦,後腿無力,常跌倒,偶會仰天長叫,因此有不祥預兆,牠可能快離開我們了。我們只能盡量以好罐頭提升牠的食欲,也時時抱著牠和牠說話。病逝前兩天,牠一直躲在家裡偏僻角落,好似不願我們見牠最後一面似的。病逝那天上午,牠數次倒下已無力吃飯。老妻去當志工前,輕撫著牠,跟牠說謝謝,祝福牠安心好走,牠輕搖尾巴,好像說,牠知道了。最終,牠在我懷中吐出一口氣,闔上眼睛。kiki三個月大來到我家,雖是當時念國中小女兒吵著要養的,但照顧牠的責任和工作,都落在咱兩老身上。在兩個女兒離家後,kiki等於是我們第三個女兒,牠脾氣溫婉,和我們相處貼心,是我們老後的寶貝。中壯年人養貓,最不捨的是貓兒總早我們離去,kiki活到19歲很長壽,但終究比我們還早走。我看著kiki在我懷中逝世,對我心靈衝撞頗大,想這19年的「類家人」竟然走了,不禁懷念起牠在時的可愛模樣。我想念kiki,但兩老不敢再養貓了,七旬老翁,餘歲幾何?我不能讓寵物在我們走後,沒人照顧了。
-
2021-11-23 養生.健康瘦身
什麼減重方法都試?你可能出現減肥成癮症候群
肥胖問題始終是「東方不敗」議題,依統計數據來看,全球肥胖的比率高居不下。許多人在減肥的過程中,常面臨體重減到一定程度後,發生「停滯」的困擾,甚至還會「復胖」,於是又換另一種減肥方法,持續在減肥中輪迴,恐出現「減肥成癮症候群」。依據近五年減肥門診五百多位初診病人問診紀錄,發現約60%的人嘗試過三次以上不同的減重方式,其中30%的人則是嘗試了五次以上不同減重模式。患者常抱怨全年都在嘗試不同的減肥方法,但每次減重不久因看不到成效就換另一種減肥法,一再碰到同樣問題,但只要停幾天沒「減肥」,體重馬上飆升。這類病患採用的減重模式,就是典型的「減肥成癮症候群」。避免減肥成癮症候群,4大建議如下:1.找出肥胖真正成因,目前合規的減重處方,有其專一適應症。例如針對吃比較多油脂食物有排油作用;流行的「減肥針」則針對大胃口型暴食症者,其作用機轉是藉著「升糖激素類似胜太類似物」(GLP—1 agonist)作用延長胃排空時間,並能降低飢餓中樞作用,達到抑制食欲效果。但若是新陳代謝率下降引起的肥胖,就要針對如何提升新陳代謝率方向著手,才能有效控制體重。2.荷爾蒙引起的肥胖症,如多發性卵巢囊腫,必須先治療其荷爾蒙失調的病症,才能有效處理肥胖問題。3.臨床上較棘手的病變,若屬腦下垂體瘤引起暴食症而體重驟增,常會併發視野的缺損,必須進一步做腦神經系列檢查,才能找出肥胖的成因。4.過度且錯誤的減肥方法,常會引起生理上負回饋的「生理性胰島素抗耐性症候群」。許多成癮性減重的病人,都是採取極低熱量飲食療法,常見生酮飲食療法,就是攝取碳水化合物量較一般飲食低,可暫時讓胰島素濃度下降,體內脂質酶被活化,使脂肪分解及酮體增加供給肌肉組織,作為生理需求的能量;但也易出現生理性胰島素阻抗反應,讓熱量不再被消耗掉,造成減重出現停滯。所以不要盲目嘗試新的減重模式,以防止生理抗耐性的發生。肥胖屬於醫療問題,也是生活習慣問題,減重成功的秘訣「要生活化」,適當的運動處方及熱量的控制,仍是減重成功的王道。
-
2021-11-22 養生.健康瘦身
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歲以上成人平均BMI值24.2,超過標準(BMI≥24屬過重),減重已成「全民運動」。不少藝人、網紅看準減重商機,大力推薦施打「瘦瘦筆」,稱可抑制食欲,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民眾趨之若鶩,連網路都能買到瘦瘦筆。醫師指出,瘦瘦筆成分是一種降血糖成分「腸泌素」,高劑量使用確實具抑制食欲效果,但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恐導致嚴重副作用威脅性命。《元氣網》整理十大QA,幫助民眾快速搞懂瘦瘦筆。瘦瘦筆十大QAQ1:瘦瘦筆是糖尿病藥物,為什麼可以減肥?A:瘦瘦筆的主成分為「利拉魯肽」,是GLP-1類似物,即腸泌素的一種。人類進食後,血糖開始上升,腸道此時會分泌腸泌素,促使胰島素作用,幫助血中葡萄糖進入到肌肉或是肝臟中,儲存成能量,同時會抑制升糖素分泌,告訴肝臟可以減少製造葡萄糖,而腸泌素也會降低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欲,使血糖上升速度減緩。利拉魯肽主要使用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上,抑制患者血糖上升。國外研究發現,提高使用利拉魯肽劑量的糖友,會抑制糖友食欲,出現體重減輕現象,轉而研究利拉魯肽是否有協助減重的可能性,最後被證實有效。Q2:瘦瘦筆會有什麼副作用?A:常見副作用多為腸胃不良反應,如惡心、想吐、腹瀉等。Q3:打完一個療程的瘦瘦筆,停用後會復胖嗎?A:會。世界上沒有一種方式或是藥物,可以幫助人類「不復胖」,需控制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長期維持體態。Q4:我的瘦瘦筆用不完可不可以給朋友打?A:不行。瘦瘦筆雖然是自費產品,仍需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依瘦瘦筆仿單建議,BMI值需超過30,或是BMI值27有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才建議使用。Q5:我可以直接拿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瘦瘦筆打嗎?A:不行。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腸泌素,與瘦瘦筆的劑量不同,如果使用劑量錯誤或是隨意使用,恐導致腸胃道過度反應,出現惡心嘔吐症狀,嚴重者會吐到胃出血,其餘還包含急性胰臟炎、膽囊炎等。Q6:瘦瘦筆施打部位在腰部,腰部曲線會變瘦嗎?A:不會。瘦瘦筆是作用在腸胃道,並不是注射處的腰部脂肪。Q7: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瘦瘦筆嗎?A:不是。有甲狀腺髓質癌病史或家族病史、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高齡者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或是正在哺餵母乳婦女等,不建議使用。【延伸閱讀】>>「瘦瘦筆」減重 7族群不適用Q8:有人瘦瘦筆只要一周打一次,為什麼我得天天打一針?A:衛福部食藥署通過使用於減重的瘦瘦筆,一個療程為12周,每天施打一次,從低劑量0.6毫克施打,每15天依序調高劑量,分別為1.2毫克、2.4毫克,最後為3.0毫克。如果是一周打一次瘦瘦筆,可能是醫療院所違法將給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作減重用的腸泌素,給予民眾使用。Q9:使用瘦瘦筆大約多久會有效果?A:三個月。瘦瘦筆的療程為12周,療程結束,體重約減少5%,如果體重沒有比原先的體重減少5%,表示無顯著效果,應改採其他方式減重。Q10:打瘦瘦筆的期間,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就會瘦?A:瘦瘦筆能抑制食欲,攝食的總熱量下降,體重會逐漸減輕。仍建議體重下降的過程中,維持有氧與無氧運動,讓身體更加健康。(資料來源/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偉峻、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黃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