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醫療.指甲.足部
搜尋
足部
共找到
283
筆 文章
-
-
2022-06-12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疼痛是我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近幾年病人也想知道自己的疼痛原因是不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醫師原本告知的退化性關節炎。皺襞是胎兒期在母體內就存在膝關節的膜狀組織,後來會被身體慢慢吸收。但有些人如果吸收不完全,經過長年累月的摩擦後,皺襞會變厚變粗糙。據悉在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50多歲後即出現磨損、發炎,甚至加速關節退化。30歲之後因為皺襞變性會影響關節活動的順暢度,所以在運動時可能會有摩擦音、彈響聲,甚至會導致疼痛,這些因為皺襞所導致的膝關節症狀,醫學上統稱為皺襞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皺襞症候群常見於30歲以後的年輕人,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於5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根據下表,從很多面相可以分辨兩者之不同,如果診斷明確,治療就可以明確見療效。但臨床常見兩者同時存在,甚至皺襞症候群本身就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因子。醫師必須更仔細根據病人敘述、配合身體、影像檢查、還有參考病人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給病人更精準的治療建議。不管是皺襞症候群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強化關節活動度和穩定度是最重要的關鍵,關節活動順暢和穩定才有治本的可能。穿戴護膝對減緩疼痛和保護膝蓋很重要,尤其是在運動或勞動的時候。皺襞症候群的護膝以穩定髕骨為主,可以選擇前面有開洞的護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以穩定膝關節為主,可以選擇兩側有彈性金屬的護膝。運動訓練重點在於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度,有兩大肌群需要特別強調:核心肌群和股四頭肌肌群。增生注射治療也是治療利器,但療效因人而異,可以事前和醫師充分溝通。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兩個疾病都有療效,而玻尿酸可以潤滑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注射後可以減少疼痛,膝蓋比較容易使力。保守性治療若無效,就要走到開刀一途。但開了刀不代表一勞永逸,術後有沒有積極復健和運動,也是影響手術成敗關鍵因素。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怎麼辦?可以運動嗎?醫:教你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醫師,我已經好幾個月都不太能走了,只要走遠一點或上下樓梯,整個膝蓋就好痛。」在門診時常會看到許多深受膝關節退化所苦的患者。關節退化會造成嚴重的疼痛、反覆性發炎及下肢生物力學的改變。常見的症狀除了膝蓋疼痛以外,還可能會有緊繃感、無力、痠脹感及僵硬。而疼痛的感覺往往在長時間走路後會變得強烈,且蹲下或上下樓梯會因無力或疼痛而感到困難,嚴重者甚至會有行走困難的情況,必須長時間使用輪椅,明顯影響生活品質。在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裡,最重要的其實是生活型態的調整。膝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常發生在年長、肥胖、有關節損傷病史、有關節炎家族史、肌力不足、長期負重或久站、長期維持蹲跪姿勢的族群身上。也因此過重患者減重、減少久站負重、處理原有的關節損傷、調整運動及生活方式等,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就顯得相當重要了!◎膝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復健治療目前已經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核心照顧之一,過去許多研究及指引都證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運動及復健,可以有效減少疼痛並增進功能。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有接受過足夠復健療程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降低未來置換人工關節的機率。針對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運動配合復健儀器的使用,如電療、水療、短波、超音波或震波的介入,可以減緩疼痛並增進步行能力。此外還可搭配徒手治療的照顧,對疼痛的緩解更有幫助。◎膝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有了退化性關節炎是不是就要休息少運動呢?一般人遇到膝蓋疼痛的狀況時,會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別動,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僅可以運動,而且還鼓勵運動!運動可以減緩疼痛、增進功能、緩解低落情緒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掌握運動的原則及安排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是相當重要的。在有氧運動的部分,關節炎患者常有較差的心肺適能,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進心肺適能並減少疼痛。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週應有3-5天的運動,並達到每週15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運動的方式應選用較低關節壓力的運動,像是走路、腳踏車、游泳或水中運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非常虛弱的患者可以採用每次5分鐘,少量多次來達到運動的效果。在阻力訓練的部分,阻力訓練可以增進肌耐力、緩解疼痛並促進功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運動的重點。每週應有2-3天的阻力訓練,強度為中等強度,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依患者的個別狀況做調整,每項運動進行1-3組,每組8-12下。運動的方式可採用運動器材、彈力繩、啞鈴或自由重量(free weight),訓練的肌群最好能包含大腿股四頭肌(Quadriceps)(圖一)、腿後肌群(Hamstring muscles)、臀肌等。(圖二、圖三)在伸展運動的部分,伸展可以減緩疼痛並減少晨間僵硬(morning stiffness)情形。每天都應進行伸展運動,達到緊繃感但不會疼痛,維持10-30秒,重複2-4次,特別是膝關節周邊的緊繃肌群要加強伸展(圖二),伸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而每次運動前後均應有5-10分鐘的熱身與緩和運動,進行熱身與緩和運動時要將膝關節做伸展及配合輕度的有氧運動,足量的熱身與緩和運動可以有效減緩疼痛。每日最佳的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每日最不疼痛的時候或在服用止痛藥之後。而在溫水中(28-31° C) 進行水中運動也有助緩解疼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立即感到些微的疼痛是正常的。若是從事不熟悉的運動可能會因遲發性肌肉痠痛,在運動後48– 72 小時感到不適,但經過慢慢訓練後則會愈來愈好。不過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急性發炎期有明顯腫脹疼痛時,應避免劇烈運動,此時應做緩慢的膝關節伸展,配合輕度的活動,來維持原有的功能並避免僵硬。◎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注射治療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可以使用注射治療。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示,「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以有效增加潤滑、減少發炎、保護軟骨、緩衝碰撞,而且愈早期施打效果愈好。除此之外也可搭配「增生療法」,藉由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高濃度葡萄糖水、羊膜等,施打在損傷處,可以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緩解疼痛及增進功能。由於膝關節疼痛的來源常常不只來自關節內軟骨退化,同時也來自週邊肌腱或韌帶等的受傷,因此增生注射治療除了可以在關節內注射藥物,也可針對關節外受傷的組織進行治療。如果有急性的關節發炎導致膝部嚴重腫脹時,則可以抽取關節液,必要時,進行膝關節類固醇注射,並搭配復健治療可達到減少疼痛及緩解發炎的效果。◎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及鞋墊使用,矯正生物力學而穿戴軟式護膝也有助於緩解疼痛及不適,不過如果已經有下肢關節生物力學的形變造成壓迫或損傷時,則可使用退化性關節炎護膝(Unloading valgus knee braces,圖五)或客製化的鞋墊,來改善膝關節生物力學上的形變並避免持續損傷。然而護膝的使用時機比較建議在長時間行走、上下樓梯或負重時,不宜過度倚賴護膝而長時間穿戴,過度依賴護膝可能會造成肌力弱化,反而會加重膝關節退化。而最常見的足部問題是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因前足內翻 forefeet varus 所致),這會因生物力學而導致上方膝關節角度不正,進一步影響退化性關節炎,藉由鞋墊的介入可以從足部處理,有效矯正生物力學問題並改善疼痛。提醒您,如果有膝部疼痛的情況,還是應該要即早到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及治療,如此才能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並遠離疼痛。※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膝蓋退化怎麼辦?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
2022-06-03 該看哪科.皮膚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台灣氣候潮濕,也常出現連續下雨的日子,梅雨季節更是濕到不行,家中許多物品常會出現發霉的情況。不過需要留意的不只物品,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提醒,也要小心「身體發霉」。 台灣悶熱潮濕不只物品發霉,常皮膚癢留意「身體發霉」。 曾奕騰醫師表示,常常皮膚癢的原因繁多,當中就包括受氣候潮濕、黴菌感染影響,使得「身體發霉」,像是民眾較熟悉的香港腳,就是其中一種,醫學稱足癬,也常會合併俗稱灰指甲的甲癬。另外其他身體部位也可能出現感染,例如出現於胯下、股溝的股癬,於身體軀幹、四肢出現的體癬,頭皮、頭髮的頭癬等。而皮膚皺褶處除了皮癬菌感染以外,也可能會有念珠菌感染的情況。除此之外,民眾並不陌生的汗斑,其致病原馬拉色菌屬,也就是舊稱的皮屑芽孢菌,不過廣義而言也是一種黴菌所造成的感染疾病。 身體發霉、黴菌感染,不只發癢影響生活品質。 曾奕騰醫師指出,人體受到黴菌感染,常見會出現皮膚發癢難耐,不過也會視患者的感染嚴重程度、急慢性期、病人免疫反應而有所不同,情況嚴重影響也不僅如此。通常感染程度較嚴重、急性期、免疫反應強的族群,發癢的感受、難耐就會較為明顯,以香港腳為例,就有不少患者出現的不只皮膚癢,甚至皮膚龜裂、滲血等,或更嚴重的引起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當中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因為不適不當的抓癢、搓腳使得病情惡化。 黴菌感染好不了4關鍵,醫指常見方法多無治療效果。 面對黴菌感染,民眾大多自行處理,常見如沖熱水、擦小護士、自行買成藥等等,但沖熱水不僅無助殺菌,反而容易額外增加不必要的燙傷,而小護士則對黴菌感染沒用,自行買成藥常見僅達部分效果但無法治癒,許多民眾黴菌感染遲遲好不了,不外乎就是這幾個原因。另外也包括未改善患部及環境,個人習慣依舊不佳等。例如放任潮濕環境不管;有人會覺得穿濕的鞋子無所謂;香港腳正接受治療,卻又繼續穿著有黴菌的鞋子,這樣自然也難好。 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黴菌感染,應盡早就醫檢查,尋求醫師協助,多數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就可以有效治療,療程視病況而定,通常約2-4周就會康復。若是較為嚴重、免疫功能不佳的族群,則可能以口服抗黴菌藥治療,一般約2-4周,但療程仍須依據病情進展調整。 治療難易度也會因部位有所不同,若為甲癬或頭癬等,往往相較不易治療,視情況療程約數月或是更久,輕者以外用抗黴菌藥物即可,不過兩者大多皆會需要外用及口服抗黴菌藥物合併治療。而極度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指甲研磨或手術治療。提醒民眾,即便較嚴重的病況以正規治療也會需要一段療程,但換言之以一般自行處理的方式更不容易好轉,因此若受感染還是應盡早請醫師協助為佳,以利早日康復。 保持清潔乾爽、個人衛生,6招防黴菌感染釀皮膚癢! 防範黴菌感染的侵擾,曾奕騰醫師建議,平時也應注意清潔乾爽、個人衛生。除了發現感染應盡早就醫外,原本正在使用的物品也應妥善清潔。容易出汗者貼身衣物可穿著純棉,濕了就更換。運動者也建議穿純棉的三角褲,如此可作為身體部位的防範。而肥胖者則建議減重,並留意皮膚皺摺處濕悶。 足部防範,可穿著毛巾底的襪子或五趾襪,濕了就換或半天就換。並日常準備約三雙鞋作更換,若是出門遇到雨天鞋子濕就應曬乾,隔日不可再穿。也可以準備通風且較不吸汗的拖鞋或涼鞋。 另外也提醒,若有養「有毛的寵物」,如貓、狗、兔子、天竺鼠等,發現掉毛情況或皮膚疾病也應盡早帶至獸醫檢查,以避免被寵物傳染。在注意環境及衛生、留意皮膚狀況、尋求醫師協助下,可有效降低受黴菌感染的困擾。 《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癢、燒襠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推1法寶超止癢! .冬季癢別亂沖水!他痛到開不了口。醫教4招助改善,常見NG別再犯!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31 該看哪科.皮膚
下雨天鞋襪濕引腳臭怎麼辦?皮膚科醫曝防臭關鍵
陰雨綿綿的天氣,下不完的雨,不僅讓人心情好憂鬱,最討厭的還有鞋子被淋濕這件事,對通勤的上班族和學生來說更是苦不堪言,腳被悶在濕鞋裡一整天,味道瀰漫讓人非常尷尬。腳臭原因多 「腳潮濕+密閉鞋款」最常見腳臭的原因,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和1.腳潮濕+密閉鞋款、2.鞋子材質、3.發炎:如細菌、黴菌感染等、4.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併發甲溝炎等。 其中,以「腳潮濕+密閉鞋款」最常見,由於四肢汗腺分布多且發達,當汗液接觸到空氣、環境或是被細菌感染後,就會出現異味。鞋子材質要慎選 這類恐致接觸性皮膚炎其次,鞋子材質也很重要,像是牛、羊皮或是合成皮製的鞋子較不透氣,腳悶在裡面容易發臭,需要穿能吸汗的棉質襪來加以改善。尤其合成皮的鞋類更可能因為上膠或上漆,含有一些化學物質,除了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外,一旦遇到汗水,兩相混合,就可能會有皮革化學味冒出來。許多人常穿的布、球鞋,雖然能吸汗,但也容易因此變得潮濕,使用後必須加以風乾,其效果比塞報紙或使用除濕用品為佳,並且最好能準備兩到三雙鞋交替穿。(推薦閱讀:襪子穿到鬆垮、破損才汰換? 小心細菌滋生釀4大足部問題)香港腳不一定會臭 未治療恐致蜂窩性組織炎一般人常誤以為是香港腳造成的臭味,其實不然。趙昭明說,香港腳會有味道,但不一定會臭。香港腳是黴菌感染造成角質增生、腳皮變厚,在趾間出現糜爛及水泡的症狀,會發臭主要還是因為腳汗分泌,衍生臭味,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推薦閱讀:沒傷口卻蜂窩性組織炎? 醫解謎「關鍵病因」:皮膚乾燥、腳跟龜裂要小心)除腳臭秘方 有傷口小心感染至於網路上流傳許多「除腳臭秘方」,趙昭明表示,如果只是想以「浸泡」方式除臭,即使可行,效果也很短暫,可能泡完隔天早上就沒效了,不僅完全沒有滅菌效果,如果腳上有傷口的話,更要小心造成感染。1、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酒精具有消毒效果,是可行的方式,但須使用濃度75%的酒精,因會揮發,所以每天使用無虞。2、以茶葉包煮水泡腳:茶葉雖有除臭效果,但用在腳上頂多只能幫助洗淨而已,效果有限。3、用粗鹽溶於水泡腳:鹽巴可消毒,但泡完腳後必須擦乾。4、蘿蔔切薄片加水熬煮洗腳:中醫認為蘿蔔可以「去熱」,但用以洗腳除臭效果應有限。5、海邊踩沙吸熱氣:主觀感覺居多,頂多只有短暫性效果。6、冷熱交替泡腳:只有清潔效果,不能除去病灶。7、硼酸、白醋等溶於水泡腳:不建議,恐刺激皮膚。此外,若有腳臭的人,穿在腳上的襪子也一定很臭,則可以使用弱鹼性的小蘇打粉中和臭酸的襪子異味,發揮除臭效果。(推薦閱讀: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延伸閱讀: ·灰指甲不是灰色的! 皮膚科醫曝「最常見顏色」:8種人易罹患 ·每天穿同雙鞋小心得香港腳! 一張圖認識「香港腳4大型態」:水泡、厚皮也在內
-
2022-04-3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養肝好時節早睡少吃酸!春天常見疾病與如何緩解治療?
前陣子還經歷了不到10度的寒流,最近已經熱到快要穿不住外套了。沒錯,這就是一個天氣多變的狀況,也就是春天來囉!中醫角度認為,春天人體的代謝會慢慢增加,這都是屬於「肝臟」疏泄的功能。肝臟的疏泄如果不夠呢或是太過的話,都會造成一些問題喔!像是外在的皮毛和腠理,防禦力可能會不夠,內在的火氣可能被引動起來,像是風邪、感冒或是過敏性的問題,就會在這個時候找上你。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有哪些春天容易發生的疾病,還有要怎麼吃,才可以提高免疫力,一起來看看吧!在中醫來講,春是一個風邪多發的季節,風邪可以想像是,一個多變的狀況,例如外在刺激變多、病邪開始侵襲身體的狀況變多,這都是屬於風邪!在春天來講,對應到五行是屬於肝跟木,那肝本身就一是個疏泄調節的臟器,那木可以想像,從土裡長出來,一路生長並開枝散葉的形象,那對應到人體這個肝木跟風邪的狀況,就容易侵犯到我們的頭面、五官、四肢等。所以在內經來說,有句話叫春善病鼽衄,鼽跟衄就是對應到鼻子,鼻子的過敏、鼻塞、流鼻血的症狀。春天常見疾病有哪些,大致可分4項疾病:1、過敏性症狀:像是氣喘、鼻炎、頭面的眼睛結膜炎,與溫度調節變化有關係,春天開始與春暖花開的情形以及生物繁衍越來越多,這些刺激的來源,都容易造成過敏。2、感冒、腸胃炎:隨著天氣回暖,人與人接觸變多傳染的機率增加。3、外在刺激:容易影響到自律神經,也可能影響到情緒起伏,對中醫來說這屬於肝病的範圍,要注意中醫的肝跟西醫的肝是不一樣的。4、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從寒冷的冬天到溫暖的春天,要注意早晚溫差,做好心肺的保養。如何緩解春天疾病及治療?1、預防重於治療:遠離過敏原就可以讓過敏比較不容易發生。2、穿衣技巧:氣溫變動大,可以選擇上半身比較輕薄一點的衣服,下半身尤其是足部,還是要記得保暖。足部暖的話,維持住全身上下的陽氣,就可以抵禦外來的病菌。3、粉塵、塵蟎:先將夏季衣物做清洗再穿,可以減少過敏發生。養生保健部分,建議可多做戶外的活動,像是提升心肺功能的活動、或是可以選則中醫的養生功法,像是八段錦、太極拳。在上述的建議下,過敏還是沒有緩解的話,建議可找醫師做專業診斷及治療。春天可以吃哪些食材,提升免疫力!春天屬於肝臟的季節,而青色入肝,可以多吃一些綠色的蔬菜,有助於養肝。肝也可用酸來做調節的臟器,微酸食物,像是櫻桃、草莓、柑橘類的食物。春天食材使用可分為三時段(初春、仲春、晚春):1、初春:這個時間點,天氣還沒有太炎熱,此時人體的陽氣,剛開始要引動起來,可以選用較為溫陽、辛散、升發,可以讓身體流汗的食材,像是薑、洋蔥、蒜、韭、豆芽、春筍、蘆筍。另外,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肉、奶,有助於增加肌力及免疫力提升。2、仲春:氣候已較穩定,此時反而要減少一些酸性食物的攝取,吃些較為甘味的食物,來補脾胃,像是山藥、蓮子、大棗、蜂蜜、綠豆、毛豆。3、晚春:接近夏天,氣溫已與夏天差不多炎熱,而夏天是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的季節,所以要提早顧養脾胃。不要吃太重口味食物、盡量飲食清淡讓腸胃休息,吃冰喝涼水會增加腸胃負擔,所以要避免生冷食物。如果有皮膚過敏、皮膚癢的狀況,不建議食用:烤、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
-
2022-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每10位新冠確診者1人成糖友
糖尿病患者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為重症或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國外最新研究指出,過去沒有糖尿病史的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恐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專家呼籲,糖尿病患者在疫情流行期間,仍要定期回診追蹤及檢查,確診新冠肺炎患者,也應追蹤血糖值。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未控制好,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的病變,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合併症發生,合併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卻會在不知不覺中侵害個人的健康。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成合併腎臟疾病,需透過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及時防範。但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糖尿病患者眼底檢查率為44.7%,相較109年為46.6%些微下降;尿液微量白蛋白為67.5%,推測是疫情導致部分糖尿病患者擔心受到感染,而沒有定期接受檢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美國過去2、3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有無追蹤用藥及胰島素施打,直接影響病患的預後及死亡。若不規則追蹤,有可能引起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等。王治元指出,有統計資料發現,美國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新冠肺炎第一波感染期間,因封城而無法回院看診,許多因發生急性高血糖而致死,死亡率增加40至60%。除了急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有慢性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蛋白尿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恐讓病況惡化。王志源說,依照國外報告資料發現,原先沒有糖尿病的人,一但確診新冠肺炎,約有20至30%機率會新確診糖尿病,其中有4成經過一段時間會改善,但仍有6成會轉為糖尿病,等於國外每10名新冠肺炎確診者,就有1人有罹患糖尿病風險。王治元說,過去的確有發生病毒感染後,產生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比例比沒感染病毒者更高的狀況,導致胰島素敏感度更差、血糖更不穩定,雖糖尿病尚未列為新冠肺炎後遺症之一,但依目前證據顯示,確診新冠肺炎後產生血糖異常機率的確高於沒有確診的人。王治元提醒,台灣新冠肺炎,糖尿病患者建議每3到6個月定期做併發症檢查,如糖化血色素、肝腎功能、膽固醇、酸甘油脂等,及驗尿蛋白、神經病變追蹤,至少1年做1次眼底及足部檢查;若沒有糖尿病但不幸確診新冠肺炎的民眾,建議定期追蹤血糖,避免病情惡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糖友們在防疫作為上,日常生活除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外,更應重視血糖控制,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用藥及定期測量血糖、血壓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
2022-03-21 新聞.元氣新聞
國衛院研發「預血管化組織」助血管新生
糖尿病患者往往因周邊血管阻塞,而導致足部潰爛進而需要截肢。國衛院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結合幹細胞與3D列印支架的高通透性「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植入體內能加速血管新生,幫助周邊血管正常流動,未來可望降低糖尿病足發生,以及用於治療缺血性疾病、器官移植等;這項技術也於去年年7月刊登在國際期刊「Biofabrication」上。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蔣偉程表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的研發過程常因欠缺足夠的血管細胞或缺少合適的生物支架,導致內部物質的傳遞極受擴散性的影響,限制了複雜的生物組織建構。因此團隊運用幹細胞(stem cell)特性,將其增殖並分化成血管前趨細胞,接續誘導成血管內皮細胞,解決血管細胞來源取得不易問題。針對過多孔隙或是細胞附著的表面積不足的問題,則採用可光固化兼具生物相容性與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丙烯酸(PGSA),再配合3D列印技術建構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增加垂直與水平通透率。蔣偉程形容血管新生為蓋房子,PGSA如建築物骨架,血管內皮細胞是內部管線,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就像具備管線毛胚屋,之後若在這個基礎上加工,可望成為其他器官。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所長林秀芳表示,這項新技術在治療缺血性創傷動物實驗發現,構建體與受傷部位組織結合後,顯示移植部位有血流蓄積情形,有望加速血管生長,可降低糖尿病足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截肢風險。未來也可有望成為體外不同組織或器官工程所需的血管系統,並和其他種類細胞搭配開發出人造組織或器官,作為藥物測試或器官移植所用。
-
2022-03-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一半無症狀 中風風險倍增
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隱形殺手,且有半數患者無症狀。統計顯示,80歲以上民眾,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呼籲,高齡者定期量測血壓,最好搭配有心房顫動檢測的血壓計,若感覺到心跳紊亂也建議到院檢查。國外研究顯示,心房顫動讓患者中風風險增加三到四倍,但國內研究顯示,心房顫動導致患者中風風險更高,達到五倍,死亡風險增加二到三倍。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是指心房不規則放電,導致心房快速紊亂地顫動,最高每分鐘可能達到300次,若將血管中的血液比喻為水溝中的水流,原本心臟穩定跳動時,水流通暢;一旦心跳速度紊亂,跳動速度忽快忽慢,水流不穩就會讓砂石沈積在水溝中,長久堆積,就可能出現阻塞,依阻塞位置不同,例如腦部、眼睛與足部等,出現不同部位的中風。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可能瞬間發生,也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若檢查時恰好沒有發生心房顫動,可能就檢查不出來。加上心房顫動患者至少半數患者無症狀,大多是發生中風後,回頭檢查心臟,才發現有心房顫動。臨床上還曾有案例是在中醫師把脈意外發現心房顫動的案例。林口長庚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主任葉勇信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症狀,高齡者最常見,無論有無不舒服症狀,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機率相同。國人對心房顫動不夠了解低,有時即使出現症狀,也不知道是心房顫動或直接被忽視。為了揪出無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去年與嘉義縣、宜蘭縣、基隆市府合作,篩檢2萬3000多名社區民眾,偵測出278人有心房顫動,比率約1.19%,多數民眾不曉得自己有心房顫動,已知自己有心房顫動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僅十分之一。葉勇信表示,年紀愈大的民眾,出現無症狀心房顫動的比率愈高。醫學會找出278人後續轉介治療,多達6成需服用抗凝血劑,避免中風。葉勇信表示,國健署辦成人健檢,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三年一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但其中未含心房顫動檢查,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利用手持心電圖裝置,額外在常規健檢項目中增加心房顫動篩檢,協助及早發現及轉介。
-
2022-03-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亂跳「愛注意」 心房顫動5成無症狀中風機率增5倍
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隱形殺手,且有半數患者無症狀。統計顯示,80歲以上民眾,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呼籲,高齡者定期量測血壓,最好搭配有心房顫動檢測的血壓計,若感覺到心跳紊亂也建議到院檢查。國外研究顯示,心房顫動讓患者中風風險增加三到四倍,但國內研究顯示,心房顫動導致患者中風風險更高,達到五倍,死亡風險增加二到三倍。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是指心房不規則放電,導致心房快速紊亂地顫動,最高每分鐘可能達到300次,若將血管中的血液比喻為水溝中的水流,原本心臟穩定跳動時,水流通暢;一旦心跳速度紊亂,跳動速度忽快忽慢,水流不穩就會讓砂石沈積在水溝中,長久堆積,就可能出現阻塞,依阻塞位置不同,例如腦部、眼睛與足部等,出現不同部位的中風。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可能瞬間發生,也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若檢查時恰好沒有發生心房顫動,可能就檢查不出來。加上心房顫動患者至少半數患者無症狀,大多是發生中風後,回頭檢查心臟,才發現有心房顫動。臨床上還曾有案例是在中醫師把脈意外發現心房顫動的案例。林口長庚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主任葉勇信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症狀,高齡者最常見,無論有無不舒服症狀,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機率相同。國人對心房顫動不夠了解低,有時即使出現症狀,也不知道是心房顫動或直接被忽視。為了揪出無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去年與嘉義縣、宜蘭縣、基隆市府合作,篩檢2萬3000多名社區民眾,偵測出278多人有心房顫動,比率約1.19%,多數民眾不曉得自己有心房顫動,已知自己有心房顫動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僅十分之一。葉勇信表示,年紀愈大的民眾,出現無症狀心房顫動的比率愈高。醫學會找出278人後續轉介治療,多達6成需服用抗凝血劑,避免中風。葉勇信表示,國健署辦成人健檢,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三年一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但其中未含心房顫動檢查,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利用手持心電圖裝置,額外在常規健檢項目中增加心房顫動篩檢,協助及早發現及轉介。
-
2022-03-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小骨折未注意變跛行 全踝關節置換術讓她恢復正常行走
1名49歲婦人年輕的時候右腳踝有受過傷,因工作關係沒有去醫院檢查,前年開始腳踝非常的庝痛,走路姿勢一跛一跛的,造成生活上非常不便,後來經醫師建議做「全踝關節置換術」,術後兩個多月走路姿勢已經恢復正常,且也能輕量的工作。長安醫院骨科主任楊志鴻指出,女患者農務,檢查發查她的右腳踝距骨原僅是小骨折,因為當時未治療,這10幾年來持續的勞動下,右腳踝關節最終引發為外傷性關節炎,裡面的軟骨全部都磨損掉了,且因不太能夠負重,造成走路一跛一跛的,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非常不便。他說,距骨是足部主要的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距骨的構造大部分是軟骨,損壞後不會再生,而且距骨一旦受傷就很容易影響到血液循環,造成缺血性壞死變形,若不及時處理,嚴重可能導致踝關節毀損,終生痠痛跛腳甚至成為殘障。楊志鴻說,外傷性踝關節的治療方式多是以關節融合的方式做關節固定術,但缺點為把關節做死,雖然術後可正常行走,但活動易受限,不符合翁女士的需求,因此建議進行全踝關節置換術。手術是將軟骨移除,換上金屬材質的人工踝關節,取代原本關節,因為人工踝關節模仿人體踝關節的構造,能夠保留踝關節80%以上的活動角度,走起路來會比較自然,雖然必需自費,但女患者覺得這是值得的。楊志鴻說,若患者希望維持踝關節活動度時,全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新選項,國外文獻顯示對合適的病患,緩解疼痛的效果和術後的步態相比術前也有明顯改善。他也提醒,如果因扭傷或跌倒造成踝關節腫脹,要及早來骨科門診照X光檢查骨頭有沒有受傷,若腫脹的程度持續兩個禮拜以上,千萬不能等閒視之。
-
2022-03-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嬤長期腳痛不出原因! 醫揪元凶:是鞋子惹的禍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分享,一名阿嬤長期腳痛找不出原因,直到脫下鞋子檢查才發現,原來她因為節儉,鞋子修修補補,兩隻鞋鞋跟因多次修補,竟是「內外不對稱」的鞋跟填補物,導致她行走時腳踝變形、疼痛難耐,可見鞋子嚴重壞損,將導致足部關節、肌肉、韌帶的過勞甚至受傷。嚴可倫建議,選鞋可根據「防滑、站穩、好使」要訣,「防滑」指鞋子前後兩區必須具備像「輪胎胎紋」的溝槽;「站穩」從正後方看,鞋跟不宜太窄,捏捏看後跟周圍不宜太軟;「好使」為鞋子約在前1/3的位置達成與足部關節同步彎曲的功效,讓走路不用太費力。嚴可倫指出,當鞋底出現磨損甚至止滑紋路消失、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導致足部內塌或外塌,都是該換鞋子的時機;許多慢跑鞋都會有建議的使用里程數,記得在購買時詢問相關人員。至於新鞋剛穿時要注意哪些狀況?嚴可倫說,日本漫畫「灌籃高手」順口溜「新鞋踩三下」,主要是過去新鞋材質比較僵硬,擔心傷腳。不過現今的鞋子多已非常舒適,只要把握挑選原則、並且在適應新鞋子時先不要急著劇烈運動,大都不會有問題。嚴可倫建議,買鞋子可選擇在工作、站立、行走一段時間之後,再來試穿鞋子購買,才不會買回家才發現怎麼不合腳;孩童與青少年因為成長速度快,要時常留意是否已經穿不下、造成腳趾在鞋內彎曲,導致行走不適與運動傷害。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腳痛竟是鞋害的!專家:鞋底出現2跡象就該換鞋
有位老奶奶長期腳痛找不出原因,直到她脫下鞋子檢查,才發現她穿的鞋子因鞋跟磨損,多次送修出現修補痕跡,原來腳痛元凶竟是「內外不對稱」的鞋跟填補物,導致她行走時腳踝變形、疼痛難耐。可見鞋子選得不適當或嚴重壞損,將導致足部關節、肌肉、韌帶的過勞甚至受傷。依不同活動選鞋,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預防足部退化,穿對鞋子也是重要的一環。參與不同的活動,可根據鞋子功能性來選擇合適的穿著,讓雙腳在舒適的狀態下活動。人體從兩側肩膀到骨盆高度、脊椎排列、步態都攸關身體平衡,穿錯鞋致雙腳活動姿勢不正確,會危害到身體軀幹、髖、膝、踝關節,如果不在正常排列位置上,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易導致肌肉運作不平衡,容易感到疲勞與不適。因此有雙合適的鞋子,可以預防足部退化,避免身體不必要的病痛。「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選鞋前,必需建立依不同目的、穿著不同功能鞋款的觀念:腳踝的包覆性、鞋子軟硬和重量、足部的活動空間,以及鞋墊款式都要考量。以臨床觀點來看,將足部分為前、中和後足三個部份,腳在活動時承受全身的重量,提供了支撐、彈跳、吸震等功能,來達到身體的穩定性,站立時會以第一、第五根蹠骨與後腳跟作為支撐,形成足弓來支撐身體的重量。舉例來說,跑步活動,鞋子著重在舒適、支撐以及包覆性;高強度運動鞋款著重在避震和彈性,這些功能性的設計,可以保護我們的雙腳、同時提升腳部的功能。● 鞋款:從事較高活動性的活動時,需要選擇包覆性較佳的鞋款。較小的孩童或老年人,綁鞋帶不靈活,挑選容易操作的魔鬼粘鞋款,穿起來會更合腳、安全。● 軟硬度和重量:鞋子軟硬度原則上以前足處可彎曲,中後足不可過軟;鞋子的重量也不能過重,容易造成下肢肌肉過度負擔。● 鞋墊:注意鞋墊是否符合足弓,也可透過客製化鞋墊輔助,改善足底壓力的分布,增加身體姿勢控制的效果,藉以達到最佳效能的運作,減少不正常的步態和病痛的發生。選鞋謹記3口訣:防滑、站穩、好使。1.防滑:鞋子的前後兩區,必須具備像是「輪胎胎紋」的溝槽,達到防滑、排水的效果。2.站穩:從正後方看,鞋跟不宜太窄,走、站才會穩;另外可以捏捏看後跟周圍,太軟的鞋跟缺乏保護效果。3.好使:鞋子約在前1/3的位置會設計阻力比較低的結構,達成與足部關節同步彎曲的功效,讓走路不費力。如果一雙鞋,讓人墊腳尖覺得很緊、很吃力,可想見需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把身體往前推進。買鞋子、試穿鞋子要選什麼時間?雙腳在傍晚時間腳型最大,最適合試穿選鞋。根據足部活動空間,以最大的一腳作為選鞋的依據,原則上鞋長度需比足長多約1公分,差不多是一根手指可塞入的空間,寬度則是再加0.5公分。剛穿新鞋要注意哪些狀況?開新車,需要馴車;穿新鞋,同樣也需要馴鞋。穿新鞋不能一開始就馬力全開,必須短程試走看看,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讓身體和腳感受鞋子的性能,讓新鞋發揮最佳功能,才能讓雙腳有如釋重負的快感。日本漫畫「灌籃高手」順口溜「新鞋踩三下」,主要是過去新鞋材質比較僵硬,擔心傷腳。不過現今的鞋子多已非常舒適,只要把握挑選原則,並且在適應新鞋期間不要劇烈運動,大都不會有問題。什麼時候該換鞋?不少人習慣將鞋子穿到破損,或者狀態已經糟糕到不堪使用才汰換,但這其實已經造成腳的負擔,一般會根據鞋底的磨損狀況,來判斷是否該換鞋。1. 鞋底紋磨損消失、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導致足部內塌或外塌、落差大於0.5公分以上時,就表示該換一雙新鞋了。2. 鞋子變鬆或變寬、鞋底止滑效能不如以往、動作中感到疼痛等情況,也是該換鞋的徵兆。3. 許多慢跑鞋都會有建議使用的里程數,記得在購買時詢問相關人員。4. 孩童與青少年成長較快速,要時常留意是否已經穿不下鞋子、造成腳趾在鞋內彎曲,導致行走不適與運動傷害。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職能治療師施益湋、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人老腳先衰!專家教最有效的縮足運動強化足內肌
俗話說「人老腳先衰」,人體隨年齡老化,雙腿最有感,因此也有「長壽始於腳」的說法。一旦下肢衰退,發生步行疼痛、困難,失去外出自由、無法自立生活,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下肢的衰退包含足部、關節與肌力,人類的行動力靠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雖說退化不可免,但用心保養可以讓行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繼續上山下海的快意人生。每四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足部疼痛困擾,最常見角化病變。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黃晴表示,足部疼痛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大約四名長者就有一人受其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女性與肥胖者為足部疼痛好發族群,可能源於女性拇指外翻的盛行率較高,以及受女性鞋類(高跟及窄楦頭)影響。而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下降,體重增加,步行時足底壓力負荷大,也可能造成足部疼痛。黃晴指出,根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老年人足部疼痛最常見的疾病是角化病變(如雞眼、老繭),緊隨其後的是指甲疾病(如指甲真菌感染)。在物理治療臨床上,老年人尋求幫助的主要足部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足退化性關節炎、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以及足弓塌陷(扁平足),上述問題常與足部排列和足部肌肉失衡有關。足部退化也會影響關節,造成惡性循環。黃晴表示,多項研究證明,足部退化會影響關節,進而釀成足部疼痛,使步行速度降低,行動不便,日常生活的困難度就會增加。大多數年長的求診者都受足部疼痛所苦,甚至有部分長者因此變得不愛出門,活動量大減,健康也跟著受影響。另外,足部疼痛也會影響到平衡感,甚至是跌倒的危險因素。不愛動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體重增加,進而使足部問題更加嚴峻,形成惡循環。謹慎選鞋、矯正鞋墊、減重,可減輕足部負擔。保健足部的方法,除了常規的足部照護(例如保持足部衛生、剪指甲等),還能透過適合的鞋子、矯正鞋墊、減重、強化肌肉平衡等方式延緩退化的速度。選擇一雙合腳的鞋子是相當重要的事。鞋長過短,可能造成腳趾變形;鞋寬過窄,可能造成與雞眼、拇指外翻和其他足部問題。然而鞋子也不是越寬越大就好,因為前掌過緊或後跟過鬆的鞋子,都可能導致步行速度下降和重心不穩;鞋跟過高的鞋子不僅會改變足部的排列,也會影響到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以及脊椎,容易造成足部以外的肌肉骨骼問題。除了選擇合腳的鞋子,透過矯正鞋墊可改變足部負重情況,減重也能減緩足部的負荷量,也可以透過強化肌肉,增加足部的支撐力,減輕關節負擔,避免惡性循環。如何強化足部肌肉?隨時做縮足運動足部包含外在肌肉與內在肌肉,內在肌肉為足部當中的小肌肉,扮演著更能穩定足部的重要角色。當足內肌無法有效地強化時,容易使足部排列處於不利的位置,增加不穩定性,造成退化加劇。黃晴表示,「縮足運動」是在強化足內肌當中最受認可的運動,透過收縮足內肌將第一蹠趾關節拉向跟骨,並保持腳趾不彎曲,以升高內側足弓。可由坐姿練起,進展到雙足或單足站立時練習,能力更甚者,可接著進行至深蹲和單腳跳等功能性活動。如何緩解腳痛不適?試試按摩 小腿激痛點「小腿肌肉按摩是西方醫學最常見緩解腳痛不適的方法。」黃晴表示,按壓時較為疼痛的點被稱為「激痛點」,形成原因主要是長時間進行重複性高的活動(例如穿著不合適的鞋日行萬步),肌肉纖維中某區域長期處於收縮狀態,造成緊繃不適。激痛點可採用加壓的方式緩解問題,將肌肉處於延展狀態後施壓於激痛點上,以個人可忍受的疼痛程度維持,待疼痛緩解後,就可以尋找下一激痛點。不過黃晴也強調,足部是精密且複雜的部位,每位個案的問題不盡相同,若有相關醫療問題,仍建議先尋求專業諮詢。
-
2022-02-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基里斯腱發炎,按摩卻沒用?醫教4招改善:按摩點在別處
日常生活中除了足底筋膜炎,也常見阿基里斯腱發炎的情況,而當阿基里斯腱發炎時,往往患者不論怎麼按摩都未見效果,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指出,阿基里斯腱發炎時確實可透過按摩改善,但並非按摩阿基里斯腱,簡單4種方法有助舒緩,可適度嘗試幫助緩解。 阿基里斯腱為何會發炎?醫指常見3大原因! 史考特醫師指出,阿基里斯腱是很粗的肌腱,作用在於走路、跑步時腳步可像彈簧一樣延長收縮、吸收腳步的能量,使得步伐行進間更加省力,在結構不良、過度使用等情況下,便容易發炎、產生病變及疼痛,例如扁平足、過度跑步或走路等族群,而肥胖者因體重較重,會加重下肢所需承受的壓力,是各種足部問題的常見風險因子。 醫師建議,民眾如需久走、跑步,在此之前應先作過適度、漸進的訓練,或更換其他的訓練項目。扁平足可在鞋子內多添設可支撐足弓的鞋墊,以幫助降低足部負擔。肥胖者也建議以良好的方式進行減重,降低下肢所需承受的壓力。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阿基里斯腱和足底筋膜息息相關,而筋膜是一整組的,足底筋膜又與阿基里斯腱相鄰,因此在足底筋膜炎出現時也常見合併阿基里斯腱發炎,反之也是如此,而足底筋膜炎的風險因子也多同於阿基里斯腱炎。 阿基里斯腱發炎按摩卻沒用?醫教4招改善:按摩點在別處。 在阿基里斯腱炎發作的當下,史考特醫師建議可用冰敷進行改善,其後熱敷,並主要以熱敷為主,可從患部溫度判斷。當患部溫度高於另一隻腳或其他身體部位,這代表著該處正處發炎狀態,而冰敷的目的在於降溫、降低發炎反應,此時就需冰敷;熱敷的目的在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修復,因此待患部降溫後,可多以熱敷為主。 在急性期應多讓患部休息,急性期過後可適度的多作些伸展運動,進行簡單的復健,例如弓箭步,患部置於後處,此步伐有助伸展。另外也可以用毛巾等物勾住腳指前足部位,將腳底板緩緩向內拉,此動作如弓箭步,也是個很好的伸展方式。 至於按摩,民眾常見哪裡痛就按摩哪裡,但按摩阿基里斯腱卻沒有用,對此史考特醫師表示,阿基里斯腱發炎時確實按摩也有助修復,但按摩的關鍵位置不在阿基里斯腱,而是在小腿肚。醫師解釋,阿基里斯腱是屬於肌腱組織,肌腱組織強韌堅固,難以透過按摩等方式放鬆,雖然按摩此處理論上不會造成其他傷害,但也不會有所效果。正確且有用的按摩方式,應按摩與阿基里斯腱合為一組的肌肉組織,距離最近的就是小腿肌肉,因此當阿基里斯腱發炎時可透過按摩小腿肚肌肉的方式進行,藉此達到舒緩的效果。 《延伸閱讀》 .穿高跟鞋腳痛怎麼辦?專家6改善、4保養、2挑選,保護足健康!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防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3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趕上風潮走路去
最近有好多本關於走路與介紹步道的書上市,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新價值。除了上下班短暫的行走之外,為了健康目的的走路也蔚為風潮,甚至更進階到為了休閒或心靈層次的走路。的確,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行走更可以是從養生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宗教的虔敬者以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甚至可以說是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在現代,走路本身往往就是目的,我們工作辦事時會以交通工具達到效率的要求,但是當我們穿上走路鞋往郊外走,找到步道後,步道不再是「過渡」,從一條步道到另一條步道,永遠在自然野地中,從一間旅舍到下一間旅舍,從一棟山屋到另一棟山屋,沒有一晚睡在同一張床上,這些室內只是暫歇,讓我們能在醒來後繼續走在大自然中的過渡。因為沒有目的地,總是在走,所以時間不再重要,日子也更加悠長。不斷走路,不再心懷功利與期待,只是走著,慢慢的天地間會有股溫柔的力量擁抱著我們,只要走路,不斷地前進。長途健行是非常吸引人的經驗,這種不趕行程,就是為了走路而走路,哪時候達目的地無所謂,甚至根本就沒有目的地,這種長途健行是我夢想中的奇幻旅程。從小至今,我一直都很喜歡走路,走路的感覺很踏實,而且它是有意識的行為之中,和呼吸、心跳等無意識的身體韻動最為接近的,因此走路雖是屬於生理上的動作,卻可以從中激發出心靈的思維與領悟。除了這種長時間的步行之外,也有人遵照專家的建議,力行一天走一萬步的健康生活,但是只要我們上路了,千萬要記得選雙舒適的好鞋子,因為腳承受著全身的重量,若穿不合腳的鞋子,除了足部會受傷,甚至會影響膝關節、髖關節或下背等全身健康。走路鞋不要用太軟的鞋墊,會因支撐力不夠造成壓力不均,鞋跟要有適當的足跟墊,尤其年紀愈大,足跟的脂肪萎縮,失去避震、緩衝的功能。另外也要注意容納腳趾部分的鞋子楦頭要大一點,讓五根腳趾能舒適的伸展。買鞋最好在下午或晚上,因為從早上站或走到晚上,全身的血液淋巴比較容易集中到腳底,也就是說,這時候腳會比較浮腫,這時候選鞋子會挑大一點的,穿起來也比較舒服。同時要穿平常戶外活動時會穿的襪子去試穿,綁好鞋帶後,確定五個腳趾都能充分自由活動為準。鞋底也是有學問的,前三分之一要柔軟容易彎曲,保護細長的蹠骨;而後面三分之二要堅硬牢固,才能完整含住腳跟及阿基里斯腱,吸收腳踩地的衝擊力道,因此鞋子前三分之一應該用手可以輕鬆地翻折,但是中段以後,卻需硬到無法扳折。找雙好鞋上路去吧!在這追求迅速的時代,走路能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更健康,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
2022-01-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腰椎滑脫長期下背痛 醫用電腦導航脊椎手術助他脫苦
1名50歲男性一年多來飽受下背痛、左小腿及足部麻痛,醫師查出是腰椎滑脫及脊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才導致走路走不遠,生活大受其擾,所幸透過電腦導航脊椎手術治療後,讓他隔天即可恢復至接近正常行走,且痛感大幅減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病因是第4、5腰椎及薦椎脊椎滑脫,加脊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傳統脊椎手術多採背後開刀,需挖開脊椎骨打開全部脊椎腔,神經暴露多,另放置骨融合支架時多需勾開神經根或脊髓,神經損傷風險相對較大。但電腦導航脊椎手術自後腹腔置放相對較穩定之大型骨融合支架,放置時不需拉勾神經,肌肉組織也僅做拉撐,並不會將之切斷,因此能大幅減低神經損傷風險,術後也因肌肉組織破壞少,肌肉力量得以保留,一般當日或隔日即可下床活動,甚至幾乎正常行走。林琮凱指出,許多人擔心手術從腹部進入,是否影響腹內器官。實際上,手術過程會繞過肚子內的大臟器,避開腹腔重要大血管;進入腹腔後直接到達脊椎骨,全程都以不傷害腹腔內的腸子、膀胱或子宮等重要器官為原則進行,是十分成熟的技術。他說,由於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或姿勢不良,下背痛已成文明病,多數下背痛只要調整姿勢後,都能改善症狀,但若疼痛症狀持續,且延伸到臀部或腿部,甚至有下肢麻痛無力等症狀,必須趕緊就醫接受診斷及協助,避免病程進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
2022-01-24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防足底筋膜炎
挑鞋時民眾除了看款式外,也多會注意手指放入鞋子後有一指的距離,讓自己的腳不會太緊而「咬腳」,有得人也會特別挑選在下午晚上的時候買鞋,認為此時的腳經過一整天的行走,會變得較為浮腫,此時更有助選鞋尺寸避免太小。在這之外,接下來普遍就是看鞋子穿起來是否舒適,不過對此物理治療師鍾馨葦表示,鞋款並不是越舒適越好建議留意5大原則,以利腳部健康。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 鞋杯:要不易變形鍾馨葦物理治療師表示,許多民眾會認為又厚又軟的鞋子就是好鞋,但是其實越厚軟,對於腳而言就像是行走在一塊相當不穩定的海綿上,著地部穩定,不僅肌肉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平衡,也沒有緩衝作用,行走的挑戰性也提高,也增加了扭傷的機會。此外,在挑選鞋款時,鞋子包住後腳跟的「鞋杯」軟硬度要適中,尤其不能太軟,可用手指按捏,若明顯可捏得下去,相對保護作用就較低,鞋杯需要穩固,手無法明顯的按壓,如此才有足夠的保護及穩定性。 氣墊:後腳跟為佳接下來,在氣墊鞋的購買上,若為氣墊鞋需留意是否為整個腳底都是氣墊,還是只有腳跟位置為氣墊,若是整雙鞋底都是氣墊,那麼便有如前述踩在海綿上一樣不穩定,即便穿著當下感覺舒服,穿久也會逐漸感到不適。因此若挑選氣墊鞋,建議以只有腳後跟是氣墊的為佳,而日後氣墊洩氣自然也就得丟棄。 中足:彈性要充足除此之外也要注意中足的彈性是否足夠,也就是鞋子的中段,若中足不具彈性,行走崎嶇的道路也難以緩衝,可試想穿著一雙硬梆梆的皮鞋登山一般,當然登山鞋又是另一個學問。一般鞋款建議可適度、不破壞商品為前提的左扭右扭,扭轉時帶點彈性便是支撐中足彈性夠的鞋款,反之若無法扭動,或像擰毛巾一般可以360度扭轉便不建議。 前足:折點要明顯接著是前足,前足需注意要有「折點」,也就是鞋子在前腳掌與中足間的交界,是否有明顯的凹折線,而非整雙鞋一起彎曲。因為在行走時,腳並非僅為抬起、放下,而是會從腳跟、中足到前腳掌產生推進動作,此折點可以輔助推進,若沒有折點,推進的壓力將集中在腳掌上,行走時自然也會比較吃力。因此選鞋要注意鞋子是否在前腳掌位置有明顯折點。 鞋頭:寬度要符合挑選鞋款,除了放進手指測量腳的長度,也需注意鞋頭及寬度的大小。人的腳可略分三種類型,羅馬腳為前三趾齊平,希臘腳為第二腳趾較長,埃及腳則為大拇指最長、依序較短,亞洲人的腳普遍偏寬,且多為埃及腳、羅馬腳,若鞋頭大小不符,就很容易出現拇指外翻、頂到腳趾、兩側腳趾摩擦等問題,尤其是尖嘴鞋更為嚴重。建議在挑選時可先將腳貼齊鞋底目測,若可將鞋墊取出是在好不過的,將腳底和鞋墊貼齊測量更為精準,若超出鞋墊範圍,自然就不適合。 足底健康日常保養很重要,4招更助防範足底筋膜炎! 鍾馨葦物理治療師表示,鞋款對於足底的健康影響相當深遠,挑選時可多留意細節,而日常的行走方式及保養也相當重要。 現代人不論是在外或在家,穿著鞋子或拖鞋走路的時間,比赤腳走路時間還長,導致足底抓地的小肌肉日漸失能無力,也因此常見足底筋膜炎的足底疾病。正確的行走力線,會是腳跟中心線偏外側先著地,接著力量通過中足中心,最後傳遞到大姆趾推進離地。建議民眾可觀察自己在行走時足底力量的分佈,透過察覺自我才有助於改善足部健康。 保養足底也和小腿息息相關,鍾馨葦物理治療師建議,平時可多做伸展運動,像是弓箭步就是個簡單又足夠伸展的選擇,這動作從小腿到阿基里斯腱再到足底,整個下足筋膜、肌肉皆可獲得伸展。另外,也可以作些簡易的按摩,例如腳底踩網球或彈力球,就可以充分按摩到足底,而小腿則可以雨刷的方式放在滾筒上擺動,使筋膜分離得到舒緩,除了放鬆也需要透過踮腳訓練,能增加腿部肌肉彈性。而若是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或時常有小腿痠痛問題的民眾,這些方法也有助緩解。不過若症狀反覆發生,建議盡早尋求醫療協助以利改善。 最後也建議,平時應準多注意自己鞋底磨損的狀況,鞋底磨損傾斜角度太大,長期下來容易對足部、膝蓋、骨盆甚至是整個人的骨架容易歪斜造成疼痛等不良影響,提醒民眾多留意。 《延伸閱讀》 .鞋子挑錯當心腳越走越痛,醫教挑鞋要點,常見4大迷思要小心 .穿鞋也會痛原來是拇趾外翻?骨科專家教兩條線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1 養生.抗老養生
今年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養生先養腎!做好9件事,教你保陰潛陽固陽氣
今(20)日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同時大寒也代表最寒冷的時節已經到來,過了大寒天溫度就會逐漸溫暖,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過渡時期,寒暖交接,人體最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因而大寒養生十分關鍵。「大寒小寒,防風御寒」,是老年人養生的重點,尤其是出門運動或外出時,應適當增減衣物。此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大寒節氣的飲食,仍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大寒養生-吃好三樣1.蝦皮燒豆腐據醫學研究證明,缺鈣會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冬季日照時間短,人們活動量減少,很容易缺鈣,因此在寒冷季節裡要注意多補充鈣質。豆腐中有著豐富的鈣質,蝦皮也是補鈣的高手,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滿足許多乳糖不耐的人補鈣的需求。豆腐與蝦皮這兩種食材簡單易得,蝦皮燒豆腐這道菜也十分易做,即在做普通燒豆腐的過程中加入蝦皮即可。為減少鹽的攝取量,建議選用無鹽蝦皮。豆腐濃郁的豆香加上蝦皮的鹹,吃上一口,唇齒留香,快做給家人嚐嚐吧。2、清炒山藥“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冬天要多吃一點根莖類食物。山藥味甘、性平,具有「益腎氣、健脾胃、潤毛皮」的作用。山藥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其中含有的卵磷脂還能增強人體的記憶力。此外山藥所含熱量較低,常吃具有減肥健美的作用,很適合廣大愛美女性食用。3、桂圓紅棗煲牛肉牛肉最適合體弱者食用,能夠快速補充因為寒冷消耗的能量。牛肉性溫,不僅可以暖身暖胃,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很多人冬天脾胃受寒,導致消化不良,脾胃失和。加上桂圓紅棗,不僅可以補充營養,還能補脾益氣,促進吸收。大寒養生-喝好三樣1、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生薑羊肉湯,出自古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驅散寒冷、溫中補血,被譽為「冬季暖身第一湯」。羊肉能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羊肉性熱,冬天人的陽氣內斂,正好可以藉羊肉補足,可以有效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羊肉,消化不良、內熱咳嗽的人,最好少吃。2、冬瓜排骨湯大寒之後要吃「三冬」,三冬即:冬棗、冬瓜、冬甘蔗。冬瓜膳食纖維豐富,對於降低人體膽固醇及血糖都有好處,還能夠防止動脈硬化。冬瓜中鈉鹽含量低,高血壓患者可以多吃。排骨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具有補血的功效。排骨進補,冬瓜解膩,二者同食,既營養又美味。3、燕麥粥大寒養生要注意養脾,燕麥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符合大寒時節養脾胃的需要。冬季天氣寒冷,心腦血管病的高發。食用燕麥可以有效降低人體中的膽固醇,對心腦血管病人大有好處。除此之外,燕麥還有通便、降血糖的作用,很適合中老年人食用。除了燕麥粥,還可以將小米與燕麥同煮,加上幾顆大棗,既營養又美味。做好三樣1、每天泡腳,堅持不懈冬天最重要的是防寒保暖,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腎經起於足部,足心的湧泉穴是其主穴。每天睡覺之前,可以用溫水泡腳,並用力揉搓足心;可以解除疲勞,補腎強身,延緩衰老。還能防止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每次泡腳以20分鐘為宜,中途要適時添加熱水才有效果。2、室外活動不可起太早老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也要加強鍛煉,但室外活動的時間需要有所注意和調整。冬季作息要遵循早睡晚起的規律,室外活動鍛煉的時間最好不要過早,要等到太陽出來之後,人的身體整個甦醒後,再外出鍛煉。在空氣品質不好的霧霾天裡,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呼吸道不好的人,更要減少外出活動時間。運動前做十五分鐘準備運動,提高身體韌帶、肌肉的彈性,有效防止損傷。3、注意頭部頸部保暖冬天最重要的,還是防寒保暖。人的全身被衣物包裹,頭頸反而是散熱最多的地方,而頭部、頸部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在寒冷的天氣裡要特別注意頭部和頸部的保暖,出門帶好帽子、圍巾等保暖產品。(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謹記恩師謝貴雄身教言教,林思偕:多關心病人兩句,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位置!
初秋午後,長庚醫院小兒科醫生林思偕重返母校台大醫學院。窗外景緻依舊,越過中央走廊,盡頭的醫護宿舍,那圍著柱子的白色圓沙發還安放著。「常常一坐上去,就睡著了。」日式舊院區的門診區後方,設計了一條醫生進入診間的密道。候診病患從不知道醫生什麼時候進診間的。三十年後再走一遍,謝貴雄教授的暖心再度浮上記憶。當年林思偕跟著謝教授的診。病患絡繹不絕要求加號,即便護理長忍無可忍抗議,謝教授也總是應允,「悲苦的人來到面前,拒絕實在說不出口。」看完最後一個門診已身心俱疲,正準備返家卸下疲累,謝教授卻再轉頭交代:「剛剛收的那個病人,不太穩定,我們去看看。」彼時的台大醫院非營利,醫生多看薪水也不會變多,更不是「主治醫師制」,沒有誰是誰的病人這回事。暮色中,師生兩人就這樣走在寒風凛洌的中央走廊上,老師一步一腳印的典範,林思偕篤定跟隨,學老師一樣,把教學看作授命式的責任與人生的素樸義務。當年小兒科病人眾多,病情也較為複雜。恩師謝貴雄對病人總是專注聆聽,殷殷叮囑,與病人站在同一陣線。一位重症免疫缺損的病童讓林思偕印象特別深刻。某次門診,孩子懷疑有足部蜂窩組織炎。謝教授幫孩子作完腳部的檢查後,竟蹲下身子,主動幫孩子穿上褲子。告知嚴峻病情,媽媽想起孩子長期以來的折磨,不禁哭了起來。謝教授親自遞衛生紙,安慰她說:「碰上就碰上了,別哭了,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病人離去後,謝教授對林思偕說:「你下次碰到一個你不知道怎麼治療才能幫他的病人時,記得要對人家好一點。」在台大當三年住院醫生後,適逢長庚成立「兒童醫院」,林思偕決定到長庚試試。往後二十三年,林思偕全心投入醫療專業,至少通過八次綿密而嚴謹的考核,才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升到教授。「我資質駑鈍,資料夾送了被退,退了再送……始終保持鬥志,沒想過放棄……」直到收到長庚大學部定教授聘書的那一刻,林思偕開才開始認真思索傳承的問題——我該教學生什麼? What are the things that I got left to do?想起他一路看過的病人,幸福的病人是相似的,不幸的病人則有各自的不幸。知道病人從何而來,看完病要往何處去,和診斷同樣重要。「病人故事」,則是醫生在白色巨塔內往外窺視的窗口,藉以通往內心的秘密花園。許多林思偕的小病人已成為高中生或大學生,從七個月到十七歲都掛自己的診。每次造訪,林思偕迅速綜合病徵,哪兒壞了就幫他們修修,也不忘在家長的寒暄中了解近況。他深知,看病人不能只是全景式的鳥瞰,還必須對病人生活細部觀察。並以真誠的態度聆聽,讓病人可以暢所欲言。林思偕常告訴學生,未來的挑戰是空前的,選擇也是多元的:「你怎麼樣做一個人,以後就會成為那樣的醫生。」受教的學生如今形容林思偕:「病人看著老師的眼睛,那目光充滿了誠意和友情……」,「老師的每句冷笑話,在病人面前都變成那麼暖,帶著一種消磨病痛的溫順感情……」信任像輕拂的風,一次又一次將事情吹往好的方向。林思偕看到許多重病傷殘的孩子,那麼弱小,生活那麼不便,卻那麼堅毅,逆風成長茁壯,勇敢做自己。「我心存謙卑與感激,不再為小小的挫折煩躁不安,遇到困難不再害怕。」林思偕說。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造訪這一天,林思偕正在搬遷辦公室,紙箱堆疊中,秀出許多老照片和剪報證照,都是在彰化銀行擔任資訊室主任的父親替他收藏的「寶物」,經歷了一場人生「縮時攝影」,我們看到各階段的作家醫生。搬出的舊辦公室,是2009年林思偕五十歲時開始書寫「非醫學」文章的基地。他開始練筆,把寫好的「醫病文章」投稿給報刊雜誌。他形容,寫作和打桌球一樣「有練有差」,寫個幾年,多少就有個樣子。當病人拿著報紙衝進診間,不敢相信這是我寫的,感覺像騰雲駕霧。寫作帶來消磨苦痛的溫潤力量,得到了人生的診斷,一切都留了下來,只有時代在消逝。屈指一算,林思偕發表的散文數已超越SCI論文數。搬家拋棄了大部分書籍、醫學文獻和研究戰利品,甚至一些無用的證照也很想丟……但是,收藏副刊剪報的文件夾,則小心翼翼保留,還有小病人和家屬送的親筆書信卡片與小禮物。一件也不能漏。行年漸長,林思偕領略到,錢與權並不能換來幸福和安全感。幸福的根源,是專心致志做自己喜歡的事,並能幫到病人。多關心病人兩句,儘可能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的位置,一整天下來不但不累,反而心思鎮定。因為當醫生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病人從自己手中好起來,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醫學有其極限,除了症狀以外,病人是帶著更複雜的,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來向醫生求助的。病人的害怕和脆弱,哭泣與嘆息,醫生置之不理就是一種辜負,一種失職。林思偕相信,醫學不是只有疾病編碼,或者統計。比起大數據,自己更相信嬰兒眼底傳出的訊息。(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1-05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0歲男天冷大啖火鍋 腳趾疼痛竟是痛風
約30歲男子「小林」,日前因腳部大拇趾疼痛難受,前往衛福部新營醫院家醫科求診,醫師診治發現,男子因天冷頻繁與友人吃火鍋,透過理學檢查發現其腳部大拇趾紅腫,抽血檢查尿酸偏高,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經藥物治療3天後恢復正常。新營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宗林說,正值低溫, 不少人常吃火鍋配上小酒,不過吃進高普林的食物易使代謝異常,或是腎臟排出尿酸功能障礙患者,易出現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造成急性痛風發作。陳宗林指出,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尿酸排泄受阻,導致有過多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或軟組織中而引起腫痛的病症。典型痛風發作多發生在半夜或清晨,大多數病人發作前都曾經有飲酒或攝取含高普林食物過度情形,如食用大量海產或火鍋等,所侵襲部位,以足部大腳趾關節最常見,其次為踝關節、膝關節、足背,甚至全身關節皆有可能受到侵犯。他指出,一般病程在1至2天內達到高峰,未經治療情況症狀持續7到10天會自然消退,如經治療病程可縮短至3天內,若長期反覆性發作,症狀會持續更久或多關節發作。陳宗林說,痛風預防首要是生活型態調整及使用降尿酸藥物,如肥胖者減輕體重,減少酒精攝取,尤其是啤酒及烈酒,減少高普林食物攝取,如動物內臟、紅肉、海鮮、香菇,每天攝取適當的水分,另外需維持血尿酸值小於6.0 mg/dL。他提醒, 痛風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尚無根治方法,只要有良好生活習慣,飲食改善及合理藥物治療,就可得到良好治療效果。
-
2021-12-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冷怎麼穿都不保暖?專家曝身體4部位是關鍵
時序進入年末,天氣也愈趨濕冷,但卻有不少女孩「愛美不怕流鼻水」,喜歡穿著會露出小蠻腰的兩截式短版上衣出門,展現身體曲線。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不只容易受寒流鼻水,更可能造成腰痛、腹痛等問題。氣溫驟降,各種保暖措施也紛紛出籠,像是厚外套穿上身、隨身攜帶圍巾或手套,甚至是帶著暖暖包來取暖。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方志男建議,時至冬季,特別需要加強保暖的部位包括:1.頭頸部頭部如果受寒,血管一收縮,血壓就上升得很快。而頸部因是六條陽經通過之處,現在人經常打電腦、滑手機,血管與肌肉都很緊繃,一受風寒自然容易血管收縮,造成疼痛,因此醫師建議可戴上帽子、圍巾保暖。另外,如經常受鼻子過敏所苦,可嘗試用吹風機(溫度勿感覺燙,適中即可)吹頭後方的風池穴和風府穴,可有效改善。2.上背部這地方是心肺所在地,膀胱經也會經過上背部。身柱穴、肺俞穴和大椎穴也在這個地方,如受風寒可能會有類似鼻子過敏的症狀、如流鼻水。經常鼻塞的人可輕按上背的肺俞穴,略有改善效果。3.腰部不少人喜歡穿兩截式的短版T恤,大秀小蠻腰,就算寒流來也沒在怕。中醫認為,露出腹部會讓肚臍「吃風」,容易造成腹痛或腰痛。因此建議冬天還是避免露出腹部,讓寒氣入侵,特別是女性,恐加劇經痛。4.足部現在人生活緊繃,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手腳容易冰冷,嚴重時甚至會抽筋。建議可抹一些含有薑或乳香、沒藥的精油,或是雙腳泡一下加了生薑的熱水。(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
2021-12-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腳底就是身體的「解毒地圖」!足部按摩師的「超級排毒穴道」:一天10分鐘,分解體內脂肪
痠痛、生病、手腳冰冷全是因為體內氣血不暢、毒素堆積所造成,而「腳底穴位」,集中了全身臟腑組織對應的反射區,也是打通氣血、讓堆積的毒素能徹底排出的重要開關!編按: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若有感到疼痛,或是發現有硬硬的腫塊,所對應到的就是你身上器官變得虛弱的信號。只要按對與臟器連接的位置,就能輕鬆排出潛藏的毒素,改善不適症狀,不需要特殊工具,只要按壓穴位10次,一天10分鐘,就能養出超強抗病力!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那就是「腳底穴道」。刺激穴道後為什麼能改善身體狀況呢?所謂穴道,指的是位於骨頭附近,末梢神經集中的部分。只要刺激位於皮膚深處的穴道,就會透過末梢神經傳達至與那個穴道相對應的臟器,因此能達到活化該臟器的功能。此外,藉由刺激穴道,能夠促使腳部血液與淋巴液的肌肉幫浦作用效能提高,也能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順暢地將堆積在體內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推除。再加上,Matty式腳底按摩一開始會先刺激與解毒息息相關的腎臟與膀胱對應的穴道,在那之後,再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刺激相對應的穴道。若腎臟或膀胱的功能變弱,即使好不容易刺激了穴道,也很難將不必要的老廢物給排出體外。但若事先刺激腎臟與膀胱的穴道,就能以尿液的方式將它快速的排出體外。實際上,在我按壓這些穴道或進行按摩後,透過尿液來達到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量,比一般狀況下的排出量還要提升許多的實驗數據。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身體狀況的高度效果。除此之外,用這個方式也能有效改善水腫、促進分解體內多餘的脂肪,所以也有打造身體曲線的效果。請務必利用按壓腳底穴道,維持健康與保持美麗吧!超級排毒藉由按壓所有的解毒器官來瘦身!總是瘦不下來,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代謝產物堆積在體內所致。這裡,就要用這個「超級排毒」來刺激身體與解毒相關的所有器官的對應穴道,打造成為易瘦的身體。此按摩會將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完全排出,也能達到健康與美肌效果。按壓順序左腳開始: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❹小腸 ❺左腳的橫結腸 ❻降結腸 ❼乙狀結腸 ❽肛門 ❾輸尿管 ❿直腸接著換右腳: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❸肝臟 ❹小腸 ⓫上行結腸 ⓬右腳的橫結腸 ❾輸尿管 ❿直腸從左腳開始進行按壓!❶大腦:由上往下刺激腳的大拇趾趾腹位於腳底大拇趾趾腹的就是大腦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將大拇趾以縱向分成4個區塊,各區塊重複按壓10次。❷腦下垂體:大拇趾趾腹中央按壓到底為止位於腳趾拇趾趾腹正中央的就是腦下垂體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外側對準穴道, 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左腳時,做完步驟❷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❹❸肝臟(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位於右腳小趾的延長線上,腳趾根部的骨頭下方,手指拇指指腹對準的範圍就是肝臟的穴道。將此處縱向分成2個區塊,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處對準穴道,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上往下滑動。❹小腸:用2根手指的第2關節按壓著滑動將腳底按照長度分成約4等分,從上面數來第3個區塊,以中趾為延長線分成一半,位於外側的就是小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與中指第2關節,對準穴道往腳跟方向按壓著滑動至腳跟前方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⓫❺橫結腸(按壓左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內側往外側按壓著滑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左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內側往外側滑動至小趾根部的骨頭下方。❻降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從步驟5橫結腸的穴道右端開始,至腳跟硬的部分上方,手指自然停止的位置為止,就是降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5的按壓方式,由上按壓著往下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❼乙狀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6降結腸的穴道下端開始,至內側腳踝下方的膀胱穴道前方為止的區塊就是乙狀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6的按壓方式,由外側按壓著往內側滑動。❽肛門(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垂直按壓到底為止位於步驟7最後抵達的乙狀結腸穴道左端的就是肛門的穴道。此處沿用步驟7的手勢,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❾輸尿管: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從膀胱穴道的上方開始,至內側腳踝的後方凹陷處為止的範圍就是尿道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❿直腸:從內側腳踝開始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至腳踝上方10公分處從內側腳踝上方開始到上方10公分處為止是直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至此,左腳按摩結束後,再換右腳按照步驟❶〜❹、⓫⓬、❾❿順序進行按摩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從這裡開始!⓫上行結腸(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右腳的小趾延長線上,從腳跟的上方開始往腳趾方向前進,到手指自然停止位置的範圍就是上行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由下按壓著往上滑動。⓬橫結腸(按壓右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11上行結腸穴道的上方開始,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為止的範圍,就是橫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並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外側往內側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 最後在右腳進行步驟❾❿解毒小建議依照吃飯時的姿勢與水分的攝取方式來左右是否不易變胖在吃飯時,稍微用一點技巧,就能讓自己不易變胖。首先就是姿勢。若用往前頃的姿勢吃飯,就會壓迫到肚子(胃),讓消化變得不良,胃消化的食物停留在為中,導致變胖。吃飯時,要將肚子伸直。此外,若在吃飯時攝取過多水分,會造成唾液分泌減少,也會導致消化不良。吃飯時儘量不要攝取水分,若要攝取的話,建議在飯前或飯後再飲用。書籍介紹腳底按摩 身體排毒地圖 :一目了然的反射區對症按壓圖典,治痠解痛、修復臟器,從頭到腳改善所有不適與常見病症!作者:Matty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8/26作者簡介Matty:腳底按摩師。在台灣學習腳底按摩,有20年以上經歷。以台式腳底按摩為基礎,融合世界各國的腳底護理方法,發展出獨特的「Matty式腳底按摩」,可以快速而有效解決現代人常有的腳底問題。讓許多人認識腳底的奧祕,也經常傳授各種在家就可以做的健康小祕訣,深受日本眾多女明星及演藝人員的信賴。經常各種透過演講與課程,面對面教授各種可以幫自己按摩腳底和腳底護理的方法。著有《Matty式足穴10分鐘解毒按摩》《看DVD學Matty式足穴解毒按摩》等。延伸閱讀: 孤獨死指南》妹妹獨自一人在家中過世...呂秋遠:決定「獨居一輩子」該做的10個準備
-
2021-11-2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最可怕的併發症 衛教師:有1/4病友因此住院
●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易衍生併發症●嚴重糖尿病會造成末梢神經血管病變●嚴控血糖,飲食攝取升糖指數低的食物糖尿病並不可怕,但怕的是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易衍生併發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統計發現,高達四分之一的糖友因為足部問題而住院治療。一有傷口 容易惡化到深層常見嚴重糖尿病併發症會造成末梢神經血管病變,引發糖尿病足,使腳的感覺變遲鈍,加上血液循環不好,肢體養分不夠,一旦出現傷口,很容易惡化到深層、侵襲骨頭,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實,只要嚴格控制血糖及血壓,同時做好足部護理,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足的危險。控制血糖 醣類攝取勿超量除了嚴格遵守醫囑用藥外,飲食會攝取的六大營養素中,澱粉類及水果類會直接造成血糖波動,必須視個人血糖狀況攝取。假使一天吃3碗飯或水果超過一碗的量,即是醣類攝取超量,因此,如果外食族三餐都吃便當,且把飯都吃完,就算過量攝取。糖尿病患的血糖理想目標:飯前80至130mg/dl,飯後2小時80至160mg/dl,糖化血色素7%以下。若擔心血糖太高,可留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大部分蔬菜、糙米、燕麥等全榖雜糧,都屬於GI值低的食物,適量搭配吃蛋白質的食物,有助緩和醣類上升幅度。若是血壓及血脂控制不好,建議少吃紅肉及肥肉,以植物性蛋白,也就是豆製品為主較為適合。足部護理 依照5項目執行糖友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完整的足部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潰瘍及截肢的危險因子。平時在家的足部護理,可依照以下5建議執行。1.每天檢查腳:拿面鏡子仔細照腳底與腳趾處,檢查有沒有傷口。2.做好足部保濕:足部龜裂容易造成不易癒合的傷口,每日洗完腳後,建議使用清爽的乳液擦拭,避免擦在腳趾間,以免滋生細菌黴菌,長成水泡。3.趾甲剪平直:一般人修剪趾甲,習慣依趾甲形狀剪成圓弧形,可是糖友們因為傷口癒合不易,建議要剪平直,以免造成甲溝炎或趾甲嵌入肉裡;若長雞眼或繭,請直接找醫師處理。4.穿適當的鞋襪:鞋子合腳舒適,避免穿涼鞋及高跟鞋等包覆性差的鞋子;買鞋建議下午時買,因為下午通常是腳最大的時候;襪子選擇白色棉質能吸汗的襪子,受傷才能很快辨識。5.保持足部循環:糖友們應該適時增加腿部運動,避免跪坐、久坐或盤腿坐,而讓血液循環降低。
-
2021-1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穿夾腳拖跑步好跑嗎? 醫分析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6大原因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1. 缺乏足弓支撐2. 缺乏壓力緩衝3.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4.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5. 包覆性不足6. 足底貼合度不足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腳踝扭傷和腳趾受傷的風險增加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 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跑鞋與夾腳拖的差異根據研究顯示,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1. 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2. 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3. 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4. 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5. 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6. 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7. 要有良好的透氣性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缺點還是比較多。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從運動拖鞋改良而成的運動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增加了運動的適應性,與傳統夾腳拖有很大的差異。但這樣的拖鞋始終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即使少數人合用,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只能說優秀的跑者在技術及身體能力條件加持下,跑步不會受到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影響。或是在選手腳部腫脹時,使用改良夾腳拖可以讓跑者得以持續推進里程。但這類夾腳拖鞋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筆者尤其建議跑步初心者應該還是從正規的跑步鞋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用運動夾腳拖作為主要跑鞋。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拖鞋也會不斷進化,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最後,恭喜羅選手順利摘下紐約超馬挑戰賽第二名!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1-11-10 養生.運動天地
訓練走路「推進力」 走起路來更省力!
走路推進力是什麼呢?看似最簡單最基本的「走路」居然還有省力的方式?帶動走路與足底筋膜的「絞盤機制」又是什麼呢?居然跟「足底筋膜炎」也有關係!今天這篇要來讓大家一一認識這些關係,跟我們最專業的「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來探索吧!絞盤機制指的就是,當我們走路往前踩每一步的時候,我們的腳都會不斷地變形,此時足底筋膜就會被動的拉長跟縮短,這個過程就是產生往前邁進的推進力。但如果足底筋肉無力、小腿沒力,或有足部問題的人,就會無法產生絞盤機制,足底筋膜就會被迫只在拉長或縮短的地方出力,就有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炎」、「足跟痛」等問題。所以今天來教大家3個訓練走路「推進力」的小運動,讓你走起路來更省力唷!快一起來看看吧。原始影片:看看唄影片授權:@veronicarehab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T:點我看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銀運動/擺脫足底筋膜炎 治療師教3招舒緩解痛
• 常見疼痛點,在內側足弓及前側足底• 復健運動有助強化腳底肌力和柔軟度• 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容易患病早上起來,下床踩地的那一刻,腳底傳來一陣椎心刺痛。久坐數小時,站起來瞬間,一踩地就好痛,小心可能得了「足底筋膜炎」。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鄭宇劭表示,足底筋膜就像厚厚的彈簧,負責緩衝、傳遞力量,過度或不當使用易造成發炎疼痛,除了吃消炎藥、休息外,可藉由運動訓練來強化筋膜、伸展肌肉,有助於緩解疼痛。一有疼痛發炎 應速處理足底筋膜位在腳後跟到腳趾(趾骨)間,不僅承受全身的重量,也幫助維持足弓的穩定、吸收行進踩踏的衝擊力,久站、久走以及錯誤姿勢可能產生發炎現象。求助骨科、復健科門診時,醫師會沿著足跟的內側向趾端探測觸診,找出疼痛點對症下藥,或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和X光,檢查足底筋膜是否增厚,評估嚴重程度及復原時間。鄭宇劭說明,足底筋膜炎常見疼痛區域在內側足弓,其次為前側的足底。有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等結構異常者,是足部問題好發族群;穿錯鞋造成身體力學不平衡,也易引發足底筋膜炎。若起床腳踩地會痛、按壓腳跟處特別疼痛、久站腳底開始痠痛、運動過後腳底感覺到刺痛,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按摩、腳趾收放、按摩球40歲後,足底筋膜炎的成因可能是「退化」,筋膜逐漸失去彈性,無法正常緩衝。疼痛急性期時,鄭宇劭建議,可以先冰敷減輕疼痛,再用熱敷增加血液循環及代謝能力;想要「治本」,應做伸展運動鍛鍊腳掌,加強訓練肌力,減輕足部負擔。居家自療運動,可以徒手、腳趾收放、按摩球等三種方式按壓痛點,充分伸展足底筋膜與跟腱,緩解足底筋膜炎症狀,阻止惡化甚至痊癒。鄭宇劭提醒,為避免疼痛一再復發,請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1-02 該看哪科.皮膚
長雞眼有2大病因 皮膚科醫:穿錯鞋、拇趾外翻
60多歲陳媽媽多年來飽受雞眼所苦,這對熱愛跳土風舞的她可是一大折磨,以為快要痊癒了,但上場跳上幾次,大腳趾關節又磨出厚皮,愈來愈腫,有時還會滲出血來,要是壓迫到神經,更是苦不堪言。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雞眼好發於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部位,也就是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地方。造成雞眼的成因,為某個部位的皮膚反覆受力、摩擦,長期刺激,皮膚增厚,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則為胼胝,也就是俗稱的厚繭。曾奕騰表示,雞眼可分為兩大成因,一為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是結構異常,最常見的是拇趾外翻。另一為長期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走路或運動,磨出問題來。陳媽媽就是典型個案,兩大成因皆有,從小就拇趾外翻,鞋子與大腳趾關節容易摩擦,形成硬皮。進入職場,因為工作所需,必須穿上高跟鞋,硬皮愈來愈厚,且覺得疼痛。為此,陳媽媽經常拿著挫刀來磨平大腳趾關節上的硬皮,但效果不佳,沒多久又長厚,疼痛、滲血,有時磨得太過頭,還引起局部紅腫感染,只好至皮膚科接受治療。曾奕騰表示,雞眼不難治療,針對厚皮進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或尿素藥膏,來軟化角質,減少疼痛,但只能治標,想要治本,必須找出病因。如果是拇趾外翻所致,建議至復健科、骨科尋求協助,購買類似甜甜圈的軟墊,放在雞眼上方,以減少疼痛。如果是鞋子的問題,則建議穿著大小適中、前端楦頭較寬,且有氣墊的鞋子,運動時還應搭配具有一定厚度的襪子,以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科普課程進入偏鄉 國衛院激發學童興趣
台灣有700多所、約10萬名偏遠地區小學學童,超過五成的弱勢偏鄉孩子來自單親、隔代或家庭收入較不穩的家庭,除了國民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動訊息較少,而時間、交通及經費也成為障礙。國家衛生研究院爭取科技部經費,結合民間企業界及公益團體,將科普課程模組化,直接帶入校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這就是DNA?真的好漂亮!」「細胞這麼小,怎麼塞得下這麼多東西?」「原來疫苗是這樣做成的啊!」。參與科普活動的孩子們發出或讚嘆或驚奇的疑問與笑容。國衛院長梁賡義說,知識普及是翻轉生命最基礎的一個條件,國衛院連續兩年舉辦系列科普活動,縮短科學與學生的距離,在科學教育的土地上播下種子。一起投入科普活動的企業與團體已經有12家,包括台北府門扶輪社、川盛貿易、葡萄王生技、阿瘦實業、樂斯科生技、伯森生技、麗旺生技、綠加科技、精拓生技、生展生技、豬博士動科、中華海洋生技等。其中,阿瘦實業已連續二年參與計畫,阿瘦實業董事長羅榮岳以「一針一線,實實在在」的精神,親自領隊參與多次科普活動,在現場解析人們走路的姿勢與習慣、足弓承受的壓力,讓大人小孩都趨之若鶩。阿瘦實業於2018年開始提出「動態足壓量測」的觀念,透過足部大數據,除了幫助人們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鞋,並宣導足部健康的重要性,希望能對台灣的公衛醫學有所幫助。梁賡義說,國衛院是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善盡社會責任,走入社區、傳播科學知識是重要的使命之一,國衛院將繼續與具有推廣科普熱忱企業共同合作,統整各項資源,協助培養科普教育人才,讓源源不絕的養分持續澆灌在科學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