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足部
共找到
283
筆 文章
-
-
2023-10-06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會致命嗎?做好7事預防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糖尿病有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最多。糖尿病是非常難纏的慢性病,若沒有控制好,會產生很多併發共病。《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及預防糖尿病方法。糖尿病致命的原因是什麼?得到糖尿病雖然不會立刻導致死亡,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不加控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併發症幾乎影響到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在這些併發症的交互作用下,就有機會危及糖友性命。糖尿病控制好會有併發症嗎?糖尿病併發症主要與高血糖有關,但近期研究也發現,併發症也會與人體的血糖波動相關。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也需要減少血糖的波動。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病況就難以逆轉;幸好大多數糖尿病併發症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糖友們成定期健檢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或減緩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規檢查:●血糖、血壓和體重:每天測量●糖化血色素:每3個月檢查●足底神經檢查、眼底檢查、心血管、腎功能:每半年-1年檢查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有那些? 1.糖尿病神經病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上的問題,長期的高血糖的生理環境,會讓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發生損傷,導致末梢神經不易將訊息傳回或不靈敏,例如:會讓糖尿病患者出現刺痛感、麻木或喪失痛感,有時也會讓腦部的動作命令無法傳遞到關節或肌肉,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發展不算迅速,當身體出現刺痛、麻木或者部分感覺喪失時,建議糖友此時需要進一步將血糖控制更理想,避免讓糖尿病神經病變持續惡化,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2.周邊動脈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長期浸泡在糖水中,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動脈血管壁會發生慢性發炎、血管壁受傷、血小板聚集在傷口上,最終導致血管中的通暢度顯著降低,就像水庫淤積一樣,只剩下小部分空間讓血流通過。糖尿病患者如果動脈與神經持續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問題。同時糖尿病其他的共病,例如:高血壓或高血脂也會讓這問題更快惡化,糖尿病患者約有超過一半,最終死於併發的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世界各國的報告不一,根據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數據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約在罹患糖尿病的15~20年間達到顛峰,在第一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約有35%,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大約在大約在30%~50%左右。如果以台灣目前洗腎病人進行分析,其中約有40%~50%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體內過多的葡萄糖,最終會產生許多對身體有害的代謝物,例如:糖化終產物(英文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縮寫為AGEs)。這些物質會傷害腎臟細胞或組織,最終導致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如果病人本身還有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都會讓腎臟更容易受損,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最終走上洗腎一途。4.糖尿病足(足部潰瘍):目前約有1/4的糖尿病病人會出現糖尿病足,主要成因是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加上周邊動脈疾病,這雙重併發症影響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足部潰瘍)的風險,同時又因為重複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治療後沒有好轉,嚴重時需要透過截肢來防止感染擴散,挽救糖尿病病患的生命。5.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環境,對眼睛中許多的部位也會造成積累性的傷害,因為高血糖會對眼睛中的小血管造成傷害,因此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的機率,如果沒有妥案的治療,會讓糖尿病患者有失明的危機。6.中風、失智: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主因也是因為高血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如果發生在腦部血管中,就會讓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而其他部位脫落的動脈阻塞斑塊,也時來到腦部的血管阻塞期來,同樣也會導致中風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讓血液容易出現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動太大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時,不止會傷害到腦部的神經細胞,加上周邊的血管也容易受損,長期下來都會讓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失智的風險。7.心肌梗塞:根據《新光醫訊》說明,新增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主因就是糖尿病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最終導致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糖尿病患者若能減低自己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也就能減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正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如此可怕,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協助糖尿病病患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1.盡力做好血糖控制:養成定時監測血糖的習慣,遵照醫務人員的指示來控制血糖水準。2.戒菸、戒酒:抽菸會加重心血管和神經的傷害,酒精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為了糖友們的健康,最好加以戒除。3.控制好血壓和膽固醇:血壓與膽固醇都會加重心血管問題,為有效降低併發症,也許嚴格控制,必要時需要搭配飲食與運動。4.定期體檢和眼科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控制,就能有效預防會控制併發症的嚴重度。5.接種疫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接踵疫苗可增加免疫力,避免日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6.注意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擦乾雙腳,使用乳液或凡士林滋潤腳和腳踝,每天檢查腳部是否有老繭、水泡、傷口、紅腫等問題、避免赤腳行走等。7.認真對待壓力:糖尿病病人應有充足睡眠,保持積極的心態。願意按照醫囑規事,糖尿病並不會成為糖友積極健康生活的阻礙。參考資料:美國CDC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資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8 活動.精彩回顧
阿瘦實業攜手盤古銀髮 打造「高齡長照精準整合服務平台」
「CaresEXPOTAIPEI2023 第四屆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9月7日至9日於台北世貿展覽一館登場,今年以「打造照顧產業生態系,共創共生社區照顧圈」為主題。阿瘦實業以「ASO+阿瘦健康照顧關懷站」為主題參與,宣示透過「全人行動力照顧」進入照顧服務領域。阿瘦實業並於8日與盤古銀髮舉行「健康照顧服務平台」合作簽約儀式,由阿瘦實業總經理郭欣怡與盤古銀髮執行長林偉正共同簽署,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涂心寧理事長見證。台灣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服務需求增加,除了政府持續投入基礎資源建置,民間各類服務型企業如何接棒,增加服務多樣性,不僅是企業新的發展機會,同時解決社會問題。阿瘦實業在地深耕70年,從一間鞋店發展成全台超100間門市、165萬會 員,2021年與工研院合作研發「動態足壓量測系統」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類」肯定,並成立 A.S.O足醫健康中心,以足部醫學為中心,推動全人健康照顧。阿瘦實業今年攜手高齡長照創新服務公司盤古銀髮,共同籌組「健康照顧服務平台」,由盤古銀髮進行健康照顧資源服務整合,邀請全台各地健康照顧服務單位,包括居服、日照、住宿機構、社區藥局加入,同時採用「生活賦能六大指標」為甄選分類概念,邀請優質商品供應商加入,連結阿瘦電商平台設立「生活賦能商品專區」。該專區採用盤古銀髮研發,獲得 SNQ 國家品質標章的「生活賦能®服務體系」,會員可透過「評估-報告-推薦」模式獲得合適的照護服務及產品,藉由「健康照顧服務平台」做為後盾,將全台 105 間門市暨健康照護關懷站,提升為精準整合服務媒合中心。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尺側副韌帶撕裂!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 圖表看最常受傷的運動項目
近日的美國職棒聯盟MVP獎大熱門,天使隊的大谷翔平。在比賽中受傷退出首發,右手肘經核磁共振(MRI)檢查後,診斷為尺側副韌帶(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UCL)再度撕裂。這已是大谷翔平第二次撕裂。他在 2018 年也受過同樣的傷,並接受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目前正評估是否接受二次重建手術。本季球季因此報銷。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為投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之一,投手手臂的高速投球動作,特別在揮臂加速期的過程,會造成關節與韌帶極大的扭轉壓力,這也是投擲類運動員為何常受傷的原因。而大谷翔平目前雖因手肘的韌帶撕裂無法投球,但他也開啟了他擅長的「右投左打」的打者模式。為何在在尺側副韌帶撕裂的狀態下,他仍然能有強勢的打擊?甚至仍能在高強度的大聯盟內有亮眼的表現呢?因為投手投球與打者打擊時,所運用到的肌肉為不同肌群,各部位承受的壓力與張力也不一樣,加上大谷翔平為「右投左打」的模式,因此右手肘韌帶的負荷較小。雖然切換到打者模式,但棒球打者的運動傷害,也仍應謹慎看待。免得一不小心又有了新的運動傷害。因棒球選手常見的受傷部位,在投手與打者有著蠻大的差異。以下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右投左打的潛在受傷風險?投手常見的受傷部位●旋轉肌群 / 肩關節唇撕裂:投球揮臂時因壓力導致輕度至中度撕裂●尺側副韌帶(UCL)撕裂:UCL負責肘部穩定性,甩臂時受傷撕裂導致疼痛●手掌/手指:手腕損傷與球、球棒、地面或其他球員碰撞而受傷●足部腳踝扭傷:過度使用導至疲乏衝刺、滑壘或不合的鞋子導致受傷 打者常見的受傷部位●胸廓損傷:揮棒過程因肌群過度收縮與伸展,導致受傷,感覺像肋骨骨折●大腿後肌拉傷:常因缺乏熱身、過度疲勞或突然加速導致●膝蓋受損:常因反覆衝刺、急停、扭轉而導致尺側副韌帶撕裂 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大谷翔平的受傷,雖然感覺在遙遠的美國大聯盟。但尺側副韌帶的撕裂其實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熱愛運動的你,所喜愛的運動,是否也是容易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運動呢?國外研究統計了16年間136位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選手,去統計他們從事的專項運動。經過統計後發現,我們可以從得知最常見受傷的運動第一名為棒球、第二名為壘球、第三名為美式足球、第四名為標槍。其他的項目還有排球、籃球、體操、啦啦隊、綜合格鬥。我們可以發現前四名的容易受傷的運動,很大的共通點都是投擲運動。且棒球投手的受傷率,是遠遠大於其他運動的。你所熱愛的運動,是否也榜上有名呢?如果有,在運動時請做好賽前暖身與賽後伸展。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是否需手術?視韌帶斷裂程度而定但若我們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我們的韌帶仍然受傷了。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每個人都需跟大谷翔平一樣,去做韌帶重建手術嗎?先別擔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上面那136位運動選手的受傷狀況,與他們後續治療方式。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中,大部份都是扭傷發炎(60位),接下來是部分撕裂(39位),而完全斷裂(36位),二次斷裂(1位)。一般來說,開刀與否與韌帶受傷的嚴重程度成正比。臨床上,若是韌帶完全斷裂(第三級)且關節活動不穩定,可考慮接受韌帶重建手術。而如果韌帶受傷的嚴重度,未達完全斷裂的程度。僅為扭傷發炎(第一級)或部份撕裂(第二級)。則可選擇復健治療、增生療法注射、PRP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等非手術治療。以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為例,絕大多數的扭傷發炎的選手,接受非手術治療即可(93%),部分撕裂的一半會開刀(51%),而完全斷裂的則是八成會開刀(78%)。因此萬一我們真的受傷了,建議盡快找專業的醫師精確診斷與詳細檢查外。可透過高解析的超音波,來確認韌帶的受傷程度,判斷決定治療的方式。除了手術外,現今醫學發展進步,也有許多非手術的治療法能幫助受傷的你。像是從血液中萃取高濃度的血小板生長因子(platelet-rich plasma, PRP)來修復韌帶再生,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也可以協助組織增生。同時醫師也能依據不同的韌帶受傷狀況,選擇各式不同的復健儀器來幫助修復。復健治療師們,也能透過各種復健治療訓練,來恢復動作的功能讓你重返熱愛的運動賽場。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是受傷的你最好的陪伴者與守護者!受傷的你除了上述治療方法外,有沒有什麼復健運動是在家可以做的呢?以下再讓醫師陪你用一張圖來搞懂:尺側副韌帶受傷的自我復健運動。尺側副韌帶受傷 – 自我復健運動●垂直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以垂直之角度彎曲手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側向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向內側將手腕彎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反向伸展手腕運動以健側手,反握患側手指,將手掌與手腕反向伸展,一組 10 秒,重複 3 組現代之醫學治療發達,雖可透過各種醫學治療來延續投手的職業生涯。但如何「預防受傷」才是關鍵。應透過賽前的科學化訓練、賽中不過勞地嚴謹配球與分配局數、賽後的疲勞恢復與修復計劃。同時讓醫師、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教練們。大家一起多管齊下地守護運動員與選手。才是延續運動選手生涯的最重要關鍵。(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大谷翔平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從受傷到恢復全解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缺乏維生素有何影響?營養師告訴你什麼狀況吃補充劑比較合適
現代人飲食不均,原型食物吃得少、加工食品入口多,常面臨維生素(Vitamin,維他命)攝取不足的窘境。維生素是維持生命之必需營養素,攝取充足才能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如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維生素?維生素補充劑能取代天然食物嗎?維生素區分為水溶性與脂溶性,元氣周報將分兩期詳盡介紹,讓讀者深入認識A、B、C、D、E、K在身體扮演的重要角色。嘉義長庚醫院營養師邱祥箏指出,維生素主要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包括A、D、E、K,水溶性就是維生素C及B群,包括B1、B2、B6、B12等,都屬水溶性的維生素。維生素雖不是身體大零件,但缺乏就沒辦法動起來。邱祥箏表示,維生素在人體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代謝,類似機械所需的齒輪油及螺絲,是人體所必須。如果維生素不足,就像機械缺乏必要零件,是沒辦法正常運作的。舉例來說,維生素A主要是維持視力、身體黏膜及皮膚的功能,若身體缺乏維生素A,就可能發生夜盲症,夜間看不清楚。維生素B群是幫助蛋白質的吸收,其中B12可以幫助紅血球的生成。部分患者因疾病而切除胃部,無法透過食物吸收,營養師就會特別請他服用B12補充劑。而洗腎的病人沒辦法製造維生素D,也會建議特別補充。邱祥箏表示,維生素雖然不是身體裡面的大零件,但若缺乏就沒辦法順暢動起來,體內的廢物沒辦法代謝,也無法協助身體的各種合成功能。天然食物維生素豐富,加工食品需額外添加。維生素只存在於天然食物嗎?加工食品內也有維生素嗎?邱祥箏表示,天然食物一定含有維生素,而部分加工食品也會有,有些加工食品還會額外添加維生素,例如奶粉。但加工過程也會破壞天然食物中的維生素,他還是鼓勵以天然食物攝取為主。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維生素,通常不會有過量的問題,邱祥箏表示,會吃到過量,都是吃太多高劑量補充劑、保健食品。他指出,水溶性維生素比較不用擔心過量,因為主要是靠身體的水分吸收,不容易在體內殘留,上廁所時就很容易排出,吃B群最明顯,會發現當天的尿液偏黃。至於脂溶性維生素,因為要靠油脂才能被身體吸收,比較可能會累積在體內而過量,嚴重會有中毒等不良影響。不過邱祥箏強調,只要不特別吃高劑量的補充劑,天然食物並不會有過量的問題。除非營養不良、吸收差、牙口不好,才需額外吃補充劑。有些人飲食不均或吃得不多,可以靠吃維生素補充劑來攝取足夠營養嗎?邱祥箏表示,平時熱量攝取及飲食正常的人,還是鼓勵從天然食物攝取維生素,除非是營養狀況不佳者、身體吸收不良、老人家牙口不好、做過胃及腸胃道的手術、部分素食者,可能有攝取不足問題,就可以考慮靠維生素補充劑來補充不足部分。但只能作為輔助,還是應以天然食物攝取為主。邱祥箏提醒,維生素補充劑不建議長期吃,尤其各種不同的保健食品,可能有重複的營養素,如果每一種都買來吃,就容易發生劑量過高的問題。如何知道自己缺乏哪一種維生素?邱祥箏表示,可以經由抽血得知。維生素劑量相關術語.DV(Daily Value)每日營養素百分比即每顆維生素劑量占每日身體需要量的百分比,衛福部規定維生素都要標示。衛福部訂有國人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針對各種維生素或礦物質也訂出攝取量「上限」。看一下外包裝標示成分及DV值,別以為劑量愈高愈好,也別選擇DV100%產品,因日常生活攝取的食物也有營養素,再加上營養保健品,就可能太多。.RDA(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建議每日容許量根據各國衛生單位訂定的每日營養素攝取量而標註。舉例來說,US RDA是美國建議的每日容許量,若綜合維生素中標示「維生素A500IU/US RDA 100% 」,即表示其中的維生素A含量已達美國衛生署建議量的10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4 養生.健康瘦身
跪坐可以減肥、防衰老?教授告訴你跪坐對健康是否真的有益處
我在2023-6-6發表人體工學桌椅是否有研究證據,如何選擇,之後有幾位讀者來討論盤坐、跪坐對健康的影響。事實上我在2020-1-15已經發表盤坐對身體有害嗎,所以我今天就來談跪坐。讀者Deerhsu在2023-6-10的留言是「日本超愛唐文化,跪坐壓比目肌確實有利健康!」。這讓我頗感驚訝,因為這位讀者長期以來都是支持和肯定我打擊偽科學,那他怎麼會說出這個明顯是偽科學的論調?所以,我就上網搜索,一下子就搜到《每日頭條》在2018-10-4發表的跪坐,不僅夠引血下行,防止衰老,更是減肥秘法,比敲帶脈還快!。(註:《每日頭條》是「內容農場」的大哥大,請看「肽-諾貝爾獎傳奇」的傳奇)我就把這篇《每日頭條》文章的連結回應給Deerhsu,同時問他「可以減肥、防止衰老?」,而他的回應是「于美人說:是的!」。所以,我就再搜索,果然搜到一大堆「于美人下跪減肥法」的新聞報導和影片,例如2014-1-8發表的真正有效!于美人瘋下跪減肥法瘦身 減肥迷思破除大公開。另一位讀者Elliot的回應是『日本厚生労働省(衛福部)在2020年4月起,施行《児童虐待防止法》修正案,正式認定「長時間正座」(跪坐)列入「体罰ガイドライン」(體罰指引),禁止教師、家長要求孩子跪坐。』他附上的新聞影片是親から子どもに「長時間正座」は体罰 厚労省が指針(19/12/04)。我自己搜到一篇2020-10-13 發表在《今日日本》(Japan Today)的文章Finally, a device to save us from the pain of sitting Japanese-style(終於有一個設計可以讓我們擺脫日式坐姿的痛苦)。它的前兩段是:『“seiza”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日式坐姿」,但許多人認為「疼痛」也是同樣有效的同義詞。 Seiza 的字面意思是「正確的坐姿」…雖然它看起來漂亮而有尊嚴,但 Seiza 的缺點是它會把你的大量重量放在膝蓋、腳踝和其他下半身部位的脆弱韌帶上。 甚至許多現代日本人也覺得 Seiza 非常不舒服。』我也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但卻搜不到任何「跪坐可以減肥或防止衰老」的論文。事實上,我搜到的論文是清一色地認為跪坐有害健康,而更讓人傻眼的是這些論文全都是出自日本的研究。2005年:Effect of Japanese sitting style (seiza) on the center of foot pressure after standing(日式坐姿(跪坐)對站立後足部壓力中心的影響)。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不僅會對骨骼系統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對下肢血液流動產生不良影響,而它的研究結論是:跪坐會在 4-5 分鐘內引起小腿組織氧濃度顯著降低,並在 17 分鐘左右導致足底本體感覺閾值增加。2012年:Two cases of elderly-onset 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y manifesting bilateral peroneal nerve palsies(老年發病的遺傳性神經疾病伴壓力性麻痺二例,表現為雙側腓神經麻痺)。結論:臨床過程表明,被稱為「跪坐」的日本坐姿是雙側腓神經麻痺的誘發因素。2014年:A case of crush syndrome induced by the kneeling seiza position(跪坐姿勢誘發擠壓綜合徵一例)。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可能會導致氧含量降低和橫紋肌溶解引起的肌肉組織破壞,而它的文摘是:擠壓綜合徵(Crush syndrome)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伴肌紅蛋白尿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特徵性綜合徵。最常見的擠壓傷是地震等自然災害受害者的擠壓傷。在此,我們報告一例由跪坐姿勢誘發的擠壓綜合症的罕見病例。2017年:Seiza-induced neuropathy: an occupational peroneal neuropathy in a Japanese lady(跪坐誘發的神經疾病:一位日本女士的職業性腓神經疾病)。2021年:Bilateral atrophy of the extens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 might be a useful sign for diagnosing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in Japanese men who do not sit in the traditional “seiza” style(對於不採用傳統“跪坐”坐姿的日本男性,雙側指短伸肌萎縮可能是診斷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病的有用標誌)。這篇論文提到,跪坐可能會導致雙側指短伸肌的萎縮。總之,內容農場以及媒體名人所聲稱的「跪坐可以減肥、防止衰老、等等」,都是毫無科學根據。事實上,「跪坐會引發肌肉和神經性疾病」不但是證據確鑿,而且很多日本人也都認為跪坐是痛苦、不舒服。那,既然是痛苦、不舒服,怎麼可能會對健康有益?原文:跪坐能減肥防衰老?別跪出一身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父母名下房產該選擇繼承或贈與?專家教你看懂需稅金計算眉角
李媽媽今年已經92歲,和先生同是大陳義胞,來台生了2男3女,跟先生在胼手胝足在新北市買了一幢小小的透天厝,10多年前老伴也過世。 其餘子女都各自成家,只有未婚的么女小芳和她一同居住互相照顧。近來認識的老朋友一個個過世,想想自己年事己高,五個孩子中最不放心的,就是沒有結婚的小芳,萬一自己走了,誰來照顧她呢?雖然現在耳聰目明、行動也沒有問題,但是人往往說走就走,也很難預料,考慮到其他孩子都成家、有房子,因此想先把名下的這間房子就給小芳,以免孩子為了爭產而彼此反目成仇。在住家前面巷子的房子已經開始都更,聽說如果這間房子都更後少說價值3000萬,如果房子都留給小芳,對其他的小孩好像不公平,所以跟小芳說:「隔壁的張媽媽,現在就把房子過戶給兒子,不要讓女兒回家爭產,我想想也有道理。我先把房子過戶給妳,免得我兩腳一蹬,妳4個哥哥姐姐們,叫你搬出去,我也管不著他們。但全部都給妳,也說不過去。畢竟他們都是我的孩子,乾脆妳每個人就給他們100萬好了。」但這番話卻讓下小芳發愁了,如果依照媽媽的意思,她到底需要拿出多少錢?會不會有其他的問題呢?案例剖析:先看看若依照李媽媽的意思過戶給小芳,需要支付的成本?除了要支付上面的費用,可能衍生的問題包括: 1.小芳是上班族,而且已經55歲,算是接近退休的年齡,未來是否能繼續工作都還是未知數,也沒有那麼多現金可以支付給兄姐。如果真的把手上現金給出去,不足部份等房屋過戶後再貸款,會面臨到退休後還要支付貸款的狀況,生活費一定出問題。2.假設李媽媽這幾年生病,需要醫療費及看護費;或者日後小芳退休生活費不足,需要賣房子來來籌措所需費用時,就會依照105年1月1日起開徵的房地合一新制,若小芳是因受贈與取得房屋時,這時候取得成本就是李媽媽贈與時的價值,小芳就會面臨到高額的房地合一稅;若是透過繼承方式取得房屋時,就會以李媽媽取得房屋時間計算,所以仍適用舊制,也就是僅以房屋部份計算財產交易所得稅。簡單來說,若以現在的市價2000萬售出房屋時,售屋費用30萬元舊制計算公式:(房地總售價-取得成本-出售費用)╳〔出售時房屋評定現值 / (出售時土地公告現值+出售時房屋評定現值)〕(2000萬-430萬元-30萬元)X 15萬/(415萬+15萬)= 53.72萬元計入次年小芳綜合所得稅申報若小芳稅率12% 只需繳交 53.72萬元 X 12% =6 .44萬新制的取得成本贈與時價值430萬,售屋成本30萬,依下列不同時間將房屋售出,房地合一的計算如下: 3.李媽媽提早處理房產,可能引發其他子女不滿,萬一日後有病痛,大家都會推給小芳一人處理。4.兄姐未必認同小芳只要支付一百萬:因為大家都期待都更後的增值,但對小芳來說,只是前一條巷子開始都更,而現在的住家,還沒開始談,是否能都更成功還是未知數。建議解決方法:經考慮李媽媽不識字,且年事已高,公証遺囑公証人需要精神鑑定診斷書,最後經律師代筆遺囑,在不違反特留分的狀況下,遺囑內容將自住的房屋分配比例,小芳52%,其餘四名子女各12% ,小芳做為遺囑執行人,可以直接拿遺囑辦理繼承並過戶。這樣的好處:1.不需現在支付贈與稅、土地增值稅,及給兄姐補償費。2.保留萬一李媽媽久病的費用,兄姐願意一同承担或由小芳貸款支付。3.因為是繼承取得,不論是售屋或是都更,可以用延用舊制,省掉房可觀的房地合一稅。4.小芳未結婚,身後的法定繼承人為在世的兄姐,兄姐可能會考慮繼承的利益,和小芳維持較好的關係。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被繼承人往往只有一間自住的房屋,僅有自住的不動產,手上也沒有多餘的現金,看到周邊的朋友漸漸凋零、死後爭產,所以不希望死後子女為了爭產撕破臉,於是越來越多人跟李媽媽一樣,想要在生前規劃並照顧子女的父母越來越多,若沒有全盤的考量,這些事前準備反而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此,建議尋找合格的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依照不同的情況進行通盤考量,提供全方位的建議,避免掉日後的紛爭。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7 醫療.中醫
刮痧並非顏色愈深愈好!中醫解析「出痧」刮出什麼顏色才有效?
● 刮痧可刺激血液循環,改善身體散熱● 控制力道,避免破壞皮膚表面微血管● 選擇多肉部位,不會傷到骨骼和關節炎炎夏日,高溫讓人容易出現煩躁、昏沉、胸悶、頭痛、惡心等症狀,若不及時降溫,可能有熱衰竭、中暑危險。若有上述症狀時,不妨可以刮痧減輕症狀,應善用器具刮拭肩頸、背部,由上而下輕輕刮出「痧點」,當出現紅紫色瘀點,代表血液循環獲得改善。並非顏色愈深愈好 小心傷到微血管刮痧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對皮膚進行刮擦,可刺激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身體的散熱效率。不過,民眾常有迷思,以為刮痧出現紅紅紫紫、甚至黑色的瘀斑才有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刮痧出現類似瘀血斑點,是血液從微血管流出並浸潤到周圍組織的現象,只要刮出微紅色或淡紫色的「出痧」即可。很多人以為黑紫色的痧點代表排出毒素、經絡有瘀滯,常導致下手過重,其實刮得又黑又紫反而傷害皮膚,造成皮肉損傷疼痛。林舜穀強調,刮痧一定要適度,施力過猛或追求大量的出痧,會破壞皮膚表面的微血管,當血液在皮膚表面凝固,形成血塊阻礙血液的流動,會使散熱效率變差。刮痧要善用刮痧板、陶瓷湯匙等工具,千萬不要用鐵湯匙、錢幣,容易破皮受傷;刮痧前可塗些乳液、嬰兒油,減少摩擦力。選對位置下手 肌肉豐厚部位循環佳刮痧也要選對位置,才不會傷到骨骼和關節。林舜穀說,肩頸、背部、手臂、下肢等是肌肉豐厚部位,血液循環較旺盛,適合刮痧,包括背部的闊背肌和斜方肌、手臂的三角肌和二頭肌、腳部的股二頭肌與闊筋膜張肌等。適合刮痧的肌肉部位闊背肌:背部最大的肌肉群,起始於下背的脊柱和骨盆區,延伸至上方並附著在上臂骨的下部斜方肌:分上斜方肌、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肌群位於背部上方,從頸部下方延伸至肩膀,主要參與肩膀和頸部的動作三角肌:位於肩膀,肌肉的基底附著在肩膀骨上,頂端附著在上臂骨上,負責手臂舉高和外展的動作二頭肌:位於上臂的前側,從肩部延伸到肘部,當手臂彎曲、彎舉時,主要就是二頭肌在運作股二頭肌:位於大腿的後側,由臀部延伸至膝蓋後面,蹲下和站立時主要使用的肌肉之一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的外側,從大腿外側延伸到腳踝外側;當移動腳踝或足部時,主要就是闊筋膜張肌在活動(責任編輯:葉姿岑)你中暑了嗎?一分鐘快速了解中暑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上網免費檢測:https://bit.ly/45hbTH1
-
2023-08-03 醫療.指甲.足部
下雨穿雨鞋,「5種腳疾」可能上身! 腳發紅、趾甲變厚都可能是感染警訊
下雨時穿雨鞋是保護雙腳免受雨水浸泡的有效方式,但在潮濕的環境中長時間穿著雨鞋,也可能對健康造成一些不利影響,提醒大家在使用雨鞋時要注意保持腳部的乾燥和衛生。 1、腳癬:潮濕的環境是腳癬病菌滋生的理想場所。長時間穿著雨鞋,特別是在沒有及時更換或通風的情況下,腳部可能因為潮濕而容易感染腳癬,導致腳部皮膚發癢、發紅和脫皮。 2、腳臭:穿著雨鞋導致腳部長時間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導致腳部產生異味,形成腳臭。腳臭不僅影響個人形象,還可能導致自卑和社交困擾。 3、腳趾甲黴:穿著雨鞋後,腳趾甲長時間處於潮濕狀態,容易感染腳趾甲黴。腳趾甲黴的症狀包括甲板變厚、變色、變形等。 4、霉菌感染:雨鞋內部容易存有濕氣,成為霉菌繁殖的理想場所。穿著潮濕的雨鞋後,腳部可能接觸到霉菌,增加感染霉菌的風險,引發皮膚感染或其他健康問題。 5、雨鞋摩擦傷:如果雨鞋不合適或磨擦部位不良,長時間穿著雨鞋可能導致足部產生摩擦傷,引發足底疼痛或水泡。 長時間穿著雨鞋 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 下雨穿雨鞋是保護雙腳免受雨水浸泡的有效方式,但長時間穿著雨鞋也可能引發一些健康疾病。為了保護腳部健康,建議在使用雨鞋時注意保持腳部的乾燥和衛生,避免長時間穿著雨鞋,儘量保持雨鞋的清潔和乾燥,並注意選擇合適腳型的雨鞋,以減少健康風險;如果出現腳部不適或疑似感染,應及時就醫。【延伸閱讀】 ·襪子穿到鬆垮、破損恐害香港腳、靜脈曲張! 皮膚科醫授「4招」除臭、防細菌孳生 ·下大雨鞋襪濕爆!「5個速乾妙招」曝:灑點鹽也有用 吹風機別開熱風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小腿抽筋?可以吃什麼?一次搞懂5種小腿抽筋警訊,12招緩解及預防
許多人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據統計,臺灣50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以上都曾發生過小腿抽筋。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尤其在半夜睡覺突然間感覺小腿肌肉緊縮、痙攣且疼痛,雖然抽筋只持續幾分鐘但是抽筋過後的肌肉不適和觸痛感,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影響睡眠。但你知道嗎?小腿抽筋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究竟小腿抽筋代表著什麼身體警訊?小腿抽筋可以看哪一科?小腿抽筋如何緩解及預防?本篇一次搞懂。小腿抽筋8種常見原因小腿抽筋是什麼原因?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指出,腿部抽筋是指小腿運動神經單位過度活動,而造成肌肉能量(ATP)消耗,使細胞累積過多鈣離子,導致肌肉無法放鬆而不自主收縮且疼痛,較常發生在小腿後側最外層的腓腸肌以及小腿後側第二層的比目魚肌。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的人曾有夜間小腿抽筋的經驗,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可能與服用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有關。此外,女性發生小腿抽筋的機率為男性的1.5倍,約有五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後期三個月,都曾經發生過小腿抽筋。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表示,小腿抽筋常見原因有以下8種:1.夜間性循常性抽筋為最常發生的抽筋種類,目前確切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睡覺時,因小腿長時間放在床上,造成足部不對等地持續做屈曲動作,引起疼痛性抽筋。2.姿勢不正確或腿部肌肉的結構問題,例如:久坐時腿姿不當或扁平足等。3.身體代謝性問題,包括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如:過度流汗,但未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利尿劑使用不當、洗腎時過度脫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4.腿部肌肉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由於夜間休息時,肌肉沒有放鬆完全,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沒有及時排除,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5.血液循環不良。如:環境溫度偏低,使血管收縮,影響血流循環而導致抽筋。6.藥物引起。如:鈣離子阻斷劑和Beta 乙型致效劑等藥物。7.下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周邊神經損傷、神經根壓迫、巴金森氏症、恢復期小兒麻痺症等疾病。8.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呼吸鹼中毒等造成肌肉強直,經常伴隨感覺異常,且好發於臉部、足部與腕部。運動後,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加上乳酸堆積,若沒有適當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小腿抽筋警訊可能與5種疾病有關根據2017年美國哈佛醫學院、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研究指出,發現夜間腿抽筋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呼吸系統問題有高度相關,且抽筋次數越多,得到這5種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若一個月夜間腿抽筋次數超過3次以上就要提高警覺。1.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當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剝離、堵塞,有可能造成下肢的動脈栓塞。高血壓、靜脈曲張、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有可能造成下肢頻繁抽筋。2.糖尿病:由於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神經不正常放電、收縮,繼而引起小腿抽筋疼痛。服藥控制後,若藥物用量不當,也可能產生低血糖,造成因缺乏營養而產生的肌肉收縮。3.憂鬱症半夜腿抽筋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對於憂鬱疾病患者,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憂鬱症也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使腿更容易抽筋。4.關節炎由於發生抽筋時,腳會往上縮,可能造成腳踝和膝蓋等關節磨損;然而,關節損壞也可能傷及神經,引起抽筋和疼痛。5.呼吸系統問題研究中也提到,頻繁抽筋的人可能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由於呼吸中止,身體的自然反應以抽蓄來打斷睡眠。小腿抽筋緩解6方法小腿抽筋緩解方式依成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小腿抽筋可用以下6種方法舒緩:1.電解質不平衡:可經由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及礦物質,讓體內電解質恢復平衡。2.肌肉使用過度:做靜態伸展拉筋運動舒緩頻繁使用的肌肉,多休息或以按摩、熱敷放鬆肌肉。3.血液循環不良:睡前以溫熱水泡腳、小腿按摩,睡覺注意足部保暖。4.藥物影響:使用藥物而導致抽筋,可與醫師討論來調整藥物。5.穴道按壓:發生抽筋時,可按壓位於小腿後側正中、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人字紋處的「承山」穴位。6.自律神經失調: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小腿抽筋,日本醫師筒井重行建議可做「嘴巴開合操」來改善。預防小腿抽筋6方法想要預防小腿抽筋,則可採用以下6種方式:1.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2.喜歡趴睡者,建議將腳伸出床墊外,或用墊子、枕頭放在腳底位置,使腳揚向腳背方向。3.睡前預防性的體操:面向牆壁距離約一米,腳不離地且身體貼向牆壁, 維持十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五秒鐘後,再重覆上述動作數次。4.使用藥物: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使用肌肉鬆弛劑、quinidine sulfate等。5.穴道按壓:按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陽陵泉」,為筋會穴,主治筋病。6.熱敷泡腳:熱敷經常抽筋部位,或以約40度溫熱水泡腳。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晚上睡前以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小腿抽筋看哪一科若經上述方式緩解及預防,還是沒有改善小腿抽筋情況,可至家醫科或神經科就醫,找出病因。若為疾病引起的小腿抽筋,應盡速治療。小腿抽筋吃什麼預防或改善小腿抽筋,主要還是依成因而用不同方式處理。若是缺鈣、缺鎂、缺鉀或缺鈉而引起抽筋,可透過日常飲食來補充。.鈣:黑芝麻、小魚乾、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牡蠣、牛奶、地瓜葉、海帶等。.鉀:雞肉、豬肉、牛奶、空心菜、菠菜、莧菜、木瓜、香瓜、芭樂等。.鎂: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缺鈉情況常見於運動員,因大量運動後造成體液流失,若只補充水分會稀釋體內的鈉含量,造成低血鈉。可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參考資料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淺談腿部抽筋時常半夜腳抽筋,小心背後大問題晚上腿抽筋延伸閱讀:.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鐵腿怎麼辦?專家教你鐵腿發生時比按摩更快恢復的自救方法
難得出國旅遊,第一天興致高昂到處逛,過兩天開始「鐵腿」,特別是下樓梯或從坐姿站起,雙腿痠痛到令人咬牙切齒,到了第四天只想坐著不動,希望能趕快回家。旅遊期間走路量大增,最怕鐵腿,運動醫學專家拆解這些問題的背後成因及預防方法,就算遇上了,也知道該如何自行處理、迅速緩解。鐵腿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台灣運動物理治療學會秘書長簡若恩表示,鐵腿不是乳酸堆積,乳酸很快就會代謝掉,但鐵腿通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又稱為遲發性肌肉痠痛,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或肌肉筋膜之間的沾黏被破壞,所引起的輕微發炎反應,會有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至於疼痛,是因為發炎物質產生的速度大於身體代謝的速度,逐漸累積,刺激到肌肉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神經,引起疼痛不適感外。也會因為疼痛閾值降低,造成疼痛敏感的情形。當鐵腿發生時,反而要繼續輕度活動,才會好得快。簡若恩表示,有時運動選手訓練強度拉高,也會鐵腿,這時不會建議他休息不動,反而會請他去做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作為動態的恢復。因為輕度活動可以帶動身體溫暖、循環變好,發炎物質可以更快被代謝掉,提早舒緩痠痛;假使休息不動,反而要花更久時間才能緩解鐵腿的不適。活動量力而為,或穿彈性褲提升肌肉收縮效率。「要預防鐵腿,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能耐。」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骨科名醫葉文凌說,如果知道活動量很可能會超過自己的負荷,就要量力而為或是採取輔助手段,例如穿著彈性襪或彈性褲,可以幫助提升肌肉收縮效率,減少肌肉的勞累和傷害,不過這類機能服飾的缺點就是比較悶熱,穿一整天會有點不舒服。除了不要超過自己的能耐,提升肌肉量也是預防鐵腿的好方法,特別是肌肉快速流失的中老年人。葉文凌分析,肌肉骨骼系統大約從25歲開始逐漸老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運動員大約35歲就要從第一線退下來,就是因為速度節奏逐漸跟不上了。增加肌肉量可防鐵腿,出國前3月前就要開始訓練。葉文凌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女性荷爾蒙、雄性素都會減少,結果就是肌肉流失速度加劇,肌肉量減少也會提升骨鬆的機率,變成肌肉、骨質雙雙流失的局面。如果中年以後沒有繼續積極訓練、維持肌力,以前年輕時一口氣走5公里沒問題,漸漸可能會力不從心,甚至造成急性運動傷害,例如抽筋、鐵腿,甚至是壓力性骨折。「想為了出國旅遊增肌,至少3月前就要開始做。」葉文凌建議,除了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期間也要注重營養及蛋白質攝取。建議每1公斤體重可以吃1.5公克的蛋白質,選擇魚肉或雞胸肉,比較沒有油脂過高的問題。出國期間也不要因為怕胖就不吃澱粉,反而應該要吃,因為旅遊期間走很多路,澱粉類是很重要的能量來源,不應在身體正需要的時候減少攝取。走路護腿4重點走路前,先做下肢伸展運動。簡若恩建議,出國旅遊每天出門走路前可先做下肢伸展運動,例如站姿將單腳往後拉,可伸展大腿前側和髖關節;站姿體前彎可伸展腿部後側;再者是可以靠牆翹角尖,伸展小腿後側。每個動作停留2、3秒即可,如果是去天氣比較冷的國家,伸展更要確實,能避免肌肉拉傷,建議每個動作多做幾回合。帶小球,放鬆足底筋膜炎。簡若恩建議,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隨身攜帶一顆小按摩球,坐在椅子上,用腳掌輕輕踩著按摩球畫圈,就能放鬆緊繃的足底筋膜。行前也可以找物理治療師評估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並學習用肌內效貼布輔助足弓支撐的貼法,出國時自己貼,分擔足部的壓力,可減少足底筋膜發炎疼痛的機會。鐵腿了,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簡若恩提醒,已經鐵腿的時候,最好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用力滾腿,有些人以為這樣就能消除鐵腿,而且要愈痛愈好,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鐵腿就是肌肉已經有一些微小傷害,如果還用按摩器大力去滾,可能會更痛。出水泡,擦凡士林貼OK繃。如果腳上磨出水泡,建議只要用凡士林擦,然後以OK繃覆蓋就好。建議不要把水泡弄破或把皮掀開,這樣反而容易引起傷口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走到腳痛?走長路前3大行前訓練及行程中4招伸展運動一次看
近年許多人為了圓夢,出國走西班牙朝聖之路,也有人在國內挑戰百岳,到底要走長路之前,怎麼提前保養膝蓋?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珮榕說,若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突然長時間行走,易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導致腰、膝、踝、足的傷害,如足底筋膜炎、延遲性肌肉痠痛、肌肉拉傷,或是使得原有的膝髖關節退化問題症狀加劇。黃珮榕說,我們的雙腳平日承受的壓力不小,因此在進行長途行程規畫時,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不要過度挑戰自己,在行程中安排適當休息時間,確保腰腿部的負擔適中,也讓身體有時間恢復。她建議,長時間行走時,應避免攜帶過重的行李,可將行李分散在不同的背囊中,以減輕腰部、肩部、下肢關節的壓力。另外,要隨時留意身體的信號,如感到疲勞、疼痛或不適感,應即時休息並調整行程。旅行中休息時間,簡單伸展運動有助減輕肌肉痠痛。行程中的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肌肉的痠痛,如:1.大腿前側肌群群伸展:一手扶著牆壁維持平衡,將一隻腳向後抬,用手抓住腳板向臀部方向輕壓,上半身挺直不彎腰,感受大腿前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2.小腿後側肌群伸展(弓箭步):雙手撐牆,腰背挺直,前腳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要伸展的腳放在後方,腳跟踩住地面,後腳腳尖對身體正前方,膝蓋不內夾,感受小腿後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3.坐姿臀部伸展:將痠痛側的腿屈膝轉向放置在對側的腿上,核心收,腰背挺直,前屈身體直到臀部伸展的緊繃感覺產生,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4.背部伸展:面向牆壁,手推牆壁,後退一步後,雙腳打開約2倍肩寬,腳踝向外約15度,將臀部向後、向上推的同時,背部向下壓,直到手肘伸直為止。停留3個呼吸後慢慢復原,持續30秒。有氧、阻力、柔軟三大行前訓練,須以漸進方式進行。行前運動訓練做什麼好?黃珮榕建議,有氧訓練、阻力訓練(核心和下肢肌群)與柔軟度等,都相當不錯。有氧訓練可做像是游泳、騎自行車、健走、慢跑等。平常無運動習慣者,可逐漸增加每天的步行時間和距離,調整點到點之移動方式,如改為爬樓梯、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以增加每日活動量。年紀大的長輩若有關節疼痛問題,可優先考慮以水中運動或踩固定式腳踏車,作為有氧訓練的選擇,兩者皆屬低衝擊的運動,可減少關節負擔,同時能鍛鍊大肌群並提高心肺耐力。體力較差的衰弱族群,訓練的時間可以每次10分鐘多次累積。阻力訓練,可著重在大腿前後側肌群、臀部肌群及核心肌群訓練,常見的運動如:直膝抬腿、坐姿抬膝、起立坐下(簡易版深蹲)、深蹲、弓箭步蹲、開蚌式臀肌訓練、橋式、死蟲式、麥吉爾三大核心運動(McGill big 3 exercise)等。而柔軟度訓練有助於增加關節活動性,減輕肌肉的緊繃感,可加入每天的運動項目中一起執行。運動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再逐漸增加,減少受傷的風險,特殊族群或有骨關節疾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登山杖可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提升關節穩定度。黃珮榕說,帶健走杖和使用護膝,在長途旅行期間會有幫助。健走杖能提供額外支撐,尤其在不平坦的地形或長時間行走時,可以分散身體重量,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有助於穩定膝蓋,藉由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減輕關節疼痛,簡易的護膝類型是全包覆式無開孔的設計,可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體積不大,然而此類型的穩定度較低,適用於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有些護膝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以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鞋身和後跟要有足夠支撐,鞋墊能吸震,鞋底要防滑。黃珮榕提醒,選擇鞋子可考慮幾個面向,包括挑選正確尺寸的鞋子,有足夠的空間給腳趾活動。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買鞋,因為此時腳部會稍微腫脹,試穿時嘗試走幾步,感受鞋子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確保沒有壓迫感、摩擦或不適。另外,可選擇透氣性好且柔軟的鞋面材質,有助於保持腳部的乾爽和舒適;鞋身和鞋後跟要有足夠支撐,增加足部落地時的穩定性;鞋墊要有足弓支撐,有良好的吸震功能;鞋底能防滑,以確保在各種地面上行走時的穩定性。每個人的腳部特徵和需求都不同,選擇鞋子時可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做出判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正確施力點在哪?一次看懂正確走路姿勢及糾正錯誤步態
疫情國境解封的第一個盛夏,民眾「報復性」出國旅遊,有人出國自助旅行,也有人獨自徒步朝聖,展開圓夢之旅。不管是什麼樣的旅程,都得仰賴「健腳」帶你去遠方。旅遊途中若雙腳發生不適狀況,該如何處理?要擁有健康有力的雙腿,正確的走路姿勢和平日的肌力訓練缺一不可。養成正確走路姿勢,可避免長途步行疲累受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蕭淳仁說,走路一連串動作包括抬頭挺胸、自然直立,腳趾朝前,與膝蓋同一方向,避免腳尖過度內轉或外轉,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行走時對肩頸與腰部產生傷害。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往前推進,勿拖著地走。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從腳跟滾至腳尖,力量從腳跟延伸到腳掌上的足弓、腳尖,從大拇趾和二腳趾施力往前推進移動,正確穩定步態可提升行走效率;腿部出力,腿後施力推進,走路時臀部肌肉適時出力夾緊,穩住身體核心,使力得當,能降低身體疲勞的程度;雙手手臂自然擺動,提升行走時效能。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表示,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切莫拖著地走。各種NG步態,可能造成腰背疼痛、衍生疾病。何春生分析常見的NG步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足底觸地聲音大:常見併發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習慣足底在地上磨:常見慢性背痛。.左右晃動身形不穩定:造成腰臀部痠痛。.挺肚子前凸走路:未來可能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翹屁股走路:主要是骨盆前傾造成,常見臨床症狀為腰臀僵硬疼痛。.習慣外八:臀中肌緊繃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造成腰部及背部慢性疼痛。.習慣內八:臀中肌無力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形成小腿、臀部、腰部慢性疼痛。蕭淳仁說,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體態不優雅,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嚴重時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或手術。從鞋底磨損,可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有問題,及早糾正。從鞋底磨損的情況,可以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正確。蕭淳仁表示,正常的鞋底磨損是雙腳前、後側磨損平均,意即足底受力平均,若有以下情形,則是走路姿勢有問題。.鞋底內側磨損:可能是扁平足、內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內側,膝關節受力改變容易產生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與加速關節退化。.鞋底外側磨損:不外乎是高足弓、外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外側,導致踝關節易扭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髖關節壓力改變,產生疼痛。.兩腳磨損不對稱:雙腳受力不均,若磨損區域不對稱,表示身體可能有歪斜問題,常見的原因有長短腳、重心失衡、骨盆旋轉或歪斜,建議進一步評估檢查,避免久了衍生出腰部疼痛的問題。.鞋底前端磨損:多半是因為慣性踮腳尖走路、小腿後側筋膜過緊(阿基里斯腱緊繃),嚴重會延伸至腰部,易有腰痠背痛及肩頸僵硬的狀況。挑一雙好鞋扁平足選鞋扁平足是由於足弓過低,除了避震效果差,每踏出一步,足部會向內塌陷,產生內側足痛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蕭淳仁建議選用足內側有拱墊與跟部較硬的鞋,或給予「支撐型」鞋墊,足部產生內旋時,可提供好的支撐力,避免足部過度歪斜。高足弓選鞋高足弓是因為足弓過高,缺乏避震的彈性,壓力點落在腳跟和腳趾,容易產生疼痛。蕭淳仁建議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也就是「避震型」鞋墊,支撐較高的足弓,避免足底反作用力的衝擊上傳至膝關節與骨盆而產生傷害。由於市面上鞋墊與鞋具款式多樣化,蕭淳仁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進一步了解足部健康狀況再做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0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怎麼辦?慢性傷口怎處理?照護8QA
常會聽到某些糖尿病的病人因為傷口,引發嚴重的傷口潰爛、皮膚潰瘍,甚至需要截肢。為什麼糖尿病病人有傷口這麼嚴重?以下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患常見的8QA,作為糖友們處理傷口時的指南。Q1:糖尿病傷口多久才會癒合?糖尿病病人因為血糖高,傷口癒合較正常人慢,導致傷口該癒合卻沒有癒合。事實上,正常人癒合傷口約4-5天,糖尿病患傷口經過合適處置,沒有發生感染,約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癒合,最遲不會超過兩星期。當傷口持續不癒合達到3週以上,此時醫師會定義這種難以癒合傷口為「慢性傷口」。一般來說,慢性傷口約有7~8成來自糖尿病病人,主因是高血糖的環境容易讓周邊傷口的血液循環不佳,會導致傷口上的細胞分裂較慢、生長因子分泌較少,讓傷口隨時間變小的速度減慢,傷口難以癒合,帶給糖尿病病人很大的麻煩。目前針對糖尿病傷口也有新藥,能夠以藥膏的形式協助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Q2:糖尿病傷口的處理原則?糖尿病友發現身體上有傷口時,一定要謹慎面對。【建議糖尿病病人對於傷口處理原則如下】:1.傷口寬度小於1公分,造成傷口的器械沒有生鏽,病人可以嘗試換藥治療,如果換藥2-3 天沒改善就需要就醫,由醫師來進行更妥善的治療。目前不建議糖尿病病人使用雙氧水或優碘對傷口進行消毒治療,最好使用醫師開立的軟膏為宜,以透氣的紗布包紮傷口為宜。 2.傷口寬度大於1公分,造成的器械有生鏽或感染的疑慮時,或者傷口出現紅腫、惡臭或化膿等異常問題時,建議由新陳代謝科或糖尿病主治醫師處理傷口。如果傷口經 2-3 週住院後治療仍無法癒合,此時建議會轉往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處理傷口,醫師會評估血液循環的情況,持續換藥治療,或改用高壓氧或外科手術進行治療。3.如果是特殊的傷口類型,例如:燒燙傷、動物咬傷、電擊傷口建議需要就醫治療,尤其是傷口周圍出現非紅潤的情況,傷口出現蒼白、變黃、發黒表示傷口組織發生缺氧或壞死的問題,請立刻就醫處置。糖尿病病人如果傷口癒合時間較長,除可能是感染的問題外,必須考慮病人可能合併有其他的慢性病、年齡較長、服用特定藥物或本身營養不良等問題,此時需要整合式的治療,才能有效對症治療。Q3:糖尿病患覺得傷口癢的原因是什麼?糖尿病病人容易因為血糖控制不佳而導致高血糖,其中約有30%糖尿病病人覺得皮膚本身較為乾燥,就容易覺得搔癢,又因為糖尿病病人傷口癒合較慢,更容易讓病人搔癢難耐。Q4:糖尿病傷口會感到疼痛嗎? 糖尿病病人除了皮膚出現異常外,血管、神經多半也會發生異常,更容易對傷口沒有感覺,有時病人受傷部位都已經出現明顯的腫痛瘀血,病人卻沒有太多的感覺。更糟糕的是:傷口也因為糖分高,就更容易讓細菌孳生,讓傷口受到重覆感染,惡化潰瀾,讓傷口變得更加難以癒合。Q5:如何避免糖尿病足部傷口導致截肢?此種現象尤其容易發生在足部,早期的糖尿病病人如果稍有不慎,就會有「截肢」的風險,為避免此種情況,建議糖尿病病人可以這樣做:1.每天檢查足部一次,觀察足部是否有部位出現紅腫脹痛、破皮、水泡、膿包、雞眼、厚繭等皮膚異常。2.糖尿病病人可以穿著為糖尿病病人開發的機能襪或壓力襪,促進血液循環,但應每天換洗,破損時不可再穿。3.糖尿病病人需穿著完整包覆足部的鞋子,鞋子不可過硬,鞋子宜寬鬆,避免過度壓迫足部。4.腳步指甲不宜剪過短,腳部的雞眼或厚繭應泡水軟化,再以磨砂板處理。Q6:糖尿病傷口可以貼人工皮嗎? 為了讓傷口維持濕潤,糖尿病患可以適當使用人工皮或人工敷料,在撕除時較不會產生較大的疼痛感。同時對傷口照護、患者的日常活動都有正向協助,提升生活品質。Q7:糖尿病傷口就醫該看哪科? 糖尿病可以根據傷口情況,一般的小傷口可由平常就醫的主治醫師或新陳代謝科醫師,傷口如果經 2到3 週的住院後治療仍無法癒合,此時建議會轉往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處理傷口,少數醫院甚至有傷口特別門診或傷口照護中心等,這些特殊醫療單位或整形外科對傷口處理較一般外科更為專業,較為複雜的傷口治療可由更專業的醫師處理。Q8: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該補充那些營養?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營養上可以注意以下幾點:1.攝取足夠的熱量:需要製造足夠的膠原蛋白,合成1克蛋白質需要0.9卡,一般除燒燙傷和大面積的傷口外,其餘單純性的傷口對熱量的需求並不大,但不可因為嚴格控制血糖而熱量攝取不足。2.慢性傷口的患者,每公斤體重需要1.25-1.5克蛋白質。老年人因有咀嚼困難的問題,不喜吃肉類,更容易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3.傷口癒合過程中維生素A和維生素C更為重要,維生素A 常在深綠色和顏色鮮豔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主要來自新鮮的水果,尤其在番石榴、柑橘類、奇異果和鳳梨中。抽菸會影響維生素C的攝取,糖尿病病人最好戒菸。【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04 醫療.皮膚
腳部出現皮膚粗硬、小點嚴重嗎?3種夏日常見足部病 老繭、雞眼和病毒疣的症狀與治療
氣溫高升,偶有暴雨,又到了穿涼鞋的季節。腳ㄚ子總有些地方摸起來又粗又硬,有些有點點、有的會痛。醫師提醒,切勿貿然處理,應先就醫診斷是老繭、雞眼或是病毒疣,以免弄巧成拙。藉由腳部的皮膚症狀區分常見的三種疾病:老繭、雞眼和病毒疣皮膚由內而外可分成皮下組織、真皮、表皮這3層,表皮由內而外再細分為基底層、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角質層等5層。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角質細胞會由內而外完成角質化的生命周期,當細胞來到最外層的角質層,已是沒有細胞核的死細胞,可以保護下方皮膚構造,免於外界傷害。老繭和雞眼的成因,都是「外力摩擦」導致角質層變得太厚,容易出現在摩擦得比較厲害的部位。趙昭明指出兩者的差別是:老繭可能是一片面積較大、形狀不規則的硬皮,常見於腳掌;雞眼的硬皮面積通常較小,中心點有一顆凸起的黃白色顆粒,常見於腳背或小趾側面。至於病毒疣,則是因足部皮膚感染了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趙昭明說,外觀上可以看到一個或多個小顆粒聚集,病灶中間會有點黑黑的、帶點小血絲,這是因為病毒感染之後,會沿著微血管往外長,如果不處理,就會愈來愈大片,雖然不癢,卻會刺痛。「夏天去玩水的人多了,腳上長病毒疣的病人也會變多。」HPV病毒有傳染性,足部感染的主因是赤腳在戶外行走,特別是暑假很多人會去泳池戲水,剛開始感染沒感覺,漸漸走路足部有異物感、會痛才會就醫。夏日戲水又要預防病毒疣,最好方法是上岸立刻穿拖鞋,把雙腳洗乾淨、擦乾,再重新穿上鞋子。老繭、雞眼和病毒疣需要如何治療?趙昭明指出三種疾病治療方式不完全相同,雞眼可透過去角質藥劑軟化並去除硬組織,也可以和病毒疣一樣採用冷凍療法處置。低溫能破壞組織、把病毒凍死,死皮就會自行脫落。特別注意的是,冷凍療法需要分多次進行,療程總時間從一、兩個月到半年都有可能,端視病灶的大小深淺而定。老繭雖然不會痛,但摸起來粗糙、看起來不美觀,很多人也會很想去除它。如果過度去除繭皮,可能會超過角質層的範圍,導致底下另外四層表皮受損,引起發炎、紅腫、感染等問題。最常見錯誤行為,是用手撕開繭皮,結果引發甲溝炎或龜裂流血。如何安全去除繭皮?趙昭明建議,可先擦乳液軟化角質並予以保濕,再用去角質工具輕輕地磨去表層硬皮就好。如有硬皮翹起,千萬不要用手去撕,應用剪指甲刀剪去翹起的部分,也不要往更深或更大範圍去剪。糖尿病病人本身就要預防傷口感染,每天檢查足部皮膚完整性之餘,趙昭明提醒,若發現有老繭、雞眼、病毒疣,或是任何摸起來不尋常的皮膚狀況,一定要尋求皮膚科專科醫師診療,不要自己動手處理,以免造成感染等更嚴重問題。常見老繭或雞眼發生5大原因:1.鞋子不合腳(太緊、太鬆、太硬)2.穿鞋不穿襪3.穿高跟鞋4.經常運動或走路5.步態或姿勢導致足部特定位置壓力較大(資料來源/趙昭明、製表/記者邱宜君)
-
2023-06-23 養生.運動健身
健行看出腳力!健身教練授「一神招」練臀肌,快快晉升「健腳」級
在端午節連假,許多民眾安排出外旅遊、健行,此時,腳力到底是「肉腳級」還是「健腳級」,很快見真章。健身教練田玉笛指出,一個人的腳力、上下樓梯的穩定度與臀肌力量息息相關,當臀肌很有力量,可幫助減輕腿肌、膝關節與足部負擔,走路、上下樓梯時,就會比較穩,且健行腳程較好,也較不會腳酸、體力不濟。居家訓練臀部肌肉 首推「橋式臀推」若想在家訓練臀部肌肉,田玉笛特別推薦「橋式臀推」招式,主要透過「雙腳用力向下踩地,臀部向上用力推」的方式,讓臀部肌肉更有力量,訓練姿勢如下:1. 先採躺姿,雙腳屈膝。2. 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3. 腳跟、臀部距離約一腳掌長度,雙腳與臀部同寬。4. 雙腳用力往下踩,臀部向上推,讓臀部離開地面。5. 大腿腹部,胸部盡量成一直線。6. 臀部懸空,停留兩秒鐘,此時需夾臀,也就是需要縮肛,並感受大腿後方有用力,下背部也要維持穩定。7. 過程中不要憋氣,要保持自然呼吸。8. 接著,慢慢從腰椎開始至臀部,讓懸空臀部回到地面。如果想加強訓練強度,可以這樣做:1. 將臀部往上推,之後抬起單腳。2. 換另一隻腳,重複上述動作。田玉笛教練提醒,在訓練過程中,如果感覺不舒服,必須立刻停止動作。此外,為了確保動作正確,肌肉施力部位有到位,還是建議民眾諮詢專業健身健練建議,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訓練效果也才會比較好。想了解更多精彩課程資訊,請上網報名,學習收穫多更多。》報名網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8 養生.運動健身
赤腳走路接地氣好處多?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教授這麼說
讀者陳岡在2023-5-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冒昧請問教授,經常看到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士於散步甚至爬山、運動時會赤腳,查了資訊亦有說到赤腳的一些益處,在嘗試前想請問教授,這真的是有實際的科學研究嗎?以下這篇文章的連結有提到的國外研究資訊。感謝教授,祝順心!」讀者陳岡寄來的文章是2022-2-9發表在大紀元的讓身體接地氣 赤腳走路好處多多。其中的第三段的全部和第四段的一部分是:『2017年發表在《健康與醫學替代療法》(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綜述表明:「人體研究顯示,接地有可能成為一種簡單、自然且易於實施的臨床療法,用以治療全球流行的非傳染性、退行性、炎症相關的疾病。」…下面讓我們來更深入地了解,赤腳給你整體健康和生活帶來的好處:(1)減少壓力、改善情緒,(2)緩解疼痛,(3)保健心血管:血液粘稠度、高血壓、脈搏、血管含氧量等,(4)抵抗常見病毒。』我自己花了一些時間找到這篇文章所引用的2017年發表的論文。它的標題是Electric Nutrition: The Surprising Health and Healing Benefits of Biological Grounding (Earthing)【電營養:生物接地(接地)的驚人健康和治療益處】。這篇論文的確有說赤腳對健康有益,但它的參考資料裡卻沒有任何赤腳的臨床試驗。也就是說,赤腳的「驚人健康和治療益處」就只是作者個人的想像。《健康與醫學替代療法》這份期刊可以說是問題叢叢,尤其是它的總編輯Andrew Campbell。他在2011年被吊銷行醫執照,因為他『依賴垃圾科學,進行不當測試,並且錯誤診斷「產毒黴菌暴露」』。請看下面這兩條資訊:“Toxic Mold” Guru (Andrew Campbell. M.D.) Surrenders Medical License【“有毒黴菌”大師(安德魯·坎貝爾醫生)交出行醫執照】A Medical Publisher with Some Problems(有問題的醫學發行人)我們再來看大紀元這篇文章有關「血液粘稠度」的一段話:『《替代與補充醫學雜誌》(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赤腳行走「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血液粘稠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又是自己花了一些時間找到這段話所引用的2013年發表的論文。它的標題是Earthing (grounding) the human body reduces blood viscosity-a major facto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接地(接地)人體降低血液粘稠度——一個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這項研究的實驗是「受試者的腳底和手掌上有導電貼片接地。電線將貼片連接到插在室外地面上的不銹鋼桿上。小的指尖針刺血液樣本被放置在顯微鏡載玻片上,並對其施加電場。紅血球的電泳遷移率是通過測量通過顯微鏡拍攝的視頻記錄中細胞的終端速度來確定的。通過計算每個樣本中成簇細胞的數量來測量紅血球聚集。」那,請問,這樣的實驗是跟大紀元所說的「赤腳行走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有任何相似之處嗎?事實上,大紀元那篇文章所引用的論文裡,沒有任何一篇是有做赤腳的人體試驗。更可笑的是,真正有做赤腳人體試驗的論文,它卻是連一篇都沒引用。【註:它所引用的論文都是有關「接地」(屬於玄學的範疇),而非「赤腳」(屬於科學)】有關真正「赤腳」的論文,我現在就挑三篇比較近期發表的供大家參考:2014: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running barefoot or in minimalist shoes: a systematic review(赤腳或穿簡便鞋跑步的風險和好處:系統回顧)。結論:由於缺乏高質量的證據,無法得出關於赤腳、穿鞋或穿簡便鞋跑步的具體風險或益處的明確結論。2017:Long-Term Effects of Habitual Barefoot Running and Walking: A Systematic Review(習慣性赤腳跑步和行走的長期影響:系統回顧)。結論:只有非常有限的證據表明習慣性赤腳運動對生物力學或健康相關結果的長期影響。此外,沒有關於運動表現的證據。2022:Barefoot Running on Grass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Plantar Fasciitis: A Prospective Case Series(赤腳在草地上跑步作為足底筋膜炎的潛在治療方法:前瞻性病例係列)。結論:在 6 周和 12 週的隨訪點,赤腳在草地上跑步改善了與足底筋膜炎相關的疼痛。這種類型的赤腳跑步能夠改善症狀,同時允許患者繼續跑步,干預措施還可以解決與足底筋膜炎相關的足部損傷。從這三篇論文可以看出,赤腳在草地上跑步也許是可以改善足底筋膜炎,但是大紀元那篇文章所說的「赤腳行走可以保健心血管、抵抗常見病毒等等」,卻全都是毫無科學證據。赤腳是否有益健康是非常不確定,但赤腳會傷害健康(踢到、刺到、割到、跌倒、感染、凍傷、灼傷)卻是非常確定。踩到XX應該也會很不舒服吧。後記1:文章發表後兩小時,臉書朋友Wenli Yang留言:我本人因小時父親在文革期間進了監獄,母親一人在城市養不活四個孩子,就把我最小的妹妹留在身邊,將我們三個大點的孩子送到農村奶奶家,農村的孩子都不穿鞋的,因為窮沒鞋穿。我6歲從城市到鄉村生活四年半,常常打赤腳……現在年紀大了,雙腿落下風濕性關節炎,雙腳到現在都有冬天的凍瘡。雙腿雙腳怕冷,一到陰雨天氣骨頭關節就會疼。我現在讀到很多文章提到赤腳的好處,我猜測寫文章的人都是在城市長大的,我自己卻本能地條件反射,對他們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後記2:臉書朋友林先生傳來這篇報導:男子赤腳染類鼻疽 延誤就醫致胃脾膿痬原文: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多少要打胰島素?打針會讓腎壞掉?胰島素要打一輩子嗎?
【本文重點】糖尿病患者對於施打胰島素針劑多有排斥,但胰島素在血糖控制中扮演「救援」、「強化」和「補充」角色,是維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規律用藥、飲食控制、多運動,也許能延緩胰島素注射時間且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規律回訪,如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更能延緩病情惡化,避免併發症的出現。--by ChatGPT「我的病情有這麼嚴重嗎?不能只吃藥,一定要打針嗎?」絕大部分糖尿病患在被告知「必須考慮施打胰島素」時,態度幾乎一致,均相當抗拒,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秘書長陳敏玲表示,在糖尿病治療上,胰島素扮演三種角色,分別為「救援」、「強化」和「補充」角色,其中救援和強化的目的為「及早血糖控制好,避免日後難照顧」,可視為控制血糖的最佳選擇,糖友無須排斥,只要規律用藥、飲食控制、多多運動,仍有機會「停針」。胰島素是人體必需荷爾蒙,控制血糖的守門員。對於糖友排斥、畏懼施打胰島素針劑,陳敏玲整理出最常聽到的六大提問及迷思,首先為「自己病情真有這麼嚴重,需要打胰島素?」,再者「擔心這一打就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天打針,想起來就痛。」、「打針比吃藥麻煩」、「現在打針,是不是過一段時間就必須洗腎?」、「打了之後,是否容易低血糖?」。胰島素為人體的一種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所分泌,負責掌管體內糖分儲存到肌肉或脂肪的主要管道,讓升高的血糖降回正常值,可以說是人體控制血糖的守門員,為正常存在的內分泌。在正常情況下,吃東西時,胰臟加強分泌胰島素,以帶動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在非進食情況下,則會維持基礎量分泌,陳敏玲說,「胰島素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荷爾蒙」,不用將它視為可怕的東西。糖友胰島素分泌量剩五、六成,隨老化遞減。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狀況都不好,平均分泌量僅剩健康時的五、六成,且隨年齡老化,分泌量逐年遞減2%至3%。陳敏玲表示,如血糖數值始終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9,高血糖情況嚴重,而體內的胰島素細胞所剩不多,口服藥物效果又不理想,就只能靠「外打」,以維持正常運作。儘管胰島素是人體原有的內分泌,在治療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絕大部分病友一聽到必須施打胰島素時,仍是面有難色,不少人先試用偏方,等到病情惡化之際,才不得不乖乖回到醫療院所打針。台灣糖友施打時間晚,器官長期「浸泡在糖水中」。據統計,歐美先進國家的糖尿病患者中,約四成透過胰島素施打,穩定病情,相較之下,台灣糖友對胰島素針劑的接受度明顯偏低。陳敏玲表示,與國外相較,台灣糖友平均接受胰島素針劑治療的時間延後了六至七年,在這段沒有扎針的期間中,看似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但全身多處器官彷彿浸泡在糖水中,血糖黏在血管中,導致其硬化,百病叢生。最常見的是,眼睛黃斑部病變,視力愈來愈差,而體內大小血管功能不佳,腎臟功能逐漸惡化,而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神經組織也會出現病變,最後就是導致全面性崩潰,只剩洗腎一途。針劑作用快速,讓胰臟獲得喘息,預防嚴重併發症。陳敏玲強調,對於血糖嚴重超標的第二型糖友來說,在醫師評估建議下,先使用胰島素,可讓胰臟獲得喘息,進而改善病情,更快讓血糖穩定。此外,針劑作用直接、快速,更能有效預防嚴重併發症。陳敏玲提醒,糖友務必規律回診,持續監控病情,每三個月監測一次糖化血色素,每年接受腎功能、視網膜病變與足部等併發症檢查,如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延緩惡化。破解胰島素迷思Q:打了針就停不下來,腎臟也會因此壞掉?陳敏玲表示,不管使用哪一種治療方式,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就能維持更久的腎臟功能,並延緩高血糖傷害腎臟的速度,而打胰島素又是最能快速控制血糖的方法。Q:每天打針很痛,想到就害怕?許多糖友怕打針,陳敏玲說,胰島素空針針頭極細,施打時痛感相當低。且前國內已引進每日注射的長效型胰島素針劑,即使偶爾錯過施打時間,藥效可達42小時,除了減少打針頻率,讓血糖波動平緩,且低血糖風險極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醫療.中醫
夏天因濕氣重而擾人的關節疼痛 該如何藉由飲食祛濕?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夏天的到來,天氣開始悶濕交替,而體內濕氣太重也會影響身體狀況與情緒,其中最擾人即為關節腫脹痛,可以透過泡湯與運動,透過皮膚除去濕氣,也可以吃對食物保養關鍵,但最重要的則是在日常減少重口味、喝酒、冰飲的不良習慣等。夏天開始了,天氣悶濕交替,讓人感到不舒服,除了心情,身體也會因為潮濕環境而影響體內濕氣不易排出;常見體內濕氣太重的症狀有以下6種:1、頭重、頭痛,整個人覺得昏沉、睏倦無力。2、沒感冒卻總覺得喉嚨卡卡,咽喉有痰,想清喉嚨、咳嗽,有些許鼻涕。3、腸胃悶脹、食慾不佳,排泄物較濕軟易沾附馬桶。4、女性陰道分泌物量變多。5、皮膚搔癢發疹,皮膚濕疹、手腳汗皰疹發作。6、身體痠痛、四肢浮腫或關節腫脹疼痛。從西醫角度看關節腫脹疼痛 通常從消炎止痛下手常見的關節疾病有四類,西醫重視關節組織、免疫學異常等微觀變化,根據症狀給予不等程度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免疫調節劑及局部注射類固醇:關節疼痛、中醫則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待關節炎,收集關節炎罹患病史、大小便、脈象及身體其他資訊,分門別類後以「陰陽」二分法歸類後再處方用藥,不論是那一種關節炎、統稱為「痺症」,再將痺症區分成常見的3種類型:中醫治療濕氣有4種機轉夏天濕氣重,中醫是如何看待濕氣?誰容易有濕氣?濕氣重會有什麼症狀?中醫治療濕氣有4個機轉: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易阻遏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脾為運化水濕的主要之臟,性喜乾燥而惡潮濕,濕邪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不正常,進而水濕停聚。2、濕性重濁:濕邪外襲肌表,則清陽不升,頭昏而沉;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關節有疼痛沉重感。3、濕性黏滯:濕邪黏膩停滯,症狀多黏滯而不爽,病多纏綿難癒,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陰位即身體下半身或腹面):濕邪為病多見身體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小便白濁、婦女白帶、腹瀉等病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重口味、喝酒、冰飲 都是造成身體濕氣重的原因1、愛吃口味太重、油膩、太甜食物: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生冷食物,這對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而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另一方面甜食少吃益脾、多吃助濕。脾胃一旦虛弱,濕氣就會來臨,養護脾胃,就先得從日常的飲食開始做起。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2、愛喝啤酒:啤酒是「助濕」之品,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濕氣重的人切記要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經常喝啤酒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加重濕氣。3、愛吃生冷瓜果:進入夏季後,西瓜、黃瓜、香瓜等大量入市,有些人甚至直接當飯吃,其實這些是助濕瓜果,尤其是孩子無節制的吃這些瓜果,會損傷脾陽,出現便溏、厭食、睏乏等症狀。4、愛喝冰飲:不管天氣多熱,都最好不要喝太多冷飲或吃冰,中醫認為,生冷食物、飲料或冰品,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春天及夏天宜養人體的陽氣,尤其在夏天很重要,若喝太多冷飲,一旦脾陽受損,消化能力就會減弱。5、睡眠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的症狀,隔天精神會變差,提不起精神。睡好覺,也能讓身體更輕盈。而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睡眠品質提高,睡得更好。6、少運動,老是坐著: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愈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愈多。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7、流汗沒有即時擦乾:夏天天氣潮濕悶熱,特別是流汗後沒有擦乾身體,又馬上吹電風扇或冷氣,這樣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夏天洗澡水如果太涼,或洗頭後又覺得天氣熱沒即時吹乾就去睡覺,這些舉動都很容易讓濕邪入侵。其次,不要穿沒有乾透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8. 環境不通風: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所以,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於外面;一旦天氣好轉,濕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若外界濕氣很重,建議使用空調、除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乾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9、洗好頭髮沒有即時吹乾:洗頭洗澡時,如果沒有擦乾水分、弄乾頭髮,濕氣容易藉由濕濕的頭髮進入體內,導致身體濕重,也有可能造成頭痛症狀。如果是坐月子的產婦更需要注意,洗完頭要馬上吹乾頭髮,否則很容易會有風濕或頭痛的現象產生。10、喜歡淋雨或玩水:若生活環境很潮濕,或居住的地區常下雨,又或者是住在海邊,就很容易會因為外在環境的濕氣,也就是所謂的「外濕」,而造成身體濕氣重。而喜歡淋雨或玩水的人,外在的濕氣較容易趁機侵入人體,長時間不注意就會造成身體濕氣重。水腫!如果是夏天濕氣重、尤其是下雨天關節就疼痛,要如何保養關節?阿利博士建議從食物、運動泡湯與中藥花草三管齊下。濕氣重的體質 可食用這5大祛濕食物如果您的體質、經過醫師診斷、的確屬「濕氣」,阿利博士推薦5大祛濕食物:1、綠豆: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濕熱體質的人想趕走體內濕氣,可以將綠豆煮湯來喝,切記不要加太多糖。2、薏仁:這裡指的是大薏仁,不是小薏仁。薏仁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品,常用來利水滲濕,能美白肌膚,改善青春痘。虛寒體質的人吃薏仁要注意,適量而止,不可長期服用。3、玉米鬚茶:玉米鬚味甘性平,能涼血、瀉熱,平肝利膽,祛除體內濕熱之氣。4、湯裡加生薑:生薑屬於升陽食物,吃生薑後,人體會有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生薑可使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當受了雨淋,或在空調環境中有點受寒,吃點生薑可以及時排除濕寒之氣,消除因體濕寒重造成的身體不適。5、四神粥:可幫助排出體內濕氣、促進腸胃功能,精神更好活力充沛!均衡營養,不能只偏好單一食物!米飯熬成粥 腸胃更好吸收,粥品是亞洲人喜愛的家常飲食,不僅華人愛吃,日本韓國家庭的餐桌上也經常可見一碗碗熱呼呼的粥。藉由爐火將米粒中的澱粉糊化,其中的胺基酸、葡萄糖都釋放出來,分解成小分子,身體更好吸收,因此特別適合腸胃功能不佳的人食用。粥在傳統營養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與湯食一樣,具有製作簡便、食材變化靈活、易消化吸收的特點,是食療方中常見的劑型。四神湯中的4味藥材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有的會加薏苡仁、豬小腸或豬肚。四神湯有溫脾、健胃、補腎、利濕、提升元氣的功用,主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胃口差、小便白濁等,能改善濕疹、青春痘。四神湯的正規料理:需準備的食材有,芡實、蓮子、山藥和茯苓,四者均量,豬小腸和米酒適量。 做法是先將豬小腸處理乾淨,整條川燙後不要剪開備用;在將芡實、蓮子、山藥及茯苓用水洗淨後,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主食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大火煮滾後,撈掉浮沫後改為小火,煮至豬小腸熟爛,再放入當歸煮出香味即完成,在食用前,再將豬小腸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滴幾點米酒提香即可。運動加上泡湯 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多運動、排汗、自然會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如果運動時間不夠,也可多泡湯,泡湯的好處雖多、不過、阿利博士也溫馨叮嚀下列這7類朋友、夏天泡湯要多小心:1、心臟疾病:例如冠心症患者,泡溫泉會使心臟負擔加重2、惡性腫瘤患者:過熱會促進腫瘤擴散3、感覺異常者:容易造成燙傷4、有凝血異常患者:如血友病5、有開放性傷口的患者6、多發性硬化症患者7、高血壓患者:不宜浸泡過熱的溫泉。溫泉溫度宜在38℃到41℃之間,泡溫泉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膝部疼痛者可改用足浴如果是膝部或腳踝關節疼痛,不妨多用足浴泡湯, 阿利博士建議比較好的足浴泡湯法:1、水位:泡腳建議方法,水位超過腳內踝以上約4指幅,因穴位「三陰交」位於此處,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是幫助血液循環重要穴位。2、溫度:一般洗澡溫度即可,約攝氏39至42度,低於體溫則無泡腳的功效。3、時間:時間控制在15至20分鐘,覺得身上微熱,額頭上有汗即可。另外搭配以下足部穴位按摩效果更佳。4、順便穴位按摩:懸鐘、湧泉、承山。或者泡湯時、學阿利博士的放鬆泡湯包組成,DIY中藥泡湯藥材:大風草、艾草、荊芥、防風、薄荷、香茅,藥量等量即可、 藥材要剁碎,到中藥房購買藥材時,明確告知想做澡包,都能提供搗碎的服務。依體質選用中藥花草 從體內排濕前面提到中醫對於痺症常分成3種,治療的方式根據「辨證論治」而給予不同的中藥:1、寒症型關節痛:葛根、桂枝、白芍、甘草、羌活、白芷等驅寒活血中藥2、熱症型關節痛:石膏、知母、甘草、連翹、海風藤等散熱通絡中藥3、虛症型關節痛: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赤芍、黃耆等補氣中藥如果您對中藥的苦、有點沒辦法長期使用,不妨根據自己體質、選用合適的花草、來保養健康:1、寒症型:南非博士葉、人參鬚、枸杞,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2、熱症型關節痛:決明子、薰衣草、檸檬馬鞭草,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3、虛症型關節痛:菊花、枸杞、粉光參,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中藥或者花草,雖然天然藥性溫和,阿利博士還是不建議、自己直接就使用,不妨、先跟您的中醫師請教過後、再使用會比較安全又有效果的。關節發炎有許多類型、是常見的疾病,例如歌王周杰倫先生與奧運羽球國手陳思羽的僵直性脊椎炎,武打明星洪金寶與歌手何如芸小姐的退化性關節發炎,甚至剛剛即位的英王查爾斯三世「香腸手」、各界推測可能可能是水腫或關節炎,無論是哪種關節發炎,只要正確的請西醫診斷與治療,加上阿利博士跟大家分享的保養關節三管齊下,自然可以不再夏天濕氣重、關節先知道了。延伸閱讀▶歐洲中世紀把酒當水喝!痛風成為上層階級飲酒過量的通病?▶冬季泡湯養不是人人都適合!泡湯能減肥是真的還是噱頭?▶吃鹼性食物可以減少痛風發作?別盲信!最新研究:降尿酸治療才是根本之道(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屁股痠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醫授3招遠離
屁股痛一定是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也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說,很多原因都會引發梨狀肌症候群,而且不只老年人,年輕人突然劇烈運動或姿勢不對,也可能引發。梨狀肌是臀部深層肌肉,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一塊肌肉,人體有兩塊梨狀肌位於左右臀部。李佳龍說,梨狀肌主要功能是協助大腿做外旋的動作,而次要的功能是當髖關節彎曲時,幫助髖關節做外展的動作,不論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梨狀肌都會收縮以協助人體完成動作。梨狀肌因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一旦梨狀肌受傷發炎,除了臀部深處的痠痛感,也常會出現腿麻、腳麻等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坐骨神經源自腰椎匯聚成坐骨神經,經過臀部通往下肢,而臀部最深層的梨狀肌剛好包覆在坐骨神經最上方,因此當梨狀肌受傷發炎腫脹或是過度緊繃,壓迫底下的坐骨神經,就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症狀,出現的疼痛由臀部傳至大小腿後方甚至到足部,類似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骨刺壓迫神經的下肢麻痛症狀。醫師測試壓痛點加上X光檢查,可鑑別診斷。鑑別診斷需與脊椎神經壓迫區別,李佳龍表示,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常見久坐疼痛加劇、上樓疼痛加劇,躺平則可緩解。理學檢查時,可將痠痛的腿彎曲約90°,醫師按壓臀部梨狀肌的位置,如果觸發患者的疼痛,而按壓其他臀部肌肉不痛時,則可高度懷疑梨狀肌症候群。影像檢查上,可用X光檢查是否有骨盆薦骼關節炎或其他脊椎退化問題,梨狀肌症候群有時與脊椎神經壓迫、臀肌筋膜疼痛等病症不易完全區分,有些人則是同時存在以上問題。久坐過度緊繃,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為何梨狀肌症候群被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李佳龍說,現代人的生活,一天中除了躺在床上睡覺外,很長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不論是坐著上班、坐著吃飯、坐著滑手機,長時間久坐的姿勢,很容易使梨狀肌沒辦法獲得伸展而過度緊繃,而後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拉傷也會發炎引起臀部疼痛,進而刺激下方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演變成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上班族,久坐會使梨狀肌緊繃而引發相關症狀,喜歡翹二郎腿的人,梨狀肌更易緊繃而受傷。另外,也常見於假日運動員(平時不運動、假日才大量運動)身上,突然過度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臀肌及梨狀肌拉傷,引起發炎腫脹。口服藥效不佳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當梨狀肌症候群引起急性疼痛時,就應先對症消炎止痛,除了口服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外,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嚴重疼痛患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方面,可利用微波、干擾波、超音波等儀器,減輕疼痛放鬆肌肉,同時配合伸展運動與按摩放鬆肌群,運動治療都是最關鍵也是最需要的,可以避免復發。如何遠離梨狀肌症候群?李佳龍建議3件事:3招遠離梨狀肌症候群1.避免久坐久站,建議每隔30分鐘要起身活動或休息。2.維持良好姿勢、不要翹腳,合適的桌椅高度。3.每日做適當臀部伸展運動,避免假日運動員習慣、多伸展大腿與臀部肌肉群。屁股肌肉伸展操梨狀肌、膕繩肌(大腿後側的大肌肉)的伸展運動可以減輕緊繃感及舒緩坐骨神經痛,減少再受傷;臀肌鍛鍊(臀大肌、臀中肌、大腿後側肌)可以保護梨狀肌,增加骨盆與髖關節的穩定性,避免梨狀肌受傷。梨狀肌伸展動作一1. 仰臥時,雙膝彎曲,腳板平放在地上。2. 將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雙手抱著對側大腿往身體拉,並保持伸展。對另一側重覆相同的動作。動作二坐在椅子上,背挺直,一腳翹起,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將一隻手放在翹起的膝蓋上往下壓,身體同時稍微往前傾,直到感覺到臀部有拉扯的感覺,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重覆相同動作。膕繩肌伸展動作一將兩張椅子相對放置。坐在其中一張椅子,將一隻腳跟放在對面的椅子上,將身體前傾,臀部彎曲,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做。動作二仰臥時,雙腿伸直。在一隻腳上繞一條毛巾。將腿向上拉直,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每種伸展動作最初應維持5秒,然後逐漸增加到維持30秒,每日3回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的病人不是你的病人 他們是我們生命的老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國防醫學大學師生團隊分享他們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廖老師以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背景,非常貼切地道出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是希望能夠帶給不同階段的醫學生與醫師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醫學系二年級學生著重於醫病之間的人性之「愛」,而由這階段的醫學生親自寫出人文老師的開導改變了她的「視角」,而會體察別人的立場,是一篇非常珍貴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回饋。接著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她在照顧病人所表現的投入,「剝除只看見『病』的表面關係,更貼近理解每位病人作為『人』的獨特經歷與需求。」這句話真是令人感動。同時她還以畫圖的方式說明與病人的相對位置,令人深感學生體貼入微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國防醫學大學這幾十年來持續有醫學生選擇加入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erkship,這種「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而令人激賞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選修這種「縱貫式」的醫學生。醫學生在社會大眾普遍望子成「龍」期待下進入醫學院,但進入醫學院後,醫學院老師的期待是望子成「人」。期待培養的醫師除了能醫病又能懂人心,還要能同理病人。醫學生在升學競爭下脫穎而出,進入醫學院後又課業繁重,於是各醫學院設計許多醫學人文課程,期待能補足這些從「龍」變「人」認知的落差。除了醫學院入學前後認知的思維改變外,外面世代更迭快速,面對的病人背景也不同。不同世代的台灣人,有不同世代的思維,醫師也是。不同於前輩醫師早期的行醫方式,新世代醫師面臨許多世局的變化及「人」的變化。Z世代醫學生要能與X世代或Y世代的病人溝通,需要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好好地聆聽與解讀,才能有醫病一起合作的下一步。而這個能力需要透過醫學人文課程來培養,串接每個世代,每個課程,陪伴每個醫學生轉大人,甚至是轉大人後一生受用的能力。但身處這個世代,醫師除了需要好好理解別人外,也不能忽視自己內心聲音。我是家庭醫學科醫師,從事居家訪視多年,非常理解病家與照顧者的困難。在老年化與少子化浪潮來臨時,我發現許多病人的難處需要臨床醫師協助,開始指導年輕醫師關於出院準備的重要。但是在指導的過程發現許多年輕醫師信心不足,或是對於病人照顧方式無法了解,問題在於不同背景的溝通理解方式不同。在我行醫的這段路程中,處置必須隨著病人背景或是家庭而有所調整,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這過程中,幫助我最多的是醫學人文思維。於是我加入了醫學人文課程教學團隊,希望能跟醫學院每個時期的我有機會對話,跟過去的我說說行醫未來的旅程,這堂課教了我什麼。我好期待培養年輕醫師除了讀病,還有讀心(包含自己),更有閱讀空氣的能力。大一醫學生:關於醫病之間第一份愛的作業「龍」變成「人」的第一步,也是醫學人文種子放入的最初。大一的醫學人文導論,我們希望能建立醫學生喜歡醫學人文的心,團隊老師及醫師帶領他們小班討論,每次最後與他們分享這堂課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們思維的不同,以及影響我們思維改變背後所面臨的狀況或原因,這些都不是專業課本教的。期中期末報告,學生須完成病人訪談作業,學生大多數是訪問親近的家人。從他們的作業反思發現,在這個時刻他們身為醫者,又身為病人家屬,心情的五味雜陳,還有親近的家人之間透過作業說出了平常不會說的話與感激。不只是幫忙完成作業,他們也理解了父母在培養他們的過程中有多不簡單。大五實習醫學生:關於醫病之間與自己的和解從「人」變成「有血有肉的人」,是醫學人文發芽的證明。大五初入醫學院見習,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我帶領著縱貫式實習醫學生的討論會,學生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但一次學生遇到病人長期洗腎併足部感染引發敗血症,病人選擇簽署安寧照護,最後往生。學生已感到十分難過,但最後又耳聞病人太太抱怨無法理解為何她在丈夫最後的安寧照顧時刻,詢問她是不是考慮讓病人截肢爭取一線生機。這個耳聞的家屬抱怨,讓學生不僅難過也喪氣不已,不知道這段期間的照顧與付出到底算什麼。我先安慰學生,也告知他病人家屬可能的心情,這些背後的指責都是捨不得。我鼓勵他在縱貫式報告大會提出來討論。討論時,當他報告病人病程時,他非常的失落也捨不得病人過世。會中先是沉默,然後與會資深主治醫師們也開始討論自己面對第一位病人過世的無力與自責當下的心情,告訴實習醫學生他們並不孤單,生為醫者,這是必經之路,但我們很少談論,我們隱藏自己的悲傷與失落,然後天亮繼續上班,這個印記會記在心上,就像現在還記得一樣。醫師是人不是神,會難過會悲傷,醫學生透過與資深醫師討論病人的死亡,可以減輕心中的失落,不用自責,天亮後可以把自己修好,繼續走在行醫的路上。畢業後一般醫學住院醫師:團隊合作面對時代的浪潮從「有血有肉的人」變成「團隊合作的一份子」,是醫學人文留存的根基。因應老年化的浪潮,醫學院畢業後須完成兩年畢業後一般醫學住院醫師訓練,其中包含一個月老年醫學科的學習。這一個月,我先讓住院醫師理解為什麼他們需要具備高齡醫學的照護思維,以及他們未來行醫的挑戰。在他們的未來,醫院照顧的多數都是長者,思考的不只是治療疾病,還需要維持病人功能及生活品質維持,這需要與醫院其他團隊成員合作。在這個月,他們跟著老年醫學照顧團隊會診訪視各科住院高齡病人,並參與討論病人後續的照顧及如何維持功能。住院醫師問:「為什麼陳奶奶適合轉院去老年衰弱急性後期照護病房接受進一步照顧,但家屬卻堅持拒絕呢?」我答:「因為旁邊照顧的是她先生,爺爺八十多歲了,想法比較悲觀,覺得老了沒用,就不應該再花子女的錢,也不想再陪著她住醫院了。所以就算我們覺得奶奶合適,但她也遵從先生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其他的方式,讓奶奶回家也能得到相同的居家照顧跟支持。很多時候病人跟家屬的想法與我們不同,我們也要尊重與支持,然後找出最佳方案。」住院醫師問:「另一位劉奶奶因為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而住院檢查,入院後女兒說食慾有改善,餐都有吃完。檢查大致也正常。」我問:「那你知道奶奶都是跟兒子住,白天兒子跟媳婦上班,她獨自在家,自己張羅餐食,回家後食慾還會好嗎?住院期間都是女兒照顧,兒子跟媳婦沒有來過,會不會是除了疾病以外的照顧的問題?」營養師答:「在營養的評估部分,我們也會詢問用餐情境以及營養費的來源,是誰備餐,餐費誰出,或是有沒有能力負擔額外點心的費用。有時候確實會有長者因為不想跟晚輩拿生活費,而忽略自己的營養。」透過與團隊討論每一位不同狀況高齡病人照護,住院醫師運用醫學人文中跨文化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想法可能與別人不同,明白醫院與社會運作,擁有閱讀空氣的能力,更能理解自己處於這個世代醫者的位置,以及與世界的合作方式。行醫路上遇到很多病人,他們遭遇的人生的困境跟面對的方式,不是身在白色巨塔我們想像的到的。透過他們,我們才能夠從這個白色巨塔的窗看進世界。醫者除了要具備醫學專業外,也要學習醫學人文打開自己的天線。打開眼睛,張開耳朵,開啟尊重的平等心,虛心學習,才能穿透白色巨塔這扇窗,讓世界接線,未來不管科技的浪潮或任何時代變更,這條線會永遠存在,也能輕易串起每個世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05 醫療.皮膚
香港腳會自然好嗎?掌握有效治療方式,養成7個好習慣遠離足癬!
夏天最惱人的莫過於雨季出門總是會弄濕鞋襪,當雙腳長時間在潮濕、悶熱下便很容易引發香港腳的問題。香港腳的學名為「足癬」,其肇因是表淺皮膚黴菌所引起,由於黴菌喜愛溫暖潮濕的環境,加上台灣位處潮濕、溫暖的海島型氣候地區,夏季往往炎熱又潮濕,因此也增加了感染香港腳的風險。「放著不管,讓香港腳自然好有可能嗎?」,這是民眾對於香港腳最常見的疑問,答案是否,若香港腳放著不處理,甚至還可能反覆復發!尤其男性罹患率高於女性,香港腳症狀也不只是癢,還有脫皮、長出成群的水泡、腳底皮膚角質增厚、腳跟龜裂疼痛、趾縫間皮膚發炎潰瘍等現象。因此,皮膚科醫師往往都會建議:「香港腳須搭配藥物治療,同時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預防香港腳再次復發。」 香港腳症狀不只癢,足癬共有4大類型多種症狀事實上,皮膚黴菌又分成多種類型,引發香港腳的黴菌種類是「皮癬菌」(dematophyte),俗稱為「癬」,這就是「足癬」名稱之由來。但為什麼足部會被「皮癬菌」所感染呢?這就必須了解黴菌容易滋生的環境、易感染的體質與途徑:☑易感染的場域:黴菌偏愛溫暖潮濕處的環境,所以像浴室、公共溫泉或是穿著潮溼、排汗透氣性不佳的鞋子和襪子都是黴菌生長的環境,也是容易感染香港腳的潮濕場域。☑易感染的體質:黴菌具傳染性,對於免疫力低下、皮膚脆弱易過敏或足部有傷口者,一旦接觸到黴菌很容易被其感染。其次是足部本身易形成黴菌滋生的環境,如:天生容易冒腳汗者或是腳趾縫長得較密的人,相對容易感染香港腳。☑易感染的途徑:香港腳患者穿過的鞋子和襪子、踩過的地板、擦拭過的毛巾或是潮濕的浴室地墊都可能留下黴菌,導致他人也易沾染上黴菌,當沾染者又具有上述易感染的體質,加上足部未做到徹底清潔,便有很高的機率感染香港腳。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腳症狀不只是癢,其共有4種足癬類型,嚴重時可能還會有膿包、出現皮膚糜爛潰瘍的現象:(1)趾間型足癬:腳趾縫、腳掌出現脫皮是初期最常見的香港腳症狀,但也有腳趾縫皮膚呈現濕軟、塊狀剝落的現象,甚至有些人可能還會出現紅斑與滲出液體。(2)厚皮型足癬:腳底、腳掌的皮膚變得乾燥且角質增厚,腳跟皮膚則因龜裂而感到疼痛,但由於不會癢而容易被人忽略。(3)水泡型足癬:腳底出現整群的小水泡且非常癢,一旦抓破水泡,水泡恐滲出液體或演變成糜爛狀。(4)潰瘍型足癬:腳趾縫的皮膚呈脫皮裂開的發炎現象,甚至有膿包且感到疼痛,須小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醫師:香港腳不會自然好!應先至皮膚科就診後接受藥物治療當你好奇:「香港腳會不會自然好?」皮膚科醫師的回答都是:「不會!」原因很簡單,因為香港腳是感染或是被傳染皮膚黴菌所導致,除非接受藥物治療,透過正確治療徹底殺死黴菌,同時消弭黴菌滋生的環境和阻斷傳染途徑,否則香港腳很容易再次復發。如今治療香港腳,除非症狀嚴重,皮膚科醫師才會開立口服藥,否則通常會以含有專門對付黴菌成分的外用藥膏為優先治療建議。藥局裡常見的抗黴菌外用藥膏有很多種,建議可依不同症狀遵照藥師/皮膚科醫師的指示選購。如希望安心使用外用藥膏治療香港腳,不妨選擇不含類固醇的大廠牌香港腳治療藥膏。以消費者熟悉且信賴的大廠牌【療黴舒】乳膏為例,其主成分為醫療級的Terbinafine,藥膏具長效作用、可有效殺死黴菌,1天使用1次,治療香港腳療程只需7天,便能快速制止癢、脫屑及紅斑等症狀。90%的使用者在開始使用療黴舒乳膏治療後的3個月內,香港腳症狀並無明顯復發或再度感染的現象。此外,使用香港腳外用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羊毛棉片仔細清洗皮膚感染部位,待妥善清洗且乾燥後,再將藥膏輕柔塗抹均勻於患處及其周圍,以確保藥品能穿透。但切記,不只擦在患處,還要塗抹至整根腳趾到腳掌,才能有效殺菌、杜絕黴菌滋生,同時使用香港腳藥膏前後都須洗手,以避免交叉感染。 預防香港腳復發!避免4大NG行為,養成7個好習慣香港腳是傳染力強、不容易治癒且復發率高的惱人疾病,然而復發的原因可能與你治療及平日的NG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治療香港腳NG行為1、擅自停藥據了解,沒有完成香港腳用藥療程,任意停藥、中斷香港腳治療,是導致香港腳在近期內再度復發的最主要原因。現今的香港腳外用藥膏已將療程縮短至7天,有助於提升用藥完成率。不過一般會建議,當患部症狀改善後,再持續塗抹兩周治療,可將黴菌徹底消滅。●治療香港腳NG行為2、癢哪裡,擦哪裡!許多香港腳患者習慣「癢哪裡,擦哪裡」,但不少醫師都會建議患者:「使用藥膏時,不要只擦看得見的患部,最好將藥膏塗抹至整根腳趾到腳掌。」因為尚未出現症狀的足部也可能帶有致病黴菌,可能再次引發感染。●治療香港腳NG行為3、沒有改變原有的生活及衛生習慣保持腳部的衛生清潔與乾燥舒爽,是預防黴菌在足部滋生的不二法門。但若患者覺得香港腳已獲得有效治療便故態復萌,再次感染黴菌的機率其實非常高!●治療香港腳NG行為4、持續接觸黴菌感染源只要赤腳接觸到藏有黴菌的潮濕地面或鞋子和襪子,你就有機會再次感染香港腳。尤其現代人經常赤足踏入游泳池、溫泉、健身房和運動教室,或是與他人共穿拖鞋,這些都可能會提高感染黴菌的風險。倘若期盼香港腳不要再次復發,想幫助預防香港腳再度找上門,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7個好習慣:1.保持腳部乾燥舒爽,平日可多帶一套鞋子和襪子更換2.不要與他人共用一雙鞋子/襪子,並且選擇排汗功能好的襪子3.雨天淋濕的鞋子和襪子,切記一定要完全烘吹乾鞋子和襪子才能再穿4.浴室地面保持清潔乾燥,避免黴菌在潮濕環境中四處擴散5.強化自身免疫,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早就醫6.治療期間,請依醫師開立的藥品仿單正確使用,切勿自行停藥7.選擇用藥時,不妨以不含類固醇的藥品為主,藥品建議包含Terbinafine成分,才能有效殺菌香港腳真的不會自然好!即時且用對外用藥膏治療才是上策總歸來說,香港腳真的不會自然好!因為黴菌生命力強且繁殖力高,一旦感染、或被傳染香港腳,千萬不要誤以為它會自然好,應先看皮膚科醫師,並依醫囑確實用藥。選擇香港腳外用藥膏治療時,不妨以不含酒精、不含類固醇,但含有Terbinafine成分之長效作用的藥品為優先,並應遵循藥品仿單指示正確用藥。以瑞士原裝進口的【療黴舒】乳膏為例,不含酒精、不含類固醇且質地清爽不黏膩,並含有醫療級成分Terbinafine,具長效、殺菌之作用,其用法用量是1天1次,療程為7天,因此不建議患者使用不滿7天,看見症狀獲得改善就自行停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保持足部的清潔與乾燥舒爽尤為重要,唯有在正確用藥與良好生活習慣雙管齊下,方能杜絕香港腳再次復發、預防香港腳再次找上門。了解更多: https://www.lamisil.com.tw/products/lamisil-cream.html 使用前詳閱說明書警語及注意事項如對產品有任何問題,請直接連絡療黴舒消費者服務專線0800-212-259英商葛蘭素史克消費保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100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66 號 24 樓北市衛藥廣字第112040149號 衛署藥輸字第024470號Trade marks owned or licensed by Haleon ©2023 Haleon or licensor PM-TW-LAM-23-00015
-
2023-05-04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處置後多久才能長好?除了打石膏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一位30歲的女性騎機車不慎摔倒,足踝整個腫起來,疼痛到連行走與站起都有困難,來到門診經檢查後,原來是足部骨折,所幸經評估後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復健後完全復原,順利重返職場。意外受傷腫脹疼痛該怎麼辦?發生創傷或跌倒之後,最好先固定避免隨意活動受傷的部位,並搭配冰敷及抬高。如果是下肢,必要時可以使用輪椅或柺杖支撐減少承重。許多腫脹與疼痛其實暗藏著骨頭或肌腱韌帶的受傷,此時活動、行走或承重有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應該在固定之後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有骨折情況則需要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骨折處置後多久才能長好?許多患者在骨折之後,會焦急地問骨頭什麼時候才會長好?一般而言,臨床上骨癒合大概發生在4-6週後,醫師也常常會在這時候安排X光檢查,確定骨頭癒合狀況。 通常手腕、脊椎的骨折在6-8週已經有好的穩定度可以承受外力了,大腿小腿的骨折則比較慢,甚至需要三個月以上。可利用助行器,雙邊到單邊的腋下拐杖…經醫師同意且不痛範圍內逐步增加下肢的載重,避免骨質流失,也加速骨頭癒合。骨折後需要復健嗎?何時可以開始?許多到復健科門診的病人,都是骨折受傷三個月以上了,常見關節活動度已受限,肌肉萎縮,走路步態不對稱,腰部開始疼痛等問題… 詢問為何這麼晚才開始來做復健? 通常得到的答案是—我以為要骨頭長好了,才可以來做復健治療 。其實發生骨折之後,復健治療就應該要及時介入。 不同的階段有不同方式的復健治療。我們可以把骨折復原的時程以及復健的介入方式,分成下面三階段:1.發炎期:此時骨折的地方會聚集很多發炎細胞,傷處會覺得紅腫熱,約持續1-2週。在這個階段,骨折周圍的組織會腫脹,疼痛,骨折處的血液循環也會受到限制。因此,發炎期復健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腫脹,促進血液循環,並防止肌肉衰退和血栓形成。•適當固定:除了打石膏外,穩定的骨折,像是線性及非移位骨折,在手指腳趾可使用紙膠、鋁板、壓舌板、熱塑型的副木固定或是市售的合格護具(如下圖)來促進骨質的癒合,好處是比較輕巧也可穿脫方便洗澡;而不穩定的骨折像是粉碎、斜形、螺旋骨折因為容易移位而且復位後也容易再度移位,則需要打環狀石膏甚至是手術固定。•保持適當的休息和活動:避免長時間的靜止,但也不要過度活動以免影響癒合,可以活動骨折處之外不需固定的關節,來維持正常的活動度。•冰敷:使用冰袋或冰塊,每次敷15分鐘左右,每天多次使用,做到紅腫消除為止。•積極治療疼痛:除了止痛藥外,也可以搭配使用復健儀器如:短波、經皮電刺激等。•提高受傷部位:盡量抬高受傷部位,有助於減輕腫脹。•肌肉活動:進行輕微的肌肉活動,例如肌肉原地收縮而不移動關節的方式,又稱為〔等長收縮〕以防止肌肉衰退。2.修復期:骨頭開始修復,長出骨痂,這段時間通常持續數週或數個月的時間。X光片可以發現骨折斷裂縫隙開始變的不明顯,但須注意此時的癒合骨還不成熟,無法承受扭力及壓力,活動還是要小心,以免發生斷骨處癒合不良的悲劇。這個階段復健主要目標是促進新骨組織的生長和強度,並維持肌肉和關節的靈活度。•肌肉強化運動:可以從肌肉等長收縮的運動方式,改成加一點阻力訓練,以不感到劇烈疼痛為原則。•恢復關節的活動度:可以從被動活動(譬如用另外一隻手協助)進階到主動移動受傷的關節,一樣以不產生疼痛為原則,另外也可用水療等復健儀器降低關節僵硬。•訓練平衡和協調能力:進行平衡和協調訓練,比如大腿以下的骨折可以選用助行器、拐杖等幫助走路的穩定平衡,安全狀況下,逐漸增加下肢負重,也為日後正常步行做準備。•儀器復健促進新骨生成:如低能量雷射、低能量超音波等。3.重塑期:是從骨折癒合到恢復正常運動和活動水平的時段,可能需要三個月到半年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階段,骨折部位的新骨組織變得更加強壯,肌肉和關節也可以逐漸恢復正常的功能了。這時期復健的主要目標是增強肌肉和骨骼的強度,並恢復原有生活的運動模式。•逐漸增加肌肉強化運動:可以逐漸增加阻力運動的強度和範圍。•恢復正常運動和活動水平:慢慢加入日常的運動(如走路)和生活功能操作。•訓練平衡和協調能力:增加平衡訓練和協調能力。在年長者可以預防之後跌倒的機會,年輕者則是預備重返正常的運動模式和挑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新興治療方式—肌骨震波,目前研究它可以讓骨頭增厚,臨床上也大大提升骨折癒合不良和骨折不癒合的治療成功率。而在骨折修復過程當中,要多留意日常生活營養補充: 就像良好的原料才能做出穩固的建材,充沛的營養攝取才能確保長出穩固的骨頭,營養補充不可少。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C(如芭樂、奇異果等)、微量元素鋅(生蠔、牡蠣、南瓜子等)、含鈣(乳製品、牛奶)的食物,以及蛋白質(如黃豆、雞蛋等)。總之,各種意外摔傷如果受傷部位明顯腫脹,要非常小心有沒有骨折。先就地固定減少移動,抬高受傷部位並冰敷,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有骨折情況,則需要評估是否需要手術處理,部分輕微穩定的骨折不一定需要手術或打石膏,選擇適當的固定方式搭配復健治療,一定能夠重返活力人生!(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骨折打石膏之外有其他選擇?如何積極復健重返好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7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差,眼部病變恐失明!3徵兆立即就醫
●糖尿病不可怕,併發症才是失能、致命元凶●血糖控制是唯一能減緩神經病變的方法●定期眼底檢查,勿等到視力模糊才就診「醫師,我最近眼睛疲勞、視線模糊,是老花眼嚴重了嗎?有時眼前出現小黑點或小黑影晃動,會不會失明啊?」診間常有糖尿病患述說眼睛問題,主要原因都是控糖不穩,血糖數值超乎標準,造成視網膜微血管管壁損壞,嚴重傷害視力。長庚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治醫師康祐銓說,糖尿病是影響全身的代謝性疾病,當血糖控制不佳,易併發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足部病變等,導致中風、失明、洗腎、截肢。疾病本身並不可怕,棘手的併發症才是失能、致命元凶。糖尿病初期無明顯病徵糖尿病初期沒有特別明顯病徵,很多糖友直到健檢或視力模糊才發現罹病,若未能及時控制血糖,身體像泡在糖水裡,慢慢侵襲破壞各個器官。康祐銓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常被忽略,尤其容易與白內障、老花眼、黃斑部病變混淆;年輕人用眼過度,也不易察覺看手機霧茫茫、追劇眼睛乾澀等,其實是糖尿病引發的眼疾。康祐銓表示,糖尿病眼睛病變並非罹病才開始,現代人高糖飲食早就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保住視力的重要關鍵,若視力突然變差、白內障惡化,很有可能是血糖大幅波動,加速水晶體混濁。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大多沒有自覺症狀,康祐銓指出,診斷只能靠定期檢查,每3至6個月回診追蹤,等到視力不好再檢查,往往為時已晚。不少民眾透過眼底檢查,才驚覺原來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阿姆斯勒方格表測視力康祐銓強調,「沒有異常症狀不代表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的表現就是無症狀,併發症以慢慢侵襲的方式產生病變。除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把量表放在眼前30公分平線位置,一手遮蓋一眼,另一眼凝視方格表的中心黑點,若有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出現模糊暗影、方格形狀大小不一致等,務必至眼科進行詳細檢查及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失明的重要原因,如何預防及治療?康祐銓說,出現以下3徵兆應立即就醫:1.眼前出現黑影晃動或漂浮物,可能是視網膜產生裂孔、出血,甚至剝離。2.視力模糊看不清楚,因為血糖過高讓水晶體變得腫大、混濁,影響清晰程度。3.影像扭曲變形,因血糖破壞微血管組織,眼睛接收的影像失去立體空間的連續性。》想知道更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防與治療,請上元氣網【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線上影音課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3 醫療.新陳代謝
預防糖尿病足首重「控血糖」!遠離截肢威脅 必學6個護足好習慣
天氣回暖,走春季節來臨,醫師提醒,糖尿病友切勿穿著全新鞋子去踏青,當心腳後跟的水泡演變為較深的潰瘍,產生「糖尿病足」,嚴重惡化可能面臨截肢或敗血症。要遠離糖尿病足威脅,除了穩控血糖外,更應養成6個護足好習慣。糖尿病學會秘書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宜瑱表示,所謂「糖尿病足」就是糖友腳上的小傷因疏於照顧,不慎演變為感染性的潰瘍,通常要住院治療,感染嚴重恐得截肢,有些人則死於感染性敗血症,是糖尿病足患者死因的第一名。糖尿病足並不少見,如果潰瘍嚴重,結果非死即傷。楊宜瑱指出,台灣每年有近3萬名糖尿病患發生糖尿病足,若需住院治療,5年存活率僅57%;十分之一患者得接受大、小截肢手術,做大截肢手術的患者5年存活率只有39%。引發糖尿病足的常見5原因1.糖尿病神經病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血糖控制不佳或罹患糖尿病已久的人發生風險較高。主要症狀是感覺變差,例如對痛覺和溫度比較遲鈍,通常腳最先開始。2.周邊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的人末梢循環變差,足部位於身體最遠端,如果有傷口,又無法從血循獲得充足的抗發炎因子、促傷口癒合因子,導致傷口癒合較慢,比較容易感染或壞死。3.足部變形或受力改變通常不是糖尿病引起,可能因拇指外翻等原因引起足部變形,或是因為穿新鞋、身體重心偏一邊,都會讓某些部位壓力過大、容易受傷。4.皮膚保護喪失人在老化過程中,皮膚會逐漸變薄。當人站立活動時,體重都要由足部來承受,足部面積不大,壓力很集中,要是皮膚保護層變薄,也會提高受傷率。5.跌倒或碰撞因素其他疾病導致糖尿病患的視力不佳、走路不穩,都會增加腳受傷的風險。預防糖尿病足,「一重點」最重要楊宜瑱表示,血糖長期控制不良的糖友,發生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的風險都比較高,也更容易得到糖尿病足,因此穩控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足的基本功。糖尿病足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小水泡、甚至是蚊蟲叮咬的超小傷口,因為疏於注意,逐漸擴大、變深,形成感染性潰瘍,必須住院接受跨科團隊的照護,包括新陳代謝科、心血管相關科別、內科、感染科、骨科、整形外科、復健科等,讓病人遠離敗血症威脅、避免截肢,平安出院。楊宜瑱說,有些病人血糖控制的很好,輕忽足部傷口,就易感染罹患糖尿病足,曾經發生過糖尿病足的人復發風險也高,所以必須穩控血糖,更要謹記6個護足好習慣,有助及早發現足部傷口,減少足部受傷機率。糖尿病治療目標●糖化血色素HbA1C不超過7●空腹血糖介於80-130mg/dl●餐後2小時血糖80-160mg/dl糖友必學6大護足好習慣1.每天洗完澡徹底檢查整個足部。若發現有傷,就醫進行傷口評估,學習做好傷口護理,不讓小傷變潰瘍。2.盡量不要赤腳走路。3.拿到新鞋先短時間試穿幾天,勿一開始就長時間穿。4.買鞋一定要試穿,實際走走,確保沒有太緊或勒到的地方。5.避免穿會讓足部裸露在外的涼鞋或夾腳拖。6.穿淺色襪子保護足部。淺色襪子也有助發現足部傷口流血或滲出液,因為襪子容易被染色。
-
2023-04-04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
「糖尿病控制10年了,最近腎臟檢查出現異常,心情沮喪,藥物該調整嗎?」許多糖友罹病後積極控糖,以為糖尿病的併發症永遠不會出現,其實還是存在風險。當健檢出現紅字,擔憂腎臟出了問題該怎麼辦?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范綱志說,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以及個人病史、肥胖指數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是否調整劑量或換藥,但別看到健檢異常就慌了,應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身體及生活狀態。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為糖友設計糖尿病衛教系列影音課程,邀請專家破解迷思,並收集糖友課後的真實提問,一起看專家來解答!Q1. 糖友劉先生:我的腎臟檢查報告有紅字,是不是糖尿病的藥吃多會傷腎?范綱志表示,藥物調整視病人情況和生活習慣而定,當糖友發現其他慢性病指數有異常時,建議主動於回診時提出,一起找出原因,再決定藥物是否需調整。一般來說,當糖尿病合併腎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時,醫師在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時也都會謹慎全面評估,現行糖尿病藥物選擇多,且不會對肝腎產生負擔,患者不必過度擔憂「吃太多藥會傷肝洗腎」,血糖控制不佳才是傷身關鍵。Q2. 糖友林先生:我已經很努力運動了,糖尿病的藥真的不能減少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並且遵從醫囑服藥,都是控制血糖、延緩病程的關鍵。尤其是快走、散步、慢跑、游泳等耐力運動,有助於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想靠運動達到血糖控制,建議運動強度需達中高強度,民眾可能會無法定義怎樣算中高強度,他形容當你在運動時「可以講話,但唱不了歌」那就對了。有些糖友同時有腎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擔心自己不適合運動,提醒糖友遵守漸進量力原則,不要過度勉強。>>【延伸閱讀】簡文仁親自示範輕、中、重型運動有哪些?歡迎糖友跟著做做看!Q3. 糖友李小姐:運動時偶爾會發生低血糖,我該怎麼做?范綱志建議,糖友在運動前、後都應該測血糖,預防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四肢無力等低血糖的症狀,運動中若有任何不適,也應立即停止動作做血糖監測,避免危險。低血糖的定義為低於70 mg/dL以下,運動前血糖小於100 mg/dL,先補充15g的碳水化合物比較不會發生低血糖,切忌空腹或劇烈運動。另外,定期健康檢查愈發重要,年齡、家族史、三高、肥胖、缺乏運動都是自我風險評估因子,透過檢視自己的身體數值,擬定適合自己、有效的治療計畫。Q4. 糖友張小姐:糖尿病除了眼睛之外,還可能影響哪些器官?糖尿病影響到眼睛是屬於糖尿病小血管病變的一種。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有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與足部病變,其中,大血管病變會影響到心臟血管、腦部血管、及下肢血管;而小血管病變除了眼睛之外,還會影響到腎臟,病人初期在臨床上可能會出現蛋白尿的狀況。因此,糖友們如果能做好飲食控管、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定期服藥,配合醫療團隊控管好血糖、血壓、血脂,並接受各種糖尿病併發症之篩檢,就能把罹患併發症風險降至最低。【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糖尿病飲食怎麼吃?影音2: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醫:血糖失控才會【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24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母離世、椎間盤突出、骨刺折磨 洪啟庭一度陷憂鬱:身心復元靠自己
大約4年多前,我幫洗腎、臥床的父親換藥時,一彎腰就覺得下背痛到不行,原以為只是勞累筋膜痛,找復健科醫師打針治療但沒用,照X光赫然發現,腰椎第3至第5節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且「長骨刺」。當醫師20多年,從沒想到自己也成了病人。我的專長是治療飛蚊症、視網膜等眼疾,透過檢查儀器看診或動手術時常需前傾、彎身,有時更需半蹲,經年累月下,讓脊椎處於壓迫狀態。日日看診百人 久了身體抗議我平日看診100多人,為替他們詳細檢查,有時一個病人會花半小時以上,下診還排時間教書、做研究、發表論文,每天工作到很晚,一坐在電腦桌前就廢寢忘食,長期下來,身體開始「抗議」。醫師就愛自行診斷,我以為自己不會生病,儘管身體出現警訊,都當成勞累不以為意,其實醫師也是人,疾病有一天一樣會找上門。3、4年前開始下背痛時,我直覺是筋膜出問題,打打針就能消除,起初挨針,疼痛確實緩解,因此只要一痛我就去打針,最高紀錄一次打了20多針。回鄉照顧父親 使力姿勢不當兩年多前,父親洗腎又罹大腸癌,我回屏東照顧他,工作與家庭兩頭燒,外籍看護不在時,就自行幫父親搬移身體,也許使力姿勢不對,下背痛毛病如影隨形,以前打一次針可撐一個月,卻變成撐一周,再降成3天,替病人上刀前我怕撐不住,總是是打了針再上。前年檢查確診椎間盤突出、長骨刺、坐骨神經痛,仍忙得沒時間處理,去年3、4月左腳一路麻到腳底,接著換右腳,常痛到沒辦法坐,得由助理準備軟墊,我警覺再不開刀可能不行,儘管動手術風險不低,但因疼痛已無法忍受,只能選擇治療,卻也撐到7月底父親告別式結束,我馬上向高醫副院長林志隆求治。照X光發現,我的幾節腰椎像大樓坍塌且已沾黏,身高矮了3公分,再晚兩周開刀,可能得終身坐輪椅。林副院長原本為我施行微創手術,灌骨泥後需用達文西手臂將神經剝離,但劃刀約10公分後發現狀況複雜,中途改為傳統刀,共開了11個小時,術後我原需臥床休養,偏偏輕微失智的母親疑因丈夫過世,生活失去重心,中秋節鬧肚子痛送醫通腸,凌晨2點突然呼吸困難須插管,最終撒手人寰。我因開刀還待復元,又碰上父母親接連離世,身心劇痛,一度陷入憂鬱,晚上看著天花板睡不著,需吃安眠藥,那段期間最怕夜晚來臨,是我的人生最低潮。過去我沒日沒夜工作,發明很多治療飛蚊症的藥,也常獲邀到世界各國演講,堪稱人生勝利組,突然間健康出問題,父母在3個月內相繼離世,一下子從天堂墜落低谷。經歷這一連串重擊,我體悟到身心復元仍要靠自己。病後轉化心境 對病人同理心以前一坐下來工作,我就忘了休息,其實久坐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平日打電腦不注意姿勢,眼睛與螢幕沒保持適當距離,長時間彎腰前傾,沒起身舒展筋骨,都成了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父母雙雙離世,確實是我莫大的傷痛,但我學著轉化心境,見到洗腎或行動不便病人,便多付出一分關心,對患者更能以同理心對待。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指的是椎間盤破裂、垂脫、突出,椎間盤一旦因為體重過重或其他壓力造成纖維環撕裂,當中的髓核物質洩漏形成椎間盤突出,若刺激到附近的神經,就可能導致手腳疼痛、麻木或虛弱。下背部的椎間盤突出易引起坐骨神經痛,因神經受壓迫後引發疼痛、灼熱、刺痛和麻木等感覺,從臀部放射到腿部或足部,病因包括自然退化、過度勞損、外來傷害、長期姿勢不良等,有時可能因為運動導致椎間盤破裂。據醫學統計,男、女好發比例約4:1,其中40至60歲男性是高危險群。洪啟庭小檔案現職: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大仁科技大學製藥研究所藥理碩士●中山大學EMBA碩士●中山醫大生化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哲學博士●日本東京醫大視網膜研究員專長:●飛蚊症治療、白內障手術、視網膜各種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中風●眼科中草藥治療及諮詢經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主任、教學研究部主任●國防部軍醫局醫務計畫處副處長●左營海軍總醫院副院長●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眼科學客座教授●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1 醫療.指甲.足部
按腳掌痛是哪裡出問題?腳底33穴位看對應器官!3族群不適合足底按摩
●足底有33個穴位,對應不同器官及組織●足底按摩可誘發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勿輕忽足部保養,足內肌無力恐引發足底筋膜炎從足底穴位看所對應身體器官周末假期外出遊玩,走路一整天感覺腳痠痛,很多人會想做足底按摩紓壓解痛。專家指出,足底承載人體重量,多達33個穴位,對應不同的器官、組織,透過足底穴位按摩,可以刺激人體、啟動自癒力,增加血液循環,達到紓壓作用;若按壓出現疼痛時,也能反應出疾病問題。中醫師賴信甫表示,足底部位由無數骨骼、關節及肌肉、韌帶所構成,具有支撐人體、負擔行動等功能,位處人體末梢神經與血管的終端,也是血管血液回流的起始點。以往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足底的經絡僅腎經一條,對應的是湧泉穴,但隨醫學研究發現,足底多達33個穴位,對應到不同器官及組織,當發生病變時,按壓對應的穴位就會產生足底反應,這是生物全息律的觀點。大腦對應的是腳拇趾,肺臟、肝臟對應腳掌的上二分之一,大腸對應腳掌的下二分之一,生殖腺、坐骨神經則對應腳掌最底部。賴信甫說,對足底反應點實施針刺、按摩刺激,透過神經訊號可誘發人體自我調整與自癒,進一步緩解不適症狀。不過,足底按摩只是輔助緩解症狀,當組織器官受損嚴重,失去自我修復能力時,即使按壓足底反射區,亦不具治療功能。久站久坐 足內肌失能致足底筋膜炎職能治療師曾鈺翔表示,足底肌肉包括足外肌、足內肌,現代人因工作久站、久坐,靜態姿勢維持過久,容易造成足內肌失能、退化,出現柔軟性扁平足,恐影響足部結構改變,例如骨頭關節排列、韌帶鬆弛、甚至體表改變,且足內肌無力會使筋膜過度拉扯、壓力點過度壓迫,久而久之就演變為足底筋膜炎,常出現「足跟痛」。曾鈺翔指出,足部是身體最底端,距離心臟最遙遠,因此血液及代謝廢物多半會大量淤積在足部,如果久站、久坐或缺乏運動,足部代謝循環較差,透過足底按摩不僅可以軟化組織,更重要的是能促進血液循環。足底按摩 3族群不適合一般民眾都可以自行腳底按摩,但需要以「微微痠痛的力道」按摩足底反射區,賴信甫建議,可搭配精油按摩,以避免過度磨擦而破皮,或搭配按摩棒精準按壓在各器官反射區。也要避免足底按摩力道過重,否則足底肌肉可能引發自我保護、過度緊繃,曾鈺翔建議,民眾應與按摩師傅反應適合力道,避免按摩後反增疼痛。賴信甫、曾鈺翔提醒,孕婦、足底紅腫發炎、足底有外傷傷口者等三個族群並不適合足底按摩。尤其孕婦足底穴位較容易刺激、敏感,易造成子宮收縮流產;足部有紅腫痛等急性症狀,按摩刺激反而會加劇發炎、延遲修復,建議症狀緩解後再按摩。此外,足底按摩僅能當保養,並不能作為疾病治療,建議民眾有疾病問題應尋求醫療管道。足部反射健康法 先暖身放鬆有「足底按摩之父」之稱的吳若石神父,曾在「足療自癒──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著作中指出,「足部反射健康法」是一種對應療法,從頭部的反應區,也就是從腳的大拇趾開始,依序按壓各反射區,但不是按壓愈痛就愈有效。施作足部反射健康法前,要先暖身放鬆被服務者腳部,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1.腳掌搓兩手手掌掌心相對置於對方腳掌兩側,兩手輕柔的前後搓動腳掌。約每秒2至3次即可。2.腳踝搓兩手掌拇指下方肌肉區,分置於對方內、外踝骨上方;而後兩手小指下方肌肉區置於對方內、外踝骨下方,兩手前後搓動,使對方腳掌呈左右搖擺狀。3.腳掌搖一手置於腳跟處,另一手握住對方腳掌,以順時針方向緩慢環繞,再以逆時針方向緩慢環繞。4.腳趾拉一手握住對方腳掌,另一手食指、拇指捏住對方腳趾,逐一緩緩搖動後,再向上拉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5 焦點.健康知識+
護血管、促免疫…泡腳好處多!留意6件事更養生,泡再暖也別脫衣服
泡腳可為身體帶來不少好處,也有不少方法可提升泡腳的優點,不過也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有些族群也不宜泡腳,藝文風澤中醫診所院長胡心瀕中西醫醫師提醒留意,更有助身體健康! 泡腳護血管、促免疫、好處多!中西醫:可作一般養生日常。 泡腳的優點、適合族群:胡心瀕醫師表示,泡腳溫熱水可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讓身體溫暖、舒筋活絡,因此像是手腳冰冷、久坐下半身水腫的上班族、怕冷、易感冒、經期易腹痛、不容易入睡、睡不安穩等族群都可泡腳改善。可天天泡腳養生,作為養生日常的一部份,日久效果逐漸明顯。 可護血管、促血循、消疲勞:另外,也因泡腳可促進血循,對保養血管、改善血管疾病也有所幫助。而淋巴循環也會跟著變好,免疫功能也有利提升,降低感冒、生病等機會。足部循環變好則有助減少乳酸堆積,因此也有助降低運動所帶來的痠痛疲勞。。 泡腳不是治療,有病要看醫生:不過並非所有腳痛都可靠泡腳改善,像是常見踩到地板腳底會痛的足底筋膜炎,泡腳就只能幫助減緩不適,畢竟足底筋膜炎是已代表著足底正在發炎,已並非單純的乳酸堆積、血循不佳,就算泡個365天也沒有治療效果,還是得就醫治療。 泡腳留意6件事更養生!醫:天冷泡再暖也別脫衣服。 運動後注意間隔時間:泡腳雖然好處多,但也有許多常見的地雷要避免。胡心瀕醫師指出,像是前述提到運動後可泡腳,但也不宜馬上就泡,因為剛運動完血管正處擴張狀態,泡腳也會擴張血管,可能會使得血壓過低,易出現頭暈等不適,建議至少間隔一小時為佳。 泡腳前後別喝酒、吃飯:同樣需間隔一小時的,也包括喝酒、吃飯,喝酒的道理如同泡溫泉不宜飲酒,酒精也會使得血管擴張,兩者一起可能有降低血壓、增加血管負擔的疑慮。而吃飯則道理如洗澡前後別吃飯,因為吃飯時血液會較集中於胃部幫助消化,泡腳、洗澡則會將血流帶往足部、全身,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胃部負擔。 注意泡腳準備:泡腳的水溫也需要注意,一般會建議在38-42度之間,時間約可泡15-30分鐘,並於身旁放壺常溫水補充水分,大致如同泡溫泉。胡心瀕醫師表示,即便只有泡腳,水溫太高一樣會有燙傷的風險,時間過久、沒補充水分也可能脫水,也可能出現皮膚敏感等不適。 避免溫差,再暖也別脫衣服:另外,天冷泡腳感覺到身體溫暖時,再熱也不宜脫去身上的衣服,或至少披件浴巾,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增加溫差溫差過大造成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形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同樣避免溫差,泡腳前後身體暖和時,也建議別喝冷飲或冰飲。 部分族群不宜泡腳:不適合泡腳的族群也要注意,像是中風後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皮膚感知異常的族群,可能會因無法正常的感覺水溫而燙傷。足部有傷口、感染者也不宜,例如蜂窩性組織炎、香港腳,胡心瀕醫師特別提醒,這類族群常會有「泡腳可殺菌」的迷思,但泡腳水除非到100度,否則不可能殺菌,有傷口、受感染時泡腳,反而容易使得感染擴大或更深。而若自覺是特殊族群者,建議可向自己的主治醫師詢問。 日常泡腳有利促進身體健康,中西醫教3招更有助養生! 按摩&藥草:讓泡腳效果更好,泡腳後也可以按摩腳底,腳底有非常多的穴位,即便不記穴位的按摩腳底,也能促進足底筋絡循環。泡腳時也可適度加入藥草,可帶來更多不錯的效果,藥草可至中藥行詢問,或一般市售泡腳專用的藥草包。胡心瀕醫師建議可先用熱水壺煮開藥草,再將煮好的藥水倒入泡腳水當中,如此更有助皮膚吸收。 各藥草效果皆不同:胡心瀕醫師舉例,像是女生常有經痛、手腳冰冷的問題,可加入艾草、澤蘭、紅花、益母草等幫助改善。年長者、運動員常有痠痛問題,可加入一條根、老薑、乾薑、紅花、當歸尾等,有助更促進乳酸代謝、減緩痠痛。有睡眠方面問題者,可選合歡皮、紅花、桂枝、當歸尾,在睡前半小時泡泡腳,可幫助睡眠。 精油:若不喜歡藥草也可選擇精油,薰衣草、玫瑰草、洋甘菊等,或是選擇複合配方精油,可在泡腳水中滴10-20滴左右,這些都有幫助睡眠的效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日常問題泡腳改善不了?盡早檢查別把泡腳當治療! 胡心瀕醫師也提醒,不論是經痛、手腳冰冷、疲倦、痠痛、睡眠障礙等,或其他各種問題,經泡腳約一至兩周後都沒有改善,也必須了解當前的問題已並非泡腳、或其他飲食等養生方式所能改善,盡早就醫檢查,並透過治療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腳麻沒感覺,未必是血液循環出問題。醫:簡單4動作保養腳,久未改善速就醫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醫教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12 名人.林頌凱
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你的膝蓋可能拉警報的8個徵兆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1.3歲,創下歷年新高。「不臥床、健康老」是最近許多人倡導的健康議題,但你想過自己的高齡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還能擁有自在行動的能力嗎?人體共有146個關節,關節構造還包含關節囊、關節軟骨、滑囊、關節液、關節腔等,日常的不當使用、受傷,甚至長時間姿勢不良滑手機,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加上30歲起,不論是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都會隨著時間在年長者身上一一浮現。不僅是樂齡族,每個人都要注意關節保健,行動力就像儲蓄,越早開始存款,晚年越能享成果。【行動力健康檢測】想知道自己的行動力是否健康,可以用以下判斷標準檢視。●轉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從椅子起身比以前吃力。●久坐或久站後,膝蓋感到不適。●腦子想著要做到的動作,身體卻跟不上。●爬樓梯膝蓋無力,甚至需要靠扶手使力。●買菜、逛街走不遠。●上公車時無法一步走上階梯。●害怕走樓梯。有以上症狀,表示行動力已經開始拉警報。想要從根本改善行動力,就必須先給身體主要的燃料,就是澱粉類食物。而補充營養,提升關節的肌力與潤滑力,才能夠降低關節退化的機率。有三種重要營養素可以多多攝取:1.優質蛋白質:增長肌肉和合成膠原蛋白肌肉是關節最天然的護具,不過在35歲後就開始流失。平時多補充植物性的優質蛋白質,相對於動物性蛋白質,身體比較沒有膽固醇、高油脂等負擔。也可多注重大豆、豌豆胜肽,此兩項營養素可以幫助活化肌細胞與促進肌纖維變大,是肌肉生長的關鍵營養。2.玻尿酸、葡萄糖胺:潤滑關節或幫助軟骨增生玻尿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飲食可多吃富含膠質的木耳、海帶、蹄筋等食物,或是使用含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保健食品來潤滑關節。另外,如果要採用葡萄糖胺類的保健食品來促進軟骨增生、緩解關節炎疼痛,就需要慎選品質,不要道聽塗說亂服用。3.鈣、維生素D:強化骨骼可多攝取綠色蔬菜、奶蛋豆製品、肉品,如果原型食物不足,也可以補充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其他營養品部分,還可以多補充B群來幫助神經穩定。如果因關節不適疼痛,導致行動力下降,也可以補充抗發炎的Omega-3、維他命E、C來舒緩疼痛,增加行動力。別以為關節退化、活動力降低是長期勞力耗損、運動過度的人才需要注意,整天久坐不動的人反而更要注意。站著一定比坐著好,走路一定比站著好。只有保持規律和有效的運動,才可以維持肌肉強壯,幫助維持關節健康。運動要特別強調下半身的肌肉群。腳離心臟最遠,但卻能幫忙靜脈把血液擠壓回心臟,因此被稱作身體的「第二顆心臟」。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重訓都會再三強調下肢的訓練。快步走、跳繩、登山都可以訓練下半身肌力,還可以搭配弓箭步、深蹲等做伸展運動。運動跟飲食雙管齊下,人人都能擁有逆齡的行動力。|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