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足部
共找到
281
筆 文章
-
-
2023-01-24 醫療.新陳代謝
沒有變瘦、傷口也易癒合就不會罹患糖尿病?醫破解常見4迷思
根據衛福部歷年調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目前全國約有超過兩百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兩萬五千名的速度增加中,對國人健康是一大威脅,且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控制,若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包含:心血管疾病、腎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足部病變等,對病患生活影響巨大。 為了照顧身體,許多糖友積極尋找各種醫療知識,但面對龐大的健康資訊,糖友總會產生不少迷思,希望醫師能幫忙解惑,綜合多年病患常問的問題在此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幫忙糖尿病患,建立正確觀念後方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迷思問題一:「罹患糖尿病應該會變瘦,但我並沒有呀!所以我沒有得糖尿病,我傷口有時都很容易癒合,所以我沒有糖尿病。」正確觀念錯!糖尿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病患若沒有經過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的。等到出現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則都是發病較久的情況。所以如果您的一等親家屬有糖尿病史,或年齡超過40歲,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有妊娠糖尿病等,都應定期篩檢。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每三年一次,是政府一項德政,方便又有效。迷思問題二:「打胰島素的都是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所以打胰島素會傷害腎臟,我不能打胰島素。」正確觀念目前台灣糖尿病患打胰島素比率偏低,因不少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會傷害身體,其實胰島素是所有降血糖藥物中最安全之一。胰島素屬蛋白質,不能口服吃入,因為會被胃酸分解,但近年來由口黏膜吸收的新型胰島素問市,所以患者千萬別氣餒,以為終身要打針,科學何其進步,也許不到10年,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有口服胰島素的生產。當病患罹患糖尿病超過6年,其體內之胰島素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50%,病史超過10年,其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0%,所以補充胰島素對病患來說是必須的,但是多數病人總希望醫師再加口服藥來控制,其實效果不佳,且增加藥物彼此之間的反應及肝腎負擔。迷思問題三:「糖尿病是胰島素過多還是過少?」正確觀念糖尿病基本上分為四種。一種是第一型糖尿病,在台灣人數很少,屬於胰島素缺乏,不打胰島素會導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有抗性,胰島素分泌亦有障礙,在台灣九成五以上病患屬於此型。該型病患因為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所以體內分泌出來之胰島素剛開始幾年是過多的,等到多年後因代償分泌負擔而造成衰竭,就會開始缺乏胰島素,所以不是只有第一型病人才需要打胰島素。第三種是因為割除胰臟細胞,或發生胰臟炎破壞胰島細胞等原因而造成的糖尿病。第四種是妊娠糖尿病。迷思問題四:「糖尿病的藥物吃多了會傷肝、傷腎,所以能不吃就盡量不要吃。」正確觀念錯!糖尿病人又可視為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所以是心臟、腎臟、中風的高危險群病患,除了控制飲食外,藥物之配合與身心的調適也很重要。首先體重過重者要積極減重,運動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只要每天快走30~40分鐘,即是有效之有氧運動,其他很多運動,例如:太極拳、法輪功、練氣功、游泳、走路等,也都有助糖尿病控制。即便病人不想吃太多藥,但必須著手改變生活型態才能轉變人生,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病情有輕有重,可以採取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病患會自行減藥或拒絕吃藥,甚至不治療造成很多併發症,危害遠大於藥物本身。患者一定要瞭解血糖過高之糖毒性,是高於所吃的降血糖、降血脂藥副作用,所以要控制飲食及體重、多運動,以幫助維持血糖,促使藥物劑量減輕,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造成不可逆之併發症。以下五項控制血糖的要訣,提供病人參考,相信遵循著下列要訣,糖友們都能享受健康生活。一、健康飲食、三少一高: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病情制定適合的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注意三少一高,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之原則。二、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生活型態,每週至少要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並注意潛藏的危險,例如:跌倒、脫水等,以及運動前血糖自我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三、控制體重:在營養師及衛教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以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四、規律服藥:依照醫師指示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若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服藥情形,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的控制。五、監測血糖: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型態而有所變化,應養成自我血糖監控,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課程】關節退化走路不穩?醫師教你足部保養免坐輪椅
|課程資訊|▽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台灣人最愛穿夾腳拖?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周休假期許多民眾安排外出旅遊從事戶外活動,活動量比平日還要高出許多,若關節退化、肌耐力不足或是施力錯誤,長時間走路一個不小心就會出現傷痛!你也有同樣的困擾嗎?「關節不好是否盡量少走路比較好?」「跑步傷膝蓋,走路比較好?」其實,並非減少活動就是對雙腳膝蓋關節有益處。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說明膝關節疼痛是其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等戶外活動。林頌凱院長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針對大眾日常雙腿、足部健康困擾推出系列課程,帶領大家從復健、運動醫學角度,幫助你我預防改善肌肉痠痛、關節炎、運動傷害等身體急/慢性不適,以簡單易理解的方式告訴你正確的醫療保健知識,翻轉造成傷害的真相。|課程詳情|⭐此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等同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後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足底筋膜炎惹腳跟痛?在家簡單舒緩、強化足弓運用2種居家物品作為輔具,透過簡單的2個運動方法搭配實用技巧,不僅能舒緩改善疼痛,還能訓練出強韌的足弓,預防足底筋膜炎。📍課程重點📍●利用毛巾訓練足弓上提力量●運用階梯伸展雙腿筋膜及訓練雙腿力量●日常能靈活足弓的技巧👉前往觀看醫師:退化性關節炎只吃藥復健沒效!2個治療新觀念退化性關節炎等級分4期,各階段以關節腔不同狀態區分,韌帶影響關節關聯性高,本課程將帶給你全面性的2個重要變化的新觀點及3大治療方向。📍課程重點📍●了解退化性關節炎4期差異●認知影響關節的關鍵因子●認識3大治療新面向👉前往觀看不運動反而加速退化?!必學「護膝」技巧公開預防關節磨損須避免過度使用,然而並非不使用就能免除風險,有可能反而加劇退化,本課程將帶領你了解何種運動類型及保健對膝關節較合適。📍課程重點📍●影響膝關節的5個等級運動類型●高衝擊與低衝擊的運動選擇●膝蓋保健技巧👉前往觀看穿夾腳拖脊椎恐歪掉?鞋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利用運動醫學原理教你穿夾腳拖技巧,不僅能跟上潮流增添生活的樂趣還兼顧健康安全。📍課程重點📍●了解穿夾角拖鞋的步態原理●穿夾腳拖鞋會對足部或身體造成的潛在風險●知道如何判斷時機穿夾腳拖鞋👉前往觀看腳拐到發腫像麵龜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學會辨別情況並適當處理,避免反覆發炎、關節炎產生。復原過程中知道如何辨別何種腳踝外觀為正常變化,警覺判斷是否持續就醫接受復健治療。📍課程重點📍● 辨別3種扭傷程度● 復原期間的常見問題● 康復後應警覺事項👉前往觀看敷錯發炎更痛苦 4個判斷冰熱敷時機告訴你冷熱應用原理,並辨別當時受傷的狀況是否為急性、慢性,觀察外觀及感受的變化,搭配簡易口訣就能幫助你快速判斷要冰敷還是熱敷。📍課程重點📍●各式急/慢性不適與疼痛處理方式●冰/熱敷原理及目的●簡易判斷口訣👉前往觀看|講師資訊|🔸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林頌凱 院長運動醫學和復健醫學雙專科醫師,從小就喜歡運動的醫師,致力於減少開刀可能性的關節炎與運動傷害治療。•聯新運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主任•聯新國際醫院復健科 主任•聯新國際診所院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顧問醫師•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 秘書長•倫敦奧運、里約奧運、仁川亞運 運科小組 委員•中華奧會 顧問暨醫學委員會 委員•樂天桃猿職棒隊 醫療團隊總召集人•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
-
2023-01-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化血色素僅代表平均值 糖尿病患採葡萄糖監測血糖成趨勢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每10人有1位糖友,若未做好血糖控制,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糖尿病患除透過藥物、飲食及運動控管,葡萄糖監測更是關鍵,過去傳統血糖監測一日需多次扎手指,造成病患疼痛、難以落實,無法掌握血糖波動全貌,近年「連續葡萄糖監測」成為國際糖尿病管理趨勢,除了觀察糖化血色素(A1C)指標,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數據也必須注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台灣較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好發原因多與遺傳有關,也包括肥胖、飲食不當、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恐產生中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疾病、足部病變等併發症,而過去傳統血糖監測,因頻繁扎針導致成效不彰,也難掌握血糖變化全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說,糖友過去皆透過糖化血色素(A1C)來監測血糖,但僅代表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單看糖化血色素也不夠,目前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國際趨勢,藉由「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指標,不僅能看到糖化血色素的全貌,還可以監測高血糖及低血糖情形。王治元表示,TIR數值越高,代表患者葡萄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實證,TIR每增加10%,A1C約降低0.8%。反之,若TIR減少10%,微量蛋白尿發生率會增加40%、視網膜病變更達64%。第二型糖尿病友何先生說,過去總憂心運動時發生低血糖,後來改用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挑戰騎乘自行車50公里,過程中一度血糖偏低,幸好APP即時提醒,馬上停下來吃東西,免於低血糖發生。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說,透過科技介入,可自動監測14天血糖變化,糖友不必如此辛苦,能享有更好生活品質。
-
2022-12-29 醫療.中醫
比起冬季多吃黑色食物食補 中醫透露「體外」養生更重要
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就是在冬季沒有好好調養身體、養精蓄銳,來年春天就容易受到病邪入侵。許多人認為,冬天養生就是靠「吃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表示,除非過於體虛,一般人更應注意「體外」養生之道,而非「吃進去」的食補。●食補外,也應注意「體外」養生●睡前可泡腳祛寒助眠,按壓湧泉穴、命門穴●冬天切記運動過量,以免陽氣隨汗液而出依據中醫「冬固腎」、「四時五行」理論的對應顏色來看,冬天應多吃「黑色食物」,例如黑芝麻、黑豆等。陳麒方指出,「色黑入腎」是宋代以後的說法,主要是在不同時節吃不同顏色的食材,或是面向特定方位做特定生活動作等。陳麒方認為,事實上並不需要以「特定顏色」食補養生,冬天養陰,多吃平性的食物即可。過去因為是農業社會,冬天需要儲備能量,因此有補養的習慣;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不大一樣,不需要特別儲備能量,也不需要特別進補。除了食補外,陳麒方說,一般人冬天更應該注意的是「體外養生」。例如應防範膝蓋、足部直接受風,如果比較怕冷,建議可以穿襪子睡覺;頭部是「諸陽之會」,洗完頭,一定要馬上吹乾、擦乾,不要悶著;也可拿吹風機或暖暖包熱敷後頸大椎穴部位約10分鐘,做好頭部保暖,以避免寒邪侵擾,導致頭痛、頭昏等。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冬天民眾常貪食火鍋補品,以為這樣能祛除寒氣,其實反而容易引起腸胃疾病。建議應該順應季節變化,以「平補」方式調和脾胃,例如可多食用山藥、南瓜、馬鈴薯、白蘿蔔、紅棗、桂圓、香菇等,並且酌量加入香菜、芥菜、青蔥、生薑等溫散風寒的食物,防禦風寒的侵擾。冬季的保健養生,以「不傷陽氣」、順應「冬藏」為原則,周宗翰指出,盡量早睡晚起,早睡可養人體陽氣,日出後再外出行動,適當地曬太陽,可讓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在大寒時節,切忌運動過量,運動到微微出汗就好,避免出汗太多,陽氣隨汗液而出,反而會讓身體受到損傷。睡前可「泡腳」祛寒助眠。周宗翰說,腎經起於腳底,建議可在睡前泡腳20分鐘,並按摩位於腳掌底前半凹陷處的「湧泉穴」;容易怕冷的人,可以把雙手搓熱,每天花10分鐘按摩熱敷腰部、前方對應肚臍的「命門穴」。如此一來,可達到養腎固精的作用。
-
2022-12-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腳踝扭傷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教你三招舒緩痠痛
行走在不平的路面或不小心踩空了很容易造成腳踝扭傷。不管過去受過什麼樣的足踝傷害,正在痛還是已經痛很久了,「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物理治療師張晏傑要教你使用這三招來放鬆舒緩痠痛,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喔!第一招放鬆跟骨,如果扭到右腳,就將右腳放到左腿上,右手輕扣住內側足弓固定不動,左手握住足底輕輕往下扳,力量猶如揉麵團,建議做8~12下,一天可做4~5組。第二招放鬆脛後肌,位置是小腿骨內側,治療師張晏傑解釋脛後肌負責的是讓我們的腳踝做內翻的動作。第三招訓練足部的足弓,亦即足核心訓練運動。準備一條毛巾,然後坐著並讓腳底輕含住毛巾,再往前往後移動,進階版可站著採用弓箭步,重點仍維持足部含住毛巾的感覺,主要學習動作控制技巧。物理治療師張晏傑從骨頭、肌肉到神經控制,一併教導大家如何應對足踝扭傷時的自我舒緩之道。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足弓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米蔚Life & Health YT米蔚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強化肌力預防骨鬆!物理治療師教你一條彈力帶練全身電腦盯太久肩頸僵硬?五個椅子伸展動作隨時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05 醫療.骨科.復健
馬拉松扭到腳竟久久不消 當心蹠跗關節韌帶拉傷
30歲男子參加馬拉松比賽踩空跌倒,右腳掌疼痛腫脹,腳底瘀血送急診,吃了止痛藥也抬高冰敷、休息,3周後仍不見緩解、一踩就痛,經向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運動醫學特別門診求診,發現是腳掌蹠跗關節韌帶受傷,經微創鋼釘固定手術治療及6周石膏保護,終於回歸日常生活,健步如飛。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部長、醫師黃贊文說,我國棒球選手王建民2008年為紐約洋基棒球隊效力跑壘時,右腳掌蹠跗關節韌帶拉傷,引起球迷熱議。蹠跗關節是足弓穩定重要關節,如拱橋基石,許多韌帶附著在上面。蹠跗關節韌帶拉傷常發生在高能量的外傷或運動傷害。若蹠跗關節變寬或排列不整齊變形應盡早手術復位,以免影響足部功能。大里仁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劉永川說,蹠跗關節受傷中年男性較多,會有嚴重的疼痛並且無法負重站立。蹠跗關節韌帶受傷不易發現,若沒有盡早處理,會造成足弓塌陷,影響行走功能,甚至日後關節退化產生關節炎。民眾若持續腳掌疼痛、腫脹無法站立,需積極尋求專業骨科醫師進一步詳細的評估。劉永川指出,蹠跗關節移位嚴重或合併複雜的骨折需要較大傷口並使用鋼板及骨釘來復位及固定,常有傷口癒合不良情況,可能需要多次手術重建、甚至補皮或皮瓣轉移,可以接受高壓氧治療促進消腫, 使用PRP注射修復;這名男患者僅蹠跗關節韌帶受損,則可使用微創骨釘治療,對軟組織的傷害比較小,恢復效果好。
-
2022-11-22 養生.抗老養生
小雪後氣溫明顯下降 宜早睡晚起、挑選黑色食物保養腎臟
小雪(22日)後氣溫明顯下降,表示真正進入冬天。這時候身體為了因應較低的氣溫,會把大部分的能量用於保持身體溫度,而導致防禦力變弱,所以人體較容易被寒氣入侵,一定要多注意「保暖防寒」。除了適時添加衣物外,也要做好足部保溫,在室內記得穿上襪子或拖鞋,避免雙腳直接接觸冰涼的地板。另外,適時補充陽氣是非常重要的,補充陽氣最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跟足浴。曬太陽可以挑選早上6-10點來進行,此時的紅外線可以讓人體溫熱起來,有助於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 足浴保健,促進血液循環中國古代名醫〈華陀〉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他把人的足部比喻為樹木的根系,樹木的根系可以用來吸收養分,當根系受損,枝葉也會隨之枯萎,當我們保養足部時雖然無法吸收更多營養,卻可以減緩身體機能的衰退。清朝乾隆皇帝的養生要訣裡也非常重視足部,他的足部保養法是「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這一盆湯指的就是足浴。足浴並非用熱水泡腳就好,必須注意以下幾個重點:1.溫度:冬天以42度左右為宜2.高度:最佳的位置是要泡到腳踝3吋以上,也就是腳踝上約10~15公分處,如果腳桶盆夠深,則可以增加水量到小腿肚。3.內容物:可以使用溫熱去濕的中藥,如:艾草、乾薑、獨活、牛膝…等,搭配活血的紅花、丹參來使用。4.時間:泡腳的時間以15分鐘左右為佳,可以微微發汗,但如果有流汗過多或感覺虛弱的狀況則要立刻停止,以避免發生眩暈。5.禁忌:腳上有傷口,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是經常頭暈的民眾最好在諮詢您的中醫師後再進行泡腳。避免過度消耗體力、挑選黑色食物保養腎臟在中醫的觀念裡,冬天屬腎,腎主封蟄,因此要減少過度消耗精神與體力,避免此時才開始進行高強度運動,例如: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和TABATA間歇訓練,假使冬天耗損過度,春天來臨時就比較容易引發病徵。腎臟的代表色是黑色,吃的方面就可以挑選黑色的食材來保養腎臟,黑米、黑棗、黑豆、黑木耳、香菇、烏骨雞..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貼心小叮嚀:上述適合小雪的食物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建議您詢問專業中醫師後再行食用,才不會補錯了又傷身喔! 早睡晚起,調整冬日作息《黃帝內經》中說到:「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萬物華實,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使氣得泄…。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人的身體是個小天地,在不同的季節,配合不同的作息與保養,可以讓身體處於一個適合當下季節的狀態,減少疾病的產生。春夏不適合太早睡,冬天不適合太早起床,早睡是指不要在晚上9點之前,但是也不能太晚,避免在11點之後;太早起床是不要早於5點,但不超過7點為原則。所以小雪之後要記得早上不要過早起床,因為冬天早晨溫度較低,出門接觸戶外的冷空氣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穴道保養,養腎又能提升血液循環湧泉穴•位置:位於腳板,在第二、三趾趾縫與腳跟連線的前1/3凹陷處。•功效:提升腎機能,讓血液可以往足部流動,增加整體循環。•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或食指關節在湧泉穴位置順時針畫圈按壓9次,然後逆時針畫圈按壓9次,休息10秒後再重複上述動作,總共3次。命門穴•位置:在脊椎上,肚臍的正後方。•功效:調節督脈經氣,達到溫腎陽及促進腰部血液循環的效果。•保養方式:可交替用按壓、揉壓或敲擊的方式來刺激腎俞穴,每日約5分鐘。
-
2022-11-20 醫療.中醫
耳鳴、失眠、多夢、健忘皆能緩解 專家教你按對穴道通筋活血、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UPUP,遠離感冒專業戶!「唉,別人放暑假出外遊玩,我卻只能待在家!」曉珍自小體弱,只要受到一點風寒就會感冒,儘管是個大熱天,卻還是不小心中招。《黃帝內經》說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感冒正是體內氣虛所致,才會讓病邪有機可趁。當身體的血氣充足,外邪就難以入侵,內邪也難於產生,自然就不容易感冒。平日可以透過按摩:合谷穴、太淵穴、孔最穴、尺澤穴(以上手部)、迎香穴、風池穴(以上頭頸部)、大椎穴(胸背部),有助除風邪、整肅肺氣,緩解感冒症狀,並且提高免疫力。小檔案作用部位:手部、頸部、頸背部體質症狀:疲乏、頭痛、發燒、咳嗽、喉嚨痛、身體無力等感冒症狀穴療要點:合谷穴、太淵穴、孔最穴、尺澤穴、迎香穴、風池穴、大椎穴疏通指引: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耳鳴、失眠、多夢、健忘……,每日五分鐘,身體變輕鬆!有人說,世界上最美的事,不是留著時光,而是留住記憶。時光雖一去不復返,但記憶可以帶我們回到往日時光,在內心凝聚一股前進的力量,我們也能夠透過回顧事件,進而反省自己、修正行為。根據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曾列出十二項「失智危險因子」,其中「聽力喪失」就名列第一,由此可知,日常中若有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就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診治。此外,平常可以透過按壓對症穴道,像是: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翳風穴(頭部)、中渚穴、手神門穴(手部)、太衝穴(足部),幫助通絡開竅,進而改善耳朵問題,讓人耳聰目明。小檔案作用部位:頭部、手部、足部體質症狀: 頭暈、失眠、多夢、耳鳴、心悸、體熱、忘東忘西穴療要點: 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翳風穴、中渚穴、手神門穴、太衝穴疏通指引: 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失眠五大奇穴,一招有助通筋活血,提升大腦力!中醫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患有健忘、失智情況的人,通常會有氣虛、體弱、血瘀等情況,由於血路瘀堵、凝滯,導致氧氣無法順利送達大腦,也會造成精神不濟、輾轉難眠、腦力萎靡、認知功能退化等。此時,可以從益氣補血的食物上加以調養,像是甘草、紅棗、山楂、銀杏、核桃、金柑、木耳等,以及攝取富含維生素C、E(天然抗氧化劑)的新鮮蔬果。平日亦可按摩、拍打去瘀活血的「五心穴」,包括:水溝穴(頭部)、勞宮穴(手部,左右各一)、湧泉穴(足部,左右各一),有助安定心神、提神醒腦,恢復思緒靈活。小檔案作用部位:頭部、手部、足部體質症狀: 頭暈、失眠、落枕、健忘、失智、認知功能障礙穴療要點: 水溝穴、勞宮穴、湧泉穴疏通指引: 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
-
2022-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一圖看懂人體的「十二井穴」,幫助清熱安神健腦、調五臟
《難經》:「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藏六府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由此可知,上古先人的養生智慧,認為身體就像是大地,經絡就是蔓延其上的江河,井穴則是經絡的源頭,調整著五臟六腑的和順康泰。其中,人體的上肢和下肢正是井穴的所在。人體有十二經脈,個別對應著一個井穴,因此總稱「十二井穴」。十二井穴位於手部和足部,分別有:少商穴、商陽穴、中衝穴、關衝穴、少衝穴、少澤穴(以上手部)、厲兌穴、隱白穴、至陰穴、湧泉穴、足竅陰穴、大敦穴(以上足部),透過按壓這些井穴,幫助清熱、排瘀、安神、醒腦、開竅,等於是掌握了養生健腦的關鍵密碼。人體十二井穴小檔案‧作用部位:手部、足部‧體質症狀:頭暈、頭痛、偏頭痛、目眩、頭頸僵硬‧穴療要點:少商穴、商陽穴、中衝穴、關衝穴、少衝穴、少澤穴;厲兌穴、隱白穴、至陰穴、湧泉穴、足竅陰穴、大敦穴‧疏通指引: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延伸閱讀:預防失智怎麼做?專家:8種腦補食物+10個健腦好習慣,助你提早護腦!本文節錄:《活到100不失智:大腦逆齡對策,穴道醒神養腦術》一書
-
2022-10-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向NBA球員學健身!九個招式增強你的訓練
想知道一線的NBA球員平常在健身房裡都練些什麼嗎?基於許多人都好奇職業運動選手的健身訣竅,「練健康」的曾子桓(幾丸)教練以美國職業藍球運動員Jimmy Butler很紅的一部訓練影片為示範,詳細講解這些動作背後的意義,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依照Jimmy Butler影片裡的訓練內容,曾子桓(幾丸)教練總共講解並示範九個招式動作,這些動作裡會運用到彈力帶、彈力球、啞鈴為輔助工具,以協助訓練運動員的核心肌力、變換方向爆發力、增強反應性能力等,用來提高籃球運動員在防守、切入的動作時保持靈敏度和速度感,多屬全身性穩定訓練。其中訓練項目「彈力帶羅馬尼亞硬舉(RDL)」,這是發展髖伸肌群上非常典型的動作,曾子桓(幾丸)教練建議也可以使用壺鈴取代彈力帶。他總結這九個訓練內容主要著重於穩定性、增強式、高速度、平衡性。最後曾子桓(幾丸)教練也提醒健身者,不要盲目模仿職業運動員的訓練內容,應該先了解各個訓練目的,再選擇動作加入自己原本的訓練當中。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健康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健身訣竅學起來!原始影片練健康 LKK Wellness YT練健康 LKK Wellness IG練健康 LKK Wellness FB延伸閱讀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1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喝這碗湯健身增肌、加強吸收!中醫師推薦健身族的強筋健骨妙方
現代人愛健身,卻有些人是運動做了、蛋白也吃了,但身體就是不長肌、增肌效果不彰;其中原因可能出在脾胃不好,造成蛋白質吸收不良。其實想要增肌,靠中藥也可以輔助,擁有百萬粉絲、說話幽默風趣的Youtuber 77老大,他推薦所有健身族一定要試試這碗湯。這碗湯由四種藥材組成,傳統原來是治療小孩發育不良、長不高的瘦弱體質,這個古方叫做四君子湯。作法非常簡單,只要準備一鍋1000毫升的水,將四種藥材放入小布包中投入水裡煮滾後再煮個10分鐘就完成了。詳細說明快點開影片來瞧瞧!77老大從中醫角度解釋,脾胃不單指脾臟,而是一個消化系統的統稱,四君子湯可以針對脾胃進行調理、提升功能,促進吸收營養、補充肌肉、傳遞能量的效果。而且不需天天喝,只要搭配一週運動次數來喝即可。不過,若有感冒症狀的人就不要飲用,以免加重病情。燥熱體質容易長痘痘的人可以將人蔘改成西洋蔘更溫和。想了解更多健身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顧好脾胃,提高增肌的效率!原始影片77老大YT77老大粉絲團77老大IG延伸閱讀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08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外食族減肥菜單,一週瘦個2公斤超easy!
許多想要減肥的外食族,常常對三餐選擇感到很苦惱,又想吃得美味又想要享瘦。擁有百萬粉絲、說話幽默風趣的Youtuber 77老大,煞費苦心整合了便利超商、速食店、自助餐...等食物,為外食族設計了一週七天的三餐減肥菜單,想知道有哪些食物搭配能夠吃得又瘦又健康,快打開影片來瞧瞧!其實外食族只要能夠掌握幾個要點,避免地雷食物,還是可以控制過多的熱量攝取。在77老大列出的三餐減肥菜單中,早餐著重輕食,不要吃很飽但要以一些好的食物能量來打開美好的一天。上班族中午用餐時間大都只有一小時,許多人會選擇速食店或自助餐,這時只要把握「可滷不可炸、多魚雞少肥肉、澱粉醬料減半」即可,湯品則避開勾芡類的如濃湯或羮湯。晚餐也是比照辦理,若是晚上應酬避不掉,還有減肥的聚餐教戰守則喔!77老大強調減重重在堅持。這七天的菜單可以自由搭配變換,最後再加上一週運動兩次、每餐飯前喝半杯温水,一週想要瘦個1~2公斤完全不會有難度。想了解更多減肥瘦身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原始影片77老大YT77老大粉絲團77老大IG延伸閱讀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
每天開不完的會?講不完的溝通?還要笑臉迎人?工作一整天下來身體疲憊心好累?不妨跟著「Yoga With Jade」瑜伽老師Jade一起做做臉部放鬆瑜伽,幫助你消除一天的緊繃與壓力,釋放負能量!這組瑜伽練習強度不高,時間也僅需9分鐘,坐著做非常輕鬆愉快。首先從按摩頭部開始,雙手輕輕握拳,使用第二指關節在頭皮上劃小圓圈,透過頭皮筋膜的放鬆,讓頭部得到很好的循環以及放鬆臉部和肩頸。接著依序在顴骨以上、下顎部位、人中部位上下牙齦的地方最後到眼周,都同樣單點加壓、輕輕畫圓,仔細揉捏、按摩觀察,輕柔緩慢的鬆開那些痠緊的地方。最後一招是獅子式,訣竅是眼球向上、舌頭向下吐出並大聲「哈!」隨著這一聲身心都得到療癒了。臉部瑜伽非常適合在需要提振精神,或者一整天臉部肌肉疲倦之時練習。尤其適合在夜晚或睡前,放一段輕柔音樂,或者打開影片跟著Jade老師的節奏來做,這樣將能幫助你得到更好的休息及睡眠品質。想了解更多關於瑜伽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享受瑜伽的療癒生活!原始影片Yoga With Jade FB/IG/網站延伸閱讀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06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減重名醫傳授3步驟吃出健康的易瘦體質
你是喝水也會胖的體質嗎?羨慕別人吃再多都不胖?減肥遇到停滯期怎麼辦?要如何吃才能改變體質不復胖?就讓「常常好食Good Food」減重名醫蕭捷健用3步驟來教你如何打造一個健康的易瘦體質吧!趕緊打開影片來看看。許多研究指出想成功減重,最關鍵點是要吃對食物,因為食物的種類會影響血糖的變化,在忽高忽低的血糖升降中,容易產生飢餓感造成食量增加,長久循環自然就肥胖。因此,蕭捷健醫師提出的首要步驟即是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來幫助血糖穩定,讓食慾自然下降,再持之以恆按照影片中的減重三餐飲食建議來吃,慢慢地體重就會呈現穩定下降。當體重下降達到理想的基礎代謝率之後,為了維持體重,這時就要吃優質碳水化合物配合適量的運動。尤其蛋白質一定要吃夠,才不會過度減到肌肉量。若遇到減重停滯期也不要感到挫折、沮喪,因為這是身體一時的保護機制,只要放輕鬆、運動、繼續維持健康飲食,機制還會再啟動的。蕭醫師指出,減肥方法有很多種,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並能夠堅持下去的瘦身法。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減重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吃出易瘦體質!原始影片常常好食Good Food YT常常好食Good Food FB延伸閱讀鮪魚肚、脂肪肝掰掰!醫師傳授不吃藥甩掉腹部脂肪的祕訣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30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鮪魚肚、脂肪肝掰掰!醫師傳授不吃藥甩掉腹部脂肪的祕訣
許多人有大肚腩或鮪魚肚的困擾,許多營養師和醫師們也都不斷提出警示,肚子越大,代表脂肪肝越嚴重,而且脂肪肝還和三高、慢性病與癌症有密切關係。面對這些疾病除了藥物治療,想要減少腹部脂肪、讓身體更健康有沒有其他方法呢?以營養、功能醫學為疾病治療的「常常好食Good Food」劉博仁醫師,主張從生活型態、營養跟食物來調整身體,他總整理了10招能夠消除鮪魚肚、甩掉脂肪肝、抗老凍齡、保持青春活力的健康祕訣,快打開影片看看,記下這些祕訣努力實行喔!劉博仁醫師指出萬病根源都跟慢性發炎有關,也是身體老化和致病的肇因。因此第一步就是少吃發炎食物,如加工、油炸、煙燻燒烤等食物,還有酒精。另外還要配合運動、三餐均衡、早睡早起等等,每個重點都詳加解說令人明瞭。他最後強調「人要抗衰老,腸道先不老」,讓肚子吃進很好的食物,全身細胞健康了,身體抗發炎、抗衰老的道路中,你就贏人一步!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努力消滅鮪魚肚!原始影片常常好食Good Food YT常常好食Good Food FB延伸閱讀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每天七分鐘跳躍有氧,增進骨質、減少脂肪!
研究指出大多數人過了30歲後,骨骼中的骨質會開始逐漸下降,流失的速度會超過新合成的速度,因此,趁年輕「存骨本」才能提早預防骨質疏鬆。但想要增進骨質,只靠吃鈣、曬太陽是不夠的,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建議,每天花七分鐘做做跳躍有氧運動,利用運動對骨頭帶來壓力,使其受力增加,進而刺激骨頭生長、增進骨頭強度。白映俞醫師示範了總共十個動作都非常簡單易做,快點開影片來跟著做吧!這組有氧訓練每個動作進行30秒,運動強度不高徒手就能操作,在家客廳就能訓練,非常適合忙碌的上班族。訓練效果除了增加骨質之外,還有增強肌力與平行協調能力,並有效減脂,好處多多。當然除了跳躍有氧運動,其他例如快走、跑步、跳繩、爬樓梯等,也是很好的增進骨質的運動。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減脂增肌趕快跳起來!原始影片照護線上網站 照護線上YT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6 焦點.元氣新聞
糖尿病截肢後病情仍不穩!拓也哥病逝享年47歲
以高超口技揚名台灣的日本奇人拓也哥,驚傳已於日前過世,享年47歲。本名井口拓也的拓也哥,近年苦於糖尿病和新冠肺炎,先是小腿截肢,後來又因病情不穩,被送入ICU急救,最終不敵病魔,於9月16日過世。拓也哥在日本經營同志酒吧,因為出色的「口技」獲邀上成人節目「矛盾大對決」,和AV男優澤井亮當眾對決,成功讓澤井亮繳械,因此一夕爆紅,還獲得來台灣上通告的機會。但近年他健康亮紅燈,2018年就因糖尿病截肢腳趾,後來在IG上自曝病情惡化,已經將小腿截肢。上個月他發推特報告自己正在住院,後來再也沒有更新,家人已經發出聲明,證實他在月中病逝。神經病變感受不到疼痛 糖尿病患常面臨截肢【元氣網綜合整理】衛福部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謝雅湄提醒,糖尿病患有很大的機率會發生足部潰瘍,由於傷口往往不大,又因神經病變感受不到疼痛,患者常不以為意,惡化到最後,許多人常因一點小傷口而要面臨截肢的風險。她呼籲,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足部照護,至少一年要到衛教中心檢查足部神經退化、血管或足部變形的問題;已經有足部變形、神經受損,或是過去曾有足部潰瘍問題的人,建議外出時要穿著淺色襪子搭配包鞋,每天更要勤加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看詳細
-
2022-09-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躺錯坐錯當心疾病上身,掌握4招杜絕慢性傷害!
當你舒舒服服地或躺或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那些你習以為常的放鬆動作,有可能已經在損害我們的身體結構成為慢性傷害了。學貫中西醫的阿銘師指出,人不一定要正襟危坐,但要盡力保持身體核心的中軸線平衡。例如許多人用雙下巴看書看3C,只使用到胸鎖乳突肌,容易產生肩頸痠痛、頭痛耳鳴或頭昏腦脹,這個姿勢也會讓頸動脈鞘跟著折住,影響到動脈循環和神經壓迫,讓迷走神經不順,而產生胸悶、心悸、失眠,甚至腸胃問題。影片中,阿銘師教大家掌握四招原則即能減少這些錯誤姿勢所造成的慢性傷害。第一是身體軸線從頭、胸到骨盤保持一條線,第二耳朵向後收到肩膀處,第三坐時能夠呼吸的深,第四腳要保持三個九十度,這才是理想的姿勢。總而言之,不管或坐或臥一定要運用到核心中軸去支撐肌肉,避免椎間盤、小面關節或者一些肌肉的代償疼痛出現。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喬對角度和線條,怎麼躺怎麼坐都舒服!原始影片阿銘師X鍼還傳YT[中西醫師黃獻銘]臉書粉專阿銘師的IG延伸閱讀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
登山跑步常常腳痠腿麻?逛個街腳步越來越沈重?現代人因為久坐或不愛走路的生活型態使然,讓足部筋膜越來越不健康,失去彈性產生退化,走起路來無法輕快有力,久而久之淪為肉腳一族!脊椎保健達人、身體智慧執行長鄭雲龍老師認為,想要擁有勇健的雙腳,需要平時就訓練足部的彈性及感知能力,為此,他親身示範了五個簡單容易操作的足部訓練動作,並解釋了訓練的原理—彈弓效應,從足底筋膜到阿基里斯腱,一直連接到身體,讓我們行走起來有一種很好的彈震作用。馬上點開影片來瞧瞧!這組訓練步驟著重在五個角度,意即活化足底筋膜、訓練阿基里斯腱、訓練足底覺察能力、訓練平衡能力、彈震與雙腿擺盪。訓練過程以赤足最好,並準備兩根棍子、一個台階或者借助樓梯即可操作。整組做完只需5到10分鐘,大家可利用出門上班前訓練,持之以恆將會幫助你行走更輕盈、更有效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登山、健走、旅行的人必練!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體態變好、成功減齡!由淺入深的背肌訓練+伸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0 養生.運動健身
拉丁舞好處多,能練核心肌群跟促進大腦健康!常見7種運動傷害要當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拉丁舞提昇各項能力,好處多多國外研究發現拉丁舞是有效的有氧運動,持續練習對中老年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有正向的影響,搭配音樂的舞蹈對於情緒及社交生活也有助益。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拉丁舞練習可改善轉身時軀幹的協調性。振興醫院復健部與台大機械所的研究則發現拉丁舞者相較於同齡從事其他運動的對照組行走時有較佳的步態對稱性,閉眼或張眼單腳站立時身體平衡也優於對照組。拉丁舞蹈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運動方式外,在舞蹈中,還可利用不同的外在刺激例如雙人舞的配合、音樂等等提供聽覺、視覺、前庭覺、體覺等多感官刺激。拉丁舞具有有氧運動的優點,可雕塑腰臀的線條,改善儀態。要避免運動傷害應該慎選認證教練,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例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評審及教練、國際證照有ISTD(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教師資格、IDTA(國際舞蹈家協會)教師資格、WDC教師評審。準備好,就可以開心拉丁了!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鞋子及地板,由於競技舞蹈為了美感,女舞者會穿著高跟鞋,單純為了健康考量的學員,盡可能選擇低跟練習鞋開始,減少對膝蓋及足部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用力過度卡直膝蓋(lock),使用核心肌肉維持正確框架,不要骨盆前傾(翹屁股) 。有脊椎問題的病人,應與醫師及教練討論動作調整,適度核心的訓練在復健期有助減輕症狀,但是急性期疼痛時仍以就醫治療為主。增進肌肉量,運用核心肌肉的能力,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體脂率,身體曲線是現代人運動的目標。只要不過度追求極限動作,正確的姿勢及技巧運用,那麼熱情、浪漫的拉丁舞,不失為多元運動選項的好選擇。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你今天拉丁了嗎?)
-
2022-09-18 名人.林頌凱
明明有走路、爬山,為何醫師卻說運動量不足?名醫曝關鍵原因
曾經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出現在我的診間,因為肌少症,連走上一階樓梯都困難。曾經叱吒風雲,現在舉步維艱,落寞的他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我請他開始積極運動增加肌肉,他問我:「我先在家裡抬腿行不行?」病人膝關節退化,打了很久的玻尿酸,最近膝蓋反覆積水,我告訴她要用運動增強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她眉頭一皺回答:「我都有爬山啊,爬山不行嗎?」走路、健身操、做家事、伸展操、抬腿壓腿、關節活動操……這些一般人常態性、簡單性、一看就能上手的運動,充其量只是「活動」,是幫助身體或日常生活維持正常運作的一種方式。從事這些活動好不好?好!而且很重要!因為要維持身體正常運作,避免提早衰退或老化。從事這些活動夠不夠?可能夠可能不夠!如果你的身體硬朗健康,從事這些活動讓我們維持體力活力就足夠。但如果你的身體有病有痛,需要用運動讓自己健康,從事這些活動就明顯不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任何經由骨骼肌肉系統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運動(Exercise):一種透過有計畫性、架構性、重複性與目的性的身體活動,達到改善或維持一個或數個體適能要素的目的。也就是說,運動是強化,身體活動是維持,運動和身體活動是有明顯差別的。以我門診中常見疾病需要運動訓練的例子說明:運動要有計畫:肌少症增肌計畫、核心肌群穩定訓練。運動訓練要有架構:五十肩的運動訓練架構包含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協調性、肩胛骨活動度運動,缺一不可。運動要重複進行: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續進行才會有效。運動要有明確目的:例如改善姿勢、調整呼吸、增強肌力、穩定關節。運動會累,有累才有效。運動生理學上有個「超負荷原則」,就是刺激→疲勞→適應。如果希望運動要有效,在運動時就要超過自己原本能力,才可以讓肌肉和其他器官承受新的刺激,產生疲勞,適應後再進階到更高層次。更簡單的說,就是運動時身體要有用力的感覺、要會喘、要會累、這樣的運動才會有效。生病看醫師,醫生會考量病人年齡、性別、病史、生活習慣、現有用藥後開立處方,每個病人的處方箋都不一樣。事實上,運動訓練也是如此。運動要安全、要有效、要符合個人的興趣、要考量身體疾病和運動傷害,也需要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箋。運動處方箋中會明列你個人的資料,預期達到的目標,而且根據FITT原則來呈現。FITT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類型(Type),讓你有所遵循,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運動,讓自己更健康。運動處方箋的開立需要運動醫學相關專家,根據身體檢測結果來規畫,必要時也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個人化訓練,並在過程中提供和運動相關問題的諮詢和處置。人往往在大病初癒後才驚覺健康最重要,其實,最好的運動時機,是在還沒有生病之前,而不是在生了病之後。在年輕健康的時候從事有效正確的運動,等於積極儲蓄健康本,才能從容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健康變數。|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9-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減糖、縮腰 控制好慢性病 當自己身體的主人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去年有超過一半國人死因屬慢性疾病造成,其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有1萬1450位病患死亡,年增率高達一成一。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有半數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和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寶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日前共同舉辦「慢病好日子」互動沙龍講座,邀請專家進行衛教,帶領民眾了解代謝症候群的影響及預防。也透過生活中簡單的飲食改變,簡單控制血糖,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規律服藥、定時測血糖 最好的健康投資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相當多元,涵蓋人體許多部位,從眼底、腎臟、足部、心血管到神經系統都可能產生病變。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宇辰表示,許多糖尿病患會「自行調控」藥量,或因為怕痛、太忙等因素而「不常測量血糖」,往往等到三個月回診抽血測量時,血糖早已失控多時,病情加劇外,併發症風險也大大提升。張宇辰說,健康的胰臟能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就像是有一顆過勞的胰臟,因此無法妥善控制血糖,必須透過藥物介入輔助運作。目前的藥物主要分六類:補充胰島素、增加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阻抗、減少食欲、減少腸胃吸收、增加尿糖排除。「吃藥是為了讓你以後不要吃更多的藥。」張宇辰強調,藥物能協助病患控制血糖、保護腎功能,避免病程過快,未來出現多項併發症、十幾種藥物纏身。但藥物服用後可能造成血糖過低,用餐後若沒有測血糖,可能會來不及補充醣分,同時身邊也要攜帶方糖、咖啡糖包、乳酸飲料、糖果、蜂蜜、含糖飲料等等。若是時常外食,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高GI)食物,也可能造成血糖波動過大,讓病程加快。張宇辰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肉品多選擇白肉,烹調上以水煮、清蒸、清燉為主;同時,準時服藥、飲食控制、維持運動習慣,一項都不能少。若無法餐餐測量血糖,張宇辰建議選特定節日,像是中秋聚餐後測量,觀察血糖變化,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血糖機、試紙雖然費用不便宜,但若能夠避免未來多重併發症的昂貴醫藥費用,其實是對自身健康最好的投資。延伸閱讀: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15 醫療.指甲.足部
肩膀痠、偏頭痛⋯竟是因「拇趾外翻」造成?醫教1招自我檢測
30多歲的小慧從小就有拇趾外翻的問題,因工作所需,得長時間穿高跟鞋,使症狀加劇,經常舉步維艱,令她相當困擾。另有一名50多歲男子,10年來每個月至少跑一次全馬,但最近一走路就痛到不良於行,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的腳板特別寬,又愛穿狹長型運動鞋,腳在長期擠壓下,造成拇趾外翻惹禍。為什麼會拇趾外翻? 郭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振琨表示,「拇趾」為足部大拇趾,「外翻」是拇趾呈現異常的起角,並歪向第2趾。拇趾外翻的定義,是指外觀上大腳趾往第2腳趾的方向偏移超過15度,使大腳趾重疊到第2腳趾,造成第2腳趾異位。他也指出,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多與家族基因遺傳有關,但也會因長期摩擦而產生發炎、位移。主要有以下5種成因:.性別:女性患上拇趾外翻較男性高15倍。 .家族史:58~88% 的患者有拇趾外翻家族史。 .鞋子不合腳:長時間穿高跟鞋、楦頭太小的鞋子。 .扁平足:因內側足弓缺乏支撐,導致拇指下方無法支撐體重而外翻。 .發炎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神經肌肉病變者。拇趾外翻常見症狀 陳振琨說明,拇趾外翻患者有一明顯徵兆,通常在穿鞋時會感到摩擦不舒服,赤足時也會發現大腳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常見併發症狀如下:.疼痛、腳掌不穩定 .可能造成全身骨骼和關節歪斜 .出現O型腿 .膝蓋痛 肩.膀痠痛 .腰痛 .偏頭痛 .自律神經失調拇趾外翻如何治療? 保守治療: 陳振琨表示,初期治療拇趾外翻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改善穿鞋習慣,尤其女性盡量不要穿高度超過1吋的鞋子,楦頭寬度要能讓腳趾舒服活動等。另外,也可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分開襪、大拇指分隔墊等,減少大腳趾內側摩擦,減緩足部承重不均的壓力。 但當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拇趾外翻的症狀仍遲遲無法緩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拇指外翻超過40度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拇趾外翻矯正手術相當多元,超過200種以上,主要以「軟組織修補」和「切骨矯正」為主,前者是將拇指外翻緊繃的韌帶放鬆、內側鬆弛的韌帶拉緊;後者是將內翻的大腳趾矯正到理想角度,併搭配適合的內固定器。 近來亦有專為拇趾外翻手術而研發的矯正微創骨板植入物,具備減少軟組織破壞、客製化矯正、手術時間短、穩定性高、無異物感等多重優點,可供患者做選擇,術後3個月,即可經由X光追蹤復原狀況,骨頭癒合即可開始運動,如游泳、腳踏車、跑跳等。拇趾外翻預防方法? 因拇指外翻會隨時間角度變大,且嚴重的拇指外翻無法自行恢復,但陳振琨也建議,日常習慣中有一些預防方法: .改掉不良的穿鞋習慣,如太高或楦頭太小的鞋子,避免長時間久站或走動 .需多活動腳趾、矯正扁平足,以預防勝於治療 .長期穿鞋墊或五指襪保護足部健康 .維持適當體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468.html】
-
2022-07-28 醫療.皮膚
天氣好熱,腳流汗濕濕的好臭!除臭要先做「1件事」,也別忘記洗襪子
想要「除臭」,保持腳部乾爽最重要,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如下: 除腳臭5方法1.平時洗完澡後,腳一定要擦乾,可用吹風機或乾毛巾輔助。2.穿鞋時一定要穿襪,因為鞋子無法吸除太多汗液,出汗量大者,甚至要每天多帶一雙襪子替換著穿。3.穿涼鞋有助於透氣,但要慎選材質。4.喜歡穿造型雨鞋的人,最好到辦公室就換掉,不然長統靴穿整天,再加上橡膠材質,很快就會產生腳臭。5.出門前,不妨塗抹含鋁成分的足部止汗劑,或噴灑除臭爽身粉,可以減少腳汗發生而引起腳臭。 感染引發腳臭要先治療然而,如果是黴菌或細菌感染引起的腳臭問題,還是得配合治療才能獲得改善。臨床上,針對黴菌感染患者,會給予抗黴菌藥膏,需持續使用半年或一年,或是服用口服藥物3個月等;如果是細菌性感染,就得使用口服抗生素藥物或藥膏。倘若是慢性疾病引起的腳臭,就得先將原有疾病控制好,才能避免腳臭發生。至於網路上流傳許多「除腳臭秘方」,如果只是想以「浸泡」方式除臭,即使可行,效果也很短暫,可能泡完隔天早上就沒效了,不僅完全沒有滅菌效果,如果腳上有傷口的話,更要小心造成感染。 襪子也要除臭!腳臭的人,穿在腳上的襪子也一定很臭,可以使用弱鹼性的小蘇打粉中和臭酸的襪子異味,能發揮除臭效果。延伸閱讀: 。下雨鞋襪濕引腳臭怎辦? 醫揭「防臭關鍵」異味秒消:別塞報紙啦 。每天穿同雙鞋小心得香港腳! 一張圖認識「香港腳4大型態」:水泡、厚皮也在內 
-
2022-07-24 醫療.中醫
下床腳跟著地痛 足底筋膜炎中醫針灸可緩解
不少人常早上起床腳跟著地有莫名激烈刺痛感,中醫師表示,這應是足底筋膜炎明顯症狀,建議可經由中醫針灸緩解。台南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說,足底筋膜炎發生,最主要原因是足底受到過度刺激,如長時間站立、走健康步道或跑步,讓足底筋膜反覆地受力而發炎;或穿到尺寸不合或鞋底太硬鞋子,讓足底長時間緊繃無法放鬆。另外也有可能年齡增長,導致足部韌帶與肌腱退化以及足底脂肪墊減少,因而支撐作用更仰賴足底筋膜,都會讓足底刺激有增無減。李啟光說,西醫對足底筋膜炎治療,包括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超音波治療、以及足底筋膜伸展運動等。若接受以上治療超過3個月不見好轉或反覆發作,則建議考慮將低劑量類固醇或高濃度(15%至25%)葡萄糖水,直接注射至足底筋膜與腳底跟骨相連處,來改善發炎狀況,減少疼痛。中醫則認為,腎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並經足底筋膜;當腎經氣血不足,或脈絡瘀阻時,會導致足部筋骨欠缺滋養,進而產生足跟疼痛的足底筋膜炎症狀;治法上常以中藥及針灸並用來治療。因病灶在腎經,在中藥便以能滋補腎經氣血六味地黃丸為主方;也可以加入香附、鬱金、雞血藤等藥物,以達通經活絡,消腫散瘀。且腎經與膀胱經互相為表裏經,因此針灸會取腎經湧泉穴、太溪穴及膀胱經崑崙穴、承山穴做為治療足底筋膜炎主要穴位。李啟光提醒,除中藥及針灸,建議患者平時可以溫水泡腳(水位至小腿長的一半),增加足部氣血循環;也可以前弓後箭姿勢伸展足底筋膜(患側為後箭步)。患者平時也須適度休息,減少久站、久走,並盡量避免踩硬地板及凹凸不平地面,搭配足部伸展運動,選擇鞋底較為柔軟及足弓支撐較佳鞋子改善。
-
2022-07-1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生活!」 模範糖友分享翻轉健檢報告紅字秘訣
「我要感謝糖尿病!」56歲的仲女士說,「因為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讓原先非常排斥運動的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運動,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生活,應該是50歲前的我從沒想過的。」仲女士說,五年多前看到健檢報告的紅字- 糖化血色素8.3%,去醫院檢查確診是糖尿病後,我當下是恐慌、不知所措的,平復心情後查找了很多資料,才了解在規律用藥的前提下,同時改善運動、飲食,才能長期穩定的控制好糖尿病。「在確診前我是不折不扣的沙發馬鈴薯,體重高達116公斤,飲食不忌口,吃零食總是能撫慰我的心情。」仲女士提到,「確診糖尿病後,才做了對我來說很大的突破- 運動,只是對於從來不運動的我,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就是先從每天健走開始。」仲女士起初健走總是受天氣問題困擾,可能下雨、太冷、太熱,所以後來改上健身房,就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的藉口不去運動。仲女士分享,「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後,我開始嘗試踩飛輪、ZUMBA舞蹈、爬山、重量訓練、瑜珈等,開啟了豐富的運動旅程。不過,我選擇下午去運動,這樣可以避免午覺睡太久而影響到晚上的睡眠,也讓自己沒時間吃零食。」「我遵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加上積極的進行運動管理、規律的飲食,這些生活型態的改善對血糖控制真的很有幫助,我的糖化血色素從一開始的8.3%降到4.9%,體重從116公斤降到70公斤。」仲女士目前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檢查血糖狀況,糖化血色素都維持的很穩定,這些正向的成果,也讓她在控糖的路途上更有信心和動力。「糖尿病並不可怕,它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仲女士說,「聽從醫師、營養師的指導,建立正確觀念後,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讓我有機會去遊山玩水,當初滿滿紅字的健檢報告也都成功達到無紅字!」藥物、飲食、運動搭建控糖黃金三角,預防骨鬆、肌少症診斷糖尿病時,對很多病人是相當大的衝擊,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台中榮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沈宜靜醫師說,我們會告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並開始建立改善生活習慣的觀念,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只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一樣有機會保有遠離併發症的美好生活。家人的參與也很重要,如果家人能夠一起學習,不但對於糖友的照護會很有幫助,同時也改善家人的健康概念,一舉數得。飲食、運動、藥物是治療、照顧糖尿病的黃金三角,沈宜靜醫師指出,糖友在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的前提下,結合飲食與運動去全方面改善生活習慣,更能加強血糖管理的成效,並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舉例來說,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之外,也有助維持病患的骨骼與肌肉的質量,避免變成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如果控制血糖只靠縮減飲食,沒有增加運動,其實可能會損失一些肌肉,所以要增加運動,我們才能夠控制體脂肪,保留我們身體需要的肌肉。有些糖友會反應,在運動後立刻試試量血糖,並沒有看到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利用運動來改善血糖,未必能在運動當下,而是需要一些時間,沈宜靜醫師說,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需要時間。「激烈運動後血糖快速下降也不是我們的目標」,沈宜靜醫師解釋,「我們會請病人建立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並做紀錄,然後依照個別狀況,評估運動與血糖的相關性,規劃適合的運動處方。如果能夠持之以恆,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不管在體能,或是血糖控制的數值,都會看到進步。」運動對於血糖控制,以及未來的骨質疏鬆、肌少症、慢性血管併發症的預防皆有非常正面的效果,沈宜靜醫師強調,糖友可以經由適切的運動規劃,減少擔憂運動後低血糖的風險。在低血糖的衛教方面,應該先提供正確的資訊,然後幫病人找到低血糖可能的原因,做好事前衛教,沈宜靜醫師說,現在的藥物很發達,特性也不同,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若是有低血糖的情況,也能與醫師討論後更換成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呼籲糖友不要任意自行停藥,以防造成血糖波動,反而增加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但是大部分病人並不適合在開始運動後,就把所有藥物全部停掉。」沈宜靜醫師說,「有一些比較早期、比較年輕的病患,經過飲食管理、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後,也許有機會減少血糖藥物的使用,但是並非所有病患都有辦法達成。關於藥物的調整要根據病人個別狀況來決定,做好自我血糖監測非常重要。」由於糖尿病患可能有心血管、視網膜相關併發症,在設計運動處方時,都需要納入考量。沈宜靜醫師說,如果病人的體重比較重,也要避免運動傷害,不同年齡也會做個別化的設計,在避免併發症惡化的前提下,規劃合適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以挑選一些比較能夠每天執行,可近性高的運動方式。透過病友會、媒體跟病人分享一些成功控糖的個案,經驗分享,也能夠讓病人有更多的信心,來加強非藥物部分的介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糖友提問:糖尿病患在運動時該注意哪些事項?首先要注意目前疾病狀態,併發症狀況,挑選適合的運動方式;另外也須注意自我血糖監測,才知道要如何避免因為運動的調整或增加而造成低血糖的狀況。沈宜靜醫師提醒,糖尿病病患可能有些神經病變,肢體末端感覺較遲鈍、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運動時一定要穿著合適的鞋襪保護足部,運動後也請記得檢查足部。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都要根據體能、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年紀較長或是有慢性併發症的患者,因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如果有感到不適,應該立刻停止運動!原文:
-
2022-07-18 醫療.泌尿腎臟
皮膚搔癢,竟是腎臟出問題!腎臟病反應在皮膚的11種徵兆
腎臟疾病為國內常見的慢性病,不當用藥習慣可是會造成腎臟受損。臨床上建議出現泡泡尿、水腫、三高、貧血、容易疲倦等五症狀就建議做相關檢查,以免延誤!當患有腎臟疾病,早期不會在皮膚上造成影響,但隨著疾病進展,漸漸會觀察到一些皮膚的症狀,影響皮膚的11種方式:1、 皮膚變得極度乾燥:乾燥的皮膚,會變得粗糙、感覺很緊繃、容易裂開、出現像魚一樣鱗片。患有末期腎病的人皮膚有極度乾燥情形很常見,需透析或腎移植進行後續治療。2、皮膚發癢:皮膚搔癢是腎臟病常見症狀。搔癢的頻率甚至會影響到生活日常。有些人只在一個區域發癢,也可能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3、抓傷或抓痕:當經常抓癢時,會影響皮膚表皮。出現像是生的、流血的皮膚或瘡、皮膚變得厚(慢性單純苔蘚)、堅硬腫塊出現劇癢(結節性癢疹)。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緩解搔癢,需要去看皮膚科。患有末期腎病的人可從UVB光療得到緩解。4、膚色改變:當腎臟不正常運作時,毒素會在體內積聚。一定程度的毒素堆積會導致皮膚顏色變化。可能出現:蒼白沒有血色、成冷色系(灰色)、足部皮膚變黑、黃色、厚實的皮膚,有凹凸和深紋、像白頭粉刺的囊腫。5、指甲變化:腎臟疾病會影響指甲、腳趾甲或兩者的外觀。有晚期腎病的人可能會出現:一個或多個指甲上部為白色,下方為正常至紅棕色、沒有血色的指甲、指甲出現橫紋(Muehrcke 指甲)。6、腫脹:正常腎臟會清除體內多餘的液體和鹽分。當患腎臟疾病時,就會影響其作用,如此體液和鹽分就會積聚體內。容易腫脹部位包括:腿、腳踝、手、臉。7、皮疹:當腎臟無法清除體內廢物時,就會出現皮疹,尤其是患有末期腎病。8、水泡:患有末期腎病的人會出現水泡,水泡會在這些部位形成:手、臉、腳。9、肚子裡有腫塊:可能是腎癌的徵狀。早期階段,腎癌少有臨床症狀。隨著癌症進展,會導致這些部位出現腫塊:腹部、下背部。10、皮膚緊繃,不能捏: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副作用,當進行核磁共振或其他需要顯影劑的測試會發生這種副作用。钆是一種顯影劑,會影響腎臟,可能出現症狀包括:皮膚腫脹和緊繃、膝蓋關節活動受限制。11、皮膚下鈣沉積:腎臟體內工作,包括平衡血液中的礦物質,例如鈉和磷酸鹽。當腎臟不能保持平衡時,有些人的皮膚會出現鈣沉積。鈣沉積物通常在關節周圍形成但是不痛。但是,發生在指尖內時,則會引發巨大痛感。【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排名第一過敏原:塵蟎!醫師提點塵蟎6注意事項麥粒腫(針眼)與霰粒腫傻傻分不清?麥粒腫、霰粒腫病因、區別、臨床症狀、治療方式 肌肉酸痛、受傷疼痛傻傻分不清?如何緩解肌肉酸痛、怎麼鍛鍊身體?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每周4到6次、每次30分鐘 健走降血壓還能預防骨鬆
不管你被關了14天還是7天,或因害怕確診而自我禁足了幾個月,疫情讓人類活動量大減是不爭的事實。有的長者怕出門染疫,放棄了多年的運動習慣;而年輕的一輩,也因為居家上班或隔離,活動力大大下降。健走、跑步、爬郊山,都是門檻不高、隨時可執行的活動,天氣不差、一雙好鞋就能出發,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很重要,做好準備,一起把腿力練回來吧!健走的好處?●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鍛鍊心肺、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健走兼具有氧運動的心肺訓練、熱量消耗的效率,不像長跑需要一定體力基礎,一樣能有效訓練肌肉,且更安全、對膝蓋負擔相對小,即使是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健走能夠燃燒比走路多2倍的熱量,並且能增加骨骼密度,且通常在戶外進行,運動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有助於減輕壓力、減緩焦慮情緒,讓身、心、靈都放鬆,維持大腦中的皮質醇處於正常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以及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到。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健走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因爲健走主要運動到人體大肌肉群,協助血液透過幫浦作用回流到心臟,增加血液循環、肌肉耐力及動態平衡,這都是鍛鍊心肺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健走運動量夠嗎?跟散步有何不同?●屬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就能維持肌力並減脂。健走可以說刻意執行的有氧運動、有目標性;散步是輕鬆、沒有預設目標的身體活動。一般人隨意步行一小時約走一公里,而健走速率介於散步與慢跑之間,每小時應維持在四到六公里,大約每分鐘要走90到120步。一般人健走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維持速率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並持續30分鐘。別小看這個數字,如此強度的健走被歸類在中強度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散步多,多數人也會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一般人如果能每周健走150分鐘,就能夠達到維持肌力並且減脂的效果。健走運動適合誰?●適合所有族群,中壯年三高患者好處尤其多。若能掌握健走的要點,搭配自身的耐受程度,健走幾乎適合每個人。中壯年多半會有三高問題,健走能有效減少血壓上升,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同時可預防骨質疏鬆,每周健走四到六次、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即可達到成效。除了一般的健走外,也能夠透過「間歇式健走」,步伐比平常略大,透過快走以及慢走各三分鐘,持續交替五次,每周持續四次,達到不同的運動效果。健走需要先暖身嗎?●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伸展髖膝關節的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健走前好好伸展髖關節跟膝關節,才能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運動傷害,事後的舒緩拉筋也不可少。健走前,可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提升膝關節活動以及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後,可藉由簡易拉筋、局部按摩、踩弓箭步等放鬆肌肉。根據ACSM,運動必須遵守三大程序,暖身、有氧/訓練,以及緩和動作。健走前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瑜伽或皮拉提斯等約5至10分鐘;緩和動作可以加一些彈力帶等阻力活動,或與暖身相同。健走的正確姿勢?●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雙眼要直視前方,肩膀放鬆,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每次擺動讓拳頭來到胸口,臀部必須收緊,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和膝蓋平均受力,減少對關節的傷害。步伐不過度伸展到關節不適即可,這樣的姿勢就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達到健走的標準。健走須什麼配備?●合腳避震的跑鞋,膝關節炎或肥胖者可使用健走杖降低傷害。開始健走前,必須選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包覆性佳、支撐力好、鞋墊軟硬度適中,讓足部施力時有足夠的緩衝力,能承受健走時所產生的衝擊。襪子建議選擇棉質、舒適的襪子,防止足部皮膚與鞋子摩擦而受傷。「北歐式健走」借助健走杖的輔助,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訓練核心肌群,減輕腰部以及雙腳負擔。肥胖、膝關節炎患者,可以使用兩支健走杖分散雙側膝關節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而降低膝關節內的傷害,也更能持續健走。染疫康復者 該怎麼健走?感染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是否適合健走復健?醫師建議最好七天後開始恢復體能鍛鍊或運動,並採取漸進式回歸常態訓練,從第一周到第四周,以平時訓練強度的50%、70%、80%、90%增加,到第五周時恢復常規訓練。若在運動過程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情況,必須暫停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建議將暖身及緩和運動拉長10至15分鐘,一開始可以先以健走20分鐘維持兩周,爾後沒有覺得很喘、胸悶、胸痛、血氧降低等情況,漸進式每周增加5到10分鐘,讓心肺慢慢適應。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部心肺組物理治療師耿紀峯、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
-
2022-06-27 醫療.骨科.復健
腳踝扭傷腫得像「麵龜」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關節炎
嘉義縣陳小姐外出購物不慎踩空扭傷腳踝,當時醫師判斷小腿腓骨骨折無需開刀,但她回家後腳腫得像「麵龜」,痛到行走困難。大林慈濟醫院骨創傷科主任林文彥進一步檢查發現被遺漏的腳踝韌帶斷裂更為嚴重,如未即時處理,嚴重時會導致關節炎,並影響往後的行走。40歲的陳小姐說,跌倒時聽到兩聲清脆骨頭斷裂的聲音,接著皮膚出現瘀青,腳也腫得像「麵龜」一樣,姊姊急忙協助她到附近醫院就醫,X光檢查出是小腿的腓骨骨折,通常無需要開刀。但回家幾天後,持續的劇烈疼痛沒有改善,一度無法行走。陳小姐到大林慈濟醫院再做一次檢查。醫師林文彥從新審視X光後發現在右足後踝也有一處小骨折,在臨床上,同時發現在腓骨與後踝有骨折,需把 Maisonneuve骨折(梅順納芙氏骨折)列入診斷,於是在拍攝X光片時,特別請放射師以特殊角度拍攝,協助病人側躺、足部懸空向下,這時足部自然因重力向下拉扯,可發現脛腓關節明顯不穩定與移位。林文彥指出,因為走路時一個扭轉的力量讓足踝受傷,嚴重時,有可能導致骨折或韌帶損傷,經過檢查,腓骨與脛骨在足關節的地方位移半脫臼,研判為脛骨與腓骨之間的韌帶斷裂。陳小姐腓骨的骨折不嚴重,反而是韌帶的受損導致腳踝半脫臼。在充分說明後手術,以螺釘幫她把兩塊脫臼的骨頭固定回去,加上石膏保護,需2至3個月這樣韌帶才能恢復到健康狀態。林文彥表示,急性期的骨折外傷從診斷到治療,需把握1至2周內的治療黃金期,如果拖過治療的黃金期,受傷部位的骨頭或韌帶會開始出現纖維化的組織,治療的效果會越來越不好,癒後也會比較差。他建議,輕微扭傷自己冰敷則會改善,但較嚴重時出現韌帶斷裂、關節移動時會劇痛、有骨折現象,須趕緊尋找專業醫師處理,千萬別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如沒很好的診治,嚴重時會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呈現痠痛、不舒服,甚至不良於行,對於嚴重變形與關節炎的病人,盡管有關節融合與人工踝關節置換手術,但仍無法復原到受傷前的狀態,因此扭傷還是得謹慎處理。